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科學史范文

時間:2023-08-23 16:11: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中生物科學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初中生物科學史

篇1

一、倡導“探究式”教學,全面提高生物科學素養

通過探究性學習,學生可以自主達成知識目標,在體驗探究的過程中,學習了方法,發展了能力,領悟和養成了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順利而自然地達成了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所以說,探究性學習是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最有效的教學策略之一。

如在探究“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的活動中,學生都不約而同地說種子的萌發需要水、空氣、溫度。對于是否需要光,學生就爭論起來了。有的學生說:“需要,因為要進行光合作用。”有的學生說:“不需要,因為種子的子葉或胚乳會供給營養。”教師不應直接下結論,而應乘興引導他們通過設置對照實驗尋求答案。在一周的觀察過程中,學生意外地發現了:(1)黑箱的種子(有水、有空氣)長出的幼苗普遍長得比有光照的好。(2)有一個學生,因為以前見過萌發的種子把塑料布穿破了,就把“有水、有空氣”的種子分成兩份,一份用兩層紗布蓋上,一份不蓋,而蓋上的明顯萌發得快,萌發的種子數多。(3)全淹在水中的種子也有四五顆剛剛萌發了一點。面對自己新奇的發現,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就像打開閘門的水:“原來遮光能促進胚軸的伸長,怪不得我媽在黑房里發豆芽。”“為什么水中的種子也有一點的萌發?”“因為水中有氧,但不充足。”學生在熱烈地探討著,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自由地遷移著、創新地應用著。整個探究活動都是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點撥為輔的學習過程,學生在“學做合一”的探究活動中體會到由探索科學知識帶來的成功和喜悅,并激發了活躍的創造性思維,使科學素養得以大幅提升。

二、嘗試滲透STS 教育 ,培養學生的科學世界觀

教師在生物教學中滲透STS教育,讓學生通過參與和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具體問題,來獲取科學與技術的知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有正確的態度、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

(一)提高教學內容的社會針對性,使學生明確生物學知識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作用

教師在教學中適當地增補一些課外資料,以凸顯課程內容與社會的關系。如在講根的結構時,教師可補充“怎樣合理灌溉和施肥”;在學習莖的結構時,教師可補充“果樹的嫁接和修剪技術”;在學習發酵技術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通過演示步驟指導學生自制酒釀,布置學生回家完成,等到下節課的時候讓學生互相品嘗,讓他們從實踐中領悟發酵技術的原理,等等。教師還可以通過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嘗試解釋部分農業生產活動的生物學原理。如在學習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內容后,教師啟發學生嘗試用相應的原理說明提高大棚中農作物產量的措施有哪些,分析新疆吐魯番地區所產的哈密瓜特別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早春播種后進行地膜覆蓋的作用是什么……

(二)開展生物進農家課外活動,成功地實現科學、技術、社會的相互滲透

雖然農民生產實踐經驗豐富,但對于生物的形態結構和內部生理卻缺乏科學性的認識;雖然學生掌握了豐富的生物學知識,但卻不知道這些知識在生產實踐中如何應用。鑒于此,我們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讓生物走進農家”的實踐活動, 實現學生和農民的優勢互補。比如,棉農知道種植棉花的過程中需要經常摘心、整枝, 以防止棉花“瘋長”, 但是他們卻不知道這是因為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相互制約的緣故;糧農都知道大雨過后,要及時給莊稼排水,但是卻不知這是為了保障莊稼的正常的呼吸作用;果農懂得移栽果樹苗時,要裁剪去許多葉片和小枝條,但卻不懂得何謂蒸騰作用;菜農在移載菜苗時,知道要帶土移植,但不知道是為了保護根毛,也不知道為什么要保護根毛。教師可指導學生參與生產實踐并把學到的知識向農民宣講,通過“讓生物走進農家”的活動,使農民學到了生物科學知識,也使學生從學以致用中體驗到學習生物知識的樂趣,感受到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三、滲透科學史教學,展現科學的思想和方法,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科學態度

生物科學史是前人探究生物學知識的科學過程史,生物科學史是知識與過程的統一。教師開展生物科學史教育,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所學相關知識的理解,有利于學生學習科學家不怕困難,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實事求是、一絲不茍的科學品質,獨立思考、敢于質疑的科學思想,立足實驗、不斷創新的科學方法。

