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事件響應機制范文
時間:2023-10-31 18:00: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突發事件響應機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 突發事件應急推演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簡論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 高校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 體育館火災突發事件應急救援預案的編制 論大型體育賽事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的編制 檔案工作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編制的幾點思考 面向社會突發事件的檔案部門應急管理體系研究 檔案部門面向社會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思考 面向非常規突發事件的應急聯動探究 突發事件應急管理 國內外突發事件驅動的應急決策情報研究現狀及展望 論公共突發事件與應急能力建設 突發事件與媒體應急機制建設 淺談高校突發事件與應急管理 突發事件應急決策快速響應情報系統研究 突發事件的應對與新聞媒體應急機制的構建 突發事件中黨報的導向和應急能力 突發事件的檔案工作應急機制 淺論銀行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體系的建設 城市交通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的思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8] 陳祖琴, 蘇新寧. 基于情景劃分的突發事件應急響應策略庫構建方法[J]. 圖書情報工作,2014,58(19):105-110.
[9] 楊麗英, 李紅娟, 張永奎. 突發事件新聞語料分類體系研究[A].中文信息處理前沿進展――中國中文信息學會二十五周年學術會議論文集[C]. 北京: 中國中文信息學會,2006:403-409.
[10] 張會昌. 基于領域詞典的中文文本相似度匹配[D].濟南:山東大學,2014.
[11] 高銳. 基于Web的領域詞典構建技術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08.
[12] 陸文豪. 基于關系數據庫的專業領域語義詞典構建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9.
[13] 江磊. 領域詞典的構建及其在語法分析中的應用[D].南京:南京郵電大學,2011.
[14] 國家特別重大、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分級標準(試行)[EB/OL].[2015-02-10].http:///zwgk/ ShowArticle.asp?ArticleID=61914.
[15] 突發公共事件分級標準[EB/OL].[2015-02-20].http:///jswwzz/zwgk/yjgl/webinfo/ 2010/11/128884932
7699257.htm.
[16] 廣東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EB/OL].[2015-02-20].http:///zt/2013fangxun /yjya/201308/t201
30823_184486.htm.
[17] Steven Fink, Crisis Management: Planning for the Inevitable[M].New York: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1986:20-21.
[18] Ian I. Mitroff, Gus Anagnos,Managing Crises Before They Happen: What Every Executive and Manager Needs to Know about Crisis Management[M].New York: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2001:30-33.
[19] Mohamed Shaluf I, Ahmadun F R. Disaster types in Malaysia: an overview[J].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6, 15(2): 286-298.
[20] 舒其林.非常規突發事件的情景演變及“情景-應對”決策方案生成[J].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報,2012,42(11): 936-941.
[21] 田雪筠. 網絡競爭情報主題采集技術研究[J]. 圖書與情報,2014(5):132-137.
篇2
關鍵詞:有線數字電視;圖像的編碼和解碼;自適應牛頓插值算法
中圖分類號:TN949.197文獻標識碼:B
Adaptive Newton-based Set-top Box Hardware Interpolation Algorithm for Image Processing Applications
ZHANG Wei, YANG Xiao-yi, ZHAO Quan, CHEN Yan-yu, JIN Bo
(I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ic Engineering,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eijing 102206,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i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VB-C and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ed issues. First of all, it point out the reasons why the quality of the television image is unsatisfactory. And then it introduce the DVB-C system and the concept of image encoding and image decoding. At las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the adaptive Newton Interpolation algorithm is adopted. This algorithm is applied to the processing of image and its fundamental theories a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DVB-C; image encoding and image decoding; auto-adaptive Newton Interpolation algorithm
引 言
2000年,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組織系統內外眾多專家,編制完成了《廣播影視科技“十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規劃》,并于2001年初頒布實施,這是我國步入21世紀后指導我國廣播影視科技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根據國家數字電視發展計劃的時間表[1],2003年完成我國地面數字電視廣播頻率規劃和標準制定,并有計劃地在某些重點城市進行標準清晰電視和HDTV的實驗播出,2005年正式播出;“十五”期間全面推進衛星數字電視傳輸,2005年停止衛星節目的模擬傳送;2010年廣播電視全面實現數字化;2015年停止模擬廣播電視的播出,完成從模擬制式向數字化制式的過渡。
經過接近十年時間的發展,特別是2008年在奧運的帶動下,全年有線整體平移和地面數字電視實現了快速的發展。2009年3月5日,中國權威ICT研究與管理咨詢機構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在“2009中國消費電子市場年會”上,《2008~2009年中國數字電視產業發展研究年度報告》顯示:2008年中國新增數字電視用戶2,204.1萬戶,其中有線數字用戶達到2,035.0萬戶,至2008年底,中國數字電視用戶達到4,922.7萬戶[2]。
但是數字有線電視在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產業界及消費界的種種問題。筆者走訪了有線數字相關產業運營商以及消費者居民小區,所了解的主要問題分別如下。
產業界:運營模式成為發展障礙,內容出現瓶頸,資金短缺等。
消費界:對產品換代信息了解不夠,電視畫面質量不盡人意等。
1 電視畫面不盡人意原因分析
1.1 信號源不同
電視廠家和商家在商場銷售中多采用高清信號發生器送出挑選過的信號流(如逐行的1,280×720、隔行的1,920×1,080)演示產品,所以電視信號在商店內能展現出較好的效果。而在家里收看的電視信號相對分辨率較低,理論值是每幀720像素/行×576行且隔行掃描的模擬信號。另外現在的液晶電視屏幕大于原來的CRT屏幕,需要將4:3的畫面格式轉換為16:9的畫面格式,圖像放大拉伸,更加深模擬信號的不盡人意。
1.2 信號傳送方式不同
商家可以采用DVI/HDMI數字信號傳輸(減少了因模擬信號轉換帶來的信號損失)或用分量信號YUV傳輸(減少了色差分離帶來的信號損失),家中接收的電視信號大部分通過同軸電纜傳輸,從高頻頭出來的多是復合視頻信號合成的,需要經過色差分離。如果電視機中這部分電路的器件較為低檔,就會帶來信號損失。
1.3 信號處理不同
液晶電視是逐行掃描,模擬電視是隔行掃描。模擬信號多為隔行掃描信號,所以液晶電視需要有一個隔行到逐行的轉換。且液晶電視屏幕分辨率多是1,366像素/行×768行(高檔的有1,920×1,080),需要對模擬信號進行以上變換(從720×576到1,366×768)。 以上兩部分算法(在核心芯片內)的好壞對圖像影響很大,而原來的CRT電視無需這兩步處理。 另外,液晶電視的像素是固定的,在顯示一些低分辨率的畫面信息時需要圖像處理電路,經過這個電路擴展的畫面,會相應地變得粗糙,并把畫面的不足放大,如此使得高清電視接收現有的模擬信號時效果反而更糟糕。
2 數字有線電視系統簡介
數字有線電視系統是相對于傳統的模擬電視領域而提出的,在當今數字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廣播電視技術也不甘落后,打破了傳統模擬領域研究的局限,也開始了數字領域的探索,成為數字發展主流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數字電視信號及數字視音頻廣播可以通過衛星、同軸電纜、微波等多種方式傳輸,根據傳播方式的不同,將其歸類為數字衛星視頻廣播、數字有線視頻廣播和數字地面視頻廣播。目前,在我國的數字廣播電視系統中,衛星傳輸部分已經確定采用DVB-S標準,數字有線電視部分正在試行DVB-C標準,而在地面傳輸的實驗中,有關部門正在進行6個標準的比較測試,目前尚未最后做出決定[3]。
本文介紹的數字有線電視系統主要指依據DVB-C傳輸標準,有線網絡系統,調制方式是基于正交幅度調制(QAM),且沒有使用內碼前向糾錯[4]。通過有線電視(CATV)系統傳輸多路數字電視節目,所傳輸的節目源既可來源于從衛星系統接收下來的節目,又可來源于本地電視節目,以及其它外來電視節目。
