初中生物的課堂教學范文
時間:2023-11-01 17:42: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中生物的課堂教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初中生物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情感變化因素也是影響課堂有效教學效果好壞的一大重要方面。一節生物課堂中,學生會根據教師的引領、時間的流逝而產生不同階段的情感變化。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不同階段的情感特征,進行生物課堂教學安排。例如,在課堂前20分鐘左右,學生處于高度集中狀態,對新知識感覺良好,大腦各部分機能飛速運轉,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堂的前20分鐘教授難度、重點程度較高的知識部分。在后20分鐘,做好總結收尾工作。此外,初中生物教師應學會對學生的傾聽。如對學生進行適當的課堂提問時,如果回答錯誤或不夠完整,教師應當進行提醒,而不是斥責。如果回答準確無誤,教師可給予學生適當的鼓勵以提高學生對生物課堂的學習積極性。
二、完善教學方法,打造現代化初中生物課堂
1.加深對初中生物教材的進一步探索調研,讓教材發揮核心作用
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教材一直以來都是貫穿整個初中生物學習階段的重要主體。而各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對教材的應用普遍停留在傳統的對教材知識照搬照抄模式,在教育現代化的發展和教學改革的深化推進下,對教材的深入探究調研和二次開發成為必要過程。例如,在教學七年級課程“皮膚與汗液分泌”中,除了教授教材中固有的皮膚知識外,還可以充分將教材知識擴展到在醫學、人體學等相關領域中的應用,讓學生充分了解教材的重要性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讓初中生物教材在二次開發中重放光彩。
2.拓展初中生物課堂教學途徑,與科技現代化緊密結合
隨著電子信息、互聯網、多媒體工具的快速發展和普及,互聯網和多媒體設備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多媒體的廣泛應用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與支持。多媒體在具備快速、便捷等現代功能的同時能夠以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元化的形式向學生直觀展示教材知識與典例。例如,在七年級課程“人體的營養”一課中,學校無法提供對人體部位進行的具體實驗,為增強學生對人體營養的了解,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播放網絡視頻,擴大資源來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消化知識點。在這一方面,多媒體教學方式更加適合不方便經常進行生物試驗等具體情況的學校。同時,多媒體設備和互聯網資源能夠第一時間引起學生的注意和關心,有利于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提高對生物知識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完善初中生物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充分吸收學生意見
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完成包括教師與學生兩部分,而學生是這一過程中的主體,所以初中生物課堂的教學效果好壞,有著親身體驗的學生最了解。學校應建立健全生物課堂教學評價制度與體系,定期向學生發放調查問卷以了解具體情況,并根據學生的現實反饋及時做出生物課堂教學方針的調整,以滿足學生對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需求。通過調查與評價,還可以從中看出學生對生物課堂教學的關注度,從而進一步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程度。
4.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適當注重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篇2
【關鍵詞】優化;初中生物;教學質量
一、認真研讀新課標,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
新形勢下,初中生物教師必須認真地研讀和探究新課標,在課堂教學中貫徹和落實新課標,并且依據新課標、學情等相關教學信息,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新課標是新課改的具體綱領,是指導教師進行新課改和適應新課改的重要標本。新課標是新形勢下教學的一個模版,是一個靜態的、死板的、單項的理論,要想在具體的教學中讓其發揮應有的作用,需要生物教師對其認真地研讀和靈活地運用。新課標中把促進學生發展和提升學生的素質為核心任務,十分重視教學思想和教學策略的化,突出探究性學習、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做到學以致用,活學活用,理論聯系實際,把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過程與方法相融合作為評價方式。新課標中的理念是非常與時俱進的,但由于新課標具有全國性和絕對性,這就需要初中生物教師能因地制宜,結合本地區本學校的具體情況,制定恰當的教學目標。新形勢下的生物教學應該是實現三維教學目標,即: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教師以每章節的內容設計精細的教學過程并有效的實現新課標中提出來的要求。
二、革新教育教學思維,轉變教學對策
新形勢下,生物教師要轉變角色觀念,在課堂上不要在滿堂灌,不要再只重視結果而忽視過程了,在教學中一定要突出學生思維的引導,讓學生做到理解記憶,感悟掌握。在教學中,要給學生留足時間和空間,給學生創造一定的學習情境,采取有效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在教學中要重視實踐教學,如在學習核酸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下目前市場上的一些核酸保健品,并讓學生分組進行相關的市場調查,并對核酸保健品功效做一個評價,然后各小組之間交流考查的結果,老師并進行評析,這樣就會大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教師也可以采取直觀形象的案例教學法,讓學生深有體會地掌握相關知識。
三、使用多媒體技術,提升教學效果
當前,多媒體技術以自身的優勢,實現了生物知識的直觀化、具體化和體驗化教學,通過聲文圖茂把知識完美地轉化為直觀的教學內容,多角度地給予學生聽覺和視覺的刺激,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了教學的效果。在使用多媒體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的是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只是輔助教學,千萬不要讓多媒體課件限制教師的思維,否則就會限制學生的思維,出現死板應試的教學。多媒體授課還需要教師擁有一定的使用技術,否則也會降低教學的效果。在使用多媒體的時候還要合理的選擇視頻播放,精心的制作教學課件,強化學生的探究意識,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讓學生在既定的情境下參與教學,這樣才能優化生物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例如在學習《血液循環》這一節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播放關于血液循環具體過程的短片視頻,引導學生認真的觀看視頻,同時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優勢開展合理膳食、青春期衛生教育的相關內容。還有在《呼吸運動的過程》、《尿液的形成》、《眼與視覺》中也可通過多媒體手段使之形象化、具體化,學生更容易理解。
