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人才培養方案范文

時間:2023-10-18 17:38: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建筑人才培養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建筑人才培養方案

篇1

關鍵詞:校企合作;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雙主體育人;三階段提升

1研究意義

現代學徒制是通過學校、企業的深度合作與教師、師傅的聯合傳授,堅持產教融合,加強校企合作,與合作企業建立協同育人機制,招生招工一體化辦學,對學生以技能培養為主的現代人才培養模式。

1.1推行現代學徒制是學校和企業的共同愿望

隨著建筑產業工業化、信息化改造升級,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加上行業發展和同行競爭推動,高端企業不斷保有自主技術和工程管理經驗,職業學校只能教授普通技能和技術,已經不能滿足這些企業的需要,學生畢業到企業工作,企業仍然需要再培訓;加之當前我國人才市場正面臨著“技工荒”的高技能人才短缺現象。為破解這些難題,需要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培養實用人才,以便在教學中嵌入企業自主技術和工程管理經驗,現代學徒制無疑是一種有效方式,既有利于學校解決雙師型教師數量不足、質量不高,培養的人才技能不強、技術不實用,學校教學設備設施更新困難等困惑,也有利于企業解決招工難、錄用人才再培訓等難題。推行現代學徒制正好克服了當前阻礙職業教育發展的困難,并能夠使新時期的職業教育釋放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能量。

1.2推行現代學徒制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

學徒制作為一種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能夠有效彌補學校職業教育的不足。當前,校企合作主要模式是頂崗實習、訂單培養,但隨著行業發展、產業升級又遇到了新的“瓶頸”,需要新的辦法予以解決,現代學徒制可以有效地把校企合作推向深水區,為改革和創新職業教育模式另辟新路。

1.3推行現代學徒制是體現建筑行業特點的有效途徑

建筑行業在生產實踐中,處于重要地位的技術、能力和實踐經驗很多屬于“人類知識總體中那些無法言傳或說不清楚的知識”,即緘默知識,它們很難轉化為明晰知識,只能在行動中被展現、被察覺、被意會,歷史上建筑工匠都是通過傳統“學徒制”傳承的。推行現代學徒制,有利于“師傅”們的言傳身教,將晦澀的知識形象化,甚至顯性化,使學生盡快掌握。

2構建“雙主體育人,三階段提升”人才培養模式

由于建筑產品形體龐大、產品多樣、建設周期長、工種多、人員多等特點,學生在培養過程中必須要在真實的現場進行訓練,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職業能力和綜合職業素質。為此,有必要探討校企合作的現代學徒制協同創新育人模式,充分利用企業資源和學校資源,按照建筑工程施工過程構建職業崗位課程。在校內進行單項技能實訓,在校外企業進行綜合技能訓練,實行“雙主體育人、三階段提升”工學交替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

2.1“雙主體育人”涵義

“雙主體育人”是指學校和企業這兩個主體。以往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受教者只有學生這一個身份,在學生的培養過程中,是以學校為主體,企業為輔助,企業只是被動地接收學生實習,企業在學生培養過程中所占分量很小,體現不出企業參與的價值。“雙主體育人”培養模式,受教育者既是學生,也是企業員工,學生每年有近四個月(半學期+暑假)的時間是在企業帶薪實踐,企業培養的不僅是學生,也是企業未來的員工,徹底改變了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的輔助地位,把企業放在跟學校同樣重要,甚至比學校更重的地位,突出企業的作用,真正讓企業參與到學生培養中,實實在在做到學校和企業“雙主體育人”。

2.2“三階段提升”涵義

“三階段提升”是指學生入校后,從一個對建筑行業企業崗位工種懵懂無知的學生,通過三年校企聯合培養,成長為一個與建筑崗位工種零距離銜接的建筑企業員工。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職業能力成長規律,校外教學性實訓基地進行的實踐教學主要在第二、四、六學期進行,分成識崗實習、跟崗實習和頂崗實習三個階段,具體為:第二學期的后半學期和暑假這四個月,學生在校外教學性實訓基地進行以識崗為主的專業基礎技能訓練,在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的引導下認識工作內容,同時做一些簡單的工作,企業給予適當的補助;第四學期的后半學期和暑假,在校外教學性實訓基地進行以跟崗為主的專業綜合技能訓練,在企業師傅的指導下進行企業生產實踐,企業給予學生不低于同崗正式員工一半的工資;第六學期是在企業工作崗位上頂崗工作,進行崗位綜合技能訓練,在師傅指導下進行企業生產實踐和管理經驗提升,期間企業給予學生試用期員工工資待遇,學生畢業后自動轉為正式員工,享受正式員工待遇。

篇2

關鍵詞:一線崗位;高端酒店;實習生;分級培養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7-0163-03

一、問題的提出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酒店業迅速發展,隨著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國發(2009)41號)出臺,中國的旅游酒店業迎來了新一輪發展的機遇。2010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首次將“加快旅游等現代服務業人才培養開發”列為加強全國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的主要舉措。

針對當前國內外知名酒店(集團)的持續擴張,酒店行業的發展競爭也在不斷的加劇。高素質酒店人才的日益匱乏以及國內高等院校酒店管理專業現狀不容樂觀,一方面,大部分專業學生逃離本行業就業,酒店中、高層管理中科班出身的專業人員明顯不足;另一方面,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難局面正在日益擴大。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化酒店管理綜合改革,使得酒店教育的過程緊密聯系旅游行業,重視實習期專業學生素質、能力培養,推動校企深度融合發展,搭建學生實習就業整合平臺。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外旅游教育研究沒有單獨探討實習環節方面的文章,而是把將實習環節融入到旅游院校教育模式進行分析。各個旅游學院都有一套特色的實習教學體系,關于教學實習環節的研究趨向政府、行業支持體系方面的研究,目的是通過研究能獲得一個更完善的支持體系,使得教學實習環節能夠更好地適應培養學生旅游職業能力的需要[1]。

國內對酒店實習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實習過程管理研究、實習模式及體系改革研究、實習效果調查研究以及中外旅游專業教學實習對比研究等方面。韓盧敏、陸林(2009)從高校旅游專業實習存在的問題入手,提出從實習模式、實習流程、實習評價體系等對專業實習管理進行創新,并構建適合行業需要的嚴謹、科學、規范的實習管理模式[2]。王興瓊(2008)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因子分析和分步多元回歸分析,發現顯著影響酒店實習生滿意度的因素最主要的有3類:工作報酬、領導水平和培訓機會。進一步分析表明,實習生的工作滿意度與其行業前景預期和留職意向顯著相關[3]。方向紅(2005)從研究中國和美國學生在金陵飯店因所受教育不同造成學生對實習項目的感知存在差距分析入手,比較了中美高校實習制度認為,實習項目的重視度和系統性的實習項目計劃非常重要[4]。劉亭立(2004)在將康奈爾大學酒店學院和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的旅游專業實習結構進行對比,為我國的旅游實習提供了參考[5]。

國內外研究從宏觀、微觀方面探討了專業學生實習存在的問題,以及構筑一個整體的解決問題的思路,但是,根據學生特質,對一線實習生進行分級培養,從而增強實習生的滿意度研究。本文試圖通過實習準備階段、實習過程控制階段和總結階段均對實習生實行差異化的培養方式,使酒店與專業學生達到雙贏的目標。

三、一線崗位人才分級培養理念

酒店一線崗位主要是指直接面對客人的崗位,主要包括前廳、客房、餐飲等部門。客房部下面的樓層服務員和公共區域清潔都是一線員工;前廳部門分別是前臺、禮賓部、行政酒廊、商務中心和健身房等;餐飲部就是各餐廳的服務員和餐飲銷售經理。另外,銷售部也可以納入一線部門,銷售部門員工是創造酒店主要利潤的來源。目前,大多數本科院校實習生進入酒店實習,主要是在一線部門頂崗實習。相對于財務部、人力資源部等二線崗位而言,一線崗位工作勞動強度大、人員流動率高,因而,大多數酒店都是把實習生放入一線崗位直接頂崗工作。

針對高端酒店一線崗位的需要以及專業學生性格特質,學校和實習接收單位需要打破單一的培養目標,培養技能型、管理型和經營型實習生。不同類型的實習生有不同的培養目標和要求。技能型實習生需要成為部門內的操作能手,能夠參與各項行業大賽、技能大賽,在各項賽事及專業的服務中獲得職業認同和酒店、學校的認可;管理型實習生需要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協調能力,能夠處理好部門內及部門之間的人際關系,能夠在自己的管理職位上做好協調工作,獲得酒店和學校的認可;經營型實習生需要以業主的心態去看待成本、利潤的關系,通過營銷策劃、成本控制等方法的運用幫助酒店達到最大化收益,經營型實習生要求最高,需要學生掌握豐富的財務及營銷知識,工作具有創新意識。

