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科學研究的認識范文

時間:2023-10-20 17:33: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科學研究的認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對科學研究的認識

篇1

檢索相關文獻發現,近年來關于科學思想方法教育的研究成為科學教育研究的熱點之一,在萬方數據庫中檢索“科學方法教育”,近3年共檢索到2307篇期刊論文。但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論述開展科學方法教育的價值、教學策略、在教科書中的體現等,而極少涉及對科學研究思想與方法認識的測試調查。筆者擬以高中物理天體運動相關內容為例,嘗試探索與回答上述問題。 

1 調查卷的開發與施測 

關于天體運動的研究是較具代表性的科學發展史,其中涉及了各類科學研究思想和方法,而高中《物理》必修2在《萬有引力》這一章中,開篇便是關于天體運動研究發展的概覽,因此本研究選取該內容作為調查的主題。 

為了更廣泛地收集高中生對科學研究思想與方法的認識,調查卷擬以簡答題為主,了解學生對不同科學家研究工作的認識情況,進而考查他們對相應科學研究思想與方法的認識。另外,為了比較高中生對科學知識及其相應科學研究思想與方法的認識是否存在差異,調查卷擬增設關于天體運動相關知識的記憶與應用的考查。 

基于上述思考,筆者嘗試開發了相應的高中生對天體運動研究思想與方法認識的調查卷。在請物理學科專家和物理教育研究專家對調查卷進行審查后,選取3位高二學生進行了初測,根據他們對測試題目理解的反饋對題目做了進一步調整,形成最終的調查測試卷。 

在廣東一所中上層次高中的高二年級選取一個班的全體學生作為調查測試對象。共計發放調查測試卷50份,回收有效調查測試卷49份。所有調查卷統一編號,并對其中的簡單題答案進行歸類整理和統計。 

2 調查數據的統計分析 

2.1 關于相關知識的考查 

首先,審視高二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情況。調查卷中設計了一道填空題,要求學生寫出萬有引力定律的公式。統計顯示,100%的學生都能正確寫出該公式,表明學生對該知識的記憶是很好的。 

繼續考查學生對開普勒三大定律應用及其推論的認識情況,要求學生判斷——與遠日點相比,當地球離太陽較近時運動速度是較快、較慢還是不變。該題是開普勒第二定律的推論,測試結果顯示:87.8%的學生能夠正確回答近日點運動速度較快,可見,大多數學生對開普勒第二定律的這一推論具有較好的認識。 

上述兩題學生有可能憑借記憶做出正確回答,進一步考查學生對天體運動規律的靈活應用情況。調查卷中詢問學生“月球與地球之間有萬有引力,那么為什么月球不會被地球吸引下來?” 

學生的答案大致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占32.4%)答案是用圓周運動的相關知識做出相應解釋,代表性的答案如“地球與月球間的萬有引力提供月球做圓周運動的向心力”;第二類(占35.3%)回答則將原因錯誤地歸咎于地月距離太遠,代表性回答如“月球與地球相距較遠,萬有引力尚不能將月球吸引下來”;第三類(占32.3%)回答則錯誤地認為月球受力平衡,有的認為“月球與地球間存在斥力”,有的認為“月球除了受到地球的萬有引力之外,同時也受到其他天體的萬有引力”??梢?,三分之二的學生對于圓周運動知識還沒有做到靈活應用的程度,無法正確解釋地月間的運動現象。 

綜合比較本題與前面兩題的正確率可以發現,當前學生能夠記住公式、定律及其推論,但并不意味著學生能夠靈活應用這些公式和定律解決問題。 

2.2 關于托勒密研究思想與方法的認識考查 

再來審視學生對科學研究思想與方法的認識情況。測試題1以托勒密地心說的研究為命題背景,如表1所示。 

統計顯示,65.8%的學生認為托勒密所進行的研究可以稱為科學研究,代表性的理由如:“尊重事實,從事實數據出發假設”,“結合實際觀測到的數據進行分析,提出了較為科學的假說”,“因為根據觀察到的現象作出假設”,但也有個別學生認為“因為他是科學家,他在做他應該做的事”。 

當問及如果認為是科學研究,體現了哪些科學研究思想與方法時,只有一半的學生予以了回答。盡管學生存在著偷懶的心理,但三言兩語能說明的研究思想與方法卻留以空白,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很可能學生并不知曉相應的科學思想與方法。查看填寫了文字的答案,多數都正確提及了觀察與假設,代表性的回答如“觀察提出假說”,“通過科學現象作出猜想與假設”,“結合實際觀測到的數據進行分析提出較為科學的假說”??梢?,學生對觀察法與假設法較為熟悉。 

而44.2%的學生則認為托勒密的研究不能稱為科學研究,代表性的理由主要有兩類。一類認為其沒有實驗數據,如“沒有實驗數據”,“沒有精確的觀測數據可以證明”;另一類理由認為只是假設,沒有理論依據,如“只是對天體進行觀測猜測,沒有科學理論依據”,“他的研究無影無蹤,僅靠一些實驗數據和豐富的想象力,牽強地用本輪來解釋地心說”,“沒有理論來驗證實驗”??梢姡@部分學生認為必須有實驗數據和理論基礎才能稱為科學研究,而沒有認識到根據已有事實嘗試作出假設同樣是科學研究的一種范式。 

2.3 關于哥白尼研究思想與方法的認識考查 

調查卷中繼續以哥白尼的研究作為考查背景,測試題2見表2。 統計顯示,81.6%的學生認為哥白尼關于日心說的研究可以稱為科學研究,僅有18.4%的人持反對意見,其反對理由多數都認為缺乏實驗,如“因為他只是憑借肉眼觀察到的內容來說明問題,沒有深入太空,沒有實驗來檢驗真理”。可見,學生仍認為只是假說而缺乏實驗的研究,不能納入科學研究的范疇。 

對于持肯定看法的學生,認為哥白尼所用的科學研究思想與方法主要有兩類:一類認為是觀察法,代表性的如“大量的觀察和研究”,“實驗觀察證明”,“觀察計算”;另一類認為是理論計算與假設法,代表性的回答如“理論計算法和假設法”,“作出假設數據處理分析”,“大膽猜想”。這種認識是正確的,哥白尼進行了一定量的理論計算,所提出的日心說也是一種假設模型。但是,題目中提供的信息“哥白尼拋棄了這些數量眾多的本輪而提出了更為簡單的日心說模型”,沒有一位學生予以關注,沒有一位學生提到“簡單性原則”的物理學研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學生對這種研究思想并沒有較好的認識。 

2.4 關于開普勒研究思想與方法的認識考查 

測試題3以開普勒的研究作為考查背景,具體見表3。 

統計表明,只有4位學生認為其研究不能稱為科學研究,查看他們的理由,一位認為“只是進行計算,只能算是理論上的研究,不能算是科學研究”,另外3位則清楚地指出“沒有進行實驗”??梢?,個別學生錯誤地認為只有實驗才能算是科學研究,這種認識本身是片面的,需要在教學中予以重視。 

進一步審視其余學生認為開普勒研究所體現的科學研究思想與方法,多數都提及了計算,如“理論計算”“總結分析數據”等。除此之外,不少學生還認為應用了觀察法和實驗法,表述如“精確觀察”,“多次實驗求普遍性”,“通過多個實驗得出普遍規律而推斷出三大定律”。事實上開普勒自身的視力不太好,主要的研究是立足于第谷留給他的大量天文觀測數據進行理論計算,運用的是數學方法,“理論計算”的表述與數學方法含義基本相近,但不少學生強行加上“觀察法”“實驗法”,實際上是不正確的。由此也反映出學生頭腦中認為只有涉及觀察或實驗才能稱為科學研究的錯誤觀念。 

2.5 關于牛頓研究思想與方法的認識考查 

最后一道測試題以牛頓關于萬有引力的研究為背景(見表4)。 

統計結果出乎筆者的意料,盡管學生們都知道牛頓是物理學家,但仍有高達25.6%的學生認為題目中提及的牛頓的研究不能稱為科學研究,反對理由如“無數據”,“只提出假設而不做實驗來驗證”,“只是普通的由表面現象作出設想,并未有與之相關的實驗驗證”。可見,學生的反對理由都集中于沒有實驗,再次揭示了不少學生對科學研究認識的局限。 

再來審視認為牛頓的上述研究可稱為科學研究的回答,只有15人做出了回答,很可能不少學生對科學方法與思想并沒有相應的認識,無從下手?;卮鸬念愋椭饕?類:第一類回答認為是“類比法”,如“假設類比”“大膽設想,合理類比”,只有3位學生能夠認識到牛頓將地球吸引月球的力與地球吸引蘋果的力進行類比,這是值得肯定的,但可惜比例很低;第二類回答只是含糊地認為是“設想”,這類回答占了53.3%,如“合理設想”“大膽設想”“擴散思維,有條理的聯想”,盡管牛頓的研究中的確涉及了設想,但設想的表述很難稱得上是一種研究方法;第三類回答則提及了實驗法,占26.7%,如“作出假設進行實驗數據的處理分析”“實驗觀察”等,實際上在題目提供的信息中并未提及牛頓進行了相關的實驗,這部分學生的邏輯是:牛頓所做的研究一定是科學研究,而科學研究一定要涉及實驗,因此想當然地認為采用了“實驗法”。全班沒有一位學生指出牛頓采用了理想實驗法,學生所提及的“實驗法”都是指向真實實驗,需要“處理實驗數據”、需要“觀察”,再次體現了學生對相關科學方法的認知缺失。另外,也沒有一位學生提及牛頓將天上運動和地上運動統一起來確立了萬有引力普適性的研究中,體現了“統一性原則”這種同樣重要的物理學研究思想。 

2.6 小結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 

(1)對于天體運動涉及的公式、規律及其推論的記憶,參與測試的學生都能較好地完成,但不少學生并不能靈活運用圓周運動的知識闡釋地月間的運動現象。 

(2)對于具體的科學研究方法,多數學生都能認識到“實驗法”“觀察法”“假設法”這3類科學研究方法,但仍存在著以下問題:其一,基本上所有的學生都不能較好地表述出科學研究方法的名稱,只能說出大致的意思,如“理論計算”“設想”等;其二,多數學生沒有意識到“類比法”“理想實驗法”等科學研究方法;其三,部分學生將“觀察法”“實驗法”等科學研究方法,不加判斷地強加進科學家的理論研究中。 

(3)對于科學研究思想,一方面,沒有一位學生能認識到“簡單性原則”和“統一性原則”這兩種重要的物理學研究思想;另一方面,不少學生錯誤地認為只有涉及實驗才能稱為科學研究,而沒有認識到,應用邏輯推理和數學工具嘗試對已知的實驗事實進行描述和預測,同樣是一種十分重要的研究思想。 

3 討論與建議 

3.1 若干討論 

篇2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我國農村原有的聚居均衡狀態被打破,出現了“空心村”現象并不斷蔓延。文章對“空心村”現象從概念、類型等方面做了相關界定,并對其形成機理進行較為深入的剖析,從而對這一現象形成較為科學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提出若干治理對策。

