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樂與少數民族音樂融合的嘗試

時間:2022-09-11 09:04:01

導語:電子樂與少數民族音樂融合的嘗試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子樂與少數民族音樂融合的嘗試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深刻闡釋文化的地位作用,為社會主義文藝的繁榮發展指明前進方向,對廣大文藝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納西族民族民間音樂作為納西族文化中的瑰寶,是納西族賴以生存的精神食糧,傳承和發展納西族民族民間音樂有著深遠的意義,但如今卻陷入傳承的危機,很多年輕人都對本民族的傳統民歌、樂曲、調子知之甚少,許多年輕人和少年兒童覺得民族音樂不如流行音樂好聽,民族音樂有點“土”,對民族音樂沒有或缺少興趣。本文旨在梳理納西族民族民間音樂與當今電子音樂融合,讓更多的年輕人能接觸到傳統民族音樂,從而讓更多的人去參與到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傳承保護。

【關鍵詞】電子樂;納西族民歌;民族文化;民族音樂

一、電子樂概述

電子音樂是使用電子樂器或電子音樂技術制作的音樂,一般而言,可使用電子機械技術與使用電子技術制作的聲音來區別,其中電子機械技術制造聲音的設備有當下最為流行的樂器電吉他、電貝司、電子鋼琴、電子合成器等,而電子技術制作的聲音包括了利用物理振頻算法制造的聲音合成器和電腦MIDI的直錄插件等創作的音樂。電子音樂廣義上來說就是一切以電子器械或電子技術為介質創作出來的音樂,又被稱為數字音樂,包括電子樂器直錄、合成器直錄,傳統樂器經過直錄轉換成的音源插件等,狹義的電子音樂是指電子合成音樂即電音,隨著科技的發展,電子音樂一度完全與西方特別是歐洲音樂發展連接,從19世紀末誕生到上世紀60年代得到發展,電子方式制作的音樂變得在全世界不同國家、不同地區普及和流行起來。今天幾乎全世界大唱片公司都將電子音樂制作作為業務的主要內容,直錄音樂變得越來越少;另電子音樂也更容易被追求潮流的年輕人所喜愛,所以電子音樂擁有龐大的市場。