四、實習期間人才分級培養流程

(一)實習準備階段

為了使得專業學生能夠在酒店實習期間,雙方收益最大化,學校、酒店以及實習生自身需要在實習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學校方面需要統籌選擇規劃,酒店方面制定針對性的指導計劃,學生做好職業了解以及技能準備工作。

1.學校統籌選擇合作酒店

根據每年的教學計劃,大部分旅游管理專業本科學生有半年到一年的實習期,學校可以根據以往實習學生反饋回來的酒店相關信息,選擇是否繼續以往的合作,還是開拓新的合作酒店。如若開拓新的合作酒店可以按照1:15的學生實習人數比例確定實習酒店數量,并與用人酒店進行合作洽談。選擇酒店之前需要根據學生意愿,選擇國內外品牌連鎖五星級酒店,確定商務型酒店、度假型酒店等酒店比例;通過網絡、以往畢業學生推薦、行業推薦等方式廣泛聯系合作酒店;與酒店共同制訂實習生培養計劃,確定實習期間內實習生崗位安排及考核要求。學校需要與合作酒店簽訂詳細的協議,保證實習生的合法權益,盡可能地與酒店協商輪崗制度,在實習后期,對各方面表現特別好的實習生可以根據酒店需要進行輪崗,增強整個實習隊的實習質量。

2.酒店針對一線不同崗位制訂工作指導計劃

在實施教學改革的基礎上,對合作酒店有了進一步的要求,在與酒店談合作的過程中,不再著眼于實習生的工資待遇、休假安排、住宿情況等物質類的條件,更需要酒店方制定針對性的指導計劃,配合學校技能型、管理型、經營型人才培養目標,對三類不同目標的人才制定個性化的培養計劃及工作安排,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實習生的積極性,也可以為酒店帶來創新意識。

3.學生根據適合自身的分級培養目標做好職業準備

專業學生需要根據自身性格特質,看看自己是習慣于對客技能服務、上下協調管理還是對外經營業務方面的工作,需要針對自己的興趣和部門,對自己做一個清晰的職場規劃。而實習生涯只是職場規劃中的一小段歷程,帶著這樣的心態去酒店實習,可以幫助自身摒棄很多負面情緒。在校內進行實訓課程學習時,要掌握各個崗位所需要的技能技巧。寒暑假期間可以進入賓館或者餐飲企業進行技能強化及吃苦訓練,進一步為專業實習奠定心理和技能基礎。

(二)實習過程控制階段

專業學生在進入酒店進行為期半年或者一年的專業實習時,需要學校、酒店跟進指導,通過與實習生的多次溝通,了解實習生所面臨的問題,幫助他們解決疑難問題,尤其是心理方面的不適應。

1.學校專業教師根據分級培養目標采取差異化的集中指導方案

進入一線部門實習的技能型實習生在實習過程中,可能會發現酒店里面的擺臺方法、鋪床技巧與在學校里學習時有所不同,覺得酒店里面有些操作方法不夠專業等等問題,這些技術類問題需要專業老師對同學們予以解答。當專業老師確實覺得酒店里的某些對客服務技能技巧不適合現實生活需要時,可以與酒店經理溝通,了解酒店方就專業問題有哪些其他的見解,第一時間回復給學生,讓學生從心底了解到他們并非學無所用。同時,老師與酒店也在幫助他們解決專業問題,提升他們的工作積極性。管理型實習生的要求更高,他們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在前臺、客房、餐廳等部門表現優秀,升入領班或者主管等管理崗位,管理崗位對他們的挑戰主要是如何協調與上下級、與客人的關系,在這個階段,他們可能會對酒店的某些管理制度不滿意,會覺得沒辦法與學歷差距過大的下級或者上級溝通,專業老師需要全程跟進,幫助他們分析在對客服務中遇到的問題,幫助他們做好正確定位以及角色轉換,告訴他們實習不是簡單的上班工作,更重要的是在酒店復雜的情況下處理好各種人和事物的關系,實習更是增強心智的訓練,提高適應社會的素質。經營型實習生主要集中于銷售部門,大部分酒店不會安排實習生進入銷售部門;但是,有部分實習生非常希望進行經營性工作,學校可以跟酒店協商,安排1―2名非常優秀,有想法的學生進入銷售部門實習,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會反饋各種營銷策略和手段,專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邊做實事,邊做理論探討,真正做到學與做的結合。

對于技能型實習生的能力培養方面,專業教師需要在解決專業技術問題的基礎上,把學生反映的問題進行匯總,匯編成實習操作手冊,每周召集學生對這些案例進行回顧討論,并用于下一屆學生教育的課堂實訓素材。專業教師對于管理型實習生的能力培養,主要集中于管理溝通及管理策略能力的培養,培養實習生準確的判斷能力及成熟、自信和溝通的公關能力。經營型實習生需要具有精通市場經濟知識和把握內在規律的運作能力,專業教師可以要求這類實習生將酒店類的經營現狀進行一個客觀描述,召開頭腦風暴會議,積極創新,并形成文字報告,總結評議,提升實習生參與經營的能力。

2.酒店實習導師根據實習生崗位類型采取不同的培訓方案

研究表明,實習生離職率與酒店人力資源部門的導師制度有重要的關系,酒店人力資源部門對實習生的管理越專業越規范,實習生的不滿情緒越少,收獲越多。酒店人力資源部要引導實習生樹立適合自己的職業期望、樹立符合實習生和酒店共同發展的職業期望,注重構筑不同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的職業期望,針對技能型實習生、管理型實習生、經營型實習生設計不同階段的指導措施,形成有利于實習生發展的職業生涯培訓制度,使實習生獲得酒店的認同。積極鼓勵技能型實習生參與酒店各項大賽,配備專業的技能型老員工予以指導;針對管理型實習生所提出的關于酒店管理制度等意見予以正面答復;如果制度確實存在問題但是又沒有辦法盡快予以修改,也需要肯定學生的意見,而不是譏諷學生意見不切實際。經營型實習生是整個實習生群體中最有創造性的一群,酒店管理層可以多傾聽他們的想法,若想法缺少可行性可以幫助分析改進,實習生會非常感謝酒店對他們的認可。酒店管理層也需要及時從實習生中發掘并鼓勵實習生的創新性想法,讓他們在感受自身價值的同時更積極地面對工作、提升自我。

(三)實習結束總結階段

在實習結束前,學校專業教師、酒店人力資源部管理者、酒店各部門基層管理者、實習生四方需要做一個深入的交流會,對實習工作進行總結,聽取酒店管理人員對學生的評價以及實習生的實習感受和收獲。

1.學校匯總實習材料

學校專業老師需要匯總學生的實習日志、各次檢查實習時存在的問題與建議以及解決方案、實習生的情緒變動資料等,通過匯總學生的各項實習材料,分析比較不同酒店的管理方式,對合作酒店進行綜合評分,對實習生的職業技能、管理技能、經營技能進行一個客觀的評估。學校需要在匯總材料的基礎上,評估實習計劃的完成情況、目標的達成率、實習生的各項能力指標提升情況,評估技能型、管理型、經營型實習生的實習滿意度及繼續留在本行業就業的意愿度。總體而言,實習工作對于學生未來本行業就業的正面影響程度,有助于提升專業學生本行業就業率,從而對整個實習階段進行一個綜合評價。

2.酒店綜合評價實習成績

酒店對于實習生的考評工作貫穿實習期間各個月份,在實習期內對實習生進行定期考評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避免了實習工作中所產生的倦怠心理。酒店人力資源部門需要匯總各個實習生所在部門的周評、月評和最后的期末評,對考評優秀的學生予以物質獎勵和口頭獎勵,但是對于實習生存在的不足之處,也應該使用事件描述法進行詳盡的闡述,綜合考評,定期考評。酒店人力資源部門對實習生的態度、業績、能力三項分別做出基礎評定,實習指導老師通過制定“定期考核表”及實習日志對學生的狀況進行了解。酒店對技能型、管理型、經營型實習生評定需要根據工作分析結果,確定不同的衡量指標。最終酒店對實習期間遵守實習紀律、態度端正、敬業愛崗、業績突出、綜合表現優秀的學生要進行獎勵,酒店和學校聯合頒發證書并給予物質獎勵。通過嚴格的績效制度,酒店各部門對實習生的評價將更加客觀與準確,這樣必然使得實習生更快的成熟起來,也將有更多的優秀人才走上適合他們的重要崗位。

3.實習生撰寫實結報告及現場操作匯報

實習生在返校時,需要上交自己的實結報告,實結報告包含了實習日志及最終對實習期間的收獲與遺憾的總結報告,學校需要對技能型實習生進行現場操作考核,而對管理型及經營型實習生采用專業匯報的方式,積極組織這兩類實習生對下一屆專業學生進行實習經驗交流分享會,分享實習收獲,以及實習中存在的問題,給下一屆實習學生提供建設性的指導意見。

結語

理論研究和實踐都表明,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實踐能力在實際工作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酒店管理教學機構根據一線崗位的需要及專業學生性格特質分級培養不同類型的酒店管理人才,可以提高實習生滿意度,提高專業學生本行業就業率,從而為行業提供更多可塑性強的專業人才,緩解酒店業人力資源發展壓力,達到行業需求與學生就業的最佳契合點。

參考文獻:

[1] 朱麗.旅游管理專業教學實習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8:4-30.

