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行業報告范文
時間:2023-10-25 17:33: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傳統文化行業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7月2日,第三屆國產動畫電影專場推介暨高峰論壇在京舉行,大會以“新動畫”為主題,深入探討了中國動畫電影的新勢力、新市場、新形象、新技術。
7月5日,中國電影制作人協會動畫電影制片人分會在北京掛牌成立,14家動畫制作機構和公司成為會員。
7月8日,課題組宣布蔡志忠國學系列漫畫作品將被引入人教版中小學國學實驗課本,同時啟動配套的大型“中華傳統文化水墨動漫”項目。
7月11日~15日,第九屆中國國際動漫游戲博覽會在滬舉辦,展會打出“新媒體時代的動漫生活”主題,并了《2012上海動漫產業報告》《2012上海游戲產業報告》。
7月17日至21日,第五屆深圳動漫節舉行,本屆主題為“深圳動漫、節日盛宴”。
7月19日,中國精品漫畫推介會亮相圣地亞哥動漫展。
7月25日,“童心共唱中國夢”――中國動畫90年大型演唱會進行錄制,這是國產動畫片首次以視聽音樂會的形式和觀眾見面。
7月27日,在加拿大多倫多國際動畫藝術節上,放映了中國動畫長片《魁拔》,這是中國動畫電影首次入選多倫多國際動畫藝術節。
8月
8月2日~3日,國內首部原創動漫舞臺劇《偷星九月天》登陸北京海淀劇院,首次展現了動漫與娛樂的跨界合作,成為完善動漫產業鏈的“先行者”。
8月3日,兩岸動漫嘉年華活動以“青春碰撞、年華創想”為主題在福建福州舉辦。
8月19日,由文化部人事司主辦、中國動漫集團有限公司承辦的全國立體動畫影視技術應用與開發高級研修班在京開班。
8月22日,漫博會“第五屆年度最具產業價值影視動畫作品獎”評選結果出爐。
8月26日,第五屆中國國際影視動漫版權保護和貿易博覽會在東莞落下帷幕。本會共邀請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的61家海外知名企業攜110個品牌參展,為期5天的漫博會簽約金額達33.5億。
8月27日,廣東奧飛動漫與美國著名玩具公司孩之寶成立合資玩具公司,此舉將有助于奧飛動漫開拓海外市場。
8月29日,首屆中國動漫品牌峰會在天津舉行,共同探討中國動漫品牌發展之路。
8月30日,國家手機(移動終端)動漫行業標準會暨2013國家數字文化產業高級研修班開班儀式在清華大學舉行。
9月
9月3日,首屆“中外動畫電影合作論壇”在北京舉行,來自美國、韓國、中國的7位業內嘉賓,對中外動畫片合拍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獻計獻策。
9月9日至10月9日,2013年“原動力”中國原創動漫出版扶持計劃申報工作啟動。
9月12日,中國領先的在線通信、社交及娛樂服務公司騰訊宣布攜手迪士尼媒體發行,為騰訊視頻的“好萊塢影院”會員提供迪士尼旗下最受歡迎的電影和動畫片。
9月23日,“中國聯通授權毫米公司全網運營動漫業務暨泰豪與淘米合資簽約新聞會”在南昌舉行。
9月24日,以“影動夢想”為主題,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國駐俄羅斯聯邦大使館舉辦的“中國當代動漫藝術展”在俄羅斯莫斯科中國文化中心隆重開幕。
9月29日,第六屆中國國際漫畫節主體活動之一的第七屆中國漫畫家大會在廣州隆重召開。
9月30日至10月3日, “2013第五屆中國西部動漫文化節”在南坪國際會展中心開幕,主題為“動感城市、漫優生活”。作為目前中國西部規模最大、人氣最旺的動漫專業盛會,中國西部動漫文化節已經成為全國三大動漫節展之一。
10月
10月1日至5日,以“動地帶,漫生活”為主題的山西第四屆動漫藝術節在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舉辦。
10月2日,在第十屆國際動漫藝術周的展位上,“3D照相”吸引了眾多參展者的目光。
10月10日,“中國互聯網電視愛看動漫合作”啟動儀式新聞會舉行,雙方就奧飛動漫與愛看動漫合資的動漫旗艦平臺 “愛看動漫樂園”展開深入合作。
10月15日至21日,河北省樂亭皮影劇展演團一行9人赴西班牙參加了由文化部、西班牙馬德里中國文化中心和河北省文化廳主辦的“中國傳統文化演藝周”展演活動,這是樂亭皮影藝術首次走進西班牙。
10月25日至28日,第六屆廈門國際動漫節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隆重開幕,其中,大拇哥與日本重松集團福建彩藍公司的品牌授權合作簽約尤受關注。
10月26日,“動漫英雄”中國COS秀、中國好聲優貴州分賽在貴陽隆重舉行,激情演繹最炫動漫民族風。
10月28日,首屆“南南動漫產業合作論壇――發展中國家動漫產業發展與合作論壇”在廈門舉行。來自菲律賓、越南、巴基斯坦、朝鮮、斯里蘭卡、阿爾及利亞等6個國家的十幾位動漫管理和技術人員,全國100多位動漫專家、企業代表參加了論壇,共商動漫產業合作與發展大計。
11月
11月4日,中國傳統玩具展在俄羅斯莫斯科“新馬涅日”展覽館拉開了帷幕參展的玩具受到俄羅斯友人的關注和喜愛。
11月7日,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江格爾文化藝術傳播有限公司與英國普羅派樂衛視簽訂意向合同,將把原創英雄史詩動畫電視劇《少年英雄――江格爾》引入歐洲市場并在英國普羅派樂衛視播出。
11月9日至17日,“響動”2013,第二屆中國獨立動畫電影論壇在北京中華世紀壇數字藝術館隆重推出。
11月14日,中國―澳大利亞動畫電影聯合制片會暨簽約儀式在上海舉行,達成了中澳兩國在動畫電影領域的首次戰略合作。
11月16日,超過兩百位來自兩岸四地,以及日本、韓國的動漫畫家、游戲設計師、多媒體專家及相關行業的專業人士會聚香港共同參加“第十四屆國際漫畫家大會(香港)”。
11月22日,中國電信動漫運營中心聯合漫友雜志、奧飛動漫、炫動卡通等百家動漫業內骨干企業和機構,在廈門共同成立了“中國新媒體動漫聯盟”。
11月26日,由北京電影學院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動漫藍皮書:中國動漫產業發展報告(2013)》會在京舉行。
12月
12月3日,中國大陸留學生劉文宗以制片人身份出席好萊塢動畫電影《追風七俠》在多倫多舉行的新聞會,這是中國人首次以制片人的身份進軍好萊塢動畫界。
12月4日,華特迪士尼公司中國和百視通新媒體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擬在華成立合資公司,共同開展中國大陸地區的數字技術咨詢業務。
12月6日,奧飛動漫收到證監會出具的《中國證監會行政許可申請受理通知書》。奧飛表示,成立恒星物貿可以一種新的模式去實現和加強集中采購用。
12月16日,紹興動漫產業基地項目的投資合作協議簽約儀式舉行,紹興斥資80億打造“動漫之都”。
12月17日,臺灣動畫短片《禮物》入圍美國著名獨立影展――日舞影展國際競賽獎項的最佳短片獎。
篇2
關鍵詞:文化科技融合;文化創意產業;版權產業;世界城市
一、文化科技融合定義
當今世界,文化與科技融合趨勢日益明顯。以數字技術和網絡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科技,已交融滲透到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消費的各個層面和關鍵環節,在改造傳統文化產業的同時,催生一大批新的文化形態和文化業態,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支撐和重要引擎。
科技對于文化有巨大的推動作用。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發明和變革,都直接導致文化生產力和文化產品形態的革命性變化,從電影、電視,到今天網絡文化產業的興起,都是如此。每一次由科學技術引發的文化生產形態和文化產品形態的重大革命,都帶來了國家文化管理和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與體系的重大變革,進而推動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進步與變革。
文化發展為科技發展建立了重要基礎。人類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是互相促進的發展領域,沒有社會文化水平的整體提升,科技也難以獲得發展的土壤和應用的空間。文化的發展不但為科技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環境條件,也影響著技術的選擇與發展路徑,進而對社會發展產生新的影響。
文化和科技融合是文化和科技一體化衍生創造力的過程,既包括科技在文化領域的廣泛應用,也包括科技領域的文化建設;既作用于文化創新,也作用于科技創新,更作用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二、文化科技融合表現形式
1.文化科技融合創造文化產業新業態
網絡媒體產業、網絡游戲產業等都是現代科技與文化產業相融合的產物,文化科技的融合不斷產生新的文化產業的形態和種類。互聯網載體的出現,帶來了網絡文化產業,數字技術的出現推動了全球數字內容產業的興起,計算機信息技術則促進了新媒體產業。
2.文化科技融合為傳統文化產業注入活力
文化科技融合促進了傳統文化產業升級,現代科技為傳統文化產業加入了新的元素。紙質出版下在數字技術的指導下,逐步形成了數字化出版模式。文化科技融合為電影產業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數字電影逐漸取代了膠片制作的電影。同時基于科技元素的大量應用使文藝演出的場景布置美輪美奐,增強了觀眾的視覺沖擊力,使藝術表演力更強。
三、世界城市文化科技融合發展模式分析
1.倫敦文化科技融合,政府主導型模式
1998年英國政府旨在調整落后的產業結構,提高經濟增長速度的前提下,提出了文化創意產業強國戰略。文化創意產業被認為是經濟增長的引擎,2007年文化創意產業占總附加值的6.2%,從1997年到2007年每年的增速為5%,遠高于同期3%的經濟增長速度。1997年至2008年間,文化創意產業提供的就業從的160萬增長到200萬,增速為2%,高于同期就業增速1%。2011年英國創意產業企業達到了10.67萬家,占英國公司總數的5.13%。
英國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取得的成就與政府的高度重視是密不可分的。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初期英國政府成立文化創意產業工作組,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進行跨部門協調,并確定發展戰略。倫敦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式以政府為導向,英國文化創意產業具有產業架構上最完整的產業政策。
重視科學技術發展,特別是數字化技術。2009年英國提出了綱領性的文件《數字英國》,推廣全民數字應用,提供數字保護,從而將英國打造成世界的“數字之都”。該文件旨在打造良好的數字文化創意產業環境,為英國的數字內容、應用和服務打造充滿活力的投資環境,使英國的數字經濟能夠廣泛吸引國內外的投資。為文化科技融合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政府在資金與技術上給予企業積極的指導。倫敦文化創意產業主要以中小企業為主,企業發展初期往往會遇到缺失資金,研發投入不足等問題,倫敦政府針對有創意的企業提供資金扶持,并提供可供給創意產業者資金的機構聯絡方式,指導相關企業或個人如何從金融機構或政府部門獲得投資援助。政府會通過專案研究和研討會的形式為文化創意產業和投資機構搭建橋梁,投資機構可以充分了解文化創意產業以及文化創意產業帶來的高附加值,同時文化創意產業可以更好的選擇投資機構,實現雙贏的局面。
2.紐約——市場導向型文化科技融合發展模式
美國文化產業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與他完備的版權立法是分不開的,美國政府先后通過了《版權法》、《半導體芯片保護法》、《跨世紀數字版權法》、《電子盜版禁止法》、《偽造訪問設備和計算機欺騙濫用法》等一系列版權保護法規,形成了全球保護范圍最廣、相關規定最為詳盡的法律系統。美國近年來不斷修改版權法,推出了包括數據庫保護在內的眾多立法議案,不斷完善版權保護制度,為版權產業的繁榮提供法律保障。美國是數字化技術及應用方面全球領先的國家。美國完善的制度為文化產業繁榮的市場化發展提供了基礎、保障與土壤。也成就了美國國內文化創意產業過去十幾年快速發展的事實。其中紐約的文化產業發展尤為典型。
