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試教育理論要點范文

時間:2023-08-23 16:12: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嘗試教育理論要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嘗試教育理論要點

篇1

關鍵詞:嘗試教學;多媒體資源;歷史教學

一、問題的提出

“不憤不啟,不徘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早在春秋時期偉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啟發誘導思想就已閃爍著嘗試思想的光輝。[1]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過程中,邱學華系統的創建的“嘗試教學法”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推崇,也得到了全國各地諸多中學的青睞。近年來,嘗試教學法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成果甚為矚目,以邱學華為首的嘗試教學研究者們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和方向指引下,結合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思想,從嘗試的步驟、方式等具體的操作應用上研究整合,使嘗試教學理論得到了拓展。但是,嘗試教學不僅僅是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更重要的是教師如何去“引導”?學生“嘗試”學習的內容應當如何設計才更科學、合理、更有可行性,才能使學生的“嘗試”是有效,并且是“高效”的?要做到嘗試內容的設計優化、省時高效就離不開多媒體課堂資源的應用。

發展學生歷史辯證思維能力和宏觀歷史發展脈絡的掌握能力,從大篇幅的文字資料和圖片資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細碎歷史知識要點的綜合類比分析能力是每個教師必將關注的問題所在。這些問題的解決離不開學生的“嘗試”過程,可學生“嘗試”內容如何進行設計才能對這些能力的培養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況且,目前中學歷史課時較為緊張,而嘗試教學法的過程頗為費時——學生嘗試完畢需要教師及時診斷,否則嘗試就是無效的,在學生嘗試、教師及時診斷的過程中也是知識重新建構的過程,我們必須幫助學生建構正確的知識體系,又要在嘗試過程中確保“高效率”就離不開多媒體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合理應用。

“最好的技術如果沒有與使用這種技術相適應的教學,它在教育環境中就毫無用處。”[2]多媒體教學資源的有效設計應用,對“嘗試教學法”的實踐研究的推進和完善,和高效課堂的實現,相對傳統教學法有著無法比擬的優勢。而“課件的制作要以教學設計理論為指導,運用系統的觀點和方法,按照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合理地選擇和設計教學媒體與信息,并在系統中有機地組合,形成最優化教學結構。”[3]本文就如何利用多媒體資源來優化中學歷史嘗試教學進行探討,以便于更好地服務教學實踐。

二、多媒體課件在“嘗試”內容設計中的應用

1.發展學生歷史辯證思維能力的“嘗試”內容設計

歷史學科的思維最終要落實到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歷史問題,其中就包括“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和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能力。”[4]這里就涉及到歷史唯物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所謂歷史辯證思維能力,簡而言之,“就是能夠突破那種用孤立、靜止的觀點看待歷史的習慣做法,能夠以發展變化或普遍聯系的觀點來觀察、分析和解決歷史間題的能力” [5]。在歷史問題的設置上,主要表現為對某一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評價和認識。這種評價和認識的原則,并非習題集訓課上一句簡單的“辯證”“一分為二”就能讓學生領會的,需要的是平時授課時的細節滲透,教師不應該放過每一節課中任何一個能夠培養學生辯證思維的細節點,讓學生在平時的嘗試中完成知識的重新建構。那如何有效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嘗試內容的設計呢?

(1). PPT中要精心設置問題次序,巧用“動作按鈕”鏈接完成知識遷移。

問題的呈現,以醒目藝術字的方式呈現在PPT上是課堂教學中的常用方式。在授課過程中遇到能夠訓練學生歷史辯證思維的細節要點時,在PPT中應該如何處理呢?例如,九年級上冊第2課“探險者的夢想”中,如何評價麥哲倫和新航路的開辟就是很好的題材。

關于評價麥哲倫,教師不要急于拋出“評價”這一問題,可以先出示麥哲倫的圖片,然后打出問題:“麥哲倫有哪些主要活動?”讓學生嘗試學習,尋找總結問題的答案,由于問題較為簡單,學生可以自由作答,當教師聽到下面學生提供了正確答案“參加了環球航行”、“殖民侵略菲律賓時被殺”時,再點擊預先設置好的動作按鈕,連接到之前講過的頁面予以肯定。特別是鏈接到麥哲倫殖民侵略菲律賓被殺的頁面時,再點擊“動作按鈕”出示下一個問題:“從碑文上看,菲律賓政府認為麥哲倫是什么人?”學生很容易回答出“侵略者”,然后教師繼續拋出問題:“對菲律賓而言,他是殖民侵略者,是有罪過的,但是他率領船隊進行環球航行有沒有功勞呢?”學生回答:“有功勞,參加了環球航行,打破了世界各地相互隔絕和孤立發展的局面,把世界連成了一個整體。”到這里,教師再點擊PPT動作按鈕,指向問題的終點站——“有人說麥哲倫是著名的航海家,也有人說他是殖民強盜,你會如何評價?”教師可做一下答題要點指導:評價任何一位歷史人物,都要全面辯證的看待。先拋出觀點,一分為二,然后分別說明理由,最后總結功過哪個為主,這樣一來,問題就游刃而解了。

(2).將書本投影與PPT問題呈現、要點補充相結合。

目前的多媒體教學中,PPT的應用較為廣泛,但很多教師都忽略了書本投影的重要性。尤其是歷史學科,無論是新授還是復習都要以書本為主體,切不可脫離書本盲目抄錄PPT上的筆記,那就陷入了學習的誤區。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要強調書本的重要性,特別是對歷史事件的評價問題,往往書本上已經提供了部分答案,我們就要利用書本,讓學生嘗試將答案完善。

2.培養學生對宏觀歷史脈絡掌握能力的嘗試內容設計

歷史學科的復習是有章可循的,要充分尊重歷史學科“按年代順序與分階段、按條塊教學的統一性原則” [6]的特點。首先,就要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歷史發展脈絡體系。在嘗試內容的設計上,教師需要思考各環節問題的邏輯順序,首先在自己的頭腦里要形成完整的知識脈絡結構,再把這個知識網絡不完全展示,通過層層問題誘導讓學生“嘗試”完善。

(1).巧用文本框疊放次序,在PPT上設計不完善時間軸。

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現代史都不是各自孤立的,它們是一個整體。因此,“嘗試”的內容如何設置才能使得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呢?教師可以從學生最熟悉的中國史入手,在PPT上呈現主要朝代(時期)更迭順序。再以此為基礎讓學生“嘗試”練習“我國社會制度的演變”。在社會制度的演變環節,可以聯系中國近現代史一起復習。讓學生找到我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我國何時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又是何時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讓學生在朝代更迭表上劃分社會制度的時間段。當學生回答正確的時候,PPT上隱藏的標示再呈現出來,以幫助學生診斷問題反饋結果,建構正確的知識體系。

(2).利用PPT綜合中國史和世界史的線索。

在中國史的整體脈絡知識體系基本梳理完畢之后,不要忘了以此為藍本,將中國歷史置于世界史的大背景下聯系復習。訓練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整體史觀的形成過程中,培養學生對時間的敏感度尤為重要。

可以有效利用時間軸讓學生在中國朝代更迭順序上找到這幾個時間所在的朝代或對應的歷史事件:公元1405—1433年,公元1500年、公元1688年、1860年……,對時間線索和主干知識掌握牢固,問題就游刃而解了;在復習梳理世界近現代史的發展脈絡中,教師可以在PPT上呈現以下線索:“人與世界被發現———早期資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確立對世界的統治——資本主義制度的鞏固和擴展——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一戰……”根據這個線索和“考點聚焦”內容讓學生“嘗試”尋找與此對應的歷史事件,英國工業革命的完成對中國產生了什么影響?日本明治維新期間中國在進行什么運動?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時中國發生了什么?一戰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影響?……將中國史與世界史融合成一個整體,讓學生從宏觀上把握歷史發展的脈絡順序。

3培養學生對知識要點綜合類比能力的嘗試內容設計

培養學生對歷史知識要點的綜合類比能力,往往是在專題總復習中應用較多,當然平時的講授中也要適當滲透。綜合比較題倘若要板書的話會耗時甚多,而多媒體在類比分析題中的應用正是恰當好處。

