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理論基礎知識重點范文
時間:2023-08-24 17:42: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幼兒教育理論基礎知識重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學前教育學 實踐性 課程改革
學前教育學對幼兒師范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是是一門必修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教育教學的內容豐富多樣。目前幼兒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幼兒教育的教材版本各式各樣,但其內容和實用性卻很差,不符合幼兒教學的課程要求。其次,選用的教學方法不得當,過分強調理論知識而忽略了實踐性,把教與學的互動活動孤立起來了,不能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學前教育學”的課程改革必須要以實踐性為導向,著重培養學生各方面的技能和教育素養。
一、課程目標明確化,課程內容最優化
1.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對整個課程的內容、方向和教學過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學前教育學的課程目標是根據學科性質和學生特點而制定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掌握幼兒教育的教學理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第二,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如,創設環境的能力、與家長溝通的能力、組織幼兒生活的能力、指導幼兒活動的能力等,學會用學前教育的基本理論去分析和解決教育教學的實際問題。該模式下的課程目標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幼兒適應各種教育活動奠定了基礎。
2.課程內容
根據課程目標的具體要求,在把握課程改革思路的同時,學前教育學的課程內容大致包括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學前教育學的基本理論知識。這一部分主要講述了學前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幼兒教育與兒童發展、社會發展的關系等。學習該內容不僅樹立了學生的教育觀和教師觀,還為后續章節的學習奠定了理論基礎。第二部分,幼兒教育的任務、目標以及五育的內容,指明了學生從事幼教工作的方向。第三部分,教育目標實施的手段和途徑。這一部分所涉及的實踐性知識很強,從事幼教工作需要掌握這一基本技能。
二、強化實訓教學,改革教學模式
課程改革必須要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把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上,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靈活運用案例教學、實際操練等教學模式。
1.課堂上多采用案例教學,樹立學生的科學教育觀
教師的教育觀念對教育目標、內容和策略的選取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從而影響幼兒的發展方向。因此教師必須要以科學的、全新的教育觀念進行教學,從正面影響學生。案例教學法在多次實驗教學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益,實施案例教學法需要注意的是:學生首先要掌握最基本的理論知識和一定的分析技巧,教師按照教學目標和內容的具體要求,為學生展現典型案例,可配以圖片或文字,盡量形象生動,一步步把學生引入教學情境中,讓學生自覺獨立思考問題,從而找出問題解決的方法。
2.強化實訓教學,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把幼教理論知識融入幼兒的真實生活中,需要做到以下兩點:第一,增設教學情境,有針對性地進行模擬練習,如: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思維布置班級環境;組織學生表演智力游戲;根據一定的要求自制玩具等。第二,給學生提供足夠的實習時間,積累經驗,提升教育技能。學生實習的內容可包括幼兒園每日生活的觀察、對幼兒及教師行為的觀察、觀察幼兒教師的互動環節、如何組織教學活動、怎樣開展幼兒游戲等。學生在實地觀察可以對幼兒園進行全面的了解,通過與幼兒的接觸,發現自身的幼教興趣點,形成個性化的教學方式,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
三、加強課程的實踐性評價,調整考試方法
課程評價的方式有很多種,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根據學前教育學的課程特點,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可采用階段性評價。如若結合課程的實踐性可采用的課程評價方法有: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學生自評與學生互評,針對不同的評價結果調整改革眼前的考試法,發揮學生各方面的才智,下面就列舉了幾種考試方法:
1.學生命題的考試方法,此考試法主要考查了學生的理論基礎知識。學前教育學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教育學科,學生首先要對該課程的理論知識有所掌握,然后再付諸于實踐活動中進行深層次的理解。采用學生自由命題的方式打破了傳統考試中學生的被動局面,內化了學生的知識。
具體做法:(1)教師帶著學生進行全面的復習,此過程中要強調命題的范圍、重點、題型、分值比例等。(2)根據全體人數,把學生劃分為幾個小組,組成員分工合作,共同組建一套完整的試卷,然后各組之間互相審核,進行整理。(3)把修改后的試卷定為考試試卷,各組互換試卷進行答題,最后由原出題小組進行批閱,確定考試成績。
