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標準農田建設匯報范文
時間:2023-08-18 17:51: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標準農田建設匯報,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縣自2012年列為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縣以來,農業綜合開發工作即以建設高標準農田為重點,現已在、鎮完成高標準農田面積11200畝,完成財政總投資1380萬元,完成主要工程量為:平整土方86萬方,襯砌渠道93公里,新修機耕道43.1公里,機耕橋4座,修筑田埂205公里,打機電井7眼、購置設備7臺套,維修電灌站2座、更新設備4臺套,并已通過上級檢查驗收。
二、主要做法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縣里成立了高標準農田建設領導小組,縣領導擔任組長,縣農發辦主任和、鎮黨委書記擔任副組長。領導小組對項目實施全過程的重要方案、重大事項和重要舉措等進行決策管理,協調部門之間關系,形成全縣一盤棋,共同合力搞開發的良好氛圍;二是建立項目庫。年初組織人員深入全縣各鄉鎮調查摸底,實地勘察,掌握第一手資料,建立項目庫,搞好項目儲備,及時組織人員到省、市跑項目、爭資金。2012年爭取到國家立項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縣,項目中央財政資金930萬元;三是在項目實施前,派出工作人員深入到項目區村組,召開群眾座談會,廣泛征求群眾意見,使項目建設盡可能滿足群眾意愿,并取得群眾的支持;四是在項目建設上,實行分工負責制,縣農發辦主任負總責,兩個副主任負主責,所分管的項目實行“包項目建設、包進度質量、包檔案建設、包驗收過關”的四包責任制。在嚴格質量方面,除我辦工作人員和監理人員監督外,我們還邀請了村、組的老黨員、老干部進行監督,確保每個標段工程都達到技術設計要求;五是注重開發項目的規模化水平。為了凸顯農業綜合開發整體效益,首先,項目安排要求集中連片、規模開發,其次,開發效果達到高標準農田要求,即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連、路相通,排灌自如、旱澇保收,便于機械耕作。
三、2013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準備情況和下一步打算
我縣2013年度計劃沂江鄉為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開發任務為建設高標準農田10500畝,財政總投資1330萬元,主要建設內容為:平整土方89萬方,襯砌渠道34公里,新建電灌站7座,維修電灌站8座,營造防護林8公里等。項目實施方案已得到上級批復,目前完成工程招投標,并與中標人簽訂了工程施工承包合同,計劃11月10日動工新建,爭取年底前完成所有標段工程土方任務,明年2月14日全面竣工,3月份縣級竣工驗收,4月份確保以優良工程迎接市級檢查驗收。同時,著手做好2012年度項目計劃編制的各項工作。
四、高標準農田建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一是項目區鄉、村、組各級在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上要進一步加大力度。鄉、村、組各級對高標準農田建設應高度重視并把它擺上重要議事、干事日程上來,特別是戶與戶、村與村之間的土地調整等一些矛盾、糾紛要積極妥善處理,同時還應積極組織群眾投工投勞,配合做好工程施工前的各項工作;二是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協調工作。農業綜合開發工作需要各相關部門鼎力相助、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近幾年來各相關部門給予了積極配合、大力支持,但隨著農業綜合開發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工作量越來越大,希望各有關單位和部門加大配合力度,共同把農業綜合開發工作做好,更大程度地造福于全縣農民群眾;三是加強自身建設。針對本辦技術力量薄弱的問題,我縣應加大有關專業人員培訓的力度;四是配齊交通車輛。針對本辦交通工具偏少問題,建議有關部門批準購置工程管理車子一部,確保推進新形勢下農業綜合開發工作順利進行。
篇2
一、繼續加大農田水利建設投入力度
2013年,中央財政繼續優化支出結構,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重點支持農田水利薄弱環節建設。
一是支持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安排180億元,新增400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以重點縣為平臺,分類分片推進農田水利建設。繼續實施東北四省(區)“節水增糧行動”,集中連片發展西北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優先支持華北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大力加強西南山丘區“五小水利”工程建設,著力推進糧食主產區高標準農田建設,擴大農村河塘清淤整治試點,啟動1萬畝-5萬畝中型灌區配套改造試點。
二是支持中小河流治理和重點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安排218億元,對2013―2015年實施方案確定的中小河流治理項目和58個中小河流重點縣綜合整治予以支持。安排專項資金,支持四川、黑龍江等7省水毀工程修復和治理。安排95億元,支持規劃內3958座小(2)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作。安排資金15億元,支持貴州等西南嚴重缺水地區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設。
三是提取土地出讓收益用于農田水利建設。安排中央財政統籌從土地出讓收益中計提的農田水利建設資金63.25億元,重點支持糧食主產區、中西部地區和老少邊窮地區。
四是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對農田水利的投入。農業綜合開發用于中低產田改造和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的中央財政資金達到214.5億元,其中60%以上投入農田水利建設。同時,安排15.43億元,支持308個重點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
五是用好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安排獎補資金238億元,其中約60億元用于引導農民群眾建設村內水渠、飲水管線、堰塘水窖、小型橋涵等水利設施。
此外,中央基本建設投資、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現代農業生產發展專項資金、旱作農業技術推廣經費等用于農田水利建設的投入也有較大規模的增加。在加大投入的同時,財政部還配合有關部門,積極推動建立健全農田水利項目建設和管理體制。
二、著力推動農田水利投資與管理體制改革
財政部將按照本次會議的要求,落實好各項政策和工作部署,積極支持農田水利建設,著力推動農田水利投資與管理體制改革。
一是突出支持重點。財政部已將部分用于農田水利建設的專項資金提前通知地方,為地方落實資金和開展建設創造條件。2014年,各級財政部門將加大投入力度,統籌整合資金,突出支持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抗旱水源建設、高效節水灌溉發展、高標準農田建設、“五小水利”工程建設等重點工作。
二是推動管理改革。加大農田水利投資與管理體制改革力度,深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農田水利設施運行管護機制改革,建立農民、農民合作組織和村集體組織參與農田水利項目建設管理的長效機制,推動形成農田水利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局面。
篇3
一、**土地利用現狀和規劃指標使用情況
1、土地利用現狀。2013年末,**土地總面積43099.69公頃(64.65萬畝),其中:農用地25148.54公頃(37.72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58.35%;建設用地2182.99公頃(3.28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5.06%;其他土地15768.16公頃(23.65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36.59%。
2、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指標使用情況。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0-2020年)》,**2010-2020年期間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共計180公頃。其中:允許建設區指標180公頃;有條件建設區指標36公頃。2012年已使用允許建設區指標9.75公頃,2013年已使用允許建設區指標9.26公頃。
2012年和2013年**已累計使用新增允許建設區指標19.01公頃。
截止到2013年初,**還剩余新增允許建設區指標160.99公頃、新增有條件建設區指標36公頃。
根據今年目前掌握情況,2013年目前**已經基本確定的建設用地項目8個,計劃用地110.9289公頃,其中:擬用原有建設用地1.37公頃;擬用新增允許建設區指標40.2254公頃;擬用新增有條件建設區指標36公頃;擬用單獨選址新增建設用地33.3335公頃。以上項目都經批準實施后,要使用**新增建設用地指標109.5589公頃,使用后**還剩余新增允許建設區指標51.4311公頃。
二、總體思路
認真貫徹落實師市建設環保和國土資源工作會議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嚴格保護耕地,積極盤活存量土地,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優先保障團場雙十大工程項目用地和團場基礎設施項目用地,繼續加強和規范礦產資源管理,認真抓好執法監察工作,以強化國土資源執法監察為手段,積極主動服務、嚴格規范管理,為師市和團場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三、奮斗目標
1、堅守團場16.88萬畝耕地和10.45萬畝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紅線,優先確保團場雙十大工程和民生工程以及基礎設施項目用地。
2、加強領導,加強連隊協管員管理和培訓,及早發現制止和查處違法違規行為。認真做好衛片執法檢查工作,確保零問責。做好工作。
3、爭取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
4、加強礦產資源管理。
5、認真開展好各項日常基礎業務工作。
6、爭取早日建設分局辦公場所。
四、具體措施
1、工作上及時與團場有關部門和師局各科室溝通,確保信息溝通聯絡渠道暢通。
2、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及時向團場領導和師局領導請示匯報,取得師局和團場的理解和給力支持。
