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醫學發展范文

時間:2023-10-17 17:25: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精準醫學發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精準醫學發展

篇1

1精準醫學的概念及特點    

2011年美國科學院發表國家科研顧問委員會報告“走向精準醫學,建立生物醫學研究知識網與疾病新分類學”。根據該文件精神將精準醫學定義為“針對個體變異性的疾病防制策略”,即針對每個患者的個人特征量體裁衣式地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其由“個性化醫療”聯合最新的遺傳檢測技術發展而來。

2基因測序是精準醫學發展的關鍵    

如今精準醫學的發展已勢不可擋,基因測序技術的發展功不可沒。另外,經多次的法院訴訟與裁定,所有人類基因組數據為人類共同財富,不允許專利保護。因此,清除了主要法律壁壘并降低了開發成本。基因測序通常包括特定靶向基因測序、外顯子基因測序和人類基因組測序。從最初的Saner測序法,發展到第二代及第三代大規模納米技術測序。人類基因組測序最初是由美國主導的大項目,花費數百億美元和十多年時間。隨著技術的改進,現在所需費用不足1 000美元,十余秒就能完成全部工作。現階段技術壁壘已經消除,經濟規模效益顯現,針對個體的基因組測序完全可行。

3精準醫學的研究與應用    

目前精準醫學研究主要關注的疾病不止是腫瘤,還有其他遺傳疾病和易患疾病的風險測定等。將來基因遺傳診斷不僅可在孕前檢查避免遺傳給后代,甚至可以實施婚前檢查測試HLA系統多巴胺受體等決定男女雙方的遺傳物質是否契合。

目前,已有文獻報道基因分析有助于加強臨床診治精準性。

4病理學與精準醫學    

傳統病理學依靠光鏡或電鏡觀察組織與細胞病變,其并非不強調技術精準性,只是常規顯微鏡觀察不可能達到基因的改變水平。精準醫學通過一系列基因檢測技術和熒光單體雜交(FISH)、比較基因雜交(CGH),聚合酶鏈反應(PCR)、實時定量PCR、定量PCR(qPCR)及基因測序等技術獲得大數據統計資料,精準分析組織與細胞的分子改變。開展基因分子病理并非排斥傳統組織細胞病理技術與觀測結果,而是要把分子病理學與組織細胞病理學相互結合,獲得精準診斷。開展精準醫學病理專業將發揮其他醫學專業不能替代的關鍵作用。

5中外病理學科在人員、制度和學科建設等方面比較    

首先,國內病理單位缺乏規范性住院醫師培訓制度和培訓質量控制機制,又因為待遇低、風險大,導致合格病理人員較少。其次大部分大學病理系只承擔教學和科研,與臨床實踐和診斷技能嚴重脫節。雖已有少數地區和單位著手為期3年的住院醫師進基地培訓,但規模小,管理不統一,難成氣候。臨床檢驗更是完全獨立于外科病理,未與之形成協作發展的內生機制。再次,中國病理未形成普遍的專科化,從而進一步拉大與國外專家在診斷和科研水平上的差距。

北美病理學科設置有以下特點:(1)北美醫學院校的病理系與附屬醫院病理科承擔學校與醫院的病理教學科研與臨床工作。我國大多數醫學院校的病理教研室與附屬醫院病理科是彼此獨立的,由于人員技術、設備與資金的分立,使得專業萎縮。(2)北美大中型醫院設立病理科,其業務包括相當于中國醫院的病理科與檢驗科(及血庫),一般由病理專家負責統一領導。絕大多數病理醫師分擔病理診斷與檢驗任務。中國醫務機構中,病理科與檢驗科分立,普遍辦成大檢驗、小病理。病理診斷的風險大、任務重,但醫師待遇低。(3)北美的病理專業包括解剖病理、細胞病理、免疫組化、分子病理、尸檢法醫學、病理化學、醫學微生物學、血庫/輸血學、血液學、皮膚病理、神經病理、兒科病理等亞專業。解剖病理又可再分為專家領導的亞專科小組如乳腺病理、軟組織病理、淋巴血液病理等。各小組可自建實驗室。中國大多數醫院病理機構是單一專業。(4)美國有完善的醫務人員培訓制度,一個有資格在北美獨立行醫的病理醫師至少需要經過8—10年醫學專業訓練(4年醫學院,3—5年住院醫師輪訓,1—2年專科醫師培訓)以及通過一系列考核。

在中國住院醫師屬于正式職工,在北美住院醫師是學生,需經各亞專業、輪訓基本項目考核、輪轉評估、教師評估、階段考核與訓練主管最終評估,最后通過病理學基本執照考試才能獲得行醫資格。總之,要想提高醫療水平,病理的建設是前提。

6病理學科的發展與對策    

有些地市從提高病理診斷水平和質量控制角度出發,提議建立專家會診中心。組織各方面認可的權威,以醫院為依托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遠程會診,是省錢和高效的辦法。互聯網+數字化病理是大勢所趨,為數字病理的發展延伸了傳統病理診斷的范圍,為結合分子病理及檢驗相關的試驗數據,以及影像學資料創造條件,并有可能提供更精確的病理診斷。全切片圖像多層次、多焦點掃描技術以及寬帶上傳速率的提高,已經可以用17 s的時間掃描1張400倍的玻璃切片并上傳至云系統,多達5個或10個用戶可以同時瀏覽上傳的全切片圖像進行遠程會診。    

上傳掃描的病理圖像到大數據云端,對于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以及遠程會診共享病例提供不可或缺的平臺。可以暫時解決病理人員的不足,但同樣需要時間和精力上的投人,經驗及診斷水平的漸次提高。另外病理診斷同樣離不開病史及相關實驗室檢查,與臨床檢驗的數據共享和相關知識的儲備一也是必需的。    

篇2

從個體化醫療到精準醫學

隨著醫學科學和基因組學、代謝組學等的發展,感到以上這些還不夠,于是2011年11月美國醫學院提出了“邁向精準醫學”的報告,闡述了精準醫學的概念。就是在疾病新分類基礎上循病施治,創建適用于生物醫學研究和疾病新分類的知識網絡,使患者得到最合理的治療。實際上,精準醫學是根據患者不同的基因型、代謝狀態、生活方式(包括膳食、運動、吸煙等)、心理精神情況及環境,制定出最合理的治療及預防方案。

此時已經發現了某些肺癌的基因突變而創造出一些靶向性的治療藥物,而提高了療效。對某些攜帶BCR-ABL融合基因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發明了伊馬替尼治療。對某些胃腸道基質性腫瘤發明了拉美替尼治療等。這些發明使原來的不治之癥有了希望。

2013年發生一件事更使V大群眾震驚。美國著名影星安吉麗娜?朱莉外表健康,但因其母親46歲就患卵巢癌,后又患乳腺癌,于56歲去世,其他親戚也有類似情況,故去做了基因測序,發現了BRCA-1基因有突變。一般美國婦女乳腺癌的患病率為12%,有此突變者診斷為罕見的單基因遺傳病――遺傳性乳腺癌卵巢癌綜合征,此病的乳腺癌患病率達87%。故她決定作了雙側乳腺預防性切除,保留了皮膚,幾個月后用假體充填,使外觀正常,以后她又切除了卵巢。她患乳腺癌的風險由87%降到5%。她自己寫文章給《紐約時報》,傳至全球,影響很大,使美國婦女做基因測序者增加了2~3倍。這雖然不是一個精準治療的例子,但對于預防醫學是一個新課題。

精準醫學:醫學發展的必然

這些醫學上的進展使美國總統奧巴馬于2015年1月的新年國情咨文中宣布啟動“精準醫學計劃”,撥款2.15億美元,交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牽頭,以加速精準醫學的研究。計劃分為兩部分,首先是癌癥臨床試驗研究,主要方向為癌癥的靶向治療。以后是全美國的大型人群隊列研究,預期征集100萬美國人的各種資料,進行長期前瞻性隨訪研究。包括各種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病及上述的罕見病等。這遠期計劃十分巨大,預計要許多年才能完成。此計劃于2016年正式行動,已有些結果。如根據BRAF、EGFR及ALK基因的有關突變來把黑色素瘤及肺癌進行分型。正在對此研制靶向藥物。

我國科技部于2016年3月8日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精準醫學研究”等重點專項的指南,提出以我國常見高發、危害重大的疾病及若干相對較多的罕見病為切入點,構建百萬人的自然人群健康隊列及重大疾病隊列,建立大數據共享平臺等。如此大的計劃恐怕要相當長時間才能有結果。

我們要明確,雖然以上舉的例子大多與基因有關,但精準醫學決不僅僅是基因組學的研究,還應該包括目前已知的全身健康監測指標、性別、種族、環境、生活方式、生物學,以及心理、精神狀態等。尤其要重視這些內容之間的相互影響及關系,因此是十分復雜的。

精準醫學的研究與基因組學、代謝組學、微生物組學、蛋白組學等的發展分不開,而且要動用大數據分析。當然,在收集這上百萬人的大數據時,還必須考慮個人隱私的保密、倫理和道德等問題,要加以解決。

篇3

【關鍵詞】精準醫學;血液病;靶向治療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801(2015)03-0029-02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2015年國情咨文演講中談到了“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所取得的成果,并宣布了新的項目――精準醫療計劃(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精準醫療由個性化醫療(personalized medicine)的概念進化而來。對精準醫學在腫瘤個體化治療中的應用,以助于對這一新概念的更好認識和應用。

1 什么是精準醫學?

