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格的培養范文

時間:2023-05-04 13:19: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健康人格的培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健康人格的培養

篇1

【關鍵詞】中職生;教育;健康人格

隨著素質教育的觀念被越來越多的國人接受,人格教育也日益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并已逐步形成共識:社會需要人格教育,教育呼喚人格培養,培養的使命就是對人的整體發展的一種促進。重視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已成為當代學校面向未來社會所做出得必然選擇。特別是中等職業教育,由于她所肩負的任務是:“培養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具有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應用型人才和勞動者。”更應該把人格教育放在首位。但是,由于普通高中和大學的擴招,目前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生源情況愈來愈嚴峻,學生素質普遍低下,知識基礎薄弱,思想意識差,行為習慣不良,缺乏自覺學習精神和自我約束能力。要把這些學生培養成符合企業要求和社會發展的人才,不重視健康人格的教育是不行的。所以,作為中職學校的教師,就應該把培養中職生健康人格作為首要任務,積極探討有效地培養途徑。下面就中職生健康人格培養的途徑談談個人的幾點做法。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構建和諧環境,完善學生人格

在素質教育全面實施的今天,仍有不少學校和家長片面追求“分數”,而進入中等職業類學校的這些學生學習成績普遍不高,有的甚至很低。這些學生在初中階段由于學習成績不良,很多是在教師“罵”、家長“怨”、同學“笑”中走過初中三年的。他們自尊心常受傷害,自有“低人一等”的感覺;他們在失去關愛的同時也失去了進取心,失去了正當的追求,總認為任何事情與自己無關,消極對待,自暴自棄,甘愿落后;有的學生甚至產生了很強的抵抗情緒,總是要與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相違背,我行我素,不服管理。對于這樣的學生,我們既要接納,又要理解寬容。

接納不是縱容,接納學生是真愛學生。比如小孩子學走路摔倒了,媽媽不是責備,而是心態平和地叫孩子起來。這時孩子感覺得到了鼓勵,他會繼續學走路,而且更有勇氣,這就是媽媽對孩子的接納。接納學生就是愛學生,就是無條件地接受學生的現狀;接納學生不是用觀念和價值,而是用心靈,用心靈愛學生,鼓勵學生。在愛中,在接納中就會萌生源于學生心靈深處的力量,使學生更好的完善自己的人格。

因此,對于中職生,我們應在接納、理解寬容中構建和諧環境,教會學生做人,在學校做個好學生,在社會上做個好公民,并且具有更高的勞動質量、工作效率、法制觀念、競爭意識、開拓進取和艱苦創業精神,有旺盛的求知欲望,對新事物有高度的敏感性、快速應變能力及靈活性等完善的人格。

二、立足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

課堂教學在教育活動中占據主要地位,因此培養學生健康人格的主要渠道是課堂教學。中職生健康人格培養要立足于課堂教學的滲透。任何一個學科的教育目的都具有三重性:第一層是掌握知識;第二層是發展能力;第三層是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其中第三層是整個教育工作的最終目的。只有上述三個層次都取得巨大效益時,才是全面的、科學的、卓有成效的學科教育。人格教育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更新觀念,把培養全面的、和諧的人作為教育目標。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注重其人格塑造。要善于挖掘教學內容中的人格要素,在常規教學活動中滲入人格輔導內容,在各門學科的教學目的中加入人格教育目標,使教育模式由智力本位、能力本位向人格本位轉化。同時,注重教師自身的人格塑造,以自身人格魅力去影響教育學生,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

三、加強心理疏導,不斷完善中職生健康人格

在中職學習的階段,學生不僅是長知識、長身體的過程,也是人格形成與發展的過程,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學生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心理偏差,他們在心理上存在著亞健康甚至不健康的狀況。而心理健康乃是健全人格的根本保證,因此,我們必須從學生的心理狀況出發,以發展學生的全面素質為目的,用心理學的觀點來分析學生的言行,用心理學的手段,通過多種方式,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導,為他們提供心理幫助,排除心理障礙,使之盡快調整自己,以樂觀的情緒,良好的心境,自信的態度投入學習生活中。具體做法可以通過開設心理健康課,心理咨詢;舉辦心理健康講座,心理健康宣傳;進行學科心理滲透,班主任個別心理疏導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日常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克服由于未能順利完成初中學業而進入中等職業類學校而產生的焦慮、抑郁情緒;排除由于種種原因形成的孤獨、自卑癥狀;消解來自各方面影響而導致的逆反甚至對抗心理。控制好動情緒,糾正不良習慣,以健康、樂觀、自信、上進的心態,遵紀守法,刻苦學習,積極奮發,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四、逐漸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能力,形成健康的個性,培養完善的人格

自我教育是自身成長和成才的強大動力,也是培養現代創造性人格的關鍵所在,現代人格的養成,最終還是要靠自我教育來實現。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自己對自己的教育,包括受教育者個體對自己的教育和受教育者群體之間的相互教育。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主動的學習過程,是主動進取精神的體現,以自律為主要的約束力。人格品質的完善,尤其是現代創造性人格的塑造,就要靠自身在學校內外學習活動中主動自我體驗(認知、實踐、省悟),主動進行自我檢查、評價、調控和自我修養。中職生的素質全面、個性健康,都具有自我教育能力。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從自身的實際出發,發揮自己的特長,形成健康的個性,培養自己的獨立人格;教育學生在學校、班級、小組的學習活動中互相激發、互相討論、互相促進、互相檢查、互相學習,培養虛心好學的精神,形成樂于向同伴們學習的作風,學會正確處理群體關系。自我教育能力是一個人形成完善人格終生受教育的基礎,對于一個人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絕定性意義。

魯迅先生強調:一個人的青少年時代是“人”的萌芽時代,切不可掉以輕心。一旦形成人格,一個人的品質或格調也就穩固確定下來。特別在就業競爭中,中等職業學生在技能上沒有很大的優勢可言,但中等職業學生的謙虛、服從及良好的個人修養能成為其不可缺的最大資本。因此,我們作為中等職業教育工作者應該強化人格教育意識,肩負起教育者的使命,充分發揮人格教育功能,培養具有健康人格的中職生。

篇2

關鍵詞:師范生 健康人格 培養 途徑

當今世界信息量劇增,科學技術和物質生產發展迅猛,這為人的身心發展提供了各種有利條件,同時由于競爭的激烈,也出現了許多個體人格的分裂、緊張和不協調現象,因而健全人格的培養成為社會發展和人的自身發展的客觀需要。當代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健全人格。國民健康人格的教育必須通過健康教育來實現,這與教師心理健康密切相關。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說過,教師的人格對于年輕的心靈而言,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教師的人格是教育事業的一切,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發展和形成。因此,在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中,塑造現代教師人格始終是一項基礎性工程,而小學階段是兒童個性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對于向師性極強的小學生而言,小學教師的人格塑造則是重中之重。

一、小教大專師范生健康人格的內涵和現狀

人格(personality),這個概念源于拉丁語 Persona,當時是指演員在舞臺上戴的面具,與我們今天戲劇舞臺上不同角色的臉譜相類似。后來心理學借用這個術語,用來說明每個人在人生舞臺上各自扮演的角色及其不同于他人的精神面貌。人格也叫個性,看成一個人與另一個人區別開來的獨特的心理特性。一個完整人格包括人格心理特征和人格傾向兩個方面,是一個人精神面貌的反映。

