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的前提范文
時間:2023-10-12 17:34: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市場經濟的前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財經》學術顧問 汪丁丁
伴隨著每一個文明社會的物質生活的,是“市場”,它從來沒有消失過。成為問題的始終是:市場在多大程度上是自由的?
市場的自由程度,依賴于市場參與者們的責任倫理。這是關于市場自由的一項基本原理。市場自由要求市場以外的社會生活不服從市場規則。哪怕是“完全競爭”的自由市場,也會產生兩類不良后果:(1)“消費者至上”(consumer sovereignty)原則對大眾欲望的腐蝕不可避免地導致文明生活的衰敗;(2)經濟權力在強勢群體與弱勢群體之間幾乎不可避免地兩極分化,最終可使自由完全消失。
奈特的弟子阿羅在1970年代初期,以類似“不可能性定理”的方式再次闡述了這一原理――“當市場將它的運行環境納入市場的時候,它不可能是有效率的。”這里所說的市場環境,就是資本主義的“支撐系統”――法律、審計、會計以及信用評估與監督的其他手段。
一般而言,可以將交易參與者們可利用的監督方式劃分為三類:依賴于每一參與者的道德自律的“第一方監督”;依賴于參與者相互之間威脅能力的“第二方監督”;依賴于不參與交易的公正旁觀者維持正義的能力的“第三方監督”。在真實世界里,任何有效率的市場環境,總是上列三類監督方式的某種混合,關鍵是尋求這三類監督方式的“最優”(成本最小的)混合從而實現經濟效率。
目前被卷入所謂“金融海嘯”的自由市場的困境,歸根結底,導源于下列三項因素的聯合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出生的西方人的核心價值觀,自1960年代以后,發生了極大改變,其中最重要的改變,是由“價值多元化”轉變而來的“價值相對主義”的人生態度,取代了由“上帝的律令”轉變而來的“古典價值觀”指導下的人生態度,從而導致行為主體的責任倫理的衰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指導西方金融秩序建構的關于自由市場的基本信念以“個人主義”(有責任感的個人及其財產權利和政治權利)為核心。這一信念始終沒有發生重大改變,基于這一基本信念而產生的上列三類監督方式的混合體系,也沒有發生重大改變。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伴隨著工業和信息技術的迅速進步,信用監督出現“抽象化”過程,信用關系可在完全陌生的情境內被創造出來。這使市場參與者們相互之間的不斷延長的信用關系鏈條所涉及的真實情境迅速地復雜化,以致對金融體系的整體風險的估計最終超出任何人腦或電腦的理解能力。
西方社會怎樣走出這次金融危機?上述理論,邏輯地意味著下列三種可能性:
――由于道德自律力量普遍減弱從而使得“第一方監督”成本太高,最直接的救助辦法是依靠“政府力量”。但作為“第三方監督”的一種手段,“政府”的成本很可能更高,除非長遠而言政府規模受到民眾的理性共識的制約――假如“法治”和“民主政治”不被損害到無法挽回的程度的話。
――倘基于理性共識所允許的政府力量不足以救助危機,那么,信用關系的復雜程度就應極大地降低。這意味著,“金融深化”趨勢必須逆轉,意味著資本市場的總市值下降50%或更多。
――更長期而言,市場的全球化其實要求市場參與者們具有更高級的責任倫理。否則,良序幾乎不可避免地會消失。
作為市場運行環境的一部分,并決定市場自由程度的最重要因素,是人的良知(consciousness)。所謂“良知”,在西方思想傳統里,就是阿倫特(Hannah Arendt)闡釋的作為“公共感覺”的常識――sensus commus。“常識”這一語詞的英文“common sense”的拉丁文涵義,指稱的是五種私人感覺之外的公共感覺。當民眾喪失了公共感覺的時候,古典意義上的政治生活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僅僅是“權術”――每一個人都以他人為手段,從而全體陷入每一個人對每一個人的戰爭。
篇2
關鍵詞:新興市場經濟體 國別范圍 發展潛力 經濟表現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新興市場經濟體迅速崛起成為影響世界經濟發展和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重要力量。自20世紀60年代日本率先實現經濟騰飛開始,東亞“四小龍”、亞洲“四小虎”在20世紀70年代繼之迅速崛起,中國、印度、巴西、墨西哥、南非等也在20世紀80、90年代開始逐步實現了經濟起飛。進入新世紀以來,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市場經濟體,更成為引領全球經濟走出世界金融危機陰影的強勁動力,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
與日漸崛起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相關領域的研究工作仍然十分有限。有鑒于此,論文將在系統梳理新興市場經濟體發展脈絡的基礎上,從四個方面就相關問題予以探討:一是就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國別范圍予以界定;二是就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發展潛力予以評價;三是就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經濟表現予以介紹;四是就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發展形勢予以分析。
一、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國別界定
如果從日本經濟起飛算起,新興市場經濟體已經出現逾半個世紀之久。但真正開始使用“新興市場經濟體”這個提法的時間卻并不很長。20世紀80年代早期,人們開始用“新型工業化經濟體”一詞來形容亞洲和拉美的幾個經濟發展較好的市場化國家。其后,隨著多數亞洲、非洲和拉美國家的市場化改革步伐不斷加快、經濟增長后勁顯著增強,眾多國際組織開始對這些發展中國家給予更多關注。世界銀行經濟學家Antoine van Agtmael在這一時期最早提出了“新興市場”的概念,意指正處于由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過渡的國家。顯然,這一認識更側重于發展階段而非具體國別的界定。隨著新興市場經濟體范圍的逐步擴大,“新型工業化經濟體”和“新興市場”兩個概念開始被逐步混用,并繼而被涵義更為準確的“新興市場經濟體”、“新興經濟體”或“新興市場國家”所取代。
事實上,不僅是名稱選擇,就連新興市場經濟體的涵義界定也存在巨大分歧。眾多國際組織、學術機構和專家學者從不同視角就其定義提出了各自的見解(張宇燕和田豐,2010)。綜合這些代表性定義,可將新興市場經濟體的本質特征概括為:第一,市場經濟體制或經濟體制轉軌國家;第二,能在一定時期內保持較高經濟增速但人均收入水平仍低于發達經濟體;第三,處于全球經濟分工體系當中的開放經濟體;第四,市場經濟的各項制度處于不斷完善之中;第五,金融市場特別是資本市場有待著力完善。這五項基本特征,從根本上將新興市場經濟體與計劃經濟國家、市場經濟國家、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等傳統概念進行了區分,充分展現出了這一概念存在的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
與此同時,新興市場經濟體涵義界定的巨大分歧也增加了其國別范圍界定的困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博鰲亞洲論壇(BFA)、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U)、英國富時公司(FTSE)、美國萬事達公司(MasterCard)、英國《經濟學人》雜志(The Economist)、、美國摩根士丹利集團(MSCI)、西班牙畢爾巴鄂比斯開銀行(BBVA)、美國標準普爾公司(S&P)和美國道瓊斯公司(DOW JONES)等眾多國際組織、研究機構、投資銀行和評級機構紛紛根據其業務領域推出了相應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名錄(李政,2014)。
通過比較這十個權威機構確定的新興市場經濟體范圍,從中遴選出至少已經得到六個(含)以上認可的,并結合此前歸納的新興市場經濟體五項基本特征,阿根廷、埃及、巴西、波蘭、俄羅斯、菲律賓、哥倫比亞、韓國、捷克、馬來西亞、秘魯、摩洛哥、墨西哥、南非、泰國、土耳其、匈牙利、印度、印尼、智利和中國等21個經濟體(以下簡稱“E21”)可以較好地滿足這些條件。
首先,E21完全具備了新興市場經濟體的五項特征。這些國家均為市場經濟國家或經濟體制轉軌國家,其發展水平雖大多低于發達國家特別是“七國集團”(以下簡稱G7)平均水平,市場經濟體制機制較之發達國家也還存在很大距離,但其在過去10至20年均表現出了強勁的發展態勢,國內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顯著大幅提升,后續發展潛力依然巨大,前景十分廣闊。
其次,E21全面反映了新興市場經濟體的整體狀況。從地域分布來看,E21中包括亞洲國家8個、拉美國家6個、東歐國家4個、非洲國家3個,這一分布不僅涵蓋了各大洲發展中國家的典型代表,同時也體現了各大洲在世界經濟增長中的基本表現;從涵蓋類型上看,E21既包括了發展水平仍然較低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同時也包括了市場經濟體制仍有待繼續完善的個別發達國家,兼顧了新興市場經濟體對于經濟增長和制度演進的雙重關注。
再次,E21綜合實力對于全球和地區發展影響重大。從國際分工來看,E21包含了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處于全球經濟分工格局中位次不斷提升的主要發展中國家,其對世界貿易、投資和經濟增速的影響都十分巨大;從地區影響來看,E21均為各大洲具有顯著影響的大國,其經濟總量、地域面積、人口規模和資源條件對于地區發展和政治環境的作用亦舉足輕重。
全文將圍繞E21就新興市場經濟體的有關情況予以探討。
二、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發展潛力
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硬件設施不僅直接決定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增速和發展模式,也深深影響著其未來的增長潛力和發展質量。因而,全面客觀地認識E21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硬件設施狀況,無疑有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其在當今以致未來世界經濟格局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自然資源
相較于多數國家而言,E21的總體資源稟賦優勢較為突出,其土地、淡水、能源和礦產資源的豐裕程度均位居世界前列,具備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和開發潛力,且尤以“金磚國家”最為突出。
1、土地資源
