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標準農田定義范文

時間:2023-08-30 17:07: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標準農田定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高標準農田定義

篇1

【關鍵詞】 高標準農田 定義 意義 實施工作

1. 關于高標準農田的定義

高標準現代農田建設就是在現有基本農田生產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標準,從基礎設施建設入手,完善現有農田水利、農田防護林和農業機械化體系,將現代化農業技術進行綜合組裝配套應用,達到旱能灌、澇能排,增加抗御自然災害能力,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使農業生產達到可持續健康發展。具體包括:①單位面積的農產品產出率和效益率必須高與當地平均水平的40%-50%;②土壤肥力較高,保肥保水能力強;③田旱能灌、澇能排;④地下水位低,土壤無冷、爛、銹、毒等障礙物;⑤機械化作業水平較高,機耕面積和運輸能力要達到100%;⑥具備高科技應用的生態環境條件。

2. 建設高標準現代農田的戰略意義

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提出具有時代的意義,對管局乃至墾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1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必須擁有充足的耕地資源,而高標準農田是耕地的精華部分,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總理指出:“保護耕地,就是保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就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保護耕地最要緊的是保護基本農田。”目前,我國不少地方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還比較落后,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瓶頸”。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大力開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抓住國家大幅度增加建設投資的機遇,集中力量辦成幾件大事,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田水利建設、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建設。

2.2建設高標準農田,改變農業基礎設施長期薄弱的局面是首要任務。要把耕地、道路、防護林、排灌渠道、機井、抽水站、輸電線路等結合起來統盤考慮,全面規劃,合理安排,以達到改善和提高農業生產條件,更大程度的滿足農業生產需要的根本目的。

2.3建設高標準農田是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的重要內容,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核心。在當前“重農強農”的大好政策下,充分利用支農資金建設一批高標準農田是明智之舉,更是當務之急。 建設高標準農田,可以進一步提高土地的生產功能,進而可以更好地加強土地的保障功能,從而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做出積極的貢獻。

2.4建設高標準農田是穩定農業生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的重要手段。我國是一個人地關系高度緊張的人口大國,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對糧食供給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錯綜復雜的國際關系和變幻莫測的國際形勢也時刻提醒我們必須對糧食安全問題保持高度警惕。

2.5建設高標準農田將為總局提出的大力發展現代糧食產業和管局提出的建設三江現代化大農業核心功能區奠定堅實的基礎。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實施,符合了總局管局兩級黨委擴大會議的精神,必將為兩級黨委擴大會議提出的目標,圍繞提高糧食綜合產能和可持續發展目標,不遺余力地保證糧食高產穩產,為墾區350億斤產能做貢獻。

3. 如何做好高標準農田的實施工作

本人認為建設高標準農田,應注重土地平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等工程設施的建設。土地平整工程的實施應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有利于田間機械化作業,有利于水土保持,滿足灌溉排水要求和防風要求,便于經營管理;田間道路工程的實施要從適應當地地形地貌條件出發,從方便農業生產與生活、有利于機械化耕作和節省道路占地等方面綜合考慮,按照“因地制宜、節約用地、方便運輸、合理布局”的原則進行布設;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工程的實施應有利于改善農田周圍的生態環境,防止或減少自然災害,提高耕地生產能力,促進耕地資源的可持續性利用。

3.1領導重視,上下聯動,加強領導,認真規劃

農場領導要十分重視整理土地建設高標準農田項目,項目建設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農場成立專門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領導小組,抽出水利等部門的人員,專們負責該項目的實施。同時,農場要制定建設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承諾制,在以下六個方面做出了承諾:一是同意按上級主管部門規劃設計方案進行土地整理項目建設;二是同意在項目建設期間,停止影響項目施工的其它活動;三是做好施工的前期準備工作,以免因施工造成青苗、土地占用、地力影響等;四是引導項目區農民配合工程建設,防止阻撓工程建設事件的發生,確保工程建設用地調整和工程規劃的順利實施;五是加強建筑材料的管理,協調好塊石、砂礫石、泥土等材料的價格,降低或免收管理費;六是配合做好工程質量監管工作,選派一名內行、有責任心、公道正派的技術人員作為工程監管人員,脫產對工程進行全方位的監管,并對工程質量負責。

3.2廣泛宣傳,積極發動,提高項目區職工群眾對項目建設的認識

群眾是項目建設的主體,只有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項目建設才能順利進行。為此,我們將會把宣傳發動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農場宣傳部和農發辦工作人員將深入項目區進行廣泛宣傳發動,及時進行項目公示,廣泛征求群眾意見,讓群眾為項目區建設獻計獻策。同時,我們充分利用各種輿論宣傳工具,及時把項目建設的目的、意義進行廣泛宣傳。

3.3堅持制度,從嚴把關

實行項目工程招投標制。按照《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招標暫行辦法》,對所有工程全部實行招投標制。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經過篩選確定,擇優選擇施工隊伍,并與中標單位簽定施工合同,明確工程建設質量和工期,嚴格按照規劃和圖紙施工,繼續推行工程監理制,要求監理單位派駐一名監理長期吃住在工地,做到施工前、施工中、竣工全程監理。同時,農場要成立工程質檢小組,狠抓工程建設質量,嚴格把好質量關。此外,農發辦也要加大對項目建設的監督檢查力度,每天都深入項目區例行檢查和指導,發現問題及時糾正,確保工程施工進度和質量。

3.4管好用好項目資金,提高資金管理水平

加強項目資金管理,是搞好農業綜合開發的重要保證。在資金管理上,一是加強對所有與項目有關單位的財務人員的教育培訓力度,認真組織學習有關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管理的法律法規,提高財務人員的業務素質,規范資金管理;二是嚴格執行國家有關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投入政策規定,堅持"國家引導,配套投入,民辦公助,滾動開發"的投入機制,農場及時將自籌配套資金足額撥付到位,項目區發動群眾采取種種措施,多渠道、多形式籌集資金,使群眾自籌資金落到實處。三是嚴格實行場級報帳提款制。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按照專人管理,專帳核算,專款專用的原則,嚴禁擠占挪用。

篇2

關鍵詞:都市型;設施農業用地;土地管理;管控;天津

1.引言

20世紀90年代,我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出現一種現代農業形態——都市型農業,早期始于城郊農業,依托上海、北京、深圳等經濟發達的大城市而建立。

都市型農業是一種與城市經濟、文化、生態緊密相連,集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工程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于一體的高度集約化、可持續發展的農業形態,不但有助于提升城鄉產業結構,保障農民增產增收,而且為周邊城市居民提供體驗農業文化、休閑娛樂的場所,同時凈化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環境,營造出清新宜人的生態空間。隨著城市一體化建設的逐步推進、工業化的高度發展,遍布于中心城區周邊、新城內部的農田,憑借其優越的地理區位,深受城市輻射,與城市共享發達的交通、信息、市場和技術等多方位資源,逐步演變成滿足居民體驗農業文化、休閑度假、觀光娛樂的農業園。都市型農業其中一種類型設施農業在天津市中心城區周邊、新城內分布較廣,主要以景觀農業、產品農業類型呈現,也包括高科技示范園、旅游休閑觀光園區、精品農業園區、特色唯一性農產品培育園等,如天津市西青區蝴蝶蘭栽培基地、西青區果園采摘園、寶坻區蔬菜大棚基地。

2.天津市設施農業用地近況

近年來,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設施農業建設,將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并列為全市發展現代農業的戰略決策。2008年全市種植業設施已建成面積有10.05萬畝;2009年全市落實用地面積有15.21萬畝;2011年底,新建了40萬畝高標準種植業設施生產基地,建設12個高標準設施農業示范區,建設100個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園,使全市設施農業面積達到100萬畝的總體要求。

2.1設施農業用地定義

天津市近年發展起來的設施農業,主要是指通過種植業設施建設,改變自然環境,為植物生產提供相對可控制的最適宜的溫度、濕度、光照、水、氣等環境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擺脫對自然環境的依賴進行有效生產的農業,包括溫室、塑料大棚、中、小棚、連棟大棚和依托蔬菜大棚種植發展起來的農業高科技示范園、農業旅游休閑觀光、精品農業以及基于現代設施的畜禽養殖、花卉、秧苗培育等農業。

2007年8月10日實施的《土地利用現狀分類》(GB/T21010-2007),設施農用地(地類代碼122)是二級地類,是指直接用于經營性養殖的畜禽舍、工廠化作物栽培或水產養殖的生產設施用地及其相應附屬設施用地,農村宅基地以外的晾曬場等農業設施用地。

2.2天津市設施農業用地分類

2.2.1根據用途分類

按照設施農業用地主要用途分為農業生產用地和附屬設施用地。農業生產用地是指直接用于種植、養殖,提供初級農產品的土地。附屬設施用地是指為了保證設施農業項目正常運轉和健康發展,為農業生產用地服務配備的一定比例的附屬設施配套用地,其分為附屬設施農用地和附屬設施建設用地。

2.2.2根據用地規模分類

按照設施農業用地規模分為五類,即用地規模小于100畝、用地規模大于100畝(包含)且小于500畝、用地規模大于500畝(包含)且小于1000畝、用地規模大于1000畝(包含)且小于2000畝、用地規模大于2000畝(包含)。

2.2.3根據建設級別分類

根據天津市設施農業用地建設級別可以分為四類,即高標準設施農業示范區、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園、高標準種植業設施生產基地和一般設施農業用地。

2.2.4根據投資利用主體分類

天津市設施農業土地利用投資主體呈現多元化,主要分為農戶個體、村集體、企業和聯合投資型。土地利用投資主體不同,設施農業用地的情況差別較大。一般來講,農戶個體設施農業用地規模較小,附屬設施很少;集體和公司設施農業用地規模較大,附屬設施類型多、面積大。

2.3天津市設施農業用地面臨問題

天津市設施農業處于快速發展階段,雖然現狀用地規模不算大,但是用地規模增加速度之快,加之設施農業用地管理制度出現空缺,致使在實際利用中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從實地調查情況來看,天津市設施農業用地利用和管理面臨問題如下。

2.3.1附屬設施用地標準缺乏

2007年以來,隨著天津市加快設施農業發展政策的出臺,大量設施農業園區不斷涌現,設施農業用地面積不斷增加,但眾多設施農業園區附屬設施用地比較混亂,從附屬設施類型到附屬設施的規格、規模都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和依據,用地管理時難以掌握。

有的投資商從收益最大化出發,在沒有建設用地指標的情況下,希望在園區耕地上大量建設農產品加工、儲藏設施,有的甚至希望多建一些休閑娛樂和餐飲服務設施,借設施農業名義違法占地用地案件頻頻發生,農民土地權益時常受到損害,違背了都市型設施農業的發展初衷。

2.3.2附屬設施用地比例過高

必要的附屬設施是促進設施農業項目良好運轉和發展的必備條件,比如園區內合理的道路布局、小型停車場、適用的農業物資、設備儲放間和操作間。從多區調研發現,項目存在附屬設施用地比例較高的問題。經調研,有些園區不包括道路交通等用地,僅建筑形態的設施用地比例就超過項目總用地的5%,個別項目達到10%。

2.3.3附屬設施建筑形態與耕地保護的要求不符

目前天津市多數設施農業園區項目是利用耕地和基本農田發展起來的,但一些附屬設施包括道路、辦公用地、停車場等的建設都采取了水泥硬化的做法,嚴重破壞了耕地的生產能力,不符合耕地保護的要求。

實際調查發現,多數設施農業園區道路較寬,主路大都在5-6m左右,支路在4m左右,主路普遍采取了水泥硬化的做法。相當一部分綜合性設施農業園區都規劃了較大規模的聯體加工儲藏車間、辦公用房以及超大停車場和交易場地,有的已建成了較大的永久性建筑,造成耕地浪費和破壞。

3.天津市都市型設施農業用地管控

都市型設施農業是新型農業,依然是農業范疇,其發展仍是以耕地資源生物養育功能的發揮為基礎,以體現第一產業為主,同時都市型農業又融入了城市產業的性質,不同于傳統的耕地利用方式,需相應配套的停車場、辦公用房、休息廳等附屬設施用地,這類用地需要很好地管理和控制,否則有逐步轉變成建設用地的危險。設施農業用地中的附屬設施用地類型是多樣化的,不同的設施農業建設規模或等級對于附屬設施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有必要根據不同的設施農業規模和等級對其附屬設施用地進行控制。

3.1設施農業用地標準控制

3.1.1設施農業用地主體功能控制

判定附屬設施用地是屬于建設用地還是設施農用地的標準應該以主體功能進行控制。具體來說,種植用地面積控制在80%以上,園區以一產為主,主體功能用地為一產用地,不破壞耕作層,附屬設施服務于一產,不具備獨立經營的條件,這樣的附屬設施可以歸結為農用地。

3.1.2附屬設施為農用地的規模控制

天津市設施農業用地中附屬設施用地為農用地的包括直接服務于種植業的操作間、倉儲、廁所、接待等建筑用地,不考慮田坎、溝渠和田間道路。經多地調研,根據設施農業用地規模,確定出附屬設施中設施農用地比例。

表3 設施農業用地中農用地比例

設施農業

用地規模(畝) (0,100) [100,500) [500,1000) [1000,2000) ≥ 2000

附屬設施的設施農用地比例 9%

(不鼓勵) 8% 6% 4% 2%

備注:1.設施農業園區總附屬設施用地規模上限為80畝(含道路),上限指標只能應用于1000畝以上的設 施農業園;2.本表中涉及的設施農業面積為規劃規模,其中的子項目區不再單獨考核附屬設施農用地比例。

3.1.3附屬設施為建設用地的規模控制

作為都市型農業的一種主要形態,設施農業必然存在多種形式,建設標準也不近相同,附屬設施的建設內容也會存在差異。經實地調研,附屬設施建設用地可以分為以下情況。

一是高標準設施農業示范區附屬設施指溝渠、操作間、廁所、接待、初級加工與包裝間、餐飲、小型停車場、倉儲、銷售場所、娛樂休閑。二是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園附屬設施指溝渠、操作間、廁所、生態設施用地、小型展示教育用地、接待、小型停車場。三是高標準種植業設施生產基地附屬設施指溝渠、操作間、倉儲、初級加工與包裝間、銷售場所。四是一般設施農業用地附屬設施指溝渠、操作間,大于1000畝的,考慮配備小型停車場和包裝、銷售場所。

經多地調研分析,根據設施農業用地規模,確定出附屬設施中建設用地比例。

表4 設施農業中建設用地比例

設施農業用地規模(畝) (0,100) [100,500) [500,1000) [1000,2000) ≥ 2000

附屬設施的建設用地比例 0

(不鼓勵) 0.5% 0.75% 0.85% 0.9%

備注:1.設施農業園區建設用地規模上限為20畝;2. 本表中涉及的設施農業面積為規劃規模,其中的子項目區不再單獨考慮附屬設施農用地比例;3.本表中的建設用地不含園區道路用地。

3.2設施農業用地管控對策及建議

3.2.1設施農業用地投資利用主體的管理對策

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興辦設施農業所需用地,建議按農用地進行管理;其他企業和個人興辦或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聯合興辦設施農業所需用地,建議實行分類管理。其中的種植用地按照農用地進行管理,附屬設施用地中永久性建(構)筑物,按照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進行管理。

3.2.2設施農業主體功能用地管理對策

針對設施農業用地主要用途為第一產業用地,納入設施農業用地規模和附屬設施用地管理;主要用途為第二或第三產業用地,納入建設用地管理。

3.2.3設施農業附屬設施用地管理對策

對于線狀附屬設施用地,依據2007年實施的《土地利用現狀分類》標準,如溝、渠、路、田坎等寬度小于2米計入耕地,不計入附屬設施用地比例;寬度大于2米屬于農村道路、溝渠、田坎,計入附屬設施用地比例。

對于面狀附屬設施用地,耕作層未受到破壞且設施高度小于3米的,屬于設施農業用地,計入附屬設施用地比例。

3.2.4設施農業用地管制規則

設施農業用地需按照規劃大綱控制要求,附屬設施用地中的建設用地和設施農用地要進行自身平衡,建設用地要走內涵挖潛的道路,設施農用地占用耕地的實施占補平衡,做到耕地質量不降低、數量不減少。

從多個角度設立鼓勵政策,制定設施農業用地管制規則。從節約集約利用角度出發,緊密結合新農村建設,鼓勵在遷村并點、宅基地復墾土地進行設施農業建設;鼓勵對非農地和沙坑、土坑、磚瓦廠等廢棄地整理利用,用于設施農業發展,對于廢棄地利用的設施農業附屬設施用地比例可給予政策支持;鼓勵利用現有建設用地或耕地中的水、路、林、渠等作為設施農業的附屬設施用地;鼓勵多個園區合用附屬設施,做到附屬設施共享,集約用地,節約資源。從環境保護角度出發,鼓勵利用新型環保材料和臨建材料,進行附屬設施建設。從建設措施角度出發,鼓勵停車場、廣場、路進行方孔磚鋪等非硬化措施,房屋采取臨建措施,盡量不破壞耕作層。

3.2.5土地規劃管理方面的建議

在土地規劃管理中,做到設施農業項目建設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緊密銜接,應用高新空間信息技術手段對設施農業用地及時進行監測;在出臺設施農業用地規模及附屬設施控制標準的基礎上,加強土地監督檢查,對在設施農業項目建設中出現的土地違法現象加大處罰力度。

參考文獻:

[1]李翠珍,孔祥斌.都市型現代農業用地利用與管理的探討——以北京市為例.2007年中國土地學會年會論文集[C],2007:109-114.