人格是人的社會性的集中體現,它帶有職業的烙印,不同的職業有不同的人格特質和模式要求。師范院校的學生與非師范院校的學生的重要區別在于:師范院校學生必須具備對教師職業的認同,塑造“教師人格”。“教師人格”是指教師應具備的良好身體素質、穩定的道德品質和情感、優良的認知風格和工作作風、健康的心理結構。在小學兒童個性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其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家庭中的父母、同伴、社會、教師等,但從小學兒童的特點而言,小學教師個性特點對小學兒童個性的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我校課題組曾對實驗班級的學生做觀察和測試,發現許多師范生在人格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羞怯、膽小、自卑、焦慮、懶惰、恒心差、自高自大、不務實際、不能嚴于律已等個性特點,與作為一個教師應具有的“教師人格”還有一定的差距,這是師范教育中應引起重視的一問題。

二、小教大專生健康人格的培養

在人的個性發展過程中,教育的作用是極為重要的,我們應充分發揮這種作用,在師范教育中通過多種有效的途徑和方法,根據健康人格的內涵特征,培養和塑造小教大專生的個性品質。

(一)教師人格塑造的前提 —— 認同教師人格

塑造學生的教師人格,首先要使其了解教師的人格要求,認同教師人格,加強信念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可以通過樹立教師人格榜樣來達到教育目的。古今中外優秀的教育家以自己的品行為我們樹立了榜樣,是我們師范院校進行教師人可知教育的寶貴的資源,如春秋時代的孔子、現代的陶行知、當代還有一大批優秀的教師,都可以作為對師范生進行教育的榜樣。

(二)教師人格塑造的土壤 —— 融入集體

馬克思說過,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人格發展、塑造的過程,正是人社會化的過程,是人與他人、集體、社會相互作用的過程。人格在集體中形成,在集體中展現。對小教大專生的良好個性培養就是班集體的建設,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班級氛圍,要讓學生自覺地關心班級,共同管理班級,以民主的工作作風,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形成和諧融洽的氣氛。在這種氣氛中自然培養其互助互愛的個性。經過長時間的培養和鍛煉,形成這種良好的個性,必然會帶到工作崗位上。

(三)教師人格塑造的起點 —— 從小事做起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格是由身邊的各種小事構成的,并在各種實踐中不斷形成、深化。教師的高尚人格具體體現在外在的言談舉止上,日常中要注意小教大專生儀表整潔,舉止端莊,講究語言提高人格品位,努力完善教師人格。另外,讓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把所學專業與實際情況聯系起來,經過鍛煉,讓其深感作為一名教師的責任之重大,培養其強烈的責任心。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是每一個小教大專師范生努力的起點。

(四)教師人格塑造的核心 —— 創造性的培養

小學教師面對的教育對象是不斷發展變化中的兒童,教師這一職業具有明顯的獨立性和創造性,要使師范生能勝任這一工作,就必須培養其這一個性特征。另外,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畢業后的師范生成為新教師,同時也是新課改的骨干,這一個特征的培養更顯重要。

培養這一個特征重要途徑是讓小教大專生在學習期間,有目的地創設并組織教育情境和各種活動。如:要據實際的教育要求,開展各種主題班會、參觀、訪問、春游等,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組織一些有針對性的活動,如:演講、文藝活動、體育活動、義務勞動等,多設立一些條件到中小學校中去見習、掛鉤、實地地去協助班主任或獨立地組織學生的活動。小教大專師范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并且充滿著活力,他們也擁有著一定組織和管理能力,有意識地培養這一獨立的個性特征,是非常重要的。

培養創造性的個性特征,還可以從培養學生的思維的靈活性、敏銳性、獨創性等品質著手,能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能引導學生從不同的創造性。如:在教學中,可以提出一些問題來引導學生的思考:繩子的多種用途、廢舊的創新用法等。

(五)教師人格塑造的關鍵 —— 自我教育

所謂自我教育是指教育對象以教育者的教育和外部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而內化成自己的經驗或能力為基礎,并自發地或自覺地運用這種經驗或能力來指導、規范、調節、控制自己的行為活動。即自己把自己作為教育對象,進行教育活動的總稱。外在的一切教育都必須經過受教育者的吸收、內化才是有效的。

小教大專生已經跨入成人期,他們有可能、有條件,也應該以自我教育為教師人格塑造的主要途徑:

1. 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小教大專師范生是在校的學生,他們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的,因此,首先教師應該從培養學生的知識水平入手,除了傳授文化知識外,還應該從認知的角度讓學生懂得有關人格的知識,只有豐富了知識,才能夠有助于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往往知識的積累與人格的完善是同步的。其次,應該從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著眼,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認識能力,在這能力形成過程中,通過各種邏輯方法,促使學生自我意識覺醒,逐漸自覺地運用所學的知識、標準來指導規范自己的行為。

2. 學生自我教育的幾種方法:

(1)閱讀法。可將有關心理咨詢、心理輔導、人格培養等方面的書籍列成書目,引導學生閱讀、討論、寫心得體會等相關活動,使學生從書本中懂得健康人格的重要性,學會健康人格培養的方法。

(2)測驗法。可對學生做心理測試或調查,教師根據測試結果做適當分析,與學生個人進行交流,使學生了解自己的人格特點,重新進行自我評價,來引導學生自我反省,自我提高。

(3)宣傳法。可通過學校廣播電臺、板報等宣傳工具,讓學生經常耳聞目睹,引起學生對人格健康的重視。

小教大專師范生在校期間是人格的再造期,抓住這個有利的時機,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不斷地要求自己,完善自我,必將會使小教大專師范生的人格層次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高玉祥,《健全人格及其塑造》北師大出版社 1997年.

[2]李鐵君,《談談師范生的個性培養問題》見《教育科學》1998 .3.

篇3

快樂體育是指從情感教學入學,對學生進行以健全的身體教育和人格為目標的體育教育思想。它重視愛的教育、美的教育和各項運動所獨具的樂趣,強調學習興趣與創造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與健康的人格,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快樂體育使教學過程充滿快樂、愉悅、和諧的情感與氣氛。快樂體育簡而言之就是寓教于樂,這是教育藝術的最高境界,也是成功教育的必經之路。

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健康人格的培養,對于他們成才和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有著積極的意義。通過體育教學活動培養文明習慣和高尚的道德修養。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和創新能力,不僅能夠鍛煉學生健康的體魄,還能有效地塑造他們的健康人格,從而發展個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

一、 結合教學實踐,創造和諧愉悅的氛圍

體育課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最大不同之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業生以個體或群體的形式與各種身體活動,而身體活動不只是生理上的作用,它還伴隨著知識的信息,心理活動和情感體驗等一系列因素的同時出現。在體育活動中通過互相觀摩、接觸、合作及對抗等等,教師與學生之間,人際交流更直接,更廣泛。因此,體育教師應充分利用這個特定的環境,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正確交友、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關系,增強其社會的適應能力,創造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

現代的師生關系是以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對待學生、熱愛學生為基礎。同時又要看到學生是處在半成熟和發展中的個體,需要對他們進行指導。

(1)在教學的指導下,用從情感教學入手,強調樂學、勤學、鍛煉健康的體魄良好的心理品質。

(2)在教學組織上強調嚴密的課堂紀律與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結合,寓教于樂。

(3)在教學方法上,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運用啟發式的創造性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使教學過程充滿和諧和快樂。

