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經濟帶相關政策范文
時間:2023-10-30 17:30: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長江經濟帶相關政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16-0006-02
引言
長江經濟帶是整個長江流域最發達的地區,也是全國除沿海開放地區以外,經濟密度最大的經濟地帶。與沿海和其他經濟帶相比,長江經濟帶是我國今后十五年經濟增長潛力最大的地區,應該成為世界上可開發規模最大、影響范圍最廣的內河經濟帶。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有利于挖掘中上游廣闊腹地蘊含的巨大內需潛力、優化沿江產業結構和城鎮化布局、縮小東中西部地區發展差距、建設陸海雙向對外開放新走廊,培育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以及保護長江生態環境,引領全國生態文明建設。
因此,長江經濟帶的發展為吸引FDI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同時相信FDI也將會促進長江經濟帶更好地發展。
一、長江經濟帶發展方興未艾
長江經濟帶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經提出,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國家政策的重視,長江經濟帶已成為產業轉移、區域協調發展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為我國綜合實力最強、戰略支撐作用最大的區域之一。
長江經濟帶覆蓋沿江多省市,橫跨東中西三大區域,優勢獨特、發展潛力巨大。長江經濟帶首尾的重慶江北嘴和上海陸家嘴國家級金融核心區已逐步發展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并和國際經濟關聯密切的金融中心。《國務院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長江經濟帶將全面推進新型城市化發展,提升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國際競爭力,培育發展長江中游城市群,促進渝蓉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推動黔中和滇中區域性城市群發展,優化沿江城鎮化格局,科學引導沿江城市發展,強化城市通網絡建設,創新城鎮化發展體制機制。
二、長江經濟帶吸引FDI的優勢
(一)綜合優勢明顯
1.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長江經濟帶橫貫我國腹心地帶,連接東、中、西三大地帶,與京滬、京九、京廣、皖贛等南北鐵路干線交匯,承東啟西,接南濟北,通江達海。
2.資源優勢。長江經濟帶不僅具有豐沛的淡水資源,且礦產資源儲量大、種類多,還有眾多著名的旅游資源和豐富的農業生物資源,開發潛力大。
3.產業優勢。長江經濟帶是我國最重要的工業走廊之一,鋼鐵、汽車、電子、石化等現代工業的精華大部分匯集于此。此外,大農業的基礎地位也居全國首位,沿江九省市的糧棉油產量占全國40%以上。
4.城市密集,市場廣闊。沿江城市群多,勞動力豐富,市場廣闊。居民收入水平相對較高,各種消費需求也十分可觀,對FDI有很強的吸引力。
(二)國家政策支持
國務院總理2014年6月11日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指出,發揮黃金水道獨特優勢、建設長江經濟帶,是新時期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和對內對外開放相結合、推動發展向中高端水平邁進的重大戰略舉措,可以促進經濟發展由東向西梯度推進,推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縮小東中西差距;能優化經濟結構,形成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互動,打造新的經濟支撐帶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開放合作新平臺。
國家出臺了《國務院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規劃》等以推動長江經濟帶的全面發展。政策指出,要把長江經濟帶打造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同時,為推動長江經濟帶協調統籌發展,相關部門還召開了長江沿岸中心城市經濟協調會、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以及長江中游城市群省會城市會商會。這不僅充分利用了沿江地理環境優勢,還能促進城市帶經濟與自然和諧發展,為吸引FDI提供了廣闊市場前景。
(三)地方政策支持
長江經濟帶沿線地區充分利用國家政策和地理優勢,出臺相關政策建議以促進當地經濟快速健康發展。例如,安徽省打造長江沿線黃金旅游帶,規劃低空飛行游覽線;重慶市提出把重慶建成長江上游經濟帶西部中心樞紐;湖北省加快把武漢打造成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全國性鐵路路網中心、公路路網重要門戶以及國家重要門戶機場;江蘇加強與上海自貿區全方位對接,主動參與“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加快開放型經濟轉型升級。這在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為吸引FDI的進入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三、FDI為長江經濟帶發展增速
(一)FDI能推動技術進步
FDI不僅能帶來先進的技術設備,還能促進相關產業的技術進步。通過市場競爭、商業往來和人員流動,擁有先進技術的外企對當地企業能產生示范效應和擴散效應,能進一步推動當地企業的技術進步,縮小地區間技術水平的差距。
(二)FDI促進產業組織結構升級
跨國公司的大型投資項目,能明顯提高所在產業的生產集中度,產生規模經濟效應。此外,大型跨國公司還促進了零部件制造、維修和相關配套產業的興起和發展。全球化生產程度越高的企業,越需要在世界各地培養技術水平相當、產品質量符合要求的合作企業。當FDI進入時,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會提高當地化程度,這也就帶動了我國相關產業以及產業技術的進步。
(三)FDI能促進高技術產業投資
技術貿易中的重要領域之一是高技術產品出口,而高技術產品是中西部地區的薄弱產業。高技術產業的技術水平及科技含量高、更新速度快、對傳統產業的滲透和帶動能力都很強,對經濟的發展促進作用大,FDI的進入能幫助沿線中西部城市解決高技術產品技術問題,推動當地高技術產品的發展和整體經濟水平的提高。
四、發展長江經濟帶,吸引FDI的政策建議
(一)明確戰略重點布局,以良好環境吸引FDI進入
在宏觀謀劃上,長江經濟帶應明確四大戰略重點布局:一是重點打造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三大中樞經濟帶,形成產業轉移、方式轉型、交互滲透和融合共榮的依托平臺。二是做大沿江航運中心,以上海、武漢和重慶等國家樞紐港城市為核心,做大做強上中下游航運中心,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的中軸紐帶作用,連接貫通三大城市群的要素、產業和市場,推進經濟帶一體化升級。三是提升中上游發展水平,加速長江中上游腹地開發,縮小差距,對接長江下游的長三角地區,形成經濟帶首尾呼應協調共進格局。四是推動“兩頭”開發開放,東頭上海以自貿區載體建設為新引擎,啟動新一輪開發開放,擔當經濟帶龍頭。西頭以重慶為樞紐推進中印緬孟和中巴兩個經濟走廊的建設,連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形成長江經濟帶東聯太平洋、南抵印度洋、西通大西洋、橫跨亞歐的全方位開發開放格局。只有明確了長江經濟帶的戰略布局才能創造良好的大環境,吸引FDI的進入。
(二)實現六個轉型升級,以堅實基礎吸引FDI
在上中下游聯動方面,著重實現六個轉型升級:一是升級綜合運輸體系,配合長江黃金水道的改造提升工程,跟進鐵路、公路、港口配套,構建貫通經濟帶、銜接順暢、安全高效的綜合運輸體系,以大交通帶動大物流、帶動大產業繼而帶動經濟帶全域轉型升級。二是升級產業分工合作。經濟帶內經濟梯度及其類型多樣性,客觀上為上中下游通過產業轉移和分工合作提供了增長雙贏機遇。以發展方式轉型為動力,發揮各地產業基礎優勢,著力培育新的增長支撐點,推進沿江產業轉移轉型升級。三是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按照資源環境承載力,以沿江三大城市群為主體形態,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形成支撐經濟帶的多層次城市網絡體系。四是先行先試開發開放政策,主動應對國內外發展環境變化:其一是整合現有政策措施發揮其合力效應,其二是積極探索開發開放先行先試政策清單,著力提高通關效率,建立沿江航運網絡大通關制度。五是踐行生態文明建設,長江經濟帶是我國重要生態生命線,所有的經濟活動和項目建設都必須滿足生態環境標準,踐行低碳、綠色和循環發展模式,打造長江生態經濟走廊。六是創新體制機制,通過改革創新釋放發展潛力。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激發經濟帶的開發活力。做好以上六個方面的轉型升級,不僅有利于長江經濟帶城市群的協調統籌發展,也為吸引FDI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設施,為其進入長江經濟帶打下了堅實基礎。
(三)破除行政壁壘
長江經濟帶要成為中國真正新的增長支撐帶,不能再走單靠廉價要素驅動的老路,而是要建立有利于經濟帶開放的要素自由流動、產品自由貿易的一體化市場。這需要打破省域行政壁壘,跳出各地各行其是的模式。以共生崛起為理念,進行頂層設計協調,并配以新經濟方式,如通過電子商務的市場建設越過或削減地方保護;通過打造混合所有制,利用資本力量推動一體化等。
參考文獻:
[1] 彭勁松.長江經濟帶區域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J].改革,2014,(6).
[2] 唐冠軍.關于全力服務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思考[N].學習月刊,2014,(7).
[3] 文余源.建設長江經濟帶的現實價值[J].改革,2014,(6).
[4] 曹智杰,陳永寧.推進長江經濟帶一體化建設的發展戰略及對策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14,(3).
[5] 喬晶,胡兵,賴景生.長江經濟帶開發與重慶市經濟發展[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4,(1).
[6] 劉偉.長江經濟帶新一輪開發啟動[J].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報,2009,(15).
[7] 羅蓉.長江經濟帶產業協調發展[J].開發研究,2007,(2).
[8] 徐舒,左萌,姜凌.技術擴散、內生技術轉化與中國經濟波動[J].管理世界,2011,(3):22-31.