紐約作為世界城市,同時是美國最具有活力的大都市之一,十分重視文化科技融合產業的發展,集聚了大量的文化科技方面的人才,走在了全球創意經濟的前沿。美國在國家層面上對文化產業給予了高度的關注,美國在文化產業發展中有其獨特方面,在行政制度上沒有文化部門,同時也沒有明確的官方文化政策文件。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寬松的外部環境,美國的文化科技融合發展是以市場為導向,政府提供優質管理服務為輔的發展模式。與英國不同,美國文化創意產業采用版權產業的分類方法,根據《美國版權產業報告》統計,美國2006年至2010年期間,美國版權產業增加值從14542.7億美元增至16269億美元,占當年GDP的比重從11.04%增至11.1%。產業增長率超過了美國經濟整體增長率。其中,美國核心版權產業增加值從8372.8億美元增至9318億美元,占當年GDP的比重從6.35%增至6.36%。2010年美國核心版權產業解決了國內近510萬人的就業問題,占美國勞動人口的3.93%。整個版權業解決了國家1060萬就業人口,占整個國家就業人數的8.19%。
美國高度重視科技在文化產業中的作用,美國高新技術成功轉化并有效利用于文化產業,對文化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大眾傳播媒介,數字化技術,網絡技術等高科技技術的應用,不僅拉動了國內的消費需求,同時廣泛的傳播到全世界各地,獲得了更大的利潤。美國在1998年就通過了《跨世紀數字版權法》,對數字版權實施保護。為今后數字化技術更廣泛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比較有代表性的當屬美國數字化電影,數字電影不僅為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震撼體驗,同時為藝術家提供了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的新渠道,并通過防盜技術等手段為知識產權提高了更高的保護技術,是人類歷史上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完美案例。
文化科技融合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在產業發展初期,資金往往成為限制企業發展的瓶頸。美國完善的融資體制,多元化的融資渠道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資金保障,主要有多元化的混合投資、通過金融制度創新籌措資金以及利用國際直接投資等多種渠道。
3.東京——產業帶動型文化科技融合典范
日本在1995年確立了21世紀的文化立國方略,明確提出10年內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知識產權國。為了振興日本的文化產業,日本政府制定了大量的扶持政策。制定長期規劃,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藝術提供綜合援助。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聯手舉辦全國規模的文化節。日本政府也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政策,2002年7月制定了《知識產權戰略大綱》,同年11月通過了《知識產權基本法》。2004年制定了《文化產品創造、保護及活用促進基本法》,該法律規定了國家和地方政府有義務推動扶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政府和法律的保障推動日本文化產業迅速發展,日本成為亞洲創意產業最發達的地區。
日本文化創意產業中最成功、影響力最大的當屬動漫產業。日本享有“動漫王國”的美譽,是世界上最大的動漫王國和動漫輸出國。向全世界輸出日本文化,彰顯了日本文化的影響力。在日本東京有著名的卡通產業集聚地杉井并區、練馬區、武藏野、秋葉原等。產業集聚區有高檔的數字設備,以租賃的形式為企業服務,實現產品的數字化,提高中小企業競爭力。動漫產業是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
日本的動漫產業形成了合理完整的動漫產業鏈條,鏈條有四個環節包括漫畫創造與出版、動畫片的制作、動畫片的播出、動漫關聯產品和衍生品的開發。動漫產業的源頭動漫形象設計成功后會派生出一系列的衍生品,提升動漫產品的附加值,加快投資資金的回收,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數字技術的應用改變了動漫產業的面貌,動畫制作藝術日新月異,日本動漫注重制作軟件的升級與電腦數碼科技制作水平的提高,尤其是3D制作方面。日本動漫產業很注重技術的開發,每年舉行東京國際動畫節,并且在會上舉行學術和科研活動,共同探討動漫產業未來的發展。
四、世界城市文化科技融合產業對我國文化科技融合產業發展的啟示
文化科技融合促成了世界城市經濟快速增長,為各個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世界各國對于文化產業的發展高度重視,并把文化科技融合產業作為國家支柱性產業。世界城市文化科技融合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世界城市對文化科技融合產業高度重視,從政策制定到立法保障,為文化科技融合產業的發展提供優越的發展環境。制定有針對性的文化科技融合政策,發展戰略規劃,引導文化科技融合健康發展。提高文化科技融合產業競爭力。
文化科技融合多為中小企業,發展初期往往受到資金限制。針對這個情況,國家通過政府引導,帶動社會資本、金融資本與文化科技相關領域產業化,建立以財政資金為引導、吸納文化科技企業與社會資本共同參與的投融資平臺。
文化產品在滿足滿足了國內文化消費的同時,積極進行海外文化傳播,拓寬了國際市場,獲得了更大的利潤。
參考文獻:
[1]王 暉:世界城市文化科技融合之研究,2012年城市國家化論壇.
[2]程丹藝:“英國文化創意產業融資對我國的啟示”,金融發展評論,2012年第3期.
[3]陳名杰 孟景偉:《海淀區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
篇3
不久前公布的《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把中國國際動漫節列入了國家“中華文化走出去工程”重點扶持的文化交易平臺。本屆動漫節依托國家級會展的優勢資源,集聚動漫產業發展要素,為項目、項目簽約、動畫片交易、衍生品交易、名家漫畫拍賣等產業鏈各個環節創設了展示、交流、交易的有效載體。
動漫產業博覽會展會面積突破8萬平方米,461家企業參展,日本集英社、臺灣漫畫協會、香港貿發局等境內外行業龍頭,中央電視臺、上海美影廠、廣東奧飛動漫、深圳環球數碼等國內知名企業紛紛參展。
國際動畫片交易會供需兩旺,吸引了150多家國內外企業,參會作品130余部,達成采購意向285個,共計16.3萬分鐘,比去年增長16.4%,其中境外發行機構達成意向7.18萬分鐘,占總量的44%,并首次開通了中國國際動畫片交易網,實現了買賣雙方線上交易,推動了動畫片交易的網絡化和常態化。
項目洽談會吸引了境內外100余家動漫企業參加,洽談項目260余個,較上屆增長47%;當場簽約項目達24個,總金額近36億元,逐步成為溝通信息、尋找商機、促進交流、擴大合作、推動發展的優質平臺。
博覽會首次設立的中外動漫教育展,吸引了英、法、日、加等國家和地區的近30家境內外院校參展,其中由英國大使館教育處牽頭組織的近20家英國院校,是動漫節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境外展團。漫畫拍賣會匯集了國內外漫畫名家的220個拍賣標的,單筆成交價高達195.5萬元,總成交額達1324萬元,交易金額再創新高。
河南動漫集體亮相
鄭州企業收獲頗豐
近百家中原動漫企業組成的鄭州代表團在展會上大放異彩,成為本屆動漫節的亮麗風景。
“鄭州動漫”四個大字分外醒目,城堡造型展區模擬了鄭州動漫基地的主體大樓,展區舞臺上Cosplay表演吸引了不少觀眾,大屏幕上不斷播放著《少林海寶》《少年司馬光》等八部曾在央視播出的河南動畫片片段。
此次鄭州市動漫行業協會統一組織、率團出擊動漫節,并為會員單位提供車輛接送和酒店預訂等服務,組織保障
到位有力,被動漫節執委會評為優秀組織單位。不少企業借此走出中原,開闊視野,洽談合作,收獲頗多。
《動漫報》杭州一紙風行
4月28日~5月3日杭州動漫節期間及前后,由本報策劃的《動漫報—中國國際動漫節專刊》在動漫節主會場、分會場及各大賓館酒店大受歡迎,一紙風行。
為配合這次國內頂級動漫盛會的召開,本報提前溝通、獨家策劃了《動漫報—中國國際動漫節專刊》,從本屆動漫節全接觸、杭州動漫節觀察、國產動漫產業報告、國內動漫節展透視及營銷策略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報道,體現了本報的獨特視角和專業特色,受到節展組委會的高度重視,本報被納入組委會官方指定專業媒體,進入動漫節嘉賓禮品袋,全面覆蓋到動漫節主會場及各分會場,并進入動漫節各大嘉賓和展商入住的賓館酒店。
本屆動漫節主會場首次移師濱江白馬湖生態創意城,位置比較偏僻,加之活動項目豐富多彩,共設立了九大分會場,不少嘉賓、展商以《動漫報》為向導,一時大受歡迎,洛陽紙貴。
(張煜)
媒企異業合作 延伸產業鏈條
中國國際動漫節期間,寧波民和影視動畫股份有限公司與本報達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此次合作是雙方充分發揮媒企各自動漫資源優勢,形成互補型的動漫產業鏈條的又一嘗試。而《動漫報》是中國第一份動漫類報紙,據悉,雙方合作項目金額達200萬元。寧波民和影視動畫股份有限公司是2011年通過國家認定的動漫企業之一。本次動漫節上的合作,雙方就媒企深入合作進行了廣泛溝通,達成了共同創辦企業專刊、成立動漫報杭州編輯部、促進《動漫報·漫畫版》海外發行、成立動漫報發行聯合體、聯辦“動漫驢獎”活動等多項合作意向。本次合作,將充分發揮民和企業在動畫片制作、漫畫創作資金人才等方面的優勢,為企業品牌實現全媒體營銷打下堅實基礎,同時也發揮《動漫報》作為全球中文動漫第一報的傳媒傳播平臺優勢,助推企業快速發展。 (實習生 李江梅)
谷晶動漫驚艷杭州
“看,清明上河圖動起來了,人和物活靈活現”,《名畫神剪歷險記》和《代號12348》兩部原創動畫片在本屆動漫節的亮相,讓人們記住了鄭州谷晶創藝動漫公司的名字。
據悉,谷晶動漫創作的動畫《名畫神剪歷險記》,故事情節曲折離奇,引人入勝。公司負責人透露,央視新科動漫頻道等多家電視臺已經對這部動畫片的播出達成了初步意向。同時,由晶谷動漫制作的動畫《代號12348》,被國家關工委作為全國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動配套的影視教材向全國上萬所中小學推薦和組織觀看。晶谷動漫杭州行碩果累累。 (通訊員 趙靈靈)
智睿動漫智動杭州
4月28日到5月3日,河南智睿動漫設計有限公司在動漫節上大放異彩、收獲頗豐。
據悉,河南智睿動漫設計有限公司的動畫項目得到法國昂西國際動畫電影節相關權威人士的高度認可,并達成國際合作意向。與此同時,智睿動漫還與專業動漫衍生品交易平臺——饅頭網,知名新媒體——迅雷、愛奇藝,以及知名動漫運營平臺——上海城市動漫等多家企業達成戰略合作共識。在相關衍生品交易、動畫項目的發行和傳播、品牌價值提升三個方面取得突破性成就,其中,在國際動漫節的衍生產品展會上,相關形象授權、項目投資等方面金額達2100萬元,產品銷售額達4.7萬多元。
(實習生 李江梅)
歐洲漫畫出版社首次集體出展
“打造歐洲漫畫盛宴,促進漫畫國際交流,推動中國漫畫走出去”,在本屆動漫節展廳中,一個由法國、意大利、瑞士等多個歐洲國家的主要出版社組成的歐洲漫畫出版展臺尤為引人關注。這是歐洲漫畫出版社首次集體出展中國舉行的動漫節展。
據悉,本次共有五家歐洲出版社出展,分別是瑞士最大的漫畫出版社Paquet出版社、意大利專業漫畫出版社Editoridelgrifo、多次出版歐洲頂級漫畫大師作品的法國Mosquito出版社,以及與中國建立良好業務關系的法國Bao出版社和法國藍蓮花出版社。展示期間,可以欣賞到這些出版社帶來的多部優秀歐洲漫畫圖書,歐洲漫畫作品展以及歐洲手辦展,現場精彩紛呈。 (王宏佳)
國內首部手機媒體連載漫畫《謎團》
中國電信“愛動漫”與漫友文化聯合跨媒體原創連載漫畫《謎團》在動漫節上火熱亮相。
據介紹,《謎團》中的角色來自于《血族》《抽筋神探》等動漫名作,平面版將在《漫畫世界》《漫畫BAR》《漫畫SHOW》雜志,手機版則在中國電信“愛動漫”手機平臺上連載,平面與手機兩種媒體版本中將會有不同的神秘劇情呈現,線上線下的互動更是好玩炫酷,無論劇情還是觀看方式都非常“穿越”。
中國電信愛動漫與漫友的此次合作,是國內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聯合發行的首次嘗試。另悉,漫友文化及中國電信將捐出其原版9米長大海報入駐中國動漫博物館。
(張彥)
《瓷燚》項目新思維
篇4
關鍵詞: 大學生 就業能力 就業
