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課教學案例范文

時間:2023-10-19 17:18: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理課教學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心理課教學案例

篇1

關鍵詞:案例教學 合作討論 探究性學習

前言

隨著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推進,經濟專業課教學的理念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教學理念的轉變必然帶來教學方法的變化。案例教學越來越引起廣大專業課教師的重視。

一、案例教學法的特點

案例教學具有三個重要特點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第一、案例教學是討論對話取向的而非灌輸“獨白”取向的。案例教學強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討論對話,重視師生以及生生之間的平等交往與彼此的尊重和信任,注重形成相互間的理解與溝通。案例教學的這個特點體現了“一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的新課程理念。每個學生都是獨立于教師的頭腦之外,不依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教師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而且連自己的知識也是不能強加給學生的。案例教學法讓學生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從而使他們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第二、案例教學是集體合作取向的而非個體“單干”取向的。案例教學強調有效的學習只能發生于共同的合作與集體之中,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那種單干方式是與案例教學的思想背道而馳的。案例教學的這個特點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的新課程理念。案例教學滿足了不同層次的學生需求,在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發展權的基礎上,遵循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承認他們的理解能力和最終發展程度上的差別。案例教學給每個人提供了創造才能的機會,鼓勵他們通過討論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合作、探究的課堂處處洋滋著民主的氣息,寬松和諧的氣氛,使每個人都充滿自信,充分發展了他們的潛能。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了基礎,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支撐。第三,案例教學是批判反思取向的而非結論教條取向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強調“正確結論”的至高無上性,學生的義務就是要循規蹈矩地遵從那個神圣不可侵犯的標準化、程式化、固定化結論。而案例教學強調學生的自我探索,珍視學生個人的想法和意見。案例教學為人們反思自我、社會及其兩者的關系提供了可能性。探究式案例教學通過把一些真實典型的事例展現在學生面前,要求他們設身處地地作出反應,讓他們分析、推理、思考、概括,幫助學生逐步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法,提供了一個相對個性化的、多渠道的獲取知識的機會,形成了主動參與、探究發展、交流合作、樂觀向上的學習方法,符合新課程“一切為了學生的終身”的價值取向。

二、案例教學法中案例的選擇

學校是學習的小課堂,社會是學習的大課堂。案例是現實問題的縮影,它能把大課堂中的真實生活引進小課堂,通過展現一些真實的典型問題,讓學生進人案例情景,設身處地地做出反應。但案例不是信手拈來的,而是事先經過精心選擇的。一個好的案例是一種把部分真實生活引入課堂,從而可使教師和全班同學對之進行分析和學習的工具,它可使課堂討論一直圍繞只有真實生活中才存在的棘手問題來進行。所以案例的選擇,應依據教學目標、課程內容,以及案例教學法的特點進行選定。教學案例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的好壞。能夠適應新課程教學的教學案例應該具備以下特點:

第一、目的明確性。進行案例教學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個良好的案例至少應該能使學生通過討論加深對課程中的某些重點和難點的理解,并能利用課程中所學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案例中所涉及的問題,從而使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較大的提高。

第二、生動典型性。應從千變萬化、錯綜復雜的的實際活動中,分門別類地選擇和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經濟法實例,并能反映同類事物的一般特性,對學生能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同時選擇的案例必須生動活潑、引人人勝,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以便展開深人的討論。

第三、綜合時效性。教學案例要具有一定的難度,不要過于簡單也不應是陳年舊事。應有意識的選擇一些有一定難度、緊跟形勢的案例,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感興趣,可激發學生進行深人仔細的調查研究和分析評價,便于對這些難點和重點問題的認識和掌握,從而取得更好的整體教學效果。如在講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經營者的義務時,舉了網吧非法通宵營業致學生死亡的案例,切中了學生的關注點、興奮點,使學生在飽滿的精神狀態下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案例教學法的組織實施

案例教學實質可歸為一種研究性學習?!把芯啃詫W習是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為基礎,從學生的生活和社會生活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主要以個人和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通過親身實踐獲得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的精神和科學的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卑咐虒W最常用的是討論法和實驗法。我認為討論法案例教學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個步驟:第一步是閱讀案例、個人分析階段。這是案例討論的準備階段,由教師根據課堂教學要求選好案例,下發案例材料(教師可以選擇一個或幾個案例,提前一周左右發給每一位學生,)或創設案例情境,同時。下發一些思考題,供學生分析、閱讀。

有些與生活聯系比較密切的案例可以提前發動學生自己搜集、歸納、整理。案例應貼近現實生活,可讀性、趣味性較強,適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學生能很快進人了情境;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關事實、情況;很容易將自己已有的知識與過去形成的經驗與案例展示的背景材料整合起來,通過思考、分析、推理,從個體的角度形成初步的結論;同時在此過程中獲得樂趣、自信及終生學習的方法。第二步是分組討論、形成共識階段。合作小組是課堂上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單位,為了最大限度的發揮好討論的效益,根據我校實際,把每4位同學劃為一個合作小組,討論中小組的每個成員都要簡要地談出結論形成的過程和思考,允許意見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記錄員應認真把意見記錄在《合作小組討論記錄本》上,討論一致的形成本組意見,有疑同的帶人全班討論。通過分組討論,使大家對于復雜的安全的觀點能夠充分展開,在這個過程中,互相啟發,相互補充,分工協作,鼓勵支持,便可以逐漸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謀求最佳的解決對策。這一階段工作主要是由學員自主完成的,教師只

需適當維持課堂秩序,控制討論節奏即可。第三步是正式發言、全班交流階段。全班討論是小組討論的繼續,由組長匯報本組的觀點,同時將本組案例分析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提出討論,全班討論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角度、多層次的看問題,通過擺事實的方法講道理,使不同觀點相互補充、相互接納,形成合力解決問題,繼續允許不同意見進行爭論,集全體同學的智慧,共同討論所要解決的問題。同時還要進行必要的引導,使案例討論緊緊圍繞中心問題展開。但是教師一般不輕易參與爭論,也不發表權威性意見。只是鼓勵大家充分表述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及分析,同時注意吸取其他人的見解,發言時要求盡量做到邏輯清晰、言簡意賅、有理有據。第四步是總結歸納、消化提升階段。在全部討論結束后,教師要進行系統的總結。教師對案例討論結果不應簡單做結論,而只就整個討論情況做出評價,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論問題及討論的優點和不足,并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一步引導其深人思考,這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對學生的討論情況進行總結,既要充分肯定學員討論中的科學分析和獨到見解,也要指出其中的不足,如發言的熱烈程度,論題的集中程度,問題分析透徹程度等。這樣有利于逐步提高案例討論的質量。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寫出案例分析書面報告,以此來鍛煉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全局觀念和書面表達能力。

四、運用案例教學法中注意問題

第一、案例教學法不能替代系統的理論學習和講授。案例教學的優勢是明顯的,但也不是完美無缺的,反過來講,傳統教學雖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至少有兩點是不容忽視的。其一,它的連貫性強。這對于某些學科的教學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例如數學。其二,在一些人類智慧的結晶—重要的基本概念的灌輸中,傳統教學仍是必不可少的。第二、案例注意科學設計并不斷更新。現實中的生活實例并不完全等同于案例,不能照抄照搬,要經過教員的提煉和加工進行有目的的取舍。選擇實例應注意其典型性和普遍性,對其內容結構、邏輯關系、語言文字、篇幅長短等方面進行分析、歸納、整理,使之語言簡練、措辭得體,概括性強,問題明確。案例中的問題設置要有隱含性,留給學員一定的思維和分析空間,易于被學員理解和接受。只有這樣,生活實例才會升華為教學案例,才能真正地為教學服務。及時總結教學經驗,不斷更新教學案例。形勢在發展,理論也不斷地創新。所以,案例教學不能一成不變,需要不斷地更新。對案例運用后的教學效果,還要進行跟蹤調查,加強信息反饋,以便揚長避短,不斷提高案例教學水平.第三、案例教學中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案例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中“教書匠”的形象,徹底改變把學生作為接受知識的容器的教學模式。教師不能以權威自居,要轉變角色,增強對話、溝通意識,要能聽取、聽進學習者的不同意見,尊重學習者的創見。對于案例研討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及不足,最好是在啟發學習者的基礎上讓學習者自己通過討論加以解決。在案例教學中,教師應特別注意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分析問題,開拓他們的視野,逐步克服學習上的依賴心理,努力加強學生各主要學科知識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使他們快速成長,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高質量人才的迫切需要。

