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職業教育的理解范文
時間:2023-11-01 17:42: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職業教育的理解,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中職 護理學歷教育 護士執業資格考試 對接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6B-0126-03
近年來,中職護理專業在校生的數量持續增長,但是學生的就業和質量并沒有同步增長。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難度的加大,對中等職業護理學歷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筆者認為在中等職業衛生學校研究學歷教育與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有效對接,讓學生在畢業時既有學歷證書又有執業資格證書,這對于學生的就業和學校的生存都是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
一、中等職業衛生學校護理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生源質量下降
就百色市民族衛生學校而言,近年入校的學生96%以上是初中畢業生,中考成績絕大部分是C以下,成績B以上的不到20%,甚至還有未畢業的初中生,教師的教學壓力很大,要提高護理畢業生的護考通過率具有相當難度。
(二)護士執業資格考試要求提高,增加了中職護理教育的難度
由于新的《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已于2011年開始執行,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從2011年起考試時間縮減了,由4個單元共480分鐘減為2個單元共300分鐘;考試內容也由原來的4個科目即基礎知識、相關專業知識、專業知識、專業實踐能力整合為專業實務和實踐能力兩個科目,題量、時間和范圍大幅度減少,考試難度加大,加上學生的基礎薄弱,增加了中職學校護理教育的難度。
(三)護理教學內容滯后
由于大多護理學?,F在使用的教材仍然是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第二版教材,內容陳舊,導致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是過時的,與執業資格考試內容要求相差甚遠,造成人才培養的極大浪費??己说膬热菀彩且越滩暮驼n后習題為基準,很難適應專業知識更新的節奏。
(四)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嚴重缺乏
我們鼓勵在校生全力以赴考取護士執業資格證書,在畢業的時候可以拿到“雙證”,但是我們的專業教師大部分是從學校到學校,缺乏臨床實踐經驗,甚至沒有考取對應的醫學資格證書,嚴重影響學生職業技能的提高,影響護士執業資格考試中“實踐技能”的科目成績。
(五)實踐課與理論課比例分配不當
護理專業課程中按照大綱的要求理論課和實踐課的比例應當是1∶1,但很多的實踐課根本沒能按時完成,甚至不開展,學生對職業技能的相關知識掌握很不扎實。
(六)現行護理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
現行的護理教育逐年變革,形成了規范化的教育制度,按照入學條件劃分為中專、大專、本科、碩士4個護理教育體系。每年的護理應屆畢業生大約在8~10萬人左右,而地市級及以上醫療單位需求下降。由于有國家政策的支持,中職衛生學校招生規模持續擴大,加上缺乏規范的就業指導,高職護理畢業生的競爭,中職學生對自己定位不準,對職業的期望值過高等等原因,影響了就業。
二、有效對接的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對接的理論依據
1.中等衛生職業學校教育的本質是一種職業教育,是為就業做準備的一種教育,是為社會服務的教育。而現行的護理教育存在與社會需求脫節的現象。因此,實現學歷教育與執業資格考試的有效對接是對中等衛生職業學校職業教育的一種自然而必然的要求,也是適應市場需求的需要。
2.中等衛生職業教育的目的是能讓畢業生順利畢業持證上崗,到各級醫療單位工作,而目前中職衛生學校的學歷教育與護士執業資格考試脫節,難以達到二者的融會貫通,影響中職護理畢業生的執業資格考試成績,從而影響就業。
3.中等衛生職業教育的特點是按照衛生醫療崗位設置專業,但在教學內容、教學模式、課程設置等與就業準入標準、職業資格的要求不相銜接,導致衛生職業教育與實踐技能要求有很大的差距。職業學歷教育必須隨著社會需求的變化而做出相應的調整和轉變。
4.中等衛生職業教育的發展是以綜合能力發展為目的,兼顧學歷的提升和職業技能的獲得,所以必須把學歷教育和執業考試融合在一起,學生在畢業之際可以拿到學歷證書,又可以擁有證明其具有相當職業能力的護士執業資格證書,從而避免教育及人力資源的浪費現象。
(二)實現對接的現實基礎
1.已經初步形成完善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體系。20初期開始,勞動保障部門已經逐漸形成了一系列的管理規定,建立人力資源管理國家標準,對多個通用性較強的工種制定了統一的鑒定標準,并嚴格實行就業準入制度,要求多行業多工種的就業者必須持證方能上崗,至今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體系已在逐步完善。
2.已經初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體系。我國的職業教育體系分成職業高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職業高中屬于高中學歷,中等職業學校教育屬于中專學歷,高等職業教育屬于??茖W歷,這種分層次的教育是我國的教育體系特色。
3.實現“雙證書”的對接,已經成為未來職業教育尤其對處于弱勢的中等職業教育的主要發展出路。教育部在《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的總體思路中強調“全面推動中等職業教育,著力推進教育與產業、學校與企業、專業設置與職業崗位、課程教材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深度對接。”這為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出路指明了方向。
4.各類職業學校正在積極推行“雙證書”的對接,許多學校已取得了顯著成效。中等職業衛生學校為了提高畢業生的職業適應能力,增強就業競爭力,除鼓勵學生考取護士執業資格證書外,還可以對在校生進行其他的職業資格培訓,經勞動部門考試鑒定后頒發職業資格證書。如百色市民族衛生學校在課余開辦美容、按摩培訓班、藥品營銷培訓班、針灸推拿培訓班等,讓學生畢業時可以在非醫療單位獲得就業的機會,提高就業率。
(三)實現對接必須堅持的原則
1.護理學歷證書與職業能力水平相匹配。中等衛生職業學校護理專業的學歷證書是完成在校兩年的理論學習和8個月的臨床護理實習并全部科目考核合格才能獲得,它是文化程度的憑證;而職業能力水平則是通過護士執業資格考試來衡量,二者要達到一致高度,讓知識與技能均衡發展。
2.堅持職業教育的本質不變。中等衛生職業學校教育的本質是一種職業教育,是為社會服務的教育,我們研究中職護理學歷教育與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對接,是為了讓知識與技能得以融貫匯通,所以不能脫離職業教育的本質,只重視理論學習而不注重技能的培養。
3.堅持以中等衛生職業教育的目的為出發點,促進學歷教育與執業資格考試的有效對接。中等衛生職業教育的目的是能讓畢業生順利畢業持證上崗,到各級醫療單位工作,而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學歷教育與執業資格考試必須有效對接,實現職業教育的意義。
三、有效對接的具體措施
(一)要求全校師生重視全國護士資格考試
1.要求校領導重視,校領導對護士資格考試是否重視直接影響到教師的教學態度和學生的學習態度,直接影響教學質量,最終影響學校的聲譽和學生的畢業及就業。校領導重視了,教師才有狠抓護考的熱情,學生才有備考的動力,從而提高護考的通過率,提高學校的知名度,為招生宣傳增加資本。
2.要求專業教師特別是護理專業教師重視,教師的重視對學生的考試成績有直接影響。各專業教師要相互交流溝通,分析當年的護士資格考試大綱的要求,按照大綱要求進行專業教學,保證教學內容與護士資格考試內容銜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3.要求一至三年級學生都要重視,尤其是三年級的畢業生,不僅在思想上重視,在行動上也要有所表現。對于護士資格考試,學生的態度才是最關鍵的,領導再重視,教師再狠抓,學生不重視,成績也不會提高,甚至不能通過護士資格考試,雖然能畢業卻不能及早合法就業,最受影響的還是學生本人。
(二)成立專業的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培訓教師隊伍
1.專業的培訓教師以護理專業教師為主,加以臨床醫學專業教師,通過各教師的交流協作,認真研究考試大綱,把考試大綱的內容融入教材進行教授和操作。
2.組織專業培訓教師參加考試組織部門開辦的學習班,提高專業教師的組織培訓能力,實現培訓教師的專業化。
3.培訓教師把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作為自我考評教學質量的指標之一,把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當成教學任務擔當起來。
(三)調整課程結構,保證課程內容與護士資格考試內容有效對接
1.課程設計的定位由“專業方向”轉為“職業定向”,設計以職業為導向的課程,改變課程定位不清楚的狀態,使教學改革具有成效。
2.將護士資格考試標準納入課程設計,推行“模塊”式的結構,將課程分成醫學基礎知識、護理專業知識和技能、與護理工作有關的社會醫學、人文知識三大模塊,便于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
3.注意教材內容是否與護士資格考試內容有無相關,根據臨床及時更新陳舊過時內容,保證教學內容不脫離護士資格考試內容。
(四)調整教學模式,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1.改變以教師為主的單一教學模式,運用多元化教學模式,如微課教學、項目教學等多種教學法提高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的知識獲取量。
2.對護理專業學生開展常用護理技術第二課堂,并組織護理技能比賽,通過比賽幫助學生加強護理知識的掌握,培養應變的心理素質。
3.擴大教學場所,將課堂放在教室、在實驗室,或者在見習醫院,邀請臨床經驗豐富的優秀護士、護師為學生開設講座,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五)重視實訓教學,重視技能操作
1.進一步增強校內實訓中心的建設及使用,采用靈活的實訓室的開放時間,鼓勵學生課余分組自由進行練習,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提高實訓設備的利用率,突出臨床護理的教學特色。
2.在現有的課程結構的基礎上再適當增加實訓課程在整個課程結構中的比例(由大綱要求的50%提高到60%),并增加實訓的多樣性,改善課堂教學中理論和實踐相脫節的問題,強化實踐教學內容。
3.加大實訓基地的建設、在廣東、云南、貴州等地聯系多家實習醫院,增加臨床實習時間(由8個月增至10個月),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提高臨床護理實踐能力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安排專業課教師定期到醫院進行進修(3個月以上),或者假期安排專業教師在學校門診上班,了解臨床的最新動態,及時補充教材不足,有利于指導學生參加護士執業資格考試。
(六)建立配套的考核評價系統,考核學習全過程
1.對在校生的成績考核,讓科任教師自主規定成績的分布,不用統一硬性規定劃分優秀線、良好線,但是也不能讓優秀率過高,一般可以規定不超過20%,及格率不能太低,控制在10%以下,這樣的評分標準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
2.對于一、二年級的考核,增加平時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比重(由20%提到40%),督促學生重視課余學習。
3.對于三年級的考核,強調在護士資格考試培訓期間每個相關科目每周考一個系統疾病護理,每月考一次綜合,考核內容與考試大綱緊密相關。
(七)制定相關的就業制度和措施,提高畢業生就業率
1.幫助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了解自身條件,定位明確,就業眼光放遠,指導就業方向定位在鄉鎮一級。
2.培養就業指導專職教師,提升就業指導工作內涵,幫助學生及時調整就業觀念,理解崗位設置的要求,增加對護理工作的了解。
3.建立健全畢業生就業能力狀況信息庫和用人單位信息庫,開發非醫療單位崗位信息,拓寬就業渠道。
綜上,開展中等衛生學校護理專業學歷教育與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對接研究,分析目前中等職業衛生學校護理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研究對接的可行性,以及提出具體的對接措施并在研究過程進行實踐,對提高中等職業衛生學校護理畢業生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通過率和就業率,促進中等職業衛生學校的良性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任廷春.中等職業教育學歷與職業資格證書相互轉換的課程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2010(3)
[2]任暉,李志成,梁瑋.衛生職業院校護理專業“雙證制”教學模式改革的現狀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1(22)
[3]李申,何文.中職護理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有效結合研究[J].中國醫療前沿,2012(12)