[2] 韓盧敏,陸林.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實習管理的創新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5):277-280.

[3] 王興瓊.酒店實習生工作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旅游學刊,2008,(7):48-55.

篇3

【關鍵詞】人才培養模式 改革 雙園輪轉; 校企輪換 雙證融通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0-0051-01

一、引言

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基礎產業和先導產業,我國的建筑業一直維持著較高的發展速度,當前仍然處于規模擴張期的緩增區間。隨著我國建筑業和社會的發展,現代建筑業隊伍迅速擴大,建筑產業也不斷轉型升級,迫切需要大量高端技術技能型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因此,對接產業,瞄準一流,創新適應建筑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成為高等職業教育內涵建設的基礎和核心。結合社會和行業發展需要,我院就所開設的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科學大膽的創新和調整。

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凸顯“校企雙主體、企業為中心”育人模式

充分發揮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理事會等體制機制的作用,在對大型一流知名企業進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共建專業、共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課程、共同組織教學、共建共享實訓基地,創新“校企雙主體、企業為中心”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每年組織進行企業需求調研,收集和分析企業崗位監測站的崗位技術發展信息,結合企業和畢業生反饋信息綜合評估畢業生培養質量,形成人才培養方案優化的依據;組織校、企專家共同研究、調整和論證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和培養規格,按企業人才成長規律和學生認知規律設計培養流程,優化課程序列,根據培養要求確定實施條件,確保人才培養目標和方案能滿足企業崗位能力要求和人才持續發展要求。

以一流建筑合作企業為中心,專業建設與改革以符合企業需要為主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以企業高職崗位職業活動需要為主體、課程設置以企業生產實際需要為主體、教學內容及教學環節設計以項目部建筑施工要求為主體、專業技能以企業施工生產技能要求為主體、頂崗實習以企業高職崗位為主體、學生的職業道德(道德觀、價值觀、質量觀)以企業要求(企業文化、企業精神、企業價值觀、企業質量觀)為主體、工學結合方式以企業生產方式與管理制度為主體、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及可持續發展以企業規劃發展為主體、實習實訓基地建設以企業技術改造和升級為主體、教師下企業實踐鍛煉以指導和管理學生下企業實習為主體,全過程凸顯一流建筑企業的主體地位。

三、深化“4.5+0.5+1”教學組織模式改革,創新“雙園輪轉、校企輪換”工學結合模式

基于建筑業施工現場管理關鍵工作崗位的要求,按照“由簡單到復雜”、“由單項到綜合”的遞進認知規律組織教學,推行知崗、定崗、跟崗、模崗、頂崗“五崗實習”,按基本能力培養、綜合能力培養和頂崗能力培養三階段強化能力培養,深化“4.5+0.5+1多學期、三階段”的“工學交替”教學組織模式改革。

基于深度校企合作機制,整個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學生交替地在校園理實一體課堂、校內建工園之間“雙園輪轉”學習、交替地在學校和校外合作企業實訓基地之間“校企輪換”學習。建立《雙園輪轉管理辦法》、《校企輪換管理辦法》等工學交替管理制度,保障“雙園輪轉、校企輪換”工學結合運行順暢。

四、對接建筑企業職業崗位要求,推行“雙證融通”課程建設模式

推行“學歷畢業證+職業資格證(“湖南省建筑企業專業技術管理員十崗位”崗位資格證、職業技能證)”的“雙證書”育人制度,實現“雙證融通”人才培養機制。在人才培養規格制定和課程方案設計中充分考慮國家職業資格標準、行業企業職業資格標準和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對接一流建筑企業崗位職業能力要求,開展職業資格證書認證制度。

《建筑施工技術》、《建筑施工組織》、《建筑工程質量管理》、《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等課程與施工員、質量員、安全員等相應的國家職業資格對應,教學內容與要求包含職業資格標準規定的應知、應會內容,技能訓練要求達到國家職業資格和一流企業相應崗位的能力考核要求,課程考核標準與相應職業資格標準對接。人才培養過程中既突出崗位實踐技能和職業素質培養,也充分尊重學生專業發展方向和個性化選擇,既實現“雙證融通”,又做到“彰揚個性”。

將獲取職業崗位資格證作為畢業條件之一,本專業學生應獲得施工員證、質量員證、安全員證、材料員證、資料員證等崗位資格證書中的1~2個崗位證書,同時,學生必須獲得測量證和CAD證等職業技能證書,使學生在畢業同時獲得“雙證書”的比例達到100%。

五、結語

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創新是動態的實施過程,不能一勞永逸。只有堅持用發展眼光觀察行業需求并采取科學的方法進行不斷改革和創新,才可以開發出與建筑業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相適應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本文就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創新,對適應新時代的高端技術技能型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篇4

關鍵詞:產教融合;應用型本科高校;建筑學

1、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升級調整以及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我國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產教融合成為我國現代職業教育的必然選擇。2014年5月頒發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就明確提出“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1]。產教融合是教育部門與產業部門在社會范圍內,充分依托各自的優勢資源,以互信和合約為基礎,以服務經濟轉型和滿足需求為出發點,以協同育人為核心,以合作共贏為動力,以校企合作為主線,以項目合作、技術轉移以及共同開發為載體,以文化共融為支撐的產業、教育內部及之間各要素的優化組合和高度融合,各參與主體相互配合的一種經濟教育活動方式[2]。我國產教融合的發展,2013年以前主要是在職業高中、中職、高職高專這類中等職業院校中實踐并發展,主要采取校企結合和校企合作兩種方式進行技能型人才的培養;2013年開始一批地方普通高校開始進行產教融合的轉型發展,并于同年在天津成立了中國應用技術大學聯盟,2014年教育部和應用技術大學聯盟在河南駐馬店召開了產教融合國際論壇,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成為了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大力推廣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在國務院出臺的《決定》中也指出“引導普通本科高等學校轉型發展,采取試點推動、示范引領等方式,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重點舉辦本科職業教育。獨立學院轉設為獨立設置高等學校時,鼓勵其定位為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但就目前而言,產教融合在應用型本科高校中還處于起步階段,各高校都在進行初期的嘗試,因此現階段對產教融合途徑進行分享和討論是很有必要的。

本研究的主體―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是第一批入選應用技術大學聯盟的獨立學院,在兩年多的實踐中學院積極采取各種方式進行產教融合的改革,其中的建筑學專業是其改革重點專業,因此將其改革途徑歸納整理與之共享。

2.產教融合的途徑探索

2.1 課程設置與職業標準相結合

專業課程教學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每一個高校都非常重視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我校建筑學專業在進行產教融合改革以來,根據企業對人才能力的要求,著重對課程體系進行了改革,使建筑學專業課程設置與相應的職業標準相結合,培養出更符合企業需求的人才。企業人才需求與課程設置對照表見表2-1。應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學專業畢業生去向主要以建筑方案設計和施工圖設計為主。其中建筑方案設計師的主要職責為能夠進行獨立的建筑方案設計、有良好的團隊意識、善于溝通和表達、熟悉各建筑設計軟件等,在課程設置上則對應的安排了小型公共建筑、別墅、幼兒園、客運站、酒店、圖書館、醫院、博物館、商業建筑、居住區規劃等10個專項設計課程以及計算機軟件設計課程,其中后五個設計課程為學生兩人一組用計算機設計完成,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方案設計能力,同時鍛煉了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和軟件應用能力;還結合重慶市特點特安排了山地建筑與城市保護更新系列課程及山地酒店建筑設計與管理系列課程,以滿足以培養服務地方人才為目的的產教融合改革;此外,還設置了建筑及城市認識實習、建筑師業務實習等以拓寬學生的設計思路。建筑施工圖設計師的主要職責為能夠獨立完成施工圖設計、熟悉專業相關規范和標準、熟練掌握建筑設計軟件等,對應的課程設置主要有與施工圖設計有關的理論課程以及施工圖設計課程,還有建筑材料認識實習和建筑構造實習等實習類課程。

