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學教育范文

時間:2023-09-21 16:58: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臨床醫學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臨床醫學教育

篇1

1.加強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及運用

病例討論的基本要求和環節包括:典型或疑難病例的準備、患者資料的收集與基本分析、集體查房、集中討論確定診斷和鑒別診斷、確定進一步檢查方案、評估病情的發展和演變、評價預后等內容。醫學生必須首先進行詳細的病史采集,其次進行全面系統的體格檢查,綜合分析后才可能發現重要線索,然后結合實驗室和特殊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和鑒別,把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最后提出比較符合患者客觀征象的臨床診斷。例如,一個因“頭痛、嘔吐入院”的病人,就需要詳細詢問頭痛的部位,疼痛的性質,發作的持續時間、程度、緩解及加重因素,是否伴有有發熱、意識障礙、抽搐,有無外傷史以及有無高血壓病等等。這就要求醫學生掌握能引起頭痛的相關疾病的基礎知識,診斷要點,及相關的鑒別診斷以及解剖學、功能學和影像學的知識。同時醫學生必須熟練掌握體格檢查的方法,做到不遺漏每一個陽性體征,從而為提出完整的診斷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這一過程使醫學生在學習中由被動轉為主動,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們對基礎知識加深了理解,同時學會了理論聯系實際,更加靈活地運用知識。

2.建立和完善正確的診斷思維

一個診斷的正確與否,關鍵還在于是否擁有正確的臨床思維[1]。面對大量的臨床資料,如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地分析和思考問題,是每一位臨床醫生必須面對的挑戰,臨床醫學生應以臨床為主,將癥狀、體征、化驗和特殊檢查視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抓住主要矛盾,科學地進行分析,從而得出可靠的診斷。通過臨床病例討論這一過程,臨床醫學生將學會掌握正確的診斷思維。比如一位中年男性因“上腹部疼痛伴低血壓”就診。老師要引導學生抓住主要癥狀結合體檢,不但要考慮到腹部疾病可以引起上腹痛伴低血壓,而且心臟疾病亦可引起上述癥狀。進一步檢查除了應該做腹部B超和生化檢查,還應該做心電圖及心肌的酶學檢查。從而明確診斷。從這一病例分析中,學生不但鍛煉了臨床思維的深度,還鍛煉了思維的廣度和靈活性。

同時,正確的臨床思維有時不能僅靠個體的獨立思考而成,而是需要集思廣益,廣泛研討才能形成。病例討論可以起到啟發、誘導和取長補短的作用,每一位同學在臨床實踐中所掌握資料的深度,知識面的廣度,分析問題的角度均有所差異。某些情況下,他人的意見可能正是自已的疏忽所在,在科技信息成倍增長的今天臨床醫生的知識更新離不開相互學習。總之,通過病例討論,我們將學會全面地辨證地思考問題,將辨證唯物主義方法應用于病例討論中將使我們的診斷思維日臻完善,在深度和廣度上達到更高的境界。

3.培養醫學生的創新能力

新時期的醫學教育不應單純在課堂上傳授知識技能,讓學生樂于學習善于學習也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目標,臨床病例討論的活潑、民主、平等、融洽的氣氛可以激發同學熱情、好奇、主動、愉快的心理狀態[2]。成功的學習方法可以大大加強學習的有效性。醫學教育應教授除理論知識外,還應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的能力。引導同學如何思考,如何剝繭抽絲一步步得出正確的結果。在引導同學正確的思維方法的同時激發同學的創造性思維,對學生的想象力、思維的寬度和深度具有相當大的促進作用。比如一個胸痛的病人,同學一般都會考慮到胸部疾病,老師還要啟發學生是不是還可能有腹部疾病引起胸痛呢?除了肺部疾病可以出現胸痛,心臟疾病也可以有胸痛。同時還可以配以多媒體等教學形式引導啟發學生的思維。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篇2

提升醫學教育水平,培養高質量醫學人才,是我國在改革不斷深化新時期下的重要課題。研究比較中美醫學院校建制、醫學教育體系構成、醫學生培養環節以及醫學人文品質等方面的差異,提出對我國醫學教育的改進措施,對于我國醫學人才的培養和醫療的整體水平提升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

醫學教育;醫學院校;中美比較;診斷;治療

隨著我國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經濟的持續發展,大眾對醫療服務的要求和期望不斷提高,社會對醫學教育的探討也倍受重視和關注。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醫學教育經驗,培養具備高質量、高素質的醫學生,有利于我國醫療質量的整體提升和創新型國家的建設。美國高等醫學教育是西方醫學教育的代表,近兩年,筆者通過走訪留學生、查閱文獻,并先后赴美國哈佛醫學院、范德堡大學醫學中心等醫學院校進行交流訪學,對美國的醫學教育體系有了深入認識。本文通過比較研究中美兩國高等醫學教育在建制、教育體系構成、醫學生培養環節以及醫學人文品質等方面的差異,以期對我國的醫學教育有所借鑒和啟示。

1中美醫學教育的比較與分析

1.1中美醫學院校的體制存在差別

中美醫學院校在建設、籌資和管理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據不完全統計,美國現有醫學院127所,其中州立76所,私立51所,而我國醫學院校均由政府建設。美國醫學院校經費來源主要包括有償服務、研究經費、政府撥款和校友捐贈等,籌資能力較強,而政府撥款則是我國醫學院校較為主要且單一的經費來源。美國醫學院校的質量評估主要由非政府的第三方組織高等醫學教育聯絡委員會進行,聯邦和州政府通過教育撥款和科研資助等形式對各醫學院校略加影響,我國醫學院校由政府統一領導,全國實行基本一致的學制和課程[1]。從上述方面可以看出,中美醫學院校在辦學性質和宗旨上存在本質差異。美國醫學院校實行“精英教育”,旨在提高醫學高等教育水平和質量,院校具有很大的自,可以自主調整辦學方向,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因此具有鮮明的特色和較強的靈活性。我國醫學院校推行“大眾化”教育,旨在在較短周期內培養能滿足于廣大人民群眾需求的醫藥衛生工作者,但受制于院校隸屬關系的差別,或由于區域間的政策差異造成的資源分配不均衡,較容易導致不同醫學院校間辦學質量和學術水平出現差異。值得指出的是,這一差異從根本上是由中美兩國社會發展階段和經濟發展水平所決定的,都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內適應了本國國情。

1.2中美醫學教育體系存在差別

美國高等醫學教育體系較為完整性,通常由“院校醫學教育”、“畢業后醫學教育”和“繼續醫學教育”三部分組成。其醫學教育起點較高,報考考生須完成4年大學本科學習且修過醫學預科教育課程,通過醫學院入學考試后才能就讀。美國醫學院校教學大綱為4年制,成績合格者授予醫學博士(medicaldoctor,M.D.)學位。M.D.的學習課程與醫師執照考試掛勾,學生在前2年學習醫學基礎課,結束后要參加執照考試的第一部分,后2年進入教學醫院,臨床課程、見習和實習結合在一起,結束后參加執照考試的第二部分,合格后才具有申請住院醫生的資格。M.D.畢業后須經過年限不等的培訓(包括住院醫師培訓和專科醫師培訓等),完成執照考試的第三部分后方可獲得行醫執照。美國對繼續教育的重視程度較高,法律規定醫生須接受知識更新教育和考核,合格后才能獲準更新執照[2]。相比之下,歷史原因造成我國高等醫學教育體系建設相對滯后,“院校醫學教育”的學制和培養模式較為復雜,主要有五年制臨床本科、八年制本碩博一貫制、三年制臨床型或科研型碩士、三年科研型博士等。“畢業后醫學教育”和“繼續醫學教育”較為薄弱松散,我國的醫學本科生畢業后工作1年以上即可參加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醫學碩士、博士在讀期間只要有單位掛靠,也可以申請考試,通過后即可在醫療機構從事醫療工作。醫學教育體系所導致醫學生專業素質的差別較為明顯。美國醫學院校的培養模式要求所有具備行醫執照的醫生都有在大型教學醫院的從業經歷,保證了醫生都具備較為扎實的臨床功底和較為一致的專業水準。對基礎科研感興趣的醫學生在校期間還可申請攻讀生物醫學哲學博士學位(philosophiaedoc-tor,Ph.D.),畢業獲得M.D.和Ph.D.的雙學位。雙學位博士除了臨床知識學習和實習以外,還需要在實驗室接受長時間的基礎科研訓練,發表一定質量的科研論文后才能獲得學位[3]。相比而言,我國醫學院校培養的本科畢業生現階段通常難以滿足社會實際需求,且不同院校培養的畢業生水平差別較大。在研究生層面,由于我國醫學碩士研究生分為學術型和專業型,學術型研究生階段進行科研的同時,往往不能兼顧臨床技能的訓練,畢業后存在到了臨床“不會看病”的問題,而專業型研究生雖然臨床技能嫻熟,但由于缺乏基本的科研培訓,創新能力難以提升。