(一)利用生物學家的生平和事跡,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和價值觀的教育

教師利用科學家在創造偉大業績時所表現出來的偉大人格魅力來影響、教育學生,對幫助學生形成科學世界觀、優良的科學品質、崇高的科學精神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如在學習生物性狀的遺傳時,教師可介紹遺傳學之父孟德爾在修道院經過8年的不懈努力,提出了遺傳學的兩大規律。在分析孟德爾成功原因的時候,教師可強化孟德爾所具有的知識基礎和對科學的熱愛、嚴謹的科學態度以及敢于向傳統挑戰的精神。再如,達爾文歷盡千辛萬苦,用23年時間寫了震驚當時學術界的巨著《物種起源》;“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把科研戰場擺在田間地頭,幾十年如一日,在水稻增產方面創造了奇跡。這些鮮活的事例,將使學生終生難忘,給學生以人生境界的潤澤與點化,促使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二)再現知識的發生過程,變結論式教學為過程式教學

中學生物學知識是前人科學研究的成果,教師通過對一些經典實驗和邏輯分析的再現,可以讓學生體驗生物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從中學習科學家的思維方法和理解生物學概念、原理的來龍去脈。教師選擇一些比較簡單的科學發現過程,引導學生嘗試著重走發現之路,讓學生直面前輩科學家的探索和困惑、希望和挑戰、成功和失敗,建立科學史教育的新模式。如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基因與染色體關系的探究、細胞學說的形成過程探究等均可作為重走科學之路的素材。

篇2

【關鍵詞】 初中生物 實驗教學 明確實驗 激發動機

在生物科學的發展史中,生物實驗是探究問題,獲取知識與創新的重要手段。生物新課標要求要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而生物實驗不僅在于通過教學實驗配合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文化科學素質和教育教學質量,更重要的是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和創造能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嚴謹細致的學風,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本文就筆者多年的初中生物實驗課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1 明確實驗目的,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心理學告訴我們,目的是人采取行動的結果,而動機則是激勵人去行動的動力。學生明確實驗目的,自覺地產生動手實驗的內部動機,實驗效果就會很好。但是初一、二年級學生好奇、好動,對實驗陌生。有的學生認為上實驗課好玩,缺乏科學態度,有的學生認為升學不考,學習目的不明確,這些都給實驗課組織教學帶來一定困難。因此實驗前除要求學生明確教材上的實驗目的外,還要明確該實驗在生產、生活等方面的實際應用。

2 指導學生掌握實驗步驟的方法,規范操作

實驗步驟是學生動手規范操作的要領,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規范操作,實驗才能成功。因此實驗前指導學生預習,將實驗步驟由繁化簡,抓住每一步的關鍵詞語串通于實驗步驟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實驗效果。如顯微鏡使用過程中的“三個一”:①安放距桌邊一掌(5~7cm);②對光要目(目鏡)物(物鏡)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線,光強用平面鏡,光弱用凹面鏡;③觀察時標本對孔正中距離物鏡一厘米,視野中出現標本顏色或雜質時觀察目標即將到位,微調粗旋鏡升降,細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標時緩緩移動玻片標本即可找到。教師規范操作一步,邊講該步的注意事項,邊讓學生模仿操作一步,教師巡視,及時表揚規范操作快而且準確的學生。糾正錯誤操作,如用左眼觀察時,糾正學生用右眼觀察或閉著右眼的習慣,轉動轉換器時,糾正扳物鏡的錯誤操作。這樣學生很快對好光,觀察到標本在視野中的圖象。用完顯微鏡擦干凈外表。轉動轉換器,把物鏡偏兩旁,放回鏡箱原處。制作臨時裝片的實驗,先將擦滴取展蓋染的實驗步驟寫在黑板上,讓學生看書了解每一步的涵義,圈上關鍵的詞語,教師再講每一步的涵義及注意的問題,邊操作邊叫學生模仿操作。然后強調注意事項。滴一滴清水,太多易外溢,太少易出現氣泡。取材薄而透明透光易觀察,展平防重疊,輕蓋防氣泡。氣泡與細胞的區別,氣泡圓邊厚黑,中間亮白,輕壓變形。這樣學生很快掌握步驟、要領,在顯微鏡下觀察到自己制作臨時裝片中的細胞,認識細胞壁、細胞質、細胞核(細胞膜緊貼細胞壁,在光鏡下看不見),然后繪出細胞結構圖。這樣學生就達到了實驗的目的要求,興奮不已,終生難忘。