表2-1 建筑學專業企業崗位需求與課程設置對照表

企業崗位 崗位職責 課程設置

建筑方案設計師 獨立的方案設計能力 建筑設計1-5、建筑師業務實習、建筑及城市認識實習、居住建筑設計原理、公共建筑設計原理等。

團隊協作能力及溝通能力 建筑設計6-11

設計軟件 建筑設計6-11、計算機表現等

施工圖設計師 施工圖設計、專業相關規范及標準。 建筑施工圖設計、建筑構造、建筑材料、建筑法規、建筑構造實習、建筑材料實習等

2.2 師資建設與產教需求相結合

2.2.1 師資來源及配比

普通高校的專職教師主要來自于學術型高校培養出來的高學歷人才,很多教師都是一畢業就走進了教學崗位,對企業基本狀況不了解,在應用型本科院校中即使進行了課程體系的調整,教師隊伍也不能勝任應用型課程教學。于是有些高校選擇去企業聘請課時老師參與實際的教學活動,但這又給教學管理帶來了很大的麻煩。為了更好的解決這一問題,產教融合改革中必須進行師資隊伍的改革,使師資建設與產教需求相結合。應用型本科高校在辦學思想和人才培養等方面不同于傳統學術型大學,也有別于職業技術院校,它實現了高等教育學術性與職業性的結合[3]。我校在進行產教融合實踐中,,不斷對師資隊伍進行調整,以人才培養方案出發,對師資進行合理配比,目前建筑學專業的專職教師中有企業工作經驗的專職教師占74%,兼職教師只占教師總人數的10%,且全部為有工作經驗的中級及以上職稱人才。其中在領導隊伍的建設中也大膽聘請有豐富企業建設經驗的領導來共同進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宏觀把控。此外還成立了專業建設委員會,委員會成員均為熟悉高校教學并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優秀建筑設計師和教育工作者。

2.2.2 雙師型培養

在師資培養過程中,根據產教需求,對教師隊伍進行“雙師型”認定也是很多應用型本科高校產教改革的有效途徑[4]。我校建筑學專業根據人才培養需求和教師個人職業生涯規劃采取多種措施進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每學年派1-2名專業教師到企業進行為期半年至一年的工程實踐,讓教師在企業環境中參與項目實踐,提高教師的專業競爭力;每年暑假動員大多數專職教師深入企業進行交流學習,讓教師了解最新的企業人才需求及職業發展動態,使專業理論課及設計課教學做到與時俱進,更符合市場需求;邀請有較高專業水平的設計師及高校學者到校跟教師進行講座交流,以提高教師的專業視野;鼓勵教師參加各種技術培訓,以提高教師的技術水平;鼓勵教師進行產教融合的教學改革研究等。

2.3 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相結合

產教融合的本質是生產和教學的一體化,在生產實境中教學,在教學中生產[5]。在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相結合方面,我們主要采取“走出去”和“請進來”兩套方案。“走出去”,主要是派遣學生到工作單位參與生產實踐,目前我校共與20家企業單位簽訂了實踐協議,每年暑假會派大三大四的優秀學生及大五畢業生到企業實習,在企業中的設計師和專職教師帶領下進行專業實踐。“請進來”則是指請進企業項目,學校為企業提供辦公環境,企業將設計項目帶到學校由企業設計師、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學生可通過參與這些項目獲取學分。目前建筑學專業從地方特色出發共建立了山地建筑、歷史文化建筑、酒店建筑和景觀設計等四個工作室,每一個工作室都有一個固定的對接企業,工作室的運行和發展由企業和學校共同完成,這樣的模式既減少了企業的設計成本,又滿足了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還為學生就業提供了一定的保障,起到了雙贏的效果。

2.4 畢業成果的多項考核機制

畢業設計是對學生整個大學學習效果的綜合考核,也是學生在大學期間完成得最全面最細致的一個設計,因此在進行產教融合改革中必須重視畢業設計的改革。我校建筑學專業在畢業設計選題上就有針對性的引入了當地實際的案例,甚至有的選題就正處于招投標階段,學生在老師和企業設計師的共同指導下完成設計,老師主要負責學生畢業設計階段的過程管理,設計師主要負責對方案進行現實性的把控,最終的畢業成果由導師、企業設計師及甲方共同考核,這樣的考核體系既可以保證畢業設計的質量,又可以讓學生在走出校門前對企業工作環境有更好的了解,做好充分的準備。

3.結語

應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養既不同于傳統學術型大學的研究型人才培養,也有別于職業技術院校的技能型人才培養,在人才培養方面必須探索出一條符合自身發展的路子。很多高校都選擇以產教融合為導向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在產教融合途徑上不斷進行嘗試和改革。我校建筑學對產教融合途徑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顯現出了一些不足,比如與企業合作中缺乏長效機制和約束機制;產教合作的過程管理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等。產教的深度融合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不能是高校一方的努力,還需要得到國家、政府、行業、企業在認識上的高度統一,在行動上的齊心協力、共同促進。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定會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新路。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Z].2014-05-02.

[2] 楊善江.產教融合:產業深度轉型下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與職業,2014(33):7-10.

篇5

【關鍵詞】土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平臺;模塊

高等學校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也就是說人才培養目標的問題,那么人才培養目標靠什么來實現呢?顯然是靠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方案是由多門課程組成或者說是由多個課程體系組成,從大類來說,有理論課程體系和實踐課程體系。對于不同類型的學校其課程體系的內容有所不同,當然也和培養目標直接聯系在一起,不同培養目標其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有所區別。本文就三本院校(獨立學院)以及其轉設的二本院校所培養的服務一線的應用型人才,其課程體系的構成進行探討,通過實踐找到適合這類院校培養人才的課程體系及課程內容。

圖1課程體系框架圖

1. 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課程體系的構建

1.1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1)結合教育部對普通高等學校合格評估的要求,考慮高等學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的要求;從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其人才培養目標是: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掌握土木工程學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識,經過工程師的基本訓練,能夠勝任房屋建筑等各類工程技術與管理工作,是有扎實的基礎理論,寬廣的專業知識,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具有一定國際視野,能面向基層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2)從幾年來畢業生就業部門和單位統計來看,我們學校土木工程專業90%左右是為大中型建筑企業輸送工程一線的施工方面的人才,因此在具體的人才培養方案中要體現“強施工、會設計、懂管理”的應用型人才。應用型人才又進一步細分為工程型人才、技術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我們應該定位在技術型或工程技術型人才上,著眼于培養有理論有技術的本科層次的應用型人才上,達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規定的本科教育的學業標準。

1.2課程體系的構建。

(1)在確定人才培養目標的前提下,為實現此目標,從學校學生的差異性和社會對人才需求層次的多樣性出發,按照“基本理論適用,基本技能過硬”的原則,即基本理論知識學習以滿足專業理論知識學習和工程實踐需要為度,專業理論知識學習以達到分析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需要為度,“基本技能過硬”是指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要比普通高校,一本、二本學生要強。

(2)在上述原則的基礎上,課程體系以工程理論和工程實踐教育為核心,按照基礎、專業、實踐三個層次來構建,由三大平臺、兩大模塊構成,詳見圖1。

(3)由圖1可知,基礎包括公共基礎課平臺和專業基礎課平臺;專業:包括專業共同課模塊和專業方向課模塊,實踐:包括實驗模塊、實習模塊、課程設計模塊、創新訓練模塊。

圖2專業基礎課平臺課程模塊

2. 土木工程專業課程群建設

按照強施工、會設計、懂管理的培養目標,優化

課程體系。并與國家執業注冊考試內容相協調,為學生就業、擇業和將來的發展奠定基礎。專業課程群包括:專業基礎課平臺模塊(圖2),專業及方向課程模塊(圖3)。

2.1專業基礎課平臺模塊。

該模塊由4個模塊構成,突出教學內容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如圖2所示。

(1)模塊1:由工程制圖與CAD,房屋建筑學課程組成,目的是培養學生房屋構造基本知識和工程制圖能力。

(2)模塊2:由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課程組成,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工程力學基礎。

(3)模塊3:由土力學、水力學、工程地質、基礎工程課程組成,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巖土工程理論和設計能力。

(4)模塊4:由土木工程材料、砼結構原理、鋼結構原理、砼結構設計鋼、結構設計課程組成,培養學生結構知識和設計能力,達到會設計的目標。

2.2專業及專業方向課模塊。

根據用人市場需求和學生就業需要,設置巖土與地下工程、建筑幕墻工程、建筑工程3個專業方向模塊,如圖3所示。在專業方面突出強施工、懂管理和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在專業方向模塊分別設置方向核心課程,突出應用能力的培養。

圖3專業及方向課程模塊

3. 實踐教學體系平臺

(1)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建立穩定的校內外基地群。注重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管理能力培養,把創新意識培養貫穿整個實踐環節,通過創新訓練模塊加深創新能力的培養。

(2)該平臺由4個模塊構成,見圖4,模塊1是基本動手能力訓練;模塊2是基本專業技能訓練;模塊3是工程應用能力全面訓練;模塊4是綜合能力、創新能力訓練。

長春建筑學院土木工程學院,為3+1人才培養,在校外建實踐基地12個,為認識實習與生產實習在長春市建實踐基地8處,為培養應用型人才創造了良好的實踐教學平臺。

圖4實踐教學體系平臺框架圖

4. 結論

高等學校能否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首先要解決兩個問題:其一是培養什么樣的人,即培養目標;其二是怎樣培養人,即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方案為人才培養目標服務的,而課程體系則是人才培養方案中的核心部分,由此可見課程體系的重要。按照土木工程專業指導性規范的要求,結合本學校的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揚長避短,突出特色,就能制定出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

參考文獻

[1]楊迎曉等.土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探討[J] 高等建筑教育 2008年第四期.

