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學教學案例范文
時間:2023-10-11 17:26: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中科學教學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本文旨在通過對探究教學相關方面的總結,結合課程標準,從教學環節、師生關系等各方面出發,結合本人的實際教學案例,探求適合初中科學教學的探究教學方式,為初中科學教師在課堂中能更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提供一些建議。
【案例描述】
片段一:
教師:空氣就在你的周圍,你能描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質嗎?
學生:無色無味氣體
教師:既然它看不見也摸不著,你怎么能肯定空氣的存在呢?
學生1:空氣的流動。
學生2:風吹來頭發飄起。
學生3:給輪胎打氣輪胎鼓起來了。
學生4:……
教師:那空氣里究竟有些什么物質?你的猜測是什么?
學生:氮氣,氧氣,水蒸汽,稀有氣體,二氧化碳,固體塵埃等。
教師:以你目前所學,哪些事實依據、現象或實驗過程能支持你的猜測?要求:盡可能多的記錄驗證方案,同桌相互討論方案的可行性,選擇發言人。
小組討論匯報表
負責人 尤茜茜 小組成員 王佳麗、史益琦、潘樹力
空氣里究竟有什么?氧氣、水蒸氣、二氧化碳……
你的猜測:空氣里有氧氣
依據:人類只有在含有氧氣的環境里才能生存。
學生1:我的猜測是其中含有水,因為有下雨、下雪、下冰雹的天象。
學生2:我的猜測也是水,因為家里的餅干放置的時間長了以后,就變“軟”了。
學生3:我的猜測是氧氣,因為人呼吸需要氧氣,沒有氧氣人類無法生存。
學生4:我的猜測是二氧化碳,因為人類呼吸時,呼出二氧化碳,排到空氣里。
學生5:我的猜測還是水,夏天時冰飲料瓶外出現大量的水珠,這是由于空氣中的水蒸氣液化形成等等。
片段二:
活動1:用大針筒把空氣壓到石灰水中。
問題:石灰水是否變渾濁?變渾濁的速度怎么樣?
結論:空氣中還有二氧化碳,含量較少。
活動2:把一根燃著的木條放入放入一瓶空氣中,木條是否能繼續燃燒?
現象:木條繼續燃燒,燃燒程度沒變化,最后熄滅
結論:空氣中含有氧氣。
活動3:先讓學生通過實驗了解水具有能使無水硫酸銅變藍色的性質,再將一些無水硫酸銅放入一裝有冰快的燒杯上面的表面皿中。
現象:白色粉末變藍色
原因: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液態水,使白色的無水硫酸銅粉末變藍色。
結論:空氣中有水蒸氣。
活動4: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
1.按圖把裝置連接,先在集氣瓶內加入少量水,再把剩余的容積用記號劃成5等份。
2.點燃燃燒匙內的紅磷,立即塞緊瓶塞,觀察現象。
學生回答:產生濃重白煙
3.火焰熄滅后,振蕩集氣瓶,打開導管上的夾子,出現什么現象?
學生回答:白煙逐漸消失,瓶內水位升高,消耗的空氣跟剩下的氣體的體積比大約是1:4
實驗說明:空氣中氧氣所占的體積比大約為五分之一。
思考:①為什么燒杯內的水會進入到集氣瓶內?
②集氣瓶內的水面為什么只上升了大約1/5?這說明什么問題?
③在一切正常下,為什么氣體減少的體積小于1/5?
④紅磷熄滅后瓶內還有沒有殘余的氧氣?
【案例反思】
1.主體性教育理論要求在《科學》探究教學實踐中應做到在設計探究教學內容和過程時,應積極創設條件和機會,調動學生學習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培養他們自我教育的能力,實現從依賴教師到能夠獨立、自主地學習,成為教育活動和自身發展的主體。而為了使科學教育更加貼近現代的科學技術,施瓦布更主張將學生帶入實驗室。通過實驗這種方法,學生們可以提出問題,并為解決問題收集證據,最后為問題給出合理的解釋。所以本節課設計時特別注意突出了實驗環節,目的在于讓學生能在這種氛圍中,自己去理解和掌握空氣的成分和用途,并且讓學生通過實驗掌握有關實驗的基本操作技能,以豐富學生在認識過程中所需的感性材料,提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觀察、思維、分析能力。在空氣用途的教學中,注重從生活中的科學講起,同時又特別強調把所學知識運用于日常生活之中,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教材中的這一部分內容恰好聯系當今社會關心的熱點,具有相當的時代性,同時使得學生做到學以致用。
2.片段一:現代教學論認為:民主、和諧、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的關鍵。這個環節中,學生發言十分積極,也很投入,具有較強的探究欲望,部分學生的分析能力讓人吃驚。通過學生的猜測、驗證證據都說明空氣的確是混合物,而且物質種類也較多。從此處順理成章的引入片段二——研究空氣中的成分。
3.片段二:科學的本質就在于科學探究,施瓦布認為學生應該用探究的方式學習科學內容。為實現科學探究,施瓦布建議科學教師首先要帶學生到實驗室去,引導學生體驗科學實驗的過程,用實驗的證據來解釋和深化教材中的內容。通過探究性實驗教學,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獲取知識,領悟科學探究的方法,讓學生能在教學過程中自動運用知識,獲得成功的樂趣。這節課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在探究實驗設計的基礎上讓學生將自己所學的知識運用于實驗,讓學生能夠用簡單的實驗儀器完成實驗,能夠用實驗記錄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探究結果。學生學會討論、學會傾聽、學會協作,同時學生也能從中體驗到從思辯到操作的轉化,感受到從理論到實踐的愉悅,體會到合作的愉快,領悟學習的快樂,學習的效果肯定會更好。整節課學生思維敏捷、知識面廣、表達流暢、情感積極,充分體現師生之間生動活潑、富有個性的互動過程。
參考文獻:
[1]盧愛飛,初中科學教學學生主動探究能力的培養[J].現代交際,2010/07
篇2
關鍵詞: 初中化學新課程 探究式教學設計 案例研究
1.引言
《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提出“義務教育階段化學課程中的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化學知識、認識和解決化學問題的重要實踐活動”,“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也是義務教育階段化學課程的重要內容”。因此,在初中化學新課程教學中要大力提倡科學探究,改變學生被動、機械的化學學習方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化學知識,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享受科學探究的樂趣,初步形成科學探究的能力。
筆者身處初中化學新課程教學實踐的第一線,懷著極大的熱情和實事求是的態度在初中化學新課程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努力探索,以期為初中化學新課程的順利實施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以下是筆者在一次校級公開課展示中的一則探究式教學案例的研究。
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學案例研究
2.1學情分析
因為自己上公開課的班級生源相對來說較好,加上從初中化學新課程教學的第一堂課開始,筆者就非常注重按照新課程的理念,進行探究式教學,所以學生也具有一定的探究學習的基礎。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教學內容安排在學生學習了碳的單質和化學性質之后,了解到碳跟氧氣和某些氧化物反應的產物里有二氧化碳,但都不是在化學實驗中需要的二氧化碳氣體的簡便制取方法。另外,學生已經學習了氧氣的實驗室制法,對于氣體的制取原理、裝置、收集比較熟悉,所以將“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設計成探究課會更能培養學生運用多種方法獲取信息和對獲取信息進行加工的能力,設計實驗方案的能力,交流討論的能力,思維能力,學會合作學習。
2.2教材分析
教材對于“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學內容呈現的順序是:首先是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原理,呈現方式是直接以陳述性的知識給出,基本上是平鋪直敘;接著是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與實踐,呈現方式是以“活動與探究”欄目的形式給出;最后是總結性的知識內容,呈現方式是以“學完本課題你應該知道”欄目的形式給出,教材內容詳見圖1所示。
2.3教學設計構成
筆者深刻地解讀教材,同時對課程標準和教學參考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理清教材內容的知識線索和活動線索之后,認為有必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調整,將直接知識呈現的內容部分設計成活動探究的教學活動,這樣就將單純的知識學習轉化為查閱資料、小組合作學習、交流討論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具體教學設計詳見圖2。
2.4本課題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依據對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和學生情況,筆者確定本課題三維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實驗室制取氣體的基礎知識;制取二氧化碳的實驗技能。
