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化產業分析范文

時間:2023-09-27 18:20: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一體化產業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一體化產業分析

篇1

關鍵詞:高校;創業;文化創意產業;一體化

0 引言

在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下,文化創意產業已經被眾多國家將列為重點的經濟產業。創意產業這一概念被定義為:“所謂‘創意產業’是指那些源自個人的創造力、技能和天分,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行業。”高校文化創意產業因其擁有較先進的理論知識與創意構想,它應該走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前沿。同時,在對于高校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態度上,更要保持肯定與支持。但是,由于受到地域、時間和經濟等不同因素的限制,現在的高校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情況仍然大多處于販賣創意的階段。根據行業的發展規律分析可見,高校文化創意產業的一體化則是必然的趨勢。

1 高校文化創意產業的現狀及主要問題

在《國家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將大學生自主創業問題列為重要內容,《綱要》中提出“大學生就業應在打工型向創業致富型就業轉變中求突破”。大學生自主創業正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好方法之一,因此,各大高校紛紛成立大學生創意孵化基地,以此來教育和培養學生自主創業。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為例,我院的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已經培養出許多自主創業型人才,同時基地已和校外多家企業進行校企合作,將自主創業的內容與形式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為學生自主創業搭建了平臺。國家政策不僅在學生的培養上有所重視,而且在自主創業中也給予了政策優惠。國家用政策的優勢來鼓勵學生自主創業,用創業來帶動就業。

經濟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的發展推動了經濟,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帶動文化的需求。近年來社會上對于文化的需求越來越高,也推動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例如,博物院的翠玉白菜傘,將折疊傘與鎮館之寶翠玉白菜相結合,賦予一把折疊傘更有深度的文化內涵,同樣也通過如此的文化產品來傳播故宮博物院的文化。但是,目前高校文化創意產業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是產業較為單一,沒有競爭力,輻射面較窄,只適合于創意的販賣,不能進一步投入生產以及后續的銷售等環節。因此,文化創意產業鏈將被中斷,以至于創意的構思者不能系統的表達出這種文化的理念與內涵。

2 高校文化創意產業一體化的優勢

2.1 高校文化創意產業垂直一體化

高校文化創意產業目前仍然處于剛剛起步,大部分高校文化創意產業僅處于販賣文化創意構思的階段,例如一些簡單的文化宣傳品、衍生品。高校文化創意產業一垂直體化則是通過高校文化創意產業與生產商、銷售商的合作,不僅是文化產品的售賣,更多的是融入了生產、銷售等其他環節。通過如此的互助合作,對企業而言,不僅可以達到促進銷售的目的,還能節省資源成本,同時根據產品的銷售反饋來考慮是否需要研發同系列的相關衍生產品,在銷售的過程中進一步優化,求得一種平衡發展并獲得利益最大化;對高校學生而言,通過熟悉最適合、最經濟的材質,了解每一樣產品的銷售過程,獲悉顧客和銷售情況對于本產品的反饋,能夠及時對產品進行改進,并在其中鍛煉能力、接觸社會和積累經驗。因此,高校文化創意產業和校外企業都可以通過合作來提高各自的競爭力。

2.2 高校文化創意產業混合一體化

在現代的社會環境中,文化產品可以說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去花錢體驗文化。因此,文化服務類產業也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發展至今已成了人們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高校文化創意產業卻很難涉及這樣的層面。高校文化創意產業混合一體化提出了將文化產品的銷售與文化服務類產業相結合的概念。文化服務業和高校文化創意產業的合作,首先,對于企業來說,在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發方面節約省了成本,同時用文化創意產品來傳達自己的文化理念,同時也用文化創意產品來宣傳自己的企業。其次,對于學生來說,不僅能夠擁有更多的資源來實踐自己的學習成果,同時更重要的是能夠接觸更多在校園內接觸不到的社會環境,開闊自己的眼界。高校文化創意產業一體化能夠讓學生在合作的機制下,了解到社會運營的規律,通過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在實際工作中獲得經驗,提高綜合能力。再從文化產業發展角度來看,文化創意一體化符合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不僅能夠加快文化創新成果的轉化,加強校院培養人才的力度,培養優質的文化創新產業,同時能促進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

3 高校文化創意產業一體化模式的設想

現在的大多數高校都擁有自己的大學生創業園,通過自主創業來鍛煉學生能力。筆者建議在創業園中隔出一片區域來用作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和開發,具體設想如下:在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中,設立專業的聯合管理委員會,負責引進企業化的管理模式,旨在培養大學生自主創業意識,幫助園區內工作室在與校外企業合作時,簽訂正規合作協議。由管理委員會尋找更多的文化服務類行業與園區工作室合作,通過合作將文化創意產品的銷售方與文化創意服務類產業聯系起來,實現高校文化創意產業一體化。具體設想方案如下:第一,文化創意產業聯合管理委員會主要負責管理園區的運營,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和基地的發展方向,落實基地的其他相關工作,聘請專業的法律顧問,幫助創業大學生增強法律觀念,協調好園區內工作室與地方工商財稅各有關部門的關系。第二,園區幫助大學生創業的措施主要有創業培訓、創意創業比賽、工商注冊、商標注冊、法律咨詢、高校合作、大學生創業園網站以及其他平臺、校外公司對接等。第三,園區可以指導并幫助創業大學生進行文化創意產業的孵化,形成成熟的文化創意產業工作室,實施園區工作室與校外企業合作,實現文化創意產業垂直一體化以及混合一體化,借此達到高校文化創意產業一體化的目的。

4 結語

高校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承載著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服務于社會經濟的發展等重要歷史使命,不可能在單一的創意販賣上故步自封,其發展趨勢則是由單一到復雜,以至于能夠達到創意產業一體化。

參考文獻:

[1] 劉巍偉,謝志遠,李上獻.大學生創意產業創業探索[J].教育評論,2009(12).

[3] 王健.江蘇動漫衍生產業定向性發展及特征研究[J].電影文學,2016(06).

[4] 謝匯,季海祺.基于文化創意產業園的高校大學生創業就業對策研究[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11(12).

篇2

[關鍵詞]河北省;大數據產業;資源整合;數據價值

[DOI]10.13939/ki.zgsc.2016.38.035

1 研究背景

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的快速發展,數據的研究和應用越來越為各界所需求,已經成為各國政府高度重視的最具經濟價值的戰略資源。大數據已成為經濟換擋升級的重要助力,目前正在迎來黃金發展期。在相關政策的指引下,河北省大數據進入高速發展的時期。隨著河北大數據交易中心、廊坊市大數據應用服務中心等大數據項目在河北落地,大數據產業在河北迅速聚集。河北省已經站在了全國大數據產業發展的“風口”地帶,但大數據帶來的熱度并不能替代河北省大數據產業發展的清晰定位。目前已在河北省落地的項目主要集中于由大型企業主導完成的大數據中心項目,如阿里投資的張北云計算產業基地、京東與廊坊市共建的北方大數據中心項目等。大數據項目一時間遍地開花,但缺乏明確規劃和產業格局作為支撐,無法形成數據價值凝聚力,進而無法對數據背后的價值含量和挖掘成本形成完整的認識。河北省應當突破產業布局、數據應用及數據資產化等關鍵問題,從省級層面加強大數據中心規劃,在規模控制、產業布局上形成科學合理的大數據存儲中心網絡。

2 河北省大數據產業的定位和價值實現途徑

大數據產業的概念首先是在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地區規劃會議上提出“中國數谷”之后,迅速在全國蔓延開來。對此,可以將大數據產業理解為在充分的數據收集的基礎上,以數字化的產業技術的應用為前提,充分合理利用數據挖掘技術的技術產業。在此基礎上,通過對產業結構進行細分,可以將大數據產業分為兩個不同的層次:首先,第一個層次是針對數據服務層面而言,以大數據的分類、整理、處理為技術依托;其次,第二個層次是有關進行數據服務的軟、硬件研發部門和制造業[1]。

從目前掌握的情況來看,河北省在大數據實施的過程中,存在著定位不夠準確、目標不夠明晰以及產業鏈不合理等一系列不合理的現象,這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制約河北省大數據產業進一步深入發展。對此,需要在合理定位、統籌分析的基礎之上進一步解決制約大數據產業發展的瓶頸。對此,可以考慮,首先,河北省大數據產業興起定位取決于其所處的內外環境。河北省正在積極籌劃承接京津產業轉移工作,輔助京津分擔產業壓力并實現自身跨越性發展為當務之急。就數據流量而言,京津冀地區擁有龐大的數據體量,集中了全國70%~80%的數據流量,是我國大數據資源和產業最為集中的區域。但是,由于受到當地經濟以及環境條件的限制,大數據中心不宜建設在數據流量較大的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但是,考慮到河北省獨特的地理環境特點,以及充足的綠色能源,可以將河北省作為大數據發展的首選之地。再次,河北省自身的產業格局將會最大限度地決定大數據的發展格局。確定產業項目布局、政策體系構建、產業化發展等方向對于明確河北省大數據產業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定位尤為重要。

如何通過大數據產業創造出額外的價值,就需要合理利用好大數據這個平臺。在業務需求定義階段,要充分認識到機遇、挑戰以及大數據能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和價值。在大數據應用分析階段,需對大數據的方方面面做一個全年的考察和度量,并與業內標桿進行比較,緊接著進入大數據技術應用架構設計。在大數據技術切入實施階段,應根據不同的場景選擇不同技術切入模式。最后是大數據施用、評估以及對成功應用的推廣,形成強大的大數據應用平臺。河北省發展大數據產業鏈的關鍵在于實現產業實踐中生產要素數據化,做到數據準確、全量、實時和互聯互通[2]。

3 河北省大數據產業發展現狀

中國大數據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主要積聚于經濟發達地區(長三角洲、珠三角州、環渤海地區),河北省大數據產業實屬后起之秀。目前,河北省大數據產業發展熱潮剛開始涌現,省內大數據產業發展呈現出參差不平的態勢。以目前大數據的發展程度劃分區域,可以將石家莊市、秦皇島市、承德市、唐山市、廊坊市以及張家口市康保縣劃分為河北省大數據產業的第一梯隊。就大數據產業鏈發展情況看,河北省大數據產業尚未形成網狀覆蓋、多地聯動的完整產業鏈條。大數據產業鏈包括數據的收集、存貯、處理、分析和銷毀等方面。目前來講,河北省在大數據產業發展的各個領域內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例如2014年12月3日成立的河北京津冀大數據交易中心是京津冀區域首個大數據資源互聯及交易機制。廊坊市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已經獲得省政府批準成立數據增值產業服務區。但河北省尚未規劃數據分析、數據銷毀等大數據產業的關鍵步驟,缺乏專業數據分析企業、數據安全廠商,同時未發展相應的大數據硬件配套產業,省內暫無大數據發展樣本城市,因此河北省大數據產業無法實現立足自身、輻射京津的功能。

4 河北省大數據產業發展優勢與不足

河北省由于受到自身條件的限制,在大數據發展方面,有自己獨特的優勢,但是也存在著明顯的不足之處。

4.1 優勢

①地理位置優越。由于河北省臨近京津,獨特的地理條件支持其成為大數據的產業中心。目前,業內達成的一致觀點認為,發展大數據產業區,不要在經濟發達區域,但是也不能太遠離經濟發達區域,這主要是考慮到資本以及勞動的成本問題,在經濟發達區域,成本問題將會被放大,成為制約大數據產業發展的重大瓶頸;與此同時,如果中心城市的距離太遠,一方面會導致信息掌握不及時,信息稍縱即逝,導致依據信息的決策出現失誤,另一方面,考慮到交通方便與否,如果離中心城市太遠,會使得投資人放棄投資機會。綜上考慮,河北省獨特的地理優勢,成為大數據產業區的最適合的區域。②信息產業發展快速。目前河北省已落實工作有京津冀大數據產業聯盟、九次方大數據研究中心、河北大數據交易中心、承德“大數據谷”等,這為大數據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③數據資源豐富。考慮到“京津冀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河北省必將大量承接京津地區的外遷數字資源。在新型城市化發展過程中,河北省的信息公共服務設施在不斷完善,各行業信息化建設加快推進,這將為河北省大數據產業進一步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4.2 不足

①數據資源未充分挖掘。受制于當地的經濟發展程度以及歷史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使得目前河北省內數據信息不對稱現象嚴重,嚴重制約了數據的進一步挖掘,與此同時,在不同行業間壟斷資本的存在,使得資源不能夠得到充分整合,進一步制約了數據資源的挖掘。②關鍵技術基本未掌握。目前,省內研究機構對大數據的技術研究不夠充分,已有產品通用性差、缺乏改進升級,嚴重制約了大數據產業結構的發展[3]。

5 結 論

河北省大數據產業才剛剛起步,即使進行了清晰定位與頂層設計,其發展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未來可能會遇到更多的挑戰,如技術標準制定、數據治理等。不管是政府、企業、科研機構或是個人,都應積極應對大數據帶來的挑戰,將大數據產業打造成河北省優勢產業。

參考文獻:

[1]崔小委,吳新年.大數據應用促進大數據產業落地[J].科技管理研究,2016(2).

