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扶貧政策范文

時間:2023-09-04 17:13: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村扶貧政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村扶貧政策

篇1

【關鍵詞】扶貧;稅收;農村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農村扶貧、農村稅收改革等問題引起了政府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國家注入了大量的財力、物力,并相繼出臺了不少相關政策,以促進農村扶貧稅收工作的有效開展,從更大程度上改變農村地區的貧困面貌。

一、農村扶貧稅收政策的作用

1.減輕基層創業稅負,調動農民創業積極性

自2006年起,我國在實行了“免征農業稅”政策的同時,還實施了減免牧業稅、特產稅及屠宰稅的政策。通過減輕基層創業稅,達到讓利于民、人民富強的目標。這種多予少取的宏觀調控理念,使得農民負擔明顯減輕,有效促進了偏遠農村及貧困地區經濟的發展。此外,國家的強農惠農政策,充分調動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種糧積極性,糧食產量的增長為國家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質保障。

2.促進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創業條件

開發性扶貧是當前政府一直堅持落實的重要任務之一。通過完善農村基礎建設,為財政扶貧開辟道路。與此同時,稅收優惠政策在全國范圍內的實施,有力促進了社會基礎產業、基礎設施的建設。通過對農村地區的開發性建設,優化了農村地區的生產設施,使得農村貧困面貌較之前大為改善,這為農村綜合配套改革與貧民脫貧致富打下了優良的基礎。

3.吸引外資參與,促進扶貧國際交流

自我國稅收優惠政策實施以來,吸引了大批量的外資注入,共同參與到我國的扶貧事業中。據調查顯示,截至2015年,我國利用各類外資進行農村扶貧的資金高達20億美元以上,加之國內資金的投入,總投資金額高達數百億人民幣。在我國中西部區域,外資扶貧項目已超百個,受益的貧困人口超過2000萬。通過對國際扶貧力量的充分利用,積累了大量的農村扶貧經驗,大幅度提升了我國的扶貧開發水平。在未來的扶貧工作中,我們仍要繼續加強與國際扶貧力量的交流,充分借鑒成功的扶貧方式,實施扶貧項目合作,實現全國范圍內的扶貧事業的優良發展。

二、完善農村扶貧稅收政策的措施

1.流轉稅

營業稅是流轉稅的重要構成部分,據調查顯示,相較于發達的東部省份,貧困農村地區的稅收壓力更為明顯,利用稅收宏觀調控來減輕農村稅負,為農村地區營造一個寬松、富裕的生活環境,對全面奔小康這一目標的實現顯得格外重要。筆者建議,政府部門應加大稅收優惠政策的覆蓋范圍,將農村扶貧項目物資采購納入農村經濟免稅范圍,具體可通過以下兩種方式落實:(1)先征收后返回;(2)充分參考“家電下鄉”這一成功經驗,將扶貧物資的增值稅以相對更高的比例返還。此外,國家還應深入總結“營改增”在發達地區的成功經驗,借鑒東部部分省份執行的加快貧困地區發展的措施,擴寬在中西部的試點范圍,以幫助農村貧困地區經濟的發展。

2.所得稅

為了吸引更多的企業響應農村扶貧開發的號召,筆者認為,政府可以制定更優惠的所得稅政策,具體如下:(1)將關于西部大開發的扶貧政策落實到國家級貧困縣內;(2)結合當地企業發展狀況,適當將投入農村扶貧項目的企業的所得稅稅率調低,以提升企業投入農村扶貧開發的積極性;(3)農民是構成納稅主體的一部分,同時又是國家扶貧的重點對象,這使得農業稅收和農村扶貧開發遭遇了尷尬的局面。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政府應根據農村貧困地區實情,對農村私營企業、個體等個人所得稅政策進行調整,避免一刀切的做法,鼓勵農民就業、創業,以點帶面推動落后地區經濟的發展。

3.其他稅收

在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中,政府的引導、協助相對于發達地區顯得尤為重要。關于其他稅收政策的實施,筆者認為,可以借鑒重慶的做法,以縮小城鄉經濟差距為主,具體包括:(1)對于在少數民族區域建立的企業提供優惠的稅收政策;(2)對于因生態環境遷移或者因扶貧開發而移民所得的安置房,免收契稅;(3)對于農民購置主要是務農所需的三輪車、摩托車、貨車(低速)免稅等。建議特困地區政府借鑒重慶稅收經驗,充分發揮政府所具備的引導、宏觀調控作用,積極應對這場扶貧攻堅戰。

三、結語

在新的經濟發展形勢下,政府應針對農村扶貧開況出臺更為優惠的流轉稅、所得稅等稅收政策,以減輕相關企業經營負擔,促進農村扶貧開發項目效益的提升,只有這樣才可使農村落后地區經濟取得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余幼婷.中國收入再分配中稅收政策與轉移支付政策的配合研究[D].山東大學,2016.

[2]鄭瑞強,王英,徐元剛.同步小康視野下扶貧移民政策與惠農政策銜接問題探討[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03):19-22+39.

[3]王亮,陸琦林.發達市場經濟國家財政扶貧經驗及借鑒[J].地方財政研究,2013(12):76-80.

篇2

(一)扶貧資源不足

我國扶貧政策的推動主體一直都是政府在扮演主角,社會力量只是做一些小范圍的慈善類輔助,這就導致了有限的扶貧資源相對于基數龐大的貧困人群顯得微不足道。另外一個表現是扶貧的人力資源上,扶貧政策的執行主體缺乏專業性的知識,很難克服傳統思想,使得扶貧局面僵化。再加上具體參與政策執行的工作人員文化基礎薄弱,造成了在農村地區缺乏依法執行的環境,官僚主義、本位主義等思想嚴重。

(二)政策宣傳不到位

在廣大農村,民眾是缺少了解扶貧政策的環境的,扶貧的大多數受眾只是被政策執行人員告知自己被選為扶貧的對象。很少會出現,困難群眾能夠把自身及家庭的處境和相關的扶貧政策進行對照,從而去主動的申請政府救助或者其他組織的照顧。這種局面對于貧困人群來說是被動的,是不了解政策的內容釀成的,是政策宣傳不到位的直接體現。

(三)忽視貧困人群增能

歷來的扶貧只有一個目的,就是保障人們的最低生活水平,或者是暫時性的度過人生重大變故造成的困境。采用的手段也僅僅是給予物質的幫助或者金錢的補貼。而把心理的疏導、再生產能力的培養、社會支持系統的構建放到了次要的地位,或者說根本就沒有觸及到。這就嚴重影響了扶貧效果的可持續性以及貧困人群的再生產能力。

(四)公眾參與程度低

第一點是民眾對扶貧資源的貢獻度比較低,扶貧資源主要來源是政府的財政撥款,社會組織的貢獻也主要是針對突發性、臨時性、災難性的事件,比如地震等自然災害的發生,而缺乏長效性的扶貧支持。另一個方面是指農村扶貧政策執行中能夠鼓勵民眾利用其監督權利的制度不完善,不能調動民眾參與政策執行的積極性,民眾的一貫態度是:只要沒有涉及到自身利益或者對自己的傷害還在承受范圍內,也就睜只眼閉只眼,根本不會把問題反映上去。

二、社會工作介入我國農村扶貧政策執行的可行性分析

(一)扶貧政策正朝著社會工作的理念方向發展

從發展的源頭上看,反貧困是社會工作專業誕生的開始。以貧窮人群為核心的社會弱勢群體是社會工作天然的服務對象。社會工作在解決服務對象的貧窮問題時,與現行的扶貧政策理念不同的地方是,其著力于服務對象的自我實現能力和社會的容納程度。即是社會工作專業一直倡導的“助人自助”原則和“人本主義”價值觀。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以“科技下鄉”、“文化下鄉”等為代表的人文扶貧政策的實施,讓原有的以滿足貧困人群基本生活需要為目的的農村扶貧政策在理念得到了改變,在功能上得到了擴展。服務型農村扶貧政策的實施、開發性扶貧模式的建立,讓傳統的扶貧制度在理念上逐漸與社會工作趨同。這就推動了我國政府允許社會工作參與農村扶貧政策執行的進程,給社會工作介入扶貧政策執行提供了平臺。

(二)社會工作專業方法成為扶貧政策執行的新手段

可以說,現代扶貧制度和社會工作在理念上具有一致性,在服務對象上具有相通性,其區別只是在采取的工作方法上,社會工作會顯得更加專業性、人性化。隨著扶貧政策執行方法多元化,以及扶貧對象需求多樣化的發展,社會工作必將成為我國農村扶貧事業中的新手段。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個案、小組、社區等在政策執行方面的宣傳、貧困人群增能、執行人員增質、以及建立多方參與扶貧制度上必定能夠發揮很大的作用。社會工作能夠克服傳統扶貧制度由于補助標準統一性、救助對象整體性所帶來的無法針對性的解決貧困個人及家庭特殊需要的弱點,能夠使得到照顧的群體更加細化。在資源的募集上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能夠賦予這一行動以專業性的意義,使資源的供給渠道更加廣闊。

三、社會工作介入我國農村扶貧政策執行的介入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政策宣傳體系

第一個介入策略是建立完善的政策宣傳體系。所謂宣傳就是是把扶貧政策清晰的傳達到目標人群當中,讓他們了解政策的內容、目的、意義。這個體系包括政策的公開透明、開拓貧困人群申請幫扶的通道、及時主動的處理民眾意見并通告處理結果。

社會工作在其中能夠發揮的作用是連接政府和民眾的橋梁,作為介于兩者之間的第三方存在,用列寧的觀點就是社會工作能夠發揮其社會組織的自覺性,能夠主動呼吁政府公開扶貧政策,透明扶貧過程。同時社會工作者在處理民眾貧困信息方面能夠把處理結果及時有效的告知對方,以增加了民眾對政策的認知和政府的公信力。

社會工作的介入還能給扶貧政策的宣傳提供一條間接性的道路,社會工作者在提供服務的同時,能夠把扶貧政策與社會工作的專業價值觀相結合,傳達給受助人一種自決、自助等積極向上的觀念,這就調動了受助對象的積極性,去主動了解相關的扶貧政策,也就直接開拓了貧困人群主動申請幫扶的通道,對政策的宣傳意義重大。

(二)建立專業的政策執行人員培訓體系

第二點介入策略就是建立專業的人員培訓體系。這個體系的主要內容是幫助政策執行主體掌握社會工作的個案、小組等工作方法,理解社會工作反貧困的理念以及社會工作在助人服務活動中的倫理價值觀。

擁有科學知識和專業技能的社會工作者參與扶貧政策的執行,能夠提升執行主體的整體素質,能夠改變傳統的“恩賜式”扶貧的現狀,就會促進政策執行的科學性和執行效果的長期性。所以社會工作介入我國農村扶貧政策執行的一個重大策略就是用社會工作的專業知識武裝政策執行人員。

(三)建立扶貧對象的增能體系

第三點介入策略是注重扶貧對象的增能。社會工作在反貧困的道路上一直受到“曾權理論”的指導,注重服務對象通過自身的發展來解決所面對的問題。建立增能體系所要達到的目的是增強貧困人群克服貧困的技能水平和心理素質。

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對貧困人群的自我意識的增強、社會支持系統的重構、可動用資源的整合都能發揮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社區工作中的社區發展模式,能夠有效的促進農村地區的物質建設和人的發展雙重推動。給整體上促使農村地區走出貧困提供了可靠的思路。

(四)建立多方參與的扶貧推動機制

篇3

小額信貸是指向貧困人口或低收入人群提供的、額度較小的一類信貸服務。20世紀70年代以來,小額信貸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得到廣泛推廣,小額信貸在全球快速發展。目前國際上成功的小額信貸機構主要有孟加拉鄉村銀行、玻利維亞陽光銀行、印度尼西亞人民銀行鄉村信貸部以及國際社區資助基金會村莊銀行。小額信貸通過為窮人或低收入客戶提供持續而有效的金融服務,在改變貧困人口的生存狀態,提高貧困人口的經濟收入、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已經成為國際上比較成功的一種金融扶貧方式。

