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標準農田建設帶來的效益范文
時間:2023-09-08 17:31: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標準農田建設帶來的效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要大力提升土地整體生態環境,將土地環保政策保質保量落實到位
高標準農田建設中,提升土地整體生態環境的措施主要有:一是完善和強化相關制度的約束力。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相關制度的完善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沒有規矩難成方圓。不僅僅需要規劃,更需要完善配套制度,強化制度的約束力和執行力。消除土壤障礙因素,加強土地整治項目的后期管護,穩步提高耕地地力水平。二是大力推進農業科學技術的普及。盡可能改變或提高現有農業生產力,改變單打獨斗的“小作坊式”農業生產現狀。三是宣傳和激勵生態農業的快速發展。“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提高糧食產量就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化肥農藥等,這些又會造成環境污染、資源浪費。加強生態農業的宣傳,從思想上改變傳統農業思想。獎勵使用最小劑量的化肥農藥,科學管理土壤施肥,改變傳統養分管理方式,使用生態有機肥料,獎勵秸稈還田,推廣低碳、低耗、低污染的種植方式。四是限制高污染工業在高標準農田周邊發展。高污染工業將導致土壤生態功能的滅失,進而導致生物多樣性的降低。
有調查顯示,我國受重金屬污染的耕地面積已達2000萬公頃,占全國總耕地面積的1/6。根據歐美等發達國家經驗,土壤保護成本∶土地可持續管理成本∶場地修復成本,基本上是1∶10∶100的關系。目前土地污染最嚴重的地區主要集中在在大城市、工礦區周邊。尤以云南、四川、湖南、安徽、貴州等省最為嚴重,這幾個省的有色金屬礦山較多,再生金屬加工企業園區建設相對發達。調查顯示,華南地區部分城市有50%的耕地遭受鎘、砷、汞等有毒重金屬和石油類有機物污染;長江三角洲地區有的城市連片的農田受多種重金屬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喪失生產力。這就意味著污染最嚴重的地區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
當務之急是加強對重有色金屬礦采選業、冶煉業、加工業,鉛蓄電池制造業、皮革及其制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等企業的監管,督促其進行環境治理達標,減少廢水、廢氣、廢渣的排放。建立耕地污染補償修復資金,做到“誰污染,誰治理”。根據不同農區耕地土壤類型、耕作制度和生態環境,加快推進市、縣兩級配套監測點標準化建設,改善設施裝備,推進優化升級,逐步形成完備的全國耕地質量監測網絡和預警體系,對耕地質量進行動態監測。另外,就是減少化肥的使用量。可以說,糧食產量“十連增”的背后是高昂的生態代價,過多使用化肥和農藥,且高達65%的化肥使用不當,河流和農田成為長期滯留有毒物質的場所。
土地環保政策能否落實到位關鍵看地方政府是否真正履職盡責。因為中央只是指導和督促,真正還需要地方政府放棄GDP掛帥的思想,為自己負責,為百姓負責,為后人負責。敢于對造成土壤污染的行業說“不”。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在“占補平衡”中要更加關注“占補”質量平衡。土地環境保護政策能否落實這個問題,并不是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政府部門。記得在鄂州市調研時說過:糧食安全要靠自己。這就需要對土壤污染,國家層面加強法規和技術標準建設,地方政府加強標準建設的同時,嚴格執法。形成一個上下統一的、牢不可破的土地環境保護體系。
二、建設八億畝高標準農田的籌資渠道和具體措施
建設八億畝高標準農田,需要很大的資金投入,這些資金單純依靠國家財政投資是完不成的,這就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參與。在尊重農民意愿前提下,鼓勵農民籌資投勞。將環保部門征收的污染稅和相關罰款納入高標準農田投入序列。進一步加大土地出讓金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比例,積極引導信貸資金和社會資本增加投入,鼓勵社區和居民集資、公益捐助、基金利息等投資高標準農田建設,努力形成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合力。
目前來看,高標準農田建設還基本上靠政府投資。隨著相關制度的逐步完善,更多的籌資渠道必將打開。
高標準農田是發展現代農業的主戰場,它集布局合理化、農田規模化、生產機械化、環境生態化于一體。農業產業化經營需要相關制度的推動,只要高標準農田建設能給農民帶來更多的收益,讓更多的人受益于農業產業化經營,就可以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當然這就需要有相關制度做鋪墊,比如在國家進行補貼和獎勵的前提下,允許農民自籌資金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落實農民承包地的流轉以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鼓勵以聯合方式開展生態農業投資、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相關產業;補助農田承包專業大戶,補助農民興辦家庭農場;允許跨地區農業產業化經營,鼓勵土地出讓收入較多的、耕地后備資源不足的省份拿出更多的資金補貼土地出讓收入較少的、耕地面積較大或耕地后備資源豐富的省份。只有形成一個全國的“合力”,才能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資金按時、足量到位。當然,不能忽視審計在資金籌措中的監督作用,沒有良好的審計,很可能即使籌措到了建設資金,也可能成為尋租的機會。
三、在城鎮化進程中,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可能會遇到新的問題與挑戰
城鎮化仍然是耕地減少的主要原因,也是優質耕地減少的主要原因。在城鎮化進程中,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可能會遇到以下問題與挑戰:
一是在城鎮化進程中,土地征收增多,新建成的高標準農田很可能成為城鎮化的土地征收對象。由于基礎條件比較好、建設成本低、示范效果好等因素,高標準農田一般建設在城鎮周邊。但是,在城鎮化過程中,這些地方往往又是建設用地、工業用地首征之地。不僅造成大量的耕地資源的流失,而且造成更多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的資本的白白浪費。
二是在城鎮化進程中,城市擴張帶來的耕地污染,直接影響高標準農田。在農用地向城市用地流轉過程中,土壤表面的封閉,造成土壤“呼吸系統”的堵塞,而基本農田遭受重金屬污染的發生也并非個案。在城市邊緣地帶,城市擴張帶來了更多的工業、生活垃圾等污染源,增加了土壤中持久性的農化污染源。
三是在城鎮化進程中,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會日益突出,直接威脅高標準農田的穩定性。目前還主要以“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連、路相通”作為高標準農田的標準,而忽略了耕地土壤質量建設。水資源的供需矛盾一旦不能解決,高標準農田建成后效益難以真正得以體現。
篇2
關鍵詞:惠農項目;當年生效;難點;對策;邵陽縣
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等惠農項目施工期受地形、氣候、農作物種植期和計劃批復施工期較短等因素制約,項目當年建成生效困難很大。如何確保惠農項目當年建成生效,是一個現實問題。2012年,湖南邵陽縣農業開發辦投入3112萬元(其中財政資金2720萬元,村民自籌392萬元),在下花橋鎮徐家、雙江等12個村建設高標準農田2.2萬畝,改善農田灌溉面積1.6萬畝,新增除澇面積1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0.7萬畝,年節水量65萬立萬米以上。今年,該縣雖然遭受大旱,但該項目區糧食增270萬公斤,年增產值896萬元。近5年來,該縣投入1億多元建成6萬畝高標準農田,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120平方公里,都實現了惠農項目當年建成生效,共助農年增收9000萬元以上。
1.惠農項目當年建成生效的難點
(1)受地形因素影響。該縣地下水豐富,中低產田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以及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等農綜合開發項目(以下簡稱惠農項目)施工過程中排水難度較大,基礎易沉降。項目單項工程類型多樣,施工地點相對分散;山區道路崎嶇,大型機械無法進入施工地點,土方開挖等依賴人工,各類施工材料大都也需人力、畜力二次轉運。這些制約,影響惠農項目當年建成生效。
(2)受氣候條件影響。雨季對土方的開挖、填筑、壓實等施工過程影響很大。如今年上半年,該縣降雨達96天,導致部分工程幾度停工。冬季為低溫霜凍季節,十二月下旬以后,晚上往往有冰凍發生,不能進行砌體和混凝土工程施工。導致混凝土出現凝結時間延長、強度發展緩慢以及裂縫無規則擴展等現象,影響工程施工,阻礙惠農項目當年建成生效。
(3)受種植時間制約。該縣以雙季稻種植為主,種植期在每年的3-10月間,播種、插秧,田間需水量增多。此期施工對田間供水、作物種植帶來直接影響。
(4)受計劃批復制約。農業存量資金項目計劃國家批復一般在前一年10-11月批復,省批復到縣一般在當年的1-2月,所以當年項目即使完成招投標,也因進入了春耕時節難以施工,影響惠農項目當年建成生效。
2.惠農項目當年建成生效的必要性
(1)能避免不良天氣影響。當年惠農項目盡可能利用好農閑時間,充分利用好10月至12月段氣溫適宜、勞動力充足、又不影響水稻種植的有利時間,力爭惠農項目當年完工。這一時期降水一般在250mm以下,溫度平均保持在20℃左右,整個施工過程避開了雨季、冬季冰凍等不利天氣的影響。在施工過程中,可減少極端天氣導致的工程損毀,防止返工修復帶來的工期延長。
(2)能有效降低人工、材料成本。水利投入大都在四季度到位,各類工程項目將大量集中實施,材料價格和人工成本也往往大幅上升。提前施工則可以避免這些材料、人工等價格上漲因素。有利于保證施工方材料預算價格與施工時的市場價格相匹配,有效降低成本,合理增加施工企業利潤,提高施工企業對項目當年完工的積極性。
(3)能優選施工隊伍。惠農項目施工時期也是其他工程項目陸續開工建設的時期。由于惠農項目線長面廣,施工管理難度較大,施工機械化程度較低,利潤薄,與各類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設項目對比,對有實力的施工企業吸引力不大。惠農頊目這類小型水利工程項目在其他建設項目之前招投標和組織施工,可以有效保障施工隊伍的擇優錄取。
(4)能充分發揮使用效益。惠農項目當年完工,當年春耕時就可發揮作用、產生效益。確保項目區當年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3.惠農項目當年建成生效“五要”對策
一要抓好宣傳發動工作。要大力宣傳中低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及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等農業綜合開發政策,介紹惠農項目對群眾的長遠經濟效益,幫助農民轉變思想觀念,從而變“要我建設”為“我要建設”。
二要提高項目設計質量。一是將圖紙作業與實地踏勘相結合。每年的3-4月間著手開始對當年惠農項目進行設計。項目區的地形地貌、進排水通道等情況,細化工程設計,使施工中容易忽略的細節盡量在設計時考慮周到,減少具體施工中的變更。二是將專業設計與群眾需求相結合。要充分考慮農民利益,如田間渠道盡量拉彎取直,少占耕地,減少回填量,以避免不必要的田土糾紛;渠道上多設置便橋、下田路,水源處設置簡易取水碼頭等便民設施,減少施工過程中因臨時增加零星工程導致的工期延誤。三是將惠農項目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如:科技推廣與環境保護相結合,多設置一些生物滅蟲設施,減少涉農污染;造林與鄉村綠化相結合,合理選擇機耕道的綠化樹木;技術培訓與提高農民素質相結合,積極推廣新品種、新技術,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供有力的人力資源支撐;機耕道與改善鄉村交通狀況相結合,增強群眾對惠農項目的認同感,提高群眾對惠農項目的支持度。
三要提前計劃批復和項目招投標。一是做好計劃編制。由于現在各縣是以初步設計代替可行性研究,所以計劃批復內容與實際招投標情況實際相差不大,即使有少量出入,也可以及時修改。國家和省惠農辦可在文件中明確以計劃代批復,惠農項目縣以計劃文件為依據進行招投標的前期審批程序,這就可以提前招投標審批程序,加快招投標工作進程。二是加強部門協調。變被動為主動:主動協調招投標管理機構,說明以計劃代批復進行招投標審批對當年惠農項目當年建成生效帶來的影響,力爭實現以計劃文件作為依據進行招投標審批;主動協調投資評審中心,加快投資評審步伐,縮短項目招投標前期工作時間;主動協調紀檢、水利、農業等相關部門對項目進行合理的標段劃分,并對招投標的過程實施全程監督。
篇3
1.