美國“精準醫學”計劃主要體現為:啟動“百萬人基因組計劃”;做好隊列(cohort)及對照,建立與臨床有關的“史無前例的大數據”;尋找引發癌癥的遺傳因素,繼續美國已經開始的癌癥基因組研究計劃;建立評估基因檢測的新方法,保護知識產權與有關版權的管理和保證精準醫學和相關創新的需求;制定一系列的相關標準和政策,保護個人隱私和各種數據;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作)模式:企業家和非盈利組織參加。上述內容又可以概括為三方面,即科學內容(百萬美國人測序與癌癥基因組);政府功能的相應改變及法規標準的建立,以及公私合作,社會參與。白宮科學技術辦公室科學部副主任Jo Handelsman1將精準醫學描述為“一種考慮人群基因、環境和生活方式個體差異的促進健康和治療疾病的新方法”。事實上,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不同機構的研究人員就已經發現了一種過表達HER2蛋白的侵襲性乳腺癌亞型。1998年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準的曲妥珠單抗是首個癌癥分子靶向治療,用于治療HER2過表達的轉移性乳腺癌患者,但當時沒有考慮影響療效的分子和遺傳因素。

2 精準醫學在血液病治療中的應用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ML)是一種骨髓中干細胞DNA異常引起的造血干細胞疾病,9號和22號染色體片段易位產生的異常蛋白酪氨酸激酶稱之為BCR-ABL,可引起白細胞無限制地增殖,凋亡減少,最終導致白細胞數目的急劇增加。伊馬替尼(imatinib) 2是一種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對B CR-ABL酪氨酸激酶有特異性抑制作用,已成為CML一線治療。早期在伊馬替尼治療慢性髓細胞白血病的臨床試驗研究中發現,一部分患者對靶向治療原發耐藥,或逐漸反應不佳,進一步基因檢測發現存在T315I突變。迄今為止,發現耐藥突變尤其是T315I突變的患者占Bcr-Abl突變的10%-20%,目前被批準為CML的酪氨酸激酶抑制治療包括:伊馬替尼、尼羅替尼、和達沙替尼,根據患者基因檢測選擇能覆蓋耐藥基因的治療,可促進臨床療效。因此,目前提出的精準醫學,主要是對腫瘤基因譜測序,進而研發靶向特異性生物標志的治療,用于具有特異性生物標志陽性的敏感腫瘤患者。

腫瘤的另一種精準醫學應用是根據腫瘤基因或分子譜替代腫瘤類型,對患者采用個體化治療策略。諾華公司最近推出了一項名為 “Signature” 的臨床試驗計劃3,根據遺傳學分類選擇靶向新藥進行治療,而不考慮患者是乳腺癌,肺癌還是其他腫瘤類型。諾華公司描述這項試驗為“患者方案”試驗,因為是根據識別患者的分子標志物進行的新藥治療。這些試驗正在研究的治療包括buparlisib,dovitinib,binimetinib,encorafenib和sonidegib。Sloan Kettering紀念癌癥中心(MSKCC)的“籃子試驗”也是類似的概念4,將具有相同的分子靶點的不同腫瘤患者進行同一種靶向藥物治療。

3 未來發展方向

個體化醫學在全球風起云涌,基因測序技術也相應的蓬勃發展,尤其是個體化用藥基因檢測與無創產前DNA檢測,形成了個體化診療的重要基礎。個體化診療或個體化醫學是以每個患者的信息為基礎決定治療方案,從基因組成或表達變化的差異來把握治療效果或毒副作用等應答的個性,對每個患者進行最適宜的藥物療法治療,如癌癥的藥物有效率為25%,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有效率為50%,而同一藥物在不同個體內的效果差異最高可達300倍。著名遺傳學家賀林院士表示,轉化醫學 = 精準醫學 = 個性化醫療,轉化醫學是口號, 精準醫學是標準,個體化醫學是目標,而遺傳咨詢是紐帶,貫穿始終。在血液學腫瘤的研究和學習中,個體化治療的理念由來已久,新的靶向藥物甚至對傳統化療以及移植提出挑戰,有望取代傳統治療,進一步改善療效。隨著國內醫學發展與國際的迅速接軌,相信未來基于靶向藥物的個體化治療策略將使更多腫瘤患者獲益。

參考文獻:

[1]Handelsman J. Precision medicine: improving health and treating disease. http://whitehouse.gov/blog/2015/01/21/

precision-medicine-improving-health-and-treating-disease. Published January 21, 2015. Accessed January 21, 2015.

[2]Saret CJ, Winn AN, Shah G, et al. Value of innovation in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ublished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es. Blood. 2015;125(12):1866-9.

[3]Slosberg ED, Kang B, Beck JT, et al. The Signature program, a series of tissue-agnostic, mutation-specific signal finding trials. J Clin Oncol. 2014;32:5s(suppl;abstr TPS2646).

[4]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 2013 Annual report: traditional clinical trials versus basket trials. http://

/annual-report/2013/traditional-clinical-trials-versus-basket-trials. Published February 2014. Accessed January 22, 2015.

篇4

53歲的崔智青(化名),有半年多時間記憶力嚴重下降,有時連前一天做過的事都忘得一干二凈。崔智青一直以為,可能是上歲數了,腦子不靈了,也沒怎么當回事。

有一天早上,崔智青從劇烈的頭痛中醒來,才決定去醫院。北京協和醫院的醫生通過CT發現,崔智青腦部存在點狀鈣化灶,術后組織病理顯示是Ⅲ級的腦膠質瘤。

為了精準判定腦膠質瘤亞型,協和醫院與一家基因公司合作,為崔智青做了分子病理檢測,并依據檢測為其定制了治療方案,如今,他的病情處于穩定狀態。

崔智青是精準醫療的受益者。精準醫療,是一種根據每位患者的個體特征“量身定制”的治療方法。美國精準醫療集群項目文件將“精準醫療”定義為:一種新興的綜合考慮到居民基因、環境、生活方式等變量的疾病預防和治療手段。

2015年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在美國實施“精準醫療計劃”;兩個月后,中國版“精準醫療計劃”出臺,計劃投入600億元;2016年初的“十三五”規劃綱要,將精準醫療納入其中;到如今,精準醫學重大專項成功立項,60多個科研項目相繼落地。

中美兩國政府的積極態度,促使大批的企業和投資涌入這一領域。然而,近日,精準醫療遭到了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和《新英格蘭醫學》相繼刊發的兩篇學術論文的質疑:“精準策略未給大多數腫瘤病人帶來好處”,“在癌癥的精準治療上,精準醫療還只是一種想象或假說”。

國內亦有專家批評“精準醫療計劃”有跟風嫌疑。這些壞消息,對寄希望于腫瘤精準醫療的患者而言,無疑是當頭一棒。 尚難惠及多數人群

在美國血液腫瘤學專家維奈?普拉薩德的論文中,崔智青只是“極少數受益者”之一。

維奈?普拉薩德在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奈特癌癥研究所工作,他對美國MD安德森癌癥中心登記的2600名癌癥患者,以及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登記的795名癌癥患者的病理進行了研究,發現前一組只有6.4%的患者能從精準醫療中獲益,后一組只有2%的患者能獲得療效。

他在刊發于《自然》雜志上的論文中提到,精準腫瘤治療的前景很不樂觀,最好的結果是在一小部分病人中看到短暫的病情緩解。維奈?普拉薩德認為,“精準醫療還沒有展示功效,或許未來永遠都不會。”

無獨有偶,加拿大安大略多倫多大學瑪格麗特公主癌癥中心的坦諾克和赫克曼,發表于《新英格蘭醫學》上的論文顯示:目前為止,幾個大型臨床實驗顯示,經過測序等分子診斷分析,大概有30%-50%的病人能找到可以解釋腫瘤惡變的相關突變;因為能用的藥物有限,只有3%-13%的病人能夠找到“精準”的藥物;即使使用上了配對的藥物,也只有30%的病人有療效。

被中國、美國、法國、德國、日本、英國等多個國家重視的精準醫療,還未大展拳腳,便接連遭到兩篇研究論文的冷水澆頭,國內學術界“炸開了鍋”。

中國醫學科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輻射防護與藥物研究室原主任王晨光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腫瘤的精準醫療還沒給患者帶來較大的好處,這是現實,“就算患者做了全基因檢測,醫生知道了哪些基因發生了突變,但如果沒有相應的靶向藥物,臨床上就沒辦法進行治療”。

乳腺癌的一種治療藥物,針對的是雌激素受體,如果患者的雌激素受體是陰性的,藥物就沒有任何效果。“沒有治療手段的情況下,寧愿不進行基因檢測的診斷。”王晨光分析,針對突變基因的藥物用于臨床治療的還寥寥無幾。

然而,在國家精準醫療戰略專家委員會負責人、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看來,精準醫學是通過綜合的技術手段,包括組學分析、分子檢測、分子影像、分子病理,以及大數據分析等,幫助臨床選擇藥物反應良好的病人(包括放化療)。比如,精準醫療可以在生殖醫學中排除遺傳性疾病,幫助胚胎移植;幫助耳聾基因篩查;幫助產前診斷;幫助選擇耐藥菌的用藥;幫助和指導許多臨床用藥的準確性和安全性等等,“精準醫學不僅僅是靶向治療”。

崔智青患的腦膠質瘤,是腦瘤中常見的一種惡性疾病,存在不同的亞型,不同亞型患者的生存時間不同,有的患者生存期10年以上,而大部分患者只有1年-1.5年。如何判斷亞型及確定進一步的治療方案,一直是臨床上面臨的巨大挑戰。

在給崔智青做了分子病理檢測后,醫生發現他對放化療敏感,而且生存期較長,于是,為他制定了 “放療+輔助化療”的診療方案,之后的治療也顯示,這套方案對他的恢復很有幫助。

因為有崔智青這樣的案例隨時可能發生,詹啟敏對上述兩篇論文發聲道:(論文研究者)他們沒有真正理解精準醫學的內涵,還是用傳統的醫學統計學的思路來判斷精準醫療的結果,“作者僅僅以幾個腫瘤臨床試驗的結論對整個精準醫學發展的負面結論,既不科學也不理性”。

中國專家與歐美各國對精準醫療的定義有一定差異。歐美國家所說的精準醫療,大多圍繞腫瘤、白血病基因測序和治療,強調遺傳基因信息的主導作用;中國專家對“精準醫療”的理解則更廣泛,不僅限于遺傳基因信息,還包含整合現代醫學的先進科技手段和傳統醫學方法。

在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馬文斌看來,目前精準醫療研究展現的一些不確定性甚至失敗,都不能算是白費錢。正是需要不停地從失敗的案例中找到規律,“從精準醫療的整個發展歷程來看,只能前仆后繼”,現在仍處于腫瘤精準醫療發展的最初階段,只有一小部分患者受益的情況很正常,“現在的研究工作還不夠,找不到大部分人群”。 基因檢測,用還是不用?

