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高素質農民培訓的建議范文
時間:2023-09-25 18:17: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高素質農民培訓的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多年來,任丘市始終突出農業的基礎地位,大力實施‘三化’互動,在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的同時,積極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用城鎮化理念建設農村,強力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緊抓機遇,先行先試,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作為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力量,積極探索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新機制新模式。
2014年的中央農村經濟工作會議,對農村改革提出了明確要求。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深化農村改革、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重大舉措,、那么先讓我們來說說什么是新型農民呢?新型職業農民”是個與時俱進的概念,它不僅要有農業生產技術,還要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政治素質、科技素質和身體素質諸方面,能夠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經濟發展而使自身內涵不斷豐富和發展。它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守法律、講文明、綜合素質高,具有現代特征農民的總稱。自2014年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以來,我句累計培育新型職業農民890人,其中生產經營型640人、專業技能型150人、社會服務型100人。通過培訓,全市涌現了一大批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等致富帶頭人,輻射帶動了周邊農民,起到了示范帶頭作用。
1 開展新型農民培訓主要有以下幾點
1.1 農民是建設現代農業和新農村的主體。農民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的成敗。只有培養造就千千萬萬高素質的新型農民,才能形成持續推動現代農業建設的力量源泉,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
1.2 由于歷史的原因,當前我國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較短,整體素質不高。
1.3 培育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基礎、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
1.4 通過對農民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并引導和教育農民遵紀守法、提高修養、崇尚科學、移風易俗,使之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增加農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 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意義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迫切需要。強調,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就要提高我國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讓十幾億中國人吃飽吃好、吃得安全放心,最根本的還得依靠農民,特別是要依靠高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只有加快培養一代新型職業農民,調動其生產積極性,農民隊伍的整體素質才能得到提升,農業問題才能得到很好解決,糧食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推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迫切需要。我國正處于改造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時期。作為基層的一名農業技術員,在深入走訪農村、農戶的過程中,發現農業生經營方式正從單一農戶、種養為主、手工勞動為主,向主體多元、領域拓寬、廣泛采用農業機械和現代科技轉變,現代農業已發展成為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的產業體系。只有培養一大批具有較強市場意識,懂經營、會管理、有技術的新型職業農民,現代農業發展才有人才支撐。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迫切需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勞動力大農業勞動力數量不斷減少、素質結構性下降的問題日益突出。以婦女和中老年為主,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超過50%。60%以上的新生代農民工不愿意回鄉務農。今后“誰來種地”成為一個重大而緊迫的課題。確保農業發展“后繼有人”,關鍵是要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把新型職業農民培養作為關系長遠、關系根本的大事來抓,通過技術培訓、政策扶持等措施,留住一批擁有較高素質的青壯年農民從事農業,不斷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3 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存在的一些問題
3.1 拿我市舉例來說農業人口58萬,農業從業人員46萬,目前全市培育新型職業農民890人,認定目標309人,遠遠不能滿足全市農業適度發展經營需求。建議進一步加大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資金支持力度,適當增加認定數量,擴大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總量,盡快形成一支現代農業生產發展主力軍,助推現代農業產業發展。
