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的研究內容范文

時間:2023-09-19 16:51: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化學的研究內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化學的研究內容

篇1

關鍵詞: 初高中化學 內容銜接 課堂教學 實驗研究

初高中化學內容的銜接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新教材的知識結構安排、體現的思維方式及相應的教學方法,以及使用的教學手段等方面與舊教材相比都有很大的區別。初中化學與高中化學的銜接問題是高一化學教學中一開始就面臨的一大難題。所以,我選擇了初高中化學內容的銜接作為課題進行研究,并于2007年7月到11月進行了課堂教學實驗,現將實驗結果匯報如下:

一、準備階段(2006年10月―2007年7月)

1.第一階段:2006年10月―2006年12月。

調查高一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通過調查,我們認為高一學生化學學習困難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教師因素和學生因素。

(1)教師因素

高中教師認為,高中學生已經是有思想、有自尊的“小大人”了,所以對剛上高中的學生管理較松,使學生缺乏緊迫感。

(2)學生因素

①學習方法上,很多學生還是延用初中的學習方法,過多地依賴教師,知識雖然掌握很多,也可以理解記憶,但卻不能運用。這和學生缺乏創新精神及延用初中的學習習慣有關,平常只完成作業,不接觸課外習題,當然不能把所理解記憶的知識進行綜合運用。

②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學生由初中進入高中后有松一口氣的想法,平常在學習上不下功夫,臨到考試抱佛腳。又因考試題量增多,難度增大,所以,成績下降。

2.第二階段:2007年1月―2007年6月。

認真研究初、高中新課程標準,學習初中化學教材。花費了近半年的時間,形成了初高中化學內容銜接的教案。

二、實驗階段

1.實驗對象。

2007年7月,我們以2007年中考成績為標準,選出100名學生,再隨機分成二個班,每個班50名學生。一個班為高一(4)班,一個班為高一(5)班,高一(4)班使用上述編制的初高中化學銜接的教案進行授課,高一(5)班為對照班,從9月1日開始實驗。

2.實驗結果。

(1)實驗數據處理

通過幾個月的實驗,結果處理如下:

第一單元《化學反應及其能量變化》的單元測試的成績分析如下:

第二單元《堿金屬》的單元測試的成績分析如下:

期中測試的成績分析如下:采取Z檢驗。樣本容量都是50人,實驗班的標準差為15.4899,對照班的標準差為16.0875,樣本均數的標準差為3.1583,Z=(60.44-53.30)/3.1583=2.26>Za=1.96。所以,試驗班和對照班期中考試成績有顯著差異。(數據如下表)

(2)效果

通過半個學期的試驗,效果比較明顯。

①學生學習成績的兩極分化得到了遏制。試驗班和對照班半個學期的單元測試及期中考試的標準差如下:第一單元試驗班的標準差為13.65,對照班的標準差是16.37;第二單元試驗班的標準差為12.65,對照班的標準差是14.53;期中考試試驗班的標準差為15.4899,對照班的標準差是16.0875。從各種考試的標準差,我們可以看到,試驗班學生成績的離散程度更小,也就是說試驗班學生成績兩極分化程度小。

②學生基本克服了初高中化學在內容上的脫節現象,基本上能掌握高中化學抽象的理論知識,并能適應高中化學課堂容量大,知識點多的局面。兩個班的學生訪談表明,使用初高中化學內容銜接教案好的和比較好的幾乎占百分之百,對化學感興趣和比較感興趣的占93.6%。

三、結論

通過半個學期的課堂銜接教學的實驗,我對初高中銜接教學有以下幾點體會:

1.開展初高中化學內容銜接教學的研究,增強了銜接教學在內容上的目的意識性,克服了原有憑經驗在內容銜接教學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2.解決初高中化學內容銜接教學問題,不單純是高一教學的任務,而應是整個高中階段教學都要考慮的問題。教師應認真研讀初高中教材及課程標準,體會初高知識螺旋上升的模式,才能有的放矢,做好銜接。

3.進行初高中化學內容銜接的教學的目標是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前者是顯性的目標,易控制,后者是隱性的目標,難以控制。另外,應從內容銜接滲透到教師的教法、學生的學法的銜接。初高中化學內容的銜接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點與難點,也是中學化學教師已探討多年,并有待進一步深化的研究課題。要抓好此課題的研究,必須轉變應試教育觀和教學觀,立足素質教育,從學生實際出發,從教學的各個環節入手,才能實現義務教育與高中教育的有機銜接,從而大面積提高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于振力.新課程標準下高中化學教學改革的思索.

篇2

關鍵字:數學文化;課程改革;數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6

"科學和人文精神是一枚硬幣的兩個方面,缺一不可。"偉大的科學家錢學森曾這樣說過。現在的傳統教學模式,似乎只是為了考試而去學習,學習數學的表現也只局限在分數里面,當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往往很多人都會慢慢忘了學過的知識,更別說將其融入自己的生活了。怎樣才能不僅僅只是為了分數而學習數學,我覺得還是要在其添加數學文化,如果說數學是苦的,那么數學文化就是一劑甜的調味料。所以,只有數學知識不斷的向上逐漸升華到文化層面,學生才能將學到的數學知識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努力奮斗的日子才不會白白浪費,數學這一學科才能得到最新最好的詮釋。

一、數學文化教育與課程的改革

(一)數學文化的定義與價值

1.數學文化的定義

關于數學文化的定義,翻閱了大大小小的資料,說法林林總總。大體可以總結為:數學文化就像是數學的心臟,以數學的知識、理論、方法等方面反映文化層面的一個系統,其擁有豐富物質和不屈精神。

2.數學文化的價值

不從正確的角度去看數學文化就無法體現出數學的價值。教育學家丁石孫曾說過"我們長期以來,不僅沒有認識到數學的文化教育功能,甚至不了解數學是一種文化。這種狀況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數學研究和數學教育。"數學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一門充滿人文精神的科學,兩者不能分開來看,數學和文化是同等的重要。多方面的去看數學,才能將數學文化的價值表現的淋漓盡致。

(二)數學文化教育現狀和發展

1.數學文化教育現狀

人們看待數學往往是通過分數。面對高考,課業壓力,大部分老師是以高效講題海量做題為主體,數學的學習逐漸演變成為了分數而學習,高分成了目標,數學的本質漸漸被忽略,學生學起苦海無涯,老師教起來索然無趣。當校園生活結束,學生真的走進社會,誰還能記住通宵達旦奮筆疾書時做的那些無邊無際的數學題,可能只會記得,老師上面講,學生下面聽,老師講難題,學生聽天書。這就是現實的數學教學模式,雖然課改風開始刮向全國,但是終究課改也只是將數學文化深刻在課本而已,現在要做的是將數學文化深入到人心。

2.數學文化教育的發展

現階段的數學教育雖然不樂觀,但是美好的事物都是慢慢進步發展而來的,數學文化的發展前景還是很明朗的。關于數學文化教育應該怎么發展,我覺可以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將數學文化融入進課堂,為他們提供自由思考的空間,提高學生的求知欲和創造力。將數學文化加入進課堂,也使數學的學習變的不那么枯燥乏味。近幾年,高考數學題目難度也是有逐漸減小的趨勢,也希望在未來高考題目中會多增加一些關于數學文化的考題,文化和科學一起學,掌握的知識才能學以致用。努力創建符合中國國情的數學文化教育的方法。