3、對分局人員工作嚴格要求,嚴格實行責任追究制度,對工作不主動、推諉、不認真、不及時,造成失誤和延誤的,要嚴肅追究辦事人員的責任。
4、明確工作思路,抓好落實,分局業務人員每月初要有明確清晰的工作計劃,月末組織分局會議進行落實和追究。
5、嚴格工作紀律,分局人員必須克服困難認真遵守工作紀律,按時上下班,上班時間必須抓緊認真辦業務,不允許做與工作無關的事。
五、重點工作
(一)保發展保紅線并重
1、堅定不移的落實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以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為目的,立足于堅守團場16.88萬畝耕地和10.45萬畝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的紅線,認真履行保護目標和任務。
2、優先確保團場雙十大工程和民生工程以及基礎設施項目用地,做到應保盡保,及時高效,確保今年目前預計的110.9289公頃建設用地及早供出;認真保護好耕地,確保規劃期末團場耕地面積不低于15萬畝,基本農田面積不少于10.45萬畝。
(二)狠抓執法監察工作
1、加強領導,加強對連隊國土資源協管員的管理和培訓,充分發揮協管員作用。
2、及早發現制止和查處違法違規行為,盡力將違法違規情況消滅在最初時期。
3、認真做好衛片執法檢查工作,確保零問責。及時做好工作。
4、組織召開1次國土資源管理工作會議,召開2次連隊協管員工作會議,開展1次國土資源法律法規學習培訓考試活動。
(三)配合團場申報土地整治項目,爭取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
(四)進一步規范已經生產的7個磚廠礦產資源開發管理秩序。
(五)統籌兼顧做好各項日常基礎業務工作
加強分局人員對各項業務統籌開展完成工作的能力,進一步規范和明確各項業務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開展好日常和階段性宣傳工作,做好日常地籍管理工作和日常信息化工作,加強測繪管理,及早完成檔案業務工作,及時做好財務報賬業務,做好建設項目土地預審和用地報批工作,及時上報各類業務報表,及時為團場做好日常服務工作。
篇4
一、迅速行動,層層傳達學習文件精神。
為了貫徹落實好中央、省、州會議、文件精神,我縣積極采取微信、qq、電話、短信等現代化信息載體,及時傳達學習了《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認真貫徹落實<做好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脫貧攻堅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和《州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做好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脫貧攻堅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縣委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也及時通過微信、電話、短信等方式進行會商、安排部署了相關工作,縣級各責任部門和鄉(鎮)積極抓好脫貧攻堅各項工作落實。
二、及時研判,找準攻堅“攔路虎”
在嚴格落實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時,有針對性的摸排收集分析疫情對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的影響。摸排出五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勞動力務工就業難。受疫情影響,大部分小微企業(如:酒店、飯館、雜貨店、五金店等實體企業)暫時停業,導致大部分農村貧困勞動力在家待業。加之就業技能集中培訓、春風行動現場招聘會等就業服務活動無法正常開展,導致貧困勞動者技能提升人數、轉移就業人數下降,就業扶貧目標進度滯后。
二是農業產業生產難。嚴峻的疫情形式,制約了物質調運、農產品銷售和春耕生產,導致高標準農田建設、產業園區,蔬菜大棚等項目無法實施。化肥、飼料等農資預計缺口90余噸。加之疫情防控的隔離、封控措施無法正常進行春耕生產。
三是貧困戶穩步增收難。因疫情防控需要,全縣181個行政村、4個社區實行封閉式管理,人員外出受限,使貧困戶務工、產業生產等受到影響,嚴重制約了貧困戶穩步增收。
四是特殊疾病就醫難。嚴峻的疫情形勢一定程度影響了特殊疾病患者正常治療。如在脫貧攻堅大排查發現的5邊緣戶、8戶監測戶中,5人需要長期治療或藥物維持,2人需要定期化療,但受疫情影響,無法正常接受治療。
五是日常工作運轉難。疫情防控限行措施對脫貧攻堅政策宣傳、數據核實核準、項目清理和項目庫建設等日常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三、精準施策,千方百計克難攻堅
一是精準施策補短板。針對疫情期間無法入戶開展工作的實際,充分利用大排查成果的基礎上,通過手機、微信、qq等現代信息化手段,采取一對一、一對多的溝通銜接機制,逐村逐戶排查各類問題243個,采取納入低保、落實公益性崗位、幫助發展增收產業等針對性補短措施。同時,保質保量完成了貧困人口數據信息的核實核準和項目庫建設、政策宣傳等工作。
二是多方協調抓鞏固。針對疫情期間物資調運、農產品銷售、產業項目推進難等問題,協調各方,凝聚合力,儲備優良玉米雜交種45噸,各類蔬菜種子500包,農膜55噸,尿素、復合肥等各種肥料65噸,除草劑、殺蟲劑等各種農藥3噸;調運化肥30噸,磷肥4噸,地膜2噸,有效緩解了農資短缺問題。
篇5
一、基本概況
______市總面積4071平方公里,其中:山丘面積占21.5%,平原面積占65.5%,灘區面積占12.9%;耕地面積289萬畝,人均0.82畝。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降雨量660毫米,年平均氣溫15.4℃。全市總人口366萬,其中農村人口174萬,占總人口的48%。境內地表水有黃河、沁河、蟒河、丹河等20多條河流,有中小型水庫26座。______是全國著名的糧食高產區,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水稻、花生、蔬菜等,其中小麥種子繁育面積達60萬畝,“四大懷藥”種植面積達23.7萬畝,蔬菜種植面積達69.6萬畝。20__年,全市糧食總產204.8萬噸,比上年增長2.1%,實現了“九連增”,其中:夏糧畝產達到511.1公斤,居全省第一;玉米高產創造兩項全國新紀錄。農民人均純收入10113元,增長13.6%,比全省平均7525元高出2588元,居全省第三位。
二、工作開展情況
近年來,______市農業和農村工作緊緊圍繞中原經濟區經濟轉型示范市和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為目標,大力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強力實施“七大工程”,農業和農村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強力實施高標準良田工程。針對人多地少、資源趨緊的特點,我市以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為抓手,完善五大體系,集中打造一批高標準糧田,著力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一是完善規劃體系。以縣(市)區為單元,完成了規劃編制工作,到2020年規劃建設高標準糧田179.4萬畝。二是完善投入體系。按照“渠道不亂、性質不變、統籌安排、集中使用、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有效整合國家新增千億斤糧食工程、中低產田改造、土地整理等涉農資金。20__年建成高標準糧田42萬畝,今年將再建設高標準糧田40萬畝。三是完善服務體系。全市農機總量達64萬臺(套),畝均動力達1.43千瓦,居全省第一;玉米機收率達到91.5%,主要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達到96%,在全省率先實現主要糧食生產機械化。是全國首家地市級農機化示范區,目前已發展農機服務和糧食生產專業合作社530家。四是完善科技體系。抽調600余名農業技術專家,組建市、縣、鄉三級技術專家服務團隊,深入開展科技增糧活動;建立了農業科技流動大學,把科技培訓班開到田間地頭。建設了3個國家、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試驗站和農作物、經濟林、“四大懷藥”等工程技術中心,農作物新品種選育數量居全省第3位,______平安種業、懷川種業建立了民營種業院士工作站。五是完善獎懲體系。將高標準糧田工程建設納入政府目標管理體系,嚴格考核,嚴格獎罰。從20__年起,市財政每年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高標準糧田建設。
(二)強力實施產業集群工程。依據農業資源優勢和農業產業發展現狀,重點發展面品、懷藥、乳品、肉品、玉米、果蔬、調味品、飲品、林產品九大類、18個農業產業化集群,以集群成規模,以集群促轉型,以集群做示范。一是建好基地。圍繞小麥種子、四大懷藥、蔬菜、食用菌、林果、畜牧等優勢特色產業,建設了一批高標準生產基地,實現就近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對接,從源頭上保證原料供給和食品安全。二是做強龍頭。強力推進蒙牛乳業(______)有限公司乳品產業化集群、淼雨飲品股份有限公司飲品產業化集群、______百療科技公司懷藥產業化集群、天香面業公司面品產業化集群、立達公司調味品產業化集群5個集群試點工作,扶持發展一批國家級、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切實發揮龍頭企業在產業集群中的支撐帶動作用。目前,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700余家,其中:國家重點龍頭企業6家、省重點龍頭企業30家、市重點龍頭企業113家。被農業部命名為全國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全國農產品加工創業示范基地和全國優質果蔬加工示范基地。三是打造品牌。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已榮獲中國馳名商標1個、______省名牌和______著名商標74個。20__年,全市9大類農業產業化集群企業實現銷售收入446.3億元,增長15.8%;實現利潤46.2億元,增長17.3%;實現稅收16.9億元,增長16.1%。到2015年,將形成銷售收入20億元以上的農業產業化集群4個、50億元以上集群3個、100億元以上集群1個。
(三)強力實施現代園區工程。為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我市高標準規劃了8個現代農業示范區,其中,______臺灣農民創業園是目前我省唯一一家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臺創園自20__年6月8日由國家農業部、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聯合發文批準成立以來,組建了臺灣農民創業園管委會,聘請中國農業科學院專家高標準編制了總體規劃,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簽訂了農業科技合作協議。先后4次赴臺招商,邀請臺商400余人次到臺創園實地考察,成功引進了臺灣方圓圍棋、臺灣神農科技協會等一批臺資和臺商項目。在今年4月12日舉行的2013豫臺農業項目合作懇談會上,又成功簽約了海峽兩岸科技合作中心、臺灣養生食品園、臺灣精致農業示范園區、云臺山萬畝高效農林等4個合作項目,總投資達30億元。同時,溫縣農業示范園區已申報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市農林科學院、博 愛農場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已完成高標準的規劃設計,沁陽、孟州、博愛、武陟4個園區正積極推進。