1.3中美醫學教育實施的各環節存在差異

首先,中美醫學院校的生源存在差異。如前文所述,美國醫學院學生的入學條件嚴苛,只有成績拔尖、素質全面的本科畢業生才能通過,相當于研究生教育。從醫學生的角度來講,他們在學醫前就接受了高等教育知識體系的訓練,并選修了醫學相關課程,保證了在進入醫學院后對生命科學的認識和理解更加深刻。可以說,在美國上醫學院絕非一時沖動的想法,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決定,學生的穩定性和成熟度也更好。相比而言,我國的醫學院校直接招收高中畢業生,由于每年招生數量較多,競爭不太激烈。尤其在近年,醫學院校報考人數還有逐年下滑的趨勢。對于我國的醫學生來說,多數人在填報高考志愿時對于未來職業的認識度和責任感并無感性認識,以致在今后求學時遇到困難和挫折容易失去耐心和熱情。其次,中美醫學院校的教學資源和手段存在差別。在課程設置上,美國醫學教育將基礎課程進行學科間交叉整合并集中安排授課,不僅能減輕學生負擔,更能促使學生從多個角度客觀、整體地學習和思考,知識體系搭建得更為牢固。美國醫學教育還注重基礎與臨床學科間的聯系,在基礎學科教學中密切聯系臨床,在臨床見習、實習中繼續強化基礎學科知識。臨床實習時,科目設置除“內、外、婦、兒”等常規科目外,還設置了急診醫學、老年醫學和家庭社會醫學等科目,體現了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4]。在我國醫學教育體系中,基本框架仍然遵循著基礎、臨床、實習的“三部曲”,三個階段過分明確和獨立,加之學科界限明顯,把完整的人體和生命現象人為地割裂,醫學生在學習過程感覺較為枯燥,也難以對醫學體系形成綜合、整體的認識。再者,中美醫學院校的教學目標設定存在差異。美國醫學高等教育一方面強調培養在高校或醫院中兼具基礎性與臨床性的專門醫學人才,另一方面強調培養科研機構的研究者和傳播知識的醫教人員,目標設定較為清晰,能夠充分滿足社會的需求[5]。我國醫學生培養的目標較為模糊,按教學目標要求,本科畢業的醫學生應該具備較為基本的臨床技能,但實際情況卻無法滿足醫院需求,促使畢業生紛紛考研。而我國醫學研究生的學業培養本科化,課程設置專業化,過于強調專業性的學習訓練,導致研究生知識結構單一,綜合能力不足。部分醫院的專業培養并未能融入臨床實踐,甚至有些學生僅會做課題寫文章而與臨床脫節較嚴重,導致臨床能力較差。此外,中美醫學院校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存在差異。美國醫學院較早開展標準化病人和計算機模擬系統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在我國醫學院校,受制于發展水平和經費投入等客觀條件限制,教學手段相對落后。美國醫學院校中已普及“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方法(PBL)”和“以社區為基礎的學習方法(CBL)”等教育方法。這些教學方法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的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的訓練也有所裨益[6]。我國的醫學院校現階段仍然維持傳統學科型的教學模式,注重課堂理論知識灌輸和基礎知識的掌握,使得我國培養的醫學生多是會考試的學生,忽略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最后,中美醫學院校在學業考核方面存在差異。美國每個醫學院都自主建立了考核體系,除了對讀寫綜合能力、與病人交流能力和標準化病人的評估,還需要評估學生對醫學道德、醫療法規以及循證醫學等相關內容的掌握情況。此外,還要評估學生對待病人的耐心程度和緊急狀態下對病人處置等能力[7]。我國醫學院校對醫學生的考評通常是考多評少,以學生對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考核為主,考核方法也較單一。此外,對醫療法規、醫德人文等方面則較少考評,使得醫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后不得不對這部分內容重新補課。

1.4中美社會醫學人文品質的差異

中美兩國教育體系的差異,以及兩國文化經濟等國情方面的不同,直接反映在兩國醫學生在能力、個性、氣質等方面。美國醫學生交流能力強,無論是同患者交流和與同事交往,都能夠從容應對、侃侃而談。討論問題時,美國醫學生常能提出不同見解,能夠有理有據的進行辯論。在課題研究進展匯報時,即便是進展不多或者不順利,往往也能娓娓道來。我國的醫學生大多生澀靦腆,交流和溝通能力有所欠缺,和病人接觸時難以在短時間內建立專業性和信任感。在學術場合,我國醫學生提問和發言也不夠積極,反映出學生在校時這方面能力較少接受訓練。美國醫學生的科研興趣和創新意愿強烈。在美國院校的實驗室,假期經常可以見到高中生來見習實驗技術并參與學術活動。由于學生較早接觸科研活動,創新的理念也較為超前,使得他們與我國的同齡學生相比思維更活躍,求知欲和創新欲也更強。我國醫學生通常接觸科研較晚,往往在研究生階段才接受系統的科研訓練。不少醫學生把臨床和科研對立起來,對科研活動疲于應付,實用主義明顯,創新的動力和后勁都明顯不足。美國醫學生職業遠景明晰,加之激烈的競爭環境以及入職后享有的豐厚薪酬和崇高的社會地位都使得醫學生精益求精、發奮學習,而我國的醫學生臨近畢業時往往境況較為窘迫,為尋找工作或升學等大費周折,養家糊口頗有壓力,難以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學習業務中去。

2美國醫學教育的啟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對中美醫學教育的比較,不難發現中美歷史、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差異決定了兩國醫學高等教育發展的差距與差異。美國的醫學教育體系和模式中不乏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的方面。

2.1改革醫學院校體制,完善醫學教育結構

在當前市場經濟和改革深化的機遇下,我國的醫學教育改革模式應當體現出向“政府宏觀管理,優化資源配置,鼓勵自主辦學”的新體制模式轉變,從宏觀上推動醫學院校質量提升,突顯自身的特色與優勢。在醫學教育體系結構不均衡、不完善,一使得醫學院校在有限的時間內負擔了過重的教育任務,因此必須進一步優化高等醫學教育體制,在加強和規范醫學院校教育;二是在缺乏完善的畢業后教育和繼續教育的情況下,使得醫務人員過早地專業化、專科化,因此必須著力加強和完善畢業后教育和繼續教育的制度建設。

2.2明確醫學教育目標,優化醫學生培養模式

醫學教育是終身教育,我國現行的醫學教育實際上是短時期內的高度專業化教育,雖在較短時期內緩解了醫療資源短缺的狀況,但卻影響了對基礎教育的投入和對醫學生興趣潛能的培養。因此,我們亟需探索和設定適應我國國情的醫學教育目標,適當簡化醫學生的培養模式,并提高醫學生相關待遇。我們可以參照美國的醫學生培養模式,明確不同年制、不同學制醫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讓醫學生能根據自身興趣進行職業規劃,選擇不同的職業道路。

2.3改革教學方法,培養醫學生綜合能力

在醫學教學中,我們應當秉承提升醫學生創新能力、適應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教育理念。應當加強醫學生臨床思維、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訓練,培養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能力。應當鼓勵醫學生盡早接觸臨床,為專業知識的學習提供感性環境。應當及時升級教學硬件,引進標準化病人和計算機模擬系統等方式進行教學、訓練和考核。應當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思想,推廣新型教學方法,培養醫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應當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及醫學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建設,培養醫學生的社會醫學能力,促進醫學生的全面發展。

3結語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醫學教育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可喜的是,近年來全國醫學院校都在積極探索醫療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相信在汲取、總結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后,我們能夠探索出一套具有中國特色、適合中國國情的醫學教育體系,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凌保東.中美高等醫學教育比較及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7):33-35.

[2]吳春麗,RichardS.BaeMD.美國醫學教育體系運行簡述[J].西北醫學教育,2013,21(4):676-680.

[3]朱洪英.美國醫學教育的特點與分析[J].醫學信息(上旬刊),2011,24(4):2207-2208.

[4]丑賽,趙峻,楊萍.淺談美國醫學教育的臨床教學反饋[J].基礎醫學與臨床,2015,35(10):1440-1442.

[5]周藍波,周國平.美國醫學教育的現狀與思考[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5,35(3):470-473.

[6]劉雋,趙周彥,舒靜.新一輪技術變革中的美國醫學教育[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6):107-114.