(三)課程的改革

有了問題就要及時的更正。高中數學新課標中,數學文化擁有了一個單獨的篇章,數學文化在數學課本中終于可以有展示自己的機會,相比之前只能在注解中出現,真的是被給予了特別的重視,不僅強調了數學對人類文明的貢獻,還強調了數學文化的重要性,大有改觀。古時候每一次變法都是時代所需要的,我們的課改是一樣的,教育者發現了問題,提出問題,修訂并改正,刷新教材,我們要珍惜利用,快速的適應。在這個升學壓力和拯救數學文化相互矛盾的階段,我個人也是希望有更好的相應政策出臺。在新的方針出來前我們應該先積極響應這次新課改的政策,改變以往上課的方式,將文化融入其中,使數學豐富起來,不再僅僅是只有數字。

二、課堂上的數學文化

(一)老師的汗水很重要

作為一名老師,你要明白,這是陽光底下最美麗的職業,任務和使命是這份工作的原則,高中時期的學生都是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兒,是需要細心呵護才能燦爛盛開,老師要以最簡單的方式來講最難的題,什么工作都是辛苦的,重要是要用心。怎樣將數學文化很好的融入進課堂當中呢,這是老師在備課中首要的攻克點。

(二)新穎的教學方式

1.名人歷史進課堂

在講課過程中,知識點可以由小的人文故事引出,文化和數字完美的結合,讓學生產生聯想,這樣知識點也會記得更牢固。比如說,今天我們要講的是斐波那契數列,可以先以黃金分割線為開始。希臘是一個充滿神話色彩的天堂,供奉女神雅典娜的最大的殿堂就是巴特農神廟,巴特農神廟始建于公元447年,歷時15年完工,1687年毀于戰爭,現存殘跡,雖然殘缺,但是還是吸引著絡繹不絕的游客流連忘返,爭相一睹它的美,人們為什么會覺得殘缺的神廟優美無比,帶動學生的熱情,可以向他們提問。當人們復原神廟的模擬圖,發現建筑中運用了黃金分割線,這就是數學與人文的結合。舉一反三讓學生舉例生活中的黃金分割線(股票中的應用,生活中高跟鞋的使用,人的面部的黃金比例等等)。寫下幾個數列,讓學生觀察之后,和他們一起推出通向式,舉例做例題等,最后介紹一下斐波那契的生平等。人文可以很好的和數學相處,數學文化在以后的數學發展中是不能缺少的。

2.數學文化進入課前預習、考試題

在上課之前可以讓學生自己找關于數學文化的小故事,每天由不同的同學來讀,當作是課前的暖場,這樣可以先建立起來一個數學學習的氛圍。老師在測試題中也可酌情加入一些關于數學文化的題目,數學文化的內容可以體現在應用題的題干或者是有分值的題。被人們忽略的數學文化也會逐漸得到重視。

結語:

每一個數學知識都蘊含著數學文化,將豐富多彩的數學文化融入到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里面,使學生學起數學來可以興趣盎然,將數學文化真真切切的深入到課堂,就算是在考試的高壓下使其不僅僅只是一個口號。在高中的數學課程學習中應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數學觀,這樣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使學生真正了解數學之后才能叱咤考場,縱橫未來。

參考文獻:

[1]宋冬梅,姚秋妹.讓數學文化走進課堂[J].教學與管理,2008(8)

篇3

關鍵詞:高中化學教材;前沿科技;合成有機高分子化合物;六國比較

文章編號:1008-0546(2015)07-0057-0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7.020

21世紀,科學技術已廣泛融入到現代生活各個方面。高中化學教材中前沿科技知識的滲透和編入不僅能體現課程綜合化與融合性的要求,更能使學生深入認識本學科甚至是交叉學科領先的科學技術[1],讓學生意識到化學學習的意義和價值,認識到利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問題的重要性,感受化學科學的實用性和創造性。世界各國高中化學教材均將科技前沿知識滲透到教學內容中作為在教材內容創新的重要方面,在保證內容選擇的基礎性與時代性的和諧統一方面各有特色。合成有機高分子材料是現代科技硬件的重要載體,被廣泛應用于醫藥衛生、現代工農業生產以及國防科技、航空航天、信息通訊和生物工程等各個領域,是化學前沿科技最具代表性成果之一,也是學生認識化學科技在社會生活中應用最好的學習資源。本文以合成有機高分子材料為切入點,通過研究世界發達國家高中化學教材在內容選擇、編排與呈現方面滲透前沿科技成果的理念與做法,以期為我國高中化學教材內容創新提供啟示。

一、研究對象

研究選取了中國、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美國、英國六國的主流高中化學教材作為研究對象,其名稱、出版社、出版信息見表1。

二、內容選取

要認識合成有機高分子材料,“合成有機高分子化合物”是其重要的基礎。我們從“合成有機高分子化合物”內容入手研究。

1. 選取比例

“合成有機高分子化合物”包含“合成有機高分子化合物基礎”(以下簡稱“合成基礎”,主要包含單體、聚合反應、高分子化合物的結構與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技術等內容)、“合成高分子材料”(主要包含各類合成高分子材料的性質、結構、合成、用途、分類及處理等內容)、“功能高分子材料”和“復合材料”四部分內容。用該四部分內容的知識點數目除以“合成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總知識點數目,所得百分比來表示各部分內容選取的比例。六國高中化學教材中四部分內容占“合成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比例見圖1(左側餅形圖)。

由圖1可以看出,“合成高分子材料”在六國教材中均為最主要的內容(比例均在60%以上);其次是“合成基礎”(比例平均在20%~30%);“功能高分子材料”各國差異較大:比例最大(11%)為中國教材,其次是日本教材(8%)、新加坡教材(5%),其他國家沒有該部分內容;“復合材料”只有中國和澳大利亞教材涉及,比例均為2%。

“合成高分子材料”包含“塑料”“化學纖維”和“合成橡膠”三部分內容。用同樣的方法求得圖1右側餅形圖的數據,可以看出,“塑料”在六國教材中所占比例均為最大(比例均在45%以上),其次分別為“化學纖維”和“合成橡膠”(美國和英國教材除外)。

2. 內容深度

從學習認知水平角度分析,發現,日本教材在“合成高分子材料”、“合成基礎”部分內容最深,難度最大。

日本教材在“塑料”部分介紹的塑料種類最多,包含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尿素樹脂、酚醛樹脂、聚硅氧烷樹脂、聚醋酸乙烯酯、密胺樹脂和離子交換樹脂共10種;澳大利亞教材提到9種,新加坡教材5種,中國和英國教材僅為3種,美國教材最少,為2種。日本教材不僅包含的塑料種類最多,而且都深入詳細地介紹了每一種聚合物的性質或結構以及聚合反應方程式和用途。澳大利亞教材雖然給出的塑料種類多,但是除了詳細介紹聚乙烯、聚氯乙烯這兩種聚合物,其他都是簡單介紹其性質和用途。中國教材包含的塑料種類雖少,但對聚乙烯和酚醛樹脂兩種聚合物的介紹最為詳細。

在“化學纖維”部分,日本教材編入的化學纖維種類最多,包括合成纖維中的6-6尼龍、芳綸纖維、6-尼龍、滌綸、聚丙烯腈纖維、維綸,和人造纖維中的粘膠纖維、銅氨人造絲、醋酸鹽纖維共9種,并且從性質、聚合反應方程式、用途這幾個方面詳細地一一介紹。中國教材僅簡單提及“六大綸”。新加坡教材給出2種,澳大利亞和美國教材僅給出1種。

在“合成橡膠”部分,日本教材提到的合成橡膠種類最多,包含丁苯橡膠、腈基丁二烯橡膠、聚氯丁二烯共3種,并詳細介紹其性質或符號以及聚合反應方程式或用途。中國教材僅講到順丁橡膠一種,但從特點、聚合方程式以及橡膠的硫化和用途等方面很詳細地進行了介紹。美國教材僅提到丁苯橡膠的符號。