篇2

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許多教師設法加強教學與生活的聯系。從眾多案例來看,教師主要采用兩條途徑使教學回歸生活:一是設置問題情境,使教學成為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二是拋開“預設”,就學生提出的“意外問題”展開探究或對話教學。為便于討論,這里先呈現兩個相應的案例。

案例1:一堂“失敗”的好課

一位小學教師以如下方式引導學生探究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

教學從演示實驗開始。實驗裝置為玻璃管下連接一圓底燒瓶,即在燒瓶口緊塞的膠塞上插入一根筷子粗的玻璃管。燒瓶內充滿紅色液體并上升到玻璃管中,老師告訴學生為便于觀察專門在水中加了紅墨水。老師讓學生猜測:當把燒瓶放到熱水中會出現什么現象?在學生作出“燒瓶變熱”“燒瓶里的東西也將變熱”等回答后,老師將燒瓶放入熱水中??吹郊t色液體沿玻璃管慢慢上升,學生感到十分驚奇。有的學生認為燒瓶中的水增多了,依據是玻璃管內的水面上升了。老師進一步問學生:是水的什么增加了?是質量還是體積?盡管他極力引導,學生似乎還是不能準確地說出到底是“體積”還是“質量”增加了,老師只好自己說是水受熱體積增加了。給出這一結論后,老師將燒瓶從熱水中取出,再放入冷水中,學生們看到玻璃管中的水位下降了。面對老師“為什么”的提問,有學生解釋說:玻璃管中的水之所以下降,是因為燒瓶變大了。老師對學生的回答感到既驚奇又無奈,只好又對學生說因為水受冷體積縮小,玻璃管中的水面才下降。

接著,老師用酒精做實驗,實驗結果相同。隨后,老師又用煤油做實驗,問學生煤油是否有熱脹冷縮的性質,令老師想不到的是,學生毫不含糊地回答:“沒有!”“因為它不是紅色的液體”。當實驗表明煤油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后,教師出了一道判斷題:菜油、醬油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對還是錯?全班同學異口同聲地回答:“錯!”“因為菜油、醬油是可以吃的。”老師只好再次給出正確的答案。

案例2:無法預約的精彩

在學習小學六年級語文課《鷸蚌相爭》時,學生對課本內容產生了疑問。這雖出乎老師的意料,但他認為這是生成課程資源的好時機,于是拋開原計劃,決定讓學生圍繞自己的疑問展開討論。

全班同學正在興高采烈地讀課文,突然有個學生說:“老師,我覺得課文有問題。你看,書上寫鷸威脅蚌說:‘你不松開殼兒,就等著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沒有了水,你就會在這河灘上!’你想呀,鷸的嘴正被蚌夾著呢,怎么可能說話呀?”受此啟發,其他同學認為蚌也不能對鷸說:“我就夾住你的嘴巴不放,今天拔不出來,明天拔不出來,你也會餓死在這河灘上!”因為蚌一開口,鷸就會趁機拔出嘴巴逃走。

老師鼓勵學生談談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同學們議論紛紛:有的認為課文這樣寫的確不妥;有的認為課文是根據古文改編的,沒什么問題;有的反對說,改編也要古為今用,不正確的要修正;有的認為課文是寓言,是在借這個故事說明道理,這么寫沒什么問題;有的堅持認為盡管是寓言,也要符合實際,總不能說鷸夾住蚌的嘴巴吧。

最后老師鼓勵學生把教材改一改,并給編輯叔叔寫一封信。下面是其中一個小組寫給編輯叔叔的建議:“鷸用盡力氣,還是拔不出來,便狠狠瞪了蚌一眼,心想:哼,等著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在這河灘上吧。蚌好像看透了鷸的心思,得意洋洋地想:哼,我就夾住你的嘴巴不放,今天拔不出來,明天拔不出來,吃不到東西,你就會餓死在這河灘上!”

正當老師要結束討論時,又有一個學生說剛才的討論有問題,因為鷸的嘴巴被夾住了確實不能說話,但蚌就不一定了。蚌的嘴巴在殼里,也許不用開合殼就能說話。對于這個問題,學生提出可通過上網或去圖書館查資料、請教科學教師、觀察蚌來解決。

對于上述案例,讀者自有看法。我們認為:二者的一個共同特征是教學緊緊圍繞學生的日常經驗展開。如果這就是教學回歸生活,那么這種回歸的結果值得深入思考。

二、教學回歸生活后的變化和問題反思

從上述案例不難看出,教學回歸生活使課堂面目煥然一新。最明顯的變化是: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從事自主建構活動,成為課堂的主角。就第一個案例來說,水在日常生活中雖然常見,但學生未必了解它的所有特性。學生憑日常經驗可能知道水的顏色、味道、形狀等方面的性質,但卻不易覺察水能熱脹冷縮。教師用特殊裝置做演示實驗,將水的熱脹冷縮性質寓于玻璃管內水位變化這一問題情境中,目的就在于突出平常不易覺察的這種特性,從而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探究欲望。案例表明:受問題情境的激發,學生的確積極地開展水的探究活動。盡管學生沒有真正理解熱脹冷縮,測試一錯再錯,但他們畢竟進行了大量的觀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動,相對于傳統的被動學習而言,說它是一堂好課也不過分。第二個案例也是如此。由于教師因勢利導,打破常規,鼓勵學生解決自己發現的問題,課堂上氣氛活躍,爭論激烈,甚至聯系到生物學知識并提出了修改教材的建議??傊c傳統的那種從文字到文字、從符號到符號、從公式到公式的枯燥學習相比,這樣的課堂無疑更有生氣,更受學生的歡迎,更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張揚和發展。

然而,這種回歸也帶來了消極的后果,最突出的表現在于:學科特性彰顯不足,學科規范喪失。換言之,科學課缺乏科學性,語文課缺乏人文性。令人憂慮的是:這樣的問題并未引起人們的注意。這一點僅從案例的標題便可略見一斑,《一堂‘失敗’的好課》《無法預約的精彩》反映出任課教師與評課專家持贊賞態度。即使課后反思以及隨后引發的相關討論也大多集中在“好”在什么地方、精彩是否可以預約上,而很少討論其中的學科失范問題。我們在與博士生、碩士生以及課程班學員討論上述案例時,大多數人覺得有趣并開懷大笑,只有少數人感到科學不像科學,語文不像語文。顯然,有必要對這個問題做進一步的分析,否則,這類案例將給人以誤導。

缺乏“科學味”或“語文味”,也就是常說的“常識”與“科學”不分。學生在學習中運用的是日常經驗和日常思維,而不是科學或人文知識以及相應的思維。在第一個案例中,學生在實驗前提出的種種預測,實驗后產生的驚奇、疑問以及對實驗結果所作的解釋,隨后對煤油、菜油、醬油做出沒有熱脹冷縮性質的判斷等,都是以自己的日常經驗為基礎的。他們之所以說“燒瓶里的水增多了”或者“燒瓶變大了”,原因在于他們日常見到向容器中加水而水位上升、把小容器中的水倒入大容器而水位下降,卻很難見到河水、湖水、杯子等容器中的水因受熱明顯上升或遇冷明顯下降的現象。學生籠統說“水增多了”,使用的是日常概念,這與使用科學概念區分“質量”或“體積”的增加有本質的區別。根據顏色差異或可吃與否判斷液體的熱脹冷縮,表明學生的思維受事物形象的限制,未達到抽象水平,是日常直覺而非科學推理。在第二個案例中,學生從認為鷸和蚌都不能開口說話,到建議把“說話”改成“心想”,再到后來追究蚌的嘴巴是否在殼里,原因也在于課文中的情景與常識相悖。因此,他們的追問與修改,既不是科學精神的體現,也不符合寓言的理解規范。從科學的角度來說,鷸和蚌都是低等動物,將“說”改成“心想”是否更合理,值得懷疑。寓言是文學的體裁之一,它借事說理,重要的不是追究是否真有其事,或是否與事實完全相符,而在于從中悟出道理。案例表明:大多數學生甚至包括教師對寓言及其理解方式缺乏認識。