四、教學得法,提高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
篇3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0-128-01
實施新課程改革以來,很多教師對新課改理念研究不透,理解不深,表面上新課改,實質上還沿用陳舊的教學方法,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新課改所要達到的宗旨和要求。下面,筆者從轉變教育理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創新課堂教學和優化教學手段這幾方面談談新課改下的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一點體會和認識。
一、轉變教育理念,公平對待學生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在新的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要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現代教學強調以學習者的經驗、需要和問題為核心設計教學,強調通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對全體學生全面負責,讓每名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這就要求我們生物教師改變原有的教學思想、教學過程、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要做到“三個公平”,即每一位學生都能享有公平參與課堂教學的機會;每一個學生都能公平享有學校的教育教學資源;教師要公平評價每一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徹底改變傳統的師生互動模式,不要總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應該師生多向互動,讓學生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地動起來。這樣,學生獲得的知識印象深刻,也鍛煉了學生的解題能力。
二、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直接動力,它最能激發學生探索事物奧秘的愿望,與學生智能的發展緊密關聯。
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過程是理解和記憶,而記憶的前提是對記憶的事物首先引起注意,沒有注意就沒有記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教材,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和協作交流能力。利用“身邊事”,讓學生明白生物知識來源于生活實踐,又能夠指導生活實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設適當的情景,使抽象問題具體化,內容直觀易懂,培養學生濃厚的生物學習興趣。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操作性很強的學科。我們教師要設計好實驗課,讓學生在動手實驗的過程中,既能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又能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學習興趣在動手實驗過程中,進一步得到強化,就成了實驗課的關鍵所在。
三、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清醒地看到我們的課堂教學方法、手段較之以前發生的變化:以往的教師“滿堂灌”變成了學生的“自主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更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更好的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素質教育理念指導課堂教學過程,實施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材為媒介、活動為載體的新課改理念,真正把學生放在課堂主人的位置上,讓他們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優化生物課堂教學,就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以及生物課堂教學的內容和目標,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展開討論,可以讓學生自學教師輔導,展開實驗探究,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讓他們在課堂上勇于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主張,激發學生生物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
四、豐富學習內容,貼近生活實際
“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說,細胞的物質組成,細胞膜控制的出入,細胞內物質和能量的變化等內容的學習是相當困難的,也是過去初一教材不涉及的內容。教師在生物課堂教學中,要教給學生生物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更要指導學生將所學的生物學知識理論運用于現實生活之中,成為人類生存、發展的手段。引導學生學以致用,用生物教學的知識、理論、方法去觀察、研究和解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一個研究者的身份置身于教學情境中,用研究者的眼光去分析教學理論和實踐中的問題。以研究者的心態去從教,就會對教育的變化更加敏感,對教育的發展更有創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當前生物科技前沿知識,讓學生用課內所學的知識去分析、研究,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在探討、交流和爭論中,讓學生學到知識、增長才干,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成為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
五、結合現代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
篇4
關鍵詞: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生活化手段;積極作用;具體應用
