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高校人才培養的建議范文

時間:2023-10-17 17:36: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高校人才培養的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對高校人才培養的建議

篇1

關鍵詞:注冊會計師;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專業改革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一、注冊會計師行業現狀

會計作為一種“世界通用的語言”,在世界經濟的融合與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全國各類層次的院校對會計人才的培養也在如火如荼地開展著。

1918年9月7日在謝霖等一批會計專家的力諫下,北洋政府農商部頒布了《會計師暫行章程》。同年,謝霖領取了第一號會計師證書,并在北京創辦了我國第一家會計師事務所――正則會計師事務所,標志著我國注冊會計師制度正式誕生。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大約有1,000萬左右的會計從業人員,但只有大約30~40萬是高級或注冊會計師。低水平和不盡規范的注冊會計師服務與高標準的巨大市場需求之間存在較大矛盾,尤其在注冊會計師職業國際化發展背景下,優秀的國際化注冊會計師人才顯得更為缺乏。首先,企業的蓬勃發展使得國內注冊商戶的不斷增加、企業的商業活動頻繁,迫使他們對會計及審計服務的需求增加,從而使得注冊會計師的市場需求量一再增加;其次,上市企業數量的增加,以及中國會計與國際會計的接軌,使得企業對內部審計、公司管治等要求提升,也導致了對注冊會計師需求量的急劇增加;第三,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特別是“債轉股”的出臺,需要注冊會計師為其提供高質量的專業服務;金融、證券、保險等市場的發育和完善,也越來越多地要求注冊會計師不斷擴大和增強服務功能,為確保國家的金融安全和經濟安全發揮重要的監督、預警作用等,為注冊會計師行業的縱深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間。

二、高職院校對培養注冊會計師專業人才的重要作用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從1980年國家教委批準建立的13所職業大學起,截至2007年全國共有高職高專院校1,109所,高職教育招生人數和在校生人數都占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注冊會計師行業是高智力、密集型的特殊服務行業。各執業人員的專業教育程度、技能和經驗等專業素質與服務質量的高低密切相關。而要想取得注冊會計師的執業資格,目前在全球范圍內主要是通過考試,這項考試也成為目前聲譽最高的職業資格考試之一。從考試的模式上看,主要有英國模式、美國模式和德國模式。這三種模式對注冊會計師的知識和技能要求總體上是一致的,但由于各國的教育水平不同,因而在報考標準和考試要求方面有所差別。我國的注冊會計師考試模式同美國類似,只是對報名要求只需要專科水平。近些年來,我國把推進注冊會計師后備人才的培養、提高注冊會計師專業辦學質量作為一項戰略性工程,旨在滿足全社會對注冊會計師人才的需求,這種需求既需要領軍人物提升注冊會計師隊伍的整體水平,引領整個注冊會計師隊伍的建設與發展,也需要大量的高素質技能型的實際工作人員開展一般的業務審計或執行較低層次的管理咨詢服務。而目前本科院校的會計專業、研究生院主要培養的是注冊會計師高層次后備人才,更多的技能型人才主要是通過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來培養的。高職教育以他特有的教學特點,面向社會、面向職業崗位、面向工作過程,融教、學、作為一體,成為注冊會計師行業一支不可或缺的后備力量。

三、目前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高職教育注冊會計師專業方向人才培養模式改變了我國目前注冊會計師資格前教育只有財經類本科院校注冊會計師專業這一單一渠道的狀況,既有利于拓寬注冊會計師培養渠道,提高注冊會計師后備人才的培養質量,為培養國際化會計人才夯實基礎,也符合高職高專院校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河南經貿職業學院注冊會計師專業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的道路,同時采用了多種不同的方法提升學生的職業素質,強化教學改革,取得了不小的成績。近幾年來,注冊會計師專業畢業生就業率在99%以上,學生們也相繼參加了注冊會計師考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的高職教育在培養技能型人才過程中,也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

1、師資隊伍與現實需求缺口大,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力度不足。高職教育的迅猛發展突顯出來的首要問題是教師數量遠遠不能滿足教育資源的需求,會計專業尤其如此。各高職高專院校會計專業有限的教學資源面對不斷增加的學生數量,大多呈現教師嚴重透支、教學資源供不應求的情況。一方面教師素質良莠不齊;另一方面大多數院校的雙師素質工程往往流于形式。據有關部門調查,目前我國高職高專院校的“雙師型”教師比例平均僅達30%左右,并且大部分會計教師直接來自于高校畢業生,他們有著非常扎實的理論功底,但他們從學校畢業后沒有參加過會計工作的實踐,動手能力不強,而有會計師或注冊會計師資格的“雙師型”教師更是寥寥無幾。但是,發達國家的高職教育則十分重視教師的實踐操作能力,無論是專業理論課教師還是實訓教師,一般都是“雙師型”。

2、教學方法因循守舊,忽視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主要采用傳統的注入式、滿堂灌的做法,把傳播知識視為教學的唯一目標,教師講個不休,學生記個不停。只注重書本知識傳授,不注重學生動手動腦能力的培養,只注重專業教育,忽視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3、實踐教學重視不夠。實踐課是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最有效途徑。而會計工作更是一門專業性、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只有掌握過硬的實際操作能力,才能做好這項工作。高等職業教育的特色是“學用結合,邊學邊用,學有所用”,對于會計理論要求夠用即可,更注重實際的操作能力。但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實踐教學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主要表現在:一是實踐課時偏少,目前的教學仍然是采用理論講授為主,輔之以配套的隨課堂實訓、課內分散實訓以及課外的綜合實訓等內容;二是實訓教材比較單一,基本上都是產品制造型工業企業會計的實驗項目。但我們的學生畢業后的就業行業是多樣的,單一企業類型的練習制約了學生知識面的拓展;三是指導實訓的教師自身缺乏實踐經驗。目前,大多數院校每年都會要求教師利用寒暑假的時間到企業進行掛職鍛煉。但這種看似有利的活動往往流于形式,致使教師在指導學生實訓的過程中會顯得力不從心。

4、考試考核形式單一。目前,大多數院校都采用閉卷考試的方式,并且在考前大多數教師點出出題的范圍,基本上考的是學生的記憶能力,而對應用能力的測定比較少。很多學生僅靠在臨考的前幾天死記硬背就能取得好的成績,這勢必會誤導學生平時的學習方向與目的,荒廢了很多寶貴的時間。

四、對高職院校CPA專業人才培養建議

1、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要突出時代特色和行業特色。高職教育與其他教育的本質不同就在于,高職教育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為主要培養目標,培養的是高技能型的應用人才。而會計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更應該注重學生動手能力與綜合素質的培養。所以,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以《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的相關內容為具體要求,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與行業需求緊密相連,以培養能畢業后直接勝任會計崗位工作的應用性技能型人才。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優化教師結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特殊性客觀上要求從事高職教育的教師不僅應具有雄厚的理論教學基礎,更應具有扎實的實踐功底,不僅要掌握高職教育基本教學規律,更應在本專業領域內具有較強的技術應用能力,具有教師和會計師雙重素質的能力。所以,各高職高專院校應在現有師資隊伍的基礎上,打造一支知識和技能結構合理的“雙師型”師資隊伍。第一,我們要注重自身教師的實踐與實習,堅持新任教師深入企業社會一線頂崗實踐制度,在實踐中鍛煉提高專業實踐能力,建立和健全切實可行的鼓勵和引導教師深入社會實踐第一線鍛煉提高的政策和措施;第二,可以引進資深注冊會計師、行業一線會計工作人員等到校擔任兼職教師,鼓勵和引導社會一線具有豐富實際工作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充實高職教育師資隊伍,不斷優化高職教育師資隊伍結構,全面提升教師隊伍的實踐能力和整體素質;第三,鼓勵教師參加各種類型的會計職業考試,并對取得相應資質的教師給予相應的獎勵。

3、大力推進教學模式改革,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首先要進行教學內容的改革,在課程的設置上,主要遵循以下原則:必修課各專業方向統一原則、理論“夠用”原則、加強技能訓練原則、多專多能原則。兼顧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更新,使綜合課程具有現實性和導向性;其次要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改變單一的教師講、學生學的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主人翁地位,采取一切可能的有效方法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他們自學、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可以結合所學書本知識,在社會實踐中尋找課題,搜集一定的前沿性資料,進行科學思考,有利于提高學生自己動手搜集、獲取信息與新知識的能力,增強綜合性知識和創造性知識,提高解決問題和探索問題的能力;最后,要進行考核方式的改革,鼓勵學生參加會計職業類的考試,采取以“國考代校考”的制度,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4、強化實踐實訓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會計工作是一門專業性、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只有掌握過硬的實際操作能力,才能做好這項工作。高等職業教育的特色是“學用結合,邊學邊用,學有所用”,對于會計理論要求夠用即可,更注重實際的操作能力。在會計專業的實踐實訓中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加大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比重,使學生有足夠的實驗和社會實踐時間,把書本知識變為實際工作能力;(2)注重實訓教材的建設。教材建設是高職教育的另一個特色,高職教材更要突出其應用性。在會計的實訓過程中,除了選擇市場上的實訓教材外,各院校可組織相關力量自編實訓教材,并注意會計專業各門學科的綜合性實訓內容的選擇;(3)校內的實訓設施應滿足實際的需要;(4)產學結合,進一步加強實訓基地的建設。實習基地是專業教學的重要環節。實習基地的建立要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和當地單位的具體情況建立;(5)在實踐教學中注重實行崗位輪換制度,解決學生對各個工作崗位的模糊認識,使他們能夠真正了解各個會計崗位的工作職責、工作內容及其操作方法,從而使學生畢業后就基本能頂崗工作。

(作者單位:河南經貿職業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何軍峰,黃紅球.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思考[J].會計之友,2006.