(1).在PPT中利用表格和文本框進行綜合類比。

在綜合類比環節,比較分析題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就是三次工業革命、兩次世界大戰、和日本明治維新比較,英、美、法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比較,19世紀中期俄、美、日資產積極革命或改革對比、美國獨立戰爭與美國南北戰爭對比、俄國農奴制改革與日本明治維新對比等等,在這些對比分析題中,利用PPT中的表格和文本框,做好文本框疊放次序的設置,便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英美法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對比中,可以從根本原因、領導階級、性質、有無處死國王、革命是否與國慶節有關、是否受到了他國的干涉或援助、其革命過程中有沒有頒布憲法性質的文件、哪一場革命最為徹底、哪一場革命人民群眾發揮的作用最為巨大等方面逐一進行類比,根本原因是否都是因為封建專制制度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用“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了阻礙”或“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需要”表達英美法早期資產階級的根本原因是否正確?當學生能整齊劃一地回答出正確答案時再點擊呈現正確答案。在聲音不夠齊整有雜音的時候,教師就要有針對性的強調診斷,幫助學生重新構建正確的知識體系。

(2).專題復習中利用PPT圖片、文本鏈接做好知識的綜合遷移。

綜合類比不僅僅是橫向的相似事件比較,還有系統性的、縱向的知識體系總結。關于專題的歸納劃分主要按照史學分類,可以總結成政治制度專題、經濟發展專題、文化史專題、科學技術史專題、民族關系專題、中外關系專題、國際關系專題……在專題史的講述上依然要把中國史和世界史融合在一起。以科學技術史為例:在學生“嘗試”環節,教師應做出適當的提示,學生對照《中考指要》,找出所有中國史和世界史中有關于科學技術的考點,然后歸類進行類比分析。例如“四大發明的發明、應用過程”,在羅列了四大發明之后,明確各發明成果的發展歷程。可通過“唐朝、宋朝”兩個朝代加以提示,有哪三大發明完成于宋朝?印刷術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火藥何時發明,何時開始應用于軍事,又是何時廣泛應用于軍事?四大發明中的哪項發明為后來的新航路開辟做了準備?哪些發明促進了歐洲近代社會的產生?也注意與當今時事熱點聯系,如哪一發明體現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精神,注重節約資源,廢物利用?針對世界史上涉及科學技術的內容:三次工業革命,牛頓經典力學、達爾文進化論這幾個知識點,首先要按所屬“世紀”進行劃分,17世紀——牛頓經典力學、18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19世紀——(上半期)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下半期)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達爾文進化論;20世紀——(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20世紀三四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在答題的時候,時間往往是最重要的關鍵詞,因此讓學生嘗試明確時間,特別是“世紀”的歸屬甚為重要。下一步復習可以列表的形式從時間、能源、重要發明、對人類社會影響等方面進行對比,讓學生嘗試練習。在問題的提出與反饋診斷過程中,充分利用PPT圖片、文本文字做好知識的相互銜接。

三、結束語

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來設計嘗試教學內容,更好地發揮了嘗試教學思想的優越性,加快課堂教學的節奏,促進了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提高。有效利用PPT中的文本框疊放次序來處理問題提出的編排邏輯,利用“動作按鈕”鏈接進行知識的遷移以強化學生的直觀認知,在對比比較中利用PPT圖表和文本框省去了大量板書的時間,PPT和投影的有效使用對學生歷史辯證思維能力應用、對宏觀歷史脈絡把握能力的培養和知識要點綜合類比能力的發掘大有裨益;同時在嘗試教學的過程中,結合多媒體教學的優勢,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意識養成。有效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優化嘗試內容設計,不僅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推進嘗試教學改革的步伐,而且有助于整合中學歷史教學資源,使其緊跟信息時代的步伐,占領現代教育教學的制高點。

參考文獻

[1]邱學華.嘗試教學思想的歷史淵源[J].山東教育科研,1998(3):13.

[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財富蘊藏期中[M].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1996:172.

[3]劉同侃.多媒體教育應用基礎[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1998:156.

[4]劉軍.歷史教學的新視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3.

篇2

在我們欠發達地區當前美術教育中,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方法嚴重地影響了學生的繪畫興趣,束縛學生智力的發展,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培養獨立思考,勇于創新的開拓型人才。那么針對這種現狀,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我認為可以從幾種具體的創新式美術教學方法的實施和運用入手:

一、嘗試教學法的運用

嘗試教學法,強調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自由探究,主張先試后導,先練后講,先學后教,從嘗試入手,從練習開始,采用靈活多樣的嘗試策略,為教學理論注入新鮮血液。

(一)學練結合,學生為主。

在“自己做帽子”這節課上,我首先向學生提出自主練習的要求:仔細看書中的制作步驟,然后用自己帶來的學習工具和材料嘗試做一頂帽子,可以與其他同學一起分析交流制作的方法。通過大約十分鐘的嘗試練習,我發現有一部分學生做起來了,就讓他們把自己做的帽子戴在頭上到講臺前展示一下。結果其他學生發現他們的帽子形狀差不多,有些還散掉了。原來他們都是根據第一種制作方法來做的,有的在做第三步驟時折角斜拉不到位,所以出現了上述情況。這時,我利用幻燈片把各種現實中的帽子和自己用各種材料做成的帽子比較,講解了幾種制作方法并且強調了制作要點。然后再讓學生去做,最后讓他們每個人戴著自己做的帽子在教室里展示一番。我認為這種“先學后教,以學為主;先練后講,以練為主”的嘗試教學方法,充分體現了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的精神,改變了教師主宰課堂的現狀,實現了教師角色的換位。這正是當前實行創新教育所必需的。

(二)組織教學,適當引導。

當然培養富有創造力的學生,就必須有創新思想的教師。美國學者史密斯認為:所謂創造型教師,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學成果,將其積極運用于教學中,并有自身獨特的見解,能夠發現和運用行之有效的創新教學方法的教師。教師角色的換位并不是否定教師在教學中組織者的作用。

在美術課中運用嘗試教學法,強調學生的參與性、自主性、學生藝術思維能力的創造性等,著重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藝術素質,使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視學習為樂趣。

二、體驗性學習法的使用

所謂體驗性學習主要是從學生角度出發,通過學生在美術活動中的體驗學習,教育引導學生主動探求,研究創造,喚起學生對未知領域的探求欲望,體驗愉悅和成就感。

體驗性學習的過程是主客體交融的過程,就是學習主體對知識客體融會整合的過程。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具有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而教材內容則是固定的、靜止的,具有自閉性、被動性,甚至排他性;為學生主體增加了障礙和困難,學習主體與教材客體成了一對矛盾。開展體驗性學習,教師的作用就是使固定的、自閉的、被動的教材內容活起來,就是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與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內涵,注入體驗性學習的機制和方式方法,使教學內容成為開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滿活力的各種學習活動。

如在實施“畫觸覺”這一課的教學時,我讓學生撫摸自己的臉、身上的衣服以及學習用品等,體驗觸摸不同事物的感受并且說出來。臉很細膩,桌面有涼又滑,橡皮軟軟的,筆硬硬的……再結合自己對點線面和色彩的不同感受來畫觸覺。這樣通過實踐體驗,讓學生把抽象的感覺概念轉化為具體的知覺行為。從而順利地完成了學習任務。實踐是認知的基礎,實踐是體驗性學習的基本方式,體驗性學習就是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充分刺激學生的視覺、觸覺、聽覺,從而獲得感性認識,完成對客體的認知。

體驗性學習的方式多姿多彩,只要把教材內容融入學生的年齡特點和需求,選擇適當的方法和切入點,創設恰當的體驗學習情景,讓學生在和諧地學習活動中體驗感悟和認知。

三、合作式教學法的實施

合作式教學法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實際和課程的學習任務采取分組或一對一、一對多幫扶形式,生生合作、師生合作,有組織地進行自學、討論、交流和操作等形式,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相互合作、共同激勵、競爭提高。合作式教學擴大了教與學之間交叉活動的自由空間。學習是相互促進、相互提高的。孔子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合作式教學徹底摒棄了閉門造車式的學習方式,俗話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合作式教學法以其在教育的廣泛性、充分性和個體性等方面的優勢,成為美術教學中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合作對學生的學習和認知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交流合作過程中學生相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共同解決問題。可以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相互啟迪、相互補充、相互給予、相互吸收。在學會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完成了學習任務。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他們團結協作的精神,促進了學生智商和情商的相互共同發展。合作中,相互間的評價讓每位學生產生競爭意識,獲得進步。彌補了一個教師面向眾多差異學生,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遺憾,從而真正實現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目標。

篇3

在多年的教學研究工作中華愛華老師堅持從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的方向,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理論指導實踐的工作作風,并著有《幼兒游戲理論》、《教化與造化的智慧》、《幼兒園環境與幼兒行為發展研究》、《幼兒教育學基礎》著作等在各類期刊上三十多篇,主持和參與的研究課題主要集中在“游戲研究”和“0~3歲嬰幼兒早期教養研究”方面。

是“教書”還是“教學”?也就是說是教學生知識,還是教學生學知識?――我認為,后者遠比前者的意義更為重要。

按照我國幼兒園現有師生比的實際情況,上課這種集體教學形式在幼兒園仍有其他活動不可替代的價值。首先,它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在現有師生比的情況下,教師難以通過對每個幼兒的個別指導來完成預設課程中的許多學習內容,將幼兒整體作為指導對象,可以最大程度地實現教學目標:其次,它有助于幼兒的社會建構,因為當許多幼兒同時學習相同的學習內容和同樣的問題時,他們可以在相互啟發下產生各自的認識;第三,它有助于教師對幼兒發展做出評價,正是在這種同時解決相同問題的前提下,教師能夠通過幼兒之間的橫向比較,迅速了解幼兒在某些方面的發展狀態;第四,它有助于教師專業技能的培訓,可以說,上課能集中體現教師多種專業技能尤其是師幼互動技能,教師在上課時習得的教學技能完全可能轉化為平時各種活動中的專業行為,這種在特定時間里專業技能的集中表現,能為教師職前和職后培訓提供練習、示范和研討的機會。

而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課的比例不高,所以我們更要追求它的價值實現,減少那些不值得上的無意義的課,減少那些上得無意義的課。

一、備課的核心是什么?

