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模式民主化范文
時間:2023-08-31 17:02: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商業模式民主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沒有好的創作能力,沒有強大的制作能力,也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營銷能力—這通常是用來說歌手很難持續其影響力的原因,但這些若干能力的缺乏是什么的結果?
我喜歡這樣的問題。它往往可以讓我們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它最大的好處可能還在于,它有助于我們找到真正的問題。
比如說,在這一期《大選中的電視網》的特寫中,我們看到美國電視網面臨的窘境,最糟糕的NBC,廣告收入同比下降12%,它是電視網收視率和關注度下降—觀眾人數下降—的結果,但觀眾群逐漸萎縮的原因是什么導致的呢?是電視從業人員做得不好,還是他們眼中的“第二屏”太強大?
如果回顧過去,一定不能忽略的一點就是,電視業能有最近幾十年的輝煌成就,其所依賴的就在于它所帶來的“民主化”—每個人都可以身臨現場,每個人都可以平等地獲得信息?!暗诙痢毕啾扔陔娨暩裰骰恐辽購挠^眾的行為上,似乎這是一個可能的重要原因。接下來可能就是要思考,是否因為幾十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精英化和專業化的操作思路?而這種精英化和專業化的思路可能有助于保持對競爭對手的競爭力,但未必是贏得變化中的觀眾的有效手段。
上一期的大公司新聞,我們曾經報道CNN計劃推出更有深度的更長的記錄片—如果我們發現的問題是正確的,那可能意味著CNN是在用一種錯誤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用這種方式可以提升自己面對??怂剐侣劸W的競爭力,但并沒有真正觸及觀眾的流失問題。當然,記錄片會是一個好產品—它有點像我們愈看到信息碎片化,愈要推出承載商業新知的“單行本”一樣,它會因為差異化而獲得收益。但它不是解決電視屏與“第二屏”的“民主化”程度的真正辦法。
篇2
關鍵詞:西方學界;高等教育;MOOCs;熱點問題
前言:MOOCs是一種以網絡信息技術為基礎的開放性教學模式,其一經出現就受到了眾多學者的關注,許多國家都啟動了MOOCs計劃。然而,MOOCs是新時代的產物,其在應用發展的過程中還有一些問題受到高等教育界眾多學者的廣泛關注,尤其西方學界近年來對高等教育MOOCs熱點問題的研究對我國MOOCs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一、MOOCs之于高等教育的研究
1.西方學者的評判
MOOCs之于高等教育到底有什么影響,是一種機遇還是一種挑戰。對于MOOCs的這個問題,西方學者個人主要存在兩種觀點,其一,是對這個問題持有支持的觀點,這些持支持態度的西方學者大多都是著名大學的研究人員,其認為MOOCs能夠幫助大學提升聲譽,創新學校的教育模式,例如紐約大學的克雷?薛基教授就將MOOCs教學模式看做是美國高等教育失敗的理性應對,其認為這種教育模式的創新能夠提升學校的競爭力;其二,是對MOOCs持批判觀點,認為MOOCs對于高等教育并沒有積極的影響,反而會為高等教育的發展帶來挑戰,認為MOOCs不能夠滿足學生的多元化需求,會使大學生走向衰落,會使高等教育機構走向衰落,例如西方學者丹尼爾教授就對MOOCs持批判觀點,認為MOOCs是一種運用過時的行為主義教學,其指出MOOCs會導致教育和社會的隔離,MOOCs毫無優勢。總的來說,持有批判觀點的西方學者有或多或少以偏概全,且沒有實證分析,而西方學界對于“MOOCs給高等教育帶來什么影響”的主流觀點是要科學的應用MOOCs,雖然短時間內可能會沖擊高等教育模式,但長遠發展來看,其勢必會拓展高等教育的廣闊空間。
2.西方國家智庫的評判
許多西方國家智庫針對“MOOCs對高等教育的影響”這一問題進行了實證研究。經濟學人智庫指出,MOOCs促進了高等教育民主化,許多人都支持MOOCs教學模式;美國斯隆聯盟經研究認為MOOCs在高校的應用率較低,許多高校都對MOOCs的使用保持觀望狀態,索然有69.1%的學術領導認可MOOCs,但只有9.4%的高校正在落實MOOCs;英國公共政策研究院認為,MOOCs的應用勢必會引發傳統高校的以此重大變革,并就此提出了高等教育的針對MOOCs的五種教育模式。
二、MOOCs的挑戰性學習情境研究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許多學生對MOOCs課程完成率較低,但滿意度較高,激勵效能和新技能需求同時存在,這就說明MOOCs教學模式中的學習情境有著高挑戰性。加拿大構架研究委員會主任RitaKop指出,MOOCs要求學生有著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自我導向性,只有這樣才能夠最大化的拓展網絡學習機會,同時學生要培養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要有著合作探究的能力和技能。
從學生的參與性上來看,希爾教授研究表明,學生參與MOOCs的學習態度并不穩定、明確,許多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這也是導致學生MOOCs課程完成率不高的原因。
三、MOOCs的有效商業模式研究
西方學界普遍認為MOOCs教育模式的開發成本較低,這會給MOOCs的運作著帶來可觀的收益,同時MOOCs模式的應用范圍也逐漸從精英大學擴展到普通大學,西方學者對于MOOCs這種有效商業模式的主要觀點如下:
(一)課程產品成本的下降
西方學者一致認為MOOCs屬于一種在線課程,其研發成本較低,相較于其他在線教學模式而言,其有著低成本的優勢,例如美國杜克大學的辛諾特?阿姆斯特朗團隊就在MOOCs課程設計的過程中發現,可以將復雜的課程準備步驟交給一線教師來處理,這就大大提升了MOOCs課程研發效率,節約了研發成本。
(二)凸顯的收益來源
從經濟的角度來看,MOOCs的商業收益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合同制的收益模式,一種是共享式的收益模式。JeffreyYoung就將MOOCs的收益來源劃分為了八種,其中包括學生支付的監考費用、證書費用以及公司支付員工招聘費用等等。此外,MOOCs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體現出了出版商的商業利益,出版內容的獲取形勢越來越開放,降低了雜志評審的成本。而編寫MOOCs課程教材的作者也能夠獲得版稅的收益,這就給MOOCs有效商業模式的運作提供了可能。
(三)成本降低,收益提升
成本較低,收益提升指的就是MOOCs商業模式的有效性,美國Moody信用評估機構就指出,MOOCs為收益創造力機會,這種商業模式運作的有效性較高。WilliamLawton則對MOOCs所體現的商業模式進行了肯定,但MOOCs商業模式仍需要大量的實踐來驗證。西方學者普遍認為MOOCs商業模式有著成本低,收益高的特點,且隨著發展,這種有效的商業模式日趨成熟。
四、MOOCs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研究
在MOOCs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西方學界對于MOOCs的教育理念持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MOOCs是一種傳統的教學形式,另一種觀點認為MOOCs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創新型教育模式。美國拉力?庫班教授指出,MOOCs是一種對開放式學習、遠程學習模式的傳承,整個教學以教授為中心。德瓦得學者以混沌理論為基礎,對MOOCs這種高等教育模式進行了分析,認為MOOCs的技術形式相對復雜,其會推動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創新,分析了MOOCs由于內在多余性、多樣性及控制弱化性對創新的激發。總的來說,西方學界普遍認為MOOCs體現了一種新的教育理念,MOOCs教育模式是一種創新型教學的重要途徑。
結論:在MOOCs發展的過程中,其兩面性以及對高等教育發展的不確定性一直就備受爭議,本文從四個方面研究了西方學界對于MOOCs的主要觀點,指出MOOCs教學模式正不斷走向成熟,MOOCs對于高等教育改革的推進是必然的,也是一種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本文的研究,西方我國高等教育界能夠更多的了解MOOCs,發展MOOCs,充分發揮MOOCs對于高等教育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楊東.MOOCs本土化實踐中學習支持服務現狀與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2015.
篇3
這一通常會持續大半個月的折扣季事實上是為了8月的新品上市做的最后的庫存清理準備。
對宜家來說,8月才是銷售意義上一年的開端。屆時,宜家會向遍布全球26個國家的303間賣場注入近6000件新品,其中約2000件是之前從未出現在宜家產品目錄冊中的全新系列。
與產品一同抵達門店的還有2.12億冊《宜家家居指南》,它用29種語言呈現最想推薦的新品,最終它們往往都會順利地成為暢銷品。《宜家家居指南》上市之后,9月、10月兩個月的銷售業績能達到宜家全年銷售額的40%。
和這些龐大數字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宜家僅有的16名設計師,即便把所有外部簽約設計師算上,也只有40人出頭。
考慮到這本吸引人們走進賣場的《宜家家居指南》都是提前一年印好的,這意味著所有新品從設計到價格都必須提前兩至三年規劃,簡直令人懷疑,宜家究竟是如何做到這一切的?