2.記錄案例后的抽簽考試法,著重考查學生的實踐能力。學前教育學所涉及的內容實踐性較強,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理論基礎知識,還要會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具體做法如下:(1)把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兩人一組,要求學生記錄四個案例。(2)由各小組對所記錄案例分別提出問題,以題簽的形式呈現出來,并附上相應的分析見解。(3)最后把修改后的記錄案例交給老師,由老師負責學生的抽簽考試。(4)案例記錄小組評定成績,教師進行監督和補充。
3.小組合作的實踐考試方式。給學生提供足夠多的見習機會,讓學生對幼兒園的教學環境、教學組織結構有一定的了解,對不同階段的實踐內容進行考核。具體考核方法及內容:(1)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創設一個符合幼兒特點的游戲結構,游戲結構的設計要從整體出發,運用材料和色彩的獨特性,對學生進行綜性的評價合。(2)讓幼兒表演游戲,此過程中要滲透合作學習的特點,并以此為考核標準。(3)開展具有特色的主題活動,讓學生自由發揮,自制玩具,玩具的玩法和教育功能要有相應的說明。
總之,學前教育學的課程改革要把重點放在學生的主體性上,以實踐性為導向,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
參考文獻:
[1]詹道祥.學前教育學教學困境形成的原因與對策[J].幼兒教育研究
篇2
關鍵詞:中職幼兒師范生;數學集體教學活動;活動設計;活動實施;培養方法
幼兒園的集體教學活動是幼兒教師每天必須精心設計準備的最主要的學習活動形式。集體教學活動是專門的教學活動,是針對幼兒思維發展特點,對幼兒開展系統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需要事先加以規劃;一般由集體教學活動設計與活動實施兩部分組成。幼兒園教育活動涉及幼兒教育的五個領域: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各個領域的活動設計一般都包括活動內容、活動目標、活動準備、活動過程、活動延伸幾個部分。有數據顯示,由于不清楚或不了解幼兒的學習經驗和生活經驗,會出現以下問題影響活動設計與實施,影響活動實施的有效性:①目標寬泛、籠統;②幼兒操作材料準備不充分、較單一,使用方法不恰當、不合理;③活動內容的安排過多或過少;④對教學活動情境不能恰當設置,致使各個游戲活動的層次銜接不合理、活動過程小學化;⑤語言使用成人化;⑥對幼兒心理特點、性格特征、興趣等的了解僅限于書本。大量研究顯示教師專業知識是影響兒童游戲活動學習的最重要因素,學生不能準確把握自己設計的游戲活動是否適合幼兒的實際情況,游戲活動的材料在應用過程中是否達到預設目標。對游戲活動過程的處理不恰當或不好,就會變成變相的作業。幼兒園教育從不同領域幫助幼兒教師系統建立對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的科學認識,數學教育是科學領域中的一方面,科學和數學作為認知領域的兩大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歸類、排序和發現規律等抽象認知活動最集中的領域。學科教育的主要任務不在于幫助兒童概念化的理解新的知識,而在于幫助兒童對活動環境中的知識進行認識、命名和探索,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學習,將已有的學科知識或生活經驗轉化為兒童的心理分析,通過幼幼、師幼互動得到數學知識的學習、思維發展、能力的培養。《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每一個幼兒教師都會面臨五個領域中任一領域的內容。針對西部偏遠地區的農村少數民族學生居多,有必要探討師范生教學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方法。中師生的幼兒教學能力訓練是基于校園學習環境,針對學生難以把握如何在借助游戲材料的活動過程中誘導兒童產生自發的經歷體驗,提醒兒童如何用自身的經驗去交流、驗證問題假設。在幼兒集體教學活動中,活動方法的選擇、怎樣引入、如何把握各個環節的分析,都存在局限。目前關于在職幼兒教師集體教學能力的研究較多,但對于培養中師生的幼兒集體教學活動能力的研究尚且不足。本研究根據教材《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指導》,適當調整內容,通過針對性訓練,從數學知識的核心價值、目標與內容入手,對幼兒、幼兒活動內容、幼師生三方面進行研究,分析各方面的具體情況,根據學科特點、幼兒學習數學的心理、生理特點,遵循幼兒數學教學原則,利用模擬課堂教學方法,通過有目的、有意識的“集體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能力的訓練和培養,采用半程示范法代替全程示范法,訓練師范生創設符合幼兒發展需要的數學學習游戲環境的能力、尋找游戲契機恰當介入幼兒活動能力,潛移默化評價兒童的能力,影響幼兒在幼兒園的生活和各類活動中發現數學的能力。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選擇涼山民族師范學校2012級學前教育專業三年級的學生共326人為研究對象,樣本整體的教育背景以及訓練方法相同,其中少數民族(其中彝族學生居多)占67%、男生占3.7%。并從中隨機選擇31名(女)學生進行跟蹤調查研究;其中漢族10人,少數民族21人,少數民族占比67.7%;抽取的樣本的差異不會影響研究結論。
2.研究材料
