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骨折康復訓練范文
時間:2023-10-23 17:34: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兒童骨折康復訓練,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要】 目的 探討手法復位小夾板鋼托外固定配合康復訓練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的近期和遠期臨床療效。方法 對80例兒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手法復位結合小夾板鋼托外固定治療,采用自身前后對照方法對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近期)和1年后(遠期)隨訪的療效和關節活動度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納入分析60例,近期和遠期優良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
【關鍵詞】 手法復位;外固定;康復訓練;肱骨骨折;兒童
Manipulative Reduction plus External Fixation with Splints and Steel Base Plate in the Treatment
of 80 Children with Humeral Fracture
Yang Maoqing,Wan Peng,Wang Wenchun,Guo Xiaoyan,Pang Richao
TCM Hospital of Shuangliu County,Chengdu,Sichuan Province 6102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hortterm and longterm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manipulative reduction plus external fixation with splints and steel base plate combined with rehebilitation training in the treatment of supera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Methods 80 children with superacondylar fractures of humerus were treated with manipulative reduction plus external fixation with splints and steel base plate and a contrast analysis was made between the conditi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between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the range of motion 3 months after treatment (shortterm) and that 12 months after treatment (longterm).Result 60 cases were rolled in the analysis;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hortterm excellence and the longterm excellence was of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but no obvious difference in total effective rates (P<0.05); the comparison of the range of elbow motion before treatment,in the shortterm and in the longterm was of obvious difference (P<0.05).Conclusions The manipulative reduction plus external fixation with splints and steel base plate is of definite curative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supera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
KEYWORDS manipulative reduction external fixation rehebilitation train Humeral fracture
children
肱骨髁上骨折是兒童常見的骨折之一,約占兒童肘部損傷的60% 。由于肱骨下端較扁簿,髁上部處于疏松骨質與致密骨質的接壤部,前有冠狀窩,后有鷹嘴窩,兩窩之間僅為一層薄骨片,跌倒時,身體重力經上臂與地面反作用,故易造成此類骨折。若治療不當,可致肘關節強直、骨化性肌炎、肘內外翻畸形等并發癥[1]。筆者于2002年1月~2007年12月,運用手法復位+小夾板鋼托外固定+康復訓練三聯療法治療兒童伸直型髁上骨折80例,取得較好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80例,男性60例,女性20例,年齡1~2歲,直接暴力致傷15例,間接暴力致傷65例。裂縫骨折10例,單純伸直型骨折15例,伸直橈偏型20例,伸直尺偏型19例,粉碎性骨折9例,開放性骨折4例,神經損傷3例。就診時間距離受傷時間最短30分鐘,最長3天。
1.2 治療方法
1.2.1 手法復位
患者取仰臥位,在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下,兩助手分握患兒的上臂和前臂,將肘關節伸直,取前臂中立位或旋后位順勢拔伸牽引3~5分鐘,糾正重疊移位,然后術者兩手分別握住遠近端,沿骨折的移位方向反向推擠遠端,先糾正橈偏、尺偏移位。若骨折遠端旋前或旋后有移位,先糾正旋轉移位。但應注意尺偏型須推至輕度橈偏,橈偏型可保留部分橈偏。之后術者以兩拇指從肘后抵于骨折遠端,其余四指環抱骨折近端,拇指用力推擠遠端向前,其余四指將近端向后壓。同時令助手在牽引下徐徐屈曲肘關節,糾正骨折端的前后移位。復位成功后,輕輕縱叩斷端,使骨折斷端能充分接觸。
1.2.2 小夾板鋼托外固定
術后固定肘關節于屈曲90°~110°3周。小夾板長度應上達三角肌中部水平,內外側夾板下達或超過肘關節,前側夾板至肘橫紋,后側夾板至尺骨鷹嘴,以布帶困扎,松緊適度。為防止肘內翻,可在骨折近端外側及遠端內側分別加塔形墊。為防止骨折遠端后移,可在鷹嘴后方加一梯形墊,再將鋼絲托板彎曲至90°~110°,置于傷肢后側繃帶包扎固定[2]。對于合并有神經損傷者,若為閉合骨折,則待癥狀好轉后,再手法整復,若為開放性骨折,則先清創縫合后再進行整復與固定。裂縫骨折無移位者,無需手法整復,行小夾板、鋼托外固定即可。
1.2.3 康復訓練
早期以握拳、屈伸腕關節及肌肉靜止性收縮活動為主。固定期間多做握拳及腕關節屈伸活動。外固定解除后主動進行肘關節屈伸鍛煉。配合輕柔手法按摩與麝香舒活靈藥酒外擦。外固定解除后,指導患兒循序漸進進行肘關節屈伸活動功能鍛煉。
1.3 療效評價指標
本組80例,固定時間最短2周,最長不超過4周。分別在3個月和1年后測量肘關節的關節活動度,評價其近期和遠期療效。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用SPSS13.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自身治療前后計量資料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文獻[3]擬訂。優:肘伸屈活動受限10°以內,攜帶角改變5°以內;良:肘伸屈活動受限11°~20°,攜帶角改變6°~l0°;可:肘伸屈活動受限21°~30°,攜帶角改變11°~15°;差:肘伸屈活動受限30°以上,攜帶角改變15°以上,伴有肌肉萎縮,肌力減弱。
2.2 參與者數量分析
本組80例,治療1年后完成隨訪納入統計分析60例。
2.3 近期和遠期療效比較
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總有效率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近期、遠期臨床療效比較(略)
2.4 治療前、近期、遠期肘關節活動度比較
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近期、遠期肘關節活動度比較 [度(略)]
3 討 論
肱骨髁上骨折多發生于兒童,因其臨近關節,血液供應豐富,兒童處于生長發育階段,愈合較快,但骨折后局部腫脹嚴重,移位復雜,遠端容易旋轉移位,給整復帶來一定的困難[4]。作者認為,對兒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療,特別是骨折遠端尺偏內翻成角的整復應力求達到完全復位,或者達輕度橈偏“矯枉過正”的程度,以防止日后發生肘內翻畸形。在手法整復前必須詳細閱讀肘關節X片,掌握骨折是尺偏還是橈偏,以及骨折遠端旋轉移位的方向,為手法整復提供可靠依據。
由于兒童處于生長發育階段,骨折愈合迅速,還應該掌握好手法整復的時機。在骨折損傷的早期,腫脹不明顯時及時行手法整復;對局部腫脹較重,有張力性水泡者,待腫脹減輕后盡早手法整復。在整復的過程中,一次性復位成功很重要,反復整復會加重肘部的腫脹,影響骨折的愈合。
骨折整復后,屈曲肘關節與前臂固定的位置對骨折端的再移位有很大影響。對于伸直型的髁上骨折,肘部前面的骨膜被破壞,而后面的組織仍相對保持完整,當骨折復位屈曲肘關節90°~110°時,肘后的組織被拉緊,對骨折前方形成的擠壓有利于骨折的穩定。可見,屈肘小于90°固定,關節穩定性差,大于90°固定,關節較穩定而且屈曲度數越大則穩定性越強。骨折整復后,骨折遠端向內側移位者,前臂應屈肘旋前位固定,使外側的骨折面受壓,減輕肘內翻畸形的傾向;外側移位者,應屈肘并旋后位固定,使內側的骨折面受壓,防止肘外翻的發生。
肱骨髁上骨折外固定材料作者通常用小夾板與鋼絲托板。小夾板加壓墊的外固定方法有利于骨折的固定,通過壓墊的作用可防止骨折遠端旋轉及調節內外側移位,超肘關節的小夾板還不影響肘關節的早期功能活動。但在早期小夾板布帶綁扎過緊容易出現張力性水泡,如果出現血液循環或神經功能障礙應及時處理。對于移位不明顯的骨折,外敷消腫止痛藥膏,鋼絲托板外固定屈肘90°懸吊于胸前即可。對于斜形骨折,不穩定,容易移位,使用小夾板加壓墊固定,通過夾板和壓墊的作用,使骨折斷端達到良好的對位對線,促進骨折的愈合。
對肘部骨折關節功能障礙,以前多讓患者自行功能鍛煉。目前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包括運動療法在內的康復訓練的重要性。本研究通過有計劃、有目的的康復訓練,有效地減少了廢用性肌萎縮的發生, 促進了患兒骨折愈合和關節功能的恢復。
參考文獻
[1]戴祥麒.小兒骨與關節損傷[M].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2]林赤,俊德,龐敏.截骨配合中醫正骨手法治療兒童肘內翻暗形57例[J].新中醫,2009,4 (41): 74~75.