關鍵詞:“空心村”現象;認識;治理對策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農村社會經濟得到了極大發展,一方面,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使得越來越多的農民不同程度地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從事相對收益較高的非農工作,經濟狀況普遍得到較大改善,在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更加注重居住環境、教育、交通等的質量;另一方面,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及戶籍制度等各項改革的實行和深化使得農民“身份”(由農民變成市民)的轉換成為可能。在此情況下,農民依據自身經濟條件的不同,有的選擇去城市購置房屋,成為城市的一部分;有的選擇在農村臨近交通線附近建房,這樣“空心村”從無到有,如今已經成為一種相當普遍的現象。

一、“空心村”的概念和類型

(一)“空心村”的概念

對于“空心村”,不同的學者給出了不同的定義,較為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兩種:

一種認為,所謂“空心村”,是指由于村莊規劃嚴重滯后,一些農民在新建住宅時,為追求住宅寬敞,在村子新辟宅基地建房,造成了村中原有老宅基地空閑和土地閑置,形成外實內空的“空心”村。

另一種認為,“空心村”是在城市化滯后于非農化的條件下由迅速發展的村莊建設與落后的規劃管理體制的矛盾所引起的村莊粗放發展而內部衰敗的空間形態的分異現象。

可見,上述兩種對“空心村”概念的界定雖然側重點有所不同,但主要都還是從現象和成因的角度進行的,是一種相對靜態的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對“空心村”的不同認識,但這種層面的認識還是相對不完善的,筆者認為,對“空心村”的概念應該從整體上進行把握,結合“空心村”的實際,一個完整的“空心村”定義至少應包含這樣幾個方面:首先,“空心村”形成的背景及成因,也可以說是動力機制;其次,“空心村”表現特征和本質;“空心村”是一個動態變化過程。因此,我們可以將“空心村”定義為:空心村是指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因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差異而形成的一種新建、內部閑置的農村農民住宅空心化的聚落現象,是農村農民經濟、思想觀念的變化在農村現有的制度、管理狀況條件下的現實反映,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經濟過程在村莊的物質形態中的表現 。

(二)“空心村”類型

“空心村”現象在空間形態上大致可分為以下四種表現形式:

1、擴散型 農村新建住宅在原住宅區布局,舊住宅區空置,多分布在地勢均一的平原或盆地地區。

2、帶狀型 隨著交通線路的深入,新建住宅多在就近交通線附近進行布局。

3、跳躍型 交通線路并未深入村莊,新建住宅離開原有村莊住宅區,沿交通線一側或兩側延伸。

4、空置型 某些村莊由于多方面原因,比如水庫等基礎設施的修建,或是自然因素等使得原有村莊居民整體遷出,重新選址或是并入其他村莊,原有村莊完全空置。

在上述的“空心村”四種表現類型中,前三種是其基本形式,第四種是較為特殊的情況,一般在需要修建水庫等大型基礎設施,或是自然條件變化(如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造成的整體搬遷),或是區域整體規劃發生較大變更時才會出現。

二、“空心村”現象的形成機理探析

“空心村”的形成主要受兩大力量驅駛:內生力量,如欲望驅動、固有的思想觀念等;外部環境變遷,如經濟狀況的普遍好轉,交通條件的改善等,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四個主要方面:

1、經濟狀況

30年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使農民經濟收入多元化,可支配收入增多,逐步具備了申請批地和建房的資金條件;大部分農村教育、衛生、交通的改善和加強為農民改善其居住環境提供了外在動力。同時,伴隨城市化的發展,部分外出務工或是從事其他工作的農民獲得留在城市的機會和條件,成為城市居民的一份子,其在農村的原有住宅便空置下來。

2、制度環境

現行的農村土地使用制度的不完備對“空心村”的蔓延起到重要的引致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宅基地所有權制度,根據我國相關法律規定,農村宅基地所有權歸農村集體所有,農民擁有宅基地的使用權,但仍存在宅基地所有權主體模糊的問題,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的鄉、村、組三級權責不明確,在農村宅基地的管理上缺乏有效銜接,形成事實上的所有權主體缺位;(2)、宅基地的無償使用制度,使得宅基地的使用成本極低,造成一戶多宅等不同程度的超標使用;(3)、對閑置宅基地的處理上,目前仍無統一的制度,宅基地整理無人管、無錢管,無法真正形成合法有效的宅基地流轉市場,客觀上成為舊宅占而不用的借口。

3、認知因素

一方面,由于基層管理組織素質和土地制度的不完備的原因,在不同的管理層存在不同程度和內容的認知偏差:村委會和村組認為是戶主的私產,不能也不便干涉;上級主管部門或是對這種情況不甚了然,草率的重新批地;或是只管收錢批地,不考慮申請者宅基地是否超標,是否占用耕地等問題,更不考慮舊宅如何處理。這種基層管理者的觀念錯誤和不作為,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農村住宅空心化。

另一方面,農民在宅基地及地上附著物的認識上,也存在很大的認知偏差:戶主多認為擁有對房屋的絕對處置權,別人無權干涉,并且大都將宅基地視作自己的私產,多一塊宅基地一定程度上意味著自己財產的增加,加之宅基地申請、使用成本極低,因此,大多數村民在宅基地問題上持一種盡可能多占,即使沒有實際用途,占而不用,也絕不能不占或少占的態度。

4、區位條件

在我國農村大多沒有統一規范的村莊整體規劃(即使有也很難真正有效實行),建房存在很大隨意性,新建住房多分布在區位條件較好的交通干線附近,結果造成村莊內部住宅區位更加惡化,交通不便等,進一步推動村莊內部居民外遷,形成惡性循環。這種因交通條件的改善而推動的住宅空間結構布局逐步外移,內部退化形成的“空心村”現象非常普遍,并隨著新交通線路的興建不斷延伸。

在以上幾種影響因子中,經濟狀況處于基礎性地位。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使農民具備了改善居住質量必須的最重要條件—資金;同時,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弱化了農民與土地、農村和農業的天然聯系,離開土地和農村成為一種可能的現實選擇。在這種背景下,部分農民選擇去城市生活,部分農民選擇繼續留在農村;在自身存在缺陷的農村集體土地制度和思想認知因素及現實區位差異等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以宅基地為主的大量農村土地資源的閑置和低效率使用,導致了不同形式空心村的出現和蔓延。

三、“空心村”現象治理對策選擇

基于以上對“空心村”的認識,結合其形成機理,對于“空心村”的有效治理,提出如下對策:

1.加快推進我國城鄉分離的二元經濟結構向一元化的轉變。繼續從政策、收入等各方面向農業、農村、農民適當傾斜,不斷加大對農業的扶持力度,逐步完善深化對農產品生產的各項政府補貼,提高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邊際生產力,進一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保證從事農業生產所需的合理的勞動力規模水平。同時,正視各種金融機構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從政策、資金等多方面鼓勵引導金融機構參與農村改革和農業生產,積極探索建立符合當地情況的農村金融支持體系,為新農村建設打下堅實的金融基礎。

2.完善各項農村集體土地制度。首先,進一步從制度上明確農村集體土地制度,尤其是宅基地相關制度在基層集體土地管理者縣、鄉、村、組之間的權責分配,切實做到宅基地申請、核實、審批和監管的有效銜接;其次,實行宅基地的有償使用,提高宅基地尤其是新增宅基地的獲得成本。第三,建立健全宅基地流轉市場。當前的農村宅基地流轉,只是農民之間以房屋為依托私下進行的,基本處于隱蔽或半隱蔽狀態,無論從數量還是流轉的效率方面都是極其有限的,嚴格地說,并非真正意義的市場流轉。加之沒有明確的法律支撐,農村宅基地流轉市場化困難重重。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關于對農村改革的論述,為農村宅基地流轉合法化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因此,各級相關管理者應當以此為契機,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法規政策,積極鼓勵引導農民參與宅基地市場流轉,盤活農村宅基地存量,提高閑置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

3.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堅持教育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觀念,包括科學的消費觀、居住觀、大局觀等;加強農村普法教育,增強農民和基層管理者法制觀念,使其在一系列包括宅基地問題上形成正確的認知,從思想上遏制空心村產生的誘因;

4.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按照新農村建設的各項要求,結合村莊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合理規劃,統一布局,切實改善村莊內的交通、居住環境。例如,對于廢棄或無主宅基地,可以暫時由基層管理者組織通過植樹等方式對其進行再利用,并作為儲備資源等待時機成熟時進入流轉市場。(作者單位:鄭州華信學院商學院)

參考文獻:

[1]王海蘭.農村“空心村”的形成原因及解決對策探析[J].農村經濟,2005,(9):21—22.

[2]薛力.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現象及其對策探討—以江蘇省為例[J].城市規劃,2001,25(6):8—13

[3]許樹輝.農村住宅空心化形成機制及其調控研究[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4,(1):11—12.

[4]馮文勇.農村聚落空心化問題探討[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2,23 (4): 267—269.

篇3

《物體運動的速度》是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四節的內容,我們采用粵教版教材.《物體運動的速度》這一課題的三維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是明確的.在共同教學設計的基礎上,經過與該老師的交流協商,由他進行課題引入和平均速度部分的教學,由我以探究實驗活動方式處理平均速度向瞬時速度的過渡,再由他根據活動的結果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得出瞬時速度概念,最后由我進行平均速度、瞬時速度的辨析,加強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理解和進行課堂小結.

從實際授課看,該教師授課時間約25分鐘,我授課時間約15分鐘,學生課后反饋達成了相應的學習目標.但是在由我主要進行的,也是本節課重難點的教學內容――“經過實驗探究活動,由平均速度向瞬時速度過渡”環節上,由于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從而導致教學活動的組織、重難點的突破、最終的課堂學習目標都有所損失.同時更可惜的是,這一部分本應該是體現物理學科思想性和培養學生物理學科思維的教學意圖和追求沒有到位.

1從學科思想和學情分析找不足

本節課我的設計意圖是將粵教版教材中的一個理論探究活動實驗化――教材中通過一個“討論與交流”,讓學生研究物體在一副圖片中A點的瞬時速度,并且假設物體分別沿ABCDE、ABCD、ABC、AB四段曲線運動,所用的時間分別是1.5 s、0.9 s、0.4 s和0.1 s,通過測量和計算求四段平均速度后設問“哪一段曲線運動軌跡上的平均速度能較精確的反映物體經過A點時的瞬時速度.”

