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管理學筆記范文
時間:2023-09-22 17:20: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檔案管理學筆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技術檔案的概述
技術檔案也是一種重要的文件資料,主要用于科研領域的生產活動,包括一些技術文件,圖表和圖紙以及照片等。對于圖書館的技術檔案主要就是指圖書館的規劃任務書、圖書館的建設大綱以及相關活動的調查材料等。這些材料的留檔保存可以為圖書館的科研工作提供重要資料文獻和經驗。而且,技術檔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般為內部使用的文件,不會進行隨意的公開,屬于有保密級別的文件。技術檔案和技術文件材料不同,需要認清兩者之間的區別。一般而言,技術文件材料主要是在日常的工作中使用過,但是沒有進行歸檔整理的圖紙、文字以及照片等,技術文件材料是技術檔案的一部分。技術檔案是活動中具有保存價值,并且進行歸檔保管的技術文件材料。對于高校的技術檔案而言,要做好相應的技術文件材料的收集和保管,從而做好技術檔案的保密工作。
2、學校圖書館建立技術檔案的必要性
在高校的發展中,圖書館占據著重要的教學輔助作用,在現代化教學中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圖書館技術檔案管理數字化可以實現檔案信息的數字化、利用網絡進行信息組織和傳輸,實現檔案的自動管理和大眾化服務,促進資源共享和信息檢索的快捷。
2.1現代信息技術在圖書館中的應用。現代社會,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發展促進了信息時代的發展。傳統的圖書館發揮著文獻采購、傳遞以及流通的作用,對讀者的閱讀指導、信息咨詢、文獻檢索以及使用的模式已經退化,不能跟上現代數字化時代的圖書館應用需求。面對現代網絡技術對圖書館的沖擊,圖書館開發了一系列的新型業務,例如網上文件資源的遠程借閱、網絡數據庫的建設和信息共享等,使圖書館的工作向數字化管理的方向發展。由于目前的信息化技術在圖書館的應用較為廣泛,圖書館適時地加大機構設置的改革,新增了一些網絡資源中心和信息技術部;加強圖書館人員的專業培訓,對計算機和自動化方面知識的學習,使圖書館管理人員轉變傳統的習慣,使圖書館技術檔案管理人員更加專業,提高管理人員的自身素質。同時,在圖書館設備的應用,增添一些數字設備,例如網絡服務區和掃描儀等,增加圖書館的現代化技術實力。
2.2建立技術檔案是圖書館科學管理的需要。技術檔案可以有效的反映一個單位或者部門對于基本建設以及生產技術方面的實際情況,還能放映出自然科學研究方面的活動。其本身具有很強的保護價值,是真實的記錄集中保管技術方面的材料。跟隨信息化發展的腳步,計算機以及網絡和通訊、數字等諸多方面技術的不斷在圖書館之中得到有效運用,現今的圖書館的管理模式逐漸從傳統的方式想近代方式進行過渡,實際運用的圖書館的手段和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的技術手段在圖書館之中得到可全面的采用,這樣的現狀就需要一些既懂得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又對圖書館方面的專業知識有獨到研究的復合型的人才。但是,在市場經濟的運行條件之下,圖書館在技術方面不夠穩定,這就直接影響到了整個圖書館正常工作的開展。實踐運行之中,雖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來引進人才,比如有些學校采取階梯型的引進人才以及拉開距離,保證實際引入的人員和單位簽訂的合同期間之內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即使是采取了這樣的措施,還是不能有效的減緩出現人員的流動現狀,這就給工作方面帶來一些不必要的損失。所以,加強圖書館檔案管理數字化,利用數字化技術和手段,對檔案進行綜合處理,對圖書館的技術檔案信息資源進行收集和管理。數字化技術都是依靠網絡平臺進行自動化管理,促進檔案的長期保存和充分利用。
2.3圖書館技術檔案進行數字化管理的優越性。在高效,圖書館技術檔案的管理內容繁雜,管理的難度較大。加強檔案信息的數字化建設,可以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將信息儲存技術應用到檔案管理中,將檔案的書面信息加工成計算機的數字化信息資源,就可以形成一定的電子文獻,這種檔案信息管理的方式對傳統的圖書館檔案管理帶來嚴重的沖擊,實現了信息的強大變革。對于學校的圖書館的管理工作而言,改變了過去一直運用的單一的管理功能,實行了給“知識的傳播和擴散”的職能以及咨詢功能等,這就對于館員實際的素質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然,也帶來了一些實際管理方面的問題和挑戰,需要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進行解決。所以,要加強對圖書館技術檔案的數字化管理。對于圖書館的技術檔案而言,檔案的自動化管理可以充分提高管理的工作效率。由于計算機存儲技術的應用,將有效解決傳統檔案管理的繁重壓力。例如,計算機技術、掃描技術、存儲技術以及多媒體技術多項高科技,可以有效地實現圖書館技術檔案的立卷、歸檔、檢索以及利用等功能。由于在實際的高效技術檔案管理中,許多現代的管理規章制度和一些實際的操作規程之間出現了一些矛盾,對于一些崗位的人員在職責的劃分方面的不夠明晰,這就造成在相關的操作方面出現了一些失誤和漏洞。對于這些方面的資料的保存出現一些不完整的情況,這就給出現問題相關的維修和維護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技術檔案的數字化管理,還可以提高信息的網絡化傳遞,促進社會化服務質量的提高,從而促進檔案信息的更大范圍擴展,實現跨時空的信息服務,促進信息傳遞的現代化和標準規范化。
3、技術檔案管理需要建立一定的規章制度
3.1技術檔案建立方面的系統化建設。技術檔案對圖書館之中的技技術設備實際的設置情況以進行了詳實的記錄,可以讓相關的管理者對于本館之內的現代化的設備有清楚的了解,這樣在實際的管理之中才能做到得心應手。建立技術檔案要結合檔案的實際情況,進行明確的分工,建立其一套完整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保證技術檔案的完整性和系統性。
3.2建立設備采購的賬目清單。相關的采購人員在進行各種設備采購時,對于實際的驗收、記錄,需要建立起原始的記錄檔案,這樣方便財務部門對設備相關的情況了解的一清二楚,依據實際的需要進行及時的設備采購和更新。
3.3建立設備管理檔案和技術操作檔案。在設備采購之后,對于每一臺設備需要詳細的進行管理,使用賬目,并表明設備所在的部門,具體的負責使用或者是相關的管理人員工作的狀態等。對于采購的設備的采用的買機配件實際的使用情況、出處做好切實的記錄。相關的技術部門要依照每一臺機器的編號建立檔案,掌握好各臺計算機的運行和維修方面的記錄。現今的很多圖書館實際采用的自動化的管理系統都不一樣,對于系統的維護就需要專業的人員進行,建立本館的自動化的系統的專門操作記錄和數據處理的相關檔案,便于系統進行升級和操作人員進交接工作。
3.4落實對技術檔案的運用。對于圖書館而言,應該建立起規范的專業技術檔案,這是一項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在技術檔案建立之后,不僅可以幫助管理者迅速的進行各種維修工作,還可以讓后續的專業技術人眼很快的熟知整個圖書館的計算機局域網的設備配置以及實際的運行情況,盡快的投入到工作之中。
篇2
近些年來,隨著高校擴招力度的逐步加大,畢業生人數日趨增多,其檔案數量也在迅速膨脹,傳統落后的檔案管理方式已難以適應高校管理與發展需求,極大地制約了畢業生檔案管理效率的提升。隨著網絡信息技術快速普及,借助于ASP技術的應用,構建畢業生檔案管理信息系統,不僅極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便于畢業學生隨時關注檔案去向,還推動了高等院校畢業生檔案管理工作迅速邁入新臺階。
1 ASP 技術
ASP是微軟公司所開發的類似于HTML、Script、CGI三者的結合體。較HTML而言,ASP程序編寫更靈活方便,是在Web服務器端運行之后,將結果通過HTML的方式傳至客戶端瀏覽器中,因而較其他腳本語言要便捷、更可靠。通常而言,ASP技術的開發工具很多,有助于迅速開發系統。此外,較CGI而言,ASP包含HTML標簽,可對數據庫進行直接存取。ASP是一項十分實用的技術,屬于發展較為成熟的開發技術。核心技術支持組件、對象技術,采用ASP組件及對象技術,用戶可直接采用ActiveX 控件,就對象方法、屬性等進行直接調用,繼而實現各種功能。
2 系統需求分析
畢業生檔案管理信息系統主要針對的是畢業生信息加以管理和分析,以便為管理人員提供必要的支持。系統特征如下。
1)要求系統界面直觀而優化,便于操作和使用,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用戶數據輸入,富有親和力,使畫面輸入盡量接近實際情況,保持界面的一致性,使用戶始終采用相同的方式進行操作,并能夠結合用戶的需求,把握好任務的進展;界面必須具有容錯功能,以免由于操作失誤致使數據錯誤錄入。
2)具有復雜的信息結構。畢業生管理均以信息工作作為主要內容,而畢業生檔案信息較繁雜,因而導致信息結構復雜。
3)面向對象的多層次化。畢業生檔案管理信息系統,主要服務對象即畢業生管理人員,但實際開展畢業生管理的人員具有多層次性,從校長、學生工作處到各院系管理人員、輔導員等,要求系統面向多層次服務
對象。
4)具有安全災難恢復功能。系統應利用授予權限,對程序使用加以控制,保障用戶正常操作,利用備份、恢復等方式,確保數據的安全性。還必須加強日志管理及病毒防范等。
3 系統框架的構建
畢業生檔案管理信息系統采用的是B/S結構模式實現的,見圖1所示。
首層,即客戶瀏覽器,屬于連接用戶與系統的接口。用戶利用諸如IE等通用瀏覽器進入系統;第二層屬于Web服務器,用以啟動進程,對用戶端請求加以響應;第三層是數據庫,利用ASP技術,對數據庫內所動態產生的HTML代碼加以調用,并將處理結果嵌入系統,傳送至用戶端瀏覽器中。
B/S模式將三層結構分別劃分為三個獨立單元,即顯示層、邏輯層、數據層。其中,顯示層同用戶開展交互,將用戶請求利用中間層組件,傳遞至邏輯層,邏輯層組件借助于SQL等方式,向數據層發出數據或資源請求。由數據層將數據傳至邏輯層,再由邏輯層傳至表示層。各層均有相應的功能,各層均可獨立加以修改,也不會對其他層造成影響。各軟件在B/S結構的基礎上進行開發設計,利用邏輯層,實現界面與數據訪問之間的相互獨立。顯示層、邏輯層、數據層分別在客戶端瀏覽器、Web服務器及數據庫服務器上進行運行。
4 功能模塊的開發與設計
在需求分析基礎上,結合系統設計目標,最大限度地提高畢業生檔案管理信息化水平,以便其對自身檔案情況進行查詢,或同檔案管理人員展開交流。具體而言,畢業生檔案管理信息系統包括如下模塊。
1)權限管理模塊。系統借助于ASP技術,于Internet網絡上進行運行,因此,要求系統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系統開發過程中對數據的安全性出發,構建了該模塊,由管理人員負責對其他用戶授權與操作加以科學管理。