過程與方法目標:設計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了解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善于合作、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本課題教學的重點、難點如下:
探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并利用設計的裝置制取二氧化碳。
2.5教學實施過程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探究式教學實施過程如下:
環節一:探究實驗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原理,具體內容詳見圖3。
在這個探究教學環節中,筆者提前一周布置課下學習任務即學生按照學習小組,通過查閱有關資料,了解可以通過哪些方法和途徑制取二氧化碳,從而使學生置身于真實的問題情景中,通過查找有關資料獲得制取二氧化碳的有關方法和途徑,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和對獲取信息進行加工的能力;然后課余時間小組內討論、課堂上小組間選派一名學生代表匯報交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學會與他人交流討論,從別人那里學到知識的能力,自主和合作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筆者認為,進行這樣的教學處理是非常有必要的,比直接給出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的學習,學生能收獲更多東西。
環節二:探究實驗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具體內容詳見圖4。
在這一探究教學環節中,筆者一改往日大包大攬的做法,而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讓學生以發現者、探索者的身份出現,自己獨立思考確定制取氣體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時應該考慮的因素有哪些,即從反應物的狀態、反應條件、氣體本身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等方面考慮,培養學生全面、細致的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然后通過交流討論比較二氧化碳和氧氣制取實驗及相關性質,即從反應物的狀態、反應條件、氣體密度與空氣密度比較大小和是否與水反應等方面,分析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氣的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的異同點,培養學生分析、歸納、類比的抽象思維能力;最后在此基礎上,給出一些儀器,這些儀器都是學生在實驗室里可以見到和經常使用的簡單儀器,由學生自己設計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并在小組內交流討論,小組間派學生代表小組間交流和討論各自設計的實驗裝置的優缺點,最后選擇一套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裝置,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學會準確表達自己的觀點、認真傾聽他人觀點、具有一定的反思和評價的能力。這樣通過復習實驗室制取氧氣的裝置,氧氣和二氧化碳性質的比較,自己設計制取二氧化碳的實驗裝置,注重學生的探究過程,知識形成過程,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效地發展思維能力,使學生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既獲得了知識和技能,又發展了思維能力。
環節三:學生親自動手制取二氧化碳。
在這一探究教學環節中,由學生小組合作選擇最后確定的最佳裝置,合適的藥品來制取二氧化碳,并快速地收集、驗滿和檢驗二氧化碳氣體,筆者作為教師給予學生積極的評價,通過親自動手成功地制取二氧化碳,初步學習運用簡單的裝置和方法制取二氧化碳的實驗技能,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
環節四:歸納總結本課題的主要內容。
在這一教學環節中,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完全放開,由學生自己總結歸納這一課題學習過程中收獲了哪些東西。筆者當時還設計了活動表現評價表,通過上面的思考題的回答,可以了解學生在這一探究式學習活動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學習目標的實際落實情況。
環節五:布置課后探究式作業。
這一環節是課堂上探究教學活動的延續,讓學生利用身邊的化學物質和各種廢舊物品制取二氧化碳。例如:雞蛋殼和貝殼可以代替大理石,食醋可以代替稀鹽酸等,把課堂探究延伸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讓學生學會關注生活,通過親身體驗感受到化學的重要性和應用價值,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化學科學素養。
3.結語
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改變了傳統的學生聽著學科學、坐著學科學、被動消極地學科學的教學方式,提倡讓學生進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多種學習活動,在科學探究活動中落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
因此,化學教師要想真正實現以探究為主的教學方式,一定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水平的實際情況開展不同的探究活動,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地體驗探究過程,在知識的形成和應用過程中培養科學的態度,獲得科學的方法,在“做科學”的探究實踐中逐步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要加強新課程理念的學習,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以科學的方法改進自己的教學,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教學活動的設計要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要有針對性和實效性;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幫助,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和交流的機會,讓他們充分體驗、動手和思維。
參考文獻:
[1]課程教材研究所,化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著.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上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化學課程標準研制組.《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實驗)》解讀.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王磊.初中化學新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實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3
關鍵詞:相切;環節說明;分層體現;
中圖分類號 G42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04-00-01
一、案例背景介紹
(一)教學環境
在全校都在轟轟烈烈的進行分層教學時,我們數學組也毫不示弱,大家齊心協力探索、研究方法,組內各種分層招數可謂是百花齊放,為此我代表數學組上了一節分層教學的展示課,以供同仁觀摩點評,為促進數學教學的分層設計向更好的方向前行作貢獻。
(二)學生情況
我校學生大部分來自家庭是個體戶的或者是農民工的,當地戶口的極少,由于小學地域的不同,所以學生的基礎各不相同,很多學生的基礎還相當薄弱。因此這種情況特別適合分層教學。
(三)教材情況
本課是人教版初三數學上冊第24章圓第2節點和圓、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中的一個課時:直線和圓相切的情況。學生已經有了點和圓的位置關系的基礎以及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的數量的認識,本節課研究直線與圓的特殊位置關系相切,將相切從位置到數量的邏輯自然過渡,進而引出圓的切線的判定和性質。重點是圓的切線的判定定理和性質定理。難點是判定定理的理解和性質定理證明中反證法的理解。
二、案例內容設計及說明
環節一:復習引入
通過回顧舊知再次加深圓與直線的位置關系,在全班集體朗讀中體會d與r的關系,并順勢將位置關系量化這一問題顯化,同時自然引出特殊情況――相切
環節說明: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現。數學概念在朗讀中更能逐漸理解其本質,因此不光語文需要朗讀,數學也要朗讀。而且針對我班學困生上課聽不懂,不會做的現象,這樣來設計復習方式更能調動我班學生學習的動力,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這也是這個環節分層的體現。
環節二:新知探究
