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事件輿情應對與引導范文
時間:2023-10-31 18:00: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突發事件輿情應對與引導,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 突發事件的輿情引導研究 基于大數據的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對策研究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突發事件的輿情傳播與輿論引導 探討新傳播環境下高校突發事件的輿情傳播及其輿論引導 突發事件的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研究 高校突發事件的輿情應對 面向輿情預測的突發事件首發信息風險評估研究 面向突發事件的微信輿情生態治理研究 走出誤區,合力引導重大突發事件輿情 高校突發事件輿情引導原則探究 高校突發事件輿情引導機制研究 大數據環境下面向知識服務的數據清洗研究 對重大突發事件輿情引導的認識三大偏差等10則 論社會管理創新視域下的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引導 群體性突發事件的網絡輿情引導與應對 突發事件中政務微博對網絡輿情的引導功能 淺析高校群體性突發事件的網絡輿情引導研究 人人網對高校突發事件進行網絡輿情引導的機制探析 高校突發事件處置中網絡輿情引導的預警機制 網絡情緒引導:突發事件輿情管理的新路徑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0-tsina-1-19643-397232819ff9a47a7b7e80a406
13cfe1.
[3]蘭月新,董希琳,蘇國強,等.大數據背景下微博輿情信息交互模型研究[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15(5):24-33.
[4]劉峰,佐斌.群際情緒理論及其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10,18(6):940-947.
[5]Hatfield,Cacioppo,Rapson. Emotional contagion[J].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993(2):96-99.
[6]劉志明,劉魯.面向突發事件的群體情緒監控預警[J].系統工程,2010,28(07):66-73.
篇2
一 高校突發事件的所指
高校突發事件是指在高校內部突然發生的,以高校學生為主體,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為轉移的,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影響學校教學、科研、生活秩序,擾亂高校安全穩定局面,必須采取措施及時處置的危險、緊急事件。[1]
高校突發事件可分為:安全事故(火災、公用設施故障、建筑物倒塌、師生集體活動中發生的擠踩壓傷、交通事故等)、公共衛生事件(食物中毒、傳染性疾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等)、(鬧事、非組織政治活動等)、影響重大的治安案件、師生非正常死亡、自然災害事故(洪水、臺風、山體滑坡、破壞性地震等)。
二 高校突發事件輿情傳播特點
1 輿情傳播速度加快
教育事業一直以來都是社會大眾密切關注和討論的熱點話題,任何突發事件的發生,都會引來普通民眾以及媒體的快速關注。同時,隨著智能手機以及微信、微博等自媒體使用在大學生中的逐漸普及,在校大學生通過分享、轉載和評論事件,成為網絡輿情的主要生成力量、推動發展力量,從而快速引發輿情傳播的“漣漪效應”,使得輿情信息在極短的時間內擴展到社會的各個角落。2012年,南京某高校一學生不慎墜樓摔傷,這一事件不僅當晚迅速在校園傳播,而且迅速引發學生為情自殺、因無法取得畢業證和學位證而自殺等諸多負面傳聞。
2 輿情傳播表達泛化
高校突發事件的誘發因素具有多元性和復雜性,只要是高校師生廣泛關注、與他們切身利益相關的事件或熱點問題,都有可能成為高校突發事件的誘因,這也直接導致后期輿情傳播表達過程中的泛化現象。高校突發事件輿情的泛化主要表現為隨著高校突發事件輿情的演化,輿情議題、輿情指向、輿情表達等在內容、范疇、深度上的擴散[2]。在2010年3月發生的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書記車軋女記者事件中,武漢人被部分網友稱為“地痞流氓”,這就是典型的輿情指向泛化現象。
3 輿情傳播后果嚴重
高校突發事件本身的危害性是顯而易見的,不僅對事件當事人的身心健康和財產安全,甚至生命安全帶來影響,嚴重的將對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造成危害,對學校帶來財產損失和聲譽上的不良影響以及對整個社會的穩定帶來極大的危害。而若處理不好,突發事件的輿情傳播則有可能進一步加大突發事件的后果危害性。2010年,“河北大學李剛門”事件不僅對涉事相關人員,更對河北大學,甚至整個社會的穩定帶來了傷害。
4 輿情傳播影響長久
高校突發事件的爆發,以及輿情的廣泛傳播不僅給事件當事人帶來身心影響,對周邊的同學、朋友和家人也將產生思想和心理上的深刻影響,這些突發事件也將影響到學校在公眾面前的社會形象和未來發展。更為嚴重的是,這些事件隨時都有可能因為類似事件的發生而被重新提起或者大幅發酵。2013年,因復旦大學研究生室友投毒案,“清華大學女生鉈中毒案18年未破”長期占據了輿論的熱點位置。
三 高校突發事件輿情應對存在的問題
高校突發事件誘因的不斷豐富、新媒體在校園的快速發展,這些都對高校應對突發事件輿情帶來不斷的挑戰,雖然高校也在不斷調整和改變應對策略和方法,但時至今日,高校突發事件輿情應對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1 缺乏先進的輿情應對觀念
目前,大部分高校對突發事件的處理重心普遍集中在事件本身的處理和應對階段,而對于輿論的應對采取不管不問或者很少過問的態度,這極易對突發事件本身的處理帶來更大難度。而對于網絡上面出現的負面信息或者反面言論,很少能夠做到及時正面回應,這反而容易使矛盾進一步激化。此外,高校校園媒體過度重視其宣傳功能,忽視了育人功能。主要著重于會議報道、領導活動、動態信息的傳遞,僅僅停留在輿論育人的表面,不利于強化大學生的政治敏銳性和新聞分析判斷能力,進而影響到正向校園輿論的形成[3]。
2 缺乏完善的輿情應對方案
通過對南京10所院校的問卷調研與走訪來看,目前,各高校對突發事件的應對控制都比較重視,基本都成立了相關組織,制定了突發事件處理方案以及“火災應急”“衛生防疫”“”等分預案,但是只有3所院校制定了相關輿情應對方案,其他高校則只是在方案中捎帶提及。
3 缺乏完備的輿情應對隊伍
通過調研發現,因此,目前各高校對突發事件的輿情應對基本上靠宣傳部工作人員的“單打獨斗”。即使在突發事件發生的時候,學校會成立相關工作小組,完善輿情的應對,但是在事件處置之后,也就隨之解散了。另一方面,目前,輿情應對工作人員的水平與能力也參差不齊,通過調研發現,只有30%的工作人員接受過相關專門培訓,但即使這樣,卻基本沒有演練的機會,更缺乏專業的指導。
四 完善的高校突發事件輿情應對機制的構建
1 輿情匯集機制
輿情匯集機制是整個輿情應對工作的基礎,其運行的順利與否直接決定整個回應機制的效果,也決定著能否成功消解網絡輿情[4]。
輿情匯集的主要工作就是關注和搜集各類媒體上的信息和評論。事發高校內部師生員工對于事件本身的態度和意見也是信息匯集的重要部分。在輿情匯集過程中,除了關注從傳統媒體中匯集輿情,更要高度重視新媒體的重要窗口作用,關注校園論壇、百度貼吧、新聞跟帖、師生個人微博等涉及的有關重要、敏感和熱點信息,將其匯集整理,從而及時、完整、準確地了解輿情,把握民意。
2 輿情評估機制
輿情的評估以輿情匯集所搜集到的信息為依據。對搜集到的信息要進行分類、提取關鍵詞、形成數據,對輿情危機進行評估,既可采用定性方法,也可采用定量方法。常用的定性方法,如頭腦風暴法及德爾菲法;常用的定量方法,如美國學者史蒂文?芬克在1986年提出的危機晴雨表[5]。對已有的主要議題和熱點評論進行分析,總結出媒體和網民關注的焦點,找到解決方法以消解網絡輿情的關鍵癥結所在。
3 信息機制
根據里杰斯特的危機“3T”處理法,在突發事件后的黃金時間內,相關單位若快速反應,通過官方信息渠道與媒體、公眾進行溝通,則能快速擁有輿論主動權。因此,高校在輿情匯集與評估的基礎上,應及時正確信息以引導輿情。
信息的一方面可以借助地方政府以及官方媒體的力量,以達到信息的權威性;同時,也可以充分調動學校內部的積極力量尤其是學生群體參與到實施中來。高校學生的愛校熱情在事件的處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活躍于各大網絡論壇的學生群體能夠及時發現事件信息并及時進行回應,他們的自組織回應能夠使信息具有可信性和易接受性。學生群體的參與甚至能夠直接消解正在形成中的網絡輿情。
4 事件反饋機制
對于突發事件輿情應對效果的反饋主要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社會大眾、媒體等對突發事件以及高校的看法或評論。對于效果的考察主要依據媒體對事件的報道量和網絡論壇帖子的數量以及網民對于相關新聞的評論數目是否有所增加。當三者沒有增加反而呈現下降的趨勢時則說明輿情應對效果較好。另一方面則要積極平復突發事件對高校師生的價值認同和高校歸屬感造成的損傷。因此,在這一階段,學校可通過與友好媒體合作策劃公關活動來提高學校的社會影響力,也可增強師生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參考文獻
[1]趙治.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演變過程及應對策略[J].北京教育,2010(10) :30-31.