自1999年國家決定高校大擴招后,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多。200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為115萬人,2006年至2010年的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分別為412萬人、495萬人、559萬人、611萬人和630萬人。僅2006年和2007年兩年,全國就分別有116萬和144萬的大學生未能如期找到工作。然而與數百萬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大批企業卻找不到合適的人才,造成了大學生和企業間的“就業鴻溝”現象。從表面上看,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和社會實際需求脫節及大學生就業觀念尚沒有脫離傳統的影響。從本質上分析,大學生就業困難反映出了大學生在就業能力方面的不足。
1.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定義
目前,國內外學術界雖然廣泛使用就業能力一詞,但對就業能力卻沒有統一的定義。
1.1國外就業能力的定義
奧佛頓(C.Ovetoom)提出就業能力不是某一種特定的工作能力,而是在橫向上與所有行業相關,在縱向上與所有職位相關的能力。[1]哈維(Lee Harvey)提出就業能力是被雇主認可的雇員在求職、工作和職業發展方面能力的總和。[2]加拿大會議委員會(CBC,The Conference Board of Canada)認為就業能力包括基本能力(Fundamental Skills)、個人管理能力(Personal Management Skills)和團隊能力(Teamwork Skills)三項,是個體為滿足雇主和客戶不斷變化的要求,進而實現自身在勞動市場的抱負和潛能而應具備的品質和能力。[3]福古艾特(Fugate)認為就業能力應該考慮社會資本的因素,將就業能力定義為個體為識別工作機會及獲取工作的能力,由職業生涯識別、個體適應性、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三個集合的交集組成。[4]
1.2我國就業能力的定義
我國學者對就業能力也有不同的認識,鄭曉明認為就業能力是指大學畢業生在校期間通過知識的學習和綜合素質的開發而獲得的能夠實現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求、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本領。[5]文少保認為就業能力就是在以學習能力為基礎上發展的與職業相關并嵌入在個體身心里的一種綜合能力。[6]黃敬寶提出了就業能力是由先天性因素及包含教育、社會資本等后天性因素共同構成的觀點。[7]
中外學者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觀點雖然表述不同,但基本都是從意愿、技能、素質、能力等方面進行表述,并且隨著社會的進步,就業能力的定義不斷地豐富與發展。當前,部分大學畢業生在求職時對招聘方、工作崗位甚至就業地點等不滿意而導致有業不就的現象,因此,研究就業能力除了要關注大學生的能力和技能外,還要研究大學生的就業意愿。綜合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結合大學生在校及畢業進入社會后的實際情況,我認為大學生就業能力是指大學生在就業意愿的基礎上,成功謀求工作職位、維持就業并實現職業生涯規劃目標的綜合能力,主要包括基本生存能力、職業發展能力、社會奉獻能力。
2.我國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現狀
麥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撰寫的《201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稱2009屆大學畢業生畢業半年后就業率是86.6%,比2008屆85.6%高1個百分點,比2007屆87.5%低0.9個百分點。2009屆大學畢業生半年內的離職率分別是:“211”院校22%,非“211”本科院校33%,高職高專院校45%。離職的主要類型是主動離職(88%),離職的前三位原因是個人發展空間不夠(31%)、薪資福利偏低(25%)和想改變職業和行業(13%)。[8]這說明從數量上看,一半以上大學應屆畢業生在畢業后的半年內都能找到工作,13.4%這個相對數量雖然不多,但考慮到畢業生基數較大,因此未就業大學生絕對數量也不容忽視。此外,從質量上分析,已就業大學生中還有相當比例要求離職,這都說明了大學生就業能力還存在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就業意識不強
大學生在進入大學階段的學習后,受到十多年來學習習慣定勢的影響,往往專注于專業知識的學習,忽視了思考今后就業問題。直至在畢業前才開始考慮就業的方向,動手制作應聘簡歷倉促應聘,在求職時打的是無準備之仗,成功率較低。在招聘會現場,應屆畢業生往往不是針對某個用人單位有針對性地進行接觸,而是采用“海投”戰術(沒有確定目標的海量投遞個人簡歷)。
2.2就業觀念落后
大部分畢業生受到社會、家庭和傳統文化的影響,首先考慮公務員、大學生村官和事業單位這些競爭激烈卻用人需求量較少的職業、單位,對中小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這些用人大戶卻鮮有問津。大學生對商界成功人士非常羨慕、敬仰,卻不接受自己先就業后創業或畢業后即創業的就業創業新觀念。
2.3專業水平不高
教育具有滯后性的特點,體現為教材滯后、實訓實驗設備滯后等,加之部分專業的設置與社會需求脫節甚至不符,造成畢業生的專業水平不高,無法在企業零培訓的情況下直接勝任工作崗位的要求。大學生在平時學習生活中,不注重社會實踐工作,大多數都是以應付的形式完成學校要求的社會實踐任務,造成企業在要求招聘有實踐經驗的大學生時,不少學生都不能滿足企業要求的情況。
2.4應聘技巧不足
大學生接觸社會的機會較少,在人際交往、待人接物和職場禮儀等方面缺乏必要的知識準備,在與有工作經驗的應聘者同臺競爭時缺少優勢。高校雖然開設了就業指導課程,但理論教學有不能積累實戰經驗的先天缺陷,對高校畢業生掌握應聘技巧幫助不大。
2.5缺乏個性特色
目前,由于學生數量較多的原因,我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較為單一,無法實現小班化教學和個性化教學。培養出的學生如同是規模化流水線生產的產品,往往缺乏個性特色,難以滿足企業用人的差別化需求。
3.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做法
在實踐中,高校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基本生存能力、職業發展能力和社會奉獻能力,這三個能力環環相扣、層層遞進,讓學生在生存、發展和回報社會中提升就業能力。
3.1培養基本生存能力
首先要培養積極的就業意識。要讓大學生認識到高等教育是投資,家長之所以愿意進行教育投資是因為他們認為該投資會有豐厚的回報。只有畢業后成功就業,教育投資才是具有價值的。大學生在進大學之初,就應該在老師的指導下,積極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時時刻刻為今后的就業做好相關知識和技能的準備。其次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畢業生應認識到工作的目的首先是解決生存問題,在養活自己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為家庭和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因此,要更加務實地看待就業問題,不能一味盯著機關事業單位,要積極地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中小企業,在企業中積極鍛煉,爭取早日成為獨當一面的專家。在時機成熟時,還要積極主動地開展崗位創新或自主創業,通過創業帶動更多的人就業,為社會發展多作貢獻。再次要提高溝通交流能力。目前的大學生在年齡段上主要集中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這個年齡段的大學生喜歡利用網絡表達訴求,這說明他們愿意表達自己,但不愿拋頭露面,深層次的原因是該年齡段的年輕人缺乏當面交流溝通的技巧,如果必須當面交流,要么容易成為被動教育式交流,要么容易成為強詞奪理式的爭辯,難以達到較好的溝通交流效果。現代社會隨著經濟的發展,分工越來越細化,團隊合作也愈發重要,而溝通交流是團隊合作的基礎。學校要組織相應的活動,讓同學們逐步適應面對面的交流并掌握溝通交流的技巧。最后要積累社會實踐經驗。學校應積極組織學生開展有專業背景支撐的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將學校所學知識轉變為社會所用技能的能力,力爭在畢業后能利用自己的社會實踐經驗成功求職,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
3.2培養職業發展能力
第一要提高專業學習能力。專業學習是求職的基礎,大學生應積極參加各類專業競賽活動,通過比賽促進專業學習的提高。學校應改變以考試成績為唯一評價手段的評價體系,構建旨在促進學生專業學習的動態評價系統,將學生在參與專業競賽、參與教育教學改革等方面的情況都融入評價體系。第二要提高動手實踐能力。學校要緊緊依托“挑戰杯”競賽、數學建模競賽、職業生涯規劃競賽等比賽,指導學生用學到的理論知識嘗試解決實際問題,為學生今后走上工作崗位后拓展工作思路做好鋪墊。第三要提高工作處理能力。高校在進行就業指導工作時,不僅反要對學生開展求職技巧等方面的培訓,而且要訓練提高學生進入工作崗位后的工作資源整合能力、搜集并應用信息能力和工作系統設計維護能力;使學生不僅懂得如何應聘,而且全面了解進入工作崗位后如何有效開展工作,讓大家盡快地完成角色轉換。第四要提高工作影響能力。高校在舉辦職業生涯規劃類型的比賽時,要讓學生意識到在工作中提高影響力的前提是先被企業文化同化,被單位認可,然后才能逐步提高工作的影響力,而不是空有夢想和抱負,卻不被單位接受。第五要提高創新創業能力。學校設立創新基金,鼓勵大學生努力克服自卑情緒,在社會實踐中努力攻堅克難,培養崗位創新和自主創業的意識。第六要展示個性風采。個性風采不是非主流,而是大學生表現出來的符合年輕人特點的好學、上進、陽光、樂觀、開朗等優秀品質。大學生可以通過參加各類社會活動,積極錘煉自己的優秀品質,展示自我風采。
3.3培養社會奉獻能力
愛因斯坦說過:“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么,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什么。”崇尚崗位奉獻是各家用人單位大力提倡的職業精神之一,社會奉獻能力也是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通過搭建小紅帽、社會義工等多種形式的志愿服務平臺,培養大學生的志愿服務精神和服務社會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崗位立功的意識,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青春才智。
參考文獻:
[1]Christine Overtoom.Employability Skills:An Update[EB/OL].http:///files/employability_skills.pdf,2010,10,16.
[2]Lee Harvey.Defining and Measuring Employability[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1(2),97-109.
[3]The Conference Board of Canada.Employability Skills 2000+[EB/OL].http://conferenceboard.ca/topics/education/learning-tools/toolkit.aspx http://conferenceboard.ca/Libraries/EDUC_PUBLIC/esp2000.sflb,2010,10,16.
[4]Fugate M,Kinicki A J & Ashforth B E.Employability:a psycho-social construct and its dimensions,and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65):14-38.
[5]鄭曉明.“就業能力”論[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2,(3):91-92.
[6]譚諍.大學生就業能力概念辨析[J].江蘇高教,2010,(4):81-129.