繼美國政府宣布啟動2.15億美元的精準醫療行動后,2015年3月,中國提出了一個600億元的精準醫療計劃,并了第一批腫瘤診斷與治療項目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臨床試點單位名單。精準醫療何以能引得中美兩國斥巨資布局?

這是因為精準醫療似乎讓全球醫學界看到了新希望。醫學界最為頭疼的腫瘤,是人類不得不面對的最大殺手。雖然可以通過手術、放療、化療、生物治療等手段進行腫瘤治療,但由于缺少對影像和病理學檢查可及范圍以外的腫瘤狀態的認識,醫生無法預測患者腫瘤治療的最后效果,無法判斷腫瘤的復發和轉移,導致即使清除了腫瘤腫塊,仍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在幾年內死亡。

腫瘤之外,其他所有的頑疾均面臨這種情況。基于此,中美政府推出精準醫療計劃。目前,中國精準醫學重大專項已經立項,并已通過兩次評審,落實到60多個項目。詹啟敏曾撰文稱,“目前,我國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研究位于國際前沿水平,分子標志物、靶點、大數據等技術發展迅速,部分疾病臨床資源豐富、病種全、病例多、樣本量大,并擁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基地和團隊,這些都意味著我國開展精準醫療的基礎并不落后于西方國家。”

不過,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醫學專家對《財經》記者表示,中國的精準醫療不算領先,只是在一些單一的技術,如基因組學方面比較超前,但是比較復雜的,比如個體化藥研發的進展遠遠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

在國內,這一計劃顯然沒有獲得一致的贊同。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趙斌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說,中國的精準醫療確實是對美國計劃的跟風,“既然已經啟動了,以后的路要中國自己來走了”。

國內的精準醫療最顯著的項目是基因檢測,隨著基因檢測成本的下降,醫療機構內的價格也隨之降低。但由于其還不屬于醫保支付范疇,檢測部分的費用由患者承擔,在崔智青的治病費用中,有8000多元的基因檢測費用由自己承擔。

目前,技術所限,做一套全基因組測序,需要患者支付1000美元左右的費用,這對于一些重癥患者來說,無疑是額外的負擔。維奈?普拉薩德稱,精準醫療雖不一定有功效,可絕對會發生的則是副作用和昂貴的治療費用。

事實上,精準醫療還遠沒到臨床應用的階段。思路迪精準醫療創始人熊磊判斷,“目前絕大部分人包括公司所理解的精準醫療,可以說,連腫瘤基因組數據的本質都沒有基本的理解。”

目前,推廣臨床精準治療的公司,以測序公司為主。王晨光對《財經》記者分析,中國科研的浮躁狀態,往往有了就要用、就往臨床上推。美國還僅限于少數的臨床試驗階段,中國在臨床應用上已經著急跑到前面。

對于目前還沒有靶向治療手段與藥物的疾病,“檢測出來沒辦法治療,也沒用,心理素質不好的患者還被嚇個半死”。上述醫學專家說。

國際癌基因組聯盟(ICGC)通過對1.4萬個全基因序列分析,發現近1300萬個基因突變,發現的這些基因突變和患者腫瘤大小等重要臨床數據,并沒有關聯。“如果做了全基因組測序,每個人的測序結果都會有跟‘標準’序列不一樣的地方,但是沒有靶向治療藥物與方案,僅僅知道這些有什么用呢?”王晨光表示。

即便在美國,精準醫療也僅僅是處于比較早期的科研階段,且僅有四家基因檢測的研究機構,美國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嚴格的監管,使得違背批準的基因檢測服務無法在醫療機構中開展。

曾經一度被追捧的23andMe,就于2013年12月被FDA叫停。23andMe公司此前出售的基因檢測儀器使用試劑僅為99美元,被檢測者只需采集自己的唾液即可分析出DNA特征,可檢測是否患上糖尿病、心臟病、乳腺癌等240多種健康預測。

FDA稱,23andMe違反了聯邦法律,只有獲得FDA批準的醫學測試才被允許做基因檢測,由于該儀器的錯誤判斷可導致不必要的手術發生。疾病檢測具有一定風險,萬一檢測失誤,人們由于恐懼將來會得乳癌就做了切除手術,人們的健康損失、誰來擔此責任都成了不得不考量的問題。 泡沫爭論四起

并不是每個人都像崔智青那樣幸運,在規則不清時,企業急于推入臨床,兼之有關部門的監管不嚴,給一些醫療機構與基因檢測公司以可乘之機。陳偉珊成為這場失去方向的熱潮中的一個犧牲品。

江蘇省江陰市塘鎮的農民陳偉珊,聽信了一家基因檢測公司的廣告,前后花了30萬元為家人做了全基因檢測,并根據檢測結果購買了推薦的保健品。

在拿到基因檢測公司六大本、300頁的精美檢測報告后,陳偉珊一家蒙了:除了扉頁的個人身份信息,與結尾處推薦購買的一大堆保健品,其他內容根本就看不懂。

“最讓家人擔心的是,報告中還羅列出各種癌癥與其他重癥得病的幾率。”陳偉珊的侄子王虹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說,“我們也看不出來報告由什么區別,如果蓋上名字,報告都分不清是誰的。”

接觸這家既做保健品又做基因檢測的公司,陳偉珊是被一個鄰居介紹去的。傾家蕩產后,才反應過來是上當的陳偉珊,用一個月的時間默默安排好了后事:交代好房屋租賃的申請,把剩下的保健品送人,還叮囑對方注意保質期。而后,陳偉珊在一處只有1米多深的河溝,抱著一棵倒下的樹,將自己溺死。

王虹向《財經》記者提供的資料顯示,陳偉珊獲得的“健康風險評估與指導書”中寫道:基因檢測技術采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方法,意在檢測與疾病有關的基因變異情況,結合家族病史、環境因素等信息,推斷疾病發生的可能性。

“一些公司往往與醫院合作進行二代測序,而且幾乎都是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沒有批準的二代測序,屬于非法操作。” 王晨光分析。

基因檢測產品要在臨床醫療使用,需要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下稱國家食藥監總局)的批準,提供基因檢測診斷的醫療機構則需要國家衛生計生委批準。

目前,只有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得到批準,其他如腫瘤癌癥、遺傳病基因檢測等產品要進入醫療機構,需要向CFDA申請注冊,獲得批準。

2014年2月,國家食藥監總局和國家衛生計生委叫停基因檢測,7月,首次批準第二代基因測序診斷產品上市,而這些產品都是產前基因檢測。目前,除產前檢測外,其他二代測序產品均未通過國家食藥監總局審查。腫瘤方面,只有2015年初,衛生計生委通過了第一批腫瘤診斷與治療項目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臨床試點單位名單。

在王晨光看來,有關部門的監管不嚴,給一些醫療機構與基因檢測公司以可趁之機,“有些醫生開方子,通過醫院的腫瘤科、檢驗科、病理科等,與公司合作做檢測,收入分成,而患者的收益并未超過傳統分子診斷”。

自去年中國推出精準醫療計劃以來,數百家一哄而上的公司打著精準醫療的名號,卻只是做基因測序,沒有其他核心技術。王晨光分析,精準醫療的“泡沫”肯定是壞事,尤其是對患者,本身腫瘤患者經受了很多經濟上的負擔,再讓他們做沒有用的測序,是不負責任的。

11月19日,在2016中國醫健創新創業大會上,匯添富基金醫藥投資總監周睿介紹,如今大約有1600多家企業與精準醫療相關,大部分的企業沒有核心技術、團隊和商業模式。

與互聯網方面的投資不同,醫療方面的投資風險主要是科學性,不是可運營性。美國Hudsonalpha生物科技研究院研究員韓健撰文稱,“多買幾臺測序儀,多雇幾個人,并不能加速解決精準醫療概念本身的瓶頸。至少在現階段,在科學上的關口(腫瘤的異質性)還沒有被攻克以前,大規模的商業運作只能加速泡沫的破滅。”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火石創造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7月份,國內共有醫療投資公司276家,精準醫療投資標的共計171家,2014年與2015年兩年共增加270多家精準醫療公司。截至2016年9月,共有32家精準醫療公司完成融資,其中A輪20家、B輪11家、C輪1家;共有9家公司得到億元以上的融資。

篇5

快速發展的康復醫學

康復醫學,在很多人心目中還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甚至還停留在簡單的理療,或者針灸、推拿等傳統中醫康復治療的階段。而實際上,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康復醫學科已逐漸形成了一套細分化、專業化和科學化的體系,成為以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礙為核心,強調功能訓練,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回歸社會為最終目標的醫學學科。