篇2
關鍵詞:長江經濟帶;紡織服裝;發展路徑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Abstract: Thanks to years of rapid development, the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has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half of the country’s total in terms of scale, total profits, investment, export, etc. However, the resources of the industry are distributed in gradient. Based on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conditions of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in the upper,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development path for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in respective area and recommends to establish a joint-action mechanism for the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across the administrative area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and set up regional alliance, so as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Key words: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textile and apparel; development path
經過多年高速發展,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傳統支柱產業、重要的民生產業和創造國際化新優勢產業,在美化人民生活、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和促進社會和諧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但是,在國內外市場環境變化和市場需求減弱,以及勞動力、土地和能源等要素價格上漲帶來經營成本增加的雙重沖擊下,紡織服裝產業的投資拉動型和出口導向型的發展模式難以繼續,必須找到行業發展的新動能。那么,如何緊緊抓住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機遇,通過創新、綠色和特色發展理念來促進長江經濟帶紡織服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構建起紡織服裝產業新的增長極、多層次的國際比較優勢和修復產業生態、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已經成為整個行業所關心的重要問題。
一、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長江經濟帶紡織服裝產業快速發展,在規模、效益、固定投資、出口和產業集聚等方面都有所改善,對長江經濟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起到了推動作用。
(1)主營收入逐年增加。“十二五”期間,長江經濟帶紡織服裝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逐年增長,年均增長率為6.62%。2015年長江經濟帶紡織服裝產業的主營業務總收入36 369.32億元,占全國紡織服裝產業的51.43%。
(2)利潤總額穩步提升。長江經濟帶紡織服裝產業利潤總額從2011年的1 548.58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1 933.46億元,年均增長率為5.7%,占全國紡織服裝產業比重也從2013年的48.12%上升到2015年的50.08%。
(3)固定投資穩中有升。長江經濟帶紡織服裝產業固定投資完成額從2011年的3 578.11億元上漲到2015年的5 912.34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3.4%,占全國紡織服裝產業比重從2011年的52.6%下降到2015年的49.6%。
(4)出口總額緩中有進?!笆濉逼陂g,長江經濟帶紡織品服裝的出口額占全國出口總量的比重保持在50%以上。出口額總量從2011年的1 397億美元上升至2015年的1 524.12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2.2%。
(5)產業集聚效應明顯。2015年,長江經濟帶沿岸九省二市擁有各類紡織服裝產業集群107個,占到全國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總數的51.9%。從產業集群分類來看,長江經濟帶擁有服裝產業集群有16個,家紡產業集群有18個,產業用紡織品產業集群有 7 個,針織產業集群有14個。
二、發展特征與條件
無論從規模、利潤、投資,還是從出口和產業集群等方面來看,長江經濟帶紡織服裝產業都占據了全國紡織服裝產業的半壁江山,是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轉變的重要支撐,也是增強紡織產業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關鍵載體。但是,長江上中下游三地紡織服裝產業資源分布不均衡,呈現出“下大、中瘦、上小”梯度分布特征。為了理清長江上中下游地區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優劣勢,本文選取規模、利潤、投資、市場、集群、產品、勞動力、自貿區、人才和品牌等指標作為比較因子,對上中下游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現狀展開研究。
從規模來看,長江下游紡織服裝產業的規模明顯大于中游和下游地區。2015年下游地區主營業務收入28 302億元,占長江經濟帶的78%、全國的40%,是中游地區6 958億元的 4 倍、上游地區1 107億元的25倍。從單位面積上的主營業務收入來看,江蘇、上海和浙江居于第一層次,重慶、安徽、江西和湖北居于第二層次,湖南、四川位居第三層次(圖 1)。
從利潤來看,長江下游地區紡織服裝產業的利潤占了長江經濟帶利潤額的79.82%,占全國總量的39.97%,是中游地區的4.5倍、上游地區的30倍。從省市來看,下游地區中江蘇省所占比重最大,占長江經濟帶的20.93%、全國的10.49%;中游地區中江西省占比最大,占長江經濟帶的9.84%、全國的4.93%;上游地區利潤排列分別為四川省、重慶市、云南省和貴州省,分別占全國的3.34%、1.34%、0.24%和0.08%(圖 2)。
從投資來看,2015年中游地區投資增速最高,為16.79%,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83個百分點;下游地區投資增速為16.29%,略高于全國水平;上游地區投資增速為7.99%,低于全國平均水平6.97個百分點。從省市來看,江蘇省和浙江省分別位居第一和第二位,分別占全國的20.93%和14.12%。近年來江西省紡織服裝固定資產投資加快,投資總量位列第三位,占全國比重的4.93%(圖 3)。
從出口市場來看,下游地區是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主要來源地,2015年下游地區出口額1 321.88億美元,占全國出口總額的45.4%,是中游地區的10倍、上游地區的19.4倍;從內銷市場來看,由于人均可支配收入較高,下游地區居民衣著服務消費支出較多,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領先于中游和上游地區。上游地區的重慶衣著消費能力較強,居于全國第二位,市場潛力非常巨大(圖 4)。
從產業集群來看,下游共有產業集群87個,中游有18個產業集群,上游有 2 個產業集群。從產業集群的分類來看,長江下游地區擁有服裝集群 9 個,家紡集群17個,產業用紡織品集群 5 個、針織集群12個和 1 個印染集群;中部地區服裝集群 6 個,家紡 1 個、產業用紡織品 2 個、針織 2 個;上游地區家紡集群 1 個、服裝 1 個(圖 5)。
從紗、布、服裝和化學纖維等主要產品來看,下游地區產量最大,以上品類分別占全國的22.4%、35.47%、29.93%和75.8%。中游和上游地區均以紡織服裝產業鏈的前端產品為主(圖 6)。
從勞動力數量來看,長江中游地區凈流出人口多,其人口回流的基數越大,勞動力資源越豐富。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中上游地區凈流出人口3 934萬人,其中中游地區凈流出2 547萬人,當中安徽凈流出人口最多,為890萬人;下游地區凈流入人口2 302萬人,其中浙江省凈流入人口997萬人(圖 7),一旦這些外來務工人員返鄉就業,下游江浙滬將出現勞動力不足的局面。
從自貿區來看,其設立有利于技術、資本和人員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實現優勢互補,有利于提高開放水平。長江下游擁有上海和浙江兩個自貿區,上游擁有四川和重慶兩個自貿區,中部只有湖北省一個自貿區。
從人才資源來看,由于產業規模、教育資源、發展空間和工作待遇等原因,長江下游地區對紡織服裝人才的吸引力很強,全國紡織服裝類高校的畢業人才大部分選擇“孔雀東南飛”,到上海等地就業。而中上游地區的紡織服裝人才不足,尤其是技術和管理人才缺乏,嚴重制約了當地紡織服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從品牌來看,國內大部分男女裝品牌企業都集中在長江下游地區,中上游地區品牌企業較少。如太平鳥、海瀾之家、紅豆、江南布衣等著名品牌均位于江浙滬等地。品牌可以產生品牌效應,不但能增加所屬企業的知名度和競爭力,還能帶動當地紡織服裝業的快速發展。
通過對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紡織服裝產業發展情況的描述,本文按照規模、利潤、投資、市場、集群、產品、勞動力、自貿區、人才和品牌等因素對上中下游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支撐條件進行評價打分,并畫出相應的雷達分析圖(圖 8)。
(1)下游地區:從圖 8 可以看出,下游地區產業基礎雄厚,品牌種類豐富、人才眾多、市場活躍,同時產業規模、利潤總額、固定投資、自貿區、產品和產業集群等因素也較為突出,但勞動力資源相對缺乏。
(2)中游地區:該地區紡織服裝產業雖具有一定的規?;A,但人才相對不足,市場開發力度不夠,貿易開放度有待加強。該地區勞動力資源豐富,可以為紡織服裝產業提供充足的產業工人。
(3)上游地區:上游自貿區條件優越,川渝地區可以發展對外出口加工業務,且勞動力資源豐富,但規模、利潤、投資等其他指標都相對一般,該地區織服裝產業規模效益有待提升。
三、發展路徑
通過上文分析,可以了解長江上中下游地區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現狀以及長短板。因此,為了促進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地區紡織服裝產業協同發展,必須在協同過程中貫徹創新、綠色、特色的發展理念,合理調節三者之間的關系,在下游地區更加著重創新發展理念,中游地區更加注重綠色發展理念,上游地區更加關注特色發展理念。在充分認識自身發展特征的同時,可借鑒密西西比河流域、田納西河流域和萊茵河流域的“國際經驗”及其發展趨勢,下文將分別探討長江下游、中游和上游地區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路徑。
1. 下游發展路徑
(1)促進兩化深度融合
首先,加快信息智能化工具的推廣,促進平臺集成、仿真實驗、協同研究等新型研發模式的應用,構建協同創新的研究機制;其次,加速管理信息系統在企業的系統集成和整體化運行,從而實現柔性化生產和精細化生產;接著,加大數字化和網絡化技術在企業關鍵生產設備中的運用,逐步優化重要裝備的功能,快速提升紡織服裝設備的信息化水平;最后,利用信息技術改造生產流程和傳統生產工藝,實現生產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提升要素資源的綜合利用率,減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實現綠色化發展。
(2)推進模式創新
加快跨界創新步伐。紡織服裝產業可以通過多元化發展跨界到其他領域,通過整合產業關聯因素,促進紡織服裝企業與經營理念、企業文化、品牌及服務等與自身契合的相關企業加強合作,全方位推動紡織服裝產業發展。
加速供應鏈集成創新。在充分掌握市場需求的前提下,努力打造一個基于供應鏈管理的合作平臺,建立長效溝通機制,提高供應鏈管理效率,降低供應鏈成本,以實現鏈上企業的共贏。
(3)改善創意設計環境
首先,健全創意設計人才的孵化機制,積極將富有才華的獨立設計師引入紡織服裝產業鏈中,同時加大對創意設計人才和企業的資金投入、技術支持與生產能力的現實支撐;其次,加大法律法規方面對創意設計的知識產權保護,通過機制與觀念的創新糾正抄襲者定價的不良之風;最后,建立強有力的渠道承載與平臺傳播,加強本土品牌與百貨業渠道、時尚消費媒體等的合作,提升消費群體對中國創意設計的認知度,實現本土創意設計能力的可持續發展。
(4)積極推進產融結合
努力借助資本市場的價格機制,實現制度、人才、政策和經濟資源協同,進行并購重組,跨區域實現資源有效配置;積極通過資本市場進行融資,實現資本有序擴展,提升企業轉型升級的動力;紡織服裝企業要“不忘初心”回歸到行業本身,以實現長遠發展。
2. 中游發展路徑
(1)加快“兩化融合”
積極運用ERP、CRM、SRM來實現管理系統的信息化,建立集產、供、銷、財務于一體的集成管理信息系統,提高企業運營效率;同時,引進CAD、CAM、PLM來實現技術系統的信息化,對傳統生產過程進行改造,提升技術的自動化和集成化水平。
(2)完善精準對接
一方面,在承接產業項目轉移過程中,既要立足本地實際情況,又要做好區域經濟發展的長遠規劃,以產業轉移為契機,淘汰落后產能,完善功能布局,延伸產業鏈,走綠色發展之路;另一方面,要變被動為主動,積極與長江下游地區搞好銜接,搭建平臺載體,變被動承接為主動服務,為項目落地提供保障。
(3)加強產城融合
第一,統籌考慮資源優勢、產業基礎、環境容量,加快形成產城有效融合規劃體系,積極促進紡織服裝產業和城鎮可持續發展;第二,完善基礎設施,切實加快公路、鐵路、空港、港口和信息港等的建設,促進資源信息互通,產業功能互補;第三,充分依托當地紡織工業園區發展紡織服裝產業,加快紡織服裝產業集聚;第四,優先保障紡織服裝產業的用地需求,努力拓展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空間;第五,健全支持政策,切實加大在財稅、人才、投資、融資、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方面對紡織服裝產業和城鎮的支持力度。
3. 上游發展路徑
(1)關注川渝地區
緊緊抓住“一帶一路”和自貿區建設的重大歷史機遇,四川省和重慶市要利用好國家相關政策,加大城市開放力度,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實現內陸與沿海沿邊沿江協同開放。以貼牌生產加工為主,提升本地紡織服裝產業集聚度,充分利用好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加大紡織服裝產業集聚,積極吸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就業,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2)深挖民族特色
首先,充分利用“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以及國家對民族地區“對口支援”的扶持政策,將生態環境與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努力實現特色產業的低碳、生態化發展;其次,挖掘當地人文資源,利用當地的歷史古跡、傳統習俗、風土人情,提升和展現民族文化品位,讓地方歷史文脈得以有效傳承;再次,我國西部民族地區與“一帶一路”區域具有“同根性”人文優勢,可通過尋找情感紐帶,借助文化認同來擴大民族紡織服裝產品的市場份額,促進民族特色紡織服裝產品走出去,積極利用“文化營銷”在“一帶一路”經濟帶上進行市場推廣,提升品牌知名度;此外,還應加大宣傳力度,安排專項資金參加國內各種紡織服裝展銷會和論壇。
(3)精準產業扶貧
第一,突出扶貧重點,要選擇體現地方紡織服裝特色的產品進行重點扶持;第二,產業布局要突出重點,覆蓋所有扶貧對象,不能有所遺漏;第三,加大對“草根”企業的培育力度,積極落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實施扶助小微企業專項行動,深化制度改革,降低企業創辦門檻,加快創業園建設;第四,保證扶持政策“落地生根”,破除草根經濟發展的制度障礙,更好地發揮政策效用。
四、結語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當國家致力于改善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發展不均衡的局面時,該地區紡織服裝產業的戰略思維必須做出適應性調整。以往那種各省市“關起門來發展”的模式已面臨戰略空間的約束,出現了庫存過多、利潤空間收縮、環境承載壓力過大、勞動力資源不足等問題,集中體現為紡織服裝產業增速下行的壓力。鑒于此,必須打破行政區域的限制,建立跨長江經濟帶行政區域的紡織服裝產業聯動機制,籌建區域發展聯盟,才能構建世界級的紡織服裝產業帶。
參考文獻
[1] 金碚. 新常態下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思維[J]. 區域經濟評論,2015(3):5-10.