E21陸地總面積約為5475萬平方公里,占全球陸地總面積的36%。其中,僅俄羅斯、中國和巴西三國的陸地面積就達3522萬平方公里,約占E21陸地總面積的64%。除匈牙利和韓國外,其余E21的陸地面積均超出G7 中的英、德、日、法、意等發達國家,并位居所在大洲前列。廣闊的地域面積奠定了E21發展的重要基礎。
2、淡水資源
E21流域面積廣闊,河網密布,湖泊眾多,淡水資源十分豐富,并尤以巴西、俄羅斯、印尼、中國、印度和哥倫比亞最為突出。但與此同時,由于E21多處于工業化、城市化加速發展階段,且人口規模龐大,致使其中很多國家的淡水資源使用量也十分巨大。其中,中國、印度、俄羅斯、墨西哥和埃及均位居世界淡水資源使用量的前十位,而人均淡水資源占有量卻無一進入世界前十。
3、能源資源
E21在國際油氣儲產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截止2011年,E21的石油探明剩余儲量約占全球的8.67%、天然氣探明剩余儲量約占全球的32.59%;石油年總產量約占全球的32.88%、天然氣年總產量約占全球的35.25%。E21的煤炭儲量也十分豐富,產量巨大。截止2011年,俄羅斯、中國、印度和南非等新興市場經濟體中的13個主要煤炭生產國的煤炭探明剩余儲量約占全球的44.93%,年總產量約占全球的70.59%。
4、礦產資源
E21不僅能源資源豐富,其他主要礦產品資源也十分豐富,特別是鐵、銅、鋁、鉛、鋅、鎳、錳、錫、金和磷酸鹽等十種國際主要貿易礦產品的儲產量十分巨大。在目前國際公認的6個主要礦產資源豐富國家當中,E21就占到3個(俄羅斯、中國、南非),8個較豐富國家當中,E21就占到6個(巴西、印度、墨西哥、秘魯、智利、摩洛哥)。從探明剩余儲量來看,巴西、俄羅斯的鐵礦探明剩余儲量位居世界第一、二位,印度、中國和南非等國也均位列前十位以內;智利的銅礦探明剩余儲量位居世界第一,俄羅斯、秘魯等國均位列前十位以內,波蘭、菲律賓等國的儲量也十分巨大;南非的錳礦探明剩余儲量位居世界第一,巴西、印度和中國等國也均位列前十位以內;南非、俄羅斯的金礦探明剩余儲量位居世界第一、二位;摩洛哥的磷酸鹽礦探明剩余儲量位居世界第一,俄羅斯也位居前十位以內。此外,俄羅斯和印尼的鎳礦探明剩余儲量,中國、秘魯的鉛鋅礦探明剩余儲量,印尼、中國、泰國和馬來西亞的錫礦探明剩余儲量,巴西、印度的鋁土礦探明剩余儲量等也均位列世界前十位以內。從礦產品年產量來看,中國、巴西的鐵礦石年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二位,印度、俄羅斯和南非等國均位居前十位以內;智利的銅礦石年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印尼、俄羅斯和中國等國均位居前十位以內;中國的鉛鋅礦年產量位居世界第一,秘魯、俄羅斯和墨西哥等國均位居前十位以內;俄羅斯的鎳礦石年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印尼、中國和南非等國均位居前十位以內;中國、南非的錳礦石年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二位,巴西、印度和墨西哥等國均位居前十位以內;中國、印尼、秘魯、巴西和俄羅斯的錳礦石年產量位居世界前六位,馬來西亞和泰國等均位居前十位以內;中國、南非的黃金年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二位,秘魯、俄羅斯等均位居前十位以內;中國的磷酸鹽年產量位居世界第一,摩洛哥、俄羅斯和埃及等均位居前十位以內;中國和巴西的鋁土礦年產量也均位居世界前十位以內。隨著全球主要礦產品供求緊張狀況的不斷加劇,豐富的資源蘊藏量和巨大礦產品年產量日益提升著E21在全球礦產品市場上的重要地位,也為其推動本國經濟發展、爭取更多機遇創造了條件。
(二)人力資源
E21龐大的人口規模不僅為其經濟起飛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勞動力資源,也為其經濟發展創造了巨大的消費市場。但與此同時,伴隨經濟持續增長而顯著改善的生活環境和不斷提高的醫療水平,也抑制了E21的人口增速,老齡化趨勢開始逐步顯現,深刻影響著這些國家經濟發展模式的未來方向。當前,E21人口主要呈現以下特征:
一是總體人口規模依舊龐大。截止2011年,E21人口總數為42.28億,占全球人口總數的61.95%,雖較2001年僅增長4.71億,但占比卻與2001年基本持平(61.92%)。其中,中國、印度人口總數長期位居世界第一、二位,印尼、巴西和俄羅斯等國也均位居前十位以內,5國人口總數達33.36億,占E21人口總數的78.90%。
根據聯合國人口基金會(UNFPA)的《2011年世界人口狀況報告》,在未來40年,E21人口增速雖會有所下降,但全球新增人口的半數仍將來自E21。其中,中國人口將在2025年前后達到峰值14億,印度人口將在2050年達到17億(UNFPA,2011)。
二是部分國家人口增速明顯。過去十年,E21人口年平均增速(9.83‰)雖低于全球人口年平均增速(12.4‰),但各國之間差異卻十分巨大。其中,馬來西亞、埃及、菲律賓、印度、南非和墨西哥等國人口增速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6國人口累積凈增2.72億,占E21人口累積凈增值半數以上;而俄羅斯、匈牙利和波蘭等國人口則長期為負增長。
三是老齡人口數量增長迅猛。目前,全球人口老齡化趨勢已由發達國家蔓延至E21。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各國概況(2012)》,在49個年輕型人口國家中,E21無一入圍;在89個成年型人口國家(地區)中,共有菲律賓、埃及、南非等13個E21入圍;在94個老年型人口國家(地區)中,共有捷克、匈牙利、俄羅斯等8個E21入圍。相較于G7而言(平均41.47歲),E21平均年齡中位數雖然很低(30.39歲),但依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8.4歲)。同時,由于中國、印度等人口大國已經進入老年型人口國家行列,致使E21中進入老年型人口國家的人口總數已達81.25%。老齡化趨勢的顯著加快,一方面反映了E21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積極成果,另一方面由于青壯年勞動力不足所引發的勞動力成本上升和社會保障投入增加也成為影響E21下一步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迫使很多國家不得不加速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型。
四是總體教育水平大幅提升。教育水平既是顯示經濟發展成效的具體體現,也是影響未來經濟發展潛力的判斷依據。從受教育年限角度考察,根據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E21平均受教育年限已達13.33年,接近高等人類發展國家水平,其中,捷克、韓國已達到超高等人類發展國家水平,阿根廷、捷克等10個國家已達到高等人類發展國家水平;中國、哥倫比亞等6個國家達到中等人類發展國家水平;3個國家達到低等人類發展國家水平。從文盲率角度考察,E21中15歲以上人口的識字率為90.91%。其中,90%以上的國家有14個,最高的俄羅斯為99.60%;80%至90%的國家有5個。盡管G7的15歲以上人口識字率已高達98.91%,但E21與其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特別是中國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普及率的不斷提升、新興市場經濟體高等教育質量的逐步提高和墨西哥、韓國等國職業技術教育的日益普及,E21的總體教育狀況已能夠較好地滿足經濟發展需要,并為其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智力基礎。
(三)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狀況直接反映著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也是推動其繼續向前發展的重要條件。目前,E21之間基礎設施狀況雖差異巨大,但總體水平仍遠遠高于其他發展中國家,有些國家已與發達國家十分接近。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為國際資本流入、技術轉移和產業替代創造了積極條件。
1、交通基礎設施
交通運輸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相較發達國家而言,E21交通運輸能力雖總體依舊薄弱,但其發展速度和開發潛力卻十分巨大。截止2011年,E21共有機場12930個,占世界總數的29.52%。其中,巴西、墨西哥、俄羅斯、阿根廷、哥倫比亞和印尼等6國機場數量已位列世界前十位以內。受世界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以來,中國、巴西、土耳其和印度等E21的航空乘客人數分別出現100萬至4000萬的顯著增長,而美國、日本和德國等發達國家卻分別出現500萬至2000萬的不同程度下降,新興市場經濟體重構全球航空運營格局的時代正在悄然到來。
目前,E21鐵路運營總里程已達417996公里,占世界的36.67%。其中,俄羅斯、中國、印度、阿根廷和巴西等5國鐵路運營總里程已位列世界前十位以內。2009年以來,中國、印度和南非等E21的鐵路貨運能力開始大幅增加,特別是隨著中國高速鐵路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其貨運能力已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而俄羅斯則繼續保持世界第三的地位。但與此同時,由于多數E21地域廣闊、人口眾多、投入有限,致使其鐵路地域覆蓋程度依然距離發達國家相去甚遠。截止2011年,E21的鐵路平均路網密度僅為150.75km/10000km2,而G7國家平均已達503.68 km/10000km2,兩者相差3倍多。除匈牙利鐵路路網密度位居世界前列、波蘭和韓國接近G7國家平均水平以外,其他E21依然差距較大。
近年來,E21公路建設速度明顯加快。截止2011年,E21公路運營總里程已達13563172公里,占世界公路運營里程的13.26%,高于G7國家總體水平(11236563公里)。其中,中國、印度、巴西和俄羅斯等4國的公路運營里程已位列世界前十位以內,這一數量和G7國家持平。從公路建設等級來看,E21之間差別較大。中國的高速公路運營總里程已達84946公里,位居世界第一,而E21當中緊隨其后的俄羅斯、墨西哥則分別只有30000公里和6279公里,而除其后的韓國、智利、土耳其和馬來西亞徘徊在1500至3500公里之間外,其他國家均低于1000公里。而在G7國家當中,高速公路總里程最少的英國也已達3519公里,其他國家則均在6000公里以上。從公路網絡覆蓋程度來看,匈牙利公路路網密度已位居世界前列,波蘭、韓國和印度三國也已接近G7國家平均水平,而除阿根廷、埃及、智利和俄羅斯外,其他17個E21的公路路網密度均已高于加拿大。但總體而言,E21公路平均路網密度僅為4484.67km/10000km2,距離G7國家15362.61km/10000km2的平均水平,依然差距很大。
