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范文
時間:2023-09-21 16:57: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G642;TK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11(b)-0171-03
Talking About Professional Introduction Course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Li Jianzhong1 Yuan Li2 He Xiaomin1 Mao Junkui1 Zhang Jingyu1 Shi Bo1
(1.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Jiangsu Province Key Laboratory of Aerospace Power System,Nanjing Jiangsu,210016,China;2.PL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ol of National Defense Engineering,Nanjing Jiangsu,210007,China)
Abstract:Based on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and demand for talents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and also in view of school-running characteristics (aviation,aerospace,civil aviation)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and course highlights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aining objectives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were introduced and the necessity of establishing professional introduction course was analysed.The teaching method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professional introduction course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Professional introduction;Teaching method;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
高等學校是培養專業型人才的搖籃和基地,制定合理的培養方案、設置具有綜合體系的專業課程、配套相應的實踐教學平臺、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師水平等是實現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快樂學習、輕松了解和掌握專業技能及成為高技能專業型科技人才的保證。專業課程設置關系到如何讓學生“喜歡學”、如何讓學生知道“學什么”、及如何讓學生掌握“如何學”。專業導論課,是進行系統專業學習的先導和鋪墊,是引導學生了解所學專業和相關專業的入門課程,有利于幫助大學生盡早了解所學專業性質、培養專業興趣、掌握專業學習方法、規劃自身發展,能夠起到重要的導航作用[1]。
1 專業特色及培養目標
國家即將啟動以航空發動機/地面燃氣輪機為核心的高效動力裝置重大科技工程專項,明確提出要突破高性能動力裝置的核心關鍵技術,提升我國各類核心裝備、重大機械設備動力系統的自主保障能力。我國能源供需矛盾尖銳,結構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低,一次能源消費以煤為主,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費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霧霾天氣不斷,嚴重影響人類的健康。如何滿足持續快速增長的能源需求和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對能源科技發展提出重大挑戰。國家正在推進清潔能源開發與高效利用技術、節能減排技術、高效動力技術等為主的多項計劃,作為涵蓋能源、動力及環境領域的核心學科之一,能源與動力工程學科必將在新能源開發與綜合利用、高效低污染排放動力技術、節能減排技術等領域發揮關鍵的科學與技術支撐作用,為我國早日實現節能減排的宏偉目標提供強有力的技術保障,發展前景廣闊。國家重大計劃和實施綱要為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和美好地前景,該專業迎來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帶了巨大地挑戰,尤其在綜合素質高、創新能力強的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對如何進一步辦好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提高本科和研究生教學水平、做好高水平人才培育基地提出了更高地要求。
大部分剛踏入大學校門的新生對自己專業認知及畢業后從事工作崗位了解甚少,對大學生活和專業學習既好奇又迷茫,同時,中學階段被動式學習和吸收,學習時間緊,作業量大,承受具大考試壓力,而進入大學以后,很多學生像脫韁的野馬,擺脫了家長和老師的束縛,學生的自主學習、獨立學習積極性降低,失去學習目標。鑒于此,一般高校在大一期間都設置了專業導論課,不僅要指導學生解除在該專業一些問題上的困惑,還要能引導學生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幫助學生領會大學的學習方法及提升自主學習能力,消除學生的不適應性以提升學生自立、自主學習的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規劃學習,實現學習目標。專業導論課教學內容一般包括:(1)介紹專業背景和專業特色。(2)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體系及相互邏輯關系。(3)涉及的基本專業知識、專業拓展及交叉學科。(4)本科和研究生學科的對接關系。開設專業導論課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未來的就業和發展趨勢,增強專業學習興趣,為順利完成大學學業奠定基礎。高中生進入大學后,常常因為不適應大學學習生活環境、不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而迷茫、放松自我約束,不能快速順利地完成由高中生向大學生的角色過渡,造成學習成績和思想滑坡。教學實踐表明,開設專業導論課程有利于學生了解專業,激發學生學習專業課的興趣,對以后學習專業及專業基礎課具有良好的導向作用。探索在本科低年級階段開設專業導論課程對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具有重要意義[2]。高校應該在更新教育觀念、加強教學管理、集中優勢師資、編寫特色教材等環節著手進行改革,全面推進專業導論課的開設,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和動力工程專業傳承了本校的航空、航天和民航特色,長期致力于動力領域的基礎研究及相關技術,形成了高效燃燒組織、強化換熱理論及應用、復雜流動仿真與控制、新概念動力裝置設計等多個優勢明顯的特色方向。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緊密結合國家和江蘇省工業和國民經濟發展,以科學技術轉化生產力為目標,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提供重要技術支撐和人才儲備。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在多年的專業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始終弘揚學校“負重奮進、獻身國防,唯實創新、志在超越”的辦學精神,把人才培養放在首要位置,研究能力持續攀升,產學研效果突出,素質教育特色出眾,創新型優秀人才培養成效突出,教學改革、課程群建設及國際交流不斷完善和進步。因此,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以素質教育為導向的人才培養體系特色突出,國防特色鮮明,基礎研究能力和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能力出眾,師資力量雄厚、專業綜合實力強,具備了非常廣闊地發展前景。
專業課程群是優化學生知識結構、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高學生工程技術能力的基礎,直接影響實驗實踐教學體系和師資隊伍的建設。借鑒國外著名大學中相關專業的培養方案及課程體系設立模式,在充分考慮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特色的現有培養方案基礎上,增加了實踐性教學環節在專業教學計劃中的比重,強調學生的應用知識和實施能力。該專業發展核心專業課程體系的核心指導思想為完善基礎類課程體系、優化課件,建立了開放式虛擬熱工基礎試驗系統,提升教學效果;建設了燃氣輪機動力系統、節能減排、新能源利用3個核心課程群,理順各門課程知識領域的相互關系,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突出特色,逐步完善該專業的課程知識體系,以流體力學、熱工學為理論基礎,輔助以機電、計算機和控制等學科的理論知識,培養具有高尚人格品行和社會責任感,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水平,熟悉能源利用、轉化及動力系統原理、應用技術的專業人才,可以從事能源動力、環境保護、新能源研究開發、動力系統設計、制造、控制和管理等的工作。
2 專業導論課的教學方法
專業導論課作為學科啟蒙課程之一,旨在促進低年級學生在較短時間內概略了解自己所學專業的概念、內涵、地位、作用、專業現狀、應用前景,增強新生學習目的性,激發學習興趣和動力,引導學生對該專業的人才培養計劃和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等了解,提高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認知度,培養學生專業感情,有助于學生確立專業學習目標,促進學生以積極的心態投入未來的學習生活[4-6]。專業導論課從培養方案討論開始,讓學生總體了解大學的培養模式,了解課程設置的特點,了解每門課的作用以及各課程之間的關系等,幫助學生認識到其在低年級所學在高年級有所用。不僅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習興趣,更有助于學生制定中長期學習計劃。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導論課采取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培養學生對所學專業從宏觀上了解該專業的課程體系和課程結構。理論教學環節,專業導論課的授課采用多位教師和專家聯合授課的方式,通過專業負責人對能源與動力專業培養方案解讀和相關專業老師以航空、航天、民航及相關領域為背景進行具體的專業介紹,讓學生對所學專業有更深地了解。重點強調普適性教學,授課內容不包含具體方法、原理等,專業內容選擇上應全面,表現形式應具啟發性,且新穎、形象,具有一定的綜述性,深淺適當。課堂上創設更加寬松的學習氛圍,多些特色、多些思考、多些討論、多些實踐。專業導論課的教學目標設計成具有引導學生認識專業、了解專業,促使學生熱愛專業、明確個人發展規劃。實踐教學環節,安排現場參觀、實驗演示等,對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具有作用積極。學生組隊專題討論,就某個同該專業領域相關專題開展調研和論述,合作撰寫論述報告,小組成員上臺講述并分別回答如下問題:選題同該專業有何聯系?目前發展狀態?未來發展趨勢?可能會涉及哪些知識?該專業哪些課程會涉及這些知識?該選題同哪些企業和研究機構相關等?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導論課以寬松、多樣化的教學安排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提升學習效果。為了實現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導論課在有效教學中的作用及其實施對策,在本科專業建設項目“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導論視頻課”的支持下,拍攝并制作了八個單元的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導論課程視頻,在學校網絡教學平臺上建成課程網站、上傳主要課程PPT、課程視頻、課程教學大綱等材料,學生可以更深入學習該課程和深入了解該專業。
3 結語
專業導論課是為大一新生能夠初步了解專業知識、掌握學習方法、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的一門啟蒙和科普課程,啟發、調動大一新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引導新生熟悉能源利用、轉化及動力系統原理、應用技術等知識,了解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涉及能源動力、環境保護、新能源研究開發、動力系統設計、制造、控制和管理等行業,引導學生熱愛所學專業、進行大學成長規劃及職業生涯規劃及實施,逐漸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有計劃地進行自我培養。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導論課教學模式是采用專業組長和同行專業教授配合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靈活性和多元化教學方法,使得專業導論課程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掌握專業學習方法,為高效地學習后續專業知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專業導論課是引領大學生建立專業自信心和專業歸屬感、走入專業領域的向導,在大學一年級新生在大學的學習和成長過程中,具有重要的領航作用。
參考文獻
[1] 楊善林,潘軼山.專業導論課―― 一種全新而有效的大學新生思想教育方法[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1-3.