篇3

    縱觀高等醫學教育體系,臨床教學階段是最容易產生沖突和矛盾的教學環節。在此教學階段,醫學生需要逐步開始進行直接專門針對患者的臨床醫療工作。關于醫學生在臨床實踐操作過程中的具體的工作范疇是哪些,沒有明確的規定在我國當前法律中有所體現。當前的臨床教學要求都是根據醫學教育培養方案和臨床教學大綱制定的。如進行規范教學查房、疑難病例討論、練習書寫規范大病歷、基礎臨床實踐操作、標準醫療文書的書寫等。醫療工作以及何種程度的醫療操作是醫學生可以承擔的,我國目前的醫療法律法規中沒有做出具體規定。當前臨床醫學生醫療工作范疇上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醫學生在緊急醫療出現的情況下能否擁有處置權;法律是否認可醫學生書寫的醫療文書的效力;一些應由執業醫師進行的醫療診療操作如由醫學生承擔是否得到法律的允許。目前的法律法規中關于以上問題還沒有非常明確的規定。能否在法律的保護下進行合理合法的臨床教學對于醫療效果與教學質量有很大的影。這樣的問題不能得到合理的解決也會為醫患糾紛的產生埋下禍根。

    2相關醫療法律法規現狀分析

    分析相關的法律法規,臨床教學過程中面對的對象有主體有不同。這樣的情況決定了不同主體在醫療活動中醫療責任的承擔是有著顯著的差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等法律法規都明確了何種類型何種級別的醫療工作者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以及需要遵守的行為規范。臨床帶教教師在醫療過程中的權利以及義務都是有詳細全面的法律法規作為標準的。但是,醫學生在臨床學習期間進行的醫療活動是沒有完善的法律法規進行規范和保護的,只有通過對學生的醫德醫風、醫學倫理都方面的教育來規范醫學生的行為,這樣的約束力度和保護力度顯然是不夠的。技術含量高、風險大是臨床醫療工作的一大特點,風險因素存在在醫療診療活動的各個方面。衛生部、教育部聯合頒發的《醫學教育臨床實踐管理暫行規定》第十六條規定:“在醫學教育臨床實踐過程中發生的醫療事故或醫療糾紛,經鑒定,屬于醫方原因造成的,由臨床教學基地和相關醫療機構承擔責任。因臨床帶教教師和指導醫師指導不當而導致的醫療事故或醫療糾紛,臨床帶教教師或指導醫師承擔相應責任。”在臨床教學過程中出現違反醫療規章制度的行為,其臨床教育基地和臨床帶教教師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因此也給臨床教師與臨床教育醫療機構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3臨床教學管理針對現狀的對策3.1加強醫德醫風

    教育當前,在醫院實習的學生為獨生子女的居多,不善于與人溝通、不會主動關心旁人、缺少人文關懷、以自我為中心成為了他們的通病。在對醫學生的培養過程中,與臨床能力培養同樣重要的是醫德醫風的教育。“保證患者利益的最大化,全心全意服務于患者”是醫務工作者在臨床工作過程中最為基本的職責。臨床醫學教育要將對學生進行醫德醫風教育貫穿始終,不斷強化意識,不斷規范行為。臨床帶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言傳身教,要在進行實踐操作教學過程中同時進行醫德醫風教育。選擇臨床帶教教師就要求教師本身具有過硬的思想素質,強烈的使命感與責任感,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職業情操,使醫學教育盡可能的與德育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在講課過程中將正確的人生觀價值潛移默化的融入日常教學過程中。臨床帶教教師要以身作則展現嚴謹的工作作風,充分利用臨床教學過程中的示教機會以身作則,保持和諧的醫患關系,提倡學生設身處地的為患者著想,樹立良好醫德醫風觀念。要讓學生理解作為醫生所必須具備的社會責任感,救死扶傷、解決患者的病痛是醫生的天職。在醫學生準備進入臨床實踐學習階段之前,首先要讓其樹立感恩之心,要感謝為我們提供學習平臺的患者,患者不是臨床醫學教育過程中的道具而且臨床學習過程中的特別教師,我們能夠從中學習到知識與技能。尊重患者才能獲得患者的信任、理解與支持,才能有機會成長為優秀的醫療工作者。

    3.2強化法制觀念

篇4

我國的醫學七年制教育始于1988年,由各醫科院校最優秀的學生組成,其錄取分數線穩居中國醫大各招生專業榜首,且呈連年攀升之勢。同時根據國家制定的七年制學生培養目標,各校也制定了具有政策傾斜性的教學培養計劃,如中國醫科大學,醫學課程使用英語授課并用英文考試;采用中文統編和外文兩套教材并行教學;各學科都配備最強的師資力量;進入碩士專業選擇階段時配備各附屬醫院強勢學科的優秀帶頭人擔任研究生導師。同時為保證英語教學的順利實施,學校要求全部七年制學生在大一下學期和大二上學期分別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此外還安排大學英語精讀、泛讀課程,全面講授TOEFL英語的詞匯、聽力、閱讀理解等,保證七年制學生的英語水平[1]。七年制這種集中優勢資源扶植重點的培養模式成為許多醫學院校的辦學指導方針,同時各醫學院校根據自身資源與特點,也逐漸總結出一套自身的教學方式和模式。如華中科技大學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逐步形成了11種教學與教學管理運行方式、3種教學管理方式、2種辦學特色,簡稱“11•3•2”的七年制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在教育部組織的七年制高等醫學教育教學工作評估中,得到專家的充分肯定[2]。山東大學充分發揮綜合性大學的多學科優勢,優化課程設置、改善教學資源配置、精簡更新教學內容,培養出的學生人文社科知識豐富,理論基礎扎實,科學思維活躍,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強,參加工作后適應性強、進步快、發展潛力大,深受用人單位歡迎[3]。

隨著七年制教育模式的普遍開展,我國七年制臨床醫學教育已經形成雙語教學、雙語測試、滾動淘汰的專業教學特色。帶教教師一致反映七年制學生綜合素質高、適應能力和接受能力強,雙語教學的知識接受狀況良好,不論是階段性考核還是綜合測評七年制成績都令人滿意。從前十屆七年制畢業生的畢業去向看,大部分就職于省級及以上大型臨床醫療機構,部分畢業后直接出國深造,少部分在大六時考取協和醫科大學八年制臨床醫學博士。從事臨床工作的畢業生大部分很快成為本學科的青年骨干,其中一些目前已成為專家級學術帶頭人;部分已走上醫院或大學的領導崗位,成為專業和領導能力兼備的新生代管理人員;還有少部分畢業生轉行從事商業、金融、IT等行業,不論他們身在國外或國內,也不論他們從事工作的性質,七年制畢業生都表現突出、成績斐然,普遍受到用人單位的高度好評,被認為具有適應未來科技競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綜合素質和發展潛能[4]。

一項為了客觀評估七年制畢業生的醫療、教學和科研水平的調查結果顯示,七年制畢業生在醫療、教學、科研等諸多方面都比五年制畢業生有較強優勢,特別體現在教學思維能力、語言表達和邏輯性、運用新技術能力、科研意識、掌握前沿科學知識深度、熟練應用計算機技術、相關學科知識面、外語水平等多方面都比五年制本科生有優勢[5],這說明本碩連讀七年一貫制是培養高級醫學人才的有效途徑。與綜合大學合并之后,可以建立人文、理醫結合培養高級醫學人才的最佳模式,使學生在校內學到相關的多學科的知識,這是以前不可能辦到的。1995年在我國首批七年制學生畢業之際,教育部開展了第一次全國工作檢查和評估,七年之后的2002年又進行了第二次檢查評估。二次評估的結果與第一次相比顯示我國的七年制醫學教育培養體系進一步完善、七年制教育獲得進一步發展、辦學模式特色突出并呈現多樣化的特點等一系列成果[6]。