[2]陳強.等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泛化現象研究[J].情報雜志,2011(5):6-9.
[3]曠曉霞.基于校園媒體平臺下高校輿情工作探究[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11(3):99-102.
篇3
[關鍵詞]網絡輿情;突發事件;灰色預測;弱化算子
1前言
20世紀90年代中國接人互聯網絡以來,網絡逐漸成為大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民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最新的《第38次中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6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7.10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1.7%,其中,手機在上網設備中占據主導地位,手機網民規模已達6.56億,網民規模的增長率和使用率較上年底持續增長。借助于網絡這一平臺,人們可以自由發表對某一事件的言論和觀點,這使得互聯網成為輿情生發和傳播的主要陣地,關于某一特定突發事件的信息在網絡后,必然會產生網絡輿情。
網絡輿情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通過網絡圍繞中介性社會事件的發生、發展和變化,民眾對公共問題和社會管理者產生和持有的社會政治態度、信念和價值觀。網絡輿情傳播大致會經歷潛伏、爆發、平穩和衰退這四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會受一些不確定因素的影響,這些影響使得網絡輿情傳播過程就是一個隨時間變化的不確定過程。網絡輿情的傳播路徑不確定,輿情話題在傳播過程中就可能朝任意方向發展,某一特定的輿情話題可以衍生出多個相關或無關的新的輿情話題,對輿情的態勢走向也會造成一定影響。由于突發事件發生的規模及發展趨勢難以預測、復雜多變,其具有的突發性、危險性、緊迫性和不確定性等特點也使得突發事件中原有信息溝通渠道可能受到影響或是被阻斷,為各種流言、小道消息的滋生和傳播提供了空間,留給決策者思考的時間短,如果不能及時準確獲取全面的、最新的信息,就無法對其進行快速有效處理,會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影響社會穩定。因此,在實踐中,研究網絡輿情的形成、演化的規律,探索網絡輿情引導、控制的對策,對于提升我國政府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和價值。本文選取了發生于2016年10月10日的浙江溫州房屋倒塌事件,進行了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演變規律分析,為決策者提供參考價值。
2突發事件屬性和級別
對于突發事件,《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將其分為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四類,而根據事件的嚴重性,由低到高依次劃分為:一般(Ⅳ級)、較大(Ⅲ級)、重大(Ⅱ級)、特別重大(I級)四個級別。在網絡輿情的事件評判中,社會安全事件涉及政治、經濟等各個領域,對這種突發事件的預警工作則顯得尤為重要。
3案例介紹
2016年10月10日下午16點30分,浙江溫州三幢五層樓房倒塌,造成22人死亡,6人受傷,屬較大級別的社會安全事件。事件發生后,迅速引起了網民的關注和討論。
3.1數據的歸納與整理
本文中模型的數據來源新浪微博,網站以及新聞媒體等各大主流平臺。為便于計算現選取發帖量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梳理,以事件發生半個小時后間隔為12小時為一個時間段,共計歸納出十一個時間段內網絡傳播數據量(見表1)。
3.2輿情態勢走向
溫州房屋倒塌事故中,網民參與討論發帖的輿情態勢演化歷經兩個波折(見圖1);10月10日下午16:30事故發生后,11日輿情熱度迅速上升,主要表現為對事故本身的關注;而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演變規律易受不確定因素的影響,10月11日,新聞媒體等報道出父母用身子護住女兒,女兒得以生存,輿論熱度再次攀升。隨后事件逐漸平息。
4輿情模型的建立與檢驗
篇4
一、 涉檢網絡輿情和突發事件應對處置現狀
目前,全國各級檢察機關正積極開展涉檢網絡輿情和突發事件的應對處置探索,但在實踐過程中,各地的做法存在差異,并產生一些問題:
(一) 輿情危機意識有待增強
有的檢察人員習慣用傳統思維看待網絡輿情問題,缺乏對網絡輿情的特點、規律及影響的認識,不夠重視,敏感性不強,缺乏搶占輿論先機意識和科學果斷決策,以致應對不及時、措施不給力,錯過輿論引導的最佳時機,使輿情惡化等情況出現。
(二) 輿情危機處置機制有待健全
目前,檢察機關尚缺乏統一、完善的應對處置網絡輿情危機的工作機制。存在決策機構不明確,輿論信息收集、研判機制較弱,溝通機制不健全等突出問題。
(三) 執法透明度有待提高
法律對執法辦案應當公開的規定比較原則,以致檢務信息披露的及時性、全面性和檢察環節執法辦案的公開性、透明度較社會公眾的期望值有一定的差距。而由此導致的信息不對稱則容易導致另類信息借助網絡快速傳播,催化輿情發張。
二、 涉檢網絡輿情和突發事件應對處置的思考
在當今信息化時代,只有增強輿情意識,掌握網絡傳播規律和輿情發展、變化特點,完善應對處置工作機制,才能有效提升應對能力,維護檢察機關執法辦案形象和司法權威。
(一) 更新觀念,樹立輿情危機意識
要從思想上改變傳統思維定勢,注重把握輿情事件特點與規律,確立“堵不如疏,蓋不如開,被動不如主動,事后救火不如事前防火”的輿情意識,不斷增強對輿情信息“早發現、早研判、早報告、早處置”效應,有效防止反應遲緩、應對被動、危機公關缺失等不足,努力提高輿論導向水平,自覺接受并積極回應社會及網民的監督。
(二)健全機制,強化預警分析研判
構建區域性輿情應對處置組織體系。根據實際情況科學設立區域輿情處置專門機構,統一管理、領導決策、指揮協調轄區內輿情事件。健全應對處置保障機制。明確各級院聯絡點工作職責,完善各業務部門輿情信息報告制度,強化輿情應對培訓機制,以確保應對處置工作順利開展。完善輿情預警評估處置機制,確保應對處置決策的科學性和客觀性。
(三)增強執法透明度,強化正面宣傳。
篇5
關鍵詞:網絡 輿情管理 高校
近些年以來,由于不良網絡輿情而引發的突發事件頻頻發生。作為高校網絡輿情的主要參與者高校大學生,除了對他們進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作為高校相關職能部門本身,應從最有效防范不良網絡輿情的快速擴散和進一步演化為出發點,建立起有效的快速反應機制以及現實可行的管控方式,以保證綠色健康的網絡輿情成為維穩及推動高校、社會文明健康發展的不竭動力。
一、高校網絡輿情的主要表現特征
高校網絡輿情的主要成因有以下幾點:
1.突發性偶然事件的進一步激化;2.國內國際相關熱點問題的激發;3.切身利益的觸動。
對于高校網絡輿情而言,其主體的特殊性決定著其獨有的新特點:
1.突發性。2.情緒化。3.影響廣。4.易控制。
二、高校網絡輿情的管理現狀
(一)應急反應遲緩。處理好突發事件的關鍵就在于反應要迅速,重點在于應在突發事件后迅速啟動各職能部門的職責內工作程序,以便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控制事態的發展。
(二)處理方式被動生硬。回望過去相關高校的熱點問題的解決處理過程,高校往往采取的是強硬封閉消息,回避事態發展的消極處理方式,本想以此方式來試圖淡化高校網絡輿情擴散后帶來的負面影響,所以,高校往往將自己列為居高臨下的“管控者”角色,而不是因勢利導的“引導者”角色,但結果往往事與愿違,反而更加不利于事情的解決。
(三)重視不足,硬件跟不上。由于高校網絡輿情問題是近幾年才受到高校及社會廣泛關注的,因此,過去的幾年里,高校網絡輿情問題普遍存在重視度不夠,硬件設備設施不充足的情況。
三、高校網絡輿情的快速反應體系的建立
(一)三大工作體系
