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發展趨勢范文

時間:2023-10-25 17:35: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教發展趨勢,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科教發展趨勢

篇1

“全科試卷”并不是一個新鮮話題。最先引發人們關注的是部分省市高考命題時的“文科綜合試卷”和“理科綜合試卷”。前幾年一些大學組織的自主招生考試,一張試卷涵蓋方方面面的知識,不僅考察了學生知識的深度與廣度,也考察了學生知識的融合能力。對準備參加高校自主招生考試的高中生而言,備考復習時所要面對的就是“全科試卷”。

在每年的招生季,一些重點高中單獨組織的招錄考試中,“文科卷”、“理科卷”這種部分學科融合在一起的綜合試卷較為常見,初三學生對“綜合試卷”也不陌生。

南京游府西街小學五年級的試卷之所以引發熱議,關鍵點有兩個:一是該試卷并不是某校的招錄考試試卷,而是非畢業班的一次普通學校考試;二是該試卷不僅融合了所有學科,甚至還加入了社會調查問卷,涉及的范圍極其廣泛。“全科試卷”在引發輿論關注的同時,也在啟發人們對小學教育模式的深度思考。

小學教育是人生的啟蒙教育,所要做的就是教給學生生活的技能,保護好他們的好奇心,讓他們養成愛動腦筋、愿意鉆研的好習慣,培養其良好的心態和行為模式。基于此,小學不應有主科、副科之分,所有學科都同樣重要。同時,各校應針對本校辦學條件、師資及學生實際,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對目前過細的學科劃分進行整合,開展全科教育,擴大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知識融合能力,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很多發達國家的初等教育都采用“全科教育”。 在美國,初等教育實施不分科教學,準備從事初等教育者要學習涵蓋初等教育學科的所有科目;在英國,小學教育是不分科的,規定從事小學教育的師范生應全面理解中小學國家課程,將所有課程作為一個整體的目標、范圍、結構;在法國,將小學教師作為一種綜合性職業,老師應有能力教授各個學科,并承擔由幼兒園到小學五年級的教學工作。

“全科教育”的實施需要有高素質的“全科教師”。目前,我國小學師資學歷已基本實現本科化,研究生所占比例也在逐年提高。由于我國高等師范教育采用的是細化到具體專業的專科教育模式,專科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高學歷小學教師對國家小學教育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人們似乎更加懷念“老中師”的“全科教育”培養模式。

筆者所在學校原來是一所具有90多年歷史的中等師范學校,2006年,國家撤并中師,轉制為高職校。我在中等師范學校工作了16年,那時的中師錄取的學生是中考成績最優秀的,采用的是“文理兼修、藝體兼顧”的全科培養模式,培養出的學生是基本能勝任任何一門學科教學的“全科教師”。這種培養模式,奠定了老中師畢業生扎實的知識根基、優秀的綜合素質,所以老中師畢業生被譽為當今小學教育的脊梁。而今,他們都已人到中年,再過十幾年,隨著他們的陸續退休,小學全科教師的缺位將會成為制約小學“全科教育”的瓶頸。

篇2

摘要: 科學實驗的教學趨勢呈現出注重實驗與理論的有機結合,以探究型實踐活動為主,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動手能力。然而,在現實的課程教學中,實驗教學一直是一個薄弱環節,導致學生重結果、輕過程,實驗動手率低,實驗課教學效率不高。在新課程實驗教學中,教師應采取與之相對應的實施對策,以符合新課標的要求。 

 

關鍵詞: 科學實驗教學 發展趨勢 實施對策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與推廣,實驗教學改革的主要目標是構建“以學生發展為本”,創設有利于引導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課程實施環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科學實驗教學既是實現科學教育目標的基本手段,又是培養學生操作技能,發展非智力因素的主要途徑。本文擬從科學實驗的內容與形式及實際教學中的問題兩個方面,與同行一起探討實驗教學的趨勢與實施對策。 

一、科學實驗的內容與形式 

不同時期的科學課程中實驗的主要內容與形式是分層次逐漸提高的。它們分別為學科知識+基本操作—學科知識+基本操作+生活知識—學科知識+基本操作+生活知識+生產和環境問題。實驗的主要形式為演示實驗+學生實驗—演示實驗+邊講邊實驗+學生實驗+家庭實驗+設計實驗—編號實驗+科學探究+實踐活動+家庭實驗+習題+模塊。 

科學實驗的作用和功能需要具體的內容和形式來體現,相應于科學實驗作用和功能的變化,其實驗內容和形式也呈現出顯著的變化。 

1.科學實驗的趣味化、生活化、綠色化。 

不言而喻,科學實驗的趣味化可進一步發揮實驗的動機功能,而貼近生活、體現社會熱點問題(如環保)的實驗更有利于科學價值的體現、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同時也具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現行浙教版科學教材體系中,實驗內容的趣味化、生活化、綠色化趨勢已非常明顯,但這些實驗還多分布在選做實驗和家庭實驗等課外實驗中,在新課標課程中,這種趨勢已成為教科書實驗改革的重要方面,這類實驗不僅數量上明顯增多,而且內容深度上顯著加大。 

在實驗的趣味化上表現出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趣味實驗不僅出現在家庭實驗一類的課外實驗中,而且類似“彩色噴泉”這樣緊密配合學科教學內容的趣味課堂實驗也增加了。如“通過氣球體積的變化觀察氣球在水中的沉浮現象”、“用石蕊試液染制的花朵代替試紙檢驗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的產物”等。這類實驗在完成其呈現原理、概念等使命的同時,用更引人注意的趣味化方式展現其魅力,融學科教學目標與情感培養目標為一體。二是更多地采用了可激發學生研究趣味活動實驗的創新設計,如研究靜摩擦的“筷子提米實驗”。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積累,實驗本身的學科價值和潛能開發功能的作用逐步增強,這正好與學生的心理、生理發展規律相符合。 

實驗生活化的體現,一是實驗內容多采用來自平時生活中例子;二是用科學知識、技能探討的也大多是身邊的生活或社會實際問題。如“溶液酸堿度對頭發的影響”、“用塑料瓶,砂石等自制簡易凈水器”。 

實驗的綠色化最初是從師生健康角度關注實驗環境的清潔,后來逐步與環境保護聯系起來,不僅教科書的實驗設計體現了綠色化,而且要求學生就實驗的綠色化進行思考、討論,甚至研究、設計。不僅視角更大,力度更強,而且其教學功能大大擴展。 

2.實驗形式的多樣化和探究化。 

實驗的教學功能不僅與其內容有關,而且與實驗的形式、呈現方式,甚至與實驗在教學中出現的位置均有關系。如課內實驗、課外實驗與家庭實驗,其功能與作用就不盡相同。又如物質性質的實驗,如果安排在相關性質的介紹之后,這個實驗就只是在驗證事實;如果安排在相關性質介紹之前,并配以相應的問題思考,就賦予了這個實驗一定的探索性、啟發性;如果先提出問題,并要求學生通過實驗尋找答案,這個實驗就具有了探究性,而探究程度的高低仍與實驗的具體設計有關。 

新課標教科書提倡盡可能由學生動手做實驗,沒有了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之分。在“科學探究”“實踐活動”和習題中也安排了不少實驗。這些實驗分布于各章節之中,這種編排將實驗由原先的附屬于各章節變成了與各章節平行的獨立內容,顯著提升了實驗在課程中的地位。新課標不僅多用探索性和探究性兩類實驗,而且統籌考慮安排,使實驗的探究程度循序漸進,隨著學習的深入和學生知識、技能積累的增多而逐步提高,使實驗的探究性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二、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實施對策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初中科學實驗在課程中的地位、作用有了很大的

編輯整理本文。

變化和提高,但是從整體上看,“實驗課教學效率不高”、“實驗動手率低”、“實驗紙上談兵”、“觀看課件代替真實實驗”等情況還普遍存在。同時教師對新課程中實驗探究的實施也存在著認識不到位、嫌麻煩等問題。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一是教學時間緊張,怕實驗時間控制不好而影響教學進度;二是學校的實驗設備跟不上;三是教師還不能擺脫傳統的教學手段;四是沒有相應的評價體系。 

因此,新課程改革的一線教師應摒棄傳統的理論講授與實驗教學分開的教學方法,注重實驗與理論的有機結合。教材中的多數實驗屬于開放性、探究型,學生必須經過實驗才能得出結論,而且結論可能不唯一。教師應引導學生用“提出問題”“設計實驗”“分析與結論”和“實際應用”等關鍵詞構建“設計實驗”這個欄目的框架。在每個關鍵詞所涉及的內容中又細化實驗目的。例如,在“分析與結論”這個關鍵詞中要常常強調“進行描述”“制作圖像”“整理數據”“分析數據”“辨認關系”“計算結果”“比較結果”“進行推測”“作出解釋”“檢驗假設”等,用具體的實驗內容來培養學生在這些方面的技能。 

在具體的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取下列方法以供參考。 

1.實驗方案微型化。 

所謂實驗方案微型化,就是為了保持原教材的邏輯結構體系,同時又體現課程標準的重點,將實驗方案簡化、精煉,安置在相關的科學概念、原理、定律等內容附近,以欄目“小實驗”的形式出現。雖然實驗方案微型化了,但其教學功能仍定位在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基本技能和對科學探究的本質的理解之上。舉例如下。 

實驗:聽力測試

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實驗測試你的聽力。實驗材料是一角、五角、一元的硬幣。請實驗合作者按照任意順序將它們從同一高度自由落下。你閉眼仔細傾聽,能辨別出不同的硬幣發出的聲音嗎? 