二、醫學七年制教學的發展與問題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擴大,七年制醫學教育的辦學規模也迅速擴大,開辦院校由最初的15所發展至超過半百,年招生人數也由1988年的數百人發展至近萬人。招生規模的擴大造成了生源素質的參差不齊,學生上課效果不如擴招之前的生源,尤其是地方性單科醫學院校由于存在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條件以及教學管理等因素的制約,嚴重影響著臨床七年制學生培養的質量[7]。雖然在招生方面與五年制相比仍有優勢,但是隨著八年制臨床醫學博士的擴招,同時受國內經濟快速發展、醫療環境惡化等狀況的影響,醫學在本科生學習的熱門專業地位有所下降,臨床醫學七年制專業在高考專業的橫向競爭力明顯削弱;受學校硬件條件和師資力量所限,七年制從基礎授課到臨床實踐的資源優勢地位也不再突出;隨著省市級以上大型綜合醫院人員趨向飽和、醫務工作者的學歷普遍提高、畢業生逐年增多,七年制畢業生在就業方面的優勢有所下降;另外七年制的培養目標和學制特點決定了其專業課程學時和臨床實踐時間偏少、科研水平不高,因此與統招5+3的碩士相比在選擇研究生課程和導師方面沒有優勢。此外用人單位的調查結果也顯示,七年制畢業生在臨床實際工作中基本功方面尚待加強,在協作精神、人際交往等方面也有不足,特別表現在敬業精神、對病人態度、協作精神、應急能力、臨床基本操作、臨床技能嫻熟程度、師者操行、貫徹大綱精神、調動學生思維能力等方面[5]。

三、醫學七年制教學未來之路

針對以上醫學七年制教學出現的問題,結合我國醫學教育的實際情況,筆者對今后醫學七年制的教學進行了以下思考:

1.依托綜合性大學優勢,進一步推進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培養模式的改革,探索與國際接軌的高層次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可以考慮推廣八年制醫學博士的教學模式,與國外的M.D.(MedicalDoctor)概念接軌。近年來我國教育部在少數擁有綜合實力優勢的醫學院校已經嘗試推廣八年制醫學教學模式。實踐證明,八年制頗受有志于臨床工作的學生青睞,畢業生也很受用人單位的認可。

2.充分發揮綜合性大學師資與學科優勢,進一步加強公共基礎和專業基礎教育,優化課程結構,開設各類選修課,強化素質教育。

篇5

現代臨床醫學是一門具有社會性、實踐性及理論性等特性的現代科學。臨床醫學是學生主動接觸醫學實踐,并把呼吸內科的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過程,是學醫學生成長為一名合格的臨床醫生必須要經過的過程,也是高等醫學院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臨床教學中,學生要把以前學習的理論運知識運用到醫學實踐中去,其目的主要培養學生的臨床動手操作技能、邏輯思維能力以及臨床實踐意識等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接觸到患者,那自己平時所學的知識進行實踐,使得自己的理論知識在醫學實踐中的得到進一步的鞏固,這為學生以后走上工作崗位從事臨床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臨床醫學里面呼吸內科做為醫學院主干課程《內科學》重要的一部分,其一直是醫學院學生進行臨床學習的主要科目之一。筆者在呼吸內科臨床教學中有著多年的教學經驗,在其教學過程中不斷的總結新型的教學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果。

二、呼吸內科臨床教學現狀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醫學領域的發展也有了較大的進步。當前我國公共衛生醫療有了較大的改善,這就直接影響了醫學教育改革,尤其是對醫學臨床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目前新的形勢影響下,其呼吸內科的臨床教學也藝術面臨著新的難題和挑戰,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由于種種原因,使得學生對呼吸病學興趣不高

由于臨床醫學課的選擇決定學生畢業之后工作的方向。因此,很多的學生比較熱衷與部分熱門學科,經過我們粗略調查顯示,大部分的學生表傾向于內分泌科、外科醫師、心血管內科等,這樣就直接影響到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樣就直接影響到了我們臨床教學的效果。再加上部分學校課程安排具有不合理性,這就使得學生的臨床學習對于某些病例沒有一個較全面的了解,最終讓我們的臨床教學變成“講課”。

(二)任課教師安排不科學,導致教學質量下降

醫學臨床教學具有很強的實踐經驗性,其臨床教學經驗主要是教師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積累的,由于高校的不斷擴招,使得部分高校師資力量不足,就讓一些經驗不足的年輕教師帶臨床教學課,這就不得不讓我們擔心其教學質量。

三、新時期下創新呼吸內科臨床教學措施

醫學臨床教學是現代醫學教育中最重要的環節,其是醫學學生從理論醫學轉向實踐醫學、有醫學學生向醫生轉變的主要階段。就當前的呼吸內科臨床教學而言,為了適應現代醫學的要求,就必須要創新教學模式,不斷改革教學方式,以此來提升呼吸內科臨床教學的教學效果。

(一)充分利用有利資源,彌補病例缺少缺陷

由于部分醫學院基礎教學設施落后,尤其是在醫學病例缺失的情況下,可以充分以往典型的呼吸功能檢查報告單、胸片、多媒體、病案等教學設施與教具,運用這些教學工具可以讓呼吸內科臨床教學更加形象和生動,運用現成的教學素材教學模式就是采用的“情景再現”教學法,這樣就可以讓學生真實的感受到醫學實踐的工作情境。

在呼吸內科臨床教學中,首先可以安排學生閱讀呼吸臨床典型病案,并在見習之前教師將本次見習的內容和重點創新復習一次,這樣會讓學生在學習臨床病例時能夠抓住重點,也為學生進行深入學習做好鋪墊。教師在病例資料中盡量要整理到完整的醫學案例(如:臨床癥狀的特點、患者體征、患者呼吸功能、CT、胸片等相關資料),并同時給學生留下與病例相關的思考題。

臨床醫學中呼吸內科疾病有著多種典型體征和癥狀(如:紫紺、濕羅音、喘息、哮鳴音、各種性狀的呼吸道分泌物、桶狀胸等),這些教師可以利用病人拍照、掃描以及互聯網下載等方式,將大量的關于呼吸內科病例資料或者影像資料做成PPT課件,在臨床教學過程中就可以結合實例給學生講授呼吸臨床知識,通過這樣形象的教學方式可以增加臨床教學的真實性,從而進一步提高臨床教學的效果,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創新臨床教學模式,提高臨床教學效率

在呼吸內科臨床教學中,在學生見習之前對呼吸學理論進行講解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沒有上過大課的學生),通過理論講解可以在臨床教學中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

一般參與臨床課程學習的學生還不具備臨床思維能力,但是他們對于臨床實踐具有很強的期待,更有甚者是想讓自己能夠馬上運用所學知識來醫治病人,所以在我們的臨床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臨床思維的培養是很受學生重視的。在臨床教學中我們發現如果將我們臨床教學程序與臨床醫生醫治患者的思維方法和工作程序相結合,也就是采用了“啟發式”教學就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

啟發式教學其實就是要我們的臨床教學能夠盡量貼近臨床實際,這種教學模式也是教師和學生最喜歡的臨床教學授課方式。在啟發式教學模式中,教師運用自己的實踐經驗去啟發學生進行主動的思考,并且實時針對典型病例提出一系列的思考問題,從而激發了學生的臨床思維,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逐漸的進入到正確的臨床思維里面,以此來提升呼吸內科臨床教學的質量。

(三)注重醫德培養,提升人文素質

篇6

 

我們的研究重點就是關于情商理論在臨床醫學教育中的應用問題,了解當前臨床醫學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探討情商理論在臨床醫學教育中的可行性和實現途徑,推動臨床醫學教育改革深入發展。

 

情商理論臨床醫學教育醫學生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臨床醫療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對醫生的個人品德、處事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對臨床醫學教育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挑戰。

 

情商理論作為個人品德塑造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課題,被逐漸的應用到臨床醫學教育事業之中,為培養全面合格的臨床醫學接班人提供公共先進德爾教育方法和理念,促進臨床教育實踐的發展。

 

一、情商理論的內涵

 

情商是情感商數的簡稱,又被稱之為情緒智能,最早于1990年由美國新罕布什爾和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薩羅維和梅耶教授提出的,后經過美國心理學家戴尼爾·高爾曼的發展運用逐步形成了現在意義上的EQ理論,并將其以通俗的方式編繪成了《情緒智能》一書,EQ理論從此應運而生。

 

在高爾曼的EQ理論中包括五個方面的能力:一是自我覺察力,即認識自我情緒的能力;二是駕馭自我情緒的能力;三是自我激勵的能流利;四是覺察、識別、理解他人情緒的能力;五是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

 

目前情商理論已經具備了非常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應用案例,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針對當前臨床醫學教育的現狀,引入情商理論的理念和方法,并用情商理論輔助臨床醫學教育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二、當前臨床醫學教育模式在鍛煉學員情商方面存在的不足

 

