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經濟政策范文

時間:2023-11-01 17:25: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西方經濟政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西方經濟政策

篇1

關鍵詞:開放經濟;財政政策;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F810.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08)06-0099-06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外部經濟因素對國民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國內經濟政策在制定和執行過程中也越來越受到外部經濟變化的影響。外部經濟因素能夠異化宏觀經濟政策的著力目標,扭曲政策的作用機制,從而改變政策效力,影響國家宏觀經濟決策有效性。作為我國宏觀經濟調控政策重要構成的財政政策,在其執行中也面臨著外部經濟因素的擾動,筆者通過對開放經濟條件下財政政策有效性的檢驗,概括出了現階段我國財政政策執行的效果和原則。

一、開放經濟下我國財政政策的走勢分析

自1978年以來,中國經濟的開放度不斷增大,國內和國際市場的統一性不斷提高,宏觀調控從計劃經濟手段向市場經濟手段的過渡進程也在不斷加快。但在1998年以前,我國的宏觀調控政策尤其是財政政策在其制定和操作過程中始終是自主的,盡管在政策的制定過程中越來越考慮到外部經濟影響,但是從財政政策本身而言,其立足點和調控目標始終是以國內經濟平衡和穩健增長為目標。這一階段的財政政策取得了顯著效果,在與其他宏觀經濟政策的配合下,成功地推動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克服了1989年和1993年兩次宏觀經濟大的波動,并在1994年對自身架構體系和運作規程進行了整體性的改革。

1998年是中國宏觀調控體系上值得關注的一年。伴隨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蔓延,中國的外貿環境和金融環境都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國內經濟政策第一次緣由外部沖擊而進行調整。盡管這次調整仍然是由中國政府自主進行的,但是政策本身已經完全具備了反“外部危機”的性質,而且表現出較強的國際一致性。從這種意義上說,是開放經濟推動中國積極財政政策的出臺,或者說積極財政政策也是開放經濟下中國財政政策的一次重要戰略抉擇。

但是,中國加入WTO以后,面臨的國際環境得到了較大的改善,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外貿實力和綜合國力快速上升,中國與世界的經濟聯系越來越緊密,開放程度顯著加深。在這種情況下,原來由開放經濟推動所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轉而表現出與國民經濟發展的不適應性。這種不適應集中表現為由外貿順差和金融項目順差的大量累積給國民經濟帶來的擴張性沖擊和通貨膨脹幻覺上,中國的宏觀經濟形勢從平穩一下子走到了過熱的邊緣,經濟形勢驟然緊張起來。[1]與此同時,美國也在放縱美元貶值,以解決國際收支失衡和國內產業調整問題,在美元貶值和國內流動性累積的雙重推動下,中國的總供給能力和總需求都表現出明顯的異常。一方面累積的流動性引導國內資本流向那些易變現、高收益的產業,尤其是房地產業和證券市場上來,導致國內總需求的急劇升高;另一方面,由于原材料和能源價格攀升,給企業的正常生產和市場穩定帶來明顯的壓力。國內經濟同時面臨著“供給沖擊”和“需求拉動”的兩種威脅,行走在危險中間的中國宏觀調控政策必將轉型,要從為供給擴張和需求拉動加油加速的積極型政策框架中退出來,執行中性穩健的財政政策及其宏觀調控政策體系已是當務之急。[2]

2005年中國穩健的財政政策第一次出現在政府的正式工作報告中,在“控制赤字、調整結構、推進改革、增收節支”方針的指引下,穩健財政政策在維持整體國民經濟形勢穩定和避免通貨膨脹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3]但值得注意的是,伴隨著中國經濟開放度的進一步深化,來自于外部沖擊的影響力愈加明顯,財政政策能否適應經濟開放度不斷深化下的考驗,能否在宏觀調控中作為主導力量維護國民經濟的健康有序,成為本文對其進行有效性檢驗的重要意義所在。

二、模型變量與樣本的確立

財政政策是指政府運用政府支出和稅收的變動影響總需求或總供給,其中,政府支出包括:購買性支出和轉移支出。[4]理論上,根據四部門經濟產品市場均衡條件GDP=AD=C+I+G+NX可知,政府購買性支出G直接影響GDP,因為它購買和直接消耗了經濟資源形成的社會總需求的一部分,因而它的數量變動會對經濟總量產生直接的、明顯的影響。在生產資源沒有充分利用、實際GDP少于潛在GDP的情況下,增加政府購買性支出,可以增加總需求,增加實際GDP。政府購買性支出對GDP有一種乘數效應,乘數的大小取決于邊際消費傾向。[5]轉移性支出是指政府單方面把一部分收入的所有權無償轉移出去的支出,包括各種社會福利(保障)支出、各項財政補貼支出以及政府債務的利息支出和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稅收返還或補助等。在轉移支出中,社會福利支出實際上將高收入階層的一部分收入轉移到低收入階層,以促進公平分配。財政補貼是轉移支出的另一種形式,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生產性補貼,一類是消費性補貼。生產性補貼主要是對生產者的特定生產投資活動的補貼,其作用等同于對生產者實施的減稅政策,可直接增加生產者的收入;消費性補貼主要是對人民日常生活用品的價格補貼,其作用在于直接增加消費者的可支配收入,鼓勵消費者增加消費需求。在理論上,由于轉移性支出直接影響消費C和投資I,因此,轉移性支出間接影響GDP。政府轉移性支出大多具有福利支出的性質,它形成國民經濟產出再分配過程的一部分,它對社會總供給、社會總儲蓄以及經濟總量和結構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6]

稅收作為政府財政收入的一種手段,把民間的一部分資源轉移到政府部門,從而實現資源的重新配置。稅收作為一種調節手段,其一是調節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關系,其二是調節收入分配關系。[7]稅收主要包括間接稅和直接稅,而間接稅負在市場供求彈性的影響下由生產者和消費者分別承擔,因而,稅收的變化會直接影響消費者和生產者的可支配收入,影響他們的消費和投資活動,根據上述方程可知,它也會間接影響GDP。然而,稅收作為一種調控手段,理論界和實務界一直對其作用存在疑義,由于社會經濟系統的非線性機制,使稅收手段的調控效果分析成為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

綜上所述,實證變量選取如下:(1)工具變量。包括稅收(T)、國債(D)和轉移支付(S)。(2)中介目標變量。包括轉移支出、基本建設投資(I)、挖潛及技術改造(TE)、支農支出(A)和科研投資(RD)。(3)最終目標變量。包括消費(C)、基本建設投資本處的變量選擇使用“資本形成總額”項目更為妥當,但由于1996年以前我國統計資料中并不包括這一統計指標及數據,為保證數據內涵前后的一致性,在此仍使用基本建設投資的相關數據。、凈出口(NE)和國內生產總值(Y)。變量之間的關系見圖1:

在接下來的檢驗分析中(采用eviews軟件進行回歸分析),所使用的研究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06》、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數據(http://www.pbc.gov.cn)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樣本區間為1978―2005年。由于數據的自然對數變換不改變原有的協整關系,并能使其趨勢線性化,消除時間序列中存在的異方差現象,所以對所研究序列分別取自然對數。

三、我國財政政策有效性檢驗

對于開放經濟下財政政策有效性的檢驗本文采用四個檢驗程序予以完成。首先采用平穩性檢驗確立變量之間的數列嚴謹有效;其次通過協整檢驗確定變量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再次通過因果檢驗,確定變量間的互動原則和預測關系;最后通過誤差修正模型說明變量的變化取決于滯后變量的變化和前一期偏離長期均衡的程度。

1.開放經濟下財政政策變量平穩性檢驗

變量平穩性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變量序列稅收、國債、轉移支出,基本建設投資、挖潛及技術改造、支農支出、科研投資、消費、凈出口和國內生產總值均為I(2)序列。這種變量間良好的同階性為下一步的協整檢驗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因果關系檢驗

在平穩性檢驗基礎上,為確定變量之間的預測關系,本文在此進行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其基本原理是:在做y對其他變量(包括自身的過去值)的回歸時,如果把x的滯后值增加進來能顯著地改進對y的預測,就說x是y的Granger原因,類似地定義y是x的Granger原因。

采用基于VAR模型的Granger檢驗法對諸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進行檢驗。由于模型的檢驗結果敏感地依賴于滯后期的選擇,因此本檢驗按以下法則選取滯后期:首先根據AIC和SC準則,在不確定情況下,根據內曼―皮爾遜(Neyman-Pearson)提出的似然比(L.R.)統計量來確定滯后期。檢驗結果見表2。

表2充分反映了工具變量、中介變量及目標變量間層層推進的因果關系,并獲得了通過單變量變動帶動其他。首先,稅收的變化明顯影響基本建設投資,但對科研投資的影響不顯著;國債的變化能顯著影響轉移支出、基本建設投資及科研投資。其次,轉移支出變化能顯著改變消費額及國內生產總值;基本建設投資、更新改造投資、支農支出及科研支出的變化能顯著影響國內生產總值。

3.協整關系檢驗

在確定變量同階性基礎上,本文進一步確立財政政策相關變量間的長期均衡關系,在確立開放經濟下財政政策相關變量殘差序列平穩性檢驗的前提下,變量間的協整關系檢驗如表3所示:

根據表3,變量(稅收與基本建設投資、科研投資之間,國債與轉移支付及基本建設投資、與科研投資之間,科研投資與基本建設投資等)之間在1%或5%水平下,至少存在一個以上的協整關系。

然而,稅收與轉移支出、更新改造之間,國債與更新改造、支農之間及轉移支出與更新改造、支農、科研、凈出口之間則不存在理論上的協整關系。

4.誤差修正模型

為說明滯后變量的變化和前一期偏離長期均衡的程度對變量變化的影響,本文在此采用誤差修正模型(ECM)對回歸函數進行誤差修正。向量誤差修正模型是對諸變量施加了協整約束條件的向量自回歸模型,且只能用于有協整關系的序列建模。根據表2、表3可得誤差修正模型如下:

從修正模型的效果看,滯后變量影響下的財政政策變量間關系的性質并沒有發生改變,但變量之間發生影響的深度卻出現了變化:基本建設投資受到稅收和國債的影響比較復雜,當期稅收對基本建設投資的影響為負向,而前一期稅收的影響狀況為明顯的正向,在年度稅收超收較大的情況下,稅收對基本建設的正向影響在逐步減少;國債年度變化的影響效果非常相近,穩健型財政政策下的國債綜合影響呈較弱的正向趨勢;滯后變量對當期的基本建設投資有明顯的正向影響。科研投資受到滯后變量的正向影響;當期稅收增長對科研投資有明顯的正向影響;年度國債變化對科研投資的影響為正。在政府轉移支出上,滯后變量具有明顯的正向影響――這也與中國轉移支付的制度設計有關,而年度國債變化對轉移支付的影響非常微妙,在當前穩健型財政政策的框架下,國債對轉移支付呈較弱的正向影響。在消費上,當期變量受到滯后變量的顯著正向影響,而政府轉移支付則對消費呈典型負向影響,形成了替代關系,說明我國當前轉移支付的水平并不高,仍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為消費領域的補貼行為。雖然在函數關系上的表現不同,但仍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國GDP存在的巨大慣性,滯后變量對當期GDP有著明顯的正向影響。從其他因素來看,當期、前期技術改造和挖潛投資都對當期GDP產生明顯正向影響,年度科技投資和農業投資的增長對GDP有正向作用,政府的當期和前期補貼與轉移支付支出都對GDP具有負面影響,而基本建設投資的過分增長開始對國民收入的增長形成阻礙。為更好地判斷財政政策工具的具體效果與影響,本文采用脈沖響應函數做進一步的說明。

2.財政政策相關變量的脈沖響應函數

本文首先假定具有符合要求的均衡經濟環境,并保持在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確立兩個變量之間的脈沖響應函數。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對于稅收一個標準差新息的沖擊,科研投資反映較為迅速,在第3期達到最大(0.006),且影響的持續時間較長;基本建設投資則對此反映相對緩慢,在第6期達到最大值后,在較長的時期內保持穩定,說明中國稅收政策的效果是長期的和較有效的。對于國債一個標準差新息的沖擊,基本建設投資和科研投資的反映最為迅速,其中科研投資在第2期即達到峰值,隨后進入波動期,說明我國科研投資的主體相對單一,政府投資占有較大的比重。基本建設投資則長期受到國債沖擊的影響,且影響效果在逐步加強,這一方面反映出我國國債發行的建設投資的性質,也反映出我國國債發行的機制和結構中滯后變量存在顯著影響。轉移支付制度受到國債沖擊的負面影響,且持續時間較長,說明我國國債發行的主要目的是建設性的,投資地區的重點相對集中于發達地區。消費受到國債不明顯的沖擊,但持續時間較長,說明中國的國債開始成為居民重要的財產性收入,并帶來一定的財富效應。GDP受到基本建設投資沖擊時反映較快,且在較長的時期內效果在不斷加強,說明我國建設投資的主導地位仍較顯著。GDP對轉移支付的沖擊反應較慢,效果也比較弱,在第6期達到最大后,迅速消退。面對農業投資的新息沖擊,GDP表現出反向的變動,并且反向的效果逐步增強,說明我國的農業結構和農產品的市場結構存在深層次的問題,投資效率缺失。GDP對技術改造投資和研究投資的新息沖擊總體反映不明顯,細分來看,技術改造和挖潛投資對GDP的沖擊效果較大,持續的時間較長,而科研投資則在5期達到最高值后迅速的衰退,這些情況說明我國仍處于粗放型經濟增長的進程中,技術市場的發育水平不高,技術應用開發和規模化生產的力度不高。

四、開放經濟下我國財政政策的有效性

通過上文對1978―2005年中國相關變量統計數據的實證分析,開放經濟下的我國財政政策表現為如下的效果和原則:

1.開放經濟下中國實施財政政策總體是有效的

從所選擇的工具變量、中介變量和目標變量相互之間因果關系可以清晰地看出財政政策的有效性。因此,在中國現實的經濟運行環境下,為了熨平經濟運行的波動,可以根據相機抉擇的原則,通過合理的財政政策調控宏觀經濟。

2.財政政策存在時滯,經濟開放對時滯的影響并不明顯

研究表明,無論是中介變量對于工具變量的反映,還是目標變量對于中介變量的反映,多數存在時滯。這明顯增加了相機抉擇的難度,從而也使得財政政策的效果受到影響。

3.開放經濟下財政政策存在明顯擠出效應

在理論上存在相關性的一系列經濟變量之間,實證結果卻表明它們之間不存在明顯的協整關系。如轉移支出與更新改造、支農、科研、凈出口之間等等均不存在理論上的長期穩定關系,因此在中國現實經濟運行中積極的財政政策存在擠出效應,這對積極財政政策施行效果產生了明顯的負面影響。如何控制擠出效應,調動民間資本投資的積極性,應是在穩健財政政策的實施中需要著重注意的課題。

4.財政政策主要適用于經濟周期性的波動

實證結果表明,稅收對于基本建設投資和科研投資的作用都較為持久;國債對基本建設投資和轉移支出的影響持久,但對消費的影響不明顯并對轉移支出有著負面影響;GDP與基本建設投資和農業投資有著明顯的持久影響。其他工具變量對中介變量及中介變量對目標變量的作用均較為短暫,因此,財政政策對經濟運行具有脈沖作用,如果措施適當,介入時機準確,則財政政策對經濟的平衡運行具有重要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技術改造投資和科研投資兩項重要的長期支出對GDP的影響不明顯,因此,應著手解決技術研發和技術市場中的深層次問題,目前不宜將財政政策作為開放經濟下經濟發展的持久推動力。

5.財政政策的具體結構有待優化

中國自東南亞金融危機以來,為刺激需求,積極的財政政策已施行多年,因此,此時配合經濟運行調整的需要,采取穩健的財政政策是可行的。然而,即使對于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實證結果表明也存在施行空間。因為統計數據表明,稅收與轉移支出、與更新改造之間,國債與更新改造、與支農之間,轉移支出與更新改造、支農、科研、凈出口之間均不存在理論上的協整關系。這一方面是受到擠出效應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表明,在中國施行穩健財政政策的結構可以進一步調整,以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在經濟發展中的應有效用。

參考文獻:

[1] 任春.中國財政政策新思路[J].資料通訊,2006,(12).

[2] 丁煥強.財政政策轉變:從積極到穩健的效應分析[J].價值工程,2006,(11).

[3] 賈康.中國財政政策的轉型及展望[J].決策與信息(財經觀察),2006,(18).

[4] 彭志遠.現階段我國合理赤字率的分析――基于債務風險的分析[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6,(3).

[5] 林繼肯,夏德仁.西方經濟學[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177.

[6] [美]薩繆爾森.經濟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8.54.

[7] [德]埃瑞克•G•菲呂博頓.新制度經濟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71-75.

[8] 劉溶滄,蘇充琴.中國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63.

[9] 蘇明.論中國轉型期的財政政策[J].現代財經,2006,(1).

[10] 李森.關于財政職能理論的反思[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7,(3).

The Analysis of Validity of Chinese Fiscal Policy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Open Economy

ZHAO Guo-xu1,WU Hua-ming2

(1. China Minsheng Banking Corp. LTD, Beijing 100000, China;

2.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Zhejiang Hangzhou, 310000, China)

Abstract: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hesiveness,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and work performance .Data collected from 532 employees from 123 different service work teams were analysed using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dividual-level variables were transformed into team-level variables by Rwg.The results supported the hypothesis that OCB of work teams are related to work team performance positively.Further, work team cohesiveness can be used as an antecedent of OCB.Chinas econom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pen, and the implication of external economic factors on domestic macroeconomic policy is increasing continuously.Through establishing the validity test variables of the fiscal policy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open economy, this article inspect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overall fiscal policy and the measures constituted using cointegration and causation test methods, and makes a conclusion about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and principle at this stag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erforma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fiscal policy.

篇2

【關鍵詞】經濟適用房 博弈論 商品房

一、引言

在全國商品房價格一路飆升進程中,隨著社會各階層人群收入水平差距的進一步拉大和我國城市化進程的迅猛發展,社會保障中關于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的壓力越來越大,矛盾也日益突出。中低收入家庭購房可望而不可及已經成了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經歷了無數期待之后我國出臺了現行的經濟適用房政策,即政府提供無償劃撥土地,限定建設標準,供應對象和銷售價格,建設經濟適用房供給中低收入購房者。該項政策一度成為社會各界的希望,政府希望能借此消除由于房價過高而導致的不安定因素,實現“居者有其屋”的和諧社會。然而經濟適用房在實現其經濟和適用的社會保障特性時并不是一帆風順,出現了許多奇怪現象,諸如開發商不積極履行開發建設合同;經濟適用房最終為富人擁有等問題。這樣就與政府推行經濟適用房政策的初衷相違背。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將用經濟學中的博弈論理論來加以分析。

二、基本假設

1、參與人是理性的,即嚴格追求自身的效用最大化。

2、僅考慮純戰略的情況。

3、“補磚頭”和“補人頭”。基于2004年5月13日建設部、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中國人民銀行聯合的《經濟適用房管理辦法》的界定,目前我國經濟適用房是指政府提供政策優惠,限定建設標準,供應對象和銷售價格,具有保障性質的政策性商品住房。假設該政策為“補磚頭”;將政府對中低收入購房者僅提供資金補貼假設稱為“補人頭”。“補人頭”時,經濟適用房開發建設過程和普通商品房一樣,只是在銷售階段對有資格的中低收入購房者提供資金補貼,其資金補貼額等于土地出讓金與部分稅費之和,即將“補磚頭”時的優惠補貼給中低收入購房者。

4、“正向努力”和“逆向努力”。房地產開發商積極履行建設合同,努力通過技術改進和有效管理降低開發成本稱為“正向努力”,反之稱為“逆向努力”。

三、模型組成要素

本文應用的是完全信息靜態博弈中的策略型表述,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組成:

1、局中人。即博弈的參與者,他們是博弈的決策主體。本模型中參與者甲指政府,參與者乙指房地產開發商。

2、策略。指每個參與人在博弈中可以選擇采用的行動方案。本模型中參與者甲的策略為s1i∈S1i=(s11,s12)=(補磚頭,補人頭),參與者乙的策略為s2i∈S2i=(s21,s22)=(正向努力,逆向努力)。

3、支付函數。支付是指參與人從各種策略中獲得的收益。經濟適用房中政府的支付函數U(s1i)=R+F-C1-C2-E

R指土地的出讓金,F指相關稅收,C是政府政策的監督成本,可細分為對開發商認真履行合同的監督成本C1和對購房者的監督成本C2,E是政府對中低收入購房者的資金補貼。

作為理性人,開發商的支付函數有兩種,當政府采用“補磚頭”政策時:

C'=(P-∑Cj-C'')÷r

式中r為經濟適用房開發中開發商的利潤率,∑Cj為開發商開發經濟適用房的各項直接成本之和,a為常數系數,k為大于1的常數,C''為開發間接成本。P為中低收入家庭能夠接受的經濟適用房最高價格。

公式說明:根據《經濟適用住房價格管理辦法》中的規定,經濟適用房開發商的利潤率不能超過開發直接成本的3%,這遠低于一般商品住房開發的利潤率,因此開發商的利潤實際上成了開發直接成本的函數,利潤在一定程度上會隨著開發成本的增加而增長,當成本增加引起的經濟適用房價格上升到中低收入購房者能夠接受的最大限度時,開發商的利潤開始隨著成本的增加而降低。

當政府采用“補人頭”方式時:

U(s2i)=Q×P-Q×∑Cj-Q×∑Cj''

此時將經濟適用房開發建設放入商品房開發建設的大市場環境中,在短期內,市場價格P不變。基于城市規劃對建筑密度和容積率都有限制,以保護居住環境,防止房地產開發商過渡開發所帶來的外部負效應,住房開發量Q應該有上限值Qmax,通常開發商為追求利潤最大化,開發時總是取Q=Qmax,于是此時U-i= Qmax×P-Qmax×∑Cj-Qmax×∑Cj'',即開發商的支付函數實際為各項成本之和的函數。開發商的利潤會隨著開發成本的增加而降低,隨著開發成本的降低而增加。

四、占優戰略均衡分析

1、對于政府。其策略為s1i∈S1i=(s11,s12)=(補磚頭,補人頭),支付函數U=R+F-C1-C2-E

當 s1i=s11=“補磚頭”時,根據《經濟適用房管理辦法》的規定,土地出讓方式為政府劃撥即土地成本為0,而且稅收優惠1/2,取值F/2,但是沒有資金補貼。于是在政府采用“補磚頭”政策時,其支付函數U(s11)=F/2-C1-C2。

當s1i=s12=“補人頭”時,由于將經濟適用房開發商視同為普通商品房開發商,相對于“補磚頭”時,政府對開發商的監督成本為0,同時和對待普通商品房一樣政府收取全額土地出讓金和各項稅費(即此時的稅費相當于“補磚頭”時的2倍,取值F),而根據模型的假設,政府對購房者的資金補貼為E=R+F/2,于是:

U(s12)=R+F-C2-(R+F/2)

U(s12)-U(s11)=[R+F-C2-(R+F/2)]-[F/2-C1-C2]=C1

由以上公式可以看出,假如政府采取“補人頭”政策,即使將全部土地出讓金和一半的稅費用來補貼經濟適用房購買者,那么還可以節省下對于開發商的監督成本C1,當然指的是相對于“補磚頭”時的監督成本,并不是說對開發商沒有監督。為了方便計算和比較,不妨將公式進一步簡化,令

U(s11)=0;U(s12)= C1 (C1為正數)

2、對于開發商。在分析開發商的效用時,直接量化不容易,筆者在此根據支付函數的內涵用量化利潤率來代替說明。

當政府采用“補磚頭”政策時,其支付函數為:

C'=(P-∑Cj-C'')÷r

開發商的策略為s2i∈S2i=(s21,s22)=(正向努力,逆向努力)。當s2i= s21=“正向努力”時,即開發商按照普通商品房經營方式運作經濟適用房,在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努力通過技術改進和管理水平提高來降低成本,但這樣做的結果只是可以降低經濟適用房價格卻并不能明顯增加開發商利潤率,因為按規定最高才是3%,假設開發商為追求利潤最大化取最高利潤率3%;當s2i=s22=“逆向努力”時,根據此時的支付函數形式,開發商的收益其實是開發直接成本的函數,開發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增加成本而提高利潤,同時通過虛增成本和成本轉移這些在信息不完全對稱的情況下很難查知的方式適當提高其利潤率,比3%高,但不會太高,假設為6%。

當政府采用“補人頭”方式時,其支付函數為:

U(s2i)=Q×P-Q×∑Cj-Q×∑Cj''

據調查我國目前房地產市場上正常情況下普通商品房的利潤率約為10%,開發商的策略s2i=s21=“正向努力”時,根據支付函數形式,隨著開發成本的降低其收益將會增加,利潤率提高,可超出10%,假設取11%;相反s2i=s22=“逆向努力”時,利潤率將會低于10%,假設取9%。

通過上述博弈分析,將效用組合結果列表如下:

由表可知,博弈中的占優戰略組合為(s12,s21)(“補人頭”,“正向努力”),即政府應采用“補人頭”方式,房地產開發商通過努力提高技術和管理水平來實現利潤最大化是經濟適用房的良性循環之路。

四、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政府積極采取經濟適用房政策來緩解社會中低收入階層的住房壓力是正確的。但是在分析中,通過與“補人頭”政策的對比,暴露出了現行經濟適用房政策的根源,也預示著新的改進方向。

第一,現行經濟適用房政策中規定的3%的利潤大限,違背了開發商的根本利益和市場經濟法則,開發商背負了部分本不屬于自己的職能,這顯然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從而導致了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困難,也出現了許多荒唐的現象,比如將經濟適用房賣給擁有豪華轎車的富人們,比如將經濟適用房建設成大平米的豪宅等等。

而如果采用“補人頭”政策,將經濟適用房并入普通商品房市場上,對于房地產開發商有足夠的利潤激勵其采用新技術,提高管理水品,從而節約社會資源和進行良性競爭。與此同時,政府通過將征收的足額土地出讓金和部分稅費補貼給有資格的中低收入購房者,來實現經濟適用房的職能,保證了開發商利益的同時,也保障了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有效的避免了現行經濟適用房政策中3%利潤大限所帶來的種種弊端。

第二,現行經濟適用房政策加大了政府執行該項政策成本,在低利潤率限制條件下,開發商開發經濟適用房無非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房地產公司通過開發一兩個經濟適用房項目來作為點綴,其實是相當于通過少掙的利潤來作宣傳增加知名度了;第二種便是房地產公司“逆向努力”來增加收益,比如通過虛增成本,成本轉移等方式增加收益和利潤率,或者干脆賄賂政府中不稱職官員改變土地用途直接獲取暴利。對于第二種可能,政府要很好地執行政策必然會付出更多的監督成本,增加了政府的負擔,降低了政策執行效率。而“補人頭”方式中,政府只需按照普通商品房的監督方法來管理經濟適用房的開發建設,以及對購房受補貼的必要監督,不用再增加成本來監督開發商認真履行合同了。

【參考文獻】

[1] 王文舉:博弈論應用與經濟學發展,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M],2004。

[2] 厲以寧:西方經濟學,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0。

[3] 朱亞兵:經濟適用房價格管制中的政府與開發商博弈[J],商業時代,2006,20。

篇3

關鍵詞:循環經濟;指標體系;監測方法;綜合指數

中圖分類號:F24.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161(2006)05-0066-04

伴隨著資源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國際社會逐步認識到,要實現經濟和環境雙贏的戰略目標,必須改變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建立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被認為是從機制上消除長期以來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是循環經濟建設的基礎性工作,也是考核循環經濟發展效果的定量評價工具。對于引導和推動各級發展主體轉變發展觀,走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促進政府決策的科學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

1.循環經濟指標體系與統計標準的確定

本研究根據實際情況,本著精煉、實用、易獲取、代表性強的原則,我們認為可以從經濟發展水平[2]、資源節約水平、科技教育水平、環境保護水平和社會穩定水平五個方面(子系統)構建循環經濟監測體系,每一個方面又由若干相對獨立的表征某一側面發展狀態的指標構成。

循環經濟評價指標的監測標準是判斷循環經濟實現程度的依據。在本研究中,確定標準值的主要依據是:(1)根據黨的十六大確定的在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確定相關指標的標準值;(2)對于一些國際上廣泛應用的發展指標,應盡量參照目前國際上中等發達國家或地區的平均水平確定標準值;(3)根據我國制定的《中國21世紀初可持續發展行動綱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重點專項規劃及行業規劃中提出的有關發展目標和任務,確定標準值;[3](4)參考國內外學者提出的影響較大的循環經濟評價標準,結合當前國際國內發展的現狀與趨勢確定標準值。各項評價指標的標準值及其制定見表1:

2.循環經濟統計監測方法

2.1指標的無量綱化處理

在多指標綜合評價中,各指標間往往存在不可公度性,通過對各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就可以消除指標間的不可公度性。指標無量綱化處理的方法有多種,常用的方法有標準化法、極值法、功效系數法和指數法等。根據本課題的研究目的,我們采用指數法進行指標無量綱化處理。指數法是將指標的實際觀測值與標準值進行對比來求得各項指標的評價值(個體指數),即:

正指標:評價值=(指標觀測值÷指標標準值)×100

逆指標:評價值=(指標標準值÷指標觀測值)×100

當某項指標經過指數法處理后的指數值大于100時,只取100作為該指標的評價值。這樣做的目的是不使個別指標的超常發展掩蓋其他指標發展的不足。經過指數法處理的指標都化成了類型和數量級相同的指數,既滿足了指標的公度性,同時還可使不同時期評價監測結果具備可比性。

2.2指標權數的確定

常用的指標賦權方法有多種,按權數的確定方式分類,大體可以分為主觀賦權法與客觀賦權法兩類。兩類賦權方法各有優缺點,不能簡單地認為客觀賦權法一定比主觀賦權法優越,應根據具體問題的評價監測目的、研究對象的特點等因素來選擇適宜的指標賦權方法。[4]在本項研究中,我們采用主觀賦權法進行賦權,并通過采取擴大咨詢范圍、增加咨詢專家的數量等措施來減輕人為因素影響。課題組征求了來自高校、研究機構、政府綜合管理部門和企業界的數十位專家的意見,參考了國內眾多相關研究成果,并對指標數據的可靠性和穩定性進行了分析計算,在此基礎上確定了指標體系中各子系統和指標的權重,如表1所示。

2.3綜合評價方法

根據研究目的,我們選擇線性加權和法作為循環經濟綜合評價模型。線性加權和法的優點是使用廣泛、操作簡明且含義明確,更主要的是將指標的個體指數值進行線性加權求和后,可以得出各個子系統的水平指數及整個體系的綜合指數值,而綜合指數滿足時間上的可比性,可以用于全國及各地區循環經濟進程的動態監測。其步驟如下:

首先對五個方面的評價監測指標的個體指數值與相應的權數相乘,然后再加總,得到各個方面(子系統)的水平指數:

3.全國及各地區循環經濟統計監測與實證分析

運用前面提出的循環經濟指標體系和評價監測方法,我們對2000年和2004年全國(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除外)及31個省、市、自治區的循環經濟進程進行了測算。測算所使用的統計數據大部分取自2001年和2005年《中國統計年鑒》,還有部分數據是根據科技部,教育部、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等部局年度統計公報中的有關資料整理得出的。將2000年和2004年的數據分別代入評價模型中,測算結果如下表所示。

2000年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我國在新世紀頭20年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歷史任務的開始年,故此選擇2000年作為全國及各地區循環經濟統計監測的起點和參照點。測算結果顯示,2000年全國的循環經濟綜合指數為46.3,經濟發展水平指數、資源節約水平指數、科技教育水平指數、環境保護水平指數和社會穩定水平指數分別為46.8、20.2、47.1、57.3和80.8。從循環經濟綜合指數和各項水平指數的數值不難看出,我國的循環經濟進程尚處于循環經濟初期階段,資源節約水平還比較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科技教育對循環經濟過程的支持還有待加強。只有社會穩定水平指數較高,說明目前我國的社會是相當穩定的。總之,測算結果表明,我國的循環經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相對于2000年,2004年我國的循環經濟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從上表2可以看出,2004年全國的循環經濟綜合指數達到了55.1,比2000年提高了8.8點,除社會穩定水平指數外,各項水平指數與2000年相比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具體考察,經濟發展水平指數達到了54.7,提高幅度落后于綜合指數。城鄉差距擴大及第三產業發展滯后是制約我國循環經濟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必須采取有力措施,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循環經濟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資源節約水平指數在所有水平指數中雖然數值仍然最低,但增長也是最快的,今后我國的資源節約水平若能夠保持目前的發展勢頭,則資源節約水平指數有可能在幾年后趕上甚至超過循環經濟綜合指數。科技教育水平指數也有所提高,但尚未達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所要求的科技、教育適度超前發展的目標,應繼續加大科技、教育投入力度,加快制度創新步伐,使科技、教育為我國循環經濟進程提供更大的支持。環境保護水平指數有了進一步提高,達到了63.0,但環境保護的水平還需要大大提高,以更好的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社會穩定水平指數由2000年的80.8降低到了2004年的62.2,表明我國的社會穩定程度在降低,今后應注意控制通貨膨脹水平,采取各種措施降低失業率。進一步的分析不難發現,近幾年我國資源節約水平、環境保護水平等方面提高的幅度不算太大,能源及其他資源消耗強度及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仍然較高,投資規模偏大、投資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依然比較突出。總之,建設循環經濟的局面才剛剛形成,今后還需將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到實處,加快推進循環經濟進程的發展。

從各地區的循環經濟發展情況看,中國內地31個省、市、自治區按照循環經濟綜合指數的高低可以大致分成四個方陣。第一方陣包括北京、上海、天津三個直轄市,三大城市憑借人才、科技、教育、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優勢走在了全國循環經濟的前列,其循環經濟綜合指數都超過了79。第二方陣包括浙江、廣東、福建、江蘇、山東、遼寧等區位優勢較為明顯的沿海經濟大省,其循環經濟綜合指數處于60~75之間。第三方陣包括海南、黑龍江、四川、湖北、河南、江西、河北、陜西、山西、湖南、吉林、安徽、重慶、廣西等省市自治區,其循環經濟綜合指數處于50~60之間。第四方陣包括寧夏、新疆、甘肅、青海、云南、、貴州、內蒙等省區,其循環經濟綜合指數都在50以下。在空間分布上,全國各地區的循環經濟進程基本呈現出由東到西、從南向北依次推進的格局,見圖1。

容易看出,我國東、中、西部地區循環經濟進程的不平衡性十分突出。2004年,循環經濟綜合指數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省市共有12個,這12個省市除黑龍江、四川外,其余10個均出自東部地區,而循環經濟綜合指數低于50的9個省區則是清一色地屬于西部地區。三大經濟地帶的循環經濟綜合指數由2000年的56.4、44.2和41.0變為2004年的68.9、53.3和46.1,絕對差距進一步擴大,見下圖。

根據近幾年的發展態勢預測,東部地區循環經濟的發展水平要比中、西部地區早20至30年。如果僅有東部沿海地區實現了循環經濟,而占全國人口60%以上的廣大中、西部地區不能實現,則很難認為我國已經基本實現了循環經濟。因此應采取積極措施,加快中、西部地區循環經濟的發展。從近幾年的情況看,中、西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的就業和收入增長效應要高于東部地區,表明增加對中、西部地區的投資是提高中、西部地區就業率進而提高城鄉人民收入水平的有效途徑之一,國家可以適當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投資力度。而中、西部地區各級政府也要努力改善本地區的投資環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中、西部地區的崛起將為我國實現循環經濟奠定堅實的基礎。

[基金項目]本文是山東省統計局重點研究課題的一部分,項目編號:KT0509。

注釋:

①東、中、西部的劃分一般是: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11個省、市;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個省;西部地區包括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寧夏、青海、內蒙古、新疆、廣西12個省、市、自治區。

參考文獻:

[1]黃群慧.循環經濟與中國的工業現代化[J].首都經貿大學學報,2004,(6):29-33.

[2]楊華峰,張華玲.論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5,(9):123-127.

篇4

摘 要 美國的“兩房”問題讓中國政府加強了對房地產市場的治理,于是,房地產市場陷入了低迷期。2008年,長沙市推出《長沙市經濟適用房貨幣補貼實施方案》,給老百姓和房地產商都帶來了一縷春風。本文主要圍繞此《方案》出臺背景、目的以及實施效果,分析政策的優勢、不足及風險,并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 貨幣化補貼 實物補貼 尋租 監管

一、政策出臺背景

2007年次貸危機席卷美國之后后,中國政府加大對房地產市場的監管力度,實施了一些整治性的措施。自進入2008年來,隨著經濟的受挫,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宛如進入了寒冬,商品房交易量開始出現萎縮。于是,各地政府紛紛出臺了一些或明或暗的救市措施。同時,十七大提到和諧社會“居者有其屋”的理念之后,各地政府紛紛加快安居工程的建設。于是,2008年7月,湖南省長沙市頒布了《長沙市經濟適用住房貨幣補貼實施方案》,《方案》提出對住房困難的、符合經適房申請條件的家庭,給予5萬元或8萬元現金補貼,受補貼者可以憑借補貼憑著在指定的地段購買普通商品房。長沙的《方案》的良好實施在全國掀起了一波“貨幣化補貼”的熱浪,沈陽、杭州、南寧等城市也紛紛提出適合自己的“貨幣化補貼”方案。

二、政策目的

對于《長沙市經濟適用住房貨幣補貼實施方案》的政策目的,可以說絕對不是純粹的保障中低收入群體的無房或住房困難問題。很明顯,目的有二:

(1)救市,穩定房地產市場,維持地方財政來源。

(2)為民謀福利,完善當地住房保障體系,為百姓提供更優化的房屋政策福利。

當然,公共政策的目的,有時并不是一元的、二元的,而是多元的。因此,對于此政策出臺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以上兩種目的誰占的比重大,我們不做進一步探討。只需明確一點,政府將其定位為住房保障體系中,并自譽為全國最好的住房保障體系。

三、政策實施效果

2009年4月30日,中國長沙第27屆房交會主題活動之一――“新形勢下住房保障的政策取向”發展論壇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住房政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房地產研究會副會長顧云昌表示,“我對長沙的政策是由衷地認為到目前為止在中國看到的一個最好的住房保障政策 。”如此高的評價,那我們就來看看貨幣化補貼政策有哪些效果?

1.為長沙的房地產市場的回暖提供了催化劑

截至到2009年4月,一共發放了16700多戶的貨幣補貼憑證 ,其中有3000戶已經購買住房 。如果按戶均90平方算的話,那將是一個不小的數字。長沙市房產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09年2月份全市房產簽約量達到了120萬平方米,3月份達到126萬平方米,4月份截至28日簽約量達到127萬平方米 。而2008年,長沙共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約478億元,商品房實現銷售680.79萬平方米 。對于長沙這樣一個人口數量僅有600萬的中等城市來說,這樣的成交量可以說是放出了“天量”。僅頭四個月就超過了2008年全年成交量的一半以上。這其中,經濟適用房貨幣化補貼可以說是樓盤成交放大的助推器。

2.為部分中低收入群體提供了住房福利?

當然,經濟適用房貨幣化補貼畢竟是一種保障性政策,政府投入那么大,百姓又豈能不受益。截至2009年4月發放16700戶補貼憑證,3000戶已購買住房。但是,此項政策在真正實施中又面臨著被保障群體褒貶不一的評價。部分民眾反映貨幣化補貼確實很多程度上解決了自己的住房困難問題,有了這5萬或8萬元錢,不用貼很多錢就可以在商品房或二手房市場上買到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但是也有很大一大部分人反映,拿貨幣化補貼憑證買到的房子,大多所處地段、戶型等都比較差,而且由于政府的補貼是不能沖抵首付的,這又給被保障群體中的低收入人群帶來了“雞肋煩惱”――“食之無味,棄之不舍”。總之,長沙的經濟適用房貨幣化補貼政策,完善了其整個住房保障體系,解決了部分人的住房困難問題,但是由于制度設計本身或是實際執行中出現了或多或少的偏差,依然存在一定不足。

四、政策優勢

總體上來說,長沙市的貨幣化補貼政策取得了較好的實施效果,以至于中國房地產研究會副會長顧云昌在會議上公開指出,長沙市的住房保障體系是中國最好的。而且,住房與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陳淮也譽之為“不管在世界上任何國家都會是保障性制度的主流”。到底有哪些優勢呢?