[2]葉軍.都市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南開學報[J],2002,(6):39-46.

[3]http:///doc/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521.

[4]仇繼東.天津設施農業發展設想與對策建議.天津農業科學[J],2010,16(1):5-9.

篇3

關鍵詞:土地整治項目;驗收;績效評價

前言

土地整治遵循著“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要求,通過田、水、路、林、村建設綜合整治,搞好土地建設,提高土地質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環境”的指導要求發展到今天,成為提高耕地質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積,集約節約土地的重要途徑。但在近20年中國式的土地整治中,項目可行性分析、規劃設計、預算編制等的規范規程日臻完善,而土地整治項目的后期績效一直以來缺乏統一的規劃和指導,無法衡量土地整治項目真正效益。根據歷年來的土地整治項目的工程質量和實施情況,后期的績效評價對于土地整治項目的管理、實施和驗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1.土地整治績效評價的定義

土地整治績效評價是指在土地整治項目實施后一段時間內,為衡量項目的真實效益,指導后期項目的順利開展,對項目綜合效益進行的科學分析和評價活動。農村土地整治績效評價指應用一定的評價方法、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對使用國家或自治區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安排的農村土地整治及高標準基本農田項目進行科學、客觀、公正的綜合評價。

2.土地整治績效評價的內容和意義

經濟學上的績效就是效益、效率和有效性的總稱,包括行為過程、行為結果兩方面。行為過程是指投入是否滿足經濟性要求,是否符合規定;行為結果則是指產出相對于投入的有效性,預期目標是否實現以及產生的中長期影響。一般來講,土地整治績效評價是由經濟效益、生態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三部分組成,對土地整治項目的績效評價其實就是對于項目所產生的效益進行等級劃分。但是,簡單的項目效益等級劃分分析不能夠完全體現一個土地整治項目所帶來的對于土地可持續利用方面的改變,而在項目前期、資金使用與管理、財務決算、實施管理、項目產出、項目效益等的基礎上進行評價更為精準和全面。全面的績效評價分析,不僅僅是衡量了土地整治的實施效果,也為項目的驗收帶來更為有力的支撐。

隨著經濟飛速發展,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整個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土地整治的開展,為有效增加土地,改善農村生活質量、土地質量、生產環境和土地增產增收奠定基礎。但隨著土地整治項目數量的增多,也出現了“重數量,輕質量,規劃設計脫離實際”等情況,達不到預期的效益的同時也給后期土地整治的實施帶來一定的困難。開展土地整治項目的后期績效評價對土地整治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第一,有利于提高專項資金的使用水平,準確掌握資金分配的有效性;第二,有利于提高監督管理水平,推動土地整治順利發展;第三,有利于土地整治績效相關理論和方法的研究;第四,為土地整治項目的驗收增添新的衡量標準,在原有的資金使用、工程質量基礎上增加效益評價,更加全面的突顯了土地整治可持續性。

3.土地整治績效評價作為土地整治驗收內容的可行性

土地整治項目的驗收指的是針對項目建設目標、建設內容、實施管理、權屬管理、后期管護等進行全面的驗收。一般來說,項目的驗收較為注重項目實施,工程質量、工程完成情況等方面。而對于項目的后期管護和績效評價不夠重視,多數情況下,僅僅作為一項定性的描述。比如,項目后期管護只要有一張項目的工程移交單就可以通過驗收,而對后期管護多長時間,如何管護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項目的后期績效更是只需要參考一下項目的規劃設計報告中的效益分析就可以通過驗收,并沒有采用一定的評價方法,按照一定的評價指標進行有效評價。甚至于,沒有根據土地整治工程實際核算或者簡單調查研究一下項目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其原因不僅僅是管理層面的不夠重視,忽略了項目績效評價的重要性,更重要是土地整治績效評價沒有一個可以參考的標準和實施評價的體系。此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土地整治績效評價沒有作為項目驗收的一項內容和標準去實施。

土地整治項目的最終目的是能夠提高土地質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環境,而不是單純的完成一項土地整治工程和投入多少資金。效益能否持續才是土地整治項目存在的意義。土地整治績效評價對于衡量土地整治項目的成功與否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不單是一個手段,一個驗收的標準,更是衡量一個整理項目成功度的價值尺度。將一個整治項目的效益落在實處,是指導今后項目實施發展的重要依據。第一,績效評價的實施從效益、效率和有效性等方面論證了土地整治項目實施效果和意義。第二,績效評價為項目的前期管理、工程實施、工程質量、資金使用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和證明,項目的好與壞,利益是否長久都可以用績效評價來論述和證明。第三,績效評價可以在效益長久,工程持續利用方面完成對土地整治項目的驗收,通過后期的績效評價,針對項目在工程有效期內達到的利益水準和長久利益方面替代傳統方式的驗收。第四,績效評價的使用可以說是土地整治項目驗收的新的方向,在原有傳統的驗收方式的基礎上增加新的衡量標準,用項目長久的利益化驗證項目的成功性和可持續性。

對于土地整治項目來講,后期績效評價衡量的是工程實施是否順暢、工程質量是否合格、資金使用是否合理以及項目實收帶來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因此,土地整治后期績效評價作為驗收主要內容和手段是可行的。

篇4

2012年,是我市創建國家級生態市的關鍵之年,也是我市實現小康林業指標后林業工作的提升之年。為進一步提高我市農村綠化發展質量,增加優質森林資源總量與林業效益,打牢建設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的生態基礎,現就2012年度全市農村綠化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思路目標

2012年全市農村綠化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圍繞創建國家級生態市和綠色建設目標,按照建設區域生態保障體系和發達林業產業體系的要求,以提高森林覆蓋率、增加資源總量為基礎,以提高農村綠化水平、增強林業功能為方向,以提高林業發展質量、增加經濟效益為重點,堅持量質并舉,突出質量林業建設,在提高造林質量和綠化水平上求突破;堅持重點重抓,突出重點工程建設,在增強示范帶動和綠化品位上求突破;堅持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兼顧,突出綠色家園建設,在加快沿海造林和高效林業發展上求突破,進一步優化林業結構,創新發展模式,強化資源管理,切實加快現代林業建設,為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提供生態支撐和基礎保障。

2012年全市農村綠化的目標任務是:完成成片造林3.1萬畝,其中沿海成片造林1.4萬畝,新拓經濟林果0.5萬畝,新造林中高效林業比重占80%以上;完善高標準農田林網15萬畝,四旁植樹150萬株,新建優質苗木基地1萬畝;新建林業達標村100個,其中里下河地區50個,林業示范村3個;新建完善綠色通道100公里,農村集鎮新增綠化120公頃,新增林木覆蓋率0.5個百分點。

二、工作重點

2012年全市農村綠化工作主抓三個方面的重點。

1、全力戰勝農村綠化四項工程。2012年是農村綠化四項工程實施的最后一年,必須按照全面達標的要求全力組織推進。村莊綠化上,按照綠化覆蓋率35%的要求,重抓綠化薄弱村的擴綠增量,尤其是村內主干道必須全面達標,村民家前屋后做到見縫插綠。高度重視里下河地區老村莊的綠化工作,因地制宜建設圍莊林。建立健全村莊綠化長效管護責任制。集鎮綠化上,按照“五個一”項目建設要求,各鎮要建成通村林蔭大道、園林式街道、街頭綠地、精品水景和森林綠地或苗圃。每鎮重點抓好2~3個精品工程。集鎮主要道路綠化面積占道路面積25%以上,集鎮道路綠化達標率達80%;鎮區單位綠地面積占單位總用地面積30%以上,單位綠化達標率達95%。建設一座2000平方米以上的小游園,園林內花草樹木、景觀和諧搭配。新建一處15畝以上的苗圃,為綠化建設提供苗木保障。道路綠化上,重點抓好國省道綠化完善提升,以及通村公路護路林帶建設。按照“路修到哪里、樹栽到哪里,有路必有樹、有樹則成蔭”的要求,堅持規劃引導,依法妥善解決綠化用地與電力、廣播、通訊等設施的矛盾,按照市提出各種級別道路的綠化寬度標準,留足造林綠化空間。新建公路必須做到路成綠化成。要不斷提高公路綠化標準,擴大公路用地外的綠量,增強景觀效果,全面推進綠色通道“聯段成線、聯線成網”進程。針對352省道兩側2010年新栽果樹保存率不高、套種嚴重的實際,沿線各鎮(場)要全面流轉土地、深挖界溝,對20米林帶進行完善提升,一并改造重要節點、居民點、工農業園區綠化,努力將352省道打造成標準較高的綠色通道。已建成的農村四級公路綠化普及率、達標率分別達到95%和80%以上,道路兩側各栽植2行樹木,有條件的可適當加寬,做到喬木與灌木結合、常綠與落葉樹種結合、綠化與美化結合、綠化與凈化結合。園區綠化上,要按照園區綠地系統規劃全面推進綠化建設,優先搞好節點和主干道綠化。各鎮(區)要高度重視工業園區和農業示范區景觀綠化工程建設,園區及入園企業綠化率必須達到30%以上,彰顯生態建園的特色品位。

2、加快突破沿海造林。沿海綠化一直是我市農村綠化工作的重點,加快推進沿海綠化是實施沿海大開發的基礎保障。突出新林場建設。按照“三年再造新林場”的要求,2012年新造林0.5萬畝,重點建設好沿路、沿海堤、沿河堤林帶;在市林場建設1000畝耐鹽樹博園,建成沿海規模最大的生態林園,形成耐鹽樹博園、森林保育區、生態游樂區、森林宜居區和生產經營區的“一園四區”布局。重抓成片造林。226省道和老海堤之間的農林場圃,今年要按照森林覆蓋率20%的要求全部達標,農田林網控制率達100%,達到國家二級林網標準;老海堤以東的金農場等單位力爭2年內全部達標。市堤閘處、弶港鎮和倉東公司要確保完成成片造林各500畝。全面提升沿海經濟區綠化。按照綠地系統規劃積極打造生態園區,完善原有綠化工程,新建新城南北路、迎賓路、通海大道等3條綠色通道,加快建設50米環區生態防護林隔離帶,綠化覆蓋率提高到40%。臨海高等級公路兩側要按照營造不低于50米寬的喬木林帶或景觀帶的要求抓緊規劃,適時啟動建設,同步推進兩側2000米范圍內的林網和集鎮村莊綠化,因地制宜選擇生態、經濟、耐鹽樹種,確保兩年內建成與人文景觀相協調、具有區域文化經濟特色的綠色通道。

3、大力發展高效林業。發展高效林業,提高林業收入,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鼓勵發展設施苗木生產。引導和扶持苗木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建設連棟大棚、鋼架大棚、全自動遮陽棚、玻璃溫室等先進的設施林業項目,促進全市苗木、花卉、林果產業轉型升級。加大花卉苗木組培繁育、穴盤苗生產等先進技術的推廣力度,提高先進技術的集成運用水平。積極發展果品生產。調優果樹林木布局,在204國道等交通便捷的區域,大力發展以鮮食葡萄為主的水果生產;在堤東旱作地區,示范推廣果材兼用的薄殼山核桃等品種。全市新拓果園2500畝,其中葡萄1000畝、薄殼山核桃500畝、其它果品1000畝。推廣普及林農復合經營。主要推廣林下套種農作物、食用菌、中藥材、苗木和林牧復合經營等模式,提高林地的經濟效益,確保當年新增林農復合經營1.5萬畝以上。加快推進林業產業化。重點培植林業生產、加工龍頭企業和林業經濟合作組織,引進一批輻射帶動能力強的林果貯藏保鮮、加工、流通型企業,實施品牌推動戰略,努力提高林產品附加值。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思路,在城郊結合部籌建綜合性花木市場;按照增加品種、規范管理的要求,擴大提升新街花木市場;堅持現代園藝成果與傳統園林建筑相融合,認真做好現代化園藝示范區規劃和建設。加快黃海森林公園等綠色旅游資源開發,在新修編的黃海森林公園總體規劃基礎上,加強引導資金投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分期開發建設生態旅游景點,逐步完善配套設施,努力培育成省內外知名的森林生態旅游品牌。

三、保障措施

1、深入宣傳發動。采取多種形式和途徑,廣泛宣傳植樹造林和森林撫育的重要意義,講清綠色建設是每個部門、單位和每位公民的法定義務;宣傳發展高效林業的必要性,講清只有提高林業的經濟效益,才能保證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宣傳建設沿海生態林的戰略意義,講清植樹造林在沿海大開發中的特殊作用;宣傳年度綠化工作目標、重點,講清主攻方向,增強加快農村綠化建設的責任感。通過廣泛深入的宣傳引導,激發全市上下植綠愛綠護綠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形成合力加快綠化建設的濃厚氛圍。

2、加強組織領導。繼續實行農村綠化工作目標責任管理。各鎮(區)、各部門和單位主要負責人為綠化工作第一責任人,分管負責同志為直接責任人,具體負責造林綠化工作的組織實施。特別是沒有達到小康林業指標或生態鎮指標的鎮(區),要自加壓力,強化領導,迅速改變面貌。要層層落實工作責任,按照全年綠化工作目標任務,制定詳細的綠化規劃,明確具體要求,將各項任務細化到工程、細化到小班、細化到具體地塊,責任要求落實到各個單位和責任人,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市各有關部門要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協同動作。市農委負責農村造林規劃、組織實施和督查推進,扎實抓好所屬五條市管國有河道的植樹造林工作,加強農業園區綠化建設,牽頭組織實施市現代農業示范園綠化工程;市財政局負責籌集安排綠化造林必要的資金;市經信委負責工業園區綠化建設;市交通局牽頭負責綠色通道建設;市住建局牽頭負責集鎮綠化的達標建設,嚴格執行城鎮綠色圖章制度;市水務局負責所轄水利工程管護范圍內綠化工作,抓好“三堤”退耕還林;市教育局負責校園綠化;市衛生局負責醫院綠化;市農委、水務、農開、國土等部門要按照突破沿海林業的要求,督促系統內的農林場圃圍繞年度造林目標全力推進場圃綠化,確保全面完成年度任務。

3、推廣普及新技術。要優化林種樹種結構。堅持生物多樣性原則,大力發展水杉、雜交柳、竹柳、楊樹等主栽品種,穩定發展銀杏、女貞,引導發展苦楝、櫸樹、剛淡竹、刺槐等鄉土樹種。通過兩三年努力,將優良樹種的比例逐步優化到85%以上。重視建設防護林,不斷提升林業抵御自然災害的生態功能。要推廣應用新技術。主要推廣楊樹“三大一深”栽植、高效農田林網營造、混交林營造、中幼林撫育、不同類型村莊綠化模式、鹽堿地造林以及重要病蟲害防治技術。普及森林撫育技術,加強以中幼齡林為對象的森林撫育,突出抓好間作施肥和修枝間伐,增加收入,以短養長。

篇5

關鍵詞:農村沼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 S21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3-0102-03

農業生產要素的高投入、高消耗,農產品的低產出、低效益以及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已成為現階段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涉及的內容主要有:水資源過度開發利用、農業生產要素污染嚴重、傳統生態農業體系被破壞、農村生態環境臟亂差、農副產品等資源利用率低等問題[1]。在現階段的農業生產過程中,由于水資源過度開發,農業生產中缺乏執行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方面的監管,農用化肥施用不合理,氮、磷、鉀總量和比例不均衡、高毒高殘留農藥農藥的大量使用、農用地膜缺乏有效的回收機制等,進一步加大土壤環境承載力,給農產品質量安全帶來了隱患,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問題。結合畢節市實際區域情況,探索構建全市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堅持“發展”與“生態”2條底線,對加快推進全市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和“三品一標”認證、實現山區現代農業轉型升級,農業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循環農業經濟產業鏈明顯加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明顯加強具有重要意義。

1 生態循環農業內涵及意義

1.1 生態循環農業內涵 有相關專家已定義,生態循環農業,又名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就是在良好的生態條件下按照“一控、兩減、三基本”的原則所從事的“三高農業(高產量、高質量、高效益)”,它不單純地著眼于當年的產量,當年的經濟效益,而是追求3個效益(即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高度統一,使整個農業生產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

1.2 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意義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由于化肥、高毒高殘留農藥、生長調節劑和農用膜等農用物資和農藥包裝物的不科學使用和處置,存在一定的農業環境風險。特別是施肥的不合理,氮、磷、鉀比例失調,氮素施用過多,造成土壤中硝酸鹽含量過高,影響作物的品質;化肥、農藥大量流入河流、湖泊,由于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的作用會對農村地表水、地下水帶來明顯的危害,直接或間接造成水體富營養化進而影響農產品品質。有的河流不僅不能飲用,甚至不能滿足養殖、灌溉的要求,其中一個重要影響因子是有機污染超標率較高。加之廢水處理設施在農村大型養殖場普遍缺乏,大量畜禽養殖場糞便、污水沒有合理的消納場所,造成畜禽場周邊地下水中的硝酸鹽、氨氮超標和環境污染,使近年畜禽糞便污染呈加劇趨勢。因此,大力提倡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以合理使用各類農業生產要素為重點,以先進技術和設施裝備為手段,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統籌農業發展規劃,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延長循環農業經濟產業鏈,圍繞資源保護與集約節約、投入減量與清潔生產、污染治理與廢物利用,積極探索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新模式,完善循環農業發展的體制機制,打造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新格局迫在眉睫。