許多教師習慣于將備課的重點放在“備教材”上,因為追求“有效性”必須“吃透教材”,以實現預期的目標,這顯然是在“教書”。如果備的是公開課,還得像演出一樣進行“彩排”(試教),其目的是檢驗備課的有效性。而追求對幼兒有意義的教學,教師就必須“吃透幼兒”,備課重點就得放在“備幼兒”上――具體地說就是把準備教幼兒學的有關內容與幼兒的經驗聯系起來,通過非正式的談話或者投放相關材料讓幼兒擺弄等活動,預先了解幼兒已經知道了一些什么,還不知道什么,有哪些錯誤經驗,判斷其中哪些是可以通過教學讓幼兒理解的,哪些是用任何方法都無法讓幼兒理解的,從中尋找教學的切入點。一旦對幼兒的已有經驗心中有數,那準備的教案也就更具有針對性了,何須試教呢?總之,教學的意義就體現在為幼兒建立經驗的連續體。

二、說課的要點是什么?

教學觀摩之后常有“說課”的環節。遺憾的是,有的說課就好像是為別人的評課作開場白,沒有說出個所以然;有的說課從目標到選材再到環節設計泛泛而談,只是做了一個自我評課。其實,說課放在平時就是課后反思,它與評課不同,說課要把握的重點是活動過程與預期的關系,主要分析活動的非預期效應(包括正反兩方面),分析非預期事件的發生頻率和性質(是預設不周還是期待生成),分析預設活動中生成的教育行為。說課具有他人評課無法取代的特殊意義,因為執教者最清楚自己的預期以及預期外的效應,而評課者依據的只是寫在教案上的目標。當教師能嘗試對自己預期內和預期外的效應作出原因的假設和分析時,教學對教師專業成長的意義就得到了體現。

三、觀課的重點什么?

教學觀摩是一種常見的專業研討方式,其中優秀教師的示范課最受一線教師歡迎,然而課看多了效果未必好,因為教師模仿到的只是形式。但這不能歸因為教師不知如何觀課,問題的關鍵在于為觀摩活動提供哪一類課更有意義。如果說提供的都是預設課程之外的教學活動,都是執教者自己生成的教學內容,而且非得選別人沒有上過或者自認為“非同尋常”的課,那么,課上的再好,也會因為觀摩者無法領略其精髓,生搬硬套而失去意義。

篇4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 信息化 教師 學生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c)-0106-01

職業教育是對受教育者施以從事某種職業所必需的知識,技能的訓練,因此,職業教育亦稱職業技術教育或實業教育。職業教育是與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塊之一。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case-based teaching),案例本質上是提出一種教育的兩難情境,沒有特定的解決之道,而教師于教學中扮演著設計者和激勵者的角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不像是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是一位很有學問的人,扮演著傳授知識者角色。

實際教學工作中,技工類計算機專業課程的教學任務,教學前和其他在該班授過課的教師進行了解,普遍反映該班的學生比較“呆”,即操作、練習很熟練,換個題目就無從下手;經過細致的調查,發現這些課程均采用了類似案例式的教材,和實驗手冊非常的相近,以每一個章為一個實訓項目,先講述操作的原理,然后細致地規定好實訓的每一個步驟,最終完成一個類似的案例后結束本次教學。

通過分析,教材本身并沒有問題,尤其對初學者,這種教材是最好的入門教材,學生之所以出現“呆”的狀況,只能是教學的過程出現了問題。縱觀教學的過程,可分為備課過程、教學演示過程、學生練習過程,現就這幾個過程進行教學的探究。

1 備課過程

教材的案例化,即教材中已經列舉了教學目的、重點及詳細的操作步驟,可以說已經成為了一本標準的教案,這導致了教師在編寫教案的過程中產生惰性,甚至有的教師直接抄寫或打印作為教案上交,從而使教師不細心地備課,也就不能抓住教學的要點。

備課過程中,教師要將自己定位成過程的設計者和激勵者,以此為基礎,重點放在理論與操作應用的關系上,以要點為目標,設計好教學的過程和激勵學生的方法。

2 教學演示過程

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按照教材上的步驟,按部就班地演示一遍后,就要求學生也按部就班地操作一遍,使得學生在思想上沒有任何思考的余地,被動地學習,導致思維僵化,所以,演示過程的教條化,教學模式固定,沒有靈活性,學生無法察覺要點。

在教學過程中,使用非教材實例進行講解和演示,根據學生課堂反應能力,講解多種方法和路徑,完成實例。展示不同方法步驟完成的實例效果,使學生跳出教材,思維開闊,不是僵化地模仿和演示。

演示過程要以要點為中心,盡可能不安排教材的設定步驟演示,專注要點操作的演示,后期學生按教材上的步驟練習過程中,在遇到重點時,會不由自主地將該重點與教師的要點演示進行比對思考,從而將思考空間留給學生。

3 解決學生練習過程中的問題

在學生的練習過程中,先自行進行課本實例練習,細節部分組織學生自行相互討論、交流,強調學生之間的求助與幫助,教師在巡視過程中不要過多插入細節,專注于要點、難點的解答,個案解答后,若有類似的問題可交由已經掌握要點的學生“代為”解答,反復出現的問題則全體做一次總結性的解答。最后再演示一遍給學生,加深學生的記憶。

作為一名普通教師,我也有一些實際教育教學的體會。以課程《網頁制作》Dreamweaver中給網頁添加郵件鏈接和書簽鏈接教學為例。

3.1 備課過程

根據學習目標,主要掌握在網頁中設置郵件鏈接和書簽鏈接的方法。教材中使用的實例是“四川旅游網”靜態網站,把超鏈接相關知識穿入網站內容中,教材中把步驟方法講解的非常詳盡,在準備的過程中,發現一些常用元素屬性內容沒有進行具體的講解。于是在此基礎上,制作了四個簡單頁面,兩個郵件鏈接,其中一個是最簡單的文字郵件超鏈接,另一個加入了最常用的title屬性的郵件鏈接。兩個書簽鏈接,一個是網頁內的書簽鏈接,一個是頁面之間的書簽鏈接。這樣準備的好處是讓學生對所學知識一目了然,針對重難點,逐個擊破,加深學生的認識。

3.2 教學演示過程

先展示實例,讓學生有一個感官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己摸索產生實例效果的菜單命令所在位置,分小組討論自學。學生嘗試后,再演示該命令所在菜單及位置,加深學生的認知。然后演示郵件鏈接和書簽鏈接,并介紹相關元素屬性,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演示過程中強調郵件鏈接的郵件地址書寫格式、書簽鏈接要先建立書簽,才能進行鏈接等難點知識。讓學生把握住知識的脈絡和重點。根據教師的演示,重復制作實例。

3.3 解決學生練習過程中的問題

學生制作的過程中,教師通過走動觀察,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的情況,發現學生在頁面間的書簽鏈接有模糊,再一次演示頁面間的書簽鏈接,強調頁面間的書簽建立方法和鏈接方法,與頁面內的書簽鏈接的不同點。學生徹底掌握該知識點后,布置教材案例,學生自主完成,請不同的學生演示制作過程,適當地給予平時成績鼓勵,培養學生學習的動力及競爭意識。最后,分小組根據所學的所有知識,把超鏈接運用進去,制作沒有內容、格式要求的網頁作業。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創作精神。