項目名稱:農業綜合開發
項目單位: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
扶持范圍:包括土地治理項目、產業化經營項目兩大類。土地治理主要包含基本農田及高產田建設,生態治理、沙漠化治理、小流域治理以及灌區的節水灌溉改造等;產業化項目,主要指農業種植、畜牧水產養殖等種養殖項目,同時包括農產品加工、儲藏保鮮、產地批發流通設施項目。
扶持對象:土地治理項目扶持對象應以農民為重點;產業化經營項目扶持的對象包括國家級和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含省級農發機構審定的龍頭企業)以及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
補貼標準:資金扶持方式主要分為貸款貼息和財政補助兩種方式,約為80~160萬元。
往年申報時間:3月
案例:
云南省通海縣積極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2014年總投資近2000萬元,建設高標準農田7200畝,實現年新增保鮮蔬菜近6萬噸,使更多的農戶享受到了農業綜合開發帶來的好處。據了解,2014年度通海縣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分為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和產業化經營項目兩類。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改善了九龍街道、四街鎮的7200畝農田基礎設施,同時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培訓,項目區的農民收入有了明顯增加。產業化經營項目則進行保鮮蔬菜集配中心擴建,實現了年新增保鮮蔬菜產量近6萬噸,有效帶動了農村就業和農戶的種植積極性。
2.
項目名稱: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項目單位:國家科技部、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
扶持范圍:現代種業、食品加工、飼料、生物農藥、農業機械裝備、生物質利用與生物能源、林產加工、鄉村環保、鄉村物流等涉農產業的重大技術成果轉化。
扶持對象: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和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項目的承擔者,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的提供者和農業技術實際使用者。
補貼標準:根據項目和企業特點,實行不同的扶持方式,通常分為貸款貼息、無償資助、資本金注入三種方式。無償資助主要是針對社會和生態效益較大,但投資回收期及效益不明朗的項目,資金額度一般不超過200萬元。
往年申報時間:4月
案例:
2012年,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實施了“酸棗優良品種產業化生產技術示范”項目。項目注重產學研結合,針對鮮食、加工、藥用酸棗的市場需求,以選育出的“邢州1號”“邢州4號”“邢州6號”“邢州9號”等酸棗優良品種為基礎,建成了酸棗優良品種快繁技術體系,示范了酸棗開甲技術,比常規栽培增產25%。項目建成酸棗優良品種規范化種植示范基地5個,研發出以酸棗仁為原料的葛根酸棗仁口服液、酸棗仁口服液等功能性飲品配方,實現了酸棗快繁、種植、加工、銷售產業化一條龍發展。作為綠化荒山的先鋒樹種,酸棗還具有防風固坡、防止水土流失的優良作用。
相關技術成果的轉化示范,不僅帶動了當地農民快速增收致富,而且對改善太行山區生態環境產生了良好的示范引領作用。
3.
項目名稱:新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工程
項目單位: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
扶持范圍:農副產品及農資配送中心、連鎖經營網點、批發交易市場改造;農副產品冷鏈物流系統改造;農副產品及農資市場信息收集與、農化服務體系、質量安全服務體系等公益項目。
扶持對象:申報主體必須是符合農資、農副產品、日用消費品和再生資源四大方向的法人企業,并且要求供銷合作社在申報企業中持股比例不得低于34%。
補貼標準:200~400萬元
往年申報時間:4月
案例:
鄭州市城關鄉高袁寨村村民王麗峰心里樂開了花,今年她再也不用為賣菜發愁了,鄭州市供銷社滎陽中心超市將她的一萬多斤蘿卜全部收購走了。
2010年以來,為讓市民吃上干凈、衛生、新鮮的蔬菜,鄭州市供銷社圍繞打造標準化龍頭企業這個中心,全力抓好“新網工程”建設和業務經營,給供銷社的發展帶來了生機,為“農產品-超市”對接奠定了良好基礎。供銷社中心超市員工每逢蔬菜成熟季節,安排職工利用休息日到菜地幫助菜農解決采摘、運輸等環節難題,減少了流通環節、縮短了時間、降低了成本,實現了“農超”真正對接,為菜農、果農解決了賣難買難問題。
4.
項目名稱:扶持“菜籃子”產品生產
項目單位:農業部、財政部
扶持范圍:重點扶持蔬菜(包括食用菌和西甜瓜等種類),適當兼顧果、茶,每個設施基地200畝以上(設施內面積,下同),每個露地基地1000畝以上。此外還有改善畜產品和水產品的生產條件以及質量安全。
扶持對象: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并經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農民合作社。
補貼標準:5000元/畝,不超過300萬
往年申報時間:7~8月
案例:
內蒙古磴口縣水產管理站為了能夠更好地實施“雙十萬”工程,大力推進水產健康養殖,2014年共爭取漁業“菜籃子”項目建設2個,改造池塘面積200畝,修建進排水渠2000米,購置餌料機、增氧機各30臺,新建倉庫300平方米,新架設電纜線路9000米,購買魚種9000公斤,購買飼料30噸等其他配套設施,項目總計投入資金80余萬元。承擔扶持“菜籃子”項目建設的單位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為宗旨,制定了適宜本場條件的養殖生產技術規程,推進規范化、標準化、集約化的生產模式,抓住水產品質量安全控制關鍵環節,實施全程質量監控,2014年所有健康養殖示范場水產品自檢和農業部抽檢都沒有發現違禁藥物殘留超標現象,水產品合格率達到100%。扶持“菜籃子”產品生產項目已經成為漁業發展、漁民增收的助推器,較好地促進了全縣漁業健康平穩發展。
5.
項目名稱:農業機械購置補貼資金
項目單位:國務院
扶持范圍:耕整地機械、種植施肥機械、田間管理機械、收獲機械、收獲后處理機械、農產品初加工機械、排灌機械、畜牧水產養殖機械、動力機械、農田基本建設機械、設施農業設備和其他機械等12大類48個小類175個品目機具。
扶持對象:符合補貼條件的農牧漁民、農場(林場)職工、從事農機作業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
補貼標準: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實行定額補貼。每檔次農機產品補貼額按不超過此檔產品在本省域近三年的平均銷售價格的30%測算,重點血防區主要農作物耕種收及植保等大田作業機械補貼定額測算比例不得超過50%。
往年申報時間:6~12月
案例:
2014年,云南省宣威市兌付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資金782.986萬元,帶動1906戶農戶投資1826.76萬元,購買各類農機2668臺,新增農機總值20609.7萬元,并爭取到省級財政扶持農機專業合作組織項目資金100萬元。為當地農民的增產增收做出了一定貢獻。
小貼士:
拿到農業補貼的三大方法
國家惠農信息雜多,并不是所有的農業補貼政策都適合自身情況,而且申請時間往往有限,要想提高申報成功率,有3個方法可以提供思路。
方法一:查條文,篩信息
想要得到補貼的農民和農業企業要及時關注科技、發改委、財政、農業、商業、林業、供銷總社、水利、工信九大部門及其相關的省市部門網站農業補貼類信息,了解關鍵技術、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篩選出適合自身的補貼類信息,從而向對口部門申報相關的農業補貼。
方法二:結合自身特點
申報材料結合自身特點與當地特色,材料內容填寫要規范。
篇4
關鍵詞:土地整治;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D651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土地整治是優化土地資源,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對于發展當地的農牧業生產、增強民族團結、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建設和諧的多民族聚居地具有積極的意義,是促進土地集約化利用和保證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措施。通過土地整治,可以更好的實現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協調人地關系,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證。在我國土地整治包含土地整理、土地開發和土地復墾。在此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問題,值得探討。
一、土地整治工作的意義
(一)、增加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
根據國家及相關部門的文件精神,近幾年明確提出大力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重點加快中低產田改造,提高耕地綜合生產力,建設高標準農田,大幅度增加高等級耕地的比重,明確將“大力建設高標準農田”列入提高現代農業裝備水平,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內容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土地整治已上升為國家層面的戰略部署,成為保發展、保紅線、促轉變、惠民生的重要助手和基礎平臺,對于嚴守耕地紅線,提高耕地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一是土地整治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積,能滿足各項經濟建設占用和生態建設對耕地的需求;二是通過有計劃有步驟的土地整治,可以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三是科學合理的土地整治,能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達到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四是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可促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
(二)、土地整治對加快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至關重要
我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同步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大力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加快布局合理化、農田規模化、生產機械化、環境生態化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促進土地集約化、規模化、機械化經營,為周圍地區的農業發展起到示范帶頭作用,為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貢獻力量。
(三)改善農業生產生活條件,增強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糧食始終是關系到我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戰略問題。大力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工作,大規模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可以有效解決農業水利設施配套、低產田改造和農田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增加農業抗災能力,提高糧食綜合產能,鞏固糧食安全基礎。通過整治積極推動農業結構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有效提高農業生產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通過整治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項目實施后為當地農民擺脫貧困、解決剩余勞動力就業提供了機會。
二、當前土地整治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群眾意愿問題
在全面開展農村土地整治過程中,群眾總體上是擁護的,但部分群眾也存在著不同利益訴求,對農村土地整治工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群眾對當地的情況十分了解,因此為了實現項目收益的最大化以及項目施工順利完成,就要求在工程設計前期必須征求當地群眾的意見。然而,群眾意見并非都是合理的,而且考慮到設計規程以及有限的投資,很多合理的意見并不可行。整理區一般包含若干自然村,每個村又分為若干村民小組。基于本小組的利益考慮,每個小組代表的意見僅僅是符合小組利益的,具有局限性,不一定符合項目整體規劃,有些甚至與整體規劃相沖突,例如,在筆者所收集的群眾意見中,很多村民小組要求為本組單獨配置一套或幾套灌溉設施;
(二)、土地整治資金投入嚴重不足
我國土地資源豐富,可挖掘潛力較大,土地整治需要投入的資金數量較大,盡管國家實行土地整治專項資金制度,但是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很大,在實踐中土地整治大多體現為政府行為,土地整治的資金來源匱乏,主要來源于土地整治專項資金。許多地方財政緊張,沒有固定的資金來源,土地整治很難順利的進行。
(三)整治時糾紛不斷,土地權屬紊亂
由于土地制度歷經變遷,歷史遺留問題,當前,農用地的土地所有權相當一部分為不明確,登記的使用者與實際使用者不一致,確權登記有些甚至根本未進行。在土地整治過程中,有些土地使用證記載的權屬不能準確反映權屬界址,界線模糊,造成土地所有者之間由于土地帶來增值收益而產生的矛盾不斷激化。在土地整治過程中,很多情況下,難以確認土地權屬問題,而且當土地整治完成后,農民由于不具有相關的法律意識,整治前后土地的數量、質量發生變化,導致糾紛不斷,利益格局也隨之變化。