我國小額信貸扶貧發展起始于20世紀90年代,最初主要是非政府組織在部分地區實施的小規模小額信貸扶貧項目。1996年,我國以財政資金和扶貧貼息貸款為資金來源,開展了“政策性扶貧小額信貸”,并在全國部分省市迅速發展起來。1999年以后,在人民銀行再貸款的支持下,我國農村信用社推廣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聯保貸款,極大的緩解了農民,尤其是貧困農民的貸款難問題,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農村金融需求。2006年末,獲得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服務的農戶占到全國農戶總數的31.2%。與此同時,在推進農村金融組織創新,鼓勵和支持發展適合農村需求特點的多種所有制金融組織,積極培育多種形式的小額信貸組織的政策指引下,我國商業性小額信貸組織開始快速發展,目前已經在全國范圍內成立了7家小額貸款試點公司并且運營狀況良好。隨著各種形式的小額信貸組織逐步增加,小額信貸緩解了農村地區金融資源供給不足的現狀,發揮了金融對農民脫貧致富的積極作用。

二、西部地區小額信貸扶貧的基本情況

西部地區具有農業現代化水平低、農村經濟發展滯后、農民經濟收入低、農村人口的貧困面較大的顯著特征。歷來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的重點。在國家推進小額信貸發展的各項政策支持下,近年來甘肅省小額信貸扶貧取得了很大的發展。甘肅省小額信貸扶貧發展的基本情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概括:

從小額信貸的組織模式看,甘肅省小額信貸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一是扶貧辦等政府部門建立或支持的公益性的小額信貸組織,如隴南徽縣文池村扶貧基金會;二是國際或國內非政府組織援助建立的非盈利性的小額信貸組織,如定西孟加拉鄉村銀行小額信貸項目;三是正規金融機構,包括農村信用社和農業銀行,主要發放小額信用貸款和小額扶貧貼息貸款;四是小額貸款公司。

從小額信貸的規模和機構分布看,近幾年,甘肅省農信社小額信貸占全部小額信貸的絕大部分,農業銀行的扶貧貼息貸款約占10%左右,其他形式的小額信貸也占大約10%的比例。

從小額信貸的額度和利率看。政府或非政府組織建立的公益性、非盈利性的小額信貸組織貸款額度在800-3000元,貸款額度可逐漸增加,但最高不超過3000元。為保持機構的可持續發展,也收取一定的利息或費用,利率水平不高于國家法定基準貸款利率。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在貧困地區原則上不超過5000元,為覆蓋較高的小額信貸成本,利率水平一般都在法定基準利率上浮1.5-2倍之間。政策性小額扶貧貼息貸款的金額和利率水平按照國家貼息貸款的管理規定執行,在政策允許范圍內由金融機構靈活掌握。

從小額信貸的資金來源看,主要包括社會捐款、國際組織或金融機構的資金或貸款、國家財政資金(財政扶貧專項資金)、國家扶貧貼息貸款、農信社的存款和自有資本、中央銀行的再貸款。

從小額信貸的期限和還款方式看,借鑒孟加拉鄉村銀行等機構小額信貸的成功經驗,扶貧性小額信貸的期限一般不超過一年,特別是農信社小額信貸遵循“春放秋收冬不貸”的原則。主要采用一次性還本付息或分期付款的還款方式,分期還款可以按月或按季度償還。

三、小額信貸扶貧對于推進扶貧開發的重要意義

國內外成功經驗表明,作為扶貧政策的制度創新,小額信貸能較好的滿足農村貧困群體的金融需求,改善農村的貧困狀況,是推進我省扶貧開發的有效政策機制。

(一)有利于開發式扶貧的持續開展

開發式扶貧是我國農村扶貧開發的基本方針,其根本目的在于通過國家的政策扶持,發展貧困地區生產力,提高貧困農戶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能力,引導貧困農戶脫貧致富。小額信貸具有福利性(扶貧性)和可持續性共存的性質,一方面要為被排斥在正規金融外的貧困人口提供信貸服務,另一方面也要保持小額信貸機構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因此,小額信貸在為貧困農戶提供基本信貸服務的同時,也可以發揮信貸政策對貧困農戶的正向激勵作用,提高其自我發展的能力,成為開發式扶貧的有效政策工具。

(二)有利于發揮金融在反貧困中的重要作用

長期以來,我國信貸扶貧模式單一且資金供給不足,主要以國家的扶貧貼息貸款為主,不能滿足貧困農民的資金需求。小額信貸作為一種對貧困農戶提供的有效金融手段,能夠解決農村資金供給不足的現狀,發揮金融在反貧困中的重要作用。一是農信社小額信貸、其他小額信貸組織的小額信貸可以與國家扶貧貼息小額貸款相互補充、共同作用,擴大金融資源對貧困農戶的覆蓋面,提高貧困地區金融服務的廣度;二是小額信貸機構身處基層,貼近農戶,彌補了正規金融的空白,滿足了貧困農戶多樣化的生產和生活金融需求,增加了貧困地區金融服務的深度。三是各種小額信貸組織的發展能緩解農村金融資源的供需矛盾,改善農村貧困地區的金融抑制。

(三)有利于優化我國的扶貧資金政策

我國的扶貧資金政策包括財政扶貧開發專項資金以及以政策性的扶貧貼息貸款為主要內容的信貸扶貧資金。從我國財政和信貸扶貧資金政策的作用效果看,兩者在投入、管理、使用和分配方面存在很多問題,阻礙了政策效果的充分發揮。小額信貸的發展有利于優化我國的扶貧資金政策。一方面,小額信貸的發展豐富了我國的信貸扶貧政策手段,發揮了信貸政策對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國內小額信貸發展實踐表明,將小額信貸的理念和方法與國家扶貧資金政策相結合,有利于提高財政扶貧資金和信貸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益。

(四)有利于財政扶貧資金對貧困戶的準確瞄準

我國對財政扶貧資金的投向有嚴格規定,主要投向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而對資金的使用必須以項目為承載。這種限定扶貧項目的制度安排并不能適應我國農村貧困問題的復雜性特點和農戶需求的多樣性,造成了我國扶貧資金不能準確瞄準窮人,扶貧資金使用效益較低。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財政扶貧資金資源,國內一些地方嘗試將國家劃撥的部分財政扶貧資金以小額信貸的形式進行管理和發放,如甘肅隴南徽縣文池村的小額信貸扶貧基金會。在我國部分地區開始試點的貧困村互助資金組織以財政扶貧資金作為其主要資金來源,以小額信貸作為主要資金融出方式,創新了農村合作金融的新模式。實踐證明,管理機制的創新解決了財政扶貧資金不能準確瞄準貧困農戶的問題,提高了財政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益,滿足了貧困農戶的資金需求。

(五)有利于完善扶貧貼息貸款運作模式

從我國的實踐看,作為信貸扶貧政策的扶貧貼息貸款在管理、分配和使用中存在著很多問題。一是由于扶貧貼息貸業務的利潤較低、管理成本高、回收率低,大型商業銀行不愿承擔政策性較強的扶貧貼息貸款業務;二是扶貧貼息貸款在投放中目標和對象偏離,沒有遵循貧困戶受益的基本原則;三是扶貧貼息貸款的不良貸款率較高,沒有實現扶貧的政策性目標和銀行盈利性目標的雙贏。為了進一步提高扶貧貼息貸款的使用效益,2005年有關部門在江西、重慶、貴州和陜西4省(市)建立“獎補資金”推進小額貸款到戶的試點,探索扶貧貼息貸款到戶的有效機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截止2006年5月底,試點地區發放到戶的貸款覆蓋貧困村399個,扶持貧困戶4765戶,到戶貸款占當地扶貧貼息貸款的比例比試點前平均提高15個百分點左右,小額信貸成為扶貧貼息貸款運作的有效模式。

四、加快發展小額信貸扶貧的政策建議

(一)繼續加強對農村小額信貸發展的政策支持

農村小額信貸的發展需要繼續加強財稅、信貸和法律多方位的支持。一是繼續發揮財政杠桿的作用,運用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手段,吸引各種金融機構增加對農村的信貸投入,積極探索財政擔保、基金等方式支持小額信貸發展;二是繼續加大中央銀行對農信社以支農再貸款為主的信貸優惠政策的支持力度,推動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的穩步發展;三是積極鼓勵發展各類小額信貸組織,繼續推進小額貸款公司的試點工作。盡早出臺《放債人條例》,完善支持小額貸款組織發展的法律環境。

(二)發展多種形式的小額信貸機構

推進西部地區小額信貸扶貧的深入發展,必須要進一步完善小額信貸供給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小額信貸機構,形成以農村信用社為主體,各種農村小額信貸機構協調發展的格局。一是保持農村信用社在小額信貸業務中的主體地位,制定各項優惠政策,鼓勵農信社擴大扶貧性小額信用貸款和聯保貸款的發放規模。二是以財政資金和扶貧貼息貸款為資金來源,以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為發放金融機構,同時鼓勵和引導其他金融機構參與,加快發展政府主導的政策性扶貧小額信貸。三是積極引進各類國際和國內非政府組織(NGO)小額信貸扶貧項目,同時政府應支持和鼓勵各地區探索符合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小額信貸組織。四是借鑒試點省市的經驗,在甘肅省建立小額信貸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合作社等小額貸款機構,探索符合西部地區實際的商業性小額信貸發展模式。

(三)繼續創新財政扶貧資金和扶貧貼息貸款的運用方式

在總結“文池模式”等成功經驗的基礎上,以小額信貸為手段,繼續創新財政扶貧資金和扶貧貼息貸款的運用方式。一是加大財政扶貧資金投入支持,繼續推廣小額信貸扶貧基金會等小額信貸組織。同時探索以財政扶貧資金成立擔保基金,增加金融機構對貧困農戶的小額信貸投放的運用方式,提高整村推進、以工代賑、農業產業化等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益。二是按照國家扶貧貼息貸款管理體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各承辦金融機構根據自身的情況,探索扶貧貼息貸款的有效運用機制,合理設計小額扶貧貸款的利率、期限和金額,提高小額扶貧貼息貸款的使用效益。

(四)拓展小額信貸多元化的資金來源

從甘肅省的發展情況看,目前小額信貸的資金來源渠道單一,絕大部分是農信社的小額信用貸款資金以及財政和信貸扶貧資金,缺乏持續穩定的融資渠道。因此,我們要繼續拓展小額信貸多元化的資金來源。一是扶貧辦和相關政府部門要繼續增大財政資金對小額信貸的支持力度,增加小額信貸資金在財政扶貧資金中的比重。二是積極鼓勵各種類型的正規金融機構承辦小額扶貧貼息貸款業務,增加小額扶貧信貸的投放規模。三是增加中央銀行貸款對小額信貸的支持。四是通過各種途徑爭取國際國內的捐贈資金以及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的優惠貸款資金。五是引導國內商業銀行以及開發性金融機構加強對小額信貸機構的轉貸資金支持。六是繼續放寬農村金融機構的準入門檻,吸引民間資本進入農村小額信貸領域。

(五)加強對小額信貸的風險控制

篇4

關鍵詞:河北省;精準扶貧;基層創業;農村金融

一、研究背景

精準扶貧是粗放扶貧的對稱,是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實施精確幫扶的治貧方式。2014年1月,中辦詳細規制了精準扶貧工作模式的頂層設計,推動了“精準扶貧”思想落地。“精準”二字緊扣現階段扶貧工作要點。以解決好共性問題為基礎,進而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瞄準貧困村、貧困戶,做到措施有力,行動有效,把精準扶貧工作扶到根上。而其方式則是利用發展農村金融及帶動基層創業實現“精準扶貧”。

二、農村金融與基層創業的作用

(一)社會效益

首先,引導農民工返鄉創業,緩解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其次,引導高校畢業生基層創業,緩解就業壓力并同時優化人力資源配置。正向推進精準扶貧建設。農村金融與基層創業的建設,符合精準扶貧的精準性和科學性要求,在建設推進過程中大大提高了廣大農村群眾的自我“造血”功能。農村金融與基層創業工作的優質建設,進而推動精準扶貧工作做到最大程度的“精準”到位,最后才能讓好的政策發揮最好的實際效益,實現最初的目的。于此,農村金融與基層創業建設無疑成為了不可或缺的助力。