篇3
上海要立足國家戰略,積極建設上?!八膫€中心”,更好地服務長江三角洲地區、服務長江流域、服務全國。未來發展中,上海堅持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圍繞“深化、放大、提升、搭臺”的要求,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在“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中起到龍頭作用。重點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國際航運中心的龍頭。促進江海聯運,多式聯運發展,帶動長江航運發展。第一,鞏固上海樞紐港地位,深化落實上海國際航運中心“一體兩翼”的發展戰略,促進長江港口群聯動發展。鼓勵上海港口物流企業以市場化方式參與沿江港口的建設和運營,建立以港口碼頭(點)為基礎,以內支線運輸(線)為紐帶的港口格局。例如,2014年4月,太倉港與上海港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碼頭操作平臺、物流運輸體系、通關一體化、信息共享、相關政策等方面對接,推動太倉港融入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發揮“五定班輪”航線的示范效應,最終形成以上海港為終端,輻射長江流域的物流網絡(面)。通過“點、線、面”的配合,提升上海港口服務能級,發揮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輻射功能。第二,加強長江黃金水道綜合運輸體系建設。目前,長江黃金水道中上游面臨著大壩、下游面臨著大橋等障礙,在這樣條件下,黃金水道建設不能僅局限于萬噸輪直通,要轉換思路,依托水運基礎,加強沿江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建設,特別是加強高速鐵路的貨運建設,形成水、鐵、公路綜合運輸體系。同時,長江水運可通過駁運體系,由礦產駁運拓展到集裝箱駁運,使上海港成為沿江港口向國際航線的重要中轉港。第三,加快長江航運的“四個標準化”建設,推動江海直達運輸和江河直達運輸。通過地方性適度補貼,對支線航運企業進行政策扶持,推動長江沿線港口至洋山的江海直達運輸,提高水水中轉比例。鼓勵和引導內河集裝箱運輸發展,在集裝箱船舶通行權、費收、適箱貨“散改集”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推動內河船舶至外高橋港區的直達運輸。推廣標準化船型的應用,提高船員適航范圍。
二是國際貿易中心的龍頭。發揮上海國際貿易中心龍頭作用,打造長江經濟帶貿易一體化大通道。第一,提高上海市場開放度,成為連接對內、對外貿易的樞紐節點。長江經濟帶經濟總量占據全國一半,擁有廣闊的內地市場。充分發揮上海通江達海的優勢,推進沿長江經濟帶由西向東開放,成為我國向東對外開放的橋頭堡。大力提高上海市場開放度,加快形成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同步發展、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相互融通的發展格局,成為鏈接長江流域腹地和國際市場的樞紐節點。第二,提升上海國際貿易功能能級,輻射帶動長江經濟帶貿易發展。上海要構建現代市場體系、集聚高能級的貿易主體、營造國際標準的商貿環境,帶動長江流域的貿易發展。全面提升上海大宗產品交易和定價功能、國際展覽與跨國采購功能、總部經濟功能、國內商貿流通功能、服務貿易功能、離岸貿易等功能,打造多功能綜合平臺,構建區域無障礙市場,輻射帶動沿江城市的貿易發展。第三,加強與沿江地區電子通關銜接,推進貿易便利化。進一步完善上??诎顿Q易便利化,實現上海海關分類通關關區全覆蓋,進行通關無紙化改革。沿江城市要加強電子通關建設,并與上海進行無縫對接,通過信息化、網絡化,大力發展電子商務,重點打造長江經濟帶電子商務大平臺。
三是國際金融中心的龍頭。第一,推動上海加快人民幣交易中心建設,擴大上海在國際金融領域的影響力。擴大人民幣使用和人民幣跨境業務發展,推動上海成為全球人民幣產品創新、交易、定價、結算的中心。上海應拓展外匯市場的深度和廣度,支持外資機構參與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在港澳人民幣清算基礎上,適時推進其他人民幣清算行、參與行等境外機構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增強境內人民幣外匯對境外的引導作用,在人民幣對美元、日元、澳大利亞元直接交易的基礎上,建立人民幣對更多貨幣的雙邊匯率形成機制。推動人民幣對新興市場經濟體和周邊國家貨幣匯率在銀行間外匯市場的掛牌。加強國際金融交流與合作,深化滬港、滬臺合作,加強國際和區域金融合作,參與全球經濟金融之力,擴大上海在國際金融領域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第二,推動中國企業從上海“走出去”,促進長江流域投融資一體化。在近十年來,人民幣匯率處于上升區域,也成為中國形成跨國公司的關鍵期,助推中國企業“走出去”。一方面,中國(上海)自貿區的建立為準備“走出去”的企業提供了一個窗口和試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上海自貿區的外資企業為我國企業提供了一個了解國外市場的窗口和信息渠道。通過上海自貿區,熟悉和深入了解外國企業的文化、法律和工會組織等情況,以便在海外投資時做好功課,降低海外投資和并購及經營的風險。上海自貿區的建立減少了我國企業海外投資的審批程序,推動了投資便利化。上海自貿區總體方案中提到“構筑對外投資服務促進體系,改革境外投資管理方式,對境外投資開辦企業實行以備案制為主的管理方式,對境外投資一般項目實行備案制。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可在試驗區內對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人民幣跨境使用等方面創造條件進行先行先試。上海自貿區為中國企業走出去降低了融資成本。中國民營企業并不缺乏“走出去”的動力,但企業融資問題成了眾多民營企業“走出去”的一道坎兒。上海自貿區提出,推動金融服務業對符合條件的民營資本和外資金融機構全面開放,支持在試驗區內設立外資銀行和中外合資銀行。同時,境外金融機構落戶上海自貿區,拓展我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海外投資并購的融資渠道,降低了其融資成本和風險。另一方面,推動上海以及長江流域航運企業聯合實施“走出去”戰略。長期以來,我國外貿進口多以到岸價格成交,出口則以離岸價格成交,海運環節選擇權掌握在外方,導致國內航運企業市場占有率不高。建議國家相關部委開展研究,鼓勵長江流域關聯企業聯合實施“走出去”戰略,在對外貿易合作中拓展物流服務,促進中資航運企業做大做強,提高在國際航運領域的市場份額和話語權。第三,加強上海在長江流域進行金融等服務業網絡布點,打造無形經濟帶??稍O立長江流域開發銀行,以便統一流域內基礎設施資金的籌集和使用。開發銀行可以在上海的金融市場上發行項目融資債券,支持流域內各個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允許外資銀行在長江流域設分支機構,經營本幣業務。通過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示范引領作用,推動長江經濟新支撐帶整體金融體系的構建和金融環境的培育。
四是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龍頭。第一,整合創新資源,使上海成為各種新技術的策源地。發揮上??平藤Y源豐富優勢,整合科研院所和企業研發中心等資源,加大新興產業和前沿科技創新,使上海擁有關鍵核心技術。截止目前為止,跨國公司在滬設立研發匯總新近370家,占全國約1/4,其中來自世界500強企業的研發中心占比更是達全國1/3左右,這兩比例在全國最高。2013年全年在上海新增跨國公司研發中心15家,平均月增1家以上。發揮長江流域重要節點城市如南京、合肥、長沙、武漢、重慶、成都等各自優勢,形成各具特色的創新,如長沙的文化創新、成都的信息技術等。第二,營造科技創新環境,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制度體系。發揮上海國際大都市的資金、人才豐富,市場活躍等優勢,為科技創新創造良好的軟硬環境。從硬件環境上,上海作為長江流域由西向東對外開放的橋頭堡,要加大國際先進技術和設備引進,推進上海乃至長江流域集成創新和自主創新。從軟環境上,上海要加強科技創新和協同創新的制度建設,深化科技創新領域改革,形成在全球具有競爭力的創新制度體系。第三,培育科技創新市場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流動。以市場為導向促進創新要素和創新產品首先在長江流域無障礙流通,重點在三個方面,即是科技成果轉化、知識產品集散和科技金融創新。使上海成為知識產品的世界級樞紐,輻射帶動長江流域科技創新發展。
五是制度創新建設的龍頭。上海在長江經濟帶城市群中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資源集聚和配置優勢,可以秉承浦東開發開放三十年的經驗基礎,充分發揮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的先行先試作用,探索在體制機制方面的率先突破和創新,成為長江經濟帶新一輪改革開放創新模式的排頭兵。將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可復制可推廣制度率先向長江流域轉移和推廣,打破地方保護主義,使東中西市場流通起來,形成大市場,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
二、上海服務“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對策建議
1、加快上海新型城鎮化建設,推動沿江沿路城鎮帶協調發展
推動城鎮群成為上海新型城鎮化主體形態。充分發揮上海大都市優勢,構建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以及小城鎮組成的上海市域城鎮群。優化中心城區發展,重點發展松江新城、嘉定新城、臨港新城、金山新城、南橋新城和寶山新城等成為大城市。形成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以及小城鎮之間相互聯系的網絡化布局,并加強與長三角其他城市及城鎮之間聯系。
體現以人為本,促進社會事業發展。堅持分類指導、資源聚焦、梯度發展,加大對社會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和投入力度,不斷提高社會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和水平,逐步縮小與中心城區在社會公共服務方面的差距,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優質公共服務的覆蓋面。同時注重建設與管理的無縫銜接,創新探索管理體制機制,提高城市化運行管理水平。
重視農民工市民化,加大社會保障力度。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據“六普”數據,上海常住人口達到2300萬,其中戶籍人口1400萬,流動人口超過900萬。目前上海戶籍人口中農民不到300萬,而900萬流動人口市民化成為上海新型城鎮化主要瓶頸。上海要加強對農民工標準認定,加大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社會保障力度,推進農民工市民化發展。
2、強化上海綜合交通樞紐功能,服務長江綜合運輸通道建設
構建“五向一環”對外交通運輸通道總體格局,深化長三角區域交通融合發展。規劃建設滬通、滬寧、滬湖、滬杭、滬甬五個方向的對外運輸主通道,以及溝通上述通道的綜合運輸環線,與長三角交通多點對接、深度融合。重點完善城際鐵路通道,推進滬通、滬乍鐵路建設,研究滬湖宣鐵路通道和上海至啟東鐵路通道規劃方案,完善與毗鄰地區各級道路網絡的銜接,推進平申線等跨省內河航道建設,加強長三角城市群內各節點城市之間的交通聯系。
依托黃金水道,大力推進以江海聯運為主的水路集疏運體系發展。建設洋山深水港區四期及后續工程,擴大洋山港區和外高橋港區支線泊位規模,完善國際主樞紐港功能。加快內河高等級航道建設,打通沿江內河航道網絡,大力推廣標準化船型,積極推進“江海直達”,降低綜合物流成本。推進“長江戰略”和長江內支線業務班輪化、大型化、聯盟化運作,促進沿江港口分工協作。
拓展國際國內航線網絡,構建航空樞紐快速集疏運體系。加強虹橋機場和浦東機場航線網絡建設,成為兼具集本地運量集散功能、門戶樞紐功能、國內中轉功能和國際中轉功能為一體的大型復合樞紐。浦東機場兼顧國際、國內航線、提升國際競爭力,虹橋機場以國內為主,承接部分國際航線。加快規劃建設浦東機場與虹橋樞紐之間的快速軌道交通聯系,加強浦東機場與長三角緊密聯系。
3、加快上海產業轉型,推動長江經濟帶產業升級發展
推動上海四個中心建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以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試點和浦東綜合配套改革為契機,積極承接國際高端服務業轉移。加快推進四個中心建設,打造亞太及全球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金融服務體系、國商務服務體系、國際物流網體系,充分發揮金融、航運、貿易等領域對長江經濟帶的輻射帶動作用。突破服務業發展的體制機制瓶頸,大力發展金融、航運物流、現代商貿等重點服務業,積極培育新興服務業,努力形成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
以產業分工推動上海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上海要加大產業鏈高端招商引資力度,引導外資投向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新興產業,注重“引資”與“引智”相結合,強化對先進技術和新興業態的引進吸收。根據上海自身的優勢條件和發展定位,加快轉移傳統制造業到長江流域,建立生產、加工中心(或制造基地),形成基于價值鏈的產業垂直分工與技術水平分工的經濟格局。加強基于創新的聯動,充分發揮上海作為區域創新中心的作用,帶動區域產業能級的提升,增強地區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推進產業創新發展,提升長江經濟帶產業整體競爭力。構建區域創新體系,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完善技術轉移轉化公共服務平臺和中介服務體系,加大財政對高新技術研發等的引導性投入,鼓勵發展創新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積極發展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在制度創新上先行先試,著力探索突破制約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瓶頸,推動長江經濟帶成為全國經濟體制改革的試驗區。