描述與推測:描述聲音的差別,分析引起聲音不同的因素是什么? 

學生們通過學習聲音的傳播、音調、響度、音色、分貝等概念、頻率和人的聽覺關系等內容;通過調查研究獲得證據;通過研究聽覺實驗的數據,完成有關的實驗方案。

2.實驗過程活動化。 

將科學實驗的教學與學生分小組進行的探究活動、調查、討論、辨別等有機結合,使得實驗過程活動化。這樣設計中學科學實驗可以使課程標準所強調的重點能夠得到貫徹。為了讓學生感受科學與技術的真實世界,實驗過程應包含:活動、實驗、調查、討論、辨論、提出論點和質疑等,使它們相互交織在整個實驗活動中。 

活動通常分為五個循環步驟:請你思考、請你做一做、反思與挑戰、科學在前進、拓展練習。在循環步驟二中,一般融入相關的學生實驗或教師的演示實驗。以“家庭用電”為例。 

活動一:電流的形成(學生實驗:電路的連接)。 

活動二:電路連接(學生實驗:串聯與并聯電路)。 

活動三:火線與零線的鑒別(演示實驗:測電筆的使用)。 

活動四:保險絲(學生實驗:保險絲的作用)。 

3.實驗內容生活化。 

新課標認為,科學不能脫離社會,科學是社會的一部分。然而科學實驗本身是非常具有學科特色的。如何將實驗內容和生活世界結合是體現新課標精神的重要問題,因此實驗設計要表現出“實驗內容生活化”的特點。 

教材中提出了許多與生活密切聯系、學生感興趣的、有意義的問題,在這些問題的導引下,學生經歷科學證據的收集、整理過程;學習對科學證據的獲得、解釋和評價的方法;探討科學證據的兩面性,即對人們生活、健康、環境等有利和不利的兩個方面,然后自己主動提出問題,并在基于科學證據而不是個人感覺的基礎上作出相關的、恰當的決策。學生親身參與各種科學探究活動有利于他們逐步理解科學的力量和局限性,理解科學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收集與整理證據的過程,而不是掌握一系列現成答案的知識體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材給予學生的經歷,可以幫助他們獲得如何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實驗評價行為化。 

通過實驗過程中的行為表現來評價學生對科學內容的理解是否具備各種探究的技能,是實驗評價的重要特點。行為化的實驗評價也是真實而公平的評價的具體表現。 

評價學生的學科學習分為四個方面:檔案袋評價、知識評價、行為評價和技能評價。其中的行為評價主要是針對學生在“設計科學實驗”和“小實驗”中的表現。行為評價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是否遵守安全規則:嚴格遵守實驗操作過程中的一系列安全規章制度。 

編輯整理本文。

(2)對實驗技能的掌握:觀察、交流、預測、測量、解釋數據、使用數據、制作圖表、控制變量、歸納、推理、推導公式、構建模型、操作性定義等。 

(3)對概念和定理的理解:通過實驗現象和實驗過程使學生明確概念、定理建立的依據,掌握其建立的方法,理解概念、定理的內涵,理解相關概念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4)分析和總結:在遵循證據法則和運用科學知識的基礎上,分析解釋和總結必須具有邏輯上的內在一致性,通過批判性思考,合理地接受他人的質疑,并進行更改。 

(5)情景的應用:思考、討論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并發表觀點,評價學生運用科學知識進行生產、生活和對社會問題的看法的能力。 

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分為四個方面,并給出每個方面的比重,其中實驗教學的比重最大,分別為實驗室活動和實驗記錄、實驗報告占40%;知識評價占30%;研究性學習成果的展示占20%;參加班級活動占10%。學生在實驗活動中對圖表、實驗步驟、實驗內容等的語言描述往往比實驗結果更重要,學生參與討論和表現的過程也是教師評價學生的一個方面。 

21世紀標志著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以信息、智力資源為重要因素的社會經濟文化時代。培養公民的科學素養主要并不在于增加其知識和信息的容量,重要的是培養科學思維的方法,以及獲取知識和信息,并利用它們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正如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所說:“科學不只是定理的收集和事實的羅列,它更是人類智慧伴隨著各種新思想和新概念的創造和結晶。” 

科學發展的趨勢啟示我們應該重新認識和挖掘中學科學的教學功能,并且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設計與課程的三維目標和科學探究內容有機結合的科學實驗,從而使實驗的設計和課程的實施能夠更好地體現和貫徹新課標的精神。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人民教育,2001,(9). 

篇3

關鍵詞:職業教育課程模式;美國線路;德國線路;中國線路;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1)02―152-03

職業教育課程模式是在一定的課程理論或觀念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有關課程系統結構框架、工作程序及操作方法等方面的標準樣式。它是課程方案設計者開發或改造某個專業并編制課程文件的前提和基礎。可見,課程模式的作用非常突出,開展課程模式研究的價值顯而易見。下面,我們結合國內外職業教育課程模式發展情況,分析職業教育課程模式發展的基本趨勢。

一、國內外職業教育課程模式發展概況

在近些年,國內外涌現出了一批有特色、有代表性的職業教育課程模式,它們都有各自的發展軌跡。

(一)國外職業教育課程模式發展的主要線路

在國外,主要有兩條課程模式發展的線路。一條是產生于美國,并廣泛影響世界的職業教育的線路,可概括為“美國線路”;另一條是產生于德國,也對世界各國職業教育有重要影響的線路,可稱之為“德國線路”。

1.美國線路

該線路是由職業教育界提出最早的、廣泛應用的、率先流行于北美的能力本位(CBE)的課程模式,發展到20世紀60年代以后,則在美國首先興起了職業群集的課程模式。

能力本位課程模式以能力作為課程開發的中心,采用DACUM(Devdoping a Curriculum)課程開發方法,運用模塊式方案,以行業企業專家為開發主體,以能力為核心(而不是傳統的以學科知識體系為核心),以行業需求為導向來開發課程,注重評價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相對于學科課程模式而言,CBE課程模式更接近于職業教育的本質要求――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CBE課程模式的局限性日益表現出來:忽視了真實的職業世界中人們操作行為的復雜性及智力性操作中判斷力所擔當的重要角色;單項能力組合成綜合能力的方式。忽視了工作的整體特性和工作經驗的成分;忽視了知識的系統性、學術性以及情感領域的態度學習,成本高,對教師要求高,推廣具有一定的難度和條件制約。而且,造成了“能力及其定義的觀點的過剩”。

20世紀60年代前,美國普遍實行CBE課程模式。但進入20世紀60年代后,由于美國人口流動性增加,同時,企業自動化水平提高,工人面臨著科技性失業,而且職業崗位的變動也日益頻繁,導致就業市場供求失衡。為此,美國教育專家認為高中階段的職業教育不宜專精,應提供多種職業基礎,促進就業的選擇性和多元化。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美國馬里蘭大學工業教育系主任麥利博士于1965年創始的“職業群集課程模式”,以職業群作為專業計劃編制的出發點和基礎。所謂職業群集是以職業準備為目的的將各類職業歸并而成的群集。每個職業群集一般包括若干工作內容類似、技能水平接近的職業。它希望學生除了能進入群集中某一個職業,將來也能進入同一群集中的其他職業而不需太多的再訓練,因而學習內容較廣泛。學生就業后,企業根據就業崗位需求再進行針對性更強的崗位培訓,使其能較快地上崗工作。此種教學模式實際上是“能力本位模式”的延伸。它有較多優點,諸如具有多重選擇的職業準備教育;具有職群知識內涵的共通性;具有職群基本技能的共通性;具有接受未來延伸教育的基礎;具有適應社會變遷的職業準備教育。美國學者將其優點概括為兩點:一是學生具有較大就業彈性,二是學生具有較大適應性。所以,20世紀60年代后美國逐步實行職業群集課程模式。