在新課標深入實行的情況下,初中生物教學也迎來了改革的契機,需要對課堂教學活動進行創新優化,以提高教學效果。生活化教學的思想提出已久,在實際應用中也顯示了明顯的教學效果。因此,對于初中生物教師而言,應該加強對課堂教學活動的研究,找出生活化手段的滲透途徑。
一、生活化教學手段對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積極作用
生活化手段就是通過生活素材、進行生活實踐等一系列方式來開展教學活動,將以往理論化的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構建生活化的生物課堂,從而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基礎上促進教學效果的強化提高。對于初中生物教學而言,生活化手段的應用具有多個方面的積極作用,下面就逐一進行闡述。
1.運用生活化手段,可以將教材課本上的理論知識更加直觀的呈現出來。從當前初中生物教學實際情況來看,之所以教學效果沒有達到預期,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教材內容較為理論化和抽象化,學生在理解上不夠直觀,理解不夠深入。而通過生活化手段,利用生活素材或是通過生活情境將生物知識呈現出來,學生就可以在這種實際的生活環境中對生物知識實現有效理解,如此就能夠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了。
2.運用生活化手段,可以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在傳統的生物課堂中,教師基本上是采用講讀式的教學模式,偶爾會使用掛圖或是多媒體輔助教學。但是整體來說,課堂教學仍舊偏向于單一化,長此以往學生必然會逐漸喪失學習熱情,積極性出現下滑。而利用生活化手段,可以利用豐富多彩的生活素材,或是趣味性濃厚的生活實踐展開教學,這樣可以讓學生的興趣熱情得到長時間保持,使教學活動取得更大的成果。
3.運用生活化手段,可以進一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思考、相互配合,進而實現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由于傳統課堂教學偏向于教師說、學生聽,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只是單純地進行知識的獲取,并未對其進行深層次思考,這樣就造成學生對生物知識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生活化手段的使用,在一些生活情境或是生活實踐中,學生必然要自主思考、動手,這樣就和傳統教學模式大不一樣,實現了多方面能力的鍛煉培養。
二、生活化手段在初中生物n堂教學中的實踐運用
1.創設生活情境展開生物教學
生物是一門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科目,因此在生物課堂教學中要實現生活化手段的應用,那么就可以通過創設生活化情境來實現這一目的。具體來說,就是在教學的過程,教師結合生活經驗,對所需教學的內容進行生活情境的構建,然后將學生引入生活情境當中,對其中所包含的生物知識進行感受和體驗,進而形成理解掌握。比如在教學《生物的變異》這一節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創設這樣一個生活情境:俗話說的好,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但是為什么有些身高的父母,孩子卻長得不高;有些還好看的父母,生出的孩子卻面目難看,甚至有些還有一些奇怪的生理特征?大家身邊有這樣的現象嗎,可以說一說這是為什么呢?通過這樣一個情境,學生就會對自己身邊的一些人和事進行回想,然后聯系到情境上來,思考問題出現原因。于是提前預習過課本的學生就能說出,孩子出現奇怪的生理特征,很可能是因為產生了變異導致的。然后教師借此引出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深入闡述,如此必然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果。
2.設計生活實踐展開生物教學
在生物教學中,不能僅僅是向學生傳授生物知識,還需要對學生的實踐探索能力進行培養,讓學生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進一步增強自身的生物素養。而要開展生活實踐活動,教師就需要選擇身邊所具有的可用素材來進行。比如在講解“蒸騰作用”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設計這樣一個生活實踐:調查陽關下樹蔭下的溫度變化以及墻陰影下的溫度變化。通過這樣一個實踐活動,就可以讓學生走出教師,到校園的樹蔭下進行實踐調查。通過調查學生就能發現,樹蔭下的溫度要比墻陰影下低,而且隨著時間的變化,樹蔭下溫度的增長也比墻陰影下要慢和小。對此,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分析出現這一結果的原因,然后再做出歸納:樹蔭下和墻陰影下都曬不到太陽,因此條件都是一樣的。但是樹蔭下溫度更低,說明有其他因素降低了溫度。根據蒸騰作用可知,其具體過程就是水分子變成水蒸氣散發出來,因此可以對樹蔭周圍的空氣實現降溫,進而樹蔭下溫度要低一些。通過這樣一個生活實踐活動,學生不僅對自身的動手能力實現了鍛煉培養,同時通過對比也對蒸騰作用產生了深刻認識,可謂效果顯著。
3.設計與生活相關的生物作業
要實現生活化手段在生物教學的運用,還需要在作業設計這個環節實現生活化。在以往的生物教學中,作業設計基本上就是以教材上的作業為主,不僅缺乏創新,而且學生可以從各種教輔資料上得到答案,這樣不能讓學生實現有效的練習鞏固。以此在生活化手段下,就可以設計一些和生活直接作業,這樣學生可以直接在生活中完成作用,將理論和實踐聯系起來,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比如在教學《調查周邊環境中的生物》這一節的時候,就可以布置一個調查小區內寵物品種及數量的實踐作業,要求學生對小區的寵物情況進行調查,同時要具備調查對象的姓名和聯系方式。通過這樣一個生活化的作業,就需要學生在小區中走訪調查,和其他住戶進行溝通,了解他們飼養寵物的情況。憑借這樣一個生活化作業,不僅讓學生對周邊生物有了一定的認識,也加強了他們和鄰里之間的交流溝通,可謂一舉兩得。
三、結語
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在長久的傳統模式下已經產生了一定的不足之處,急需通過生活化手段的應用來改善教學效果。對此應該通過創設生活情境、開展生活實踐以及設計生活化作業等手段展開生物教學,讓學生在生活化的環境中對生物知識徹底掌握。
參考文獻:
[1]陳麗敏,王偉.初中生物課堂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構建[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24:105-106.
篇5
關鍵詞:初中生物 教學環境 教學內容 教學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2-0168-02
曾經有一個比喻:讓一個人每天都吞下15克的鹽,這個人會覺得太咸,不愿意堅持下去,但是每天將15克的鹽放在精美的湯里面,這個人會很樂于把湯喝下去。把鹽放入湯里,人就從排斥鹽變成樂于接受鹽。那么在生物課堂的教學中,如果知識點是鹽,學生常常會感覺到知識點枯燥乏味,又難以理解,那么把知識點融入到生活當中,讓學生通過生活中已經懂得的知識,再去慢慢了解知識點,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通過把生物的知識融入學生的生活當中,能強化知識點的學習、啟迪學生的思維,學生不僅能掌握知識點,還能在學習中,了解更多的情感問題、生活態度問題與價值目標的問題。