所謂的三大工作體系主要包括三個層面:1.學生工作部、各學院、高校三級網絡輿情新的搜集工作體系;2.高校網絡管理中心團隊的分工合作工作體系;3.高校網絡輿情的各部門聯動工作體系。
(二)校、部兩級管理機構的報送體系
校、部兩級管理機構的報送體系主要是指網絡輿情發生后需要由高校和教育部兩級未報送路徑,分別對高校和教育部負責,并且,當突發事件的影響有擴散到校外的可能時,就需要學校的相關部門及時的聯系當地黨委政府等相關機構,雙方進行充分的溝通,共同來應對此突發事件。
(三)高素質網絡輿情管理團隊
網絡輿情管理團隊是整個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基礎,是關鍵。想要建立一支高素質的高校網絡輿情工作團隊,要有完善的一個完整地組織架構、組織機制體系和組織制度,在專職指導老師的培訓及領導下讓他們以兼職的方式參與工作。
四、構建高校網絡輿情的快速反應流程
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高校網絡輿情不可避免,因此在網絡輿情與現實產生的互動過程中,遵循其形成、高漲、被動和最終淡化的發展過程,將網絡輿情的不良影響抑制在最低值,不讓其有網絡輿情轉化為網絡輿論,我們需要構建行之有效的高校網絡輿情快速反應流程。
(一)迅速上報
進行網絡輿情快速反應的關鍵在于信息的收集,如何科學地收集、分析網絡輿情,是掌握網絡輿論主導權的重要環節。網絡上的敏感信息以及突發事件一旦發生被發現,需要通過學生工作部門、學院、高校三級輿情收集部門快速全面地收集網絡信息。
(二)緊急應對
宣傳部門及其所屬工作團隊們時刻關注著網絡上的相關反應在信息上報之后,特別是高校BBS、貼吧站務組和網絡輿情管理團隊。在指導意見到達之前前,各個部門團隊應該果斷針對性的以網絡言論為主的開展緊急應對的管理工作,目的在于引導輿論導向,緩和事態矛盾,及時的掌握網絡傳播的主動權,濱面七進一步向不良方面擴散傳播。
(三)提高輿情信息反饋效率
1.及時回復那些在高校網絡中出現的輿情信息,及時對師生經網絡渠道提的建議與問題進行反饋,強化高校中網絡輿情管理的時效性;
2.對輿情信息的快捷反應與柔化處置進行事后評價,總結經驗效果,發現問題與不足。
3.高校輿情處置離不開團隊配合,離不開高校內部各部門對輿情處置的高度重視,要建立協調一致的輿情處置管理機制,提高輿情處置的效率。
綜上所述,高校網絡輿論問題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新r期的重要問題,應引起足夠重視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高校網絡輿論的管理。
參考文獻:
[1]姜巖.高校學生網絡思想教育工作淺析[J].文教資料,2010,(03).
[2]楊亮,靳麗萍,薛皓,封杰.試論高校非思想政治專業的學生如何上好黨課[J].青年科學,2010,(03).
篇6
〔關鍵詞〕應急管理;危機管理;共現分析;聚類分析;研究熱點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8.029
〔中圖分類號〕G250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16)08-0151-09
〔Abstract〕This paper use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about keywords“emergency management”and“crisis management”from 2011 to 2015 as a sample,to compare and analyse hot topic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crisis management research in China.Via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the data sources,the year and number of publication,and publications to find out that emergency management research degree of heat gets steady,and crisis management research degree of heat becomes uptrend turn to downtrend both in nearly five years.Via co-occurrence and clustering analysis the high frequency words to find out the hot topics and the associated characteristic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crisis managemen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trategy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crisis management of China.
〔Key words〕emergency management;crisis management;co-occurrence analysis;clustering analysis;hotspots
隨著政治、經濟和自然環境的變化,尤其在互聯網大數據環境的催化下,應急管理與危機管理研究的管理理念、方式和領域逐漸嬗變,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和梳理其發展狀況。本文以國內近五年來應急管理與危機管理的相關文獻為依據,分析二者的研究熱度、學科領域和主題熱點等狀況及相關特征,進而探尋我國應急管理與危機管理的創新發展策略。
1應急管理與危機管理研究熱度及學科領域比較
通過統計文獻的關鍵特征包括數據來源,發表年度及核心區期刊來源等,分析對比近期應急管理與危機管理相關文獻的研究熱度及學科領域概況。
11數據來源
為了解近期應急管理與危機管理研究的狀況,本文選取中國知網CNKI系統中CSSCI期刊文獻為數據來源,以2011-2015年為時間跨度,主題為“應急管理”和“危機管理”,分別進行檢索,得出應急管理和危機管理相關文獻的具體發表篇數、發表年份、來源刊物等檢索結果。
12研究熱度比較
2011-2015近五年中,應急管理與危機管理在CSSCI來源期刊的文獻發表總篇數分別為679篇和613篇,檢索日期為2016年3月16日。如圖1所示,2011-2015年應急管理發表的文獻數呈平緩波動狀態,總體而言5年間的研究趨勢保持較平穩水平;危機管理研究文獻數量在2011-2012年處于上升趨勢,但從2013年開始逐年下降,總體而言5年間研究熱度呈由高走低的下降趨勢。
比較二者文獻發表篇數,應急管理總篇數稍多于危機管理總篇數,危機管理文獻篇數2011年基本與應急管理文獻篇數持平,2012年顯著高于應急管理,2013年又回到二者持平狀態,但2014-2015年顯著下降并明顯低于應急管理,可見應急管理研究熱度較為平穩,而危機管理研究熱度波動較大。
13學科領域比較
根據布拉德福定律[1],在發表文獻篇數的1/3的基礎上,基本確定應急管理與危機管理研究的核心期刊群,選取二者累積發表文獻的前33%,其核心期刊群的刊物來源及篇數如表1和表2所示。
2應急管理與危機管理研究主題熱點分析
21高頻關鍵詞共現分析
利用由中國醫科大學醫學信息學系開發的可實現文獻特征提取與統計的書目共現系統工具BICOMB[2]對檢索的應急管理與危機管理的相關文獻分別進行關鍵詞提取,建立關鍵詞共詞矩陣,利用EXCEL開發工具VBA程序將應急管理與危機管理的高頻關鍵詞的共詞矩陣轉化為相異矩陣,通過SPSS統計軟件進行聚類分析和多維尺度分析得出2011-2015年應急管理與危機管理的研究主題熱點。
211高頻關鍵詞提取
通過BICOMB20系統的使用,從應急管理的679篇文獻中提取3 042個關鍵詞,從危機管理的613篇中提取2 586個關鍵詞,并進行詞頻清洗,分別根據齊夫定律(二八原則)[3],選取高頻詞約前20%的關鍵詞,則得到應急管理研究高頻詞19個,危機管理研究高頻詞17個,具體如表3所示。
212共現矩陣構建