[4]徐志鑫.中職護理學歷證書與護士執業資格證書對接研究[J].中國職工教育,2012(16)
[5]潘曉彥,邱華麗.優化教學模式適應護士執業資格考試[J].護理研究,2014(13)
篇2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連云港市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十二五規劃2014年研究課題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名稱為以工作過程與教學過程對接為導向的《網絡編輯》課程改革的實踐性研究。課題編號為:zjxh-2014-005。
摘要:電子商務人才炙手可熱,需求量巨大。然而學校培養出的人才無實戰經驗,從而導致學校培養出的人才與企業需求不對稱。本文分析了高職院校電子商務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基于工作過程與教學過程對接的教學改革方案,為高職院校培養更加符合社會實際需求的高能力、高水平、高素質的電子商務人才提供參考。
關鍵詞 :電子商務人才;存在問題;教學改革
前言
近年來中國電子商務發展迅猛,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100EC.CN)監測數據顯示,截止到2014年6月底,中國移動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達到2542億元,而2013年上半年達532億元,同比增長378%,依然保持快速增長的趨勢。電子商務的發展雖然已有多年的歷史,但它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充滿活力與朝氣,企業從“是否做”轉變成“必須做”或“不做也得做”。中國電子商務之父馬云說:“當今的企業如果不做電子商務,難以生存。”有關數據顯示,未來5年,我國3000多萬家中小企業中將有半數企業嘗試發展電子商務,企業急需大量滿足企業需求的人才。但現實情況卻是電子商務專業學生就業情況堪憂,對口率僅為20%。近期國家十大難就業專業,電子商務專業竟然榜上有名。電子商務行業發展速度快、人才需求量大,而該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率卻較低,這種巨大的反差直接反映出當前電子商務專業人才的培養偏離了實際的軌道,導致企業用人難,成本高,直接影響了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展。高職學校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搖籃,應深入研究分析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問題,以就業為導向,重新制定或改進目前落后的人才培養方案,推進課程改革,解決高職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高職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1 定位模糊,培養方向不明確
電子商務是一個復合型的專業,涉及的就業崗位很多,很多學生選這個專業是因為它現在處于黃金時期,學這個專業很有前途。但是對為什么要學,學什么,以后的工作崗位有哪些,如何就業等問題都很模糊。培養電子商務人才的最終目標是為社會和企業服務的。不同的企業對電子商務人才的需求標準都不相同。有的企業需要精通技術的電子商務人才。比如設計和維護企業的網站,管理網站的后臺,提升網站的專業形象。有的企業需要精通商務的電子商務人才,比如與現有的或潛在的客戶洽談合作,進行網絡營銷,為企業帶來更多的盈利。有的企業則需要精通管理的電子商務人才,能夠整體規劃和綜合管理工作,從戰略上分析和把握電子商務的發展特點和趨勢。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及時進行調查研究,根據本地區企業的要求,制定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幫助企業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適合的電子商務人才。
1.2 課程設置與教材編寫存在矛盾
電子商務是一個隨著環境變化而不斷變化的領域,幾年前E-mail營銷是網絡營銷中流行的方式,而今已經被微信營銷所取代。由于我們的教材編制的速度遠遠滯后于電子商務的發展,電子商務的教材不能滿足新的需求。而有的學校還用的是幾年前的教材。當今,隨著中國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手機已經不是過去傳統意義上的通訊產品,而是更多承載了人們的娛樂、消費、商務、辦公等活動。在此背景下,中國移動電商行業快速成長起來,用戶的移動購物習慣也在逐步養成。但我們的課程中涉及到無線電子技術的知識少之又少。因此學校電子商務專業開哪些課?什么年級上什么課?其中核心課程是什么?每門課用什么教材?怎樣編寫?其中基本教材用哪些?校內實訓平臺用哪些?這些問題都要考慮,逐步解決。
1.3 教師教學水平有待提高
因為報考電子商務專業的各校初中畢業生,都是酷愛電子商務、求知欲高、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而我們的教師大多來自不同專業,以連云港財經高等職業學校為例,學校信息系電子商務專業總共是6個老師。2個工商管理專業的,1個教育技術專業的,2計算機專業的,1個電子商務專業的。真正學電子商務專業的就只有1個老師。而且許多教師都沒有企業實踐經驗,在教學過程中,重理論輕實踐,很少跟企業合作。國家大力要求職業學校重視校企合作,但很多學校都是敷衍了事。學生真正能夠進入企業實踐的少之又少。如果教師不進行系統的培訓,不及時充電,就很難跟上電子商務發展的步伐。時間長了,學生就覺得學校的教師水平有限,后悔選錯了專業,認為學電子商務專業很沒有前程,甚至萌生了轉專業的念頭。
1.4 缺少實踐經驗
電子商務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比如在淘寶開店,學生需要掌握開店基本流程,店鋪裝修知識,圖片處理技術,店鋪優化知識,網店運營知識,網店推廣知識。學生只有自己在淘寶開店,親歷開店過程,才能親身體驗電子商務的真實世界。但本校電子商務專業以高等職業教育十一五規劃教材《電子商務基礎》為主線,淘寶開店只是利用幾節課的時間給學生簡單介紹。然后讓學生自己開店,導致很多學生的積極性不高。淘寶開店是一個復雜的任務,理論知識非常豐富,用幾節課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校內實訓一般是采用模擬教學軟件,而電子商務應用發展非??欤M軟件沒能及時換代,滯后于企業的實際需求。2014年9月,連云港財經學校電子商務教研室對本校電子商務專業畢業生進行了跟蹤調查??偣舶l放100份調查問卷,回收80份,有效回收率為80%。在回收的調查問卷中,90%的畢業生認為在校所學知識對工作幫助不大,建議增加實訓課程,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連云港財經學校電子商務教研室還對全校電子商務專業在校生進行了課程現狀調查,總共發放問卷150份,回收130份。回收率86.6%?;厥战Y果表明理論課程偏多,專業技能提高緩慢。
2、基于工作過程與教學過程對接的教學改革方案
2.1 調整課程體系
依據《江蘇省教育廳關于制定中等職業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蘇教職[2012]36號)和調研本地區電子商務企業和跟蹤畢業生就業情況,我們重新確定了人才培養方案,并重新調整了課程體系。課程體系包括專業平臺課程,專業方向課程,技能提升課程。專業平臺課程包括電子商務基礎,商品知識,商務信息采集與管理等課程。根據職業崗位,分解每個職業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并根據典型工作任務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確定了電子商務方向課程。電子商務崗位的主要方向為:網絡營銷、網絡編輯、客戶服務。網絡營銷方向主要包括電子商務第三平臺應用、商務談判與溝通技巧、搜索引擎優化三個方向的課程。網絡編輯方向主要包括動畫制作、網絡文案設計、電子商務網站建設與維護三個方向的課程??蛻舴辗较蛑饕蛻舴斩Y儀、客戶服務實務、客戶服務團隊管理三個方向的課程。專業提升課程包括網上創業等。網上創業是電子商務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提升,是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此外,為了提升學生的技能及就業砝碼,我們在第九學期還安排了考證課程。電子商務師(三級),高級營銷員,網絡編輯師(三級),客服服務管理師(三級)等等。
2.2 教學模式
工作過程與教學過程對接要求日常教學模式要向實踐靠攏。為了加強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職業性,必須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一方面,要加強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改善高職院校辦學條件。我們可以購買內容比較豐富,針對性強的教學軟件。根據連云港財校電子商務專業建設核心思路,我們購買了得意電子商務軟件。該軟件囊括了電子商務的大部分知識。包括電子商務交易模式,電子商務物流,網上銀行,網絡營銷等。在校生都是90后學生,他們厭倦舊事物,對新生事物充滿了好奇,傳統的教學模式乏味、枯燥,很難激起他們的興趣。為了增加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我們可以采用現在流行的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翻轉課堂有以下幾個好處:第一個好處是學習結果保持率比簡單地聽講高。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學生的認知參與度是不同的,學生的學習結果保持率也是不同的。我們都有感受,能夠向他人講解自己已經理解的知識,學習結果保持率非常高。第二個好處是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回答錢學森之問。創新能力怎么培養,只有在學生的認知參與度非常高的學習活動中,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簡單的聽講是不可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必須用新的教學方法來做,僅僅用講的方式,無論誰講,也只能解決記憶層次和理解層次的目標。第三個好處是翻轉課堂有利于學生按照自己的步調來學習,老師講課的視頻學生可以反復看,練習可以反復做,這樣對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也是有益的,自主學習能力是終身學習能力的重要基礎。
2.3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電子商務發展很快,教師必須不斷學習新理論,學會新操作,擁有新的實戰經驗,才能確保不落后,才能把各種有價值的新東西教給學生。以前網銀來了,團購來了,那么我們必須學習網銀、團購知識,使我們的課堂有網銀、團購。現在微淘來了,海淘來了,我們教師就應該學習微淘知識,海淘知識,使我們的課堂有微淘、海淘。這樣,我們的課堂既有理論又有實踐,學生學習都特別來勁。以前學生最討厭理論課,現在有了大量實戰內容后,學生反倒會覺得沒理論知識也不行,開始主動學理論了。學校應該定期安排教師參加骨干教師培訓及企業實踐。骨干教師培訓在職教改革發展進程以及教師個人專業成長中具有重要作用。2013年,學校指定我和同事一起參加了電子商務培訓國家級培訓,有了實戰經驗。實戰課堂非常有趣,內容都是書中找不到的,自己也突然發覺電子商務是“如此的神奇”。每次培訓后,我就一頭扎在電腦前拼命“消化”新知識。年輕學得快,同電子商務一線人員切磋技藝,專業技能突飛猛進,既能說又會做,成了響當當的“雙師型”教師。2014年全國特步杯電子商務技能大賽,我也帶著學生體驗,讓他們親手操作。這樣工學交替,學生更加明白課堂所學應該用到何處,學起來也更加用心。
2.4 鼓勵學生網上創業
2014年國家啟動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高校畢業生網上開店,可享受優惠政策。同時網上創業是電子商務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提升,是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網上創業包括店鋪前期策劃(賣什么、消費對象等),尋找貨源,店鋪管理,推廣店鋪和商品店鋪裝修。店鋪前期策劃可以培養學生市場調研能力,尋找貨源可以提升學生與人溝通的能力;店鋪管理(選擇平臺、店鋪申請、拍攝商品照片、商品描述、客戶服務等),提升學生運營能力;推廣店鋪和商品可以提升學生的營銷能力;店鋪裝修可以提升學生店鋪裝修的技術能力。網上開店成為很多學生夢寐以求的愿望。2014年8月9日,2014年第二屆“特步杯”全國電子商務實戰技能大賽開始。連云港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從11級電商班到13級電商班,都報名參加。比賽分為初賽階段和復賽階段。初賽考核以下三個方面:網店建設、線上線下整合營銷推廣、電商實戰運營。在此階段選手利用移動商城實戰教學系統、C2C實戰教學系統,完成網店店鋪裝修、logo設計、產品描述、產品營銷(線上推廣和線下營銷同步)、客服服務、支付交易、物流等電子商務業務流程。學生為了提高自己店鋪銷量,在校園內外,以及網絡平臺積極推銷自己的商品。同時積極利用微信等營銷方式,提高銷量。學生通過比賽,體驗從開店裝修到銷售推廣等真實的電商過程,化電商知識為實戰經驗,切身體驗真實的電子商務。讓學生把“紙上談兵”變成“沙場征戰”,同時激發在校生創新、實踐、創業的熱情,為學校、企業和社會培養更多的技能型電商實戰人才,全面提升電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
3.、結論