篇5
關鍵詞:電子商務;國際文化貿易;創新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6-0181-03
中國作為文化貿易出口大國,在國際文化貿易中占比較小,在參與國際文化貿易競爭中,國產文化產品顯得捉襟見肘。利用電子商務打造強勢文化品牌,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電子商務下國際文化貿易的變革
20世紀末以來,電子商務在飛速發展的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它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和服務的全球化,對國際文化貿易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國際文化貿易運行機制的變化。電子商務對國際文化貿易運行機制的影響充分表現在它將傳統文化貿易市場虛擬化、將國際文化貿易的標的數字化、電子商務條件下便捷的信息流減少了國際文化貿易中的信息不對稱現象。(1)電子商務將傳統市場交易虛擬化,將國際文化貿易的市場放置到因特網上,貿易雙方的完成交易不再需要面對面,而是通過電子手段足不出戶進行溝通,這種無形市場超越時間和地域限制,解除了傳統文化貿易中物質、時間、空間對交易雙方的限制,扭轉了某些地區的企業在傳統國際文化貿易運行機制下難以克服的區位劣勢和競爭劣勢。(2)在電子商務條件下,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表現都是數字信號,憑借價格可接受的軟件、高帶寬的寬帶和指數化增長的計算機處理能力,消費者能夠通過多種平臺和裝置,實時在線接觸到文化產品的多媒體內容,因此文化貿易產品、服務與電子商務的結合,加快了文化產品與服務的傳播速度,增強了文化產品與服務的可貿易性。(3)電子商務條件下便捷的信息流使國際市場上的信息充分性進一步增強,由信息不對稱產生的世界市場壟斷進一步削弱,市場機制將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發揮作用,促進全球范圍內動態的資源優化配置的實現。
2.國際文化貿易方式的變化。在傳統國際文化貿易中,交易各方通過直接面談方式或當面交換方式來達成交易。在傳播與電子技術的推動下,國際文化貿易逐漸轉向以電子方式進行交易。電子商務對國際文化貿易方式的創新主要表現在其對國際文化貿易中商務數據交換方式和貨物結算方式的影響上。電子商務條件下國際文化貿易的前期是交易雙方通過因特網進行信息交流、洽談,交易后期是電子支付與交易標的物的運輸與跟蹤。(1)電子商務通過互聯網將國際文化貿易中的商業報文標準化,使國際文化貿易所需的各個環節的商業報文在瞬間完成傳遞,極大地縮短了交易時間,電子商務“無紙化”的貿易特點節省了企業間傳遞信息的費用,避免了紙面文件的處理工作帶來的重復率高、效率低、出錯率高、費用高等弊端,簡化了國際文化貿易商務數據交換的流程,實現了由紙面貿易單據為主體的傳統國際貿易交易方式向數字化電子方式的轉變。(2)電子商務對國際文化貿易方式的創新還表現在它對國際文化貿易支付方式的影響上,電子商務的出現使傳統國際文化貿易結算中的貨幣轉變為電子貨幣,交易雙方通過第三方支付體系完成貨幣支付。在傳統的國際貿易方式下,國際貿易流程需要十九個環節,電子商務的應用使國際貿易的環節縮短為七個,它的應用使國際文化貿易更加電子化、信息化、自動化和規模化,極大地提高了國際文化貿易的效率。
3.國際文化貿易營銷方式的變化。電子商務引起市場營銷的巨變,促進國際文化貿易營銷方式的創新,產生了新的市場營銷形式——電子營銷。在這種營銷方式下,文化貿易產品與服務的市場調研、廣告宣傳、公關等每一個環節都可以單獨或整合應用到電子商務中去,與工業化大規模生產時代傳統廣告與人員推銷的“強勢營銷”方式不同,在這種“軟營銷”方式下,主動方是客戶而非企業,體現出以客戶為出發點,客戶與企業不斷交互的特點,它使文化產品的營銷決策過程成為雙向鏈,同時隨著企業與客戶之間了解的增多,營銷與銷售信息將變得更加定制,電子營銷的發展趨勢將大量的銷售轉向定制銷售。
4.國際文化貿易宏觀管理方式的變化。電子商務的發展給各國政府與國際組織對國際文化貿易的管理帶來新的挑戰的同時也為國際文化貿易宏觀管理的改革帶來新的契機。由于文化貿易產品與服務體現意識形態的特殊性,許多國家對文化貿易涉及產品進行限制,電子商務的應用對文化貿易管理方式的創新主要體現在:(1)對出口文化商品配額實行電子招標,這樣對外經貿管理機關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對參與企業投資資格的審查,及時檢查、跟蹤、反饋并調整招標商品使用情況,實行對招標商品配額的動態管理,規范文化出口秩序。(2)發放電子出口許可證,這樣可以排除發放出口許可證過程中的人為干擾,增強透明度,有利于進行全面的進出口許可證檢查,節省費用、提高效率。(3)對文化出口產品進行電子報關,在節省費用提高效率的同時,便于對文化貿易進出口產品進行安全管理,杜絕逃稅現象,確切統計文化產品進出口流向。
此外,電子商務在國際文化貿易領域的應用推進了國際文化貿易政策的創新,由于部分國際文化貿易的交易標的具有無形性的特點,因此這類產品的貿易可以借助電子商務直接完成,不需要依賴物流,這種交易方式被稱為“完全電子商務”,WTO于1998年在日內瓦召開的電子商務會議達成的協議對永久性禁止對完全國際電子商務征收電子商務關稅產生積極的影響,這項政策將會對國際文化貿易的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
二、電子商務下國際文化貿易創新的經濟效應分析
從宏觀來分析,在電子商務環境中,由于互聯網本身的特點,使得全球出現了統一的虛擬交易市場,文化商品和服務的信息在全球公開、實時地快速傳遞,一方面減少了買賣雙方信息的不對稱性,另一方面又可以促使全球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同時,電子商務正在擴大文化貿易的自由化程度,因而,電子商務貿易不但具有貿易擴大效應,同時還將出現貿易替代和貿易條件效應。
1.貿易擴大效應。在電子商務環境下,一個國家的進口商和消費者既可以通過提供商品價格比較網站,在全球尋求價格最低的商品,又可以利用網上拍賣競價和集體議價等形式購買到較低價格的商品。這在一定程度上相當于降低了該國進口商品的價格,有利于該國進口貿易的發展和增長,形成貿易擴大效應。
2.貿易替代效應。電子商務環境下,由于企業在全球尋求合作伙伴變得相對容易,同時,電子商務的發展將促進跨國公司生產布局的全球化。這樣,企業就可以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和安排生產。比如,企業可以通過網上接收訂單,然后按照就近原則,與當地企業合作,就地生產,就地銷售和送貨。于是,很多文化產品原來在國外生產需要從國外進口,屬于進口貿易,現在由于互聯網的發展,使得全球資源的重新配置,變成了由國內生產,從而產生了貿易替代效應,使得一國的貨物進口貿易減少了。
3.貿易條件效應。在電子商務發展較快的國家,勞動生產率快速增長,企業信息化程度高,原材料采購、交易磋商、信息溝通、售后服務等商業活動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快速完成,企業通過EDI技術,由計算機自動處理貿易單據,促使企業的交易成本下降。所以,相對于電子商務發展較慢、企業信息化程度低的國家來說,這些國家生產和銷售文化產品的總成本明顯降低,同時,由于這些國家出口產品價格相對于其他國家同類產品價格低廉,因而提高了文化產品的競爭力,這更有利于文化產品的出口,也有利于擴大文化貿易出口量。因此電子商務不利于電子商務發展較慢國家文化產品出口貿易的發展,其貿易條件越來越惡化。
從微觀上來講,電子商務貿易給企業帶來的最明顯的經濟效應是成本節約效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銷售成本控制效應。據有關資料表明,傳統經濟中,企業銷售費用有時占企業總成本的40%~50%,使得許多企業對銷售成本不堪重負。而電子商務環境下,企業的銷售成本從多個方面得到了控制。企業通過網上直銷,控制了中間商的利潤分成和銷售人員以及管理人員費用成本;企業通過E-mail、IP電話、網絡會議等方式控制了交通和通訊費用成本;企業通過“FAQ”等欄目控制了售后服務費用成本。據統計,互聯網出現后,企業的交通和通訊費用成本減少了30%左右。
2.交易成本控制效應。傳統的貿易方式中,一筆國際貿易業務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造成交易成本非常高。而電子商務貿易中,通過使用電子數據交換(EDI)技術由計算機自動處理貿易單據以及使用電子郵件等電子化方式進行通訊,大大控制了紙張成本、重復輸入成本、出錯率引起的成本和買賣雙方溝通成本。同時,還大大加快了買賣雙方成交速度,提高了企業經營效率。因而交易成本大大降低。據美國《福布斯》的統計,電子商務可以節省企業交易成本達5%~10%。
3.信息搜尋成本控制效應。電子商務環境下,企業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在互聯網上供求信息,從而方便地尋求到采購商和原材料供應商。而且,還可以讓全球的采購商和供應商直接在網上進行報價與競價,因而降低了企業的搜尋成本。
4.庫存成本控制效應。電子商務環境中,企業通過SCM、JIT、QR和網上定制等方式,可以實現按需生產和按需購買原材料,既減少了產品的庫存,又減少了原材料的庫存。同時,因為庫存的減少,還降低了倉庫管理費用和資金占用費用。因而大大控制了企業的庫存成本。根據《全球電子商務發展研究報告》的數據,B2B電子商務使各行業成本節省的估計值由低到高分別為:煤炭:2%,食品配料:3%~5%,健康:5%,紙張:6%,通信/帶寬:5%~15%,石油和天然氣:5%~15%,化學制品:10%,維修和運營供應:10%,媒體和廣告:10%~15%,航空機械:11%,計算機:11%~20%,生命科學:12%~19%,林業產品:15%~25%,貨運:15%~20%,鋼鐵:17%,電子元件:29%~39%。這些成本的節省,是由于企業采用電子商務開展貿易以及企業間合作的結果。
所以,電子商務文化貿易將大大降低企業的成本,從而提高企業出口商品的競爭力,有利于擴大企業的出口貿易。除此之外,電子商務貿易,還加快了企業資金周轉速度、拓寬了企業融資渠道、擴大了企業的市場細分范圍、提高了企業的運作效率,從而提高企業的投入產出比率。
三、電子商務條件下中國發展文化貿易的對策
1.加大文化創新,培育文化出口品牌。近幾年來,中國輸出的文化產品50%以上是“文化硬件”,因此被成為世界文化硬件出口第二大國,而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軟件”貿易卻趨少。如中國以制造全球市場75%以上的禮品玩具、60%歐美市場銷售的體育用品、制造全球近1/3的電腦、1/2的數碼相機和DVD播放機來支撐“文化貿易大國”的頭銜,然而,面對美國好萊塢大片、韓劇與風靡全球市場的日本動漫等外來強勢文化的沖擊,中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卻寥寥無幾。2001年與2009年中國文化貿易核心產品圖書、期刊、報紙以及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的產業競爭力指數均為負數,在相關文化產品貿易中,旅游、廣告、宣傳與計算機信息服務的產業競爭力指數為正數,但數值較小。較低的產業競爭力使中國文化產業在與國際強勢文化正面交鋒的過程中處于劣勢地位。雖然近年來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雜技、中國功夫與戲曲等紛紛步入商業化運作階段,逐漸走出國門在海外取得不錯的成績,但應該看到,中國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與發達國家文化產業之間還存在很大差距。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積累了難以估量的文化資本,使中國具備了發展文化貿易的基本條件,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牽引力和內驅力。在今天全球化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下,任何一種文化的生存和發展均依賴不斷的創新。
文化產品的出口分為文化展覽、商業演出、新聞出版、音像制品、電影電視、工藝美術、樂器與音樂教育等八個重點領域,歷史文化、自然和人文遺產對一國的文化貿易存在深刻的影響。中國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數位居世界前列,但對文化和自然資源的開發程度與人文發展指數卻遠落后于其他國家,扭轉這種局面需要在政府部門的扶持下,各方重視對文化產業鏈的縱深發展,將一些具有優勢的文化產品打造成精品,在文化產業的發展中引入文化創意產業,充分發揮電子商務的優勢,培育具有民族特色的出口品牌。
2.建立中國出口文化貿易的營銷網絡,改善中國文化貿易條件。從中國文化貿易的收支狀況來看,中國核心文化商品的貿易收支呈現順差,而核心文化服務的貿易收支呈現逆差,順差商品的項目居多、金額大,但主要集中于低端商品,這類商品中包含的文化信息較少,在圖書等高端核心文化服務貿易上,中國存在嚴重的逆差,其中版權貿易的逆差情況最為嚴重,2005年中國九個種類文化商品的貿易收支存在逆差,逆差總額近1.41億美元,報紙及期刊雜志、激光唱片排在逆差商品前列,逆差額分別為1.11億美元與0.08億美元,當年軟件類與電視節目類完全依賴進口。
中國文化貿易條件惡化的原因很多,其中文化產品貿易缺乏行之有效的國際營銷方式是一個重要因素。缺乏對國際文化市場運作規律的深刻把握,中國文化產品的出口商品以低端商品為主,產品的包裝不精良、宣傳不到位,縱使擁有歷史悠久的民族文化遺產,中國文化貿易領域也缺少具有影響力的國際品牌。這與國人歷來奉行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傳統觀念有關,認為好的產品,自然會有市場,導致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環境下,中國出口的文化產品所蘊涵的文化因素不被目標地區的消費者所認同,這種“文化折扣”大大降低了中國文化產品的價值。因此,經濟全球化下中國文化貿易的發展要求相配套的電子營銷網絡的支持,同時通過搭建電子合作平臺,利用文博會、中外文化年等載體,大力對外宣傳中國文化,擴大中國文化影響力,為文化貿易創造良好的條件。
3.加強對電子商務條件下文化貿易管理的創新。電子商務時代的國際文化貿易已經大部分被簡化了“完全電子商務”形式,產品在貿易雙方之間的轉移不再依賴物流企業,而是通過數字化電子商務方式進行,在這種背景下,文化貿易的發展要求與之相適應的各種監管與規范措施,如對文化貿易配額進行電子招標、發放電子出口許可證以及文化貿易的報關與安全監管等,這些都需要中國在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對傳統的文化貿易管理方式進行創新,逐步建立電子化、信息化、自動化、實時化與規模化的文化貿易管理模式。
借助互聯網的強大力量,文化的發展已經滲透到地球的每個角落,涉及越來越多的文化主體,游離于世界文化發展之外的“孤芳自賞”已經失去了往日的合理性,電子商務手段的出現使文化貿易的發展速度更加迅速,因此,中國在大力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同時要避免西方國家“文化帝國主義”的滲透與威脅,弘揚民族文化,保持本土文化的“自覺意識”。
參考文獻:
[1] [美]Y.拉皮德,等.文化與認同:國際關系回歸理論[M].金燁,譯.杭州:杭州人民出版社,2009:1.