二、納西族民歌概述

音樂由于地理環境、人文歷史、社會經濟發展和方言差異的不同會形成不同的風格和特色,納西族主要分布在滇川藏三省交界處,以麗江市古城區和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最為集中。納西族民歌源遠流長,東西部民歌有十余類,還包括東巴唱腔、歌舞音樂“窩熱熱(熱美蹉)”、阿麗麗等,器樂音樂“波拍兒”“素古篤”等特色獨奏樂器和洞涇音樂“納西古樂”、白沙細樂等都獨具納西族民族民間音樂的特色。(一)納西族民歌類別。納西族民歌可以根據地域、體裁、內容等分為以下幾種。以地域特點劃分大致可分為東部方言區和西部方言區兩種。西部以玉龍雪山、長江第一灣以西、南為主,包括麗江市古城區、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東部方言區以玉龍雪山東北面為主,包括寧蒗縣永寧摩梭人、塔城鄉、維西縣等地。一般而言,西部民歌含蓄憂傷,東部民歌明快豪放;從體裁上可以劃分為敘事歌、小調、山歌、短歌等;從內容上可以劃分為喜歌、喪葬歌、勞動歌、兒歌、習俗歌、勞動歌、情歌等。(二)納西族民歌的特點。納西族民歌源遠流長,從先民狩獵游牧時期的音樂“窩熱熱(亦名:熱美蹉)”到進入農耕時期的勞動歌、山歌,再到納西族宗教東巴教的發展以東巴象形文字為載體傳承下來帶有原始痕跡的民歌,也將許多帶有祭祀色彩的喪葬歌傳入民間,加上元明清時期中原音樂的傳入和改土歸流的各種器樂曲牌的傳習,最后到1949年以納西族傳統音樂為素材的歌頌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歌曲,形成了內容廣泛,體裁豐富的納西族音樂體系。總體上納西族音樂有一種悲而不涼,哀而不傷,溫婉含蓄的特點。這是由于納西族是游牧民族逐漸轉變為農耕民族的緣故,從民族性格上說既有游牧民族音樂的粗獷,也有農耕民族的細膩。(三)納西族民歌音樂特色。納西族民歌多為民族五聲調式,少有偏音出現,西部方言區民歌凄婉哀怨、旋律陰柔,以羽、角、宮調式為主,多用“吉令者勒”唱法,即慢速“ladomisol”為主干音的下波顫音唱法,下波顫音幅度一般為大二度或小三度,滑音和裝飾音運用較多,東部方言區民歌熱情明朗,旋律高亢,律動性強,以徵、羽、宮調式為主,基本不用“吉令者勒”唱法,裝飾音也少用,筆者收集若干納西族民歌并按照一般分類進行素材整理,對有代表性的民歌的音樂特色進行了一些分析。1.山歌。山歌中的“谷氣”調是最富有納西族音樂特色的。“谷氣”調以五聲音階為主干音,節奏悠長舒緩,速度較為平緩,旋律如訴如泣,哀婉憂傷。往往以高音或中低音作裝飾音跳至高音為起始音,然后下行展開,表演形式多為獨唱或對唱,有時以納西族傳統的“冷仔篳篥”演奏或伴奏。語言多為現編現唱,也有引用敘事長詩,諧音押韻,襯詞繁富,韻腔悠長。感情真摯深沉,語句平緩悠長。2.習俗歌。習俗歌內容是根據納西族的民俗習慣民俗文化產生的,納西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因此在豐富的習俗文化中也誕生了豐富的習俗歌,包括《結婚調》《嫁女調》《挽歌》等。其中《嫁女調》最為人熟知,在中央電視臺舉辦的2008年第十三屆“青歌賽”中,來自金沙江上游塔城鄉金花和達波瑪吉姐妹以這首納西族傳統的《嫁女調》獲得了原生態唱法銀獎,歌詞大意為:金子一樣的花兒,要被人家端去了!白鶴媒人來到了我家,雄雞啼明三聲后,花要被端走了!養育了女兒的母親喲,淚珠兒串串落到了地上……這首《嫁女調》為羽調式“misolla”作為主干音,運用“吉令者勒”唱法,裝飾音后接高音長音下行,在音域上有較大跨度,節奏平緩自由,以哭腔的方式表達納西姑娘出嫁前夜母親與女兒依依惜別囑托的場景。3.勞動歌。勞動歌是在從事生產勞動時為了協調合作、活躍氣氛、激發干勁、振奮精神、統一節奏而創作的歌曲,因此在音樂特色上節奏比較明快或悠揚,旋律上也比較朗朗上口易學易唱,傳統的納西族勞動歌有《起房調》《栽秧調》《犁牛調》,其中廣為傳唱的栽秧調納西語叫“夕獨熱”。“夕獨”意栽秧,“熱”意唱曲。樂曲由東巴祭祀谷神儀式演變為在栽秧時唱的勞動歌。演唱形式為一人在領唱,眾人相和。也有的是即興對唱或獨唱。旋律婉轉悠遠,似在田間互相傳話鼓勁。以羽調式散拍子自由優美地吟唱,使勞動者在體力勞動中舒緩身心消除疲勞。4.歌舞音樂“蒙達(也稱窩蒙達)”是流行于西部方言區的一種歌舞音樂,漢語直譯為“可憐的鷹”,意譯為“實在不如意”。通常在勞動或喪葬時候演唱,有領唱、獨唱、雙人對唱等演唱形式,舞蹈形式為男女各以圓圈或半圓為隊形,男女手搭肩互相牽拉,男女兩隊逆向根據領舞領唱者節奏行進,歌詞為五言一句,以羽調式“ladoremi”或宮調式“doremisol”為主干音,多為單樂句加補充的變化重復構成樂段,由于是歌舞音樂,所以節奏律動感較強。“窩熱熱(亦名:《熱美蹉》)”也是納西族傳統音樂中非常重要的歌舞音樂,被譽為“音樂活化石”,這是因為熱美蹉是納西先民游牧狩獵時期的產物,是一部至今還在流傳的原始多聲部民歌。對于“熱美蹉”的研究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已有很多國內外學者進行了研究,根據方國瑜先生編著的《納西象形文字圖譜》釋注“熱”亦神亦鬼,有角,帶翅膀。結合多數學者觀點和納西語“熱美”的意思為精靈或飛鬼。“蹉”既跳的意思,“熱美”揚言要吸食亡者血肉,人們驚恐后以“熱美蹉”的樂舞唱跳驅趕“熱美”。另一種研究觀點認為“熱美蹉”是一種原始形態保留較完整的樂舞,人們在模擬羊、野獸的聲音表現原始狩獵場景,祈求狩獵的成功。“熱美蹉”一般在喪葬中進行唱跳(只允許在長壽長輩過世的喪葬儀式中進行),音樂表現形式為領唱與男女二聲部混聲合唱,領唱先領頌五言詞,然后接男聲齊唱,再接女生齊唱,男聲唱腔粗獷雄壯,女聲則以大二度喉波音發出類似羊叫的聲音,接著在節奏重拍男舞者跺腳,女舞者手互相搭腰隨重拍弓腰,最后在齊聲的節奏呼喊聲中結束。

