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化物流管理范文

時間:2023-07-28 17:50: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一體化物流管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一體化物流管理

篇1

盡管物流概念引人中國已有近20年歷史,但對物流的看法依然存在著多樣性,不同行業和知識背景的人對物流有著不同的理解。仔細分析便會發現,除了部分看法屬于望文生義之外,更多的分歧來自于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同時也反映出我們對物流的理解還存在著重視表象而忽略本質的問題。長時間以來,我們很難用一條主線把物流的發展脈絡串聯起來,對物流管理與供應鏈管理的關系也不是講得很透徹。在LM(助gistiesMana羅ment)取代pD(Physie公DistributionMana羅ment)之后,我們仍然將LM翻譯成“物流管理”,但發展到以SCM取代LM之后,我們似乎只能將SCM翻譯為“供應鏈管理”。于是就產生一個需要我們思考的問題:物流管理(LM)與供應鏈管理(SCM)之間究竟是一種什么關系?在美國物流管理協會(CLM)20世紀90年代末給出的物流(助gistics)定義中,將物流(助gistics)視為供應鏈過程(Su即lyChainProcess)的一部分。根據這個解釋,我們一般將供應鏈理解為比物流涵蓋范圍要寬的一個概念。也就是說,供應鏈管理不僅包括對物品流動的管理,還包括對資金流動和知識流動等的管理。美國物流管理協會(CLM)更名為供應鏈管理專業協會(CSCMP)后,作為服務性質的專業協會,它的服務對象和領域必然要擴展,這對于協會自身的發展是必須的。但是,如果從物流管理的視角去思考的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物流管理已經進人到供應鏈一體化時代.或者說進人到基于供應鏈管理的物流時代。如果把腸gisties(物流)視為企業面向市場的后方支援系統或者說商品供應保障系統的話,那么,在當今這個時代,企業的后方支援系統或者說商品供應保障系統必須建立在供應鏈管理的基礎之上。需要特別指出的是,PD最初在美國出現的時候,是一個針對制造企業和流通企業的概念,等同于銷售物流或者實物分銷。

日本20世紀50年代末從美國引人PD概念之際,正值日本經濟進人高速增長的年代,大量生產和大量流通對于商品的運輸和保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流通設施數量和貨物處理能力的不足,制約著商品流通的速度和效率,成為企業對市場需求做出及時反應的主要瓶頸。企業對于市場需求做出及時反應所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保證將已經生產出來的產品及時而準確地送達到顧客手中。因此,日本最初對于PD概念,主要是站在社會資本,即基礎設施的角度和物流服務提供商的角度去加以理解,政府組織較多地參與到對物流概念的解釋當中來。從這種視角看物流,更多的只是停留在運輸和倉儲等物流作業場面以及交通運輸和倉儲技術等層面上,以至于在許多場合,將物流與交通運輸會混為一談‘但是,進人20世紀80年代以后,日本的消費市場發生了較大變化,消費需求趨于多樣化和個性化,技術革新導致產品更新速度加快。這種情況下,企業要對市場需求做出快速反應,僅僅考慮產成品的流動管理或者說銷售物流管理已顯得遠遠不夠了。也就是說,企業不可能再像過去那樣,只是根據市場預測進行大批量生產,用高水平的庫存應對市場需求。因此,這種推動式的生產經營方式逐漸被以市場為導向的拉動式的生產經營方式所取代。新的市場環境要求企業必須時刻關注市場的需求變化,根據顧客的具體需求展開生產經營活動。于是,對于物品流動的系統化管理,從只關注產成品的流動管理,擴展到從原材料開始到半成品及產成品的流動管理。這意味著企業為了對市場需求做出快速反應,必須將系統的反應時點延伸到原材料的采購和供應階段,不是利用庫存應對需求,而是根據需求決定銷售、生產以及原材料的采購和供應,實現存貨流動與生產和銷售的一體化,從而達到只生產、只銷售、只移動有市場需求的產品的目的。正是由于市場環境的這種變化以及企業商品供應保障系統的內在要求,促使PDM向LM轉變。通過對PDM到LM變化的分析,有助于我們理解物流管理(LM)向供應鏈物流管理(SCLM)轉變的必要性和內在邏輯性。從存貨流動系統化管理的角度看,SCLM對于存貨流動的管理,已經超越了個別企業的范圍,它是將供應鏈的上下游企業看作是一個整體加以管理,.從而使存貨流動管理延伸到了整個供應鏈的層面上。如果用一條主線將PDM、LM和SCLM聯系起來的話,這條主線就是對存貨流動的系統化管理范圍的擴展以及商品供應保障系統整合范圍的擴大。

二、供應鏈一體化物流管理的特征

美國供應鏈專業管理協會給供應鏈管理下的定義是:“供應鏈管理包括了涉及外包和獲取、轉化的計劃和管理活動,以及全部的物流管理活動。更重要的是,它也包括與渠道伙伴之間的協調與合作,這些渠道伙伴包括供應商、分銷商、第三方服務提供商和客戶。從本質上說,供應鏈管理是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的供給和播求的集成”。由此可見,供應鏈管理(SCM)較之物流管理(LM),所涉及的管理領域和范圍更加廣泛,將管理的觸角擴展到外包管理、渠道伙伴關系管理等領域。然而,就其中的基于供應鏈一體化的物流管理而言,其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面對最終產品的需求市場,企業商品供應保障系統的效率和效益決定于由上下游企業構成的供應鏈運作的質量。基于個別企業的一體化物流系統,盡管將企業內部的采購、制造和產成品分銷功能整合在一起,根據市場的需求決定采購、制造以及產成品分銷的時間、地點和數量,基本上建立起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營銷物流體制。但是,基于社會分工的生產流通體制,隨著分工合作范圍的擴大,一個企業為了向市場提品和服務,必然要與其他企業產生供需關系,這種關系表現在上游企業的產品作為下游企業的生產要素投入生產過程,制造企業生產出最終消費品還要通過分銷商銷售給最終顧客。因此,要對市場需求做出快速反應,就必須要求供應鏈上的所有結點企業同步采取行動,加強彼此間的協調與合作。