隨著互聯網的全面普及,電子商務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電子商務人才炙手可熱,需求量巨大。然而,學校按照傳統的方式,培養出的人才實踐能力弱,無任何實戰經驗,難以勝任。而企業需要的卻是有實戰經驗的人才,從而導致學校培養出的人才與企業需求不對稱。本文分析了高職學校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若干問題,提出了基于工作過程與教學過程對接的教學改革方案,基于工作過程和教學過程對接的電子商務專業的改革是連云港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依據市場對電子商務人才的需求、依據高職學校辦學的指導思想提出的,它能夠提升電子商務人才培養的質量,實現學校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同社會需求接軌。
參考文獻:
[1] 中國移動互聯網調查研究報告[DB/OL].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408/P020140826366265178976.pdf.來源: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2] 2013年中國電子商務人才狀況報告[DB/0L].100ec.cn/zt/upload_data/down/2013rcbg.pdf來源: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
[3] 張金安,張吉立,劉喜梅.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3)
作者簡介:
篇3
〔關鍵詞〕中學教師;職業枯竭;壓力源;家長;認同度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09)03-0014-04
一、問題提出
1.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國外對教師職業枯竭狀況的研究發現,教師體驗到枯竭之后容易對學生失去耐心和愛心,對課程準備的充分性降低,對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這些除了對教師本人有很大的消極影響外,還會對學生的發展產生明顯的消極影響。
國內學者近年來也頗為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研究所反映出來的情況不容樂觀。至于教師職業枯竭的現狀如何,國內大范圍有代表性的調查研究并不多,只在我國臺灣、香港地區有一部分研究者涉足,例如有調查稱,臺灣中學教師的情緒衰竭程度高,非人性化程度中等,個人成就感降低較不明顯(Chi, Jerry Liang Yueh, 1996)。在中國大陸方面,王芳曾針對教師職業枯竭的特點及其與應對方式的關系進行過深入研究,沙冰、盧秋玲、曾玲娟等也曾從不同側重點對教師職業壓力進行過較為深入的探討。
但是,為什么當媒體已經報道了教師存在較大壓力后,仍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呢?筆者認為,教師自身認為的壓力源與學生家長對此的認同度存在較大差異,家長沒有給予教師足夠的支持、鼓勵,沒有對教師的職業壓力給予應有的關注,從而導致了教師職業枯竭程度的進一步加深。
因此,本研究在對中學教師職業枯竭特點和壓力源進行深入探討的同時,研究家長對教師壓力源的認同情況,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師的職業枯竭情況被足夠多地關注,進而能夠達到減輕教師職業枯竭程度的目的。
2.研究內容及假設
本研究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對中學教師職業枯竭特點及壓力源的總體情況進行描述,在此基礎上,調查家長對教師壓力源認同的情況,探討教師與家長對教師職業壓力來源認識的差異。
基于國內外的文獻和研究者前期對中學教師和家長的訪談,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設:
(1)目前,中學教師的職業枯竭在情緒衰竭上表現得比較高,而在個人成就感、非人性化和認知枯竭這三方面表現得不明顯。
(2)在中學教師的工作壓力來源中,工作負荷、人際關系、工作自主性和職業發展問題仍是主要壓力源。
(3)中學教師職業枯竭的各維度和教師工作壓力源之間存在著顯著相關,且教師職業枯竭部分維度可通過不同的工作壓力源對其進行預測。
(4)教師和家長對教師壓力源的認同存在一定偏差,家長低估了中學教師所承受的壓力。
二、研究方法
1.調查被試
對教師的調查依據方便原則,采取偶遇抽樣的方法,在北京地區集中選取兩所中學的教師以及個別中學的少數幾名教師,不同性別、年齡、學校類型等各占一定比例。共回收問卷112份,保留有效問卷104份,有效回收率為93%。對家長的調查依據方便原則,采取偶遇抽樣的方法,在北京地區選取所調查教師所在學校的個別中學生家長,不同性別、年齡、年級、學校類型等各占一定比例。共回收問卷64份,保留有效問卷56份,有效回收率為88%。
2.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使用的調查問卷分為“教師版”(包括修正過的“Maslach枯竭問卷-教育版(MBI-ES)”及“教師工作壓力來源問卷”)和“家長版”(包括修正過的“教師工作壓力來源問卷”)兩個不同但相關的問卷。
(1) 教師版。本研究將美國心理學家Maslach開發的用于測量教師職業枯竭狀況的MBI-ES的中文版作為教師版問卷的主要內容之一。這份問卷具有較好的跨文化信度和效度。調查前期,在對教師的訪談中,研究者發現一些教師除了具有枯竭三維度的一些特征外,還出現了如難以適應知識的更新、不易接受新的教學手段等現象。因此,研究者在原來問卷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認知枯竭這個維度,力求形成符合中國教師特點的職業枯竭測量工具。該問卷的所有項目均采用5點計分。
此外,在教師版的問卷中還添加了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蔣獎老師整理編制的信效度良好的“教師工作壓力來源”問卷,以考察教師的壓力來源。問卷的所有項目采用6點計分。
(2)家長版。家長版的問卷中,主要以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蔣獎整理編制的信效度良好的“教師工作壓力來源”問卷為主,并針對家長這個被試群體進行了一定的修改,以便能夠準確測量家長心目中教師職業壓力的主要來源。
3.數據收集與整理
本研究采用自填問卷法,進行集體和個別相結合的施測方式。研究者事先征得被試本人和學校領導的同意,進行集體施測。正式答題前先由主試宣讀指導語,并強調該問卷是匿名施測,且結果保密。被試作答完畢后,由主試當場收回。收集上來的數據經由編碼處理后,輸入計算機,由SPSS10.0統計分析軟件包進行統計處理。
三、結果與分析
1.中學教師職業枯竭的整體狀況
本研究使用修訂過的“中小學教師職業枯竭問卷”對北京市的中學教師進行調查,以便確定北京市中學教師的職業枯竭狀況。圖1顯示出教師在職業枯竭四個維度上的各項目得分情況:
圖1的結果顯示,從各項目的平均得分來看,個人成就感維度項目的平均分(M=2.64,SD=.87)在3.0以上,這說明中學教師的個人成就感較高;而其他維度則均在2.65以下,相比而言,情緒衰竭水平要高一些(M=2.64,SD=.60),非人性化(M=2.01,SD=.62)和認知枯竭維度(M=2.03,SD=.63)則均接近2.0。另外,本研究中被調查的中學教師的整體健康狀況良好(M=2.91,MD=.78),因此可以推測本研究所涉及的樣本整體的枯竭程度不是很嚴重。
2.教師評價的中學教師壓力來源整體狀況描述
本研究使用信、效度良好的“教師工作壓力來源問卷”對教師進行測量,考察教師自己評價的在壓力源7個維度上的得分情況。
從表1和圖2中可以看出,中學教師在自己評價其壓力的主要來源時,工作家庭平衡、角色模糊和角色沖突三個維度稍微低于平均水平,而其余四個維度(工作負荷、人際關系、工作自主性和職業發展)的得分均高于平均水平,即教師認為這四個維度是其工作壓力的主要來源。這個結果與前人的研究相同。教師的總壓力為3.36(SD=.49),屬于中高水平。
3.中學教師職業枯竭特點與其工作壓力源的關系
(1)中學教師職業枯竭特點與其工作壓力源的相關分析
本研究的一個假設是教師工作壓力和職業枯竭之間存在顯著相關,因此研究者首先采用Pearson相關考察了職業枯竭的四個維度與工作壓力源的七個維度之間的關聯情況。結果發現,幾乎所有的壓力源都和情緒衰竭、非人性化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和情緒衰竭相關聯最大的是人際關系,其次是工作負荷,第三是職業發展;與非人性化相關聯最大的是人際關系,其次是角色模糊,第三是工作負荷。各壓力源和個人成就感之間存在部分負相關,但相關程度不顯著,這與前人的研究大致相同;另外,各壓力維度和認知枯竭都不存在明顯相關。
(2)中學教師職業枯竭特點與其總壓力的相關分析
結果顯示:從總體上說,教師的壓力感與情緒衰竭呈顯著相關,也就是說工作壓力感越重,情緒上就越表現衰竭。同時,教師工作的總體壓力感和非人性化也呈顯著相關,但與個人成就感和認知枯竭相關不顯著。由此推測,教師因壓力感所導致的職業枯竭最突出的特征為情緒衰竭,而情緒衰竭往往也是職業枯竭過程中最先出現的階段。
(3)教師工作壓力對職業枯竭的回歸預測
為了進一步考察教師所面臨的工作壓力是否可以預測教師職業枯竭的出現,本研究對其進行了多元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在影響情緒衰竭因素的分析中,工作負荷、人際關系、角色模糊、角色沖突、工作自主性、職業發展進入回歸方程,復相關系數為.574,其聯合解釋變異量為32.9%;在影響情緒衰竭因素的分析中,工作負荷、人際關系、工作家庭平衡、角色模糊、角色沖突、職業發展進入回歸方程,復相關系數為.555,其聯合解釋變異量為30.8%;在影響個人成就感因素的分析中,人際關系進入回歸方程,復相關系數為.259,其聯合解釋變異量為6.7%。這些結果與前人的研究大致相同。
4.家長評價的中學教師壓力來源整體狀況描述
家長評價的中學教師壓力源7個維度的得分情況如下:
表2 家長評價的教師壓力源各維度的
平均值和標準差 (N=56)
從表2和圖3中可以看出,家長在評價中學教師壓力的主要來源時,人際關系、工作家庭平衡、角色模糊三個維度稍微低于平均水平;而其余四個維度(工作負荷、工作自主性、職業發展和角色沖突)的得分均高于平均水平,即家長認為這四個維度是中學教師工作壓力的主要來源。家長評價教師的總壓力為2.95(SD=.44),屬于中等水平。
5.教師和家長對中學教師壓力源的認同差異分析
(1)教師和家長評價教師壓力源各維度重要性的差異
教師評價的中學教師主要壓力源為:工作負荷、人際關系、工作自主性、職業發展;家長評價的中學教師主要壓力源為:工作負荷、工作自主性、職業發展、角色沖突。教師評價壓力源的重要順序為:工作負荷人際關系工作自主性職業發展角色沖突角色模糊工作家庭平衡;家長評價壓力源的重要順序為:工作負荷工作自主性職業發展角色沖突角色模糊人際關系工作家庭平衡。
(2)教師和家長評價教師壓力源各維度所得值的差異比較
從表3中可以看出,教師和家長在各自對中學教師壓力源進行評價時,在人際關系、工作自主性和職業發展這三個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即家長對教師壓力源中的這三個維度的認同度與教師的真實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另外,家長對教師的總壓力也存在認同差異。
從表3中還可以看出,無論家長與教師對中學教師壓力源各維度的認同度是否存在差異,家長所評價的得分均低于教師自己的評價,即家長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中學教師所承受的壓力,這一點從家長對教師總壓力認同度上的顯著差異(t=5.281***,df=158)也可看出。
四、討論
1.中學教師職業枯竭與工作壓力源的關系
調查結果顯示:工作壓力是導致中學教師職業枯竭的重要原因。那么如何消除工作壓力對中學教師的負面影響呢?研究者認為,在一定時期內我國的大環境是不會有太大改變的,所以中學教師要學會適應環境,面對不同的事情要采取不同的應對方式;校領導、同事、家人、學生、家長、朋友也要多關心教師,給他們以實際和情感上的支持,尤其是家長要做到真正理解教師。
2.教師和家長對中學教師壓力源的認同的差異
總體來看,教師和家長在評價中學教師主要壓力源和壓力源先后順序上出現了差異。為了進一步查明家長的真實想法,研究者在本研究調查前后對部分家長被試進行了訪談,結果表明:
在“人際關系”維度上,家長認為教師的人際關系應該很好,不應成為壓力的主要構成要素。多數家長覺得相對于公司等部門,學校是一個“世外桃源”,人際關系不像社會上那樣復雜。而通過對教師的調查及訪談發現,家長對影響教師的重要壓力源――人際關系估計不足。
在“工作自主性”維度上,家長覺得教師因為是個“不坐班”的職業,所以相對來說比較自由,不必像公司那樣完全按時間表上下班,而且每年還有兩個多月的寒暑假可以用來支配,相對來說工作時間比較靈活、充裕;而且,講課是個創造性的工作,因此教師可以自己改變工作的標準。但教師普遍反映家長沒有真正了解教師這個職業,更沒有了解中學教師這個特定群體。中學教師雖然看上去有很多時間可以由自己支配,但是由于需要在工作之外備課、批改作業、進修學習,有時還要接待家長、解決學生問題等,因此自由時間并不多;另外,中學教師的工作標準早已被教委和學校確定,在加上面臨著中、高考的升學壓力,因此中學教師的工作標準一般很難通過自己而改變。
在“職業發展”維度上,家長認為中學教師這個職業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中學教師尤其是高中教師的發展前景應該比較明朗;而且教師有著比較完備的職稱評定機制,晉升“只是早晚的事情”。但從對中學教師的訪談結果來看,教師雖然通過積極教學和工作年限可以晉升為初級、中級教師,但是如果想成為高級、特級教師,對很多教師來說還是一件“遙遠”的事情;有些教師反映“教師職稱評定機制”并不完善,甚至有失公平。
通過數據分析和對教師、家長的訪談,研究者發現由于認同度上的差異導致家長不理解教師,這種現象在雙方溝通時尤為明顯。家長不能站在教師的立場去考慮問題,從觀念上認為教師這個職業很輕松,教好每個學生是件簡單、分內的事,這都增加了中學教師的枯竭感。
五、小結
1.中學教師整體的職業枯竭情況并不嚴重;
2.教師自己評價的主要壓力源為工作負荷、人際關系、工作自主性及職業發展;
3.除了工作家庭平衡和工作自主性之外,其他各壓力源皆對情緒衰竭、非人性化具有良好的正向預測效應;來自人際關系的壓力對個人成就感具有良好的正向預測效應;
4.家長評價的教師主要壓力源為工作負荷、工作自主性、職業發展和角色沖突;家長對教師壓力源中的人際關系、工作自主性和職業發展這三個維度的認同度偏低。
參考文獻:
[1]Maslach C, Schaufeli WB, Leiter MP, Job Burnou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1,(52).