篇6

>> 創新創業型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機制 景觀規劃類工程技術人才培養互動機制構建研究 電氣工程專業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 物聯網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研究 外向型卓越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模式探究 簡析廣播電視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研究 貴州地區高職建筑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研究 公安信息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方法初探 國際化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的創新研究與實踐 高職建筑裝飾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方案淺析 建筑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淺析廣播電視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研究 工程技術人才培養與大學物理教學改革 CDIO理念下的建筑設計和工程技術人才培養 景觀規劃類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模式探討 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的幾點探討 地方高校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實踐探討 淺談對廣播電視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的研究 加強玉樹少數民族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為玉樹建設提供人才保障 貴州高職類建筑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中的幾點思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③ 胡瑞敏,張晉東,王中元.視頻監控市場的主要創新技術及市場發展趨勢[J].中國多媒體通信,2009(1):28-35.

④ 曹小妹.法治視角下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2(28):271-272.

⑤ 李國杰.大數據研究的科學價值[J].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2012.8(9):8-15.

篇7

關鍵詞:師資隊伍建設;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教師培養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所需要的高技能專業人才,因此,要培養符合當前建筑行業一線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就落在了高職院校的肩上。教育部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等相關文件中支出,各高職院校都要確立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確保院校培養質量,而師資隊伍建設是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最根本的保障,更是職業教育教學質量保證的最關鍵。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建筑業總產值從1952年至今億增長一千多倍。建筑業從業人員目前已達到3000多萬,其中大學以上學歷者僅占11%,建筑專業教育遠落后于實際需求的現狀為高職建筑施工技術專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而培養優秀的建筑類人才的重任便落在了教師身上。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是我國高職高專土建大類專業目錄下的的骨干專業。是為建設工程一線培養最基層的技術管理人才的核心專業,其特點是具有超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由于該專業是支撐建筑業發展的急需專業,因此始終是高職院校招生過程中的熱門專業之一,同時也是教育部門重點扶持的專業之一,據統計,到2009年底,全國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辦學點已達514個,在校生將近20萬人,每年有大量畢業生進入建筑行業,但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不能滿足社會需求。近年來,在國家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建設的帶動下,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以及課程開發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也積累了相對豐富和成熟的經驗,具有一定的引領作用。但就該專業的全國總體辦學情況而言,仍普遍存在以下問題:(1)人才培養方案缺乏科學性,無法真正體現崗位需求。(2)課程體系建設經驗化、雷同化,多數院校仍然帶有濃重的本科教育的色彩,注重知識結構系統化,而忽略實踐能力的系統化。(3)課程標準不能體現情境式、模塊化,以及課程之間的銜接關系。(4)實驗實訓基地建設無法滿足學生真正參與的需求。(5)沒有真正實現雙證融合,企業對畢業生的認同度不高。而出現以上問題的原因歸根在于師資團隊的教學理念沒能達到統一,沒能完全按照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定位進行教學設計。而教師素質是提高職業教育教學高質量的保證,只有構建一支“學歷高、業務精、技能強”的具有“雙師素質”的教師隊伍才能為社會培養出大批高素質、高技能的建筑施工管理人才。因此,在完善建筑建筑工程專業師資隊伍建設上,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制度保障,構建合理師資隊伍結構

根據不同教師的知識背景、綜合素質和能力結構要求,對教師開展一些有針對性的培訓,或者直接從企業引進一批專業技能人才是建設雙師結構隊伍的最根本的途徑。學院應制定保障措施,以“送出去,引進來”為根本培養模式,同時一定要強化專業帶頭人的引領作用,每年有針對性、有計劃地組織教師進行專業技能培訓,由于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實踐性非常強,很多教師又是從“校門走出后又進入校門”,缺乏現場實際工作經驗,這樣便不能很好的帶給學生精髓的專業技能,所以一定給教師合理的安排授課任務,尤其是新進教師,授課量不宜過大,同時要鼓勵教師到施工現場進行鍛煉,結合所授課程和施工現場管理人員的相應崗位考取職業資格證書。建設制度保障,這樣便能從根本上保障教師的業務水平不斷提升。

2按定位進行師資隊伍建設

2.1專業帶頭人

專業帶頭人應具有較高的業務水平,有較強的組織能力,能帶領教師進行專業建設、激發廣大教師的工作熱情,起到示范和帶頭作用。因此專業帶頭人的培養是師資隊伍建設的第一要務。建設途徑主要為自行通過對骨干教師的培養,二是從企業引進具有較強專業技能和豐富工作經驗的工程師,在對其進行教育技術能力培養,主要根據其綜合素質能力進行判定。

2.2骨干教師

通過學院建立的師資隊伍建設保障制度進行骨干教師的選拔,骨干教師應為業務能力強,有工作熱情,除能夠承擔常規教學任務以外,還能帶隊指導學生參加技能競賽,從事和專業技能相關的其他工作,并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2.3青年教師

青年教師目前是學校教學的主力軍,但其教學經驗與實踐經驗均不足,需通過“傳幫帶”等一系列方式對其進行培養,使其成長為骨干教師。青年教師應具有虛心好學的精神,樹立能者為師的觀念。同時通過各項技能對其進行考核,保證青年教師培養質量。

2.4兼職教師

為保證各類課程有序教學,使教學團隊多樣化,則需要有針對性的聘請兼職教師。一般應具有豐富企業工作經驗,有較強的專業能力,豐富教學內容,滿足正常教學與專業發展的需要。

3利用企業資源打造教師隊伍

篇8

關鍵詞:凱里學院;建筑學;專業建設

凱里學院建筑學專業自2012年開辦以來,秉承良好的辦學理念,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核心,明確人才培養目標,科學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積極整合辦學資源,努力挖掘辦學潛力.從開辦至今,建筑學專業在專業建設、教學管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實驗實踐平臺建設以及產學研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進展,各項硬件和軟件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教學管理和質量保障體系.

1建筑學專業建設規劃的整體目標與思路

從專業分布看,貴州省內高校僅有貴州大學、貴州民族大學、貴陽學院、凱里學院開辦建筑學專業,這些院校所培養的學生遠不能滿足本省對建筑學專業人才的需求.建筑學專業建設規劃依托黔東南州深厚的苗侗文化背景,順應貴州省和黔東南州建筑行業及其相關產業發展對人才不斷增長的實際需求,以“地方性、民族性、應用型”為辦學定位,在開放的辦學思想指導下和長期的辦學實踐中逐步形成了民族建筑研究和教學為一體的專業特色[1].在培養方案制修訂方面我校不僅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提出明確的培養目標及培養規格,而且依據實際需求,制定了切實可行的課程體系及實訓內容.建筑學專業教師根據教學計劃制定教學大綱、進度計劃和教案,教學計劃體現了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課程設置上,將通識教育課程15門、專業教育課程40門、生涯教育課程3門、特色教育課程1門、實踐教育課程10門相結合,構成了較完整的課程體系.通過通識教育課程、生涯教育課程與特色教育課程的教學,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了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有利于學生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的提高.專業教師在建筑學專業的教學與實踐過程中將民族建筑文化傳承與保護相結合,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少數民族建筑概論、傳統民居與鄉土建筑等理論課程,在建筑設計課程內容中設置了民族建筑專項設計.在實踐環節上,設置了《建筑認識實習》、《建筑測繪實習》等民族建筑實踐調研,另外還進行了社會實踐、公益勞動、專業實習、畢業設計、綜合素質教育、各種學科競賽、科研活動等內容,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2].

2專業建設過程及管理

2.1夯實理論教學

教學是專業之本,建筑學作為新建本科專業,教學隊伍年輕,理論教學的經驗還相對欠缺,因此專業建設的第一步就是夯實理論教學.為保證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建筑工程學院制定了一系列教學過程管理規定,在教學大綱編寫、教案撰寫、教學進度填報、教學日志填寫、課件制作、試卷分析、畢業論文指導、新進教師主講資格審定等方面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保證了教學質量.通過專業教育課程的教學,提高了學生專業知識與專業素養.在教學方式上,采用項目式教學,每門課程或每個教學專題均以實際工程項目為背景[3],采用項目調研、初步方案、方案反復評審修改、得出設計成果的過程,整個過程采用啟發式、參與式、互動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從課程學習階段就接受工程訓練,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

2.2加強實踐教學

建筑學專業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工科專業,加強實踐教學是保證人才質量的關鍵一步.建筑學專業實踐教學結合專業實際,制定了相應的實踐教學方案,在培養方案、教學大綱修訂中加大了實踐教學內容,要求課程中實踐學分保持在25%~30%,同時在實踐課程中融入創新、創業理念,同時將實踐教學成果化.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加強與黔東南州建筑工程總公司等地方企業開展校企合作,創建凱里學院建筑工程實踐基地,聘請企業一線工程師指導學生開展創新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積極就業.同時指導學生與同濟大學、鎮遠縣住建局、同濟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香港大學、清華大學等多家合作單位和機構進行民族建筑文化的相關調研與建造活動,讓學生參與各種科研課題的研究,增強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4].