3 合理安排和組織實驗,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根據學生求動、求知、求趣、求異、求新等心理特點,精心組織和設計課堂講授內容和實驗內容,把課本知識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學生在理解基礎上掌握,避免死記硬背。例如:學習“蝗蟲”一節前,布置給學生一個興趣小實驗,回家捉兩只蝗蟲,并將甲蝗蟲的頭部浸入水中,而將乙蝗蟲的腹部浸入水中,請仔細觀察哪只蝗蟲先死,并思考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通過這個實驗,學生很快就對知識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記得牢,印象深刻。

4 對教材要求掌握、難度大的實驗進行考查

我們在初一年級和初二年級進行了實驗考查,如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探究種子成分,觀察雞卵等。在上完植物的基本結構后,對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的實驗進行考查,這個實驗既考查了顯微鏡的使用,又考查了臨時裝片的制作,也考查了對細胞結構的認識,為后面的生物實驗打下基礎。在實驗過程中,三分之一的學生能在5分鐘內完成,多數能在8分鐘內完成,極個別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也能完成。這樣通過實驗考查,促使學生認真預習、復習、動手操作。

5 通過實驗教學,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篇3

關鍵詞:初中生物;實驗教學;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0-070-01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實踐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初中生物新課程要求大力提倡學生能力的培養,如何在實驗課中培養學生的能力,這是每位生物教師應該思考的課題。實驗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相接合的能力,可以提高學生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可以提高學生通過實驗獲取知識的探索能力。本文討論了當前生物實驗教學應培養學生的幾種能力,以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來培養這些能力。

一、觀察能力的培養

新教學大綱對生物實驗要求學會科學觀察,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科學觀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鏡、顯微鏡等儀器,或利用照相機、錄音機、攝像機等工具,有時還需要測量。

初中生物教材關于觀察的內容比較多,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和正確的觀察方法,為將來自覺地、主動地學習打好基礎。一般來說,生物學實驗中的觀察要遵循由表及里,由上到下,由前到后,從整體到局部的原則全面觀察。例如,觀察魚體外部形態時,教師指導學生先觀察魚的體形、體色,身體分三部分的分界處;再觀察頭部的口、眼、鼻孔、鰓蓋的形態與位置;然后觀察魚體兩側由小孔組成的側線等。這樣魚體零亂的外部結構有序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學生能容易找出并記全、記牢魚體外部特征,準確找出魚體與水生生活相適應的特點。這樣才能學到確切、完整的知識,也才能真正在頭腦中建立正確、深刻的概念。因此,教師要利用好生物教學,培養好學生的觀察能力,這對于學生的生物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實驗操作能力的培養

生物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一節好的實驗課能使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學生可在老師的指導下獨立操作實驗。具體方法是:實驗前,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認真熟悉實驗目的、方法、步驟、實驗所需的藥品、材料。老師提出實驗要求,講清要點,然后再讓學生獨立操作。老師在操作過程中巡回指導,若發現帶共性的問題,要暫停實驗,統一糾正后再繼續實驗,最后總結結果,指導學生完成實驗報告,這樣就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獨立操作實驗的能力。例如在上“觀察洋蔥內表皮細胞”實驗時,我先讓學生在實驗室預習課本上的方法與步驟,并交待注意事項。再讓學生小組成員之間自學臨時裝片的制作方法,然后共同總結歸納出制作植物細胞臨時裝片的方法并寫在黑板上:擦滴取展蓋染吸,進而進行操作。臨時裝片制好后,大多數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到了形狀大小不一的洋蔥內表皮細胞,一部分學生在顯微鏡下一個細胞都沒看見,沒有得到實驗結果。這時由實驗成功的同學嘗試說出本組是如何進行操作的,對比之下找出自己組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再繼續做實驗,直到成功為止,這樣可以使一部分差生的操作能力得到提高。教師在實驗過程中起到指導和引導的作用,對那些操作不當的學生及時加以糾正。這樣的教學,讓學生從實驗中學到知識,掌握實驗技能技巧,培養了學生動手和正確的實驗操作能力。

