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文化的起源與發展范文
時間:2023-10-31 17:59: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禮儀文化的起源與發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24-0025-03
一、企業文化與校園禮儀文化互動現狀及趨勢分析
(一)企業文化與校園禮儀文化互動現狀分析
隨著社會對于應用型人才需求量的增加,高校和企業的聯系越來越多,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已經在很多高校得以實現。與此同時,企業文化與校園禮儀文化的互動發展已經成為兩者得以互動的重要紐帶。目前,越來越多的高校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隨著校企合作的積極開展,企業文化與校園禮儀文化的互動越來越頻繁,在兩種文化的相互交融中,高校的各項教學工作得以更好地進展。但是與此同時,企業文化與校園禮儀文化在互動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的問題,比如高校禮儀文化建設落后于企業文化的建設,在兩者的互動方面沒有凸顯全面性等。由于企業文化與校園禮儀文化互動還不是太成熟,隨著兩者合作密切程度的加大,這些問題必然能夠迎刃而解。
(二)企業文化與校園禮儀文化互動趨勢研究
企業文化與校園禮儀文化的互動趨勢越來越表現為全方位、互動性、多元性。隨著校企合作的順利開展,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高校選擇與企業合作,通過兩者文化的互動來實現制度、管理方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兩者的互動性會進一步增強;全方位體現為:在企業文化和校園禮儀文化互動發展過程中,在企業文化的影響下,校園禮儀文化會發生較大的變化,這會進一步地影響高校教學體系的改變,從課程設置、教學體系、教學理念、管理方式等方面都會有很大的革新,即體現為全方位的改革;校園禮儀文化與企業文化是息息相關的,在文化的互動和作用下,文化不僅僅是文化,同時還深入到教學內部去,在影響教學本身的同時,還對師生的素質和思想模式進行了改革。以上的特征必然會成為企業文化與校園禮儀文化互動的必然趨勢。
二、企業文化與校園禮儀文化互動的重要意義
(一)為校園禮儀文化建設提供價值引導
對于企業文化來說,它是企業得以健康發展的軟實力,企業文化的塑造強調的是企業本身的精神取向、文化內涵、凝聚力,是推動企業向前發展的原動力;而對于校園禮儀文化來說,它對于開啟學生的心智、能力有重要的意義,校園禮儀文化從根本上為學生的成長塑造了積極向上的軟環境,對于高校教學氛圍的塑造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校企文化對接可以使學校在與企業的交流中,通過校風學風、文化交流、價值觀念、職業規劃等方式表現出來的高度觀念體系,從而引導學生樹立價值取向。可以說,文化環境是一個組織得以前行的重要動力,企業文化與校園禮儀文化的互動在很大程度上打開了校企合作的大門,對于人才的培養、教學環境的提升、教學改革的實現等諸多方面都有重要的意義。
(二)實現與校園禮儀文化的社會對接和制度對接
實現企業文化與校園禮儀文化的互動發展,對于實現校企制度對接有重要的意義。文化是一個組織獨特的語言符號,它代表了組織本身的管理方式、制度、經營理念等等。通過校企文化對接,可以使企業文化滲透到校園文化中,從而為學生提供一種特定的文化環境。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之間的融合,學校會增加與企業之間的共同語言,有利于全方位的校企文化融合,幫助學生早日適應企業需求。在企業文化的促進作用下,校園禮儀文化能夠促進高校的制度改革,以此來拉近與企業的距離,實現高校與社會的對接,這就為高校教育及人才培養打開了大門。總而言之,實現企業文化和校園禮儀文化的融合與對接,不僅僅能夠促進文化的改觀,同時還對學校制度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影響作用。
(三)企業文化為校園禮儀文化提供了教育指導
在校企文化交融和互動過程中,企業文化為校園禮儀文化提供了教育指導,為高校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方向進行了方向性的說明,有助于高職院校的學生明確自身的職業目標。學生能夠從一些優秀的企業文化中吸收到一些積極的思想觀念,在這種積極的思想觀念的感染下,學生會認識到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通過企業文化來了解社會,為未來身份的轉變做好自己的心理準備,并從在校期間就樹立起自己對社會的責任感和認同感。另外,學生可以從職業位置的要求為出發點,增強學生未來對職位的適應能力等等。可見,企業文化不僅僅在很大程度上對校園禮儀文化進行了改變和熏陶,同時也進一步地影響到了高校的教育模式,對學生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學習起到了督導作用,讓他們在今后的職業生涯發展過程中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三、企業文化與校園禮儀文化互動中出現的問題
不管是企業文化,還是校園禮儀文化,對于文化本身而言,它具有文化傳承、文化育人、文化興校、文化品牌等多方面的功能。文化是一個組織獨特的語言符號,通過建立積極向上的文化,能夠從根本上來促進高校教學的順利實現,從而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優秀的人才。但是在企業文化與校園禮儀互動中卻出現了不少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校園禮儀文化建設明顯落后于企業文化的發展;企業文化與校園禮儀文化互動過于片面化,沒有體現全方位的互動;校園禮儀文化的構建處于被動地位。下面將重點從這三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一)校園禮儀文化落后于企業文化
校園禮儀文化的構建明顯落后于企業文化是目前兩者互動中凸顯的重要問題。首先,高校是培養人才的場所,而企業是收納人才的場所,這種供求關系決定了人才的發生動向,不是高校決定企業發展,而是企業決定高校人才培養的方式。這樣,高校必須要根據企業文化來構建校園禮儀文化,加上文化本身就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在短時間內無法對其進行深入地掌握,這其中必然會存在一定的時間差,導致校園禮儀文化構建落后于企業文化的發展。其次,高校范圍大、學生數量多、教學體系相對來說比較大,而企業則與學校相比,具有更強的靈活度。在兩者的文化塑造方面來看,企業文化的構建和調整則比較容易,而校園禮儀文化要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改革,則需要較長的時間。這樣,在企業文化與校園禮儀文化互動方面,高校禮儀文化的調整明顯處于劣勢地位。
(二)兩者互動片面化,沒有體現全方位互動
在企業文化與校園禮儀文化的互動上,互相范圍狹隘化、片面化,沒有體現全方位的互動,這是企業文化與校園禮儀文化互動中出現的另一個問題。在急功近利的時代,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是片面的,在人才的選拔方面,企業過多地重視能夠給企業帶來直接經濟效益的人才,在利益的驅使下,企業功利化色彩過于嚴重。高校不得不調整教學方案和教學規劃,為了提升就業率,通過校企合作等方式,來實現對于人才的培養。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都是“單向度”的人才,他們只掌握了企業需要的重重技能,能夠帶給企業最直接的經濟效益,但是卻沒有養成科學的分析能力、思維能力,人文知識儲備不夠、基本功不扎實等,這完全不符合素質教育的需要。正是由于企業文化與校園禮儀文化互動的狹隘性,最終導致兩者互動的片面化,沒有體現全方位的互動,最終與素質教育改革的目標背道而馳,這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和成長都是極為不利的。
(三)校園禮儀文化處于被動地位
校園禮儀文化與企業文化互動過程中,校園禮儀文化始終處于劣勢地位,影響了高校人才培養,不利于健康向上校園文化的塑造。一方面,高校對于人才的培養都是依據社會及企業的需要來進行的,它們是供求關系,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高校就不得不按照企業的需要來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樣一來校園禮儀文化就要按照企業的要求來改變,因此校園禮儀文化始終處于劣勢地位。另一方面,在很多高校的校園禮儀文化構建過程中,缺乏高校的特色與核心精神的支持,一味地迎合企業文化與企業需求,使得很多高校的文化塑造形式和內容都過于“散亂”,不利于優秀校園文化的構建。這從根本上導致校園禮儀文化的構建處于被動地位。長久以來,必然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才培養效果。總而言之,只有扭轉這種錯誤的關系,才能夠從根本上保證企業文化與校園禮儀文化的良性互動。
四、企業文化與校園禮儀文化互動發展的對策探析
(一)充分挖掘校企文化精神的結合點
要想實現良性的企業文化與校園禮儀文化互動發展,必須要充分地挖掘企業及高校文化精神的結合點,在此基礎之上來實現校企文化的互動與交流。首先,作為高校來講,必須要挖掘學校自身歷史文化資源,傳承辦學傳統,突出辦學特色,強化辦學理念,培育和弘揚學院精神的同時,注重校企精神文化的對接與融合,以體現企業精神文化的元素和精髓為依托,立足本位,突出特色。另一方面,對于企業來說,應該放寬對于人才的需求,站在人性化和高素質的立場之上,來對人才進行評價,重在考察學校背景、學校教學條件及師資力量、學生個人的綜合能力及素質,而不能僅僅意味地看中學生的技能,而忽視了其他方面的素質。充分挖掘校企文化精神的結合點,就是要求高校和企業能夠站在同樣的制高點上,對人才素質和專業能力進行要求,盡量實現企業精神與校園精神的融合。
(二)構建校企文化互動的理論教學體系