2)信息查詢模塊。基于網絡基礎,對畢業生信息,如就業協議書編號、學號、姓名、籍貫、畢業時間等信息進行查詢,以便用戶及時掌握檔案情況,例如,檔案是否仍為學校保管、檔案寄送單位等情況以及畢業生檔案保管期限、郵寄途徑及時間、相關資料借還,等等。
3)檔案咨詢與留言模塊。該模塊實現了檔案的科學化管理,以便畢業生及時針對檔案政策進行咨詢和留言,例如,如何進行檔案托管或辦理傳遞手續等。
4)檔案信息錄入模塊。由管理者將畢業生檔案信息及數據錄入該模塊,錄入過程中,在Web頁面可結合情況將檔案信息加以輸入,使用戶于客戶端對信息進行查詢。
5)檔案查詢模塊。該模塊便于管理人員對檔案信息加以管理,也為畢業生開展檔案信息查詢,明確管理情況提供了支持。
6)檔案信息修改模塊。該模塊為管理者及時更新、檔案管理信息提供了支持。
7)咨詢管理模塊。用于管理者同畢業生展開信息交流,實現有問必答,及時對常見問題及意見加以反饋,以便提高檔案管理水平。
8)信息備份模塊。定期對檔案管理信息進行備份,要求管理者必須定期將數據刻錄于光盤,實現異地備份。
5數據庫設計
篇3
關鍵詞:水利工程;檔案;質量問題;對策
水利工程檔案工作是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水利工程檔案主要形式有文字、圖紙、圖表、聲像等各種載體的文件材料。在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中應符合《建設工程文件歸檔整理規范》(GB/T50328―2001)和《科學技術檔案案卷構成的一般要求》(GB/T11822―2008)等要求。作為水利工程項目建設過程的真實記錄,項目檔案不僅是全面鑒定工程質量,總結工程建設工作經驗和教訓的重要依據,也是工程管理、維修的重要依據。現就如何加強水利工程建設項目檔案工作談幾點意見。
1 建立健全與企業相適應的管理網絡和規章制度,對工程檔案的質量問題解決起推進作用
合理的檔案管理網絡是工程檔案事業發展的重要條件。現如今我們在院內部建立起與各企業內部現有發展相適應的一個綜合檔案管理網絡,將各企業已經形成的各類檔案資料進行分類、收集、集中,并把基礎管理工作納入各項目管理程序,實行同步及協調管理,隨著項目建設的展開而開展檔案工作,同時把檔案工作網絡擴展到項目參建的每一個單位,建立網絡聯系人。
針對我院各類文檔數量的不斷增多,網絡媒體的信息化傳播,對水利工程檔案管理工作中的質量問題及對策實行以下措施:
工程科技檔案如實的反映了工程建設管理的全過程,是工程建設每個階段中各項計劃、決策的重要憑證和依據,其工程科技檔案的質量問題和主要原因有:
1.檔案文件原件不齊全。工程勘察設計單位的檔案人員不重視管理文件的收集、整理,有些工程文件多數是復印件,這很可能導致勞資糾紛。
2.工程質量評定表書寫筆跡不規范。工程質量評定表書寫筆跡龍飛鳳舞、隨意涂改,簽證筆記混亂(有用純藍墨水、藍黑墨水、圓珠筆、鉛筆等),給后期竣工文件編制工作帶來困難。
3.工程施工質量評定表簽證不規范。一些分部工程和單位工程的施工質量評定表中項目技術負責人與項目經理沒有簽名,監理工程師與總監也沒有簽名,沒有填寫工程質量評定意見和評定時間。部分質量評定表中的單元、分部、單位工程名稱不統一、樁號、高程、工程量等與實際不符。
4.工程驗收鑒定書內容描述不清楚,格式不合要求。部分工程驗收鑒定書內容描述過于簡單,交代不清,存在缺項。此外,A4、16開、32開等紙張規格不同程度的混用,頁面的上下左右邊設置不合理,無法統一規范裝訂組卷。
以上水利工程檔案的質量問題主要原因是:(1)工程建設人員檔案意識薄弱,對工程檔案質量的檢查把關不嚴;(2)工程檔案文件標準、規范學習培訓不力;(3)檔案管理制度沒有嚴格執行。
因此,對水利工程檔案管理工作不僅是對水利工程設計、施工質量的評定、驗收等方面起著十分現實作用,而且為工程投產后運行、維護、管理、改擴建和技改等方面提供重要的依據,本著“對歷史負責、為現實服務、替未來著想”的宗旨,我們應該大力提高水利工程檔案管理工作質量意識;建立健全水利工程檔案管理工作制度,落實專人負責;提高水利工程檔案編制人員的業務水平;把水利工程檔案的質量納入工程質量管理程序;做到歸檔工程文件立卷符合有關規定,資料分類科學化,檔案工作標準化。同時,完善的規章制度是促進企業檔案管理上等級的根本保證。
2 堅持不斷開發檔案信息資源,提高重點建設項目工程檔案的利用價值
隨著社會的發展,各項工作對檔案信息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大,檔案工作已從傳統的檔案實體管理方式向全面的檔案信息服務方向轉變。它既負責工程檔案的收集、保管和提供利用,直接為工程建設的各項工作提供檔案服務,又對整個工程項目的檔案業務進行指導,為項目參建單位檔案管理提供技術服務。積極開發檔案信息資源,并與市場流通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有效地搞好綜合服務。
檔案事業作為時代文獻信息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其發展至今已進入檔案信息管理和檔案信息服務的新階段。我院自60年代起就在瑪納斯河上開展水利工程項目工作,70年代建設開發了瑪河二、三、四、五級引水式電站,于1995年完成了瑪納斯河山區河段的流域規劃工作,2000年完成了《瑪納斯河肯斯瓦特水利樞紐工程地質勘察報告》(項目建議書階段),2009年完成了《瑪納斯河肯斯瓦特水利樞紐工程地質勘察報告》(初設階段),2012年瑪納斯河肯斯瓦特水利樞紐工程正式投入施工建設。在歷經40多年的水利工程項目設計工作,在逐步建立健全水利工程檔案管理工作制度的保證下,使我院幾代設計人的理想最終變為現實。因此,堅持不斷開發檔案信息資源,是提高重點建設項目工程檔案利用價值的工作途徑。
3 加強檔案標準化、規范化、為水利工程項目檔案工作夯實堅固的后盾
為了全面規劃水利工程建設項目檔案工作,提高現代管理水平,企業檔案部門必須要立足于檔案的基礎建設,按照業務規劃標準的要求,抓好工程檔案材料的形成、積累、立卷、歸檔、管理和開發利用。根據檔案整理規范,組卷必須遵循項目文件的形成規律和特點,保持卷內文件的有機聯系,注重歸檔資料的行為規范;分類科學,組卷合理,法律文件手續齊備,符合檔案要求。只有加強項目檔案標準化、規范化水平,才能為水利工程建設項目檔案工作夯實堅固后盾。
4 提高檔案人員的業務素質是加強水利工程項目檔案管理的基本要求
檔案工作服務質量的好壞,檔案人員業務素質是關鍵,提高檔案人員的業務素質,“以人為本”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加強水利工程項目檔案的基本要求。
一是加強對工程科技檔案法律、法規、標準的宣傳工作,提高全社會的檔案意識和法律意識。信息社會對信息傳播也是迅捷的,我們要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等各種宣傳渠道及時將水利工程檔案的有關信息在我院進行全面傳播,特別是建立安全的院內網絡信息共享平臺---水利工程檔案專業網站,通過人機互通,實現網絡交流,及時溝通信息,完善水利工程科技檔案的管理工作。二是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檔案管理專業隊伍。這就要求對檔案管理人員要定期參加專業理論學習,懂技術、會管理、業務精,并取得相應的管理資質、持證上崗;三是定期舉辦水利工程工檔案管理的集中業務培訓,做好各種文件、標準的院內安全網絡信息講解、培訓工作。
與其他檔案相比較,水利工程建設項目檔案具有成套性、專業性和動態性。成套性與專業性以總體的程序和專業技術內容相銜接。構成一個建設項目檔案的整體性、動態性則體現在反復利用,反復修改,只有到了驗收,才能相對穩定,這時作為基本建設項目檔案工作也就基本完成了。在整個工程檔案管理過程中,檔案人員必須及時做好平時的資料整理,積累經驗,豐富自己的專業水平,為檔案的入室質量打下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傳宇主編《科技檔案管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
篇4
一、 教師檔案內容設置要遵循兩個原則
一是多元性原則。從橫向而言,教師檔案的內容設置應重點反映教師在一段時期內課堂教學、課程開發、師生關系、師德修養、業務學習、教學資源整合、團隊合作、學生個案研究、考試評價等多方面所發生的變化和取得的成績。從縱向而言,教師檔案應凸顯發展性和動態性,著力于促進人的長期而有個性的發展,激發教師的內在情感、意志、態度,并隨著教育價值觀、社會人才觀等的不斷發展而逐步完善。
二是績效性原則。績效是指完成工作的績與效的組合。績就是業績,包括工作目標和職責要求兩部分;效就是效率、效果、態度、方法、方式,效又包括紀律和品行。從管理學的角度看,績效可分為個人績效和組織績效兩個方面。個人績效是指個人經過評估的工作行為、工作方式及其工作結果,是對組織的目標達成具有效益和貢獻的部分。顯然,個人績效強調的是個人對組織的貢獻。組織績效是指特定的組織在某一時期內組織的實際投入以及任務完成的數量、質量、效率等情況。顯然,組織績效強調的是組織投入與產出的比較。作為教師檔案,涉及教師個人績效的方方面面,因此它的檔案內容設置必須突出教師對學校目標的實際及潛在的貢獻。同時,教師業務資料的歸檔是一個長期的工作過程,需要學校、教師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與人力,學校投入與產出的比較必然成為教師檔案制度中組織績效必須關注的重要內容。
一方面,根據多元性原則,教師檔案內容設置必須是全面的。這種全面性包括:靜態要素的綜合、動態要素的聯系、主體要素的互動等多個方面。依據這一原則,教師檔案內容設置應該是多多益善。另一方面,根據績效性原則,教師檔案制度不僅要體現學校組織目標的實現,還要考慮到學校和教師的實際付出,其中教育管理者與教師的精力付出是難以估量的。結合上述兩個方面可以發現,教師檔案內容設置要全,否則難以體現多元性原則;教師檔案內容設置又不能太多,否則績效性原則就無法實現。據了解,許多學校在建立教師檔案制度時都面臨著這種兩難的窘境,同時也是這一制度難以持續的關鍵所在。為此,巴萊多定律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二、 巴萊多定律在許多實際工作中得到運用
巴萊多定律是19世紀末意大利統計學家、社會學家、經濟學家維爾弗雷多·巴萊多(Vilfredo.Pareto,1848~1923)首先發現的。他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余80%的盡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因此又稱二八法則。
維爾弗雷多·巴萊多出生于巴黎,祖父巴萊多爵士被拿破侖封為帝國男爵。1850年巴萊多一家返意大利,1869年巴萊多在都靈綜合技術大學畢業,獲得了工程學博士學位。由此開始從事工程學和工業管理工作,并在幾次調換工作以后升任意大利鋼鐵公司的總經理。1891年,正當巴萊多在企業經營春風得意之際,他通讀了著名經濟學家馬費奧·潘塔萊奧尼的《純粹經濟學原理》一書,開始對經濟學產生興趣,并深入研究,1893年巴萊多被任命為洛桑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