(1)研究典型案例。師生共同研究收集的教學活動設計,觀摩教學活動課案例視頻。豐富的案例呈現了活動的設計與實施,分析體會應從幼兒的認知水平、動作水平、心理水平出發,圍繞活動內容、運用創設的活動情境,通過有趣的游戲活動方式,誘導幼兒在活動中學習自我管理。結合課例與視頻研究活動設計與實施,讓學生觀摩、交流、思考、分析各個環節,提出自己的設計想法及原因,通過同課異構,拓展幼師生數學集體活動設計的視角與深度,體會自己所起的作用是創設者、觀察者、指導者。(2)模擬課堂訓練。從幼兒園課本《數學》中選擇一些內容,做好“數學集體教學活動設計”,選擇實驗班的學生按每組4~5人組成模擬課堂教學。在仔細觀摩比較成功的教育案例后,先試講活動實施的某個教學環節,再試講自己或別人編寫的成熟活動設計。在試講的基礎上進行討論、分析、總結,提出需要改進的地方,再進行試講。通過這種訓練,細化課堂教學的某個環節,從中獲得反饋意見,促進改進和提高。(3)師范學生實踐活動過程中的記錄和評價。評價自始至終貫穿教育活動的全部過程,在學生教育實踐活動(見習、實習)中觀察記錄,和學生及時交流討論,讓學生充分體會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是以游戲為載體,以游戲的口吻、以游戲的情景來開展游戲活動。注意幼兒活動的設計與有效實施,按照幼兒自己的意愿和能力,從幼兒原有的知識經驗、方法開始,運用已有的經驗和方法慢慢地“悟出”,從而使兒童成功體驗游戲的趣味活動,這也是兒童思考和學習的過程。了解兒童在游戲中的行為與互動,教師語言要“兒童化”,以兒童為中心,通過自我活動教育來促進兒童的發展,同時幫助兒童形成應有的品德。(4)《教育實踐活動手冊》。該手冊包括教育實踐活動的目的、內容、要求、實踐過程中的部分作業(課堂實錄、活動設計、感悟等),能夠幫助了解學生在教育實踐活動中集體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的實際狀況。提醒在活動設計時應著眼于促進幼兒全面發展,要具備相應的基礎知識,還要加強幼兒教育理論學習,關注兒童、關注個體差異、關注兒童的心理健康,強調已有的生活經驗符合幼兒生理、心理、性格特點。(5)問卷調查。根據研究情況和研究進程,通過訓練過程中教師的討論、分析、交流,形成問卷調查,并在訓練的不同階段分別對幼師生及其指導教師進行調查。調查問題的結果選項分三個層次:“能、恰當”“能、不恰當”“不能”;調查表的指導語常為:“在幼兒園的集體活動設計中,活動內容的選擇是()”。3.數據分析分析內容包括:學生的幼兒活動設計、模擬課堂教學訓練過程、實踐過程的觀察記錄、實踐手冊、匯報課、問卷調查。
二、研究結果
1.實踐活動過程中的跟蹤調查、實習匯報課的展示以及《實踐活動手冊》填寫內容的分析結果
根據所在班級活動內容、幼兒生活實際與已有知識經驗,進行規范完整、較合乎幼兒實際的集體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根據材料分析以及問卷調查中的“自評”“師評”結果顯示(見表1):有明確的流程、較恰當的“活動內容”、較準確的“活動目標”、較好的“活動準備”,“活動過程”合理,注意了游戲環境設計、材料與活動內容的一致性。游戲活動材料較充分,能抓住游戲活動過程中的某些契機及時提問、引導,結合有趣教學細節的預設與生成,使游戲活動生動有趣地進行,通過幼幼、師幼互動讓幼兒觸摸到可預見的活動效果,實現活動目標,充分感悟教學理論應用于實踐。其中,“自評”“師評”的數據是幼師生教育實踐結束后的自我評價和實習期間的43位指導教師問卷調查選項結論。
2.研究典型案例對中師生幼兒集體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能力和教育素養訓練的作用
學習活動設計案例、觀摩幼兒活動教學視頻,體會幼兒教育是讓幼兒的討論、操作替代教師的“一言堂”,讓幼兒的結論代替教師的總結,幫助他們討論、歸納、整理獲得的零散、點滴的經驗,促使幼兒將獲得的信息同化或順應到其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實現幼兒知識的自我建構。通過實踐跟蹤材料以及訓練過程分析發現(見表2),幼師生能根據學前數學知識和兒童實際思考活動設計,能根據問題情境設計提供具有典型意義的材料并思考其中的合理性;經過教師有目的、有意識的選擇,將知識的特征與事物的聯系鮮明地凸顯出來,體會到如何組織活動有利于幼兒主動、自主學習,怎樣關注幼兒的心理、生理、性格等特點;體會幼兒教育是在“做中學”里直接感知經驗、在“玩中學”里感知實際操作經驗、在“生活中學”里親身體驗感悟生活的真諦。
3.模擬課堂訓練對中職師范生的幼兒集體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能力訓練的作用
通過模擬訓練,幼師生能根據幼兒發展水平、行為特點、興趣傾向、學習風格,幼兒的年齡、心理特點,分析思考自己編寫的教學設計。能推敲活動內容,但不能恰當把握活動的重點、難點、關鍵點,影響活動目標的制定;學習分析活動過程的合理性,注意了活動情境與提問設計,讓幼兒感知和體驗具體操作以及貼近生活常識的語言與經驗,保證活動的適宜性和有效性。讓學生在“試講-自評-互評-師評-反思-修改-總結”中潛移默化地理解教學能力的要求,進行較規范的幼兒集體教學活動設計和實施。由于師范生能力的局限性,存在著“盲點”“誤區”,這種操作技能的模仿訓練,結合課堂實錄進行反饋、觀察和評價,將學生不正確的語言、行為和活動設計用另一種方式更正,對學生教學能力的訓練和培養有著顯著的效果。
4.教育實踐活動對中職師范生的幼兒集體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能力訓練的作用
教育實踐活動是學校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補充形式。在實踐活動中觀摩幼兒園的教育活動,分析調查發現(見表3),在教師的直接指導下幼師生能針對幼兒所在班級,通過有趣的游戲活動,設計出符合兒童年齡特點的活動方案,使活動靈活有效地開展。由于幼師生教學理論知識較薄弱,實踐經驗少,對幼兒不甚了解,教學能力有一定的局限,影響活動的設計與實施的實際效果。教育實踐對培養未來的年輕教師形成幼兒園教學能力是及時有效的,有雙向促進作用。
5.收集整理、觀察反思,感受現代幼兒教育思想對師范生幼兒教學能力的預測作用
在幼兒游戲活動的時間和空間里,觀察調整或改變幼兒的探索和游戲方式,是感悟和體驗到優化活動設計方法和有效實施的關鍵。幼師生通過有效觀察兒童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學習困難(如常見的錯誤、概念混淆、先入之見、直覺認識、知識難點),以幼兒的認知水平思考、分析、整合,運用觀察所得的信息對活動整體進行反思,針對性地調整活動方式,引導幼兒自發參與游戲活動,及時分析評價幼兒,反思活動的設計和實施過程,來自我檢測并診斷活動設計的合理性,使優秀的教學設計得以固化、不足得以糾正,并在分析中學會活動設計、學會教學,有效地提升師范生的教育實踐能力。
三、分析與討論
1.課程“幼兒園數學教育”與幼兒園《數學》教材的學習,以及師范生數學集體活動設計與實施能力的關系
進行學科領域的教學,先要弄清楚學科知識的內容,根據幼兒的具體情況、學科知識和教育原則,選擇適當的游戲規則和方法,尋找與核心知識相連的游戲材料和游戲情境進行游戲活動設計與組織。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有助于了解幼兒教育的理論基礎知識,正確把握幼兒園教材中的知識體系、要求以及幼兒年齡特點,把握教材的思想內容、重點和難點,提高自身的知識結構,是做好活動設計的基礎。弄清楚這些核心知識經驗可以幫助教師確立活動目標和重點,教學更靈活,更有力地支持兒童的學習。活動材料要適宜,游戲過程、結果會不確定,對每一種游戲結果都給予贊許,只要注意保障兒童是有興趣地快樂參與。將相關的專業課程與幼兒教育課程適當調整、優化課程結構,明確以實踐為導向,形成新的課程模式,使教學設計更適應于教學活動實際的動態要求。
