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的意義范文
時間:2023-08-25 17:23: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閱讀教學的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初中語文教學現狀
1.途徑多樣
隨著教育的發展,以往的教育方式得到了許多的改變,但總體方向是朝著更加高效、多樣的方向發展。從教育取得的成果來看,我國教育方法的改善收獲了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不僅對學生有利,而且對于各個學校教育質量的提高起到了許多幫作用,從長遠來講,這對于我國人才的培養也是功不可沒的。在新時期,初中語文教學的途徑得到了豐富,學生不僅可以在課堂上學習到語文知識,而且通過網絡等途徑也能夠接觸到豐富的語文知識。這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是語文教育發展的一個良好的機遇。
2.教學情況改善
由于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為我國各行各業的發展都帶來了便利。教學的發展也不例外,其中對現代信息技術的利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下,語文教學長期處于學生積極性低下、教師無力改變現狀的情況,但是在教育發展的新時期,通過豐富教學方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通過教師以及學生自身的努力,極大地改善了語文教學的情況。
3.仍然存在不足
教育的發展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它在不斷的發展中也會不斷地進步,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許多挫折,只有通過不斷解決問題,才能夠為語文教育的發展掃除障礙。從現在語文教育發展的情況來講,在某些具體教育領域內還存在不足,比如在學生的閱讀、寫作教學等方面,普遍存在較大的問題,這也是阻礙學生語文學習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同時也阻礙了語文教學的進步。要解決這些問題,才能夠讓語文教學面臨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得到巨大的進步。
1.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也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離開了閱讀,初中語文的學習將會失去意義。語文的學習離不開閱讀,而要想提高學習能力,就要不斷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這樣才能夠在保證學生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閱讀是一個增加學生閱讀知識的過程,并且同時能夠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將自己所閱讀內容中的精華部分體味出來,這就是閱讀能力的一大提升,不僅能夠增加自身對文章的理解,而且還能夠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
2.積累素材
語文學習的各個部分是相通的,基礎知識的學習是為了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入地學習語文知識,而閱讀是為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也能夠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了解到更多的人文事跡,而這些知識可以當作自己作文寫作的素材。閱讀是一個鍛煉的過程,而同時也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學生將自己閱讀的優秀文字記憶下來,就能夠幫助自身在寫作的過程中豐富文章內容。這也是提高學生語文寫作能力的良好途徑之一。
3.增加學習興趣
學生對語文閱讀教學缺乏興趣是一個普遍的現象,而這也是阻礙初中語文教學進步的一個巨大因素。閱讀內容會影響學生的閱讀興趣,而教師通過尋找學生喜愛的內容,就能夠起到較好的指導意義。通過讓學生閱讀感興趣的內容,就能夠極大地增加學生的閱讀興趣,在這個基礎上,對于學生對語文的長遠學習也是一個巨大的幫助。學生能夠在不斷的閱讀中發現其中的樂趣,從而不斷保持自身對語文的興趣,為自身的學習帶來巨大的動力。
三、初中語文高效課堂閱讀教學的策略
1.結合網絡教學
現在教學對網絡的運用已經非常的普遍,因為網絡方便且知識豐富,以其簡單的操作等優點受到了廣大教育者的歡迎。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為了減少教學中的枯燥乏味,可以先利用多媒體讓學生了解閱讀的內容,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順利地進入下一個階段的學習。比如,在閱讀《水滸傳》的過程中,可以播放一部分的片段,激發興趣,然后讓學生自己閱讀。這是保證高效語文閱讀教學首先要做的一項工作,在興趣的驅使下才能夠讓學生主動閱讀,進而在今后的語文學習中保持熱情。
2.注重思考
閱讀并不是一個單純閱讀的過程,如果只是簡單地閱讀,而不注重思考,那么閱讀也將失去意義。因此,廣大學生應該明白閱讀的意義以及思考的重要性。語文教師要起好指導性作用,在閱讀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其中,帶著問題去思考是廣大教師特別提倡的一種閱讀方式,在如今也有著非常大的借鑒意義。在閱讀之前,要為學生提出思考的問題,鼓勵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思考并尋找答案,長期遵循這種閱讀方法,就能夠不斷積累經驗,為今后的語文閱讀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3.推薦閱讀
篇2
要找到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有三個原點問題是無法回避的:小學語文教學教什么、怎么教、為誰教?為此,我們圍繞左榮老師執教的神話故事《女媧補天》,展開了三次教學診斷,進行了三次教學改進。
一、“教什么”――從“非本體性教學內容”走向“本體性教學內容”,改進教學結構
左榮:《女媧補天》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第31課。我確定《女媧補天》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是:
1. 復習詞句,積累語言,運用重點詞句練習復述故事;
2. 重點品讀“找石補天”部分,想象“找石”過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難,想象“補天”的神奇,感受女媧的了不起;