DVB-C傳輸系統的結構如圖1[5]所示。
由于有線電視傳輸信號信道的途徑較短,信號衰減及受外界干擾相對較小,因此DVB-C系統中只采用了一級糾錯RS編碼和一次卷積交織。隨后信息均以二進制比特的形式呈現,經過差分編碼、QAM調制及相應解調過程輸出數據。
3 圖像的編碼和解碼
由于數字化后的視頻數據量十分巨大,不利于傳輸與存儲,所以數字有線電視系統所傳輸的數據必須經過編碼壓縮。數據壓縮的理論基礎是信息論,從信息論的角度來看,壓縮就是去掉信息中的冗余,即保留不確定的信息,去掉確定的信息。而有線電視傳輸信號主要為圖像信息,一幅圖像存在著大量的數據冗余和主觀視覺冗余,因此圖像數據壓縮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3.1 數字圖像自身特性進行編碼壓縮的可能性
(1) 空域冗余
空域冗余也稱為空間冗余和幾何冗余,是一種與像素間相關性直接聯系的數據冗余,通常鄰近像素灰度分布的相關性很強;
(2) 時域冗余
時域冗余又稱時間冗余,是針對視頻圖像而言的。在視頻圖像進行連續播放時,相鄰幀之間的時間間隔很小(例如25f/s的電視信號,其幀間時間間隔僅為0.04s),同時實際生活中的運行物體具有運行一致性,使得視頻序列圖像間有很強的相關性;
(3) 頻域冗余
頻域冗余是目前普遍使用的變化編碼技術所處理的主要信息冗余。大部分變換編碼將圖片信息從空域轉換為頻域之中,使得大量的信息能用較少的數據來表示,達到壓縮效果。另外,又由于大多數圖像的頻譜具有低通特性,因此,保留低頻部分的系數,而拋棄高頻部分的系數可進一步提高壓縮效果;
(4) 信息熵冗余
信息熵冗余是由于圖像中像素灰度出現的不均勻性所造成的,即用同樣長度比特表示每一個灰度,則必然存在冗余。若將出現概率大的灰度級用長度較短的碼表示,將出現概率小的灰度級用長度較長的碼表示,則可以使編碼總長度下降。
3.2 數字電視編碼標準簡介
數字電視的編碼標準概括起來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信源壓縮編碼標準和傳輸信道編碼標準[6]。傳輸信道編碼標準即前文所提到的DVB標準或類似傳輸標準,本部分重點介紹信源壓縮碼標準。
(1) MPEG-1編碼
MPEG-1編碼標準在數字存儲介質中實現對活動圖像和聲音的壓縮編碼,編碼碼率最高為1.5Mb/s,標準的正式規范在ISO/IEC11172中。MPEG-1是一個開放統一的標準,并在商業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盡管其圖像質量僅相當于VHS視頻的質量,還不能滿足廣播級的要求,但已廣泛應用于VCD等家庭視像產品中;
(2) MPEG-2編碼
MPEG-2編碼標準是針對標準數字電視和高清晰度電視在各種應用下的壓縮,方案和系統層的詳細規定,編碼碼率達到100Mb/s,標準的正式規范在ISO/IEC13818中。MPEG-2編碼特別適用于廣播級數字電視的編碼和傳送,被認定為SDTV和HDTV的編碼標準;
(3) MPEG-4編碼
MPEG-4是為了促進電信、計算機及廣播電視三大網絡的最終融合而產生的視頻壓縮標準,標準的正式規范在ISO/IEC14496中。MPEG-4壓縮標準旨在為多媒體通信及應用環境提供標準的算法和工具,用于實現音視頻數據的有效編碼及更為靈活的存取;
(4) H.264/AVC
運用H.264/AVC標準壓縮同等圖片質量的情況下,其碼率只有MPEG-2壓縮標準的1/2左右,將成為今后廣播電視(包括HDTV)、會議電視、高密度光盤、多媒體圖像通信系統的主流視頻壓縮編碼標準[7] 。
4 單幀圖像插值算法原理分析及自適應牛頓插值算法研究
伴隨數字技術日新月異的飛速發展以及視頻編碼壓縮技術的不斷更新,數字有線電視系統接收裝置也進行著相應的技術更新。目前的電視消費市場不再滿足于傳統的CRT顯示器,而是逐漸被新型的液晶顯示器(LCD)所取代。相對傳統的CRT顯示器,LCD具有像素位置精確、平面顯示、厚度薄、重量輕、功耗低等優點。更值得注意的是,顯示器消費市場具有屏幕尺寸不斷擴大的趨勢,特別是等離子顯示器(PDP)問世后,這種新型技術更具有超薄超輕、易實現大屏幕顯示的特點。
在數字技術推動數字有線電視系統接收裝置發展的同時,也對自己技術變更產生深遠的影響,伴隨屏幕顯示尺寸的不斷擴大,對視頻信號圖像分辨率的處理,即靜態單幀圖像重構超分辨率圖像成了一個公認的變態求逆問題[8] 。
盡管單幀圖像超分辨率處理是典型的病態問題,但在一定條件下實時圖像超分辨率處理仍被廣泛的應用[9],傳統的單幀圖像超分辨率的低階插值函數通常不能獲得較滿意的視覺效果,隨著插值函數階數的提高,雖然可以改善視覺效果卻又使其復雜度迅速增加,運算時間相應增多。本文在對幾種常見插值算法進行綜合分析及軟件仿真對比中,旨在引進一種能解決以上問題的數字算法,并進行相應研究。
4.1 最鄰近插值算法
最鄰近插值算法是一種簡單的插值算法,它通過計算與點P(x0,y0)鄰近的4個點,并將于點P(x0,y0)最近的整數坐標點(x,y)的灰度值取為P(x0,y0)點灰度的近似值。最鄰近插值算法在許多情況下結果也可令人接受,但是,當圖像中包含色素之間灰度級有變化的細微結構時,會在圖像中產生人工的痕跡。
4.2 雙線性插值算法
雙線性插值算法是對最鄰近插值算法的一種改進,即用線性內插方法,根據點P(x0,y0)的4個相鄰點的灰度值,通過兩次插值計算出灰度值f(x0,y0)[10]。 用雙線性函數來定義一個雙面拋物面與已知點擬合。
f(x,y)=ax+by+cxy+d,
a=x0-x,
b=y0-y,
先根據f(x,y)、f(x+1,y)插值求f(x0,y):
f(x0,y)= f(x,y)+a[f(x+1,y)- f(x,y)]
再根據f(x0,y+1)、f(x+1,y)插值求f(x0,y+1):
f(x0,y+1)= f(x,y+1)+a[f(x+1,y+1)- f(x,y+1)]
最后根據f(x0,y)及f(x0,y+1)插值求f(x0,y0):
f(x0,y0)= f(x,y)+b[f(x0,y+1)- f(x0,y)]
=(1-a)(1-b) f(x,y)+a(1-b) f(x+1,y)+(1- a)b f(x,y+1)+ab f(x+1,y+1)
= f(x,y)+a[f(x+1,y)- f(x,y)]+b[f(x,y+1)- f(x,y)]+ab[f(x+1,y+1)+ f(x,y)- f(x+1,y0)- f(x0,y+1)]
由于雙線性插值算法已經考慮到點P(x0,y0)的直接鄰點對它的影響,因此一般情形下可以得到滿意的效果,但在某些應用中,雙線性插值算法的斜率不連續還可能產生某些不期望的結果。
4.3 三次內插值算法
三次內插值算法屬于高階插值算法,如三次樣條函數、Legendre中心函數和sin(πx)/(πx)函數等,這里既要考慮P(x0,y0)點的直接鄰近點對它的影響,還應考慮到該點周圍16個鄰近點的灰度值對它的影響。三次內插值算法較好地保存了圖像的細節,但是隨著插值函數階數的提高,運算量將迅速增加。另外,高階函數也不能無限地逼近理想插值函數。
4.4 灰度級插值算法的Matlab實現
原圖效果為圖2,圖3~5為分別采用最鄰近插值算法、雙線性插值算法及三次內插值算法得到的單幀圖像放大效果。其實現代碼如下:
I=imread('ncepu.jpg');
figure,imshow(I)
F1=imresize(I,1);
F2= imresize(I,1,'bilinear');
F3= imresize(I,1,'bicubic')
figure,imshow(F1);
figure,imshow(F2);
figure,imshow(F3)
從以上三種插值方法對圖像放大的結果可以看出,最鄰近插值法的圖像中已經較為明顯地改善了源圖像中邊緣鋸齒情況,但相對后者又有著較明顯的塊狀效應,如果對于質量要求不高的情況下,可以接受該種情況。雙線性插值法的圖像和三次內插值法的圖像的結果沒有塊狀,但雙線性插值法的圖像稍有些模糊。綜上對比,三次內插值法的圖像效果最好。
4.5 自適應牛頓插值算法研究
已知函數f(x)在等距節點xi上的函數值為f(xi)=fi(i=0,1,•••,n)。
一階差分表示為
Δfi=fi+1-fi
k階差分表示為
Δkfi=Δk-1fi+1-Δk-1fi
n次牛頓插值公式表示為
Nn(x0+th)=t-j,t=,即目標像素點與源像素點的位置關系, h為步長[11]。
已知一維函數f(x)的n+1個等距離節點上的值,根據上式即可求出f(x)的任意一點的值。n值越大,計算結果誤差越小,計算量隨之增加。當n=1時,對圖像的處理即為雙線性插值公式;當n=2時,得到二階牛頓插值公式:
N2(x0+t)=f0+Δf0t+t(t-1)
在數字圖像處理中,可將離散的二維圖像信號在水平方向進行一維插值,然后對所得信號在垂直方向進行一維插值,即可完成該二維信號的插值處理。
當n繼續增加時,會造成計算量成倍增加,本文不予考慮。
假設每個像素點均與3個相鄰的源像素點相關,并運用二階牛頓插值公式進行圖像插值計算。若要獲得目標像素點P(x0,y0)的灰度值,可將f0、f1、f2代入二階牛頓插值公式求出,也可以由另一組值f1、f2、f3求得。若所取值f0、f1、f2、f3處在圖像均一環境中,即各灰度值相差不大,則任取一組值都能得到相差不大的結果;若所取值f0、f1、f2、f3未能處在均一環境中,考慮到圖像細節或者邊緣環境,則上述兩組值將取得完全不同的結果。如何選取源像素組是自適應牛頓算法所解決的核心問題[12]。
兩組源像素值代入二階牛頓插值算法所得結果如下:
Δ2f0=f2-2f1+f0
Δ2f1=f3-2f2+f1
通過對比|Δ2f0|和|Δ2f1|可以較好地選取適合的一組源像素組。絕對值越小,則源像素組與目標像素點相關性越大,反之亦然。目標像素點的值選取一組相關性較大的源像素點進行牛頓插值計算更為合理。
5 自適應牛頓插值算法數值檢驗
本文采用提取局部像素值,之后分別運用雙線性插值算法和自適應牛頓插值算法進行處理,通過數值比較,直觀顯現出自適應牛頓插值算法在圖像處理中的優越性。
局部像素數組值如下所示:
XX+1
Y 177179
Y+1 183182
(1) 雙線性插值算法數值處理
f(x0,y)= f(x,y)+a[f(x+1,y)- f(x,y)]=177+2a
f(x0,y+1)= f(x,y+1)+a[f(x+1,y+1)- f(x,y+1)]=183-a
f(x0,y0)= f(x,y)+b[f(x0,y+1)- f(x0,y)]=177+b(6-3a)
(2) 自適應牛頓插值算法處理
N2(x0+t)=f0+Δf0t+t(t-1)=177+2t2
取x軸數值對比,采取局部像素比較,即|x-x0|
f(x0,y0)=177+b(6-3a)=177+(y-y0)(6-3(x-x0))=177+6-3(x-x0)
N2(x0+t) =177+2t2=177+2(x-x0)2
|N2(x0+t)|
6 結 論
隨著數字有線電視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對圖像質量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使對圖像分辨率處理的算法成為了近十年來研究的熱點問題。盡管國內外已經出現眾多基于改善圖像質量的算法思想,卻大多局限于運算速度以及硬件平臺兼容性等因素。本文僅基于數字有線機頂盒硬件平臺,提出一種不提高函數階數卻能明顯改善圖像視覺效果的插值算法思想,即自適應牛頓插值算法。
參考文獻
[1] 婁惠文. 中國科技信息,2008年第一期.
[2] 中國信息產業網,2009.3.6.
[3] 溫玉成. 數字有線電視前段系統解析.
[4]Jerry Whitaker. DTV Handbook: The Revolution InDigital Video In Digital Video.
[5] 盧官明,宗 P. 數字電視原理[M]. 機械工業出版社.
[6][7] 楊秀華. special report. 電視電聲研究所,2003.12.
[8] Cheung K F, Marks R J. II, III-posed sampling theorems.IEEE Trans. Circuits and Sysytems,1985, 32(5): 481-484.
[9][12] 肖建平. 圖像超分辨率算法與硬件實現研究.華中科技大學.
[10] 張德豐. MATLAB 數字圖像處理[M]. 機械出版社.
[11] 周 品,何正風. MATLAB 數值分析[M]. 機械出版社.