4、建立區域合作體制機制,促進長江流域一體化發展
進一步完善現有合作模式,形成國家和區域兩個層面的協調機制框架和制度性安排。國家層面,由國家牽頭構建長三角城市群間協調聯動體制機制,以長江流域三大城市群為主要平臺,形成長江流域內多個城市群共管自治體制機制。區域層面形成以決策層為核心,由決策層、協調層和執行層共同組成的多層次合作機制體系,其中決策層是該機制的最高決策機構,負責領導協調層和執行層,協調層在決策層的領導下直接指導執行層開展工作,執行層則由多個專業執行機構構成,接受協調層的指導和決策層的領導,是具體的操作部門。
篇4
如今,又一幕精彩大戲將在天府新區上演。2014年10月2日,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四川天府新區,這意味著天府新區正式加入上海浦東、天津濱海、重慶兩江等新區的梯隊,升級成為“國家級”。
天府新區的加冕,會怎樣帶動成都、四川乃至西部經濟的發展?它醞釀著哪些新機遇?又肩負怎樣的使命?
升級:西部第五個國家級新區
翻開四川地圖,成都市主城區的南偏東方向,“天府新區”這個名字已深入人心。在那里,有四川最繁忙的機場、最大的展覽中心、最好的軟件園、最有價值的金融服務網……
1578平方公里的面積、規劃范圍包括成都、眉山、資陽三市的7個縣(市、區)、37個鄉(鎮、街道)的天府新區,自2011年啟動建設以來,就猶如一顆明珠在成都平原上熠熠生輝。如今它已正式成為第11個國家級新區,同時也是西部地區的第5個國家級新區。
對于天府新區“晉級”,四川大學區域規劃研究所所長鄧玲認為:“從區域經濟而言,天府新區獲批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設立天府新區是成渝經濟區計劃的核心,它為成渝經濟區的‘雙核’戰略奠定了基礎。”
成渝經濟區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劃建設天府新區,是省委省政府貫徹中央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部署、落實國家《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的重大戰略舉措。
2014年8月15日,在省發改委“深化體制改革工作會”上,省發改委主任唐利民表示,2014年下半年發改委的一項重要工作即是“爭取國家盡快批準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區為國家級新區”。2014年10月,國務院在征求19個部委的意見后,天府新區終于得到一致認可。
“獲批國家新區,意味著我省將在國家戰略層面進行建設,相信國家會從相關政策傾斜和各類項目安排上,讓天府新區在國家戰略層面發揮應有作用,并分享到一些政策紅利,給予‘天時地利’的強力支撐?!比虆⑴c天府新區醞釀與規劃的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總規劃師邱健說。
天府新區相關負責人則表示,國家級天府新區的設立,無疑為四川經濟發展注入一針“強心劑”,也為我省裝上了最強有力的發展“引擎”。
機遇:獲得更多發展空間
縱觀我國的國家級新區,戴上“國”字號的帽子后,都在不同的時間節點上起到過“發動機”的作用。比如,上海浦東新區,目前已成為全國發展速度最快的地區;天津濱海新區,其GDP已占整個天津GDP總量的大部分;重慶兩江新區雖是后起之秀,但是發展速度也非常迅猛,對當地經濟的帶動作用也十分明顯。
天府新區,依托西部最具實力的中心城市成都,面向最具潛力的內陸腹地市場,擁有西部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航空門戶和面向歐亞國際鐵路樞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良好的產業平臺和建設基礎以及國際性的文化休閑宜居吸引力,其區位優勢毋容置疑。
展望將來,不管是從哪個維度來看,作為我省興川事業的“一號工程”,天府新區都面臨著更多的發展機遇。
放眼整個四川,天府新區的規劃建設改變了成都平原持續了千年的單中心的建城格局,與中心城區形成一城六區的空間布局,這將從更大程度上發揮成都作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的競爭力和帶動力,同時拓展成都和周邊地區的產業發展空間。
站在成渝經濟區的角度看:天府新區和兩江新區一道,可以更好地實現“雙核”同步共振。中國人民大學區域經濟教授陳秀山就分析指出,“天府新區與兩江新區形成雙中心的互動,在兩極中間擴張成一個經濟帶,這對成渝經濟區的整體發展、提升在西南地區更大范圍內中心地位、擴大經濟輻射與影響力都非常重要”。
再將天府新區置于國家建設“兩帶”(長江經濟帶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大背景來思量。鄧玲認為,位于兩帶交匯處的天府新區“將推動整個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并將成為帶動整個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的新興增長極,還將有力地促進長江上游的發展”。
使命:西部經濟新興增長極
“國家設立‘新區’,實際上是賦予了它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探索制度創新和發展模式創新的重任?!蔽髂辖淮髤^域經濟與城市管理研究中心戴賓教授分析說,在經濟轉型的戰略期,東部地區的“新區”主要承擔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責任,而西部新區則是創造新的增長極。
天府新區的獲批,“將進一步提升四川的國家戰略地位?!彼J為。根據《批復》,天府新區將被建設成為以現代制造業為主的國際化現代新區,打造成為內陸開放經濟高地、宜業宜商宜居城市、現代高端產業集聚區、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示范區。
這意味天府新區從此至少肩負四大戰略使命:一是內陸開放門戶,即內陸世界級城市、城鎮群對外開放的支撐平臺;二是國家增長引擎,即國家新的增長極,引領西部發展的重要經濟中心;三是區域輻射中心,即西部經濟發展高地,輻射大西南、帶動大西部;四是科學發展示范,即探索新的發展模式,體現科學發展的示范型新區。
如今,天府新區正按照國務院批復的要求,繼續加快建設步伐: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創新體制機制;著力發展高端產業,建立完善現代產業體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篇5
關鍵詞:長江中游城市群;基礎設施;一體化;主成分分析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1引言
長江中游城市群承東啟西、連南接北,是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自今年4月經國務院批復的《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正式對外以來,一體化建設逐步推進,初顯“融城效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可以說是長江中游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基礎。但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重復、區域差異明顯等問題也日益突出,不利于城市群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均衡發展。如何推動城市群內各城市基礎設施的共同發展,對于促進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基礎設施投資與GDP增長的聯系
武漢、長沙、南昌3城市中心地位突出,形成多層級的“核心D邊緣”輻射狀圈層結構。在3個競爭核心中,武漢的中心性最為突出,長沙其次,南昌的中心性最弱;圍繞3個中心的“餅狀”競爭力圓受湖泊、行政邊界等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而被割裂。武漢、長沙、南昌3個省會中心城市作為區內政治、經濟、文化、創新中心,是區域發展的增長極。
根據三市GDP總量以及基礎設施投資總和設公式:LnGDP=βLnX+C,其中X為基礎設施投資總和。用Eviews對LnGDP和Lnx做ADF平穩性檢驗,結果表明LnDGP在5%的水平下平穩,Lnx在1%的水平下平穩,說明二者的二階差分平穩。進一步做線性回歸,運用最小二乘法,得到回歸結果:LnGDP=088LnX+2.17。結果表明R2=0,98,模型的擬合優度很好,基礎設施投資與GDP有正相關關系。區域基礎設施發展水平對區域經濟增長、工業經濟發展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提高等有著重要影響:促進中心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刺激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增長、增強大都市的擴散能力。這種擴散,一方面加速交通產業帶的形成,另一方面又反過來刺激區域基礎設施走廊的強化。
3長江中游城市群基礎設施一體化度測評
3.1數據來源及處理
三個主城市群分別于2007年和2009年底上升為國家戰略,為了深化我們對長江中游城市群基礎設施一體化的動態認識,并兼顧數據的可得性,本文選取“每萬人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數、人均郵電業務總量、每萬人擁有病床數、每百中學生專任教師數、國際互聯網接入率、人均道路面積、建成區排水管道密度、建成區面積與行政區域面積比、工業及倉儲用地與行政區域面積比、公用設施用地與行政區域面積比、人均綠地面積、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每億元GDP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每億元GDP工業廢水排放量”14個指標2007-2014年的數據對其進行考察。不同指標含義各不相同,采用的測度標準各異,不具備公度性,因此必須對評價指標作無量綱化處理。由于本文融入了時間因素,引入全序列法,將不同時點上的同個指標數據集中起來統一作均值化處理。由此,本文基于指標的作用傾向分別采用以下變換公式:
對于正向指標,處理方法為:
表示第i個地區第j個指標在k時刻處理后的標準值, 為原始值,i表示地區,j表示指標,N表示時序,n表示N個時序上第j個指標的數量。
3.2結果分析
除去數據缺失較多的仙桃、潛江和天門三個縣級市,共涉及28個地級市,相關數據略。依據公式(3),求得各城市基礎設施一體化綜合評價得分,見表2。其中,所有城市產城融合度均有所提升,但各城市間得分及增速差距較大。
根據2014年長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市轄區的人口數據,按照最新標準將各城市進行分類:小城市包括鷹潭、黃岡、上饒、婁底、景德鎮;中等城市包括吉安、咸寧、九江、荊門、黃石、湘潭、萍鄉、新余、衡陽、孝感;大城市包括:岳陽、鄂州、荊州、宜春、撫州、株洲、宜昌、益陽、常德、襄樊、南昌、長沙;特大城市僅武漢。
由圖1可知長江中游城市群基礎設施一體化程度2007-2014年間總體不斷加深,但城市群內部的基礎設施一體化綜合得分差距也呈現擴大趨勢。其中武漢城市圈綜合評價得分一直居于首位,遠遠高于其他兩個城市圈,環鄱陽湖城市群和長株潭城市群綜合得分均低于長江中游城市群平均水平,2013年長株潭城市群綜合得分出現下滑。各城市圈中,其省會城市綜合得分均最高,顯然省會城市在基礎設施一體化程度提高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長沙、南昌自身發展不足,是導致所屬基礎設施一體化程度較低的重要原因。結合圖2可知基礎設施一體化程度的高低與城市規模相關,城市規模越大,綜合得分越高。其大城市類別的綜合得分最高,顯著高于其他類別城市。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城市規模與行政等級密切相關。武漢市作為副省級中心,擁有更多的資源優勢,其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高于其他圈內城市。
4政策建議
現實中基礎設施投資增長較為緩慢。基于基礎設施的重大作用,應當加快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同時結合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幾點政策建議。
4.1完善轉移支付制度,改善財政支出結構
三大城市群基礎設施一體化程度差距擴大,受經濟發展和財力水平等因素影響,為此需要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對于不同地區財政能力的差額,要按照財力均等的原則來確定對財力較緊地區地方政府的轉移支付額度。
4.2實施“聯合建設”模式,建立基礎設施一體化的協調機制
“共同建設”是政府部門為完成共同的目標而實行的跨行政地區協作,在涉及各城市的關鍵利益時,城市政府往往會為了自身而推卸責任或者爭Z利益,使得基礎設施在城市之間的建設存在不少困難。為此,必須建立跨區域的聯合建設模式,賦予跨區域公共組織一定的權限。
4.3積極拓寬資金渠道,借鑒國際相關經驗
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消耗巨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為此,應充分發揮政府投入對啟動社會投資的杠桿作用,努力形成政府推動、多元投資、市場運作的資本經營機制。同時應借鑒國際經驗,大力發展非盈利組織,拓寬資金渠道,鼓勵和引導社會團體、社會資本等社會力量參與進來,推動建設完善PPP、BBO等模式,不斷創新,走出一條共建共贏、獨具特色的基礎設施建設之路。
參考文獻
[1]孫劉平,錢吳永.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綜合評價方法的改進[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09,(18):1520.