3. 感受神話故事神奇的特點,激發閱讀神話故事的興趣。
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1. 按照“起因、經過、結果”三類,分別出示三組詞句,在復習詞句的基礎上,練習復述故事;
2. 走進故事起因,品讀重點詞句“圍困、掙扎”,感受災難深重;
3. 概括故事經過,想象“找石補天”的不易與神奇,對女媧“找石”的細節展開想象并進行小練筆;
4. 由女媧補天的結果,引導學生閱讀中國其他神話故事。
李學偉:有專家說,“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這是針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是否正確而言的。語文教學內容大致劃分成兩個大類:一類是語文本體性教學內容,包括語文知識、語文策略(方法)和語文技能;一類是非本體性教學內容,包括情感、態度、審美、價值觀的熏陶、多元文化的學習、思維能力以及創新精神的培養等。語文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理所當然地應該聚焦語文知識、方法和語文技能即本體性教學內容來展開教學,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非本體教學內容應該是滲透在語文知識、方法和技能的學習過程之中的。
神話最大的特點是“口耳相傳”――傳故事內容、傳人物形象、傳精神象征。復述故事的過程,既是加深感知故事形象的過程,也是發展學生語言的過程。學會復述,是這一課的重點;感受女媧的了不起,是這一課的難點。你圍繞“感受災難的嚴重、想象找石補天的不易與神奇、引發學生對神話故事的閱讀興趣”,進行“初讀――精讀――總結”,主要還是非本體性教學內容,而“復述、品讀、寫話”等本體性教學內容都是依據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的需要而隨機添加的,呈碎片化的點綴。
以本體性教學內容為主要目標展開教學,一般按照“認知――實踐――遷移”組織教學,凸顯的是本體性教學內容的學習過程。《女媧補天》應以“學會復述神話故事”為教學主線,教學目標要體現本體性教學內容:
1. 從女媧補天的“起因、經過、結果”中,發現各自的表達順序,積累生動的詞句,學習積累性復述和創造性復述;
2. 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感受女媧為拯救受苦受難的人們而不怕危險、不怕困難、甘于奉獻的形象以及神話的神奇魅力。
為此,我們可以對課文進行語言的“類結構化”處理:
1. 把“原因部分”處理成學習復述、感受神奇的樣板,學會“找到順序、運用詞句、展開想象”的復述方法,復述“天哪,太可怕了”的場景;
2. 在“經過部分”,嘗試運用“找到順序、運用詞句、展開想象”的復述方法,復述女媧找石的經過、補天的過程,感受女媧的了不起;
3. 在“結果部分”獨立運用找到順序、運用詞句、展開想象”的復述方法,對“天補好后的情景”進行創造性復述。
三個板塊,每個板塊的結構雖然一樣,但功能不同,依次體現了“認知、實踐、遷移”的過程,是從“學結構”到“用結構”的過程,是舉一反三的過程。
二、“怎么教”――從“教為中心”走向“學為中心”,改善教學關系
左榮:通過試教,我有兩個發現。一是課文看似一讀就懂,其實學生未必真懂。開課問“故事的起因是什么?”所有孩子都認為是“天塌了一個大窟窿”,“故事的結果是什么?”孩子認為是“天補好了”。后來,通過學習,孩子們自己找到了正確答案:原因是“女媧為了拯救人類”,結果是“女媧拯救了人類”。二是全班孩子表現都很積極,每個問題拋出去,基本都有90%以上的孩子舉手,但是我抽問學生的范圍卻較窄,不少孩子沒有表達的機會。
李學偉:雖然說“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并不等于說“怎么教”不重要。要培養學生熟練的語文能力,關鍵不在于教師的教,而在于學生自己的“聽、說、讀、寫”實踐,學生只有在主動參與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才能習得語文能力。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流程要充分滿足學生“學”的需要,要增加交流、討論、展示的時間,要加大個人學習與小組學習在課堂時間安排中的比例。就《女媧補天》來說,我們需要再梳理每個教學環節的教學方式,看看哪些適合獨學(自主學習)、哪些適合對學(同桌討論)、哪些適合群學(小組合作)。
左榮:由復述練習,我想到一個游戲,名字叫“滾雪球”,前一個同學說一句,后一個同學重復前一個同學的話再自己說一句……我會把一個小組的孩子編號(1個小組的4個同學分別是1、2、3、4號),教學環節的教學方式作如下改進。
1.小組游戲:用滾雪球游戲的方式,說說《女媧補天》的“起因、經過、結果、感受”,初步感知故事內容。為了游戲成功,每人盡量簡短,目的是培養學生初步的概括能力。
2. 哪些地點可怕?重點品味“圍困”“掙扎”兩詞,發現“找到順序、運用詞語、展開想象”的復述方法,滾雪球式復述“起因”。
3. 女媧為了拯救人類,做了哪幾件事?從哪些詞句,讓你感受到女媧“了不起”?小組分工合作,按事情發展順序,復述女媧補天“了不起”的細節。
4.以“天哪,太美好了!”為中心句,遷移“天哪,太可怕了!”的段式,創造性復述女媧補天的“結果”。
5.按照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完整復述《女媧補天》。
三、“為誰教”――從“發現兒童”走向“發展兒童”,深化教學意義
左榮:再次施教,我發現小組合作有了明確任務和分工后,學生興趣濃厚了,氣氛活躍了,學習投入了。但是,有的聽課老師提出了兩點質疑:一是學生學習方式改變了,學生活動展開了,“語文味”“神話味”卻淡了;二是在熱熱鬧鬧的背后,是否每個孩子都學會了復述。
李學偉:我們到底為什么而教?這個“為什么而教”,可以指向教學目標,也可以指向教學主體。老師們認為的“語文味和神話味”,應該是“對文本解讀的演繹”。我們是教“教師的文本解讀”,還是教“兒童的學會發展”?我們“為誰教”?答案是肯定的――為兒童發展而教,以“人本”為基石建構全新的課堂規則和課堂形態,使學生形成能力、發展思想、培養精神。
學生要學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教師的作用也可以用三個詞來概括:點燃、激勵、發現。只有發現兒童才能發展兒童。不知你在課堂上是否發現:4人小組成員水平不一、動力不一、機會不一、成功體驗不一;各小組進行展示的機會不一。所以,你還要制定公平的規則、搭建展示的平臺、欣賞不一的學生,擴大學生的參與面。
篇3
關鍵詞:英語閱讀教學;拓寬閱讀材料;訓練閱讀的方法
Abstract: Aiming at the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difficulty, I combined with teaching practice, summ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reading in the reading teaching significance, thus summed up the effective method of training reading.
