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課心得體會范文

時間:2023-08-25 17:23: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工智能課心得體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人工智能課心得體會

篇1

科技的變化是非常迅速的,關系著我們以后的生活;科學技術的進步是美好的,使人類的文明蒸蒸日上。那么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科技高速發展心得體會小學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技高速發展心得體會小學范文1科技的發展到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呢?請跟我來看看吧!

科技的進步讓我們的學習環境更加優越了。媽媽說以前的學校是用泥土、瓦片蓋成的,沒有風扇、沒有空調、沒有電視教學、更沒有電腦課件,學生們只能在夏天熱、冬天冷的教室里聽課,老師只有用一塊擦都擦不干凈的黑板教課。不像我們現在,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聽著老師講解,看著電視、電腦課件,學習起來可帶勁了。

科技的發展到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呢?請跟我來看看吧!

科技的進步讓我們的學習環境更加優越了。媽媽說以前的學校是用泥土、瓦片蓋成的,沒有風扇、更沒有空調,沒有電視教學、更沒有電腦課件。學生們只能在夏天熱、冬天冷的教室里聽課,老師只有用一塊擦都擦不干凈的黑板教課。不像我們現在,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聽著老師講解,看著電視、電腦課件,學習起來可帶勁了。

科技的進步讓叔叔阿姨的工作更加安全、高效了。聽奶奶說以前耕田全靠人用鋤頭一鋤一鋤的挖,農民伯伯們每天只能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工人叔叔們搬運再重的物品、干再危險的工作都必須親力親為。而現在,農民伯伯有了農耕機,一個人操作一臺機器一天能干好多農活,剩余的時間,他們就可以盡情的玩樂了。工人叔叔們有了機器人的幫忙,工作效率更高了、再也不用親自去做那些危險的事情。

科技的進步不僅讓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讓我們的日常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它讓我們穿得更加舒適、更加漂亮了。從以前的布衣、棉服,到現在的毛衣、真絲裙、羽絨服;從以前的手工縫制,到現在的機器大批量生產,衣服的材質、款式多種多樣、變化多端。也讓我們吃的更加豐富、更加可口了。以前的人們只能吃當時、當季的食物,而現在的我們,世界各地的、反季的食物隨時都能吃到。而且有了電飯鍋、高壓鍋、電烤箱等等的幫忙,食物也更加美味了。

科技的進步還讓我們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以前人們出行都要走好遠的路才能坐上火車、汽車,現在不光城市交通便利、就連農村也村村通公路了,高鐵、飛機讓我們想去哪兒就去哪兒。

科技進步帶來的變化真是數不勝數呀!我們的祖輩、父輩們用他們的辛勤和智慧使科技有了很大的進步,讓我們的生活日新月異,但也給我們留下了不少難題,比如:現在的汽車還不能避免側翻、飛機還有失事、機器人還不能完全代替人們工作等等。

所以,我們必須勇于開拓、敢于創新,讓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富強,讓人們享受到更多科技進步帶來的好處。

科技高速發展心得體會小學范文2科技,不斷地在改變我們的世界,使我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有趣,便捷。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在近兩百年中,科技發展迅猛。從明清時期使用的煤油燈到今天使用的節能燈;從十九世紀初的無線電報到十九世紀末的有線電話;從二十世紀中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的“埃尼阿克”計算機到今天的多媒體計算機;從二十世紀末使用的“大哥大”到如今的4G網絡。因為科技,我們的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同時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那么未來的世界將是怎樣的呢?

二十一世紀將是生物技術時代。未來將在有機酸等發酵產品、開發生物固氮和蛋白質工程、生物農藥、人工智能、人類基因組計劃、治理污染等多方面取得進展,逐步發展成為跨領域的生物技術時代。

二十一世紀將是智能交通時代。隨著汽車增多,使交通事故、交通堵塞和廢氣污染成為越來越嚴重問題。因此,一使道路交通實現鐵路(線路)化管理,從而大大提高行車的安全性和道路的利用率。主要優點一是改進汽車的安全性,實行自動控制,二是對交通實施智能化控制,如自動付費等;三是通過衛星定位系統為地面行車提供最佳行車路線。

二十一世紀是納米時代。納米技術是以納米(1納米等于十億分一米)為長度單位的產品的技術,所制成的微型機械非常微小,如目前最小的電磁電動機,重量僅為4毫克,直徑8毫米,轉速達每分鐘1萬轉,工作電壓1.7伏。納米技術將應用于人類各個領域,能在危險環境中排除故障,能用于家電的自動調節,能充當醫生進入人體醫治療疾病等。