3.2 允許學員連年培訓,提高農民職業技能水平。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量具有發展意識、自身素質較高的青壯年農村勞動力已轉移出去,而留守本地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年齡普遍偏大或文化素質較低,對職業技能的接受能力較差,由于項目要求,同一學員三年內不能重復培訓,造成部分學員職業技能水平提升不明顯。建議根據農民的生產、生活、文化水平等特點,按照產業發展需求設置課程,允許有適度經營規模的學員連續進行培訓,適當延長受訓時間,切實提高農民的從業水平和整體文化素質。
篇2
【摘 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使農民的素質得到顯著提高。本文闡述了培訓在提高農民素質中的地位,分析了拓寬農民素質培訓的渠道,并對提升培訓實效提出了建議,以期對做好社會主要新農村背景下的農民素質培訓提供一個可供參考的案例。
【關鍵詞】新農村;農民素質;培訓現狀調查分析
在2016年視察小崗村時強調:“加快構建職業農民隊伍,形成一支高素質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這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現實需要,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戰略需要。
一、高度重視培訓在提高農民素質中的基礎性作用
政府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要推動者,是搞好農民素質培訓的決定性支撐。當前,我國農業、農民面臨轉型的迫切任務。據統計分析,2016年,我國50歲以上農業勞動力人口占到農村勞動力人口的50%以上,面臨著老齡化的嚴峻挑戰,“誰來種地”的問題將是我國農業面臨的突出問題。數據還顯示,因為我國農民接受新技術的能力較差,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只有40%左右,而發達國家達到80%以上。
以重慶市合川區為例,從2006年開始,農技部門就開始推廣精量播種、中耕除草水稻牽繩定距調栽等農業新技術,但是大多數農民不愿意學習,也不想學習,致使農業新技術很難得到推廣。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由于90%的農民沒有經過現代農業培訓,依然習慣于傳統的耕作方式,投入大,產出小,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優勢在逐步喪失。
提高我國農業的競爭力,推動農業的現代化,關鍵是培養高素質的職業農民,讓職業農民成為推動農業發展的主力軍。
二、農民素質培訓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分析
盡管對農民的培訓有著重要意義,但是現實是,我國農民素質培訓中卻存在著農戶參加培訓積極性不高的問題。
相較于種糧大戶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積極性比較高之外,大多數農戶參加培訓的積極性不高。農戶普遍認為,種地不需要啥技巧,施肥、澆水、除草都不需要啥技術,會種地就行,對農業新技術缺乏興趣。還有一部分青年農民不愿意參加培訓,是因為打工是他們唯一的收入來源,不愿意放棄打工而參加培訓。而種糧大戶由于種植面積大,有對技術和管理的需求,因此他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也比較高,統計顯示,85%的職業農民希望得到系統性知識培訓。
造成農民參加培訓不高的原因很多,主要是有以下幾點:
一是培訓內容單調、不實用影響到農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農民對參加培訓積極性不高,一個重要原因,還在于培訓內容單調,缺乏實用性。目前對農民的培訓中,普遍存在著重復培訓、低水平培訓、專業設置與農民需求脫節等方面的問題。參加培訓的農業、扶貧、勞動等部門的老師,水平參差不齊,講課能力差異很大,都影響到農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
二是搞形式主義。許多地方為完成上級下達的農民培訓指標,采取了硬性攤派的辦法。有的地方通過發放肥皂、毛巾等小禮品的方式,吸引農民參加培訓,有的搞虛假培訓,只要在“培訓登記表”上添上自己的名字,就算參加了培訓。還有的地方照本宣科,撒胡椒面,什么都涉及,什么都講不透,農民也聽不懂,使得培訓失去了其應有的嚴肅性和應有的價值。
三是培訓時間間隔周期過長而且時間過短。由于對農民的培訓政出多門,造成資金分散使用,一般實用技術培訓一年只搞兩次,每次只有一天的時間,留給農民消化知識的時間很短,使得培訓很難達到培訓效果。
三、拓寬渠道,切實提高農民素質培訓的效果
我國幅員廣闊、各地自然條件、區域文化不同,農民對知識、文化的需求存在著巨大差異。必須采取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形式,發動各方面的力量,廣泛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農民素質培訓。
一是發揮各級職教中心的主渠道作用。把目前分散在各個部門的農民培訓資金統一起來,由縣級職教中心統一實用,由職教中心根據季節的變化,統一聘用專業教師對農民進行常態性培訓,縮短培訓間隔周期,增加每期培訓時間。培訓內容不僅包括農業新技術,還包括文化素質培訓,真正發揮好各級職教中心在提高農民素質中的主渠道作用。
二是發揮好各類文化館(室)、圖書館(室)等公共文化設施的作用。面向包括青年農民在內的廣大農民,利用互聯網和智能手機技術,建立縣鄉村三級網絡,通過文化書屋、網上課堂、網上夜校、文化大篷車等多種形式,推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傳播先進文化理念,宣傳思想道德模范,開展移風易俗教育。
三是鼓勵各種社會組織開展農民素質培訓。政府應該出臺相應的政策,支持他們開展包括政策、技術、經營、教育、文化、電商、金融在內的專業培訓。每個鄉鎮應根據利用元宵節、廟會、端午節等傳統節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村一級可以通過修史、修志、修家譜,舉辦集體婚禮等形式,增強村民的文化認同,開展新風尚教育。
四是建立培訓評價制度。對開展農民素質培訓的機構和個人,在廣泛征求受培訓農民意見的基礎上,進行考核評價,實行末位淘汰,對評價較高的,政府給予必要資金支持。同時,設立農民提高素質獎由政府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激發農民學技能、學文化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就業創業培訓;經驗;不足;意見建議