[2]易平濤,張丹寧,郭亞軍,高立群.動態綜合評價中的無量綱化方法[J].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6):889892.
篇6
按照鎮江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通知要求,我們對揚中市沿江開發工作情況進行了較系統的調查了解,現將相關情況向課題領導小組作一匯報。
一、我市圍繞沿江開發所做主要工作
隨著鎮江市《沿江產業帶規劃》和《沿江詳細規劃》的相繼出臺,我市緊緊圍繞省、市戰略部署,強勢推進沿江產業帶規劃建設,加快沿江開發步伐,各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1、加強組織領導,營造濃厚發展氛圍
我市把沿江開發擺上了極為重要的位置,成立了由市委書記、市長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市有關部門和鎮區主要負責同志組成的沿江開發領導小組,負責協調和解決沿江開發中的重大問題,并將沿江產業帶建設作為鎮區責任制考核的重要內容,定期督促檢查。通過媒體,廣泛開展對沿江開發的宣傳和討論,并組團赴蘇南沿江開發先進地區進行學習考察,通過不間斷的宣傳和學習,掀起了沿江開發的新一輪熱潮。
2、科學制定規劃,充分發揮資源優勢
為實現岸線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長久使用,我市對照《江蘇省沿江產業帶規劃》、《鎮江市岸線利用規劃》,結合實際,以促使揚中成為全國最具知名度的工程電器島和長江經濟帶人居環境最佳、投資環境最優的樂園為規劃目標,邀請國內外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專家共同參與,科學制定沿江產業帶規劃綱要。規劃布局分為三個部分:一是近期建設規劃。按照近期經濟工作目標,以保護為主,劃分公用港區、工業港區、農業生態旅游和生活性岸線,為全線開發做好鋪墊;二是遠期規劃。配合城市總體規劃,以生態岸線控制為主,積極發展我市的物流業,遠期合理劃分產業布局;三是遠景規劃。按照生態市、水上花園城市的目標,結合沿江堤內1000米控制綠化帶,逐步建成28.8平方公里的環島森林公園,著力保護岸線資源,維護好整島的生態平衡。
3、立足協調發展,精心打造產業布局
我市沿江開發的總體思路是:以富民強市、率先起飛統攬全局,以加快協調發展為第一要務,以優化提升產業結構為中心任務,實施高起點、高水平、開放式開發。對照《鎮江市沿江產業帶規劃重點任務分解意見》,我市充分利用岸線資源,加快工業集中區建設,加速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強沿江產業集群效應。
集中區建設方面:目前全市已形成揚中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壩科技集中區、沿江工業集中區、油坊化工工業集中區、沿江環島風光帶和雷公島旅游度假區“區環相間”的開發格局,把工業集中生產、農業生態旅游有機結合起來,去年全市累計完成集中區基礎設施投入3.3億元;集中區新批外資項目16個;合同利用外資1.62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6500萬美元;實現自營進出口1900萬美元,實現財政收入3072萬元。
農業結構調整方面:以沿江開發為契機,我市充分發揮沿江地區灘涂和水資源豐富的優勢,立足“調優結構、調高效益”的沿江整體開發戰略,加強沿江農業結構調整,加速農業產業化進程,“生態水產、特色林果、應時蔬菜和優質畜牧”等沿江特色產業帶基本形成,其中,江灘圍網養殖項目已發展成全省規模最大、設施最先進的圍網養殖基地,并且已由傳統的水產養殖過渡為集觀光休閑于一體的現代漁業,成為農業結構調整的亮點。
沿江產業集群方面:近年來,我市按照有序推進,分步實施的原則,不斷提升工業產業層次,沿江產業集群初步形成。一是以發展“一鎮一品”特色產業為突破口,對基本形成的工程電器產業集群加速培育;二是加強與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跨國公司的分工合作,實現了產業集群的集約增長;三是以建設專業化經濟集中區為推進產業有效積聚的載體和抓手,促進企業有效集群;四是廣泛利用信息技術,加快技術滲透,大力推進集群升級。我市的長江電器、江蘇華鵬、南自通華、江蘇中電等現代化企業已逐步形成具有顯著規模效益的新型工業結構體系。
4優化政策環境、全力支持企業發展
我市在在落實上級優惠政策的基礎上,還出臺了《關于促進工業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及其補充意見,面向企業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以吸引企業進駐,幫助企業加快發展步伐。2003年,我市共推進項目80余個,簽約項目合同利用外資累計近10億美元,其中,世界“500強”企業韓國現代重工與我市南自通華集團合資項目總投資達6000萬美元,日商獨資華宇時代通訊設備項目總投資3000萬美元,均已落戶揚中。通過以上措施,目前我市工業集中區已集聚項目34個,累計總投資18.2億元。我們相信,只要招商引資得力,政策吸引得力,配套服務得力,企業發展就會欣欣向榮,沿江開發定會蒸蒸日上。
5、注重統籌兼顧,全面推進沿江開發
在沿江開發中,我市堅持從全省沿江地區乃至整個長江三角洲發展的角度來考慮,按照建設現代化水上花園城市、生態城市的要求,統籌兼顧,力求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2003年,我市努力克服資金難、用地難、拆遷難等問題,全面推進沿江基礎設施和其它配套設施建設。120公里環島江堤公路順利建成通車,揚中夾江二橋、西來橋工業自備碼頭建設進展順利,揚中大道復線、沙家港污水處理廠正在加緊規劃,泰揚過江通道的論證、規劃工作已取得較大進展。沿江和高科技工業集中區道路和基礎設施配套已經到位,兩座5萬噸級自備碼頭建設項目已獲省有關部門批準立項,沿江開發各項工作穩步推進。
二、存在問題和矛盾
我市沿江開發工作雖已邁出實質性步伐,但與先進地區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一是對現有的沿江開發規劃能否充分發揮岸線效益尚缺乏進一步的論證和分析,無序開發,布局混亂的現象仍然存在;二是污染少,技術含量高的新興大項目落戶少,沿江開發的成本偏高,而現時回報收益率偏低;三是基礎設施投入力度不夠,沿江開發推進速度較為緩慢,投資環境仍需進一步優化;四是用地瓶頸、資金瓶頸等客觀因素制約經濟發展。
三、加快沿江開發的具體舉措
形勢逼人,但更催人奮進。我們將繼續把沿江開發作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使揚中的沿江開發成為全省乃至整個長三角地區的新熱點。為此,我們將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集中區建設,培植沿江開發載體優勢。通過實施大投入,努力實現大變樣。我們將不斷拓寬融資渠道,創新投資主體,著力構建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金融貸款為支撐,國資、外資、民資齊上的多元化投融資體系。沿江開發在服從整體規劃的前提下,做到突出重點,相對集中,開發一片,成功一片。力爭區內各項配套能力盡快上檔次、上水平。
二是加快項目建設,培植沿江開發招商優勢。在招商引資過程中,我們將堅持“兩手抓”。一手抓項目推進。將對現有在建項目明確專人跟蹤聯系,對重點項目實行市領導分工負責,全力協調項目推進。一手抓對外招商。對在手的重點項目,將加強跟蹤,加快推進,確保盡快落戶。同時,我們將組織多場招商活動,加強對揚中的宣傳推介,吸引更多外資項目落戶我市。版權所有
三是加快設施建設,培植沿江開發基礎優勢。抓好基礎設施建設,是實施沿江開發的前奏曲。今年我市將圍繞沿江開發,重點抓好2座5萬噸級深水碼頭和揚中二橋的建設。深水碼頭總投資1.7億元,建成后將為我市引進大吞吐量的制造企業創造良好條件。揚中二橋建成后將大大縮短揚中與蘇南的時空距離,從而更直接地接受上海輻射。目前二橋工程量已完成90%,我們將全力以赴加快推進,確保在9月底前竣工。
四是加快環境建設,培植沿江開發服務優勢。我市將進一步解放思想,拓展視野,依據鎮江市81號文件精神,繼續認真落實沿江開發的各項優惠政策,并以行政體制改革為契機,助推機制創新,使集中區釋放更大活力。同時,進一步強化隊伍建設,改進工作作風,提升服務質量,營造更為濃厚的發展氛圍。
我市沿江開發尚處于起步階段,我們必須以更飽滿的熱情、更務實的作風、更有力的舉措,以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永續利用為前提,強勢推進沿江開發,推動各項社會事業迅猛發展,為全市“兩率先、兩步走”目標的順利實現作出應有的貢獻。
四、對推進沿江開發工作的幾點思考
歷史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把關注的目光投向沿江?!皟瀯菰谘亟?,潛力在沿江,希望在沿江,壓力也在沿江”,為更好地推進沿江開發工作,我們建議:
首先要加強組織領導,形成加快沿江開發的合力。成立沿江開發協調小組,負責協調和解決沿江開發中的重大問題,統籌考慮沿江經濟帶的建設,以利于明確開發的目標、任務和政策,加大推進力度。
其次要科學合理規劃,進一步提高沿江開發的水平。沿江開發必須堅持統一規劃、合理布局、保護資源、有序開發的原則,要站在今后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高起點、高水平地規劃好沿江開發的總體布局。建議根據揚中市四面環江,深水岸線資源豐富的優勢,考慮把揚中作為沿江開發的重點,進行整島開發。
篇7
在全球航運市場持續低迷的背景下,龍集公司2014年集裝箱吞吐量達250萬標箱,年營業收入超3.9億元。同行眼中的“鏗鏘玫瑰”,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唐文向本刊記者介紹了龍集公司取得的這份傲人的成績單。
把控市場變化 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近年來,由于全球航運市場持續低迷,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處在“經濟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期,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及富余產能壓縮將繼續對港口存量業務產業實質影響。同時,長江沿線港口白熱化的競爭形勢有增無減,發展的空間逐年被擠壓。如何克服困難,保障龍集公司的持續健康發展成為公司的首要課題。
“龍集公司的領導班子充分分析研究國內外市場環境的變化,審時度勢提出了‘以政策吸引客戶,以航運帶動市場,以創新提升服務,以中轉推動箱量,以規模創造效益’的經營思路,重點抓外貿本地進出口客戶、集散轉換業務、內貿業務、中轉業務、特色服務和特色業務,同時采取提高生產管理水平、完善質量監督體系等措施,推進發展目標的實現,著力打造‘兩個優勢’即航線輻射優勢和貨源集聚優勢?!碧莆目偨浝斫榻B說。“在爭取政府支持方面,我們著力加強與口岸各方合作,使南京龍潭港成為我國第二批啟運港退稅政策試點港。在貨源市場開發上,不拘泥現有的市場和客戶,打破原有傳統型客戶管理模式。在貨源組織方面,打破原有的傳統型客戶管理模式,積極尋求新的市場空間,以公司的比較優勢,吸引南京區域以外的大貨主,通過考慮干線船公司、國際貨代等多項環節,嘗試建立起新型的客戶經營管理模式。對大客戶,給予優惠鼓勵政策;對有突出貢獻的客戶,給予多形式的鼓勵,經過不懈努力,大批新業務,如液體化工項目、冷藏箱修理、散改集、出口管材等已落戶公司,確保了集裝箱箱量的持續穩定快速增長。在航線開發上,通過圍繞打造集裝箱區域中心樞紐,積極尋求與全球大的船公司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加快航線布局、開發運河航線等,現已初步形成承接長江流域至日本、韓國、臺灣及東南亞地區的近洋航線骨干港;集裝箱內貿運輸航線“Y”型戰略布局的江海轉運節點港;輻射蘇北運功、長江沿線及主要支流的集裝箱區域網絡中心港?!蹦壳?,龍集公司每周的國際航班達6班、內貿直達航班達3班、內外貿支線航班達100余班次,有力提升了市場競爭力。