1 生物課堂教學環境的生活情景化
傳統的生物教學課堂上,教師在課堂講臺上面,學生在底下聽課記筆記,學生感覺與知識有一段很大的距離,那么,把生物的知識帶到學生身邊去,是讓學生愿意接觸生物學學習的一個方法。可以給學生創設一個情景,這個是學生已知的,足夠了解的,以這個情景為啟發點,教師再引入知識點,讓學生對新的知識點產生好奇心,學生才會愿意主動的接觸新知識。
在設置有生活情景的教學中,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愿意主動融入環境中,然后用學生已經了解的知識或者經驗,開啟學生的思維,而教學的手段可以采用講故事或者播放多媒體讓學生融入到生活的環境中,這樣原本抽象的知識點,對學生來說成為具體的轉變。而采用這種方法需要注意學生已經掌握怎樣的知識點,生活環境是怎樣,怎樣與教材的知識點接合,引入的時候要注意問題的難易程度,否則學生難以被調動,最后就會變成教師自問自答。
例如:在講授《生物和環境》這一章節時,我們可引用語文課文中的“晏子使楚”的故事:晏子說,桔子種植在淮南成為桔,種植在淮北成為枳。那么我們可以利用學生在語文課中所學的知識,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它們看起來外形雖然相同,但是味道卻大不一樣。同樣是桔子的種子,在不同的環境中,會變成兩個不同的品種呢?”由此可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順水推舟地引出“生物的變異”這個知識點。
2 生物課堂教學內容的生活情節化
如果學生覺得課堂里學到的知識點和自己本身、和自己生活本身一點關系都沒有,學生就不會感覺到學習生物學有多大用處,那么就可以讓學生主動去挖掘身邊的生物學中的知識面,然后將自己所學的生物學知識來解答生活中原本不理解的難題。把生活中的現像融入到生物學知識中,學生能更加直觀的感受到生物學就在自己身邊,在自己周圍,對知識產生親切感和直觀感,因此學生不僅更了解自己周圍的大自然,也會更懂得怎樣珍惜大自然中的生物。
例如:學生都知道,在太陽正毒辣的時候,躲在樹蔭底下比在太陽底下更涼爽,教師可以引入這個例子讓學生了解水份在被蒸發的時候熱量也會被帶走。還可以舉例衣服上被潑了牛奶,用普通的洗衣粉洗不太干凈,而用加酶的洗衣粉則會連污漬都洗掉,來引入酶有催化的效果。還例如在腌制蔬菜的時候,把鹽加入蔬菜里,蔬菜會滲出水來,由這個例子講述鹽的濃度變化會影響吸水率的知識點。以上都是學生在生活中容易了解的知識點,通過這些例子講解,學生既知道了生活中隨時隨地蘊含著生物學的知識,也能知道所學的生物知識都能運用到生活中。
將生活化的情節帶入教學內容中,其教學目的是把原本抽象復雜的生物學知識與日常的事物結合起來,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教師可以直接引入生活中的例子,也可以講述學生已經了解的歷史學知識、科學常識等等。這要求教師能準確了解日常生活中生物學的現象,而且能用啟發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開始思考。
3 將課后的作業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
傳統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記背知識點,學生感到疲倦乏味,但是,如果生物的作業讓學生聯系生活,學生不僅能把掌握到的課堂教學的知識點運用到實踐中來,亦不會讓學生覺得作業是那么枯燥乏味,反而會覺得不僅掌握了知識點,而且做課后的作業是一種樂趣。同時學生在做實踐作業中,自己對實踐中引發出來的問題自己去思考,從而引出更多的知識點,學生在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時候,思維的火花也會被點燃。
例如:在講述《環境的污染對生物的影響》這一個章節時,可以要求學生注意觀察自己周圍的污染現象,以及這些污染產生的原因,然后探究這些原因對生活造成怎樣的影響?生物被污染后會造成怎樣的結果?學生在觀察與寫作業后,相互交流,最后還可以將學生研究出來的結果形成書面報告,還可以上送環保部門,這樣學生便會感覺到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價值、有意義,便會更樂于思考并參與實踐活動。
課后作業與生活聯系在一起,其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課堂上的知識后,對所學的知識進一步的了解,然后能把所學的知識點運用到實踐當中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身邊的生活當中找出問題,然后在思考中解決問題。它要求學生能通過自己的經歷找出問題――設計――實驗――驗證問題,學生在思考、實驗與驗證問題中,不僅鞏固了已學知識,實踐能力也得到加強。
4 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實際意義
4.1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
在以前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是被動的聽課,而將教學內容生活化,教師與學生之間不再是單純的教與被教的關系,而是平等的共同生活一個環境中的人,學生與教師有著共同的體驗,教師只是引導學生去看世界、理解世界,學生會更樂于了解自己的生活、更樂于了解自己生活中的知識。
4.2改變了傳統的教學目的
在傳統教學當中,課堂最終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知識點,而將生物課堂教學生活化后,學生會對自己身邊存在的生物學知識更感興趣,學生從被動地掌握一個個知識點,變得有強烈的好奇心,會想了解身邊出現這樣現象的原因,會想主動探索這些原因存在的根源,最后愿意自己動手得到結果,在這個教學目的中,掌握知識點不再是最終的結果,而是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最后一定會水道渠成得到成果,而中間思索的過程、實踐過程則是教學的重點。
4.3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氛圍
以前的傳統教學中,知識點是冷冰冰的真理,學生面對的僅僅是一個個知識點,而將生物課堂教學生活化之后,教師面對的是學生,教師要帶領學生去探索,要引導學生如何學,學生是教師共同交流、共同探索的伙伴。學生面對的是教師,面對的是自己的生活,那都是一個個會在生活中出現的,活生生的生物,或者活生生的現象,學生的學習氛圍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感覺到生活、生命就在自己身邊,科學與知識也在他們自己的身邊。
總之,生物課堂是生活的一個縮寫版。生物科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課堂教學生活化是用科學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著名學者葉瀾先生語)。生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教學資源,把教學資源伸向生活是新程理念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構建生活化的生物學課堂,是順應新課改,調動和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是讓生物課堂回歸生活的必然要求。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我們的課堂教學才充滿活力,富有成效。
參考文獻:
[1]任軍銀.生物教學如何生活化[J].甘肅教育,2011(17).