三、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

每個實驗完成后,對實驗結果的分析也是提高學生能力的重要環節。對實驗現象明顯,效果好的裝置,讓全班學生對比看,對實驗效果差的同學,不急于指出毛病出在哪,而幫助他們分析沒能達到預期效果的各種可能情況。讓他們自己找出失敗的原因,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例如,初二上冊的“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一節中,有一個演示實驗:發酵現象。上課前先安排學生按書中的所需材料及操作步驟親自試一試,等到上課時,讓學生把所做的裝置帶到課堂上,大家分析所看到的實驗現象:倒扣在瓶口的氣球有的明顯膨脹,有的只有一點膨脹,有的是空癟的。分析幾個問題:①為什么氣球膨脹?(酵母菌在適宜的溫度下分解有機物過程中產生了大量氣體);②為什么氣球膨脹不明顯?(溫度過低,發酵現象不明顯,產生的氣體過少);③為什么氣球是空癟的?(檢查裝置是否漏氣);④產生的是什么氣體,怎么檢驗?(把氣球里的氣體釋放在澄清的石灰水中,看是否變渾濁);⑤除了有氣體產生外,還有什么物質產生?(取下氣球,聞一聞是否有酒味)。課堂上大家經過討論、分析,并總結得出實驗結論:發酵現象不僅有二氧化碳氣體產生,且還能產生酒精。通過這樣聯系實際的思考,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

通過對學生實驗基本功的訓練,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以及注重實驗結果的分析和改進,確實提高了學生的操作、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對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具有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認真求實的良好實驗習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初中生物;實驗教學;學習動機

一、尊重客觀規律,堅持實事求是

在平時的學生實驗中,經常會出現這種現象:教師嚴格要求學生按照實驗步驟來做實驗,但是實驗結果還是與課本上的理論相差很遠,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原因就是學生不注重實驗課,認為考試又不考,所以很多學生只是在生物實驗課上胡亂應付一番,常常是馬虎應付,實驗課堂一片混亂。當實驗課結束,老師催要實驗報告時,學生就抄襲書本上的實驗理論知識來填寫實驗報告單;有的學生在下課時間沒有完成實驗就干脆抄襲他人的實驗結果,或者根據課本來猜測實驗結果填寫實驗報告單等。這樣怎么能達到實驗教學目標?學生在做實驗時應該嚴格按照老師要求的實驗步驟認真做實驗。盡量避免一些人為因素影響實驗結果,并且要隨時注意觀察實驗,做好實驗記錄。以客觀的實驗結果來寫實驗報告,形成實事求是的良好品質。

二、明確實驗目的,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只有明確實驗目的,學生才會積極地進行生物實驗,實驗結果才會準確。而需要指出的是初一、二年級學生生性好奇、好動,缺乏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很難做到認真、細致。他們有的不注意老師講實驗注意事項,就急于動手,造成操作偏差,甚至產生危險;有的只是覺著實驗與自己的生活遙遠,對實驗課很感興趣也是覺著上實驗課好玩,又沒有課后作業;有的學生認為升學不考,上生物實驗課就是放松的時間,學習目的不明確,這些都給實驗課組織教學帶來一定困難。因此,教師在實驗課前一定要讓學生明確實驗目的,樹立嚴謹治學的態度。

三、指導學生掌握實驗步驟的方法,規范操作

實驗步驟必須嚴格執行,否則實驗結果可能會大相徑庭,或者由于操作步驟的先后順序給操作者帶來危險。因此,實驗前教師務必指導學生好好預習,將實驗步驟牢記心中,由繁化簡。如顯微鏡使用過程中的“三個一”:(1)安放距桌邊一掌(5-7cm);(2)對光要目(目鏡)物(物鏡)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線,光強要用平面鏡,光弱要用凹面鏡;(3)觀察時標本對孔正中距離物鏡一厘米,視野中出現標本顏色或雜質時觀察目標即將到位,微調粗旋鏡升降,細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標時,緩緩移動玻片標本即可找到。在學生操作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巡視,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遇到學生良好操作的,也要及時表揚,激勵其他學生操作更加規范。

四、指導學生觀察實驗

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規范操作是進行實驗的基礎,面對實驗現象認真觀察,是達到實驗目的,探索實驗結果的關鍵。而學生往往會在實驗過程中急于想看到實驗結果而匆匆操作完成,實驗過程也不注意觀察。例如,在一節解剖鯽魚的實驗課上,學生一拿到手術刀就開始三下五除二將魚解剖完了,然后就認為任務完成了。對于實驗的真正目的無從了解,也沒有達到實驗的目的。針對這一問題,我在實驗課前先讓學生對照課本了解鯽魚的身體構造、器官組織,然后要求學生細讀實驗步驟,將注意事項逐一記下來。再準備一個硬紙板,在硬紙板上寫上鯽魚相應的器官組織名稱,然后再開始動手實驗。這樣一來,學生在解剖時,每一步操作都很明確,并且將組織器官放在相應的預先寫好名稱的硬紙板上,方便學生觀察。這樣通過學生動手、動眼、動腦、觀察、分析思維,培養了學生認真的科學態度,掌握了課本知識,還在自己動手操作中增強了自己的動手能力。真正達到了實驗課的目的,且將書本上枯燥抽象的理論進行了很好的消化吸收。