2.3構建教學質量監控

為保證各項教學工作的正常進行,學院有針對性地制定了保障教學的各項規章制度,全面保證正常的教學秩序,打造良好的教風與學風.目前已形成了常規化的教學檢查制度,包括教師聽課制度、班級教學日志制度等.建筑工程學院有專人負責管理教學檔案,建立了完整的招生、學籍、試卷、成績等教學檔案,并實行校、院、教研室三級督導聽課制度.在教學管理中,首先是教務科在每學期開學前下達教學任務,讓所有教師提前做好教學準備工作;其次是教研室主任認真履行崗位職責,每學期認真做好期初、期中、期末的教學進度及教案的檢查工作,按時制定教研室活動計劃,并認真做好教研室工作總結及活動記錄;三是教研室組織建筑學專業全體教師進行聽課、評課,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四是院教學督導對教學進行監督,不定期進行聽課、評課,以促進教師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五是認真落實學校制定的學生教學信息員工作制度,各班紀律委員每天負責填寫當天的課堂教學日志,并由任課教師、班主任及分管領導簽名并提出整改意見;六是專業教師嚴格按照凱里學院教學管理制度和教學大綱的要求,做好每學期的教學計劃、教案編寫、教案更新等工作;七是加強試卷管理,試卷制作核查嚴格規范,試卷保存及試卷的批改、登分、裝訂等都有嚴格的要求,同時加強對學生的考風考紀教育.建工學院通過不斷加強制度建設,豐富活動載體,完善評價機制,全面提升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著力打造優良學風,努力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及濃厚的學術氛圍.同時,建工學院還鼓勵本專業學生積極參加學校各類學術講座、建造節等與專業能力塑造息息相關的活動,以及志愿者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總之,該院采取各種舉措,打造建筑學專業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良好教風、學風[5].

2.4加大教學改革

建筑工程學院現有的教學模式雖然歷經了多次變革和更新,成績斐然,但始終未能擺脫傳統教育模式的束縛,制約了人才的培養與塑造,既不利于人才本身的成長與創造,也無法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造成了人才和資源的浪費.因此,需要繼續加大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改革:

2.4.1夯實理論教學,突出實踐性教學環節,提高授課效果和學生學習效果

學院根據建筑學專業每年的發展情況,重新修訂人才培養方案,以適應新的社會需求.專業培養方案的修訂要緊緊圍繞培養目標,專業課程以建筑設計類為核心進行展開,重點打造建筑技術教學群;同時增強校內幾個專業培養方案的聯動性,通過課程安排的協調,減少任課老師工作量,減輕老師的教學負擔;增加創新創業課程的比例,充分利用課外課堂,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4.2新知識、新理論和特色文化引入教學

分院要注重將BIM、綠色建筑、民族建筑等相關課程及國家注冊建筑師考試內容等納入課堂,將職業資格證書考核要求、標準與內容融合到專業課程中,校企共建,開發體現工學特色,突出能力培養,與生產活動密切相連,融職業技能要求于一體的一體化課程體系;舉辦建筑學建造節活動,將創新思維融入實踐中,發揮學生的創造能動性;建立豐富的第二課堂,利用學生社團等機構,調動學生創新創業積極性,以學生項目、課程調研報告等形式開展專業第二課堂[6].

2.4.3實踐教學成果化、可視化

改變以往大部分實踐課程考核以報告為主的情況,將實踐教學成果化、可視化.如測量實習,繪制苗侗村落聚落情況和典型的建筑,用激光雕刻機雕刻出來,就可以形成一個完整的學生實踐成果.

2.4.4構建競賽體系,成立專業社團,充分發揮學生社團的作用

建立多層次的專業競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如識圖、測量技能、模型制作、民族建筑知識等競賽,活躍學生的學習氛圍,豐富學生課外生活,同時還能培養良好的學風.

2.4.5成立專業指導委員會,共同參與專業教學模式改革

建立各種教學評價規章制度,嘗試推廣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場景教學等教學模式,以貢獻為導向的教師評價模式和以能力為核心的學生評價模式,建立科學、民主、主體多元、與企業對接的教學評價體系[7].

2.5注重師資隊伍建設

在師資隊伍方面注重選拔、大力培養優秀青年教師和雙師型教師,建立提高青年教師學歷和素質的機制,提高教師的科技與社會服務能力.同時,優化建筑學專業師資隊伍的專業背景、學緣、年齡等結構,形成以中年教師為骨干,老、中、青相結合的“傳幫帶”師資隊伍.而且還可從企、事業單位聘請實踐經歷豐富的建筑學專業專家,組建創新、創業教師團隊,建立優秀創新創業導師人才庫,打造一支專兼結合的高水平專業教學團隊,不斷加強學科發展的后備力量[8].

3結語

近年來貴州省房地產業、工業園區、美麗鄉村建設和棚戶區改造等城鎮化建設發展迅速,使得建筑學專業人才需求十分旺盛.建筑學專業發展建設要以轉變思想觀念為先導,以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為切入點,進行人才培養方案的系統化設計,立足民族建筑文化,培育民族特色,提煉民族元素.在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創新創業實踐、實訓基地建設、構建競賽體系、規范管理等方面夯實理論教學,加強實踐教學,從而全面推進教學改革與創新.

參考文獻:

[1]邱微,南軍,袁一星.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創新課程體系及其特色———以哈爾濱工業大學土建類工科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1):164-167.

[2]劉暉,譚剛毅.理性、創新與實驗精神———華中科技大學建筑學本科特色教學體系的探索實踐[J].建筑學報,2013(2):106-109.

[3]于秀開.采用項目教學法進行畢業設計———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教學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1(33):167-167.

[4]劉廷,趙繼龍,仝暉,等.面向區域創新建筑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09(7):34-35.

[5]郇筱林,戴素娟.土木工程專業鋼結構課程設計質量監控體系的構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5):103-105.

[6]柳立生.BIM與高校土建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J].武昌理工學院學報,2016(2):75-77.

[7]張廣平,徐茹.基于建筑學專業特色的實踐教學研究[J].重慶建筑,2017,16(1):28-29.

篇9

【關鍵詞】項目化教學 裝飾藝術設計 復合型 技術技能

一、建設背景與意義

根據《中國建筑裝飾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中國建筑裝飾行業人才需求現狀調研》《2012年中國建筑裝飾行業發展報告》等調研資料顯示:“十二五”期間,我國作為發展中的大國,仍然處于城市化、工業化、市場化的快速發展時期,建筑裝飾行業仍面臨著持續、快速發展的宏觀環境。到2015年,我國的建筑裝飾工程總產值將達到3.8萬億元,比2010年增長約1.7萬億元,總增長率為81%;建筑裝飾企業總數約為12萬家左右,將減少3萬家,下降幅度為20%。另外,企業的結構與品質發生重要變化,具備國家核發的工程資質企業數量將達到7萬家以上,增長幅度約為20.7%;從業者總數預計達到1800萬人,勞動力增幅相對下降,勞動力素質需要大幅度提高;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將達到250萬人,預計比2010年增加100萬人;建筑裝飾行業持證上崗人員的比例要進一步提高;設計師團隊人員總數力爭達到120萬人,預計比2010年增加40萬人,爭取形成一支有較強影響力的工程項目管理、設計師團隊。[1]

由此可見:我國建筑裝飾企業的組織化、集中化程度提高,企業數量在行業、市場的快速發展、就業人數持續增長的背景下大幅下降;行業、企業需要具備相應資質、掌握技術應用能力、熟悉技術轉移和再創新的中高級創新人才。

伴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廣東建筑裝飾產業集群化趨勢日益明顯,在廣州地區聚集著一大批知名建筑裝飾企業、裝飾材料生產企業,集石材加工、燈飾設計、燈具制造等多個建筑裝飾材料相關產業鏈,例如廣佛同城化:佛山陶瓷生產基地供應全國近八成的裝飾用地磚、墻磚和衛浴潔具等;順德區是中國最大的家具設計、制造、貿易基地……區域內產業分工日益細化,尤其是室內裝飾工程、城市改造項目建設乃至材料生產,已經形成了終端產品工程施工深化設計工程建設所需的產品制造、運營產業鏈。廣州地區產業集聚效應逐步顯現,核心競爭力凸顯,為裝飾藝術設計專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在推動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換,以科技、文化、藝術內容裝備與改造行業、推動文化創意設計和技術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的背景下,迫切需要職業教育加快改革與發展,加快培養適應產業發展要求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中國建筑裝飾行業人才需求現狀調研中重點明確提出:要“以教育、培訓體系建設,提高從業者的隊伍素質;以文化創意、設計創作,帶動建筑裝飾行業發展方式的轉變。”

