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文化風俗范文

時間:2023-09-22 17:21: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春節的文化風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春節的文化風俗

篇1

【關鍵詞】春節;浙江民俗;山西民俗;對比

中圖分類號:C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4-246-01

一、浙晉兩地的春節民俗文化對比

終過調查研究,我們不難發現,僅從春節這一傳統節日的風俗方面,作為南北方地域典型代表的浙晉兩省,就存在很多不同。首先,在時間安排方面,似乎北方的年味來得更早一些,通常,山西人在臘八節過后,就忙著準備過年了,氣氛一日濃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為大掃除之日,俗稱“胡打掃日”。從這天以后,年事準備工作達到。過去太原有一段謠諺:“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趕做活,二十七去趕集,二十八糊貼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餃子,從臘八節一直忙碌到過年。而在浙江,準備過年的工序似乎更簡潔一些,準備的日子也更短。不少人都是從過年前幾天才開始準備起來,工序也沒有北方地區那么講究。往往買一些鞭炮,準備好豐盛的菜肴便足夠慶祝春節了。

在慶祝方式上,春節來臨之既,浙江人不如山西人那么隆重和講究。浙江人在過年之前最為重要的準備就是豐盛的肉類食物和年糕,準備好了過年的美酒佳肴也就做好了過年的準備。在初一,較為隆重的是“開門炮”,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接下里較為隆重的就是走親訪友和祭祖,

山西人家對于焚香、燃燈、祭神、擺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等很是重視,商戶人家在過年期間對財神的祭祀最為虔誠。在大同地區,由于當地煤炭資源比較豐富,所以煤的作用遠在古代就已滲透到風俗民情之中,其中用煤生旺火就是當地的一種風俗習慣。每逢春節除夕晚上,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名日旺火,以圖吉利,祝賀全年興旺之意。里面放柴,上面寫個大紅字條“旺氣沖天”。等午夜十二點,鞭炮齊鳴之時,將旺火點燃。點燃后,火苗從無數小孔中噴出,狀若浮圖,既御寒,又壯觀。

從飲食方面看,南方地區以米食居多,而北方人則以面食為主。這在浙晉兩省的春節飲食中也表現出來了。在春節期間,浙江人的餐桌上,主要以雞鴨魚肉各類等葷菜以及海鮮居多,主食主要是米飯和糯米做的年糕等。在山西,每每臨近春節,人們便忙著推上碾子壓糕面,趕上毛驢磨豆腐,蒸黃饃饃,做黃酒,搟雜面,炸油糕,過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準備好。尤其是做花饃、年糕等,而且在大年三十還必須吃餃子。同樣的,南北方人民的飲食口味差異也較明顯。浙江地區的年糕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而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山西部分地區喜食江米或黃米制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有的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

雖然南北方的地域文化差別較大,在春節也有各種不同風俗,但在調查過程中我們也發現,對于這個全中國共慶的傳統節日,浙晉兩地的風俗習慣依然有許多共同點。南北文化雖然姿態各異,但在中華文化的熏陶下,兩者也呈現出了許多共通之處。比如,在過完年三十之后,初一拜大年,互相走親訪友;初二無事,清閑度日;初三初四女子回娘家,初五為“破五”日,忌串門訪友,在家享福便可。初八逛廟會也是重要的活動之一,直到初八整個春節的氣氛仍然很濃烈很熱鬧。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春節期間最后也是最隆重的節日既元宵燈節便到了。家家戶戶張燈結彩,商業活動遍及全國各地。元宵節張燈,尤具特色,家家掛燈,成雙成對。

人們對于春節的重視程度更甚于其他的傳統節日,無論南北方,春節時放鞭炮、貼春聯、守歲、拜年等環節都是必不可少的。每逢春節,鞭炮聲總會在大街小巷響起,紅色的春聯與福字隨處可見。大街小巷張燈結彩,處處笑語歡聲迎接春節的到來。無論南方北方,人們都會不遠萬里地趕回家中與親人們團聚,在除夕夜合家團圓互送祝福,表達對新年的美好愿望。除夕夜來臨,家家戶戶燈火通明,一家老小歡聚一堂,邊看春晚邊迎接新年的到來。每當逢大年初一,人們總會穿上新裝相互拜年,走親訪友,送上節日的祝福,春節的熱鬧氛圍一直延續至元宵。還是這也是中華民族和諧樂觀、安定團結的精神體現。每逢春節,祖國的大江南北沉浸在濃濃的節日氣氛中,無論是萬里雪飄的山西還是南國風光的浙江,人們重視親情、重視傳統的精神永遠是一致的。無論南方文化還是北方文化,都是對華夏文明的發揚與傳承,都是中華文化的優秀成果。

篇2

[關鍵詞]歲時風俗;存在形態;功能;地域性特色;全羅南道

中圖分類號:C9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91(2016)03-0080-15

一、韓國歲時風俗的相關研究及全羅南道歲時風俗研究的價值

歲時,其中的‘歲’指一年,‘時’指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歲時風俗,是指以一年四季為單位,遵循四季的循環規律周期性地、習慣性地在特定的日子里進行的一系列風俗樣式和規范[1](P-55-56),又稱為年中行事。歲時風俗遵守一定的歲時周期而形成,在以農業為主的農耕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有關朝鮮半島歲時風俗資料的記錄,最早多見于中國的史籍,如《山海經》、《史記》、《漢書》、《三國志》。19 世紀末的朝鮮時代后期,出現了韓國學者寫成的歲時風俗志,代表的成果有金邁淳的《洌陽歲時記》、柳得恭的《京都雜志》與洪錫謨的《東國歲時記》,多以介紹各地歲時風俗為主。這些著作對于研究當時的歲時風俗來說是不可多得的資料,現在的民俗學界仍然廣泛引用。同時這些研究成果多用漢字寫成,因而對中國學者進行比較研究來說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20世紀20年代是韓國歲時風俗研究的初興階段,這一時期,崔南善與李能和的研究成果最具代表性。崔南善發表《兒時的朝鮮》、《檀君論》,李能和發表了《朝鮮女俗考》等,使韓國學界對歲時風俗給予了極大關注。雖然這些論文多發表在報紙雜志上,而且篇幅都比較短小,但研究領域不斷拓寬,為20世紀30年代韓國歲時風俗學術地位的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世紀30年代,隨著研究領域的不斷擴大,與歲時風俗有關的民間故事、民謠、民間音樂、民間信仰 、女俗及服飾習俗等方面,都有研究成果問世。比較典型的有金允經的《年中舊俗》、車相瓚的《朝鮮史外史》等。1945年隨著的勝利,韓國的歲時風俗出現了一個短暫的繁榮,一方面韓國學界對歲時風俗的研究多滲透在其他領域當中,學術著作大量出版,如崔南善的《朝鮮常識風俗篇》,孫晉泰的《朝鮮民族故事研究》等。另一方面,學會成立,雜志創刊。這為韓國歲時風俗的普及開拓了新的途徑,也為歲時風俗研究的重振從組織上奠定了基礎。

20世紀60年代,韓國學界的歲時風俗研究進入重要的二十年發展期。這一時期,韓國學者在政府的協助下,進行了大量的野外調查,從而搜集、整理、出版了許多新的資料,為研究的深入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另一方面,在眾多民俗資料的基礎上,歲時風俗研究有了較大發展,既拓寬了研究領域,而且加大了研究力度,進而出現了許多優秀的可供借鑒與參考的研究著作。如高麗大學民族文化研究所出版的《韓國民俗大觀》(共六卷)以其宏大的規模、豐富的資料、大量的照片史料為韓國歲時風俗的研究提供了價值不菲的資料參考。但是韓國學界對歲時風俗開始做深入研究始于80年代。金宅圭的《韓國農耕歲時研究》和任東權的《漢中歲時風俗及歌謠研究》,還有姜舞鶴的《韓國歲時風俗記》、金明子的《韓國歲時風俗研究》等。

進入90年代,隨著國際交流的加強,中韓甚至中日韓歲時風俗比較研究的成果不斷涌現,如謝秀梅的《韓中歲時風俗的比較研究――以鬼神信仰為中心》,研究范圍是韓中兩國歲時風俗中出現的鬼神信仰,她將研究范圍進一步縮小,僅限制在鬼神信仰中為了驅厄祈福而進行的退禳鬼俗的有關活動。尚基淑的《中韓日歲時風俗的比較考察》主要以慶祝、紀念、社交娛樂、祭祀4個方面來深層次地了解和比較韓中日三國的歲時風俗。李明蓮的《韓中歲時風俗比較研究》把韓中兩國的歲時風俗分成了祭祀、游戲、農事、健康和飲食等幾個方面。金志映《韓中節日比較研究》以歲時風俗中的語言、由來、風俗和飲食為中心來比較研究。另外還有針對某一個節日來進行比較的。比如吳正和的《韓中正月歲時風俗的機能性比較》,佟然的《韓國春節和中國春節風俗比較研究》,樸鎮泰的《韓中端午節的比較研究》,高學宇的《韓中端午節文化比較研究》,金恩善的《韓中日相同神話原著共同歲時風俗教育研究》等。

由此可見對于韓國歲時風俗的研究越來越完善,給我們提供了很多豐富的材料。但具體研究某個地區歲時風俗的還不多見,值得一提的是韓國國立文化財研究所2001-2003年出版發行了一整套全國各個道的歲時風俗調查報告書,其中2003年的《全羅南道的歲時風俗》涉及到了很多本文將要集中考察的全羅南道的風俗,提供了可以借鑒的材料。

全羅南道擁有豐富的民俗現象,被稱為民俗的寶庫,故有‘藝鄉’之美譽。它由五個市和17個郡構成,自古以來耕地較多,農業發達,同時地處西南海,擁有較長的海岸線,漁業生產也很活躍,并形成了與自己的文化形態相適應的歲時風俗。歲時風俗作為民俗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包含著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人們的文化形態和精神世界對全羅南道歲時風俗進行整體的考察,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理解本地區的歷史和意識形態,并可以掌握當地人們的生活狀態和包含其中的文化底蘊。