篇2
全球現有約2億人患有骨質疏松癥。在美國,骨質疏松性骨折發病人數已超過心肌梗死、腦卒中和乳腺癌發病人數的總和。我國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原發性骨質疏松患者已超過8 300萬人,50歲以上女性中,每3人中就有1人正遭受著骨質疏松癥的痛苦折磨。
10月20日是“世界骨質疏松日”,今年的主題是“關注骨骼健康”。研究表明,骨質疏松癥可防可治,關鍵要從早期抓起,養成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科學的生活方式完全可以化解危險因子的作用,減緩骨質疏松癥的到來。
什么是骨質疏松癥
世界衛生組織將骨質疏松癥定義為:骨量減少,伴有骨組織微結構的破損引起骨脆性增加,并因而導致骨折危險性增加。
骨質疏松癥的臨床表現
主要表現為疼痛、椎體變形以及骨折。此外,骨質疏松還能導致內臟功能障礙,出現胸悶氣急、慢性咳嗽、腹脹便秘等癥狀。
常見原因
1.年齡,骨峰值隨年齡變化,30歲左右達最高峰,40歲后骨量開始丟失,50歲后降低明顯,60歲后可減少骨峰值的1/3。
2.性別,女性在絕經前約45歲時骨峰值下降明顯,過早絕經或子宮、卵巢切除則易發生骨質疏松。
3.營養,飲食中缺乏蛋白質、鈣、磷、鎂元素以及維生素C、K等成分會加速骨量丟失。
4.遺傳,人體骨量峰的80%由遺傳決定,家族中有40歲后發生非創傷性骨折者較易發生骨質疏松。
骨質疏松病人的飲食
骨質疏松病人,應多食富含鈣和維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奶酪、豆制品、蛋、肉類、海制品和綠葉蔬菜等。
各種食品中鈣的吸收是不同的,如菠菜最差,而牛奶中的鈣易被吸收,牛奶100ml中含鈣量約117mg。
足量鈣的攝入,從兒童時期就要重視
主張青少年期,日進鈣量(元素鈣)1 000~1 200mg,成人每日800~1 000mg,絕經后婦女每日1 000~1 500mg。
個體小和蛋白質進量較低的人群,鈣的攝入可略低于上述量。
碳酸鈣、氯化鈣、乳酸鈣和葡萄糖酸鈣分別含元素鈣40%、27%、13%和9%。
如果鈣劑在進餐后服,同時進食200ml液體,則吸收較好,分次服比一次服好,胃酸缺乏者應服枸櫞酸鈣。
骨質疏松患者的康復訓練
除了注意飲食,骨質疏松患者還應該做一些康復訓練,負重訓練可以保持骨量,肌力和平衡訓練可以幫助預防摔跤,減少骨折的危險性。
在做預防骨質疏松的運動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患者應在安全的下進行訓練,運動量不宜過大。如太極拳就是一種很好的全身運動。
2.青春期女孩,應鼓勵保持長期運動的習慣。研究資料表明,保持長期運動習慣的女性,以后可減少骨質疏松的發生。
3.中年人和有骨質輕度改變的人,可做原地跳躍、騎固定自行車、慢跑等活動。
4.停經后的婦女,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相應藥物并進行肌力訓練,以預防骨量的丟失。
5.患有嚴重骨質疏松的中老年人,不要做劇烈的運動,運動時應注意預防發生骨折。可在床上、椅子上做輕柔的運動和走路、游泳等。
6.長期臥床的患者或骨折后被固定的患者,應每天在床上進行運動,以預防骨量的丟失。
骨質疏松癥患者生活注意事項
1.不要睡太高的枕頭和太硬的床。
2.從地上拾物時先下蹲,保持上身挺直,避免長時間彎腰。
3.浴室地面要防滑,不要用單腳站立穿褲。
4.不要用凳子墊腳爬高取物。
5.走路不要太快,不在暗處和高低不平的路上行走,以防滑倒。老年人在雪天、雨天要減少外出。
6.乘公交車盡量不坐后排座位。
7.經常進行戶外活動和散步、打太極拳等。
8.不抽煙,少喝酒、咖啡、可樂類飲料。
9.不要擅自服藥。
魯麗君
篇3
關鍵詞:康復鍛煉;肘關節異位;骨化術;臨床療效
肘關節異位骨化屬于肘關節損傷的并發癥之一,患者受傷后肘關節功能嚴重受限,關節活動范圍小,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目前在骨科臨床上對該類并發癥的治療方法一般是通過手術清除異位骨化現象,但手術后肘關節功能的恢復仍然是一大難題[1,2],為了探討西醫針對性康復鍛煉方法對肘關節異位骨化術后的臨床療效,筆者回顧性總結在我院行肘關節異位骨化術患者52例資料,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資料對象來自于2011年1月~2013年5月期間在我院行肘關節異位骨化術患者52例資料,其中包括男性40例,女性12例,年齡21~54歲,平均年齡為(30.2±17.3)歲,病程范圍(從患者受傷至就診的時間段)5~10個月,平均病程(6.2±3.9)個月。統計資料入選標準:所有納入研究的資料對象均知情且同意參與本研究隨訪調查。統計資料排除標準:排除肘關節存在骨性結果畸形患者,排除同時合并缺血性肌肉痙攣和神經血管損傷患者。52例資料按照術后康復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兩組:手術后常規功能訓練配合物理療法進行治療的26例患者為對照組,術后西醫針對性康復鍛煉進行治療的26例資料為觀察組,統計學檢驗方法對兩組患者一般病例資料進行檢驗,結果表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組患者在肘關節異位骨化術后采取不同康復方法的療效結果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方法 所有52例患者肘關節異位骨化術后進行常規抗感染治療,另可口服非甾體消炎鎮痛類藥物進行維持治療。
1.2.1西醫針對性康復鍛煉 觀察組患者術后進行分階段的針對性康復鍛煉:共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平均鍛煉時間以半月為宜,第一階段的鍛煉從肘關節異位骨化術后第1d開始,主要聯系部位為肩關節、腕關節和指關節的小幅度屈伸活動。如此訓練1w后進行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的等長收縮練習,練習時間10min/次左右(也可根據患者體質情況而定),連續鍛煉20次為一組,每天進行8組~10組的鍛煉。另外,在患者疼痛的耐受范圍內科進行肩部關節的鐘擺式劃圈訓練。第二階段是患者訓練的穩定性康復期,此時患者的肘部關節90°功能位已經固定3w,可以根據情況解除其外固定訓練后再制動,在患者耐受情況下開展肘部關節的助力活動鍛煉和關節的被動性活動訓練,有條件的患者可以選擇滑輪或者滑車等器械進行輔助運動(同時注意對鄰近的關節部位進行不同角度的鍛煉和肱二頭肌、肱三頭肌、肩周肌等肌肉的等長收縮訓練,以便于為下一階段的關節鍛煉做準備)。第二階段的訓練強度是每次鍛煉20次左右,進行2~3次/d。第三階段訓練內容主要是抗阻訓練,肘關節異位骨化術后患者此時可以加強肘關節部位活動范圍的鍛煉,在患者耐受能力條件下,增加肘部關節的最大活動范圍,鍛煉時注意要同時兼顧肘部關節內固定的穩定性,第三階段的訓練要點是多重復性、低負荷性和循序漸進性,同時要注意患者肘部內固定的穩定性。第四階段:該階段是強化康復訓練期:訓練重點在于增強患者前臂肌肉群和上臂肌群的協調性鍛煉,同時也可以加強和鞏固肱關節和橈關節的靈活性鍛煉。
1.2.2物理療法 對照組患者手術后常規功能訓練配合物理療法進行治療:患者在手術結束后1w開始進行肘關節的CPM訓練[3],每次訓練時間以1h左右為宜,訓練后用醫用冰袋冷敷治療,根據患者病情的恢復程度,訓練強度和關節活動幅度應該逐漸加大。另外有條件的患者可同時配合中頻理療方法進行治療。
1.3觀察指標 所有患者治療1個月時間后進行隨訪調查,治療過程中統計傷口感染情況(并發癥情況等),治療后統計患者肘關節活動范圍,另計與治療前數據相比,計算關節活動增加度數。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包,兩組患者一般病例資料(平均年齡等)為計量資料,療效統計的肘關節活動度為配對設計的計量資料,均采用t檢驗方法進行,以0.05為檢驗標準比較組間差異性是否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一般病例資料比較結果如下表1。
