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訓練的方法范文
時間:2023-10-23 17:34: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康復訓練的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科學治療加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地科學鍛煉,一定能逐漸收到理想的康復效果。
一、頂天立地(一招二式)
1,站式:兩腳站立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或手扶固定物,雙目微閉,呼吸自然,全身放松。然后逐步使身體越站越直,頭向上頂,雙腳踏地有力,牙漸咬緊,使頭部、頸椎、脊椎和雙腿都繃直繃緊,保持繃緊狀態一會后全身逐漸放松,重復做3-5次。如圖:頂天立地。
2,臥式:全身放松仰臥后,逐漸使身體越躺越直,頭和腳向兩端越拉越直,使頭部、頸椎、脊柞和雙腿都繃直繃緊,保持繃緊狀態一會后全身逐漸放松,重復做3-5次。
二、雙手訓練(一招二式)
1,雙手張緊:站立、平坐或者仰臥,全身放松后逐漸使手掌和手指張開、張緊(無論能否張開、張緊都努力這么做),持續張緊一會兒后逐漸放松,重復做3-5次。如圖:張緊。
2,雙手握固:與前式同,在手掌和手指充分放松以后,將手掌變拳逐漸握緊(無論能否握緊都努力這么做),持續握緊一會兒后逐漸放松,重復做3-5次。如圖:握固。
三、雙腳訓練(一招二式)
1,張腳趾:平坐或者仰臥,全身放松后,逐漸使腳趾張開、張緊(無論能否張開、張緊都努力這么做),持續張緊一會兒后逐漸放松,重復做3-5次。如圖:張腳趾。
2,勾腳尖:與前式同,在雙腳充分放松以后,逐漸把腳尖向內勾緊(無論能否勾緊都努力這么做),持續勾緊一會兒后逐漸放松,重復做3-5次。如圖:勾腳尖。
篇2
【關鍵詞】老年股骨頸骨折;康復訓練;體會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233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483-01骨質疏松、老年髖周肌肉群退變、反應遲鈍或遭受嚴重外傷導致的股骨頸斷裂都被稱為股骨頸骨折,多發生于老年人,這是因為老年人內因骨強度下降,股骨頸部張力骨小梁變細,有的甚至消失,股骨頸的生物力學結構削弱,再加上老年人髖部周圍的肌群退變,對于應力反應降低,在應力較大的情況下,即使沒有很大的外力沖擊也會發生骨折,發病后患者髖部有明顯疼痛,腹股溝中點附近有壓痛或縱軸方向有叩擊痛,骨折部位腫脹,且會發生關節功能障礙,臨床治療上主要有外固定、內固定、人工關節置換術等方法,有資料顯示住院期間對患者進行積極的康復訓練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為進一步探討其康復訓練內容和特點,本組研究選取我院于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60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進行了詳細分析,具體內容如下: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我院于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60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其中男性27例,女性33例,年齡52-76歲,平均年齡(62±5.5)歲,其中27例患者合并糖尿病,23例合并高血壓,具體骨折分型:28例患者頭頸型骨折,22例患者經頸型骨折,10例患者基底型骨折。手術方法:全麻或硬膜外麻醉,12例患者采用保守治療,33例患者進行螺紋釘內固定治療,10例患者進行股骨頭和全髖置換術治療。
1.2康復訓練方法
1.2.1早期康復訓練早期康復訓練為手術治療創造了積極條件,護理人員需督促患者保證充分的休息,骨折部位進行牽引或皮牽引,注意牽引時力道適中,防止對患者患處的再損傷,注意皮牽引的力道不要超過5千克,牽引重量根據患者的病情程度決定,一般維持在體質量的1/7,懸空牽引重錘,牽引繩與患肢長軸平行,防止斷裂和滑脫,定期觀察患者的牽引情況,并對異常情況進行糾正和調整,定期協助患者翻身,防止褥瘡的生成。
1.2.2術后康復訓練術后患者臥床時取平臥位,為防止嘔吐物或口腔分泌物堵塞呼吸道,患者頭部可略偏向一側,保證呼吸通暢,兩腿之間可以放入軟枕,保持患肢的中立位,適當外展一定度數,并穿防外旋鞋,防止關節畸形或假體脫出。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和肌力狀態進行被動運動,在患者發病3天后即可對患者進行按摩等被動訓練,防止肌肉萎縮的發生,按摩過程中注意力度的掌握,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可增加重復按摩的次數。在拔除引流管后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進行康復訓練,收縮和舒張患者的四頭肌,每天3次,每次持續30分鐘,根據患者的最大耐力調整訓練量和次數,在不引起患者疼痛的情況下協助或指導患者進行患肢踝關節的背伸和跖屈運動。主動或被動訓練時,訓練量和時間逐漸增加,具體增加強度根據患者的自身耐力決定。為了患者關節功能的恢復,隨著患者的恢復,訓練量需要逐漸增加,康復訓練期間需密切觀察患者的常規指標,分析病情變化情況,根據手術方式的不同,可應用康復器協助進行康復訓練。指導患者自行進行抬腿聯系,提高股四頭肌的肌力,并促進全身運動。2結果
經過積極的康復訓練后,6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關節功能恢復良好,無嚴重并發癥的方式。3討論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發生率有上升趨勢,老年人由于身體機能退化,多有程度不同的骨質疏松,再加上生理代謝的原因在輕微的外部創傷下也有可能發生骨折,骨折發生后患者髖部有明顯疼痛,關節功能障礙,不能站立和走路,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需要及時采取措施診治,康復訓練是促進患者關節功能恢復的重要手段,本組研究中在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的同時還進行了心理及并發癥的護理,因為老年患者聽力及反應能力可能比較遲緩,因此護理人員在康復訓練過程中保持認真傾聽的態度,耐心詢問患者的需求,并盡量滿足,在增強訓練強度前親切詢問患者的感覺,分析其最大耐受力,與患者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認可患者的進步,并告知患者的恢復情況,言語鼓勵患者恢復肢體功能的信心,爭取其積極配合康復訓練。老年患者合并基礎疾病較多,病情復雜,容易發生并發癥,因此護理人員在康復訓練的過程中注意對患者進行基礎護理,針對常見并發癥進行積極的預防和治療。由于患者長期臥床無法自行移動,為防止褥瘡的生成,護理人員需定時幫助患者翻身,并對受壓部位進行按摩護理。術后患者大都有惡心嘔吐的癥狀,再加上長期不運動,腸胃功能退化,容易發生便秘,因此護理人員需合理安排患者的飲食,在保持充分營養支持的情況下合理應用藥物輔助治療,防止血壓增高等癥狀的發生。經過護理人員的康復訓練后,本組患者均痊愈出院,且無嚴重并發癥的發生。參考文獻
[1]楊學萍,仇春梅,張麗華,姜翠娟.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2008,6(13):159-161.