近年來,沂源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就業工作,始終把擴大就業、促進再就業作為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和執政為民、實施“民心工程”的首要任務。在這其中,就業培訓發揮著提高勞動者素質、增強就業能力和提高就業水平的積極作用。為此,我縣按照創業帶動就業,就業引導培訓,培訓促進就業的工作思路,全面提升城鄉勞動者的就業競爭、職業轉換和創業帶動能力,為穩定和促進全縣就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在農民工、新成長勞動力訓練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圍繞這些問題,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組織專人深入企業、學校等基層一線,對全縣就業與創業培訓情況開展了一次專題調研。
一、全縣就業與創業培訓的現狀
沂源縣是農業大縣,地處山區,總面積1636平方公里,總人口56萬人,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但結構不夠合理。全縣現有農村勞動力27.8萬人,受過專業技能和創業培訓的人員僅占8.1%。
從2009年我縣制定《沂源縣加強就業培訓提高就業與創業能力五年規劃(2009-2013)實施方案》以來,全縣培訓人員總量逐年提高,培訓機構培訓能力逐步提升,培訓形式日趨多元化,培訓專業( 工種)日益完善,由最初的幾個基礎專業發展到現有的十幾個專業。培訓內容豐富、成效顯著,始終將“培訓一人,就業一人;就業一人,培訓一人”的要求實踐到日常培訓中,培訓合格率達到90%以上。
二、全縣就業與創業培訓工作的經驗及做法
沂源縣堅持培訓、鑒定、就業、創業相結合,逐步完善一體化服務,做到推動本地優勢企業發展與培訓工作相結合,鼓勵和支持高校畢業生、城鎮失業人員、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和城鎮新成長勞動力參加就業與創業能力培訓,給予培訓政策和補貼,為穩定就業、擴大就業、體面就業、尊嚴就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加強培訓體系建設,組建高素質培訓隊伍。實行培訓、鑒定、就業為一體的工作機制。將就業訓練中心、職業技能鑒定中心納入縣勞動就業辦公室統一管理,培訓工作以就業辦公室為主導,以縣就業訓練中心、縣職教中心和標榜培訓學校為基礎,建立了一只素質高、業務硬的培訓教師隊伍,保證培訓走在前列、落到實處。
2.完善工作考核體系,加強日常監督管理。按照“便民、利民、服務向基層延伸”的原則,通過相關部門單位領導干部聯系鎮、社區方式,定期上門督促、指導、協調,著力解決平臺規范化建設、培訓等方面的問題,暢通了培訓工作渠道。將政府目標責任考核細則中加入與培訓相關指標,建立了日??己硕讲轶w系,落實培訓工作。
3.整合各類培訓資源,做好職業學校招生工作。大力宣傳技能扶貧招生政策,組織技能扶貧招生報名1600人,其中有1380人被山東省水利技術學院、山東煤炭技術學院和淄博市技師學院錄取,真正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招生目標。
三、就業與創業培訓工作的主要矛盾
在順利實施就業與創業培訓工作五年規劃的過程中,也存在較為突出的矛盾,主要包括:
1.受體制的影響,以高校畢業生為主的新成長勞動力的培訓難度大。高校畢業生進入實習期以后要推向社會進行實習,回原籍報到的畢業生逐年減少,2012年沂源學籍畢業生約計4500人,回原籍報到僅500余人,難以有效組織高校畢業生參加就業和創業培訓。
2.機制不夠健全,難以有效組織外出農民工參加培訓。沂源縣是勞務輸出大縣,輸出形式是以建制性輸出、連帶輸出為主,但務工時間不固定、地點不穩定,同時外地用工單位沒有建立務工人員與培訓相關的準入條件,使得培訓在農民工群體中不能引起重視,削弱了本地就業培訓效力。
3.培訓鑒定專業(工種)無法滿足市場需求。沂源縣企業類型多,涉及專業技術崗位多,使現有培訓鑒定專業(工種)不能全面覆蓋各類技術崗位,與實際崗位需求不符,為新成長勞動力培訓的全面推進增加了難度。
四、進一步做好就業與創業培訓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1.外出務工人員所在的用人單位要將農民工技能培訓納入職業資格準入制度。組織農村未能繼續升學并準備進入非農產業就業或進城務工的初高中畢業生參加必要的轉移就業培訓,使其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并取得相應的培訓證書或職業資格證書。用人單位招收農民工應從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中錄用。
2.拓展職業技能鑒定工作領域,滿足勞動力市場發展需要。規范、完善以市場需求為主的職業技能鑒定體系,建立市場、題庫、鑒定相銜接的運行機制,重點抓好目前各企業、人力資源市場中新出現的、群眾比較關注的新職業、新工種、新技能的技能鑒定工作,并適應社會職業變化和市場需求,開發新的技能培訓教材、技能鑒定題庫,逐步做到為所有需要職業資格證書的勞動者提供認證服務。
3.進一步加大培訓人員的補貼支持。落實好以人數和專業(工種)為主要根據的培訓補貼政策,鼓勵勞動者積極參與就業與創業培訓,讓培訓補貼惠及廣大勞動者。對完成培訓人員,在鑒定合格后,可給予小額擔保貸款等政策扶持的優先權,促進培訓人員就業和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
4.注重以培訓質量優先的培訓業務開展。用高質量的培訓效果帶動就業和創業,不唯人數論,在落實培訓補貼政策和保證培訓質量的基礎上,提高培訓能力,加大培訓任務。針對特殊專業和工種,嚴把安全關,將高標準、高要求貫徹始終,訓練一批高素質的勞動者隊伍。
篇4
為此學校提出農機普及技術進村組、農機實用技術進鎮村、農機知識更新培訓到市校、繼續教育到省市的培訓思路。(1)因地制宜,普及農機知識。針對部分農民文化水平低,種植隨意性大,把種田當副業搞,對新技術、新知識認識度不高的現狀,學校加大信息宣傳力度,送教進村組,讓農民了解農機主推技術,合理使用農機。(2)突出重點,培訓農機技術。對有初中文化、年齡50歲以下的農機手、種田大戶、農機合作社成員,讓他們參加陽光工程、獲證獎補等培訓班,學習農機集成技術。近三年全市共有2320人經過培訓取得初、中級職業技能資格證書,成為新型職業農機手。讓持有初、中級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到省里參加培訓學習,近三年共有39人取得高級職業資格證書,成為復合型農機人才。(3)以賽促練,提升技能水平。農機技能競賽結果代表本地區技能培訓質量,也反映職業農機手的水平。在省、市農機行業職業技能競賽中,該市1名選手榮獲“江蘇省農機系統技能標兵”“揚州市勞動模范”稱號;在揚州市2012年“全球通杯”農機行業技能競賽中,該市4名技能選手取得“全能第三,3個單項第一”的好成績。
2存在的不足