三、電子樂與納西族民歌融合的切入點

電子樂自19世紀末誕生發展到現在,風格流派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編曲、風格、配器等方面都出現了多方面的融合,形成了近百個分支流派,國外學術界通常將電子樂分為兩類。一類是實驗性、研究性、先鋒派的研究型電子樂,這一類型的電子樂較為激進,從配器到音效都比較喜歡運用夸張的手法創造,以達到創新的目的,因此受眾并不是很多,但這些創新的嘗試也被其他創作者借鑒或運用形成新的風格流派;另一類是包括電子舞曲、電音在內的應用型電子樂,在配器和和聲方面也是運用傳統技法,只是在小細節方面有所創新,這類型的電子樂審美和創新上不是很激進,也更容易受到大眾的認同。總的來說實驗性的研究型電子樂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成為應用型的商業電子樂。筆者結合納西族民歌的音樂特色,與電子樂幾個相近的風格進行了嘗試,得出以下幾種融合的切入點。(一)重新編曲。重新編曲采樣是現代電子樂編曲的重要方式,可以把音樂素材剪裁出若干個可用的音樂素材段落或片段,用原曲和聲或自由創建新的和聲進行,將需要的音樂素材穿插進需要的地方,疊加不同的電子樂器或音頻效果器,使音樂既保留原曲特色,又形成新的音樂風格。1.Newage風格。NewAge被譯為新世紀音樂,也被譯為成新紀元音樂,是種靜謐、神秘、寧靜的音樂,Newage風格可以使用傳統管弦樂器做配器,也可以做成很電子化的風格,營造浩瀚飄渺的宇宙感和大自然的平靜。從功能上來說都是讓人放松身心,消除疲勞,因此可以很好地與納西族《栽秧調》這一類型的民歌結合。2.Ambient風格。Ambient(氛圍音樂)是一種實驗性的合成音樂,隨著聲波及音效的疊加營造出氛圍感和空間感,使聽眾如身臨其境,利用環境音效和場景周遭的音效做采樣,重視音效作為打擊樂鋪底,這些打擊樂有可能是水滴、汽笛、閃電雷鳴等,西部方言區納西族民歌基本都是在特定場景表現的音樂,運用此風格可以著重環境音效鋪墊,將民歌單句或單節奏作為場景內容使用。3.Dub風格。Dub(回響)屬于雷鬼風格的一種,但運用echo、reverb與delay等效果器使音樂擁有極大的空間感,相比雷鬼更注重環境音效的音樂性,由回響和電子樂結合,還衍生出氛圍回響、回響科技、回響貝司、旋律回響貝司等,這幾種回響的風格都是從注重音效轉變到旋律,現在許多歐美流行歌曲在編曲上都會運用旋律貝司回響,是一種既有回響音樂的節奏沖擊感又不失旋律美感的音樂風格,在融入納西民歌時可以著重把帶有納西族民歌特色的樂句,用不同配器作主旋律穿插在樂曲中,突出民族特色。(二)增加電聲音軌。增加電聲音軌指的是在制作的時候不改變原曲的和聲色彩以及旋律,直接在原曲中添加電聲音軌的方式,這種方式可以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曲的風格特點,但在編曲配器制作上有一定局限性,只能通過配器的色彩或環境音效變化來增加樂曲層次感。1.Disco(迪斯科)Disco(迪斯科)是一種源于美國黑人民間的舞蹈與爵士舞,屬于伴舞音樂,在節奏上混合了爵士樂、搖滾樂與拉丁美洲音樂的特點,最重要的特點就是節奏強勁,輕重拍對比不明顯,一般都為4/4拍,許多廣場舞音樂編曲方式都運用Disco編曲,將貝司對比調高,將節奏鼓點對比調高,增加律動性,但也由于此特點節奏會略顯單調,樂曲起伏不大,作為舞曲伴奏可以很好地與納西族傳統舞曲(打跳音樂)相融合,具體方法就是將原曲音頻導入后,根據速度增加鼓、貝司和合成器等鋪底音軌,根據原曲和聲編配鋪底音色,運用Disco常用的合成器音色作為主奏樂器,豐富伴奏織體。2.House(浩室舞曲)。顧名思義,House就是在家就能制作表演的的音樂舞曲,是隨著Disco舞曲發展和電腦音樂制作普及的產物,從House已經發展出了如科技浩室、電子浩室、女巫浩室、深浩室等十幾種不同的子風格。在音樂特點上與Disco相同,多為4/4拍,但在貝司和鼓機上有較多變化,低音線更為厚實,有的會加超重低音或合成器鋪底,對比出旋律線的色彩。由于納西族歌舞音樂節奏上比較單一,旋律線條和伴奏織體都比較規整,這樣除了可以與納西族舞曲融合外,還可以與歌舞音樂如“窩熱熱(熱美蹉)”“窩蒙達”等音樂進行融合,具體方法是在Disco的基礎上將合成器較生硬的音色替換,用電子浩室、科技浩室、碎拍的手法加以Progressive調和,碎擊元素多采用附點優化鼓點和貝司線條。鼓機也不再是Disco的電子鼓點,可以是環境音效如水滴、掌擊、響指等,這樣也會有更多的樂曲樂句起伏。(三)用流行和聲穿插民歌素材。用流行和聲穿插民歌素材是跟前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這種方法在配器上沒有固定的方法與方式,重要的是對樂曲和聲曲式的分析,根據流行和聲對原有的民族調式和聲解決方式進行改變形成新的音響效果。總的來說納西族民歌以民族五聲調式居多,少有偏音出現,以“白沙細樂(崩石細里)”選曲《美麗的白云》為例,樂曲為A羽調式主干音為”ladoremisol”,旋律下波音也沒有其他偏音,因此傳統的和聲編配方法一般就是調式三和弦,但由于五聲音階的五聲特性,傳統和聲編配上有一定局限。1.換音和弦。A羽調的主(ladomi)、屬(misolsi)、下屬(refala)和弦都為小三和弦,與A小調正三和弦功能屬性都一樣,所以和聲編配可以按照A小調流行和聲進行編配,不過為了突出民族調式五聲性特點,在和聲上避免出現fa和si,因此這兩音就需要相應解決替代,根據音級傾向的一般規則fa傾向于解決到mi,si傾向于解決到do,這樣就形成了屬(misoldo)和下屬(remila)的和弦,這樣和弦傾向又會變小,因此結合現代流行和聲就有了很多改編的空間。如屬功能可以設為功能(ladomisol)Ⅰ7(羽7和弦或屬功能(misoldore)Ⅲ9(宮9)和弦。2.加音和弦。在古典和聲中的加音和弦是加六度音形成的,民族調式中由于五聲性原則,在大三和弦基礎上可以加上根音的大六度或大二度,不能加四度。小三和弦可以加根音純四度,而不能加二度和六度這樣形成了流行和聲中常用的掛留和弦sus2或sus4。小七和弦與小三和弦一樣,只能加根音上的純四度這樣就形成了7sus4和弦(ladoremisol)。

