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醫學市場范文
時間:2023-10-18 17:21: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精準醫學市場,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作為一種特殊的公共產品,運用經濟學分析的原理即可分析這種產品的需求和供給及其均衡問題,分析市場準入的效益和成本,提高政府的規制的效率,并為政府制定有關政策、法律提供基礎。
一、市場準入的需求與供給
需求和供給是對經濟現象進行分析的一對基本范疇。如果需求和供給可以保持均衡則是政府對市場進入進行干預的理想目標,但由于市場進入對政府管制的需求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且這種需求和供給處于動態的變化之中。如何減少這種政府的管制和市場的需求的不平衡則是經濟學家要探討的問題。
市場準入的需求主要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自然壟斷、外部性、信息不對稱或不完全信息、國際貿易保護等。而市場準入的需求不同,政府對市場準入規制的供給也不同。
1、自然壟斷
即某些公共生產和服務部門的技術經濟特征決定了一家企業滿足全部市場需求的某種合理性,形成自然壟斷。由于自然壟斷產業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具有成本弱增性,由一家或極少數企業提供特定的產品或服務能使成本極小化。但由于企業實行壟斷經營,其經濟人的特性使其本能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為了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作為壟斷經營者的一種交換條件,需要政府壟斷企業設立價格(費率),并限制競爭者的進入,即提高市場準入的條件。自然壟斷而產生的政府對市場進入干預的需求和供給表現為:一、是抑制企業過度進入,保證社會生產效率。如果不存在市場準入,在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許多企業就會盲目地進入自然壟斷產業,重復投資,過度競爭。為了防止破壞性競爭,需要政府對自然壟斷產業實施市場準入,通過控制進入壁壘,抑制企業過度進入,以保證生產效率[2][2]。二、保證自然壟斷行業的安全和穩定性。由于自然壟斷行業如電信、電力、鐵路運輸、煤氣和自來水等行業,多為社會的生活必需品,大多關系到公共利益,同時也需要必需的投入和沉淀資本。政府要對企業進入自然壟斷行業進行管制,可設立一些嚴格的準入條件,并限制一定行業中的主體的資格和數目,對申請進入某個自然壟斷行業的廠商進行資格審查,規定采取特許投標競爭,拍賣某種產品或服務的獨家經營權,選擇并賦予少數幾家或一家企業壟斷特權,發放許可證。有的國家規定由政府自己直接經營具有自然壟斷性質的企業。
2、外部性
概括地講,外部性即一個行動可能在市場之外有助于或有損于他人的利益。外部性對市場準入的需求和供給表現:一、為具有外部性的企業制定較高的市場準入標準;淘汰落后。通過市場準入管制,預先淘汰掉那些不具備相應的高技術能力、治污降污能力的申請人,甚至不允許某些行業的“自由進入”(如煙草行業、某些有可能產生麻醉物質的化工和制藥行業),以實現全社會總的經濟配置最優化。二、通過準入保證現有企業正外部性,鼓勵公共物品的生產。在外部經濟的情況下,政府也可以通過市場準入,保證市場上主體的壟斷地位或相對壟斷地位,保障其對社會有利的行為獲得回報,確保其利潤,從而促使其進行對社會產生正效應的行為。如中國保證中國電信一定程度的壟斷地位,以發展邊遠地區的通信事業。
3、信息不對稱理論(asymmetricinformationtheory)
通過政府規制可以通過降低得到信息的成本,克服信息偏在。一是訴訟成本高于規制成本。二是消費者不可能輕易對收集到信息作出評介,如潛在的藥物效力方面或某一個特定航線上的安全方面的信息;三是市場供給方面不能提供所需要的信息。信息不對稱或信息偏在的存在也對市場準入提出了需求。
政府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法規制:一是政府、其他機構或經營者直接對信息劣勢者提供信息。如要求經營者提供信息,如要求經營者對產品作出確切的標識,禁止誤導性的陳述或宣傳廣告。二是建立或實施產品的市場準入制度。一方面,由于企業(尤其是有限責任的企業)設立時的資產與人員的準備都直接影響著成立后的企業與相關市場主體交易的效率與安全,企業市場準入規制的重要信息公開制度正是為相關市場主體獲取信息創造條件,以克服信息不對稱及其引發的市場失靈。另一方面,由于人們很難理解產品所涉及的技術數據時,對政府部門或經營者來說不能直接指望消費者都能具有評介不同產品成分所需要專業知識或資料。政府可以對產品的質量或向產品的廠商發放生產經營許可證。即在在這些產品出售之前,政府即要求企業或產品應當建立實施有關的標準,符合標準的產品或服務才能進入市場銷售,實行嚴格的企業或產品的市場準入制度。
4、國際貿易保護
貿易自由原則是WTO的精髓,成立世界貿易組織,制定國際貿易規則,就是為了推進全球范圍內的自由貿易活動。但貿易自由是有條件的,包括WTO在確定市場準入、貿易自由原則的前提下,也規定了例外條款(principleofexeption),即允許各成員基于健康、道德、環保、安全、歷史及本國經濟的發展等原因,而背離其義務,準許其不遵守和執行貿易自由原則下的最惠國待遇、國民待遇、互惠、透明度、關稅減讓、取消數量限制、促進公平貿易與例外條款、對發展中國家的特殊待遇等原則,正體現了貿易自由與貿易保護在WTO規則下的共存。逐步自由化原則也體現了對貿易保護的認可。這些都是對WTO市場準入的限制。
近年來,通過WTO成員之間的談判,已大幅度減少國際貿易中的關稅壁壘和形形的非關稅壁壘,推動商品、技術、資金和服務在國際間的自由流動。但是,當今,在推進國際貿易進程中,新貿易保護主義利用各種非關稅措施來構筑貿易壁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發達國家利用隱藏性強、不易監督約束的技術壁壘,充當貿易保護的重要手段,給我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對外貿易造成極大影響。這種貿易保護壁壘,其實質即是市場準入障礙。各國政府就必須研究制定適合自已國情的國際市場準入制度。
國際貿易保護對國際市場準入的需求和供給表現為:一,根據WTO的市場準入和例外原則的承諾,政府決定一國市場準入的范圍,哪些是方面可以放開,實行市場進入,哪些實行市場適當進入,哪些不能放開,不能實行市場進入。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并不意味著就能夠消除中國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所有障礙,世貿組織對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的約束力是十分有限的。在WTO的承諾之外,各國要根據本國的情況,對進入本國的貿易、服務、投資進入本國市場實行管制。一國政府既要研究本國的市場對外開放度,積極參與國際市場準入標準的制定;又要研究他國市場準入障礙,應對各種貿易壁壘。