在“合成基礎”部分,日本教材提到的聚合反應方式最多,包含加聚、縮聚、開環聚合、共聚合4種,中、澳、新、美、英五國教材僅呈現了加聚、縮聚2種。

3. 課程功能實現

從教材中“合成有機高分子化合物”內容的課程功能實現角度分析,我們發現六國教材中澳、新、美、英教材更加注重對科學方法的教育:

(1)實施技術方法教育。澳大利亞教材把“合成有機高分子化合物”作為技術教育的重要內容,占用一節的篇幅詳細介紹了7種修飾多功能高分子聚合物的手段和3種高分子材料成型技術,以及各種手段和技術的應用[2]。澳大利亞教材中該部分內容將高分子合成的基礎原理和化工生產結合起來,是合成理論過渡到實踐的橋梁,實現了合成技術的“工藝化”,是培養學生技術素養的有效內容。

(2)滲透環保教育。新加坡和英國教材除了介紹塑料的廣泛應用之外還選取較大量的內容來講述其危害性,澳大利亞和美國教材詳細介紹了“分類回收法”的廢舊塑料處理方法,澳大利亞和中國教材提到了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研發,這將有利于學生了解材料的使用與環保的關系。

(3)提升實踐能力。澳大利亞和美國教材詳細列出了塑料制品的回收標識、代表的類型名稱及性質、應用。回收標識也是健康證,學生可以在生活中根據編號來判斷塑料的種類和質量,從而有利于幫助學生學會鑒別化學信息的真偽和品質,養成獨立思考及反思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同時啟發學生學會利用分類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化學問題,引導學生將化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組織編排分析

表2列出了各國教材中涉及“合成有機高分子化合物”內容的章節編排情況。

依據教材中章節的設置,我們發現其組織編排方式有2種類型:(1)獨立成章。中國和日本教材分設兩章介紹有機高分子化合物,澳大利亞和新加坡教材設置一章。日本教材按合成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分類設章,而中國教材是按學習難度于必修2和選修5分設兩章,采用螺旋式的組織編排方式。(2)獨立成節。美國和英國教材如此。

依據教材編寫所體現的課程觀分類,其組織編排方式有2種類型:(1)學科中心設計取向。中、美、新教材以有組織的學科知識作為教材設計的基點,按照學科結構為中心來組織學習內容[3];(2)社會生活問題中心設計取向。日、澳、英教材以生活、社會問題作為教材編寫設計的基點,巧妙地將合成有機高分子化合物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利用所學知識原理更科學、深入地認識、利用生活中的有機高分子材料,更大限度地實現其教學價值。

另外,各國教材組織編排各具特色:(1)日本和澳大利亞教材設置了章的上級標題――“研究領域”,使知識體系更加系統、清晰;(2)澳大利亞和新加坡教材的節標題設置詳細、具體,核心概念界定清晰。中國教材章下的節標題少,每個節標題包含內容范圍過大,且節標題下的小標題很少,導致框架不清晰,文字閱讀量大,不利于學生進行信息提取,加之該部分知識內容多,分類復雜,這無形之中加大了學生學習難度。

四、結論與啟示

通過對六國教材“合成有機高分子化合物”內容分析和組織編排的比較,我們可以獲得如下結論:

“合成有機高分子材料”均已成為高中化學教材中合成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核心內容。教材中增加合成高分子材料種類與反應類型,可為學生廣泛認識生活中的高分子材料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使學生深入理解有機化學基礎,拓展有機合成的創新性思維,以化學學科思維更科學深入地認識身邊的高分子材料制品;同時,高分子材料制備技術方法的介紹對于提升即將面臨職業定向的高中生的應用創造能力和技術素養有著重要作用;再有基于合成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介紹,滲透環保意識,有利于使教材向多維化和融合性發展。

我國高中化學教材在核心內容的選取上同各國一致,并采取由淺入深螺旋式的組織編排方式,這些是值得肯定的,但合成高分子化合物類型單一,缺乏與生活相聯系和對科學方法的滲透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由此我們提出如下建議:在內容選取方面,應適當豐富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種類;充分發揮前沿科技類內容所特有的教育功能,注重對技術方法、環保意識、實踐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教育,全面提升學生的應用和創新能力。在組織編排上,前沿科技類內容更適合采取社會生活問題中心設計編排,注重化學與社會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系;對于內容繁雜的部分建議采用細致詳細的標題設置,同時可選擇性增設“研究領域”等標題。

參考文獻

[1] 王瑞政,周青,闕麗麗. 化學前沿學科知識在美國化學教材中的體現[J]. 化學教學,2009,01:58-61

篇4

1.動畫素描中構圖與鏡頭語言的應用

站在欣賞者的角度來看,動畫素描中構圖與鏡頭語言的應用其實質是一個問題,即:視角的選擇。許多人在學習美術的第一天中,老師就用諱莫如深的的表情告訴我們一定要注意構圖。于是我們便開始了在一張有限的空白空間內感受每一樣添加物的位置與大小,一件、兩件、三件……,漸漸地我們又學會了在更多的物體中如何確立主體物及它與周圍的關系。我們在這里討論的是一個獨立的、完整的、靜態的、甚至是封閉狀態下的構圖或者是一種視像的組合。我們提供給觀者的只有一個視角,并在這一單獨的視角中努力嘗試將看到的視像或是自己的體驗表達出來,甚至可以是這種體驗的過程都可以表達。這時的視角是一種非常自我的、私密的、帶有完全個人色彩的角度和立場。我們在各種場合所看到的作品盡管會受到場地、燈光、環境的影響,但作者始終努力將這些因素減弱到最小的程度,盡可能地留下一個準確且合理的視角給觀者去靜靜地欣賞它。

就拿《蒙娜麗莎》這幅作品而言,如果采用馬塞爾.杜桑立體分解的方法在靜止的畫面上展示連續運動過程,進而采用多視角的話,蒙娜麗莎的微笑該是多么的詭異。因為達芬奇在創作時選擇的視角就是觀者所看到的視角,這是達芬奇想讓我們看到的。但在動畫素描中,《蒙娜麗莎》就可以用多幅的作品,采用不同的視角去表現。讓《蒙娜麗莎》系列的作品動起來,或者是讓觀者動起來;作品與受眾兩者只要保持其中一方的相對運動,觀者都可以得到更多視角、更加完整的形象信息。動畫素描中的視角選擇有兩個顯著的特點:流動性與補償性。視角的流動性必然產生視角多樣性的變化。在視角選擇階段中,我們終于可以不用在一幅畫面中交代所有的問題:權衡所有物體在一個平面空間的位置。這是否意味著我們現在可以不用管構圖了嗎?答案是:不。盡管素描在動畫中視角是流動著的,但熒幕是一個完整的個體,觀影者視點是相對穩定的,觀影方式目前來講沒有根本的變化。這種方式規定了整個視角流動過程中所呈現的畫面必然由許多獨立的畫面構成,單一畫面中所具有的關于構圖的形式美的原則,在這流動著的視角中同樣適用。動畫素描中視角可補償性現象是采納了電影藝術特有的一種現象。