巴萊多有著濃郁的工科背景,在經濟學的教學和研究中,他喜歡用數據證明,用事實說話。1897年,意大利經濟學者巴萊多在大量的實證研究與統計調研中偶然注意到19世紀英國人的財富和收益模式。在調查取樣中,他發現大部份的財富流向了少數人手里。同時,他還發現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即某一個族群占總人口數的百分比和他們所享有的總收入之間有一種微妙的關系。他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度都見過這種現象。不論是早期的英國,還是其他國家,甚至從早期的資料中,他都發現這種微妙關系一再出現,而且在數學上呈現出一種穩定的關系。于是,巴萊多從大量具體的事實中發現:社會上20%的人占有80%的財富。因此,巴萊多定律成了這種不平等關系的簡稱。
后人對于巴萊多的這項發現給予了不同的命名,例如,最省力的法則、不平衡原則、猶太法則等。人們在實踐中發現,巴萊多定律已經成為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個典型模式。例如,80%的產出源自20%的投入;80%的結論源自20%的起因;80%的收獲源自20%的努力;工程的80%的價值源自20%的行為。同時可以看到,只要彌補了最關鍵的20%的質量缺口,就可以獲得80%的利益;只要糾正了20%的起因,就可排除80%的客戶投訴;協商各方只要堅持到最后20%的有效時間內,就可以爭取到80%的相互讓步。
巴萊多定律的發現和推廣給我們兩個重要的啟示:一是理論研究的成果應該來自大量的實證調研和統計數據證明。二是唯物辯證法認為,在事物發展的任何階段上,必有而且只有一種矛盾居于支配的地位,起著規定或影響其他矛盾的作用。這種矛盾就是主要矛盾。由此,人們在觀察和處理任何事物或過程的諸種矛盾時,必須善于以主要精力從多種矛盾中找出和抓住主要矛盾,提出主要的任務,從而掌握工作的關鍵因素。中國古代有一句名言,叫做“綱舉目張”,說的也就是這個意思。
三、 巴萊多定律在教師檔案管理中的運用
篇5
工商管理:王者之劍
中山大學工商管理專業 李文心
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好比《天龍八部》里的段譽,不僅精通六脈神劍,段家劍法也自成一家,氣度莊嚴,氣勢恢宏,有王者之風。
初拜門下
最開始選擇工商管理專業,是因為我犯了一個嚴重錯誤,以為工商管理專業畢業后就是到工商管理局工作,不要笑話我哦,估計還有不少同學跟我的想法是一樣的。真正喜歡上工商管理專業,是因為案例研討、課堂展示等豐富多彩的形式深深吸引了我。此外,由于工商管理的綜合性和系統性較強,涉及經濟管理類的知識面較為廣泛,有助于培養我們的戰略思維和國際化視野。
閉關修煉
如果你有志成為一名優秀的職業經理人或者立志于從事管理學方面的學術研究,那么工商管理專業將是你最優的選擇。對該學科課程的學習,可以讓我們建構企業管理的知識框架和系統思維,將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財務管理等分支學科梳理和融合,為今后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也為日后從事管理工作奠定全面的知識儲備。
作為一名本科生,我認為在本科階段應該追求知識的廣度,因而我對企業管理的各個領域有了較為全面的把握,從中也發現了自己今后研究生階段的研究方向和興趣。
通過自身的經歷,我學會了如何將書本上的管理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例如如何利用矩陣結構設計項目團隊,如何進行高效溝通等。此外,我的同學們相比其他專業的同學,具有更全面的領導能力和素質,我想這是與本專業綜合的課程設置、以職業經理人為培養目標,以及強調戰略思維的培養理念分不開。
由于實踐和應用性較強,在學習過程中我的業務技能和素質有了很大提高。比如英語水平、辦公軟件的運用、演講水平、溝通技能等。在本科階段的學習中,我不僅收獲了全面系統的專業知識、掌握了一定的業務技能,同時提升了自學能力以及管理溝通能力。我相信這些都將為自己今后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這些也是我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
財務管理:精湛之劍
中山大學財務管理專業 李理想
財務管理專業的學生猶如《笑傲江湖》里的令狐沖,他所創造的“獨孤九劍”,不依賴內力,而是以無招勝有招,攻敵破綻,有進無退,相當精湛。
初拜門下
對于有扎實數學功底的同學們來說,財務管理專業更適合考研深造。大家在學習過程中必須要扎實認真,善于發現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的關聯性,學會管理時間和提升學習效率。除了日常的課堂教學,我們還有機會參與到案例教學、ERP沙盤仿真實驗以及專業實習當中,切身融入企業環境或模擬真實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體驗企業管理運營的過程。當然還有各式各樣的企業財務管理案例比賽,不僅考驗和提升了我們的財務分析能力,還能培養與其他各專業的學生共同協作的能力。拓展彼此的知識面。
閉關修煉
財務管理是個實用性很強的專業。無論是保研、就業還是出國留學,都具有很大的優勢。
首先從就業來說,現在基本上每個公司都會招聘財務工作者。我們主要從事的行業有以下幾大類:銀行、房地產、會計師事務所、各類大型企業。中山大學的財務與投資是整個華南地區最好的財務專業,她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很多企業會直接從我們這里內部招聘,我們有更多機會進入大型國企、外企。
其次從保研和出國來說,中大的學位能得到很多名校的認可。我們專業在培養學生的方式上也具有很大的優勢。我們被要求建立財務的架構,融入管理的思維,不僅能夠將財會知識與工商管理、市場營銷等分支學科更好地融合,還能夠讓我們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洞悉財務現象,大到整個資本市場的價格走向,小到一個企業做的每筆細賬,都是我們研究的對象。
去年我有幸進入中國銀行廣州海珠支行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暑期實習,我對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的主要經濟業務與工作流程有了大致的了解與把握,總的來看。我一個月來的實習內容分為三個部分:業務跟進、客戶貸款卡的年審和文書寫作與整理。
銀行作為典型的金融機構,是將我們所學的專業知識付之運用的理想單位,無論是銀行的“三性”,安全性、流動性以及盈利性,還是其貸款的五級分類等等,都是我們在書本上有所接觸的知識。將此類專業知識與理念加以具體運用是非常不容易的,僅僅掌握其表面的概念遠遠不能勝任專業的工作,對各類交易流程的熟悉把握等才是實際運用的關鍵。
我們班今年申請出國的同學有好幾位都拿到了很不錯的Offer。在財務管理專業當中,我們學到的知識大多都是能夠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的,而不僅僅是空泛的理論,因此研究的領域也更加專注和深入。注重實用性使得財務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在職場上能更充分地發揮專業特長。撇開學習的過程,財務的思維也有助于大家日后培養理財觀念,改變大家對于財富的簡單看法,這些都是一生受用的。學院的其他專業相比。最大的特點對人力資源進行開發、合理配置、科學管理。
閉關修煉
相信大家不論在BBS上也好,在各招聘網站上也好。一定看到不少企業都在招人力資源的畢業生。每每我說出自己的專業,很多人就會用艷羨的目光看著我,說,人力資源這個專業很火啊,找工作很好找。確實,國內的企業也好,事業單位、政府組織也好,越來越認識到人力資源的重要性,認識到把自己的人弄好了,企業也跟著好了。所以,我們可以自信地說,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人力資源都是一個很熱門的專業。
人力資源管理職位在企業里面有一個非常洋氣的名字:HR。這個職位簡單來說可以理解為對人的管理。當我們成為老板、管理者、家長時,就必須進行人力資源管理了,了解和接觸人力資源管理知識。它至少可以讓你知道,當今后遇到人力資源管理問題時,可以通過何種途徑來解決。因此,大學的學習就是一個打基礎的過程,一定要非常重視。
人力資源的職責主要包含以下幾個部分:
為企業招聘人才。不管哪個企業,各個崗位都要招兵買馬,組建團隊,哪個崗位需要什么人才,你都必須心中有數。最尷尬的事情一定是面試比自己年齡還大的應聘者,生怕哪里介紹得不專業、問題問得不恰當。讓對方抓住把柄。因此怎么hold住場面,學問可大了。我們在上專業課的時候就安排了模擬招聘的實踐課程,在老師的指導下,在同學們的配合中,揚長避短,不僅學到了面試技巧,更掌握了作為招聘者應該具備的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對員工的培訓。要協助領導撰寫培訓教程,或者根據企業文化和未來發展方向,制定員工培訓計劃,聯系專業的培訓公司來對員工進行培訓。上學期,我們有一門課的期末考試就是把自己設定為一家新辦的旅游公司的HR,于是我買了很多關于人力資源的、關于旅游的、關于管理的書,每天研習做筆記,制訂了一套方案,取得了不錯的考試成績。我認為這樣的考試形式是非常好的,讓我們有種提前接觸社會的緊張感,通過自主學習來豐富自己的知識,享受案例成功所帶來的喜悅。這也算是中山大學人資管理專業的一大亮點吧。
調節員工關系。你在處理員工爭議時有沒有正確地看待職場摩擦?有沒有調整平衡自己作為HR雙重身份帶來的角色轉換壓力?自己能否客觀公正地看待工作中產生的問題?這些都是我們應該提前思考的問題,所以我們才會開設組織行為學的課程,在課余閱讀一些關于心理學方面的書籍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除此以外,我們還要為員工辦理保險,了解辦理流程以及人事局的相關政策:還要參與企業的績效管理,為企業做長期、短期目標……沒想到人力資源管理的內容如此繁雜吧,但是,有高風險才有高回報。聽老師說,HR從來只有炒公司,而沒有被炒的,甚至在金融海嘯的時候,從事人力資源工作的朋友基本上也沒有感受到什么寒意。很多有識之士逐漸意識到真正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確實可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因此人力資源管理將會有較好的就業空間。在國內,專業的HR人才依然是很緊俏的。我還聽說過在外企工作的HR牛人。在加拿大某家知名公司,年薪達到了70~90萬人民幣。高薪雖然是少數,但是也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很好的奮斗目標。
中山大學招辦主任吳曉楓訪談
記者:吳主任,您好,歡迎您坐客《高考金刊》。很多同學想知道除了上文提到的工商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以外,中山大學還有哪些管理類的專業呢?
