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科學小實驗活動方案范文

時間:2023-10-26 17:55: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兒童科學小實驗活動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兒童科學小實驗活動方案

篇1

關鍵詞:幼兒;化學實驗;活動方案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08-280-01

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幼兒教師是幼兒的啟蒙老師,不僅要教幼兒識數、舞蹈、唱歌、繪畫等等,還要教幼兒實驗操作活動,如化學實驗在幼兒科學活動中有重要意義,它可以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科學的興趣,引導幼兒學習探索周圍世界的技能,培養幼兒熱愛大自然和科學的情感,為幼兒在人生的發展中奠定良好的動手能力。

作為一名學前教育的老師,要利用每一次活動機會,從小培養幼兒動手能力、思考問題的能力,因勢利導地對幼兒進行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教育,所以每次化學科學活動,要求老師要設計可行性的活動方案,設計方案要注意以下原則:

一、趣味性原則

幼兒具有天生的好奇心,他們對周圍世界充滿了驚奇,不僅喜歡觸摸,還想自己操作,并能從中提出種種問題,從而獲取廣泛的科學意識,為了激發幼兒興趣,選擇的實驗活動一定要生動有趣,活動的設計應能充分引起幼兒的注意。

例如:為了讓幼兒充分認識水的流動性,把班級中的同學按4個小朋友一組,分別圍著一個盛有清水的長方體的塑料盆,最后每位小朋友左手拿著一個容量為150ml的飲料瓶,右手拿著塑料小杯子,讓參賽的同學用杯子往塑料瓶里加水,誰最先裝滿自己手中的瓶子,誰就是這次比賽的優勝者,教師給予口頭表揚,隨即教師講解水之所以能從盆中轉移到瓶子中,是因為水具有流動性,是液體,可以用實物玩具區分液體和固體的差別,進而推廣到空氣是氣體,人類生活是離不開空氣中的氧氣。通過這次比賽,幼兒在活動中不自覺地鍛煉了自己的動手能力,還認識水是液體,具有流動性,用手是抓不住的,但能用手捧起得起得科學認識。正如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智力的發展體現在手指上。”

二、可接受原則

設計幼兒科學活動方案時應從幼兒實際出發,絕句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選擇略高于幼兒原有知識水平的內容,使幼兒經過一番努力能夠學會,以促進幼兒的智力發展。

如做水有浮力的實驗時,準備好實驗器材,每4個同學圍著一個裝有水的水盆,讓幼兒向水中依次投入小木塊、小塑快、充氣玩具、不銹鋼勺、石子,觀察哪些浮在水面,哪些沉入水底?把浮在水面上的小木塊、小塑快、充氣玩具依次摁到水底后放開手,它們仍不能停留在水底,很快又浮至水面,隨后再把不銹鋼勺、石子依次放在水面,手放開后它們馬上沉入水底,啟發幼兒思考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隨后教師引導幼兒對水不僅有浮力,而且水對不同的物質表現出不同的浮力這些較為抽象概念的初步認識。

三、參與性原則

幼兒思維的特點是直觀現象,他們的思維離不開動作和活動。在活動中,幼兒通過眼、手、耳、鼻、口的活動,在充分感知周圍世界的過程中,獲取知識,發展智力。因此,在實驗過程中,讓幼兒直接參與,給每位活動者提供盡可能多的體驗機會,并鼓勵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方法進行探索和操作,只有這樣,才能使幼兒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

如在作水的溶解性實驗時,給每位幼兒準備好裝滿純凈水的無色飲料瓶,先讓大家觀察水有沒有顏色,在幼兒相互辨認之后,老師出示紅、黃、藍等不同顏色的卡片,得出水是無色的液體。再讓幼兒擰開瓶塞,嘗一口瓶子中的水,老師便問大家水有沒有味道,幼兒的回答不盡相同,最后老師告訴大家水是無味的液體。第三步,把裝備好的食鹽分給每人2克,讓他們用小藥勺把食鹽轉移到瓶中,老師要鼓勵小朋友,直至每一位幼兒轉移完,邊讓大家吧瓶塞旋緊。第四步,讓每位幼兒握住瓶子上下震蕩,過一會兒,讓大家觀察瓶中的食鹽存在不存在,每位幼兒滿臉疑惑,食鹽怎么不見了?老師告訴大家,食鹽溶解到水中了,說明水能溶解有些物質,這就是水的溶解性。第五步,把溶解了食鹽的水讓大家嘗一嘗,小朋友七嘴八舌地告訴老師水變咸了,進而老師引出酸乳、可樂等不同飲料有自己特殊的味道。通過這次實驗,每一位幼兒認識到水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液體,水還有溶解性。

四、安全性原則

設計幼兒科學活動方案時,應特別注意安全性。幼兒接觸到的物質應絕對是無毒的,使用的實驗物品不易破碎,防止幼兒誤食、誤吞實驗活動用品。也不能把尖銳鋒利的硬質物質,諸如刀具帶入幼兒教室和實驗室。教室在確定科學活動方案時,根據活動所涉及的科學原理,教師應做到心中有數,根據活動目標、教育目標,仔細設計活動的全過程,列出活動所需用品,確保實驗的安全性。

五、材料易得原則

篇2

【關鍵詞】學生;興趣;探究;綜合實踐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這一門新的課程,以其 全新的理念,獨有的形式,全方位的要求,無可避免地百在我們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如何去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挖掘教育資源,讓這門新課程展現出獨有的魅力 呢?我們應根據自身的特點,緊扣現實生活,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多 種活動方式,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開展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性、自主性、趣味 性、創新性為主要特征的綜合實踐活動,讓它充滿生命活力。

1 激發興趣,讓學生做自己想做的事

由于綜合實踐活動面向全體學生,老師鼓勵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活動,能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并制定活動方案,給每一個學生自主活動和表現自己的機會,因此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活動興趣。如在“美麗的校園,我的家”這個綜合實踐活動中,首先老師帶領學生參觀校園,在參觀過程中許多學生都發出“校園的樹木真少啊”的感慨,顯然學生參觀校園后,對校園的綠化面積產生了興趣。當讓學生討論參觀校園心得時,他們討論的也很激烈。然而很多學生在制定活動方案時,尤其是中等以及中等偏下的學生,他們大都想到的是,“老師,你覺得關于校園我們應該制定一個怎樣的綜合實踐活動方案,”他們已經習慣什么都問老師,什么都聽老師的安排。當老師告訴他們這個方案要他們自己擬定時,他們面露出難色,你們可以選擇你們最感興趣的話題。同學們討論了很久,討論地也很激烈,平時一遇到問題就問老師和家長地學生,此時也不把目光放在老師身上,他們在校園有了切身地感受,所以他們有話可講。陸陸續續地有學生舉起手,他們都制定好探討的方案,這是他們自己制定的,似乎此時此刻這就是小女孩手中的布娃娃,該怎么打扮打扮應該由他們自己來決定。在學生制定方案過程中,一些思維就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不管方案制定成什么樣,此時他們儼然就是一個總指揮。在實施方案過程中,他們也想到很多解決問題的辦法,他們不再需要老師的攙扶,他們自己可以自己走,雖然有些跌跌撞撞。在本次活動中,校園綠化調查小組在測量小花壇的過程中,想到了很多辦法,也許最令他們驕傲的事,用等量瓷磚的固定寬度測量花壇的長和寬,那就只要測出瓷磚的長度以及瓷磚的數量,當時在現場我就聽到有學生這樣講“原來我這么聰明啊,我比爸爸聰明多了,以后我再也不問他題目了,我有曹沖的腦袋。”在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調查、訪問、考察、實驗、制作、勞動的過程中,學生自信地認為:我們能行!其實我們也很聰明,我們有能力去解決問題,我們不需要什么事都問老師和父母,其實我們也有一個聰明的腦袋。