(四)強力實施水利工程。本著“大興水利、興大水利”的原則,著力打造水利建設新格局。目前,全市有效灌溉面積達242.3萬畝,占耕地面積的84%。抓民生水利,加快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從20__年開始,3年內平原地區全部用上自來水,3年內解決山區丘陵區吃水問題。20__—20__年解決了山丘區3.24萬人吃水問題、平原地區27.3萬人自來水村村通,今年將再解決19萬人的農村飲水安全問題,讓人民群眾吃上放心水,吃上安全水。抓農田水利,依托小農水重點縣項目、新增千億斤糧食田間工程、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等項目,重點實施了修武縣、博愛縣、孟州市小農水專項縣項目和沁陽市、孟州市等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田間工程項目,進一步擴大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面積。抓引黃入焦。2013年計劃完成投資22.8億元,全面完成引黃入焦總干渠工程;積極推進引黃灌區項目前期工作,規劃灌溉面積50萬畝以上。抓水源建設,推進小浪底北岸灌區、西霞院灌區、引黃沁北灌區、武嘉擴灌等引黃補源工程建設,擴大供水量,做好群英二庫、九渡、白龍潭水庫等備用水源地的規劃和建設工作,努力為經濟轉型發展提供水源保障。
(五)強力實施生態建設工程。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載體,著力構建“一區、兩帶、三網、多點”林業生態網絡。“一區”突出抓好南太行山區綠化工程,“兩帶”著力加快沿黃生態涵養帶、南水北調中線景觀帶建設,“三網”重點實施道路林網、河渠林網、農田林網等綠化工程,“多點”著力提升中心城市、縣城、村鎮、景區等區域的生態建設,建設一批經濟型、景觀型、園林型綠化村鎮,推進城鄉綠化一體化。20__年完成造林14.5萬畝、森林撫育和改造4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25.7%,10個縣(市)區全部達到省級林業生態縣建設標準,初步實現了林業生態市建設目標。從今年起,在南太行淺山區建設東西長18公里的林業生態景觀帶,全力打造“景觀、生態、休閑、產業”四位一體的林業生態示范區;高標準建設道路綠化工程,加快推進城郊森林公園體系建設,完成森林資源培育16萬畝,全面提升林業生態建設水平,為建設生態、宜居、美麗______提供堅實的生態保障。
(六)強力推進組織化提升工程。以建設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工作試點市為契機,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著力提升農業組織化程度。一是擴張數量。下大力氣促進合作社數量擴張,通過能人牽頭辦、企業帶動辦、部門主導辦、政策引導辦等方式,發展了一大批農民專業合作社。二是規范運作。堅持依法辦社、依章辦事,通過開展規范化管理、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的“三化”建設,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價格保護機制、利益分配機制和財務公開制度,進一步規范合作社內部管理。三是提升檔次。加大扶持引導力度,提升合作社的自我發展能力和實力,創造規模效益。重點培育50家明星合作社、100家龍頭合作社和200家示范合作社。四是聯合發展。把同行業、同區域和跨行業、跨區域的合作社聯合起來,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拉長產業鏈條,增強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目前,全市共注冊成立了9家聯合社,以______菡香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為主導的______菡香沿黃稻米合作聯社成為______省注冊的第一家聯合社。20__年,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420家,總數達3208家,覆蓋率達45.6%,農民合作社發展工作連續兩年在全省排名第一。大力發展家庭農場,目前已注冊成立15個家庭農場。新增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面積28.5萬畝,總面積達62萬畝。
篇6
第
一、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
農田水利設施是農業生產的基礎,也是“命脈”。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對于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證糧食生產安全以及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環境、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今年區市秋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總的目標任務:就是要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促進農村生產發展、農村環境改善、解決飲水安全、推進民主管水和農業節水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以深挖溝、清淤渠、畦田建設、深化農村水費改革及水利工程建設為重點,依托農業綜合開發、節水續建配套、黃河防汛、土地開發配套、農村安全飲水及生態建設等項目,狠抓中低產田改造、對山、水、田、林、路、莊點進行綜合治理,以此達到“設施完備、灌排暢通、農業增效、村容整潔、農民增收”的目標。吳忠特別是市區作為“塞上江南‘的精華地帶,自古得黃河灌溉之利,土地肥沃,排灌暢通,是**精品糧食和鮮奶、畜產品、果品的重要產地。近年來,在市區各鄉鎮的不懈努力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農田水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績,農田灌溉面積大幅度增加,灌排條件得到有效改善,為穩定糧食生產和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當前我們市區與發達地區的大農業、現代農業相比,差距仍在拉大,還有一些急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是農田基礎設施中的水利骨干工程大多都是50、60十年代在舊灌區的基礎上改造的,老化嚴重,年舊失修;農田水利投入不足,特別是農田水利建設的投入機制、組織方式還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等等。中央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一項戰略決策,充分表明了中央統籌城鄉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決心和信心,也深刻反映了落實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和時代特征。因此,我們必須站在講政治的高度和發展的角度,充分認識今年秋冬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重大意義,并將此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視,在行動上采取有力措施,全力以赴投入“大會戰”。
第
二、要明確任務,爭先創優
自治區今年將開展聲勢浩大的“全區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大會戰”,并由主要領導親自掛帥,提出了基本原則,拿出了保障資金。并繼續開展“黃河杯”農田水利建設競賽活動,實行“以獎代補”,獎金由去年的810萬元增加到今年的1500萬元,獎勵范圍也將進一步擴大。為了調動市區各鄉鎮的積極性,市上也將決定拿出30萬元進行獎勵。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結束后,市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指揮部將組織有關部門進行統一驗收評比,對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評比前六名的鄉鎮進行獎勵。一等獎1個,獎勵3萬元,二等獎2個,各獎勵2萬元,三等獎3個,各獎勵1萬元。同時,評比結果將作為考核鄉鎮全年工作的重要依據。因此,各有關部門及市區各鄉鎮要引起高度重視,既要看到壓力,又要看到機遇,要以此為契機,制定切實可行的辦法,采取強有力的措施,突出重點,整體推進,迅速掀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新,高標準、高質量完成各項任務,力爭在全區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黃河杯”競賽活動和市區的評比中取得好的成績,推動市區農田水利建設再上新臺階。
第
三、要突出重點,協同作戰
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是一項綜合性系統工程,僅靠一個單位是很難完成的,這就需要市區各鄉鎮特別是各有關部門,要團結協作、鼎立配合。因此,各有關部門要按照各自的職責范圍和工作要求,捆綁協作,互相支持。從明天開始,要盡快深入鄉鎮,協同作戰,抓好落實。水利部門要集中精力抓好全市重點水利工程建設、小型農村水利工程建設、防洪堤防維修加固等,協調好跨鄉溝、渠和支、斗、農級溝渠的清淤;財政部門要組織做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完成中低產田改造任務;土地部門要負責實施好土地整理項目;農牧林業部門要指導各鄉鎮抓好畦田建設、林業管護工作;交通部門要指導抓好道路建設及清障工作;環保部門要緊緊抓住“自治區農村小康環保試點工作”的有利時機,盡快拿出方案,積極爭取資金,協助鄉鎮搞好農村環保工作。市區各鄉鎮要按照政府秋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安排意見,積極組織群眾投工投勞,清溝挖渠,整修道路,綜合整治村莊的環境。要按照既定的種植任務,切實抓好冬麥種植的土地平整、群眾培訓等前期各項準備工作。同時,有關部門要積極協助各鄉抓好秋冬設施蔬菜和奶牛養殖園區建設,再掀新一輪秋冬農業發展的新,真正實現“冬閑”為“冬忙”。
第
四、要真抓實干,確保實效
篇7
一是創新農業生產模式。針對我縣農業農村實際情況,我們不斷創新農業生產機制和模式。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深入我縣視察指導農業生產工作,把我縣作為“米袋子”課題樣本進行調研。并歸納提煉出衡南三塘大廣模式、泉湖模式、東冠模式,將其作為發展糧食生產的大膽舉措、創新舉措來思考和推廣。