我的做法是,讓學生通過使用DIS實驗系統,以兩光電門的聯動方式測量“和諧號”動車模型在經過一棵樹木模型附近的平均速度,并且逐漸減小兩光電門的間距,直至兩光電門緊靠樹木模型,讓學生比較測量結果,并體會“瞬時速度是物體在某個時刻或某個位置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它等于在這一時刻附近極短時間內的平均速度”這一富有代表性的物理學科思想.考慮到瞬時速度的定義,我認為這種思路是更能體現某點瞬時速度就是“不斷減小曲線軌跡的長度,求出越來越短的時間內的平均速度,從而不斷逼近物體在A點的瞬時速度”.也呼應了教材中“寬度一定的物體經過光電門的瞬時速度就可以用物體經過光電門短暫時間內的平均速度去替代.”的提法.

實際教學中呈現的情況是:學生的確測量出了幾組不同位移情況下的平均速度,但是其思維活動水平僅停留在“操作”上,認知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測量的更精確等問題上,并沒有把思維的中心放在這幾組結果和內在關系的尋求上.使得整個探究活動的“形式主義”較嚴重.學生沒有很好的自發的尋找到一種獲得“瞬時速度”的方法,更談不上由此認識到“再精確的測量,也是測平均速度,我們只是在一定的條件下,用平均速度代表某點瞬時速度”的問題,乃至不能認識瞬時速度本身的重要物理意義,造成了學科思想培養的缺失.

學生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其實是教師在設計活動時對活動本身意義認識不到位造成的.為了活動而活動,為了探究而探究,重形式輕內容,重知識輕思想;另一方面是教師對學情的認識不足,由于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習中也沒有很好注重思維的培養,學生在這個階段是很難在課堂較短的時間內,從具體的情景,抽象出物理本質的.如果不能從中抽象出物理本質,自然就不能很好的實現教師預想的過度和生成“瞬時速度”的概念.這屬于教師設計上的偏頗造成的學生呈現出“活動很熱烈,熱烈過了就過了”的情況,這也是現在課堂中經常出現的一種情況,在以后的教學中必須加以改變.

2從學習過程和時間分配看弱點

該活動設計導致的學生學習過程呈現出如下情況:在教師介紹實驗裝置和強調注意事項后,學生進行了分組的探究活動.同學們有的記錄數據,有的控制小車,有的操作計算機,有的計算平均速度.特別是在活動過程中第一組同學出現了測量失誤,又立即重新測量.兩位教師在這個過程分組進行指導,獲得了實驗數據――三組不同的平均速度.

從學生學習的角度看,這些活動對學生的學習、對物理思維的培養是非常有限的.它可能提升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但這并不屬于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達成中的核心要素.

從時間分配的角度看,這部分活動實際持續了約9分鐘,占我所掌控的教學時間的60%,這造成了后續的教學環節,特別是對瞬時速度的深入理解,對通過“平均速度”、“瞬時速度”的比較來深入理解“瞬時速度”,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科思維、學科思想等重要活動時間的受到擠占.在“例題與練習”上也沒有辦法留足夠的時間給學生思考.因此就學生現有認知水平來說,削弱了學習目標的達成.

3從思維培養和終生發展談認識

綜合以上兩個主要的不足,我對物理課堂中的探究活動的設計和組織有了幾點新的認識:

篇4

論文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廣大教師的不斷探索,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過程中日益被廣泛采用。視頻資源以其生動、直觀等優點,在高校機器人概論課程教學中具有重要地位。適度視頻資源在機器人概論課程教學中的運用,可以整合教學資源,拓展并豐富課堂教學,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但在機器人概論課程教學過程中,尚存在著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為了揚長避短,發揮視頻資源的優勢,文章提出了視頻資源在機器人概論課程教學中的改進策略。

論文關鍵詞:視頻資源;機器人概論;教學;探究

高校機器人概論課程屬于基礎性較高、理論性較強的課程,需要教師以機器人實體為依托,針對類型和原理以及應用實例進行啟發精講,幫助學生實現從知識獲取到知識認識水平跨越的提高。然而,由于機器人昂貴的價格以及學校經費的限制,無法滿足教學的需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按照現代教學理論,設計有效的教學思路,同時,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構建、復現、模擬教學情境。隨著科技進步和廣大老師的不斷追求和探索,尤其以計算機技術、嵌入式技術、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主的高新技術引入教學過程后,教育教學效果得到了明顯的提高。教學視頻以計算機作為教學策略的主要載體,把多種媒體描述的教學信息整合進行信息傳遞,具有較強的真實感和感染力,不僅受到廣大師生的熱烈歡迎,還使得以教學視頻進行課堂教學的模式更趨個性化和多樣化,教學的內容更加豐富,教學的效果得到提高。盡管如此,視頻資源在機器人概論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所存在的問題也一步一步地突顯出來。

針對機器人概論課程的教學需求,文章首先指出了視頻資源的優點,總結了視頻資源在其他實際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視頻資源在機器人概論課程教學過程中的改進策略。

一、視頻資源在教學過程中的優點

機器人概論作為一門選修課,在講授應用實例時有其靈活性、生動性的一面,但是在講授原理和基本技術時也有其抽象、枯燥乏味的一面。視頻資源因其集成性、控制性、多元化、多樣化的優點,為學生在課堂上提供了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學習資源和學習途徑。這不僅加大了有效信息量,增加了書本內容的形象性、生動性,同時借助視聽并舉的先進技術,一方面為教師提供直觀、高效的教學手段,另一方面也為學生的課堂學習和素質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徑。具體來說,在機器人概論教學中科學地運用多媒體視頻資源有以下幾個作用。

1.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調動興趣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根本動力。機器人概論教學是一門藝術性很強的教學實踐活動。那種把書本知識通過課堂講授和板書被動地教給學生的教學方法缺乏藝術性,調動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視頻資源利用生動的畫面和豐富的教學途徑,開辟一種學習和感知情境,引起學生注意、激發課堂學習興趣、調動活躍性思維、加強主動學習的能力。比如,在講授空間機器人一章時,對于空間機器人的介紹,可以先通過播放配有視頻和音頻的錄像,對美國已經發射升空的火星機器人探測器進行介紹,讓學生深切感受到空間機器人從發射到降落的整個過程,調動學生主體投入的激情。視頻資源的這種將文字符號變為形象逼真的視覺畫面的教學手段,不僅能夠改變口述加板書的傳統教學方法的教學弊端,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課堂上始終處于學習和求知的興奮狀態,從而更有利于理解所學的知識,提高教學效果。

2.提高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在機器人概論課程教學中,視頻資源能夠以特有的魔力誘導和刺激學生的多重感覺器官,不僅能夠將枯燥乏味的教學過程變成生動活潑的教學實踐活動,還進一步加深了所學知識的理解、記憶和掌握,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在實際教學實踐過程中,利用視頻資源進行教學活動,不僅能夠使學生容易進入學習角色,還能夠根據視頻資源的內容將所學知識在聲像和語言所構成的情景中再現模擬,使學生更容易進入最佳認知和行為準備狀態。

3.加強知識獲取與內容保持

視頻資源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能夠提供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對于書本知識的獲取和后期記憶的保持非常重要。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Treicher)其中的一個心理實驗結果證實:人類獲取的信息83% 來自視覺,11% 來自聽覺,還有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從上述結果可知,通過視聽覺途徑獲得的信息高達94%。視頻資源依據其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見的特點,理論上依據這種手段進行教學活動使學生獲得的信息量,遠比單一地聽老師講課和板書要強得多,而且效率應該得到成倍提高。他的另一個心理實驗的結果顯示:人們一般能記住自己閱讀內容的10%,自己聽到內容的20%,自己看到內容的30%,自己聽到和看到內容的50%。這種結果表明:對于既能聽到又能看到的教學方法,其知識的保持效率將大大優于傳統教學的效果。這說明視頻資源應用于教學過程不僅能夠加強書本知識的獲取,而且對于知識的保持也非常有利。

二、視頻資源存在的問題

目前在機器人概論教學過程中,大多以板書和投影相結合的視頻教學為主,教師通過電腦和投影儀對機器人概論課程的內容進行講解,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少數教師將視頻資源引入課堂教學中,利用視頻資源與多媒體課件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課堂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但是,在機器人概論課程教學中,如何應用現有的視頻資源和開發新的適合不同教學需要的視頻資源進行教學活動依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采用視頻資源作為教學手段仍然存在不少亟待改進的地方。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現有視頻資源不足

在機器人概論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大量的關于不同類型機器人的視頻資源進行視頻教學,而學校層面和教科書出版商現有的視頻教學資源極其缺乏,使其在教學過程中視頻的應用存在諸多不便,甚至在一些章節達到無視頻可用的地步,嚴重影響到視頻教學的普及與效果。不僅如此,早期的視頻資源保存技術也大大制約了現有的視頻資源的數量。教育技術發展初期,錄像帶是教學視頻資源的唯一保存介質。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大量采用硬盤、硬盤陣列或光盤等介質保存。原保存在錄像帶上的教學視頻資源,受內容過時、保存時間過短和保存條件過高等因素的影響,大量地被淘汰,只有小部分被轉換成新的教學資源。多種原因造成了各校新的可用的教學資源相對匱乏、無法滿足教學需求的尷尬局面。

2.視頻資源長短難以把握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視頻資源的缺乏,使得在課程講授過程中能用的資源不多,更不用說能完全符合教學要求的資源。大部分視頻資源來源于網絡下載,視頻資源的長短無法由教師掌握,而且不同的教學內容需要的視頻資源長短不一。如果播放的視頻資源太長學生容易產生厭倦煩躁情緒,影響教學進度;而如果播放的視頻資源太短則又會讓學生感到意猶未盡,無法了解機器人相關的詳細內容,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情緒。多數情況下,視頻教學時間的長短主要根據實際教學需要,有度地進行播放,還可以采用圖像處理和視頻剪輯軟件等工具對視頻資源進行編輯,對重點內容進行提取加工,滿足課程教學需要。

3.在教學上過于依賴視頻

有的教師在教學上過于依賴視頻,嚴重影響了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視頻是教學的手段,但絕不是唯一手段。如果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只按照事先安排好的順序進行教學,有的甚至以視頻代替自身講授,只是執行一個放映員的角色,這樣不僅不能充分發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而且也會大大限制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多樣性。當然也不是所有的機器人概論課程都適宜采用教學視頻。有效的方法是教師上課插播視頻時,要時刻緊扣教材,而不是脫離教材內容、偏離教材的主線。在選擇視頻資源時,盡量選擇一些能較好反映書本知識的內容,而不是選一些與課程內容毫無關聯或牽強附會的視頻,更有甚者播放一些以娛樂、暴力為主的影視片。這種做法雖然當時博得了學生的一些好感和歡笑,但對于學生知識的獲取卻沒有任何好處,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視頻資源在機器人概論課程教學中的改進策略

針對目前視頻資源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了適當的改進策略,并將其應用在實際教學環境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體的改進策略如下。

