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老齡化的意義范文
時間:2023-10-10 17:44: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健康老齡化的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縣域健康需求處于快速增長階段
我國的醫療體系是醫院網絡和基層醫療網絡構成的二元結構。負責大病醫療的醫院體系,自上而下分為部屬、省屬、地市屬、縣市屬和縣屬,其中縣市屬和縣屬醫院統稱“縣級醫院”,縣級醫院是國家醫院網絡的底部,同時,縣級醫院又是國家基層醫療網絡的頂層。2011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工作安排”指出公立醫院改革的先行者主要為縣級公立醫院,并于次年出臺了“關于縣級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意見”,公共衛生資源及相關政策向基層傾斜,縣域居民衛生健康有望獲得空前的提升。
1、縣域醫療機構投入及就診人次處于歷史新高
國家歷來重視縣級醫院建設。近年來,我國政府在醫療衛生事業領域的財政投人持續增加,特別是加強了對縣級醫療體系的醫療衛生資源投入,旨在保障地區間醫療衛生資源配置的均等化。日前,國家發改委了《全民健康保障工程建設規劃》,要求2017年起中央財政不再安排對支持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項目建設的投資,并明確提出支持縣級醫院建設將會成為下一輪發展的重c:要確保每個縣(市、區)建好1至2所縣級公立醫院(含中醫院);允許在新區建設縣級醫院分院,或在醫療資源短缺、覆蓋人口多、距離主城區較遠的地區依托中心鄉鎮衛生院建設縣級醫院分院。這意味一大波鄉鎮衛生院將要被提升到縣級醫院的檔次。
2、縣域居民醫保體系升級
2016年1月,國務院《關于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意見》表示要整合城市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保)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農合),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即“兩保合一”。
此前,縣級居民醫保體系以新農合為主,新農合可報銷藥品目錄普遍低于城鎮居民。兩保合一政策促使醫?;鹩煽h級統籌改為市級統籌,取消城鄉戶籍差別,農村和城市居民在參保繳費保障待遇上同城同待遇,從而實現縣域居民在藥品獲取與城市同步。
(數據來源:根據各地新聞報道整理,廣東、寧夏為已執行情況,山東、內蒙、河北為2017年預期變化)
二、縣域醫療健康的挑戰
1、老年化及空巢化加重帶來的應對壓力
據統計只有5%不到的年輕人會選擇回到縣級城市發展,這導致縣級城市老齡化比一、二線城市來得要快,縣域人口結構及家庭結構具有明顯特殊性。2014年,全國老齡辦選定天津市、重慶市、蘭州市等12城市開展第二期全國居家養老狀況調查。其中蘭州市公布了詳實的調研結果。數據顯示:超過8成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患有慢性病比例相對高的依次是高血壓、心臟病/冠心病、關節炎、患有頸/腰椎病、糖尿病、耳聾、胃腸炎、腦血管?。ê酗L)、慢性支氣管炎等。
根據此前一項對縣級綜合醫院門診患者健康教育的調研發現,患者對健康教育的需求是全方面的。初診患者對健康教育需要比例明顯高于復診患者;不同疾病、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均渴望獲得健康咨詢服務,特別是老年人相關的慢性病糖尿病、心血管病、呼吸道疾病;相對安靜的診療環境和非疾病急性發作時是健康教育的最佳時機,而伴隨診療全過程則可取得最好效果。
可以認為,縣域醫療體系的建設應以基礎醫療保障及慢病管理體系建設并重,并且針對于老年人行動不便、空巢化家庭心理狀態,建立家庭醫生制度,及更為分散化的慢病管理站。
2、藥品可及性問題
現階段新醫改政策著力于降低藥價,調整醫療收費。2016、2017年相繼實施的“兩票制”、“醫保控費”、“招標政策”改革等。藥品中間環節過多導致的價格虛高得到了控制。因全國“兩票制”的限制,生產企業可選擇的分銷商大幅縮減,品牌、新特藥企業產品優先保障城市經銷商的供應。這衍生出的問題則是縣級機構難以獲取優質高效藥品。
三、縣域藥店在醫療健康服務的補充作用
數據顯示,我國縣域藥店數量接近24萬家,占全國總數的51.2%,作為醫療機構的有力補充,縣域零售藥店在提升居民自我保健意識,用藥依從性方面都有更大的價值發揮空間。
1、藥品可及性的轉移處
目前,國內大中城市的藥品零售市場競爭激烈,縣級市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在中國深化醫療體制改革的背景下,藥店必將承擔更加重大的責任。數據顯示,近3年,公立醫院終端藥品使用陷入弱增長,零售市場,特別是縣域市場已然成為了重啟增長的發力點,渠道下沉精耕縣域成為行業共識。而因公立醫療機構執行“兩票制”的規定,生產企業難以完成縣域醫療機構的覆蓋,遵循市場化的縣域藥店則為其首選。
新醫改政策著力于降低藥價,調整醫療收費?;颊咴诠⑨t療機構的費用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醫療服務費用上漲。這對于只需配少量藥品或長期慢病患者,因門診掛號診療費及等待時間的增加而轉移至社會藥房購買,藥品的可及性決定了購藥者的渠道選擇是藥店還是縣級醫療機構。藥品“零差率”、“兩票制”、“一致性評價”、藥房托管、醫院的用藥目錄數量的限制等政策逐漸將過去醫療機構依靠以藥養醫的局面打破,降低了過度醫療的沖動。而越來越多的藥品會轉向藥品零售市場,這意味著藥店的藥品結構更豐富,更能滿足患者不斷增長的需求。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縣級城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消費成熟度的提高,購藥者普遍希望健康類產品能有更多的選擇,在這種消費需求的前提下,保健品等大健康產品進入縣級市場,以大健康的市場營銷理念來引導當地的消費理念的發展,促使購藥者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意識逐漸成熟成為可能,保健品等大健康產品在當前階段進入縣級市場,也是市場中目標顧客群拓展消費多樣化的選擇。
2、縣域患者教育的重要落腳點
縣級藥店的患者教育更有可行性。眾所周知,健康教育能有助于患者認識藥品,促進患者整體治療療效,縮短治療周期,對于降低疾病的復發率有重要作用??h級人口所占比重較大,地區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但受限于人口密度較低、目標縣級患者對健康管理觀念滯后等因素,縣級公立醫療機構難以較好承擔健康教育功能。而縣級藥店分布廣,長期服務于周邊社區,店員影響力遠遠高于城市藥店的影響力,更適合做患者教育。
但是長期以來市場對縣級藥店的重視度不夠,導致縣級藥店沒有建立專業現代化管理體系,也缺乏體系化培訓,能夠負責患者教育的執業藥師人才更是稀缺,以上種種都制約縣級藥店提供更好的服務。
患者教育的關鍵點在于改變患者行為,以慢性病糖尿病為例,糖尿病管理中行為習慣管理占80%,醫學治療占20%。而慢病顧客要調整行為習慣,則需要進行長期的顧客教育。有證據表明,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與培訓可增進患者對糖尿病的了解,使空腹血糖、HbAlc和收縮壓水平降低,還有助于減輕體重。在這個過程中,讓患者認識到自己在慢病防控中負有最重要的責任并積極參與,這對提高顧客依從性起著決定性作用。
篇2
論文摘要:我國目前已經進入老齡布七社會,人口老齡化發展千民決,在這樣的背景下研究中醫藥教育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并提出中醫藥教育中應重視的一些問題。
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全球人口生育率在下降,而人的壽命在延長,世界人口正在加速老化,這其中中國的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老齡化己成為21世紀不可逆轉的世界性趨勢。老年人是疾病的高發人群,現有的臨床流行病學資料己證明,在相同基礎疾病的情況下,高齡是一個獨立的危險因素。高齡人群具有“三最”特點:即最高患病率、最高傷殘率和最高醫療資源利用率。實現“老有所醫,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理應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鑒于此,筆者從老齡化社會背景下談談中醫藥教育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1老齡化社會背景下需要充分發揮中醫藥優勢,保障老年人健康
祖國醫學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中醫藥在防治疾病和重大疫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和日益強盛作出了卓越貢獻。老齡化社會下我國人口老齡化在醫療保障方面面臨如下挑戰:慢性病患病率高、老年人殘疾率高、老年人醫療費用消耗大、病殘弱老人的基本護理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我國衛生資源與衛生需求不成比例、資源分配不合理等,相對而言,中醫藥“簡、便、效、廉”的特點,在應對人口老齡化衛生保健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尤其表現在:一是中醫藥學在辨證論治和整體觀念的指導下,對老年人慢性病具有個體針對性極強的治療,同時注重整體調護,有利于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治;二是應用中醫藥養生保健和中醫藥預防醫學知識,中醫“治未病”是祖國醫學在為全人類保障健康方面始終重視的研究領域,從《黃帝內經》中就有關于中醫治未病的記載,加之目前我國大力鼓勵開展中醫治未病工程,這必將為提高老年人預防保健、自身養生水平和能力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三是中醫藥資源較為豐富,同時藥材價格和診療費用相對較低,可以極大地緩解老年人醫療資源短缺的問題,同時還為老年人的衛生保健起到積極的作用;四是全國各省幾乎都有中醫藥高等院校,每年培養大批的中醫藥人才,這些中醫藥學子能夠普及到醫院、衛生所和社區衛生服務站,對于平衡我國衛生資源與衛生需求比例、合理分配資源具有積極的意義。
2老齡化社會背景下中醫藥教育需要重視的幾個問題
2. 1在中醫藥教育中重視的養生保健教育
中醫學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所作的重大貢獻之一。在中醫藥這座寶庫中,與當前老齡化社會和大眾日常保健關系密切的內容,是養生方面的知識。養生是健康之本,是幸福之源,更是快樂之門,懂得養生才是懂得人生。老齡化社會對整個國家的全面及深層次影響是相當大的,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特別是要滿足老齡化社會老年人衛生保健的需求,面對老年人最高患病率、最高傷殘率和最高醫療資源利用率的“三最”特點,目前培養的中醫藥學子即是2015年以后的中醫師,他們畢業后走上醫療衛生崗位,要面對更大基數和更復雜的老年人“三最”問題。世界衛生組織和我國“九五”攻關項目的資料表明,達到同樣的健康標準所需保健投入與治療費、搶救費用的比例為1: 8. 3 :100,即如果在預防保健上多投入1元錢,將來就可以在治療上少支出8. 3元和可以節約開支100元錢的搶救費用[2],故而需要重視預防工作,將預防工作做到位,即做好中醫藥治未病工程,將極大地減少老年人醫療費用的支出。因此,在中醫藥教育中要高度重視養生保健,尤其是老年人養生保健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和培訓。
2. 2在中醫藥教育中重視對老年人慢性病、常見病、多發病防治的教育
人口老齡化是當今世界許多國家面臨的一個重要公共衛生問題。老齡人口增多帶來了許多相應的社區保健需求,而健康老齡化觀點的提出,使老年人的醫療保健需求更需加強,如何實現健康老齡化的目標,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世界各國都在積極進行探索。實現健康老齡化的目標,做好老年醫療保健,迫切需要解決的是減緩老年人的痛苦、延長健康壽命、改善生命質量。隨著老齡化社會的發展,老年人的疾病譜和臨床癥狀也在改變,要不斷發現、總結和完善老年病的防治規律,研究和認識高齡老人臨床中出現的特殊癥狀。對于中醫藥教育而言,為實現健康老齡化的目標,必須重視在中醫藥教育中的老年醫療保健的學習,如前文所述,目前老年人健康中影響較大的主要還是慢性病發病率較高的問題,故而要重視由于老年人慢性病、常見病、多發病引發的老年人健康問題,掌握老年人的生理、病理和心理特點,運用中醫理論,熟練處理老年人慢性病、常見病、多發病的防治問題。