即一個完整的形象可以由多個不同大小、角度、空間、時間的零散的形象,采用符合觀者接受習慣的方式補充并償還出一個完整形象。在動畫素描中,作品的內容可以是零散的,但并不意味著動畫素描作品創作中可以肆意撕扯其表現的內容。動畫素描教學與創作中,由于受到電影藝術中視角轉換變化的影響,視角選擇的多樣化是必然的產物。這種變化體現在:時間、地點、行狀、明暗等的更替與穿插,并在此過程中還原出完整形象。比如《變形金剛》中汽車人的形象,大小、行狀、質感、功能性、情緒等在不同時間、空間的展示中得到了充分的補償與還原,在每一個觀者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汽車人形象,每一個形象也是不同的。這種在影視中常常采用的流動性視角的變化,將動畫素描創作帶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的境地當中。以前的素描創作只考慮一個視角下的表現行為,而在動畫素描中則要依照導演的的要求去不斷地創作一系列、連續、不斷變化著的視角下系列素描作品。用一個簡單的說法來解釋,以前傳統的素描可以用一個或數個視角在一幅作品去講一個故事;那么動畫素描則是用更多或急或慢的移動著的視角,用更多幅作品才能講一個故事。甚至是一系列連串的素描草圖更能表達動畫素描完整的含義。

2.動畫素描的寫實性表現語言

動畫素描在描繪上的寫實性表現需求來自于是熒幕內容和不同視角在細節上的表現,隨著鏡頭與視角的推移變化,畫面必須要有足夠的細節去支撐。國際上普遍要求B級2K畫面動畫影片的技術設定標準,其畫面可以放大三十米都很清晰,依舊豐富、飽滿、流暢。動畫電影對于畫面素質要求較高,矢量圖能夠保證形象線條和邊緣的整潔,但層次感較差,不利于表現色彩與明暗復雜的事物。點陣圖雖然能夠帶來更多的細節與層次,但繪制成本較非常高。這兩種方法是動畫電影中最常用的兩種繪制方式(不包括三維動畫)。動畫素描中的細節描繪,在教學與動畫制作過程中經常被簡單的強調成線條輪廓與二級明暗關系。這種方式強調畫面內容的可識性,旨在用簡潔、經濟、經過優化了的展現方式讓觀者在最短時間內接收到畫面信息,該方式在日系動漫中最為明顯。近年在色彩、場景、透視、細節等方面有所加強,但日系動漫形象簡易、單薄的面貌仍然沒有改變。動畫素描教學過程中過分的強調線條與二級明暗的可識性刻畫,勢必造成素描藝術表現語言的僵化與消逝。美國動畫形象中線條明快有力,流暢而又生動,強調夸張的動態與表情,造型結構明確,角色形體解剖有據可循,造型手法寫實。動畫素描寫實性表現的動因主要來自于觀者現實生活體驗的召喚。模擬是人類最重要的天性之一,也是重要的表達方式。我們可以想象看到一位父親帶著孩子屈身于寬大的草葉之下,頭上鮮艷的羽毛在不自覺的晃動著,在幽暗的叢林中顯得格外醒目。

父親時不時的學幾聲其它動物的叫聲,然后靜靜的聽,靜靜的等……。這種方式不僅能提高捕獵成功的機率,而且也是保護自我的一種方式。捕獵成功后他們會取下動物皮或骨頭的某一部位掛在身上,或將這次捕獵的過程刻畫在巖壁上,或紀念,或祈禱,進而將之作為一種精神上的占有,來期待更多物品的獲得。上面這個故事很形象的說明了模擬的“像”所帶來的好處,而且絕對是模擬的越像所帶來的好處就會更多,成功也會來得更快。模擬能力在時間的推移中已經成為人類非常擅長的能力,人類生活中將這一能力刻意的進行強化。強化的領域包括聲音、物象、動作等,隨著社會分工細化,這種強化呈現出專業化的特點,如音樂、繪畫、設計、表演、舞蹈、武術等專門專類的細分。模擬(畫得像)是繪畫千百年以來一個重要的主題,且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被認為是唯一的標準。從西方繪畫的發展來看,寫實性繪畫理論受到哲學思想的影響甚大。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柏拉圖等都發表過關于模仿的的觀點。用用柏拉圖的實例來說,床有三種:第一是床之所以為床的那個床的“理式”(Idea,不依存于人的意識的存在,所以只能譯為“理式”,不能譯為“觀念”或“理念”);其次是木匠依床的理式所制造出來的個別的床;第三是畫家摹仿個別的床所畫的床。這種關乎理式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指導著藝術家,在描摹自然對象時多了一份對寫實描摹的篤守。

這種動力影響至今,以逼真再現為主要特點的三維動畫電影目前占據動畫電影半壁江山,大有超過平面動畫電影的趨勢。因為除了特定的諸如文字、記號、公式、圖騰、紋飾等一些符號化的特殊形象之外,我們至今還沒有找到一種比模擬或說是“像”更加具有表現和傳播能力的表達方式,何況這種“像”的能力是體現在二維平面介質上面。動畫素描作為更加精細的分工依然保留和發展著這種模擬的能力,盡管人們試圖擺脫這種單一的視覺體驗,但眼睛看到的便是與人類生活相關的。所謂純形式的畫面美或者深邃的思想內容,由于受到個體經驗差異的影響,造成體驗與表達不一致的現象比比皆是,這類動畫電影不利于市場商業推廣,無法從影院獲得商業利益。所以,“像”仍然是人類視覺體驗的絕對形式。素描本身就是一個藝術種類并具備相當的藝術價值,這種屬性為動畫注入了一股靈氣。尤其在動畫素描教學中這股靈氣顯得彌足重要,如若沒有了這股靈氣,以計算機為平臺的動畫只會是徒有機械外殼與程序的組合。

篇5

關鍵詞:應用物理;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優化整合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50-0040-02

一、前言

物理學的基本原理滲透在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被稱為自然哲學,已成為相關應用技術領域的基礎和源泉。應用物理專業是一個以物理學為基礎,以“應用物理”為核心和特點,強調將物理學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的專業,以培養既有一定物理理論知識,又有一定實驗技能與工程技術的理工復合型人才為目標的專業[1]。可是目前許多高校的應用物理專業的培養目標無法實現,其培養質量令人堪憂,其中最迫切最重要的是應該對應用物理專業課程體系進行大力合理改革,對其傳統教學內容進行優化重整。

二、應用物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和教學內容的優化重整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2007年2月17日教育部下發了《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其中強調要深化教學內容改革,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課程體系,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需要,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將新知識、新理論和新技術充實到教學內容中,為學生提供符合時代需要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要采取各種措施,通過推進學分制、降低必修課比例、加選修課比例、減少課堂講授時數等,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目前的應用物理課程體系仍然主要由普通物理課程(包括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原子物理學)、理論物理課程(包括理論力學、熱力學與統計物理學、電動力學、量子力學)以及固體物理學構成。應用物理專業的學生經過高中物理、普通物理和理論物理的學習,發現許多課程內容重復出現,以至于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沒有多大差別,只是所用數學工具不同罷了,“高中用,普物用d,理物用”,這充分反映了應用物理專業主干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存在的嚴重問題[2]。即當今的應用物理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仍沒有跳出傳統物理學專業和物理教育專業的框架,課程體系僵化,過分強調“系統化”、“邏輯化”,傳統的基礎和理論物理課程內容重復而陳舊、占用課時過多。沒有體現物理世界的發展性,現代性、統一性以及各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相互交叉、相互滲透。普遍存在“重經典、輕現代、重理論、輕應用”的弊端,反映現代科學和高新技術發展成果的課程和教學內容太少,應用物理專業的“應用”特色體現不明顯,學生的科學素養、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能力較差,無法實現應用物理專業培養目標[3,4]。

“知識爆炸”時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其在經濟發展進程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同時也產生了許多新興學科。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模式的載體,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直接體現,是提高人才培養效率和質量的決定性因素[5]。因此培養應用物理專業人才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理應滿足新時期科技、經濟飛速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求,所以改革現有課程體系,優化整合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益已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三、課程體系改革和教學內容優化整合原則