篇2

關鍵詞: 高校文化產業 人才培養 存在問題 相應建議

文化產業人才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力量,因而,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是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關鍵和根本。我們必須深入貫徹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文化產業人才隊伍。

一、文化產業人才

(一)文化產業人才的內涵。

文化領域十分廣泛,包括紙質傳媒、影音傳媒、網絡傳媒、廣告、旅游、藝術、教育和體育產業。而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文化產業的人才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文化產業創意人才;二是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

(二)文化產業人才的特征。

文化產業人才作為人才中的一部分,具有一般人才的特征,同時也具有文化產業人才的專有特征。

1.道德修養

社會主義道德是文化產業人才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事業人才應具有的基本特征。它主要包括政治道德、人格道德、倫理道德、職業道德四個方面。

2.文化素養

極高的文化素養是文化產業人才的顯著特征。其傳承與創造文化的任務,要求其在文化素養方面具有三個特征:一是知識的精通性;二是知識的廣博性;三是知識的更新性。

3.創新精神

文化發展的實質,在于文化創新。文化產業人才作為推動文化發展的主要力量,必須具備創新精神,才能使得文化產業充滿活力,才能生機勃勃地發展下去。

4.專業技術

知識經濟背景下,專業技術逐漸成為文化快速發展的重要保障。這就要求文化產業人才具備相應的專業技術,尤其是從事影音傳媒、網絡傳媒、廣告等文化產業相關的人才。

二、我國高校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文化產業專業已成為近年來高校新辦專業中發展最快的專業之一,但高校文化產業專業建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一)文化產業人才培養體系不合理。

目前,我國高校的文化產業專業尚未形成完全高職(高專)—本科—研究生這種金字塔式的人才層次。如今文化產業急需大量的操作型文化產業人才和綜合素質強的高級管理型人才,高校在本科、研究生的人才培養上還比較欠缺。

(二)文化產業培養定位不明確。

有的高校提出國際化的培養目標——通曉國內外文化產業發展規律的文化產業管理人才,有的高校提出要培養應用型專門人才——專門針對媒介、會展、娛樂等領域的人才。由于不能清晰和明確培養目標,使得人才培養受到了局限。

(三)師資力量不足與教材編寫不精準。

1.師資力量不足

文化產業相關的學科屬于新興學科,且較少有本專業的師資可引進,因此普遍存在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而教師的實踐能力較缺乏,文化產業專業的教學質量必然會受到影響。

2.教材編寫不精準

與師資力量不足緊密相關的便是教材編寫不精準。文化產業專業具有綜合性和多學科交叉的特點,這又增加了教材編寫的難度。教材數量少,而且缺乏高質量的教材。在文化產業專業教材的編寫方面,還需要做出很大的改進。

(四)課程設置不合理。

目前高校文化產業專業的課程設置大致可分為六類:①文化基礎與文化資源類;②一般管理類及文化產業管理類;③文化產業創意類;④政策法規類;⑤語言類;⑥信息技術應用與管理類。①

專業課程不僅種類多,而且難度大、專業性強,這些都使得學生很難掌握這些課程知識,容易出現多而雜、雜而亂,學得太泛而不精細等問題。

(五)重理論輕實踐教學。

由于受傳統應試教育和學科本位的影響,目前文化產業專業的教育強調文化產業理論學習,而忽視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但真正涉及文化產業的創意、經營、管理等能力,必須經過較長時間的工作實踐和培訓才能形成。

三、關于我國高校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建議

充分認識我國高校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促進高校文化產業專業教育的日趨完善。

(一)建立合理的教育層次結構。

建立我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學歷教育體系,完善高職、本科、研究生的相互銜接的教育層次。鑒于我國的現狀,應特別重視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以提高人才層次的合理性。

(二)明確專業定位。

在專業定位方面,各個高校要根據自己學校的文化產業的特色,或者與文化產業專業相關的傳統專業的已有優勢,以及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具體的專業定位。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積極組織編寫教材。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可以通過對現有教師進行培訓,如到文化產業公司掛職鍛煉、到高等院校進修等,另外也需要積極引進人才,以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文化產業是一門交叉性學科,高校可加強校內各專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實現教學資源共享。

2.積極組織編寫教材

國家相關機構可以合理組織我國的高水平專業人員,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開展教材編寫工作,注意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內容精準。

(四)課程設置靈活化。

各高校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進行課程設置。根據教學實踐經驗總結核心課程、基礎課程,合理設置選修課或自選課,并結合社會與市場的實際需求進行適當的調整,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五)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復合型人才。

在教學活動中,一定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目前,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可以在此基礎上探索多種手段,例如:聘請文化企業管理人員進行綜合案例教學;建立校高校內部的實驗室,與企業事業單位聯合辦學,建立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的基地或聯合體。

注釋:

①林喦.高校文化產業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與選擇[J].理論導刊,2008(4):107-111.

參考文獻:

[1]李海亭.關于高校文化產業專業學科建設與教學模式改革的思索[J].高教研究,2010(27):51-56.

[2]孔羽.對高校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幾點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08(126):94-95.

[3]徐小洲.構建創新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制度[J].中國高教研究,2007(9):67-69.

篇3

關鍵詞:財政學類專業;人才培養;教學模式

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統部署中,賦予了財政以“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的特殊定位,相應地,財政學類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問題的重要性也得到進一步提升。財政學科屬性、社會對財稅人才的需求、培養對象的特點,都是影響財政學類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財政學類專業人才的就業需求與財政學專業初建時期有很大變化,除了傳統的來自財稅部門的人才需求外,企業、銀行、事業單位、涉稅中介機構等部門的人才需求也應當納入財政學類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考慮范圍。本文根據來自28所國內高校的調研數據,對財政學類專業定位、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課程設置、人才培養國際化等問題展開研究,在以上方面提出相關優化建議。

一、文獻回顧

財政學類專業是財經類專業中建設歷史較長的專業,關于財政學類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討論眾多,近年來,相關文獻所討論的問題大多集中在財政學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課程體系建設、實踐教學等問題上。歐陽華生和裴育(2011)根據國內20所高校的的財政學專業人才培養情況,從招生規模、課程建設、專業建設、師資結構和人才培養特色五個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宋健敏和溫嬌秀(2014)研究發現美日兩國的財政學學科發展與社會對財政學類專業人才需求的變化呈現出高度的一致性和兩國間的趨同性。關于財政學類專業的課程建設問題,李忠華(2015)認為優化財政學課程體系結構應將反映政治學、管理學、社會學基本理論的課程納入學科基礎課程體系當中,在選修課程中擴大反映上述學科理論發展以及分析方法創新的課程。財政學類教指委課題組(2016)對財政學類專業教材建設與選用的現狀與問題進行了分析,建議地方財經類院校財政學類專業盡快啟動學科基礎課“財政學”大綱的編寫工作,構建自編教材管理與質量評價跟蹤機制,提高自編教材質量;在科學確定課程體系基礎上,進一步規范專業教材體系。在實踐教學方面,姚鳳民(2007)提出構建“四個層次、四個系列、四個模塊、四個階段”的立體式實踐教學體系。財政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課題組(2015)分析了實踐教學現狀、存在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財政學類教指委課題組(2016)分析了目前財政學專業實踐教學的總體狀況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加大財政學類專業實踐教學投入力度、加強高素質的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等優化路徑。

二、調查樣本說明

本研究2016年9月對參加全國財政學教學研究會的參會高校代表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共69份,回收49份,有效問卷49份,問卷填寫者來自國內28所高等院校,包括10所綜合性院校和18所財經類院校,所調查院校均設有財政學類專業(包括財政學和稅收學專業)。問卷內容主要包括財政學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是否符合社會需求、課程設置情況、人才培養的實踐環節、人才培養國際化狀況四個方面。問卷填寫者全部為財政學類專業的教師,其中專業建設負責人(包括院長、教務處長、教學副院長、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等)占比49%,保障了問卷信息的客觀準確性。此外,有多所高校的問卷填寫者大于1人,本研究對全部問卷樣本(49份)和每個學校選擇一份問卷(28份)的分析結果進行比較,結果表明沒有顯著差異,因此下文主要報告全部樣本(49份)的分析結果。