2.以典型案例學習、觀摩、分析、研討為切入點,運用模擬課堂教學進行訓練,培養中職師范生幼兒集體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能力
典型教學案例呈現了教師的實際幼兒教學過程,幼兒教育強調個性化的教育,共同研究和觀摩優秀活動設計與實施,體會到生動有效的學習情境設計有利于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以及幼兒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師只要觀察和解讀兒童的行為就能判斷兒童需要的經驗和發展,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去接觸學習材料和內容,獲取材料信息和認識特征。根據學生基礎、能力情況,將學生適當分組,針對性地選擇需要掌握的教學技能對學生進行模擬訓練,如試講活動實施的某個教學環節(“活動開始”或“活動展開”)。注意同課異構,而試講情況由教師和其他同學分別記錄,并對試講記錄進行共同分析、討論,對匯集的問題、矛盾、疑惑及產生的想法進行交流、思考,討論對策,在共同備課的過程中,做好能集中反映蘊含著教育理論的活動設計,同樣內容可以多次修改,對比訓練,為教育實踐奠定基礎。
3.加強教育實踐(見習、實習),培養師范生幼兒活動
教學實際操作能力充分發揮第二課堂作用,針對實踐情況將集中見習與分散實習相結合,合理延長時間,充實實踐內容,同時加強實踐指導(除本校指導教師外,幼兒園還安排教師指導)。兒童在六歲前的發展速度比其他任何一個階段都要快,呈現出的兒童個體差異也更加突出。在教育實踐過程中,體會到幼兒在科學的教學活動中得到的積極影響:好奇心滿足的快樂感、同伴協作的幸福感、尊重信任的歸屬感,同時也體會到交流過程中對游戲活動的貢獻,從中體驗到責任、獨立與自信。讓幼師生懂得幼兒在學習同一概念或同一關系時可提供多樣化的材料,在教學設計中可創設適應不同層次幼兒學習的材料,達到掌握幼兒活動設計的一般過程模式,從而實現師幼雙方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個人教學經驗、教師學科知識內容和教育理論知識的特殊整合。
4.切實體驗幼兒園教育,提高師范生幼兒活動教學實際操作能力
依托幼兒園進行教育實踐活動,在見習和實習中,學習觀摩老教師的活動教學課,嘗試實際操作,切實體驗感悟活動設計與實施的合理性、恰當性。在創設開放、結構簡單、有趣的、適合兒童實際的游戲情景里,抓住隨機生成的游戲契機,即“小事件”,巧妙不留痕跡地以兒童的視角、兒童的認知水平提問,引導幼兒向活動預設方向進行,體驗到優化活動設計的方法和有效實施的關鍵之處,從而促進每一個兒童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發展。任何知識的學習都不是單獨的,游戲互動中涉及很多生活經驗、知識核心經驗等。注重整合教學,選擇孩子喜歡和擅長的學習方式,關注知識與各個領域活動的多元滲透和整合,滿足了不同水平孩子的需要。要真正學會確定活動目標、巧用活動材料,完成聽課報告、規范的活動課設計,進行有效的教學活動。
四、思考與建議
1.提高指導教師應對訓練幼師生教學能力的策略水平,勝任指導工作
教師在指導時應考慮幼師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幼兒學科知識、幼兒教育理論知識等,如集體教學中的“游戲性”。一方面,教師應當相信幼師生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會抓住機會用足夠時間自主思考完成活動設計與實施;另一方面,指導教師要協助幼師生掌握基本教育專業技能和與幼兒交流的規范的基本方法,向幼師生傳授有效的應對策略,如研究兒童學習過程中學科核心知識經驗與生活經驗。引導幼師生避免使用消極的、無效的應對策略,如灌輸、回避、退縮、放任等;慎重使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如命令、處罰等;引導幼師生明白兒童已有的知識、經驗、興趣都是影響兒童學習的要素。給予幼師生溫情耐心及時的指導,充分發揮幼師生的想象力,有意識地訓練幼師生的教育感知和理解能力,增加成功設計和實施的體驗,同時觀察從教行為變化和訓練進展,鼓勵和強化積極行為,減少逃避訓練行為。共同了解幼兒數學知識,認識幼兒教育特點是不要書本、不是成人的縮影、與小學不一樣。
2.提高幼師生對幼兒教育的認識水平,積極改善幼師生的發展環境
兒童3~6歲的健康成長為其一生的發展奠定重要基礎,要遵循兒童的自然天性。必須及時消除兒童身心發展的不利因素,這是“幼教”的專業性決定的,是其他任何一方所不可替代的。大部分學生是來自西部偏遠農村地區的少數民族,生活環境艱苦、視野狹窄隨性,人生價值觀、教育理念與現代教育思想有差距,在活動目標和內容確定、教具學具的準備和處理、語言的使用等容易趨于“小學化”。他們雖然思維活躍、性格開朗、熱愛生活,但缺乏興趣的持久性和求知欲。作為未來幼教工作者的搖籃,有必要創設良好的發展和學習環境,開闊眼界,進行專業能力培養。根據個體差異選擇方法激發幼師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內在學習動機,重視知識學習,在情感上支持、撫慰、關愛他們。教師應積極了解幼師生的內心真實想法,疏導釋放內心沖突。對訓練中出現的問題及時應對,給他們提供一個積極、開放、和諧、有趣的支持環境,關注和愛護他們,激發積極的認知心理,促進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多溝通交流,幫助他們增強自信心,勇于探索思考,改善他們的教學能力和教育素養。幼師生會受到定勢邏輯思維的影響,前后邏輯的不同會造成指導的障礙,要使他們正確理解幼兒教學是“兒童講解、教師傾聽過程”,牢記以兒童為本,以兒童發展中的敏感內容代替預設內容,以多維答案替代唯一答案。指導教師要了解幼師生的實際想法,蹲下來用心交流,潛心學習,加強實踐。
作者:辜義敏 劉海英
參考文獻:
[1]張慧和,張俊.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指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鐘玉,吳永杰.幼兒數學教育[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5.