作為國內最早建立的康復醫學科之一,華山醫院康復醫學科成立于1957年,在歷年的全國最佳專科(康復醫學專業)排名中位列全國前茅。目前,科室的學科發展方向以神經系統疾病康復和骨關節系統疾病康復為重點,開展多方向的綜合性康復醫療服務。設有頸肩腰腿痛、腦卒中、腦外傷、脊髓損傷和骨關節損傷等5個普通專病康復門診。同時,承擔了神經內科、神經外科、骨科、感染科、重癥監護室、老年病房、外賓病房和高等病房等患者的康復治療和會診轉診工作,建立起“急癥醫院病房-康復中心-社區康復”的三級康復網絡,開展科學、系統和全面的康復治療。目前開展的綜合康復治療包括:物理治療(PT)、作業治療(OT)、言語治療(ST)、娛樂治療(RT)、心理治療、支具矯形器等,以及中國傳統醫學康復治療,如針灸、推拿和中藥等。

科室成立60年來,在腦卒中及顱腦損傷特別是重癥患者的診治、康復和護理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先進的服務理念,持續積極開展新技術以提升康復治療的療效,如:重復經顱磁刺激(rTMS)、經顱直流電刺激(tDCS)、肌電圖/電刺激定位引導下肉毒毒素注射、上肢和下肢康復機器人、步態分析系統、平衡測試及訓練系統、表面肌電圖、腦電圖及誘發電位、虛擬現實技術、鏡像技術、垂直律動技術和腦機接口等康復治療新技術。

精準康復治療宜早不宜遲

“對于患者來說,康復治療一定要早期介入”,吳毅教授強調,“早期評定功能,早期開始康復,是最重要的。我們遇到過一些患者錯過了康復治療的最佳時間,一年甚至兩年后才想起來康復醫學科,關節骨骼可能早已經發生了僵硬和攣縮,或者腦卒中已經偏癱和失語多年,已經無法行走、無法說話,這時候再接受康復治療,康復效果就會大大打折扣。”一般來說,腦外傷和腦卒中患者在手術后或急診處理的兩到三天后,就可以在康復醫師的幫助下在床邊開始進行早期康復訓練了。

如今的康復治療早已不再是簡單的理療了,也不是單純的針灸和推拿。康復治療包括患者運動功能、感覺功能、言語功能、吞咽功能和大小便功能等許多功能障礙的精準康復,且治療效果越來越好。隨著康復醫學的大力發展,康復醫學也越來越重視精準化和個性化,康復醫師會根據患者的功能障礙,找到最恰當的康復治療方法。

對腦損傷相關的康復治療都與精準康復有著非常密切的關聯。如華山醫院曾收治一位腦外傷術后患者,男性,30歲,入院時吞咽功能和言語功能障礙和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康復醫師首先對這位患者進行了一個精準的定位,確定他是大腦額顳葉的損傷。隨后進行精準的評定和診斷,進行了洼田飲水試驗,確定他是屬于5級(完全不能進食)。然后再進行食道吞鋇檢查,確定他是咽喉部環咽肌的問題。針對這個情況,采用了精準康復治療――球囊擴張治療技術,治療1周后患者的環咽肌得到擴張,使得吞咽功能得到極大的改善,洼田飲水實驗2級,順利拔出鼻飼管,患者可以自行飲食和飲水。對于氣管插管和導尿管等也是通過這種精準診斷和精準康復,順利拔出。患者身上的管子全部去除后,開始進行坐位訓練、站立位訓練和行走訓練,最后患者順利康復出院。

逐漸完善的康復醫療體系

不論是田徑名將劉翔,還是籃球名星姚明,這些大家熟悉的運動員,傷病之后都會不約而同地選擇到國外進行康復治療,這對于泱泱中華來說是個巨大遺憾。“由于國內康復醫學科建設起步比較晚,我們確實與國際先進水平有所差距”,吳毅教授告訴筆者。但是這幾年從國家層面對康復醫學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學科建設進步明顯。以上海為例,近幾年是上海康復醫學的快速發展期。

學科要發展,人才培養是重中之重。從2010年起上海在全市范圍內實施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目前上海市康復醫學專業規范化住院醫師培訓基地共有11家,每年招錄50多名基地學員。上海市康復醫學專業規范化住院醫師培訓專家組共有7名專家,都是來自上海市三級綜合醫院康復醫學科的主任和教授。除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養外,從2014年起上海市實施第二批專科醫師培養計劃(包括康復醫學專業),專門培訓康復醫學專科醫師,培訓時間為3年,目前主要以神經康復和骨科康復為主。

華山醫院康復醫學科是國內較早招收康復醫學與理療學研究生的碩士點和博士點之一。學科在教學上不遺余力,始終將教學醫院嚴謹治學和傳播康復醫學及理念為抓手,為推進康復醫學的人才培養做出自己的貢獻。負責了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康復醫學必修課程的教學任務,每年承擔近10所醫學院校60余名康復治療本科生的實習教學任務。接受澳大利亞科廷大學物理治療、作業治療及言語治療專業的海外交流生帶教任務。每年接受來自全國各省市醫院的40余名康復醫師和康復治療師的進修學習。

2015年,上海市衛計委對上海地區衛生系統實施了“重要薄弱學科建設”的申報工作,其中康復領域共有7家單位順利中標,包括華山醫院、華東醫院、新華醫院、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上海市第九人民醫院、岳陽醫院和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這是上海市衛計委有史以來對康復領域最大的一次資助。希望上海各康復醫療機構通過“重要薄弱學科建設”這個難得的機遇,加快對上海地區康復醫學學科的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使康復醫療工作更加規范。

2016年,上海市醫保對康復服務收費項目實現了全覆蓋,并且還不嗟髡康復收費項目的價格,這些都表明政府部門對康復醫學的重視與認可,也充分體現了康復醫師和康復治療師的勞動價值。

篇6

醫藥會議邀請函模板【一】

一、大會主題

科技創新助推產業發展,協同發展引領區合未來

二、大會時間

20XX年10月15-16日

三、大會地點

北京亦莊生物醫藥園

四、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承辦單位: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企業協會

北京亦莊生物醫藥園

中關村美中生物技術產業集群創新聯盟

北京醫藥行業協會

合作媒體:生物谷、中國生物器材網、亦莊時訊、丁香通

五、本次會議內容

為加速推進區域內產業上、中、下游的銜接以及相互間的分工合作,實現各種要素有機組合,形成更為完善的生物醫藥產業鏈,避免地區間產業同構、重復建設,實現區域內互補共贏、提高產業整體競爭力,組委會擬召開第二屆北京亦莊(京津冀)生物醫藥產業大會暨20XX年第六期北京亦莊生物醫藥產業創新與發展論壇。大會旨在推動開發區區域合作工作,為京津冀地區生物醫藥企業建立交流展示平臺,幫助醫藥企業及時了解國家藥品標準變化和改革發展趨勢,促進企業對新版藥典和國家藥品標準的正確理解和準確把握,提供項目對接機會,整合產業鏈資源,共促產業發展。大會擬設置三個板塊:高端論壇、精準醫療論壇和京津冀企業投融資對接會。

(一)高端論壇

為正確理解和掌握《中國藥典》20XX年版的有關增修訂內容,保證《中國藥典》20XX年版的順利實施,擬邀請國家藥典委員會領導介紹《中國藥典》20XX年版編制概要;對《中國藥典》20XX年版進行宣貫,傳達和解讀執行的相關政策與技術要求;解讀主要增修訂內容,并對影響面較大的增修訂內容進行重點提示和告知。擬邀請國內知名結構生物學家、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貝達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科學家王印祥博士,石家莊以嶺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吳以嶺院士以及諾和諾德(中國)制藥有限公司中國研發中心負責人就京津冀一體化發展中產業戰略布局、區域合作項目開展情況進行深入地研討和經驗分享。

(二)精準醫療論壇

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是以個體化醫療為基礎、隨著基因組測序技術快速進步以及生物信息與大數據科學的交叉應用而發展起來的新型醫學概念與醫療模式。20XX年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國情咨文中宣布精確醫學計劃,計劃20XX財年投入2.15億美元,以個性化治療引領醫學新時代。20XX年2月,批示科技部和國家衛生計生委,要求國家成立中國精準醫療戰略專家組,共19位專家組成了國家精準醫療戰略專家委員會。今年3月科技部召開首次國家精準醫療戰略專家會議,中國式的精準醫療計劃正在啟動,計劃在2030年前投入600億元,并擬被列為十三五健康保障發展問題研究的重大專項。

本次論壇擬邀請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國家精準醫療戰略專家組負責人詹啟敏院士、軍事醫學科學院吳祖澤院士、博奧生物集團總裁程京院士、泛生子首席科學家閻海教授、安諾優達CEO梁峻彬博士等專家,共同探討我國的精準醫療計劃、產業布局及京津冀企業在該領域的發展機遇等問題。

(三)京津冀企業投融資對接會

面向京津冀地區生物醫藥相關企業征集融資項目,根據企業的發展需求,開展定制化、高端化的金融對接會,整合產業鏈資源,促進產業發展。考慮到企業在不同階段對資金的需求,本次特設一對一投融資項目對接會。擬邀請國泰君安、亦莊國投、博泰方德、中關村現代醫藥生產力促進中心、中關村科技租賃有限公司、渣打銀行、中海軟銀、中國建投、厚樸投資等多家投資和服務機構,分別在科技金融政策、產業基金、新三板、國際化市場開拓等多方面給予企業指導和進行案例分析,搭建項目對接平臺。