吳曉楓:管理學是12大學科門類之一,下設多個專業類和專業。上文提到的工商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屬于工商管理類,此外,還有公共管理類、旅游管理類等共計9個專業類,46種專業。
我校開設的管理類專業包括工商管理、市場營銷、會計學、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會展經濟與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物流管理、公共關系學、公共政策學、圖書館學、檔案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電子商務等。
記者:李理想同學提到了財務管理專業對數學的要求比較嚴格,是不是管理類的專業更加適合理科生,文科生學習起來會比較吃力?
吳曉楓:我校的管理類專業基本都是文理兼招,但財務管理等工商管理類專業的培養方案中,有高等數學、概率統計等課程,或許部分文科生會感覺相對來說吃力一點,但具體情況也因人而異。而公共管理類、旅游管理類、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類等管理類專業,在數學方面的要求相對沒有那么高。
記者:請您為我們介紹一下近幾年來工商管理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
吳曉楓:我校的管理類畢業生除了近三分之一的學生選擇繼續深造之外,就業主要分布在大中型國企、國際知名外企、大型民企、政府機關、事業單位、教育機構等行業和領域,地區的選擇也是多種多樣,既有“北上廣”等競爭激烈的發達城市,也有亟待建設發展的中西部地區。還有部分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
根據第三方調查報告顯示,中山大學2011屆畢業生畢業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就業現狀滿意度均高于全國“985”院校的平均值。管理類各專業的就業競爭力排序位居學校所有專業的前列,畢業生畢業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超過5000元。
篇6
關鍵詞:社區垃圾分類;對策研究;湘潭市
湘潭市以創建“兩型社區”為突破口,在社區垃圾分類回收處理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主要表現在:一是以建立“兩型社區”為契機,我市大多數街道鄉鎮都成立了“兩型社區”示范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加強了組織領導。二是在社區垃圾分類回收處理上,大多數社區注重宣傳、通過多種激勵措施注重引導和群眾參與,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從目前現狀來看,我市社區實行垃圾分類回收尚處于起步階段,仍存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從存在的問題出發,為全面推行社區垃圾分類,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創新宣傳手段,搭建網絡宣傳平臺
一是要提高垃圾分類回收的常規宣傳力度,搭建多層次、多渠道宣傳平臺。通過公益廣告語、廣告牌、電子熒屏等多種形式進行宣傳引導。通過電視公益片和現場培訓指導,將宣傳重心轉移到分類方法和操作的指導上;通過編寫實用的《垃圾分類指導手冊》等方式,在社區發放,指導居民規范處理日常垃圾。例如:我市羊牯塘街道制作垃圾分類回收處理的小樹葉卡通貼紙,貼在社區公告欄、投放至居民家中,讓居民熟知垃圾分類方法,引導和培養公民的垃圾分類習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常規宣傳方法上,可以通過在重點節日(如“世界地球日”)、重要法律實施紀念日(如《環境保護法》)、敏感時期(如霧霾天氣)開展專項的垃圾回收處理宣傳教育,增強宣傳的實效性。例如,湘潭大學羊牯塘社區聯合湘大各社團、協會,在世界環境日廣泛開展以環保為主題的知識搶答賽、萬人簽名、辯論賽等專題活動,引起了較大的社會反響,很好地調動了大家參與的積極性。二是要充分利用新興媒體,增強宣傳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新媒體已成為了人們生存生活方式,要通過開設垃圾分類與生態文明教育專題網站,通過開設社區論壇、官方微博、人人網公共主頁,建立飛信群、QQ群、微信群等互動平臺,建立微信公眾號,第一時間為居民送達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沿成果,定期與垃圾分類、生態環保相關的信息,督促社區居民時刻注意自身的行為習慣、生活方式是否符合生態文明的要求。
二、創新分類回收模式,實現垃圾回收產業化、網絡化
一是建立垃圾分類回收“一條龍”的運行機制,實現垃圾回收產業化。我們可以借鑒株洲市攸縣建立的“一肓匠厝桶四筐”的一套垃圾分類回收的運行機制。在果園里、稻田邊、菜地里或者山林邊設置凼肥坑,用來處理廚余垃圾,在各村設置垃圾焚燒池和有害垃圾收集池,用來焚燒紙杯、衛生紙等不可回收垃圾和收集電池、廢舊燈具、化妝品等有害垃圾;“三桶”放置家中,用于臨時收集和運輸有害垃圾、填埋垃圾和焚燒垃圾;“四筐”用來分類存放玻璃、塑料、金屬和紙張等可回收垃圾,最后由城中垃圾回收公司定期定點上門免費收取垃圾。二是實施“互聯網+分類回收”模式,實現垃圾回收網絡化。社區垃圾分類,意義更重要在于變廢為寶,實現垃圾資源化循環利。在新媒體時代,通過設計微信、QQ通信平臺、移動APP等移動化、社交化的快捷鏈接方式,實現居民、上門回收人員、垃圾處理方的網絡對接,構建網絡垃圾回收系統運行模式,實現垃圾回收的多元互動一體的信息化運行模式。建議借鑒深圳推行的“回收哥”垃圾分類模式。深圳利用手機APP、微信和網站實現居民線上交投廢品與“回收哥”線下回收的深度融合。老百姓只要輕點手機,就可預約安全可靠的“回收哥”上門服務,幾分鐘搞定廢品分類難題,從而實現了垃圾回收分類模式的創新。
三、綜合多種激勵措施,建立利益導向機制
一是政府應加大垃圾分類回收的獎勵經費投入,設立垃圾分類和減量推進專項獎勵經費,對垃圾分類和減量業績突出的社區和街道給予一定物質獎勵。對垃圾分類和減量達標的家庭,按照一定比例給予物業收費補貼。二是社區應建立家庭環保積分e卡通。居民持卡定時、定點投放,做到干濕分離、分類放置。實施積分獎勵制度,如15-25分獎勵6元,26-40分獎勵10元,41-60分獎勵14元,獎金自動存入分揀卡的賬戶中,居民可以使用這張e卡通里的積分換取再生紙筆記本、環保手電筒、環保購物袋等小禮品;可以用e卡通乘坐公交車,也可以在e通卡聯盟商家消費。對在社區垃圾分類中表現突出的家庭,由社區免費提供垃圾回收袋或者直接給與其它物質獎勵,并作為評選社區環保類“兩型家庭”等的主要條件之一。通過激勵手段,有力提高居民的參與意識、參與積極性和參與率、分類效率。
四、調動社會各方力量,構建多元治理機制
一是要以社區居民為主體。建議成立由社區、物業公司、業主委員會、樓門小組等組成的垃圾分類監督委員會,使他們成為社區垃圾分類治理的宣傳者、倡導者、監督者,檢查社區內的垃圾堆放點,同時,規定社區中的每一戶家庭輪值做值日生,在輪值日如果垃圾堆存處發現沒有分類的垃圾,就由當日輪值家庭負責進行分類。如我市羊牯塘社區沒月一次的二手物品交易和義賣等形式的活動就是很好的嘗試;二是要從青少年開始培養垃圾分類回收意識。社區與學校聯合開展垃圾分類環保活動,并把參與垃圾分類作為中小學生參加社區公益活動的重要內容,以“一小帶全家”的模式,使小學生成為家庭和社區垃圾分類的“小使者”和“小能手”;三是要注重運用發揮老年人的優勢,發動離退休老人支持和參與家庭及社區垃圾分類。如高新區橋灣社區組織老人定時、定點上門收取廢舊電池、紙盒等輕便、易保管的可回收垃圾的方法值得借鑒;四是要注重發揮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教師、學生在垃圾分類中的表率作用,在全市黨政機關、學校、賓館、公園等選擇一定數量單位開展垃圾“零廢棄”試點,并出臺相關管理辦法和標準,從源頭做好垃圾減量與分類。五是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契機,注重發揮環保志愿者在垃圾分類宣傳、做“文明湘潭人”勸導員中的作用,通過以點帶面,形成人人參與垃圾分類,人人爭做文明市民的良好氛圍。
篇7
[關鍵詞] 智慧學習; 智能設備; 社會網絡技術; 內涵; 展望
[中圖分類號] G434 [文獻標志碼] A
[作者簡介] 賀斌(1973―),男,重慶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教育技術基本理論、學習技術與心智發展研究。E-mail:。
一、引 言
目前,“智慧學習”(Smart Learning)潛流涌動、呼之欲出。2010年9月,在韓國召開的e-Learning Week2010會議,曾將“Smart Learning”作為其關鍵議題。相關文獻初步顯示,韓國[1]、馬來西亞[2]、澳大利亞[3]、日本 [4]以及全球名企IBM[5] [6]對 “智慧學習”關注較多,尤以韓國為甚。國內僅有少數學者關注“智慧學習環境”[7] [8]和“智慧教室”[9],但專門針對“智慧學習”的研究卻較為鮮見。在我國教育信息化正在全面實現由“初步應用融合階段”(2015年以前)向“全面融合創新階段”(2015―2020年)跨越的關鍵時期,一方面要認真總結和汲取國內近20年來教育信息化的經驗教訓,對好的思想和成功做法進行有效提煉、及時推廣和持續完善;另一方面還要密切追蹤世界發達國家教育信息化的成功案例與實踐經驗,從中反思與借鑒那些有著積極影響和現實意義的新思路、新技術和新方法。為此,本文擬就“智慧學習”的本質內涵、演進歷程與基本趨向作初步探討。
二、內涵與特征
(一)基本內涵
對于“智慧學習”內涵的理解,各國學者仁智各見,未有定論。馬來西亞開放大學Kaur認為,智慧學習就是指“利用技術(多媒體、互聯網、技術)以增強、豐富和加速學習過程”。[10]韓國成均館大學Hwang認為,“智慧學習”是指通過利用開放教育資源、智能信息技術(Smart IT)和國際標準,使學習者的能力(基于行為改變)得以增強的一種較為靈活的學習。[11]Rho認為,智慧學習是指一種學習者自我導向、以人為本的學習方式。它整合了智能信息技術(Smart IT)與學習活動,讓學習者容易取用(Access)到資源信息;它能夠支持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或與教師之間的有效交互;它設計了自我導向的學習環境。[12]首爾國立教育大學Koo認為,“智慧學習”是一種面向實踐的自主學習,它利用基于無線網絡的、便捷的移動計算機,克服時間和空間限制,即刻完成個人或合作的學習活動。他進一步指出:從技術角度看,“智慧學習”是對21世紀的學習者進行“放權(Empowerment)”的一種智能化的個性化學習系統。它是變革教育系統的一種力量。從人的視角看,“智慧學習”是指在利用智能設備(Smart Device)和社會網絡來檢查他的需求和創建可以取得最佳結果(Optimal Results)的學習過程之時,由學習者發展自我啟動的(Self-Initialized)創造性學習能力的一種學習途徑。[13]這里顯然關注的是“聰慧的學習者”(Smart Learner)。韓國漢陽大學Kwon等人認為,“智慧學習”是指學生在課堂內外使用便攜式和無線手持設備,讓他們能夠在一個擁有強處理器、豐富內存、較大屏幕和開放式操作系統的平臺上安裝和操作各種應用程序。[14]