二、韓國歲時風俗的構成和變化

歲時風俗分布在每個月份之中,比如正月的春節和十五,二月的長工日,三月的三月三,四月的四月初八釋迦牟尼誕辰日,五月的端午節,六月的流頭節,七月的百中日,八月的中秋節,九月的重陽節,十月的上月節,十一月的冬至,十二月的除夕等。但這些節日的來源多種多樣,混合在一起。除夕、春節、正月十五和中秋等是傳統的節日,三月三、七月七和重陽節則是依據于中國的陰陽論而生,可稱為‘重日節日’[2](P-71),立春和冬至來源于二十四節氣,四月初八釋迦牟尼誕辰日則具有佛教文化的性質。

像除夕和春節、中秋節等具有傳統意味的節日原本有很多,但隨著社會發展,有的慢慢消失,而國慶節①和公休日等代替了原來的歲時風俗調控著人們的生活。例如,端午②、七夕和重陽等已不像以前那樣興盛,而法定的兒童節、父母節等公休日反而更引人關注。除此以外,隨著西方文化的滲透,西方的情人節(2月14日)、圣誕節等也融入人們的生活,這些節日不具有傳統歲時風俗的宗教性意義,更多地強調娛樂性和藝術性,因此很快地被全民所接受,開始占據一定社會地位,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節奏和行為方式。

此外,還有某些特定地區的節日隨著國家政策的變化逐漸變成全國性節日的事例。根據歲時風俗劃分出來的‘文化圈說’中,中秋圈是南漢江和小白山西部地區等稻作文化發達的湖南、京畿和南海岸地區,那里非常重視中秋,而端午圈則是主要種植大麥作物的南漢江以北地區和南韓山間地區,那里更加注重端午節[3](P-454)。因此,中秋節和端午節可以說是以特定地區為背景而形成的地方歲時風俗節日。但現在,國家將中秋節定為法定假日,還連休三天,因此成為了全國性的重大節日,每年擁擠的歸鄉人流現象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全羅南道地區擁有豐富多彩的歲時風俗現象,上述提到的節日幾乎都有,但隨著時代變化歲時風俗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同時不同地區也表現出些許的差異。本文主要對全羅南道普遍傳承的傳統的歲時風俗進行考察,并以月份為標準來展開。

三、韓國全羅南道歲時風俗的存在形態

(一)一月

1-春節

(1)祭祀和掃墓、拜年

和中國放鞭炮、貼春聯等熱熱鬧鬧的春節氣氛相比,全羅南道的春節顯得相對比較安靜,他們認為春節是一年伊始的日子,要清凈身心,一言一行都要小心謹慎,和家人一起安靜地度過。因此除了祭祀、掃墓和拜年以外沒有特殊的風俗習慣。這和中國的紅紅火火、熙熙攘攘形成了明顯的對比。

清晨穿上春節新衣以后,全羅南道居民為祖上進行祭祀,然后就去墓地掃墓,回來后就給家里的長輩和村里的老人拜年。每個家庭的祭祀時間雖然不盡相同,但在清晨舉行的居多,祭桌上要供上年糕湯。拜年的時候會說上一些吉祥的祝福話語,有的家庭會拿出食物來熱情招待,還給小孩壓歲錢。

近來因為挨家挨戶給長輩拜年較為麻煩,所以很多村子就把老人聚集在村里的青年會里,一起進行拜年,并特別準備一些食物來招待拜年的人,大家快快樂樂地度過一天。特別是離開村莊外出工作的人很多,這樣的話他們趁著春節休息回鄉能和村民一起聚聚,也是一個敘家常的好機會。

(2)節日食物和歲酒

和中國春節吃餃子一樣,他們也有自己的春節食物――年糕湯,一般湯里會放上雞肉或牛肉,只有喝了這個,才算是長了一歲。以前家里會在春節單獨制作歲酒、清酒用來祭祀,馬格里酒用來招待客人。

(3)各種俗信

三災

三災是指水災、火災和風災,有的人在某一年中會犯三災,運氣不好,遭遇不幸。因此,這樣的人要特別小心才行,為了免災,在正月里會進行免三災,比如畫三只鷹貼在門框上,一年之內一直這樣放著。

在除夕之夜大家要守歲,據說睡覺的話眉毛或者頭發會變白。但是在正月初一,為了避開夜光鬼,要早早關燈,哄小孩睡覺。據說夜光鬼在初一晚上會從天而降,試穿小孩的鞋子,如果合腳的話就穿走。那樣的話被穿走鞋的小孩就會生病,于是大家都把鞋藏好,早早睡覺。避開夜光鬼的方法之一是在院子里樹一根長竹竿,上面掛一個籮筐。這樣從天而降的夜光鬼會去專心數籮筐上的孔,數著數著天亮雞鳴,就飛回天上去了。還可以關上大門拉上一條禁繩,或者放火藥槍來防止夜光鬼。

燒頭發

在農村,村里的老人會把一年中梳頭時掉落的頭發攢在一起,春節的黃昏時分在大門前燒掉,據說這樣做就不會患上傳染病。

天氣占卜

春節早晨會根據云和風的方向來占卜天氣,如果沒有一絲風,云朵淡淡地聚集且很清澈的話,就是豐年;如果帶有赤光,就會有旱災或風災。這一天,北風最好,南風的話莊稼會歉收。但是,在海岸地區卻認為刮南風是吉祥的象征。

土亭秘訣

土亭秘訣是現在還流行于家庭中的歲初占卜術,這是土亭李地函所著的預言書。根據自己搖出的卦來占卜,搖卦的方法如下。分為太歲、月建、日辰三次,先在太歲數上加上年齡,然后除以八,剩下的數字就是第一卦。在月建數上加上出生的月份,大月就是三十天,小月就是二十九天,除以六,剩下的數字就是第二卦。在生日數字里加上日辰數,除以三剩下的數字就是第三卦。把這三個卦按照順序合起來,在書中找到對應的卦的數字即可。通過這個方法來占卜一年和每個月份的運氣。

(4)春節游戲

蹺蹺板

在正月初女性會玩蹺蹺板游戲,這種游戲盛行于全國各地,但在全南地區據說如果正月玩蹺蹺板的話,春天上山挖蕨菜的時候腳上不會有恙。

翻板子游戲

春節時玩翻板子游戲,用小指頭粗的木頭割成一寸長,然后豎著分成兩半,做成四個以后,把它們放進一個碗里然后搖一搖再散落下來,根據出現的樣子來決定怎么走。游戲時分成兩組,最先達到最終分數的一組算贏。翻板子游戲是韓國傳統的游戲,有時候人們會壓大錢來進行賭博。

(二)立春

立春在中國屬于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沒有相關的風俗。在全羅南道,立春也不算是傳統意義上的節日,但在農村這一天會休息,并進行相應的風俗。家家戶戶會在大門和柱子上貼上寫有吉祥話的帖子,稱為春聯,這種風俗是從中國傳過去的。一般是不識字的人拜托有學問的人幫寫對聯,但有喪事的家庭不貼。

(三)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又叫上元節,現在雖然不覺得正月十五是一個重大節日,但在農耕為主的古代社會,人們總是很隆重地迎接十五,而且大部分的歲時風俗都集中在正月十五前后。和中國正月十五觀燈、猜燈謎這種娛樂性的氛圍一樣,全羅南道也會舉行農樂、放風箏、拔河和索戰、燒月屋等游戲來活躍節日氣氛,但同時個人還會進行家庭祭祀,并以村子為單位進行村落共同體祭祀――堂山祭和龍王祭,而這是中國所不常見的。

1-祭祀

與春節、中秋一樣,在正月十五每個家庭也會進行祭祀,不僅給祖上,為別的家神也會單獨擺設祭桌。經商或從事工業的人會在商店或倉庫、工廠等地方單獨在擺上祭桌祈福。有的人家還會請來巫師進行巫祭活動。

2-俗信

除了家中舉行的個人祭祀以外,還會以村子為單位舉行村落共同體祭祀――堂山祭和龍王祭。

(1)堂山祭

在每個村子都有被稱為堂山樹的大樹,可以是一棵,也可以是一片。這種大樹被奉為村子的村落神,每年都要為其進行祭祀,這種祭祀稱為堂山祭,又叫堂祭,主要是以村落為單位進行的。在全南地區,大部分的村落會在正月十五進行。以前每個村子都有巫師的時候,主要由巫師主管,但現在隨著巫師的漸漸減少,反而采用儒教式舉行的比較多。舉行堂山祭一般有以下幾個理由:具有崇拜村落神的意義、出于對村落神的敬畏以及自發的祈福行為。但現在大部分進行堂山祭的原因,都說是因為以前一直這樣進行,也就跟著做而已,可以說是變成一種無意識的傳承行為。堂山祭除了宗教性的意義,還具有調和人際關系、增強區域人民的凝聚力等功能。

(2)龍王祭

在海岸地區為了祈求豐漁進行龍王祭。在進行堂山祭的村落,堂山祭結束以后會到海邊再進行祭祀,全村人都參加,往海里敬獻食物祈求豐年,這也稱為龍王祭。另外,村子里有運營漁船的人會在十四日晚上在船上單獨擺設祭桌,進行船告祀,祈禱一年內漁船平安無事,魚蝦滿倉。有人還會請來巫師舉行比較盛大的船告祀。

(3)福笊籬

現在仍然有很多人會在正月十五買福笊籬掛在家里,因為據說笊籬會招福。把買來的笊籬掛在臥室或門上面,也有人在里面放上幾個銅錢,因為人們都說這樣做會聚集財富。

(4)燒田埂

在正月十四晚上燒田埂,因為人們相信只有這樣才會收獲豐年。這種風俗的背后,其實隱藏著一定的合理性。田埂焚燒過程中,燒死了害蟲卵,可以使莊稼少受蟲災的侵害。而且人們還通過燒田埂進行農事占卜,如果火苗旺盛直沖天上,就預示著今年是個豐收年,整個村子也會興旺,但如果燒得不旺,來年可能就是個歉收年。