2 畢節市農村沼氣發展現狀與發展方向

2.1 農村沼氣發展現狀 自2001年實施農村沼氣工程以來,畢節市沼氣建設得到中央、省、市在政策、項目、資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農村沼氣發展迅速。據統計,截至目前已建設戶用沼氣池34.4萬戶,取得了良好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現有大型養殖場83個,建設大型沼氣工程12處,占現有大型養殖場比例僅為14.46%;現有中小型養殖場1 608個,已建小型沼氣工程181處,占現有中小型養殖場比例僅為11.26%。全市農村戶用沼氣池正常使用率為60.93%,小型沼氣工程正常使用率僅占42.62%,正常運行沼氣后續服務網點僅占34.83%,間歇運行占26.93%,停用占38.24%。隨著農村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和新農村建設的推進的客觀要求,目前農村沼氣需求和發展的條件發生了根本性改變。2015年,國家農業部取消對戶用沼氣池和小型常溫沼氣池的建設投資項目,就全市而言,農村污水處理、集中供氣項目共獲省級補助資金466萬元。足額資金的投入,加快了農村能源工作轉型升級的步伐。

2.2 發展方向 今后畢節市以大型沼氣工程為重點,積極推廣以“豬―沼―糧(菜―果―茶―漁)”等為主要內容的循環農業生態模式,實現村莊、庭院廢棄物再利用的良性循環。通過大力實施規模化沼氣提升工程、沼氣集中供氣工程及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基地建設工程等項目,將以沼氣建設為主的農村能源建設主動融入到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之中,以沼氣為抓手轉到圍繞發展生態農業上來,實現由傳統單一的戶用沼氣到集中供氣、“三沼”綜合利用等多能互補、由能源效益到生態環境經濟效益、由重建輕管到建管并重的轉變,努力提升農業服務質量和水平。

3 探討以沼氣為抓手生態農業循環發展模式

3.1 推進以“畜―沼―種植”為特色的農村生態經濟模式 以沼氣為抓手的生態農業循環經濟模式的特點是一種“資源―農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循環經濟模式。隨著全市沼氣技術的不斷提高,由于特定的地域條件,探索以沼氣為紐帶,以“畜―沼―種植”為特色的農村生態經濟模式:規范養殖場及沼氣池建造、管理技術,果樹(蔬菜、魚池等)種植和管理,綜合利用山地、農田、水面、庭院等資源,采用“沼氣池、豬舍、廁所”三結合工程,圍繞主導產業,因地制宜開展“三沼(沼氣、沼渣、沼液)”綜合利用,從而達到對各種農業資源要素的科學高效利用、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該模式在全市呈現一些亮點,如:部分縣(區)通過建設“豬-沼-菜”標準化蔬菜示范面積20hm2,開展沼渣、沼液用作基肥、追肥、葉面肥以及對土壤改良;在大型規模化養殖場通過新建600m3中溫發酵沼氣池投入使用后,沼氣發電解決了養殖場的加工、照明,同時利用沼液噴施茶葉8hm2,噴櫻桃、桃子6.67hm2,沼肥種植桂花、牧草10hm2。蔬菜、果園等種植養殖面積、養殖規模與沼氣池容積的組合必須合理,這是推廣此模式的重中之中。該模式完成了在系統內部,以沼氣發酵為載體,實現由能量效益向生態環境和經濟效益的轉變,達到物質的良性循環,使農、林、牧等各行業實現有機結合,按“整體、協調、循環、可再生”的原則,全面規劃,不斷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提高農業生產綜合能力。該模式的推廣在農業生產應用中可獲得顯著效益,主要有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也有縣(區)積極探索,通過整合涉農資金、扶持循環經濟企業和組織、獎勵發展循環經濟的群眾,發展一批擁有較長產業鏈的加工企業,發展“畜―沼―菜”、“畜―沼―果”、“畜―沼―糧”等以沼氣為紐帶的循環經濟,推廣林下種養殖業,促進了生態農業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推動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改善了衛生環境、提供了豐富優質的農產品、減少了農村的污染、保護了森林植被。

3.2 推進規模化養殖場生產模式 提升畜禽排泄物資源化利用。立足于轄區內縣域統籌,合理布局安排今后沼氣建設項目、沼液收集貯存利用配套設施設備及管網等節點工程,集成推廣畜禽標準化養殖、厭氧發酵產沼、好氧堆肥還田等模式,加大社會化、專業化服務組織的扶持力度,建設規模化養殖場沼液或糞便等污染物就地消納區域及建立養殖廢棄物加工配送的有效運行機制,推進畜禽排泄物資源化利用;或通過農藝或工藝措施,將規模化養殖場產生畜禽排泄物加以綜合利用,發酵產生沼氣,發酵后的沼渣和剩余的畜禽糞便生產商品有機肥、制作畜牧飼料或直接還田作肥料等,實現農業資源的再生增值和循環利用,既有效控制了環境污染,又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促進了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的協調發展。“十二五”期間,全市在規模化養殖場新建50~300m3小型常溫沼氣工程54處、500m3中溫中型沼氣工程6處、800m3中溫大型沼氣工程1處、1 000m3中溫大型沼氣工程2處,有效處理了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率達90%以上。該模式不足之處是缺乏相應規模的飼料糧(草)生產基地和畜禽糞便消納土地場所的大型養殖場,必需通過一系列生產技術措施和環境工程技術對養殖產生的有機廢棄物進行環境治理,才能最終實現無害化養殖和生產優質畜禽產品。同時還要根據飼養動物的種類和有機廢棄物的養分狀況對養殖場進行分類,規模化養牛場生產模式、規模化養豬場生產模式、規模化養雞生產模式及規模化養羊生產模式,達到分類管理的目的。

3.3 推廣“種―養―加―銷”一體化模式 扎實推廣“種―養―加―銷”模式,延長循環產業鏈。在規模化養殖場周邊配套農田、山地、果林或茶園基地建設,養殖糞便經過沼氣池發酵處理后,利用肥水混合液澆灌農田,通過對養殖有機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實現養殖場糞便污水“零”排放。按照“高效、生態、優質、安全”的要求,綜合分析全市資源稟賦、環境承載、消費需求等因素,充分利用坡耕地、荒山草坡推廣應用種養結合的新型種養模式,形成“以農養牧、以牧促農、農牧共贏”的發展格局,實現種養均衡發展。同時依托全市現有70個省、市、縣三級農業高效示范園區和“六大板塊經濟”,按照“三品一標”要求,積極改進現階段農業生產及產業結構調整局限在種殖、養殖、粗加工等環節的格局,探索向精、深加工方向發展,采用“種―養―加―銷”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創建有機蔬菜基地、無公害糧食基地及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基地提供飼料發展養殖業,農作物秸稈、養殖業產生的畜禽糞便作沼氣發酵原料,經無害化處理后返回到種植園,利用沼氣作能源,實現“三沼”綜合利用。利用種養業提供的產品為原料,發展加工業,加工中產生的廢棄物等可作為飼料,又返回養殖業,經過深加工的食品進入銷售渠道,其收入返回到種、養殖,為擴大再生產提供資金支持。

4 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農業循環經濟模式效益分析

4.1 經濟效益 沼氣發酵以后的沼液既可以喂豬、養魚和浸種,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種植和養殖成本;沼氣發酵殘留物作為優質的有機肥,將大大減少農業生產化肥使用量,同時還對發展安全生態環保的農產品起到積極推動作用;沼氣可用作燃料和生活照明,將減少農民的生活成本[2]。建一戶10m3“一池三改”傳統混泥土A、B型沼氣池,年產沼氣可達400m3左右,基本可供3~4口之家一日三餐炊事之用,年提供沼肥38萬t左右,經有關部門研究分析,沼肥中的全氮含量比堆漚肥提高40%~60%,全磷比堆漚肥高40%~50%,全鉀比堆漚肥高80%~90%,作物利用率比堆漚肥提高10%~20%。同時還可節約木材1.5t或蜂窩煤3t,節電約100kWh。沼氣池用戶每年/戶能減少12kg二氧化硫和2t二氧化碳的排放[3]。

4.2 社會效益 以沼氣為抓手來發展生態循環農業,通過以上幾種模式的分析,一方面改善了農村環境條件。隨著戶用沼氣池、集中供氣和大中型沼氣池的使用,規模化養殖場大量的養殖廢棄物入池發酵,其中的寄生蟲、病原菌也在池內得到殺滅,減少疾病傳染,提高衛生水平;另一方面進一步解放農村農戶生產力,起到一定的示范、帶動作用。通過對農戶進行沼氣及其綜合利用的技術培訓、學習和實踐,增強了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在農業生產活動中營造一種生態環保循環的良好氛圍。

4.3 環境效益 以沼氣為抓手的生態農業循環經濟模式一方面通過化肥、農藥使用量的減少,降低農田地表和地下徑流污染和空氣污染風險,依法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加強高標準基本農田保護,做好轄區內耕地地力質量評價,加大地方動植物品種資源保護力度,嚴防外來生物入侵,保護生物多樣性;另一方面通過能量交換、廢棄物轉換、循環利用等方式,加快種植業、畜牧業及加工業之間的生態農業產業鏈構建,大大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環境,減少疾病的發生率;同時有利于綠色農業的發展,從而形成良性互動的新格局。

5 結論與建議

有學者已總結農業發展的4次類型轉變,主要概括為:原始農業、傳統農業、現代農業、生態農業[4]。在由傳統農業向可持續發展的現代生態循環農業轉型發展戰略的實施過程中,從根本上轉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探索全市發展以沼氣為抓手的生態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建立以資源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基礎的可持續農業生產體系,是優化農業經濟結構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它不僅可以保護農業生態環境,而且能夠促進農業經濟的持續高效發展。下一步將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資金用于規模化養殖場和中小型養殖場沼氣項目的建設,進一步提高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和中小型養殖場沼氣工程建設覆蓋率;同時向上級部門爭取解決一定額度的后續服務維修管護資金用于維護與管理,進一步提高全市農村沼氣的使用效益。力爭到2020年,全市規模化養殖場沼氣建設覆蓋率達20%以上;“三沼”綜合利用率達90%左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農業可循環。

參考文獻

[1]周震峰,王軍,周燕,等.關于發展循環型農業的思考[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4,5:348-351.

[2]黃玉明,李月紅.基于沼氣綜合利用的生態農業循環經濟模式[J].農業工程技術:新能源產業,2011,(1):37-39.

篇6

關鍵詞:MapGIS類庫,SIFT算法,土地整治,直方圖

中圖分類號:D651文獻標識碼: A

土地整治規劃作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專項規劃,是細化落實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明確土地整治目標和任務的具體措施。它有利于整合資源、引導資金、整體推進土地整治、有效補充耕地、提高耕地質量、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有利于有序推進農村建設用地整治,改善農民居住條件和農村環境,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推動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和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

實施土地整治項目前一般先要做好項目規劃設計工作。土地整治的規劃設計涉及的內容比較廣,不僅需要強大的矢量化和繪圖功能,還需要涉及土地利用的各種屬性數據的統計功能。為了更直觀的表達圖形數據的內容,上報的成果中往往還需要根據圖形屬性生成直方圖。傳統的生成直方圖方法主要通過SuperMap、MapGIS或ArcGIS等軟件進行操作。這種方法不僅常常需頻繁進行不同數據格式之間的轉換工作,大大增加了土地整治規劃的工作量,降低了土地整治規劃的效率,而且不能滿足實際生產中的特殊要求。

為了克服這些不足,本文設計應用VC++結合MapGIS類庫對MapGIS進行二次開發,并最終在MapGIS中實現了根據圖形屬性批量自動生成直方圖功能。

1 土地整治

土地整治系指對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產建設活動和自然災害損毀的土地進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動。土地整治是盤活存量土地、強化節約集約用地、適時補充耕地和提升土地產能的重要手段。在我國將土地整治與農村發展,特別是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是保障發展、保護耕地、統籌城鄉土地配置的重大戰略。土地整治規劃編制的主要任務如下:

(1)、全面評價上一輪規劃及相關工作情況。全面總結、客觀評價上一輪土地整治規劃實施和城鄉建設用地掛鉤試點工作情況,認真研究成功經驗和存在的問題,提出有序推進的意見和措施。

(2)、深入分析土地整治潛力。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和國土資源大調查成果,全面分析測算土地整治潛力,包括土地整治補充耕地的規模、質量、條件和空間分布,農村建設用地整治及其節約土地的規模和范圍等。

(3)、開展土地整治重大問題專題研究。圍繞中央對土地整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規劃目標,結合地方實際,組織開展土地整治目標任務、土地整治潛力、土地整治與農業發展、土地整治與生態環境保護、土地整治重點工程布局與安排等重大問題專題研究。

(4)、確定土地整治重點布局安排。以土地整治潛力為基礎,圍繞糧食產能核心區和戰略后備區建設、基本農田集中區建設、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科學劃定土地整治重點區域,確定土地整治重點區域、工程和項目,提出實施計劃和資金使用安排方案。

(5)、推進土地整治規劃信息化建設。按照“一張圖”綜合監管平臺建設的總體部署,充分運用信息技術與二調成果,與同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建設相銜接,推進土地整治規劃數據庫的建設,實現規劃成果疊加上圖、動態更新。

2 編程組件及SIFT算法

2.1 VC++

Microsoft Visual C++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開發Win32環境程序,面向對象的可視化集成編程系統。它不但具有程序框架自動生成、靈活方便的類管理、代碼編寫和界面設計集成交互操作、可開發多種程序等優點,而且通過簡單的設置就可使其生成的程序框架支持數據庫接口、OLE2,WinSock網絡、3D控制界面。

它以擁有“語法高亮”,IntelliSense(自動完成功能)以及高級除錯功能而著稱。比如,它允許用戶進行遠程調試,單步執行等。還有允許用戶在調試期間重新編譯被修改的代碼,而不必重新啟動正在調試的程序。其編譯及建置系統以預編譯頭文件、最小重建功能及累加連結著稱。這些特征明顯縮短程式編輯、編譯及連結花費的時間,在大型軟件計劃上尤其顯著

2.2 MAPGIS開發類庫

中地數碼依托MapGIS新一代空間信息軟件,形成了 “MapGIS開發平臺、工具產品和解決方案”于一體的產品體系,讓GIS軟件生產可以像傳統的工業生產那樣,利用標準的零部件實現GIS軟件的高效率、高質量。其產品在國土、城市管理、水務、燃氣、三維地質、公安、氣象、房產、測繪、電信、農業、林業、軍事、水利、地震和地質災害等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并且覆蓋了全國65%以上的數字國土、數字地礦地質,累計完成近1500個GIS項目,MapGIS用戶全國累計達10萬多戶。

MAPGIS二次開發函數采用匈牙利命名法,即動賓結構命名法,并且所有函數都以下橫線開始,以便和Windows函數以及其他語言函數明顯區別開來,如_GetLin表示取線實體;在Visual Basic環境下,由于Visual Basic語言不能識別以下橫線開始的函數名,所以庫函數都以字母b開始,如bGetLin表示取線實體。上述動態函數庫提供了從最基本數據單元的讀取、保存、更新和維護到MAPGIS地圖庫的建立和漫游,以及空間分析,圖象處理等一系列功能,MAPGIS應用程序可以根據需要在任何層次上進行開發[1]。

除了上述 API函數外,MAPGIS還為基于VC++的開發者提供多個可重用基類,將應用程序所需的常見基本功能作了封裝,使用便利,改動靈活。MAPGIS正在向類庫組件化邁進,已推出一系列類庫及組件,這將使得二次開發更為快捷便利。但與此同時MAPGIS仍將不斷完善其API函數庫,以多種開發手段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應用的需求。

2.3 SIFT算法

SIFT算法是一種提取局部特征的算法,其基本原理是在各個不同尺度的特征點比較中得到極值點,形成局部特征描述子,然后通過特征點的兩兩比較找出相互匹配的若干對特征點,從而建立不同圖像的對應關系[2]。

實現SIFT算法的關鍵在于特征點檢測,生成圖像特征點描述。具體來說,主要包括:尺度空間極值檢測、關鍵點的定位、關鍵點方向分配、關鍵點描述。

(1)尺度空間極值檢測

高斯核是唯一可以產生多尺度空間的核。一個圖像的尺度空間L(x,y,σ)定義為原始圖像I(x,y)與一個可變尺度的2維高斯函數G(x,y,σ) 卷積運算。其公式如下:

G(x,y,σ)=12πσ2 e-(x2+y2)/2σ2

相鄰尺度的 2 個高斯圖像相減得到高斯差分多尺度空間D ( x , y , σ)。 D ( x , y , σ)可表示為:

D(x,y,σ)=(G(x,y,kσ)-G(x,y,σ))*I(x,y)=L(x,y,kσ)-L(x,y,σ)