篇3
關鍵詞:激勵法;骨科;術后;康復訓練;應用
Excitation Method is Used in the Training of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in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WANG Juan1,LI Feng-li2
(1.Rehabilitation Center,The Old Cadre Rehabilitation Hospital of Henan Province,Zhengzhou 450008,Henan,China;2.Provinci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in Henan,Zhengzhou 450016,Hen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motivation method in the role of orthopaedic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Methods 83 cases of orthopedic surgery patients randomly assigned application group 41 cases,42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arried ou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group in the process of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pplication incentive method for training,rehabilitation training (6 weeks) after three treatment for the patient of motion,unarmed strength,degree of pap index,the patients cooperate actively and to assess the satisfaction to increase the number of ways.Results From the function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with contrast,application groups of motion,muscle strength and pap index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ith his hands,and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Excitation method;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Application
骨科術后患者常常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康復訓練對骨科術后患者的康復十分重要,由于患者術后疼痛、固定、對康復訓練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和康復訓練動作枯燥乏味等因素,患者在康復訓練中缺乏信心,主觀能動性差,從而影響康復過程及康復療效,我中心將激勵法應用到骨科術后患者的康復中,取得良好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2年9月~2013年12月,入住康復中心83例骨科術后患者,隨機分為兩組。①應用組42例,男33例,女9例;年齡9~78歲;關節置換術12例,肱骨髁上骨折克氏針內固定3例,股骨中段骨折鋼板內固定術8例,脛骨平臺骨折交鎖釘固定11例,腰椎滑脫復位內固定8例。②對照組41例,男33例,女8例;年齡15~76歲;關節置換術10例,肱骨下段骨折鋼板內固定7例,股骨中段骨折鋼板內固定術6例,脛骨骨折鋼板內固定12例,腰椎盤突出開窗髓核切除術6例。
1.2 方法
1.2.1觀察方法 對照組患者按照常規進行運動療法、作業療法、關節松動訓練及中醫推拿針灸等康復訓練。應用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運用激勵法進行康復訓練。
1.2.2激勵法
1.2.2.1關懷激勵向患者及家屬宣講骨折術后相關知識,樹立正確的康復理念,用親切易懂的語言,告知患者主動康復訓練與保持積極心理對疾病恢復的影響,充分調動內在的積極因素,對患者微小的進步及時給予肯定與贊揚,增加其自信心。
1.2.2.2目標激勵確定康復目標,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職業、文化程度、興趣愛好、康復愿望和動力的不同,設定科學完善的康復目標及計劃。在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權、選擇權的基礎上,把目標分解成一個個易實現的小目標。找準切入點,以親切堅定的語言強化每個動作的指令,讓患者集中精力積極主動的進行康復訓練。
1.2.2.3榜樣激勵邀請功能恢復又快又好的患者現身說法,從思想和行為上鼓勵其他患者,不要急于求成,康復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讓患者以成功者為榜樣,堅持康復訓練以取得同樣的成功。
1.2.2.4信任激勵信任激勵就是激勵主體用自己的信任鼓勵、尊重、支持、關懷的情感,對他人進行激勵的方式[1],治療師的信任建立了新的互助式的醫患關系,不但激發患者的熱情,營造良好的訓練氛圍,又有利于康復訓練的順利進行。
1.2.3評估標準治療師康復訓練前分別向患者講解康復訓練的方法及激勵的方法,并進行評定。康復訓練3個療程(6w)后,再分別評定關節活動度(>20°-正常)、徒手肌力(>2級-正常)、日常生活能力的巴氏指數、患者主動配合度(能、否)和患者滿意率的人數。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進行統計學處理,組間對比結果用t檢驗,率比較用x2檢驗,P<0.05視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從兩組患者的功能、配合度對比來看,應用組患者關節活動度、徒手肌力和巴氏指數提高的人數明顯增加,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而從配合度和滿意率的人數對比來看,應用組同樣有明顯差異(P<0.05),見表1。
3討論
激勵是指根據活動參與的心理需要,科學地運用一定的外部刺激手段來激發參與者動機,調動參與者的積極性,使之朝著一定目標行進的心理過程[2]。大多數骨科患者術后臥床休息,由于疼痛、固定而活動減少,可引起肌力下降,關節纖維變性及強硬,甚至繼發殘疾[3]。康復訓練可改善術后部位的血液循環,減輕組織水腫,提高組織氧含量,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粘連,有利促進骨痂愈合,功能的恢復。但由于患者術后疼痛,康復訓練又是一個較漫長,持續過程,易產生厭倦心理,缺乏信心和主觀能動性,激勵可提高患者為目標而奮斗的欲望,調動患者適應能力的積極性和進取心,提高患者對自我價值的認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4]。從表1可看出應用組患者的功能、配合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激勵法應用到骨科患者術后的康復訓練中,充分調動了患者主觀能動性,保證康復訓練時間和強度,增強康復訓練效果,更好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郝燕,楊云霞,激勵原理在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鍛煉護理中應用[J].中國現代醫生,2009,3(47):124-125.
[2]劉艷華,梁芳,論激勵機制與人本關懷在教學管理中應用[J].護理研究,2009,23(8):2217.
篇4
Abstract Th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is long-term and lifelong, and family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habilitation of autistic children.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n 8 autism rehabilitation institutions Changsha City 136 autistic children's parents and teachers found that family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consciousness is weak, lack of sustained, education content, education method is not scientific subjective problems such as autism children's family education in Changsha City,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children with autism; autism family; family education
孤獨癥(autism)又稱自閉癥,由美國精神科醫生Kanner于1943年首次報道并命名,是一種以社會交互障礙、語言交流障礙及重復刻板行為和興趣狹窄為特征的精神發育障礙性疾病,是廣泛性發育障礙(PDD)的一種亞型,以男性多見,多起病于嬰幼兒期。目前醫學上沒有可以治愈孤獨癥的藥物,僅能通過康復訓練改善其現狀。我國孤獨癥康復機構總體相對較少、康復訓練人員專業水平參差不齊,總體訓練人員的專業素養并不理想,所以孤獨癥幼兒的家庭康復教育訓練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長沙市孤獨癥譜系障礙幼兒作為研究對象,年齡3至7歲,男童108例,女童28例。問卷針對孤獨癥幼兒家長,訪談面向孤獨癥幼兒家長、康復機構教師、康復機構負責人、孤獨癥診斷治療的醫生、殘聯工作人員。
1.2 方法
文獻研究法:通過圖書館查閱、中國知網等網站檢索等形式,收集、整理國內外幼兒孤獨癥的病因、機構康復訓練的現狀、家庭康復教育的開展情況。
問卷調查法:實地調查走訪了長沙市雨花區星苑自閉癥培訓中心等8家孤獨癥康復教育機構,采用自編的調查問卷對136位孤獨癥幼兒家長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56份,收回有效問卷136份。
訪談調查法:通過自編訪談提綱,與孤獨癥幼兒家長進行個別訪談,并在訪談中進行了筆錄和錄音。
2 結果與分析
2.1 孤獨癥幼兒及家庭的基本信息
(1)孤獨癥幼兒性別比例及年齡分布。男童占79.41%,女童占20.59%,男女比例為3.86:1,低于2012年美國孤獨癥與發育障礙性疾病監控網絡的關于ASD患兒的男童女童患病率比例4.7:1,但也符合近年來我國男女患病比例,約為3~4:1。其中,3-4歲的幼兒占46.5%,4-5歲的幼兒占39.5%,5-7歲幼兒占14%。
(2)發現異常年齡、確診年齡及首次干預年齡。首次發現異常的年齡81.62%在36個月前,63.96%的幼兒確診年齡在36個月以內,符合孤獨癥起病于3歲前的診斷標準。絕大多數幼兒是在確診之后首次進行了專門教育,年齡大都在兩到三歲左右。
(3)父母職業與文化程度。本次調查對象中,父母職業主要集中在個體經營、農村務農、私營企業、事業單位,分別占33.09%,29.41%,17.65%,19,85%。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學歷的占41.18%,專科學歷占33.09%,本科學歷占18.38%,碩士及以上的學歷有7.35%。其中高中及以下學歷的家庭的比例超過一半,且父母職業主要以個體經營為主。