經過以上方法教學實驗,學生的自主創作能力顯著提高,擺脫了“僵化”的學習方法,對學習產生了濃厚興趣,教師的教學也輕松容易了很多。

因為信息化的發展,網絡教學使學生與教師呈現一種交互式地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再是簡單地傳授知識的過程,多媒體、機房實訓室的運用,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提出了挑戰。簡單機械的教學模式不再適應現在靈活多變的網絡化教學,如果單純把課本、作業移入網絡教學,而不去研究上課的方式方法,就會產生“走形式,花架子”的變態教學,輕松了老師,辛苦了學生。在網絡化教學的過程中,學生不再只是接受知識,還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反饋情況,調整教學。學生之間的交互,可以方便地進行小組討論,進行協同式學習。這種根據學生特點,師生相互交流溝通的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掌握知識的效率,還提高了學生自主創新的能力。使教師和學生從應試教育走向平等互動、靈活多變的新型教育模式。

參考文獻

篇5

引言

教育實踐課程是高等師范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全面提高高等師范生的教育素質具有獨特價值。高等師范化學專業教育實踐課包括教育見習、教育實習、課堂教學實踐(包括無機化學實驗、分析化學實驗、有機化學實驗、物理化學實驗、中教化學實驗研究和專業技能課等)、課外活動教育實踐、模擬性教育實踐、研究性教育實踐等。通過實踐教學,可以使師范生將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綜合運用于教育和教學,循序漸進地適應從“學生”到“教師”這一社會角色的轉變,使之成為具有現代教育理念,掌握現代教學技術和教學基本技能,有良好人格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現代教師。經過多年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我國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穩定的師范教育實踐模式。但是,隨著教師專業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對教師專業特性理解的加深,現行高等師范教育實踐課程體系和實施模式與培養專業化教師之間的矛盾逐漸暴露出來。筆者就高等師范化學專業教育實踐模式改革進行了初步探索。

1改革的必要性

1.1我國傳統教育實踐模式存在的問題近年來,高等師范院校針對師范生的培養問題做了大量改革及其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幾十年不變的實踐教學模式沒有根本改變,它已不能適應現代基礎教育發展的要求。以教育實習為例,其實踐形式單一,時間短而集中,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教學技能。高等師范化學專業只顧及高校自身因素,與中學教育實際脫節,4大基礎化學實驗(無機、有機、分析和物理化學等實驗課程)只注重本學科的系統性和學術性,不重視聯系中學化學實驗實際,不能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的需要,制約了師范生的專業技能發展。

1.2教育實踐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國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指出,作為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的化學課程以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將科學探究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科學探究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也是義務教育階段化學課程的重要內容。基礎教育執行新的課程標準,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師范教育必須密切關注新的基礎課程標準,因此,大力加強長期以來處于弱勢的教育實踐課程教學,是當前實現教師專業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2改革方案及實施計劃

我們秉持師范教育為基礎教育培養優秀師資的辦學宗旨,開展了一項與重點中學協作、對高等師范化學專業教育實踐模式進行全面改革的研究,旨在探索一條有中學優秀教師全程參與的、培養師范生化學教育教學能力及素質的新路子。我們的研究密切關注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方向,在高等師范化學專業教育中全程滲透新課程標準理念,以高等師范化學實驗教學、教育見習、教育實習為依托,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為突破口,通過與重點中學合作,共同培養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的優秀中學化學師資。

2.1改革方案主要內容方案的主要內容包括:1)與重點中學優秀教師協作,指導培養在校生教育教學能力。在高等師范化學專業的教育教學中,全程滲透新課程標準的改革理念,從大學1年級的入學教育,到日常安排的教育見習,直到4年級的教育實習,以及最后的就業指導等教學環節,充分發揮協作教師的指導作用。2)與中學優秀教師合作,以高等師范化學各實驗課程為依托,將科學研究能力培養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以新課程標準的改革理念為指導,培養學生科學研究能力,使學生掌握中學化學教師從教的科學研究方法。

2.2改革目標改革要達到以下目標:1)通過聯合培養,讓師范生了解基礎教育新課程標準的思想,明確新課程標準背景下優秀中學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樹立主動培養意識。2)探索服務基礎教育改革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自主學習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以及專業實踐能力和實施素質教育能力。3)總結高等師范教育專業與中學聯合培養的經驗,建立基礎教育新型師資的培養模式,為高等師范專業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供經驗,為高等師范專業教學改革探索出一條適應、服務基礎教育,帶動基礎教育發展的辦學路子。

2.3具體實施方案

2.3.1構建連續性的教育實踐模式大學1年級,采用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方法,從化學師范專業新生入學教育開始,首先邀請與我們合作的中學(新鄉市22中,新鄉市10中、新鄉市1中等)教師來我校給學生介紹基礎教育改革情況,然后,我們帶領學生到合作中學,考察學校的各種活動情況,培養他們熱愛教師職業、教育事業、學生,為人師表等良好職業意識。在這一年里,與合作學校一起按計劃、結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定期舉辦有關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專題講座,幫助學生逐漸形成新課改理念(如現代教育觀、教師觀、學生觀,教師角色行為變化、學生學習方式變革等)。從第2學期開始,有計劃地組織師范生到中學去進行教育見習。將師范生分到中學的各個班級中,讓中學的班主任指導師范生學當教師的助手,指導中學生的課外活動,了解中學生的特點,加強教學技能訓練,學習如何組織課外活動,初步培養學生的管理能力。大學2年級和大學3年級是師范生學習和成長的黃金時期,從大學2年級開始,對師范生進行教學實踐強化訓練。我們將化學專業的師范生分成若干個教學實踐強化訓練小組,每個小組配備由我們和中學化學教師聯合組成的指導教師(以下簡稱小組指導教師)小組,每一小組的指導教師負責指導師范生的校內化學教學技能訓練、暑期實習、教育實習、畢業論文等,一包到底。在大學2年級的第2學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校內化學教學技能訓練,其內容主要包括“說課”與“試教”(模擬課堂教學技能訓練),每位學生選取“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中的2個課題進行準備。準備2個課題內容的說課(每節10~15min),2個課題內容的試教(每課45min)。在“說課”與“試教”前,首先要深入了解課程標準對教學的具體要求;然后,要鉆研教材內容,分析吃透教材,了解中學教師在講述本課時的經驗和心得體會;了解學生的認知準備和認知發展準備;最后,合理地選擇教法,進行教學設計。小組指導教師負責指導每位學生修改、完成2課時的說課稿和規范的講課教案,并指導學生說課和試教。最后,小組指導教師評教、打成績。平時說課試教訓練成績占教育實成績的20%。通過“試說”、“試教”活動,可以培養師范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及邏輯思維素質,同時,能夠幫助師范生理清課堂教學思路,把握教學目標,用好教學手段;綜合運用所學的基礎理論、基本技能和專業知識,去獨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進而取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等師范生課堂教學技能和綜合素質,為其將來從教打下堅實基礎。在大學2年級的的暑假安排暑期實習活動。暑期實習任務及要求:1)師范生自已聯系實習中學進行實習,內容包括:聯系實習指導教師,聽指導教師講課,了解相應教學進度,在實習指導教師的指導下,撰寫規范的教案,完成講課等實習工作。在教學實習的同時,見習班主任工作,調查中學教學現狀等,并撰寫調查報告。2)暑期實習結束后,每位學生交一份蓋有實習學校公章的“暑期實習鑒定表”和實習講課教案及中學教學現狀的調查報告。暑期實習成績占教育實習成績的10%。通過暑期實習活動,師范生嘗試著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教育實踐中去,通過實踐來培養教育教學能力。師范生在暑期實習過程中會發現許多理論問題和自己實際教學技能上的不足,并將這些問題帶回學校。大學3年級返校后,師范生要一邊完成專業課的學習任務,一邊全面總結暑期實踐活動的經驗教訓,并將帶回的問題結合教育科學和化學專業理論,與小組指導教師共同探討解決方法。在這一年里,在教學實踐強化訓練、暑期實習以及中學教學見習的基礎上,在小組指導教師的協作指導下,師范生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到中學每人講課1-2課時。小組指導教師從備課(寫教案)、試講、課堂授課、課后輔導、批改作業等教學環節進行指導,評教,總結經驗教訓。通過聯合培養,在大學的前3年中,師范生學到了許多實際教育教學經驗、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已基本學會與中學生交往,掌握了一些班級管理技能技巧,增強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理論—實踐—理論的循環過程,使師范生能夠更好地把理論和實際工作結合起來,提高了教育技能水平。大學4年級的第1學期,師范生按教學實踐強化訓練小組,由指導教師帶隊,進入中學指導教師所在的中學和班級,進行為期8周的教育實習。通過教育實習,他們能夠全面了解教學過程、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學習特點、學校生活等。師范生在教育實習中的表現已基本達到中學教師的能力和要求。大學4年級第2學期,小組指導教師引導師范生對中學教學過程中的教育情境和教學個案進行調查研究,從中發現問題、收集資料,形成科學的理論觀點,開展教育科學研究工作,以培養他們的研究意識、研究能力,掌握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完成教育教學類畢業論文的撰寫任務。