這個家族企業對這些“商業機密”歷來守口如瓶,但換來的卻是越來越多有關質量和抄襲方面的質疑。隨著宜家新任CEO Peter Agnefjall以及新產品設計主管Marcus Engman在過去兩年接連上任,這個藍黃帝國的大門逐漸開放起來,人們得以一窺它龐大產業鏈上的關鍵齒輪。
“70多年前,宜家就誕生在離這間屋子不遠的地方,”站在宜家瑞典總部辦公室一個放滿了各色靠枕的木質階梯看臺上,Peter Agnefjall這樣說,“我們的任務從第一天至今從未改變,那就是為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人創造更美好的日常生活而努力?!?/p>
Agnefjall身邊坐著負責宜家產品供應鏈的Jesper Brodin和產品設計經理Marcus Engman,前排還坐著不少設計師。
這片開闊的雙層辦公區域是宜家專門為了2014年6月2日這場“民主設計日”(Democratic Design Day)活動提前1年設計并建造的,被命名為“宜家民主化設計中心”。
這是宜家第一次向外界系統性提出“民主化設計”的概念,并把它作為宜家商業模式的核心。
“民主化設計并不難理解。這是主導宜家一切行為的根基。具體來說,民主化設計不是制造產品,而是制造更好的產品,它包含5個維度―設計、功能、質量、可持續和低價的統一。”Marcus Engman坐在一張明黃色的諾帕(Knopparp)沙發上開始了一場關于宜家民主化設計的演說。
通常,宜家的所有設計都從對消費者的洞察開始。宜家了解到大多數家庭都生活在非常有限的空間里,他們能夠花在家庭裝修上的預算也同樣有限。
宜家內部擁有一個大約100人的市場調研部門,專門捕捉人們日常生活中面臨的各種問題和困境,并將這些未被滿足的需求匯報給設計部門。這個部門的辦公室就在剛落成不久的宜家民主設計中心的二樓。
有關都市人對于沙發的看法和需求,僅僅是這個部門以客廳為主題的洞察之一。實際上宜家的研究員們每年都會帶著不同主題到世界各地用“家訪”形式發現各種有趣的洞察。今年他們將主題設定為人們開始每一天的地方―臥室。
在與宜家民主化設計中心毗鄰的展廳里,幾臺電腦屏幕上面用大大的粗體字寫著“Good Morning”。這是宜家市場研究部聯手咨詢公司United Minds耗時半年在上海、倫敦、紐約等8個城市所做的調研報告的主題,它們希望弄清楚生活在全球各地的人們究竟如何開始一天的生活。報告最終以網頁的形式公布出來,人們可以在里面查看各種有趣的照片,還有一個數據庫,可以根據不同的選項設置來生成各類對比圖表。
盡管這是宜家第一次以一份報告的形式公開市場調研成果,但宜家市場研究經理Mikeal Ydholm告訴《第一財經周刊》,類似的調研工作其實每年都在宜家內部持續不斷地進行,為整個公司提供創新動力。
Ydholm每天的工作圍繞著宜家內部的三類人―為制定公司戰略的高管提供市場洞察,為各個具體業務部門的負責人制訂商業計劃提供幫助,以及和諾帕沙發的設計師Nike Karlsson這樣直接參與產品開發和設計的員工合作?!拔覀儠苯訁⑴c產品的研發,”Ydholm說,“我們到全球各地去家訪,觀察人們的生活,尤其看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具體產品,但更讓我們感興趣的,是他們有哪些不滿意的地方。”
據Ydholm介紹,未來宜家的家居生活報告會以不同主題每年更新一次,一些可以拿來討論的話題已經在他的清單里了,比如食物。
報告只是宜家產品設計的開端,如何從抽象的報告中提煉出具體產品非常具有挑戰。Mia Lunderstorm領導的宜家產品策略部每天都扮演著將需求轉變為生產力的紐帶。
“預測未來是非常困難的事情,說實話我認為這個世上沒人能完全預知未來。我們只是試圖用宜家的視角去看待那些未來趨勢。我要做的就是把宜家家居產品的價值最大化,去思考究竟要在賣場內擺上哪些東西?!盠understorm告訴《第一財經周刊》。
宜家的產品預測主要依靠一個神奇的“產品矩陣”。這個矩陣由4種設計風格(鄉村、斯堪的納維亞、現代、瑞典潮流)和4個價位(高、中、低、BTI)組成。BTI(Breath-taking Item)是所謂的“心跳價產品”,價格讓消費者忍不住打開錢包,它們通常放置在賣場的白色小方框里,包括蘋果刀、轉角防撞套等等。另外還有一類“殺手锏”產品,這是宜家拖垮對手的秘密武器―通常是和對手品類差不多,但價格便宜得多的產品,不定期推出。
宜家的產品策略師每年都會關注如上這“4×4”的矩陣,尋找其中有待補充的空檔,即產品研發的薄弱環節,并結合未來的流行趨勢,告知設計師未來一年明確的設計方向,甚至具體到某種風格、某個價位的客廳或者臥室產品。
在確定具體產品列表的過程中,Lunderstorm也要自己探索。事實上她和她的團隊擁有整個宜家最夢幻的樣板間。這些樣板間有別于你在宜家賣場看到的樣板間,它的某些角落看起來更像是裝置藝術,比如用馬克杯做成的燈罩。在一個由上海女孩自己設計的樣板間里,還有一張用餐桌改成的乒乓球臺。
Lunderstorm表示,每年她都會請宜家幾個主要市場的普通人來設計自己心目中家的樣子,然后制作成樣板間,從中觀察分析。有時他們還會設定某個目標消費者的生活情景,模擬一個樣板間來嘗試。這些大膽的、藝術化的樣板間雖更多表現的是一種氛圍和情境,但說不定某個設計哪天就真的出現在宜家賣場里了。
當Lunderstorm將具體產品設計方案交給Engman手下的設計師時,他們所要解決的問題和挑戰盡管難度很高,比如諾帕沙發的設計師Nike Karlsson當時接到的任務是設計一款前所未有的低價沙發―能放入任何面積的房子里,簡單實用,方便運輸,但同時保持質量和舒適度。
這聽起來簡直是異想天開。但在宜家,這樣的“大膽假設”幾乎是每件革命性產品誕生的開端。
“我的靈感來自于一名技術人員家里后院的那張蹦床。它非常堅固耐用,即使放在戶外飽受日曬雨淋也可以用很久,而且非常便宜。最關鍵的是,如果用它來做沙發,應該會像躺在蹦床上那樣舒適。”Karlsson說。他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徹底顛覆傳統意義上沙發的設計和工藝,將由木頭、泡沫、海綿、彈簧等各種配件組成的沙發變成了類似蹦床的金屬架,外加一層覆蓋其上的紡織面料。
如果你沒反應過來上面這一變化究竟意味著什么,Karlsson會告訴你,從此以后,沙發不需要由傳統制造商來制作了,他們找到了一個全新的供應商組合來生產諾帕沙發的框架,一個金屬梯子制造商和一個辦公椅制造商。諾帕沙發幾乎不需要任何組裝―只要把沙發套直接套在框架上就完成了,整張沙發的重量只有16千克,可以被拆解成宜家著名的平板包裝,方便人們直接從賣場拎回家。沙發套被設計成好幾種鮮艷明亮的色彩,也可以直接丟進洗衣機清洗。
最終,由于從原材料到加工到運輸,整個流程每一個環節的成本都比傳統沙發更低,宜家得以將諾帕沙發的價格定在69美元(約合人民幣452元),也就是宜家最受歡迎的“心跳價”產品。
這背后當然需要宜家強大的全球采購和供應鏈作為支持。在宜家內部,這一鏈條被稱為“價值鏈”,即一件產品每經過鏈條上的一個環節,其價值都必須得到提升,方法就是運用設計和合理采購節約成本。
宜家的產品和供應鏈經理Jesper Brodin是統領市場調研、產品預測以及設計三個部門的“幕后主使”。他是那個真正讓設計變成產品的人。他曾在中國生活了3年,因為宜家全球主要供應商中有20%都集中在中國。最近,宜家還在上海設立了產品研發中心(Product Development Center),意在成為宜家設計師同供應商之間交流互動的平臺。
Brodin正在宜家內部創造一個類似汽車產業的供應鏈。“很少有人知道背后我們正在努力搭建技術平臺、共享解決方案的公共界面,這樣能完成快速迭代。”Brodin說。而設立產品研發中心的目的在于,讓設計師們不再只是坐在辦公室里畫圖,而是直接走進供應商的廠房里,了解最新的技術和材料,探討可能性。據Brodin介紹,宜家的許多產品都是設計師、供應商以及工廠技師一起在車間地板上設計出來的。
雖然“民主化設計”和它的5個維度是宜家新近總結出來的方法論,但事實上它一直在宜家內部以不同方式被踐行。
篇4
智能投顧的發展與未來,是最近資本市場非?;鸬脑掝}。智能投顧,智能是皮,實質是投顧,而投顧缺失是我國理財行業的真正痛點,如何才能創造出以投顧顧問為核心的定制化、綜合化的金融解決方案,如何搭建核心科技的頂層?帶著問題,記者采訪了新加坡新躍社科大學金融與區塊鏈教授李國權。 李權,新加坡新躍社科大學金融與區塊鏈教授
:智能投顧能否承擔起促進行業模式升級的重任?
李國權:從廣義上來看,國際財富基金機構(SWFI)將智能投顧認定為一個新興類別的金融投資顧問服務,提供基于網絡的投資組合管理,通過算法和策略力爭實現去人工化的服務模式。從狹義來講,投資百科(Investopedia)認為,智能投顧是數字平臺,在去人工化的情況下提供基于特定算法的、自動的金融規劃服務。
在我看來,智能投顧帶來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費用低廉。傳統的人工投顧每年平均收取1.5%左右的管理費,而智能投顧僅為0.15%。
在傳統投顧模式下,公司會根據客戶的投資風格偏好、風險承受能力和預期收益水平,提供包括資產管理、信托、稅務、保險和房地產在內的多種服務,但服務對象是高凈值客戶,且多以一對一模式為主,這使得傳統投顧存在受眾面窄、投資門檻高、知識結構單一等問題。實際上,傳統投顧雖然仍占據市場主流地位,但其問題早已暴露無遺,具備投資門檻低、管理費用少、客觀公正且服務面廣的智能投顧應運而生。此外,后金融危機時代,全球低利率背景下投資回報率較低,相對成本較高,使得投資者投資管理從主動轉為被動。智能投顧能為用戶提供投資建議,制訂個性化資產組合方式,并實時監測市場動態,對資產配置進行動態調整,以提高投資者回報率,讓投資者享受到專業的、低成本的投資咨詢和資產管理服務。
預計到2020年,全球智能投顧領域的資產規模將達到8.1萬億美元。雖然目前部分智能投顧公司并不盈利,但投資者理財需求在持續增長,行業蓄勢待發之勢已經明朗。
:一些大型資產管理公司引進機器人投顧,更多的是從監管、縮減成本和滿足客戶需要的角度出發,目前并沒有實證顯示機器人投顧提供的產品策略能夠跑贏真人理財顧問?