課程體系的設置和教學內容的選取要符合教學規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現象到本質,由簡單到復雜,同時注意到自然界是普遍聯系的,不人為割裂自然科學的內在聯系,理論和原理是經典的,但應用要是現代的,按照“少而精”的原則,對傳統教學內容實行量的精選、壓縮與質的提高。對現有的普通物理(包括力學、熱學、電磁學、原子物理學)和理論物理(包括理論力學、熱力學與統計物理學、電動力學、量子力學)進行優化整合,絕不搞簡單縮減,重新設置課程體系,并對課程開設順序和時間做出科學合理的安排,同時注入現代化的教學內容,將近代物理和科技發展的最新成果納入新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及時反映科學技術研究的新成果,使學生及時了解學科發展前沿的新成就、新觀點、新動向。縮減傳統課程門數及學時數,以便增開其它應用物理課程及學時數。

四、課程體系改革思路和優化整合的教學內容

1.力學和理論力學優化整合成力學理論。如今許多應用物理專業第一學期就開設普通物理課程力學,到第五或第六學期再開設理論力學,而理論力學前面相當大一部分是和力學內容重復的,如質點運動學、質點動力學、質點組運動學、質點組力學、剛體力學等內容重復量大,這不僅降低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且浪費了很大一部分教學課時。同時力學課程要求采用微積分、矢量分析、微分方程等高等數學知識研究處理“變”的物理問題,這和學生剛開始接觸高等數學知識相矛盾,教師在授課時不得不降低要求講解,造成學生后續學習理論性強的理論力學的難度增大,教學效果降低。因此打破原有力學和理論力學界限,將它們優化重組成力學理論課程,刪除牛頓力學重復部分,去除相對論部分,將這部分移到電磁理論中講解,力學理論安排到大學第二學期開設,這時學生們的高等數學工具應用較為熟練,已具備了處理“變”問題的科學思維方法和能力,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精簡、優化整合后的力學理論包括:質點力學、剛體力學、非慣性系力學、振動與波、連續體力學、虛功原理、拉格朗日方程、哈密頓正則方程、哈密頓原理、泊松括號與泊松定理、正則變換、哈密頓-雅可比理論、非線性力學簡介。力學理論課程既包括牛頓力學,又包括分析力學,將研究力學問題的方法有機辯證地聯系起來,物理概念清晰準確,理論體系簡潔明了,兼顧了經典與現代、基礎與前沿內容,為后續理論課程的學習構筑了橋梁和基礎。

2.熱學和熱力學與統計物理學優化整合成熱物理學。據統計,熱力學與統計物理學中的熱力學部分和統計物理學部分分別占總內容的46%和54%。熱學課程中的熱力學定律部分和熱力學與統計物理學中熱力學部分內容(溫度與平衡態、物態方程、熱力學第一定律、功、熱容量與焓、理想氣體、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卡諾定理等)重復率高達1/3[6]。在分子動理論和經典統計部分也有重復,如麥克斯韋速率分布律和速度分布律、玻耳茲曼分布律、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氣體內的輸運過程,所以將熱力學部分與熱學中的重復部分刪除,將這兩門課程進行優化整合,可以縮減約1/3的課時。優化整合的主要思想是貫穿從宏觀到微觀,從單個質點到大數量粒子構成的系統這一線索。在熱學部分介紹經典熱學、熱學最新動態、熱學在新科技中的應用,統計物理學部分以系綜理論為主線,融宏觀與微觀理論于一體,立足于微觀量子理論,從等幾率原理出發,循序漸進地闡明統計物理學理論,運用統計物理學理論導出熱力學基本定律,將統計物理學概念與宏觀熱現象相聯系和對應,實現熱現象的宏觀理論與微觀理論的有機融合。優化整合后的熱物理學內容包括:熱力學第零定律與溫度、狀態方程、氣體分子運動論的基本概念、氣體分子熱運動速率和能量的統計分布率、氣體輸運過程、功、熱量、熱力學第一定律與內能、熱力學第二定律與熵、固體和液體、相變、統計物理學基本原理、孤立系統、封閉系統、熱力學函數及其應用、氣體性質、開放系統、量子統計理論、漲落理論、非平衡態統計物理。

3.電磁學和電動力學優化整合為電磁理論。電磁學和電動力學都是研究電磁場基本性質、運動規律及其與帶電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電磁學側重于電磁現象的實驗研究,從對電磁現象的研究中歸納出電磁學的基本規律,而電動力學側重于理論研究,以麥克斯韋方程組和洛倫茲力為基礎,研究靜態、時變態條件下電磁場的空間分布和運動變化規律,以及帶電粒子與電磁場的相互作用等問題。考慮到電磁學與電動力學在內容上是相互統一,相互滲透的,可以將它們優化整合成電磁理論課程,將電磁學與電動力學的內容適當貫通,既分層次,又平滑過渡,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具體如下:由庫侖定律引出電場、電場強度的定義,電通量、高斯定理及場強的計算,由電場力作功的特點引出環路定理、電勢、電勢的計算;由畢奧-薩伐爾定律引出穩恒磁場的計算、環流和旋度、散度;由電場強度與電勢的關系引出真空中的泊松方程與拉普拉斯方程;介紹介質的電磁性質、場與介質的相互作用、靜電場邊值關系與唯一性定理,運用泊松方程與拉普拉斯方程計算真空與介質中的場強與電荷分布,介紹靜電場分離變量法、鏡像法;由穩恒電流導出靜磁場,由電場中的標勢引出矢勢、磁標勢;對電磁感應、麥克斯韋方程組、電磁波輻射與傳播、狹義相對論均單獨設章節介紹。對超導、等離子體、巨磁電阻等做簡要介紹,豐富理論與實際應用的聯系,電路和交流電內容放電工學課程中講解。

4.原子物理學和量子力學優化整合為近代物理學。原子物理學側重于原子光譜實驗現象的解釋、物理思想和物理模型的建立,量子力學是在對原子光譜研究的基礎上發展建立起來的理論體系,側重于微觀本質,理論性強。原子物理學的實驗研究促進量子力學的不斷發展,它們聯系緊密,相互促進,其研究對象存在重復,導致目前許多原子物理學教材中的量子力學導論部分內容和量子力學教材存在大量重復,如玻爾氫原子理論、波粒二象性、不確定性原理、波函數及其統計解釋、薛定諤方程、平均值計算、氫原子薛定諤方程解、康普頓散射效應、堿金屬原子光譜精細結構、塞曼效應等。因此必須對這兩門課程進行優化整合,形成新的知識結構體系,其思路是:通過對原子現象的發掘,引出其量子力學的理論本質,同時通過量子力學理論的建立和運用,來研究原子等微觀體系的特性。優化整合后的基本內容為:經典物理遇到的困難、玻爾氫原子理論、狀態與薛定諤方程、力學量與算符、中心力場、電磁場中粒子的運動、矩陣力學、微擾理論、電子自旋、多電子原子、外場中的原子、多體問題、分子結構和能譜、散射。這樣優化整合后課程所需學時會比優化整合前大大減少。

五、整合后專業課程的開設時間安排

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應用物理專業課程之間的關聯,優化整合后的課程開設順序可以這樣安排:大學一年級注重增加高等數學教學課時,將高等數學進度盡量前推,大學第二學期開設力學理論、第三學期開設光學和電磁理論,同時開設數學物理方法為后續課程做好準備,第四學期開設近代物理學,第五(或四)學期開設熱物理。這樣的調整安排能留出更多時間來開設其他應用物理專業課程,有利于學生的就業或繼續深造。

六、教學改革的預期效果

1.重構應用物理主干課程體系,避免了基礎課程和理論課程教學內容的重復,優化教學內容,縮減課程科目,節省大量課時,將會大大提高教學效率。為應用物理課程的開設、選修課的開設及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了時間條件,突出了應用物理、技術課程的地位和專業特色。

2.為應用物理培養目標的實現,培養合格的應用物理人才提供了可靠保障,課程體系的改革和教學內容的優化重整適應和滿足社會發展和科技前沿的需求。教學內容富有現代性,開放性,滲透新的教學內容和思想,使應用物理專業學生在理論與實踐技術方面具有復合型的知識結構,為他們今后的創新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王蜀霞,王新強.應用物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實踐[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7(05).