2 貼近學生生活,在小課題研究中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學生是活動的主人,是設計者、實踐者、體驗者、發展對象和評價者,要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自主實踐,主動探究,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我們積極引導學生面向生活,從日常生活中選取要探究的問題或課題,設計研究方案,實施研究過程,組織、幫助學生通過游覽、考察、訪問、探究等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形成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的責任感,培養學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決問題及欣賞、創造、實踐和創新能力,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品質。如:在對家鄉環境進行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圍繞“我是環保小衛士”、“我為環保獻一計”等主題,通過查閱資料、上網搜索、請教專家等形式,積極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增長環保知識,增強環保意識。認真撰寫環保小提案,征集環境保護金點子,向班級同學發放環保小袋,用攝影攝像記錄身邊的環保文明行為。開展“環境保護宣傳周”、“我為家鄉添新綠”、“清清溪水靜靜流”等綜合實踐活動,以實際行動為家鄉添上一點綠色,用實際行動宣傳教育帶動全體少年兒童共同關注環境保護,共同關注家鄉建設。學生應成為綜合實踐活動中制定計劃和探索研究全過程的主人。這時教師可以伙伴的身份平等的參與。一方面使學生倍感親切,感到有動力、有熱情,自然地體驗到與教師一道探尋智慧的樂趣,感受到教師關心,塑造民主、合作、平等的交往關系。我班有一位學生在參加實踐勞動后,在日記中寫下了這么一段話:“今天老師帶領我們參加社會實踐體驗,一直忙到太陽下山。說實在的,那可真累死人。可看到老師一直參與我們的活動,我就不覺得累了”。另一方面也可積累教師教學的經驗,提升指導水準,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深層次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長、思想狀況、社會背景,從而使師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活動交往者。但是教師在學生中決不是一般的伙伴,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可能會把個人的自由和選擇變成放縱,缺乏現實責任感,即“自我膨脹”;可能會被外界的力量所主宰,即“迷失自我”;還可能轉移興趣,偏離設定的研究方向……而這時,強調教師是伙伴因為要求教師在充分尊重理解他們的基礎上,引領他們在主題范圍內深入思考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和現象,抓住學生的思想火花,輸送氧氣,讓它能燃燒起來,進而制定出適合他們年齡特點、富有個性的活動計劃,并進行探究和體驗。

3 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從課堂中走出來,讓他們在更廣的空間、更多的領域去探索、去求知,深入社會、了解社會,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為了充分發揮基地的依托作用,開展活動時還可以邀請基 地上的部分學生家長,熟悉基地情況的行家或專家等擔任基地輔導員,指導學生 開展基地綜合實踐活動。 這樣, 學生們欣喜地走出校園, 領略了青山綠水的美麗, 了解了地方的歷史文化,如在“國家大事知多少”這一綜合實踐活動中,我們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搜集資料,了解國家大事,再與同伴交流。在這一活動中,孩子們的主人翁意識增強了,他們逐漸認識到自己是國家的小主人,國家的每一件的大事都關系到自己的榮辱。從而不斷增強了社會責任感。

總之,綜合實踐活動強調學生通過探究性學習、社會參與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和操作性學習等多種實踐性學習活動,對課堂教學空間和教材加以拓展,改變學生在教育中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把學生的探究發現、大膽質疑、調查研究、實驗論證、合作交流、社會參與、社區服務以及勞動和技術實踐等作為重要的發展性教育活動,使學生增長知識、體驗生活、感受人文、學以致用、增進友誼、增強社會責任感……真是好處多多,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讓我們共同努力利用好綜合實踐活動這塊教學陣地,給學生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天地。

篇3

一、科學區域游戲“主題化”

1.主題游戲節

為了展示日常科學區域游戲的成果,全面提高幼兒的綜合科學素養,多年來我園一直堅持每學年舉辦一次有鮮明主題的幼兒園“游戲節”或“游戲周”活動,根據幼兒特點和地方特色,我園分別開展了以小制作、小實驗和區域小游戲等為主題的游戲節和游戲周活動,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滲透到幼兒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幼兒全員參與,人人感受到科學無處不在的魅力。如開展的“巧動手 樂創造”――以小實驗為主線的游戲節系列活動為例,我們不僅懸掛橫幅,張貼標語,創設濃厚的游戲氛圍,還舉行了隆重的開幕式和閉幕式,活動中分別開展了小班水果創意、中班金爪玉螃蟹殼小制作、大班游戲畫活動,再如“小問號”游戲節開展的游戲長廊環境評比活動等等,為科學區域游戲增光添彩。

2.主題科學區域游戲

園本課程的開展,形成了一個個從幼兒身邊收集到的科學主題游戲。如:《有趣的電》主題系列游戲,電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用十分普遍,幼兒經常能夠接觸到它,如玩的各種電動玩具、遙控器、電視機等等,而對于電的神奇力量,幼兒感到很新奇。為了激發孩子的探究興趣和求知欲望,著意培養他們樂于嘗試、勤于動手的習慣。

二、科學區域游戲“日常化”

我們在科學區域游戲的開展中注重日常的落實,即遵循游戲的價值,也遵循游戲各要素(時間、空間、內容、形式)的協調、整合原則,從而有效地發揮游戲活動中各要素合力的持續效能。

三、科學區域游戲“社會化”

開放性是科學游戲的一個特點,社會實踐是園內科學游戲必要的延伸和補充,為此我們十分重視社會游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使幼兒園科學區域游戲與社會緊密結合起來,為幼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創造條件,為拓展幼兒進行游戲考察、調查等方面的渠道,我們依靠社會力量,通過多種渠道,采取多種形式開展游戲實踐活動。如幼兒走進社會開展的“生活中的工具”、“哪來的刺耳聲”、“馬路上的汽車”等一系列活動,培養了幼兒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能力的能力,提高了科學素養。

四、科學區域游戲“電教化”

為配合課題研究,我園申報了武進區區級電教課題《幼兒科學園本課程數字化資源開發與應用的研究》,現代教育技術中的多媒體――投影、電視、錄像、電腦課件等具有生動、形象、感染力強、易于激發幼兒興趣的優勢,并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彌補幼兒直接經驗的不足,促使幼兒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課題研究,為我園科學園本課程開發提供了有力的資源保障,幫助幼兒獲得科學知識、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得科學區域游戲目標培養達到和諧、高效。

五、科學區域游戲“家庭化”

為使科學區域游戲取得更好的效果,我們把科學區域游戲的范圍延伸到了每一位幼兒的家庭。1.加強家庭教育的指導。我園結合學習型家庭的推薦評選,加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工作,把科學區域游戲作為重要內容,通過訪問家庭、在園接待、家長學園、家長會等形式指導家庭共同學習,更新知識。2.舉行親子小實驗活動。通過發放科學小實驗系列活動方案,讓家長了解科學小實驗目標、方法、原理等,再指導幼兒一起游戲,在親子小實驗活動中獲取科學道理,培養科學興趣,提高家長與幼兒的科學素養。家長們對幼兒園的活動非常支持,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說明這項活動受到了家長的認可,已滲透到家庭這塊陣地。

我園的科學區域是以生態式游戲為主要方式,盡量以趣味性、生動性、可操作性吸引幼兒,給幼兒充分的自由猜測、獨立驗證的空間,對待幼兒的提問不敷衍、不推辭,盡可能予以解答,不能回答的帶領幼兒進行驗證或查閱相關資料,時刻注意保護和培養幼兒的興趣、求知欲和探索欲,引導和鼓勵幼兒求異思維。

篇4

一、中學生物教學課程目標的定位

通讀《中學生物課程標準》和新世紀中學生物教材,不難發現中學生物教學課程目標的定位基于以下兩個基本點:

1.課程目標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在充滿希望和挑戰的21世紀,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將相互作用。科技將高度社會化,社會將高度科技化。社會的高度科技化要求公民具有較高的科學素養,包括科學知識、科學觀點、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價值觀、科學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等。生物科學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我國涌現出一大批站在生物科學前沿的創新型人才。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學生物課程一方面要求廣大受教育者具有較高的生物科學素養,另一方面又要為將來可能從事生物科學研究的人才在態度觀念、知識和能力等方面打好生物學基礎。從國際上看,全球經濟的一體化使人類社會高度信息化和科技化,高科技的發展引發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全球面臨人口、糧食、健康、能源、資源和環境等問題,給各國的基礎教育,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基礎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要求基礎教育的教育目標作適當的調整,如強調國際化,具有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樹立全球意識和環境意識,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學會學習,學會關心,學會發現,學會創造等。

2.課程目標要符合學生發展的需要

關于學生發展的需要,首先應當研究中學生學習生物科學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了解哪些內容是學生樂于學習的,哪些內容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具有較高的價值,而不是單純從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出發,選取學生應當學習的內容。調查表明,關于動植物的形態結構和分類等事實性知識,名詞術語較多;有些動物是學生不常見的,《教學大綱》和教材從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出發,將它們作為代表動物或代表植物講述,學生的學習興趣就低。關于原理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能夠使學生理解為什么,懂得怎么做,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例如,生物的性狀是怎么遺傳給后代的?遺傳物質是怎樣發現的?等等。

因此,面對生物學科的新標準、新教材,在生物教學的實施過程中要有一個全新的教學理念。如在制定每節課(或活動)的教學目標時,要充分考慮課程目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相互融合和滲透。要考慮到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特別要注意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要求。