[2] 劉光明,于斐,周雅,等.大學低年級課程中開設專業導論課的探索[J].高教論壇,2007(1):37-39.
[3] 楊曉東,崔亞新,劉貴富.試論高等學校專業導論課的開設[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7):147-149.
[4] 張燕.為大學新生開設“專業概論課”的探討[J].教育與職業,2014(11):154-155.
篇2
[關鍵詞]畢業設計(論文);本科教學改革;本碩科研協作;教學質量
在日益競爭的高等教下,高校的教育要想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必須增強學生對社會的適應性,不但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還要有較強的實踐與動手能力。畢業設計是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綜合性實踐教學環節,對于我校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的學生來說,畢業設計還是學生從事電力相關行業設計、運行、管理和科學研究最初嘗試。畢業設計的學習環節,能夠幫助學生增強理論知識還能進一步了解行業標準、應用專業知識和專業軟件,認識行業市場,最終提高其專業素養。通過方式和方法上的創新和嘗試,正確引導學生在畢業設計中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使畢業設計成為學生深造和就業過程中提升能力的良好平臺,也是增強學生社會工作實踐的重要教育環節。
一、學生在畢業設計中存在問題
首先,由于學生選題環節具有盲目性。畢業設計題目的選擇關系到畢業設計的質量與價值。選題需要學生在大量查閱本專業相關文獻基礎上,結合畢業去向選題,才能使畢業設計這一教學環節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而學校往往在公布各位指導教師的畢業設計題目后,要求學生在較短時間內選擇自己的題目,對于從未從事科研工作的本科畢業生,了解畢業題目涉及的內容具有一定困難,因此在選題方面使學生產生一定的盲目性。其次,畢業設計時間短,學生學習能力參差不齊,指導教師對學生“一對多”式的指導與監督難以在短期內照顧到每位學生的學習。[1]工科本科畢業設計,包括調查研究、檢索中外文獻資料、試驗方案設計與試驗研究、試驗數據處理、論文的撰寫、繪圖等工作。對于剛剛嘗試科學研究的本科生,畢業設計的每個環節都需要指導教師逐一把關,詳細指導。由于時間短師資力量的匱乏,使畢業生還沒來得及了解選題就開始盲目實驗或計算;研究結果未經過多思考就要開始撰寫論文,使學生在整個畢業設計過程中處于被動狀態,難以發揮主觀能動性,畢業論文水平差強人意。最后,畢業設計過程中缺少團隊的配合精神。培養團隊精神是當前高校教育所面臨的巨大挑戰和必要解決的問題。目前的畢業設計撰寫過程中反映了我國傳統教育方式中缺乏團隊合作訓練的這種弊端。在根據老師布置的論文題目,獨立的搜索、整理、分析材料,整個過程缺乏相應的配合與協調,使學生的個人能力增強,團隊合作能力有所下降。[2,3]
二、教改分析與實施計劃
隨著每年畢業生考研數量的增加,我院每年升入高等學府繼續深造的畢業生比例增加。在研究生教學的過程中,發現新生入學后學習效率普遍較低,專業知識不扎實,不能盡快了解導師的研究課題。為了夯實研究生入學后的專業基礎,提高其科研能力,有必要使一部分研究生參與本科生畢業設計,在輔助指導畢業設計導師完成本科畢業指導的過程中,做到溫故知新,為深入本專業科研領域奠定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鑒于以上分析,本教改研究小組提出基于“本—碩科研協作”的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模式研究。第一,在不同的設計階段,根據指導教師的專長,為學生精心講解畢業設計的基本知識。針對不同階段的重點及難點內容,組織研究生與本科生討論,要求學生做有準備的發言,并建立研究生與本科生的“一對一”學習模式,提高本科畢業設計的水平;并對指導教師—研究生—本科生共同的教師和學生進行獎勵,提高學生畢業設計的能動性。第二,“本—碩科研協作”的畢業設計指導體制可以淡化本科生與研究生的概念界限,充分鼓勵學生畢業設計的能動性,讓研究生參與設計過程,更深入的了解其導師的研究方向充分發揮指導教師的專長,并增強了本科生與研究生之間的團隊合作能力。第三,本科生的畢業設計題目在兼顧指導教師科研課題和畢業生市場需求和崗位技能的前提下,建立本科生與研究生的互動,及時吸取研究生學習的經驗,拓展視野。第四,“本—碩科研協作”的畢業設計指導體制可以減少本科學生選題的盲目性。根據固有的畢業設計模式下,這一指導體制縮短了本科學生在了解題目內在內容必要時間,并有足夠的時間查閱資料,檢索文獻,試驗方案設計與試驗研究、試驗數據處理、論文的撰寫、繪圖等工作。避免了畢業生還沒來得及了解選題就開始盲目實驗、計算或者未經過多思考就要開始撰寫論文;不會導致學生在整個畢業設計過程中處于被動狀態。
三、教學改革探索初步成果
篇3
關鍵詞: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應用型創新人才;學科交叉
經過30多年的建設、積累和研究,德州學院能源與動力工程實驗教學中心已經成為一個校、系兩級管理、能夠承擔多學科、多專業實驗教學任務的實驗教學中心,完成了“能源與動力工程實驗教學平臺”建設,創建了以學科為基礎,面向專業的實驗模塊群,使理論教學體系和實驗教學體系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促進,保證了各類資源的高度共享。
一、實驗教學理念與改革思路
1.實驗教學理念
新能源產業作為國家和山東省重點學科專業領域,近幾年迅猛發展,新能源人才普遍匱乏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德州學院能源與動力工程實驗教學中心以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為需求,形成了為區域經濟建設服務的實驗教學理念:按照“厚基礎、強實踐、求創新、高素養、重責任”的人才培養目標,采用“校企共建,資源共享”的模式,以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綜合應用能力、系統設計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等“四個能力”為著力點,通過“構思-設計-實施-運行(CDIO)”的工程教育模式,將工程實踐環境作為工程教育環境,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工程實踐能力、學術知識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團隊工作能力、交流能力和大系統掌控能力等,并通過校企合作的形式開展聯合教育培訓和科學研究活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1]。
2.實驗教學改革思路
堅持“實踐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的理念,以“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注重創新,提高素質”為宗旨,積極開展教學改革與實踐;根據人才培養和技術進步的要求,統籌協調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構建科學、合理、多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轉變教育觀念,更新實踐教學內容,改進實驗指導方法,采用現代實驗教育技術;改進實踐教學管理方式,建立有利于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實驗條件和實驗環境,改善實驗條件,改進管理,整合實踐教學資源,提高設備使用率[2]。
二、實驗教學體系
1.構建新的實驗教學體系
實驗教學是能源與動力工程學科人才培養最重要的教學環節。實驗教學體系的設計對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實驗教學中心以學生能力培養為主線,構建了科學、系統的“漸進式四平臺”實驗教學體系。實驗教學體系與理論教學體系既有機結合,又相對獨立;實驗教學內容與科研、工程密切聯系,形成良性互動,實現基礎與前沿、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保證基礎實驗質量,加強綜合性、設計性,適當開設創新性實驗;建立適應學生能力培養、鼓勵探索的多元化實踐教學模式和實踐教學考核方法。
“漸進式四平臺”的實踐教學體系包括,基礎理論與實驗技能培養平臺設計應用能力培養平臺綜合實踐能力和工程應用能力訓練平臺創新能力與科研能力培養平臺。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改革不斷完善和提高。
2.增加綜合設計型、研究創新型實驗比例
我們改變了實驗教學從屬于理論教學的現狀,努力改進實驗教學環節,更新實驗教學內容,提高實驗教學效果。制定了與理論課程有機結合的實驗教學體系和實驗教學大綱,在教學計劃中增加了實驗學時(含課外學時),增加了跨學科、綜合型、設計型實驗項目,通過不斷完善實驗教學體系,注重在實踐教學中增加工程內容,注重實訓與企業實踐項目結合,不斷融入教學科研成果等方式,加強了對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3]。
“中心”每學年設20門實驗課程,開設實驗項目139個。其中基礎性實驗占42.4%,綜合設計性實驗占41%;研究創新型實驗占15.8%。近三年實驗項目更新率達到45%以上。
3.實驗教學與科研、工程等實際應用相結合
能源與動力工程實驗教學中心多年來重視實驗教學與科研、工程實際的結合,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了探索,通過科研和工程開發,促進了實驗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促進了實驗教學質量的提高[4]。
中心依托山東省高校“生物技術與生物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熱能與動力工程和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兩個校級重點專業,依靠較高的學術水平和工程開發能力,多年來中心教師進行了大量科學研究和工程開發,完成了一大批有影響的科研項目和工程項目,教師整體上參與科研和工程研發的比例高,同時通過科學研究和工程開發,教師的學術水平和工程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能夠更有效地將科研和工程項目的內容帶入實驗教學,將實驗教學和科研、工程實踐有機結合。
通過“校企共建,資源共享”的模式,與社會力量共建聯合實驗室,提高了實驗室的技術水平,使實驗室設備更接近工程實際,如與皇明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成立了“太陽能熱利用工程技術實驗中心”,由山東奇威特人工環境有限公司投入了30萬元,校企合作共建了“太陽能中央空調實驗室”。
4.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加強實驗教學方法改革