可見,教學回歸生活雖能使學生根據原有的生活經驗來解釋和說明所學內容,但由于他們的生活經驗是籠統的、直覺的,與科學或人文規范有很大差距,因而任憑他們“自主建構”,他們的學習容易停留在常識水平,不利于他們對學科規范的掌握。而且學生年齡越小,受到的學科規范熏陶越少,越容易受經驗的支配。就是到了高中階段,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學習時也會“跟著感覺走”。比如:有位教師采用羅杰斯的“非指導性教學”教高二學生學習《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首詩,在對詩不作任何講解的情況下,要求學生“初讀本詩,說說自己的原初體驗”“再讀本詩,推測詩人的情況”,學生雖然樂意各抒己見,但當教師介紹完詩人的基本情況以及別人的賞析文章后,才發現自己以前的推測有誤、欣賞膚淺、缺乏藝術水準。顯然,教學回歸生活還面臨著怎樣超越生活與經驗的問題。

三、教學超越生活的思考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習者原有經驗與新知識相互作用進而獲得意義的過程,而且這種過程只能由學習者自己來完成,他人不能代替。很多教育工作者相信建構主義更好地解釋了人類學習,更符合學生的學習實際,因而要求重視學生的原有經驗,開展建構主義教學。他們同時又指出:建構主義教學不是學生個體經驗水平上的盲目摸索,人類的科學文化不可能由此獲得,它需要教師的干預。“通過文化和科學的社會機構建構和傳播的科學觀點是不會由個人通過他們自己的經驗性探究而發現,學習科學包括加入到科學的文化中……如果學習者能進入科學的知識體系,知識建構的過程一定會超越個人經驗性探究的范圍,學習者需要的不僅是物質經驗,而且也需要進入常規科學的概念、模式等?!边@雖然是針對科學而言的,但是其道理對人文學科教學同樣適用。

我們贊同這種觀點并認為:教學回歸生活后,應當用科學或人文規范來提升學生的經驗,實現對生活的超越。為此,教師教學時要考慮學科的基本屬性。學術界把學科大致歸為科學與人文兩大陣營,并針對這兩種認識方式的不同,圍繞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科學方法與人文方法展開大量的研究和對比??傮w來說,科學求真,講究理性分析和實證;人文求善,講究整體體驗和感悟。這種差異要求教師用科學方式教科學,用人文方式教人文,彰顯學科特性,不能把兩者混為一談。例如:有位教師教《我的戰友》時,希望學生通過分析來認識的偉大,結果導致學生追問:“大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小時,他身上帶了子彈和手榴彈,那么這一點就著的易燃物品被燒了那么長時間,怎么沒有爆炸呢?”這種追問的結果不僅沒能展現的偉大,反而導致對故事真實性的懷疑。

教學還必須進一步遵循學科的基本結構。美國學者施瓦布認為,學科有獨特的基本結構,它包括實質結構和方法結構兩方面:前者指學科的概念、原理、體系,后者指獲得這些知識體系的方法?!币虼耍唧w到某一學科內容的教學,教師要考慮它涉及哪些基本概念或原理,用什么方式來獲得。就液體“熱脹冷縮”的教學而言,教師應注意“液體”“質量”“體積”“溫度”等相關概念的傳授,引導學生思考它們之間的關系,圍繞其中的關鍵變量建立假設,使用儀器測量和收集數據來驗證假設,這樣才符合科學的本來面目。至于《鷸蚌相爭》的教學,教師應讓學生明白寓言的寫作特點,引導學生感受鷸蚌相爭的情境,了解相爭的起因,想象相爭的結果,從中悟出兩敗俱傷、他人得利的道理。

當然,教師不僅要注意科學與人文的區別,也要看到二者的聯系??茖W與人文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科學為人文提供基礎,人文為科學提供方向和動力。二者的這種聯系要求教師加強科學與人文的有機結合,講授科學時除注重理性分析和實證外,還應注意具體情境的創設,讓學生感受科學的神奇和巨大作用,激發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的熱情。講授人文時要注重整體感悟,必須讓學生了解作品的基本結構,把握感悟的方法。這里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我們不能對新課程強調語文學習的整體感悟做極端的理解,使之與科學對立。感悟仍需要一定的科學基礎,關于這一點,我們可從結構主義中獲得啟示。結構主義者認為:文學作品雖然包羅萬象,但只要進行科學研究,就能發現作者的創作思路或風格。在他們看來,研究和學習文學的關鍵不在于把握單個事件或情節,而在于掌握它們之間的關系即作品的基本結構;一旦找到結構,文學創作或學習就如同填空。雖然結構主義文學觀有些極端,但不可否認它對感悟文學作品的指導作用:文學作品的結構如同音樂的曲譜,感悟不能離“譜”而隨心所欲。就感受的偉大而言,學生只有從關鍵行為——“一動不動”、行為環境——“大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小時”以及導致行為的心理原因——“為了這次戰斗的勝利”這三者之間的結構關系入手,才能感悟到偉大的心靈能使人在險惡環境中做出偉大的行為。割裂三者之間的聯系,任憑怎么感受,也都無法領會這一精髓。

總之,如果“教學回歸生活”指的是加強與學生日常經驗的聯系,那么它不應當始于經驗而又止于經驗。很難想象,遠離人類科學文化的教學能促進學生的發展。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兒童的經驗是學習的起點,教材是學習的終點。當“回歸生活”讓學生站在杜威所說的“學習起點”后,接下來的問題便是如何引導他們到達“終點”。為此,我們建議:滲透學科規范意識,用學科的基本結構改造和提升學生的日常經驗,實現教學對生活的超越。

當然,教師不僅要注意科學與人文的區別,也要看到二者的聯系。科學與人文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科學為人文提供基礎,人文為科學提供方向和動力。二者的這種聯系要求教師加強科學與人文的有機結合,講授科學時除注重理性分析和實證外,還應注意具體情境的創設,讓學生感受科學的神奇和巨大作用,激發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的熱情。講授人文時要注重整體感悟,必須讓學生了解作品的基本結構,把握感悟的方法。這里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我們不能對新課程強調語文學習的整體感悟做極端的理解,使之與科學對立。感悟仍需要一定的科學基礎,關于這一點,我們可從結構主義中獲得啟示。結構主義者認為:文學作品雖然包羅萬象,但只要進行科學研究,就能發現作者的創作思路或風格。在他們看來,研究和學習文學的關鍵不在于把握單個事件或情節,而在于掌握它們之間的關系即作品的基本結構;一旦找到結構,文學創作或學習就如同填空。雖然結構主義文學觀有些極端,但不可否認它對感悟文學作品的指導作用:文學作品的結構如同音樂的曲譜,感悟不能離“譜”而隨心所欲。就感受的偉大而言,學生只有從關鍵行為——“一動不動”、行為環境——“大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小時”以及導致行為的心理原因——“為了這次戰斗的勝利”這三者之間的結構關系入手,才能感悟到偉大的心靈能使人在險惡環境中做出偉大的行為。割裂三者之間的聯系,任憑怎么感受,也都無法領會這一精髓。

總之,如果“教學回歸生活”指的是加強與學生日常經驗的聯系,那么它不應當始于經驗而又止于經驗。很難想象,遠離人類科學文化的教學能促進學生的發展。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兒童的經驗是學習的起點,教材是學習的終點。當“回歸生活”讓學生站在杜威所說的“學習起點”后,接下來的問題便是如何引導他們到達“終點”。為此,我們建議:滲透學科規范意識,用學科的基本結構改造和提升學生的日常經驗,實現教學對生活的超越。