建筑裝飾行業發展轉型中的人才主要需求如下:1.高端復合型人才:主要需求是具備文化創意、設計創作能力的高素質設計人才;有帶領團隊進行自主研發的科技人才;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2.深化設計人才:主要需求是設計的細化、深化設計人才。[2]由此可見:隨著建筑裝飾設計行業發展轉型,高職教育要采取切實、創新的人才培養方式,培養高端復合型人才,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二、建筑裝飾設計工作過程和職業崗位能力分析

(一)建筑裝飾設計工作過程的主要階段

1.設計前期:了解甲方訴求,接受任務;勘察現場,收集資料;與甲方溝通,設計提案;概念設計(草圖表現與表達)。2.設計階段:設計策劃(文案,設計說明),深化設計(方案細化),技術表達(材料、工藝等),設計確認。3.設計實施:合同階段,項目實施,施工管理;4.項目驗收,后續服務。

(二)崗位需求、職業能力分析

1.設計師:具備設計員職業資格,主要從事室內、園林、陳設、會展設計等方案設計工作;職業能力和崗位需求主要有:設計策劃、設計營銷、方案創意與深化設計、項目施工管理等,側重專業技術、方案設計策劃和管理能力。

2.繪圖員:具備繪圖員職業資格,主要從事建筑裝飾、景觀園林施工圖、3d效果圖表現等項目的深化設計工作;職業能力主要是方案深化設計,側重專業技能。

3.業務員:具備造價員職業資格,從事建筑裝飾工程業務及材料預算等工作;要

具備的職業能力主要是設計營銷,側重溝通與表達、材料與預算。

以上表明:隨著建筑裝飾產業轉型發展,從業人員必須具備相關職業技術資格,高職裝飾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規格將由培養深化設計人才向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提升(復合型人才:既懂設計技術又能施工管理)。

三、裝飾藝術設計專業項目化教學實施方法

裝飾藝術設計專業緊跟建筑裝飾產業轉型升級需求,通過教學改革與實踐,促使教學過程由“傳輸式”向“影響式”轉變,學生經3年全程項目制課程的訓練,由入門新手成長為具有創新精神的設計能手,人才培養規格向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提升。

(一)堅持能力為重,推行以項目設計實踐為引領的“課、證、賽”一體化教學模式

結合職業標準、工作崗位能力和工作過程需求,以項目設計實踐為引領,與行業、企業深度融合,完善環境藝術設計項目工作室、企業教師工作站的運行管理,項目設計實踐課程結合國家職業資格認證、職業技能大賽,并通過企業項目實踐和“證、賽”等多方面評價、驗證教學改革效果,促進人才培養、服務社會的雙贏。

(二)裝飾藝術設計專業項目化教學實施步驟

1.一年級實行虛擬項目訓練+校企合辦主題式競賽。通過第一、第二學期的博雅教育,專業基礎技能教學結合校企合辦主題式競賽,使學生初步具備專業基礎造型能力,挖掘出職業樂趣。

2.二年級實行真題仿做+職業資格認證。通過第三、第四學期的專業技能教學,企業真實項目仿做,使學生掌握相關專項技能、空間設計能力,項目教學融入單項技能,使學生獲得專業技術技能和空間設計能力,并結合國家職業資格認證,建立職業認同感。  3.三年級真題真做+省級、國家級競賽。第五、第六學期開始進入設計項目組,下企業頂崗實習,企業真實項目真做,凡是中標者給予薪酬獎勵;以項目設計實踐促學,形成職業歸屬感;并結合省級、國家級設計競賽,以賽促學。

(三)構建裝飾藝術設計專業四融合課程體系:(四融合即基本技術技能融合、專業技術技能融合、綜合技術技能融合、創新技術技能融合)

1.第一、二學期:基本技術技能融合項目——設計營銷

面向設計前期階段的業務員,提高學生的設計表達和營銷能力;技能和技術應用訓練項目:設計營銷、設計基礎、職業素質;主要支撐課程:創意思維、手繪表現技法、建筑制圖等;課程評價標準:由傳統考試考核改革為作品展覽、演講匯報、手繪競賽的形式進行驗收。

2.第三、四學期:專業、綜合技術技能融合項目——深化設計與施工管理

緊跟建筑裝飾產業轉型發展,注重項目設計實踐,結合職業資格認證。面向設計階段的繪圖員與設計師,提高學生的深化制圖設計能力和施工管理能力;技能訓練和技術應用訓練項目:深化設計、施工管理、職業資格認證;主要支撐課程:施工管理與材料、住宅/會展/公共空間設計(項目實踐)、建筑cad(捆綁cad繪圖員認證)、快題設計(捆綁室內裝飾設計師認證)等;課程評價標準:職業資格考證成績即課程成績、作品發表與展覽、方案演講與答辯等形式。

3.第五、六學期:創新技術技能融合項目——創意設計與策劃

面對產業轉型發展,加強企業真實項目和創新創意訓練項目:設計策劃、建筑室內設計/園林設計項目標書、創意設計競賽;主要支撐課程:創意空間設計、景觀園林設計、畢業設計與實習等;課程評價標準:作品發表與展覽、方案演講與答辯、職業技能競賽等形式。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建筑裝飾產業轉型發展需要,高職裝飾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規格將由培養深化設計人才向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提升。本文以建筑裝飾設計工作過程和職業崗位所需能力的分析為基礎,以國家職業資格標準為依據,通過企業設計項目引領實踐教學,單項技能融入項目實踐教學,構建項目設計實踐教學的“四融合”課程體系,校企合作共同研發課程評價標準。推行以項目設計實踐為引領的“課、證、賽”一體化教學模式,將項目設計實踐課程與職業資格證、技能競賽相結合,構建新型的綜合評價方式(課程評價標準、職業評價標準、社會評價),以項目設計實踐促學、以證促學、以賽促學,驗證教學改革效果,促進人才培養、服務社會的雙贏。

(注:本文為2012-2013年度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科研規劃項目,項目編號:207224)

參考文獻:

br>

[1]中國建筑裝飾協會.中國建筑裝飾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eb/ol].于2010年8月5日中國建筑裝飾協會六屆五次常務理事會上.

[2]胡國寧.建筑裝飾設計專業的背景分析及人才需求現狀[j].大舞臺,2012(4).

[3]楊艷石,趙仕奇.藝術設計專業課程制和項目制一體化教學模式構建[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2(6).

篇10

摘要:通識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共同特征,不同辦學類型的高等院校由于條件不同、任務不同而需要不同的通識教育模式。文章以北京建筑工程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為研究對象,結合建筑行業特色,提出并設計了以行業需求為背景、以現代教育理論為基礎、以人才培養方案為支撐,體現“高工程素質”和“強實踐能力”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

關鍵詞: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培養方案;行業需求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2)01-0024-04

國內外高等教育的發展表明,通識教育已經成為許多大學本科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其發源地美國,通識教育被認為是大學教育中“既經典又最具活力的部分”。國內高校實施通識教育雖然還處于探索階段,在實踐中也面臨不同的困難和問題,但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已成為高等教育的共同特征。近期出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戰略主題,要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作為市屬建筑類工科院校,承載著為北京和周邊區域城市建設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服務的重任,學校培養的數以萬計的工程技術、管理人員在工程一線絕非單純技術層次人才,無論是從市場需求還是從就業形勢來看,國家發展的新時期更需要素質全面或具備多素質潛質的復合型人才;因此,依托行業需求,立足學校人才培養目標,構建適合自身發展的通識教育體系是人才培養模式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各高校教學改革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題。

一、設計目標

(一)明確學校通識教育模式設計內涵 

通識教育作為一種高等教育理念,其宗旨在不同類型的大學應該是沒有質的差異的,但是不同辦學類型的大學由于條件不同、任務不同而需要不同的通識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日趨普及化的今天,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實施通識教育的內涵是培養能適應21世紀社會發展需要,尤其是適應北京和周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格完整、綜合素質過硬的應用型人才,反映在課程設置上,就是在比較寬泛的學科平臺上構建跨學科、跨文化,體現學科交叉融合的課程體系[1]。為此,學校在多年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經驗基礎上,研究當今行業發展對人才素

質的需求,在2009版培養方案的修訂工作中提出:培養方案要將人文素養與工程教育思想緊密結合,并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通過課內外教育教學體系實現 “高工程素質”和“強實踐能力”的人才設計思想,構建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人文與工程相結合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