實驗教學模式、方法和手段的創新是培養具有創新性高素質人才的技術保障。針對不同學科專業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并大力推行開放式、研究型實驗教學,使實驗教學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轉變為“知識、能力、思維、素質”綜合素質培養,通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針對實驗項目的不同層次,我們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5.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實驗教學水平
推進實驗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建設,將多媒體技術、仿真技術、網絡技術等先進的實驗教學手段引入實驗教學。利用實驗教學中心的網絡信息化平臺,使學生可以及時獲取實驗相關信息,使用實驗教學資源學習、鍛煉。根據實驗需求,通過虛擬、仿真實驗與實際實驗的結合,增強實驗教學效果。絕大多數的課程采用多媒體教學,電工學、流體力學、機械原理、微機原理、自動控制原理等課程開發了一個集網上答疑、交互式自測、知識點檢索于一體的,既可應用于學生學習又可輔助于教師教學的網絡教學平臺。實驗教學中心自行開發的網上選課系統,提高了實驗室管理水平,有利于實驗室的開放,提高了設備的利用率[5]。
三、結束語
能源與動力工程實驗教學中心自成立以來,按照“企校合作、產學研結合、資源共享、互惠雙贏”的原則,以“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作為總體要求,不斷加強實驗室建設,建立了具有鮮明新能源特色的實驗教學平臺,在實驗教學體系與教學內容的改革、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實驗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實驗室的現代化建設與管理以及實驗隊伍的優化建設等方面都取得可喜成績,產生了良好的輻射示范作用,并不斷發展、完善,現已成為德州學院相關專業實驗教學和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基地,成為地方新能源行業項目研發和員工培訓的重要基地,并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
參考文獻:
[1] 季桂起.探索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徑[J].中國大學教學,2009,(3):62-64,56.
[2] 季桂起,李永平.德州學院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1,(6):22-25.
[3] 張紅光,馬國遠,劉忠寶,等.注重培養創新精神的熱能與動力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3):11-14,19.
篇4
可見,戰略性新興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等專業,而且,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同樣離不開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的參與。同時,戰略性新興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為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的建設帶來挑戰與機遇,因此,需要加強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建設,滿足新能源及常規能源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能源動力類專業是戰略性新興的新能源相關產業及新能源科學與工程等專業的發展基礎
戰略性新興產業如新能源學科與工程等專業的發展需要以傳統優勢學科為其基礎。傳統產業的基礎和發展現狀將影響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形成與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也將從傳統產業的發展中獲取幫助。能源動力類專業涉及的多是傳統產業,而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所涉及的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因此,能源動力類專業的發展直接影響到新能源及其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發展。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涉及的學科領域廣泛且屬交叉學科,涉及物理學、能源與動力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自動控制、材料科學、機械工程、化學等多個基礎學科。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是一個典型的多學科交叉專業并強烈地依托于能源與動力工程等工程技術的發展。基礎學科是催生和促進新的學科領域特別是交叉學科、新興學科發展的源泉。戰略性新興新能源產業及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發展離不開孕育其出生的能源動力類專業,能源動力類專業作為其發展的基礎與源泉,并為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理論基礎。
國內外高校的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課程設置與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的設置有共同之處,如均以流體力學、工程熱力學、傳熱學等作為專業基礎課。國內已開設的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可知,大部分培養方案體現了能源動力類專業的學科基礎(包括流體力學、工程熱力學、傳熱學等),這些均與教育部新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0)》中,將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設為能源動力類特設專業的要求是一致的。北京工業大學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實踐教學方面,主要依托熱能與動力工程北京市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實踐教學平臺,并借助重點實驗室的科研優勢和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科優勢,進行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創新性實驗項目研究。
綜上所述可知,國內大多數高校的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多是建立在原來的能源動力類專業基礎之上的,能源動力類專業是戰略性新興的新能源相關產業及新能源科學與工程等專業的發展基礎,因此,需要深入探討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的人才建設。
戰略性新興的新能源產業發展對能源動力類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
自2010年7月教育部下文開辦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建設已有4年時間,該專業的發展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該專業主要是學生通過學習各種類新能源的特點、利用方式和方法以及新能源應用的現狀、未來發展的趨勢,學習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科寬厚理論基礎,系統掌握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轉換利用過程中所涉及到的能源動力、化工、環境、材料、生物等專業知識,培養具備熱學、力學、電學、機械、自動控制、能源科學、系統工程等寬厚理論基礎,受到新能源轉換與利用以及新能源利用技術與設備的全面訓練,具備能源科學及工程知識與現代信息技術,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國際視野,具有較強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專門人才。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及課程體系的設置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從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以及課程設置體系設置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側重于將風能、太陽能、地熱、生物質能、核電能等各種“新能源”如何高效的轉換為“中間能源”,如將將太陽能轉化為熱能,生物質轉換為生物油,將風能轉化為機械能,將潮汐能轉換為勢能等“中間能源”。但是,新能源要高效地為我們所利用,還需要將這些“中間能源”合理高效轉換為可以利用的“二次能源”如電能以及可以直接應用的生物油等,這些“中間能源”的高效轉換需要有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的參與才能夠高效完成“中間能源”向“二次能源”的轉換。
因此,在大力發展新能源相關產業及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同時,對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與機遇,需要針對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設置的不足之處,針對各種“中間能源”的特點及轉換特點,制定出合理的能源動力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使其與新能源科學與工程等新能源相關專業形成互補,共同完成從“新能源”向“中間能源”再到“二次能源”的高效轉換,將新能源的利用率發揮到極致。
基于戰略性新興的新能源產業發展背景下的能源動力類專業人才培養的探討