(2)關鍵點的定位

由于DoG值對噪聲和邊緣較敏感,所以對局部極值點還要經過進一步的檢驗,需要對尺度空間DoG函數進行曲線擬合。利用DoG函數在尺度空間的Taylor展開,求導得到修正值X∧=-(2DX2)-1DX,并代入D(X∧)=D+12 DTX,獲取極值點。不斷修正X∧,當D(X∧)

(3)關鍵點方向分配

關鍵點方向分配的目的是利用關鍵點鄰域像素的梯度方向分布特性,為每個關鍵點指定方向,保證描述子對圖像旋轉具有不變性。

(4)關鍵點描述

關鍵點描述的意圖在于完成關鍵點梯度值和方向計算后,用一組向量描述此關鍵點,并將其作為目標匹配的依據,使關鍵點具有不變特性。

3總體流程圖

土地整治項目MAPGIS直方圖的自動生成總體流程圖如圖1所示:

圖1 土地整治項目MAPGIS直方圖的自動生成總體流程圖

4 程序模塊

程序分SIFT 算法調整、屬性數據讀取、數據結構重構與直方圖生成等4大模塊。

4.1 SIFT算法調整模塊

SIFT算法調整模塊主要是為了便于生成土地整治專用直方圖而調整過的高效算法,有利于提高整個程序的運行效率。該模塊部分典型代碼如下:

void AUTOtiaohui::DoDataExchange(CDataExchange* pDX)

{ CDialog::DoDataExchange(pDX);

{{AFX_DATA_MAP(AUTOtiaohui)

DDX_Control(pDX, IDC_FILELIST, m_filelist);

}}AFX_DATA_MAP

}

BEGIN_MESSAGE_MAP(AUTOtiaohui, CDialog)

{{AFX_MSG_MAP(AUTOtiaohui)

ON_BN_CLICKED(IDC_ADD, OnAdd)

ON_BN_CLICKED(IDC_FIND, OnFind)

}}AFX_MSG_MAP

END_MESSAGE_MAP()

4.2屬性數據讀取模塊

屬性數據讀取模塊主要是為了實現MapGIS圖形數據屬性的讀取,該模塊部分典型代碼如下:

void changeLinParmByAtt::changeLinParm()

{ short QTZJAi = _OpenFileArea(aHinst,tmp);

_GetAttStru(QTZJAi,LIN,&stru);

expStr[0]=0;

if(!_InputExpresion(m_hWnd,stru,expStr,100,"輸入檢索條件",NULL))return ;

_SetChangeFlag(QTZJAi,0);

_CloseArea(QTZJAi);

_FreePntSelLst(QTZJAi);

_FreeWorkArea(aHinst);

for(i = 0; i < m_filelist.GetCount(); i++)

{ m_filelist.GetText(i,tmp);

changeLinParm00(tmp,expStr);

}}

4.3 數據結構重構模塊

數據結構重構模塊部分代碼如下:

for(i=1;i

{ _GoingClockCursor();

if(_GetLin(QTZJAi,list[i],&xyz,&len,&QTZJinf)

if(str2=="線型")

{ QTZJinf.ltp=fw;

_UpdateLinInfo(QTZJAi,list[i],&QTZJinf);

}}

4.4 直方圖生成模塊

直方圖生成模塊的部分代碼如下:

repeatinf.fclr =0;

repeatinf.layer =31;

if(lxy[labs(linTop.stNod)].x!=lxy[1].x) {

if(_GetNodPos(DLTBAi,linTop.stNod,lxy1)

if((lxy1[0].x!=lxy[0].x) && (lxy1[0].y!=lxy[0].y))

repeatinf.fltp =2; }

_AppendLin(outqtxTHXAi,lxy,len,&repeatinf);

QTZJinf.ltp =1;

QTZJinf.lclr =1;

QTZJinf.lw =0.12; _UpdateLinInfo(DLTBAi,labs(rData[ii]),&QTZJinf);

_AppendLin(outdljxTHXAi,lxy,len,&QTZJinf);

5 小 結

本文利用了MapGIS軟件二次開發類庫結合VC++實現了土地整治項目MAPGIS直方圖的自動生成。實踐表明,土地整治項目MAPGIS直方圖的自動生成程序減化了圖件的生產過程,提高了生產效率,減少了生產成本,程序圖面美觀,應用方便直觀,在現階段具有一定的理論與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

[1] 中地軟件叢書編委會.MapGIS二次開發培訓教程(c++版)[M].武漢:中地公司,2001.

MSI影像

篇7

關鍵詞 低碳農業;都市現代農業;碳匯;碳源;策略

中圖分類號 F0622; F29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2-2104(2011)02-0130-07

工業革命以來,由于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森林過度砍伐和草地開墾等造成的溫室效應逐步引起全球關注[1],“低碳經濟”應時而生,并由此引申出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農村和低碳農業等理念。對于北京等眾多試圖締造“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大中城市而言,如何在“現代都市”中實現“低碳農業”,無疑是一個新的探索和挑戰。

1 低碳農業的源與匯

1.1 低碳農業的定義和特征

廣義的低碳農業是一種通過技術改進、制度創新、產業轉型、鏈條整合、新能源開發利用等多種手段,降低農業系統碳源影響,擴大碳匯效應,最終實現以溫室氣體減排為核心的農業生產發展和生態環境共贏的現代農業。與常規農業相比,低碳農業的外延和內涵更加豐富:首先,從外延來看,低碳農業不僅僅是指農田生產,而是包括種植、養殖、運輸、加工、廢棄物處理等諸多子系統組成的系統農業。其次,從低碳本身來看,“碳排放”不僅僅是指CO2,而是包括CH4、N2O等在內的所有溫室氣體,不僅僅指農業土壤的直接排放,還包括傳統農業生產“上游”諸如化肥、農藥等農資生產和運輸的間接排放,也包括“下游”如農產品包裝、運輸、使用在內的排放,即所謂“從搖籃到墳墓(Cradle to Grave)”或者“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的全生命周期排放。再次,從內涵來看,低碳農業以降低整體能耗、減少溫室氣體為核心,同時也考慮農業生態系統的碳匯效應,力圖實現“碳中和”和“負排放”,另外還涉及由減排引發的減緩環境酸化、富營養化等眾多生態要素在內的環境影響。因此,低碳農業實質上就是在系統集成的前提下,通過內部自然性資源和外部各投入要素的優化組合,利用技術和制度創新,最終實現農業生產系統的低投、高產、低(負)碳、生態的整體目標。

完整的低碳農業應該具有以下特征[2]:首先,它是一個自然生態系統光熱資源利用最大化,外源性投入最優化,資源循環高效利用的開放性系統;其次,它是一個高固碳、高中和、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兩高三低”的高技術集成系統;第三,它是一個從原料開采、農資生產,到農業生產,再到產品使用和廢物處理的全生命周期過程;第四,它是安全型系統,必須采取多種措施,將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中可能對社會帶來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限度。

1.2 農業系統的碳源

工業革命以后,農業生產從傳統的依靠系統內部自身循環轉變為主要依靠化肥、農藥、機械等大量外源性投入的化石農業,這導致溫室氣體及污染物高居不下,可謂是“高碳農業”,農業成為一個巨大的“碳源”。以我國為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初始國家信息通報》, 1994 年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約為3 650 TgCO2eq,其中CO2、CH4和N2O分別占731%, 197%和72%。CO2排放主要來自能源活動,CH4排放主要來自農業活動和能源活動,N2O排放主要來自農業活動[3]。董紅敏等的研究表明[4],中國農業活動產生的CH4和N2O分別占全國CH4和N2O排放量的5015%和9247%,農業源占全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7%。預計隨著農業成為一個涉及農資生產、農場種養殖、農產品包裝、運輸、銷售以及廢棄物處理相結合的綜合系統,隨著農業系統的外延和內涵的日漸復雜,農業對溫室氣體所應承擔的“責任”越來越大。

梁龍等:北京現代都市低碳農業的前景與策略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1年 第2期1.3 從碳源向碳匯轉變是低碳農業的希望

在承受巨大減排壓力的同時,農業也有著自身的優勢。農業系統與工業系統在溫室氣體排放領域一個最明顯的區別在于農業既是碳源,又是碳匯,即農業在排放溫室氣體同時,又在吸收溫室氣體。如果措施得當,農業系統的固碳效應不僅可以抵消其自身的排放,還可以部分抵消工業及其他領域的溫室氣體排放,這就使農業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還在創造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也使經濟上“以工補農”更加“名正言順”。以美國為例,2009年美國環境保護署(EPA)報告顯示:2007年美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為7 1501 TgCO2eq,其中農業排放為4131 TgCO2eq,但整個農業系統固碳達到1 0626 TgCO2eq,不但完全“抵消”了農業自身排放,而且使美國溫室氣體凈排放降低為6 0875 TgCO2eq,農業的碳匯效應已經成為美國政府“以工補農”和世界溫室氣體談判的重要依據[5]。

我國“以工補農”的生態依據是否存在呢?美國學者Lal根據我國農業土壤碳庫損失的資料提出我國50年內土壤固碳潛力為11 Pg,平均每年固碳潛力是224 Tg, 其中最大的潛力是退化土壤恢復,其次是農業耕作管理下的土壤固碳[6]。中科院王效科等初步估算出我國固碳潛力最大的分別是耕地、草地和森林資源,分別為1821 Tg•a-1,917 Tg•a-1,11546 Tg•a-1[7]。如果以國際能源署(IEA)公布的我國2005年溫室氣體排放5 101 TgCO2eq為基準值[8],按照Lal的估算,我國每年的土壤固碳可以抵消161%的溫室氣體排放;按照王效科等人的估算,僅農田土壤固碳就可以抵消131%的溫室氣體,可見未來農業系統的生態效應遠遠大于其經濟效應。綜合國內外研究成果[7-9],農業系統各要素的碳匯效應見表1。

表1 我國不同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

Tab.1 C sequestration potentials of different

ecosystems in China生態系統類型

Ecosystem types平均植被覆蓋度(%)

Vegetation coverageCO2吸附能力(t•hm2•a-1)

CO2 adsorptive capacity落葉針葉林41.839.64常綠針葉林55.539.27常綠闊葉林64.259.82常落闊葉林48.138.9灌叢45.227.53河流32.88.07湖泊19.45.51草地-1.73耕地40.517.63

2 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碳排放現狀

2.1 北京農業的基本情況

北京市位于北緯39°56′,東經116°20′,地處華北大平原的北部,全市土地面積16 410.54 km2。地勢西北高聳,東南低緩。西部、北部和東北部是連綿不斷的群山,東南是一片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北京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全年降水量600 mm左右,主要集中于夏季。根據2008年的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結果,北京市農用地為110.55 hm2,以林地和耕地為主,林地69.1萬hm2,占農用地總量的62.5%;耕地23.34萬hm2,占農用地總量的21.1%,未利用地以荒草地為主,北京土地利用類型構建見表2。

表2 北京土地利用類型構成 單位:萬hm2

Tab.2 Land use types in Beijing種類

Types耕地

Farmland園地

Garden 林地

Forestland牧草地

Grassland其他農用地

Other agr-land居民點及工礦

Population center交通運輸

Transport水利設施

Irrigation未利用地

Others數量23.3412.4269.10.25.4826.792.892.6221.25比重14.20%7.60%42.10%0.10%3.30%16.30%1.80%1.60%13.00%注:數據來源于《北京市2008年土地利用變化情況分析報告》。北京近兩年的農業生產情況見表3,圖表顯示,北京市糧食作物以冬小麥和玉米為主,其次是蔬菜、瓜類、大豆和油料等經濟作物,飼料和牧草相對較少,而且呈遞減趨勢。畜禽則以豬、羊、禽類為主,其次是肉牛飼養,農機比例也相當可觀。

表3 2007-2008年北京農業生產概況

Tab.3 The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f

Beijing in 2007-2008糧食和經濟作物

Cereals and

cash crop20082007播種面積

(hm2)

Area總產量(t)

Total yield播種面積

(hm2)

Area總產量(t)

Total yield糧食226 328.91 254 509197 491.31 020 686稻谷444.32 989519.73 192冬小麥63 891.9327 39241 339.7203 850玉米146 187.3879 66713 899.2765 447蔬菜68 188.93 213 11970 099.73 401 037.3瓜類7 881.3333 6948 534.8384 893大豆9 351.119 1148 81614 516油料7 173.2 21 7037 042.921 865飼料3 740.3-4 046.6-牧草1 105.8-1 118.2-牲畜飼養20082007肉牛全年出欄(萬頭)11.915.64肉豬全年出欄(萬頭)292.69288.56肉豬年末存欄(萬頭)179.82168.18羊全年出欄(萬只)89.98117.39羊年末存欄(萬只)73.278.88家禽年末存欄(萬只)2 724.262 950.4農業機械20082007農機總動力(萬kW)267300.5柴油機動力(萬kW)163181汽油機動力(萬kW)3047電動機動力(萬kW)7473注:數據來源于北京市農業局網站bjny.省略。

2.2 都市型現代農業本質上是一種低碳農業

1998年,在全國首次“都市農業研討會”上,北京提出以現代農業作為都市農業新的增長點;2005年北京市《關于加快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指導意見》中,正式將北京農業發展定位為“都市型現代農業”;2006年北京市公布的《關于區縣功能定位及評價指標的指導意見》中,將通州、順義、大興、昌平、房山五個區和亦莊開發區確定為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主要載體。

顧名思義,所謂都市型現代農業就是都市農業和現代農業的結合體。都市農業是指靠近都市,在城鄉邊界模糊地區發展起來的,包括觀光農業、休閑農業、市民田園等多種形式的農業,都市農業不僅提供農業產品,還為都市人休閑旅游、體驗農業、了解農村提供場所。而現代農業是以現代科技為基礎,以農業產業化為依托,以規模經營為條件,集生產、服務、消費于一體的經濟和生態等多種功能并存的農業[10]。因此,都市現代農業本質上是一種低碳農業、綠色農業、生態農業。

2.3 北京市農業碳源與匯的初步評估

根據北京市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第一產業能源消耗排放的CO2占總能源消耗所排放溫室氣體的153-253%之間,而農業GDP所占比重從2006年開始穩定在11%左右,與所消耗的能源呈正比,如表4所示。但如果把現代農業投入的諸多要素全部考慮進去,農業的碳源效應是值得關注的,以2008年北京市農業生產的氮肥投入為例,共施用純氮約697萬t,根據IPCC公布的計算方法,施用N肥農田排放的溫室氣體為036 TgCO2eq,氮肥生產、運輸間接排放042-091 TgCO2eq。朱世龍的研究表明[11],2005年北京溫室氣體排放CO2、CH4和N2O分別為767%, 143%和79%,其中566%的CO2是化石燃料燃燒所致,173%是毀林、生物量分解所致(可視為農業范疇),但根據該文歸類,建筑業和農業占北京市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69%,顯然對農業排放低估。如果根據黃耀、董紅敏等人的研究[4],農業占CH4和N2O排放量的5015%和9247%,則北京15%-20%的溫室氣體排放表4 2000-2008年北京市能源消耗量和CO2排放量

Tab.4 The amount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2 emission in Beijing from 2000 to 2008 項目 Item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能源消耗量(萬t標煤)4 144.04 229.24 436.14 648.25 139.65 521.95 904.16 285.06 343.7CO2排放量(萬t)10 774.410 99611 533.912 085.313 36314 356.915 350.716 34116 493.62第一產業消耗(萬t標煤)104.8105.4103.099.985.686.392.396.498.3第一產業CO2排放量(萬t)272.48274.04267.8259.74222.56224.38239.98250.64255.58第一產業排放所占比重(%)2.532.492.322.151.671.561.561.531.55第一產業的GDP(%)2.52.21.91.81.61.41.11.11.1注:數據均來源于北京統計年鑒,2008年為初步核算數據bjstats.省略/tjnj/2009-tjnj/。與農業相關,似乎又高估。我們依照2008年農業生產數據,利用IPCC系列參數初步分析,農業源溫室氣體直接排放在10-20 TgCO2eq之間,大致為2005年排放總量的5-10%。但根據國際通行做法,農業溫室氣體排放還包括其“上下游”的排放,因此,北京農業碳源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從北京情況來看,農業GDP僅為北京市國民生產總值的1%左右,與美國相似,但溫室氣體排放高居不下;就全國而言,農業源溫室氣體占排放總量17%,而農業在國家GDP中所占的比重大致是10%,研究預測,到2020年、2030年和2050年農業GDP分別會降為6.8%、4.3%、2.5%[5]。情況表明,農業溫室氣體減排速度遠遠趕不上GDP比重下降的速度,而國家的戰略目標是在2020年實現萬元GDP排放減少45%,可見農業減排任務艱巨。

就北京目前的碳匯而言,從表1-2可以看出,林地是北京最大的碳匯:截至2007 年底,北京市森林資源總碳儲量為1.1 Pg,森林資源年固定CO2 量約為9.72 Tg。從固碳潛力看,目前北京森林覆蓋率達36.5%,大幅度提高較難,但由于北京市森林資源質量不高,還有46 萬hm2低效林,森林植被的碳儲量僅為21 t•hm2,遠遠低于71.5 t•hm2 的全國平均水平,另外,北京還有2.73 萬hm2 宜林荒山,因此,按照林業局計劃,到2015 年還可增加2.91 TgCO2eq•a-1,林業碳匯還具有較大潛力。