篇6
史玉柱曾經說過,“在整個互聯網產業里面最賺錢的是網絡游戲,最容易管理、沒有爛賬的也是網絡游戲。”日前,網游企業2007年第三季度報表陸續,史玉柱的話再一次應驗。
就在《新財經》記者采訪的前一天,完美時空了2007年第三季度報。
財報顯示,第三季度,完美時空營收2.13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474%,環比增長65%;凈利潤為1.233億元人民幣,環比增長136%。這樣的業績與網游老大巨人網絡2.902億元人民幣的凈利潤相比,還有很大距離。但值得一提的是,完美時空去年同期的業績是虧損1490萬元人民幣。
成立至今僅短短三年時間,完美時空創造了凈利潤過億的驕人業績。對此,完美時空副總裁魯曉寅略帶羞澀地笑了笑,他說:“我不否認網游是塊肥肉,中國市場前景廣闊,我們趕上了一個好時機。”
蛋糕也好,肥肉也罷,商家介入無非是希望分得一杯羹。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網游領域,前有盛大、巨人這樣的行業大佬占據著穩定的市場份額,后有網易、搜狐等知名的門戶網站不斷擠入其中,完美時空憑什么快速切入,又能快速勝出?
紛爭2004
2004年對于中國網游產業而言,可謂“痛并快樂著”。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當年的游戲產業報告顯示:2004年,中國游戲產業銷售額高達24.7億元人民幣,已經超過同年電影票房收入(16億元人民幣)。充滿誘惑的市場前景吸引了眾多網游廠商的涌入。
與此同時,網游產業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輿論抨擊。諸如沉迷于網游不能自拔的玩家跳樓、偷竊等負面報道鋪天蓋地。廣電部甚至對網絡游戲發出了“禁播令”,文化部對四家網絡游戲運營商進行了處罰。“救救孩子”的呼聲讓網絡游戲運營商們背上了“圖財害命”的罵名。
但就在這一年,完美時空誕生了。
對于當時的輿論壓力,竺琦有話要說。竺琦,完美時空副總裁,相比魯曉寅,他顯得更加沉穩。他說:“大家認為網游影響學習,把游戲與教育完全對立。其實,應該分開來看,教育就是教育,娛樂就是娛樂,兩者都有存在的必要。”
從產業發展角度看,高速增長的網游產業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而沉迷于網絡對未成年人學習、生活等產生的惡劣影響又是不容忽視的。因此,在強調企業社會責任的今天,網游企業的社會責任感的話題也沉甸甸地擺在了網友企業經營者的面前。
為了限制未成年人長時間連續玩游戲,新聞出版總署了《網絡游戲防沉迷系統標準》,要求在網絡游戲上運行防沉迷系統,并規定未成年人正常玩游戲的時間不得超過3小時,3~4小時凈值減半,5小時推下線。
據竺琦介紹,完美時空的游戲在技術上有屏蔽功能,只要到3小時,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會全部被踢下線。”
直觀上看,拒絕未成年人在線上連續玩耍,似乎減少了玩家的數量,影響了企業的經營收入。但竺琦認為這樣做有益于企業和行業的長遠發展。
20分鐘贏得
800萬美元注資
完美時空博弈市場的撒手锏到底是什么?竺琦給記者的回答是:“我們是中國唯一一家擁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游戲開發企業,這就是我們最大的優勢。”
“獨立自主知識產權”對于完美時空又意味著什么?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在2006年9月,為完美時空贏來了800萬美元的風險注資,投資方為軟銀賽富。
據軟銀賽富主管合伙人閻炎在一次風投論壇上透露,“原本我們沒有打算投完美時空。當時,完美時空總裁池宇峰對我說,只要你來聽我講20分鐘,如果聽完,你依然不投也沒關系。”正是這20分鐘改變了軟銀賽富的投資決策。
在2003年,軟銀向盛大投資4000萬美元;11個月后,盛大上市;18個月后,軟銀陸續退出,獲得5.5億美元的高額回報,回報率高達14倍。
據記者了解,軟銀賽富選擇企業有以下幾個標準:一,企業規模一定要夠大;二,企業在行業中排名靠前;三,企業至少有一個自己的特色。軟銀賽富投資盛大就是基于上述標準。
與盛大相比,完美時空的規模不夠大,排名也不靠前,那么,軟銀賽富注資的唯一可能就是看中了完美時空的獨特之處。竺琦對記者的推測表示認可,并進一步解釋道:“2006年,軟銀賽富給完美時空投資的時候,我們應該是唯一一家能進行自主研發的網游企業,我們擁有自己的開發引擎,這樣的技術實力是其他國內企業不具備的。這就是我們總裁20分鐘談話的核心。”
引擎是游戲開發最核心的技術,這也是國內游戲開發企業的短板。技術與經驗的不足阻礙了國產原創游戲的發展。目前,許多網游企業通行的做法是,先從國外購買一個成熟的引擎,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發游戲產品。這么做的好處是,縮短了游戲開發的時間;最大的弊端是,游戲產品同質化問題嚴重,因為游戲是基于相同的引擎開發出來的。
從技術角度看,哪家企業擁有自主的引擎開發技術,就意味著掌握了游戲生產的主動權。
據竺琦介紹,完美時空的四款游戲應用的都是自己開發的引擎,保持了游戲的原創性和獨特性。獨特的游戲玩法以及顯示效果給玩家帶來全新的娛樂體驗,同時,游戲程序運行的穩定性也能得到保證。
技術的原創性是完美時空獲得軟銀賽富800萬美元投資的關鍵所在。
2007年7月,完美時空在納斯達克上市,最高市值接近6億美元。軟銀賽富短短十個月的投資回報,獲得了比投資盛大還要“盛大”的超級回報。
突破2D領先3D
竺琦所說的自主引擎是指3D游戲開發引擎。
簡單來說,2D即二維,是平面的;3D即三維,是立體的。從理論上講,三維圖形的立體感、光景效果要比二維的平面圖形要好得多。上世紀90年代末期,低成本開發為2D游戲打開了生路,因為核心引擎不需要從國外購買,而且2D游戲機器配置要求低。此時的完美時空一面與眾廠商熱搶2D游戲市場,一面開始自主研發3D游戲引擎。當時的完美時空還沒有成立公司,只能稱其為一個研發小組。
隨著網游領域競爭的加劇,網游廠商意識到,表現力強、畫面逼真、游戲方式更加自由的3D游戲必將成為網游發展的主流。但困難是,半數以上技術人員沒有3D開發經驗,因此,購買國外成熟的游戲引擎成為一條捷徑。但由于游戲制作實力并不具備,有了好引擎也未必能做出好游戲。
經過長時間的嘗試,到2004年,完美時空最終完成了從2D到3D的突破。用竺琦自己的評價來說,“在當時,我們的技術不單是領先,可以說是大大超前了。”
完美時空的引擎技術在其開發的游戲產品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竺琦津津樂道地介紹起最新推出的游戲《完美世界》。這款產品有三個突破:一、真正實現了3D立體飛行。二、圖片的個性化,原來就是做幾張臉,玩家自己去選。《完美世界》里人物的身材、臉、發型、眼影、膚色、唇膏都可以DIY,這在以前的游戲里是沒有的。三、創造了一個無限大世界,一般的網絡游戲就是一張地圖,如果要進入下一張地圖,需要重新讀取。在《完美世界》里,所有地圖形成一個大世界,中間沒有斷層。
在一般游戲中,人物飛行基本是在一個平行空間里移動,“立體效果”是出色的游戲設計師渲染出來的,竺琦稱之為“假3D世界”,“真3D世界”實現的根本就是上面提及的引擎技術。竺琦說:“2004年,我們做立體飛行的想法非常簡單,就是把‘假3D世界’變成‘真3D世界’,實現立體飛行。三年過去了,市場上大部分游戲,甚至包括《魔獸世界》,依然還是‘假3D世界’。因此,我們還是領先的。”
歐美市場是出口下一站
擁有了自己的核心引擎技術之后,完美時空將眼光投向國際市場。
人們普遍認為,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家的游戲市場比較發達,無論是游戲情節的設置,還是畫面背景都具有領先優勢。對此,竺琦不太認同,“中國在網游方面,無論是技術還是運營經驗并不差,尤其是近兩年,發展很迅速。”
前不久,有媒體報道了韓國游戲廠商2007年在中國市場的表現,標題是“2007年韓國游戲廠商在中國的完全潰敗”。文章分析認為:韓國網游企業以往能占據中國市場是打了一個時間差,2001~2004年,隨著寬帶的普及以及網吧的大批涌現,網絡游戲用戶呈幾何級數增長,中國網游市場迅猛發展,而這個時期,中國本土的網絡游戲企業和人才相對匱乏,給了韓國網游企業占據中國市場的機會。
竺琦曾經過韓國游戲,在他看來,國外網游廠商在中國潰敗的原因與中國特定的網絡環境和地域環境不無關系。“許多國外游戲廠商不適應中國的網絡環境,無論是近鄰的東南亞國家還是大洋彼岸的歐美企業,中國的網絡環境是最復雜的。網絡運營平臺有電信、網通、鐵通等多家運營商,人為的壟斷和保護造成平臺與平臺之間的聯通不通暢。韓國本身地方小,產品測試環境單一,放到中國后,碰到復雜的網絡環境,有些技術問題根本沒法處理。”
國外網游廠商的劣勢恰恰是本土廠商的優勢,這種優勢是它們對網絡環境非常了解。竺琦告訴記者,完美時空對整個網絡布局和傳輸器上進行了優化,“從我們上的第一款游戲至今,從來沒有發生過因為程序錯誤導致網絡連接錯誤、當機、回蕩等問題,這是很多公司不可能做到的。”
對中國的市場環境不了解,成為國外網游廠商進入中國市場的障礙。那么,中國網游廠商在進入其他國家市場時,是否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
對于這樣疑問,竺琦回答得很“職業”。他說:“目前,完美時空出口的游戲都很穩定,很少因為技術問題導致運營失敗。我們的產品出口到不少國家,反映都很好。”
據記者了解,完美時空目前出口的游戲產品都帶有濃郁的東方文化特色。下一步,完美時空將針對產品進入國的文化形態,實施出口戰略,開發出適合當地文化背景的游戲產品。首先,在當地成立由當地人組成的策劃團隊進行前期策劃,然后到中國開發,最后將成品再投放至當地市場。
目前,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國家是完美時空的主要出口國。接下來,完美時空瞄準的是美國和歐洲市場,目前正在積極尋找合作伙伴。
《完美世界》與《山海經》
一款成功的產品,除了畫面好看、情節引人之外,還必須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將古代傳說故事開發成游戲產品是很多網游企業獲得故事題材的捷徑,對此,兼任美術部總經理的魯曉寅表示,“我不認為傳統文化是過時的東西。傳統文化對現代小孩來講,時空感本身就具有吸引力。”
據悉,完美時空最新游戲《完美世界》就借鑒了《山海經》這個帶有神秘色彩的故事,把其中最吸引人的情節精煉出來便成為游戲的核心。游戲中的許多人物形象來自于《山海經》,在游戲中,他們更加神通廣大,可以飛,也可以完成各種難度挑戰。游戲同時融入了現代人的審美觀,得到了玩家認可。
完美時空主要游戲產品
《誅仙》
大型劍仙玄幻修真網絡游戲,于2007年3月份在境內推出,由玄幻小說《誅仙》改編而成。其獨有的第四代MMORPG游戲系統設定,將對當前中國網絡游戲市場進行全面革新。《誅仙》聘請任賢齊做掌門人,并為其錄制相關主題曲,拍攝MV。
《完美世界國際版》
《完美世界國際版》是完美時空傾力打造的第三款中國原創3D網游大作。所有游戲內容全球同步更新,并采用永久免費的運營方式。該款游戲打開了更寬闊的入口,讓全世界的玩家都可以在同一個環境下進行游戲,打破了國與國之間的界限,不同膚色的玩家可以自由搭配,展開較量。
《完美世界國際版》現已出口至包括中國臺灣、中國香港、中國澳門、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日本、越南、韓國、巴西和菲律賓11個國家和地區。
《武林外傳》
完美時空2006年推出的一款全新3D Q版角色類扮演網絡游戲,游戲首創“喜劇網游”模式,根據同名古裝情景喜劇《武林外傳》改編。在游戲中,主要故事情節發生在七俠鎮,電視劇中所有人物在游戲中都會出場,電視劇中的經典臺詞也頻頻出現,讓玩家在輕松幽默中體驗一回。
篇7
一、調研的對象與方法
此次調研通過與用人單位的相互交流,了解用人單位對會計專業畢業生的總體評價,聽取對學生教育、管理和專業結構、課程設置以及人才培養模式等有價值的建議。用人單位涉及銀行、會計師事務所這樣的財經專業類型的企業,也有建筑、生物、物流,工業等其他企業。
本次調查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定量方面:報告數據收集和分析主要采用了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定性方面:對市場上各企業進行深入訪談和研究。兩種調查方法結合最終形成本報告。
二、調研結果的統計與分析
本次調研共收集455份調查報告,通過對425份調查問卷的整理、分組、累加、計算和分析,調查結果如下:
(一)高職會計專業學生就業單位類型分析
1、用人單位對高職會計畢業生的需求情況
(1)用人單位在未來的五年內社會對高職財會人員的需求趨勢:
此次調查用人單位中,有55%的單位表示將提升對高職財會人員的需求,有31%的單位表示持平,僅有14%的單位表示將降低聘用高職財會人員。這表明高職畢業生的文憑還是能夠勝任會計人才市場需要的。
(2)單位對財會專業的學歷要求