共現矩陣是指關鍵詞共現的頻次矩陣,共現頻次越高說明關鍵詞之間關系越緊密,以此可分析關鍵詞之間的關聯性。提取關鍵詞,撇去關鍵詞“應急管理”和“危機管理”,分別對應急管理與危機管理的高頻詞進行共現矩陣生成,應急管理為 共現矩陣,危機管理為 共現矩陣,部分如表4、表5所示。其中,共現矩陣對角線即表示該關鍵詞出現的頻次,例如在表4應急管理高頻詞共現矩陣中,突發事件出現頻次為103次,與應急能力共現頻次1次,與危機管理共現頻次0次。
22應急管理與危機管理研究主題熱點對比
221主題熱點分析
根據高頻詞排序、聚類與多維尺度分析的結果,梳理我國應急管理與危機管理研究的主題熱點。
(1)應急管理
①突發事件應急預案與決策
突發事件指突然發生的具有破壞性的事件,近年來突發事件中和非常規突發事件呈現前兆不顯著、一旦事發表現激烈的狀態,具有明顯復雜性、嚴重破壞性和潛在衍生危害等特征,因此進行合理應急預案編制和及時的應急決策是政府應急管理工作的關鍵。目前針對政府應對突發事件采取應急預案的相關研究主要體現在發生機理、預防策略、對策、問題、選擇方法、模型及改進問題、體系及編制優化、路徑完善等方面。如盧文剛[4]針對茂名市PX項目,對地方政府處理突發提出了相應事前、事中及事后的應對措施,利用媒體和網絡建立信息公開機制,完善等溝通渠道等。唐瑋[5]從個別預案生命周期角度,剖析預案有效性密切相關的關鍵問題,提出了應急預案的編制、評估與演練有效性的現實路徑。于輝[6]利用局內決策理論及方法構建遲滯方案與應急預案的分階段啟動模型,并通過數值分析驗證其有效性,圖4應急管理研究主題熱點知識圖為如何進行方案遲滯問題提供了思路。龍飛[7]基于云計算原理,將定性與定量值結合,提出基于歷史經驗數據的高精度知識匹配方法,為應急輔助決策中知識獲取過程探索了新途徑。
②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
突發環境事件是環境保護領域的重要議題,其后果可造成環境或生態破壞,危及公眾身體健康和財產安全,或造成重大社會影響,應及時應急監測并預警,減少風險,降低損害。突發環境事件主題研究集中于概念探討、影響因素、特點、應對辦法、經驗借鑒、評估標準等方面。如袁鵬[8]分析了國內企業突發事件環境風險評估及其指標要素、方法與實踐探索,為企業此類突發事件提供了參考借鑒。李程[9]將突發環境事件進行定性和分類,指出了應急處置存在的問題,提出環保部門在不同類型事件中的職責和處置要求,并做好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工作的策略。張霞[10]以九江、湛江兩起漏油事件為例,提出加強環境應急監測效能,為涉油企業預防突發環境事件的預防和應對總結了經驗教訓。
③應急管理體系與應急能力
應急管理體系[11]是指國家層面處理緊急事務或突發事件的行政職能及其載體系統,是政府應急管理的職能與機構之和,而在應急管理體系中,各類工作表現即事體的事前、事中及事后的應對處置反映著應急能力的高低。應急管理體系及其機制的研究主要包括特點、現狀、設計構建及實證分析;應急能力研究主要體現在能力現狀分析、能力建設、評價指標與模型等。如薛瀾[12]認為目前面臨突發事件增多及復雜性的新挑戰,提出應盡快加強頂層設計,構建了新的應急管理體系。折喜芳[13]基于河北省地方政府突發公共事件的現狀,提出了應以法制化為基礎,以健全應急管理體制和應急預案體系為前提建立應急管理相關機制體系的構想。宋英華[14]針對突發事件中公眾的應急能力,構建了基于熵權模糊綜合的公眾應急能力評價方法,并進行了實驗證明。
④危機管理與電子政務
應急管理范疇涉及危機管理與風險管理的應急處置內容。危機與風險管理研究主要包括理論與實務研究,涵蓋方式、危機事前、綜合危機、應對策略及實證分析等,但隨著網絡及新媒體平臺的廣泛運用,電子政務成為政府和企業進行危機管理、引導網絡輿情的重要媒介。在電子政務方面,關于危機管理的主題研究主要包括信息資源整合、相關策略、云平臺與系統構建、績效評估等。如郭景濤[15]根據我國民族地區公共危機管理的現狀及特殊性狀況,利用電子政務建立了具備政令傳播功能的危機管理系統,預防和治理民族地區危機。尉永清[16]根據自媒體平臺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動力因素和特征,從網絡輿情研判和預警、突發事件處置和善后方面提出了應對策略。余樂安[17]以5個危化品水污染突發事件為案例,在建立的仿真模型基礎上,實證并模擬了不同網絡輿情應急策略。
(2)危機管理
①政府公共危機
政府公共危機涉及、自然災害等的決策、治理及信息管理等眾多內容,研究主要包括內在機理、對策、信息預警、管理探究、危機公關、模式選擇、實例分析等方面。如王艷斌[18]在群眾路線視閾下,認為應建立以群眾為基礎的情報信息網,加強公共危機事前預防預警意識、事中決策應對、事后恢復重建工作。黃微[19]探析公共危機信息管理的收集、處理、溝通及反饋機制,構建了以云計算為技術支撐的面向政府危機決策的預警、應對、恢復三階段公共危機信息管理模式。羅凌云[20]針對我國災害危機管理暴露的各種問題,對汶川地震災害以來的事例進行分析,為建立健全自然災害應急聯動模式及危機管理體系提供了思路,有利于實現危機管理主體多元化。
②危機傳播與治理
危機傳播是公共關系中的重要內容,是企業、政府組織面對危機采取信息溝通樹立形象的公關策略。危機傳播與治理的研究主要包括理論應用、策略、模型構建、管理與治理體系、社會媒體等。如盧川[21]基于新媒體對政府危機傳播特征的影響,建立了包含傳播周期、生態治理和保障體系的政府危機傳播治理體系,使政府危機傳播策略從“危機管理”向“危機治理”過渡。溫瓊娟[22]以2010年4月有關玉樹地震報道為例,剖析了政府在緊急救援框架、災后生活框架、哀悼總結框架、重建發展框架及高層大愛框架的重要作用,對類似事件的危機傳播處理過程提供了經驗。
③圖書館危機管理
圖書館危機管理是全面監測與控制危機因素或事件的過程,圖書館危機管理主題研究主要包括管理實踐、思考、策略等方面。如莊珍珠[23]通過分析高校圖書館服務危機的成因,提出了高校圖書館應實行危機信息管理、預防服務、館員情緒管理,以及開展危機公關管理的三大策略。郭曉蘭[24]運用混沌理論原理分析現代圖書館危機的混沌特征和危機類型,并提出了消除危機的策略。沈秀瓊[25]從微博環境角度下,圖書館與讀者交互時所存在的問題包括碎片化傳播、情緒主導表達、圍觀性及管理缺失等,提出了在危機信息傳播時的潛伏期預警措施及輿論引導機制。
④高校網絡輿情
高校網絡輿情反映了在校大學生在網絡上傳播的思想與情緒,對高校網絡輿情的重視與管理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工作內容。高校網絡輿情研究主要包括體系構建、機制、應對策略等。如陳少平[26]提出高校網絡輿情危機事件預判包括容易介入的公開事件、與社會輿論的關注焦點相符、與社會常態價值期望相悖、與師生個體相關的4個核心要素及相關階段,提出了應對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的若干原則及對策。李明德[27]利用媒介分析相關理論及范式,以2005-2012年8年間的高校危機事件為研究對象,結合具體典型案例,從眾多維度對媒介的作用進行統計測量分析,提出了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為高校在新媒介環境下危機管理現實問題及相關對策提供借鑒。
⑤突發事件應急管理
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遵照應急管理體系原則,工作過程包含預防、應急準備、應急處置與救援等。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研究主要包括對策、機制構建、經驗、情報工作、能力建設及評價模型等。如姬廣科[28]認為通過創新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責任生成機制、管理機制和追究機制等來實現政府應急管理責任的制度化、規范化和法治化。姚樂野[29]從情報角度剖析了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中情報運行的過程、構成與作用機理,提出快速響應的情報體系框架的構想。耿松濤[30]以旅游行業為目標,建立旅游業面對突發事件尤其非常規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了應急管理能力的評價模型,并進行了以具體城市為對象的實證研究。王國華[31]通過對上海踩踏事件中的@上海進行案例及統計分析,發現了網絡輿論危機中政務微博內容和媒體關注點的關聯,危機各階段內容各有側重等特征,認為政務微博應該加強與傳統媒體的信息協調,深化與微信類社交媒體的聯動,實現網絡輿論危機的合力治理。