Keywords: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broaden the reading materials; training method of reading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英語閱讀教學尤為重要。英語教學不僅要傳授語言知識、開拓學生語言能力,而且還要深化課文的內涵,擴展課文的外延,把課文含義延伸到學生周圍的生活中,從而實現知識的有效拓展和延伸,最終達到提高閱讀教學效率和質量的目的。但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發現有時過多地對閱讀文章進行擴展,往往讓學生忽視對課文的理解;過多補充其他內容,讓學生應接不暇,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所以,我對英語閱讀教學擴展活動進行了反思,發現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擴展教學活動要注意四個方面,才能更好的、有效的發展閱讀教學活動。 一. 注重課本閱讀材料
課本是閱讀教學的源泉,沒有課本材料為依據,閱讀就只能是空談。所以擴展閱讀是一種輔助課本閱讀的手段。拓展必須在完成閱讀任務的基礎上進行,才能保證閱讀教學的高質、高效。不管教師在教學中采用什么樣的拓展方式,都必須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課本知識。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關注學生閱讀的質量,讓學生對文章內容理解透徹,學會把握文章的語言表達,從而建構知識體系。另一方面,教師還要教會學生閱讀技巧,把握閱讀方法和閱讀能力。教師應該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引導學生運用多種閱讀方法獲取信息和解決問題。 二.注重思維訓練的培養 有效的拓展應增加學生思維的深度,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如果閱讀教學僅僅注重了表面內容的拓展和延伸,忽視了思維訓練的培養,那么這種擴展訓練只能是形式上的轉換,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拓展。教師要透徹地研究教材,挖掘和提煉閱讀課文的精髓,精選拓展內容,設計循序漸進的任務;要關注學生的知識儲備、能力需求、方法應用和興趣愛好等認知活動的要素,并進行有效的訓練。 三.把握好拓展閱讀的質量
教師要根據教學的需要進行適當、得體的拓展,但并非每課必擴展。擴展應注重課內與課外的有效的結合,以促進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思維的發展。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可以作為擴展的切入點。課前可預習擴展,課中可引入擴展,課后亦可延伸拓展,關鍵是選好拓展的切入點,使拓展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誘發學生表達欲望,讓學生自己在閱讀中體驗、感受、領悟和思考。 但是在拓展的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文章的教學目的和學生實際情況選擇拓展的內容和方式,過量或質差的擴展都會削弱拓展閱讀的意義。 四. 學生是拓展的主體
在拓展閱讀的教學中,主體應是學生,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師生作為課堂“學習共同體”的角色。教師應是向導或協助者,為學生理解和應用文章營造氛圍,并隨時提供幫助。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閱讀習慣和喜好,和他們一起選擇與實際生活貼近或最受關注的相關知識來拓展學習。教師還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方法的優化組合及和諧統一。
五. 在具體的課堂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拓展閱讀教學。 1. 重新組合文章
我注重學生運用文章中的語言,結合自己體驗,根據身邊周圍的情景,設計適合自己閱讀任務,在語境中重新組合閱讀文章的語言。
2. 轉換文章的信息
指導學生以閱讀文章為依托,篩選或改編獲取的語言信息,轉換文章的某一方面,如文體、表達順序、情景或人物等,讓學生在新的語言環境中進行語言實踐。
3. 仿寫閱讀教材
指導學生抓住閱讀文章中具有明顯特征且有價值的精彩片段,讓學生既可以針對全篇課文,也可以針對片段練習,包括對句式表達、段落構成、開頭結尾或過渡照應等方面的仿寫。通過仿寫,學生能在模仿中遷移,在模仿中創新。
篇4
1.目前高中英語閱讀能力培養中出現的問題
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做題時詞匯量不足,閱讀速度慢,準確性把握不足,時好、時差,存在很大的偶然性,閱讀技巧不強。在閱讀教學中歸納以下諸多問題:
1.1 "知識點中心論"——片面性、不真實性
片面強調對閱讀技巧或詞匯的訓練,缺乏整體規劃,忽略了認知心理學的宏觀教學規律,導致了對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的不真實性。閱讀課的目標只停留在認知的表層,即每一節課都圍繞語言知識點的講授而講授。也就是此謂的"詞匯個個開花,語法條條分析"的教學模式。
1.2 "內容中心論"——"空中樓閣式"的能力培養
有些教師認為,閱讀課就是以內容為中心而展開的討論,語言知識可以不涉及,像中文老師一樣,劃分段落,總結段落大意,最終導致了語言知識的傳授這一基礎被忽略,離開基礎,談何更深層的理性理解呢?
1.3 形式無效性——能力培養的非有效性
閱讀理解應在單位時間內完成。而有的教師在講授之間,讓學生頭一天(或更長時間前)進行自行預習,在課堂上再讓學生限時閱讀,然后提出問題,并依問題進行講授。其實,這種授課方式在學生通過查閱有關參考資料,熟悉了閱讀材料內容的前提下,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非常有效的。熟不知,無論學生在應付各式各樣考試還是進入社會大考場,時間就是效益,此種授課方式長此以往,必將"課將不課"了!
3.快速高效閱讀的方法
3.1 立足課本,挖掘思維源泉
有人認為,目前的英語課本內容太長,篇目少,生詞集中,復現率低,語法密集,練習單調,不適宜進行閱讀理解教學。新教材確實有上述特點,但其題材和體裁多種多樣,富有思想性,趣味性和啟發性,只要應用得當,不失為傳授語言知識,進行閱讀訓練的好材料。通過課文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我們緊扣"理解"和"運用"英語這兩個環節,以課文為基礎,適當增加輔助閱讀材料,遵循課文教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規律,形成了一個模式:領會-模仿-理解-操練-活用。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領會教師布置的提示性問題,初步把握文章內容和主旨,然后進行模仿性練習,學習有關詞、句;教師指導學生找出主題句,它有可能在段落的開頭或末尾,弄清段落大意及段落關系,然后設置提示性練習,初步讓學生獨立運用有關語言點,增加閱讀訓練,設置專項練習,讓學生反復運用有關詞、短語、句型,表達思想,練習的設計具有交際性。
3.2 創設情境,培養創新思維
閱讀過程就是使學生在英語閱讀過程中有目的地去預測、思考和獲取信息,并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分析、推理和判斷,從而準確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思想意義,領會作者的意圖,所以閱讀是一個復雜的、容易令人疲勞的思維過程,要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首先從激發學生的興趣入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老師應營造一個寬松的環境,即以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的寬松時空,并利用一些相關的活動激發和保持學生高漲的興趣,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體驗快樂的情緒,做到"為學而樂",真正讓他們認識到閱讀是一種既可以增加知識,又令人愉快的活動,即創設一種心理安全的教學氛圍,從而以旺盛的精力,飽滿的熱情,進取的態度投入到閱讀活動中去。怎樣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獲取信息的興趣和欲望呢?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有多種多樣,可以針對不同材料靈活多變。
如SEFC 2A Unit9 Saving the earth 老師可創設智力上有挑戰性的問題情景,讓學生通過一系列思維的加工,發展自己的思維能力。
As we all know, the earth is the only home of all creatures. Do you think it is beautiful? Do you think it is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for men to protect the earth? What is the biggest problem facing the earth? Why do you think so?
What causes the problem?
What can we do to solve the problem?
What do you expect to learn in this unit?
How will you use what you have learnt in your own life?