高郵是農業大市,農作物種植模式多,近三年,在本地區農機技術推廣過程中,出現“三多三少”的現象:參加培訓的農民多,自愿參加技能鑒定的農民少;從事單一農業生產的農民多,從事規模種植的農民少;掌握簡單農機技術的農民多,掌握復雜農機技術的農民少。培育職業農機手的道路還很長。原因如下:(1)農民學歷不高。農民實用技術是建立在科學有序的基礎上,是收獲、耕作、栽插、植保等環節機械化技術的綜合運用。大部分參加培訓的學員不是年齡偏大,就是學歷不高,又不長期堅持參加學習,農業機械的使用率不高,收入不穩定。(2)種植效益不高。受田塊、種植模式等因素制約,種植效益不高,導致有文化的青壯年農民不愿種田,老人和婦女成為種田的主體,先進的農機技術推廣成效不明顯。(3)培訓機制不靈活。很多參加培訓的農機手缺乏長期學習熱情,技能操作考試還可以,遇到理論考試就“頭痛”。所以,參加培訓的農民多,成為職業農機手的不多。
篇5
關鍵詞:人才強縣 戰略實踐
一、茌平縣“人才強縣”戰略實踐經驗
茌平縣地處魯西平原,一無能源秉賦,二無沿海優勢,三無較多歷史積累,2002年全國縣域經濟綜合實力排名527位。但是到了2011年,已在全國縣域經濟綜合實力排名至91位。總結茌平縣由“欠發達”到“百強縣”的跨越式發展,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鍛煉和培養了一支“負責任、敢擔當,會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1.著力打造人才聚集高地。第一,縣財政每年列支50萬元設立人才獎勵基金,對突出貢獻的拔尖人才進行獎勵。第二,除支柱企業每年吸納有一定技能的大中專畢業生外,每年有序開展教育、衛生、事業單位、村官等就業安置招考工作。第三,建立柔性人才機制,對外來人才提供住房、醫療、子女入學等十大優惠政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目前,全縣與98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的技術合作關系,2位院士、30多位高工、160多位“緊缺”專業技術人才與茌平“結親”, 組建了信發博士后流動工作站和齊魯、華魯、金號等3家省級科研開發中心。
2.多種形式培育人才,提高全民素質。培養人才就是積聚財富,就是培育發展后勁。第一,建立人才庫,累計推薦企業管理人才80多人。第二,著力提升企業家隊伍素質。市場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核心問題是企業家的競爭。縣財政每年都安排培訓專項經費近30萬元,啟動“百名企業家素質提升工程”,并與清華大學、山東大學等院校建立了長期合作培訓機制。第三,以縣委黨校為主陣地,班次設置規范,完成科級以下黨政干部輪訓任務。第四,建立技能培訓網絡,實施鄉土人才“綠色證書工程”,累計培訓農民5萬多人次,使1932位農民獲得了各類“綠色證書”。
3.盤活人才資源,投身全縣經濟建設。第一,大膽使用人才。破除論資排輩、求全責備觀念。在實際工作中,重視在一線發現人才、鍛煉人才、重用人才,對人崗不適等問題予以及時糾正。第二,以“雙贏共利、風險共擔”為核心,不斷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目前,全縣330名科技特派員與452個村結成了科技服務對子,與農民建立利益共同體20個,實施科技開發項目97個,引進推廣科技成果112個,引進新品種39個,帶動農戶5.5萬戶,人均增收883元。
目前,茌平縣各類人才共計22899人,占全縣人口總數的4.1%,與發達地區相比,人才占有率仍存在一定差距。
二、對“人才強縣”戰略實踐未來發展的建議
1.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引才。第一,進一步優化環境,提供干事創業的舞臺吸引人才。茌平縣要真正吸引人才的關鍵就是為人才提供廣闊的成長發展空間和事業平臺,讓英雄有用武之地。第二,在大中專畢業生招考方面提出以下建議:(1)在招考前征求人才需求計劃,盡可能挖掘崗位需求潛力;(2)對于愿意來茌平工作的,或我縣急需、緊缺的人才,可逐步放寬地域限制條件;(3)可設定專業限制條件,或增設面試環節,力爭把最合適的人吸納到最需要的崗位上去;(4)及時招聘信息,使人才招聘工作常態化。第三,抓住國家鼓勵人才下基層的機遇,鼓勵企事業單位采取多形式吸引高級人才。第四,探索更加開放、更加適宜的柔性人才管理原則,利用傳幫帶等多種形式較快地培養起本土的人才隊伍。
篇6
科技興農是發展我國農業經濟的長期戰略方針,農村圖書館在為農村經濟服務時要因地制宜,通過科學的廣泛傳播,引導農民轉變觀念,走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科學致富道路。我國人口主要集中在廣大農村,在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建設好農村圖書館,就給廣大農民提供了一個穩定有序的和諧社會的基礎平臺,在這里以先進文化對農民進行有序地指導,使他們在這里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展示不同的興趣愛好,各顯其能,各得其樂,具有深遠的社會效益。
一、我國農村圖書館建設的現狀
1.農村圖書館發展緩慢且極不均衡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眾多,相對城市而言,農村文化建設比較落后,農村的文化生活比較貧乏。農村圖書館半數以上分布在南部沿海地區,中部各地區間農村圖書館的發展差異較大,而西北西南各省區,農村圖書館發展緩慢,大多數地區還是空白,由此可見,農村圖書館不但數量缺少,而且發展也不均衡。
2.農村圖書館的發展速度無法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農村圖書館建設滯后,滿足不了農民的需要,導致農村文化生活單調、貧乏,種種不良風氣乘虛而入。不信科學信迷信,不讀文化科技書籍念佛經,不建學校建廟宇等現象,直接影響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二、我國農村圖書館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經費短缺,嚴重制約農村圖書館的發展進程
經費問題一直是困擾我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的主要問題,這在我國縣、鄉鎮圖書館事業尤其是農村圖書館事業發展中尤為突出。由于相關部門重視不夠,大多數地區財政撥款相對不足。調查表明,在廣大農村地區,大多數圖書館設備年久失修,藏書陳舊。這種狀況嚴重影響了圖書館的社會效益和職能的發揮;另一方面,由于出版物數量激增,價格猛漲,致使許多農村地區圖書館購買力下降,圖書的質量和數量都不能滿足新時代農民的精神需求。
2.農村圖書館體制機制問題
館藏不足與管理人員缺乏相應的業務知識,使得鄉鎮圖書館只能勉強應付人們的消遣需要,只能借借還還,無法開展對當地公眾的教育與培訓、專題服務等工作。在目前體制下,宣傳和文化部門、掌管圖書館人權財權的人事和財政部門、圖書館部門之間關系呈現畸形狀態,沒有嚴格的規章制度與借閱手續,加之缺乏現代的設施設備和服務手段、服務方式滯后,嚴重制約了農村圖書館事業的向前發展。
3.相關人才培訓滯后,專業業務人員缺乏