篇3
關鍵詞:和諧老齡化;和諧老齡化社會;構建
中圖分類號:C9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9)21011502
1 和諧老齡化概述
1.1 和諧老齡化的基本含義
伴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和老年人人數的不斷增加,老年維權工作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和老齡工作的重點,搞好《老年法》的宣傳工作、建立健全老年維權組織,為老年維權工作提供組織保證;發揮部門職能,搞好老年維權工作,在全社會努力營造一個尊老敬老的社會環境及和諧的社會氛圍(曹馨儀,2005)。和諧老齡化是指在人口老齡化的過程中,老年群體與社會階層、群體相互依存、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穩定發展、勻稱合理的社會結構和發展狀態;和諧老齡化是在和諧社會的基礎上針對解決老齡化問題的需要提出的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新思維,內容可概括為:社會尊重,待遇公平,“五有”實現,共享發展,代際融洽,鄰里和睦,家庭幸福,社會環境優雅,健康快樂,這些內容具有豐富的內涵(秦普德,2006)。
和諧老齡化是針對老年人內在的利益和老齡化社會群體內部與外部環境是否和諧,以及對我國社會結構和發展狀態的影響而提出來的概念,是具有中國特色、符合我國戰略部署的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理念,是構建全面和諧社會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努力去構建和諧老齡化。
1.2 和諧老齡化理念的由來
1990年9月,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的世界老齡問題大會,莊嚴地向全世界發出了“健康老齡化”的目標,就意味著要用健康老齡化的戰略來解決老齡化社會。“健康老齡化”是指老年個體、老年群體、老年家庭和老年社會都是健康的,是大多數的老年個體、老年群體和老年家庭同科學文明、健康幸福、經濟發展、秩序穩定、有保障的老齡化社會的相互適應與協調。它重在強調老年內部的全面健康以達到與老齡化社會的和諧。近些年來,“健康老齡化”的理論和實踐在發達國家受到普遍重視。
1999年是國際老年人年,在這一年的世界衛生日,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積極老齡化”的口號。“積極老齡化”表達了比“健康老齡化”更為廣泛的內涵,從“健康老齡化”到“積極老齡化”是人類老齡觀念的一次重大變革?!胺e極老齡化”是指在老年時為了提高生活質量,消除年齡歧視的不利影響,使健康、參與、保障的機會盡可能獲得最佳機會的過程,使老年人生活得更加舒適、更有尊嚴、更有價值??梢钥闯觥胺e極老齡化”是“健康老齡化”的進一步擴展,不只是保證老年人的健康,更注重生活質量和價值的提高。
在全國第八次人口科學討論會上,我國專家提出了21世紀“成功老齡化”戰略的基本框架。成功老齡化是對過去消極對待老齡化的反駁。對生物學家來說,身體健康、功能自主及長壽是成功老齡化的指標。心理學家以經驗研究成功老齡化時,普遍將生活滿足感、高士氣或良好感作為主觀評價。新的老化觀把老年幸福擴展到了主觀領域,發現個人生活意義是老年人主要的發展任務。
穆光宗撰文指出,在迄今為止有關老齡化的政策應對中,健康老齡化和積極老齡化是被屢屢提及的兩大命題(穆光宗,2007)。健康老齡化是指身心健康的老年人口比例和規模擴大的過程,不是終極目標,如何使老年人成為社會發展的建設力量才是解決老齡問題的重要途徑,強調的重點是人在進入老年之后,盡可能長久地保持在各方面,包括生理、心理、職能等方面好的狀態。積極老齡化是指老年人的參與意識,包括延長退休時間或退休后繼續參與社會,參與發展的老年人口的比例和規模擴大的過程,強調老年群體和老年人自身在整個生命周期中,不僅在肌體、社會、心理方面保持良好的狀態,而且要積極地面對晚年生活?!昂椭C老齡化”更多是從個體和個體之間、個體和群體之間以及群體與群體之間甚至老年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來理解老年人和老齡問題。從“健康老齡化”到“積極老齡化”再到“和諧老齡化”的認識路線,使我們認識到其實人類真正需要的不單單是健康的、積極的或者是和諧的老齡化,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而老齡化問題的順利解決正是成功老齡化的體現。
綜上所述,“健康老齡化”與“積極老齡化”是解決人口老齡化的重要途徑和貢獻,其最終目的也是為了實現成功老齡化。而和諧老齡化是為了迎合我國和諧社會建設而提出的概念,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健康老齡化”和“積極老齡化”更多是從個體或者群體的角度來理解老年人和老齡問題,但是“和諧老齡化”更多是從個體和個體之間、個體和群體之間以及群體與群體之間甚至老年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來理解老年人和老齡問題。“和諧老齡化”要促進家庭關系、社會關系、人際關系、天人關系的和諧。構建和諧老齡化建設是實現和諧社會和成功老齡化的必經之路。
2 我國構建和諧老齡化的現實性、重要性、可行性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堅持以人為本,必須包括老年人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使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惠及包括老年人在內的全體人民,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昂椭C老齡化更是從我國人口發展狀況的需要,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特別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從解決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需要提出的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有中國特色的新思維、新概念。和諧老齡化社會重在構建,包括在構建和諧社會之中。我國的老齡化狀況與其他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國家有很大不同,問題的嚴重性和解決起來有較大難度,具有嚴重性持久性特殊性的特點。構建全面和諧社會,構建和諧老齡化勢在必行。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社會福利的日益改善,人類的平均壽命正日益延長。老年人既是和諧社會的受益者,也是和諧社會的維護者和建設者。21世紀我國顯著的社會狀態是人口老齡化嚴重:預計到2015年,中國老年人口將超過2億,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4%,到2050年全球老年人口將達到20億人,中國老年人口將達到4億人,這就意味著屆時全球每5個老年人中就有1個中國老人,而中國每4個人中就有1個老年人。人口老齡化已是世人不爭的事實(人民日報,2007)。這樣老年人口占中國總人口數的1/4,如果和諧老齡化的建設搞不好勢必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
面對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部署,一些老年學專家和教授提出了關于”和諧老齡化“的命題,針對老年人自身及與其親屬、社會環境之間的和諧做了一些研究,如人口老齡化引發的代際沖突及如何應對的探討;“孝”這種道德資源在和諧老齡化構建中作用的強調;提倡老年大學以及開展老年文體活動在履行構建和諧社會的使命中應不斷努力研究、探討和實踐的建議;通過創建和諧社區,大力發展老齡事業,開展多種形式的社區老齡服務;提出營造和諧老齡化環境。以上對和諧老齡化的研究是針對如何處理好老年內部所存在的問題而進行的探討和研究,這為和諧老齡化社會的構建提供了理論基礎。
3 構建和諧的老齡化社會
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要特別重視構建和諧老齡化社會,一是各級領導要把實現和諧老齡化社會放在應有的位置,充分認識實現和諧老齡化社會的重要性;二是老年人或老年群體自身要為實現和諧老齡化社會而努力;三是調動全社會的參與。人口老齡化問題關系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進程,應該引起高度重視并采取積極有效措施構建和諧。
3.1 老年人自身的努力
家庭代際關系不和諧是值得探究的問題,代際之間有著不同的婚姻、家庭、敬老、生育、幸福等觀念。老年人通過參與老年大學和老年文體活動,可以提高自我認識,進一步促進行動的自覺性。老年大學是老年人的學府,應對當前我國提出的構建和諧社會的方針,老年大學應充分發揮教育老年人的功能,引導老年學員從思想認識到行為實踐上增強融入社會、構建和諧的自覺性,這應是當前老年大學在履行構建和諧社會的使命。為適應形勢發展,根據老年人獨有的心理和生理特點,積極開展廣泛多樣的老年文體活動,活動形式來滿足不同層次老年群體的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質量,創造良好的活動環境,也是建立和諧老齡化社會的重要內容。開辦老年大學、開展老年文體活動都是為了使老年人融入社會、協調關系中,促進家庭關系、社會關系、人際關系、人與自然的和諧,這些關系的和諧正是和諧老齡化構建的重要內容。老年人自身觀念的改變,需老年大學、老年文體活動中心等機構幫助和引導,是解決代際矛盾和社會沖突的關鍵所在,有利于進一步營造”和諧老齡化“的環境。
3.2 政府的角色定位
(1)服務提供。人到老年,生理能力的衰退,心理觀念的改變,是我們研究和改進福利服務的出發點,這要求提供給他們更加周到細致、更人性化的服務。然而家庭養老方式的弱化,使社區成為了主要的養老場所,社區養老需要建立滿足老年人生活居住和具備精神慰藉的福利服務設施,這需要國家、社會與企事業單位加以扶持和幫助。政府應充分加以重視,調動各方力量積極參與,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加大對老年公寓、養老院等福利服務設施的投入,使盡可能多的老年人老有所居;集聚社會力量,比如青年志愿者的加入,給老年人以心理引導和精神上的慰藉;社區也要動員當地各企事業單位的投資和建設,創建更高層次的老年福利服務設施。福利服務設施的建設需多方支持才能達到更好更優的效果。良好的福利服務設施,有利于老年人的生活安頓和心理健康,處理好老年人群的關系有利于社會的安定,是“和諧老齡化”構建的有效途徑。
(2)政策制定。計劃生育政策是人口老齡化的催化劑是否應該停止實施或調整計劃生育政策?我國是人口大國,計劃生育政策一旦放松就會一發不可收拾,造成有限資源與人口劇增更加嚴重的社會矛盾。與其說停止計劃生育政策,倒不如面對老齡化時代的現實采取積極有效應對措施(如“健康老齡化”、“積極老齡化”),或適當地調整政策(適應老齡化趨勢,政策稍傾向于老年群體),據《老年人權益法》維護好老年群體的合法權益,處理好老齡化社會與計劃生育政策的關系,使老齡化社會結構與社會政策和諧并存。
(3)經濟引導。未來老齡化加劇的社會狀態,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市場經濟的發展會愈來愈重視老年人的需求,將加大在老年產業的投入。然而老齡化與經濟發展的適應并不像說的那么容易,其間必然存在矛盾,這不僅需要市場經濟的自我調節作用,還需要的國家政策支持和扶持(如因老年人購買能力的減弱,對老年產業進行稅收優惠政策)。如借鑒日本針對老年人行走不變開發的“助走機”等老年產品以適應老年市場需求,鼓勵商業者開發老年產品并針對老年購買和消費的特點對產品的提供者給予政策或稅收優惠。政府需把老年消費品市場的發展和老年產業開發納入計劃,加大改革以適應老齡化時代要求。經濟發展與老齡化并不存在必然的關系,但是如果經濟發展不把當時的主要消費者老年人作為滿足對象,必然影響經濟的健康向前發展。中國現實經濟還不發達的狀況下,“邊富邊老”關懷老年、財富共享、和諧共生的重要主張也應是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對策。不僅有利于經濟與老齡社會的和諧發展,也是構建和諧老齡化的重要體現。