篇3
關鍵詞:后張法預應力;簡支箱梁;參數;架梁;
中圖分類號:TU757.1+4 文獻標識碼:A
1前言
吉圖琿客專JHSK-Ⅰ標中鐵隧道局管段橋梁共計26座,箱梁分三個梁場預制。我梁場項目部負責DK213+428~DK217+999段,3座特大橋共77孔預制混凝土簡支箱梁的運輸架設任務。該此段地處山區地帶,運架通道上需要通過國道、既有鐵路、1座隧道、3座橋梁、3段路基。吉圖琿線工期緊,架梁施工的工期嚴重制約著后續工程的施工。
2方案設計與設備選擇
2.1設計參數分析
2.1.1箱梁設計參數
吉圖琿客運專線設計時速250km/小時,雙線直曲線,正線線間距4.6m,截面類型為單箱單室等高度簡支箱梁,梁端頂板、底板及腹板局部向內側加厚。橋面寬度:擋碴墻內側凈寬9.0m,橋上人行道欄桿內側凈寬12.1m,橋梁寬12.2m,橋梁建筑總寬12.48m。梁體截面中心處梁高2.686m,擋碴墻預埋鋼筋高度為橋面以上0.34m,翼緣板端部橋面以上接觸網支柱基礎預埋螺栓高度為0.602m,遮板高度為翼緣板端部橋面以上0.412m,軌底至梁底結構高度為3.310m。
2.1.2隧道斷面設計參數
龍山隧道襯砌凈空設計半徑為6.46m,在運梁車馱運箱梁5.2m高位置處,寬度12.2m,無法滿足運梁車運梁正常通行。
2.2運架方案設計
按照傳統的施工方法,架橋機要通過隧道,必須在隧道前解體后,通過運梁車,馱運過隧道后在進行組裝,同時運梁車運輸預制箱梁通過隧道,運行斷面尺寸將侵入龍山隧道設計限界。為了滿足預制梁預制和架設及吉圖琿客運專線施工工期的要求,我梁場項目部經過深思熟慮的分析和實地考察后,研究決定提前與設計院進行溝通,在滿足設計要求的情況下對龍山隧道開挖斷面進行了加大30cm設計,以通過增加隧道斷面的方法,確保運梁車馱運架橋機和運輸箱梁過隧道。
2.3運架設備選擇
鑒于架梁工況和隧道斷面限制,我梁場經過多方面的論證決定采用低位輪胎式運梁車運梁、分體式架橋機逐跨架設施工工藝,同時滿足大噸位整體預制箱梁過隧道運輸及架設要求。運架設備選擇與客運專線配套設計研制的DCY900S 型運梁車、DF900型架橋機。
2.4拼裝方案設計
根據DF900架橋機的結構特點、拼裝場地情況、該工程的實際工況,為了方便施工、節約成本,本著安全、高效、可靠、可行、經濟的原則,采用地面組裝主梁(架橋機的兩條主梁分別單獨組裝,再安裝2個連續梁,形成主框架)運梁車馱運架橋機前、中、后支腿過隧道放到待安裝位置(前、中、后支腿最上面的一節留下,待主框架安裝好后再安裝到主框架上并折疊起來)在運梁車上安裝液壓升降支架整體提升主框架900噸運梁車開到主框架下面放主框架至液壓升降支架扁擔梁上用1臺70噸汽車吊吊裝主梁上的平臺欄桿安裝前、中、后支腿并折疊到位,固定牢固吊裝前、后天車吊裝發電機及配電房安裝電氣及液壓系統穿鋼絲繩、安裝吊具運梁車馱運架橋機主框架過隧道安裝液壓升降支架立柱,并拉好攬風繩頂升架橋機主框架用1臺120噸汽車吊安裝前、中、后支腿剩余部分(中支腿下橫梁等運梁車退出主框架后安裝)液壓升降支架緩慢下落,讓架橋機前、后支腿受力,并安裝好支腿夾軌器、穿好鐵靴,防止溜車運梁車攜帶液壓升降支架從架橋機腹內退出安裝中支腿下橫梁以及電氣、液壓系統和架橋機的附屬系統整機調試架橋機走行過孔到位,準備架設第一片箱梁的拼裝思路。
3運架梁施工控制重點
運梁車、架橋機拼裝運梁車將架橋機馱運至橋頭對位架橋機縱移過孔運梁車返回運梁就位喂梁對位、落梁落梁就位支座、錨栓孔注漿混凝土砂漿強度等待拆除臨時支撐架橋機前移過孔循環下一孔架設。運梁及架梁詳細作業工藝流程見圖3-1、3-2。
3-1 運梁作業工藝流程圖
圖3-2 架梁施工工藝流程圖
4架梁準備
4.1架設要求
架橋機的安裝、 調試和架梁作業前應編制相應的架設工藝和安全質量保證措施,并符合《鐵路架橋機架梁暫行規程》。
4.2成品箱梁外觀檢查
(1)成品箱梁架設前由制梁單位向架梁單位提供《箱梁制造技術證明書》 ,并共同對成品箱梁外觀進行檢查。
(2)成品箱梁外形尺寸及外觀質量檢查應符合《客運專線預應力混凝土預制梁暫行技術條件》的規定。
(3)交接地點:制梁場按照箱梁架設順序及時間提前將箱梁橫移到位,然后雙方進行交接,交接完成前的破損由制梁場負責。
4.3梁下工程交接
(1)箱梁架設前由業主組織架梁單位、梁下施工單位、監理,對梁下工程進行交接。
(2)混凝土墩臺交接前,墩臺施工單位應對全橋中線、高程、跨度貫通測量,將相關資料移交架梁單位。并用墨線標出各墩臺中心線、支座十字線、梁端線及 錨栓孔位置。
(3)梁下工程交接內容見表4-1。
表4-1 墩臺及支承墊石尺寸要求
4.4存梁位支座安裝
4.4.1原材料檢查
進料時應檢查支座型號、 外形、上下板間連接桿件、外觀質量并向監理提交合格證書或質量保證書。領取所需規格、型號的支座,認真檢查支座外形、外觀質量、注意配件是否齊全。在搬運過程中要輕拿輕放,避免損傷支座,影響外觀質量。
4.4.2 安裝前復檢
上支座板前再一次檢查預埋鋼板平整度,螺栓孔中心距垂直度,清除銹漬、涂油。
4.4.3 安裝支座
(1)線下施工單位提供中線、標高控制點,并提交檢查表,在墩頂劃出支座中心線及預留孔位線,提前將支撐墊石鑿毛,預留孔清理達到要求深度及尺寸,墊石頂面四角高差不得大于2mm。
(2)提前檢查線下施工單位墩頂預留錨栓孔位置及尺寸是否正確。直徑為套筒直徑加60mm,深度為套筒長度加60mm,預埋錨栓孔中心及對角線位置偏差不超過10mm。
(4)在支座安裝前工地應檢查支座連接狀態是否正常, 但不得松動連接螺栓。
(5)分清固定支座與橫向、縱向、多向活動支座的安放位置。
5箱梁運輸
依據箱梁結構尺寸(寬12.2m,翼緣板處高2.628m)及龍山隧道襯砌凈空(高度9.91m、拱部斷面半徑尺寸6.76m)進行分析,運梁車載梁通過隧道必須處于低位狀態,梁底至地面高度不得超過2.3m。
為確保運梁車馱梁安全順利的過隧道,必須采取以下措施:
(1)在隧道路面上標出路面中心線,每側至少配備2人觀察;在運梁車上安裝探頭感應裝置,能夠控制運行方向,當運梁車走出規定的軸線時,感應裝置將自動報警提醒司機駛回正確的路線。
(2)運梁車走行:運梁車啟動應緩慢平穩,嚴禁突然加速或急剎車。重載運行速度控制在5km/h,曲線、坡道地段應嚴格控制在3km/h以內,當運梁車接近架橋機時應停車,在得到指令后才能喂梁。
(3)箱梁在運輸過程中,運梁車應沿線路中心線行駛。操作人員密切觀察車況和路況,發現異常,及時停車排除。應配備隨車檢查人員,注意觀察輪胎之間不得夾入石子,輪胎有無由于壓力不足造成相互摩擦。雨季運梁,注意路基巡查,及時排除險情。
(4)當架橋機架設時,后支腿后方在箱梁面上,在運梁車前端與后支腿保持最小凈距150mm處設止輪器,防止運梁車與架橋機碰撞;
(5)當路面濕、滑時要采取相應防護措施,并降低行走速度。
6箱梁架設
6.1運梁車對位、喂梁
(1)運梁車行至架橋機50m處停車,調整方向使運梁車中心對正架橋機中心;啟動運梁車以1km/h的速度進入架橋機臂內準確對位,距后支腿30cm時停車,支撐好前后液壓支腿。
(2)開啟運梁車箱梁支撐點油缸升至馱梁小車高度上3~5cm,運梁車靠后的馱梁小車駛入箱梁后支點位置,靠前支腿的馱梁小車起吊箱梁前端,同時下落支撐油缸使馱梁下車受力。
(3)靠近前支腿的移梁小車與運梁車上支撐箱梁后側的馱梁小車同步前行;
(4)馱梁小車移動至運梁車上箱梁前支承點后,架橋機另一起重小車吊起箱梁后端,運梁車返回取梁。
6.2落梁安裝
兩臺起重小車吊箱梁前行至落梁位置,經初步定位后箱梁開始緩慢下落,箱梁下落距支承墊石頂約50cm時,減緩下落速度,檢查箱梁支座中心線與支承墊石頂面十字線之間的偏差,并將箱梁落在4個千斤頂上臨時支承,調整好支座位移量后,錨栓孔注漿,最后在箱梁底與支承墊石頂面間進行壓漿。 臨時支撐采用兩泵四頂,一個橋墩設一泵兩頂,即一臺油泵同時帶兩臺千斤頂同時頂升,每一分油路串聯有一個節流閥,可單點進行標高的微調,標高調整好后,關閉高壓球閥進行持荷;千斤頂安放在防落梁擋板的位置,油泵放在兩支撐墊石中間的位置。
箱梁架設允許偏差見表6-1;支座安裝允許偏差表6-2。
表6-1架梁允許偏差
表6-2 支座安裝允許偏差
6.3.1 模板安裝
箱梁就位經測量檢查合格后,在支座部位四周,墊石表面上鋪設一層4mm厚的橡膠防漏條,安裝灌漿模板,模板用膨脹螺栓固定,安裝完后用噴霧器將墊石表面噴水濕潤。
6.3.2 支座灌漿
箱梁按設計要求精確就位后,復檢支承墊石鑿毛情況,清除預留錨栓孔中的雜物,并用水將支承墊石表面濕潤,開始灌漿。支座灌漿采用重力灌漿方式。漿液采用小型立式混凝土砂漿攪拌機攪拌,攪拌機放置于距離箱梁端部約1.5~2.0m處,且與橋面預埋擋碴墻鋼筋相距0.50m處。灌漿時從支座中心部位向四周注漿,直至從鋼模與支座底模周邊間隙觀察到灌注材料全部灌滿為止。
6.3.3 等強、拆模
待灌漿強度達到20MPa后,拆除鋼模,檢查是否有漏漿處,必要時對漏漿處進行補漿。擰緊下支座板錨栓,并拆除各支座上、下連接鋼板及螺栓,拆除臨時千斤頂。安裝支座圍板,砂漿強度在經過送試驗室壓同條件養護的試塊達到20MPa后,架橋機才可上橋進行下一孔箱梁架設。
6.3.4 養護
在灌漿表面終凝后即注水養護,然后采用土工布覆蓋支座表面保水養護;由于灌漿后1~6小時內產生大量的水化熱,灌漿部位溫度迅速升高,水分迅速蒸發,必須及時向注水槽內補水。注水水養時間不少于1天,然后采用塑料薄膜覆蓋,保濕養護至7天。
7結語
1、采用低位輪胎式運梁車運梁、分體式架橋機逐跨架設施工工藝,滿足大噸位整體預制箱梁過隧道運輸及架設要求。
2、分體式運架設備最大特點是運架并行作業,運梁車在隧道外運梁速度較高,架橋效率較快,并且安全性較好。
3、充分的利用運梁設備,將架橋機和預制箱梁整體過隧道,減少了架橋機的拆裝時間,加快了施工進度,降低了施工成本。
4、通過增加隧道斷面面積,增大了運梁車馱架橋機過隧及運梁過隧的可通行寬度,確保了架橋機和運梁車的順利通過。
5、該架設段架橋機要兩次專場,過隧距離較短,架梁曲線半徑較小,采用低位運梁車配合分體式架橋機架梁明顯增加了施工速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篇4
關鍵詞:地鐵 公共交通 應急處理模式
引言
地鐵一旦遭遇不可抗力,正常運營受到影響或中斷時,必將對于城市居民的正常出行產生影響。健全和完善的地鐵運營與地面交通應急機制與模式,有助于降低地鐵突發事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國內外的一些城市,對此都日益重視,并陸續進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和實踐。
一、國內大城市地鐵應急經驗概述
國內對于地鐵應急做出了一定的嘗試,如廣東廣州成立了城市軌道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實行首長負責制。還下發了一系列應急方案,增強地鐵應對突發事故的能力。這些模式的優點:能夠實現應急接駁運力的集中投放,迅速疏散滯留乘客。存在的問題是:應急車輛完全依靠從既有的公交線路中抽調,高峰期的操作性和響應速度可能難以保證;應急接駁車輛只沿地鐵故障段開行,乘客可能需要經過多次換乘,才能到達目的地;只實現了滯留乘客的疏散,而忽視了公交對地鐵的功能補充;方案實施至地鐵滯留乘客疏散完畢,而沒有考慮滯留乘客疏散完畢,地鐵可能尚未恢復正常,居民的出行問題依然沒有得到緩解或解決;只對運力進行了重新分配,而總量供應沒有增加。
二、地鐵運營與地面交通應急處理模式研究簡介
在總結國內各城市地鐵應急經驗的基礎上,本文對國內各城市地鐵運營與地面交通應急處理模式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討。
1.基本策咯
從以上國內各城市地鐵應急經驗中可以總結出相關的應急預案所必須涵蓋的構成要素包括協調機制和處理模式。
2.地鐵應急協調機制
清晰明確的機構設置和職能分工,以及上下暢達的響應機制,是地鐵應急協調機制高效的保障和支持。
①構成要素。一套完整的應急協調機制應包含“責任主體”、“責任分工”、“應急方案”、“啟動條件”、“協調機制”等五大基本要素。
②協調模式 地鐵應急響應模式有三種基本類型:
a水平響應型:政府中沒有常設的應急機構。地鐵發生緊急事件后,一般情況下,地鐵公司是應急處置的主體,地鐵與其他相關應急單位或機構采取一對一的聯系模式。2000年以前的北京地鐵基本上是這樣一種形式;
b 垂直響應型:政府設立有專門的地鐵應急指揮機構。專業常設應急指揮機構,作為緊急事態下的處理中樞,擔負著指揮協調的任務,運用政府強制力保障應急措施的到位。上海地鐵和廣州地鐵采取的是這樣一種形式;