由于歷史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國高等院校培養的圖書館方面的人才依然遠遠不能滿足廣大農村地區圖書館建設事業的需要,其他培訓機構又缺乏規范性和科學性,人才質量難以保障,因此,目前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圖書館從業人員良莠不一。已經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村圖書館建設的步伐,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的宏偉目標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4.圖書質量尤其是文獻價值問題突出
不少農村在組建圖書館時,因費用問題,所藏圖書大多是東拼西湊地發動當地群眾捐獻和懇請有關單位贈送,甚至購入一些盜版圖書,質量差,漏洞百出。有的圖書館已經失去了傳播先進文化的職能。
三、對于新農村圖書館建設的若干建議
1.加大財政傾斜力度,緩解圖書館建設資金問題
農村圖書館建設的核心問題是經費問題,最大的難題是經費來源問題。我們必須轉變目前單純由政府撥款的形式,采用采取多種方法和途徑積極籌措所需資金。包括政府撥款、個人捐贈、集體出資、社會各界資助等,可利用文化扶貧、文化下鄉政策,主動與各級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以及文化等事業單位結成對家,盡可能地得到他們的捐贈和技術上的指導。
2.制定全國性的農村圖書館發展規劃
應對農村圖書館的布點、規模、發展、網絡建設等作出科學規劃,應著重于農村圖書館的鞏固提高和規模效應。規劃要涉及規定藏書的數量、藏書的質量、管理的規范、功能的發揮以及館舍、設備等硬件的投入。對農村圖書館的性質、任務、地位、組織機構、人員編制、經費來源及業務管理等方面應作出相應規定,保證鄉鎮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
3.加強立法工作,為農村圖書館建設提供法律保障
各級政府應盡早出臺有關農村圖書館事業發展的行政法規或地方性法規, 從而保證農村圖書館事業發展有法可依, 促使一些困擾鄉村圖書館事業發展的難題從制度上得到解決。
4.提高農民認識,引起領導重視
各級領導和群眾要充分認識到農村圖書館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重要作用, 認識到農村圖書館事業發展在科教興國、科教興農中的重要性, 并通過提高農民認識來帶動農村圖書館事業建設的全面發展, 使農村圖書館在提高廣大農民綜合信息素質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各級政府還應把鄉村圖書館建設作為文明鄉鎮評比的重要條件之一,促進農村圖書館建設與發展。
5.重視人才引進和培養,盡快提升員工高素質,造就一支高素質的農村圖書館隊伍
篇7
【關鍵詞】民族地區;農民培訓;購買服務
一、農民培訓領域存在“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
農民是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培養造就一支綜合素質高、創業能力強、發展潛力大,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致富中起帶頭作用的農村創業人才隊伍,既是農民培訓的重要內容,也是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然而,在農民培訓領域存在“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的現象。
農民培訓是指使農民通過學習獲得相應知識和技能的活動,是培訓主體對于農民進行技能訓練或短期的再教育的活動,屬于國家職業教育的范疇。農民培訓具有準公共產品特性,具有較強的正外部性。給農民培訓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農民綜合素質、促進科技成果在勞作的過程中的轉化、增強農民自我發展的基本能力。在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和培養現代化農業生產、農村經濟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發展與社會發展相結合,農民的勞作需要更多地培訓來引導,受訓人群主要有農村青壯年、婦女、殘障人員等弱勢群體,培訓內容包含傳統的農業技能、農民自主創業、勞動力轉移的培訓,培訓方式實行普及型和專項培訓相結合,務農培訓與外出務工技能相結合,技能培訓與職業技能培訓結合,培訓范圍不斷擴大到整個農村地區。在“全國農民教育培訓‘十二五’發展規劃”中,農民教育培訓覆蓋全國所有鄉村,圍繞農民生產生活實際開展實用技術培訓5億人次,使每個受訓農民掌握1-2項實用技術,開展現代農業產業技術培訓1000萬人,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農民職業技能培訓2500萬人、農民創業培訓25萬人,培養具有中高等學歷的高素質新型農民100萬人。[1]面臨種類繁多、數量龐大的農民培訓任務,顯然以政府一己之力無法面對。并且與市場細分的各類專業培訓服務機構比較,政府服務具有的“一刀切”與公眾的個性化需求相距較遠,產生“政府失靈”。面對較大的農民培訓市場,具有追逐利潤本能的企業,雖然具有天然降低交易成本的機制和動力,對具有準公共產品性質的農民培訓而言,提供動力不足,且在農民培訓提供中難于避免逐利傾向,造成“市場失靈”。
在農民職業培訓方面,傳統的路徑有兩種,一是各類公辦的農業院校與職業技校,二是政府主辦的職業培訓機構。目前,全國有縣級以上農業廣播電視學校2577所,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和農業中專學校339所,農村職業高中4200多所??h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2.2萬個,鄉鎮農技推廣機構8.15萬個。[2]以上機構是我國長期以來農民培訓的主要承擔者,前者主要承擔長期培訓任務,后者負責短期項目培訓。公辦機構因體制原因,難于擴大規模與增加數量以適應不斷增加的農民培訓市場的需求。而以公益目的而設立的民間專業培訓機構從性質與路徑上是適應于進行農民公益培訓的。民間專業培訓機構的最大優勢是擁有技術人才與教育資源上的優勢,雖然目前民間培訓機構在農民培訓領域還只是“參與”和“輔助”的地位,并且在經濟資源上尚不足以支撐長期的農民公益培訓,但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途徑可以得到經費支持,可以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地開展農民培訓。
二、云南中華職教社開展農民培訓概況
近年來,云南省不斷加大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的培訓。民間組織在承接農民培訓職能方面發揮了重要而積極的作用,開展了靈活多樣的訂單培訓、定向培訓、校企聯合培訓等多種方式的培訓活動。