總體來看,E21的交通基礎設施和運輸能力均遠遠好于其他發展中國家,且部分E21已與G7等發達國家十分接近,特別是匈牙利、波蘭和韓國等經濟水平總體較高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尤為明顯。從洲際分布來看,歐洲新興市場經濟體的交通基礎設施狀況最好,亞洲其次,而拉丁美洲和非洲則相對較差。在國別分布中,尤以中國等“金磚國家”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進展最為顯著。日益順達的交通運輸網絡有效地支撐了新興市場經濟體在過去十年的高速增長。縱觀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歷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對其發展功不可沒。因此,面向未來發展,新興市場經濟體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依舊前景巨大,而龐大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也將為其未來發展提供新的歷史機遇。
2、通訊基礎設施
當今時代,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支撐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進入新世紀以來,以中國、印度為代表的新興市場經濟體的信息通訊設施建設獲得前所未有的巨大發展,固定電話、移動電話和互聯網用戶數不斷刷新歷史最高記錄。截止2011年,E21固定電話用戶已達5.75億,占全球的48.30%;移動電話用戶已達34.46億,占全球的57.35%;互聯網使用人數已達8.51億,占全球的40.20%,E21信息通訊設備覆蓋人口已經占據全球的半壁江山。
和G7相比,移動電話已取代固定電話成為E21民眾首選的通訊設備。E21移動電話用戶已占到人口總數的123.61%,高于G7國家的118.71%;而G7國家固定電話用戶雖有所下降,但依舊維持在55.03%,遠高于E21的20.06%。綜合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的總體覆蓋情況,新興市場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的通信服務水平已趨于一致。
E21互聯網使用人數也在大幅增加。截止2011年,韓國、馬來西亞、捷克、匈牙利、波蘭和哥倫比亞的互聯網使用人數已超過人口總數的一半。韓國更是以82.77%的覆蓋率超過G7國家平均水平,而中國互聯網使用人數已經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網絡信息技術的迅速普及,大大降低了經濟運行成本,也開拓了新的經濟增長空間。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新興市場經濟體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依然是支撐其經濟增長的重要基礎,決定著其在當今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但是,縱觀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歷程,任何單純依賴自然資源或勞動力資源的發展模式均難以在長期成為支撐其經濟增長的恒久動力,資源枯竭、人口老化仍然是新興市場經濟體無法逾越的發展“魔咒”。因而,在繼續釋放現有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稟賦優勢的同時,加快改善硬件設施、大幅提升人力資本、逐步轉型產業結構,無疑對于其今后發展具有更為重要的戰略意義。
三、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經濟表現
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世界金融危機,根本改變了全球經濟發展格局的未來走向。以新興市場經濟體為代表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資本、技術等長期被發達國家壟斷的高端生產要素開始向廣大新興市場經濟體加速轉移,不僅推進了這些國家的技術升級和產業替代,也進一步激發了其固有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稟賦優勢,提升了其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增強了其在全球經濟發展和治理體系中的整體影響力。
(一)經濟總量
2001年至2011年,E21經濟總量(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從51585億美元增長至210639億美元,占全球經濟比重由16.48%迅速上升至30.10%。而同期G7經濟總量僅從206135億美元增長至335645億美元,占全球經濟比重由65.87%下滑至47.96%。2001年,E21中處于中高等收入國家行列的有9個、處于中等和中低收入國家行列的有10個、處于低收入國家行列的有2個;至2011年,處于高等收入國家行列的已增加到4個、處于中高等收入國家行列的擴展到12個、處于中等和中低收入國家行列的降低至5個,并已全部擺脫低收入國家行列。中國、巴西、俄羅斯和印度4國經濟總量分別由十年前的世界排名第七、九、十三和十九位躍居至第二、七、九和十位。
世界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印度經濟繼續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俄羅斯、巴西、墨西哥等E21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速回升明顯。新興市場經濟體在此期間的整體經濟表現遠優于發達經濟體,并成為影響全球經濟運行和穩定的重量力量。但是,由于多數新興市場經濟體發展起點低、起步晚、人口多,致使其相互之間差異巨大,處于E21最高端的韓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達19890美元,而處于最低端的印度卻只有1330美元,兩者之間相差15倍。而即使是處于E21最高端的韓國,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也僅有處于G7最低端的意大利的三分之二,至于E21和G7的平均水平更是相差達5倍之多。新興市場經濟體經濟趕超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二)經濟增長
追求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是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2001年至2011年,新興市場經濟體經濟總量的累積增幅高達308.33%,遠高于G7國家62.82%的同期增速。其中,中國、印尼、土耳其、智利和秘魯等5國經濟漲幅位居E21前列,印度和墨西哥漲幅則相對較小。
受世界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以來,E21經濟增長總體有所回落,除中國繼續保持8.8%的高速增長外,多數國家經濟增速僅能維持在5%左右,泰國更是出現了0.5%的負增長。但從總體來看,這一增長水平依然遠高于深陷金融危機的歐美發達國家。在G7中,除德國在2011年出現了3.1%的經濟增速回升之外,其他國家僅能維持1%左右的增長率,而日本則已連續幾年增幅為負。不斷擴大的經濟總量和較為明顯的經濟增速,使廣大新興市場經濟體在此輪世界金融危機中,充分展現了其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由G7主導全球經濟格局的時代正在被新興市場經濟體逐步打破。
(三)價格水平
價格穩定是宏觀調控的重要內容。根據經濟發展規律,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之間具有較高相關性。妥善協調經濟增長和物價水平之間的相互關系成為考驗一個國家宏觀調控成熟度的重要判斷依據。2011年,E21平均消費價格指數為5.6%,維持在溫和通脹范圍之內。其中,摩洛哥、捷克和馬來西亞等15個國家低于該平均水平;土耳其、巴西、俄羅斯和印度已進入嚴重通脹國家行列;而阿根廷和埃及則長期徘徊在較高水平。
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價格水平,一方面受本國經濟發展環境和宏觀調控政策影響,另一方面也受國際經濟環境特別是發達國家經濟政策影響。由于當前全球經濟正處于深刻震蕩的谷底階段,發達國家經濟低迷、金融市場震蕩不前,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新興市場經濟體得以持續維持較低通脹水平的重要原因。但隨著全球經濟的逐步復蘇,受各國生產者價格指數推動影響,多數新興市場經濟體必將面臨新的通脹壓力。因此,提高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宏觀調控水平,不僅需要增強這些國家的市場經濟駕馭能力,更需要其能夠降低對發達經濟體的經濟依賴,強化其在全球經濟競爭環境中的自主能力。
(四)國際貿易收支
由于E21貨幣均不屬于國際支付和儲備貨幣,因此,必要的國際貨幣儲備對于確保其進口和其他需求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貨幣匯率亦受該國國際收支狀況影響,長期大幅赤字必然導致本幣貶值,進而影響其資本和流動性表現,對實體經濟造成損害。世界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經常賬戶得以實現再平衡。但隨著其后世界貿易形勢的逐步好轉,部分E21的經常賬戶再度出現大幅失衡,赤字規模不斷擴大,并尤以土耳其、印度和波蘭最為嚴重。不僅如此,2010年以來,土耳其、印度和波蘭等國經常賬戶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也呈上升趨勢。與此同時,中國、韓國和印尼等國經常賬戶余額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卻在不斷下降,僅中國就由2007年的10.60%降至2011年的2.76%。隨著中國等E21經濟增長由外需推動向內需拉動逐步轉變以及國際經濟形勢的長期低速增長,這一趨勢仍將持續下去。
E11的國際收支狀況是與其以出口導向為主的產業結構緊密聯系的。多數新興市場經濟體均曾經歷過貿易總量持續擴張的過程。截止2011年,E21進出口貿易總額達110892.8億美元,占全球貿易總額的30.65%,與G7總體水平(35.10%)基本持平。在E21中,中國、韓國、俄羅斯、墨西哥和印度等國進口和出口貿易額均位居前列,占E21進出口總額的64.43%,而馬來西亞、匈牙利、捷克、泰國和韓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已接近或超過100%。
(五)就業情況和收入分配
就業情況是反映經濟運行走勢的關鍵指標。由于E21發展水平和就業結構存在較大差異,其就業率也相差很大。截止2011年,E21平均失業率為8.3%,高于G7平均水平(7.67%)。其中,失業率最低的泰國僅為0.70%,而失業率最高的南非則高達24.90%。按照國際通行的4%至8%的自然失業率標準,南非、波蘭、埃及、匈牙利、哥倫比亞、土耳其、印度、摩洛哥和捷克等均高于這一標準。與此相對應的是,即使面臨百年一遇的世界金融危機,G7的失業率仍能基本維持在4%至9%之間。這一方面反映了其勞動力供給的相對緊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其實體經濟良好的抗風險能力。