三、問卷分析結論

(一)財政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與定位

財政學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體現學科共性與培養院校特征的有機結合,張錦華和鄭春榮(2014)根據培養方向和規格,將其大體歸為應用型、研究型、復合型和創新型四類。,財政學專業和稅收學專業均將復合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培養作為最主要的兩個人才培養目標,但兩者側重上兩個專業有所差異,財政學專業對于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重視程度高于應用型人才,稅收學專業則相反,這一結果與目前高校財政學類專業設置上的考慮是相符的。此外,研究型人才和國際型人才培養目標雖然不是主流培養目標,但是仍有部分高校重視這兩類人才培養目標。調查結果顯示,在關于本校人才培養目標是否與社會需求相符的問題上,財政學專業和稅收學專業均只有1個樣本認為不太符合或不符合,說明高校財政學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設置上與社會需求的吻合度較高。

(二)課程設置

根據財政學類教指委課題組(2016a,2016b)等研究,以及本文研究者所在高校財政學類專業建設的實踐經驗,本研究選擇了財政學類專業的若干門學科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程,調查了這些課程在各高校的開設情況①,以及調查對象對課程重要性的評價。財政學專業的課程設置率較高(50%)的課程中,除了包括中級微觀/宏觀經濟學、管理學等經管類學科基礎課,以及中國財政史、政府會計、公債管理與投資、地方財政學等財政學專業課程外,稅收經濟學、國際稅收、稅收籌劃、納稅檢查等稅收類專業課占比較高,而與此對照的是,西方財政思想史、公共項目評估、政府與非營利組織財務管理等財政理論和財政管理專業課程開設比例較低。開設比例較高的中級微觀/宏觀經濟學、稅收經濟學、國際稅收、稅收籌劃等課程,問卷填寫者對課程重要性的評價也較高,但是,問卷填寫者評價較高的中級公共經濟學、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學等課程,在各院校開設比例并不高,說明財政學專業課程的實際開設有可能受到其他因素影響,如師資力量等。稅收學專業的課程設置率較高(50%)的課程主要是稅收理論和稅收實務課程,相比較而言,稅收法律類課程(稅收相關法律、稅收征管法、涉稅服務相關法律)等課程的開設比例降低,調查同時發現,問卷填寫者對于稅收法律類課程重要程度的評價實際上并不低。

(三)財政學類專業實踐教學

在財政學專業和稅收學專業的實踐教學方面,本研究關注的重要問題是:第一,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的稅收學專業實踐教學的主要形式;第二,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的財政學專業,科研實踐在實踐教學中的應用程度;第三,主要有哪些因素影響實踐教學的質量與效果。調查結果顯示,稅收學專業實踐教學形式根據重要程度,依次為“組織學生在財稅部門進行不少于4周的專業實習等校外實踐”、“校內綜合仿真訓練”、“邀請校外實務部門專家到校內為學生開設課程或開展專題講座”和“科研實踐”。重要程度最高的校外實踐教學形式的應用中,安排學生在稅務部門、會計師事務所或稅務師事務所實習的實習形式應用程度最高(71%),其次是在企事業單位的涉稅部門實習(36%)、在財政部門實習(29%)、在企事業單位的其他部門實習(11%)、在財稅部門以外的其他政府部門實習(4%)。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的財政學專業,科研實踐在實踐教學中的應用程度很高,82%的被調查者表示本校財政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安排學生參與了科研實踐。關于實踐教學質量與效果的影響因素,被調查對象認為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制定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和內容大綱,其次是與校外實習基地進行深層次合作,共同設計實踐教學內容與環節,第三位的影響因素是聘請高水平校外實務部門專家參與教學和培養雙師型師資隊伍,此外能夠影響實踐教學質量的因素還包括組織編寫高質量實踐教學教材、建立學院層面的實踐教學領導小組等。

(四)人才培養的國際化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加以及我國高等教育的進步,高等教育國際化程度有相當大的發展,為了解財政學類專業人才培養國際化程度,本研究對樣本高校財政學類專業國際化程度和雙語/全英課程建設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問卷填寫者認為,最能夠衡量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國際化水平的指標包括:全英/雙語課程所占比重(82%)、與境外高校合作辦學和聯合培養項目的數量和穩定性(78.57%)、在校生境內外交換比率(71.43%),此外,國際化課程認證水平(64.29%)、師資國際化水平(60.71%)、短期國際交流項目數量(53.57%)、應屆畢業生出國留學比率(35.71%)等指標也可以用于衡量人才培養國際化程度。問卷填寫者對本校財政學類專業人才培養國際化水平進行主觀評價的結果顯示,沒有被調查者認為本專業人才培養國際化程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17.86%認為國際化水平較高,42.86%認為國際化水平一般,還有25%的被調查者認為本專業人才培養國際化水平較低或者很低。被調查對象認為,目前國內高校在國際化人才培養中的瓶頸主要集中師資水平、教學手段、生源素質、教學內容、課程設置等方面,其中,92.86%的問卷填寫者將師資水平作為國際化水平提高的主要瓶頸。本研究選擇了9門核心課程,調查各高校在這些專業課程上采取全英/雙語教學的必要性評價和實際開展情況,調查顯示,問卷填寫者認為開展英/雙語教學必要性最高的課程分別是:西方稅制、國際稅收和外國財政制度;而計量經濟學、稅收經濟學等基礎理論類課程開展雙語/全英教學的必要性較低。樣本院校雙語/全英教學目前實施程度最高的是財政學(公共經濟學)課程,其次是微觀/宏觀經濟學和西方稅制,稅收經濟學、比較稅制等課程雙語/全英教學的應用程度最低。

四、財政學類專業人才培養與教學模式的政策性建議

(一)財政學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需要清晰定位

根據教育部財政學教指委《財政學類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對財政學類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財政學類本科專業培養目標以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創業型人才為主。從本研究的調查可以發現,財政學類各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各高校定位趨同性較明顯,多以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要目標,雖然這一定位符合財政學類專業的社會需求和定位,但在人才培養實踐中,各高校應當根據辦學定位、辦學特點和自身優勢,強調人才培養的厚基礎、寬口徑等一般目標的同時,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更加清晰的定位。培養目標的進一步定位可以根據社會需求和辦學優勢設置專業具體培養方向,也可以根據學生特點和后續發展方向進行分類式培養。

(二)財政學類專業課程設置體系的進一步優化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調查發現,目前財政學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上存在重稅收類課程、輕財政管理類課程,財政學專業與稅收學專業在課程設置上區分度不大,財政史、稅收史等基礎理論課程以及稅收法律類課程的受重視程度不夠,專業課程的重要程度與開設比例不相吻合等問題。課程體系的改革和創新,一是根據高校自身定位與學生選擇,設置個性化的課程體系,考慮到財政學科的交叉性特點,課程設置上也應當重視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拓寬學生學習視角,培養學生創新思維。二是在課程設置的基礎上,對課程內容進行有效建設,除了重視教材、課程大綱、教學課件、案例和習題、課程網絡資源等教學資料建設,還應當重視利用慕課和精品網絡課程等教育資源的建設和運用。

(三)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提高效率

財政學類專業屬應用經濟學科,各高校也多以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為主要培養目標,實踐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補充,在提升學生對財稅知識的理解與應用研究能力上發揮重要作用,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從調查來看,與財稅部門和涉稅企業建立校外實習基地、校內綜合仿真訓練、校外專家進校園、科研實踐等實踐教學手段在各高校得到廣泛應用,但是,與課堂教學相比,實踐教學所涉及的內容更加復雜,需要校內外教學資源的整合,如何將社會需求、實踐教學手段和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與能力三者聯系起來,并且要區分于職業教育,需要對實踐教學的內容和教學模式進行更加精細化的設計,讓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得到充分發展,促進學生的創造性得到全面發展。

篇4

一、校企合作實現“雙贏”的必要性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是校企雙方實現“雙贏”的主要模式。

(一)學校的“雙贏”

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型人才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未來方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核心是實踐能力。通過校企合作使旅游企業共同參與專業建設和課程設置,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確保人才培養的針對性與應用性是實現高校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有效對接的必要途徑。通過校企合作“走出去、引進來”,學生從理論到實際,再到理論的循環,理論知識得到更好的升華的同時增強實踐能力,從而更好地解決就業問題。

(二)旅游企業的“雙贏”

旅游企業需要不斷的進行技術改造、創新和管理,才能緊跟時代腳步,知識經濟的重要特征與必然要求使人力資源成為重要的資源。學校畢業生是作為旅游企業的第一資源存在的。人力資源是校企合作的共同關注點。通過校企合作旅游企業將對人才的要求反饋給學校,高校有針對性地進行人才的培養輸送,通過產學研結合使企業在產品開發、管理咨詢等方面獲取相應的智能、技術支持等。

二、旅游管理專業校企合作層次現狀

根據校企合作的深度,目前已經開展校企合作的院校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

(一)淺層次表面性合作

主要做法:只有學校和企業參與,雙方簽訂簡單的協議,少有實質性合作內容。通常學校的目的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企業或者出于人情考慮,或者出于解決旺季時候的人力不足問題而進行的合作。這些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表面看起來內容豐富,但形同虛設,實際操作過程中停留在“勞務輸出”層面。在成效方面沒有實現融合教育的最終目的,不能滿足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求,只是短期互贏,表面互惠。