二、 幫助學生建立成功的學習情趣

體育教學活動必須以學生的自學主動為前提才能取得成效。學生只有對學習內容有了一定的興趣和目的,才會產生學習的動機,在體育教學中,學生的情緒態度和等特征都會暴露出來,以練習一個動作時,有的學生掌握快,有的則慢。成功者就會沾沾自喜,得意之情易于言表,失敗者往往表現出畏難情緒、焦慮、膽怯與自卑,作為教師,首先,應及時關心和體察學生,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成功與失敗,多用鼓勵的語言,激勵他們勇于克服困難,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克服心理障礙,增強自信心。此外,教師還應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提出不同的任務和要求,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勇于展現自我。鼓勵個性張揚,使學生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從中體驗到快樂與愉悅的心情,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進一步提高學習興趣,喜歡學,樂于學,懂得學習的目的和意義。

三、 減少心理負擔,使學生愉快學習

學校體育應樹立“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體育教學的目的是鍛煉學生健康的身體,培養完美健康的人格。提高學生自我鍛煉的能力,為終身體育打下良好的身體基礎,但是目前許多學校的體育教學只停留在達標成績的評定層面,師生只是為了達標而去教與學,這樣很難體現出體育的快樂感,無形中給學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

因此,在體育考核的內容和評分和標準下,都應本著“以人為本”的思想,根據本校實際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制訂與之相適應的體育考核內容和標準,使學生減少思想負擔,增強自信心,感到經過自身不斷的努力,就能獲得比較滿意的學習成績,通過體育考核,使學生充分體驗“成功感”和“快樂感”。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快樂體育”的快樂所在。

四、 培養和發展學生親社會行為,適應社會發展

學會與人交往,增強溝通能力,是適應社會發展的一種本領。與其他學科教學相比,體育教學對于培養和發展學生親社會行為有獨特的作用。親社會行為作為一種優化的調整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適應方式,強調的是形成人與人之間良好關系的技能,具有外部表現的行為特征,是行動上的與人相處的技巧;親社會行為的培養與發展在方法上更重視行為的訓練。不難看出,這些特點與體育教學的環境特點非常契合。《體育與健康》教學中的許多活動,尤其是集體活動項目,是融技能性與合作性于一體的運動,不僅需要有技術、戰術的應用,還需要與指導老師、同伴之間進行溝通。教學過程中提供了豐富的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的交往機會,提供了學生行為表現空間,提供了學生實時地、盡情地渲泄情感的場所。這些都能鍛煉人的心理素質,提高交往能力、協作能力及對現代社會的適應能力。

我們應當把健康概念提到人格的高度去理解,培養學生“成人”。做一個真正的人,就必須去追求健全的人格,不僅要有強健的體魄,還要有能適應社會的正常心態,更要具備最能表達人類理性的個性品格,做自己健康的主人。現在奧運會創始人皮埃爾?德?顧拜旦在他的名作《體育頌》中說“啊!體育,你就是樂趣!想起你,內心充滿歡喜;血液循環加劇;思想更加開闊,條理越加清晰。你可使憂傷的人散心解悶,你可使快樂的人生活更加甜蜜!”這不僅是對體育功能的高度概括,也充分顯示了體育給人們所帶的身心的愉悅與快樂。

參考文獻

[1]學生健康指南/國家教委職業技術教育司組編,1996.1

篇4

摘要:一個健康的人格,必定包涵著正直、善良、誠實、有愛心等多方面的因素,而中小學階段的少年兒童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初步形成的階段。在這一階段,社會、學校、家庭等都應該共同行動起來,幫助少年兒童打下一個健康的人格基礎,為以后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正確的方向,在幫助他們茁壯成長的同時,也為社會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合格人才。而這其中的關鍵則是要引導少年兒童誠實守信!

關鍵詞:少年兒童;健康人格;誠信?

一、健康人格的含義

20世紀50年代后期以來,隨著教育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健康心理學多個心理學科以及社會學、教育學等相關學科研究的不斷發展,健康人格的形成得到了不少人的重視與關注。

怎樣從小抓起,讓少年兒童擁有健康完善的人格,實現自己的價值,也已成為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一項重要工作。

如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健康人格應具有“自我實現的人”的14個特點,即:能充分、準確地認識現實;能夠最大限度地認同和接納自己、他人、自然;有自然、樸實和純真的美德;經常關注社會上各種疑難問題;喜歡獨處,有超俗的品質;獨立自主,不受文化和環境約束;有高品位的鑒賞力;常有高峰體驗;能建立持久的友誼;擁有民主的價值觀;具有較強的倫理關系;有不帶敵意、富有哲理的幽默感;有創造性;能不消極地適應現存社會文化。【1】

我國心理學者高玉祥在其《健全人格及其塑造》一書中將健全人格的特點概括為:內部心理;和諧發展;能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發展友誼;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運用到能獲得成功的工作和事業上。【2】

對于尚處于中小學階段的少年兒童而言,健康人格的含義可以簡單地歸納為正直、善良、誠實、有愛心。

二、誠信與健康人格的關系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做人應當誠實守信的傳統,“一諾千金”、“言必行、行必果”等等無不體現著古人對于誠信的看重與褒揚。

到了現代社會,誠信更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現代社會從本質上來講是一個契約社會,在一個處處講究契約、法制的社會里,一個人失掉了誠信將寸步難行。但是由于一定的歷史原因,我國從近代到現代經歷了許多的波折與磨難,使得我國的傳統文化出現了一定的斷層。社會上曾經彌漫著淡淡的功利主義的思想,認為一切只重結果,為了成功可以坑、蒙、拐、騙無所不用其極,講誠信的人反而成了傻子,就連“老實”都成為了貶義詞。

但是近年來,人們開始重視這一問題,誠信的缺失一度給社會的運轉帶來了不必要的浪費與空轉,帶來了社會上人際關系的淡漠,誠實守信再次受到了人們的歡迎。因為只有誠信的人,才能做到實話實說,才能做到公正、正直,才能“不平則鳴”,才能成為一個善良、富有愛心的人,只有這樣的一個人,才能擁有健康的人格,才能成為一個真正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培養過程中應遵循的原則

(一)一貫性和一致性原則。

培養少年兒童的誠信品質,必須經過長期反復的強化同一信息,才能得以形成。教師應在正確的少年兒童培養觀念的指導下,遵循少年兒童生理、心理發展規律和教育原則,努力創設豐富適宜的教育活動情景,引導少年兒童主動、積極、生動、活潑、愉快地參與,并在各種活動過程中教育、引導、啟發少年兒童對誠信內容的理解、認識,并付之行動。比如情景教學法、角色表演教學法,就充分體現了一貫性和一致性原則。

(二)整合滲透原則。

誠信教育不是通過幾次教育活動或觀看幾場電影就能完成的。學生周圍所有的信息都在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滲透性影響。因此,在教育引導過程中,要注意學生周邊的環境信息。學校的規章制度、環境設施、人際交往氛圍、教師的言談舉止,以至家長在社會活動中的行為觀念等都可能在學生認識理解誠信內涵、規范行為方面起相應的重要作用。因此,學校和社會、教師和家庭、學生和學生、學生和老師作為影響和促成學生誠信的資源都應該是積極的。

(三)適宜性原則。

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的本質是教會少年兒童怎樣做人。在教育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少年兒童意愿和個別差異,因人施教。

(四)體驗實踐性原則。

我們所進行的教育內容是我國幾千年遺傳下來的優良傳統美德中的一種,是人們把幾千年認識到的美好東西變為行為上的實踐,所以應讓少年兒童親自去體驗、實踐、感知,從而確立信念規范行為。我們應當引導少年兒童體會到講誠信的好處,以及不講誠信所給社會、他人和自己所能帶來的壞處,讓他們切身體會到其中的差別。