1.適量使用視頻資源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度把握視頻材料的使用,就長度而言,一般在15分鐘以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根據教學要求進行板書,對視頻材料的背景進行介紹,簡要概述視頻資源的主要內容,并根據內容的重要程度要求學生從中理解和把握什么知識;視頻資源播放完畢后,教師要根據板書內容對學生提出問題,或者圍繞視頻材料的內容,結合教學實際,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或者由學生根據視頻內容提出問題,教師和學生一起找到問題的答案。這樣既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輕松愉快和聲情并茂的活躍氛圍中學習,有利于學生對視頻材料的了解和書本知識的把握;教師又可以控制好課堂,把握好教學過程,完成預期教學目標。

2.選用恰當的教學方法

眾所周知,教學方法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對于知識的獲取程度和渴望程度。從近期的教學實踐以及學生反映效果來看,許多學生對機器人概論課程的學習仍然過多地沉浸在枯燥乏味的數學推導以及簡單字面上的理論理解上,缺乏對理論深刻的理解和基本內容的透徹分析,尤其對工程應用的背景了解不足,系統工作原理和典型結構理解不全面。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課堂講授應該以視頻資料為載體,借助啟發式、討論式、互動式等教學方法,重點對工作原理和典型結構進行介紹,這樣不僅增進師生間的互動與交流,而且力爭實現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內化。

3.充分利用網絡工具搜集視頻資源

視頻資源庫的建設是一項十分艱苦而長期的工作。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采用視頻教學需要大量的視頻素材,目前較為有效的途徑是發動學生,充分利用網絡下載視頻資源,依托不同的網絡工具,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基于不同的網絡平臺,課程中學生感興趣的重要內容,接收學生對課程的反饋意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積極性,建議學生自行查找與課程相關的視頻信息及相關動畫,達到深刻理解課程內容的目的;勤與學生探討相關的最新研究成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學生感興趣的項目,多做指導,并及時解答學生的疑問。這種做法的好處有兩個: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多了解相關的機器人知識;另一方面還可以充實視頻資源庫。

從實際教學效果看,98%的學生都能比較自覺地完成視頻資源的查找工作,而且課堂教學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期末考試時,通過率達到100%,優秀率為65%。對于基礎性和理論性較強的考題,學生的反饋結果一致,認為視頻教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途徑。

篇5

關鍵詞:網絡視頻公開課;J知度;對策

當前網絡學習已經成為自主學習的新趨勢,利用網絡自主學習是未來教育方式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也是提高大學生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

2016年2月,國家教育部公布了第八批“精品視頻公開課”的名單,至此,作為“十二五”期間“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組成部分的精品視頻公開課建設,經過五年建設,992門精品視頻公開課陸續在“愛課程”網和網易等網站以“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形式免費向社會開放,這些優質課程資源,對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培養學生運用互聯網自主學習的學習習慣,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中所指的網絡視頻公開課是國家精品課程資源網、“愛課程”網、網易等門戶網站推出的優質大學視頻課程。

一、學生問卷調查分析

(一)調查目的

為深入了解大學生對網絡視頻公開課的認知和使用情況,調查問卷分別從被調查者的基本情況、對網絡視頻公開課的認知情況、網絡視頻公開課的使用情況、網絡視頻公開課的教學管理需求情況五個方面擬定了調查問卷。

(二)調查對象和方式

本次調查主要以唐山學院在校生作為調查研究對象,采用網絡調查形式,利用問卷星平臺共收集356份調查問卷。

(三)調查內容

調查問卷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被調查者的基本情況(其中包括性別、年級);大學生對對網絡視頻公開課的認知情況;大學生對對網絡視頻公開課的利用情況;網絡視頻公開課的教學管理需求情況。

(四)調查數據統計分析

1. 被調查者的基本情況(其中包括性別、年級)調查分析

本次調查大學生的性別情況看,男生100人,占調查總數的28.09%;女生有256人,占調查總數的71.91%,調查者中女生居多。

2. 大學生對網絡視頻公開課的認知情況 (對網絡視頻公開課的了解情況、使用情況、對網絡視頻公開課的態度)調查分析。

在認知途徑上,有73.6%的學生是通過老師、同學告知;有 39.89%的學生是瀏覽公開網站知道的;有39.04%的學生是通過教育部門或學校公告;而瀏覽門戶網站和社交網站知道的各占18.54%,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還是主要通過老師推薦、同學告知才對網絡視頻公開課有所了解的。

3. 大學生對網絡視頻公開課的利用情況

通過交叉分析得出,看過網絡視頻公開課的學生中有2.92%的學生沒有完整看過一門課程,有16.67%的學生看過一門課程,有17.5%的學生看過二門課程,有6.67%的學生看過三門課程,有56.25%的學生看過三門以上的課程。大學生利用網絡視頻公開課時面臨的主要障礙中,課程資源的選擇占43.26%;上網和費用問題占42.7%;缺乏交流討論占42.13%;缺少課程背景知識占41.85%;而個人時間精力有限和缺乏相應教材各占39.33%;不了解教師的授課思路占24.72%;其他占5.34%。

4. 網絡視頻公開課的教學管理需求情況

將網絡視頻公開課引入學校正式課程體系的態度調查中,比較期望的占61.8%,非常希望的占21.35%,不希望的占8.99%,無所謂的占7.87%。在將網絡視頻公開課引入正式課堂教學中采用的方式,在課堂上播放網絡公開課代替上課的占20.22%,在課堂上播放網絡公開課補充上課內容的占65.17%課下學生自主學習網絡公開課,課上進行討論的占47.75%,其他形式占7.58%。

綜上,通過學生問卷調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網絡視頻公開課認知方面。網絡視頻公開課在大學生群體中的認知度較高,但大一的學生認知度偏低。大多數學生通過老師推薦、同學告知的方式知道網絡視頻公開課;第二,網絡視頻公開課利用方面。調查顯示知道網絡公開課的學生大多數都觀看過,且觀看過三門以上課程的學生占56.25%,但課程完成率并不高,說明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較高,并意識到其對自身發展的價值,但缺乏系統地學習。觀看過的學生主要通過網易、新浪、鳳凰網等門戶網站、國家精品課程資源網(精品課)和愛課程網觀看網絡視頻公開課。由于國家精品課程資源網和愛課程網的知名度、用戶基礎和影響力不如門戶網站,所以學生多數選擇門戶網站進行學習,因此應加強宣傳和推廣愛課程網和國家精品課程資源網。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有助于專業學習和興趣是大學生學習網絡視頻公開課的主要目的。學生感興趣的課程主要集中在經管類、藝術類和文學類。學生學習網絡視頻公開課面臨的問題主要有課程資源的選擇、上網和費用、缺乏交流討論和個人時間精力有限。大學生在使用網絡學習的目的性不強,多數學生并未將學習網絡視頻公開課當作一種常態或習慣。課程本身的內容、課程免費和主講老師認知度是學生選擇網絡視頻公開課的主要影響因素,在課堂授課過程中,經常使用網絡視頻公開課的很少。以上都影響了大學生對網絡視頻公開課的有效利用;第三,網絡視頻公開課教學管理需求方面。絕大部分大學生期望將網絡視頻公開課引入學校的正式課程體系。并且多數學生希望網絡公開課能夠進入學校的學分考核系統。將網絡視頻公開課引入正式課堂教學的方式中多數學生選擇了在課堂上播放網絡公開課補充上課內容和課下學生自主學習網絡公開課,課上進行討論。網絡視頻公開課適合網絡時代碎片化的學習習慣,同時也能夠更好地突出課程的重點難點,提高學習質量和效率。但學習認證對學生的吸引力并不大,多數學生都沒有取得過任何課程的認證證書,原因是社會、學校對視頻公開課的學習認證證書的關注和認可度不高。

二、大學生在利用網絡視頻公開課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分析

(一)多數學生無課程學習計劃,課程完成率較低

大學生利用網絡平臺自主學習是在沒有任何監控情境下的自發學習,這種學習方式要求學習者要有較強的自覺性和自我監管能力,能自發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但是目前學生在網絡平臺學習存在著學習的隨性化,盡管學生利用網絡平臺學習可隨時隨地進行學習,但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加上多數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可行的學習計劃,導致課程的完成率較低。

(二)網絡視頻公開課不能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需求

首先,學生面對網絡上眾多的學習資源,加上自身時間精力有限,多數學生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來檢索學習資源,即便找到相關課程資源,自己所查找的資源是否適用;其次,網絡視頻公開課提供了較多的課程資源,比如:授課視頻、課件、教案、習題和案例,有些網站甚至增加獎學金來激勵學生學習,但是由于學生在線提問的數量大,主講教師很難對所有問題一一回復,且回復的時間周期較長,有些教師對于學生的問題,回復得較精簡,致使學生無法準確理解,這些都影響了學生網絡自主學習熱情、積極性和學習效果。

(三)學校的校園網絡環境有待提高

雖然校園網絡環境已取得了較大改進,但是校園網絡的服務器訪問速度慢、不穩定,不能夠保C學生隨時隨地進行網絡自主學習的需求。

三、探討大學生利用網絡視頻公開課進行自主學習的對策

(一)培養學習者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應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更要學會使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學習效率,學會高質量獲取知識和技能,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主要取決于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和自律性。學生應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制定可行的學習計劃,學習過程中要進行自我監控,提高學習效果,逐步培養自身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為教學服務

調查顯示經常使用網絡教學平臺進行輔助教學的教師所占比例偏低,學生中也有一部分人不知道有網絡視頻公開課,這些都降低了網絡視頻公開課利用率。網絡資源利用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教師可以利用資源進行備課、上課、觀摩學習、改善提高教學效果等;另一方面,教師應加強網絡教學平臺的宣傳推廣,教師需要經常關注相關網站,收集實用有益的課程網絡資源,并分享傳播給學生,指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進行預習、復習,并幫助學生解決在課程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三)學校應進一步改善網絡環境,提高校園網訪問速度

網絡環境對于網絡教學平臺的使用是先決條件,學生進行網絡視頻公開課的學習主要通過校園網絡,校園網的便捷性和速度直接制約著網絡教學平臺的利用率以及利用效果,因此應改善校園網絡環境,提高網絡訪問速度。

參考文獻:

[1]袁中華,張玲玲,等.大學生對網絡教學資源的認知與利用情況調查――以武漢紡織大學為例[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08).