六、20XX年第一屆大會回顧

20XX年11月20-21日,第一屆北京亦莊生物醫藥產業大會暨20XX年第六期北京亦莊生物醫藥產業創新與發展論壇在北京亦莊生物醫藥園成功舉辦。大會共邀請到30名行業專家學者發表主題報告;北京醫藥行業協會會長、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開發區管委會等相關領導出席;包括百奧賽圖、安諾優達、永瀚星港、百泰生物、大基康明、奧咨達醫療器械、亦莊國投、國泰君安等在內的共計105家企事業單位進行了產品、技術、項目、服務和團隊的展覽展示,匯集了化藥、中藥、生物制藥、生物技術、醫療器械及設備制造、臨床試驗業務、醫療檢驗、投融資機構等所有相關行業。企業各顯風采,使本次大會成為一場新區生物醫藥發展成果的集中展示會。來自政府主管部門、行業權威專家、研發和生產型企業、國內外知名廠商、投資機構、科研院所、行業協會及新聞媒體等逾700人參加了本次盛會。通過本次大會,新區生物醫藥企業展示了近年來的發展成果,拓展了信息渠道,加強了區域內合作;同時也進一步促進了京津冀地區生物醫藥行業產業鏈的構建,合理配置了區域內資源,發揮了產業聚集優勢,為企業提供了發展機遇。

七、參會費用

本次論壇所有參會人員免費,主辦方將在園區餐廳提供工作午餐,餐費自理。

八、展覽展示

歡迎生物醫藥行業相關企事業單位、協會、新媒體進行展覽展示、廣告宣傳,同時也歡迎相關的儀器設備廠家、經銷商、投資機構參展參會,具體展位情況和價格請參考以下列表或來電咨詢。

本次大會得到了管委會的大力支持,新區生物醫藥企業免費參展。

醫藥會議邀請函模板【二】

又是一年純來到,下來就是最美麗的夏天了。七月,三湘大地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豐收景致,一望無際。七月是紅紅火火的季節,更是讓人向往和憧憬收獲的季節!

火紅七月,為答謝廣大終端客戶,真情回報各界朋友,7月X日,xxx將在美麗的xx召開公司成立以來的首次終端促銷會,在此,我們誠摯邀請您出席我們的終端盛會!

決戰終端,客戶至上!

20xx年,xxx公司秉承不斷為顧客創造價值的經營宗旨,緊扣終端脈搏,致力于搭建一座服務終端的最經濟、最快捷、最通暢的市場營銷之橋,為此,公司充分整合各項營運資源,攜手眾多品牌生產廠商,精心組織上千種性價比優異的普藥、新特藥產品,直接配送至終端的藥店、診所和醫院。我們深信:只有關注終端建設,構筑共享平臺,才能實現和諧發展,互補多贏的目標。

火紅七月,關懷有禮!

此次終端盛會,我們特邀

等數十多家名優廠商在公司舉行優惠酬賓活動,震撼的價格、心動的政策、豐厚的禮品,還有熱情的xxx人,齊齊恭候您大家光臨!精彩的七月

因你更熱烈!

讓我們相約,合力打造今夏湖南醫藥界最靚的一道風景!

再次感謝您對xxx的關注!屆時,希望與您一同分享喜悅,品嘗成功!

祝商祺!

xxx公司

醫藥會議邀請函模板【三】

尊敬的客戶:

您好!

我們很榮幸的邀請您參加科欣醫藥綿陽地區客戶分享交流會。本次活動將于3月12日,在綿陽園藝山會議中心,我們真誠的期待您的參與與支持!

科欣醫藥

20XX年3月11日

具體安排

會議時間:20XX年3月12日13:30簽到

會議內容:

1.醫藥電商發展的數據分析

2.科欣醫藥發展歷程

3.為什么選擇科欣醫藥

4.怎樣更好的使用科欣醫藥

福利優惠:

憑請柬或海報到達會場參加活動的均有精美禮包一個贈送。

活動當天(3月12日)只要在科欣醫藥注冊就有100元代金券贈送。

活動當天(3月12日)全場返點最高可達4%,還有現金紅包可以搶。

活動當天(3月12日)到場可參加購物抽獎活動(小米手機、美的電飯煲、美的電風扇等更多禮品),中獎率可達50%.

還有廠家直銷活動,價格低到廠家后悔到綿陽。

會議地址:四川省綿陽市科創園區創業大道237號(西南大學天府學院對面),綿陽市區可坐37/45/91即到。

客服電話:

主辦單位:四川省科欣醫藥貿易有限公司

猜您想看:

1.

最新醫學學術會議邀請函

2.

醫學學術會議邀請函格式

3.

醫院2017年度會議邀請函

4.

最新醫學技術會議邀請函精選

5.

醫藥學術會議邀請函經典模板

6.

醫學技術會議邀請函內容

7.

醫學技術會議邀請函模板

8.

醫學技術會議邀請函范文

9.

醫學學術會議邀請函模板

篇7

【關鍵詞】互聯網+醫療 精準醫療 健康管理

[Abstract] With the worsening of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the medical industry in China needs new policies and Internet means to make a breakthrough.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medical indust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medical were studied, the main trends of Internet+ medical development was analyzed, and the practices of telecom operators were introduced. Analysis shows that in the future Internet+ medical will make significant progresses in improving medical experience, precision medical, medical and health collaboration, and health management, etc.

[Key words]Internet+ medical precision medical health management

1 引言

在國家政策和社會熱點的催化下,“互聯網+醫療”成為了當下最熱的話題,“互聯網+醫療”對傳統醫療模式的變革更是備受關注。2015年是互聯網醫療最熱的一年,從1月份奧巴馬宣布啟動精準醫療戰略,到阿里巴巴、百度、騰訊紛紛進軍醫療健康產業,醫療健康領域終于在中國成為全社會的關注中心。然而,目前國內醫療行業仍存在一些短期內不易解決的問題,“互聯網+醫療”能否成為醫療改革的重要抓手,又將會對傳統醫療模式帶來怎樣的挑戰與沖擊,是值得業內深入研究的課題。因此,本文接下來將首先對國內醫療行業面臨的困境和“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情況進行分析,然后針對當前的問題,提出“互聯網+醫療”的主要發展趨勢,最后介紹運營商在“互聯網+醫療”領域的應用實踐。

2 國內醫療行業的困境

2.1 醫療資源分布不均

國內醫療資源的分布不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數量不均,主要體現在執業醫生總量不足,每千人擁有的執業醫生數量不足3人,而且大多數的醫生都集中在大醫院,公立的大型醫院集中了80%的城市醫療衛生資源;其次是水平不均,醫生培養周期長成本高,高素質的醫生難留基層,造成大小醫院醫療水平差距大,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不足,服務質量不高。以上兩點導致門診量過度集中于三甲醫院,據統計,國內85%的門診量都在三甲醫院,造成大醫院負重過度,小醫院無人問津的局面。

2.2 分級診療缺乏有效的指導和監督

國內看病難的本質其實很大部分原因是人人都想去三甲,在這方面,國家雖然出臺了分級診療的相關政策,但始終缺乏可操作的實施意見和指導辦法,“基層首診、雙向轉診、上下聯動、急慢分治”只停留在政策層面,沒有明確的細則以及有效的監督手段導致最后難以落實。另外,醫院“被市場”,過度追求名利,導致盲目擴張和過度診療。各級醫院水平不均、國人傳統觀念落后以及健康知識缺乏,也導致了“盲目就醫”現象的普遍存在,這也是分級診療難以實施的原因之一。

2.3 醫院收入結構不合理

國家對公立醫院的成本補貼有限,而醫院又追求行業地位和績效,不得不走向“市場化”,不斷提高收入,不斷擴張基礎設施。但事實上,國內醫療收入結構長期以來沒有改善,醫院的收入普遍存在“一低兩高”的現象,即醫療服務價格低、醫療價格占比高、醫藥價格占比高,因此,以藥養醫、過度檢查成為常態。

2.4 藥價高,醫保支付壓力大

傳統藥品供應鏈長、流通環節占比大。有資料顯示,藥品流通部分的成本占到總成本的65%,然而在美國,這個比例僅為5%,這便造成國內醫院藥品采購高成本,從出廠到醫院差價可達幾十倍,高藥價成為醫院的頑疾。同時,國內醫保收支結構也遇到了系統性風險,據統計,超過80%的醫療費用是醫保支付,從城鎮基本醫療保險來看,支出增長率大于收入增長率,醫保資金未來可能出現虧空,這對于中國醫療來說是個極大的挑戰。

3 “互聯網+醫療”發展情況

3.1“互聯網+醫療”在世界范圍受到關注

2014年被業內說是“互聯網+醫療”爆發的元年,國內外投融資市場開始大規模投入“互聯網+醫療”行業,美國最熱投資領域包括醫療大數據分析、消費者參與的醫療保健、數字醫療設備、遠程醫療、個性化醫療、大眾健康管理等;中國最熱投資領域包括基因檢測、醫藥電商、可穿戴設備、移動醫療應用等。

3.2“互聯網+醫療”推動傳統醫療模式改革

互聯網正在逐步改變傳統醫療模式,在線醫療服務是互聯網最先滲透到醫療領域的服務方式,通過在線技術及移動互聯等技術手段,對傳統領域進行顛覆式創新,將醫療服務云化,大大改善了患者的就醫體驗。醫藥電商的出現使藥品供應鏈扁平化,為線上線下一站式就醫服務模式提供了通路,但處方藥在電子渠道的開放仍然需要等待破局。

健康管理越來越受到民眾的關注,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更愿意付費讓自己保持健康,因此催生了保健和健身的市場,基于互聯網的智能可穿戴、慢病管理產業集群化趨勢顯現,其中以體檢服務、智能硬件、醫療器械為入口的健康管理模式為目前大熱。

由于國內看病難的問題非常突出,在這種形勢下,遠程醫療因此受到政府的重視,做為一種新的醫學服務模式,遠程醫療在近幾年取得了迅猛的發展。在2014年10月開業的廣東省首家網絡醫院,更是實現了一系列便民的就診過程。但對于國內現狀而言,醫保支付是否可以實現線上支付,將成為遠程醫療能否成功的關鍵。