至今,本發展線路的兩種課程模式的生命力都很強大,都有著自身的特點和應用價值,仍對當代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發揮著重要影響作用。

2.德國線路

該線路主要體現為德國職業教育課程模式的特色,在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發展中,最早實施的是核心階梯型雙元制課程模式,到20世紀90年代出現了新的雙元制的課程模式,即學習領域課程模式。

雙元制課程的專業課的整體結構是針對職業領域里的一組或一群相關的職業,圍繞其職業活動核心,分設職業基礎教育、職業分業教育和職業專長教育三個遞進的階梯(階段),因此被概括為“核心階梯型課程”。這種課程模式的特點是:以職業活動為中心設計課程,體現了職業針對性;通過核心階梯型課程培養職業群的能力,體現了其職業適應性。因此,是一種培養“多能一專”復合型職業人才的課程模式。其不足是:學生文化基礎薄弱,專業理論知識深度不夠,不利于畢業生轉崗和繼續深造。

“學習領域”是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改革中誕生的一種課程模式。“德國各州文教部長聯席會議”于1996年5月9日頒布新的課程《編制指南》(全稱《職業學校職業專業教育框架教學計劃編制指南》),提出了“學習領域”課程方案、行動導向和項目導向教學法等新的職教思想,明確提出了理論與實踐的一體化,以及通過整合來掌握工作過程知識的問題。尤其是所提出的用“學習領域”的課程方案取代沿用多年的以分科課程為基礎的綜合課程方案,對在全國范圍內指導職業學校和培訓企業具體實施職業教育起到了非常好的促進作用。所謂學習領域是指“一個由學習目標描述的主題學習單元。一個學習領域由能力描述的學習目標、任務陳述的學習內容和總量給定的學習時間(基準學時)三部分構成”。它是“以一個職業行動領域為對象,以完整的職業活動的業務和工作流程為導向,以項目為載體,將基礎知識、專業技能合理地組合成一種系統化的課程模式”。

德國線路對世界各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影響非常大。改革開放后,我國曾經深入學階梯型課程模式,被許多職業學校所應用;近期,受學習領域課程影響,我國改造創新了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模式。

(二)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模式發展線路

近些年,我國的職業教育課程模式主要有三大類型,按照時序發展排列分別是“寬基礎、活模塊”課程模式、項目課程模式(又稱任務引領型課程模式)和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模式。這是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模式發展的基本線路,可稱之為“中國線路”。

“寬基礎、活模塊”課程模式是北京市朝陽區職教中心蔣乃平等人開發的。“寬基礎、活模塊”課程改革有兩個主要目的:一是解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市場變化快與教育發展相對穩定的矛盾;二是協調畢業生的崗位能力針對性與適應性的矛盾。“寬基礎、活模塊”課程模式的課程結構分為既相互聯系,又有區別的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即“寬基礎”階段,所學內容并不針對某一工種,而是集中了一群相關職業所必

備的知識和技能,注意奠定繼續學習的基礎和在一群相關職業中轉崗的基礎,使學生畢業后有較寬的擇業范圍,以適應市場經濟就業體制的需求,為學生繼續學習奠定基礎,體現終身教育的思想。第二階段即“活模塊”階段,針對于相對確定的一個或少數就業崗位所必備的知識和技能進行訓練,以技能為主,以職業資格為導向組織教學內容,著眼于從業能力強化,使學生具有符合用人單位需要的技能和相應的知識,并通過“多取證”(多個職業資格證書)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活模塊”包括一個職業群中的幾個或十幾個甚至更多的職業對應的“大模塊”,供學校根據勞動力市場供求變化選擇,供學生根據個性特點和發展需求選擇,并能根據科技進步對職業演變的影響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及時更新教學內容。突出崗位技能的訓練,以便順利地進人工作崗位。一般情況,一產和三產類專業的“寬基礎”較寬,“活模塊”較小,因而寬基礎階段的教學時間較長,“活模塊”階段的教學時間較短或較分散。二產類專業的時間分配則相反。

項目課程是近些年職業教育界新興起的職業教育課程模式,又稱任務引領型課程模式。所謂項目課程,是以職業崗位(群)工作任務為中心,構建課程體系,選擇、組織課程內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務,即行動意義上的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的課程模式。它符合職業教育規律,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的實效性,提升學生綜合職業能力,滿足用人單位對人才素質要求的需要,被稱為我國“當前職教課程改革的主要趨勢”、“應當成為職業教育專業課程改革的方向”。該模式從職業崗位工作任務分析出發,依據職業崗位工作任務組建出一系列行動化的教學項目,而這些項目通常就是典型產品,整個教學過程最終要指向讓學生獲得一個具有實際價值的產品,還可以理解為所提供的一項服務。此外,項目課程模式是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工作任務為中心進行的,具有綜合性、聚合式的特點,不同于以往職業教育模塊式課程著眼于技能分析,具有高度微型化的特點。

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模式是以著名職教專家姜大源為首的理論工作者和職業學校實踐人員在認真研究德國學習領域課程基礎上而提出并實踐的新型職業教育課程模式,它也是項目課程的一種繼承與升華,更加具有系統性和科學性,現已經成為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研究及實踐的熱點。已經在我國許多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和部分中職學校試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并在逐步推廣。至今,已經形成了相對成熟的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理論及其開發框架。所謂工作過程,“是工作人員在工作情境中為完成一件工作任務并獲得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個完整的工作行動的程序”。“一個職業之所以成為一個職業,是因為其具有特殊的工作過程”。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模式的意義非常突出。當前,人們認識到,“除專業能力之外,勞動者在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和個性特征等方面的綜合素質越來越重要,職業教育必須培養‘解決綜合實踐問題’的能力”,而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就滿足了這種需求,它“解決了從經驗層面的技能上升到策略層面的技能的能力培養的問題,突顯在滿足社會需求的同時,重視人的個性需求,在就業導向的職業教育大目標下的人可持續發展問題”。

二、職業教育課程模式的發展趨勢

雖然美國線路、德國線路和中國線路這三類課程模式發展線路各有特色,但共同發展趨勢也非常明顯,主要表現為以下五點。

(一)產學結合的特點越來越突出

由于職業教育所培養的人才直接面向生產等一線,單純依靠學校來開發設計及實施課程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必須有生產技術人員參與課程各環節,才能培養出適銷的人才。因此,國內外的職業教育課程模式都強調對就業市場需求的調研分析,都強調課程的規劃、設計及實施等各環節都要走產學結合之路,即強調企業行業的參與,甚至以行業企業為主導,從而使產學結合更加緊密。例如,加拿大DAcuM課程開發的結果之一就是由相關行業企業專家、生產一線技術人員以及管理人員共同制定的課程開發圖表,其中,行業企業專家扮演著重要的課程開發角色,他們以行業需求為導向來開發課程,科學分析各類職業能力,并基于此而提出課程標準,確保了學生能具備企業行業需求的能力。德國的雙元制課程模式也是由企業和學校共同開發、實施課程。我國的項目課程等也強調課程由企業和學校共同開發及組織實施。可以說,企業在職業教育課程改革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這是職業教育自身特點所決定的,符合職業教育的發展規律。

(二)越來越強調與實際工作過程接軌

各職業教育課程模式走產學結合之路的重要表現就是越來越強調課程內容與實際生產工作過程接軌。例如,我國的項目課程、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等都強調從工作中來、到工作中去,要基于工作、通過工作,從而達到為了工作的目標。工作過程需要什么樣的專項能力和綜合能力,課程都應開展有針對性的訓練。

(三)課程開發的主體越來越多元化

職業教育課程產學結合及工作過程接軌都不是單向的,而是學校與企業行業的雙向合作,企業和行業技術人員及專家參與甚至主導課程開發,學校內部也不是任課教師單獨開發課程,而是有教師、專家和學校領導等相關人員的參與。例如,德國雙元制課程的開發是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完成的。加拿大DACUM課程開發是由行業企業的職業分析人員、職業院校的領導、專業負責人和骨干教師共同組成。我國的項目課程、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則由行業專家、專業教師和課程專家等共同完成。

(四)越來越強調廣泛的適應能力及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

職業教育正在由單純的就業教育、終結教育,逐漸走向兼顧基礎教育和終身教育,對課程而言,則職業教育課程開始更加重視人的廣泛的適應能力及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人不能僅僅是工具,人更主要是目的,發展教育不應僅僅是讓人為生產服務,更主要的應是使人具備各種綜合能力,能夠從容面對和解決各類問題,熟練駕馭生產,享有生產成果,不斷超越自身。例如,職業群集課程強調人的適應能力培養;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強調人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這些都是職業教育的一種回歸,是教育的應有之意。