三、對土地整治的對策與思考
(一)、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公眾參與度
各地各級國土資源部門應做好群眾的宣傳溝通工作,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主導地位;村民、村民代表、村領導班子應積極參與,農村土地整治工作中事事征求群眾意見,全程讓群眾參與,極大地調動起廣大群眾參與農村土地整治的積極性、主動性,并提出在實際生產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與規劃設計單位溝通協調做出適合當地的具有科學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規劃設計,使之有利于實現項目收益的最大化和項目施工的順利完成。
(二)、擴大資金來源渠道,鼓勵土地整治正常的投資行為
目前,我國大多數土地整治項目的資金籌措還是以國家為主、以政府有限的土地整治資金來解決日益緊張的人地關系,不能大規模的進行土地整治。資金來源應在以國家投入為主的前提下,運用各種優惠政策,吸進單位和個人資金,開展國際合作,引進和利用外資,鼓勵通過合資、合作,吸引企業、其他經濟組織和個人投入,允許民間資金進入土地整治市場,逐步形成土地開發整治多元融資渠道。
(三)、明確產權主體,解決土地整治糾紛
土地整治的過程中經常伴隨著土地產權轉移,也就是土地產權不斷流動以實現資源配置得以合理化的過程。產權關系明晰才能提高主體的積極性,產權界定合法,才能使農村土地資源都得到有效配置。當前,農村現有的土地產權制度已不適合經濟發展的要求,農村土地產權未能清晰界定各主體的權利、責任和利益,形成各利益主體之間的經濟和法律的關系及利益制約關系。要規范土地整治,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要明晰農村土地的產權主體,土地整治是對已利用土地進行治理、調整和重新配置的過程,通過土地整治往往改變了土地的現狀,原來的權屬界線、用地位置、土地質量和性質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為了保證農民經過整治的耕地面積不減少、質量不降低,應進一步加強土地整治中的權屬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整治法律制度,對土地權屬調整的程序、原則和標準,以及權屬爭議的解決方法做出具體的規定,從法律層次上保證權屬調整的公平性,保護農民權益不受侵犯。
(四)、結合實際土地利用現狀展開相應的整治工作
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中由于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的國家,因此必須結合實際的機制體系和價值觀念,針對性的控制和把握土地整治布局。在土地整治工作不斷推動的過程中,切實的了解目前土地存在的具體問題,加強對實際現狀的評估和考察工作,例如,一些特殊地區的城鄉化結合發展問題以及自然災害問題等等涉及的內容比較多且形式多樣,在推動土地整治過程中,這就造成了一些障礙,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應針對各個地方的地域風情和民族文化進行有效的權衡和把控,對土地資源進行合理的完善和配置,量力而行,成熟的應對土地整治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有效推進土地整治工作。
結束語
總而言之,農村土地整治作為實現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一種有效手段,在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生態環境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當前,應以國家對土地整治的相關鼓勵性政策為契機,大力開展土地整治工作,統籌協調農村土地整治、資源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林業退耕還林思考
將__縣建設成為珠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是__縣縣委、縣政府提出__縣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三大戰略目標”之一。近年來,__縣林業部門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工作大局,充分抓住國家退耕還林的大好機遇,用好用足國家政策,發揮自身優勢,扎實苦干,在全縣開展了退耕還林、荒山造林、植樹造林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生態建設活動,使全縣森林覆蓋率快速增長,生態環境有明顯改觀。為了進一步了解這項工作開展情況,筆者到林業局和有關鄉鎮進行了調研和實地察看。
一、__縣退耕還林的歷史背景
__縣國土面積4056平方公里,轄37個鄉鎮,450個村,56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117萬,其中農業人口95.4萬,居住著漢、彝、苗、布依、回、白等27個民族。__縣地處云貴高原的斜坡部位,南北__江支流分水嶺地帶,屬珠江水系。全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中部隆起,最高海拔2807米,最低海拔740米。由于受南北__江的強烈切割,形成了溝壑縱橫,坡陡谷深,地面破碎的高原山地地貌,水土流失極為嚴重,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難度大。全縣現有耕地259萬畝,絕大部分耕地掛在高山陡坡上,耕種困難,基礎設施差,農業生產一直沒有擺脫靠天吃飯的窘境。
__縣是我省重要的煤炭生產基地和“西電東送”工程重要電源點,煤炭資源豐富,已探明貯量105億噸,遠景貯量為380億噸。豐富的煤炭資源給__縣經濟帶來快速發展,尤其是近年來,__縣煤炭工業發展迅速,煤炭產業成為__縣經濟發展和財政收入的主要支柱,全縣70以上的收入直接和間接來自于煤炭工業。目前,__縣共有地方煤礦210多對,年產原煤量在1000萬噸以上。有年產原煤700多萬噸的__江煤電(集團)公司和百萬千瓦級的火電廠—__縣電廠;有在建的裝機容量360萬千瓦的火電廠—__南電廠和與之配套年設計生產原煤1000萬噸的響水煤礦。在煤炭工業發展的同時,因采礦導致的山體滑坡、沉陷等地質災害日益嚴重,大片的植被也因此遭到破壞,生態環境日益惡劣。__縣縣委、縣政府歷來高度重視生態建設,把建設生態大縣作為構建和諧社會和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來抓,將“建成珠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作為__縣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三大戰略目標”之一,經過多年的努力,全縣森林面積已達182.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1。縣委、縣政府20__年提出建成珠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后,生態建設的力度進一步加大,每年均以1.5個百分點以上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__年,全縣森林覆蓋率將超過35,森林面積將達到213萬畝以上。
二、退耕還林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__縣20__年開始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四年來共完成退耕還林工程39.6萬畝,其中退耕地造林14.6萬畝,涉及37個鄉鎮、298個村,有5.2萬戶,19.3萬人受益,在退耕還林的具體工作中,始終堅持做到“五個結合”。
一是將退耕還林與基本農田建設相結合。__縣歷屆黨委、政府始終把抓好農田水利建設,實現人均不少于0.5畝的基本口糧田,確保糧食安全作為穩定農村的一項重要工作抓好抓實。從1991年至今,全縣累計完成坡改梯面積56萬畝,其中退耕還林工程區實施坡改梯工程8萬畝,建成小水窖713口,攔山溝22079米,河堤46918米;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26萬畝,其中在退耕還林區3.2萬畝。通過實施以坡改梯為主要內容的基本農田,配套小水窖、攔沙坡、排洪溝、水毀工程、植樹種草等工程和生物措施,實現了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現退耕還林工程區已建成人均基本口糧田0.4畝。在水塘鎮和板橋鎮退耕還林工程區,通過結合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對25度以上陡坡地實行退耕,用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建成引灌渠道23428米,確保該流域內2萬余畝水田的適時灌溉,并推廣良種良法,使每畝年增產糧食100斤以上。紅果鎮舊鋪村共實施退耕地造林1600畝,人均退耕0.65畝,全村累計實施坡改梯2800畝,現人均擁有1.07畝基本口糧田,大部分村民把原來種莊稼的時間和精力轉移到縣城打工,每天能收入20—30元左右。
二是將退耕還林與農村能源建設相結合。20__年以來,全縣已在四格、普古、坪地、保田、平關、新民等鄉鎮建成沼氣池14500口。按每口一年節約煤炭2.5噸或薪材4.6噸,節約電58400度,生產氮肥200公斤計算,每年每口沼氣池可產生經濟效益900元,1.45萬口沼氣池每年可為農民產生直接經濟效益1305萬元,一年節約煤炭資源3.6萬噸或薪材6.7萬噸,相當于一年營造3萬畝的薪炭林或使3萬畝的林木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在退耕還林實施過程中,共營造櫟類、刺槐等薪材樹種600余萬株,折合面積3萬余畝,成林后每年可生產薪材4.8萬噸。20__年已在大山、普田、保基、馬場四個缺煤鄉鎮實施薪材林0.5萬畝。
三是將退耕還林與實施生態移民相結合。__縣是一個煤炭大縣,因采煤誘發的地質災害點多面廣,嚴重威脅著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很多災害點群眾需要搬遷。近年來,通過爭取和努力,全縣共實施以工代賑移民搬遷和地質災害移民搬遷8670戶、32582人。在生存條件惡劣和生態條件最薄弱的村、組,將移民搬遷與退耕還林結合起來,一方面解決移民問題,另一方面對災害點種樹實施環境治理。到目前全縣共安排生態移民1730戶,使6480人受益。如產煤大鎮灑基鎮由于采煤導致地質災害頻繁,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全鎮安排生態移民210戶、792人,農民土地退耕后,產生了大量的剩余 勞動力,有的到煤礦打工或做生意,每年收入增加5000—8000元;有的搞運輸每年增收2—3萬元。
四是將退耕還林與發展畜牧業相結合。到20__年建成“貴州畜牧大縣”是我縣實施可持續發展的三大戰略目標之一,實施退耕還林為畜牧業的快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自20__年以來,全縣共實施林下種植多年生牧草21000畝,飼養大牲畜4200頭匹。在退耕還林區封山禁牧39.6萬畝。全縣現有大牲畜22萬匹,全部實現圈舍飼養。為推廣圈舍飼養,保護退耕還林成果,全縣已建畜牧品改點134個,補助農戶建圈舍的經費達400余萬元。 20__—20__年畜牧業產值由1.43億元增加到1.87億元,凈增4400萬元,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例由34.1提高到41.6。特別是退耕還林區畜牧業產值從3575萬元增加到5510萬元,凈增1935萬元,人均增加100元。作為省級一類貧困鄉的四格鄉,共實施退耕地造林6400畝,在林間種植黑麥草5140畝,在退耕還林區實施聯戶養牛520頭,并建成沼氣池625口,形成了林—草—畜—氣的綜合治理模式。
五是將退耕還林與發展后續產業相結合。為充分發揮退耕還林的綜合效益,縣政府統一協調,整合林業、財政、農業、金融、勞動等部門資金和項目,將退耕還林與產業結構調整、貸款發放、勞動力轉移等有機結合起來,積極發展后續產業。在退耕還林實施過程中,努力探索各種生態經濟型治理模式,種植經濟價值高的鄉土樹種,營造坑木林3萬余畝,茶葉、板栗、銀杏、桃、李等經果林5000余畝。引導退耕農戶種植折耳根、生姜、芭焦芋、西瓜、土瓜、大蒜、蔬菜等經濟作物,組織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或在本地務工,增加農民收入。據不完全統計,我縣外出務工人數近20萬人,一年的務工收入達3億多元,每年發放小額扶貧貸款0.5億元以上,主要用于發展畜牧業和特色農業。
退耕還林實施四年來,__縣取得了明顯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一是一些水土流失嚴重、耕種困難、收成差的陡坡地得以退耕,水土流失加劇的勢頭得到遏制,山變綠、水變清的可喜面貌正逐漸恢復;二是兌現的補助款和糧食解決了退耕地農戶的基本口糧問題,保證了農民收入和吃糧的穩定,避免了因退林還林造成缺糧現象。許多地方光補助的糧食就超過原來種地的收入;三是退耕后農民的基本口糧得到保證,退耕農民從種地勞動中解放出來,促進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非農業收入不斷增加;四是在退耕還林過程中大力推廣節約能源、科學飼養等科技興農措施和方法,激發了廣大農民對科學知識的接受,促進了這些地方農民的思想解放和觀念的更新,許多農民發展養殖業和技術含量更高的種植業,增強了發展經濟的后勁和能力;五是通過退耕還林加快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優化了農村種養業結構,拓寬了農村致富途徑,改變了退耕農戶經濟收入來源單一的現象,使這些地方找到種植、養殖、務工、發展個體經濟等多業并舉創收門路。
三、退耕還林工作的幾點體會和建議
__縣的退耕還林能夠取得綜合效益,我有幾點體會:
一是領導重視是關鍵。__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退耕還林工作,將其作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扶貧工程來抓。從工程啟動開始及時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分管副縣長為副組長,有林業、糧食、發改、農業、財政等部門參加的退耕還林還草領導小組,各鄉鎮也成立了相應的機構負責退耕還林工作。縣委、縣政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退耕還林工作,把退耕還林列為年度考核目標實行考核。在財政相當困難的情況下,堅持每年擠出100萬元以上資金投入植樹造林和退耕還林,并對荒山造林每畝一次性補助管護費7元、工作經費1元,退耕地造林每畝配套工作經費不低于5元。此外,為了減小農民因燒煤對生態的破壞,保護退耕還林成果,我縣從20__年起對全縣農村家庭生活用煤由有證煤礦以遠低于市場的價格實行供應。