就業情況和收入分配是緊密聯系的。多數發達國家都曾經歷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由大到小的變化過程,而多數E21當前正面臨著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嚴峻局面。以基尼系數判斷,在21個新興市場經濟體中,14個國家高于0.4的國際警戒線,屬于收入差距懸殊或較大國家,僅有1個國家低于0.3,屬于收入差距比較平均國家。從洲際分布來看,拉美新興市場經濟體的收入差距較大(0.504),這也是該地區長期處于“中等收入陷阱”的惡果;歐洲新興市場經濟體的收入差距較小(0.329),居民總體福利水平位居其他E21前列;亞洲(0.435)和非洲(0.461)新興市場經濟體的收入差距處于上述兩者之間,但高于G7國家平均水平(0.343)。需要注意的是,“金磚國家”中的南非、巴西、中國和俄羅斯全部處于0.4的國際警戒線以上。這些國家在帶動新興市場經濟體整體向前發展的同時,其內部日益嚴重的收入分配問題已不容忽視,“中等收入陷阱”的陰霾依然籠罩在廣大新興市場經濟體之上。
多數新興市場經濟體在此輪世界金融危機中,牢牢把握了難得的發展機遇,迅速提升了自身經濟實力,并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發揮了日趨重要的作用。在此過程中,也全面暴露了其長期存在的市場經濟體制不健全、宏觀調控能力薄弱、產業結構不合理、對外貿易依存度較大等問題,而這些問題正是新興市場經濟體與發達經濟體的最大差距所在。
四、新興市場經濟體的未來展望
綜合前述分析,當前,新興市場經濟體已經邁上新的發展臺階:一是良好的資源稟賦優勢奠定了其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重要地位,為其在世界舞臺上獲得更多“話語權”提供了根本前提;二是多數新興市場經濟體已先于發達經濟體走出世界金融危機陰影,全球經濟格局正處在新一輪深度整合之中,未來世界經濟增長離不開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協力支撐;三是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內部對話平臺和以“20國集團”為代表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對話平臺機制已步入良性發展軌道,新興市場經濟體內部之間以及與發達經濟體之間的協作機制、交流領域、合作范圍將會不斷深入和擴大,新興市場經濟體在世界經濟發展和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將會隨之進一步凸顯,這將為建立全球政治經濟新秩序奠定重要基礎。
在客觀評價新興市場經濟體發展機遇和自身優勢的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經濟發展內在規律和復雜外部經濟環境對新興市場經濟體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一是多數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經濟發展水平依然較低,特別是在體制機制、技術水平、產業結構、宏觀調控等方面依然遠遜色于發達經濟體;二是多數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國際影響力依然有限:一方面,新興市場經濟體尚不具備引領全球經濟發展的綜合實力,對于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前瞻性、戰略性規劃能力嚴重不足,世界各國仍只能在發達國家的規劃框架內前行,另一方面,新興市場經濟體雖具備資源稟賦優勢,但其在重要戰略物資上仍不具備和發達經濟體進行討價還價的實力,依然只能成為舊有經濟秩序的“參與者”,而非游戲規則的“制定者”;三是多數新興市場經濟體在加速推進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還將面臨著信息化、氣候變化等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各類挑戰。在此方面,不僅是新興市場經濟體,就連發達經濟體也尚在艱辛探索之中。
新興市場經濟體正處于承前啟后的關鍵發展期,面對來自人類社會共同的風險與挑戰以及舊有政治經濟秩序的制約與阻礙,任何單個E21都是無法獨立應對和解決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只有在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其既有優勢、自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同時,不斷加強溝通、積極協作,逐步在政治、經濟、文化、安全等各領域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機制,才能在全球經濟秩序和治理體系中真正提升其代表性和發言權,為最終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鋪平道路。
參考文獻:
[1]張宇燕,田豐.新興經濟體的界定及其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J].國際經濟評論,2010(4)
篇3
關鍵詞:社會保險體系;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改革
一、社會保險為企業公平競爭創造了條件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的命運直接由政府控制,致使企業在沒有競爭的社會里,不考慮自身的“存”與“亡”,也不用考慮負擔的“輕”與“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打破了計劃經濟的模式,市場經濟的發展,沖破了多年來企業依賴政府生存的舊觀點,形成了多種經濟形式并存的局面,企業間的競爭日益激烈。而競爭是嚴酷的,更要求平等。因此,作為政府的重要社會政策及社會發展重要標志的社會保險制度,發揮著平衡企業負擔,為企業競爭、生存創造平等的外部環境,使各類企業、職工都能享受均等的社會保險待遇。所以。社會保險制度被人們生動地稱作社會的“安全網”和“減震器”。
在市場競爭環境中,企業和職工面臨著企業的“興”“衰”、待遇的高低等問題,客觀上要求社會保險以市場經濟為著限點,建立一個為企業和職工進行社會化管理服務的總目標,把企業的生存、職工的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具體問題與社會保險緊密地結合起來,使社會保險為企業創造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為企業經營機制的徹底轉換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二、社會保險制度為企業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保駕護航
中國是發展中大國,在走向市場經濟時,當務之急是要解決億萬職工的社會保險問題。職工從進入企業上班起,直到生、老、病、死由企業一包到底。而全民企業和非全民企業、全民企業職工和非全民企業職工之間存在著嚴格的界限。勞動制度的改革,從根本上打破了企業、職工不同性質的界限,企業有了用人自,推行了全員勞動合同制、勞動合同化管理和優化組合。分配上功效掛鉤、績效考核,突破了原有等級,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工資分配制度。實踐證明,社會保險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企業之船駛向經濟大海的救生圈。社會保險體系的建立,為勞動力流向市場鋪平了道路。勞動者作為具有自由擇業權的個體,在市場上同企業形成平等交換的關系。市場在運行中,向效益傾斜,鼓勵競爭,而從不自發地追求公平和保護弱者,只有政府通過政策和再分配手段才是體現這種保護弱者、實現社會公平最好的減震器。這就要求社會保險運用社會公平的原財調節由競爭引起的在職職工、失業人員、退休職工的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費用負擔,平衡職工由分配差別帶來的社會生活水準的懸殊。因此,在市場經濟中,企業盈虧直接影響了職工的利益,憂慮使更多的人擔心自己的目前與未來。這就從客觀上要求社會保險發揮社會保障職能,為企業用工和工資分配制度改革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保駕護航,使企業和職工輕裝走向市場。近幾年失業人員待遇穩步提高,退休職工工資連年增加,勞動力有序流動,企業不斷深化工資改革等,所有這些,都源于社會保險的保障功能。
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險體系
改革開放和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人員全國流動范圍日益頻繁,養老保險關系無法轉移接續,因此,企業和行業部門也應加速省級統籌。打破所有制界限,實行不分所有制形式、不分經濟成分、不分行業部門的社會保險辦法。為參加社會保險者廣開門路,為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建立一體化的社會保險制度,使所有的統籌基金合并使用,共同承擔社會風險,消除統籌中的不平衡現象。因為,社會保險制度的本質就是社會互濟,統籌層次越高,保障功能越強,抗御風險能力越大。現在,國家已經出臺了跨省轉移社會保險關系的管理辦法。
四、社會保險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保障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一個安定團結的社會環境。從市場功能及其運行機制看,市場經濟對企業和社會勞動者的優勝劣汰分化作用越來越明顯,勞動者就業與經濟無保障的風險呈增大局勢,物價波動因素也將會給失業、離退休人員、傷殘人員的正常生活帶來威脅和影響,客觀上要求強化社會保險,提高其抵御風險的能力,為我國市場經濟的順利發展提供重要的社會環境保障。
社會保險作為政府行為,是通過宏觀調控手段,發揮其應有作用的,在利益機制全面發揮作用的情況下,關系幾代人的生計問題,它作為“安全網”,不但能解決競爭和優勝劣汰作用下產生的失業、貧困、收入無保障等社會問題,而且也能防止社會動蕩,保障經濟高效益地順利發展。事實證明,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國社會保險的保障功能越來越顯現。從2005年開始,連續7年為退休人員調整養老金,為失業人員調高失業救濟金,為低收入人群增加保障。
經過多年的發展,社會保障制度的性質、功能和結構條件等方面發生著深刻變化。它已經不再只是具有“減震器”、“安全網”、“調節器”作用的“殺毒軟件”,而是迅速成長為整個經濟社會系統中的“操作系統”,與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各個領域有著相互影響。加快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和完善,適應這種外部結構、自身特點和政策對象的發展變化要求,并且保障公民在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依法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實現人人保障這個社會保險制度建設的最高目標,為市場經濟快速發展起到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徐佳:論我國社會保障融資制度的規范和創新[J];東岳論叢;2008年05期.