2.3.2改革化學實驗教學培養創新和科研能力我們與中學優秀教師合作,以無機化學實驗、分析化學實驗、有機化學實驗、物理化學實驗、中教化學實驗研究和專業技能等課程為依托,將科學研究能力培養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在新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導下,培養學生科學研究能力,使師范生掌握中學化學教師從教的科學研究方法。傳統的化學專業實驗課存在以下問題:1)4大基礎化學實驗(無機、分析、有機和物理化學實驗)和中教化學實驗研究這5門實驗課的內容存在交叉、重復現象,這既浪費了人力物力,也影響了教學質量。2)“驗證性實驗”內容比例太大,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比例較小,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抑制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化學實驗教學改革要點:1)加強基礎技能訓練型實驗教學,重視傳授實驗的基本方法。2)壓縮驗證性實驗教學內容,結合中學化學教材,增加研究性和綜合設計性實驗,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其方法是,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步驟,寫明實驗原理、目的,讓學生自己制定實驗方案,確定實驗條件,選擇合適的試劑,控制用量。3)增加綠色實驗。以綠色化學實驗的概念和微型化學實驗技術為切入點,開展綠色化學實驗研究,在實驗中,減少和控制污染物排放,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從平時做起,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1)讓學生參與實驗準備,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素質。讓學生選報各門化學實驗課程的興趣小組,在實驗教學中,讓興趣小組的同學參與實驗準備的全過程。興趣小組成員定期更換;對學生進行實驗員崗位工作培訓。通過參與實驗準備工作,培養了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吃苦耐勞的精神。2)改革實驗考核方法,注重平時技能訓練。為了強化基本操作技能訓練,對化學實驗課程考核方法進行了改革,實驗考核成績由期末成績和平時成績組成。期末成績占40%~50%,平時成績占60%~50%。期末成績包括筆試和實驗技能操作考試成績。平時成績根據每次的實驗成績評定,每次實驗成績由1)課前預習(占20%)、2)實驗紀律(占10%)、3)實驗操作(占20%)、4)實驗記錄(占10%)、5)衛生整理(占10%)、6)實驗報告(30%)等部分構成,鼓勵學生思索、歸納和總結,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探索精神。

3改革的特色與創新之處

通過化學專業教育實踐模式改革,加強了高等師范教育與中學教學的聯系,通過合作培養,做到了理論與實踐“零距離”,人才的培養與使用“零間隙”,畢業生上崗“零過渡”。把最優秀的畢業生輸送到基礎教育教學第一線,用他們的先進教育理念輻射、帶動基礎教育教學改革。提高從事基礎教育工作教師的專業素質,縮短師范生的就業適應時間。該項研究另一特點是高校與中學的互利。師范生以教師的身份進入中學,參與中學教師的日常工作并接受他們的指導,培養了師范生的教學和管理能力;師范生可以協助中學教師批改作業、參與學生管理等;定期舉行的師范生、中學教師和大學教師集體備課活動,可啟發中學教師的教學思路;中學教師參與高校教師的課題研究,可以培養他們的教學科研能力。該項研究的創新之處,在于探索出服務基礎教育改革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專業實踐能力和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本著互利的原則,在中學建立長期的教育實踐基地,構建基礎教育新型師資的培養模式,為高校師范教育專業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供經驗,為高校師范教育專業教學改革探索出一條適應服務對象、進一步促進基礎教育發展的辦學新路子。

篇6

關鍵詞:中職學校;C語言;自主學習

近幾年,中等職業教育又迎來了一個發展的春天,國家連續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但是,在中等職業教育迅速發展的今天,還是存在著一些無法回避的問題。中職學生生源差、分數低已成了不爭的事實,特別是報考計算機專業的生源質量正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而對口單招,作為中職教育中的一種升學途徑,給了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與普通高中學生一樣的升學機會,能夠進入大學繼續學習深造。“C語言”課程作為中職計算機專業的一門重要學科,也是計算機專業對口單招的重要考核內容之一。但是與普高學生相比,這部分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基礎較差,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入職校后仍停留在被動的學習層面,思想混亂、不求上進、學習方法不當等現象依然存在,這無疑給正常的教育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如何能“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使學生學會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達到提高學生成績的教學目的,自主學習就顯得至關重要。

1自主學習的教學實踐內涵

自主學習,又叫自我調節學習,是與傳統的接受學習相對應的一種現代化學習方式。其是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由學生自己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的一種學習方式。在我國有許多學者都對自主學習進行了闡述,筆者認為龐維國先生對自主學習的定義最為客觀全面。如果學生在學習活動之前自己能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做好具體的學習準備,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對學習進展和學習方法做出自我監控、自我反饋和自我調節,在學習活動后能夠對學習結果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和自我補救,這樣,他的學習才是自主的。龐維國將自主學習概括為:建立在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之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策略基礎之上的“會學”;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礎之上的“堅持學”。

2自主學習在C語言教學中的意義

自主學習是一線教學中繞不過去的一個概念。對于學生來說,自主學習是一種能力,它是自求自得、獨立思考、自我管理的一種能力,擁有這種能力對于學生的終身發展意義重大;同樣,對于教師來說,自主學習也是一種手段,它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手段,通過這種手段教師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在C語言教學中,自主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

2.1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的要求

在應試制度下,C語言課程的分數和學生的升學率成了教師們追捧的對象,教師們只能圍繞“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教師考,學生背”來進行教學活動,而這與當前新課程改革是背道而馳的。因此,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師和學生必須從應試教育中走出來,對C語言教學不能只是單單地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學會學習,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和編程技巧,從而培養他們終身學習的能力,真正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

2.2中職計算機專業教學發展的迫切需要

在中等職業學校,從事“C語言”課程教學的教師非常少,許多學校都采用大班授課的方式。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僅靠課堂上的時間去學習和掌握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學生在課余花一定的時間進行鞏固和消化,而且“C語言”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是計算機專業學生讀懂程序,學會編程的入門級語言,要想真正地學好并掌握它,就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構建學習過程,開展有效的自主學習,使學生由“學會”走向“會學”,從而適應當代中職計算機專業發展的需求。

2.3彌補個體差異的有效途徑

個體差異一直是教育者重點關注的問題,很多研究者長期以來一直在探究造成學生個體差異的原因,希望找出一種能夠彌補這種差異的有效策略。當前,許多研究者認為,造成學生個體差異的原因主要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兩個方面。對于先天因素,我們只能尊重,但是對于后天因素,我們可以通過教育手段加以影響,而且通過研究發現,學生的自主性是影響最大的后天因素之一。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本身基礎就比較薄弱,對于C語言這門課程,個體差異就表現得更加明顯。但是通過開展自主學習,指導學生掌握有效的自主學習方法和策略,幫助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有效彌補學生所學知識點的遺漏,達到彌補個體差異性的目的。

3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是在中職C語言教學中的實踐與創新

在中職C語言的課程教學中,筆者強調將專業課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職業能力。在課程的施教中,大膽變革傳統課堂教學,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的內容和形式方面,采用自主學習的培養策略,并收到了良好的實施效果,具體做法如下。

3.1加強個體自主學習

(1)開展課前預習。課前開展自主預習,教師設計好導學案,布置好相應的預習任務單,并將導學案中所預先設立的學習目標與學習任務上傳至本校的信息化教學平臺,讓學生明確目標,知道預習中需要“學什么”以及“怎么學”,學完后自行登錄教學平臺進行課前測試,檢測自己“學得怎么樣”,所見所得,這一預習的過程本身就是積極主動的,可幫助學生建立主動學習的意識,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2)尋找預習疑點,明確上課任務。在課堂教學初始,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對先前預習的內容建立“已知”的概念,即通過預習已經了解了哪些內容,其次要引領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帶讀,找出“已知”要點,并發問學生預習中的“未知”要點,從而明確上課的任務。(3)自主探究疑點。這一過程,教師是引導者,學生是主體,通過設置層層深入的3個任務,讓學生由淺入深地探究預習疑點,教師輔助答疑,并對大家探究的結果進行歸納總結。如:在教授C語言雙重for循環結構中,先讓學生用一重循環輸出一個4*4矩形圖案,接著拋出疑點,對printf("****\n")這條語句進行改寫,學生們又探究出再用一條for語句實現,由此學生輕松探究出雙重for循環的結構。(4)增設自練環節。教師通過教學平臺讓學生自主訓練,答題有疑問者可以向同伴尋求幫助,或觀看老師的程序演示視頻后,再自行上機操練,將自主學習與同伴學習有效結合,增強學習主動性。(5)課后拓展探究。課后拓展,也即知識的延伸過程,主要針對課堂中沒有的、學生又相當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探究,由教師設置相應的課后拓展題,讓學生在課后也有學習的空間,鼓勵他們自主搜索資料,大膽嘗試程序設計,從而讓學生懂得更多的編程技巧,激發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拓寬他們的學習思路。