觀察組康復治療后平均活動范圍(103.2±9.8)°,比治療前活動范圍[(11.3±4.6)°]明顯增大(P
3討論
由本研究統計結果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手術治療后經西醫針對性康復鍛煉,患者肘關節活動范圍平均增大度數為92.8°,而對照組患者術后肘關節活動范圍平均增大度數為69.1°,西醫針對性康復鍛煉方法治療后患者病情改善程度明顯大于對照組患者(t=8.70,P
西醫康復臨床上將肘關節異位骨化患者分為三種[4,5]:由于各種原因的創傷和手術等造成的創傷性的異位骨化;由于各種原因的神經性損傷而導致的神經源性異位骨化;常見于兒童人群的不明原因的全身性的、原發性異位骨化,本研究中所有52例資料對象均為創傷性的異位骨化患者,該類肘關節異位骨化的發病機制在醫學界還沒有統一的概論,但有相關文獻[6,7]研究表明了形成異位骨化現象的條件:①存在成骨誘導物,②適當的成骨的體內環境,③存在成骨前體細胞。異位骨化的成骨速度能達到正常成骨速度的三倍及以上。手術治療后患者的關節容易發生松懈,術后的康復訓練時患者關節活動恢復正常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單位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況,在嚴格的監測下進行康復訓練,在抑制骨化范圍增大的基礎上逐漸恢復患者關節活動的正常范圍,收到了比較滿意的臨床效果。
最后,除了對患者進行中藥康復治療之外進行的功能訓練還具有減少受損關節內血壓聚集的作用,能有效防止肘關節出現機化粘連現象[8]。另外,隨著患者病情的恢復,增大肘關節活動幅度能夠增加肌肉力量,防止受損部位肌肉萎縮對于肘關節異位骨化術后恢復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王建衛,李杭,潘志軍,等.外固定支架輔助松解治療創傷后肘關節僵硬[J].中華創傷雜志,2011,27(12):1080-1084.
[2]Mercuri,LG, Ali,FA, Woolson,R et al. Outcomes of total alloplastic replacement with periarticular autogenous fat grafting for management of reankylosis of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J].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2008,66(9): 1794-1803.
[3]Ring, D, King, G. Radial head arthroplasty with a modular metal spacer to treat acute traumatic elbow instability. Surgical technique.[J].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American Volume),2008,90(Suppl 2 Pt 1):63-73.DOI:10.2106/JBJS.G.01248.
[4]鄧明高,潘杰,譚軍,等.雙側鎖定鋼板內固定術在肱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2):2184-2186.
[5]李琪,林光錨,李豹,等.綜合療法預防肘部骨折手術后肘關節僵硬的病例對照研究[J].中國骨傷,2011,24(6):474-478.
[6]黃聰,蔣協遠,王滿宜,等.雙鋼板內固定與入工全肘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肱骨髁間C型骨折的早期療效比較[J].中華骨科雜志,2011,31(3):243-248.
篇4
【關鍵詞】骨科;優質護理服務;效果評價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1-0205-01
隨著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日益提高,當今簡單的護理服務已不能滿足人們對疾病知識的需求。為深入貫徹落實衛生部“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的活動要求。我院骨科被確立為優質護理服務示范病房,骨科住院患者多為創傷、多發骨折、復合傷、截癱病人,加之老年病人股骨頸、粗隆間骨折,因疼痛原因限制,給骨科基礎護理工作帶來一定難度,易發生并發癥。基礎護理現狀近年來隨著骨科新技術的應用,基礎護理的重點也由過去的生活護理逐步進展為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和功能恢復的訓練,使術后護理有了新的突破。全體護士圍繞優質護理服務的相關內容,討論其實施活動方案,深化“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豐富工作內涵,扎實做好基礎護理,倡導溫馨服務,贏得患者滿意,精心打造骨科護理服務的優質品牌。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治骨科住院患者60例,男37例,女23 例;年齡5-75 歲。上肢骨折21例,下肢骨折32 例,腰椎骨折 7 例。手術治療51 例 ,保守治療 9例。
1.2 方法
1.2.1 入院評估 在入院評估中除一般資料及生活狀況的評估外,重點是心理評估。通過入院評估發現本組 3 例性格孤僻,不愿與人交談 ,好靜;25列民族語言文化差異,溝通障礙,47例性格開朗,善于與人交談。護理目標重點滿足病人舒適的要求,使病人身心處于最佳狀態,更好地配合治療,以利于減少并發癥,促進早日康復。
1.2.2 環境的合理選擇 在病人住院期間盡量為其創造一個安靜、安全、 清潔、舒適、溫濕度適宜的環境,即室溫控制在22℃~25℃,濕度在 50 %左右,在病人聽力所及的范圍內不允許有喧鬧聲。
1.2.3 轉變傳統的工作模式 責任護士對患者實施責任制整體護理,為自己分管的患者全面、全程負責,不僅要完成打針、輸液、服藥等工作,而且注重巡視患者、觀察病情,幫助有需要的患者,與患者溝通,解答患者的問題。還要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取得病人的合作,以便及時、準確、有效地完成各種治療計劃,并及時了解與解決病人的心理反應,以獲得更好的療效。即病人入院到出院,出院后康復保健的指導等。病房將實施責任制分工方式,每名責任護士均負責一定數的患者,整合基礎護理、病情觀察、治療、溝通和健康指導等護理工作,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連續的護理服務。結合護士分層管理,分配不同病情輕重、護理難度和技術要求的患者給責任護士,危重患者由年資高、能力強的護士負責,體現能級對應〔1〕。
1.3 實施
1.3.1 心理護理 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提供必要的護理服務,在工作過程中與患者進行交流,使患者心情放松,并且告知患者主管大夫的經驗及本科室對此類手術的成功率,使患者減輕壓力。從而更好地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2〕。
1.3.2 基礎護理 做好病人的基礎護理,尤其是對長期臥床病人的床單位應保持清潔、整齊、干燥。兒童病人應盡量讓其父母陪護,并提供其喜歡的玩具。舒適,骨折病人大多接受著石膏固定、皮牽引、骨牽引等治療,這些治療或多或少地影響著病人的舒適感〔3〕。護士應與醫生積極配合,在不影響治療的前提下,協助病人盡量采取舒適。如腰椎骨折的病人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可在腰圍保護下更換。治療舒適,在進行護理操作時,除以輕柔的手法、精湛的技術、豐富的專業知識、體貼周到的服務為病人提供基本舒適護理外 ,還應在護理技術應用、創新研究中注重舒適效果的評價,如創傷引起的水腫可使用墊枕抬高患肢并且采用冰袋物理降溫(一般不要使冰袋直接接觸病人,可用一層毛巾包裹) ,使病人感到舒適〔4〕。