這就是我們的科技,這就是我們的未來的世界。我相信,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將會有更多的產品、技術成為現實。

科技高速發展心得體會小學范文3“咣”的一聲,時光寶盒把我帶到未來的科技館中。

進入科技館的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使用太陽能LED燈的噴泉,它采用循環水系統,是環保型設計。繞過噴泉池,來到選擇區域,共有大小25個入口,入口處服務設施一應俱全。游客首先要選擇不同的通道進入,如果是未成年人要通過紅色入口,而成年人則進入藍色入口,老年人行動不便,則進入無障礙綠色入口。

之后,游客便乘坐時速為8000公里的時光機來到所屬的館中。第一個區域為動物樂園,這里主要有一些動物方面的展覽及動物體驗機,例如恐龍生存體驗是模擬恐龍的生存過程。除了這些,在動物樂園中還有一個招牌項目,就是“探索亞馬遜”。乘客坐在冒險飛車上進入時光隧道,兩邊是奔跑的大象、獅子以及熱帶雨林中的動物。一切都是用4D技術做成的,十分逼真,伴有動物的叫聲和座椅的前后左右擺動,給游客以真實冒險的享受。

結束了動物樂園的旅程,下面就來到了植物王國。在這里,你不僅可以參觀花卉展覽,欣賞各種植物,還可以查閱有關植物的資料,培育出自己喜歡的植物種子并栽種,這些有趣的活動會讓游客在歡樂的體驗與嘗試中得到知識。一進門,一股梔子花的香味撲鼻而來,不過這不是真的花朵散發出的味道,而是利用花粉分泌出的特有成分轉化而成的。在植物樂園中,到處都有這些人性化的設計,營造出了一種溫馨的氣氛。

第三部分是未來世界,在這個區域中,主要是有關科學技術、未來探索和宇宙之謎的展示。其中最有趣的要數“模擬宇宙飛船艙”。在這里,你可以成為一個宇航員,試穿宇航服并體驗太空失重的感覺,甚至可以“挑戰擂臺”贏得火星、金星、土星、木星四大星球的旅游套票,進一步感受宇宙的奧秘。除了“宇宙之謎”外,在未來世界這個單元中,你還會看到有新穎的科技產品展示,其中有機器人還會邀請你參加他們在未來房屋中的Party,體驗更多的科學技術帶給人們的方便與快捷。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科技館。讓科學這把金鑰匙帶領我們遨游神奇的未來!

科技高速發展心得體會小學范文4對于科技這個詞語,大家都很熟悉。簡單說來,科技就是科學技術。從廣義的角度來看,它是指自然科學技術和社會科學技術的總和。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時間的推移,科技如雨后春筍,正在祖國大地迅猛地發展。環顧生活,科技是無處不在的,科技就在我身邊!

夜晚走在路上,有電燈給我們照明;給朋友打個電話,隨手可以掏出手機;回到家里,打開電視看看新聞,開啟電腦,可以和朋友聊天;媽媽用電飯煲蒸好了飯;開開電暖器;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著媽媽用電炒鍋調制出來的美味佳肴……你看,隨時隨地,我們能離開科技嗎?

科技的用處可是大了去啦!比如說:如果沒有電動車,我們就不便和遠方的親朋好友交往;如果沒有動車組,人們到各地旅游就很難實現朝發夕至;如果沒有航天飛機,人們進入太空將是一句空話;如果沒有破冰船,我們就很難到南極考察;如果沒有航天器具,人們登月將只能是幻想……

相反,有了科技,我們的生活將變得更加美好——有了傳真,我們的文件,瞬間可以輕松地傳出!有了機器人,它可以置身人們難以到達的空間;運用激光,可以制成健身器材;有了空調,即使是炎熱的夏日,也可以讓人們舒適如春……

不難看出:這一切,人們享用的都是科技的成果!

由此可知:科技,幫助我們創造了優越的生活環境;科技,提高了我們的生活質量;科技,是全世界人們智慧的結晶!

我們身處科技中,要不斷學習新的科技!

科技就在我們身邊,我們還要大力發展科技!