二是狠抓落實是保障。縣直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認真制定方案,強化協作配合,狠抓措施落實,有力保證了退耕還林的順利實施。林業部門認真抓好退耕地塊的規劃、苗木的供應、技術服務等工作;鄉鎮政府負責分戶丈量、張榜公示、組織實施等工作;財政、糧食部門及時兌現補助糧食和資金,保證資金、糧食的及時足額到位和按時發放。與此同時,狠抓宣傳工作,讓廣大農民認識實施退耕還林的重要意義,體會退耕還林帶來的的好處。利用報紙和電視開辟專欄,宣傳退耕還林的政策措施、生態建設中的典型人物、經驗和好的做法、退耕還林的進展和成效;制作了大幅宣傳標語,在林區樹立了永久石碑標語;制作發放《退耕還林政策問答》14萬份,《退耕還林條例》3000余冊;印發《退耕還林文件選編》200余本。各鄉鎮、村還利用召開群眾會和舉辦各種民族節日等機會,通過張貼標語、講政策、說好處、作對比等方式抓好宣傳。通過宣傳,廣大老百姓認識到了退耕還林的好處,退耕還林的積極性進一步高漲,有力促進了整個工作的順利開展。
篇6
2013年國土資源工作面臨的
主要問題和形勢任務
總體上看,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我省國土資源工作中用地空間不足和大量存量土地粗放低效利用同時并存,土地利用方式落后和調控手段匱乏相互制約等新老問題還會繼續交替出現:一是我省資源特別是土地資源稟賦先天不足,無論是總量還是人均擁有量,都處于全國平均水平之下,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統籌保障保護任務艱巨;二是空間開局無序,城鎮和工業發展空間過度擴張,基礎設施重復建設致使建設用地總規模繼續呈現快速增長態勢,我省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已經突破規劃下達的到2020年控制指標,實現土地利用從外延擴張向內涵轉變任務繁重;三是土地粗放低效利用和閑置問題依然突出,全省批而未供土地總量始終接近80萬畝,工業用地地均總產值、地均銷售收入、地均利潤總額平均水平分別為上海市同期的71%、50%和48%,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任務迫切;四是國土資源違法違規行為案件仍然處于多發態勢,近年來年均發現查處違法用地案件數接近3000件,同時案件查處難、執行難問題依然突出,規范國土資源管理秩序任務艱巨。
伴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加快推進,國土資源管理也面臨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一是如何優化國土空間布局、調整利用結構、控制開發強度,形成科學、有序、均衡的國土空間開發利用格局;二是如何完善差別化土地管理政策,把握好土地參與宏觀調節的節奏力度,增強針對性、靈活性,在促進發展的同時調整結構;三是如何進一步健全節約集約利用資源的機制,切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國土資源的節約集約為動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四是如何改革現行征收供應制度,改變過度依賴用地收益支撐城鎮建設模式,促進土地要素自由流動,妥善解決城鎮化建設用地,應對城鎮化可能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五是如何搞好戰略研究,謀劃好國土資源科學發展。
黨的十對國土資源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決策部署,提出“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大幅降低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和合理開發;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今后我們一定要認真研究,統籌謀劃,按照十精神,做好國土資源工作。
今后五年國土資源工作主要思路
和2013年重點任務
今后五年,是我省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型升級的攻堅時期,是進一步提升全面小康社會水平、建設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現代化浙江的關鍵時期。我省發展的土地紅利正在弱化,我省經濟增長過多依賴低端產業和環境資源消耗等問題沒有根本改變。按照省委提出抓好“一三五”,到2020年實現“四個翻一番”目標,做好土地、礦產資源保障,提供要素支撐任務十分艱巨。按照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建設“美麗浙江”目標,做好耕地和重要礦產資源保護的任務異常繁重。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必須切實增強憂患意識、責任意識,開拓創新、奮勇爭先,努力開創國土資源科學發展新局面。
今后五年,我們將圍繞建設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現代化浙江總目標,牢牢把握科學發展主題,實施節約優先戰略,通過利用結構調整優化空間布局,通過利用水平提升支持發展需求,通過利用方式轉變推進生態、建設、保護融合發展。
一是推進利用結構調整,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加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相關規劃的銜接,協調各種類型的空間規劃在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國土空間和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共同目標。科學確定國土資源和地域空間開發的規模、強度、結構、布局和時序,研究制定區域差別化的資源配置和空間開發政策,實現合理利用國土資源、均衡開發國土空間、整治國土生態環境、保障國土安全,提高國土開發利用的效率和質量,促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根本性轉變的目標。
二是實施畝均倍增計劃,大力提高資源利用水平。大力實施畝均倍增計劃,到2020年,實現二三產業單位建設用地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目標,達到5?郾6億元/平方公里,其中2015年達到3?郾9億元/平方公里,2017年達到4?郾5億元/平方公里,以最小的資源代價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建立健全節約集約用地的約束和評價機制,健全土地使用標準體系,完善各類建設項目用地準入標準,建立促進盤活存量建設用地流轉和低效土地退出機制、出臺推進“三拆一改”相關政策措施。
三是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實現省重大項目用地應保盡保。要圍繞產業轉型升級、基礎網絡完善、統籌城鄉建設、公共服務提升等重點領域投資項目,全力做好土地、礦產資源要素保障工作,對省政府重點推進的1000個以上重大建設項目的土地實現應保盡保,促使項目早開工、早建成、早見效。
四是推進“812”耕地保護工程,實現耕地數量質量并舉。以統籌城鄉發展、加強耕地保護、提高農業生產能力、促進資源節約、改善生態環境為目標,整合墾造耕地、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農村土地整治工作、低丘緩坡和沿海灘涂開發利用等工作,實施“812”耕地保護工程。2013—2017年,全省計劃墾造新增耕地80萬畝,其中落實省統籌委托造地10萬畝;建成高標準基本農田1000萬畝,綜合整治農村建設用地20萬畝。
五是深化“751”地質找礦工程,大力提升礦產資源保障能力。深入實施“751”地質找礦工程,繼續部署整裝勘查7個重點區塊,安排5個老礦山“探邊摸底”工作,支持一批企業走向省外、國外,爭取我省在能源和重要礦產資源(鈾、地熱、銅、鉬、銀、鉛、鋅等)找礦方面有重大突破。推進礦產資源整合提升,實現礦山企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積極培育在全國乃至全球具有競爭力的礦業集團。繼續大力推進廢棄礦山治理和“綠色礦山”創建工作,努力實現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
六是著力深化改革創新,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以部省合作、廳市合作為抓手,建立聯動合作推進機制。要以統籌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和城鄉增減掛鉤試點、低丘緩坡綜合開發利用試點、灘涂及圍填海形成土地綜合開發利用試點、舟山群島新區陸海統籌試點和旅游改革專項試點、義烏國際貿易綜改區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試點、杭州差別化土地管理制度創新試點、閉坑礦地綜合開發利用試點等“1+8”試點為突破口,全面深化“轉變土地礦產資源利用方式和結構、優化國土開發空間格局、資源市場化配置、地質找礦新突破、健全耕地保護共同責任機制、簡政放權”等六大重點領域改革。
201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十”精神的關鍵之年,是全面建設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現代化浙江的重要之年。做好2013年工作,意義十分重大。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統籌國土空間開發利用,保障科學發展用地需求。開展國土規劃編制的研究和前期準備工作,為優化國土資源空間布局奠定基礎。堅持山、海、陸全域立體開發,探索完善浙北平原的農村土地整治、浙東沿海的灘涂圍填海和浙西丘陵的低丘緩坡等區域差別化的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模式,加快形成東中西各具特色的三大空間開發利用布局,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
二是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啟動實施“812”耕地保護工程。貫徹落實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聯合下發的建立完善耕地保護共同責任機制扎實做好耕地保護工作通知精神,進一步創新耕地保護共同責任機制。加強和改進墾造耕地項目管理,規范補充耕地指標調劑市場體系,總結推廣耕地保護補償機制試點工作經驗。建立完善違法用地責任追究制度和執法監察動態巡查責任制。組織開展2012年度土地礦產衛片執法檢查。
三是落實節約優先戰略,加快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全面啟動土地畝均產出倍增計劃。修改完善我省建設項目用地控制指標,分解落實單位建設用地GDP指標任務,進一步加強對土地使用標準執行的監管和評價。進一步完善工業用地出讓制度,推進城鎮土地使用稅征管政策試點。加大批而未供土地消化利用和低效利用建設用地二次開發推進力度,加快閑置土地依法處置,促進建設用地供后盡快形成有效利用。
四是深入實施“751”地質找礦工程,不斷提升礦產資源保障能力。進一步落實《浙江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完善礦產資源規劃管理,加大規劃實施力度,優化礦產開局和結構,推動礦業企業結構轉型升級,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完善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切實提高礦產資源節約集約和綜合利用水平。全面開展綠色礦山建設工作,應建礦山的綠色礦山建成率達到50%以上。全力推進“四邊”區域礦山生態環境治理。組織開展和諧礦區建設試點,推進礦業權網上交易制度改革,深化采礦權出讓制度改革,促進采礦權市場健康發展。
篇7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是長期以來制約我省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省委、省政府《關于啟動六大行動,促進農民增收的實施意見》(省委發32號)明確指出:切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為了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部署,努力促進我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現就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出如下貫徹意見。
一、總體要求
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32號文件精神,切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的總體要求是:緊密結合全省實際,因地制宜,積極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切實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強以水利為主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著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快農村“六小”工程及社會事業建設步伐,妥善解決關系民生的吃水、行路、上學等問題。創新和完善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在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加大省級投入的同時,引導和鼓勵各類經濟主體投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二、主要目標
通過五年的努力,力爭到2012年:
¬¬----全省新增有效灌溉面積l00萬畝,達到2178萬畝;
¬¬----新增集雨節灌面積l00萬畝,達到650萬畝;
¬¬----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l50萬畝,達到378萬畝;
¬¬----新修梯田面積300萬畝,達到3161萬畝;
¬¬----新增農村戶用沼氣70萬戶,達到100萬戶,全省農村戶用沼氣普及率達到21.5%;
¬¬----年均解決l00萬農村人口的安全飲水問題;
¬¬----新增通鄉油路7154公里、通村油路10800公里、通達工程12067公里。
¬¬----解決全省l.46萬無電農戶的通電問題,確保戶戶用上電。