篇4
一、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融資困難,運營資金嚴重不足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雖已初步建立了較為獨立、多渠道的融資體系,但融資困難的問題依然存在,并成為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主要障礙。造成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中小型企業生產規模不大,負債過多,經營風險大,造成其信用等級低,還貸誠信不足;2、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缺乏政府對企業的扶持,中小企業所需要的資金是經常性的、零散的,我國沒有專門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的金融機構,而企業要想從銀行這個間接融資渠道獲得貸款是比較困難的。3、內外金融市場環境變化與競爭的加劇,使得我國現代化企業制度與融資渠道有著相應的摩擦,對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二)經濟管理方式落后
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中小企業的自身發展規模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企業的領導者由于對經濟管理缺乏足夠的認識,對其不夠重視,使得我國中小企業仍然受傳統管理方法的影響,采取粗放式的管理方式,通過追加投資、擴大規模來創造效益,忽視企業的內部管理,落后的經營管理方式不僅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還會影響中小企業競爭力的提高。
(三)管理人員良莠不齊,缺乏創新人才
我國部分中小企業中的管理人員存在以下現象:首先自身專業知識不夠,對管理概念沒有深刻的認知,缺乏管理經驗;其次,相關的法律知識不足,在工作上疏于職權,,在管理方法上放任不管,沒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體系;最后很多企業的管理人員還存在“任人唯親”的現象,企業家族化較為嚴重,這種非專業的管理會導致企業管理效率和效益不斷下降。而從中小企業的工作人員來講,流動性較為頻繁,缺乏專業的技能和相關的培訓、教育,直接上崗現象較多,使得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低下,不能很好的勝任自己的崗位。
二、提高中小企業經濟管理的市場競爭力策略
(一)加強與外界合作,吸取閑散資金
要想解決中小企業資金不足的問題,必須從根本上根除中小企業家族化的管理思想,積極開展社會融資,加強與外界的聯系,大量吸取外界的閑散資金。企業對外吸收資金不能可以解決資金運營不足的問題,還能從解決家族模式給企業帶來的隱患。充裕的資金不僅可以讓企業實現正常的運作,還能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加強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增強與銀行之間的信貸交易,讓企業趨于穩定化的發展,在銀企合作的過程中,爭取政府的協助,尋找信用擔保人,促進銀行與企業間的合作頻率,促進企業不斷壯大。
(二)改革經濟管理方式
提高中小企業經濟管理的市場競爭力,轉變企業經濟管理方式是關鍵。隨著互聯網的出現,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中小企業的生存和競爭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中小企業內部發展信息化是提高中小企業經濟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徑之一。對中小企業來講,采用現代科技的管理方式,建立統一的經濟管理系統,使企業的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工作流集成和整合,提高信息傳遞的時效性,加強企業、客戶、政府間的信息共享,不斷提高企業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進而提高中小企業的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
(三)優化人力資源管理,培養創新人才
在中小企業的經濟管理中,要提高中小企業經濟管理的市場競爭力,就必須形成自己的核心創造力,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優化內部人力資源管理,不斷完善自身結構。首先,要努力提高企業經濟管理人員的素質,企業經濟管理人員直接參與企業的內部管理,制定企業的管理策略,是企業內部發展的核心,他們的創新能力越強,就越能為企業的發展保持源源不斷的動力。其次,要加強對員工的激勵和培訓,通過培訓、對外合作以及創造性的實踐中培養出一批技術過硬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促進高技術產品的開發,給企業帶來更大的利潤,促進企業的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中小型企業有自身的發展模式,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就必須吸收新知識,創新管理運營模式,提高自身的競爭力,進而保障中小企業的良好運行。
參考文獻:
[1]蔣旭.提高中小企業經濟管理的市場競爭力策略[J].現代經濟信息,2012,11
[2]秦鳳清.論如何提高中小企業的競爭力[J].中國市場,2011,52
篇5
關鍵詞:靜壓預制管樁施工;建筑樁基;技術要領;常見問題;解決措施
混凝土科技和應用的發展為建筑行業的進步打下來堅實的技術和物質基礎,目前,應用混凝土構件制備出的管樁在樁基施工中應用越來越廣泛,建筑界把這種技術稱為靜壓預制管樁工藝。靜壓預制管樁工藝是一項嶄新的建筑物樁基技術,做好靜壓預制管樁施工既需要提高對靜壓預制管樁施工的管理,也需要提供對靜壓預制管樁施工的重視,還需要強化靜壓預制管樁施工的細節控制。在靜壓預制管樁施工中會出現各種困難,不但造成靜壓預制管樁施工質量的下降,還影響整個建筑工程的工期和成本,應該對靜壓預制管樁施工常見問題引起重視,導致靜壓預制管樁施工中出現問題有很多,沉樁困難、樁體傾斜、樁體破損和阻力過大等因素都是造成靜壓預制管樁問題的原因,建筑行業應該應用系統的觀點看待靜壓預制管樁的常見問題,尋找出導致問題出現的主要因素和影響條件,經過仔細分析和科學解讀,找到有利于防范靜壓預制管樁問題的措施,轉化不利于靜壓預制管樁施工的因素,提升靜壓預制管樁施工質量,確保建筑物樁基的穩定和強度,為建筑物的提供堅固的樁基系統。
1 靜壓預制管樁沉樁困難的成因和解決措施
1.1 靜壓預制管樁沉樁困難的成因
首先,樁基選用失誤,樁設備樁選型不合理,設備噸位小,能量不足。其次,壓樁作業不規范,壓樁時中途停歇時間過長;中途突然停電;沒有詳細分析地質資料;樁體插入傾斜過大;樁距過密或壓樁順序不當。最后,靜壓預制管樁質量因素,樁身強度不足;沉樁過程出現破損;在硬夾層中進行接樁;樁的接頭較且焊接質量不高。
1.2 靜壓預制管樁沉樁困難的解決措施
首先,配備合適靜壓預制管樁實際情況的壓樁設備,確保設備的性能和質量,保障壓樁施工時設備正常運行。其次,推行連續壓入和嚴禁停歇的措施,確保壓樁的連續。其三,對靜壓預制管樁施工地點的地質情況詳細了解,及時清除淺層障礙物。其四,制定合理的壓樁順序及流程,加強進場樁的質量驗收,保證樁的質量滿足設計要求。最后,確保壓入樁的垂直度。
2 靜壓預制管樁偏移過大的成因和解決措施
2.1 靜壓預制管樁偏移過大的成因
首先,壓裝機方面原因:壓樁機大身沒有調平;壓樁機立柱和大身不垂直,就位插入時精度不足。其次,相鄰因素的影響,相鄰送樁孔、地下障礙物和場地下陷等因素對管樁偏移有重要的影響。其三,施工方面的影響,送樁桿、壓頭、樁不在同一軸線上,或樁頂不平整所造成的施工偏壓;管樁尖部偏斜、管樁樁體彎曲;壓樁順序不合理;基坑圍護不當。最后,靜壓預制管樁不高。
2.2 靜壓預制管樁偏移過大的解決措施
首先,壓樁施工時一定要用頂升油缸將樁機大身調平;壓樁施工前應將立柱和大身調至垂直滿足要求。其次,樁插入時控制樁孔誤差,用兩臺經緯儀在互相垂直的兩個方向校正其垂直度。其三,及時掌握和詳細調查掌握靜壓預制管的低下環境,預先清除地下障礙物。其四,規范靜壓預制管操作,施工時應確保送樁桿、壓頭、樁在同一軸線上,提高施工焊接樁質量,最后,提高靜壓預制管樁的制作質量,防止樁頂和接頭面等關鍵部位出現質量缺陷。
3 靜壓預制管樁樁體破損的成因和解決措施
3.1 靜壓預制管樁樁體破損的成因
首先,制樁質量不良或運輸堆放過程中支點位置不準確。其次,吊樁時,吊點位置不準確、吊索過短,以及吊樁操作不當。其三,壓樁時,樁頭強度不足或樁頭不平整、送樁桿與樁不同心等所引起的施工偏壓,造成局部應力集中。其四,樁尖強度不足,受到地下障礙物或孤塊石的阻攔等。最后,壓樁時樁體強度不足,施工偏壓,接樁質量不良。
3.2 靜壓預制管樁樁體破損的解決措施
首先,靜壓預制管樁樁體在強度達到100%方可施工。其次,運樁時,樁體強度應滿足設計施工要求,支點位置正確,上下支點應對齊。其三,吊樁時,樁體強度應滿足設計施工要求,支點位置正確,起吊均勻平穩,起吊過程中應防止樁體晃動或其它物體碰撞。其四,確保樁的養護期,提高砼強度等級以增強樁體強度。樁頭設置鋼帽、樁尖設置鋼樁靴等。其五,保證接頭質量,提高樁的就位和壓入精度,最后,確定合理的壓樁順序。
4 靜壓預制管樁阻力過大的原因和解決措施
4.1 靜壓預制管樁阻力過大的原因
首先,樁端持力層層面起伏較大。其次,地面至持力層層間存在硬透鏡體或暗浜。其三,地下有障礙物未清除掉。最后,壓樁順序和壓樁進度安排不合理。
4.2 靜壓預制管樁阻力過大的解決措施
首先,按照持力面的起伏變化減小或增大樁的入土深度,壓樁時以標高控制為主外,還應以壓入力作參考。其次,配備有足夠壓入能力的壓樁設備,提高壓樁精度,防止樁體破損。其三,用鋼送樁桿先進行樁位探測,查清并清除遺漏的地下障礙物。最后,確定合理的壓樁順序及合適的日沉樁數量,盡量采用中心開花的施工方法。
5 結語
綜上所述,靜壓預制管樁施工工藝是一項集管理、技術、材料等諸多科學于一身的新型科技,應該對此有高度的重視,在做好靜壓預制管樁日常施工和規范管理的工作中,尋求靜壓預制管樁常見問題解決的措施,在操作的方面提升靜壓預制管樁施工質量,確保建筑物的穩定。
參考文獻
[1] 韓亞明,袁加華.淺談江蘇建筑工程中PHC管樁的施工質量控制[J].科技資訊, 2008,33.
[2] 曹瑞娟,王繼宏.靜壓預應力混凝土管樁在高層建筑基礎中應用[J].山西建筑,2010,35.
[3] 仇金標,智日進.靜壓樁在工程應用中的幾個技術問題的探討[J].江蘇水利,2007,03.