[2]陳波.應用物理學專業《熱學》與《熱力學與統計物理》課程整合之初探[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4,24(01).

[3]富笑男,劉琨.應用物理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8(04).

[4]石東平,龍曉霞,程正富,代武春,楊守良.物理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改革探索與研究[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8(06).

[5]陳波.應用物理專業物理類基礎課的課程體系改革之探討[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4,24(03).

篇6

關鍵詞:動畫;教學模式;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05-0220-02

一、動畫專業基礎核心課程門類劃分與歸類

在整個動畫專業課程設置中,動畫專業基礎課程模塊設置相對是比較多的,而且都是動畫專業中的核心課程,只要在專業基礎課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才能在下面的專業實踐課中,創作出滿意的優秀的動畫作品。

一部動畫影片從開始創作到最終完成,是需要經過編劇、劇本創作、分鏡頭設計、角色設計、場景設計、動作設計、二維或三維電腦制作、影視后期合成剪輯、配音、配樂等系列工作,共同合作設計完成。而在大學四年的學習中,動畫專業基礎課程,又是在大學一、二年學習完成的重點基礎課程,所以對今后動畫影片專業創作是非常重要的前期鋪墊基石。歸納總結出動畫專業基礎核心課程,便于更加有針對性的對其核心課程進行細致修改、探討,研究,制定出相關的教學內容和體系改革,并賦予實踐應用。

在此基礎上,針對動畫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選修基礎課程中,進行有機的劃分、篩選、比對,根據動畫系教師們的多年教學經驗,通過每周教學研討會討論并擬定出動畫專業基礎核心課程,分別為:劇本創作、分鏡頭腳本設計、角色設計、場景設計、動作設計、動作運動規律這六門課程。這六門課程在動畫專業基礎課中是非常重要的課程模塊,它們主要涵蓋今后動畫專業課與實踐課中動畫創作的核心設計部分,如果能夠將這六門專業基礎核心課有效鏈接與設計實踐,學生能夠善學善用,打下堅實基礎,會對動畫專業復合性人才培養提高更進一步。

二、動畫專業基礎核心課程教學模塊研究

劇本創作、分鏡頭腳本設計、角色設計、場景設計、動作設計、動作運動規律這六門課程作為動畫專業基礎核心課程,在各大高等院校動畫專業中一般都是以模塊教學方式,進行集中授課。這樣授課的好處是能夠系統的講授課程中具備要素等理論知識,同時教師能夠按照學生的興趣點組織教學模塊形式,利用學生的共同興趣點,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學生進行協商探討等多教學形式。在這樣的模塊教學下,教師們發現最大的問題是,學生在大學第二、等三期學習了動畫專業基礎核心課程后,到了第五、六學期開始動畫短片創作時,很多理論知識忘記,被丟棄,核心課程內容銜接也不夠好,更有同學根本就不會編寫動畫劇本,這對后期的動畫創作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所以教師們在的學時分配上,進行了比對,進行有針對性的課程體系改革實踐,例如,《劇本創作》理論授課是36學時,習題12學時,同比較感覺理論授課學時過多,建議進行劃分出部分學時,放置到大學第五學期時再開設2周的《劇本創作》的課程,大學第二學期開設3周的《劇本創作》課程,這樣改革主要目的,就可以針對學生由學習時間過長導致劇本創作時出現的不必要錯誤,同時可以在第五學期時就動畫短片創作或校企業合作項目時,進行動畫劇本的全新創作,用于后期動畫的實踐檢驗中,達到有效的鏈接作用。

在其他幾門基礎核心課程中,也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課程體系改革。如增加授課周期、長度、課程與課程之間的互動交叉;也可以增加實驗教學環節、上機環節,以小組或工作團隊的形式,利用學校、工作室設備嘗試課程與課程銜接性設計創作,從大量的練習和訓練中熟能生巧,運用到今后的動畫短片創作中去。

三、動畫專業基礎核心課程體系改革的方法與方式研究

(一)結合實際,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制定適合動畫專業的人才培養計劃

動畫專業是一個復合型藝術,包含著藝術和技術的高度融合,動畫專業的領域也滲透到教育、工業、農業、軍事等眾多領域,如果教學理念的模糊勢必會造成學生知識結構和技能上的混亂,不能很好的順應動畫未來的發展。結合動畫專業發展實際,大膽細致的制定新的動畫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例如,我院動畫專業從02年辦學之初,人才培養計劃制定已經修改過好幾稿,目前一直使用的是09版動畫專業人才培養計劃,教學學時分配以及教學觀念還是原來現有的,已經不能適應飛速發展的動畫專業,出現了很多的弊病和缺失。例如學時分配比例不夠、實驗學時缺少、專業基礎核心課程安排不夠準確等問題。目前動畫系全體教師,已經多次組織教學研討會,針對09版動畫人才培養計劃開始修改,修改的主要內容,就是關于動畫專業基礎核心課程的學時配比、上課周期、實踐上機環節等。通過系統的全面的制定教學理念,修改后13版動畫人才培養計劃,并實踐用于動畫專業,培養出學生具有動畫設計實踐技能的應用型人才。

(二)打破傳統教學體系束縛,構建全新的動畫專業基礎核心課程教學體系

篇7

關鍵詞:博物館;文化學;重要性;具體性;豐富性

中圖分類號:G2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11-0221-01

文化學是研究人類文化的學科,它又分成許多分支,并與其他學科相融合、相結合,形成許多新的文化交叉學科或邊緣學科。而博物館文化學即是博物館學與文化學互相融合、互相結合的新興的文化邊緣學科或文化交叉學科。當下,我國的博物館文化學尚處于正在構建之中。而整個博物館文化學的構建,又是一項全方位、系列化、深層次的復雜系統工程。為此,本文結合筆者近年來博物館工作的具體實踐與理性思考,對我國博物館文化學的構建這一重要的新課題,發表幾點探索性拙見,以與廣大博物館人共同切磋、共同討論。

具體而言,我國博物館文化學的構建,可以分解為以下三大主要層面予以詳細探討。

一、博物館文化學的重要性

博物館文化學的構建,無論是對于我國的博物館學,還是對于我國的文化學,都具有鮮明的重要性。

對于博物館學而言,其文化學的構建,既是其題中應有之義,又具有提升整個博物館學文化品位與文化價值的重要意義。這是因為,文化學作為博物館學的上線學科,它是研究人類文化的一個大的學科。廣義的文化,指的是人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和,這正如18世紀英國著名人類學家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書中對“文化”所下的有名的定義:“所謂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種綜合體。”{1}當今世界,文化憶成為全球一大主題,各國各領域出現的“文化熱”,乃是21世紀時展的大趨勢。我國也把文化同政治、經濟一起,作為綜合國力的三大要素。早在黨的十五大,就明確提出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也包括“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到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更對全國的文化發展,作出了重要的戰略部署。由此可見,我國博物館文化學的構建,乃是整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于文化學而言,博物館文化學的構建,乃是文化學的一個新興的交叉學科,是整個文化學的細化、深化、豐富化。