此外,政府在市場準入中還存在特殊的供給。當然,市場失靈并不一定要通過政府才能解決,如有些外部性,通過當事人雙方的私人安排也可解決。但是政府在處理市場失靈時具有強制性的權力,這種建立并保障市場上的權力,直接提供某些基本的服務,并間接地創造出信任、理解和有安全保障的環境,這種環境對企業的日常生活是生死攸關的。正是這種權力體現為政府在矯正市場失靈時,具有特殊的優勢:如征稅權、禁止權和懲罰權等。[3][3]如在某些涉及國家安全的領域,政府可以對微觀的經濟主體進入市場進行規制,禁止某些行為,除非得到國家的特許權,否則就不能禁止其他主體進入某一商業領域或從事某種行為。政府也可通過成本-效益分析來選擇自己從事經濟活動的環境,為了使競爭不至于過于激烈,需要政府規則來控制產業進入。
就市場準入的內容而言,主要包括政府的市場準入的立法和執法。立法是執法的基礎和依據,而政府執法是立法的落實和保證。
應該明確的是,市場準入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有自然壟斷、外部性和國際貿易等等;同時又是錯綜復雜、不斷變化的,不同的時期,對市場準入的需求不同,從而提供相應的政府對市場進入的供給也不同。市場準入的供給主要取決于政府對提供市場準入的理性認識和條件。如應市場準入的認識而言,到底是放松還是管制,在哪些方面放松,哪些方面管制,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國家均的不同的看法。市場準入的供給還取決于政府對市場進入管制的條件是否具備、條件是否成熟。
二、市場準入的成本與收益分析
市場準入的成本如果超出了收益,則存在政府規制的失靈。因此,可以運用經濟學中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來判斷政府對市場進入的規制是否失靈。
1、市場準入的成本分析
政府對市場進入的管制主要是通過立法、法律法規的修改與調整、執法、放松或解除管制來實現的。政府對市場進入的管制是有成本的。這些成本包括微觀制度的制定成本和動作成本、效率成本、轉移成本、機會成本、“勸說”成本[4][4]等等。就市場準入的立法而言,由于立法是執法的基礎和依據。立法活動是一項復雜而嚴肅的活動,它需要進行廣泛的調查研究工作,收集相關的信息,征求各屆的意見,然后起草某項意見,舉行聽證會、座談會或論證會等形式征求公眾意見,作為修改草案的依據。有時沒有照顧到某些利益集團的意見,法律法規而被推遲或不予通過。因此,政府管制的成本是相當大的。而有些利益集團為了促使政府頒布對其有利的法規,常常會對立法者進行游說,甚至行賄,這些也構成相關利益集團的立法成本。一項法規對利益集團的關系越密切,這種由利益集團承擔的立法成本也越大。在管制的總成本中,執法成本所占的比重最大。該成本直觀地表現為政府管制機構所發生的日常成本費用和政府管制機構的職員人數。據霍普金斯估計,1996年美國政府為建立和管理有關規則制的規章制度開成了總量達140億美元的支出。[5][5]
市場準入的成本可以分兩大類:一是政府本身承擔的成本,主要表現為政府管制機構的各種成本費用,對政府而言,比較容易估量;另一類是被管制企業承擔成本。包括如行政符合成本[6][6]和用于向政府管制部門游說,甚至進行尋租活動的成本。這一類較為隱蔽,而且常被忽視。因此,該類成本比較難估量。
2、市場準入的收益分析
政府管制的收益是通過壟斷者收益減少而消費者收益增加來衡量的。如如實行價格規制后,遏止了壟斷價格,給消費者帶來了福利。又如在自然壟斷行業,由于實施了市場準入,降低了收費價格。福利經濟學,認為如何衡量政府管制的收益的最好辦法是計算消費者剩余和生產者剩余的總增加量。但這種方法由于是人們心理上的一種感覺,并不好操作。有的學者提出一種簡單容易的衡量方法[7][7]:通過計量實行政府管制后,消費者支出的減少數量和生產者因效率提高而增加的數量的加總數來衡量政府管制收益。其理論依據是,一種有效的政府管制機制能刺激企業努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益。以英國為例,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英國政府對電信、電力、航空等部門實施壟斷的國有經營體制,導致其缺乏活力,效率低下。80年代初,英國對這些基礎產業進行重大改革,設立政府管制機構,間接干預企業經營活動,強化了政府管制的作用。從而大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促進了社會福利改進。從該例可以看出,實施政府管制后,生產者因效率提高而增加的數量是可以計量的。規制的收益水平還可以通過規制實行前后社會福利的實際水平進行比較得出。
3、市場準入的成本與收益對政府對市場準入規制的影響
根據西方經濟學中,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的原則決定最佳產量。市場準入的成本收益分析從理論上說明政府對市場進入的規制是有必要的。成本與收益的分析對于判斷是否及應該怎樣實行市場準入規制也具有意義。但是,由于政府機構的活動的特性以及規制行為的社會性、復雜性,不具有象實物產品那樣可分性,要在占有完全信息的基礎上,準確了解企業和社會在規制前后的成本、收益狀況,進而準確估量政府對市場進入規制的成本與收益,從而決定最佳政府規制是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植草益和施蒂格勒從不同角度對政府規制的成本和收益作了分析,并得出何時政府管制是必要的,何時政府管制是無必要的。[8][8]由于該兩學者的觀點在現實的難操作性。我國學者王俊豪提出一種計量方法。[9][9]
篇2
作為健康管理期刊的辦刊人,身處于智慧健康的大潮中,已感受到近一年多,健康管理受到了冷遇,至少在政府文件和健康宣傳中提得少了。究其原因,絕不是健康管理的理念和方向出了問題。在2016年的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其重要內容依然是推動 “以疾病治療為中心”向“以健康促進為中心”的轉變,就是要改變目前以治病為主要目標的生物醫學模式,轉向“生理――心理――社會――環境”四者相結合的健康管理模式。這是對健康管理最明確的肯定。但檢討前兩年健康管理機構的工作,不得不承認,蓬勃發展的健康管理機構,多以雷同的營利性健康體檢為主,在調動個體和群體及整個社會的積極性、有效預防疾病、維護健康方面,服務價值難以體現,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健康管理;未形成健康管理的主流理論框架;未構建起具有我國特色的健康管理體系;技術水平、服務模式都相應落后;部分地區健康管理機構設置過多,水準參差不齊,已出現市場供應不足、信用度下降,面臨重新洗牌。
健康管理遇到智慧健康,是被取而代之還是遇到了改革創新的良機,答案肯定是后者。觀望,將于事無補,只有堅毅地改變才是良方。我們要有持守、有引領、有警醒、有擔當。當今,健康管理在中國已根深葉茂,已形成一支龐大的幾乎遍布全國的健康工作隊伍。毫無疑問,取向和目標相同的健康管理機構,必然是智慧健康落地的最好載體。