科技高速發展心得體會小學范文5這一天,我乘座著我的最新發明“超音速飛機”去看望小學時期的老師20年了我為了這架超音速飛機沒能去看望老師,我真是有些慚愧啊,想想老師為了我們的未來付出了多少心血啊!我想20年了老師肯定老了許多,那時候年輕的老師,現在肯定已是白發蒼蒼的老奶奶了,我猜想著。

一個聲音把我從猜想中叫醒,我一看原來是一架“超級水。陸。空。飛機”,雖然我的“超音速飛機”也是水。陸。空。飛機,但是我的飛機系統設置跟它那架飛機的系統設置簡直是有天地之別啊!這架飛機是我的小學同學鄭勇勇發明的,他不是在美國嗎?怎么回來了?”

我來到了老師家門口只見老師還是明艷動人一點也看不出有白發蒼蒼的老奶奶的風范,我問鄭勇勇是怎么回事,他也說不知道,我們倆百思不解地問老師,老師這才說出是我們的小學同學鄭林最發明的青春不變藥:“它是一種抹了就可以永遠保持著青春的神藥。因為,老師在鄭林最做實驗期間曾經成為了鄭林最的得力助手因此鄭林最在發明了青春不變藥第一次就用在了老師身上因此老師獲得了永遠的青春,我們說:“我們能成為新一代的人才還不是老師給我們的,這時老師激動的淚花一滴滴的往下流,我們也激動的哭了我們停止了哭聲后便乘著超速電梯來到了第54層『老師的家。”

篇2

關鍵詞:計算機視覺;教學應用;教學改革

計算機視覺是人工智能學科中的一門重要課程。隨著相關應用在多個領域中的出現,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對這門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如何讓學生能夠在整個課程中保持盎然的興趣,并為有志于深入研究計算機視覺的學生指明方向,成為我們教師首先應注重的問題。

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通過不斷摸索總結,我們認為,以實際應用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既滿足了學生想了解計算機視覺實際應用的需求,又加深了學生對于算法的理解,把算法放在一個實際應用中,學生可以理解怎么用,為什么這么用。在這樣的目標導引下,我們從選擇教材開始,準備教學內容(包括合理的應用實例的選擇)、制作PPT、探索教學方法,形成了目前以實際應用為主導的創新教學體系,非常受學生歡迎。在此,我們對這期間遇到的問題,解決方法、心得體會做一個總結和思考,希望能對同行有些許參考作用。

1選擇教材

在我們這個專業,每年的上研率基本都保持在50%左右。在本專業的研究生階段,也開設了雙語教學的計算機視覺課程。另外,畢業后選擇參加工作的同學也基本都進入和本專業非常相關的一些單位,所從事的工作,都是和在學校學習的知識密切相關。

因此,如何讓這門課程的教學既兼顧本科畢業就參加工作的那部分同學,又兼顧繼續深造的學生的需求,也是在這門課程講授的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的一個問題。對于本科畢業就要參加工作的同學而言,需要“廣度”,需要了解計算機視覺這門課在各個領域中的應用,在實際中接觸到相關的項目或工作時,能夠知道去哪里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參考資料;而對于要進一步深造的同學而言,則需要一定的“深度”,為研究生階段的研究打下基礎。

全盤考慮到這些學生畢業之后的去向,我們選擇了兩本教材。一本是賈云得教授編著,科學出版社于 2000年出版的《機器學習》[2],這是一部順應了時代與教學發展要求的教材,對計算機視覺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算法、基本算法的應用、經典應用進行了由淺入深的介紹。內容涵蓋了所有經典的數字圖像處理與機器視覺方法,也對一些已經得到非常好實際應用的方法,如光流法等作了簡要介紹。另外還選擇了一本英文原版的計算機視覺的經典著作,Ramesh Jain 教授等所著的《Machine Vision》[3],機械工業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這是國內外非常推崇的一本計算機視覺著作,該教材條理清晰,深入淺出,對計算機視覺的基本原理、算法、應用的介紹非常詳盡。

在教學中,我們采用了英文的PPT,但主要用的教材是賈云得教授的《機器視覺》,這樣中英文對照講解,一方面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為學生今后閱讀專業的英文論了相應準備。

2教學內容和工程實例的選取

2.1選取教學內容

本課程之前,大學二年級的本科生已開設數字圖像處理課程,但所講的基本原理和算法都非常淺顯,所以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分為兩大部分:數字圖像處理部分和視覺部分。數字信號處理部分主要講解在視覺部分會用到的一些基本算法,為后面進入計算機視覺部分打基礎。這部分約占總課時的1/3。視覺部分的課時也分為兩部分:算法講解與實例講解。在算法講解部分,對計算機視覺的基本算法、經典算法都做了深入淺出的講解。實例部分則選擇了經典的工業應用,讓學生能夠對所學算法進一步加以理解。