篇4

跟隨《原口設想》的步伐,文部科學省在2010年4月設立了“學校教育信息化懇談會”。在此后的一年間,懇談會討論得出了結果,采納了“教育信息化的設想”。在這中間,文部省和總務省共同開展了“學習創新事業”的實證研究,支持老師開發電子版基礎教材的“信息利用筆記”(暫定)等項目,提出了向2020年實現教育信息化目標邁進的綜合推進方案。不過文部科學省對于“教科書和教材的電子化和多媒體化”仍然很慎重,提出考慮到電子教科書的教育效果和圖書電子化的趨勢,還需要進行包括制度改革在內的研討。

另一方面,對于引入電子教科書,日本社會也存在著反對論和慎重論,不少人舉出了兒童想象力下降、讀書量減少,教師的指導能力下降等各種擔憂。日本化學會等8家數理科學學會在2010年12月發表了《推動電子教科書清單的意見和期望》。這份提案認為使用電子教科書是“教育上重要的課題,是提升教育必備的事物”,不過他們也指出電子教科書從根本上來說還是教育的一種手段,不應當忘記其目的是為了提升教育。

對于今后日本電子教科書應當如何發展,各方都提出了看法和觀點。日本電子教科書協議會(簡稱DiTT)是積極推動電子教科書普及的組織。該協會成立于2010年7月,主要從事中小學電子教科書普及方面的工作。到2012年6月末,共有113家出版社參加。對于電子教科書到底是什么,DiTT從教科書制作、終端供給和內容制作等方面的企業角度出發,積極地提出了關于電子教科書方面的意見,并舉出了電子教科書所需機能的各種要素。比如低年級學生能夠承受的重量,不易破損,可以觸摸、手寫和聲音輸入,有攝像功能和麥克風,具備WiFi等高速無線通訊功能,可以聯網,自動下載內容,播放電影等等。也就是說,雖然被稱為“教科書”,實際上,并不是單純意義上紙質教科書的掃描版或者電子圖書終端設備,而是具有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水準的事物。同時電子教科書也不僅僅是有教科書的內容,它還兼具筆記和書寫的功能。

篇5

關鍵詞 西方 科學 教師發展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Research and Trends of Western Science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Teacher Development

CHEN Ziyu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Nongbo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315211)

Abstract 21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mmittee believes that "the importance of quality of teaching skill can't emphasize enough, and it should be a priority problem in any countries."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level of teacher development will surely have certain representativeness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as for their leading level of the western science courses, This paper will explains and analysis wester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level from the two countries.

Key words western; science; teacher development

1 美國科學教師發展概況

1.1 背景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頒布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為科學課程教師專業的發展制定了一系列標準,其中包括培訓的目標、秉持的理念等,還有教師發展中關于學科的知識、技能、方式等,同時還列舉出訓練教師的模式以及教師未來發展的范式。指出美國提升科學課程教師素養今后的方向,為國內相關專業的高等院校以及參與教師專業發展的培訓機構完善了質量標準。

1.2 主要內容

第一部分分為“對于科學知識的理解”與“學習科學”。“對于科學知識的理解”認為美國科學教師對于科學知識形成統整的全面的理解,對于科學知識有一個模糊但正確的觀念。“學習科學” 是在反思認知科學等學科關于學習的研究方法和觀點的基礎上新近興起的一類流派。

第二部分包括“科學課程教學的知識”和“學習科學課程教學”。“科學課程教學的知識”指的是美國科學教師在心理學、教育學、教學方法等學科領域內所應具備的知識。② “學習科學課程教學”則指的是美國科學教師對于教學的學習方式,通過創建最接近于真實生活環境的教學情境,經過探究、反思、闡釋、模型化以及實踐這幾個步驟來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以及對于教學的理解。

第三部分即“終身學習的知識”和“終身學習的技能”。“終身學習的知識”中的終身由成為教師的第一天起至教師生涯的終結,這期間的反思和學習。這是一個由階段性、分科獨立的概念性知識發展成綜合性知識,在教學情境中逐漸積累教學經驗,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最后將之前不斷將習得的綜合性知識自如地應用于教學過程中。

第四部分科學課程教師專業培養體系主要包括職前、職后、終身三個階段,以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作為科學課程教師專業培養標準,采取訓練—實踐—訓練持續循環的模式來培養教師。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晉升需要以及興趣愛好來選擇培訓的具體內容和步驟。學校在制度上的配合也是科學教師的學習、進修的最大保障。

1.3 結論

美國科學課程標準通過以上四個部分對美國科學教師培訓計劃的條件、內容、目標、方式以及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做了詳細的規定和闡述。同時做到四個統一:“學科性”與“專業性”的統一, “通才”與“專才”的統一,實踐與理論的統一,合作學習與自我教育的統一,這意味著在掌握學科內的知識與技能同時培養教學能力,對所教學科進行深入研究并更新教育理念,教授概念性知識不忘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不斷地進行自我教育,更依靠同事與培訓教師的協助。

2 英國科學教師發展概況

2.1 背景

為了適應英國科學教育改革的需要。英國于1998年4月頒布了小學科學教師職前培訓課程文中有時簡稱“課程”,作為培養具有科學探究理念和掌握學科教學知識PCK的小學科學教師為目標,描述了一名合格的小學科學教師職前培訓的師范生應該具備的知識、理解和技能。

2.2 主要內容

英國的科學教育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全(下轉第64頁)(上接第62頁)球的科學教育正是起源于此。因此,無論是科學教師的職前在職培訓,英國都有著一套成熟的課程系統和模式。在《合格教師資格標準》與《職前教師教育課程統一要求》的指導下,英國的科學教師培訓課程主要分為BED和PGCE兩類。

BED課程規定了教師培訓機構的職前教育所應包括的內容,如師范生錄取條件(其條件必須高于其他同等專業);課程時間和范圍即以學制和學科內容作為劃分課程時間的標準,對教學實踐相關要求;教師教育機構以及與之互為伙伴關系的學校技術上應得到保障。后者是對師范生進入教師行業的一系列清晰明確的可量化規定。它的適用范圍既包括在職的教師培訓計劃,也包括對學習結束的師范生在相應學科的知識、能力以及教學理解等方面進行考查,為培訓機構對師范生根據目標制定培訓計劃提供便利。同時也是教師資格合格證書所考查的標準,

2.3 結論

英國科學教育協會負責人貝爾指出,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科學課程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高。這兩個標準分別從職前與在職兩個階段,規范了教師培訓課程的內容,教師培訓課程質量得到提升,為新教師發展的穩定性和持久性提供了保證。根據這兩個標準,英國將通過開設教師培訓中心,來提高國內科學教師的教學水平,同時增加教師的教學熱情,有助于適應中小學科學課程的變化。通過這種在職培訓的形式可以有效地提高科學教師的教學能力。③

3 結語

綜觀英美兩國的教師教學發展過程,教師的發展分別對培訓結果和設置培訓的過程進行了探索,雖然設立的標準不盡相同,但它們都關注到了培訓課程的內容的豐富性、時間的靈活性以及形式的多樣性;都以教師自主選擇而不是國家硬性規定的形式對培訓內容進行設置,充分體現了國家對于教師發展的關注以及給予教師自由的考量,從不同的層次、不同的領域、不同的角度體現了科學課程教師發展的內涵,同時也告訴我們要不斷努力地去學習新的知識,接受新的理論,并運用到教學中去。

為了使教師“標準”科學教育中能發揮好的作用,英美兩國對教師進行了科學培訓,在各學區和學校層面上實施了各種科學教學項目的學習和試驗,使他們從中得到了科學教學的寶貴經驗,在現實教學中可以因人、因地而選擇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方式對他們的學生實施科學教育的教學策略。

注釋

① 湛啟標.美國教師教育的制度變遷與改革實踐[J].比較教育研究2003,158(7).