c混合響應型:有常設的地鐵應急指揮機構。由應急指揮機構負責下達命令,并協調工作,但是地鐵突發事件下的地面交通緊急接駁,由地鐵公司與公交公司自行聯系,或交由自營巴士進行。北京地鐵、香港地鐵目前采取的是這樣一種方式。
③機構設置和職能分工
⑴ 軌道交通應急機構的設置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a成立獨立的常設機構,以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突發事件;
b應急機構的成員,應涵蓋緊急事態或突發事件下可能涉及到的各職能部門和單位;
c由市一級的行政領導出任該應急機構的指揮,必要時以強力的行政手段保障應急措施的執行效力。
⑵ 地鐵應急指揮辦公室的主要職能:
a制訂、審核和完善地鐵突發事件專項預案;
b組織指揮各方面力量處理城市軌道交通特大事故和突發事件,指定現場總指揮統一指揮對特大事故和突發事件現場的應急救援,防止事故和事件蔓延和擴大;
c檢查督促有關單位做好搶險救援、信息上報以及恢復生活、生產秩序等善后處理的工作;
d檢查督促各單位做好各項特大事故和突發事件的防范措施和應急救援準備工作,每年組織領導重點防范單位進行一次應急救援的演練;
e建立應急救援信息網絡,向社會公眾信息,平息誤傳或謠言,保持社會安定。
④地鐵應急響應機制
地鐵突發事件的應急響應機制,是指地鐵突發事件的事故現場(或災害現場)、應急指揮機構、以及應急處理單位三者之間,在既定信息通道上的信息發送與反饋機制,具體包括:預測預警機制、預案啟動機制、指揮協調機制、信息機制等。
⑴ 預測預警機制。一套完整的預測預警機制包括:預警、報警、接警、通報和響應五個部分。
⑵ 事件報告機制。
當地鐵發生重大事故或者特大事故,地鐵控制中心值班主任應在第一時間,將事故詳細信息、已經采取控制措施和控制效果等,通過專線電話,迅速上報至市地鐵應急指揮辦公室。具體上報程序、上報形式、上報內容等,參照市應急指揮中心要求和《運營分公司突發事件應急處理預案》執行;
當達到需要啟動地面交通應急保障方案的條件時,地鐵控制中心值班主任應將如下內容通過電話,迅速上報至市地鐵應急指揮辦公室:
a中斷的開始時間,影響區段、方向
b預計影響的客運量;
c預計影響持續時間;
d需公交接駁的兩端車站的站名、接駁地點;
e其他有必要報告的信息。
市地鐵總公司在特大事故和突發事件發生后2小時內,必須按要求寫出書面快報,分別報送市委、市人民政府,抄送市相關部門,并根據要求,續報有關情況。
3.3應急處理模式
應急處理模式包括地面交通應急和站內乘客疏散兩個層面。站內乘客疏散的應急預案一般由地鐵公司自行制訂并完成,主要涵蓋的要素有:站內監控、事態報告、信息、客流引導、進出站控制、地鐵運營調整。
制訂緊急情況下的交通保障方案,主要目的是快速、安全地應對出現的緊急情況,及時疏散地鐵滯留乘客和有效降低突發事件對城市公共客運體系的負面影響,減少地鐵停運對居民出行產生的干擾,工作內容包括兩個方面:① 制訂不同等級突發事件情況下的交通保障方案;② 提出相應的實施方案建議。
目前采用的交通應急保障模式主要有三大類:①疏運巴士;②出租車;③公交線路調整。其中,公交線路調整具體又分為:加密并行線路、開辟應急專線、線路延伸調整三種。
三、結束語
篇5
【關鍵詞】藥品檢驗;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措施
【Abstract】drug safety emergency management is very important, is the drug safety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analyzes the important link of the drug safety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the deficiency, the paper discusses how to strengthen the pharmaceutical inspection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ncrete measures for reference.
【Keywords】drug inspection,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measures
應急管理是人類正面地、主動地去應對各類突發事件,包括事故災難、自然災害、社會安全事件、公共衛生事件等,其管理體系隨著人類對自然規律研究的不斷深入而逐漸完善。包括假劣藥及藥品不良反應導致的藥害事件在內的藥品安全突發安全事件是當前公共衛生管理面臨的重要問題。為必須加強藥品檢驗系統的應急管理建設來保障人民群眾的用藥安全,建立一套立體化、全方位、綜合性、多層次的應急管理體系,準確透明的信息體系,有效運行的檢測、預防、監督體系,儲備充足的物資保障體系,剛性保障的法律體系,科學先進的評估體系。下面著重探討如何加強藥品檢驗系統中的應急管理體系建設。
1 藥品安全應急管理的經驗
我國密切關注藥品安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體系,經多年發展,已初步形成以法制、體制、機制以及預案為基礎的立體體系網,在以后的事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保障了大眾的利益。我們從中總結了以下幾方面經驗:1、法律方面,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如《藥品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等,為藥品安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提供法律依據;2方面,國家及省市市縣三級相繼頒布了藥品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3在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等其他諸多方面也做了探索。目前,藥品安全應急管理工作處在快速發展時期。但是當面對突發性藥害問題時,仍沒有妥善的應對策略。這是亟待解決的難題。
2 藥品安全應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2.1突發事件響應速度和快速決策能力不足 應急管理的基本準則是快速響應,它直接影響應急管理成效。目前還有許多因素影響藥害事件的處理,如指揮不協調、指令不暢通、響應不一致等。
2.2 應急管理資金投入不足 只有在得到資金上的保障才能最終建立和完善應急管理機制。由于資金不足,政府財政支付只能應對少數突發事件,無法應對所有的危機。所以,要想有所突破,必須解決資金問題。
2.3應急培訓工作開展不夠充分 應急預案體系的建立和應急管理培訓工作的開展是應急管理工作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扎實落實各預案才能有條不紊的推進應急管理培訓工作。
2.4風險評估機制缺乏 風險評估機制對遏制要害事件的發生能夠發揮積極的預警作用。雖然我國的應急管理體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預警發面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2.5與公共輿論和媒體溝通不足 由于信息溝通不暢,往往發生藥品安全突發事件后,便會在社會上流傳不真實的信息,這樣無形中加劇了社會的恐慌。
3 加強藥品檢驗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措施
3.1 工作機構與職責 首先,成立一個由藥品檢驗機構主要負責人任組長,各相關部門科室負責人為組成成員的應急管理領導組織機構,一旦出現藥品安全突發事件,由應急管理領導組織機構統一指揮,充分發揮各部門職能,通力合作,協作處理整個突發事件。
3.2 組織指揮體系 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強有力的組織指揮體系,在處理突發事件的級別和檢驗工作時,能及時的作出快速、高效的應對。該體系應由4部分組成:應急檢驗領導小組、專家技術小組、綜合協調小組及應急檢驗工作小組,各小組之間,要明確工作職能,通力合作,共同完成任務。
轉貼于
3.3 應急管理工作制度 一套完善、有效的應急預案,主要涵蓋應急保障、監測預警、應急檢驗、信息通報、考核評估等5個方面——這是應急檢驗工作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只有在遵循應急管理的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做到分工明確,責任到人,才能在實際的突發事件中,合理安排,有條不紊的應對。
3.4 應急信息報告 根據應急管理預案的相關規定,一旦接到藥品安全突發事件,應立即啟動相應應急預案,并向相關上級主管部門報告。應分合理利用3種方式:初報、續報及處理結果,進行匯報。一般而言,初報是在接到任務2小時內,通過電話,直接匯報任務的初步發展情況;續報是基本查清事件后,對事件的起因和進展做精確的書面或網路報告;處理結果報告是向有關部門書面總結事件處理過程中所應對的策略、事件發展全過程及結果。
3.5 應急實驗室網絡 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公共衛生實驗室資源平臺,對各個部門和學科的資源做出整合,建立一個具有多維度、多領域的,能協調統一管理的綜合應急實驗室網絡平臺,應對復雜的藥品安全突發事件。此平臺,在平時,可以做日常監督管理等工作,一旦出現突發藥害事件,就是應急處理平臺。應急實驗室網絡應吸收有資質的實驗室,完善整個平臺,提升實力,以便在突發事件發生時,能有次序,有規劃的應對,為突發事件的解決提供有力的幫助。
3.6 后勤保障 后勤部門應該建立一套完整的設備信息數據庫系統,并保證應急器材和設備的供應以及搭建完備的實驗環境。在應急檢驗的第一時間,提供完備的設備信息,保證檢測的順暢進行。
3.7 培訓演練 由于應急檢驗有部門、人員多的特點,我們需要根據不同的對象和專業,制定配套的應急培訓。通過培訓,如:情景模擬、案例分析,讓相關人員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識及技能,在相應培訓完結后,要對培訓給出相應的績效評估,如:知識的掌握、培訓滿意度等方面,并要通過書面和模擬等各種方法來檢測演練的實際效果。通過培訓和演練,使得藥品安全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協調能力已經指揮能力得到提高。
3.8 總結評估 在處理完藥品安全突發事件后,應組織專業人員,從應急準備、保障評估、應急處置措施評估以及處置等方面進行效果評估,并完成總結評估。通過對事件處理過程的總結評估,要總結經驗教訓,做的好的方面要繼續保持,做的不好的方面,要積極改進,找出問題所在,并建立一套完整的應急處理預案,提高藥品安全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
4 結語
藥品安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非常重要,是整個藥品安全監督管理體系的重要環節,其中,藥品應急檢驗工作有很強的突發性、緊急性、強制性,要求實驗室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檢測、鑒定,得到最后的精確結果,以最大程度的減少損失。所以,我們要從工作和技術上加強管理,提高各類藥品安全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
參考文獻
[1] 陳安,李銘祿,陳寧,等.現代應急管理的若干理論與實踐新思路[J].科技與社會,2008,23(6).