篇3

一、文化創意性的企業

相比其他產業,文化創意類的產業更注重于創意。詳細來看,企業擁有的文化創意根源于技能、個體的天賦及創造性。文化創意附著于知識產權,開發并運用新穎的技術。從這種角度看,文化創意企業有著深層次的創造潛能及獨特價值。在1998年,英國首創了文化創意的內涵,創意類的產業包含著廣告業、文物的交易、藝術及建筑業、設計工藝品及時裝行業、娛樂性的休閑產業、廣電出版類的產業。在根本上看,這類產業都被涵蓋在創意的范圍內。提出了定義之后,其他國家了設定了近似性的創意產業內涵。在2007年,我國也劃定了9類現有的創意性文化產業,包含休閑娛樂、旅游及會展等。

二、無形資產的特性

首先,文化創意性的各類企業都體現出獨占及獨創的特性。這是由于,創意性企業創造出來的新穎成果是不能被仿照的,因而也擁有了根本的競爭力。成果具備了創新性,贏取市場的根本點則設定為這種創意。無形資產密切關系到創意性的主體,若缺失了主體,那么無形資產也就缺失了高層次的價值。從目前來看,法律認同了獨創性,保護無形資產。依照法律規定,持有人以外的任一主體都不可隨便去獲取及支配獨創資產,不可無償占有。因而,無形資產就增添了獨創性。

其次,在市場范圍內,交易無形資產是很困難的。無形資產應當被獨占,具備獨特創意。這種狀態下,市面上并沒能尋找到近似的替代物。具體在評估中,也很難擬定可參照的資產價格。針對于特定企業,這類資產才會體現出獨特價值。由此可見,無形資產也很難確認精確的市場價值。缺失了可用來對比參照的近似企業,某些創意類的無形資產將會退出這種市場,轉而去尋求其他類的市場。

第三,無形資產關系到企業可獲取的各階段收益,也關乎總體環境。相比于其余資產,無形資產也呈現為不可確定的不穩定性,受限于政策、更新的技術、市場內的競爭力。因此,無形資產是否可被市場所接納、是否涌現出了替代物,這些在短時段內都很難被確認。受到本身特性的影響,創意類的無形資產經常會減值或增值。受到外在干擾,波動性也較強。

三、評估時的影響要素

1.資產的獲益能力

從企業角度看,文化創意類企業是否擁有最優的盈利能力、是否體現為較長經濟壽命,這兩類要素都關乎評估價值。從無形資產來看,在某一階段內可得的真實收益應被看作評估要點,是評估關注點。若某類資產并沒能增添企業擁有的獲益,那么不應予以評估。針對于無形資產,創意性的產品整合了復制權、傳播權及其余的各類權益。評估的流程內,要注重消費者是否喜好這類資產,同時也不可忽視這類資產獨特的市場價值。在限定年限內,應當評估得出預設時限的資產收益。若收益時限較長,價值就會很大;與之相反,價值就并不太大。例如播放某一連續劇的無形權益,在多次及一次播放的狀態下,可得的總體收益并不相等。

2.市面的要素

在某些情形下,市場要素也會表現出影響。從評估值來看,市場因素都體現為較大影響力。創意產品承載著企業價值,企業投入進來的要素包含了信息及智力性勞動。在市場作用下,無形資產附帶了較小比值的初期投入,替代關系較強。因此,出版或發行近似性的創意產品也是很可能的。這是因為,產品可被替代,認定侵權較為困難。若替代性很強,就要相應去縮減價值。

(1)實現價值的方式

價值實現過程中,評估值也將受到影響。從階段來看,實現企業價值需要經過多步驟,包含了初期創意、制造以及生產、后期的傳播、消費等的環節。針對于各個時段,都設定了多層次的知識產權。在預期狀態下,企業即可獲取不等的階段收益。與之相應,也給出了不等的評估值。

(2)設定的評估目標

無形資產是否擁有優良的價值,關系到設定好的評估目標。評估無形資產的目標包含了融資及擔保、交易性的目標、投資性的目標、變更企業產權。對于中小企業,它們缺失了可調用的專門性資金,進而構成約束。健全了體系后,企業即可擁有額外的資金用來質押。最近幾年,創意性產業正在加快進步,交易市場日益變得興盛。與之相伴,若配備了完善性的交易服務,即可便利常規的交易。從侵權角度來看,合法權益也經常被侵害。交易秩序被擾亂,評估也傾向于訴訟賠付的目標。

此外,文化要素也密切關系到評估得出的資產價值。文化創意表現出優良的附加性,因而占有高端性的產業鏈條位置。加入文化要素,更凸顯了獨創特色。在這種角度下,創意產業蘊含了厚重的文化內涵,也將增添評估價值。

四、評估無形資產的方式

1.參照市價的方法

參照現行市價用來評估,可參照目前的市價。根本的理論為:針對于資產現值,可參照近似或相等的售價以此來確定。創意性的無形資產是獨占的,很難尋找出可替代的某一類市價。在這種狀態下,唯有攝影及音像這類的獨創作品才可適用參照市價的評估方式。因此,這類評估方式并非完全可以適用。

2.成本評估的方式

從總體上看,成本法包含了重置及歷史性的成本法。現今的評估中,攤銷性的資產較多選用了重置的評估方式。與之相比,成本法也可用來評估微機軟件及影視類創作的價值。這是因為,這類創意性產品在獲益及轉讓過程中,很難預測或者比較。然而,若收益部分沒能超出重置成本這一部分價值,則可單獨評估。

(1)期權評估方法

在某個時段內,期權代表著某種協議,指定了賣出或者買入某類的標的物。在約定范圍內,執行價格即為商定好的價格。從類型來看,期權可分成賣權及對應的買權。文化創意范圍內的較多無形資產都體現為近似期權的特性,因而期權評估可用來借鑒。根本思路即為:無形資產可被設定為某類的期權,在未來階段內,某一事項是否發生則關系到后期評估資產可得的價值。具體來看,可選取收益法、現行市價方法用來評估。

(2)現金流量的解析法

現今流量的折現解析方法,即為收益現值法。經過評估之后,可得預期階段內的無形資產收益。折算得到合適的資產現值,經過累積得到現值的總和。采納這種方式,規避了隱含性的計量偏差。同時,評估可得的資產總體價值也契合了評估的根本目標。

篇4

關鍵詞:版權貿易;文化產業;韓國;競爭力;對策研究

一、研究背景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迫使我國處于發展初期的文化產業與發達國家的成熟強勢文化產業同臺競技。加入WT0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總的說來是機遇大于挑戰,但是對于第三產業而言卻未必如此,對于文化產業來說更是難以下此結論。近些年來,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已經發展成為最大的出口支柱產業,開始主導國際市場,并影響國際間服務貿易條款的修訂。

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迅速,已經成為國民經濟中富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增長點。2001年北京榮獲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的同時,重大體育賽事帶動會展業和相關傳媒業,成為拓寬我國新興文化產業領域的最大亮點。而且根據有關專家預計,體育產業的上升趨勢將一直延續到2008年“奧運會”以后。

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作為經濟體系中的支柱產業和重要的組成部分己經積累了一定的發展經驗,其產業構成、產業政策及產業的優勢定位都有自己一套成熟的體系,并且在世界市場上占據了有利的競爭地位,在全球消費者的文化生活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我國作為一個文化資源大國,擁有數量可觀的各種文化資源,在文化產業經濟功能日益提升的今天,如何有針對性的制定出相應的、行之有效的政策來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從而達到既發展經濟,又發展、傳播文化的雙重效果,利用文化資源帶動我國經濟的發展是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課題。

二、中國版權貿易的現狀和分析

出版貿易分為圖書進出口貿易和版權貿易兩大類,圖書進出口貿易屬于一般的商品貿易;版權貿易則超越了商品流通的意義,是更高層次的服務貿易方式。

(一)現狀——我國版權貿易的單向性問題嚴重

1、權貿易持續增長,但貿易逆差大得驚人

國家版權局公布的全國版權貿易數據顯示,我國引進版權的年平均增長率遠遠高于輸出版權的年平均增長率,貿易逆差驚人,反映出我國版權出口的能力十分薄弱。引進和輸出版權的關系呈現引大于出的單向性。

2、進版權和輸出版權的地域呈現出單向性

從引進版權的來源地看,西方國家占據重要地位。在版權輸出方面,我國的版權輸出主要還是集中在臺港地區、日本、韓國、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等大中華文化圈國家與地區,這也說明中國出版物尚未進入國際主流市場。引進版權和輸出版權的地域同樣呈現出單向性。

3、貿易作品引進的多樣性與輸出的單一性

從引進作品內容看,圖書品種不斷增多,學術類、財經類、科技類與電了類圖書開始在版權貿易中占據重要地位。仙是,版權輸出仍然主要以老三樣:中醫中藥保健類、旅游飲食類、傳統文化類為基本格局。

(二)版權貿易及市場單向性的分析

l、技術層面的分析

(1)出版社文化創新能力差我們的版權貿易觀念還是以生產為中心觀念指導下的版權貿易觀,簡單地說就是“以產定銷”。國際上通行的是營銷觀念指導下的版權貿易觀,是“以銷定產”型,即生產在國際版權市場上可以銷售的版權,銷售實現是版權經營者的出發點和終點。版權貿易觀念的差異,帶來的是出版社在版權貿易市場活動能力的差異。

(2)版權貿易人才嚴重缺乏

在整個出版界,專門從事版權貿易的人才極度匱乏給貿易工作造成極大困難。現在,一些國外大公司為了打開并深人中國市場,實行本地化人才策略。國內出版社有經驗的版權貿易人才、有市場經營能力的優秀編輯都是他們招聘的對象,使得人才戰更加激烈。

2、政策層面的分析——版權貿易國有專營,版權生產是壟斷性產業體制

在我國,主管部門監管是版權公司設立的必備條件,而這一條件只有國有資本才能具備,另外,從事版權貿易的出版社也是國有單位。所以在版權貿易領域實際上實行的是版權貿易專營的政策。版權貿易專營意味著壟斷,壟斷就不能有效交易、有效競爭、就不可能遵循市場經濟體制的規則。我們應該從市場的角度考慮版權貿易的政策調整和創新問題,盡快完善版權制度,加強版權機構的建設。這是發展版權貿易的迫切需要,也是使版權貿易與國際管理接軌的迫切需要。此外,出版業的市場壁壘依然存在。“事業化單位、企業化管理”是這種行政性壟斷體制的典型表現。這必然將資源導向效率低下的企業,造成經濟資源的低效利用。以此看來,轉變出版體制成為出版貿易政策創新的關鍵所在。

綜上,我國的版權貿易的現狀和所暴露出的問題正是我國在當代國際文化貿易中的嚴重逆差現狀和我國文化產業體制與機制不健全、核心競爭力缺失這兩衣重要原因的集中體現。版權貿易正是中國文化產業在國際文化市場競爭力的一個縮影。

如何提高我國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迅速扭轉我國文化貿易的巨額逆差成為中國這個文化大國亟待解決的問題。作為與中國有著深厚歷史和文化淵源的鄰國韓國,近幾年其文化產業的迅速崛起。探究韓國文化產業發展背后的文產業政策和產業運作模式,將對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會有一定的啟示。

