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技術與藝術范文

時間:2023-10-23 17:26: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建筑的技術與藝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建筑的技術與藝術

篇1

關鍵詞:建筑技術;建筑藝術;關系;協調

建筑技術包括了建筑設計施工過程中的施工工藝、新材料應用、結構設計等諸多方面的技術。建筑藝術通過美學使建筑本身傳遞出一種符合時代精神,表達設計立意,體現民族性特色等。建筑的發展史本身就是對建筑藝術以及建筑技術的探索,設計師一直在為兩者之間的協調關系進行摸索。其實建筑技術和建筑藝術是伴隨著建筑的產生而存在的,并且被人們感知和進一步發展運用的。

1.建筑技術與藝術的關系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建筑本身的需求也逐漸的提升到了更高的層次,對建筑的實用功能的進一步需求,更高、更大或更明亮等,促使建筑技術不斷發展。從而建筑本身需要的技術水平和蘊含的藝術水平都越來越高。大跨度建筑,超高層建筑等極致建筑類型的出現也促使建筑必須采用新的建筑材料和新的建筑技術,從而產生了更多的審美要求。人們對于建筑的實用功能的進一步需求,促使建筑技術不斷發展。

建筑往往因為一項新的建筑技術的運用,會產生不同凡響的藝術效果,受到大眾的歡迎。以羅馬建筑為例,券拱技術是羅馬建筑最大的特色,它改變了建筑的的形制、形式和風格,產生了獨特的藝術形式。正是出色的券拱結構技術才使羅馬無比宏偉壯麗的建筑有了實現的可能,使羅馬建筑那種空前大膽的創造精神有了物質的根據。

建筑師為了使建筑能達到某種藝術效果,往往會去尋求更先進的建筑技術。例如拜占庭建筑的代表作品是現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的 St Sophia 清真寺。它原來的名字是 StSophia 大教堂。這里曾經是東羅馬帝國的國家教堂,建于公元 6 世紀,關于它的歷史簡直可以寫一本書。首先要知道它最初的設計是廳堂式教堂上面加大穹頂,穹頂的重量通過 4 個帆拱傳遞到 4個大柱墩上,但是柱墩畢竟是分離的,不是萬神廟那樣的一圈厚墻,柱墩也不能造得太厚,否則中廳內部的空間就會受到影響,所以如何平衡穹頂施加的外推力是最大的問題。于是設計者在大穹頂的兩側加了兩個小一些的穹頂來分擔大穹頂的重量,再加帆拱、柱墩來撐住小穹頂,其結果就是現在這樣層巒疊嶂般的一番景象,建筑技術本身在這里已經具有了藝術性。由于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特別是新材料的不斷出現,過去受技術、受材料限制的設計,現在可以大顯身手了。但并不等于說,美侖美奐、想象奇特的設計,就與科學技術無關了,恰恰相反,愈是精妙的、藝術含量高的設計,其科學技術的要求,也就愈高,兩者相互促進,不斷發展。

2.建筑技術與藝術關系的協調發展

2.1 深化建筑藝術,提升建筑技術

社會各個層面的發展包括社會風氣、人們觀念都對建筑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比如,我國唐朝時期,其經濟,文化發展到了一定的高度。從而對建筑本身的影響也相當深遠,建筑風格更加多樣,不單單體現在其宮城范圍內規劃格局的龐大氣勢,也同時體現在了普通街巷等民居建筑的考究和實用性上,總體而言,唐朝的建筑已不再是單一的滿足人類生存需要,這個最基本的出發點進行營造,而是在滿足建筑功能的基礎上更多的對社會文化內涵的一種體現。唐朝的都城長安,從規劃到設計,功能區分明確,它的規劃布局對后世建筑規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現存的唐代建筑例如:山西南禪寺大殿、佛光寺大殿等依然在中國當代建筑文化中處于極其重要的位置。

而隨著現代社會經濟蓬勃發展,文化領域的百花齊放,人們對建筑的本身藝術形式也更加關注,國家大劇院、奧林匹克公園的國際競標,以及大家對中標方案的看法,都體現了人們對建筑藝術本身的關注度已經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從而也促進了建筑技術的不斷創新。幾年前安藤忠雄所向世人展示出的詩一般的清水混凝土建筑形式,其建筑材料本身的平滑自然,色澤均勻,使得看慣了凌亂、毫無秩序感的建筑形式的世人感到了一絲心理上的安寧與慰藉,而設計師對這種建筑材料和工藝技術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進行了深入的探索。使得施工難度、設計難度都較大的一次澆注成型的混凝土技術越加成熟。建筑技術與藝術的結合的更加緊密。

2.2加強建筑技術,推進建筑藝術

建筑藝術和建筑技術本身就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沒有技術的保障,就根本談不上建筑藝術形式的發展,從建筑發展至今,人類用石頭,木材進行簡單的生存需要式的建筑建構,到了羅馬人用石材,混凝土等材料來砌筑更大跨度,更大空間的建筑建構,以及我國明清時期斗拱,木構建筑體系的完善成就了氣勢恢宏的明清三大殿等。這些例子都從各個角度來闡述了建筑技術對于建筑藝術的推動作用。

2.3 實現生態可持續的技術觀和藝術觀

沒有一個時代的建筑可以對它所處時代的科學技術和藝術水平的最新成就視而不見。技術和藝術是人類文明的一部分,反技術、反藝術如同向建筑以及文化本身宣戰,是無法立足的。例如在20世紀初的現代主義運動中,四位現代主義大師在建筑技術,建筑形式都采用了與時俱進的處理方式,最終帶領了一批又一批的現代建筑師在現代主義建筑道路上越走越遠。處于當代社會中的建筑師應該更加的關注建筑藝術,建筑形式對于現在社會中人們的生態可持續性。從而應該避免建筑本身形式對于人們心理,生理上的消極影響,例如:大面積的玻璃幕墻亦或是追求建筑形體而產生的各種暗房間等,都是一種對建筑技術的錯誤應用,技術是造福人類的潛在能源,它們實實在在存在著,錯就錯在它的應用方式。高技術不是其本身的目的,它是實現社會目標和更加廣泛性的可能性的一種手段。對于人的存在而言,建筑藝術的進步,就絕不僅僅指物質上的豐裕和改善,而首先是看這種變化是否朝著有利于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動的方向發展。20 世紀90 年代以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可以說正是與這種思考有關。生態和可持續建筑的出現也是對這一觀念的回應。生態可持續的技術觀要求把技術不再作為“自然之挑戰者和世界之締造者”的鐵碗手段,而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現實與未來之間的建設性的和人性化的手段。

3.結語

建筑藝術和建筑技術是無法進行割裂的整體,我們永遠無法單獨的發展一項而忽略另一項,我們必須科學的面對建筑技術與建筑藝術的矛盾,既不能不切實際地盲目追求建筑藝術而忽略了建筑技術水平,更不能因當前技術水平使藝術創作受到限制。同時作為當代建筑師,我們也應該更加注意哪些一味注重技術形式,藝術形式而忽略最根本的,最初的出發點:建筑的功能性。使得建筑技術,建筑形式藝術為人類的需求而不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玉惠. 力與美建筑技術與藝術的統一[J]. 建筑. 2011(10)

篇2

1生態建筑技術的“高與低”

根據生態技術的含量、類型、產生的來源等,人們把生態建筑大致劃分為“低技術生態建筑”、“適宜技術生態建筑”和“高技術生態建筑”三種類型。所謂“低技術生態建筑”脫胎于原始的地域性建筑,在當代地方主義建筑創作中被借鑒和升華,指那些能在技術水平上因地制宜,注意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地方資源,巧妙而合理地利用本地傳統技術進行建造,其建筑形式幾乎完全由當地的氣候特點、地理狀況、地域風俗等決定,從而取得良好的生態效果的建筑。而“高技術生態建筑”是在設計中積極地運用當代最新的建筑技術、建筑材料,來提高建筑的能源使用效率,營造舒適宜人的建筑使用環境,以便更有效地改善或保護生態環境。“適宜技術生態建筑”是從當地的氣候條件出發,尊重環境,在總體布局、空間組織、形體處理、細部設計等各個環節采取適合的設計理念和技術,提高建筑對能源和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的耗費,保護生態環境;同時有選擇地借鑒當地建筑文化傳統和技術,使建筑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實現技術的人文提升。國內外成功的生態建筑實踐,無論其屬于哪一類型,都是在技術與藝術的結合上匠心獨運,超越節約能源的技術層面,巧妙地將技術原型轉譯為形態語言,從而賦予建筑地域性特征和文化內涵。