[2] 江德元.中國食藥安全應急初具輪廓,四塊“短板”待補[J].望,2010(6).
篇6
關鍵詞:突發事件;應急指揮;組織模式;構建
中圖分類號:D0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055X(2016)01-0040-06
近十多年來,以“非典”為標志,我國總體上進入突發事件高發期。[1]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應急管理工作,初步建立了以應急預案、應急體制、應急機制、應急法制(即“一案三制”)為核心的應急管理體系,并在突發事件應對實踐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行政主導型指揮體制,有效減少了重大突發事件給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然而,如何在微觀層面上,即突發事件處置的現場指揮工作中進行“統一領導”,如何在現場救援過程中實現多個參與部門之間的“綜合協調”,如何在指揮職權配置上落實應急處置“屬地管理”原則,這是當前應急實踐中的現實難題。其中一個基本的理念問題是突發事件的現場應急指揮是否需要建立統一的組織范式和活動規則。
一、現場應急指揮系統研究綜述
國外有關突發事件應急指揮的研究由來已久,特別是美國,其應急指揮系統(Incident Command System-ICS)作為國家應急管理體系(National Interagency Incident Management System-NIMS)的核心,作為標準化的模板,“能夠保障行政組織的控制高效也能避免和克服組織惰性傾向”[2]。但在2005年卡特尼娜颶風之后,ICS也受到學者和實踐者的質疑,有必要進一步研究ICS在不同緊急情況下的應用。[3]
德國應對突發事件的組織機構由聯邦政府及其政府各部門、聯邦軍隊和警察、聯邦刑事調查局、聯邦內政部危機管理司以及16個州政府組成。聯邦負責戰時民事保護,州負責和平時期民事保護和災難救助。各州組建應急救援隊伍,其指揮系統由行政指揮部和戰術指揮部組成。日本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主要由災害對策指揮本部負責。中央防災會議負責制定和推行防災基本計劃、緊急應急措施計劃,地方都道府縣及市町村針對不同類型事件設置相應的應對機構。
我國有關突發事件應急指揮的研究近年來受到關注。關于突發事件應急指揮的內涵,有學者認為,突發事件現場應急指揮是指各級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在應急響應和應急處置期間,通過設立應急指揮部、現場應急指揮部或者應急指揮中心等臨時性機構,按照既定的應急管理法制、體制和應急預案的要求,遵從一定的指揮關系,使用一定的指揮手段對突發事件進行響應和處置的一系列活動。[4]學者宋勁松[5,6]對我國近年多起非常規突發事件的現場應急指揮進行了研究,提出了構建我國標準化的現場應急指揮體系的建議和設想。劉丹等[7]根據三峽區域遭遇長江流域全流域性洪水,對三峽水庫防洪現場應急指揮組織進行分析提出了剛性和柔性復合、開放權變的現場應急指揮組織結構。張強[8]關注現場應急指揮系統軟件的設計和相應的硬件配備。霍彥[9]從系統總體、應用、安全以及實施等方面設計了我國大城市現場應急指揮系統。
關注應急指揮平臺建設和關注應急指揮組織配置是兩個研究的基本視角。組織配置是平臺建設的基礎和前提,但是當前的組織設置更多是靜態層面的、從強調預防的角度出發的[10]體制設計。應急指揮平臺設計的相關研究較多,但是平臺在突發事件響應中產生的實際作用仍需要做進一步的評估。事實上,應急平臺體系的功能發揮還要依賴于應急組織的調配機制,應急平臺技術的效力也要取決于現場指揮系統的職權運作機制的成效。
二、職權配置視角下的現場應急指揮組織模式分析
(一)我國現場應急指揮的主要組織模式
目前我國主要城市的突發事件應急指揮模式(亦稱應急聯動系統)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特點。從組織職權配置的角度觀察,可歸納為四種應急指揮模式,即集權模式、授權模式、模式、協同模式,其相應的典型代表城市分別為:南寧、上海、北京和揚州。
南寧模式。南寧市應急聯動中心的運轉模式是“集中接警,一級處警”。其應急指揮系統基于C4I概念(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信息),由政府牽頭建立統一應急指揮中心。綜合和復雜事件由指揮長協調各警種聯動,設接警區、處警區、市長熱線區、緊急狀態指揮區。當發生重大事件時,由市政府統一指揮、統一配置無線資源,做到集中辦公,整個指揮系統歸市政領導直接指揮。
上海模式。上海市應急聯動指揮系統,按照“授權模式”由公安部門牽頭、各應急部門配合,依照“統一接警,分類處警、社會聯動”的目標設計和建設。但是公安部門直線牽頭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其他業務部門的能動性。市應急聯動中心還同時接受市減災領導小組、反恐怖工作協調小組和航空安全領導小組等多個協調管理機構的指揮,響應效率及指揮的統一性問題還需在實踐中繼續探索。
北京模式。從2005年至2010年,北京市打造了依靠市、區(縣)、街(鄉)、社區(村)四級綜合減災應急管理網絡,構建了全市統一的指揮調度平臺,充分整合條塊關系,強化屬地管理,搭建了決策層―指揮層―執行層―動員層的四級應急指揮組織模式,接受北京市突發公共事件應急委員會的統一指揮。
揚州模式。江蘇省揚州市組建了由政府指揮中心、多個部門指揮中心和更多個基層遠程協同終端構成的分工協同式應急指揮系統。市政府指揮中心協同各部門指揮中心和政府的其他部門共同處置,各參與主體職能分明、各有重點,互不沖突,構建了多層次的指揮網絡,實現物理分離、邏輯集中、業務統一。
上述四種主要的應急指揮組織模式的共同點是多系統、多中心、多層次相結合[11],現場應急指揮承上啟下,在上級應急決策層的指導下,履行執行功能,現場調配各執行層的專業應急隊伍和相關職能部門的應急資源。
(二)我國現場應急指揮運行機制的困境
依據上述,現場應急指揮機構作為整體的應急指揮網絡體系中的執行層,起著承上啟下、運行中樞的作用。然而,在諸多重大突發事件的現場指揮實踐中,其指揮效力卻面臨著下述問題的困擾。
一是突發事件進展的信息交換與形勢研判難以順暢。重大突發事件處置中有著眾多的參與救援部門和不同行動規范以及差異化的信息傳遞方式,當事態不斷惡化時,現場的應急指揮組織會發生快速的變化。如2010年玉樹地震,青海省玉樹州即刻成立了抗震救災指揮機構,但是該機構在青海省抗震救災指揮部玉樹現場指揮點設立后被取代,玉樹現場指揮點下設10個工作組,其中綜合組又下設6個部門[6],大量的現場數據和管理信息在決策者和各個部門之間流轉,產生了大量的部門間信息交換及其相互協商的信息,其指揮關系更替和信息流向不明時,必然導致信息處置不充分、研判不一致、決策不及時的現象。
二是現場協調行動的隨意性大。當特別重大事件發生時,我國政府往往能快速地調集各方救災物資及精兵強將,顯示了“統一領導”的優越性和快速救援效力。但是在救災物資調配上,由于現場多主體參與的境況,各部門立足于各自的救援分工開展工作,在執行進度、工作重點上各不相同,容易導致現場救援行動的交叉或者沖突。各部門遇到問題以及需協同其他部門的情況,都需要首先向本部門上級領導匯報后才能得以實施,致使一些協同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溝通和解決,給應急指揮活動帶來了不穩定因素。[12]
(三)造成現場應急指揮機制困境的原因
突發事件現場應急指揮部應當建立具備多主體協作關系的責權一致的組織機制,才能確保指揮組織的靈活性、可擴展性和適應性。特別是面對非常規突發事件時,現場應急任務的有效完成依賴于高度分化的組織機制的重新整合。上述現場應急指揮機制低效的困境,主要來自于現場救援任務往往是單個部門和單一隊伍無法獨立完成的境況。由這一約束條件出發,本文以組織理論的理性、自然和開放系統這三個視角,審視當前的現場應急指揮職權配置狀況,探究應急指揮運行機制面臨困境的原因。
第一,理性視角下的應急指揮組織結構分析。
突發事件自身演化的不確定性是影響現場應急指揮部發揮效力的最大難題。指揮效力往往需要通過規范化、形式化的組織形式,才能保障應急響應行為的確定、可靠。美國ICS多年運行的成功實踐表明,形式化、規范化的指揮組織形式可保證每一個參與單位與個人能穩定地控制其他合作成員的行為,是現場指揮部對救援行為后果進行理性決策的前提。
目前的突發事件現場指揮結構大多采用直線職能制式的組織形式,這是傳統的常態事件處置經驗的總結與沉淀。但是,當面對重特大、非常規突發事件時,由于應急救援的參與主體眾多、職能關系縱橫交錯,同時,由于事態演化過程中多種次生事件的屬性復雜并互為因果,其應急指揮的組織運行絕不是傳統的行政職能的合并就可以滿足多個任務的處置需求的。當前突發事件現場指揮部的下設部門數量多、指揮層級多、指揮幅度大,有時還面臨多個現場指揮部同時并行的情況,這些不同類型的現場指揮部門設置、部門配比沿襲了常態下行政部門分工的配置模式,卻難以滿足應急管理的核心準則:統一指揮。因此,只有在制度層面通過矩陣式的組織結構配置模式,才能解決多個應急主體在現場應急指揮中的任務確定、責權轉移、行動協同的責權配置問題,清晰建立現場應急指揮組織中的責任機制,有效規范和指導多主體協同合作的應急行動。
第二,實踐視角下的結構化任務分工與組織靈活性。
在突發事件情境下,既定的救援目標分解及實現,與可支配的應急資源和可遵循的組織運行規則常常不是正相關的對稱關系。每個參與應急救援工作的主體,既有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公共安全的大任務,也肩負著維護、保存自身目標和利益的責任,顯然,不同參與主體行為之間的差異性是產生這種非理的現實原因。因此,應當建設規范化的應急指揮組織結構,在保證理性決策的同時能夠控制目標執行過程中個別組織行為的非理性行動。由此就需要考慮應急組織活動中與規則、責權界定同等重要的要求:靈活性和能動性。