222熱點主題特征對比
(1)各自主題熱點熱度均衡,主題間相依度高
應急管理與危機管理各自主題中的關鍵詞不僅包括排列靠前的高頻詞,還包括靠后的高頻詞,說明各領域主題的研究熱度接近,呈現均衡化特征。根據高頻詞的共現相異矩陣分布情況,應急管理對應的關鍵詞共現頻次較高,說明應急管理研究的熱點主題之間相依度較高,聚類分析中,主題集中度和關聯度較強,形成了相對豐富的以行政與管理科學、圖書情報和環境保護為集中領域的研究局面,因此應適當結合其他領域進行拓展研究;危機管理也呈現對應關鍵詞共現頻次高的現象,熱點主題間相依度高,但聚類時主題較分散,研究領域較廣泛,形成了以行政管理、圖書情報為主導的金融經濟、新聞傳播和統計領域共存的領域多元化局面,因此可適當注重關鍵領域的深入研究。
(2)應急管理與危機管理主題偏重點趨同化,領域交叉關聯
應急管理與危機管理各自在不同領域有所偏重,主要表現為主客體的區別。應急管理熱點主題集中于行政管理領域,管理主體多為政府組織,客體多為、突發環境事件、非常規突發事件等危害社會安全的突發事件。重大公共突發事件的快速性和危害性態勢是一般組織機構難以掌控和應付的,例如對自然災害的應急需要,只有公信力最強、具備財力基礎和豐富經驗的國家及其政府組織才能進行全方位調度控制。
危機管理研究管理主體為政府、圖書館、高校和企業等組織,客體為各類危機事件,主要為公共危機和管理危機。隨著政治、經濟、科技及競爭環境的變化,政府也會面臨例如國際關系緊張或社會事故發生等具備威脅性、破壞性的公共危機。同樣,高校圖書館在生存與發展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到各類危機。企業作為市場經濟中的盈利機構,面臨著各種風險和危機,包括企業的生存、經濟財務、信譽和行政等危機,管理者可做出決定來轉變事態的發展方向。
隨著互聯網及大數據技術的發展,新媒體平臺涌現,組織環境與信息傳播方式發生改變,危機管理中,利用電子政務推進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應急處置,并涉及應急管理中的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應急機制、體系構建等方面,各類組織機構逐漸重視網絡輿情的危機管理與應急管理。應急管理逐漸從單一的政府機構向社會多元化主體轉變,與危機管理的管理主體呈現趨同化。此外,根據高頻詞和聚類熱點主題分布,應急管理研究中包含危機管理與電子政務主題,危機管理研究又包含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主題,重要主題的交互充分說明二者內容交叉關聯,應據具體情況全方位協同管理。
3應急管理與危機管理創新發展策略
基于應急管理與危機管理近年來的主題熱點研究,發現二者整體研究內容集中于理論探討、技術和方法的應用與改進、實證分析等的層面綜合,缺乏系統聯動的解決方案,缺乏對新理念、新技術如“互聯網+”理念及大數據相關技術的引入與探討,缺乏融合大數據資源進行智能化情報預警的深度研究。在媒介眾多與信息冗雜的時代,我們應當掣肘大數據資源,在應急管理與危機管理機制的協調下,對管理范疇內的信息資源進行全面洞悉,推動并創新管理策略。
31建立協同、聯動管理機制
應急管理與危機管理二者交叉關聯,對公共管理同等重要,我們既應區分事體顯性表象,也應洞察事體的隱性知識,協調二者相互關系,根據管理活動性質建立協同、聯動的管理運行機制,并各有所側重。依據事件涉及面制定及時有效的管理規則和流程,明確各項職能責任,聯動集成各部門執行方案及信息資源,完善管理與法律制度,為及時高效地準備、響應、管理、恢復善后全過程活動提供明確的策略、安全、資源和制度保障,并排除各類隱患如應急管理與危機管理二者相互的惡性轉化等,為二者管理活動的決策實施提供有力支持,提高其管理活動的針對性、全面性和有效性。
32向數字化、可視化管理邁進
在大數據管理時代背景下,掌握有力情報才能為決策提供信息支撐。應急管理與危機管理對網絡輿情和信息知識進行了主題研究,政府與企業逐漸對網絡輿情有所關注,各類組織機構展開電子政務管理是實現數字化、可視化管理的必然途徑。近期對大數據及云計算研究在應急管理決策研究中有所體現,而危機管理對大數據研究涉及較少。應急管理與危機管理關聯甚多,應協同管理二者各要素,在情報需求驅動下搭建網絡及技術環境如落實大數據技術、可視化技術應用和人才培養,為管理決策體系提供智能數據集成與可視化服務,發揮數據的最大化效用,從傳統管理向全方位的數字化、可視化管理邁進。
33注重智能情報預警
未雨綢繆,防范于未然。社會突發事件和公共危機破壞性性嚴重,影響惡劣,進行全方位的監測預警對防止損害或將損害降至最低對公共管理極其必要。應急管理與危機管理在高頻詞中“預警”只體現在部分主題領域,應急管理中對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監測有所體現,危機管理“預警”頻次較低,二者嚴重缺乏整體領域的預警意識,處于“重處理、輕預防”的尷尬局面,因此必須加強情報預警研究。在發達的互聯網及自媒體平臺環境下,前端信息的產生更加便利,為情報服務工作提供了更為有利的監測平臺與收集分析情報的智能技術,實現各種類型和各種來源數據信息的自動獲取、自動融合、快速研判、智能結果輸出等,對社會突發事件和公共危機事件的狀態、規模、形式、性質、強度和發展趨勢等進行智能預測,實現智能化情報預警。
4結論
通過對近五年關于應急管理與危機管理研究領域的CSSCI文獻的分析,得出應急管理與危機管理研究作為公共管理的重要領域均保持一定熱度,其中應急管理研究熱度較為穩定,危機管理熱度呈現由高走低的波動狀態。通過關鍵詞共現聚類分析對比二者的研究主題熱點,得出應急管理與危機管理各自主題間熱度均衡化、主題相依度較強、二者主客體有所側重并趨同化、交叉關聯等特征。結合當前大數據環境提出完善和創新發展應急管理與危機管理活動的策略,以期為我國應急管理與危機管理發展與研究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趙雋.基于布拉德福定律區域法的學術論文分布研究[J].現代情報,2007,(5):26-28.
[2]崔雷,劉偉,閆雷,等.文獻數據庫中書目信息共現挖掘系統的開發[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08,(8):70-75.
[3]張忠友.齊夫定律的理論基礎及其實踐意義[J].情報科學,1989,(5):62-66,78.
[4]盧文剛,黃小珍.的政府應急管理――以廣東茂名PX項目事件為例[J].江西社會科學,2014,(7):178-185.
[5]唐瑋,姜傳勝,佘廉,等.提高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有效性的關鍵問題分析[J].中國行政管理,2013,(9):51-54.
[6]于輝,江智慧.突發事件下分階段啟動應急預案模型研究[J].管理工程學報,2011,(1):109-114.
[7]龍飛.基于云計算的應急決策知識匹配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1,(10):109-112.
[8]袁鵬,許偉寧,宋永會.企業突發環境事件風險等級評估與實踐探索[J].環境保護,2013,21:39-40.
[9]李程,王惠中.淺析環保部門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責任及策略――以江蘇省環境應急管理為例[J].環境保護,2015,(1):58-60.
[10]張霞,陳明.加強環境應急監測妥善處置輸油管線泄漏事件――以江西九江和廣東湛江兩起漏油事件為例[J].環境保護,2014,(9):48-50.
[11]邱霈恩.構建科學的應急管理體系[J].行政管理改革,2011,(6):51-54.
[12]薛瀾,劉冰.應急管理體系新挑戰及其頂層設計[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3,(1):10-14,129.
[13]折喜芳.地方政府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體系的構建――基于河北省的實證分析[J].河北法學,2011,(5):184-188.
[14]宋英華.基于熵權模糊法的公眾應急能力評價研究[J].科研管理,2014,(12):183-188.