1.補貼效用高相對較高

通過貨幣化補貼,符合條件的中低收入階層可以直接拿到補貼憑證,相對于實物補貼來說更為直接和靈活。而且這之中,不需要經過開發商之手,通過房屋建設銷售來過渡到購房者手中,而是直接發放給符合政策要求需要購房的家庭,避免了過渡過程中的正常磨損和開發商非法占有的現象,提高了實際補貼效益。

2.降低了政府的監管成本

在現行的“磚頭補貼”方式下,政府通過對開發商的補貼來間接地對中低收入家庭進行補貼。政府在經濟適用房的開發商資格審查、建設、銷售、流通等各環節都要進行嚴格的監管,偏離了政府正常宏觀調控的職能,不但要付出巨額的成本,而且監管效果不佳。

開發商本身也是具有逐利性的,而貨幣化補貼使政府避開了開發商這個中間人,監督內容大大減少,大大降低了政府的監督成本。

3.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補貼受眾內部的公平問題

在收入清晰的前提下,給最窮的人和最需要住房的人以最多的住房補助,中低收入者一旦收入改善,就讓其馬上退出保障體系。而“磚頭補貼”制度下,被保障者享受的補貼一定程度上與其收入水平呈正比的,其購買的房子越大,實際享受的政府補貼越多,而貨幣化補貼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這種某種意義上的不公平現象。

4.有利于經濟適用房的市場化,以及房地產市場的完善

首先,住房保障面擴大,市場有效需求增多,住房保障對象由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擴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保障的覆蓋面將擴大,將激發市場有效需求的增多。

其次,推動房產一、二級市場均衡發展。貨幣補貼,有利于各類群體根據其實際經濟能力,具體選擇買新房或買舊房,這對于激活二手房市場,形成梯級住房消費結構,均衡房產一、二級市場都將起到積極的意義。

五、政策存在的不足與風險

1.財政負擔

自2008 年實行經濟適用房貨幣補貼開始 ,截至2009年3月16日,共發放貨幣補貼資金9794.6萬元。而長沙2008年總共的地方財政收入為342億,其中投入到安居工程的資金為6億 ,經濟適用房貨幣補貼占地方財政收入的0.286%,安居工程投入的16.3%。截至2009年4月,共發放16700戶補貼憑證,意味著政府將投入8.35億――13.36億,比2008年長沙市投入到安居工程補貼資金的總額還多,而且這個數字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政府能否長時間承擔如此高額支出,一旦地方財政收入增速下降如何面對此項支出等等,都是此項政策持續性發展的潛在風險。

2.一旦房屋供應緊缺,或商品房與經適房價格差拉開,貨幣化補貼制度將難以實施下去

目前,長沙市的補貼標準是參考“經濟適用房與同地段普通商品房價格差*住房面積”來制定的。也就是說,一旦長沙市商品房價格與經濟適用房價格拉開,政府將承受更加財政壓力,從而影響到政策的可持續性。目前,長沙已經停止建設經濟適用房,經濟適用房房屋供給發生變化,而這種供給的變化是否會影響普通商品房價格,一旦房屋供給緊缺,商品房價格必然會大幅上漲,政府是否重新建設經濟適用房就決定了貨幣化補貼的命運。而且自進入2010年來,長沙的商品房交易異常活躍,價格大有啟動之勢,這其實正是政策隱患之一。

3.可能容易商品房價格抬升,從而影響經適房保障之外的中低收入群體的購房現狀

經濟適用房貨幣化補貼政策對房地產市場的推動作用,對其被保障者來說,有益有害很難說清。但是,房地產市場的活躍,商品房價格的提升,對未進入經濟適用房保障體系范圍內的中低收入者來說實際上就是一種災難。如家庭月均收入1000元的人可以享受貨幣化補貼,而月均收入1200元的人則在體系之外,兩個家庭收入相差不大,但買得起房子的反而是收入低的家庭。這個時候,一旦普通商品房價格抬升,經適房保障之外的中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利益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就被損害。因此,經濟適用房貨幣化補貼政策保障范圍的局限性就體現出來了。

4.依然容易引起尋租現象的發生

經濟適用房由原來的實物配售改為貨幣補貼后 ,購房者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到市場上選購適合自己的住房。但是, 5萬或8萬元并不是一個小數目,而且由于貨幣補貼并未能繞過產權這一經濟適用房最核心和敏感的問題 ,在享受補貼并能獲取部分產權的巨大利益誘惑下,難免不出現尋租活動。以前的經濟適用房政策引來諸多詬病,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許多高收入家庭,隱瞞實際收入騙購經濟適用房,造成社會分配不公。現在改為貨幣化補貼,盡管設計多級審核和公示制度,但仍存在諸多空子可以鉆。在這方面與以前政策沒有本質改進。

六、政策建議

1.加強監管

務必要堅強制度的監管。首先,建立公正公平機制。公正、透明是政策的重中之重,因此,在補貼發放的每一個環節,每一戶受補貼的家庭,都要向群眾公開,讓群眾知道,受群眾監督,確保貨幣補貼惠民政策真正落實到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其次,加強對補助對象資格的審查。資格審查是對制度準入的嚴格把關,是杜絕尋租行為的重要手段,也是尋租行為發生的重要環節。因此,經濟適用房貨幣化補貼時,應該對受補助對象的資格進行進一步的審查,防止2009年武漢“六連號”等類似事件的再度發生。

2.穩定房地產發展,維護房地產市場秩序

政府應該努力維護房地產市場的穩定,保證政策的健康發展。對于經濟適用房貨幣化補貼制度來說,保證住房供給的充裕、穩定商品房的價格十分必要,特別是穩定商品房的價格。因此,在政策外方面,政府應做好兩方面的工作:第一,保證地方房屋供給規模的合理;第二,規范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減少房地產泡沫,堅決杜絕惡意炒房,避免商品房價格的虛高帶來的制度成本。

3.完善經濟適用房的產權退出機制

在補貼房掛牌交易時,政府有優先回購權;補貼房房主在贖回屬于政府的那部分產權時需要支付按略低于市場價格或一定利率計算得出的金額,而不僅僅是退回政府當初的補貼額。這樣政府也能夠享受房地產市場發展所帶來的成果,而且更重要的是政府回收產權得到的資金進入經濟適用房貨幣補貼專戶,可以為專戶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提高制度的可持續性。而且專戶資金充足的情況下,可以根據適用房和商品房價格差適當調整補貼金額或擴大補貼的人群,擴大制度的適用面。

參考文獻:

[1]長沙的政策是目前中國最后的住房保障政策.湖南日報.2009.5.1.

[2]長沙率先實行經濟適用房貨幣化補貼促成樓市.

[3]牛毅.我國經濟適用房經濟補貼方式探討.國土資源導刊.2006.4.

[4]丁兆春.從常州的實踐看經濟適用房貨幣化補貼.中國房地產.2009.12(348).

[5]陳敦旭.長沙市經濟適用房貨幣化補貼的實踐與思考.區域發展.2009.2(2).

篇5

關鍵字:開放經濟;貨幣政策;有效性

一、引言

貨幣政策作為我國政府調節經濟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逐漸開放化和全球化的經濟條件之下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國政府在很長一段時間都采取行政手段達到干預、控制經濟的作用,貨幣政策并沒有得以很好的研究和應用。隨著1984年中央銀行制度的建立以及財政政策在宏觀經濟調節中的弊端日益凸顯,貨幣政策逐漸被大家重新認識并運用于國家的宏觀調控中。如今,無論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都以其特有的對經濟的影響力而同時受到政府的重視,而隨著市場化的不斷完善,金融市場的不斷推進,探索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問題成為經濟宏觀調控研究的重要課題。此外,2008年的金融危機也讓我們看到,世界已經逐漸成為一個成熟的經濟體,相互之間產生影響的速度加快、波及面更廣、危害也更為嚴重。當美國出現次貸危機,也對我國產生了許多直接和間接的影響。針對這種情況中央銀行采取了一系列的舉措來盡可能降低其對我國經濟的沖擊。因此,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研究開放經濟條件我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問題則具有了一定的實踐意義。

二、開放經濟條件下貨幣政策效應的理論分析

貨幣政策對經濟產生作用是通過貨幣供應量的變化來實現,而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則會通過影響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表現出來,貨幣供應量的增加會產生短期和長期兩種效應。在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平衡狀態下,貨幣供應量的增加短期會使得需求曲線的移動從而引起產出和價格的上升;從長期看,當貨幣供應量增加時不但總需求曲線會發生移動,供給曲線同時移動最終是物價和產出同比例的提升;在開放經濟條件下還要考慮國際匯率等影響因素,擴張的貨幣政策會通過本國利率下降、資本流出、本幣貶值等一系列的反映最終導致產出增加,物價上漲。

三、開放經濟下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制約因素

(一)自主性受到制約。1994年實行匯率改革以后我國雖然提出要實現以市場供求為導向的、單一的、有管理浮動的匯率制度,但是從實際情況看實行的是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在2005年之前由于是單一的盯住美元,使得本來就應以市場為導向的匯率被過多的被控制,因此不可避免的降低了匯率制度的獨立性,其突出表現為調節過程中的局限性。而且我們本來是一個出口外向型的國家,當美國出現通貨緊縮或者進口降低時,我國的外貿出口數量會受到較大影響,進而影響經濟的發展,這樣大大加大了宏觀調控的難度。此外,雖然2005年之后進一步放寬了對匯率的管制,也提高了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但是其調節作用同樣有限,仍不能跟隨市場的變化自動調節,使得貨幣政策的作用效應減弱、降低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二)缺乏有效的貨幣政策工具。為什么我國的要實行政府管制下的匯率制度,其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國的貨幣政策工具由于市場的不成熟而無法有效運用。丁伯根指出政策目標和政策工具之間應該是一一對應關系,不同的政策目標都應該有與之相適應的、最有效的貨幣政策工具來實現,但這樣的設想顯然是不現實的。另外蒙代爾在此基礎上又提出了貨幣政策組合這一概念,他認為由于機構分散或信息不完全等因素使得能夠掌管所以政策工具的機構不可能存在,每一政策工具對政策目標的影響數值也無法獲得,但是只要知道某一政策工具對于實現某一政策目標有多大的相對效應,從中確定為實現某一政策目標最優的政策工具即可。但是,我國目前雖然已經提出幾個和國外發達國家相同的貨幣政策工具,由于市場機制的不完善而沒辦法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

(三)外在約束加大對貨幣政策影響。隨著經濟的對外開放程度不斷加大,許多外資銀行逐漸涌入我國的金融市場,極大加強了資本在國際間的流動性,也使得貨幣政策所要照顧的面更加廣泛,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此外,由于金融市場的發展,各金融機構都加大了金融創新的進程,創新的過程本身是一個比較不穩定的過程,其對貨幣政策產生的影響也存在相當的不確定性,從而使得貨幣政策的效果難以預測,降低政策的穩定性。