國內開設有能源動力類專業的高校有100余所,通過查閱并歸納國內各個高校能源動力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著力培養擁有扎實的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科寬厚基礎理論與專業知識,并具有較高的人文社會科學和管理學的知識,系統掌握熱力科學、控制技術和計算機應用技術、能源高效轉換、清潔利用及其自動控制與運行的專業知識、基本技能及學科發展動態,具有較強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工程實踐能力、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創新素質、創業精神、社會交往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和國際視野的高素質人才。
根據戰略性新興產業之新能源發展的要求以及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特點,結合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以及當今能源動力類專業自身發展的需求,提出了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一些建議。
針對新能源產業的發展,調整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針對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特點,以及新能源的能源轉化特點,適當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及課程體系使之滿足新能源后續利用對人才的需求。如太陽能的熱利用過程中,可設置高效吸收、儲存及釋放太陽能(熱能)的相關課程,以及高效利用其儲能材料釋放的熱能的動力機械的相關課程,完成從“新能源”(太陽能)到“中間能源”(儲能材料所儲存的熱能)再到“二次能源”(如電能)的高效轉換;可以添加高效熱解生物質轉換為高品質的生物油(“中間能源”)的課程,以及開設特定課程來講解如何將生物油(“中間能源”)轉換為可以直接高效利用的“二次能源”或直接將生物油“中間能源”高效利用的課程等等。
構建多層次、不同規格的人才培養體系
能源動力類專業(學科)的人才培養需要分為博士、碩士、本科及專科,滿足不同層的人才需求。同時,不同性質的高校在本科層次的人才培養目的是不同的,如研究型大學主要培養學術型以及研究與應用人才、教學研究型大學培養學術和應用型人才為主、教學型大學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以及高等職業院校培養應用型學生為主。
加強職業教育與培訓,發展繼續教育,構建終身教育體系
雖然高校有多層次、不同規格的人才培養方式,可以針對不同層次的人才需求制定相應的人才培養目標并培養出合格的人才,但是,當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知識發展迅猛,技術更新頻繁,如果企業引進的人才僅僅靠在學校所學的知識是不能滿足企業的快速發展的。總書記在十六大的政治報告中指出:要“加強職業教育與培訓,發展繼續教育,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因此,需要為已經畢業的能源動力類專業人才制定繼續教育培訓計劃,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使能源動力類人才時刻具備最新知識與技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求。
采取的措施可以是要根據不同崗位的人員,幫助其制定終身的自我學習與培訓計劃,使其獲得并完善各種知識與技能;與高校聯合制定長期的培訓計劃,如每年對企業的人才進行專業相關新知識的培訓或是按照企業的要求進行專業知識培訓;邀請能源動力類的研究院所專家定期舉行學術講座,傳播能源動力類的最新技術發展,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可以與行業協會共同舉辦相關知識的講習班,使熱能工程師掌握相關最新的專業技術;要求企業員工進行培訓考證,使他們在考證過程中學習到相關知識,同時也使其保持強烈的學習愿望;出國進行短期培訓學習,學習國外最新的能源動力類知識;采取要求每位員自己工定期舉辦講座,將其學習、工作或查閱中所獲得的知識進行相互交流,使大家能便捷地學習到更多的知識。
建立跨產業、跨領域、跨學科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
對能源動力類專業進行教育資源的整合,在培養常規的能源動力類人才基礎之上與新能源相關產業合作培養跨產業人才,并與能源動力類之外的領域如化學工程及材料學科合作培養生物質能高效利用與新能源材料相關的專業技術人才。
建立高校與企業、研究院所及國外高校學聯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高校與企業聯合人才的培養主要是讓企業里面的既懂理論專業知識和具有豐富實踐工程經驗的工程師擔任本科人才培養(畢業設計)的第二導師,讓本科生在畢業設計階段可以得到實際工程知識的訓練,學習到如何將理論知識與實踐工程聯合起來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學習如何將知識轉換為生產力。其次,可以讓企業參與碩士及博士人才的培養,由于碩士人才與博士人才培養目標不同,因此,對于碩士人才的培養主要是讓學生參與企業的技術改革,解決較高難度的實際課題為主。博士人才的培養可以部分參照博士后流動站對其博士后工作人員的要求進行培養,參與企業的產品研發的研究工作。聘請國內能源動力類研究院所的知名專家院士來校進行學術交流,讓學生有機會與這些學術泰斗面對面交流,學習他們的思維方式,以及他們所帶來本領域的最新專業知識信息。可以聘請國外高校知名教授專家來國內短期講課,讓學生了解國外本領域的最新發展及相關知識。
注重能源動力類人才出國留學培養
選送優秀的學生在完成國內的課程以后,到國外動力類著名高校繼續學習先進的能源動力類知識,使人才的培養具有國際水準,這些學生在國外完成本科、碩士或博士的學業之后回國工作,這樣就可以為我國能源動力類的建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加快我國能源動力類產業及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
能源動力類人才的后續培養
從高校畢業的博士、碩士、本科及專科具備一定理論知識,但是,這些人才要在企業做出成果,離不開企業的“二次培養”,就是按照不同層次人才的特點安排在不同的工作崗位進行專業技能、技術以及研發的后續培養鍛煉,在此過程中培養出能夠將知識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各個環節上的不同層次的人才,培養出如科技創新的領軍人才、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人才、高技能的技術創新人才以及實際科技成果的轉化人才等。
按照CDIO模式及卓越工程師模式培養能源動力類人才
篇5
關鍵詞:熱能;動力;鍋爐
中圖分類號:TK22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熱能動力工程
熱能動力工程顧名思義主要研究熱能與動力方面,其包括熱力發動機,熱能工程,流體機械及流體工程,熱能工程與動力機械,制冷與低溫技術,能源工程,工程熱物理,水利電動力工程,冷凍冷藏工程等九個方面,其中鍋爐的運行方面主要運用熱力發動機,熱能工程,動力機械,能源工程以及工程熱物理等部分專業技術。熱能與動力工程主要研究方面為熱能與動力之間的轉換問題,其研究方面橫跨機械工程、工程熱物理等多種科學領域。其發展方向多為電廠熱能工程以及自動化方向、工程物理過程以及其自動控制方向、流體機械及其自動控制方向、空調制冷方向、鍋爐熱能轉換方向等,熱能動力工程是現代動力工程的基礎。熱能動力工程主要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能源方面的問題,作為熱能源的主要利用工程,熱能動力工程對于我國的國民經濟的發展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二、我國的熱能動力工程發展情況
隨著改革開放,我國國民經濟體制發生很大的變化。社會對人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適應這種要求, 1993年7月國家教委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將幾十個小專業壓縮為9個專業,即熱能工程、熱能工程與動力機械、熱力發動機、制冷及低溫工程、流體機械與流體工程、水利水電動力工程、工程熱物理、能源工程和冷凍與冷藏。1998年教育部頒布的新專業目錄進一步將以上9個專業合并為1個,即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從原來的幾十個專業合并為1個專業,全國現在有120多所高校設有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熱動主要研究熱能與動力方面,是跨熱能與動力工程、機械工程等學科領域的工程應用型專業。熱動主要學習機械工程、熱能動力工程和工程熱物理的基礎理論,學習各種能量轉換及有效利用的理論和技術。本專業涵蓋的產業領域十分廣泛。能源動力產業既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又在各行各業中有特殊的應用,也是國家科技發展基礎方向之一。能源動力領域人才教育的成敗關系到國家的根本利益。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建立,社會需求和經濟分配狀態的變化、科技發展的趨勢、對本專業的生源、就業等形成了挑戰,更是熱能動力專業教育的關鍵。同時,熱動還是現代動力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可見熱動是現代動力工程的基礎。
三、熱能動力工程在鍋爐風機方面需要解決的問題
風機主要作用為氣體的壓縮和氣體的輸送,其原理是吧旋轉的機械能轉換為氣體壓力能和動能,將氣體輸送到特定的地點的機械,風機經常用于鍋爐中,隨著對于能源的需求越來越大,鍋爐中的風機在工作中經常會燒壞電機的事故,對于工廠的經濟產生巨大損失,嚴重危害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因此,正確運用熱能動力工程技術不斷改進風機,對于風機和鍋爐的安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勢在必行。
四、熱能動力工程中鍋爐及工業爐的發展
1872 年第一臺鍋爐在英國被制造,隨著鍋爐的產生,蒸汽機時代出現,1796 年瓦特發明了分離冷凝器,代表著鍋爐的完整運作體系的初步確立,工業爐和鍋爐原理類似,從某些方面來講,鍋爐也是工業爐的一種,工業爐是指在工廠的工業生產過程中通過燃料的燃燒進行熱量的轉換,對材料進行加熱的設備,工業爐產生于中國商代,主要的工作方式是通過加熱提煉銅器,春秋時期產生了鑄鐵技術,這證明著工業爐的溫度控制正在進步。1794 年熔煉鑄鐵的高爐出現,1864 年馬丁建造了氣體燃料加熱的平爐,隨著現代化科技的進步,計算機逐漸代替了人工進行對鍋爐系統的控制,推鋼式爐和步進式爐成為吸納帶連續加熱爐的兩種基本類型,兩者只有運輸燃料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五、熱能動力工程爐內燃燒控制技術運用