1當代生態建筑技術的藝術表達

2.1仿生設計———以結構技術模擬自然界生物的生長形態自然界的生命體所具備的適應各類環境的機能和特征對建筑師具有很大的啟迪作用,如可在高熱環境中提供舒適條件的非洲白蟻窩,高效利用材料的蜘蛛網,輕質高強的蜂窩等。建筑師們從自然界中吸取靈感進行創新,同時也是為了創造與自然生態環境相協調的新的建筑形式,保持生態平衡。西班牙的建筑師兼結構工程師圣地亞哥•卡拉特拉瓦是這方面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往往是通過結構的解析來創造建筑的造型,使人聯想到自然界動物和生物的形態。如其設計的密爾沃基美術館(圖1),該建筑位于該城市的主要景觀大道的軸線上,背面臨海,卡拉特拉瓦在低矮的建筑上設計了一個宏大的主體———一個向上翹起的圓形穹頂,這個穹頂是由兩個“鳥翼”組成,“鳥翼”的每側是懸挑的72根8m到32m的金屬肋,形成夸張而又輕巧的拋物線弓狀結構,“鳥翼”可以以不同速度升降,當“鳥翼”完全閉合的時候還可以像百葉窗一樣起到遮陽的作用。整個建筑就像一只在海邊展翅欲飛的白色大鳥,其結構技術與造型的完美結合堪稱當代建筑的經典。

2.2隱喻地域文化———以構造技術表現傳統美感和地方情調地域文化從廣義上講是指一定地域范圍內人們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如果說資源、能源、環境是生態建筑在物質層次的研究對象,那么地域文化則是生態建筑在精神層次的探討。技術與文化具有同生共進的關系,它可以從物質層面表達地域文化特征。例如皮亞諾設計的Tjibaou文化藝術中心(圖2),從當地的棚屋受到啟發,進而提煉出其中的精華所在———木肋結構。用木材與不銹鋼組合的木肋結構高挑著向上收束,其造型上與原始棚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每個“棚屋”開放性的外殼將來自海上的風傳遞到室內,氣流通過天窗百葉的開合進行機械控制,從而改善室內的風環境。如此,風壓通風的技術與傳統構筑思想結合轉譯成了地域特征鮮明的現代建筑形態。技術還可以從精神層面表達地域文化特征。讓•努維爾設計的巴黎現代阿拉伯研究中心中最引人注目之處就是南立面的玻璃窗(圖3)。努維爾在窗戶上安裝了一種類似于相機快門結構的精密機械裝置,并可以由計算機控制采光量。大大小小的采光口組成了一幅絕妙的阿拉伯風格的圖案。在這里,現代高科技的精華與古老的阿拉伯文化要素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富有創造性地用現代技術表達了傳統文化的內涵。

2.3設備建筑化———以技術細節呼應環境文脈生態建筑,特別是高技術生態建筑往往因采用大量新技術而必須協調建筑設備(如太陽能電池板、通風塔等)與建筑構件(外墻、門窗、屋頂等)之間的矛盾。建筑師往往采用設備建筑化的策略,使二者融為一體,結合周邊環境文脈,創造出新的建筑形式。例如在賽維利亞博覽會英國館設計中尼古拉斯•格雷姆肖從西班牙高溫日曬的氣候環境特點出發,在建筑頂部設置了遮陽構件,其風帆和桅桿的形式呼應了西班牙的航海文化。英國高技派建筑大師邁克爾•霍普金斯設計的新議會大廈創造性地將古典風格、先進技術和大量高技術新材料相結合,特別是屋頂的風塔設計更是別出心裁,獨具匠心。由于新議會大廈與老國會大廈相鄰,建筑外立面的石材被處理成隨高度的上升而變窄的很深的垂直紋理,再配以青銅材質的窗框,與老議會大廈相得益彰。大廈取消了傳統的空調設備,采用自然通風來降溫。自然通風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14個結構精巧的風塔,從藝術上繼承了維多利亞時代工業建筑的煙囪,屋頂巨大上升的工業煙囪與低能耗的通風策略有機結合,在保存古老街區風貌的同時,也為環境增添了時代的活力(圖4)。

2.4表皮技術的創新———以水體、綠化技術表現獨特建筑外觀建筑表皮是建筑的護體,是劃分內外環境的界面。從生態眼光看,建筑的表皮是內部空間與外界環境能量交換的媒介,應當是能對氣候進行過濾的、積極適應氣候變化的類生命體。近年來,太陽能光電板技術、雙層玻璃結構等高技術化表皮都已得到較廣泛的應用。此外日光反射材料、光控遮陽構件及各種新奇的控制陽光和熱量進入的外墻做法,不但有效地起到節能功效,而且還增添了建筑外觀的魅力,給人以強烈的“科技感”。上文提到的塞維利亞博覽會英國館(圖5)在幕墻設計上獨辟蹊徑,將東立面設計成流淌的水幕墻,水流沿著墻面落入地面的水池之中,形成一道清涼的屏障。從功能上來說,流水幕墻在炎熱的夏季能很好地降低圍護結構的熱輻射,而在美學效果上,晶瑩剔透的玻璃上淌過清新的流水,當人們行走其中時,宛如漫游幻境,清爽愜意,技術美再一次和藝術美和諧地統一在一起。而T.R.哈姆扎&楊經文建筑師事務所在新加坡啟匯城Solaris大樓項目中,設計了一條1.5公里長的生態景觀線,沿地面圍繞建筑盤旋上升一直到屋頂花園,不但將建筑與周邊一北公園連接成有機的整體,也創造了別具一格、綠意盎然的建筑立面造型。

3結語

篇3

關鍵詞:建筑設計;環境藝術;環境保護;生態環境;生態建筑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2306-1499(2014)07-0165-01

1. 建筑設計概述

建筑設計是一門極其復雜的設計工作,在建筑設計工作中必須要對環境、氣候、地形、地勢、人文、技術等方面進行分析,同時建筑設計還涉及到給排水、電氣、消防、煤氣、供暖、聲學、光學、園林綠化等多方面知識。這就要求建筑設計師們在設計工作開展之前,必須要進行充分的準備,收集與建筑設計相關的資料,分析建筑功能等。

隨著建筑行業的發展,建筑設計工作與建筑施工的界限越來越明顯。在古代,建筑設計工作一般都是建筑施工團隊承擔,施工團隊根據主人的需求,然后結合自身的建設經驗,增加一些創新,完成建筑的設計和建造。時至今日,建筑設計工作越來越受到建筑行業的重視,建筑設計工作也由專門的設計單位承擔,建筑設計的質量也越來越高。

在建筑設計中,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是最難處理的問題,也是一直困擾著建筑設計師的難題。如何做到人與環境的和諧相處,這是建筑設計師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建筑設計是解決建筑室內空間的使用以及美觀的要求,同時在建筑的外部形態上體現出一定的風格特征,使建筑物與周圍的環境協調發展。

2. 建筑設計中的生態環境藝術

建筑設計工作除了要設計出建筑物本身的優美形態以外,還要確保所設計的配套設施、生態綠地系統能夠保持城市生態環境的平衡,改善城市的面貌,使城市變得更加美麗。其中,綠化設計是建筑設計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只有做好綠化設計的工作,才能創造出舒適、優美、健康的居住環境,才能滿足人們生活的需要,才能保護好城市的生態。同時,在確保建筑具有環保性能的基礎上,還要設計出建筑的藝術美,將環保與藝術結合起來。由此可見,建筑設計中的生態環境藝術是建筑設計師必須要仔細考慮的問題,建筑設計師在設計建筑作品的過程中必須要牢固樹立起保護城市環境的觀念。

3. 環境保護觀念下的建筑設計思路

3.1 保護自然和利用自然

建筑活動是人類改造自然環境的過程,在建筑活動的過程中會消耗很多物質和能量,會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造成一定的影響。如果在建筑活動中,沒有保護好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就會導致自然環境的惡化,進而影響到人類的生活。因此,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設計思路必須要從保護自然環境,改善環境質量,合理利用資源等層面出發,減少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破壞,在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保護好自然環境。