(4)養老保險迎合?;诋斍爸袊丝诶淆g化和經濟發展的現實,有必要逐步將社會保障模式從當前的現收現付制轉向自存自用的個人賬戶制,并從企業集團著手推進這一轉軌進程?,F收現付制將雇主和雇員繳費全部進入社會統籌基金,不設個人賬戶,由社會統籌基金統一支付養老金,不足部分由財政直接撥付。在人口老年化的壓力下,令財政不堪重負,讓在職者喪失信心。而個人賬戶強調個人貢獻,由“個人賬戶”這個單一支柱承載個人養老負荷(如美國養老金儲蓄計劃),結合社會統籌,統賬結合的社會保險制度既吸收了傳統型的養老保險制度的優點,又借鑒了個人賬戶模式的長處;既體現了傳統意義上的社會保險的社會互濟、分散風險、保障性強的特點,又強調了職工的自我保障意識和激勵機制。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由現收現付制轉變為中國獨創的統賬結合制度既符合我國的國情――老齡化的現實,也體現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對老齡化社會的迎合。
3.3 社會的支持
老齡化的到來給我國的傳統“孝”文化帶來了挑戰,當今社會青年人在外忙于工作生活,不再是過去子女在父母膝下養老的狀況,農村空巢家庭現象嚴重。由于自己不能在父母身邊盡孝,有“創意”的人還花錢去買“孝”,認為也算是盡孝了,但是這種行為只是尋求到了心理安慰,沒有考慮會給社會道德和老年人心理帶來什么樣的影響。中國文化以儒家文化為代表,它強調的是個人對家庭及社會的職責與義務而不是個人的權利,重視家庭的倫理道德,強調要尊老敬老,子女要把父母長輩視為自己終身盡孝的對象,贍養父母、遵從父母;如果不贍養父母,則是不孝,要受到道德或法律的懲罰?!靶ⅰ笔前l自內心的,不需要表面上的做作或演示,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真實的感情回報。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尊重過去與老人經驗的文化,從某種意義上可謂是崇尚老年至上的文化,這也是老齡化社會與中國傳統“孝”文化不可分割的和諧的表現?!靶⒌馈辈豢蓙G,要把這一優秀的傳統美德永遠延續下去,老齡化與孝文化的結合,是構建和諧老齡化的要求。
參考文獻
[1]穆光宗.論“和諧老齡化”[J].老齡問題研究,2007,(5).
[2]趙淑英.對成功老齡化本質的理解[J].湖北體育科技,2003,22(3):331332.
[3]穆光宗.老年發展論――21世紀成功老齡化戰略的基本框架[J].人口研究,2002,26(6).
[4]趙華夏.和諧老齡化力倡孝道[N].第八屆亞洲/大洋洲地區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大會年報.2008,(1).
篇4
論文關鍵詞:健康;老齡化;價值
健康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的重要要素,提高人口的健康水平是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投資。在當今中國經濟相對落后,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完善,人民還不十分富裕的背景下,面對21世紀老年人口數量急劇增長和比例迅速提高的老齡化社會,采取各種積極有效的措施,改善國民的健康狀況,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質量,努力實現健康老齡化,不僅可以化解人口老齡化給經濟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有利于減輕國家、社會和家庭的負擔,也是人們夢寐以求的愿望。
一、人口老齡化的特點
人口老齡化標志著社會的進步。在當今世界,人口年齡結構的老化主要發生在發達國家,但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卻是在我們的經濟發展還相對落后的條件下悄然來臨,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其自身的特點。
1.老齡人口數量多、發展快。在21世紀前40年內,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總數的比例將由2000年的7逐漸攀升到2010年的8.38,2030年至2040年,會快速上升到20.9[1](P1)。世界銀行預測,法國老年人口從9增加到18,用了140年,而中國將用不到40年,老年人口的數量從2000年的9000萬上升到2040年的2.9億。2050年,60歲及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占全國人口的1/4,達4億之多,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4。
2.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另一個特點是健康狀況不佳。從幾次全國性較大規模調查反映的數據來看,我國老年人口中帶病帶殘,不能自理的比例相當高。1987年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調查表明:健康狀況較差的占26.9%;1992年的調查數據顯示老年人在60歲以后的壽命中約有60~80的時間是在帶有各種慢性病的狀態下度過的。
3·老年人的分布城鄉之間差異較大。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據2000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有8.0739萬農民,城鎮只有3.79億人口。按照65歲以上人口7的比例推算.在農村大約有5652萬老年人,約為城鎮老年人口的2倍。加上家庭承包責任制的實行,使一些農村青壯年剩余勞動力在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中逐步向城鎮轉移,進一步加大了農村老齡人口的比例。
4人口老齡化與低生育水平同步進行。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快,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計劃生育工作降低了人口生育率。在我國總和生育率降到更替水平以后,黨和國家根據現代化建設的總體目標,作出了繼續加強計劃生育工作,穩定低生育水平的決定,這意味著我國在今后相當一段時期內穩定低生育水平與人口老齡化同步進行。
5.人口老齡化是在家庭功能弱化的條件下出現的。隨著我國城市社會競爭的激烈和工作節奏加快,家庭中子女個數減少農村青壯年外流以及人口城市化發展,家庭規模在變小,家庭的養老功能在弱化。老人與子女共同居住的概率在下降,子女對于老人的照料、護理愈來愈少,尤其是農村老人養老問題更加突出。
6.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社會養老保障是國家依法對老年人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社會安全制度。它包括老年社會保險、老年社會福利、老年社會救濟.而老年社會保障是它的核心。目前.中國的正規養老保障覆蓋范圍還只限于城鎮職工.且主要是城鎮正式就業的職工.而廣大農村居民沒有包括在內.占老人65卻又無固定收入的農村老人.國家的社會保障幾乎為零。
二、人口老齡化的負面影響
人口老齡化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由于我國人口老齡化有其自身特殊的特點.其對國家、社會和家庭的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1.人口老齡化會改變人口的撫養比。人口老齡化與嚴格控制人口出生率同步進行,在老齡人口不斷增加的同時,適齡勞動力數量受到影響,從而改變人口的撫養比。據人口年齡結構預測表明,1999年中國老年人口撫養比為13.74%,2000年為15.6%.2025年為29.46%,2050年撫養48.49%。總撫養比也從2025年的59。5%上升到2050年的76。8%??晒┦褂玫倪m齡勞動力資源不足,被撫養人口的增加,勢必影響經濟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2.人口老齡化影響國家資金的投入。中國老年人口發展快,數量多,加之中國老年人健康狀況差,自身的衰老與患病率、致殘率高,從而導致老年群體對社會的需求增加。疾病還會使一些老年人及其家庭致貧難于脫貧、重新返貧,國家不得不拿出一定數量的資金,用于老年人群的醫療、養老、社會福利及救濟,用于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的資金投入不足,會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人口老齡化要求國家調整現有的產業結構。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進一步發展,老齡人口的急劇增長.為了滿足老年人群對物質和精神文化的需要,就必須調整現有的產業結構。以“老有所養、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老有所醫”為目標.積極發展老年福利、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衛生、老年體育等事業,以解決老年人的經濟供養、文化娛樂、醫療保障、護理照料等問題。這也會給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4.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老齡問題將會對社會助老支持提出更高的要求。從家庭角度來講,穩定低生育水平意味著子女減少,家庭結構小型化。其結果.一方面老人數量上升,照料需要增加;另一方面,子女減少,家庭養老資源形成了供求關系的不平衡,老年問題包括多個方面,其中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經濟供養和生活照料.在中國未富先老和強調家庭養老功能的環境下,家庭養老功能弱化,將會加大老年問題的壓力和嚴峻性,尤其是農村,老年人口多,健康狀況差,無固定收入,而農村青壯年又紛紛外出打工掙錢,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更加突出。這將會對社會助老支持提出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發展以社區為中心的各項社會福利和社會服務事業,以補充家庭養老功能的不足,從而成為中國21世紀最重要的社會問題。
三、營造健康老齡化是21世紀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人口老齡化是21世紀全球共同面對的一大難題,而我國不僅是世界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面對老年人口健康狀況差和尚不發達的背景,積極營造健康老齡化,有利于緩解人口老齡化給國家、社會和家庭造成的負擔和壓力,這是21世紀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1.實現健康老齡化是實現“五個老有”的老齡工作目標的需要。健康長壽的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強,不僅對社會、家庭照料的需求降低,還能力所能及地從事一些社會勞動,增加個人收入,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為。健康的身體又是老有所學的基礎保證,老人通過學習,發揮其參與生活的潛力,滿足了老人參與社會的心理需求.實現了老人的自身價值。老人身心健康.心情舒暢,老有所樂.健康的身體也使老人對社會醫療保障的需求降低,最終實現老有所醫。
2.營造健康老齡化有利于緩解老年貧困。營造健康老齡化,需要關注全社會每個公民生命全程的健康。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對于貧困的緩解具有重要作用,幫助貧困人口走向富裕的決定因素在于迅速提高他們的素質,這其中也包括健康水平。陸杰華對四個縣的研究結果表明健康人口與非健康人口的家庭經濟收入有明顯的距離,有成年人患病的家庭收入比健康家庭要低30~40%。1998年國家衛生服務調查,在農村地區貧困戶中,疾病為最主要致貧原因的占22%左右。
3·營造健康老齡化,有利于彌補社會養老保障制度不完善和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的不足。老年人健康狀況是決定老年人需求的一個重要因素。老年人口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患病率是總人口平均水平的3~4倍.而這些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又是引起老年人殘疾和自理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使得老年人對醫療、經濟、護理照料的需求成倍增長。濟南市曾對老年人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做過一次調查,排在首位的是醫療保障(占34.53%),其次是就醫就診(占26.79%),再次是及時發放退休金(占25.79%)。勝利油田曾進行過一次抽樣調查,老年人對“上門服務”的需求占70.79%健康的老人不僅對社會醫療、就醫就診的需求減少,且生活相對能自理,既能幫助子女料理家務,還能發揮余熱,從事社會勞動,增加個人收入,不僅能減輕社會醫療保障負擔,以為促養,又能減輕當今家庭的贍養、護理負擔。