(五)注重全面發展教育。

固然,誠信是少年兒童健康人格的基礎,但是在引導和教育少年兒童講誠信的同時,我們也應當注重結合其他方面的內容,如:勤勞、善良、正直等等,形成相輔相成的良性循環,幫助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

四、培養誠信的具體方法

(一)實施“家庭誠信工程”。

家庭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家庭是人類社會化的第一塊基石,是教育的搖籃。家長是子女的第一位教師,家長的思想品德和作風習慣對子女有著很強的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作用。要求子女要誠實守信,家長應該首先帶頭做到誠實守信,要求子女不說臟話、假話。家長應首先做到不隨意說臟話、假話,答應了別人的事情就應該按時去完成。總之,要求子女在各個方面要做到的,家長應率先垂范,使子女從小模仿家長好的做法和習慣,逐步形成誠實守信的品質。另外,子女之間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家長如發現子女在日常生活往來中出現不良言行,尤其是撒謊、隱瞞事實,必須一視同仁的進行批評教育,不能厚此薄彼,偏聽偏信。這樣孩子從家庭成員的思想道德和行為中,從成人之間、子女之間的關系中逐漸領悟了善惡、美丑和是非的界限,形成了最初的思想品德和心理,而后又在家庭、社會、學校的相互關系中繼續發展這種思想品德和心理。實施“家庭誠信工程”對孩子誠實守信良好品德的形成起著奠基作用。

(二)實施“校園誠信工程”講解說教,形成誠信導向。

在教室的教育工作中,特別是德育工作中,要有意識地進行誠信教育。一是利用班會、隊會。開展以誠信為主題的班隊會,展開討論。深入理解什么是“誠信”?怎樣做才算是講誠信。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古人季布“一諾千金”、“守濂守信”的故事。還可以講近代名人的誠信故事,如“恪守信用的”、“誠實守信的列寧”等故事,以及一些與誠信有關的寓言童話故事等,引導學生向誠信人物模仿。二是利用黑板報、標語等營造誠信的環境,可以書寫一些名人格言,如說:“自以為聰明的人往往是沒有好下場的。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最老實的人,因為只有老實人才能經得起事實和歷史的考驗。”

(三)榜樣示范,引導誠信理念。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的言行舉止、思想品質,是學生學習、模仿的榜樣,教師的言行對學生起著不可估量的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在教育工作中應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導行,用愛誠信感染學生。用言和行引導學生,用自身的誠信為人師表。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其真的根本是誠信,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應體現誠信,做到說話算數。要從小事,一點一滴做起,如:教師說該多久檢查作業就該多久檢查作業,說何時家訪就何時家訪。不能失信于學生。在與學生相處時,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談話,和學生約定的事要付諸行動,不能給學生留下“老師說話不算數”的印象。

總之,教師作為鑄魂之人,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社會作為孩子成長的大環境、大氛圍,三者必須協同,才能以誠信立人,才能有效培養青少年健康人格。愿誠信燭照人生,人生充滿誠信。講誠信的社會,才能有利于對人的誠信培育,而有誠信的人才能造就講誠信的社會!

參考文獻:

篇5

一、閱讀療法對大學生健康人格培養的作用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奧爾波特認為,人格具有個性特征,它是個人的性格、氣質、心理、道德品質、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的總和。健康人格的形成一方面受社會的、歷史的、家庭的文化影響;另一方面有賴于自身的智慧力量、道德力量和意志力量。當代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既是一個認識過程,又是一個逐漸培養的過程,需要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杰可遜認為,閱讀療法是把文獻作為一種“文化資源”,由讀書顧問精選后提供給讀者,以幫助讀者領悟人生,增強信念,完善人格。前蘇聯人相信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其閱讀療法所依靠的心理機制主要是指導讀者學習英雄,增強信心,磨煉意志,克服困難,戰勝疾病。這是一種強調激勵的閱讀療法,是一種如火冶煉般的剛性療法。

閱讀療法是道德觀、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的創新形式,高校傳統的德育工作不易取得理想效果,通過閱讀療法這一方式能夠順利推行,且效果很好。閱讀療法成為高校在德育教育、學生工作、圖書館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等領域的創新品牌,閱讀療法對大學生健康人格培養發揮了促進作用,閱讀療法也獲得了良性發展環境。

二、閱讀療法促進大學生健康人格培養的途徑

1、創建閱讀療法網站,宣傳正確的價值觀。閱讀咨詢網站是推廣、宣傳、實施閱讀療法的網絡服務平臺,也是高校運用閱讀療法培養大學生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徑。網站設有閱讀咨詢室、工作團隊、專家鏈接、動態信息、成功案例、閱讀交流、書目信息、網站留言、閱讀療法協會等主要欄目。網站堅持和弘揚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價值導向,幫助大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大學生樹立遠大的志向,并且能夠自覺抵制不良因素的影響,磨煉自己的意志,培養健康人格。內容豐富多彩,貼近校園學習生活,能夠提供方便快捷的閱讀療法服務,實現實時有效地交流與溝通。

2、悉心指導個案,加強自我教育。閱讀指導與咨詢是閱療館員通過與大學生面對面交談,舒緩其學習、戀愛、交際、就業等方面的壓力,使他們重建自信。閱療館員在與大學生接觸、交流過程中,針對生活與學習中碰到的一些問題、遇到的挫折,為其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詢和閱讀指導。通過閱讀,大學生學會不斷地思考,不斷進行自我體驗、自我覺察,感悟成長。這個過程就是自我進步的過程。

閱療館員用專業知識和敬業精神,以閱讀療法為手段,幫助眾多因孤獨、自卑、學習壓力、交際困難、精神抑郁的同學走出情緒低谷,擺脫心靈困境。閱讀咨詢的過程也是大學生通過閱讀加強自我教育的過程。

3、推薦閱讀療法書目,提升品質修養。甄選閱讀療法書目、編制閱讀療法書方是閱讀療法服務的核心工作之一。閱讀療法書目就是在實施閱讀療法的過程中,針對讀者的心理偏差和問題而開列的文獻目錄。通過研制發展性閱讀治療書目與臨床性閱讀治療書目,能夠幫助大學生培養健康人格,提升品質修養。

4、創辦閱讀療法刊物,宣傳道德規范。《閱讀療法工作通訊》通過閱療視窗、新聞快訊、新書推薦、悅讀育心、成功案例、協會天地、知識講堂等欄目的設置,成功開辟了我校普及閱讀療法知識、報道閱療工作動態、推廣閱讀療法服務及交流閱療心得體會的又一有效渠道,對閱讀療法理念的推廣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同時,閱療館員深入到大學生中去根據他們的現狀,滿足他們的正當合理需要,以調動其積極性。《閱讀療法工作通訊》大力弘揚主流道德價值,宣傳道德規范,使校園道德風氣得到凈化。

5、開設閱讀療法課程,推進素質教育。通過開放、探究性的課程形式為大學生提供能夠產生豐富感受和體驗并具有多元解讀方式的真實事件、活動和經驗,培養學生探究的精神和態度。閱讀療法課程的實施過程是促進大學生主動建構心理、塑造健康人格的過程。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開展小組合作活動,促進大學生原有經驗發生轉化并形成新的理解,引導大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體驗知識獲取的過程,幫助大學生解決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發展性問題,充分開發潛能,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可持續發展,促進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閱讀療法課程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勇于實踐,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推進高校素質教育。