3.2開展小組合作

(1)分組。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合理分組,分組采取每組4~6人制,嚴格按照男女生性別、學生的個體差異、知識應用的水平高低等情況進行合理搭配。同時,教師還可以在充分了解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情況及上機實踐情況后,對分組成員進行調整,實行走組制,這樣各小組間總體水平基本一致,有利于平衡組間差異,開展公平競爭,保持各小組間總體水平相當,加大學生互助合作的參與度。(2)實施。①采用啟發式和討論式對C語言理論知識及概念進行教學。筆者在課堂上講授基本理論和概念時,告訴學生老師現在只是一名參與者,需要大家分組進行討論,共同去解決課堂中遇到的問題。筆者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通過一邊講解演示,一邊讓學生觀察思考,學生們表現得非常積極和主動,課堂氣氛也十分活躍。講解與討論結束后,各組發表自己的意見,筆者視各組的發言情況,再給出牽引式的幫助與指點。②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對C語言編程語句進行教學。如在講授C語言IF語句、while語句、for語句等程序設計時,每節課先將本節課的重點通過提前制作的微課或其他多媒體課件予以展示,讓學生了解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和任務。然后,把創設問題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分組編程,而且每組都安排一兩個比較好的學生,通過這樣分組不僅能夠很好地完成情境任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且對于后進生是一種幫助和輔導,對于成績優秀的學生也是一種鞏固知識和提高技能的過程。例如在教授C語言循環章節時,可設置一款2人PK的游戲,其中每人最多限答10道題,且輪流答題,誰先答錯一題,誰就出局,另一名參賽選手即獲勝,若答完10題認為分出勝負,則為平局。此項任務的設置,學生積極性較高,一方面通過答題學生鞏固了已有知識,同時對循環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學習基礎;另一方面分組學生自己動手編寫程序,再用編寫的程序進行PK比賽,當場測試程序的執行情況,若存在問題組內動手調試修改,增強了自主學習的意識,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3)評價。①改變以前單純性結果式評價方式,注重形成性評價,將鼓勵性評價與學習過程評價相結合,注重改進學習方法,引導學生自我反思、自我比較,體會進步的快樂,增強學習信心。②改變以前以個人成績為標準的評價方式,注重自評、互評、組評和師評等多種評價方式,促進學生間相互幫助、共同協作、共同進步。

4結語

通過在計算機專業C語言課程教學實踐中開展自主學習引導,筆者認為:開展自主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教師把對學生學習的控制權逐漸還給學生的一個互動過程,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充分地發揮了學生求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信心,激發了學習動機,啟迪了學生思維,對于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學改革具有深遠的意義。

作者:張月芬 單位:江蘇省溧水中等專業學校

[參考文獻]

[1]戴顏.中等職業學校與普通高中學生學習動機的比較[J].衛生職業教育(調查報告),2006(3):107-108.

[2]孫宏安.自主學習的理論和實踐[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3.

篇7

案例一:學生對“只說不做”的“抗議”

我教的課程是《幼兒園科學活動指導》,簡單說,這是一門教學生怎樣組織和指導幼兒園科學領域活動的課程。主要采用講授法,輔之以教學錄像觀摩、教學案例分析與討論、練習等方法,更多的是老師告訴學生幼兒園科學活動指導的應然狀態。

到學期中的某堂課,我講到:同學們,實驗類科學教育活動的實質是探究,強調幼兒自己操作,因此,老師應盡量避免在幼兒操作之前做示范,否則那叫模仿,而不是探究。

學生:老師,什么是探究?

我:探究就是通過觀察、閱讀等方法,發現問題,搜集數據,形成解釋,獲得答案并進行交流、檢驗。

學生:還是不明白。

我:我舉個例子,以上一次你們看的教學錄像《好聽的聲音》為例,小朋友們在操作材料的時候面臨著一個問題,即是否在罐子里裝越多的豆子搖起來就越響?然后他們自己假設一個答案,通過兩種情況的對比操作得出答案。這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流程,也就是幼兒的探究。

個別學生:哦。

大多數同學沒有反應。

我:看來還有許多同學還沒明白,我們下節課放一個教學視頻,我再結合著解釋一下。

這時候,一個學生說:老師,你說了那么多,卻從來沒操作過,什么時候組織一次實驗活動給我們看一下呀。

反思:作為幼兒師范學校老師的理想狀態是應該具有一線幼兒教育工作經驗,至少要非常了解幼兒教育教學實踐。這方面不是自己所擔心的,但是在給幼師生上科學教學法的時候并沒有把這種優勢發揮出來,講得多,做得少,甚至有學生懷疑老師是否只是照本宣科,而沒有什么真材實料。從學生角度講,這種以一種局外人的“教導”、灌輸知識似乎并不能產生很好的效果,教學實踐中,同樣的幾條科學活動目標設計要求,每節課都在強調,但是當讓學生實際設計活動的時候,又是問題不斷。另一方面,學生上課的興趣也不濃,甚至教學活動錄像的觀摩與分析也有學生走神。或許是時候轉換教學方式了、根據教育研究者洛德(Lortie)的研究,教師在作為中小學的學生時,與老師互動過程中的經驗對教師以后教學觀具有十分重要,而作為老師的老師,一直強調學生在未來的教學中要多給幼兒自己操作的機會,學會指導幼兒通過探究進行科學活動、如果現在不給以學生操作的機會,不讓學生自己通過探究進行學習,那她們也極可能把我的這種教學模式復制到幼兒園教育教學中。因此,筆者應該逐步改變原有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也嘗試多創造機會讓學生參與科學探究,體驗實驗操作的樂趣。

案例二:“又做又說”――教學方法的新嘗試

按照學校規定,新教師轉正必須上一堂公開課,我決定以這次公開課為契機嘗試新的教學方法。這次教學將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教師組織一個幼兒實驗活動,學生作為“幼兒”參與實驗操作;第二部分是結合試教錄像進行討論分析,總結出實驗類活動的設計與指導要點。

確定好教學思路之后,我開始到圖書館、上網查找適合幼兒的經典實驗活動,最后確定以“雞蛋的沉浮”為主題。在設計活動方案的時候,考慮到試驗成本的問題,在不影響實驗效果的情況下,決定以鵪鶉蛋替換雞蛋,一方面鵪鶉蛋體積小,實驗效果明顯,另一方面,鵪鶉蛋個小便宜,節約資源,可以提醒學生選擇材料的時候注意環保節約。同時考慮到幼兒園實驗活動以大班最為完善和規范,所以決定把這個活動定位為大班的實驗活動。最終題目定為:大班實驗活動:怎樣讓鵪鶉蛋在水里浮起來?

真正把這次活動帶到教室的時候,發現自己有點緊張,又有點期待。活動的第一個環節是讀《狐貍媽媽的一封信》,通過故事情節引出實驗問題:有什么辦法幫助狐貍媽媽讓鵪鶉蛋浮起來?聽到我生硬地讀信,有些學生笑起來,不過好像是進入狀態了,我的問題大部分同學都能高聲回答。接著介紹材料和實驗,做猜想記錄,幾個學生跑過來幫忙分發材料,分工領取工具、記錄實驗猜想,沒有看到一個學生是空閑的,分發每一種材料都引發學生興奮地討論。當我宣布開始試驗,學生就開始操作并嘗試把鹽、糖、面粉等其中一種材料加入水中,觀察鵪鶉蛋的沉浮情況,邊記錄下每一種材料的實驗結果。一組內,有的學生負責加水、倒水,有的負責加材料;有的負責攪拌;有的負責觀察;有的負責記錄實驗結果,沒有一位學生是空閑的。

隨著一組組報告實驗完成,有些學生又開始在老師要求之外嘗試新的實驗,例如,在面粉水里加入一定量的鹽也可以使鵪鶉蛋浮起來,學生對自己新的發現特別興奮,不時拉著我去觀看他們的實驗過程和結果。這應該是個額外的教育機會,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向學生不斷強調在科學活動中要鼓勵和支持幼兒的創新意識和能力,但是說過許多遍也沒產生效果。而現在機會就由他們自己產生,于是我走過去,很認真地看他們的實驗,鼓勵他們繼續嘗試新的想法,并提出一些科學問題。