關于農業土壤固碳,韓冰、王效科等人研究認為,北京農田土壤通過施肥、秸稈還田和少免耕固碳為0.08 Tg•a-1,相當于吸收了0.29 TgCO2eq•a-1,基本可以抵消農田硝化與反硝化產生的溫室氣體,而通過提高土壤有機質,北京農田土壤(包括園地)的固碳潛力為0.11 Tg•a-1,相當于固定0.41 TgCO2eq•a-1[7]。資料表明,農田采用免耕方式,每年可減少排放1.23-2.44 tCO2eq•hm2•a-1,如果北京23.2 萬hm2 耕地全部實行免耕耕作,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0.43 TgCO2eq,兩者合計,農田土壤的碳匯潛力為0.83 TgCO2eq排放。另外,有研究表明,北京目前畜禽糞便產沼氣減排0.12 TgCO2eq•a-1,農作物秸稈利用減排0.1 Tg CO2eq•a-1,并且到2015 年還可分別增加0.25 和0.24 TgCO2eq•a-1。

綜上所述,目前北京農業碳匯能力大致為10.23 Tg CO2eq•a-1,按照現有的固碳規劃,到2015年碳匯潛能大致可以達到14.16 TgCO2eq•a-1,但根據北京未來的發展規劃,顯然在減源增匯上還有潛力。

3 北京都市型現代低碳農業策略

《北京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以下稱《規劃》)確立了未來北京“三圈九田多中心”土地利用總格局,同時正在編制《低碳城市規劃發展綱要》,力圖把北京打造成一個低碳生態的“宜居城市”。根據北京特點,未來的低碳農業建設一是減少碳源,二是增加碳匯,應該從技術和制度兩方面著手。

3.1 技術層面

3.1.1 與種植相關的土壤碳匯建設

(1)農田碳匯。《規劃》強調北京未來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國內外研究表明,加強農田碳匯建設對減緩溫室氣體排放意義重大[13-15]。美國West等總結76 個長期定位試驗,發現美國作物土壤實施免耕后40 年內可以有效增加土壤固碳,且累積效應來看,農業土壤在100年內仍然是“凈”碳匯而非“凈”碳源[16]。王禮茂認為,通過提高土壤有機質,全國耕地固碳潛力相當于美國和加拿大兩國之和[17]。韓冰、王效科發現,農田土壤總的固碳潛力相當于目前我國能源活動碳排放量的23.9%。從1980 年到2000 年,北京農田土壤有機質從9.64 g/kg上升到12.89 g/kg,仍有著較大的提升空間[18]。目前增加土壤碳匯較為成熟的技術包括:a.實施保護性耕作;b.侵蝕控制;c.改進作物品種;d.有機和無機肥管理;e.灌溉管理;f.采用合理的輪作方式;g.間作綠肥;h.高留茬、減少田間休閑等。

(2)草地碳匯。北京市牧草地雖然僅占全市總面積的0.1%,但實踐證明,園地、林地種草是固碳和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方法,因此,現有的園林也是未來潛在的草地。增加草地碳匯措施包括:a.嚴格控制過度放牧,避免鮮草的生產力降低;b.改良草種,引入豆科及深根草種,提高固碳速率;c.采取適當的施肥和灌溉措施,增加其地上和地下部生物量,同時避免N2O過量排放和甲烷氧化能力降低;d.對己退化草地進行適當的封閉式保護。

(3)森林碳匯。森林是北京當前和未來最大的碳匯。北京地區森林普遍以中幼林為主,增加森林碳匯的關鍵是提高森林質量,具體包括:a.合理地森林更新,包括選擇合適的樹種、樹密度等,使森林的樹齡組成結構合理;b.有效地森林施肥,改善森林的生長狀況,提高林木固碳速率,同時盡可能減少因施肥引發的溫室氣體的排放;c.加強病蟲害管理,通過保持可持續的森林條件來延長和增加森林立地的碳儲量;d.對森林進行合理采伐,減輕對土壤干擾,使森林生物量及土壤碳儲量的損失減小到最低限度。

(4)農業森林碳匯。農業森林是指那些種植或生長在草場或農田周圍的成片或不成片的特殊森林,如果樹、防護林、薪材林等,它們也是都市農業碳匯的組成部分。北京構筑的環城綠化隔離圈,以基本農田為核心的“九田”生態圈中,包含了大量的農業森林。因此,在“三圈九田”建設中,應該通過選擇較好的樹種、合理的養分供應以及病蟲害防治和其它農作措施的綜合利用,提高其碳匯效應。

(5)濕地碳匯。濕地是指地表有暫時或永久積水而生成的,以水生土壤、水生植被為主要特征的淺灘。濕地在植物生長,促淤造陸等生態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無機碳和有機碳,其碳累積速度為0.35 tC•hm2•a-1[19]。顯然,采取合適的濕地恢復措施有利于碳匯建設。在北京《規劃》中的“兩山八水”建設中,一方面要以流域為單元,因地制宜,盡量恢復歷史上原有的濕地,另一方面要維護和完善現有的濕地,防止破壞性開發,真正發揮境內水系和水庫濕地的碳匯作用。

(6)城市綠地碳匯。城市綠地指城市中用于綠化的各種森林、樹木、灌木、草地等,包括公園、公路綠化地、花園等。綠地具有直接吸收CO2和節省化石燃料碳排放的雙重作用,無疑也是都市碳匯。北京城市綠地建設中,實施測土施肥、節水灌溉、科學防蟲等維護性手段都是促進其生長和固碳的可行性措施。此外,延長城市綠地的生存期對其地上和地下部的碳累積也有貢獻。

3.1.2 與養殖相關的減排技術

2006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和2009年看守世界中心(Worldwatch Institute)先后在報告中提出,畜牧相關產業造成的溫室氣體占全球總量的18%和51%以上,表5是國內(外)運用LCA計算的部分食品的碳排放,可以看出,反芻動物的碳排放遠遠高于非反芻動物,我國食品的碳排放是發達國家的2-3倍[20-21]。北京市常年畜禽飼養量為2 600-2 800萬頭生豬當量,根據IPCC提倡的方法,北京畜禽直接排放為2.4-3 TgCO2eq•a-1,與燃料排放相當。根據我國特點,種植業的直接和間接排放比例在1∶1.8-2.3之間,養殖業在1∶3-5之間,可以估算北京養殖業間接排放在7.2-15 TgCO2eq•a-1,可見養殖業的減排任務艱巨。

表5 部分食品生產的溫室氣體排放

Tab.5 The GHG emission of some food production食品名稱

Foodkg CO2eq/kg

(20年)

GHGper 20 yearskg CO2eq/kg

(100年)

GHGper 100 yearskg CO2eq/kg

(100年)a

GHGper 100 yearsa牛肉111.155.5-羊肉96.332.7-豬肉10.53.57-10家禽1.30.381.1-1.6水稻2.40.741.4-1.6小麥0.350.320.67-0.82玉米0.250.220.43-0.47注:括號內年份為影響時間跨度;a為國內相關研究成果。

就目前而言,養殖減排技術主要包括:

(1)開發優良品種減排。研究表明,不同品種反芻動物甲烷排放水平可以相差數倍,如果能培養出低甲烷排放且適應當地環境的反芻動物品種,并進行推廣和應用,減排的潛力是可觀的。

(2)優化飼養管理技術減排。當前比較成熟的飼料技術包括:a.研究和改進秸稈青貯和氨化技術;b.調整日糧結構特別是粗精飼料比例;c.使用多功能舔磚或營養添加劑等。

(3)糞尿和固體廢棄物處理減排。當前北京畜禽糞便處理最常見的辦法是發展沼氣和堆肥,需要繼續推廣。對于養殖污水的處理,實踐證明以厭氧+好氧方式能夠實現經濟和生態的最佳結合[22]。當前關鍵是加大新技術、新設施的研究、開發、推廣,加大后續追蹤服務力度。

3.1.3 其他低碳農業減排技術

(1)生物質能減排。目前,北京市小麥玉米秸稈在還田、做燃料和飼料之后,還有0.08 Tg•a-1等待開發利用,林業廢棄物的總量為4.5 Tg•a-1,因此,研究和引進生物質資源化利用的技術具有一定減排潛力。

(2)有機農業、立體農業、節水農業減排。研究表明,有機農產品溫室氣體排放僅為常規生產方式的1/3左右,無土栽培、立體農業更以其不占或少占耕地,充分利用光熱資源、降低碳排放而倍受青睞[23]。北京擁有區位優勢、科技優勢、資金優勢、市場優勢和信息優勢,有發展低碳的綠色、有機農業的條件。

(3)發展循環農業減排。現代循環農業通過物質和能量的多層次、多梯度的循環利用,實現以最低投入獲得最佳效益。實踐證明,發展種養加結合的循環農業,能夠實現一定程度的“碳中和”而達到低碳目的,循環農業也減少了加工、運輸的排放,是發展低碳農業的可行措施。

3.2 制度層面

3.2.1 建立農業布局調整機制

研究證明,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飼料作物輪作、間套作的碳匯效比單一的小麥玉米輪作高得多,而根據北京市土地糞便負荷估算,北京畜禽飼養量控制在1 600萬頭當量豬較為合適,因此,在保證糧食安全前提下,必須實行種養殖有機結合,進行結構調整,這顯然需要在政府引導下統一調整。

3.2.2 建立農業清潔生產機制

農業必須產業化,因此,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清潔生產機制,包括對不同產業的設施選用、運行機制、廢棄物排放標準等建立嚴格考評標準,作為進行獎懲和補償的依據。

3.2.3 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農業整體上屬于低利潤產業,其生態效應遠遠高于其經濟效應,因此,無論農戶生活、農業生產,對實施清潔生產、真正實現減排和發揮碳匯功能的低碳體系和行為,必須進行合理的生態經濟補償,使其達到其他行業的平均利潤標準。

3.2.4 建立農業準入機制

未來的低碳農業,是一種高技術、高標準的行業,因此,可以考慮建立農業準入機制,對發展精品農業、精準農業、有機農業、特色農業實行資格準入,具有資質的主體才能得到土地、經濟、稅收等方面的優惠。

3.2.5 建立法律、教育、稅收等綜合調節機制

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有關種養殖、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的法律法規,關鍵是如何落實,必須通過經濟手段,促進人們有意識地進行碳匯建設;同時通過教育宣傳,使低碳農業深入人心,運用多種手段,使發展低碳農業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總之,通過擴大碳匯和減少碳源,未來北京農業的碳匯可以達到20-30 TgCO2eq•a-1,而其直接的碳源可以減少到4-5 Tg CO2eq•a-1,間接碳源為7-10 TgCO2eq•a-1,通過發展低碳農業,不僅可以抵消農業碳源,還能抵消6%-10%總溫室氣體,真正起到凈碳匯功能,從而為締造低碳宜居城市發揮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丁仲禮,段曉男,葛全勝,等. 2050年大氣CO2濃度控制:各國排放權計算[J].中國科學 D 輯:地球科學,2009, 39(8) : 1009 - 1027.[Ding Zhongli, Duan Xiaonan, Ge Quansheng, et al. Control of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by 2050: An Allocation on the Emission Right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J]. Sci China Ser D-Earth Sci, 2009, 39(8) : 1009- 1027.]

[2]趙其國,錢海燕.低碳經濟與農業發展思考[J].生態環境學報.2009,18(5):1609-1614.[Zhao Qiguo, Qian Haiyan. Low Carbon Economy and Thinking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9,18(5):1609-1614.]

[3]黃耀.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減排措施與對策[J].第四世紀研究,2006,26(5):722-732.[Huang Yao. Emiss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in China and its Reduction Strategy[J].Quaternary Sciences, 2006,26(5): 722- 732.]

[4]董紅敏,李玉娥,陶秀萍, 等.中國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與減排技術對策[J].中國農業工程學報,2008, 24 (10): 269-273.[Dong Hongmin, LiYu'e, Tao Xiuping,et al. China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and its Mitigation Strategy[J].Transaction of the CSAE,2008, 24 (10): 269-273.]

[5]EPA. Inventory of U.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Sinks:1990-2007[R].2009, 26-35.

[6]Lal R, Bruce J P . The Potential of World Cropland Soils to Sequester C and Mitigate the Greenhouse Effect[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 1999,(2): 177-185.

[7]韓冰,王效科,逯非, 等.中國農田土壤生態系統固碳現狀和潛力[J].生態學報,2008,28(2): 612-619.[Han Bing, Wang Xiaoke, Lu Fei, et al.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its Potential by Cropland Ecosystems in China [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8, 28(2): 612-619.]

[8]樊鋼.走向低碳發展:中國與世界[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10-55.[Fan Gang.Toward a Lowcarbon Development:China and the World[M].Beijing: China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2010.10-55.]

[9]吳季松,劉斐. 奧運促進北京溫室氣體減排的成效分析[J]. 經濟與管理研究, 2008,(10): 70-74.[Wu Jisong, Liu Fei. Effect Analysis of Olympic Games Promoting Beijing GHG Emission Reduction[J]. Research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8,(10): 70-74.]

[10]程賢祿. 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優勢產業及其布局[D]. 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4:16-18.[Cheng Xianlv. The Planning of Periurban Agricultural Predominant Sector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D].Beijing:China Agriculture University, 2004: 16-18.]

[11]朱世龍.北京市溫室氣體排放現狀及減排對策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9,(9):93-97.[Zhu Shilong. Present Situation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in Beijing and the Approach to its Reduction[J].China Soft Science, 2009,(9):93-97.]

[12]姜克雋,胡秀蓮,莊幸 等.中國2050年低碳情景和低碳發展之路[J].中外能源,2009,6(14):1-7.[Jiang Kejun, Hu Xiulian, Zhuang Xing, et al. Chinas Lowcarbon Scenarios and Roadmap for 2050[J].Sino-Global Energy, 2009,6(14):1-7.]

[13]Lal R, Follett R F, Kimble J M. Achieving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the U.S.A Challenge to the Policy Makers [J]. Soil Sci, 2003,168:827-845.

[14]Liebig M A, Morgan J A, Reeder J D,et al. Greenhouse Gas Contributions and Mitigation Potential of Agricultural Practices in Northwestern USA and Western Canada [J]. Soil & Tillage Research, 2005, 83: 25-52.

[15]李長生.土壤碳儲量減少中國農業之隱患――中美農業生態系統碳循環對比研究[J].第四紀研究, 2000,20(4):345-350.[Li Changsheng. Loss of Soil Carbon Threatens Chinese Agriculture: A Comparison on Agroecosystem Carbon Pool in China and the U.S[J]. Quaternary Sciences, 2000,20(4): 345-350.]

[16]West T O, Marland G. Net Carbon Flux from Agricultural Ecosystems: Methodology for Full Carbon Cycle Analyses[J]. Environ Pollut, 2002,116:437-442.

[17]王禮茂.幾種主要碳增匯/減排途徑的對比分析[J].第四世紀研究,2004,24(2):191-197.[Wang Limao. Comparison of Some Major Ways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 or Increasing Carbon Sink[J]. Quaternary Sciences, 2004,24(2): 191-197.]

[18]胡克林,余艷,張鳳榮,等.北京郊區土壤有機質含量的時空變異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農業科學,2006, 39(4):764-771.[Hu Kelin, Yu Yan, Zhang Fengrong, et al. The Spatial-temporal Variability of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Suburban Area of Beijing[J].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06,39(4): 764 -771.]

[19]Turunen T K. Accumulation Rates of Carbon in Mires in Finland and Implication for Climate Change[J]. The Holocene,1996,6(2): 171-178.

[20]Brook B. Meats Carbon Footprint[J].Science,2007: 1137-1139.

[21]梁龍,陳源泉,高旺盛,等.華北平原冬小麥-夏玉米種植系統生命周期環境影響評價[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9,28(8):1773-1776.[ Liang Long, Chen Yuanquan, Gao Wangsheng,et al. Life Cycl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n Winter Wheat-Summer Maize System in North China Plain[J]. 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 2009,28(8):1773-1776.]

[22]史光華.北京郊區集約化畜牧業發展的生態環境影響及其對策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 2004: 82-87.[Shi Guanghua. The Impact of Intensive Livestock Production on Eco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in Beijing Suburban Area[D].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e University,2004: 82-87.]

[23]梁龍,陳源泉,高旺盛.我國農業生命周期評價框架探索及其應用――以河北欒城冬小麥為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19(5):154-160.[Liang Long, Chen Yuanquan, Gao Wangsheng. Framework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Agricultur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in China:A Case Study of Winter Wheat Production in Luancheng of Hebei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2009,19(5):154-160.]