篇6

學科聯動教研是以新課程實施過程中若干所學校面臨的共性問題為研究對象,以兩所及以上學校教師組建而成的團隊為研究主體,以課堂為研究現場的教研實踐活動,具有互動性強、形式開放的特點,能貼近教師的教育教學實際,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速,為學生的能力提高助力,是區域學科教學發展的推進器和區域校本教研的發展走向。

一、“主題研討式”聯動教研

所謂“主題研討式”聯動教研,是指將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所遇到的課堂典型問題提煉為教學研究的主題,發動共同體雙方教師的力量圍繞這一主題開展的一系列系統性的有針對性的教學研究活動。這種整合兩校教師資源,以及形成教研合力的聯動教研方式,有利于解決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教學問題。

(一)以“聯合研討”的方式提煉主題菜單

教研形式完善是第一步,接下來我們思考的是教研內容的進一步規劃。從開始的各學科自己確定主題,到后來的兩校共同商討,在學期初就整體規劃聯合研討活動的“主菜單”:一是“自下而上”的方式“提煉主題”。主菜單中的內容可以先從教研組的具體研討開始(子菜單),再逐漸提煉成學校層面的核心探討(主菜單),這種自上而下的菜單內容,有助于兩校教師對問題的共同聚焦。二是“自上而下”的方式“提煉主題”。從學校層面整體策劃大主題(主菜單),再分解到各個學科組,形成具有學科特色的小主題(子菜單),這種形式更能激發組內教師的共同參與熱情。例如,求是一西溪實驗學校制定的研討大主題是“以課標為抓手,改變教學理念,提升教學質量”,圍繞主題,兩校覆蓋10個學科,共有37名骨干教師參加了聯合論壇,在觀點碰撞中更深入地理解課標理念。

(二)以“頭腦風暴”的方式尋求解決策略

要想在聯動開課的環節對于研究主題有一定的突破,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讓每一所學校通過校本教研的方式進行自主探索,尋求自己解決問題的策略。只有在“你有一種思維,我也有一種思維”這種前提下,在思維交互中才能產生新的智慧:一是開展分校聊天式的校本教研。學校要求聯動學校的教研組長組織全體教研組成員開展一次聊天式的校本教研活動。讓每一位教師在寬松的教研氛圍中說出發生在自己課堂中的“真實問題”。這樣的一種方式,在于培養教師參與、介入我們課題的態度,讓他們成為課題的“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二是創意開展BKZ式校本教研。本著跳出學科看學科和切實開展深度教研的想法,翠苑二小對聯合教研形式進行了創新設計:BKZ式教研。“B”是指本學科,指文一和翠二教研大組成員,“K”是指跨學科,由于利用了周五的教師會時間,因此有機會邀請到學校其他學科的所有老師參與此次活動。“Z”是指專家引領。以數學組為例,開展了“畫圖,數學教學中不該黯淡的風景線”主題教研。

(三)以“同課異構”的方式實現智慧碰撞

“同課異構”,顧名思義,用不同的結構、手段和模式來上課,就是同一年級同一教學內容由不同的教師上課,比較其對教材的分析、教學設計和教學風格的不同,達到相互學習的目的,更具可比性。通過“同課異構”活動,可以具體探討某一類教材的教學方法,相互學習不同的教學理念和教學風格。具體操作要點如下:一是以同一主題為核心。同課異構的基礎是“同課”,即同一教學內容。只有確定這一主題,才能保證教師有一個共同的基礎進行比較式的研討。二是以行動研究為基礎。行動研究的目的就是應用科學的方法,解決教學中的問題,它關注的是特定情境中的特定問題,無須重視研究結果是否可以推廣到其他不同情境;無須關注研究變量的控制與操作。三是以微格分析為手段。一方面利用現代視聽設備作為課堂記錄手段,真實而準確地記錄了教學的全過程,幫助教師直接從記錄中觀察自己的教學活動,收到“旁觀者清”的效果。另一方面,其他教師注意在課堂中就某一主題進行觀課議課,幫助上課教師從指導教師和同伴那里得到信息,更為全面地看到本人上課的過程。四是以解決問題為目標。同課異構中會不斷地發現問題,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課堂教學智慧只有在不斷的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才能逐步地提高。所以,在發現問題之后,教師需要進而明確問題的關鍵,決定問題解決的方向;在分析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問題解決的方案,包括問題解決的方法和途徑:最后通過一定的方法,確定所提出的假設是否可以有效地解決問題。問題解決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在同課異構中,由于教學的不可預測、對所面臨的“未來”一無所知,我們可能會不斷地嘗試錯誤,通過嘗試錯誤,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當然,我們也可以把總目標分成一系列子目標,如把教學設計分為多個環節,針對某些環節采用針對性的方法和手段進行嘗試,從而實現教學構想,解決教學中不斷出現的問題,最終解決所有問題,呈現出一節近似完美的課。

(四)以“名師論壇”的方式實現專業引領

專業引領是聯動教研不可或缺的要素,它是聯動教研向縱深發展、實現持續發展的關鍵。共同體學校對于“專業引領”要有新的解讀,“專業引領”并不一定是“專家引領”,“專業”可以來自書本、理論工作者,也可以來自教師自己的工作經驗和實踐性知識。在他們學區內,有一部分教師無論是理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都有一定的造詣,他們來自課堂教學的第一線,熟知教師們的困惑,并且身體力行尋求解決之道,他們的經驗富含實踐智慧,對教師們有很強的啟發性。邀請他們圍繞活動主題,結合學科開設論壇,作專業引領,更貼近教師的日常教學,會獲得更多的收益。

二、“循環跟進式”聯動教研

所謂“循環跟進式”聯動教研是在確定執教年級、執教科目、執教內容之后,發動共同體雙方相關學科教師采用設計、授課、研討、再設計、再授課、再研討……這樣一種循環實踐、反思、跟進的教研方式,這樣的一種教研方式強調的是聯動教研的過程,在過程巾學習,在過程中進步,有利于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有利于展現教師的教學風格。

(一)以“郵件交流”的方式實現聯合設計

“循環跟進式”聯動教研耗時較長,一個循環持續一周時間,三個循環就要持續三周時間。共同體學校教師由于課務等工作因素不可能經常性地集中在一起,為了讓大家能從教學設計這第一個環節就聯動起來,學校采用了郵件交流的方式:一是設計“起始稿”。交流、研討是需要載體的。確定教師設計“起始稿”(又稱“第一稿”),正是為了提供一千交流、研討的載體,讓起始稿在聯動學校相關學科、年級教師的雕琢中逐步完善。在操作過程中,根據活動總體安排,在聯動學校內部確定一名教師執筆起始稿的設計,再在規定的時間內用郵件的方式發送到其他各聯動學校。二是修改“起始稿”。各聯動學校在收到“起始稿”郵件后,由教研組長集中相應學科、年級的教師進行集體研討:目標定位是否準確、教學板塊安排是否合理、教學重難點的處理是否精當等等。關注教學預案中的精妙之處,留下備課組的體會;關注教學預案中爭議之處,留下備課組的建議。再由各校教研組長執筆將集體備課中的教師發言整理成文后在規定的時間內以郵件的方式發回給“起始稿”設計者。接著由“起始稿”設計者綜合大家的建議,結合自己的認識形成第二稿。

(二)以“循環實踐”的方式實現行動跟進

“循環實踐”式教研即嘗試構建一種更為持續、有效的活動模式,通過一段時間對一位教師某一個專題的“多輪執教”,進行反復研究,提升教師設計和實施教學的能力,特別是年輕教師的能力,變獨立為合作,變說教為實踐,變客串為主角,變指令為參與。循環開課是讓不同學校的教師分別執教二稿、三稿……在這樣的一種聯動教研狀態下,教學設計不斷地改善得到優化,教學行為不斷地變化得到跟進:首先,在聯動學校內部確定循環實踐的順序,確定各校開課的教師,確定各校開課、研討的時間,確定全程參與活動的人員,確定各校活動的臨時組織者。其次,要注重課堂觀察和教學研討,要以教學預案為藍本從四個方面進行觀察與研討:哪些行動是跟進了的?哪些行動是未跟進的?哪些行動是需要細化處理的?哪些行動具有執教老師的個人風格?以“教學預案”為藍本是因為這一教案是集中聯動學校許多教師建議之后的綜合化的成果,關注了教案就等于關注了集體的思維成果;關注“跟進了的行動”是為下站的執教者提供繼續操作的范例:關注“未跟進的行動”是為下站的執教者提供實踐探究、行動跟進的余地;關注“細節的處理”是為了提高教師課堂駕馭能力、嫻熟地掌握課堂教學技能;關注教師的“個人風格”是為了彰顯教師的個性。循環開課的目的不僅在于求同,也需要求異。

(三)以“集中研討”的方式實現“深度反思”

通過持續的聯動教研,到活動臨結束時,參與全過程的教師們再回過頭去反思我們的教學內容,反思我們的教學行為時,會有更深刻的體驗。對于教學中的焦點問題、難點問題,老師們有什么困惑,又有什么好的想法?在聯合教研活動中,共同體結對學校還采用了沙龍研討的形式。兩個學校的學科教師圍坐在圓桌邊,一起探討,智慧分享。當聯動教研到最后環節時,他們更應跳出具體的課例,反思行動的過程,尋求建構些新的操作行為,用以指導以后的課堂教學。