構建健全的校企文化互動理論教學體系,對于實現企業文化與校園禮儀文化互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首先,要以企業的人才需求為導向,來構建高校理論教學體系,從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工學結合等方面來進行構建,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為人才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在高校人才培養中,不能一味地實現與企業單向度的合作,而是要堅守本校的教學特色,構建富有本校文化特色但又不失校企合作的課程教學體系;最后,高校應該堅守自身的辦學理念和教學核心精神,通過社會調研與企業交流,具有前瞻性地來對于未來人才需求狀況進行預測,準確地把握未來的人才需求,以此來開設別具特色的理論教學課程,構建完善的理論教學體系。只有通過以上幾個方面來實現教學體系的構建,才能夠從根本上來實現校企文化互動,讓這兩者在良性的互動中互相促進,共同成長。
(三)建立校企文化互動平臺及實踐基地
實現企業文化與校園禮儀文化的互動發展,就要建立校企文化互動平臺和實踐基地,真正確保兩者互動性的實現。首先,在高校課程設置上,要通過設置與理論教學相配套的實踐教學體系,多安排實踐課程,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其次,對于高校人才培養來講,可以依托規模大、技術強、管理先進的企業建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拓寬學生的專業視野,提高學生對新技術的認知和適應能力,以此來為高校人才的培養指明道路。再次,要加強實訓基地的構建、多帶領學生到企業實習、企業參觀,不斷地提升學生對于企業的認識,讓學生不斷地根據企業的需要來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式,還可以通過獎學金等激勵機制的完善來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斷提升他們對于自身能力的提升。
(四)開展專業競賽,實現校企文化融合
積極開展專業競賽,實現校企文化融合,是企業文化與校園禮儀文化互動發展的重要方式。在高校教學過程中,要立足專業特色,結合行業需要,邀請相關企業進入,由學院、企業、學生三方共同參與的專業技能比賽,為學生提供實踐自我、提高專業技能的科技創新實驗平臺,把學生的課內外實踐活動、科技創新活動形成統一規范,培養學生創新及實踐能力。在這個基礎之上,還要對學生的優秀表現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對于表現特別優異的學生,還可以直接邀請他們畢業之后到企業來工作,從而不斷地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開展校企合作的專業競賽,對于校企進一步融合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五)塑造富有特色的校園禮儀文化
塑造富有特色的校園禮儀文化,既要與企業文化相統一,又要保持本校的教學特色,這是實現兩者互動的關鍵所在。對于高校校園禮儀文化來說,應該積極開展各種各樣的校園活動來實現,比如開展校級的就業創業大賽,邀請企業的優秀人士或管理者來參加,對他們做出評價;積極邀請社會專家級企業優秀人士來高校作講座,讓他們給出高校人才培養的方案和規劃,并對學生的進一步學習給予充分地指導。此外,在構建富有特色的校園禮儀文化的時候,還要根據本校的辦學背景,及培養出來的優秀畢業生等,來制定出符合本校辦學特色的教學理念,并通過學校廣播、校園報刊等形式來進行宣傳,讓其積淀成為本校的文化,進一步地來鼓勵學生的發展。總而言之,實現高校校園禮儀文化的塑造必須要能夠凸顯本校的特色,這對于增強與企業文化互動的主動性有重要的意義。
篇2
1探究高校體育舞蹈文化育人效能的必要性
目前我國高校體育舞蹈的發展過多的關注其舞蹈技術的學習與傳授而忽略了體育舞蹈作為文化載體的育人功能。體育舞蹈作為一項典型的體育藝術類項目,不僅承載著體育強健體魄、發展體能、形成團結協作和競爭拼搏的意識、培養良好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質的育人功能,同時還承載著舞蹈陶冶人們的情操、完善人格、凈化心靈、升華境界、啟迪智慧的育人價值。深挖體育舞蹈項目的全方位育人價值,從體育舞蹈文化的角度分析體育舞蹈相關“育人”文化缺失所帶來的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Q這些問題,實現對學生的全方位培養,回歸學校的育人本源。
2體育舞蹈文化的育人效能
體育舞蹈文化包含體育舞蹈的歷史文化、競賽文化、服飾文化和禮儀文化。每一個文化模塊都蘊含著相關育人效能。
2.1體育舞蹈歷史文化的育人效能
體育舞蹈的歷史起源要追溯到歐洲及拉丁美洲的原始舞蹈或稱之為土風舞,這些土風舞主要是在打擊樂器的基礎上外化了人們原始的生理及心理沖動,在不斷演繹變遷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以社交、娛樂等為主要功能的“交誼舞”或稱之為“社交舞”,為了更加規范的進行舞蹈及滿足舞蹈參與者的需求,一些舞蹈機構也不斷應運而生,例如:1924年成立的“英國皇家舞蹈教師協會”、1935年成立的“國際體育舞蹈聯合會”等。其中,英國皇家舞蹈教師協會對當時歐洲較為盛行的社交舞的舞種、步伐、姿態、方位等進行了較為規范的梳理與整盒,將華爾茲、探戈、狐步、快步定義為“摩登舞”后又將拉丁舞系的倫巴舞、斗牛舞、布魯斯納入其中定名為“國際標準交誼舞”,自此之后,體育舞蹈即國標舞的雛形及規范化的體系初步建立。在對體育舞蹈歷史起源追溯的價值更多的體現在學生在學習體育舞蹈中對舞蹈技術以外舞蹈文化的掌握,而反言之,舞蹈文化的掌握不僅僅可以助推其舞蹈技術的提高,更能提高學生的歷史文化底蘊,對其人格塑造及性格特質產生影響。
2.2體育舞蹈競賽文化的育人效能
談及育舞蹈競賽文化“黑池”舞蹈節旗幟鮮明的展現出了體育舞蹈項目特有的競賽文化。首先,“同場競舞”的競技形式與精神文化無論是從選手競技狀態與表演情緒的挖掘還是現場觀眾審美情趣的陶冶都完全符合人們對原始舞蹈藝術形式的推崇。其次,而在競賽過程中所凸顯的公平競賽、尊重對手、尊重裁判等競賽秩序也在長達近百年的發展過程中深入人心。再次,在長達百年的體育舞蹈競賽制度中,其競賽組織形式與細則也不斷修正以更加規范及高效的開展體育舞蹈競賽,從20世紀30年代體育舞蹈傳入中國并于1991年舉辦全國體育舞蹈錦標賽至今,無論是項目設置、組別增減還是賽事系列打磨與裁判隊伍監察都形成一種潛在的競賽制度文化。對體育舞蹈競賽文化的了解不僅能幫助高校學生從競賽制度等方面進一步了解這一項目,更有助于培養他們公平競爭的意識,奮力拼搏的精神以及遵守規則、尊重裁判、尊重對手的良好品質。
2.3體育舞蹈服飾文化的育人效能
在體育舞蹈所有的要素中,服飾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符號在人類社會長期的生活與工作中凸顯了其重要的藝術價值。體育舞蹈作為歐洲悠久的舞蹈藝術代表,其服飾的特征、起源、發展、變化都從側面體現出其作為歐洲舞蹈服飾文化縮影的重要價值。在體育舞蹈服飾文化中,無論是摩登舞系列男士溫文爾雅的燕尾服以及女士拖拽搖曳的大裙擺還是拉丁舞系列男士開胸包身的上衣和女士性感熱辣的緊身短裙都在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著些許變化。通過對服飾文化的了解,讓高校學生了解體育舞蹈服飾的演變歷程及其在這一過程中所包含的社會背景歷史文化。也有助于學生科學地選擇舞蹈服飾。同時從美學的角度提高學生的審美標準和內在涵養,實現其美育價值。
2.4體育舞蹈禮儀文化的育人效能
篇3
關鍵詞:禮儀課程;文化素質教育;禮文化;教學改革;探索
素質教育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而文化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文化素質教育主要是指通過人文學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養大學生的內在品格和修養,也就是塑造大學生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人文教育有明顯的教化功能,它作用于人的情感狀態,影響和改變人的價值觀、人生觀、個性等,最終目標是教會大學生學會與他人相處,學會做文明人。現在一般認為人文素質教育滲透在文學、藝術、歷史文化、哲學、倫理等學科中。而禮儀教育涵蓋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我國的傳統禮儀,強調內在德性的能動作用,把道德作為禮儀的依據,而不是把禮當作外在的、技術性的東西。因此,大學禮儀課程教學,應以能夠揭示種種禮儀動作的道德依據的理論為重點,也就是以禮儀理論及其文化底蘊的探討為重點。
多年來,在文化素質教育的理念下,在全院公選課“現代禮儀”、“社交禮儀”及旅游專業中的“旅游禮儀”課程教學和實踐中,我們進行了不斷的改革探索與實踐,積累了一些經驗,取得了一定的實效。該教學研究已納入學校教學改革的立項項目,其中“現代禮儀”課程于2004年被評為學院優秀課程。
一、研究課程教學目標,提升教育教學理念
禮儀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行為科學,是在社會交往中由于受歷史傳統、風俗習慣、、時代潮流等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的、為人們所認同和遵守的、以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為目的的行為準則與規范的總和。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看,禮儀是一個人內在修養和素質的外在表現;從道德的角度來看,禮儀是為人處世中,由道德倫理觀念所反映出來的行為準則;從民俗角度看,禮儀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律己敬人的習慣方式。禮儀素質的好壞直接反映出一個人或一個團體的知識水平、文化修養、心理素質和道德品質,以及由這些而綜合形成的外在的行為習慣。因此,大學生禮儀課程教學的目標就是歷史與現實的研究,弄清禮儀的起源、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科學地闡明禮儀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為現代禮儀的發展打下牢固的理論基礎。同時,還要明確現實生活中禮儀的原則、規范和標準,為人們提供符合一定道德要求、民族傳統和時代精神的較為系統完備的現代禮儀知識。教改實踐讓我們充分認識到,高校禮儀課程教學的關鍵在于:一是加強禮儀理論的教學力度,二是進行各種各樣的禮儀實踐活動。