(4)家族遺傳史。家庭類型與教養方式。在被調查的136??家庭中,有家族遺傳史的占4.09%,其中較多的是智力和精神方面的問題。幾個無家族病史的家庭敘述,孩子的某些親戚性格比較孤僻。醫學研究顯示孤獨癥與家族遺傳沒有顯著的關聯。本次調查中,家庭類型60%是核心家庭,33.35%是大家庭,6%是單親家庭,1.65%是寄養家庭。父母為主要教養人占62.2%。26.92%的幼兒由(外)祖父母養育;8.26%的幼兒由保姆照顧,可見孤獨癥與教養人沒有顯著的關聯。家庭教養方式方面,61.2%選擇溺愛型,22%的選擇民主型,11.5%的家庭教養方式為嚴厲型,5.3%家庭教養方式為忽視型。
(5)孤獨癥康復費用與家長對治療的態度。孤獨癥幼兒接受康復訓練的全年費用,1-2萬元的占10.59%,2-3萬元的占22.35%,3-4萬元的占32.94%,4萬元以上的占34.12%。可見67.06%的患兒的康復教育費用在3-4萬。家長對孤獨癥患兒治療的態度,有80%的家庭認為應當對孤獨癥幼兒采取康復訓練;有9.8%的家庭不贊同幼兒進行康復訓練;有11.2%的家庭中家庭成員對于孤獨癥幼兒是否進行康復訓練的意見有所分歧。
2.2 家庭康復教育訓練情況與分析
(1)家庭教育治療態度與訓練時間。調查顯示,58.09%的家長選擇了單一的孤獨癥機構康復訓練,27.20%的家長對孤獨癥幼兒采取了機構教育和家庭教育,14.71%的家長選擇單一的家庭教育康復手段。可見,仍然有58.09%的家長并未意識到孤獨癥幼兒家庭康復教育的重要作用。孤獨癥幼兒家長在家庭中對幼兒進行康復訓練的時間平均超過3小時,一周至少有5天進行康復訓練。
(2)家庭教育內容與方法。通過對進行孤獨癥家庭康復教育的57個家庭中調查發現,孤獨癥兒童康復訓練的內容采用單一類型的教育內容占68.42%、兩種類型教育內容占28.07%、三種類型教育內容占1.75%、四種教育內容占1.75%,由此可以看出當前對于孤獨癥幼兒康復訓練的內容不系統,不全面,不能兼顧幼兒各方面能力發展的需要。從康復訓練的方法上來看,家庭往往只掌握了訓練方法的定義(78.94%),各種訓練方法的特征適用性(43.86%)、操作技能(31.58%)、接受過專業人員的指導(12.28%)。可見家長對孤獨癥幼兒家庭康復訓練方法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同時缺乏專業人員對幼兒康復訓練方法的系統講解和示范,所以家庭教育者學習到的訓練方法大多不是很科學。
(3)家庭教育效果評價。在調查中訪談得知,同時進行家庭康復教育和機構康復訓練的幼兒各方面能力均比單一進行機構教育的水平要高,進行了家庭康復訓練的幼兒均比未進行家庭康復教育的幼兒各方面發展水平高。
(4)家長的期待與需求。家長采取家庭康復訓練教育,希望幼兒順利進入學校就讀的為59.5%,希望幼兒在日間特殊教育學校上學的為15.9%,希望去日間特殊兒童訓練中心的為10.6%,希望進入“培智”學校的為14%,可見,多數家長開展家庭康復訓練,期待孩子能成為一個生活自理、被社會接納的人。對于家長的需求,通過調查得知,希望得到政府的經費和福利支持(82.5%),希望在照顧孤獨癥幼兒方面得到專業的指導(77.9%),希望社會對孤獨癥孩子的理解和幫助占59.8%,結果表明,當前孤獨癥幼兒家長迫切的需求是:資金支持和專業度支持。
3 討論與建議
3.1 家庭康復訓練意識較弱
家庭是孤獨癥兒童進行康復訓練的重要場所,但是通過調查發現,58.2%的家長選擇了單一的孤獨癥機構康復訓練,未重視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家長將全部希望寄托于康復機構,缺乏專業知識與系統方法。因此,培訓機構以及民政部門可成立家長資源中心,開展孤獨癥知識講座,宣傳家庭教育的意義,教給家長正確的教育訓練方法,讓家長參?c到幼兒的康復訓練。
3.2 家庭康復訓練很難持續
孤獨癥家庭訓練教育是長期持續的工程,家庭康復訓練間斷會直接影響教育效果,甚至倒退。目前孤獨癥康復訓練開支大,經濟負擔沉重,導致有些家庭康復訓練也難堅持下去。因此國家應完善對幼兒家庭的財政補貼政策,將孤獨癥幼兒治療納入我國的社會福利制度,保障孤獨癥患兒家庭教育康復訓練的開展,為家庭教育的完整性和持續性開展奠定良好的經濟基礎。
3.3 家庭康復訓練內容不系統
孤獨癥幼兒在多方面存在障礙,通過調查發現,孤獨癥幼兒家庭往往選擇單一的家庭康復訓練內容,未能對幼兒開展全方位的康復訓練,有些家長過度關注幼兒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的培養,有些家長在家未對機構的教育內容進行鞏固,影響訓練效果。因此,政府應成立孤獨癥家庭教育指導中心等學術性、救社團組織,幫助家長掌握科學的教育康復內容與專業知識。
3.4 家庭康復訓練方法不科學
經調查發現,家庭教育者缺乏相關的知識背景,對正確信息的篩選能力較差,缺乏專業人員對幼兒康復訓練方法的系統講解和示范,以至于家庭教育康復訓練方法不科學,達不到康復訓練的效果。因此,民政部門印發孤獨癥知識手冊,指導家庭教育訓練康復的方法,也可以建立一個互動交流網站,邀請權威專家輪流在線接受咨詢。
篇5
【關鍵詞】 腦性癱瘓/治療; 康復; 家庭療法; 兒童
【Abstract】 Objective To search for the best methods of the rehabilitation while reducing the family burden.Methods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therapists treatment,age and severity of CP),observe different efficacy on the rehabilitation children with parents involved in the training in different time.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children with mild CP was 100%.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children with moderate CP was 97%.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children with severe CP was 80%.The parents to participate in long training time was better than a short time.Conclusions The longer the parents participate in th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he better the clinical result is.
【Key words】 Cerebral palsy/treatment; Rehabilitation; Family participation; Child
腦性癱瘓(簡稱腦癱)是出生前到出生后1個月以內各種原因所引起的腦損傷或發育缺陷所致的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常合并智力障礙、癲癇、感知障礙及其他異常[1]。腦癱患兒的病情特點決定了其康復訓練的長期性和復雜性。根據目前國情,大多數腦癱患兒不可能長期住院治療。因此,家長參與患兒的康復訓練是非常必要的,也會對患兒的康復起重要作用。高永嘉等[2]提出小兒腦癱的家庭康復是一種有效、簡便、經濟的方法,有條件的患兒可采用家庭康復與醫院康復相結合的方法。本文對126例腦癱患兒家長參與康復訓練進行觀察,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0703/200903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兒科住院收治腦癱患兒126例,其中男72例,女54例;年齡3個月至8歲;痙攣型65例,手足徐動型22例,肌張力低下型9例,混合型(痙攣+徐動)30例;輕度51例,中度60例,重度15例;其中89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語言、聽力障礙及智力低下。
1.2 診斷標準 符合小兒腦性癱瘓的定義、診斷條件及分型[1]。
1.3 納入標準 (1)符合小兒腦癱的診斷標準;(2)年齡3個月至8歲。
1.4 排除標準 (1)與本病臨床表現相似的其他神經系統疾病;(2)伴有心、肝、腎及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者;(3)合并有癲癇、行為異常的患兒。
1.5 腦癱分度標準 (1)極重度: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主要運動功能評分在24分以下;(2)重度:生活需要幫助或明顯低于正常同齡兒,主要運動功能評分在24~33分;(3)中度:生活大部分可自理或稍低于正常同齡兒,主要運動功能評分在34~45分;(4)輕度:生活基本可自理或基本與正常同齡兒相同,主要運動功能評分在46~57分[3]。
1.6 治療方法 126例患兒全部由治療師一對一訓練,運動療法采取上午、下午各30 min;作業療法每日1次,時間20 min;語言訓練每日1次,時間20 min;引導式教育每日1次,時間20 min;頭針每日1次,時間20~30 min。其余時間由家長對患兒進行康復訓練。3個月為1個療程。
1.7 療效判定標準 (1)臨床痊愈:能參與或回歸社會,或與正常同齡兒相同,主要功能評分60分以上;(2)顯效:治療前后病情進步一度(主要功能評分在12分)以上者,或各項總分進步之和達到20分以上者;(3)有效:主要運動功能評分6分以上,總分合計10分以上;(4)進步:總分在5~10分者[3]。
2 結果
經1~3個療程治療后,患兒康復結果分別見表1~3。表1 輕度腦癱患兒治療結果分析表2 中度腦癱患兒治療結果分析表3 重度腦癱患兒治療結果分從表1~3中可以看出:家長參與輕度、中度、重度腦癱患兒訓練時間的長短對療效有影響。
3 討論
腦細胞死亡后不可再生,但嬰幼兒的腦組織可塑性大、代償能力強,若康復治療措施得當,可獲得最佳療效。腦癱患兒的大腦病損是靜止的,但所造成的神經功能缺陷并非永遠固定。同時,由于運動障礙會造成肌腱攣縮,骨、關節畸形等二級損害,因此,積極進行康復訓練可以抑制異常姿勢和異常運動模式,促進正常運動模式的建立和恢復。
腦癱患兒的康復是一個長期、艱苦的過程,醫院內訓練師康復訓練的時間僅為每日1~2 h,訓練時間遠遠不夠,故主張家長積極參與患兒的康復訓練,以提高療效,縮短病程,減少住院時間,減輕家庭經濟負擔。李春香等[4]報道,15例腦癱患兒進行系統家庭康復治療1年,結果基本正常3例,有效1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87%;王桂華[5]報道,20例腦癱患兒家長在訓練師指導下掌握康復訓練方法和要領,對患兒進行家庭康復訓練,2年后觀察結果顯示,基本正常4例,顯著進步6例,好轉6例,無效4例。本研究結果也證明在專業醫療機構進行康復訓練,加之家庭的積極參與,療效優于家長參與康復訓練較少的患兒。
本研究結果顯示腦癱患兒年齡越小,康復效果越好,說明了腦癱患兒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重要性。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康復效果與患兒病情輕重程度有密切關系,病情輕者康復療效明顯好于病情重者。在同等病情下,家長參與訓練時間長短對患兒康復療效的影響明顯不同,參與訓練時間長者痊愈率明顯高于訓練時間短者。因此,提倡專業機構與家庭參與訓練相結合,或采取醫院與家庭間隔式治療,這樣不僅可以達到良好的康復效果,還能減輕家庭經濟負擔。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本組病例均是在醫院康復的情況下對家長參與訓練的療效進行觀察,而未進行醫院與家長康復訓練的療效對比,故不能評價單純家長訓練的康復療效。
參考文獻
[1] 林慶.小兒腦性癱瘓的定義、診斷條件及分型[J].中華兒科雜志,2005,43(4):262.