這就使學生循著老師精心設計的有思維價值的問題激發起濃厚的學習興趣,主動積極地去閱讀語篇信息,理解語言現象。
按照新課改高效課堂模式要求,即打破單一的班級授課模式,使小組討論,自主學習等成為教學組織的重要形式,全班同學都要動起來,參與到討論中,那么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的討論,還使學生在閱讀時能充分地聯想,將閱讀材料與已有的知識、生活實踐聯系起來,將抽象的概念與感性的形象的事物聯系起來,還說Saving the earth一課,同學們立刻會想到"Sandstorm"(沙塵暴)、"EL Nino"(厄爾尼諾)、"Volcano"(火山)"Earthquake"(地震)、"Tsunami"(海嘯)、"Global warming"(全球變暖)等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可怕的事情。通過激烈的討論、爭辯發展學生的想象力、閱讀材料的思維加工深刻得多,創新能力也得到發展,閱讀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3.3 擴大閱讀,培養語感
英語閱讀是一種跨文化交際,要真正理解讀物內容,提高閱讀速度和效率,在掌握語言知識結構的同時,還得多了解一些英美國家的風土人情,社交習俗、政治宗教,生活經驗及科普知識等,以便在閱讀中排除歧義,作出正確的判斷和推理。也只有這樣才能積累大量詞匯、習語、結構和句型。擴大知識面,培養語感,提高對文字的反應能力,從而真正具備接受知識的能力。
篇5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1-1297(2012)11-0089-01
閱讀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閱讀能力的核心是理解。沒有理解的閱讀是無效的閱讀;片面性的、隨意性的、錯誤的理解也是無效的閱讀。我們要熱情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理解。只有這樣才有利于閱讀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更利于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閱讀教學理念,為學生個性的彰顯營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盡力引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個性發展,以便在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育的價值就在于培養學生適應未來、創造未來的素質,也就是說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學生的未來。
所以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挖掘學生共性的同時,還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應關心和愛心每一個學生,使學生把教師對他的尊重、理解與愛轉化成為對語文學科的興趣和愛好,從而產生對學習語文知識的動力,激發他們在課堂上主動、自主的學習,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使每一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和愉快的心情。
二在閱讀教學中,進行有效對話教學
在閱讀教學中,存在著多種對話關系,《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對話的過程”這一全新的閱讀教學理念以來,沉寂的課堂因為“對話”賦予學生“言說權”而顯露出勃勃生機,出現了另人欣喜的局面。課堂上,生本對話、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思維碰撞、心靈交流、情感互動、意義感悟。這些都為學生的閱讀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所以要從各方面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古希臘教育家蘇格拉底曾經稱贊道:“沒有一種方式比師生之間的對話更能提高溝通能力更加能啟發思維技能。”孔子也經常跟他的弟子進行對話,以此來了解他們的思想性格,啟發他們積極思維。可見,對話策略是很值得提倡的。在對話式的閱讀教學中,只有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才能在師生互動中形成體驗、探究的生態氛圍,這是實施有效對話的前提條件。因此,在對話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另一方面,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當發現學生在對話過程中有了獨特的見解時,教師要及時進行表揚和鼓勵,以激發他們對話的熱情,從而促進他們認知與情感的協調發展。
提倡對話策略,沒有讓教師放松備課,反而要求教師要準備更豐富的背景知識。這些知識不僅是文本的、作者的、編者的,還應包括學生的。必須了解學生的興趣所在,關注的焦點所在,必須認真考慮學生可能提出哪些問題以及向學生提出哪些問題。因此教師不但要精通教材,還要能夠預知學生在實現他們與文本對話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況,從而駕馭整個對話情境。在學生與文本對話時,教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認認真真地把課文讀好,另一方面,教師要為學生與文本對話架起“橋梁”。學生閱讀文本,不僅僅是單方面地吸收文本所負載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與文本展開心靈的對話。因為閱讀的過程就是文本意義與閱讀主體意識之間互相交流、雙向互動的過程。
三課堂活動多樣化
在閱讀教學中課堂活動應該多樣話,這樣學生會有新鮮感。比如讀一讀、演一演、畫一畫、唱一唱、比一比等,向學生推薦并開設一些“兒童詩欣賞”、“美文閱讀”等系列語文活動,一方面充實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另一方面還引領、指導學生的家庭成員積極開展有益于成長的語文閱讀活動,整合多種教育資源協同為學生營造一個比較好的閱讀環境。例如讀一讀。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出形、讀出意、讀出味、讀出情、讀出神。現在課堂中讀的形式也很多,有默讀、快速讀、個別讀、集體讀、教師范讀、分角色朗讀等等。
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讓學生聆聽美妙的聲音,利用音樂渲染氣氛、感悟意境;欣賞美麗的畫面,使之心馳神往,領略此中情意;通過想象和聯想,設身處地體驗人物思想感情,進入超越現實時空的文本境界;感受美的形象,激發學生的表現欲,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鼓勵學生個性化的體驗和表達方式,是閱讀成為賞心悅目的享受,成為自我表現的舞臺。
從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將面臨一個個新問題,將不斷引起我們的重視和研究。各種閱讀教學的新方法將更多地走進課堂。我們將沿著教學改革的正確方向繼續前進。我們應當滿懷信心,肯定成績,正視問題,不斷反思,不斷調整。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語文教學農村中學閱讀教學
農村語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工作的重點,閱讀教學搞的好壞直接影響語文教學成績的好壞,如何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便成為擺在我們每位農村初中語文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
農村語文教學中存在的現狀
(一)學生方面:
1、電視、游戲及通俗讀物沖擊導致閱讀興趣不高 。如今,農村家家戶戶都有了電視,鎮上游戲室、網吧遍地都是。于是不少學生把課余時間都花在看電視,玩游戲、看通俗讀物上。大多數學生最喜歡看的書是連環畫,漫畫,網絡流行小說,武俠小說、言情小說等,他們認為文學名著不好看,而且看了也沒用。
2、沒有書籍來源,閱讀環境不善。不少農村學校缺乏資金,不能建立一個象樣的圖書室,藏書少,僅有班級圖書角,沒有開設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和空間,導致學生的課外閱讀受到限制,達不到預期效果。此外,農村學生的家長文化程度不高,普遍對課外閱讀不重視,大多數的家長反對自己的孩子買課外書。他們認為課外書是閑書,會影響學習,學好課本知識就可以了。加上經濟拮據,沒有太多的零花錢買書,即使有,在農村也無法買到有用的書。在調查中了解到,家中有四大名著的只有2%,有一至兩本的有6%。他們所謂的課外書無非是幾本作文書、教材輔導書、故事會。“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書源,學生當然就無法閱讀!