在明確了教學目標和培養規格,提升了教育理念的基礎上,根據我院專業設置情況和禮儀教學實踐,我們重新修訂了“商務禮儀教學大綱”、“社交禮儀教學大綱”、“教師禮儀教學大綱”和“旅游實用禮貌禮儀教學大綱”。新大綱注重了禮儀教育與禮儀文化的有機結合,強調了禮儀規范的實踐訓練。新大綱具有如下特點:體現了民族性、世界性與時代性相結合和教學內容重新整合的原則;具有較豐富的模擬訓練和禮儀文化的理論內容。
二、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1.深化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
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體現著教育目標和培養模式。在提高和加強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理念下,構建現代的禮儀體系,要堅持民族性、世界性和時代性相結合的原則。一是繼承民族傳統禮儀中具有永恒價值和旺盛生命力的內容;二是吸收國際禮儀中具有積極作用和進步意義的內容;同時還要面向現代化,增加一些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反映時代精神的內容,綜合成一個新的科學,能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課程體系。為此我們進行了如下改革:
(1)將“禮”文化知識貫穿始終
中國是舉世聞名的禮儀之邦。錢穆先生說:“禮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中國人文精神的體現。大學生禮儀教育,由于學生已達到較高的文化水平,并且具備了一定的理論把握水準,因此應重在理論層面,以探討和把握禮儀文化的底蘊為主,包括禮儀的性質、起源和發展,禮儀的規律及禮儀的真、善、美等。在禮儀教學中,即讓學生“知其然”,知道應當怎么做,又讓學生“知其所以然”,懂得為什么要這么做。禮儀教育如果只是單純傳授禮儀的規范和具體操作的要求,而不注意對禮儀理論及其文化底蘊的探討和說明,那么這樣的禮儀教育實際上也是殘缺不全的。這樣的禮儀教育,雖然在培養學生循規蹈矩、照章辦事方面可以立竿見影,但卻不利于學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充分發揮靈活自主的創造精神,達到禮儀應用的更高境界。因為具體的禮儀規范即便包羅萬象,也不可能對所有情境中的禮儀都一無遺漏地做出明確的規定,而且許多杰出的禮儀典范,例如總理的許多禮儀風范,都是現代的禮儀規范中不可能找到先例的。所有這些,都有賴于對禮儀文化的深層把握。只有透徹掌握了禮儀文化的深刻底蘊,才有可能在無論怎樣的復雜的情境中,面對無論怎樣怪異或突發的問題,保持一種雍容大度、應付自如的禮儀風范,而不至于無所遵循,無所措手足而導致失禮。
(2)加強禮儀實際訓練和實踐
禮儀教育最終是要促進知向行的轉化,導之以行,落實到禮儀的行為上。而禮儀行為的生成,僅有禮儀的知識和要領的認識還不夠,它只是禮儀知識行為的指南,還必須有實際訓練,把教學和訓練結合,通過實際訓練,使禮儀凝結在學生的行為上,進而引導他們身體力行,付諸實現,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3)注重教材建設
文化素質教育的課程建設首先需要建立相應的教材體系。教材是教學的依據,切合改革思想的教材是改革見成效的主要保證。根據高等院校的教學實際,我院專門設立了教材建設基金,推出了一套鮮明的《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系列教材》。由課程組編寫,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生禮儀修養》一書就是其中之一。我們還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設計和制作了具有個性化特點的輔助教材課件,以提高教學效果。
2.深化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素質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個性化的學生,不僅體現業務素質,同時要注重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等。教學方法的不同,反映著不同的教與學及對教師與學生關系的認識,直接影響著教育質量。禮儀教育不是單純知識教育,它具有十分鮮明的操作性和實踐性。
由于禮儀課程具有操作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不應該只是采取單一的教學模式,還應該與模擬訓練和日常養成等方式有機結合起來。例如,大學生畢業后需要求職,因此求職方面的禮儀規范是學生模擬訓練的內容。另外,一是我院組建了禮儀隊,不定期為學校、我院所在市進行禮儀宣傳;二是每年舉行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次全院范圍的禮儀知識競賽;三是學院每年十月進行禮儀文化節。這些豐富多彩的禮儀實踐活動,使學生逐漸養成了文明禮貌的好習慣。
積極推進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是提高教育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有效途徑。禮儀課程組十分重視教學手段的改革。幾年來,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等,大力推進多媒體教學。一方面,我們自己制作3套CAI教學課件;另一方面,購置了多種禮儀教學光盤,建立了禮儀教學網站,大大提升了禮儀課程教學的現代化水平。
三、改革培養模式,優化培養體系
培養模式實質上是一個培養過程或培養控制的問題,它涉及眾多控制要素。育人主要有四個方面的要素,即知識、能力、素質、環境。對四個要素相互關系的處理方式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教育培養模式。為了優化培養體系,我們以提高素質為核心,以知識傳授為手段,以培養能力為重點,構建現代化培養模式。首先,我們積極探索實施禮儀教育與人文教育有機結合的育人機制。利用課內課外,各個教學環節激勵學生立大志,確定人生的追求目標;充分利用教學內容中人物的成長經歷和學科體系構建過程中所體現的人文精神去激發學生,使科學素質的培養與人文素質的培養緊密結合。其次,教學中以課堂講授禮儀知識、實驗室模擬訓練禮儀、日常養成和體現禮儀相結合。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我們采用了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將學生融入課堂教學的氛圍中,提高教學的實效性。例如,在詳盡介紹古代禮儀的形式和人文內涵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結合時代特征,為自己或社會設計傳統與現實相結合的富有人文精神的成年禮、婚禮、相見禮等:用學到的傳統書信知識,給父母、老師、同學寫一封格式規范、文字典雅的信件。學生對此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提出了許多很有創意的方案。通過培養過程的改革與創立,優化了培養模式和培養體系,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四、強化課程管理,促進課程建設
課程建設不僅是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學術水平問題,更重要的是管理問題。禮儀課程建設,需要強化課程管理。根據我院專業設置情況和禮儀教學實踐,禮儀課題組制定了“商務禮儀教學大綱”、“社交禮儀教學大綱”、“教師禮儀教學大綱”和“旅游實用禮貌禮儀教學大綱”。我們將課程教學大綱、教師教案、教學案例、實習指導、參考文獻目錄及教學光盤全部制成電子課件,掛在校園網上。課題組教師不斷地加強教學教研,分析研究教學內容、課程的理論體系、知識點,教學內容研究要求細化到教學單元、章節。建立了教師互相聽課、評教和學生評教制度。教師開展的互相評課評價意見,及時反饋給學生。課題組還積極探索對學生要以素質考核為核心,知識、能力、素質考核相結合的考試方法與制度。考試形式采取多樣化,如采用閉卷、開卷、論文、課題研究、現場模擬表演等考核方法,并給學生提供多次考試機會、分類分項進行考試。學生的總評成績:作業(10%)+項目考試(30%)+期末考試(60%)。
篇4
關鍵詞:茶文化;咖啡文化;差異
眾所周知,茶和咖啡已經成為風靡世界的主要飲品。茶的清香讓人心靜神怡,喝茶時清新而淡雅的意境更是讓人陶醉;咖啡的香醇令人癡迷,它的滋味更是讓人在舌尖回味無窮。中國是茶的發源地,這是鐵一般的事實,茶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滲入到人們的思想精神領域。同樣,咖啡對西方人的重要性也正如茶對中國人一樣,絕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如今,茶和咖啡已經被衍生為茶文化和咖啡文化,它們都象征著追求優雅、放松、靜心享受生活,注重品味的一種生活文化。然而茶與咖啡除了具有這些共性外,還存在著許多不同之處,這些差異更透析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值得我們一探究竟。
一、茶與咖啡的起源說
1、茶的起源
中國是茶的發源地,這是大家沒有疑義的。在中國的飲食中,茶有著非同尋常的地位,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日常生活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是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在這其中,茶就有著自己獨立的領域。同時,在我國歷史上,有一種說法在談到富人的生活情境時用“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形容,普通人家則過著“粗茶淡飯”的生活,從中我們可以曉知,不管是富貴還是貧窮,人們都離不開茶,茶在我們的生活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茶究竟來源于何時呢?