三、建設重點
(一)加強水利和基本農田建設
一是重點抓好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等大中型骨干工程建設。一方面著力抓好在建工程建設。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工作要圍繞國家批復的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工程規劃,嚴格落實省政府批準的水資源配置方案,繼續推進水權制度改革工作。把握好工作節奏,穩步開展日光溫室建設工作。優先實施技術路線合理、條件成熟、群眾接受程度高的項目。堅持各項措施整體推進,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5年內改造干支渠821公里,發展渠灌103萬畝,管灌21萬畝,大田及溫室滴灌50萬畝;加快九甸峽水利樞紐及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建設,九甸峽水利樞紐在實現首臺機組發電的基礎上,加快后序機組安裝調試,盡快實現三臺機組滿負荷發電目標;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在加快干渠工程建設的同時,切實做好受益區水資源配置工作和田間工程配套,確保到2012年工程全面建成,新增有效灌溉面積l9萬畝,實現年調水任務2.19億立方米,解決榆中、會寧、安定、隴西、渭源、臨洮等6個縣65萬城鎮人口、90萬農村人口的生活及工業用水;引大入秦工程近期著力抓好供水結構優化調整工程建設,在五年內全面建成并發揮效益,實現年調水4.43億立方米,灌溉面積達70萬畝以上目標;疏勒河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加快田間配套步伐,全面實現新增灌溉面積40.82萬畝,改善灌溉面積65.4萬畝的建設目標;東鄉南陽渠灌溉工程抓緊完成剩余田間配套任務,實現新增灌溉面積l2萬畝,有效解決沿線東鄉、和政、臨夏三縣人畜飲水;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與建設項目優先在瑪曲、碌曲、夏河、卓尼、臨潭和合作共5縣1市項目區內啟動游牧民定居工程,逐步實施生態保護與修復和生態保護支撐體系建設等工程,近期治理達到遏制生態環境急劇惡化趨勢的目標,有效保護和恢復濕地、草場和森林資源,充分發揮黃河重要水源補給區和黃河、長江上游河源區的作用。另一方面,積極謀劃和新開工一批重點工程。鹽環定場黃二期工程加強向國家發改委和水利部的匯報銜接,積極配合做好環境評價、土地預審等工作,爭取及早開工建設;黑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在抓緊爭取資金、完成剩余“退耕變‘節水”’工程的同時,全力配合黃委會做好二期項目爭取工作;及早謀劃引洮供水二期工程建設,積極開展敦煌生態環境和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等前期準備工作。
二是抓好灌區改造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等工程建設,發揮已有工程效益。在河西和沿黃提水灌區實施好國家重點支持的14處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爭取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水利骨干項目資金支持,實施5處5—30萬畝重點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省內多方籌措資金,積極扶持全省50處1~5萬畝灌區和萬畝以下灌區節水改造工程。同時,按照國家總體要求,三年內完成我省列入全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專項規劃的75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通過水利骨干工程建設、大中小型灌區的節水改造和小型水利建設途徑,力爭5年內將有水資源條件的l00萬畝旱川(塬、臺)地發展成水地。
三是大力發展節水農業。以黑河流域綜合治理和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為契機,以張掖、敦煌和武威三市國家級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和酒泉全國節水灌溉示范市為重點,在河西地區大力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灌溉水利用系數由0.52提高到0.56,逐步減少農業用水,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創建河西地區節水型社會示范區;省內其它區域在抓好試點的基礎上,努力推進水權制度改革工作,在重點流域和電力提灌區積極推行高效節水技術。在廣大旱作農業區,積極推廣旱作農業節水技術。要把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推廣作為重點,5年內力爭推廣面積達到l000萬畝。適宜雨水利用工程的地區,加快干旱山區抗旱水源和集雨節灌工程建設。
四是加強基本農田建設。認真做好土地開發整理工作,五年內開發整理土地67.5萬畝,其中新增耕地30萬畝。以小流域為單元,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加快梯田建設。結合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以工代賑、水土保持、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和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口糧田建設等項目的實施,五年內新修梯田300萬畝。引導和鼓勵農民加快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
(二)加強農村能源和生態建設
一是大力開發農村清潔能源建設,積極推進農村戶用沼氣建設。以中東部退耕還林重點區和隴南適宜建設區為重點建設區域,兼顧河西、臨夏、甘南等適宜推廣區域,以“一池三改”為基本模式,因地制宜推廣“四位一體”和“五配套”等模式。五年全省新增戶用沼氣70萬戶,新建農村沼氣服務網點4000個,其中:中東部退耕還林重點區(慶陽、平涼、定西、天水、白銀、蘭州等市),新增戶用沼氣38.5萬戶,新建2200個村級農村沼氣服務網點;隴南適宜建設區(隴南市、甘南州舟曲縣、迭部縣等),新增戶用沼氣9萬戶,新建482個村級農村沼氣服務網點;河西建設區(武威、張掖、金昌、嘉峪關和酒泉等市),新增戶用沼氣16.5萬戶,新建1000個村級農村沼氣服務網點;臨夏、甘南建設區(臨夏、甘南兩州),新增戶用沼氣6萬戶,新建320個村級農村沼氣服務網點。五年基本實現每個項目村均有村級后續服務網點、服務工具和服務人員的目標。
二是繼續抓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三北四期、退牧還草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進一步抓緊抓實國家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政策的兌現工作,保護農民切身利益。結合農業結構調整和特色產業開發,發展有市場、有潛力的后續產業建設,解決好退耕農戶、退牧戶的長遠生計問題,將退耕還林延伸到林草、林藥間種。同時,切實抓好天然林保護、“三北”四期、自然保護區和濕地保護建設工程,按照國家批復規劃面積組織實施,使農民從工程建設中得到更多實惠。在糧食生產區有針對性地加強農田防護林建設,確保糧食的穩定高
產。天然林保護工程要以全面落實好森林資源管護責任制為核心,加快公益林培育步伐,逐步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三是發展循環農業。以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為目的,結合當地農業產業結構,因地制宜推廣以沼氣為紐帶的循環農業建設技術,實現農業由單向式資源利用向循環梯級利用、集約高耗型向節約高效型轉變。河西地區(酒泉、張掖、武威三市)與農村沼氣建設相結合,五年建設循環農業示范點50個,重點推廣“制種廢棄物-有機肥¬-種植業”等循環模式;中部定西市五年建設循環農業示范點25個,重點推廣“馬鈴薯-加工淀粉-廢棄物利用-養殖-有機肥”等循環農業模式;隴東慶陽、平涼五年建設循環農業示范點50個,重點推廣“養殖業廢棄物-食用菌生產-有機肥”等循環再利用技術;隴南、天水兩市五年建設循環農業示范點75個,重點推廣“果品-加工果汁-廢棄物利用-養殖-有機肥”等循環農業模式;甘南、臨夏五年建設循環農業示范點50個,重點推廣“秸稈-養畜-有機肥”的過腹還田等循環模式。
四是建立健全森林、草原和水土保持生態效益補償制度。認真落實中央和省上森林及草原生態效益補償政策,落實管理責任,加強資金管理。近期要切實抓好全省公益林資源調查工作,將符合重點公益林區劃界定標準的林地納入區劃界定范圍。力爭將我省目前尚未納入國家生態效益補償范圍的草場和1477.68萬畝公益林納入補償范圍,使更多的農民享受到草原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政策帶來的實惠。
(三)加強農村安全飲水、道路和農電建設
一是大力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以集中供水工程為主,分散供水工程為輔,五年內在全省13個市(州)、85個縣(區)修建集中供水工程1216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5610處,解決500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穩步提高村鎮自來水入戶率,使農村飲水安全程度大幅度提升。同時,加快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建立完善主要河流水功能區劃,入河排污總量控制與管理制度,建立科學的水環境預測、預報、評價、管理、服務體系,制定重要供水水源地的保護制度,使飲用水源區水質達到Ⅱ、Ⅲ類水質標準。
二是加快農村公路通達工程和通鄉通村油路工程建設。按照全省農村公路建設總體要求5年內新建、優化、改建農村公路37421公里。其中:通鄉油路7154公里,通村油路10800公里,通達工程l2067公里,養護維修工程2000公里,改建提高等級5400公里。
三是提高農村電網改造進程,確保戶戶用上電。對居住相對集中、距大電網相對較近的約0.58萬無電戶。采用大電網延伸方式解決通電;對居住極為分散、距大電網過遠、大電網延伸無法保證供電電壓的約0.88萬無電戶,采用風光電、小水電等其它方式解決用電。同時配套解決扶貧易地搬遷和新農村建設搬遷農戶的用電問題。
(四)加強農村市場、信息等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一是加快實施“萬村千鄉”、“雙百市場”、“退市還路”等工程建設。繼續深入實施國家發展改革委農產品批發市場兩大系統建設和商務部“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支持農家店、農資店建設,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進一步擴大“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農產品批發市場覆蓋范圍,今年將實現從63個縣(區)擴大到73個縣(區),覆蓋率達到84.9%,五年內力爭全部覆蓋。依托甘肅省新農村商務網絡優勢資源,加強與市州涉農網的緊密合作,定期匯總信息,建立連接全省、輻射鄉村的新農村信息服務體系。通過配發手機短信特服號、在大型區域性或專業性批發市場配置無線多媒體顯示屏等,建立起政府、企業、農戶、市場多向連通的信息收集網絡。同時,加強農產品專業市場建設,通過“雙百市場”和“退市還路”工程的實施,改造提升大型批發市場和鄉鎮集貿市場功能,帶動農民圍繞當地市場需求開展多樣化經營和服務工作,解決農民的“買難”、“賣難”問題,有效提高農產品的流通效率。
二是推進供銷社組織創新和經營創新,加快實施新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建設。堅持“為農服務”的宗旨,構筑農資、農產品日用消費品連鎖經營體系。重點建立以省農資公司及市、縣、社農資公司為龍頭,以基層供銷社和村級服務站為基礎的農資連鎖經營體系。通過五年的努力,力爭使供銷社系統的化肥經營總量繼續保持在社會份額的80%以上,連鎖銷售額占到農資類銷售總額的80%以上;圍繞區域特色農產品和支柱產業,充分利用現有的農產品經營企業、加工企業、批發市場、專業合作社,把農產品的收購、加工、貯存、銷售環節緊密相連,形成完整的農產品物流服務網絡體系。積極培育一批擁有自主品牌、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農產品生產、加工和流通企業,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社,提高農產品生產和經營的組織化程度,加快發展各類農產品協會和農民經紀人協會,開展相關培訓,提供信息、科技和農產品產加銷等綜合性、系列化服務。加強農民經紀人隊伍建設,使其成為農產品購銷和各類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領頭人。繼續扶持、建設大宗骨干農產品生產基地,推行“訂單農業”,引導農民按需求組織生產。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積極發展新的各類各級農產品交易市場,在大中城市探索組建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本著“開放辦社”的原則,構筑日用工業品連鎖經營體系。培育經營日用消費品經營龍頭企業,建設配送中心,改造和提升村級綜合服務社,發展城鄉雙向流通。用五年左右時間,發展龍頭企業100個,發展2000個小超市、便民店。
三是加大惠農力度,全面落實“綠色通道”政策。按照省政府以及交通運輸部等部門開辟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的政策,嚴格執行鮮活農產品運輸減免政策,改善“綠色通道”服務設施,提高文明優質服務質量,切實保障鮮活農產品運輸車輛優先通行,積極支持鮮活農產品快捷、順暢、低成本流通,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
四是繼續加強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按照“鞏固成果、擴大范圍、提高質量、改進服務”的要求,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采取集中力量整縣推進的方式,在2010年前確保完成的41122個20戶以上自然村通廣播電視的任務,2007年、2008年兩國家下達我省22400個20戶以上自然村的建設任務,補助資金l.12億元已經到位,省、市、縣要積極落實配套資金,確保今年年內任務如期完成。2009年一2010年,將全面完成剩余18722個20戶以上自然村的建設任務。2011年至2012年,著力解決20戶以下自然村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難的問題,力爭到2012年,全省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達到97%以上。