二是創新農業科技服務手段。通過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創新服務手段,積極組織開展“陽光工程”培訓項目,送農業科技下鄉活動,加大農業新技術、農作物新品種的引進推廣力度,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采取“請進來,送出去”的形式,請省市農業專家來我局開展農業技術講座,全面推廣水稻“集中育秧、合理密植和安全齊穗”三項關鍵增產技術。派26名鄉鎮農技站長到省級農業院校深入學習農業新技術,派52名局機關技術骨干到糧食生產“七片八線”重點鄉鎮、示范片區聯點指導農業生產。
三是改善農技推廣條件。爭取縣委縣政府的關心和支持,我縣農技推廣體制改革工作取得了歷史性突破,全縣鄉鎮農技人員在編制經費、福利待遇和辦公條件上為全市“最好”。全縣26個農技站配置了照相機等辦公設備,新增7個農技站站房進行了改(修)建,穩定了農業發展基礎。
四是優化農業生產環境。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管力度,分別從農產品產地環境、農業投入品、農業生產過程、包裝標識和市場準入等五個環節加強了管理。依法行政,嚴把耕地占補平衡質量關,規范農資流通渠道、重擊坑農害農者,讓農民吃上健康食品,用上“放心種”、“放心藥”、“放心肥”、種上“放心田”,確保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五是培育新的農業經濟增長點。鞏固寶蓋茶園、銀杏、羅漢果生產基地,創建衡南縣原種場蓮花生態農業示范園、近尾洲蓮湖灣生態農業園發展旅游休閑農業。
二、謀求新突破新跨越,譜寫農業強縣全新篇章
一是加大行政推動力度。糧食生產是農業生產的重中之重。在當前比較效益不高、農村勞動力緊缺的情況下,行政推動是抓好糧食生產的唯一途徑。縣里將全面實施“百千萬”工程,即辦好“七片九線一整建二十一個測產點”的7個雙季稻萬畝高產示范,每個鄉鎮辦好4個千畝示范片,每個村辦好1個百畝示范片。·我們要全力以赴抓好行政推動。
二是謀劃實施重大農業項目。針對國務院對落實中央1號文件的政策分工,精J自謀劃包裝項目,積極做好銜接、做好匯報、做好信息溝通,爭取項目擠進“籠子”,列入計劃。要牢固樹立“靠項目爭地位,靠項目謀發展,靠項目創業績,靠項目添活力”四種理念。加強項目儲備,通過大力實施農業項目,構筑強有力的農業基礎設施、科技進步、農機裝備、質量安全、市場信息等現代農業建設支柱。
三是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服務”三農“要轉變觀念,突出農業綜合效益,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經營體系,增強農業發展活力。當前的重點要完善“四個體系”。一要完善農業基礎支撐體系。扎實推進農技推廣、種子種苗、質量安全監管、農業行政執法等基礎體系建設,增強農技推廣服務能力。二要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快推進優勢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優化農業生產布局,重點是做好做大做強蔬菜產業這片文章。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確保每個優勢特色產業都有一批重點骨干龍頭企業帶動。三要完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加快培育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各鄉鎮要創建以村、組為單位整建制流轉生產經營模式。四要完善新型農業服務體系。各鄉鎮農技站要全面完成縣植物醫院的目標管理任務,做大做強縣植物醫院農資配送中心;在充分發揮公共服務機構作用的同時,鼓勵并支持農技人員領辦或參與農村經濟組織,指導開展良種示范、農機作業、統防統治、農資配送等農業生產服務。
四是提高農業科技支撐保障能力。繼續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科技培訓,完善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推廣一批農業新品種、新技術。重點強化農機農藝結合,推廣水稻集中育秧、大棚育秧、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重點抓好超級稻高產攻關,強化“良種、良法、良田、良態”相結合,加快高產、優質、多抗、廣適新品種的選育推廣應用。重點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培養種田能手、農機骨干、科技帶頭人和返鄉創業農民工,確保農業發展后繼有人。
五是加強農業執法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按照“五有”標準,推進農業執法體系建設,力爭再創全國農業執法示范窗口。進一步拓展執法領域,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耕地質量提升、農業資源環境保護等領域的專業執法,深入推進專項治理;重點打擊非法使用高毒農藥和制售假劣農資等違法行為,要依靠執法樹立農業部門的權威和形象。鄉鎮要加掛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的牌子,加強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安全監測監督;加快發展標準化生產,健全標準體系,強化“三品一標”監管,妥善處置質量安全突發事件。
六是提高和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突出強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重點實施好新增糧食產能工程、中低產田改造和耕地質量提升、秸干還田等項目。擴大蔬菜、水果、茶葉等標準園創建規模,高標準建設一批水、電、路和排灌系統配套的城鎮蔬菜基地、特色蔬菜基地。加快實現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提高油菜、棉花等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水平。加強創建農業信息平臺,開展信息化智能農業試點,完善一2316“三農”公益服務熱線。
七是加強農業生態資源的利用和保護。黨的十提出“建設美麗中國”,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這就要求更加重視資源利用和生態保護,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建設美麗鄉村。要扎實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節肥技術,改進施藥施肥方式,促進農藥、化肥科學節用;要依法推進外來物種管理,深入開展外來入侵生物滅毒除害活動;要繼續擴大生態家園和鄉村清潔工程實施范圍,改變農業生產和作物生長環境。
篇8
今年我縣農建工作在地委、行署的正確領導下,在地區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具體指導下,有戰績,有進展,也存在困難和差距,現將有關情況作一簡單匯報,不足之處,請各位領導批評指正。
一、任務指標完成情況
截止11月10日,全縣共鋪開各類農建工程486處,上馬勞力3.8萬人,上馬機具1170臺,其中大型機具240臺,小四輪930臺,共投入農建資金2970萬元,(其中自籌1430萬元),投工投勞56萬個。動土石方744萬方。已完成吃水工程68處,解決缺水人口2.3萬人,占任務的100%,新增水地300畝,占任務的150%;改善水地1000畝,占任務的100%;完成水保初治面積13.1萬畝,占任務的118%,其中基本農田2.5萬畝,占任務的166.7%,造林9萬畝,種草1.6萬畝;完成機耕面積32.95萬畝,占任務的103%,其中深耕17萬畝,占任務的100%,新育苗2010畝,占任務的105%;秸桿還田1.5萬畝,占任務的100%。
二、重點工程建設情況
今年全縣共鋪開重點工程20處,概括起來為“73361”工程,即7處集中供水工程,3處生態防護建設工程,3處綜合治理工程,6處基本農田建設工程和1處治溝骨干工程。
7處集中供水工程主要是今年省政府確立我縣農村飲水解困工程建設的骨干工程。目前,7處建設工程相繼完工,共新打420米以上深井2眼,150米深井2眼,擴建提引水工程2處,擴建配套提水工程1處。總計安裝輸水管道100公里,新建蓄水池10座,總容水900立方米,新建集中供水管理站3處,管理房13間,完成投工5.2萬個,工程量43.36萬方,使56個嚴重缺水村莊的2余口人和5800頭大畜的吃水得到穩定解決。
3處生態防護建設工程主要是配合全縣生態環境工程建設確立的精品工程,現已完成建設總面積2.28萬畝,共挖大魚鱗坑60萬個,水平溝1.3萬米,植防護林2.2萬畝,修路9公里,排洪渠4100米,坡改梯710畝。
3處綜合治理工程共完成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面積2.216萬畝,其中包括水保林1.6萬畝,經濟林375畝,種植牧草3540畝,新建基本農田2245畝,整地6880畝,育苗20畝,打壩3座,谷坊48座,修路17公里,排洪渠1.5萬米,河道輸浚3000米,溝頭防護2萬米。
6處基本農田建設工程共完成梯田1.27萬畝,灘壩地1230畝,新增節水面積1200畝,三項合計基本農田為1.5萬畝,項目區內人均新增基本農田1.2畝。
1處治溝骨干工程為骨干壩建設工程,完成壩高18米,總控制面積4.9平方公里,總庫容78萬立方米,可淤壩地130余畝,完成投工4000個,總工程量7.1萬立方米。
三、主要做法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堅持把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作為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來抓。
我們XX貧窮落后由來已久,其中導致貧窮落后的主要原因就是生態環境惡劣,水土流失嚴重,生產條件落后。特別是去年以來,連續二年干旱少雨,造成農業減產,農民減收。嚴酷的現實告訴我們,要改變這種狀況,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加快基礎設施改善,努力改變農業生產條件是關鍵措施、根本措施。為了把全縣干部群眾的思想認識真正統一到這一戰略高度,在全縣掀起以興水治旱為主要內容的秋冬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新,縣委、縣政府研究確立了“以改變生產條件,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目標,以興水治旱為重點,以深化改革、創新機制為動力,堅持戶、專、群、干結合,多形式并舉,質量效益并重”的指導思想和上規模、創精品、要效益、爭先進的總體要求,及時調整充實了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指揮部,各鄉鎮也相應充實了農建領導機構。并于8月7日召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動員會,對全縣農建工作統一進行了安排部署。地區農建動員會之后。結合貫徹會議精神,在組織農建指揮部成員、鄉鎮干部、農口負責人對全縣農建工程開展五看,即看投入、看規模、看機制、看質量、看效益為主要內容檢查督促的基礎上,又于10月10日召開了全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再動員會,鼓勵先進,鞭策后進,重點幫助部分干部群眾解決“秋收忙,抽不出勞力搞農建”的等待觀望思想和消極畏難情緒。要求全縣干部群眾必須把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作為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實現穩定脫貧的生命工程、基礎工程,放到突出位置來抓。實行四套班子、農口技術員包鄉,單位包村、包工程制度,層層分解農建任務,逐級建立目標責任制,既包進度,又包質量,加強考核,從嚴獎懲,確保工程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益完成。有效地調動了縣鄉村三級干部主動抓農建的積極性,為搞好秋冬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二)明確目標,突出重點,努力實現秋冬農田水利建設新突破。