三、“精品展示式”聯動教研

所謂“精品展示式”聯動教研,是指在確定執教年級、執教學科、執教內容的基礎上,發動共同體學校雙方教師的力量從設計、磨課、展示三個階段全程參與的一種聯動教研方式。

(一)以“聯動備課”的方式整合設計方案

集體備課是校本教研中常用的一種方式,它是集合眾人的力量進行教學設計,是開好課的前提。在聯動式教研活動中,為了讓更多的教師來獻計獻策,主要采用“校本備課一聯動備課一個性化綜合”三個步驟。所謂校本備課,即在確定開課內容之后,先由聯動學校的相應教研組組織校內的相關學科教師進行集體性備課,并確定一位教師作為“主備”執筆拿出代表自己學校成果的教學預案。并且附上每個環節的設計意圖,供交流之用。所謂聯動備課,即在確定的時間、確定的地點,共同體支援學校的教研組長和受援學校的主備教師集合在一起圍繞規定的執教內容談一談各校教學預案的板塊設計、操作方式及設計意圖。所謂個性化綜合,即每一所學校在教學設計上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獨特之處,如何來整合?我們認為最好的教學預案并非全在于它設計的周全,操作的獨特,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適合執教者的教學風格,因此,在各校主備教師充分展示各校的教學設計優勢之后,由本課內容的執教者自己去整合。

(二)以“異地磨課”的方式借助人力資源

“請進來指導”和“走出去請教”是教研活動的兩種重要形式,但“請進來指導”往往局限于請進來一兩名教師,而“走出去請教”往往能獲得一大批教師的支持:一是異地磨課。西湖區七對聯動學校各有特色,但從教學研究的角度來看,學軍小學一轉塘小學是最出色的。他們學校的教師有一大批是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教壇新秀,他們的校本教研活動始終處于一種高位的運行狀態。學校把磨課活動放在了轉塘小學,由開課老師進行異地磨課活動。所有參與聯動備課的教研組長和教師一起到轉塘小學參加活動,同時邀請轉塘小學更多的教師參與聽課研討活動,還特別邀請了“本工專家”,一起來參與磨課活動。二是重新設計。通過異地磨課接受了大量的信息,必須要把這些信息通過自己的處理落實到新的教學設計中去,必須化成自己的實際行動。學校請本課的執教者進行二度備課,將異地磨課中處理得比較好的環節繼續保留,將異地磨課中出現問題的環節結合聽課教師的建議進行重新設計,

(三)以“公開展示”的方式實現成效檢驗

篇7

關鍵詞:職業教育 現狀 發展 趨勢

一、認清形勢,推動職業教育持續發展

1.職業教育地位不斷提升

發展職業教育是調整經濟結構、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快人力資源開發的必然要求,是拓寬就業渠道、促進勞動就業和再就業的重要舉措。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從2007年起,國家對中職學生實行助學金政策,2012年又開始實施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免費。黨的十特別強調:“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在經濟社會中的地位進一步提高。職業教育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職業教育規模不斷擴大

我國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職業教育。據教育部的數據,到2011年底,全國高職(專科)院校有1280所,高職(專科)全日制在校學生1200萬;中職教育學校13093所,在校生2205.33萬人,專任教師88.19萬人。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招生規模大體相當的目標基本實現,職業教育服務能力不斷增強,為轉方式、調結構提供了有力支撐,為民眾接受教育創造了更多機會。

3.職業教育質量不斷提高

多年來,職業學校致力于內涵建設,努力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加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職業教育全過程,強化了文化育人、實踐育人、活動育人,有力地增強了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把工學結合作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與方法改革。積極探索和開展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推進和深化職業教育考試招生改革大力,專業建設進一步規范。

4.職業教育條件不斷改善

職業教育投入不斷加大。“十一五”以來,中央財政投入近400億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優質資源不斷擴大。各級財政每年僅用于中職生助學資金就達250億,學生負擔顯著降低。國家通過實施高職學校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項目、實訓基地建設計劃、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示范性職業學校數字化資源共建共享計劃等,擴大了教育資源的共享和受益面,帶動了職業教育的現代化。這些都為我們職業教育工作者增添了信心,鼓足了干勁,為推動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職業教育提出新要求

1.國家對職業教育發展提出了新要求

國家“十二五”規劃要求,職業教育要服務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行產教結合、校企合作,加快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人才支撐;要服務于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服務于區域協調發展,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進一步明確了新時期職業教育發展目標:到2020年,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職業教育的需求,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2.社會發展對職業教育發展提出了新要求

要通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人才支撐,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產品的強勁競爭力。及時調整專業設置、改革培養模式、健全課程體系、改造教學過程,密切人才培養與現代產業體系的對接,為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創造條件,為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做出新貢獻。

3.職業教育自身發展對職業教育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也面臨一些問題,如認識不夠,老百姓對職業教育的重視遠遠落后于普通教育;投入不足,基礎薄弱,辦學條件較差;機制不活,管理體制、辦學體制、育人質量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發展不均,地區、城鄉、學校之間發展不平衡;特色不顯,一些職業院校辦學沒有特色,吸引力不夠強。因此,深化改革,科學管理,加強內涵建設,全面提高質量,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內在要求。

三、把握趨勢,為職業教育科學發展指明了改革方向

1.更加注重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

職業教育將更加靈活開放,形成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協調發展、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有效銜接的格局,搭建人才成長“立交橋”。借鑒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經驗,從頂層設計上,采取國家辦的職業學校與企業合作開展的形式,促進校企合作,鼓勵企業與職業學校合作,明確合作各方的義務和責任,給予參與合作的企業享受國家規定的相關稅收優惠政策。

2.更加注重集團化辦學

集團化辦學是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職業教育辦學體制的重要實現形式。職業院校必須主動適應集團化辦學的需要,找準利益的共同點,構建和實施學校、企業、行業等成員之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惠共贏的運行機制;根據市場和企業的需求設置專業、更新課程、選取教材,突出實踐教學,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加快推進基本教學制度改革,大膽探索“訂單培養”、“工學交替”、彈性學制等方面的改革,依托集團提高辦學效益。

3.更加注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培養

要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就要注重職業性、技能性、實踐性、應用性,著重培養學生的技能。加大對學生的技能培養,使學生的個性技能走向國家技能,使技能成為個體發展與國家發展的紐帶。

4.更加注重“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職業院校教師將由單一走向復合,由資格走向能力,這也正是將來我國職業教育對“雙師型”教師的內涵及其專業化積極探索的成果和努力追求的目標。隨著《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和《職業學校兼職教師管理辦法》的出臺,我國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工作將進一步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制度建設將更加完善。

總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中,職業教育面臨新的形勢和任務,也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作為職業教育工作者,必須認清形勢,把握趨勢,以推進職業教育科學發展;及時轉變觀念,著力提高育人質量,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職業技能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 教高[2006] 16號.

篇8

關鍵詞:免疫學 交叉學科 前言 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R3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1(c)-0225-

進入21世紀以來,免疫學成為了當前發展比較快的前沿學科。目前,免疫學科已經成為了全球科研ESI評價體系中的學科之一,并且各個國家也通過免疫學科的發展水平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綜合科技實力。免疫學一方面能夠幫助人類解決生命現象的本質問題;另一方面也對于人類重大疾病的機制破解和制劑的研發具有重大的意義。另外,免疫學相關的交叉學科的研究解決了人類的重大疾病,增進了人類的健康,推動了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提高我國的經濟實力,增強了我國的國民力量,并且結合了我國的重大需求,進一步深入系統地研究免疫學相關的交叉學科,可以使我國的免疫學科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1 免疫學科與相關學科開展交叉合作研究的必要性

免疫學相關的交叉學科包含有新型免疫組織器官、單細胞、亞細胞層面的免疫功能和調節機制等。而一些新型技術的創新發展又促進了這些系統性免疫學的研究。這使得免疫學又與化學、光學、信息學等學科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另外,免疫學與相關學科的交叉與合作使人類許多重大疾病的免疫機制得到破解,其治療的手段也得到了改革和創新。在生命系統中,免疫系統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并且與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等都有著緊密的聯系,有著互相調控的作用。而對于免疫學科與相關學科的交叉研究能夠很好地破解人類的一些重大疾病。因此,在我國免疫學快速發展并且在國際上的地位顯著提升的過程中,開展免疫學與相關學科交叉合作研究對于免疫學所能解決的人類重大疾病的診療新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也需要基金委在政策和基金方面得到資助。