五是積極推進農村信息化,完善農村信息服務網絡。以農業信息應用系統建設為核心,建立農產品監測預警系統、農業政務管理服務系統和農村市場與科技信息服務系統。健全農業信息收集和制度,增強“l2316”熱線服務“三農”的功能。通過省農村信息公共服務網絡工程和金農工程的實施,完成1個省級、87個縣級農業信息站和4461個村級信息點建設,到2012年,全省農業信息服務網絡覆蓋90%以上的鄉鎮和70%的村。
六是建立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系統,減少氣象災害損失。全面啟動實施“甘肅省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應急系統工程”,建設集應急預警指揮、氣象災害監測、信息傳輸、氣象災害預測預報、氣象災害專業服務和技術保障等六位一體的氣象應急響應服務系統。為社會防災減災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氣象保障服務。啟動開展“衛星數字音頻廣播系統(DAB)試點”工作,解決現有其他方式(如手機短信、電話等)無法覆蓋邊遠、偏僻農村、牧區、荒漠等邊遠地區的缺陷。建設全省“農信通”氣象預警系統,先期在渭源、華亭、隴南二縣一市建立150個試點,建成全省氣象災害實景監控系統,在全省各市、縣建設81個氣象災害實景監控系統。與電信部門合作,2008年建成全省氣象預警手機小區廣播系統.在全省建成30%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電子顯示屏,2008年底建成“個市一縣可視會商系統。
四、保障措施
(一)切實加大資金投入。按照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籌措資金的思路,切實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一是繼續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各相關部門要積極主動做好與國家對口部門的匯報銜接工作,盡最大可能,爭取國家在政策導向和資金投入上對我省有所傾斜,確保每年爭取投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二是各級政府要確保每年用于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呈遞增之勢。對一些大型工程的建設資金,省上應設立專項予以支持。對中小型農村基礎設施項目.要統籌兼顧,資金安排中保持一定的比例。積極探索多元化投資機制,鼓勵企業、個人采取多種形式參與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因素。三是整合支農投資,充分發揮投資效益。不斷總結經驗,推廣“臨澤模式”,按照“渠道不亂、職責不變、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堅持省級協調,縣級整合、先行試點、穩步推進,切實解決支農投資管理多頭、使用分散、整體效果不明顯的問題。
二、加強項目管理,保證投資效益。實行項目跟蹤管理制度,加強項目的全過程管理是工程效益發揮的重要保證。大中型項目建設要嚴格實行“四制”,農村“六小”工程等小型工程應重點推廣報帳制。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理念,加大工程質量管力度,嚴格對設計、施工、監理等單位的資質管理,加強工程施工的現場監理和質量監督,建立和落實工程質量終身責任制,嚴格基本建設程序,切實做到“人員、質量、資金”三安全。
篇8
關鍵詞:農技;農機;推廣;現狀;改進措施
中圖分類號:F306文獻標識碼: A
一、我國農機推廣現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機械設備在農業領域的使用越來越多,政府也積極促進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但是在推廣農業機械化的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如農機購置補貼程序還存有不規范現象、農機合作社培育有待加強、農機安全生產基礎工作還有薄弱環節、農機化統計報表上報不及時、個別數據不準確以及農機作業質量管理不扎實等。
(一)農機與農藝的發展不相協調。對推廣保護性耕作機械,部分群眾的認知程度還不夠,要改變傳統的耕作習慣,應用先進的耕作種植模式,進一步促進農機與農藝的融合,還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推廣過程。
(二)大面積統一種植作物較少。由于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耕作的土地面積大小不一,種植模式不統一,造成機械作業效率低,影響農機戶收入,從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機新技術的推廣進度。
(三)部分機具的性能不高,有的企業售后服務不到位,影響農民購機用機的熱情。部分農機具從結構設計到產品質量、作業性能、適應性以及可靠性等方面,還需要作一定的改進,影響了農戶購機用機的積極性,制約了農機技術推廣工作的展開。另外,在農機生產作業期間,因為機手操作不熟,調整不當等原因發生機械故障,廠家技術員和配件不能及時到位,對部分機手的收益和先進農業機械的推廣造成了一定影響。
(四)一些鄉鎮農機工作人員配備不到位,存在農機安全生產和農機推廣工術推廣項目較少,加之農技推廣人員的農業技術知識水平不是很高又長期得不到培訓更新,很難適應推廣對象的需求,農技推廣出現了停滯不前的局面。有時出現工作無人管、無人辦事的情況。例如:除個別農機管理站人員配備較全外,很多基層農機管理服務站缺少專職農機管理和推廣人員,農機管理、農機安全、農機推廣、農機宣傳培訓、農機化統計這幾項工作幾乎無人承擔或集中落到農機監理員身上。
(五)有些領導不重視農機化工作。一些基層鄉鎮政府至今未落實和確定田間作業質量示范地塊,農機標準化作業與各地標準化農田建設結合程度不夠,在農機標準化作業實施地塊、作物、面積方面圍繞標準化農田建設的計劃性不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機標準化作業的進度。
(六)工作責任有待加強。個別基層鄉鎮政府在完成農機各項工作任務中,被動承受的多,主動作為不夠,在面臨困難環境和復雜問題時缺乏使命感和責任感,存在作風不實、執行不力的現象,造成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和農機購置補貼核機驗機和決算進度緩慢,任務完成不理想。
二、農技推廣現狀
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積極推進農業科技革命,而科技成果轉化為農村現實生產力,關鍵在于科技推廣。可近年來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有被弱化的趨勢,常規農業技術已經基本普及,農民對現代農業技術需求越來越高,越多樣化。農業技術推廣的范圍主要在農村地區,農民的信息落后,消息閉塞,為農業技術推廣的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又因為農民的文化程度較低,對新型的農作物和現代化的種植手段缺乏足夠的認識,對農業技術推廣中的問題和現代化的技術手段難以理解,使農業技術推廣取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對推廣工作造成非常大的阻力。
農技推廣資金只能保障農技推廣人員的工資,沒有技術推廣工作經費。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一張嘴、兩條腿,憑經驗、靠感覺,”的農技推廣服務方式根本無法滿足農技推廣工作的需要,現有的經費僅僅能夠保障辦公用費等基本開之支,沒有推廣必須經費,農技推廣人員不可能用自己的工資來完成工作職能職責。
三、農機與農技推廣改進措施
(一)政府政策方面措施
1.加強技能培訓,力促人才素質提高。
一方面抓好農機推廣技術人員培訓,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方式,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術,不斷提高專業技術水平和服務三農的意識;另一方面抓農機手培訓,利用農機校這一平臺,開展陽光培訓,為農機具的推廣提供人才和技術保障。
2.轉變作風,提升效能
按照“立足大農業,發展大農機,服務新農村”的工作思路,切實轉變工作作風,以提升境界凝心聚力、改進機關作風、提高服務效能為重點,通過豐富學習內容,完善學習制度等方式,全面開展集中教育活動,全力開創農機推廣工作新局面。
3.政策支持,示范引導
各級政府應高度重視農機購置補貼工作,基層鄉鎮主管領導認真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各地結合本地實際創新工作思路,大力推廣先進實用農業機械和保護性耕作技術,充分發揮農機化示范基地的示范、輻射、帶動作用,加快新機具、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步伐。
4.強化措施,狠抓落實,服務春耕農業生產
將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向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農機大戶傾斜,組織農機生產廠家、農機供應企業、農機管理部門等方面的技術力量,全力做好購置補貼機具的技術服務和售后服務,做好農機科技信息咨詢,保證為農業生產提供高效、優質的農業機械。
5.圍繞重點,加強溝通,力促信息宣傳上臺階
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加強領導,充分調動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合理分解任務,充分宣傳農機推廣工作中的新亮點、新成效和新進展,擴大農機推廣工作在社會上的影響力,提高農機部門的形象和地位,為促進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二)具體措施
1.進一步促進農機與農藝融合
加強機具的選型與改進,不斷完善機具性能。加強農機與農藝、良種選擇、配方施肥等方面的結合,同時,不斷探索雜草及病蟲害的發生、發展、防治規律,進一步完善保護性耕作技術等一些先進的農業生產農藝模式。
2.結合本地實際,篩選適用機型,搞好保護性耕作技術等農機新技術推廣工作
3.一方面抓住“春耕”、“三夏”、“三秋”的有力時機,篩選一批先進適用、技術成熟、安全可靠、節能環保、服務到位的農業機械大力推廣,結合玉米機收、小麥免耕播種現場演示會,加大玉米聯合收獲機、免耕播種機等保護性耕作機械的推廣力度;另一方面對玉米收獲機和免耕播種機的機手建檔入冊,督促有能力的農機生產、銷售企業加強對機手的操作技術培訓,完善售后服務,以確保我們推廣的農業機械不被購機戶閑置,確保先進農業機具的使用效果。
3.加強農機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
鞏固和發展農機配件、供油、維修等服務體系。加強農機推廣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力度,建設一支技術過硬的農機技術推廣服務隊伍,進一步發揮農機部門作用,推動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工作。
4.加大資金投入,并且培育一批典型
擴大農機購置補貼范圍,對先進高效的農業機械都應進行補貼,充分利用購機補貼政策的拉動作用,重點培育一批善管理、會經營的農機大戶,培育一批高標準的農機專業合作社,組織他們參與跨區作業,提高農業機械使用效益,讓他們示范帶動農民應用保護性耕作等農機新技術,他們的現場演示和帶動,將為農機技術推廣奠定良好的群眾基礎,有力地促進保護性耕作等新技術推廣工作的開展。
5.搞好農機土地深松整地技術推廣
大力推廣農機深松整地技術等先進農藝模式,依托項目實施,推動農機深松整地等農機新技術推廣工作取得新成績。
結束語:
農業技術和機械推廣是一項長期而艱苦的持續性工作,深化農業技術推廣不但可以解決生存問題還可以增加農民朋友的收入,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的生活水平,縮小城市和農村之間的差距,為社會穩定、和諧的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最終促進社會的持續、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春明,王立坤,馬君嶺. 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現代農業科技. 2011(21)
?[2] 賀福麗. 湖南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 中國集體經濟. 2011(15)
篇9
一、堅持工業強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一)發展產業集群是走向新型工業化的一個有效途徑
幾年來,科爾沁區依托資源稟賦培育優勢產業,發展和引進關聯性企業、配套企業,大范圍寬領域配置資源,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打造產業集群效應。淀粉深加工、鋁制品深加工、農畜產品深加工、非資源四大產業效益日益凸顯,成為優勢主導產業。2007年,四大產業實現增加值48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80%。其中,淀粉深加工產業領跑全區工業經濟,實現產值150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58%。以投資超億元的梅花生物、萬順達淀粉、中科天元、順通生物、通德淀粉5家企業為龍頭的玉米化工產業年可轉化玉米270萬噸,而全市玉米商品量在290萬噸左右,基本實現通遼市玉米的就地轉化增值。
(二)循環經濟是新型工業化的必由之路
堅持從資源開采、生產消耗、廢物利用和社會消費等環節人手,通過財政支持、環保執法等措施,引導企業大力推行清潔生產、節水節能、降污減排,積極推廣“中水回用技術”、“以煤炭氣化替代燃料油技術”等先進技術。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過循環深加工作業,1噸玉米可轉化出味精、有機肥、玉米纖維、玉米漿等系列產品近1.2噸,實現產品價值4000多元,增值空間上升200多倍。2007年梅花生物被評為自治區清潔生產示范企業,萬順達淀粉有限公司榮獲自治區節水型企業稱號。鋁制品深加工產業實現了液態鋁直接熔鑄,年可節電8,000萬千瓦時。銀河鋁業有限公司建立自備燃氣站,由電到燃氣年節約成本60萬元。通亞鋁業鋁型材生產采用全自動高標準擠壓設備,縮短生產流程及節省能源消耗,每噸鋁型材節約成本500多元。鋁制品深加工產業從通順鋁業的電解鋁到鋁后加工企業的鋁合金,再到鋁制品企業的鋁板帶箔等,通過企業產品的緊密銜接,逐步實現了資源利用及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三)自主創新是新型工業化的中心環節