活動1、引導學生從直線與圓相切的位置及數量關系上來深入探究,通過動態演示來理解一條直線何時變成圓的切線。
環節說明:上節課得到的圓與直線相切是數量上的關系,通過動態的演示讓學生明確位置的變化,從而總結出切線的判定。但是引導很重要,從兩個方面去觀察:直線經過哪里?與圓的半徑有什么位置關系?需要老師點撥。并要等待學生來總結,不能操之過急。分層體現1對觀察的結果分別讓兩位程度較差的學生回答,再讓中等程度的學生來總結;體現2對定理的數學表達讓全體學生寫在練習本上,老師選擇展示,并修改;體現3對總結出的判定進行朗讀。
活動2、將判定的題設和結論互換后的探究。
環節說明:反證法在過三點做圓時已有所涉及,所以在這里用反證法證明切線的性質時讓學生互相交流討論然后進行匯報就行,不要進行過多的引申,否則淡化了主題。分層體現1討論交流時采取師傅和徒弟在同一組,師傅負責解釋證明的方法;體現2數學語言的書寫讓學生自己寫并派代表寫在黑板上。
環節三:鞏固和應用
通過判斷題加深對切線的判定和性質的理解。通過師生共同分析解決幾何解答證明題,并由學生書寫證明步驟。
環節說明:判斷題中設置了3到小題,并給出了反例,能使學生更加明確定理的意義。這里教學的分層體現在針對反例來問學困生為什么不對,讓學生說出違背了所需條件的哪一條,強化切線判定條件在這部分學生頭腦中的印象。例題的分析采取了小組討論交流的方法,與環節二中的分組一樣,分層體現在“師帶徒”弄清解題思路,師傅增強了解題的邏輯性,更嚴密,徒弟學會了解題的分析,拓寬了視野,打開了思路。在有思路的前提下,全班安靜書寫步驟。還可以展示在投影下,由學生來評判書寫的是否清楚。
環節四:課堂小結
在小結中,除了總結出本節課所學的判定和性質外,將相關的判定和性質做一歸納很有必要,“在不斷的總結中收獲、進步”不是嗎?同時提出下節課要學習的相關性質更能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環節說明:在小結的分層中判定由程度稍差點的學生總結,哪怕照著書上找都行,并進行誦讀,使其再次熟知所學知識。在性質的總結中,老師拋出兩條本節未涉及的性質給學生,讓學生課后思考證明,在下節課時可由學生簡要發表見解并證明。
環節五:拓展練習
通過引導學生添加輔助線,點撥學生圓中常用輔助線的做法,分情況添加恰當的輔助線。這兩個練習旨在拓展尖子生的思維。
環節六:作業布置
通過分層布置,使每位學生都能在自己能力范圍內進行鞏固練習。
環節說明:作業1、重點面向學困生考察其掌握基礎的程度。作業2、針對待優生夯實基礎的基礎上,提高其運用能力。作業3、是設計的培優計劃,對學有余力的學生來說是個很好的鍛煉機會。
篇4
關鍵詞:中職法律教學 案例教學法 應用
基礎法律課在中職教育中是合署于《職業道德與法律》教材的,是作為中職教學的一門必修課,由于其理論性和應用性較強,因此教學難度較大。案例教學法是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老師在法律課授課時,通過引入具體典型的法律案例,組織學生對之進行思考、分析和交流等活動,進而幫助學生掌握法律制度理論和提高法律素養。案例教學法有別于傳統的教學法,是一種啟發式的教學法,教師不單單只是起到一個傳授者的作用,更要在教學中扮演著激勵者的角色,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課題討論,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但提高了整體教學質量,還能使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導者,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1]
一、案例教學法的優點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中職學生,法律課理論性強,比較枯燥乏味,以傳統的教學法難以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通過案例教學法導入法律課程,加入生動、真實的案例,能使法律課更加貼近生活,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加強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學習能力。
2.加深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理解,中職學生大多數來自于邊遠農村,文化基礎較弱,因為生活的環境,對于法律知識得學習和接觸比較少,在法律知識的接受和理解上存在較大的難度。如果教師以傳統的講授法進行教學,教學效果往往不盡如意,容易讓學生一知半解。若教師通過分析案例,概況和總結的方法,對基本法律知識進行講授,引導參與教學,對所講案例進行思考和討論,再對他們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這樣既可以增強教學效果,又可以達到“教、學、用”為一體的教學目的。[2]
3.培養學生解決法律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法中的案例都是在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指導學生對案例進行思考和分析,解決相關的法律問題,有利于學生在學習中積累經驗,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法律問題的能力。[3]
二、案例教學法在中職法律課中的應用
1.呈現案例,除了口述案例外,教師還可通過多媒體教學法、學生表演、觀摩庭審等方式向學生呈現更加生動、形象的案例。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法制現場》、《庭審現場》、《今日說法》等法制電視欄目中的典型案例,根據具體內容和案件的發展,在視頻播放過程中即時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這要求教師在課前做好充足的準備,提前準備好以最佳的方式呈現案例。
2.確定案例教學法的具體方法
2.1講授法,講授法是指教師在講解法律理論時,舉例進行闡釋。但要注意兩點,首先案例要具有典型代表性,不宜過多,也不宜繁雜冗長。其次,教師要緊扣授課內容,進行合理的歸納總結,從典型案例中得到一般性的結論。這樣可以讓學生舉一反三,提高對知識點的認識和理解。
2.2討論法,教師展示案例,并提出問題,指導學生思考,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討論,這樣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多采用小組討論法。讓學生隨著案情的進展進行適時的討論,以促進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課堂討論中,要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啟發學生認真思考、積極發言。通過小組互動討論,理清案件事實,讓學生主動探索法律知識,運用正確的法律知識加以分析。除課堂討論外,課后對課堂討論知識點進行復習和思考。教師將向學生提供案例,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討論,等到下節課開課時,教師再請學生發言,進行點評和總結。
2.3實踐法
聯系教學內容,圍繞法律這門課程,組織學生開展一系列活動。邀請警察、檢察官或者法官來到校園開展法制講座;利用班會課、晚自習等時間組織學生觀看《庭審現場》等法制欄目;組織學生參觀看管所或進行庭審觀摩。通過直接接觸這些活生生的案例,學生會終生難忘,對加強法律學習,提高法制意識,具有很大的幫助。
2.4進行總結和評價,教師對學生討論得出的觀點進行點評,點明優點,指正缺點,并引入法律條款,分析案例,在為學生解答問題時,須做到有理有據,有法支撐。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和理解。最終達到教學目的。
三、中職法律教學中應用案例教學法的注意點
1.案例的選擇,為提升案例教學的教學效果,在進行案例選取時,應符合典型性、可信性、時效性的要求。典型性是指案例應針對學生的知識水平,選用真實可信、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件,易于學生對案例的理解,并且能夠結合所學的知識;可信性是指案例應直觀、形象、貼近生活,具有真實的細節,最好選用發生在身邊或者同齡人身上的故事,這樣才能才能更使學生信服;時效性是指案例應選取近些年發生的案件,我國法律在不斷地修改和完善,案例的選取也應適時更新和調整,要與當下的法律制度相結合。
2.教師應發揮引導的作用,中職學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他們大多數來自于邊遠農村,文化基礎較弱,但這些孩子大多數都非常的質樸,對未來充滿了期望,他們渴望獲取更多新鮮的知識,因為生活的環境,對于法律知識的接觸和學習比較少,在法律知識的接受和理解上存在較大的難度。因此,作為老師,在講授基礎法學知識課程時,我們首先要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有了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才能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能夠更好的運用法律知識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3.注意課堂時間合理分配,有別于傳統教學,案例教學法更強調案例呈現與課堂互動。但是課堂時間比較有限,對課堂時間進行合理分配就顯得尤為重要。切勿因呈現案例而耗去過多時間,學生之間的討論以及教師與學生的交流的時間也應加以控制,最后要留出一定的時間來講授知識點。[4]
結語
總之,例教學法的應用,活躍了課堂氣氛,培養了濃厚的學習氛圍,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最終提高基礎法律課的教學質量和效率,達到教學目的。因此,我們應在中職法律課教學中大力推廣案例教學法。
參考文獻:
[1] 王玉芬.案例教學探析[J].教育與職業,2007(15):120-121.