篇6
關鍵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收入分配問題 差異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收入分配問題現狀
最重要的宏觀收入分配關系包括政府、企業和居民收入分配。收入分配可以劃分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兩個層次。初次分配是由勞動者報酬、營業盈余總額和財產性凈收入組成,是對生產要素的分配。再分配則是生產環節之后通過經常轉移的形式對收入的分配。勞動報酬占居民初次分配收入的主要構成部分約80%以上。我國目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收入分配存在不平衡的問題,主要表現我國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比重逐年下降,勞動報酬在居民初次分配中比重逐年下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擴大趨勢且城鎮居民內部收入差距大于農村居民內部收入差距,城鎮居民地區間收入差距呈縮小趨勢,農村居民地區間收入差距較高。
二、影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收入分配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非均衡發展戰略
我國在經濟體制轉軌與社會轉型的過程中,采取非均衡發展的戰略,經濟增長的非均衡性最終表現于收入分配的非均等性,從而造成居民收入增長緩慢,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
首先是高資本投入引起勞動者報酬比重的下降。我國目前持續高速的經濟增長,主要實施的是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以資本密集型為主要特征。由于資本密集型產業就業彈性較低,從而導致就業增長率增長比較低,勞動者的報酬比重下降,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其次是壟斷行業帶來的不平等競爭。由于壟斷行業、部門的存在,使得市場價格機制扭曲,通過壟斷的優勢獲取高額利潤,嚴重破壞了市場競爭的公平性,導致社會財富的分配不均。市場分配受到政府權力的過度干預,導致了收入初次分配中政府行為失范的結果。
(二)傳統的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影響
我國居民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重要因素是城鄉二元分割的經濟社會結構及城鄉割裂的二元分配機制。主要表現在:第一,長期的城鄉資源配置不均衡,使城鄉收入差距日益擴大。第二,城鄉勞動力資源的市場自由配置的制度一直存在,農村富余勞動力想通過轉移就業提高收入水平受城鄉戶籍制度的制約。第三,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重要原因是城鄉二元的土地制度阻礙了經濟要素的自由公平流動。第四,國家近年來在逐年增加對農村的財政投入,然而總體水平仍偏低,城鄉固定投資差距也在逐步拉大。
(三)收入分配秩序的混亂
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勞動力市場相對不發達,收入分配體制不能適應現階段經濟的發展需要,初次分配不公是導致當前收入分配問題的關鍵。主要表現在:第一,收入分配向資源性和壟斷性行業傾斜,收入差距也越來越明顯。第二,生產要素沒有得到合理定價,管理層與普通勞動者的收入差距也日益明顯,甚至出現了勞動時間加長、克扣、拖欠勞動者報酬等現象時有發生。第三,部分居民擁有無法明確界定的灰色收入及企事業單位領導層沒有規范的職務消費也是收入差距拉大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勞動者收入保障機制的缺失
第一,我國在加快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對高投入和資本的高度重視,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強資本弱勞工”的現象。第二,長期以來我國人口基數大,勞動力一直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態,企業的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企業里常會出現管理層為了利潤最大而克扣勞動力工資的現象。第三,沒有建立合理公平的工資增長機制,許多企業工資增長緩慢且具有隨意性或不規范。第四,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服務體系正在建設過程中,監督正在構建過程中,有部分普通勞動者的收入難以得到保障,拖欠、克扣勞動者工資的現象時有發生,不能實現真正的按勞取酬,從而導致了收入分配不公。
(五)再分配的調節不利
我國的收入再分配主要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稅收調節、社會保障等措施進行。而由于政策的傾斜不平衡,再分配措施調節功能不足。第一,財政轉移支付機制不健全,有待完善。我國財政轉移支付在縮小城鎮與地區收入差距的作用較小。第二,在稅收調節方面,由于稅收設計的不合理以及具體操作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導致了稅收的“逆向調節”,加大了收入差距。第三,現行稅收征管體系不健全,監督管理體系不完善,勞動報酬和非勞動收入之間稅負不均,各類非勞動收入的稅收征管薄弱,導致高收入階層稅收漏失嚴重,實際稅負較低,收入差距越來越大。第四,在社會保障方面,國有企事業單位的職工參保面較廣,而一些民營中小企業單位的職工參保較少,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存在明顯差距,拉大了收入分配差距。第五,現行的土地管理制度也讓地方政府和房地產開發商從高地價、高房價中大量得益,使收入和財富大量向他們和有能力炒房的高收入階層轉移,形成逆向再分配。
(六)區位的歷史因素導致地區間收入差距
我國地域遼闊,地區間經濟因歷史、地理及資源等原因差距大。一些區域,如甘肅省所處的西部地區由于地處內陸,自然環境不利、基礎設施薄弱、人才相對短缺,非公有制經濟、非農產業發展速度和城鎮化進程較慢,雖然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中央給予了一些優惠政策,但發展水平以及人民生活水平與中東部地區還是存在不小的差距。
三、從生產方式、社會的性質和生活方式來思考收入分配改革的發展路徑
(一)由分配制度改革切入,走產權改革的發展路徑
1、土地制度
目前,中國目前的經濟增長點,主要就是房地產行業的畸形膨脹。造成今年來房地產業畸形增長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的土地制度存在嚴重的缺陷,具體表現為權力部門的“雙重壟斷”:一方面,面對土地的擁有者(特別是農民的土地),權力部門是“壟斷買方”,土地要轉換性質,必須首先“賣”給政府,而且價格較低,農民作為土地擁有者的地位未完全實現。另一方面,面對“購房群體”這一最終消費者,權力部門又是土地的“壟斷賣方”,消費者要購房實際上必須先從政府處購買土地。這就導致利益分配的扭曲,在權力與資本的合謀中,房地產企業獲取較高的利潤。
2、資源產權制度
除房地產企業以外,礦產資源開發行業是另一個比較大的經濟增長點。這與礦產資源產權制度缺失有很大的關系。突出表現在資源價格成本構成不完全,導致利益不合理分配。
3、壟斷性經營制度
目前,中國壟斷行業改革相對滯后,有效競爭機制尚未形成。首先市場準入環境不寬松,被既得利益的權力部門牢牢把持,壁壘森嚴。其次是支配市場的原壟斷企業與新進入企業在政策、資源分配上的不對等,使得有效競爭難以實現。
(二)由財富創造和分配機制轉型切入,向政府和社會方面轉型的發展路徑
政府自身的轉型已是刻不容緩,就拿綜合治理灰色收入而言,需要決策層力挽狂瀾的決心。當務之急是彌補我國財政金融、行政管理、國有資源管理制度中容易造成公共資金流失、滋生腐敗的制度漏洞,從建立規范和透明的制度入手,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清理不必要的行政審批許可、監管項目,減少行政性壟斷,規范政府部門職權范圍,健全審批許可和監管制度并接受社會的嚴格監督。
(三)由促進經濟發展切入,向促進人的自身發展的發展路徑
目前我國的收入分配格局如此失衡,從勞動者的角度來研究,反映了人權的某種缺失,特別是勞權的缺失。現在討論收入分配制度發展,必須提升到人權特別是勞權的高度,要有保障人權特別是勞權的制度安排,使勞動者有尊嚴地勞動和生活。
四、結束語
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應地收入分配原則、方式發生了許多重大變化。研究、探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收入分配問題,對于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分配體制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國現階段堅持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形式并存,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為此我們必須正確處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關系,正確認識合法的非勞動收入等一系列問題。
參考文獻:
[1] 茅于軾.一個經濟學家的良知與思考[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 焦增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我國宏觀調控——以收入分配為視角[J].石家莊理工職業學院學術研究,2011,(03).
[3] 盧周來.改革開放前中國的效率與公平[J].開放導報,2009,(04).
[4] 張 峰.論社會公平與相關因素的辯證統一[J].理論視野,2007,(04).
[5] 徐 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個人收入分配機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1).
[6] 郭永剛,薛新婭,蘇 雷.陜西省貧富差距與社會公平問題芻議[J].西北人口,2007,(04).
[7] 葉姝靜.分配領域中如何體現社會公平[J].經濟研究導刊,2011,(16).
[8] 歐陽矩仲.當前我國收入分配差距的現狀與調節政策選擇[J].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04).
[9] 侯亞婷.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看社會公平[J].消費導刊,2009,(09).
[10] 陳文通.如何科學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J].科學社會主義,2008,(01).
[11] 司福亭.和諧社會構建中的公平與效率問題研究[J].中州大學學報,2009,(02).