Prospect and Strategy for Lowcarbo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Modern City of Beijing

LIANG Long DU Zhangliu WU Wenliang MENG Fanqiao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China)

Abstract To develop the lowcarbon agriculture in modern city is essential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whic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parts to realize national macroscopical strategy.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lowcarbon agriculture. It is regarded as a modern agriculture system with low input, high productivity, low (i.e., negative) carbon and being ecofriendly, which can be established through technology improvement and system creation. The lowcarbon agriculture has four characteristics, namely open system, integrated technology, lifecycle management and process safety. Using the balanced method of carbon source/sink, we analyze the situation of agriculture in Beijing.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arbon source and carbon sink are 10-20 TgCO2eq•a-1 and 10.23-14.16 TgCO2eq•a-1 respectively,the carbon source might keep a stable level, and carbon sink has a great potential.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eco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uture position of agriculture in Beijing,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agriculture at a technical level should be focused on the soil carbon sink and breeding techniques,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cultivation system and greenhouse emission. At the institutional level, we should establish a mechanism that can adjust and optimize the pattern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leaner production mechanism,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agricultural market access mechanism and integrated regulating mechanism should also be taken into account. For the prospect of the lowcarbon agriculture in Beijing,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mount of carbon sink potential might reach to 20-30 TgCO2eq•a-1, and the direct carbon source might decrease to 4-5 TgCO2eq•a-1. In conclusion,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owcarbon agriculture in Beijing, the agricultural carbon source might be offset, andtot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from greenhouse gases also might reduce by 6%-10%. Hence,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agriculture might actually play a key role in enhancement of the net carbon sink.

Key words lowcarbon agriculture;agriculture ofmodern city;carbon sink;carbon source;strategy[30]周晉紅,李麗平, 秦愛民.山西氣象干旱指標的確定及干旱氣候變化研究[J]. 干旱地區農業研究, 2010,(3). [Zhou Jinhong,Li Liping,Qin Aimin.Study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Meteorological Drought index and Drought Climate Changes in Shanxi Province[J].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the Arid Areas, 2010,(3).]

[31]賈文雄,何元慶, 李宗省.祁連山及河西走廊地表干濕變化的時空分布[J]. 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0,(2).[Jia Wenxiong,He Yuanqing,Li Zpngsheng.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DryWet Conditions from 1960 to 2006 in Qilian Mountains and Hexi Corridor[J]. 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10,(2).]

[32]黃中艷.1961-2007年云南干季干濕氣候變化研究[J].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0,(2). [Huang Zhongyan.DryWet Climate Change of the Dry Season in Yunnan During 1961-2007[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10,(2).]

篇8

關鍵詞:河流 生態 恢復 脅迫 目標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水利工程與河流生態系統的關系問題,在國際科技界和工程界就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成為環境科學領域中的一個熱門話題。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水利工程對于河流生態系統產生的負面影響,進而提出如何進行補償的問題,在此基礎上產生了河流生態恢復的理論與工程實踐。本文介紹了國際上不同學派對于河流生態恢復的定義,討論了如何結合我國國情研究和規劃河流生態恢復問題。

一、生態恢復的緣起

1. 歷史簡要回顧

在數百萬年長期進化過程中,自然河流與周圍的生物種織在一起,形成了復雜、有序、動態穩定的河流生態系統,依據其自身規律良性運行。人類歷史與自然河流歷史相比要短暫得多。比如,據科學家估計長江形成的歷史,應追溯到約300萬年前喜馬拉雅山強烈運動時期。而人類有記載的歷史不過幾千年,與河流自然年代相比實在微不足道。但是這幾千年人類為了自身的安全與發展,對于河流的進行了大量的人工改造。特別是近一百多年來利用現代工程技術手段,對河流進行了大規模開發利用,興建了大量工程設施,改變了河流的地貌學特征。河流一百年的人工變化超過了數萬年的自然演進。有學者估計,至今,全世界有大約60%的河流經過了人工改造,包括筑壩、筑堤、自然河道渠道化、裁彎取直等(Brookes,2001)。據統計,全世界壩高超過15米或庫容超過300萬立方米的大壩有45000座。其中大約40000座大壩是在1950年以后建設的。壩高超過150米或庫容超過250億立方米的大壩有305座。(ICOLD,2000)。建壩最多的國家依次為中國、美國、前蘇聯、日本和印度。

一方面,這些工程為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利益,另一方面卻極大改變了河流自然演進的方向。人們始料未及的是對于河流大規模的改造,造成了對于河流生態系統的脅迫,導致河流生態系統的不同程度的退化。這種退化也降低了河流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本來大自然對于人類的恩賜因此而減少,這樣反過來又損害了人類自身的利益。

人們開始反思水利工程的功過得失,特別是討論水利水電工程對于生態系統的負面影響問題。70年代在西方國家就出現了反對建設大壩的觀點和思潮,稱大壩為“河流殺手”。到20世紀80年代以后,西方國家一些擬建的水利水電工程由于受到社會輿論的猛烈批評,致使計劃終止。一些學者還進一步主張要拆除現存的大壩,還自然河流以本來面目。在90年代,發達國家開始小規模地拆除大壩,比如美國拆除了180座小型水壩,計劃在2001年再拆除30座壩。

大規模的調水工程在前蘇聯也受到致命性的打擊。前蘇聯自20世紀30年代開始建設大規模調水工程。至蘇聯解體為止,相繼完成費爾干納大灌渠(1939)、北克里木運河(1971)、卡霍夫主干渠(1979)和列寧-卡拉庫姆運河(1980)等近百項規模不等的調水工程,主要分布在缺水的烏克蘭、俄羅斯歐洲部分南部和中亞地區部分。調水線路總長6000多公里,年調水總量高達861億立方米。到80年代中期,全國調水工程建設形成,更大的調水工程還在規劃中。但是形勢卻發生了急劇逆轉。1985年官方準許在媒體上公開批評調水工程,于是全國范圍開展了一場關于調水工程合理性的大辯論。反對派的主要觀點是調水工程存在著潛在的嚴重生態危機,而決策者和設計者對此問題評估不足。另外,反對派認為在經濟上調水工程的是一種揮霍浪費。對于南方干旱地區可以靠工業節水和改造灌溉系統等多種途徑解決缺水問題。反對派中許多作家和知名學者反對調水工程的另外理由是工程給俄羅斯北部的中世紀城市、教堂、寺廟等歷史文化遺產帶來損害。在這種形勢下,戈爾巴喬夫領導下的蘇共中央和和部長會議于1986年8月通過一項決議,要求暫停調水工程的設計工作,授權國家科委等單位組織對于開展水資源再分配的科學問題研究,進行全面經濟和生態研究論證。隨后幾年,前蘇聯局勢急轉直下,到蘇聯解體后,大規模調水工程計劃也就從此束之高閣。

2.水利工程對河流生態系統的脅迫

自然與人類活動對于生態系統造成的壓力,生態學中稱為脅迫(stress)。人類活動對于河流生態系統的脅迫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1)工農業及生活污染物質對河流造成污染;(2)從河流、水庫中超量引水,使得河流本身流量無法滿足生態用水的最低需要;(3)通過對湖泊、河流灘地的圍墾擠占水域面積以及上游毀林造成水土流失,導致湖泊、河流的退化;(4)在河流的水庫中,不適當地引入外來物種造成生物入侵,使鄉土種消失和生態系統水平的退化;(5)水利工程對于生態系統的脅迫。這是一種物理類的脅迫。

水利工程對于河流生態系統的脅迫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自然河流的渠道化,二是自然河流的非連續化。

所謂“河流渠道化”是指:(1)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態直線化。即將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改造成直線或折線型的人工河流或人工河網。(2)河道橫斷面幾何規則化。把自然河流的復雜形狀變成梯形、矩形及弧形等規則幾何斷面。(3)河床材料的硬質化。渠道的邊坡及河床采用混凝土、砌石等硬質材料。防洪工程的河流堤防和邊坡護岸的迎水面也采用這些硬質材料。河流的渠道化改變了河流蜿蜒型的基本形態,急流、緩流、彎道及淺灘相間的格局消失,而橫斷面上的幾何規則化,也改變了深潭、淺灘交錯的形勢,生境的異質性降低,水域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隨之發生變化,特別是生物群落多樣性將隨之降低,可能引起淡水生態系統退化。二是指自然河流的非連續化。筑壩是順水流方向的河流非連續化。流動的河流變成了相對靜止的人工湖,流速、水深、水溫及水流邊界條件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庫區內原來的森林、草地或農田統統淹沒水底。陸生動物被迫遷徙。水庫形成后也改變了原來河流營養鹽輸移轉化的規律。由于水庫截留河流的營養物質,氣溫較高時,促使藻類在水體表層大量繁殖,產生水華現象。藻類蔓延遮蓋住大植物的生長使之萎縮,而死亡的藻類沉入水底,在那里腐爛的同時還消耗氧氣。溶解氧含量低的水體會使水生生物“窒息而死”。由于水庫的水深高于河流,在深水處陽光微弱,光合作用也弱,導致水庫的生態系統比河流的生物生產量低,相對要脆弱,自我恢復能力弱。河流泥沙在水庫淤積,而大壩以下清水下泄又加劇了對河道的沖蝕,這些變化都大幅度改變了生境。由于靠水庫進行人工徑流調節,改變了自然河流年內豐枯的水文周期規律,即改變了原來隨水文周期變化形成脈沖式河流走廊生態系統的基本狀況。最后,眾所周知,不設魚道的大壩對于洄游魚類是不可逾越的障礙。另一類非連續性是由于筑堤引起的。堤防也有兩面性。一方面起防洪作用,另一方面又妨礙了汛期主流與岔流之間的溝通,阻止了水流的橫向擴展,形成另一種側向的水流非連續性。堤防把干流與灘地和洪泛區隔離,使岸邊地帶和洪泛區的棲息地發生改變。原來可能擴散到灘地和洪泛區的水、泥沙和營養物質,被限制在堤防以內的河道內。植被面積明顯減少。魚類無法進入灘地產卵和覓食,也失去了躲避風險的避難所。魚類、無脊椎動物等大幅度減少,導致灘區和洪泛區的生態功能退化。 二、 河流生態恢復和生態工程學的定義

人們對于水利工程給河流生態系統帶來的脅迫進行反思和總結以后,認為應該緩解對河流生態系統的壓力,對于各種脅迫因素給予補償,恢復河流原有面貌,于是出現了“河流恢復”的概念和相應工程技術。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對于“河流恢復”有以下定義:“河流恢復是這樣一種環境保護行動,其目的是促使河流系統恢復到較為自然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河流系統具有可持續特征,并可提高生態系統價值和生物多樣性。”(ASCE,2003)

河流生態恢復是生態工程學的一個分支。所謂生態工程學是20世紀80年代開始,為促進工程學與生態學相結合形成的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1989年Mitsch 等對于“生態工程學”(Ecological engineering) 給出定義,Mitsch有時也使用 “生態技術”(Ecotechnology)一詞。1993年美國科學院所主辦的生態工程研討會上根據Mitsch的建議,對“生態工程學”定義為:“將人類社會與其自然環境相結合,以達到雙方受益的可持續生態系統的設計方法。”生態工程學的范圍很廣,包括河流、湖泊、濕地、礦山、森林、土地及海岸等的生態建設問題。

1. 河流生態恢復的目標

在“河流生態恢復”的目標方面,學術界存在著不同的表述,這些表述也反映了不同的學術觀點,從過程、目標到相關措施都有很大的差別。對于河流生態恢復定義有以下主要表述:

“完全復原” (Full restoration, Cairns,1991),定義為“使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完全恢復到干擾前的狀態”。完全復原首先是河流地貌學意義上的恢復,這就意味著拆除大壩和大部分人工設施以及恢復原有的河流蜿蜒性形態。然后,在物理系統恢復的基礎上促進生物系統的恢復。

“修復”(Rehabilitation),定義為“部分地返回到生態系統受到干擾前的結構和功能”。

“增強”,(Enhancement,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92),定義為“環境質量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創造”,(Creation,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1992),定義為“開發一個原來不存在的新的河流生態系統,形成新的河流地貌和河流生物群落”。

“自然化”(Naturalization,Rhoads and Herricks,1990)。“自然化”的出發點是,由于人類對于水資源的長期開發利用,已經形成了一個新的河流生態系統,而這個系統與原始的自然動態生態系統是不一致的。在承認人類對于水資源利用的必要性同時,強調要保護自然環境質量。通過河流地貌及生態多樣性的恢復,達到建設一個具有河流地貌多樣性和生物群落多樣性的動態穩定的、可以自我調節的河流系統。

對應不同的恢復目標,采取不同的措施。概括各種措施不外以下幾種:(1)人工直接干預。 通過人工栽種植被,改變植被結構,引進某些生物以達到生態恢復的目標。(2)自然恢復。主要依靠生態系統自我設計、自我組織、自我修復和自我凈化的功能,達到生態恢復目標。(3)增強恢復。是介于以上兩種方法的中間路線。在初期的物質和能量的投入基礎上,靠生態系統自然演替過程和河流侵蝕與泥沙輸移實現恢復目標。

上述幾種恢復目標中,實現“創造”這種目標,主要靠人工直接干預。其余幾種目標依靠增強恢復和自然恢復,不過側重點有所不同。

2.各種恢復目標的異同

上述幾種生態恢復目標存在著共同點。首先,都是從河流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出發,確定恢復的著眼點是河流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研究表明,在一個淡水水域中,各類生物相生相克,形成了復雜的食物鏈(網)結構。一個物種類型豐富而數量又均衡的食物網結構,其抵抗外界干擾的承載力高,生態功能(如能量流動、物質循環、物種流動等)也會趨于完善和健康。其次,各種恢復目標都把生物群落多樣性作為恢復程度的主要衡量標準,而不是僅僅恢復岸邊植被或恢復某些單一物種。最后,從生物群落多樣性與河流生境的統一性原理出發,都強調恢復工程要遵循河流地貌學原理。

至于幾種恢復目標的差別,一些學者對于“完全恢復”這種目標提出置疑。到底恢復到什么歷史時期的狀況?幾十年前抑或幾百年年前?由于缺乏河流干擾前的地圖、文字或其它圖象等科學資料,所以弄清楚干擾前的河流狀況是十分困難的。何況在近代社會人們在河流上已經建設了大量的水利設施,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巨大效益。閘壩、堤防、航道等這些基礎設施已經成了河流恢復的重要約束條件。如果全面拆除大壩及各種水利設施以恢復河流的原始面貌,從經濟分析和防洪安全觀點看可以說是完全不現實的。如上述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拆除了180座小型水壩,占美國大壩總數0.23 %。拆壩之舉,同樣在科學界引起爭論。著名生態學家 Mitsch(2004)指出,回顧90年代在拆除大壩行動,“對于拆壩帶來的影響方面科學研究論證很不充分,往往是零散片斷地進行,采取的方法是一種‘學院式’的方法而不是用整體式方法。比如一位科學家研究對于魚類的影響,另一位科學家研究無脊椎動物,第三位可能去分析水樣。”Hart (2002)批評說:“已往拆壩的科學論證工作是基于定性的觀察而不是定性的測量。由于缺乏對于總體因素比如泥沙輸移和水溫等重要因素的全面分析,拆壩行動論證中對于拆壩的理由和造成的影響分析往往基于錯誤的假設。”

其次,對于“創造”一個新的河流生態系統,也有不同觀點。不少學者主張,應該更多地依靠自然界的力量,依靠自然演替過程實現生態恢復的目標。人工生態系統的建立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何況新的人工生態系統的成本要高得多。歐洲和日本的河流恢復實踐大多傾向于在承認河流開發現狀的基礎上,進行河流的生態恢復。在權衡滿足經濟社會需求與滿足生態健康關系上,大體采取二者并重的立場。

三、如何結合我國的國情

如何結合我國的國情考慮河流生態恢復工程?首先,對于水利工程建設,要采取面對現實的態度,充分肯定水利工程對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為了防洪、供水、灌溉、發電和航運等目的,現在和將來,社會還離不開水利工程。如果在我國侈談為恢復河流生態而大規模拆除大壩,將是完全脫離社會實際的。如果簡單引用西方學者觀點一概反對建壩,恐怕也失之偏頗。我們要承認水利工程為經濟社會服務這個基本現實,在此基礎上,研究河流生態恢復問題。同樣,針對工程對生態系統的脅迫問題,也應該采取面對現實的科學態度,而不是回避的態度。要承認并且深入研究這些負面影響。新建水利工程需要在充分論證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基礎上進行建設。對于新建和已建工程,要采取各種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和生物措施,盡可能減輕對于河流生態系統的壓力,對于生態系統的脅迫給予補償,在一定程度上恢復河流原有的面貌。總之,應該提倡“趨利弊害”的原則,而不主張“因噎廢食”的做法。

我國治水歷史悠久,古籍記載的大禹治水約發生在公元前21世紀,說明中華民族大規模的治水活動至今已經有4000余年的歷史。古往今來大規模水利工程建設,包括筑壩、筑堤、裁彎取直、渠道化、人工河網化等,已經使我國眾多的自然河流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盡管我國有大量的古籍記載了歷代治水的歷史、對策,但是仍然缺乏大中型河流的包括生態狀況的自然演變和人類活動的科學資料。在美國可以討論河流恢復的目標是歐洲移民到達前河流未受干擾的狀況,其實那不過是二、三百年前的歷史,而對于我國來說,如果討論恢復到干擾前的狀況是完全缺乏科學基礎的。退一步講,即使討論恢復到50年前大規模水利建設以前河流生態狀態,在缺乏較完整的科學資料條件下,制定這樣的生態恢復目標同樣會遇到困難。我國河系的中下游地區,人口密集,土地利用高,為防洪目沿河筑堤,已經成為河流恢復的主要約束條件。大范圍地調整河流地貌學特征,對于大中型河流來說余地已經不多。