操作環節持續了近20分鐘,我沒有去打斷他們的興趣,就像我希望他們以后不要隨便打斷幼兒的實驗興趣一樣。在接下來的“幼兒”討論環節,每一組“幼兒”代表都能拿著記錄表很認真地說出他們的實驗是怎樣操作的,得出什么樣的結果,與假設的區別,以及碰到什么困難,是怎樣解決的。我心里想著:其實在此刻他們就像幼兒一樣那么認真,那么執著。接著,我簡要總結了學生的實驗發現,并提出相關的科學原理。最后我問大家:“接下來還要做什么?”學生馬上回答:“給狐貍媽媽寫信。”于是在寫信中整個活動結束。

在學生收拾實驗材料和工具的時候,我布置了作業,即對今天的活動設計與實施進行分析,并提出建議。從后來作業的批改情況看,這是學生做得最認真,分析得最到位的一次作業,基本上自己總結出實驗類活動的一些設計要求,并指出活動中存在的許多細小問題。也因此在第二次結合教學錄像分析討論活動的時候,學生很認真地聽老師講活動的設計思路,對實驗活動設計要點提出許多自己的觀點。

反思:盡管只是多了一個模擬的幼兒實驗活動,卻能帶來更好的教學效果,這種變化不僅僅是因為教學方式的變化,還在于教師和學生角色的轉變。

首先,作為幼兒師范學校的老師,就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所要求的,我們一直希望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作為幼師生的職業模仿對象也應該是學生學習生活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在案例二中,教師不再是一個只向學生灌輸應然科學教育知識的老師,而是親自參與到活動中,以一名組織者和參與者融入到科學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過程中,最大程度上與學生在一起,而不會造成“站著說話不腰酸”的問題。對活動設計與實施的細節也掌握得更加牢靠。

篇8

【關鍵詞】初中英語;預習能力;培養

預習能力的培養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孩子認真預習了,不但對課文熟悉了,還能提出自己的見解或疑問,對于提高課堂效率起著很大的作用,而且對于孩子將來的學習產生很大的影響。由于長期的應試教育機制、激烈的分數競爭。使大部分中學生對學習失去了積極性和主動性。傳統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形成了依賴心理,學習能力差,聽課比較盲目.抓不住重點、難點。因此,我們作為課改第一線的教師。有責任、有義務改變這種現狀,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我認為有效的課前預習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習成為他們內在的需要。

一、有步驟、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養成預習習慣

對于習慣傳統教學的學生來說.能合理到位地分析文章.掌握正確的預習方法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一)轉變期。有步驟、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養成提出問題的習慣,使學生從“老師抱著走”過渡到“老師扶著走”.幫助學生設定目標。即老師給定學生一個學習內容、一個預習提綱,并把預習的內容概括成幾個問題或知識點,要求學生根據r訂J題或知識點做好預習并記筆記,再由課堂釋疑。(二)適應期。近一個學期的嘗試后,在學生具有一定預習能力的基礎上,我不再直接給定預綱,而是和學生共同確定內容.指導學生自己查找辭典,尋找有關的資料,做好預習筆記。同時,我將傘班分組,用討論的方式由學生提出預習的重難點,其他各組質疑、提問。這樣,學生間互動起來.課堂氛圍活躍了,學生興趣更高漲。學生想討論之所疑。教師講學生之所問,做到了有的放矢。經過質疑、解疑這一過程.學生的大腦中基本能清晰地顯現全文的脈絡,而不再是一片模糊。沒有重點。 (三)自主期。經過一個多學期的訓練,我開始完全放手。每次只布置要講的內容,完全由學生自己確定重點、難點。在有關參考 書中尋找答案,并分組討論、釋疑、相互補充.做好預習筆記。實際上,學生已基本能夠主動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二、培養學生預習能力的實施方式

篇9

關鍵詞:旅游地理;探究式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2.0

1.地理教學模式概述

教學模式作為一個正式的科學概念是1972年由美國學者喬伊斯和韋爾提出的,他們認為教學模式指的是“一種可以用來設置課程(諸學科的長期教程),設計教學材料,指導課堂或者其他場合的教學的計劃或類型。”對于教學模式的定義國內外學者有不同的看法。綜合國內外專家學者對教學模式的定義我們可以得出,地理教學模式實際上就是以一定的地理教學思想和理論為指導并以此影響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長此以往形成的一套比較穩定的教學程序及方法體系。

國內外對教學模式的發展與創新日趨活躍。我國教育界從1978年起正式對教學模式著手進行研究,不僅引進了大量國外的教學模式,還在教改實驗的基礎上自主建構了許多新型的教學模式。夏志芳在其主編的《地理課程與教學論》[1]中提出了講練式地理教學模式,地理案例教學模式,地理情境教學模式等10多種地理課堂教學模式。當代國外比較有代表性的幾種教學模式如布魯納的發現教學模式,布盧姆的掌握學習模式,奧蘇貝爾的認知同化模式,羅杰斯的非指導性教學模式,合作教學模式以及薩奇曼的探究教學模式等。現今比較常用的教學模式有講練式教學模式,互動交流教學模式,探究式教學模式,情景式教學模式,審美化教學模式等。

2.適合于旅游地理教學的模式設計

2.1旅游地理教學模式設計的理論基礎

美國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博士(HowardGardner)在他的《智能的結構:多元智能理論》[2]一書中首次提出了一種研究人類智能結構的新理論。他認為:智能是在某種社會或文化環境價值標準下,個體用以解決自己遇到的真正難題或生產及創造出有效產品所需要的能力,事實上每個人都不同程度地擁有語言智能、節奏智能、數理智能、空間智能等8種智能中的多種并不同程度地表現在各自的社會文化生活方面。

應用到旅游地理教育教學方面,旅游地理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課程內容中有很多適于激發學生智能的教學素材。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我們可以得出每個學生都是多種智能不同程度的組合,都有自己的優勢智能和事宜的學習風格與方法,因此在具體的旅游地理教學中應當做到“對癥下藥”,即應當根據旅游地理的知識特性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以實現課程目標,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多方面智能和知識創造性地解決現實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的能力,做到為多元智能而教、通過多元智能來教。

2.2湘教版旅游地理教學內容分類

根據對2003年4月頒布并實施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的解讀,課程標準中對“課程目標”和“內容標準”的陳述主要采用“結果性目標”和“體驗性目標”兩類形式,其中結果性目標包括知識方面和技能方面,體驗性目標主要應用于“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域的陳述。內容標準中每個教學要點均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有機統一[3]。因此,旅游地理的每一個內容也都蘊含著能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素材,只是不同的內容側重點有所不同。為了更好地實施教學,我們以湘教版教材為例將所有內容分為三個大類:即以陳述性的知識為主的內容——主要體現知識與技能的內容,包括旅游地理學科體系中最基礎的知識,有基本概念,事物的特征,分布等。以實踐操作為主的內容——即側重于“過程與方法”這一目標的內容,學生應當親身體驗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通過掌握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才能獲取地理信息,發現、分析、解決地理問題并最終獲得學習體會、觀點和成果的內容。以情感的培養與激發為主的內容——即側重于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目標獲得的內容。將旅游地理課程標準與湘教版旅游地理內容要點結合起來進行分析,我們可將教學內容分為三部分,其中“了解旅游活動的基本類型”,“了解旅游規劃的類型”等內容要點重在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運用資料,描述若干中國著名旅游景區的景觀特點,并從地理角度說明其形成原因”;“針對某一實例,評價旅游資源的開發條件”等內容要點重在培養學生切實解決問題的能力;舉例說出我國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重要價值,品讀中國當代著名的旅游者,旅游景觀的欣賞等內容要點重在通過旅游地理學習讓學生培養正確的積極的資源環境價值觀。本文主要以實踐性為主的旅游地理教學內容為例探討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應用。

3.以實踐操作為主的旅游地理內容的探究式教學模式構建

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知識建構”中的學生主體性,認為知識是在學生自身(包括個體和群體)已有的經驗、方式和信念基礎上,通過與作為客體的知識主動、積極地進行互動中獲得的。應用性是旅游地理學科的顯著特色,旅游地理課程是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在課程的實施課程中可以通過構建合適的情境有效地引導學生主動掌握知識,拓展視野,并培養正確的情感價值觀。