中國歷史上對于茶的起源有多種傳說,包括神農說,西周說,秦漢說,六朝說等,其中最為我們所熟知的則為神農說。在《史記》、《淮南子》、《本草衍義》、《神農本草經》等古籍中均有“神農嘗百草而得茶”的相關記載,唐代茶學專家陸羽也曾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1]相傳神農在采藥時偶然發現一種植物,后來便將其定名為“茶”。此后茶樹漸被發掘、采集和引種,被人們用作藥物,供作祭品,當作菜食和飲料。 由此,這一偶然的發現使得后人將茶這種飲品不斷發展,并得到了人們的普遍喜愛,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后來茶不僅是舉國之飲,更是在全世界范圍內流行起來。
2、咖啡的起源
咖啡是西方最受歡迎的飲品,其得到人們接受的程度并不亞于茶在中國的暢行。咖啡的起源也有種種不同的傳說故事。其中之一是根據羅馬一位語言學家羅士德.奈洛的記載:大約公元六世紀時,有位阿拉伯牧羊人卡爾代某日趕羊到伊索比亞草原放牧時,發現羊群吃了某種紅色果實后興奮不已,卡爾好奇地嘗了一些,食后自己確實也覺得精神十分爽朗,從此他就時常趕著羊群一同去吃這種美味果實。后來,一位回教徒經過這里,便順手將這種不常見的紅色果實摘回家,并分給其牡慕逃衙淺裕他們發現這種果子能令他們在祈禱時保持清醒,此后這種具有神奇效力的漿果便廣泛地流傳開來。據后來研究證實,這些漿果就是咖啡的種子。隨著人們越來越多的食用,這種苦中帶甜,又極為醇香的飲品被西方人所欲罷不能,成為日常生活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關于起源之說,兩者都帶有撲朔迷離的傳奇故事和神話色彩,為茶與咖啡的文化發展帶來了精彩的故事背景,同時在傳播過程中也引起了人們廣泛的興趣,得到眾人的普遍認可。
二、 簡述茶與咖啡特征之差異
中國人制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而且茶葉被分為多種類型,不同場合還有不同的泡法。喝茶時,需要注意茶葉適當拼配,要隨喝隨添,水溫適宜。同時,配著點心、干果等一起飲用,味道更加。茶有健身,治病等藥物療效,還具有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等功效。
現在比較流行的咖啡種類主要是意式咖啡和美式咖啡。其中意式咖啡,即意式濃縮咖啡,是一種口感強烈的咖啡類型。用意式咖啡作為基底,熟練的咖啡師可以巧妙的利用其與牛奶的交融形成各種精美的拉花圖案,使之成為一種拉花審美藝術。同時飲用咖啡還可以振作精神、增強思考能力,恢復肌肉的疲勞,還能幫助消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預防膽結石等疾病。
茶與咖啡有著各自特定的制作方法和品嘗方式,它們帶給人們不同的文化享受,同時,人們也可根據二者不同的種類和功效有針對性地進行選擇,使其疲憊的身心得到有效的舒緩。
三、茶文化與咖啡文化
1、中國茶文化的興起與發展
茶最開始是其藥用價值在民間流傳,隨著歷史的進展,逐漸轉為人們生活中的飲料,后更是成為一種文化。秦漢時期,巴蜀地區的人們已開始飲茶,文人已與茶結緣。有文字記載曰“吳主禮賢,方聞置茗;晉臣愛客,才有分茶”,即認為在社交活動中以茶待客始于三國時代,而禮儀化、程式化的飲茶一分茶確立于晉代。在晉代茶己成為人們的日常飲料,人們在飲用過程中開始賦予茶葉超出物質意義以外的品性。
“茶”蛻變為“茶文化”,就不得不提“茶道”。我國素來就有禮儀之邦的稱謂,其中“客來敬茶”自古就被尊奉為一則禮儀信條,不言自明,婦孺皆知。 “茶道”的形式有多種多樣,其中云南白族“三道茶”就較為有名,它以獨特的“頭苦、二甜、三回味”,早在明朝時被白家用來敬待客交友之道,并逐漸成為一種禮儀。至于后來斗茶品茗過程中嫻熟的手法,典雅的姿態,精美的茶具,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名揚四海,為各國所效仿。 除了上述顯在的文化禮儀蘊意外,還不得不提的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源頭―――儒、釋、道。 儒家向來強調一個“和”字,即天、地、人的中庸之道,而茶文化正是主張在飲茶中溝通思想,和諧氣氛,增進友情等等。 說到佛家,就必須要說禪與茶之間的奇妙關聯。 茶之味苦,飲后若甘,而參禪打坐,自明心性,最終也得出了“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的結論。 也就是說,禪和茶都是一個先苦后甜的過程,都是在苦澀中蘊藏著真諦的古樸文明;而老莊的道家思想,其核心是返璞歸真,道法自然,超凡脫俗,清靜無為,喝茶能使心境變得恬淡自然,仿佛和宇宙萬物合為一體,達到忘我、與世無爭的境界。[2]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的茶文化是儒、釋、道三家的合一,同時也是天地人的統一,物質與精神的統一,高雅與通俗的統一。
而茶文化的興起則是在盛世唐朝,茶史專家朱自振說道:“在唐代,荼去一劃,才有茶字;陸羽作經,才出茶學;茶始收稅,才建茶政;茶始邊銷,才有茶的貿易”,總之,是在唐代,茶葉生產才發展壯大,茶文化才真正形成。
在唐代,劉貞亮概括出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驅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精辟地道出了物質及精神文化,使我們充分了解了茶的功用及其所反映出的精神內涵。[3]之后,人們又賦予了茶更多的人文情懷,將茶品與人品,茶德與人德聯系起來,以茶的“君子性”來使茶文化與道德文化相聯系,用茶和飲茶的禮儀程式來達到使人修身養性的目的。此外,在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演變過程中,還逐漸形成了茶的品飲藝術,使飲茶向藝術化、審美化的方向演進,對茶樹、茶葉、茶具及品飲過程都賦予美的意義和形式,使茶文化成為了一種“怡情”文化。
真正使茶文化達到鼎盛的是在宋代,由于茶葉生產技術的進一步提高、茶區的不斷擴大、茶的種類也逐漸增多,在宋朝名茶的數量就達到200種左右。飲茶風俗在宮廷貴族和文人之間更為流行,而且也深入地傳到平民百姓的生活當中,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王安石《議茶法》記載:“茶之為民用,等于米鹽,不可一日無。”茶因此成為宋代社會普遍接受的飲品,由此茶肆、茶坊與茶館也漸漸興起。茶與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產生了聯系,出現了很多與茶有關的社會現象、習俗或觀念,使茶文化的內容更為豐滿。
茶文化的發展不僅提高了飲食文化的品位,而且滲透到社會各階層并漸漸形成頗具特色的制度、道德、倫理、風俗習慣、儀式禮節、修身養性等相對規范的茶文化,進而發展成為人們社會交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成為精神文化的載體。
2、 咖啡文化的興起與發展
在全球范圍內,咖啡被認為是消費最多的飲料。至21世紀以來,咖啡在中國也得到了人們普遍的接受。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壯大,人們的生活也日益富足,在這片以飲茶為主的土地上興然而起了對咖啡的熱愛,尤其得到了年輕一代的認可,逐漸而興的便是一股“咖啡文化”之風。在各個城市咖啡館、咖啡書店成為了人們看書、休息等悠閑生活的好去處。而這種最初只流行于西方國家追求自由、舒適、新穎、實效內涵的咖啡文化是怎樣逐漸形成的呢?這值得我們的深入了解,以便將這種文化更好的傳遞豐富起來。
產生于非洲埃塞爾比亞的咖啡,隨著全球交通的發展,信息交流的暢通,逐漸被世人所認識。目前,咖啡的出產地涵蓋了中西非、中東、東南亞、印度和太平洋地區等50多個國家。咖啡逐漸流行于整個西方國家,從上流社會的裝飾演變成百姓日常的必需品。[4]