[2]John Mccormick & Guoxing Shi, Teachers’ attributions of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occupational stres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Australia,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9(69).
[3]沙冰.教師的職業心理壓力與應對.遼寧教育研究[J],2001,(9).
[4]盧秋玲.現階段中小學教師心理問題成因與對策,贛南師院學報,2001,(4).
[5]曾玲娟.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及其與工作壓力的關系研究,北師大碩士學位論文,2001.
[6]徐富明.中小學教師的工作壓力現狀及其與職業倦怠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3,3(11):195~197.
[7]曾玲娟.中小學教師工作壓力對職業倦怠的預測性研究[J].教育導刊,2004(2、3月號?上半月),79~81.
[8]趙玉芳,畢重增.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狀況及影響因素的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3,(1):80~83
[9]王加綿.遼寧省中小學教師心理問題產生原因的分析報告[J],遼寧教育,2000,(10):20~22.
篇4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職業道德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28-0230-02
隨著“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不斷推廣,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也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關注。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陣地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對于提升高職學生職業道德素質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對高職學生如何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已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一、教學內容職業化——突出職業道德意識的培養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而其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學實效性的提高必須與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相聯系。因此,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必須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進行進一步的整合,以“一線化”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基點,以企業對人才要求為要素構建若干內容上具有相對獨立性、主題突出、鮮明的教學模塊,變教材體系為教學體系。
(一)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突出職業道德教育
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教學內容的確定上,把職業道德教育作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內容,以正確的人生價值教育為主線,加強意志品質、適應能力、合作能力、團隊精神、心理抗壓能力等關鍵能力的培養,對學生進行職業選擇、職業理想、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原則與規范進行教育,讓學生進一步明確什么是職業道德,作為高職學生應該樹立怎樣的道德觀。
(二)結合專業、崗位開展職業道德教育
職業道德的共性表現為社會從業人員所應具備的共同職業道德要求。職業道德的個性即行業職業道德,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道德要求。行業規范往往是從事該行業人員必備的職業道德。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不僅僅局限于共性的范圍,還應該進行個性化的行業職業道德教育。高職學生只有集共性與個性道德品質于一身,才能形成優良的職業道德素質。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引入行業職業道德,豐富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結合專業及崗位群的要求開展教學,讓學生明確將來從事的職業或崗位應該具備怎樣的職業道德,幫助學生培養職業道德素質。
(三)引入企業文化理念,增強學生的職業價值認同
當前,相當一部分高職畢業生找不到工作或就業后被“炒魷魚”,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高職學生缺乏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而企業文化是職業道德的有效載體,為了做到從學校到企業的“無縫對接”,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要把現代企業文化引入教學內容中注重、突出敬業、責任、創新、服從、守時、溝通、吃苦、細心等職業態度的教育與培養。根據企業文化的要求,培養學生的紀律觀念、遵守企業的生產流程,培養質量意識、遵守企業的安全生產制度,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按企業要求規范學生言行舉止,培養學生的文明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
二、教學方法、手段多樣化——注重職業道德行為的培養
要充分重視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不斷創新和完善課堂教學形式,是教育方法創新的一個具體方面,要在保持傳統講授法優勢的前提下克服講授法的不足,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在授課過程中加強與學生的互動,融“教、學、做”于一體,強化學生能力的培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主動性。因此,一是打破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舊三中心”教學模式,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中心,以體驗為中心的“新三中心”的教學模式,將學生從以往被動的客體地位提升為積極的主體地位。二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正確、科學地安排教學內容之后,運用靈活多樣新穎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可以根據職業道德的教學內容和特點采用專題講授、上臺演講、課堂討論、主題演講、專題辯論、角色扮演、影視教學、參觀調查、社會實踐等方法。通過多種多樣、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既有利于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實踐教學常態化——加強職業道德素養的養成
職業道德教育是一種養成教育,是在職業生活中積累、培養的過程,職業道德只有在職業道德訓練的實踐中才能得以實現、升華。高職學生作為“準職業人”,高職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的養成僅靠課堂教育是難以實現的,只有讓學生到實踐中去領悟、體會和感受,才能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習慣。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環節在學生職業道德的養成過程中便顯得格外重要。目前,高職學生職業道德水平不能滿足企業的要求,其主要問題不是缺乏理論知識,而是在行為能力上。通過理論教學,學生對職業道德的要求有了較深的理解,關鍵的問題出現在“知行合一”上。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教學過程中,應把職業道德教育貫穿于各項社會實踐活動中,增強學生對職業道德的認識和興趣,促進高職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活動設計:一是根據不同專業的培養目標要求,選取不同的重點與難點,設置不同的培養目標,要求學生在日常行為規范上與企業的要求相銜接,把企業要求職工的行為規范作為培養高職生日常行為的部分規范要求。二是選用案例時選取與專業相關的案例進行教學,加深學生對行業職業道德的認識。三是不管是課堂紀律還是實踐活動的紀律按照企業的紀律要求進行設計。
四、考核方式過程化——強化學生職業道德行為的養成
道德評價是人們依照一定的標準、根據和方法,對某種社會道德、道德行為和道德品質的價值和性質進行判斷,以達到揚善抑惡目的的一種特殊評價活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目的不僅讓學生學會一些基本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采用適當的方式,從理論教育入手,同時讓理論來指導學生的行為,加強學生的養成教育,達到知、情、行的統一。因此,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學生的考核要更加關注高職學生職業道德的形成過程而非結果。從評價主體來說,實現評價主體多樣化,改變單一評價主體為多方評價主體,采用任課教師評價、輔導員評價、同學評價及自我評價相結合。從評價方法來說,實現評價方法多樣化,改變單一評價方法為全面的、多角度的評價。即堅持閉卷考試與開卷考試相結合、理論考試與日常行為表現相結合、平時作業與期末考核相結合的評價辦法。從評價內容來說,職業道德的教育既是內化的過程,更是外化的過程。堅持理論認知與日常行為相結合、課內表現與課外實踐相結合。通過考核方式的改變,不斷完善評價體系,力求知行統一。
五、建立校企互動的教育途徑——讓學生在真實的職場環境中感悟
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過于強調教師主導地位,過于強調課堂理論教學,而忽視了學生的道德行為體驗;教學方法仍然停留在“灌輸式”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對學生來說缺乏吸引力,教學過程存在著知行分離的教育困境。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教育困境,就要不斷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改革,把職業道德教育過程向企業延伸,不斷豐富職業道德教育的形式和內容,建立校企互動的教學模式。因此,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要把企業文化引入課堂,建設具有職業化特征的課堂教學,還應進一步深化與企業的合作,以校企合作為突破口,不但要“引進來”,而且還要“走出去”,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學習,身臨其境地感受企業文化,切身感受企業生產經營中員工所表現出來的職業道德,了解崗位所需的職業道德。通過校企互動,可以培養學生關心企業、了解企業、研究企業、服務企業的意識,引導學生主動吸納優秀的企業文化提升自身的職業道德,甚至把思想政治工作延伸到學生到企業實習、頂崗實習的過程中,幫助學生解決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從而起到導向的作用。
六、教師職業道德行為示范化——為學生樹立職業道德的榜樣
高職院校要培養出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教師是關鍵。教師作為一個職業人,其所作所為都對學生職業道德的形成起到一個潛移默化的示范作用,正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德高為師,學高為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途徑,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擔者,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政治立場、道德修養、敬業精神、創新意識、治學態度及日常行為舉止對高職學生都有著最直接、最強烈的影響,在大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本及以身立教的思想,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把抽象的道德標準、行為習慣內化為教師的道德行為及職業行為習慣,并在言行舉止中影響學生,成為學生的直接楷模與巨大的教育力量;同時通過教師的示范作用及學校對教師的職業要求,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企業制度、企業文化、職業核心價值觀、企業對畢業生能力素質的要求,強化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的養成,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從而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應結合高職教育的特點及學校辦學特色和育人要求,根據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不斷探討教學改革,把教材體系變為教學體系,改進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加強實踐教學,充分發揮企業員工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榜樣作用,使學生在學習、工作及生活中不斷感悟、內化,從而不斷提高高職學生職業道德素質,提高高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王玨.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學生的職業道德[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
[2]許倪倪,肖杰.如何將高職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帶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環節[J]·文教資料,2009,(1).
[3]應金萍.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學生職業道德培養機制的思考[J].職教論壇,2009,(3).