云南中華職教社是具有統戰性、教育性、民間性的職業教育團體。長期以來團結聯系有關社會力量開展職業教育,舉辦多層次、多形式的短期職業培訓。至2005年以來,云南職教社立足本地實際,配合勞動就業和農業科技等部門,積極推進農民培訓工作,舉辦多層次、多形式的短期職業培訓。先后為社會培養了各級各類人才50萬余人次,為建設云南輸送了大量實用技能型人才?!皽嘏こ贪倏h百萬農民培訓計劃”(簡稱“雙百計劃”)的實施,共有18個縣(區)納入實施方案,引進資金1798多萬元,多方面培訓農民職業技能。職教社還積極參與了“溫暖工程李兆基基金百萬農民培訓”項目,共完成了3.87萬人的農村勞動力的培訓和轉移工作;承擔了“溫暖工程李兆基基金建筑業農民工培訓”項目2000名農民工培訓任務;實施“溫暖工程李兆基基金萬名鄉村醫生培訓”項目,在10個項目縣對1000名鄉村醫生開展了培訓。[3]
云南職教社的農業培訓溫暖工程,通過科技下鄉、舉辦現代農業技能培訓班、創建“農業產業化培訓基地”等多種形式,開展農業生產實用技術培訓。2011年4月“云南省中華職業教育社農民工實訓基地”正式揭牌成立的同時,紅河州職教社第一期現代農業技能培訓班也正式開班。在為期2個月的培訓中,采取理論聯系實際的培訓方式,系統學習現代農業栽培技術。2011年5月,職教社與瀘西縣畜牧獸醫局聯合舉辦了常年存欄5000只以上規模蛋雞養殖培訓會。專家為養殖戶提供了先進的養殖理念,可操作性較強的養殖技巧以及準確及時的市場信息,深受當地養殖戶歡迎。2006年,云南職業教育社實施“溫暖工程貧困學生職業教育助學行動”。以資助家庭貧困的學生接受職業教育的方式開展活動,已相繼資助了2000余名貧困學生。2008年,云南職教社和昆明市農校聯合舉辦“溫暖工程班”,招收來自昭通、保山、紅河、普洱等州市28個縣區的350余名貧困學生接受職業教育。
三、促進政府購買農民培訓服務的建議
篇8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 勞動力 新型農民
中圖分類號:F30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4-014-02
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發揮億萬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這充分說明了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農民素質的高低決定了農村社會發展的速度和質量,是農村建設小康社會的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也是解決“三農”問題最為迫切的要求和關鍵所在。因此,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必須培養出千千萬萬“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的新型農民。在實踐中,在新農村的建設過程中,廣大農村存在一個很重要的也是很現實的問題:普遍缺乏“勞動力”。在勞動力越來越少的情況下,誰來充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力?
一、新農民的內涵及意義
在我國,農民從數量上占據絕對優勢。長期以來,“農民”就是按照傳統的方式從事耕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給人以辛苦勞碌,因循守舊的印象。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結構的變化,農業工人、農業管理者、鄉鎮企業工人、鄉鎮企業管理者的大量出現,農民的涵義發生了變化。許多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的從事工業、交通、建筑、運輸業的勞動者,在戶籍制度上仍然是非城市人口,但卻實實在在地開始從事各種產業活動,改變了那種“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意義上的純農者的身份,農民具有了“農村居民”的豐富含義。在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中,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這一體制的實行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村的分工分業有了極大發展,使大批的農業剩余勞動力比較穩定地轉移到非農產業中,農業經營開始日益向兼業化方向發展。雖然農民不再是那種完全被圈在土地上的純農者,但是,家庭承包經營體制的實行卻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即如何去發展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引導農民走向共同富裕。要解決這一問題,農民必須不再崇尚“一家一戶”的生產經營方式,而能融入新農村的建設中,投身于農業的集約經營、規模經營,從而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要求。
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的實現,必然要依靠農民,必須把農民培養成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際出發,對新型農民的要求簡單地說就是要“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有文化就是要求農民掌握必需的科學文化知識,能說會寫、自主自強、崇尚科學、誠心友愛、知法守法。走進知識、走進文明,不斷提高農民的思想和科學文化素質。懂技術就是要求農民具有較高的技術素質,熟練掌握必要的生產技能和技巧,努力提高農業生產的使用技術和轉崗的專業技能,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民增收提供直接的動力。會經營就是要求農民具有一定的經營和管理能力,能合理配置人、財、物和土地等資源,組織生產和參與市場活動,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不斷提高農民的收入。
二、現狀分析
1.現狀。以太原市陽曲縣東黃水鎮洛陰村為例:該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點推進村,2009年,全村總人口1200余人,勞動力總數520人,(勞動力指18歲~60歲從業人員,下同),其中:男300人,女220人。全村從事農業生產130人,農忙在家從事農業,農閑外出打工160人,長期外出從事其他行業230人。留守在村中的,除了十六七歲以下的少年兒童和60歲以上的老年人外,中間年齡段的人非常少。以前說留守在農村的是:“386199部隊”(婦女、兒童、老齡),現在,有勞動能力的婦女也差不多全出去打工了,剩下在農村的人只能說是“6199部隊”了。這些老人和孩子在體力上、文化上、思想上都不行,他們又怎么能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中間力量?