1.3.3 減輕疼痛 幫助病人減輕疼痛。骨折處疼痛是影響病人舒適的主要原因。及時準確地進行疼痛評估,傾聽患者主訴,積極采取處理措施幫助患者變更,在護理操作無效后,通知醫生給予止痛藥物進行止痛。
1.3.4 肢體康復訓練指導 當病人進入肢體康復訓練時,護士應給予耐心的指導,在訓練初期護士應幫助患者進行訓練,對訓練中笨拙的動作不可指責,不要急躁,應循序漸進,多給予鼓勵、表揚。對每一次微小的進步都應及時給予肯定,這樣就能消除或減輕病人的心理障礙,打消顧慮,增加自信心,從而使病人在一種平靜的心態下獲得良好的康復效果〔5〕。
1.3.5 出院指導 當醫生開具出院以后,護士指導患者或家屬辦理出院余續,對藥物的使用方法做出詳細明確的說明,根據不同骨折類型和程度做相應的出院指導,告知患者出院后的各項注意事項,指導定時復診。建立電話回訪制度,通過電話回訪,對行動不便或者居住地較遠的患者給與上門服務,指導患者在家的功能鍛煉度。拓展和加強與患者的關系,并把醫療護理服務從醫院延伸到社會,從患者擴展到健康人,從而不斷提高全社會的健康水平。通過出院溝通,為整個的住院過程做一個良好的結局,通過隨訪與患者建立穩定牢固長久的聯系,提高患者滿意度,提升全民健康意識。
2 結果
在有效的實施基礎護理及專科護理的共同的作用下,本組患者發生1列褥瘡(經過科室褥瘡治療后患者褥瘡以修復并治愈出院)因此證明了發展優質護理的重要作用。在回訪的100人中,對護士滿意度從2011年的85上升到2012年的96。
3 結論
總之,在科室實施優質護理服務過程中,良好的溝通及有效的基礎服務能夠及時充分了解病情,有效避免醫患及護患矛盾,掌握不同的溝通技巧。因此科室從 2012年 4月~2012年 12 月 ,從基礎護理質量管理入手,進一步加強和提高了對基礎護理工作的重視,加大督促檢查力度,取得了明顯效果,病人基礎護理合格率從上年的 96. 8 %上升為 99.2 % ,最大限度的降低了骨科病人并發癥的發生〔6〕。 而護士也能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取得病人的合作,并能及時、準確、有效地完成各種治療計劃,了解與解決病人的心理反應,以獲得更好的療效。
參考文獻:
[1] 張洪君,楊美玲。我院危重、1級護理分級管理對護理質量的影響〔J〕.中國護理管理,2008,8(2):15-17 .
[2] 左豐玲 . 如何搞好護患之間的關系〔J〕.醫學創新研究. 2006. 2 (2) : 18。
[3] 譚其玲,古波.基礎護理和專科護理相結合實施優質護理服務{J}.護理研究,2011,25(4):915-916.
[4] 廖紅輝 . 拓展舒適護理研究提供優質護理服務 [J]. 黑龍江護理雜志. 1999. 7 (5): 40―41 。
篇5
關鍵詞:溝通;護理;兒童;骨折
【中圖分類號】R45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9-0082-01兒童普遍具活潑好動、精力充沛特點,易在奔跑、玩耍時因意外造成骨折[1]。同時兒童心理發育尚未成熟,骨折后可能產生焦慮、恐懼等心理,影響治療效果。本研究對溝通在兒童骨折患者治療中的積極作用進行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資料選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兒童骨折患者共94例,男女比例56:38,年齡3-12歲,平均年齡(8.42±1.07)歲。骨折類型:開放性骨折76例(76.32%),閉合性骨折18例(23.68%);開放性骨折病例的Gustilo分型:Ⅰ型26例(27.66%),Ⅱ型11例(11.70%),Ⅲ型5例(5.32%),Ⅳ型4例(4.26%)。
1.2 方法:患兒入院后常伴隨哭鬧、煩躁等情況,醫護人員應耐心安慰患兒,用溫柔的語氣告訴患兒哭鬧會使得骨折處更加疼痛,同時鼓勵患兒勇敢面對傷痛,可以向患兒講述三國時期華佗為關羽刮骨療傷的故事,轉移兒童對疼痛的注意力;治療前護士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兒介紹骨折治療的相關知識,治療中輕拍患兒頭部,溫柔擁抱患兒,通過語言與行為溝通緩解患兒對骨折治療的恐懼。
1.3 觀察指標:觀察護理前后患兒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評估結果,患兒從由笑臉變至哭臉的6種面部表情中選擇一個代表內心恐懼程度,選微笑為0分,哭泣為5分;觀察漢密頓焦慮量表(HAMA)評分結果,35為嚴重抑郁[2];評估均在患兒監護人協助下完成。
1.4 統計學分析:數據統計分析應用SPSS 18.0軟件包,計量資料應用t完成檢驗,計數資料應用X2完成檢驗,當P
2 結果
2.1 護理前后患兒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評估對比:護理后患兒的心理恐懼程度較護理前顯著減輕(P
表1護理前后患兒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評估對比[n(%),n=94]
組別0分1分2分3分4分5分護理前0(0.00)0(0.00)35(37.23)56(59.57)2(2.13)1(1.06)護理后86(91.48)4(4.26)2(2.13)2(2.13)0(0.00)0(0.00)2.2 護理前后患兒漢密頓焦慮量表評分對比:護理后患兒的心理焦慮情況顯著由于護理前(P
3 討論
骨折時兒童期常見的外傷,兒童由于好奇心強,行動力高,在日常生活中易因意外(如摔倒、磕碰、墜落等)導致肢體骨折,同時,兒童心智發育尚未成熟,對外界刺激的反應較大,因此入院后經常出現哭鬧、驚恐、排斥等情況,為后續治療帶來一定難度[3]。本研究選取的94例患兒在入院時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恐懼與焦慮,由此本研究對患兒予溝通式護理,增加護理過程中與患兒的溝通,包括語言與行為溝通等,從而提升患兒的治療依從性,以便醫師能夠盡快處理受傷部位,保護患兒的身體健康。
表2護理前后患兒漢密頓焦慮量表評分對比[n(%),n=94]
組別35分護理前15(15.96)42(44.68)26(27.66)11(11.70.34)護理后83(91.48)9(4.26)2(2.13)0(0.00)觀察本研究中患兒護理前后的內心恐懼程度測試結果,可得護理后91.48%的患兒傾向選擇微笑(0分)表達內心恐懼度,情況顯著優于護理前。原因為患兒入院時護理人員通過正確的傷病指導控制其哭鬧行為,配合講述故事提升患兒面對傷痛的勇氣,并轉移對受傷部位的注意力,降低由疼痛帶來的恐懼感。觀察HAMA評分結果,可得護理后患兒心理狀況顯著優于護理前。治療前護理人員向患兒介紹骨折治療相關知識,增加其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從而緩解焦慮情緒;在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通過拍頭、擁抱、微笑等肢體語言的溝通,可以鼓舞情緒低落、態度消極的患兒,提升其治療積極性。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患兒出院時護理人員還應向其監護人詳細交代家庭康復訓練的要點,以整體提升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溝通在兒童骨折患者治療中能夠減少兒童的負面情緒,發揮積極的心理疏導作用,有利于兒童骨折的治療。
參考文獻
[1]許開.溝通在兒童骨折護理中的積極作用體會[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26):6392.