(二)經濟效益

促進城鄉體系一體化進程。在很大程度上,農民工返鄉、大學生基層創業促進了農村發展,推動了農村現代化的進程。其次,農村金融與基層創業建設推動農民增收,拉動農民消費,活躍農村經濟。為精準扶貧注入經濟活力。精準扶貧包括精準扶富、精準扶德、精準扶志等多個方面。其中精史齦唬作為精準扶貧建設中最受關注的一方面,無論是領導還是群眾,全都對此飽含希冀,并且投入頗多心血。對此,既需要外部幫扶的“輸血”,更為重要的是加強農村金融與基層創業建設的“造血”。農村金融與基層創業建設為精準扶貧注入經濟活力,與精準扶富、精準扶德、精準扶志三個方面有機有效結合,共同推進精準扶貧建設。

三、河北省精準扶貧道路探索

(一)發展農村金融和精準扶貧道路的契合點

中國三十年間削減了大批的窮困人口,窮困發生率大大降低,得到了重要的的脫貧經驗。但于消除貧困而言,仍面臨著新的艱難和挑戰。農村金融是貧困村扶貧資金的重要來源,因此,扶貧需要連接農村金融與精準扶貧,建設貧困地區金融扶貧體系。

金融扶貧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途徑。在非國家級貧困縣和集中的區域性貧困人口、貧困的村莊中解決不確定問題,是解決金融貧困問題的重要思路。

目前,農村扶貧的精準性面臨著諸多的問題:資金的匱乏,對象的模糊,成效的微小。缺乏可持續的扶貧模式問題,快速短期脫離貧困又快速返貧。

(二)搞好基層創業是精準扶貧的重要一步

通過對河北省一些農村進行調研我們發現,部分農村掀起了創業的小,其中槐底利用自主開發權收獲“幾個億”。另外一個具有鮮明特色的基層創業農村是曲寨村,村內有大量閑置空地,非常鼓勵返鄉創業,并且可獲取一定政府扶持補貼,如增值稅減免、免電費等優惠政策,創業開展的如火如荼。基層創業發展越完善,農村的社會接觸度就越高,農村建設也就越完善。

以基層創業角度進行精準扶貧道路探索的具體措施:

一是充分就業與有效供給相匹配,保證脫貧有門路。當前政策應鼓勵企業吸納貧困勞動者就業。以河北省政策為例,符合規定的小型企業當年新吸納貧困勞動者就業,可給予每人每年5200元的稅收優惠;中小微企業吸納畢業2年內貧困家庭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可按每人1000元的標準給予就業補貼,并給予相應社會保險補貼。

二是觀念轉變與社會融入雙推進,保證脫貧有動力。農民創業需要接受技能培訓。一是職業技能培訓服務,應加強貧困地區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二是創業培訓服務,鼓勵和引導貧困人口創業,進行社會溝通,增強社會接觸度。

三是基礎要素與公共服務雙優化,保證脫貧有支持。創業發展的中前期,政府應及時構建產業園,落實返鄉創業扶持政策。實現基礎設施更加普及,公共服務更加完善,基層創業勢頭更加明顯的良性發展。

四是學生返鄉與人才貢獻雙驅動,保證脫貧有后勁。在政府的組織下,基層創業者可聯合設立職業培訓以及創業培訓專項資金。以河北省為例,離校前,為低保家庭的、正在享受國家助學貸款等四類應屆高校畢業生給予返鄉創業或就業補貼。離校后,將貧困家庭畢業生納入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實名制管理范圍,落實職業培訓和技能鑒定補貼政策。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信貸扶貧;調查思考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7-4392(2009)增-0012-03

一、興安盟農村牧區貧困現狀

興安盟位于的東北部,境內居住著蒙古、漢、滿、朝鮮、回、達斡爾等22個民族,是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人占多數的半農半牧區。總人口168萬人,其中農牧業人口有113萬人,占全盟總人口的67.3%;蒙古族人口有70.3萬人,占全盟總人口的41.8% ,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為8.6萬人,占5.1%。興安盟6個旗縣市中,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有2個,即扎賚特旗和科右中旗;自治區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有2個,即科右前旗和突泉縣。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扎賚特旗北部、科右中旗南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和科右前旗北部。目前全盟的870個行政村有貧困嘎查村418個,占總數的48%;農村牧區貧困人口33.48萬人,占全盟農牧業人口的30%(其中絕對貧困人口23.48萬人,低收入人口l0萬人);仍有不通公路的村115個,尚有未改造的危草房22800戶、土坯房12000戶,無畜戶26萬戶,無水澆地人口14.64萬人。在全盟貧困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就占了81.9%。興安盟集老、少、邊、窮等特點為一身,貧困面比較大,貧困程度比較深,貧困發生率比較高,因災致貧返貧人口比較多。

(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

2008年,興安盟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只有1.1萬元,人均財政收入922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3029元,這些指標均居自治區12個盟市末位。

(二)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

全盟目前尚有不通油路的蘇木鎮41個,不通標準路的嘎查村115個,廣播電視盲點村1059處,30%以上的鄉鎮衛生院條件簡陋,無標準衛生室的嘎查村有833個,44萬人的飲水不安全。

(三)農牧民文化素質低下、思想觀念陳舊、生產方式落后

興安盟農村牧區勞動力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絕大多數,其中:文盲占4.3%,小學及初中占78%,個別區域貧困鄉鎮文盲占近8.5%。貧困人口文化素質低,思想觀念落后,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還很差。多數農村牧區貧困嘎查村仍然采取靠天吃飯、靠天養畜,自然傳統的生產經營方式,牧民飼養的牛、羊仍以當地土種為主。

(四)自然災害多發

興安盟無霜期短,干旱少雨,土地退化、沙化,水土流失嚴重,冰雹、霜凍等自然災害多發,病蟲害的發生種類、面積及程度也日益加重,連年遭受重災,使農牧民大幅度減產欠收,因災返貧現象嚴重。尤以干旱最為突出,素有“十年九早”之稱。

(五)農牧業經濟結構不合理,產業結構單一

興安盟農村牧區經濟仍是農戶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為主體,農產品加工轉化能力弱,農業產業鏈條短,龍頭企業覆蓋面小,導致經營管理粗放,農業比較效益低。農村牧區主要以農牧業生產為主,非農產業只占1%;在農業內部農牧業經濟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種植業經濟所占的比重大大高于畜牧業經濟的比重。

二、信貸扶貧政策落實情況及存在的問題

(一)陳年貸款死滯多,新增貸款投放量少

據統計,2001~2009年3月末近9年間,只有2005和2006兩個年度有新增貸款投放,分別投放1000萬元和500萬元,其余年度均無新增投放。從貸款年末(期末)余額走勢看,總體呈波動下降之勢。2007年末,全盟余額為7887萬元的扶貧貼息貸款因全部形成死滯而從農行剝離,因此2008年至今,興安盟無扶貧貼息貸款發放余額。

(二)新增貸款投向不合規

按照有關政策規定,扶貧貼息貸款應主要用于國家和省市區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及非重點縣的貧困村。而農業銀行2001~2009年3月末間發放的1500萬元扶貧貼息貸款全部投向廠址在盟行署所在地―烏蘭浩特市(烏蘭浩特市既非國貧旗縣也非區貧旗縣)的蒙牛公司興安盟分公司1家企業。同時,蒙牛公司帶動的奶農戶大多數也并非是扶貧貼息貸款應扶持區域范圍的貧困戶。這與扶貧貼息貸款的“扶貧貸款發放要與解決貧困戶溫飽、增加收入密切相關,以確保貧困戶受益為優先條件”的“貧困戶受益的原則”相悖。

(三)金融市場條件不完善

目前,興安盟共有6個旗縣市,中國銀行在縣級及以下始終未設立分支機構,建行從5個旗縣市全部撤出,只在阿爾山市設有1家支行級分支機構(辦事處),工行只在4個旗縣市設有分支機構,現只有農行和農發行在6個旗縣市均設有分支機構,但均只設到縣城,農信社在農村牧區壟斷經營。由于縣域及農村牧區金融機構體系不完善,金融市場競爭不充分,致使鼓勵各金融機構自愿競爭參與扶貧貸款工作的改革政策最終無法真正落到實處。

(四)政策性貸款與商業化運作之間存在矛盾

信貸扶貧工作既是一項經濟工作,又是一項政治任務。扶貧貼息貸款作為二者的載體,欲使兩方面完善結合,在實際運作中難免會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扶貧貼息貸款具有政策傾向性、優惠扶持性的特點,而商業化運作是以經濟利益為條件,獲取商業回報為目的的。因而涉農項目和貧困農牧民所從事的種養加等產業具有的高風險性和低效益性往往很難調動起商業性金融機構參與信貸扶貧的熱情和積極性。在追逐經濟利益和承擔社會責任之間,商業性金融機構一般優先考慮前者而不會是后者。

(五)信貸扶貧政策指導性過強,強制力不足

如:2001年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國農業銀行聯合制定出臺的《關于印發的通知》第三條規定:扶貧貼息貸款的發放主體為中國農業銀行,實行指導性計劃管理,由中國農業銀行按照放得出、收得回的原則自主發放。2008年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聯合制定出臺的《關于全面改革扶貧貼息貸款管理體制的通知》中規定改革的原則之一:即按照自愿和公開公平的原則,尊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自主經營地位,鼓勵自愿按商業原則參與扶貧貸款工作,通過發揮各自經營特點和業務優勢,公開公平開展競爭,提高服務水平。上述兩個文件中均使用“指導性計劃”、“自主原則”、“自愿參與”等強制力和約束力不強的措辭,致使金融機構對于落實信貸扶貧政策“肩無壓力”,完全可以“置之不理、我行我素”。

(六)政策實施環境不理想

一是政府對信貸扶貧政策重視不夠。國家扶貧政策包括財政扶貧政策和信貸扶貧政策。對兩種扶貧政策,政府傾向于青睞前者,而忽視或者忽略后者。這是因為,財政扶貧政策對于政府來說具有可操縱性和易操作性,但是對于信貸扶貧政策感覺主要是協調爭取難度大,而且從資金投入量上信貸扶貧政策資金相比財政扶貧資金往往少之又少,而且條件較為苛刻,易得性差,因此地方政府對于信貸扶貧政策往往“望貸卻步”,或者“敬而遠之”。二是政府職能部門存在溝通協調和組織落實不力的問題。據調查了解,近兩年,地方扶貧職能部門,從未就信貸扶貧政策相關事宜主動找金融部門協調商量,爭取支持。三是金融部門能夠認可并可介入的貸款儲備項目幾無或者少之又少。四是農村牧區信用環境差。對早些年發放的到戶貸款,絕大多數農戶使用效益低,還貸意識差,造成大量死滯。

三、對策建議

(一)提高對落實好新時期信貸扶貧政策重要性的認識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落實好信貸扶貧政策是促進貧困地區農牧民增收、經濟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的重要扶貧舉措。各級黨委、政府及主管部門要高度重視信貸扶貧工作,加強政策引導,搞好部門協調,抓好前期調研,完善項目儲備,為順利落實信貸扶貧政策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金融部門要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在注重講求自身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履行應盡的社會責任。尤其要正確把握和妥善處理政策性業務與商業化運作之間的結合點與矛盾和問題,積極而為,主動作為,創造性地開展信貸扶貧工作。

(二)調整理順扶貧貼息貸款的管理體制

從長遠看,在貧困落后地區,必須重視加快建立覆蓋縣域及農村牧區的、政策性與商業性共存的有序競爭的金融機構體系建設,為未來確保信貸扶貧政策順利落實創造良好的基礎載體條件。屆時可以考慮,扶貧貼息貸款指定由政策性金融機構獨家承擔。從目前看,盡管國家開發辦[2008]28號文件《關于全面改革扶貧貼息貸款管理體制的通知》提出鼓勵各家金融機構自愿按商業化原則參與扶貧貸款工作,但是涉農產業、項目的高風險性和低盈利性甚至虧損性使得商業性金融機構、特別是大型商業性金融機構不愿輕易涉足扶貧貸款領域。有鑒于此,特別是鑒于農業銀行當前的改革實際及未來發展趨勢,建議國家重新調整扶貧貼息貸款項目貸款和到戶貸款投放主體。暫應指定農業發展銀行(因無縣級以下分支機構)承擔扶貧貼息項目貸款,農村信用社(因在農村牧區機構較多、點多面廣輻射力強)承擔扶貧貼息到戶貸款。為了鼓勵和引導信貸扶貧政策的落實,對兩家金融機構貸款本金暫應由人民銀行增加專項再貸款解決。