3.3“互聯網+醫療”開始全流程滲透

2016年,互聯網企業開始關注面向醫院的全流程服務,全景醫療的概念開始出現,同時,以提升就醫體驗為目的的醫療服務O2O模式備受關注,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關注對醫療活動各個階段中所產生的數據進行采集、存儲和處理,醫療大數據被提到重要位置。隨著醫療大數據應用的進一步推進,我國當前醫療資源配置碎片化導致的數據碎片化已經成為政府和產業都高度重視并著力解決的問題,由此引發了產業對電子病歷、醫療影像數字化、臨床數據、生物醫藥數據、可穿戴設備數據等領域的關注。

4 “互聯網+醫療”發展趨勢

4.1 以提升就醫體驗為目的的服務會一直存在

就醫難是國內醫療面臨的最大問題,以互聯網化為手段,優化就診流程,提升患者的就醫體驗,將會成為未來“互聯網+醫療”一直關注的問題。因此,一切圍繞這個目的的服務會一直存在,可能貫穿醫療服務的全過程,具體可涵蓋:醫療資源查找與匹配、網上掛號、在線問診、遠程診療、醫藥電商、移動醫療等領域。

4.2 醫療服務將走向精準化

精準醫療已成為醫療產業關注的熱點,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已紛紛啟動精準醫療戰略,精準醫療強調以個體化醫療為基礎,其實質包括兩個方面:精準診斷和精準治療。互聯網環境下,醫療服務逐步數字化,這將極大地提高醫生與患者直接的相互了解,例如透過先進的影像獲取和存儲技術,利用大數據分析,獲得特定個人的病灶變化情況及同類病例治療的比較結果,這將為精準治療提供決策依據。將患者的醫療服務需求精準推送給醫生,將醫療服務項目精準提供給患者,實現醫療溝通過程中的雙向精準化,才能真正達成精準治療。

4.3 利用互聯網手段促進醫衛體系協同是未來幾

年的重點

分級診療是合理配置醫療資源、促進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的重要舉措,是我國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因此借助互聯網手段實現分級診療成為了醫改的核心,在政策的推動下,該領域將迎來重大的發展。目前國內醫院的信息系統孤立,無法實現信息共享和交換,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政策的推進,因此打破醫療信息孤島是“互聯網+醫療”走向發展的基礎,建設綜合信息平臺、突破信息圍墻必然是中國“互聯網+醫療”取得重大突破的必經之路,在此基礎上,電子病歷、遠程醫療等服務也將推動分級診療的進一步落實。

4.4 健康管理將推動個性化醫療發展

“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互聯網+醫療”即將帶來的真正變革,是從治病轉變為防病的健康醫學模式。通過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實現對健康數據的采集、計算、分析,從而提供定制化健康管理服務,才能防病于未然。互聯網與醫療健康大數據的結合,將實現精準的個性化醫療。未來,將建成各種數據無縫流轉,以患者為中心的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醫療健康服務,多個機構、多個角色,可能會基于一個人的完整健康數據來實施共同管理,實現對患者的個性化治療。這在當前技術發展現實下,已經不是技術創新問題,而只是模式創新問題。

5 電信運營商“互聯網+醫療”實踐

電信運營商在傳統的醫療信息化中主要承擔著通信網絡的建設和服務。在“互聯網+”時代,云計算、大數據技術以及智能終端的普及成為醫療領域創新的基石。如圖1所示,電信運營商順應“互聯網+醫療”發展趨勢,利用自身豐富的基礎設施資源、關鍵業務能力與支撐服務體系等優勢,以提供信息平臺及遠程協作服務為切入點,進而向應用服務和生態環境構建發展,推動醫療行業從信息化向互聯網化轉型升級。

以中國電信為例,中國電信根據自身的能力特點,2015年將人口健康區域信息平臺、醫療遠程協作、健康管理作為發展“互聯網+醫療”的重點。2016年,隨著在“互聯網+醫療”領域的不斷積累,繼續圍繞就醫體驗服務、醫療精準服務、醫衛體系協同和健康管理定制四個醫療服務環節深入實踐,在醫療云網服務能力優化、醫療影像遠程診斷服務、居民健康卡等領域重點突破,提供醫療創新服務,并通過廣泛開放合作,著力構建“互聯網+醫療”生態環境。

人口健康區域信息平臺是連接區域內醫療衛生機構基本業務信息系統的數據交換和共享平臺,是不同系統間進行信息整合的基礎和載體,對網絡和平臺服務等能力需求大,符合醫療互聯網化發展方向,且與運營商核心能力高度契合。

以醫療影像云和遠程醫療為代表的醫療遠程協作要求實現影像的無損傳輸及存儲,需要高規格的帶寬與存儲服務以及優質的網絡保障,這些都是運營商的優勢所在。

健康管理方面,以健康小屋的模式進行嘗試,通過健康小屋聚合服務對象,豐富健康管理入口;開放健康管理云平臺,聚合合作伙伴各類外設健康數據;整合后向健康管理服務和醫療服務,實現健康管理與醫療干預。

6 結論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中國患者的權利意識正在覺醒,互聯網時代的患者可以通過網絡搜索獲得全球最新的醫療資訊,他們更加主動地參與醫療決策,今后醫患之間不再是命令與服從的關系,而是合作伙伴關系。隨著政策、資源及信息技術等層面的發展,醫療資源分布不均、醫院收入結構不合理、分級診療難以實施等問題將逐一化解。

通過本文的研究可以得知,在“互聯網+醫療”的驅動下,醫療機構將建立起以患者為中心的全新醫療服務模式,以改善就醫體驗為目的,逐步實現醫療診治精準化、醫療組織協同化、醫療服務個性化,將醫療服務擴展到更大范圍。未來醫療新模式將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向共享、協作、個性化方向發展,“互聯網+醫療”將會涌現出更多的應用和模式,而這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 互聯網醫療中國會. 互聯網+醫療――重構醫療生態[M]. 北京: 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016.

[2] 李小華,陳玉兵,趙霞,等. 互聯網+醫療[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5.

[3] 中國電信集團公司. 中國電信“互聯網+”行動白皮書(2015版)[Z]. 2015.

[4] 中國電信集團公司. 中國電信“互聯網+”行動白皮書(2016版)[Z]. 2016.

[5] 孫國強,由麗孿,陳思,等. 互聯網+醫療模式的初步探索[J]. 中國數字醫學, 2015(6): 15-18.

[6] 徐甫. 互聯網+醫療模式帶來的挑戰及應對建議略述[J].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5(29): 26-27.

[7] 劉波. 互聯網醫療的“開放式監管”[J]. 二十一世紀商業評論, 2015(5): 33-34.

[8] 張俊祥. 醫療的“互聯網+”新氣象[J]. 高科技與產業化, 2015(11): 78-81.

[9] 李梅. 互聯網醫療探索與思考[J]. 通訊世界, 2015(23): 309-310.

篇8

醫學影像三維后處理能為診斷、臨床、科研和教學提供幫助,服務臨床或許是其終極目的。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副院長董及其所領銜的團隊,圍繞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小兒肝臟腫瘤手術治療臨床決策系統開發”進行了開拓性的研究。“海信雙子3D醫學影像與計算機手術輔助系統(Higemi)”是該課題的階段性成果,該系統可以幫助醫生了解肝臟腫瘤病灶與肝內管道系統的相互關系,進行術前的切除可行性分析及手術規劃。該團隊的所做的工作,是對影像服務臨床的有益探索,對今后的相關研究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數字醫學的基本概念與發展

數字醫學作為信息技術與醫學科技的多學科交叉領域,是指信息技術在整個醫學領域的研究、推廣與應用。一般認為,其廣義定義的研究范圍包括:數字化醫療設備的研發與應用、醫療管理信息系統和臨床信息系統的開發與實施、數字化醫院的建設與管理、臨床醫療技術的數字化、區域醫療協同與信息資源共享、遠程醫療會診與遠程醫學教育、基礎醫學各個分支學科的數字技術應用和疾病預防控制與公共衛生管理的數字化等。狹義的數字醫學是研究、應用數字醫療技術,也就是在臨床醫學的范圍內充分運用計算機科學和數字化手段進行新的探索與創造,包括輔助原有醫療技術的實施和提供全新的數字醫療技術,以實現更加精確可靠的診斷和更加準確有效的治療。

“數字醫學”一般被認為最早是由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Warner V.Slack教授在其專著Cyber Medicine:How Computing Empowers Doctors And Patients For Better Health Care(《數字醫學:計算機技術助力醫患健康照護》)中提出的。數字技術除在影像領域取得了飛速發展外,在醫政管理、疫情通報、危害健康藥品和食品監控等工作中同樣得到了廣泛應用。目前,在現代化醫院里與數字化有關的高精尖儀器設備和數字化管理系統所占比重日益增加。在遠程醫療、手術導航、虛擬仿真和數字化醫院管理等領域,都進行了不少有價值的探索。本文所介紹的數字醫學,主要是指狹義的數字醫學概念。

數字醫療是把現代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應用于整個醫療過程中的一種新型的現代化醫療方式。數字醫療設備的出現,大大豐富了醫學信息的內涵和容量。從一維信息的可視化,如心電(ECG)和腦電(EEG)等重要的電生理信息;到二維信息,如CT、MRI、彩超、數字X線機(DR)等醫學影像信息;進而到三維可視化,甚至可以獲得四維信息,如實時動態顯示的三維心臟。