三、韓國文化產業迅速崛起分析和啟示

面對文化產業迅猛發展的現實,世界各國都提出了自己的文化戰略及措施。韓國在此方向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韓國政府調整經濟結構,把文化產業作為2l世紀發展國家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1998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國”的方針。1999年至2001年先后制定了《文化產業發展五年計劃》、《文化產業前景21》和《文化產業發展推進計劃》。從2001年開始,韓國決心用5年時間把韓國文化產業產值在世界市場的份額由目前的l%增加到5%,成為世界五大文化產業強國之一,最終目標是把韓國建設成為21世紀文化大國、知識經濟強國。最近幾年,“韓流”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常用語。韓流既代表包括娛樂產業、時尚、生活方式在內的韓式潮流,也是人們對韓國文化在海外不斷升溫的一種描述。可以說,在韓圍邁向文化大國的過程中,政府的前瞻性戰略措施和文化企業成功的產業運作在其中功不可沒。

(一)韓國政府的管理措施。

1、加強立法立規,建立健全文化產業發展的管理機制。韓國政府先后制定或修訂了《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影像振興基本法》、《著作權法》、《電影振興法》、《演出法》、《廣播法》、《唱片錄像帶暨游戲制品法》等,還建立了文化產業局、文化產業振興委員會、韓國工藝文化產業振興院、文化產業振興中心等機構全面負責文化產業的各項事務。同時,還成立了各種行業協會,具體負責協調每個行業的發展,如韓國卡通形象產業協會等。

2、確保文化產業發展資金的供給。韓國政府通過加大國家財政投入、設立專項基金、動員社會資金、完善相關文化經濟政策等措施,保證了文化產業的健康迅速發展。

3、建立集約化生產機制,大力開拓國際市場。韓國政府規劃在全國建立多個文化產業園區,形成全國文化產業鏈,旨在優化資源配置、實現集約化經營、提升整體實力。同時,韓國充分認識到國內市場狹小,為此瞄準國際大市場,以中國、日本為重點,大力促進出口,通過海外市場創造贏利。

4、建立健全人才培養機制。韓國政府的主要措施是完善人才管理系統,利用高等院校培養專門人才,利用網絡及其他教育機構加強專業培訓,以及加強與國外的人才交流與培訓等。

5、建立獎勵機制。韓國在文化產業相關領域基本都有一套獎勵措施。近兩年尤其加大了對影像、游戲、動畫、音樂等重點文化產業的獎勵力度。2002年,游戲、動畫業分別評出15個、12個獲獎產品和單位,其中“國務總理獎”(大獎)為最高獎項,獎金1000萬韓元;“文化觀光部長官獎”(優秀獎)獎金500萬韓元;“特別獎”獎金300萬韓元。

(二)成功的文化產品市場運作

在政府的產業政策支持下,韓國的文化企業在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推介方面是很成功的。其文化產品的生產,不僅深挖文化內涵,并以現代意識為包裝,樹立起諸如“韓劇”,等文化品牌,并對品牌元素進行整合營銷。即品牌在營銷過程中,銷售的不僅是產品本身,還有附加在品牌內涵之上的其他相關信息。如韓劇在營銷過程中,除了利用電視劇本身的銷售外,還同時采用其他傳播方式來整合營銷韓劇品牌內涵中蘊涵的韓國的文化理念、生活方式、服飾、化妝品、旅游、飲食等。文化產不僅帶來了可觀的經效益,更在傳播的過程中樹立了韓國的形象。

參考文獻

[1]范軍.我國出版物出口現狀問題及對策[_J].《中國出版》2005年第12期:17頁-19頁。

[2]趙麗芳.韓國文化產業爆炸式增長背后的產業振興政策[J].《新聞界》2006年3月;

[3]鄭琳.探解提高我國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11)

[4]楊京英、王金萍.中國與世界主要國家文化產品進出口統計比較研究[J].《統計研究》2007年1月:

篇5

【關鍵詞】 煤電一體化; 產業融合; 煤電博弈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近年來,“煤電矛盾”越來越突出。煤電矛盾實質是“計劃電”與“市場煤”的矛盾,背后真正的原因是價格形成機制,煤炭價格隨市場波動,而不能通過電力價格的市場化疏導到終端用戶。2006年開始出現“煤電倒掛”,2008年發電企業全行業虧損。國家發改委出臺“煤電聯動”的協調機制,但效果不明顯。在這種市場背景下,發電企業開始進軍煤炭行業,加大發電企業的煤炭自供率,煤炭企業也開始在煤炭資源區和煤炭的銷售半徑內發展電力。兩大行業開始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2012年底,全國五大發電企業的煤炭產能達到4億噸左右,全國煤炭企業龍頭老大神華每年生產煤炭4億噸,電力總裝機容量5 920萬千瓦。隨著兩大產業不斷的融合,“煤電矛盾”得到了一定的緩解,兩大產業的周期性風險也因煤電一體化的實施得到了有效的緩釋。因此,煤電一體化將通過產業集群化提高煤電企業的競爭力,通過產業融合化實現創新和培育新的增長點,通過產業生態化促進煤電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本文將通過煤電產業鏈分析、相關性分析、最優策略博弈分析探索煤電一體化的內在動因,以及煤電一體化的實現方式。

一、煤電產業鏈分析

(一)煤電產業鏈關系緊密,依存度高

1.火電在電力能源構成中的比重大,是我國現在和未來的主要能源(詳見表1、圖1、圖2)

根據《電力工業“十二五”規劃研究報告》,2010—2015年,我國電力裝機總容量年均增速為8.5%,煤電以及非石化能源裝機容量年均增速分別為6.9%和13.6%;2015—2020年,我國電力裝機總容量年均增速為5.6%,煤電以及非石化能源裝機容量年均增速分別為4.5%和7.6%;2010—2015年,我國發電量年均增速為9%,煤電以及非石化能源發電量年均增速分別為8%和12%;2015—2020年,我國發電量年均增速為5.4%,煤電以及非石化能源發電量年均增速分別為4.6%和7.7%。

由以上數據可知,火電發展速度雖然低于電力行業平均水平,但其總量是非常可觀的。

2.煤電產業鏈的形成

煤電產業鏈由煤炭生產、運輸、電站設備生產、電力生產、輸配電設備生產、電力供應以及終端用戶等環節構成。在這個產業鏈中,電網企業和鐵路運輸部門居于壟斷地位。發電企業對煤炭企業依存度高,全國50%的煤炭用于發電,2012年16億噸標準煤用于發電,是發電企業的主要能源,詳見圖3。

(二)煤電產業布局不均衡,運輸及中間費用高

我國煤炭分布不均衡,具有北多南少、西多東少的特點,與我國目前電力需求及產能分布不一致,增加了煤炭運輸壓力和資源調配難度(如圖4所示)。

比較2010晉北同煤集團三個坑口電廠與晉東南漳澤電力三個電廠的運輸費及中間費用,運輸費及中間費噸煤差價高達268元,2×60萬kw機組一年的綜合標煤量是230萬噸,一年的損失就是61 460萬元,詳見圖5、圖6、表2。雖然電價有所上漲,但連年上漲的煤價吞噬了電價上漲的成果,燃煤成本高是三家在運營電廠虧損的主要原因。

(三)結論:煤電一體化首先是在煤炭資源區建設煤電基地的區域一體化,能有效地降低運輸成本和中間費

1.節能減排和環境友好型政策為建立煤電基地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世界各國承諾不斷降低化石燃料的補貼,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中國承諾大幅降低碳排放量。在火力發電方面,世界各國普遍支持火力發電朝高效、節能、環保的方向發展,這會對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火力發電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促進中西部資源區火力發電向大型、高效、節能、環保方向發展。為此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鼓勵發展大型煤電基地、坑口電站、煤電聯營和煤電一體化,“十二五”規劃確定在西北部建立14個煤電一體化基地。

2.特高壓為煤電基地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持

我國是世界首個具有500萬千瓦穩定輸電能力的國家,特高壓交流輸電工程(晉東南—南陽—荊門)示范擴建工程于2011年12月16日投入試運行。山西省“十二五”期間,輸電通道建設方面,國家將規劃建設晉東南、晉北、晉中三座特高壓站匯集山西煤電基地電力,并建成晉北—石家莊—濟南—濰坊、晉中—晉東南—南陽—荊門—長沙、晉中—豫北—徐州三個特高壓交流外送通道。

二、煤電產業相關性分析

(一)評價指標的選取

選取凈資產收益率(ROE)作為煤電一體化研究的評價指標。ROE是凈利潤與平均股東權益的百分比,是公司稅后利潤除以報告期平均普通股股東權益得到的百分比率(凈資產收益率=報告期凈利潤÷平均凈資產),是反映企業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標,可以代表其行業收益狀況(羅斯、韋斯特菲爾德、F.杰弗,2002)。

(二)數據選取

本次數據來源為:國內滬深兩地煤炭、電力行業部分上市公司,選取煤炭、電力行業(以火力發電為主)各10家上市公司2002—2012年的每年凈資產收益率ROE為衡量指標,其中煤炭行業和電力行業的行業ROE以10家公司ROE的算術平均值作為兩個行業的ROE,計算得出煤炭行業和電力行業的相關情況,詳見表3、表4。

以上為煤炭、電力行業在滬深兩市上市的10家企業近11年的加權平均ROE,其中,上市不足10年的按照其上市當年取其ROE。

(三)相關性分析

選取煤炭行業、電力行業各10家上市公司2002—2012年的加權平均ROE,對每年10家上市公司的ROE進行算術平均,得出算術平均值后作為煤炭行業和電力行業在當年的行業加權平均ROE。

在協方差和相關系數評價中,煤炭行業和電力行業的協方差可判斷兩個行業的相關關系,即正相關、負相關或不相關;相關系數在驗證協方差的結論的同時,可以判斷兩個行業具體的相關情況,即線性相關、非線性相關以及弱線性相關、顯著線性相關、高度線性相 關等。

表5中,煤炭行業和電力行業對加權平均ROE進行了協方差分析,協方差為-10.9,說明煤炭行業和電力行業負相關;再通過相關系數對兩個行業的負相關關系進行驗證,得到加權平均ROE相關系數為-0.41,再次驗證了煤炭行業和電力行業為負相關。

依據表5對煤炭行業和電力行業2002—2012年間ROE的變動情況進行分析,以觀察兩個行業ROE變動情況的相關關系。

從表6可以看出,2003—2012年間煤炭行業和電力行業ROE的變動基本上呈反向變動,這也說明了煤炭行業和電力行業負相關。即煤炭行業ROE增長時,電力行業ROE下降;反之電力行業ROE增長時,煤炭行業ROE下降。其中2003年的變動比較特殊,由于2003年煤炭和電力行業都受到了系統性風險(宏觀經濟、利率、通貨膨脹等)的影響,因此兩者ROE所表現的是系統性風險的變動情況,變動方向趨于一致,但這是系統性風險影響所致,并不代表兩者為正相關。即使如此,2003年兩者變動也是有區別的,煤炭行業變動為上升7.32,上升比較明顯;電力行業上升0.76,上升非常不明顯,僅為宏觀經濟走強的對沖性上升,其變動較弱,仍然可以看作是與煤炭行業負相關。另外兩次變動方向一致的情況也基本屬于偶然,其中煤炭行業變動幅度比較大也比較明顯,而電力行業變動幅度很小,基本上屬于波動,因此,兩者方向一致屬于偶然現象。從圖7可以明顯看出煤炭行業和電力行業呈負相關的關系。在過去的2012年,煤炭行業和電力行業的ROE再一次呈反向變動趨勢,煤炭行業ROE繼續下行,電力行業則開始反彈,行業周期的變化更加說明兩者關系互補,適合進行產業融合。

(四)煤電一體化收益與風險模型

利用2002—2012年間煤炭行業和電力行業的ROE數據,繪制煤炭和電力行業煤電一體化的效率前緣組合曲線(圖8),曲線代表了兩種資產可達到的投資組合效果。從曲線可以看出,電力、煤炭具備煤電一體化降低風險的功能,在煤炭行業投資占67.4%和電力行業投資占32.6%左右的時候,煤電一體化風險最低,風險值2.888(σ2p=w12σ12+w22σ22+2w1w2cov