情商是人適應社會的基本能力素養之一,能夠幫助他們正確的處理各種人際關系。當前很多的醫院都發生過各種的醫療糾紛問題,這雖然有可能是由于醫療事故所引起的,但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反映了當前很多醫生在與患者之間進行溝通交流方面存在著缺陷。總的來說,目前臨床醫學教育模式在鍛煉學員情商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醫學生在醫患溝通能力上存在不足。在臨床醫學領域中,與醫患者之間建立維護良好的關系,與他人收集和共享信息,以有效的幫助病人緩解病情、穩定家屬的情緒具有著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的相關資料顯示,因醫患溝通不良或是障礙引起的醫療糾紛中,35%是由于醫務人員不恰當的溝通所導致的。而當前我國的教育實際在培養醫學生這方面的能力上并沒有有力的措施,很多的醫學生不夠正確的了解患者的情緒和心理,不掌握醫患溝通的藝術和技巧,因而無法與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

 

        (二)臨床教學方法和醫風醫德教育在實踐中存在不足。醫風醫德教育對于引導醫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導向,培養學生敬業奉獻的職業操守具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的醫學高校在一方面的教育模式上存在很大的不足,“高、大、空”的教育弊端突出,政治色彩濃厚,不能夠正確的培養醫學生的得到品行,對于臨床領域了解不足。

 

(三)臨床醫學生存在特殊的情緒心理問題。醫務人員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其常見的情緒心理問題與普通勞動者之間相比具有其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身耗竭、自信受挫、人格偏態等心理方面的問題,而學生時期的情商學習是今后工作崗位上解決壓力和心理問題的重要措施,若是處理不慎將可能會引起更為復雜的心理問題。

 

三、情商理論用于臨床醫學教育的實踐方法

 

情商理論是一個較新的概念,隨著專家學者的不斷完善發展,它已經被逐漸的推廣到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發揮了顯著的效果。在臨床醫學教育的實踐過程中應用好情商理論主要需要把握以下幾點:

 

(一)在教學的過程中合理的應用EQ理論。在臨床醫學的教育實踐過程中,教師要對情商理論的應用綜合的進行把握,營造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從而促使廣大的學生能夠積極的思考、大膽的質疑,真切的感受教師的熱情與希望,鼓勵學生朝著既定的目標努力奮進。

 

(二)及時關注臨床醫學生的情緒心理問題。醫務人員的情緒問題重在預防,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為學生營造一個優越的外在環境,引導學生正確的把握自我的情緒,緩解負面的情緒,從而使學生逐漸的構建起一套適用于自身的完善的情緒疾病預防技巧,這樣才能夠更好的適應臨床醫療崗位。

 

(三)對學生進行EQ理論及方法的教育。教授EQ理論不單單是讓學生完善自我人格,正確評價與接納他人,更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學會與患者、病人家屬及同僚之間的溝通,在今后的工作崗位上能夠從容的面對各方面的問題,正確地處理醫患之間的關系,減少或避免不必要的醫療糾紛的發生。

 

四、結語

篇7

    一、新世紀的臨床醫學教育背景要求臨床教師不斷地改革和完善教學內容和方法

    當前,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 醫學領域也獲得了突飛猛長的進步, 特別是分子生物學研究技術的出現、發展和完善, 人類基因組計劃的超常規發展, 醫學知識日新月異, 人們對疾病有了全新的認識, 臨床診治和預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人類疾病譜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現有的教科書和教學大綱已很難跟上現代醫學的發展, 因此必須緊密結合醫學發展的動態來積極開展臨床醫學教育。以婦產科疾病的教學為例,婦科腹腔鏡是融現代婦科手術和內鏡診治技術為一體的微創傷婦科診治技術, 也是當今婦科領域的一門新興學科。婦科腹腔鏡技術的興起與發展, 使傳統的婦科診斷與治療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 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改變著婦科診療的面貌, 為新世紀婦科技術的發展帶來了光明前景。同時新技術的發展非一蹴而就, 而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所以婦科腹腔鏡技術也正是在發展中完善, 完善中發展! 這就要求臨床教師必須根據這些變化及時調整授課內容和學時安排以滿足這些變化, 學習內容和臨床實際的脫節不能滿足現代臨床醫學教育的目的和宗旨。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人們的溝通途徑也變得十分暢通和便利, 互聯網的出現和不斷完善, 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變得非常快速和直接, 也為總結和分析醫學發展的動態提供了更多更全面的第一手資料, 現有的教科書很難全面反映醫學發展的實際情況, 這給現代醫學教育提出新的挑戰, 它要求臨床醫學教師必須不斷學習和掌握相關知識, 及時跟上醫學發展的步伐和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固步自封、不思進取則要被現代醫學所淘汰。

    隨著國內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完善, 醫療市場也較以前發生了很大變化, 病人就醫有了很大的選擇性, 對醫院和醫生乃至診治方案的選擇有了更多的自主性, 同時人們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也在不斷加強, 因此醫院和臨床醫生在日常醫療和教學活動中必須尊重病人的選擇權、知情權、隱私權等有關權利, 這給臨床醫學教學提出新的挑戰。如果不能正確處理醫療和臨床教學的關系, 將不可避免地產生一些醫療糾紛甚至是法律糾紛, 也使醫院在醫療市場的競爭中產生不利因素, 反之, 如果處理得當, 不僅有利于醫學教育, 也有利于提高醫院和醫生自身的聲譽, 而在醫療市場的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目前我國相關法律、法規也還不完善, 滯后于目前醫療形勢的改變, 如何確保臨床醫學教學的正確和合理、合法地開展, 不僅是臨床教師所必須關心的問題, 而且涉及到相關法律、法規的制訂和完善。因此既往臨床醫學教育模式和教學方式、方法已不符合當前醫療市場的變化, 作為臨床教師, 應提高法律意識, 正確處理好醫療和教育的關系, 取得病人和家屬的配合來積極開展臨床醫學教育, 為培養新一代臨床醫生和拓展醫療市場而積極努力。

    醫學教育模式的改革也給臨床醫學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生的臨床課程將在臨床醫學院內實習時同步進行, 學生的大部分課余時間在醫院度過, 學生將有更多時間與病人接觸, 這有利于提高臨床醫學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質。但如何利用學生在醫院的時間培養學生正確和基本熟練的臨床思維和處理能力, 也給臨床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舊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按病種講完課或帶完見習后便完成任務這種情況將一去不復返。學生在醫院內與病人接觸, 隨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惑, 包括醫學、心理學和社會問題, 甚至語言問題, 這都要求臨床教師花許多時間來解釋和教導。單一按病種來講習對學習臨床課程是最基本的, 如果沒有這個基礎, 學生的臨床能力無從談起, 但對一個合格的臨床醫生來講, 僅做到這一點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在平時的講課和學生見習、實習過程中, 應結合學生的自學和接受能力, 把疾病的臨床特點、診斷、鑒別診斷和治療作為教學重點,并把它灌輸于整個教學過程中, 而疾病的病因學、發病原理和病理解剖等基礎內容可簡單地講解或由學生自學, 這樣有利于學生臨床思維的培養和處理問題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臨床教學活動中可以以臨床癥狀為主線多講解, 在此基礎上再深入講解具體疾病各自的特點和處理要點。另一方面, 在以前的教學模式下, 往往對學生的臨床基本功重視不夠或無法給予更多的教導, 而在新的教學模式下, 學生在見習、實習過程中, 我們認為臨床帶教老師要用一定的時間來訓練學生的臨床基本功, 如采集病史( 包括內容和技巧) 、體格檢查和臨床基本操作等, 并作嚴格要求, 因為扎實的臨床基本功是一名優秀臨床醫生的基礎。另外, 要做好一名優秀醫生, 必須了解病人的心理狀態, 與病人之間的接觸、溝通是非常重要的, 這對于了解病情同樣也是缺不可少的, 在這方面也要求帶教老師予以重視。因為一名醫學生或年輕醫生, 在這一點上往往欠缺和難以領悟, 需要在臨床醫療活動中不斷充實、完善。

    二、臨床教師自身綜合素質要進一步提高

    為提高教師的授課能力和效率, 我院已多次開設青年教師授課大獎賽, 并對剛畢業的青年教師進行崗前培訓, 使臨床老師的授課能力得到了提高。要作好一名優秀的臨床教師, 不僅要培養高素質的臨床醫生, 還要培養學生正確的臨床思維能力包括臨床診斷和處理能力, 單純地提高授課效率是遠遠不夠。首先必須要有強烈的責任心, 不能敷衍了事。對于一名臨床醫生, 要帶教一、二名學生并不是一件難事, 難就難在認真和帶好二方面, 沒有一定的責任心, 不認真帶教是很難培養出優秀醫生的。一名好醫生不等于是一名好老師, 要做好一名臨床教師,除做好自己醫療和科研的工作外, 還必須負起責任, 認真培養下一代醫生, 才能使我國臨床醫學不斷發展和進步。其次, 帶教老師必須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因為醫學發展迅速, 知識更新快, 人們獲取醫學知識途徑既多又直接( 包括醫學知識講座、書籍雜志、通信、互聯網等形式) ,這要求任何一名臨床醫生都必須不斷學習和鉆研, 這樣才能在醫學界立于不敗之地, 對臨床教師而言尤其重要, 只有自己不斷進取, 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因此, 一名好的臨床老師首先須是一名好醫生。