[3]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
篇3
【中圖分類號】 G6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21―0032―01
一、研究分析,制訂轉崗教師個性化培訓計劃
1. 了解情況,交流互通。幼兒園為轉崗教師建立完善的工作檔案,經過對轉崗教師檔案整理,可以發現轉崗教師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基礎學歷高,都是大專及本科以上學歷。二是成熟型教師,教齡均在5年以上。三是沒有幼教經歷,幼教工作的理念缺乏,對幼兒園工作特點不了解。四是大部份在小學從事單一學科的教學,有較突出的音、體、美專業特長的不多。針對這些情況,我們與每名教師交流,鼓勵教師加強學習和技能培訓,放大優勢,補救專業短板,樹立工作的信心。
2. 分析問題,制訂計劃。根據轉崗教師的實際特點和存在的問題,幼兒園為每一名轉崗教師“量身定制”個性化培訓方案和專業成長計劃。培訓方案詳細列出幼兒教師必須具備的基礎知識、專業技能、基本教學技巧和家長工作策略等培訓內容,對每項內容所要達到的培訓目標、時間安排、過程評價都有明確安排和要求。個性化培訓方案做到了有的放矢,突出針對性和實效性。專業成長計劃則詳細列出教師從入職教師、合格教師、專業教師、骨干教師、學科負責人等成長的時間節點、工作內容、工作要求、考核評價。
二、做好入職培訓,促進角色轉換
1. 加強幼兒園基礎理論學習。幼兒園組織學習《綱要》《指南》《幼兒園一日保教常規》《幼兒園一日生活計劃》,讓轉崗教師了解幼兒園教育與小學、中學教育不同之處,奠定轉崗教師對幼教工作的理論基礎。
2. 加強幼兒園操作層面技能的提升。包括幼兒園工作管理制度、幼兒園一日活動常規安排、幼兒園六大環節的基本要求和職責任務、家長工作要求與做法、主題活動開展評價以及與幼兒互動交流的技巧評價辦法等。具體做法:一是上崗前由園長組織專門學習幼兒園工作制度,讓教師做到心中有數,分析幼兒園工作制度與中小學工作制度的不同點,工作過程中重點注意的事項等;二是選派有經驗的優秀骨干教師對轉崗教師進行專題培訓,從幼兒晨檢接待、室內外活動組織、游戲、離園等,按照幼兒園的作息時間,一個環節一個環節的一對一的培訓;三是讓優秀班主任用情景模擬的方式,讓轉崗教師掌握與幼兒交流的技巧,例如,蹲下來、輕聲說、紀律口令等,同時以案例的方式講授與家長交流、家長與家長的糾紛處理等。四是通過老教師做示范課,幫助新教師上好入職第一課“上崗課”,培養自信心。
三、注重人文關懷,加快角色轉化
1. 創設良好的工作氛圍與人際關系。首先,園領導要經常與轉崗教師溝通交流,了解他們的工作情況、家庭情況和困難,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其次,要經常組織各種活動,讓轉崗教師共同參與,使他們融入到幼兒園的大家庭中,逐步緩解、消除不適應的狀態;最后是在幼兒園重大決策、活動策劃、環境布置、設備購置、工程建設等方面充分聽取轉崗教師的意見,讓他們真正體會到幼兒園對他們的重視和關注,從而激發主人翁的責任感。
2. 建立競爭與合作相結合的工作激勵機制。一方面將轉崗教師與幼兒園老員工搭班安排,讓他們優勢互補,共同進步;另一方面,充分考慮轉崗教師的特殊性,在評優晉級和晉職時參考他們的起點,肯定轉崗后的進步,使之有成就感。
四、加強專業培訓,促進專業成長
1. 立足園本培訓。一是同班互助形式。通過“老帶新” 、“師徒對”等互助形式,在教學實踐中讓轉崗教師長知識、練本領、增經驗、集智慧、促成長。二是發揮骨干教師示范引領作用。通過骨干教師上公開課、示范課,讓新教師在榜樣示范下,學習模仿各年齡段各領域的授課方式方法、技能技巧等。三是開展“一課多研”。鼓勵教師間的取長補短,通過新教師說課、授課,老教師評課、磨課方式,讓轉崗教師在教學思想的碰撞中加強學習提升自我。四是開展專業技能大賽。
2. 依托各級各類培訓。根據轉崗教師的實際情況,分層次分類別為他們提供學習培訓的機會,如參加國培、“影子”培訓、“定崗置換”培訓、外出觀摩學習等,開闊視野,增強學習。同時建立“學習匯報制度”。每名教師培訓回來后, 幼兒園提供時間與機會,讓他們談感想、感悟和今后工作設想,引導教師在學習中反思,在學習中成長,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逐步提升。
五、參與課題研究,助推專業成長
1. 樹立“問題即課題”的教科研思想。引導教師根據工作實際發現問題,消除教師對課題研究“高深莫測”和“不敢”的心理。從小處著眼,由問題到課題。
篇4
關鍵詞:中職學校;學前教育;舞蹈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8.2?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16-0214-02
目前,我國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都開設了舞蹈課程,但只是按照教師的思路進行教學,基本沒有與之配套的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大綱和教材,所以舞蹈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一定的準則,按照自己主觀進行教學,具有很強的隨意性和盲目性,有必要加強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程的建設。
一、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的現狀