6、成立閱讀療法協會,強化社會實踐。大學生是閱讀療法的應用對象,也是參與者、實踐者。建立大學生閱讀療法組織很有必要。閱讀療法協會是大學生社團聯合會的下屬學生社團組織,以促進大學生閱讀與健康人格培養為目標,協會宗旨是“以人為本,團結互助,提升品位,增強素質”。閱讀療法協會成立后,陸續開展了會員納新、讀書交流、書方推薦、知識講座、心理電影賞析等豐富多彩的閱讀療法實踐活動。在實踐過程中,通過與人溝通交流,鍛煉社交能力,培養愛心,提高團隊配合、解決問題的能力,極大地增強了大學生的自立觀念和自立能力,能夠磨煉他們的意志品質,能夠促使他們處理好奉獻與獲取的關系。

篇6

一、通過體育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和樂觀開朗的性格

1、體育教學就是體育教師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如何科學地鍛煉身體。這種鍛煉并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鍛煉,其過程中還伴隨著大量知識信息的接收和一系列的心理活動變化以及情感的體驗。例如:體育游戲課上一起進行好玩的游戲競賽。既可以讓學生體驗到體育課的樂趣,又可以達到在體育游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團結、自信、勇敢、機智和敢于拼搏的精神,還可以從心理和生理上減輕學生因繁重的學習任務所造成的壓力,讓學生能夠勞逸結合,從而形成健康開朗的性格。

2、根據體育教學中學生直接參與實施性強的特點,安排一些危險性低,運動量較大的運動項目。例如(1000米耐力跑項目)要求學生途中跑不可以停,越跑不動時越要堅持,努力克服極點現象,強迫自己完成;(聽哨音折返跑項目)要求學生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反應要快;(彎道沖刺跑項目)要求學生在不是直線的路線上跑進,鍛煉他們適應環境的能力;(追逐跑項目)要求學生快速追趕,到最后都不放棄目標。通過這些體育訓練項目來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吃苦耐勞的品質,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也為將來學生們進入社會打下良好的身體、心理基礎。

3、在體育課上讓學生通過展示所學的各種技術動作,表現內在的情感。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形成沉著冷靜、機智果斷的性格特點。例如:籃球分組對抗賽等活動,學生在比賽中為了合法搶到對方手中的球,在不惜體力的同時也在積極地動腦思考,快速反應,在體力和智力的較量中不斷進步,從而達到體智雙休的目的。還有50米短距離沖刺跑項目:學生在聽到教師發出“各就位”和“預備”口令的時候,就是在培養他們的沉著冷靜;當教師發出“跑”口令的時候就是在培養學生的機智果斷。他們必須快速反應,然后迅猛向終點線沖刺。最先沖過終點的學生會因為得到勝利而快樂不已。這對他們形成積極、樂觀、向上的個性有著重要的意義,也促進了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通過體育教學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體育教學中,學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緒、態度等特征變化特別快。例如:(跳高項目)同樣面對一個高度時,第一次就成功跳過的學生,會表現出非常自信和高興,并馬上希望跳過更高的高度;第二次試跳才跳過的學生呢?會比較自信和高興,但明顯心里有一點壓力出現;而第三次試跳才跳過的學生呢?會先感到狂喜,之后出現對下一個高度的擔憂這一明顯的心態變化。在起跳助跑前,思想會比較緊張和有一定的膽怯,同時又有急于成功的沖動等一系列心理特征變化。

作為體育教育工作者,應迅速抓住學生思想行為充分暴露的有利教學時機,先給予鼓勵,再以正確的動作和語言引導學生心理向著積極的方向發展。教育學生正確地看待成功與失敗、順利與挫折,激發他們動腦筋,想辦法成功解決難題,培養他們不畏困難敢于挑戰的不服輸精神。同時也要鼓勵他們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礙,不斷提高自尊心與自信心,使學生們形成良好的認知意識和自我調節能力,讓他們在失敗成功再失敗再成功的連續性體驗中不斷增強耐挫能力,保持樂觀積極的心境。塑造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他們在成才之路上繼續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三、通過體育活動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和“終身體育”意識

1、學生在體育課中以個體或群體的形式參與各種體育活動。在這些活動中,他們通過相互合作、相互對抗,相互交流,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集體之間人際關系的交流更加直接和廣泛,形成一個特定的課堂社會,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學生畢業后將進入社會的心理需要。例如:(拔河比賽)每個班不可能全班都上,規定的人數就是競爭的條件限制,那些沒有為班級出到力的學生的心理變化會很大。他們會感到失落,不甘心只做個啦啦隊員,很想去為班級體出力的心態將會成為他們以后努力的動力。在不經意間增強了他們的自尊心、集體主義觀念和不服輸的精神,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和終身體育的意識。

2、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這些體育教學環境模擬社會環境來引導學生。提供足夠的空間來讓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不斷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培養他們形成文明的行為規范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學生能相互關心、相互友愛、相互理解和體諒,形成良好的集體榮譽感和集體責任心。在對學校、班級、老師、同伴充分體現愛心的同時,也自然地會得到社會給予的信任與友誼等相應的回報。

3、通過體育活動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體育運動是保持人體機能、體能處于健康狀態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生理和心理上,愛運動的人大多比不愛運動的人更健康和開朗。當代學生,學習任務繁重,既是智力的角逐又是體力的較量。沒有強健的體魄和健康向上的心態,很難戰勝競爭對手有所作為。20世紀60年代形成的“終身體育”思想說到:“在人的一生中都必須選擇不同的身體鍛煉的形式和內容,以增強體質,延緩生命衰老”。體育活動恰恰能夠把學生從繁重的學習壓力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從心靈深處熱愛體育運動,接受并想辦法堅持運動終身。

現代心理學證明:焦慮和緊張的心理狀態隨著身體運動的加強而逐漸降低其強度,激烈的情緒狀態往往會在體能的消耗中逐漸減弱,最后平靜下來。學生在體育運動中大腦獲得了積極的休息,同時改善大腦供血狀況,使中樞神經得到調節,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提高學習的效率。體育運動釋放了被抑制的能量,有助于讓學生保持輕松的心態,忘掉失意,釋放受壓抑的情緒,全身心地促進學生茁壯成長,健康發展。當學生切身體會到體育運動帶來的快樂時,很自然地使學生建立了終身體育的正確觀念。

四、通過體育活動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

在體育活動中,學生脫離了固定的室內教室,在開闊的運動場上盡情游戲、快樂地運動,身心都得到了放松,這對學生形成良好個性有非常積極的作用。體育教學中學生們不僅僅只是參加體育運動,其間還鍛煉著他們的社交能力。他們會想辦法,思考著如何在小群體中體現出自己的個性和能力,通過競賽展示自己各方面的才華,去得到大家的認可和尊重。這些體育活動的開展對培養學生的良好個性和綜合素質有著重要的作用。他們的社會適應性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高。既從體育活動中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又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增強了自信心,使個性的發展進入到良性循環的軌道中,這對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有重要的意義。

篇7

[關鍵詞] 語文教學 人格形成 健康人格 關系 作用 培養

面對新時代,我們應如何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這一教育問題值得我們高度重視。有人說:健康人格的培養任務應在思想品德課上。其實不然。事實上,各學科教學在學生人格形成過程中都起著重要作用。比如語文教學,在人格的培養上是從小學到高中貫穿始終的,學生無一不在學習過程中受到影響。因此,筆者想就語文學科教學中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問題作一嘗試性的討論,以求有助于同僚。