二、探究性、研究性學習的實施

“探究性、研究性”學習是基礎課程改革過程中所倡導的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按照這種學習方式,生物教學的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必須向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親自參與和實踐。這種有目的、有步驟的學生自主學習活動主要包括對生物及其相關事物進行觀察描述,提出問題,從各種信息渠道查找信息,提出假說,驗證假說,思維判斷,做出解釋,并能與他人合作和交流等。因此,教師在引導和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需要為探究性學習創設情境

例如,提供相關的圖文信息資料、數據,或呈現生物標本、模型、生活環境,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經歷中提出探究性的問題,或從社會關注的與生物學有關的熱點問題切入。如當前全球氣候變暖,氣溫升高,這種現象被稱為溫室效應,原因是由于二氧化碳的濃度升高,請學生探究減緩溫室效應的措施等。

2.應該鼓勵學生自己觀察、思考、提問,并在提出假設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性活動方案的設計和實施

例如,現有一段小長骨及相關器材,請設計實驗方案鑒定該骨是老年、成人,還是少年兒童的骨?鼓勵學生自己設計生物實驗,探討該骨的化學成分,激發科學探究的興趣,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3.注意課內外活動相結合

教師應打破課堂內外的約束,有計劃地安排好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完成的活動,包括必要的調查、訪問、參觀等,充分利用多種教學資源,保證活動時間的落實。

4.重視探究性學習報告的撰寫和交流

教師應培養學生通過文字描述、數學表格、示意圖、曲線圖等方式完成報告,并組織交流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三、生物實驗教學的創新

根據《中學生物課程標準》編寫出的各種版本的生物教材,在實驗教學方面增加了許多實驗課題,如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新)所安排的演示實驗、學生實驗、課外小實驗比以前的教材增加了很多。在實驗的設計,材料的選取,活動的組織等方面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但由于目前學校條件的限制(特別是農村中學),完成生物課的實驗教學任務困難重重。由于學校條件的限制或老師對實驗教學認識不足,大部分生物實驗課程是老師在黑板上講講畫畫完成的。因此,如何加強和完善中學生物實驗課的教學工作,這是關系到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和生物科學素質形成的關鍵環節。教師要根據生物課實驗周期長,且試驗結果受季節影響較大等特點,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創造性地改革生物實驗課的教法學法。

篇5

關鍵詞: 神經系統 小學低高年級 教學影響

一、概念界定

小學低年級學生為一二年級在正規學校就讀的學生,小學高年級學生為五六年級在正規學校就讀的學生。

神經系統是機體內起主導作用的系統,由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兩部分組成。中樞神經包括腦和脊髓;周圍神經包括c腦相連的12對腦神經和與脊髓相連的31對脊神經及植物性神經。

教學方式是指教師在要求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獲取學習方法的過程中采用的方式。教學內容是學與教相互作用過程中有意傳遞的主要信息。

二、教學特點

(一)小學低年級教學特點

小學低年級學生剛踏入校園進行正規化學習,沒有紀律概念,學習能力有限,注意力容易分散,課堂內容設置比較少,并且在課堂中將教學與游戲相結合。低年級學生還沒有從幼兒園的環境中轉換過來,老師講課多使用兒童化語言,慢慢過渡到成熟語言。

教學內容多為簡單的字詞、拼音等,文章都比較簡短,培養閱讀與朗讀的基本技能,要求掌握簡單的加減運算和對幾何體的直觀認識。在新編小學語文教材中,把識字和認識客觀事物結合起來,大量運用各種插圖,如看圖拼音識字、看圖學詞學句、看圖填空組詞等。

(二)小學高年級教學特點

小學高年級的班主任多營造民主氣氛,讓學生自主管理班級事務,如組建班干部群體。班級中建立競爭機制,如開展競選班干部和學習、紀律、衛生、體育等項目的競賽活動;在課間紀律、衛生、語言文明、作業、佩戴紅領巾和文明學生牌等方面,則開展小隊競賽制度;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如讀書賽,唱歌小賽場,家務小能手等。

課堂教學內容比較多,且與書本相結合,更注重理論知識,在幾次見習中,發現小學高年級學生多被要求課前預習、課后復習,作業比較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多使用鼓勵性的詞語,少了兒童化的詞語,教學設計一環扣一環,并且設有角色扮演、分角色朗誦、小練筆、視頻觀賞等環節,很少出現游戲的教學形式。

教學內容為數學公式、幾何題、應用題的解答,600字左右的課文及課后10個左右的生字詞。知識內容生疏,知識面寬,每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緊密。

三、原因分析

(一)小學低年級神經系統特點分析

小學低年級多為7-8歲兒童,這個時期兒童的大腦半球繼續發育,腦重由6歲時的1200g增加到1300g,接近成人的腦重(1350g~1400g),同時腦神經細胞體積增大,細胞分化基本完成,細胞之間的軸突與樹突間的聯系更緊密,出現許多新的神經通路,顳葉發育接近成人,額葉迅速生長,使兒童運動的正確性及協調性得到發展。

對第二信號系統的語言和文字反應尚未完善,他們能利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意識,但這種能力還不太完善,僅是直觀的、形象的,對抽象的、概念的知識理解能力弱。

(二)小學高年級神經系統特點分析

小學高年級學生多為12-13歲,這個時期的兒童腦重量增加不多,主要在進行腦細胞內部的結構和功能進一步復雜化的過程,為兒童的推理、想象、綜合、歸納等思維活動打下物質基礎,也使他們的注意力更集中、記憶力更有效率。

神經的聯絡纖維在數量上大大增加,聯絡神經元的結構和皮質細胞結構功能在強烈地發展和形成,這是聯想、推理、概括等思維過程的物質基礎,是大腦功能進一步成熟的標志。

四、建議

(一)低年級教學建議

1.教師可多采用游戲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且給學生一個幼兒園到小學的緩沖期。讓兒童在運動中學習、在學習中運動,促進額葉的生長發育,培養兒童的肢體協調性。

2.教師可多采用看圖說話、圖片展示的形式,幫助學生利用視覺通道進行學習。

3.對于低年級語文生字詞的教學要求應適度,適度的要求可以幫助兒童完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在日后教學中,可逐步提高難度,幫助學生從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

4.這一時期的兒童語言能力不強,還部分帶有幼兒的特點,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使用的語言必須符合該年齡段的特點,即帶有兒童化的色彩。

5.教學中可設定口號,并制定一系列班規及學習規范,幫助兒童意識化自己的行為,強化學生的自控能力。

(二)高年級教學建議

1.小學高年級的教學語言應該去除兒童化,更強調科學性和邏輯性,這么做一方面是因為該年齡段兒童的神經系統已經發展到一定階段,理解上已經不存在什么問題,另一方面通過日常教學的促進,他們的思維能力不斷得到發展。

2.教師應更重視訓練學生的綜合探究能力,如進行猜想與假設、設計活動方案、模擬實驗等,幫助學生進行分析、歸納,將神經系統的物質基礎具體化。

3.教學難度、時間長度、活動設計都要與低年級不同,要求兒童維持一段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并學會采用不同的記憶策略學習。

4.教師應該適度提高閱讀、寫作的難度與要求,數學方面進行更抽象化的教學,培養該年齡段兒童抽象邏輯思維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胡靖玉.淺談小學低年級的教學方法[D].新課程:教研版,2011.

[2]李進起,張素先.冀人版小學科學五、六年級教材特點及教學建議[D].教育實踐與研究,2007(7A):110-114.

[3]劉玉平.淺析小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及相關教育[D].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4(6):153-153.