[2] 高永嘉,錢瑩瑩,孫玉琴,等.家庭康復和醫院康復治療小兒腦癱療效比較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4,19(5):355357.
[3] 馬若飛,齊有為.小兒腦癱的治療和評估標準探討[J].現代康復,1999,3(2):176177.
篇6
關鍵詞: 腦卒中;偏癱;康復訓練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arly stroke rehabilitation efficacy. Methods 128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roke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of 64 cases. Both groups were given the same conventional drug treatment, rehabilitation group also received training in the rehabilitation of the system. Using the Barthel index score. Resul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1). Conclusion The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stroke patients with recovery of limb function, improve self-care ability has an irreplaceable role.
[Keywords] stroke; hemiplegia; rehabilitation
腦卒中是我國的常見病、多發病之一[1]。據統計,腦卒中的致殘率高達85.6%,約有75%的腦卒中患者遺留偏癱,有不同程度的勞動能力喪失,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負擔。對患者進行及時的早期康復指導,能明顯改善患者的生存狀況[2-4]。2007 年2 月~2009 月8 月間,將我院128 例腦卒中偏癱患者隨機分為康復組(64 例)與對照組(64 例)進行了康復治療的臨床對照研究,現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擇2007 年2 月~2009 年8 月在我院經臨床和CT確診的住院腦卒中患者128例,隨機分為康復組和對照組各64 例。康復組中,腦出血30 例,腦梗死34 例;對照組中,腦出血31 例,腦梗死33 例。兩組性別、年齡、運動功能、并發癥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藥物治療。康復組在生命體征穩定,病情不再發展后即開始康復訓練,康復訓練的方法主要采用肢體功能訓練、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及心理疏導。肢體功能訓練主要包括患肢按摩、患肢被動運動、系統功能訓練等。按照腦卒中病人的功能恢復的特點循序漸進地進行康復訓練。
1.2.1 康復訓練時機
康復訓練應早期介入,但應以不影響臨床搶救為前提。只要病人神智清楚,生命體征平穩,病情不再發展, 即可進行康復訓練。一般認為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在生命體征穩定24~48 h后,出血性腦卒中患者在生命體征穩定48~96 h后介入早期康復訓練為宜。
1.2.2 肢體功能訓練
①保持良好的:急性期病人癥狀嚴重,必須臥床休息,保持肢體處于正確、良好的姿勢和,防止患肢關節變形。仰臥位時,肩應稍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與腕均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并分開,整個上肢可放在枕頭上。骨盆和髖前挺,大腿稍向內夾緊并稍內旋,患側大腿外下側放置墊物以防下肢外旋。為避免伸肌痙攣,膝關節稍墊起使微屈并向內,踝關節呈90°,足尖向上。病人不宜長時間仰臥,應幫助病人學會與健側或患側位交替。健側臥位時,應在病人胸前放一枕頭,使患肩前伸,肘伸直,腕、指關節伸展放枕頭上,不能垂腕,大拇指與其余四指用布卷或紙卷隔開;患腿屈曲,踝關節盡量保持90°,健肢自然放置。患側臥位時,患肩前伸,避免受壓和后縮,肘伸直,前臂旋后,手指張開,掌面朝上;健腿屈曲向前置于體前支撐枕上,患腿在后,膝微屈,踝關節盡量保持90°,使患肢處于功能位。定時翻身,每2 小時變換1 次。②患肢按摩:按摩要輕柔、緩慢,有節律地進行,作用中等強度,不使用強刺激性手法,對肌張力高的肌群(如上肢屈肌)采用安撫性的按摩,使其放松;而對肌張力低者如上肢伸肌,則給予按摩和揉捏,按摩可配合循經點穴以增強療效。③患肢被動運動:病人昏迷或其他原因在數日后仍不能開始主動活動者,應做患肢關節的被動運動,每日2 次以上,直至主動運動恢復。活動順序由大關節到小關節,循序漸進,幅度從小到大,以牽伸攣縮的肌肉、肌腱和關節周圍組織。要多做與攣縮傾向相反的活動,特別是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踝背伸及指關節的伸展活動。被動運動可與按摩交替或配合進行。④系統功能訓練:包括急性期床上正確的肢體擺放、拍打按摩、神經肌肉治療儀治療、被動關節活動度訓練、關節擠壓等;之后,左右側翻身、上下肢控制能力訓練等;待病情穩定后,床上活動,如向患側翻身、患者獨立向健側翻身、床上橋式運動、床上四點跪立位。床邊坐位獨自坐起指導,從坐位到站立的訓練及站立平衡訓練,步行及上下樓梯訓練等。
1.2.3 日常生活能力訓練
如投球、撥算珠、套圈、搭積木、抓木釘等,指導患者穿脫衣服、進餐、如廁、入浴、洗浴、刷牙、洗臉等,2 次/天,30 分鐘/次。對有吞咽困難的患者進行進食指導、吞咽功能訓練等。對有語言障礙的進行語言訓練。
1.2.4 心理疏導
貫穿于整個康復訓練的過程中,訓練時多與患者及家屬交流,即時觀察患者的情緒反應,如對情緒低落、焦慮、抑郁、悲觀、失望、孤獨感等應及時引導、安撫,建立其對醫務人員的信賴感。對患者在康復過程中的每一點進步都要給予鼓勵,提高其康復的主動性,增強患者早日康復的信心。
1.2.5 出院指導
囑患者出院后不能停止訓練,每天堅持累計訓練3~4 h,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定期回訪,有條件的可在正規的社區康復機構繼續康復。
1.3 評價方法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采用修訂的Barthel指數法(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進行評定比較[2]。Barthel指數總分為100 分,得分越高,獨立性越強,依賴性越小。60 分以上者為良,生活基本自理;60~40 分者為中度殘疾,生活需要幫助;40~20 分者為重度殘疾,生活依賴明顯;20 分以下者為完全殘疾,生活完全依賴。
2 結果
兩組患者出院時Barthel指數評定結果見表1。入組時,康復組和對照組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差異無顯著性意義;至兩組出院時,康復訓練組>61 分者明顯高于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1),說明康復訓練能顯著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表1 兩組患者出院時Barthel指數〔例(×10-2)〕
組別
例數
>61分
61-41分
40-21分
≤20分
對照組
64
17(26.6)
23(35.9)
21(32.8)
3(4.7)
康復訓練組
64
33(51.6)
24(37.5)
7(10.9)
0(0.0)
3 討論
腦卒中病人在神經功能損傷后,中樞神經系統在結構和功能上具有代償和重組能力,這是康復訓練后運動功能恢復的理論基礎[5]。大量研究表明,腦功能恢復在腦卒中發生后3 個月最快,因此康復訓練應盡早開始[6]。基于這種思想,我們對病人進行早期的康復訓練。早期的康復訓練以保持肢體處于良肢位為主,給病人靜態的、被動的抗痙攣治療。這種抗痙攣的預防治療無論對缺血、還是出血病人都是安全的。通過各種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運動訓練,可建立隨意的、協調的、分離的正常運動模式,提高病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心理障礙也是影響腦卒中病人預后的重要因素。肢體功能障礙不僅造成病人的身體殘缺,而且引起抑郁、悲觀、情感異常等心理障礙,勢必會影響患者的康復,因此必須把心理康復作為全面康復的樞紐,疏導、支持、鼓勵病人積極參與訓練,使康復訓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康復組患者經過系統的康復訓練,結果Barthel生活活動指數與對照組比較有明顯提高,說明康復訓練能有效恢復患者的運動功能,也證明了康復治療的早期介入在促進中樞神經的功能重組,幫助患者偏癱肢體的功能恢復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應用的腦卒中早期康復訓練計劃比較全面的概括了偏癱康復的基本動作,不需要任何器械,不受環境限制,簡單易學,適用于醫務人員、社區康復工作者、患者及家屬。但由于患者的病情各不相同,在使用時可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酌情增減訓練強度。
參考文獻
[1] 南登昆,繆鴻石. 康復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208.
[2] 張帆,曹紅,李華高,等. 運動療法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及腦血液動力學的影響[J].中國康復,2004, 19(4):214-215.
[3] 李紅玲. 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的遠期療效觀察[J].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0,22(1):15-16.