[2] 蘇興全.中職法律基礎課案例教學模式探討[J].科技信息,2007(23):21-22.
篇5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課;案例教學法;教學改革
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案例教學法,是教師根據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設置相關的教學案例和案例問題(或情境),讓學生參與思考、分析、討論、解決案例問題(或情境),通過探究案例來學習、掌握課本知識并能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以培養學生自主創新參與合作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思想品德課案例教學法分為五個步驟:
一、案例選取
案例是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收集的與課本理論知識有著密切聯系的典型人物、事件或熱點的時政問題,是為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服務的。精心選擇適合的案例,這是實施案例教學的前提,它決定案例教學的效果。選擇的案例要 “例”“理”“德”相結合,寓“理”于“例”之中,寓“德”于“例”之中。
教師在選擇案例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1.案例要盡量涵蓋教材的概念和理論。案例教學法是在引導學生探究案例的過程中學習掌握、運用相關理論知識。因此,教師所選擇的案例提供的信息和資料應盡可能多地涵蓋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理論,從而使學生在探究案例過程中掌握全面的、更多的知識。
2.案例要來源于現實生活或至少和學生所熟悉的社會環境相類似,又與課本理論知識有著密切聯系。貼近學生實際的案例才有真實性更有說服力,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增強教學效果。
3.案例要新穎、典型,要有時代性、代表性、思想性和教育性。案例要和國家當前的時政熱點有關,或是大家共同關注感興趣的或是體現健康思想有教育意義的。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熱情,實施智育和德育并舉,有利于培養學生道德品質和增強教學效果。
二、案例展示
教師把精選的案例以恰當的方式適時展示給學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探究案例的熱情,讓學生帶著案例問題(或情境)去探討課本理論知識,為學生學習課本理論知識打開思路的大門。
教師在展示案例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1.教師要做好展示案例教學前的準備工作,要吃透教材和案例,設計好案例展示的方式,確定案例的焦點或爭論主題,以便上課時能詳盡描述給學生。有的案例復雜要提前印發給學生,要求學生預先閱讀思考或提出問題,或寫出分析提綱和思路或就案例自發進行初步討論。
2.課前教師要根據案例和教材內容,設置能體現教學重、難點的問題(或情境),讓學生帶著案例問題去探索課本理論知識,嘗試運用理論知識去解決案例問題;或是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中,去感悟探究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3.設置的問題(或情境)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設置問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課內到課外,由案例到教材內容,難度題量適中,有針對性,寓“理”于“題”、寓“理”“情境”之中。
三、理論學習
學生帶著初探案例不能解決的問題對書本的理論知識進行學習,尋找解決案例問題的理論依據。教師可把書本的理論知識問題化提綱化羅列給學生,讓學生自學解決簡單的知識點,記錄好個人學習的疑難點,然后讓學生同桌或前后桌之間進行互學探討,加強學生自主學習、參與合作,把疑難理論知識反饋給教師。教師深入學生隨時掌握學生自學互學的信息,對學生進行指導引導,并面向全班學生精講討論存在的疑難點及重點的理論知識,為學生解決案例問題(或情境)掃清理論知識的障礙。
四、案例討論
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討論是案例教學法的關鍵。學生運用教材中剛學的或是以前學過的理論知識、概念或是其他課外的知識對案例展開討論。組織案例討論可分為小組討論和全班討論。小組討論一般4-6人一組,小組討論時學生相互發表各自的見解,設有小組發言人,記錄發言要點、解題思路及小組討論中存在的疑難點,作好小組發言的準備并積極發言。其他小組提出補充意見或是反對意見,也可從其他方面另行分析 。然后學生或教師對案例討論作總結,針對小組討論中不能解決的焦點問題在全班討論或辯論,教師加以引導啟發。學生在討論中互相啟迪,從中得到啟發教育或產生新的知識,達到以“例”明“理”,以“理”釋“例”,以“例”明“德”,以“理”導“行”的目的,在實行智育的同時實施德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五、老師點評
篇6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律基礎;結婚程序
中圖分類號:G642.3?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16-0193-02
一、案例教學概述
(一)案例教學的含義
所謂案例,就是在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中發生的典型事件,是圍繞事件而展開的故事,是對事件的描述。所謂案例教學,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目的要求,組織學生對案例的調查、閱讀、思考、分析、討論和交流等活動,教給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或道理,進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學生對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種特定的教學方法。
(二)案例教學的作用
案例教學,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新途徑。
1.案例教學可以發展被培訓教師的創新精神和實際解決問題等能力和品質。
2.被培訓教師通過案例教學得到的知識是內化了的知識,并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整合教育教學中那些“不確定性”的知識。
3.可以幫助被培訓教師理解教學中所出現的兩難問題,掌握對教學進行分析和反思的方式。
4.大大縮短了教學情境與實際生活情境的差距。
5.案例的運用也可以促使被培訓教師很好地掌握理論。
(三)怎樣進行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在實施中,大致可分成案例引入、案例討論、概括總結三個基本環節。
1.案例引入。教師培訓中所用的案例,從其來源講,無外乎兩類:一類是自己編寫的案例;另一類是他人編寫的案例。對前者,教師可介紹一些有關寫作案例的感受、趣聞、軼事,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對后者,教師可運用其他一些手段來提醒學生予以注意的必要性。
2.案例討論。典型的案例討論一般總是與下列問題的探討聯系在一起的:案例中的疑難問題是什么?哪些信息至關重要?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哪些?作出決策的標準是什么?什么樣的決策是最適宜的?應制定怎樣的實施計劃?什么時候將計劃付諸行動以及如何付諸?如何進行整體評價?