篇6
關鍵詞:師生情感;鼓勵學生;實驗教學;多媒體
一、培養師生之間的感情
學生喜歡哪個老師,就會對這位老師所講授的課程感興趣;學生討厭哪位老師,就不會對這門課程感興趣,甚至會有抵觸的情緒產生,所以,教師一定要培養好與學生之間的情感,只有師生之間有一個良好的情感,教師才能夠更好地進行教學活動。
二、對學生要經常鼓勵
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內部動機比外部刺激更具持久作用,人的成長進步關鍵在于自我心智的發展。所有學生都不希望老師批評自己,尤其是在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他們正處于青春期,有著極其強烈的叛逆心理,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一定要意識到這一點,不要批評學生,要時常給予學生鼓勵,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不會產生厭學心理。
三、充分發揮實驗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
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生物課上教師講的很多東西都是微觀上的,學生自己是無法理解的,這就很容易使得學生喪失生物學習的興趣。實驗在教學過程中有著獨特的作用,通過實驗,學生很快就能夠理解和掌握自己所學的知識,而且印象會非常深刻。但是教師應當注意,在設計實驗的時候,教師要控制好實驗的難度,只有難度適中才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
興趣。
四、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
生物教材中的很多內容都是十分深奧的,學生自己難以理解,這就使得學生在上課時很難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起來,也讓教師在講授重要知識點時,由于學生注意力不集中,重要知識點在學生頭腦中的印象十分模糊,無法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就使得學生所學的知識無法在大腦中留下系統化的記憶。如果教師能夠將抽象的知識與生動的動畫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那么效果就會有明顯的不同。生動的動畫以及故事情節十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他們對此十分的感興趣,這就將他們學習的興趣激發了出來,使得他們能夠更好地進行學習,對于所學知識的印象也會十分
深刻。
對于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創新與實踐是我們教師需要長期思考的一個問題,希望通過此文能夠給廣大教師在生物教學中提供啟示。
篇7
新課程標準倡導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倡導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合作者、研究者,提出了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的新理念。
遍觀初中生物新教材,寓教于樂,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匠心獨運,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耳目一新,激發了師生的合作熱情,有利于教師教學方法的改進和創新。新的課程標準,新的教材,需要新的教學理念、教學原則、教學策略和方法來支撐,需要教師結合實際情況,創造性地開展教學,在教學中總結經驗,探索教學規律。以下是筆者從課堂模式的改革上做了一些嘗試。
1.1變“接受式為主的教學方法”為“接受式與探究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使用的基本方法是講授法,毫無疑問這種方法有其優點。但是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強調加大學生獲得直接經驗的含量,使學生在獲得直接經驗的同時受到啟迪和教育,從而培養他們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目前在實施探究式學習方面主要是研究性學習,很多學校已經將其納入課表。研究性學習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課堂教學提出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使用起來比較靈活,可以在課堂內,也可以延伸到課外,研究的時間可長可短,具有靈活性和探索性等特點。
探究活動是按照科學探索的一般規律,創設學生“有所發現”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搜集資料,設計并操作實驗,調查和觀察等活動進行探索、研究、分析、歸納、類比、聯想等思維方式,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得出結論。實驗探究式教學活動主要采用課堂討論和實驗研究的教學方法。
“植物的激素調節”的教學案例:
(1)在導人新課時,教師先展示室內栽培的朝向光源方向彎曲生長的玉米幼苗,讓學生認真觀察幼苗的生長狀況和生長條件,引導學生提出:“植物為什么具有向光性?植物向光性與胚芽鞘的哪個部位有關?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哪里?植物明顯生長的部位又在哪里……”
(2)在學生通過觀察提出了問題后,教師組織學生展開熱烈的討論,提出假設;往往不同組的學生提出的假設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如有些學生認為植物的向光性與胚芽鞘的尖端有關,而另有些學生認為彎曲生長的是胚芽鞘尖端的下面一段,因而植物的向光性應與尖端下面的一段有關。
(3)在學生提出猜想、假設后,教師要及時地引導學生圍繞“猜想、假設”,組織學生積極地收集資料進行推理或者設計實驗進行探究,要讓學生充分討論,發揮他們的想象力,獲得思維的最佳方法,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設計出可行的研究方案。
(4)在學生設計實驗時,教師要提醒學生設計的實驗不僅要有科學性,還要有可行性。并對學生設計出的各種實驗方案及提出的預期結果,指導其進行實驗驗證。如①玉米幼苗用單側光照射;玉米幼苗種在暗處。②切掉胚芽鞘尖端,幼苗用單側光照射;保留胚芽鞘尖端,幼苗用單側光照射。③尖端套上錫帽,幼苗用單側光照射;尖端下部套錫裙,幼苗用單側光照射。④切掉尖端,接觸過尖端的瓊脂塊放一側;切掉尖端,未接觸過尖端的瓊脂塊放一側。
(5)分析總結得出結論。①玉米幼苗具有向光性;②玉米幼苗生長和彎曲與尖端有關;③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④胚芽鞘尖端產生了促進生長的某種物質(生長素),運輸到下部,促進了下部的明顯生長。
(6)在講解生長素作用的雙重性時,首先出示頂端優勢的現象,然后讓學生用生長素的作用原理進行解釋,學生就會很自然得出頂芽的生長素濃度大于側芽,所以頂芽生長快。接著出示科學家們測試的結果:生長素濃度實際上是側芽大于頂芽,這就讓學生心理上產生一種矛盾和沖突,從而產生疑問和懷疑。這時充分利用這種沖突心理,列舉一系列生長素濃度與生長速度之間的對應數據,讓學生繪制成一條曲線,從而得出生長素在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的結論。
在實施研究性學習時,要求教師要轉變角色,實現由原來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比如課題的選擇、時間的控制、規模的大小等,教師應當提出明確要求,不能放手不管,把一切都交給學生。應當指出的是,目前研究性學習還面臨著挑戰,步履艱難,患得患失,有的學校的研究性學習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境地,把研究性學習課當成學生的自習課。上述狀況都有待進一步研究和探索。還應當說明的是,實施研究性學習時,教師必須結合教材的實際,必須結合學生的實際,有針對性、恰當地選擇。切忌把什么課程都搞成研究性學習了,那樣做反而會誤事。另外,還要發揮接受式學習的主導作用,采取接受式學習和探究式學習相結合,注重探究式學習的教學策略。
1.2變“講臺式授講”為“講臺下共講”