篇6

評價是對人或事物的價值做出判斷。依照一定的價值標準,通過系統地收集資料,對評價對象的質量、水平、效益及其社會意義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評價所反映的是評價對象的若干屬性及其對人的需要的意義。它不同于科學認識,沒有科學的嚴謹,但以科學認識為基礎和前提。評價的基本特征有:①評價對象是可能產生價值效果的人或事物;②評價依據的價值標準具有社會性;③評價對象的屬性具有系統性;④評價是分析與綜合、定量與定性的統一;⑤評價既要用實驗、調查、觀察的方法獲取客觀資料,又要用推理性的統計分析方法做出判斷。評價已被廣泛應用于社會各個領域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

二、中小學教師教育科學研究及其特點

1.中小學教師。

中小學教育科學研究的主體是中小學教師,他們是一群極為特殊的群體。根據1999年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中小學教師是指幼兒園,特殊教育機構,普通中小學,成人初等、中等教育機構,職業中學以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教師。因為研究條件的限制和本文研究的應用,本文所稱中小學教師僅代表普通中小學教師。

2.教育科學研究及其特點。

教育科學研究是指從教育實踐中探索教育問題,探求教育真理,以符合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指導教育實踐,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學校教育是教育科學研究的主要方面。教育科學研究的對象包括兩大領域:一是教育和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二是教育和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近年來,國內外教育科學研究都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具有以下新的特點:第一,重視教育實踐研究。教育科學研究經歷了思辨階段、經驗總結階段和科學實驗階段。對教育科學研究來說,這三個階段都是不可少的、互相補充的。然而,開展教育實驗研究,則是當前教育科學研究的重要趨勢之一。當代世界各國重大教育改革,大多以實驗研究為先導,如重慶推行的教育綜合改革示范區項目。第二,教育科學學科建設有了較大的發展。如同其他學科發展一樣,教育科學也走著一條即分化又綜合的路子。教育科學在與哲學、心理學、語言學、倫理學、統計學、經濟學等學科的滲透、交叉中,研究范圍不斷擴大,陸續產生了一些新的分支和門類,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教育科學體系。第三,從定性分析發展到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長期以來,教育科學研究基本上是運用定性分析,隨著教育科學研究的深入開展,廣泛地吸收了現代自然科學的成果,用教育統計和心理統計等工具,逐步將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結合起來。第四,整個教育科學研究尚處于不成熟狀態,落后于教育改革實踐的需要。教育科學研究,主要解決教育中實際存在的問題,而目前教育理論相對貧乏,與實際有某種程度的脫節。在我國,教育科學研究是科學研究工作中較薄弱的一環,還遠遠趕不上客觀發展的需要,要努力、深入地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活動根據目標的不同,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前者主要為了認識客觀世界,生產新的理論知識;后者則主要面向改造世界,生產新的應用知識。中小學教師教育科學研究應以應用研究為主,根據中小學教師工作的內容、性質與特點,通過實驗研究的方式,總結教育實踐經驗,推進教育改革發展。新課程改革把教育科學研究提到了顯著的位置,對中小學教師教育科學研究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同時也加快和推進了教育科學研究的發展。

三、中小學教師教育科學研究評價維度分析

中小學教師教育科學研究評價是以中小學教師教育科學研究為評價對象,做出價值判斷的過程。教育是一門科學,教育科學研究是揭示教育現象本質規律的實踐活動。教育科學研究的方法論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常用的方法還有:教育觀察法、教育統計法、教育實驗法以及調查法、歷史法??茖W實驗和辯證思維是研究中的兩大武器,使教育科學研究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較好地結合起來。同時,理論聯系實際,是教育科學研究必須遵循的原則。它在分析和論述教育問題時,根據“實踐—理論—實踐”的認識過程規律,以教育實踐為基礎,做出科學的理論概括,并進一步指導教育實踐。所以,中小學教師教育科學研究是以實踐研究為依托,以應用研究為主。為更科學合理地評價中小學教師教育科學研究,我們將其評價維度劃分為以下兩大方面。

1.過程性評價。

過程評價是指以教育科學研究過程為評價對象所進行的價值判斷活動。教育科學研究過程是從教育活動中發現新真理,解決新問題或尋找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的認識過程。它不同于日常生活中隨機發生的認識過程,是一種預先確定目的、規劃好活動步驟、內容和方法的認識過程。教育科學研究的過程一般由幾個階段構成:①準備階段。這是教育科學研究正式展開前的一個階段,但又是必不可少的階段。準備階段的重要性隨著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增加。準備包括理論準備、物質準備和工作計劃準備。首先,規定研究項目;其次,進行研究設計。②實施階段。把研究計劃變為實際活動,中心任務的保證質量。這一階段包括收集、獲取資料,形成科學事實;分析科學事實或已有理論,形成新的科學事實;撰寫研究論文或研究報告。③總結、評定階段。這一階段工作的主要意義在于未來。研究階段的劃分只具有相對意義,在實際研究中,每一階段之間未必有明確的分界線,有些階段可能相互交叉,有些階段也可能被省略或合并,并沒有唯一的標準模式,需要根據實際的研究而定。根據教育科學研究的一般程序,我們將中小學教師教育科學研究評價指標擬定為:①提出問題,即有明確的研究目標和科學的假設。研究目標是我們將要研究的問題,是我們在眾多待選問題中提煉出來的、可能被解決的問題,有目標研究就有了方向??茖W假設是我們對如何解決問題的一種推理性設計,科學的假設能增強教育科學研究的針對性,避免盲目性。這項指標主要考察研究者對問題相關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提煉能力,信息技術的應用比較重。②有詳盡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案是我們研究實施的保證,是研究實施的規劃設計藍圖,只有通過詳盡的方案設計,我們才能明確研究對象、范圍、內容,明確研究重點和取樣范圍,才能保障研究工作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這項指標主要考察研究者對研究本身認識的深度和廣度,對研究常識的了解和基本研究方法的掌握。③實踐研究。教育科學研究通常都是通過實踐、通過實驗來完成的。一個好的實驗,需要控制好實驗條件,明確哪些因素是自變量,哪些因素是因變量,同時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消除偶然因子的影響,才能保證研究的科學性。這項指標主要考察研究者對教育一般規律的認識和應用,邏輯思維、辯證思維的應用。④事實和數據真實可靠。教育科學研究必須以客觀事實和數據作為結論的依據,經過實事求是的科學分析總結出來,能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及規律。為此,搜集數據和事實一定是客觀事物本質屬性的反映,是系統的而不是偶然的,因此要對事實和數據進行核實,慎重做結論。這項指標主要考察的是研究者的數理統計知識的應用。⑤把科研成果放回到實踐中去檢驗。任何一個經過實驗所得出的最新結論不是終結,必須通過實驗的驗證,才能確定其普遍意義。由于中小學教師教育科學研究的粗放性,更應通過實踐來多次檢驗,否則不能推廣。這項指標主要考察研究者的科學態度和精神。

2.結果性評價。

篇7

關鍵詞:科學哲學主義;庫恩;拉卡托斯

中圖分類號:B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1069(2016)24-107-2

0引言

作為科學哲學歷史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庫恩和拉卡托斯分別提出了不同的科學發展模式,這兩個模式有其發展動力和內涵。盡管他們對于哲學科學發展的真正歷史還有距離,但卻推動了科學哲學的發展,引領人們領略到科學哲學理論內在的規律和本質,強化了對于科學哲學主義理論的認知。

1從本體論視角比較庫恩和拉卡托斯的科學哲學主義理論

1.1科學哲學主義理論內容的比較

庫恩提出的范式理論與拉卡托斯提出的科學研究綱領理論有其共性,也有其不同。庫恩是基于波普爾樸素證偽主義之上,對其進行了批判性的繼承;拉卡托斯的科學哲學研究綱領理論,則更為清晰化、細致化和規范化。

1.1.1庫恩范式科學哲學理論的內容

庫恩范式理論是其科學哲學體系中最為核心的內容,要了解庫恩的科學哲學思想,必須首先了解范式理論;而了解范式理論就要先了解范式與“科學共同體”的概念和關系?!翱茖W共同體”是同一個領域的科學研究者的團隊集體形式,他們對于該領域內的問題有接近的理論基礎和興趣,范式是與“科學共同體”互為前提的關系。范式理論是“科學共同體”共有的信念,它在科學研究者進行科學實踐時起到了引領和趨同功用。范式的這種信念支撐了“科學共同體”的理論認同,范式為該領域的科學研究者提供了科學研究的空間范疇,為科學研究實踐的縱深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我們同時應當看到,這種范式一旦存在理論結構上的缺失,就會使這一領域的科學研究實踐偏離真理的軌道。

1.1.2拉卡托斯提出的科學研究綱領理論的內容

拉卡托斯建構了科學研究綱領理論,其學術背景是批判理性學派和歷史主義學派的結合,涵蓋了波普爾和庫恩的合理研究要素,被稱之為“精致的證偽主義”。其科學研究綱領理論的內容主要包括:①硬核結構。它是科學研究綱領理論的基石,是科學研究綱領理論的根本部分、不可否定的核心部分。②保護帶區域。它是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理論的輔部分,主要用于應對硬核的質疑和批判,它通過對假說進行調整的方式或者用新的假說替代原有假說的方式,化解質疑,保護硬核。③啟發法。有正面啟發法和反面啟發法兩種,一種是正面地引導科學研究者進行某項工作,一種是從反向告訴科學研究者不能夠去做些什么,從而避免硬核被否定。

1.2科學哲學主義理論特征的比較

1.2.1庫恩的范式理論的基本特征

庫恩對科學動態發展模式的問題有自己的見解。它在科學動態發展模式中,闡述了科學是如何發展的、科學是如何進步的等問題,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在波普爾的基礎上進行批判性的傳承,將科學進步的理論進行總結,認為科學進步的脈絡可以歸結為:前科學時期—常規科學時期—科學危機時期—科學革命時期—新常規時期—新科學危機時期,顯示出一個初始到完善、從成熟到衰退的過程。

1.2.2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的理論特征

拉卡托斯繼承了波普爾的動態科學發展模式以及庫恩的科學動態發展模式,并增加了科學動態發展的進化階段和退化階段的交替發展內容。其中科學發展的進化階段,是拉卡托斯表述的第一個階段。他認為,科學新問題的出現是對原有的科學研究綱領的完善和優化,而不是根本性的否定??茖W發展的退化階段,是拉卡托斯表述的第二個階段,這是指當保護帶的調整或輔助條件的假設都無法保護硬核時,原有的科學研究綱領不得不否定和創新,這也是科學動態發展過程中的危機時期,進入了科學的退化階段。新舊綱領的替換,是拉卡托斯表述的第三個階段,它是用新的科學研究綱領替代原有的科學研究綱領,這必然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其前提是舊有的科學研究綱領已經對新的問題無法適應和調整的狀態下而產生的,這就使科學實踐活動進入了一個新的循環過程。

2從認識論視角比較庫恩和拉卡托斯的科學哲學主義理論

2.1科學進步觀的比較

在科學進步的領域之內,庫恩的范式理論和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理論有著截然不同的區別,庫恩的范式理論認為,范式是“科學共同體”的一種共同信念;拉卡托斯卻認為,科學的進步是由于經驗的不斷累積而生成的。

2.1.1庫恩的科學進步觀點

庫恩的范式理論認為,范式是“科學共同體”內心中的共同信念??茖W并不存在進步的問題,而是“科學共同體”內部信念的改變問題,是一種心理因素。他對科學進步的態度表現為不認同繼承或者發展之說,他引用了格式塔轉換這個概念,認為新舊范式之間并不存在相聯性,只是“科學共同體”對于外部世界認識的改變,當范式無法解決某一問題的時候,可以選擇使用其他的范式工具。