具體來說,就是要求供應鏈上的上下游企業根據最終需求市場的信息,制定采購、生產和分銷配送的計劃,使供應鏈上的存貨在一個順暢的渠道中有秩序地流動。因此,供應鏈物流管理的首要任務是建立起基于上下游企業間戰略合作的新型渠道關系。2、技術是供應鏈一體化的最根本的驅動器,信息系統在提升供應鏈的超前能力方面發揮著十分突出的作用。現代物流不能沒有信息系統,供應鏈物流管理更是不能脫離信息系統的支撐。信息系統的作用在于溝通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物流聯系,及時交換物流信息,并且能夠同時基于最前端的市場信息,同步化地做出采購、生產和產品分銷等方面的安排,以便供應鏈的上下游企業可以同步對市場需求做出快速反應;利用信息系統對供應鏈全過程的庫存做出合理安排,順暢地組織存貨在不同結點間的流動,削減不必要的庫存,消除“需求放大效應”帶來的多余庫存,從而降低整個供應鏈的運營成本,提高供應鏈的盈利能力。3、第三方物流(或第四方物流)服務商在供應鏈物流系統整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第三方物流是以第三方為主體運營的物流形態。進人供應鏈一體化時代,企業物流職能的外包成為有效利用經營資源,保證企業物流服務水平以及降低物流經營成本的重要途徑。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通過構建社會化的物流服務平臺,整合物流需求,提供有助于貨主企業提升物流服務水平以及降低物流成本的一體化物流服務,在供應鏈物流系統整合中發揮著物流協調者和服務提供者的作用。

三、我國企業物流管理發展水平

篇2

[關鍵詞]工學結合;課程體系;優化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3)38-0137-02

課程是教與學的媒體,課程設計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學質量。課程優化,是指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堅持用前瞻意識和創新精神,在具備一定辦學條件的基礎上,對課程的結構、內容、比例和總課時安排做系統的籌劃,并對現有課程內涵進行更新、改造、使課程體系更具開放性、適應性、先導性、并充分體現時代要求,與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相吻合。

1物流管理專業一體化課程建設實踐

物流管理專業課程系統是指將物流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結合成一體的課程體系。物流管理專業課程系統,是指利用系統的觀點、系統工程的方法,將該類專業的課程結構、教學形式等要素,進行一體化的優化設計,以達到提升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能的目的。借助優化后的課程系統,學生不但能夠學習物流管理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且能夠通過工作經歷、工作過程獲得職業意識和方法,形成綜合能力。物流管理專業課程系統優化是促進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對于該專業實現教學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廣州白云工商技師學院在物流管理專業課程系統優化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與實踐。主要做法是,首先成立教學指導委員會,并由行業、企業專家、學校教師、課程分析師組成一體化的課程研究辦公室。然后從調查研究入手,以社會需求和就業為導向,以“綜合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學生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為目標,遵循課程的工具性、基礎性、專業性、職業性、時代性以及可持續發展性等原則,結合工作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對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進行了系統化的設計。課程體系優化的理念是:行業專家引領,以行業企業工作體系為基礎,以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校企共同進行基于物流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與設計,遵循職業教育規律,不斷優化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具體思路如圖1所示。根據調查建立物流管理專業工作領域職業崗位群,如圖2所示。

針對上述崗位群,將物流管理專業的課程系統分解為職業公共基礎課程、技術基礎課程、核心能力課程、職業能力拓展課程等四個相互銜接、交替上升的子系統。其中職業基礎課程包括英語、計算機應用基礎、體育與健康、心理衛生健康、政策與法規等課程。技術基礎課程指與專業基礎理論相關的課程,主要課程包括商品養護技術、經濟法、物流地理等。職業核心能力課程指針對本專業的職業崗位群設定不同的方向模塊以培養學生面向不同工作崗位的職業能力。職業能力拓展課程為提高學生的后續發展能力,拓寬專業知識覆蓋面,設定能力擴展選修模塊。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確定專業定位,以能力為導向構建課程體系,圍繞倉儲管理、運輸管理、物流信息處理三個核心職業能力和就業所需技能,結合企業崗位,設置相應課程。在具體的課程體系開發過程中,校企合作,按照圖2的開發流程,以目前物流實際工作崗位為主,確定專業核心課程;結合物流崗位發展趨勢,選擇專業拓展課程;以工作崗位必需的基礎性知識,確定專業基礎課程。根據物流領域的工作、學生個人發展和學習專業課程必要的基本素質,結合國家基本政策,確定公共課程。

2一體化課程建設的思路和方法探索

2.1影響課程系統的因素

影響物流管理專業一體化課程系統的因素很多,可概括為學校內部因素、外部環境因素和企業因素三個方面。學校內部因素包括學校辦學理念、教學戰略、硬軟件資源、學生基礎、教師素質等因素,外部影響因素包括經濟政策、政治環境、文化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情況、市場競爭、社會需求等。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競爭的激烈化,外部環境對課程系統的成敗會產生很大影響。因此,在進行課程系統優化時,必須考慮這些因素。工學結合是由學校、企業共同進行人才培養的模式,企業的規模、企業的性質、企業的產品、加工設備情況、勞動狀況和工作環境及具體的工作崗位,如工作任務、完成工作任務的工作步驟及所需要的職業能力都會對課程系統有很大的影響。這里強調的是在進行課程系統優化設計時,既要考慮每一因素的影響,也要考慮各影響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

2.2課程系統優化的基本思路

課程系統是一個動態復雜系統,是由很多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要素組成。其要素主要包括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開發、課程規劃、課程實施、課程管理和課程評價。課程理念是依據當代政治制度、社會習俗、思想觀念為背景產生的教育哲學、先進的教育方針和相應的指導思想,根據教育培養應用型高技能人才的目標,高職教育應堅持以能力為本位的理念,高職教育課程的核心理念是應用。課程目標應滿足人才培養的需要,其優化的目標是課程整體效能最大化。課程開發要圍繞專業的培養目標以及相應的人才規格,實施系統的課程設置與現代化教學方法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利用。課程管理是為實現高職課程開發、設計、實施、評價的預定目標,協調人員之間的關系、人與物質條件之間的關系、學校與企業之間的關系等,而對課程進行決策、監督、協調、檢測、指導等一系列活動的總和。課程評價是指檢查職業分析、教學分析、課程開發設計、管理和實施是否實現了預定目標。

2.3課程改革的運作過程

課程系統是一個動態系統,要隨著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不斷進行優化。課程系統優化過程可分為相互聯系、首尾相接的四個階段,如圖3所示。

在圖3中,P表示課程優化的計劃階段(Plan),D表示課程優化的組織實施階段(Do),C表示課程優化的檢查效果階段(Check),A表示課程優化的總結處理階段(Action)。

(1)計劃階段。根據市場需求,結合學校自身條件和合作方的運作情況,明確一體化的教學目標,制訂具體的課程系統行動方案。首先成立由行業、企業專家、專業帶頭人、專任教師共同組成的課程建設工作小組,通過到企業調研,與企業技術人員交談,對職業進行分析,得到社會、企業對崗位的需求情況及職業能力要求,進行需求分析,描述課程優化的目的和目標。目標定位直接決定課程系統的組成部分,對于一體化的物流管理專業課程優化目標主要有總成本最小化、資源利用最大化、服務質量最優化,教學效能最大化。一旦確立了系統目標并分析了系統的制約因素,下一個階段就是收集系統設計所需要的數據資料,并通過對這些數據資料的分析設計出系統方案。進行課程規劃需要收集學生、教師、資源等方面的詳細數據,也需要收集行業、企業、社會、市場等外部環境數據。收集的數據應當全面、詳細、準確、可靠。