在中英文語境中對“Smart”一詞的不同“界定”,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人們在理解“Smart Learning”基本內涵上尚存困擾。資料顯示,國內學者多將“Smart”譯為“智慧的”。于是,Smart Learning、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mart Education分別被譯作“智慧學習”、“智慧學習環境”、“智慧教育”。即便如此,也不宜將“Smart”與“智慧”等量齊觀。比如,在英文語境中,劍橋和牛津兩大在線詞典對“Smart”[15][16]共同解釋是:“聰明的(Clever)”、“迅速的(Quick)”、“時尚的(Stylish)”、“計算機控制的(Computer-Controlled)”等意思。在中文語境中,“智慧”是“迅速、靈活、正確地理解事物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7]由此可見,中文語境中的“智慧”側重于指人又快、又巧、又好、又省的理解能力和做事能力,而英語語境中的“Smart”具有“雙指”特性,它既可以指人的聰慧(如能力)、敏捷(如行為)、新穎(如,觀念),也可以指物的輕巧(如重量)、智能(如功能)、新潮(如交互方式)、時尚(如外觀)。顯然,“Smart”與“智慧”在內涵與外延上均存在較大的交叉重疊關系,但也不盡相同。
如何合理地翻譯“Smart”一詞呢?在慮及“Smart”自身語義的豐富性、使用語境差異以及當前語用習慣的基礎之上,本文認為:當“Smart”一詞用于表征“人”的屬性時,可譯為“智慧”、“聰敏”或“機智”(取“機智敏捷”、“明智聰慧”之義);當用來表征“物質設備”和“環境”屬性時,可譯為“靈巧”或“智能”(取“小巧”、“輕巧”、“精巧”之義,如智能/靈巧終端、智能手機、智能學習環境)。
目前,學界對“智慧學習”的認識尚未達成一致,因而有必要從人與技術環境本身及其關系等多種視角來理解其基本內涵。首先,從學習者視角,“智慧學習”是一種學習者自我積極參與、以學習者為中心、具有完整(Whole)學習體驗的新型學習范式;它有助于學習者進行富有成效的社會協作,施展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定制個性化學習服務以及回溯反思完整的學習歷程。其次,從技術視角,“智慧學習”廣泛利用了輕巧、智能、新潮、時尚和順手的“智能設備”(如Smartphone、iPad、iPhone等)、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s)(如Web2.0、Web3.0等)、傳感器(Sensor)(如壓力傳感器、溫度傳感器等)等架構起新型的智能學習環境,能夠支持情境覺知(Awareness of Context)、學習過程記錄、學習數據分析、學習服務推護、學習診斷與評價等諸多重要功能。從人―技術環境關系視角,“智慧學習”旨在充分利用智能設備無縫接入,自由訂制個性化服務、參與學習活動,從而培養具有良好價值取向、較高思維品質和較強思維能力的人才。換言之,學習者通過有選擇地參與智能學習環境中的各種活動,使其在沒有智能技術環境支持的某些學習(如移動式協作學習)由不能轉化為可能、由小能轉化為大能,從而培養出更多“聰慧”的學習者。這種人―技術的互動互惠關系可以簡述為:在智慧學習環境/空間中,學習者可以借助智能終端,通過無縫接入方式泛在訪問互聯網絡,快捷提取所需的知識信息,選擇適宜的網絡服務,將有限的注意力和心理資源投入到更需要它們的、更有價值的學習任務之中,直接參與到問題定義、快速形成解決方案和靈活采取行動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學習者應變復雜情境和問題的智慧能力[18]。可見,智能技術與“智慧”發展關系緊密,這與Koo的觀點存在某種相似性。比如,國際著名教育技術專家Prensky率先提出“數字智慧”[19]的概念。他認為,技術本身無法取代人的內在能力,數字時代的聰慧者應當能夠把心智能力和數字技術恰當結合。鑒于此,如何通過“智慧學習”來促進學習者智慧發展也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之一。
(二)主要特征
相關機構和研究人員分別從不同角度剖析了“智慧學習”的基本特征。其中,影響最大的要數韓國教育科學技術部(MEST,The Korean Ministry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推出的觀點。MEST認為,智慧學習的特點有:自我導向的、有動機的、適應的、資源豐富的和技術嵌入的。[20]Lee和Son認為它的特點包括:學生中心、自我指導、交互、智能、非正規學習、實體感(A Sense of Reality)等。[21]Kwon等人認為智慧學習的特點應包括:Web2.0(開放、參與、共享、協作)、移動性、泛在性、即時性、易訪問性。[22]Hwang認為,“智慧學習”的關鍵因素包括:靈活性、開放訪問、交互性、互操作性、自主性、學習模式設計(Design of Learning Models)等。[23]日本千葉工業大學的Nakabayashi教授指出,“智慧學習”可以充分利用(Exploit)開放的技術、內容和知識;允許在質量和數量方面的快速推進;滿足學習者的多樣化需求;可能對傳統教育產生顛覆性創新。[24]
上述某些觀點在一定程度突出Smart Learning的主要特征,但尚缺乏一種整體感、層次感和結構感。本文將從“學習者”的視角,以“學習者―技術環境”彼此造就的“生態關系”為出發點,嘗試勾勒出“智慧學習”的SMART-STAIR(智慧階梯)概念框架(見圖1)。
該框架的構建思路和基本意蘊簡釋如下。
首先,該模型主要由內外兩層組成。其中,里層(白色)代表“學習者”,外層(彩色)代表技術環境(學習空間)層。
其次,兩層均由五片“花瓣”組成一個整體。圖1中用連接“花瓣”的“線條”表示“整體性”,示意相關的五個關鍵要素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任何時候均需要對它們進行通盤考量。在“學習者”層中,每片“花瓣”如同一個透鏡(Lens),折射出“學習者”自身在實施“智慧學習”時要重點關注的五個關鍵要素。同樣,在“學習空間/技術環境”層中的每片“花瓣”,表征了技術環境需要關注的五個關鍵因素。它們與“學習者”的五大要素相互“嚙合”,是對“人―技術”生態關系的直接呼應。
再者,由內外兩層的關鍵因素的首寫英文字母,組成了Smart-STAIR概念模型。現將這些關系特征作簡要說明。
1. Smart(學習者)
拉取學習服務(Service-Pulled):學習服務是為學
習者提供的以師生或學生之間的人際面授和基于技術媒體的雙向通信交流為主的各種信息的、資源的、人員的和設施的支助服務的總和,但它一般不包括課程資源的開發與發送[25]。學習支架“作為學習支持服務的概念框架”[26],尤其值得重點關注。支架是在學習活動之初提供的支持,隨著認知和理解的發展,后來將連續周期性地消隱(Fade)。Hannafin將支架分為概念支架、元認知支架、程序性支架和策略支架。[27]支架的數量和頻次將隨著學習者個體、遭遇的問題和特定境脈的需要而有所不同。
人性化境脈(huManized context):社會的、文化的、歷史的情境是人們從信息解釋到意義創建的重要基礎[28]。境脈是對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景物、線索(如原因、結果、啟示)等若干要素及其(全部/部分)組合關系進行有意義的描述或表征[29]。它是真實的、熟悉的和易于理解的,除了能提供豐富的認知線索之外,還應建立在學習者原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能夠激發學習者的求知欲、學習動機和認知體驗。
積極的自我(Active Self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自我指導的學習,具有完整的學習體驗;學會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到生產和交往的實踐中去。
資源定制化(Resource customization):學習者根據自己需要、個好以及能力水平,自主定制相應的資源內容與服務。
順手的工具/終端(Tool & Terminal-easy):無論是智能學習環境中內置的各種學習工具,還是手持式、便捷式終端設備,應當輕巧靈活、易于上手、透明使用。
2. STAIR(技術環境)
推送學習服務(Service-pushed):學習支持服務的種類較多,如信息服務、存儲服務、計算服務、設施服務等。其中,由于學習支架是學習活動得以順利展開的必要條件,因此需要設計多種支持供學習者選擇。
技術無縫聯通(Technology-seamless):各種異質終端設備能無縫連接,流暢接入網絡,支持知識共享與信息交換。
情境覺知(Awareness of context):多模態地覺知豐富的境脈信息,有效支持數據挖掘和分析決策。
交互(Interaction):包括學習者與學習者、教師和專家之間,學習者與內容之間,內容與內容之間等多種形式的交互。
資源關聯(Resource-connected):將學習者所需資源(包括靜態和動態)建立起有意義關聯,然后再發送給相應學習者。
此外,Smart Learning的基本目標指向是培養富有智慧的學習者(Smarter Learner)。
最后,根據社會文化歷史觀可知,“人”是社會的、文化的、歷史的人,“智慧學習”必然受到特定時空的社會文化的影響(用最外圈層表示)。當然還要重視學習者所在學習共同體中“亞文化”的影響。
三、動態演進
隨著人類(逐漸)步入了Web2.0、Web3.0的時代,在先進技術和智能設備的強力推動下,“智慧學習”作為一種新的學習范式破繭而出。
從整個技術進化路線來看,“智慧學習”是繼“數字學習(e-Learning)”、“移動學習(m-Learning)”、“泛在學習(u-Learning)”之后的第四次浪潮(見表1)。狹義的e-Learning主要指在正規教育情境下利用計算機和互聯網進行學習。“移動學習”與“數字學習”的唯一區別在于使用“移動設備”和“無線技術”。另外,較之于“數字學習”,“移動學習”在學習地點、設備成本、易用性和及時應用方面有著較大提高。泛在學習讓學生隨時隨地使用各種終端進行學習,不受時間、空間和環境的限制[30]。“移動學習”更多地強調學習者與移動設備的交互,強調學習者通過移動設備與學習內容的交互以及與其他人的社會互。“泛在學習”不但支持上述交互類型,而且支持學習者與現實世界(物理環境)的交互[31]。智慧學習是在泛在學習基礎上新增了“智能分析(Smart Analytics)”,意在對學習者所產生的大范圍數據中的“隱含意義”進行挖掘,為評估學習過程、預測未來表現和發現潛在問題提供服務。智慧學習較好地支持了多模態情境覺知、學習過程實時記錄、學習數據智能分析、學習服務定制推送以及學習診斷評價等。