二、博物館文化學的具體性

當下我國博物館文化學的構建,必須具體落實到整個理論體系中的各個環節與各個層面,其中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一)博物館文化學的內涵與意義

博物館文化學是博物館學與文化學的新興交叉學科,它對于博物館學與文化學,具有雙重的重要意義:既是博物館學文化品位的提升,又是文化學在博物學中的細化與深化。

(二)博物館文化學的分類

依照我國目前博物館的種類,博物館文化學又可以再細分為綜合博物館文化學、歷史博物館文化學、自然博物館文化學、軍事博物館文化學、藝術博物館文化學等各個種類。

(三)博物館文化學的特征

博物館文化學的特征,主要應研究其文化特征,例如文化價值的不可估量性、文化物品的不可再生性、文化遺產的傳承性等等。

(四)博物館人的文化素質

博物館人的文化素質,是博物館文化學研究的重點,因為所有的競爭,說到底都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競爭,說到底又是文化素質的競爭。

三、博物館文化學的豐富性

我國博物館文化學的構建,是一項全方位、系列化、深層次的復雜系統工程,因此豐富性是其必然屬性。這種豐富性,又表現在以下幾大層面:

(一)涉及學科的豐富性

博物館文化學,不僅涉及到博物館學與文化學,而且涉及到文物學、圖書學、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教育學、藝術學、動物學、博物學、生態學、人類學等多學科。

(二)研究內容的豐富性

博物館文化學,不僅要研究各種博物物品的來源、屬性、特征、價值,而且要研究主體——博物館人的素質,更要研究博物與人類、與歷史、與政治、與文化、與軍事等的密切關系。

(三)研究方法的多樣性

博物館文化學的研究方法,既包括傳統的調查、分析、歸納、總結等方法,又包括現代化的電腦、網絡等高科技的方法,呈現明顯的多樣化特點。

篇8

目前高等院校教學中普遍存在學生的知識連貫性不夠,思維方式科學性差,動手能力不足等缺憾。如何由知識轉向技能培養,是社會對高等院校教育的要求。任何一門學科既是孤立的又是關聯的,這就意味著不同的學科有自己的獨特理論體系和專業知識,又與其他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只有在與其他學科的交叉中才能更好地促進其自身發展進步。完成學科自身知識點的關聯和橫縱交叉的知識網絡建立,只完成了教學中的一部分任務。另一部分任務是協助學生在思維上完成學科間的交叉網絡化,這樣才能實現知識的連貫和思維方式的培養。因此如何在教學中很好地完成學科交叉的作用教育是現代高等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任務。中藥化學作為一門專業課,與中藥炮制、藥物制劑分析等眾多專業課有著深入的交叉和廣泛的滲透,不僅為這些學科提供相應的專業理論知識,也是這些學科的基礎。針對這一實際情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地探索著如何更好地在教學中將這種交叉和滲透充分引入到學生的意識中去,在學習中很好把握學科間的關聯性,有意識地為其他專業課的學習奠定基礎。在多年實踐中,我們收到良好效果,籍此文與各位老師和同學交流。

1滲透式教學

食品化學是食品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其中的食品風味、食用色素等相關內容與中藥化學的內容有緊密聯系,它們所涉及的化學成分和化學反應一致。如中藥化學的黃酮類成分是食品化學中的天然食用色素來源之一。為加強學科之間的交叉,同時為食品化學的教學提供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基礎知識,針對食品化學與中藥化學的交叉內容,我們在教授食品專業的中藥化學時,注意收集有關食品專業和中藥化學的學術交叉發展現狀和研究資料,使得我們為食品專業的學生講授的內容更有針對性,有效地將中藥化學的內容滲透到后期學習的食品化學的內容中,啟發學生的聯想思維,引起學習興趣。如講授黃酮類化合物的顏色性質時,特別強調花色素在不同pH值條件下顏色變化在食品中應用,為食品化學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又如,中藥化學中糖的糠醛反應也是食品烘制過程中產生特殊風味的一個重要反應機理。因此在講解該部分內容時我們為食品專業的學生特別引入了風味的化學成分和反應機理簡介,以興趣教學的方法擴展學生的知識面,為其后期學習作好鋪墊。同樣在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和分類教學中,也有針對性地為食品專業的學生著重介紹食藥兩用的中藥,以及中藥化學在功能食品研發中的應用實例,不僅引起學生對中藥化學理論知識應用的興趣,為其專業課的學習提供扎實專業知識,同時對其發展方向和專業優勢進行滲透式啟發教育。

2強調式教學

中藥炮制學,作為一門傳統的學科,是中醫藥院校中藥專業的專業課。由于其傳統性和特色性成為我國獨有的學科,具有獨特的學科地位。現代中藥炮制研究的重要任務之一是中藥炮制機理研究,即從炮制前后化學成分變化和藥理效應變化的角度揭示中藥的炮制作用。這個任務的一項主要工作就是炮制前后化學成分研究,這項工作要求研究者具有扎實中藥化學的理論知識,并能在實踐中自由地駕馭這些理論知識,靈活地應用。結合這一實際要求,一方面,我們在教學中著重強調中藥化學提取分離、結構研究在中藥炮制學中的應用,以及所能解決的問題,提請學生在學習該部分知識時給予足夠的重視,避免在中藥炮制學的學習中出現中藥化學專業知識薄弱而影響學習質量的問題。另一方面,結合自身在中藥炮制研究的經驗和進展,引入具體實例講解中藥化學在中藥炮制研究的用途,如色譜的選擇,顯色劑的選擇,結構解析技術等在中藥炮制學科的應用。實踐證明這種強調重點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很好理解中藥化學的重要用途,為其他專業的學習提供扎實的專業知識,而且能夠讓學生很好地理解學科之間的關聯性。

3結合式教育

中藥制劑分析是在分析化學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對藥物中化學成分的分析進行研究的學科。其主要教學內容是有關中藥化學成分的定性定量研究。這些教學內容需要結合中藥化學中有關被分析成分及其雜質獨特的理化性質才能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供試品的制備時需要參考雜質和被測成分的化學性質差異,選擇的提取方法應對被測樣品盡量完全,而盡量少地引入雜質。在這樣的思路指導下完成的工作不僅建立在中藥化學各種成分理化性質非常熟悉的基礎上,同時還要對這些性質的差異了如指掌,才能利用這些差異設計相關的方法。因此結合兩個學科這些方面交叉,我們在教學中針對每類化合物的理化性質都選擇相應的應用實例幫助學生理解理化性質及其應用,并有意選取中國藥典或相關研究論文中供試品溶液制備方法作為參考資料,供學生討論或學習,從而加強中藥化學與藥物制劑分析的結合。

篇9

關鍵詞高中化學;有機化學;教學實效性

高中階段的有機化學教學內容主要涉及一些常見的有機化合物的構造、性能、用途及相關研究方法。隨著高中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有機化學的教材中也融入了大量的新內容,雖然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學生對于化學這門學科的學習興趣,但收獲的教學成果并不顯著。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師有必要及時更新教學理念,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教學內容的設定,選擇恰當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自身的教學優勢。

一、有機化學的相關概念及發展歷程

高中化學教師要想切實提高自身的教學實效性,首先應當讓學生對有機化學這門學科的基本概念和特點有充分地了解與把握。從發展的角度來看,有機化學分為提取、創立和后期發展三個重要階段。其中,在提取階段,人們對于有機化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應用和提取方面,更關注如何利用有機化學的知識進行藥物方面的研究,從中提取所需的目標化合物,例如,農業生產中經常使用到的化肥以及醫學領域的嗎啡等物質。創立階段是指一些關于有機化合物合成以及其他重要理論形成的時期。在這段時間內,專家們研究并合成了許多經典的有機化合物,至今在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仍有著廣泛應用,如乙酸、油脂等。同時還創立了一些重要理論,為有機化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根基。后期發展階段是指近現代有機化學高速發展的時期,在此期間,科學家們以量子力學為研究基礎,成功建立了現代結構理論體系并成功合成了一些十分復雜的天然物,極大地推動了有機化學的發展。