3、課業負擔過重,促使學生沒有剩余的精力來通過閱讀豐富自己的視野。盡管現在從中央到地方都說要推行素質教育,教材多次改革,更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但最終還是靠考試分數定乾坤。學校為追求高升學率,貫徹的還是“應試教育”。“題海戰術”占據了學生大部分的空余時間。每周一小考,每月一大考,大大小小的考試、補習,讓學生疲憊不堪,哪有時間和精力看書!
(二)教師方面:
1、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都不能得到很好的體現。這主要是教學中存在兩個誤區:一是擔心完不成預定的教學任務,給學生的讀書、思考和語言實踐活動的時間不多或不充分,唯恐“浪費時間”,沒能讓學生充分感知文本。二是借學生的嘴巴說出教師要說的話,層層設問把學生引進備課時的答案即標準答案中,學生成了教師的傳聲筒,完全失去了自己的個性閱讀。
閱讀教學強調的是學生“自主閱讀”,看重的是“學生活動”;閱讀課上教師過多講述文本,占用了學生誦讀品味文章的時間和過程,勢必造成學生與作品隔膜。缺乏學生“自得”的基礎,教師的分析和講解就會成為“外加”,結果是學生對閱讀文本沒有興趣。
2、因材施教、分層教學的意識不濃。教學目標不明確而造成課堂教學環節不合理甚至混亂的情況時有發生,課堂教學的流程和教學環節的設計不符合閱讀教學和學生認知的規律。教師在一堂課上提出幾十個問題,滿堂問,閱讀教學活動顯得零亂,甚至支離破碎;或者是隨口提問,一點思維力度都沒有,缺乏思考價值,無法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對目前閱讀教學存在的現狀的思考與探索
在新課程的要求下,針對農村的實際,要加強學生的閱讀實踐,我們的閱讀教學應該采取怎樣行之有效的策略呢?筆者個人認為,要提高農村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就必須解決好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課內:扎扎實實抓好課堂內的閱讀教學。
教師要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吃透新課程關于閱讀教學的要求,真正轉變閱讀教學觀念,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
1、堅持一課一得,讀寫結合,指導學生通過實踐明白自己閱讀中要注意的事項。
目標是教學的靈魂和核心。課堂教學中,呈現和明確教學目標,能激勵學生的內在動力,明確學習的目的和方法策略,了解學習對象及方式,預知和設想學習的結果。這一定向環節對教學過程起指引、調節和激勵等多種功能。如果我們細化目標,將閱讀教學分解為想象力培養,命題培養,語言學習,仿寫句子……這樣有針對性的訓練,可以一舉兩得,一方面讓學生品味文段,知道從中篩選信息,提高語言積累,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從感性的角度提高寫作水平,以寫促讀。
2、堅持“以讀為本”,引導學生學會“讀書”。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閱讀教學以讀為本,體現了語文教學的本質特點。讀的次數多、內容多、形式多,有利于感悟和積累,有利于廢止繁瑣分析,有利于打破沉悶呆板的課堂氣氛。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獨立閱讀、自我檢測為主要形式,訓練、檢測學生的獨立閱讀的能力。著重指導學生把在精讀課文中學到的讀書方法用于閱讀實踐,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讓他們學會讀書的方法。
3、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一個人知識的獲取主要靠的是閱讀。語文教學一方面要重視培養學生閱讀的樂趣,還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一項研究表明,如果老師能發現、獎勵和發展學生在閱讀中所表現出來的每一個優點,那么他們就會以樂觀的態度去對待老師的教學活動,愛上這門課程。教學中應盡可能增加趣味性,在活動中、在游戲中引導學生學習語文,應用語文,使學生品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增加學生上閱讀課的興趣。
二、課外:抓好課外閱讀的指導
加強課外閱讀的指導與交流,是課程改革的要求,是我們語文教師的份內之責。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學習語文要兩條腿走路,既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又要引導學生課外學語文、用語文。教師應該給學生充分的課外閱讀的時間,然后對課外閱讀進行必要的指導和監督,使學生不至于盲目的閱讀,打擊其閱讀的積極性。
筆者認為,我們農村初中教師在課后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開拓、挖掘書源,讓學生有書可讀
1、與家長溝通提供良好的閱讀環境
針對農村中學學生嚴重缺乏閱讀書籍這一閱讀必要條件的問題,我們必須聯系家長,通過家長會、家訪向家長宣傳課外閱讀對豐富學生的知識、開發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意義,要求家長多帶孩子到書店、圖書館幫助孩子選擇合適的圖書。做好家長的思想工作一方面讓家長從經濟上對學生閱讀提供必要的支持,提供良好的閱讀環境,另一方面讓學生在家少接觸通俗讀物,電視和游戲,利用本來已經不多的課余時間多看點有意義的書籍。
2、完善學校圖書館,班級圖書角。
在農村,各項社區服務滯后,學校圖書館是學生讀物的主要來源,但是農村中學圖書館書籍來源匱乏,已有的圖書非常陳舊,已經很難跟上當前社會的發展,教師應一面向上級領導反映要求完善學校圖書館各項設施,另一面可以根據情況在班級設立圖書角,通過各種方式提供與時俱進的報刊雜志,作為圖書館資源的重要補充,此外最重要的是閱讀課必須開足。學生閱讀有了實質的支持,感受到圖書館是一個學習的樂園,他們閱讀的興趣自然會增加。
(二)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必要的指導。
初中學生的辨識能力、自制能力還很差,課外,教師必須在如下方面對他們的閱讀進行必要的指導:
1、指導學生學會選擇圖書。
圖書是人類知識財富的寶庫,是獲得知識的源泉。它供人們利用、探求、吸取。但是,讀書又須選擇。開卷未必有益。選擇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壞。從方法上來講,教師可以給學生推薦一些必讀書目錄供學生選擇,此外還可以教學生通過自己看前言、看目錄、翻后記和抽樣閱讀的方法來選擇圖書,也可以在家長的指導下選擇。
2、指導學生寫好讀書筆記。
指導學生寫好讀書筆記,保證讀有所得,是保證讀書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讀的過程中,文章的哪方面觸動了我,或聯想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原理等等,引導學生用幾句話記下來。也可以摘抄優美詞句,做一些積累。
3、引導學生使用好工具書。
工具書能為我們迅速提供某些方面的基本知識,解答疑難問題,使用它可以大大提高讀書的效率。在閱讀中,碰到不認識的字,不懂得詞,或不知道的人名、地名、事件等,都可以通過查閱工具書來弄清楚。比較常用的工具書有《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成語字典》等。要教會學生學習使用工具書,解決閱讀中的一些疑難問題,使學生不至于因為累計過多的小問題而放棄閱讀。
(三)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
愛玩、好勝心強是當前初中學生的特點,我們可以根據這個特點組織多種閱讀活動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1、實行課前演講。進行課前演講,促使學生主動去擴大自己的閱讀量。筆者試行了幾年課前演講,學生們從開始的講成語故事到現在的講述內容包羅萬象,都希望自己的演講能夠得到更多同學的認同,通過閱讀挖掘知識的勁頭更足。現在那個班級語文課前演講已經形成良好的秩序和習慣,這也成為我教學的一大亮點。
2、開展讀書交流課。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這時如果通過交流實現資源共享的話,讀書的效果大大不一樣。通過交流可以了解更多的好書,還可以在交流的基礎上提升自己的邏輯性思維能力,開闊眼界。