李國權:在美國,智能投顧并不是為了跑贏市場的黑科技,更多的是用于降低和規避不必要的成本。目前中國智能投顧“小荷才露尖尖角”,雖然價格低廉,能夠提供一攬子相關服務,但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在線投資咨詢可以根據客戶不同的需求,提供差異化、有市場競爭力的價格和高質量的客戶服務。同時,智能平臺不斷提升服務時效性,其行為監督系統能夠幫助用戶做出安全的投資決策。智能投顧正在改變人們對于金融的傳統認知,而以往我們一直視它為不可能,毫無盈利空間。
智能投顧偏重資產投資組合。例如,Betterment專注于投資目標的實現,但似乎并不能衡量投資者的主觀風險承受能力。這類智能投顧提供低成本、透明化、專注和系統的投資建議,傳統投顧在這些方面做不到智能投顧的絕對理性。由于中國目前不存在合理避稅和養老金規劃等剛需,智能投顧就是普惠金融下的投資管理服務。但在稅務系統龐雜而又高度透明的發達國家,稅務規劃會大大影響投資回報。智能投顧高度重視投資的稅收效率,使課稅項目與稅收減免項目可以分開。在投資者的生命周期跨度中提供公允和系統性建議,這方面投資經理人很難做到。
:很多人認為投資端的數據和經驗比算法重要,但國內投資端的數據存在很高的壁壘,缺乏交易數據、投資經驗的創業公司如何才能扮演真正的智能投資顧問角色?
李國權:個人認為,目前合法地從第三方獲取大數據并非難事。智能投顧可以為一部分客戶提供適當的投資建議。有的投資顧問可以通過一個退休計劃類的投資產品,直接調整客戶的個人資產配置及其消費需求;但是,如果數據缺失,智能投顧就不能客觀衡量投資者的主觀風險承受能力。用戶越多,使用時間越久,智能投顧的表現就越出色。因此,智能投顧有賴于長期投資,并不適合抱有投資心理的賭徒。
智能投顧為客戶提供量身定制的個性化資產組合,包括財富管理、退休規劃及其他財富目標的實現。資產組合的構建是基于年齡、退休時間表、年收入及投資目標等因子。智能投顧會自動為客戶構建資產組合,并根據變化不斷自動進行動態調整,同時,會自動把產生的收益和紅利配置到資產組合中進行再投資。
:如何看待中國智能投顧領域的創新?國內哪些方面還有待加強?
李國權:中國的藍海智投專注于資產在50萬美元以上的高凈值客戶,可以通過QDII進行全球資產配置,投資海外資產。智能投顧可以加速開戶流程,優化配置全球資產,提供一攬子多元化全球資產,如股票、債權、不動產及大宗商品;執行交易,進行自動風險管理,包括市場監測和資產組合再平衡。2017年,藍海智投對其服務進行升級,將最低投資額降至5萬美元。與此同時, 2016年,阿爾法云 (AlphaCloud)平臺開始為銀行、經紀公司,以及金融投資顧問提供投資策略和金融產品的顧問服務。
智能投顧可以提供無限的細分定制服務。智能投顧可以憑借越來越復雜的算法設計,在復雜的金融環境下,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的資產組合。客戶的數據包括收入、職業生涯、存款和消費行為、資產與負債,結合人工智能、智能設備的自主學習及其他數據技術,就能為用戶提供更完善的投資策略。智能投顧對于客戶行為的管理也會日益駕輕就熟。智能投顧終端上的客戶交易、贖回、資產組合再平衡等各類數據,結合外部數據就能改善風險評估流程。行為經濟學和相關領域的科研成果將極大幫助智能投顧,同時催生出更有效的投資行為,讓投資者避免盲目跟風,追漲殺跌。
:有人斷言智能投顧的命運已經注定:完成悲壯的歷史使命,然后把培育出來的市場留給金融巨頭,最后自己被并購或者消失,你如何看待這一觀點?
李國權:從整體來看,目前智能投顧提供的投資建議要比絕大多數的傳統投顧更為靠譜,隨著時間的推移,未來智能投顧將會越來越深入細致。如果智能投顧僅僅專注于投資顧問,那么將不可避免被收購的命運。但如果拓寬其服務范圍,例如針對同一客戶群體,除了提供投資顧問服務,還可能通過新的商業模式,產生新的商業價值。財富管理從業人員通常會提供完整的財富管理服務,包括投資規劃、退休規劃、資產分配、稅務規劃,以及保險管理等。
勝任的私人財富管理人員為客戶設計有效的投資解決方案,這與機構提供的理財和資產管理不同,機構通常提供通用型產品。財富解決方案則是綜合性、個性化的,體現出不同客戶的不同需求。投資解決方案需要考慮并整合客戶完整的財務狀況,知悉客戶可見和不可見的資產和負債,了解客戶復雜的稅務狀況,能夠洞察客戶可能出現的行為偏差,以及法律、道德和慈善等方面存在的風險。風險管理則更加復雜,投資者要面對死亡、長壽、醫療、財產、商業、政治及法律風險。財富管理人的角色是明確并量化這些潛在風險,做到對風險的合理管控。
對私人財富管理機構而言,服務的成本的有效性成為制勝的關鍵。智能投顧不僅顛覆投資顧問行業,很可能會顛覆整個財富管理行業,包括退休規劃、資產分配、稅務規劃,以及保險行業等。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興起,智能投顧有望轉型升級為智能財富顧問,這將有助于個人投資者在做決策時能掌握更加完備的信息,并為個人投資者提供整體性的解決方案。雖然被收購是條發展的路徑,但轉型升級為智能財富顧問將是更好的選擇。
:隨著同類平臺的大量涌現,機器人投顧資產管理規模擴張開始急劇放緩,相關風投資本開始變得謹慎,智能投顧未來將會走向何方?
李國權:如果智能投顧不在計算能力和數據介入方面發力的話,很快就會失去行業關注,LASIC原則至關重要。
低利潤(Low Margin):吸引和建立關鍵質量,防止競爭;輕資產(Asset Light):利用現有基礎設施;互聯網,電子商務,電信公司;可擴展(Scalable):擴展成本無或低,技術允許大規模采用和更改;創新能力(Innovative):使用社交媒體等技術找到未開發的市場,有顛覆性,解決實際題/問題;易合規(Compiance Ease):政府支持的可能性高,低調。
智能投顧要力爭實現數字化、去中介化、民主化、去中心化,這也是未來考慮是否投資一家智能投顧企業的主要考量指標。
數字化造就新的商業模式,數字資產是普遍持有不足的品類,它不需要成為一個實w,甚至可以是電腦里面的字節,智能投顧必須妥善利用技術領域的各類創新成果。
去中介化可以降低投資者的經濟和時間成本,降低交易風險。
信息技術與服務的民主化將使智能投顧面向更多的用戶。隨著數字化的低成本和智能手機的推廣,普惠金融市場呈現井噴之勢,許多原來昂貴的服務,現在可以通過小微金融實現。普惠商業模式可以幫助智能投顧為在其平臺上交易的產品提供更好的流動性。
數據與數據挖掘的成果,可以讓個人投資者更好地了解和洞悉市場,這將不再是機構投資者獨享的盛宴,散戶和機構投資者可以同步對市場進行預測。
篇5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競爭;新業態;金融創新
中圖分類號:F832.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7)03-0027-05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嶄新的數字金融時代已經悄然而至。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之間功能的融合逐步改變著傳統金融生態、業態和模式,并對互聯網環境下的金融服務提出了新的需求。一方面,互聯網企業等金融的“外行人”逐步踏入金融領域,為客戶提供金融產品或金融服務,推進普惠金融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傳統金融機構運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創新金融產品或服務的提供方式,降低金融產品與服務的成本,改變金融的格局與環境?;ヂ摼W金融與傳統金融基于各自的優勢融合發展,為金融體系的完備、金融業務的豐富提供了新的思路,為金融模式的創新提供了新的途徑和方向,引導創造更加豐富的金融新業態。
一、互聯網發展催生金融的物質基礎和功能基礎
互聯網發展產生了金融的物質基礎和功能基礎,為金融模式創新提供了必要條件。
1.互聯網背景下的金融物質基礎
互聯網背景下的金融物質基礎主要包括技術基礎、平臺基礎和客戶基礎等。
第一,以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等為代表的互聯網新技術,深刻改變著傳統金融模式,推進了金融深化發展,為金融模式創新提供了支撐。云計算通過分擔電腦存儲、計算及擴展等功能,提高了用戶計算能力和信息服務能力,通過交叉配置服務時間滿足服務需求時間分布不同的用戶需求,提高服務響應效率。陳甚澍(2012)認為云計算技術能夠降低銀行業的成本、風險,提升其競爭優勢。大數據通過數據挖掘、分析等方式創造價值,成為驅動創新、提高生產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基礎。謝平(2013)指出,大數據為金融活動參與者的信用評級提供了支撐。在大數據技術運用背景下,互聯網金融能夠緩解信息不對稱,從而降低違約概率。
第二,互聯網平臺是一個虛擬的空間,用于匹配參與者雙方的需求。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平臺基礎主要由三個層面構成:一是數據層,主要是運用數據分析和挖掘技術,對原始基礎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和反饋;二是規則層,主要由交易規則、運營規則、管理規則、安全規則等構成;三是應用層,主要是為金融需求者提供集支付、理財為一體的綜合服務。當在模式創新基礎上的用戶累積數量達到質變之后,互聯網平臺的應用層、規則層和數據層會出現聯動創新的局面,呈現出向綜合化或橫向化方向發展的趨勢。
第三,互聯網的客戶基礎強調了兩個關鍵問題:一是互聯網的客戶基礎旨在匯集客戶資源,覆蓋長尾市場,這要求單個客戶邊際服務成本足夠低和客戶數量足夠大以實現規模經濟。借助于互聯網服務渠道能夠有效獲取大量客戶,同時降低單個客戶的邊際服務成本。二是互聯網滿足客戶的個性化、差異化和便捷化的服務需求。隨著市場用戶信息的不斷透明化,客戶需求不斷凸顯個性化,借助互聯網的金融服務能夠實現對客戶的細分,充分挖掘客戶潛在需求,針對不同客戶提供個性化的產品與服務,從客戶需求出發提升服務價值。
2.互聯網背景下的金融功能基礎
互聯網背景下的金融功能基礎主要包括支付功能、信息功能和資源配置功能。其中,支付功能是金融的基礎設施,信息功能是金融資源配置的基礎,資源配置是提高配置效率的支撐。
第一,傳統支付是對交易者之間、金融機構之間債權債務關系進行清償的一系列組織和安排。而互聯網背景下的支付是以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移動通信技術為支撐,實現債權債務清償的制度與組織安排。以運營商為主體的模式下,運營商通常將用戶手機賬戶作為移動支付賬戶,通過扣除用戶話費進行支付交易。以銀行為主體的模式下,銀行通過運營商獲得通信網絡服務,將用戶的銀行賬戶與手機賬戶綁定,通過銀行卡賬戶進行支付。在以第三方支付機構為主體的模式下,第三方支付機構通過與運營商、銀行和商家合作,共同完成支付交易,合作方權責明確,有效提高了支付效率。
第二,互聯網的信息功能不僅優化了傳統金融的“提供價格信息”的功能,而且使“價格信息”的內涵得以豐富。一是互聯網技術的運用,加快了信息的流動和資金的流動速度,從而使利率指標更加準確地反映資金的供需狀況,引導資金的配置效率,為金融機構帶來了價值增長。二是信息的流影樗孀胖Ц痘疃,對這些支付活動蘊含的信息進行分析和挖掘,了解客戶偏好、信用狀況等信息,通過精準營銷實現金融機構的價值增長。