2.1.2拉卡托斯的科學進步觀點

拉卡托斯認為科學存在內在的繼承和發展的關系,在其科學研究綱領理論中,他認為科學是經驗不斷累積而導致的進步。盡管這種觀點還有待商榷,但我們也看到,科學發展的本質在于人類對外部世界的不斷認識和認識能力的不斷增強。

2.2科學真理觀的比較

2.2.1庫恩的實用主義真理觀

在真理觀態度上,庫恩所創立的范式理論蘊含有實用主義的思想。他將范式作為“科學共同體”解決現實問題的工具,這便是從實際應用的角度出發的。他對真理的態度也建立在不可知論的基礎上,并具有濃厚的心理學概念。他的實用主義真理觀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不認為真理客觀存在,而認為真理存在于“科學共同體”中科學研究成員的心中。因此,庫恩并不注重對真理的追求,而側重于對科學實踐者心中的范式感知。

2.2.2拉卡托斯的經驗主義真理觀。

在科學研究綱領理論之中,拉卡托斯以經驗作為科學研究綱領理論的基礎。他認為,科學研究綱領的真理以外部經驗的真假為前提。即如果外部經驗是真實的,則科學研究綱領的理論也是真理;而如果外部經驗是虛假的,則科學研究綱領理論就不是真理。也就是說,在拉卡托斯的認識中,認為任何理論都以經驗為前提,與庫恩的范式理論的唯心主義觀點迥然不同。

2.3認識方式的比較

庫恩的范式理論的認識方式,是在科學實踐者達成科學共識的前提下建立的理論,在這個前提下才能稱為科學理論;而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理論則認為,在經驗不斷累積并且不斷地有預想的空間理論,才能夠被稱為科學理論,他注重的是量變到理論質變的過程。

3結語

綜上,庫恩提出的范式科學哲學主義理論與拉卡托斯提出的科學研究綱領理論,都是科學哲學發展史上不可缺少的學說內容,他們是以前理論的批判性傳承,具有不同的歷史地位。對于這兩種科學哲學理論的比較和辨析,可以使我們更清晰地了解科學哲學和科學史的發展,有助于我們依循邏輯與歷史的統一來研究科學史,并深入認識科學哲學觀理念和思想。

參 考 文 獻 

[1] 王有全.拉卡托斯綱領與經濟學方法論[J].商業時代,2011(27). 

[2] 申寧.淺析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J].科技創業月刊,2011(2). 

[3] 斯洪橋.析《淮南子》天人同構的內涵及其理論價值[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 

[4] 周文華.論科學劃界的標準[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2). 

[5] 曾三俠.論范式的兩種建構[J].滁州學院學報,2010(1). 

[6] 阮春暉.宋明儒學中的異端之辨[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 

[7] 王鑫.解析庫恩范式[D].曲阜師范大學,2012. 

篇8

關鍵詞:教師;教育科學研究;素質結構

良好的教育科學研究素質,是廣大教師進行教育科學研究,探索教育教學規律,指導教育教學實踐,大面積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保障。因此,研究教師教育科學研究素質的結構、形成規律與途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教育科學研究素質是現代教師素質結構的重要內容

教育的科學研究素質是一個綜合概念。它是教育者進行教育科學研究所必備的各種素質的質的要求,是教師在教育科學研究方面各種素質的集合體,它的作用是各種素質有機結合在一起的綜合反映。教師的教育科學研究素質是一個時代性很強的課題。因為不同時代、不同社會、不同國家,對于教師的素質要求不盡一致。從世界范圍看,人們對于教師科學研究素質的關注不過只有幾十年的歷史。在我國,人們倡導由“經驗型教師”向“科研型教師”的轉變,也是改革開放以來才有的事。應當說,重視教師科學研究素質的培養是近幾年來世界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

從傳統上看,人們對教師素質的論述幾乎都不涉及教師的科學研究素質,也就是說,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具有教育科學研究素質并不是一個好教師的必要條件。進入現代社會以來,隨著各國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競爭的加劇,各國對人才規格的要求也顯得越來越高,傳統的、單一型的教師素質結構遠遠不能適應現代多元化社會的需求,不能培養出適合現代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于是,國際社會紛紛提出了許多教育改革的方案。在這些方案中,一些新概念漸漸為人們所接受,如“完整型教師”、“創造型教師”、“專家型教師”、“科研型教師”等,并成為現代師資隊伍建設中的新焦點。這些改革方案的核心就是倡導加強對教師教育科學研究素質的研究與提高,以使教師素質實現完整化與科學化。

教育是一項極其復雜并具有高度創造性的實踐活動。教育活動的水平及實踐的質量,直接取決于其實施主體的素質。一般地講,教師的道德修養、知識結構、教育能力等素質,規定著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做什么和怎么做。教師具備了上述素質,可以保證他們在一定水平從事教育實踐,并取得相應的效果。但要使教師的教育活動更具有創造性,不斷超越現有的水平,向更高層次發展,真正做到“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僅靠教師的上述素質是難以達到的。特別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知識更新的不斷加速,對教育提出的要求越來越高,使教育科學研究素質成為現代教師必備的素質。

二、教師教育科學研究素質的內涵

對于教師具備怎樣的教育科學研究素質,目前尚沒有一個統一界定。我們認為,教師的教育科學研究素質應當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教育科學研究的理論素質

1.基礎理論。教育科學研究的基礎理論是教師從事教育科學研究基礎條件知識,主要有教育學、心理學等教育科學方面的知識。它對教育科學研究最具有普遍指導意義。教育改革實踐證明,如果教師沒有教育基礎理論方面的素養作前提,教育改革很難獲得真正的發展,也很難把教育科學研究推向深入,后勁不足的問題不可避免。

2.專門理論。教育科學研究作為一項具體的科學實踐,有其特定的研究對象、研究過程、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因而必然有其特定的研究規范和要求,形成為一門較為獨立的學科。教師掌握教育科學研究的專門知識是保證教育科學研究規范性、有效性和科學性的前提和基礎,教育科學研究理論涉及內容比較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關于教育科學研究原理與方法方面的知識。

教育科學研究原理與方法,是以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原理、規律和具體策略方法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專門學科。它可以告訴廣大教師如何進行教育科學研究以及有哪些規律必須遵循。如果說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是教師從事教育科學研究的基礎性知識,那么教育科學研究原理與方法方面的知識則是教師從事教育科學研究的核心知識,離開了這一知識素質保證,任何一項教育研究都不能保證其科學性和有效性。

3.相關理論。教育的復雜性決定了教育科學研究的復雜性,要求教師除了必須掌握教育科學研究基本理論,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方面的知識以外,還須掌握與教育科學研究相關的其它學科理論。如政治學、哲學、倫理學、社會學、文化學、美學、科學學等。

(二)教育科學研究能力

教育科學研究能力指把教育科學研究的知識運用于教育科學研究情境,解決相應問題的實際操作能力。它是保證教育科學研究項目進行的必要條件,教師的教育科學研究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發現問題,恰當選題的能力

教育科學研究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的。能否選擇對教學有重要意義和價值的問題進行研究,是教育科學研究必須首先面臨的一個問題,它關系到教育科學研究的進程和結果。這就要求教師應當具有良好的選題能力。

教育科學研究選題的能力要求教師具有發現問題的敏銳性。不僅要能發現問題,而且還應能發現有重要價值的問題,亦即能選擇有現實意義的、有預見、有創造性的、有可行性的問題。

2.查閱文獻,進行設計的能力

查閱文獻是貫穿教育科學研究工作始終的一項活動。教師能否有效地獲取必要的信息和資料,是影響教育科學研究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應當具備良好的查閱文獻的能力。查閱文獻的能力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查找能力,即能夠迅速準確地找到所需要的資料。二是閱讀能力。查找的目的是為了閱讀,但由于時間和精力所限,教師不可能閱讀所有資料,必須能夠有目的、有重點、有選擇地進行閱讀。

教師選定研究課題之后,必須對研究的過程進行設計,如以哪些學生為被試,用什么方法進行研究,研究結果以什么形式表現等。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更順利地進行教育科學研究。因此,教育科學研究設計能力是教師進行科學研究必不可少的能力。

3.搜集資料,整理分析的能力

教育科學研究離不開資料的支持。資料的豐富與否直接影響教育科學研究的質量。在教育科學過程中,教師認識事實主要是通過搜集事實資料而實現的。資料的搜集通??刹捎糜^察、調查、實驗、文獻等方法。在搜集資料時,教師應當盡量避免主觀意向、態度傾向性影響,力求注重搜集資料的客觀性;另外教師在資料收集時還應注意資料的全面性,不能僅僅收集對自己有利的資料,而不收集不利于證實自己假設的事實。

一般來講,借助于查閱、觀察、調查、實驗等方法搜集到的資料是零亂無序的,而教育科學研究的根本任務就在于透過這些資料,去發現和研究現象中不斷重復的、穩定鞏固的、同一的東西,找到事物之間的內在的必然聯系,也是把握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而要完成這一任務,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整理分析能力。整理分析能力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整理能力,即對所獲得的資料進行分類、核查、篩選和匯總統計;二是指分析能力,即教師對整理后資料進行邏輯和統計分析的能力,通過定性與定量分析,提示所研究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4.文字表達能力

研究成果是研究過程的縮影,是研究過程結論的文字記載。研究工作進入撰寫研究成果的階段,也就是進入了研究工作的總結階段。研究成果寫得如何,關系到該項研究的理論價值與實用價值。教師在研究過程中要想把自己潛心研究得出的新認識、新思想、新辦法等訴諸文字,通過教育科學研究報告或教育科學研究論文、著作等形式表達出來,從而更好地發揮教育研究成果的作用,若沒有良好的書面表達能力是不行的。

(三)教育科學研究的道德素質

教師教育科學研究的道德素質是教師職業道德素質的重要內容,它主要是對教師從事教育科學研究活動的特殊道德要求和應具有的行為規范。其主要內容是:

1.堅持真理,勇于探索

教育科學研究過程是一個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探索教育規律的過程,也是一個追求真理的過程,教育科學研究過程十分艱苦,教師必須花費巨大的精力和心血,經常要突破空間與時間的界限進行工作,而且這種勞動和這種勞動所取得的報償是難以相等的。只有不怕辛苦、不計得失、熱愛真理、堅持真理,具有為真理而獻身的精神,才能投身于教育科學研究的過程之中。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發現真理,找到教育發展規律,完成教育科學研究的任務。

2.實事求是,嚴謹治學

科學研究是嚴肅的事情,來不得半點虛假,進行教育科學研究,就應當堅持科學的治學態度,一絲不茍,嚴肅認真。無論是課題的選擇、論證,還是課題的實施、檢查,教師都當實事求是,科學對待,如實反映教育現象的本質和規律。在分析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數據的準確性、論據的充分性、邏輯的嚴密性、結論的科學性、解釋的合理性等。