(二)中等層次常規性合作

主要做法是:學校將企業建立為實習基地,實習內容豐富,簽訂詳細的實習規定,有較多的實質性深入合作,學校安排指導教師與企業定期交流,適度共享雙方的資源。這種合作基本上能夠實現實踐教學目的,校企雙方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受益。

(三)深層次多方位合作

主要做法:學校與企業建立長期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經常交流互動,雙方的合作內容廣泛深入,戰略高度合作,充分共享雙方的優勢資源,在這一過程中學校、企業、政府、學生、員工等均參與進來。目前較為典型的幾種:訂單式人才培養合作辦學模式、校企股份制合作辦學模式、以院校為主體的合作辦學模式(前店后院模式)、學校與相關職業培訓公司建立的合作辦學模式(職業教育與學歷教育結合),這幾種校企合作模式基本實現深層次合作,效果較好。

三、旅游管理專業實現深層次校企合作建議

目前旅游管理校企合作大多數仍處于淺、中層次的合作,只有深層次的校企合作才能真正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為此,針對校企深層次合作,實現雙贏提出一些建議。

(一)強化合作意識

有些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仍于淺中層次,最主要的原因來自于合作意識、雙贏意識薄弱。較多的旅游企業未樹立長遠的人才培養意識,不愿意投入人力、物力對實習生進行專門指導,實習生在實習過程中被當作廉價勞動力。學校在制定教學計劃時,也較少與企業進行溝通,理論教學跟不上行業發展形勢,實踐教學與實際崗位需求嚴重脫節。有的院校簡單地認為把學生推到社會上就是校企合作,“放羊式”管理,尤其是旅行社實習。校企合作想要深層次的進行,首先需要強化校企雙方的合作意識,認識到校企合作雙贏的必要性。

(二)建立成熟的校企合作機制

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校企的良好合作離不開完善的制度。目前我國針對校企合作僅有1993年《職業教育法》,內容并未涉及普通本科層面的高等教育。在校企合作中,不僅需要政府部門制定相應的制度對校企合作中利益分配、專利保護、具體實施細節等方面給予政策保障。同時,學校和企業應健全相應的合作指導機制、合作運行機制、合作監控機制、合作評價機制等。如在某些院校已經設立專業負責校企合作部門,具有專職性的工作崗位,有專門的工作室,集科研部門、教學實習中心、行政部門、教學部門、輔導部門、培訓部門和后勤保障部門為一體的合作專職部門,為校企合作辦學提供制度保障。

連接企業與高校之間的紐帶是人力資源,但人力資源不僅局限于學生,也包括院校教師。企業之間的競爭中心內容即為技術,高校應充分發揮知識優勢,對于旅游企業在人才培訓、理論研究、產品設計和咨詢決策等方面給予智力支持,提高旅游企業合作熱情。

篇5

關鍵詞: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模式;問題研究

基金項目:2015年度河南省軟科學項目(編號:152400410039)

跨境電子商務目前而言屬于新興事物,其在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要有大量的專業化人才作為保障。當前,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不斷加強,我國的對外貿易不斷取得新的發展,在新形勢下,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對人才的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在跨境電子商務發展背景下我國的人才培養模式還存在較大的問題,缺乏系統性的培訓和教育體系、師資力量較為薄弱、缺乏有效的培訓平臺等使得限制了人才對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的支持作用。因此,必須要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全面完善跨境電子商務發展背景下的人才培養模式,為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1.跨境電子商務發展背景下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為了全面促進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我國不斷重視對人才的培養,高校及各培訓機構紛紛加大了對跨境電子商務人才的培養力度,但是從當前的情況來看,目前的人才培養模式還難以全面達到跨境電子商務對人才的需求,其存在的問題也較為明顯,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1 缺乏系統性的培訓和教育體系

在跨境電子商務背景下,我國當前還沒有建立起系統的人才培養和教育體系,一方面,培養體系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包括高校在內的培訓機構還沒有建立起完善的、系統的電子商務人才培養體系,現有的培養體系很多都是淺嘗輒止,甚至很多都沒有制作專業化的培訓資料。另一方面,相應的課程設置不合理,很多教育機構沒有對跨境電子商務的人才需求進行分析,缺乏與企業和人員的溝通交流,使得課程的針對性難以得到有效提升,其主要重視單方面的基本技能培訓。另外,教育和培養的質量不高,人才培養的效果難以進行有效的評估和跟進,使得相關的教育教學質量難以得到有效提升。

1.2 師資力量較為薄弱

人才的培養離不開高質量的師資團隊,當前在跨境電子商務發展背景下,我國各培訓機構和高校等師資力量還較為薄弱。其一,很多培訓機構的教師存在身兼多職的現象,很多講師的能力良莠不齊,難以勝任相應的人才培養工作。其二,包括高校在內的師資團隊很多都缺乏實戰經驗,其所講授的內容基本都過于理論化,與跨境電子商務對人才的需求出現脫節現象。其三,缺乏高級的人才培養教師,其所培養的人員一般具有普適性,而缺乏高級化和專業化的人才。

1.3 缺乏有效的培訓平臺

人才的培養必須要具有有效的培訓和教育平臺,當前,我國在跨境電子商務的培訓方面主要是以速賣通和敦煌網等為低級培訓和教育平臺。其存在的問題較多,難以實現對人才的全面培養。一方面,這些平臺的所有權屬于不同的企業,其作為相互之間的競爭對手,難以在人才培養方面實現相互合作和信息共享。另一方面,各平臺的具體運作有很大的不同之處,其本身需要一定的時間和成本來進行運作,因此其對跨境電子商務人才的培養所發揮的作用相對有限。

2.跨境電子商務發展背景下加強人才培養的對策建議

2.1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構建完善的培養體系

以市場為導向培養跨境電子商務人才是目前我國整個教育界應該考慮的重點問題。一方面,要以市場為導向不斷更新對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在這一過程中政府要起到帶頭作用,形成高校和企業以及科研院所合作的專業化的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小組,對各行業跨境電子商務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進行充分有效的調研,并對其做出有效的分析,在此基礎上設置相應的課程體系,并根據市場的發展變化不斷對其進行更新,使其能夠保持長久的有效性,進而能夠有效培養跨境電子商務所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分層次的培養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對于初級跨境電子商務人才,要對其進行基本課程理論的教學,并使其更加注重在企業中進行相應的社會實踐,增強其實踐能力,使其能夠在實際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對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的促進作用。對于中高級跨境電子商務人才的培養,則要通過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組成高質量的師資團隊,對其進行更為專業化的培養,使其能夠充分掌握跨境電子商務人才發展的需求,進而不斷提升其專業化技能,充分適應市場變化和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的需求。

2.2 增強師資團隊力量

在跨境電子商務人才的培養方面,師資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培養的質量和效率。因此,當前隨著跨境電子商務的不斷發展,必須要不斷增強師資力量團隊。一方面,要對當前包括高校在內的培訓機構的講師進行關于跨境電子商務方面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并使其在日常的工作過程中深入跨境電子商務企業中進行實踐,增強講師的社會實踐技能,豐富其實踐經驗,使其能夠為學員進行更為專業化的指導,實現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相結合。另一方面,要從高校和科研院所甚至國外引進專業化的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教師,使其為當前國內的師資團隊注入新鮮的血液,使其根據市場的發展變化和當前我國跨境電子商務對人才的需求等情況,制定專業化的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計劃,并對其具體的實施情況進行有效的監督,全面增強對跨境電子商務人才的培養能力。為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全方位和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2.3 實現政府、高校、企業的全面合作

在跨境電子商務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必須要全面實現政府、高校和企業之間的全面合作,以此增強對跨境電子商務人才的培養效果。在這一過程中應該全面堅持以政府為引導,并堅持以高校為依托,以企業為主體,增強相互間的合作能力,全面實現對跨境電子商務人才的培養。

2.3.1 強化政府為引導作用

其一,政府要根據當前跨境電子商務對人才的需求,出臺相應的扶持性政策和措施,全面支持對相關人才的培養,通過對培養平臺建設、資金投入、稅收減免等政策,為跨境電子商務人才的培養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其二,要制定對跨境電子商務人才標準和認定,通過政府的作用,組建專門的小組,根據各行業跨境電子商務對人才的需求,制定相應的人才培養標準,對人才進行認證,并頒發證書,對一些高質量的人才進行相應的補助。其三,要不斷引進高級人才,并制定完善的激勵措施,使其增強對跨境電子商務人才的培養能力。其四,要制定專業化的人才培養平臺,并對不同行業、不同層次的人才進行專業化的培養,充分滿足跨境電子商務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2.3.2 堅持以高校為依托

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一方面要充分發揮高校教師對人才培養的支撐作用,對高校教師進行關于跨境電子商務相關知識的培養,使其掌握先進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充分發揮其在人才培養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時要使其密切關注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動態,培養出更多高質量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快跨境電子商務人才企業外高校基地建設,建立企業與高校的相聯合的人才培養和實踐教學體系,將高校的課堂教學與實訓基地的實踐進行有效的結合,充分發揮人才培養的效果。