[4] 東漢黃夫. 腦血管障害·臨床和研究的最前線[M]. 東京:醫齒藥出版株式會社,2001:141-144.
篇7
特殊教育專業自開設以來,就有兩種人才培養取向:一是以知識型、研究型人才為培養定位,以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西南大學等為主;二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如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給予特殊教育高度關注,要求加強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特別是2014年《特殊教育提升計劃》的出臺,明確提出建立“醫教結合”的特殊教育體系,要在特殊教育教師中培養康復類專業人員。
在這種政策背景下,眾多高校紛紛進行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并加強康復技能和實踐能力的訓練;即使以知識型、研究型人才培養為主的北京師范大學也在思考培養出的人才的社會適應性。
2013年,教育部新增了教育康復學專業,重點培養能勝任未來特殊教育工作的康復訓練人員,成為與特殊教育學平行的專業。一些院校紛紛申請增設此專業。但是,現實情況是,有教育康復學專業的院校仍是少數,絕大部分院校仍是特殊教育專業。這些院校為了適應特殊教育的發展,加強康復技能和實踐能力的訓練,就要增加一些康復類課程。
部分特殊教育師范類院校增開了動作康復訓練課程,以針對有動作障礙的人士開展康復訓練為教學目標。醫學院校和體育院校也有類似的專業或課程,如運動康復學、物理治療學等。但是醫學、體育院校開設的類似課程因為培養目標的不同,在教學中難以給師范學校中的動作康復訓練課程提供指導。所以,探索適合特殊教育專業動作康復訓練課程的教學實施方案成為當務之急。
一、動作康復訓練課程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目前,特殊教育專業開設該課程的主要有重慶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昆明學院等少數院校。各院校在課程開設中,課程性質、課時、實驗教學、評價考核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如重慶師范大學以課外選修課的形式,利用周五、周六、周日三天時間在校內實習基地進行一年的學習;理論課時較少,以大量的實踐為主。考核注重理論和實踐結合。整體來說,這些院校的課程開設,主要以實際情況為依據,相對來說缺乏借鑒性。所以,動作康復訓練課程在教學中主要有以下問題:
(一)可供師范類院校學習的訓練方法有限
學校針對動作障礙人士的訓練方法有很多種,如針灸、按摩、理療、運動療法等。師范類院校的學生由于缺乏醫學背景,再加上未來面對的主要是有動作障礙的兒童,所以,在動作訓練方法的選擇上和醫學、體育類院校有較大差別。
(二)師資缺乏
目前,全國幾乎所有的特殊教育專業都面臨康復訓練師資缺乏的問題。主要原因是康復訓練人才的培養需要長期進行;而且這類課程的實踐性強,需要教師具有大量的臨床實踐教學經驗,而這也是缺少此專業高校教師的原因。加之,高校特殊教育專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師資的缺乏成為制約課程的一大問題。
(三)重理論,輕實踐
由于師資缺乏,而且現有師資的實踐能力有限,所以在動作康復訓練課程建設中,存在完全的純理論教學;或者是以理論教學為主,安排少量的實踐課。這樣安排的結果,就是培養了一批“紙上談兵”的人才,與該課程的教學要求相去甚遠。
二、對動作康復訓練課程的思考
(一)對課程的認識
動作康復訓練課程體現“醫教結合”的課程設置理念,旨在培養特殊教育專業學生康復技能。在課程定位上,學生不能向醫學類院校的相關課程看齊。主要從兩個方面來看,首先,師范類專業的學生沒有深厚的醫學基礎,只是開過一門課——特殊教育醫學基礎。它主要是介紹和各類特殊兒童有關的醫學問題,并沒有深入講解人體的神經、肌肉,以及人體各動作出現的影響要素。其次,教育康復和醫學康復有所不同。作為特殊教育專業的學生,立足點和歸宿還是以特殊教育學校為主,雖然康復機構也成為就業方向之一,但是康復機構的基本要求還是以掌握特殊教育教學,特別是個別化教育為主;醫學類康復專業的學生的就業出路則以醫院或醫院系統為主。從這兩點出發,筆者認為,醫學院校教材不能直接拿來用到特殊教育專業中,應該結合學生的認知基礎,借鑒醫學院校的動作康復訓練課程,進行加工、整合,以適應特殊教育專業學生的需求。
(二)教材的選用
目前國內相關課程的教材很多,但多是供有醫學基礎的醫學、體育院校學生使用,對醫學基礎較為薄弱的師范生來說,這些教材的難度較大;而且相關的教材主要是對運動康復方法的介紹,沒有提及運動康復的對象。考慮到課程面向的對象特點及今后的服務對象,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選取了陳秀潔主編的《小兒腦性癱瘓的神經發育學治療法》和金容主編的《動作障礙兒童訓練新指引》這兩本教材,取其中的部分內容作為教學內容。這兩本教材涉及到的解剖學和運動學的知識較少,較適合師范類院校使用。
(三)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分配
根據動作康復訓練的課程目標分析,學生至少需要掌握以下內容:動作康復訓練的對象——腦癱兒童的定義、病因、診斷、合并障礙;正常兒童的動作發展和腦癱兒童異常姿勢發育;動作康復訓練方法——平衡療法的基本理論、重要觀念;肌張力及其檢查;動作障礙的評估;動作訓練的技術和方法。如果相關院校的課時較多,還可以加入日常擺位技術和動作訓練的其他方法的介紹。對于基本知識以理論講授為主,方法的操作部分以實踐教學為主。
(四)實踐實訓環節的探索
1.編制實驗課教學大綱和學生實訓指導手冊。與實踐課對應,教師教學要制定實驗課教學大綱,明確實驗課時數、實驗名稱、實驗的目標、實驗的內容,便于老師開展實踐教學;與實驗課教學大綱相應,教師教學要制定學生的實訓指導手冊,主要呈現實驗課中的具體操作要求,為學生開展實訓提供指導。
2.實驗課學時的安排。在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下,學校要特別關注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為此,在動作康復訓練課程實驗課的安排上,學校應加大課時量。以筆者所在學院為例,54課時的總課時量,可以把實驗課時數設置在36課時以上。但是學校這樣安排還不足以讓學生掌握動作康復訓練的技能。據了解,重慶師范大學特殊教育專業選修動作康復訓練的本科生,要在一年的時間,利用周五、六、日這三天,超過580個小時,連續不間斷地學習。到學年結束時,學生才能進行動作的評估、動作訓練的設計和具體操作。
3.實踐教學形式的探討。作為一門實踐性強的課程,教師在教學形式的選擇上,也不能采取單純的講授式,教學也不局限在教室里,要選擇能調動學生主動性,促進其積極主動學習的方法和形式。以下幾種形式,教師從課堂教學中逐漸過渡到實習實踐現場,并結合學生的經驗反思。
(1)直觀演示。本課程很多內容需要老師用各種手段演示給學生,提高理解能力。在教學中,教師針對某些內容,如人體各肌肉的介紹、平衡觀念的解釋、動作評估的方法以及各發展階段的主要訓練方法,可以采用直觀演示的方式;教師或學生的直接演示,讓學生理解抽象的觀念、掌握評估和訓練的主要方法。
(2)案例分析。實踐教學中,案例往往被認為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迅速掌握操作方法的手段。針對一些重點內容,如動作障礙的評估,教師提供大量的評估案例,課上與學生一起分析,課下讓學生討論,理解評估表各項目是怎么確定的。通過分析、觀察與總結,教師讓學生找出評估表中各項目之間的聯系,并和教材內容進行對照,深化知識。
(3)實踐觀摩。通過以上兩種形式,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實踐觀摩則是把學生帶進訓練現場,讓學生親身經歷、觀摩康復訓練師的操作技巧,與兒童互動的能力。此形式可以看作是學生從課堂進入現場的過渡階段。
(4)實習操作。筆者所在學院學生的實習恰好安排在動作康復訓練課程中期,所以利用一個月的實習期,給學生布置實踐內容,讓學生把所學變為所用,開展有針對性的實踐活動。建議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適當延長實習時間,讓學生多實踐、多接觸個案,增強實踐操作能力。
(5)經驗反思。在實踐教學中,經驗反思貫穿其中。對案例分析反思、對課堂模擬的反思、對現場觀摩反思、對實習過程反思,這些不僅能提高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也是學生聯系所學知識,并結合實踐活動,迅速提高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
(五)課程評價考核形式的改革
1.增加對章節教學的評價考核。教師對章節教學內容的評價,不僅能知道學生哪個章節有問題,還能促使學生掌握所學內容,注重知識的積累。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對應各章教學,編制章節練習題是評價章節教學效果、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途徑。章節練習題在使用時較為靈活,既可以進行章節小測驗,又可以讓學生之間進行檢查。
2.加入實踐教學的評價考核。動作康復訓練是一門實踐性課程,學生平時的操作過程,哪里有問題,如何糾正,糾正后的效果怎樣,都要在實踐環節體現,因此,教學評價對這些內容也要進行系統考查。在課程評價考核中,教師可以在傳統的期末考試基礎上,加入實踐課的考核。評價考核形式包括平時成績、實踐課考核和期末考試成績三個部分。其中平時成績包括課堂出勤情況(包括理論課和實踐課)、回答問題情況、實踐課操作情況;實踐課考核主要考查學生對個案的評估、訓練計劃的擬定、案例分析以及操作技術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試成績則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的考查。同時,對這三個部分的權重也可以做適當分配,如平時成績占5%,實踐課考核占25%,期末考試成績占70%。當然,權重的分配要和學校的具體情況聯系,但是一定要突出實踐課考核的重要性。
三、總結
動作康復訓練課程在醫學、體育類院校已形成成熟的體系,但是對特殊教育師范類院校來說,課程的教學仍處于起步階段,課程實施很多方面還需要相關院校作出大量的探索,以豐富教學研究,完善特殊教育師范類院校康復訓練課程體系;同時特殊教育學校和康復機構需要更多的動作康復訓練師資,以滿足特殊兒童的需求。
篇8
【關鍵詞】護理;高血壓腦出血;偏癱;神經功能;早期康復訓練