(5)賣熱

在正月十五早晨太陽出來之前,見到人就喊他的名字,如果對方應答的話就說‘我的熱’。這樣進行下去,直到應答人數與自己年齡一樣的時候,就表示已經把熱賣出去了,這個夏天也就不會中暑了。如果被喊的人提前覺察到,就會回一句‘我的熱,對面的熱’來拒絕,這樣的話表示熱沒能賣出去。不同地方拒絕的話存在一些差異。賣熱一般不在家人間進行,主要以外人為對象。

(6)立長生或長桿子

長生和長桿子被認為是地區保護神,也可以說是村落與村落之間的境界線或里程標,因此在正月十五左右會在村子里豎立起來。以前都是每年更換一次,但現在不這么頻繁了。長生有木制的,也有石制的,一般立兩根,一根雄的和一根雌的。長桿子立好之后,會做一只鴨子或老鷹放在頂端。

3-游戲

(1)農樂

在進行堂山祭的村子里,農樂隊既參加堂山祭進行助興表演,又與村民一起飲福,并到各家各戶去表演。不進行堂山祭的村子也一定會組織農樂隊進行表演。農樂有幾個復合功能,正月里農樂隊會繞著村子和家里轉圈,進行踩地神和踩庭院活動,具有一定的辟邪功能。同時農樂還具有一定的娛樂性,使人們從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解脫出來,給生活注入新鮮活力,還能促進村民團結,增加鄰里和諧,可以說農樂是歲時風俗中的閃亮之花。

農樂隊到各家去表演的時候,每家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準備食物招待或付點錢財,通過這種方式來籌集資金,用作村落的發展資金。

(3)放風箏

在全南地區放風箏一般從陰歷十二月開始,春節過后逐漸增多,直到正月十五達到最高峰。正月初的放風箏是孩子們的游戲,但在14日晚上和15日晚上,大家都會把自己放過的風箏拿出來,進行放飛‘除厄風箏’活動。在風箏線上掛上寫有‘厄’或‘送厄’字樣的紙條,使其和風箏一起放飛到天上,然后剪斷線讓它們飛向遠方。

(4)拔河和索戰

拔河主要盛行在稻作文化圈,時間也根據地區不同有所差異,內陸地區一般在正月十五舉行,而西海岸地區一般在二月初一舉行。主要是以村落為單位進行比賽,但有特別活動的時候,村落和村落之間也會共同進行。

以村落為單位比賽時,一般將男女分成兩組,而在正月十五的拔河比賽中,素有‘女子贏了才會是豐年’這樣的俗信,所以一般會特意讓女子組獲勝。當然這種俗信不僅是全南地區,韓國全國各地也都如此。人們認為拔河時用的繩子象征龍,所以比賽結束后,把繩子纏在堂山樹上或長桿子③上使之升天。

拔河比賽的衍變形式就是索戰。索戰是最典型的男性游戲,通常有數十名男子參加,在羅州、長興、南平、康津、光山等地都有過,現在南平和康津地區的已經消失,而光州市七石洞的索戰已被指定為重要無形文化財。索戰是編兩條很粗的繩子,頂端編成圓形,雙方人員以類似于打架的形式來碰撞,以壓倒對方為目的來決出勝負,是一種比拔河更為激烈的空中游戲。

(5)燒月屋

為了祈求年內風調雨順,人們進行燒月屋游戲。正月十四日白天,年輕人上山砍來木頭搬移到村落的空地處。然后各家各戶都會拿來木頭或柴火,有的地方會用松枝來代替木頭。用竹子或松樹做成圓錐形架子后,在上面堆砌容易燃燒的干柴和稻草,并且不能忘記在朝東的方向留一個門,堆好之后有人會在紙上寫一些愿望掛在上面。這樣完成的作品就叫月屋。

隨著圓月慢慢升起,在月屋點火,火花沖天,和天空相映成趣。燒月屋是村里小孩和青壯年都參與的游戲,火花沖得越高,越是豐年的象征。據說第一個點火的人會生兒子,因此大家都會爭先恐后。如果說拔河是全南西部地區的游戲的話,那燒月屋可以說是東部地區的游戲。

4-節日食物

(1)五谷飯

中國正月十五吃元宵,全羅南道在正月十五這天會吃五谷飯和藥飯(八寶飯)。五谷飯由各種各樣的糧食做成,因為主要的糧食統稱五谷,所以稱為五谷飯。雖然名為五谷飯,但不一定是放五種,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增減種類,一般在正月十四晚上做好。有俗信說,如果吃了用三家以上收來的谷物做成的五谷飯,一年內不會生病,因此孩子們會拿著瓢成群結隊地挨家挨戶收谷物。

(2)藥飯(八寶飯)

在正月十五還會用糯米、大棗、栗子、蜂蜜、松子和豆子等做八寶飯,因為是放在蒸籠里蒸的,所以又叫做蒸飯。一般在14日晚上做完五谷飯以后再蒸。在新羅時代就有做八寶飯吃的習俗,這與《三國遺事》中‘射琴匣條’中的一個傳說有關。新羅時期,烏鴉救了新羅第21代王葜王,為了感謝烏鴉的救命之恩,王下令做八寶飯等食物放在墻頭,烏鴉飛過來首先吃的是八寶飯。從那以后,正月十五為烏忌日,家家戶戶做八寶飯吃就成為了一種習俗。

(二)二月

1-長工日

二月初一是長工日,讓干活的人休息一天。這一天,做一種叫做‘年齡糕’的糕點吃,但現在沒有雇人干農活的家庭,因此這種風俗也漸漸消失了。

2-影燈節

據說陰歷二月初一影燈奶奶從天而降,二月十五或二十又重回天界。影燈奶奶是掌管風的神靈,主要在與風有密切關系的漁村地區信奉。而且,與西海岸相比南海岸地區信奉的人更多。

在廚房或醬缸臺堆上黃土,在黃土上插一根不足一米的竹竿,并將竹子上部細細地劈開,編成漏斗的形狀。平時保管在干凈的地方,到影燈節拿出來用。在竹竿上方的漏斗處放上井華水,由于虔誠度不同,有人每天換一次水,有人隔天換水。因為風與海上漁業密切相關,在影燈奶奶降臨的第一天和升天的第二十天一定要做年糕,虔誠而鄭重地供奉。如果影燈奶奶和媳婦兒一起來的話,這一年風就會很大,生產不好,但如果和女兒一起來的話,就會海事順利。

(三)三月

1-三月三

三月三日,大地回春,萬物復蘇,也是杜鵑花爛漫盛開的季節。在中國,人們會出去踏青,感受春天的氣息;在全羅南道,婦女們會帶上簡單的炊具來到溪邊,愉快地度過一天。在糯米粉里拌上杜鵑花,攤成煎餅吃,這叫花煎。婦女們會一邊吃,一邊演唱花煎歌和其它民謠來助興。并且,三月三前后蝴蝶開始展翅飛翔,如果先看見黃蝶或鳳蝶,這一年就會萬事太平,而如果先看見白蝶,這一年就會遭遇喪事或者發生不祥之事。

(四)四月

1-四月初八

四月初八這天是釋迦牟尼誕辰日。人們紛紛前往寺廟掛上佛燈。燈的名字很多,有西瓜燈、蓮花燈、七星燈、五行燈、一月燈、花盆燈、水滴燈、福壽燈、太平燈和萬歲燈等等。這天的佛燈會規模龐大,主要是婦女們參加,為家人祈求無病安康和成功發達。

在廟里,這一天進行轉塔儀式,人們徹夜不眠圍著塔轉行,贊頌佛祖的功德,心底重復自己的愿望。轉塔時候一般會聆聽佛教音樂梵唄,而有的地方會演奏傳統的三弦六角。

不僅在寺廟,一直到50~60年前,人們還在私塾進行掛燈活動。私塾前面豎起一根桿子,掛上佛燈,然后再將從桿子到私塾的屋檐之間全部掛上燈。在家里,為了進行祈禱也會掛上燈,有船的人會在船上掛燈,并燃起火把祈求豐年。

(五)五月

1-端午

在韓國,很早以前就視偶數為陰數、奇數為陽數,認為陽數是吉利的象征。因此陽數重疊的節日很多,除了端午以外,還有三月三、七夕和重九。而這些節日當中,端午是陽氣最旺盛的日子,被看作是最重大的節日。三國時代端午節已經存在,在播種時期作為一種國家祭祀――祭天禮儀來進行。當時,端午不叫端午,叫車衣。所謂車衣,可以理解成是一種吏讀文字④,也可以理解成車輪的意思。用標準的韓國語表示方法將車衣與端午聯系起來的詞源以及相關的風俗,出現在朝鮮王朝后期的文獻里。朝鮮英祖正祖時期的實學家柳得恭的《京都雜志》中將端午稱為戌衣日,“在這天,用艾草和米粉做一種貌似車輪形狀的年糕吃,因此稱為戌衣日(車輪和戌衣的發音差不多)”。但是金邁淳在《洌陽歲時記》里寫到,“端午叫做水瀨日(水瀨有險灘的意思),將飯扔到險灘以此來紀念屈三閭”。由此可知,作者企圖從中國的歲時里來尋找端午的淵源。除了將端午叫做戌衣日以外,端午還有端陽、天中節、重五節等名稱,都具有陽、大、高的含義。到了高麗時代,受到中國影響,端午的名稱才漸漸開始使用。