4.營造健康老齡化,降低被撫養人口的比例,增大物質資本的積累和投入。老年人擁有健康的身體,是老年人再就業的基礎。老年人再就業是為了滿足自已的生存和物質精神需要。發揮余熱的同時,能避免老年貧困。同時由于白食其力,降低了勞動力負擔系數,減輕了社會負擔,填補了適齡勞動力的不足。老年人擁有健康的身體,對醫療、護理的需求減少,節省了因健康狀況不佳而需要護理、服務、醫療等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增大了物質資本的積累和投入,有利于經濟的發展。
四、實現健康老齡化的途徑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人口的疾病譜和死因譜由急性傳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為主轉向以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為主。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糖尿病等成為影響人類健康、導致殘障、威脅生命的主要疾病E73(P56)。部分地區曾對65歲以上老人的健康狀況做過調查,一般均患有3~4種甚至l0種以上疾病,完全健康無病的是極少數,而且患病率有逐年增高和年輕化的趨勢。這些疾病對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的威脅尤其顯著,因此研究健康老齡化的途徑有很重要的意義。
篇5
【關鍵詞】 人口老齡化 經濟 協調發展
人口老齡化是世界人口發展的趨勢,標志著經濟與科學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對中國而言,人口老齡化出現于經濟發展滯后的情形之下,即未富先老,這和經濟的發展并不協調。因此,如何保持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已經成為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
一、人口老齡化與經濟之間的關系
人口老齡化會改變人口的年齡結構,影響經濟的穩定可持續發展??沙掷m發展的基礎在于人口、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所以明確人口老齡化與經濟之間的關系對促進兩者協調發展有重要意義[1]。人口老齡化和經濟一樣都具有全面性、公平性與持續性等特征,其中,全面性指的是經濟的發展務必要全面,避免片面、局部、單一的發展,尤其要預防只顧發展經濟而忽視全面發展人口、社會的局面出現;公平性指的是不僅要在同代人之間實現橫向的機會與權利公平,還要在當代與未來多代人之間實現縱向的公平,這一點在老齡社會里顯得至關重要;持續性指的是人口老齡化和經濟之間有一致的持續性,人口老齡化在不斷發展,沒有可持續發展的經濟來支撐,老齡社會就很難良性運行。由此可見,人口老齡化與經濟之間是辯證的關系,兩者并非截然對立,只要深入研究老年科學,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就能實現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二、促進人口老齡化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措施
(一)大力發展經濟,提高經濟承受能力
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本質在于發展經濟,不斷提高國家經濟承受能力,以此作為解決人口老齡化產生的社會問題的后盾,促進經濟協調發展。中國發展經濟要重點解決兩方面問題:一方面,要提升經濟增長質量,解決好經濟增長效益與增長質量之間的關系,在保持經濟以較大速度增長的同時凸顯效益,在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同時努力創造資本與技術優勢,提高發展資本密集型尤其是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水平,為產業升級奠定基礎,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要提升勞動力素質水平,因為經濟增長要伴隨勞動生產率的增長,而勞動生產率和勞動者接受教育的程度呈現出正相關的關系,所以要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并重點對勞動者加強繼續教育,尤其要培養其職業技能,提高勞動者素質水平,且如果老年人的知識與技能水平較高,他們在就業、保健、消費等方面就具備顯著優勢,這對減輕人口老齡化壓力、協調發展經濟有利。
(二)發展老齡產業,緩解人口的老齡化
中國的人口老齡化程度還在持續加深,發展老齡產業的迫切性愈加顯著,對緩解人口的老齡化問題、促進經濟協調發展有重要作用。老齡產業發展宗旨在于滿足老年人日益增加的物質與精神需求,提高其生活水平。老年隊伍在持續擴大,老年人消費總額在GDP中占據的比重也逐漸遞增,且老齡產業是比重較高的第三產業,它的繁榮對調節產業結構、提高第三產業份額有明顯的作用[2]。在眾多第三產業中,旅游業的潛力被認為是最大的,所以各地區要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等環境優勢,針對老年人大力開發旅游產品,即銀色旅游??梢蕴峁┓侠夏耆诵枨蟮睦夏曷糜翁撞停屗麄冊诼糜纹陂g吃當地的飯菜、住當地的民宅,使他們在感到溫馨的同時降低旅游成本,從而吸引更多老年人旅游,提高旅游經濟發展水平。
(三)利用老年資源,變人口壓力為動力
國家應加快開發并利用老年人力資源,讓更多勞動力尚在的老年人參與發展經濟,發揮出老年人的勞動潛力。對老年人力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不但能幫助解決缺乏勞動力的問題,還能增創國家財富,將一些消費人口轉化成生產人口,從而把人口老齡化的壓力轉變成推動經濟協調發展的動力。與此同時,要加強研究老年學,大力發展老年教育,讓老齡化更健康。人口老齡化在中國還屬于新事物,所以在老齡政策的制定、老齡工作的開展、老年教育的發展、老齡工作者的培訓、代際關系的處理、健康老齡化的實現等方面都急需老年學的指導。所以只有加強研究老年學,才能為人口老齡化與經濟協調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四)進一步完善老年事業發展預警機制
一方面,要制定完善老年事業發展預警機制的相關指標體系,包括政府投入、老年人生活水平、養老金收支平衡等內容;另一方面,要建立監測樣本點,通過分層整群抽樣,依據一級(東、中、西部)、二級(城、鄉)、三級(好、中、差)開展三級分層工作,將社區作為基本單位,在省內最少抽取約20類樣本社區或樣本村作為監測老年事業發展的基本樣本點,并合理建立評價與反饋機制。預警監測的結果不僅要面向全社會公布,還要及時反饋給地方權力部門,以便及時調整政策,為健康發展老年事業保駕護航。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是深刻的,老年人是弱勢群體,需要全社會給予其關注、關愛。隨著人口老齡化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只有正視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這一事實,并圍繞健全社會養老保障體系這一中心,不斷發揮黨和政府具備的主導作用,憑借全社會的力量統籌解決好人口老齡化問題,從而實現積極老齡化、和諧老齡化、健康老齡化的目的,才能有效促進人口老齡化與經濟協調發展。
篇6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社會養老;對策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aging population in China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hot topic in all walks of life, due to population aging, but it also triggered a debate on a series of issues related to retirement age, pension security, and population policy, at the same time to solve this problem for the country various cities, and even the whole world has very great significance.Key words: population aging; social pension; countermeasures
中圖分類號:F84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關資料顯示:人口老齡化將是中國21世紀面臨的一個重大社會問題。而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我國就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了,而這將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諸多影響。所以,從現在起我們要正確把握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規律,并積極采取相關措施,按照正確的思路和方向切實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本人著眼于所在縣城――射陽縣人口老齡化狀況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進行了調研,并形成本篇調研報告。本報告包括射陽縣人口老齡化現狀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目前存在的問題,以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對策與建議等三方面。
人口老齡化對射陽縣經濟和社會的影響
通常人們把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7%以上或者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率超過10%作為老齡化社會的標志。射陽縣人口老齡化正處在持續增速期。從上世紀90年代末,全縣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10%上升到2006年占14%以上,只用了8年左右時間,預計2012年老年人口占總人口16%,2020年老年人口占總人口19%以上,進入快速人口老齡化社會。在當前射陽縣的經濟社會發展中,人口老齡化與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相疊加,與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相伴隨,這就使得射陽縣老齡工作和老齡事業面臨著日趨復雜的態勢。概括地說,射陽縣人口老齡化態勢十分嚴峻,老齡問題已成為不容忽視的重大社會問題,人口老齡化將對射陽縣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突出表現為:
撫養體系發生變化,地方負擔重。人口“普查”數據表明:“三普”時我縣的總撫養比為56.27%,其中少兒撫養比為47.94%,老年撫養比為8.33%;“四普”時總撫養比為48.64%,其中少兒撫養比為39.39%,老年撫養比為9.25%;“五普”時總撫養比為41.27%,其中少兒撫養比為28.4%,老年撫養比為12.87%。雖然從總撫養比和少兒撫養比看,都在下降,但老年撫養比卻在逐年上升,而且到一定的時間,少兒人口相對穩定,其撫養比不會再下降,而老年撫養比仍在較長的時間內快速增長,勢必加重國家或地方政府的負擔。
家庭功能弱化,老人贍養問題突出。隨著高齡老人的不斷增多及老齡人口自身健康狀況的變化,老人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不斷減弱,而現代家庭不斷“小型化”,老年人與其子女“分家”現象極為普遍,加之勞務經濟的興起使得大部分青壯年外出務工,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大量存在,這些老齡人口難以得到較好的生活照料或無法得到照料,主要靠老人配偶之間相互照顧或自我照顧。尤其是一、二十年以后,社會上將大量出現“四二一家庭”,屆時家庭養老的模式將受到嚴重挑戰,子女即使在主觀上有十分孝敬老人的愿望,客觀上卻無照料老人的條件和能力。