(四)貨幣政策的溢出效應。經濟開放條件下,一國的貨幣政策會出現對國外產生影響的溢出效應。此時各國在政策制定時不能單考慮本國的均衡,還有考慮本國的貨幣政策可能對其它國家產生的影響,同時也應該看到其它國家的貨幣政策可能對我國產生的溢出影響效應,不論是哪種情況都會影響到本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四、開放條件下提高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的措施

(一)提高貨幣政策的自主性。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應該以完善的市場化經濟體制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才能真正實現經濟的自由、有序發展。我國市場化的進程之所以步伐較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的過度管制,因此,政府應放寬對匯率的管制,交由市場運作,提前降低人民幣過大浮動的可能性,減少外在因素對貨幣政策的沖擊,提高政策之間的配合從而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篇6

關鍵詞:經濟責任 審計風險 防范措施

一、經濟責任審計風險及其特征

(一)經濟責任審計風險的含義

郵政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審計風險,是指內部審計人員在對本單位下屬單位的負責人進行經濟責任審計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對相關責任人應當負有的主管責任和直接責任判斷失誤而發表了與事實不相符的審計評價或結論,引起審計主體承擔某種損失的可能性。因此,如何正確認識和有效防范郵政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審計風險,已經成為內部審計人員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研究其成因及防范對策,對于提高內部經濟責任審計工作質量和權威性,保護內部審計人員的自身利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經濟責任審計風險的特征

1.風險比較復雜。經濟責任審計是一項不確定性因素多、社會環境影響大、牽涉面廣的工作,對人的監督與對事的監督有機結合,因此風險更高,難度更大;同時,經濟責任審計風險形成的原因多種多樣,貫穿于整個經濟責任審計全過程,每一項審計活動都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審計風險,其成因和表現形式方面均具有較高的復雜性。

2.風險成因的獨特性。首先經濟責任審計對象層次高,責任人一般為掌握一定權力的領導者,同時審計的內容錯綜復雜,加之經濟責任審計覆蓋期限長,評價事項多而敏感,審計的評價依據仍處在不斷變化完善之中,所有這些不穩定因素都會反向促生審計風險。

3. 風險控制艱巨。一是風險成因的特殊性使得風險控制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加。特別是審計對象一般都是手中握有重權的“高智商”者,違規行為更具有復雜性和隱蔽性;二是審計事項的委托授權屬性常使得審計機構面臨被動的局面。任期經濟責任審計的對象是由組織人事部門決定,只有授權委托后方可實施審計,而人動一般具有批量性,在短期內很容易形成審計力量相對不足,面對“風險成本——效率”的關系,審計人員常常無可奈何,必然加大審計風險。

二、經濟責任審計風險的形成原因

(一)審計技術方法的局限性

隨著經濟責任審計在郵政企業各系統及更高層次(由縣科級向地處級、省廳級推進)的全面推行,審計范圍和規模不斷擴大, 對審計技術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審計方法主要側重于制度基礎審計,它過分依賴被審單位內部的控制制度, 而內控制度本身在執行過程中就難以避免領導者個體主觀性、隨意性和偶發性干擾的風險,已不能適應當今復雜的審計環境。從實踐層面來看,經濟責任審計一般任務急、時間緊、工作量大。要在短時間內把領導干部幾年甚至十幾年的經濟責任搞清楚,單靠人工方法是不可能的。現在,抽樣審計方法和計算機技術已得到廣泛應用, 問題也隨之而來。例如, 審計抽樣是否科學、適用,樣本信息能否準確反映真實情況, 以及計算機技術是否成熟可靠等等, 必將直接影響到審計工作的質量,形成新的風險。

(二)內部審計的獨立性不強

獨立性是審計的靈魂,由于內部審計是郵政企業內部設置的機構,在進行內部經濟責任審計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單位的利益約束,當審計事項涉及大單位與小單位、全局與局部利益糾紛時,就不得不考慮本級行政的意見,審計工作難以避免行政領導的影響和干擾,審計人員很難依法獨立行使監督和查處的職責,特別是當涉及領導層違紀或參與違紀時,內部審計人員更是無能為力無法對其做出真實,客觀的評價,另外,由于內部審計地位的限制,在審計實際工作中,往往得不到被審計單位的支持和配合,在取證的關鍵時刻,有時會遭到被審單位的拒絕,導致審計工作無法正常進行,從而容易產生審計風險。

(三)經濟責任制不夠健全

大多數部門、單位內部沒有建立規范科學的經濟責任制,領導干部沒有明確的任期經濟責任,任期內應負的責任、任期目標、考核標準都沒有給出科學、明確的界定,同時被審計單位在某些環節上違反財經法紀是由離任者和領導班子的混和行為所引起,但決策失誤、管理不當造成的重大經濟損失應追究何種行政責任卻無明確金額標準,這使得審計評價喪失了具體的參照,目前國內主要采用兩類標準進行經濟責任審計評價,主要經濟指標的完成情況以及國家的相關審計評價細則和標準仍很欠缺。

(四)審計手段及審計人員自身素質問題

經濟責任審計的對象往往時間跨度長、范圍廣、內容多,審計任務的綜合性和問題的復雜性,客觀上也就要求審計人員應具有較為全面的綜合素質,既要具備查賬技能,還應具備宏觀和微觀經濟管理知識及口頭及書面表達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綜合分析能力等綜合性知識與能力。但在現實的審計過程中,審計人員作為個體總是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知識、經驗和能力不足,以及審計工作的復雜程度大、涉及面較廣等因素的制約,從而有可能引發諸如審計問題處理不當等方面的審計工作失誤,以及審計程序錯誤,由此產生審計風險。

(五)審計評價失真

審計評價是經濟責任審計中最重要的一項內容。作為審計過程的最終結果,審計評價既是對領導者任期內經濟行為及其后果的科學、客觀、準確的理性認識,也是復雜審計活動所取得的成果。但是,就目前情況而言,由于缺乏一套操作性較強的評價標準指標體系,在審計實務過程中,審計評價就難免會導致失真。例如:對審計事項不應評價而評價;對審計過程中涉及的具體事項不應評價而評價;雖是審計范圍,但審計人員未獲取相關證據而隨意評價;對證據不足的審計事項不應評價而評價;雖然獲取了審計證據,但證據可靠性不強,證明力不足,而草率做評價;用詞欠妥的審計評價。凡此種種都會帶來審計評價風險。

三、經濟責任審計風險的防范措施

(一)嚴格審計取證和分析工作

審計人員要從性質和金額兩個方面確定審計事項的重要性程度,突出重點,加大審計調查的力度,不僅要求被審計單位提供真實完整的審計資料,并對這些資料進行認真細致的檢查,而且不能忽視對未在賬內記錄但客觀存在的事實的審計查證,尤其是對重大經濟決策的審計要跳出傳統審計的思路,拓寬審計視野,圍繞重大經濟決策的程序、資金流向和投資效果采取有效的審計方法,對領導干部任職期間存在的主要問題不隱瞞,不夸大,不回避,做到事實清楚,準確無誤。分析判斷問題的性質時不能一概而論,要綜合考慮國家法律法規,又要考慮地方政策的實際,既要維護國家利益,又要兼顧單位的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地報告審計結果。

(二)建立相關性強的審計評價指標體系

建立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目的在于把較為抽象的責任目標和考核標準進一步具體化,通過數量特征和質量關系的分析,對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的履行情況進行實是求事地評價:首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的設置應當體現相關性原則,應當與審計評價對象不同類型相適應;其次,指標體系的設置應當體現經濟責任為主的原則,因為審計機關對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領導者實施監督而進行的經濟責任審計,檢查和評價的是經濟行為和經濟責任,那種盲目擴大審計評價范圍,濫用審計職權的行為勢必人為加大經濟責任的審計風險;最后,指標體系的設置應當系統化規范化,指標選取應盡量與財政部頒布的相關經濟指標相吻合,并且能夠全面準確反映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

(三)在經濟責任審計中引入經濟效益審計

各級領導干部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中負有特殊的責任和權利,其能否有效履行職責,正確使用經濟決策權力,對社會政治經濟生活影響較大,因而,在經濟責任審計中引入經濟效益審計不僅有助于提高經濟管理方面的透明度,提高其投資決策水平,還可以有效地推進經濟管理的現代化在經濟責任審計中推行經濟效益審計。要搞好三個方面的結合:一是把經濟效益審計的基本理念與經濟責任審計目標的確定相結合。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是經濟效益審計的三個基本要素,也是對被審計對象本質特征的抽象反映和高度概括,提出了國家(企業)資金如何用得少,用得好,用得值的問題,我們抓住這幾個關鍵,可以明確地去查找,把握經濟責任審計對象在這幾方面表現的明顯特征,使審計結果更加真實、可靠,審計評價更加客觀公正;二是把經濟效益審計的基本思維模式與經濟責任審計程序的確定相結合。經濟效益審計要明確回答被審計對象是否以正確的方式行事,是否做了正確的事情,我們借助這種思維模式,可以在經濟責任審計中確定審計對象有哪些經濟責任,怎樣履行的經濟責任,結果如何這樣的思路,并圍繞這三個方面,確定審計程序,收集資料、證據,進行評價分析,從而提高審計行為的科學性和效率性;三是把經濟效益審計的方法與經濟責任審計的實施操作相結合,如審計標準的確定、調查、訪問、座談、統計分析等非財務性資料查證方法的應用、審計報告質量的控制等,這些經濟效益審計的方法都有助于豐富經濟責任審計的內涵,提高審計的質量,降低經濟責任審計的風險。

(四)創建寬松的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環境

環境對風險控制有一定的影響,工作環境越差,風險系數就越大,有良好的工作環境,風險相對要小些。經濟責任審計,既是依法對被審計領導干部所在單位實施審計監督,又是接受干部管理部門的委托,對被審計領導干部依法行政、科學決策、廉潔自律等情況實施審計檢查。審計的權限和手段是有限的,僅靠審計部門做好經濟責任審計工作難度較大,風險也大。因此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既要主動爭取組織、紀檢等相關部門的支持和協作,又要特別注重工作方法,爭取被審計單位和被審計領導干部的理解和配合,創建一個寬松和諧的工作環境,減少審計風險發生的可能性。