    三、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臨床教育形式,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篇8

[關鍵詞] 臨床醫學專業;預防醫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2(a)-085-02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現代醫學的進步,人們的健康觀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已經成為現代醫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傳染病仍是現今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社會轉型期增加了流行病暴發的可能性。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是未來與疾病戰斗的第一線的醫務人員,出于有效控制和消滅流行病的需要,必須加強臨床醫學生的預防醫學教育。

1 加強臨床醫學生預防醫學教育的必要性

1.1 樹立預防為主的思想

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確立,人們的健康觀發生了相應的改變,健康的范圍由個體健康擴大到群體健康,健康的內涵也逐步由生物健康的領域擴展到社會健康的領域。臨床醫生作為衛生事業的一線人員,要貫徹執行國家的衛生策略,參與防病治病的各種活動,如果能掌握和了解預防醫學的知識和方法,對培養醫學生預防為主的大衛生觀念和以促進全民健康為己任的預防戰略意識是十分必要的,對加強疾病預防和控制也是很有幫助的。

1.2 培養群體觀點

群體觀點是預防醫學區別于其他學科的一個顯著特點。到21世紀,我國的衛生服務將屬于衛生保健型體制,突出預防為主和群眾性的自我保健。因此,未來的臨床醫生,不可能單純地從事對臨床個體的醫療保健工作,還應掌握從人群角度去觀察、分析問題的方法和技巧,這樣才能擴大視野,拓寬思路,有利于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和解決問題,從根本上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1.3 培養臨床醫學生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能力,提高其控制和消滅流行病的能力

傳染病仍是現今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社會轉型期增加了流行病暴發的可能性。SARS的暴發和肆虐讓我們又一次感受到了傳染病的威脅與恐怖,同時也暴露出我國在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時所表現出的不足和缺陷,特別是醫護人員的預防意識欠缺、應急處理不當以及很高的感染率,迫使我們對過去的預防醫學教育進行認真地全面地反思。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是未來與疾病戰斗的第一線的醫務人員,一旦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他們的應對能力是關鍵性的第一步,因此應該把臨床醫學生培養成適應時代要求的有著更高業務素質的防治結合型醫學人才[1]。所以加強臨床醫學生的預防醫學知識和對傳染病的認識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1.4 提高臨床診斷和治療水平

有些疾病癥狀極其相似,臨床難以鑒別,但是如果結合其流行的特點,就不難作出判斷。臨床醫生如果掌握了預防醫學的知識,尤其是掌握其主干課程――流行病學的相關知識,就可以增進對病因和疾病自然史的理解,從而找到更有效和更安全的篩查、診斷和治療疾病的方法和技術,為病人提供更好的醫療保健措施[2]。

2 臨床醫學生忽視預防醫學學習的原因分析

臨床醫學生在學習預防醫學課程時缺乏主動性,思想上不重視,學習的熱情也不高。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①長期以來重治輕防的觀念使得某些決策者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預防醫學的重要性,也直接導致了臨床醫學生對預防醫學的不重視。預防醫學不是臨床醫學生的主干課程,學生一般只注重醫學基礎和臨床學科的學習,對預防醫學缺乏足夠的認識,通常只為應付考試。②預防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學生沒有社會實踐的經驗或體會,因此感到理論學習的枯燥和乏味,從而降低了對預防醫學的學習興趣。③課程設置不合理,預防醫學學時數較少,各學科間缺乏有機聯系,且與基礎學科和臨床學科嚴重脫節。④學習的思維差異也是導致臨床醫學生學習預防醫學困難的重要原因之一。預防醫學是從宏觀角度觀察、分析問題,對思維和分析的能力要求較高,大多數學生感到醫學統計學和流行病學部分概念較多,內容抽象、難懂,計算公式多且復雜難記。而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課程大多是以知識點的記憶為出發點,因此,在學習重點和思維方法之間的差異也導致臨床醫學生對學習預防醫學的排斥與不接納,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效果。

3 加強臨床醫學生預防醫學教育的對策

3.1 將預防戰略貫穿醫學教育始終

要始終將預防戰略貫穿于醫學教育的整個過程之中。基礎醫學各科知識與預防醫學密切相關,例如微生物與寄生蟲學、遺傳學等。在這些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將預防醫學知識巧妙地與基礎醫學知識相聯系,這樣有利于學生認識到疾病預防的重要性,樹立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的觀念(三級預防的觀念)。在臨床各學科的教學中,教師應在各個病種的教學中加強預防工作的實例教學,強化學生對三級預防在臨床實際工作中作用的認識,使學生認識到三級預防是針對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不同階段而采取的措施,培養學生樹立預防醫學戰略思想。

3.2 將理論學習與實踐相聯系

預防醫學(特別是醫學統計學與流行病學部分)抽象的理論知識較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圍繞生活或社會中發生的真實事例探討醫學統計學和流行病學的問題,將抽象的理論與實踐相融合,這樣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又能啟動學生的思維。例如在“診斷試驗的評價”這個章節的教學中,可以與臨床實踐很緊密地結合起來。例如在講到“選擇診斷標準時一般要遵循的原則”時,可以這樣講述:(1)為盡可能發現可疑病人,應選擇高靈敏度診斷試驗。如某種疾病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將使病人獲得有效治療和康復,漏診或延誤診斷將會造成嚴重后果時就該選擇高靈敏度診斷試驗。(2)為避免誤診,應選擇高特異度診斷試驗。主要應用于以下兩種情況:①誤診將會對病人造成嚴重的心理、生理和經濟上的影響;②對某種疾病的診斷持懷疑態度,需確定診斷。③如果某種疾病漏診和誤診同等重要,應選擇靈敏度和特異度均較高的診斷試驗,應將診斷試驗陽性界值定在靈敏度和特異度均較高的位置。這樣就把預防醫學的教學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提高其日后診斷疾病的技術。

3.3 調整預防醫學的課程設置,改變預防醫學的教學方式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及中國城市化社會轉型對公共衛生的需求,應改變長期以來重治輕防的觀念,改變非預防醫學專業的預防醫學學時數較少的現狀,適當增加學時數,同時減少課程之間的重復,加強課程之間的聯系。此外,還應加強預防醫學課程、基礎醫學課程和臨床醫學課程的聯系,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辟學生更為宏觀的新的思維視角。同時可考慮對預防醫學的課程內容進行適當的拆分,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開設,以便更好地與基礎醫學教育和臨床醫學教育融合[3]。

針對大多數學生感到醫學統計學和流行病學部分概念較多、內容抽象、計算公式多等特點,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應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統計學和流行病學的信心;其次通過生動有趣的生活實例將群體的觀點、生物變異的觀點和概率論的觀點傳授給學生;此外,統計課的教學不應把過多的時間花費在數據的計算上,而應重點講解統計學的基本概念、原理、統計分析方法的適用范圍、應用條件、注意事項以及各種方法之間的區別與聯系,注重邏輯思維的培養。

[參考文獻]

[1]謝娟,王建華.SARS危機后臨床醫學專業流行病學教學改革的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4(6):37-39.

[2]吳敏,陳清.臨床醫學生的流行病學教學[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4,6(6):582-584.