第三,互聯網在資源配置方面具有顯著優勢。一是互聯網技術對結構化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均能進行科學高效處理,解決傳統金融忽視的小微領域的信用評價問題,大大降低交易成本,為普惠金融的發展提供技術保障。二是互聯網能夠實現跨國界、跨時區和跨領域配置資源,拓展傳統金融配置的范圍和邊界,為風險管理提供廣闊的市場和完善的交易工具,可深化金融發展,優化資源配置。
二、互聯網發展背景下金融模式創新的動力分析
互聯網技術發展形成了金融的物質基礎和功能基礎,這是金融模式創新的必要前提。從國內實踐看,金融抑制、制度變遷和信息不對稱為互聯網基礎上的金融模式創新提供了環境和空間,互聯網金融得到快速發展,成為當前互聯網時代的金融新生態。
1.信息不對稱
信息不對稱是現實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針對金融行業更為突出。信息不對稱影響了金融交易的效率,并增大了金融交易風險。由于信息不對稱,商業銀行不能對企業信用狀況進行全面了解,從而不能確定企業的風險與風險成本,導致商業銀行只能依據平均風險值來確定企業利率水平。由此導致的結果是,低風險企業由于借貸成本高于自身預期而退出信貸市場,信貸市場存在更多的是借貸成本低于自身預期的高風險企業。在此背景下,必將推動信貸市場利率上升,同時增加信貸市場的整體風險,從而造成大量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使中小企業融資更加困難。
互聯網金融在本質上可被視為一種在信息技術推動下形成的“新金融中介”?;ヂ摼W技術能夠提高信息傳遞效率,使信息的傳遞和反饋更加透明和有效,緩解資金供求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改善資金配置效率。例如,P2P、網絡眾籌等金融模式的出現,從市場痛點出發,有效彌補了市場空白,推動了金融模式創新發展。
2.制度變遷
制度變遷(institutional change)是指新制度(或新制度結構)產生、替代或改變舊制度的動態過程。制度變遷是以一種效率更高的制度替代原制度,突破原有制度的制約,解放生產力,適應生產關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我國金融業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金融制度滯后。從金融制度變遷的層面來看,我國原有的金融體系產生于計劃經濟時代,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推進,我國的金融體系逐步從計劃型向市場型轉變。然而傳統金融機構的牌照壟斷、利率市場化進程緩慢,忽視中小微企業等因素使金融體制改革整體滯后于經濟發展水平。金融體系的發展滯后又阻礙了經濟發展。
互聯網發展極大地推動了我國金融制度變遷。我國金融體制改革進一步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制度環境。在法律層面,為規范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國務院及各省部委紛紛出臺相關規章,鼓勵和引導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在政策層面,降低金融行業準入門檻、鼓勵金融創新發展、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完善金融監管機制等支持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政策相繼出臺。在征信層面,互聯網金融與征信體系相互支持、相互促進,專門針對互聯網金融的征信機構應運而生。
3.金融抑制
對金融進行過度管理會導致金融配置效率低下,甚至金融秩序無序。金融市場資源配置的扭曲導致形成金融抑制,使得金融資源不能發揮作用,從而制約了經濟增長。像許多發展中國家一樣,我國目前仍然存在著金融抑制的特征,例如政府規定的存貸款利率、信貸資金流向限制、信貸配額限制、銀行開設分支機構限制等。
金融抑制導致了金融服務缺口不斷擴大,成為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土壤,金融抑制下的市場需求是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內在動力。由于金融抑制的存在,大量的金融資源被配置到了政府項目及國有企業等大企業,對中小企業及一些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不足?;ヂ摼W發展推動了金融模式的創新發展,為金融抑制局面的改變提供了支撐?;诨ヂ摼W的金融模式實現了金融行業內交易成本的降低、交易效率的提高以及信息不對稱的降低,對資金需求者的信用和風險等方面進行評價,將分散化的金融資源高度融合,推進了普惠金融的發展。
三、互聯網發展背景下金融模式創新的方向
依據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內在邏輯關系,從經濟社會屬性、產業組織屬性和功能屬性等角度分析金融模式創新方向,為未來的金融模式創新提供指導。
1.基于互聯網金融經濟社會屬性的演進方向分析
金融功能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而向前發展。注重用戶體驗、滿足用戶心理價值感知和提供個性化金融服務的理念向傳統金融持續滲透,成為互聯網時代金融功能轉型的內在驅動力。農業文明背景下,經濟具有較強的自給性、區域性和封閉性等特征,此時的金融功能僅是貨幣功能。工業文明背景下,經濟呈現出全球化、一體化特征,生產要素跨地區和跨國界流動,金融功能從支付結算到信貸功能,實現對資源的優化配置。信息文明背景下,互聯網技術發展豐富了信息交流的空間和信息價值創造的渠道,信息數據出現了跨時空、跨虛實的交互。經濟發展推動金融從服務生產功能向滿足客戶個性化金融服務需求與價值創造功能轉變。
在此背景下,以互聯網金融為代表的金融模式創新的出現,融合了互聯網時代的商業基因、創新思維和消費方式,創造出不同于傳統金融的服務方式和商業模式,改變了現代經濟用戶的信息獲取方式和金融消費習慣。這在追求金融活動更加高效便捷的同時,也滿足了廣泛用戶在支付、融資與投資等方面的金融需求。以關注用戶體驗為核心的互聯網金融打上了關注內心、關注精神、關注感受的廣義虛擬經濟思想烙印,蘊含著社會生活價值重塑的社會經濟生態變遷邏輯。
2.基于互聯網金融產業屬性的演進方向分析
互聯網金融產業屬性演進方向表現為互聯網系統與金融系統的相互交織和動態演變過程?;ヂ摼W企業的跨界滲透和傳統金融基于互聯網的技術創新,使原本不交叉的產業領域實現了跨界融合。這一過程不僅包括“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互聯網思維向傳統金融機構滲透,而且包括金融機構運用互聯網技g推進金融服務模式創新。
金融模式創新本質上是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之間各種金融交易和組織形式持續交織、耦合與互動,生成新模式的過程。從互聯網金融來看,互聯網金融借助互聯網技術,以電子化、信息化等方式進行金融交易,并融入以人為本、注重用戶體驗、滿足用戶心理價值和提供個性化服務等內容,具有形態虛擬化、運行方式網絡化等特征。金融機構在互聯網時代,以信息技術為依托,需要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強調滿足用戶心理需求,讓其因享受個性化和差異化的服務而感知價值。與此同時,互聯網金融通過對信息數據等無形資源的挖掘和分析,使價值形成方式擺脫了傳統有形資源的路徑?;ヂ摼W金融將價值創造與社會需求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以金融民主化、普惠化為特征的產業組織屬性和價值創造的演進路徑。
3.基于互聯網金融功能屬性的演進方向分析
以長尾理論為基礎,互聯網金融運用互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降低邊際成本?;ヂ摼W金融的邊際效益遞增規律使個性化金融服務模式進一步優化,資金的時間、空間匹配邊界和規模得以極大的擴展?;ヂ摼W背景下的虛擬經濟時代,新的金融產品、金融需求、金融服務以及新的交易關系不斷出現,沖擊并顛覆著傳統經濟基礎上的傳統金融模式與功能,使金融模式創新成為必要和可能,并推動了金融模式創新進一步發揮壯大。正如林左鳴(2011)所強調:“正是此類讓虛擬價值走上前臺的規則變化和觀念更新,使商業模式創新成為必要并且可能。”
虛擬經濟重新定義了金融行業的價值分工和商業模式,讓虛擬價值走上前臺,利用新思維、新技術對傳統金融商業模式和服務功能進行創新?;ヂ摼W金融的出現,是將金融業態模式和本質功能加以網絡化和及時化,是對傳統金融功能進行的有益拓展,營造了新的金融生態圈及其價值創造方式?;ヂ摼W金融精確對接用戶的需求盲點,讓金融回歸普惠和民主化,讓服務更加個性化和定制化,滿足用戶體驗?;ヂ摼W金融模式演進與功能拓展,既取決于互聯網技術對金融業的滲透,又取決于現代社會大眾對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更高層次的需求體驗。通過金融模式創新與功能拓展,可向用戶開放金融服務、金融產品的制定權和所有權,為用戶提供具備互聯網基因的生活體驗和全新的金融消費生態鏈。
四、互聯網發展背景下金融模式創新的路徑與對策
互聯網與金融的結合,迎合了我國金融產業發展新趨勢,帶動了金融服務需求的增長,改變著傳統金融生態和模式,不斷地促進傳統金融的發展模式、運營模式和服務模式轉型升級。
1.金融模式創新的路徑
隨著互聯網技術產業的不斷完善和成熟,互聯網企業逐漸開始拓寬業務范圍,不僅為金融機構提供網絡技術支持,還在不斷地創新和探尋新型的業務模式。未來互聯網金融模式創新的路徑有兩類:一是依賴技術進步而實現的移動支付、大數據金融平臺和直銷銀行等;二是依賴與傳統金融合作而實現的綜合性平臺和智慧銀行等。
第一,基于技術進步的金融模式創新。從技術層面來看,移動支付、大數據金融平臺和直銷銀行等將是金融模式創新的新渠道。在移動支付方面,未來支付模式將圍繞“金融+生物識別”開展。目前,利用指紋、聲波、人臉、虹膜、指靜脈等生物識別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集中在開戶身份核驗、繳費支付認證、自助機無卡取現等場景,如招商銀行的“ATM刷臉取款”、民生銀行的“手機銀行指紋支付”以及阿里、騰訊等互聯網金融企業推出的“刷臉付”“聲波付”“空付”等。多渠道探索生物識別技術應用場景,是未來金融模式創新的一個重要途徑。在金融數據平臺方面,未來的發展趨勢是“平臺+數據+金融”。利用大數據金融平臺能夠實現對用戶數據的分析、挖掘,對用戶信用進行評價,以及對金融產品進行定價等,推進金融模式深化發展。在直銷銀行方面,由于沒有物理網點,直銷銀行可以有效降低金融機構的運營成本。比如匯豐銀行的直銷銀行通過互聯網渠道、手機銀行方式或其他電子渠道提品或服務。