篇5
關鍵詞:職業教育;實地研究;研究方式
作者簡介:喻小琴(1976-),江西九江人,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人員,博士,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學、教育研究方法論。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2)34-0066-04
西方職業教育20世紀初被引進到中國,但是,長期以來,我國的職業教育研究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被研究者廣泛關注,其中,關于職業教育研究方式成為了重要的關注內容。
一、職業教育研究方式的基本類型及共同缺失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在研究方式上雖然存在著很大的相似性,但職業教育的獨特性、綜合性與復雜性也決定了職業教育研究方式的差異性。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研究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基本類型:
(一)職業教育研究方式的基本類型
1.學科研究方式。該研究方式是把職業教育作為一門完整的學科來進行研究,提出職業教育的特有概念、理論基礎和方法論等,強調以學科視野、系統思維,對職業教育進行學科規劃、建構學科體系、理清學科對象、明確學科特征、形成學科文化。職業教育學科研究方式的主要特征是學科系統化,它遵循課程發展的歷史邏輯,注重歷史、現實和未來的綜合分析,強調對職業教育大系統進行分析。學科研究方式的采納不僅有利于探索和掌握職業教育規律、對職業教育內部進行合理分工,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職業教育師資培訓模式、吸收當今世界最新的職教研究成果等。[1]
2.歷史研究方式。該研究方式是將職業教育發展歷史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研究職業教育發展的歷史變遷而采取的一種研究方式,它注重系統地收集、分析和評價數據。通過歷史研究,不僅有利于完成過去保存下來的相關證據,而且有利于我們在了解職業教育的過去的基礎上預測職業教育的未來發展,形成職業教育發展歷史、現在與未來的整體假設。目前,歷史研究已成為職業教育研究的最主要方式之一,以至于有研究認為,研究者只是滿足于對所研究的職業教育問題的歷史進行無限的回溯,而對自己所研究的職業教育問題提出新的見解不感興趣。在這種歷史主義研究方法中,表現著對歷史起點、歷史過程和歷史知識的過分膜拜,研究者們的大腦里裝滿了未消化的歷史知識的硬塊。[2]
3.思辨研究方式。該研究方式是以概念操作、抽象推理和邏輯演繹來獲得研究結論,認識事物和揭示本質的研究方式,它具有沉思、重思和否思等特征,通常被稱為哲學性研究和理論性研究。[3]由于思辨研究具有有效地觸及現象,深刻把握事物本質等優點,因而被職業教育研究者廣泛采納。有研究認為,目前職業教育研究中主要以定性研究為主的占60%,定性定量結合研究的占26%,定量研究的占14%,其中定性研究又主要以感悟性思辨分析方法為主。[4]
(二)已有職業教育研究方式的共同缺失
學科研究、歷史研究、思辨研究方式,從不同立場、角度對職業教育進行了多維度分析,為我們系統了解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了依據,但是,應該認識到,三種研究方式還存在著如下一些共同的缺失:一是職業教育研究方式過于關注職業教育學科建構和歷史發展,缺少對職業教育發展實踐和實際問題的現實關注。二是三種研究方式中,特別是歷史研究方式過于重視二手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問卷調查的發放,忽視了對職業教育實地進行現場觀察、體驗、分享和對話等。有研究認為,職業教育研究比較重視用“數學說明觀點”,這類論文占到40%,使用的數據主要是二手數據,其中定性定量結合研究論文中二手數據占到90%。二手數據主要來源于別人已發表的研究成果和有關統計公報、統計年鑒數據庫中的數據。[5]三是思辨研究方式因為過于關注研究者個人的自我思辨,忽略他人觀點和職業教育現實存在的豐富性與多重性,從而使研究陷于狹隘的處境。有研究認為,我國目前的職教研究多是思辨和(不嚴謹的)質性研究,研究者一般針對時弊闡述個人觀點和感受,并提出建議。為數不多的量化研究多是簡單問卷調查,所用數據處理方法以計算各選項比例為主,采用嚴格測量技術進行的量化研究還很少,也沒有形成有影響力的量表。[6]
二、實地研究方式的概念與特征優勢
實地研究又稱“現場研究”、“實地調查”,是指研究者深入到調查現場,利用參與觀察、訪問、座談等方法收集少數單位的各方面信息,以便對調查對象作深入解剖分析的調查研究方式。[7]關于實地研究方式的特征,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闡述:
風笑天認為:作為一種具體的研究方式,實地研究的基本特征是研究者作為真實的社會成員和行為者參與到被研究對象的實際社會生活中,通過盡可能全面的、直接的觀察和訪談,收集具體、詳細的定性資料,依靠研究者的主觀感受和體驗來理解其所得到的各種印象、感覺以及其他資料,并在歸納、概括的基礎上建立起對這些現象的歷史解釋。它具有適合在自然條件下觀察和研究人們的態度和行為,研究效度較高,方式比較靈活、彈性較大,適合研究現象發展變化的過程等優點。[8]
張新平認為:實地研究方式的重要特點也是其優勢,一是實地研究方式重視研究者親臨“實地”“考古”,重視通過與研究對象的交往對話來獲取研究資料,而不只是一味地冥思苦想。二是實地研究方式十分重視研究者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的作用,強調研究者具有高度的主動性和能動性。三是實地研究方式重視從整體的和歷史的角度來認識和理解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關系,即強調從事件、行為所依存、發生的背景和個人史的角度來認識研究對象。四是實地研究方式強調從過程和建構的視角來關照和闡釋事件及其意義,重視全程地透視事件,并從存在的角度去捕捉和理解教育現象及其意義。五是實地研究方式有利于將研究的重點從注重構建理論體系和形成嚴密科學轉移到注重探究那些與人們日常生活有密切關系的重大現實問題上來,它明顯有別于思辨研究。[9]
還有研究者認為:實地研究方式的特征有五個方面:一是能搜集到第一手資料,研究正在發生的現象或行為,以及這些現象或行為發生時的特殊環境和氣氛。二是實地研究方式是在一個自然環境里研究人們的行為,較少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三是采用參與觀察的方法,研究者更能理解研究對象的真實情感、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比較準確地分析和解釋他們的行為。四是對于非語言行為的研究有著特殊的作用。五是有利于對研究對象進行全面、細致、縱深的考察,從而發現隱藏在現象背后的事物本質和規律。[10]
盡管不同研究者用不同的話語方式闡述了實地研究方式的特征、優勢,但是不同的闡述之間存在著內在的一致性,那就是實地研究方式關注了教育實踐,以深入教育現場對正在發生的教育實踐進行重點研究;實地研究方式強調了研究者的全程參與及其對教育現象的體驗、觀察與反思;實地研究方式重視教育實踐一手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與提升;實地研究方式力求對隱藏在教育現象背后的教育規律進行挖掘和探索等等。
三、職業教育實地研究方式的理性建構
職業教育方式不僅僅是具體的方法或手段運用,而是在多重范式影響下的理論建構,是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法論策略,同時還是多種操作方法的共同運用。
(一)職業教育實地研究理論建構的多重范式影響
任何一種研究方式、研究方法都離不開某種研究范式的指導,范式是方法論的最高層次。實地研究方式也不例外,它是在結構功能主義范式、解釋主義范式(現象學范式)和批判理論范式指導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結構功能主義范式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實證主義和邏輯實證主義。實證主義認為理論研究的目的就是在調查研究基礎上形成一定的研究結論,通過研究結論的可重復性總結出隱藏在現象背后的規律,并預測出未來的發展趨勢。解釋主義范式(現象學范式)堅持相對主義的本體論,持該范式的研究者認為并不存在純粹客觀的事實,“事實”是主觀、多元、復雜和不確定的,它會因為時間、地點和人的差異而呈現不同,是人在一定情境中建構的意義以及這些意義如何相互聯系形成一個整體的解讀和理解。[11]它認為理論研究的目的是主體形成對研究對象進行主觀的理解、解釋和建構以及不同主體通過對話與互動達成共識。因此,有研究者認為,實地研究本質上是一種解釋主義方法,解釋主義范式決定其理論建構。[12]批判理論范式是在批判吸收實證主義和解釋主義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新的研究范式,認為理論研究的目的是在解構社會矛盾和沖突的同時,通過努力改變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異化、壓迫和不平等現象,以獲得自我解放和社會變革。在三重范式影響下,實地研究方式從最初的描述研究對象發展到試圖影響、改變研究對象,以至于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疑、批判和反思。它不僅要求研究者對研究對象進行全面、深入而細致的調查,從而對研究對象進行經驗性的考察與分析,進而形成一些概括性的結論;而且需要研究者在整理分析所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對研究對象進行主觀性理解與解讀,進而形成研究主體與研究對象之間的互動;同時,它還需要研究者用一種批判反思的眼光、態度和行為去對待研究對象,在研究過程中介入自己的價值觀、主體意識等,以求得研究主體和研究對象的雙重變革和解放。
(二)職業教育實地研究中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論策略
關于社會科學實地研究的策略問題,學術界一直存在著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爭論,并在對立的爭論中形成了走向融合的趨勢。定量研究是運用數學、物理等手段來精確地描述教育事實、解釋教育現象的一種策略,較多地依賴于測量和計算去關注教育現實的普遍規律。定性研究是指在自然環境下,使用實地體驗、開放型訪談、參與和非參與性觀察、文獻分析和個案調查等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深入細致和長期的研究。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一直都處于互相對峙狀態,直到20世紀90年代后期,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之間才形成了的趨勢。有研究者認為,正是由于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有著各自不同的哲學基礎,在本體論、方法論等方面存在著分歧,對于研究情景、研究主客體之間的關系、研究邏輯、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研究結論推理等方面存在不同的看法,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才可以交叉、聯合起來完成某項具體的研究。因此,雖然有研究者指出實地研究是一個由經驗到理論的歸納過程,即由觀察到的社會事實到建構理論的過程。[13]但筆者認為,這種單一研究思維的存在不利于教育管理實地研究的理論建構。隨著職業教育發展的日益復雜化、職業教育問題的多樣化,我們必須堅持多元主義的方法論立場,即認識到不管是采用定量研究還是定性研究都是研究策略選擇的結果,是解決職業教育問題的需要;認識到在研究過程中避免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局限性的同時注重整合二者的優點。關于實地研究方式中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的整合問題,明確說過,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并不矛盾,二者必須結合。首先必須用直接觀察方法做好小社區的微型調查。在這個基礎上,再做大面積的問卷和調查,定量分析絕不能離開定性分析。一般來說,定性在前,定量在后,定量里找出了問題,還要回過頭來促進定性,用得不好,以偏概全或為計量而計量,盲目地應用數據都反映不了真實情況的。[14]總之,在職業教育實地研究中,我們必須拋棄非此即彼的線性思維方式,而以多元綜合的思維來審視、思考職業教育現象,以多元的研究策略去充實職業教育理論、指導職業教育實踐。
篇6
“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時代命題。它既有國際發展的普遍性特征,也有中國國情的特殊要求;既有“現代性”意義上的標準規范,也有“現代化”意義上的過程演進;既是觀念的改變,也是實踐的創新。
UNESCO在傳統的經濟視角和社會視角的基礎上,提出發展職業教育的第三個視角――改革的視角,后者主要強調更加關注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創新性、可持續發展,以及人類幸福生活之間的關系。基于這一理念,他們提出職業教育要從傳統模式向現代模式轉變,為我們理解什么是“現代職業教育”提供了重要參照。
作為區域一體化組織,歐盟對職業教育現代化目標的表述,以及作為成功建立起職業教育國家制度的代表,澳大利亞對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的基本定位,也為我們展示了理解“現代職業教育”的新的維度。
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是政府主導型的,職業教育決策者的認識對于政策的確立和實施具有重要影響,因此,關注他們的思考同樣十分重要。
1.UNESCO的定義:從傳統模式向現代模式的全面轉型
基于全球發生的巨大變化給人類社會發展帶來的新挑戰,UNESCO近年來一直倡導各國對本國技能戰略進行改革,以實現職業教育的深刻轉型。這種轉型更加強調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創新性、可持續發展,以及人類幸福生活之間的關系。根據新的理念,有關專家提出職業教育發展模式要實現從傳統向現代的全面轉型。兩種模式的對比見表14。
2.歐盟的定義:更強吸引力,更具創新性,更加適切,更易獲得,更高質量,更加靈活,更有利于實現終身學習