(2)組織實施階段。對各課程方案進行評估,選擇合適方案,根據課程目標,實施和執行課程系統方案。

(3)檢查效果階段。據課程目標評價、檢查課程系統實際執行情況,發現問題,對實施方案的實效評估進行追蹤監測,分析方案實施前后的變化,提出評估報告,作為方案修正的依據。

(4)總結處理階段。歸納和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并把成功經驗納入標準予以推廣,對尚未解決的問題留給下一個循環繼續完成。

總之,課程系統涉及教師與學生、教學與科研、制度與資源等校內的方方面面,維系著學校與企業、學校與行業、學校與社會以及學校間的種種關聯,支撐著學校的每個專業。規劃設計物流管理專業一體化課程系統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課程的比例權重、課程內容的更新調整、各門課程的課時分配、技能技術教師的配備、實訓實習教學條件的準備、校內外資源的運用等諸多因素,各種因素既要統籌兼顧,全面整合,又要突出重點,有所側重。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論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的系統化設計[J].中國高教研究,2009(4).

[2]楊澤宇.高職院校工學結合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江蘇高教,2008(6).

篇3

本課程主要針對現代物流專業學生設置,通過課程學習,培養學生客戶關系管理工作中應具備的職業技能與能力。 

在以往的傳統授課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①沒有突出學生專業能力特點進行教學;②課程內容煩瑣枯燥,難以使學生集中精神學習;③課程內容單一枯燥,不能有效引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物流客戶關系管理”一體化課程設計 

一體化教學模式,將理論和實踐有效結合,并分解課程內容、整合教學環節,設置工作任務,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將理論教學與實操訓練相結合,幫助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理論知識與實操技能,能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與綜合素質。 

“物流客戶關系管理”根據實際業務流程,設置模塊項目,引導學生掌握客戶關系管理的基本理論、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并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表達能力、服務能力與團隊合作能力。 

三、“物流客戶關系管理”一體化教學實施 

在實施一體化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用四階段教學法進行教學。以“搜集客戶信息”的授課為例,四階段教學法的具體應用為: 

(1)準備。教師設置物流業的客戶信息搜集任務情境,通過設置學習任務,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 

(2)教(“活動式”教學講授理論知識)。將理論知識的講解轉換為活動的形式,一方面讓學生能夠在活動中結合已有的知識基礎學習理論知識,另一方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學(學生訓練)。要求學生根據教師示范,思考回答在搜集物流客戶信息時,應關注哪些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分類。 

(4)做(綜合實訓)。布置綜合任務,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式學習完成課程任務。教師監督學生的訓練過程并評價成果,給予鼓勵,最后對整個學習過程進行歸納總結,幫助學生掌握知識要點及實操技巧。 

在“搜集客戶信息”的教學中,由于制作客戶信息表是本節課的課程難點,因此要求學生根據前面的理論知識,完成綜合任務。這個項目要求學生靈活運用課程知識完成任務,并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因此,在綜合任務設計時,筆者做了以下設計: 

一是背景資料合理選擇。在選擇題目背景資料時,教師選擇了服飾網店、健身房、物流公司、購物中心四個學生熟悉的行業背景資料。這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企業的經營特點、產品服務特點,以更好地完成任務分析。 

二是設計任務單。在分析任務、完成綜合實訓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完成任務單。這有助于幫助學生明確任務目標、操作流程,并做好任務分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三是設計四維評價體系。將評價維度設置為自我評價、組內評價、組間評價、教師評價四方面,并制訂評價標準、反饋機制。在每次完成綜合實訓任務事前、事中、事后對任務進行分析評價,對完成情況進行及時反饋,總結經驗,從而優化一體化教學效果。 

四、“物流客戶關系管理”課程實施要求 

1.教學場地及設施設備要求與建議 

根據“物流客戶關系管理”課程的特點及授課內容,筆者建議在教室里設置圓桌進行小組學習,并配備多媒體設備等,方便學生進行課程學習及綜合實訓,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考核方式 

“物流客戶關系管理”考核方式由平時成績(60%)和期末成績(40%)組成。平時成績主要通過四維評價體系對綜合實訓成績進行評價。通過全面評價,更科學、合理、客觀地對學生的全過程學習進行考核。 

五、“物流客戶關系管理”一體化教學的初步成果 

(1)學生學習興趣得到提高。在教學過程中,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小組合作式、任務驅動式等),并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提高。從傳統的理論教學轉變為一體化教學,課程設計符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引入大量物流案例,能讓學生在學習專業技能的過程中,培養其專業能力、社會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柳 亮.淺析一體化教學模式在物流專業教學中的運用[J].商品與質量(消費研究版),2014(9). 

篇4

【關鍵詞】物流管理實踐教學雙一流實施方案

一、物流管理專業建設的現狀分析

(一)師資隊伍建設

在調研的幾所知名的高校物流管理專業中,高校都十分重視師資隊伍建設,有較高的學歷要求,要求教師必備的技能在增多,有部分高校從企業或者國外知名企業中聘請教師,給物流管理專業學生授課,同時,也有高校設有專職實驗教師,負責學生的實踐課程,以及實習實訓的指導。在調研高校師資隊伍構成情況中,通過對比,可知,物流專業教師數量參差不齊,主要是副教授居多,原因在于,高校物流專業的學生數量不一樣以及高校對物流專業的重視程度,對于有些高校來說,物流專業并不是其特色專業。

(二)課程體系情況

調研的高校中,只有上海海事大學的物流管理專業課不強調多學科滲透,主攻物流領域,突出自身的特色。其他高校強調多學科滲透,存在著大而全的情況,而物流專業更多地強調專業化,強調小而精。調研高校都開設有公共基礎課、自然科學類、專業基礎課、實習實訓課、專業選修課、專業必修課。

(三)實踐教學情況

我國對于實踐教學給予了高度重視,也有更多的政策環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物流行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物流業就業環境與機遇。調研高校中,根據調研訪談得知的信息數據和各高校官網公布信息數據,總結了調研高校的實踐教學情況與實踐教學占所有教學活動中的比重,知:理論學時與實踐學時分配不合理,高校物流專業教學以理論為主,實踐教學占比較低,只有上海海事大學和北京交通大學的實踐教學占比較大。

二、基于國家“雙一流”建設環境的物流管理建設要求分析

(一)“雙一流”建設環境下物流管理專業建設存在的問題

1.實踐教學體系不完善

課堂講授、學生畢業論文寫作、物流創新創業大賽是物流管理專業學生學習的三種基本方式。在課堂教學中,多以教師主導,向學生輸出知識;畢業論文和競賽也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在課堂教學多涉及到理論知識講授以及實訓環節指導兩個部分。課堂講授,多數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缺乏自主思考,對于知識的理解片面化。調研的高校中,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比例已經失衡,存在實踐教學體系不完善的問題,主要表現為無法與產業發展需求相適應,實踐教學設施單一、操作性較差,無法與企業操作對接;師資培育針對性較弱。