3.2 利用可再生資源

建筑物的整個壽命過程都在消耗著自然資源,然而自然資源存在著循環性和有限性的特點。有些資源是可再生資源,比如水資源、生物資源、氣候資源等,但是更多的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用一點少一點,比如礦產資源、石油、天然氣等。建筑設計師在充分考慮建筑作品與環境關系的基礎上,還要合理設計建筑物在壽命過程中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充分利用可再生資源,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以此降低建筑活動對生態系統造成的壓力和影響。

3.3 生態建筑的設計理念

生態建筑的設計理念,強調的是人與環境的和諧關系,強調建筑與環境的有機結合。人類在創建居住小環境的同時,必須要處理好自然要素與建筑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必須要將保護環境、保護生態系統放在設計工作的首位。生態建筑對科學技術的要求很高,是一項綜合性特別強的系統工程,要求最大限度的回歸自然。不論在使用何種建筑技術,都必須達到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的。

4. 建筑設計與環境藝術的關系

建筑是自然環境的一部分,理應順從自然環境的發展規律。建筑物的不可移動性決定了它必須要在服從環境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布局,才能保證建筑物的穩定性。綠化是營造建筑外部空間環境必不可少的工作,綠化工作所使用的綠色植物具有鮮明的季節性變化特點,能夠增加建筑外部空間的美感。同時,綠色植物容易修剪,可以營造出綠化空間的不同形象。自然植物不同的生長環境,以及民族文化喜好的差異,使得不同地區的自然植物景觀呈現出很大的差異。建筑與周邊環境的結合情況,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和諧與否的表現。優秀的建筑物不僅能夠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同時造就了豐富多彩的地域景觀。

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越來越簡單,這使得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和審美取向漸趨同化。建筑風格也是如此,很多城市建筑物的風格雷同,顯得毫無新鮮感。建筑作為城市形象的主要組成部分,不同風格的建筑物能夠造就城市獨特的藝術形象。從美學角度來講,在營造建筑藝術性的時候,必須要對周邊環境進行深度剖析,使建筑融于周邊環境,用周邊環境襯托出建筑的藝術美。建筑設計工作會受到城市的規劃布局以及周邊建筑物的影響。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建筑設計師設計新建筑的整體輪廓時,必須要做到與已有建筑相呼應,色彩處理要與環境的格調相協調。在建筑的外觀上,給人的感覺要舒適,降低建筑對人們的壓迫感。

篇4

關鍵詞:建筑設計環境藝術設計關系理論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 A

一、建筑設計

人是環境的人,環境是人的環境,人是影響環境發展和變化的核心,是當前社會發展過程中影響著環境正常有序發展的主要因素。人和環境的交互作用主宰了設計的全過程,這就使得建筑設計的過程中要以人為中心,環境為基礎進行分析與探討,利用各個實際方式和實際情況進行綜合統一的環境設計過程和手段。其實人在空間之中,人和環境的交互作用表現為刺激和效應,環境的各種變化方式和變化模式說白了都是為了滿足人的需求,人是當前社會發展的中心點,更是在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過程中指導其進步的關鍵手段。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反映為人在刺激后的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和活動空間狀態的推移,是將人和環境而這之間的關系綜合應用和探討的過程。建筑設計是解決室內空間的使用、美觀的要求,在外部的設計中結構和風格的設計也需要表現出當地人民的審美觀念和生活習俗,在具有一定特性風格的前提下與周圍環境和各種文化底蘊協調統一發展與既不,這樣的設計模式和設計方法才能夠保證建筑工程在施工之后體現出其獨特的設計風格和表現形式。

通常所說的建筑設計,是在建筑學的范圍內進行設計,主要是為了設計建筑物在構造的過程中各種構造形式和結構,包括建筑物內部各種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間的合理安排,建筑物與周圍各種因素的協調和搭配,內部和外表的藝術效果,各個細部的構造方式,在建筑結構的設計中需要采用相應的設備進行分析和探討,利用各種設備手段提高其整體性和協調性。其最終目的是使建筑物做到適用、經濟、堅固、美觀。在當前建筑設計的過程中,環境的影響和指導因素是不可忽視的過程,是利用相關的技術手段和措施進行分析和完善的。一直以來,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實體,被看做是塑造過程中的目標,然而在設計的過程中各種設計方案和設計手段的利用是當前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主要影響因素。建筑設計工作的核心,就是要尋找解決上述各種矛盾的最佳方案。通過多年的設計經驗與總結,在當前建筑設計的過程中逐步總結出一套系統化的設計理論與設計方法。

設計者在動手設計之前,首先要了解并掌握各種有關的外部條件和客觀情況:自然條件,包括地形、氣候、地質、自然環境等;城市規劃對建筑物的要求,包括用地范圍的建筑紅線、建筑物高度和密度的控制等,城市的人為環境,包括交通、供水、排水、供電、供燃氣、通信等各種條件和情況;使用者對擬建建筑物的要求,特別是對建筑物所應具備的各項使用內容的要求;對工程經濟估算依據和所能提供的資金、材料施工技術和裝備等;以及可能影響工程的其他客觀因素,這個階段為設計的前期準備階段。在搜集資料階段,設計者也常協助建設者做一些應由咨詢單位做的工作,諸如確定計劃任務書,進行一些可行性研究,提出地形測量和工程勘察的要求,以及落實某些建設條件等。

二、環境藝術設計

環境藝術設計作為一門關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體和空間來為人創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適的環境的科學和藝術的新興專業,在帶給人們舒適、適用、美觀的同時,目標不再是單一的建筑環境,而是綜合的文化生態環境系統。針對目前環境設計與環境生態學在發展結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環境設計師需要在思想中樹立環境生態的觀念,在對系統的環境設計中,培養與生態環境相統一的審美體驗,做到美學與生態相得益彰。當代及未來的環境藝術設計是生態可持續的環境藝術設計,倡導人們以生態審美意識去運用科學技術,創造融自然美、精神美和技術美為一體的環境,從而為促進人與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發揮積極的指導作用。建筑設計中除了建筑本身優美動人的造型外,其配套設施也是衡量生態環境的重要指標,城市綠地系統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礎設施,在保持城市生態平衡、改善城市面貌方面,具有其他設施不可替代的功效。是我們創造生態環境的一個必不可少的依托條件。只有搞好城市綠化,創造優美、清新、健康、舒適的人居環境才能更好的滿足人民生活的需要。目前全球環保人士呼吁保護好我們的家園,地球是我們唯一家。作為設計師尤其是建筑設計師,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創造宜人的生活空間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

三、建筑設計和藝術設計間的關系

1、 建筑設計和環境藝術設計的關系

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使其對于現代建筑的功能及美觀也逐漸的有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設計模式已經逐漸不能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基于現代人對建筑環境的高要求,現代建筑在設計時還要充分的對建筑所處的環境進行考慮,使其和周圍的環境進行充分的結合。而且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一個城市的標志,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這個城市的經濟水平及文化水平,在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的今天,環境保護工作已經成為我國的重要工作。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屬于環境的一部分,因此建筑美必須要滿足周圍環境的需求,建筑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對象,常常需要憑借環境的作用來體現其外形的美觀,但是建筑的實用價值則是其最重要的特點,而且建筑的實用價值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人們對其美觀的判斷,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建筑實用性的要求逐漸的呈現出一種趨同性,但是通過與建筑環境的和諧相處則往往能給人們帶來不一樣的視覺享受。

2、建筑設計和陳設藝術的關系

陳設藝術是包含在空間范圍內的,但是如果建筑空間內缺乏合理的陳設,空間也就沒有什么意義了。將建筑設計和陳設藝術進行有效地結合對實現建設使用性及美觀性等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對建筑進行陳設設計時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對具有實用價值的物品的設計,其包含了對陳設品的設計、挑選等各個方面, 比如對燈具的選擇和設計、地毯的選擇設計等等;二是對具有觀賞價值的物品的設計,像是對繪畫、雕像、字畫等的設計選擇等。

在設計時要注意和實際的空間進行結合,給用戶提供相應的舒適感,同時也可以適當地通過運用燈光來突出發計效果。在實際的陳設藝術運用中,要確保墻體和畫面的色差等較為柔和,避免出現過大的反差現象,合理的選擇畫面的大小,從而提高用戶的舒適度。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更傾向于簡約的建筑風格,簡裝修高陳設的理念逐漸成為現代人的主流理念,通過對燈光、形體、顏色等的結合,有效地滿足現代人的需求。伴隨著文化的發展及人們思想的進步,人們對于建筑設計、裝修等有了新的認識,通過富麗堂皇的裝飾來體現自己的現象越來越少,人們更加趨向于簡約的裝修風格,而且這種裝修風格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資金投入。陳設藝術,就是通過對室內空間中陳設品的設計來滿足業主的需求,體現用戶的生活品質,提高建筑的美感。因此,將建筑設計和陳設藝術設計有效的結合起來,能有效的提高建筑的美觀性和舒適性,更能滿足現代人對建筑的需求。