首先,健康管理模式要根據智慧健康的發展做相應的改變,要建立起智能健康管理系統,智能化理健康信息的獲取、傳輸、交互和集成;要能夠通過區域智慧健康網絡平臺,及時對個人進行健康指導和健康管理服務,努力做到預識、預警、預防的科學防治;要重視技術革新的推動作用,支持并協肋人群使用可穿戴設備、遠程醫療、網絡問診等手段進行健康監測,實現自我健康管理;要學會運用各類醫療大數據,提升預防和疾病管理的針對性、準確性和安全性。
在智慧健康中有個最新概念一一精準健康。精準健康已被預測為健康管理的方向和終極目標,國內巳有成立精準建康管理分會。精準健康是在緊密依靠大數據的支撐下表達的,一場研究應用大數據的浪潮正在興起,2016年6月國務院就下發了《關于促進和規范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的指導意見》,智慧城市的醫療數據開始交互整合,健康機構也積極行動,智慧健康產業聯盟在工信部指導下,已于2016年成立“亞健康大數據管理專業委員會”;今年四月中國衛生信息學會又成立了“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評估和保障專業委員會”;另一方面精準健康源于精準醫學。精確醫學有人說它是分子水平的個性化醫療,內容涵蓋了預防、篩查、診斷、治療及康復;精準醫學正在推動醫療行業從一體化模式向靶向治療轉變;隨著巨量的基因數椐整合進臨床工作,精準醫學得以更深入地研究遺傳性疾病和慢性疾病。
篇3
1、人工智能技術大幅降低誤診率
現在即使是梅奧這樣的機構,據說初診失誤率也高達40%,有人估計國內醫院的初診失誤率高達60%甚至更高。初診失誤率太高是當前醫學的核心問題,而問題的根源就在于醫生個人知識和經驗的局限性,未來能否通過大數據積累、人工智能技術,來支持臨床診斷和治療決策,從而降低誤診率?我對此持樂觀態度。這樣復雜的系統不會很快變成現實,但技術正在十倍的速度發展,2020年應該可以大規模應用了。
2、精準醫療得到普及
最近奧巴馬提出的精準醫療,獲得了全球的關注。精準醫療的基礎是個人基因篩查,據說現在個人的基因篩查成本已經降到了70美元,而且成本還在快速下降、篩查速度還在提高。由于基因篩查技術的進展,未來的精準醫療和我們一直在說的4P醫學,有望變成臨床現實。現在的障礙主要還在于,全基因組篩查的結果和疾病的聯系仍然不夠清晰和具體,但確實已經有部分能用于臨床了。
3、遠程醫療大發展
未來移動互聯網技術將進一步發展,網速將進一步提升、流量費將會進一步下降至很低的水平,在高網速、低流量費的前提下,大數據云端存儲和云計算可以實現,這與視頻技術支持相結合,將導致遠程醫療會成為現實。未來普通的民眾都能有機會接觸到更好的、更優秀的專科醫生。結果全科醫生的數量可能并不需要那么多,這為中國的初級醫療保健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現在可能不需要再走英國的全科醫生模式了。
4、在線繼續醫學教育將成為主流
現在還需要通過出差、旅行去參加一場學術盛會,這樣做,經濟和時間成本過分高昂。未來的遠程學習技術,能夠將大專家和普通醫生、國內醫生和國外醫生、科學家和醫生、醫生和醫生、醫生和全球的學習資源更好的聯系起來,他們將能夠在手機上隨時隨地地發起學習和同行協同交流,這是未來的CME圖景。
5、廉價手術機器人讓遠程手術普及
手術機器人源自航天計劃,它的本意就是為了解決太空人的遠程手術問題。現在因為價格問題不夠普及,未來如果手術機器人能夠成為醫院或者診所的標配,外科醫生的服務能力和服務半徑將極大擴展。遠程手術室中,仍然需要麻醉、護理、當地外科醫生的監護。可能遠程的專家們只需要參與手術方案的制定、負責最關鍵的手術環節――這和現在大專家們在自家醫院干的差不多。
6、醫改有望獲得成功
到2020年,我國的醫改能解決最基本的問題嗎?――醫護自由執業、醫療市場開放、醫療醫藥分開、醫療價格合理、政府管基本和基礎醫療、靠市場解決大部分需求?我認為是可以樂觀的。一旦醫改成功,醫護的臨床能力將會市場化,他們的勞動將會得到合理的報酬。如此重要的話題放在后面,是因為在近期看不到醫改成功的可能性。
7、醫護專業人員準入門檻將提高
為什么中國的醫生護士水平差距這么大?為什么醫學院吸引不到最優質的生源?
就其本質而言,是因為當前的人力資源市場上,醫護的收入不具備競爭力。只有醫生護士人力資源市場化,才能導致高水平醫護收入上升,才能導致這個行業具備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而只有各個層級的醫生職業都具備吸引力,醫護的準入門檻才能提升。如果基層吸引不到醫生,就用赤腳醫生來代替的政策不變化,醫生護士的門檻就無法提升。放到2020年來看,有理由對此保持樂觀態度,雖然其實我還不太能肯定。
8、制藥業繼續擺爛和器械業提升
我們的制藥工業不但不能研發出國際水平的創新藥品,而且也無法制造出優質的藥品。這個問題,未來20年能夠改善嗎?我對此不樂觀。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的進展會更肯定些。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制藥工業得到了過多的保護,存在太多的行政干預,結果民族制藥工業不需要按照國際規范市場的要求研發產品就能獲得很好的回報。因為該領域利益集團龐大,很難設想其未來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與此相比,醫療器械企業有很大可能性在基礎的醫療器械設備制造領域取得最重要的地位。
9、腫瘤治療技術獲得突破
隨著精準醫療的推進,干細胞技術、細胞治療技術、新藥物的進展,癌癥患者生存期會大大提升,有部分癌癥通過預防性治療得到避免,有部分甚至能徹底治愈。能徹底攻克癌癥嗎?這個問題,要留給時間來回答。很顯然,現在可能正處在技術突飛猛進的戰略轉折點上。
10、慢病管理將會市場化和網絡化
現在通過移動互聯網,完全能夠對慢病患者進行有效管理、進行更好的服務。因為這部分人群公立醫院沒有能力、意愿去做,同時中國的全科醫生難以形成有效的保健力量(在可預見的將來都無法形成,主要原因是合格的醫生難以培養出來),慢病管理領域會成為市場力量占主導的領域。現在的問題是誰來付錢?如果克服了這個問題,市場化的慢病管理技術將會大發展,結果是為普通人提供了更好的基礎醫療保健服務,同時也能大大節省醫保支付的費用。
科技進步帶來的民主性賦予了每個人更多自,年輕一代越來越傾向于持有自力更生的醫療健康價值觀。何為自立更生的醫療價值觀?褒義地講是自己的健康自己作主;中性地講是自己的健康自己負責,要獲得更大自由就得承擔更多責任――這是自力更生醫療健康價值觀的潛臺詞。
自力更生價值觀下的互聯網醫療DIY模式切入點的背后滲透著權力與責任的關系。可以將其分作兩部分來看:填補信息鴻溝獲得醫療健康的自由決策權;通過自控與自管理進行健康決策的自我執行。
自由決策:
填補信息鴻溝獲得決策權
填補信息鴻溝包括兩個步驟:獲取信息的能力,開始DIY的第一步;解讀數據的能力,自動化數據分析跳過醫生、實現DIY自診斷。
長久以來,因為獲取醫學健康知識的高門檻,醫生一直處于絕對權威的地位,醫患之間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對等的背景下,患者DIY無從談起。然而科技進步與商業模式創新,已經開始打破這種局面,患者在很大程度上開始有能力掌握信息,開始邁向自由的第一步。我們獲取到的信息包括三種:自我健康數據、醫學健康知識、他人健康經驗。互聯網醫療基于對這三種信息的獲取與解讀具體而言有以下幾個切入點:
個人消費級生物傳感器硬件
如今借助生物傳感器技術的發展,個人通過DIY方式全方位了解自己的身體數據不再困難。從關注健康狀態的睡眠深淺、運動軌跡、體重脂肪、血壓心率到以往只能去醫院化驗才能獲得的尿檢、血檢、心電圖、維生素含量等等,甚至在心理健康方面還出現了能感知情緒變化的傳感器技術。這些生物傳感器技術以可穿戴設備或家用檢測儀的方式進入我們的生活,并努力朝著更低成本、更高準確性、實時連續、便捷無創傷的方向持續改進。
基于自動化算法的自診應用
許多檢測到的體征數據在不能得到解讀之前事實上幾乎沒有意義。必須經過分析解讀才能呈現出價值,或者說給出診斷結果。在傳統模式下,這個工作是由醫生來完成的。醫生為什么能做到?因為他們的大腦里存有多年積累的醫學知識和臨床經驗。而現如今基于大數據,自動化算法已經能在部分領域替代醫生進行數據分析最終做出診斷。例如之前介紹的AliveCor所開發的ECG移動監測設備,其能通過分析ECG數據得出中風前兆房顫現象的自動化算法通過了FDA的審批。相信未來隨著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的發展,會有越來越多的自動化算法,替醫生為我們做診斷。
個性化智能化醫療健康資訊
關于獲取醫療健康知識,這類資訊信息由來已久,但以往的呈現方式缺乏針對性,并且許多內容對未受過醫學訓練的人來說艱澀難懂。而現今醫療健康知識開始向著智能化、個性化、簡約化的呈現方式發展。例如填入癥狀,自動化系統將為你匹配出可能的疾病;輸入病種、個人病史等信息,系統自動為你查找適合的藥品;根據個人生活習性和健康狀況,為用戶自動推薦的瘦身飲食、養生食譜、健身計劃,等等。
患者社區共享臨床經驗
互聯網讓信息共享變得觸手可得,病友之間交流治療記錄、用藥經驗成為許多患者尋求救治的DIY途徑之一。尤其對于罕見病,即便是專業醫師也很難擁有足夠多的臨床經驗,在沒有足夠多的臨床經驗支撐下,做出最佳診療決策顯得缺乏依據。患者社區平臺的共享文化不但為患者自身,甚至為醫生群體提供了更多支撐決策的信息。
自我執行:
學會自我控制與自我管理
通過以上那些DIY手段,我們獲得了支持決策的足夠信息,我們完全有條件獲知該怎樣做才能生活得更健康。接下去就是執行這些更利于健康的決策,例如控制指標、遵醫囑服藥、調整飲食、堅持鍛煉、改善作息時間、保持心情愉快……當然這些列舉的只是大致的方向,互聯網醫療創新模式可以做到按每個人的不同狀況為你定制一套生活守則,甚至行為時刻表,問題是你能不能做到,這時候沒有醫生或護士來看管你。事實上這是一個巨大的問題。為了讓DIY模式最終得以產生價值,在促進執行上,互聯網醫療創新可以做哪些事?
健康自管理工具
現如今有許多健康自管理工具幫助你管理自己,這些健康自管理工具往往具有兩類主要功能:計劃與提醒。例如幫助你制定康復計劃、養生計劃、瘦身計劃,走出抑郁的心理治療計劃,甚至遵醫囑每日吃藥的計劃。然后根據計劃,在特定時間甚至特定地點提醒你去完成計劃。例如曾介紹的Nightingale創業公司設計的個性化智能藥盒,匹配你的生活習慣來定制吃藥提醒就是為了讓你更容易做到遵醫囑吃藥。
游戲化社交化激勵工具
有了計劃,收到了提醒還是執行不了怎么辦。對于許多有健康問題的人群來說,這種現象再正常不過了。一些創新公司開始將激勵消費者和激勵員工的方法應用到激勵患者上。在這里最有效的激勵方法莫過于游戲化和社交化。一些健康應用將這兩種元素應用其中,提高用戶的參與度,進一步促進完成健康計劃,并長期堅持下來。例如GymPact公司通過GPS追蹤技術監督用戶是否堅持到健身房鍛煉。如果玩家達到了鍛煉目標就可以贏得現金,不過也有許多玩家因為沒能兌現鍛煉承諾而遭到了懲罰。
事實上,互聯網醫療DIY模式中的這些切入點往往不是割裂的,有許多整合式的解決方案,將信息獲取與解讀集成在一起,有些同時還設置有健康自管理功能,實現從DIY獲得決策依據,到進行決策執行的完整流程。
值得注意的是,整個DIY流程的設計并非封閉式的,在許多環節中都有接口通向醫療機構或醫生個人,允許用戶在必要的時候向醫生尋求幫助。
來源:醫學界 動脈網
篇4
空空狐將目標用戶定位在18-40歲的時尚女性,從交易活躍度最高的高端商品(奢侈品及輕奢)切入,專做女性高端閑置服飾市場。
女孩子總是愛購物,但很多商品買了之后就會閑置,成為無用的負擔,其中的一些高端商品更是如此,要么選擇放在家里繼續長霉,要么去各種論壇、二手交易網站發帖售賣。
空空狐是一款專做高端閑置衣物交易的APP,2014年9月中旬剛剛正式上線App Store,其創始人余小丹便是在經常逛論壇的時候發現的這一市場:買賣閑置商品的人其實很多,但論壇和二手交易網站上信息十分雜亂,并沒有明確的用戶定位。“比如說我要賣一雙香奈爾的鞋,價格很高,可能掛上去10天也沒有人理我。所以市場還是要越來越細分,服務的人群要精準一點才能更加好解決他們的需求”。
據調查,女性衣櫥里有80%的服飾是閑置的,在2014年這個市場有1600億,并且每年以30%的速度高速增長,市場潛力十分巨大。瞅準這塊蛋糕后,余小丹從伊利諾伊大學醫學工程碩士畢業后,決心回國創業,于2014年4月在家鄉重慶成立一點點科技,用了1個月時間組建團隊開發產品,9月正式空空狐APP iOS版本。現在,一點點科技擁有5名員工,并獲得重慶當地機構數十萬的天使投資。
空空狐將目標用戶定位在18-40歲的時尚女性,從交易活躍度最高的高端商品(奢侈品及輕奢)切入,專做女性高端閑置服飾市場,通過APP對商品即拍即發,目前支持衣服、鞋、包和配飾四大種類。在交易環節,空空狐選擇與支付寶合作,拍下貨品后買家將款打到支付寶平臺,在確認收貨后才會進入賣家賬號,完成整項交易。在APP內,空空狐還設有專門的投訴頁面,若用戶沒有收到貨或者貨品與圖片不符,平臺會自動將交易暫停,由人工客服介入調節問題。空空狐想做到的事情,一是將閑置服飾變現,把女生衣櫥里不需要的衣物清空,通過空空狐平臺找到買家折換成現金;二是幫用戶能夠低價買大牌,與時尚親密接觸。在未來,空空狐計劃與淘寶上一些代購商家取得合作,幫助其處理閑置的高端衣物庫存;同時針對精準用戶進行營銷,將產品推廣給更多的人。
篇5
2015年,國內整形達到1000萬人次,行業營業額大概為2000~3000億元,把不合規、非法市場或一些缺少執照轉型做醫美服務的機構全部算在一起,這個市場的份額大約在8000億元左右,每年基本上是30%的增速。
現在國內約有6000多家合規的醫美整形機構,但是相對臺灣和日本還是非常少的。現在資本市場以及參與投資的名人明星也在不斷通過投資進入醫美行業,或者稱之為“泛美業”。
新氧的成立正是在三四年前看到了這個市場的潛力。在進入這個市場的時候,我們發現求美者非常需要不同案例和不同用戶之間的信息交流幫助自己選擇和判斷。但是當時醫美市場上這些內容是非常稀缺的。我們當時做了大量翻譯工作,把比較先進的韓國案例、內容、消費信息翻譯到國內給大家提供醫美科普內容。現在新氧APP激活總數在1200萬左右,月活400萬左右,而網友自發在平臺上撰寫的整形日記累計超過120萬篇,內容形式豐富,社區活躍度也很高。目前,我們的電商平臺每個月交易額超過2億元,大約5000家醫美平臺和15000名醫生入駐我們的平臺,融資已到C輪。隨著用戶增多,我們適時推出了相關的醫療金融以及整形保險增值服務,同時還設計云診所模式,讓這個鏈條更加完善。
那么,醫療品牌怎樣做品牌市場推廣呢?