端午主要是大麥種植較多的中部以北地區作為一種豐收感恩祭祀而廣泛盛行。在稻作文化為主的全南地區,與端午相比更加重視中秋。但在端午還是會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但活動內容和中國完全不一樣。中國雖然各個地區風俗不盡相同,但一般都會進行龍舟比賽、吃粽子、喝雄黃酒、戴香包等,在全羅南道經常舉行以下活動:1)摔跤,主要是男性為主的競技游戲;2)蕩秋千,以女性為主的游戲活動,分為一人蕩和兩人蕩,高高蕩起的樣子甚是優美,從古至今有很多相關的詩歌和故事;3)菖蒲洗頭,據說用菖蒲煮的水洗頭,頭發柔順且有光澤,因此那天很多女性用菖蒲洗頭。煮菖蒲的時候,也會放上艾草,據說用這樣的水洗臉,會變好看,夏天也不會怕熱;4)藥草。端午時節,萬物皆是藥材。可用來喝的藥汁有益母草和艾草,雖然很苦且難以下咽,但能提高食欲,消除體內疾病。同時,這天會拔來各種藥草晾干以備用。現在全南有的地區在端午前后幾天舉行盛大慶典活動端午祭,比如法圣浦端午祭,活動中除了摔跤、蕩秋千、菖蒲洗頭等端午的基本風俗以外,還新增加了各種競技比賽、歌唱比賽和現場體驗參與活動,以及法圣浦有名的黃花魚試吃等等,豐富了端午祭的內涵。

(六)六月

1-流頭日

六月十五是流頭日。流頭這個詞源于用自東而來的水洗頭這一說法,這是自古便有的習俗,現在農村還能見到這種現象。這天用清澈的溪水洗頭的話,據說可以驅除厄運,并且夏天不中暑。同時,傳說流頭日這天是龍神和溝神核定莊稼收獲量的日子,因此不能去田間干活并要休息一天。如果去的話,不會迎來好收成。這天還要做點年糕進行簡單的龍王祭,擺在田地邊祈禱莊稼豐收。

2-三伏天

六月中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伏天。為了補養身體,在雞肚里放上人參、大棗和糯米,做成好吃的參雞湯。有的男性則出于補氣的意味吃保身湯,也就是所謂的狗肉湯。

(七)七月

1-七夕

在全羅南道,七夕和七星神有著密切的關系,各個家庭會向七星神虔誠祈禱,簡單地準備好年糕和小菜或井華水以后,在醬缸臺或井邊壘起一個臺子,把祭品放上,向七星神祈福。當然還可以去廟里進行佛供。在七夕節有的家庭會像其它節日時一樣為城主神進行祭祀,但不準備很多祭品,只要米飯和素菜即可。

2-百中

七月是一年一分為二以后最新開始的月份,就像稱正月十五為上元一樣,稱百中為中元。在中國,這天稱為鬼節,人們會進行簡單的祭祀,祭拜死去的祖上以及各路鬼神。在全羅南道,這一天進行各種預測行為,而農村休息一天不干農活,各個家庭準備好食物也為祖上進行祭祀。

(八)八月

1-中秋

中秋是在最豐盛時期的節日,秋收感恩的特點十分突出。在全羅南道會進行各式各樣的活動,其中祭祀和掃墓最為重大,甚至比春節還要隆重,同時還進行強羌水越來和迎月等游戲來活躍節日氣氛。與全羅南道不同,中國的中秋祭祀并不強烈,只是一家人團團圓圓圍坐在一起吃飯、賞月,并享用節日食物-月餅。

(1)祭祀和掃墓

進入中秋,無論貧窮富貴都要包松餅,松餅像中國的月餅一樣,是韓國中秋最具代表性的節日食物。用新米包成松餅以后,準備多種水果,早晨為祖上進行祭祀,比任何一個節日都要豐盛和重視。祭祀之后就去掃墓,也有人在掃墓之前,提前去墓地拔草。

(2)強羌水越來

全南地區的代表游戲就是強羌水越來。數十名女性在明亮的月夜手拉著手圍成一圈跳舞唱歌,賦予了藝術新的韻味。據說這個游戲是壬辰外亂時期李舜臣將軍為了欺騙敵人而創造的,但實際上作為一種民俗游戲很早之前就產生了。

強羌水越來主要是畫圓跳舞,據說這是模仿空中的圓月而進行的,又有人說是意味著稻谷飽滿的樣子。除了這種圓舞以外,還包括很多附帶游戲,在圓舞的基礎之上變換樣式來跳。但現在中秋跳強羌水越來的村子已經越來越少,導致這種圓舞只是作為一種表演形式在舞臺上出現。

(3)迎月

中秋晚上有迎月游戲,為了比別人先看到月亮,有人甚至跑到山上。一邊望月一邊傾訴自己的心愿,也有人說如果比別人先看到月亮的話,會生兒子。

(4)中路相見

度過了繁忙的夏季,很久未能相見的親戚終于有時間相聚,出嫁的閨女會和娘家人在娘家和婆家中間的地方見面。有時候鄰居婦女也會約好在一個地方會面,準備好食物一起愉快地度過一天。

(九)九月

1-重陽節

重陽節是一個傳統節日,在中國會登高、賞菊,但在全羅南道,重陽節現在不看作是節日,只是覺得是一個吉祥的日子。以前會用釀酒,做年糕吃,還把黃菊當成藥來吃。而且,重陽節文人墨客會一邊欣賞丹楓,一邊吟詩弄月,頗有一番情趣。

(十)十月

在十月沒有特殊的節日,但這個月是個吉祥的月份,其它月份不能做的事在十月里都可以做。十月十五稱為下元,這一天有的家庭會進行城主巫祭或驅災巫祭等巫俗性質的祭祀。在農家,作為家庭信仰的一種,家庭婦女會在沐浴更衣以后,把城主壇子或祖上壇子里的舊米拿出來,換上今年收獲的新米,向家神薦新。

(十一)十一月

1-冬至

冬至在陰歷十一月,有吃紅豆粥的慣例。紅豆粥是用糯米粉和紅豆混合熬制而成的,因為是紅色的,所以有驅鬼辟邪的功能。把紅豆粥供奉給祖上,并灑在大門前、墻上、廚房和院子里,防止雜鬼侵入。

(十二)十二月

1.除夕

十二月三十是除夕,晚上要守歲,家里的燈都要開著,因為據說如果睡覺不守歲的話,早晨起來眉毛會變白。去拜訪老人,詢問一年的安康狀況,這叫舊拜年。以前會把十二月的雪裝到瓶子里,溶化后的雪水治療夏天中暑具有一定藥效。

四、韓國全羅南道歲時風俗的功能

(一)祖上崇拜

韓國祖上信仰特別發達,因此祭祀祖上的信仰活動很多。在全南地區,主要在春節、正月十五、百中和中秋等舉行祭祀,有的家庭也會在寒食或端午、重陽的時候進行。同時,在秋收之前會把先成熟的稻子收獲下來,做成米飯供奉給祖上,這叫稻米供。在西海地區,黃花魚很多,在入春初次捕撈的黃花魚會先供奉給祖上,這叫黃花魚供。春節和中秋時,會去祖上的墓地掃墓,特別是春節早晨,會給長輩拜年,送上一些祝福話語。這些都體現出祖上崇拜的宗教。

(二)祈禱豐年和豐漁

全南地區的許多歲時風俗具有祈禱豐年的含義,每個村落里每年舉行的堂山祭主要是為祈求豐年而舉行的,同時也有祈禱健康和村落平安的意味。正月十五的拔河比賽和燒月屋、中秋節的強羌水越來等更加表現出強烈的豐年意識。拔河時編成的繩子象征龍神,如果能讓龍神高興,便會風調雨順,收獲豐年。正月十五如果圓月明亮就代表是豐年,因此人們會進行燒月屋游戲,以使月亮更加明亮,期待迎來豐收年。而中秋的強羌水越來采用畫圓圈來跳舞的形式,畫出的圓圈表達了人們渴望谷粒稻粒能像滿月一樣飽滿的美好愿望。并且,全南南海岸地區陰歷二月初一祭祀影燈奶奶的影燈節,是為祈禱海事平安和魚蝦滿倉而進行的。

(三)驅厄招福

驅厄招福是人們最樸實的心愿,也是民俗最基本的功能。在歲時風俗中最能表現這種心愿和功能的有正月十五農樂隊的踩地神,繞著村子踩一圈,再挨家挨戶去踩院子。這樣的習俗活動會讓鬼神產生畏懼,使它們不敢輕易進入到村子或家里來。此外,正月十五大家會拿著自己放過的風箏出來,進行放飛‘除厄風箏’的習俗。在風箏線上掛上寫有‘厄’或‘送厄’字樣的紙條,和風箏一起放飛到天上,然后剪斷線讓它們飛向遠方,因為人們相信厄運也會隨著風箏消失得無影無蹤,否極泰來。

正月十五買來福笊籬掛在家里,也是因為人們相信笊籬會帶來福運。同時,在四月初八會去廟里掛佛燈,進行轉塔儀式,為家人祈求無病安康和成功發達。

正月十五會在村子里豎起長生,因為雜鬼害怕長生的模樣而不敢輕易進入村子,長桿子也有驅厄辟邪的作用。冬至時吃紅豆粥,并灑在大門前、墻上、廚房和院子里,防止雜鬼進入。

(四)分享愉悅與增進和諧

有歲時風俗的日子通常都是休息日,人們從繁忙的日常生活中解脫出來,共同歡聚游戲,不僅使身心得到愉悅,還能拉近彼此的感情,增進相互間的和諧。春節時玩的翻板子游戲和蹺蹺板,三月三時的花煎游戲,端午時的摔跤和蕩秋千,以及中秋時的羌強水越來等等,都是極具代表性的。

(五)衛生與保健

為了過節,人們通常會把家里打掃得干干凈凈,并進行增進健康的活動,可見歲時風俗還發揮著衛生保健的作用。

春節晚上農村老人進行的燒頭發習俗,目的是防止感染疾病。正月十五的賣熱,也是希望自己在夏天不中暑才進行的。還有女性在端午節用菖蒲洗頭,在六月流頭日用清澈的溪水洗頭,都表現出衛生保健的作用。并且,在三伏天吃參雞湯和保身湯,也是為了在炎熱夏天補氣養身。而端午時節會喝益母草和艾草汁來消除疾病,并曬制各種藥草以備用。