現場應急指揮部的下屬各個工作組在運行形式上往往是各司其職,雖然各自具備分工明確的組織功能,但是這種固定的分工可能因為事件演化的不可控性,導致每個工作職能部門分別面對多個衍生事件,在工作組下隱含著多個分類事件的現場指揮行動。由此分析當前現場應急組織效能低下的原因之二是應急職能分配的固化導致應急行動缺乏靈活性。如果現場指揮部無法對各類應急資源進行靈活配置,及時、主動地變更指揮組織形態和責權配置,將難以有效保證應急指揮的組織效率。
第三,社會系統視角下的應急指揮組織系統的平衡性。
突發事件應急指揮系統是一個特定社會情景下的社會有機系統,各參與主體、行動要素之間的聯系相對松散,應急指揮組織整體與社會環境之間的物質、信息和能量產生著交換和流動。這就需要應急指揮系統既要正常地運行、維護和控制,又要與社會環境互動,進行資源的攝取并適應變化的環境,進而有能力維持指揮系統的效力和運行秩序,即應急指揮組織的系統平衡性。
應急指揮系統內部的良性循環主要依賴組織結構和運行行為的規范化和靈活性。非常規突發事件的處置已不是單一部門能夠獨立完成的,公眾和各種社會力量也積極參與事件處置,這是當前現場應急指揮機制面臨困境的第三個原因:現場應急指揮系統與外界社會環境難以做到平衡。當前現場指揮的組織配置,依舊以政府職能部門作為參與主體,忽視了社會機構的參與過程和行動能力。例如,在青島“11?22”東黃輸油管道泄漏爆炸事件的初期,政府各職能部門和當事企業悉數到達現事故場后,盡管現場政府部門各自啟動了應急預案,但未能對城區地下排水管網布局情況進行充分溝通和風險研判,企業方面認為自身沒有現場警戒和疏散群眾的權力,政府方面認為自身沒有專業知識且未被告知需要警戒與疏散群眾,因而事故早期各參與方未能有序進行應急聯動,導致了輸油管道泄漏原油進入排水暗渠引發爆炸導致百余人傷亡的重特大責任事故。
三、職權配置視角下的現場應急指揮組織體系構建
根據上述現場應急指揮困境的分析,本文在“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的應急管理體制框架下對現場應急指揮組織系統構建提出四點建議。
1.現場應急指揮事務權下移
由于現場救援的參與主體眾多,面臨的救援目標多、部門職能多、執行手段多,所遇到的事務性問題具有量大、隨機性和多樣化的特點。因此,應當將現場問題的完全的處置權賦予現場指揮部,并任命現場指揮官,由其統領現場應急指揮部的整體動作。這是保證應急指揮“統一領導”原則的有效手段。現場指揮官這一職位的使命是管理整個現場的救援組織的總體活動,而非僅僅事件本身。現場指揮官的重要職責是:掌控事態發展,評估被救援目標狀態,確定目標執行的優先級,下達任務命令,制定應急隊伍與資源的調配行動方案,監督救援行動的執行,保持現場同上級部門領導與外界的信息交流,確保現場指揮部有序運作等。
2.應急指揮組織架構的結構化
現場應急指揮部相對于傳統的組織配置,應當壓縮職能部門、精煉管理層次,依據政府應急管理的法規、預案和上級指示,設置計劃、組織、協調、控制四個應急管理職能。
計劃職能由綜合研判組承擔,主要搜集突發事件相關信息、報告事故進展、應對及社會反映情況,根據事件的性質和參與組織的性質,組織涉事單位以及專家進行第一時間會商和現場研判,第一時間實施相關單位的信息協同和技術資源的聯動,確保研判的準確性和及時性。
組織職能由救援作業組承擔,負責突發事件的處置、救援等具體的執行活動。救援作業組根據突發事件的不同性質以及救援難度,匹配相應的組織資源,一般可設立計劃組承擔計劃配置任務,同時依照需求配備n個救援作業組,各作業組整合相關參與部門,作業順序由救援作業組組長統一調配。
協調職能由資源保障組承擔,由掌握資源和負責設施恢復的業務部門組成。主要包括交通保障、通信保障、醫療保障、技術保障、生活保障以及區域性資源調配。一般而言,由交通部門負責交通保障,國資委協調國有企業負責通信保障,發改委協調地區內及地區間的資源調配,民政部門負責救災生活、醫療資源的內部調集和外部輸送,市政環保部門負責災后的基礎設施恢復和救援,同時開展對環境的保護和修復。
控制職能由財務控制組承擔,負責在災情發生的第一時間制定總體預算,負責對參與救援人員接受命令、進入現場、采取行動、結束任務等一系列行動的記錄,負責在救災過程中對相關物資的征用和采購工作的審批和執行,負責監督事故賠償的商定和執行,負責對全過程經費執行的實時審計。
3.實施專業化的分類管理
現場應急指揮部的結構化構建需要將各參與部門之間的功能整合到救援的整體流程上來,對各參與單位人員重新編排組成新的隊伍和小組。
綜合研判組主要整合相關職能部門,包括事故主管部門、監管部門、涉事企業或單位、公安消防單位、各行業的專家,以及社區力量。
救援作業組主要整合地震局、消防、公安、武警、礦山救援以及其他一些專業救援隊伍。
資源保障組采用分類整合形式,即通信恢復保障整合工業和信息化局、六大電信運營商、應急通信車等;交通保障整合交警隊、交通局、公路管理局等疏通和管制交通的部門;醫療衛生保障整合衛生局、醫院、紅十字會、疾病防控中心、中心血庫和中心血站等單位;生活保障由民政局牽頭整合各個公益機構、紅十字會會和志愿者隊伍;發展和改革部門整合發展和改革局、財政局以及行業協會和相關行業組織確保區域的資源調配。除此之外根據事件的持續性還可設立宣傳保障和市政恢復保障,宣傳保障由宣傳部牽頭整合境內外新聞單位、記者、各新媒體代表;市政保障由市政局整合公用事業局、環保局、城管、社區等社會資源。
財務控制組需要對地方財政局、審計局、統計局等單位相關人員重新編組參與執行。各部門在發揮自己專業特長的基礎上形成合力。
4.應急資源調配模塊化
傳統的應急救援指揮部構建,通常是將突發事件相關部門依照事件相關性組合到指揮部當中,沒有規范和成建制的標準,不利于在第一時間形成高效及時的指揮團隊。這種傳統形態下的各參與部門,因事前沒有合作與配合,在參與救援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僵化作業的問題。因此,需要改變原有的靜態的組織配置方式,可依據具體的突發事件性質以及事件處置的進度,靈活配置參與部門和應急資源,包括相應的人、財、物等應急資源,進行靈活和動態的模塊化組合,集中調配,彈性化管理,可有效節約資源、提高效率。
四、結語
本文從我國當前突發事件應對過程中的現場指揮問題出發,總結了當前管理體制下應急指揮系統的典型模式,分析了現場應急指揮的困境,認為,現場指揮出現協調性差、聯動性差的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現場指揮部的組織配置不合理,難以實現突發事件現場領導的一元化、責任歸屬的分級化。本文提出從政府運行職能的角度,依照現場救援的流程化、動態化、靈活化要求,構建協作化、模塊化的現場應急指揮組織配置模式。
我國要構建高效的突發事件現場指揮模式,必須立足于各地市綜合應急救援隊的建立和發展情況,在目前條件下,各基層政府及各地綜合救援隊、專業救援隊應該發揮核心作用,突破傳統組織配置的藩籬,通過創新指揮部模式,使突發事件應急救援以現場指揮部為核心,確保研判準確、響應及時、施救得當、應對依法,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保障救援人員的生命安全,保障資源的充分高效利用。
參考文獻:
[1]連玉明.2013社會管理藍皮書――中國社會管理創新報告NO.2[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5-10.
[2]Gregory A. Bigley and Karlene H. Roberts. The Incident Command System: High-Reliability Organizing for Complex and Volatile Task Environment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6):1281-1299.
[3]Lutz,L.D. and Lindell,M.K. The Incident Command System as a response model within emergency operation centers during Hurricane Rita.[J] Journal of Contingencies and Crisis Management,2008(16): 122-134.
[4]宋勁松.突發事件應急指揮[M].北京: 中國經濟出版社,2011:154-160.
[5]宋勁松,鄧云峰.我國大地震等巨災應急組織指揮體系建設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11(5): 8-17.
[6]宋勁松,鄧云峰.中美德突發事件應急指揮組織結構初探[J].中國行政管理,2011(1): 74-77.
[7]劉丹,王紅衛,等.非常規突發事件應急指揮組織結構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1(7):163-170.
[8]張強.城市突發事件應急指揮系統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7:13.
[9]霍彥.大城市應急指揮系統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4.
[10]薛瀾,馬奔,王郅強.美國突發事件應急指揮體系(ICS)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公共管理與地方政府創新研討會論文,2009.