過去很多人對醫美行業不清楚,以及受負面信息影響,都戴著有色眼鏡看待這個行業。對于有需求的醫美用戶而言,他們排斥廣告,最需要看到的是效果。我們如何營造這部分人群的安全感,就成了營銷推廣的主要使命。
第一個任務是了解用戶。人們為什么需要整形?想要整容的人群內心畫像是怎樣的?經過大量分析,我們發現符合消費升級的用戶心理是有標簽的,可以排列出四個層面:愛美標簽、認同標簽、自信標簽和及時享樂標簽。依據這些標簽,我們在今年2、3月做了十個小視頻,這十個視頻分別通過用戶訪談時的話語代表不同的價值觀。這些短視頻作為很好的內容素材可以配合事件營銷和議題策劃。
首先是內容營銷。我們打造了醫美行業流量第一的微信號,用了一年多時間,每月大約覆蓋2100多萬用戶。這是如何做到的呢?首先,保持每天更新;其次,內容要契合現代人對娛樂八卦的需求;最后,把內容更好地分發。除了進駐不同的自媒體頭條號,我們開始嘗試多元化的內容形態,比如醫美視頻節目和明星整形教室,一周一次的原創文字+視頻播報,目前在全網播放已經超過了3億。
其次是事件營銷。做事件營銷不只是為了和用戶及粉絲互動,還要考慮影響醫院,要讓醫院、醫生認同我們的模式,并愿意為我們背書。所以我們開始做“品牌盛典”,邀請許多醫院負責人參加,從不同維度行業信息,包括投資圈如何看待醫美行業發展、醫生之間的醫學技術交流等,并邀請科技、時尚、泛生活類的主流媒體進行對談。活動之后我們“醫美白皮書”,結合新浪微博和百度知道等數據平臺,讓大家知道整個行業現狀。新氧的發展概念也融合到了白皮書里,比如云診所對行業未來會產生的影響等等。白皮書的目的,最終還是為品牌做背書。此外,我們也參與到一些娛樂行業活動中,增強我們與用戶之間的關聯度。
第三個部分是基于行業特性,從時尚娛樂、娛樂、泛生活的角度與用戶產生關聯。借勢傳播尤為重要。因為可以把話題用更加軟性、科普、娛樂的方式放到年輕人喜歡看的綜藝、網劇、談話節目中,做多方位綜藝植入。我們嘗試在不同的內容欄目或適合貼片的網劇做植入,比如《太子妃升職記》、《整容記》等。
通過這些嘗試,我們整理了一些找到優質合作內容的規律:首先,挑選大IP改編的現代時裝劇,古裝劇、神怪劇都不適合我們的用戶;其次,要有小鮮肉和小花旦,這些是流量擔當;最后,是配合視頻網站,視頻網站有很多用戶精準的產品。選劇的主要原則就是正能量、不腹黑、不腦殘、不過度膚淺。
篇6
專業化推廣方式分為醫學和非醫學兩類,分別對應兩個問題:一是讓客戶(醫生、醫院)了解產品,塑造產品的專業化形象;二是建立品牌影響力,加深與醫院高層、重點目標醫生的關系。
那我們雙管齊下不就行了?問題沒那么簡單。對于不同的企業,或是同一企業的不同產品,或是同一產品的不同生命周期,你要靈活使用不同的推廣方式才能奏效。
選擇什么推廣策略,組合什么推廣手段,要綜合考慮產品屬性、生命周期、市場認知程度、服務對象的需求、競爭者策略等諸多因素。
產品屬性
1.特異性產品:
你的產品獨樹一幟,人市時少有對手沖擊,便可以醫學專業化推廣為主。
事實上,國內這種產品很少,特異性也沒那么強,加上本土企業銷售隊伍的綜合技能(特別是醫學專業技能)與外資企業有一定差距,所以,專業推廣就要有所調整:
深入挖掘產品的內在品質,特別是中藥,一定要將傳統中醫藥知識與現代醫學打通。要知道,絕大多數西醫聽不懂什么“補氣益血”,你這么說他們以為你只是在“忽悠”。
銷售代表不大懂醫,但普遍對準醫學專業推廣和非醫學專業推廣的興趣較強,可加強培訓,用其所長。
專業的事還是要專業的人去干。別想著省錢,一支專門的學術專員隊伍還是必不可少的。
2.普藥產品(即非特異性產品):
這是個競爭者眾多的市場,通常采取跟隨策略。產品本身你沒什么可說的,大家都一樣,但可以強調你在質量、劑型、工藝、服務、價格等方面所具有的優勢。這與醫學專業無涉,但與營銷策略有關。
3.品牌產品:
它可以是普藥(如白云山的復方丹參片等),也可以是有一定特異性但特異性在走弱的產品。它有一定的品牌效應,應結合品牌推廣、專業化服務和適度的準醫學專業化推廣方式,突出品牌、服務、質量、功效(與同類產品比較)。
比如,白云山復方丹參片在率先掌握緩釋技術之后,便可用以上推廣組合,強調這一點,增強渠道和消費者對產品、品牌的認知和信心。
產品生命周期
1.導入期:
市場啟動階段投入較大,銷售增長緩慢,但這個階段是今后銷售的基礎,需要專業化推廣來夯實基礎。
國內多數企業從進入醫院的第一天開始,就一味地采用帶金銷售,最后好產品也賣得半死不活,這正是忽視醫學專業化推廣的結果。天士力的復方丹參滴丸、以嶺藥業的通心絡膠囊,二者市場策略不盡相同,但導入期都注重專業化推廣,為后期起量起到了關鍵作用。
2.成長期:
在這一階段里,產品正被市場迅速接受,利潤也在快速增加,市場投入理所當然應該繼續加大,而且所有的專業化活動(醫學專業化推廣為主,兼顧非醫學專業推廣)都應該強勢推進。
3.成熟期:
產品已被大多數潛在購買者接受,銷售量增長減緩。為了對抗競爭、維持產品地位,營銷費用不能大幅削減,導致企業利潤穩定乃至下滑。
但是,為了遏制下滑、延長產品生命周期,還要實施專業化推廣(以非醫學專業化推廣為主)。如果挖掘出了新的賣點或新的適應證,產品將迎來新的生機,相關醫學支持更要增加。
4.衰退期:
銷售下降的趨勢增強,利潤不斷下降,市場活動自然要減弱。
不過,需要強調的是:
1.企業資源有限,市場發展難以一盤棋推進,各區域的發展狀況各不相同,因此,在產品生命周期管理上,公司的總體策略,并不意味著區域市場可以沒有變通的分解策略。
2.產品有生命周期,但你往往無法量化、精準地評定產品處于哪個周期。西安楊森的嗎丁啉在銷售達到2.6億元時,大多數一線經理認為成熟期已經到來,但新任總裁卻告訴大家,產品無生命周期。如果沒有這個論斷,或許就沒有嗎丁啉今天的輝煌。