(二)學校通識教育模式設計指導思想

1以行業需求為前提

隨著國家大力推進城市化進程,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及其相關領域的發展空間巨大,尤其是國家調整經濟結構的指導性政策以及國家建設節約型城市、生態型城市、數字化城市戰略目標的提出,對建筑行業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建筑類高校的課程設置甚至教育理念亟待改革。

盡管目前畢業生就業形勢一直很好,但是為了使人才培養質量與市場需求及時接軌,教務處與學生工作處長期堅持對用人單位進行需求調研及畢業生就業情況跟蹤調查工作。從對用人單位的調研情況看,在日趨激烈的就業市場壓力下,專業對口及專業技能扎實已成為用人單位對應屆畢業生的基本要求,而越來越多的企事業單位對英語、計算機以及綜合素質要求日益明顯,甚至上升到人文素質、寫作能力、溝通能力和心理素質等要求。對學生自身而言,面對全球性金融危機帶來的就業壓力,他們在剛剛步入社會后存在人際關系處理不當、專業知識不夠、常識性知識缺乏、組織能力欠缺等問題,因此更希望學校通過通識教育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社會實踐能力和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2以學校的學情及學生特點為依據

作為市屬高校,學校雖然連續幾年保持著良好的招生和就業態勢,但是不可否認,現在的生源在自主學習、規劃學習、創新能力等方面的素質是明顯下降的,與知名高校或綜合性較強的大學相比,學生在學習的主動性、學習方法和策略上均有一定差距。城市基礎教育方面,學生綜合素質基礎好,思維活躍,具有一定的城市化人文背景,這些又是學習和就業過程中的優勢。

3以相關教育理論為基礎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逐步深入,要求高等教育能夠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較高綜合素質的人才,與此相悖的是,“生產線”式的傳統教學模式又阻礙著學生情感與個性的發展,阻礙著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全面發展。那么,這種模式是否還有存在必要?英國的教育學家懷特海在他的《教育的目的》一書中指出:“教育開始階段和結束階段的主要特征是自由,但是有一個紀律占主導地位的中間階段,這時自由從屬于紀律,同時,紀律應該滿足對智慧的一種自然渴望。”[2]因此,教育是游走在自由與紀律之間的一個螺旋上升過程,教師需要對這兩種看似對立的教育模式進行適度的選擇與組合,促使其和諧發展。

綜上所述,通識教育模式設計應該以行業需求為背景,從實際學情出發,以教育理論為基礎,以人才培養方案設計體系為支撐,在約束性學習和自由選擇式學習之間探索理想的結合點。

二、體系構成

北京建筑工程學院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主要由培養方案內的通識教育與基礎課群和培養方案外的全校性素質教育公選課兩部分構成。通過計劃內必修或限制性選修,使學生掌握人文社科、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等基礎理論知識;通過計劃外引導性選修,加強學生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拓寬學生知識面。這樣的體系設計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培養方案中兩條主線交叉設計

為了充分體現約束性學習模式和選擇性學習模式相結合的設計理念,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設計主要有兩條主線。

一條主線直接體現在培養方案內的通識教育與基礎課群中,通常包含兩部分內容:(1)全校性必修課或限制性選修課,主要有

政治理論課程、法律課程、外語課程、計算機課程、體育和軍事課程等,這部分通識課程約占課時總量的30%;(2)基于行業特色的基礎教育課程,包括數學、物理、力學、制圖等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類基礎課程,由于專業之間的差異,這類課程的學時設計約占總學時的25%~30%,因此,這條主線的課時總量應達到50%左右。

另一條主線體現在培養方案外的全校性素質教育選修課中,即全校性公共選修課,內容包括人文社科類、工程實踐類、科學技術類、心理教育類、體育衛生類及跨校選修等幾個模塊。這部分內容要求最低選修12個學分,約占總學分要求的7%,并且明確提出對實踐認知、職業規劃、心理教育等素質類別的學分要求,學生通過選修這部分課程,獲得培養方案設計以外的人文及工程素質能力培養。

(二)課內外相結合原則

充分發揮第二課堂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培養方案中設置一定的課外能力素質學分,積極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及各類社團活動、科技活動,引導學生在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增長知識,鍛煉才干,培養能力,全面發展。學生在校期間,要求完成5個課外能力素質學分,這些課外能力素質包括社會實踐、社會工作、學科競賽、科技立項、學術活動、文體活動等內容,同時超出部分可以沖抵對素質教育12個學分的要求。這樣,既豐富了學生課外活動的內容,激發他們參加課外學習,尤其是課外學術活動的積極性,又不會增加課內學習負擔。

(三)突出分類培養特色

基于行業技術多樣化、就業發展多元化的需求趨勢,在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設計中緊緊圍繞“工程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文理交融,同時要兼顧學生個體的差異,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學校在培養方案內建立了“分層教學”“分段培養”“分流發展”的培養機制,設計了“強基礎、重理論”的考研提高模塊及“強應用、重實踐”的考證就業模塊,學生可以通過修讀這些模塊提高考研或就業的競爭力,進而實現學生畢業時的“分流發展”。 為了實現上述特色,學校不但在第一條主線——全校性必修課或限選課中設計了分層、分流的教學內容,如高等數學提高、工程數學提高、大學英語強化等基礎類提高課程,給基礎扎實、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創造提高的空間,而且在第二條主線——全校性素質教育選修課中設計了更多可以根據自身特點選擇修讀的模塊,如工程實踐模塊,充分利用學校的實驗示范中心、實踐基地、創新基地等平臺,為動手能力強的學生提供實操或參與項目的機會,同時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四)體現文理交融的建筑文化理念

為了體現“文理交融”思想,對理工和文法兩類學生的素質教育課程學分既有共性要求,又有差異性要求:對理工類學生特別提出修讀“人文社科”類模塊的最低要求,而對文法類學生特別提出修讀“工程實踐”和“科學技術”類模塊的最低要求。為了營造“建筑文化”氛圍,在“人文社科”模塊中,通過對“建筑文化類”課程的設計,包括建筑易學、傳統建筑賞析、北京文化史略、北京地方建筑史等課程,增強各專業之間跨學科、跨專業的了解。2010年7月,經過多年的積累,學校的“大學生城市文化教育基地”作為北京市大學生素質教育基地獲得批準,為進一步推進和實踐素質教育搭建了新的平臺。

三、實施效果

為了保證通識教育模式設計得以實施,學校以培養方案總體設計為支撐,嚴格控制總學時,降低理論教學總學時和必修課比例,提高實踐教學和選修課比例,達到壓縮課內理論總學時10%左右的目的,減輕了學生課內學業壓力,為全校性素質教育選修課程的實施創造更大的開課空間。該模式的實施效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基礎課成績明顯提高

通過近幾年的努力,學生在數學、物理、英語、制圖、力學等基礎課學習上取得了明顯進步,一方面體現在課程成績的明顯提高上,另一方面體現在為后續專業課學習創造了條件。基礎課成績的提高也為學生進一步的考研深造奠定了基礎,樹立了信心。

(二)第二課堂成效顯著提升

近幾年,學生積極參加各類課外活動并獲得多個獎項,包括科技類、實踐類、社科類等。“十一五”期間(2005-2010年)學生獲得上述類別的獎項432項,其中國家級獎項80項,北京市級獎項130項。學生獲省部級以上獎勵400余人次,其中國家級獎勵166人次。

(三)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的高度認可

多年來北京建筑工程學院的建筑類專業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就業率始終在97%以上,2010屆畢業生的一次就業率達到99.29%。畢業生遍布首都城市建設系統各個崗位,用人單位普遍反映學校畢業生符合建筑企業要求,技術基礎較好,團隊精神、協作能力強,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較強,適應性好,發展潛力大。這說明學校的人才培養特色贏得了社會的肯定,也驗證了學校在通識教育課程體系設計上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四、結語

綜上所述,學校圍繞行業需求及就業形勢,立足學生特點和學情特點,建立以培養方案整體優化為支撐的通識教育模式,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認知規律,符合建筑類專業人才培養的實際情況。

在培養方案中構建兩條主線交叉設計、課內外相結合以及分層分流教學相結合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豐富了素質教育選修課的模塊設計,突出文理交融思想,體現了學校注重實踐技能培養、重視建筑文化熏陶、加強人文素養和職業素質訓練的培養方針,調動了學生對基礎理論、工程教育和素質教育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如此,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形成實踐能力強、人文素質厚的人才特色。

參考文獻:

[1] 宇.論大學教育的根本出發點[J].中國高教研究,2008(10):84-85.

[2] 弗拉納根.最偉大的教育家:從蘇格拉底到杜威[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General education model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based on industry requirement

LIU Wei, WU Haiyan

(Dean’s Offic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eijing 100044, P. R. China)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