2.農村勞動力缺乏的成因。
(1)個體經濟的快速增長,勞動力價格的上漲,促使農村勞動力大部分從事了非農產業,而從事非農產業外出務工的收入已經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根據對洛陰村330戶農民的調查,該村自2003年以來,戶年收入持續增長,增長幅度達到20%。農民收入大幅度的增長基本來源于非農產業(農民勞動力從事的非農產業主要有:工業、建筑、運輸、交通、餐飲、服務等)。農民非農產業外出務工收入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的比重超過了六成。
(2)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影響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發展的增收幅度,促使農民外出務工,從事非農產業。農業生產資料是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構成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其價格變動直接關系農民的生產收益和對生產的積極性。近年來,由于受市場供求關系以及成本推動影響,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呈回升勢頭,且漲勢強勁。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大幅度上漲,加大了農民的負擔,抵消了國家惠農政策帶給農民的部分實惠,嚴重制約了農民的增收幅度,影響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三、建議及對策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要通過人(勞動力)來實現?,F實的農村缺乏實現這一宏偉目標的新型農民,缺乏人才。沒有能適應現代農業的新農民,誰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因此,筆者認為必須采取以下措施:
1.繼續加大“惠農”力度,提高補貼標準。國家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惠農政策,并取得了積極效果。但是,由于物價的上漲,尤其是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直接抵消了這部分政策優惠。因此,建議繼續大力向農業產業傾斜,在生產資料上給予一定數量的資金補貼,以此降低農業投入成本,提高農民經濟收入。
2.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降低農業生產成本。農田、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完善與否直接關系到農業生產投入的高低,進而影響農民增收。建議進一步加大對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筑牢農業基礎,增強農民增收后勁。
3.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讓農民融入到產業化生產的鏈條中。農業產業化經營既是市場經濟對農業發展的要求,又是農業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政府要幫助農民打破部門分割、地區界限、所有制界限、發展縱向的、橫向的經濟聯合體。這樣才能實現農業的快速、持續、健康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不斷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質量。
4.加大對農民的免費技術培訓力度,這是培養有文化、懂技術的新型農民的關鍵。農民缺乏相應的知識和技術,無論搞種植、養殖,還是進城務工,他們的收入都低于有一技之長的人。農業科技人員要堅持走到田間地頭,把先進的種植、養殖技術送到農民的手里,手把手地教會他們。政府應該建立專項資金用于對農民的技術培訓,讓他們能掌握一項致富的技術,尤其要加大對青年農民科技培訓的力度,充分開發和利用農村勞動力資源的潛力。
5.政府側重對農服務,充分發揮政府涉農部門的職能作用。在加強對農業生產領導的同時,搞好全方位的服務。深入開展科技下鄉、政策下鄉、文化下鄉活動。從農民實際需要出發,為他們排優解難,真正能幫助農民解決一些實際困難,解決一些制約農業發展的難題,尤其要千方百計幫助資金短缺的農戶解決生產資金,不斷加大農業生產投入力度,確保農作物增產、增效、農民增收。
6.加強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培養一批具有較高素質的新型農民。要正確引導廣大農民群眾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移風易俗,破除陋習,樹立先進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風尚,提倡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農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會風貌。一是針對群眾法制觀念淡薄的狀況,幫助群眾增強法制觀念。農村要發展,穩定是前提。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大力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幫助農村干部群眾增強法制觀念,自覺學法守法,依法辦事,使農民的生產、生活走上法制化軌道。二是針對農民集體主義觀念淡薄的狀況,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使農民群眾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關系,樹立農村文明新風。三是針對部分農村黨員干部素質偏低的狀況,要以“創五好、奔小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重點,深入開展農村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武裝干部的頭腦,使他們提高認識,更新觀念,轉變作風,通過進村入戶,體察民情,開展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談心、交心活動,溝通干部與農民的思想,使干部能積極處理群眾中的疑難問題和棘手問題,及時化解思想矛盾,為農村穩定奠定良好的基礎。
總之,培育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問題。近年來,農村缺少“新農民”的現象,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不解決好“新農民”問題,對于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無從下手。
參考文獻:
1.張雷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民必須是新型農民.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7)
2.朱曉輝.新農村建設中新型農民培訓的有效途徑研究.西北農材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8.4.1
3.周始杰.發展現代農業 必先培養新型農民.河南農業,2009(4)
4.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民必須是新型農民.學術研究,福建社會科學院.三明市科學技術協會.fass.省略/f
5.健全完善培養機制.培育造就新型農民學術研討.學會大觀,省略
篇9
為了總結好今年各級工會開展女職工工作的情況,對明年工作做出切實的安排,請你們按照以下要求,結合實際,對本地區、本產業2011年度開展工會女職工工作的情況進行認真總結,提出2012年開展女職工工作意見和建議。
一、2011年工會女職工工作重點總結的內容
(一)深入實施“女職工素質提升建功立業工程”的情況
1、充分調動廣大女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組織動員廣大女職工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勞動競賽和提合理化建議活動的情況。
2、開展女職工崗位練兵、技術比武,創新女職工技能大賽的情況;開展“巾幗創新業、建功十二五”(我學、我練、我能)活動情況;以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重點內容,開展“創建學習型組織、爭做知識型、技能型職工”等創建活動的情況;開展豐富多彩的女職工文體活動的情況。
3、開展“三八”節活動,宣傳選樹女勞模、女先進情況。
(二)切實維護女職工合法權益的情況
1、推進女職工維權機制建設工程的情況:推進女職工權益保護專項集體合同在企業特別是在非公有制企業簽訂的情況;女職工專項集體合同規范、完善、履約情況。
2、加強源頭維權的情況:參與制定涉及女職工合法權益的政策法規情況;檢查督促企業改善女職勞動安全衛生條件、減少或避免職業因素對女職工身體健康、生命安全造成危害的情況。
3、維護女農民工合法權益情況:開展女農民工四期保護情況;在農民工中開展預防艾滋病等衛生知識宣傳教育工作情況。
(三)開展女職工幫扶系列活動情況
1、開展金秋助學活動的情況。
2、開展關心關愛幫扶單親女職工及困難女職工的情況,開展“女職工特別關愛行動”的情況。
3、元旦、春節期間開展各種慰問活動情況;“六一”期間開展多種形式的慰問活動情況;為留守兒童做好事、辦實事情況。
(四)推進工會女職工組織建設工程情況
1、推進女職工組織建設“兩個普遍”,建立健全女職工組織情況:基層企事業單位女職工組織組建與企業工會組建“三同時”情況;基層企事業工會女職工組織覆蓋和女職工干部配備情況;
2、加強工會女職工干部培訓,建設高素質女職工干部隊伍情況:開展培訓的形式、內容、次數、人數;在女職工干部中繼續開展“五個一”活動情況。
(五)開展調查研究工作的情況
今年在女職工工作方面開展了哪些方面的調查研究工作,通過調研解決的實際問題,形成的調研報告。
(六)創造性開展女職工工作的情況
新形式、新做法、新特色、新亮點、經驗材料。
二、2012年開展女職工工作的打算
2012年工會女職工工作思路、意見和建議。
三、填報相關統計表
各區(市)縣總工會,產業工委(會)要按照以上要求,對照2011年《成都市工會女職工工作目標》,認真做好今年工作總結,按時填報相關統計表(見附件)。并于11月11日前發送到女職工部郵箱。
聯系人:盧 焰 羅 虹
聯系電話:81715095
電子郵箱:
點擊下載附件:
1、女職工提素建功、幫扶工作主要數據統計表
2、女職工組織建設情況統計表
3、工會女職工干部開展“五個一”活動情況統計表
4、女職工權益保護專項集體合同基本情況報表(一)
女職工權益保護專項集體合同基本情況報表(二)
5、2011年工會組織開展預防艾滋病宣傳教育情況統計表
篇10
【關鍵詞】農業職業培訓 兩型社會 人才素質
【中圖分類號】G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1)06-0052-02
【Abstract】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function of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skill training on strengthening the quality of the personnel of “two-oriented society” and the writer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on the basis of explaining the quality of the personnel.