篇3

一、高中物理新課標要求與學案教學指導思想的一致性

教學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教學改革的意識漸入人心的今天,個別教師對高中物理學案教學任心存質疑,擔心“畫虎不成類成犬”,影響學生高考,這是對學案教學的實質和指導原則還不深入理解之故。高中物理新課標課程基本理念部分中要求“在課程目標上注重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高中物理課程旨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培養學生,為學生終身發展、應對現代社會和未來發的挑戰奠定基礎。”“在課程實施上注重自主學習,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高中物理課程應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勇于實驗、勤于思考。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學習物理知識與技能,培養其科學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薄霸谡n程評價上強調更新觀念,促進學生發展:高中物理課程應體現評價的內在激勵功能和診斷功能,關注過程性評價,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發展。通過評價還應促進教師的提高以及教學實踐的改進等” 。再看學案教學的指導原則和作用:學案與教案的不同表現在,它順應了新課程關注生命的理念,適應了學生發展的要求,目標定位由教師轉向了學生。它是教師在先進理論的指導下,在教學活動開始前,根據教學目的和學生認知結構的特點,為適應學生主動學習而設計的方案。它以課時為單位,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精心設計遞進性問題,引導學生沿著問題的臺階,完成自主學習的過程。 學案設計時遵循了如下基本原則:①主導性原則。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而非主體,課堂教學中,教師立足于“主導”地位思考設計學案,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把基本思路、基本內容、基本問題都反映到學案上。②主體性原則。教育的對象是學生,學案設計充分尊重學生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他們的主體精神;充分信任學生,把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和發展,確立他們的主體地位。③活動性原則。學案設計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創設豐富有內涵的背景,開展多樣有創意的活動,引導、鼓勵學生勇于探索,勤于動腦、動手,或由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答問題。通過積極有效的活動,活躍課堂氣氛,開闊同學視野,撞擊創新火花,提高學生能力?;顒拥男问缴鷦踊顫?,討論、辯論、評論、演講、摸擬角色、新聞、學生講課等,依據具體教學內容,科學選擇。④創新性原則。學案設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鼓勵學生勇敢求知,求新求異。⑤問題性原則。學案教學中問題設計的科學、新穎、靈活、恰當、富于啟發性、針對性、趣味性、時代性是學案設計追求的重要目標。⑥層次性原則。一個年級、一個班級的同學,基礎和水平會參差不齊,學案設計從學生、班級實際出發,針對不同層次的教育對象,確立不同的教學目標 ,設置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這是分層教學的客觀要求。綜上所述可見高中物理新課標要求與學案教學理念和原則完全一致,我們應積極更新觀念,大膽細致創新地推行高中物理學案教學,才是更好地達到了新課標要求。

二、高中物理新課標要求下學案編寫及教學實施中的幾點認識

(1)為使學案教學更好地達到新課標各方面要求,關鍵是設計科學實用的學案 ,尤其是科學性、實效性強的學案。

①學案設計應重在學法指導:學案不等于題案,其作為教師將學習理論、教學理論與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相結合的產物,設計與編制應有利于學生的學習。

②學案應有利于學生的質疑、探究、創新: 學案在問題設置、素材提供時,不能滿足于解決了多少問題,而應關注引起了學生多少新問題,并以此來檢驗學案的成敗。

篇4

一、歌曲活躍了課堂

在新一輪的地理課改中,我摒棄了過去的課堂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而是注重培養學生讀圖的能力。因此在課堂上,大部分時間不允許學生打開課本,而是同桌之間共同研究地圖,分析地圖,得出結論。下面就是一節關于《亞洲地形》的教學。

“剛才我們研究了亞洲的地理位置,下面我們來研究亞洲的地形”。學生找到亞洲的地形圖(地圖冊P4),然后我播放劉歡的《好漢歌》,創設情境。

當劉歡那高亢激昂的“大河向東流哇,天上的星星參北斗哇”唱響時,我問道“大河向東流,說明了我們東亞中國的地勢什么特點呢?”

“西高東低”,學生很整齊地答道。

“這首歌曲唱響了中國大江南北,劉歡在中國也是童叟皆知啊。聽說他馬上要去印度辦一場個人演唱會,他就可以高歌一曲大河……”我虛構了一個情境,并特地放慢速度,讓學生接下去。

“向東流啊”,學生興奮地唱道。我微笑地看著他們。

看到我“不懷好意”地笑,學生覺得其中有詐,迅速查看南亞的地形圖。

“不對”,有學生像發現了新大陸似的,“南亞的河流自北向南流”。

“那他怎么唱呢?”我順勢問道。

“大河向南流啊。哈哈……”大家都笑了。

“那他去北亞辦個人演唱會呢?”我順勢引導學生讀圖回答。

“大河向北流啊”,全體唱罷大笑。在學生唱的同時,我畫好了各區域的河流流向。

“大家看看亞洲河流流向有何特點?”

“放射狀”,通過地圖,學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來。

“那我們通過河流,猜想整個亞洲的地勢有什么特點?”

“中間高,四周低”,學生看圖后回答道。

“那是什么呢?”

“盆地。”學生急切地回答道。

我抿嘴一笑,學生此時感覺到有些不對勁,突然醒悟過來,“又上當了!”學生失落中不乏興奮的感覺。

“像個倒扣的臉盆”。學生終于正確回答出來了。

“那我們翻開亞洲的地形圖,看看我們關于亞洲地勢的猜想是否正確”,通過讀圖,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學會看圖。

“請大家回憶一下,陸地地形有哪些?”

“平原、高原、山地、盆地和丘陵。”

“那亞洲缺少哪種地形?”這個問題設置了陷阱,按照常規思維,學生在找亞洲所沒有的地形。

“盆地?!庇腥嘶卮稹?/p>

“不對,亞洲有盆地,四川盆地”,另外有人立即反駁。

“丘陵。”有人又有“新”發現。

……

“所有地形都有?!睂W生終于發現受騙上當了,哈哈大笑起來。

“呵呵,大家終于明白了。那么你們看看非洲和歐洲的地形,它們和亞洲地形有什么區別?”

“非洲主要是高原,歐洲主要是平原地形,亞洲都有”,學生回答道。

“那說明亞洲的地形單一呢還是復雜多樣?”

“復雜多樣?!?/p>

“那我們來總結一下,亞洲的地形的分布情況?!?/p>

“高原主要分布在亞洲的中部,平原分布在四周,地形復雜多樣”,學生總結道。

通過對地形分布的認識,進一步引導學生驗證剛才對亞洲地勢的猜想和對河流流向的認識。

下課鈴響了,我又播放起“大河向東流哇,天上的星星參北斗哇……”,學生們在熱烈奔放的音樂聲中收起了課本,期待著下節地理課的到來……

二、“錯誤陷阱”,需要精心設計

高中的地理理論性比初中強,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仍然可以引導學生尋找規律,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比如在高中地理農業的特點的教學中,過去一般是直接告訴學生具有兩個特點:地域性、季節性和周期性。但在新課改的思路指導下,我改變了過去的傳統教學,而是讓學生尋找規律,得出結論。下面就是關于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片段:

……

“大家要看到大面積的甜菜播種,應該去哪兒?”

“北方”,學生回答道。

“如果看大面積的荔枝園呢?”

“南方地區”。

“我們在小學學習過《晏子使楚》,文中提到‘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那我們通過對以上三種農作物的分布,可以歸納出農業生產的什么特點呢?”

“地域性”。

“剛才所舉的例子,是什么因素導致農業的生產具有地域性呢?”我引導學生思考。

“自然因素”。

“那還有別的因素影響農業的地域分布嗎?請舉出實例!”

學生在我的引導下,紛紛議論起來,最后有同學舉起了手。

“我發現城市附近多有塑料大棚種植蔬菜?!?/p>

“商品性蔬菜種植在城市附近,這又說明了農業地域性受什么影響的呢?”

“市場和經濟”。

“對,農業的地域性還受到經濟技術因素的影響”,我肯定道。

“在我國以‘以糧為綱’的年代,國家強調宜糧地區必須種植糧食,但是現在卻提倡調整農業結構,對農業的地域性也存在著影響,這個事實說明了什么因素會影響到農業的地域性呢?”

“國家政策”,學生答道。

“那我們剛才提到哪些因素會影響到農業的地域性呢?”