第二,合作基礎上的金融模式創新。商業銀行與互聯網金融合作方式從“大數據+電商平臺”向“大數據+綜合性平臺”轉型。商業銀行通過與互聯網金融平臺合作,能夠積累大規模的用戶,并通過平臺規則、互動機制為用戶提供差異化的金融服務。合作背景下形成的數據、平臺和金融三位一體的運營模式,實現對資金流、信息流、物流的綜合化管理,在此基礎上能夠為用戶設計出具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與金融服務,包括支付結算、現金管理、融資擔保和財富管理等,實現互利多贏的全新商業模式。未來將形成三大模式:一是以浦發銀行為代表,關注消費金融和支付功能,利用高效的平臺處理終端,構建跨平臺、跨幣種、跨渠道的支付體系;二是以招商銀行為代表,關注創新財富管理服務,構建一個提供資訊、金融產品精選、在線理財顧問的全流程財富管理平臺;三是以華夏銀行為代表,關注中小微企業融資服務功能,打造立足于支付結算、現金管理為代表的綜合金融服務體系和創新的銀企合作模式。
2.金融模式創新的對策
互聯網發展與金融模式的創新深化,重塑了金融體系的核心競爭優勢。作為傳統的金融機構,應深刻認識互聯網發展對金融模式創新的重要影響,借助于互聯網技術探討促進商業銀行創新的對策,為互聯網發展背景下的金融模式創新提供支持。
第一,借鑒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思維體現為尊重用戶體驗、開放包容以及公平普惠等。傳統金融企業應借鑒互聯網思維,為其金融模式的創新發展提供方向參考。重視客戶對金融服務需求的細微變化,根據用戶多層次、多元化的特點,通過差異化、定制化的金融產品設計,持續提升客戶體驗;學習借鑒互聯網金融模式,化商業銀行內部業務流程,最大化地滿足用戶個性化金融服務需求。
第二,運用互聯網技術。依托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挖掘、整理和分析數據,把握產品發展方向和用戶需求偏好,精準設計金融產品和提供個性化金融服務,增強用戶體驗;線上線下方式相互配合,實現用戶獲取便捷化的金融服務。線下主要是進行獲客和增加客戶體驗,線上主要是推進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便捷化。
第三,推進服務渠道創新。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移動終端設備的普及,金融服務或金融交易能夠隨時隨地進行。在此背景下,傳統金融企業必須瞄準金融服務趨勢,推進服務渠道創新。通過開發各種軟件,利用線上銀行業務替代線下業務,提高工作效率。比如鄭州銀行的“簡單派”和“鼎融易”,通過自建或整合外部渠道,為其上下游客戶提供金融服務;利用廣告宣傳、新聞媒體和口碑等方式,推廣渠道影響力。
第四,激發人才創造力。創新的關鍵在于人才,激發人才的創造潛力是商業銀行金融模式創新成功的基礎。通過引進具備互聯網金融從業經驗的人才,依靠技術溢出效應和流動效應,帶動創新;通過內部人才培訓,實現人才轉型,支持創新;通過內部選拔或外部引進的路徑培養高端金融人才,支持金融模式創新,加快產品與業務轉型。
第五,強化風險管控?;ヂ摼W時代背景下,風險傳播速度更快,沖擊力度更大,需要對創新風險進行嚴格管控。要建立風險預警體系和管理機制。通過建立風險預警管理體系,將外部數據轉化為預警信號,對用戶進行有效監管,提升風險管理能力。
參考文獻
[1]謝平,鄒傳偉,劉海二.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必要性與核心原則[J].國際金融研究,2014,(8).
[2]陳甚澍.論云計算及其在銀行業的運用前景[D].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2.
[3]黃桂田,何石軍.結構扭曲與中國貨幣之謎――基于轉型經濟金融抑制的視角[J].金融研究,2011,(7).
[4]張成虎,金虎斌.互聯網金融驅動創新機制研究[J].財經論叢:2016,(2).
[5]李佳.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業的沖擊與融合――基于功能觀的討論[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5,(1).
[6]李敏.互聯網金融對金融生態體系的影響與對策研究[J].上海金融,2015,(12).
[7]林左鳴.廣義虛擬經濟論要[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
篇6
碼實科技的發力點是企業級移動應用設計、開發及生產規范,結合企業在業務對象、業務流程、商務智能、移動商務和業務協作方面的需求,力圖形成一個企業業務信息化開發的新模式,給移動應用生態帶來一個新的變革機會。而這個機會正帶來的一個關鍵詞是:萬聯網。它是一個對于多數人來說尚感到陌生的概念。
夏淳為此對《創業邦》記者說:“萬聯網還是一個很新的事物,我個人對它的理解是,它是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的一個綜合體。也就是說,它是把人、物體、場景結合在一起做到互聯互通,它會對移動應用的開發進行一個大的變革?!?/p>
萬聯網意味著大的變革
碼實科技將自己明確定位在萬聯網領域。他們的技術和產品的亮點可歸納為支持原生、跨平臺、按需提供,而且適用于iBeacon場景化,是一個多租戶、開發之后可即刻部署和使用的移動應用云平臺,主要面向萬聯網應用的開發者和運營者。
一言以蔽之,碼實科技正試圖從現有的移動應用模式向新的移動應用模式變革。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一個想法?夏淳說,Android、iOS兩套原生系統對開發者而言,做后臺集成、運營和硬件開發這三件事會是巨大的負擔,是“三座大山”。與此同時,App井噴式爆發,但彼此隔離,沒有做到互聯互通,達不到萬物互聯的效率;它們的運營管理、部署、更新、離線、安全等都需要處理。
碼實科技對這些問題的解決路徑是――開發過程徹底云化:開發、測試、部署、運營、管理、分析全部在云里,即把它們建成一個PaaS平臺。這相當于一個延續至今的“虛擬主機”概念,以此達到數據與數據之間互聯互通的效果。
目前,碼實科技有兩大類產品,一是不需要寫代碼的,根據企業自身的業務做一些配置即可,也就是說,用戶可以使用平臺生成的SaaS應用套餐;二是為配置不能滿足需求的客戶提供代碼,以滿足他們的個性化需求。
而且,碼實科技提出的APaaS開發運營平臺,其云編程體系有著統一的架構,使得應用云化,云服務和智能端統一開發、共同部署,能夠達到降低開發周期的目的。
碼實科技一直在宣揚一個產品理念:由軟件或云來全面定義萬聯網移動應用。它的技術原理是把App做成一個應用容器,在手機上徹底平臺化。之所以有這個思路,是因為他們看到,按今天“一物一App”的模式,用戶將無法承受成千上萬的App的侵擾,這是萬聯網應用發展的一個重大瓶頸。
夏淳想得很遠。他認為,就像今天的移動互聯網App沒有機械地復制昨天的Web應用一樣,萬聯網時代,App的作用和形態也將發生很大的變化,需要被重新定義:
首先,App會趨于場景化,能自動感知用戶所在的場所(車站、商店、餐館等)以及智能物體(如空調、咖啡機等),并能自動加載、啟動對應的應用。這樣的應用通常來自不同的公司、機構,是長尾的,輕量的,甚至是可以一次性使用的。因此,萬聯網應用的入口必須智能。
此外,隨著智能物體的出現,例如Fitbit腕帶等,手機作為一個操作界面開始退居第二位,但開始起到一個管理平臺的作用,負責配置、監控、采集數據、社交協同、保持云同步等等。它成為智能物體的一個移動的后臺服務平臺,App的功能因此變得非常復雜,同時還要兼顧到場景化,以便于管理不同智能物體、實現數據采集展示等。
最后是個性化。通過全面的大規模定制機制,App還將支持移動應用、場景、多租戶、安裝包等多層面的個性化定制。
強烈看好企業級應用開發
碼實科技希望把萬聯網應用的門檻降到最低,便于開發者去開發相關的應用,將萬聯網云編譯技術“民主化”。與此同時,他們也很看重企業級應用的開發。
碼實科技副總裁于波說,消費級產品看似紅火,但對碼實科技而言并非那么重要。他用略帶調侃的口吻說自己對這些產品的心態是“玩票”。他認為國內企業級移動應用市場巨大,未來企業級移動開發會漸漸成為主流。
這也是促使夏淳回國的一個主要原因。2011年他受邀參與了易程股份的高鐵項目――易程是一家鐵路信息系統集成和專業服務提供商――后者很快便成了碼實科技的一個大客戶。
在這個項目中,易程的客服、巡檢、采購、倉庫管理、技術專家等人員都有一臺安裝運營維護系統軟件的移動設備,這套運維軟件就是碼實科技做的企業移動應用。針對這套軟件,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處理權限,目的是用高效、可靠的方式解決問題。比如說,巡檢人員在巡檢過程中可以使用移動設備掃描故障并將其記錄在冊,還可以調出軟件里的知識庫尋求故障的解決辦法,也可以將疑難問題直接轉到技術專家那去解決,等等。
篇7
【關鍵詞】“互聯網+” 發展動力 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49 【文獻標志碼】A
“互聯網+”是融合傳統經濟和數字經濟的重要橋梁,是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其作用的發揮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重塑消費力,使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消費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而消費者是最先被互聯網帶動起來的。到2014年底,我國的互聯網普及率為47.9%,網民規模達6.5億之多, 其中,六成以上的網絡購物用戶已經形成。由于網絡消費需求規模大、和民生關系最直接,因而成為穩增長的重要動力。
此外,巨大的用戶需求使得互聯網經濟快速發展和繁榮,以企業為中心的產消格局轉變為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全新格局的觀念已經在市場上得以驗證。在“逆向”互聯網化的每一個環節中,企業從研究消費者的消費動機開始,從營銷、零售到批發和分銷,再到生產制造,一直追溯到上游的原材料和生產裝備,消費者主導權在不斷增強。“互聯網+”讓企業真正開始關注消費者體驗質量,從而實現消費推動經濟的有利格局。
促進普惠金融與計算,助力新型產業形成
普惠金融和技術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保障?;ヂ摼W金融快速發展已是有目共睹。將互聯網技術和金融功能相結合,提升了傳統金融體系效率,改善了金融生態,使得金融能夠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普適計算創造出無縫科技,從而將整個過程簡化而不是雜化。而“互聯網+”的過程也恰恰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將普適計算的想法投入到產品、服務、營銷和運營的每一個過程中,使創意變得民主化,這是“萬眾創新”的必經之路。
隨著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新應用、新模式不斷涌現,并進―步與實體經濟融合延伸與擴展。隨著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以及行業提質增效融合效應的呈現,必將助力產業升級與生態鏈的共贏和繁榮。