五、韓國全羅南道歲時風俗的地域性特點

全羅南道具有豐富的民俗現象,被譽為民俗的寶庫,享有‘藝鄉’之美譽。這些民俗現象是歲時風俗具體的外在體現,賦予了全羅南道的歲時風俗獨特的地區特色。

(一)農樂是支撐歲時風俗的最重要因素,豐富了歲時風俗的功能和內涵

在韓國五大種類農樂中的左道農樂和右道農樂早已在包括全羅南道在內的韓國湖南地區傳承下來。在正月進行共同體信仰堂山祭的時候,農樂是必不可少的。在全南地區,與日帝時期(1910~1945)相比,97%以上的村子已經廢止了堂山祭,廢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重要的一個就是祭祀時沒有進行農樂表演的人,這也充分說明了在堂山祭中農樂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就如同中國的秧歌一樣,在正月農樂也是活躍節日氣氛和愉悅民眾不可缺少的一環。雖然不同村子在活動規模上有所差異,但幾乎每個村子都會進行。當然,農樂不單純是用來娛樂的,同時也是踩地神、踩庭院等家庭信仰活動中用以除厄招福的必備要素。特別是全羅南道的農樂中最突出的一點是雜色游戲,所謂的雜色游戲就是農樂隊的成員在團體表演的過程中,會各自出場紛紛展現自己的技能,活躍了農樂的氛圍,讓人嘆為觀止。而這種農樂表演更讓正月的歲時風俗產生別樣的韻味。

(二)游戲是歲時風俗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具有強烈的地區性特色和鮮明的咒術性、宗教性意義

全羅南道的拔河作為一種歲時風俗游戲,具有鮮明的地區特色。在日帝時期調查的《朝鮮的鄉土娛樂》一書中顯示,全羅南道是拔河游戲分布最多的地區。這其中的原因與稻作文化有著密切關系,編織拔河繩子的稻草在稻作文化地區最容易找到。同時,拔河用的繩子認為是龍的象征,龍一直被認為是掌管雨和云的神,特別是稻作文化和水密切相關,因此擁有很多水田的全南地區比其它地區對龍寄予了更多的依賴。在正月十五的時候進行拔河比賽,這可以看作是將兩條龍交尾的娛神游戲,結束后把繩子纏在堂山樹上使之升天。在這個過程中,拔河游戲成為了實現除厄招福愿望的一種道具,并通過娛神達到祈禱豐收的咒術性愿望。在拔河時將男女分成兩組,最終拔河可以說是男女間的較量。而且,‘女子贏了才是豐年’的俗信,加上在陰歷的正月十五舉行這些事實都說明了拔河不可動搖的咒術性和宗教性的意義[4](P-96)。具有繁衍生育能力的女性獲勝的話,就意味著莊稼將會茂密生長,生生不息。

將拔河進行創造后形成的索戰,兩條鎖繩朝著對方向前進攻,最終碰撞在一起,沖向空中的樣子就像是拔地而起的兩條龍,可以看成是無限上升的意味。同時,數十人的力量集于一點,更讓人感受到強烈的一股力量,從美學角度來看,體現出一種美好的悲壯美。

全羅南道地區的西部,與東部相比,更加普遍地進行拔河比賽。西部地區擁有羅州平原等廣闊的水田,而東部地區智異山腳下旱田則更多一些,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在全南的東部地區,與拔河相比人們更加偏愛燒月屋游戲。在東部一些地方,甚至沒有拔河比賽,只進行燒月屋的也很多。這就是因為產業形態的不同導致歲時風俗產生不同,燒月屋游戲體現出人們祈求豐年的美好愿望。

強羌水越來是只在全南地區傳承的最具代表性的歲時風俗游戲。一般在正月十五、百中日也進行,但還是中秋節最盛行。一年中在最亮的月圓之夜,沐浴著皎潔的月光,女子們手拉手優美地畫著圓唱著歌跳著舞,這種圓圈舞―強羌水越來既是一種充滿情趣的游戲,也是一種音樂和舞蹈的結合藝術。同時,強羌水越來也和拔河一樣具有強烈的咒術性、宗教性意義。中秋、十五、夜晚、婦女、圓舞、團體等的構成來看,可以確切了解到這其中包含的深深的中秋感恩意味,是農耕禮儀的一種祭禮式的表現形式。

(三)不同的文化圈伴隨著不同的風俗習慣,內陸和島嶼海岸不同,而島嶼海岸地區也根據海域的不同產生差異

在全羅南道內陸地區,村民祭祀村落神的行為稱為堂山祭,而在島嶼海岸地區稱為堂祭。祭祀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內陸主要集中在正月十五,而島嶼海岸地區則在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四期間舉行,現在島嶼海岸地區舉行堂祭的時候會請來巫師進行路祭。

這種為了野鬼而舉行的路祭在內陸地區不多見,一般在海岸地區較多。順利過完人生死去的人不會成為野鬼,但是遭遇事故死去的話,就很容易成為野鬼。與農村相比,漁村發生各種非正常死亡的事件更多,在從事海上工作的過程中遭遇不測死去的話就會變成野鬼,為了這些人舉行路祭,并代代相傳盛行起來,就成為了很自然的事情。特別在全羅南道的珍島地區,村子里的祭祀幾乎都被稱為路祭。雖然具體原因不很明確,但這和珍島曾經飽受過戰亂有很大關聯。高麗王建曾經侵略過這里,而后來壬辰外亂時期著名的明梁大捷就發生在這里,而因為倭寇的兇殘侵略,曾有一段時期這里渺無人煙,變成空島。可能因為這些歷史背景,導致珍島人把村落祭祀都稱之為路祭。

但即使同為島嶼海岸地區,歲時風俗也不盡相同,全羅南道的西部海域和南部海域就是如此。在西部海域,二月不進行影燈祭,但是在南部海域,幾乎所有的家庭都準備好年糕和食品來祭祀影燈奶奶。現在珍島地區為影燈奶奶舉行的影燈祭已經成為珍島郡的郡級大型慶典,每年吸引很多人前去觀看。以珍島為分水嶺,西部和南部海岸的文化差異通過影燈祭也可見一斑。

注釋:

①這里的國慶節包括很多,比如3-1節(幾年1919年3-1運動的節日,公立3月3日)、制憲節(紀念制定憲法的節日,公立7月17日)、光復節(紀念解放的日子,公立8月15日)、開天節(紀念祖先檀君的節日,公歷10月3日),它們都是和國家建設有著密切關系的節日。

②端午節除了北部的‘江陵端午祭’和南部的‘法圣浦端午祭’以外,其他地區都有名無實,也不舉行相關的風俗活動。

③長桿子是新年前夕農民祈求來年豐收而立的。

④用漢字的音和意思來記錄韓國語的表示法。

參考文獻:

[1]金明子-韓國民俗學概論[M]民俗苑,1995

[2]張長植-韓國國情節日與傳統歲時風俗之變化[J]民間文化論壇,2005

[3]金宅圭-韓國農耕歲時的研究[M]嶺南大學出版社(韓國),1985

[4]羅景洙-全羅南道的民俗[M]2012年12月31日.

[5]吳昌顯,片誠哲.靈光郡法圣浦調查報告書[M].首爾:國立民俗博物館,2011.

[6]國立民俗博物館.韓國民俗信仰詞典――家庭信仰[M].首爾:國立民俗博物館,2011.

[7]國立文化財研究所.全羅南道歲時風俗[M].首爾:國立文化財研究所,2003.

篇3

2、春節的習俗: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3、掃塵:“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4、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5、貼窗花和倒貼“福”字: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6、年畫: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

7、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8、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9、拜年: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全園主題會,進一步了解元宵節的來歷、意義以及主要的風俗習慣,感受元宵節的熱鬧、喜慶氣氛。

2.積極參與主題會的準備和慶祝活動,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與體驗。

3.大、中班幼兒樂于與弟弟、妹妹交往并關心弟弟、妹妹,小班幼兒樂意與同伴分享食品和快樂。

活動準備:

1.張貼海報,邀請家長來園參加活動。

2.舉辦幼兒自制花燈展,開展自制花燈評比活動。

3.展出能反映幼兒不斷豐富元宵節經驗的資料和照片。

4.排練舞龍、踩高蹺、劃旱船等節目。

5.自制、品嘗元宵的各種材料和工具。

活動程序:

1.鑼鼓隊、腰鼓隊進場,主持人宣布活動開始。

2.在《金蛇狂舞》的伴奏下,師幼進行舞龍、劃旱船()、踩高蹺、扭秧歌表演。

3.知識競答活動。

4.宣布制作花燈的評比結果,為獲獎幼兒頒獎。

5.文藝表演與游戲、猜謎活動穿行。

6.親子元宵美食活動。

校園元宵節活動主題(二)

元宵節活動目的:

通過活動,讓學生體驗、感受、熟悉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我們中華民族的風俗習慣,進而尊重和熱愛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通過本次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培養學生上網搜集信息、整理資料,調查訪問等綜合能力;

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探究意識,協作精神;

讓學生獲得情感的體驗;

元宵節活動內容:

了解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元宵節的習俗

學生動手自己制作燈謎、元宵燈作品進行評比。

元宵節活動建議及進程安排:

由學生自主自愿地參加這次探究活動,并以合作小組的形式共同完成各階段的探究實踐活動。

第一階段:了解“元宵節”

學生方面:借助學校的“智慧泉”,讓學生圍繞“元宵節”的主題,提出你想知道元宵節的哪些知識?可以上網收集資料,也可以問問社區的爺爺奶奶們。

教師方面:學校可以讓學生到電腦房上網查找有關資料,并有計劃地組織大家對所查閱的資料進行整理、歸類。從而培養學生上網搜集資料、處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學校方面:提供電腦房

第二階段:學生動手自己制作燈謎、元宵燈作品進行評比

學生方面:每個學生制作一個春聯或者燈謎;

以小組為單位制作一個元宵燈的作品;

猜燈謎活動;

教師方面:為有興趣的學生提供有關春聯知識、燈謎知識和元宵燈制作方法的專題輔導講座。

學校方面:對學生的作品進行布置、展覽、評比。

家長方面:家長在活動中應該積極支持學生的探究活動。可以在活動中對學生進行上網、查閱資料等方面的指導。如果家長對活動同樣感興趣,也可積極地參與活動。

校園元宵節活動主題(三)