“自然因素、國家政策和經濟技術因素等”,學生總結道。

“蕪湖能夠種植水稻、油菜嗎?”我又拋出了問題,引導他們思考。

“可以”。

為了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我設置了一個“陷阱”。

“考慮開學后會比較忙,剛過完年,我就特地去郊區看了看,”郊區真得很美,金黃的油菜花遍布田野,散發出沁人心脾的清香;在那一塊塊金黃的稻田里,農民正在辛勤地收割,有些金黃的稻穗遺忘在稻田里。暮色里,遠山圍在人們的身邊。農家的孩子們在地里拾著稻穗,有時起身看山,有時低頭沉思……”學生沉浸在我描繪的農村美景中。

“不對,你說的不是事實?!蓖蝗挥袑W生反駁道。

“難道蕪湖不能種植油菜和水稻嗎?”我故作詫異地問道。

“蕪湖確實可以種植油菜和水稻,但是這個季節你看到油菜花和成熟的稻穗不可能,現在不是時候。”該生理論道,其他同學也突然發現我在說謊,恍然大悟。我此刻在一旁微笑地看著他們議論,指出我的“錯誤”。

“既然蕪湖能夠種植油菜和水稻,而此時又看不到,說明了農業生產的什么特點呢?”

“季節性”。

“那我有個問題,我們春節吃到了新鮮的辣椒,而夏天才是辣椒的豐收季節,這又如何解釋呢?”有個學生問道。

“非常不錯的問題,值得思考?!蔽蚁蚰俏煌瑢W豎起了大拇指,“誰幫這位同學回答這個問題呢?”故意將問題拋給學生,引導他們去思考,去探究。

這下好了,學生針對這個問題議論開來,有的說農業生產有季節性,有的說沒有季節性,煞是熱鬧。

“由于科技的進步,農業生產不再具有季節性了”,有個學生起來發言。

“我不同意他的觀點。即使是反季節蔬菜,那也是通過大棚溫室、控制棚內的溫度、改變光照等等,模仿的還是蔬菜生長的季節氣候。所以我認為農業生產還是具有季節性。”

“非常不錯”,我贊許道,“即使是反季節蔬菜,我們也是要建立符合蔬菜生長的小氣候環境,所以我們說農業生產具有季節性”。

我又問:“蕪湖去年可以種水稻,今年可以種,那明年還可以種嗎?”

“可以?!睂W生整體回答道。

“那又說明了農業的什么特點呢?”

“周期性。”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本單元是學習一些單音節形容詞、多音節形容詞和特殊形容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形式,學會進行簡單的比較,并表達自己的好惡,同時會進行簡單的調查。

2、教材分析及處理

Unit 12 Section B(1a-2c)為本單元第三課時的教學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注意:

(1)形容詞比較級和最高級的主要構成方式,有三種情況需要學生強化記憶。

(2)本課時共有6個生詞,分別出現在1a和2a中,可在課堂活動中進行處理。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words and expressions

Positive,negative,dull,loud,talent show,performer

B:useful sentences

My sister Isabel is the funniest person I know.

Who was the best performer?

(2)能力目標

本課時在前面對兩者事物進行比較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學會對三者或三者以上事物進行比較,會運用最高級談論自己所熟悉的人或事物,會和他人運用最高級的句式進行交流。

(3)情感目標

通過觀察本班的同學,發現別人的閃光點,從而學會“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學生們也會從中體會到合作學習的重要性。

4、教學重點

掌握知識目標中涉及的單詞及句型。

5、教學難點

運用最高級的句式進行語言交流。

二、教學設計

1、總體思路

本課采用任務型教學法。教具有幻燈片和錄音機,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欲望,適當安排對話、搶答、小組討論等活動,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會運用形容詞的最高級,完成學習任務。

2、教學過程

StepⅠ Leading-in

(1)talking freely

T:Who is the tallest boy in our class?

S:Wang Gang.

T:Who is the shortest boy in our class?

S:Liu Song.

T:“tallest”is the opposite of“shortest”.

[設計說明]本課一開始,教師通過與學生談論自己身邊熟知的同學們的身高情況,很自然地引導學生在多個同學之間進行比較、尋找答案,學生在邊思考邊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自覺地運用了“最高級”的思維方式。

T:Whose English is the best in our class?

S:Sui Hongzhi.

T:“best” is a positive word.What’s its opposite?

S:Worst.

“worst” is a negative word.

[設計說明]由best、worst自然引出目標生詞。

(2)教學生詞

Positive,negative,dull(板書)

(3)Read the new words and finish the chart in 1a.

StepⅡPresentation

(1)My sister Isabel is the funniest person I know.(板書)

T:Now,boys and girls,tell your parter about people you know,use the positive words above.And then I will ask several students to act it out.

[設計說明]本部分是句型認知部分,通過活動讓學生掌握最高級句型的使用,有助于學生正確模仿,在運用中理解所學英語。

StepⅢ Practice

(出示幻燈片)Show some photos of the students in our own class.Talk about different students using superlative degree of adjectives.

T:Point at the photo of Wang Gang.

S:Wang Gang is the tallest boy in our class.

T:Point at the photo of Liu Song.

S:Liu Song is the most creative student in our class.

[設計說明]通過這個活動,讓學生積極思考身邊熟悉的同學的特點(外貌、性格等方面),并盡量啟發和鼓勵他們運用剛剛所學到的形容詞來模仿造句。在操練句型的同時,也對所學生詞進行了鞏固和運用。

SteptⅣ Listening

(1)T:Now,listen to the tape,write these names under the performers.

[設計說明]由于前面的呈現和操練,學生從談論自己班的同學很自然地過渡到談論這些天才表演者,所以對這段聽力材料會輕松地入耳,完成這項聽力任務。

(2)T:Listen again.Fill in the chart with the adjectives you hear.

[設計說明]這五個形容詞,有四個是在1a和1b中出現過的,而學生對best也不陌生,因此完成這個任務也不難。

Step V Practice

Read the tapescript on page 102, then fill in the blanks and practise the dialogue in pairs.

(幻燈片出示習題內容)

[設計說明]這個聽力材料是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一個綜合運用,僅僅完成2a、2b兩個簡單的聽力任務是不夠的,因此,我增加了這個題目,要求學生進一步對材料進行熟識和掌握。

Step VI Pairwork

T(look at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talent show above and make a conversation):

Who was the best performer?

S:Eliza was the best performer.

[設計說明]老師先做示范,而后兩人一組就2a中出現的五個人物的五種特點進行對話操練,突破難點。

StepⅦ A game

T:Boys and girls,look at the screen. Let’s play a game.Now,we devide our class intotwo groups.One is girls,the other is boys.Speak out who they are,then make a sentenceusing the supterlative degree of adjectives.The one who first makes a correct sentence willget a flag.Let’s begin!

T:Show “Cheng Long”.

G:He is the most famous movie star I know.

T:Show“Yao Ming”.

B:He is the tallest basketball player I know.

T:Show “Liu Xiang”.

G:He is the fastest man I know.

T:…(找一名同學統計兩個組的紅旗總數,選出勝者,并對其進行鼓勵。)

[設計說明]學生通過談論自己熟悉的名人,愉快地融合在說英語的環境中,達到了對語言知識的學以致用。每個同學都有展示的機會,體現了“為用而學,用中學,學了就用”的教學理念。

StepⅧ Summary

T:What did you learn this class?

S:…

[設計說明]讓學生自己總結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他們會有一種成就感,可以更好地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

StepⅨ Homework

Interview three classmates.Write their answers in the chart below.

“Who do you think is the funniest actor?”

[設計說明]既鞏固了本節課的所學內容,又對下節課的內容進行了預習,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篇6

通過實驗,理解力的合成與分解,用力的合成與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2)掌握合力的計算。

(3)認識力的分解有多種不同的分解方法。

(4)知道力按效果進行分解,并能根據具體的情況運用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計算分力。

2.過程與方法

(1)在過程中理解力的合成與分解。

(2)通過具體的實例,了解力的分解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讓學生不斷地體會到尊重事實、尊重證據、不輕信主觀臆想的科學研究態度。

(2)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獨立思考的習慣。

3.教學設計的理念

(1) 教室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舞臺。

(2)教室是傳授知識的場所,更應該是探究知識的場所。

(3)學生是知識的建構者,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4.學生情況與教材分析

(1)學生通過第三節的學習,已掌握了合力與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只要簡略回顧上節內容就可引出"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2) 教材通過具體的例子讓學生了解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在求合力和分力中的具體運用方法;在力的分解中,教材的設計是讓學生在實驗與探究的過程中自我體會如何分解一個力,進而解決物理學中常見的問題。

5.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運用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計算合力或分力。

(2)教學難點:如何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一個力。

6.教學過程

1.新課引入

[復習]

(1)[設問] 曹沖稱象是用了什么方法?