3.發揚民主,通力協作

發揚學術民主,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教育科學研究道德的重要內容??茖W上有不同的學派,學術上有不同的觀點,實踐上有不同的做法,這一切都是科學研究過程中的正?,F象。因此,在教育科學研究的過程中,應當堅持民主、科學的態度,正確對待各種不同的教育教學思想和方法體系。要學習和借鑒他人之長,補己之短,促進自身科學研究素質的提高和研究的深入。

教育科學研究過程往往需要教師之間的彼此支持與協作,這既是現代教育科學研究發展的要求,也是教師科學研究素質本身的要求。教育科學研究,特別是學校群眾性的教育科學研究,對教師之間彼此相互協作的要求比較高。只有通力協作,互相配合,優勢互補,才能保證研究的成功。

4.虛心好學,勇于創新

科學研究是一種創造性的認識活動。科學研究的生命力在于創新。創新是一切科學研究的本質特征。所謂創新,就是運用已知信息生產出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產品。這種“產品”可以是一種新思想,新觀念,新方法,也可以是一項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等思維成果的物化狀態。對于教育科學研究來說,就是探索教育領域中的未知,發現新的規律,得出新的結論,同時創造出新的更科學的研究方法,為培養未來社會所需要的創新人才服務。要培養創新人才,教師必須首先具備創新精神。那種按部就班、墨守成規、安于現狀的傳統教育運作方式,絕對不會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新人。從這層意義上講,教師的創新精神,不僅是教育科學研究的需要,也是一名普通教師所具備的基本素質??茖W需要創新,科學貴在創新,教育科學研究也是如此。

三、增強科學研究意識,端正科學研究態度,探索提高科學研究素質

教育科研意識即對教育科學研究意義、地位的正確認識和從事教育科學研究的需要和動機。教育科研意識是推動教育科學研究行為的內在動力??蒲幸庾R清晰且強烈,就能產生從事教育科研的決心和行動。要改變長期以來教師只重視日常教育教學工作,忽視科研的傾向,注意將教育與科研結合起來。首先要從教育事業的發展與教育科研的相互關系上提高認識。教育質量的高低,影響著學生素質的發展和公民整體素質的提高,影響著社會的發展。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為他們的全面發展打好基礎,就需要教師認真研究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更新教育觀念,大膽進行教育實驗。其次,要從教師成長與科研的關系上提高認識。教師的成長不僅體現在對教材內容的熟練駕馭、教學方法的熟練運用,教學經驗的積累和心理素質的成熟上,而且體現對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與規律及教育教學規律的把握上。這就需要教師進行教育科學研究,研究教材、教學方法、提煉教學經驗,研究學生的心理特點,研究學生心理發展與教育教學工作的關系等。進行教育科研工作,其目的是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因此,它需要教師端正科研態度,樹立嚴謹的作風,需要教師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心血。還需要教師革新陳舊的教育模式,大膽探索先進的教育模式。

(一)努力學習科學理論,認真借鑒眾家之長

進行教育科學研究必須以科學理論為指導??茖W理論包括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教育科學的基本理論及相關學科理論。通過學習理論,教師可以確立科學的價值觀和掌握科學的方法論,同時也可以提高對教育現象的洞察力。教師學習教育科學理論,主要涉及兩個層次的知識學習。一是中心層次知識的學習,即教育科學研究原理與方法知識的學習;二是外圍周邊層次知識的學習,即教育科學的相關知識學習。在教育實踐中,教師應分清輕重緩急,先“中心”,后“外圍”,以教育科研的專門知識為學習根本,在此基礎上,進行“外圍”學習。當然,教師也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靈活地制定自己的進修方案。虛心學習與借鑒成功的教育教學改革經驗,是提高科研素質的又一重要途徑。一個人的直接經驗畢竟有限,通過學習與借鑒間接經驗不但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經驗體系,而且還可以避免走一些不必要的彎路,教師科研素質的修養與提高,同樣需要廣泛涉獵,博采眾長,只有這樣,教師的科研素質才能不斷提高。

(二)參加科研實踐,養成科研習慣

教育實踐是教師提高自身研究素質的重要途徑。教師應注意把科研與日常教育教學實踐結合起來,實現科研、實踐的一體化。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科研素質,必須積極投身到教育科研的實踐中去。為此,①勇于實踐。要解放思想,大膽創新,消除教育科研的神秘感,打破教師不能搞教育科研的思想束縛,敢于選擇教育教學與班級管理中的問題,進行有計劃有重點的研究;②勤于實踐。要革除消極懶惰、坐等課題的思想,積極地尋找具有現實意義,特別是對教育教學實踐具有直接指導作用的課題,使自己的教育科研緊貼教育教學實際變化的脈搏;③善于實踐。要盡快學會和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增強教育科研實踐的有效性。

教師要養成科研的習慣,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之余,抽時間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選擇課題進行研究。從簡單的、小的課題研究入手,在教育科研實踐中提高自己的科研素質。

教師教育科學研究素質形成和提高,是一個逐步積累,潛移默化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學習教育科學理論的過程中,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只有日積月累,才能真正實現科研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施良方,崔允淳.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陳伯璋.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M].臺北:臺北南宏圖書公司,1990.

篇9

關鍵詞:教學科研能力;大學教師;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50-0035-02

目前我國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青年教師無瑕顧及教學,導致教學能力較差,教師隊伍教學科研能力整體不高,因此如何提高教師教學科研能力,并將研究成果應用于教學,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教學與科研并重導向型辦學體制代表了高校改革發展的一種趨勢[1]。決定高校教育質量及學科發展與創新的關鍵是擁有一支綜合素質高的教師隊伍。青年教師如何更新觀念,如何使自己迅速成為教學研究中間力量,如何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實用性創新人才,迅速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學科研能力,這是值得思考。科研一方面對提高教師全方位素質和教學研究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對教學質量的提供也有重要的作用[2]。因此,青年教師教學研究能力、科學研究能力的提升,對保障國家整個科技事業創新以及高等學校教學研究、科學研究工作的持續健康發展意義重大[3]。

本文從以下幾方面探究借助團隊平臺提升教師教學科研能力的有效策略,適應時代教育教學發展,全面提高人才培育質量。

1.充分利用老教授人才資源,實行青年教師導師制,建立教學科研幫帶制度。要為每一位青年教師配備一名學術造詣深厚、教學科研能力突出的學者,實行青年教師導師制,指導青年教師如何搞好教學科研,如何申報項目,如何獲取第一手教學科研信息等,無論是從教學科研論文的選題和撰寫、課題的申報,還是課題研究過程中的一些細節都需要對青年教師進行全方位的指導。以老帶新是一種見效快、易操作的師資和科研培訓方式。老教授在教學科研中發揮指路作用,促使他們快速成長;青年教師思考問題的新思路,也會帶給老教師一定啟發,這種交互影響,必將帶動團隊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

2.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教學隊伍即是科研隊伍,注重教學科研團隊建設,多出高層次精品。為了緩解教學研究和科學研究難以并重這一矛盾,要有意識地樹立一種團隊攻關意識,盡快培養和組建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教學科研研究團隊,為教師提供一個交流經驗、反思教學和探討問題的平臺、營造相互取長補短科研氛圍,將教學和科研相結合,教學團隊也是科研團隊,使教學和科研并進,教師能夠把科研思路轉換為現實,并將研究成果在課堂教學中有所體現,增加專業知識的先進性、新穎性、應用性,是對課堂教學內容的豐富和補充。團隊中的每一位教師都從自我做起、相互協作,教學科研相結合既能保證教師高質量完成教學任務,又促進教師積極投身科研工作,使得教師的綜合素質逐步得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迅速提升。

3.合理安排教學任務,從教學中尋找研究課題,將研究成果應用于教學。從課堂教學中尋求教學科研課題,并將研究成果應用于教學,這樣既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還有利于優化和提高教學團隊的素質,為將來申請高層次教學科研項目奠定基礎。在結合教學尋求科研課題的主導思想下,團隊圍繞課程建設、課堂教學和教學改革等方面進行積極思考、認真考證并申請立項,研究課題都來源于教學,所以完成起來目的性強,教師將教學中經驗性的東西進一步梳理和深入研究,在實踐中不斷驗證和改進,最終將研究成果應用于教學、回饋給學生。

4.抓住學科建設,引導教師在學科建設中提升教學質量和科學研究水平。學科是大學的基本元素,教學和科學研究又是整個學科建設的兩大支柱,必須協調發展。以建設學科為中心,在教師中明確“教為基礎,研為發展”的思想。從學校持續健康發展的角度認清學科建設的必要性。只有教師教學水平和科學研究能力兩大支柱的真正提高,學科才算得到真正發展。因此,發展學科建設在引導教師在教學、科研成長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青年教師要抓住學科建設機遇,充分利用自身的特長,強化自身綜合素質建設,以實現教學、科研水平的真正提升。

5.青年教師要注重自身教學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與提升。高校既是培養高素質滿足社會需求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識創新、思維創新、創新能力培養的場所。這就要求青年教師不僅要有創新視野,還要能夠及時捕捉最新的知識信息,并善于把他們融進自身的教學科研中,能夠獲得具有創新理念較高水平的教學科研成果。學校要為青年教師營造一個有利于教學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與提升的良好環境,幫助青年教師建立創新意識,在創新中謀求自身發展,提升教學研究和科學研究的創新能力。為此,必須號召青年教師創造性的進行學習,做研究型教師,成為善于學習、善于研究的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潛質從事教學研究、科學研究的創新人才,真正實現青年教師教學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與提升,也就是最終實現具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符合社會需要創新人才的培養。因為要培養具有創新意識、能力的學生,首先要有具備創新意識和能力教師。

6.完善獎勵機制,加大經費投入,激發青年教師研究熱情。工作的環境與事業的成功是留住人心的關鍵。青年教師希望學校能夠提供給他們展示風采、表現才能的機會和平臺,希望他們的工作表現、工作成績、個人價值得到肯定和尊重,希望學校加強對他們的培養。合理的激勵機制是激發青年教師教學研究和科學研究熱情與興趣的重要前提。通過舉辦青年教師理論教學大獎賽、實驗教學大獎賽、現代信息技術多媒體大獎賽、教學設計、教學反思大獎賽等,建立一個公平科學的獎勵機制,直接與薪酬、晉職、晉級、教學、科研資源分配上密切相關,達到肯定先進、否定后進、促進中間,最終實現調動全體教師教學研究、科學研究積極性的目的。