通過組織治理調整,實現供應鏈逆向再造
中國的制造業特征非常明顯,以代工(OEM)為主的模式,使得已經不完整的產業鏈很難實現高利潤率。 而“互聯網+”并非是傳統行業的一個前綴,它代表了一種新的經濟形態。
從以市場為核心的發展態勢來看,可以發現組織結構是阻礙消費者體驗和經濟突破的關鍵點。是基于自身組織結構去影響消費者與品牌打交道的方式,還是基于消費者的意愿去改變組織結構,是當下所有企業面臨的焦點。而“互聯網+”讓供應鏈重塑之路從可能變為現實。在生產制造環節中,由于消費者居于市場主導地位,高度互聯的靈活思維方式使生產商和制造服務商從創新到交付、從庫存到服務實現了各渠道線上線下的無縫供應鏈體驗。
以數據驅動企業自主創新,走出同質低效困境
生產率的進一步提升,商業模式的創新,都有賴于對數據的利用能力。由于互聯網讓信息和各類資源的獲取變得平民化、敏捷化和垂直化,創新的成本和門檻降低了,創新空間變大了,實現創新的距離縮短了。“互聯網+”讓市場對數據產生了正確的認識,無論是有效使用數據還是數據采集和分析。
“互聯網+”促進了個性化體驗的創造,拋棄了靜態的、放之四海皆準的單一體驗。數據開放可以幫助企業產生更有創意的點子,使其認識到消費者數據是王,動態行為數據是關鍵,而歷史銷售數據并不重要。從而實現數據驅動企業,找準核心目標,發揮團隊核心優勢,增強企業匹配風口時間點的能力,聚焦關鍵任務,擁有更好的財務表現。實體經濟是互聯網經濟的基礎,不同的互聯網理念讓企業走出了同質化、低效益的困境。
通過大面積部署新信息基礎設施,實現產業深度融合
“互聯網+”的前提是互聯網作為一種基礎設施的廣泛建設。根據高德納咨詢公司(Gartner)2014年的數據:到2020年,全球會有手機、平板及PC 73億臺,聯網設備260億件,而移動設備將以萬億級別投入。移動化、智能化、社交化、云計算、數據化等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十二五”期間已經嶄露頭角。中國成為物聯網大國將為時不遠。從4G到5G的路程,見證了我們從新興產業興起、新基礎設施廣泛安裝到各行各業應用蓬勃發展和收獲的歷程。
“十二五”期間,信息化發展模式是以技術驅動為核心,信息化創新應用初見端倪,在部分行業如互聯網金融,信息化開始從技術驅動向業務和戰略驅動轉化。信息化與眾多傳統行業的深度融合、協同正在形成。在信息技術和產業的支撐下,實現跨組織、跨行業、跨地區的全社會協同,雛形已經建立,“新四化”同步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推動大數據與云計算有效協同,生產模式全面改制
C2B模式,即消費者驅動的商業模式已經開始。在“互聯網+”推動下,云計算為大數據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平臺,而大數據通過云計算實現了對業務的貢獻。兩者共同點在于數據存儲和處理服務。不同點在于,云來自互聯網,大數據來自不同背景的業務分析;云計算的對象在IT資源,大數據關心對象在于業務相關數據;云節省信息成本,大數據發現數據價值。
在互聯網時代,通過云計算的普及,大數據的成本大大降低,使得中小企業也可以采用這種模式。云計算通過大數據的業務需求為自身落地找到了千千萬萬個實際的應用價值;大數據利用云計算的強大計算力,可以更加迅速處理自身的豐富信息,更方便提供服務。通過匹配移動和社交的雙軌,生產模式最終走到了以云為平臺,通過大數據精準地進行市場調研、細分,選定目標客戶群,實現全用戶體驗的“互聯網+”生產模式。
降低企業交易成本,培育社會誠信合作文化
伴隨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勞動力、環境資源、低成本等傳統競爭優勢在逐步消失?;ヂ摼W天然具有跨地域、分布式、無邊界、去中心化等特性,企業可以通過互聯網在線協同突破成本、人才、經驗等條件限制,以邊產出邊協作調整的模式,讓企業快速成長。這樣一方面實現了產品的即刻使用,另一方面實現了產品與現實世界的交流互動?,F代企業要取得商業活動的成效,必須植入全渠道的思維模式,而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和數據杠桿則為此提供了可能。
此外,文化發展滯后、道德誠信滑坡、理想信念缺失等社會現象一直令人擔憂,而以信息不對稱為基礎的傳統商業模式,是形成經濟文化不良閉環很重要的因素之一。而在大規模社會化協同以及精細化分工體系下,“互聯網+”給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一個重要驅動就是:企業如何抓住普適計算所帶來的機遇,在全社會推動建立合作的文化。
催生產業集群,帶動區域產業發展
中國制造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區域產業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矛盾非常突出。東北經濟轉型和發展就是一個案例。這與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不足有直接關系,目前大部分信息化系統僅僅對組織業務流程起到了網絡化工作流的作用,而沒有達到信息輔助決策的高度。一體化的智能管理和區域產業聯合發展還未形成。
隨著業務與信息化平臺結合越來越緊密,互聯網與行業融合應用潛力很大,各個環節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以及區域經濟之間會有更多的應用結合。“互聯網+”有助于實現線上與線下結合的區域產業帶的出現和互動。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體結合不僅促進了就業發展,也促進了傳統產業帶的升級和轉型。
建立跨界知識學習環境,培養全面復合人才
目前各專業部門間彼此完全隔離的狀態是由長期以來教育培養人才的系統與方式造成的。要提高中國制造融合人才的全面能力,需要從建立跨界知識學習環境、全面加強職業再教育深度和廣度、重構融合管理團隊等三方面去調整和規劃。而“互聯網+”為我們提供的一個重磅經濟驅動力就是復合人才的培養和形成。
“你能整合別人,說明你有能力;你被別人整合,說明你有價值?!蹦贻p的、未受技術或者公司文化影響的年輕人更愿意嘗試新事物,因為他們更關心的是在未來能夠學以致用。 在不斷打破知識領域邊界、實現創新的同時,傳統產業管理人才與互聯網信息人才如何搭起創新班子,核心在于管理團隊的創新與融合。
【參考文獻】
①曾鳴等:《讀懂互聯網+》,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年。
②薛金福、李忠玉:《互聯網+ 大融合與大變革》,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5年。
篇8
馬云說:“沒有傳統的企業,只有傳統的思維,傳統思維只有一條就是捍衛信息不對稱帶來的既得利益?!被ヂ摼W的本質,就是連接一切,消除距離,并由此沖擊一切基于信息不對稱的商業模式,把選擇權真正交回到用戶手中。每一次信息革命,都會加快信息傳播的速度。同時,每一次革命也會讓信息的控制權發生轉移。也正是在信息控制權轉移的過程中,引發了價值鏈的重新組合。當距離被互聯網消除后,傳遞價值這一環節已經被重構,互聯網將真正地進軍傳統產業,重構商業的源頭,創造價值端。基于此,我認為移動互聯網時代存在“三個凡是”。
(1)凡是一切基于信息不對稱的行業都將被互聯網打擊
互聯網打破信息不對稱,使得信息更加透明化,同時也意味著用戶主權時代的到來。原有供應鏈上的關鍵角色,如品牌商、分銷商和零售商的權力在稀釋、在衰退甚至終結。價值鏈上的傳統利益集團越來越難鞏固自身的利益壁壘,傳統的品牌霸權和零售霸權逐漸喪失發號施令的能力,用戶通過自媒體,建立和強化了這種自主權。
傳統思維的核心是產品,通過大規模生產、大規模推廣、大規模銷售實現盈利,賺的是人口紅利的錢。但是,在這個個性張揚的時代,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信息越來越對稱,同質化越來越嚴重,這樣的紅利也就越來越少了。同時互聯網把傳統渠道不必要的環節、損耗效率的環節都拿掉了,讓服務商和用戶、讓生產制造商和用戶更加直接地對接在一塊。用戶的喜好可以快速地通過網絡反饋廠家,這樣必然造成所有依賴信息不對稱而存在的行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擊。
(2)凡是一切基于信息不對稱的環節都將逐漸被顛覆,或者被邊緣化
張瑞敏說:“到了互聯網時代,一切都發生了變化,互聯網給世界帶來最大的影響就是‘零距離’,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變成了平臺經濟,信息不對稱變成信息對稱,原來信息的主動權掌握在企業手里,現在到了用戶手里,交互變得很重要?!?/p>
伴隨著互聯網思維的普及,那些靠中間環節獲取利潤空間的企業形態將消失;那些靠長尾、閉環效應實現壁壘或壟斷的行業將被顛覆;那些強制性中心制的生產與制造方式將被取代;那些通過信息不對稱和特殊渠道建立的差異化優勢將會消融……取而代之的,是小米的產品理念和去中心化營銷、蘋果的審美與極致用戶體驗、安卓的開放,以及特斯拉重新定義汽車產業之卓絕。信息的對稱和零距離的溝通,使得商品交易中各相關利益者都可以自由、瞬時表達自已的價值訴求與價值主張,靠信息的不對稱和黑箱運作獲取利益的盈利模式及股東價值優先的思維定勢被徹底顛覆,取而代之的是以用戶價值和人力資本價值優先,相關利益者價值平衡基礎上的盈利模式。
(3)凡是一切基于信息不對稱的既得利益都將被統統清剿
大量的傳統生意之所以存在,其實往往是建立在某種市場特權的壟斷,或利用了買賣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所以工業時代,企業必須保持一定毛利以支付渠道、營銷、庫存等費用,例如通過廣告等營銷手段來打造品牌,依賴渠道分銷商品,不清楚用戶確切需求的情況下導致庫存成本,所以,產品到達用戶的成本巨大。而進入互聯網時代,信息成本大大縮減,去中介化風潮日盛,渠道開始衰落。如特斯拉通過社會化媒體接觸用戶,在自有電商銷售產品,根據用戶預訂量分批生產產品,從而實現“零營銷費、零渠道費與零庫存費”的成本結構,這對于傳統廠商來說不可想象。而企業往往把這部分省出來的成本讓利給消費者與用戶,以后續遞延利潤的方式獲得盈利。
在喬布斯成功的秘訣中他最看重的就是發心/動機/正念,佛法里也有同樣的描述“因地不真,果遭迂曲”。發心不對,一時的勝利有可能,長期來看必遭懲罰。世界上的事情無不如此,發心錯,滿盤皆輸,失敗只是個時間問題。發心只講對錯不論好壞,并不是說好心就是發心對,所謂對錯的判斷標準,就是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符合事物本質和規律的,就是對的,不符合的,就是錯的。問題來了,什么是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呢?萬物互聯,互通有無。
如何判斷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成敗的標準有三條
1、用戶層面
(1)你所有的努力是在促進信息的自由流通還是阻礙信息的自由流通?