堅持創新驅動 打造長江一流碼頭
“龍集人的目標是把公司建設成為長江上一流的現代化港口企業。要做就要做最好,要爭就爭第一。面對新的發展要求,我們應勢而變,突破傳統模式,確定創新發展理念,推進可持續發展?!碧莆恼f到。
為了提升市場競爭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龍集公司把綠色港區、數字港區、魅力港區建設放在重中之重位置。通過大力推進科技創新。通過實施油改電、油改氣和LED照明等技術更新改造,降低能源消耗,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減少成本支出。據統計,每年降低能耗在35%以上,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近3000噸,在打造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綠色港口方面,龍集公司已走在了長江沿線港口的前列,為此,龍集公司先后獲交通運輸部、江蘇省和南京市的充分肯定,并得到了相關政策的支持。通過強化信息化建設,構建起了設施設備運行維護智能集控平臺,形成了岸場橋RCMS系統、港區生產操作系統、港區生產和安全視頻監控系統、照明控制系統、供配電監控系統組成的五大生產信息系統,構建起了EDI信息系統以及OA協同辦公系統,龍集公司的現代化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大大提高和發展了生產力。
龍集公司把客戶的需求當作第一追求。通過制定優化門到門服務七項規定、強化船舶裝卸效率的考核與獎懲,實行亮牌服務,推行公開承諾,加強科學組織,壓縮車船在港停留時間,員工的服務意識、服務質量、裝卸效率顯著提升,不斷刷新船舶裝卸月度、單班生產作業新紀錄,門到門作業時間在1小時以內的達95%以上,船舶準班率達98%以上。為便于船公司、船代、貨主以及口岸查驗單位及時了解港口船舶動態和碼頭最新生產信息,對公司公共信息平臺進行不斷優化升級,供各需求方實時查詢;為方便客戶的賬目往來和資金結算,對商務結算體系進行創新,要求公司經管業務人員不要單純站在港口角度去要求客戶,而是要根據客戶的需求創新服務體系,通過打造電子商務平臺,引入電子支付體系,簡化流程、提升效率。
堅持文化引領 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一個碼頭的成長,是航線的積累和貨源的增加,更是企業凝聚力的彰顯。近年來,龍集人致力于將公司打造成為“門類齊全、功能強大、特色鮮明”的服務型港口,提供全天候、立體化、一站式的全方位服務,經過十年的發展,龍集公司已成為我國內河規模最大,功能最為齊全的多功能、綜合型江海轉運主樞紐碼頭。如今,“卓越長江,共贏大海”的南京港精神已經深深融入到了龍集人的血脈里,流淌不息。
唐文說:“三流企業靠產品,二流企業靠制度,一流企業靠文化。企業想長期健康發展,必須重視企業文化建設?!钡ㄔO企業文化不能生搬硬套,必須與公司和員工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龍集公司通過構建具有公司特色的企業文化體系,組織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一體的企業文化實踐,把安全文化、班組文化、制度文化和廉政文化等子文化融入管理的方方面面,用企業核心價值理念凝聚員工、引領員工,逐步實現了由科學管理向文化管理的轉變。通過實施“3155”和“十百千”人才工程,通過建立“黨代表工作室”、“于進勞模創新工作室”和“井翔首席技師工作室”,打造“近洋航線”、“冷藏箱修理”、“全國質量信得過班組”等在業內有影響的服務品牌。通過實施“和諧平安行動”,開展“牽手行動”、“金秋助學”職工互助、政策幫扶等幫困救助工作機制,讓廣大員工真切感受到了“長江魅力港口,員工幸福家園”的美好愿景正越來越近。
南京龍集走過了輝煌的十年,相信今后懷抱光榮和夢想的龍集人,必將以開拓者的勇氣和創業者的豪情,不斷譜寫港口集裝箱跨越發展、闊步前行的激揚篇章。
鏈接:
南京港龍潭集裝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龍集公司)地處長江三角洲西部的最頂端,位于長江和東部沿?!癟”型經濟發展戰略帶結合部,毗鄰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是長江集裝箱“物流世界”的樞紐通道,是“一帶一路”戰略與長江經濟帶戰略交匯區的節點,是長江經濟帶向東、向西開放的重要門戶,是萬噸級海輪進江的終點和對外開放一類口岸,特別是在蘇皖浙贛交匯區域,有著無可替代的輻射能力和中心地位。
公司由南京港(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遠碼頭(南京)有限公司、南京港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外運(香港)物流有限公司共同出資組建。
篇8
大家下午好!很高興在這里與新聞界各位新老朋友見面,向大家介紹2015中國500強企業高峰論壇的有關情況。
首先,我代表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向專程來北京出席本次新聞會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束華同志,南寧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覃衛國同志,以及廣西有關方面的負責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謝和誠摯的歡迎!同時,向新聞界的各位朋友長期以來給予中國企業500強工作的關注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感謝大家冒著酷暑炎熱來參加今天的新聞會。
我會從2002年開始“中國企業500強”,深入開展中外大企業發展的比較研究,并在此基礎上舉辦中國500強企業高峰論壇。這些年來讓我們感到非常欣慰的是,由于大企業的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持,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使中國大企業的成長有了一份完整的真實記錄。今年是我會連續第14年開展此項工作?,F在,我向大家高興地宣布,2015中國500強企業高峰論壇將于2015年8月22日至23日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隆重舉行。下面,我向大家介紹三個方面的情況。
一、中國企業500強工作的主要社會功能
眾所周知,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與大企業集團是我國的一項國家戰略。新世紀以來,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某種意義上說,我國經濟進入了一個”大企業時代”,世界發達國家在崛起過程中也都曾經歷過這樣的時期。關心與服務大企業發展,是我會長期堅持的一項根本宗旨。中國企業500強工作得到了國務院領導及政府有關部門的肯定與支持,被譽為體現協會服務功能的精品工程,已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其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中國企業500強工作是提供我國大企業資訊的最權威的平臺。歷年中國企業500強的工作,為社會各界提供了關于我國大企業發展的豐富資訊,其重點主要是有關企業的成長性、經濟效益、自主創新能力、主營業務發展、并購重組活動、國際化經營、公司體制、勞動就業,以及企業所有制、產業和地區分布等方面的情況。近幾年來,我們開展了中國企業500強與美國企業500強、世界企業500強的對比分析工作,推出了中國100大跨國公司排行榜。今年,我們將繼續上述各方面的最新數據和分析報告。從中,社會各界可以清晰的了解我國大企業發展進程,以及我國大企業在國際競爭中所發揮的骨干和引領作用。
第二,中國企業500強工作是服務于政產學合作的研究平臺。在整個500強工作中,分析研究始終是我們的工作重點,也是我們工作的特色。長期以來,我會堅持服務于政產學的方針,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工信部、國資委的積極支持下,聯系社會力量特別是各方面的專家學者,先后開展了多項重大課題研究,取得了很好成果,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在有關大企業的研究領域確立了話語權和重要的影響力。與此同時,我會堅持以“反映情況,提出建議”為目標,每年都針對我國大企業的發展狀況,向政府和社會各界反映影響企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問題,積極就宏觀經濟決策對政府部門進行建言獻策,努力營造有利于大企業發展的良好氛圍。上述方面我會發揮了積極作用。今年以來,我們針對制造業利潤下滑、改善企業經營環境、經濟穩增長等重大問題,走訪調研大企業,在此基礎上,我們向國務院和政府有關部門提出了若干建議,力求將企業和企業家的意見吸納到相關政策當中,努力為改善企業發展環境做好服務。
第三,中國企業500強工作是推動我國大企業參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合作平臺。中國大企業正在由區域性公司向全國性乃至全球性公司轉變,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在更大的范圍內優化配置資源,是我國企業不斷做強做大的必然選擇,因此,企業的成長壯大是與地方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這些年來我會積極引導大企業充分利用地方經濟快速發展的機遇,加強與地方政府和企業的交流與合作,推動大企業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這已經成為500強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自2002年以來,中國500強企業高峰論壇已先后在13個直轄市和省會城市舉辦,各地方政府充分利用這一平臺,積極擴大對內對外開放,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得到各方面非常好反響。
二、今年會議的主要安排
中國500強企業高峰論壇,既是大企業與地方凝聚發展共識的年度盛會,也是推動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近年來,我會根據形勢發展,不斷對會議形式和內容進行創新調整,以提高會議品質,突出年度特色。今年會議的主要安排包括以下內容:
首先,相關榜單與研究報告將繼續按慣例對外。在今年的會議上,我們將2015中國企業500強、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中國100大跨國公司榜單,《2015中國大企業發展的趨勢、問題和建議》、《2015中國500強企業發展報告》、《2015中國企業500強與美國企業500強、世界企業500強對比分析報告》等專題研究報告。同時,會議上我們還將2015中國100大跨國公司榜單,并《2015中國100大跨國公司分析報告》。
其次是會議組織方式將做出適當調整。大會主題發言、平行會議、專題報告會、地方投資環境介紹等環節將繼續保留。為了進一步推進中韓經濟合作,繼續同期舉辦“中韓財經界高層對話會”。為了進一步充實論壇內容,今年增加了“品牌故事匯”和“一帶一路政策解讀會”兩個環節?!捌放乒适聟R”將邀請全球著名的品牌故事專家,圍繞全球先進品牌的成功案例,并從趨勢預測的角度分析和展望中國企業在全球品牌序列中的未來;“一帶一路政策解讀會”將邀請中央政府權威部門官員現場演講,為500強企業參會代表解讀相關政策。
為了更好的體現企業家辦會的宗旨,今年中國500強高峰論壇設置大會聯合主席,我們邀請了海爾集團張瑞敏、大連萬達王健林、寶鋼徐樂江、中航工業林左鳴、兵器工業尹家緒、機械工業任洪斌、中國建材宋志平、華融資產賴小民、大唐電信真才基、綠地控股張玉良、娃哈哈宗慶后等著名企業家擔任大會聯合主席;今年我們還強化了外部合作,邀請了清華大學、中國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印記傳媒、雙志精英會、聯瑞集團有限公司、大成律師事務所、愛波瑞管理咨詢集團作為本次大會戰略合作伙伴或支持單位;邀請了中央電視臺、新華網、新浪網、騰訊網、中國企業報、《企業管理》雜志、《管理學家》雜志、中企聯合網、廣西電視臺、廣西日報等單位作為本次大會戰略合作媒體,將對會議進行廣泛而深度的報道宣傳。
會議將組織開展企業家交流和企業參觀考察等活動。我們希望廣西壯族自治區和國內大企業充分利用這次會議提供的機會和平臺,加強交流,特別是希望大企業能夠更多地關注廣西經濟發展,積極利用廣西的區位優勢和一帶一路的政策機遇,積極參與地方經濟發展。
三、今年會議的主題和主要議題
歷屆的“中國500強企業高峰論壇”,都把探討國際、國內最新形勢以及企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和亟待解決的問題,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去年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重大發展戰略,其中國際影響最大,與大企業全球化發展聯系最緊密的就是一帶一路戰略,我們緊緊圍繞國家發展戰略,著力突出大會主題的時代性,將今年高峰論壇的主題確定為“一帶一路:大企業的新機遇 新作為”。
當前國際經濟形勢錯綜復雜,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在“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重大戰略指引下,我國大企業如何抓住新的發展機遇,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如何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邁向產業鏈的高端?如何提升行業發展總體質量,更好地發揮引領作用?圍繞上述這些難點問題,會議將邀請大會聯合主席們聯系實際案例作主題演講。
今年平行論壇繼續延續去年的做法,舉辦制造業、服務業和跨國公司的專題討論。制造業論壇圍繞中國制造2025戰略下的企業轉型展開討論;服務業論壇圍繞產融結合展開討論;跨國公司論壇主題圍繞一帶一路重大項目的風險管理和文化認同展開討論。同時,我們還設置了基于大數據的商業模式創新、可持續發展CEO圓桌會、贏在廣西創業論壇、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融域對話等5個議題,邀請企業高層領導、專家學者、政府官員、相關機構進行深入的交流探討。通過上述一系列平行會議的深入討論,我國大企業可以相互分享成功經驗,凝聚更多共識,從而引導企業積極應對挑戰,深入推進合作。
各位來賓,各位朋友:
廣西沿海、沿邊、沿江,區位優勢獨特。處于珠三角經濟圈和東盟經濟圈的交匯之地,一頭連著粵港澳,一頭連著東盟,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后,廣西作為連接內陸和東盟國家“雙向”通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是我國通往東盟最便捷的陸路和海上通道,是中東部地區“西進”以及西南地區“東出”和“南下”的重要交通樞紐。新形勢下,廣西經濟社會發展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廣西是資源大省,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是我國10個重點有色金屬產區之一,鋁、錳、錫、銻、銦、鎵、稀土等礦產儲量居全國前列。擁有豐富的農林資源,糖料蔗、蠶繭、木薯、茉莉花、木材、林化產品等產量居全國第一,中草藥植物種類居全國第二。擁有豐富的電力資源,是我國優先開發的三大水電建設基地和“西電東送”的重要基地,水能可開發蘊藏量居全國第七。目前,廣西已初步形成冶金、石化、機械、汽車、電工電器、輕工、紡織、建材、電子、醫藥等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具備了一定的產業基礎和配套能力。廣西壯族自治區為借助2015中國500強企業高峰論壇,進一步密切與大企業聯系,加深了解,尋求合作,圍繞產業建設發展重點,精心遴選了近80個招商項目,期待著500強企業積極參與合作,以期合作雙贏,共同發展。此外,我們會同廣西方面,正在開展500強企業進廣西活動,相關信息已經在中企聯合網上,希望廣大企業和媒體給予高度關注。
篇9
對開發工作情況進行了較系統的調查了解,依照人大常委會辦公室通知要求?,F將相關情況向課題領導小組作一匯報。
一、圍繞開發所做主要工作
緊緊圍繞省、戰略部署,隨著《產業帶規劃》和《詳細規劃》相繼出臺。強勢推進產業帶規劃建設,加快開發步伐,各項工作取得明顯效果。
1加強組織領導。
成立了由委書記、長任組長,把開發擺上了極為重要的位置。分管領導任副組長,有關部門和鎮區主要負責同志組成的開發領導小組,負責協調和解決開發中的重大問題,并將產業帶建設作為鎮區責任制考核的重要內容,定期督促檢查。通過媒體,廣泛開展對開發的宣傳和討論,并組團赴蘇南開發先進地區進行學習考察,通過不間斷的宣傳和學習,掀起了開發的新一輪熱潮。
2科學制定規劃。
對照《產業帶規劃》岸線利用規劃》結合實際,為實現岸線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長久使用。以促使成為全國最具知名度的工程電器島和長江經濟帶人居環境最佳、投資環境最優的樂園為規劃目標,邀請國內外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專家共同參與,科學制定產業帶規劃綱要。規劃布局分為三個部分:一是近期建設規劃。依照近期經濟工作目標,以保護為主,劃分公用港區、工業港區、農業生態旅游和生活性岸線,為全線開發做好鋪墊;二是遠期規劃。配合鄉村總體規劃,以生態岸線控制為主,積極發展我的物流業,遠期合理劃分產業布局;三是遠景規劃。依照生態、水上花園鄉村的目標,結合堤內1000米控制綠化帶,逐步建成28.8平方公里的環島森林公園,著力維護岸線資源,維護好整島的生態平衡。
3立足協調發展。
以加快協調發展為第一要務,開發的總體思路是以富民強、率先起飛統攬全局。以優化提升產業結構為中心任務,實施高起點、高水平、開放式開發。對照《產業帶規劃重點任務分解意見》充分利用岸線資源,加快工業集中區建設,加速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強產業集群效應。
把工業集中生產、農業生態旅游有機結合起來,集中區建設方面:目前全已形成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壩科技集中區、工業集中區、油坊化工工業集中區、環島風光帶和島旅游度假區“區環相間”開發格局。去年全累計完成集中區基礎設施投入3.3億元;集中區新批外資項目16個;合同利用外資1.62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6500萬美元;實現自營進出口1900萬美元,實現財政收入3072萬元。
充分發揮地區灘涂和水資源豐富的優勢,農業結構調整方面:以開發為契機。立足“調優結構、調高效益”整體開發戰略,加強農業結構調整,加速農業產業化進程,生態水產、特色林果、應時蔬菜和優質畜牧”等特色產業帶基本形成,其中,江灘圍網養殖項目已發展成全省規模最大、設施最先進的圍網養殖基地,并且已由傳統的水產養殖過渡為集觀光休閑于一體的現代漁業,成為農業結構調整的亮點。
依照有序推進,產業集群方面:近年來。分步實施的原則,不時提升工業產業層次,產業集群初步形成。一是以發展“一鎮一品”特色產業為突破口,對基本形成的工程電器產業集群加速培育;二是加強與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跨國公司的分工合作,實現了產業集群的集約增長;三是以建設專業化經濟集中區為推進產業有效積聚的載體和抓手,促進企業有效集群;四是廣泛利用信息技術,加快技術滲透,大力推進集群升級。的電器、中電等現代化企業已逐步形成具有顯著規模效益的新型工業結構體系。
4優化政策環境、全力支持企業發展
還出臺了關于促進工業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及其補充意見,在落實上級優惠政策的基礎上。面向企業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以吸引企業進駐,協助企業加快發展步伐。年,共推進項目80余個,簽約項目合同利用外資累計近10億美元,其中,世界“500強”企業韓國現代重工與我南自通華集團合資項目總投資達6000萬美元,日商獨資華宇時代通訊設備項目總投資3000萬美元,均已落戶。通過以上措施,目前我工業集中區已集聚項目34個,累計總投資18.2億元。相信,只要招商引資得力,政策吸引得力,配套服務得力,企業發展就會欣欣向榮,開發定會蒸蒸日上。
5注重統籌兼顧。
堅持從全省地區乃至整個發展的角度來考慮,開發中。依照建設現代化水上花園鄉村、生態鄉村的要求,統籌兼顧,力求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年,努力克服資金難、用地難、拆遷難等問題,全面推進基礎設施和其它配套設施建設。120公里環島江堤公路順利建成通車,工業自備碼頭建設進展順利,復線污水處置廠正在加緊規劃,過的論證、規劃工作已取得較大進展。和高科技工業集中區道路和基礎設施配套已經到位,兩座5萬噸級自備碼頭建設項目已獲省有關部門批準立項,開發各項工作穩步推進。
二、存在問題和矛盾
但與先進地區相比,開發工作雖已邁出實質性步伐。還存在較大差距。一是對現有的開發規劃能否充分發揮岸線效益尚缺乏進一步的論證和分析,無序開發,布局混亂的現象仍然存在二是污染少,技術含量高的新興大項目落戶少,開發的利息偏高,而現時回報收益率偏低;三是基礎設施投入力度不夠,開發推進速度較為緩慢,投資環境仍需進一步優化;四是用地瓶頸、資金瓶頸等客觀因素制約經濟發展。
三、加快開發的具體舉措
但更催人奮進。將繼續把開發作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形勢逼人。努力使的開發成為全省乃至整個長三角地區的新熱點。為此,將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集中區建設。努力實現大變樣。將不時拓寬融資渠道,創新投資主體,著力構建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金融貸款為支撐,國資、外資、民資齊上的多元化投融資體系。開發在服從整體規劃的前提下,做到突出重點,相對集中,開發一片,勝利一片。力爭區內各項配套能力盡快上檔次、上水平。