【Key words】Agricultural vocational skill training Two-oriented society Quality of the personnel
一、人才素質的闡釋
人才素質一直是備受關注的議題。加強農業職業培訓是提升兩型社會人才素質一個不或缺的重要指數。農業職業培訓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提升“兩型社會”人才素質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人才素質是指人們在先天生理的基礎上,經過后天學習和社會實踐形成的基本穩定的生理特點和思想行為及潛在能力的總稱。人才素質一般可以分為身體素質、思想政治素質、能力素質、心理素質和知識素質等五個方面。農民作為兩型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其素質狀況對于農村的進步、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有著重要作用,特別是農民所具有的文化知識、科學技術水平、生產經驗和技能是其改變貧困落后局面、掌握現代生活、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手段。農業職業培訓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這些人才不僅對各行各業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對推進兩型社會建設也將發揮重要作用。
二、農業職業培訓在提升兩型社會人才素質中的作用
兩型社會:兩型社會指的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資源節約型包含了探索集約用地方式、建設循環經濟示范區、深化資源價格改革;環境友好型則囊括了建立主體功能區,制定評價指標、生態補償和環境約束政策和完善排污權有償轉讓交易制度等。
2007年12月14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下發了《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批準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的通知》?!锻ㄖ放鷾书L沙、株洲、湘潭城市群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在推進長株潭城市群建設進程中,傳統農村向現代農村、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其中較關鍵的就是農民的農業職業培訓,這是農民生存的必要手段,也是農村、農業規模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總理在政府報告中指出:提高農民職業技能和創業、創收能力,促進農民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因此要大力發展農業職業培訓。農業職業培訓在提升兩型社會人才素質方面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1.提高農民文化素質,改善農民文化狀況。
目前農民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平均受教育年限短,較低的文化素質顯然難以適應現代化發展的要求,而且絕大部分嚴重缺乏技能培訓。即使有穩定的就業渠道,其技能狀況業不容樂觀。所以,大力發展農業職業培訓,提高農民素質,傳授其應用技能是農民增收的關鍵。加強農業職業培訓不但可以增加農民收入,而且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緩解了社會的壓力,更好地推進兩型社會建設。
2.提高農民的就業力,改善農民物質生活。
失業是農民面臨的最大問題,近年來企業招工門檻較高,大部分需要一定的學歷和技能,且企業用工對專業、年齡、文化素質等都有嚴格要求,而大多數的農民普遍存在著“兩低”現象,即文化素質低、勞動技能低。企業能夠提供的就業機會在不斷減少,工業企業就業吸納能力不斷減弱,這在客觀上增加了農民就業安置的困難。而加強農業職業培訓在改善農民生存環境的同時,農民的生活條件也會得到改觀。
3.改善農民心理素質,提升農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由于長期受落后生產力的束縛,新的技術、新的發展模式難以在農民的意識中滲透,接受新事物、高素質的現代農民還較少,阻礙了農民首創精神的開拓。這種狀況不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要求。在對農民進行農業職業培訓的同時,由于技術是與市場的對接,開放、創新、競爭意識貫穿始終,農民更加注重品牌、高效、優質、營養、綠色意識,同時完善了農民的法律意識,加強了科技競爭的需求。
三、采取得力措施,不斷提升“兩型社會”所需人才的素質。
“兩型社會”建設要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集約利用資源,要求農業職業培訓也要節約培訓成本,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與效率,彌補“兩型社會”建設人才缺口。[1]
1.優化農業職業培訓環境,為兩型社會所需人才創造制度保障。
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通過完善體制,把農業職業培訓工作的成效列為評價和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據,建立健全農業職業培訓工作的責任制和問責制;加大投入,出臺相應的激勵和保障措施,對參加培訓的農民給予適當的誤工補貼,同時根據生活困難程度分成不同檔次,制定分層補助標準,改善培訓條件。
2.形成農業職業培訓氛圍,吸引農民提升自身就業技能。
做好農業職業培訓宣傳工作,滿足農民職業培訓需求,加強培訓基礎設施的投入,建立農業職業培訓中心,運用信息平臺為農民提供就業信息和就業指導。農村可以利用地區優勢來疏通農民就業渠道。如地方政府與地方有實力的企業進行聯合培訓、招工的方式來為農民提供就業的渠道;利用地方資源引進企業進行投資,農村產業化的過程中吸納農民參與地方經濟建設等方法。通過這些舉措農民就有了提高自身素質的動機。[2]
四、加強農業職業培訓內容的多樣性,增強農民農業職業培訓實效。
農業職業培訓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①農業生產,注重新品種、新技術、新農藝、新農具的開發與利用;②農業產業管理,農產品的日常管理、技術維護、加工與深加工技術;③農產品市場經營與銷售,主要是把握市場信息、農產品的銷售。農業職業培訓內容應建立在有技術支撐的基礎上的農民的自主選擇,培訓內容應切合農民自身發展。
總之,擁有一批懂技術、會規劃、會管理、會經營的現代農民隊伍,是推進兩型社會發展的力量源泉和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 上一篇:建設單位工程管理思路
- 下一篇:人事管理系統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