(2)你是盡可能的讓用戶得到關于產品的所有消息,進而便于用戶做出最佳選擇,還是有意的屏蔽同類競品信息,讓用戶只選擇你的產品?
(3)你是在努力促進用戶與用戶之間的互動交流,進而通過用戶的反饋和訴求來驅動產品迭代,還是阻礙用戶之間吐槽的擴散,維護品牌的光輝形象。
2、價值鏈層面
你整合產業價值鏈的上下游是為了消減產品的中間渠道環節,最大化的讓利給用戶,為用戶創造更大的價值還是為了整合后最大化的獲取壟斷紅利?
3、員工層面
(1)你所有的管理改進手段是依靠指揮、控制、命令等傳統管理手段,還是員工發自內心的自主自愿行動?
(2)你在企業推行式的自主經營是為了企業效益的突飛猛進還是為了激發員工為用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進而最大化的榨盡員工的潛在價值?
篇9
后PC時代的媒介圖景
過去十年中,消費者在選擇信息產品方面已經開始轉變觀念:傾向于選擇那些傳播方式高度優化、注重人性化用戶體驗的產品?!昂唵?、優雅與美”的傳播方式,更容易吸引年輕一代消費者的目光。這種觀念和效果,除了體現在產品造型與功能,還通過用戶界面反映出來。iPad可以算作此類信息技術產品的代表。
喬布斯對2010年iPad的成功進行過簡要回顧,將iPad稱為“蘋果公司在后PC時代(Post-PC)的第三個一鳴驚人的產品”,前兩個則是iPod(2001年上市)和iPhone(2007年上市),而2010年被稱為“iPad年”。從2010年4月到12月,iPad在全球共賣出1500萬臺,總收入超過95億美元,占據全球平板電腦(Tablet PC)市場超過90%的份額。
今天,公眾在認識世界、辨別真偽以及形成觀念方面,對于信息媒介的依賴越來越大。便攜、移動、無線互聯正在成為人們對于信息終端的基本要求。平板電腦是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能夠彌補智能手機與筆記本電腦產品之間的空白,提供瀏覽互聯網、收發電子郵件、閱讀電子書、播放音視頻、玩游戲等功能,成為消費者的信息伴侶與娛樂伙伴。平板電腦作為個體與社會聯系的信息樞紐,必然帶來傳播方式與用戶體驗的深度革新。
自iPad以來,市面上已經出現近百款與之競爭的平板電腦,但是還沒有一款能夠在價格上與其競爭。iPad反映出現代社會整個數字媒介系統的最新特性。在知識經濟時代,以iPad為代表的新媒體終端所帶來新聞傳播格局的系統性變化,正在拉動傳統大眾媒介的形態和功能發生重大變化,朝著數字化、智能化與民主化的方向進一步發展。
重新改造內容生產與分發流程
美國的雜志出版公司自2008年便開始受到經濟衰退的打擊,迫切希望能夠找到一種新的經營模式,可以徹底改變其現狀。雜志業基本共識是:平板電腦為雜志提供了一個數字形式的副本,可以開發多媒體產品,交互功能更出色。同時,廣告商也能得到更多創新機會。至少在互聯網時代,雜志業從沒有像今天這樣以前所未有的熱情迎接平板電腦時代。
iPad剛上市時,蘋果公司提到了與幾大出版公司的合作,包括企鵝出版社、西蒙舒斯特等。根據英國CooperMurphyWebb去年8月調查顯示,iPad成為用戶閱讀報刊雜志的首選方式,超過PC和印刷品。和使用PC不同,用戶熱衷于使用iPad進行內容消費而非內容生產,這符合經銷商和出版商對iPad以娛樂、休閑、教育為導向的預期。同時,全世界的雜志和報紙出版商面臨蘋果公司控制的終端渠道,無一例外感到挫敗感。出版業難以接受iPad對于傳統媒體關系的顛覆,而這種顛覆將很快延續到電臺、電視、唱片公司、電影等多個行業。
出版業的抱怨折射出對于過去那種充滿權威感的出版權力的留戀與傷感。20世紀初至今,在媒介形態快速演變的同時,知識生產和信息傳播中的權力關系逐漸改變。社會的發展不斷產生新的需求,也就會產生一些新的信息產品以滿足這些需求。其中所醞釀的大量屬于創造性發展的信息觀念,其本質將始終圍繞“人與媒介”的關系展開。很多人只是將iPad用來玩切水果或賽車游戲,他們沒有看到,iPad正在成為全球通用媒介信息終端的最重要的新平臺。傳統媒體從業者對于iPad的理解不是太深,而是流于表面。相當多的媒介機構對于新的媒介浪潮表現出焦慮、困惑和無能為力。如果不從新的技術人手,及時對原有內容生產與分發流程進行改造,他們將很快被甩到時代的后面。
眾所周知,互聯網幾乎成為當今免費信息獲取的代名詞,這成為傳統媒體內容上網的一大死穴。如果新聞傳播機構長期如此,難以延續新聞工作的使命,也無法進行數字創新。《紐約時報》正在實施的付費閱讀模式意味著一些報社開始認識到,一個成功的在線商業模式取決于一個規模相對較小的鐵桿讀者,而不是一個巨大的頁面瀏覽量。這帶來新的啟發:傳媒業如何能吸引到忠于其新聞品牌的核心讀者群,并讓他們多數人能夠接受付費閱讀?這成為網絡新聞業務的核心問題。
以人為本,傳播高品質的信息內容
iPad引發媒體從業者的熱議,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默多克對iPad的追隨。默多克對于新媒介、新技術在傳統媒介上的應用有著卓越的洞察力,他的言論和行為自然也對于許多高級媒介管理人員產生重要的影響。
iPad剛一,默多克就稱其是“未來的驚鴻一瞥”,稱iPad可能拯救報紙發行業,因為它可省去紙張、油墨、印刷及運輸費用。它不是毀掉傳統報紙,只是讓它們以一種新的形式出現。今年2月,默多克iPad電子報紙The Daily。這份報紙通過蘋果網絡商店獨家出售,訂閱價為每周99美分。The Daily并非革新,借用雜志的瀏覽體驗,在iPad平臺上結合更多媒體形式,重新設計新的閱讀習慣。默多克將iPad譽為一個“可以信賴的新平臺”,表示The Daily力圖把最新技術與實地采訪報道、良好的編輯和懷疑的眼光融為一體,默多克希望這份電子報紙成為當前這個數字時代如何講述新聞事件的范例。
新媒體對新聞行業提出更高要求:傳統新聞業要與最前沿技術結合起來,重新設計產品。讓用戶思考,讓用戶微笑,讓他們參與到每天的事件中來。The Daily以海量信息傳遞為定位,特色內容包括:每天超過100頁原創內容;高清視頻;360度全景圖片;交互式圖表、信息圖;熱點關注;分享與文章收藏;個性化內容,包括本地天氣以及體育信息;評論系統,支持語音評論;填詞與游戲。
The Daily帶來了新聞內容呈現的新形式。通過傳統新聞業與最新媒體科技的嫁接,新聞集團創造出一個僅為iPad提供付費內容的新模式。
篇10
起家于自學攝影
圖庫這一專門為出版商和其他客戶提供圖片的概念早在上世紀20年代就已經出現。但數字時代催生了一個新名詞——微圖圖庫(microstock),這是指任何人都可以通過低價和免版權費的方式購買并自由使用的網絡圖片,圖片來源眾包于業余攝影師和藝術家們。
第一家微圖圖庫公司iStockphoto成立于2000年(六年后以5000萬美元的價格被Getty Images收購)。2003年,29歲的著名創業者Jon Oringer設想將圖片眾包市場和基于訂閱的商業模式相結合,才真正推動了這一市場走向鼎盛。Shutterstock向博主、媒體和各種規模的企業提供成本低廉的圖片。大量的需求刺激了供應方,供稿人蜂擁而至,向這一擁有高收購量的平臺提供他們的作品。
今天,由Oringer擔任CEO和董事長的Shutterstock擁有2400萬免版權費的圖片、插圖、矢量圖和視頻剪輯。網站有14種語言可供選擇,提供來自100個國家3萬5000名供稿人的作品。在現已繁榮的行業內,Shutterstock是第一家下載量突破2億5000萬的公司;最新的數據顯示,每秒就有2張Shutterstock圖片售出。(Oringer稱,Shutterstock在商業數碼圖像供應領域居于首位,領先于Getty Images和iStockphto之和。)它的客戶數量達50萬,包括谷歌(Google)、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和獨立制作人等。
2003年Oringer創業之初完全沒有預料到公司會有如今的規模。就像他之前的無數創新者一樣,他只是想解決一個問題。在連續創立了10家中規中矩的軟件公司之后,他注意到加了圖片的郵件和實時通訊稿總能帶來高訪問量。但一開始,Oringer只能從Clipart CDs獲得高品質圖片,或從Getty和Corbis這樣的圖庫獲得價格高昂、適合特定范圍的版權圖像。
此時,Oringer敏銳地察覺到一個市場漏洞,而時機恰到好處——一臺專業高品質照相機的價格已經跌至1000美元之下。他果斷入手了一臺,在接下來的九個月里潛心學習攝影,他說:“我完全沒有方向,所以能試的攝影類型都試了?!彼淖髌分邪ㄒ恢荒弥鴪蠹埖墓罚ㄟ@是他的個人暢銷作品)和他工作的網吧場景。他總共照了10萬張照片,上傳了其中最好的3萬張,并賣出了49美元的無限訪問訂閱。
結果,Oringer發現并不只有他需要這些圖片。此時僅憑他自己已經無法滿足大量的需求,他決定擴大規模。Oringer創建了Shutterstock平臺,任何人都能提供圖片。到2007年,Shutterstock已經能夠提供200萬張圖片。2008年,Insight風險投資注入一筆數量不明的資金,幫助公司繼續擴大規模。到了2009年,Shutterstock以330萬美元現金的低價收購了微圖圖庫公司Bigstock。