四、電子樂與納西族民歌融合的不足與亮點

從西方音樂特別是歐洲音樂發展史來看,民族音樂的節奏元素通過古典和聲體系重新創作,形成了獨具風格的音樂作品,有的運用民族音樂的調式旋律元素,通過古典和聲的節奏型創作音樂作品,19世紀末誕生、20世紀下半葉興起的電子樂在經過一個多世紀的變革和發展中也融匯了很多民族元素和民間特色音樂元素,使得電子樂的發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也出現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電子樂作品。筆者在嘗試電子樂與納西族民歌融合時,由于自身和聲、編曲等理論不足和對電子樂知識不精通,在嘗試編配的作品配器上做得比較簡單粗糙,在和聲編配上沒有太多創新。但在嘗試的過程中發現幾個亮點。首先,在調式調性上,納西族傳統五聲調式極有特色的喉波顫音和“吉令者勒”唱法與電子樂中許多風格和類型可以很好地兼容,既保留納西族民歌的風格特點,又加入電子樂曲風和配器上的前衛;其次,納西族民歌以無伴奏單聲部居多,這樣不但在伴奏織體上可以有很多創新的方向,在編曲配器上有很大的創作空間。最后,納西族民歌在和聲進行上大多都按照中國傳統民族五聲調式的和聲進行,在編配上有很多現代流行和弦連接,經過和弦可以融入新的編曲中。總之,納西族內容豐富,體裁廣泛,既奔放熱烈也溫婉抒情,旋律性歌唱性很強,有很強的可創作空間。是不斷傳承和發展納西族傳統民間音樂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參考文獻

[1]和云峰.納西族音樂史[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2]張興榮.云南原生態民族音樂[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3]和新民.納西族民間音樂概論[J].四川音樂學院學報,1990.[4]楊杰宏.略論納西族民歌類別及藝術特色[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7.

[5]宣科.《“熱美蹉”的來歷經》之研究[J].四川音樂學院學報,1990.

[6]和文光.麗江塔城納西族傳統民歌淺析[J].民族音樂,2010.

[7]任紅軍,李賓.現代電子音樂的創作及創新性分析[J]藝術廣角,2018.

[8]張小夫.電子音樂的概念界定[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2.

作者:董健呈 單位:董健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