調查數據顯示,有65%單位要求財會專業人員具備本科學歷,29%的單位要求財會專業人員具備大專以上學歷,另有6%的單位要求財會專業人員具備研究生以上學歷,這部分單位主要是上市公司和大中型國企。
(二)高職畢業生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分析
1、用人單位對高職財會專業畢業生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評價
(1)單位需要的專業人類型
調查結果表明要求財會專業人員是復合型人才和“通才”的用人單位高達66%,僅有14%的用人單位要求財會專業人員是“專才”。這說明中小型企業希望財務人員是“通才”的比例較高,大型企業則更希望財務人員是“專才”,但所有企業都很重視人員的綜合素質。
(2)影響用人單位選聘人員因素
調查結果表明影響用人單位選聘人員因素中,排列在前三位的因素為:是否具備職業資格證書、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思想品德;高職學院強調的學習成績、專業技能水平被用人單位排列在第四和第五位。可見用人單位在人才選用時,更為關注的是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和后續職業培養的潛質。:
3、用人單位對學生職業素養評價
企業對高職學生思想素質、職業道德水平團隊合作能力還是基本滿意的,但對于專業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滿意度不高,同時認為高職學生在語言及文字表達能力、外語和計算機水平方面較為欠缺。對于部分用人單位要求員工的創新能力、組織管理能力,高職學生還極其缺乏。用人單位對學生職業素養評價數據如表一:
表一 用人單位對學生職業素養評價表
4、單位認為財會專業畢業生必須具備職業能力
會計核算能力、會計分析能力、涉稅業務處理能力和計算機應用能力是會計人員核心技能;而溝通協調能力則反映了企業對會計人員“情商”的要求;部分企業提出對會計人員財務管理、內部控制和資金籌集運作能力的要求,這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和大中型企業。財會專業畢業生職業能力分析表如下:
表二 財會專業畢業生職業能力分析表
5、用人單位認為財會專業畢業生職業能力最突出問題
調查結果反映會計專業技能不熟練,會計專業知識不扎實以及動手能力差是用人單位認為會計專業畢業生最突出的問題。 畢業生職業能力缺陷如表三
表三 財會專業畢業生職業能力問題分析表
(三)高職財會畢業生職業能力證書的需求情況分析
1.用人單位對高職財會畢業生職業證書要求調研數據表明,會計從業資格證是從事會計工作的最低門檻,同時高職財會畢業生還應具備助理會計師職業資格,以增加就業競爭力。
2、用人單位對財會課程的評價
統計結果表明,單位認為最重要的課程排列在前三位的是基礎會計、財務會計和企業納稅實務。單位認為最不必要開設的課程是政治經濟學、會計制度設計和英語。用人單位最希望畢業生具備明確的職業規劃與職業取向,另外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形象,得當的行為禮儀也是單位較為關注的因素,對于具備經濟應用文寫作技能、多媒體應用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等綜合素養的畢業生也頗受用人單位歡迎。
二、調研結果總結
(一)專業方向建議
可以結合用人單位實際需求,在財會專業下設定核算會計方向、財會文員方向和稅收申報專員方向。
(二)課程設置建議
1.對職業素養課程建議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用人單位對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財經應用文寫作和社交禮儀等人文素養方面有較高求,因此建議經濟應用文寫作進行整合,改稱“文化素養課程”,并在課程體系中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財經應用文寫作、心理健康教育、社交禮儀學時。值得一提的是,調查發現,銀行等金融機構普遍認為,學校應該開設“奢侈品識別”一類的課程,以提高畢業生對奢侈品的鑒別能力。
2.對專業技能課程建議
從調查可知單位對人員的要求, 最注重 4 種知識和能力: 會計核算知識、 稅務專業知識、會計電算化能力和其他業務能力的培養。因此, 專業課程體系也應該適應用人單位的需要, 可分 4 個模塊來設置, 第一模塊是會計基礎課, 包括基礎會計、 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等; 第二模塊是稅法、稅務實務等; 第三模塊是會計電算化模塊,包括會計電算化、 EXCEL在會計實務中的應用; 第四個模塊包括:審計、 經濟法、統計學原理和證券投資學等。
在課程改革上, 為了強調學生的稅務處理能力,將“稅務實務”課程改為“企業稅收申報實務”課程;為滿足中小企業對會計核算數據統計分析的要求,將“EXCEL在會計實務中的應用”課程改為“EXCEL在財務數據統計中的應用”;結合會計從業資格證和初級會計師考試需要,在專業課中強化經濟法、財務會計實務和會計法規與職業道德課程;整合財務管理、審計學和財務會計的部分教學內容,將中小型企業常規業務類型作為課程重點內容。
其次對不必要開設的課程調查中發現證券投資基礎知識占調查人數40.58%,會計英語占23.19%,會計制度設計占10.14%,因此對于會計專業學生而言,證券投資基礎知識、會計英語和會計制度設計可以改為選修課。
3.對實訓課程建議
第一,新增企業經營模擬實訓、內部會計控制實務實訓和銀行會計業務實訓,實現理論與企業經營實務的對接;
第二,實訓內容應增加對各類企業工作環境的認知。目前中小型企業會計工作包括日常業務會計核算, 涵蓋了財務管理、稅務、工商年檢等工作。針對不同類型企業的核算特點,設計適當的實訓內容。
第三,開設納稅實訓處理企業報稅實務能力是中小型企業會計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內容。為要滿足企業對會計人才辦稅能力的需求,財會專業高職院校必須重視和開設納稅實務實訓課程。
3.師資隊伍建議
開設會計類專業,應確保有一支符合要求的師資隊伍,尤其是專業師資隊伍。會計專業教師應具有良好的師德風尚和終身學習能力,能夠參與會計專業相關的企業實習與實踐活動;具備現代職教理念,積極開展課程教學改革。
4、校企合作建議
篇8
關鍵詞:法律高職教育;基本屬性;困惑;辦學理念;需求
作者簡介:楊永志(1976-),男,河北政法職業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法學、法律高職教育;李興剛(1976-),男,河北政法職業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管理。
課題項目:本文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十二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我國法律高等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研究”(編號:11YB116;主持人:楊永志)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2)32-0011-03
一、法律高職教育基本屬性辨析
高等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1]根據高職教育的根本任務,結合法律事務工作實際,法律高職教育應當具有以下基本屬性:
(一)高等性
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個類型,是使受教育者取得某種職業資格,能在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或基層從事技術應用工作的高等教育。[2]法律高職教育應當具有高等性,培養目標應當符合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總目標。在學歷層次方面,從應然的角度來講,可以包括專科、本科、研究生,應用性法律本科教育、法律碩士教育也應屬于法律高職教育。從實踐來看,基于國家對高職教育的整體定位,法律高職教育被約定俗成地限制在專科層次,“法律高職教育”的概念通常被在狹義上使用。應當構建法律職業教育體系,搭建法律職業應用性人才成長的“立交橋”。[3]在人才素質方面,應當著力培養“高素質”。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應當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較強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要以較高的綜合素質為基礎,綜合素質對于做好工作具有更加深刻、更加持久的意義。根據法律事務工作的要求,法律高職教育中綜合素質培養尤為重要,忽視綜合素質的培養,就不能強化法律事務工作技能,不能適應法律事務工作人文性內涵的要求,不能使學生增強發展后勁和提高發展層次。
(二)面向法律事務。法律事務不是直接適用法律的司法工作,而應屬于社會管理與服務工作,它可以分為四類:一是法律應用工作,如司法助理、刑事執行、民事執行、行政執行、法律顧問等工作;二是司法技術工作,如刑事偵查、司法鑒定、安全防范、司法信息等工作;三是法律應用服務工作,如書記員、法律文秘、司法警務等工作;四是各行各業中涉及法律應用的其它工作,如企業管理、市場營銷、商務談判、投資理財、人力資源管理、社區管理等工作等等。
(三)面向基層一線。“基層”一般是指基層機關、企事業單位,也可以指基層工作崗位,即“第一線”。有人認為“第一線”就是最低級別的工作崗位,這種認識是片面的。“第一線”是指直接從事業務實際工作,區別于宏觀管理工作。法律高職生畢業后一般應當從初級工作崗位干起,但并不是說他們只能在初級崗位上工作,他們經過努力和經驗積累可以不斷升職,升職后繼續直接從事業務實際工作,仍然屬于“第一線”。高職教育所面向的工作崗位應當有一定前瞻性,是學生就業后若干年內能達到的預期崗位,而不是起點崗位。[4]而且,對起點崗位不能絕對化,它們應當是與法律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相適應的起點崗位。
(四)高端技能型。專科層次高職教育培養的人才不僅是應用性的,而且還是以技能為重的技能型人才。技能是指對工作規程、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技能型人才就是主要通過實踐工作規程、方法和技巧來完成工作任務的人才。“技能”的概念過去一般用來描述從事理工類技術應用操作工作的人員,隨著社會工作分工的細化,從事社會管理和服務工作的文員應當具備的技能逐漸明確,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操作技能(如速錄技能);一類是具有一定“思維”含量的高技能(如會議服務技能、接待服務技能);一類是具有較高“思維”含量的高端技能(如談判的技能、起草法律文書的技能),即能夠靈活運用“思維”應對不同情境,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是介于決策管理和操作執行之間的較高水平工作,法律事務工作技能應當屬于高端技能。法律事務工作的對象主要是復雜多變的社會關系,完成好法律事務工作對職業技能的“思維”含量要求較高,要靠個人長期形成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綜合素質。
二、法律高職教育諸多困惑解析
(一)畢業生與法律職業難以直接對接
法律職業準入的要求是通過國家統一司法考試,而司法考試的報考條件是具有本科以上學歷(只有少數經濟欠發達地區允許專科學歷);企業法律顧問執業資格考試雖然允許具有專科學歷的人員報考,但限制條件是工作滿5年,其中從事企業法律或經濟工作滿3年。法律事務、司法助理等法律高職專業沒有專門對應的職業資格。每年公務員招錄,政法機關允許法律高職畢業生報考的職位很少。舉辦法律高職教育的初衷主要是適應社會對法律輔助職業人員的需求,但這種人才培養的超前性在社會現實面前顯得過于理想化。政法隊伍和法律服務隊伍未嚴格按照法律職業人員和法律輔助職業人員的區別分類用人,聘用法律輔助職業人員大多也要求具有本科以上學歷。
(二)畢業生就業形勢非常嚴峻
進入21世紀后,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許多本專科院校都開設了法學類專業②、法律類專業,畢業生數量大。據統計,截至2010年,全國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有1246所,開設法律類高職專業的學校有300余所,2009年底在校生數為228694人,是本科法學專業在校生數的一半;設置法律實務類、法律執行類和司法技術類三大類13個專業和一批新設專業組成的專業教學體系。[5]法學本科生、研究生都很難就業,法律高職畢業生就業更是難上加難。201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政法類高職高專院校畢業生半年后的就業率在各類別高職高專院校中位列倒數第一。法律文秘專業、法律事務專業被列為高失業風險型專業,被以“紅牌”預警。[6]