(三)充分發揮人民銀行的作用

一是人民銀行要充分運用再貸款、利率等貨幣政策工具,為擴大落實信貸扶貧政策創造條件。比如,可以考慮對落實信貸扶貧政策較好的金融機構給予增加專項再貸款、更靈活的利率制定及補息等優惠政策。二是人民銀行要充分發揮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加快涉農企業征信和農村牧區個人征信系統的建設和完善,利用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庫信息,幫助金融機構防范和化解信貸風險。要讓發放扶貧貼息貸款盡量做到“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讓扶貧貼息信貸政策真正成為“地方政府滿意,金融機構受益,貧困群眾得惠”的民心工程。

篇6

關鍵詞:農村低保 扶貧開發 功能定位 發展機制

2007年7月,在全國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的情況下,中國政府決定在全國農村全面施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9年3月,中央決定大幅度提高扶貧標準,新的標準將原來的絕對貧困標準和低收入標準合二為一,并統一提高到家庭人均純收入1,196元。上述制度安排標志著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中國政府對抗貧困的斗爭已經進入了“兩輪驅動”的歷史階段:低保制度維持生存、扶貧開發促進發展,開發與救助相結合。

作為一項重大而且長期的制度安排,低保制度必然對中國農村的扶貧開發工作產生巨大影響。在以往的扶貧工作中,所有貧困人口的生存和發展問題都是扶貧開發工作部門的職責所在,而在低保制度背景下,扶貧開發的工作對象和工作職責與目標已經發生變化,職能部門對此不僅必須在理論上要有清晰認識,更應在實際工作中做出切實可行的政策設計。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是,在低保制度背景下,扶貧開發應該有著區別于低保的職能定位和工作分工,對此已有共識。但究竟如何定位,建立什么樣的工作機制才能實現其“發展”目標,迄今為止尚未見到系統和深入的理論研究,在實踐中也沒有成熟的經驗可循。

一、農村低保制度出臺背景和實施過程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簡稱低保制度)是法律賦予每一個公民在不能維持最低生活水平時,由國家和社會按照法定的標準向其提供滿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質援助的社會保障制度。其通常的做法是政府對貧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實行差額救助,其保障對象則是處于溫飽線以下的貧困家庭。

在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和國家財力穩步提高的大背景之下,為了切實解決少部分極端貧困人口的生活困難,讓貧困人群分享改革開放的發展成果,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中國就開始探索建立城市低保制度。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到2006年9月底,中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達2,227余萬人,人均月保障標準為162元,1至9月份的人均補助差額為76元。應當說,中國城市低保制度基本覆蓋了全體城鎮居民,城市低保制度基本實現應保盡保。

我國對農村低保制度的探索并不晚,實際上還早于城市,但受傳統農村集體福利思維定式的束縛和農村稅費改革等因素的影響,其進展一度比較緩慢。2003年,在城市低保制度取得突破后,民政部著手重新部署農村低保制度的建設工作,并決定在在全面摸清農村特困戶底數的基礎上,在未開展農村低保制度的地區建立農村特困戶救助制度,由此中國農村形成了低保制度和特困戶救助制度“雙軌并行”的局面。這一制度安排也在事實上為順利實現“全民低保”目標奠定了基礎。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確立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兩大戰略目標,中央和地方政府對民生的關注被提升到空前的高度,農村低保制度的建設步伐因此明顯加快。到2006年底,建立農村低保制度的省區市已經達到24個,2007年6月底,全國31個省區市都已經建立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蓋了2,068萬人。2007年7月11日,國務院發出《關于在全國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明確提出要在全國農村全面建立低保制度,并確保在年內將最低生活保障金發放到戶。至此,先經地方政府實踐探索,后經中央政府正式確認,中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終得以全面確立施行,這是中國政府繼全面取消農業稅等重大惠農政策之后的又一項具有歷史性意義的重大決策。

二、農材低保制度演進趨勢

1 農村低保制度將是一項長期的制度安排

中國國家層面的農村低保制度的確立迄今只有不到3年,但應看到,這項制度絕非權宜之計,而將是一項長期的制度安排。首先,從理論上講,對于任何一個社會,即使在保證起點公平的前提下,由于人的個體差異,會導致獲取資源能力上的不同,最終導致人的經濟情況的差異。而要完全地保證起點公平,人類至今的社會實踐還沒有找到這樣一種制度能夠實現這一目標。因此,無論從人道主義還是社會和諧的角度出發,對于整個人類社會來說,不管是經濟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實施基本的社會保障制度都將是一項長期的制度安排。除此之外,對于社會主義國家而言,共同富裕是終極的發展目標,在這一目標的指引下,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是應有之義,對此,作為最重要的具體實施手段之一的低保制度也將是長期的;其次,從國際經驗看,社會保障制度始于20世紀初,迄今全世界已有139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這一制度。今天,在許多國家和地區,社會保障是政府為促進社會福利所做努力中最核心的部分。在許多工業化國家和前社會主義國家,在國家的公共支出中,社會保障是占份額最大的項目。在發展中國家,社會保障在公共支出中的比重也在增加;再次,從我國的國情看。雖然經過六十年的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經濟發展,我國農村的貧困得到很大改善。“按照中國官方的貧困標準計算,中國農村的貧困率(人口數量比例)從1981年的18.5%下降到了2004年的2.8%,農村貧困人口數量從1.52億下降到2,600萬。按照世界銀行的貧困標準(按2003年農村價格計,平均每人每年888元人民幣)計算,中國的扶貧成就則更為顯著。從1981年到2004年,在這個貧困線以下的人口所占的比例從65%下降到10%,貧困人口的絕對數量從6.52億降至1.35億,5億多人擺脫了貧困”。但是,由于中國人口數量龐大,處于貧困線的人口絕對數仍然很多,而且,隨著扶貧工作的深化,這部分貧困人口的致貧原因極為復雜,有的甚至是自身能力的缺乏,因此,單純依靠他們自身的發展并不能解決脫貧的問題,這也在客觀上要求低保制度保持長期性和穩定性。綜合上述幾條理由,我們認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將是我國今后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的一項重大而長遠的制度安排。從某種意義上講,農村貧困將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會成為一項基本的國家制度。

2 保障標準將逐步提高

我國農村低保制度建立伊始,受政府財力所限,低保制度標準較低。但2007年國家《關于在全國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

中指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要隨著當地生活必需品價格變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適時進行調整,這也是國際慣例。隨著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城鄉一體化改革進程的加快,保障力度勢必持續加大。就近期動態來看,這種趨勢已經比較明顯。兩年以來,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我國農村低保的標準也在不斷提高。到2D08年年底,全國農村平均低保標準是人均988元/年,月人均補差是49元。2007年,云南省決定起步階段先將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上年家庭年人均純收入低于693元的228.4萬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全部納入農村低保范圍,救助標準為月人均30元。從2008年1月份和7月份起,該省按每人每月10元的標準兩次提高了補助水平。其它省、市、區的政策動態也表現出了相同的趨勢,有的地方(如遼寧省大連市)甚至開始建立城鄉低保標準自然增長機制,今后根據物價特別是生活必需品價格變動情況,城鄉低保標準每年都將有所提高。

3 低保制度覆蓋面將繼續擴大

美國近10年來,每年享受貧困線救助的人相當于總人口的14.5%。目前,我國的農村低保覆蓋面僅有6.15%。這說明在使農村貧困群體分享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方面,我們的差距還是相當明顯的。

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現階段我國政府的財力還比較有限。受財力所限,我國在低保制度建立之初設定的政策標準還比較低,這使許多應該得到制度保障的低收入農民家庭暫時被排除在制度框架之外。在現有政策實施過程中,同樣也是受財力所限,符合政策標準的困難農戶未能做到“按標施保”和“應保盡保”。上述兩個方面的因素導致迄今為止,中國農村低保制度的覆蓋面還遠遠低于理論數字。可以預期,將來隨著政府財力的不斷增長,農村低保標準將逐步提高,更多的低收入農村家庭將加入到低保制度覆蓋范圍之內,符合低保標準的困難家庭也將應保盡保,低保制度的實際覆蓋面將繼續擴大。

三、低 保制度對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影響

1 積極影響

總體上和長遠來看,農村低保制度的全面實施對我國扶貧開發工作的影響是積極的。主要表現為兩方面:一是作為一項兜底性的制度安排,直接減少了絕對貧困人口,分擔了扶貧開發的一部分壓力;另一方面,低保制度也提供了物質條件,使扶貧開發工作從維持生存的包袱中解脫出來,專注于發展目標的實現。低保對象主要是因病殘、年老體弱、喪失勞動能力以及生存條件惡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難的農村居民。將這部分人群從扶貧對象中分離出來,不僅可以減輕扶貧開發工作負擔,更重要的是,扶貧對象的特征更加趨向“同質化”,這一變化將更加有利于探索制定富有針對性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及相關政策,從而促進發展目標的實現。

2 對扶貧開發工作的挑戰

農村低保制度大面積實施前后,對于扶貧開發工作的政策走向一度出現思想波動,甚至有人提出“全面實施低保制度后還要不要扶貧開發”的疑問。在2007年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的重要批示以后。上述思想波動問題基本已經解決。

但是,爭議的塵埃落定,卻意味著新的挑戰也隨之凸顯出來。主要體現為:隨著農村低保制度的全面建立,扶貧開發的目標和任務不再是解決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而是要著力于促進貧困人口增加收入,促進貧困地區發展。在這一新的形勢下,應當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按照與時俱進的要求,盡快對低保制度實施后的工作思路和政策作出調整。具體包括:一是扶貧開發工作的目標和職能必須重新界定;二是為了確保完成自身職能和發展目標,必須進行積極探索和創新,盡快確立“發展型”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三是雖然扶貧與低保性質有不同,職能有分工,但實際工作中又存在交叉或重疊,如何進行組織協調和政策銜接,也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只對前兩個問題進行分析和探索。

四、低保制度背景下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重新定位

1 傳統扶貧開發工作:兼顧“扶貧”與“低保”雙重目標

我國的傳統扶貧政策雖然以“扶貧開發”、培育貧困者的自我發展能力為目標,但在國力匱乏、貧困人口大量存在的情況下,此一政策實際上同時承擔著人道主義救濟和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雙重職能。這兩項職能的性質不同,其實現的機制也應不同。對于前者,資源分配的主要依據是“貧窮”――只要足夠貧窮,達到一定的標準,政府就不能袖手旁觀;而對于后者,問題就要復雜得多,但無論如何,扶貧資源的分配必須至少考慮兩項內容,一是貧困,扶貧資源必須瞄準其對象――貧困者;二是扶貧資源的分配必須有助于發展目標的實現。那種只能照顧到貧窮,而無助于脫貧目標實現的政策應該予以摒棄。但是,當貧困人口(尤其是極端貧困人口)大量存在、而扶貧資源又極度匱乏的時候,要將有限的扶貧資源集中賦予其中的“發展的貧困者”,不僅存在操作上的障礙,而且勢必面臨巨大的政治壓力。因此,現實的政策選擇必然是,扶貧開發既要發展,又要救濟,發展與救濟目標同時兼顧。

2 雙重目標的實踐困擾:產生逆向激勵,不利于發展目標實現

扶貧開發工作兼顧雙重目標和職能雖然有其歷史必然性,但卻不利于發展型機制的建立。扶貧開發救濟、發展“一肩挑”實際上使扶貧開發政策成為一種普惠性的政策,或者在很大程度上,使扶貧開發政策成為一項福利制度:只要是貧困人口,就會成為扶貧開發政策的受惠者,就會得到政府的資金或其它支持。