2.應用型物流高校專業改革技術碎片化

部分高校由于思想觀念、路徑選擇和資源配置問題,往往容易陷入專業改革技術碎片化的困境,即僅僅對接某個專業、某個企業的校企合作教學方式,難以把產業理念、產業技術、產業文化、產業力量引入教學活動,參與育人過程,也無法對產教融合質量進行科學而完善的監控和評估。

三、基于差距度模型的國內外高校一流物管專業對標分析

國內外物流管理專業排名頂尖院校:本次調研的國外物流管理專業高校主要以發達國家為主,調研了主要發達國家物流管理專業排名頂尖的院校及針對本科生設置的專業名稱。發現調研國外高校中,專業名稱的設置聚焦在供應鏈管理、生產物流與運營以及信息化方面。國外在課程設置上專業課程的分類更加細致;課程涉及的知識面更廣,其中包括很多經濟、財政、商業和管理等課程,讓學生通過不同維度了解物流中的各個環節;在課程選擇方面給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更大。在專業大綱和特色上更加注重實踐和應用,學校會給學生提供專業的實習場所、資源、設施以及指導人員,解決實際應用型問題,注重培養學生的個人能力,包括專業能力和溝通能力。

四、物流管理一流專業建設的思路及舉措分析

(一)優化課程體系

在新時代電商物流背景下,要求物流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應該體現跨學科專業融合的特點,并且以對接產業鏈為前提,積極推進產學研相融合,注重理論知識、實踐能力、素質教育協調發展。高校應拓寬眼界,借鑒國外高校課程體系設置,通過國際化視角的養成教育和應用、實踐型能力的實戰培養,打造能夠適應全球化經濟背景下的復合型高層次物流管理人才。

(二)打造自身的專業特色

高校應找到自身特色定位,例如通過校企合作與物流相關的企業共同打造成更具有針對性的專業品牌,同時開展的相關專業課程在實踐學習方面也更有保障。此外,還可以根據高校自身特點打造專業特色,例如日本流通經濟大學有兩個方向的物流管理專業,一個是偏經濟的經營專業,另一個是偏重信息的流通信息專業,因為側重不同,學習的課程也區分的更加細致、更系統。

篇5

二0一三年,是江漢油田全面貫徹落實十精神,實施專業化重組的開局之年,也是油田實施“十二五”規劃,建設“中石化上游特色一流企業”承前啟后的一年,我處提出全面打響“建設中石化上游特色一流企業的物資供應管理體制”的口號,筆者作為一名物資供應管理干部,結合平常工作,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抓好工作,全面推進一流物資供應體系建設。

(一)著力三個“抓好”,確保安全、及時、經濟供應。

一是抓好“關鍵”,扎實推進科學理性采購。對標建設一流企業的物資供應管理體制,首要的是推進科學理性采購。要進一步完善物資采購策略,增強執行力。在研究和制定上,要提高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建立以成本分析為基礎,業績引導訂貨機制為平臺,標準化采購為主導,性價比最優,全生命周期總成本最低的科學理性采購機制。要抓好成本和市場分析,完善價格調整機制。依據成本和市場分析結果,制定價格公式和調整辦法;建立物資成本構成分析和市場分析相結合的動態分析機制,實行價格調整零報告制度,依據框架協議及時調整價格,防止報漲不報跌。要推進標準化采購工作。加大與單位和部門的溝通與協調,為推進標準化采購創造良好的環境。建立健全運行機制,制定需求標準化、采購標準化、管理標準化的目標、計劃和工作進度,落實責任,加強指導和檢查考核,對采購文本、流程進行統一和固化。

二是抓好“龍頭”,強化需求計劃管理。堅持提前介入,主動跟蹤。要不斷完善需求計劃 “四統一”工作制度,加強溝通協作機制建設,保持信息暢通快捷,堅持主動提前介入,密切跟蹤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動態,取得相關部門和單位的支持與配合,共同研究制訂采購預案,共同抓好需求計劃這個龍頭。堅持運用新功能,研究需求的規律。充分運用總部信息平臺的新功能,進一步規范和加強需求計劃編報、跟蹤計劃執行、分析研究需求規律。堅持推進物資需求標準化建設。要明確部門及職責,組織評審,統一標準,既要減少獨家選用,又要減少“萬國牌”。堅持綠色低碳發展戰略。要對國家規定的淘汰產品和高能耗產品,建立目錄,禁制采購。積極推介和引進節能環保產品,采取召開推介會、試用評價等方式,取得用戶認同,把節能環保產品引入油田,積極擔負起企業的社會職能。

三是抓好“源頭”,嚴格供應商關系管理。嚴格供應商準入管理。提高供應商的準入門檻,對主要物資品種的供應商準入,采取先試用,經相關技術部門評價確認后,方可辦理。加強供應商準入權限增加的審核,建立供應商審核、網內狀態查詢分析制度,持續優化供應商結構,提高平均供應份額。嚴格動態考核,提升供應商質量。通過動態考核,優勝劣汰管理機制,對供應商實施梳理、清理,實施末位降級淘汰,精簡供應商數量。繼續加強對中間商準入的控制,加強供應產品目錄清理力度,對業績低的供應商產品目錄進行清理,梳理流通商權限,堅持多廠少商,提高廠家直供率。完善和建立業績引導訂貨機制。通過持續優化供應結構,大力培育主力供應商群體,逐步形成一支行業排名靠前,業績突出,有先進技術和產品的供應商隊伍。

(二)著力三個“強化”,提升物資供應管理水平。

一是強化油田物資供應歸口管理。制度層面,不斷推進“歸口管理、集中采購、統一儲備、統一結算”的物資供應管理體制建設。規范新體制下的管理制度、業務流程和運行機制不斷完善專業化分工、流程化操作運行機制,形成集中統一、精細高效的物資供應管理新格局。操作層面,要積極推行油田層面的集中采購,實行統一簽約,分交實施,著力提升專業化采購水準,以優質高效的服務信譽贏得供應主動權,促進供應發展。外部項目層面,要按照《江漢油田外部項目物資供應管理辦法(試行)》的規定,進一步細化完善業務流程,嚴格落實監督考核,持續提升服務水平,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難題。績效考核層面,要繼續細化量化油田物資供應績效考核和“比、學、趕、幫、超”指標,使之更科學合理、更具操作性,更能準確、客觀評價工作實際。

二是強化物資質量控制,確保供應物資安全。推進標準化采購,加強質量風險識別和評估,建立采購物資質量控制機制,控制采購物資質量源頭;強化過程控制,強化時效管理和“痕跡”管理,統一主要物資檢驗標準,加強檢驗環節質量控制,規范質量問題的處置程序,加大處罰力度;堅持日早會、周例會、月度分析會制度;實行監造、巡檢、原材料要求、檢驗、驗明等分項管理,確保供應物資安全。