傳統的師生關系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系。教師是教育者,具有絕對的權威,至高無上的權力。在這種關系下,學生沒有與教師平等溝通的權力,沒有獨立發揮自己想象力、創造力的自由,沒有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在教育由專制走向民主的今天,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十分迫切,這種關系的建立有賴于師生關系的重新定位。教學交往過程是師生雙邊交流的過程。師生通過交流達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真正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師應放下權威,爭做學生的同伴、朋友。“親其人、信其道”,只有在心理上喚起學生的親近感,拉近師生距離,才能保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才能有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才能把學生培養成既有知識又有創新意識的人才。
新課程理念要求課堂教學是民主平等的對話過程,要想方設法激勵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教師適時地走下講臺加入到學生中,對學生進行肯定、表揚,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樹立起信心。
教師應以平等的心態創設輕松的、愉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環境中自主學習。傳統的小學課堂,要求學生身子要坐直,雙手要放在桌上,發言要舉手,不準講話,正是這些課堂行為規范,給予學生巨大的壓抑和束縛,也造就了不平等的師生關系,所以教師要解開束縛,建立教學民主,增進師生情感的溝通,消除學生的心理重壓。教師要盡可能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群體中去,讓學生敢說、敢問、敢辯、敢寫,使他們在無拘束無壓力的課堂上自由地學習。
一次“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實驗課,在學生的一致要求下,利用晚自習在沒有講臺的自習室里和學生共同進行實驗,由于學生積極自覺筆者也在新鮮的感覺中參與進去,做洋蔥根尖的壓片和觀察細胞有絲分裂相,基本上人人取得成功,課堂氣氛十分熱烈。記得我們在大學里用整整半天時間進行這一實驗,也有較多的人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這使筆者深深體會到走進學生中進行教學真的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樣一節課,師生間的感情進一步接近,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和積極性進一步得到了提高。
1.3變“看教材教學”為“就地取材開展教學”
生物學研究的對象是有生命的有機體。要讓學生擺脫課本的框架,多方面地發覺身邊的生物,在解決問題時把課本的知識加以學習和運用,這樣的效果會、好得多。
例如,關于根的形態,盡管課堂有掛圖、模型,但只能看到掛圖、模型,摸不到實物,印象就不深刻。筆者將一個年級的四個班分成兩組,一組是教師在課堂上演示菜豆和小麥根的形態后,便組織學生到植物園實際觀察各種植物的根系;二組是教師在課堂上有掛圖和模型講根的形態。結果考查成績很不一樣。一組平均成績86分,二組平均成績69分,一組比二組平均成績提高17分,提高率為24%。一組不但成績高,而且能認識觀察過的實物,又能分辨見過的各種根形;二組只能口述兩種根系的概念,但不能分辨更多的植物根系類型。一星期后,在事先不進行通知的情況下,教師要學生面對10種根系實物(玉米、水稻、大豆、蔥、白菜、蘿卜、甘薯、菟絲子、葡萄、丁香)識別出根的形態、特征、種類,測驗結果如表1。
2 新模式嘗試下的一些數據統計
同一年級的兩個平行班級分別采用單純的接受式教學法和接受與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一個月后,筆者就這兩個班級的測試成績進行了匯總,結果如表2。
從以上數據得出這樣的結論:接受式教學有益于均分,但不益于許多能學好但沒興趣的學生發展,甚至有可能讓他們成為后來的后進生。
篇8
【關鍵詞】初中生物 課堂教學 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7-0160-01
隨著時代的發展,當前社會人才競爭非常激烈,因此,當前社會需要的是敢于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的新型人才。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也應該重視這方面,在對學生傳授生物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更應該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傳統的教學手段,沒有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久而久之缺乏一定的創新能力,無法適應當前時展的要求。
一、積極培養學生敢于發現的創新意識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僅僅只靠教師的講解來實現是不可能的,關鍵是教師在引導的同時要創造一定的課堂教學氛圍,可以適當聯系與生物科學研究相關的成果,進而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外,教師還應該注意理論聯系實踐,要給予學生主動思考與動手實踐的機會,潛默移化、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例如:在學習“植物的傳粉與受精”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講解關于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相關資料,重點為學生介紹他如何不斷創新、不斷研究最終培育出優質并且高產的雜交水稻,通過相關故事引導學生了解本章知識,課堂氛圍相對會比較輕松、愉悅。又如:學習“遺傳變異”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關于“現代遺傳之父”孟德爾的相關故事,讓學生知道他在惡劣的環境中如何克服,并且堅持8年時間種植和研究豌豆,最終得出生物遺傳基本規律。教師講解故事中的主要人物都涉及到了生物科學研究范疇,敢于創新發現的學生,必然在聽完這些故事之后進行一定的憧憬,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其實,科學史上很多很多的發明創作都是從人類一點好奇心開始的。因此,教師應該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進而對他們的創新意識進行激發與培養。例如:學習“血型與輸血”的相關知識時,教師提出一個與輸血有關的故事:戰爭時代,戰場非常殘酷很多戰士都受傷了,部分戰士失血過多,面對這樣的情況,醫生嘗試著為他們輸血,但是有些戰士因此得救,而有些戰士卻犧牲了,這是為什么呢?問題提出之后,教師讓學生帶著質疑的態度,并結合課本與生活,得知問題的答案。這個故事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好奇心,作為初中學生他們愿意積極的去尋找答案,思維非常活躍,部分學生還由此問題聯系到了器官移植與排異反應等等問題,由此證明學生的意識與思維在一步步向創新邁進。
二、積極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創新精神
思維是從疑問與驚奇開始的,并且懷疑精神是科學精神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甚至比解決問題更加具有價值,所謂“讀書貴能疑,疑能得教益”。學生保持質疑的態度才能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最終獲得新知。直觀來講,質疑就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大前提。