啟發式教學模式,嘗試教學模式,探究式教學模式等都是通過設置一定的情境引問,積極探索解決一定問題的典型代表。其中,探究式教學模式是從某一特定的問題出發通過提供問題情境等引導學生進入探究式學習程序,并最終創造性地、有效地解決問題,獲得知識的同時享受獲得知識的過程與方法的一種教學模式。旅游地理課程中涉及很多以實際操作為主的內容,文中以湘教版教材第三章第一節中“旅游業發展對社會經濟及文化的影響”[4]這一內容進行探究式教學案例設計。

“旅游業發展對社會經濟及文化的影響”探究案例。

1)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制定旅游規劃的重要作用是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協調旅游開發與區域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關系。為了貫徹高中地理課程以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為主線的理念,要求學生對旅游業這個朝陽產業發展所帶來的各種影響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從而自覺產生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等。

2)采用探究式教學模式組織本節教學

(1) 尋疑,布置課前預習

以長沙市為例,作為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名城及國家旅游局首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優秀旅游城市,湖湘文化的集聚地,長沙市旅游業發展起步較晚但是來勢喜人。對長沙旅游業發展的相關統計數據及研究文獻已大量存在,因此,在課前可以提出預習要求:調查長沙旅游業發展對當地的社會,經濟,文化的影響,并強調“影響”的內涵與外延。

(2) 示疑—創造情境,揭示疑問

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對調查結果進行交流與展示。同時提示學生自學教材中“旅游業促進地方經濟繁榮”的閱讀材料,輔以多媒體呈現反應旅游業對當地產生負面影響的例子如“旅游對旅游地的影響—以鳳凰古城為例”,為學生的探究學習指明方向,揭示疑問即旅游業的發展對社會經濟文化的積極影響是什么,消極影響又有哪些?

(3) 探疑-----深入課堂,抓住問題

此時,組織學生對所調查的結果分類,教師展示收集的關于長沙旅游業發展前后的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一些對比資料。引入教材中“旅游業發展的利弊得失”這一探究活動,讓學生在以上資料的基礎上討論探究活動中所顯示的觀點是否成立,并舉例說明。教師評述并指導。

(4) 質疑-----發散思維,提出新的問題

教師對學生探疑的過程做一個適時的點評,幫助學生得出結論:旅游業發展對于社會經濟文化是利弊共存的,此時,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既然旅游業發展兼具利弊得失,結合熟悉的景區談一談在旅游業發展中應當怎樣揚長避短,趨利避害”,這就在探究原有問題的基礎上轉向了另一個相關聯又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掌握所探討的內容的基礎上激發出新的學習興趣與熱情。

3)探究式教學模式構建總結

羅杰斯(Rogers)認為,人都有天然的學習傾向,但他“只對能夠深刻影響個人行為的知識才有興趣”。利用探究式教學模式來探討“旅游業發展的利弊得失”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教學中選取的材料如長沙市旅游發展這對于湖南學生而言是相對比較熟知的,這能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我們正在學習著的旅游地理知識是存在于我們身邊的有用的地理。此外,教學中學生通過自主的調查研究也很好地培養了辯證思維能力以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提高了自己的實際生活能力和技能。此外,該教學模式的使用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教學中教師應當能抓準學生的興趣點,在真正理解學生的知,情,意等方面需求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

參考文獻:

[1]夏志芳.地理課程與教學論[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10

中學美術問題優化策略美術是中學階段的一門基礎性課程。通過美術教學能夠豐富學生的審美情感,提高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激發學生追求美、創造美的欲望和熱情。然而,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中學美術教學并沒有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

一、中學美術教學面對的問題

美術以對學生的審美教育為宗旨,是培養學生對自然、社會及藝術的感受與審美能力的主要途徑,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年來,應試教育在普通中學有著深刻的影響力,升學考試是學校、教師、家長和學生關注的核心。故而,許多學校的教導處在安排課表的時候總是首先考慮考試的課目,而美術等“副科”就只能充當主科課程空隙的填充劑,課時被擠占更是屢見不鮮。由于不被重視,一些美術教師產生了較嚴重的懈怠心理,缺乏對美術課程教學研究的動力,機械地擔當著課程內容的“傳授者”。表現為:既不去研究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和心理需要,也不愿研究教材的內涵和外延,教學方法依然是傳統的傳藝式教學,沒有示范,沒有實踐,沒有學具教具,只是空泛地講不著邊際的中國畫、水彩、蠟筆畫,講著某某名畫的欣賞、某某作品的藝術特色。這種枯燥、單調的說教式教學不僅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泯滅了學生熱愛美、追求美的天性。學生由于受到整個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盡管許多人很喜歡美術,但卻為了升學考試,不得不在美術課堂敷衍了事,對美術課程和活動越來越疏遠。導致許多學生對美的感受膚淺、對美的理解片面、對美的追求庸俗。

二、激活中學美術教學的優化策略

為在不利的客觀條件下較好地實施《中學美術課程標準》,我們應正確認識中學美術教學面對的問題,從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出發,就激活中美術教學的優化策略進行深入的探索和實踐。

1.創設生動教學情境,活躍美術課堂氣氛

現代的中學生視野開闊、思想活躍、追求多元化,興趣有很大的主觀性。要激活中學美術課堂,教師必須結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和教學內容,改變傳統美術教學中教條的組織教學形式,通過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將看似呆板的美術知識動感、靈性地表現出來,給學生以認知導向上的啟迪和暗示。以此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和培養學生對美術的情感,使學生在興奮和愉悅中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在教學“色彩與情感”的內容時,我先給學生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畫家來工地寫生,與工地的經理聊天,經理說現在的工人不好管理,搬運木箱時總是抱怨太沉。畫家看到木箱都是黑色的,就建議經理將木箱涂成淡藍色。經理半信半疑地涂了一部分。果然,工人再搬運同樣重的木箱,都說淡藍色的箱子輕。這一新奇的故事創設出的情境使原本沉默的課堂變得活潑起來,課堂教學得以在學生對緣由的積極探求中變得動態、高效。

2.調動教學情感因素、端正學生學習態度

構建主義理論告訴我們:課堂教學存在著知識對流和情感對流兩條主線。情感因素是初中美術教學設計與實施中關注的要點,是師生雙邊交流、互動、合作的思想基礎。只有尊重學生的心理需求,關心學生的個性發展,調動美術教學中的情感因素,使中學美術課堂充滿情致和韻味,時時打動學生的內心世界。才能有效激活學生思維,端正學生學習美術的情感。為了調動教學情感因素,教師首先要實行教學民主,增加對學生的情感投入,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其次,教師要藝術性地處理教學內容,提高教學的趣味性。如教學“裝點我的居室(造型表現)”時,組織學生自己動手裝飾教室,在此過程中感受造型的表現方式,形成美化生活的意識。第三,要積極運用網絡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以聲光、色形,圖象的翻滾、閃爍、定格及色彩變化,給學生鮮明的感官效果,增強美術課程的心靈震撼力。第四,要適時利用學生表現欲,在課堂教學中進行諸如臨摹比賽、作品分析辯論等富有挑戰性的學習活動,讓課堂教學不斷。

3.組織自主合作探究,實現學習方式變革

新課程把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放在了戰略的高度,其目的是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因此,在中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必須轉變自己的角色,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積極組織學生對教學問題的自主合作探究。以教學問題討論、操作、交流中的智慧迸發張揚學生的個性,釋放學生的潛能,構建課堂教學的精彩與靈動。以學生學習方式的有效變革推動課堂教學的切實優化。在教學“卡通形象設計”時,我將全班同學分成四個小組,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完成下列學習任務:欣賞卡通形象,感受卡通造型和卡通語言的藝術魅力;分析、歸納卡通造型和卡通語言的主要特點;歸納、總結卡通有哪些常用的表現手法;靈活運用夸張、變形、幽默的手法嘗試自己動手設計卡通形象。這樣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將“講堂”變成“學堂”,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由被動向主動轉化,學生學會了獨立發現美術問題,在享受發現美術奧秘的快樂中更愛學習和探究。

4.開展課外美術活動,發展學生美術愛好

課外美術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是開展美術實踐的有效途徑。我們應本著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原則組建課外美術興趣小組,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深化和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在此基礎上,定期組織全校性的畫展、書法展、工藝美術作品展,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示美術藝術的風采。利用節假日,指導興趣小組進行野外寫生,開發學生在美術方面的藝術特長,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美術愛好。

三、結語

直面問題,優化中學美術教學是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中學美術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我們要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推動中學美術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變革,在教學風格、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上有所創新、有所突破,以更加“有血有肉”“有聲有色”的中學美術教學促進學生審美素質的有效提高。

參考文獻:

[1]邢麗娟.關于優化中小學美術課教學策略的思考.魅力中國,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