正是從那時起,Oringer開始考慮上市,他回憶:“當我看到我們在成長時,我就在思索走哪一條路可以使機會最大化。”2012年10月公司首次公開募股(IPO)——也是近兩年多來首個來自紐約的科技公司——募集了7650萬美元。他說:“我們上市是為了擴大公司規模,融資以成為這一新興行業的領頭羊。但是我也在不斷地問自己是否還能保持產品原貌。我們為自己敲響了警鐘,而它還是原來的公司?!?/p>
為供圖者帶來福音
這是一月的一個晴冷的清晨,從Oringer位于曼哈頓金融區34樓的辦公室向外望去,可以清楚地看到自由女神像。他坐在兩塊大熒幕顯示器后,穿著運動鞋和有些褶皺的系扣襯衫,看上去十分悠閑。他說:“我創立公司時,人們對于這一行業已經有了很多構想。但我們的獨特之處在于訂閱模式的簡潔,而且我們始終將自己定位為一家科技公司。”
這種商業模式收效顯著。2012年第三季度財報(這是IPO前本文發表時所能掌握的最新數據)顯示,Shutterstock收入增長36%,達到4230萬美元,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達到1030萬美元。公司計劃2012年總收入達到1.65億美元,并調整收益至3300萬美元。
投資者們也注意到了對網絡圖片日益增長的需求。2012年5月,Shutterstock的一家競爭對手Fotolia,宣布從私人投資集團KKR獲得1億5000萬美元的投資;8月,私人股本公司Carlyle Group以3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Getty Images。在一項贊助研究中,Shutterstock聲稱到2016年“預拍攝類商業數碼圖片”(pre-shot commercial digital photographs)市場價值將達到60億美元。
IPO之后,Oringer仍然擁有公司多數股權,繼續執掌Shutterstock。他說:“大多數上市公司不再由創始人經營是因為財務結構稀釋了他們的股權,而且干涉經營的意見越來越多?!?/p>
Oringer不喜歡老老實實地坐著,他的雙腿搭在另一張椅子上,將椅子來回拖動。他對Shutterstock成長的規劃同樣永無止息,即保持供求同步增長。他說:“沒有供稿會惹惱買家;拿不到報酬的話供稿人又不買賬。從一開始我就想盡量保持平臺自動化,因為電腦可以更快告訴人們需求的東西在哪兒。”
為了獲得Oringer口中的“網絡效應”,Shutterstock搜集了關于圖片買賣內容、時間和原因的大量數據,開創了一個完善的系統,服務于各方反饋圈。初始的搜索功能支持基于人數、性別或種族的圖片搜索,并可以根據個人位置和瀏覽記錄提供不同場景下的搜索結果。
Shutterstock提供了一種按需定價機制,每張圖片最低19美元。另一種高級協議針對買賣和大批印刷,最低199美元。但公司的主要收入還是來源于訂閱,每月最低249美元。每一次下載供稿人一般可獲利25到38美分不等——收入門檻越高,報酬越高。被大客戶使用的圖片,供稿人可以獲得付費的30%,大約相當于每張圖片120美元。收入最高的供稿人一年的收入可以達到六位數。
圖片要經過嚴格的審查。Oringer承認:“我從前拍的那些照片質量放在如今肯定通不過。”雖然網站歡迎任何人申請(或重復申請)提交照片,但只有20%的照片可以最終通過審查程序。當然也有上傳10張照片,至少7張獲得審查員批準的情況出現。
對于具有商業頭腦的藝術家而言,Shutterstock可能是一次改變生活的契機。Alisa Foytik是一位備受歡迎的矢量圖插圖畫家。當她2006年成為供稿人時,還是俄羅斯一所大學的藝術專業學生。之后她賣了成百上千張圖片,足夠讓她后來搬到英國再來到華盛頓?!拔液喼辈桓蚁嘈艔那皬膩頉]人有過這樣的想法,”她說,“因為成為一名藝術家,為像Getty這樣的大公司工作實在太難了?!?/p>
Lev Radin是一位來自紐約的攝影愛好者,也是在2006年加入了Shutterstock。他認為正是Shutterclock為供稿人提供的幫助使它在業內獨樹一幟。在Shutterstock的支持下,他獲得了報道美國網球公開賽和紅毯活動的資質。他在另一個圖庫網站也有一個賬號(Oringer支持這樣的行為),但是他說:“我不認為其他任何公司也可以為我提供那么多幫助。我和其中一些公司接洽過,但沒有一家公司給我像Shutterstocky那樣的回復?!?/p>
網絡開發設計公司Ceonex的創始人Theodore Agranat認為,Shuttterstock為圖片供稿人帶來了福音。他說:“公司在行業民主化方面做出了表率,對于那些業余愛好者來說,攝影行業過去一直高不可攀。”但是與此同時,他也指出,由于內容服務商普遍不愿出高價購買“漂亮的大幅圖片”,專業攝影師的利益受到了損害。他認為對于行業來說,圖庫的使用也帶來了另一個風險——低標準的品牌口碑。“除非你格外幸運,圖庫按照現有模式不斷更新,而不同于完全創造一個你要推出的品牌。但就像其他行業一樣,對這種風險我們只能不斷調整和適應?!?/p>
創新的秘密
在Shutterstock總部,大約200名員工(還有更多會加入)遍布這幢四層建筑。樓下的大廳中有一面展示世界地圖的屏幕,顯示著Shutterstock的實時下載量,電梯里印著供稿人提供的照片;過道里的長灰沙發上正在召開會議,在針對新產品和服務開發進行馬拉松式頭腦風暴時,這里也是員工們小憩的地方。
“我們希望員工能為行業變革提出建議。”產品副總裁Wyatt Jenkins說。無論發展規模如何,公司的運轉系統必須始終確保能提供一種靈活創新的環境。大約40%的員工負責產品和技術,公司的運作被大致分為12個團隊,每個團隊有一個核心任務,他們像獨立始創公司一樣為同一個目標運行著,包括營銷、設計或銷售等。在每兩個月舉行一次的“競賽展”(sprint demos)上,各部門聚在一起展示他們所負責的工作。
Dan McCormick和David Chester是Oringer還在處理客戶服務時期聘請的頭兩位設計師。現在,他們分別擔任公司的技術高級副總和總設計師。兩人都承認至今還留在公司的原因就是Oringer卓越的領導才能和對靈活發展的堅持。
從發展角度來看,在Shutterstock工作簡直像做夢。公司本質上就是一個大型數據庫,附帶一個同樣大容量的用戶數據庫。兩者放在一起,就有望處理一些搜索功能領域最艱深的問題。McCormick解釋說:“我們創造的算法旨在傳遞完美的圖片?!彼膱F隊的實驗室工具重塑了圖片搜索的傳統方法。例如Instant就是一種新型視覺頭腦風暴工具,它使用待決專利(patent-pending)算法,每次敲擊鍵盤就能指向實時圖片。另一種工具Spectrum則使用一種由DJ唱機轉盤上的滑動控制激發的機械裝置,根據顏色反饋搜索信息。
雖然上市公司在創新方面普遍做不到最好,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Shutterstock將會保持創新活力,理由之一就是Oringer本人。他總是能及早地意識到并提供新鮮花樣,最近的例子就是對視頻剪輯圖庫日益增長的需求。他指出:“我們從2005年開始準備的時候這個市場并不大,因為無論是設備和還是處理能力都所需高昂。但我那時就知道,不久的將來視頻制作會和圖片一樣。所以我們學習了如何運用各種不同種類的格式,并等到了恰當的時機?,F在,視頻圖庫是我們一項價值數百萬美元的生意。”
的確,來自澳大利亞墨爾本、于2007年創立服務博客“微圖庫日記”(Microstock Diaries)的Lee Torrens說,Shutterstock近幾年是其在創新領域表現最為杰出的時期。他認為Shutterstock早期成功的決定因素是訂閱模式,中期發展則相對平凡。2009年,Shutterstock又主導了與臉書(Facebook)和推特(Twitter)的社交媒體整合,2011年又推出了一款精巧的iPad應用程序。Torrens認為公司現在“正在搜索領域做著很酷的事”。
更多種語言支持、更多成熟的搜索功能和更多創新的產品即將到來。Shutterstock正致力于開發一款附加服務Offset,為愿意高價購買高端照片和插圖的客戶提供免版權費的作品。Oringer正處于孕育他所謂的“學習市場”(marketplace for learning)的初級階段,這種訂閱服務使供稿人可以通過教學視頻獲得報酬。
Oringer認為:“這些市場的興起源于人們手中越來越多的設備。就像互聯網使我能在五年內創立一家公司,人們也能制作并創造出越來越多的內容,所有這些都將帶來變革?!?/p>
圖片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除了Microstock在快速發展,Pinterest、Instagram以及重裝上陣的Facebook的時間軸功能,都表明在線圖片文化正在飛速發展。但在數字化時代,圖片究竟有多重要呢?看看如下數字。
包含圖片的文章獲得訪問的機率比那些沒有圖片的文章高出94%。
大量使用圖片的新聞、政論以及體育類文章受益最多。
包含圖片的新聞報道訪問量比那些沒有圖片的新聞報道多出14%。
包含圖片和視頻的內容訪問量比沒有相關內容的高出48%。
60%的消費者進行本地搜索時,更傾向于在那些有顯示圖片的商戶進行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