2.3.3 堅持以企業為主體

企業最終是吸納人才的場所,一方面要鼓勵高校電子商務專業的大學生到企業進行深入的實踐,在企業中對其進行二次培養,使其掌握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的先進方法和理念,逐步深入到企業內部,進行跨境電子商務相關工作。另一方面,要完善晉升和激勵機制,在對人才進行培養的過程中,要對其具體的培養效果進行評估,將其作為職位晉升和激勵的重要依據,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提升其跨境電子商務相關工作能力。另外,企業要不斷完善其組織文化,吸引更多的人才前來就業。

總結

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對經濟社會各方面的發展都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其發展必須要有充足的人才作為保障,以此促進其實現全面、健康有序發展。從當前跨境電子商務對人才的需求以及我國目前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來看,必須要全面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構建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增強師資力量,實現政府、高校和企業的全面合作,完善當前的人才培養模式,全面增強人才對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的支持作用,進而充分實現跨境電子商務的健康長期發展。

參考文獻:

[1]連遠強.高校跨境電子商務人才生態化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5(S1)

[2]陳國雄.溫州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路徑與實踐[J].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01)

篇6

(武漢輕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23)

摘 要:建立合理的地方高校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有助于提高地方高校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是經管類專業適應時代和社會的要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基于層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從高校層面、學生層面、企業層面三個方面構建了地方高校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通過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可以更好地合理評價地方高校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也可以為地方高校提高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提供更多的參考建議。

關鍵詞 :地方高校;經管類專業;培養質量;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1.029

*基金項目:武漢輕工大學校級青年教學研究項目(編號:XQ2014003)

作者簡介:王新華(1980-)男,武漢輕工大學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與投資。

收稿日期:2015-04-16

0 引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評價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促進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穩定、健康發展,是高校當前面臨的緊迫問題。

目前,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全國大部分本科院校都開設了經管類專業,尤其在地方高校開設比例更大,經管類專業學生人數所占比例也較大。社會對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在不斷提高,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經管專業知識,而且還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分析和研究問題能力、溝通和表達能力及創新能力等多方面能力。而建立合理的地方高校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有助于提高地方高校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是經管類專業適應時代和社會的要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所以,該課題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1 研究動態述評

目前,有關本科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研究的文獻還不少。有些學者構建了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模型或者體系。馬萬民認為知識、能力、素質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基本指標,并構建了基于知識、能力、素質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模型。王琴、張淑蓮利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數體系構建問題。王璐、孟凡靜等從評價原則、評價目標、評價主體、評價指數、評價方式五個方面對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提出了合理設想。徐安興提出應建立細節化具體化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包括教學巡視檢查考核制度、設立專業設置論證制度、建立校際對照評測制度。張云霞從戰略視角出發,構建了基于戰略的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體系,主要包括人才培養質量的保障體系、就業率、薪酬比較率、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用人單位的滿意度、人才質量品牌的認知度。

還有些學者以某一經管類專業為例,對人才評價質量評價進行了實證分析。沈鵬熠從人才培養觀念和定位、專業設置、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管理、人才培養結果等六個方面構建了工科院校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并以華東交通大學為例,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進行了實證分析。洪梅香、賀珍瑞基于層次分析法從培養條件、培養實施過程、培養效果三個方面出發,構建了旅游人才培養評價指標體系。陸維研、儲誠煒從經濟因素、社會因素、教學質量、學生個人因素四個方面構建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劉春華、程繼爽基于平衡積分卡理念,從社會層面、企業層面、高校層面、學生層面四個層面構建了現代財會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

文獻綜述來看,大部分文獻分析了某一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所用評價方法主要有模糊評價法、因子分析法、層次分析法,研究方法還有待進一步創新。由于地方高校與部屬高校、行業高校是存在較大區別的,不同類別的高校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是有較大區別的,不能用同一個評價體系去評價所有高校的經管類專業。而專門分析地方高校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文獻還很少,這正是本課題的主要研究內容。

2 地方高校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

2.1 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本思想

毫無疑問,地方高校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應該定位在面向重點行業或者地區就業的實用型、應用型人才。所以,對地方高校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體系,應該強調應用型、實踐性。我們擬建立一個包括高校、學生、企業的多維評價指標體系。在高校方面,培養的經管類人才應該能夠得到社會和企業的認可;在學生方面,應該專注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順利就業;在企業方面,培養的經管類人才應該滿足企業的經營運轉和利潤最大化的綜合需求。

2.2 評價指標的選擇

根據前面的分析,我們擬建立一個多維評價體系,包括高校層面、學生層面、企業層面。每個層面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評價指標(見表1)。

2.2.1 高校層面評價指標的選擇

高校層面評價指標主要反映高校為了培養合格的經管類專業人才所作出的努力。高校層面評價指標在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方面占有重要地位,高校的人才培養特色、課程體系、教學模式改革、教學管理方式等都會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具體來說,高校層面評價指標(X1)包括人才培養特色鮮明度(X11)、人才培養模式可行性(X12)、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結合度(X13)、課程體系合理度(X14)、教學方式合理性(X15)、校內外實習效果(X16)。

2.2.2 學生層面評價指標的選擇

學生層面評價指標主要反映高校人才培養結果以及學生對高校培養過程的滿意情況。學生層面評價指標在人才培養質量方面占有較為重要地位。學生對高校課程體系、教學方式、 能力培養等各方面的滿意度是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影響因素。具體來說,學生層面評價指標(X2)包括學生對教學課程設置的滿意度(X21)、學生對師資隊伍的滿意度(X22)、學生對實踐教學的滿意度(X23)、學生對教學方式的滿意度(X24)、學生對綜合能力培養的滿意度(X25)、畢業生就業率(X26)、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X27)。

2.2.3 企業層面評價指標的選擇

企業層面評價指標主要從企業角度來評價高校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企業層面評價指標在人才培養質量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企業層面評價指標最能檢驗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高低,而且地方高校的經管類專業畢業生大部分要進入相關企業從事實用型工作,所以該類指標就更為重要了。企業對高校培養人才的滿意度、高校人才在企業里的薪酬、職業發展等都是人才培養質量結果的直接體現。具體來說,企業層面評價指標(X3)包括企業對培養人才的專業知識滿意度(X31)、企業對培養人才的綜合能力滿意度(X32)、企業對培養人才的社會適應能力的滿意度(X33)、人才質量品牌認知度(X34)、畢業生的薪酬狀況(X35)、畢業生的職業發展狀況(X36)。

2.3 評價指標的權重設定

評價指標的權重設定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我們可以直接采用因子分析法中的方差貢獻率來代表各指標權重;第二種方法,我們可以根據專家問卷結果構造判斷矩陣,從而計算出各個指標的權重。

2.4 評價模型的建立

根據前面各指標權重的設定,以及實際調查的結果,可以得到人才培養質量綜合評價得分如下:

其中W1、W2、W3分別代表一級指標X1、X2、X3在綜合評價中的權重。W1i(i=1,……,6)表示二級指標X1i在X1中的權重,W2i(i=1,……,7)表示二級指標X2i在X2中的權重,W3i(i=1,……,6)表示二級指標X3i在X3中的權重。

3 結語

基于層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構建了地方高校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從高校層面、學生層面、企業層面三個方面對地方高校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進行了綜合分析。通過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可以更好地合理評價地方高校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也可以為地方高校提高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提供更多的參考建議。

參考文獻

1 馬萬民.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模型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8(8)

2 王琴,張淑蓮.因子分析在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中的應用[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9)

3 王璐,孟凡靜等.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J].技術與創新管理,2013(5)

4 徐安興.構建大學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J].教育發展研究,2006(3)

5 張云霞.基于戰略的高校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模式[J].新鄉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

篇7

關鍵詞:校企聯合;學位;應用型;人才培養

一、企業人才培養的現狀

企業的人才培養,是以企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為指導,為實現既定的培養目標而實施的系統化教育行為和訓練活動,它主要包括“培養什么人”和“怎樣培養人”兩大基本問題。

(一)企業人才的來源

石油石化行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關系到國家能源安全,是國民經濟的命脈。隨著我國石油石化產業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與日俱增。對企業而言,當前解決人才需求的途徑主要有兩個,一是招聘,二是培訓。由于招聘員工需要經過一定的培訓和培養,才能成長為企業“人才”,因此培訓工作的最終產物是“人才”。企業培訓的方式很多,有在崗的業務培訓,輪崗鍛煉,導師帶徒,項目攻關,替補訓練等,也有離崗的脫產深造,學歷教育等。每一種培訓方式都具有不同的目的和意義。企業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在職學歷教育是重要方式之一,它在完善在職人員的知識結構、拓展專業視野和認知境界上具有無可替代的優勢。