(五)提高審計人員風險防范意識及素質

審計人員素質高低是防范審計風險的關鍵,而經濟責任審計的高風險屬性,則要求審計人員具備更高的政治素質職業道德和業務素質,有了過硬的思想作風和業務能力,掌握審計方法,審計質量才會有保障。

1、加強素質教育。培養審計人員的職業道德通過素質教育使審計人員認識到經濟責任審計的重要性,與此同時還需要審計人員樹立依法審計,客觀公正,各盡職守的職業道德。

2、加強風險的教育。提高審計人員風險防范意識經濟責任審計風險存在于每一個審計過程中,如果不能有效防范和控制,審計人員就要承擔責任風險,加強審計人員的風險意識教育,使審計人員充分認識到經濟責任審計風險的存在,在以后的審計工作中做到依法審計,提高審計質量,就能夠規避審計風險。

3、加強專業教育,提高審計人員的工作能力。審計人員應當具備計算機知識、法律知識等,并且要熟悉經濟責任有關的法規制度,只有通過不斷的培訓和學習,才能使每個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都能以扎實的業務知識做后盾,以法律制度、規定為依據,圓滿地完成審計任務。

4、加強責任追究教育,增強審計人員的責任感。建立審計質量分級負責制度,要求審計人員對所審計的范圍和內容負責;審計組長對審計報告、審計工作底稿及審計證據的復核責任等,同時還要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審計人員的錯誤,依據責任追究并進行處罰,通過實施責任追究制度,可以增加審計人員的責任感,降低審計風險。

四、結語

總之,在郵政企業中,經濟責任的審計是否符合客觀實際,不僅影響對領導干部的管理和監督,還會對其任期經濟責任的評價、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產生影響。因此,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對經濟責任審計風險的控制與防范應予以高度重視,在執業中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措施降低審計風險,實現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目標。

參考文獻:

[1]孫紅霞.經濟責任審計風險及其防范[J].現代審計與會計,2006(02)

[2]趙潤杰. 經濟責任審計風險的形成及防范[J]. 管理觀察, 2009,(05)

[3]趙曉鈴. 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方法體系探究[J]. 當代財經, 2009,(06)

篇7

關鍵詞老年患者;靜脈輸液;并發癥;預防對策

靜脈輸液是臨床常用的重要治療方法。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處于退行性狀態,老年患者皮膚老化,皮下組織疏松,血管彈性減弱,韌性差,故在輸液過程中易出現滲漏性損傷、靜脈炎、輸液反應等并發癥。因此,探索老年患者靜脈輸液并發癥的預防對策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我科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0 月,46例老年患者靜脈輸液治療出現輸液并發癥,男18例,女28例,年齡54歲~82歲,平均年齡61.5歲。一般輸液7天,最長輸液51天。

1.2并發癥

靜脈輸液常見并發癥包括滲漏性損傷、靜脈炎、輸液反應等。

2結果

2.1輸液并發癥的構成比

46例老年患者靜脈輸液并發癥比率最高是滲漏性損傷,其構成比率為58.7%;其次是靜脈炎,其構成比率為23.9%;輸液反應構成比率為17.4%(見表1)。

2.2原因分析

引起滲漏性損傷的主要原因為技術因素,共16例,占59.3%。引起靜脈炎。主要因素為藥物因素,共6例,占55%。引起輸液反應的因素多為藥物污染、護理操作不當等問題及患者自身原因,共8例。

3討論

靜脈輸液是護士基礎護理操作的重要內容,也是臨床疾病護理中的重要手段,在臨床疾病的搶救、治療、康復占有重要地位[1]。輸液人員在為老年患者輸液時應謹慎,勤于觀察。

3.1并發癥的原因

3.1.1靜脈炎和滲漏性損傷的原因

靜脈炎是由于物理、化學、及感染等因素對血管內壁的刺激而導致血管壁的炎癥表現[2]。靜脈炎和滲漏性損傷臨床表現輕則局部紅、腫、疼痛、條索樣靜脈炎、血管硬化,重則引起局部缺血壞死,功能障礙。而老年患者因其血管脆性增加,機體的恢復功能下降,出現靜脈炎和滲漏性損傷的幾率增加,其原因多為:①藥物化學性質,靜脈內輸入各種刺激性溶液,應用刺激性較強的藥物等。特別是20%甘露醇 ,要求流速快、使用間隔時間短,加之表淺靜脈反復使用,使靜脈壁受損,血管通透性增加,增加了藥物滲漏的機會,不僅威脅血管周圍組織,同時加重受累血管的炎性刺激,造成靜脈炎的發生[1]。②靜脈穿刺不當包括不適當的穿刺部位、固定方法不當、導管針的材質、長度與管徑大小、穿刺人員的操作技術不慎、導管針留置時間延長等。導管針留置時間延長靜脈炎的發生率較高,留置72h~96h,炎癥發生率達81.82%[3]。

3.1.2輸液反應的原因

引起輸液反應的原因比較復雜,大致包括:①液體質量:多由于液體過期、變性或污染的液體等。②污染因素:污染主要指局部消毒不嚴,輸液瓶消毒不完善或污染,消毒液濃度不足,輸液器污染,針頭污染,加藥針管污染,配藥后時間過長污染,輸液環境不潔等。③護理操作不當:消毒液涂檫于皮膚上應有一個短時間與皮膚的細菌發生作用的過程。然而,護理人員有時工作忙,輸液患者多,只顧完成工作,未等消毒劑干就進行穿刺,以及未按要求做到一人一帶,一人一洗手的最基本的規范,因為醫務人員的手也是傳播病原微生物的最常見途徑,在進行穿刺時就有可能將細菌帶入血液循環。此外,提前將藥物加入輸液中;加藥時不戴口罩;手握注射器活塞,抽吸和加入藥物等不規范操作,都可造成細菌污染。

3.1.3患者自身因素

老年人對輸液反應的耐受性差,藥物排泄速度慢,血漿半衰期長,且老年人的血漿蛋白低,血漿中有活性的游離藥物增加,藥效過強,易發生不良反應[4]。

3.2預防措施

3.2.1靜脈炎及滲漏性損傷的預防措施

對血管有刺激性的藥物應充分稀釋后應用,并防止藥物溢出血管外。輸液人員應熟悉藥物的性質及稀釋方法,并注意給藥的具體方式及輸液速度。輸注毒性大的藥物時,應在靜滴通暢后,無腫脹時再加藥。在靜脈推注藥物時,要邊推邊抽回血,由外滲可疑者要立即更換穿刺部位,切不可勉強推藥。

正確選擇穿刺靜脈。選擇彈性好的靜脈,對血管活性藥、滲透壓高、刺激性強的藥物及末梢循環差的病人應選擇粗大靜脈穿刺。選擇合適的穿刺部位,避免在關節部位穿刺,避免同一部位多次,長時間輸液,并有計劃更換注射部位,以保護靜脈。應用套管針時,每次輸液前后檢查穿刺部位及靜脈走向有無紅、腫、熱、痛及血管硬化,在輸液過程中重視患者的主訴,一但出現變化即更換輸液部位。

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操作人員技術熟練,爭取一針見血,避免穿刺后來回探測血管,減少對血管的機械性刺激及損傷。

提倡使用靜脈留置針。留置針對血管刺激性小,易固定,減少刺激次數,減輕了對病人淺靜脈的破壞,可減少局部的滲漏和靜脈炎的發生[5]。使用無菌透明敷料固定留置針,比傳統的紗布加膠布的固定形式牢靠且安全。若有傳染、潮濕、卷邊等現象需立即更換。

嚴格無菌技術操作原則,穿刺局部皮膚均用2%碘酒消毒,待干后用75%酒精脫碘。

拔針新方法。臨床實踐證明,先拔出針頭再立即用干棉簽按壓針眼處,拔針后按壓針眼的時間≥5分鐘,不能擦搓局部,會減少針眼處的滲漏性損傷。

3.2.2輸液反應的預防

①輸液前嚴查液體質量。發現液體過期、變質、被污染時即不能應用。②液體現輸現配,減少輸液反應發生的概率。③嚴格按無菌技術要求進行操作,減少醫源性感染的可能。④保持輸液環境的整潔。⑤在輸液過程中,注意滴注速度不宜過快,輸液量不可過多,特別是對心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⑥加壓輸液或輸血時,應守護病人,嚴密觀察病情,防止發生意外。

參考文獻

[1] 桑麗清、朱曙東. 產生輸液性靜脈炎的危險因素及護理干預.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1A):72.

[2] 胡潔. 靜脈輸液常見的并發癥--靜脈炎的防護.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4.14(11):1320.

[3] 韋楊智. 留置針致靜脈炎的防治進展. 護理學雜志,2006,21(19):80.

篇8

論文關鍵詞:2010年第一季度我國宏觀經濟與財政政策分析報告―“方錐體”經濟格局下的人民幣匯率與財政政策“傘形調控”

 

2010年第一季度,世界經濟在復蘇的軌道上加速運行。美國經濟的各項總量、結構指標和先行指標都出現明顯好轉,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升,失業率也開始緩慢下降;歐元區經濟則在主權債務危機的擾動下奮力前行,宏觀經濟增長和勞動生產率逐步提升,通貨膨脹保持在低位運行;日本經濟復蘇的勢頭強勁,自2008年第2季度以來首現正增長,勞動生產率和就業狀態都出現明顯改善,通貨緊縮的風險得到了有效控制。我國宏觀經濟進入高速恢復期,相較于2009年第一季度的“谷底”,經濟增長出現了補償性反彈,增速高達11.9%,但經濟內部的結構性矛盾凸顯,經濟穩定增長、發展模式轉變和通貨膨脹預期控制的復合性困難增加。世界經濟初步形成了以美國為頂端,以中、歐、日為支柱的“方錐體”格局,人民幣匯率問題成為新格局下各方利益調整的糾結點。隨著宏觀經濟形勢的穩定,財政政策需要從總量擴張、快速拉動的方向上回調,強調中長期調控,重視政策效益畢業論文怎么寫,借助市場力量的戰略性調控框架應得到重視和實踐。

一、世界經濟“方錐體”格局的形成與人民幣匯率問題

隨著國際經濟的加速復蘇,后危機時期的世界經濟格局也逐步清晰。美國作為全球經濟、技術和國際機制協調的第一大國仍然是新格局的主導國,中國、歐盟、日本成為新格局的重要支柱,世界經濟由傳統的美、歐、日“大三角”轉化為4個相互聯接、相互影響的“大三角”。新格局下,國際經濟政策的角力由單純的國與國互動轉變為集團間利益的調整,由單純的實力對決轉化為國際機制與國家利益的協調,人民幣匯率問題在這一格局下被放大和扭曲,成為國際金融危機恢復期各方利益的糾結點。