一、人格形成及其與語文教學的關系

什么是人格?筆者認為,人格是個體特有的、區別于他人的性格,這個性格是在遺傳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是通過外顯的行為習慣表現出來的。西方心理學認為,人格就是性格,而性格則是指一個人一定不變的特有品質,這種特有品質內在表現為心理特征,外在表現為行為。心理特征支配和指導行為,而行為表現著心理特征。

既然作為個體的人格是一個人“一定不變的特有品質”,那么,這個一定不變的特有品質是怎樣形成的呢?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遺傳與環境只能提供磚塊,也可以這么說,通過生活方式,個人把他的生活方式創造性地塑造成一件藝術品。不過,機體因素和社會因素具有重要意義,他們能向個人提供可能性和引誘力”。可見,在人格形成中有三個因素在起作用:一個是遺傳與機體因素,一個是環境與社會因素,還有一個則是個人的生活方式與實踐因素。在這三個因素中機體因素提供可能性,社會因素提供引誘力,而個體的實踐活動把前兩者結合起來,使可能性變為現實性。

過去,人們有一種片面的認識,以為青少年人格形成主要與政治思想品德課有關,與其他學科關系不大,事實上,青少年正處于長身體、長知識、形成人格的時期,這個時期,他們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學習中度過的,在各學科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他們的情操和性格都將得到陶冶,尤其是語文課,他的作用不亞于政治和思品課,因為語文課既是基礎課,又是主課,所占學時最長,所學內容最廣,而且其本身就具備很多人文因素,因此,無論對哪一個中小學生來說,語文教學在培養學生健康人格上都顯得十分重要。

二、語文教學在健康人格的培養中所具備的作用

語文教學對健康人格的培養有什么作用?我們知道,健康人格的標準是完滿的智慧人格、道德人格和審美人格的內在統一,只有追求“真”、“善”、“美”的人,才會具有健康人格。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是在培養人的語言能力的基礎上,引導人去認識和追求“真”、“善”、“美”,因此語文教學對培養學生健康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直接作用。所謂直接作用主要是指語文教學活動能直接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眾所周知,在語文教學內容里,有歌頌祖國、熱愛黨、熱愛人民的篇章,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有抒情詩、散文詩,有是與非、對與錯、善與惡、美與丑的衡量標準,有做人的準則等等。教師在教學中,只要充分發揮這些內容的作用,運用妥善的教學方法,就能直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審美意識,使審美人格獲得充分發展;就能直接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榮譽感、進取心、自信心、自制力、自覺性、獨立性、科學性等品質。同時,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運用語言的感召力、榜樣的的示范力、文學的感染力去直接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

二是間接作用。在語文教學中,通過師生雙方教與學的活動,有意或無意地培養學生的某些能促進健康人格形成的因素,這些因素沒有直接表現為健康人格的內涵,卻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必備條件,所以稱之為間接作用。比如,教師通過語文教學,有意或無意地培養學生的認識能力、認知方式、語言文字能力及理解力、判斷力、自我教育能力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這些因素雖然不是健康人格的內涵,但正是這些因素直接影響著個體人格因素的形成,是個體健康人格形成的必備條件。

三是綜合系統作用。健康人格的形成是一個系統工程。教師通過語文教學及其他學科的教學活動,一方面,各自從自己學科出發,抓住本學科的特點有側重地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另一方面,由于學科的交叉、知識的交叉、教學方式的交叉,導致學科教學活動在影響健康人格形成過程中,起著一種系統的綜合作用,語文學科的教學在培養學生健康人格上的積極意義最終也就在于此。

三、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現健康人格的培養

大家知道,教學是師生教與學的雙邊活動,教師對學生的培養從整體來說是全方位、多角度、綜合而又系統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識和能力這兩個方面。能力通過知識的積累而提高,知識通過能力的提高而積聚,最終獲得雙方的統一。從這一角度看,語文教學要實現健康人格的培養可從知識與能力這兩方面入手,在知識的積累過程中滲透健康人格的培養,在能力的提高過程中培養健康人格。

首先,應正確把握學科知識教學與健康人格培養的關系。在教學中,有兩種現象值得我們注意:一是將語文知識教學與人格培養對立起來,只重知識傳授而忽視健康人格的培養,或者只注重人格培養而不重視語文知識的傳授,把語文教學變成心理學、德育學科的教學;二是把二者等同起來,認為只要學生語文學好了,能力提高了,就必然形成健康人格,或者只要培養了健康人格,語文學習就自然會搞好。顯然,這兩種現象都是不正確的。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把健康人格的形成溶于語文知識、專業能力的培養之中,分清主次。

然后,從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提高上去實現健康人格的培養。誠然,人有一個最完善的自我調節系統,一切外來的影響都要通過自我調節而發生作用,從這種意義上講,每個人都在進行人格的自我塑造。只有當個體的自我塑造能力提高了,健康的人格才能真正形成。一般地,健康人格的培養與形成,在初始階段靠外界影響,當青少年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判斷力達到一定水平,特別是自我意識覺醒后,就會自覺地選擇、內化外來的健康人格信息,以社會普遍認同的健康人格作為參照系,審視自我人格的局限,發揮自我人格上的優點,克服自我人格的缺點,進而在實踐中運用健康人格的標準來指導、調節自己的行為,不斷提高自己的各種能力。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首先要注重給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使之成為學生用以認識和仿效的榜樣。如在《語文》七年級(上)“風箏”一課的教學中,通過“作者簡介”將魯迅的光輝形象展現在學生面前,給學生樹立一個學習的榜樣。其次,教會學生了解自己,學會分析自己的方法,如采用“照鏡子”的方法,對照自己與課文中和教師講解中“真善美”標準的差距,進行自我剖析與總結。第三,幫助學生選擇認同對象,充分利用課文中的人文信息,對學生進行教育。如引導學生擬訂自我教育計劃開展“我和英模相比,應該怎么做”等主題活動。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高度重視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充分發揮語文教材中人文信息的作用,設計妥善的教學方法,真正實現知識教學與健康人格培養雙豐收。

參考文獻

[1]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彭正梅彭莉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篇8

摘 要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一個健全的人,而人格的健全和發展應該是人的發展的必然趨向。本文在體育教學中探討如何培養高校學生的健康人格,旨在為提高高校體育教學質量、塑造高校學生健康人格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體育教學 高校學生 健康人格

一、健康人格的定義

健康人格是指人格和諧、全面、健康的發展。健康人格是個人在其生活經歷中以其生活方式和生活風格逐漸建立起來的一種自我意識,是人的世界觀、心理素質、道德修養等方面的綜合體現和重要標志,也是人能夠準確地把握自己、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社會位置以及獲得他人尊重和好感的基礎。人格處于健康狀態,是指與社會環境相適應,其他社會成員所接受而又充分展現主體個性特征的人格模式。

二、體育教學對高校學生健康人格的影響

體育作為一門通過身體實踐活動并伴隨著復雜心理體驗的特殊學科,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它能融知識教育、道德培養、能力訓練、情操陶冶于一體,采取理論灌輸、耐心疏導、情感感染、榜樣不范、實踐鍛煉等多種方法,使學生既獲得了知識、培養了能力,又受到了情與理的潛移默化,從而陶冶情操、凈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同時,體育教學是一種社會活動,充斥著大量的社會心理因索,在這一社會活動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交往,體育活動中的攻擊行為,體育比賽中的團隊精神等都涉及社會的心理領地。較之于其他學科,體育課堂教學有其特殊性,這種教學形式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機會,體育游戲,教學比賽,各種形式的運動項目都能增進學生之間的友誼,提高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尤其是集體項目需要大家共同配合、協同。由此可見,體育教學在加強人際關系,促進心理相容,培養心理適應能力,培養學生健康人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三、在體育教學下培養高校學生的健康人格