堅持強化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地位,鼓勵和支持企業加強引進、推廣、消化、吸收創新,加快行業品牌建設。經過幾年來的精心培育,蒙古王酒業進入環渤海節能、環保自主創新企業百強榜,“蒙古王”成為全國馳名商標。鐵人實業自主研發了機械壓縮式蒸發器、生物質燃料棒擠壓成型機等一系列高效節能新產品,步入自治區高新技術企業行列。清谷新禾躋身自治區自主創新企業50強,列入國家“雙百工程”,“清谷新禾”商標成為自治區著名品牌。錦繡木業生產的人造板材成為全國建材行業知名品牌,取得了進出口經營權,企業獲得了自治區高新技術企業認證。大林型砂成為全國最大的鑄造用天然硅砂生產基地,被授權為鑄造用硅砂及標準砂國家標準起草單位。
(四)工業園區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載體
堅持分步高起點、高標準科學規劃科爾沁工業園區,打造內蒙古東部最大的發酵工業基地。近4年累計完成投資3.6億元,不斷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現入駐企業達60戶,實施投資超億元的大項目22項。2007年被列為自治區首批工業循環經濟示范區,在“內蒙古工業十強開發區”評選中,位列第3。
二、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
(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農牧業增效的戰略選擇
著力改善農牧區基礎設施建設,近年來,累計投入大型商品糧基地、土地整理、農業綜合開發、扶貧等支農資金4.5億元,擁有機電井近1.6萬眼,建成各類永久性節水工程80萬畝,180萬畝農田全部達到畦田標準化。農機總動力達到47萬千瓦,農機綜合水平達到71%。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150萬畝,糧食產量達到17.4億斤。蔬菜種植面積穩定在30萬畝左右,蔬菜產量達到17億斤。
(二)發展特色農牧業是持續增收的富民之舉
現代農業是特色、優質、高效的精深農業,科爾沁區采取貸款支持、政府獎勵等措施,鼓勵和支持農牧民發展特色種養殖業。農戶每新建一座溫室大棚,政府獎勵10(0)o2000元,可貸款2]Y--3萬元。2007年日光溫室大棚面積達到l-5萬畝,畝純收入比露地蔬菜提高6倍,是全國100個“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蔬菜示范基地縣之一,2005年被列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蔬菜供應基地。迎合市場需求,積極培育食用菌產業,建成食用菌小區15個,栽植規模達到600萬棒,畝效益均在1萬元以上。立足30萬畝沙荒地,以沙地葡萄規模化種植為重點,大力發展沙地經濟。沙地葡萄種植面積達到4.1萬畝,畝效益均在5000元以上。此外沙地西瓜種植面積達到5000畝,沙地花生面積達到3萬畝。大力發展特色養殖業,“科爾沁肥牛”因其純天然、高品質享譽大江南北,是聞名遐邇的供港活牛基地。2007年家畜存欄總頭數184萬頭(只),育肥牛出欄15.2萬頭。
(三)農牧業產業化經營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關鍵環節
農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是農業規模化經營和市場化運作的主要載體和依托力量。科區圍繞“農業增值、農民增收、企業增效”,加快培育龍頭企業,現有產業化龍頭企業39家,其中,上三級重點企業26家。并形成了牛、羊、豬、禽、玉米、無公害蔬菜等120多個種養殖基地,帶動農牧戶11萬戶,有效地促進了農畜產品的轉化增值。
(四)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客觀需要
鼓勵和引導農民減少化肥、農藥用量,提高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可再生資源的利用率。立足近百萬噸畜禽糞便及10多億公斤玉米秸稈,大力實施農村戶用沼氣、秸稈氣化等工程。實施沼氣項目5年來,發展沼氣示范戶5400戶,戶年均利用沼氣資源相當于2000公斤標準煤。
積極引進中國國能2×25MW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年可轉化玉米秸稈28萬噸,計劃2008年8月并網發電。立足豐富的風能資源,引進山東長星集團20萬千瓦的風力發電項目,計劃2008年底并網發電。
三、加快商貿活區步伐,推動第三產業快速發展
(一)“商貿活區”是長期實施的戰略規劃
依托區位和交通優勢,堅定不移地搞活商貿流通,初步構筑了以城區流通企業和專業市場為中心,農區集貿市場為依托的城鄉一體化商貿流通體系。2007年,全區商業網點達到1.9萬個,各類市場發展到38個,其中年交易額億元以上的8個,團結路貿易區進入全國市場百強行列,余糧堡牲畜交易市場進入自治區級農產品交易市場行列。糧油、建材、果蔬、牲畜、服裝、小商品等商貿交易不僅覆蓋全區,而且還輻射到東北、華北等大部分地區。
(二)加快商貿龍頭企業發展是促進貿易繁榮的重要舉措
大力實施品牌引進戰略,累計引進國內知名企業10余個,肯德基、全聚德、國美電器、蘇寧電器等企業相繼入駐,引進知名品牌300多個,品牌效應有效地刺激了社會消費的快速增長。同時培育壯大本地企業,推進零售、住宿、餐飲等服務業的連鎖化,鼓勵方便生產、生活的連鎖企業向社區和鄉村延伸。百貨大樓、金葉廣場、進前佳超市、剛剛商貿、環哲書社等企業銷售業績穩步增長,成為帶動貿易增長的龍頭企業。以通遼農資公司、日升日美超市為主的“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深入實施,累計建成農資農家店200多家,農村市場得到有效繁榮。2007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65.6億元。
(三)加快物流產業發展是促進大流通的明智選擇
以通遼物流園區為突破口,經過幾年的建設,發展成集信息服務、車輛配載、倉儲配貨等為一體的現代化物流企業,信息網覆蓋全國大部分地區,日全國適時信息45萬條以上,年貨運量近千萬噸,2007年被評為自治區10強物流企業。團結路貿易區入駐物流企業13家,年貨物運輸量達10萬噸。新的物流項目相繼實施,隨著通遼物流園區的年吞吐10萬標準集裝箱的通遼內陸港、木里圖車站改造及綜合物流鐵路專用線、金港綜合物流園、利豐汽貿物流園、日升日美物流配送中心等物流項目的建成運營,科爾沁區“流量經濟”后發效應將充分顯現ho
(四)加快發展新興服務業是提升第三產業的有效途徑
依托優越的區位交通優勢,以民族風情旅游區、沙漠水摩、沙地葡萄園等旅游景觀建設為重點,積極整合周邊旅游資源,圍繞吃、住、行、游、娛、購6大旅游要素,著力打造具有民族內涵的旅游品牌。星級酒店發展到7家,旅行社達到23家。近年來,年均接待游客50萬人次,年均實現旅游收入4億元。立足資源優勢,增強出口創匯能力,無公害蔬菜、科爾沁牛肉、有機食品等綠色農畜產品日漸暢銷,清谷新禾、萬順達淀粉、綠緣食用菌等外貿企業積極拓展國內外市場,外貿出口額穩步攀升,2007年實現外貿出口2500萬美元。此外,金融保險、信息咨詢、中介服務、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也健康有序發展。
四、堅持實施項目帶動,構建上爭、外引的發展格局
(一)眼睛向上,爭取國家和自治區扶持資金是解決內生動力不足的有效途徑。
在國家逐步縮減扶持資金的大背景下,科爾沁區堅持樹立“項目就是資源,項目就是機會,項目就是發展”的理念,組織謀劃各領域項目,重點在農牧林水等基礎設施建設、農村文化教育衛生:自主知識創新、農牧業產業化發展等關鍵領域積極爭取國家支持。近年來,通過各行業各部門,年均爭取上級扶持資金超億元,實施了城郊電網改造、農網改造、國家大型商品糧基地、農村安全飲水工程、農村優質良田建設、農村沼氣工程、農村醫療衛生及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基層政權建設等大宗項目,極大地促進了地方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二)眼睛向外,利用外來資源壯大內力是最現實的發展途徑
招商引資能帶來項目、資金、技術,更能帶來發達地區的先進經營理念和發展機遇。科區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廣開渠道,積極擴大項目融資合作領域,主動當“車間”、做“外環”,搞好項目和產業對接。“十五”以來,累計完成招商引資額約150億元,實施建設項目上千項,為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五、注重以人為本。促進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
第一,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斷增強,創立了全市首家科技成果推廣中心,創辦科技民營企業27家,被評為全國科普示范區。
第二,深化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有效整合教育資源,推進素質教育,加強職業教育,扶持民族教育發展,教育水平不斷提高。
第三,醫療衛生事業健康發展,社區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發展到180個,村級衛生室發展到578個,三級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網絡基本健全,衛生醫療水平明顯提高。深入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5.6%。堅持穩定低生育水平,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以內。
第四,群眾文化日益繁榮,全面健身活動蓬勃開展,專業文藝、社區文化、廣場文化、農村文化等活動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業余生活。
第五,加強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初步建成城鄉一體化就業體系。創建就業基地13外,充分就業社區19個,城鎮登記失業率連續幾年控制在4%以內。
第六,小城鎮建設不斷加強,全區城鎮化率達到45%,木里圖鎮、大林鎮被評為自治區級重點鎮。
篇10
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工程”、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化集群培育、產業集聚區以及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等一系列因地制宜的政策、規劃,正逐步凸顯出助力河南經濟騰飛的良效。
但與一些沿海地區不同,河南的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不能以降低農業和糧食生產為代價,全國糧食生產核心區的特殊角色,要求全省必須以不犧牲農業和糧食生產為經濟發展的前提,農業現代化必須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四化同步”。
為國保“糧”,注定了河南須負重前行,工業化、城鎮化的步伐必然要比其他多數地區更加理性和穩健,決策者也必然需要深刻的洞見和大局觀。為此,《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專訪了河南省委書記郭庚茂。郭庚茂指出,河南的經濟發展還尚存一系列自身難以克服的瓶頸障礙,正處于爬坡過坎、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
擔“中原崛起”重任
《財經國家周刊》:你在多個場合提到要籌劃好“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富民強省”的實踐工作,具體有哪些想法和規劃?
郭庚茂:河南省是擔負著中原崛起大任的重要省份之一,尤其是十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以及多次強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都與中原崛起、河南振興休戚相關。
多年來,河南始終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績,已經呈現出中原崛起的良好態勢。但是,河南現階段的發展還存在一系列自身難以克服的瓶頸障礙,正處于爬坡過坎、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
首先,河南是人口大省,這意味著實現小康目標、提升公共服務能力的任務非常重。
其次,河南是農業大省,保障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建設的基礎,是首先解決1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同時,河南還擔負著為國家保障糧食安全的重任,必須具備全局觀。
第三,從工業基礎的角度看,河南是能源原材料大省。這就面臨兩方面壓力:一是金融危機以來,各地經濟發展增速均有所下滑,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并繼續轉型升級、調整結構,這個任務很重;二是河南的資源環境矛盾特別突出,需要走出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針對人口多、底子薄、基礎弱、人均水平低、發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根據十提出的為貫徹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我們對關系河南未來發展的十個方面的重大問題開展了專題研究,明確提出發展仍是解決河南所有問題的關鍵。唯有緊抓發展不放松,才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原崛起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為此,我們提出了打造富強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麗河南“四個河南”的理念,以及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建設、加強和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制度建設“兩項建設”,由此來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動經濟社會各方面工作再上新臺階。
《財經國家周刊》:具體到人口大省、農業大省、中部地區發展中省份的特殊角色,河南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中原崛起,中央和地方各有哪些具體措施?主要抓手是什么?