篇7
關鍵詞:鐵塔施工,問題,處理
中圖分類號:TN823+.1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鐵塔施工方面經常出現的問題及處理
基礎根開與鐵塔根開不配套問題。由于施工基礎根開有誤,與鐵塔根開不配套時,堅決禁止強行組立鐵塔,應當根據其誤差值大小而采取專項處理方案以滿足設計基本要求。
尺寸誤差值較小時,可對塔腳板地腳螺栓孔眼進行機械鉆擴孔,杜絕氣割擴孔,擴孔的允許值可在半個孔徑范圍內。盡管地腳螺栓要承受上拔力,水平剪力較小,處于次要地位,同時腳板與基礎頂面混凝土間存在較大摩阻力,仍需盡量保證邊距的強度要求,不能隨意無限制擴孔。
尺寸誤差值較大時(正誤差值),移動基礎非常困難,爆破掉基礎很不現實,尤其對轉角塔基礎來講,廢棄原基礎重新移位將帶來一系列更改工作量,技術不合理且不經濟。此時應面對現實,專項處理。
已成為事實的基礎根開遠大于原設計值時,應提請設計重新設計一段塔腿與原有塔身和基礎配套相連接,此時設計方案應使新增塔腳高度最小,同時盡量不改動已有塔腿結構。可在新增塔腿頂部設計一個基本相同的上腳板與原塔腿板相連接;并在新增塔腿頂部設有由于塔身變坡所引起的扭力重分配的受力隔面;上平面腳板連接螺栓受力計算可按一般連接螺栓計算,無需按較小拉應力(110N/mm2)進行計算;此時應對抬高后引起的風壓增大影響值加以考慮,可按實際檔距和轉角值進行全塔及基礎的驗算工作,或綜合比較判斷決定。
尺寸負誤差值較大時,即已澆注基礎根開值較小時,只有移動基礎,如不能成行,只能炸掉重新澆制基礎。實在有困難而不允許基礎移動時,亦可以負誤差之實際基礎根開來決定的鐵塔根開為基準,垂直向上延伸與原塔身相交處,裁掉下面塔身,以實際檔距和轉角進行設計一直線段塔腿與基礎相連方案。
基礎底板澆注尺寸負誤差值較大時,應以實際檔距和轉角進行基礎上拔和下壓的穩定驗算工作。如若上拔不夠時,可采取換土方案,以原上拔角為基準,上拔擴展到地面再向外增加1.0m范圍,深度取埋深,置換為土夾石并分層夯實,按對應之上拔角進行驗算。由于上拔角提高很多,一般均能滿足要求。
如若下壓不夠時,由于最大地基壓應力發生在基底外邊緣處,因此可沿底板1/6寬度周邊范圍消除原土后,充填灰土(3O%水泥,70%回填土),并分層夯實。
基礎主柱配盤根數不夠時,首先應以實際檔距和轉角進行驗算。如若不夠時,可反推算配筋強度滿足再加20d(d:鋼筋直徑)之斷面處,將其以下柱子周圍及基礎底板頂面打毛,并沖洗干凈,再以C20細石混凝土澆注。
基礎拆模后,發現局部麻面時,可打去麻面部分,沖洗干凈,以1:1水泥砂漿抹平;發生局部狗洞時,應清除松散之混凝土,清洗干凈后,用C20細石混凝土充填密實,養生至設計強度方可組立鐵塔(細石最大粒徑≤15mm;最小粒徑≥5mm)。
風化嚴重的巖石基坑,其回填干巖土是不允許的,應摻30%粘土進行夯實處理。
基礎配盤保護層不夠問題。鋼筋保護層有兩個作用,千萬不能單純理解是保護鋼筋不被銹蝕的作用,更重要的一個作用是保證鋼筋與混凝土之間的握著強度,從而才能使鋼筋充分發揮其承載能力,否則鋼筋將不能滿足設計強度要求值。依此設計和施工人員對保護層問題應引起高度重視,切不可輕視。
當保護層不夠時,應認真處理,處理標準為:受力鋼筋的凈保護層最少為1.0倍鋼筋直徑。日本規范要求為1.5倍鋼筋直徑,美國要求為2.0倍鋼筋直徑。另外還應滿足現行規程規范的最小凈保護層厚度要求。處理措施:將混凝土表面打毛并沖洗干凈后,以C20細石混凝土補強。
施工當中(或運行中),鐵塔腿部主材被外力致彎時,此時導地線均已架好,更換主材較困難且危險,此時可不對變形主材進行處理,而是外筑配筋混凝土柱體替代承載。對于斜材、橫材碰彎,可以在保安措施條件下,進行現場丈量后加工組裝,但應盡量扶正就位,使其不產生強行安裝更大附加應力的發生。
斷面之配筋應以受傷之主材內力,按拉力和壓力進行計算,還應滿足最小配筋率要求;混凝土強度等級C20(原基礎主柱頂面需打毛沖刷干凈后澆注混凝土);由于計算配筋不考慮受傷之主角鋼參加工作,但對新混凝土主柱起著錨固作用,又通過地腳螺栓獲得可靠的錨固。
由于采空區的沉降原因很多,且相關性又很強。很難由設計采用一個劃定的采厚比標準值,一次到位地提出措施方案后,就能一勞永逸的保證安全運行,還需不斷總結經驗,才能不斷完善。大板式基礎耗材造價高,同時它也不是萬能的;較為輕微的沉降可以對加長地腳螺栓進行調整,但其調整范圍也是有限的,一般加長絲扣長度為100—300mm,太長是不允許的,即不能超過螺栓直徑的5倍值(超過5d螺栓不是受剪,而是受彎了),較為嚴重的沉降地段要采用大板基礎,以防止不均勻沉降。采用大板式基礎時,亦應注意與施工單位密切配合,處理好開挖后基槽的裂縫及孔洞后才能澆制基礎。一般采取碎石加土夯實封堵孔洞,嚴重者用混凝土進行封堵;裂縫處施以稀漿灌縫,嚴重者以細石混凝土封堵。基礎施工混凝土開裂問題。混凝土的配合比一定要嚴格控制,否則強度等級不能得到保證,還要發生很多問題。例如水泥用量過大,非但會加大成本,反而會過早地使混凝土開裂,鋼筋容易銹蝕,構件承載能力整體降低,雨水攜帶酸堿物繼續侵蝕,混凝土很快老化和剝落,應當引起高度重視。不能光用水泥而不用細骨料砂子和粗骨料石子來制作構件和基礎,原因有兩條:一是由于水泥有強大的體積收縮性,由于大的體積收縮將造成構件的幾何尺寸不能滿足設計要求,因此構件承載力不夠,同時由于收縮的不規律性,構件成型不規則。二則同時發生很多裂縫。因此必須嚴格按合理級配選用砂子和石子來防止大收縮量及過多過大的裂縫發生,保證構件的成型美觀和設計尺寸的要求,最終保證構件的承載能力。
在施工中施工人員有時為了混凝土易攪拌而多加水,導致實際的水灰比(水泥和水的重量比)太大,會大大降低混凝土的強度。因為水泥在凝固過程中,即在進行水化學反應過程中所需水量是非常少的,過多的水分要析出蒸發掉。如果水量太大,會形成許多水泡,水分蒸發掉后混凝土中出現許多水泡,混凝土強度會大大降低。
總之,要嚴格執行試配后,并通過試塊試驗的配合比進行施工。作為設計人員必須要了解原始資料,協助施工和監理工作,并掌握相關的施工規范,才能事先杜絕事故的發生并在發生后找到原因,采取相應處理措施。另外,還應控制粗骨料石子的粒徑:其最大粒徑不能大于構件最小幾何尺寸的1/4,亦不能大于鋼筋凈間距的3/4。否則會使砂漿量過少,石子粘結強度不夠和使整體混凝土強度分布不夠均勻,施工不易振搗密實,降低混凝土強度。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企業市場經濟;發展;宏觀經濟管理;重要性
1.加強宏觀經濟管理重要性的分析
1.1完善市場經濟
市場調控出現錯誤判斷是對市場發展非常不利的,這可能導致市場產品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市場中的產品與社會需求供不對求,生活需求就得不到相應滿足,這可能導致市場經濟再分配過程中出現問題,甚至發生個別行業發生壟斷情況。一旦出現此類問題,市場將無法正常運行,市場經濟發生混亂,正常分配將無法正常進行,這使得經濟問題協調和解決困難大大增加。如果政府不能合理解決問題,過度追求企業的生產力,很可能給企業在管理思想方面造成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比如,企業在管理思想上可能出現混亂,造成思想膨脹。此類情況需要政府加強管理,正確引導,把企業思想引向正軌,對企業生產情況進行正確的宏觀調控。
就我國當前的發展情況來看,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還在不斷向前探索中,這也一定程度體現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還不夠完善,在宏觀調控的過程中有著明顯的市場經濟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后性等問題,并且受外界影響較大。這無論是對于國家,還是對于企業,都是一個很大的,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行完善是勢在必行的,這對整個市場和企業的發展都有著重大意義。
1.2施行宏觀調控
我國現在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建設階段,對市場健康運行和政府體制完善都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這就對現階段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造成一定影響,帶來一定局限,造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存在一定阻礙和問題,市場調節過程中,對進行經濟調控的一些調節手段還不夠健全,這非常不利于市場秩序的恢復,這是在經濟把控中宏觀調控難以進行的根本原因,并且對經濟把控的作用也不太明顯。經過系統分析我國的經濟體制,就現階段而言,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比較明顯,政府應加強科學宏觀調控,運用科學的宏觀調控來縮小和打破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切實加強公有制經濟體制,運用公有制的經濟體制改善市場的自我調控功能,并且政府應切實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這可以極大的促進國家和企業穩步和健康的發展。
2.加強企業市場經濟發展中宏觀經濟管理重要性的建議
2.1從市場背景發展分析
我國市場經濟的建設和社會化的生產不可分割,在市場經濟的調節和社會分工過程中,國民經濟已經逐漸向共同競爭和相互依存的良性競爭中發展,能在相互影響中不斷發展,這對我國目前乃至以后的經濟建設發展而言都有著極大的積極影響。商品經濟的興盛發展使成員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使其能充分探索和討論去設立一些解決措施。嚴格去貫徹實施按勞分配制能使市場競爭更具有序性和積極性。要使現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加長遠的發展,只控制和約束市場經濟和價值規律兩方面是遠遠不夠的。許多企業奉行利益至上,在管理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這是造成發展不平衡現象的很大原因,還可能使得企業違規操作,導致企業生產的產品質量較差,合格率較低,不僅達不到國家質檢標準,還會造成資源浪費。這就要求政府進行科學的宏觀經濟管理有效的調控國民經濟的命脈,去使得國民經濟更加協調的發展。其中要著重考慮的是對資本的管理不能只關注個別行業,要強化有單個企業之間共同建立的聯系,在進行科學的宏觀調控時,要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防止調控時出現進行混亂的狀況。
2.2加強社會主義建設方面分析
經濟體制建設對市場建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社會主義經濟現代化不斷變化發展,我國政府經濟職能也隨之改變,許多經濟再向市場經濟方向發展。例如,國有企業為使經營活動和市場進行有效對接,使其管理方式能與現代市場管理方式更加貼近采用職權分離的方式參與市場競爭。政府的主要經濟職能是調控國計民生的相關經濟行業和經濟體制,這為我國經濟保持持續穩定的健康發展做出巨大貢獻。需要重點考慮的是現代市場經濟體制有一定的特殊性,市場經濟在進行資源配置時需挑選相對適合的方案,做出正確有效的決定去管理市場經濟的供應和分配。市場經濟能在市場競爭在良性狀態不斷發展中得到很好的發展,并在管理中不斷調整和完善。但如果政府對市場競爭情況沒有切實的管控,這將很大程度的把市場競爭推向惡性循環發展。到那時再去做補救措施,就有一定的滯后性,也達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強調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同時,一定要對市場經濟存在的缺陷有及時明確的認知,并及時討論出干預措施,以此促進市場的平穩發展。