近代諾貝爾獎多次頒發給該領域的科學家即反映出該領域的科學進步對人類的巨大貢獻。1979年的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頒發給了阿倫?馬克利奧德?柯麥科和戈弗雷?紐博爾德?豪恩斯弗爾德,以表彰他們發明了計算機X線斷層攝影術(CT)。1991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瑞士物理化學家恩斯特,其在發展高分辨核磁共振波譜學方面做出了杰出貢獻。200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美國科學家勞特伯爾和英國科學家曼斯菲爾,以表彰他們在磁共振成像技術領域的突破性成就。這些現代影像設備與圖像技術的研發,極大地豐富了醫生的診斷技術,使醫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可視化的信息時代。而基于CT與核磁共振影像衍生出的數字醫學技術在歐美、日本得到了快速發展,較廣泛地應用于臨床醫學領域。

近年來,國內許多科研單位緊跟國際發展趨勢,在短期內相繼成立了數字醫學研究機構,如南方醫科大學數字人和數字醫學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數字醫學研究院、復旦大學數字醫學研究中心、浙江大學數字醫療工程研究中心,以及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與海信集團聯合成立的山東省醫藥衛生“數字醫學與計算機輔助手術重點實驗室”等。許多從事生物醫學工程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計算機科學的專家學者,在北京、廣州、重慶、上海、青島和廈門等地相繼開展數字化虛擬人體、計算機輔助手術規劃與導航系統、外科手術輔助決策系統、臨床診斷輔助決策系統、臨床藥學系統等的研究和應用,眾多研究已將數字醫學的應用范圍擴展到數字醫院、數字醫學工程、數字醫療技術和數字化基礎醫學研究等各個方面。

計算機輔助手術的概念與臨床應用

計算機輔助外科手術(Computer assisted surgery或Computer aided surgery,CAS)是一個新的外科手術概念,指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手術前規劃,并指導或輔助進行外科手術。一般認為CAS包括:1. 創建虛擬的患者的圖像;2. 患者圖像的分析與深度處理;3. 診斷、手術前規劃、手術步驟的模擬;4. 手術導航;5. 機器人手術。

在傳統的外科手術中,手術醫生根據不同的病情依據其經驗形成大致的手術方案,然后在實際手術中進行不斷修正,直至手術完成。這種手術方案依賴于醫生個人的臨床經驗與技能,考慮到術中可能會發生解剖結構改變或其他突發事件,因此手術效果具有較大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隨著醫學圖像設備的進步,疾病的診斷已經實現了數字化。為了有效地將這些設備提供的信息與外科醫生的主動性結合起來,在1986年,日本、美國和瑞士幾乎同時開發了由交互式二維CT機組成的導航設備,這成為最初的CAS。CAS的出現要歸功于立體定位技術和成像技術的發展,以及將二者結合的嘗試。

數字醫學技術在臨床醫學應用領域的延伸以及CT、MRI和PET-CT等醫學圖像獲取設備的應用,催生了一個全新的手術模式――外科精準手術。在外科精準手術模式下,通過現代計算機技術的虛擬現實技術,可建立個體化的人體病理結構模型和用于術式及具體手術方式評估的虛擬手術模型。主刀醫生先將其構思的手術方案輸入計算機,結合采集到的術前醫學影像信息,經計算機系統等處理后形成三維圖像,利用醫學圖像數據和虛擬手術系統合理定量地制定個體化、精密的手術方案,這對選擇最佳手術入路、減小手術損傷、避免對臨近組織的損害、提高病灶定位精度、執行復雜外科手術和提高手術成功率等十分有益。外科精準手術具有精細的術前決策、精密的手術方案、精確的手術模擬、精準的手術操作等特點,可安全、準確、徹底地實現手術目的,達到完美的手術效果。實施外科精準手術,除需相關醫學影像設備和能進行虛擬現實人機交互的計算機系統外,還需配備術中導航與術中監護等設備,以便將計算機處理的三維模型與實際手術進行定位匹配。如果手術使用了其他成像手段(如內窺鏡、B超或床邊CT等),則需將實時觀測的圖像與術前的醫學圖像進行匹配融合定位,引導術者進行手術。立體定位系統就是確定目標空間位置的系統,可以實時獲得目標在其測量范圍內的三維坐標,連接圖像信息和手術目標,是虛擬到現實的橋梁,直接關系到CAS系統的精度和手術的成敗。

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是世界各國在數字醫學領域競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課題。目前,國際上許多有實力的IT公司紛紛涉足數字醫學領域,如日本富士公司已將“醫療/生命科學事業”確定為集團今后的重點發展領域,致力于成為一家覆蓋“預防―診斷―治療”全領域的綜合性醫療健康企業。在醫學影像信息方面,富士膠片在業內率先提出了基于Web技術的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醫學圖像歸檔和通信系統),研發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FUJI SYNAPSE,可對來自CT、MRI和CR等各種數字醫療圖像診斷設備產生的影像信息進行電子化保存和分析,并輔助指導手術。飛利浦公司等利用3D地圖為醫生提供關于腦部的詳細信息,利于醫生做出正確的判斷。美國麻省理工大學David開發的圖像引導手術軟件系統3D Slicert已經通過美國FDA認證。德國萊比錫Falk等運用三維圖像重疊技術,將術前獲得的三維影像重建成的冠狀動脈模型與機器人輔助冠狀動脈搭橋手術中的視覺圖像重疊,除了能在術前進行規劃,還能在術中進行導航,對術前規劃方案進行調整,獲得最佳的手術效果。另外,美國的EDDA、德國的Julius和法國Intrasense SAS公司的計算機輔助手術軟件也較為廣泛地應用于臨床。

這種應用在我國肝膽外科領域和骨科領域均有探索。南方醫科大學方馳華教授和總醫院董家鴻教授分別聯合影像學專家和計算機專家等組成團隊,開發完成了腹部醫學圖像三維可視化系統,對患者肝膽胰等器官的斷層CT個體化數據進行快速自動分割和三維重建為實時圖像,觀察患者病灶、腫瘤與內部動脈、靜脈和膽管等管道系統的詳細鄰關系,并通過三維重建模型進行仿真手術,在可視化虛擬環境下,進行術前手術預設、術中指導手術等研究。總醫院尹慶水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將計算機輔助快速成型技術應用于高難度、復雜的骨科手術,以提高手術的成功率,使手術更精確、更安全。

手術演練和解剖教學領域的數字醫學應用

虛擬手術系統為年輕外科醫生和醫學生提供了一個極具真實感的虛擬手術環境,操作者可在其中重復練習或觀察、模仿專家手術過程,設計、預演和修正手術的整個過程,以便事先發現術中問題,避免由于人為因素引起手術失誤。

現階段數字解剖模型軟件的研發有如下特點:由單一的結構器官辨識向系統解剖方向發展,由平面顯示向三維方向發展,由“只能看”向“還能動”的虛擬解剖方向發展。隨著力反饋器械的研制成功和完善,外科醫生和醫學生可以通過數字解剖模型軟件和力反饋器械隨時進行人體或手術部位的虛擬解剖和演練,而不用受到倫理約束和標本匱缺的影響。

除了臨床應用外,CAS系統還可以用于教學。配合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和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技術,外科醫生或醫學院學生可以進行模擬手術。在手術器械上加上反饋裝置,受訓者不但可以從虛擬眼鏡中看到手術部位,還可以感覺到虛擬患者的肢體和器官。通過訓練,醫生可以提高手術技巧,積累手術經驗。醫學生不用擔心在虛擬手術中犯錯誤,可以對照手術記錄反復操作直到熟練掌握。這些都降低了成本,提高了醫務質量。

CAS目前的應用主要集中在剛體手術上,并使用剛體手術器械。對一些軟組織器官的手術(如肝手術),或可變形器件(如纖維內窺鏡的定位),是CAS的發展方向之一。目前CAS主要使用CT、MRI和PET-CT等圖像。而超聲圖像是醫學中使用廣泛的圖像模式,對超聲圖像的配準,以及通過插值配準其它低分辨率圖像,將有力推動CAS的發展。

海信雙子3D醫學影像重建與

計算機手術輔助系統的研發及臨床意義

篇9

作為多年致力于生物醫學信息學的科研工作者,劉雷站在時代的潮頭,綜合應用多門學科,在基因組數據的分析與挖掘、生物網絡的構建與分析、生物系統的建模與模擬、醫療大數據整合與挖掘、臨床決策支持、精準醫學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他用日復一日的勤奮與智慧,推動我國生物醫學信息學向更高水平發展。

生物醫學與計算機科學的雙重人才

隨著科學向綜合性發展和大數據時代到來,各種交叉學科不斷形成,生物醫學信息學就是其中之一。

作為北京大學生物學系畢業的高材生,劉雷從一開始就選擇了遺傳學。后來,從中國科學院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碩士到美國康涅狄格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系的博士,劉雷在專業上日益精進,不斷獲得突破。當時,康涅狄格大學有一位生物系的老師,熱衷研究分子進化,劉雷在他的影響下,對生物信息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90年代,人類基因組計劃正在轟轟烈烈地開展,生物信息學從中孕育而生。然而,生物信息學是一門交叉學科,融合了生物技術與計算機科學,這類復合型人才奇缺。劉雷抓住了這一契機,不顧別人疑惑的目光,毅然選擇了到康涅狄格大學計算機系做博士后,從此成為兼備生物學與計算機技術的復合型人才。

1999年,博士后結束,由于劉雷既懂計算機又懂生物學,受聘于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生物技術中心,組建生物信息學實驗室并擔任主任。在這里,劉雷進行服務器基礎設施建設、基因組數據序列分析,還開課講授生物信息的一些課程,各項工作順利進行,成果迭出。“交叉學科存在語言的問題,你要聽懂學計算機的人在說什么,也要聽懂學生物的人在說什么。”在這種情況下,劉雷的雙重學科背景為團隊的溝通交流提供了便利,他一方面將生物學的問題轉化成計算機的問題開展工作,一方面將計算機專用的算法與結果解釋給生物學家們聽,成為了不同學科之間溝通對話的橋梁。