(R1 R2),大大低于煤炭單一產業的風險值4.202,也大大低于發電產業的風險值6.944。此時預期投資組合ROE為14.89%左右。此為目前宏觀經濟條件下,煤電一體化最優投資組合模型,此時不管是煤炭產業,還是發電產業,經營風險(財務風險、管理風險、產品風險)最低。

(五)感性認識與理性分析的差異性說明

1.上市公司ROE數據較少

本次分析所選用的ROE為上市公司中10家企業的11年ROE,10家上市公司基本上可以代表其行業水平。但用其11年的ROE研究行業的周期性風險,代表性就比較有限,僅能夠定性地說明煤炭行業和電力行業呈負相關,卻不能準確地反映煤炭和電力相關程度的大小,這也和我國股市發展時間比較短,上市公司有限且運營不規范等因素有關。

2.ROE選取時期窗口(2002—2012年)較為特殊

2002年起,國家在一定程度上放開煤炭價格,市場的大量需求導致煤炭價格呈報復式增長的態勢,電力行業成本劇烈增加,從而煤炭行業平均ROE(19%)遠高于電力行業的ROE(6.385%),因此,我們的分析結果就是煤電一體化以煤炭行業為主,但真實的情況可能是在風險最低的組合中,電力行業的投資比例在40%以上。

3.煤炭、電力價格非市場價格

2004年以來,上網電價連續上調10次,山西上網電價累計上漲0.14元,煤炭價格實行“重點合同價”和“市場價”雙軌制。在完全市場條件下,煤電兩個產業的相關性更大。

4.結論

煤電一體化應建立資本紐帶關系,這種紐帶關系就像“血緣”一樣維系著一個家庭。只有資本紐帶才能保證企業的風險最小化、收益最大化,才能保證企業的內部交易成本低于外部交易成本。在晉蒙交界的大同、晉冀交界的長治、晉陜豫交界的風陵渡等地出現了本地的煤炭企業不給電廠供煤的情況,原因就是山西的上網電價比內蒙高,河北的上網電價比山西高,河南的上網電價比陜西高,而處在同一區域的煤炭企業與發電企業又沒有建立資本紐帶關系的一體化企業。

三、煤電一體化是煤電博弈的最優策略

(一)煤電一體化的納什均衡

納什均衡是多方博弈形成的一個策略組合,使得每個局中人的策略對于其他局中人的策略是最優的反應。我們熟知的囚徒困境即為納什均衡的經典案例。

納什均衡分為純策略均衡和混合策略均衡,對于煤電一體化的納什均衡來說,純策略均衡可以很好地說明煤電一體化戰略選擇的正確性,而混合策略的納什均衡則可以描述煤炭和電力在不同階段該如何制定自身一體化程度的策略選擇。

(二)煤電一體化純策略的納什均衡

煤炭產業和電力產業的收益、風險度以及一體化融合之后的情況如表7。

由表7可以看到,煤電產業在不進行一體化的情況下,煤和電各自存在各自的收益和風險度,在兩者一體化之后,將共享同樣的收益和同等的風險度,依據表7構建收益、風險度和收益風險比三個衡量指標的純策略納什均衡,假設煤炭或者電力行業的一體化不影響另一個行業的收益率、風險度和市場份額等,那么三個衡量指標的純策略下的納什均衡如表8、表9、表10。

由表8、表9、表10可以看出,無論煤炭行業是否選擇前向一體化,電力行業的最優選擇都是后向一體化,從而提高收益,降低風險度和最大化收益風險比。煤炭行業若單純考慮收益,則無需進行前向一體化,這與實際情況相吻合。因為過去十年是煤炭的黃金十年,煤炭行業在市場良好的情況下,其本身收益完全高過煤電一體化組合后的收益,但同時高收益也存在著高風險和非最優的風險收益比,因此,若同時考慮風險和收益風險比兩個指標,不論電力行業如何決策,煤炭行業都會選擇前向一體化,這在博弈論中就形成了純策略情況下的納什均衡。對于兩種資產來說,相互的融合會是兩者的最佳策略。

(三)煤電一體化混合策略的納什均衡

對于煤炭和電力行業來說,兩者屬于上下游的關系,煤炭行業前向一體化一定會對電力行業造成影響,同樣,電力行業后向一體化也一定會對煤炭行業形成影響,兩者在一體化的策略上形成博弈,由此,煤炭行業或者電力行業都會依據對方的策略來選擇自己的策略,即考慮對方的選擇方式概率來確定自己選擇方式的概率(郭立夫,2002)。現僅以收益為例,在煤炭行業前向一體化而電力行業未實施后向一體化的情況下,煤炭行業收益率增加10%,而電力行業收益率減少10%。同樣,電力行業后向一體化而煤炭行業未選擇前向一體化的情況下,電力行業收益率增加10%,煤炭行業收益率減少10%。假如兩者同時一體化或者同時都不選擇一體化的情況下,兩者收益率是不發生變化的。那么,兩者的博弈關系如表11。

現假設煤炭行業選擇一體化的概率為Q,則其不進行一體化的概率為1-Q,電力行業選擇一體化的收益為:14.89Q+16.379(1-Q),其不選擇一體化的收益為:5.742Q+6.38(1-Q),對此策略求解可得Q= 11.75>100%,仍為純策略均衡,說明煤炭行業應采取有利的混合策略是前向一體化。同樣,電力行業后向一體化的概率P=6.38>100%,因此,電力行業也無條件選擇后向一體化。

從混合策略來看煤電行業過去十年的狀況,說明煤電行業在一體化的策略上選擇應當是相同的,這是由于兩個行業以前還沒有進行一體化的融合,而當兩個行業一體化融合經過一段時間市場化運行之后,可能會出現煤電兩者在混合策略上以不同概率進行一體化的選擇。

四、煤電一體化的誤區分析

(一)以《長期供銷協議》為基礎的煤電戰略聯盟不是煤電一體化的有效形式

在目前企業體制(短期行為)和信用體系下,市場的力量是巨大的。國家發改委“煤電聯動”的行政干預收效甚微,煤電企業簽訂的《長期購銷協議》不可能經得住市場的考驗。因為“廠網分離”后,在煤電產業鏈上,不管是煤炭企業還是發電企業,都不可能長期處在價值鏈的核心地位,煤炭企業的產業集中度與發電企業的產業集中度水平差不多。在企業價值鏈中,如果一個企業不具有長期的核心地位,就不可能與上下游企業建立戰略聯盟。蘋果之所以與富士康建立戰略聯盟,就是因為蘋果處于產業鏈的核心地位,富士康對蘋果的依存度高。

(二)煤電一體化不是管理上的一體化

煤與電不是單純的管理上的一體化,就像男人和女人,兩個人結婚組建一個家庭,財產共有了,但男人還是男人,女人還是女人,生理特征不會發生變化。發電企業與煤炭企業分別屬于兩個不同行業,運營管理上應區別對待,一體化運營、專業化管理是理性的選擇。專業化管理是指在生產、技術、營銷、采購等方面實施專業化管理;一體化運營是指財務、人力資源、戰略等方面實現資源共享。比如表12中所列的一些情況具有鮮明的行業特點。

五、同煤集團實施煤電一體化戰略實證分析

同煤集團是國家規劃的十四個大型煤炭生產基地和產能億噸以上的大型煤炭集團之一,是全國最大的優質動力煤生產基地。在與電力企業多年的市場博弈中,率先走出了一條“煤電聯營、煤企辦電”的發展道路,在已建設四座技術先進、裝備精良的現代化電廠之后,通過成功重組漳澤電力,最終成為“煤電一體化”的成功案例,為煤炭企業轉型發展提供了良好借鑒。同煤集團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通過“定向增發+無償劃轉+配套融資+協議轉讓”成功實施了煤電一體化戰略,成為山西最大的發電上市公司。延伸了產業鏈,降低了交易成本,緩釋了煤炭和發電行業的周期性風險。在社會效益、生態環境效益明顯改善的同時,企業的綜合經濟效益大幅提升。對漳澤電力2012年的財務數據和重組后2013年上半年的財務數據進行分析比較,重組前后度電貢獻邊際提高了0.04元,漳澤電力一年的供電量約為270億kWh,則貢獻邊際提高了10.8億元,噸煤工業增加值提高了116.09元,一年用煤約910萬噸,則增加工業增加值10.6億元。(見表13)

六、結論

煤電一體化是建立在區域一體化即煤電基地為基礎上的以資本為紐帶的產業集群。這種產業集群表現為“煤—電—鋁”、“煤—電—冶”、“煤—氣—電”、“煤—電—建材”等循環經濟園區。煤電以一個整體作為任何一種產業集群的核心,大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有效地緩解了煤炭、發電行業的周期性風險,但煤電一體化并不能完全抵御宏觀經濟變化產生的系統性風險。

理論永遠伴隨著實踐,近些年來產業融合理論研究方興未艾。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科斯提出,分工越細市場交易成本越大,企業的存在就是要降低交易成本。而如果企業內組織生產的成本與企業內交易成本之和小于市場上其他企業的生產成本與市場交易成本之和,則應該由企業這種治理機制來代替市場(威廉姆森,2002)。我國香港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內地經濟學家盛洪都是研究市場交易成本的制度經濟學專家,他們提出,產業融合可避免過高的市場交易成本。而分工代表的是工業文明,融合代表的是信息文明;分工是工業時代財富的根本來源,融合是信息時代財富的根本來源(姜奇平,2002)。

當前我國存在的煤電矛盾,實質上是由于市場交易成本居高不下造成的,當市場交易成本高于企業內部交易成本時,按照上述產業融合理論,就應當“由企業這種治理機制來代替市場”。建立煤電一體化企業,消除煤電壁壘,減少市場交易成本,延伸產業鏈,促進產業升級,降低周期性風險,提升企業競爭合力,是順應時展的選擇。

【參考文獻】

[1] 厲無畏,王慧敏.產業發展的趨勢研判與理性思考[J].中國工業經濟,2002(1):5-11.

[2] [美]羅斯,韋斯特菲爾德,F.杰弗.公司理財第六版[M].吳世農,沈藝峰,王志強,等,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

[3] 陳康幼.投資經濟學[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4] 郭立夫.運籌學[M].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2002.

[5] [美]威廉姆森.資本主義經濟制度[M].段毅才,王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篇6

隨著煤炭機電一體化技術的發展,分析研究該技術有著重大的意義。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分析了其研究意義。有效提高了煤礦作業的勞動效率傳統的煤礦作業大多數是以手工為主,而引用機電一體化可以大大提高勞動效率,降低工人的勞動強度,縮短作業時間,生產效率明顯得到明顯提高。

有效提高勞動安全保障傳統煤礦工人的工作環境都比較差,如潮濕、灰塵大,這嚴重影響工人的身體健康,有時還會危及到他們的生命安全。機電一體化技術應用在煤礦領域能夠保障工人勞動安全,防止灰塵和潮濕等惡劣環境危害他們的身體健康。

明顯增加勞動收入機電一體化運用在煤礦機械中不僅能提高勞動生產率,同時也提高了煤炭產量。這直接受益的是煤礦企業,而煤礦企業效益的提高,煤礦工人的勞動收入也明顯上升,改善其生活水平。此外,煤礦產業的發展還能帶動當地相關產業的發展,為當地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

對機電一體化在煤礦生產中的應用研究

工業化的快速發展也帶動了煤礦業的發展,在煤礦產業引進機電一體化技術,并廣泛應用在煤礦產業的各個領域。以下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它們分別是機電一體化在礦井綜合采煤方面的應用、礦井運輸提升設備的應用和煤礦安全生產方面的應用。①應用于礦井綜合采煤方面。機電一體化技術在煤礦生產中的一個典型應用就是電牽引采煤礦機,它具有牽引特性好、反映快捷、結構簡單易用、工作效率高和壽命長等良好特點。因此,它被廣泛應用于大傾角煤層。②應用于礦井運輸提升設備。機電一體化技術在煤礦生產的另一主要應用是帶式輸送機和礦井提升機。其中帶式輸送機因能長距離運送、運行期間安全性能高,并能實現自動化而成為我國煤礦井下原煤礦輸送系統的主要運輸設備。而礦井提升機其機械結構簡單,能實現全數字化交流提升。③應用于煤礦安全生產方面。最能強有力的體現出煤礦業機電一體化技術的就是應用于礦井安全生產監控系統,這不僅能保證煤礦進行安全生產,還能促進煤礦安全管理的發展。這也符合了我國規定的礦井必須配備礦井監測控制系統的規定,使工人在安全的條件下進行生產。