3.概括總結。在這個階段,可以讓學生總結,也可以教師自己總結,講明案例中的關鍵點,以及討論中存在的不足和長處。
二、關于結婚程序的知識點掌握
(一)結婚程序的概念
結婚的程序亦稱結婚的形式要件,是指法律規定的締結婚姻必須經歷的過程要求。在通常情況下,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當事人,只有履行了法定的結婚程序,其婚姻關系才會被國家和社會所承認,才會發生相應的法律效力。
(二)結婚程序的類型
從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國家的法律規定看,結婚程序可分為儀式制、登記制和登記與儀式結合制三種類型。
1.儀式制。儀式制指以舉行結婚儀式為婚姻成立形式要件的結婚程序。儀式制是一種古老的結婚制度,產生于個體婚制出現之初并且長期沿襲下來。儀式制的具體表現形式有三種:宗教儀式、世俗儀式和法律儀式。
2.登記制。登記制指以依法進行結婚登記為婚姻成立唯一形式要件的結婚程序。在這種制度下,要求結婚的當事人必須首先向婚姻登記機關提出結婚申請,接受婚姻登記機關的審查,履行登記手續,婚姻即告成立,而不必再舉行結婚儀式。
3.登記與儀式結合制。登記與儀式結合制——指登記和儀式同為婚姻成立形式要件的結婚程序。這種制度的特點,在于將現代結婚程序和傳統結婚程序加以結合。既能實現國家監督,又能滿足當事人儀式隆重熱烈的愿望。采用這一制度的國家包括法國、美國多數州、羅馬尼亞等。
(三)我國的結婚登記制度
我國實行結婚登記制度。按照《婚姻法》第八條規定:“要求結婚的男女雙方必須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進行結婚登記。符合本法規定的,予以登記,發給結婚證。取得結婚證,即確立夫妻關系。未辦理結婚登記的,應當補辦登記。”這一法律規定說明,在我國確立婚姻關系的唯一法定手續就是辦理結婚登記。
(四)結婚登記的目的和意義
1.規范婚姻登記工作。婚姻登記是一種法律行為,法律要求在操作上必須規范,要做到有法可依,嚴格依法辦事。
2.保障國家婚姻制度的實施。國家通過結婚登記,可以對婚姻的建立進行監督。它有利于維護法律的嚴肅性,防止包辦、買賣婚姻、早婚和重婚納妾事件的發生,以國家的強制力確保社會主義婚姻家庭制度的鞏固。
3.保護婚姻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國家實行結婚登記制度,不僅可以使合法婚姻及時地得到承認和保護,給予爭取婚姻自主的男女及時的法律援助,避免各種違法婚姻和預防婚姻家庭糾紛的發生,還可以幫助、指導婚姻當事人,避免某些人因無知或受騙而在婚姻問題上陷入不幸。
(五)結婚登記的法律特征
1.結婚登記是一種法律行為。即當事人必須依法而為之。既然是法律行為,便會產生相應的法律后果。這種后果是依法產生的,即法定的,不依任何一方的主觀意志而改變。
2.結婚登記是確立有效婚姻的必經程序。結婚登記是確立合法有效婚姻的一個必經的程序,不是可有可無的,它是婚姻成立的形式要件,和其他要件一起,共同構成了婚姻成立的必備條件。
3.結婚登記是婚姻關系獲得法律保護的前提基礎。一經登記,雙方即確立夫妻身份,產生夫妻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同時,婚姻關系受法律保護。其合法有效的證明,就是一經登記取得的結婚證。
三、通過案例教學來深化學生對結婚程序的理解
案例一:廣西一青年張某先后與兩個女孩相識并相愛,且這兩個女孩都非他不嫁。張某左思右想,終于他想到了一個他認為兩全其美的辦法,與兩個女孩都不拿結婚證,在同一天結婚。于是他按照廣西的風俗,選了一個日子,把所有的親朋好友邀到一起,大擺宴席,按照當地結婚的儀式同時與兩個女孩舉行了“結婚”典禮,并且三人開始在一起共同生活。問:①張某的婚姻是不是合法有效的婚姻?②對張某的行為如何認定?③張某的行為是否構成重婚?
案例分析:對于此案例,有這樣幾個問題,我們必須準確把握。
1.關于民間儀式結婚的問題。在我們國家一些地區至今還存在著這樣的現象:那就是不到婚姻登記機關辦理結婚登記手續,按照民間的結婚習俗,只是舉行一個所謂的結婚儀式就宣布結婚了。這種行為不是我國《婚姻法》上規定的結婚行為,不受法律的保護。也不是傳統上我們所說的“事實婚姻”,而只能認定是同居行為。張某與兩個女人都沒有去婚姻登記機關履行結婚登記手續,所以他們所謂的“結婚”行為不是法律上規定的結婚行為,只是一種與兩個女人同居的行為。
2.對張某的行為如何認定?首先讓同學們討論然后發表自己的意見。為了激發同學們的討論熱情,可以分組展開討論。分析:張某的行為沒有履行《婚姻法》規定的結婚登記程序,顯然不是合法有效的婚姻,不受法律的保護。1994年2月1日民政部頒布的《婚姻登記管理條例》第二十四條規定:“……未經結婚登記以夫妻名義同居的,其婚姻關系無效,不受法律保護。”
3.張某的行為是否構成重婚?讓同學們先分組討論,然后叫同學們發表自己的看法,最后由老師總結。分析:關于張某的行為是否構成重婚,首先要準確把握重婚的含義。我國《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條規定:有配偶又與他人結婚或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的行為,構成重婚罪。重婚罪侵犯的客體,是一夫一妻制的婚姻關系。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必須具有重婚的行為,即有配偶的人又與他人結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的,構成重婚罪。本罪顯然侵犯了重婚罪的客體即一夫一妻制的婚姻關系,但問題是上述行為在客觀方面是否成立重婚罪就值得我們認真考慮。張某是在同一天與兩個女人結婚,在這一天之前,他沒有配偶,那么他以前是沒有婚姻的。如果單從重婚罪的含義來看,似乎張某的行為沒有構成重婚罪。
上述案例中三人的行為,卻違反了現代法律的一項重要原則——公序良俗,破壞了以一夫一妻制為核心的婚姻制度與秩序,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具有明顯的社會危害性,因此,對三人應以重婚罪定罪處罰。
案例二:劉三與張艷相識并相愛,2001年10月,兩人沒有去婚姻登記機關辦理登記,按照當地的結婚儀式舉行了結婚典禮。第二年生育一女劉丹。2005年9月,劉三在車禍中死亡,劉三在銀行有存款60萬元,房屋三套。劉三的父母親尚在。問:劉三的60萬存款和三套房屋如何分割?讓同學們先分組討論,然后讓同學們發表自己的看法,最后由老師總結。
分析:這個案例涉及到《婚姻法》、《繼承法》的有關內容。劉三去世,他留下的遺產如何分配,首先要確定他的繼承人問題。在繼承人中,張艷是否是合法的繼承人,就是對《婚姻法》中關于結婚的程序知識點的掌握。劉三與張艷并沒有去婚姻登記機關登記,違背了《婚姻法》關于結婚程序的規定,顯然他們之間的婚姻不是合法有效的婚姻,不受法律的保護。聚焦到這個案例上,也就是說張艷不是劉三的合法配偶,因此,張艷不是其繼承人。劉三與張艷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同居關系。
從以上兩個案例中,我們提煉出一個關于結婚程序的法律后果問題。這個問題應引起同學們的高度注意。因為在當下的現實生活中,還存在著這種不履行結婚登記手續,而在一起同居生活的現象。有的在一起同居生活時間較長,而且還生育有子女。一旦出現上述案例中的有關繼承問題,或是兩人分手涉及到子女撫養問題時,就會引起法律糾紛,自己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法律的保障。
掌握并理解結婚的程序問題,特別是對于不履行結婚登記手續所帶來的嚴重法律后果問題,對于大學生來說非常重要。一是結婚對于每個大學生來說都是要面對的問題;二是當大學生看到周圍有人做出這樣的行為時,他就會向其宣講這樣行為的法律后果,從而起到很好的法律宣傳教育作用。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教學中,如果不引用案例,而僅僅是枯燥地講解結婚的法律程序問題,不會引起同學們的高度重視。當他們看到周圍人有這樣的行為時,也不會對他們加以法律上的講解、宣傳,就起不到法律宣傳教育的作用。所以我們的《法律基礎》課程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們自己掌握知識,不做違法的事情,更為主要的是要讓學生們今后成為法律的宣傳教育者,為全社會公民普法、學法做出他們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黎峰,萬里生.關于高職教學中應用案例教學法的淺見[J].科技信息.2008,(36).