20××年2月19日是我國傳統佳節——元宵節,為促進我校少先隊員進一步了解民族傳統節日,我校特制定

了元宵節活動方案,望各班提早準備,做好布置,讓學生真正過一個了解我們中華民族的風俗習慣,

進而尊重和熱愛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節日

一、活動背景:

為了讓學生體驗、感受、熟悉民族的傳統節日,熱愛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通過這次的元宵節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二、活動目的:

通過活動,讓學生體驗、感受、熟悉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了解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元宵節的習俗,學生動手自己制作以元宵節為主題的手抄報、元宵燈作品。

三、活動安排:

第一階段:了解“元宵節”

提前布置學生,讓學生圍繞“元宵節”的主題,提出你想知道元宵節的哪些知識?可以上網收集資料,也可以問問上一輩的人。

第二階段:

1、學生就元宵節活動,以及掌握的元宵節知識,動手設計一份手抄報。三——六年級每班交五份,學校進行評比。

2、元宵節前學生搜集燈謎、制作元宵燈作品,

以班為單位,班主任(任課教師協助)準備好燈謎,讓學生猜謎底,猜對者發給小獎品。

3、活動結束后,每班(三——六年級學生)交

5

篇有關過元宵節的小作文,進行評比。

利用元宵佳節這個契機,

我們學校開展了系列活動,營造節日氣氛,培養學生走進生活學習的意識。以班級的形式展開猜謎競賽,學生熱情高漲,在快樂中體會到漢字的魅力,學以致用,也增進了大家學習語言文字的熱情和興趣。

活動有助于讓孩子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對也元宵節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有助于孩子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校園元宵節活動主題(四)

爆竹聲聲辭舊歲,歡歡喜喜過大年。新春佳節即將來臨,而春節、元宵節是我國民間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是我國人民慶賀豐收、祈福風調雨順、家人團聚的日子。以“我們的節日”為主題,深入挖掘春節、元宵節所凝結的優秀傳統文化內涵,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形式多樣的群眾性民俗活動和文化娛樂活動,引導學生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推動中華文化歷久彌新、不斷發展壯大。經研究決定在全體師生中繼續組織開展“我們的節日——春節·元宵節”主題活動,特制訂活動方案如下:

一、活動主題

以春節,元宵節辭舊迎新、平安團圓、孝老愛親、感恩祈福、健康文明為主題,突出“喜慶祥和過大年,傳統文化再繼承”,遵循簡潔可行、就近就便、力所能及的的原則,深入挖掘春節、元宵節的文化內涵,以活動為載體,吸引全體學生廣泛參與,培養和樹立學生認知傳統、尊重傳統、繼承傳統、弘揚傳統的思想觀念,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著力營造歡樂、祥和、平安、健康、文明的節日氛圍。

二、活動目標

1、讓學生在品味春節、元宵節的民風民俗中感受祖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培育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2、開展包餃子、做湯圓等實踐活動,感受團圓、祥和的親情,促進家庭和諧關系。

3、在“拜年”中引導學生學會感恩祈福,培養孝敬、知恩圖報的文明習慣,樹立“百善孝為先”的道德觀念。

三、活動時間

2012年1月15日——2012年2月10日

四、活動內容:

1、了解“年”的知識:學生通過網上學或民間收集,深入了解我國民間的“年”的來歷、風俗等知識。要求中高年級學生完成收集作業(可以是小報、文章等形式)——《我知道的“小年”、“大年”、“元宵”》。各班在開學后一周內向少先隊總部報送優秀作業(不少于2份)

2、家鄉的“過年”習俗:廣泛收集家鄉過年的風俗習慣,并注意收集相關的文字、影像、圖片資料。

3、春節實踐活動:

(1)文明理財實踐活動——“我的壓歲錢·我節約收支”。

(2)美在家庭,美在社區——與家長一道進行過年前的衛生大掃除,使自己的家以靚麗的環境迎接新年。高年級中隊還可以組織志愿者服務小分隊,開展為空巢老人、烈軍屬義務勞動活動,并及時清理煙花爆竹殘屑和廢棄物,搞好公共環境衛生。

4、我的春節剪影:用自家的相機記錄下自己和家人過年的瞬間或開展活動的場景,開學后與老師同學分享,還可以上傳到學校網站,讓更多的人了解自己家鄉的“年”味。

5、拜大年活動:向師長、朋友發送電子賀卡或短信拜年,表達感恩之情,倡導用無紙低碳方式互致新春祝福。

6、開展安全自護教育活動。在學生中廣泛開展“平安伴隨我成長”自護教育主題活動;開展安全知識教育,在學生及家長中學生安全自護提示,特別是與外出旅游和防止煙花爆竹事故的宣傳教育,提高學生和家長的防護意識;開展學生自護體驗活動,向學生傳授自我保護的基礎知識和技能,重點開展防火災、防食物中毒、防疾病等,引導學生增強自護本領,切實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和避險自救能力。

五、活動要求:

1、各班要利用元月14日的結束班隊會時間進行細致的安排部署,盡最大努力保證活動的實效性。

2、開學后,各班要深入了解活動開展情況,收集學生活動中的文字、圖片和影像資料,并及時上報少先隊總部,少先隊總部要把各班活動開展情況作為假期活動評價項目。

校園元宵節活動主題(五)

活動背景:

為了讓學生體驗、感受、熟悉民族的傳統節日,進而尊重我們的民間風俗習慣,熱愛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通過這次的元宵節活動,來樹民族文化之根,讓學生親身體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活動目的:

通過活動,讓學生體驗、感受、熟悉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我們中華民族的風俗習慣,進而尊重和熱愛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通過本次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培養學生上網搜集信息、整理資料,調查訪問等綜合能力;

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探究意識,協作精神;

讓學生獲得情感的體驗;

活動內容:

了解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元宵節的習俗

學生動手自己制作燈謎、元宵燈作品進行評比。

活動建議及進程安排:

由學生自主自愿地參加這次探究活動,并以合作小組的形式共同完成各階段的探究實踐活動。

第一階段:了解“元宵節”

學生方面:借助學校的“智慧泉”,讓學生圍繞“元宵節”的主題,提出你想知道元宵節的哪些知識?可以上網收集資料,也可以問問社區的爺爺奶奶們。

教師方面:學校可以讓學生到電腦房上網查找有關資料,并有計劃地組織大家對所查閱的資料進行整理、歸類。從而培養學生上網搜集資料、處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學校方面:提供電腦房

第二階段:學生動手自己制作燈謎、元宵燈作品進行評比

學生方面:每個學生制作一個春聯或者燈謎。

校園元宵節活動主題(六)

一、精心策劃,豐富內容,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

元旦、春節、元宵節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節日,具有獨特的魅力和民族特色。各中小學、幼兒園、二級單位圍繞元旦、春節和元宵節辭舊迎新、團圓平安、孝老愛親、凝心聚力等主題,結合實際,遵循簡潔可行、就近方便、力所能及的原則,主要開展了以下四項工作。

1.創編“節日小報”。結合“元旦、春節和元宵節”主題,各中小學開展了傳統節日主題教育,結合寒假社會實踐,引導全校學生學習節日文化、搜集節日資料、參加民俗活動,深入了解春節、元宵節的文化內涵,并辦出“節日小報”,對學生的作品進行了展評。

2.開展公益活動。組織學生積極參加社區清潔衛生、環境保護和公益宣傳,為孤寡老人、殘疾人和軍烈屬做好事、獻愛心,宣傳節日文明禮儀和低碳生活知識,營造了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

3.開展元旦、春節送溫暖活動。在寒假前夕,各單位組織教師代表慰問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離退休困難職工等,并送上慰問金,向他們送去了新春的祝福。

4.參加元旦、春節文娛活動。各中小學組織學生參加了新春聯歡,豐富了學生的節日文化生活,增強了學生對民族傳統節日的喜愛,加深了學生對我國民族傳統節日的理解。

二、主要做法

1.加強宣傳,著力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

春節作為中華民族第一傳統大節,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放假前,烏一中專門將“我們的節日——春節、元宵節”主題實踐活動寫入《寒假告家長書》中,要求家長積極引導學生了解春節傳統習俗、豐富春季文化內涵宣傳,增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

2.制定計劃,合理安排,確保每位學生將此項活動落在實處。各中小學、幼兒園、二級單位結合自身實踐情況,順利完成了本次主題實踐活動。

篇5

日期:      月    日   星期: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9個生字,會讀、會寫、會默,認識“手字旁”。

2、正確、流利地朗讀詞語,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聯系生活,了解春節等4個傳統節日的風俗,感受祖國燦爛的民族文化。

【教學重難點】

1、正確識字、寫字。      2、了解傳統節日,初步體會節日的意義。

【教法、學法】

教法:運用各種手段,通過激勵、點撥、引導,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使之感受祖國燦爛的民族文化。

學法:課標提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我們可以運用“自讀—質疑—交流—— 小組合作探究——多種展示”這樣一種學習過程來實現對文本的學習。

【教學過程】

一、創景激趣,自主設疑(5—8分鐘)

1、揭題導入 :中國有一些傳統節日,小朋友們想知道嗎?今天我們來學習識字1。板書課題:識字1(齊讀兩遍)

2、觀圖,感知畫面是哪些傳統節日的活動,人們在這些節日里做些什么?

二、研讀感悟,自主探究(5—7分鐘)

1、自由讀韻文,要求:讀準字音。

2、出示生字,檢查正音。

(1)自由拼讀。(2)同桌互讀,相互正音。(3)開火車讀,正音。(4)齊讀。

3、把生字帶進韻文,借助拼音認讀詞語。自由讀。

4、檢查自讀情況,指名讀詞語。讀了詞串,你有什么感受?