篇6
【關鍵詞】 鎖骨骨折 克氏針 內固定
鎖骨骨折在臨床上較為常見,鎖骨呈“S”形架于胸骨柄與肩峰之間,是連接上肢與軀干之間的唯一骨性支架,鎖骨骨干較細,并且部位表淺,鎖骨彎曲,遭遇外力后容易發生骨折, 發生率占全身骨折的 5%~10%,多發生在兒童及青壯年[1]。鎖骨骨折治療方法很多,但目前尚無理想方法。臨床上應用克氏針內固定治療鎖骨骨折,既能促進鎖骨骨折的愈合,又方便在鎖骨骨折愈合后比較容易取克氏針。2006—2009年,我院共收治鎖骨骨折患者68例,應用克氏針髓內固定治療,臨床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男性52例,女性16例;年齡17~82歲,平均41.3歲;受傷原因:摔傷34例,車禍傷29例,砸傷5例;鎖骨骨折分類:粉碎性骨折42例,橫行骨折16例,斜行骨折10例。所有入院患者均于診斷后6小時內行急診手術。
1.2 手術方法 應用克氏針鎖骨髓腔內固定手術治療,頸叢麻醉后取仰臥位,患肩墊高,手術臺成20~40°角,以骨折處為中心作皮膚橫切口,長約3~8 cm,逐層分開,充分顯露骨折端,清除瘀血和軟組織,將骨碎塊骨膜有限剝離,如粉碎性骨折,先用鋼絲將較大骨折塊復位,環扎固定,選用直徑1.5~3.0mm克氏針,由遠折端髓腔向肩峰方向逆行鉆出,針尾拉進平遠骨折端,復位骨折后用鉗固定,順行將克氏針鉆進近端髓腔內4~6cm左右,并從前方骨皮質穿出少許,于肩峰后皮膚外折彎克氏針成直角,將遠端針尾剪短,一般約10~12 mm,繼續折彎成把殘端針尖植入骨皮質,埋于肩峰處皮下的組織內,防止克氏針旋轉和滑移[2]。手術后不需要外固定,只要保持挺胸位即可。常規給予抗防治感染,并根據刀口引流量,于術后12~72h酌情拔除皮片,術后10~12d拆線。
2 結果 優良63例,差5例,優良率92.6%。優良:骨折臨床愈合,局部及周圍關節無疼痛,肩關節功能正常。差:臨床大增愈合時間>12周,局部疼痛,肩鎖關節功能受限。其中2例愈合差。解除內外固定前后,逐漸加強康復訓練,無明顯并發癥發生,功能恢復良好。
【討論】
鎖骨骨折的固定治療方法多達數十種。鎖骨骨折的治療原則以最大程度恢復其解剖形態為主,同時亦應兼顧局部的美學要求。鎖骨骨折絕大多數可用非手術治療。但對有明顯移位的鎖骨骨折,單純手法復位很難達到骨折良好的復位,而外固定亦不能維持骨折的良好對位,僅能達到解除骨斷端過度的異常活動,維持骨折端在一定的畸形位置愈合,局部可遺留明顯畸形。應用克氏針內固定是傳統的治療方法,具有操作簡單、費用低廉、骨折愈合后容易取出克氏針等優點;但是同時也具有退針、感染、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克氏針滑入髓腔等并發癥,更有克氏針斷裂后進入胸腔而不得不行開胸取針的報道[3]。
鎖骨骨折是臨床常見的骨折,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逐漸增加。手術治療具有簡單易行,手術治療的參考指征是:合并有神經、血管損傷者;開放性鎖骨骨折;鎖骨外1/3骨折移位嚴重者;鎖骨骨折合并同側肩胛頸骨折,形成浮動肩,需手術固定鎖骨以穩定肩胛頸骨折者;鎖骨粉碎骨折,骨塊間夾有軟組織影響骨愈合,或有潛在頂破皮膚的危險不能閉合復位時;多發損傷,肢體需早期開始功能鍛煉時;少數患者不愿接受畸形愈合的外形,要求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患者并發有神經系統或神經血管病變,如帕金森病等,不能長期忍受非手術制動時。應用克氏針內固定解決的問題是:防止鎖骨成角、旋轉、短縮等畸形,重新恢復其支架功能,保護局部血運,防止發生創傷性肩關節炎;促進愈合后美觀[4]。
手術治療的注意事項,新鮮鎖骨骨折應首選髓內針固定。切開顯露鎖骨時,應盡量少剝離軟組織,以保持骨折端的血液供應。髓內針一般只能保留8~12周,然后拔除。時間過久針將松動,甚至可向肺內移動。采用克氏針時,為了有效防止克氏針移位,針尾必須折彎。有的學者主張采用帶螺紋的髓內針。不可單純依賴髓內針而廢其他固定方法,還應使用三角巾懸吊。因手術需顯露剝離軟組織,必然延遲骨折愈合時間,昕以固定的時間要比手法整復固定的時間長,一般不少于6周[5]。對于鎖骨內端骨折可采用自鎖骨內側向前的彎曲由外向內進針,進入髓腔達遠折段髓腔,復位后將克氏針進入近折段髓腔并從內端突破骨皮質,對于骨折線接近內端關節面的骨折,可將克氏針進入胸骨內進行固定。一般6周可取出內固定。鎖骨外端骨折亦可采用閉合復位經皮穿針內固定治療。一般選用直徑2mm克氏針自肩峰外緣進針,方向沿鎖骨外段軸線進入,通過肩峰、鎖骨外端骨塊,將鎖骨近折端向下前方按壓的同時托起患肩,達到骨折端準確復位后將克氏針進入近折段并從鎖骨外后側彎曲處突破骨皮質,針尾折彎剪短置皮下,一般術后需8周左右骨折可達到臨床愈合。
參考文獻
[1]馮傳漢,張鐵良.臨床骨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
[2]徐林.手術治療鎖骨骨折療效及并發癥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8,23(1):69-70.
[3]莫球華.鎖骨骨折髓內固定骨園針滑脫的原因與預防[J].中華骨科雜志,1996,16(1):29.
篇7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7例,男6例,女1例,年齡最小5歲,最大12歲。致傷原因:車禍1例,高處墜落3例,運動傷2例,打擊傷1例。臨床表現:傷后立即出現癱瘓者5例,遲發性癱者2例(遲發性癱指于傷后1~4天出現癱瘓)。神經功能按Frankel分級,A級2例,B級1例,C級2例,D級
2例。合并損傷:伴不同程度皮膚損傷4例,嚴重復合傷2例,其中1例為嚴重下肢皮膚撕脫傷伴股骨干骨折,1例為腦挫裂傷。影像學檢查:7例患兒全部行X線片檢查,均未發現有椎體及附件的骨折、脫位征象,MRI檢查5例,1例顯示脊髓彌漫性增粗、髓內高信號影范圍達到3個椎體,3例局限性脊髓內高信號影,1例脊髓信號無異常。
1.2 治療 本組均采用保守治療,方法為頸部制動或顱骨牽引,同時給予激素、脫水、止血和抗炎藥物治療,2例高位截癱患兒早期氣管切開,輔以呼吸機治療,經早期治療病情穩定后,開始在定制型頸領或Halo-vest架固定下行康復訓練,包括電刺激、按摩、理療等措施,外固定時間應不少于10周。
2 結果
本組住院期間死亡1例,余6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6個月~8年,平均3年10個月,其中Frankel分級改善1級者2例,改善2級者4例,無改善者1例。
3 討論
3.1 解剖與發病機制 兒童型SCIWORA較成人SCIWORA多見,這與兒童脊柱的生理解剖特點有關:兒童椎體骨質膠原組織較多,鉤椎關節和小關節無論從結構或者形態上均未發育成熟;兒童頸椎小關節面呈淺水平狀,椎體未完全骨化呈楔形使椎體間的活動度較成人明顯大;棘間韌帶與關節囊松弛,前后縱韌帶的彈性大,可使脊柱過度前屈與后伸,椎體節段間運動幅度較大。