3、與生態環境的關系

生態地理環境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相關的無機環境共同組成的功能系統。在特定的生態系統演變過程中,當其發展到一定穩定階段時,從而保持了生態環境的穩定和平衡。是創造生態環境的一個必不可少的依托條件。在生態危機日益嚴重,作為走在社會前沿的建筑業,對生態環境的創造更是有著不容忽視作用。城市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而建筑是一個城市的靈魂,一個有著高貴靈魂的城市,必然有高貴的建筑。在建筑設計中,其實建筑僅僅是環境的一個部分,建筑美從整體上說是服從于周圍環境的。“建筑”作為穩定的不可移動的具體形象,總是要借助于周圍環境恰當而和諧的布局才能獲得完美的造型表現。綠色植物的季節性變化和易修剪的特點使其在營造建筑外部空間環境中成為必不少的要素之一。

結束語 :城市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而一個城市的靈魂則是建筑,一個有著高貴靈魂的城市,必然有高貴的建筑。衡量高貴建筑的一個重要標尺就是建筑以外的配套設施和環境藝術的塑造。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建筑設計 藝術文化 滲透 圖案

建筑是技術科學與藝術的統一體。建筑藝術是人們創造建筑物的一種特殊樣式。一切建筑物都體現社會和藝術的物質文化的統一性,也有審美的特質。在人類發展史上,從原始社會居住的半坡建筑直至目前的智能建筑公寓;從埃及金字塔到我國的萬里長城;從遠古時代的茅屋草房到目前的城市高樓大廈,都時刻體現著人類歷史文明和發展進步。而在這漫長的歲月之中,建筑物的創新與改革標志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與創新,同時也體現著人類生活水平的不斷進步和提高。

一、藝術文化與建筑設計背景

在過去幾千年的人類發展史上,人類不僅創造出大量的建筑奇跡,而且這些建筑物之中還反映出人類生產和發展中的生活行為習慣,同時也體現了人類智慧結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反應,對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藝術和設計品位完整的展現。如埃及金字塔、中國萬里長城、巴比倫空中花園、法國埃菲爾鐵塔等都體現出人類的創造性和社會發展標志。也如同古希臘的神廟、中國古代宮殿、新時代的高樓大廈和優雅別墅,這些建筑形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地域按照人們生活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各種不同類型和結構的建筑形式。究其本源,這些建筑物結構形式除了受到科學技術水平的影響以外,還受到藝術文化和設計文化的影響和制約。

藝術文化與建筑設計的滲透可以說是建筑行業發展的關鍵,而這是密不可分的,其在建筑的發展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因為人類在生產和生活中通過將建筑各個時期的文化藝術設計通過建筑進行傳承和應用,使得其在體現中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建筑設計與文化藝術的是滲透方式、過程和關系也成為目前人們研究建筑文明發展的主要基礎。

二、建筑設計與藝術文化的內涵

1、簡述設計的內涵

早在19世紀前,英國百科全書就對設計一詞進行了的解釋,在其對設計概念的解釋中提出設計與圖案可以相提并論,都具有著較重的裝飾意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德國將設計歸納總結為某些課程的名稱,對其設計的內涵構造還并不是很明顯,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設計的應用逐步增加,使用范圍也不斷擴大,使得設計迅速占領了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成為社會發展的主流詞匯之一。在這種情景之下,設計不僅要體現其藝術價值,同時還要對科學、經濟和實用性價值進行嚴格的分析,在這構成了以藝術、科學和經濟為一體的設計理念和結構形式,使得其體現了巨大的實用價值為基礎,為各個產品的創新提供發展基礎和依據。

2、藝術文化內涵

通常可以從三個層面來認識。 第一是從精神層面,把藝術看作是文化的一個領域或文化價值的一種形態,把它與宗教、哲學、倫理等并列。第二是從活動過程的層面來認識藝術,認為藝術就是藝術家的自我表現、創造活動,或對現實的模仿活動。第三是從活動結果層面,認為藝術就是藝術品,強調藝術的客觀存在。

一般認為,藝術是人們把握現實世界的一種方式,藝術活動是人們以直覺的、整體的方式把握客觀對象,并在此基礎上以象征性符號形式創造某種藝術形象的精神性實踐活動。它最終以藝術品的形式出現,這種藝術品既有藝術家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反映,也有藝術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價值觀等主體性因素,它是一種精神產品。

藝術與其它意識形態的區別在于它的審美價值,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藝術家通過藝術創作來表現和傳達自己的審美感受和審美理想,欣賞者通過藝術欣賞來獲得美感,并滿足自己的審美需要。除審美價值外,藝術還具有其它社會功能,如認識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娛樂功能等。其中藝術的社會功能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而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歷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學的認識功能。藝術的教育功能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潛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態度、價值觀念等的深刻變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藝術的娛樂觀念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而滿足審美需要,獲得精神享受和審美愉悅,它不同于生理。

三、建筑設計與藝術文化滲透的關系

藝術文化在建筑工程設計中其主要價值體現在文化與物質之間的關系之中,可以說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之中,文化與物質緊密相關,其繼承了傳統結構設計模式的同時要以目前人們生活需求的物質文化緊密相連,在以文化物質水平為基礎進行控制與完善。

1、早期關系分析

建筑設計是依仗文化現象,其在發展和應用的過程中各種變化規律都反映著當前時代物質生產和科學水平的發展和應用狀況,同時也體現著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和措施。譬如在原始社會時期,由于人們生活水平不高,各種物質生活要求較低,因此在建筑藝術設計的過程中通常都是注重建筑物的居住性能,在設計的過程中大多都是以實用為主要依據,很少去關注審美功能的發展要求,因此在設計之中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和缺陷。

2、工業革命勝利之后

在工業革命勝利之后,生產力得到迅速發展,生產關系逐步改善,大規模的生產創造了繁榮的經濟,使得人們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就促使人們在生活中對其環節要求不斷更新和創新,在建筑工程的設計中人們不斷的試圖建立一種新的設計體制和方式,為人們的審美要求和建筑物功能的有效發揮提供基礎依據。

3、新時代的建筑設計與文化藝術之間的關系

在新世紀以來,信息技術和科學技術得到飛躍發展,以現代建筑工程體系為依據的建筑模式和方法得到迅速的發展流程,這就為建筑工程設計理念和體系的更新改變提供了基礎與平臺,在設計中通過改變傳統美學概念,以智能化技術要求和手段對目前建筑設計提供了良好基礎依據。建筑師在設計中應充分預見到建筑可能根據用戶的不同要求而改造,采取適應性改變、靈活性設計等策略,提高建筑的使用壽命和使用效益,以提高整體資源利用率,減少壽命周期的能源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例如,設計兩所住宅建筑,在材料和工藝都相同的情況下,設計者采用不同戶型的話,一種自適應性又差,可能在巧年后無法滿足使用功能,無法改造只有拆除重建,而另一所由于可以靈活變換戶型而得到更長時間的使用,相比之下,在相同的時間內,后者生命周期中耗費的資源和產生的污染比前者要少很多。

四、結束語

通過上述闡述表明,在如今的建筑工程項目中,最好建筑設計與藝術文化設計滲透工作必須明確兩種工作的發展方向,對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要進行取精去糟的處理,使得建筑設計與文化藝術能夠融入到目前設計界之中。■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民俗風俗;現代建筑藝術設計;穩定性;民族性;文化性

1 中華建筑具有豐富多彩的文化背景

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建筑具有不同的特點,建筑是表現人們精神文化的主要產物。隨著時代的發展,建筑藝術表現的風格也不斷的發展,建筑藝術可以體現出某個時期一個國家、地區、民族的社會發展水平,建筑藝術也可以說是人類社會生活水平、模式、情趣的寫真照,建筑能綜合的反映出當時社會的藝術特色、設計水平以及技術的發展情況[1]。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的發展都為中國文化填充了別樣的色彩,歷史悠久的文化傳承有壯族的陶瓷文化、苗族的圖騰文化、四川的山區文化等,每個地區的文化都能體現出我國各民族通過自身的努力和智慧打造屬于自己地區的文化特質。