篇6

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是數學課程的重要目標。“綜合與實踐”是一類以問題為載體、以學生自主參與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實現這些目標的重要和有效載體。

要使學生能充分地、自主地參與活動,選擇恰當的問題是關鍵。本節課選擇“體積測量”為問題載體,是基于以下現實:

1.在小學六年級,學生先后學習了幾種常見立體圖形的體積計算方法,并能熟練計算它們的體積。然而,這樣的學習更多的是“紙上談兵”,學生的實踐活動經驗相對比較缺乏。

2.在生活中,學生還會經常接觸到如土豆、鐵釘、雞蛋等形狀不規則的物體,無法直接計算它們的體積,這就需要尋找其他比較方便的計算方法。

在教學設計中,我積極創設基于學生數學學習需要的活動情境,注重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從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話題——“你想了解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入手,通過層層設疑,由淺入深,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在實踐探究中,學生尋找到了多種測量物體體積的方法,并能在應用中靈活選擇不同的方法來測量物體的體積,其創新意識、綜合應用能力得以加強,并深刻體會到了數學學習的價值。

數學活動經驗是學生在經歷數學活動的基礎上獲得的經驗。因而,我特別注重讓學生經歷數學活動的完整的過程,放手讓學生自主參與。從測量方案的設計、測量工具的選擇、同伴的合作分工到測量結果的匯報和展示,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經歷“做”數學的過程和“思考”的過程,體驗數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獲得不同活動階段的經驗內容,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從“經歷”走向“經驗”。

在教學設計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經歷數學活動的反思過程,及時交流體會、收獲。實驗前的討論交流(如“你覺得操作中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意在激發學生的原有經驗。活動操作后的回顧、總結(如:“你們當時遇到了什么困難?后來怎么解決的?”“你覺得在以后的實驗中要注意改進哪些問題?”等)環節是回味、領悟和提升,或豐富已有經驗,或修正原有錯誤經驗。此時,不管成功還是失敗,經歷后的經驗都是收獲。

設計中,我還注意兼顧數學學科視角和兒童視角的融合,困頓中借故事啟智,明晰思考方向;交流中配動畫演示,展現思考過程;實踐中有多種材料,實現自由選擇。學生在“如何測量這個物體的體積”這一問題的引領下,全程參與相對完整的實踐過程,展現思考過程,交流收獲體會,積累活動經驗,激發創造潛能。

【教學目標】

1.通過實踐活動探索測量一些無法直接計算的物體體積的方法,體會測量物體體積方法的多樣性,提高綜合應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培養動手實踐能力,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感受數學知識與方法的內在聯系,感悟轉化的數學思想,體會數學魅力。

【教學過程與意圖】

課前談話:播放南通師范二附小開展的《大樹有多高》、《巧手合測園博園》等數學實踐活動的鏡頭,引導學生交流自己參加過的綜合實踐活動。

一、與生活“對接”,測量規則形狀物體的體積

1.談話交流:研究了立體圖形的體積,你想了解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

出示:請看屏幕,這些物體(桔子、蘋果、石塊、雞蛋、鐵塊、鐵釘等)中,你能很快測量計算出哪幾個的體積?

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鐵塊。)

怎樣才能算出它們的體積?(交流:量出長、寬、高,計算出它們的體積。)

2.動手測量:請組長從1號信封里拿出鐵塊,在小組里測算出它的體積。

各組提供的鐵塊形狀和大小各不相同。

3.學生匯報測量過程、數據和計算的結果。

4.同學們測量后,能應用公式直接計算出這些物體的體積。

【上課伊始,引導學生關注周圍的生活世界,激發起學生測量身邊各種形狀物體體積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學生自己從桔子、蘋果、石塊、雞蛋、鐵塊、鐵釘等熟悉的事物中首先選擇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體的鐵塊進行測量,既是學以致用的直接體現,復習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體積計算方法,同時也在相對簡單的動手測量中積累了一定的活動經驗,為后面更深層次的探究打下了基礎。由規則物體到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還考慮到數學問題的探究需要由淺入深,遵循了學生解決問題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心理規律。】

二、設疑激思,探究如何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探究活動一:測量不規則鐵螺絲的體積。

1.設疑導入:這個鐵螺絲,你還能用剛才的方法直接計算出它的體積嗎?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繼續來研究如何測量物體的體積。(出示課題:巧測體積)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誰來說一說,你想怎么測?比較學生提出的不同方法。

介紹:阿基米德的故事(第一段)。

2.討論,明確活動方案。

(1)動手之前,小組里先討論一下:測量中需要哪些工具?怎么測?

(2)交流:哪一組簡單介紹一下,你們準備選用什么容器?怎樣測?

介紹:用量筒測量,上升的水的體積就是鐵螺絲的體積;用長方體或正方體容器測量,測量出上升的水的體積;結合用量筒和長方體容器測量,用溢出法。

(3)為了盡可能地保證數據準確,你覺得操作中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各小組學生提出自己的建議。

結合同學們的意見,老師也給大家幾點提示:①理清步驟,明確分工;②數據要科學準確;③及時將實驗的結果記錄下來;④保持桌面的衛生。

3.合作測量。

現在,請組長打開器材箱,拿出鐵螺絲和測量工具,開始實驗吧。

學生動手實驗,教師巡視。

4.小組匯報。

篇7

關于農村學前教育現狀的調查報告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培養小學生課外自主閱讀能力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教育變革的需要,兒童成長的需要,也是語文教學的需要。蘇州大學教授朱永新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閱讀是一個人精神成長的重要渠道。在童年時代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會使孩子終身受益。因此,本課題研究的主要目的是:(1)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2)擴充學生的閱讀時間。(3)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學生閱讀興趣。(4)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5)尋求提高學生課外閱讀實效的策略、途徑。希望用課外閱讀讓學生夯實文化底蘊,鑄造完美人格,提升生命境界,打好人生底色。同時也希望借此課題的研究,打造研究型教師,促進我校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課題研究的方法:

本課題的研究主要采用調查研究法、行動研究法和經驗總結法。

1.調查研究法

進行小學生閱讀興趣與習慣問卷調查,了解分析學生的課外閱讀現狀,研究如何通過有效的途徑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2. 行動研究法

通過課外閱讀指導課組織小組合作學習,編演課本劇,專題辯論,創設多種多樣的交際情境,讓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流等多種形式,拓展課內學習空間。結合每年的讀書節活動,開展豐富多彩地課外閱讀、背誦優秀詩文活動。組織參觀、訪問、辦手抄報、剪貼本、開故事會、經典誦讀、圖書義賣、作家進校園等實踐活動,開創課外學習空間。

3.經驗總結法

以課題研究實踐活動為依據,根據研究過程中原始的事實材料,總結研究提高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指導策略、評價機制,以便更好地指導今后的課外閱讀活動。

三、課題研究過程

(一)準備階段抓基礎

1、調查摸底

在課題實施前我們對全校學生進行了一次全面的調查:包括對學生閱讀意識的調查、閱

讀的材料的調查、閱讀的目的的調查、閱讀方法的調查。通過對學生的問卷調查,我們分析認為學生的課外閱讀的不良行為主要表現在慵懶行為、敷衍行為、偏食行為、功利行為、盲從行為、浮躁行為等幾個方面。表現在閱讀過程中無法可依,缺乏指導,課外閱讀興趣就會逐漸降低。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一直在課堂教材、精讀的框架上下功夫,實際上,很多大家和名家的成才經歷都證明,語文學習三分課內,七分課外,語文學習的規律和特點是進行這項課題研究的根本依據。

2、落實分工

課題組成員各自職責如下:

序號姓名職務職責分工

1馬宏語文教研員具體指導實施、組織學習培訓

2張國香校長全面主持課題工作

3胡俊副校長研究、設計活動方案,制定計劃措施制度,組織開題結題,進行階段總結。 4盛厚祥教導處副主任具體落實活動,收集資料,積累經驗,

5楊玉翠教研組長開展實驗,進行實踐研究,反饋信息,撰寫論文案例。

6黨國琴年級組長開展實驗,進行實踐研究,反饋信息,撰寫論文案例。

7趙曉蘭年級組長開展實驗,進行實踐研究,反饋信息,撰寫論文案例。

8楊闞年級組長開展實驗,進行實踐研究,反饋信息,撰寫論文案例。

9丁美霞年級組長開展實驗,進行實踐研究,反饋信息,撰寫論文案例。

10陳春琴年級組長開展實驗,進行實踐研究,反饋信息,撰寫論文案例。

3、科學制定課題方案,隆重開題。

為了使課題方案科學合理,有利于學生的發展,有利于教師實踐操作,課題組查找了有關課題的文獻資料,對學生課外閱讀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反復研究,帶領課題組的成員學習相關理論知識,了解該領域的研究現狀,反思自身實際教學中遇到的困惑;為了全面、客觀、真實地了解學生學習現狀,促進課題實驗扎實有效地開展,找出需要探索研究解決的問題,最后撰寫出了課題實施方案,并制定出具體研究措施與研究方法。

xx年x月,我們請來鳳凰母語研究所徐曉華主任、區教研員馬宏老師為我們進行了隆重的開題儀式。徐主任對我校課題研究的思路、開展課題研究的方法、校本教材的編寫等方面的內容進行了細心地指導。要求課題組緊緊圍繞核心,扎實深入,求真務實地開展研究,力爭研出成果,創出特色來,提升課題的推廣價值。本次開題會提高了實驗教師對課題工作的認識,更新理念,激發研究欲望。

4、后勤保障有力。

為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開展,學校制定相關政策,給予實驗課題組每學期一定的課題津貼,并撥出專項資金全力支持教師外出參加課題培訓,還購買了與課題相關的書籍,充分體現了領導對這項工作的高度重視。