二是加快項目建設。將堅持“兩手抓”一手抓項目推進。將對現有在建項目明確專人跟蹤聯系,對重點項目實行領導分工負責,全力協調項目推進。一手抓對外招商。對在手的重點項目,將加強跟蹤,加快推進,確保盡快落戶。同時,將組織多場招商活動,加強對的宣傳推介,吸引更多外資項目落戶我。
三是加快設施建設。實施開發的前奏曲。今年我將圍繞開發,重點抓好2座5萬噸級深水碼頭和二橋的建設。深水碼頭總投資1.7億元,建成后將為我引進大吞吐量的制造企業發明良好條件。二橋建成后將大大縮短與蘇南的時空距離,從而更直接地接受上海輻射。目前二橋工程量已完成90%將全力以赴加快推進,確保在月底前竣工。
四是加快環境建設。拓展視野,依據81號文件精神,繼續認真落實開發的各項優惠政策,并以行政體制改革為契機,助推機制創新,使集中區釋放更大活力。同時,進一步強化隊伍建設,改進工作作風,提升服務質量,營造更為濃厚的發展氛圍。
必需以更飽滿的熱情、更務實的作風、更有力的舉措,開發尚處于起步階段。以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永續利用為前提,強勢推進開發,推動各項社會事業迅猛發展,為全“兩率先、兩步走”目標的順利實現作出應有的貢獻。
四、對推進開發工作的幾點思考
把關注的目光投向。優勢在,歷史歷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潛力在,希望在,壓力也在”為更好地推進開發工作,建議:形成加快開發的合力。成立開發協調小組,首先要加強組織領導。負責協調和解決開發中的重大問題,統籌考慮經濟帶的建設,以利于明確開發的目標、任務和政策,加大推進力度。
篇10
世博會,作為經濟領域的奧林匹克盛會,將給上海經濟帶來實質性的推動。站在區域經濟中長期發展的視角上,上海無疑是最值得長期關注的投資新地標。從資本市場證券研究人員的視角來對2010年上海世博會和“后世博”進行研究,是看中了世博會對整個上海經濟發展產生的明顯作用,其最終的目是發掘在資本市場上與世博會相關的投資價值。
世博會勝似奧運會
歷史上曾舉辦過40多屆世博會,美國是其中舉辦最多的國家。從1970年后日本成為舉辦最踴躍的國家。世博會成為各國崛起道路上向世界展示自身實力、提升國際形象最好的舞臺。2010年上海世博會將是第一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辦綜合類世界博覽會。
很多東道主城市和地區通過承辦世博會獲得了長足的經濟進步、全新的知名度、更具影響力的國際形象、蓬勃發展的旅游業等等益處。如日本的大阪世博會帶來了關西經濟圈的繁榮,西班牙的塞維利亞世博會使得這個原來落后南部的城市一躍成為西班牙第四大城市和旅游勝地。
拿世博會和奧運會相比,其投入相似,但產出不同。2008年中國剛剛成功舉辦了奧運會,我們通過把世博與奧運橫向比較,可以更直觀并且深入地認識世博的經濟作用。世博會也享有“經濟、科技、文化領域內的奧林匹克盛會”的美譽,兩者的對比有助于理解兩者的運營模式。
兩者的相同之處是:前期投入、中期產出的模式相同。從經濟意義上來看,世博與奧運在運營模式上很相似,都是前期投資、當期回報、后期再利用的模式。
兩者的不同之處有三個方面。其一,世博會的收入拉動效應更強,在回報上存在明顯的優勢。世博會收入的主要來源是門票收入,而奧運會收入主要是來自電視轉播收入。其二,世博會當期持續時間更長,當期回報效應更強。原因是,主要在于世博會持續的時間要遠遠大于奧運會,吸引參觀的人數也遠高于奧運到場觀看人數。北京奧運會持續僅僅17天的時間,而上海世博會共持續184天的時間。北京奧運會計劃出售的門票僅為上海世博會的1/10,大約700萬張。其三,世博會后期場館利用更好。而奧運會后一些相關的行業會出現衰退,當地經濟出現明顯的增長放緩。
世博會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通過對比其他國家承辦世博會的經驗,來揭示世博會的經濟意義是通常的研究思路。我們主要選取日本作為研究對象,日本大阪世博會帶動日本關西經濟圈的形成。
上世紀60年代,日本的經濟開始復蘇并飛速發展。尤其是1964年,東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更是振奮了日本的國民精神。接下來,日本又舉辦了1970年大阪世博會,主題為“人類的進步與和諧”,同樣取得了成功。1970年3月15日到9月13日的183天,近6422萬人次參觀了大阪世博會,1970年日本人口約1.04億,這個數字相當于當時日本人口的二分之一。
大阪世博會的舉辦為日本關西地區的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大阪世博會提高了城市的國際知名度,世博會引發的投資和消費拉動了地方經濟增長,而世博會帶來的大規模建設機遇使大阪地區的基礎設施基本趕上東京的水平,為城市長遠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形成了特殊的“關西經濟帶”,也孕育形成了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日本借舉辦世博會的機會,著意以大阪市作為關西地帶的中心城市,在產業、經濟、文化、學術等各個領域進行“關西一體化”的嘗試。主要是通過建設軌道交通、高檔住宅等基礎設施,建立商業設施、旅游、景點、文化交流場所及商務活動中心等,完善國際級環境和人際交往環境。
同時,在保持各城市產業獨特性的同時,對關西地區的產業進行了大幅度的結構調整。由原先的重工業產業為中心轉變為高科技產業、信息產業、物流產業、商貿產業、會展產業、金融服務產業、環保產業和中介產業,加快現代服務業的國際化步伐,形成以大阪為中心,半徑約50公里范圍內的大阪城市圈。目前,大阪成為僅次于東京的商務交易、金融、信息交流中樞。
世博會帶動產業再次騰飛
我們從產業的視角進一步揭示世博對于經濟更具體的影響。這里我們采用多家國外研究機構的實證研究成果進行印證分析。
日本政府曾委托三菱研究所對1985年筑波世博會做過詳細的研究,筑波世博會共吸引了2000萬人到場,世博會相關支出(11579億日元)大約占到1985年日本GDP的0.4%,測算得出的產出(23163億日元)是直接投入的1.9倍。
從投入的角度看,筑波世博會投入的產業集中度較高,基礎設施投資占了近一半的份額,其后是服務業也占了30%的份額。在產出方面,世博會對各行各業生產和就業的激勵效應要遠比其直接投入來得廣泛。雖然世博會直接投入的前五大行業占比就達到96.1%,但產出涉及的行業范圍要更寬泛的多,前五大行業產出占比僅為65.4%。世博會受益最多的行業主要是基礎設施、服務業、商業貿易、建筑等相關行業。
我們再追蹤其他國家世博會的經濟效應,對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博會的研究顯示,建筑、服務、商業、餐飲等行業是世博會主要帶動的領域。德國漢諾威世博會吸引參觀人數僅為預期的一半,僅為1850萬人,導致消費服務業的增加值不如其他世博會明顯。
通過以上對多個國家舉辦世博會的研究,我們可以得到基本地結論:世博會對經濟的影響主要集中在舉辦城市所在的區域,拉動的主要產業集中在受益于前期投資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建筑行業,以及受益于當期消費帶動的商業、餐飲、服務等行業,其中對消費服務業的拉動最為明顯。
上海將是服務業新領地
從上海經濟的近期表現來看,我們把它定義為正進入到轉型瓶頸的突破期。我們可以看出上海經濟正在經歷著艱難的轉型:從原來的經濟增長增速的領先,逐步過渡到產業結構的領先。
但如果對比中國的另外一個國際化大都市香港,我們可以看到上海在發展上更大的差距。在產業構成上,香港的第三產業占經濟的比重已經突破了90%,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典型特征就是服務業比重基本都在70%以上。此外,香港主導產業的發展也比較清晰,四大主導產業占經濟的比重已經達到了57%。香港目前在維護航運、金融中心的前提下,正大力發展旅游業。
通過對比,我們認為上海仍然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而上海要發展成為規劃中的國際化大都市,突破口無疑是在第三產業,通過2004年那種投資拉動經濟的模式已不可取。對這一中長期的趨勢,我們持較樂觀的態度。上海的經濟具有先發優勢,地理上又處于長三角的龍頭位置,同時還得到了相關政策的大力支持。此外,還有舉辦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契機,如果未來再能讓迪斯尼落滬,那么沒有理由不對上海的產業轉型和消費升級給予積極的態度。
世博會將給上海帶來產業轉型的機遇,而我們如果把眼光放得再遠一點,那么我們會看到以上海為首的長三角經濟圈的發展同樣值得期待。在戈特曼1976年的《世界體系中的城市群》中曾經就把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城市帶作為世界第六城市群。
上海和江蘇、浙江兩省正在聯手打造“長三角都市圈高速公路網”。根據上海世博局的統計,大約有六成以上的人會選擇到蘇州游玩,超過4000萬人次,有近三成的人會選擇到蘇州周莊、同里、直、木瀆等水鄉古鎮游玩,達2000萬人次。這些水鄉古鎮抓住機遇,趁勢而上,使海內外游人提前感受世博會的氣氛,這將極大地促進長三角地區的協調合作。
隨著長三角城際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加快和3小時交通圈的形成,距上海300公里左右范圍的蘇州、無錫、杭州、嘉興等城市的酒店賓館資源完全可以為世博會分擔一部分接待壓力。
我們認為,未來長三角經濟圈中,江蘇、浙江的優勢在于制造業,中低端服務業可以基本自給,雖缺乏高端服務業,但上海將承擔起這個龍頭的作用,提供以航運、金融、旅游消費等為主的高端服務業。
在資本市場掘金上海主題
2010年上海世博會以其巨大的經濟價值,對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的推動作用,讓上海成為全國最值得關注的區域。那么,在資本市場上,我們相信上海區域主題具有其長期投資價值,不僅在于短期世博會帶來的效益,更在于上海持續的產業轉型。
對于區域的主題投資,我們一直認為最需要關注的是三個方面:
其一是地理優勢。區域經濟,從實質上說是地理經濟的體現。上海之所以具有金融和航運中心的潛力,與其處于長江龍頭、面向大海、依托長三角腹地的地理優勢是密不可分的。而浦東新區則是上海目前兩個中心建設的最主要的載體。因此,其中的相關上市公司的受益將是天然的。
其二是產業升級。我們需要把握區域經濟在全國經濟中所處的地位,以及長遠的發展方向,這決定了什么產業會成為該區域未來的支柱,將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最為受益。對于上海而言,我們認為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其服務業的發展都將是大勢所趨,這是我們一直強調的方向。
其三是區域政策。政策對于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今年中央通過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意見,這是中國首次以國務院文件的形式,明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國家戰略定位。中央的政策為上海未來的產業升級、區域資源整合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