三是強化物資儲備管理,持續優化庫存結構。研究掌握物耗規律,科學制定物資儲備策略,建立預警和監控機制,制定供應實施《油田積壓物資責任追究實施細則》,從源頭嚴防新增積壓物資;建立ERP資源共享平臺,提高儲備管理水平。

(三)著力三個“提升”,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綜合效益。

一是經營管理水平再提升。對標建設一流企業的物資供應管理體系,對全處制度標準進行梳理、修訂和完善,提升標準化水平;進一步強化制度執行力,將制度的執行、監督、檢查、考核落到實處。開展“三基”工作達標競賽,促進全處基礎管理工作水平全面提升;抓好改善經營管理建議工作,重點圍繞節能環保、增收節支和提高效率三個方面,實現全員目標化管理和全員參與管理,為全處的發展獻計獻策。

篇6

關鍵詞:工學結合;小組學習法;團隊

工學結合的課程是要培養學生完成整體化工作任務的“綜合職業能力”,在堅持“做中學,做中教”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吃苦耐勞精神、專業技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學生以小組的形式獨立制定工作和學習計劃、實施計劃并進行評價,替代按照外部規定完成給定任務的“部分行動”模式,使學生在一種完整的、綜合的行動中進行思考與學習。

一、 小組學習法在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中的應用

小組學習法,指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并相互進行討論,集思廣益,把小組中的不同思路進行優化整合,把個人獨立思考的成果轉化為全組共有的成果,以群體智慧來解決問題的一種互學習方式。實行小組學習法,便于教師實行教學管理,可以增強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協作精神,培養學生的管理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小組學習法優點有:能活躍學習氣氛,幫助建立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小組學習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互幫互助;有助于學生的共同進步。

小組學習中通過每個個體的不同特長,在小組中發揮不同的作用也使小組成員能相互寬容、容忍小組成員的一些缺點,并且互相幫助,克服影響團隊的缺點。

二、小組的建設

小組學習法的實施基礎是小組的建設。小組建設包括分組、確定小組名稱、選舉組長、確定小組口號、小組目標、小組紀律、小組分工等。

分組:將全班學生組成若干學習小組(每組3-6人),注意要搭配,每個學習班一般不超過6個組,便于展示和互評。分組過多用于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時間增多,直接影響了學習時間的長短。分組時要注意性別、能力、性格的搭配,起互補作用,提高團隊的效率。為了讓學生能獲得職場上的真實感受,還可以每個學期調整一次分組,讓學生不斷的適應新的團隊。

確定小組名稱:由各小組成員共同確定小組名稱,在以后的學習中使用。比如紅海門店,smile門店等,體現小組特色與追求。

組長選舉:實行小組輪值制,每一個工作任務,小組組長都不同。組長一旦定出,本組就要服從他的統一領導和安排。組長同時承擔著該次任務的領導的責任。在不同的課程學習中,每個同學都有機會擔當組長職務,有機會做出領導和決策,使每個同學膽量和能力得到鍛煉,使小組每個成員都得到進步。

小組口號:要求是激發士氣,凝聚人心,反映小組的特色,喊起來朗朗上口。“紅海最棒!”“安全快捷”

小組目標:所定目標必須具體,實在,有可操作性。“最佳門店”“最佳團隊”

這里的小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小組,而是通過這樣的組織,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增強團隊意識、形成良好人際關系、促進個性健全發展,對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有著突出作用。

由此可見劃分小組是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及取得成效的基礎。基礎工作做得好,后面的工作就會好做的多。

三、 注重引導競爭意識,培養團隊精神、協作精神

在教學實踐中,要引入競爭機制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小組各成員的積極性。每一個任務完成都選出最佳門店,最佳團隊,金牌業務員,大組之間項目PK,適時地、階段性地進行激勵、引導,讓小組合作學習的氛圍長存不衰,由此來激發各小組的團隊精神,給小組成員創造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形成一種團結協作的氛圍。由于采取組長輪值,小組成員的積極性、參與程度隨著時間的延長而減弱的現象可以得到比較好的控制。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營造好小組合作學習的氛圍,在上課前的晨會,小組的團隊小節目,小組成員互相挖掘優點,小組成員挖掘本組的優點,等等。在小組的分工上也要求更為細致,在每一個活動中,每一次任務,讓每個組員都能有自己的崗位,讓小組合作學習持續、健康發展,確保小組合作學習的高效性。在學習中提倡小組之間的相互支援、幫助,男生組和女生組,有設備的組支援沒有設備的組,有對外關系的組支援沒有關系的組,使小組之間的協作配合無間。

四、學生自主學習方法的培養

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將成為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的重要的學習方法。自主學習(或稱自我學習)是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特別是在小組成立的初期,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教師不可能教給學生受用終身的知識,教授的是一種終身受益的學習方法和工作方法、思維方法。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采用的是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價六步驟法。。第一個階段就是自主學習,每個工作頁發下來后,要求小組的每個成員就有關內容進行詳細的全面閱讀,獨立思考獨立完成,制定出工作方案。為保證學生按照工作頁中的引導問題進行自學,老師進行巡回監督。然后再小組互相討論,在自我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交流定出小組方案。根據任務的不同,安排自主學習的時間和討論的時間要有規定,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剛開始的時候,學生不習慣這種自主學習的方法,特別是自控能力差的學生,可能在做別的事或者是發呆。老師一定要注意發現這些問題,及時糾偏,以養成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

五、學習效果的評價

如何控制小組學習的效果呢?對教學及其效果的評價是人們所普遍關注的。這里的評價是指對學生學習的評價,采取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側重的是過程評價,占70%,結果性評價占30%。評價方法一般采用小組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三個層次來進行。既注重學生在工作中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核,又注重創新、團結合作、全面綜合能力的考核。

小組自評就是每個小組成員從參與是否積極、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認真負責等方面進行,要求學生之間相互找出優、缺點,根據評分表,給小組每位同學打分,最后由本輪任務組長根據大家的意見,將最終結果提交任課老師。小組互評是在其他組在觀摩小組的展示時就該組的表現、成員之間的參與程度、合作情況、工作態度、分工合理性、任務完成的準確性進行評價,按照評分表打分,提交任課老師。教師點評針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小組分工合作、完成任務質量等。教師的評價一定要有鼓勵性、指導性和全面性、公平性。教師要盡力讓學生感受、體驗成功和收獲的樂趣。同時,在重視學習過程評價的同時也要重視學習結果評價。這種評價方法的權重一般為:小組自評占20%;小組互評占30%;教師評價占50%。

總之,在工學結合課程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小組學習法是非常適合的一種形式。在小組學習法中還有很多需要研究的問題,如如何將學生的性格特點、人生規劃和職業生涯規劃結合起來,在小組學習中得到某一方面的強化鍛煉等等,有待后續的研究。(作者單位:江西工業貿易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趙志群. 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指南 [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5,1