1.舞蹈課的課時少。學前專業舞蹈教學的現狀是:學前教育專業三年五個學期,每學期教學周17周,舞蹈課每周2課時,五個學期加起來一共170課時。舞蹈課是一門技術性較強的課程,僅僅170課時是無法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的。學生不能很好的完成舞蹈技能及舞蹈基礎知識的學習,在以后的工作中在舞蹈方面會受到很到的限制。
2.沒有規范的舞蹈教材。教材是教學過程中的主要依據、是學習的理論基礎,沒有教材的課堂是隨意的,不規范的,更無從談起教學質量。目前,大多數學校沒有找到適合的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材,不能只對學生實際需要進行教學,不利于對學前教育人才的培養。
3.課程設置。學前教育專業的專業課程是教育學和心理學,對舞蹈教學并沒有專業的重視,這給舞蹈課程的設置帶來弊端。很多中職學校的舞蹈課程沒有科學的教學計劃,沒有專業的教師安排,沒有正確的教學指導思想想。
4.學生自身條件局限性。舞蹈的表現手段是人體動作,通過人的肢體語言來傳情達意的行為藝術。然而,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一般是初中畢業生,在舞蹈訓練方面年齡偏大,骨骼生長發育已經基本定型,可塑性降低。
二、舞蹈課程教學在學前教育專業中的重要性
舞蹈是一種藝術,既可以通過節奏反應人的內心世界,也可以通過人體動作來反映社會的現實生活。它的表現工具即是人的身體,通過人體來表達一切情感。使觀眾可以感受到美,舞蹈可以陶冶情操、強健體魄、提高人的審美情趣,在人的幼兒階段是人的心理和生理發展的重要時期。對很多事物理解不了,那么教師用舞蹈語言,在美的基礎上,鍛煉兒童的理解能力。幼兒在學習舞蹈的同時,可以協調的發展身體的運動技能,對幼兒的審美情操也有很到的提高,對品德與性格的培養也是大有裨益,與此同時還可以鍛煉幼兒的觀察力、記憶力以及思考能力。因此,幼兒教師必須具備全面的舞蹈知識以及扎實的舞蹈技能,才能更好的對幼兒進行培養,完成對幼兒的舞蹈教育,從而達到美育的效果。
三、課程設置的合理安排
1.基本功訓練。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大部分是14、5歲的初中畢業生,并沒有良好的舞蹈基礎。他們身體素質可塑性強,打好基礎是關鍵。第一學期的課程設置應該是學習基本功,從芭蕾的“開、繃、直、立”開始,訓練學生的基本能力,并培養學生的自信心,糾正學生形體上的不良習慣。
2.古典舞的設置。學生在學習芭蕾之后,有了一定的基礎。第二學期開始設置古典舞,學生進入古典舞身韻的學習。古典舞身韻主要是針對學生氣息的運用和身體的韻律感、節奏感的訓練。為學生學習民族舞打下良好的基礎。
3.民族民間舞蹈的設置。我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舞蹈,不能每一個都開設,選擇五至六個有特色的民族舞蹈進行學習。如漢族的東北秧歌,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傣族、朝鮮族這些較為突出的舞蹈。教師多做展示,學生多做練習,讓學生做到掌握好每個民族舞的風格特點。為今后的學前教育工作做好準備。
4.幼兒舞蹈課程的設置。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要面對的是幼兒,所以幼兒舞蹈的學習和創編是非常重要的。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開設舞蹈課程是必然,舞蹈課是此專業學生的基礎,要堅持科學性、適用性、指導性的原則。學前教育的舞蹈課程應該在此原則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進行嚴格要求,引導、鼓勵學生,建立學生自信心的基礎上,積極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實踐以主,加強學生的專業意識,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充分讓學生發揮才華,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四、突出學生在舞蹈課程中的主體地位
在舞蹈教學的課堂上,教學活動是教師教,學生學的共同活動。教師起主導作用,但是課堂真正的主人是學生,他們才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著未來的幼兒教育工作者,所以教學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為將來學生走進幼兒園,做好幼兒教學工作打下基礎。在舞蹈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應該保持著高度的互動性,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教學的熱情,使學生真正地成為舞蹈教學活動的主體,多多進行自己創編有積極意義的幼兒舞蹈,給自己積累舞蹈資料,為將來走上崗位打基礎。
五、結束語
總之,學前教育專業的舞蹈教學,是很重要的一門課程,各個學校要重視起來,目前我國的學前教育舞蹈課程還存在這各種各樣的問題,希望能夠得到重視和解決,為社會培養出合格的幼兒教育工作者,對我們的孩子負責,對我們的教育事業負責。
參考文獻:
[1]廖萍.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03).
[2]田景正.面向研究型幼兒教師培養的高師學前教育專業本科教學改革[J].當代教育(學科教育研究),2008,(01).
[3]熊婭莉,陳惠菊,齊靜怡.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改革的探索——以麗江師專為例[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7).