老齡人口看病受限,福利設施無法滿足需求。老齡人口大多患有與年齡相關的疾病,且1/3以上的老年人需要自己或配偶支付醫藥費。據統計,我縣農村老年人患病率為60.42%,而且我縣農村醫療網點設施落后、醫療水平不高,加之近幾年醫藥費上漲幅度較大,許多老年人因醫療條件或自身能力的限制,無法得到較好的治療。我縣現有城鄉福利機構21家,共有床位1600多張,容量十分有限。同時,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匱乏,目前能供老年人活動的場所較少,已有的活動場所由于活動器具少、無人組織、內容枯燥等而無法較好地開展,仍以打麻將、看電視為主的老年生活單調而無味。
老人商品稀缺,供需矛盾突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齡人口的購買能力不斷增強,對具有老年特色的商品(如拐杖、助聽器、輪椅等)需求量越來越大,但目前我縣范圍內適合老年人的商品不多,需遠遠大于供,直接給老齡人口的生活造成諸多不便,同時由于老齡產品的缺失,從某種意義上縮小或削弱我縣社會消費。
目前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來,射陽縣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把發展老齡事業作為經濟社會事業統籌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在老年人的經濟供養、醫療保障、權益維護、優待服務、生活照料及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采取了切實有效的措施,取得了顯著成績。老年社會保障體系基本框架初步確立,老年服務設施進一步完善,老年文化、教育、體育事業蓬勃發展,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得到較好保護,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但是,射陽縣老齡工作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老齡事業發展規劃滯后。《射陽縣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在完善惠老政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方面需進一步明確目標、細化措施。老齡事業總體上仍滯后于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步伐,養老服務供給不足、比重偏低、質量不高,不能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h和鎮養老工作機構在性質、編制、職能、經費人員等方面還需進一步理順,基層、農村老齡工作機構建設還相對薄弱。
對老齡事業投入不足。面對人口老齡化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重大挑戰,射陽縣在老齡事業方面的財政投入力度有待于進一步加大,僅限于利用有限的福彩公益金發展養老事業很難有大作為。我縣現有的養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建設不多,建設規模普遍較小,硬件設施條件較差,有的管理和服務不到位,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城鄉綜合性老年活動場所比較少,農村老年事業發展滯后,設施簡陋,活動單一。政府有關部門所采取的“以獎代補”和“優勝劣汰”的政策,與政府當前財力有限、急需鼓勵和扶持民辦養老機構發展的實際不相適應。
養老機構獲得政策扶持不夠。針對養老機構的土地、稅收等方面優惠政策落實不夠理想,民辦養老福利機構在用地、用電、用水等方面負擔較重,新增床位補貼標準還不是很高。不管是居家養老還是機構養老,都存在著養老服務人力資源少、人員素質偏低、專業人員缺乏等難題。目前從事居家養老服務的人員主要是下崗失業和農村務工人員,系統業務培訓較少,其業務技能難以應對不同層次、不同特點老人的多樣需求。從業人員收入低,導致國家制定的“兩規劃一標準”《老年人建筑設計規范》、《老年人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標準》難以有效落實,直接影響到養老服務質量。
積極應對射陽縣人口老齡化和農村養老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拓寬視角積極看待人口老齡化問題,是解決當前老年人問題和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切入點。
社會視角:目前社會各層面對老齡化問題認識模糊,對老年群體存在明顯負面刻板印象。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必須強調老齡事業的“社會參與,全民關懷”。有必要采取積極有效措施提高全體人員對老齡化問題的認識,樹立正確和積極的觀念。老齡化問題是整體性的社會現象。如果把老齡化看做生命周期中的結構變遷,那么每個人都身在其中,利益攸關。因為無論個人還是家庭,都會被攪進老齡化社會。盡管有一些人口老齡化問題在技術上是可以分開的,但它們的背景是一系列綜合的議題,是屬于全社會的議題。
決策者視角:改變老齡問題依然處于邊緣位置的狀態,將于老齡問題有關的議程和事項有效地納入社會經濟戰略與政策,換言之就是“使老齡問題主流化”;老齡化不僅僅涉及有關老年人社會福利問題,而是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全局性問題,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不能就事論事,需要跳出部門的局限,不能靠應急預案,不能靠臨時突擊,必須著眼全局、謀劃長遠,在所有相關層面,都必須采取協調一致的政策行動,通過清晰有序、多管齊下的方式應對老齡化;應對人口老齡化應是因地制宜,立足縣情,以解決具體的實際問題為導向,充分考慮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承受力,使政策措施更具有針對性、操作性和可行性。
完善養老保障、醫療保障和服務保障三大體系,是解決當前老年人問題和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著力點。
繼續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促進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制度規范化。探索實施新型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努力擴大覆蓋面。要逐步構建城鄉統一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這是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
積極做好養老保險擴面征繳工作,加大基金征繳力度,新增擴面人員基本養老金征繳率要達到100%。繼續調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做好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工作。完善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辦法,根據射陽縣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保障能力等因素,適時調整待遇標準。繼續完善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為主的醫療保障體系。逐步提高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國有破產企業及集體困難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醫療保險保障水平,啟動居民超限額補充醫療保險,解決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最高支付限額以上所不能支付的費用。繼續加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做好資金安排,抓好平臺建設,加強帳戶管理,確保及時發放。
應把保障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放在重要位子,加快制度建設步伐。保障和改善農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中之重。要加大農村為老年人服務的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要發揮家庭養老的基礎性作用,落實家庭成員對老年人的贍養責任。積極發展農村居家養老服務,探索適合農村特點的養老服務方式。
在為老服務問題上政府不必大包大攬,注意調動和發揮多方社會力量的作用。充分運用多種社會資源,特別是社會慈善資源,為老年人舉辦和提供各種服務。在社區為老服務設施和場所建設上,也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管理和服務。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公共財政為主導,廣泛吸收民間資本和社會資本參與的多元化老齡事業投入機制。要把老齡事業作為公共服務建設的重點領域,通過政策扶持,引導社會力量投入老齡事業,拓寬老齡事業發展的資金渠道。
運用市場機制,推動養老服務產業的發展。政府在承擔相應政府職能的基礎上,通過政策扶持,拓寬老齡事業發展的資金渠道大力培育和拓展養老服務市場,支持和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興辦老年服務設施和機構,把發展養老服務業作為產業去謀劃和運作,政府除了行政審批、規范市場和檢查監督之外,基本不予資源分配和資金資助,那些營利性的養老服務機構自己通過服務收費就可以實現自我價值補償、自負盈虧和自我積累與發展。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公共財政為主導,廣泛吸收民間資本和社會資本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發展多種特色的養老服務,滿足老年人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消費需求。
著力推進農村困難家庭常年病人托管工作,加強農村困難家庭常年病人托管中心建設,通過加大資金投入,構建服務平臺,創新運行機制,探索出一條解決農村失能、半失能老人社會救助和托養服務的新路子。
踐行健康老齡化、積極老齡化的理念,是解決當前老年人問題和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關注點。
政府在發展老齡事業的過程中,要轉變單純為老年人提供幫助照顧的觀念,更加注重提高老年人自身的健康水平,讓老年人更多更長久地保持自理自立能力,從而把健康老齡化的理念真正落實到老齡工作中,推動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和自尊自立。
加強助老健康的硬件設施建設。建設社區老年活動室和老年健身廣場、健身路徑,并組織開展好各種活動,進一步擴大覆蓋面,以此來不斷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并推動老年人生命生活質量的改善與提升。要將積極健康的老齡化理念融入到老齡工作中,努力調動老年人的自身潛能, 他們更加積極樂觀地參與社會、參與生活,健康快樂地歡度晚年。鼓勵開發利用老年人力資源,彌補勞動力不足并變一部分消費人口為生產人口變壓力為動力,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要重視和加強農村老齡工作,完善農村老齡服務設施和文化體育設施,促進老齡事業全面、均衡、協調發展。
健全助老健康的醫療服務體系。針對老年人多發病、常見病的防治方面應采取積極舉措,應建立起宣傳、教育、咨詢、普查、主動介入服務等制度,在綜合性醫院設立老年病科和老年醫療康復專科。在全縣的社區醫院應建立轄區所有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建立健康檔案,設立保健康復室,對一些患病、失能、失智的老年人進行專門的功能康復訓練。在一些貧困居民區開設流動醫療車,定期為社區老年人診斷治療。
加強老年學研究。在統計、經濟、金融等政府部門設立專門的老年資料采集部門,跟蹤最新的老齡化進程和面臨的經濟問題,同時成立專門的研究小組,定期對特定的老齡專題進行研究分析,為領導提供切實可行、有效的老齡問題決策依據。