根據地委、行署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會議精神,結合我縣的實際,我們堅持把秋冬農建的重點放到興水治旱上,明確要求各級各部門要突出抓以下五個重點:一是抓好以機修梯田為重點的基本農田建設;二是全力實施以集中供水工程為主的農村飲水解困工程;三是繼續抓好以植樹造林為重點的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四是堅持不懈抓好精品小流域治理和生態環境建設;五是努力抓好以機耕、秸桿還田為重點的旱作農業建設。并把深耕重點放到城關、東湖、義井、賀職等平川鄉鎮和八角、太平莊、虎北等緩坡地區鄉鎮;秸桿還田重點放在八角、長畛、賀職、義井、東湖、紅崖子六個鄉鎮;八角、大嚴備、馬坊則重點完成三個精品工程的配套任務;小寨、長畛、烈堡、紅崖子重點完成精品小流域治理的輔助工程、通道工程;太平莊、烈堡、韓家洼、東湖、賀職等有人畜吃水工程的鄉鎮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加緊完成人畜吃水配套工程等。要求各鄉鎮在突出重點的基礎上,保質保量完成植樹造林、予整地、育苗等其它各項農建任務。在具體工作中,我們力求做到四個結合,即農建工程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長遠目標緊密結合;和國家投資的重點工程緊密結合;和農業結構調整及開發特色產業緊密結合;和近期利益與增加農民收入緊密結合。全縣呈現出鄉鄉有連片骨干工程和重點工程,村村有效益工程,戶戶有農建任務,上下同心,齊抓共干的喜人局面,為全面完成秋冬農建任務奠定了基礎。
(三)引入競爭激勵機制,獎優罰劣,千方百計調動基層干部投身農建工作的積極性。
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群眾是基礎,干部是關鍵。秋冬農田水利建設開展以來,我們本著“治山治水先治吏”的原則,要求四套班子領導必須到鄉鎮、到工程,堅持一線指揮,為所包鄉鎮的第一責任人。同時要求各鄉鎮書記、鄉鎮長在農建期間不得擅離職守,確因工作需要外出,必須向書記請假。如縣委、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下去檢查農建工作時,連續三次發現鄉鎮主要領導不在崗位,不在一線,則取消該鄉鎮評比先進的資格。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及分管領導在開展農建前即深入各鄉鎮了解工程的規劃情況,期間又經常下去了解工程進展情況,解決實際困難。本著嚴格檢查、嚴格獎懲的原則,在農建結束后,又組織有四套班子全體領導、涉農部門領導、鄉鎮書記、新聞單位參加的檢查評比工作,對農建先進鄉鎮獎勵現金2000元,對后進鄉鎮除在全縣范圍進行通報、電視曝光外,一票否決當年綜合考核中評比先進的資格,并要求主要領導在農建總結會上做表態發言。今秋農建期間,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先后深入鄉鎮檢查了解農建4次,組織階段性大型檢查評比3次。由于方法對頭、措施可行,有效地調動了基層干部撲下身子抓農建的積極性,增強了縣鄉干部的責任意識、競爭意識和恐后意識,在農建工作上,鄉與鄉之間自發開展了比規模、比速度、比質量、比效益的比學趕超活動,為全面完成農建各項任務創造了條件。
(四)合理規劃,科學施治,確保工程質量。
為提高秋冬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開發效益,增加農田基本建設中的科技含量,我們本著科學規劃,合理開發,綠字當頭,集中連片,綜合治理,提高效益的原則,夏季由書記、縣長帶隊,組織水利、林業、農機、扶貧辦等有關領導和部分科技人員深入各鄉村,在總結前幾年治理經驗和教訓的同時,重新修改制訂了我縣遠期、近期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規劃和符合縣情民意的分期實施方案,并按照“先好后次、先近后遠、先易后難”的原則,確定了3個千畝梯田片,3處重點流域治理工程。根據不同地形地貌、立地氣候條件,制定不同的治理方案。以大流域為骨干,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工程、生物、保土耕作措施有機結合,優化配置,進行綜合治理和綜合開發,達到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同步發展。如八角馬軍營流域,主溝長4公里,內有1公里以上支溝5條,流域面積18000畝,其中水土流失面積17280畝。從該流域立地條件出發,我們采取溝底打壩淤地、緩坡推土造田、陡坡植樹造林的治理形式,在造林中推廣了陽坡生態陰坡針、背風向陽經濟林的營造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治理效果。新造基本農田800畝,水平溝整地4000畝,種植檸條1500畝,種植落葉松、油松2500畝,育苗20畝,打壩2座,年內治理面積達到5300余畝。基本上做到了因地制宜,因害設防,使流域內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五)抓住機遇,提、引、蓄并舉,全力實施人畜飲水解困工程。
我們XX歷史以來水資源缺乏,是出了名的貧水縣,全縣有百分之八十的村莊人畜飲水非常困難。近三分之一的村莊祖祖輩輩飲用雨水、雪水、麻河壩水度日,群眾苦不堪言。不僅影響人們的生存質量,生活水平,還嚴重制約著當地的經濟發展。鑒于此,歷屆縣委、縣政府都把解決飲水困難當作大事來抓。但苦于工程大、投資多、技術相對弱等原因,到去年年底,全縣尚有100多個村、5萬多口人、1萬多頭大畜不同程度缺水。今年,我們抓住省委、省政府實施農村飲水解困工程,我縣被列為全省首批解決的22個重點縣的機遇,堅持把解決人畜飲水困難作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來抓,多方籌資765萬元,以開發利用深層溶巖水,集中連片供水為主,提、引、蓄并舉,年內鋪開各類人畜飲水工程68處,其中新打機井4處,引水工程1處,提水工程21處,包括集中供水工程7處,蓄水工程46處,打旱井261眼。通過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現所鋪開的68處人畜吃水工程全部竣工,全縣嚴重缺水的93個村莊,2.3萬余口人、7254頭大畜的吃水困難一次性得到解決。按照管理專業化、經營企業化、用水商品化、服務社會化。“以水養水”的改革思路,轉換經營機制,不但使全縣80%的農民吃上了自來水,其它人口也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吃水條件,而且也為下一步徹底解決全縣人畜吃水困難積累了資金,走出了一條成功之路。
(六)多元籌資,集中使用,確保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資金到位。
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需要大量的投入,而資金困難又是制約農建的主要因素。為了增加農建投入,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我們采取勞動積累工頂一些,受益人口集一些,干部職工捐一些,縣鄉財政擠一些多元籌資的方法,一是發揚自力更生精神,進一步完善農村勞動積累工制度,鼓勵支持農民在自覺自愿和實際生產需要的前提下,盡力解決自身利益投資。要求每個農村勞力每年農建投工不少于20個,凡人畜吃水工程受益人口每人出資20元。如烈堡集中供水工程僅群眾投入勞動積累工就達5萬個,折款75萬元。全縣僅機耕一項,群眾即投入資金330萬元。二是本著自愿出錢出力的原則,每名機關干部年內植樹造林捐資20元,義務修路捐資30—50元。三是縣鄉兩級財政在財政十分緊張的情況下,仍然擠出部分資金用于農田基本建設。截至10月底,縣鄉兩級財政已撥出200萬元專款投入農田基本建設。四是嚴格把好國家專項資金使用關,把國家下撥我縣的水利水保、扶貧專款、以工代賑、世行貸款、植樹造林以及其它有關資金捆到一起,統籌安排,合理使用,集中財力辦大事。通過以上渠道,全縣共自籌農建資金1430萬元(包括投入積累工折款840萬元),有力地緩解了農建資金緊張的矛盾,保證了全縣各項農建工程的順利進行。
四、特點
一是上馬早。在專業隊長年干的同時,八月初,三千名機關干部職工和農村部分勞力(婦女、老人)即已投入農建工程。上馬要比往年早一個月左右。
二是規模大。突出集中連片,綜合開發。在整體農田基本建設中,規劃設計了3個3000畝以上的機修梯田片,3個萬畝荒山綠化片,全長30公里的綠色通道工程,2個規模旱井旱池鄉,7處集中供水工程,3處總面積5萬余畝的重點流域治理工程,農建高峰期上馬勞力達到4.5萬人,規模之大,上馬勞力之多,投資之巨,都是近年來所沒有的。
三是效益好。由于在農建工程建設中,始終堅持綜合開發,嚴把質量,力創精品的治理方針,因而從效益上看,也是近年來最好的一年。
四是機制新。地流域治理中,認真推行誰治理誰受益的方針,如太平莊鄉大磨溝改河造地工程實行以戶承包,誰墊誰有,五年免交農業稅和各種攤派的方法,極大地調動了全鄉人民的墊地熱情,日上勞力540人,日上機具70多臺。在解決人畜吃水中,創造了管理專業化、經營企業化、用水商品化、服務社會化的經營模式,為實現國家、集體、個人一齊上,動員社會力量、千家萬戶治理千溝萬壑走出了新路。
五、問題
(一)由于大規模的機修梯田和流域治理,與機耕發生了時間上的沖突,機具緊張,難以兩全,尤其大型農機具更顯不足。
(二)高桿作物(主要是葵花)多,收獲期長,影響了機耕進度。
篇9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是長期以來制約我省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省委、省政府《關于啟動六大行動,促進農民增收的實施意見》(省委發32號)明確指出:切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為了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部署,努力促進我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現就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出如下貫徹意見。
一、總體要求