篇7
河鴻書記、各位領導:
根據會議安排,受劉副市長委托,我簡要匯報今年由我牽頭負責的改革任務的完成情況及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完善應急管理工作機制體制方面(第14項)。
為完善和規范我市突發事件現場應對處置工作,市應急辦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廣東省突發事件應對條例》、《廣東省突發事件現場指揮官制度實施辦法(試行)》(粵府辦〔2014〕1號)等規定,結合我市突發事件現場處置工作實際,擬制了《從化區突發事件現場應對處置機制》的初稿,該稿主要從突發事件應對的責任區分、突發事件的分級響應、一般及以上級別突發事件現場處置的指揮與協調、一般以下(不含一般)突發事件的現場處置指揮與協調、突發事件現場處置的督查反饋等方面,進一步完善我市應急指揮和防災減災救災的工作機制,落實統一指揮、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自然災害應急管理體制。目前,市應急辦準備征求各有關單位對該稿的意見,并擬于正式撤市改區后以區政府名義發文執行。
二、嚴厲防范打擊違法犯罪活動方面(第15項)。
今年來,我市公安機關繼續以深化改革、完善機制帶動警務效能提升。一是因地制宜做實集情報、指揮、巡邏、視頻、卡口“五位一體”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于4月份已下發方案全面實施。二是組織開展了“破案會戰”、“六大專項”等打擊行動,以專項行動、專業隊伍主導打擊主線,提升打擊效能。三是完善公安內部警種合作機制,對團伙案件、系列案件,由刑偵、便衣、情報、網警、派出所實施合成作戰,形成打擊合力。此外,進一步夯實現場勘查、刑事技術、情報線索搜集等刑偵基礎工作,做到信息化手段與傳統手段相結合,提高精確打擊水平。據統計,1-8月份我市刑事治安案件類有效警情同比下降12.5%,其中刑事警情和“兩搶”、“兩盜”多發性警情同比分別下降17.9%、55.9%和21.6%,呈兩位數以上降幅。全市共破各類刑事案件817宗,同比上升39.4%,本市本年度案件破案率(15.8%)排名廣州市首位。其中命案破案率保持100%。
篇8
關鍵字:高速公路,應急管理,機制
中圖分類號:U412 文獻標識碼: A
1.高速公路應急機制的內涵
高速公路應急機制是指高速公路管理部門針對突發事件(包括自然災害、交通事故、恐怖事件、、公共衛生事件等影響高速公路網正常運營的事件)可能對高速公路的安全通行帶來的各種影響,制定各種應急預案,在突發事件發生后,迅速并順利開展搶險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2.高速公路突發事件的特點和分類
2.1.高速公路突發事件的特點
(1)隨機性:一般來說,突發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地點、規模以及造成危害的程度都難以確定。
(2)危害性:無論何種類型的高速公路突發事件,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這種危害體現在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公路損毀、環境破壞等方面。
(3)復雜性:高速公路全封閉、高路基、站距長、車流量大,一旦發生突發事件,救援人員和車輛很難及時進入突發地點進行處置。有時為爭取搶險時間不得不逆向行駛,增加了二次事故的風險。此外,突發事件的處置往往需要多個部門或單位進行協同配合,延長了應急反應時間。
2.2 高速公路突發事件的分類
高速公路事件按照是否可預測或是事件的隨機性分兩類:一類是可以預測的交通事件,如道路養護、設備維護、道路安檢、危險品運輸等。一類是不可以預測的交通事件,如交通事故、車輛擁堵、車輛拋錨、惡劣天氣、自然災害、設備故障、道路橋梁隧道意外損毀、貨物傾灑等。
3.國內高速公路應急管理現狀
我國高速公路發展,從80年代末開始起步,比西方發達國家落后近半個世紀的時間,但是,我國高速公路用十幾年發展史就超過了發達國家幾十年才能走過的進程。高速公路硬件配套方面已有長足發展,但需要配套的應急管理還相對滯后,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在高速公路營運中越來越凸顯出其重要性,提高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是高速公路管理者面臨的必須解決的課題。
4.高速公路應急管理存在的問題
高速公路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是道路安全運營的前提和保障。沒有完善應急機制,應急處置工作就會非常盲目,救援的高效性和及時性無法得到保障,一旦發生重大事件,將會增加人員傷亡比例和增大經濟損失。從高速公路發生的各種突發事件實例來看,應急管理工作還比較落后被動,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體系機構設置、響應機制、資源保障等方面都存在著明顯不足。
(1)機構設置方面:一是缺少專門的決策核心機構。高速公路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參與救助的組織包括交通、公安、醫療、消防等多個單位,各職能應急救援隊伍在人事管理上彼此互不隸屬,不能有效實現聯動應急,極大地削弱了戰斗力。另外,對跨地區的事件處理也缺少統一指揮、調度,更無法實現的地區間、部門間應急處置協作聯動。
(2)預案制定方面:高速公路應急預案缺少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預案手冊化”推行力度不夠,預案編修重形式,缺乏應急預案的指導管理、實戰演練,各種應急預案及相關部門預案的銜接性不夠, 這些都無疑會降低高速公路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的能力。
(3)信息系統方面:信息采集方面報警電話的不統一、信息渠道的不暢通是致使事件無法準確處理的重要原因;各單位的應急信息系統相互分割未形成共享機制,缺乏綜合性的信息共享平臺,缺少互通互連,間接的、多層的信息傳達導致響應遲緩。
(4)應急保障方面:缺少專業性強經驗豐富的處理人員,人員培訓不到位,技術裝備的不完善,多地區、多部門的應急物資調配權不能統一,布局不合理,難以實現資源有序調劑和最優配置。
4.構建高速公路應急體系,提升突發事件處置能力
路通則業興,路暢則人和。高速公路部門應以交通運輸部“暢通主導、安全至上、服務為本、創新引領”十六字方針為指導,轉變觀念,將“保暢通、保安全,樹品牌、樹形象”作為公路管理的第一要務,建立高速公路應急體系,提升突發事件預警能力和處置能力,需要規范四個方面的“全面建設”。
4.1全面規范應急中樞建設
高速公路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涉及到交通、公安、醫療、消防、特種物品處置等諸多單位、部門,上述各部門的緊密配合與協調工作是圓滿處理各種事件的基本條件。應急管理常設中樞機構,便于理順管理體制,建立一路多方共同管理的高速公路應急管理平臺,協調開展突發事件應對工作,有助于各單位、部門之間縱向與橫向聯動,同時有助于地區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4.2全面規范應急預案建設
由于高速公路突發事件的情況千變萬化,十分復雜,各種意外的情況都可能發生,故處理預案本身應考慮到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并制定出各種不同的應變措施。
4.2.1要制定周密、可操作性強的應急預案。預案制定的目的是為了付諸于行動,預案內容的周密性直接影響行動的效果。要把握住高速公路突發事件的特點,制定有效實用的應急預案包括道路施工、霧雪惡劣天氣、路面結冰、隧道火災、危險品泄漏、交通事故引起道路阻塞的處置預案等,在實踐中檢驗其合理性并反復改進。一個細節考慮不到,就可能造成難以估計的后果。預案必須做到“與時俱進”,確保應急預案的周密實用。
4.2.2要提高對多項齊發的復雜事件的應對能力。突發事件有時多項齊發,如惡劣天氣引發重大交通事故等。要積極探索多項齊發事件的應對措施,分析研究其特點與狀況,制定出符合實際的應急機制,以應對各種復雜的突發事件。
4.2.3要提高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人員的應急作戰能力。人是預案的執行者,也是應急機制中最核心的部分。要通過經常性開展應急演習、應急培訓、軍事訓練等多種方式,提高路政管理人員的應急處理能力。
4.3全面規范應急信息平臺建設
完善的信息系統能最大程度的利用路網內的信息和資源優勢,提高高速公路突發事件快速協調和聯動處置的能力。
4.3.1建立應急指揮信息平臺。實現現場圖像音頻傳輸、信息發送、視頻會商等功能,保障樞紐發揮統一指揮調度的作用,同時滿警、消防、醫療、清障等部門的信息共享交流的需求。
4.3.2統一報警渠道。一個反應迅速、運行良好的突發事件處理機制必須第一時間獲取信息。道路使用人報警是事件信息采集的一個重要來源。目前高速路發生事故可以撥打的求助電話有公安110、交通12328、市政府熱線96110、路政事案電話96660、高速集團服務電話96659以及高速公路24小時值班電話。接警報案電話多重設置是應急機制的最大弊端。
4.3.3增設信息傳播渠道,擴大信息覆蓋范圍。為廣大車主提供及時、可靠、適用的路況信息,需要在更大的范圍內,建立專門的信息網絡,把天氣信息、車流信息、預警信息、地質信息、可公開的事故事件處理信息、交通擁堵預測信息等通過公路沿線的LED信息欄、情報板等設施或交通電臺、網站、短信、服務熱線、微博微信等各種媒體媒介進行及時。
4.4全面規范應急救援體系建設
4.4.1建設路警聯動隊伍。路警聯動中的“路”是指公路,包括公路建、養、管、收等各項工作。“警”是指公安交警,包括查處交通違法、處理交通事故、維護交通秩序、處置交通突發事件等工作。目前,按照我國公路、公安職責的分工,高速公路由高速公路交通主管部門和高速公路公安交通部門共同管理。公路、公安管理部門按照“合署值守、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快速反應”的原則,實現聯合巡查、聯合執法、聯合施救、聯合疏通。
4.4.2建設骨干救援隊伍。高速公路一旦遭遇惡劣天氣或突發事件,單靠高速公路路政、高速交警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消防、醫療多個部門齊心協力,共同合作,才能解決問題。新《消防法》第37條規定“消防部隊按照國家規定承擔重大災害事故和其他以搶救人員生命為主的應急救援工作”,應急救援是公安消防的法定職責,而且消防屬于部隊建制,機構網絡密布,軍事化管理,隊伍訓練有素,反應快、專業性強,尤其是處理化學危險品、易燃易爆、車輛碰撞、火災不僅經驗豐富,而且有專用設備做支撐,是應急救援中一支重要力量。要加強當地消防、醫療、安監等部門和民間志愿救援組織的溝通協作,建立常態化應急救援隊伍。
4.4.3建設專家應急救援隊伍。主要各行業、各領域具備一定專業技術水平或管理水平的專家型人才組成,發揮其在現場救援、決策咨詢等方面的指導作用。
篇9
一、工作目標
堅持預防為主、預防與應急處置相結合的原則,以提升應急能力為核心,以理順應急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為重點,以完善應急預案體系為抓手,進一步夯實基礎,廣泛發動群眾,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應急管理工作格局。
二、完善應急管理體制機制
(一)健全領導機構和辦事機構
成立由黨組書記、局長任組長,其他黨組成員任副組長,各機構負責人為成員的縣局應急管理工作組,工作組下設應急辦公室在行政辦公室,由行政辦公室主任擔任應急辦主任。
應急管理工作組工作職責:負責全系統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的領導和指揮,并根據突發事件的具體情況,決定開設應急指揮部或協調相關職能部門組建專項應急指揮部,開展具體處置工作。
應急辦公室主要職責:預案啟動期間,負責落實應急領導小組指示和專項應急指揮部部署的各項工作;負責信息搜集和情況匯總,并及時報專項應急指揮部;針對本預案明確的情形,做好相關的市場預警工作。非應急狀態下為常設機構,要對縣局各股、室、隊制定的專項應急預案及各工商所的應急預案進行備案和管理;開設應急指揮部或專項應急指揮部時,與有關股、室、隊共同負責預警信息中心工作;承擔應急領導小組和專項應急指揮部交辦的其他應急事項。