篇9

對于學生來說,檢驗工作實際存在的問題是促進檢驗專業知識學習的動力,對于教師來說,實際存在的問題是引導學生的手段,是使學生產生共鳴并主動接受檢驗知識培訓的著眼點,同時,教學對象的特點決定了PBL教學方案實施的細節。實習學員一般理論基礎知識較為扎實,但缺乏對所學知識的感性認識,對醫學環境較為陌生,對檢驗工作的前途較為迷惘。針對以上情況,作者決定將PBL教學模式作為指導臨床檢驗教學的培訓方案。

2PBL金字塔式教學體系在培訓中的作用

金字塔體系由上中下三部分構成,本項PBL教學采用了典型的金字塔體系,最上層由專家組組成,其構成以檢驗學會相關專家、檢驗科主任及副高以上職稱專家為主,負責教學內容的組織、統籌及監督,并定期開展專題講座。中間層以講師及主管技師為主,負責對人員培訓計劃的具體實施,將教學中存在和發現的問題及時反饋至專家組,由專家組起草、制訂解決方案并執行方案,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下層由實習學員構成,負責方案的操作并直接受益于方案操作帶來的效果。

3問題的設計和方案實施

問題的設計是整個PBL教學模式的關鍵,作者在設計問題時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1)所設計的問題必須緊密圍繞檢驗工作;(2)所設計的問題必須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主觀能動性(必須充分考慮不同的目標對象采用不同的方式);(3)隨著問題的不斷解決,對于學生在實踐中對知識的推理、運用和學習策略的有效性進行檢查并將結果進行及時的反饋,讓他們對所學知識的有效性進行感受和評價,促進他們的預測和判斷。既往常用的教學方式較為單一,主要是實習學員從下科室開始,在不同的科室輪轉,每個科室有專門的教師負責帶教的方式。從歷年來實習學員實結中反饋的情況看,實習學員對檢驗工作定位較低,普遍認為檢驗工作就是簡單的重復勞動,學員感覺到自身價值實現力度不夠,從而影響了工作中的積極、主動性,對未來工作期望值和人生目標定位比較悲觀等等問題。

眾所周知,檢驗科屬于輔助科室,檢驗工作存在較大的依附性,在實際的操作中,檢驗工作直接體現為多個樣本的重復性勞動。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也是導致實習學員在實習中暴露出來各種現象和問題的重要根源之一。教師必須抓住癥結所在,設計較為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案,促進學員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從而解決上述存在的問題。

首先,在平時的工作中注意加強與臨床科室在檢驗診斷方面的溝通聯系,發揮自身臨床診斷指標較為熟悉的優勢,定期開展檢驗科內部會診,針對臨床反映較為棘手的疑難雜癥展開討論。討論前將各種相關醫療信息告知各實習學員,在工作之余,收集相關資料,得出自己的診斷及鑒別診斷方案,在內部會議上引導學生積極討論,并形成一定的意見。科室主任在參加臨床會診后,將臨床會診的相關信息與學員的意見進行比較和講評,重點針對臨床診斷學檢驗指標進行講解。當學生發現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在臨床會診中得到重視或采用,無疑將大大加強自信心的培養和增強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其次,將多媒體手段運用于臨床檢驗診斷教學工作中,定期邀請檢驗界的專家和教授,以多媒體教學的方式對學員進行知識培訓,一方面使學員感受檢驗界/名家0的風采,引導學生樹立學習榜樣和奮斗目標;另一方面,彌補由于本檢驗科自身的不足而造成學生學習中的技術盲區。

在實際工作中,不僅是處于金字塔體系最底層的實習學員受益,金字塔體系的上兩層均得到了訓練和提高。專家組定期開展介紹檢驗特色技術和檢驗醫學最新動態的講座,在講座中結合本科室已經開展和沒有開展的項目進行詳盡的講解,讓學員服務于現有工作,而其認識又高于現有工作的認識水平,以此促進更強的可持續的學習積極性,這無疑對專家組的業務和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以講師及主管技師為主體的中間層在培訓過程中,一方面受益于專家組的教學,另一方面,作為專家組教學計劃的實施者,只有通過提高自身的檢驗醫學水平,鍛煉自身的全面協調能力,才能對處于金字塔底層的學員進行更好的指導,在教學的推廣過程中,對學員的指導工作成為中間層的壓力和動力。

4結語

現代教育技術和方式的迅猛發展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工具,目前的教學多采用課堂式教學方式,輔以實驗教學,多媒體工具的運用非常普及,教學的組織和實施一般由院校專門的教學部門牽頭,教師的備課時間和備課素材非常充分,教學效果也比較理想。在教學對象轉換為以實習工作為主體,而教學工作力量薄弱的臨床檢驗教學中時,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和條件下通過合理的教學實施計劃,完成教學任務并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作者通過將PBL教學模式嘗試運用于檢驗科實習學員的培訓,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教學效果。PBL模式于1969年由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學首先將其引入醫學教育,后來擴展到包括教育學院、商學院、工程學院的教學改革中,已成為國際上較為流行的教學方法,到目前為止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定義,其主要內容為把學習的過程放置到復雜的、有意義的真實問題情境當中,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討論、合作來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其與傳統教育模式的顯著區別在于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訓練多項技能,包括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技能、團隊合作技能、自主學習和教育同伴的技能等。

篇10

關鍵詞:臨床醫學教育;視覺思維;意象庫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059(2011)06-0093-04

當代美國德裔藝術心理學家魯道夫?阿恩海姆在《視覺思維》一書中首先提出了視覺思維這一概念,他認為“所謂視知覺,也就是視覺思維”,視覺思維具有思維的一切本領。這種本領不是指人們在觀看外物時高級的理性作用參與到了低級的感覺之中,而是說視知覺本身并非低級,它本身已經具備了思維功能,具備了認識能力和理解能力。

后來,美國心理學家麥金對這個概念作了進一步發展,將其表述為觀看、想象和構繪三者的相互作用,并據此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進行有效訓練。首先,由于視覺思維的運作單元和思維工具是視覺意象,主體在頭腦中完全可以對視覺意象進行“自由地再生和組合”。其次,由于視覺思維是在主體與客體間直接的交流中進行的,主體完全有可能在對客體的直接感受和體驗過程中,利用頭腦里積累的知識經驗獲得更多思考和頓悟的機會。所以,視覺思維從一開始就與創造性思維的研究直接相關,視覺思維對創造能力的培養有著非常大的作用。

視覺思維是一種不同于言語思維或邏輯思維的富于創造性的思維。其創造性或創新功能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它具有源于直接感知的探索性;二是它具有運用視覺意象操作而利于發揮想象作用的靈活性;三是它具有便于產生頓悟或誘導直覺,也即喚醒主體的“無意識心理”的現實性。

在臨床醫學教育中培養視覺思維能力將有助于醫學生創造能力的開發。本文就臨床醫學教育培養視覺思維能力的策略與方法作進一步討論。

1 建立醫學意象庫

1.1臨床醫學學習中視覺意象的分類

臨床醫學視覺意象是進行臨床醫學思維的基本元素。只有當我們的頭腦中有了豐富的臨床醫學視覺意象時,我們在學習新的臨床醫學概念和規律、解決臨床醫學問題時,頭腦中才會產生連續的、清晰的臨床醫學情境。因此,引導、幫助學生建立豐富的臨床醫學視覺意象庫就顯得非常重要。我們知道,臨床醫學知識本身就是非常豐富的,而且已經按照不同的領域有了明晰的分類,比如解剖學、病理學、藥理學等,我們建立臨床醫學視覺意象庫的時候,將從另一個角度來進行分類,把f臨床醫學視覺意象分為臨床醫學時空意象、臨床醫學情景意象、臨床醫學模型意象和臨床醫學圖形意象。

1.1.1臨床醫學時空意象。生理現象、病理現象、生理過程、病理過程總是在一定的時空中發生,也就是說總要涉及人體結構中各個生理器官在某時刻的空間位置并隨著時間變化,這種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有關臨床醫學問題的時空形象就叫做時空醫學意象。

1.1.2臨床醫學情景意象。生理器官、病理現象、病理狀態,都是客觀、具體、生動的,這樣每一個臨床醫學情景都可以形成一個意象,我們把這種具有生動具體性的臨床醫學情景稱為臨床醫學情景意象。

1.1.3臨床醫學模型意象。在臨床醫學中,為了得出明確的臨床醫學概念或規律,常在臨床醫學問題的研究中,抓住問題的主要特征,忽略次要因素,建立有關問題的一個清晰簡潔的理想化模型,即臨床醫學模型。我們頭腦中對這種臨床醫學問題的新形象就叫做臨床模型意象。

1.1.4臨床醫學圖形意象。在臨床醫學中,從醫學概念、規律的學習,到臨床醫學實驗結果的分析,到臨床問題的解決,作草圖或示意圖、列表格、畫曲線圖是經常運用的方法。利用這些圖形,學生可以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從而更好地理解臨床醫學概念、規律和解決臨床醫學問題。面對這些圖形,學生經過觀察、想象、構繪,最終內化為他們大腦中的臨床醫學圖形意象。

1.2建立醫學意象庫的策略與方法

1.2.1積極創設觀察的情境,豐富視覺意象貯備。視覺意象是視覺思維的“細胞”,視覺意象的積累是視覺思維的基礎。在臨床醫學教學中應盡可能多讓學生感受到各種具體疾病發生發展的“真實”過程,豐富學生的視覺意象貯備。

1.2.2增強特色記憶,強化醫學意象。記憶是學習的基礎,沒有記憶談不上學習。教學中須讓學生明白每一個醫學概念、規律的特點以及它是怎樣抽象出來的。同時要培養學生掌握如下記憶技巧:抓住特征重點記,相似視覺意象對比記,關聯意象聯系記。