[15]郭景濤.電子政務環境下民族地區構建公共危機管理系統研究[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2,(5):101-105.
[16]尉永清,楊玉珍,朱振方,等.自媒體環境下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應急策略研究[J].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91-197.
[17]余樂安,李玲,武佳倩,等.基于系統動力學的危化品水污染突發事件中網絡輿情危機應急策略研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5,(10):2687-2697.
[18]王艷斌.群眾路線視閾下政府公共危機管理探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4,(6):19-22.
[19]黃微,辛麗艷,曾明明,等.面向政府危機決策的公共危機信息管理模式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2,17:26-30.
[20]羅凌云.試論我國自然災害危機管理之完善路徑――基于汶川地震以來我國特大自然災害危機管理的分析[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41-46.
[21]盧川.新媒體環境下政府危機傳播的治理體系初探[J].河南社會科學,2014,(9):114-118,124.
[22]溫瓊娟.框架分析視野下的政府危機傳播策略――以中國政府網的玉樹地震報道為例[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103-107.
[23]莊珍珠.高校圖書館服務危機管理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1,(4):38-40.
[24]郭曉蘭.基于混沌理論的現代圖書館危機管理研究[J].四川圖書館學報,2011,(2):15-19.
[25]沈秀瓊.微博環境下圖書館危機信息傳播及應對策略探析[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3,(5):63-67.
[26]陳少平.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的研究及處置對策[J].中國青年研究,2012,(3):5-9.
[27]李明德,蒙勝軍,紀敏,等.媒介在高校危機事件中的作用及應對策略分析――以2005-2012年高校典型案例為例[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76-84.
[28]姬廣科.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責任機制創新的方向與路徑[J].求索,2014,(3):37-41.
[29]姚樂野,范煒.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中的情報本征機理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4,23:6-11.
篇7
>> 高校突發事件預警機制的構建 新時期高校突發事件預警機制研究 淺析高校突發事件成因及危機預警機制建設 高職院突發事件預警機制的構建 我國高校治安突發事件的預警機制研究 關于構建高校突發事件預警機制的思考 高校突發事件處置中網絡輿情引導的預警機制 大學生群體突發事件預警機制的構建 高校學生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淺析 構建云南高校學生管理的預警機制 試論高校學生突發事件管理中長效機制的構建 完善高校學生治安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的措施 淺談高校學生突發事件處理機制 淺談我國高校學生危機事件預警機制的建設 快速城鎮化下的群體性突發事件預警機制構建 談突發事件中檔案風險預警機制的構建 高校學生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研究 高校學生突發事件項目管理探析 高校學生突發事件信息傳播機制的缺陷及對策研究 論高校學生管理預警機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5][9]吳潔,金峰.高等學校突發事件預警機制研究[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2009,4.
[6]鄭禹,謝路.對建立高校危機管理體制的認識[N].光明日報,2007.
[7]張菁.高校危機管理防預體系研究[D].同濟大學,2007.
[8]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危機管理與對策研究中心.國際危機管理概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5.
[10]羅業愷.淺論高校的危機公關[J].成都電子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2):47-49.
篇8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在稅制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社會公眾對稅收問題的關注度逐步“升溫”,稅收領域已經成為了一個高度敏感的地帶,甚至成為不少矛盾的匯集區域。例如“饅頭稅”“月餅稅”“房產證加名稅”等等負面事件的聚焦、炒作和放大,讓所謂“重稅猛于虎”“稅負痛苦指數”等負面輿情充斥各大媒體,讓稅收問題立于風口浪尖之上。同時,微博、網絡、微信等新媒體的廣泛普及,也為廣大網民提供了一個自由發聲、飛速傳播的信息平臺,這些都加劇了稅務部門輿情事件的放大、升級,甚至扭曲、變形。在如此多平臺大數據充斥的時代,如果不加以預防和控制,其負面影響將更加嚴重。作為基層稅務部門,如何掌握、利用好大數據,科學應對涉稅輿情,迅速化解與疏導輿情負面影響,把握稅收輿論主動權,便成為一個亟待深入探討的重要課題。
一、審時度勢:認識大數據時代網絡涉稅輿情新形勢
大數據,意味著我們可以掌握、分析和使用的數據大量增加,但同時,有效管理和科學駕馭海量數據的難度也顯著增大。因此,網絡輿情管理既面臨新的機遇,也不得不接受新的挑戰。作為直接關系廣大納稅人切身利益的網絡涉稅輿情,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網民對于稅收政策法規、稅務機關和稅務工作人員的意見、態度和傾向,同樣具有網絡輿情的諸多特點。
(一)全力以赴,應對網絡涉稅輿情管理新挑戰
一是處理海量信息難度加大。海量的網上信息給有效掌控提出了數量龐大的挑戰,而大量政治、經濟、社會等相關性因素的融合使涉稅輿情更加包羅萬象、復雜多變,想要有效把控數據變得異常困難。二是應對極速傳播挑戰重重。理論研究和實踐都證明,大眾對于負面信息的關注和恐慌程度較高,因此大眾對于負面信息的敏感度也更高,更容易相信負面信息的真實性,進而放大和強化輿論上的偏激情緒。
(二)搶占先機,把握網絡涉稅輿情管理新機遇
一是拓寬網絡涉稅輿情管理維度。善于運用大數據技術,從更長時間、更廣領域獲取網上涉稅輿論和數據,強化比對分析,預判輿情發展趨勢,提高輿情管理的預見性和針對性。二是提升輿情管理的技術支持力度。借助大數據獲取、分析技術,推動涉稅輿情掌握的多元化和分析的精準化,努力實現“理論指導實踐,更好地為實踐服務”的目標,推動稅務機關對網絡涉稅輿情的精準把握與高效應對。
(三)積極作為,適應網絡涉稅輿情管理新要求
一是部分向整體的轉變。過去的網絡涉稅輿情管理側重于針對個別涉稅輿情事件如重大突發事件的應對和管理,大數據則能夠更好地把握網絡涉稅輿情的整體態勢和相互聯系,實現從部分到整體的轉變。二是應對向預測的轉變。大數據的核心是利用海量數據進行事前的預測,在海量的數據中通過比對、分析,發現背后隱藏的密切關系,從而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以提前做出部署、預防和有效應對。
由于稅收工作與納稅人的密切關聯,使得稅收工作日益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和重點。稅務人員在日常工作中,一些看起來微小的失誤和瑕疵都有可能在網上快速放大、傳播和炒作,引起廣大網民的關注和議論,甚至可能發酵,形成較大的輿情浪潮,損害稅務工作人員及稅務部門的良好社會形象,進而誘發涉稅輿情危機。因此,需要我們有效把控、辯證分析、積極應對、及時處理,善于運用大數據來強化網絡涉稅輿情管理。
二、思維變革:數據思維創新網絡涉稅輿情管理
為最大可能減少網絡涉稅輿情的負面影響,應積極創新大數據時代的網絡涉稅輿情管理,將大數據理念和手段貫穿于其中,做到大數據和稅收工作領域的高度結合。
(一)用大數據思維管理涉稅熱點焦點問題
網絡涉稅輿情本質上是民心民意的體現,是熱點焦點問題的匯集,加強網絡涉稅輿情管理就是要加強對涉稅熱點問題、對納稅人訴求的密切關注。要運用大數據強大的“關聯分析”能力,把各方面數據整合起來,進行全面分析和重點剖析,挖掘網絡涉稅輿情和民情民意背后的深層次關系,實現網絡涉稅輿情管理的有序推進。
(二)用大數據思維開展網上政務信息公開工作