兒童頸椎損傷多為過伸或過屈暴力所致,當頸椎過度伸展時椎管矢狀徑明顯變小,椎間盤后突,黃韌帶形成摺皺向前陷入椎管,脊髓也變粗、短縮,其結果是椎管容量的減小和頸脊髓受壓,過伸暴力可造成椎體后脫位,但暴力消失后肌肉的彈性使移位的椎體復原,此時前縱韌帶斷裂及椎間盤突出壓迫脊髓造成的病理改變在X線片上難以察覺;頸椎遭受屈曲暴力時,由于兒童小關節的關節面呈水平方向及椎體前低后高等發育上的特點,使椎體有向前方滑移脫位的趨勢,造成脊髓的一過性壓迫損傷,這種脫位可由于肌肉的收縮而復位,而不象成人那樣常發生關節突關節的骨折或交鎖。脊髓的縱向牽拉力也是是造成兒童SCIWORA的原因,Leventhal證實,嬰兒椎體間有多量的彈性軟骨,脊柱能延伸至5cm而無結構性損傷,而脊髓僅有0.6cm的牽伸[3],當縱向外力作用于脊柱時,致使脊柱過度變形,使脊髓受到瞬時的高牽張應力而造成牽拉傷或撕裂傷。另外,脊髓缺血性損害也是兒童SCIWORA的可能原因,頸椎的過伸或過屈損傷可造成脊髓供血動脈的痙攣,導致其供血區域的缺血或梗死,Pang[4]報道的24個病例中有6例屬于這種損傷。
3.2 MRI在兒童SCIWORA應用的價值 本組7例患兒診斷的確立,均有明顯的外傷史,具備脊髓損傷的臨床體征,但X線攝片均未發現異常,而在所做的5例MRI檢查中,4例出現陽性結果,因此,對于此類損傷,MRI具有其明顯的優越性,在兒童SCIWORA的救治中,如有條件應常規行頸椎MRI檢查。文獻報道[5,6],MRI檢查可以顯示X線檢查顯示較差或無法顯示的損傷,如韌帶斷裂、脊髓水腫、出血和硬膜外血腫等,同時還能夠幫助臨床對預后作出估計,MRI顯示脊髓損害嚴重的病例恢復情況很差或無恢復,僅有脊髓水腫或小范圍出血的可以得到部分或大部分恢復,而脊髓信號無異常的能夠完全恢復脊髓功能。本組1例MRI顯示脊髓損害嚴重的患兒保守治療半年無任何恢復,而4例脊髓損害較輕的患兒均得到1級~2級的功能恢復,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
3.3 兒童SCIWORA的遲發 文獻報道遲發性神經損害超過兒童SCIWORA的50%[4,5],這類神經損害通常出現于受傷后的4天內,是一種容易被忽視的嚴重問題,發生于高位的遲發性頸髓損傷甚至有呼吸、心跳驟停的危險。本組2例屬遲發性癱瘓,占28.6%,低于文獻報道,可能與本組病例較少有關,但也足以引起我們的重視。因此,對于兒童頸椎損傷,在詢問病史和查體時,應特別注意肢體的3個瞬時性警兆:肢體麻痹,末梢感覺異常和肢體電擊樣感覺。如出現上述癥狀,懷疑有脊髓損害時,應進一步做MRI檢查,直接顯示韌帶和脊髓實質,做出早期診斷和處理,避免出現更嚴重的后果。
參考文獻
[1]Roche C, Carty H. Spinal trauma in children. Pediatr Radiol, 2001, 31: 677-700
[2]Finch GD, Barnes MJ. Major cervical spine injurie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J Pediatr Orhtop, 1998, 18: 811-814
[3]Leventhal HR. Birth injuries of the spinal cord. J Pediatr Orhtop, 1960, 56: 447
[4]Pang D, Wilberger JE Jr. 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radiographic abnormalities in children. J Neurosurg, 1982, 57: 114-129
篇8
骨肉瘤是常見的原發性惡性骨腫瘤,好發于青少年,死亡率高,危害性極大。手術是治療骨肉瘤的一項重要措施,對于EnnekingⅡB期以上腫瘤手術方式主要采用截肢離斷術。本文對61例骨肉瘤截肢患者手術前后的臨床護理經驗總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61例,為我院2004年12月至2006年1月骨科病房收治患者。男性38例,女性23例。年齡8歲~67歲,平均年齡22.7歲。其中,股骨下端骨肉瘤28例,脛骨上端骨肉瘤15例,肱骨上端骨肉瘤13例,股骨上端骨肉瘤5例。其中大腿截肢術34例,髖關節解脫術12例,半骨盆離斷術2例,肩關節解脫術8例,肩胛帶離斷術5例。61例患者經過治療、護理、康復鍛煉,均無明顯術后并發癥,能夠掌握康復訓練方法,進行自我護理,順利康復出院,為安裝義肢做好了準備。
2 護理要點及討論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骨肉瘤是惡性腫瘤,多發生于青少年,而本組病例均面臨截肢的不幸,患者及家屬均難以接受這種現實。手術不但是對軀體的一種創傷,還是一種較為嚴重的心理刺激,手術作為刺激能影響心理活動,而心理活動反過來又影響手術的效果,特別是手術后的康復[1]。患者術前易產生緊張、恐懼、悲觀、絕望的心理,所以,護士要對患者進行耐心的解釋,親切的安撫,向患者交待手術程序、環境、時間、醫生手術技術水平及治療成功的病例,減輕患者精神負擔及悲觀情緒,同時做好患者家屬的工作,取得家屬配合以增強患者對醫務人員信任感及自身恢復的信心,使患者積極配合手術,并可降低機體的應激反應,預防截肢術并發癥的發生。
2.1.2 病理性骨折的預防和護理 骨肉瘤患者多伴患處局部腫塊,關節功能活動受限等,使患者行走不便,易造成病理性骨折。為避免術前骨折的發生,護理上要求搬運患者要輕柔,避免暴力,活動不便者應協助翻身,對已有骨折的患者在給予石膏固定或牽引后按常規護理。
2.1.3 術前準備 除按術前常規準備外,需注意以下幾點:增強患者機體抵抗力,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飲食,對于體弱患者術前給予靜脈輸液、輸血或高營養液,減輕患者疼痛。保持病房安靜,保證患者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按醫囑給予止痛藥,制定適宜的止痛計劃,讓患者注意保暖,防止感冒,手術前2天指導患者訓練床上排便、排尿以便于術后適應。
2.2 術后護理
2.2.1 一般護理 術后按骨科術后護理常規進行護理,注意觀察生命體征變化,保持各引流管通暢,注意觀察敷料滲出的濕度和范圍,滲血過多及時更換,換藥時觀察傷口有無紅腫壓痛及滲液,盡早發現傷口感染。床邊備止血帶或沙袋,以防動脈結扎縫線脫落造成的大出血。臥床時盡量保持截肢殘端外展,殘端可用彈力繃帶包纏,以促進組織愈合,減輕殘端腫脹與疼痛,使截肢殘端盡快恢復達到安裝假肢的要求。
2.2.2 疼痛護理 疼痛為患者術后常見癥狀,患者在高度緊張、消極、焦慮、抑郁等負性心理影響下可導致內源性抑痛物質——內啡肽和腦啡肽的產生,而致痛物質及抗鎮痛物質增高,使疼痛時間延長或程度加重[2]。在做好心理護理的同時,術后當天可適當給予嗎啡類等止痛藥物,控制效果較好,使患者安靜休息,有利于恢復,以后可根據情況逐漸改為非藥物治療方法,如按摩、暗示、轉移注意力等方法緩解患者疼痛。多數截肢患者術后易產生幻肢覺與幻肢痛,這是由于術前腫瘤侵襲壓迫附近組織造成劇烈的疼痛,對皮層中樞刺激形成興奮灶,術后未能一時消失,部分患者可持續數月。對于幻肢痛可采用精神療法,加強解釋,指導患者自我訓練調節心理平衡,達到自我分析、自我控制、自我暗示的目的。協助患者早期下床,安排適當的文娛活動以轉移患者注意力,使患者逐步適應和接受。可適當給予安慰劑治療或在晚間交替給予安眠藥與一般鎮痛藥,在臨床上對緩解幻肢痛有較好的效果。必要時可運用松弛療法或理療,配合醫師行封閉、交感神經阻滯或交感神經切除術[3]。通過綜合護理,幻肢痛大多可隨時間延長而逐漸減輕和消失。