而真正開始傳播咖啡“力量與熱情”文化內涵的則為法國,據說法蘭西民族中那種自由、浪漫的氣質與咖啡品質中的香甜十分吻合。后又在法國咖啡文化基礎上,演變出了定位為“您的鄰居”的為我們所熟知的美國星巴克咖啡文化,和在日本興然而起的“真鍋咖啡文化”。這里以美國為例,由于美國咖啡文化追求的是親切、輕松、休閑和大眾化,所以美國人的這種咖啡文化,使其著名品牌星巴克所到之處無不掀起一股咖啡熱浪。[5]美國人喝咖啡像進行一場無規則的游戲,隨性放任,百無禁忌,咖啡同時也深入到他們的生活而難以分離,影響之深甚至達到沒有咖啡就不算生活的地步,常常形成“我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的情景。
現今,咖啡文化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廣泛快速的傳播,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更適應了咖啡的味道和感覺,更把其看成是時尚的標志,這使得咖啡文化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曉,讓咖啡暢行于世界。
結束語
茶文化有著含蓄內斂又不失高貴的品性,咖啡文化則象征著一種隨性浪漫又不失理性的內涵。本文僅從粗略的層面將茶文化與咖啡文化進行了比較,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咖啡文化的無限魅力都給我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這兩種文化的交流與碰撞相信會隨著世界各國人民的不斷交流和文化的相互影響,擦出更為美妙的火花。(作者單位:西華大學人文學院)
參考文獻:
[1]徐曉樹.中國茶文化[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5.
[2]王建萍.淺析茶文化和西方咖啡文化的差異[J].上海:科技世界,2014(30).
[3]黃曉琴.茶文化的興盛及其社會生活的影響[D].杭州:浙江大學,2003.
篇5
一.照葉林的概念
20世紀初,東京大學中野治房教授引用德語lorbeerwalder來定義日本列島的常綠闊葉林。(目前還沒有規范的英文名稱Laurelforest)
二.照葉林的主要構成樹種
科:殼斗科(Fagaceae)
樟科(Lauraceae)
山茶科(Theaceae)
木蘭科(Magnoliaceae)
金縷梅科(Hamamelidaceae)
屬:櫟屬(Quercus)
栲屬(Castanopsis)
種:赤皮櫟(Cyclobalanopsisgilva)
青岡櫟(Cyclobalanopsisglauca)
日本櫟(Cyclobalanopsissessilifolia)
尖葉栲(Castanopsiscuspidata)
三.照葉林的特征
具有樟科植物的特征,葉片革質全緣、表面光亮,葉面常迎向陽光照射的方向。
青岡櫟(Cyclobalanopsisglauca)
四.照葉林的分布
從喜馬拉雅山的南部,經東南亞的北部山地、云南的高山,再沿長江南部的丘陵山地、朝鮮半島的南部,到日本列島的西南部。呈“半月形”。年均氣溫13-21℃。
引自上山等(1976)
五.照葉林文化
1.照葉林文化:1966年,大阪府立大學中尾佐助教授命名的。他從生態學角度提出的一種農耕文化。中尾教授認為照葉林文化具有從喜馬拉雅山的南部,到日本島的西南部之間廣泛分布的照葉林的基礎。是由熱帶形成的根部扦插的農耕文化在溫帶的一種適應型,與日本的繩文農耕有一定的關聯。因此,被認為日本文化的起源。
2.發祥地:中國云南省。
六.照葉林文化的主要特征
1.刀耕火種農業與雜糧栽培
2.飲茶習慣
3.作為禮儀食品餅的利用
4.食用壽司
5.去食物(蔬菜)中的苦澀味技術
6.漆器制作
7.蠶絲利用技術
8.麥的釀酒技術
9.大豆的發酵食品(醬湯、納豆)
10.魔世界秘書網版權所有,芋(Amorphophalluskonjac)的加工
11.柑橘與香蘇(Perillafrutescens)類的栽培
12.垂懸的墻壁(懸浮墻壁)安置結構
13.養鵜
14.五谷神話
15.洪水神話
16.歌謠
17.禮儀式的狩獵
18.在正月里作為禮儀食品芋頭的利用
19.八月十五晚上拜月
20.陰間觀念
21.信仰精靈
22.正月里來訪的異型神
23.天女傳說
24.鳥居與注連繩(保護神)
25.創世神話(天神格滋造天地)
26.茅(山神)與道教
27.卵生神話(是由宇宙卵孕育)
28.其他(搖擺,蹺蹺板等)
七.照葉林文化的發展過程與特色
1.前農耕階段(照葉林型的采集與半栽培文化)
以狩獵、捕魚和采集野果為主要生產活動。
去食物(蔬菜)中的苦澀味技術,油漆的利用,吃茶習慣,產堅果類的樹木、山芋等半栽培植物的廣泛利用,野蠶的利用。
還有一部分麻油等作物小規模栽培。主要是原始的耕作方式。
2.刀耕火種階段(照葉林型的刀耕火種文化)
以刀耕火種(雜糧和根部扦插)為主要生產活動。
飲茶習慣,漆器制作,蠶絲利用技術,大豆的發酵食品、樹薯的加工。
女媧、洪水神話、天女等各種傳說的廣泛傳播。
糯米類食物的開發與作為禮儀食品的廣泛利用。
歌謠,陰間傳說,作為禮儀食品芋頭的利用,中秋,禮儀式的狩獵。
3.水稻栽植階段(水稻栽植文化)
以水稻種植為主要生產活動。
在上述特色的基礎上,又增加了養鵜習慣,正月里來訪的神,燒餅的制作,垂懸的墻壁(懸浮墻壁)安置結構的開發等文化特色。
八.照葉林的樣本——綾町照葉林
原始天然林(約1,700公頃)
位置:日本宮崎縣
植物:野生植物146科848種
篇6
關鍵詞:酒;酒的起源;差異與對比;民族特征
一、酒文化
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兩個國家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交流,早在公元724年唐代高僧鑒真就應榮睿、普照等日本學僧的邀請到日本傳授佛教。鑒真到達日本后,為日本天皇、天后、皇太子及440多名僧人受戒。鑒真的東渡,不但給日本帶去了中國的佛教思想,還帶去了中國的建筑、雕塑、醫學、酒的釀造等技藝。所以中日兩國的酒文化有著許多的共通點,但由于兩國的社會環境與歷史境遇的不同,可以說日本的酒文化已經成為日本民族的特色之一。
二、中國酒文化的發展史
中國作為是世界上最早釀酒的國家之一,酒也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原始社會里,就出現了最早的天然果酒,“猿猴造酒”的古代傳說也正是建立在這種天然果酒的基礎上,不過猿猴造酒的這種酒,與人類釀的酒是有本質區別的,充其量也只能是帶有酒味的野果。人類進入舊石器時代的后期就具有了野果自然發酵釀酒的知識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社會進入新石器時代,這時自然發酵而成的果酒和用乳釀制的酒,可以說是最原始的酒,隨著人類進入農業社會,谷物釀酒取代了天然果酒,這標志著酒已經開始作為一種人類創造的物質出現在社會生活中,人類已經有了自覺的飲酒需求。在上古時代酒主要用來祭神,由于人類社會的發展,酒在生活中的作用也逐漸發生了變化,成為了人類關系的劑以及社會禮儀的表現。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是很重要的美德,在《禮記》中就有“無酒不成席”的說法,由此可見酒是禮儀的表現形式之一。飲酒也成為了中國人的一種生活習慣。
中國的名酒有很多,例如山西省汾陽縣杏花村的汾酒就是其中一種,早在唐代時期就很負盛名。傳說明末時期闖王李自成率兵路過杏花村,村民獻上汾酒以表敬意,李自成醉倒三日后口中仍然殘留余香便驚呼道“真是好酒啊!”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尋,牧童遙指杏花村。”指的就是汾酒。
三、日本酒文化的發展史
日本酒文化的起源就比中國要晚一些。在日本,關于酒的最早記錄,出現在《三國志•魏書》“東夷傳”中“倭人”部分——在日本此書叫做《魏志倭人傳》。那里面已經有了“人性嗜酒”的記載。繩文時代大量江南地區的農民為躲避戰亂,逃往海那邊的島嶼,于是帶來了水稻的耕種技術,日本利用稻米開始了他們的釀酒歷史。在鐮倉時代朝廷的釀酒機關是寺院,所以僧侶們都有很好的釀酒技術,由于當時人們的生活和寺院有著緊密聯系,酒類從朝廷向民間開始作為商品流通。在日本的制酒方法上看最接近中國白酒釀制方法的是日本的“燒酌”,這種酒的制作方法主要是蒸餾,因而酒精含量較高,著名的就是沖繩生產的“滄盛”,總之,經過中華文化的熏陶和本地人的努力,日本人的釀酒技術在中世紀真正成熟起來.。如今飲酒已經成為日本人的一種生活習慣。