從“技術助力學習”的角度來看,狹義的e-Learning通常能讓學習者自由安排學習時間,讓他們在“任何時間”(1A:anytime)都能夠學習。然而,這種學習內容較為固定、學習形式較為單一、學習交互較為膚淺,學習者基本處于被動狀態。m-Learning借助移動設備(如PDA、手機、便捷式電腦)與無線通訊技術,讓“學習地點”的自主選擇成為可能,也讓任何人都可能成為學習者。因此,任何學習者都能夠在任何時間和地點(3A:anyone,any time,any place)進行移動學習。由于“傳感技術”的引入,泛在學習系統能隨時覺知到與學習者相關的個人信息、環境信息、知識信息等,并將信息空間中與當前情境最匹配的信息反饋給學習者,這樣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一次“透明”的交互。如此反復,u-Learning可以讓任何學習者在任何時間、地點,以任何方式學習任何內容(5A:anyone,any time,any place,in any way,any content),學習者處于較為主動的狀態。由于“智能計算”需要實時記錄、分析和處理大數據,主動發掘數據背后的“意義”,為學習者推送最適配的服務,以滿足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同時,智能學習環境還支持各種學習終端的無縫接入和泛在連接。因此,s-Learning能夠讓任何人在任何時間、地點,以任何方式學習任何內容,并可獲取任何學習支持(6A:anyone,any time,any place,in any way,any content,any learning support)。“智慧學習”經常發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學習者主動參與完整的學習過程,主動管理學習任務并為之承擔責任,學習的主動性和自由度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其間,“智能設備”和“社會網絡技術”的助力作用不容小覷。所謂“智能設備”是指無線的、可移動的、聯網的(通過WiFi, 3G, 4G)的電子設備,它能夠語音視頻通信、上網、地理定位(Geolocation,針對搜索的目的和基于位置的服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自主運行[32] [33][34]。當前,教育領域最新旨趣是利用“智能設備”和“社會網絡服務”作為教育手段以支持社會學習 [35]。在社會學習過程中,學習者能借助“社會網絡服務”共享知識,通過標注和分享他們創建的多媒體內容與教師發生聯系。有效利用SNS是學習者在互惠合作中彌補e-Learning不足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建立在SNS基礎上的社會關系創造出不同于傳統老套(Stereotype)的人際關系的社會生態系統。
在計算模式方面,狹義的e-Learning主要基于“個人計算”。個人計算關系是個人的、甚至私密的(Intimate)[36]。由于需要投入相當多的注意力來操作個人計算設備(通常是PC機),每當執行個人計算時,人就不能做其他任何事情。在“個人計算”模式下,計算機與人之間還存在某種“隔離”,它只能充當一種不太好用的工具,無法真正融入學習和工作。“移動計算”是指在移動過程中不間斷地完成計算工作,需要隨時隨地訪問所需的信息和服務[37]。移動計算的重要意義與其說是在于所使用的設備,還不如說是在于利用掌上電腦(Palm)輕松訪問“蜂窩網絡”和功能齊全的工具(Fully-Featured Tools)的能力[38]。隨著易用性和速度的不斷提高,“移動計算”讓世界每個角落都可以通過不斷擴增的蜂窩網絡成功訪問互聯網。“泛在計算”是信息空間和物理空間的融合,在這個融合的空間中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透明地獲得數字化服務。“隨時隨地”是指人們可以在生活和工作現場就能獲得的服務,而不需要離開這個現場去電腦跟前。“透明”是指獲得這種服務不需要太多注意力,是以一種十分自然的訪問進行的,即隱式交互 [39]。泛在計算意味著我們每個人將會享用許多計算機。其中一部分可能是在幾分鐘上網時間內所造訪的幾百臺計算機,另外一部分可能被嵌入(不可見)墻壁、椅子、衣物、照明開關、汽車等一切事物之中。泛在計算根本特征是“世間萬物因計算而聯接” [40]。“智能計算”是硬件、軟件和網絡技術的新一代集成,它為信息技術系統提供對現實世界的實時覺知和高級分析,以幫助人們做出有關替代方案與行動的更為明智的決定,從而優化業務流程、消除業務負擔[41]。IBM認為,智慧計算的三個關鍵維度是流程(Process,是核心的業務流程)、數據(Date,是業務決策時所基于的信息)和基礎架構(Infrastructure,是支撐數據和流程的計算資源)[42]。業務流程大致可以分為效用流程(Utility Process)、操作流程(Operational Process)和傳送流程(Delivery Process)。對三類流程的關注點存在差異:效用流程關注的是成本與效率;傳送流程關注的是創新與適應性;就操作流程而言,既需要在標準化與降低成本之間保持平衡,也需要在創新與靈活性之間保持平衡。“靈巧”意指在現有技術基礎上增添了實時情境感知和自動分析等新的功能[43]。這樣做的結果是,技術可用于感知周圍世界發生了什么,分析有關風險和可能的新信息,提供選擇方案以及采取行動。有人將智能計算關鍵技術由5A增至7A:[44]覺知(Awareness)――包括傳感器、GPS、RFID、 GPS、機器對機器的通信和社會智能工具;分析(Analysis)――包括實時分析和大數據;備擇(Alternatives)――包括業務流程管理、規則引擎和工作流;接入(Access)――充分利用移動設備(如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匯聚(Assembly)――聚焦于協作活動(如協作環境、動態案例管理、項目檔案管理、供應商風險和績效管理、業務流程管理);行動(Actions)――對流程應用程序的當前組合,以最終落實解決方案;審計(Auditability)――較少地與技術相關,而是更多地從錯誤中學習的實踐,以調整其他6A并讓它們下次變得更加靈巧。“智能計算”的關鍵創新是利用覺知技術(RFID、傳感器等)、實時分析、協作平臺等,給計算系統賦以新的“智能”維度 [45]。
四、基本趨向
(一)構建一種面向未來的新型學習/教育范式
一種范式意味著共同體成員共享著共同的信仰、價值觀、行為方式和技術方法等文化傳統。作為一種面向未來的新型學習范式,“智慧學習”蓄聚著聰慧、敏捷、新穎、靈活、輕巧、智能、時尚等“文化信念”。它主張要為學習者提供人性化境脈、豐富的活動支架和順手的工具終端,支持個性化定制,鼓勵自我積極參與。它是知識經濟時代對“以學習者為中心”、“自主與協作學習”和“利用技術促進學習者智慧發展”思想的最新注解(“秀外慧中”之喻)。
“智慧學習”使人們將更多精力聚集于學習主題,默會地借助各種智能終端設備,無縫接入移動的泛在學習空間,靈活定制和透明訪問最適宜、最便捷的資源服務,實現自我導向的主動學習。學習者全力關注的是學習目標和任務本身而非外在的學習設備或學習環境。只有這樣,學習者才能成為學習舞臺上的“主演”。同時,從技術架構的學習生態來看,即便種種技術設備可能分布于不同的生態位(Niche),但由于技術不能完全代替人類思維活動,因此它無法取代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因此只能扮演“暗”中相“助”的角色。技術對人而言,會是一種角色,甚至不用讓學習者注意到;技術會成為一種自然存在,不再增加學習者的認知負擔[46]。智慧學習支持多模態情境覺知,能夠及時捕捉完整學習歷程中動態生成的重要數據,在對學習者相關數據(靜態的或動態的)進行智能分析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配送個性化學習服務,并提出相應的學習策略與建議。可見,技術的“助力”作用十分重要、不可或缺。要設法保持人―技術環境之間良性互動,“快捷、靈巧、恰好”地運用技術設備和學習環境,培養勇于創新、善于合作、敏于變通、心智健全的智慧型、實踐型人才。
(二)新興技術設備的全面滲透助推學習技術的整體變革
“學習技術”(LT,Learning Technologies)是指在各個領域或境脈中,用于促進人類學習的技術[47]。它是為了增強教學、學習和評估的技術應用。它包括計算機輔助學習、多媒體資源、網絡應用、通訊系統、人機交互等,用它們來支持學習[48]。
隨著新興技術和設備的不斷涌現及其向學習領域的全面滲透,必將引發一系列爭論與思考,其中不乏觸及學習技術本質的問題。某種新興技術的優勢是什么?如何利用這些優勢?它適用于哪些學習情境?最佳實踐案例是如何展開的?學習者需要具備哪些能力才能用好這種新技術?若想準確回應這些問題,需要從整體角度和關系角度對各種先進技術進行方案設計、系統部署、學習應用、運維管理和績效評估,必然改變技術支持下的學習路徑,助推學習技術的整體變革(而不是局部的、零散的、隨意的)。2003年,由斯坦福大學著名學習科學專家Pea帶領的工作組向美國國家研究院(NRC,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提交的《為了實現教育與學習技術兩種轉變的規劃》的報告中指出這兩個轉變是:(1)為了美國的每一位學生,要將便宜、快捷、強大的計算機整合到教學中;(2)將“學習科學”(Learning Sciences)中的進展與信息技術能力(IT Capabilities)聯合起來,顯著地改善學生學習[49]。Pea還提出了“聚合(Convergence)”概念,它是指合并了不同信息通信技術(ICT)的進程。這些技術包括計算、通信、出版、廣播媒體、消費類電子產品、攝影、視頻和音樂。比如,電腦與電話通訊(Telephony)的“聚合”將會產生像手機一樣的輕型設備,它們能夠保持恒久連接,功能比今天的PC機更為強大。
如何利用技術構建有效學習環境是學習技術整體變革的重要體現。在美國國家研究院2000年的《人是如何學習的(擴展版)》報告中指出,在構建有效學習環境方面可以:(1)利用視頻、演示、模擬以及與具體數據和工作中的科學家(Working Scientist)聯網,把現實世界中的問題帶進課堂。(2)在他們的理解路徑基礎上,提供支架以增強學習者的做事能力和推理能力。支架允許學習者參與復雜的認知行為,如科學可視化、基于建模的學習。如果沒有技術支持,這是比較困難甚至不可能的。(3)為學習者增加從軟件導師、教師和同儕處獲取反饋的機會、參與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接受面向進取式修正(Progressive Revision)的指導,改善他們的學習和推理。(4)建立包括教師、管理者、學生、家長和其他感興趣的學習者在內的地區性和全球性共同體。(5)為教師學習擴增機會,如在線實踐共同體、最佳案例研究。[50]