(三)相關工作崗位設置的科學化水平較低
目前,政法隊伍的職業化程度還不高;地方法律服務行業整體發展水平不高,法律服務機構的專業化管理水平不高,法律服務的領域和內容不夠全面,因此,對法律輔助職業人員的需求較少。近年來,我國逐步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但尚處于探索階段,社會管理和服務工作人員隊伍的職業化、專業化程度不高,而且,由于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有關政策不同,在不同區域有較大差別。一些大型企業,特別是國有大型企業,實行了企業法律顧問制度,而大量中小企業尚未足夠重視和強烈需求從事法律事務工作的人員。
(四)落后的教育方式“根深蒂固”
高職教育大發展的時間還不長,而且,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約,教育方式還不能很好地適應人才培養的需要。尤其是法律高職教育,不像工科高職教育那樣,在人才培養上與本科教育有比較明顯的區別。法律事務專業人才的核心職業能力也不像工科專業人才那樣具體、可見、容易衡量。這就使法律高職教育很難與法律本科教育及法學本科教育有明顯的區分,區分往往在于學歷“身份”、學習態度和方法及基于自我評價造成的學習精力投入。這也造成了法律高職教育往往沿用多年來形成的教育模式,很難走出一條特色之路。法律高職院校的大多數教師畢業于法學高等院校,長期接受了傳統教育模式的熏陶,已經潛移默化為自己的教育習慣,加之沒有系統、深入地學習過教育理論,很難想像和把握具有質的區別的其它教育模式。而且,一些教師沒有法律事務工作實踐的豐富經驗,既沒有較強的實踐能力,也不精通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這也成為制約教師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障礙。有的教師雖然具有司法實踐經驗,但由于對培養目標定位把握不準以及忽視了學生的就業現實,“市場”意識不強,對職業化、專業化的認識不足,按律師、檢察官、法官的標準,對學生思維的深度要求過高,對學生實用技能的培養薄弱,對學生知識面的拓展不夠,難以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五)法律高職與工科類高職在辦學規律上差別較大
國家大力發展高職教育以及對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定位主要是與我國現階段工業化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高職教育主要是培養工科高技能人才,國家對于高職教育的政策也主要是以培養工科高技能人才為導向的,對于少數文科高職人才的培養也主要是圍繞生產經營過程培養相關的管理、服務人才,也就是說,文科高職人才就業導向也主要是企業。當然,高職教育并沒有忽視文科專業人才的培養,專業設置覆蓋了財經、旅游、公共事業、文化教育、公安、法律等大類。但是,法律高職教育與工科類高職教育相比,在社會需求、思維和行為方式以及由其決定的知識、能力、素質培養要求和模式方面存在較大差別。以工科類高職教育一般辦學規律為基礎制定的有關政策對于文科專業人才培養的“蹩腳”之處是顯而易見的。法律高職教育是文科高職教育中的一種,而且是在職業準入方面有特殊要求、在工作內容上具有“國家剛性”的特殊一種,落實高職教育政策的部分要求難度很大。
三、法律高職教育科學發展的路徑探析
我國法律高職教育存在的諸多困惑,其根源可以分解為社會、學生、學校三個方面的原因。三者立場不同、角度不同,產生矛盾是正常的,三者在根本上是統一的,產生困惑是因為還沒有深刻認識到建立在三者統一性基礎上的核心結合點,以及沒有很好地把握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和方法。
長期以來的教育思維往往忽視了學生的需求。習慣以教師的認識來判斷學生的需求,以及用簡單說教的方式將這種認識強行植入學生的頭腦,落實于教學過程之中,可總是難以實現理想的效果,學生不滿意。一般來說,教師的認識方向是正確的,但由于教師的角度和學生的角度畢竟不同,師生的認識在全面性、深入性上還存在差距,在將認知傳遞給學生這一復雜過程中所采用的方法還不夠有力。
長期以來的教育思維也不夠重視社會的需求。往往強調以學科為基礎的專業性和理論體系的完整性,忽視了培養學生實際工作能力;大量一線工作崗位需要有實踐經驗的復合型人才,而不是主要從事科研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有的學校現有的知識、能力、素質培養體系的結構還不夠合理;有的學校缺乏社會需求調查,或者調查不夠全面、細致、深入,不能做到科學分析社會需求,教師還不能洞察社會需求的發展變化,不能準確把握教學重點、方法和靈活性,難以培養學生過硬的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現實中,學生需求與用人單位需求之間存在著矛盾。有的學生及家長不能比較合理地規劃職業生涯,期望值過高,選擇專業具有盲目性。有的學校不能科學地判斷社會需求,設置、發展專業和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學生有多樣化的需求,有的學生接受高職教育主要是為了提高素質,實現學習愿望和生活理想,就業需求不強烈;有的學生為等待合適的工作在畢業之初不愿意就業;在學歷文憑是社會對文科類職業人才評價的重要標準的情況下,許多學生愿意繼續深造;有的職業是社會急需的,單位有強烈的用人需求,但由于其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較低,或者不是與學生所學專業相對應的職業,也不是與學生所學專業相關的同一待遇水平的職業,學生不愿意從事該職業。因此,必須深刻認識學生需求與社會需求關系的復雜性,統籌考慮層次的高等性、類型的職業性、素質的全面性、就業的有效性、發展的可持續性以及學生的個性。
社會、學生、學校三者統一的紐帶是“需求”,必須用科學的教育將社會和學生的需求協同起來,切實解決供與需的對應問題。應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高職教育方針和規律為遵循,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實現社會、學生、學校協調發展,為社會、學生、學校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法律高職教育不能簡單套用以培養工科高技能人才為導向的高職教育有關政策,而是應當領會政策精神,遵循基本辦學規律,探索出適合自身發展的特色道路。
應當正確認識難以對應法律職業和畢業生就業率較低這兩個困擾法律高職教育的關鍵問題。專科層次的法律高職教育對應的不是法律職業,而是社會對具有法律素養人才的需求,不應脫離實際,將法官、律師和檢察官作為培養目標,甚至將立法人員、法律研究人員和教學人員作為培養目標。法律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應當既包括從事法律輔助職業的人員[7],也包括從事行政執法、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法律事務工作的法務人員,對應的工作單位在性質上可以概括為政法機關、法律服務機構、一般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民主法制建設推進,各行各業工作都會涉及到遵守和應用法律,各行各業都需要具有法律素養的管理和服務人才,法律思維方法、工作能力和綜合素質能夠在各種工作中發揮獨特作用。隨著企業經營管理者法律意識的增強,懂法律懂管理懂經營的人才,將在企業涉法業務、管理決策、爭端解決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因此,法律高職教育可以對應各行各業,培養法律素養+職業技能的復合型人才,法律事務專業可以針對不同行業確定若干專業方向,以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畢業生就業的有效性。統計法律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率,判斷法律高職畢業生的就業質量,不能局限于是否進入政法機關、法律服務部門,或者是否專門從事法律工作,只要到能夠發揮法律素養作用的工作崗位都是成功就業。關于法律事務工作崗位對應的職業資格問題,吳昊先生提出,可否借鑒類似于會計師、助理會計師、會計員分級的職業資格考試制度。資格考試可設定多個層次,第一級設定為律師資格(可以從事律師、檢察官、法官資格);第二級設定為法律事務師(可以從事一般法律事務性工作準入資格等)。[8]我們十分贊同設定法律事務師資格的建議。
法律高職教育必須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法律高職教育是知識、能力、素質、人格培養的高度統一。應當特別注重培養學生堅定的政治立場,確保學生政治合格;應當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法律素養,用社會主義法治所特有的“民主、理性、規范、和諧”精神來教育學生,使學生樹立公平正義和民主法治觀念,引導學生自覺守法護法,成為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的重要力量;應當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使學生強化德行修養,形成健康人格,擔當社會責任;還應當特別注重培養吃苦精神、意志品質和自我管理的習慣。總之,法律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工作應當做到“政字當先,法涵其中,高在素質,強在技能”,從而形成鮮明特色。
法律高職教育必須精心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應當堅持“感悟職業,激發熱情,自主成長,全程育人”的方針,將整個大學生活作為樹立職業理想,修養職業道德,鍛煉職業能力,拓展職業素質的理性空間。充分發揮各種載體的文化育人功能,將社會主義文化、法律文化、職業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營造濃厚的法律工作氛圍,培育優良教風學風,使學生在點滴之中感悟職業的要求,并內化為自身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應當搭建了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自主實現的平臺,使學生感到被重視、被尊重,感到學習任務的應用價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法律高職教育必須強化人才培養工作與法律事務工作的結合。在教學中,應當遵循從感性到理性、從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的認識規律,必須改變先講理論、再搞實踐的傳統模式,從實際工作過程出發,認真研究教學內容的有效組合,提高實訓實習的時間、次數、內容、形式、方法安排的效率,做到“實”與“訓”、“習”深入結合。法律高職院校應當加強與用人單位多方面的合作,實現學生、用人單位、學校“三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2006-11-16.
[2]董大奎.示范性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建設[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93.
[3][5]全國高職高專教育法律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2011年年會暨“十二五”期間高等法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研討會綜述[Z].(法高職委〔2011〕3號).
[4]徐國慶.職業教育項目課程開發指南[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7-41.
[6]麥可思研究院編著,王伯慶主審.201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31、110-112.