這樣的做法導致三個結果:一是對貧困人群中的無發展能力者(喪失勞動能力的老弱病殘等人群)扶貧開發政策亦需兼顧,致使扶貧開發資源被分流;二是貧困人群中本就存在一部分“無發展意愿者”(有勞動能力但不愿付出努力者),他們也能享受扶貧開發政策與資源;三是受上述第二種人群的影響,大量的既有勞動能力又有發展意愿的正常貧困人口得不到正確和足夠的激勵,其發展意愿亦趨向弱化。

在這三個結果中,第一個雖然導致部分扶貧資源分流,但亦無可厚非,因為這部分極少數的無發展能力的貧困者本來就應該得到政府和社會的救濟,只不過,在低保制度建立之前這種救濟職能部分地由扶貧開發來承擔而已;第二種情況流弊最大,極少數有勞動能力但不愿付出努力的貧困者不僅“竊取”了本就不屬于自己的極為稀缺的扶貧資源,更為嚴重的是,他們的“不勞而獲”極大地影響了其它絕大多數正常的貧困者勤勞致富的積極性和能動性,甚至使少數貧困者不愿脫貧。尤其是,當政府對貧困者給予的貧困援助足夠大時,與千辛萬苦自己努力發家致富相比,維持貧困以獲取政府的援助很有可能成為一項理性選擇。

上述情況看表明,在傳統體制下,盡管扶貧開發政策的初衷是促

進發展,但雙重職能一肩挑的做法卻決定了其對發展的激勵不足,甚至存在“逆向激勵”(鼓勵更多的人成為窮人)。雖然在實際工作中,為了調動干部群眾的能動性,扶貧工作部門和基層組織也進行了多種形式的積極探索,但是,在同時兼顧扶貧與低保、發展與救濟雙重目標和職能的歷史階段,由于無法區別對待不同類型的貧困人群,也就無法從根本上確立發展型的扶貧工作機制。從這一意義上講,扶貧開發有時更像一項福利制度而不是發展型的制度安排。

發展型機制的缺位給扶貧開發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不利影響。雖然我們的反貧困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農村基層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中“等、要、靠”現的思想和表現也非常普遍、非常突出。近年來我國減貧速度趨緩、邊際效益遞減的現象在此也可以得到部分解釋。對此,國際上也有不少深刻的經驗和教訓。總之,現有的理論成果和國際相關領域的教訓表明,“一肩挑”的扶貧開發傳統體制必然導致對發展的正向激勵不足,甚至產生比較嚴重的逆向激勵,因而不利于發展目標的實現。

3 理論分析:扶貧與低保既有聯系,更有區別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簡稱“農村低保”)是對年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農村貧困人口,按最低生活標準實行差額補助的制度,它是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農村扶貧開發(簡稱“農村扶貧”)是中國農村扶貧工作的成功實踐,它是對過去傳統的分散救濟式扶貧的改革與調整,其基本方針是開發式扶貧,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引導貧困地區群眾在國家必要的幫助和扶持下,以市場為導向,調整經濟結構,開發當地資源,發展商品生產,改善生產條件,通過發展生產力,增強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開發式扶貧方針是我國多年扶貧開發最根本的經驗,也是制定一切扶貧政策的核心和基礎。

從理論上講,上述兩種制度安排至少存在兩個方面的共性:一是二者覆蓋的服務對象都是弱勢群體、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在市場作為配置資源的基本手段的情況下,他們都是公共財政支持的重點領域:二是兩種制度安排都是緩解貧困的重要手段,二者相輔相成,而不是相互排斥。

但是,在看到共同點的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二者的重大區別:首先,性質和功能不同。農村低保是為農村極端貧困人口提供起碼的生存條件,其目的是保障人的基本生存權,進而構筑一道社會的安全底線;而扶貧開發則主要關注農村貧困人口的發展權,與低保“授人以魚”不同,扶貧更關注的是通過“授人以漁”,使被扶貧者逐漸擁有自身發展的能力,進而實現農民脫貧致富和農村經濟發展;其次,服務對象和政策標準不同。從政策實踐上看,農村低保對象是家庭年人均純收入低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農村居民,主要是因病殘、年老體弱、喪失勞動能力以及生存條件惡劣等原因造成常年困難的農村居民;而農村扶貧對象是家庭年人均純收入低于農村扶貧標準、有勞動能力的農村人口。這里的關鍵是,雖然存在少量的重疊,但從制度設計的初衷來看,扶貧開發主要針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而低保則主要針對沒有勞動能力或勞動能力喪失的貧困人口。從理論上講,同一地區的低保標準應該低于扶貧標準。根據現行政策規定,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通常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能夠維持當地農村居民全年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飯、穿衣、用水、用電等費用確定,報上一級地方人民政府備案后公布執行;而農村扶貧標準,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扶貧標準為準,即2008年家庭年人均純收入1,196元;第三,目標和任務不同。低保制度的目標和任務主要是將符合救助條件的農村貧困群眾納入保障范圍,穩定持久地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而扶貧開發的目標更為宏大,任務也更為艱巨:扶貧開發的目標是緩解和消除貧困,盡快解決并鞏固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根本上改變貧困地區社會經濟的落后狀況,縮小地區差距,最終實現全國人民的共同富裕。因此,“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中,扶貧開發承擔著促進貧困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的重大任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扶貧開發承擔著幫助貧困人口增加收入、脫貧致富的重大任務;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扶貧開發承擔著縮小發展差距、關愛弱勢群體的重大任務;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進程中,扶貧開發承擔著保護資源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大任務”;第四,工作重點和方式不同。低保制度的核心是將符合低保標準的農村人口甄別出來,并制定合理的政策標準對其予以保障,其保障的主要方式是生活補助;而扶貧開發則以提高農村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為重點,因為這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根本出路。為此,必須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必須著力加強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必須切實加快貧困地區經濟發展,通過發展生產力,提高貧困人口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必須注重加大對貧困人口的人力資本投資,把發展教育培訓和醫療衛生事業作為突出任務,不斷提高貧困人口的綜合素質。”

綜上,農村低保與扶貧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雖然同為解決農村貧困問題的重大戰略舉措,但“低保制度是社會救助,扶貧開發是提高能力;低保制度是維持生存,扶貧開發是促進發展,二者相輔相承,相互促進,不能相互替代。”

4 低保制度實施后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重新定位:剝離救濟功能,專注發展目標

2007年以后,中國開始在農村全面推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筆者認為,這一制度不僅為農村的貧困人口獲取政府的資金援助提供了完善的制度保障,還在客觀上為發展型機制的確立和實施創造了條件。在此制度背景下,極端貧困者(即使是不愿為自己的發展付出努力的貧困者)都可以獲得最低生活保障,低保制度扮演起“救急”(生活救助)的角色,扶貧部門也就沒有了后顧之憂,完全可以回歸其“救窮”(經濟發展)的本來面目。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們有理由認為,隨著低保制度的不斷完善,未來我國扶貧開發政策將沿著這樣的方向向前發展:剝離救濟功能,專注發展目標。當然,這一政策轉向的程度與快慢客觀上還取決于低保制度的完善程度。在現階段,由于低保覆蓋面較窄,保障標準較低,現有的低保制度尚無法完全承擔起對絕對貧困人口的收入和生活保障任務,扶貧開發尚需部分承擔低保的職責。

五、關于扶貧開發“發展型”工作機制初步設想

發展型扶貧開發工作新格局客觀上需要確立發展型機制”。這里的發展型制特指在扶貧開發工作中以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發展為基本目標和行為導向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其中的重點是,政府分配扶貧資源、向貧困者提供資助時,要區別于傳統的扶貧開發和新近施行

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主要依據“貧困的發展”而不僅僅是貧窮。也就是說,扶貧資源的分配將主要依據貧困者“發展”的意愿、努力和績效,只有具有發展能力、意愿并付出努力的貧困者才能得到政府扶貧政策的眷顧,發展能力越強、意愿越強烈、付出的努力越多、取得的發展效果越好的貧困者,政府越應該予以扶持,而那些沒有發展能力的貧困者、或者具備發展能力而無發展意愿、不愿為自身的發展付出努力的貧困者,將不能像以前一樣享受政府的扶貧開發政策。其核心思想是“把激勵搞對”,即在扶貧開發工作中全面確立和強化正向激勵機制,盡量減少或避免逆向激勵。

篇7

[關鍵詞]扶貧開發;扶貧機制;政策協調

[中圖分類號]F3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36X(2012)06-0018-03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扶貧開發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扶貧開發道路。扶貧開發已經從以解決溫飽為主要任務的階段轉入鞏固溫飽成果、加快脫貧致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發展能力和縮小發展差距的新階段。2012年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決定將農民人均純收入低于2300元(2010年不變價)作為新的國家扶貧標準,這在2009年的基礎上又提高了92%。這必將使得扶貧對象、扶貧目標、扶貧開發機制和政策等產生一系列變化。從扶貧對象看,農村低收入人口被納入扶貧政策的范圍,扶貧對象范圍進一步擴大。從扶貧任務看,由解決溫飽向穩定解決溫飽并實現脫貧致富轉變。從扶貧思路來看,更加注重增強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可持續自我發展能力,調整扶貧機制、創新扶貧模式。在當前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尚未完全消除的情況下,要進一步創新扶貧思路和機制,認真抓好扶貧開發各項重點工作,力爭取得扶貧開發工作新的成就。

一、突出對象瞄準,防止扶貧資源的錯配或遺漏

保證貧困信息的真實、準確,是確保扶貧資源高效投入,確保扶貧開發政策惠及真貧的必要前提。具體來說,扶貧識別機制應從以下三個層次予以完善。

(一)完善貧困檔案工作,力求“到村到戶”

繼續做好貧困村和貧困人口建檔立卡數據庫、扶貧開發項目數據庫的建設與管理工作,將貧困信息系統化、條理化,為扶貧開發工作的開展提供決策依據。繼續推進“扶貧開發細胞工程”等工作,實現扶貧開發工作的“到村到戶”。

(二)加強監管,嚴厲懲戒

推廣村級扶貧項目公開直通車制度,通過隨機抽查、基層調查和標準量化細化等方式盡可能減少信息不對稱情況,切實提高監管力度。對于為獲得扶貧政策和資金而搞虛假貧困或者為攀升政績而搞虛假脫貧的有關單位和個人予以嚴懲,并注重調動群眾監督的積極性,引導貧困農戶參與監督,以有效杜絕扶貧錯位問題。

(三)動態評估,適時調整

加強對重點縣資格的動態評估和適時調整,及時舍富納貧,杜絕“富縣戴窮帽,窮縣沒帽戴”的積弊,減少扶貧資源的漏出,切實將扶貧資源用于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發展,提高扶貧資源投入的準確率。

二、加大扶貧投入力度,提高扶貧資源利用效率

一方面,進一步加大財政和信貸投人力度;另一方面,創新扶貧資源整合機制,及早改變當前扶貧主體各行其是、扶貧力量分散的狀況,最大限度地整合資源,提高扶貧資源的利用效率。

(一)財政資金要加大投入,調整投向

與實際需求相比,財政扶貧資金的實際投入還遠遠不足。在農村貧困標準大幅提高后,這個問題更為突出和迫切,因此,要加大財政扶貧資金投入力度,確保扶貧資金投入增長率不低于全部財政涉農資金增長率。在我國貧困特征由整體性貧困向局部地區貧困發生轉變的形勢下,扶貧資金投入方向也需有所調整,中央財政扶貧資金的新增部分應主要用于連片特困地區。同時建議將財政扶貧資金分為基本生活扶貧資金、基礎設施建設扶貧資金和產業扶貧資金三類。其中,基本生活扶貧資金用于解決貧困戶的近期溫飽問題,必須確保到村入戶;基礎設施建設扶貧資金用于解決貧困縣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問題,完善產業發展環境,吸引外來建設資金的跟進;積極探索到戶資金股份化的試點,以避免扶貧資金使用分散和改變用途等問題,形成凝聚力,推進產業發展,拓展當地居民尤其是貧困戶的非農就業空間。在扶貧績效考核中,必須保障扶貧資金的流向透明,更加注重扶貧效益是否進村入戶,為貧困人口提供多少就業崗位,增加多少收入。