2.2選取適當的工程實例

就計算機視覺的教學內容而言,各個孤立的算法和方法對本科生來講,有些抽象不好理解。如果在教學上僅僅通過老師在課堂上的講解,很難讓學生深入地理解相關的教學內容,而選擇一個觸手可及且簡單好理解的工程實例往往就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結果,學生可以把課堂上所學的枯燥理論與現實中活生生的事物聯系起來,從而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通過反復比對、反復論證,我們選擇了在講解基本原理和算法之后,在課程結束前,專門留出課時講解手機制造這個例子。手機現在是人手一部,是這些年青學子再熟悉不過的事物了,通過對手機主板、手機鍵盤的制造過程的講解,把所學的算法都融合進來,學生在覺得有趣的同時,不知不覺就加深了對所學算法的理解。

另外,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還不斷穿插其他學生耳熟能詳的實例,如數碼相機原理中的一些算法的講解,我們和學生一起探討應該怎么選擇數碼相機。再有,濾波器算法、在課堂上對Photoshop功能的演示,與所學算法關聯起來,學生都很容易理解接受。

3教學點滴

3.1點睛之筆

在第一節課的講述中,我們的重點不在于Marr理論,而是告訴學生:

人工智能就是要讓計算機像人一樣,能夠會聽、會看……

我們這門課程就是要讓計算機“會看”,要像人一樣會看。進而展示給學生一些我們精心挑選的圖片,讓學生自己判斷,是不是自己的眼睛“騙了”自己,人眼和計算機看到的到底有什么不一樣。

每次講到這里,學生都會進行熱烈的討論,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堅持,不知不覺中,對這門課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了繼續深入學習下去的愿望。在課堂討論的最后,比較人眼對圖片的判斷以及計算機的判斷后,讓學生自己總結歸納,我們這門課到底要研究些什么,都有可能應用在哪些方面,然后對爭議比較大的提議一一探討。每到這個時候,大家的積極性就都被激發出來,在不斷的爭論與思想碰撞中找出正確的結論。

3.2拿身邊的事物說“事”

計算機視覺課程的前半部分,多涉及到圖像處理的一些常見算法。在講授各種各樣的濾波器和算子時,并沒有針對各個濾波器和算子擺出一堆示例圖片,讓學生比較濾波前后的差異,從而很生硬地理解濾波器與算子的功能。取而代之的,我們首先以現在人手一臺的數碼相機為例提出問題,你為什么要選擇你手里的這臺數碼相機?當初選這個品牌和型號時,你的考慮是什么?歷年學生的回答幾乎都是看網上測評,或者在網上看別人怎么說。這時列出我們收集到的各個品牌相機的測評報告,列出它們的優缺點,然后引導學生去思考,例如這個品牌的相機的缺點是照片發灰,不是很鮮亮,而另一個品牌的相機則綠的特別綠,紅的特別紅,為什么?那么有可能是哪部分的算法不夠完善,為什么?

通過如此簡單的對比,學生的積極性被完全激發。原來,數碼相機這個幾乎人人都有,大家都熟悉的“玩具”竟然和自己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這么密切相關。

再有,就是利用學生們都熟悉的PS(Photoshop),演示現在所謂的“完美證件照”是怎么來的。為什么可以把疙疙瘩瘩的臉部皮膚變得光滑?在PS中,你就是點了一下鼠標,其實在后臺,是加入了一個濾波器進行了濾波。各種這樣的演示,學生都非常喜聞樂見。因為他們突然發現,原來那些事物,和我自己接觸到這些看似枯燥的理論之間,還有這么深刻的聯系。

還有一個很受學生歡迎的例子就是對于“鼓形失真”的講解。我們的老師每次講到這里,都不會簡單告訴學生“鼓形失真”發生的原因是什么,應該怎么解決?老師都會問學生,明星為什么都一窩蜂去減肥?現在的女明星為什么都要去弄個“錐子臉”?課堂上就會出現一個小,男同學和女同學的看法各異,彼此之間開始爭論不休。此時再趁熱打鐵地問學生,如果拿著相機,離自己的鼻子一公分,會拍出什么樣的效果?有學生開始拿出手機對著自己和別人開拍,有的學生開始頭頭是道地分析。每到這種學生都開始熱烈討論的時候,就可以適時引導學生往正確的方向去,讓他們自己找到正確的分析解決方法,往往這個時候,學生都會頗有成就感,對于問題的理解也會特別的深刻。