加強老齡服務隊伍專業化建設。加快培養老年醫學、管理學、護理營養學以及心理學等方面的專業人才,提高社區及農村基層衛生技術人員的專業素質。要對隊伍的專業結構和人員配比進行嚴格規定和要求。加強對各類養老服務機構的扶持和監管,加強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培養和從業人員培訓,推行持證上崗,提高服務人員的專業素質和職業道德,提高工資待遇標準,增強年輕人從業吸引力。定期組織專家進行養老服務知識和技能的講授,與國內的大學簽約開設老人護理系和碩士課程,舉辦各種專業 人士的訓練班。在養老服務機構的人員配置上,除配置管理和服務人員、醫師以外,還應配置心理咨詢師、專業社會工作者、保健專家、營養師和護師。只有加強服務隊伍的專業化建設,才能夠使老年人的長期照護服務質量具可靠的保證。
篇7
【關鍵詞】我國人口老齡化;人口年齡結構;未富先老;時代精神
按照聯合國相關規定,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的60歲以上的人口占該國家或地區人口總數的10%或以上,或者一個國家或地區的65歲以上的人口占該國家或地區人口總數的7%或以上,那么,該國家或地區也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
(1)老年人口規模大。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60歲及以上老年人接近1.78億,占總人口的13.26%,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1.19億,占總人口的8.87%。(2)發展快且趨于高齡化。據有關數據計算,1990年到2020年世界老齡人口平均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長,而我國老齡化以3.3%的速度增長,顯然我國老齡化發展快。我國高齡老人大約以4.1%的年平均速度增長,而世界平均速度為3%,老齡化將趨于高齡化。(3)老齡化地區差異大。東部沿海地區老齡化起步早、速度快、程度深,而中西部地區老齡化起步晚、速度慢、程度淺。同時出現了農村老齡化明顯快于城市的局面。(4)“空巢”老人增加迅速。隨著我國計劃生育的實施,獨生子女越來越多,“三代同堂”式的傳統家庭明顯減少,一對夫婦同時贍養四個老人和撫養一個小孩的情形越來越普遍,據調查目前已有百分之三十的空巢家庭。(5)農村養老問題嚴重。農村的經濟和醫療衛生等條件都跟不上,廣大老年農民擁有老年保險、加入社會保障體系的數目有限,再加上進城務工人員的增加,農村出現了大量的“留守老人”,農村家庭的養老功能不斷被削弱,養老問題嚴重。
二、如何應對我國老齡化
(1)大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強經濟實力。一是鼓勵那些已達到勞動年齡的人口就業,并多提供些招聘信息,提高就業率;二是對在業人員進行定期的工作技能培訓,提高勞動生產率;三是積極鼓勵那些已退休但是還具有工作能力的老年人就業。其中最根本的途徑是提高在業人口的勞動生產率,這樣他們就會創造更多的勞動成果,即使贍養老人的負擔變大了,在業人口也能較為輕松的面對老齡化帶來的一系列問題。(2)更新養老觀念。農業社會給我們留下了養子防老等家庭養老觀念,但是在現代社會中,養老不像以前那么簡單,應該賦予時代精神,至少應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經濟上幫助老人;二是關注老人身體健康;三是生活上照顧和護理好老人;四是關注老人心理健康。因此子女應當擔負起贍養老人的責任,及時更新養老觀念,繼承和發展我國傳統的孝道,賦予其鮮明的時代精神。(3)大力發展老年產業,滿足老年人的需要。隨著我國人口結構不斷變化,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我國的產業結構需要得到調整。隨著生育率的下降,適應老年人口需求的各種消費品以及服務將會不斷增加,為了適應人口老齡化、滿足老年人自身的需要,這種產品與服務需求將會越來越大。所以,我們要進一步采取措施來配合這種變化,例如:興建設備齊全的公共養老機構,擴大并改善老年人的活動場所,注重老年服務業的發展,提升為老年人服務水平,增加老年人服務項目等等。(4)建立和健全與養老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一方面應不斷加強倫理道德教育,大力倡導敬老助老的社會風氣;另一方面必須完善老年法律法規,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這兩者是密不可分的。國家應不斷建立和完善與養老有關的法律法規,并加強宣傳。老年人要主動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要與那些侵犯自己合法權益的行為堅決地做斗爭。司法部門務必嚴格執法,對虐待老人、遺棄老人以及侵犯老年人合法權益的違法行為法律將嚴懲,盡最大努力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5)建立健康積極的老年型社會。首先需要打破一種社會偏見,即認為老年社會保守沉悶、缺乏活力,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其次社會需要大力宣傳人口老齡化問題,使其深入人心。再次各代人之間要進行廣泛的溝通和交流,使代際關系融洽,形成良好的社會環境。最后應該充分重視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創辦更多的老年大學、舉行更多的老年人聯誼會等,這對解決老齡化問題有很重大的意義。
參 考 文 獻
[1]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報告[R].2006
[2]王海波.人口老齡化對建設和諧社會的影響及對策[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2007,23(6):69~70
[3]洪國棟.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與對策思考[J].人口研究.1997,(4):45~47
篇8
關注老年人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利用城市建筑規劃來解決目前的老齡化難題,不僅是我國尊老傳統的實際體現,也是社會穩定的需要,更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解決養老問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必然要求,它對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具有重要意義,也是衡量一個社會進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 建筑設計 城市設計居住環境
中圖分類號: TU2 文獻標識碼: A
人口老齡化是指總人口中因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動態。國際上通常把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作為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兩個含義: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對增多,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斷上升的過程;二是指社會人口結構呈現老年狀態,進入老齡化社會。國際上通??捶ㄊ牵斠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于老齡化社會。
老齡問題包括老年人問題與老齡化問題,而老年人問題與老齡化問題相聯系,但又不完全相同,一般把有關老年人的社會保障和權益保護看作"老年人問題",把有關老年人增加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稱為"老齡化問題",這是從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范疇來認識老齡問題。
世界人口老齡化的現狀
目前,全世界60歲以上老年人口總數已達6億,有60多個國家的老年人口達到或超過人口總數的10%,進入了人口老齡化社會行列。人口老齡化的迅速發展,引起了聯合國及世界各國政府的重視和關注。80年代以來,聯合國曾兩次召開老齡化問題世界大會,并將老齡化問題列入歷屆聯大的重要議題,先后通過了《老齡問題國際行動計劃》、《十.一國際老年人節》、《聯合國老年人原則》、《1992至2001年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全球目標》、《世界老齡問題宣言》、《1999國際老年人年》等一系列重要決議和文件。提醒各會員國"銘記著二十一世紀的社會老齡化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對任何社會都是一項重大的挑戰",吁請各會員國"加強或設立老齡化問題國家級協調機構","在國家、區域和地方各級制定綜合戰略,把老齡問題納入國家的發展計劃中","為老齡化社會的來臨做好各項準備工作",提出了"建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的口號,以期增強人們對人口老齡化問題和老年人問題的重視。
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
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呈現出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速快、高齡化、失能化、空巢化趨勢明顯的態勢,再加上我國未富先老的國情和家庭小型化的結構疊加在一起,養老問題異常嚴峻?!紙D1〗
截至2011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1.85億,預計到“十二五”期末,全國老年人口將增加4300多萬,達到2.21億,屆時80歲及以上的高齡老人將達到2400萬,65歲以上空巢老人將超過5100萬。〖表1〗
表1全國老年人所占比例增長趨勢
中國人口老齡化的主要特點
人口老齡化提前達到高峰。20世紀后期,為控制人口的急劇增長,國家推行計劃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進程。由于下世紀前半葉人口壓力仍然沉重,還要繼續堅持計劃生育的國策,其結果將不可避免地使中國提早達到人口老齡化高峰。
在社會經濟不太發達狀態下進入人口老齡化。先期進入老齡化社會的一些發達國家,目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20000美元以上,呈現出"先富后老",這為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奠定了經濟基礎。而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約為3000美元,呈現出"未富先老",由于經濟實力還不強,無疑增加了解決老齡化問題的難度。
在多重壓力下渡過人口老齡化階段。下個世紀前半葉,中國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改革和發展的任務繁重,經濟和社會要可持續發展,社會要保持穩定,各種矛盾錯綜復雜,使得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相對發達國家和人口少的國家更為艱巨。
人口老齡化與城市建筑規劃的關系
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計劃生育的實施,醫療保健事業的加強,人口死亡率在下降,人口平均壽命在延長,中國社會也正處于老齡化過程中。
如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城市人口老齡化現象同樣是現代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產物,這種現象在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尤為顯著。我國有部分城市,特別是老城市,將提前進入老年型社會。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的傳統觀念在變化,一些原來由家庭承擔的職能將逐步轉移到社會,其中老年人問題將首當其沖。如何解決"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醫",不僅是城市管理部門的職責,也是城市規劃工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面臨的新任務。