(一)世界經濟“方錐體”格局的基本形態和內在機制

盡管國際金融危機對發達國家的金融和經濟帶來了重大打擊,但從經濟規模、技術能力和國際經濟規則和機制的控制能力看,美國、歐盟和日本仍然是全球經濟最重要的驅動力量(見表1所示)。中國經濟率先渡過危機的“拐點”,為國際經濟形勢的穩定和國際貿易秩序的有效恢復提供了重要支撐,并隨著自身經濟實力的快速上升,成為后危機時期世界經濟新格局的重要一環。

表1 2009年世界主要經濟體的經濟規模統計 單位:億美元

 

國家

經濟規模

國家

經濟規模

國家

經濟規模

美國

142587

日本

50730

中國

49093

德國

33576

法國

26798

英國

21980

意大利

20900

巴西

14820

西班牙

14661

加拿大

13190

印度

12430

俄羅斯

12282

澳大利亞

9200

墨西哥

8663

韓國

8003

荷蘭

7942

土耳其

5935

篇9

關鍵詞:應用能力;《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8-0230-02

在高職高專經管類專業的課程體系中,《西方經濟學》是核心的基礎課程之一。該課程的教學不僅是講授一些基本經濟理論,更重要的是,應著力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讓學生初步具有能夠運用一些基本的理論來分析、解決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

一、西方經濟學課程特點

1.內容龐雜。西方經濟學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個分支。微觀經濟學以價格理論為核心,以單個消費者和單個生產者為研究對象,主要由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理論、市場理論和分配理論、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等構成。宏觀經濟學以國民收入理論為核心,以整個國民經濟的活動整體作為研究對象,主要由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一般均衡、宏觀經濟政策的理論與實踐、總需求和總供給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等構成。

2.抽象化,理論性強。西方經濟學作為社會科學的一個分支,西方經濟學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學科。西方經濟學通過運用抽象方法,建立假設前提條件,排除一些非主要的因素與現象,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自身的理論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導致理論性和邏輯性強。

3.數形結合分析比較普遍。 20世紀60年代以來,數學分析工具在西方經濟學中的應用幾乎涉及了經濟學的所有研究內容。數學作為最嚴謹的一種分析工具,借助數學模型可以把模糊的東西清晰化,從而能夠更好地解釋經濟現象,預測經濟發展趨勢。

二、西方經濟學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西方經濟學理論性強,數形結合分析比較多,學生難以消化。由于西方經濟學內容龐雜,理論性強,在教學上老師使用數形結合分析比較多。而高職學生理論基礎本來就相對比較差,面對數形結合分析,學生一方面容易產生畏懼心理,另一方面由于對理論性知識缺乏學習的興趣,容易導致學生與教師之間不能很好地配合,影響教學效果。

2.教學方法傳統,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難以調動。高職院校西方經濟學一般是一學期45課時左右完成。教師為了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在課堂上通常以教師為中心,以傳統的課堂講授和單純灌輸理論知識為主,容易忽視知識的實際應用。這種教學模式難以啟發學生的思維,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教學目標不明確,未能體現高職高專的培養目標。目前,很多高職高專院校《西方經濟學》教學大綱上體現的教學目標只有知識目標,缺乏技能目標和態度目標。學習西方經濟學,僅僅了解和掌握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是遠遠不夠的,關鍵在于要學會運用所學原理解釋實際生活中的經濟現象,并幫助解決現實中的經濟問題,或者提出一些前瞻性的政策建議。高職高專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內在素質,能夠服務第一線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

4.考核方式單一,不利于學生應用能力的提高。目前大多數西方經濟學課程采取期末閉卷考試方式,側重考核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忽視了學生實際運用西方經濟學知識的能力。西方經濟學雖然是一門理論經濟學,但現實生活的很多經濟學現象都可用西方經濟學的知識來解釋。考核方式過于單一,不利于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提高。

三、基于應用能力培養的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思路

(一)教學目標多元化

《西方經濟學》課堂教學應實現三個目標:知識目標、技能目標、態度目標。知識目標是指課堂所要掌握的理論知識;技能目標是指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能力;態度目標是指做事應具有的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由于《西方經濟學》課程內容多且有些原理抽象復雜,所以大部分老師課堂時間都在講解知識性內容,造成對其他教學目標的忽略,所以我們應結合經濟學課程的特點,要求學生課前預習,課后復習,以減少課堂知識內容的講授,將教學目標調整到教會學生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上來,提高學生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

(二)教學方法多樣化

為了解決傳統的西方經濟學教學方法所帶來的弊病,切實地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筆者在最近幾年的教學改革中采用了以下幾種方式:

1.案例教學法。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案例教學可以以案論理,能夠提供真實的經濟情況,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后結合具體案例進行分析討論,使知識在案例分析的基礎上得到應用和升華。教師所選取的案例應盡可能貼近高職高專學生的生活,這樣才能便于學生理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介紹機會成本時,列舉現在同學們上大學而放棄了出去工作的機會,讓學生自己計算自己上大學的機會成本是多少。在講授需求規律時,列舉在節假日大型的賣場經常做促銷活動,說明“價格上漲,需求量下降,價格下降,需求量上升”。在講授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時,可以講同學們在口渴時喝飲料的案例。在講外部效應時,可以講同學們在學生宿舍唱歌的案例,有的同學愛聽音樂,有的同學愛安靜,愛聽音樂的同學在宿舍內放大聲的音樂產生了消費的負外部性。

2.參與性教學。參與性教學,是指在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中,教師和學生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積極地交往和互動,達到認知共振、思維同步、情感共鳴,創造性地完成教學目標的教育實踐活動。它強調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主體的行為參與,注重教學過程中主體性的充分發揮,從而教會學生學習。它注重受教育者的主體性感受,強調在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中心”和“從做中學”的模式。

在西方經濟學的教學中,參與性教學的實施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分組學習。現代心理學研究認為,“課堂上有三種學習情境,即合作性學習、競爭性學習和個人學習。其中最佳的學習情境就是合作性學習,因為這種情境有利于學生的主體參與。”例如,在供求理論章節,將班級分成每5個人一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搜集近幾年石油價格和小排量汽車銷量的相關資料,找到其間聯系,深刻理解需求曲線移動的影響因素。通過分組學習,學生可以有更多的參與機會,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使教學更有效地進行。分組學習過程中,由于有學習者的積極參與以及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往互動,使得教學過程不僅僅是一個知識的接受與傳遞過程,更是一個交往與審美的過程。

自主學習。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由于學生具有很大的個體差異,教師不可能照顧到每個學生的特點,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這便需要教師從學生角度作一定的調整。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之一就是自主學習或稱個別化學習。例如,在經濟增長章節,指導同學們通過互聯網等渠道搜集最近二十年的中國 GDP 的增長情況,并且查看各產業增長的情況,分析經濟增長的原因。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有利于培養其獨立學習的能力,讓學生獨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而不斷獲取新的知識。

探究教學。探究教學的本質在于“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運用探究的方法進行學習,主動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各個階段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以自身的實踐活動為主開展學習活動,通過動手、動腦、動口把所有的感官都調動起來,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例如,在宏觀經濟政策章節,讓同學們收集整理2012年國家出臺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相關資料,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探討這些政策對目前的經濟可能產生的影響,使學生對國家目前采取的宏觀經濟政策有更深刻的認識。

(三)考核方式多元化

將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和學習結果的考核結合起來考核,重點考查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習過程的考核主要是學生的出勤率,通過出勤率的考核保證學生課堂的學習時間;課堂表現和參與互動的情況、平時老師布置的作業或者任務完成情況,促進學生平時注重思維的訓練。學習結果的考核期末考試采取靈活方式。期末考試可以采取閉卷方式,可以采取開卷方式,也可以采取課堂討論答辯方式等。考評主體多樣化也是很有效的方式,采用學生的自評、互評和教師對學生考評相結合的新方式,打破老師作為單一評價的主體。學生自評能夠讓學生明確學到了什么?哪些方面還不足,有待改進。特別是采取小組學習的方式,有些同學可能沒有認真積極地參與整個學習過程,卻由于所在組的出色表現而得高分,這時可以采用組內學生匿名互評的方式,確保真實情況的掌握。

(四)增加實踐教學的力度

實踐教學根據課程內容、專業特點、學生知識水平和能力,充分考慮學校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來選擇的教學模式。實踐教學內容應該從現實經濟社會對應用型人才需求的特質出發并且緊密結合經濟學理論課程內容。例如在講授“收入分配理論”時,可要求學生利用業余的時間以小組為單位搜集相關數據,計算出某地區城鎮居民、農村居民的基尼系數,并根據結果分析該地區貧富差距現況,最終完成調查報告。這種方式無疑為學生構建一個調研平臺,讓他們發現自己的潛力,挖掘自己的潛能。

總之,隨著社會的發展,就業壓力越來越大,高職高專院校應該考慮如何更新人才培養理念,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多渠道、多方式開展教學,把知識、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有機統一起來。作為財經類專業其他課程的先導課《西方經濟學》的課程開設,應該以應用能力培養為中心,才能使我們培養的人才具有寬闊的視野,具備較強的競爭力,從而滿足中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魏瑋,李春米.財經類專業型高層次人才應用能力培養的研究[J].管理觀察,2008,(10).

篇10

1、金融學準備考研的同學學好《宏觀經濟學》、《西方經濟學》、《金融學》這三本書;

2、《宏觀經濟學》適合學習過經濟學原理但仍然想了解其中細微之處的讀者閱讀,書中介紹了西方經濟學中研究一國經濟總量、總需求與總供給、國民收入總量及構成、貨幣與財政、人口與就業、要素與稟賦、經濟周期與經濟增長等現象;

3、《西方經濟學》主要介紹流行于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現代經濟理論與經濟政策。它既研究古老而又現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業經營,它既贊美價格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的效率優勢,也無情的剖析市場機制在不少領域資源配置上的諸多缺陷;

4、《金融學》以功能視角劃分金融體系,采用統一整體的邏輯演進方式闡釋金融領域涉及的問題。內容涉及金融和金融體系的基本介紹、時間與資源配置、價值評估模型、風險管理和資產組合理論、資產定價、公司金融等金融領域的基本問題。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