綜上所述,在我國對大中型河流生態“完全恢復”可以說是不現實的。在我國需要全面介紹發達國家提出的“河流恢復”的戰略規劃和經驗,全面介紹西方各種學派對于河流恢復的認識。不可簡單引用某一種學派的結論,照搬到我國的河流整治的實際中來。實際上,主張拆壩,實現“完全恢復”河流原貌的,僅是一種學派主張。西方各國也是因地制宜地制定河流恢復的目標,制定河流恢復的規劃并進行設計和實施。

我們應實事求是地研究我國河流保護問題。考慮到我國目前經濟發展階段,從經濟實力看,在我國多數地區還難于按照西方國家的高標準進行河流恢復建設。生態建設要進行經濟分析,充分考慮投入產出關系,取得生態效益的最大化。在我國值得提倡的經濟可行的技術路線是充分利用生態系統自我設計,自我組織的功能,實現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重點是減輕人為對河流生態系統的脅迫,包括強化治污和污水排放控制,保持最低生態需水量等。在此基礎上研究河流恢復問題。在河流恢復工程中,在初期投入少量資金,建設必要的輔助人工措施,主要是河流自然形態的恢復和生物棲息地的構筑,最大限度地發揮生態系統自我修復功能。如果靠國家大量投資進行河流生態建設,力圖“創造”一個新的生態系統,本質上說,這也是“改造自然”的一種新翻版。

總之,在我國河流恢復的目標不可能是返回到某種本來不清楚的原始狀態,也不是創造一個全新的生態系統,而是立足河流生態系統現狀,積極創造條件,發揮生態系統自我恢復功能,使河流廊道生態系統逐步得到恢復,使其具有健康性和可持續性。按照我國的國情和治河經驗,治河工程大多是綜合治理,在我國現實可行的路線是,結合河流防洪、整治和城市水景觀建設等工程項目,綜合開展河流生態恢復建設。

重要的問題是水利工程建設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在權衡社會經濟需求與生態系統健康需求這二者關系方面,結合我國的情況,要改變水利工程建設的目的僅僅是為開發利用水資源這種單一目標,而是強調水利工程在滿足人類社會需求的同時,應兼顧水域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可持續性。為此,就要需要吸收生態學知識,促進水利工程學與生態學的結合,改善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方法,發展生態水利工程學,盡量減少對于生態系統的脅迫,充分考慮生態系統健康的需求問題。

參考文獻

ASCE River Restoration Subcommittee on Urban Stream Restoration,Urban stream

Restoration,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ASCE , July 2003, pp 491-493

Brookes , A., Shields, F. D., River Channel Restoration: Guiding Principles

for Sustainable Projects, John Wiley & Sons, Chichester, England, 2001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Restoration of Aquatic Ecosystems, National Academy

Press Washington D.C. 1992.

Hart, D. D. and N. L. Poff, eds. . Dam removal and river restoration: special

section. BioScience 52:653-747, 2002.

董哲仁, 生態水工學的理論框架, 水利學報, 2003年第1期P1-6

董哲仁,河流形態多樣性與生物群落多樣性,水利學報,2003年第11期,P1-7

董哲仁,水利工程對生態系統的脅迫,水利水電技術,2003年7期,P1-5

董哲仁,河流治理生態工程學的發展沿革與趨勢,水利水電技術,2004年第1期,P39-41

篇9

關鍵詞:巖土工程勘探 成就 難題 措施發展方向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is an indispensable link. During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various projects before construction of basic construction procedures must be carried out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s,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s increasingly valued by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From the 1980s, China began the engineering survey system has started to form their own models suitable for China to abandon the previously blind study of the Soviet model, the formation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ystem. Soviet reconnaissance system just to identify geological engineering geological site conditions for the planning, design,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the geological data; survey results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document, just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geology of the construction site, but not how to solve the actual situation section. How to guide the design of the survey report to determine a reasonable foundation design, foundation and underground for construction should be noted that neither the problem raised guidance, nor involved in foundation engineering practic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ject to make practical guidance. Survey work and engineering design, construction lags far behind, resul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survey results of the process are not well play a technical advisory role. Since China adopted a new system since the geotechnical exploratio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ystem can not only accurately reflect the proposed site or regional 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but also can be combined with an overview of the project and construction conditions of a certain depth of technical feasibility studies and analysis evaluation. For site specific geotechnical conditions, make recommendations to guide the design and structure of the program selected based on the proposed construc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nd control of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to serve the whol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Here's to a new study on issues related to geotechnical exploration.

Keywords: geotechnica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puzzle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K826.1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巖土工程的相關介紹

(一)、巖土工程的定義

巖土工程是歐美國家于20世紀60年代在土木工程實踐中建立起來的一種新的技術體制。巖土工程是以求解巖體與土體工程問題,包括地基與基礎、邊坡和地下工程等問題,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

(二)、巖土工程勘察的定義

巖土工程勘察就是根據建設工程要求,運用各種勘測技術方法和手段,為查明建設場地的地質、環境特征和巖土工程條件而進行的調查研究工作。巖土工程勘察的目的在于分析和處理建設工程中與巖土介質有關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按現行國家、行業相關技術規范以及巖土工程理論方法,去分析和評價建設場地的巖土工程條件,解決存在的巖土工程問題并且編制用于工程設計與施工等的各種巖土工程勘察技術文件。因此,巖土工程勘察包括了許多部分,實際調查、勘探、整理、分析、制圖等于一體的工程活動。

二、巖土工程勘探取得的成就

在我國推行巖土工程勘探的三十多年來,已經取得的巨大進展:1、我國已經能夠解決技術要求高,地質條件復雜的巖土工程問題。而針對國內的情況也制定了許多相應的規范、規程的編制,積累了各種工程勘探的寶貴經驗。2、勘探工作已發展到了用多種測試手段、綜合評價的模式取代單一的鉆探、取樣、試驗、提報告模式的階段。多功能靜力觸探、超重型動力觸探、預鉆式和自鉆式旁壓試驗、螺旋板載荷試驗、孔隙水壓力測試、波速試驗等新技術的迅猛發展,大大提高了地基評價的水平。

3、勘探與設計、施工三者的結合,初步形成了從勘探到設計、施工、監測的認識、實踐、改造的全過程。

4、地基處理技術水平的改善。為了滿足工程建設的需要,借鑒了國外多種地基處理技術為工程的建設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

三、巖土工程勘探中遇到的難題

(一)、巖土工程勘探的技術難題

1、巖土工程勘探的技術難題

巖土工程勘探的市場化,促使了競爭越來越激烈,為數不少的勘察單位在承接勘察任務的時候不愿使用先進的設備儀器,導致勘察的質量和技術出現短時期的停滯現象。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許多制約勘察的技術因素,主要有一下幾點:1)、界面劃分問題:因為技術的局限,在勘察的時候對不同巖土體和巖石風化程度的界面劃分,地質構造和軟弱結構面的判定,以及不良地質體的地質界面等不存在失誤的界定;

2)、地質形態問題:不明地下物體、空洞及其分布形態、埋藏位置和埋藏深度的確定等都是技術的薄弱環節;3)、巖土參數難以確定問題:巖土設計參數(承載力、變形指標等)難于確定;4)、綜合能力問題:部分勘察技術人員個人素質不夠專業,對勘察野外和室內原始資料的整理、分析、利用的能力不夠強,缺乏辨別真偽、歸納總結的能力,對建筑設計方面的知識不夠專業,常造成勘察的目的性不明確,所提供的資料不能滿足需要等問題;5)、技術素質問題:勘察技術人員碰到重大項目和復雜工程時束手無策,不能采用合適的技術方法和手段去解決所碰到的技術難題。也就是勘察人員的創新能力不足,致使工程的停滯。

2、針對巖土工程勘探的技術難題的解決措施

要解決上述巖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主要技術問題,可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工作。1)、針對界面劃分不清的問題:勘察人員應該運用各種勘察手段的綜合應用和思維的多樣性,提高勘察精度,全面反映勘察場地各種地質體的形態、界面、物理力學特征及其相互之間的關聯性。不能只依靠傳統的單一勘察手段,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綜合采用工程地質測繪、鉆探、坑探,合理地選擇、運用工程物探技術,重視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等新型的技術在勘察中的應用等。2)、針對地質形態不清的問題:加強巖土測試和各種原位測試新技術的應用,加強使用施工檢測和監測技術,對地下物體、空洞及其分布形態、埋藏位置和埋藏深度進行可靠的勘測,確保所提供的巖土工程設計和施工參數的可靠性。

3)、針對巖土參數難以確定的問題:重視勘察現場的巖土取樣和原位測試工作,以確定巖土參數的準確性。巖土取樣和原位測試是保證數據正確的重要環節,也成為解決巖土工程勘探技術問題的重點。巖土工程設計計算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決定于計算模式和計算參數。巖土工程測試有較大難度,在鉆探取樣、樣品制備過程中,總會有一定程度的擾動和受力環境差異,對測試結果影響較大,因此,巖土參數的確定就不是那么容易,要結合當地的實際地質變化來進行勘測。

4)、針對綜合能力不強的問題:在選擇競標的單位的時候就要特別注意其總很呢管理的高低,因為勘察人員的綜合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工程的施工進程。要求其專業程度相當高。

5)、針對技術素質不高的問題:加強勘察技術人員的再教育和技術培訓并形成定期制度,促進其知識的更新換代。(二)、巖土工程勘探存在的非技術問題

1、巖土工程勘探存在的非技術問題

近三十年來,巖土工程勘探體制的改革雖然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實際上卻并不如此,很多因素阻礙了巖土工程的技術進步和經濟效益的提高。隊伍臃腫,素質集體偏低,與先進國家的差距越拉越大。雖然從本質上解決了巖土工程勘探體制與實際脫節的問題,但是還是存在許多的問題噩待解決。國內當前勘察質量的非技術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勘察方案不合理,不根據實際情況片面追求經濟效率,還有存在為了爭取招標成功壓縮費用,勘探草草了事的現象。

2)、巖土工程的勘探得到的第一手資料(鉆探、描述、取土、試驗、測試等)的質量普遍下降。3)、地基評價和勘察報告缺乏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許多工程的勘探模式僵化,不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合適恰當的技術,形成了資源的浪費。

4)、監測工作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巖土性質和條件是非常復雜的,勘察時要根據實際問題做好勘探和檢測,以保證以后工程的安全。

5)、巖土工程勘探的市場準入門檻過低,出現行業臃腫,人員素質不高的現象。

2、針對巖土工程勘探的非技術難題的解決措施

國家和政府給予巖土工程勘探的期望與實際情況仍有一定的差距。這一現狀的出現不僅與人們“重設計輕勘察”的思維定式有關,更與我國當今的不夠健全的巖土工程勘察體制和勘察市場的惡性竟爭有關。面對當下的實際情況,如何完善市場準入制度,加強行業自律、約束機制,更好的與世界接軌成為了所有行業內的人員必須考慮的問題。

1)、在巖土工程勘探的過程中應該嚴格遵循“先勘察、后設計、再施工”的原則。市場的規范,不僅依靠勘察單位的自律機制,還需要建立有效的行業約束機制,保證市場的有序進行。一方面必須依靠政府的相關部門對項目招投標和實施過程中的行為主體進行全面有效的監督管理,另一方面應積極推行巖土工程監理全程化,最大限度地避免不當行為的發生,保證勘察質量和投資效益最大化。

2)、不應該為了壓縮勘探的成本而縮短勘探的程序,為了避免以后工程中出現重大的安 全事故,前期的勘探應該多下工夫。許多第一手資料都必須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交付使用。

3)、必須與時代接軌,采取先進的技術參與巖土的勘探,不能大而化之,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適當的勘探技術,以確保資源的合理利用。

4)、在勘探之后要注重監測工作的進行。避免以后工程安全問題的發生,監測工作必不可少。

5)、嚴格市場準入、完善注冊土木工程師制度,加強相關人員培訓,對勘察設計單位進行清理整頓。完善注冊土木工程師制度,通過采用企業資質和個人執業資質雙重控制來規范勘察市場,促進勘察技術水平的提高。此外,巖土工程勘察屬大土木范疇,是多學科的融合,新技術、新工藝層出不窮,巖土工程從業人員應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素養。

四、巖土工程勘探的未來發展方向

為了使我國跟上國際高標準建筑項目的水平,巖土勘探的未來發展方向可以預測:

1、將單純的“工程地質勘察”模式逐漸轉變為“巖土工程”的模式。以應對我國巖土工程的發展需要。2、開拓新領域,向大地巖土和與其密切相關的地表水、地下水、大氣等環境物質為目標的領域開拓。

3、專業分工形成了分枝趨勢:

1)、工程咨詢和工程顧問,主要負責工程的咨詢、項目的規劃、勘探和監測工作等;

2)、野外鉆探,可進行探查孔、鉆井、灌漿鉆孔、錨桿鉆孔、海洋鉆探以及水平鉆孔、定向鉆孔等;

3)、巖土工程施工的過程中,可采取各類樁基及地基改良工法的方法來進行勘探。4)、城市巖土工程發展迅速,為研究和評價老城市重建和新城市的開發提供合理的規劃和遠景。

巖土工程勘察作為一門應用科學和技術,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不斷的經歷著新的挑戰。隨著工程地質巖土力學和土木工程等學科的相互滲透和銜接,巖土工程體制的不斷形成使巖土工程勘察在資源、能源開發、交通、城鄉建設、農田水利、國土整治及國防建設等領域發揮更重作用,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更加凸顯其勃勃生機,推動勘探行業的縱深發展。

[結語]

綜上對巖土工程勘探的一些了解,巖土工程勘察的對象是建設場地的地質、環境特征和巖土工程條件,也就是指場地巖土的巖性或土層性質、空間分布和工程特征,地下水的補給、存貯、排泄特征和水位、水質的變化規律,以及場地周圍地區存在的不良地質作用和地質災害情況。巖土工程勘察的技術難題一直制約著巖土工程的發展,解決好了技術難題的制約,可以避免工程建設中出現重大的安全問題。而非技術問題的存在更是制約著行業的縱深發展,解決了非技術難題,巖土工程勘探體制也會隨之得到完善,從而規范這類行業的工作,與此同時,可以確保施工的安全和工程的質量,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蔭,巖土工程勘察;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06

[2]、周德泉,巖土工程勘察技術與應用;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03

篇10

有一個好的Business Model,成功就有了一半的保證。商業模式就是公司通過什么途徑或方式來賺錢。簡言之,飲料公司通過賣飲料來賺錢;快遞公司通過送快遞來賺錢;網絡公司通過點擊率來賺錢;通信公司通過收話費賺錢;超市通過平臺和倉儲來賺錢等等。只要有錢賺的地方,就有商業模式存在。

主動融入生態,重構商業模式

而移動互聯網時代,商業模式卻隨著技術的改變、消費群體的改變以及消費行為的改變,在無時不刻地重構和迭代。

即使是互聯網企業,也一樣是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青年菜君看破了天機,進行了從需求到商業模式的變化。

當你在單位累了一天,下班回家還要買菜、做飯,確實累人。如果提前一天就在網上訂好半成品的凈菜,在離家最近的地鐵口附近有提貨的生鮮門店,拿回家三兩下工夫就煮熟上桌,豈不省時省心?上班族網上下單——青年菜君準備好客戶購買的食材——切割搭配——上班族下班后地鐵口取半成品菜盒——回家直接下廚。宅配模式使物流成本隨客單量的提升而直線上升,所以他們選擇了配送成本更低的自提模式。

青年菜君的消費群體對品質要求不會很高。因為經濟條件的限制,對菜品品質的要求不會太高,青椒肉絲、紅燒茄子即能滿足,好點的也不過來個糖醋排骨。要是追求高品質高標準的也不會自己下廚了,直奔餐廳豈不更浪漫高雅舒心。但是一定要保證食材的新鮮干凈吃不死人。

移動互聯網的高效聯動、地理位置、社交、分享,意味著做為傳統企業的我們將有機會重新在互聯網時代重新翻牌。當傳統企業意識到移動互聯網是一副好牌的時候,好戲在上演了。未來傳統企業將有更多的機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從目前強大的線下資源中,找到新的顛覆性機會,形成傳統企業與互聯網企業新的邊界融合,形成移動互聯網+的全新模式,產生新的價值。

Y時代,是美國的一個時代名稱,就是西方世界通稱的青少年族群。這一群人宅在自己家里面辦公,喜歡自由自在的生活,如果有機會親臨一下北京3W咖啡和車庫咖啡,你就能看到一波又一波的創業者安靜的在咖啡館里面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

這不僅僅是環境,而是構成了一種生活方式,也是Y時代人群所喜歡的生活方式,希望在城市中的共享空間中享受自己的生活。一杯咖啡,一個筆記本電腦,一個手機,接上星巴克咖啡的網絡,可以一整天的泡在咖啡館度過美好、高大上的一天,而且效率比在辦公室更高。

萬豪國際集團是全球首屈一指的馬哥孛羅國際酒店管理公司,萬豪擁有遍布全球74個國家和地區的接近3700家酒店和17個品牌。

Y時代更多的使用移動互聯網,特別喜歡在移動中工作或者獨立工作,很討厭在辦公室的卡座這個小小的盒子里面長時間的工作。在星巴克等咖啡廳、在萬豪酒店大堂,三五個一起見面、喝咖啡、品茶,或者一個人安靜的工作。