在城市總體規劃中,要從整體角度考慮設置老年服務設施,如老年大學、老年俱樂部、養老院、康復中心等,為這些設施及相應管理機構落實建設用地。在居住區詳細規劃中則要更細致地安排為老年人服務的基層公共設施,如老人公寓、老人之家、老人活動中心、門診部、老年人服務中心,以及安排更多的室外活動休憩場所和為老年人提供安全的公共交通設施等。在居住建筑設計中,需要考慮的問題就更加細致,從住宅層數、住宅類型、戶型比例到建筑細致處理,均應充分滿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如此形成一個從大到小配套的老年人需要的多層次、多樣化的老年人服務系統,為老年人創造一個生活上能相對獨立、豐富多彩的內外環境。體現國家、政府對老齡化問題的重視、對老年人的關懷,弘揚祖國尊重老人的傳統美德,通過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來解決老年人的實際需要。
增加社會基本老年設施以滿足老齡化量的問題
增加住房。隨著核心家庭的普及和傳統家庭的逐漸消失,居住建筑的戶型將產生變革。一方面下一代與老一代分居現象在不斷增加,另一方面中國家庭結構演變具有的"分而不離"的特點,要求兩代人的住房距離不宜太遠,出現了小戶型住戶比重將明顯增加的趨勢。
增加老年公共設施。大部分老年人退休后,迫切需要向他們提供相應的文化娛樂設施。
增加老年公共配套設施。一些分布于居住區內的城市基層醫療保健設施(保健站、門診所等)深受老年人歡迎,使體質較弱但病情不嚴重的老人不必前往距離較遠的醫院,可在社區內就近得到治療。
增加老年管理機構并出臺政府政策控制其財政分配?,F在我國城市中,為老年人服務的養老院(敬老院)、老人公寓、康復中心、托老所、老年人服務中心等機構少得可憐,要進入這些設施條件十分苛刻、費用昂貴,致使相當數量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而又無人照顧的老人處境困難?!紙D2〗
表 2 我國社會養老設施體系功能
改進居住區規劃及建筑設計以滿足老齡化質的問題
住宅建設上應考慮老年人的生活需要。盡可能在同一樓層配置門廳、廁所、浴室、老年臥室,在樓梯、廁所、走廊等空間設置扶手,廁所、浴室盡可能確??晒┳o理的空間,為老年人創造獨立生活的居住環境,為家庭養老創造條件。結合我國具體情況,在住宅建設中至少應在多層住宅的底層按照老年住宅的要求進行設計,或為改造成為老年住宅創造條件,如減少室內外高差、將踏步改為坡道、將浴缸與洗臉盆分開以做到干濕分離等等。
建立完善的社區服務體系和社區文化設施。目前在大多數居住區中服務設施十分欠缺,社會服務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老年人僅有的娛樂場所就是條件簡陋的麻將室。這種狀況亟待改變,建議在居住區規劃中配套建設老年人活動設施,如修建老年人活動中心,為老年人提供休閑、娛樂和交往場所;修建老年人日托中心,白天可為老年人提供餐飲等服務,晚上老年人可回到家中與兒女團聚,共享天倫之樂;建立社區醫療服務機構,為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詢、衛生保健等服務,同時可吸收身體健康的老年人參與到社區服務中來?!紙D3〗
在居住區中大力推廣“兩代居”房型。鼓勵兒女成家后與父母就近居住,既可在生活上相互照應,又能保持相對的獨立性,使各自的生活方式不受影響。這種做法既有利于老年人養老、又減輕了政府的負擔,具有很好的社會意義?!紙D4〗
居住區規劃和住宅設計中應注重老年人戶外活動空間的設計。根據老年人的行為特點,設置晨練場、門球場,各種形式的休息空間、交往空間等,尤其應鼓勵老年人與青年人、兒童等不同年齡群體的相互交往,使老年人融入社會大環境之中。戶外空間宜相對開放,使老年人與社區有更多的視覺和心理上的互動,避免過于封閉造成心理上的社會隔離感。強調無障礙設計,應包括居住環境和社會環境兩部分,前者著重于為老年人提供有利于發揮自理能力的居住條件;后者為老年人提供廣泛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在老年人居住建筑與公共綠地及公共服務設施之間應提供一條或多條無障礙通道,保證輪椅能通達。
結語
老年人居住建筑的研究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識,有心理學上的,有醫學上的,有社會學上的。面對我國已進入老齡社會的嚴峻現實,我們應當借鑒國外的經驗和教訓,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老齡住宅政策,切實落實《老年人建筑設計規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使老年住宅“事業化”轉變為“產業化”,在設計理念上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做好人性化設計和開發,并完善社區公共設施,做好老年人住宅的外沿建設。
參考文獻:
【1】楊貴慶著,《城市社會心理學》,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0
【2】林武著,《城市老年住宅區的戶外空間設計》,華中建筑,2005
【3】林玉蓮、胡正凡著,《環境心理學》,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篇9
關鍵詞:老齡化 老齡產業 療養服務貿易
在《聯合國2003年全球人口報告》中指出,人口過快增長和老齡化是當今世界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主要人口問題。世界上許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同樣面臨著人口老齡化的問題。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建立并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直致力于“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既然老齡產業是在開放的市場經濟環境中成長并發展起來的,那么加強合作,并用開放的眼光尋求解決老齡化所帶來的諸多問題應成為一條重要的途徑。
療養服務貿易問題的提出
二戰后,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世界各國的人口再生產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傳統類型逐步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現代類型轉變,由此形成人口年齡結構從“年輕型”向“老年型”過渡的結果。特別是發達國家,普遍進入了老齡型社會。依據聯合國有關規定,一個國家65歲以上的老年人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超過7%,或60歲以上的人口超過10%,便被稱為“老年型”國家,我國于2000年跨入了這一行列。但是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老齡化有著自身獨特的特征,有學者將我國老齡化特征概括為“二高三大”,即高速、高齡;老年人數量大,老年人扶養比大,地區差異大,真實地反映出我國老齡化的現狀,同時也表明老齡化將給整個社會和經濟發展帶來巨大挑戰。
隨著社會發展,我國人口老齡化將經歷快速老齡化、加速老齡化和穩定的重度老齡化三個階段。2030年到2050年是我國人口老齡化最嚴峻的時期;而到2050年,老年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需要撫養的老年人口將占人口總數的40%-50%。屆時,重度人口老齡化和高齡化將日益突出,我國將面臨人口老齡化和人口總量過多的雙重壓力。
雖然老齡化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就業壓力,提高就業水平,但也會造成勞動力比例下降,形成勞動力供求不足的新矛盾。加之過去人口高增長帶來的“人口紅利”終將消失,由此導致勞動生產率和經濟增長的下降。不僅如此,老齡人口的過快增長提高了社會負擔系數,客觀上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一個因素。目前我國的老年扶養比為0.11左右,即大約9個多勞動年齡的人就要供養1個老人。據測算,到2050年將上升到0.4左右。如此高的社會負擔系數需要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社會保障作支撐,也決定著傳統的居家養老方式難以維繼。而到2005年底,我國養老金“空賬”已達八千億。這需要大量的養老資金投入,但同時,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提前步入老齡社會使得老齡化超前于經濟發展水平和現代化,與發達國家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條件下進入老齡社會相比,我國成為世界上惟一進入老齡社會的發展中國家,具有典型的“未富先老”的特征。這種狀況表明在解決老齡化問題上我國面臨著嚴重的資金缺口。
老齡化也同時引發了嚴峻的產業結構矛盾,集中體現在與老齡人口消費需求相關的第三產業發展滯后上,包括醫療保健、生活撫養、休閑娛樂等方面。由此導致的結果是一方面存在前景廣闊的老齡市場,但另一方面卻對老年市場多元化的需要供給不足,同時又需維系并加強老年市場的購買力。更為重要的是,我國人口老齡化還存在地區發展不平衡、城鄉倒置顯著等特征,與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差距及養老方式的城鄉差異交織在一起,使老齡化問題愈加復雜、艱巨。
上述分析指出的種種矛盾是化解老齡化危機不能回避、必須正視的問題。然而事情總有利弊的兩面。因為在壓力背后是開拓老齡市場和老齡產業的機遇,這必將對我國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帶來巨大的影響。但是問題的關鍵在于,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加確實形成了相當規模的市場需要,但那僅僅是一種潛在的市場,要真正形成市場供求,就需要老年人具有持續且具有一定水平的購買力,從而推動老年市場供給的增加及老齡產業的發展成熟。
療養服務貿易是指以國外人口、特別是老齡、高齡人口為主要服務對象,以醫療保健、旅游、休閑消費、養老托老等綜合服務功能為主要內容,以創匯為主要目的的新型國際服務貿易。最早提出發展療養服務貿易的設想是在上世紀末。然而由于發展條件和認識條件所限,并未在實踐中引起重視。近年來,經濟的繁榮增長和老齡化趨勢的進一步加劇使得從人口、市場、產業等多重角度的綜合審視具備了較為充分的條件,因而該領域的發展也正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
療養服務貿易潛在的國際市場
目前跨國醫療、旅游、養老的人數不斷增加,全球“醫療旅游”人數已經上升到每年數百萬以上。到2010年,國際“醫療旅游”行業的年營業額將上升到400億美元。發達國家醫療保健費用高漲,為亞洲的醫療服務公司提供了賺錢的機會。如面對日本老齡市場巨大潛力,東南亞各國政府紛紛放遠眼光,在住房、醫療、旅游等領域制定中長期計劃。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已經修改了移民、稅收和房地產購買的法規,以吸引富裕的外國退休者。雖然醫療旅游并非等同于療養服務貿易,但它是療養服務貿易的重要部分,由此可見開拓這一市場的巨大前景。
從產業屬性來看,療養服務貿易屬于消費者服務貿易,其不僅包括對相關服務供給能力的規定,從而對國內產業、消費結構和水平以及發展趨勢有所要求,同時又需要順應、吸引、引導外部需求以形成市場。而它也不同于一般服務貿易,需涉及自然人較長時期的跨境移動以及多方面的綜合服務內容,所以需要更多的法律保障和國家之間的合作。由此來看,發展療養服務貿易需要從供給與需求及外部條件和環境進行綜合審視,其自身較強的專業特征使得除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及服務的相對價格這樣的決定需求強弱的因素外,消費者對服務的評價越加困難,所承擔的風險逐漸加大,因而消費服務的尋找及經驗特征減弱,信任特征加強,因此對相關服務質量和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國發展療養服務貿易的可行性分析
療養服務貿易則從開放經濟的視野下為解決我國老齡化問題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途徑。我國在開拓療養服務貿易新領域中較之開發“醫療旅游”的東南亞各國,除了共同的有利環境外,更有著自身厚實的優勢和基礎。主要表現在:
(一)療養保健資源是療養服務貿易的優勢和前提
首先必須充分發揮我國豐富而獨特的療養保健資源的功效。這些資源涉及自然、技術以及社會人文各方面,其中以自然及技術資源為基礎,以社會人文資源為依托,形成療養資源層級、互補結構。具體而言,我國地域遼闊,自然療養資源豐富,以這些資源為基礎已經開發出眾多旅游度假及療養勝地,為發展療養服務貿易奠定了基礎。此外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及民風民俗等對療養及形成健康、和諧的療養環境同樣重要。
(二)國內外消費能力的不斷提升是療養服務貿易的關鍵