作為歐洲政治經濟一體化組織,歐盟在2006年就正式提出了“實現職業教育現代化”的改革思路,2009年出版了“實現職業教育與培訓現代化”系列研究報告,2010年在其《2020戰略》中進一步提出了“實現職業教育與培訓現代化”的目標。在上述文件中,對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內涵和指標都作出了系統表述,見表15、表16。
3.澳大利亞和美國:新目標、新定位
澳大利亞從個人、社會和企業三個維度提出了2025年職業教育與培訓的發展目標,見圖7,并確定了新的發展原則,見表17。2012年4月,美國社區學院協會21世紀社區學院發展理事會題為《重新實現美國的夢想――社區學院及國家的未來》的報告,要求對社區學院進行根本性改革,提升美國的競爭力。報告提出的改革內容見圖8。
篇7
摘要:美國教育家杜威以現代“民主”概念與“職業”意義為基礎,主張職業教育與自由教育相結合,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綜合化,職業教育實施途徑多樣化。杜威的職業教育思想表現出鮮明的現代性。
關鍵詞:杜威;職業教育;教育思想;現代性
結合美國現代化大生產實際及美國社會經濟發展對高素質勞動者的需求,美國教育家杜威就職業教育的理論基礎及實施措施進行了睿智的思考,并對美國現代職業教育實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職業教育思想的基本內容
(一)職業教育基本內容的技術與人文性。
杜威認為,雖然職業教育并不是人類社會步入現代工業生產階段才出現的一種教育類型,職業教育概念也并非一個新穎的概念,但長期以來,人們對職業教育概念的理解卻一直是偏狹的。杜威認為正確理解“職業教育”是教育適應社會發展的首要任務,即要樹立綜合的職業教育理念,把長期以來存續于狹隘的“職業教育”與傳統“自由教育”之間的溝壑填平,以更有力地適應現代工業生產發展的需要?!盁o論作怎樣的理論解釋,當前教育實踐中最重要、也最令人感興趣的問題體現為系列方面的結合上:游戲與工作;智力的和知識性的因素與行動的和動作的因素;來自書本和教師的指導與來自生產活動的指導……”
職業教育的實施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在徹底革除傳統的職業教育與培訓觀念的基礎上,增加學生的社會科學文化素養,在學生接受職業技能操作訓練的過程中向其提供關于科學、藝術、社會關系的人文素養的教育。體現在綜合職業教育的內容上則是要包括有關部門目前狀況的歷史背景教學;包括科學訓練,向學生傳授理解并使用有關生產資料的智慧,發展學生適應生產機構的智慧;包括經濟學、公民以及政治學知識的傳授。另一方面,職業教育水平的高低還取決于對西方自由教育傳統的改造與繼承,尤其強調自由教育拋棄脫離社會實際需要的舊習,真正負責任地承擔起服務社會事業發展的義務,以社會工業因素消解自由教育傳統中的空疏基因。也只有把這兩個方面有機結合起來,實行一種綜合性的職業教育訓練,才能真正造就適應現代工業生產的勞動者。這種新型的勞動者“崇尚的是自由而不是順從,是創造精神而不是機械的技能,是洞察力和理解力而不是背誦書本和按照別人的意圖完成任務的能力”。
(二)職業教育實施途徑選擇的多樣性。
杜威認為,現代職業教育表現出較傳統職業教育更多方面的目標,既要使學生掌握實際生產的技能、技巧,又要使他們形成關于事物的態度并開啟個人的智慧,這就決定了職業教育的實施必須采取綜合化的途徑。
在職業教育實施與開展的途徑中,通過作業進行的訓練是為職業做準備而進行的唯一適當的訓練。作業是有目的的、連續不斷的活動,通過作業而進行的教育所包含的有利于學習的因素較任何其他方法都要多。這種實施途徑能夠較強烈地喚起人的本能和習慣,并使其發揮作用;作業在既定目標的牽引下引導人思維,保證了這種活動免受機械或任性的傷害。
傳統的課堂教學也是職業教育的實施途徑之一,不過這種課堂教學的目的并不在于傳授系統理論知識,而在于讓學生在活動中、在主動的作業中發現并掌握現代科學原理,并最終實現科學原理的運用。
在所有實施職業教育的途徑中,杜威對“主動作業”這一途徑情有獨鐘,即通過某種職業(作業)來組織知識進行教學,因為“一種職業也必須是信息和觀念的組織原則;是知識和智力發展的組織原則。職業給我們一個軸心,它把大量變化多樣的細節貫穿起來;它使種種經驗、事實和信息的細目彼此井井有條”。杜威認為主動作業的方式很多,除類型多樣的游戲和競技外,戶外短途旅行、園藝、烹飪、縫紉、印刷、書籍裝訂、紡織、油漆、繪畫、唱歌、演劇、講故事、閱讀、書寫等也是主動作業的較好形式。
二、對杜威職業教育思想現代性的分析
杜威的職業教育思想閃耀著反對傳統職業教育狹隘職業技能訓練的色彩,表現出鮮明的現代性。杜威對職業教育內涵、職業教育的民主化意義、實施途徑的理論提高了人們對現代大工業生產條件下職業教育作用的認識,對20世紀30年代美國綜合中學的建立以及綜合職業教育運動的開展提供了直接的理論指導作用。
杜威職業教育思想的現代性首先體現為他對“職業”所作的現代性分析。杜威還原了職業的社會意義,并將其同現代社會發展基礎聯系起來。杜威賦予職業以十分廣泛的社會內涵,這一內涵排除了傳統職業教育中對職業所持有的狹隘理解,即職業就是謀生的手段,帶有金錢性質或者純粹局限于物質生產活動或商業活動。現代社會的發展一方面導致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專業性越來越強;但另外一方面,由于現代社會擁有極具革命性的技術基礎,向個人提出更多方面的要求以及更強的適應能力的要求,同時也為個人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個人對這一新的社會現實的適應必須從整體上提高自己的適應性,擺脫狹隘的職業認識,力爭通過提高自身的綜合職業素質,培育起全面的職業態度和情感,最終使自己具備勝任現代民主社會的基本能力。
杜威職業教育思想的現代性還表現在他把職業教育思想的探討置于社會民主與教育平等的視野之中。在杜威看來,在實施不同的等級對應于不同的教育體系的傳統社會中,教育的真正作用在于維護既定的社會等級制度。職業教育往往成為社會底層民眾被迫接受的教育形式,在教育體系中處于受歧視的地位。杜威認為,美國社會是一個在長期追求民主主義精神與平等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國家,職業教育應該成為個人在工業化社會中確立自身地位與價值的主要力量,職業教育應該克服自身的功利性、片面性,成為個人形成具有連續發展職業能力的基礎。
杜威職業教育思想現代性的又一表現為追求自由教育之與職業教育的結合。西方教育傳統實施上強調職業教育與自由教育的對立。這種對立主要表現為在社會生活中所存在的職業與閑暇的對立。整個社會生活被割裂為等級不同的兩個方面,享有較高社會地位的是閑暇生活,是生活的目的,是生而又價值的;另一部分則為職業生活,本身沒有價值,僅僅是實現生活價值的手段或途徑而為這兩種生活做準備的兩種教育——自由教育與職業教育也便隨之具有了不同的價值與地位也就是說,在傳統社會中自由教育是真正的教育其目的在于為個人享受閑暇生活做準備,與之相對立的職業教育則充滿著工具性、實用性。
就個體職業能力的造就來說,自由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結合也是必須的?,F代工業發展促使就業者勞動的變換,職能的更動成為普遍的事情。為適應這一形勢,個人的職業能力必須不斷發展,傳統的職業訓練觀念必須改變?!邦A先決定一個將來的職業,使教育嚴格地為這個職業做準備,這種辦法要損害現在發展的可能性,從而削弱對將來適當職業的充分準備”,而“唯一可供選擇的辦法,就是使一切早期的職業預備都是間接的,而不是直接的;就是通過從事學生目前的需要和興趣所表明的主動的作業”。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一書中就職業教育未來發展走向進行了預測,提出職業教育的未來走向是:為人們投入工作和實際生活做準備的教育,其目的應該較多地注意到把青年培養成能夠適應多種多樣的職業,不斷地發展他的能力,使他能夠跟得上不斷改進的生產方式和工作條件,而較少地注意到訓練他專門從事某一項手藝或某一專業實踐。這從一個側面顯示出杜威職業教育思想的現代性。
參考文獻:
[1]杜威.人的問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篇8
這一現象不僅我國存在,發達國家也同樣存在,比如美國。但美國學者對這一現象的分析比較理性。他們認為在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中到底是能力重要還是素養重要,與這個職業的專業化程度相關。如果一個職業的專業化程度很高,那么雇主就會更看重員工的能力,即使有的員工在品行上存在一些問題他們也可能會容忍;如果一個職業的專業化程度很低,其職業能力只需要通過短期培訓就可以很容易地獲得,那么雇主就會更看重員工的素養??梢?,籠統地對能力重要還是素養重要這一問題做出判斷是不行的,其結論要根據具體專業而定。但無論如何,職業教育中職業能力的培養總是不可或缺的,否則這種教育如何還能稱為職業教育?至于技能過于簡單的職業,本身就不應當納入到學校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中。
其實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能力與素養是不應該存在矛盾的。素養的培養,對教師來說更多地是一種意識和行動,在教育過程中并不需要花費太多專門的時間,真正需要花費專門時間的是能力培養。比如安全意識培養,它的教學本身不會花費很多時間,只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要求和提醒學生。相反,如果沒有了能力培養這個載體,素養培養就會流于空洞和形式。比如市場營銷專業,我們要培養學生熱情待人的職業素養,但如果脫離了營銷交流能力的培養,怎么可能培養學生熱情待人的職業素養呢?學生怎么可能深刻理解這種職業素養的內涵呢?在實踐中,能力與素養往往是相互促進、相互支持的。能力的培養越深入,就越有可能培養出高水平的素養。因此,面對企業對職業素養的突出強調這一問題,我們的對策恰恰不是要弱化對職業能力的培養,而是要提升對職業能力的培養。
其實,我們還要深入分析的是,企業所說的能力與素養,與我們所理解的能力與素養是同一含義嗎?很可能不是。在運用訪談法進行調研時,往往由于概念的不對等而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因此要特別小心。有位從事機電行業的企業專家對我說過同樣的話:“你們學校應當重點培養學生素養,技能其實是無所謂的,我們自己也可以培養”。當時我就反問他:“那下次招聘員工時,你需要機電專業的學生,而我們給你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行嗎”?他頓時無語。接著我詢問了他對問題的具體想法,發現企業專家所說的能力并非我們所理解的完整意義上的職業能力,而主要是指動作技能;他們所說的素養,也不僅僅是指學生的道德品質、與人交往的方式等素質,而更多地是指對工作的認同,操作的規范性、嚴謹性,對工作中問題的準確判斷與靈活處理等等素質。他們想告訴我們的是:學校不要把過多的教學資源投放在對動作技能的嫻熟度的訓練,而是要重點培養學生的職業基礎能力。如此理解,校企之間認知上的矛盾就不存在了,且企業界的提醒對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篇9
職業教育體系中教師在籃球課堂上處于主導地位,由于學生在籃球基礎上存在參差不齊,學生對籃球運動興趣存在較大差異等實際問題,導致籃球課教學中出現效率、質量等問題,影響了職業教育籃球項目的價值和功能體現。新時期職業教育籃球教學需要進行全面的轉變,要從教師入手建立新式職業教育籃球課教學的原則,從教學的方式、內容、技巧出發,全面激發學生對職業教育籃球課教學的主動性,在強化職業教育籃球課基本教學的前提下,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籃球思維,在創新職業教育籃球課教學的同時,做到對學生綜合發展的推進與加速。
2職業教育籃球課教學中教師應該秉持的原則
2.1職業教育籃球課教學的科學性原則
職業教育籃球課教學應該符合運動科學和教育學的基本規律,要區別休閑籃球和街頭籃球,要在職業教育籃球課教學中將籃球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做到有效滲透,使學生建立起職業教育籃球的準確概念,做到對職業教育籃球課教學興趣的全面激發,確保職業教育籃球課教學的質量。
2.2職業教育籃球課教學的循序漸進原則
職業教育籃球課教學要以教學規律為基礎,以學生籃球技能和素養發展為途徑,這是合理進行職業教育籃球課教學的前提,職業教育學生對籃球的理解存在很大差異,個體之間身體素質與籃球意識有著不小的距離,因此,在職業教育籃球課教學中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使學生通過職業教育籃球課教學有序而扎實地提高自身能力、素質和意識,最終形成適于終身籃球運動的基礎。
2.3職業教育籃球課教學的興趣原則
職業教育學生的興趣廣泛,在籃球課教學里應該將激發學生興趣作為教學的著眼點和突破口,通過興趣的培養提高職業教育學生對籃球課教學的積極心理定向,建立學生與教師良性的教學關系,構筑適于職業教育籃球課教學創新和變革的新體系,更好地確保職業教育籃球課教學質量。
3職業教育籃球課教學進行改革的對策和措施
3.1激發學生對籃球課教學的主動性
主動性是進行籃球學習的內在動因,是職業教育籃球課教學中教師應該重點激發的學習要素,要在職業教育籃球課教學中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激發學習主動性。對于有一定基礎的學生,職業教育籃球課教學中應該提供適宜的難度和內容,提升他們對籃球運動進一步的興趣,做到對主動性的培養;對于有積極性但基礎較差的學生,職業教育籃球課教學中應該加強學生基礎性訓練和學習,加大學生的練習量和練習強度,做到短時間提升學生籃球基礎和素養;對于沒有積極性且沒有基礎的學生,職業教育籃球課教學中應該通過多樣化展示來建立學生對籃球運動的積極性,同時將職業教育籃球課教學與普通基礎訓練相結合,做到對學生主動性與基礎能力共同發展。
3.2強化職業教育籃球課的基本教學
職業教育籃球課教學中應該圍繞如下幾個環節重點開展基礎性教學,一是,加強籃球步伐的教學,要通過步法的練習提高移動身體重心、變化速度和方向時腳步能力,以大量的蹬(地)、轉(身)、變(變速、變向)技巧的熟練程度和爆發力量。二是,加強籃球手型教學,要提高手對球的感應能力,控制球與支配球的能力,主要表現在傳接球、投籃、運球時手指和手腕的抖(腕)、翻(腕)、粘(球)的技巧熟練程度和爆發力量。三是,加強籃球綜合能力教學,綜合能力是指學生對籃球比賽概念的理解,突出學生能夠在實踐中運用技術,并且能很好地控制比賽過程。
3.3注重培養職業教育學生的籃球思維