基于初中學生的年齡特征與心理特征,在教學過程中要利用他們對新鮮事物的好奇而鼓勵他們大膽質疑,并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教師應該讓學生明白,在釋疑的過程中不能過于盲目相信,要敢于獨立思考,要善于用多種方式靈活分析相關問題。例如:學習“萌芽”相關知識時,教師要讓學生了解到種子萌芽的過程中需要具備哪些條件。首先,讓學生對怎么制作豆芽進行了解與分析,學生開始回答,要有水并且適宜的溫度。教師緊接著可以問這樣的條件就足夠了么,隨后再進行具體的實驗操作,拿出燒杯并且盛滿水與大豆,燒杯口還富有保鮮膜,然后提出問題:“大家看看,將這個燒杯放在溫暖的室內,里面已經注滿足夠的水,這樣能不能發出豆芽呢?”針對這個問題上,學生又各有說詞,隨之教師應及時啟發學生:“其實種子萌發的過程也是屬于生命活動,而這類生命活動是否需要能量呢?同學們能不能以細胞供能的角度來回答種子發芽還需要什么條件呢?”這個問題提出之后,很多學生意識到種子在萌發的過程中必然會消耗一些能量,但是通常情況下此時學生還不會聯系到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教師需要做出一定的引導與解釋:“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生物體依靠細胞呼吸提供能量,而細胞呼吸主要是有氧呼吸,因此,氧氣是基礎條件,從而得知,種子在萌發的過程中會提供一定程度的空氣。”通過教師設計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學生也明白了種子萌發是需要一定的外界條件的。然后,教師可以拿出幾個完整浸泡過的大豆種子,并在學生面前用刀進行將種子的胚芽與子葉切出,并解釋說:“這里有部分種子其實不算完整的,完整的種子有些是新收獲的,有一些是年前收獲的,那他們是否能成功長成幼苗呢?這個問題教師可以不在課堂上進行解決,可以布置給學生當作課外作業像老師這樣對一些種子進行處理”。一系列質疑的過程中,學生的創新激情被調動起來,教師再給予對應的作業,學生非常踴躍,很愿意親自找出種子萌發的條件與辦法。
三、積極培養學生富于想象的創新能力
由于傳統教育的長期影響,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沒有被體現出來,灌輸型的授課方式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能力發揮與個性培養,更加不可能具備創新精神。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初中生物教師要借此形勢,將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融入到實際教學過程中,重視如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沒有想象就沒有創新,想象能幫助人跳出一定的知識理解框架,幫住學生打開思維空間,并有新的認識。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想象,不要一成不變。例如:學習“植物呼吸作用”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從花盆底部小洞的作用入手引導學生進行想象,也可以讓學生相信蘆葦為何可以長期生活在沼澤之中,它的特殊結構起了什么作用;又如:學習原生動物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性想象一下草履蟲形態與運動的樣子。經過這類型長期訓練,學生想象力得到提升,而且思想定勢有了一定的進步,隨之提升了創新能力。
總之,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才是教育的本質體現。初中生物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創新精神來說是非常好的橋梁,只要教師不斷的探索,筆者相信初中生物教學將會更具活力。
參考文獻:
[1]李芝青. 在生物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 現代閱讀(教育版). 2012(20)
篇9
關鍵詞:初中生物;課堂有效性;教學建議
初中生物是學生探索自身及自然界奧秘的初始,在樹立個人意識方面以及日后的學習過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身為一線教師,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進行著一些嘗試,希望能夠引導學生對生物學科產生興趣,并積極主動投入到學習的各個環節中。希望我的一些建議能夠給同行以幫助。
一、明確生物課堂的教學目標
只有明確初中生物教學的目標,才能邁出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堅實的第一步。目前初中生物教學很大一部分是服務于中考,以提高成績為目標。這是不可跳脫的時代訴求,但是我們也應該在這種訴求之上,讓學生通過初中生物的教學,以生命的視角,了解、認識我們所處的自然與社會,而不是麻木于提高成績,機械地背著一些高頻的考點與知識重點中。身為教師,我也會主動去思索將教學目標與教學效果相結合,讓學生不是以成績為最終目的,但也可以在寓教于樂中掌握住生物課堂的重點與難點。讓學生成為生物課堂的主體,而我只是一個知識的引領者,帶領學生走入一個充滿神奇色彩的生物世界。讓學生對生命、植物、動物有一個科學的、全新的認知,這也許才是初中生物課堂應有的教學目標。
二、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
熟悉掌握教材的內容,充分利用教材,對課堂進行一些有趣的設計,讓生物課堂更加具有趣味性、創造性與針對性。這才能夠使課堂效果更加符合預設的要求。生物學科是一門動態性、實驗性很強的學科。比如在講授食物鏈的知識時,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一些學生扮演食物鏈低端的草、蝦米等,再有一些學生扮演一些小型、中型、大型的生物,穿著不同生物的衣服,生動地展現自然界弱肉強食的狀態,同時也展現了生物進化的知識點。扮演的學生和觀看的學生都能通過這一情境,掌握住這個知識點,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還可以讓學生養一些花草魚蟲,通過每天觀察變化,了解生物孕育、成長、衰亡的過程,并記錄下來,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記錄能力。
三、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
活躍的課堂氣氛建立在良好的師生互動的基礎上。這種互動應該是話語、知識、信息的交流,而不是一種居高臨下式的傳導。例如,我可以把學生引導到講臺上,讓學生充當“小老師”,與同學們共同分享知識,實現學生的自我成長。我還會通過多媒體技術手段,讓一些難以觀察的內容動態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而不只是讓學生靜態地看著書本上固定的圖片。利用網絡上對于色盲識別的圖片,讓學生親身體驗各類不同色盲、色弱者眼中的世界,這樣才能對其他人產生同理心。只有參與到實踐中來,才能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強烈的好奇心,這遠比讓學生死記硬背,或者進行題海戰術更加具有吸引力,對于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更具有深遠的意義。
四、結合社會熱點,激發學生興趣
可以說,生物課堂是與現實生活較為親近的一個學科,很多社會熱點問題都可以通過生物學科的學習加以了解與深入研究。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將生活問題引入教學,引導學生加強自身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例如,從2003年爆發的“非典”,到“H7N9”“埃博拉病毒”等,都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從這種病毒的爆發機制、傳播過程、危害、預防等,形成連鎖式的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以發散性的思維對一個問題進行綜合性的分析。以生物學的角度認識這個世界,對自然、對社會、對人類自身有更深入的了解。通過以上這種流行病毒的了解,讓學生能夠掌握一些預防、急救的知識,讓學生帶著這種求知、好奇的意識主動參與到生物的學習過程中。
五、進行教學反思,提高教學質量