四、中日酒文化的差異與對比
中日文化由于社會環境和歷史境遇的不同,酒文化所反映出來的國民性以及禮儀表現的也有很大的差異,由于日本人含蓄內斂的性格,常常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來考慮,當他們說干杯的時候不必一飲而盡,只需按照自己的酒量量力而行,所以日本人沒有勸酒的習慣。而中國人性格比較豪放,在飲酒時說道干杯,就必須把自己杯內的酒喝完。在招待客人時,認為要把客人喝到盡興才能表現出自己的誠意,所以常常會互相勸酒。
篇7
關鍵詞:學校/禮儀教育
正文:
目前,學校禮儀教育正呈方興未艾之勢。不少學校不僅將禮儀教育納入了一、教育內容的統籌安排
學校禮儀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理應從娃娃抓起,并貫穿學校教育從幼兒園、小學、中學直到大學的全過程,因此必須對各級學校、各個階段禮儀教育的內容進行全面規劃和統籌安排,形成一個完整的禮儀教育的系列。否則,就難免出現相互脫節、各自為政因而導致教育內容交叉、重復或缺失、疏漏等情況。
事實上,這些情況已經不同程度地發生了。以出版為例,如中國婦女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我們是禮儀之邦書系》。這套書系包括《幼兒禮儀》、《小學生禮儀》、《中學生禮儀》和《大學生禮儀》四個分冊,應該說,在內容安排上還是比較注意并且也是處理得比較好的。但盡管如此,不少內容還是出現了多次重復的情形,如儀容禮儀和舉止禮儀,不但四個分冊都涉及到了,而且《中學生禮儀》和《大學生禮儀》兩個分冊中還出現了不少陳述雷同的地方。誠然,諸如此類的禮儀規范,無論是小學生、中學生還是大學生,都應該學習和遵循,但作為教育內容,卻可以而且應該將相關的內容集中安排在某個階段,或者對相關內容作出不同層次的分解而分別安排在不同的階段,盡量減少或避免內容上的重復或交叉。
一方面,是內容重復或交叉,另一方面,則是內容缺失或疏漏。但無論是重復、交叉,還是缺失、疏漏,其原因都在于缺乏全面規劃和統籌安排。今天,禮儀教育正在大踏步地走進小學、中學和大學的校門,應該說,對禮儀教育的內容進行全面規劃和統籌安排,已經是刻不容緩了。
二、教育方式的多元選擇
禮儀教育不是單純的知識教育,它具有十分鮮明的操作性和實踐性。所謂禮儀教育的操作性,是指禮儀教育與實際操作密切相關。對于具體的禮儀規范,了解它是一回事,而進行實際操作又是一回事。如果把禮儀規范只是當作一般知識來傳授,“光說不練”,是行不通的;只有經過實際的訓練,禮儀教育才能收到較好的成效。所謂禮儀教育的實踐性,是指禮儀教育具有知行統一的要求。學了禮儀,知道了禮儀的規范和要求,就應該付諸行動,按禮儀的規范、要求去做。如果學了禮儀之后,掌握了有關的禮儀知識,并且也會實際操作,但就是不愿身體力行;學的是一套,而實際做的則是另一套,這樣的禮儀教育肯定是不成功的。
由于禮儀教育具有操作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因此在教育過程中,就不應該只是采取單一的課堂講授的方式,還應該與模擬訓練和日常養成等方式有機地結合起來。如果說,課堂講授重在傳輸禮儀知識,那么,模擬訓練則重在體現禮儀教育操作性的特點,而日常養成則重在體現禮儀教育實踐性的要求。理想的禮儀教育模式,應該是這三種教育方式珠聯璧合的結晶。
與教學方式相聯系的,還有教育考核及其標準的問題。既然學校禮儀教育需要綜合采用三種教育方式,那么這種教育的考核,當然也就不可能只是采取通常的卷面考核的辦法,還應該考查實際操作能力和水平,而尤其要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實際考核學生是否已經養成了良好的禮儀習慣和禮儀風范。只有這樣,才可能對學生的禮儀學習情況作出真實、全面、準確的考核和評價。三、教育重點的分段把握
禮儀教育雖然具有十分鮮明的操作性的特點,但這決不意味著禮儀教育只需要學習具體的禮儀規范,禮儀教育的理論層面,包括禮儀的性質、禮儀的起源和發展,禮儀的規律及禮儀的真、善、美等,也是禮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禮儀教育中,既應當讓學生“知其然”,知道應當怎樣做,還應當讓學生“知其所以然”,懂得為什么要這樣做。禮儀教育如果只是單純傳授禮儀的規范和具體操作的要求,而不注意對禮儀理論及其文化底蘊的探討和說明,那么這樣的禮儀教育,實際上也是殘缺不全的。這樣的禮儀教育,雖然在培養學生循規蹈矩、照章辦事方面可以立竿見影,但卻不利于學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充分發揮靈活自主的創造精神,達到禮儀應用的更高境界。因為具體的禮儀規范即便包羅萬象,也不可能對所有情境中的禮儀都一無遺漏地作出明確規定,而且許多杰出的禮儀典范,例如的許多禮儀風范,都是現代的禮儀規范中不可能找到先例的。所有這些,都有賴于對禮儀文化的深層把握。只有透徹掌握了禮儀文化的深刻底蘊,才有可能在無論怎樣復雜的情境之中,面對無論怎樣怪異或突發的問題,保持一種雍容大度、應付裕如的禮儀風度,而不至于無所遵循,無所措手足而導致禮儀失范。
禮儀文化的深層把握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是否在學校禮儀教育的每一個階段,都要突出這方面的內容呢?顯然不是。這里所涉及的,實際上是禮儀教育的操作層面和理論層面,在禮儀教育過程中如何把握的問題。如果從實際情況出發,那么不同階段的禮儀教育,其重點應該是有所不同的。
篇8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
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杰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上古黃帝垂衣裳,起源就在黃帝時代。記載是這樣,當然年代太久遠也沒有文物可以考證。
篇9
禮儀是人類文明發展、積淀的結果。它是人類社會生活中,在語言和行為方面的一種約定俗成的、要求社會成員必須共同遵守的準則和規范。在漢語里,“禮”和“儀”最初是兩個詞,各有各的含義。“禮”主要有四層意思:一是政治制度;二本謂敬神,引申為表示敬意的通稱;三是表尊敬或隆重而舉行的儀式;四是指禮物、禮品。“儀”的含義包括:法度、準則;典范、表率;儀式、程序、容貌等’。體育禮儀主要是指人們在體育交往中所應該具有的相互表示敬重、親善和友好的行為規范。在某種意義上說體育禮儀是儀表、服飾、語言、禮貌禮節以及典禮儀式在體育文化活動中的綜合運用。它僅僅是禮儀文化在體育方面的具體體現。在很大程度上是與運動規則相同的。
1.1體育禮儀的內容
體育禮儀的內容可以從體育禮儀的要素和不同組成的體育禮儀兩個方面來說明。體育禮儀的要素與禮儀的內容是大致相同的,包括儀表、服飾、語言、禮貌禮節、典禮儀式等。在體育禮儀中,服飾規范往往因為運動項目的不同或運動規模的大小而有所差異。學校體育禮儀主要包括:課余體育禮儀,體育課堂禮儀,比賽禮儀,體育觀賞豐L儀,體育服飾禮儀,體育語言禮儀,體育教師禮儀等等。
1.2體育禮儀的特征
1.2.1體育禮儀是禮儀規范在體育領域的集中體現,體育禮儀具有時展性
體育禮儀是符合禮儀的具體規范,禮儀作為一種文化范疇,必然具有濃厚的時代特色。任何時代的禮儀由于其時代的特性和內容,往往就決定了它的表現。時代的特色對文化沖擊的烙印是巨大的,可以說,每個時代的文化正是時代變遷的縮影,禮儀文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發展。。一方面是社會自身的進化使禮儀不斷完善發展禮儀習俗隨著時代、地域和對象的不同而變化;另一方面隨著外交范圍的擴大,東西方各國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各種因素的滲透,使我國的禮儀在歷史傳統的基礎上又賦予了新的內容,任何國家民族的禮儀都具有自身的歷史傳統和民族特色,而任何時代的禮儀都體現著時代的要求和時代的精神。