郭庚茂:盡管這些年在調整結構、承接產業轉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和民眾生活水平等方面,河南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上述省情還未根本改變,諸多矛盾已成為僅靠河南自身力量難以解決的瓶頸和制約,亟待整個大環境的深化改革。因而在“四個河南”中,我們把打造“富強河南”作為抓手。而打造“富強河南”,則首先是按照國家的戰略部署,把國家批復河南的三個戰略規劃實施好。
第一個是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規劃,主要是解決自身的吃飯問題、農業支撐問題,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更大貢獻。
第二個是中原經濟區規劃,旨在解決傳統農區如何走出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協調同步的科學發展路子,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問題。
第三個是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發展規劃,這是全國首個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航空港經濟發展先行區,主要是解決內陸省份在全球化背景下構建對外開放平臺,打造戰略突破口、核心增長極的問題。
我們針對性地確定了“三個一”基本對策,即通過擴大開放來促進結構調整、轉型升級,“一舉求多效”;通過科學推進新型城鎮化來創造需求,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一發動全身”;通過優化軟硬環境、創造優勢,進一步打通發展路徑,“一優帶百通”。實際上,就是通過改革的辦法、開放的途徑,解決制約發展的瓶頸和障礙,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為國保“糧”
《財經國家周刊》:作為農業大省,河南的農業產業建設和創新對全國其他地區起著示范性作用。對此,河南省提出了建設現代化農業的“三個工程”。目前,這三大工程的具體規劃和實施情況如何?
郭庚茂:河南始終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重大政治責任,認真思考如何穩定耕地面積,實現土地效益最大化,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當下,我們正著力實施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工程”建設、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化集群培育、都市生態農業發展這三大工程,通過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和規模化經營來提高農業收益。
首要推進的就是高標準農田“百千萬工程”,它已成為現代農業糧田建設的關鍵。這項工程包含三層含義:第一層含義,就是百畝以上、千畝以上、萬畝以上的農業規模經營,實現糧田生產的規模化和機械化;第二層含義是實現旱澇保收,克服自然因素對農業的影響來穩產穩增,將多種技術措施運用于避免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困境;第三層含義,就是通過規模化經營,讓糧食生產從不計成本、自給自足轉變為市場化、產業化經營,解決農民增收問題。
先規模化再產業化,就能創造出新型農業組織和職業化農民,進一步促進糧食生產的現代化、機械化。
第二個工程是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培育工程,是解決經濟作物和其他多種經營的一個抓手,以“龍頭企業+合作社”來帶動農戶形成產業鏈,在茶葉、畜牧、花卉種植等多領域形成新型產業集群,加快農業產業的發展和提升。
第三個工程是都市生態農業工程,主要在大城市的郊區實施,不但能補充城市居民的“菜籃子”,還能鼓勵發展城市之間的綠色農業,發展生態工程,同時還給城市居民提供出觀光休閑的好去處,也能讓農民進一步增收。
上述三大工程不僅已上升為全省農業發展的首要工作,也成為了富強河南的頭等大事。
《財經國家周刊》:作為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河南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承擔了重要責任。河南如何確保完成2020年糧食生產能力達1300億斤的目標?
郭庚茂:我們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要保糧食,解決自身的農業支撐、農業基礎問題,保證自身的糧食需求;二是為國家保障糧食安全做出貢獻。這些年,河南的糧食生產已充分得益于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工程”等一系列機制保障。
我們的目標是實現6000萬畝高標準糧田,設計產量是每畝年產2500斤,由此達到2020年生產1500億斤的水平,在實現國家1300億斤目標后,我們還能有200億斤的保險系數。
近幾年,河南的糧食產量在站穩了1100億斤的高起點上,還連年創造新紀錄:2011年首次突破1100億斤大關,達到1108.5億斤;2012年再創新高,達1127.7億斤;2013年達到1145.8億斤,再次刷新歷史紀錄。
目前,河南糧食總產量已達全國的1/10,小麥產量達全國1/4,不僅保證了全省1億人口的吃飯問題,還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
產業集聚區挑大梁
《財經國家周刊》:中原經濟區建設是河南推動科學發展的一大亮點,跟沿海地區的工業化、城鎮化之路相比,如何走出一條獨具河南特色的經濟發展之路?具體抓手是什么?
郭庚茂:富強河南的第二大舉措,就是中原經濟區建設。
這其中包含了兩個含義。
一是通過中原經濟區走出一條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的科學發展之路。這即是說,部分沿海地區工業化、城鎮化的完成,是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產為代價,但中部地區在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過程中,要以不犧牲農業和糧食生產為前提。
第二層含義是,建設中原經濟區之所以能上升為國家戰略,原因之一便是為解決傳統農區如何加快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并跟全國同步實現小康,戰略意義重大。
具體說來,我們根據省情推進“一個載體三個體系”的建設,著力培育產業集聚區這一科學發展的載體,強調現代產業體系、現代城鎮體系和科技創新體系這三大體系的建設。
其中,產業集聚區是河南省推動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和科學發展的重要載體,是中原經濟區建設的主要抓手。
河南從2008年開始謀劃建設產業集聚區,短短幾年時間,建設了180個工業產業集聚區和一批商務中心區、特色商業區,不僅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也日益成為河南實現轉型發展的新載體和突破口。
《財經國家周刊》:目前產業集聚區建設遵循哪些原則?進展如何?如何實現與現代產業體系、現代城鎮體系、科技創新體系這三個體系的融合,真正打造河南式中原經濟區?
郭庚茂:產業集聚區規劃是一個統一概念,首先要做到與城鎮體系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嚴密對接、精確套合,我們稱之為“三規合一”。
“三規合一”不僅能實現依法依規地推動企業(項目)集中布局,實現產業集群發展和資源集約利用,還能以產業集聚來壯大城市發展基礎,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和承載能力來進一步支撐產業發展,進一步形成工業化、城鎮化良性互動的機制。
此外,我們還對產業集聚區建設提出“四集一轉”的核心要求,即企業集中布局、產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服務功能集合構建和農業勞動力向城鎮轉移。
首先,產業集聚區建設必須遵循工業化規律,企業和機構必須從滿天星式發展轉變為集中布局,進而形成一系列配套體系,即“四集一轉”中的企業集中布局、產業集群發展。產業也好、企業也好,發展都需要講求規律,聚集起來形成相互配套的專業分工體系,交易成本自然會降低。
其次,資源集約利用包括土地、水、大氣等資源的循環再利用等。服務功能集合構建,則是指咨詢服務、倉儲物流、產品展銷、工人培訓等一系列服務都要向社會化轉變,帶動農業勞動力向城鎮轉移。
“四集一轉”是我們河南的創造性提法,將其與“三規合一”充分結合,產業集聚區的建設才能更加快速有效。
除此以外,產業集聚區還要遵循“產城互動”原則,解決內生動力、擴大消費需求。
眼下,各地都在推進城鎮化建設,而科學健康的城鎮化必須是工業化與城鎮化協調推進。因而,我們運用產業集聚區的概念來帶動勞動力轉移,再用這兩者的聚集來帶動人口向城鎮聚集,又用城鎮基礎設施的完善和服務功能來支撐產業集聚區的發展,讓工業化和城鎮化充分良性互動。由此,就能避免城鎮化過程中要么造空城,要么造貧民窟的歷史教訓。
目前,河南已經建成了少數開放平臺,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的陣地,農民轉移就業的主渠道效應已經開始凸顯。有些地方實踐得很不錯,每個縣都有個產業集聚區,不僅走出了工業化道路,也走出了城鎮化的健康發展之路。
河南式城鎮化
《財經國家周刊》:十和三中全會都強調了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重要性。具體到河南省,新型城鎮化布局和實踐的思路是怎樣的?
郭庚茂:與十和三中全會的精神一致,我們的城鎮化思路是“核心帶動、軸帶發展、節點提升、對接周邊”,形成大中小城市和中心鎮網絡化、開放式的布局。
在我來河南擔任領導之前,河南的區域發展強調板塊建設,鄭汴洛一塊,伏牛山一塊,黃淮四市一塊,豫北一塊。但現在,我們更強調大城市的核心帶動作用,依靠交通線來串式發展,形成相互依托、相互促進的城市發展格局,更符合經濟發展規律。
例如,以鄭州為核心的城市群未來就會成長為一個都市圈,與我們早前提出“一極兩圈三層”的說法相契合。然后,還能以商丘為中心再形成一個圈,將都市圈的形態擴大到省轄市甚至縣城,大圈帶動小圈發展,形成良性的未來城市形態。
通過核心帶動、軸帶發展后,每個可作為中心的城市都可成為結點,形成一環套一環的格局,便于城市之間相互帶動,以網絡式、開放式來形成整體優勢并相互借鑒。再跟產業集聚區和我們已有的“米字型”高鐵框架相結合,現代城市的雛形便能逐漸顯現。
《財經國家周刊》: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城鄉統籌在其中顯得尤為重要。河南作為農業大省和傳統農區,在“人”的城鎮化方面有哪些具體舉措?
郭庚茂:新型城鎮化必然涉及城鄉統籌問題。無論城市如何發展,城鎮化率如何提高,河南省始終面對數千萬大量人口的城鎮化問題。即便城鎮化率提高到70%,河南仍擁有3000多萬農民,因而如何克服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一體化,是我們的特殊任務。
城鄉一體化首先要在公共服務水平上消滅城鄉差別,實現均等化、公平化,縮小城鄉差距,這是政府面對的根本性難題。但要實現均等化就必須改變當下小規模、分散式的生產方式和農村格局,成本非常高。
我們首先要減少農民的數量,盡可能引導農民向農外產業就業、向城鎮轉移,就業定居是根本途徑。解決三農問題的出路,實際上也是在農外產業,唯有減少農民才能富裕農民。
當下的主要矛盾,是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兩個最大限度”,即將農村勞動力最大限度向農外產業轉移,將農民最大限度向城鎮轉移,以此來形成集約的生產生活方式,以相對較少的資源創造出較高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在我們目前人口多、資源少的現狀下,這種集約化、合理規模方式已成為大省、大國必須考慮的問題。
對此,我們正在研究一系列促進農村勞動力向農外轉移的政策,比如用“三年職教攻堅計劃”來培養農民技能,促進就業、增收進而促進轉移。對此,信陽、濟源等地已經開始了探索。
其次是優化農村布局。在這一點上,尤其是在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探索中,我們已經有了一些經驗。
如今,三農問題正處在巨大轉折的關口,農村年輕勞動力加速外流的同時,農村建設和土地流轉也在加快,農業人口和土地這兩大要素都在快速劇變。由此帶來的,是農村社會服務設施開始出現閑置甚至荒廢,一旦規劃跟不上、引導有偏差,則可能造成更多新問題。
因此,我們正在深入研究和總結前期經驗,制定一個關于新農村建設的指導性文件,加強規劃引導,讓農村建設少走彎路。
具體工作中,規劃仍舊會從產業做起,根據各地的資源稟賦條件來確定其產業及發展規模,再根據產業規模來界定對勞動力和就業的容納力,從而確定新農村建設的布局。然后,再通過銜接當地土地規劃和生態規劃,實現公用設施、基礎設施的規范配套。
- 上一篇:抓作風建設的具體措施
- 下一篇:鄉鎮能力作風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