(二)重慶氣礦在人才培養上的主要做法

重慶氣礦作為中石油在四川盆地以天然氣開采為主的生產單位,對人才的需求隨著生產與管理形勢的不斷變化而有所不同。重慶氣礦現有人才隊伍已基本形成了集團公司、分公司、氣礦三級專家隊伍,但高端專業技術人才仍然相對匱乏,尤其是優秀的管理人員、創新型科技人才和技藝精湛的技能人才仍顯不足。為了加強人才的培養和儲備,重點加強核心骨干人才隊伍建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加強新招聘員工的培訓;推行“人才+項目”的培養方式;加強制度建設,落實配套支撐和保障。同時鼓勵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通過自學參加國家、地方組織的執業資格認證、技術等級考試,對取證人員給予相應獎勵和待遇。

二、如何找準企業對人才的需求

企業需要什么樣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與企業自身的戰略發展定位密切相關。重慶氣礦是以天然氣生產為主的單位,對人才的需求集中在與天然氣開采和研究前沿技術相關的人群,而勘探、銷售、煉油等業務板快的石油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方向又有所不同,所以人才的培養只有基于企業性質和行業特點,才更具有F實意義。

三、企業在聯合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中的角色定位

專業學位,在國外被稱為“職業學位”,是指以某種特定職業為背景的學位。與學術學位相比,專業學位最根本的特點在于它鮮明的職業性。無論是專業技術能力還是學術能力,都需要圍繞職業實踐與應用能力進行培養。

(一)校企聯合培養新模式的探索

隨著大眾化教育時代的到來,高校畢業生就業難日益突顯。與此同時,石油行業全球化戰略的實施,新工藝、新技術的多元化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目前在國內,高校與企業聯合培養的成功案例較多,如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與各省市區政府、企事業單位探索建立“產學研”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東北石油大學與大慶油田合作成立的人才培養創新基地。以重慶氣礦與重慶科技學院聯合開展的“產學研”戰略合作為例。重慶氣礦根據需要選派骨干到重慶科技學院進行技術提升培訓、轉崗培訓或學歷提升教育。同時作為重慶科技學院的校外實習基地,接受相關專業教師從事工程實踐鍛煉,相關專業本科生的生產實習等。重慶科技學院聘請重慶氣礦優秀科技及管理人員為碩士研究生導師、兼職教授或教師,參與學院的學科專業建設以及人才培養工作。并依托學科、專業、教學、科研等綜合優勢,為重慶氣礦培養輸送人才,提供優先服務和支持。

這種產學研多方面合作,能夠讓油田企業和學校都受益,通過不斷探索以企業生產實踐基地為基礎,科研、培訓多方面發展的校企合作模式有利于建立長久的關系。

(二)企業在聯合培養中的責任和使命

企業、高校聯合培養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建立一個共生共贏、可持續發展的“效益共同體”,為整個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這種聯合培養機制也疏通了企業和高校之間科技成果轉化的快速通道,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作為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在聯合培養過程中,作為企業方所應擔當的責任和使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

一方面,企業需在所培養的專業方面進一步加大與高校進行交流溝通,探索實行專業訂單班或聯合培養班的培養模式,切實有效的培養一批企業所需的核心專業人才。

另一方面,企業可以邀請高校的講師到企業掛職鍛煉,讓高校的講師掌握企業新技術的發展動態和企業實際應用技術,逐步積累工作經驗,這樣再回到講臺時,教師就會清楚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

2009年以來,重慶氣礦與川渝兩地相關院校合作,先后為重慶科技學院、四川石油學校設立了學生校外實習基地,承擔了兩所院校共500余名學生的校外見習任務。這不僅可以讓企業能夠更快更準的找到合適人才,也能對在校學生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

四、結論與建議

(一)在校企聯合培養人才方面

企業由于生產經營任務、安全管理等方面原因,可能并沒有完全參與到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中去,同時高校對項目化教學的參與度也不夠,有些任務的實施是需要在企業生產一線進行,但往往由于客觀原因導致進不了企業的生產一線。建議企業、高校在聯合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上有規劃、有計劃的進行,學校的培養計劃與企業的戰略規劃、年度工作計劃要合拍,培養的專業要與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合拍,從而不斷提高聯合培養的效果和質量,達到互利雙贏的目的。

(二)專業學位碩士生學歷的認定問題

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分為非全日制、全日制兩種,只有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才具有雙證。對于企業來說,由于生產經營任務繁重,更多的還是選擇培養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中石油初、中、高、副高級等專業職稱的評定,都是以學歷為認定依據,會挫傷人才培養的積極性。建議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作為具有豐富實踐和工作經驗的高級人才,打破條條框框限制,授予相應的學歷,以充分調動起企業、高校對人才培養的積極性,提高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工作質量。

參考文獻:

[1]程斯輝,王傳毅.研究生培養模式:現實與未來―“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高端論壇綜述”[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3):53.

[2]張永學,汪志明,楊皆,等.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全日制專業學位工程碩士培養模式探討與實踐[A].第六屆全國工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討會論文集[C].2011

篇8

關鍵詞:河南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養;協同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romotes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for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period, also enriches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the university personnel trai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advices for logistics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of subject construction in the universities of Henan province, which will be a feasible scheme on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Key words: Henan universities; logistics management; talent cultiv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1 協同創新的含義

協同創新的概念最早是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彼得葛洛提出的,即“協同創新是由自我激勵的人員所組成的網絡小組形成集體愿景,借助網絡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狀況,合作實現共同的目標”。經過近些年的發展,我國學者也提出了各自觀點。李祖超認為,協同創新是為實現共同的目標,不同創新主體之間相互配合、合作和整合,發揮各自的優勢,獲取外部性效應,產生“各種分散的作用,在聯合中使總的效果優于單獨效果之和”,即1+1>2的效用,從而降低創新成本,提高創新績效[1]。邵云飛認為,協同創新系統是以知識增值為核心,以知識生產機構、企業、政府、中介機構和用戶等為主體,為實現重大科技創新而開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創新組織模式[2]。李忠云提出高校協同創新是指高校內部各學科之間、高校與高校之間以及高校師生與科研院所和企業的研究者、生產者、管理者之間,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重大科技項目,為解決行業關鍵和共性技術以及生產實際中的重大問題,投入各自的優勢資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務中介機構、金融機構等相關主體的協同支持下,合作攻關,從而力求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上取得重大進展和突破的創新活動[3]。這也進一步證明,高校協同創新有利于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而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也必將引導高校進一步協同創新。

2 高校協同創新的形式

高校協同創新是高校與社會互動發展的必由之路,國家于2011年提出“2011協同創新計劃”,意在通過協同創新,培養創新性人才。作為人才的主要來源,高校肩負著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的重任。過去的幾年里,伴隨物流行業的發展壯大,河南高校對物流專業的招生人數也在逐年增加,然而單憑量的增長依然無法滿足企業對質的追求。現實中,用人單位大多看重學生豐富的實踐經驗及社會知識,青睞于那些素質高、能力強的應征者,但相對的,高校畢業生在面對具體工作時所表現出的學習能力弱、環境適應性差的不足,也常常讓企業感到不適。人才的培養模式是否科學合理,關系到高校建設主體與高校教學質量,以協同創新的方式改革人才培養的建設方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就業實力。結合高校協同發展現狀,筆者僅針對物流人才培養的協同創新提出以下建議:

(1)高校內部協同創新

高校協同創新的主要目的在于推動學科發展,實現學科交叉融合,促進學科建設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作為管理科學發展的新領域,物流專業具有創新快、操作性強的特點,在物流活動中,也更強調合作溝通、創新管理與實操能力的重要性。高校“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思想,已經無法適應現代社會對物流人才的要求。物流專業的建設與發展,需要通過強化教學實踐、提高教學質量的方式,達到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目的[4]。對于各時期的教學重點,高校應區別對待,低年級時,應重視理論與實踐的教學工作,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課上多開展案例教學、實踐教學,課下多開展講座與對外交流活動,將“請進來”與“走出去”有機結合,豐富授課內容,活躍授課氣氛,拓展學生視野、增大學生所接觸的信息,為培養復合型物流人才打下基礎;高年級時,要注重課程的特色與實用性,突出學科特色,優化內容結構,提升學生的核心競爭力。河南高校風格不一,特點各異,課程設置應堅持高校特色,課程實踐應突出行業特點,只有這樣,才能在學生就業時更具針對性與實效性。各高校還應著重培養“雙師型”物流教學團隊,鼓勵教師深入企業,感受行業發展變化,學習領域前沿技術,提升師資隊伍的綜合實力。在跨學科建設上,要鼓勵學生開闊視野,眼光不能只局限于本專業。在學科交流融合的過程中不難發現,各學科在理論知識上不同,但其研究方法卻是相通的。協同體系下的跨科學建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優化知識結構,提升綜合能力。在必要的時機,建立跨學科科研平臺,組建跨學科創新中心與跨學科實驗室,通過學科之間的融會貫通,以整體帶動局部,促進物流學科與物流人才培養模式發展的齊頭并進。目前,鄭州航空港正在蓬勃發展壯大,港區對地方企業與物流行業的發展起到了極大助力,也勢必引發企業對物流人才新一輪的選擇,河南各高校大多開設有物流專業,如何形成獨特的教學特色來避免教學同質化,如何培養高素質、強能力、寬口徑的物流人才來提升就業競爭力,還需要各高校因校制宜,跨學科創新。