(一)實現教育目標,培養健康人格。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校體育為學生的認知實踐提供許多操演實習的機會。體育教學以身體活動為主要形式,而身體活動并不僅僅是生理上的作用,它還伴隨著知識的信息、生理活動、情感的體驗等一系列的因素同時出現。學生在從事各種體育運動時按照一定規則與道德標準擔任某種角色和履行某種職責和義務的過程,是一個特殊的社會角色學習或個體社會化的過程。

(二)以人為本,挖掘潛能。“以人為本”的含義就是挖掘潛能,發展個性。當前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方向是“尊重差異、發展個性”,形成因材施教為核心的個別化、個性化教學模式。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創設富有激情和溫情的課堂情景,配合語言提示和非語言提示,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我展現,以歡快的、和諧的、健康的內容和形式自然地去實現學校體育的教學目標,使體育教學成為形式生動的體育,使每個參與者充分舒展其個性、健康其體魄、提升其素質,讓學生享受體育運動的樂趣,滿足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使學校體育成為學生主體性的培養和生長的場所。

(三)抗挫折能力的培養。心理學家把需要不能滿足時的心理沖突稱為挫折。人在社會生活中要經常遭受挫折,耐受挫折的過程也是一種心理調節過程。高校學生處在關鍵時期,在追求獨立與建立自我過程中,常會遭遇挫折,使不少學生在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體育運動本身就是人為地設置“困難”使參與者在克服和戰勝各種內部困難和外部困難的過程中,培養頑強的意志、鍛煉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使學生在一次次的失敗中感悟挫折,在一次次的成功中體驗戰勝挫折的喜悅,在喜悅和挫折中增長經驗,磨練意志。

(四)情緒的調整與控制。在體育教學中,學生情緒的表現是復雜多樣的,積極的情緒使學生求知欲增強,產生積極向上的力量。不良的情緒會干擾學生心理的內穩定,不利于學生獲得主觀體驗。保持良好情緒狀態,重要的是學會調節和控制情感。情感的自我調節有多種方法,除了理智調節,轉移調節和激勵調節外,體育緩解法、能量發泄法和意志調節是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情緒調控特有的方法。在運動場上,在陽光下,在大自然中陶冶身心是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

(五)和諧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是教學過程中比較穩定的心理關系,是課堂心理氣氛的重要基礎,是主導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主要因索。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夠保證教育的連貫性和一致性,從而形成共向合力。體育教學具有形態化的特征,學生以個體或群體的形式參與各種身體活動,由于運動興趣所至,學生情緒高昂、熱情,在活動中愿意相互接觸、切磋、合作、對抗等,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人際關系的交流直接與廣泛,形成了一個特定的課堂社會,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學生進入啟蒙社會的心理需要。和諧的人際關系能夠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

(六)社會適應能力。體育教學過程是學生由學校學習過渡到社會適應過程的有效方法之一。人是在不斷的適應中完善成長的,適應現實,就意味著可以完好地保持自己的角色并努力去實現自我,與時代各種因素相和諧。體育教學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目標學生從事各種身體活動,通過自身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知道正確的社會行為、學會自我控制、合作與競爭。學生在團隊的對抗中,必須相互協助、相互配合、團結一致,才能戰勝對手。團隊精神能夠在體育競賽中得到培養和提高。通過自身的情感體驗,加深對社會的觀察、了解和認識,提高社會的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中職學生;健全人格

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教書育人,健全人格的培養也是教育的本來義務。中職學生的心理存在一些健康問題,要想培養中職學生的健全人格就要解決好這些心理問題,例如自卑心理問題、情感心理問題、自我心理問題、學習心理問題、個性心理問題、青春期心理問題。要從這六個心理問題著手,建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心理咨詢服務功能和專題講座以及專項課題研究,才能做好中職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工作。

一、人格與心理健康

1.人格的定義

因為心理學家研究方向的不同,對于人格的定義也要從不同的研究方向來看。從綜合角度來說,人格的定義粗略地說就是心理特征的總和,個體在長時間的生活過程中產生的獨特化的心理特點的具體表現,是人們行為、靈魂、思想、道德以及態度和社會責任的統稱說法。人格的特點主要有綜合性、獨特性與穩定性。當代中職生的健康人格應該具有自我情緒的調控能力、正確和客觀的自我評價、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良好的學習適應能力、和諧的人際關系以及健康積極的興趣愛好、良好的環境適應力。

2.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從廣義上講是一種滿意、高效、持續的心理狀態,狹義上講就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要協調一致和完整,也就是人的情感、人格、行為、認識、意志要完整、協調,可以適應社會,跟社會保持同步。心理健康的標準有行為協調、情緒健康、智力正常、人際關系適應、意志健全、反應適度和心理特征符合年齡這幾個方面。

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按照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發展特點,使用相關的教育方法,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心理素質全面發展,不但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也是培養符合社會發展的高質量人才的重要內容。

二、心理健康教育對人格培養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完善自我、調整自我認識的重要過程,人格培養的水平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糾正學生的行為偏差,提高預防心理障礙的水平。中職學生是未來產業軍的重要來源,他們的心理健康與思想道德水平與我國產業大軍的素養水平有直接聯系。心理健康的首要任務就是加強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可以正確認識自己,提升自我調控能力,培養一個健全的人格,對學習環境有一個良好的認識,培養義務感、責任感以及創新能力,從而正確地處理人際關系,更好地適應學習環境、工作環境以及生活環境。很多中職學生具有心理障礙和心理困擾,給他們實施具有科學性、有效性的心理輔導,會幫助他們擺脫這些心理上的困擾,增強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自我發展的能力。

健全人格不但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內容,心理健康也對健全人格的培養起著重要作用。首先中職學生承載著未來的產業,家長對其有著很高的期望值。因為大多數中職生都有著自卑心理,心理發展存在缺陷,缺少社會經驗,承受的壓力很大,社會適應能力很差,這些因素導致了中職生的眾多心理問題。如果不盡快將其解決,中職生人格的培養就會受到牽制。只有解決了這些心理問題,才能提高中職生的健康心理水平,才能促進中職生健全人格的培養。

中職學校的目標就是根據社會行為準則來規范中職學生的日常言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要求學生可以承擔要承擔的社會角色,最終目的就是培養學生改造世界和認識世界的能力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的培養內容有專業技能、科學文化素質、思想品德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這些內容會影響到中職學生的人格培養,健康教育不但可以培養學生完善的人格,還具有豐富培養內容的作用。

中職生走出了繁重的基礎教育,開始接觸社會,獨立思考與處理問題的能力還不夠完善,還處于意志品質行程與心理素質建設的重要時期,學生會形成完整的個性特點,在這個階段加強健康教育可以優化學生的心理素質,保證學生在這個轉折階段形成較為健全的人格,還可以促進人格產生的穩定性。可以將心理健康教育當作培養健全人格的落腳點,由于思想有著行動的決定

權,思想會在外在表現體現,只有健康的心理才會有健全的人格,同時也突出了人格培養的主旨。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落實人文關懷,不再只關注學生的知識能力,還要重視學生的人格素養,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國民素質的培養以及國民人格的提高,還會關系到祖國的興衰和民族未來的素質水平。