篇7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學生意識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29-008-02
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教學的目標是在語言形式的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語言素養和精神素養,更多時候這種目標的達成依賴于閱讀教學。閱讀教學是打開學生閱讀興趣大門的金鑰匙,是學生后續學習的動力之源。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有學生意識,才能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成長,使課堂成為“基于教師教的學轉變為基于學生教自己的學”(王尚文語)。
一、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意識的基本特點
1、把人當人,平等尊重
我們的教學對象是高中生,高中階段是一個特定的年齡階段,其心理處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狀態,在性格、人格尊嚴等方面均處于一個波動期,特別需要教師的尊重。每個學生具有自已獨立的人格尊嚴,但學生集體智力、能力的發展并不是同步的。由于家庭背景、成長環境的不同,每個學生的個體素質是有差異的。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不同心理,正視個體差異,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對癥下藥,因勢利導。
2、自主學習,積極引導
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把學生當成完全被動接受的對象,不注重引導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提問和解決問題。這樣既違背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又無法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自主性和主體地位,使學生漸漸地把學習當成了負擔。要想讓學生擺脫這種被動學習的局面,教師的教學方式必須發生相應的改變,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自覺性,使學生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
二、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意識具體表現
1、以人為本,關注全體學生
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是課程標準最重要的理念,課程標準中許許多多的要求和做法都是源于學生主體地位的理念,而針對教師教學行為的規范和建議中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強調尤為突出。教師要以人為本,關注全體學生,尊重每個學生的學習權利和學習差異,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通過啟發、引導學生內在的教育需求,創設和諧、寬松、民主的教育環境,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規范課堂教學,從而把他們培養成自主地、能動地、創造性地進行認識和實踐活動的社會主體。
2、科學把握,制定教學目標
課堂是教師傳授教學內容的主陣地,但是一節課僅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鐘,這就需要教師制訂長期的教學目標和短期的教學目標。長期的教學目標可以是一個學期、一個學年的,而短期的教學目標則具體體現在一堂完整的課上。那么,在具體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該如何設定一堂課的教學目標?其實,這主要取決于具體的教學文本和學生情況。根據教學文本和學生情況確立集中的課堂教學目標。例如《前方》,文本內容較多而教學課時只設定為一課時,筆者的教學目標就側重于“理解文中關鍵句的含義”。當然,攝影散文這一文體的寫作方法我們也應該要學習,但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教學。
3、合理取舍,遴選教學內容
王榮生教授說過,一堂好課的最低標準是要有適宜的語文教學內容。
也就是說教師首先要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為什么教這些內容,如何教才能使學生學得相對透徹。選入教材的文章,有多種不同的文本體式,包括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每一種文本體式都有著自身鮮明的特點,王榮生教授就提出過,應按不同的文本體式來確定教學內容。其實,即使同一文本體式,不同的作者也會形成不同的作品風格。因此,在確定閱讀教學內容的時候,應該充分考慮到課文的具體特點——文體的“類”風格及作家的個性特點,不能一刀切。因此,教師要深入鉆研教學文本,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從文本的內容和形式方面,講授一些關鍵的、學生感興趣的內容。
4、因材施教,優選教學方式
新課程標準鮮明地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閱讀教學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在具體實踐中,要因材施教,讓學生主動地、積極地參與到合作學習中來,激發學生合作內在動機,使學生感到合作的必要性;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
三、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意識提高策略
1、轉變教學觀念
學習關于素質教育的理論和國內外最新的教學方法和理論要從心靈深處徹底更新和端正教學思想牢固地樹立素質教育的觀念,把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作為教學的根本出發點。心理學、教育學告訴我們,教師要尊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自覺性、自立性和創造性,要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尊重學生人格的價值和獨特的品質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2、研究學生心理
教師是實施教育教學的主導者, 在教育教學中起主導作用, 學生能否轉變學習方式, 提高學習效率,除了在于教師能否轉變觀念, 改進教學方法之外, 還有重要的一點: 教師能否認真研究學生的心理,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教學。老師只有了解了學生的各種情況,才能有針對性地確定合適的教學起點,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使每個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長。
3、進行教學反思
反思是個體以自己已有的觀念和行為活動本身作為意識的對象所進行的再認識的思維及情意體驗過程。因此反思能使人認識到自己觀念和行為方面的優點與不足,從而改進自己。一節課結束后,教師繼續對自己的學生意識的情況進行反思。再次上課時,教師的學生意識又會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通過這種連續地反思,教師的學生意識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 鄭逸農.“非指示性”語文教學設計研究.[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2] 王尚文.走進語文教學之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篇8
一、培養學生閱讀興趣