三、多元導悟,合探解疑(10—15分鐘)

1、出示第一幅圖,觀察說話。

(1)圖上畫的是什么節日的活動?全家人圍在一起在干什么?[出示詞卡:餃子]

(2)過春節了,親朋好友互相拜訪表示節日的祝賀,這叫什么?[出示詞卡:拜年]

(3)你知道春節還有哪些風俗?

2、出示第二幅圖,觀察說話。

(1)圖上畫的是什么節日?(清明節)

(2)老師介紹清明節:二十四節氣之一,在4月4-6日。民間習慣在這天掃墓。

(3)清明節這天,少先隊員懷著崇敬的心情來到紀念碑前祭掃革命烈士,這就是:掃墓。[出示詞卡]

(4)清明前后到郊外散步游玩,就叫:踏青。[出示詞卡]

(5)你知道清明還有哪些風俗?

3、出示第三幅圖,觀察說話。

(1)人們在干什么?這是什么傳統節日?[出示詞卡:龍舟、端午]教師介紹端午節。

(2)端午節這天,人們除了喜歡賽龍舟,還喜歡吃什么?[出示詞卡:粽子]

(3) 端午節還有什么風俗?

4、出示第四幅圖,觀察說話。

(1)圖上畫的是什么節日?你知道嗎?[出示詞卡:中秋]教師介紹中秋節。

(2)中秋節這一天,全家人坐在院子里干什么?[出示詞卡:月餅]

(3)同學們看圖上的人都相聚在一起了,這就叫團圓。[出示詞卡:團圓]

(4) 中秋節還有什么風俗?

(5) 學生借助拼音讀以上生字詞。指名認讀、正音。

5、多種形式練讀,讀出節日的歡樂。 范讀、自由讀、互讀、齊讀。

6、小結:剛才我們學了兩組詞語,你們知道有哪兩個傳統節日?(端午、中秋)端午節,民間風俗是什么?(包粽子、賽龍舟)中秋節呢?(全家人要團圓,吃月餅)

四、鞏固深化,學用延展(8—10分鐘)

1、認讀生字,正音。 如:掃的聲母是平舌音,不要與翹舌音混淆;餃子中的后一個字讀輕聲。

2、指導書寫

A、小黑板出示生字,記憶餃、掃、拜、墓、踏的筆順。

B、說說你是怎樣記住這些字的。

C、讓學生在《習字冊》上描紅、仿影、臨寫生字。

D、教師巡視,糾正姿勢不正確的學生。

篇6

目前,中學生對我國傳統節日了解不多,為了讓我們了解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知識,增強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知和理解,并且能夠讓傳統節日得到更好的發展和繼承,我們進行了這次過年風俗習慣調查。

二、調查方式

通過報紙、書籍、網絡等媒體。

三、調查內容

了解傳統節日的起源;收集有關詩詞;了解傳統節日習俗、飲食習慣,以及人們的其他活動。

四、調查成果

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時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是一年的開始。傳統的慶祝活動則從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到除夕,家家戶戶合家歡聚,一起吃年夜飯,稱團年。其間談笑風生,其樂融融,然后一起守歲,敘舊話新,互相祝賀鼓勵。當新年來臨時,爆竹煙花將節日的喜慶氣氛推向。我國北方地區在此時有吃餃子的習俗,去更歲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習慣,象征生活步步高。守歲達旦,西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彩,送舊迎新的活動熱鬧非凡。

掃 塵

臘月二十四,彈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上古的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民間的說法是這樣的: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塵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臘月二十四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打掃房子,清晰各種工器具,干干凈凈迎新春。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源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提升。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批、春條、斗方等。

倒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商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聯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有的人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躍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年 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之后,主題越來越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守 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后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爆 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

吃餃子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后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征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拜 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稱為團拜。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篇7

(江西服裝學院公共教學部,江西南昌330201)

摘要:習俗是習慣與風俗,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們在生產、居住、飲食、衣著、婚姻、喪葬、節日、慶典、禮儀等物質、文化生活上的共同喜好、習尚和禁忌,也是人們在特定的地理和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及承襲下來,并且之后會隨著生產和生活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通過對中西方習俗的了解,我們可以進一步深入地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和歷史。

關鍵詞 :中西方習俗;比較;圣誕節;春節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4)10-0149-02

一、中國的春節及風俗

(一)春節

春節,也叫過年,主要是指除夕和大年初一。在春節期間,中國的各個民族都要舉行豐富多彩的活動來進行慶祝。主要包括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及祈求豐收。這些活動都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二)春節的風俗

1.放鞭炮、貼春聯。中國民間自古以來就有開門放鞭炮這一習俗,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燃放鞭炮,在爆竹噼里啪啦的響聲中辭舊迎新;“春聯”也叫“對聯”、“對子”,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一直延續下來的民間風俗文化。

2.年夜飯。年夜飯也叫“團圓飯”,也就是一家大小,甚至是全村人圍在一起共進晚餐,來辭舊歲。在不同的地區,年夜飯的講究是不一樣的,但其共同之處就是年夜飯的飯桌上一定有雞和魚,取其諧音“吉(雞)慶有余(魚)”之意。

3.守歲。中國民間有徹夜不眠、通宵守歲的習俗,一家老小或親朋好友在一起敘敘舊,談一下過去一年中自己的一些收獲及其經歷,并且希望在新的一年事事順利,大家相互鼓勵,相互祝賀。不過,如今這種習俗慢慢有所變化,基本上都不會通宵守歲。

4.壓歲錢。源于漢代,“壓歲錢”中的“歲”字諧音為“祟”,所以,“壓歲”也稱作“壓祟”,是至今都保持的一種傳統風俗。在除夕之夜或大年初一的早上,長輩都要給晚輩壓歲錢,寓意人丁興旺,小孩健健康康成長。

5.拜年。在大年初一的早上,晚輩要向長輩拜年,祝長輩身體健康、萬事如意等,并且鄰里之間也要相互拜年,互相恭賀及表達感激之情。正月初二開始就給親戚朋友登門拜年,首先是表達美好的祝愿,其次是平常很少來往,通過拜年來拉近彼此的距離。

二、西方的圣誕節及風俗

(一)圣誕節

12月25日是西方的圣誕節。這是為了慶祝耶穌誕生的最重大、最隆重的節日。圣誕節是基督教最大的節日和最重要的節日。據記載,耶穌是公元1世紀初降生于猶太的伯利恒。公元336年,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徒公認12月25日為耶穌的生日(農歷1月6日)。公元440年,羅馬教皇宣布12月25日為圣誕節。

(二)圣誕節的風俗

1.圣誕樹、圣誕老人。在西方國家,人們都會在圣誕節時準備一棵圣誕樹來增加節日的氣氛。圣誕樹一般是用杉柏之類的常綠樹做成,象征生命長存。樹上裝飾著各種彩燈、彩花、玩具、星星,掛上各種圣誕禮物。圣誕之夜,人們圍著圣誕樹唱歌跳舞,盡情歡樂。

圣誕老人是在西方文化與傳說中的一位神話人物。在人們的記憶中,圣誕老人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圣誕前夕,他會穿著圣誕衣、戴著圣誕帽,趕著馴鹿,拉著裝滿玩具和禮物的雪橇挨家挨戶給每個孩子送禮物。

2.圣誕大餐。圣誕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所以,在這樣的日子,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并共同享受豐收的成果。圣誕節大餐的主要佳肴有火雞、姜餅、糖果等。

3.圣誕party。圣誕節必不可少的節目就是par-ty,其形式有家庭式的,朋友式的,情人式的。因而,它也是親朋好友在一起聚會的好形式。在這個晚會上,大家都戴著圣誕帽,唱著圣誕歌,彼此說出自己的圣誕愿望。

4.圣誕帽和圣誕襪。圣誕帽一般都是紅色,據說在平安夜晚上戴上圣誕帽睡覺不僅可以保暖,而且還可以使人睡得安穩,在12月25日那天,大家還會發現自己的帽子里還有圣誕老人送來的禮物。圣誕襪也是用來裝禮物的,所以,晚上小朋友都會將自己的襪子掛在床邊,等待第二天早上的禮物。

5.圣誕卡。是祝賀圣誕的賀卡,上面印著關于耶穌降生故事的圖畫,以及“慶祝圣誕、新年快樂”之類的祝愿的話。

三、春節和圣誕節習俗的比較

(一)二者的相似之處

1.二者在東、西方節日中所占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都是在所有節日中最盛大、最神圣的節日。在這個重大的節日中,所有人都期盼著與家人、親友、好友團圓相聚,共同期盼在新的一年事業成功、家庭幸福。現在,很多人借節日這個假期通過和家人一起來旅游的形式來放松自己,并從中獲得精神愉悅。所以,這兩個重要的節日都是家人和朋友覺得最重要、最值得珍惜的日子。

2.除夕和平安夜是這兩個節日最為重要的一天。在中國,從臘月開始家家戶戶就開始為新年做準備,一進入臘月即有新年的味道,經過年前的打掃房屋,貼上新春聯,終于迎來了除夕——團圓之夜;在西方,11月份圣誕的氣氛就開始了,人人都在選購饋贈親友的圣誕禮物、圣誕大餐的材料和五彩繽紛的糖果,期待著平安夜的到來。

3.節日活動非常相近。在除夕之夜,全家人都聚在一起吃團圓飯,在飯桌上,大家互相舉杯歡慶,并相互祝愿。飯后,全家人一起守歲,看電視。而在西方平安夜,全家人也是圍坐在一起享受圣誕大餐;在春節那天,中國的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朋友之間互相贈送禮物。在西方圣誕節,大人也要給小孩送圣誕禮物。而西方國家,圣誕節那天,朋友之間也要互贈圣誕卡來表達祝福;中國人過春節喜歡包餃子,而西方人在圣誕節喜歡做布丁,這些都表示大家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萬事如意,圓圓滿滿。

(二)二者的不同之處

1.節日命名方式的差異。由于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以前所有的農作物一年只收一次,所以,作物的長勢是老百姓最為關切的問題,而農作物的長勢又受到節氣的影響,所以,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是按照農歷節令而命名的。基督教一直統治著西方國家人們的思想和道德,所以,西方國家節日主要是圍繞基督教的各種宗教活動而產生的。