當前,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日益受到重視和關注,政務公開應當從單純的重視“信息公開”推進到強化“使用分析”,要在保障數據安全的基礎上,探索建立涉稅大數據政務公開系統,強化對公共數據的挖掘、使用、分析,讓數據發揮最大價值。
(三)用大數據思維強化日常輿情管理
要探索運用大數據,突破傳統輿情管理的領域,建立網絡涉稅輿情大數據管理共享系統,實時記錄網站、博客、微信、論壇等各個網絡平臺數據,全面監控、深入分析涉稅輿情的存在狀態,及時跟蹤、了解其傳播動態,從海量相關的涉稅輿情數據中找準管理重點,以“數據驅動”來推動網絡涉稅輿情管理。
(四)用大數據思維管理突發事件應急處置
在大數據時代,社會突發事件的放大常常與互聯網如影隨形,網絡往往給突發事件的傳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要探索建立多種數據分析模型,綜合分析突發事件的性質狀態、發展趨勢、傳播平臺、瀏覽人數、網民傾向等各方面數據,快速準確地確定突發事件的應對措施,做到科學研判、快速處置、妥善應對。
三、體系建設:多管齊下推進網絡涉稅輿情管理
在大數據“雙刃劍”影響越來越大的情況下,要積極適應大數據時展要求,從體制機制建設、技術手段更新、人才隊伍提升等各個方面加快創新,積極構建完善的網絡涉稅輿情管理體系,不斷提升網絡涉稅輿情管理的科學化、現代化水平。
(一)健全大數據輿情管理體制
一是要健全內部溝通交流機制。建立由信息中心牽頭的大數據網絡涉稅輿情管理體制,統籌征管、核算、法規等各部門數據的匯集、管理和利用,打破各部門之間“各管各數”的數據缺陷,推動稅務機關內部大數據的全面收集、分析工作。二是要建立外部信息共享機制。數據只有整合利用起來才能產生更大的價值。要探索建設統一高效的大數據基礎平臺,實現財政、統計、外經貿等相關領域數據的統一存儲、互相交流、規范管理,進一步強化分析,密切實施監控,實現對大數據的高效利用。三是要建立輿情監控機制。各級稅務機關要制定網絡涉稅輿情監控和搜集上報的工作方案和細則,指定專人負責網絡涉稅信息的收集、整理、共享,隨時了解網絡涉稅輿情動態,并及時上報相關信息,科學妥善應對。
(二)強化輿情管理大數據技術支撐
大數據既有全面、動態、開放等優勢,也有價值密度低、分析難度大等難點,必須加快技術升級,提高數據篩選、分析、利用的能力。一是提升數據監測技術。提高對媒體、論壇、博客、微信等網絡平臺數據的全面收集、高效融合、去偽存真的能力,特別是要提高對圖片、音頻、視頻等數據的自動識別、科學分析能力。二是提升數據存儲挖掘技術。建設具有海量存儲能力的大數據平臺,實現對大規模數據的存儲、讀寫、分析和交換。從海量數據中快速識別、精準抓取有價值數據,并深度挖掘數據背后隱藏的規律。三是提升數據分析技術,包括關聯分析、語義分析、聚類分析等等,自動分析網上言論蘊含的意見傾向及相互之間的關聯性,揭示并預測輿情未來發展趨勢。
篇9
關鍵詞:檢驗檢疫;網絡輿情;對策
中圖分類號:F203.9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3年3月4日
近年來,國內外的每一重大事件,幾乎都能在網絡媒體上引起強烈反響和激烈辯論,形成規模較大、力度較強的網絡輿論,對于有關部門的決策和施政產生了重要影響。隨著快速發展的網絡技術,急劇增加的網民規模,不斷拓展的網絡空間,使得網絡輿論成為一種新的社會監督形式。由于網絡傳播的參與成本低,人氣集聚快,傳播規模和影響可以迅速擴大,使網絡輿情發展的集聚效應日益凸顯。基層檢驗檢疫部門作為窗口服務部門,需要與廣大客戶直接接觸,稍有疏忽就有可能成為檢驗檢疫網絡輿情的議題。可以說,互聯網徹底改變了整個社會的輿論環境。基層檢驗檢疫部門如何在做好把關服務工作的同時,做好網絡輿情導控工作,為檢驗檢疫工作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支持,是整個檢驗檢疫系統所面臨的新的課題和新的挑戰。
一、基層檢驗檢疫部門網絡輿情導控工作現狀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輿情愈演愈烈,作為代表國家履行政府管理職能的行政執法機關的檢驗檢疫部門,同樣面臨著增強網絡輿情應對處置能力的任務。因此,基層檢驗檢疫部門都十分重視網絡輿情導控工作,對網絡上可能出現的負面報道進行跟蹤和引導,加強與新聞媒體的溝通聯系,做好民眾的正面引導工作,有效維護了檢驗檢疫部門的良好聲譽。當前基層檢驗檢疫部門網絡輿情導控工作現狀是:
1、成立輿情導控小組。針對輿情導控工作的要求和特點,成立輿情導控工作小組,由分管領導主抓,辦公室負責具體工作,指定專門的工作人員作為兼職輿情導控人員,輿情導控人員要在完成各自主要工作的基礎上,保證高度負責地對網絡輿情進行監測、研判和引導,高質量地完成網絡輿情導控工作。
2、確定輿情導控重點。根據網絡輿情的廣泛性、隱蔽性和突發性等特點,確定了天涯論壇、和訊論壇、百度貼吧等在全國或者地方有較大影響力的論壇和貼吧作為重點監測對象,并把檢驗檢疫、服務、收費等作為監測關鍵詞,每日堅持瀏覽大量新聞和熱點信息,確保涉檢負面輿情得到及時發現和妥善引導。
3、制定輿情導控機制。按照“早發現、早匯報、早處置”的要求,制定了輿情導控機制,包括監測、預警、應對三個環節。一經發現檢驗檢疫負面輿情,第一時間上報分管領導,根據具體內容制訂處置方案,及時拿出統一的解釋口徑,杜絕負面輿情進一步的擴散和傳播。
二、基層檢驗檢疫部門網絡輿情導控工作的難點與問題
網絡輿情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個熱點事件加上一種情緒化的意見,很快就可以成為點燃輿論的導火索。而一些網絡言論往往缺乏理性認知,比較感性化和情緒化,甚至將網絡作為發泄個人情緒的場所,恣意宣泄不良情緒,然后通過互相感染,使這種情緒化很快發展成為有害的輿論。因此,和傳統輿情相比,網絡輿情直接性、突發性、互動性和偏激性的特點,給基層檢驗檢疫部門及時合理應對相關網絡輿情提出了挑戰。
1、輿情處置方式單一,沒有足夠實踐經驗。對于輿情導控,各級檢驗檢疫機構思想上都很重視,但是由于缺乏實踐經驗,很多工作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上,大多數的處置方式也是通過網絡途徑對負面輿情進行“冷”處理,輿情處置工作常處于被動狀態。同時,處置方式僅僅停留在被動的應對方面,忽略了對現實發帖民眾的正確引導,存在次生輿情危機的可能。
2、導控人員不夠專業,沒有經過正規培訓。網絡信息具有傳播速度快、民眾面廣、不易檢測等特點,這就要求工作人員具備較強的敏感性和過硬的網絡操作技能。但是目前基層檢驗檢疫部門的網絡輿情導控一般都由辦公室負責,辦公室人員兼職做網絡輿情導控工作,這些人員大多沒有受過網絡傳播方面的專業培訓,能力水平參差不齊,應對口徑不統一,缺乏與輿情導控相關的法律法規及政策知識,也不具備對網絡上突發事件的分析和解決能力。因此,如何解決網絡輿情監控中的人才短缺問題已經成為基層檢驗檢疫部門做好網絡輿情導控工作的關鍵。
3、輿情導控各自為戰,沒有形成聯動機制。目前,雖然基層檢驗檢疫部門都配有專門負責輿情導控的工作人員,但是檢驗檢疫兄弟部門之間、檢驗檢疫部門內部科室之間都缺乏應對網絡輿情的聯動機制。而根據網絡輿情導控工作的實踐,每天晚上8點至凌晨1點之間是網絡輿情爆發最多的時間段,而這個時間多為非工作時間,而且很多負面輿情都有較強的隱蔽性,僅看標題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一般信息而漏過,因此基層檢驗檢疫部門對于網絡輿情導控所形成的格局使得輿情導控效率偏低,檢測成效不夠明顯。
三、基層檢驗檢疫部門網絡輿情導控工作措施與建議
基層檢驗檢疫部門作為行政執法機關,有著其特殊的性質。因此,要解決當前檢驗檢疫網絡輿情處置過程中的問題,不僅要有專業化、系統化的理論支持,更要根據基層檢驗檢疫部門的實際情況,從經驗積累、人員培養和完善處置機制等方面入手,不斷探索行之有效的檢驗檢疫輿情導控方法。
1、正確引導網上輿情,搶占輿情應對主導權。要正確引導網上輿情,首先要了解輿情的出處,及時對不實進行澄清,避免因處置不當而產生的次生輿情危機。基于網絡輿情的復雜性,檢驗檢疫輿情導控手段也應該是多樣化、多層次的。除了要第一時間進行網上處置以外,更要進行實地處置。一般在網上發表檢驗檢疫輿情的民眾心中或多或少帶有對檢驗檢疫部門的不滿,只有第一時間調查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為發帖民眾提供一個合理的解釋,徹底消除發帖民眾心中的疑慮,才能徹底解決網絡輿情危機。因此,推行多層次全覆蓋的輿情處置手段十分必要。
2、加強專業人員培養,引導網絡輿情話語權。輿情信息的采集離不開功能強大的計算機系統,但做好輿情導控工作還是需要專業人員來做。因此,要加大對各級檢驗檢疫機構輿情導控工作人員進行專業性的培訓,通過專家講座、經驗交流、模擬訓練等形式,不斷提升輿情導控人員對于輿情的分析和處置能力,做到正確化解矛盾和引導輿論向健康方向發展。
3、優化部門聯動機制,提升輿情導控滲透力。各級檢驗檢疫機構要進一步建立健全突發事件網上引導聯動機制,各科室(局)發現負面或者重大、敏感涉檢輿情,要在第一時間上報分管領導和辦公室,做到及早發現、共同應對、資源共享,各分支局之間、分支局與省局之間可以通過各種平臺加強情況溝通,共同應對重點、難點、焦點輿情,在突發事件輿論導控中做到突出一個“快”字,力求一個“準”字,把握一個“穩”字。
4、主動接受外部監督,提升檢驗檢疫親和力。創造條件讓人民群眾公開監督檢驗檢疫部門,增加民眾現實投訴途徑,基層檢驗檢疫部門要通過加強接待、報刊宣傳和民意調查等方式增加與民眾的溝通,積極回應民眾訴求,暢通途徑消除可能產生的負面輿論。
主要參考文獻:
[1]陳月生.群體性突發事件與輿情[M].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8.