高血壓腦出血為較常見的高血壓并發癥,本病具有高發病、高致殘和高死亡率的特點,高血壓腦出血誘發的偏癱對人們的生命健康造成極大的威脅[1]。本研究選取58例本院(科)接診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入院后均予手術治療),(術后)予以護理及早期康復訓練等綜合護理干預,并分析綜合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資料選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科)受指派進行接診(收治)的高血壓腦出血偏癱患者共58例,平均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其中研究組男女比例14:15,年齡41-78歲,平均(54.28±4.73)歲;對照組男女比15:14,年齡42-79歲,平均(55.31±3.86)歲。兩組年齡、性別等基線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患者送入醫院后依據病情予相應護理干預,對患者進行常規入院宣傳和健康教育,了解患者的基本資料和性格特點并從心理上疏導患者,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治病觀和康復訓練觀。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早期康復訓練等綜合護理干預,包括:⑴肢體鍛煉:在患者的身體進入康復期后,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指導患者進行臥位的常規活動訓練;⑵康復訓練:根據患者發生偏癱的性質、程度、部位以及發生偏癱的范圍制定合理的康復訓練方案,并針對偏癱肢體和肌肉情況進行康復訓練,其中包括關節與肌肉訓練、運動療法、轉移訓練和翻身與起坐訓練等。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NIHSS評分:0-6分為輕度損傷,7-22分為中度損傷,22分以上為嚴重損傷。采用巴塞爾(Barthel)指數評分評價研究組患者的日常生活恢復能力:0-40分為重度依賴,表示生活無法自理,需要他人看護;41-59分為中度依賴,大部分生活行為不能自理,需專門看護;60-99為輕度依賴,部分活動需他人看護;100分為完全自理。
1.4統計學分析
研究資料均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以X2檢驗,當P
2.結果
2.1兩組患者干預前后NIHSS評分情況
干預后,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二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1兩組患者干預前后NIHSS評分情況(x±s,分)
組別
例數(n)
干預前
干預后
研究組
29
22.37±7.68
12.17±7.42
對照組
29
29.64±9.04
22.94±8.68
注:與干預前相比#P
2.2研究組患者干預前后Barthel評分情況
研究組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干預前為(29.38±10.92)分,干預后為(79.64±19.56),干預后研究組barthel評分顯著高于干預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高血壓腦出血(術后)患者多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癱、癡呆和失語等功能障礙,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還會加重家庭和社會負擔,而早期康復護理在患者的整個康復期具有重要的作用[2-3]。由此本院(科)對選取的58例(術后)患者分組予以護理及護理、早期康復訓練等綜合護理干預,分析其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影響。
本研究可得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和干預前后研究組患者的Barthel評分情況兩項結果。其中分析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NIHSS評分可得:干預后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二者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研究組患者的NIHSS評分情況低于對照組,這表明予以早期康復訓練后患者偏癱且狀態的改善效果更佳。分析其原因在于,對高血壓腦出血(術后)偏癱患者行護理和早期康復訓練,不僅可促進患者大腦皮質功能的恢復,還可促進偏癱肢體的恢復,進而有效改善患者的偏癱狀態[4]。本研究對兩組患者均行心理護理,通過掌握患者的性格特點和基本資料予以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不僅可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治病觀和康復訓練觀,還可提高患者治療的配合度,進而提升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偏癱狀況。此外,本研究針對處于昏迷狀態的患者予以肢體按摩和被動運動,有效刺激患者的血液循環和神經營養功能,促進大腦功能的重組,進而喚醒患者神經功能;患者的意識清醒后予以自主功能恢復訓練,指導訓練患者從簡單的翻身起坐開始,逐漸過渡到站立、行走以及移動等床下訓練活動;對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偏癱情況[5]。進一步分析研究組患者干預前后的Barthel評分,可得干預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恢復情況顯著優于干預前,提示予以護理和早期康復訓練可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綜上所述,高血壓腦出血(術后)偏癱患者應用護理及早期康復訓練的臨床效果顯著,具有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毛杰,楊相鳳.早期康復訓練對腦出血偏癱患者功能的影響[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3,19(3):419-421.
[2]張憲軍,慕會杰.腦出血患者早期康復治療的體會[J].中國醫學創新,2012,9(12):18-19.
[3]馮紅梅.高血壓腦出血偏癱患者護理及早期肢體康復訓練的效果評價[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7):114-115.
篇9
【關鍵詞】早期康復訓練;機械通氣;重癥監護;ICU住院時間;住院病死率;APACHE Ⅱ評分;預后;影響因素
The effects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DONG Ze-hua, YU Bang-xu, SUN Yun-bo, FANG Wei, LI Lei. Intensive Care Unit,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 Qing Dao 266003,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YU Bang-xu, Email:.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ICU in patients. Method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was carried out. Sixty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with tracheal intubation or tracheostomy more than 48 h and less than 72 h, were admitted to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of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 from May 2010 to May 2012. These patients were randomly(random number)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3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In rehabilitation group, rehabilitation therapy was taken twice daily, and the training time and intensity was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 of the patients. Ear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included head up actively, transfer from the supine to sit, out of bed, transfer to a chair, standing bedside bed and walking bedside bed. The patient’s body mass index, days to first out of bed, dur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CU stay, APACHE Ⅱ score, highest FiO2, lowest PaO2/FiO2 and hospital mortality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were compared using t test.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ody mass index, APACHE Ⅱ score, highest FiO2, lowest PaO2/FiO2 and hospital mortality between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P>0.05). Patients in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had shorter first out of bed time[(3.8±1.2) d vs. (14.9±4.7)d;P=0.00], dur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5.6±2.1) d vs.(12.7±4.1)d;P=0.005]and ICU stay[(7.3±2.8) d vs.(15.2±4.5)d;P=0.01]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s Ear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was safe and effective in improving the outcomes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patient.