2.2.3 心理護理 截肢術后,患者常有心理上的損失感或不完整感,這種損失感不僅是肢體的損失,而且包括獨立生活能力與自我估價等方面的損失感[1]。患者由手術前的悲觀、絕望變為焦慮、抑郁、社交孤立、自卑和自我形象紊亂等。患者表現為思維緩慢、反應遲鈍、言語動作減少,甚至有自殘行為。針對患者的心理變化,應在做好生理護理各項操作的同時,還要耐心開導,用堅定熱情的話語及治療成功的病例給患者予鼓勵,及早啟發和鍛煉患者的意志和心理承受能力。并積極協助患者訓練健在肢體功能,逐步替代截肢的功能,循序漸進幫助患者下地活動,直到患者獨立完成,從而使患者的信心逐步建立和增強。另外,爭取患者家屬的支持,用家屬成員的親情排除患者的孤獨感和挫折感,盡早使患者從自卑和孤單的心態中走出來,正視現實,增強與疾病斗爭的勇氣,自覺主動地為實現康復目標而努力。
2.2.4 功能鍛煉和出院指導 術后患肢的功能鍛煉均須因人而異。對少年者,尤其是兒童,好動好玩,缺少保護意識,對其活動應加以限制,而對于年長者,由于對疾病的恐懼,往往對活動過于保守,應多鼓勵其鍛煉。例如,指導患者進行肌肉主動運動、抗阻運動和殘肢關節活動,以加強殘肢肌力。截肢后應作牽引或夾板固定在功能位置,否則容易發生關節攣縮。如膝關節不做上述處理,即可發生屈曲攣縮,給日后裝配假肢帶來困難。只要患者情況允許,截肢殘端腫脹不明顯,即讓患者下床活動。創面炎癥消退后,即使傷口尚未愈合,也應鼓勵進行鍛煉。例如:在俯臥位下大腿練習內收、后伸鍛煉;肩關節進行外展、內收及旋轉運動;創面愈合后,可用寬繃帶經常包緊殘端,以促使軟組織早日收縮。等到殘端瘢痕已不敏感,傷口已愈合牢固,即可用手捶拍殘端,其力量由輕到重,隨著患者的耐力增加逐漸加重,直到能耐受的較重的力量,為日后安裝假肢創造良好地條件。指導患者多食高蛋白、高維生素、富含營養及粗纖維食物,以增加機體抵抗力。由于骨肉瘤患者局部復發及轉移率較高,故在出院時應囑咐患者定期來門診復診,按時接受化療,并指導患者自我檢查,發現有肢體腫脹及疼痛應及時就醫。總之,隨著醫學水平的不斷提高,對骨肉瘤的研究亦不斷深入。近年來,經過綜合治療,骨肉瘤患者的2 a生存率不斷提高。因此,根據患者的病情,制定和實施合理的個體化護理計劃,有助于提高護理質量和治療效果,從而使患者延長生命,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李心天.醫學心理學[J]. 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8.328–329.
篇9
1、社區護理工作的特點
1.1職責范圍擴大社區護理的發展使得社區護理的場所由院內轉向院外,服務對象由疾病的人群服務轉向健康(家庭、社區)的人群,服務目標由疾病的康復轉向疾病的預防和健康的促進。這就要求社區護士不僅熟悉臨床護理技術,開展護理職責范圍內的專業服務,還應熟識政府衛生法令與規章制度,協助環境衛生團體做好衛生工作,對社區居民實施衛生教育;開展婦幼、老年人衛生工作,協助公共安全與傳染病管理,從事家庭訪視及居家護理等。因此社區護士是一種不同于傳統醫院科室封閉式的新型護理專業技術人員,工作對象、范疇、性質、責任要遠遠大于或遠遠高于傳統意義上的醫院護士。
1.2工作內容拓寬陳良英等在社區護士工作內容及任職資格的預測研究中,擬定社區護理工作內容四大方面,其中疾病護理31項,主要包括:慢性病護理,傳染病護理,精神疾病護理,臨終關懷,社區急救,常見病、多發病的評估及家庭護理。疾病預防13項,主要包括:兒童青少年常見疾病預防,傳染病、性病預防,婦科常見疾病預防,意外傷害。健康促進23項,主要包括:婦女健康促進,兒童青少年健康促進,老年人健康促進,心理及口腔衛生健康教育。社區康復7項,主要包括:殘疾人的康復訓練指導,安全管理,骨折、早期出院患者的家庭康復指導,家庭管理,人才管理,組織協調,信息管理。由于社區護理工作內容的拓寬使得社區護士不僅要在社區中心完成日常的治療護理工作,還要走出醫院,進入家庭,完成家庭訪視,家庭護理,健康指導等工作。
1.3工作能力要求提高齊玉梅等在社區護士能力及影響因素研究中,提出社區護理應具備的能力有:護理操作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社區急救能力、獨立解決問題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專科技能、預見能力、科研及管理能力。在2002年出臺的《社區護理管理的指導意見(試行)》中也指出社區護士應具備的基本條件之一:獨立從事家庭訪視或居家護理工作,具有在醫療機構從事臨床護理工作5年以上的工作經歷。
2、社區護士面臨的挑戰
2.1工作環境復雜 由于社區護士工作職責的擴大,使得社區護士從事護理工作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相對臨床護士的工作環境要復雜,加之人民群眾對醫療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在溝通不暢、協調不當的情況下更容易發生護患糾紛。特別是治療護理方面離開了醫院的特定環境,由于條件的限制或護士本身經驗的不足,難以及時有效的進行正確處理,或達不到病人及家屬的期望,而引起家屬和周圍群眾的不滿而遷怒于護士,給護士人身安全埋下隱患,特別是女性護士單獨開展工作時有遭遇傷害的可能。
2.2工作量大在大力發展社區護理衛生政策的指導下,社會賦予社區護士太多的歷史使命,其工作內容和工作量遠遠超過臨床護士,擔負著照顧者、健康教育者、健康咨詢者、健康協調者、康復訓練者、研究者等多元化角色。與醫院護士相比,其服務對象、服務職責和服務范疇均有進一步的拓展。這就要求社區護士不僅要具備相當的職業素質,還要有過硬的身體素質來適應繁忙的護理工作。特別是在開展社區衛生管理、健康宣教、健康促進、家庭護理等項目中,女護士由于先天生理條件的限制,不能很流暢的完成上述工作內容,這在無形中會增加她們的工作壓力。
2.3工作能力不足隨著社區護理的大力發展,對社區護士提出越來越高的能力要求。但由于我國社區護理起步較晚,在社區護理人才培養方面基本是一片空白,因此社區護士的能力并未得到提高。在齊玉梅等對社區護士能力評估結果顯示:社區護士基本具備基礎護理操作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社區急救能力(評分均≥6分),但欠缺獨立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專科技能、預見能力、科研及管理能力。能力的欠缺不僅與社區護理教育的滯后有關,更與社區護理工作人員自身條件受限有關。
3、男護士在迎接挑戰具備的優勢
3.1生理優勢社區護理工作環境的改變,使社區護士常常需要獨立完成家庭訪視和家庭護理,如果服務的對象是獨居男子,或是身體過度肥胖且又行動不便的,特別是夜間急診需要馬上處理的,身強力壯的男護士要比女護士更適合。一方面是男性的性別優勢,不會增加獨立工作中潛在的隱患;另一方面男性在擔負繁重體力勞動時具有生理和體力上的優勢,遇到突發事件時控制能力強、決策能力強,男性的穩重果敢能給人以充分的信任感。同時社區護理工作量的增加,要求社區護士要有強壯的體魄來應對繁忙的工作,而男護士精力充沛、耐力持久、體格強壯,再者男護士不存在懷孕、分娩問題,便于連續性管理,這些是女護士無法取代的。另外在完成院外衛生管理、健康宣教等各項工作時,需要懸掛標語、橫幅,搬動物品,男護士的身體優勢更顯突出。