2 民族的民俗風俗習慣的表現形式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國,在各民族乃至各地區之間的民族風俗都有著很大的差別,在自然條件和社會因素的影響下,各民族之間的民族特點有著鮮明的對比,但是,眾多不同的民族特點又有著共同的民族形式,如,民俗風俗的穩定性、民族性、敏感性、地域性、社會性、群眾性、文化性、歷史性等[2]。

2.1 穩定性

民俗風俗是一個民族的習慣,同時也是民族歷史留下來的文化產物,很難改變這種習慣,而且民俗風俗具有一定的歷史根源、社會根源以及自然根源,文化的源遠流長是很難被磨滅的。因此,只要民族以及形成民俗風俗習慣的歷史根源、社會根源以及自然根源繼續存在,那么各民族的民俗風俗習慣也會在這個社會中存在。而且,一旦民俗風俗形成,就會跟隨著歷史的根源繼續流行下去,民俗風俗的形成是建立在民族共同情感的基礎上,社會在發展,時代在變遷,但是,人們的這種民俗風俗的習慣卻是一成不變的,已經深深的定格到民族群眾的心理,具有一定的穩定性。

2.2 民族性

民俗風俗的形式,是對該民族的生活生產方式的一種刻畫形式,同時也體現出民族的信仰,反映出民族的群眾心理素質、感情境界,是民族發展歷史以及文化的一種傳統理念,充分體現出各民族的不同民族性質[3]。

2.3 敏感性

各民族的民俗風俗習慣的表現方式也各有差別,有的表現在生活上,有的表現在政治上,也有的表現在社會上等,民俗風俗習慣的表現方式也是一個民族較為敏感的方向,因此,要學會尊重各民族的民俗風俗的習慣。

2.4 地域性

我國地域遼闊,地域之間的地理變化有著很大的差異,同時,我國還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這個地理變化較大的自然環境下,各民族間居住地區的氣候、地理條件、自然條件以及經濟情況都是有著很大的差異,而且,也有很多民族雖然同屬于一個民族,但是由于地域環境的差異,其民俗風俗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就比如我國最大的民族“漢族”,漢族生活的地區較多,而且每個地區的地理條件和經濟狀況也各有差別。因此,民族的民俗風俗根據地域性形成的差別主要分為不同民族之間的民俗風俗差異和同一民族不同地區的民族風俗差異。

2.5 社會性和群眾性

民族的民俗風俗是民族群眾的共同感情,同時也是代代相傳的一種習慣,已經深入到民族群眾的日常生活、工作中,以及各個行業的生產和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已經滲入民族群眾的心理。因此,民俗風俗具有共同的社會性和群眾性。

2.6 文化性

民俗風俗是民族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體現出民族文化的道德價值觀,并且是經過該民族很長時間積累下的精神財富,民俗風俗深入到民族的各個行業,如餐飲、教學、建筑、婚禮、節日、服裝等,尤其是建筑藝術設計上表現的更為突出。

2.7 歷史性

民俗風俗是歷史文化的一種表現,從很多方面都能反映出民族的歷史傳統觀念以及文化,尤其是在很多民族的節日是古代傳承下來的。如,傣族的潑水節、彝族的火把節、回族的開齋節、苗族的龍船節等。

3 民俗風俗與建筑藝術設計的結合

各民族的民俗風俗不是不勞而獲的,是經過各民族人民在生活中用勞動獲得的成果,形成的民俗風俗在傳統文化中具有深刻的涵義,因此,民族的民俗風俗的傳承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國要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做出努力,保留住正在淡化的優秀的民俗風俗,將它們繼續傳承下去。各個民族乃至各個地區之間的民俗風俗習慣是反映出各個人群的生活、愛好、飲食等習慣。在歷史的長河中,可以看到有很多的建筑設計以及一些其他方向的優秀傳統設計和相關的歷史文化都反映出當地民族的風土人情,同時還對創造適用地區性可持續發展的策略以及維持大自然的生態平衡等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另外,民俗風俗對民族的凝聚力和社會的發展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能促進社會的穩定發展以及和諧發展,這是民族的一種習慣,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

民族風俗不僅是一種民族文化、民族凝聚力、民族發展的表現,還能將這種民俗風俗應用到實際的設計中,充分體現出民族文化和民族藝術的品味,而且通過實用功能還能將民族文化用自己的表述形象流傳下去,尤其是在建筑藝術設計上表現的更為突出。將民俗風俗與建筑藝術設計有機的結合,可以在建筑藝術設計中充分體現出民族風俗的特點,充分反映出當地民族文化的特點,雖然我國經濟在不斷的發展,建筑藝術設計也不斷在提高,但是,不管社會如何的發展,建筑設計提高到什么程度,在任何地區的建筑設計都要體現出當地文化,要求建筑藝術設計必須本土化的特征,這是當今社會建筑發展的必然趨勢。

民俗風俗傳承具有人性化的特征,各民族的民俗風俗造就了中華民族文化,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下去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對于現代的建筑藝術設計者來說,既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特征,又需要用自己的建筑藝術設計將民俗風俗文化繼續傳承下去,并且要不斷的發揚優秀的民俗風俗,在文化傳承的過程中,將具有民俗風俗內涵的建筑藝術作品呈現出來,有助于建筑設計工作的良好進行和建筑設計行業的良好發展。

4 民俗風俗與現代建筑藝術設計結合的意義

作為世界三大建筑藝術體系之一的中國傳統建筑藝術為中華民族建造了一座又一座優秀的具有民俗風俗文化內涵的建筑。建筑不僅僅是藝術的表現形式,從生活上講建筑是生活實用的一種物質價值,是與人們的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中國傳統建筑藝術用它藝術造型、藝術裝飾以及獨特的建筑結構體系等充分的反映出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中華傳統文化是由各民族的民俗風俗搭建而成,而將各民族的民俗風俗結合到建筑藝術設計中,實現民族風俗的傳承之外,還對現代建筑藝術設計進行創新。

結論:

建筑設計實際上是一門藝術工程,除了需要在設計中滿足建筑的使用要求外,還需要滿足建筑的藝術要求。而在建筑設計中,通過將民俗風俗與建筑設計進行良好的結合,使建筑設計能夠融入到當地的文化中,有助于實現建筑與當地文化的良好融合,也有助于建筑的良好使用,有助于促進建筑設計工作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 張得亞,方擁班,張一兵.東西民俗文化差異對建筑的影響[J]. 中外建筑. 2009(05).

篇7

【關鍵詞】建筑;藝術;結構;技術

前言

建筑的發展是從建筑空間的創造到結構理論的成熟至建筑造型的多樣化, 正是這樣一個科學技術與建筑藝術相結合、相促進的過程, 建筑師們的力學意識使他們不僅理解結構構思, 而且能把這種基于科學理論的觀念轉化為一種直覺的靈感。充分利用結構中符合力學原則的形式來構成不同的空間輪廓與空間韻律, 從平面、剖面上綜合協調, 綜合處理好功能、技術、藝術、經濟諸方面的矛盾。在當今社會多元化理論的大背景下, 結構的合理性也受到了反結構 邏輯和各種新形式主義的巨大沖擊, 有人試圖否定結構在建筑藝術中的作用, 把建筑藝術變成空中樓閣, 或者變成某種純粹的概念, 但就如哲學里所定性的那樣, 意識總歸要受物質的支配, 它不能夠改變客觀存在的自然規律。顛覆結構規律的企圖與宇宙的生存法則背道而馳, 是缺乏生命力的。正反兩方面的實踐經驗證明, 結構在建筑中的地位與作用, 并不因建筑的發展而有所削弱或偏離。具有結構正確性與合理性的建筑, 永遠是人類普遍需求的, 符合持續發展理念的建筑。