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32號文件精神,切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的總體要求是:緊密結合全省實際,因地制宜,積極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切實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強以水利為主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著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快農村“六小”工程及社會事業建設步伐,妥善解決關系民生的吃水、行路、上學等問題。創新和完善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在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加大省級投入的同時,引導和鼓勵各類經濟主體投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二、主要目標
通過五年的努力,力爭到2012年:
¬¬----全省新增有效灌溉面積l00萬畝,達到2178萬畝;
¬¬----新增集雨節灌面積l00萬畝,達到650萬畝;
¬¬----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l50萬畝,達到378萬畝;
¬¬----新修梯田面積300萬畝,達到3161萬畝;
¬¬----新增農村戶用沼氣70萬戶,達到100萬戶,全省農村戶用沼氣普及率達到21.5%;
¬¬----年均解決l00萬農村人口的安全飲水問題;
¬¬----新增通鄉油路7154公里、通村油路10800公里、通達工程12067公里。
¬¬----解決全省l.46萬無電農戶的通電問題,確保戶戶用上電。
三、建設重點
(一)加強水利和基本農田建設
一是重點抓好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等大中型骨干工程建設。一方面著力抓好在建工程建設。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工作要圍繞國家批復的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工程規劃,嚴格落實省政府批準的水資源配置方案,繼續推進水權制度改革工作。把握好工作節奏,穩步開展日光溫室建設工作。優先實施技術路線合理、條件成熟、群眾接受程度高的項目。堅持各項措施整體推進,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5年內改造干支渠821公里,發展渠灌103萬畝,管灌21萬畝,大田及溫室滴灌50萬畝;加快九甸峽水利樞紐及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建設,九甸峽水利樞紐在實現首臺機組發電的基礎上,加快后序機組安裝調試,盡快實現三臺機組滿負荷發電目標;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在加快干渠工程建設的同時,切實做好受益區水資源配置工作和田間工程配套,確保到2012年工程全面建成,新增有效灌溉面積l9萬畝,實現年調水任務2.19億立方米,解決榆中、會寧、安定、隴西、渭源、臨洮等6個縣65萬城鎮人口、90萬農村人口的生活及工業用水;引大入秦工程近期著力抓好供水結構優化調整工程建設,在五年內全面建成并發揮效益,實現年調水4.43億立方米,灌溉面積達70萬畝以上目標;疏勒河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加快田間配套步伐,全面實現新增灌溉面積40.82萬畝,改善灌溉面積65.4萬畝的建設目標;東鄉南陽渠灌溉工程抓緊完成剩余田間配套任務,實現新增灌溉面積l2萬畝,有效解決沿線東鄉、和政、臨夏三縣人畜飲水;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與建設項目優先在瑪曲、碌曲、夏河、卓尼、臨潭和合作共5縣1市項目區內啟動游牧民定居工程,逐步實施生態保護與修復和生態保護支撐體系建設等工程,近期治理達到遏制生態環境急劇惡化趨勢的目標,有效保護和恢復濕地、草場和森林資源,充分發揮黃河重要水源補給區和黃河、長江上游河源區的作用。另一方面,積極謀劃和新開工一批重點工程。鹽環定場黃二期工程加強向國家發改委和水利部的匯報銜接,積極配合做好環境評價、土地預審等工作,爭取及早開工建設;黑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在抓緊爭取資金、完成剩余“退耕變‘節水”’工程的同時,全力配合黃委會做好二期項目爭取工作;及早謀劃引洮供水二期工程建設,積極開展敦煌生態環境和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等前期準備工作。
二是抓好灌區改造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等工程建設,發揮已有工程效益。在河西和沿黃提水灌區實施好國家重點支持的14處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爭取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水利骨干項目資金支持,實施5處5—30萬畝重點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省內多方籌措資金,積極扶持全省50處1~5萬畝灌區和萬畝以下灌區節水改造工程。同時,按照國家總體要求,三年內完成我省列入全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專項規劃的75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通過水利骨干工程建設、大中小型灌區的節水改造和小型水利建設途徑,力爭5年內將有水資源條件的l00萬畝旱川(塬、臺)地發展成水地。
三是大力發展節水農業。以黑河流域綜合治理和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為契機,以張掖、敦煌和武威三市國家級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和酒泉全國節水灌溉示范市為重點,在河西地區大力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灌溉水利用系數由0.52提高到0.56,逐步減少農業用水,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創建河西地區節水型社會示范區;省內其它區域在抓好試點的基礎上,努力推進水權制度改革工作,在重點流域和電力提灌區積極推行高效節水技術。在廣大旱作農業區,積極推廣旱作農業節水技術。要把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推廣作為重點,5年內力爭推廣面積達到l000萬畝。適宜雨水利用工程的地區,加快干旱山區抗旱水源和集雨節灌工程建設。
四是加強基本農田建設。認真做好土地開發整理工作,五年內開發整理土地67.5萬畝,其中新增耕地30萬畝。以小流域為單元,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加快梯田建設。結合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以工代賑、水土保持、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和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口糧田建設等項目的實施,五年內新修梯田300萬畝。引導和鼓勵農民加快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
(二)加強農村能源和生態建設
一是大力開發農村清潔能源建設,積極推進農村戶用沼氣建設。以中東部退耕還林重點區和隴南適宜建設區為重點建設區域,兼顧河西、臨夏、甘南等適宜推廣區域,以“一池三改”為基本模式,因地制宜推廣“四位一體”和“五配套”等模式。五年全省新增戶用沼氣70萬戶,新建農村沼氣服務網點4000個,其中:中東部退耕還林重點區(慶陽、平涼、定西、天水、白銀、蘭州等市),新增戶用沼氣38.5萬戶,新建2200個村級農村沼氣服務網點;隴南適宜建設區(隴南市、甘南州舟曲縣、迭部縣等),新增戶用沼氣9萬戶,新建482個村級農村沼氣服務網點;河西建設區(武威、張掖、金昌、嘉峪關和酒泉等市),新增戶用沼氣16.5萬戶,新建1000個村級農村沼氣服務網點;臨夏、甘南建設區(臨夏、甘南兩州),新增戶用沼氣6萬戶,新建320個村級農村沼氣服務網點。五年基本實現每個項目村均有村級后續服務網點、服務工具和服務人員的目標。
二是繼續抓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三北四期、退牧還草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進一步抓緊抓實國家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政策的兌現工作,保護農民切身利益。結合農業結構調整和特色產業開發,發展有市場、有潛力的后續產業建設,解決好退耕農戶、退牧戶的長遠生計問題,將退耕還林延伸到林草、林藥間種。同時,切實抓好天然林保護、“三北”四期、自然保護區和濕地保護建設工程,按照國家批復規劃面積組織實施,使農民從工程建設中得到更多實惠。在糧食生產區有針對性地加強農田防護林建設,確保糧食的穩定高
產。天然林保護工程要以全面落實好森林資源管護責任制為核心,加快公益林培育步伐,逐步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三是發展循環農業。以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為目的,結合當地農業產業結構,因地制宜推廣以沼氣為紐帶的循環農業建設技術,實現農業由單向式資源利用向循環梯級利用、集約高耗型向節約高效型轉變。河西地區(酒泉、張掖、武威三市)與農村沼氣建設相結合,五年建設循環農業示范點50個,重點推廣“制種廢棄物-有機肥¬-種植業”等循環模式;中部定西市五年建設循環農業示范點25個,重點推廣“馬鈴薯-加工淀粉-廢棄物利用-養殖-有機肥”等循環農業模式;隴東慶陽、平涼五年建設循環農業示范點50個,重點推廣“養殖業廢棄物-食用菌生產-有機肥”等循環再利用技術;隴南、天水兩市五年建設循環農業示范點75個,重點推廣“果品-加工果汁-廢棄物利用-養殖-有機肥”等循環農業模式;甘南、臨夏五年建設循環農業示范點50個,重點推廣“秸稈-養畜-有機肥”的過腹還田等循環模式。
四是建立健全森林、草原和水土保持生態效益補償制度。認真落實中央和省上森林及草原生態效益補償政策,落實管理責任,加強資金管理。近期要切實抓好全省公益林資源調查工作,將符合重點公益林區劃界定標準的林地納入區劃界定范圍。力爭將我省目前尚未納入國家生態效益補償范圍的草場和1477.68萬畝公益林納入補償范圍,使更多的農民享受到草原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政策帶來的實惠。
(三)加強農村安全飲水、道路和農電建設
一是大力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以集中供水工程為主,分散供水工程為輔,五年內在全省13個市(州)、85個縣(區)修建集中供水工程1216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5610處,解決500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穩步提高村鎮自來水入戶率,使農村飲水安全程度大幅度提升。同時,加快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建立完善主要河流水功能區劃,入河排污總量控制與管理制度,建立科學的水環境預測、預報、評價、管理、服務體系,制定重要供水水源地的保護制度,使飲用水源區水質達到Ⅱ、Ⅲ類水質標準。