【Key words】Early rehabilitatio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stay; Hospital mortality; APACHE Ⅱscore; Progression; Influencing factor
重癥醫學科收治的機械通氣的患者經常臥床或者制動,有時為了降低患者的應激反應和氧消耗,還需要應用鎮靜止痛藥物。但長期臥床或制動可嚴重危害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誘發肺不張、褥瘡、誤吸和肺炎、肌肉萎縮無力、骨骼礦質脫失、性低血壓、心動過速、心輸出量下降和氧攝取下降等[1-4]。早期(機械通氣大于48 h但少于72 h)康復訓練可以減少機械通氣患者的臥床時間,減少ICU獲得性神經肌肉無力(intensive care unit-acquired neuromuscular weakness)[5-8]。而且,ICU的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是安全可行的[9-11]。但國內尚缺乏相關研究,只有關于未行有創機械通氣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復的研究報道[12]。本研究對ICU收治的機械通氣的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擬探討早期康復訓練的安全性和對患者預后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隨機對照實驗研究方法。病例來源于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重癥醫學科自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住院的患者,納入標準為:①患者年齡≥18歲,氣管插管或者氣管切開患者的機械通氣時間大于48 h但少于72 h,預計機械通氣時間≥1周;②意識清楚,血流動力學穩定(沒有直立性低血壓、急性心肌缺血、高血壓及應用逐漸增加劑量的血管活性藥物);③呼吸指標穩定[穩定的脈搏氧飽和度、吸入氧體積分數≤55%、呼氣末正壓(PEEP)≤8 cm H2O(1 cm H2O=0.098 kPa)];④沒有不穩定的骨折,例如:頸椎骨折。排除標準:①入院前不能獨立活動(包括抬頭或者坐,床旁行走),入院前需要長期帶呼吸機;②患影響肌力的神經系統疾病,患不可逆的疾病預測6個月內病死率的可能性大于50%;③顱內壓升高;四肢不健全;入院前至少20 d應用糖皮質激素(強的松>20 mg/d);④入院時行心肺復蘇術;⑤近6個月做過腫瘤的放化療;⑥近3周得過急性心肌梗死,不穩定性心絞痛。將符合納入標準的60例患者隨機分為康復訓練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患者的入院診斷見表1。
1.2 早期康復訓練方法
向患者和家屬講明早期康復訓練的目的和方法,告知安全性,征得患者或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后進行康復訓練。早期康復訓練包括:主動抬頭、由平臥位到坐位、端坐床邊、床旁坐位、床旁站立和床旁行走。患者每日進行2次康復訓練,康復訓練的時間和強度根據患者病情調整,最初在護士和醫師的協助下完成,逐漸過渡到患者獨立完成。每次均按照如下順序進行:主動抬頭,由平臥位到坐位,端坐床邊,不需要幫助能夠端坐床邊20 min以后,過渡到床旁坐位,床旁站立,床旁行走(圖1)。如果達到試驗終止的標準,此次活動結束,下次活動照常進行。康復訓練過程中暫停腸內營養。在上述活動的時間外,每2 h被動或主動地改變。如果患者需要應用鎮靜劑,盡量在夜間應用,白天停用。如果白天也需要應用鎮靜劑,在活動前1~2 h停用藥物,停藥后當患者能夠聽懂指令,并能夠做出配合性指令動作時,再進行康復訓練。活動過程中監測脈搏氧飽和度、心電監測,必要時測血壓。
1.3 康復訓練終止標準
患者出現如下情況立刻終止康復訓練:平均動脈壓110 mm Hg;心率130次/min;呼吸頻率40次/min;脈搏氧飽和度
1.4 檢測指標
比較康復訓練組和對照組患者的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首次床旁坐位時間,機械通氣時間,ICU住院時間,APACHE Ⅱ評分,最高FiO2,最低PaO2/FiO2,住院病死率。
1.5 統計學方法
SPSS 11.5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康復訓練組和對照組組間差異比較用成組t檢驗,以P
2 結果
2.1 患者的入院診斷
按照納入標準入組60例患者,康復訓練組和對照組患者的入院診斷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康復訓練組和對照組患者的情況比較
康復訓練組和對照組患者的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APACHE Ⅱ評分、最高FiO2、最低PaO2/FiO2、住院病死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均>0.05)。康復訓練組的首次床旁坐位時間,機械通氣時間,ICU住院時間與對照組相比較明顯縮短或降低(P
3 討論
合適的機械通氣能改善肺水腫和換氣功能,降低心臟前后負荷[13]。但機械通氣治療不可避免帶來一些不良反應,在ICU住院治療的患者尤其是機械通氣的患者常會出現神經肌肉無力,稱為ICU獲得性神經肌肉無力,它的病因和發病機制與多種因素有關[14-15] 。機械通氣也是創傷患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重癥患者尤其是機械通氣時間長的患者容易出現感染、多發性神經病和或肌病[16-18], 此外運動減少、高血糖、藥物如神經肌肉阻滯劑、糖皮質激素等也促進ICU獲得性神經肌肉無力的發生,進而延長機械通氣的時間[19-21]。
ICU獲得性神經肌肉無力可持續較長時間,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多項研究表明存活的機械通氣患者多存在生理功能差,生活質量下降問題,甚至延續數年[22-24]。通常患者是在轉出ICU后才進行康復治療,而采取康復治療的早晚可能會影響患者最終的康復程度。
目前國內還沒有關于機械通氣的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的文獻報道,結合本院的實際條件,筆者對患者進行了適度的早期康復訓練。選擇的30例康復訓練組患者中,沒有嚴重的不良事件發生,只有1例患者在站起來后出現性低血壓,立即采用平臥位,很快好轉,因此機械通氣的患者進行早期康復治療是安全的,這與國外的文獻報道結果一致。筆者對機械通氣的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使患者的首次離床時間、機械通氣時間、ICU住院天數比對照組明顯縮短或降低,改善了患者的預后,這也與國外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8-14]。
選擇康復訓練組和對照組的患者時,入選標準相同,他們的入院診斷,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APACHE Ⅱ評分、最高FiO2、最低PaO2/FiO2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所以康復訓練組的治療結果是有意義的。
ICU住院患者因治療需要常持續應用鎮靜劑[25],易延長患者的機械通氣的時間[26]。間斷喚醒可以縮短機械通氣的時間,減少ICU住院天數[27]。應用鎮靜劑和缺乏運動可加重ICU獲得性神經肌肉無力[28],減少鎮靜劑的應用可降低獲得性神經肌肉無力的發生概率[29-30],本研究中,兩組住院患者均間斷應用鎮靜劑或者不用鎮靜劑。進行早期康復訓練時,一個護士和一個醫師幫助患者即可以完成,需要的設備也是常用的,因此,這種模式可以被廣泛推廣。由于條件限制,課題組沒有進行更大強度的訓練,例如:帶著呼吸機行走,國外報道,行走的距離可以達到100步,甚至212步,這種訓練有助于患者早期脫離呼吸機 [31]。
本研究的樣本量不大,沒有做到雙盲,可能不能反映出所有的達到入選標準患者的情況,但是,患者療效與國外相關的研究結果一致。此外因研究條件所限,筆者對患者轉出ICU后的康復情況未能隨訪,早期康復訓練對機械通氣患者遠期療效的影響還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Allen C, Glasziou P, Del MC. Bed rest: A potentially harmful treatment needing more careful evaluation [J]. Lancet, 1999, 354 (9186): 1229-1233.
[2] 沈偉鋒,李輝,馬岳峰,等. 創傷患者住ICU期間發生院內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 [J].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1,20(6): 588-592.
[3] Bruunsgaard H. Physical activity and modulation of systemic low-level inflammation [J]. J Leukoc Biol, 2005, 78 (4):819-835.
[4] Convertino VA, Bloomfield SA, Greenleaf JE. An overview of the issues: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bed rest and restricted physical activity [J]. Med Sci Sports Exerc, 1997,29(2):187-190.
[5] Zanni JM, Korupolu R, Fan E, et al.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nd outcomes in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an observational pilot project [J]. J Crit Care, 2010, 25 (2) : 254-262.
[6] Schweickert WD,Pohlman MC,Pohlman AS, et al.Ealry physical and occupational therapy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critically ill patients: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J]. Lancet, 2009, 373(9678):1874-1882.
[7] Needham DM. Mobilizing patient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improving neuromuscular weakness and physical function [J]. JAMA, 2008, 300(14): 1685-1690.
[8] Morris PE, Goad A, Thompson C, et al. Early intensive care unit mobility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J]. Crit Care Med, 2008, 36(8): 2238-2243.
[9] Bailey P, Thomsen GE, Spuhler VJ, et al. Early activity is feasible and safe in respiratory failure patients [J]. Crit Care Med, 2007, 35(1): 139-145.
[10]Pohlman MC, Schweickert WD, Pohlman AS, et al. Feasibility of physical and occupational therapy beginning from initi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J]. Crit Care Med,2010, 38 (1): 1-6.
[11] Hodgin KE, Nordon-Craft A, McFann KK, et al. Physical therapy utilizat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urvey [J]. Crit Care Med, 2009, 37(2): 561-567.
[12] 孟申.從肺康復指南的更新看肺康復研究的進展 [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0,33(3):216-218.
[13]邱海波,黃英姿.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治療的進步[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1,20(2) :117-119.
[14] Hough CL. Neuromuscular sequelae in survivors of acute lung injury [J]. Clin Chest Med, 2006, 27(4):691-703.
[15] Maramattom BV, Wijdicks EF. Acute neuromuscular weaknes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J]. Crit Care Med, 2006, 34 (11):2835-2841.
[16] 李立斌,沈華浩.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與多器官衰竭 [J].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12,21(8): 789-791.
[17] 於江泉,鄭瑞強,林華,等. 俯臥位通氣聯合NO吸入對ARDS患者氧合的影響 [J].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12,21(12): 1374-1377.
[18] Tellez PA, Pronovost PJ, Needham DM. Neuromuscular dysfunction acquired in critical illness: a systematic review [J]. Intensive Care Med, 2007, 33(11):1876-1891.