(二)扶貧信貸要調整投向,增加投放額度

促使金融機構增加扶貧信貸額度的根本性舉措在于增強扶貧項目的市場競爭力和信貸吸引力,貼息、獎補等優惠政策只能是作為輔助手段。要增強扶貧項目的信貸吸引力,就必須調整扶貧信貸的投入原則和投入方式。就投入原則而言,信貸資金的投入效益必須惠及貧困戶;就投入方式而言,需改變“撒胡椒面”式分散投入、直接到戶的做法,“聚零為整”支持能帶動貧困戶增收的強競爭力項目,并積極調動非政府扶貧力量。

三、創新扶貧產業和項目選擇和運營機制。增強扶貧開發的支撐能力

(一)整合資源,集中突破

貧困地區往往市場化程度不高,產業基礎較為薄弱。要充分挖掘、整合當地的資源,集中資源打造1—2個優勢產業。河北青龍縣確定了肉兔養殖為產業化扶貧到戶項目,并整合全縣資源扶持該產業發展壯大,以點的突破最終實現面的突破,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二)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并重

對開發式扶貧而言,經濟效益是社會效益的前提保障。扶貧項目的選擇必須在保障社會效益的同時注重提高扶貧資金的收益率,以盡可能少的扶貧資金帶動扶持盡可能多的貧困戶脫貧致富。

(三)打破產業和區域限制

將連片特困地區作為扶貧攻堅的重中之重,在扶貧主導產業的選擇上不要過于拘泥,一產、二產、三產,或者是幾種產業形態的組合,都可以作為主導產業,切忌將目光僅僅鎖定在種養業及其關聯項目,關鍵要充分利用本地優勢,形成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將扶貧龍頭企業的選擇瞄準市場競爭力強、市場占有率高和經濟效益好的市場龍頭,通過“市場選擇項目——項目提供就業——農戶獲取工資”的產業扶貧路徑,將農戶分散的需求集中為增加收入這一核心內容,從而有效地解決扶貧“瞄準”問題。這也符合“財政扶貧資金本身不能以現金形式直接到村到戶,均要以項目形式來與貧困群體的需求對接”的要求,最終實現以市場龍頭的經濟效益帶動和提升扶貧事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四)積極培育合作組織

繼續推廣扶貧專業合作社等合作組織,并積極探索合作方式和組織模式的多樣化。同時,在政府采購中要加大對貧困地區產品的傾斜力度。河北定州市鼓勵群眾大力發展棚室蔬菜,并組建蔬菜種植協會實現棚室蔬菜種苗購買、技術指導、施肥管理和組織銷售的組織化,提高了農業產業化水平和貧困地區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取得了顯著的扶貧效益。

四、突出素質提升。增強貧困人口的自我脫貧能力

提高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是保證貧困者穩定脫貧的關鍵。因此,扶貧資源應向人力資本開發傾斜,通過教育、就業培訓和健康保障等措施提高人力資本水平。

(一)要改善貧困者的健康狀況

貧困地區因病返貧的農戶占相當比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建設,要優先考慮貧困地區的人口,并率先在貧困地區普及,資金缺口由各級財政共同負擔或在財政扶貧專項資金中列支。

(二)加強對貧困者的教育和培訓

科教文化的落后,既是貧困的表現,也是滋生貧困的根源。在教育領域,盡管義務教育已經免去了學費等各種費用,大大降低了貧困人口的受教育成本,增強了他們受教育的積極性,但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落后的現狀使得人才成為重要桎梏。一方面,難以吸引優秀教師到貧困地區任教;另一方面,即使是原有的教師也可能流失。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教育投入,確保貧困地區的基本教育資源供給并提高貧困地區教師隊伍的待遇。為了切實增強貧困人口的就業競爭力,省、市財政還應幫助貧困地區發展貧困人口專項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貧困者就業能力。

五、突出政策協調,增強扶貧開發政策與其他政策的合力

(一)加快財政體制改革,推進公共財政政策向貧困地區傾斜

1 加大財政資金向貧困地區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力度。實證分析顯示,對農村教育、公共衛生和科技推廣等公共服務和農田水利設施、通信設施以及道路等農村基礎設施的投資,有利于長期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進展。因此,要加大財政資金向貧困地區的投入力度,并著重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集中,同時運用財政貼息、補助和稅收優惠等手段積極探索各類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扶貧開發的路徑,營造扶貧濟困的良好氛圍。

2 規范財政資金管理協調機制,使財政扶貧資金與其他支農資金合力扶貧。加強部門間協調,使財政扶貧資金與其他支農資金能夠相互配合,提高資金利用效率。在統籌考慮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進行統一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項目規劃,將各部門資金的使用建立在統一的發展規劃和項目庫下,建立項目公示制度,既避免項目的多頭申報、重復建設,也可避免有些項目無人投資,實現財政資源的統籌安排,提高扶貧資金的利用效率。

3 改革財政資金配套政策,消除貧困地區發展“瓶頸”。建議降低乃至取消資金配套要求,由此產生的資金缺口,可以通過如下方式解決。一是多級財政出資。即由各級財政以轉移支付的形式投入,其出資比例可按省、市的最低生活保障線的比例來定。貧困縣比較集中的地市,如張家口、承德,市財政無力承擔的部分,可由中央和省級財政通過貼息貸款或直接代為承擔的方式幫助解決。二是財政墊付。針對一些到戶項目或從公益項目中獲益相對較低的省區,如河北省還不到10%,飲水、就業培訓和沼氣池等各類到戶項目的配套或自籌資金,可以考慮先由財政扶貧資金或用工單位墊付項目資金,再為其提供就業崗位,從其工資中扣除所墊付資金的辦法,使這類家庭能夠參與項目,從中受益。當然,這種扶貧方式對貧困人口的信用有較高的要求。

(二)推進金融體制和政策改革,為農村扶貧開發工作提供資金支撐

1 引導并約束貸款投向,加強金融對貧困地區發展的支撐作用。引導并約束金融信貸投向,力爭將盡可能多的農民儲蓄投放在農村發展和農村扶貧開發事業上。可將扶貧信貸資金優先用于支持各行業龍頭企業的發展,條件是這些企業負責為無力獨自獲得扶貧信貸資金的特困戶或低收入戶提供一定的就業崗位和工資收入。這種扶貧信貸資金投入模式有兩方面優勢:一是有利于借助企業的市場競爭優勢,實現貧困戶增收目標;二是有利于降低信貸風險,更有效地保障信貸資金的安全和效益。

2 積極創新農村貧困地區金融模式,拓展扶貧資金的來源渠道。進一步擴大村級互助金試點等農村合作金融的覆蓋面,并與小額信貸發展相結合,實現兩者優勢互補,為貧困地區農村金融的持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從而更好地發揮金融對農村扶貧開發的重要推動作用。一方面,建立在農村合作金融基礎上的小額信貸,由于其更為穩固的組織系統而得以更加順暢地運行;另一方面,農村合作金融通過引進小額信貸使得其自身的信貸制度缺陷得到彌補,既可以更好地實現農村合作金融的服務宗旨,又可以擴大其市場空間,為更多的窮人社員提供持續的金融服務,推進農村扶貧開發的進程。

(三)優先完善貧困地區基本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

貧困農戶中的病殘人口以及其它無勞動能力的老年人、未成年人等人群是不適于開發式扶貧的,應通過最低生活保障、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來予以幫扶和救助,并與農村扶貧開發政策相互補充,形成良性互動。

1 全面推進扶貧開發和農村低保制度的有效結合。扶貧開發和農村低保是緩解并最終消除農村絕對貧困現象的兩項重要制度。其工作對象既有重疊,又有區別。扶貧開發重點提高農村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對沒有勞動力或勞動力喪失的貧困人口要實行農村低保等社會救助制度。扶貧開發穩步推進,有利于減輕農村低保的壓力。而農村低保制度的建立也有利于推動扶貧開發。要積極推動地方扶貧與民政部門的合作,逐步建立起定期協商、信息溝通、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形成減貧工作的合力。

2 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大力推進農村貧困地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以緩解農村貧困人口中病、殘、老群體的醫療保障問題,努力實現病有所醫,杜絕因病返貧,為貧困人口的健康提供基本的保障。

(四)完善人力資源政策,提高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

實踐證明,教育對于減少貧困,防止貧困世代相傳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要改變貧困地區科教文化落后的現狀,必須更加關注人力資源的開發,提高貧困者的就業和創業等發展能力,以防范和減少未來貧困人口的產生,斬斷貧困代際傳承的鏈條。

1 發展多層次教育,提高人力資源素質。保障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資源的有效供給。重點保障貧困地區九年義務教育政策的落實,保障貧困地區少年兒童受教育權利的實現,為提升農村貧困人口的整體素質奠定基礎。著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從貧困地區財力、人力有限的現實出發,集中資金和優秀師資,采取幾個縣區合辦或在市區辦學的方式,建設規模大、科目全、班次多(含職業技術高中與成人職業技術教育)、學制短、實用性強、收費低的職業技術教育機構,開展農民務工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并使其承擔起聯系市場、定向培養和輸出勞務的職能,滿足貧困人口的高等教育需求。通過發展助學貸款、助學獎學金等形式幫助貧困地區的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并鼓勵他們回家鄉就業和發展,為家鄉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扶貧開發事業做貢獻。

2 設立補貼,穩定人力資源隊伍。針對貧困地區教師和其他專業人才嚴重流失的現狀,建議在財政扶貧資金中單列一項“貧困地區人力資源補貼”,用于補助投身貧困地區教育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級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為致力于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提供相應的報酬和待遇,為貧困地區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五)產業政策適度傾斜,為貧困地區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貧困縣區支柱產業的培育是扶貧開發工作的重要抓手,要在產業政策上向貧困地區適度傾斜。一要進一步完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建立和健全農業保險制度,尤其要逐步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二要優先安排項目,尤其是各種直接用財政投資或用各類政策性貸款、國際金融組織低息貸款、外國政府貸款的項目,應有一定比例安排在貧困地區,省級政府也要優先在貧困地區安排一些骨干性項目,并在項目審批權和地方配套資金比例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

(六)完善生態補償政策,統籌生態建設與扶貧開發

在加大生態建設補償力度的同時,對于生態補償的思路也應有所拓寬,不要局限于糧食等實物補償或現金補貼,而應統籌考慮生態建設、農村貧困人口生計和貧困地區產業開發這三大問題。

篇8

根據隆回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的通知》(隆政辦函〔2014〕21號)文件的精神,以及縣農村扶貧對象建檔立卡的工作部署,為切實做好我鎮農村扶貧對象建檔立卡工作,結合我鎮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目標任務

通過開展農村扶貧對象建檔立卡工作,對全鎮農村扶貧對象進行一次全面的摸底調查,識別出農村扶貧對象,建立健全農村扶貧對象檔案,為開展直接幫扶提供依據。同時,也為在大扶貧格局下,引導教育、住建、水利、衛生、廣電等部門資源及社會各界力量向農村扶貧對象傾斜,搭建通用的扶貧工作信息平臺。

二、實施范圍和扶貧對象

(一)實施范圍。農村扶貧對象識別和建檔立卡的實施范圍為全鎮87個行政村。

(二)扶貧對象。農村扶貧對象包括扶貧開發對象和低保對象。扶貧開發對象必須是以戶為單位,家庭主要勞動力在60歲以下、有勞動能力,和較強的脫貧愿望、處于扶貧標準線2300元(2010年不變價)以下的農村家庭居民。

三、工作原則

堅持扶貧開發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銜接,按照“縣為單位、規模控制、分級負責、精準識別、動態管理”的基本原則,對農村扶貧對象逐一建檔立卡。