二是加快農村公路通達工程和通鄉通村油路工程建設。按照全省農村公路建設總體要求5年內新建、優化、改建農村公路37421公里。其中:通鄉油路7154公里,通村油路10800公里,通達工程l2067公里,養護維修工程2000公里,改建提高等級5400公里。
三是提高農村電網改造進程,確保戶戶用上電。對居住相對集中、距大電網相對較近的約0.58萬無電戶。采用大電網延伸方式解決通電;對居住極為分散、距大電網過遠、大電網延伸無法保證供電電壓的約0.88萬無電戶,采用風光電、小水電等其它方式解決用電。同時配套解決扶貧易地搬遷和新農村建設搬遷農戶的用電問題。
(四)加強農村市場、信息等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一是加快實施“萬村千鄉”、“雙百市場”、“退市還路”等工程建設。繼續深入實施國家發展改革委農產品批發市場兩大系統建設和商務部“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支持農家店、農資店建設,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進一步擴大“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農產品批發市場覆蓋范圍,今年將實現從63個縣(區)擴大到73個縣(區),覆蓋率達到84.9%,五年內力爭全部覆蓋。依托甘肅省新農村商務網絡優勢資源,加強與市州涉農網的緊密合作,定期匯總信息,建立連接全省、輻射鄉村的新農村信息服務體系。通過配發手機短信特服號、在大型區域性或專業性批發市場配置無線多媒體顯示屏等,建立起政府、企業、農戶、市場多向連通的信息收集網絡。同時,加強農產品專業市場建設,通過“雙百市場”和“退市還路”工程的實施,改造提升大型批發市場和鄉鎮集貿市場功能,帶動農民圍繞當地市場需求開展多樣化經營和服務工作,解決農民的“買難”、“賣難”問題,有效提高農產品的流通效率。
二是推進供銷社組織創新和經營創新,加快實施新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建設。堅持“為農服務”的宗旨,構筑農資、農產品日用消費品連鎖經營體系。重點建立以省農資公司及市、縣、社農資公司為龍頭,以基層供銷社和村級服務站為基礎的農資連鎖經營體系。通過五年的努力,力爭使供銷社系統的化肥經營總量繼續保持在社會份額的80%以上,連鎖銷售額占到農資類銷售總額的80%以上;圍繞區域特色農產品和支柱產業,充分利用現有的農產品經營企業、加工企業、批發市場、專業合作社,把農產品的收購、加工、貯存、銷售環節緊密相連,形成完整的農產品物流服務網絡體系。積極培育一批擁有自主品牌、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農產品生產、加工和流通企業,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社,提高農產品生產和經營的組織化程度,加快發展各類農產品協會和農民經紀人協會,開展相關培訓,提供信息、科技和農產品產加銷等綜合性、系列化服務。加強農民經紀人隊伍建設,使其成為農產品購銷和各類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領頭人。繼續扶持、建設大宗骨干農產品生產基地,推行“訂單農業”,引導農民按需求組織生產。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積極發展新的各類各級農產品交易市場,在大中城市探索組建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本著“開放辦社”的原則,構筑日用工業品連鎖經營體系。培育經營日用消費品經營龍頭企業,建設配送中心,改造和提升村級綜合服務社,發展城鄉雙向流通。用五年左右時間,發展龍頭企業100個,發展2000個小超市、便民店。
三是加大惠農力度,全面落實“綠色通道”政策。按照省政府以及交通運輸部等部門開辟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的政策,嚴格執行鮮活農產品運輸減免政策,改善“綠色通道”服務設施,提高文明優質服務質量,切實保障鮮活農產品運輸車輛優先通行,積極支持鮮活農產品快捷、順暢、低成本流通,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
四是繼續加強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按照“鞏固成果、擴大范圍、提高質量、改進服務”的要求,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采取集中力量整縣推進的方式,在2010年前確保完成的41122個20戶以上自然村通廣播電視的任務,2007年、2008年兩國家下達我省22400個20戶以上自然村的建設任務,補助資金l.12億元已經到位,省、市、縣要積極落實配套資金,確保今年年內任務如期完成。2009年一2010年,將全面完成剩余18722個20戶以上自然村的建設任務。2011年至2012年,著力解決20戶以下自然村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難的問題,力爭到2012年,全省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達到97%以上。
五是積極推進農村信息化,完善農村信息服務網絡。以農業信息應用系統建設為核心,建立農產品監測預警系統、農業政務管理服務系統和農村市場與科技信息服務系統。健全農業信息收集和制度,增強“l2316”熱線服務“三農”的功能。通過省農村信息公共服務網絡工程和金農工程的實施,完成1個省級、87個縣級農業信息站和4461個村級信息點建設,到2012年,全省農業信息服務網絡覆蓋90%以上的鄉鎮和70%的村。
六是建立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系統,減少氣象災害損失。全面啟動實施“甘肅省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應急系統工程”,建設集應急預警指揮、氣象災害監測、信息傳輸、氣象災害預測預報、氣象災害專業服務和技術保障等六位一體的氣象應急響應服務系統。為社會防災減災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氣象保障服務。啟動開展“衛星數字音頻廣播系統(DAB)試點”工作,解決現有其他方式(如手機短信、電話等)無法覆蓋邊遠、偏僻農村、牧區、荒漠等邊遠地區的缺陷。建設全省“農信通”氣象預警系統,先期在渭源、華亭、隴南二縣一市建立150個試點,建成全省氣象災害實景監控系統,在全省各市、縣建設81個氣象災害實景監控系統。與電信部門合作,2008年建成全省氣象預警手機小區廣播系統.在全省建成30%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電子顯示屏,2008年底建成“個市一縣可視會商系統。
四、保障措施
(一)切實加大資金投入。按照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籌措資金的思路,切實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一是繼續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各相關部門要積極主動做好與國家對口部門的匯報銜接工作,盡最大可能,爭取國家在政策導向和資金投入上對我省有所傾斜,確保每年爭取投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二是各級政府要確保每年用于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呈遞增之勢。對一些大型工程的建設資金,省上應設立專項予以支持。對中小型農村基礎設施項目.要統籌兼顧,資金安排中保持一定的比例。積極探索多元化投資機制,鼓勵企業、個人采取多種形式參與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因素。三是整合支農投資,充分發揮投資效益。不斷總結經驗,推廣“臨澤模式”,按照“渠道不亂、職責不變、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堅持省級協調,縣級整合、先行試點、穩步推進,切實解決支農投資管理多頭、使用分散、整體效果不明顯的問題。
二、加強項目管理,保證投資效益。實行項目跟蹤管理制度,加強項目的全過程管理是工程效益發揮的重要保證。大中型項目建設要嚴格實行“四制”,農村“六小”工程等小型工程應重點推廣報帳制。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理念,加大工程質量管力度,嚴格對設計、施工、監理等單位的資質管理,加強工程施工的現場監理和質量監督,建立和落實工程質量終身責任制,嚴格基本建設程序,切實做到“人員、質量、資金”三安全。
篇10
關鍵詞:農業開發;現代農業建設
發展現代農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從目前來看,響水縣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著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經濟發展滯后,農民生活水平偏低等突出問題。要改變廣大農村的落后狀況,必須改造傳統農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通過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在廣大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一、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發展現代農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響水縣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共涉及小尖、雙港、張集、六套、南河、黃圩、運河、大有等十三個鄉鎮和江蘇三圩鹽場,項目區內農業基礎設施薄弱,中低產田面積廣闊,產業化規模較小,發展現代農業既蘊含著巨大潛力,又面臨著許多問題。
(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主要表現在農林水等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抗御自然災害能力不強,農業生產環境亟待改善。一方面,農村旱澇災害多發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巨大威脅;另一方面,由于多年失修,農田水利設施老化嚴重,調蓄水能力較弱,地表水資源短缺,不少地方農業生產靠天吃飯。同時,城市和工業過度開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嚴重下降,農業用水成本不斷增長,農業進一步成為弱質產業,農民增收比較困難。
(二)農業生產方式落后,農業生產效益低下。大部分地方農村仍以一家一戶的小規模經營為主,農業機械雖有一定程度的推廣和應用,但人力以及傳統的耕作習慣和耕作方式仍占主導地位,種植結構單一,農業科技水平低,農業生產力落后,土地產出率不高。傳統和落后的生產方式,使不少地方農業發展緩慢,年復一年,面貌依舊,難以突破增長的瓶頸。