3.3選擇合適的實際應用

在所有理論講解結束后,我們會留出2~4次課講述計算機視覺在工業上的應用。這些年來,對于手機制造這樣一個工業應用,非常受學生歡迎。正如“數碼相機”這個例子一樣,現在學生都是人手一部手機,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東西。這個例子涉及到了在前面理論講述中的大部分算法,如二值圖像的處理、模板匹配、高斯濾波器等。學生通過對這個工業應用的理解,更進一步加深了對算法的理解。

以講解手機鍵盤的制造過程為例,向學生提出和前面所講內容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自發思考,如為什么選擇模板匹配法,而不是采用其他更復雜更精確的方法等等。每到這個時候,課堂氣氛總是分外熱烈,學生各抒己見,在不斷爭論中,更進一步加深對課本上枯燥理論的認識。

在這里需要注意的問題是一定要一步一步提出問題,循循善誘,引導學生一層一層地深入思考。如果問題的答案過于“深藏不露”,則有可能觸發學生的抵觸情緒,無法繼續深入地思考。

4結語

通過多年的教學摸索,我們認為,在計算機視覺課程的講述中,以實際應用引導學生這樣的教學方法非常可取,而且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除了制定好的教學大綱,并選擇合適的教材外,根據學校現在的時間情況,我們選擇了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充分利用Matlab和大屏幕投影等方方面面的優勢,結合多種方法進行教學,對講好計算機視覺這門課,非常有益。

參考文獻:

[1] 林堯瑞,馬少萍. 人工智能導論[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9.

[2] 賈云得. 機器視覺[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3] Ramesh Jain. Machine Vision[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4] 蔡自興. 智能控制原理與應用[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Innovation in the Course of Computer Vision

HAN Hong, JIAO Li-cheng

(School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Xidian University, Xi’an 710071, China)

篇3

關鍵詞: 多媒體課件教學特點和發展發展趨勢

多媒體課件是20世紀90年代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與CAI相結合的產物,它能同時抓取、處理、編輯、存儲、展示不同類型信息媒體,將文字、聲音、圖像、圖形、動畫等多媒體進行教學內容的呈現和傳遞,是為輔助教學而專門設計的計算機程序。多媒體課件應用于教學的優點:速度快、容量大、交互能力強。它能夠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提高課堂效率;具有豐富的表現力,有利于知識的獲取和保持;良好的交互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其作為認知主體的作用;對教學資源能夠有效地進行組織和管理,實現資源共享,有利于擴大教學規模。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科技成果滲透到教育領域,為很多學科提供了發展的空間,多媒體與其它學科結合的新的教學方法的研究越來越多。

對教師來說不僅接觸到高科技領域,學習了新知識,而且在教學過程中,可減少示范次數,節省體力,有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發現問題,及時糾正錯誤。同時,教師能從繁重的教案編寫中解放出來,一方面可以專心搞科研;另一方面,也有充沛的精力設計出有創意的更多更優秀可以因材施教的課件,使教學質量不斷地提高。

1.多媒體的概念

多媒體(Multimedia)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對傳播媒體的廣泛應用而產生的一個復合術語。從早期教學技術中多媒體優化組合來理解多媒體,是指語言、文字等傳統教學媒體和各種電子類現代教學媒體的有機組合。這種結合使相應的單個教學媒體功能互為補充,但各種媒體信息并不能統一為一個整體進行處理和管理。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多媒體計算機的出現使得多媒體的內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今天的多媒體主要是指處理和應用多種媒體信息(如符號、文字、圖形、動畫、聲音、視頻、圖像等)的一套綜合技術。在理論上關于多媒體的定義很多,以下定義能較好地反映多媒體的內涵特征:多媒體是指在計算機的控制下,通過人機交互方式實現同時采集、處理、編輯、存儲和展示兩種以上不同類型的信息媒體技術,包括: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聲音等。

2.多媒體課件的概念

計算機能夠進行教學是因為在計算機系統中運行了具有教學功能的軟件,這種具有教學功能的計算機軟件統稱為課件(Courseware),它是在一定的學習理論指導下,根據特定的教學目標設計,反映某種教學策略,呈現某種教學內容,指導和控制教學活動的計算機程序。多媒體課件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學的需要,經過嚴格的教學設計,并以多種媒體的表現方式和超文本結構制作而成的課程軟件。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也稱多媒體CAI課件,簡稱多媒體課件或MCAI課件。我們可以主要從兩方面來認識:從技術上講,多媒體課件主要采用多媒體技術交互處理文、圖、聲、像等信息媒體,以表現內容的一種計算機軟件;從內容上講,多媒體課件是針對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合理地選取與設計教學信息媒體并進行有機的組合,從而形成優化的教學結構的一種教學系統。