鍋爐的燃燒控制是調整能量轉換幅度的核心技術,在當今社會,鍋爐由人力向鍋爐內填充燃料逐漸轉型為步進式的自動控制填充燃料所代替,更加先進的鍋爐甚至使用全自動燃燒控制,根據其運用熱能動力自動控制技術的不同,鍋爐的燃燒控制分為以下幾種:
1、以燒嘴、燃燒控制器、電動蝶閥、熱電偶、比例閥、流量計、氣體分析裝置以及PLC 等部件組成的空燃比里連續控制系統。這種燃燒控制系統是由熱電偶檢測出數據傳送至PLC 與其本身設定的數值進行比較,偏差值通過使用比例積分及微分運算輸出電信號同時分別對比例閥門以及電動蝶閥的開放程度進行調節,從而達到控制空氣與燃料比例調節鍋爐內溫度的目的,此種方式溫度控制并不十分精確,需要仔細確認額定數值。
2、由燒嘴、燃燒控制器、流量閥、流量計、熱電偶幾個部分組成的雙交叉先付控制系統,其工作原理主要是通過溫度傳感器熱電偶吧需要進行精確測量的溫度變成電信號,這個電信號即是用來代表測量點的實際溫度,此測量點溫度期望給定值是由預先存貯在上位機中的工藝曲線自動給定的,并根據兩者數據之間的偏差值的大小,由PLC 自動調整燃料與空氣流量閥門的開合程度,通過電動的方式運行機構的定位以及空氣和燃料的控制比例,并接住孔板和差壓變送器測量空氣的流量,燃料的控制也通過一個專用的質量控制裝置來測量,是溫度精確的控制在必要的數值上。這種燃燒控制優點在于方式節省部件,并且溫度控制精確。
六、仿真鍋爐風機翼型葉片
鍋爐的內部的葉輪機械內部流暢需要帶有十分強烈的非定常特征,并且其內部構造十分復雜,不容易進行十分細致的測量實驗,并且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可以解釋流動分離、失速和喘振等流動現象的完善的流體力學原理,因此要了解機械內部流動的本質需要更加可靠詳細的流動實驗和數值模擬實驗,通過使用軟件二維數值模擬鍋爐風機翼型葉片,對空氣以不同方向吹入翼型葉片造成流動分離進行模擬,并根據模擬的數值創建而未模型,進行網格的劃分,設定邊界條件和區域,最后輸出網格,在使用求解器求解,這樣才可以對不同的氣流攻角的流動進行二維數值模擬,,達到模擬的目的,同時可以根據模擬不同攻角下所得到的速度矢量制成矢量圖進行比較和分析,最后得出鍋爐風機翼型邊界層分離和攻角的關系。
七、熱能動力工程的發展方向
1、熱能動力及控制工程方向(含能源環境工程方向)主要掌握熱能與動力測試技術、鍋爐原理、汽輪機原理、燃燒污染與環境、動力機械設計、熱力發電廠、熱工自動控制、傳熱傳質數值計算、流體機械等知識。
2、熱力發動機及汽車工程方向掌握內燃機(或透平機)原理、結構,設計,測試,燃料和燃燒,熱力發動機排放與環境工程,能源工程概論,內燃機電子控制,熱力發動機傳熱和熱負荷,汽車工程概論等方面的知識。
3、制冷低溫工程與流體機械方向掌握制冷、低溫原理、人工環境自動化、暖通空調系統、低溫技術學、熱工過程自動化、流體機械原理、流體機械系統仿真與控制等方面的知識。使學生掌握該方向所涉及的制冷空調系統、低溫系統,制冷空調與低溫各種設備和裝置,各種軸流式、離心式壓縮機和各種容積式壓縮機的基本理論和知識。
4、水利水電動力工程方向掌握水輪機、水輪機安裝檢修與運行、水力機組輔助設備、水輪機調節、現代控制理論、發電廠自動化、電機學、發電廠電氣設備、繼電保護原理等方面的知識,以及水電廠計算機監控和水電廠現代測試技術方面的知識。
結束語
熱能動力工程的迅速發展使得熱力發動機專業方向,其中包括熱力發動機主要研究高速旋轉動力裝置,包括蒸汽輪機、燃氣輪機、渦噴與渦扇發動機、壓縮機及風機等的設計、制造、運行、故障監測與診斷以及自動控制等行業的發展都到了提速。熱動能的發展為航空、航天、能源、船舶、石油化工、冶金、鐵路及輕工等部門培養高級工程技術人才,若能將這些理論知識轉換成實際的運用,我國的能源壓力將大大降低。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熱能動力工程;鍋爐技術;能源;發展
中圖分類號:TK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35-0085-01
隨著常規能源的日漸短缺,人類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節能、高效、降低或消除污染排放物、發展新能源及其它可再生能源成為本學科的重要任務,在能源、交通運輸、汽車、船舶、電力、航空宇航工程、農業工程和環境科學等諸多領域獲得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在國民經濟各部門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 熱能動力工程概念及在能源方面的現狀
(一)、熱能動力工程概念
熱能動力工程顧名思義主要研究熱能與動力方面,其包括熱力發動機,熱能工程,流體機械及流體工程,熱能工程與動力機械,制冷與低溫技術,能源工程,工程熱物理,水利電動力工程,冷凍冷藏工程等九個方面,其中鍋爐的運行方面主要運用熱力發動機,熱能工程,動力機械,能源工程以及工程熱物理等部分專業技術。熱能動力工程主要研究方面為熱能與動力之間的轉換問題,其研究方面橫跨機械工程、工程熱物理等多種科學領域。其發展方向多為電廠熱能工程以及自動化方向、工程物理過程以及其自動控制方向、流體機械及其自動控制方向、空調制冷方向、鍋爐熱能轉換方向等,熱能動力工程是現代動力工程的基礎。熱能動力工程主要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能源方面的問題,作為熱能源的主要利用工程,熱能動力工程對于我國的國民經濟的發展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二)、熱能工程技術的現狀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建立,社會需求和經濟分配狀態的變化、科技發展的趨勢、對本專業的生源、就業等形成了挑戰,更是熱能動力專業教育的關鍵。同時,熱動還是現代動力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可見熱動是現代動力工程的基礎。熱動主要研究熱能與動力方面,是跨熱能與動力工程、機械工程等學科領域的工程應用型專業。熱動主要學習機械工程、熱能動力工程和工程熱物理的基礎理論,學習各種能量轉換及有效利用的理論和技術。本專業涵蓋的產業領域十分廣泛。能源動力產業既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又在各行各業中有特殊的應用,也是國家科技發展基礎方向之一。能源動力領域人才教育的成敗關系到國家的根本利益。
能源問題在當今社會舉足輕重,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能源動力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與國防建設的重要基礎和支柱型產業,同時也是涉及多個領域高新技術的集成產業,在國家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中一直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風機是一種裝有多個葉片的通過軸旋轉推動氣流的機械。葉片將施加于軸上旋轉的機械能,轉變為推動氣體流動的壓力,從而實現氣體的流動。風機廣泛應用于發電廠、鍋爐和工業爐窯的通風和引風,礦井、隧道、冷卻塔、車輛、船舶和建筑物的通風、排塵和冷卻等。尤其是在電站,隨著機組向大容量、高轉速、高效率、自動化方向的發展,電站也對風機的安全可靠性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鍋爐風機在運行中常發生燒壞電機、竄軸、葉輪飛車、軸承損壞等事故,嚴重危害設備、人身安全,也給電廠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此外,風機一直是電站的耗電大戶,電站配備的送風機、引風機和冷煙風機是鍋爐的重要輔機,降低其耗電率是節能的一項重要措施。
二、熱能動力工程技術運用
(一)爐內燃燒控制技術
其燃燒控制是步進爐的核心技術之一,手動控制已被自動控制方式所取代。目前大規格鋼錠推鋼式加熱爐可選用的燃燒自控方式通常有:
(1)空燃比例連續控制系統,該系統主要由燒嘴、燃燒控制器、空氣/燃氣比例閥、空氣/燃氣電動蝶閥、空氣/燃氣流量計、熱電偶、氣體分析裝置、PLC等組成。工作原理是由熱電偶或氣體分析裝置檢測出來的數據傳送到PLC與其設定值進行比較,偏差值按比例積分、微分運算輸出4-20 mA的電信號分別對空氣/燃氣比例閥和空氣/燃氣電動蝶閥的開度進行調節,從而達到控制空氣/燃氣比例和爐內溫度之目的。
(2)雙交叉限幅控制系統,該系統主要由燒嘴、燃燒控制器、空氣/燃氣流量閥、空氣/燃氣流量計、熱電偶等組成。工作原理是:通過一個溫度傳感器熱電偶把測量的溫度變成一個電信號,該信號表示測量點的實際溫度,該測量點的溫度期望給定值是由預存貯在上位機中的工藝曲線自動給定的。根據這兩個溫度值偏差的大小,PLC自動校準燃氣/空氣流量閥的開度。該閥通過電動執行機構定位。空氣/燃料比控制,借助于孔板和差壓變送器來測量空氣流量,燃氣的流量是借助于一臺安裝在燃氣支管上的質量流量計來測量,使精確的溫度控制得以實現。
(二)、軟件仿真鍋爐風機翼型葉片
由于鍋爐葉輪機械內部流場非常復雜,并帶有強烈的非定常特征,進行細致的實驗測量非常困難,目前尚沒有完善的流體力學理論解釋諸如流動分離、失速和喘振等流動現象,這就迫切需要可靠詳細的流動實驗和數值模擬工作來了解機械內部流動本質。將利用軟件對鍋爐風機翼型葉片進行二維的數值模擬,研究空氣以不同的方向流入翼型葉片入口所造成的流動分離。根據數值模擬的一般步驟:創建二維模型,進行網格劃分,設定邊界條件和區域,輸出網格,再利用求解器求解,對不同空氣來流攻角角下的流動進行二維數值模擬。在得到模擬結果后,對不同攻角下模擬所得到的速度矢量圖進行比較分析,得出鍋爐風機翼型邊界層分離和攻角的關系。
三、熱能動力工程的發展方向
1、熱能動力及控制工程方向(含能源環境工程方向)主要掌握熱能與動力測試技術、鍋爐原理、汽輪機原理、燃燒污染與環境、動力機械設計、熱力發電廠、熱工自動控制、傳熱傳質數值計算、流體機械等知識。
2、熱力發動機及汽車工程方向掌握內燃機(或透平機)原理、結構,設計,測試,燃料和燃燒,熱力發動機排放與環境工程,能源工程概論,內燃機電子控制,熱力發動機傳熱和熱負荷,汽車工程概論等方面的知識。
3、制冷低溫工程與流體機械方向掌握制冷、低溫原理、人工環境自動化、暖通空調系統、低溫技術學、熱工過程自動化、流體機械原理、流體機械系統仿真與控制等方面的知識。使學生掌握該方向所涉及的制冷空調系統、低溫系統,制冷空調與低溫各種設備和裝置,各種軸流式、離心式壓縮機和各種容積式壓縮機的基本理論和知識。
4、水利水電動力工程方向掌握水輪機、水輪機安裝檢修與運行、水力機組輔助設備、水輪機調節、現代控制理論、發電廠自動化、電機學、發電廠電氣設備、繼電保護原理等方面的知識,以及水電廠計算機監控和水電廠現代測試技術方面的知識。
四、結束語
熱能動力工程的迅速發展使得熱力發動機專業方向,其中包括熱力發動機主要研究高速旋轉動力裝置,包括蒸汽輪機、燃氣輪機、渦噴與渦扇發動機、壓縮機及風機等的設計、制造、運行、故障監測與診斷以及自動控制等行業的發展都到了提速。熱動能的發展為航空、航天、能源、船舶、石油化工、冶金、鐵路及輕工等部門培養高級工程技術人才,若能將這些理論知識轉換成實際的運用,我國的能源壓力將大大降低。
參考文獻
[1] 安連鎖.泵與風機[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1.