2 免疫學與其他學科交叉研究的現狀與重要研究成果

2.1 免疫學與生命科學內部學科交叉研究的重要成果

我國免疫學的快速發展一方面是由于免疫研究技術方法得到了改進;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免疫學與結構生物學、干細胞生物學、生物信息學等相關學科的相互促進和發展。第一,免疫學與結構生物學的交叉。研究了病毒侵染和免疫應答機制,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并且能夠從感染免疫學當中研究出結構免疫學這一重要的分支。第二,免疫學與干細胞生物學的交叉。目前,生命科學研究的新方向是多能干細胞的培養與器官重塑。而干胞生物醫學轉化的前提是需要免疫學交叉對于干細胞的免疫分化和排斥的研究。第三,免疫學與演化生物學的交叉。免疫學與演化生物學的交叉揭示了抗原受體及免疫應答多樣性的物種起源。第四,免疫學與生物信息學的交叉。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受生物信息學的影響,免疫學的研究模式已經轉換成為了數字化可預測的分析模式。

2.2 免疫學與其他學科交叉研究的重要成果

第一,免疫學與臨床醫學交叉的相互促進。對于免疫學與自身免疫性疾病來說,自身免疫性疾病對人類的危害程度遠遠超過了感染性疾病。而免疫學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使其有了很大的發展。而免疫學與腫瘤學的交叉在近幾年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腫瘤疫苗的上市增強了T細胞的應答,延長了腫瘤晚期患者的存活率。而對于免疫學與器官移植而言,免疫學的研究使器官移植成功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第二,化學表觀修飾時免疫調節的重要機制。化學學科一方面從微觀分子化學鍵角度分析了免疫分子,還研究了免疫表觀調節的化學修飾機制,提高了免疫調節研究的作用。第三,糖結構生物學開拓了解析免疫分子功能的新視野。近年來,糖結構免疫學研究發現多糖及受體對于免疫細胞具有一定的調節功能。

從以上幾點來看,目前免疫學和其他的生命學科、化學學科、醫學科學領域的交叉合作都得到了很大的關注,并且在代謝疾病、免疫治療以及化學表觀調控機制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多具有突破性的進展。

3 其他學科作為關鍵輔助手段促進免疫學高水平發展的成果

3.1 化學修飾與示蹤技術是免疫學在體實時研究的重要手段

單克隆抗體檢測功能把熒光和酶化學修飾作為其應用的前提。可視化技術中運用了熒光分子修飾與化學光學成像技術。而一些化學、光團以及金屬離子修飾使佐劑、示蹤劑以及轉染增效劑具有了更多的功能,也推動了免疫學向著更高層次發展。另外,免疫分子的相互作用促進了免疫網絡之間的作用和調節。因此,對于免疫調節功能的研究可有效實現對于重大疾病的免疫干預。近年來,計算機模擬技術能夠實現高效鑒定和化學改構,使小分子免疫調節得到快速的發展。

3.2 材料科學在免疫佐劑、遞送體系、示蹤檢測試劑方面的重要應用

近些年,材料科學和免疫學科的交叉和聯合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而人類對于新型疫苗、人工器官以及生物材料的需求也加快了免疫學科與材料學科的交叉和聯合。第一,對于免疫治療新分子或者藥物來說,特異性靶向問題成為了最應注意也是必須解決的問題。材料學的研究實現了免疫分子的靶向問題。例如,PH敏感材料使納米顆粒在胃腸道的不同部位得到有序或者定向的釋放,有效推動了腸道免疫研究以及口服藥物的開發。第二,人類疫苗佐劑的主要成分為皂苷和糖脂等。而目前開發的固有免疫激動劑能夠有效增強機體的免疫應答能力。其中IL-15以及全反式維甲酸等分子有可能成為新型的黏膜佐劑。第三,一些新型材料的免疫示蹤技術已經實現了在機體和細胞層面對于免疫應答的實時監控。目前,我國已經通過在體單細胞免疫成像技術揭示了B-T細胞的相互作用和向漿細胞轉化的流程。

3.3 信息學與數學工具將實現免疫組學數據的分析歸納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我國已建立了關于病原體和疾病相關的大規模數據庫。數學、信息科學與免疫學科的交叉和聯合實現了數據的采集、標記和關聯,分析了不同標準下的數據分類和集成以及不同篩選條件下的數據提取、運算和分析等。

4 我國免疫學與相關學科交叉的不足與挑戰

在國際上,免疫學相關的交叉學科得到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國也應當意識到在免疫學相關的交叉學科發展的不足以及所面臨的挑戰。一方面,對于免疫應答的代謝、表觀調控等基層理論而言,我國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卻沒有建立一定的新理論和新體系。另一方面,我國目前無法將基層理論和臨床進行緊密結合的研究,使我國的自身免疫疾病研究的大規模臨床優勢資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另外,我國在腫瘤免疫研究方面得不到創新性的發展,使得腫瘤特異性抗原、免疫調節以及免疫治療的機理研究得不到一定突破性的進展。最后,在抗感染疫苗方面,我國也只是在戊型肝炎疫苗得到了一定的創新性法,但是在結核、乙肝、艾滋病等方面的免疫治療卻沒有重大的突破。在生物醫用新型材料方面,我國缺乏一些實質性的學科交叉研究。而在化學修飾分子和生物材料對免疫系統的影響方面也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目前,我國也缺乏一些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數據分析儀器和軟件,這也已經成為了免疫組學研究應當面臨的突破口。

5 未來的優先資助方向建議

在我國免疫學科快速發展的同時,免疫學科也派生出了多個具有活力的交叉型新學科。例如,代謝免疫學科、結構免疫學科、神經免疫學科等,使免疫學研究的范疇從疫苗研發、抗原體結合擴展到人體組織器官生理和病理機制、生命現象的本質、免疫應答的結構等,并在很大程度上使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得到創新。隨著免疫學的迅速發展,當前免疫學需要注重的課題是有效地將免疫學和醫學學科、化學學科以及生命學科等諸多學科有機地聯系起來,解決共同的科學問題,實現對于領域前沿的重大突破。

5.1 免疫應答的化學表觀調控

目前,我國應當深入了解免疫識別以及應答的核心問題是表觀調控信號對組織器官的特異性免疫應答的影響以及對于人體免疫表觀調控機制的探索。

5.2 代謝的免疫調控

各類免疫細胞需要通過代謝調控來實現分化和增殖。生命本質的研究需要了解免疫細胞代謝的免疫調控和信號傳導、宿主以及微生態代謝的關系,也要能夠免疫細胞的代謝調控、代謝產物的組學分析之間的流向和轉運調控等。這也能夠成為人類重大疾病防治的理論基礎和新分子靶標。

5.3 未來資助的優先領域

為了能夠促進我國免疫學科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國應當從3個方面來進行研究。第一,免疫新器官、新亞群以及新分子的新發現。重新認識和研究各個免疫新器官的基本免疫學特性,發現和鑒定新的免疫細胞亞群,研究生理和病理下的免疫細胞的多樣性和可塑性,完善和描繪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的作用網絡。第二,免疫應答的單細胞和亞細胞的特征以及調控機制。聯合化學和生物學方法促進了免疫學示蹤技術的發展。研究生理和病理下的免疫細胞的軌跡以及相互作用。第三,廣譜中和抗體產生和作用的新機制。廣譜中和抗體產生的動力學,廣譜中和抗體的基因突變以及維持機制,廣譜中和抗體誘生的B細胞調控機制等。第四,固有免疫應答和調節新機制。固有免疫應答在微生態調控中的作用,固有免疫應答與調節機制。第五,代謝與免疫。免疫細胞的代謝特征、轉導與調控機制,細胞自噬與免疫的調節等。

6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免疫學科的快速發展,我國對于免疫學也有著非常高度的重視和支持。這也標志著我國對于免疫學相關的交叉學科的深入的必要性。針對目前我國免疫學相關的交叉學科研究的現狀和挑戰,我國也通過開展一些論壇來分析當前我國免疫學相關的交叉學科發展的重要科學問題,促進了我國免疫學和生命學科以及其他相關學科的交叉發展。

⒖嘉南

[1] 慶祝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暨國際免疫學進展學術討論會通知[J].現代免疫學,2009(5):363.

[2] 何興華.免疫學與營養免疫學[J].西部醫學,2006,18(2):219.

[3] 徐杰.第三屆亞洲大洋洲免疫學聯盟學術大會在杭州隆重召開[J].中國免疫學雜志,2005(5):323.