一、結構在建筑設計中的作用分析研究

隨著學科的逐步細化, 建筑與結構作為兩個獨立的專業也逐步分家, 建筑師側重于造型的設計, 結構工程師則側重于力學計算。但作為建筑師, 其主要的和真正的職責, 是在造型設計的同時協調各種專業。他不必對一切細節都具有專門知識,但他對建筑工業的每一個部門都應該具有清晰的一般概念, 堅固是最基本的特征, 滿足 堅固 所需要的建筑物部分是結構, 結構是基礎, 沒有結構便沒有建筑物, 因此也就沒有“適用” , 也就更談不上“美觀”了。所以對結構作用的理解是理解建筑學的基本前提。一方面, 就結構構件本身而言, 結構是建筑的骨骼, 對建筑造型和形式有著重要的影響。結構的形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建筑的形式, 比如歐洲中世紀的羅曼式建筑封閉厚重, 墻上多有小窗,就是因為當時的拱券技術還不發達, 造成必須由厚重的墻體承重, 不可能開大窗。而之后的哥特式建筑則突破了這個技術, 把十字拱、骨架券和尖券結合起來, 把墻體從承重結構中解脫出來,于是為開大窗打開了方便之門, 使哥特式建筑顯得空靈而超脫。結構構件也為建筑的形式提供了一個基本的雛形。建筑構件起源于純粹功能的要求, 或者是由于建造的工藝所必需, 而并非為了追求美學的意義。在建筑工藝的范圍內, 基本結構構件的變化是很緩慢的。它們在形式上不斷被提煉, 逐漸被附加的裝飾所豐富, 但它們變化的起始和演進的過程總是建筑工藝方法的寫照和直觀體現。柱頭和柱礎正是柱身斷面合乎邏輯的必要擴大,以便支承額枋和把荷載更好地從柱子分散到下部石基上去。同樣, 用于保護立面免受雨水侵蝕的方法(檐口) ; 用于保持洞口上方墻體連續性的力學方式(額格、拱) ; 加工石材以便減小尖角、以花飾浮雕保護轉角部分的方法等等。事實上, 古代所有特征性的建筑細部都是產生于技術上的需要, 然而很快又得到一種精確的藝術形式。似乎這才是它們自身的真正歸宿, 這時, 建筑與結構完美地結合了, 達到了各自的內在要求。另一方面, 就建筑的建造者而言, 結構所決定的形式也是建造者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力學規律所努力達成的。兩者其實是一而二, 二而一的關系。所以從這個角度講, 結構又是建筑的語法,也就是說, 結構的科學規律是建筑設計中必須遵守的法則。詩歌是優美的語言藝術, 但是詩歌有著比普通語言更嚴格的格律要求, 音樂是傳達感情的美妙聲音, 但不是隨意涂抹音符就能演奏出動聽的音樂, 結構規律就好像是詩歌的格律, 音樂的和弦, 它是人類對自然美的提煉和再創造, 規律有時顯得刻板, 但是如果能夠熟練地駕馭它, 就可以脫口吟誦美的詩篇, 就可以隨口哼唱優美的旋律。希臘人的建筑, 是由建造者所能使用的材料( 大理石和其他石料) 的性質以及工匠所能理解的簡單力學形式所決定的。但這并不妨礙他們建立燦爛的希臘建筑藝術, 同樣, 羅馬人發明了推力屋蓋(單拱、十字拱), 盡管隨之而來的是結構上的巨大水平力限制, 但依然能創造出過去梁柱體系的結構物在體量和形狀上都無法比擬的內部空間。而哥特時期的建筑師們所取得的成就更是令人驚異的。他們是現代技術的真正先驅, 他們以非常優良的材料建成細肋, 其推力與反推力的相互作用達到力的平衡, 并以此代替了厚重墻體的平衡。從而創造出無與倫比的哥特建筑藝術。在這里, 技術和藝術的融合是如此的完美, 以致人們無法將其結構和建筑予以分割。同樣, 在現代建筑運動的百年輝煌中, 結構在其中也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鋼鐵、混凝土、玻璃及一些金屬和非金屬板材等替代了原始的土、石、磚、木材, 建筑向高度和大跨度方面發展。另一方面, 與材料相關的建筑科學理論也在不斷地發展, 框架結構的出現擴大了建筑內部空間, 使之變得多樣而靈活, 剪力墻結構的出現使建筑物垂直空間得以向更高延伸, 框剪及框筒結構等抗側力結構體系的出現, 解決了建筑物向更高發展的抗水平推力問題, 建筑師在建筑空間設計上贏得了更大的自由。而所有這些不同的結構形式都帶之以各自獨特的建筑外形, 當這一切被建筑師們恰當地渲染后, 優秀的建筑作品油然而生。

二、結構與藝術的起源及相互關系分析研究

結構的力學規律作為一種客觀規律無疑是屬于物質范疇的, 它是不以我們人類的意志而客觀存在的, 也就是說它是先于人類的出現而存在的。而藝術作為一種形而上學的東西則無疑是屬于意識范疇的, 它產生于人腦, 是隨著人類對自然界的不斷認識而產生的, 它是意識的產物。按唯物主義哲學原理, 物質總是先于意識而存在的, 并決定著意識。所以從源頭上說, 建構技術決定了藝術美學的產生。這一點也已為現代的考古發現所證明。由此可見, 建筑現象具有兩重意義: 一方面, 是由服從于客觀要求的物理結構所構成; 另一方面, 又具有旨在產生某種主觀性質的感情的美學意義。建筑現象的這種兩重性使建筑處于一個完全不同于其他藝術的領域。因為在其他藝術中, 制約藝術創作的技術手段都不會像建筑一樣具有如此決定性的意義。雖然建筑中既有技術的因素, 也有藝術的因素, 但是兩者在各個層面都有交叉復合, 因此我們不能把技術因素與藝術因素簡單地分開處理。無論何時何地, 一個建筑物的普遍規律, 它所必須滿足的功能要求, 建筑技術, 建筑結構和決定建筑細部的藝術處理, 所有這一切, 都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一個完整的系統。兩者之間存在著某種充分的, 內在的契合。建筑的藝術和結構, 實際從建筑發展最早的傳統來看是共存的, 如果我們回顧建筑藝術的發展史, 可以發現雖然建筑風格隨時代和地域的不同而繽繁復雜, 但總有一條主線貫穿其中, 那就是與建筑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 每一時期, 每一地域的建筑風格都有其相對應的獨特的結構形式和建造技術

參考文獻:

篇8

文化建筑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給友們的生活帶來很多的情調和樂趣文化建筑的環境是圍繞建筑主體概念而專門設計的表現形式和載體,對構建具有高藝術價值的文化建筑具有重要意義隨看現代藝術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人們對文化建筑環境藝術設計要求審美越來越高。

1基本概念

1.1關于審美

市美、是客觀存在的感受和體驗,它更多來源于人們的心理話動,同時受到客觀囚素的制約建筑、是技術與藝術結合的產物,在其作品創作中,市美話動既有助于設計者從更廣泛的角度去深化作品,同時又叫一以輔助他們更準確的把握受眾的心理,使創作始終貫穿以人為本的理念,達到其“天人合一”藝術效果

1.2文化建筑

文化建筑屬于公共建筑,是人們日常生話和進行社會話動小叫一缺少的場所。文化建筑包含的類型較多,常見的有展覽建筑、文教建筑、紀念建筑、演出建筑及特定環境的風景建筑等等。在西方國家,文化建筑甚至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城市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文化建筑越多,或者建筑水準越高,就說明這個國家的文化經濟水平越高。如今,文化建筑的類型越來越多樣化數量也旱現出小斷增加的態勢(見表D}

1.3文化建筑與環境藝術設計

文化建筑的設計是功能一藝術一技術的空間組合,三者應達到高度的統一。優秀的建筑設計小能脫離總體關系孤立地進行,應將它融入特定的環境之中去考慮。

(1)在建筑設計的環節中,環境藝術設計主要是以環境來作為襯托,結合整體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與相應的標準,通過物質手段的輔助以及美學原理的分析,從而創造出能夠滿足當下民眾物質文化生活的室內以及室外環境。

(2)環境藝術設計作品不僅僅可以實現文化建筑的基本使用價值,還可以在更廣泛的范圍內體現環境氛圍以及建筑特征等精神層次的要素和特征。

2文化建筑的審美特點

2.1審美主體的大眾性

隨著信息社會的不斷發展,民眾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凸顯。在一定程度上說,環境藝術設計正是傳達與弘揚了這種大眾文化。在社會文化民主化、價值觀念多樣化、公眾需求多元化的現今時代,文化建筑應當為民眾不同的文化需求營造新的空間以及創造新的形象。“一切都是藝術”,文化建筑應該是把日常生活當做文人景觀,擁抱大眾生活,傾力展示人類與環境的見證物場所。文化建筑以及室內外環境應該是易于接近與理解的、能為民眾自我學習提供服務的、可以促進文化傳播的公共交流“論壇”的理想模式。基于審美主體的大眾化,文化建筑依靠自身的公共文化特性來吸引民眾的眼球,從而把自己打造成公共文化中心。