[2] 袁春杭.鍋爐引風機事故的預防[J].中國鍋爐壓力容器安全,2005,14(6):38-39.
[3] 蔡兆林,吳克啟,穎達.離心風機損失的計算[J].工程熱物理學報,1993,14(1):53-56.
[4] 王松嶺.流體力學[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
[5]安連鎖.泵與風機[M] .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1.
[6]袁春杭.鍋爐引風機事故的預防[J].中國鍋爐壓力容器安全,2005,14(6):38-3 9 .
篇7
關鍵詞:特色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方案優化;專業實踐性教學;改革與實踐;特色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6-0262-02
“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在1998年教育部專業調整前包含了水力機械及工程、水利水電動力工程、熱能工程、熱電廠工程、熱力發動機、化工過程機械、制冷與低溫技術、能源工程等多個學科專業方向的大專業,是我國高等教育工科門類中的一個重要專業,長期以來為我國的經濟建設特別是能源工業培養了大量的熱能動力工程高級人才。我校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早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招生和培養“水力機械”本科人才,1986年該專業開始招生碩士研究生,2003年“熱能與動力工程”被批準為四川省品牌專業,在2008年被批準為國家級特色專業。西華大學在五十余年的人才培養生涯中始終秉承“求是、明德、卓越”的校訓,堅持培養“具有高尚的人格素養,具有強烈的責任意識,具有扎實的實際能力,具有奮進的改革精神的優秀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學校面向西南地區,特別是四川省的水電能源開發,培養“熱能與動力工程”應用型人才,經過長期的教學和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與實踐、大量的專業教學改革和試點,已基本固化形成了目前具有我校特色的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體現了國家級特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與特色的培育。
一、特色專業建設目標與專業建設思路
四川是我國能源大省,水力資源十分豐富,是國家重大水電能源建設基地。大力培養現代水電能源建設的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高級專門技術人才,是大力發展水電支柱產業,實現四川水電事業跨越式發展、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需要。為了適應國民經濟發展以及四川能源建設和西部大開發的形勢,作為省屬綜合性大學,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應緊密結合四川省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及學校的實際情況來確定專業的建設目標和發展思路。“熱能與動力工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的整體目標是:秉承“寬口徑、厚基礎、重實踐、適應企業需求”的辦學思想,堅持以為四川、西部地區乃至全國的地方經濟、科技、社會發展服務為宗旨,立足于用新技術、新思路、新模式等改造和提升專業,培養新世紀水電能源建設所需的高級工程技術和管理人才。力爭把本專業建設成為四川省地方高校中有影響力的特色專業,在水電能源建設領域內達到省內領先、國內先進,形成較明顯的專業特色和優勢。特色專業建設思路:以提供四川省“大力發展水電支柱產業”人才支持為思路,以實施四川省“工業強省”戰略為指南,以教學團隊建設為根本,建設一支具有改革創新意識、熱愛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教學、理論與生產實踐知識相結合、教學經驗豐富、師德高尚、既能開展高水平的科學研究又能從事專業教學的教師團隊;以課程建設為基礎,以課程教學改革為動力,以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為龍頭,優化構建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結構;在師資隊伍團隊建設、課程教學改革的同時,根據本學科專業發展的新動向和行業所提出的新要求,更新教學內容,建設具有本校特色的專業課程教材;以建設教育部流體動力機械重點實驗室和四川省流體機械省級重點實驗室為契機,強化實踐性教學環節,積極建設校內外的生產實習基地,探索并建立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的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模式、考核評價機制,全面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是特色專業建設的核心。
二、培養方案的優化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的體現
在2010年新一輪人才培養方案調整前,我們首先在調研全國類同我校開設的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及方向的高校教學計劃的基礎上,根據我們自身專業的辦學實踐以及國家在西南地區對“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人才的社會需求,結合學校新的本科人才培養計劃的調整,對原有的培養方案進行大膽的改革優化,將本科人才4年的培養計劃分為五大人才培養模塊,即:人格與素養課程群、表達與理解課程群、發展基礎課程群、專業與服務課程群、研討與探究課程群,將原來的課程教學計劃按照這五大模塊進行歸類優化,并科學地分配各個模塊的學分比例,見表1所示。
我校該專業主要側重于水輪機、水泵設計、制造、水電站機電設備運行維護與管理人才的培養,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自始至終貫穿水力機械的設計與制造技術為主線,注重水力機械及工程、水利水電動力工程兩個專業方向的課程在人才培養中課程的互選與知識的融合,建立水力機械及工程設計制造以及水利水電動力工程設計、運行、維護與管理合二為一的人才培養體系特色,從機組的選型設計、結構設計、生產制造、安裝檢修、運行維護與管理等各個方面理論聯系實際,同時還注重相關專業知識的融合,如水文、地質、水工建筑、施工以及電站監測等。因此,畢業的學生主要集中在水輪機、水泵設計制造企業、水電工程設計院、工程局、各大中小型水電站。在課程內容設置上,著重強化兩個專業方向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相輔相成、相互滲透,進一步突出對專業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系統工程設計的能力、創新能力與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其中,理論教學環節的五個課程群中分別設置了必修、選修課,在專業與服務課程群中又分別設置了核心課程以及各專業方向的選修課程,兩個專業方向上的可相互替換課程供學生選擇,能較好地滿足學生個性的培養。
三、專業實踐性教學環節改革實踐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的體現
國家級特色專業“熱能與動力工程”的主要專業性實踐教學環節有:專業認識實習、專業課程的實驗、專業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專業實踐性教學環節主要是充分利用該專業較好的校內實驗室條件和校外實習基地,在實踐性教學環節內容和實踐教學模式方面進行如下大膽的優化改革與實踐。
1.充分利用校內資源,建設專業校內實習基地,全天候向學生開放。該專業的學科基礎好,該專業所在的學科是四川省重點學科,該專業的實驗室始建于1974年的學校水力機械實驗室。歷經三十余年的發展和歷史積淀,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創業和辛勤工作,創立了今天實驗室建設與發展的堅實基礎,該專業的水力機械實驗室依托于教育部與四川省共建的流體動力機械實驗室、流體機械及工程四川省重點實驗室、流體機械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四川省水電工程示范中心、學院實驗中心等,擁有較好的教學科研條件,裝備有大型流體機械試驗臺、B級泵閥試驗臺、多相流動試驗臺、三維PIV測試系統、三維激光多普勒測速及粒子動態分析儀系統、三維熱線/熱膜風速計、高速攝影機、頻譜分析儀系統、水利水電工程仿真系統、智能建筑仿真系統、流體機械虛擬產品開發平臺、Fluent流動計算分析軟件等國內外先進水平的教學和科研設備,本專業的學生可全天候到實驗室開展現場參觀教學、專業課程實驗、專業課程的設計、畢業設計。專業實驗室為學生的校內實習、實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充分利用校外資源,建設專業校外實習基地群,并聘請校外兼職教師指導生產、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該專業充分利用辦學歷史較長、有較好的校友資源的優勢,在校外建立了二十余個專業實習基地群,并在實習基地聘請了一批實踐經驗豐富、理論水平較高的本專業的老大哥或老大姐。如在重慶水輪機廠我們聘請的邱江維副總、高工,宜賓富源水電設備制造有限公司的趙愛民副總、高工,東電集團東風電機股份有限公司的胡江鴻總經理、高工,東電集團東方電機股份有限公司的石清華副總、教授級高工、四川華電瓦屋山水電開發有限公司的趙勇副總、廠長等等,有了他們的幫助與指導較好地解決了該專業兩個方向的生產、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