在籃球教學中,也可以利用學生知識豐富,理解力強的優勢,去彌補學生籃球基礎差的劣勢,把他們的知識、智慧滲透于教學之中,特別注重思維的聯想啟發、引導和能力的培養??梢杂靡韵聨追N方式:一是,知識聯想思維。利用和開發學生過去已掌握的知識可以助教學一臂之力,教學中教師應經常誘導學生進行知識聯想思維活動。二是,感知聯想思維。培養學生身體的本體感覺與大腦內存的知識間相互聯系的思維能力。三是,形象聯想思維。培養學生運用已有表象進行思維活動。四是,語言聯想思維。即利用語言刺激人的聽覺器官,在大腦中產生聯想思維。五是,易位聯想思維。即教師在籃球教學中,以學生共有的特點為依據,以聯想思維為方式,教學生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以此指導學生的下一個行為。在教學中,筆者通過運用以上三點教學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對籃球教學課的興趣,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減少了在教學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增強了學生對體育常識的認知能力。更主要的是,通過籃球教學課的學習,學生更加懂得了籃球運動的訓練方法和訓練手段,教師也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尋求新的經驗、新的辦法,始終保持對專項練習的探索與研究;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逐步實現了“側重個性培養,全員成才教育”的教學理念。
4結語
篇10
關鍵詞:職業教育;國際化;內涵;模式
作者簡介:龐世?。?966-),女,河北正定人,河北師范大學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管理;柳靖(1977-),女,河北寬城人,河北師范大學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比較職業教育。
基金項目: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河北師范大學職業教育研究中心項目“職業教育國際化的內涵與模式研究”(編號:HB2014RW005),主持人:龐世俊。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6)25-0011-06
20世紀后期以來的經濟全球化步伐導致行業與勞動力市場的國際分工與合作趨勢日益顯著,進而要求各國職業教育必須立足本國經濟和產業結構在國際經濟格局中的定位與走向,加強多元雙向的國際交流與融合,致力職業教育國際化的推進與發展。
一、職業教育國際化的概念
(一)國際化的概念
要認識和理解“職業教育國際化”,首先要了解“國際化”。從詞義上看,“國際”(international)和“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都是來自英語國家的外來詞語,《韋氏新國際字典》(第三版)這樣界定“國際”:“存在于國家或其公民之間的,與國家間交流有關的,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采用的,影響兩個或兩個國家以上的?!弊鳛閯釉~的“國際化”是“使……在關系、影響或范圍上成為國際性的”;作為名詞的“國際化”是指“這樣的活動或者過程?!卑虐爬?B?伯恩(B.Burn)教授指出:“國際化就是從非國際的狀態到國際的狀態?!盵1]
由此可以看出,“國際化”的概念具有三個重要特質:一是一種國家間(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活動。二是以跨越國界的雙向度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依賴為特點的活動,這種聯系與依賴是雙邊或多邊的合作、競爭與沖突的變化狀態。即國際化是一個“引進”和“輸出”的雙向過程,“引進”是一國認識、理解和尊重別國進而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的過程;“輸出”是一國把本國優秀文化成果推廣到世界,讓世界各國認識、理解、尊重進而吸收本國優秀文化成果的過程。三是基于一種共同的利益機制,國際化是一個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則、進行跨國合作的動態過程。同時,“國際化”中的“化”體現了這幾種特質的趨向性的動態生長型特征,即這種相互的聯系與依賴是一個不斷增強的發展過程。
從詞匯構成的角度看,如果“globalization(全球化)”意為把世界(globe)看作一個整體,各國人民擁有共同的目標和行為的話,那我們就可以把“international(國際化)”理解為“不同國家(nation)之間(inter)的相互關系和相互影響”。“全球化”重視的是一致性和統一性,而“國際化”則像“互聯網”(internet)和“跨文化”(intercultural)一樣,強調多樣性和互動性,重視的是不同國家在平等對話和相互影響中所凸現的多元性。
(二)職業教育國際化的概念
學者們從多個角度對教育國際化進行了不同的解釋,以下四種較有代表性:一是從各種各樣的具體活動出發來描述教育國際化。這些活動主要包括課程改革、人員的國際交流、技術援助和合作研究等。二是從培育發展學生、教師和其他雇員的新技能、態度和知識的角度來界定國際化,更注重人而不是學?;顒踊蚪M織管理方面的問題。三是從高等院校形成國際性的精神氣質的角度界定教育國際化。精神氣質方法側重的是在那些注重和支持跨文化的、國際的觀點和首創性的院校中,形成發展國際的精神氣質與文化氛圍。四是從過程的角度界定教育國際化。這種方法把國際化看作是將國際的維度或觀念融入到高等學校的各主要功能之中的過程,各種各樣的學術活動和組織策略等都是這一過程的組成部分(見表1)。
表1 教育國際化概念解釋的四種角度
四種教育國際化概念解釋的角度同樣適用于對職業教育國際化的詮釋,職業教育國際化是一個動態、連續進行的過程,是為適應經濟全球化、經濟和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挑戰所采取的系統、持續的活動,包括課程內容的國際化、與培訓和研究有關的學者和學生的國際流動、國際技術援助與合作計劃。
職業教育國際化是指跨國界、跨民族、跨文化的職業教育交流與合作,即一國的職業教育面向世界、博采各國職業教育之長,并將本國的職業教育理念、國際化活動以及與他國開展的相互交流與合作融入職業院校的教學、科研和服務等功能中的趨勢和過程。
職業教育的國際化要加強國際職業教育的交流合作,積極向各國開放國內職業教育市場,并充分利用國際職業教育市場,在職業教育內容和方法上適應國際交往和發展的需要,培養有國際意識和國際交往能力的學生。
二、職業教育國際化的內涵
職業教育國際化的內涵包括職業教育觀念的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的國際化、課程內容和體系的國際化以及擴大國際職業教育交流與合作等。
(一)國際化的職業教育觀念
要實現職業教育國際化,首先要有職業教育觀念的國際化,即從全球的視角出發來認識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問題。職業教育關注人的全面發展,不僅限于學業,而且關注人的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世界各國的職業教育交流有助于擴展人類的知識和相互理解的廣度,通過獲得知識和技能,能夠使人們在更多的文化和教育交流中發揮作用。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的發展,世界各國必須面對環境、能源等諸多共同問題,這也使國際合作變得日益重要,培養具有良好全球意識的公民對解決國際事務大有裨益。加強職業教育的國際化有助于擴展經濟、文化和人際層面的交流,能夠通過更廣闊的國際視野豐富職業教育與培訓系統,拓寬社會緯度。
(二)國際化的人才培養目標
教育國際化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培養適應經濟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和國際競爭能力的人才。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國際化,就是要培養面向世界、面向國際的公民。
職業教育要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國際化,表現在思想與能力兩方面。首先,應培養學生的國際觀念和國際意識,克服狹隘的民族主義,樹立向全球服務、向全球開放的觀點。為增進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相互理解而加強國際理解教育,使學生在保持本國文化個性的前提下,深刻理解多元文化,在國際文化交流中充分溝通思想,從國際社會和全人類的廣闊視野出發判斷事物,避免僅從本國利益出發判斷事物的弊病。其次,要培養學生的國際交往能力和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能力,使學生掌握一些將來在國際社會環境中工作所具備的知識和技能,懂科技、通外語、會經營、善管理,具有較強的國際意識,通曉國際貿易、金融和法律知識,能與外國人和諧相處;培養學生至少熟練地掌握一門外語;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國際知識,了解外國的歷史、政治、地理和風土人情等,能夠適應國外工作和生活環境。
(三)國際化的課程
要實現職業教育國際化的培養目標,必須有與國際接軌的、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和符合國際化需求的教育教學內容。各國應根據世界形勢的變化及本國經濟的發展情況,對職業教育課程體系進行調整,增設“國際職業教育課程”??梢酝ㄟ^在現有專業課程中增加國際內容;開設注重國際主題的新課程;加強外語教學或雙語教學和增加各種涉外專業等途徑培養高水平的復合型人才。
(四)國際職業教育交流
“國際教育交流,廣義地說,就是跨越國界的為了某一教育目的的人員互動,特別是懷著不同興趣和能力的學生、學者和專家的互動。”[2]擴大職業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不僅可以增進各國職業教育領域的相互理解,開闊本國職業院校學生的文化視野,而且可以學習別國的先進技術和經驗,豐富本國的職業教育資源,培養高素質人才。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上的差距,不僅是長期以來政治和經濟體制造成的,而且是人才和科技知識的差異造成的。知識沒有國界,技術同樣沒有民族、之分,職業教育必須走國際化的道路,充分利用國外先進的職業教育資源為我們培養人才,走出國門,加強人員交流。國際人員交流的類型多樣,一般分為教學人員(教師和學生)、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國際交流,其中應以一線教師和學生為主。
三、職業教育國際化的模式與路徑
由于每個國家自身的社會結構、歷史發展以及所處的環境千差萬別,一國職業教育國際化實踐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各國都在不同階段通過不同程度的職業教育輸出或輸入,或以某種動因為主,形成了多樣性的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路線和模式。
(一)區域一體化模式
歐洲職業教育的國際化和歐洲經濟一體化、政治一體化一樣,呈現出一體化的趨勢。處于不同發展水平、擁有各自特點的歐洲各國在面對全球化的沖擊時,相互的國際合作反而愈加緊密,這一合作的結果就是“歐洲化”(Europeanization)。歐盟強調提高人民的“歐洲公民”意識,以此作為“國家公民”意識的補充。歐盟區域一體化職業教育的發展始于1957年《羅馬條約》(Treaty of Rome)的簽訂,在半個多世紀的發展進程中,歐盟職業教育與培訓政策經歷了從強化職業教育與培訓的經濟功能到增強歐洲人民的公民意識、促進個人的終身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發展等社會功能的發展歷程。1994年,歐盟提出了著名的職業教育和培訓行動計劃――“達芬奇計劃”(Leonardoda Vinci Programme),試圖通過跨國合作的方式提高職業教育和培訓的質量,促進職業教育和培訓的革新,建立職業教育制度和實踐方面的“歐洲維度”[3]。歐盟頒布和實施了一系列文件:《里斯本戰略》(Lisbon Agenda)(2000年)、《哥本哈根宣言》(The Copenhagen Declaration)(2002年)、《馬斯特里赫特公報》(The Maastricht Communique)(2004年)、《赫爾辛基公報》(The Helsinki Communique)(2006年)等一系列文件的頒布和實施使,歐盟各成員國之間在職業教育領域的合作不斷加強。
2008年4月,歐盟委員會了《歐洲議會和部長理事會關于推薦建立歐洲職業教育和培訓學分體系的建議書》,推出了歐洲職業教育與培訓學分系統(ECVET)。該系統允許歐洲公民在不同國家接受職業教育與培訓,通過職業教育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可得到歐盟各國的正式承認。該體系旨在提高職業教育學歷資格證書的透明度、可比性和可攜性,支持歐洲公民流動,使他們根據自己的需要決定何時何地接受正規或非正規職業教育與培訓。此體系的推出標志著歐盟職業教育一體化進程取得了實質性進步,對于世界職業教育國際化及亞太和拉丁美洲地區的職業教育區域合作也具有重要的表率作用[4]。
截止到2012年,歐盟職業教育政策中取得顯著成效的還有歐洲資格框架、歐洲職業教育與培訓質量保證參考框架等方面。2010年的《支持歐盟2020戰略:歐盟職業教育和培訓合作的新動力》明確了2011-2020年歐盟職業教育和培訓政策的趨勢是以“開放式協作”為原則,完善以證據為基礎的政策制定,承繼哥本哈根進程,充分吸收利益相關者參與,并強調成員國在政策實施中的作用,歐盟職業教育與培訓“一體化”進程仍將繼續[5]。
國家間的知識共享與合作對于調動利益相關方和推動國際社會支持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地區合作在決定國家職業教育與培訓方面也日益成為一項重要的因素。第二屆世界職業教育大會(1999年)之后,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國際對話開始從短期的、國際組織和國家間的合作,拓展到長期的、跨地區的南南合作和北南合作,促進了區域一體模式的職業教育國際化。在歐盟區域一體化之外,亞太地區、非洲地區、阿拉伯地區和加勒比海地區間的職業教育的對話與合作也在不斷增進。
(二)貿易導向模式
職業教育國際化是職業教育資源在世界范圍內尤其是國家與國家之間按市場規則進行的合理流動,是一種依靠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所進行的資源配置活動。貿易導向的職業教育國際化模式的典型代表國家是澳大利亞,澳大利亞教育國際化最明顯的特點是以市場為導向的出口教育。所謂出口教育,是指建立在公立或私立伙伴關系基礎之上,提供市場導向服務的教育服務體系,它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服務,為大學提供資金來源,為國家增加出口收入。澳大利亞高等職業教育的國際化重點在亞洲,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亞太地區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增強了與亞太國家建立密切聯系的意識,“全面融入亞洲”戰略將澳大利亞與亞洲緊密地聯系在一起。2003年,澳大利亞職業技術學院(TAFE)和設有職業技術學院的大學,已經同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國際合作辦學。TAFE學院是澳大利亞遠程職業教育的辦學主體,大部分TAFE學院在遠程教育中心方面有先進的遠程設備,大約有1000小時左右的遠程學習課程。國際上對TAFE學院培訓計劃的需求日益增長,境外學生可以在家通過電腦網絡學習TAFE學院的培訓課程,直接和學校進行交流。在北悉尼的TAFE學院有專門的老師在網上面對面與境外學習課程的學生進行交流?,F今,TAFE學院銷售給亞太地區國家很多開發課程和職業培訓計劃,澳大利亞的遠程職業教育己逐步走向國際市場[6]。