對煤礦機電一體化技術應用的發展趨勢的研究

國產煤礦機電一體化設備的特點是:智能化、程序化、信息化,并具有很多無可比擬的優點,如便于操作維護、設備體積小、安全可靠度高等。這一技術廣泛應用與煤礦業能有效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煤礦企業生產效益,拉動社會經濟的發展。但目前為止,我國的機電一體化技術還落后于其他煤礦產業發達的國家,本文特分析了其未來發展的三個主要趨勢。第一,研究發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煤礦開采技術,特別是在關鍵裝置方面;第二,在產品功能方面增家通信功能,以配合綜合自動化的發展需求。第三,機電一體化技術的日后研究重點之一是研究發展煤礦機器人。

結語

篇7

關鍵詞:鄭汴一體化;區域產業優化;金融自由化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673-291X(2012)14-0068-02

引言

世界銀行《2009年世界發展報告:重塑世界經濟地理》認為,經濟發展是一個要素在不同的地區間集聚的過程,城市的增長提高了密度,工人和企業向高密度區的遷移縮短了距離;為實現快速和共享的增長,政府必須促進城市和經濟的一體化,促進城市化的發展;區域的經濟整合能夠對經濟不發達地區帶來益處。

隨著中國進行經濟結構的調整,各個地區內部的經濟一體化速度、范圍和深度開始加速,為了加快中原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中原經濟區在其區域內部推進經濟一體化,促進勞動力、資本和技術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鄭汴一體化由河南大學耿明齋于2004年提出,[1] 隨后進入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2006年,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正式開始實施,鄭汴一體化開始從理論研討進入到實施階段。經過2006—2011年五年實踐,無論從交通基礎設施,還是從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上來看,鄭汴一體化給鄭州和開封經濟發展帶來了積極的效果,為未來鄭州和開封的真正一體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在鄭汴一體化的過程中,存在著產業結構依然比較落后、第一產業的人口比重相對較高、人口流動向二三產業的集中度不高、二三產業內部的高級化程度不夠、產業集聚帶來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應不顯著等問題。

一、文獻綜述

陳柳欽(2005)認為,區域間的產業優化是在群內城市之間緊密的產業聯系中各城市在相同或相近產業鏈上展開分工合作或在不同產業鏈上進行錯位發展,對產業資源協同利用,從而提高產業相對競爭力,充分利用群內城市之間的比較優勢,進行資源共享,優化配置產業資源,提高經濟效益,實現城市群的經濟功能。

鄭汴一體化屬于中原城市群內的一個子研究領域,相對而言,研究的狀況比較零散和系統性不足。李小改、沙爽(2007)針對開封和鄭州的經濟發展狀況和差異進行對比,指出開封可以在鄭汴一體化的基礎上突出自身在文化教育、農產品和房地產價格方面的優勢,來和鄭州進行錯位配合發展。王旭升(2007)認為,中原城市群建設應率先推進鄭汴核心區一體化發展。并通過對鄭汴核心區自然條件、產業發展狀況的分析,指出鄭汴一體化的發展應該在產業規劃上進行多方面的協調,根據中原城市群的區域定位和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規劃和發展。賀鵬飛、孟慶香等(2009)從鄭汴一體化的土地規劃入手,將鄭汴一體化規劃中的土地用途進行細分,根據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特點和產業發展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土地規劃,從而達到土地的優化利用。

綜上,因為鄭汴一體化的規劃實施僅僅只有五年時間,上述文獻主要以鄭州和開封之間的區域經濟形態和產業差異化分工上入手,針對鄭汴一體化的發展框架進行土地和產業發展布局上的規劃性的政策研究,對于鄭汴一體化進行當中,產業發展的動態優化研究和金融促進方面的研究則比較少。

二、 鄭汴一體化的區域產業發展狀況分析

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和產業集中度水平整體上相對于經濟發達地區而言比較落后,在反映區域總體經濟實力的指標GDP總量上,2006年中原城市群僅相當于長三角城市群的13.82%,相當于三大城市群平均水平的21.2%;在反映工業化發展程度的指標工業總產值上,中原城市群僅相當于長三角城市群的20.84%,相當于三大城市群平均水平的28.24%。在反映城市群產業集群規模的指標百億元產業集群數量上,中原城市群僅相當于長三角城市群的14.58%,相當于三大城市群平均水平的21.21%;在反映區域對外經濟實力的指標外貿出口總額上,中原城市群僅相當于珠三角城市群的1.44%,相當于三大城市群平均水平的1.94%。

篇8

關鍵詞 海峽西岸經濟區;產業一體化;SWOT分析

中圖分類號 F1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801(2008)06-0064-03

中國海峽西岸經濟區以福建為主體,涵蓋浙江、廣東、江西3省部分地區,人口約為8000萬人。該區域北承長三角,南接珠三角,西連內陸,東臨臺灣,是一個有獨特優勢、客觀存在的經濟區域。經濟區以經濟一體化為基礎。其核心是產業一體化。

一、海峽西岸經濟區產業一體化的SWOT分析

(一)優勢

第一,業已形成了一批在全國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產業。2006年,按照4位數行業分類標準,福建工業區位商值大于1的產業有20個。有一半以上的工業行業具有競爭優勢。區位商值大于1.5具有強競爭優勢的為皮革及羽絨制品、服裝制造等9大產業。其中勞動密集型產業居多。但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優勢也很突出。區位商值大于1小于1.5具有相對優勢的產業有非金屬礦物制品、造紙及紙制品等11個產業,大部分產業為資源加工型。

第二,產業地域分工格局顯現。產業地域分工是產業一體化的基礎,產業地域分工程度體現為各地區優勢產業的差異性和合理性。福建9地市的支柱產業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只有電力等4大產業出現較大程度的雷同。當然,這種雷同有一定的合理性,表現在資源稟賦相同和產業分類過粗兩個方面。

從整體來看,福建9地市產業的同構性較低,產業地域分工程度較高。如果考慮到資源稟賦的差異,福建地市間產業分工的合理程度將更高。和相鄰的長三角經濟區相比,海峽西岸經濟區內部的分工程度也較高。

第三,產業集群初具規模。產業一體化要求產業結構與產業布局完美組合,而產業集群是實現這一組合的有效方式。“十五”期末,福建產業集聚比較明顯的集群約70個,工業總產值5000億元左右,約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50%。產業集群涉及的企業約3.6萬家,吸納就業人員210萬人。產業集群正日益成為海峽西岸經濟區產業的發展支撐和產業一體化的核心力量。

第四,交通、信息設施比較完善。福建初步建立起了由公路、水路、鐵路和民航等多種運輸方式共同構成的綜合交通體系,并初步建成公共基礎信息網絡、政務信息管理系統和應用服務系統,電子商務發展取得成效,構建起了“數字福建”的基本框架。

第五,參與全球產業鏈配套路徑短。海峽西岸經濟區地處我國東南沿海,南北位置適中,東部臨海,多優良港口。向東出海通向世界各地,向西形成對內連接通道,北接長三角,南連珠三角。與國際市場和全球制造基地在地理上接近,有利于積極參與國際產業鏈的分工與合作。兩岸直航后將是大陸與臺灣地區空間距離最近的區域,配套路徑最短,特別有利于參與臺灣地區產業鏈分工。

第六,民營經濟發達,市場主體作用顯著。產業一體化的主要推動力應來自市場,承擔的主體是企業。福建和溫州、汕頭作為率先進行改革開放的地區,民營經濟發展比較充分,外資進入較早。自2002年開始,福建民營企業就首次超過國有企業成為當地經濟投資的主體。發達的民營經濟是海峽西岸經濟區推進產業一體化的體制優勢。

(二)劣勢

第一,中心城市輻射力弱。海峽西岸經濟區內產業一體化的最早探索通過廈漳泉城市聯盟的方式啟動。但從整體上看,福建的城市化水平不高,中心城市規模小,對周邊區域的輻射力弱,往往是小馬拉大車,非常吃力。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進一步向產業一體化推進時,基礎設施不足、人力資源缺乏、技術力量薄弱、當地市場狹小、產業配套能力差等中心城市弱小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就越來越明顯。

第二,主導產業帶動作用不明顯。福建在“十五”、“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電子、機械和石化三大主導產業。但是,和周邊省市相比。三大主導產業的實力不足,無論規模、比重還是比較優勢方面,都和其他省市存在較大差距。

(三)機遇

第一,海峽西岸經濟區產業轉移進入活躍期。目前全球產業轉移正處于第4個活躍期,即始于20世紀80年代的世界制造業向中國轉移的浪潮。在這波產業轉移中,福建憑借毗鄰港澳臺的區位優勢和“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努力營造多層次、全方位、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成為吸納國際產業轉移最多的省份之一。同時,海峽西岸經濟區內部的產業轉移近年來也很活躍。產業轉移有利于突破區域行政壁壘,實現要素的自由流動和產業格局的重塑。是產業一體化的巨大推動力量。

第二,國家對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支持。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戰略已經從區域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2006年,“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寫入“十一五”規劃,黨的十七大報告也再次明確提出支持海峽西岸經濟發展。同時,國家部委和中央企業也加大了對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的支持力度。到2007年底,已有幾十家國家部委和中央企業,通過與福建簽署合作協議、出臺支持政策等形式支持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

(四)挑戰

第一,區域合作難度較大。海峽西岸經濟區合作跨越4省市100多個縣市(區),行政協調的難度相當大。特別是沿海地區產業投資環境大同小異,區域內產業競爭需要通過擴展戰略向良性化轉變。在現行體制下,地方政府“經濟人”特征十分明顯,為了短期政府目標,可能制造行政壁壘。干預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進而造成重復建設和產業結構雷同,影響各地比較優勢的發揮,破壞區域分工與協作。

第二,外資游離于當地產業體系之外。海峽西岸經濟區特別是福建的外資比重高,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突出。但由于外資的獨立性和游離性強,在提升當地產業結構中的作用必然受限。特別是外資多集中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的組裝環節,主要依托于低工資成本和當地優惠政策。一旦外部環境發生變化,就傾向于外遷。這就增加了當地政府進行產業調控的難度。

二、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產業一體化的戰略建議

(一)以城市經濟圈推進產業一體化

城市經濟圈的形成有利于突破現行行政分割。將區域間分工轉變為區域內分工,降低經濟運行成本,提高各個城市的經濟效益,提升產業一體化水平。城市經濟圈的集聚功能還有利于彌補經濟區發展過程中技術、資金、人才等各種生產要素的缺口。因此,海峽西岸經濟區產業一體化應立足城市經濟圈來推進。根據福建城市體系分布格局,在當前的技術經濟條件下,為了降低空間聯系成本,產業一體化應以福州經濟圈和廈門經濟圈為主分別進行。福州經濟

圈包括福州、南平和寧德,廈門經濟圈包括廈門、漳州和泉州。相對于福州經濟圈,當前廈門經濟圈的構建條件更為成熟。在產業一體化方面可以先行一步。

城市經濟圈形成的必要條件是具備強大的中心城市。中心城市越強大,輻射力和凝聚力越強,城市經濟圈就越有活力。應當加快廈門中心城市的培育,為其提供城市擴張空間和基礎設施,使之成為區域經濟的增長極和發動機,從而帶動整個經濟圈的發展。

(二)以新型區域分工推進產業一體化

技術進步和經濟全球化的快速推進要求產業內分工和產業鏈分工迅速擴展。城市經濟圈內的分工,宜以產業鏈分工為主。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產業一體化,對外應以產業間分工為主,對內則應建立一種新型區域分工關系:產業內分工與產業鏈分工相結合。應當圍繞福建三大主導產業,在兩大城市經濟圈之間進行分工。福州經濟圈重點發展電子、機械產業,廈門經濟圈重點發展電子、機械、石化產業。石化產業屬于產業間分工,電子、機械產業均為產業內分工。然后在兩大城市經濟圈內部按照資源流向和地區比較優勢進行產業鏈分工,通過圈內產業整合形成合理的產業布局和分工。