為了適應交叉學科對不同專業人才的需求,生物信息學實驗室招納了計算機領域、生物領域、數學領域等不同領域的人才。劉雷在組建實驗室的過程中對整個生物信息領域有了更加深切的了解,冥冥之中為他回國開展相關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助力我國生物醫學信息技術

2002年,上海生物信息技術研究中心成立,研究中心的兩位負責人在去美國訪問期間,與劉雷一見如故。應他們的邀請,劉雷從2003年開始擔任上海生物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逐漸與國內生物信息研究領域建立起廣泛的交流和溝通。2007年,劉雷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正式回國,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系統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上海生物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用所學知識報效祖國。

面對數量大、內容層次復雜的醫學證據,要想從中全面、系統、快速的獲取最佳的醫學知識和證據,就必須借助計算機巨大的存儲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上世紀90年代之后,醫療信息化成為改進醫療服務質量、提高服務效率、把醫療衛生服務成本控制在民眾可接受水平的主要技術手段。2010年,劉雷申請主持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項目“數字化醫療工程技術開發”中的第二課題“醫學知識庫與臨床決策支持系統研發”,旨在為臨床提供更為便捷和隨需而得的醫學知識和證據獲取途徑,促進醫療水平的提高。

在這一科研項目中,劉雷帶領團隊圍繞醫學知識庫的構建和臨床決策知識系統的研發,開展了醫學知識庫構建技術研究、數字化臨床指南知識庫與決策支持系統研發、數字化臨床路徑實現技術與應用模式研究、智能化合理用藥系統研發、以及數字化人體仿真建模與輔助診療技術研究。

劉雷說:“現在醫療電子化程度已經很高了,有電子病例等各種系統,但是這些數據都是分散的,相互之間并不聯通。我們想要建立一個數據中心,將分散的數據集中在一起,并整理成體系,以利于數據挖掘。”基于此,劉雷與團隊研發了數字化臨床指南知識庫與決策支持系統。“當醫生遇到一個難題,計算機的決策支持系統會將相關知識推送給他,省去了醫生查閱文獻的時間。”而對基層醫生,知識庫提供了一個醫療指南,“比如遇到高血壓病人,系統會給基層醫生提示,顯示該做什么檢查、開什么藥,來輔助臨床治療”。

劉雷認為,數字化醫療不但在醫學信息化、生物信息的發展過程中會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對構建和諧醫患關系也大有裨益。“醫患關系最大的問題是信息不對稱。患者知道的很少,醫生知道的很多,患者聽不懂醫生所說的專業術語。那么這時候還是溝通的問題,大家有誤會就會造成醫患關系緊張。”在劉雷看來,醫學知識庫和臨床決策支持系統在給醫生提供服務的同時,也應該給患者提供服務,要將醫學知識庫的知識進一步變得通俗易懂,讓患者能夠清楚了解。

曾經有醫生不理解劉雷,“你們的工作難道要取代醫生嗎?”,他們認為,對患者解釋醫學知識只會浪費時間。劉雷解釋說,“我是在幫你們,也是在幫助患者,讓你們更好地溝通。只有這樣工作才能更順暢”。那么,如何讓知識庫更好地為患者服務呢?劉雷設想,現在中國的病人太多,排隊等候時間很長,可以將患者排隊等候的時間利用起來,將一些知識推送給患者,這樣一來,患者對病況有所了解之后,再和醫生溝通起來就會容易很多。

像馬兒一樣馳騁

如今,回國已有8年,劉雷說:“我做了正確的選擇。”他目睹了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見證了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中國大地上的一派欣欣向榮之景令他倍受鼓舞。“在國內,我有自己的實驗室,承擔大數據項目、‘863’項目,最近又在做精準醫療。這讓我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精準醫療是個性化醫療的延伸,將促使醫學進入智能時代,產生顛覆式醫學創新。劉雷說,他不久前剛去天津做了題為“生物醫學信息――從大數據到精準醫療”的報告,精準醫療研究已經成為各國科研和醫療機構以及企業界高度關注和大力投入的重要研究領域。據劉雷介紹,精準醫療是一個很龐大的項目,一是要做生物信息數據分析總結,二是做臨床數據信息的采集分析,三是軟件和產品的開發。最終,要實現從臨床數據到樣本、到分析、再到知識庫和臨床決策支持系統的整合。

如今,劉雷身任多職,學校、醫院、研究院,他到處奔忙,樂此不疲。他笑著說:“我是屬馬的,奔跑是馬兒的天性。”

篇10

市場需求是重要驅動

去解決實際臨床問題更多依賴于醫生的經驗,不論是生理層面還是分子層面許多都還沒有被完全的量化,而是記錄在醫生的經驗當中。醫院也已經采集到很多數據,存放在不同的計算機系統中,但是基本以數據孤島的形式存在,并沒有被充分利用和挖掘,而這些其實就是做基礎研究最重要的數據。

醫學大數據發展有三大價值驅動力,首先是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生命質量或者是健康質量的不斷追求和高標準的要求;其次是在高品質生命健康需求下促使成的生命科學技術的進步;最后是基于生命科學技術進步的臨床手段不斷豐富,臨床治療質量不斷提高,這就是整個醫學大數據價值驅動的核心。此外,巨大的患者人體組織器官替換的市場需求也是重要的驅動因素。

整個再生醫學行業的大背景是全球每年大概有8000多萬的各種組織器官的需求,包括臟器器官、軟骨、胰、顱頜面、眼膜等,目前只能通過捐獻滿足,而捐獻所能滿足的需求是非常有限的。所以,眾多科學家希望可以獲得除了捐獻以外的方式來替代和滿足大量的需求。脫細胞異體移植是正在研究的一種方法,即從供體上取出的組織脫細胞后,種植受體的細胞進行培養,然后再移植到新物體上。比如豬或牛跟腱組織取出來進行脫細胞處理,然后異體組織移植。自體移植的方法可能會造成二次創傷,而異體移植也可能因為分子層面未被認知的部分影響生物的生存。所以,眼下的科學家研究采用人工合成、天然高分子或者生物仿生等材料,構建人體組織器官的結構,如骨骼的結構,把細胞種植在上面,然后再做培養骨骼的移植,目前大量的實驗證明這種方法是可行的。每個人的人體骨骼從頭到腳的結構都不一樣,不同骨骼的功能也不一樣,有的是起支撐作用,有的是為神經和血管等提供營養供給載體,有的起保護臟器的作用。因此需要針對每個患者的骨骼等受損組織器官的微結構進行精準構建,而組織器官微結構的精準構建需要通過艾科賽龍進行精準的解析并構建,然后才能提供給臨床去做治療。在中國通過捐獻方式獲得器官移植的每150萬人當中,只有1萬例獲得捐獻,其余的因未能得到及時治療而死亡。癌癥、新發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患者數量,再加些意外創傷、事故等患者人數,再生醫學技術的需求將越來越大,并且日趨緊迫。

國內對精準醫療的理解主要是停留在基因層面上,而精準醫療的概念在外科領域最早被提出,精準醫療其實是針對個體化治療的、針對個性化各器官的醫療服務。例如,骨組織的修復,完整的骨組織功能重建,需要匹配生理環境,這也是精準治療的范疇。重塑精準醫療的整個流程首先是基礎數據的采集,這是醫學大數據的挖掘的基礎,數據的采集方式很多,包括臨床經驗數據、自動化設備的影像數據(CT、MRI)、基因測序數據等。其次是數據的解讀與分析,通過建立相應數學模型、采用機器學習等技術對醫學數據進行挖掘。接下來是臨床治療和技術支持,把數據解讀和分析的結果變成實用、落地的產品或方案,用于臨床治療或技術支持,如個性化解決方案、手術導航板及個性化植入物等。再者結合個性化治療的量化指標,跟蹤隨訪、復診,形成精準醫療的閉環。最后,將匯聚眾多的臨床經驗、數據進行完整的解析與融合,形成精準醫療完整的路徑和思路,從而建立巨大的精準醫療系統。這個系統不僅包含外科,也會涵蓋內科。借助這樣一套巨大的系統,將骨骼等外科以及臟器等內科學所涵蓋的組織器官量化解析,從數據開始重塑整個精準醫療體系。

數據融合讓結論更精準

人體生理環境下各種數據是有相互關聯性的,單個數據拿出來,如影像數據與血液的檢測數據,與單個細胞或者干細胞是什么關系?在人體外的彼此間的關系不大,所以必須構建彼此之間相互關聯的系統,模仿人體真實環境。搭建這樣的系統涉及的數據非常龐大,通常需要通過多層的運算,應用較為普遍的人工神經網絡。人工神經網絡的架構與人體神經系統有些類似,通過計算機模擬神經網絡的運行方式來構建,據說谷歌已經可以建立50到100多層的神經網絡運算,而通常應用只有幾層。在實際應用中,艾科賽龍沒有建立那么復雜的關系,但會經過多個環節的處理以達到更好的效果。人工神經網絡的單神經元通常由計算單元、連接單元和計算結果組成,再由多層神經元建立神經網絡。計算單元對外面獲取的信息進行計算,獲得信息分配的權重,也是經驗值,對計算結果再進行加權、綜合等處理,經過多層的運算,就形成人工神經網絡的基礎架構。

擁有海量數據和建立分析的系統架構后,利用相關專業的算法和分析的數學模型進行挖掘,從而獲取最終結果。海量數據和龐大的工作量,需要有效利用計算機的計算與運算能力,通過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賦予計算機一定的智能,并結合人工神經網絡實現自動化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