(2)高校之間協同創新

河南高校林立,優勢資源不同,特色學科各異,以協同創新的方式搭建學科交流平臺,有助于實現高校之間的交流合作,充分利用人才與科技的資源,實現學科創新發展。河南高校對物流專業的學科建設依然處于探索階段,怎樣培養高素質、強能力、有特色的物流人才,依然是各高校關注的焦點,搭建物流專業學科交流平臺對教學的優化升級具有現實意義。人才培養方面,高校可以建立互認學分、互派學生、互選課程的制度,開發物流教學網絡課程;師資隊伍方面,高校可以開展互聘導師、互派教師進修、互聘兼職教授的活動,鼓勵優秀教師相互合作,形成區域性創新團隊;科研活動方面,高校可以攜手建設重點實驗室,聯手解決教學和科研中的難點與重點問題。同時,教育主管部門也要積極制定相關政策,加大對教師進修的鼓勵力度,加強對學科交流融合的資金支持,引導高校逐步協同,特別是不同領域不同層次高校之間的交流合作。河南高校對物流人才的協同創新,應以合作交流為形式,以共同發展為目標的互動,以有效加強各高校主體間的聯系。建設物流學科交流平臺,為高校相互學習提供了契機,為高校交流合作奠定了基礎。

(3)高校、企業協同創新

校企協同,是國家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趨勢,并一直受到各方關注。高校服務社會,為企業發展輸送人才;企業推動科技,為經濟發展提供動力。高校根據自己的培養方案進行人才培養,針對的是某一個行業或地區,河南高校培養物流人才,其主要目標就是為了服務河南省的經濟發展,加速河南物流行業的優化升級,提升企業物流的運營效率。人才的培養是具有長期性與周期性的,高素質人才的形成,更需要高校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積累經驗。與之相對的,企業的發展卻要與時俱進,在各領域各部門,每天都要產生新技術與新方法,一旦高校與企業之間出現信息交流不暢的情況,就會間接形成人才培養的不適用性,學生所學往往不能所用,不能真正適應企業發展的需求。國際上,德國的“雙元制”模式,日本的“產學官合作”模式等都為我國高校提供了寶貴經驗。結合河南省高校物流專業的教學特點,高校應該堅持有目標有重點的選擇合作企業,例如農林院校與涉農類企業協同,理工院校與機械能源類企業協同,交通院校與運輸類企業協同,力爭實現高校與行業、企業之間的無縫對接,充分發揮高校的資源優勢。同時,高校應深化與企業的交流,避免因缺少必要的信任和相關利益的分配,而將校企合作停留于紙面上。在校企協同的形式上,支持合作企業將技術研發中心直接建設在高校內部,加速科學技術的更新換代,為新技術的推廣提供平臺,同時,也為高校學生將理論知識升華為實踐經驗提供了科研平臺。

3 其他參與主體的協同創新

(1)政府政策及資金支持

高校協同創新,離不開政府配套政策及相關服務的支持。經驗告訴我們,實施團隊協同創新,需要政府發揮引導作用,在科技制度、教育制度、人事制度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發展物流業,優化物流人才隊伍建設,對河南省經濟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政府要實施宏觀調控,通過政策及資金的支持,鼓勵河南高校物流學科的發展、物流創新平臺的建設;選擇校企合作的企業代表,提供相應的優惠政策,激發企業合作的積極性。相對其他發達省份,河南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力度還不夠大,在很多方面都有極大的上升空間,加大對高校政策及資金扶持,有利于推動科技生產力的轉化,為河南省經濟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2)企業參與度及利益分配

高校去企業調研,企業到高校參觀學習,雙方主體簽訂協議,是校企協同的一般模式。但在協議簽訂后,由于缺少必要的信息交流與信息反饋,高校不能實時了解企業動態,企業也很難將用人意見反饋到高校。解決人才培養與使用相分離的矛盾,優化校企合作的模式,需要雙方共同探索。企業作為用人單位,應提高合作的參與度,實現與高校的良性互動。首先,鼓勵教師團隊深入企業參觀學習,為企業發展提出指導性建議,增強企業的軟實力。其次,在高校授課中,參與學生的實踐教學,在實踐創新的活動中發現人才、留住人才,優化企業用人結構,實現年輕化的管理團隊。同時,針對具體的合作項目,校企雙方在事先應明確雙方的職責和義務,形成完備的利益分配機制,保障校企協同創新的利益和成果,減少合作中不確定因素帶來的風險或隱患。

4 評價與監督體系

目前,結合高校協同創新體系建設的相關工作,在后期過程中,還需要政府及第三方主體針對各環節中的創新活動及協同收益進行科學的評定,建立有效的評價和監督體系。高校協同創新體系大多實行自我監督,缺乏一定的科學性,不能有效激勵協同創新活動的開展,需要建立制度相對完善的評價監督體系,分析總結協同創新活動的經驗和不足,以保障協同創新活動的活力[5]。

5 結束語

河南省高校物流人才培養的協同創新,是以推進河南省社會經濟發展為目標,以改革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方式為方向,離不開高校的改革與創新,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與保障,離不開企業的協作與配合。河南物流人才培養的協同創新,只有形成以高校為核心、以政府為指導、以企業為助力的“三駕馬車”齊頭并進,才能真正實現協同創新對人才培養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祖超,梁春曉. 協同創新運行機制探析――基于高校創新主體的視角[J]. 中國高教研究,2012(7):81-84.

[2] 邵云飛,楊曉波,鄧龍江,等. 高校協同創新平臺的構建研究[J]. 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2(4):79-84.

[3] 李忠云,鄧秀新. 高校協同創新的困境、路徑及政策建議[J]. 中國高等教育,2011(17):11-13.

篇9

關鍵詞:人才培養;酒店管理;培養方案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1-0097-02

一、提出問題

隨著我國在全球地位的提升,以及在我國巨大的消費市場吸引下,全球各大著名的酒店管理集團紛紛在我國開拓自己的領地,例如萬豪、洲際、雅高等,然而我國目前酒店管理的專業人員較為缺乏,從事基層工作的技術人員一旦升職,在管理上就覺得力不從心,而學歷較高的酒店管理人員不愿意從基層做起,缺乏實踐經驗。由于我國酒店管理專業起步較晚,酒店行業發展迅速,高校的酒店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與酒店行業的發展速度不匹配,所以普遍存在課程設置不合理、專業師資隊伍薄弱、理論與實踐教學環節脫節等問題。若要解決這些問題,勢必要從高校的人才培養入手。

二、SCLG學校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SCLG學校建校于1965年,其旅游管理專業已建成多年,為旅游管理培養了不少的優秀人才,而酒店管理專業于2013年從旅游管理專業中獨立出來,雖然說旅游管理專業的培養已經較為成熟,但是酒店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卻略有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對酒店管理專業的認可度較低。由于我國的社會觀念與外國觀念的不同,部分家長和學生對酒店行業存在偏見,認為酒店服務工作低人一等。因此,生源問題一直影響著酒店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導致該專業有時需要從其他專業調劑學生。

2.過于注重理論教學,導致學生缺乏實踐操作技術。在制定培養方案時,制定人考慮到本科與專科的區別,所以在培養方案方面更注重理論知識的教學,實踐操作課則相對較少。但是,由于酒店管理是一個對實踐操作要求很高的一個專業,因此即使是本科,也應該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況且過于注重理論的教學,不僅導致了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學得不佳,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也不到位。

3.專業培養目標較為模糊。由于長期以來酒店管理專業都是旅游管理專業的一個分支,因此很多課程的設置更適合于旅游管理專業,這就使得酒店管理專業始終無法與旅游管理專業有齊平的地位,給人一種酒店管理專業與旅游管理專業是一個專業的錯覺,從而忽視了對酒店管理專業人才的針對性和個性化培養。

4.師資力量較為薄弱。學校酒店管理專業的任課教師數量較少,碩博比例懸殊,并且大部分老師都已經多年未在酒店中進行過實際工作,因此在實際教學中,老師更多講授的是空洞的理論而缺少實際的案例。[1]此外,教師課堂教授的內容也略顯陳舊,對于學生來說缺乏吸引力。

三、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對策建議

1.舉辦實踐活動,轉變學生思想。由于社會觀念以及家庭的影響,部分學生對酒店管理專業持有偏見,也有部分W生認為自己是本科生,工作的起點就是管理層,好高騖遠。因此在新生入校時,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搜集資料等并加以討論,或者和學長學姐進行交流,一方面可以了解酒店管理專業的就業前景,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樹立腳踏實地、從基層做起的思想。

2.建立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就必須建立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首先,學校得投入一定量的資金,建立較為完善的校內實驗室,比如形體訓練室、前廳模擬室、模擬酒吧、模擬餐廳等;增加設備的數量,以便于學生加強訓練力度;購買酒店信息軟件,讓學生掌握相關酒店軟件的操作技能。