2.宗教信仰的差異。在西方,圣誕節是基督教徒為了紀念其救世主耶穌誕生的日子,所以,基督教對人們的生活習慣、人生觀、價值觀有著深遠的影響,雖然各個國家的節日慶祝方式各不相同,但做禮拜和洗禮等宗教活動是必不可少的。中國的宗教信仰多元化,如有拜佛教的、有拜道教的等,所以,在春節期間,有在家里祭拜神位的,有到寺廟去祭神的。中國節日最重要的文化特征是具有極強的世俗性及泛神性。

3.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在中國的傳統節日里飲食占了非常重要的部分,在春節期間,不管是家人還是親戚朋友都會聚在一起舉杯歡慶,互相祝賀等。在除夕之夜和大年初一,各個地方的飲食都是非常有講究的,如北方人一定會吃餃子,意為“交子”,南方人在大年初一早上一定要吃青菜,表示“進財”、吃芋頭表示“年年有余”等。而西方的節日食譜很少有特定的文化意義,且許多節日的食譜相近,基本上都是烤雞和甜點等。

[

參考文獻]

[1]高黎,用英語介紹中國[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1

[2]吳友富,西方節日與文化背景知識[J]外語電化教學,1998(1)

[3]韓麗娟,中國春節和西方圣誕節習俗比較[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9(3)

篇8

關于傳統文化經典文章1

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延續到今天,處處展現出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文化。有精美的民間工藝。如:剪紙、陶瓷、版畫、雕塑、木刻、染織、虎頭鞋、麥草畫、烙畫、唐三彩、面人;有古老的民間藝術,如:戲劇、評書、皮影、國畫、刺繡、風箏、園林建筑、服裝飾品、;還有獨特的風俗習慣,如:春節貼春聯、元宵鬧花燈、端午賽龍舟、中秋吃月餅、土家族的“走婚”、傣族的“潑水節”。在我國有好多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其中最為隆重的是春節和中秋節了,最有紀念意義的是端午節。春節,這是中國人最隆重的節日,世界上有華人的地方,就都過春節,不管離開家多遠,不管走到那里,春節這一天都要趕回媽媽身邊。為了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早早地打掃家、貼窗花、買年貨、貼對聯、放鞭炮、穿新衣、吃餃子、辭舊迎新、為新的一年鍵健康康,一帆風順。

中秋節,是個團圓節。人們經過春種、夏播后,到了秋收。這個季節,秋高氣爽、五谷豐登、瓜果飄香、人們勞作了一年,豐收在望。所以家家戶戶做月餅、吃月餅、賞月餅、象征著一年團團圓圓。

另外,端午節是為紀念一位愛國詩人----屈原而流傳下來的。詩人屈原不滿當時政府被貶到楚江一帶,詩人感到前途暗淡,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江而死。當地人民為紀念他,在每年的這一天,包粽字、吃粽子,還有的地方舉行賽龍舟的活動。

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中國豐富多采的傳統文化,這些傳統的東西是祖國的瑰寶,是需要我們代代相傳,一直傳承下去。

關于傳統文化經典文章2

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延續到今天,處處展現出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文化。有精美的民間工藝。如:剪紙、陶瓷、版畫、雕塑、木刻、染織、虎頭鞋、麥草畫、烙畫、唐三彩、面人;有古老的民間藝術,如:戲劇、評書、皮影、國畫、刺繡、風箏、園林建筑、服裝飾品、;還有獨特的風俗習慣,如:春節貼春聯、元宵鬧花燈、端午賽龍舟、中秋吃月餅、土家族的“走婚”、傣族的“潑水節”。在我國有好多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其中最為隆重的是春節和中秋節了,最有紀念意義的是端午節。春節,這是中國人最隆重的節日,世界上有華人的地方,就都過春節,不管離開家多遠,不管走到那里,春節這一天都要趕回媽媽身邊。為了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早早地打掃家、貼窗花、買年貨、貼對聯、放鞭炮、穿新衣、吃餃子、辭舊迎新、為新的一年鍵健康康,一帆風順。

中秋節,是個團圓節。人們經過春種、夏播后,到了秋收。這個季節,秋高氣爽、五谷豐登、瓜果飄香、人們勞作了一年,豐收在望。所以家家戶戶做月餅、吃月餅、賞月餅、象征著一年團團圓圓。

另外,端午節是為紀念一位愛國詩人----屈原而流傳下來的。詩人屈原不滿當時政府被貶到楚江一帶,詩人感到前途暗淡,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江而死。當地人民為紀念他,在每年的這一天,包粽字、吃粽子,還有的地方舉行賽龍舟的活動。

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中國豐富多采的傳統文化,這些傳統的東西是祖國的瑰寶,是需要我們代代相傳,一直傳承下去。

關于傳統文化經典文章3

沒有核的果實自然無法在自然界生存,沒有粹的米粒總是揚著無知的頭顱。在這個日新月異,傳媒聲喧雜的年代,你是否也被繁花迷了眼,丟了心?

今天,我們只會坐在草地上用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郭敬明);當簡簡單單而又通俗的《老鼠愛大米》唱遍大江南北時,誰有能重拾昔日哲人心中那"青青子矜"那般泛黃的感動?無可否認,青春文學可以帶來夢幻般的感動,但倘若一個人的精神主體是這些,深陷其中而無法自拔,很難想象他是一個成功的人士。在這個眾生傳媒的時代,我們看到了一些人為了一點點事斤斤計較,誰又能理解"大同世界"的美好呢?誰又能重拾昔日大教育家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度量。

翻開厚重的古典書籍,我們看到的是老子用了五千個字寫出的《道德經》,句句短小,卻又飽含真理,孔子與弟子言行在《論語》的二十篇中淋漓盡致地體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短短八個字,體現出的卻是何等的重要。打開《三國演義》,是劉,關,張三人"不在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義氣;翻開《紅樓夢》,是林黛玉“紅藕香斷有誰憐"的惆悵;翻開《西游記》是孫悟空的神通廣大,唐僧的執著;"以史為鏡,可以明得失。"司馬遷用《史記》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翻開唐詩,是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懷念,是李白"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豪放,是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憂國憂民。

篇9

農歷正月初一。新年習俗萌芽于先秦,定型于漢,在唐代以后逐漸從祭神轉向娛人,明清時期開始轉型,禮儀性、應酬性加強。因正月初一離立春節很近,故稱為春節。

2、元宵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起源于漢朝,與宗教文化多有關聯。元宵節老百姓家家戶戶都吃元宵。

3、清明

陽歷4月5日。清明節是唯一以節氣兼節日的民俗大節,主要指自然節氣,后來成為了祭祀祖先的重要節日。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有吃寒食的風俗。

4、端午

農歷五月初五。作為農歷五月初五的節名,始于魏晉時期,其起源說法頗多,流傳最廣的是為紀念屈原。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葉是端午節的習俗。

5、七夕

農歷七月初七,中國古代的情人節。也有人稱為“乞巧節”或“女兒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于漢代。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穿針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子們的節目之一,據說在漢代已經盛行。

6、中秋

農歷八月十五,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我國的中秋節是在上古秋分和月神祭拜的基礎上發展變化,最后固定在每年八月十五,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主要的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中秋節的傳說以嫦娥奔月最為著名。

7、重陽

篇10

我的家鄉有年廿八掃塵的風俗。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家家戶戶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窗簾等,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氣氛。

除夕前,大家都忙得不可開交,大人和小孩紛紛到超市買年貨,如糖果、爆竹等一些小玩意兒最討小孩子喜歡。商場和平時的布置截然不同,張燈結彩,商品琳瑯滿目,貨架都用金色的彩帶包裝著。

除夕的早晨,家家戶戶都吃湯圓,湯圓也有它的寓意: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一家人和和睦睦,團團圓圓,合家幸福。除此之外,婦女們趕著殺雞殺鵝做年飯,到處都是酒肉的香味;男人們忙著貼春聯,紅彤彤的對聯把每街每巷映襯得格外鮮艷。此時,不論走到哪里,雞叫聲、鵝叫聲此起彼伏,好一派濃濃的節日氣氛。夜幕降臨,各家各戶圍坐在一起吃團年飯。在天涯海角做事的人,都要趕回家與親人團聚,一家人舉杯敬酒,互祝平安,其樂融融。

到了年初一,街道上別有一番風景:大紅燈籠高高掛,還有那美麗而富有傳統文化的中國結。這一天,人們穿著嶄新的衣服出門行大運。廣場、公園到處都有耍猴戲、舞獅表演。其中舞獅最有趣了,每頭獅子大約有八來人,一鼓一鈸伴奏,身強力壯的武士們拿著棍棒刀槍,雄糾糾氣昂昂。隨著此起彼伏的鑼鼓聲,獅子步步緊隨著繡球,時而狂奔,時而跳躍,博得觀眾們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年初二吃了開年飯后,大人攜著小孩到親戚、朋友家拜年。走訪的禮物都是桔子、蘋果,表示大吉大利、平平安安。孩子們空手而來,滿載而歸,左袋右袋都裝滿了壓歲錢。人們吃完豐盛的晚餐后,不約而同地從四面八方匯集到鴛鴦湖公園看煙花晚會。五顏六色的煙花在天空中綻放,絢麗多彩,讓人目不暇接。噼噼啪啪的爆破聲和人們的歡呼聲交匯在一起,充滿了濃濃的節目氣氛。

元宵節到,春節的又一個來臨了。公園、廣場處處掛著多姿多彩、各形各式的彩燈:有走馬燈、有宮燈、有紙燈……每個彩燈都有圖案。小孩們此時是最活躍和最艷麗的,他們把夜光圈套在手腕上、發鬢上,在人群中來往穿梭,好像是天上銀河落九天。

春節在過了元宵節就算結束,一切又恢復往常的景象,但我意猶未盡,盤算著明年的春節何時到來,因為春節的確是一個美好而又快樂的節日。我愛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