篇9
【論文摘要】本文結合中醫藥院校大學生創業以及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現狀,分析了影響中醫藥院校大學生創業及創業教育的因素,提出了擴大創業教育的宣傳力度、重視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完善創業教育課程系統、注重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建設、培養學生創業的良好心態、加強創業教育隊伍師資隊伍建設等幾方面提出建議,旨在完善大學生創業教育系統,為大學生實現成功創業提供服務和保障。
隨著每年畢業生人數的不斷增長,加上國際國內經濟形勢變化的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因此促進大學生就業不僅成為國家關切的大事,也成為家長關心、社會關注的大事,大學生自主創業作為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途徑,其作用越來越明顯,也越來越為大家所重視。本文基于中醫院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的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并結合中醫院校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特點,提出幾點思考和建議,旨在完善大學生創業教育,幫助培養大學生的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為中醫院校大學生成功創業打開智慧之門。
1.中醫院校大學生創業的現狀
1.1 數量少,質量不高
中醫藥院校作為專業性很強的高校,受傳統文化的影響較大,專業分類主要以中醫藥和非醫學類,從往屆畢業生創業的情況來看,醫學類中針灸推拿專業學生創業稍多,非醫學類則以貿易、計算機等專業學生創業較多,但總體數量較少。而涉及到的創業行業也有少許依托自身專業特長而自主創業的實體,如推拿館、藥店等,為數也甚少,更多的是禮品店、網吧、飯店等,特色不鮮明,進入門檻較低,競爭程度激烈,總體質量不高。
1.2 創業意識不強
醫學專業學生的傳統思想還是想進醫院,,愿意從事其他行業的相對較少,因此創業對于他們來說,難度更大。而計算機、貿易營銷等等其他非醫學類專業就業相對容易,創業的意愿也不強。
1.3 創業能力有待提高
大部分自主創業的大學生由于對創業沒有一個很好的規劃,只是憑著一時的熱情和沖勁,同時由于對創業困難估計不足,抗風險能力較差,多數自主創業的實體生存時間不長,不能帶來長期影響。
2.影響中醫院校大學生創業的因素
2.1 有利因素
2.1.1 國家及地方政府政策的支持
從2006年至2010年,中央共出臺10項扶持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措施,涉及到大學生創業的行政事業費減免、小額擔保貸款、放寬市場準入、稅收優惠等方面,這無疑對大學生自主創業帶來極大地動力。
2.1.2 學校重視
大學生就業工作作為學校工作的重要部分,各高校對此一直非常重視,在自主創業方面,也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安徽中醫學院在資金方面給予一定的支持并且對于每一個創業實體都親自上門進行指導和關心,設立大學生創業服務點。還專門設立招生就業處,督促和指導各二級學院的學生就業工作。并設立專門的就業指導課教研室,強化就業指導課的作用。
2.1.3 大學生自我價值實現的愿望
創業者作為創業的主體,既要有精神、行為、結果[1],因此需要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良好的心態和勇于實踐的踏實作風。而大學生作為最活躍、最有激情和上進心的群體,他們對新鮮事物有著很強的好奇心,并具有冒險精神,對自我價值的實現孜孜以求。這些特質對大學生創業來說,無疑起到了很大的正面作用。
2.2 不利因素
2.2.1 創業的主動性不強
盡管大學生有著積極、上進、創新等優秀的特質,但是由于對創業的繁瑣和困難,以及創業風險的忌諱,會產生對于創業的恐懼,因此也導致創業意愿的不強,主動性不夠,有不少大學生創業者是因為暫時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而轉移到創業上來的,帶著一定的盲目性和被動性。
2.2.2 創業資金的缺乏
金錢資本作為大學生最為短缺的部分,一直以來都是制約大學生創業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像中醫藥院校,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且家庭貧困的學生不在少數,因此在本身學習、生活就已經困難的情況下,創業資金的籌措更是一大難題。
2.2.3 社會經驗不足
學生在校園這樣一個相對單純、簡單的環境中生活學習,各種能力的成長也多是在校園這樣的環境中培養出來的,參加的一些社會實踐活動,獲得的社會經驗也相對表淺,當走出校門,自主創業,應付社會事務時,自然對外界的“干擾”缺乏正確的處理方式和方法。
2.2.4 創業氛圍不夠
創業氛圍的不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創業的熱情,一方面是在校創業學生的人數少,團隊少,成功的案例也較少,缺乏典型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創業講座組織的少,也沒有專門的創業協會,創業活動的組織開展也就無從談起。
2.2.5 創業宣傳不到位
相關創業知識的宣傳不夠,如開公司辦實體,大學生應該怎么去注冊公司、如何利用國家的相關扶持政策、大學生創業應該選擇什么樣合適的項目以及經營的相關法律法規等等。
2.2.6 相關扶持政策的落實不到位
國家、地方出臺的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相關政策在真正落實的過程中還存在不到位現象,還需進一步到位和完善,如貼息貸款、小額擔保貸款的申辦程序等要求較多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創業的積極性。
3.中醫院校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現狀及影響因素
3.1 創業教育起步較晚
創業教育起步較晚,2005年,筆者所在的安徽中醫學院第一次參加“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并組織學生參加“全國高等院校企業競爭模擬大賽”,就業指導課也逐步走上正軌,逐步被納入到學校的教學計劃當中。盡管如此,僅有五年的我校創業教育,還仍處在起步階段,縱觀其他中醫藥院校,情況也相似。
3.2 創業實踐機會較少
大學生社會實踐是以“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為目的,按照高等教育培養目標,有目的、有計劃的組織在校大學生參與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活動的一系列教育活動的總稱[2]。這對于提升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都有著非常大的幫助,而對于創業教育來說,創業實踐機會的獲得,對于大學生創業者來說,更顯可貴。但目前,有些中醫藥院校特別是中西部的中醫藥院校還尚無大學生創業示范點和創業實踐基地,而大學生創業服務點的建設也尚待加強。
3.3 創業教育方式不夠豐富
中醫藥院校的創業教育方式基本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大學生就業指導課中的創業教育,多是理論教學,缺少針對性指導。二是組織學生參加創業計劃大賽、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等。三是請成功創業的畢業生回校做創業報告。但目前還缺少真正意義上的創業實踐教育。
3.4 創業教育者素質有待提高
現在多數學校的就業指導課程多是輔導員在擔任主講教師,輔導員盡管對學生非常熟悉,對專業發展前景也有一定的認識,但是在學生創業就業指導這方面還是缺少專業的知識和專門的培訓。
4.對于中醫院校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思考和建議
4.1 重視認識大學生創業的意義
大學畢業生通過自主創業,可以把自身興趣和職業緊密結合起來,有利于實現人身價值;有利于大學生培養自立自強、風險意識、團隊精神、以及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有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創新型思想的發揮,為國家建設創新型社會提供人才儲備;也有利于緩解國家就業壓力,為更多的大學生提供就業崗位,所以要充分認識到大學生實現充分就業對于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重要意義,從而重視大學生自主創業。
4.2 重視對大學生創業的宣傳
大學生創業氛圍營造的好壞和宣傳的程度有著一定的聯系,好的氛圍能產生發散效應,從而帶動更多的學生認識創業,參與創業。因此在宣傳方面應該做到:一要重視大學生創業先進典型的宣傳,“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何況榜樣就在我們身邊。二要加強對相關扶持政策的宣傳,讓學生了解、領會政策并利用好政策為創業做好服務。三要宣傳如公司注冊、店面開業等的程序,讓學生明了于心,減輕創業大學生創業的畏難情緒。
4.3 重視對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
目前無論是在大學生本人還是學生家長,更多的想法是畢業以后找一份安穩的工作或者繼續深造,在現在來說,這種觀念依然根深蒂固,如何讓創業成為大學生的一種擇業模式和成長理念,當前的工作就是要幫助培養大學生的創業能力,讓創業能力成為其除學術能力、職業能力外的第三種能力,成為通向創業成功的有效“護照”。
4.3.1 創業培訓應形式多樣
作為大學生,缺乏一定的社會經驗,創業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也一般,看問題容易樂觀,缺乏市場意識,心理素質也較差,因此在創業培訓的過程中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應該多樣化,一方面要學習與創業相關的商業、法律、社會知識等,另一方面可采取講座、參觀、考察、經驗介紹、案例分析等方式進行培訓,甚至有的還可采用跟蹤是的輔導和扶植[3]。
4.3.2 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應完善
現在國內很多高校都已經設立了創業學這門課程,而浙江大學更是早在1999年就設立了創業管理強化班,并率先開展了創業高級管理人才的培養和研究,創立了一種“多通道、階梯式、復合型”的高層次管理類精英人才培養新模式,并成為全國首家獲得國務院學位辦授權的創業管理碩士點和博士點辦學單位,同時也是全亞洲第一個創業管理博士點[4]。由此給浙江大學帶來的是培養了一大批高端創業人才,創辦了幾十家具有良好商業模式的企業,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而中醫藥院校中的創業教育多源自于就業指導課課程,且里面涉及創業的內容不多,而授課教師在講課時,因自身欠缺創業的體驗,提及創業的也較少。在創業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的今天,在中醫藥院校開設專門的創業教育課程是當務之需,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完善就尤顯重要。
4.3.3 創業教育實踐基地亟待建立
創業教育落實到根本,那就是要去執行,這就需要我們建立穩定的執行平臺,一方面可通過產學研結合的途徑,創立學生創業實踐基地,通過實踐環節的學習,提高學生創業實踐的能力;兩一方面可集約校內的創收部門籌集一定的創業基金,建立創業基金會等組織機構,幫助和支持學生在不影響正常學習的情況下創立一些投資少、見效快、風險小的項目[5];或者拿出一定的校內資源,如相關校內政策的傾斜、學校門面房的支持、學校技術的支撐等設立一定數量的校內大學生創業示范點,通過征集創業計劃書,對參與創業團隊進行面試選拔的程序和方式,讓更多想創業的學生參與進來,從而在實踐中獲得更多的創業體驗。
4.3.4 培養大學生創業的良好心態
“大學生創業,最大的問題是心態”[6],大學生畢業后急于實現個人價值,亟待社會肯定,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畢業生尤其是創業大學生的心態,急功近利成為阻礙大學生創業者職業發展的瓶頸,因此養成良好的創業心態,就需要我們在平時教育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堅持去做一件事情,要有咬住青山不放松,仍若東南西北風的豪氣。還要讓學生學會面對利益,要讓學生知道團隊利益才是最大的利益,不要舍本求末,損人利已。
創業大學生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心理素質,能合理應對創業風險,有良好的溝通能力,能夠審時度勢,把握時機,果斷出手[7]。
4.4 重視創業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
創業教育不應只是輔導員群體的的教學任務,而更需要具有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的教師的參與,一方面我們要積極引進創業管理類專業課教師,可入編到就業指導課教研室或者管理學教研室;其次加大對輔導員的培訓力度,爭取使得每位輔導員都能通過就業指導師資格認證或選送相關崗位人員參加教育部組織的“創業教育骨干教師培訓班”進行在崗再學習;再就是聘任有豐富創業實踐經驗的專業人員作為兼職教師;還需要聘請一些與學生創業相關的機構,如工商局、稅務局、教育部門等人員作為兼職教師;通過以上四種方式,可確保創業教育師資隊伍的力量和水平得到不斷提升,從而保證了創業教育的教學質量。
大學生創業能力的提高,無論是對于大學生本人價值的實現、民族的進步、社會的發展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黨的十七大中也明確提出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社會”,“以創業帶動就業”的發展戰略和重大舉措,因此在高等學校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進程中,加強對大學生進行創業教育,強化創業教育在大學教育的重要地位,增強大學生創業能力,促進大學生成功創業,這也是對黨的這項重大舉措和戰略的有力落實。
參考文獻
[1]金曉龍.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J].商業經濟,2010(6):122.
[2]郭晶晶.淺談社會實踐與大學生的就業創業[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0(4):58.
[3]李晉東.大學生創業培訓刻不容緩[J].安慶科技,2004(4):24.
[4]金雄偉.大學生創業:如何讓成功率更高[J].人民論壇,2010(5):54.
[5]張玉賢,張利軍.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思考[J].科技教育,2010(07):131.
- 上一篇:醫護人員急救知識培訓
- 下一篇:高等藝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