[2]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499.
[3]賴傳祥.論重婚的若干基礎性法律問題[J].云南大學學報,2002,(3).
[4]李軍.淺論重婚罪之存廢[J].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2).
[5]談強.從一起重婚案談重婚罪司法認定[EB/OL].中國法院網.
篇7
【關鍵詞】微課 初中化學 教學 作用 案例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143-01
引言
微課又稱為微課程,常常以較為短小的教學視頻為教學方式,講述的內容較為短小精簡,不論移動觀看還是在線觀看,均可以方便學習者進行學習,在很多方面轉變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為初中化學教學注入了全新的教學理念,彌補了傳統化學教學存在的不足。
1.微課的含義及其特點
1.1微課的含義
2008年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戴維-彭羅斯首次提出了“微課”的概念,其根據構建主義學習理論,針對性開發了對應的教學視頻,實現了可以進行在線學習與移動學習。微課的具體含義為:教師以教學微視頻為載體,充分的借助視頻、音頻課程資源將自身所要講授的知識點進行有機整合,針對某個教學知識點或者某個環節而開展的教學活動。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采用微課不僅可以提升教學的針對性,還能夠較好的滿足不同學生對課程知識點學習的需求。
1.2微課教學的特點
微課為一種新型的教學資源,其教學目標較為明確、容量少、規模小、導向性較強、適應性較強,具體特點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教學所用時間較短,微課的一般時長在5min到10min左右。初中化學微課主要研究的對象為化學反應機理、物質性質、化學實驗等方面,與傳統的初中化學45min的教學方式有著較大的不同。
其次,微課所含內容短小精簡,在微課視頻設置時,從教材所含重點知識為出發點,根據學習難點針對性選取微課內容,雖然其中所含的教學內容較少,但是總體的導向性、目的性較強,所以,更能夠將主題突出,內容也更加的精簡。
第三,所含的資源容量非常小,微課視頻所占空間多數均為幾十兆,格式可以轉變為各種媒體播放格式,不論下載到MP4、電腦還是在線觀看均是非常便捷的,非常適合教師觀摩、學習者學習。
第四,微課所含內容較為實用,其構思往往為教學中所遇到的代表性問題,在化學微課中也通常包含一些探究性試驗問題,可較好的提升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2.微課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作用
2.1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自主能力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引入微課資源,可將初中化學的相關知識點導入到化學課堂中,相對于傳統的板書教學,能夠較好的提升學生學習初中化學的興趣。同時,教師也可以將微課使用到初中化學課前的探究環節中,幫助學生實現對本節化學課程所含知識點的“深度”探究。微課作為信息時代不斷發展的產物,可為學生學習化學知識帶來較多的便利,特別是微課可以進行無數次的播放,可以幫助一些掌握知識點較慢的學生課下進行獨自的學習,這對于提升學習自主學習化學知識提供了較好的平臺,學生自主學習化學知識的能力也必然得到有效的提升。
2.2多種媒體進行配合,實現對初中化學課堂的優化
初中化學作為化學學科的基礎,其中包含有很多探究性試驗。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加入微課資源,不僅可以為初中化學提供出有效安全的試驗素材,同時教師可充分的利用微課實現對學生學習化學思路的引導,特別是一些有危險性的試驗、試驗現象較為模糊的試驗,教師可通過微課的方式進行展示,既可以提升教學的效果,又可以增強學生的觀察能力,優化整個初中化學課堂,增強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的效率。
2.3化難為簡,突破初中化學教學的重難點
化學知識整體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包含有較多的較難理解的知識點,而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引入微課可將傳統較為抽象的化學知識點形象化,以更為直觀、更為生動的方式表現出來,有效的實現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一些重點與難點問題的突破。
3.微課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案例
3.1初中化學教學微課應用的原則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進行微課應用時首先必須將微課的特點突出,這就需要對知識點進行科學合理的選取,重點應當突出,內容應當精簡,保證各個知識點之間可以相互滲透、相互聯系。其次,微課的應用必須保證實用性與多樣性,這就需要教學在初中化學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的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從不同的方面與不同的角度創設化學教學的情景,既保證化學課程的實用性,又保證化學課程的生動性。
3.2微課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案例
本文以滬教版初中化學中的燃燒的條件為案例分析微課在初中化學中的實際應用。
結合初中化學燃燒的原理,確立微課在燃燒的條件教學中的教學目標:首先認識燃燒的特征,其次,可根據燃燒的特征對燃燒的條件進行分析,第三,掌握燃燒的條件之間的關系。
了解了需要掌握的目標之后,初中化學燃燒的條件微課設計的內容為:首先根據生活中常見的燃燒的現象將初中階段燃燒的概念進行準確界定。其次,在燃燒的條件教學中借助微課視頻的方式將燃燒的條件中具體的對應關系找出,通過概念圖的方式將何種物種在燃燒的條件過程中扮演何種角色進行生動形成的講解,從而有效的將燃燒的條件從新納入到對應的認識結構中,從而實現燃燒的條件的網絡化與系統化。
微課在初中化學教學應用的過程中,需要做好前期的制作工作,首先在時間上進行有效的控制,將微課時間控制在6min左右。其次,在進行聲音的錄制時,應當保證聲音的抑揚頓挫。第三,在進行畫面的選擇時,應當保證選擇的畫面生活形象,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初中化學教學的生動性,還可以增強化學知識點表達的準確性。
為了更好的增強微課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使用效果。應對微課視頻進行進一步的后期完善處理,使微課能夠滿足不同層面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需求。
結束語
當前微課在我國初中化學教學中已經開始了應用,特別是在化學實驗演示、較為抽象的化學概念教學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應用效果,但是總體的教學質量參差不齊,部分微課成為了簡單的片段教學,并沒有將微課所包含的微評價、微策略、微內容及微目標體現出來,因此,教師在將微課應用到初中化學教學的過程中,應深入的理解微課的精髓,掌握微課應用的要點,使微課教學方式更好的服務于初中化學教學,不斷的提升初中化學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鄭君芳,賀俊崎. “微課”與“翻轉課堂”應用于生物化學教學的初步探析[J]. 繼續醫學教育,2014,11:71-73.
[2]王同聚. “微課導學”教學模式構建與實踐――以中小學機器人教學為例[J]. 中國電化教育,2015,02:112-117.