7.堅持正確價值觀導向,倡導把優異教學科研成果作為人生價值的體現,增強工作責任。大部分青年教師思想活躍、思維敏捷、易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積極向上,價值觀多元化,只有很少部分青年教師對本質工作責任感淡薄,思想消極、沒有信念,個人利益至上,需要加強對他們的正確引導,傳遞正能量。幫助他們理解、認識教師職業的真正內涵,教師的行為規范,懂得教師的人生真正價值所在,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己,明白教學研究和科學研究對社會的價值,把完美工作當作實現自身價值的有效途徑。堅持正確價值觀導向,倡導把優異教學科研成果作為人生價值的體現,弘揚正氣、不圖回報、大功無私,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8.青年教師應自覺的不斷完善和提升教學研究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青年教師應該樹立參與教學研究和科學研究活動的意識和覺悟,強化教學研究和科學研究的信心和勇氣,敢于面對一切挑戰,通過認真、細心、堅持不懈的教學科研活動不斷完善和提升教學研究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增強從事教學研究、科學研究的自覺性。通過自身挖潛,明確主攻方向,找到一條既適合自身發展又有益于社會需求的教學研究、科學研究道路。此外,青年教師應加強學習、交流,開闊眼界,增強捕捉信息完善學科結構的能力、勤于思考發現問題的能力、勇于攻關解決學術難題的能力、開拓創新探尋全新解決方案的能力、成果轉化為有價值的教學經驗、教學資源的能力,即通過交流學習不斷完善和提升教學研究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

9.對教學研究及科學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要有足夠的認識。教學研究和科研研究對教師所從事的教學工作,毋庸置疑在明晰教學思路、科學設計課堂教學、創新教學方法、更新教學手段、明確教學重點、化解教學難點、拓寬專業知識、深化知識內涵、實現教學反思、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和整體教學科研學術水平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支撐和保障作用。同時,教學研究和科學研究工作在引領學科發展、充實學科內容、完善學科結構、健全學科體系、促進學科建設、培育應用人才、增強創新競爭能力、完善自身知識更新能力等方面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師只有對教學研究及科學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有了足夠的認識,才能更加自覺地去思考教學研究和科學研究中存在的各類問題,并積極主動地尋求解決之法,教師自身的素養和能力自然得以大幅度提升。

綜上所述,只有對教學研究和科學研究工作重要性有足夠的認識,強化對有潛質青年教師的教育培養力度,不斷創出良好的教學科研條件和氛圍,提高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及時把研究成果應用到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更新教學手段、創新教學方法、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習慣性反思自己的教學科研,不再簡單的為教書而教書,為科研而科研,而是應該將二者合理結合起來,真正做到“教學研究是科學研究的基礎,科學研究是教學研究的保障”,教學研究、科學研究水平共同提高,最終才能實現教學研究與科學研究的良性互相滲透、互相補充,更好地促進教師教學科研能力的提升,進而帶動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高效率地實現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韋朝毅.獨立學院青年教師科研能力提升的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J].教師教育論壇,2013,(26).

篇10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主要以理論講解、課堂作業和期末考試來評價成績,使學生處于為應付考試而學習的被動局面,不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使本科生畢業論文的寫作出現不同程度的科學研究方法問題。

1.學位論文大量抄襲,研究方法錯用、誤用和濫用現象嚴重。本科生的畢業論文是評價學生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和科研方法,設計和完成科研工作的一個綜合表現。體育專業學生普遍對畢業論文的重要性及意義認識不足,其畢業論文的開題報告過于簡單,對畢業論文的設計與寫作內容了解不全面。加之教師對學生畢業論文的答辯及成績評定標準過于寬松,個別教師的責任心不強等原因,多數本科生畢業論文大量抄襲原著文獻,將教科書的內容、網上下載的文章和已畢業學生的論文等資源作為畢業論文的內容。在本科生畢業論文調查中發現,采用文獻綜述和總結性評述類的約占51.2%,通過課題設計,根據自己收集的資料撰寫的有價值的論文很少。由于本科階段體育科學研究方法的實際操作能力的訓練不足,使體育專業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學位論文也存在研究方法上的錯用、誤用和濫用現象。對此,我們必須深刻反省,用科學的態度審視體育科學研究的現狀與發展前景。

2.投稿論文選題不當、寫作格式不規范。投稿論文是研究者將科學研究成果公開發表的一種形式。與學位論文相比,其審查通過的標準和條件會更加嚴謹、更具科學性。在投稿論文中因存在選題不當、題目大而空及寫作格式不規范等問題,使體育學術期刊對稿件的錄用率低至10%,體育類核心刊的錄用率更低僅為5%左右。而且,不僅是體育專業學生,甚至體育專業領域的教學與研究人員中也存在應用體育科學研究方法的類似缺陷和不足。

3.申報的科學研究課題缺乏新意、理論依據不充分。目前,各級體育科學研究課題的種類及數量不少,但由于課題申請者所掌握的國外文獻不足、信息交流少、學術視野窄、不了解各學科前沿動態、選題倉促及科學研究方法不當等原因,有不少選題重復、內容缺少新意、理論依據不充分、實踐價值和經濟效益不高等現象。這使我們清楚地認識到體育科學研究的課題設計質量須進一步完善和提高。

4.體育專業學生的科研能力的評價不高??茖W研究能力反映一個學生所學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綜合能力,也是評價高校教學工作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內容。汪元榜對全國部分高校體育專業本科生、教師及用人單位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用人單位及體育教師對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生的教學能力和組織能力的滿意度均達到70%以上,而對科研能力的滿意度還不到34%。本科生認為自己科研能力好的只占11%,近90%的學生對自己的科研能力不滿意。這說明,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是急需解決的迫切問題。

5.課程內容嚴重老化,開設的時機不利于學生學習和掌握。目前,我國22所綜合性大學的多數體育專業研究類課程開設時間較晚,除幾所學校在三年級第一學期之外,普遍都在三年級第二學期或者四年級第一學期才開設科研方法課。而且教材內容嚴重老化,主要羅列各項內容的一般操作方法,還達不到技術的層面,可參考的專著和書籍也少。最為明顯的是,在國外作為科學研究方法的經典專著,體育專業研究生及體育科學研究者必讀的Thomas和Nelson合著的《ResearchMethodsinPhysi-calActivity》一書,自1985年以來已第4版,而國內還未見該著及相關內容的翻譯與報道。以致對國外前沿科學研究方法的學習和掌握不充分,體育科學研究很難與國際接軌。

二、實踐性教學過程

體育專業畢業論文作為學校教學計劃和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檢驗和評價學生體育基礎理論、運動技能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熟練掌握體育科學研究方法,能夠為畢業論文的寫作提供可靠的技術保障?!绑w育科學研究方法”也是一門應用課程。根據本課程的教學大綱和目標、教學內容和時數等具體內容,對課堂講解內容及實踐性教學內容進行詳細的分解和系統整合,可使實踐性教學成為系統的科學研究過程。

1.課堂講解內容及實踐性教學內容的安排。本課程教學時數為32學時,因尚無實踐課程時數,在課堂講解中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的前提下,必須對實踐性教學內容進行分解,使實踐性教學過程的實際操作部分作為課外作業來編排。實踐性教學的實際操作部分內容的選擇和設計,依據課程內容及課程教學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思路,在32學時內將每個單元的內容進行單獨的實際操作和練習,課程結束后利用課外4周時間,將全部內容系統的整合和融會貫通,形成實踐性教學模式。

2.實踐性教學的基本模型。實踐性教學過程從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開始,至參加論文報告結束。其具體過程可包括學生尋找問題、設定問題、檢索文獻資料、整理分析及寫出論文等內容。同時,全班同學也參與每個人的科學研究活動,這種方法不僅能夠激發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通過相互交流、互相提高,使課程教學真正成為一個科學研究的互動平臺。另外,任課教師對每個學生的實踐性教學過程給予認真、切實的建議和指導,使學生完成的科研論文不僅包含科學研究的因素,而且寫出的論文符合科學論文的寫作格式和規范。

3.課程教學效果的評價。通過本課程的實踐性教學改革,使學生基本掌握科學研究的理論和方法。經過寫作論文的系統訓練,大多數學生在了解本課程分解單元內容的基礎上,掌握課程全部內容的有效銜接和使用,使教學過程達到教學目標。同時,通過論文寫作過程,學生不僅掌握論文寫作的格式和規范,而且也學會在學術會議上進行論文報告的形式,為學生的畢業論文的寫作提供良好的基礎訓練。學生認為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他們真正學到有價值的知識和技能,學會閱讀論文、設計研究計劃、撰寫論文和報告論文。另外,參加學生論文報告會的教師也認為,本課程能夠激發學生的自覺性和創新性,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夠有效的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也可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

三、課程教學改革的基本理念及建議

“體育科學研究方法”課程的教學改革以體育教育專業2年級蒙語授課班的學生為實驗對象。目前,許多專業課程還未開設,學生的專業理論和知識水平還不高,對體育領域相關內容的了解不足。為此,對本課程的教學改革提出以下幾方面的建議。

1.采用課堂講解和實際操作訓練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學到的內容仍然停留在書本知識層次,還不能升華或轉換為具體技能。因此,要本著學以致用的原則,精心選擇和安排教學內容,使每個獨立單元內容變得更加具體且具有可操作性。通過了解和熟練掌握不同單元的內容及具體操作方法,為各單元內容的整合和相互銜接做好準備工作。然后按照科學研究方法的系統過程和程序,將課程內容與實踐內容相互鏈接,課堂講解與實際操作同步實施,使學生能夠對體育科學研究方法的認識更加透徹,明確重要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熟悉科學研究的全過程,這樣才能使學生切實提高運用體育科學研究方法的綜合能力。

2.編寫“體育科學研究方法”蒙古文教材?!绑w育科學研究方法”尚無蒙古文教材,采用漢語教材作為主要參考書,對漢語水平不高的蒙古族學生來說,首先遇到語言這一個難題。在教學過程中采用蒙漢語雙語教學,使學生理解課程內容的同時,也學會閱讀相關科學研究的漢語文獻。因此,編寫“體育科學研究方法”蒙古文教材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同時,針對計算機蒙古文軟件普及率不高,撰寫蒙古文論文存在文字輸入及編輯等困難,學校圖書館應免費提供計算機蒙古文文字處理軟件等相關操作平臺。

3.建立和提供蒙古文文獻檢索系統。體育相關領域蒙古文論文及參考文獻甚少,加之缺乏蒙古文文獻檢索系統,學生檢索文獻還需要傳統的圖書館文獻檢索,費事、費力,又不全面、不系統,為論文的寫作帶來不便。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學生收集蒙古文文獻,還要學生學習和掌握在CNKI等學術網站檢索論文的方法。對此,學校圖書館應建立和提供蒙古文文獻檢索系統。

4.增設論文寫作課程。體育科學研究方法也是一門應用學科,其重點讓學生了解和掌握科學研究方法的實用性、工具性和實踐性意義。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讓學生理解課程相關內容、熟練相關操作,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學習和實踐,培養其應用本課程所學內容的綜合能力。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對本課程的掌握程度,本課程開課前,可增設“論文寫作”課程,通過有效的論文寫作訓練,使他們的論文格式及內容的表述更加科學和嚴謹,切實提高學生的科學研究水平。在此基礎上可以采用讓學生撰寫論文的教學形式。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題目,通過收集相關資料及文獻、整理和分析資料、依據科學論文的格式及寫作規范,撰寫課程論文,并通過公開的論文報告會評定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