3.探索將“生產、畢業實習”轉變成“生產、畢業實踐”的實習模式。由于實習基地單位的生產任務普遍較重,很多實習單位均把接待實習變成了一定形式上的參觀學習,根本不讓學生在現場動手。于是,我們利用聘請校外實習指導教師的辦法,在實習基地聘請具有專業技術特長的專家、具有豐富管理經驗的領導作為學生生產、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的指導教師,成功探索將“生產、畢業實習”轉變成“生產、畢業實踐”的實習模式。同時,校內指導教師和校外指導教師相互密切配合,有效提升了校外現場實踐性教學環節的質量。如我們在實習現場進行水泵(葉輪)的木模制作工藝教學時,就邀請企業具有豐富木模制作經驗的工人師傅為指導教師,現場給同學們進行制作講解,同學們再自己動手現場制作,通過這一學習過程,不僅同學們掌握了有些書本上根本找不到的技能,而且鍛煉了同學們的實際動手能力。在水電站的實習中,如果沒有校外指導教師的現場指導,光有校內指導教師,同學們根本就不可能完成水電站機組的開停機操作,以及日常維護檢修跟班操作等實習項目。
4.積極倡導學生參與到教師的科研項目中,教師將科研項目引入到學生的畢業設計題目中。在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的學生中,已基本形成了一股好的學風,同學們積極與專業課程教師聯系,積極參與到教師們的科研課題組中去,教師們也非常愿意本科生同學參與研究工作。如同學們參與宋文武老師的紅巖子水電站協聯關系曲線的現場測試工作項目,參與符杰、曾永忠老師的水輪機水泵CFD分析計算等課題,近年來學生畢業設計的題目中,教師的科研真實題目多了,結合畢業生就業需求課題的題目也多了。
5.積極鼓勵本科生與本學科專業的研究生共同學習。學院為每一位本專業的研究生配有研究學習室,這些研究室均是開放的,同時也對本專業的本科生開放,本科生可以進研究室與研究生一道共同學習。我們還為西華大學西華學院的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的學生在研究室提供學習的地方,直接參與到研究生的科研項目研究中去,共同學習與討論。
6.豐富學生第二課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豐富學生第二課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方面,我們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國家、四川省、學校的各種科技競賽活動,如大學生“挑戰杯”、“西華杯”、“科技創新月”等競賽,學院制定了相關的鼓勵政策,已經取得十分可喜的成績。
在熱能與動力工程國家級特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優化構建和專業實踐性教學環節改革實踐的過程中,我們首先考慮了國家對熱能與動力工程培養應用型人才知識結構的需要,同時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盡量體現和彰顯我們自身學科專業的優勢,合理定位該專業的辦學目標和辦學思路,力求辦出自身的專業特色,避免該專業與其他學校同樣專業的同質化,有利于我們培養出來的該專業學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有用武之地,提高社會對該專業學生的認可度和接收度,實現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的初衷和出發點。
參考文獻:
[1]余燕,李慶剛.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探討[D].西華大學2012教研教改論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宋文武,劉小兵,李慶剛,等.熱能與動力工程國家級特色專業的創新性建設[D].西華大學2012教研教改論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篇8
報考西安交大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研究生院的考生請注意,考生關注的2011西安交大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研究生分數線、西安交大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研究生復試分數線已公布!
為了方便考生及時查詢,
復試分數線
1、學術型學生復試分數線:
總分:340分;單科:50分(滿分100分),80分(滿分150分)。
2、專業學位學生復試分數線:
總分:300分;單科:45分(滿分100分),70分(滿分150分)。
3、享受少數民族照顧政策的考生的總分可下調5分,單科分數線不變。
篇9
一、能源動力工程領域的高等工程教育
能源動力工程專業是伴隨著近現代工業革命發生、發展、加速過程成長起來的傳統專業,在新的能源形勢和建立工業強國的需求下承擔著嶄新而重大的培養責任。我國目前設有能源動力大類專業的學校有130余所。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能源動力的工程教育有了長足的進步,但總體來看,整個工程教育體系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還不能很好滿足現代工業對工程技術人才的需求。[3]能源動力領域的高等工程教育主要存在四個方面的不足。
1.缺乏明確的工程教育定位
很多研究型大學的目標是培養科學家,而不是工程師。而工程教育和科學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科學家從事研究發現,工程師進行創造發明。培養工程師和培養科學家需要兩種不同的教育體系。作為一個典型的工程學科,能源動力專業的培養目標應該是以培養工程師為主。在現實需求下,就是培養既有創新能力又能解決實際工程問題,同時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級人才。
2.工程教育體系陳舊
在課程設置上,能源動力專業的課程改革基本上是在原有課程體系下的完善,沒有從根本上打破原有的課程體系。隨著新知識的不斷出現,由于缺乏課程間的整合機制,課程有增無減,使學生不得不面對越來越多的課程。在教學模式上,通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而不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啟發式教學。學生的分析、想象、創造能力的培養受到限制。在教學內容上,工程教育基礎課程太偏理論,教學中缺乏實際應用的環節。不少專業課程跟不上科技發展的節奏,內容幾十年不變,總體上比較陳舊。教學實驗以驗證性為主,測試手段比較落后,設備比較陳舊。
3.缺乏與企業的互動
作為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不了解工程界的需求而一味紙上談兵不僅不能培養出合格的現代工程師,而且對于學科發展也是極其不利的。工程界對工程教育的教學內容和實踐水平有嚴格要求,但不少工科教師缺乏必要的工業經驗和工程背景,學生也缺乏必要的實訓機會和體驗。4.缺乏工程教育的國際化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能源動力領域需要更多的按照國際標準培養的工程人才。在工程教育體系中,需要更多地接納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在教學和科研中注入更多的國際化內容,與國外大學加強校際交流與合作,培養具備專業知識和能力的國際化現代工程師。總之,長期以來,能源動力工程領域習慣于從系統性和科學性出發組織工程教育體系,較少以學生和工程界需求出發進行考慮,無法真正適應社會的變化和現代大工程教育觀念。
二、能源動力工程領域的高等工程教育探索及實踐
針對能源動力領域的工程教育問題,近年來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對能源動力專業的本科工程教育體系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實踐,主要歸納為三個方面。
1.明確培養主體
首先明確了能源動力專業的培養目標就是培養合格的現代工程師。培養的主體就是學生。從華沙世界工程教育會議和美國“2020工程師”計劃[4]對新一代工程師的要求來看,現代工程師首先要對工程或技術有熱情,因此在充分考慮學生需求和實際辦學條件的基礎上,選拔對成為未來工程師有強烈意愿的學生進入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特色班,希望能培養出未來企業界的領軍人物。這樣,學生在培養過程中可以保持較高的熱情,有利于教學和實踐工作的開展。
2.制訂“工程教育特色”培養計劃
新的培養方案中的課程設置主要分為四個部分,如圖1所示。第一部分通識教育課程主要由人文、社科、經濟管理、外語、體育等課程組成。第二部分專業教育課程包括了能源動力領域必備的數學、物理、化學、電子電工、材料、設計制造、熱學、流體力學等最基本的知識(必修)和各個研究方向(包括熱能工程、車用發動機、葉輪機械、制冷與低溫工程)的專業課程(選修)。第三部分專業實踐課程涵蓋了各類實習、實驗和畢業設計。第四部分個性化教育課程由學生根據需要自主選擇。相比原來的非工程教育課程體系,新的課程設置有下面幾個很大的變化:
(1)淡化了各研究方向的具體差異,強調通用基礎知識的學習。目前國際上普遍認為應該注重“基礎知識”,而“專業知識”可以在工作以后繼續增加積累,甚至終身都要不斷地學習。在“基礎知識”中,國際上的觀點更強調的是“通用基礎”。
(2)對課程進行有效整合。原先的課程多而雜,在教學內容上出現重疊,加上許多課程學分少,學生為了湊學分需要同時學習多門課程,所以學習負擔很重,不少學生都有“考完即忘”的經歷,沒有達到要求的教學效果。在新的課程體系中,考慮上述問題,對課程進行大范圍整合:取消小學分課程(學分),設置高學分課程(學分),除個別課程外,多數課程都在3個學分以上。另外,突出了工程實踐類課程和基本理論課,減少了拓展理論課的數量。以專業教育課程為例,可以看出新舊課程設置的差別,見表1。由表可見,專業基礎課的必修總學分提高11分,但門數減少2門;專業方向課選修的總學分減少7分,可選的課程也減少了三分之二。
(3)強調工程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由于我國的基礎教育是按科學教育的體系構建的,所以工科學生進大學后難以馬上適應工程教育,使教學效果打了折扣。在新的課程體系中,特別設置了“工程學導論”必修課程,向學生介紹工程問題及其解決方案的基礎知識,同時培養學生提出工程問題、通過團隊合作研究并設計解決方案的能力以及交流、寫作的基本能力。該課程要求學生在一年級學完,希望能夠彌合高中教育和大學工科教育之間的鴻溝。另外,在熱工核心基礎課程如傳熱學、工程熱力學和流體力學等中增加課程設計和團組大作業,課題取自生活和企業,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增強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