(二)研究階段抓落實

1.氛圍倡讀。

為了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激勵師生積極開展課題研究,我校首先積極營造濃厚的書香氛圍。校園里,營造書香校園 創建學校品牌的愿景激勵著我們,讓讀書成為習慣,讓書香伴我成長的口號鼓舞著我們,讀書長廊里一本本經典讀物吸引著我們,圖書館里陣陣書香陶醉著我們,學校網站上307條書香專欄新聞記錄著我們的足跡師生在潛移默化的氛圍中享受著閱讀。

2.專家領讀。

三年來,我們先后邀請了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主編朱家瓏、特級教師孫景華、陳樹明、省小學語文教研員李亮、市教研室汪笑梅主任、市小學語文教研員芮瓊老師、全國兒童閱讀

推廣人余耀、《科學大眾》、《少年文藝》雜志社等專家來校指導引領我們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創建書香校園。在市教研員芮老師的積極推薦下,我們有幸參加了市教研室、市文明辦組織的南京市鄉村閱讀聯盟校,在聯盟校的活動中,我們得到了省市教育專家、省少兒出版社等專家的指導,同時與兄弟學校互相學習、互相提高。

3.書源保讀。

我校地處城郊結合部、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多、讀書資源匱乏,學生課外讀物常常得不到保證,學校開源節流充實圖書館的藏書,同時積極向市區技裝辦申請復本:配備市區教育局、教研室推進的經典讀物,我們堅持每年12套經典讀物,每套55本,全校分年段漂流,教師有針對性地指導,從書源上保證了學生的課外閱讀。我們工作的激情感動了南京市文明辦的領導,他們為我們贈送了圖書;我們讀書的熱情感動了西善橋街道的領導,他們為我們設立了優秀學生、優秀教師獎勵基金,每年6萬的基金保證了學生、教師讀書活動的深入開展。

4.教師范讀。

沒有教師的閱讀,就沒有學生的閱讀。教師讀書沙龍、讀書演講、美文誦讀、故事講述等活動,學校組織教師外出觀摩中國兒童閱讀論壇、參加親近母語研討活動,先后赴揚州市書香校園東關小學、無錫市書香校園育紅小學、南京市首屆金陵書香校園祿口小學觀摩書香校園建設,提高了教師的素養和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的能力,也潤物細無聲地影響著學生,為學校書香校園的建設注入了鮮活的生機。

5. 課題研讀。

近幾年來,我校積極申報了《營造書香校園 創建學校品牌》、《利用學校網絡平臺提高學生課外閱讀評價能力的研究》、《科學認讀,提高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等課題的研究,努力用教育科研提升我們研究的層次,用教育科研穿起我們實踐的主線,有效地提高學生課外閱讀能力。

6.課程促讀。

語文團隊的教師們圍繞語文課程標準、南京市教研室推薦的課外讀物開發編寫了校本課程《書香》,以此作為教師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載體,同時為學生打開了一扇扇閱讀的窗戶。

7.課堂導讀。

為了讓課題研究落到實處,我校每周從校本課時中安排一節課外閱讀課。教師們利用閱讀指導課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推薦經典讀物、指導學生誦讀國學,組織開展讀書交流會。一節節課外閱讀指導課激發了孩子們閱讀的興趣、教會孩子們閱讀的方法、培養孩子們良好的閱讀習慣、豐富了孩子們的精神生活。我們不僅指導西小的孩子,還積極參加南京市教研室發起的蒲公英書香田園行志愿行動,語文團隊的老師們定期到六合馬集小學開展蒲公英書香田園行志愿活動:課外閱讀指導課、一對一結對指導孩子們讀書、給孩子們贈送經典讀書。我們的老師被馬集的純樸的孩子們稱作飛翔的蒲公英。

8.晨誦午讀。

為了保證孩子們每天有充足的時間課外閱讀,我們的教師堅持每天組織學生晨誦午讀。每天清晨,朗朗的讀書聲;每天中午專注的閱讀,成了校園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樣保證了學生每天40分鐘的閱讀時間。

9.活動品讀。

在我們西小孩子們每年最盼望的節日就是兒童節和讀書節,因為在讀書節里,孩子們可以開展班級讀書會,可以愛心義賣圖書,可以參加書香夏令營,可以加入春蕾文學社,可以表演童話劇、課本劇、可以觀看經典童話劇,可以美文誦讀,可以獲得書香班級、書香小明星的殊榮,可以與作家零距離。孩子們在讀書節中閱讀,在閱讀中快樂成長。

10.國學誦讀。

國學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為了讓學生走進國學,品味經典,我們成立了國學書院,

邀請北京育靈童國學院專家來校為全校教師、學生、家長開展國學專題講座;組織領導、教師赴南師大、北京大學參加國學研討活動,為每個班配備了國學電子課堂,組織師生開展國學誦讀表演,國學知識競賽等活動,師生徜徉在國學的殿堂,品味著國學的魅力。

11.親子共讀。

為了營造和諧的家庭讀書氛圍,我校成立了家長學堂,邀請專家作主題講座,指導家長和孩子共同閱讀,學校圖書館為家長和部分社區居民辦理借書證,堅持開展親子共讀知識競賽、書香家庭評選,促進家庭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三)總結階段重分析

三年的研究,我們的課題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和顯著成效。

1.學生成長。

(1)、學生的自主閱讀熱情空前高漲。

有足夠的自主閱讀空間,掌握了多種自主閱讀方法,這使得學生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以極高的熱情投入到閱讀中去,產生了良好的閱讀效果,在學生讀完之后,他們的收獲,他們的情感又能在閱讀小組中與同齡人交流,他們的自我學習價值得以體現,這反過來又促進了他們的再次閱讀。再加上我們經常組織開展故事會,朗誦比賽,課本劇表演等有趣的活動,所以,這一課題的開展使得學生的自主閱讀熱情空前高漲,學校中也形成了人人都閱讀,人人都樂讀的良好氛圍。

(2)、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

通過反復的指導和課內外的鞏固,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如:朗讀和背誦的習慣;勾、畫、圈、點、批,以筆助思的習慣;品詞評句的習慣;善于聯系的習慣;想象的習慣;課外閱讀的習慣等。這些習慣的養成,對于學生現在的學習和以后的終身學習都大有好處。

(3)、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通過老師和家長的共同指導,學生之間的平等交流,學生掌握了許多自主閱讀的方法。如:選讀法、精讀法、速讀法、摘錄批注法等幾種讀書方法;查--定--找--釋--分--結--疑七步預習法;將閱讀與講述、畫圖畫、表演、思考、比較、寫作相結合的讀書方法;會記眉批筆記、摘錄筆記、提綱筆記;會寫讀后感。運用這些讀書方法,學生就能更好地投入到閱讀中去。

在課題研究中,三個班級被評為南京市書香班級,小書蟲志愿服務崗獲區志愿者行動服務崗。一名學生被評為閱讀小天使,四名學生被評為金陵讀書小明星。學生習作在各類雜志、報紙上發表,因為讀書活動的開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提升:多名學生獲全國創新發明大賽一等獎,全國百名好少年、江蘇省金鑰匙大賽一等獎,南京市百名優秀小公民等榮譽稱號。

2.教師成長。

在課題研究中,教師的閱讀教學觀念有所轉變,將教育的眼界從課內引向課外,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閱讀指導活動,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在實踐中不斷反思總結。在提升學生閱讀素養的同時,也提升了自己。

每年均有近百篇的教師科研論文在國家、省、市、區獲獎。江蘇電視臺、南京電視臺、雨花電視臺、江蘇科技報、金陵晚報、家教周刊、南京教研網、江蘇教育網等媒體分別多次對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以及教師的論文進行了報道和發表。我們教師的研究論文分別在《小學語文教學研究》、《南京教育》等等教育刊物登載。學校教科室多次在市區受到表彰,教師也多次受到市區教科所(室)的表彰并且獲得教科研先進個人的光榮稱號。

3.學校成長。

三年來,在創建書香校園的路上,我們實踐著,收獲著,學校被評為:南京市首屆金

陵書香校園 江蘇省小學語文實驗工作先進集體;語文團隊獲南京市語文先進教研組;七彩語文杯全國小學生作文競賽優秀組織獎;語文團隊獲大家語文博客網網絡教研優秀團隊;《書香》校本課程獲南京市二等獎;20xx年獲區讀書節優秀組織獎。

四、研究工作的反思

三年多的研究,我們品嘗了收獲和成功,特別是學生的進步所帶來的快樂,同時也備嘗了探究的艱辛。盡管我們時刻在思考,不斷在努力,但研究并非完美,我們認為還有許多地方值得改進:

1.完善《書香》校本課程。

(1)擬定《書香》課程目標;

(2)精選《書香》推薦篇目;

(3)編寫《書香》教師用書;

(4)提高《書香》課堂實效;

(5)完善《書香》評價體系。

篇8

教育理念指引著辦學思路,指導著課程建設,制約著示范輻射作用的發揮。建立在教育規律基礎之上的先進的教育理念,反映了教育本質和時代特征,蘊涵著教育發展的思想,是指明教育前進方向、引導和鼓舞人們為之長期奮斗的教育理想。近年來,紫薇在傳承辦學經驗的基礎上,吸收、借鑒國內外先進教育思想,結合區域特點,逐漸探索出一條大教育觀的辦園理念,以此作為全部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導思想。紫薇的大教育觀,可以從四個層面理解。在時間維度上,探索0~6歲學前兒童的全時程教育。在空間維度上,探索園所、家庭和社區三位一體的全方位教育。在主體維度上,探索促進幼兒快樂發展、教師持續發展和家長共同發展的多主體教育。在發展維度上,探索幼兒在認知、情意、人格、品格和體格方面和諧發展的全人教育。

二、生命教育特色課程開發

課程是貫徹落實教育理念的核心載體。在大教育觀的辦園理念的指導下,紫薇從辦園之初,便創造性地提出了構建0~6歲嬰幼兒綜合性教育機構的設想。構建了0~3歲啟始生命教育課程和3~6歲多彩生命教育課程體系,從家園合作的生命教育到園、家、社三位一體生命教育,從生命教育課程理念、生命教育課程目標、生命教育課程體系、生命教育課程實施探索等多個層面,逐漸樹立起生命教育特色課程品牌。

(一)生命教育課程理念與目標

“生命教育”意指有關生命的教育,也指回歸生命的教育。它是一種全面關照生命多層次的人本教育,其核心是“全人教育”,幫助幼兒從“人與自我的關系”、“人與他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4個維度出發,從“生命的養成”、“生命的自主”、“生命的構建”教育價值出發。紫薇的生命教育課程目標有四大方面,分別是:認識生命:幫助嬰幼兒喚醒生命意識,了解生命體的存在和生命體基本需要。保護生命:幫助嬰幼兒學習初步的生命生存和生長所需要的技能和方法。熱愛生命:幫助嬰幼兒感受生命的多元、快樂和精彩,學習關愛、學習感恩,激感。尊重生命:幫助幼兒發現生命的意義,尊重生命的各種形態。紫薇的生命教育涵蓋了0歲~6歲生命起步全階段,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全方位教育,幼兒、家長、教師、全面成長的園本課程體系。讓紫薇的生命教育成為社會關注早期教育的源點,成為孩子人生起步的搖籃,成為年輕父母完成人生蛻變的起點以及教師成長發展的舞臺。

(二)0~3歲啟始生命課程體系

腦科學研究,嬰兒出生后2年內,神經細胞迅速發育并相互聯結。而大腦神經細胞之間的聯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嬰幼兒生活的經歷決定的。這說明0~3歲是早期教育的黃金期、關鍵期。這個時期內適宜的經驗和刺激是運動、感覺、語言及其它高級功能正常發育的重要前提。但是,相對于3~6歲幼兒教育而言,0~3歲教育無論是理論研究、政策規劃還是實踐素材都少之又少,社會機構開展的早期教育指導總的來講存在碎片化、淺表化、機動化和多變化的問題,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和課程支持,不利于家長形成正確的教養觀。自1997年開始,紫薇幼兒園關于0~3歲嬰幼兒教養課程開發與實施的探索歷經十多年,經歷了4個主要階段,每個階段都形成了突破性的成果,分別是發展水平提要研制、養育課程開發、起始課程開發以及發展課程開發,前兩類課程為父母與嬰兒共同參與的課程,最后一類課程則是幼兒獨立在園課程。伴隨三類課程的開發,分別形成了父母育兒學校、送教上門、在園教養等實施模式本班制創建。

1.開發0~3歲嬰幼兒發展水平提要。

紫薇自1997年開始進行0-3歲嬰幼兒發展水平提要的制定,依據嬰幼兒的發展規律與特點,閱讀梳理大量國內外相關資料,聆聽專家的意見,結合本園大量0~3歲嬰幼兒教養的實踐經驗和觀察記錄匯編了《0~3歲嬰幼兒發展水平提要》。

2.養育課程開發與父母育兒學校的開辦。

1997年針對0~3歲幼兒教養我們開發了養育課程,分營養與保健、大動作等六個模塊。課程實施要求親子共同參加,我們開設0~3歲父母育兒學校,圍繞育兒指導做了大量探索。1998年,為了能使父母育兒學校與幼兒園之間進行有效的過渡與銜接,紫薇實驗幼兒園首創了小小班(2~3歲),為托幼一體化的實施進行了初步的探索與實施。在父母育兒學校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形成了幼兒園小小班課程體系。

3.0~3個月乳嬰兒起始課程開發與實施。

2000年紫薇實驗幼兒園在0~3歲嬰幼兒家庭教育指導的研究基礎上,拓展性地將家庭教育指導的對象拓展至社區散居0~3個月的嬰兒父母,形成了0~3個月家庭教育講師團隊;開辟0~3個月嬰兒教養電話熱線,輻射了300多個康健社區0~3個月的嬰兒家庭。《0~3個月嬰兒家庭教養模式的研究》被列入了2005年徐匯區重點課題;建立了學校與社區合作的新型模式填補了0~3歲嬰兒早期家庭教養指導的空白月齡段。

4.嬰兒獨立在園集體教養的發展課程研發。

自2007年開始,幼兒園開始探索發展課程的開發與班制創建。2007年開辦了19~23個月機構內全日制寶寶班,首次進行2歲前嬰幼兒機構內集體教養活動的實驗和研究。期間積累了近千份觀察記錄;形成2歲前機構內教養學制的研究;積累了2歲前嬰幼兒機構內教養活動方案。2009年首創16~18個月機構內半日制囡囡班。2009年,在《2歲前嬰幼兒入園適應性調查報告》的基礎上,開創了16~18個月半日制囡囡班,形成了適應該年齡階段的作息制度;形成了大量的集體教養活動方案;創新形成了家長志愿者配班制,讓家長參與小年齡幼兒的幼兒園教養中,以幫助嬰幼兒能順利過渡分離焦慮,效果非常明顯。

(三)3~6歲多彩生命課程體系

以“生命教育”理念為核心的多彩生命教育,是對3~6歲幼兒共同性課程的有效整合。尊重幼兒的個性化發展,著眼于幼兒經驗的擴展、提升,滿足幼兒的興趣和特殊需要。通過十個單元的構建與設計,家園合作、多方位、多途徑地實施課程,使幼兒在活動中感受認識生命,進而學會保護、珍惜生命,激發幼兒對生命的熱愛,最終落實到幼兒對所有生命形態及生存形式的尊重。在課程設置上,按照小中大三個年齡、融合國家課程四大板塊、突顯學校生命教育特色,設置相應的課程內容,并采取不同的組織實施方法。CLC課程,從自然生命教育、社會生命教育和藝術教育等三方面來設計與實施;通過多途徑、多方式的綜合、互動和學習,使幼兒在活動中感受生命、認識生命,進而保護生命、熱愛生命、尊重生命。

(四)實踐“大教育觀”的課程實施的創新模式

1.聯動社區共建共享課程資源

紫薇實驗幼兒園生命教育課程中始終關注對社區資源的有效開發和運用。讓社區資源充分為孩子成長服務、為豐富課程服務、為提升家長服務、為教師培養服務。同時,作為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實驗基地,服務社區,共享建設成果,也是學校的重要任務。與社區“共建、共享、共贏”從而踐行社區、學校、家庭的大教育觀。

2.家園合作豐富課程內涵

紫薇的生命教育課程中充分關注課程中全人發展的精神,讓家長充分參與到課程中,成為課程的研究者、設計者、實施者、獲益者,最終提升整個幼兒園家庭教育的水平,促進家長的成熟和孩子的終生發展。如:在保護生命教育過程中,由家長牽頭,家庭參與,形成了指向家庭安全教育的“親子安全七互動”系列活動。如:形成每月一報、每月一講座、每月一論壇、每月一次家長進課堂活動、每月一推親子游戲等家園合作的生命教育系列特色活動。如:組建了由校級家委會家長組成的課程研究部、家長參與課程保障部、形成家長安全護校隊、家長課程志愿者隊伍、家長講師團系列、還建立了家長監督委員會。隨著課程實施中家長的多緯度參與,學校的家庭教育指導模式也不斷發展創新,形成家園合作十種新模式:親子游戲法,電話訪談法,專家咨詢法,網絡媒體溝通法,資源共享法,辨析反思法,管理監督法,成長記錄法,展示分享法,社會實踐法。紫薇生命教育課程,還形成了面對0~6歲嬰幼兒家長的家庭教育指導課程系列,并將家庭教育的指導內容納入課程體系從而進一步規范課程中家長的參與和合作,形成工作日常化,管理化、細致化。