[3]劉贛洪,袁文珍,宋江雪. 中小學教師微課偏好內容分析研究――以江西教師網點擊率前500名的微課為研究對象[J]. 上海教育科研,2015,08:38-42.
篇8
關鍵詞:管理 自我管理 心理需要 育人育心
案例:
楊揚在初中一年級時對數學很感興趣,成績優良。可是升入初二后數學成績急轉而下,找他談話他說:“我討厭數學課”。原來他不喜歡新的數學老師,一上數學課就不愉快。
為什么?經過我一再詢問他訴說出他不喜歡數學課的原因,原來在一次數學課當數學老師講解時楊揚情不自禁的插了嘴。引的全班同學的哄堂大笑,同時班里的調皮男生也插科打諢的說了幾句,數學老師批評他,楊揚說:“我又不是故意的,再說說話的又不是我一個,為什么單批評我”。數學老師當下就火了:“就沒見過你這樣的學生,做錯事情還挺有理,這樣的態度以后的數學課就別上”。楊揚一扭脖說:“不上就不上,有什么了不起”。我雖然事后做了不少協調工作,但楊揚后來上數學課一直打不起精神來。由此對數學課失去興趣。
案例分析:
教師在課堂上如何“管”學生,如何進行紀律管理,如何處理偶發事件,如何處理師生關系,……下面我們從課堂教學管理的結構及基本原則兩方面談一下課堂教學管理。
一、課堂教學管理的結構分析
(一)教師的自我管理
許多老師認為,課堂上主要是教師管理學生。其實,搞好課堂教學管理的第一要素是教師的自我管理。
教師在課堂上的自我管理水平制約著整個課堂教學管理水平,一個教師在課堂上不能清醒自覺的進行自我管理,就不可能管理好學生。
(二)教師對學生的管理
教師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具體的心態特點和教育科學理論,組織好對學生的行為管理,要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調控教學過程,組織互動合作學習,維護課堂紀律,處理偶發事件等,教師要善于針對學生行為表現的特點,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
(三)學生的自我管理
重要的是,教師在課堂上要啟發、引導、組織學生自己管理自己,培養他們自我控制、調節的能力。教師管理學生,要通過學生的內因,通過學生的自我教育與自我管理。“沒有自我教育,也就根本不可能有正常的教育。”只有“促進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師要善于將學生個體的自我管理與集體的自我管理結合起來,通過學生集體的自我管理去加強學生的個體自我管理。
(四)教學過程管理
教學過程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相互作用的統一過程,需要教師與學生雙方積極配合。教學實踐中,有些教師容易重視“教”,而忽視學生的“學”。
其實,教的過程是為了指導學生的學習過程。只有重視研究學生的學習過程,才能有效的改進教學,將教師的教轉化為學生的學。課堂上無意教和學的東西,很可能長期保持在學生的頭腦中,教師應該了解學生真正在學習什么,學到了什么,從而將教的過程與學的過程有機統一起來。
(五)教學環境管理
即使同一課堂上的學生,同一教師上課時,他所感受到的人際關系環境、心理環境也可能有所不同,一個學生在課堂上受表揚,另一學生受訓斥,他倆所感受到的心理環境是有所不同的。差生和優生在課堂上的心理環境往往不同,他們實際受教育的機會往往是不均等的,他們所產生的情緒體驗大不相同。
二、課堂教學管理的基本原則
(一)課堂管理要以育人育心為重
傳統的課堂管理強調管學生的行為,重視強制性管理,對學生進行“管、卡、壓”,往往忽視學生的“心”一個學生破壞了課堂紀律,簡單的行為控制、說教與懲罰,不僅很難真正奏效,而且可能引起逆反心理、對立情緒。因為學生的紀律表現是一種復雜的心理現象,它涉及認識、情感態度、意志行為、需要、動機等各種心理因素。因此,課堂上,既要管學生的行,更要重視其心。課堂管理要以育人育心為重。只有當嚴格管理和尊重學生人格、研究學生心理相結合時,才能成為有效的管理。
(二)關注學生的心理需要
需要是人的行為的動力源泉。通過關心學生的需要,能夠了解學生的行為。研究與實踐表明,學生的消極違規行為,往往是學生的心理需要沒有得到關心滿足的反應,學生的需要若能得到滿足,便會行為得當,學習有效。
合理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一方面,教師要盡可能滿足學生的需要。“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是營造健康課堂的前提。”“忽視或貶低這些需求,整個課堂體系將出現紊亂、無理要求、報復、放棄、反抗、恐懼和自我懷疑等”“經驗豐富的教師會時時關注所有學生的基本要求。”學生需要得不到合理的滿足,是學生不良表現的重要原因,任何忽視學生需要的教學必定要失敗。
(三)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
蘇霍姆林斯基強調指出,教育是教師與學生活生生的人際關系。“我堅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誤而告終的學校內許許多多的沖突,其根源在于教師不善于與學生交往。”人際關系在課堂教學管理中有以下重要作用:
首先,和諧的人際關系是教學過程順利進行的良好心理環境與激勵因素;惡劣的人際關系環境則會使教學活動產生嚴重的心理障礙。
其次,人際關系和諧,課堂上才會出現輕松愉快、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關系緊張,在教師壓力訓斥下,課堂上就會出現對立、不安、壓制的心理氣氛,影響學生的理智活動,機械、重復、混亂反應增多。
再次,課堂生活是學生情感生活的重要部分。課堂上人際關系的性質與水平,會對學生的精神面貌產生深刻的影響。
(四)制定課堂規則管理學生
制訂并實施課堂規則,既是課堂管理中的基礎工作,又是課堂管理的一項基本原則,教師必須用課堂規則去管理學生。課堂規則一經制定,教師也必須遵守執行。
課堂規則應由師生共同討論制訂。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意見,規則經過學生充分討論,師生共同認可。制定與實施課堂規則,應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促進學生樂于接受和自覺遵守。在實施過程中,引導學生從外部行為遵守的“紀律”,內化為主動遵守的“自律”,當大多數學生都能自覺遵守時,良好的班風便會逐漸形成。
作為一個教學工作者我們要科學有效的組織與改進課堂教學管理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充分發揮教學育人的功效,
促進學生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學心理學》 陳安福 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2、《育人三部曲》 B . A 蘇霍姆林斯基 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3、《高中心理教育指導》 陳家麟 郭亨捷 主編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4、《教與學的心理學》 邵瑞珍等譯 江西教育出版社
篇9
一、豐富準備,教學前引導學生思考
課本知識的了解是案例教學的前提和基礎,這就要求在案例探究之前學生對教學內容充分預習,在案例探討的過程中才能有理可依。而在這個階段,老師也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除了比學生更完整充分地解讀分析教學內容,教師更要注重引導學生思考。引導不是給學生既定的答案和方向,而是通過問題等形式指引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完善學生的準備工作,有質有量地完成課前準備。
如在蘇教版八年級政治《明辨是非,為人正直》這一課就可以通過案例教學法進行教學。結合教材內容,在課堂教學開始前一天課上,教師先出示案例:
名劍由于看見朋友被毆打,上前幫忙,將對方打傷。他也曾多次因為此類事情被警方拘留。王同學們認為,名劍是出于朋友和義氣,如果他不管不問,朋友可能會被打得更慘,所以他沒有錯。
教師出示案例后可以提出疑問:
1.這個青年的做法對嗎?為什么?