1.2.3重視圖像表述,強化視知覺的理。用圖像對臨床醫學概念、規律進行表述是訓練學生視覺理解力的一種基礎方法,也是培養學生多層次視覺思維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應著重做好以下三點:(1)養成用圖像表述的習慣;(2)讀懂圖像;(3)靈活運用圖像法說明醫學概念和診療過程。

1.2.4注重臨床醫學過程分析,培養視覺思維習慣。視覺思維能力的培養應從培養學生視覺思維習慣著手,在講解醫學規律時,要重視靜態圖的描繪。

1.2.5讓學生身臨其境。讓學生親身體驗各種醫學情境,各種感知覺并用,是建立臨床醫學意象庫的最佳方式。

在臨床醫學教學中,教師不但要有意通過各種手段豐富學生的視覺意象庫,還要定期“激活”這些意象,增強學生已有意象的活性,才有可能真正提高他們的視覺思維能力。

2 構建臨床醫學視覺思維方式

2.1臨床醫學視覺思維方式分類

2.1.1網絡型醫學視覺思維方式。網絡型醫學視覺思維方式就是從整體出發,全方位、多視角、多層次去看待醫研對象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具有如下特點:一是系統性。它把每一個醫研對象都看成是一個系統,而每一個系統就是一個網絡,系統內部的各要素就如各網點。而系統與它所處的環境又構成更高一級的系統,即組成更大的網絡。如人體本身是一個系統--網絡,而它又與家庭、社會生物圈等組成更大的系統--網絡。二是交錯性。系統與系統之間、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即網點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相互交織、縱橫交錯的復雜的網狀結構。三是互動性。網點之間、網點與大網絡之間是互相影響、相互制約、互相作用的。在醫學診治和研究中,運用網絡型思維方式,就能夠從整體出發,注意分析和正確協調處理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系,達到整體的最優化結果。

2.1.2前導型醫學視覺思維方式。所謂前導型視覺醫學思維方式,是指在觀察、分析醫研對象時,要立足現在,面向未來,注重醫研對象的發展及其動態變化。這種視覺思維方式,把醫研對象看成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對未來的多種可能性有足夠的分析和準備,注意在對象變化之前采取行動。

2.1.3創新性醫學視覺思維方式。創新視覺思維具有這樣的特點:一是思維的發散性,即依據一定的思維原點,注意從正向、反向、逆向、平面、立體、縱向、橫向等盡可能多的途徑進行思考,從而探求盡可能多的

答案或解決方案。二是思維的新奇性。它是指在醫學實踐中,要注意發現和探求反常現象,繁中求簡,簡中求繁;合中求分,分中求合;同中求異,異中求同;長中見短,短中見長;正中見反,反中見正。三是思維的辯證整合性。這是指超越事物原有的系統,突破原有的限制,把思維的觸覺從本系統拓展到其他系統,從不同體系、不同領域、多維視覺尋找最佳結合點,從更高層次、更廣闊的背景和關系中去認識醫研對象,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由一到多、由多到一。

2.1.4循證醫學視覺思維方式。循證醫學是遵循現代最佳醫學研究的證據(成果),將其應用于臨床對患者進行科學診治決策的一門學問。采用循證醫學思維方式必須遵循下面幾點:證據的來源強調臨床的人體實驗結果;證據的收集強調系統和全面;療效的指導強調終點指標即患者的生存質量和最終結局;治療的依據強調當前能夠得到的最好臨床依據;醫療模式強調以患者為中心。

2.2視覺思維方式的引導策略與方法

2.2.1眼、手、腦三位一體

臨床醫學視覺思維的培養和訓練,需要實現眼、腦、手三位一體的協作與配合:眼的訓練在于培養視覺的認識能力、辨別能力、判斷能力以及接受信息的能力和對事物特征的把握能力,即培養學生的視覺思維能力;手的訓練在于培養對技能尤其是信息技術支撐下技能的掌握能力、適應能力以及對視覺信息的傳達能力,即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腦的訓練在于培養對事物的分析、理解和富于理智的認識能力,即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從視覺要素的角度來看,是培養對臨床醫學形態的準確描繪能力,對人體生理結構、病理結構的分析能力,以及對臨床醫學形態解構與重構的組織能力。

2.2.2觀看、想象、構繪三位一體

美國心理學家麥金指出,“視覺思維借助三種視覺表象進行”:其一是“人們看到”的表象;其二是“我們用心靈之窗所想象的”;其三則是“我們的構繪,隨意畫成的東西或繪畫作品”嘲。在臨床醫學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積累醫學表象,學習應用醫學意象思維展開想象,能對所學醫學知識在腦海里播放“心靈電影”,使所學醫學知識歷歷在目,能利用各種表達工具將醫學表象表達出來。

2.2.3視覺思維與言語思維的協調

在臨床醫學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將所擅長的語言思維移植到視覺思維當中,利用語言思維的成熟性為視覺思維服務。例如,手術操作的教學過程當中,通過一些詞匯、一段文字對畫面進行較為完整的描述后,再將其一一轉換為相應的畫面或者錄像。隨著外科視覺想象能力的加強,可以慢慢跳躍這一輔助手段。

其次,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較為清晰明確的視覺目標。外科手術的實施不是某幾個元素的簡單拼湊,它需要建立在理解元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之上,依靠想象力將他們彼此集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如果學生有了一個比較明確的視覺目標,他們會在一定程度上充分挖掘現有方案的潛力,努力使畫面的效果朝著預定目標前進。這種嘗試性的挖掘活動帶有明顯的目的性,對于學生而言是非常有益的。

2.2.4靜態思維與動態思維的結合

靜態思維是以靜為主的思維過程,是趨于定型化、穩定性的思維。它要求我們從固定的概念出發,-,循著固定的思維程序來進行。人體各組織、器官的形態、結構、特性及代謝變化都是以“靜態”的物質為基礎和前提的。在教學中,我們首先需要從靜態思維開始,把定義、結構、分類等規范化、設計化。為增加直觀性、可見性,還需要靈活應用模型、標本、投影、表格乃至多媒體等直觀式、比較式教法,使知識形象化、具體化,目的是從靜態開始啟發學生的正確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動態思維是以動為主的思維,是運動的、調整性的、不斷優化的思維活動。它要求思維者根據不斷變化的條件、環境來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向、程序,從本質上認識、分析、掌握事物的內在聯系和必然規律。人體是完整的有機體,人體內的物質是不斷運動、變化、更新的,并和年齡、性別、環境等密切相關,即人體是不斷地進行新陳代謝并高度完善的自控系統。我們必須以變化的、運動的思維形式綜合認識、全面分析。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必須抓住“動”的核心,去引導學生積極的正確思維。如體內物質的反應大都是動態的可逆反應,在一定的條件下可達到動態平衡。條件一旦改變,原來的平衡必將發生移動,在新的條件下又要實現新的平衡。所以,我們不能孤立靜止地看待某一個問題,否則就無法認識人體,更談不上醫治疾病。

靜態思維和動態思維的結合是醫學教學的關鍵。靜態思維和動態思維是對立的統一,兩者既對立又相成,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互補互促。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只有動靜結合,才能使我們的思維更具體、更完善,這是搞好醫學教學的關鍵。如人體的各個組織、器官或各個分子,它們各自的結構不同、性質不一、功能各異,但物質之間又是不斷轉化、不斷變化的,所以其性質、功能又是可以改變的。因此,只有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全面認識,綜合分析,才能正確掌握身體內部各物質的內在反應規律。既要靜態認識,又要動態分析,兩者的完美結合才是正確、有效的科學思維方式。

2.2.5鼓勵視覺化的表達

教師應鼓勵學生運用視覺化的形式來表達自己對教學信息的理解。視覺化的表達能夠調動視覺、知覺,促進手眼協調和創造性的表達,使認知的直接性在現實世界中得到實現。視覺化筆記和繪畫是教學中常用的兩種視覺化表達方式。

視覺化筆記可以包括概念圖、思維導圖等形式。概念圖是運用圖形來表示概念間的順序和關系,它是確定學科知識中重要概念和彼此關系的有效工具。比如肺的概念圖,它必須讓人一眼就能明白肺的功能主要是換氣,通過心臟作為泵的作用來將靜脈血通過肺的換氣后轉換為動脈血然后供應全身。思維導圖是從一個中心概念開始向四處發展,繪制出與主題有關的核心理念,形成以主題為中心的“大圖像”。比如圍繞食管癌切除這一主題的思維導圖,要根據食管癌切除的幾種方式運用開放式思維,再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確定其中的一種手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