二、提升高中有機化學教學實效性的具體策略

(一)明確新舊教材教學內容的變化

隨著新課改的推行,高中化學有機化學部分的內容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前應先仔細研讀教材,把握作者的編寫意圖和教學大綱提出的人才培養目標,對比同樣的教學內容在選修模塊和必修模塊內容編排的不同,進而準確控制好教學進度。同時,教師還應借助新課程標準進一步把握新版教材的內容廣度,在教學過程中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實現高效教學。

(二)突破教學重難點,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高考要求

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剛接觸到有機化學時會表現出較濃的學習興趣,但隨著教學內容的不斷深入和難度的不斷增加,不少學生反映需要理解記憶的內容太多且復雜,尤其是各種反應方程式的書寫,結構多變,關系復雜,學習起來非常吃力。因此,高中化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準確把握教學重難點,有目的、有計劃地教學。根據近幾年來的高考試題,我們可以了解到高考的考點仍在于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題型以推斷題和框架為主,題目大多以醫藥、環境、新材料、生活等領域最新的科研成果為背景,既考查了學生對有機化學主干知識的掌握程度,也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會有機化學知識對人類社會發展做出的貢獻。

(三)教會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方法

除了傳授課本上的知識外,教師還應教會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有機化合物的性質由其結構決定,反之,有機化合物的性質反映了其內部結構。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有機化學的一般規律,從其結構特點出發分析其性質、用途等。例如,在講解“乙烯”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展示其結構模型,介紹乙烯分子的特點,進而延伸至化學鍵、分子極性等關聯知識點,強化學生對各個知識點關系的理解與記憶。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直觀、形象地展示各種有機分子的結構組成,幫助學生清晰地把握各個分子結構的異同點,培養他們舉一反三的能力,從而有效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成效。

(四)以實驗的方式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在有機化學的教學中,通過實驗能有效提高教學的趣味性,并以更加直觀的方式幫助學生深入地掌握化學知識。為了保證教學的趣味性,可采用如下的步驟開展實驗:首先,根據教材的內容及教學目的安排實驗活動;其次,有效引導學生通過深入觀察獨立完成實驗;再次,引導學生根據實際的實驗過程及結果進行總結并填寫實驗報告;最后,根據實驗結果,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論證,讓他們對課題有更加深入地了解。

(五)聯系生活實際,滲透有機化學原理

有機化學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適當聯系生活實際,加深學生對課本上知識內容的理解,增強他們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引導學生主動關注生活中的化學知識,如:為什么肥皂可以去除污漬?福爾馬林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做菜時加入醋和酒的目的是什么?等等,這些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問題,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結語

在新時期,教師應不斷總結有機化學的教學方法,準確把握考試大綱的重難點要求,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適當調整教學方案,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與信息處理能力,切實提高有機化學的教學實效性,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裘南麗.淺談高中有機化學教學的點滴體會[J].才智,2016(29).

篇10

【關鍵詞】高中化學;有機化學;教學方法

現階段我國教學事業發展較快,社會以及相關教育部門更加重視各個階段的教育工作。當前高中化學教中有機化學是重要的基礎教學內容,做好有機化學的教學環節也是當前高中化學教師研究的重點教學方向。

一、掌握有機化學的發展趨勢是進行教學的前提

當前在高中化學教學中要做好有機化學的教學工作,首先需要讓學生對于高中化學有明確的認知理解。教師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掌握有機化學的實際發展。目前階段的有機化學分為三個時期,分別是提取時期、創立時期以及后期的發展階段。提取時期主要是人們通過有機化學的知識對要去進行研究提取。創立時期主要指的是化合物的基本合成,比如乙酸和油脂等化合物的創立。后期發展是目前有機化學主要的發展趨勢,以量子力學為基礎構建現代結構理論體系,合成了較多復雜的天然物,以上這些就是有機化學的基本概述。

二、了解有機化學教學難點,強化知識點與高考命題特點的聯系

現階段化學教學課程標準與過去教學大綱之間的目標存在著相應的差異性,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嚴格按照教材的內容來把握教學的范圍。比如現階段化學教材中增加了“溴乙烷”而刪減了“乙二醇、甲醛和乙二酸”等。

起初大多數學生在接觸學習有機化學時,都表現了極高的興趣。但是隨著課程學習難度不斷深入,大多學生會感受到有機反應方程式較為難寫,在化學式同分異構體的書寫中表F能力較差,知識網絡化的程度較差,知識遷移能力較差等情況。當前新課標理念下的理科綜合卷中的有機化學部分仍舊對傳統的有機化學熱點內容較為關注,其中以社會生活、醫藥以及新材料等內容為教學背景材料,來綜合考查學生對于有機化學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既測驗了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又能以實驗題的內容標準來考察判斷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高中化學有機化學的教學方法探析

1.以教材內容為引導,落實化學教學的目標

目前高中化學教材中包含許多有效的教學框架欄目對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引導。教材中的“交流與討論”、“拓展視野”等欄目,教師要充分發揮出其實際作用,以此對學生開展積極性的引導。教材中所包含的此類知識點能夠有效提升師生之間良好的互動性,為高中化學教師的教學提供有效的教學空間,能夠為學生創設更多樣化的學習環境。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去探究教材中教學內容所包含的教學價值。

例如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教材中的“回顧與總結”的內容,為學生梳理教學的主體以及知識內容的細節部分,引導學生進行全面有效的思維探究,提高學生的自我評價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起到引導作用,探究性的活動讓學生完全自主化學習。教師再通過的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全面總結,創設更為有有效的探究性學習環境,引導學生有效地解決問題。

2.以課程標準來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學習能力

通過化學教材中所設置的“活動與探究”環節,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著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學習能力,從而有效提升有機化學的教學成果。教材中的內容都是根據現階段高中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而制定的,內容難易度都有明確的層次劃分,教師要在有機化學的理論教學中加強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使得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效提升。比如在驗證該反應為取代反應的實驗中,嚴重鹵代烴中的鹵素,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相關的實驗材料以及實驗試劑,讓學生進行試劑添加觀察相關的實驗現象,從而得出有效實驗證明。

3.建立有機化學的知識體系

教師要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對有機化學的知識價值進行深度探究,逐步輔助形成有機化學的知識體系。比如在教學鹵代烴時,教師可以通過探究性的實驗讓學生掌握教學知識點。比如溴乙烷在NaOH溶液中進行充分的水解過程。教師在探究性實驗開始之前為學生提出相關的探究性問題,如果在實驗中沒有各類添加試劑,能夠判斷出溴乙烷在加熱過程中在NaOH溶液中的化學反應情況嗎?讓學生在預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對水解現象進行自主探究,以此來提升高中生的創新探究性思維能力以及科學素養,從而有效提升有機化學的教學質量。

四、結語

總而言之,當前我國科學技術發展迅速,有機化學已經與多個學科之間也有著密切的聯系。有機化學與生活中各類實際應用較為明顯,所以當前加強有機化學教學具有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喜有.高中化學教學中優化有機化學教學方法[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6(12):9.

[2]劉璐.淺談高中有機化學教學的策略[J].新課程?中學,2014(6):36-36.

[3]黃兆金.有機化學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重要作用[J].教育界,2015(19):128-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