產品入市后,銷量會隨著醫生對產品的認同發生變化。
1.讓醫生知道、感興趣:
手段有一對一拜訪、院內科室推廣、院外科室推廣會等。
院外科室推廣會,其實就是大家都在做的“宴請”,但“宴請不只是請客吃飯”,你要保證“吃”到位,杜絕只吃不做、更甚是連產品名都記不住的“白眼狼”事件。因此在邀請醫生、早期使用者(通常為3~5名)一起就餐時,餐前可花上5~10分鐘向他們介紹產品的一兩個賣點。最好將產品幻燈片制成臺卡形式,方便理解。
2.開始試用,但保守用藥:
這時吃飯就不夠了。應增加處方醫生圓桌會議、區域學術會議、臨床文章/媒體廣告等;針對臨床專家,則要經常采用臨床試驗、專家圓桌會議、科研研討會等形式。
其中,處方醫生圓桌會議是院外科室推廣會的延伸,即選擇一兩家對產品理解好、銷售好的醫院的醫生,與兩三家不好的醫院的醫生,進行圓桌式的研討與交流,內容包括相關醫學知識、用藥體會等,通過“幫扶”來“傳染”醫生的用藥熱情。
3.二線用藥和首選用藥階段:
醫學專業推廣和非醫學專業化推廣相結合,比如針對處方醫生,經常采用學術+聯誼、一對一訪問(家訪、夜訪、參觀企業)、區域學術會議、促銷性臨床試驗/文章、醫師維權、醫患溝通等形式;針對臨床專家,經常采用贊助學會會議(或活動)、臨床試驗、避免醫患糾紛、家庭訪問等形式。
服務對象的需求
每個醫生的需求都不盡相同,將需求相同或相近的醫生聚集在一起,自然事半功倍。
篇7
從1988年人類基因組計劃啟動開始,基因組學應用的壯闊前景開始展現在人類面前。近幾年來基因測序市場飛速發展,從2007年的7.94億美元增長到2015年的59億美元,預計2020年將達到138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為18.7%。新一代基因測序技術已被用于臨床醫學服務,代表性的應用有無創產前基因檢測。華大基因(300676.SZ)是國內這一領域的代表企業。
業務規模快速增長
華大基因的主營業務為通過基因檢測等手段,為醫療機構、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等提供基因組學類的診斷和研究服務。
華大基因秉承“基因科技造福人類”的愿景,進行科研和產業布局,致力于助力和加速科學創新,減少出生缺陷,加強腫瘤防控,抑制重大疾病對人類的危害,實現精準治愈感染,助力精準醫學。
公司依托世界領先的生物信息研發、轉化和應用平臺,上百臺高性能測序儀,質譜儀和大型計算機,為數據的輸出、存儲、分析提供有力保障。
華大基因總部位于中國深圳,在國內主要城市設有分支機構和醫學檢驗所,并在香港、歐洲、美洲、亞太等地區設有海外中心和核心實驗室,已形成“覆蓋全國、輻射全球”的網絡布局。
公司主要服務于國內外的科研院校、研究所、獨立實驗室、制藥公司等機構,以及國內外的各級醫院、體檢機構等醫療衛生機構、公司客戶。目前,已經覆蓋了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境內31個省市自治區的2000多家科研機構和2300多家醫療機構,其中三甲醫院300多家;歐洲、美洲、亞太等地區合作的海外醫療和科研機構超過3000家。
經過多年的科研積累和產業發展,華大基因已建立含有新一代組學技術,特別是基因測序和質譜檢測領域的人才中心、標準中心、研發中心、樣本中心及數據中心。公司已成為全球少數具備全產業鏈資源的多組學科學技術服務提供商和醫療服務運營商。
憑借一系列突出的競爭優勢,并且伴隨著行業的迅猛發展,華大基因業務規模快速增長。2014-2016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113198萬元、131870萬元、171149萬元;凈利潤分別為5852萬元、27205萬元、35001萬元。2017年一季度營業收入為38784萬元,同比增長27.99%;凈利潤為9697萬元,同比增長29.88%。
多項優勢形成核心競爭力
華大基因具有技術優勢、資質優勢、基因檢測實驗室規模和布局優勢、人力資源優勢、臨床研究優勢、基因組數據庫優勢和全球布局優勢。
華大基因將基因測序技術應用于臨床,其中基于高通量測序技術檢測,以無創產前基因檢測、HPV基因檢測、腫瘤基因檢測及遺傳病基因檢測為典型實例,已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醫學基因檢測中心之一,并獲得廣泛認可。
華大基因已經與全國上千家醫療機構開展合作,其擁有全球先進的基因組研究平臺和生物信息分析能力,完全具備籌備大型基因組學實驗平臺能力,有能力建設基因組臨床應用轉化平臺,可提供基因組學高通量測序、生物學數據分析及報告解讀能力的系統解決方案。
篇8
業內普遍認為,這一綱要的意味著智慧醫療時代正大跨步趕來。易觀國際的預測數據顯示,2014年僅我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已達到30.1億元,同年增長52%,預計2017年,移動醫療市場規模將突破200億元,市場進入高速發展期。
大數據支撐醫療健康
“互聯網+與醫療健康產業的結合,大數據在其中起到決定性作用。”亞信數據電信解決方案&行業創新中心總經理李捷表示,體外診斷是一個新領域,在這個領域里面有很多新興技術,包括皮下的持續監測血糖、心電的實際監測、基因測序等,讓人的健康護理、健康管理在科學上取得很大的進步。
眾所周知,亞信是專注運營商行業的企業,那么為什么亞信會選擇深耕醫療健康領域呢?