以蘋果iPad、三星Galaxy、索尼Tablet S和亞馬遜Kindle Fire為代表的平板電腦,融合了智能手機和膝上電腦的特征,可以始終聯網并提供豐富的應用(Apps)。比起它的前輩――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擁有更大的屏幕、更高分辨率和更豐富的“基于手勢的界面”。對任何人而言,平板電腦都易于使用、視覺沖擊力強、高度移動性,因而可作為分享內容、視頻、圖片和演示文件的理想工具[51]。平板電腦更像是一個便攜式的個性化學習環境,用戶可以無縫地加載成套的應用程序及其所選內容。
(三)智能學習環境為智慧學習提供最為重要的技術支撐
智能學習環境是以先進的學習(如學習心理、學習科學)、教學(如建構主義教學觀、學習環境設計理論)、管理(如知識管理)、利用(如可用性工程、人因工程)的思想和理論為指導,以適當的(現代)信息技術、學習工具、學習資源和學習活動為支撐,通過對“情境覺知”中獲得的新數據(如環境信息、設備信息、用戶信息等)、學習過程中生成的新數據(如案例、討論主題、論壇跟帖、博文、微博信息等)以及系統數據庫中原始數據信息(如用戶信息、課程信息等)進行科學分析和數據挖掘,能夠識別學習者特性(如學習能力、認知風格、學習偏好等)和學習情境,靈活生成最佳適配的學習任務和活動,引導和幫助學習者進行正確決策(如提供適當決策或決策選擇方案),有效促進智慧能力發展和智慧行動出現的新型學習環境[52]。例如,在智能計算環境中,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使用那些嵌入在公共環境中任何地方的計算機,通過無線通信技術和移動設備連接上任意一臺計算機來訪問網絡。同樣,計算機和智能設備也能識別他們的行為,并根據用戶所處的環境、移動終端的性能和網絡帶寬等提供多樣化的服務。
從實踐層面看,“電子書包”可作為智能學習環境的重要代表。電子書包并非單指學習機、手機、筆記本、電子閱讀器等硬件產品,而是包含著學習資源、學習工具、服務平臺和智能終端的完整體系。電子書包作為云端個人學習環境,重在實現學生對資源、工具和服務的個性化訂閱;實現資源、工具和服務向學生的推送[53]。學習者可以借助無縫接入的任何智能終端,隨時、隨地、隨需地訪問“信息空間”中的相關資源,靈活選擇和定制網絡服務,主動參與問題定義、形成方案和實踐體驗的完整學習過程。
(四)促進學習者智慧能力發展和智慧行為出現是智慧學習的創新性目標之一
就“智慧”而言,至今難以取得較為一致的定義。但是,如果我們將智慧解構到不同的專業應用領域中,就可較好地揭示“智慧”的多個構面。在某一領域中,如果具有完整的“可預知、可達成、可定義”的三項能力,就說擁有該領域的智慧[54]。美國著名心理學家Sternberg在其“實踐智力”的基礎上引申出“智慧”概念。他認為,智慧(Wisdom)是指:為了在對環境境脈(Environmental Contexts)的三種反應(適應和塑造現有的以及選擇新的環境境脈)中取得平衡,以獲得共同助益(Common Good)的價值觀為中介,通過平衡個體內部的(Intrapersonal)、個體之間的(Interpersonal)、個體之外的(Extrapersonal)短期或長期利益,而對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的應用。[55]在綜合國內外文化語境差異的基礎上,祝智庭等人認為:智慧是一種高階思維能力和復雜問題解決能力;智慧的精神內核是倫理道德和價值認同;智慧是面向實踐的,強調文化、認知、體驗、行為的圓融統整。[56]
如何利用先進技術有效促進學習者實踐創新能力、社會協作能力、機智反應能力和良好倫理道德等方面的和諧發展日益成為學界的關注熱點。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早在1997年開始倡導“大成智慧學”,其英譯名稱為“Science of Wisdom in Cyberspace”。他強調“大成智慧”的特點是沉浸在廣闊的信息空間里所形成的網絡智慧;“大成智慧”是在知識爆炸、信息如潮的時代里所需要的新型的思維方式和思維體系[57]。他認為,“智慧”由“量智”和“性智”組成,須臾不可分離。從思維方式來看,“量智”與“性智”都是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的“結合體”,但前者傾向于邏輯思維方式,后者傾向于形象思維方式。隨著技術設備逐步邁向智能化、泛在化、感知化,智能終端和泛在網絡的計算速度與精度遠勝于人腦,因而比較善于分擔“量智”工作,但對于“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默會知識,或者需要運用形象思維、求異思維、直覺、靈感進行創造性工作時,它們卻顯得“疲軟乏力”,難以表現出“性智”能力。因而,要“充分利用計算機、信息網絡,人―機結合優勢互補的長處,使人能夠不斷及時獲得和集成廣泛而新鮮的知識、信息與智慧,從而迅速提高人的智能,培養創新的能力”[58]。這里足見錢老預見到信息化對智慧發展的關鍵作用。
“聰慧(Smartness)”似乎成為當代教學的追求之一。機智就是要比他人更加迅捷和機靈(Cleaver),它意味著效率和巧妙(Efficiency and Cunning),而不是深思熟慮(Deliberation)。機智的學習者會選用工具,付出最少的努力、以討巧或愉悅(Ingenuity or Enjoyment)的方式完成大量工作[59]。既然,“人的智慧不只來自于人腦,還有計算機和信息網絡,是人機結合的智慧”[60],那么,智慧學習就有理由將“合理有效地利用智能技術促進學習者智慧能力發展和智慧行為出現”作為其創新性目標之一。Prensky的“數字智慧”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Koo就曾指出,“Smart”一詞除了包含“智能設備”和“個性化學習服務”之外,還包含學習者的“聰慧”,即關注造就“聰慧的學習者”。[61]如果“聰慧”成為一個重要約定(Important Agreed)的教育目標,使用移動設備支持自我導向學習,似乎是實現該目標最有前途的方式[62]。反過來,作為機智聰慧的學習者,他們學習目標明確、價值取向正確、感知思維敏銳、學習手段靈活、行動反應迅捷,他們可以“透明”地活用各種先進設備和技術,能夠實時監控自己的學習過程并根據學習情境變化隨之作出明智的反應。正是因為大腦具有巨大可塑性,數字技術才足以增強我們的心智,通向更大的智慧。反之,對于未予增強的人來說,他們的感知有限,并受到人類大腦處理能力和功能的限制。因此,如何高效便捷地“善用”技術以促進學習者智慧發展理應成為智慧學習的又一關注熱點。
(五)混合式學習共同體為智慧學習提供社會智力與情感支持
學習是發生在一定社會文化情境中的個體建構、實踐參與和社會交往的過程。社會性、情境性、實踐性、共享性和默會性是當代學習的本質特征。“學習共同體”是指分享著共同的情感、價值觀和信念的群體,他們習慣性地一起積極參與相互學習。學習共同體大致可分為虛擬/在線學習共同體(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真實/離線學習共同體(Real-world Learning Community)和混合學習共同體(HLC,Hybrid Learning Community)等三大類。虛擬學習共同體的社會交互主要發生在技術架構的虛擬信息空間之中,人們主要借助數字技術訪問網絡空間的信息資源開展互動學習;真實學習共同體的社會交互主要發生在真實的物理環境中的面對面會話交流過程中,主要借助語言、動作、觀察等模擬技術來增強學習,因而也被稱作面對面學習共同體。虛擬學習共同體的主要優點是容易跨越時空界限、共享信息資源、開展遠程會話與協作,主要缺點是缺少情感支持和深入互動,難于建立身份、信任和聲譽的驗證程序(Authentication Procedures)。真實學習共同體的優缺點則與之基本相反。因此,混合式學習共同體是將傳統面對面學習共同體與在線學習共同體有機結合,旨在促進優勢互補、消除不足,充分發揮HLC的靈活性、適應性和協同性,為智慧學習提供重要的社會智力與情感支持。比如,HLC豐富了他們感興趣領域的境脈;吸收更寬更廣的專長知識;允許新成員與更有經驗、更加高級的教師和專家建立聯系;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學習者與環境之間的頻繁互動,使他們能迅速應對不可預知、不常碰見的請求;對如何處置專長領域中的議題獲得直覺性理解(Intuitive Understanding)。
五、未來展望
“智慧學習”,作為一種面向21世紀的新型學習范式,是知識爆炸、技術發展和學習需求共同助推的結果。它體現了聰慧、機智、敏捷、靈活、精巧、智能、時尚等“文化信念”,希冀借助多種智能技術在情境覺知、智能分析、輔助決策和學習服務等方面的優勢,讓學習者能夠將有限的注意力和絕大部分心理資源投入學習活動與任務之中,引導學習者作出深度思考、社會協商、明智決策、科學實踐和批判反思。
韓國制定了振興(Vitalize)“智慧學習”國家戰略,目前已進入實踐階段[63]。近些年,韓國MEST任命了大批“泛在學習研究學校”,并在u-Learning研究學校行動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振興“智慧學習”的途徑。臺灣地區的K12教育中,正在利用移動型智能設備,如SmartPhone、PDA、iPad,大力開展“情境感知的泛在學習”(Context-Aware u-Learning),其核心理念與“智慧學習”基本一致。
“智慧學習”的未來發展之路,將重點圍繞“學習實踐與創新應用(智能設備技術和社會網絡服務的有效結合)”、“情境覺知與智能分析”和“資源服務的用戶定制”等三個方面展開。首先,“智慧學習”要瞄準“學習實踐與創新應用”這一目標不動搖。目前,“應用驅動,共建共享”是我國《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的基本工作方針之一。只有將先進技術植根于學習實踐和教學應用的沃土之中,切實改善學習者的思維品質,提高復雜情境下的處置力、應變力和適應力,不斷創新學習流程和學習模式(特別是社會協作學習、認知學徒制等),提高技術設備的應用水平,智慧學習才能獲得強勁的生命力。其次,智能設備和各種傳感器要能主動感知情境信息,如學習者信息、環境信息、知識信息等,并利用多源數據進行智能分析。智能分析是對系統原始數據和最新采集或生成數據進行數據挖掘,發現數據背后潛在的“意義模式”,并給出合理解釋或建議。技術系統的感知類似于“輸入”,智能分析類似于“內部信息加工”,而反饋建議相當于“輸出”。學習者接收到技術系統的“輸出”,結合自己的經驗體會,最終作出明智的決策和行動。由于智能終端小巧便捷、自然舒適,學習者可能默會或透明地使用它而不至于分心。因而在最大程度上確保決策行動的敏捷性、靈活性、高效性。比如,學習者將RFID標簽粘貼在真實對象后對其標注和共享。利用RFID閱讀器,對學習者周圍的對象進行檢測,即刻為學習者提供情境中的正確信息[64]。第三,“智慧學習”范式提供了一種定制化服務,學習者可以隨意選擇定制與自己學習相關的資源與服務,最大限度滿足個人需求、認知風格和能力水平。由于傳統教育通常難于做到教學的個體化(Individually),因而“定制學習”凸顯了“智慧學習”的獨特優勢,讓學習動機倍增并更加持久。
“智慧學習”具體較為廣泛的應用前景。Kaur指出,在遠距離學習方式中,智慧學習的當前趨勢有:播客(Podcasts)、移動學習、非正規學習、云計算、社交游戲、智能。[65]智能技術環境能為學習者提供人性化境脈、豐富的活動支架和順手的工具終端,支持個性化定制,鼓勵自我積極參與。正因如此,學習者才會成為知識的創造者,而非搬運工!