篇10
神經纖維瘤病是一種少見的累及周圍和中樞神經系統遺傳性疾病,兒童和成人均可發生,其特征是皮膚色素沉著斑和多發性神經纖維瘤,其中Ⅰ型常累及骨骼,伴有較為嚴重的脊柱側凸,引起神經及心肺功能多方面的殘疾。該類病人身上往往有多個大小不等的皮膚咖啡斑,病人往往以脊柱側彎為首診,另外還有站立時軀干不對稱,胸廓塌陷等,嚴重者可影響到呼吸功能、心臟功能甚至脊柱畸形彎度特大者會產生截癱[1]。我科2011年上半年收治了1例神經纖維瘤并脊柱側凸患者,現報道如下:
1 病例介紹
患者,男性,15歲,因“發現脊柱側凸畸形2月余” 入院,入院檢查發現脊柱嚴重側凸畸形,胸段右側凸,腰段左側凸,兩側胸廓不對稱,右側肩胛部明顯高于左側,右側髂前上棘平面高于左側,背部可見多個大小不一的咖啡斑。胸腰段Cobb角約60度,腰段Cobb角約70度。入院完善相關檢查,沒有發現合并其他嚴重畸形,于2011年7月1日,在全麻醉下實施了后路脊柱側凸矯形植骨融合椎弓根系統內固定術,術后給予預防感染、改善微循環等治療。術后復查X光片,見側凸畸形已完全矯正,脊柱曲度顯著改善,內固定系統位置良好。目前患者情況良好,能自主翻身,無下肢麻木,四肢活動自如。復查凝血功能、D二聚體未見明顯異常,切口1/甲級愈合拆線,患者于2011年7月28日痊愈出院。
2 護理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脊柱側凸畸形使患者形象受損,使得他們感到自卑,但從內心又期盼通過矯形手術能改變或恢復到正常,對手術抱有較大的期望,但又恐懼手術的疼痛和風險。醫護人員首先以同情關心的語言問候,使患兒對醫護人員產生親切感和信任感。其次向家長說明手術有關知識,術后需要配合的注意事項,告訴病人麻醉師會在其無痛的狀態下進行手術,介紹這種病例成功事例,解除家長的擔憂。從而使他們奠定了積極配合治療、順利度過手術期的思想基礎。
2.1.2 術前檢查::血、尿、便常規,肝腎功能、電解質、出凝血時間等,脊柱全長過伸過曲片、脊柱左右側彎片、胸腰椎MRI、頸椎MRI、及全脊柱脊髓磁共振檢查,觀察有無脊髓神經結構異常等其他情況。術前1天遵醫囑做藥敏試驗,備血、洗澡、更衣、進行手術野皮膚消毒準備。
2.1.3 肺功能訓練:脊柱側凸患者心肺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術前指導病人練習深呼吸、吹氣球、學習胸腹式呼吸法、正確的咳嗽咳痰方法,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2.1.4 床上大小便的練習:術前3天訓練患者在床上進行大小便,以適應手術后長時間臥床的需要,減少術后尿潴留及便秘發生,并詳細講解術前訓練的必要性,布置良好的環境,使之能盡快適應。
2.1.5 飲食護理:飲食上指導進食高蛋白、高熱量,含豐富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加強營養以提高機體的抵抗力,更好地適應手術和術后康復。
2.2 術后護理
2.2.1 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及神志的變化:術后24-48小時內持續給予心電監測, 密切觀察血壓、心率、呼吸、血氧飽和度的變化,每15-30分鐘觀察并記錄一次, 病情平穩后每30-60分鐘觀察記錄1次,48小時內給予低流量吸氧1~2升/分, 麻醉清醒后鼓勵患者做深呼吸及咳嗽鍛煉,每天2次霧化吸入以助排痰,隨時保持呼吸道通暢。
2.2.2 術日管理:手術當日結束返回病房在搬運至床時,應保持脊柱水平位,避免脊柱屈曲、扭轉、搬動病人時,要相互配合、動作一致以免發生椎弓根、關節突骨折或其他意外。全麻未清醒病人去枕平臥6 h,頭偏向一側以便于預防全麻術后嘔吐。
2.2.3 翻身護理:術后病人一般盡量仰面平臥位,以利于后路手術切口壓迫止血,減少滲血。但對于發生硬脊膜損傷者,為防止腦脊液外漏,或瘦弱體質者,為防止內固定物壓傷皮膚,應給以俯臥位或側俯臥位。每1h~2h變化1次。翻身時雙手分別置于病人肩部和臀部,使整個脊柱保持一條直線,軸線滾動,然后墊軟枕,避免軀干扭轉。將雙下肢置于髖、膝關節稍屈位,雙下肢可自由活動。
2.2.4 切口及引流管的觀察護理:脊柱側彎矯形手術由于手術創面大、剝離深,因此滲血多,術后一般創口放置負壓引流管,應密切觀察引流液的色、量、性狀,定時擠捏引流管。引流液過少時,要及時檢查,排除血凝塊堵塞引流管或管道不暢。如引流管扭曲、受壓,會導致引流不暢或硬膜外血腫形成,壓迫脊髓。當發現術后引流液呈淡紅色、稀薄、或大量上清液,引流量多,引流速度快且病人伴有頭痛明顯癥狀時,則高度考慮有腦脊液漏。多因后縱韌帶與硬膜囊粘連嚴重,手術分離或切除后縱韌帶時不慎損傷硬膜囊,引起腦脊液漏所致[2],當引流量24h低于50ml,顏色呈淡血性時可拔除引流。
2.2.5 脊髓神經功能的觀察:由于術中牽拉、術后脊髓水腫、供血障礙、硬膜外血腫壓迫或周圍組織水腫壓迫,均可引起脊髓損傷。術后72h內應嚴密觀察雙下肢的感覺,股四頭肌的收縮鍛煉以及膝、踝、趾 關節的活動,并與術前比較對照,一旦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師處理。
2.2.6 胃腸道反應的觀察:由于手術牽拉及全麻所致,患者可能因腸麻痹常有惡心、嘔吐現象,所以術后需要禁食6h,術日當天及術后酌情靜脈滴注保護胃黏膜藥物,6h后先進清淡飲食,無腸道反應即可進食普通飲食。
2.2.7 飲食指導:術后3d內暫停進食易引起胃腸道脹氣的食品,如牛奶、豆漿、甜食、生冷食品等。應進食高蛋白、易消化流質或半流質飲食,保證足夠的熱量, 多吃蔬菜、水果、多飲水。保持二便通暢。如果術后3d未排便給予緩瀉劑,如開塞露、麻仁丸等,減少腹部脹氣。
2.2.8 壓瘡的預防:保持床單的清潔整齊,患者取平臥位,軸向翻身45°,每2h1次,翻身時注意勿粗暴,嚴禁軀干扭曲,以防斷棒或斷釘、骨折。
3 功能鍛煉
病人肢體功能的恢復必須通過自主鍛煉,任何治療都無法代替自主鍛煉[3],術后48h內鼓勵患者進行四肢肌肉鍛煉,48h后可在床上進行踢腿、直腿抬高訓練及腹肌收縮,1 周后開始進行腰背肌訓練,2周后可佩戴支具下床活動,逐步練習步行。剛開始時,由于脊柱矯形的關系,患者會感覺背部僵硬,并且由于重心的改變,會感覺身體不平衡,這些不適感覺將會隨著鍛煉次數的增加而逐漸減少[4]。囑患者不要放松勿過度緊張。
4 出院指導
出院前1 d指導患者佩戴支具3~6個月,除睡覺外,其他時間都應佩戴,保持正確的走路姿勢,加強營養飲食,勿負重行走。撿東西時,盡量保持腰背部平直,以下蹲彎曲膝部替代腰部。不作前屈動作,減少脊柱活動,預防內固定系統松脫。2年內限制任何脊柱不協調的劇烈的體育運動和做極度彎曲的運動和工作;繼續功能鍛煉。每3個月回院復查,不適隨診。
參考文獻
[1] 寧寧主編.骨科康復護理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170-179
[2] 張國香,周敏.50例頸椎前路手術病人術后護理及康復訓練[J]專科護理.2008.6(6A):1465
[3] 王亦璁.骨與關節損傷[M].第二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108
- 上一篇:目前信息安全存在的問題
- 下一篇:自然科學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