(二)建立應急管理工作機制
1.嚴格落實屬地管理制度,各工商所要將轄區內所有市場主體納入職責范圍內的應急管理工作范圍。依法接受并積極配合屬地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開展應急管理工作。
2.建立健全監測、預警機制。一是建立市場騷亂、群體性消費事件等突發事件的監測機制。以12315網絡、市場監管巡查制度為基本平臺,建立完整、準確、全面、及時的市場信息的收集、報告、分析研究等監測機制,準確把握可能發生的市場騷亂、群體性消費事件等突發事件的跡象。二是建立突發事件的預警機制。建立重大節日、重大活動期間可能出現的突發事件的預警制度;健全對突發事件或根據分析預測結果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的預警機制,確保預警的及時、全面和準確。嚴格突發發件信息的收集、分析、報告制度,及時、準確、客觀、規范地報告突發事件信息。
3.建立危險源、應急資源臺賬管理制度。各機構對所管轄區域、行業的危險源建立臺賬并進行動態管理。定期將臺賬報送縣局應急辦,縣局應急辦負責匯總全局應急臺賬,以供應急管理工作組決策指揮使用。
4.健全常備不懈的應急機制。一是建立以應急管理工作機構人員為主的日常值守制度,明確值班值守有關工作職責、工作規范以及工作要求,配備專門的應急通信設備(傳真機、電話等),確保24小時通信的暢通;元旦、春節、勞動節、國慶節等重大節日以及其他重大特殊敏感時期值班時,嚴格執行領導帶班制度。設立專門的應急值班室和值班專線電話,實行人員24小時值班,確保重大節日突發事件的及時響應。二是建立與新聞媒體等突發事件信息溝通機制。依托新聞媒體的信息源和信息渠道資源,拓寬信息報送渠道。三是提高對應急機構人員的處置能力。加強對應急機構人員的業務和處置能力培訓,提高對突發事件的預見性和研判水平,提高對突發事件的先期綜合處置能力。
三、提升應急管理能力
(一)加強應急預案管理。啟動對應急預案的修改完善工作,主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工作:一是修改完善現有應急預案。我局于2011年制訂了《市場監管應急預案》以及部分專項預案,但部分預案存在形式不規范、內容不全面、可操作性較差等問題。縣局各股、室、隊,要結合當前應急管理工作的實際,對全系統《市場監管應急預案》以及相關專項預案進行修改完善,提高預案的完整性和可操性。二是繼續制訂相關的專項應急預案。根據《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場監管應急預案》所明確的應急管理任務以及省、市、縣人民政府應急管理要求,繼續制訂相關的專項應急預案,把專項應急預案作為市場監管總體預案的組成部分,力求對應急管理任務的全覆蓋。三是著手制訂相關應急管理保障預案。要根據各項專項應急預案所涉及的相關保障需求,著手研究制訂并逐步完善財務、通信、裝備等專項應急保障預案和落實規劃。同時,還要著手制訂《市場監管應急預案演練指南》和演練計劃等,切實建立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應急預案體系。
各項應急預案制定、修改、完善任務分解:
1.《突發重大疫情及嚴重自然災害市場監管應急預案》(責任機構:市場股)
2.《因制售假冒偽劣農資商品引發重大突發事件應急預案》(責任機構:市場股)
3.《豬肉市場供應應急預案》(責任機構:市場股)
4.《打擊傳銷應急預案》(責任機構:經檢隊)
5.《處置突發性集體上訪事件應急預案》(責任機構:辦公室)
6.《辦公大樓安全保衛應急預案》(責任機構:辦公室)
7.《市場監管應急預案》,2011年7月制發。(責任機構:市場股)
各機構可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修改、完善相關預案,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應急管理預案。
(二)推進應急隊伍建設。根據人員變動情況,及時調整我局應急救援隊伍。建立健全年度應急管理演練制度,至少組織一次應急預案的演練,重點突出突發事件預警、指揮機構展開、應急響應和處置等程序的演練,提高應急預案的科學性和實用性以及相關人員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
(三)加強應急管理的教育培訓。一是建立健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培訓制度,完善應急管理培訓體系,對負有處置突發事件職責的工作人員進行不定期培訓;二是組織應急管理全員培訓。結合業務培訓、業務學習以及組織應急演練等形式,對全系統人員進行應急管理的培訓,提高人員參與應急管理工作的自覺性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處置能力;三是加大應急管理知識宣傳力度。利用門戶網站、宣傳欄、印發宣傳手冊以及集中宣講等形式,以應急管理相關知識和典型案例為主要內容,對全系統人員進行宣傳教育,提高全系統人員參與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識。
(四)加強應急物資儲備管理。一要籌措資金按相關要求配齊配足必備的應急物資。二要建立規范的物資保管庫,建立應急物資管理臺賬,制定領用、歸庫、核銷、維護等管理制度,切實加強應急物資管理,確保應急物資處于功能狀態。三要掌握全縣主要災害庇護場所分布情況,針對我縣災害事故的特點和規律,合理布局應急物資儲備點。四要加強正確使用應急物資裝備的業務培訓,確保應急裝備發揮最大的功能。
四、扎實做好突發事件防范應對工作
(一)開展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各機構應強化對各類危險源(區域)和因素以及社會矛盾糾紛的排查,建立風險隱患數據庫,對可能引發突發事件的風險隱患,要限期治理,對情況復雜、短期內難以完成整改的,要落實綜合防范和處置措施,做好監測和應急準備。
(二)做好預警預報工作。嚴格值班紀律和突發事件信息報告制度,杜絕遲報、漏報、瞞報、謊報信息。完善預警信息通報與制度,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互聯網、手機短信、電子顯示屏等媒體和手段,及時預警信息。
(三)宣傳普及應急知識。涉安、涉穩、涉災機構要針對我縣災害事故特點廣泛深入宣傳防災避災避險的科普知識,提高公眾自救互救能力。
篇10
【關鍵詞】電力系統;應急
1.緒論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對電力和能源的依賴,電力系統日趨龐大,目前已步入大電網、大機組、超高壓和交直流混聯階段,電力系統的運行特性曰漸復雜,系統操作及維護的難度也不斷增加。因此,雖然現代電網的調度技術曰漸成熟,國內外還是有不同程度的大面積、長時間的停電事故發生。
研究電力系統應急的關鍵理論與技術,有利于豐富電力系統應急的相關理論體系,完善電力系統的應急機制,對提高電力系統的應急保障能力意義重大;同時,還能確保在發生停電事故后快速、安全地恢復供電,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停電損失,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2.電力系統應急管理的主要理論
電力系統應急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應對電力系統的重大災難性突發事件,主要涉及到重大災難性突發事件的預防、準備、響應和恢復四個階段,從而提高電力系統的應急管理能力。為了盡量減小電力系統發生災變的概率以及降低突發性事件給社會造成的影響,必須重點推進電力系統的應急管理工作。
電力突發事件是指在人們預料之外的,導致或可能導致電力元件的損壞、電力系統穩定的破壞或者系統崩、人員傷亡等較壞影響,必須取一定的應急措施來降低損失與減小影響的緊急事件。
電力系統應急管理由此可定義為電力行業為了應對各種電力突發事件而采取的,包含突發事件的預防、準備、響應以及恢復全過程的有計劃、有組織、帶有系統性的行為。
3.現階段我國電力系統應急管理存在的問題
3.1 電力系統的應急機制還不夠健全
電力系統的突發事件經常是社會性事件,應急演練需要各級有關部門之間的密切配合以及社會公眾的積極參與。現階段,電力企業的內部、各電力企業之間、企業與用戶之間的協調能力不足,應急預防與應急處置環節之間的銜接還不夠緊密,多方的協同存在困難,電力應急日常的管理和應急處置均存在脫節的現象。
3.2 電力應急處置水平還有待提高
目前,電力企業對于突發性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往往片面地強調電網的搶修,并未把及時消除突發事件對社會和群眾造成的影響、減少社會和經濟損失、滿足政府應對電力突發事件的需要等目標放在重要的位置。
3.3 電力應急基礎設施建設還有待提高
目前,我國電力應急的基礎設施存在不足,還缺乏戰略化的應急資源儲備。但由于電力企業對應急管理重要性的認識還存在不足,電力應急的基礎投入較少,導致救援設備還缺乏有效的維護,儲備的電力應急物資結構也不盡合理。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應急保障的匱乏,將直接制約電力企業的應急管理,從而影響電力企業的應急能力。
4.電力系統應急的關鍵技術研究
4.1 電力應急資源的需求預測技術
電力突發事件的預測是電力應急資源需求預測的基礎,通過對電力突發事件的預測預警技術研究可以為應急資源的需求預測技術提供數據支撐和推理依據。當然,電力突發事件的預測預警技術不僅包含預測預警模型與預測預警分級,還應融入多種數理的分析及社會經濟評價,從而使災害的風險評判不斷朝定量化發展。
4.2 電力應急資源的智能選址技術
電力應急資源的選址可以從經濟因素和社會因素兩方面考慮。從經濟因素來考慮應急資源選址的合理性主要考慮應急資源庫設立以后,產生的直接的與間接的運行費用。一般而言,在電力應急資源的選址中,經濟因素比較容易確定和量化。而從社會因素來考慮選址,則是考慮應急資源庫設立以后產生的社會效益。在發生電力突發事件時,這些應急資源在救災與減災方面將產生直接和間接的社會效益。
4.3 電力應急資源的優化配置與調度技術
對于電力應急資源的合理配置及調度問題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在應急準備階段(災害發生前),如何進行應急資源合理配置的問題;二是在應急的響應階段(災害發生時)和恢復階段(災害發生后),如何進行應急資源合理調度的問題。電力應急資源的配置和調度問題,一般首先根據對突發事件風險分析的結果以及不同的應急目標需求,對各個目標區域的風險等級進行評價和排序,然后再依據排序的結果來進行應急資源的配置與調度。
5.城市移動應急電源的優化調度模型
5.1 問題描述
比較常見的移動應急電源一般包括燃氣輪機發電車、柴油發電車和磁懸浮飛輪儲能發電車。在對城市移動應急電源進行優化調度時,要考慮各個重要失電用戶的電力需求,合理安排和調度各分區供電所管轄的不同類型的移動應急電源的數量,同時考慮各分區供電所與各個重要失電用戶之間的距離,最終滿足各個重要失電用戶的供電要求,并且使得總停電損失最小,以最大程度地體現電力系統應急服務宗旨。
5.2 目標因素
由于電力應急過程的主要目的是盡可能快地恢復盡可能多用戶的供電,移動應急電源對重要用戶的使用價值主要體現在將其由于停電所造成的損失最小化,因此,可取移動應急電源優化調度問題的目標函數為重要失電用戶的總停電損失費用最小。失電用戶的停電損失主要和用戶的停電時同、缺電功率及用戶類型有關。不同類型用戶的單位時間、單位功率的停電損失與其重要性程度密切相關越是重要的用戶,其單位時間、單位功率的停電損失就越大,越應更加快速地對其恢復供電。
6.結論
近些年來,多個國家或地區發生過大面積停電事故,這些事故對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電力系統發生大面積停電的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其成因及演化機理都非常復雜,目前尚無法從根本上杜絕此類事故的發生。因此,有必要建設高效可靠的電力應急管理平臺,研究電力系統應急的關鍵理論與技術,從而正確和快速地處置和應對電力突發事件,全面增強電力系統的應急保障能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