[參考文獻]
[1] EBS. Along with e-Learning and Cloud Computing,Comes the Advancement of Smart Learning[J].Korea IT Times,2012,(3):18~20.
[2] [10] [65]Abtar Kaur.The Future of Smart Learning:Personalised Learning[EB/OL]. [2013-03-10].http:///_program/pdf_pt/[Speaker%205-1]Abtar%20Kaur.pdf.
[3] Anonymous.Smart Education[EB/OL].[2013-03-10].http:///smarterplanet/global/files/au__en_uk__cities__ibm_smarter_education_now.pdf
[4] Kiyoshi Nakabayashi.Some Japanese Challenges for Smart e-Learning[EB/OL].[2012-03-02]. http:///_program/pdf_pt/[Invited%208-3]Kiyoshi%20Nakabayashi.pdf.
[5] Lernmodelle der Zukunft,Friedel Jonker.IBM Smarter Learning[EB/OL].[2012-03-03]. http:///jonker1/ibm-smarter-learning-2012.
[6] IBM.Innova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The Smarter Enterprise[EB/OL].[2013-03-03]. ftp:///common/ssi/ecm/en/mbw03008usen/MBW03008USEN.PDF.
[7] 黃榮懷等.從數字學習環境到智慧學習環境[J].開放教育研究,2012,(1):75~84.
[8] 陳衛東等.未來課堂:智慧學習環境[J].遠程教育雜志,2012,(5):42~49.
[9] 黃榮懷等.智慧教室的概念及特征[J].開放教育研究,2012,(2):22~27.
[11] [23] Dae-joonHwang. What’s the Implication of “SMART” in Education and Learning?[EB/OL].[2013-03-10]. http:///_program/pdf_pt/[Panelist%203-2]Dae-joon%20Hwang.pdf.
[12] [21] Myung-Suk Lee,Yoo-Ek Son.A Study on the Adoption of SNS for Smart Learning in the“Creative Activ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Learning,2012,(3):1~18.
[13][58] [61] Duk-Hoi Koo.Trends and Revitalization of Smart-Learning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J]. Asi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2,(5):160~168.
[14] [22] Sungho Kwon et al. Principles & Strategies for English Acquisition through Smart Learning in a Collaborative Way [EB/OL]. [2013-03-09].http:///_program/pdf_pt/[Paper%205-1]Sungho%20Kwon.pdf.
[15] University of Ambridge. Cambridge Dictionaries Online[DB/OL].[2013-03-03]. http:///dictionary.
[16]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DB/OL] .[2013-03-01]. http:///.
[1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新華字典(第11版)[K].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652.
[18] [43] [51] [52] [56] 祝智庭,賀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電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19] Prensky,M..(2009). H.Sapiens Digital:From Digital Immigrants and Digital Natives to Digital Wisdom[EB/OL].[2013-03-01].http://innovateonline.info/pdf/vol5_issue3/h._sapiens_digital-__from_digital_immigrants_and_digital_natives_to_digital_wisdom.pdf.
[20] MEST.Education to the Information Age [EB/OL]. [2013-03-05]. http://keris.or.kr/english/whitepaper/WhitePaper_eng_2011_wpap.pdf.
[24] Kiyoshi Nakabayashi.Technology Standards and “Smart” e-Learning:Towards Building Open Educational Ecosystem [EB/OL].[2012-030-02].http:///_program/pdf_pt/[Invited%204-5]Kiyoshi%20Nakabayashi.pdf.
[25] 丁興富. 論遠程教育中的學生學習支助服務(上)[J].中國電化教育,2002,(3):56~59.
[26] Hardman,S.L.,&Dunlap,J.C..Learner Support Services for Online Students:Scaffolding for Success[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Distance Learning,2003,4(1):197~256.
[27] Hannafin,M.J.,&Hill,J.R..Resource-Based Learning[A].Mike Spector M.Merrill,M.D.,Merrienboer,J.V.,Driscoll,M.P..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3rd Edition)[M].New York: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8:529.
[28] 賀斌.默會知識研究:概述與啟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36~48.
[29] 賀斌,祝智庭.學習環境給養設計研究透視[J].電化教育研究,2012,(11):30~38.
[30] [35] Taisiya Kim et al.(2012).Evolution to Smart Learning in Public Education[EB/OL].[2013-03-19]. http://ifip-ost12.tlu.ee/wp-content/uploads/2012/06/kim_final.pdf.
[31] 李盧一,鄭燕林.泛在學習的內涵與特征解構[J]. 現代遠距離教育,2009,(4):17~21.
[32] Wikimedia Foundation.Smart device[EB/OL].[2013-03-12]. http:///wiki/Smart_device.
[33] Tamer Nadeem . App Development for Smart Devices[EB/OL].[2013-03-10].http://cs.odu.edu/~cs495/materials/Lec-01_Course-Introduction.pdf.
[34] Olufisayo Ositelu et al.Smart Device Use Among Resident Physicians at Stanford Hospital[EB/OL].[2013-03-10]. http://www-personal.umich.edu/~singhpz/Smart%20Device%20Use%20Among%20Resident%20Physicians%20at%20Stanford%20Hospital.pdf.
[36] Mark Weiser and John Seely Brown. Designing Calm Technology[EB/OL].[2013-03-10]. http:///calmtech.pdf.
[37] 郭斌,段嘉奇.Mobile Computing[EB/OL].[2013-03-12].http://ayu.ics.keio.ac.jp/~bingo/course12/chp1.pdf.
[38] NMC.The Horizon report [EB/OL].[2013-03-13]. http:///pdf/2010-Horizon-Report.pdf.
[39] 徐光等.普適計算[J].計算機學報,2003,(9):1042~1050.
[40] Mark Weiser and John Seely Brown. Designing Calm Technology[EB/OL].[2013-03-10]. http:///calmtech.pdf.
[41] Andrew H. Bartel. Smart Computing Drives The New Era Of IT Growth[EB/OL].[2013-03-10].http:///ph/ssmeconference/pdf/smart_computing_drives_the_new_era_of_it_growth_forrester.pdf.
[42] IBM.The Road to Smarter Computing[EB/OL].[2013-03-04].http:///smarter-computing/us/en/pdf/smarter_computing_road_to_sc.pdf.
[44] Andrew Bartels. Smart Computing Connects CIOs With The Business[EB/OL].[2012-03-10]. http:///file/view/Smart_Computing_Connects_.pdf.
[45] Andrew Bartel.Smart Computing Drives The New Era Of IT Growth[EB/OL].[2013-03-10].http:///ph/ssmeconference/pdf/smart_computing_drives_the_new_era_of_it_growth_forrester.pdf.
[46] 李盧一,鄭燕林.泛在學習環境的概念模型[J].中國電化教育,2006,(12):9~12.
[47] Gi-Zen Liu.Innovating Research Topics in Learning Technology:Where are the New Blue Oceans?[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8,39(4):738~747.
[48] Greg Stoner. Implementing Learning Technology[EB/OL].[2013-03-20]. http://icbl.hw.ac.uk/ltdi/implementing-it/implt.pdf.
[49] Roy Pea et al.Planning for Two Transformations in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Report of a Workshop[R].NATIONAL ACADEMY PRESS,Washington,D.C,2003,6.
[50] Bransford,J. et al. How People Learn-Brain,Mind, Experience,and School:Expanded Edition [M]. NATIONAL ACADEMY PRESS,Washington,D.C,2000:243.
[53] 祝智庭,管玨琪.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新發展: 從“班班通”到“教育云”[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1,(7):4~8.
- 上一篇:大學化學的基礎知識
- 下一篇:對工程項目管理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