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必須要使學生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興趣是學生積極主動閱讀的基礎,它能推動學生去尋求知識,激勵學生用心去鉆研,學習,是發展能力的必要條件。所以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成了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下列辦法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1.以境引趣
巧用多媒體課件,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創設悅耳、悅目、悅心的情境,使學生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激發學生深入閱讀的興趣。如小說《林黛玉進賈府》可以先讓學生觀看電視劇《紅樓夢》的片斷,直接刺激學生的感官以加快學生的感知和理解的進程,增強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2.以事生趣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介紹作者軼文趣事或背景資料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我教莊子的《逍遙游》,先介紹莊子的生平事跡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莊子雖生活貧困,有時靠借米和打草鞋度日,但對楚威王重金禮聘其為相斷然拒絕。他憤世嫉俗,鄙薄富貴利祿,拒絕同統治者合作。學生了解莊子后,就有興趣閱讀課文,也更容易理解莊子所追求的“無所待”的最高境界了。
3.設疑激趣
語文閱讀,離不開教師的問題的導引。精心地設計好每個問題,就能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誘導思考問題,從而讓他們獲得新的知識。教師設計的問題要力求新穎有深意。如在教《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前,我設計這樣的問題給學生:“林沖原是東京八十萬禁軍的教頭,有地位又有一個美滿的家庭,為什么走上反抗的道路呢?他的性格有什么變化呢?”這樣學生就會帶著老師的問題閱讀課文,并且課外閱讀《水滸傳》與之有關的情節。這樣既創設了問題的情景,也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自讀與教讀相結合,提高課堂閱讀教學的質量
自讀和教讀在語文教學中是相互聯系的。教讀是基礎,自讀是教讀所追求的目標。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將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學生發展的引導者,要求課堂學習方式由傳授式學習向探索式學習轉變,把課堂還給學生。在各單元教學中,精講一兩課,更多的課讓學生積極參與,去品味,質疑,討論。集思廣益,達成共識。通過討論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作適當點撥。這樣平時長期訓練,將課堂當考場,日積月累,學生的閱讀能力會有很大提高。讀書不只是吸收繼承,更要發展超越,所以自讀要養成思考的習慣。在閱讀之中遇到疑難問題,要獨立思考,并且力求自己解決,比如查字典資料解疑。自讀還要有敢于懷疑精神,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權威。形成思考的習慣,還要與動筆習慣結合起來,讓學生懂得動筆的重要性,“最淡的墨水也勝過最強的記憶”。在閱讀過程中發現文中優劣得失,隨筆作些簡要評注;摘抄優美句段,并進行背誦。讀完文章之后寫閱讀心得體會,以提高閱讀及寫作能力。
三、教給學生方法,培養閱讀能力
要想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必須在閱讀教學中把閱讀的方法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打開語文知識的大門。
1.通讀全文,整體感知
通過通讀全文整體感知文章的感情基調,思想傾向,文章脈絡,以便正確理解閱讀題,避免理解偏差或歧義。要著眼于整個篇章,不放過任何一個環節,把有關詞句放到具體語境中去辨析,把握綜合性大題與零碎小題之間的聯系。
2.精讀和評析
精讀有關段落,重點段是設計問題的所在段落,認真分析思考,注意前后邏輯連續深刻理解,做到有的放矢。在學習中,根據閱讀的要求,在字里行間圈點勾畫,以示重要詞句;在有疑問的地方作記號,并能找機會解答。同時要學有所思,邊讀邊思考,才能學有所得。評析是閱讀中的鑒賞活動,是深層次精讀,在理解文章的內涵的基礎上,對文章的突出特點及作者的思想觀點和態度作出評價判斷,并揭示文章的深層意義。
3.抓住文體特點閱讀
語文書閱讀文章的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具有較強的思想教育意義。所以我們就可以利用這些文章加強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文體特點來指導學生,讓他們掌握各種文體的特點后,再去進行閱讀。如議論文,文章往往在開頭提出中心論點,在閱讀時就應該讓學生明白重點是抓住開頭的句子;科技性文章,邏輯性嚴密,重在進行推理和分析,掌握主旨思想;對記敘文,要求學生在閱讀時抓住記敘文的六個要素。散文閱讀要理出作品選擇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看“形”和“神”的“結合點”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線索。
四、拓寬閱讀范圍,增加閱讀量
要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必須拓寬學生的閱讀范圍,增加閱讀量的積累。如何迅速而有效地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擴大閱讀范圍,加快閱讀速度,最終提高閱讀效率,提高人文素養呢?
1.指導學生訂閱各種報紙、雜志
如《語文學習報》《青年文摘》《讀者》等,增加閱讀量;利用學校閱覽室、圖書館查找資料;利用寒暑假課外閱讀經典名著,如唐詩宋詞、戲劇文學、名人傳記、科技書籍、歷史哲學等,并做好摘抄與讀書筆記。這樣可以接受更多方面的信息,為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2.利用互聯網增加閱讀量
篇9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分析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8-312-01
一、目標模糊不清,內容雜亂繁多
教學目標過于籠統一直是語文教學長期存在的一個問題,很多教師確立教學目標,往往是憑經驗或照抄參考書,所定目標不是年復一年的重復,就是或高或低,忽左忽右,甚至是憑自己經驗的主觀要求。對學生應該形成什么能力,這一單元的訓練重點是什么,這一課該教會什么,教師都不清楚,而是一味追求課堂的精彩紛呈,氣氛的熱烈活潑,課堂設計內容多,重點多,環節多,使課堂就成為少數優等生表演的舞臺,大多數“啦啦隊”隊員的呼喊,整堂課沒有靜心讀書的時間,沒有咀嚼回味的思考,沒有心與心的交流,沒有情與情的激蕩,知識如浮光掠影,訓練似蜻蜓點水,讀書似小和尚念經,學生實際能力提升較慢。
《語文課程標準》中教學總目標和各學段目標十分明確具體,而我們常常一只眼睛看過程與方法精彩紛呈,一只眼睛看分數高低論英雄,卻把我們的出發點和歸宿丟了,以至于教師教得很困惑,很煩累,學生學得很迷茫,語文素養較低。
我們認為,研讀新課程標準,學習新理念,明確教學目標是提高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課堂教學目標的確立,必須建立在科學的教學理念上,建立在對學生學習需要的科學分析上,建立在對教材的準確把握上,做到明確、具體、可操作、可檢測,這樣才能使語文閱讀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雙基”訓練欠實,學生能力薄弱