篇10
關鍵詞:新媒體 宣傳 思想教育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4)7-0030-01
1 培養和提高互聯網思維
1.1 互聯網思維的涵義
互聯網思維指能充分利用互聯網的精神、價值、技術、方法、規則、機會來指導、處理、創新生活和工作的思維方式。走進互聯網時代,要求我們高校宣傳工作者了解互聯網的性能、特點及作用,深刻體會和認識互聯網的現狀、趨勢和發展規律,有針對性的、系統的鉆研互聯網技術、知識、技能,并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強烈的時代緊迫感,不斷增強網絡宣傳意識,樹立網絡宣傳觀念,探索網絡宣傳規律,從而提高網絡宣傳水平。
1.2互聯網思維的應用
高校是中國社會“網絡化”發展的前沿。如何運用好互聯網思維方式,準確把握新媒體時代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新規律、新特點是運用好新媒體服務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關鍵。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互聯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入千家萬戶,網絡表達的開放性和民主性,使人們可以在交互式討論和多對多傳播中實現平等交流,網絡傳播的虛擬性,使網絡成為不加編輯裁剪的發散性、多元信息源。由于網絡信息的海量化和網絡生存的多樣性,使廣大群眾的選擇性、差異性日益增強。我國已經進入網絡時代,網上新評論、論壇、博客、微博等網絡信息傳播平臺的產生與不斷發展,為民眾提供了發表言論、表達訴求、宣泄情緒的渠道,由此而形成的各種社會輿論,通過網絡滲透到人民生活的各個層面。這些現實情況都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僅能熟悉網言網語,還要學會應用網言網語,才能做好師生,尤其是青年師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 掌握思想輿論工作主動權
2.1搶占輿論引導的主動權
網絡突破了傳統教育灌輸由上而下、逐級展開的局限,如何在信息快捷傳輸中及時有效引導至關重要。網絡條件下,信息傳播呈現出“多對多”的特點和“快吃慢”的功效,即使是虛假信息,一旦搶先,也會廣泛傳播和深度“發酵”。我們高校宣傳部門要加強意識形態領域的正面引導,就必須牢牢掌握新聞的解讀權,搶占輿論引導的主動權、話語權。新形勢下開展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按部就班,要注意對那些突發事件、熱點問題,做到正面回應、快速反應,努力掌握網絡輿論主導權。
2.2加強主動策劃,傳播正能量
新媒體已經形成一種不同于傳統媒體的話語力量,利用新媒體開展宣傳思想工作,必須遵循新媒體的語言規律和運作規律,主動加強內容策劃,轉變話語體系,培養新的文風和作風。我們不僅要積極“防守”,還要主動“出擊”,讓新媒體充分“為我所用”,如利用微博、微信等移動新媒體傳播的便捷性、互動性、甚至草根性,發揮其增強溝通、緩解矛盾、促進和諧的積極作用,引導高校師生對意識形態由認知認同到情感認同,最終達到行為認同。宣傳工作者要更用心地踐行“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原則,豐富話語內涵和表達形式,提升綜合傳播能力;更及時地在新的語境下與網民受眾良性互動,在重大問題面前不失語、不回避,在主題活動中重參與、重互動,用正能量占據網絡空間。
3 網絡輿情監測與應對
3.1網絡輿情監測
高校要做好網絡輿情監測,需要建立一套具有快速反應能力的網絡輿情監控機制,及時掌握網上輿論動向,密切關注可能引發思想混亂、誘發社會動亂的信息源,切實當好網絡信息傳播的“監管人”。對那些沒有依據的假新聞,應及時用事實澄清,并開展有效的正面宣傳教育,將不良信息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限度。高校要穩步實施網絡倫理道德教育,倡導網絡文明,引導師生加強自我修養,提高慎獨、自律、共存意識,使文明上網成為廣大師生的自覺行為,把網絡空間建設成為開放、文明的宣傳陣地。
3.2 網絡輿情應對
網絡輿情表達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動,具備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網絡環境下的輿情信息的主要來源有新聞評論、BBS、博客、聚合新聞(RSS)。有的高校面對突發事件,從學校的領導層到宣傳部門首先想到的不是“解”而是“捂”,想到的是通過刪貼把事件抹殺掉,海有的學校沒有應對機制,采取拖延、冷淡處置的方式,最終導致事態擴大,形成了輿論危機,引發社會關注。這些就要求高校工作中建立健全新聞發言人制度和新聞制度,及時師生關注的熱點信息;建立新聞宣傳應急機制,準確應對突發事件危機;積極疏通和引導,努力使網絡及其他校園媒體成為弘揚主旋律、開展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載體,成為傳播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渠道;用真實、真情將危機化解,盡早還高校這一文化殿堂一片祥和、寧靜,盡量消減突發事件對師生思想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4 強化網絡宣傳思想教育
新媒體時代,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日益成為高校宣傳教育工作的重點。高校要切實強化網絡宣傳思想教育,積極發展新媒體、運用新媒體、用好新媒體,工作的重點在于準確理解把握任務要求,確保教育正確方向,首先應當做到完善宣傳體制機制,并組建強有力的工作隊伍。
4.1完善網絡宣傳機制
高校應健全完善網絡宣傳工作機制,加強網絡輿情監控,提高認識、明確責任,理順關系、加強協作。統籌高校的網絡工作,將網絡的硬件建設和網絡宣傳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促進校園新聞網站和業務工作網站有效配合,推動校園網絡媒體和社會網絡媒體的良性互動。全面加強網絡宣傳管理工作,充分發揮網絡在輿論引導、為學校發展構建和諧輿論環境方面的積極作用,設立專門的網絡宣傳教育機構,專題研究和落實相關工作,努力提升網絡宣傳管理工作水平,不斷增強網絡宣傳管理工作的緊迫感、使命感和榮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