2.王同學的想法對嗎?為什么?
3.如果你是這個青年,你會怎么做?為什么?
教師請同學回家后結合課本知識,查閱資料進行思考,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如果學生在課堂上有問題,及時解決,為學生課前準備做好方向性指導。
二、知識碰撞,教學中拓展學生思維
世界因為有千萬種不同的花兒而美麗多姿。對于同樣一個案例,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解讀思路,有不同的思想或想法。也因為“不同”,才有了思維碰撞,有了進步和發展。
如蘇教版八年級政治《明辨是非,為人正直》這一課青年打架的案例。
青少年叛逆期小孩兒想法多樣,對于青年和王同學的做法都有各自的想法,在各自提出不同觀點的前提下互相討論交流,也互相質疑。對于“如果我遇到這個情景”的假設題,同學們肯定更是花招百出,形態各異。在課堂上,同齡人互相交換觀點,使課堂氛圍開放活潑,對于青年的不同看法,也體現了不同的思維角度,這是一種思維的碰撞,也是一種知識的分享和累積。
案例“在線”,學生闡述自己想法的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對知識的再一次累積和梳理。同時,在分享的過程中,其他同學對此提出的疑問和建議,可以引發這個同學的二次思考,更完整、更全面地去完善自己的觀點,當然,也可能自己的不成熟觀點,重新來過。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知識累積,不同的觀點相互碰撞,有利于拓寬學生思維,為學生打開更多扇門和窗,讓學生更加全面、客觀地看待世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要適時指導,引發學生質疑、思考。更重要的一點,教師要起正確的價值觀導向作用,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要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度,使學生在活躍思維的同時保證不走彎路。
三、反思總結,教學后升華學生領悟
總結是案例教學必經的一個重要階段,也是提高學生的創造性和思維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豐富的課前準備,激烈的知識碰撞,思維拓展以后,學生更應該學會反思總結。
篇10
一、初中思想品德課實施案例教學的意義
1.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基于案例的思想品德課堂,將鮮活的教學案例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使課堂充滿了濃郁生活氣息、時代氣息,使課堂接近學生生活、社會生活。豐富多彩、形象生動的教學案例、生活化課堂,對學生而言充滿著誘惑,有利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改善和豐富了原有的教學方式。
2.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基于案例的思想品德課堂,將教學案例引入課堂,學生通過對案例的閱讀、思考、分析、討論、交流,在對案例信息的分析與處理過程中,自主生成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增強思維的活躍性,提高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討論、交流與分享對案例的理解過程中,又提高了學生的合作能力。
3.有利于提高德育實效性
育德是初中思想品德課的主要任務。而學生思想品德素質的提高,僅僅依靠說教,是難以取得良好效果的。基于案例的思想品德課堂,創設了各類真實情感體驗的教學情境,例如奉獻、誠信、尊師、孝老、遵紀、守法等。學生在真實的情境體驗中,自主探究,形成覺悟,并內化為自身的品質,從而提高自身的素質。
二、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案例的設計
1.教學案例設計的原則
第一,教學案例要具有思想性。即要讓教學案例宣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中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等具有一定的思想引領和導向作用。
第二,教學案例要具有時代性。即教學案例要緊跟時代性節奏與步伐,與社會發展相一致,過時的、落后的教學案例缺乏良好的教育性。
第三,教學案例要具有針對性。即要根據初中生的個性特點和意識水平、教材內容及教學目標,恰當地選擇各類課程資源加以開發和利用。
第四,教學案例要具有可信性。即教學案例的信息真實可靠、公正全面,符合客觀實際,不允許弄虛作假、吹牛撒謊。
2.教學案例素材的來源
教學案例的素材來源很多,教材、教參中可直接選用,文獻資源中可查找,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大眾傳媒上可選擇。特別是當今處于信息時代,大眾傳媒特別發達,為初中思想品德課提供了大量的課程資源,如感動中國人物、道德模范、今日說法等,提供的素材既典型,又生動,具有很好的示范效果。當然,大眾傳媒傳播的信息,泥沙俱在,良莠不齊,因此,在查找素材過程中,教師要有一雙慧眼,善于識別虛假信息,不能讓謠言進入課堂,讓虛假信息編輯的教學案例,會對學生認為教師為了說明教材道理,騙自己,會對思想品德課教學產生不良影響。
3.教學案例呈現的形式
教學案例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如文字、視頻、音頻、圖表、表格、漫畫等,可以根據素材本身的屬性,根據課標、教材、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加工制作,根據不同的教學時機加以呈現。每種形式有都有各自的特點,要根據需要加以合理設計,相時呈現,才能使教學案例的功效發揮最大。
三、初中思想品德課案例教學的課堂實施
1.教學案例的展示與呈現
基于教學案例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案例的出場方式是必經的、重要的環節之一。通過何種方式出場,事關能否引起學生的關注,能否激發學生興趣,能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環節和所需要的,選擇適當的教學案例的呈現方式。如文字材料,可以教師朗讀或學生朗讀,視頻或音頻提醒學生注意觀看或聆聽,圖表、表格、漫畫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只有在現實世界的具體情景中,才會變得有效。因此,教學案例的展示,實質是為學生創設一個解決問題的具體情景,事關教學問題的解決。
2.教學案例的閱讀與分析
教學案例的信息點一般比較豐富,閱讀的視角不同,會產生不同的理解。因此,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教師必須要根據課標、教學目標、學生實際等情況,設置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教學案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同時,學生可以根據問題,有目的地從教學案例中尋找、發現、分析相關信息,提高教學案例閱讀和分析的效率。當然,在此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運用邏輯思維對案例信息進行解讀、分析和推理,尋找信息之間的內在聯系,為案例的討論與交流奠定基礎。
3.教學案例的討論與交流
對于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學生個體經過思考與分析不能解決或不能夠完全解決的,必須要通過小組討論與交流來解決。討論與交流的過程,是學生思維碰撞、經驗分享的過程,也是合作探究、深入研究的過程。這一環節要求教師對教學案例設置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深度。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應該參與到學生的小組討論之中去,及時了解學生對問題的看法、討論的進度、問題解決的程度。同時,教師要充當學生的引導者,當學生的討論出現偏差或陷入瓶頸時,為了使討論能夠繼續或深入,要對學生進行引導。絕不能出放任不管或越俎代庖。只有這樣,學生群體的潛能才能得發展,合作精神才能得到培養。交流是討論之后,小組在全班展示小組交流成果的過程。小組代表對本組討論的情況對全班進行小結性發言,這一環節,可能會出現小組之間意見不一的情況。當出現這種情況時,教師應當充分發揚民主,給學生充分說明小組意見的時間和機會,甚至可以開展小組間的辯論,目的是問題越辯越清楚。交流過程中,教師不得“打壓”某一方,應當給予充分的尊重,這樣的交流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當然,教師也必須做好調控,防止辯論失控。
- 上一篇:醫療事故的解決辦法
- 下一篇:信息安全管理辦法及細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