篇7

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是指理論教學教師和實踐指導教師為一體,同時擔任專業理論與專業技能的教學任務;將專業理論課與生產實習、實踐性教學環節重新分解、整合形成新的專業核心課,安排在專業實訓教室中進行教學;專業理論和實踐操作為一體,師生雙方共同在專業實訓教室里邊教、邊學、邊做來完成某一教學任務,最終完成學習任務。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不僅僅是簡單的教學場所的一體化,更重要的是教學內容的一體化,即知識、技能、能力上的一體化。這種教學模式,以技術技能訓練為主線,突出職業教育的能力目標,較好地解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脫節的問題,增強教學的直觀性、真實性,充分體現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和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更適合物流管理專業領域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

二、高職院校物流專業生源現狀分析

1.生源總體素質不高。近幾年高校數量不斷增加,規模繼續擴大,但生源數量卻大幅度下降。高考錄取批次分為三批次,第一批是一本院校,第二批是二本院校,第三批才是高職院校。高職院校錄取的生源分數很低,有的專業是注冊錄取,只要參加高考就可以通過報名被錄取,可見目前這類院校生源總體素質較低。

2.學生對枯燥的理論知識沒有興趣。中小學學習的大部分是基礎知識,理論性較強,即使練習也是對基礎知識的鞏固,很多學生在中小學就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習沒有興趣,到了高職院校對理論知識也不感興趣,上課會發呆、睡覺、玩手機。

3.學生懶得動腦動手。大部分學生沒有學習的興趣、熱情和主動性,理論學習需要思考、理解、消化,才能學到知識,有些需要動手做了才能熟能生巧,有些學生沒有勤于思考的習慣,思想比較懶惰,也會造成行為上的惰性,連動手也不想動,即使動手做了,也僅僅滿足于會做了,不愿意去多練習,提高自己的熟練程度。

三、理實一體化教學過程設計

1.多動手,少講授。基于學生總體素質不高的特點,教師的專業理論講解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所以,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讓他們多做而老師要少講。有些學生對動手還是有點興趣的,讓他們在動手做的過程中不斷地學習提高,也算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2.變先講后做為先做后講。傳統的教學方法都是先講授理論知識,再根據理論讓學生來實踐。但是學生對教師講的理論不感興趣,因此,教師需要探討新的授課模式,如給學生提前布置任務,看他們做的結果如何,再指出他們的做法存在不足的地方,最后教給他們正確的方法,進行理論指導。

3.講練結合,繼續提高。教師在學生做的基礎上給予理論指導,讓學生按照教師講解的方法去做,前后進行比較,通過對比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就掌握理論和實踐。以揀貨練習為例,教師采用摘果式、播種式、批量揀選法,讓學生按照新的方法進行揀貨,同時進行計時,并與前面他們采用的方法進行比較,讓學生在前后兩次做法的對比中學習和掌握揀貨的方法。

四、理實一體化教學組織實施

1.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習熱情,教師可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比如,以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入學習內容或利用一些網絡方面流行的語言段子引起他們的共鳴。另外要注意多做少講,大部分學生喜歡動不喜歡靜,所以以做為主,以講為輔,真正做到多練少講。

2.做好教學過程的組織管理。提高教學效果至關重要,要做好教學過程的時間和教學環節安排,如教學分為哪幾個環節,每個環節多長時間,每個環節讓學生做哪些任務以及學生的分組和小組內的分工等。通過教學組織管理讓教學過程能夠有序地進行,完成本次課的教學任務。

3.學生學習成果評價。傳統考核中理論占的比例比較大,所以要提高過程性考核的比例。傳統的做法是平時成績占30%,

期末理論考試占70%。在新的考核中,平時成績的比例應達50%,期末理論考試占50%。平時成績的構成為考勤5%、平時表現5%、自我評價5%、教師評價10%、小組互評20%、小組內貢獻5%。根據各項得分,最后計算出每個學生的總評成績。

篇8

    1物流管理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物流基礎設施缺乏系統功能,物流基礎設施的配套性和兼容性都比較差,在對于異域運輸時要用到的相互銜接的樞紐設施和服務設施建設普遍缺乏必要的投入,對物流企業的基地建設、物流中心和各種綜合性貨運樞紐都沒有得到快速的發展,這些原因就導致了我國物流信息化和系統化的協調的緩慢發展。

    2物流管理信息化認識落后在現有的物流企業中,有部分企業還沒有充分認識何謂物流管理信息化,他們依然認為“有計算機就是信息化”,并沒有真正的了解物流管理信息化,從而無法為顧客提供滿意的服務,無法對信息化的問題作出快速的反應,也就無法提供企業的經濟效益。

    3物流管理的人才相當缺乏在我國現階段,培養物流管理人才的體系還不夠健全,無法大量的培養物流信息管理技術領域的人才尤其是在國際經濟貿易、國際物流運作、物流運輸、物流管理等方面都通曉的復合型人才更是極為缺乏。而物流管理信息化往往是學校的老師跟計算機公司的人員來推行或者直接參與的,這些人員有缺乏對物流管理的認識,對于企業來說,如果出現不配合的現象,管理者就無法獲得合適的信息化心疼,這也是我國物流業面臨的一個重大的難題。

    我國物流管理信息化發展策略

    1加強供應鏈的管理供應鏈是從訂單的發送和獲取、原材料獲得、產品制造到產品分發給用戶的整個過程。要加強對供應鏈的管理就得注意各物流企業的整體集成,要協調好各物流企業之間的關系,使得各物流企業不會在供應過程中出現不該有的問題,同時要控制好要供應鏈上物流、信息流和價值流,要保持不同物流企業的靈活性和穩定性。對于供應鏈各環節也要形成合適的的質量評價,能夠全程控制產品質量的各個要素的,對于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時改進,對于客戶來說,要注重提高客戶的滿意度。強化供應鏈管理的整體系統,建立供應鏈的共同目標,加強其核心競爭力等。并對于供應鏈的建設,應該考慮到幾個方面:產業供應鏈管理,企業內部供應鏈管理,全球網絡供應鏈管理。

    2物流管理信息控制中心的建立要不斷提高物流管理信息化的水平,達到物流管理的低成本和高效益,建立物流管理信息的控制中心,主要建立以下功能模塊:集中控制功能;運輸流程管理功能;車、貨高度管理功能;倉儲管理功能;統計報表管理功能;財務管理功能;客戶管理功能;客戶查詢功能。現階段,能夠將計算機數據處理技術與現代通訊技術相連接,從而形成物理管理信息系統加強物流管理信息的網絡化,發揮信息化在物流管理中的的綜合優勢,加強企業內部人員跟部門的信息交流,從而能夠避免由于人工信息傳遞時造成的的人工的浪費、時間的延誤和準確性的降低。為供應鏈中各個不同物流企業進行的物流活動及時響應和控制,安全有效的實現資源的共享,降低供應鏈中物流企業的經營風險,提高物流管理信息化的控制,提高供應鏈的整體競爭實力。