除了校內實驗室,學校還要通過校企合作,[2]與周邊的酒店、體育館、健身房等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讓學生可以在假期或者課余去實際崗位學習相應的技能,并且鞏固理論知識,學以致用,在酒店管理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同時,實現學校、企業和學生的共贏。

此外,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通過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從學生的角度開展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中的實踐教學綜合改革,積極探索啟發式教學和學生研究性自主學習經驗。

3.調整專業培養方案。對于課程體系的設置,要與培養目標相協調。[3]在關注酒店行業對員工素質要求的基礎上,可以在原有的課程體系中做一些調整,比如說為了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可以在選修課中設置韓語、日語等課程供有興趣的同學選擇,這樣一來,雖然學校沒有沿海城市學校的先進的管理理念及實訓設備,但也可以形成本校本專業的語言特色。建議調整的培養方案如表1所示:

4.加強師資力量。專業師資隊伍是特色專業建設的基礎和保障。首先,學校要加強青年教師的培養,針對性地為其創造條件,嘗試適當提供專項經費,鼓勵青年教師在職攻讀專業博士學位,并獲取各種與酒店行業相關的高等級的資格從業證書和外語等級證書。

其次,重視“雙師型”[4]教師的培養與引進。研究制定相應制度,重視完善雙師型教師的評審,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雙師型教師的激勵,以及雙師型教師的引進。

此外,建設專業兼職教師隊伍。嘗試聘請酒店行業實踐運營方面的專家參與專業課程。選擇兼職教師不拘泥于學歷、職稱,而是主要以工作技能作為衡量標準。

四、結語

本文在反思高校酒店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的基礎上,結合具體高校的實際情況,對其酒店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進行了探討和總結。以上建議,對于促進SCLG學校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進一步優化和調整具有積極作用,對于其他院校酒店管理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完善和發展也具有借鑒和啟示作用。

⒖嘉南祝

[1]楊樨.本科酒店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研究[J].教育教學,2011,(4):200―201.

[2]申思.“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創新模式可行性探索――以旅游與酒店管理專業為例[J].旅游論壇,2011,04(6):113-117.

[3]劉愛利,張一凡,姚長宏.旅游管理相關專業課程體系優化設計的規律探討――以美國康奈爾大學酒店管理專業為例[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3(4):42-46.

[4]段金梅.珠三角地區酒店人才需求現狀與高職酒店管理人才培養[J].職業教育研究,2009,(9):139-141.

The Discussion About Talents Cultivation's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f Hotel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Undergraduate Course

―Take SCLG for Example

HUANG Jun,LI Peng-ju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Zigong,Sichuan 643000,China)

篇10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產學研;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7-0175-02

“發展應用型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已成為教育教學發展與改革的必然趨勢。它突破了完全在校內進行間接知識傳播的單一教學模式,不僅是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也是鍛煉和提高師資隊伍水平的重要途徑。同時,產學研結合的教學模式還可整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彌補學校教育功能的不足,促進高等教育可持續快速發展。

一、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導向的產學研結合教學模式的內涵

產學研結合教學模式是以生產實踐經營為依托,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導向,由學校、企業和科研單位共同實施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因此,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導向的產學研結合教學模式可理解為:借助產學研合作的平臺,采取課堂教學和實踐的有機結合,在確保學生掌握基礎理論知識的前提下,以提升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科研創新能力、就業適應能力為目標的教育教學模式。它以適應行業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為目標導向,其核心是培養應用型人才,這是產學研結合教學模式真正區別于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所在。

二、實施產學研結合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1.產學研結合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雖然大多數學校會開展就業指導培訓,但學生在畢業出校門前接觸的用人單位較少,對企業的用人需求、企業發展等情況都不了解,這就導致很多學生很難找到理想的單位。進入用人單位后,需要較長時間的適應期去了解熟悉企業的基本組織架構、運行模式、企業文化等,企業還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開展入職培訓。產學研結合教學模式是打破這種尷尬局面的途徑之一,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不僅能得以提升,而且能更早地了解企業需求,有意識地去提前準備和鍛煉,企業也能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發展潛力有充分的預判,從而為學生提供合適的崗位。這不僅對學生的就業和職業發展有幫助,也會讓企業更樂意接受應屆大學畢業生。

2.產學研結合教學模式是高等學校自身生存和發展、進行教學改革的必然選擇。產學研結合教學模式使高等學校必須面向企業,了解企業的需求,一方面要培養其所需要和可用的人才,提升就業率,而且對專業建設和學科發展都是極其有利的。尤其對地方院校,就業成了專業建設和學科發展的重要考核指標,培養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應用型人才是高校的必然選擇。另一方面,通過產學研合作,結合產業發展需求,從實踐中提取科研題材和研究方向,利用企業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資源進行合作開發,走出在校內進行“閉門造車”偽科研的困境,從而真正產出有技術含量、創新性高、產業發展所急需的科研成果,為產學研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

三、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導向的產學研實施中的主要困難

1.參與主體的積極性不高,重視度不夠。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不可能也不會為高校人才培養配置更多的資源。在目前的大環境下,企業通常認為產學研僅僅是企業社會責任感的體現,并不真正認為能夠為企業帶來創新技術,解決實際問題。以近期對重慶市34家環保企業和設計院的調研為例,其中僅有13家選擇“愿意”,占38.2%,且愿意合作的企業中僅有15.6%的愿意投入專項資金進行產學研合作;高等院校作為主體之一,雖然大多數高校設有“產學研”辦公室,但工作重心更多地在于促成項目合作,為學校爭取更多的外部資金和項目支持,忽視了對人才的培養。再加上,教師的積極性不高,在目前體制下,考核教師績效更多的是依據其和獲得資助項目的多少,較少以人才培養情況作為教師工作績效的依據。企業、高校、教師三方對于產學研的認知和消極態度,勢必決定產學研在人才培養方面難以取得預期效果。

2.合作機制不完善,缺乏監督和可持續性。由于缺乏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深層次合作,目前在產學研的實施過程中,存在“走過場、喊口號、規劃多、實施少”等問題。不少合作項目局限在委托開發、技術咨詢等以項目為載體的短期、臨時合作行為,這種合作模式無法為人才培養提供基礎和前提條件,企業也只是把學生當實習生使用,而沒有對其進行有計劃、有目標的培養。因此,在構建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導向的產學研合作機制時,合作雙方不僅要共同設計切實有效的激勵和保障機制,還要制定合理的監督機制和處罰機制,確保產學研合作真正落到實處,確保人才培養目標得以實現。

3.現有師資力量與產學研發展需求不匹配。目前,很多高校教師是碩士或博士畢業后直接進入教學或科研崗位,較少有機會參與企業生產實踐和實際工程項目鍛煉,無法將生產實踐融入理論教學,更無法結合實際案例教學強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由于對企業的技術需求了解不多,教師無法提出結合實際的創新性科研課題,不僅無法有效指導學生開展相應的實習、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而且在產學研平臺上也不能開展更多的實質性工作、產出創新性成果,這對持續性的產學研合作是不利的,對應用性人才的培養也帶來一定的阻力。

四、實施應用性人才培養為導向的產學研結合模式的建議

1.完善產學研合作的激勵及約束機制建設。由于缺乏約束和監督機制,產學研合作過程中存在“走過場、用人與育人兩張皮”等不盡如人意的現象。為了使人才培養和產學研能夠有機結合,在產學研過程中得以實現,建議在高校與企業簽署產學研對接協議時,在合同中針對人才培養做出具體約定,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實施路徑、具體措施及考核指標,并將人才培養的情況作為雙方產學研合作的考核之一,從而使“培養人、培養企業需要的人”作為雙方合作的最主要內容之一。

2.加大投資力度,確保產學研結合的物質保障。資源投入不足是制約產學研合作成效的關鍵因素之一,尤其在硬件投入方面,不少實踐性教學環節不具備實驗及實訓條件和設備,或者配置較為落后、陳舊。以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為例,目前環保技術種類繁多,新技術、新材料日新月異,要培養企業和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必須在產學研的實施過程中配置和建設相應的開放仿真實驗室,才能使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導向的產學研合作有效、持續地實施。因此,建議在產學研合作過程中,校方能給予配套的經費支持。

3.培養有理論、有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應用型人才培養對師資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師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具備豐富的生產經驗和工程經歷,了解人才培養及社會企業需求的結合點。其次,建議學校適當減少“雙師型”教師的理論課教學工作量,使之具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參與企業、科研院所的工程實踐,使知識得以更新,提升教學效果。再次,在績效考核時,對“雙師型”教師的評估標準和指標要別于普通教師和科研人員,不再僅以論文數量、科研項目來評價,建議增加產學研及人才培養的相關指標。最后,對“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培養機制要有可持續性,從而鼓勵青年教師培養積極參與工程實踐的熱情,為產學研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產學研結合教學模式把理論知識學習和生產實踐活動較好地統一起來,充分利用學校與產業、科研等單位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各自優勢,在產學研實施過程中提升學生的科研能力,培養綜合素質。因此,推廣面向市場、社會的產學研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是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