3.多媒體課件的特點

(1)集成性。多媒體計算機系統把多種形式的信息媒體整合在一起,可以進行集中的加工、處理,再綜合表示出來。這種對媒體信息的集成性能改善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儲和表達的方法,使人們通過各種感官的有機組合獲取信息,從而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

(2)交互性。多媒體計算機系統利用圖形菜單、圖標、窗口等美觀的圖形界面作為人機交互界面,利用鍵盤、鼠標、觸摸屏及數據手套等多種方式作為人機之間進行信息交互的接口,使信息的傳播和信息的接收之間進行方便的通信和交流,用戶可以隨意地控制,任意地操作各種媒體。

(3)智能性。多媒體課件不僅僅只是一個呈現者,還應該是能根據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對其學習效果進行評價,決定學習內容和進度來促進學習。

(4)虛擬化演示和模擬是多媒體中應用的一個重要的方面,虛擬化是未來多媒體發展的一個趨勢。

4.多媒體課件的發展趨勢

根據多媒體課件的現狀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目前多媒體課件大致有以下幾個發展方向。

(1)工具化。進行一個多媒體課件的開發,至少需要由教學專家、學科專家、計算機專家等分工協作,共同完成。而在實際工作中,很難組織這樣一個彼此協調的團體,且又很難找到一個這樣精通各方面的專家。通常是精通教學的不一定懂計算機軟件開發,懂計算機軟件開發的不一定有教學和具體學科方面的知識,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質量課件的開發,從而影響了多媒體課件的推廣應用。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必須加強對教學軟件和課件開發工具的研究,因為一個通用型多媒體課件工具軟件,不僅可以綜合處理包括文本、圖形、動畫、圖像和音響等各種信息,而且對使用者的計算機方面的知識要求不高,使用者只需根據系統的提示輸入有關課件結構、教學單元內容、教學管理和教學單元之間的連接等方面的數據,即可生成課件,因而提高了課作制作效率,加快了課件開發進程。依靠課件開發工具的支持,課件的制作就可實現工程化和產業化。國外已有一些著名的開發工具,如Director,Authorware等。

(2)理論化。目前人們愈來愈重視認知學習理論對多媒體課件的指導作用。近年來,隨著認知學習理論的普及,人們認識到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識的主動建造者,教師不可能向學生直接灌輸知識,必須創建良好的學習環境和理想的交互作用方式以利于學生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在多媒體課件教學中,“個別化”模式己被打破,因為根據認知學習理論的研究發現,個別化模式確實有利于發揮認知主體的主動性,但就其學習效果來說,往往只對涉及較低級認知能力的學習,目標比較有效,而對涉及較高級認知能力的學習目標則不如“協作型”教學模式。在多媒體課件中學生模型是用于記錄學生情況的一種數據結構,是為了使計算機輔助教學在進行教學時能了解所教對象,做到比較有針對性而建立的。傳統的學生模型大多數是“知識型”,即只能記錄學生的原有知識水平。隨著認知學習理論的發展,目前的學生模型己逐漸轉向“認知型”,即著重記錄學生關于當前所學概念的認知結構與認知能力特點,實現認知模型的學生模型建造。目前這些問題仍處于研究、探索階段,其關鍵是要解決認知結構的形式化表示與認知能力的表征及定量測量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是多媒體課件教學在理論上的一個發展方向。

(3)網絡化。多媒體課件與計算機網絡結合,使每個終端可在遠地通過網絡從主機的大容量存儲器中隨時提取教學內容進行學習,并可與計算機交互作用,討論學習的心得體會。所完成的作業、練習及所提的問題可輸入計算機,由網絡傳送給教師,所有的學習者可在不同的時間內,通過同一學習內容而互相聯系,展開討論,形成交互式學習。因此,它是一種共享各種教學資源、開放的、遠距離大面積的交互式教學方式,是一種較理想的多媒體教學系統。隨著網絡化的模式的出現,多媒體課件教學方式在個別化方式的同時,還呈現出另一個重要特性,即協作化學習。協作化學習是指多個學習者對同一問題用多種不同觀點進行的觀察、比較、分析、綜合等交互活動,這些交互活動是深化問題理解和獲得高級認知能力的外部條件。多媒體課件教學中的協作學習,就是能對學習者群體的合作學習進行支持的一種多媒體教學模式,即為學習過程的參與者提供協商討論、相互交流和信息共享的環境。