    3物流管理專業人才隊伍的培養目前,我國應該在一些高等院校開設相關的物流管理的專業,長期有計劃的培養物流管理的隊伍,以滿足對物流企業的需求。物流企業自身也得考慮轉向,對員工的訓練要從過去只注重技能訓練轉向系統全面的培訓,加大對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培訓,尤其是物流信息技術應用的人才培養。建立一定的制度,使這些培訓能夠長期進行下去,為企業長期培訓這方面的專業人才。在高校里,要建立物流管理的教育科目,開展各種形式的物流管理信息化的教育,不斷的引進國外先進的物流管理培訓,并且推行物流管理行業的資格管理制度,引進國際權威認證機構的培訓項目,從不同的角度加快物流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訓,充分發揮先導物流管理信息理論的作用,加快我國物流掛不了信息化的進程。

    4相關法規的建立在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都有專門的倉庫法。我們國家的各個流通主管部門也曾經制定過有關倉儲方面的管理規定,但是那些規定只適用于系統內部,所以流通部門的儲運企業與非國有儲運企業沒有法規可循,這樣對于現代物流配送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這也會影響到全國范圍內物流管理信息化的發展。

    5物流管理的系統化物流過程中,要實行裝卸、倉儲、物流配送一體化,這樣可以降低物流配送的成本和風險,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益,實現企業的“三無”(無庫存、無積壓、無等待),物流管理的系統要達到四化:(1)運作系統化物流企業的運作要達到目標合理化,作業規范化,功能集成化,技術一體化,這些都說明物流是一種系統的經濟活動,通過這些運作也就可以達到運作的系統化。(2)服務網絡化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必然會走向低成本、高質量的物流服務,物流服務也必然會多樣化、綜合化,當然更要發展期網絡話,通過電子商務的發展,獲得物流服務的全面網絡化。(3)管理信息化物流管理信息化就是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來改變傳統企業物流管理,利用低成本物流信息交換平臺,拓展業務和市場,大幅度降低企業生產成本。(4)經營全球化電子商務的高速發展提高了全球電子商務信息交換能力,從而促進了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物流企業要在全球化物流經營上通過自身的定位進行,建立國際化物流新觀念,實現物流經營資源的全球化配置。要建立按照國際化慣例進行物流經營的專門機構,實現物流經營的規模化發展。

篇9

關鍵詞:企業物流;一體化;產業結構;國家政策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2-00-01

一、企業物流一體化的演化

以物流系統為核心其實就是企業物流一體化,建立物流系統就是將做物流的企業、做銷售的企業,包括消費者在內的供應鏈的結合統一起來。實際上,現代物流發展的趨勢就是不斷提高物流一體化程度。在20世紀60年代末,歐美發達國家的很多企業建立物流部都只是為了針對企業內部的各個職能部門的運作和協調,企業對于物流部門的管理還不是很重視,很多企業都是把物流活動認定為間接性的勞動支出,所以很難進行有效的管理。直到70年代后,市場營銷的理念被用于工廠的管理,企業將對產品的分銷活動采用一體化的管理方式,從而實現了采購物流、生產物流和分銷物流的三方面相結合的運作和管理。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許多企業將物流管理獨立出來,由一個具有法人資格的獨立企業來經營。物流企業的成立促使物流更加的社會化、專業化,物流工作也不單單是只面向企業的內部的需要,企業紛紛可以和企業同供貨商以及用戶的業務關系上去,從而建立優良的商品供應體系,來實現跨企業的供應鏈管理一體化。發展到21世紀后,物流一體化正在向物流網絡一體化的階段發展,對于現階段由于先進的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這是物流一體化發展的高級階段,是物流一體化未來發展的趨勢。

二、國有物流企業的機遇

現階段,在中國未來行業的發展中,將會給物流一體化帶來機遇,同時也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全新的挑戰。從經濟因素方面考慮,我國現在面臨的是各行各業的競爭強烈,從而大大刺激了買方市場大幅度的降低成本,在外在經濟環境的壓力下,企業通過物流一體化找到了降低企業成本的新出路。而另外一方面,從技術因素方面考慮,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在我門國家已經有了基本的應用基礎,企業提出了實現物流一體化的內在要求。

(一)國民經濟發展迅速,促使物流產業持續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各項利好政策的帶動下,我國國民經濟得到快速增長,從而加速了我國商品、信息、服務的流通。這樣的利好局面促使我國的物流企業發展迅速,企業將原有的物流體系進行統一整合、合理優化和部分外包,來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合作領域從銷售物流向生產物流和采購物流兩方面拓展,從傳統物流外包向配送、采購、融資監管等新興服務領域滲透。

(二)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促使物流業發展對各個行業的發展

面對國內市場需求擴張,我國需拉動物流產業規模迅速增長,無論是物流企業還是其他的行業,物流系統和網絡建構的建立和優化是促進企業運作效率和效益的提高有效途徑。在多年的發展道路中物流企業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從而適合企業自身發展,與其他企業建立良好穩定的合作伙伴關系,在業內創造良好的企業信譽。

(三)國內政策環境的完善,政府高度重視物流行業的發展

200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以來,國家發改委主持制定的全國現代化物流業發展規劃綱要推進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的指導意見,將對物流業發展產生積極影響。國家也制定了相關的規劃、政策、標準,各級地方政府自定規劃、出臺規劃、加大資金投入,支持建立行業協會,物流業發展的政策環境進一步改善。現代物流收到政府部門的高度關注,這將有助于為我國物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三、一體化經營的企業物流發展策略

通過對國有物流企業的發展趨勢和機遇問題的探討,可以看出我國國有物流企業的經營管理必須是發展現代物流,以一體化經營為目標,資源整合為手段,建立現代化物流企業。

(一)做好市場定位,制定相關物流標準系統

制定物流發展戰略規劃是企業首先要做的,這樣有利于物流企業的自身總體和長遠的發展,同時也是對物流企業的生存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企業要對物流的標準化問題進行統一的協調、規劃和管理。認真研究企業物流的各個細節,分析企業物流的內外環境的影響因素,從而制定科學合理的適合企業自己的市場定位,確定企業各個不同階段的服務重點,帶動企業其他的板塊,用自身的優勢,為客戶提供優質的物流服務。

(二)優化業務流程,業務信息共享

企業要實現一體化供應應成立一個專門的物流管理部門,將物流資源整合重組,統一化管理,提供一體化的綜合服務。物流企業運用先進的管理辦法和科技手段實現現代物流的系統化、信息化、一體化,有效的融會貫通所有的物流環節,大幅度的降低運行成本,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和客戶的服務質量。

(三)樹立服務意識,開擴全球性物流

企業物流必須要將提高服務質量作為企業活動所追求的核心目標,綜合運用一體化服務安全的、可靠的、及時的完成各項任務。企業物流的運作必須要制定一系列的服務規范并且加以實施,也是整個企業質量管理上的主要工作內容。通過實現對顧客的反映、服務的水平、物流總成本或供應鏈成本的降低,以一體化的物流管理在全球尋求資源采購,生產裝配和產品分銷,參與到國際化的競爭。

中國企業要縮小同發達國家在物流管理上的差距,除了政府要為發展現代物流創造良好的環境外,企業要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要實施業務流程再造,構筑一體化物流,要不斷開拓全球性物流,在全球尋求市場空間。

參考文獻:

[1]孟祥茹.物流一體化研究[J].物流科技,2011(5).