傳統企業邁向互聯網的轉型甚至是在閑置的酒店會議室開始的,萬豪已開始提供滿足整套需求的會議空間。而且在休息室安置了多種成套家具,一如萬豪總部的協作工作空間,與辦公室的租賃平臺開始合作,按小時或者天來租賃會議設置,并且將造非正式會議場所并開放協作區域,滿足具有會議、洽談性質的小型會議需求和協作辦公的需求。

當然,更多的客人通過互聯網來定制這些辦公空間的時候,也順便參觀了酒店的大堂、設施,讓客人走進來,成為不可多得的副產品——現場體驗的機會,哪一個酒店不希望更多的客人來參觀酒店的誘人設施。

但是如果將自己的生態系統與移動互聯網緊密融合,結果或許會有所不同。在新的生態環境中,不斷的進化。

雜志可以通過網絡、郵局、電話訂閱,然后通過郵局、報刊亭、快遞等方式到達。你可以在微博上看到創業家雜志的經典文章,然后在機場進行訂閱。毫無疑問,雜志是被互聯網所重創的產業。但是《創業家》雜志打造“黑馬商圈”,將一家傳統媒體改造成一個創新型孵化器,通過“內容用戶關系”模式,打造了黑馬會、黑馬營、黑馬大賽三個層級結構的“黑馬商圈”。現在黑馬商圈已經聚集了上千名創業者,重構媒體生態,從內容升級到營銷和服務。

發揮自身優勢,爭搶話語權利

在億元級補貼打車App,背后的實質其實是為了改變用戶習慣,將乘客和司機聚合在雙邊平臺上來,掌握流量的入口,一旦用戶習慣改變,網絡平臺將會無情的盤剝盈利空間已經微薄的出租車產業的利潤,或者在出租車緊張的資源時,加價乘客小費的提成。

但是你去德國看看,幾乎會看到每一個航空公司都有自己的App,商業化的App基本上沒有用武之地;出租車公司都有自己的App,滴滴打車很難占領市場。

這是因為傳統產業借助自己的優勢,在互聯網基因企業下手之前,提前實施了“互聯網+”的結果。

但是在沒有發揮自己傳統優勢,沒有盡早實施互聯網化轉型的傳統產業,產業力量分散的出租車公司以及類似于傳統企業的出租車管理辦公室或者管委會卻沒有任何動作,任之占據了移動互聯網的入口,等待移動互聯網蠶食產業利潤。

一切免費都是謊言,免費的才是最貴的。世界上從來不存在免費的午餐,免費經濟,只不過是把原屬于你的客戶引導到“新拳擊臺”上的一個技巧而已,但也實實在在是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免費的開店到大肆的收費,相信中小賣家已經經受了殘酷的剝削。

不要指望新興互聯網企業會對你一直免費下去,只是還沒有等到你養肥屠宰的時候,等用戶習慣養成了,平臺變得不可依賴了,卸磨殺驢的時候就該到了。一個平臺投資下去,投資人并非慈善機構,構建平臺成本不菲,總是要還的。

隨著全球的酒店業被搜索引擎、各種酒店、賓館、在線分銷網站、以及在線訂房網站所“網絡控制”,不僅利潤流入到新興的互聯網公司,而且還受盡盤剝。

當互聯網技術和商業模式的能力并非新興的互聯網公司所獨有的時候,傳統企業的絕地反攻開始了。

精品國際酒店、希爾頓酒店、凱悅酒店、洲際酒店、萬豪酒店以及溫德姆酒店集團等全球六大酒店集團將聯手打造新的酒店搜索平臺Room Key。傳統企業殺入互聯網領域,借助固有的優勢,至少比互聯網公司所需要打造的雙邊市場,更具有競爭力,其實只需要構建單邊市場即可。

如果說很多重要的互聯網促進了信息的對稱,提高了效率,其實很多互聯網所涉入的產業都是雙邊或者多邊的市場。如打車軟件既需要吸引司機、也需要吸引乘客,在線訂房平臺既要吸引酒店、又要吸引旅客,都是典型的雙邊市場。互聯網新興企業所要做的就是讓“雙方都留在甲板上”。

一旦移動互聯網技術壁壘變低,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的能力變強,傳統企業所要做的“互聯網+”計劃,只需要讓“一方留在甲板上“即可。

類似的酒店、飯店、餐館等業態,本身大量的旅客就存在,在“雙邊平臺”向酒店和旅客建立平臺利益的時候,酒店也正在為線上平臺提供流量,而不是我們熟知的線上向線下輸送消費者和流量。

在隨著移動互聯網碎片化的時代來臨,這種情況更為突出,甚至是線下的企業為線上的企業無情、舒暢的貢獻流量,而毫不知覺。

你所看到的僅僅是冰山一角,而藏在冰山底下廣闊的、不為人知的秘密你或許根本沒有知曉、甚至沒有看到;你所看到的或許是鼓噪你加入到新興互聯網企業所謂“雙邊市場”、免費經濟、超級補貼的熱血沸騰,但是你所看不到的是新興互聯網企業用戶習慣被改變、雙邊的人“都成功留在甲板”、功成名就之后對傳統企業的反侵,甚至一批在產業結構中競爭力弱的企業會在新換的擂臺上被盤剝得尸骨無存。

傳統產業的“移動互聯網+”,以及互聯網產業的“傳統產業+”,誰快誰慢,決定了兩股力量在兩者邊界勝算的可能,深度了解一個傳統行業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了解互聯網行業卻僅僅需要兩年以上的時間,如果能充分發揮傳統企業的“移動互聯網+”,那么完全就可以勝算在握。

讓我們看看,傳統酒店業是如何組織從傳統產業端進行聯合反攻,絕地突破的:

隨著在線預訂業務和搜索業務的發展,酒店他們發現他們已經失去了對顧客的控制,紛紛流向了第三方在線預訂服務商。第三方服務商就像是團購,不愿意給餐廳運營者提供用戶的基本信息一樣,第三方在線預訂服務商也是很不情愿給酒店方提供用戶的信息,這可是第三方服務商的立足之本。而個性化的服務、深入的了解用戶的行為是酒店方的服務基本之一,如果沒有得到顧客的拓展信息,酒店方是很難為顧客提供更為個性化的高體驗服務。

傳統酒店的絕地反攻開始,聯合建立的Room key網站是一家搜索平臺,主要提供以上酒店品牌(包括其下屬酒店品牌)的價格和庫存信息。用戶可以瀏覽每家酒店的價格、閱讀獨立的酒店評論、進行價格比較并通過各種社會網絡分享信息。要找到合適的酒店很復雜,這種個人決策過程只有酒店經營者最了解。Room Key為消費者提供創新的資源,使得消費者在搜索和預訂酒店時擁有一個簡單而靈活的體驗。

六大酒店集團采取了“流量導出”策略,將那些沒有在酒店官方網站進行預訂的顧客,迅速而有效的引導到以比價服務為主導的Room Key平臺。傳統企業的互聯網化絕地反攻取得了顯著的成效,Room Key實現了巨大的增長,并為酒店吸引顧客預訂提供了第二次機會。

依靠但不依賴,伺機絕地反攻

互聯網或者移動互聯網平臺在盡可能的消滅信息不對稱的時候,也減弱了中介的存在。實際上,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平臺成為了新的中介。而這種中介更加高效,在產業結構中自然而然,高效的結構代替了低效的結構。

傳統企業盡管一萬個不愿意,不愿意上電商,擔心損傷線下的利益,但是都主動或者被動的擁抱了電商平臺,或被所謂的號稱為“擁抱互聯網”,擁抱移動互聯網;餐廳老板也十分糾結團購平臺,低價的團購帶來的并非是目標客戶,而是貪便宜的客戶,在一定程度上還損傷了品牌的定位;電影院線的老板不得不一邊依賴于線上的訂票平臺,一邊又痛恨線上訂票平臺的盤剝——互聯網企業利用傳統企業的資源,搶走了原本屬于自己的用戶,而且還聚集了競爭對手的用戶,更討厭的是,還帶走了原本屬于自己的利潤,而且你還不得不依靠他。我們能看到的是一片怨言,被綁架的怨言。

網絡平臺是一個讓傳統企業又愛又恨的東西,也是傳統企業轉型必經的陣痛;在過去互聯網不斷蓬勃發展的過程中,消費者越來越依賴平臺型的產品(電商、團購、搜索引擎)來搜尋或者采購產品。

網絡平臺一路搶來,甚至已經席卷到了餐廳、外賣,甚至還有你的廚師、美甲師、農田和農夫。

于是消費者和企業也同時被百度、美團、淘寶、天貓、京東等大肆綁架——不上網絡平臺,類似于等死,平臺會給競爭對手導入客戶;上網絡平臺,類似于找死,其中的認證費、導流費、促銷費、廣告費等各種費用和提成把傳統企業壓榨得喘不過氣來。

更重要的是,不是因為交了這一筆過路過橋費,原來的競爭格局就發生了改變,而是以前在線下打得頭破血流,只不過把“打架”的場所換了一個地方,而且這個“拳擊臺”卻要收你“打架費”,稍微惹得平臺一點不高興,就把你拉黑、下架,或者塞到漫無邊際的遙遠角落。

誰叫你出身不好,當初在整個產業格局中選擇了傳統產業,而不是互聯網產業。誰叫你啟動“互聯網+”戰略那么遲!

真的是這樣嗎?你就甘愿默默無聞的、忍辱負重的、逆來順受的忍受所謂“去中介化”、反過來又成為新型中介的互聯網平臺的盤剝、抽成、打壓,而毫無選擇?

錯了,在今天,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你有了新的策略可以選擇,平臺并非是神話——你完全有能力重新定義競爭的邊界,奪回原本就屬于自己的價值,至少能做到免受所謂的“平臺”之盤剝。

你需要移動互聯網,歸根到底移動互聯網更需要你。你所要做的就是抵抗誘惑,放下貪欲,遠離喧囂,守住商業的根本,回歸商業的本源。炒作有什么用,云煙過后還是歸結于產品品質、服務或者品牌。

只要一提及互聯網訂票平臺,很多用戶自然而然的會聯想到各種在線旅游的OTA平臺:(Online Travel Agent),包括在線訂購旅游產品和機票。在大部分傳統企業眼中,似乎在線旅游平臺已經占據了中國旅游市場的龍頭老大。

殊不知這是很多網絡旅游預訂平臺的軟肋——事實上,旅行是一種復雜的服務產品,產品預訂,過程消費,售后保障等等方面,都需要強大的體系化服務。

旅游產品(含機票)價格和信息瞬息萬變,這就需要有強大的技術能力和即時服務能力。互聯網在線預訂只是服務過程的一部分,還需要更完整的線下服務。

當然,互聯網新興企業所做的平臺產品,必須客觀、全面的為消費群體提供信息服務,否則如果在一家OTA網站上,沒有國航、南航,或者沒有中青旅等重量級的產品,消費者也會放棄這家OTA網站。

新興的互聯網企業在啟蒙初期,其實在做一個“石頭湯”的活——饑腸轆轆的士兵們向村民們宣布,要做一鍋用石頭做的湯。好奇的村民們為他們準備好了木柴和大鍋,當然,為了湯的味道更鮮美一點,他們還需要一點佐料,比如鹽和胡椒什么的……當然有一點胡蘿卜會更好……卷心菜呀、土豆呀、牛肉呀配一些也不錯……如果再來一些大麥和牛奶,連國王都可以喝了……一鍋神奇的石頭湯真的煮好了。

其實,互聯網所做是縮短信息與信息的距離,所以移動互聯網更需要的是你——互聯網永遠代替不了實體經濟,在傳統企業向互聯網化轉型的過程中,其自身信息化水平、互聯網化水平提高,互聯網化的成本不斷降低,傳統企業也能自行的縮短信息的距離。

我們能看到很多傳統行業,在不斷提高信息化支撐體系,實施“互聯網+”戰略,推進互聯網化轉型,將原本屬于自己的用戶,再逐步帶回到自己的領域。中國南方航空信息化促進互聯網化就是一個杰出的案例,也是默默打撈基礎、絕地反攻的案例。

作為全國數一數二的航空公司,南航是中國最大的航空公司之一,其旅客運輸量、航班數量、飛行小時、航線數目、機隊規模等在國內航空公司中均排名第一,其官方訂票的數量也越來越多。

即使南航的微信在2014年中,已經有了接近200萬用戶,很多旅客都通過微信查航班、辦理值機,查詢延誤信息、值機等,而且南航的業務部門也非常注重微信的應用,連特價宣傳也在微信上實施。甚至將呼叫中心的一些業務放到微信平臺上,以后乘客更多地可以通過微信呼叫后臺呼叫中心的人來解決問題,從而降低短信、電話的費用。

但是,微信也只是南航的第五大服務平臺。在短信、呼叫中心95539、網站、APP之后的平臺——旅客有的喜歡用微信,有的喜歡用APP,有的喜歡用電話,所以每一種渠道對于南航而言都很重要。

作為中國民航的排頭兵,產生了中國的第一張電子客票,第一個電子貨單,第一個電子登機牌等等,南航的信息化帶動了整個行業在往前進步。

隨著飛行出行的人越來越多,在掌握大量的數據和消費者之后,南航的信息化未來更多的是發展企業應用的互聯網化,極有可能向新興的互聯網基因企業反侵蝕,也有可能同時向社交化、互聯網商品化發展。畢竟,互聯網是一種提高效率的工具,傳統企業在條件逐步具備的情況下,一樣能具備響應的能力,傳統企業互聯網化成功指日可待。

從以上案例解析——你歸根到底需要的是客戶,而不是移動互聯網的技術,你的傳統領域優勢+移動互聯網,將是互聯網企業所不能比擬的。

所以,你需要的不僅僅是“互聯網+”,更是傳統產業+移動互聯網。

當然,總的來說,移動互聯網時代網絡平臺的多家競爭對傳統企業更有力。當多個平臺競爭的時候,傳統企業容易獲得有利位勢。特別是針對壟斷型平臺出現的時候,小的平臺也不乏是一種好的選擇。

因為,你歸根結底需要的是客戶,而不是互聯網的技術。只要是能夠聚合客戶、提高粘度、提高服務的平臺,即使再小,也一樣能夠使用出“掃地僧”的水平。

“鄰家女孩”是一家以18-28歲女性消費者為目標消費群的服裝企業,公司從2003年開始發展連鎖經營,現擁有“鄰家女孩”和“咖喱女人”兩大時尚品牌。在100多個城市擁有超過600家優質門店。以“快速、流行、少量、多款”的快時尚模式,每年推出5000-6000個新品上市,以數據分析為基礎,訂、配相結合的配貨模式,每周至少1-2次新品更新、快速引導潮流新品等核心優勢的顯效發揮,并達到95%以上的高開店成功率。

在電商一片熱捧的時候,“鄰家女孩”卻放棄了線上的電商,將資源沉淀在線下。在移動互聯網開始之際,彎道超車,通過微信平臺會員卡營銷,聚攏潛在顧客與現有會員,進行有效的CRM管理,采集目標群的需求數據并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調整商品組合和購物體驗,打通線上線下,并通過支付接入完成閉環。

其中,通過與可口可樂的聯合營銷,推出“鄰家女孩”可樂,這個對“鄰家女孩”品牌有很大的提升;在700多家終端門店推出限量版可樂和T恤,并推出一系列的創意漫畫等新穎形式,用消費者語言與消費者溝通,吸引消費群體的關注。

使用移動互聯網直接面對消費群體,聚合粉絲,微信服務號形成了30萬以上的會員。每次圖文閱讀量都在10萬以上。

移動互聯網時代,因為碎片化和位置化,線下導流的成本遠遠超過了線上,并非大的平臺能夠獨步天下,或者壟斷市場。小的平臺的使用,用戶聚合起來之后,并不會比大的平臺要差。

如果某一個消費者餓了不想出去而且想點一份吃的,那么諸多的外賣網站就會接受在線訂單。如果消費者要想盡可能多的選擇,那么外賣網站是最好的渠道。但是受罪的是餐廳,外賣網站也是要收取不菲的費用。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后倒霉的還是消費者。

當傳統企業向互聯網平臺企業繳納所謂的廣告、排名等費用帶來利益,一旦超過了支付的費用,平臺將變成一個低效結構,傳統企業的互聯網化反侵就有了可能。

對于餐廳而言,麻煩來了——這些外賣、團購網站不僅僅賣你的產品,而且也提供競爭對手的產品;如果你想你的外賣產品脫引而出,對不起,請交納一筆費用。

更可怕的事情,對于一些客源眾多、競爭力強、運營成功的餐廳而言,使用訂餐、團購或者外賣平臺無異于將消費者的名單和客源拱手相讓,而且一旦消費者使用一個平臺成為習慣,就形成很高的轉換壁壘,不會輕易改變——于是,你的餐廳以后就無從選擇。

這就是移動互聯網基因的企業,想方設法讓傳統企業依附于他們,即使砸入幾個億都在所不惜,長期免費都有可能,只要把你依附變成依賴,把你的用戶席卷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