篇5
1 教師來源的基本情況
我園有保教人員39人,年齡都在23~33歲之間,大部分教師是中師、幼師畢業,有相當一部分是從鄉鎮學校招考進來的,在幼兒教育的專業技能與經驗方面參差不齊。其中從學校直分的教師有21人,幼師16人,中師5人,從事幼教工作在5-15年之間;從鄉鎮招考教師18人,幼師5人,中師13人,從事幼教工作在1-5年之間。從事幼教工作年限在5年以內的有17人,5~10年的有22人,10~15年的有10人。
2 教師素質及專業技能狀況
(1)一少部分教師畢業于縣職校幼師班,專業基礎相對較弱,表現為教學技能技巧較差,專業理論知識欠缺。從省、市幼師學校畢業直分到園工作的老師,有較扎實的幼教專業理論基礎,能較快勝任本職工作。但這些教師都是初中畢業考取幼師的,文化基礎知識相對較弱,加之在她們當時上崗后在職培訓抓得不緊,雖有基礎但進步不大,表現為對先進的幼教理念學習不夠,還停留在原來學校學習的那些知識層面上。
(2)鄉鎮學校招考的老師大部分為中師畢業,以前大都從事中小學音、體、美教學,即使有少數同志雖是幼師畢業,但在鄉鎮沒有直接從事幼教工作,既無幼教實踐經驗的積累,也無幼教理論知識的提升。
二、從實際出發,分類推進,做好職后培訓計劃安排
根據實際,認真制定園本培訓計劃,將集中培訓、培教結合和個人自學三方面有機結合起來,擬定培訓計劃,每學期開展全園集中培訓2次以上,并以教研組為單位集中學習、研究十余次,把教研組的教研工作與園本培訓有機融合。開學初在制定計劃中,將教師專業技能的提高、公開課、專題研討會、理論學習會等內容全部納入培訓計劃里。同時要求教師再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擬定具體的個人自培計劃,并將日常教學中的教學隨筆、學習筆記、課題研究、課后反思、論文寫作也納入教師培訓計劃之中。
三、夯實措施,務求實效,努力做好教師職后培訓提高工作
1 深入實際,加強指導
園長要高度重視。首先要加強自身的業務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及綜合素質,使自己成為行家里手,這樣才能看出問題,發現問題,才能發揮指導、示范、引導的作用。其次要定期、不定期深入班級聽課,目的是找出問題,然后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去指導教師解決問題。在聽課中要注意三點:一是發現“好苗子”,及時幫她分析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成功與不足,加以肯定,重點培養;二是發現課程設計不合理或目標不明確的,幫助教師分析原因,及時調整;三是重點性聽課,即聽新教師的課。在聽課之前給予充分的準備時間,聽課后對發現的問題及時并有針對性地幫助分析和解決,使其不再出現類似的錯誤。
2 強化學習,提高素質
在加強教師政治學習的同時,更注重教師的專業理論學習,并采取新穎多變的學習形式,把理論學習、參觀討論、觀摩教學結合起來,聯系實際找差距,從而確定每個人的努力方向和應采取的培養措施。同時采取檢查和抽查相結合的方法,對每個教師的保教工作、業務能力、完成任務情況、一日常規執行情況等等進行不定期的檢查或抽查。如:在常規檢查時采用的是表格形式,讓每個老師根據自己一個月的實際情況如實填寫,再由保教主任進行有針對性地抽查,保教主任通過對比、分析、總結,然后公示,讓教師從中看到自己的成績與不足。
3 制定計劃、逐步提高
制定好四個計劃:一是幼兒園培訓青年教師的長遠規劃;二是根據每個教師的情況制定個人培訓計劃;三是為每一個教師確立一個主攻方向;四是老師自己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出詳細的個人自培成長計劃,然后再根據這些計劃一步一步實施、完成。與此同時,發揮教師的傳、幫、帶作用,充分挖掘本園教師應有的潛力。
4 請進來、走出去,提高教師的業務及綜合能力
為了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定期請來專職老師或專家對教師進行崗位培訓,還可以根據本園教師特點制定長期的各種技能提高培訓,對教師基本技能進行分步實施訓練,逐步提高,效果比較明顯。除此之外,還可以定期讓骨干教師外出學習培訓,回園后再及時傳達給全體教師,或進行觀摩教學,對教師進行再培訓,從而使教師們在學習過程中,全方位了解新的教育理念,認清自己的不足,尋找差距,確定自己的主攻方向。
5 肯定成績,總結提高,再圖進步
篇6
關鍵詞 教師教育課程標準;信息技術;師范生
中圖分類號:G65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4)24-0043-02
為落實教育規劃綱要,深化教師教育改革,規范和引導教師教育課程與教學,培養造就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教育部制定了《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為了能有效地探索提升師范生信息技術知識與能力的策略以達到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就得先分析研究師范生的信息技術知識與能力的現狀,找出差距,從而提出提升知識與能力的策略來縮短差距,較好地提高教育質量。
1 《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對信息技術知識與能力的要求
《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以下簡稱《標準》)對國家教師教育及培訓機構關于信息技術知識與能力的基本要求中有“改革課程教學內容。加強信息技術課程建設,提升師范生信息素養和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學的能力”“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加強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現代教育技術開發和應用,將現代教育技術滲透、運用到教學中”“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引導教師加深專業理解,更新知識結構,形成終身學習和應對挑戰的能力”。
《標準》中關于具體的課程設置,要求在中小學及幼兒教育中開設“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課程,對在職教師教育培訓的課程設置中增設“信息技術課程整合”課程,這兩門課程正是對師范教育中關于信息技術的知識與能力進行了強制要求。
從以上兩點來看,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對在校師范生的教師教育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尤其是對于在校師范生的信息技術知識與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2 師范生信息技術知識與能力現狀
師范生信息技術知識現狀 通過相關的問卷及走訪調查得知,許多師范生信息技術知識意識淡薄。有10.17%的師范生對《標準》有所了解且比較關注,9.41%的師范生對此《標準》了解但不關注,50.55%的師范生對此《標準》既不了解也不關注,29.87%的師范生表示不知有此《標準》。
調查還發現:
1)大多數師范生迫切需要多掌握一些信息技術,而忽視理論基礎知識的學習;
2)對常用的教學軟件掌握不熟練,如大多數師范生對PowerPoint等只達到了解的程度,難以達到熟練使用的狀態。
同時,他們普遍認為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不能滿足需求。大部分師范生期望能改革和完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方式方法,比如:
1)針對理論講授與實踐操作脫節,大多數師范生希望能做到邊聽課邊上機,讓學生有更多動手操作的機會;
2)多數高師院校把“現代教育技術”課程作為公共課開設,師資不足,只能開展大班教學,但是大班授課難于掌控,師范生希望有所改變;
3)針對課程內容單一,目前的師范生一般只會使用PPT進行備課講課,手段單調,他們希望多學些課件制作方面的軟件。
師范生信息技術能力現狀 師范生信息技術能力主要體現在把信息技術應用到教育教學中,包括教學設計、教學資源的有效組織和管理、教學活動過程的有效組織和管理、積極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等。
在問卷中,只有22%的學生知道什么是學習需要;有74%的學生能在實習指導教師的幫助下,在教學中簡單地使用信息技術。師范生在校期間能夠合理利用資源者占調查人數的不足50%,這50%的人中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只能有限地、片面地利用;調查中60%以上的學生并不知道課程整合的真正含義和意義,他們普遍認為在信息技術學習中會使用一兩個軟件就行。
3 提升師范生信息技術知識與能力的策略
針對以上調查的結果分析得出目前對師范生信息技術知識與能力的培養方面的現狀,以及存在的諸多問題,探尋相應的提升策略。
改革現有的教育技術相關課程,提高師范生信息技術意識與知識范圍 修改“現代教育技術”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的教學模式。“現代教育技術”是高等師范院校的一門重要的職能技能必修課程。由于上述各種問題的存在,要想真正有效地提升師范生的信息技術意識與知識范圍,就得改變現在的“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人才培養方案,調整授課內容,提高他們的學習意識,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把理論學習與實踐動手結合起來。
在教學內容的設計與選擇時,結合各專業的特點,教學設計方面的內容避免與其他課程重復,滿足實際教學需要。增加實踐動手機會,培養信息技術操作能力。
多方位開展信息技術實踐活動,提升師范生信息技術能力 目前,師范生的信息技術活動還沒有同社會實踐相結合,處于閉門造車階段,與社會需求脫節。
1)開展課外實踐教學,增強信息技術動手能力。指導學生成立各種項目小組,如動漫制作、多媒體課件制作、微電影制作等,學生選擇的題目可以是校園生活的點點滴滴,他們在活動中自編自導自演,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生活,又鍛煉和提高知識和業務水平,學生對這樣的活動充滿了熱情。在展示學生的作品時,教師與學生的角色發生轉變,教師是觀眾和評論員,學生是制作者和講解員。
2)廣泛開展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活動競賽,提高教育資源應用能力。以全國普通高校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活動為指導,在校內開展大學生課件制作比賽,參賽學生展示作品并作講解,由學生互評,教師作指導,推薦優秀作品到“全國普通高校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活動”參賽,在校園形成一個課件制作的氛圍,以課件制作比賽帶動廣大學生學習信息技術和運用信息技術的熱情。同時,參賽前后要做大量資料準備工作,迫使學生利用網絡等多種形式的教育資源,以提高學生的資源應用能力。
3)加強見習與實習,增加師范生教學設計與信息技術教學能力。與當地各所中、小學合作,深入了解各科教學中的重難點,從實際出發,運用信息技術制作教學課件,做好教學設計,把一些抽象難懂的概念和知識點用多媒體表現出來,如中學物理中運動的受力分析等,歷史課里插播一些歷史資料片等。通過實踐活動,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掌握教學課件的設計、開發與制作,提高師范生與各級學校師生的溝通能力,同時增強中小學的教學效果,一舉多得。
4)加強教育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可以組織學生在講課比賽中運用信息技術,做到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深度融合,尤其在各專業學生畢業論文答辯時要求學生運用信息技術,在微格教室講解時使用信息技術,強化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主觀能動性,在學生走出校門前就能熟練掌握這門技術。要求學生持之以恒地學習,不斷提高,形成一個信息技術與專業課程融合的意識。
5)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培養師范生課外自主自學能力是一個長期的個別化的過程,鼓勵教育技術專業的學生成立相關的課外活動小組及學生社團,吸收各學科的學生加入,在課外活動小組和社團中積極開展活動,在活動中不斷交流和提高學生的興趣和能力,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整合的能力,從而提高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4 結束語
總之,對師范生信息技術知識與能力的提升是為了提高師范生在今后的教學中實際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在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進程中,普及不斷地提升師范生信息技術知識與能力,充分培養和提高師范生的信息素養,既是新時代實施創新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實施國家信息化戰略、參與國際市場上人才競爭的一項基礎性工程。這對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文化素養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同時又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級人才,提高信息社會中國家建設人才綜合素養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季益龍.特定信息技術知識的擴散及其影響因素模型研究[D].浙江:浙江師范大學2013:76-79.
[2]羅云.新課程標準下信息技術教師的素質與能力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4(20):23-26.
[3]荊衛星.“1+1模式”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課程輔導:江蘇教師,2011(1):15-17.
[4]楊寧.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發展:目標層次、影響因素與培養策略[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3:48-52.
[5]鄒應貴,黃甫全,鄧文杰.技術整合型課目教育學知識的興起、概念與開發[J].電化教育研究,2014(3):33-34.
[6]林眾,羅良,王沛.教育學視野下信息技術教育的理論進路及其啟示[J].電化教育研究,2014(7):50-52.
[7]教育部.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S].北京: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