[2]鄭成宏.中小企業物流一體化實施及其績效評價[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9(1).

[3]劉兆國.中國物流政策[J].物流技術與應用,2009(2).

篇10

關鍵詞:物流管理;電子商務;企業發展

電子商務為物流企業提供了技術條件和市場環境,為物流功能集成和物流企業實現規模化經營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分析電子商務支持下的企業物流特點,以及建立宏觀和微觀雙控型的電子商務物流管理模式,就成為企業面對現代市場競爭的必然選擇。

一、物流業國內與國際發展現狀

1991年5月12日國務院批準建立天津港保稅區。

天津港保稅區瞄準了與國際物流服務貿易接軌的方向,同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建立了進出口貿易聯系,初步形成了三大功能體系,即國際物流的集散、分撥、配送體系,成為我國北方最大的國際物流中心。

世界著名物流企業美國的“聯邦快遞公司”,對貨物配置通過電子信息進行動態跟蹤和信息自動處理。美國摩托羅拉實行24小時全天候物流管理,實現年銷售收入20億美元,使公司成功實現現代“物流”管理。

上海APEC通關系示范系統工程的建立,全球四大物流快遞企業,聯邦快遞(FEDX),中外運敦豪(DHL)、聯合包裹(UPS)、荷蘭天地快運(TNT  )入主聯合快遞中,加速了向中國物流市場的擴張。

我國于1997年,國家批準建立全國庫存商品調劑網絡中心,目前擁有83家分支機構,123家會員企業。該中心推出七大電子設備模式,形成電子商務的物流配送系統。這是中國目前最大的庫存商品在線交易專網。“全庫網”采用的是B2B電子商務模式。雖然物流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當前我國物流業發展總體滯后,具體說存在以下問題:

(一)物流觀念陳舊,缺乏現代物流理念。對現代物流在提升運輸產業水平、推動經濟發展和增加經濟效益方面作用認識不足。

(二)商業環境相對落后,造成物流布局不合理,專業化服務程度低,自營物流比例過大,專業物流服務得不到充分利用,一家一戶小規模經營模式也制約著物流管理的發展。

(三)我國物流信息服務體系和網絡體系的落后也制約著物流業的發展,制約著物流產業向專業化、一體化方面的發展。

(四)物流產業目前發展的制度環境有待完善。物流發展要跨越地區和部門的限制,需要統一化、標準化。我國目前還沒有一部完備的物流法規,因而制約了我國現代物流產業集約化經營優勢的發揮。

(五)物流方面專業人才缺乏,我國高等院校中設置物流專業和課程的很少。物流在職人員的總體水平較低制約了我國物流業的發展。

二、信息化是企業物流發展的基礎

通過發展信息產業推動電子商務下物流管理的模式創新,合理高效配制物流資源,推動我國信息流、物流、商流合理組合。通過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利用已有的網絡優勢,建立能同國內和國際物流網相連結的物流配置中心,實現電子商務物流配送專業化管理;物流信息處理現代化管理;建立和強化有關電子商務物流管理的相關法規。物流信息化管理具體應做到:

(一)運用新的信息技術,建設寬帶網域,提升完善信息交換平臺,聯合構建電子商務平臺。

(二)建立電子商務物流信息控制中心,實現物流管理的低成本、高效益,提高信息化物流管理水平。

(三)培養一支專門從事電子商務物流信息管理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隊伍。同時要調整現有物流管理人員結構和組織結構,對要求從事專業物流管理人員必須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

(五)要通過現代化信息建立起電子商務物流管理的良好外部環境和條件,實現物流系統,運送方式,裝卸、倉儲、物流配送一體化,降低物流配送成本和風險,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益,要同國家宏觀調控措施保持一致,要同國際先進物流配置網接軌,做到四化:

1、物流運作系統化

企業物流是一種系統性的經濟活動。主要通過物流目標合理化,物流作業規范化,物流功能集成化,物流技術一體化來實現。

2、物流服務網絡化

電子商務發展要求企業物流不僅以較低的成本提供高質量的物流服務,而且還要求物流服務向多樣化、綜合化、網絡化發展。

3、物流管理信息化

物流現代管理最重要的是通過信息管理來實現的。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改變傳統企業物流管理,實現物流管理信息化。利用低成本物流信息交換平臺,拓展業務和市場,大幅度降低企業生產成本。

4、物流經營全球化

由于電子商務的發展提高了全球商務信息交換能力,促進了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企業要在全球化物流經營上進行戰略定位,建立以供應鏈為基礎的國際化物流新觀念,實現物流經營資源的全球化配置。要建立按照國際化慣例進行物流經營的專門機構,實現物流經營的規模化發展。

三、進一步完善電子商務物流管理的相關法規

聯合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于1996年通過《電子商務示范法》,主要包括“電子合同法規”,“電子商務稅收法規”,“電子商務物流管理法規”。我國目前還沒有一部完整的電子商務物流管理法規,相關法規的建立是物流產業發展的基礎。我們需要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中國物流法規,即包括“法律法規”,“行政法規”和“部門法規”的中國電子商務物流管理法規,以推動我國物流產業健康、快速發展,盡快使我國物流業適應中國入世后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超級超級

建立和完善電子商務物流管理的相關法規,對物流主體的資格和權益進行規范,制定了物流活動的行為規范,保障了國家對物流運行的干預和監督。目前,中國物流法規基本內容可分為三類:(1)法律,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法》等。(2)行政法規,包括《公路貨物運輸合同實施細則》、《水路貨物運輸合同實施細則》、《鐵路貨物運輸合同實施細則》、《航空貨物運輸合同實施細則》、《關于進一步發展國內集裝箱運輸的通知》等。(3)部分規章,包括《關于商品包裝的規定》、《國家物資儲備局管理辦法》、《鐵路貨物運輸規程》、《公路運輸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國際集裝箱運輸管理規定》、《危險貨物運輸規則》等。

通過實施以上電子商務與物流管理的新模式,必將推動我國經濟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沈小靜主編.生產企業供應管理[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4.

[2]周元福.對現代物流內涵的再認識[J].經濟研究,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