(三)政府主導模式
相對于市場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政府主導就是“看得見的手”。各國政府本著國際化漸進的原則,通過制定職業教育國際化的發展戰略和規劃,頒布相應法律法規,簽署政府間職業教育交流合作協議和計劃等途徑促進職業教育國際化。
我國政府制定的有關職業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規劃,體現出了中國特色和發展水平,從而使職業教育國際化規劃合理、進度適當。國務院有關職業教育的決定和教育部等部門的政策雖然在不同歷史時期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始終強調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和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對我國職業教育提出了國際化的要求:“積極參與制定職業教育國際標準,開發與國際先進標準對接的專業標準和課程體系。提升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國際影響。”希望能夠建立與中國企業和產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職業教育發展模式。《職業教育法》、《高等教育法》、《高等學校接受外國留學生管理規定》和《中外合作辦學暫行規定》等法規奠定了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的法律基礎。
德國在新《聯邦職業教育法》(2005年4月修訂)中制定了很多職業教育與國際教育兩者銜接的措施,使“雙元制”職業教育能逐步與國際化發展接軌。比如,為了嚴格審視國際化素質教學,開設了國際化素質考試。要求該科目結合綜合課題,把相關的國際化素質在各個相關領域中得以體現,知識要點通過課題項目的形式表現出來,依據這些制定國際化素質考試的標準和要求。這就使國際化素質在職業教育中落到實處。同時,在教育結構方面與國際通行標準接軌,增設外向型的學科專業,設立了歐洲學、汽車機電工程師、歐洲太陽能技師等國際性學科專業項目,并得到政府的資助。在培訓的新職業中,還強調要積極學習外語、輔助能力及開展有關國際化素質教育的教學,實施有關逗留在國外教育假期的新制度等[7]。這些法規與監督體系為德國職業教育走向國際化提供了法律保證。
德國聯邦政府于2013年7月首次了《職業教育國際化戰略報告》,德國在推行“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的過程中建立了遍及全球的伙伴關系,在政府和專業部門的合作下,德國職業教育的全球合作得到了很好的推廣和實施,除聯邦教育部(BMBF),參與職業教育培訓國際化項目的部門還有德國經濟合作與發展部(BMZ)、德國聯邦經濟技術部(BMWI)、德國聯邦勞工部(BMAS)和外事局(AA)等。
各國政府間簽署和實施職業教育交流合作協議和計劃推進了職業教育國際化的進程。
(四)組織主導模式
在職業教育國際化的進程中,國際組織和各國民間組織發揮了重要作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銀行、國際勞工組織是對國際職業教育的發展和各國職業教育政策影響最大的三個國際組織。它們支持職業教育發展與開展職業教育研究最多,在促進各國職業教育國際化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在1992年就啟動了“國際技術與職業教育項目”(International Project of Technology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用于推動職業教育的國際合作及全球職業教育網絡的構建。在1999年和2012年召開的兩屆國際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大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都積極呼吁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的國際合作,并制定了相應的發展戰略。2002年正式宣布成立的聯合國教科文技術與職業教育和培訓國際中心(UNESCO-UNEVOC)的工作重點也是幫助最不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沖突后局勢國家以及轉型國家,加強并且改進他們的技術與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9]。
國際勞工組織(簡稱ILO)是聯合國負責勞工問題的國際機構,旨在促進社會公正和國際公認的人權和勞工權益,長期以來把職業培訓作為首要任務,幫助各成員國建設富有效率的國家培訓制度,強調政府與私有部門的職責分擔模式,積極構建以就業為核心的培訓模式,擴大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受益面,提高勞工獲得職業教育和培訓的機會[10]。其在2004年公布的《教育、培訓和終身學習建議書》確定了職業教育與培訓目標:“在一個一體化的世界經濟中,提高生產率,增強經濟競爭力并促進將所有人納入經濟和社會生活中?!?/p>
世界銀行是對教育項目資助較多的國際組織,以促進發展和減輕貧困為宗旨,兼具公益性與導向性,通過貸款推進各國職業教育國際化。我國從1984年開始籌備“世界銀行貸款職業技術教育項目”,到2002年“世界銀行貸款第二個職業技術教育發展項目”執行完畢的18年間,教育部先后兩度共引進8000萬美元的世行貸款,加上國內的配套資金,實際總投入達2.1億美元,共有151所中等和高等職業學校直接受益,不僅極大地改善了這些學校的辦學條件,培養培訓了一批骨干教師和管理干部,而且還引進了世界上較為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與管理模式,促進了這些學校的改革和發展,帶動了全國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11]。
在開展職業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進程中,除了國際組織,各國民間組織機構也起到了很大作用。美國國際教育研究所(IIE)是美國專門研究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機構,從2002年至今,專門收集和統計分析社區學院的留學生情況。其統計分析報告對國際交流方面的政策決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來還發起了“應對美國的全球教育挑戰”項目。美國教育委員會(ACE)發表的《美國高校的國際化》報告中專門列出了社區學院的國際化情況,包括開展國際課程研討、獎勵教師開展國際活動、教師帶領學生海外學習和教師參加國際會議等情況。諸多關注國際交流的非政府組織,為制定美國國際教育的發展政策,為學校、學生、教師之間的國際交流指導方向,對促進社區學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提供了很有價值的指導,推動了職業教育國際化進程的快速發展[12]。
英國就業和技能委員會(UKCES)是由英國政府部門批準的非政府、雇主導向的獨立咨詢機構,為英國在2020年成為技能、工作和增長的世界前8位國家而提供就業和技能的戰略性專家咨詢服務。其成員由來自企業的首席執行官、工會及行政當局的代表組成,英國職業教育國際化是其使命和任務之一[13]。
非政府組織作用的發揮方式以及政府對于民間組織的重視可以很好地為中國尚在成長期的民間組織所借鑒。
(五)學校自主模式
美國的院校大體上不受政府的控制,在制定學校的發展方向、教師聘任等方面有較大的自,這使其高校在面對經濟全球化不斷加劇的情況下,能夠自覺地采取措施適應教育的國際化趨勢。社區學院是美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典型代表,在國際化方面順流而動。早在20世紀60年代,一些私立的和與教會有關的初級學院便制定了一些國際化的計劃,其主要的嘗試有接納外國留學生、課程國際化、幫助當地工商界參與國際競爭、學術交流與人員互換等[14]。
在意識到國際化的重要性時,很多社區學院能夠從院校實際情況出發,以國際和國內市場為導向,采用有效的措施促進社區學院的國際化,有意識地招聘或雇傭來自其它國家或有國際經歷的教師;把有關國際化的內容逐漸融入所設的課程中,為大量留學生提供特殊課程;依據院校情況招收國際學生,重點資助部分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在開展課程國際化研討會、訓練外語技能、獎勵教師開展活動等方面提供經費。比如布魯克戴爾社區學院(Brookdale Community College)專門成立了國際中心為國際化教育服務:負責多元文化項目、設置國際課程、服務國際學生、學生的海外學習項目和國際職業發展[15]。社區學院承擔著美國高等職業教育國際化的大部分任務,院校的自主性在某種程度上成為職業教育國際化的實踐先行者。
新世紀以來,我國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與交流活動呈現遞增態勢。中國教育新聞網的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2年間,這一活動數量分別為244、260和286次。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監管工作信息平臺數據表明,2013年我國大陸地區高職院校合作辦學項目共有696個,其中2013年新批項目525個,占2013年項目總數的75%,雖然增幅很大,但是并不廣泛。2013年,我國高職高專共有1321所,只有296所高職院校執行了合作辦學項目,僅占所有高職院校的22.4%[16]。中職學校參與合作辦學的就更少。雖然教育部對我國職業教育提出了國際化要求,但是職業院校自主的國際合作與交流還有待進一步增強。
(六)互動融合模式
新加坡在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與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德國、瑞士、英國和美國等國家的相關教育機構達成了合作備忘錄,始終注意借鑒發達國家職業教育成功的經驗,并創造性地加以消化、吸收與融合,形成了與國際職業教育互動融合且符合本國國情的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其最大的特色被歸結為“教學工廠”,所謂的“教學工廠”就是將企業的實際工作環境引入到學校的教學環境之中,并使兩者形成有機融合。“教學工廠”為學生、教師和企業提供了多方面合作的平臺,極大地推動了新加坡職業教育的發展。新加坡的高等職業教育院校形成了與外向型經濟和國際化市場緊密結合的國際化課程體系、國際化水平很高的師資隊伍,以及完善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機制[17]。政府在教育制度的設計上,實施教育分流,兼顧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即將難以在學術性的普通教育階梯中繼續前進的學生及時納入職業教育體系,形成了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并舉的雙軌教育體制,為新加坡的外向型市場經濟和大量的跨國企業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障。
職業教育國際化是指一國或地區積極參與職業教育國際交流、分工、合作、服務與競爭,職業教育要素聚集、流動和對外擴散的歷史進程。無論采取哪種模式,和衷共濟是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的戰略選擇。
參考文獻:
[1]William H. Allaway, Dimensions of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M]. Westview Press, 1985:19.
[2]Asa S. Knowle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aedia of Higher Education [M]. San Francisco; Joessey -Bass Publisher s, 1977:1505.
[3]吳雪萍,張程.推進歐盟職業教育一體化的“達芬奇計劃”探析[J].比較教育研究,2009(6).
[4]張志成,張科麗.歐盟職業教育與培訓學分體系的構成要素、轉換過程及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11(10).
[5]茍順明.歐盟職業教育政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01.
[6]黃日強.澳大利亞高等職業教育的國際化[J].外國教育研究,2003(7).
[7]張鳴.國際化素質培養――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發展的新要求[J].職業技術教育,2003(19).
[8]孫雪珂.德國職業教育國際化戰略初見成效[J].世界教育信息,2015(14).
[9][13]劉育鋒,鄭堅,郭晨.若干國家和國際組織職業教育與培訓研究機構簡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S1).
[10]和震.國際勞工組織的職業培訓政策:框架、特征與問題[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0(4).
[11]劉建同.關于世界銀行兩個職業教育貸款項目的回顧與總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2).
- 上一篇:工業廢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 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