李捷解釋說:“運營商正面臨著轉型,而其龐大的客戶群不僅僅有通訊需求,還有更多的自身生活健康相關的訴求。運營商本身也是一個管道提供商,在管道上承載的各種專項服務,對運營商而言都是有價值的。”亞信數據方面認為,產業跨界聯合,一方面是對新興領域的探索,另一方面則是希望通過領域拓寬,給運營商的原有市場和老客戶群體帶來新的價值。
互聯網+醫療健康有諸多價值可以挖掘,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對生活質量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從簡單的衣食住行到關注自身健康養生,這也推動了智能可穿戴設備的快速發展,目前已然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閉環。從設備的數據采集,數據傳輸,到數據的挖掘跟管理,再到健康師的分析,最后給出合理的理療建議。亞信數據在這一過程中扮演的就是生態中最為重要的一個角色——數據分析。
精準化服務
大數據分析的價值在于以此為依據提供定向的專業化服務,李捷表示,亞信數據的準確率高達85%以上,亞信開放云平臺有著五年的非結構化數據處理經驗,包括對各個APP和互聯網語料庫的識別能力,行業涉及政府、餐飲、醫療健康、公共媒體等。合作伙伴遍布產學研各個領域,合作模式不僅僅局限于數據支撐,也包括聯合運營。
移動互聯網時代,很多的企業都在探索如何依托大數據技術實現企業轉型,亞信的互聯網運營經驗得以顯現。李捷認為,亞信數據最大的優勢在于其與運營商的多年合作,積累了大量的用戶上網行為分析經驗,同時擁有龐大的運營商用戶作為支持,其數據更加多元、精準。用戶在管道里面搜索的信息,挖掘的信息,也是由運營商第一時間捕獲,其實運營商比互聯網公司能夠更早的捕獲這些信息,這也是運營商數據價值所在。
通過大數據分析,對人群進行分類,可以更好地幫助定向人群找到最適合的解決方案。同時給傳統的醫學機構、營業機構提供精準的市場分析報告。同時李捷認為,在技術上,目前國內的幾家技術領先企業各有千秋、不分伯仲,而亞信數據對于行業的理解是超前的。數據整合之后,需要做深度的行業理解跟模型轉換,比如醫療健康行業,數據涉及很多的健康指數,用戶日常行為等,這些數據之間有著潛在的關聯關系,而對關聯關系的解讀需要相當的行業沉淀,亞信數據有著專業的咨詢顧問團隊做后臺支撐,不只是醫療健康行業,亞信數據在各個涉及的行業均組建了相應的咨詢顧問團隊,提供最專業的行業分析。
大數據的流動性價值
與大數據、互聯網相關的產業,競爭無處不在。對此,李捷說:“因為現在已經是跨界競爭的狀態,我們會遇到很多原來在通信行業里不會遇到的競爭對手,比如說阿里、百度,他們同樣在做跨界的滲透。”面對資本雄厚的競爭對手,亞信數據認為,目前其行業經驗的積累使其與強大的競爭對手處在同一競爭水平。加之亞信一直與運營商合作比較緊密,行業基礎牢固,李捷透露,下一步亞信計劃聯合運營商在移動端展開戰略布局。
篇9
面對日益嚴峻的市場環境,醫藥健康類媒體應如何調整經營思路,擴大生存空間?這是醫藥健康類媒體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2003年我國衛生總費用占GDP的比重已經增至5.4%,超過世界平均水平0.1個百分點。衛生部2004年12月公布的《第三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主要結果》顯示:我國醫療服務費用增速超過了人均收入的增長,醫藥衛生開銷已成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費。同時,人們的健康意識在不斷增強,對健康類信息產品的需求也水漲船高。
有需求就會有市場,人們對健康資訊的渴望推動了醫藥健康類媒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速發展,從洪昭光講座受到熱捧,到西單圖書大廈那一大片健康科普書架;從大小報刊上雨后春筍般冒出的健康專欄、專版,到廣播電視中的醫學專家訪談,各種媒體的線上和線下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醫藥健康類媒體越辦越多,很多平面媒體也開設了健康版和健康周刊。
醫藥健康類媒體面臨的現狀
隨著醫藥健康類媒體的隊伍越來越龐大,很多問題也逐漸突現,違法違規醫藥廣告就是其中最為突出的一個。面對這種情況,國家頻頻出臺政策,大力整頓醫藥廣告市場,加強了對醫藥廣告的審查和監督。特別是2007年以來進行的第21次大幅度藥品降價、新的醫療廣告管理辦法的實施及有關部門一系列管理政策的出臺,在有效規范醫藥廣告市場的同時,也使得媒體尤其是醫藥健康類媒體的生存與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現實在一次次提醒我們,擁抱春天的機會和與其失之交臂的可能共存。
目前,醫藥健康類媒體同質化現象依然非常普遍。到街頭報攤瀏覽一番不難發現,健康類報紙雜志的種類繁多,但是質量卻良莠不齊。這種現象也反映出大部分媒體在市場運作中缺乏核心競爭力,最終導致大多數不得不以最為原始的方式進行競爭。另外,醫藥類媒體是一個身處特殊行業的媒體,它所面對的是有特殊需求的人群,只有充分滿足受眾的需求才能充分體現媒體的價值。也正因為如此,現在醫藥健康類的媒體在滿足受眾需求上還需要提高。
盡管醫藥健康類的媒體在發展中遇到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是不可否認醫藥健康類媒體的生存空間是巨大的,市場從來不缺少機會,缺少的只是發現機會的眼光。重要的是,面對日益嚴峻的市場環境,醫藥健康類媒體應如何對癥下藥,開出一副讓自己健康的良藥。
創新:讓精準高效成為制勝法寶
20世紀初,美國費城商人約翰?華納梅克曾說過:“我的廣告費有一半浪費了,可是我不知道浪費的是哪一半。”可以肯定地說,為了到達1個受眾目標而不得不花出覆蓋幾個人的花費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無論是分眾還是聚眾,他們的目標受眾都是分散的,在廣告到達受眾的過程中,你不得不花費大量的金錢來覆蓋那些不會產生效果的群體。
營銷大師菲利普?科特勒博士曾經說過,企業需要更精準、可衡量和高投資回報的營銷溝通,需要更注重結果和行動的營銷傳播計劃。企業在過去數年不斷謀求突破傳統媒體,因為在電視、報紙、雜志刊登廣告有一定的局限,廣告客戶希望能通過打破傳統的宣傳手法,為消費者留下深刻的品牌印記。如何將確定的信息最準確、最直接、最經濟地傳遞到目標受眾頭腦中,是精準傳播的核心,也是企業最想明了的問題。互力健康傳媒在過去的幾年中一直踐行著“TPO”原則,從實際的效果來看,確實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T就是time,健康傳媒只出現在解決健康問題的關鍵時刻。只有當健康遭遇一定程度的損害或疾病發展到一定地步時,才是健康信息傳播效果最為顯著的時候。P是place,健康傳媒只出現在解決健康問題的核心場所,如醫院、藥店等。據央視CTR市場研究數據表明,人們在醫院的平均停留時間為122.18分鐘,藥店為19.18分鐘,其中22.2%的停留時間在收看健康傳媒的液晶電視。o是occasion,健康傳媒鎖定在特定情境下有健康需求的人群。這種人群的特點是遇到了健康障礙,急切需要解決健康問題,對于解決健康問題的方法和各種健康信息的關注度都很高,自我保健治療意識強。
受眾需求是媒體驅動力
注意力就是生產力,在眼球爭奪戰中,誰能讓消費者坐下來,誰就已經贏了。而能讓消費者坐下來主動訴求的媒體就是讓受眾感受到能夠滿足他的現實需求的媒體。如何滿足需求?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播放合適的內容就是硬道理。一個廣告在不合適的時間播出,不僅不會吸引觀眾反而會造成反感甚至危害到傳播的收視質量。但是在內容為王的今天,學問還不僅僅如此,在醫院和藥店中,人們的健康需求是多方面的,在醫院和藥店的不同終端也要提供相應的、有針對性的健康視頻資訊服務,滿足個性化、互動式的需求,依靠技術進一步拓展視覺空間,只有這樣才能在公眾中真正建立起公信力。
承擔健康教育社會責任是長遠發展的基石
非典過后,原衛生部副部長殷大奎曾經說過,人們往往“好了傷疤忘了疼”,健康教育才是防控疾病最好的疫苗。健康教育每投入1元,醫療費可節約8.59元,搶救費用可以節約100元。但是我國的健康教育投入和效果都不盡如人意。中國健康教育協會一項針對全國21個省市自治區60個城市的調研結果顯示,中國城鄉人群的健康知識水平和健康行為形成率較低。城市居民的人均健康教育經費不足1毛錢,農村居民相比之下更是少得可憐。
作為醫藥健康類的媒體應該懷揣一份社會責任心,積極推動國民健康教育的發展。有人也許把這種社會責任當成媒體的包袱,其實這正是醫藥健康類傳媒保持持續性發展的決定因素,只有被社會和廣大民眾認可的傳媒才具有社會核心價值和競爭力,生命力才更長久。互力健康傳媒借助自身的健康教育平臺,每天通過全國20多個重點城市的5000多家醫院和藥店向那些急需要健康知識的人傳遞信息。2007年,出資100萬元成立了互力健康基金,為患先心病的兒童提供幫助。除此之外,互力健康傳媒還向各級衛生部門無償開發平臺媒體資源,積極配合有關部門進行健康科普教育和專家義診等活動。無論是平臺上還是平臺下,互力健康傳媒都在積極地推進公益事業,并且實現了公益和商業的良性接軌。
篇10
“因溪筑十堰,以灌田”,《湖廣圖經志》為十堰做了最好的詮解。十堰市最為人熟知的三張名片是武當山、丹江水、汽車城。武當山古稱太和山,太和醫院的稱謂即由此而來。隨著其中西部地區地市級區域醫療中心地位的確立,2011年,太和醫院以綜合實力強大、影響力廣泛,被評為“十堰城市名片”,與以上三張文化名片并駕齊驅。
50年,一座醫院崛起,一張名片閃耀。50年,重新出發,神居胸臆!