(一)嚴格把握標準。農村扶貧對象包括扶貧開發對象和低保對象。扶貧開發對象必須是以戶為單元,家庭主要勞動力在60歲以下、有勞動能力和較強的脫貧愿望、處于扶貧標準線2300元(2010年不變價)下的農村家庭居民。民政部門已識別登記的農村低保對象,這次全部納入扶貧對象一并建檔立卡。具體識別方法“五比五看一優先十一不評”。“五比五看”:比家庭收入、看經濟來源;比家庭財產、看消費水平;比家庭勞力、看勞動觀念;比生活環境、看居住條件;比貧困程度、看致貧原因。“一優先”:計劃生育優先。“十一不評”:全戶外出的不評,家庭有多處房產的戶不評,家庭成員中有1人購置小車的不評,不符合條件強行要求、無理取鬧的戶不評,不遵紀守法的戶不評,不執行計生政策超生嚴重的戶不評,子女條件較好而不履行贍養義務的原則不評,阻撓公益事業建設的不評,不進行土地流轉造成土地荒蕪的不評,經商戶不評,不在家從事種植、養殖業的一律不評。

(二)規范識別程序。要召開鎮、村兩級會議,做好宣傳發動工作,確保政策精神家喻戶曉。要按照“戶主申請、村民小組提名、村民代表評議和票決、村委會審查、鄉鎮審核、區縣扶貧辦及民政局復核、區縣人民政府審批”的程序進行,村委會要有扶貧對象民主評議和票決的會議記錄及代表簽名,鎮政府、縣扶貧辦要有扶貧對象審核的相關記錄和檔案資料,縣扶貧辦要對鎮里上報的扶貧對象信息資料進行嚴格把關,確保沒有爭議或爭議解決后報縣人民政府批準,統一建立縣級檔案,并按要求錄入全國貧困農戶信息系統。

(三)公平公開公正。農村扶貧對象識別確認和建檔立卡工作全程要體現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實行民主評議和民主監督,群眾參與率和社會認同感達80%以上。村級民主評議前,要對扶貧對象識別政策和建檔立卡人數在村內公示,并通知每戶農戶家庭。參與民主評議的村民代表要有廣泛的代表性,各村都要成立30人以上的民主評議領導小組,評議小組中要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低保戶、縣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退休干部等具有廣泛代表性的代表,每組至少要有2戶以上的群眾參加,確保評議結果客觀公正。村委會審查和鎮政府、縣扶貧辦審核的結果,都要在當地群眾主要活動場所進行公示(要有影像資料),每次公示期不少于7天,接受社會監督,嚴防暗箱操作。在扶貧對象確定過程中,如接到有關質疑和舉報時,縣扶貧辦、鎮政府要及時組織專人進行核實調查,確有問題的要取消其扶貧對象資格,并從得票靠前的落選農戶中依次遞補。

(四)直接到戶到人。要把政策宣傳、對象申請、情況調查、會議評議等基礎工作做細做實,確保貧困農戶的參與權、表達權。嚴禁民主評議敷衍了事、流于形式。農戶申請要由戶主提出,嚴禁親友代替和提供虛假承諾;要杜絕平均分配,務必突出重點、整戶入選,嚴禁拆、分戶和空掛戶;到戶調查要直達預選對象,嚴禁口頭調查或推測估計;登記的扶貧對象戶要有相關影像資料。

四、工作步驟

(一)對象識別階段(元月—4月底)

1.指標分解(4月3日前完成)。根據3月24日召開的全縣扶貧開發暨農村扶貧對象建檔立卡工作動員會議精神,研究確定本鎮的工作方案及識別方法,并報縣扶貧辦。扶貧對象指標分解切忌搞平均主義,要根據各村發展和農民人均收入水平,按照比較好、一般、貧困、深度貧困四類標準對村先行分類,再按照分類分解扶貧對象指標。

2.宣傳動員(4月上旬)。要充分發揮電子顯示屏、村務公開欄等,廣泛宣傳扶貧對象建檔立卡政策,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認真召開鎮扶貧工作會議、村組動員會議,形成一環扣一環、一級抓一級的局面。努力營造廣大干部群眾支持和參與扶貧對象建檔立卡工作的良好氛圍。

3.群眾評議(4月7日—4月25日)。各村要開好村民小組全體村民會議、村民代表評議會議,以申請農戶得票多少決定其是否成為預選扶貧對象。要加強對村級評選對象情況的審核,嚴防條件不符者入選。村級投票情況和鎮政府審核情況必須分別在行政村和鎮政府公示7天。

(二)建檔立卡階段(4月26日—5月底)。要按照全省統一制定的表格,采集匯總扶貧對象家庭情況,做到一戶一卡、一村一冊。檔案資料要做到真實、全面,并由扶貧對象、采集人、審核人共同簽名確認。鎮政府要有紙質檔案和電子檔案,并按照動態管理的原則,及時更新紙質檔案和電子檔案。

(三)信息化管理階段(6月—8月)。扶貧對象檔案數據安排專人負責,按時錄入全國貧困農戶信息管理系統,并建立匯總分析、動態管理機制。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一是成立領導小組。為切實加強領導,確保農村扶貧對象建檔立卡工作的順利實施,成立以鎮長羅運河同志為組長的農村扶貧對象建檔立卡工作領導小組,具體負責指導全鎮農村扶貧對象建檔立卡的全面性工作,按照要求搞好對象識別、信息錄入、完善檔案資料、落實幫扶措施。下設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

(二)確保工作經費。農村扶貧對象識別和建檔立卡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民心工程,涉及千家萬戶,工作量大,任務繁重。根據主管部門要求,鎮財政安排專項中心工作工作經費用于開展農村扶貧對象建檔立卡工作必需的培訓、表格印制、調查摸底、建檔立卡、信息錄入及信息化管理系統建設等方面的開支。

(三)強化人員培訓。加強對工作人員的培訓,通過培訓,切實讓工作人員全面、準確把握相關政策原則、指標要求、操作程序和具體方法,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和服務質量。

(四)嚴格監督檢查。為確保貧困對象識別準確,確保不發生大的上訪事件和群體性事件,建立四項工作制度:進度報告制度、包片負責制度、交叉檢查制度、舉報調查制度。成立專門的督查組,督促指導各村按要求開展好扶貧對象建檔立卡工作。

篇9

【關鍵詞】金融扶貧 政策落實 社會保障

一、大關縣基本情況

大關縣屬國家烏蒙片區連片開發重點區域,縣域面積1692平方千米,轄9個鄉鎮78個行政村。截至2014年末,全縣總人口近28.78萬(其中,農業人口22.89萬),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75億元,人均生產總值8600元;全縣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有12.59萬人,占全縣農業人口的55%,扶貧攻堅任務十分繁重。

二、大關金融扶貧工作開展情況及取得的成效

(一)整體推動,確保金融扶貧務求實效

按照區域開發與精準扶貧相結合思路,進一步發揮金融扶貧的積極作用,人行大關支行推出了“面、點、線”扶貧工作方式助力烏蒙片區攻堅扶貧,取得了較好效果。今年1月29日,央視新聞聯播播出的云南“區域開發與精準扶貧”專題報道中,以大關縣扶貧工作為例作了相關報道。“面”:就是選定區域開發為面,加大信貸資金投入。通過金融杠桿撬動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以龍頭企業和產業“造血”式扶貧模式鞏固扶貧效果。“點”:就是選出扶貧對象為點,金融觸角直達基層。在確定區域開發扶貧項目后,優先選擇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中被評定為信用戶的農戶,作為精準扶貧對象。“線”:就是以金融扶貧為線,貫穿于面點之中。不斷創新金融產品在昭通市率先開展農村集體經濟“紅色股份”工作、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助保貸”等業務。2013年和2014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8.6和9.2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4.24%和6.40%;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28和4860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8.20%和14.95%;全縣貧困人口比上年末減少4.28和1.48萬人,分別下降26.29%和12.33%。

(二)“三信”帶動,營造金融扶貧良好環境

人行大關支行以“三信”創建為抓手,為金融扶貧工作營造了良好的環境。在全縣創下了工作覆蓋面100%和農戶建檔面100%的雙百成績。截至2015年6月末,大關縣信用農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占比分別已達到62.21%、57.69%、66.67%,“三信”創建工作提前兩年完成云南省目標任務。

(三)示范拉動,探索金融扶貧實踐路徑

今年初以來,人行大關支行提出了“以創建‘金融扶貧示范試點’作為新階段推進精準扶貧戰略的工作思路”,得到了人行昆明中支、昭通中支和縣委政府的積極肯定與全力支持。5月下旬,縣人民政府正式印發了《大關縣金融扶貧示范試點方案》予以執行;6月下旬,縣委、政府在示范點玉碗鎮隆重召開了啟動暨動員大會。自示范工作啟動以來,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突出呈現四個特點的創新工作機制,扎實、有力推進創建出成效。

1.政策優惠新。一是人民銀行對農村信用社年度信貸規模給予適當調劑,昭通中支專項下達支農再貸款1000萬元,并配額信貸規模;二是實行貸款降息優惠。縣農村信用社承諾,對精準扶貧農戶貸款降息13%以上,以有效降低農戶生產融資成本;三是全縣政策扶貧貼息貸款向示范點傾斜,重點支持、重點推進。

2.工作機制新。一是建立臺賬工作機制,跟蹤服務。梳理確定扶貧對象,建立“名單式”管理模式;二是建立督查督辦工作機制,跟進工作開展。各參與建設方須按月向縣委、政府和人民銀行報告當月金融扶貧工作進展情況,“示范試點工作領導組”不定期組織現場檢查,總結提高,跟進落實,形成督查督辦工作機制。

3.金融產品新。農村信用社推出了“期限靈活精準降息”專項扶貧貸款品牌。同時,各涉農金融機構在“惠農卡”的授信規模、額度上承諾向示范點傾斜,以提高信貸扶貧的針對性,實效開展特色信貸扶貧。

4.服務方式新。成立由銀行青年業務骨干和鄉、村、社干部組成的金融知識宣教機構,依托宣教隊的集中宣講與鄉、村、社干部日常宣傳的結合。

三、存在的問題與經濟學分析

(一)問題的外在表現

1.金融機構對農村金融工作未建立長期目標,局限于短期利潤,沒有深度參與到培育的環節,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金融扶貧資源沒有有效利用。

2.金融機構內部對金融扶貧工作缺乏必要激勵機制。受限于貧困地區的客觀因素,與績效掛鉤的工資制度可能會傷害到銀行員工對金融扶貧工作的積極性。

3.金融服務覆蓋偏低,鄉鎮一級只有信用社在提供傳統的存、放、匯服務,不利于競爭性農村金融市場的形成,不利于為貧困戶提供更優質的金融服務。

4.扶貧貸款的政策性與其商業化經營的矛盾,金融機構盈利性和社會責任的矛盾沒有得到有效調和。

5.農村金融體系不完善、制度不健全,金融服務和創新意識不強。沒有專門服務于農村農業融資的擔保機構,農戶資產不能有效轉化為流動性;涉農保險產品種類少,農村、農業與農民缺少保險償付的金融保障機制,抵御風險能力弱。

(二)金融扶貧制約因素

1.生產要素長期缺乏導致金融扶貧短期內難以見效。一是公共基礎設施落后,基本公共服務不足。二是良田稀缺,經濟效益較差。三是勞動力生產率低下。許多外出務工者只能從事傳統的苦力型工種,報酬低;在家務農者缺乏成體系的科學種植的專業知識。四是資金短缺。農戶貸款難、貸款貴問題非常突出。五是產業發展滯后。生產要素長期缺乏導致投入產出比偏低,金融扶貧難度大、耗時長、風險較高,短期內難以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2.金融扶貧尚未深入人心。大部分農戶從沒有在信用社辦理過業務,有資金需求的都是向親朋好友臨時借款,容易形成“三角債”,經濟情況較差的家庭往往是較大的風險點;由于還款和要賬的不確定性,相關家庭都會面臨流動性風險。貧困片區群眾信用意識淡薄,金融知識、法律法規普及力度不夠,逃廢銀行債務情況時有發生,加劇金融機構對涉農貸款風險的控制。