(4)多媒體化。多媒體課件具有生動形象、主動靈活、人機交互、及時反饋和個別化等特點,這些方面是其它媒體無法比擬的。多媒體技術,不僅具有計算機的存儲記憶、高速運算、邏輯判斷、自動運行的功能,更可以把符號、語言、文字、聲音、圖形、動畫和視頻圖像多種媒體信息集于一體,使人通過多個感官來獲取相關信息,提高信息傳播效率,同時由于多媒體采用了圖形交互界面、窗互操作、觸摸屏等技術,使人機交互能力大大提高,可實現教學中信息的雙向交流。另外,大容量的磁盤、光盤等存儲設備的出現,為計算機存儲大量的聲音和圖像信息提供了物質條件,新的壓縮技術為圖像信息的存儲和傳輸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手段。因此,多媒體技術應用與CAI形成的多媒體課件系統是一種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綜合管理和控制符號、語言、文字、聲音、圖形、圖像等多種信息,把多媒體各個要素按教學要求,進行有機組合并顯示在屏幕上,同時完成一系列人機交互操作的教學系統,而不是多種信息媒體的簡單復合。它既能向學生快速提供豐富多彩的集圖、文、聲、動于一體,作用于學生各個感官的教學信息,又為學生提供生動、友好、多樣化的人機交互界面和方便靈活、多樣的人機交互方式。它是一種較理想的教學系統,也是當前世界教育技術發展的新趨向。

(5)智能化。智能CAI系統(ICAI)是指將人工智能理論和技術應用于計算機輔助教學,為學生提供一個新型的學習環境,它能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歷史和學習風格,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能更好地滿足不同學習者的不同需要,診斷學習者的錯誤,判斷錯誤產生的原因并產生相應的校正策略,能更好地體現因材施教和個別化的教學原則。它是當前多媒體課件研究的主要方向。

參考文獻:

[1]李康,梁斌.多媒體課件設計原理與制作基礎[M].濟南大學出版社,2001.

[2]李振亭.多媒體課件設計理論與實踐[M].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6.

篇4

為了盡快以新的機制培養軟件產業所需的實用型人才,2002年8月,教育部、國家計委等聯合啟動設立了35所示范性軟件學院。2004年5月,廣東省教育廳批準華南農業大學等20所高等院校試辦首批省級示范性軟件學院。通過幾年的實踐,軟件學院已經摸索出了一些寶貴經驗,我們嘗試以其促進計算機學科的本科教育。

一、軟件工程與計算機科學培養模式的差異

從教育部設立軟件學院的初衷看,軟件學院軟件工程專業學生的培養偏重于在已有的計算機系統軟硬件平臺上的開發與應用能力、獨立完成項目的實踐能力、工程組織和管理能力以及科技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而傳統的計算機學科學生則偏重于對計算機系統軟硬件結構和原理的掌握,強調扎實的專業知識和理論基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實踐能力的培養,這也成為計算機學科的學生在求職和實際工作中遭人詬病的根源之一。

由于培養目標存在不同,軟件學院和傳統的計算機學院在課程設置、師資配置等方面也存在差異。在課程設置上,軟件學院強調按行業需求和技術流行趨勢設課,多設實踐課,企業實習期長,而一些理論課和基礎課少設甚至不設。例如計算機原理、操作系統、編譯原理、人工智能等計算機科學的核心課程在軟件學院成為選修課,而項目管理、軟件測試、軟件架構、用戶需求的理解與抽象、知識產權等計算機學院的選修課在軟件學院成為必修課。

為了使學生能夠用英語撰寫項目計劃書等技術文檔,軟件學院在加強學生公共英語教學的同時,特別強調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和雙語教學,使學生長期浸潤在技術英語的環境中,潛移默化地掌握專業英語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在這一點上,計算機學院明顯存在差異,因為計算機學院希望學生真正理解課程內容和艱深的理論,而不只是專業英語,使用非母語的英語在事實上影響和延緩了學生的思考和理解速度。

另外,軟件學院希望培養出受企業歡迎的“即插即用”式的人才,因此設置了大量的實踐課程和長期的企業實習以縮短學生適應企業和社會要求的“磨合期”。除了在課程中引入大量的開發案例之外,還要求學生獨立或合作完成多個項目的設計和開發。由于高校教師大多缺乏在企業開發項目的經歷,對市場需求和技術趨勢不敏感,所以軟件學院一般聘請有豐富實踐經驗和掌握最新軟硬件實用技術的企業技術人員和國外專家作為兼職教師,并以兼職教師為主。而在現行體制下,計算機學院教師必須作大量的科學研究才能通過考核,而有意無意地忽視了教學研究和教學實踐。