每一個生物課堂都是獨一無二的,都值得進行課后的反思。在課堂教學的互動中,掌握學生接受信息的狀態與習慣,然后在課后進行反思與改善。可以針對不同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教學。比如,多提問一些性格較為內向的學生,并在回答完畢之后,鼓勵其他學生對其進行鼓掌、鼓勵等,幫助其建立自信心;對于表現欲望強烈的學生可以讓其進行一些動物的模擬,既可以展現自身,又可以感受生物孕育、生成、生長、衰亡的動態過程,更好地理解生命。課堂中出現的每個問題與效果都值得我去深入分析。我也相信,每一個學生的進步,都離不開這種課后的教學反思。以上幾點建議是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出來的,可能存在不足與缺憾。我相信,任何課堂都會有提升的空間,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進行課后反思與琢磨。因此,正是在不斷追尋真理、探索課堂有效性的方式方法中,在不斷出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有了課堂有效性一次又一次的提升和飛躍。
參考文獻:
[1]林建坤.生活教育與課程改革[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篇10
關鍵詞: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學策略
概括地講,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表現在這樣兩個方面:一方面,教師對教材的內容有效的把握,實現了有效的“教”,這是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有效掌握,并將所學的生物知識能夠靈活地運用,形成一種技能,實現了有效的“學”,這是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標。因此,要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圍繞這兩個方面來進行。
一、教師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有效教學的策略
1.課堂教學情境要生動
教師要為學生打造生動的課堂教學情境,不僅能夠使學生感受生物界的魅力,還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實現生物課堂教學的教師有效的“教”。教師要充分地把握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在備課階段對課堂教學進行整體的設計,適當地變換生物課堂教學的形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在與教師積極的配合中,完成生物教學的任務,從而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效率。例如,教師在講解“兩棲類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這一章節的內容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播放《人與自然》節目中表現兩棲動物繁殖的視頻資料,為教學任務做好鋪墊。通過影像與教師教學內容的配合,使課堂教學達到有效性的教學目的。
2.課堂教學實例要貼近生活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所舉的例子要貼近學生的生活,這樣才能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生物知識。例如,在民間的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就是一種遺傳現象的比喻;在“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句詩中,充分地體現了溫度等因素對植物生長的影響。教師要善于發現這些與生活聯系緊密的生物學現象,對學生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識以及生物學原理有重要的作用,同時對豐富學生的知識,促進學生的智力發育也有重要幫助。
二、促進學生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有效學習的策略
我們所要達到的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學目標也就是要達到學生有效的學習。那么,如何實現學生在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學習呢?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利用有效的教學策略來促進學生的有效性學習。
1.教師要利用有效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
教師要將學生視為教學過程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的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例如,教師在講解“呼吸作用”這一節內容的時候,不妨先用啟發式的教學模式,向學生拋出像“花盆底下為什么要有洞”“放在冰箱里的蔬菜為什么能保鮮”等等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地思考,激發學生探索生物學科奧秘的興趣和學習的動機,使學生提高學習的效率,達到學習的有效性。
2.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利用知識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
例如,教師在講解“真菌”這一節內容的時候,要結合生活的實際,讓學生聯想由真菌帶給人們生活中的利弊。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關于真菌知識的同時,還能讓學生利用所學到的知識對生活中的一些現象進行解釋,對知識進行鞏固。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試著關注生物知識在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中的運用,拓寬學生對生物知識的了解。
三、有效地利用探究性的生物實驗,鞏固學生的生物知識
在生物教材中,增加了探究性生物實驗的數量,教師可以利用探究性的生物實驗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驗能力,鞏固學生的生物知識。例如,在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這個實驗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對實驗的設計,鞏固光合作用的知識,認識光合作用對植物的重要性。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班級種植一些盆栽,通過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掌握來培育植物,將理論的知識得以實踐,形成一種技能。生物實驗能夠將抽象的知識直觀的表現出來,使學生對生物知識有一個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學生通過參與生物實驗,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探索欲望,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得出實驗結論的同時,學生也體驗到了一種成就感。
總之,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方面體現了教師有效的“教”,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中高效率地完成教學任務;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學生有效的“學”,讓學生充分地掌握知識和技能,促進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雖然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對初中生物教學有較高的要求,但是教師還是要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摸索經驗,采取有效的策略,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初中生物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陳華杰.新課程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