(三)以互利共贏的區域合作機制推進產業一體化

一是建立多層次的區域協調組織。構建區域合作的協調機制。完善的區域合作機制應為“市場主導,政府引導,民間推動”型。可考慮成立海峽西岸經濟區內高層次的區域經濟協調組織,兩大城市經濟圈內也可成立相應組織協調圈內區域合作;支持建立跨行政區的民間區域協調組織,通過舉辦區域合作論壇等方式使政府、企業界、學界、中介組織等保持緊密聯系,使區域合作決策更加科學、民主。二是建立互利共贏的利益機制。首先應形成平等、互利、共贏的利益分配機制。目前福建探索實行工業飛地政策。允許山區縣市到沿海縣市設立“飛地工業”。園區的增加值和稅費收入實行分成。其次應形成相應的利益補償機制。海峽西岸經濟區內部地域差異較大,地理位置、資源稟賦、產業基礎、人文條件等有很大不同,從整體上存在著產業分布的功能分區。必須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等方式實現區域分工協作的利益補償。

(四)以產業配套和集聚基地推進產業一體化

產業一體化必須以區域內強大的產業配套能力為基礎。福建三大主導產業不大不強的重要原因是當地產業配套能力不足。建議在以下方面進行突破。一是促進外資企業產業鏈條本土化。應當形成完善的產業網絡和強大的產業配套能力。這就要求著力彌補產業鏈斷層,重點發展配套企業,并將優惠政策落實到鼓勵當地采購方面。二是抓好產業集聚的載體建設。針對福建產業園區分散的情況,按照產業集聚的規律,加大對園區的整合,鼓勵形成跨行政區域的工業園區。三是做好產業配套的外部服務。既要重視制造環節上的產業鏈配套,也要重視物流、信息、銀行、教育培訓、中介組織等外部服務。

(五)以投資環境的改善推進產業一體化

篇9

摘要:經濟全球化中制造業垂直分離已成為跨國公司發展的主流方向,也是跨國公司參與國際競爭戰略安排的重要組成部分,跨國公司制造業的垂直分離有其內在的動因、發生機制、利益博弈以及社會效應等。對跨國公司制造業垂直分離理論進行梳理,并剖析目前國外對垂直分離理論研究中存在的問題,結果表明,我國企業必須順應跨國公司制造業的垂直分離,重視產業的本土化,優先發展產業集群,重視企業自主品牌的創建等。

關鍵詞:跨國公司垂直分離制造業產業集群

一、引言

全球化推動了全球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再分工的加速。我國由于社會政治穩定、市場容量巨大、人力資源豐富、生產成本較低,正成為全球跨國公司制造業加速轉移的重要區域。2002年以來,外商直接投資(FDI)已超過長期居于全球第一位的美國,這一勢頭還將伴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承諾的進一步兌現得以持續。特別是我國一些大型都市進行了一系列的功能性改革,為承接國際制造業的垂直分離創造了條件。

然而,在我國進入買方市場以來,制造業整體上呈現出需求低迷、產能過剩、競爭過度、競相殺價的不良格局,我國制造業企業已陷入空前的困境(劉志彪,2000)。制造業如何擺脫衰退的困境?除了要探討其陷入衰退的原因外,更要尋求在買方市場條件下如何實施制造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戰略。分析制造業衰退的原因,既要從經濟運行的內生性因素去探尋,又要在研究中擺脫單一的宏觀總量分析方法;既要從封閉的微觀經濟框架內去分析制造業企業與市場的關系,又要從開放的角度去尋求如何獲得制造業的新生。

從經濟全球化的視角來看,當前國際制造業有一種垂直分離的趨勢。大型全球化跨國制造企業,雖然橫跨了制造業的許多領域,但正快速地收縮其自行設計和生產的產品領域,它們正將其主要精力轉向核心業務。大型跨國制造企業目標的轉移,在全球制造業中產生了大量的專門化供應商,使得供應商與客戶之間的產品價值鏈發生了異化,伴隨著多樣化的制度創新和在不同經濟中的實踐,使得制造業全球化垂直分離趨勢在加速。

如何克服我國制造業的結構性過剩?如何形成我國優勢產業集群?如何與跨國公司制造業垂直分離的國際趨勢對接?對于此類問題,亟需研究與探討。

二、垂直分離的內涵、現象與理論解釋

20世紀80年代以前,垂直一體化占據主導地位,而90年代以后,垂直分離則是跨國制造業的主流趨勢。制造業垂直分離,又稱制造業專門化,或稱生產的垂直非一體化、“價值鏈切片”、“碎片化生產”、“蜂群分巢”、“工序分細”、“垂直專業化”和“工序外包”等。

垂直分離作為一種與垂直一體化相反的過程,是指將某些生產環節,主要是制造環節,從原來一體化企業中分離出去的過程。原生產企業仍然從事產品研發和設計,仍然承擔市場開發和營銷,但是將產品的加工制造工作分離出去,由專門的制造企業來承擔。

企業究竟采取哪種組織形式?首先取決于產業本身的技術特點和工藝上的可分性。如果生產的各環節在技術工藝或者在所使用的機器設備上具有較強的不可分性,由此而將各個生產環節集中在一個企業內進行,稱作垂直一體化。如果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在工藝或機器設備的使用上具有一定的可分性,因而各個環節的生產能由不同的企業分別進行,這就是所謂的垂直分離。

通常,市場規模的擴大,交易成本的下降,有助于垂直分離的發展。跨國公司商業活動的日趨復雜,大型機構考核員工業績成本的上升,科技革新的日新月異,虛擬網絡的快速發展,市場信息費用的日趨下降等,都對垂直分離起推動作用。

垂直分離在產業本土化的地區更加突出。在過去的十多年里,許多政治家、經濟學家和經濟地理研究者都曾預言,在未來的世界區域經濟將會重新復蘇,相互聯接的各專業化企業在一個地區的集中,能夠成為全球競爭的集團勢力。而且,不少學者都將精力集中于小企業的模塊研究。眾多的小企業在一個產業中雖然具有不同的生產工藝,但處于相關的專業化階段。因此,在這些研究者看來,地區的優勢,柔性專業化生產,并不來自單個企業的能力,而是來自該地區整個產業體系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

專業化的產業集聚是實現外部范圍經濟的地理手段。隨著市場容量的擴大,可能會出現兩種效應:一方面,為了獲得范圍經濟,企業內部分工日益深化,有可能發展成為一個在等級管理體系下的國際分工體系,在這種情況下,生產的組織方式是垂直一體化的;另一方面,某些產品由于受到內在技術限制而不能達到范圍經濟,致使各個局部勞動過程出現分離,最終會形成獨立的專業化公司,在這種情況下,生產的組織方式是垂直分離的。跨國公司的垂直分離,使企業內部分工轉化為企業之間的分工。

盡管集群內的企業在發揮其專業化生產的優勢時,存在著對勞動特許權的分割,但一體化勞動,模塊化的產業集群,將它們鑄造成比單個企業碎片有更強的集合力。這種垂直分離的再一體化過程,在臺灣的集成電路產業、美國的硅谷、東南亞的半導體裝配業中十分流行。這些產業并不是由少數垂直一體化的大公司占據主導地位,而是由許多小企業分別瞄準各自的目標市場,并以不同的身份加以合作。

這一產業體系的一個重要優勢就是容易進行企業編隊,形成企業航母。這要求新加入的企業,必須樹立開發新產品的觀念,而不干擾整個生產流程的其他環節。

垂直分離的動因有哪些?哪些行業最有可能發生垂直分離?比如,當企業無法將勞動過程整合到一個統一的系統時,它自然會分裂為專業化的生產單位嗎?如果產品市場不穩定或不可預料,為避免市場的不穩定,通過公司的垂直安排能傳遞信息,生產者會選擇垂直分離嗎?再比如,經由一些熟悉專業管理或擁有專門知識的公司來提供所需的中間產品,可以提高勞動效率,這些中間產品可能由一些理想的最小經營規模的工廠來完成,這些最小經營規模的工廠又是如何依賴其上下游垂直關聯企業來支撐的?垂直分離的情形在高技術產業中十分普遍,因為高技術產品結構變化快,更新周期短,高科技產業頻繁發生垂直分離的機理何在?

學者們從成本節約的角度出發,認為企業模塊中各獨立企業相互聯接的再一體化,產生了系統內的相互適應性,提升了新企業成長的速度,增強了企業抗拒破產的能力。那么在產業集群的這些企業模塊形成過程中,技術因素和市場因素分別起著怎樣的作用呢?

從技術因素來看,企業集中的關鍵優勢并不體現在靜態的外表上,而是體現在動態的技術創新上。

新的技術、新的作業方式,乃至新的產業組織模式,能夠在動態的再一體化過程中得以成長。垂直分離的成功,勞動雖然發揮著核心作用,但合適的制度構架和集體行動的秩序,對于企業模塊的形成至關重要。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柔性生產系統的發展,信息和通訊技術的擴散,以及全球貿易自由化,深刻地改變著企業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和分配方式。全球化改變了大企業的組織方式,使商品價值鏈發生了垂直分離:一部分保留在發達國家內,另一部分則擴散到發展中國家。全球化還帶來中小企業的互動,使市場加厚,既改變了大型企業或機構的聯系方式,也改變了它們獲得國際競爭優勢的決定因素。人們認識到,全球經濟中典型的經濟和社會現象,即企業的地理集聚或產業集群,直接與國家競爭優勢有關。遺憾的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制造業垂直分離還沒有被系統地研究。

從市場因素來看,制度經濟學認為,交易費用對制造業的垂直分離起著關鍵的作用。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市場機制比較完善,專業化市場比較發達的地區,易于形成外部供貨,企業多以非一體化形式來組織生產。垂直分離之所以能在許多企業推廣,有其必然性:它強化了核心能力和比較優勢,實現超分工組合;解決了大組織的管理問題,有利于發展規模經營,增進了效率;在參與經濟全球化經營中,優化了資源配置。制度經濟學雖然能解釋垂直一體化,但不能很好地解釋轉包關系。Grossman和Hart(1986)意識到交易勢力作為專用性投資的重要性,引入了管理者激勵因素,分析了垂直一體化和垂直分離的動因,但也不能對跨國公司制造業的垂直分離給出完整的解釋。

雖然交易成本是解讀產業集聚理論的基礎,但對垂直分離與產業集聚的研究,更多的是見諸于產業地理學文獻。高技術產業群的形成,主要源于生產中的分工、公司間交易活動的結構以及由地方化發展而來的集聚經濟。垂直分離的過程,預示著產業聯合體的產生,圍繞精心設計的公司間或工廠間的交易來聯系組織。交易關聯的結構,包括面對面的接觸和信息的遠程交流,長期和短期的轉包和再承包,物質的投入產出等。這些交易聯系,在地理上通常有依賴的成本結構,單位交易活動的成本越大,與之聯系的制造商在空間上將聚集,降低成本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制造業的垂直分離,通過虛擬的企業網絡聯接,這種類型的產業組織被描述為“靈活的專業化”。現實中,許多產業都具有靈活的專業化趨勢,甚至在傳統的大批量生產行業,比如汽車和鋼鐵,也存在靈活的專業化。一個產業從垂直一體化向垂直分離的靈活專業化生產轉變,會使生產活動和勞動力市場在空間上重新再定位。一個產業的空間布局和單一公司的定位決策,必然會引起地方勞動力市場的動態變化,從而強化它們的集聚行為。

從產業地理經濟學來看,地方外部經濟不應被假設為源于市場規模或市場指向效應。垂直分離的外部經濟與“大推進”工業化模型中想象的外部經濟相似,可以利用外部經濟和互補性降低投資風險。

克魯格曼將這些外部性看做是“難以捉摸的”容易模擬的金錢外部性,他在對地方群集解釋時援引某些類似馬歇爾式的外部經濟,但忽略了技術知識溢出效應的外部性(Krugman,1995)。