三、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健全中職學生人格的方法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種系統工程,要建設課內外的教育體系、指導體系、咨詢體系。結合自助與咨詢,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學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中,有效地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確保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建設專業性的教育團隊。由于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高要求和周期長的特點,需要有專業水平高、涉及范圍廣泛的團隊。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因為中職生的獨立意識比較強,具有一定的批判思考能力,學生希望得到家長和老師的理解、支持、信任與尊重。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一定要貫徹“以人為本”的信念,滿足學生的自尊心,讓學生感受到被關注和被關心,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發向上的決心,尊重學生的好勝心與進取心,包容他們的缺點和弱點。因為這些缺點和弱點中包含著他們的長處和優點,要充分挖掘他們身上的潛質,修復學生的心理問題,培養他們人格的健全性。

個性是指我們在社會生活中的性格、情感、思想和能力形成各不相同的特點,所以個性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回顧過去,很多杰出的人物,都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特點。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路途上,要培養中職生自己的個性特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就能獲得好的教育效果,就能幫助學生形成鮮明的性格特點,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的新型人才。將因材施教與個性發展相結合,讓現代教育可以適應學生的個體發展,將學生的個性發展重視起來,結合學生的不同特點,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積極性和獨立性。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中職學校的信息化程度得到了提高,中職學生面對環境的多樣化和社會多元文化的影響,會產生很多心理問題,這些問題給中職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帶來了挑戰。只有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才能提高中職生人格培養的針對性、科學性、有效性,實現中職生健全人格培養的任務。

參考文獻:

[1]沈振偉.心理健康教育視閾下的中職學生健全人格研究[J].遼寧師范大學,2011(01).

[2]劉瑞凌.論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J].山東師范大學,2011(02).

[3]賴曉紅.中職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J].福建師范大學,2005(22).

[4]譚銀輝.中職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研究[J].重慶師范大學,2012(17).

[5]劉麗.中職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J].重慶師范大學,2012(23).

[6]李桂峰.論中職學校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互動機制的構建[J].教育教學論壇,2011(10).

篇10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中職學生;健全人格

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教書育人,健全人格的培養也是教育的本來義務。中職學生的心理存在一些健康問題,要想培養中職學生的健全人格就要解決好這些心理問題,例如自卑心理問題、情感心理問題、自我心理問題、學習心理問題、個性心理問題、青春期心理問題。要從這六個心理問題著手,建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心理咨詢服務功能和專題講座以及專項課題研究,才能做好中職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工作。

一、人格與心理健康

1.人格的定義

因為心理學家研究方向的不同,對于人格的定義也要從不同的研究方向來看。從綜合角度來說,人格的定義粗略地說就是心理特征的總和,個體在長時間的生活過程中產生的獨特化的心理特點的具體表現,是人們行為、靈魂、思想、道德以及態度和社會責任的統稱說法。人格的特點主要有綜合性、獨特性與穩定性。當代中職生的健康人格應該具有自我情緒的調控能力、正確和客觀的自我評價、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良好的學習適應能力、和諧的人際關系以及健康積極的興趣愛好、良好的環境適應力。

2.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從廣義上講是一種滿意、高效、持續的心理狀態,狹義上講就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要協調一致和完整,也就是人的情感、人格、行為、認識、意志要完整、協調,可以適應社會,跟社會保持同步。心理健康的標準有行為協調、情緒健康、智力正常、人際關系適應、意志健全、反應適度和心理特征符合年齡這幾個方面。

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按照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發展特點,使用相關的教育方法,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心理素質全面發展,不但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也是培養符合社會發展的高質量人才的重要內容。

二、心理健康教育對人格培養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完善自我、調整自我認識的重要過程,人格培養的水平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糾正學生的行為偏差,提高預防心理障礙的水平。中職學生是未來產業軍的重要來源,他們的心理健康與思想道德水平與我國產業大軍的素養水平有直接聯系。心理健康的首要任務就是加強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可以正確認識自己,提升自我調控能力,培養一個健全的人格,對學習環境有一個良好的認識,培養義務感、責任感以及創新能力,從而正確地處理人際關系,更好地適應學習環境、工作環境以及生活環境。很多中職學生具有心理障礙和心理困擾,給他們實施具有科學性、有效性的心理輔導,會幫助他們擺脫這些心理上的困擾,增強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自我發展的能力。

健全人格不但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內容,心理健康也對健全人格的培養起著重要作用。首先中職學生承載著未來的產業,家長對其有著很高的期望值。因為大多數中職生都有著自卑心理,心理發展存在缺陷,缺少社會經驗,承受的壓力很大,社會適應能力很差,這些因素導致了中職生的眾多心理問題。如果不盡快將其解決,中職生人格的培養就會受到牽制。只有解決了這些心理問題,才能提高中職生的健康心理水平,才能促進中職生健全人格的培養。

中職學校的目標就是根據社會行為準則來規范中職學生的日常言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要求學生可以承擔要承擔的社會角色,最終目的就是培養學生改造世界和認識世界的能力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的培養內容有專業技能、科學文化素質、思想品德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這些內容會影響到中職學生的人格培養,健康教育不但可以培養學生完善的人格,還具有豐富培養內容的作用。

中職生走出了繁重的基礎教育,開始接觸社會,獨立思考與處理問題的能力還不夠完善,還處于意志品質行程與心理素質建設的重要時期,學生會形成完整的個性特點,在這個階段加強健康教育可以優化學生的心理素質,保證學生在這個轉折階段形成較為健全的人格,還可以促進人格產生的穩定性。可以將心理健康教育當作培養健全人格的落腳點,由于思想有著行動的決定權,思想會在外在表現體現,只有健康的心理才會有健全的人格,同時也突出了人格培養的主旨。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落實人文關懷,不再只關注學生的知識能力,還要重視學生的人格素養,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國民素質的培養以及國民人格的提高,還會關系到祖國的興衰和民族未來的素質水平。

三、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健全中職學生人格的方法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種系統工程,要建設課內外的教育體系、指導體系、咨詢體系。結合自助與咨詢,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學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中,有效地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確保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建設專業性的教育團隊。由于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高要求和周期長的特點,需要有專業水平高、涉及范圍廣泛的團隊。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因為中職生的獨立意識比較強,具有一定的批判思考能力,學生希望得到家長和老師的理解、支持、信任與尊重。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一定要貫徹以人為本的信念,滿足學生的自尊心,讓學生感受到被關注和被關心,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發向上的決心,尊重學生的好勝心與進取心,包容他們的缺點和弱點。因為這些缺點和弱點中包含著他們的長處和優點,要充分挖掘他們身上的潛質,修復學生的心理問題,培養他們人格的健全性。

個性是指我們在社會生活中的性格、情感、思想和能力形成各不相同的特點,所以個性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回顧過去,很多杰出的人物,都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特點。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路途上,要培養中職生自己的個性特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就能獲得好的教育效果,就能幫助學生形成鮮明的性格特點,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的新型人才。將因材施教與個性發展相結合,讓現代教育可以適應學生的個體發展,將學生的個性發展重視起來,結合學生的不同特點,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積極性和獨立性。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中職學校的信息化程度得到了提高,中職學生面對環境的多樣化和社會多元文化的影響,會產生很多心理問題,這些問題給中職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帶來了挑戰。只有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才能提高中職生人格培養的針對性、科學性、有效性,實現中職生健全人格培養的任務。

參考文獻:

沈振偉。心理健康教育視閾下的中職學生健全人格研究.遼寧師范大學,2011(01)。

劉瑞凌。論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山東師范大學,2011(02)。

賴曉紅。中職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福建師范大學,2005(22)。

譚銀輝。中職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研究.重慶師范大學,2012(17)。

劉麗。中職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重慶師范大學,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