秦巴崛起醫療城
1965年,為響應“把醫療衛生工作重點放到農村去”的“六二六”指示,湖北省委從武漢醫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抽調53名專家到鄖縣創辦鄖陽地區人民醫院和武漢醫學院鄖陽分院。醫院和學校一套人馬,兩塊牌子。這批由兩名副教授帶領的年輕專家團隊開啟了十堰市醫療和醫學發展的歷史。
太和醫院院長羅杰把醫院前18年的發展歷史稱為艱苦創業期。“那是醫院發展非常困難的時期,硬件、軟件都很差。因為有強大的經濟做支撐,當時發展最好的是東風公司總醫院,大家都很羨慕。”而這種發展態勢并沒持續太久,從1983年起到2000年,太和醫院抓住改革開放的歷史機遇,用活用足所有政策,將醫院推向發展的快車道。幾個標志性事件,鮮明地記錄了那段歷史。1989年太和醫院提出創三甲醫院目標,1993年便正式成為湖北省首批、十堰市第一家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同樣是在1993年,高24層的濟世大樓動工興建,病床越過一千張,整體規模位居全國第21位。在1995年竣工之際,錢信忠、崔月犁、陳敏章三任衛生部長為其題詞,香港大公報向海內外報道了“國內醫界第一高樓”落成的消息。
“那個時期,改革開放剛剛起步,市場經濟還沒發展起來,醫院靠國家撥款搞建設,沒有擴張規模的概念。當時的院長王倫長提出‘負債經營,滾動發展’,多方借款六七千萬蓋大樓,這奠定了醫院后續發展的重要基礎。”羅杰說。
2000年,太和醫院床位數突破1450張,這樣的規模在湖北省地市級醫院中絕無僅有,在全國范圍內也并不多見。2000年開始到2014年,醫院發展進入內涵建設期。此階段,太和醫院取得了湖北省地市級醫院中最多的省級重點專科。其間,醫院獲得全國文明單位、全國醫院管理年活動先進單位。2012年,在“醫療質量荊楚行”活動中,太和醫院成績位居榜首,成為湖北省公認的醫療質量品牌。在內涵建設中醫院規模進一步擴大,2014年底,醫院床位達到3450張,綜合實力位居全國第18位。
2014年,太和醫院年門診量163萬人次,住院量12萬人次,手術量5.52萬臺次,外埠患者占30%以上。“一家獨大不是什么好事,這違背醫學的博愛精神和公立醫院公益性本質。”羅杰說,太和醫院始終保持著“自豪不自大,昂揚不張揚,務實不浮躁”的作風。醫改新時期,國家正將醫療衛生的側重點從“治病”轉至“防病”,對醫院的要求悄然發生變化。“醫院不能只盯著患病人群,而忽視了患病之前的健康管理和治療之后的康復養生。”
在摸清了時代的脈搏后,進入轉型與升級階段的太和醫院也有了新的發展戰略。
開創大健康時代
“將健康融入全生命周期,助力健康服務業集成發展”是羅杰為醫院定下的新時期發展戰略。據此,太和醫院推出了“一院兩區、三特色、四工程、中心”的發展路線。“一院兩區”,即為太和醫院本部及十堰市康復醫院和正在建設中的太極湖養生養老院;以這三個組織構架為基礎,太和醫院將著力發展綜合醫療特色、中西醫結合多學科關聯康復醫學特色,以及以太極湖醫院為主的養生養老特色的“三特色”戰略模式;再結合已經建成投入使用的醫療培訓大樓等“四工程”,推進疑難病診療中心等中心建設,實現醫院的品牌、質量、技術、服務、管理升級。
目前,醫院已經初步形成了包括試管嬰兒、婦產中心、母嬰照護會所、兒童診療保健、各臨床專科、康復醫院、養生養老在內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鏈,為當地群眾提供整體健康服務。
大健康產業的落地需要堅實的學科力量。“醫院專科化,專科醫院化”是羅杰提出的強學科戰略。“我們把兒科發展成兒童醫療中心,實際上就是一個兒童醫院,內設小兒神經、小兒心臟、小兒呼吸等二級學科。”羅杰告訴記者,醫院婦產中心、皮膚病中心、康復中心都是類似的發展模式,每個中心都設在單獨一棟大樓內。康復中心是按三級康復醫院的標準建設。“目前,我們正積極向上級申報院中院。這樣我們就組成一個醫療集團,本部是一級法人,院中院是二級法人。這樣的模式下,專科優勢非常明顯,人才培養也更加快速。”
在不斷加強自身建設的同時,身為區域醫療中心的太和醫院并沒有忘記自身承擔的責任。當分級診療成為醫改重點,太和醫院順勢而為。“我們構建了緊密型醫療聯合體,從學科建設、人才培養、醫院管理等方面,都有統一的建設標準。惟其如此,才能保證優質醫療資源順利下沉,達到提升基層醫院管理能力和診療水平的目的。”
2013年和2014年,太和醫院分別托管了神農架林區人民醫院和鄖陽區人民醫院,對兩院實行全面的經營管理。在太和醫院的幫扶下,鄖陽區人民醫院骨科、泌尿外科等6個專科成功創建為湖北省縣級醫院臨床重點專科。一年多來,醫院主要業務指標呈現快速增長態勢:門診診療量17萬人次,同比增長127%,其中,專家門診診療量同比翻一番;出院量25 172人次,同比增長21.8%;手術量3439人次,同比增長52.7%;病床使用率保持在93%以上;業務收入首次突破億元大關。
神農架林區當地人口僅有8萬,城鎮人口僅為2萬。托管后,神農架林區人民醫院順利通過二級甲等醫院等級評審,醫院實際開放床位由托管前的75張上升到現在的254張、年門診量從6萬人次上升至11萬人次。2014年8月,太和醫院正式兼并武當山特區人民醫院。2015年8月,太和醫院又與十堰市西苑醫院建設緊密支援型醫療聯合體,至此,一個一主多中心的醫療集團展現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