3.財政扶貧精準度有待提高。受地域環境等限制,有關職能部門籌劃與協調工作有一定難度,導致金融扶貧的可持續性受到影響。

4.農村專業合作社的建設沒有取得預期效果,農民的資產、勞動力不能有效集中,規模效應沒有得到體現。“以社帶戶,以企帶村”的扶貧方式還未廣泛見成效。單戶農戶在經營、土地流轉、擔保、貸款上都沒有優勢;同時,過度分散的資源增加了金融機構的經營成本和風險,一定程度上導致惜貸。農戶之間家庭經濟狀況差異較大,若不有效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則差異可能會越來越大,最后導致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馬太效應。

四、政策建議

較佳的金融扶貧流程如圖所示,但目前農村產權制度沒有有效建立起來,農村不動產還只是流動性非常低的廉價資產,基本沒有充當生產的資本;政府和金融市場協調機制沒有有效運行;地方政府對經濟發展的規劃,特別是對扶貧的規劃仍缺乏可持續性;地方經濟發展和金融市場發展還沒有實現雙贏;政府和市場的邊界需要重構。以下將從兩個方面嘗試提出政策建議。

(一)金融系統自我完善、自我更新

1.推進小額扶貧信貸走專營化道路。支持現有涉農金融機構在鄉鎮一級增設營業網點,支持開辦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機構,完善競爭機制,倒逼金融機構對現有工作機制進行改革,做好金融扶貧工作。鼓勵涉農國有商業銀行創新管理模式,合理增加基層授權授信,壓縮管理層級。加強對扶貧金融機構的監管。涉農金融機構的各級管理層對貧困地區的涉農金融機構管理和考核以不片面的追求利潤為目標。

2.探索創新農村擔保機制。建立多元化農村擔保體系,以風險分擔形式代替農村信用社稅收優惠,建立政府性農業擔保機構;嘗試將產業化龍頭企業、專業協會等關聯利益主體作為聯保共同體,建立互擔保組織;以村為單位,整合扶貧辦的互助社資金及部分財政補貼資金作為信貸擔保基金,發揮放大效應。創新擔保抵押方式,開辦農業資源承包經營權類抵押貸款等。

3.加快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業務創新。涉農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在鞏固完善傳統信貸產品和業務的基礎上,依照現行相關法律規定,探索擴大申請貸款可用于擔保的財產范圍,探索貸款風險分擔的各類方式,因地制宜,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和突破。逐步增加扶貧貸款貼息資金,合理確定扶貧貸款貼息額度,建立風險補償資金,引導金融機構從信貸規模、授信審批等方面給予扶貧貼息貸款優先支持。同時,保險公司可針對涉農龍頭企業和已具規模的專業合作社提供創新型的保險產品,降低農業生產的風險,促進農業生產的轉型。

4.繼續加強金融知識普及。進一步改變農民一些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將現代化金融理念深入培植到農村發展和農業生產之中,幫助農戶建立現代融資理念、拓寬融資渠道;鼓勵農戶積極參與到建檔立卡和信用體系創建工作中,促使農戶主動探索、實踐新的生產方式,創新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發展。

5.積極協調解決融資難題。銀行看重貸款的可回收性;貧困戶短期內更看重貸款的可獲得性,長期內更看重利率。制定相關農村信貸政策時,一定要協調好銀行與農戶的貸款目標。一是加快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和農宅確權頒證工作,解決信貸抵押不足的矛盾,增加信貸可獲得性。二是督促金融機構改善服務方式,用活用足涉農貼息貸款政策,有效降低貸款成本,為貧困群眾提供長期金融支持。三是配合好有關部門,爭取政府財政資金貼息,為貧困戶精準提供貸款支持。

(二)改善外部環境,為金融扶貧提供保障

1.配合好相關部門引進先進農業技術,培育一批特色、新型產業,加大對農村專業合作社的支持力度。可借鑒一些省近年來推出的農民專業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體”的農村新型合作模式,由供銷合作社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市場問題,由農民專業合作社解決農業產業的發展問題,由信用合作社解決農業生產中的資金問題。以集中的專業運作代替農戶的分散經營,減少經營成本,降低生產風險,加深農業的資產化和金融化,促進傳統農業向農業工業轉型,把勞動力重新吸引到土地上來。

2.不斷完善精準扶貧措施,使政策規定能落地生根。堅持金融扶貧與財政扶貧有機結合,緊扣“重在聯、貴在為、深在制”要領,堅持扶真貧、真扶貧,不斷拓展內涵和層次,實現由“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的實質性轉變。一是確保對象精準,解決好扶持誰的問題。抓住真實識別貧困、規范建檔立卡、實施動態管理、推行掛圖作業四個關鍵環節,避免普惠政策代替特惠政策、區域政策代替到戶政策的現象,提高扶貧效果。二是確保內容精準,解決好扶什么的問題。堅持因地制宜、因戶施策,具體分析致貧原因,突出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富民產業培育、社會事業發展、易地搬遷、金融支持等扶貧措施。

3.推動財政與銀行良性互動,完善正向激勵政策。一是建立金融扶貧的正向激勵機制。鼓勵和支持縣域金融機構將新增可貸資金留在當地使用,督促涉農貸款稅收優惠、定向費用補貼、增量獎勵等政策的落實,引導更多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貧困片區。二是建立健全風險補償機制。設立扶貧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健全風險補償機制,有效分擔貧困地區金融風險,提升金融機構發放扶貧貸款的主動性。試行“動產抵押+不動產抵押”信貸產品組合模式,拓展貧困村農戶貸款途徑,實現貧困村互助資金、金融機構、農戶多方共贏。三是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將分散在扶貧、農業、水務、交通、國土、電力、住建等部門涉農財政資金整合為資本金,吸引企業資金、社會資金、民營資本,設立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基金,通過商業化運營和政策性引導,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杠桿作用,帶動社會資金、金融資本、銀行信貸投入扶貧開發,支持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

篇10

貴州省委、省政府發動脫貧攻堅春季攻勢,易地搬遷扶貧、教育扶貧是其中兩大任務。就如何更好推動這兩項工作,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采訪了貴州省易地搬遷扶貧工程建設指揮部副指揮長、省水庫和生態移民局局長王應政和貴州省教育廳廳長王鳳友。

當代貴州:今年是貴州易地搬遷扶貧承上啟下和全面突破的關鍵一年。貴州打算怎么打好易地搬遷扶貧這場硬仗?定下搬遷75任務主要基于哪些考慮?

王應政:2017年既要實施好75萬人的易地搬遷,還要解決好2016年45萬人搬遷后的脫貧發展。我們將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堅持問題導向和項目導向,以精準搬遷、精準脫貧為主線,嚴格執行易地搬遷扶貧政策,全面提升易地扶貧搬遷質量和水平,堅決打好春季攻勢,確保2017年再戰告捷。

主要工作分兩塊。一是精準抓好搬遷對象、安置地點、住房建設、項目管理、資金保障五個關鍵環節,解決好“怎么搬”的問題,實現多搬、快搬、搬好。二是學習借鑒惠水試點經驗,在全省全面推廣和落實“五個三”政策,解決好“搬出來后怎么辦”的問題,讓搬遷群眾一步住上新房子、快步過上好日子。

易地搬遷扶貧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一年搬遷75萬人,接近“十三五”規劃任務的一半,在貴州歷史上前所未有,全國罕見。打贏這一仗,如期實現脫貧和全面小康就有了主動,就更有底氣。

當代貴州:隨著貴州省城鎮化、工業化的發展,城市已具備了良好的安置條件和就業空間。今年貴州易地搬遷扶貧要求“城鎮化集中安置”,將如何推進這項工作呢?

王應政:城鎮化安置是指易地搬遷人口和資源要素向城鎮聚集的過程。

我們將選擇經濟要素集聚功能強、創業就業機會多,人口承載容量大的縣城和中心集鎮布局安置點,以市州所在地和縣城為主、中心集鎮為補充,推動搬遷農戶向城鎮集中。也就是說,不再安置到一般邊遠鄉鎮、旅游景區服務區和中心村,特別是避免山上搬山下、農村搬農村、這個“窮窩”挪到那個“窮窩”。

以安置點為單元實行集中安置,堅決防止分散、零星安置。

以縣為單位集中建設管理,以利于統籌全縣資源做好配套建設和后續扶持,不能把安置項目分散到各鄉鎮自行實施。因為鄉鎮不僅缺乏工程建設技術力量和管理經驗,更缺乏支撐就業、產業等的項目和資源。

推進城鎮化集中安置,產業是基礎,就業是關鍵。要堅持以產定搬、以崗定搬,逐戶落實就業資源和脫貧措施,實現勞動力在城鎮充分就業。只有讓搬遷群眾有事可做、有業可就、有錢可賺、增收致富,就能解除群眾的后顧之憂,調動和激發群眾的搬遷熱情。

當代貴州:解決好易地搬遷扶貧安置區群眾子女入學,群眾才能安居樂業。為推進教育公平均衡發展,增強貧困地區發展后勁,貴州將采取哪些措施?

王鳳友:我們將統籌解決好易地搬遷扶貧安置區群眾子女就學,落實好農民工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入學和升學政策。同時,鞏固提高教育“9+3”計劃,優化中職學校布局,提升職教培養質量和人才技能。針對建檔立卡等貧困家庭子女進行招生,確保他們至少掌握一門實用技能,實現“職教一人、就業一個、脫貧一家”,并繼續推進10所省屬優質職業院校對口招收全免費精準扶貧“威寧班”、“赫章班”2000人,幫助貧困家庭“拔窮根”。

爭取擴大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實施好貴州大學等省屬高校招收農村學生專項計劃,提高高職院校分類招生中招收貧困家庭中職畢業生的比例,民族預科班、雙語預科班、民族班、雙語民族班招生計劃向符合條件的扶貧對象傾斜,增加貧困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機會。深化“省屬院校幫百村”扶貧行動,大力推進教育幫扶,增強貧困村發展后勁,助推加快脫貧進程。

當代貴州: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教育事業,教育扶貧作為三大攻勢重點內容之一,貴州省教育部門如何將精準扶貧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和政治擔當?

王鳳友:“扶貧必扶智。”我們將嚴格執行國家普通高中建檔立卡免學雜費政策,認真落實好全省教育精準扶貧學生資助政策,繼續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高中至本科階段學生提供扶貧專項助學金,免(補)普通高中和中職學生學費、住宿費、教科書費,免(補)大學本專科學生學費。

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幼兒、孤兒和殘疾幼兒入園保育費和生活費,幫助貧困家庭幼兒接受學前教育。認真落實好“兩免一a”政策,完善控輟保學機制,保障建檔立卡等貧困家庭學生順利完成義務教育。

從2016年秋季學期起,貴州在全國率先啟動實施農村學前教育兒童營養改善計劃,向在農村學前教育機構就讀的兒童提供營養膳食補助,接下來我們將提質升級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努力讓學生吃得營養、吃得均衡。

當代貴州:易地搬遷扶貧是精準扶貧“當頭炮”,需要扎實推進。夯實教育脫貧根基重點在貧困縣,讓貧困地區孩子能夠就近接受良好教育,是教育脫貧的長遠之計。有效推進這兩方面工作的著力點何在?

王應政:對于易地搬遷扶貧,當前工作主要有三點:第一,抓好政策培訓。對各市(州)、縣政府分管領導、發改局長、移民局長和各縣平臺公司負責人,以及省直有關部門共500余人參加了培訓,系統培訓了中央和省的易地搬遷扶貧政策,特別是前面提到的新思路、新要求和操作規范。第二,抓好政策執行。省易地搬遷扶貧工程建設指揮部已將2017年定為質量建設年,要求嚴格執行中央、省的相關政策規定和要求,全面規范項目管理和工作行為,著力推動“五個三”政策落到實處,進一步提升搬遷安置質量和脫貧成效。第三,抓好政策督查。將全省易地搬遷扶貧工作劃分為3個片區,每個片區由一名廳級干部聯系,由一個片區工作組常駐一線明查暗訪和督促指導,實行片區負責制。

王鳳友:對于教育精準扶貧,要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是教育扶貧工作的重要內容。

大力增加鄉鎮、城市社區和城郊結合部公辦幼兒園資源,同時按照“大村獨立建園、小村聯合辦園”布局,重點推進人口集中村寨新建或利用閑置小學校舍改建農村幼兒園,讓農村孩子就近接受良好啟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