(學生答)等效替代法。

(重申) 等效替代是重要的科學思維方法之一。

[設問] 如何用一個力等效替代兩力?

(學生答)……

(2) 用"多媒體課堂輔助教學資料庫"的動畫課件復習"力的合成"的作圖過程。

2. 新課教學

(1)在上述回顧的基礎上引出"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板書(PowerPoint)]用表示兩個分力的線段為鄰邊作平行四邊形,則這兩個鄰邊所夾的對角線可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這就是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2) 用"多媒體課堂輔助教學資料庫"的動畫課件配合講解例1。

[設問] 如果把一個力分解成兩個力,結果也是唯一的嗎?

(學生答)……

[解說] 用"多媒體課堂輔助教學資料庫"的動畫課件配合講解一個力有無數種分解結果。并說明作力的分解時常常按照其作用效果進行分解。

[板書(PowerPoint)]分解一個力,常常根據這個力的實際作用效果來確定分力的方向,然后再依據平行四邊形定則計算分力的大小。

3. 演示實驗

(1)在一個木支架上用塑料板做一個斜面,如圖 1 。

(2)用紅色粗繩平行塑料板,兩端用圖釘固定,如圖 2 。

(3)把小車放在斜面上,小車用一條平行墊板橡皮筋拉著, 待穩定后,引導學生觀察:(學生答) "塑料墊板產生了向下彎曲的形變,橡皮筋也拉長了"。用回形針記錄小車此時的位置。 如圖3。

(4)在小車上放一(大)砝碼(如圖4), 待穩定后,引導學生觀察:塑料墊板產生的彎曲形變幅度更大了,橡皮筋拉長的幅度也更大了。

圖5[強調] 實驗證明, 物體在斜面上其重力產生了使物體沿斜面下滑及壓緊斜面的兩種效果。 物體的重力越大,這種效果就越明顯。

4. 實驗與探究

[器材](每兩個同學一套)臺秤、木塊(一側面帶羊眼)、夾有滑輪的支架各一個, 鉤碼、細繩若干。

[步驟]

(1)把木塊放在臺秤上,如圖6;在實驗記錄表中第1行記錄臺秤的讀數。

(2)用細繩一端與木塊上的羊眼相連,另一端與鉤碼相連,并把繩子掛在支架上的滑輪上。使支架與臺秤保持一定的水平距離s1。如圖7。 在表中第2行記錄臺秤此時的讀數。

(3) 改變支架與臺秤的水平距離,使之為s2、s3 (s3>s2>s1), 在表中第3、第4行記錄臺秤相應的讀數。

(4) 保持支架與臺秤的水平距離s3,增加繩上的鉤碼,在表中第5行記錄臺秤相應的讀數。

實驗記錄表支架與臺秤的水平距離s懸掛鉤碼

的重力臺秤的讀數豎直向上的拉力結論1───2s1 3s2 (s2 >S1)4s3 (s3 >s2)5s3

請學生回答:通過實驗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答)斜向上的拉力可減少重物對臺秤的壓力,說明斜向上的拉力具有豎直向上拉重物的作用效果。 當拉力與水平面夾角越大時,這種作用效果越顯著。

[歸納] 用"多媒體課堂輔助教學資料庫"的動畫課件配合講解。

[引導] 若用手斜向下拉繩子, 臺秤的讀數如何變化? 請同學們動手試一試!

5.小結

[板書(PowerPoint)]本節課的知識要點:

(1)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2)力的分解和合成都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3)已知大小和方向的兩個或多個分力的合力是唯一的。

(4)求一個已知力的兩個分力的任意解是無數的。

(5)在實際應用中,分解一個力,常常根據這個力的實際作用效果來確定分力的方向。然后再依據平行四邊形定則計算分力的大小。

6.布置作業

(1)解釋(實踐與拓展1、2)的原理。

(2)課本p50練習1、練習2。

7.本課設計特點

(1) 聯系生活實際,以學生熟知的實例引入教學內容。

篇7

一、案例教學法的含義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體現了新的基本理念:1.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2.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3.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4.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5.注重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的結合。課程改革必然帶來教學方法的改變。 案例教學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在教師指導下,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研究,并鍛煉能力的方法。教師在教學中扮演著設計者、引導者、 協助者和激勵者的角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學生是學習的主導者。

二、案例材料的選取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案例教學日益顯現出活力。作為一種新型的學形式,它與一般的教學形式互補互進,把許多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對案例進行評析、研究和運用,增強學生分析、概括和總結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使地理課堂變得異彩紛呈、生機勃勃。

(1)教材提供。教材案例材料是經過教材編寫人員精心策劃編輯而成的,不可輕易棄之,它與所學內容緊密相連,對理解教材內容 ,培養運用 知識的能力非常重要。(2)在生活中采擷。生活中的案例與學生較為貼近,不僅具體、生動。而且易懂、真實可信,運用起來學生會覺得饒有趣味,主動性較強。如在講“城市功能區分”時,學生對城市功能分區的概念和意義不易理解。為此,筆者通過展示學校的平面圖,讓學生思考學校的教學樓、實 驗樓、圖書館和辦公樓為什么集中成片分布?操場、室內球場、宿舍、食堂等為什么要集中分布?這樣的布局有什么好處?由于這些內容很實際。學生都比較感興趣,發言的積極性較高,思維也比較活躍。通過討論,他們很容易得出功能分區的概念 和意義。(3)媒體報道。媒體報到的內容,能使我們不斷接受新知識、新信息,拓寬視野,將“小課堂”延伸到大社會。以這些材料為案例,貼近社會現實,也容易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從 而大大提高教學成效。如在講“交通運輸網中的線”時,可以以報道較多的青藏鐵路為案例。先介紹國家設計的進藏鐵路線有四個方案,即青藏線、川藏線、滇藏線和甘藏線,再展示 四條鐵路的相關資料并結合所經地區的條件,讓學生思考:① 目前已經有了公路和航空進入,為什么還要修鐵路?②為什么選擇青藏鐵路?③為什么青藏鐵路一期工程修完以后,

停了很多年才開始二期工程?通過上述問題的思考,學生對鐵路線建設所考慮的區位因素以及各種因素之問的關系就理解得就比較透徹了。同時,通過該案例學習,還能培養他們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地理案例教學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案例的選取與重組是案例教學的基礎

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都圍繞課標要求提供了相關的案例。但由于不同地區實際情況有所不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必局限于某一版本教材所提供的案例,可以大膽運用其他版本教材的案例組織教學;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教師更多地要自行組織學生以更熟悉的案來進行教學。但無論是采用怎樣的案例,其前提條件是該案例要能夠達成課標的要求,同時注意防止學生出現“記憶案例”的情況,尤其是在實施案例教學的初期 教師可以把教材中的案例進行重新調整后,配以相應的、具有梯度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從材料中提取相關信息,展開討論與探究。

(二)對案例所包含的基本地理原理、規律的提取是案例教學的關鍵

案例是對某一事件的陳述,通過案例進行教學,其本質不在于對案例具體細節的把握, 而是要求從案例所提供的具體事實中提取普遍性的地理原理與規律,并運用這些原理和規律去 分析、解決新問題。由于受長期養成的學習習慣影響,學生中普遍存在對教材死記硬背的現象。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沒有能夠把握住案例教學這一基本要求,就很容易出現學生“單純記憶案例”的情況,也就難以達到課標的要求。這種情況在必修三的學習中尤其容易出現,因為不同版本的必修三教材,多數章節都是由若干案例組成的,而對基本原理和解決地理問題的方法較少進行詳細地敘述和歸納。如果教師僅對某案例作講解,而沒有以因地制宜的思想,在分析地區自然、社會、經濟等方面優勢與不足的基礎上進行提取與歸納,那么學生的學習成果就只是在于重現、復述案例,而當面對新情況的時候,就不懂得如何來進行分析, 也就與“過程與方法”目標的要求相距甚遠。