3.專設特色活動夯實個性化發展基礎

圍繞孩子的個性化發展,紫微探索了多種特色的課程活動,如多彩星期五社團活動:紫薇“多彩的星期五”作為紫薇實驗幼兒園園本化生命教育課程的一部分,通過混齡戶外區域性體育運動、世界風情自助餐、紫薇星期音樂會和社團活動等從各個方向出發圍繞著紫薇生命教育“感受生命、認識生命、愛護生命”的理念,關注每一個幼兒的需求,使每一個孩子根據自身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為其生命今后多方面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再比如強調體驗的社會實踐活動,紫薇實驗幼兒園圍繞生命教育的主要內容,為每個年齡階段的幼兒創設每月一次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參觀訪問,現場操作,真實場景的體驗學習。

4.師資建設保駕課程深化

篇9

一、主題活動,強化訓練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小學生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根據課標要求,學校開展主題活動,每月一個主題,設計12個相應的訓練活動;每個月圍繞一種習慣,分低、中、高年段開展不同層次、形式多樣的活動,以“小事”為突破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見下表)。

例如,一月份訓練的良好習慣是“吃飯”,德育目標是懂得節約。學校根據低中高年段學生的身心特點,在認知、情感、行為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低年級要求懂得節約糧食,讓小朋友們參與評比,吃飯能不掉飯粒、不挑食,吃完餐盤里的飯菜,就是“節約小明星”。同時,還為教室開關和飲水機征集節約標語、節約標志,將要求延伸到節約學習用品、水電等方面;老師們還設計了有關節約的歌謠,開展以“節約糧食”為主題的兒童畫創作比賽。活動富有童趣,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贏得了學生的喜愛和積極響應。

中年級則將訓練重點放在研究糧食的生長過程上,提出“一粒米,千滴汗,我知道,不浪費”。學生不僅了解了各類糧食的生長過程,還擔任義務宣傳員和監督員,為低年級小朋友做榜樣,如為低年級小朋友盛湯、盛飯,教育低年級小朋友要珍惜糧食以及為什么要珍惜糧食等。學校還將活動延伸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要求學生養成不亂花錢,不攀比吃穿,勤儉節約的習慣。為此,學校開展了名人節儉故事比賽,查找身邊的浪費現象,并提出節約活動方案。

高年級在中年級習慣的基礎上,要求學生不僅知道為什么要珍惜糧食,還要懂得一些營養知識,懂得搭配飲食,不偏食、不挑食才能營養均衡。為此,學校組織學生對食堂剩飯剩菜情況進行調查,了解家中每月用水、用電情況,還開展了“小手拉大手”活動,督促家長、鄰里、社區樹立資源憂患意識、節約意識和環保意識,自覺開展資源節約活動,并開展節約型家庭評比。高年級學生發揮自己的知識優勢,自覺向低、中年級學生宣講《維生素C的故事》等,還根據營養圖表自主搭配營養水果,開展了水果拼盤比賽,并向媽媽宣講科學的烹調方式。

二、營造氛圍,內化要求

養成教育需要良好的環境和氛圍,為此,學校充分挖掘班級、家庭和社區資源,發揮教育合力,幫助學生內化良好的行為習慣,提升文明素養。

1.豐富校園環境

學校根據不同主題月的培養習慣內容,從班級文化入手,突出月培養目標,努力做到讓班級的每一面墻都能說話,讓墻面成為班級文化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

每月伊始,每個班級就開始布置班級墻面,營造主題氛圍。開設的墻面專板中,包括月主題活動展示墻和活動情況記載墻,并賦予其特色名稱,如鴻鵠齊飛、駿馬齊奔、書香四溢、小荷滿塘等。各個班級圍繞每月主題,制定學習內容計劃,讓學生圍繞主題各展其才。

2.延伸家庭參與

小學生的一些不良習慣往往根源于家庭的不良教育或家長不良行為的影響,可見,學校教育離不開家庭,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需要家長共同參與。

為此,每月在活動開始之前,學校都會給所有家長寄一封公開信,讓家長知曉教育主題。同時,根據活動主題設計家庭作業,讓家長共同參與。例如,10月份感恩月中,讓孩子從記住父母生日做起,體驗媽媽生育的辛苦;為爸爸媽媽端水敲背等,培育孩子的感恩之心。活動獲得了家長的肯定,更讓學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3.指導社區實踐

德育的養成要同社會實際生活聯系起來。一方面可以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個性,增強責任感;另一方面為社會道德文化生態系統的形成與發展作出貢獻,讓學生體驗道德價值的自我實現,達到個體內部道德價值系統與外部道德生態系統的完美統一。在公益活動中,學校組織學生走進敬老院,與孤寡老人親密接觸;走進公園種上一棵愛心樹,走進社區進行一場公益演出……學生在活動中,慢慢懂得了要孝敬長輩,保護環境,熱心公益,關愛他人。

三、完善評價,體現自主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采用多元的評價方式激勵學生…… 倡導采用多主體、開放性的評價。”因此,學校采取自主多樣的評價方法,努力完善評價體系,促進了學生的自主教育和自我發展。

1.關注兒童發展

主題月活動中,節約章、環保章、藝術章應運而生。孩子們在爭章園地里用榮譽激勵自己,用標準對照自己的言行,改掉不良習慣,養成文明言行,努力融入學校這個文明大家庭中。例如,張某是家中獨子,家長萬分寵愛,剛入學時,尚不會自己吃飯,并且挑食,因此在學校經常剩飯菜,回家后就向家長哭訴說學校飯菜不好吃,要家長中午送飯到學校來。月末活動考核時,他看到很多同學獲得了鮮紅的獎章,竟難為情地哭了。經過負責考核的同學的批評教育,張某知道了自己的缺點,從此吃飯快了,也不挑食了,期末第二次考核時終于也獲得了獎章。

2.尊重評價主體

暑期8月,學校少先隊開展“學會交往——文明禮儀之星”評比活動。活動通過學生自主申報、手抄報展示并公示、學校電視臺風采演講、觀眾公開投票的過程,由學生自主評選出禮儀小標兵、服務小明星和微笑小天使。活動中,學生在自主推薦的基礎上,公平地自主展示、公平地投票,選舉產生自己身邊的小榜樣,同學們在自我推薦、互相比較、自主評選的過程中,學會了正確地評價自己,并懂得了要多學習他人優點的道理。活動使學生增強了文明意識,促進了良好習慣的養成。

3.彰顯評價結果

為了使教育過程更加生動活潑,更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也為了使活動的影響更加深遠,形成傳統,學校根據主題內容設計了12種卡通形象,它們富有個性,名字可愛,形式活潑,內容豐富。根據考核結果,每班評選出一定數量的特色學生,獲獎學生都能得到一個卡通形象。如:學會唱歌——百靈鳥;學會求知——小蜜蜂;學會規則——小黑貓警長等等,深受學生喜愛。活動結果在《活動手冊》上都有記錄并被題寫在記載墻上。

篇10

【摘要】特色課程在推進學校的素質教育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越來越成為學校教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以蘇北地區贛榆縣沙河第二中心小學為例,在總結其“農家故院”特色教育的實踐經驗基礎上,闡述了小學特色課程建設的來源、實施和評價,提出我國小學特色課程應源于中國傳統文化,重在學生素質提高。

關鍵詞 特色教育;農家文化;課程資源;學生素質

中圖分類號:G6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0568(2014)30-0014-02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地方高校教師教育課程與農村基礎教育有效對接的研究”(編號2013sjd880080)的研究成果。

榆縣沙河鎮第二中心小學始建于1956年,學校占地面積32406平方米,現有班級20個,學生912人,教職工78人。學校始終堅持“強化課程改革,內化常規管理,優化育人環境,構建全新育人模式”的辦學指導思想,堅定不移地實施素質教育。學校依托所處農村的地理優勢,籌建了“一露二鋪五室八房”的農家故院,實施“農娃樂”特色教育,在推進素質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形成了和諧、向上的校園文化體系,有效地促進了學校辦學效益的提升。現就其特色教育的實踐過程與經驗作如下思考:

一、特色課程建設的來源

1.源于傳統文化。中國千年的農業發展,孕育了豐厚的農家文化。學校建造“農家故院”,把千年“農韻”引入校園,挖掘優秀農家文化所蘊含的教育資源和價值。農家文化的特色教育主要包括農耕發展史、農耕用具、農家生活、農家文化四個方面的內容。其中,中國農耕發展史、中國農具發展史、農家文化概述、農家歷法、農家節日、農家諺語和農家詩文等均來源于中國傳統的農家文化。學校借助農家故院的特色資源,讓學生認識農家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傳統文化的營養智慧,從而提高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綜合能力。

2.源于地區文化。學校地處蘇魯交界處,農家文化的特色教育集中體現了蘇北和魯南的特點。同時學校位于贛榆縣農村地區,農家故院集中體現了蘇北農村近千年農家的發展歷程,植根于贛榆農村近百年來的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史,是對贛榆鄉土文化與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的一個大膽嘗試。在開發課程資源的過程中,教師深入研究農家文化,開發優秀農家文化的教育價值,源本究根傳承農家文化,且研且行弘揚農家精神,以“一院一園”呈現農家韻致,著力開展“農娃樂”特色教育,包含贛榆農村發展情況,贛榆農家生活概述,衣、食、住、行、樂等方面的內容,精神生活方面主要選擇了農村孩子最喜歡的三種傳統游戲(打木梭、滾鐵環、抽木陀螺)進行介紹。教師教授時都結合贛榆農村中一些古老的傳說、故事以及歷史名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內容進行闡述,向學生滲透贛榆悠久的歷史和文化,讓學生走進贛榆農家的歷史,體會家鄉農民的勤勞和智慧,感受祖輩的艱辛與頑強,知農、學農、愛農,進而升華愛家鄉、愛祖國的真實情感。

3.源于校園文化。校園文化是豐富育人內涵的重要源泉。學校特色教育應與學校文化的建設相一致,因為真正的學校文化是有特色的,真正的學校特色應該是文化性和整體性的統一。沙河二小學校實施“農娃樂”特色教育,把農家文化引入校園,促使學校文化與學校特色相一致、相匹配。學校整體布局構建“一院一園”,即建造農家故院和農娃樂園,點面結合,呈現農家韻致。基于農家故院和農娃樂園的特色,學校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農家特色,地面上成百上千的磨盤福字,近百米的農家文化長廊,操場上布滿的農家方格游戲……學生沉浸其中,自然地與學校融為一體。

二、特色課程建設的實施

1.建立正確的教育觀。新課程實施以來,學校的特色課程建設始終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觀為指導。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等觀念科學地引領學校的特色課程建設。”“農娃樂”特色教育就是踐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觀”,讓農家娃走向農家生活,邊實踐邊研究,學會生活,弘揚勤勞、淳樸、堅韌、創新的農家精神,體驗成功,快樂成長。

2.確定聯合的建設者。作為特色課程,必須要獲得家長和社會各界的支持,教師不是特色課程建設的唯一主體。學校“農家故院”的特色資源建設是學校、家長和社會共同合作的結果,融師生之心血,匯眾人之智慧。首先學校請來當地對農家文化頗有研究的長者,讓他們回憶難忘的農家風物,再現溫馨的農家生活場景,把要搜集的農家日常生活用品和器具進行分類,精選上千件物品列入農家故院收集目錄。然后發動全體師生和家長從自己身邊搜集,并一一分類、命名。如今農家物品器具,不論雅俗,應有盡有;耕作、加工、生活、娛樂等用具,一應俱全。同時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學校加強與家庭和社區的聯系,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形式,定期聘請學生家長到學校來參加特色課程研究活動,也定期組織學生到家庭或社區參加一些家校共建活動,農家故院已聘請了十位名譽院長,全是學生家長,邀請他們定期到學校的農家故院來指導孩子們進行農耕實踐活動,演示農具的操作流程。

3.特色課程與其他學科的融合。為了充分利用農家教育元素,促進學科教學質量提升,學校將之與各科教學有機融合,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如習作教學,鼓勵學生搜集、改寫農諺,創編寓言故事和童話故事;數學教學,將流傳的民俗引入課堂,如“板凳鏊子33,100條腿往上按,板凳鏊子各幾何?”引導學生研究其中蘊含的數學規律;科學教學,引領學生對轉鐵環、溜旱冰等游戲進行刨根問底的研究與探索;音樂教學,在多方搜集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領會并創作農家小調……這些農家教學資源引入課堂,不僅拓展了學科教學的內涵和外延,而且也讓學生體驗到農家文化給課堂帶來的巨大變化,促進學生增長了知識,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審美能力。學校整體辦學水平得到明顯提升,學校也成長為省、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集體、省小學數學課改實驗工作先進集體、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優秀學校等。

三、特色課程建設的評價

1.重在學生素質提高。特色課程評價與傳統的知識課程評價不同,不以知識掌握為主要目標,而是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和技能養成。農家教育資源中有很多教育元素與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息息相關,點點農作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哲理。為開發兒童的創造潛能,學校鼓勵并引導學生開展“追農源尋農根”的小課題研究活動。學生開展的“贛榆特色小吃”課題研究,成果豐碩。學生撰寫的《贛榆特色小吃——煎餅》、《走進農家——農家擺設變遷的研究》和《清清白白——豆腐制作的研究》等文章發表在《農村孩子報》、《小學生作文報》和《農村孩子報》上,學校還把學生的研究成果匯編成集,編印了《農娃樂學生隨筆》,讓全校師生共享探究成果。同時學校根據學生興趣和特長,組建了二十余個“農娃樂”社團。其中有農娃攝影、農娃書法、農娃誦讀、農家棋藝、農家氣象觀測、農家作物栽培等。近年來學校30多名學生被評為省市縣三好學生、優秀少先隊員、“十佳”讀書明星、“十佳”小公民等。

2.重在師生教學相長。富有成效的特色課程可以提升學校辦學品位,促進師生發展。在農家文化的特色課程建設過程中,教師深入每戶農家,記錄農家生活的點點滴滴;不辭辛勞,奔走田間地頭,向農家請教傳統農家習俗,設身處地感受民間文化的魅力;不分晝夜,查閱當地民俗資料,了解農家悠久的歷史,掌握第一手文獻資料……教師通過特色課程的建設,拓展了知識面,改善了知識結構和教學方式,提高教科研能力和教學綜合素質。學校教師圍繞農家特色文化和教育在省以上教育報刊188篇,獲得省市縣基本技能競賽、優質課評選一二等獎30余人次。

3.重在過程性評價。學校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特色課程的評價體系。以師生自評、互評為主,吸納家長、社會的評價,建立學生成長檔案,形成了多元的評價體系。

(1)對學生采用形成性激勵評價方式,注重學生主體參與實踐的過程及在這一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積極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創新意識。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關注學生的個性,尊重和體現學生個體發展。主要采用自我評價、檔案袋評價(搜集了學生設計的活動方案、搜集的原始信息、活動后的體驗報告、照片、教師家長的評價表,以及各類榮譽證書)和他人評價(形象類、評語類和園地類)。

(2)對教師評價重過程,由學校行政和學生、家長評價三部分合成。在特色課程實施中,教師的指導工作和教學資源開發任務相當復雜和瑣碎,僅局限于核定一定的工作量并不能體現特色課程建設的意義。故采取平時調研、期末考核的辦法對指導教師進行考評,內容包括:教師自我反思,撰寫相關案例及總結;學校對指導教師設計的活動方案及活動實施、指導進行評價;設計評價量表,由學生對教師進行評價,采取口頭表達與書面文字描述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價;同行相互評價;聽取家長意見等。

(3)對課程的評價由校行政、教師和學生三部分形成。學校專門開辟理論學習、方案設計、活動心得、友情參與、資料共享等主題活動,組織教師互相學習、交流經驗、吸取教訓。在交流中通過實施中的案例分析,探索指導學生開展活動的策略,并通過互評、自評和他評對課程的評價注重過程,評價更多的體現為服務、保障、溝通、引導與激勵。

追本溯源,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依托地區文化資源,挖掘校園文化的教育元素,集合學校、社會和家庭等多方力量共同打造學校的特色教育,為豐富學生知識,塑造學生人格,引領學生創造而服務,為學生的素質教育和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而努力。

參考文獻:

[1]李其進.“農娃樂”特色教育的實踐和探索[J].教學與管理,2011,(12):11-12.

[2]楊孝如.有特色的學校特色建設[J].江蘇教育研究,2012,(6):24-27.

[3]胡曉風.陶行知教育文集[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