軟件學院希望針對市場需求培養出進入工作崗位后能立即上手的復合型技能人才,因此更象是一種職業教育。從35所示范性軟件學院的專業設置上可以看出來,其專業和課程的領域針對性很強,主要培養學生對該領域的各種技術和工具的應用能力。而計算機學院培養的是“深基礎、寬口徑”的知識型人才,不可避免地在進入工作崗位后需要一定時期的實習鍛煉才能適應崗位需要,不過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在從頭到尾參加項目的每一個環節和流程的學習潛力方面并不差,只要給予鍛煉,就能成為“一專多能”型人才。

二、兩種人才培養模式的互補與促進

雖然軟件工程和計算機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存在差異,但都是我國信息化發展和人才培養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計算機科學的理論研究是推進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的根本力量,沒有理論研究也就沒有工程技術的更新。真正領導行業潮流和技術走向的仍然是注重研發的企業,而不是搞“訂單加工”的軟件藍領公司。

然而,目前計算機學院的教學相對來說有些與實踐脫節,而實踐同樣是創新的源泉。沒有實踐能力,再扎實的理論基礎也無用武之地。而實踐能力恰恰是軟件學院和軟件工程最重視培養的。因此,這兩種人才培養模式的互補和促進是可行的。

計算機學院比軟件學院歷史長,擁有的學生也多得多。培養好已有的這些學生現實意義更大。針對計算機科學原有課程體系欠缺實踐的弊病,借鑒35所示范性軟件學院的成功經驗,我們采取以下一些措施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1、要求所有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教材必須采用近三年內出版的優質新教材,鼓勵采用原版英文教材和雙語教學,對一些核心課程要求至少采用著名原版教材的譯文版,以使教學內容緊跟領域發展。

2、加強學生的英語訓練。近年來信息學院學生的四級英語通過率在全校始終名列前茅。同時,開設專業英語、科技英語寫作等多門技術英語課程,由外教和在英國留學多年的本學院教師授課,在課程過程中,學生必須作多個presentation,并獨立完成一個英文技術文檔。

3、重視實驗室建設,配置了IBM小型機、Sun工作站集群、硬件原理實驗室、集成布線網絡實驗室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為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實驗訓練環境。

4、將總學時的20%作為平臺課程,根據技術發展趨勢不斷調整,目前開設了C++、Java、J2EE、

.Net、Linux等技術課程,使學生掌握流行軟件工具。

5、在數據結構、操作系統、數據庫、網絡等核心課程的課程設計中,設置以小組形式合作完成的項目,按照軟件工程規范撰寫項目報告。組內成員分工明確,在項目報告的附件中要分別撰寫自己所負責的工作和心得體會。

6、開設項目管理、軟件測試等軟件工程方向選修課,考核以項目實踐為主、筆試為輔。為保證授課質量,先后派出多名骨干教師參加相關課程體系培訓,同時從軟件企業聘請技術人員介紹開發實例。

7、設立方向課程模塊。根據國內對計算機人才的需求,我們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課程規劃中,除設立專業選修課外,還設立信息安全(計算機科學理論分支)、軟件工程、網絡工程(計算機工程分支)、嵌入式技術(信息技術分支)四個方向模塊,要求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其中一個方向模塊,并完整學完相關模塊的5門課程。

8、將“新技術專題講座”作為一門畢業班的必修課,除由學院內科研能力最強的多位教師講授外,還經常聘請國內知名教授和本校其它學科教授講授IT領域新發展和學科交叉情況,以開拓學生視野、啟發思維。

9、引導和鼓勵學生創新,并作為推薦免試研究生、綜合測評優秀學生的重要參考指標。規定學生必須修滿創新學分,形式多樣,可以申請學生創新項目基金,,參加數學建模、挑戰杯、高校杯、ACM/ICPC(GDCPC)等學科競賽活動,通過軟件水平或專業認證考試,組織校園文化活動,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并提交高質量的總結報告等。

10、利用和農業企業、軟件公司的合作關系,依托橫向項目,選派優秀學生到企業實習。發動學生利用假期自己尋找企業實習,盡早接觸社會,了解企業要求。許多學生正是通過假期實習明確了自己將來的努力方向,有目標地選修或自學有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