2.2文化傳達的模糊性。

信息具有限制性與非限制性之分的特點。限制性信息可以用精準的言語來描述;非限制性信息具有不確定性,它需要用感覺來體會,只能依靠比較含糊的言語來描述。然而,環境藝術設計所要傳播的文化信息正是這種模糊性很大的非限制性信息,當其表達不清楚的時候需要人們去修繕和聯想。所以,不管是接收到的信息量,還是接收到的信息內容,都因每個人的感受不同而有所區別的。由于室內外環境設計主要是對人與建筑關系進行研究的學科,一方面人自身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擁有許多的模糊性思維,難以用精準的言語來描述;另一方面室內外環境設計學科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復雜性越高精確表達的程度就越低。所以,人們不能對所傳播的文化信息一點一點地仔細思考,而只能抓住其中的主要部分。

2.3審美知覺的直觀性。

在這視覺傳達時代里,文化建筑環境藝術設計通常以“視覺”為文化傳達的存在基礎,又因為在人類所有的感官中只有視覺與聽覺屬于認識性的感官,所以視聽有別于其他感官形態,它能夠直觀有效地把握世界,領會其含義。更深一層講,在人的視聽感知中,視覺比聽覺更具有優勢,因為它不僅僅具有感知和理解的直接性,而且還能跟圖像與形象緊密相連。由此可以把視覺與聽覺的關系轉變為視覺-圖像與聽覺-語言這兩層關系。換言之,相比聽覺,視覺具有圖像對語言的優勢。

3文化建筑環境設計中的審美要素

3.1比例和尺度

比例是建筑物整體與局部或局部與局部之間的關系,在空間中體現為長、寬、高之間的比值。建筑環境形式的比例是一種重要的審美要素。根據審美經驗,建筑物環境的形式比例存在相同比值關系的時候,整體感覺更和諧,更具有美感。尺度是指建筑環境給人感覺上的大小印象。尺度與建筑物的真實尺寸大小有一定的比例關系,但尺度與比例并不完全相同,審美原則的尺度是一種基于建筑物環境大小而產生的感覺。文化建筑設計中比例和尺寸往往密切相關,在進行環境設計的時候,應當反復推敲比例和尺度的大小,選擇最佳值和最合適的搭配,提升文化建筑的美感。

3.2均衡與主從

均衡是指在設計的空間中,各組成部分之間的平衡關系。在自然界中,相對靜止的物體能產生視覺上的平衡感,在文化建筑的環境設計中,這種平衡感符合安全的原則,也能達到整體的審美要求。主從與均衡看似相同,其實存在很大區別。主從體現的是各組成部分之間的區別,即各組成要素在整體中所處的地位與所占的比重對整體效果的影響。主從設計可以有效避免設計作品松散和單調的現象。建筑設計中,主從和均衡往往也是相互聯系的,過于注重均衡則無主從,過于主從則失去均衡。在進行設計的時候,要全面考慮均衡和主從產生的審美效果,從平面與立面、外部環境與內部空間、從局部到整體等各方面處理好主從與均衡關系,力求取得完整統一的效果。

3.3反復與韻律

反復是指以相近或者相同的構成單元按固定的規律出現。反復的設計效果體現為組成要素有節奏和秩序出現的美,一目了然,易于辨認。韻律是指形式要素引起視覺和心理上的律動效果,例如光線、色彩、材質、造型等合乎某種規律時給人的節奏感。反復和韻律并不相同,反復一般是某一要素簡單重復出現,而韻律具有極強的連續性和條理性,但是二者都是最基本的構圖原理,也是中國古典藝術中流行的構圖方式。在環境藝術設計中,合理采用反復和韻律的構圖方法,注重簡單重復和韻律變化,能使文化建筑設計作品產生生動、活躍、協調、富有節奏的美感。

篇9

關鍵詞:環境藝術;建筑設計;地域性;影響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 A

科學和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經濟全球化使地域文化的趨同化日益擴大。全球化影響到傳統的環境藝術設計價值體系,從而使傳統的設計理論和方法被全球化強調均一化及同質化的設計模式所取代。本文以建筑和園林景觀為主要研究對象。當代的建筑大師在傳統的建筑文化理論和實踐方面也做了很多的研究和努力,在這里也對他們的一些研究成果和理論進行了對比和分析,從多方面論證環境藝術設計中地域特征的重要性。

1 建筑設計地域性淺析

1.1 建筑設計地域性的含義

建筑設計的地域性,指的是通過結合不同地域的實際,建筑能夠體現出該地域的文化、 思想、 個性等。 建筑是時代的產物,建筑更是一個地域的產物,建筑必須要符合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和思想。

1.2 建筑設計地域性的特點

建筑設計地域性的特點可以歸結為兩大類,一類是廣義上的特點,另一類是狹義上的特點。 廣義上的特點一方面指空間范圍跨度大的建筑所體現出的差異,另一方面指空間范圍跨度小的建筑所體現的差異。 狹義上得特點就是指在相對較小的空間環境中,建筑所體現的地域性差異。

2 環境藝術淺析

2.1 環境藝術含義

環境藝術也可以說成是環境設計,是建筑設計中新興的一門學問。 它包括建筑場所設計的藝術、 建筑與周圍事物關系設計的藝術、 建筑生態和諧設計的藝術。

2.2 環境藝術在中國的發展

環境藝術是在1981舉行的國際建筑師大會上被正式提出的,我國建筑設計對于環境藝術的認識是從1985年開始的。 1987年由 《中國美術學報》 牽頭,正式成立中國環境藝術學會,1992年進一步發展成為中國建設文化藝術協會環境藝術委員會,該委員會的成立,標志著我國環境藝術的發展已經邁上了正軌。

3 環境藝術對建筑設計地域性的影響

3.1 環境藝術對建筑設計文化地域性的影響

建筑設計的文化地域性,分為物質文化地域性和非物質文化地域性。 首先,地域的文化內涵不一樣,那么它表現在建筑設計的表現上就會有所不同。 建筑設計中的尺度與建筑設計的風格會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這主要是不同國家、 不同民族建筑設計地域性的原因。 第二,在國家的內部之間,也存在著由于地方界限導致的各地間生活差異與社會習性的不同。 這種不同一方面造成了很多方面的經濟、 政治等方面的差異,在這個基礎上反映給建筑設計就形成了地域性的差異,另一方面,各地域間無論在哪個方面上,肯定會存在著一定的往來關系,這種往來關系經過不斷的沉淀與積累,各地域間的文化也就自然而然的反映在建筑的設計上。 第三,由于不同地域間的不同禮制,也會造成建筑設計的差異性。 比如泰國是一個全民信佛的國度,那么它的建筑設計就會體現佛教的特征,我國封建禮制歷史比較長,在建筑設計上多體現封建集權的廟宇式特征。

環境藝術在建筑文化地域性上產生深刻的影響,一方面,環境藝術是建筑設計文化地域性產生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建筑設計文化地域性是環境藝術發展的主要動力。 環境藝術就是建筑設計文化地域性的體現。 地域間的風俗習慣、 文化傳統、 審美文化差異、 制度、 道德等方面的差異都會放映在環境藝術中。 比如,宗教文化的不同,環境藝術在建筑設計中的表現不同,信奉基督教的地域,在建筑的環境設計上就會體現基督教的教義和精神,在一些建筑壁畫上的選擇、建筑整體風格的設計、 建筑內飾的裝修上,都會透漏著基督教的內容。 另外,建筑設計文化地域性事環境藝術的主要推手,促進著環境藝術水平的發展,一個地方的文化有多深厚、 多豐富,相對應的環境藝術的發展潛力就會有多大。 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而且精深,環境藝術在近幾年的發展也是日新月異,客觀上提升了建筑設計的整體水平。

3.2 環境藝術對建筑設計生態地域性的影響

生態因素是近幾年建筑設計的主流方向。 生態的和諧是建筑的重要追求,一個好得建筑設計,離不開對生態環境的參考。生態環境也存在地域性,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地理條件都會造成生態環境的地域性差異。 生態環境主要體現在建筑設計的配套設施上,例如綠地、 樹木、 水文等,如何在建筑設計上結合本地的生態環境特征,創造一個優美、 和諧、 舒適的生態居住環境,考驗著每一個建筑設計者。生態是環境藝術設計的重要環節,在人們生態意識越來越強的條件下,生態因素足可以決定環境藝術設計的成敗。環境藝術的設計者要在設計生態環境時,注重建筑的生態地域性,不能只途表面功夫,要在確保當地生態環境不受破壞的前提下,著力塑造一個適合人居住得生態環境,在綠化、 水文等充分保證人們的休閑性和娛樂性。