[19] Hermans G, Wilmer A, Meersseman W, et al. Impact of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on neuromuscular complications and ventilator dependency in the med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7, 175(5) :480-489.
[20] Larsson L, Li X, Edstrm L, et al. Acute quadriplegia and loss of muscle myosin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nondepolarizing neuromuscular blocking agents and corticosteroids: mechanisms at the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evels [J]. Crit Care Med, 2000, 28 (1) :34-45.
[21] De Jonghe B, Sharshar T, Lefaucheur JP, et al. Paresis acquired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 [J]. JAMA, 2002, 288 (22): 2859-2867.
[22] Carson SS, Bach PB, Brzozowski L, et al. Outcomes after long-term acute care: an analysis of 133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1999, 159 (5 Pt 1): 1568-1573.
[23] Orme J Jr, Romney JS, Hopkins RO, et al. Pulmonary function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survivors of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J]. Am J Respir Crit CareMed ,2003, 167 (5): 690-694.
[24]Curtis JR. The long-term outcomes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What are they and how should they be used? [J]. Respir Care, 2002, 47(4): 496-505.
[25] Ostermann ME, Keenan SP, Seiferling RA, et al. Sedat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a systematic review [J]. JAMA, 2000, 283(11):1451-1459.
[26] Kollef MH, Levy NT, Ahrens TS, et al. The use of continuous iv. sed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prolong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J]. Chest, 1998, 114 (2): 541-548.
[27] Kress JP, Pohlman AS, O’Connor MF,et al. Daily interruption of sedative infusion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undergo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J]. N Engl J Med, 2000, 342 (20) :1471-1477.
[28] De Jonghe B, Sharshar T, Hopkinson N, et al. Paresis follow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J]. Curr Opin Crit Care, 2004,10(1) : 47-52.
[29] De Jonghe B, Bastuji-Garin S, Fangio P, et al. Sedation algorithm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out acute brain injury [J]. Crit Care Med, 2005, 33 (1):120-127.
[30] Schweickert WD, Gehlbach BK, Pohlman AS, et al. Daily interruption of sedative infusions and complications of critical illness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J]. Crit Care Med, 2004, 32 (6) :1272-1276.
[31] Martin UJ, Hincapie L, Nimchuk M, et al. Impact of whole-body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receiving chronic mechanical ventilation [J]. Crit Care Med, 2005, 33 (10):2259-2265.
(收稿日期:2013-04-21)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3.10.019
作者單位:266003 山東省青島,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重癥醫學科
篇10
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在2002~2003年的普查建檔工作中,發現腦血栓中老年患者的后遺癥最明顯的是存在肢體活動情況改善不良的現象比較突出。通過建檔對現尚生存的42例腦血栓患者的肢體功能檢查,除14例尚能自主活動外,其余28例都存在功能恢復不良的現象,其中12例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好轉率僅為30%左右,這和患者在家庭中得不到及時正確的康復訓練有關。
我中心采取中西醫結合康復措施,對轄區內2003年底以后發生的48例腦血栓后遺癥患者進行家庭康復訓練,每個患者經過3~6個月的訓練,功能恢復收到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48例腦血栓后遺癥患者,男28例,女20例,年齡50~60歲22例,60~70歲20例,70歲以上6例,所有觀察患者病程都≤1個月,癱瘓運動功能根據Brunnstrom法[1]分為6級,其中Ⅰ~Ⅱ級40例,Ⅲ~Ⅳ級8例。
1.2 康復訓練方法
我中心所觀察的腦血栓后遺癥患者,經治療后,病情穩定,以肢體癱瘓為主癥,適宜在家中進行康復功能訓練的患者,訓練計劃一般采取臥、坐、行3個階段進行肢體功能康復訓練。
1.2.1 第一階段
一般在發病1個月內,以臥床為主,根據患者癱瘓在床的情況,首先采用仰臥位康復訓練,要求周圍環境安靜,避免干擾,使患者情緒穩定,全身放松,運用傳統醫學推拿手法,做患側肢體關節被動運動,依次對肩、肘、手腕、髖、膝、足踝關節進行內外及環形推拿,力度中等。并交替選用頭部的百會、四神聰、風池、啞門、人中、承漿、地倉、頰車、上肢的曲澤、尺澤、曲池、手三里、內關、外關、合谷、后溪、勞宮,下肢的伏兔、血海、膝眼、足三里、三陰交等穴進行經穴按壓,每日2次,每次30~40min。同時幫助患者做側體活動。
1.2.2 第二階段
采用端坐位為主的訓練方法,根據第一階段的訓練情況,著重做好兩個加強;加強對患側肢體的推拿力度,加強患者自主的側身活動。(可在床邊固定拉手或拉一結實環形軟繩,由患者用健側肢體幫助進行)前者由醫務人員操作(也可由經過訓練患者家屬操作),后者主要靠患者自身訓練。為防止意外發生,一定要有他人在旁看護,每日2次,每次30min,并可根據患者的體力可增加到45min。并要求患者盡早站立,平衡身軀。上肢做抬舉伸屈運動,下肢做抬腿下蹲運動。并增用針灸治療來促進神經功能的康復。針刺穴位為:合谷、手三里、曲池、肩井、內關、足三里、陽陵泉、陰陵泉、環跳、三陰交、昆侖諸穴。
1.2.3 第三階段
以行走為主的鍛煉方法,患者有行走意識的時候,即予進行行走訓練,初期患者可依靠外部支撐力在室內行走,有意識地抬高患肢,做上階和跨越運動,以后慢慢移至室外行走,逐漸調整身體平衡,減少支撐物的依賴性,直至拋棄支撐物,訓練時間每次不得少于30min,根據患者體力逐漸延長訓練時間,每次最好能在1h以上。并且要求患者進一步地鍛煉上肢手臂及手掌的靈活性,辦法是將玻璃球或大核桃置于手掌中隨時抓握,旋轉,并用餐具自主進餐,以及其他各種訓練來加強患肢的自主性和靈活性。繼續需再加強推拿力度,針灸可采取中強刺激,每周不得<2次。
2 功能恢復觀察結果
2.1 運動恢復標準
根據以上的Brunnstrom法共6個等級(階段),將其中功能達到Ⅰ~Ⅱ級定為改善不明顯(無效),功能達到Ⅲ~Ⅳ級定為改善好轉(有效),功能達到Ⅴ~Ⅵ級定為改善明顯(顯效)。
2.2 功能恢復觀察對比
見表1。通過這3個階段的家庭康復訓練,其中功能恢復顯效12例,有效25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為77%。表1 功能恢復情況 (略)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66歲,工人,起床時,突感心慌、胸悶、頭痛,1h后驟然胸悶加重,頭昏倒地,被家人扶起時,發現左側肢體完全不能活動,說話不流利,送醫院急診,經心電圖CT檢查確診為左側偏癱、腦栓塞而收住入院,追問病史,患者有高血史10余年,平時不按醫囑服藥,經活血化瘀、抗感染補液等治療后,住院15天,病情穩定,左側肢體癱瘓存在而囑其出院,繼續藥物治療,并建議做家庭肢體康復訓練,后在我中心門診,經過對患者的體檢,患者左側肢體癱瘓,根據Brunnstrom方法分級,為Ⅱ級,按上文所制定的功能康復訓練方法,通過4個月的功能康復訓練,患者左上肢運動協調近于正常,手指指鼻無明顯辨距不良,但速度較健側慢,手掌可做抓握、伸展,患側下肢可抬起、邁步,生活自理,行動基本如發病前。
4 體會
綜上所述,筆者發現腦血栓患者應盡早被動運動或主動運動。根據病患的情況,制定康復計劃,采用臥、坐、行三個階段的家庭功能康復訓練,推拿手法采用力度由輕逐漸加重,針刺采用足陽明胃經的循經路線取穴。在患者功能康復訓練時發現,當患者能依靠外力行走時即要增用針刺治療,針灸治療越早越好,這對增強肌肉的收縮和舒展運動,恢復肌腱韌性的功能恢復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時,在康復訓練過程中發現有部分患者害怕針刺,當自身感到肢體功能已有一定的改善而放松針刺康復的步驟。在無效的11例患者中有6例出現這種情況,在有效的25例患者中,有10例出現這種情況,而顯效的12例患者,均按我們的康復步驟,堅持針刺治療。因此在今后的工做中將作更多的觀察,以提高腦血栓后遺癥家庭康復訓練功效。
對于腦血栓后遺癥的其他臨床觀察和藥物治療將另行報告。
- 上一篇:產品改良設計的意義
- 下一篇:對環境藝術設計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