課程標準提出了三維目標,淡化“雙基訓練”。有的教師認為就不要雙基訓練了,這是對課程標準的一個誤解。小學語文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是“師傅領進門”的關鍵時期,他們良好的寫字、閱讀等品質都在這一時期形成。而我們當今的語文課堂,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有視頻導入,也有課外拓展,教師都在盡力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廣度,至于學生的字是否寫會、寫好,詞語是否會用,表達是否完整流利,都不去細心、耐心的指導,而是高屋建瓴,空中樓閣。到了小學六年級,能夠寫一手漂亮鋼筆字的同學超不過三分之一,在作文中,能夠準確使用標點,運用準確的詞語流暢表達自己心中所想的學生更是少數。寫字質量滑坡,錯別字增多,詞匯量下降,語言貧乏,用詞不當、詞不達意,是各學校語文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所以我們必須正視這一現實,追尋小學語文教學的本真,從字、詞、句入手,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當然,我們也需要靜下心來思考,跟隨時代腳步,我們要對“雙基”賦予新的內涵。
三、教學策略不當,閱讀感悟欠深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大部分教師不能夠深入研讀教材,分析學情,不能靈活運用教學策略,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個性化閱讀很難落到實處。具體表現在:(1)教師仍占主體地位,灌輸式教學仍然是主流。課堂上依然是“我講你聽”“我教你學”,課堂教學的一切環節都圍繞教師的預先設計進行,學生只是聽眾,沒有學習的自主性,沒有可供自己獨立支配的時間和空間,甚至不能表達自己的見解與觀點。(2)教師是為了分數而教,學生是為了分數而學。很多教師的在教學中仍存在重知識、重標準答案、重結果、重齊步走的問題,以讀代講意識不強,朗讀功力欠缺,設計缺乏層次,指導存在盲目性,讀講尺度把握不準。學生的學習缺少方向、方法與動力,導致的結果就是學生思維僵化,只讀死書。(3)新的教學方式方法淺嘗輒止。在新形勢下,有的教師開始嘗試一些新的教學方法,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操作。但由于教師對其研究不透,利用不當,新的教學方式方法雖被采用,但很多時候只是為了追求表面的浮華熱鬧,實效性差。(4)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與文本間對話的過程。教師要“附下身子”走近學生,走進他們的心靈,做他們的學習伙伴,要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靈活運用各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創造性地閱讀文本,暢談感受。教師應在教學中實施自主探究學習,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形成主動、自學、自得的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使學生的語文整體素養得到良好的發展。
四、課堂評價模糊,有效生成不足
獨立意識尚未形成的小學生依賴于教師的評價,所以教師的課堂評價對于提高課堂效率,對小學生的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我們的課堂上,評價簡單劃一,只是一味地說“你真棒”“讀得真好”等,長此以往,這幾句評價語本有的激勵效果也漸漸消失,變成了一種“家常便飯”,怎能感染學生,激起學生思想的漣漪?另外,介于語文本身的廣泛與靈活,課堂上的有效生成也是豐富多彩,如何評價引導,積極利用,也十分重要,某種程度上說,對生成的利用能力也是語文教師能力的集中體現。
苦練基本功,努力提高自身語文素養,靈活利用課堂生成,精彩進行點評,當教師在課堂中“妙語連珠”時,學生也會像教師一樣妙語連珠。
五、閱讀寫作脫節,課外拓展不足
閱讀和寫作是兩個不同的心理過程。前者是自外而內的意義吸收,后者是由內而外的思想表達,兩者之間可以互相溝通。正如語文教學前輩葉圣陶先生所說:“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在看我們當前的語文課堂,只是引導品味文本,很少挖掘突破口,引導學生“有所撰作”,即使有些教師有所設計,也是蜻蜓點水,匆匆而過。實踐證明,讀寫結合,相得益彰,讀寫分離,兩敗俱傷。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體現文道統一和讀寫結合這兩個基本原則。
篇10
第二節:閱讀教學的基本策略、目標與階段性特點。
閱讀教學的基本策略可總結為:語篇為盾,興趣為矛;形成發展,階段側重;授人以漁,魚漁共享;大局意識,超前培養。
一、語篇為盾,興趣為矛
語篇就是以信息交流為目的的有一定主題內容的一段連續話語。閱讀教學應該培養學生的語篇意識,從語篇的角度讓學生把握文章的不同側面同主題之間的關系,讓學生關注對文章整體的認識,讓學生“先見森林,再見樹木”,通過掌握語篇教學中形連和意連認識到語言形式、上下文和語境對閱讀理解的關鍵作用。如通過總結歸納連詞在閱讀中承上啟下的作用,提高學生對文章情節發展的預測能力并掌握快讀技巧。語篇是信息的載體,而文體是語篇的載體,文體能表現文章內容的分布情況和規律。在閱讀中,熟練掌握各種英文文體的結構特點有利于識別文體的類型,迅速檢索文章信息,歸納文章大意和進行邏輯推理。
二、形成發展,階段側重
整體教學要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章,不破壞文章的整體性和趣味性,不影響文章的科學性和邏輯性,培養閱讀能力和提高閱讀速度。用一句話加以概括,閱讀局部不離整體,整體寓于局部之中。但需要強調的是,整體的含義不是指語言知識的累加,也不是部分之和等于整體,而是從整體上感知和歸納課文中心思想和課文大意,從課文內容的整體信息出發,逐層深入弄清段落大意及各段之間的關系,從整體上把握篇章結構,理解其現實意義,深化運用。
課文整體教學的步驟分為三步:
第一步,從整體上對課文進行綜合性理解,包括預測、指導、閱讀、思考、理解五個環節。
第二步,從課文內容的整體出發,圍繞段落大意或主題句對課文進行局部分析,包括發現、自查、問答、講評、練習五個環節。
第三步,抓住課文與現實之間的聯系,全方位地對課文內容實施綜合性作用,包括歸納、總結、具體化、情境化、運用、點題這幾個環節。
三、授人以漁,魚漁共享
要重視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終生學習能力和可持續性發展能力。老師在學生閱讀過程中可采用“替換”、“設問”、“圖表”、“解釋”、“選擇”等手段指導學生推斷詞義。
比如訓練學生快讀技巧可以用“空缺跳讀法”,它要求學生閱讀所給予的詞語和瀏覽選擇題,通過語篇聯想來了解短文所要表達的意義。
_____telegrams are paid by _____ _____ _,that’s to say that every word costs money._____ _____ try to use toy as _____ _____ as possible. Little words like _____ _____ disappear。
_____ _____ shortest _____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was form an Irish writer _____ _____.Paris and sent _____ _____ to his publisher to see _____ __ thought of his new book,The message _____“?”._____ ___ bake _____,saying”!”.
1.The best title to this passage is:_____.
A.The shortest Telegram in the World
B.How to Use the Language of Telegrams Correctly (√)
C.How to Save Little Words in Telegrams
2.From the example in the passage, we can draw a conclusion that the writer ______ in telegrams.
A.was against using small words(√)
B.thought it necessary to express one’s idea clear
C.was for the use of as many words as possible
3.People always try to use few words as possible in telegrams because_____.
A.they hate to use small words
B.they want to save money
C.they want save the receiver’s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