3.3 環境藝術對建筑設計景觀地域性的影響

建筑設計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景觀設計上。 景觀設計是體現建筑的地域性差異的重要載體,任何建筑都離不開景觀設計。例如中國的傳統民居的門前,都會設計有左右兩個石獅子,認為石獅子是一家院落的守護神。 在中國流傳著一句古話 “山有仙則名,水有龍則靈” ,從這點上足可以看出景觀設計對于一座建筑的重要性。景觀設計也是環境藝術的重要體現手法,環境藝術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建筑景觀上的設計。 不同地域的景觀存在著不同的特征和優點。 江南的建筑景觀多為小橋流水式的,北方的建筑景觀多為莊嚴肅穆式的,而一些少數民族的建筑景觀更是富有特色,藏族人民的建筑景觀一般是和高山瑞雪聯系在一起,蒙古族的建筑景觀多體現的是草原氣質,所以,建筑設計存在著較大的景觀地域性,在進行建筑景觀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各種因素。

環境藝術在景觀設計的體現上,要注重多角度、 全方位的設計,不能因噎廢食,也不能目光短淺,要結合該地域的不同背景進行系統的藝術設計,使得建筑景觀很好地展現建筑的特質,并且從側面提升建筑的整體水平和觀賞性。

3.4整體性:尊重文化傳統的眼界

中國有自己的歷史和文化,有很豐富的建筑語言,中國人有傳統的建造經驗,應該從中吸取營養,用自己的方式來保存這種記憶。當然也可以從別人那里借鑒學習,但絕不能抄襲。建筑師應該在更深層次上,對綜合了的人性的、原始的過去進行延續。建筑是整個生活空間的歷史,在不同的時代中得到不同的表現。我們在設計中強調環境藝術設計的整體性是相對于大的規劃而言的,大到整個國家、整個民族,小到整個城市、整個村鎮。

3.5創造性:弘揚文化傳統的路徑

對待傳統的正確態度是既要看到傳統的特殊性與歷史性的一面,又要看到傳統的普遍性與超越性的一面。從歷史發展的進程看,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都包含精華和糟粕兩個部分。大力發展體現時代精神的新文化,就要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就要對文化糟粕予以摒棄。“取其精華”決不能以當代功利主義觀點來對待民族民間文化,而必須尊重民族民間文化的群眾性、廣泛性、存在的合理性,在此基礎上細分慎別,科學對待。

4結束語

隨著人們對現代建筑要求的不斷提高,在進行建筑設計時通常還會融入一定的藝術成分,同時使建筑更加符合其地域性的特征,而隨著建筑行業的發展,建筑設計也被賦予了全新的歷史使命也即是尋找生態環境和現代建筑之間的平衡點。

參考文獻

[1]孫遲,.空間體驗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重要性芻議[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0,(07).

篇10

[關鍵詞]建筑設計 藝術理念 ArchiCAD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08-0048-01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其最顯著的特征是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替代了很多傳統的工作方式,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且在建筑工程領域中,設計師的藝術設計理念也可以通過眾多的軟件展現出來,并且不斷進行更新換代。

建筑設計師需要把設計理念通過簡單的平面圖、效果圖、動畫和預算等手段表現出來。由于建筑的形狀對自身的能量消耗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設計是十分關鍵的,在設計的最終階段,要解決這些問題是十分困難并且花費時間巨大的。

現今國內設計師常用的軟件多數為偏重一種主要功能,比如常見的autocad軟件,主要以制作建筑施工圖紙為主,雖然也能制作三維模型,但是極其不方便且計算速度慢,客戶看圖像并不直觀化。要想直觀化,就一定要出三維效果圖,用過三維軟件的人都知道制作效果圖是非常復雜的,需要建模型、附材質、打燈光,然后進行渲染,此過程耗費時間長,過程繁瑣,如果客戶有哪怕是少部分的設計改動,都要重新回到autocad軟件中進行修改施工圖紙,再回到三維軟件中重新修改制作來完成。在如此快節奏的今天,顯然,應該有一種軟件來綜合它們的功能,改善其弊端,既能迅速完成施工圖紙,又能很快完成三維效果圖,且最重要的一點是同時可以直觀地修改施工圖紙和三維效果圖。

ArchiCAD作為專業的建筑設計軟件,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如用其他軟件來做設計圖紙至少需要兩步工作,先做平面、立面、剖面圖,再做三維透視效果圖。這樣產生的后果有兩點:一是制作的平面圖、立面圖和剖面圖不能準確符合尺寸;二是設計師會把主要精力放在制圖上,而不是設計思考上。而ArchiCAD建筑設計軟件會將所有這些工作都在同時完成,做完平面圖就有了立面圖、剖面圖和三維透視圖,所有這些都在一起,并能更新。直接渲染設置后就可產生各種表現效果,這樣會大大減輕設計師繁復的工作流程。

ArchiCAD建筑設計軟件是Graphisoft公司為了使建筑師能在三維虛擬建筑模型中全面評估其建筑設計而專業打造的一套虛擬模型解決方案。由于ArchiCAD的工作流程是集中的,其他軟件同樣可以參與虛擬建筑數據的創建和分析。由此,以ArchiCAD為基礎的建筑方案可以廣泛地利用虛擬建筑數據并覆蓋建筑工作流程的各個方面。其基于全三維的模型設計,擁有強大的剖/立面、設計圖檔、參數計算等文檔的自動生成功能,以及便捷的方案演示和圖形渲染,為建筑師提供一個無與倫比的“所見即所得”的圖形設計工具。同時,ArchiCAD創建的三維模型,通過IFC標準平臺的資訊交互,可以為后續的結構、暖通、施工等專業,以及建筑力學和物理分析等提供強大的基礎模型,為多專業協同設計提供有效的保障。對建筑師、室內設計師和結構工程師而言,ArchiCAD無疑是一個理想的建筑設計軟件。

在此軟件中提供了關于建筑設計所涉及到的所有建筑設計元素,例如,柱、梁、樓板、屋頂、坡地和門窗等可調節的應用元素,這樣就方便于設計師在設計時可以隨意應用和調入,完善的軟件功能確實給設計師帶來很多方便之處。設計師在設計時就像在紙上繪制草圖一樣,可以隨意繪制,隨意刪減,所應用的快捷方式大大提高了制圖速度,減輕了設計師在設計時所花費大量時間放在制圖上,只要設計師將自己的藝術設計想法和理念更好地發揮出來即可。在應用軟件時也會發現,如果對于建筑知識不了解就會出現制圖錯誤,要對于建筑中的門窗、梁、柱和樓板等的建筑知識體系有所了解,知道它們的尺寸計算生成公式,知道它們的結構搭接方法,這樣才能更好地應用這些軟件功能元素設計建筑。除此之外,還要對于建筑基礎知識、防水、保溫等建筑結構知識有所了解,這樣才不至于所做的建筑設計空洞,才不會缺乏專業性。總之,良好的建筑理論知識配合方便快捷的軟件技術才能更好地解決在實踐中產生的具體問題。

在國外,很多的事務所如AC.馬丁、博爾布、邁克爾·維爾福特和若昂.W.托斯卡諾建筑設計事務所等都在使用此種軟件,且在2010上海世博會中的匈牙利國家館、挪威國家館、芬蘭國家館、冰島國家館、俄羅斯國家館的設計都是使用ArchiCAD建筑軟件來設計的,包括世界最高住宅樓EurekaTower、迪拜五星級大飯店等很多大型建筑也都應用此軟件進行設計。

在國內,ArchiCAD建筑設計軟件使用率還不及國外,但已經得到越來越多人的注意,畢竟它是未來虛擬建筑發展的主流。自2005年年初推出ArchiCAD9中文版后,標志著ArchiCAD正式進入中國市場。

總之,ArchiCAD建筑設計軟件已成為非常優秀強大的設計工具,設計師可以把更多的時間集中在他們最喜歡的事情上——設計偉大的建筑。

【參考文獻】

[1]費本華,周海賓編著.輕型木結構住宅建造技術.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11.

[2]沈祖炎,陳揚驥,陳以一編著.鋼結構基本原理.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