從服務的提供地來看,本地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對于開發療養資源及形成配套設施和措施而言比較重要;從服務的消費群體來看,目前能夠成為我國療養服務貿易市場開拓對象的國家和地區基本屬于發達國家和地區,其經濟實力及消費能力不成問題,而關鍵在于如何吸引并為自然人流動創造條件。如同旅游市場劃分等級一樣,療養客源市場依據地緣、經濟實力、消費能力等標準同樣可以確定需要開拓的不同等級的目標市場。顯然依據我國旅游業及服務貿易合作的發展形勢判斷,療養客源市場的開拓具有很大的地域空間。
(三)不斷增長的老齡人口是療養服務貿易的客源基礎
老齡人口無疑是療養服務的主要對象,尤其是人口老齡化及家庭結構、養老托老方式的變化,為該市場的開發注入了更強的動力。統計顯示,到2030年,西方7個主要工業化國家65歲以上人口將占全部人口的22%。因此,越來越多的富有的老年人選擇在國外消費和養老。如西班牙,憑借自身的旅游資源優勢,大力吸納日本的“出口”老人,積極支持國內企業在本國的療養度假地興辦日本老人村來接待和托管日本老人,為老人提供完善的醫療保健、生活和文化娛樂等方面的服務,賺取了可觀的外匯,還引進了日本現代科學管理和先進的科學技術,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我國開發療養服務貿易具備相關條件,并有著自身獨特的資源優勢和價格競爭力,通過積極的應對措施,可以形成廣泛而穩定的療養服務客源市場。
(四)開放條件下的區域合作是外部成長動因
開放經濟條件與封閉狀態相比,在謀求經濟發展的途徑、動力等方面顯然具備很多優勢。療養服務貿易的開展就是基于開放條件下的雙邊及多邊合作,它為解決各國及各地區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如人口老齡化提供了一個合作平臺?;趪H貿易、國際投資、國際勞務合作、對外旅游等方面合作的加強,在解決療養服務貿易所涉及的一些關鍵性問題上的難度會逐步降低,合作空間將進一步拓展。
結論
毫無疑問,依據療養服務貿易的內涵,深入挖掘本國開展療養服務貿易的各種資源,采取支持、鼓勵、引導的政策措施促其發展,不僅順應了世界老齡化的趨勢,充分開拓了該領域的市場,將與療養服務相關的醫療保健、旅游住宿、養老托老等行業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較長的產業鏈,從而對開展該服務的東道國的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產生重大影響,而且發展了無煙而高利潤的產業,帶動了旅游保健資源豐富但經濟落后地區的發展,對于解決本國老齡化問題提供了強有力的財力和實踐保障,因此開拓療養服務貿易的新領域是化解老齡化危機的重要戰略選擇。
基于對我國老齡化過程中面臨的各種矛盾和挑戰的分析,要用開放的視野去尋求化解老齡化危機的途徑,大力發展我國療養服務貿易。而我國較之于發達國家,有著自身的優勢和良好的基礎來開拓更具綜合性和發展前景的療養服務貿易。這無論從財力保障,還是需求供給來看,對于解決我國不斷增多的老齡人口的生存及多樣化的養老需求都具有重要意義。當然,在發展療養服務貿易的同時要清醒意識到其中存在的困難,畢竟該領域在我國處于初始起步階段。鑒于療養服務貿易涉及的產業部門眾多,利益關系復雜,因此需要政府與服務企業共同努力,將療養服務貿易統一納入老齡產業發展規劃中,在政策、資金上給予引導支持,協調與療養服務相關的旅游、醫療、保險、養老、社會保障等部門,整合療養服務貿易涉及的各種要素資源,發揮地區優勢,促進區域合作,同時要重視服務標準的制定,法規的完善,創造療養服務貿易有利的發展環境,推動該領域的健康發展,使其成為拉動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動因之一。
參考文獻
1.曾毅.中國人口老齡化的“二高三大”特征及對策探討[J].人口與經濟,2001(5)
篇10
研究背景
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是導致我國養老問題突出的主要原因。人口老齡化主要是指老年人在總人口中的相對比例上升,按照國際通行的人口老齡化標準計算,如果一個地區60歲的老年人在總人口中的比例超過10%或者是65歲的老年人在總人口中的比例超過7%都可看做是已經到達了人口老齡化的水平。
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人口老齡化逐漸成為一種全球性的趨勢,我國同樣也面臨著人口老齡化的問題。這不僅僅是因為我國的醫療衛生條件相較于之前有了很大改善延長了人的壽命,還有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都給社會以及家庭的養老問題增加了難度。
由于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地方機構養老快速發展起來,并且成為解決養老問題的重要途徑。
探究地方機構養老模式的意義
理論意義。地方機構養老作為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的補充,在我國存在的時間還較短,因此探究其養老模式能夠從理論上對其形成一定的指導,這對于我國機構養老的規范化和科學化有著重大意義。目前我國對于養老機構的理論研究還較少,大多是關于社會養老和家庭養老的研究,因此填補機構養老的研究空白也是本研究的目的之一。
現實意義。對于地方機構養老的研究不僅僅可以從理論上豐富對養老模式的研究,更可以從各種養老現狀的分析上對當前的機構養老形成一個較為清晰的認知,這對于結合地方特色的機構養老有著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探索地方機構養老有助于完善我國的養老體系。因為子女外出打工?,F在許多家庭出現了空巢老人,這對于一些患有突發性疾病的老人來說居家養老成為難題。由于我國的社區養老各方面條件還不成熟,因此,在短時期內建成設區養老體系還不現實,所以地方機構養老作為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的補充,對于完善我國的養老體系的不足之處有著重要現實意義。
地方機構養老能夠充分發揮因地制宜的養老效果,促進地方養老模式的科學化發展。因為地方機構養老是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而建立,創辦者是根據當地的人文地理環境而創設的養老機構,對于地方老人的生活習慣更加地了解,因此地方養老機構也更加適合當地老年人生活。
對于地方養老機構的調查研究能夠對我國的地方機構養老的現狀進行一定的了解,從而為其相關的工作者提供可行性的建h與方法。
地方機構養老的問題及原因
當前地方機構養老的問題
隨著我國地方機構養老的快速發展,其中也出現了不少的問題。
地方機構養老的費用較高。超高的養老費用不僅是困擾家庭養老的關鍵性因素,也是地方機構養老的所面臨的一大難題。因為地方機構養老大部分是私營機構,如果沒有雄厚的財力支撐,機構養老的正常運行就會受到威脅。由于各種養老設施的修建,以及專業醫護人員的雇傭,都成為機構養老的很大一部分支出,因此沒有足夠資金支撐,機構養老很難成功運行。不僅是養老機構需要高額費用來維持養老機構的正常運行,接受機構養老的家庭也要具備較強的經濟能力才能維持老人在養老機構的一切花費?;诘胤金B老機構的高額費用,一些機構只接受有“五保”的老年人前來養老,無法滿足大多數老年人的需求,這一定程度上就是機構養老高額費用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地方機構養老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由于我國機構養老模式出現的時間還很短,各方面的建設還有待于完善,然而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加快,地方機構養老的短板已經開始逐漸顯現出來,尤其是在各種硬件設施以及軟件服務上。首先是硬件設施上的不夠完善,這主要體現在,地方養老機構的規模小,各種老年的健身設施短缺,缺少配套的適合老年人的體質監測設備。養老機構作為一個老年人的修養場所應該具備基本的體質監測設備,為老年人的日常健康監測做準備,以及時預防老年人的各種慢性疾病的發生。
其次就是軟件設施的不夠完備。作為養老機構,軟件設施不僅包括機構的服務行為還包括養老機構的醫護人員的數量與質量。高素質的醫護人員可以為老年人提供專業的養護服務,為老年人營造一個更為完善的健康修養場所。但是就目前我國的地方機構養老的模式來看,并不是所有機構都具備高素質的專業醫護人員,因為老年人的各方面的生理機能有所退化,看護工作艱辛程度較大,這讓很大一部分醫護人望而卻步,養老機構的醫護人員不能滿足當下養老機構巨大需求市場。
地方機構養老不能滿足多樣化的養老需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細分化的消費市場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當然養老市場也存在細分化的可能,因為老年人的患病幾率增加,不同年齡階段的老年人所具備的特征也有所不同,這就導致多樣化的養老需求。但是就目前來說,地方機構養老大多采取的是老年公寓的養老模式,單一化的養老服務顯然并不能滿足不斷多樣化的養老市場的需求。地方機構養老作為一種盈利性組織,有必要針對不同特征的老年人的需求。提供更加多樣化的養老服務。
地方機構養老問題的原因
針對地方機構養老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其進行原因上的分析。
老齡化速度過快,“未富先老”成為主要養老障礙。造成養老問題凸顯的首要因素就是我國的老齡化速度加快,許多人都是“未富先老”。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讓地方機構養老的供不應求,這也是機構養老的費用“水漲船高”的主要因素。
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最能直接反映出一個地區的經濟水平。老年人的經濟能力較低,自然就成為低收入人群,然而作為老年人不僅需要維持基本的生存,還需要更多的資金來支付維持身體健康所需要的各種醫療費用。據有關學者的調查顯示,有很大一部分老年人的收入與支出基本持平,有些甚至是入不敷出。在這其中,高額的醫療費用就花去了老人的大半積蓄,因此“未富先老”就已經成為困擾養老的首要經濟因素。
除去老年人本身的“入不敷出”外,地方機構養老不能夠做到因地制宜也是其養老費用較高的原因之一。由于機構養老引進于發達國家,再由經濟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發展,而同樣的養老機構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收費卻不降低,就會給這些地區的家庭造成局的經濟負擔,更加凸顯了其高額費用的特點。
各種基礎設施的建設、老年人健康設備的引進以及專業醫護人員的招募等這些作為養老機構正常運行的基礎條件,都需要高額的費用來支撐,因此,高成本的投入也就決定了機構養老的費用居高不下。
家庭養老遭到削弱。因為現代社會的家庭觀念發生了很大改變,許多子女在結婚以后并沒有與父母同住,而是分開居住,這事實上已經增加了日后家庭養老的難度。現代的社會的獨生子女較多,“4--2--1”式的家庭結構較為普遍,上有老下有小的現實狀況加重了獨生子女的經濟負擔,而且已為人父母的人也并沒有很多時間分給自己的父母,因此許多人會選擇將父母送至養老機構中。機構養老得以生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國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已經不再適應多樣化的養老市場,家庭養老功能得到了削弱。
國家缺少對于養老市場的有效規范。機構養老就意味著養老服務不僅僅是一項事業,更是我國服務行業中的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國的養老市場還處于一個初步發展階段,因此需要政府不斷地進行引導,規范其發展。雖然我國政府從中央到地方都針對養老這一新興的市場出臺了不少優惠政策,但是關于如何規范其市場化的發展路徑的文件與政策卻較為少見,這也是我國機構養老收費過高,沒有一個統一標準的重要原因所在。不僅僅對于收費沒有一個統一的規范標準,關于養老機構中的各種基礎設施的建設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來判斷其是否達標。嚴格的養老標準的缺失是造成多樣化的養老市場不能被滿足的原因,也是養老機構容易與老年人家庭產生糾紛的隱患所在。
社會養老觀念的傳統與保守阻礙了機構養老的發展。在我國傳統的“孝”的理念與養老觀念中,居家養老的觀念根深蒂固,而且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家庭的依賴程度也越加明顯,因此大部分中國老年人所秉承的還是在家接受子女瞻養的觀念。
地方機構養老的優化建議
地方機構應該根據當地的人文地理環境建設養老院,建設一個契合當地老年人生活慣的養老機構,盡量做到因地制宜。此外,還要根據當地的消費水平設置合理的收費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