(4)增設企業課程模塊。為使學生盡早地接觸企業,了解企業需求和產品設計規范標準,在新的培養計劃中增加了企業課程模塊,包括“企業項目管理”、“質量管理及控制”、“精益六西格瑪管理”等課程供學生選修。授課老師都是來自優質企業的具有豐富工程經驗的工程師,可以提供大量新鮮而實用的案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速學生適應工程實踐的進程。
(5)采用合適的優秀工程教材。現代工程技術的發展給能源動力類專業課程的教學提供了極其豐富的素材,如納米微米的應用、燃料電池、新能源開發、污染物減排等。優秀的教材能夠及時恰當地反映工程技術的這些新變化,并以學生容易接受的形式表達出來。在這一點上,國外有些教材做得更出色。能源動力類各專業課程精心挑選了取材豐富、構思新穎、內容先進的教材,而且要求使用中文教材的課程必須提供優秀的英文參考書。例如,工程熱力學課程就選用了中文教材《工程熱力學》(沈維道、童鈞耕編著)和美國的Moran、Shapiro編著的英文教材《FundamentalsofEngineeringThermodynamics》,不僅有益于知識的互補,而且能開拓視野、活躍思維、引導學生去感受理論與實踐的重要性。
3.增強實踐教學和工程實訓環節
實踐是實現工程教育的必要環節。在新的培養計劃中,特別注重了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和規劃。整個實踐體系分成四部分:理論課實驗及課程設計、工程設計類、各類實習及各級工程實驗/實踐活動。如表2所示。
(1)理論課實驗及課程設計。這類實踐主要包括涉及課程知識的原理性驗證實驗和基本設計等,與工程實踐內容相差較大,但卻是夯實理論知識基礎有效的手段,不可缺少。在新的課程教學大綱中,除了保留傳統教學實驗和設計外,還增設了綜合性和實踐性較強的訓練項目,如在傳熱學、工程熱力學和流體力學等核心基礎課程中增加課程設計或團組大作業,題目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和現實性,希望能夠增強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和駕馭理論實踐相互轉化的能力。
(2)工程設計類。工程設計系列課程的主要目標是貼近工程實際,搭起學校學習與工程實踐的橋梁。包括:“工程學導論”,通過課程學習將一年級學生引進門,建立對工程的認識和興趣,如前所述;“工程設計1”,進行符合二年級所學內容的具有一定難度的項目設計;“工程設計2”,進行符合三年級所學內容的有較大難度并和專業相關的項目設計,如結合數理化、熱機電等基礎知識,設計電子元件冷卻系統、余熱回收利用系統等;“畢業設計”。在四年級,結合企業實際項目,以產品為對象,實現較大的工程項目的綜合訓練。畢業設計可與生產實習銜接,共同在企業完成,給予畢業設計充分的時間和質量保障。工程設計類課程以項目為導向,強調設計的實用性、經濟性與開放性,同時強調團隊合作、溝通與領導能力的培養。項目有的來自上海通用、寶鋼、航天八院、商飛、泰科等優質企業,有的是與海外大學合作聯合承接海外公司的項目,進行海外實習,開拓了學生的國際視野,培養了其全球工作的能力。
(3)各類實習。這類實踐包括了傳統的金工實習、認識實習和生產實習。其中認識實習和生產實習都在企業完成,生產實習又和畢業設計緊密相關,這樣使實習目的更加具體,不僅促進了企業和學生的相互了解,更保證了雙方合作的積極性。
(4)各級工程實驗/實踐活動。除了培養計劃中的各類實踐內容外,學有余力的學生還可以參加國家級、省部級、校級的工程實踐活動,如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科技競賽、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上海大學生創新活動計劃、上海交通大學大學生創新實踐計劃、上海交通大學特色實驗項目等。通過競賽或設計,學生對專業的興趣得到了培養和強化,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也獲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篇10
關鍵詞:風力機組控制技術;教材;編寫;課程建設;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18-0051-01
常規能源、電力緊缺及供電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利用風能作為未來最重要的清潔替代能源之一,對于緩解能源匱乏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隨著風力發電事業日益蓬勃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從事風力發電方面的技術人員。河海大學于2008年創辦了風能與動力工程專業,走在各個大學的前列。同年9月招收了第一批風電學子,旨在專業培養風能與動力工程及其自動化領域具有扎實理論基礎、較強實踐和創新能力以及良好的國際交流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以滿足社會對該學科領域的工程技術、科研、經營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需求。河海大學風能與動力工程專業開設了風力發電規劃與設計、風力機、風力機組控制、近海風電場、風資源測量與評估、風電場施工與管理、風電場數字仿真等一系列專業課程。
風力機組控制系統是機組正常運行的核心,其控制技術是風力機組的關鍵技術之一,與風力機組的其他部分關系密切,其精確的控制、完善的功能將直接影響機組的安全與效率。“風力機組控制技術”是風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基礎課程之一,但是,目前市場上還沒有適合高等院校“風力機組控制技術”專業課學習的相關教材,河海大學新能源系的教師自編教材供學生上課使用,在風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的“風力機組控制技術”專業課程建設上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一、“風力機組控制技術”的主要內容
教材是能夠全面系統地反映“風力機組控制技術”課程內容的主要教學文件,是溝通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橋梁,是教師開展教學的主要依據,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在學校和學院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從2005年9月開始了編寫《風力機組控制技術》專業教材的調研工作,分別走訪了華北電力大學、浙江大學等院校,如東新能源局、如東風力發電場、北京電力勘測設計院、福建電力勘測設計院、上海電力勘測設計院、華東電力勘測設計院和多家風力機制造廠,專門派人參加每年度的專業調整研討年會,對開設“風力機組控制技術”專業課程的內容進行反復論證,多方推敲,最終于2007年討論并制定出編寫大綱。全書內容在2010年1月完成,現已由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正式出版,共26萬字。
《風力機組控制技術》一書共分十一章:第一章緒論,對風力發電以及風力機組控制系統的發展概況作了簡單的介紹;第二章介紹了風力機的基本理論,包括風力機的空氣動力學基礎及槳葉受力分析;第三章介紹了風力機組控制系統的組成、基本工作原理、基本控制要求以及風力機控制技術的發展趨勢;第四章介紹了定槳距、變槳距、變速風力機組控制系統各自的特點以及基本控制策略;第五章著重介紹了偏航系統的結構組成、工作原理及偏航系統的技術要求及維護;第六章介紹了風力機組液壓與制動系統的組成結構及工作原理、電動變槳距系統的基本工作原理;第七章介紹了變速恒頻風力發電技術、交流勵磁雙饋發電機的矢量控制技術以及直驅式永磁同步風力發電技術;第八章介紹了風力機組的并網控制技術、雙PWM變頻器原理以及低壓穿越技術;第九章介紹了風力機組的監控系統、風力機組的噪聲控制技術以及海上風力發電技術;第十章主要介紹了風力發電存在的問題、風力機組常見故障、風力機組控制系統故障診斷技術以及風力機組的運行與維護;第十一章介紹了模糊控制理論在風力機組控制系統中的應用,其中包括風力機組模糊控制器設計、基于T-S模糊模型的風力機組穩定性分析。
二、《風力機組控制技術》的編寫和體會
1.根據課程基本要求,創建合理教材體系
在高等學校,教材編寫是提高教學質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性戰略措施。教材編寫應遵循本專業全套教材整體優化要求。強調“三基”,即: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取材合適,內容闡述循序漸進,使學生能夠掌握。《風力機組控制技術》一書的內容應與風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內《風力機》、《空氣動力學》、《風電場規劃與設計》、《風力機建模與仿真》等課程教材內容承前啟后、緊密聯系,既要避免與相關專業課程內容重復,又要防止課程體系中重要內容的疏漏,充分體現課程的科學性、思想性、前瞻性、啟發性,使整套教材成為體現風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培養目標的有機整體。
考慮到風力發電控制技術發展十分迅速,教材應反映風力發電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不斷以成熟的新知識、新技術、新理論和新方法替代陳舊和過時的內容。
2.優化課程教材內容,注重教材先進實用
在編寫《風力機組控制技術》時,充分考慮了以下幾個方面:
(1)基礎性。風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是一個嶄新的專業,相應的專業課程教材體系還有待完善,風力機組控制技術方面的參考教材還很少,所以在編寫《風力機組控制技術》教材時應注意教材基本內容要合理、由淺入深、重點突出,并經過有教學經驗的老教師及專家嚴格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