1.2.2體育禮儀與民族傳統習慣相一致
禮儀以傳統歷史文化為背景經歷了漫長的歷史,中國禮儀已經推演成為一種有特色的中國文化傳統內容’。現在,面臨全球一體化發展趨勢。中國禮儀所面臨的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就是:實現現代化轉化。可以說,體育禮儀正是中國禮儀、中國文化在實現現代化道路上的一個很好的探索成果。禮儀的價值在于主體的文明程度得到不斷提高,使社會主體的整體和諧度得到徹底改善。北京2008奧運會不僅給中國帶來了尊嚴和榮耀,中國也因此變得更加開放、更加民主、更加和諧。體育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它萌芽于原始社會,和人類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以及早期的生產勞動實踐有著直接的聯系。
1.3體育禮儀的人文意義
1.3.1體育禮儀是體育文化的重要體現,體育禮儀發展伴隨著各種文化的融合
中國作為一個具有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美稱。據史書記載,我國自夏朝開始,就具備了禮儀的雛形。禮儀從春秋發展至今,在其現代化的過程中,體現了中國文化全球化過程中,國際化、民族性的相互矛盾與融合,是傳統文化和現代潮流的沖突斗爭的和諧產物,是不同亞文化共榮同存的表現。體育禮儀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的“射禮”,在現代西方體育大行其道、中國體育國際化的過程中,中國體育不得不接受西方體育文化禮儀的洗禮。但在由于早期二者的結合過程中,采用了一種激進的方式迅速完成“西學東漸”,在后期往往出現“排異反應”。在諸多不斷出現的排異反應之后,我國開始重拾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體育文化禮儀中的精髓,開始進行體育禮儀文化現代化的重新定位,找到一條體育禮儀“國際化”和“民族性”相結合從而更好地實現“帕累托最優”的運作模式j。隨著近年來體育國際交流的發展,特別是奧林匹克運動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西方的體育文化開始在世界范圍內傳播,包括高爾夫球、網球、足球等項目特定的禮儀方式和文化內容隨著賽事舉辦地的不斷擴散而傳播開來,各國都成立了相應的賽事推廣部門,通過賽事的傳播和舉辦傳播體育項目特有的禮儀規則,同時傳播相對應的文化。
1.3.2體育禮儀的規范作用
用禮來規范和節制人的行為的傳統思想,對于有效的制止當前體育界濫用藥物,賽場斗毆。賄賂,裁判,過分職業化和商業化等一些有悖奧林匹克精神的弊端都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J。隨著各種競技項目要求越來越高,體育禮儀也制定相關法律法規限制其過度操作,使體育禮儀走向規范化。在比賽中不能因為商業或其他原因來確定比賽環境,以避免某些不公平競爭的現象發生。其次,在對體育參與范圍進行限制的基礎上,應該制定法律法規來確保體育禮儀的規范化,體育禮儀的規范化并不只是在運動會開幕閉幕上所舉行的一系列儀式的規范化,更應該是在比賽過程中對公平競爭的體育道德,重義輕利的體育精神的貫徹程度,對于教練員、運動員、裁判員、觀眾以評論人員種種違背體育道德和體育精神的行為應該從法律上進行處罰,以合適的法律法規來規范競技禮儀:。
2學校體育禮儀現狀和缺失原因分析
2.1學校體育禮儀的現狀簡析
總的來看,目前我國學校體育禮儀的大方向是健康發展的,但也存在著諸如此類的不樂觀現象,比如:在學校,相當一部分學生體育課中不懂禮讓,不聽體育老師的組織安排,體育課上服飾的不正確,體育語言的不文明,體育課堂禮儀不規范;在比賽中毫無秩序的口哨聲和不時響起的喇叭聲;球場上球員間的爭執和打架;一部分學生在賽場內外缺少對他人的理解和寬容,喜歡意氣用事、情緒沖動,動輒惡語相向、拳腳相加;比賽中漫罵裁判賽場上頂撞裁判員、故意沖撞絆摔對方隊員、球迷蓄意的不文明行為、“京罵”、“省罵”、“市罵”等屢見不鮮,當學校體育賽場上的種種不禮貌行為被大眾媒體放大出來時則更顯突出。這些現象暴露出我國民眾體育禮儀的欠缺,同時也反映了我國學校體育禮儀培養體系的不健全。
2.2學校體育禮儀缺失原因分析
2.2.1體育禮儀教育的缺失
學校體育禮儀的普及教育主要是通過體育課以及課外體育活動的方式,由學校組織進行體育項目及相關禮儀知識的教育,我國這個層面的體育禮儀普及教育基本處于空白狀態。從學校教育層面來看:目前,國內體育課的基本授課方式是體育老師教授學生如何熟悉并運用體育項目進行身體鍛煉,在授課時間上,體育道德和體育禮儀只占極小比例甚至完全沒有涉及。對體育課程教學的結果檢測也多是通過學生的體能測試的方式¨。體育禮儀教育的缺位對于廣大民眾缺乏體育禮儀知識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2.2.2應試教育的影響
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禮儀素養教育實效不明顯,表現出先天不足。進入高校后,教育的重點又在知識技能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上,忽視禮儀素養層面的培養表現出后天失調。一些學生從小養成唯我獨尊的心態,不尊重長輩,不敬重老師,這種現象在大學生中早已司空見慣。一些學生遵守社會公德的意識薄弱,一些學生與人相處,缺少友好善良的愿望,缺少對他人的理解和寬容,容易意氣用事、情緒沖動,動輒惡語相向、拳腳相加。
2.2.3體育教師自身素質的影響
體育教師自身缺乏體育禮儀素養,無法給學生做好良好的榜樣作用,從而不能影響學生對體育禮儀的學習和認識。教師適當的形象設計,優雅的舉止,瀟灑的風度,是影響體育教育活動和教育效果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2.2.4外來文化的沖擊與社會負面效應的影響
在世界一體化的今天,由于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一些傳統的思想觀念正受到形形“新思潮”、“新事物”的挑戰,倫理、道德領域出現了某些紊亂,正處在各種觀念初步形成時期的大學生對傳統的社會倫理價值標準的認同度普遍降低,加之學生缺乏對新舊觀念整合的能力和經驗,因此,在傳統的道德思想和現代的生活方式交叉并存的狀態下,大學生群體往往感到無所適從,而新鮮的外來文化更容易被他們所認同與接納。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對禮儀文化知識的系統學習與接受。
3重構學校體育禮儀的對策
3.1更新觀念,在體育教學中滲透體育禮儀教育
長期以來,學校體育教育過于看重動作技能及技戰術的傳授,完全忽視了體育教學中的禮儀教育成分。因此,高校領導要高度重視,充分調研,把禮儀教育納入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課程之列。在運動場上因發生不文明行為而斗毆是學生打架斗毆的一個主要因素。賽場上頂撞裁判員、故意沖撞絆摔對方隊員、球迷蓄意的不文明行為、“京罵”聲等等屢見不鮮,這與我們的學校體育教育不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和責任。在大力推廣素質教育的今天,在學校體育教育教學中實施禮儀教育,提高學生的文明素質刻不容緩,廣大體育教師、工作者應引起高度的重視,把體育禮儀教育提升到實施素質教育的高度,作為德育的一個重要內容,要充分認識到這個問題的迫切性和深遠意義。充分利用體育禮儀實踐操作性強、教育內涵豐富的特點,結合體育教學是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身體活動之中,使學生的行為表現直接受到實踐的檢驗,有利于教師有針對性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培養良好的社會行為的特點,積極引導,充分挖掘體育文化中豐富的體育禮儀教育因素,通過禮儀教育與訓練使學生樹立起一種內心的道德信念和行為修養準則,從而提高自我約束、自我控制能力,塑造出良好的禮儀風范,出眾的形象風采,使學生既具有自尊、尊人之本,更具有立足、立業之源。