(三)案例教學的具體形式階段性

在實施案例教學的過程中,作為教師,應根據學生能力發展的情況,在具體形式上有所不同。在實施案例教學的初期,由于學生對案例學習缺乏認識,一般可由教師提供相關的思考問題,以培養學生運用地理知識和技能,提取材料信息分析、回答問題的能力;而隨著學生對案例教學的熟悉,教師可以只提供案例材料,而要求學生自己尋找其中所需要探討的問題,然后展開探討,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某一章節結束后,要求學生在生活中尋找相關的案例,并開展探究活動,形成探究的成果。這樣循序漸進地實施案例教學,可以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最終實現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獲取有用的地理知識和能力。

(四)例的立足點應為學生以后的發展和生存

篇8

學案的內容一般包括學習目標、自學檢測、問題討論、反饋訓練等幾部分。教師在課前先將學案發給學生,讓學生根據學案中的“學習目標”,通過看書,做“自學檢測”,初步掌握這一節課的基本內容,并思考“問題討論”中的問題,對課本內容進行較深入的理解。然后在課堂上主要進行知識挖掘和“問題討論”,學生展開充分的交流,老師進行適當的指導。最后經過“反饋訓練”,達到一節課的學習目標。我認為進行學案教學對目前的歷史課堂教學幫助很大。

1.有利于樹立新的教育理念。

學案教學有助于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素質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以學生為本,即以學生為主體。但多年來,教師習慣了“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中的信息傳遞是單向的,學生沒有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在課堂上學生只是機械地聽、記,是被動的適應者。以學生為主體,就是要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成為認識的主體,以學生的認知過程為主體。

在學案教學中,我們讓學生先自學,然后通過學生的討論,使他們親身參與課堂教學,這樣就真正確立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給學生提供了學習的條件和機會,發揮了學生的主動精神??梢姡瑲v史學案教學把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具體化了,可操作性強,并有助于教師真正樹立起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2.有利于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由于目前歷史課時較少,學生的重視程度又不及以前,而教學內容并沒有明顯減少,所以提高課堂效率尤為必要。實行學案教學,能夠使學生在課前充分預習,在課堂上能有目的地投入學習活動,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學生在課堂上時而聽,時而讀;時而寫,時而記;時而思,時而答,可謂多種感官共同參與,這樣還可以減少學生分神的機會。

實行學案教學,也便于學生課后整理筆記,便于學生查閱和復習,這等于給了學生一份歷史學習提綱。學生透過學案:可以清晰地回憶上課時的情景,記住重、難點知識??傊?,歷史學案教學可以使學生更加明確教師的授課意圖,使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學會了學習,從而提高了學習效率。

3.有利于師生的和諧發展。

學案教學可以使師生獲得和諧的發展。對教師而言,可以使教師更新觀念,勇于創新。學案教學把教學的重心從研究教材的教法上轉變到研究學生的學法上,促使教師進行觀念更新。在學案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指導上,編寫學案的過程就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它不是教案的翻版。編寫學案需要教師有創新精神,提出的問題既要從教學大綱出發,又不拘泥于大綱。要有利于幫助學生突破常規思維的局限,有利于挖掘學生的潛能,有利于促使學生發現問題。這一切有利于培養教師的創新精神,有利于教師的能力提高。

對學生而言,學案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各種優秀品質,尤其是一些非智力因素。學案教學讓學生充當課堂的主角,讓學生自己看書,討論歷史問題。這樣,學生就能產生強烈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學案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堅持性、自信心及勤奮、踏實等性格特征,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同時,學案教學的重點在“問題討論”,這需要學生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并能有所創新,同時要能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要有合作精神。要會處理好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關系,學會與人和諧相處。可見,學案教學可以使師生都獲得發展,同時也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

可見,實施學案教學對于新課程下的歷史教學非常有利。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認為也要注意一些問題。

1.學案教學要注意體現層次性。

在教學中,一個班的同學基礎和能力會參差不齊。學案設計要從學生實際出發,針對不同層次的同學,確立不同的教學目標,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這是分層教學的客觀要求。我們要避免學案教學內容對所有同學一刀切,要設計出既能保證絕大多數學生完成任務,又能滿足學有余力同學需要的學案。同時練習題的選取也要有梯度。有層次性,不一定每一個同學要完成的一模一樣,重要的是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穩步提高。

例如:在講到選修4中的第二單元《東西方的先哲》第三課《古希臘文化的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時,要講到他的“中庸之道”思想。在學案中,我對一般同學都設計了相關的基礎練習。但同時我也對部分學有余力的同學設計了思考題,讓他們回憶我國古代孔子關于“中庸”的論述,比較中西方思想中的“中庸之道”的相同和不同之處。這樣做,既能夠照顧大多數,又能夠滿足學生的特長發展需要。

2.學案教學要與時俱進。

學案教學不是僵化的,它應該是有生命力的。學案教學要與時俱進,不斷開拓創新。它要能夠做到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借助媒體、網絡等多種電教手段,展示豐富多彩、寓意深刻的各種材料、圖像、漫畫、詩詞、歌曲等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進入角色。這同時可以增加課堂容量,開闊學生思路,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例如:我講到必修2第五單元《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中的第一課《開辟新航路》時,就把中央電視臺曾經熱播的專題片《大國崛起》中的相關內容作為學案的組成部分加入進去,通過視頻播放等形式向學生進行教學。這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了他們的視野,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可見,學案設計是一項艱苦復雜的工作,是需要精雕細刻、精益求精的?!肮Ψ蛟谡n前,成效在課中,愉悅在課后”是學案教學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們教師追求的境界。

3.學案教學要求教師敬業嚴謹。

學案教學的落實最終還是要靠人,其中教師的人格魅力是不可或缺的。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雖然教學是個雙向交流的過程,教學成績的取得更有賴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刻苦學習,但教師的角色絕不是可有可無的。應該說,學案教學落實到位不到位,越來越依靠教師的人格力量。如果老師的素質不佳,缺乏人格魅力,學生不認可,學案哪怕編制得再好,上課的效果也會受影響。

篇9

一、案例教學法在金融學課程教學中應用的特點和優勢

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如何提高金融學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已成為長青學院金融學教學、教研改革的方向。因此,現代化的、先進的教學模式將會成為教學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徑。與傳統的教學相比較,案例教學法具有以下幾個特點和優勢。

1.創造教學空間,激發教師的創造力

傳統的金融學課程教學手段單一,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要任務只是“講教材”。案例教學法的應用可以使教師結合教學經驗,設計靈活多樣的多種課堂活動,創造富有個性的教學風格。與此同時,也加大了教學難度,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專業知識和應用能力,以教材為基礎,積極思考、多方探索,將課堂教學技巧融入教學實踐中,把枯燥的書面知識轉化成生動、真實的事例,增加教學趣味,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2.體現“學用結合”的原則

傳統的金融學課程教學“重教輕學、重灌輕趣”,使教學停留在“教概念”的表層。在案例教學課上,教師可以根據課堂需要,邊講邊練,把知識的傳輸和能力的培養緊密地結合起來,可以讓學生在案例中學習概念,在真實具體的事例中掌握金融知識的用法,即時訓練,使學生通過練習掌握剛剛學到的新知識,逐步培養學生使用金融知識的能力,從而貫徹“學以致用”的教學思想。

3.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心理學家曾做過關于知識保持和記憶持久的實驗,結果發現:人們一般能記住閱讀內容的10%,聽到內容的20%,看到內容的30%,聽到和看到內容的50%,在交流過程中自己所說內容的70%。如果在金融學教學中讓學生既能聽到又能通過討論交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知識的保持將遠優于傳統的教學效果。案例教學法為課堂教學創造了較好的學習環境,積極發揮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教學主體作用。