總之,不同領域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發生在不同地區的垂直分離與產業集聚作了各種探討。從1970年代中期起,就開始了一場關于“制造業擴散化”的爭論。所謂擴散化,就是將原先集中在一個企業內進行的生產任務,分解給轉包關系中的承包方來完成,這些承包方多半是一些小企業。這里,先進的批量式樣設計,勞動密集型的生產方式,高技術的控制過程,高質量低成本的產品投入,都是與制造業垂直分離相一致的。但對制造業垂直分離的研究,不能僅僅停留在經濟地理學或產業地理學的層面,更多的要納入理論經濟學或產業經濟學分析范疇。因此,對于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制造業垂直分離這一新的動向,理論界應予以關注。

三、垂直分離發生的機制與利益協調

關于全球化背景下跨國公司制造業垂直分離的發生機制,有學者認為,全球化中由于貿易的一體化導致了制造業的垂直分離,貿易一體化與制造業的垂直分離是一種內生關系(Feenstm,1998)。隨著中間投入品貿易比例的上升,垂直分離程度也在上升;國家之間的相似程度越高,中間品貿易比例也越高。

全球化使得投入品供應商更容易搜尋外部購買者,提高了事后成交指數,使得市場安排更加有效。跨國公司的活動影響著國際化市場的測度,因而國際化對垂直分離價值鏈有重要影響。通過網絡供應鏈的相互聯接,使得跨國公司制造業垂直分離成為產品生產的國際化過程。

跨國公司制造業垂直分離的過程同時也是各制造商利益博弈的過程。如果某制造商選擇生產的垂直一體化,他就不必受對付上下游廠商激勵沖突的煩擾。然而,在寡占市場,制造商之間的利益不協調,使得制造商必須考慮垂直分離。這時,制造商可以通過收取特許權費,盡可能多地攫取關聯廠商的剩余,使價格高于單位制造成本。垂直分離的選擇,正是出于制造商的集體利益,使得垂直分離均衡時的利潤高于垂直一體化時的均衡利潤。可見,探索垂直分離的機制問題,就成為研究制造業垂直分離的一個重要主題。

Bonanno和Vickers(1988)在探索垂直分離的利益動機方面具有開創性。他們利用簡單的雙頭寡占模型,揭示了制造商銷售其產品時,通過獨立的零售商(垂直分離)而不是直接銷售(垂直一體化)。垂直分離更有利可圖是因為它不僅能從其競爭者友好的行為中分享利潤,還可以通過從銷售商那里收取特許權費,擠壓零售商的剩余。垂直分離不僅出于制造商的個人利益動機,也是制造商集體利益之所在。

Lyons和Sekkat(1991)通過假定工資和投人品價格均不可變,認為無論是垂直一體化還是轉包合同都是基于私人偏好,對社會無所謂效率可言,并且與組織選擇和資產專用性無直接的聯系。垂直分離能夠作為一種提高談判地位的機制,是企業家權衡成本與收益后對某種制度安排取舍的結果。

垂直分離使價格偏離生產成本有利可圖,可以通過收取特許權費來實現,而垂直一體化則要受到價格等于成本條件的硬約束。在制造業垂直分離博弈過程中,反應函數正是通過變量的靈活選取改變的。戰略替代(價格變量)和戰略互補(產量變量)戰略選擇的不同,將產生不同的結果。

雖然Vickers早期認為,垂直分離是基于單個制造商的利益,而不是出于集體利益,但在垂直分離是各主體利益協調這一點上是相同的。當特許權費為負,即由上游制造商支付特許權費給下游廠商時,價格將低于成本。雖然垂直分離的戰略優勢仍然存在,但改變了博弈中的決策變量,其本質會迥然不同。

通常,上下游的廠商,包括制造商與零售商,當然也包括制造商與制造商。但是,制造商與零售商之間的垂直分離主要考慮的是交換結構,而制造商之間的垂直分離則不僅要考慮交換結構,還要考慮技術方面的因素。

企業間的垂直關聯主要包括三種,即產權關系、契約關系和網絡關系。垂直一體化主要涉及產權關系,垂直分離則不僅涉及產權關系,更多的要涉及契約關系和網絡關系。既然制造商與零售商之間的垂直分離輔之以適當的契約,能夠成為一種有利可圖的戰略動機,那么,通過引導競爭性制造業企業的行為,就會產生一種更大程度的垂直分離的契約激勵。

一些著名的戰略承諾文獻,檢驗了垂直分離的各種方式,支持了這一假說。但產權理論、契約理論和網絡理論對于制造業垂直分離的解釋力是不同的。

雖然現實中垂直分離發揮作用也有成本,但作為一種戰略承諾方式,垂直分離確實具有一些優點。

比起內部激勵和組織設計以取得相同的戰略目標,垂直分離使得承諾更易觀察,而且很難逆轉;比起戰略投資改變成本,垂直分離并不扭曲要素選擇以及惡化內部效率。因此,制造業的垂直分離,值得我們從戰略視角作進一步的研究。

當競爭性企業戰略決策的需求方案適度相關時,非對稱均衡將會發生,此時只有一個企業決定前向一體化,而它的競爭者則選擇垂直分離。然而,當需求方案高度相關時,對稱均衡將會發生。因為企業將會從模仿中獲取更多的利益,而不選擇同其競爭者進行抵觸。因此,廠商的垂直分離,更可能接近企業生產高度替代品的垂直一體化(Gal-Or,1999)。可見,采用逆向歸納方式對制造業垂直分離的研究,極富有挑戰性。

制造業的垂直分離是一種極其復雜的行為過程。伴隨著規模經濟,垂直一體化企業通過對下游競爭企業的供給,能夠降低上游企業的成本,這些競爭者可以選擇不從一體化企業購買,除非一體化企業的中間品價格比其替代供給品價格低很多。在簡單的動態規模經濟的模型中,通過學習效應,均衡的垂直非一體化即垂直分離將會發生。當且僅當整個產業垂直分離時的利潤高于垂直一體化時,垂直分離才得以發生。垂直分離行為是整個產業的群體的觀點,值得推敲。

企業哪些投入品應該“外購”?哪些則要通過“自制”來完成?Yu(2003)引入了一個兩階段模型,認為范圍經濟是核心,各種投入品的差異程度來自產品的不同外購方式以及中間產品投入相對于最終產品的范圍經濟。該模型采用了兩分法,即只討論了垂直分離和垂直一體化的兩種極端狀態,而沒有考慮二者的混合狀態。Grossman和Helpman(2002,2005)對垂直一體化與外包關系進行了產業均衡分析,對外包與國際貿易一般均衡地方化轉包關系的決定因素進行了研究,認為外包是不完全契約中對合作伙伴的搜尋和關系專用性投資活動。

Jansen(2003)進一步給出了上游企業在何種情況下選擇垂直分離,在何種情況下應選擇垂直一體化的系統均衡模型。垂直分離企業在固定的契約成本和戰略契約的收益之間進行權衡。當兩個以上古諾寡頭的供給品相互替代時,垂直一體化和垂直分離將會共存。當垂直一體化和垂直分離共存時,社會福利可以通過減少垂直分離企業的個數得以改進。而這種共存的范圍經濟,在假定的可觀察性和承諾條件被放松時遞減。

四、跨國公司制造業垂直分離的社會效應垂直分離較之于垂直一體化,是否侵害消費者剩余?不同的學者說法不一。有人認為垂直分離能增進社會福利,有人對此提出質疑(Ordover,1990)。

由于下游企業后向一體化提高了中間品的投入價格,從而對下游非一體化企業和消費者不利,因此,垂直一體化不可取,應當垂直分離。Riordan(1998)基于產業經濟學市場結構一行為一績效(SCP)范式,重新評價了垂直合并對產業的行為和績效的影響,認為產業中居于支配性地位企業的后向一體化,由于提高了中間品的價格,從而可能嚴重地降低社會福利和資源配置效率。

Fontenay(2004)在綜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指出,雖然大多數觀點都在肯定垂直一體化的正面效應,其實這些觀點多數是錯誤的。他的觀點與Ordover類似,認為垂直一體化在侵害消費者的福利,只有垂直分離才能增進消費者福利。目前,垂直分離能夠增進社會福利的觀點,已被大多數學者所接受。

垂直分離能否導致產業的本土化和產業集群效應?Kie(1996)指出,大量的地理經濟學文獻的結論是,當前的制造業以生產的垂直分離和小型制造業的集群為特征。作者在評價Scott交易費用和產業區位理論以及柔性生產和垂直分離理論的基礎上,認為垂直分離不是某個地區的個別現象,而是制造業普遍發展的必然結果。

學者們通過引入信息機制、協同效應等,肯定了垂直分離對優化資源配置的社會效應。他們討論了垂直合并和垂直分離不同的競爭性效應,認為垂直一體化是廠商信息隱藏而不是信息發送的利益動機。他們還以博弈論為工具,從戰略投資利益協同的角度,論證了垂直一體化的市場溢出效應。由于一體化企業在其內部開展貿易,而不是通過可觀察的公開市場交易,所以一體化企業將先前公開的市場資料轉化為企業的私人信息,導致一體化企業的成本不能確定,最終導致資源的錯誤配置。

五、垂直分離的實證研究與生命周期理論目前,對于制造業垂直分離的實證研究幾乎是空白。具有典型意義的是Holmes(1999)對垂直分離的研究,作者利用購買投入占產出價值的百分比,即以購買投入強度(PII)作為垂直分離程度的指標,并引入本地及鄰近地區就業水平虛擬變量,得出了產業地方化與制造業垂直分離正相關的結論。但作者只考察了整個制造業的平均關系,沒有考慮到具體的產業特性,得出的結論較為模糊,其借鑒難度較大。

關于垂直分離的產業生命周期理論,斯蒂格勒的研究具有奠基作用。他依據亞當.斯密的“市場容量限制勞動分工”原理,提出了垂直分離應當是成長性產業的典型特征,而垂直一體化則是衰退產業特征的重要命題。他還指出,如果我們觀察產業的整個生命周期,必然能發現,占主導地位的趨勢是垂直非一體化。按照斯蒂格勒的解釋,在幼稚產業,企業應當垂直一體化,因為生產水平在任何一個階段都太小,不能支撐專業化企業和中間品市場。然而,隨著需求擴張,企業達到新的生產階段,專業化遞增的報酬能夠提供市場所需的產品數量;當需求下降時,這一過程將會相反。

斯蒂格勒還認為,是市場變化的速率,而不是企業成長、衰退或市場容量決定著制造業的垂直分離程度。雖然這一差別在分析企業內部的勞動分工時是非本質的問題,但對制造業垂直關系的分析至關重要。考慮到市場容量和市場變化兩個維度,大容量市場下經濟的微小變化將導致低度的垂直一體化;而經濟的快速變化,垂直一體化的程度將會提高,市場容量越大,這種效應越明顯。依賴市場變化的速率,我們可以觀察大市場與小市場中垂直分離的程度。斯蒂格勒的研究還發現,伴隨著企業的成長,不同階段制造業垂直一體化的程度有所降低,他的這一發現與他的假設是吻合的。

Elberfeld(2002)在企業組織是內生的產業結構均衡模型內,重新審視了斯蒂格勒的假設,認為斯蒂格勒假設在市場完全和自由進入的條件下才能得到證實。然而,當進入中間品市場被嚴格限制時,或者中間品制造商串謀時,垂直一體化將伴隨著市場而成長。可見斯蒂格勒命題中的假設很重要,他的這些重要結論是在市場完全和自由進入兩大限制條件下得出的。如果將斯蒂格勒的研究放在開放的經濟條件下,必然會有新的發現。

六、垂直分離理論研究存在的問題與啟示

目前,國內對制造業垂直分離的研究尚為空缺,但學者們已經在關注跨國公司制造業的垂直分離現象。劉東對生產的非一體化經營有效性的原因、交易費用條件等進行了討論。劉志彪不僅給出了垂直專業化的概念界定和測度方法,還分析了垂直專業化發生的原因和機制,并從價值鏈管理模式和從內部垂直一體化到虛擬垂直一體化的價值鏈變遷角度,分析了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制造業組織和分工形式的演化過程(劉志彪,2001)。

畢竟垂直分離是在近一二十年才被經濟學家逐漸認識到的現象,因此對跨國公司制造業垂直分離的研究遠遠落后于垂直分離的實踐,在一定程序上對垂直分離的研究成為發達國家的專利。就目前西方對制造業垂直分離的研究而言,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問題:

從研究的對象來看,目前的研究成果中,關注的大多是發達國家及其制造業,而對發展中國家及其產業關注的極少。因此,跨國公司制造業垂直分離給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究竟會帶來多大的影響,不得而知。

從研究的目的來看,發達國家學者對跨國公司垂直分離的研究,都是為本國利益服務的,如認為跨國公司垂直分離可能會對本國非熟練工人產生沖擊,造成本國產業的外移和“產業空心化”,因此要求發展中國家進一步規范法律以保障跨國公司的利益。

從研究的方法來看,盡管已有的文獻使用了理論分析、統計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但很少有文獻綜合運用上述分析方法,對垂直分離的研究尚未形成體系。

從研究的內容來看,已有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對垂直分離現象的描述上,對制造業垂直分離發生的機制、利益協調、社會效應及實證研究的較少。

跨國公司垂直分離的生產模式是有國家利益的。在這種模式下,發達國家不僅可以把一些傳統產業,特別是那些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以及污染型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將“高級”產品的低級生產環節外包出去,甚至會出現一種極端情形,即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只從事新知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全部生產環節都在發展中國家進行。由于從事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生產函數是收益遞增的,這類產品具有強烈的排他性和壟斷性,因此跨國公司獲得足夠的經濟利益,并擁有這些新興產業的絕對控制權。而發展中國家加入跨國公司垂直分離的生產鏈條,僅僅是通過勞動獲得應有的報酬,卻要面臨上下游廠商的多重擠壓,風險是很大的,不僅可能會淪為,而且可能導致產業的畸形發展。

理論的發展也是有國家利益的。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國內市場就是國際市場,企業的國內競爭事實上已經成為同發達國家企業的國際競爭。跨國公司制造業的垂直分離不僅引起了發達國家自身的就業和收入再分配,而且這種就業和收入差異擴大的風險,將會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跨國公司垂直分離雖然對東道國的產業集聚、勞動力流動、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帶來正面效應,同時也將產生各種消極影響,如對東道國企業和市場的沖擊、人才的流失與貧富分化、技術逆向外溢、技術依賴以及環境問題等。

因此,我國作為一個大國和發展中國家,要順應跨國公司制造業垂直分離的趨勢,必須重視產業的本土化,優先發展產業集群。同時,我國企業在加入跨國公司垂直分離的生產貿易鏈條時,必須對合作時機、合作伙伴加以選擇,對垂直分離的成本與收益進行綜合權衡,還要關注跨國公司制造業的OEM(OriginalEquipmentManufacture,委托代工)、ODM(OriginalDesignManufacture,深度代工)、OBM(OwnBrandManufacture,品牌經營)、EMS(ElectricManufactureService,電子制造服務)等經營模式的轉移,在積極參與跨國公司的垂直分離時,要抓住時機樹立企業自己的品牌。

參考文獻:

1.劉志彪:《買方市場下我國制造業衰退的微觀分析》,載《財經科學》,2000(1)。

2.劉志彪、劉曉昶:《垂直專業化:經濟全球化中的貿易和生產模式》,載《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1(10)。

3.劉東:《非一體化經營方式的有效性及交易費用條件》,載《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1(9)。

4.BonannoandVickers,1988."VerticalSeparation."JournalofIndustrialEconomics,Vol.36,Issue3,pp.257-265.

5.Elberfeld,Walter,2002."MarketSizeandVerticalIntegration:Stigler''''sHypothesisReconsidered."JournalofIndustrialEconomics,Vol.50,Issue1,pp.23-42.

6.Feenstra,1998."IntegrationofTradeandDisintegrationofProductionintheGlobalEconomy."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Vol.12,Issue4,pp.31-50.

7.FontenayCatherineC.DeandCamJoshuaS.,2004."CanVerticalIntegrationbyMonopsonistHarmConsumerWelfare?"InternationalJournalofIndustrialOrganization,Vol.22,Issue6,pp.821-834.

8.Gal-Or,Esther,1999.VerticalIntegrationorSeparationoftheSalesFunctionasImpliedbyCompetitiveForces."InternationalJournalofIndustrialOrganization,Vol.17,Issue5,pp.641-662.

9.Grossman,S.J.andHart,O.D.,1986."TheCostandBenefitsofOwnership:ATheoryofVerticalandLateralIntegration."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94,pp.691-719.

10.GrossmanandHelpman,2005."OutsourcinginaGlobalEconomy."ReviewofEconomicStudies,Vol.72,Issue1,pp.135-159.

11.GrossmanandHelpnmn,2002."IntegrationVs.OutsourcinginIndustryEquilibrium."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Vol.117,Issue1,pp.85-120.

12.Holmes,ThomasJ.,1999."localizationofIndustryandVerticalDisintegration."TheReviewofEconomiesandStatistics,Vol.81,Issue2,pp.314-325.

13.Jansen,Jos,2003."CoexistenceofStrategicVerticalSeparationandIntegration."InternationalJournalofIndustrialOrganization,Vol.21,Issue5,pp.699-716.

14.Kie,C.andHynes,M.,1996."WhereistheDisintegration."Growth&Change,Vol.27,Issue1,pp.29-46.

15.Krugman,P.R.andAnthony,V.J.,1995."GlobalizationandtheInequalityofNations."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Vol.110,Issue4,pp.857-880.

16.Lyons,BruceR.andSekkat,Khalid,1991."StrategicBargainingandVerticalSeparation."JournalofIndustrialEconomics,Vol.39,Issue5,pp.577-593.

篇10

關鍵詞:

煤電一體化;不利影響;防范對策;煤電企業;分析

中圖分類號:TB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3)17016401

0引語

由于我國電力,煤炭之爭的愈演愈烈,為了解決煤電這條產業鏈上的問題,而煤電一體化對降低煤電交易成本,提高產業利潤,降低運行成本,優化資源配置等都有一定的好處,所以被大大的提倡與實現。煤電一體化共有三種形式,第一種煤炭集團與電力集團合并重組。第二種電力企業與煤炭企業互相參股,加強彼此的聯系。第三種,某個投資主體旗下不僅搞煤炭,也搞電力,使煤電結合。大部分情況下我們更青睞于煤電聯營,這種方式在市場波動比較大的時候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但煤電一體化也存在不利的影響,下面就讓我們針對煤電一體化的不利影響,將前因后果及防范對策進行一定的分析。

1煤電一體化的發展

2012年《關于深化煤電市場化改革的指導意見》中取消了電煤價格的雙軌制,在多年的煤電價格雙軌制的影響下,為了緩解煤電企業的沖突,電煤一體化被大力推崇。近些年,因為煤炭價格的不斷上漲,導致電力企業加強了煤炭市場的涉足,實行后向一體化。電力產業對于煤炭領域的影響方式主要有控股煤炭生產的企業和控股如焦炭企業等非發電的用煤企業。我國電力企業的后向一體化有兩種主要的模式,一種是煤電合營,統一管理,另一種是電力企業參與煤礦生產的“魯能模式”。在電力企業實現了后向一體化,2011年五大發電企業的煤炭自給率達到了25%左右,控制的煤炭產能高達2.5億t/a。預計到2015年發電企業的控煤產能將達到4億t/a,自給率將達到30%左右。

除此之外,煤炭企業也在向著下游延伸,實現前向一體化,2011年神華售給本企業的發電部門的煤炭占到全國煤炭銷售的20%,使其內部發電煤炭自給率達到80%。2012年神華又收購了國網能源公司,大大增強了它的火電裝機容量。

在電力企業和煤炭企業互相滲透的同時,政府部門也出臺相應的政策,推進煤電一體化的進程。在各級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的電,煤縱向一體化正在快速的發展著。雖然煤電一體化是企業經營的行為,但由于煤電產業對于國家民生,社會安定有著深刻的影響,所以政府一定要加強對煤電一體化的政策引導,在必要的情況下要采取適當的調節手段。

2煤電一體化有益于經濟發展

隨著煤電一體化進程實踐化步伐的加快,許多學者專家都通過市場調查和研究,認可了煤電一體化這一發展方式。從產業組織的角度來看,煤電一體化有效降低了電力和煤炭企業的交易成本,讓電力企業得到了確定投入要素--煤炭的供給。部分專家還認為:煤電一體化是解決我國電煤傳統產業意識和制度設計的缺陷,是改善由于一些利益集團的利益尋租,導致電、煤產業間的交易不對等及縱向交易費用過高等現象的一劑良方。

此外,煤電一體化還有緩解煤電價格矛盾對發電企業的負面影響,上游煤炭企業和下游電力企業結盟有助于整體利潤的上漲,還增加了社會的福利水平。專家還通過一體化激勵模型,證實了煤電一體化可以減少發電邊際成本和增加社會的整體福利。

當然煤電一體化也有許多不好的地方。一,煤電一體化會加劇電力企業的壟斷,這和電力改革的初衷相違背。二,煤電一體化后電力企業或許會利用壟斷地位來獲取高額利潤,不利于維護大眾利益和社會經濟發展。盡管煤電一體化讓發電企業的多元風險上升,但在實行煤電價格雙軌制的情況下,應該是利大于弊。

同時,無論何種方式的煤電一體化,都可以調整我國目前電煤市場的供求關系、平衡電煤價格,從而增強發電企業和煤炭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3煤電一體化的不利影響

雖然我國已經取消了電煤制度,但依舊有90%電煤價格變動幅度將影響下游的電力用戶。因此,在我國目前的政策和市場環境下,煤電一體化會對國民經濟產生一些負面影響。

不利于煤炭成本回歸市場。在電價的價格傳導并沒有完全解決的情況下,煤電一體化對價格的傳導有很大的不

利影響。比如電力企業轉移高成本的可能性和意愿,幾年前發電企業向煤炭領域延伸,導致發電企業獲得煤炭的成本非常高。由于各個產業都想從煤炭產業分得一杯羹,導致煤炭資源的爭奪激烈,再一次推高了獲得煤炭資源的成本,而這些高昂的成本最終會將會被轉嫁在消費者身上。

不利于煤電企業發電成本的控制與監督。由于煤炭電力市場的壟斷性,電廠在高昂的價格下還是會買煤炭資源,發電企業的電煤自給率越高,其轉移成本的能力就越強,導致煤電一體化失去降低成本和創新的可能。此外由于煤電一體化后發電企業的話語權增強,有可能導致電煤企業的價格壟斷,逐步抬高電力產品銷售價格,受損害的只有消費者。

4防范對策

針對在電煤一體化中出現的不利影響,政府首先要針對電力,煤炭的價格問題做好相關防范工作。盡量消除信息不對等是對煤電價格的影響,公布電力企業的真實信息,各項成本,并面對虛假信息要制定相應的懲罰規章。要盡快實施和完善網上競價,通過競爭的方式促使發電企業降低邊際成本,提高效率,按照邊際成本對外進行報價。借鑒外國的做法,在發電網上競價開始前成立相關的機構,對于發電中競爭不足的一些環節進行成本的監督。按照一定的市場價格為標準,比如可參照環渤海的煤炭價格,對其燃料成本進行一定的監督,并要定期公布該電廠的成本。

對于煤電企業發電成本中不合理的部分,應要求其自行承擔,不能計入發電成本。而對于煤電一體化的企業,在煤、電業務所占比例較大時,在保持公司所有制不改變的情況下,應該要實行上下游和產業間的財務分離,防止不合理的交易、補貼,加強公眾對其真實發電成本的監督。

5總結

總的來說,煤電一體化從大局觀上來看是很有利于解決煤電之爭的,但一體化之后如何實現公平,公正的價格又是一大難題。為了煤電一體化的健康發展,按照上述的防范對策進行改進,相信一定會逐步解決實現煤電一體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楊彤,時如義.煤電一體化的不利影響及防范措施[J].中國煤炭,2013,(3).

[2]段宗周,王武君.煤電一體化項目建設應關注的幾個問題[J].電力建設,2010,(9).

[3]郭錦輝.“煤吃掉電”:煤電一體化的隱憂[J].中國經濟時報,2012,(19).

[4]濮洪九.煤炭工業多種經營持續發展戰略和對策[J].中國煤炭,2001,(11).

[5]于立,劉勁松.中國煤、電關系的產業組織學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