3.2加強教師和學生禮儀修養
名師出高徒,教師的素質是素質教育成敗的關鍵,加強體育禮儀教育首要任務是提高教師的禮德修養水平¨。教師不僅要有精深的專業知識,還必須適應時代和實踐發展的要求,成為一個講禮儀的楷模。體育禮儀教育涉及心理、形象、語言、體態、人際交往等方方面面的知識和技能,要求教師必須在具備厚實的專業功底、廣博的知識面的同時,還要通曉種種體育禮儀規范的操作與科學的教學、訓練方式。更重要的還要求教師一定要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行動表現出良好的禮儀風范,做到言傳身教,讓學生在其中耳濡目染,得到熏陶和滋養。高校要以師德建設為重點,切實加強隊伍建設,促使廣大教師以德育人、以“禮”服人、以德施教。開展多彩的體育禮儀活動人對任何事物的接受都是在一定的思想認識下完成的,要加強學生的體育禮儀教育就不能不了解他們對體育禮儀教育的認識。要深入了解學生身心健康的要求,采取有針對性的方法和措施,有目的、有系統地貫穿到每一堂教學活動中。因此,我們要認真抓好課堂教學這個主要環節,在教學過程中如在整隊和調動隊伍時,教育學生互相尊重、禮貌互讓,在練習時互相幫助、團結協作,競賽中遵守規則、尊重裁判、尊重和體諒對手、勝不驕敗不餒,在觀看比賽時要保持安靜、鼓掌要適時適度等等,在有限的時間里使每一堂課都充滿活力和生機。
3.3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營造文明育人環境
當今,創造良好的校園環境,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樹立健康的學習榜樣,對大學生規范自身行為,逐步提高自我約束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學校要從硬、軟件兩方面著手站、網站。①重視學生刊物、廣播等宣傳主陣地建設,以正確的輿論弓I導人,為青年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輿論氛圍。②積極開展禮儀教育活動,充實和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內容,促進大學生禮儀培養。如開展禮儀講座、大學生禮儀大賽、文體活動等活動,把禮儀教育融入到各項活動中來,潛移默化地教育和培養學生。③教管結合、獎懲并重,加強大學生學校體育禮儀教育。把禮儀表現納入綜合測評、評獎評優標準中,讓同學之間互相監督,鼓勵學生注意平時和各種比賽中的禮儀表現,從生活細節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提高自身的體育禮儀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篇10
摘 要 本文主要結合空手道運動的特點,采用多種方法并運用相關美學的基本原理,探討了空手道運動的美學特征,空手道最突出的美學特征是體育美,本文著重從空手道的文化內涵分析其體育美,使空手道美學中的人文精神得到更廣闊的發展與運用,營造空手道新世紀體育美學的大廈。
關鍵詞 空手道 體育美 人文精神
一、前言
空手道是一項起源于中國武術的運動。在日本,經過長期發展與改造成為一個重要的武技項目。空手道的形成是無限智慧的結晶,目前空手道運動已經在國際上得到極大的推廣與普及,這已然暗示著空手道不僅僅是某個國家的一項運動,而是面向世界的運動項目。空手道的傳播凸顯了人類發展理想中蘊涵的終極關懷的人文精神,在健康、正義、善良、協作等價值中在天人合一以及和而不同意境中體現得尤為突出。本文從該項運動的禮儀、規范和健康的人文美來展現空手道運動的人文精神魅力。
二、禮儀是空手道人文精神內涵的外在表現
對一個人來說,禮儀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和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一個社會來說,禮儀是對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序、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而對于空手道來說,禮儀是空手道精神內涵的代表,是自我超越,堅忍不拔的信念,是追隨尊嚴、忍耐、感激的人生信條。空手道吸收中國古代儒家和佛教禪宗思想的信義、仁愛、清廉、勇武的傳統文化思想,并融合日本武術道精神,形成了具有獨特而鮮明特征的空手道禮儀文化。
在格斗中不重禮節,則等同于野蠻的行為,因此,禮儀作為空手道文化內涵和武道精神的外在體現,其有著嚴格的要求和規范。空手道的禮儀分為兩種:一種是立式禮,即鞠躬禮;一種是坐式禮,即跪拜禮。立式禮是空手道中最頻繁的禮節,在進出道場、訓練開始前,訓練終止時,后輩遇到先輩,師生相遇時都要行立式禮,表示互相尊重。在空手道禮儀中,有一種禮語“OUS”,它的含義是耐心、尊重、感激以及堅持。在訓練時,這種禮語還起到了對自我的一種鼓勵,對自我精神的支持。空手道的訓練是非常辛苦的,為了克服自己的沮喪心態繼續訓練,必須有耐性與決心,那就是“OUS”。在進入道場、練習完畢、回應教練等每一個環節都要行禮并大聲說“OUS”。禮儀作為空手道文化的精髓,必須嚴格遵守這一規則,每一個學者必須不折不扣踐行“禮”的要求。
三、規范是空手道運動的行為準則
空手道十分注重其文化宗統的傳承,各流派有著十分嚴格的技術規范和行為規范,以確保它們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能正本清源不被異化。空手道之所以能迅速發展,乃至現在風靡全球而始終保持其原汁原味的技術風格,跟其嚴格的規范有著密切的關聯。
在技術中,強調“一擊必殺”的威力與“寸止精神”的統一,空手道是人們在生產、斗爭實踐中發展起來的一項搏斗運動,具有很強的實戰攻擊性,追求“一擊必殺”的威力,并將此作為組手比賽中評判選手技術是否得分大的精神要旨。但同時又需要強調人性化,避免造成傷害事故發生,所以需要點到為止的“寸止精神”。這同時也是空手道練習者的道德規范。
在訓練場上,任何情況下學員都絕對要服從教練的安排,學員進入空手道道館必須嚴格遵守道館紀律,時刻保持精神飽滿的狀態,對技術要刻苦學習,追求高超的技藝,要隨時準備迎接各種困難的挑戰。
四、健康是空手道參與者的終極目標
人類,是所有生物中最能夠自我欣賞的物種,所創造的文化具有高于任何物種的獨特審美價值。對于健康的追求,是體育主要表現的一種具有自身特點的人文精神,其最終的目的就是追求更加和諧的身心。空手道作為武道項目,始終以身心健康為終極目標,從內到外,無不流露出健身和人格修養之價值。空手道通過嚴格的訓練,使學者達到一定的自控水平,使人的精神和肌體更加協調,更高地追求身心的統一,內外的統一,精神和力量的統一。在空手道練習中,對身體的力學結構、力量的集中與放松、速度的控制、肌力的強化運作、節奏與時機、腰勁、呼吸等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在練習中,要有不斷突破這樣難點的毅力,才能算作正真的空手道學者。
空手道素有“君子之拳”的稱號,正是因為它有道義精神與止戈為武的宗旨。在與對手切磋時,為了保護對手,不使其受傷害,所以空手道要講究寸止原則,在擊中對手前一寸處停止,不能直接擊打,在使用摔技時,必須要保證對手安全著地,否則視為違反空手道宗旨。可以看出空手道的理念涵蓋了心理和精神人格的發展,倡導個人修養和武道修為,這其實與中華武道理念是相通的。
五、總結
對于空手道人文精神的淺析這只是皮毛,本人因才疏學淺,對空手道的人文價值只能先從皮毛出發,對比中華武術,從這些皮毛其實也能看出中華武術發展的不足,中華武術文化博大精深,派系眾多,各自之間的禮儀、規范都有所差異,很難達成共識,希望中華武術能多學習同類項目的發展,創出一條全新的中華武術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 郭建平.空手道教學與訓練[M].湖南: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