2.3對市場缺陷的完善分析
政府進行職能上的調控在市場經濟中是十分尋常的,但并非是政府對市場狀況直接干預,而是間接干預,出臺相應政策促進經濟發展,政府出臺調控方案一定要非常慎重考慮,因為一旦調控方案不夠完善,可能導致市場經濟出現混亂,甚至引起經濟危機,這將給國家經濟發展造成非常不利的后果。所以,在完善市場缺陷時,要著重對潛在的經濟危機進行有效預防,把可能因市場缺陷造成的重大危害降到最低。在宏觀層面對經濟進行有效管理,更為有序的調控市場經濟,促進其平穩健康發展。
篇9
一、 銷售主體的改變
銷售模式其實是一種銷售方式,是銷售主體通過流通領域,運用銷售方式銷售商品的一種活動。其流程是:商品——流通領域——消費者;具體操作為:銷售主體——商品——銷售人員——營銷方式——流通領域 〈市場〉——消費者。
計劃經濟下的銷售主體主要是國有、集體企業和一些個體商販。國有、集體企業占所有銷售主體的百分之九十八以上,其中國有企業占主導地位,其它居于次要地位。以前我們外出時通常能看到一些企業的名稱前面都冠有“國營”兩個字,連一些集體的飲食店、供銷社也冠有“國營”的名稱;在公安、司法實踐中要認定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銷售主體,很間單,沒有任何異議。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我國進行了 經濟體制的改革,到目前為止,確立了按照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要求,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二十幾年的改革成果,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發展壯大了國有經濟,同時也使許多國有企業改變了性質,采取了多種有效實現形式,積極推行股份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各級政府加大了對個體、私營等各種形式非公有制經濟的支持、幫助力度,初步建立和逐步規范了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體制下銷售主體主要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銷售主體演變而來,在原來的基礎上擴大了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以及個體、私營企業等銷售主體,銷售主體就變得復雜。
在公安、司法實踐中 要認定市場經濟體制下銷售主體必須先查明企業性質。特別是一些個體、私營加工企業,連法人登記都沒有,根本無法查明,在訴訟階段,就有一些典型案例引起司法界、法學界的爭議和爭論。
二、 銷售人員的身份改變
計劃經濟體制下銷售人員的身份是明確的,習慣統稱“供銷員”。所謂“供銷”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采購〈供應〉原材料,推銷〈銷售〉商品的行為。企業的供銷員負責兩方面的工作:一是采購;二是推銷。
所有的供銷員都是企業的正式干部職工,一些大中型企業把人事、勞動部門分開,干部由人事部門管理,職工由勞動部門管理;一些小型企業把人事、勞動部門合并為統一科室進行管理。公安、司法機關要確認其身份,到所在單位調閱一下檔案就可以。那時個體經商人員的成分不叫供銷員,有一個固定稱呼,叫個體商販。
市場經濟體制下銷售人員的身份我們把他們統稱為“銷售人員”。現實中有稱:“業務員”、“推銷員”、“銷售員”、 “供貨員”、“委托產品銷售人”、“人”等;工作職責與計劃經濟體制下大致相同,負責銷售主體的采購、推銷工作。
市場經濟體制下銷售人員的身份是復雜的,有正式干部職工,有合同聘用制銷售人員。其中聘用的銷售人員有長期、短期的區別。國有、集體企業、公司和規范的個體、私營企業、公司管理規范,公安、司法機關要確認銷售人員的身份,到企業查一下檔案就可以。但是有一些個體、私營企業、公司內部管理混亂,沒有建立檔案管理制度,一旦企業被詐騙或被侵害時,無法維權,無法舉證。可謂:“啞巴吃黃連,有苦無處說!”如某市公安機關今年三月份偵破了劉某涉嫌特大職務侵占一案,涉及到證實犯罪嫌疑人的“銷售人員”身份時,由于是私營企業,內部檔案管理混亂,連起碼的聘用合同、銷售合同都找不到了,公安機關為了證實其身份,只好到外地客戶去調查取證,花費了一些本不該花費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教訓很深刻。
三、 銷售人員的待遇及銷售方式的改變
計劃經濟體制下供銷員的待遇主要體現在:供銷員拿銷售主體的固定工資,領出差補貼,一切福利待遇與正式干部職工同等。
市場經濟體制下銷售人員的待遇主要體現在:沒有固定的工資待遇,銷售方式普遍實行“責任制”。國有、集體企業、公司和一些規范的個體、私營企業還比較好,在實行“責任制”的同時一些政治、經濟方面的待遇尚能落實,如保險、統籌等銷售主體都能解決。一些不規范的個體、私營企業銷售人員的待遇就沒有保障,尤其是一部分不講信用的個體、私營企業等銷售主體拖欠、克扣現象嚴重,糾紛頻繁。這種現象在沿海發達地區尤為嚴重。
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供銷員與市場經濟體制下的銷售人員待遇和銷售方式方面最大的區別是:銷售行為與銷售業績是否掛鉤的問題,前者不掛鉤,后者掛鉤。 計劃經濟體制下供銷員的采購、推銷行為不落實“責任制”,不與業績掛鉤,干好干壞一個樣。
市場經濟體制下銷售主體對銷售方式普遍落實了各種“責任制”,而這些“責任制”名目繁雜,形式多樣。如“包干制”、“包底銷售制”、“地區產品委托銷售制”、“利潤分成銷售制”、“讓利銷售制”、“某某銷售制”等。
如某市公安偵查機關今年二月份辦理了一起挪用資金案件,涉及到犯罪嫌疑人挪用貨款的問題。在偵查階段,公安機關對其銷售方式、銷售人員身份進行了調查確認:銷售方式是“包干制”,即銷售主體以低于出廠價格提供給銷售人員商品,并送貨到客戶,承擔運費、稅收,不拿固定工資,自負盈虧年終到銷售主體結賬;身份是銷售主體正式聘用的銷售人員。由于銷售主體內部管理混亂,“包干制”有缺陷,銷售主體對銷售人員的銷售活動、資金回籠等無法監控、管理,“包干制”流于形式,給犯罪嫌疑人鉆了空子;在報捕階段,個別司法機關的經辦人員的觀念還停留在計劃經濟體制的年代,對市場經濟體制下的銷售人員身份識別不清,認為證明犯罪主體證據不足,不批準逮捕。后來公安機關直接向檢察機關移送審查依法起訴,最后審判機關認定被告人有罪判了刑。由于偵查、檢察機關對該案犯罪嫌疑人的身份認定有異議,嚴重地影響了辦案的質量和速度,造成了打擊不力的現象。
從公安、司法實踐中大家體會到: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公安、司法機關要查清供銷員的待遇及銷售方式很容易,有檔案可查。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公安、司法機關要查清銷售人員的待遇及銷售方式很難,原因在于:
〈1〉銷售主體復雜。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實體區別巨大,在具體辦案過程中公安、司法機關之間沒有一個統一的認定標準;公安、司法人員之間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標準,有的公安、司法人員平時不注重學習,思想僵化,計劃經濟體制與市場經濟體制下的銷售模式區別不清,常常因案件的一些細節爭執不下,影響了辦案的速度和打擊的力度;
〈2〉銷售方式千變萬化,沒有固定的形式。在銷售活動中銷售主體說了算,不能以一句營利和虧損來概括。
如某市公安機關2002年11月在初查一起職務侵占案件中,發現一銷售主體從營銷策略上去做文章,臨時搞部分商品底于出廠價進行虧本銷售,具體銷售活動由銷售人員進行,銷售主體沒有書面授權,也沒有文字記載,只是電話通知,又沒有原始記錄,時間一長,大家都說不清楚了,年終結賬時將虧損部分都算到銷售人員上。銷售主體以涉嫌職務侵占犯罪將銷售人員告到公安機關。雖然該案偵查機關沒有立案,但銷售人員的名譽受到了侵害,這些都是銷售方式上存在的問題;
〈3〉檔案不全,銷售主體被侵權后無法舉證。國有、集體企業、公司,規范的個體、私營企業等,內部管理規范,各種規章制度健全,檔案完整。但是一些小的企業、公司,特別是一些個體、私營企業,在聘用銷售人員、福利待遇、采用銷售方式等方面,沒有任何檔案或原始記載,甚至連本臺帳都沒有,發生案件、糾紛后,自身無法舉證,公安、司法機關調查取證、訴訟活動困難重重。
2002年10月份,某縣公安機關派員到沿海一個發達的城市去調查一起職務侵占案件,在當地公安機關的配合下找到一個個私公司的老板,意圖取一個證據,要求個私老板提供財務賬,一問才知道哪有什么財務賬,他做生意從來不建賬,收支全在自己的口袋里,本來可以通過查一下賬目,個把小時就能解決的事情,卻無法進行。由于這份證據是定案的關鍵,某縣公安機關前后三次找他,制作了三份筆錄,最后還是達不到要求,真是勞命傷財。
四 、銷售環節的變化
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銷售環節是計劃性、指令性、層層進貨、批發,一件商品從出廠到消費者手中,環節、手續繁雜。在公安、司法實踐中收集證據容易。
市場經濟體制下的銷售環節是根據市場變化而定的,最突出的一點就是銷售環節的簡單化,一般商品取消了計劃、指令性。銷售主體根據市場需求決定生產什么,生產多少,消費者可直接向銷售主體進貨,在流通流域減少了許多環節,減輕了生產、銷售成本,縮短了資金周轉周期,提高了資金運作效率。
篇10
[關鍵詞]市場經濟 道德建設 法律 體制與教育
道德是一個整體,它是由“道”與“德”兩方面構成的。在古漢語中,“道”的原始涵義為道路、坦途,后又引申為方式、規范和規律;“德”的涵義為“按禮法行事而有所得”,后又引申為遵循一定的方式、規范所施的行為。《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認為:“道德是倫理學研究的對象。一種社會意識形式,指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人與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標準、原則和規范的總和,也指那些與此相應的行為與活動。”可見,“道”著重是指由道德理想、原則、標準和規范構成的理論體系,是社會意識形式;“德”主要是指循“道”而行的具體體現,即“德性”,是人們的行為屬性,成就于各種社會活動之中。“道”確立的是人與人、人與社會的互動方式,體現社會要求的人與人、個人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維護一定的社會生活秩序;“德”涵蓋的是個人的品行、品性。每個人的“德”通過是否循“道”而行體現,而又成就于循道的過程之中。
點擊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