二、金融學課程案例教學的現狀及問題

1.重理論輕實務,重傳授輕參與

由于對金融學課程案例教學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對案例教學存在的一些認識偏差,嚴重制約創新型和實用型金融人才的培養。

2.案例教學比例不盡合理

與其他高校相比,獨立學院案例教學在金融學教學中所占的比重很少,有的甚至為零,不能滿足金融學人才培養的需要。以哈佛商學院為例,除一兩門課以外,其他課程都用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所占比例90%,30個學時的課程,一般只有2學時的理論講授,28個學時用于案例教學。

3.案例庫源供應不足,質量欠缺

許多獨立學院盡管重視金融學案例教學,但在案例的搜集、整理與分析等方面滯后,案例編寫經費不足、案例來源匱乏,大多數案例編寫采用“拿來主義”;缺乏對企業運行過程的專業性審視和對案例教學理論的系統性研究;缺少適合我國國情的案例教學方法的創新;案例編寫側重企業描寫,案例缺乏統一性、系統性和全面性,缺乏企業調查、數字分析和方法應用,偏離了企業融資理財的視覺,難以進行深入的專業化分析;案例陳舊,缺乏代表性,有些案例僅涉及傳統產業,缺乏對網絡經濟時代的新型產業的研究,多數案例研究落后于國際經濟管理的潮流,不能適應經濟一體化的要求。

三、金融學課程案例教學法創新途徑

1.理論聯系實際,精選案例

選編案例是實施案例教學法的基礎和前提。案例教學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能否選擇恰當的案例,精選出的案例應當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最能揭示所學理論的案例,包括事例的主要“情節”和主要數據,具有一定的教學價值。選擇和編排案例的具體要求有以下幾點:(1)堅持案例的準確性。教師應認真鉆研教材,把握教學內容的中心,對所掌握案例進行反復比較,精心篩選。選用準確、典型案例,以增強講課的說服力,達到教學目的。選取的案例要最能反映金融理論本質、最能表現教材所述觀點、理論。(2)加強案例的針對性。一是要針對教材中的重點、難點、疑點,通過舉例使問題由繁到簡,由抽象到具體;二是要針對獨立學院的培養目標,通過案例分析,使學生掌握金融學知識點結構,提高專業素質,適應社會的需要。(3)注意案例的趣味性。教師應從以下角度挖掘案例的趣味性:內容上盡量找有趣的新穎的案例,形式上,采取多種形式并用,如講述式,討論式,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4)靈活的啟發性。教學案例必須設計一定的問題,即思考題。其中有的問題比較外露,有的比較含蓄,而通常是顯而不露,有待學生去挖掘。案例中設計的問題并不在多,關鍵是能啟發學生的思考。(5)搞好案例的實效性。案例的實效性,指它的實際教學效果。第一,全面了解學生。教師應通過經常性的調查工作,實事求是地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和需求,為選擇合理案例創造條件。第二,堅持正面教育原則,多用科學的、準確的、具有典型性的正面案例,去論證教學內容,啟迪學生思維。

2.實現案例教學與理論教學的融合

案例教學的優勢是明顯的,但也要克服其不足,第一,教師應先對課程整體的案例教學進行合理的安排,案例選擇是否與理論相匹配,課時安排是否合理等。第二,教師應該寫出針對理論教學的每個案例的教案,并幫助分析其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出改進意見。對于新開案例課程的教師,還應該提供試講的機會,請有經驗的教師提出改進意見。課后評估工作是教師發現不足的重要環節,可以通過問卷或座談等方式了解教學的實際效果,發現問題并予以改進。

3.案例教學中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負責的是“傳”“授”“解”,單向信息傳遞;而學生是“接”“受”“聽”,是被動的接受者,其教學效果顯然不能適應培養現代經濟管理人才的需要。因此,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一方面,理論講課要深透;另一方面,走到學生中間,主動營造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環境氛圍。在案例教學中,教師還應特別注意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分析問題,開拓他們的視野,逐步克服學習上的依賴心理,努力加強學生各主要學科知識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使他們快速成長。

篇10

關鍵詞:案例教學 創新能力 教學方法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教學方法也從單一的課堂講授變為講課、課堂討論、案例分析、社會調查研究等多種方法相結合,其中案例教學法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引入中國,在我國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認識和使用。我在經濟法課程教學中也采用了案例教學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可簡單地界定為一種運用案例進行教學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要求根據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目的要求,以案例為切入點,以書面形式展現出的案例作為被剖析的對象,在教師的指導下,教師和學生要共同參與案例的分析、討論、評價、尋找對策等工作。

案例教學的目的是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知識的基礎上,通過獨立思考和集體協作,進一步提高其識別、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任務上,要求學生通過對案例的研究獲得經驗,以發展自己的創造才能,并在學習期間參與社會生活。在教學活動中,在教師引導下研究和解決問題,學生活動在教學中處于主要地位,教師則起引導作用。在教學方法上,以學生的獨立研究為主,教師的傳授、指導都應配合學生進行。在教學過程上,總是從案例開始,通過研究解決問題,得出結論。因此,引導學生搞好獨立研究是教學的中心環節,而教學的準備、教師的指導都要為學生的研究服務。

二、案例教學的意義

創新教學以弘揚學生的主體性為中心,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本,培養健全人格,在基礎性學習之上,著重培養發展性學力與創造性學力。在教育改革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創新能力是做為智慧生物的人類普遍具有的才能。這種能力存在于每個正常人的能力結構中,怎樣去調動與激發,是當今教育改革中尤其需要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

1.教師是課堂的配角,其責任是激發學生參與一個課題,在課堂上創造一種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抒發自己的思想、見解和知識的環境。

2.學生是課堂的主角,他們的責任是帶著熱情和任務參加學習,并承擔主宰課堂的責任。

3.整個教學過程是雙向交流,即教師為學生提供鍛煉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條件和環境,學生通過學習可以獲得解決各種實際問題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學生從教師那里得到鼓勵和幫助,教師從學生富有創造性的論述和發言中,促進自身素質的提高。可以說,在案例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共同創造了一種教學相長的環境。

三、案例教學在《市場學》課教學中的創新與應用

1.案例教學法從問題入手,注重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交流,有利于激起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通過把一些真實的典型的問題展現在學生面前,要求他們設身處地去做出反應,學生在分析案例的同時,一方面不斷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在探索思考理論如何運用于實際,從而及時而有效地促進了理論向實踐的轉化,真正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例如,在講市場定價策略時,五種定價策略講解后,讓學生根據理論結合生活實際列舉出的不同商品的價格,推出用了哪一中策略。學生們異常的興奮,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

2.教學方式靈活多樣,教學過程生動形象,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有利于深化理論學習。案例教學法在具體實施中,可以有多種形式。既可以進行典型示范引導,又可以進行模擬訓練;既可以進行個人練習,又可以開展小組討論。教師可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例如,我在講市場細分化這一節內容時,要求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自己的想象力和分析思維能力,去分析解決,使學生在積極參與中。從不同的角度,劃分出100多種子市場,鍛煉了學生的能力、掌握了所學的知識、提高了學習興趣,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3.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傳統教學中,由于過多地局限于書本上的知識,學生一般很難獨立地解決問題。而案例教學則通過情境描述設置問題,再通過獨立分析和集體討論來認識和解決問題,非常容易引起學生的思考和聯想,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引導學生發表其獨到見解。案例還能教會學生在面對不確定的情況和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如何進行決策,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

4.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案例教學把各地、各行業的具體問題帶進教室,使學生足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開拓其視野。雖然案例中的情境學生以后不大可能遇到,但通過分析大量案例中所描述的問題,擬出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學生們會逐漸歸納出一套適合自己特點的思維路線和邏輯,使他們在工作中遇到任何陌生的復雜問題時,都可以運用這種寶貴的既定程序去分析和解決。

5.培養學生的綜合管理能力,包括溝通與說明的能力、搞好人際關系的能力等。因為案例教學能使學生取得公眾場合發言的經驗,使學生把所掌握的資料和知識有機地組織起來,并以清晰緊湊的口語形式將觀點表達出來。同時,通過案例分析,學生還能學會如何互相評論、批評,學會如何以建設性的方式向別人提出自己的意見,同時也學會接受別人的批評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