(三)產業化程度不高,農業競爭力不強。占農業生產主流的仍然是傳統分散的小農經營。土地耕作分散,產加銷、貿工農等環節條塊分割、聯結松散,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不高,產業協會等農民合作組織尚不健全,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滯后,農業發展缺乏有力保障。由于一家一戶的小生產面對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成本增加,風險增大,成為制約農業加快發展的瓶頸。
(四)農業污染呈逐步加大趨勢,農業生產安全面臨挑戰。目前農村普遍在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濫用激素、抗生素,過量使用飼料,大量焚燒秸稈,隨意排放農業垃圾,不僅對空氣、水源和土壤造成了嚴重的污染,也對農產品的品質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一些地方由于生態退化、污染加劇,失去了發展現代農業的良好環境。
二、農業綜合開發是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響水縣農業綜合開發緊緊抓住國家支農惠農的大好機遇,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新農村建設為主線,以保障糧食安全、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民增收為根本任務,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提升開發實效,為推動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促進現代農業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一)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為發展現代農業起到了強基固本的作用。農業綜合開應充分利用項目綜合、資金綜合、措施綜合的三大優勢,堅持集中連片、規模開發、綜合配套,以改造中低產田為重點,大力建設方田林網化、道路砂石化、灌溉節水化、耕作機械化、種植區域化的高標準農田和糧食生產基地,顯著改善了項目區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了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實現了“藏糧于田”、穩產高產。十一五期間,響水縣完成改造中低產田16萬畝,總投資11211.4萬元,包括一般土地治理項目、黃河故道項目、灘涂墾區配套項目,其中土地治理項目改造中低產田15.2萬畝,技術培訓10312人次,新建泵站195座,新建農橋183座,涵洞1831座,渡槽17座,砂石路165.25公里,水泥路28.06公里,防滲渠100.54公里,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扎實基礎。
(二)扶持發展產業化經營,為發展現代農業起到了明顯的拉動作用。近兩年來全縣農業綜合開發建成了一批有規模、有特色、有市場、有效益的區域優勢農產品基地,如大有優質稻米生產基地、運河設施蔬菜生產基地、六套、金銀花生產基地,培育了不少國家級及省級產業化龍頭企業,如超大蔬菜集團公司為2008奧運會指定蔬菜供應商,造就了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社,如響水縣七套小雜糧農民專業合作社,響水縣豐盛蔬菜專業農民合作社等,有力地推進了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大幅提高了農業的整體素質和效益,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成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主力軍。
(三)推廣先進實用技術,為發展現代農業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為了提高現代科學技術對農業發展的貢獻率,近年來,響水縣以良種良法推廣應用、現代化節水灌溉、農民科技培訓為核心,借助于科技推廣示范項目的實施,在項目區大力開展了農作物新品種的推廣應用,購置了先進的農業機械設備和儲存、加工設備,形成了技術和市場、專家和農民有機結合的科技合力,初步走出了一條以內涵開發、科技開發為主的發展之路。
(四)堅持多元化的投入機制,為發展現代農業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農業綜合開發是財政支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公共財政惠及農村千家萬戶的重要渠道。通過建立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機制,2010年響水縣完成農業綜合開發總投資5321.6萬元,財政投資3818萬元,自籌資金1503.6萬元。通過“一事一議”引導農民群眾積極籌資投勞,通過貸款貼息、有無償相結合等方式吸引各種社會投資,進一步擴大了全縣農業綜合開發的總體規模,從而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
三、以農業綜合開發為平臺,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發展現代農業,就是要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今后,響水縣農業綜合開發要以科學發展為指導,緊密結合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需要,統籌土地治理、產業化經營、科技推廣、生態保護四個重點,努力把項目區建設成為我市農業的園田化示范區、產業化開發區、現代化輻射區,實現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安全、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四大目標。
(一)以改造中低產田、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持之以恒地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夯實現代農業發展基礎。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始終是農業綜合開發的基本任務。要針對全縣農業基礎脆弱、自然災害頻繁、水資源短缺的實際,逐步提高改造中低產田的畝投入標準,堅持按流域或灌區統一規劃,集中連片開發,以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為重點,進行水、土、田、林、路綜合治理,把中低產田建設成為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節水增效的高標準基本農田。項目區建設,要以水利建設為重點,全面推行節水灌溉,發展節水農業和旱作農業。同時要配套實施平田整地、土壤改良、配方施肥、林網防護和道路建設,要通過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和優化種植模式,改造傳統農業;通過區域化種植和規模開發,實現規模效益。力爭使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成為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示范區,成為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示范區。
(二)以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為重點,發揮區域優勢,壯大主導產業,擴大現代農業發展規模。要針對全縣農業產業化規模小,加工能力弱,市場化、產業化程度不高,農民增收難、增收慢的實際,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扶持力度。完善農業綜合開發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扶持政策,促進農村產業化組織制度的創新。要把做大做強優勢農產品產業作為戰略性任務和工作突破口,力爭在短時間內把項目區建成優勢產業突出、農產品競爭力強、經濟效益顯著、農民收入增長較快的農業現代化生產基地。
(三)以推廣適用農業技術為重點,推動農業科技進步,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一是要加大農業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以創新科技推廣費使用管理機制為突破口,大面積推廣先進的農業適用技術,重點推廣節水灌溉、旱作農業、良種繁育、配方施肥和綠色無公害種養技術,使項目區農業優良品種覆蓋率和先進成熟適用技術入戶普及率明顯高于當地非項目區。二是要加強對農民的技術培訓。要采取多種方式,改善項目區農民接受新知識、新技術的外部條件,增加農民接受教育培訓的機會,不斷提高農民科學種田和發展農業技能。三是要增強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功能。加強種子、種苗和種畜繁育建設,扶持具有科技創新和推廣能力的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不斷增強農技推廣機構的服務功能。
(四)以生態項目建設為重點,實行生態綜合治理,改善現代農業發展的生態環境。同時要與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做好生態脆弱區的生態綜合治理項目,進一步加大對農田周邊綠化和重點流域水土保持項目的支持力度,構建良好的生態大環境,為全縣山川秀美、發展現代農業做出新的貢獻。
四、以農業綜合開發為載體,建立發展現代農業的保障機制
發展現代農業離不了項目和資金。加強項目和資金管理是農業綜合開發工作的生命線,是農業綜合開發的第一要務。只有強化保障,嚴抓管理,不斷創新,加強機制建設,農業綜合開發才會保持健康和發展活力,項目區發展現代農業才會有良好的機制保障。
(一)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強化投入保障。主要抓好五個方面:一是要積極爭取中央、省財政資金的支持。要積極爭取、主動匯報,以一流的工作業績和顯著的開發成效,贏得上級的信任和支持;力爭使國家、省、市對響水縣的投入逐年增加,不斷擴大全縣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投入規模。二是要加大縣級財政投入力度。在充分保障國家立項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配套資金的前提下,盡量增加縣農業綜合開發的投入力度,逐步增加開發項目,進一步擴大農業綜合開發的受益范圍。三是切實落實縣財政配套資金。縣要把財政配套資金統一納入預算管理,提前安排,足額落實,予以制度保障。鼓勵和支持各項目區積極爭取其他渠道的相關資金,統籌用于農業綜合開發。四是引導和鼓勵農民籌資投勞。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通過參股經營、貼息、補貼等多種扶持方式,引導和帶動民營、信貸資金及其他社會資金投入農業綜合開發。要創新投入機制,建立資本運營模式,提高資金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