篇9

關鍵詞: 統計學;發展趨勢;統計教育改革

        0  引言

        隨著國家創新形式的發展,統計創新工作已經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統計創新包括統計實踐創新和統計教育創新兩個方面。統計教育的創新是統計創新的基礎,沒有統計教育的創新,就談不上統計實踐的創新,下面我從統計學的基本發展趨勢來探討目前統計教育的改革方向。

        1  統計學的基本發展趨勢

        統計學的發展與其它學科的發展相似,也需要走與其它學科相聯系的發展道路。

        1.1 統計學與實質性學科相結合的趨勢  統計學是一門通用方法論的科學,是一種定量認識問題的工具。統計方法只有與具體的實質性學科相結合,才能夠發揮出其強大的數量分析功效。并且,從統計方法的形成歷史看,統計方法基本是從一些實質性學科的研究活動得來的,例如,最小平方法與正態分布理論源于天文觀察誤差分析,相關與回歸源于生物學研究,抽樣調查方法源于政府統計調查資料的搜集。同時歷史上一些著名的統計學家同時也是生物學家或經濟學家等。另外,從學科體系上看,統計學與實質性學科之間的關系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統計方法與實質性學科相結合,才產生了統計學的分支,如統計學與經濟學相結合產生了經濟統計學,與社會學相結合產生了社會統計學等,而這些分支學科都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是統計學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應實質性學科的分支,所以經濟統計學、經濟計量學、社會統計學不僅僅屬于統計學,同時也屬于經濟學、社會學、生物學的分支等。這些分支學科的存在主要不是為了發展統計方法,而是為了解決實質性學科研究中的有關定量分析問題,統計方法是在這一應用過程中得以完善和發展的。這個發展趨勢說明了統計方法的學習必須與具體的實質性學科知識學習相結合。因此,統計專業的學生必須在學好本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要通曉相關的實質性學科的課程知識,只有這樣,所學的統計方法才有用武之地。

        1.2 統計學與計算機科學結合的趨勢  縱觀統計數據處理手段發展歷史,數據處理手段的每一次飛躍,都給統計實踐帶來革命性的發展。電子計算機技術的誕生與發展,使得復雜的數據處理工作變得非常容易,那些計算繁雜的統計方法的推廣與應用,由于相應統計軟件的開發與商品化而變得更加方便與迅速,非統計專業的理論工作者可以直接憑借商品化統計分析軟件來處理各類現實問題的多變量數據分析,而無需對有關統計方法的復雜理論背景進行研究。計算機運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規模統計調查數據的處理更加準確、充分與快捷。隨著計算機應用的越來越廣泛,信息數據也越來越多,大量信息在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問題:信息過量、信息真假、信息安全等問題出現了,同時信息形式的不一致也導致信息難以統一處理。于是如何從大量的信息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如何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數據挖掘和知識發現(dmkd)技術隨之應運而生了。數據挖掘就是從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聲的、模糊的、隨機的實際應用數據中,提取隱含在其中的、人們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潛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識的過程。數據挖掘是一門交叉學科,它把人們對數據的應用從低層的簡單查詢,提升到從數據中挖掘知識,提供決策支持。在這種需求下,匯聚了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們投身到數據挖掘這一新興的研究領域。雖然統計學家與計算機專家關心data mining的視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說,data mining與dss一樣,使得統計方法與計算機技術的結合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因此,統計學越來越離不開計算機技術,而計算機技術應用的深入,也同樣離不開統計方法的發展與完善。所以,對于統計專業的學生來說,一方面要學好統計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學會利用商品化統計軟件解決實踐中的統計數量分析問題,學好計算機信息系統開發的基本思想與基本程序設計,能夠將具體單位的統計模型通過編程來實現,以建立起統計決策支持系統。所以統計與實質性學科相結合,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這是發展的趨勢。所以統計教育的一些課程要改革,教學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談一談統計教育需要改革的幾個方面。

 2  統計教育的改革

        2.1 統計專業課程建設  專業建設考慮的是應當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和怎樣培養這樣的人才。專業建設的核心問題則是課程設置和規范課程的內容。培養統計理論人才應當設置較多的數學課程,目的是讓學生能對各種統計方法有較深刻的理性認識;培養應用統計人才應當設置較多的相關應用領域的專業課程,將統計方法與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完美結合。例如培養從事經濟管理的統計人才,在課程設置上至少應當包括三方面的知識:(1)經濟理論課程,讓學生了解經濟活動的主要進程和基本規律;(2)研究社會經濟問題主要統計方法,包括常用的統計數據搜集方法,統計數據處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適用電腦技術,讓學生初步掌握運用電腦進行統計數據處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論和技能。

        2.2 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  統計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中,應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手段,更新教學方法,促使教育技術、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有機結合。

        2.2.1 改接受式的教學為互動式教學,以案例分析與情景教學開啟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識,發揮其獨立思考與創造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2.2.2 構建以課堂-實驗室-社會實踐多元化的立體教育教學體系。在傳授和學習已經形成的知識的同時,加強實踐能力鍛煉,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只有將統計學的方法結合實際進行應用,才能展現統計學的生命力。

        2.3 統計學與計算機教學相結合  教材要與統計軟件的應用相結合。現在許多教材都是內容與軟件分家,現在計算機已非常普及,無論是高校、高職和中專,培養出來的學生都會要用統計軟件分析數據。再者,統計學是一門應用的方法型學科,統計學應當從數據技巧教學轉向數據分析的訓練。統計學與計算機教學有機地合為一體,除了要培養學生搜集數據、分析數據的能力外,還要培養學生處理大量數據的能力,即數據挖掘的能力。

        2.4 教學與實際的數據分析相結合  統計的教學不能只停留在課本上,案例教學與情景教學應成為統計課程的重要內容。通過計算機對大量實際數據進行處理,可以在試驗室進行,亦可在課堂上進行討論,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統計思想和方法,而且也鍛煉和培養了學生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5 要有一批能用電腦、網絡來教學的新型教師  電腦、網絡的出現,不僅改變了教學的手段,還影響著教學的內容。語言、數學、計算機、專業知識是一個統計人才必備的素質,它們之間是不可分離的,而是要盡可能結合在一起來進行教學,單一化人才已不適應現代化教育教學的需要,現代教育更注重教育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網絡化、社會化和國際化、多樣化和多層次的綜合人才。

篇10

一、要有超人的超越意識。解放思想、變道超越,首先是要有思想,要看車手想不想超越,能不能抓住機遇超越。實施區域教育現代化是__教育特別是__教育新一輪發展的最好平臺,但創建區域教育現代化的諸多困難也使各區域的教育發展進入了非常艱難的“彎道區”。在這個“彎道”上,跑得好,就能贏得新一輪發展機遇,全面提升區域教育發展的綜合實力,做領頭羊和排頭兵;跑不好,就會錯過最好的發展機會,陷入發展的不利處境,成為跟跑者甚至是落伍者。我們將牢牢抓住推進區域教育現代化的發展機遇,敏銳把握實施區域教育現代化給學校升級、深化教育改革帶來的契機和動力,順勢而為,借力“倒逼”,適時“變道、換檔、加油”,又好又快地實現__教育全方位趕超、科學跨越、持續領跑__教育的奮斗目標。

二、要有超人的超越魄力。今年是我市創建教育現代化縣(市)的必成之年,實施區域教育現代化還存在諸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剩下的四個月又是集中破解這些難題的關鍵期。我們要向優秀賽車手學習,正視“彎道”處的困難,建立戰勝困難的膽識和魄力,更加振奮精神,昂揚斗志,把超常發展的思路想得更早一些,把克服困難的舉措抓得更實一些,把化解矛盾的辦法想得更多一些,努力在緊環境下搶占發展制高點,打開發展新局面。

三、要有超人的超越技術。面對教育發展的“彎道”期,我們要謀捷徑、用巧勁,以高超的“彎道技術”搶得先機、贏得超越,實現跨越發展、率先發展。一要突破思維定勢,在“破”字上下功夫,用創新的思維拓開發展的困境,用發展的辦法破解發展中的難題。二要突破路徑依賴,在“轉”字上下功夫,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加快推進教育品牌打造與教育高位均衡向幼兒教育和社區教育兩端延伸,引導學校、幼兒園追求內涵型增長。三要突破能力瓶頸,在“通”字上下功夫,加強學習,提升能力,全市教育各級干部都要努力成為精通現代化教育發展的行家里手。

四、要有超人的超越速度。__教育要實現“彎道超越”,必須以搶跑的敏捷感和沖刺的爆發力加快發展。加快教育發展,必須實現思想的大解放,勇于打破傳統的思維定勢,把教育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格局中,在主動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中找準定位,創新創業加快發展。加快教育發展,必須實現思路的大調整,努力實現教育的公平公正,辦讓人民滿意的和諧教育,讓人民共享教育發展成果。加快教育發展,必須實現改革的大突破。破除陳舊的教育觀念,樹立爭先創優意識;破除形式主義思想,樹立求真務實意識;破除求穩怕亂思想,樹立改革創新意識;破除消極依賴的等、靠、要思想,樹立積極進取意識;破除明哲保身的利已思想,樹立履職服務意識。爭當解放思想和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