五、注重實驗結果的分析與小結

實驗課沒有課后作業,所以很容易造成學生過后就忘的結果,所以實驗小結就必不可少。每次實驗課教師不僅要監督學生做好實驗,寫好實驗報告,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實驗小結,即在實驗結束時,無論學生實驗成功與否,教師都應讓學生寫出實驗小結報告,反思自己操作過程中的不足與成功之處。教師針對學生的實驗小結也要做出具體的評點指正。對于實驗成功的學生要向學生講解其成功的關鍵所在;對于實驗失敗的學生的實驗小結要幫助其分析失敗原因,總結經驗教訓,或幫助分析失敗的原因讓學生重做,直到成功。

通過幾年的生物實驗課教學實踐,我深刻體會到生物實驗課必不可少。其是生物學科的有效補充,生物實驗將課本上抽象難懂的理論知識形象化,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對提高生物學科的教學質量能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所以,我們應該將生物實驗課重視起來,引導學生做好實驗課前的準備工作,實驗過程中認真嚴謹,并做好實驗記錄,實驗結束時做好實驗小結,提高生物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生物;教學;分組;實驗

實驗課教學是初中生物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觀察生命現象,吸引學生注意力,喚起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多種能力的有效途經,同時也是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學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有效途經。通過實驗課的教學提高學生探究能力與實踐能力。在新課標生物教學中,實驗課所占比例比以前增多了,不僅有演示實驗,而且更注重學生的分組實驗,所以實驗課考核是期末考核的一個重要部分,那么怎樣有效地開展生物課實驗教學,發揮實驗課的特有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我在長期的生物教學中,作了如下嘗試。

一、在實驗課前編制實驗小組

1.實驗小組的意義不僅僅是共同使用一套實驗用具,還是實驗教學與管理的小單位,是評定實驗成績的基本單位,小組成員的所作所為,紀律約束,小組成員的配合都是實驗小組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在實驗課前,根據實驗內容,將全班按好、中、差搭配分成若干實驗小組,并相對固定座位,每4人一組,由一名組長負責小組的討論與交流,一名紀律委員負責維持本組的秩序,一名記錄員負責記錄實驗現象和小組成員討論與交流的個人情況,并給組員評分,這樣分工又合作的方式,避免了群龍無首,一哄而起,各負其職,充分使用課堂有效時間,從而收到實驗課堂教學效果。

2.課前提前培訓組長。包括對實驗所用材料的采集與制備,藥品的準備與配制,整個實驗過程的了解,明確實驗要領及注意事項,常見問題的解釋與處理等的培訓,對難度大的實驗可督促預先讓組長試做,這樣既可減輕老師的工作量,又有利于課堂中老師的巡視和指導,還可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

3.課前制定評定方案。在實驗課前根據實驗目的和步驟及有關注意事項,制定出本課明確而詳細的評分細則,但不能過多過細,關鍵便于課堂實施。我采用了A、B、C、D四個等級來評定小組實驗情況的方法,如在“觀察種子的結構”一課。我制定了五項評分細則:

(1)觀察菜豆種子時,各小組成員能對照教材圖解,認清種子各部分結構者得D級。

(2)在觀察玉米種子時,能參照教材解剖方法進行解剖者升為C級。

(3)能完成討論題,并填寫答案,經老師檢查合格者升為B級。

(4)認真填寫了實驗報告,記錄了菜豆與玉米種子不同點與相同點者升為A級。

(5)在全班交流時,視其紀律情況,給予升降級處理。

二、實驗課教學的具體實施方案

1.上實驗課前先將小組編號寫在黑板上,同時將本節實驗課的評分細則小資料印發給實驗小組學生,每小組一份,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具體目標。

2.學生開始實驗時,老師引導組長帶領組員閱讀教科書,按照要求進行實驗,觀察與記錄,并填寫實驗報告單。教師親臨到小組現場抽查3—4個小組,視觀察、記錄、回答問題的情況,及時給予評價。評價中以鼓勵為主,并把項目得分及時寫在黑板上相應的小組編號下,讓全班同學了解各組得分情況。

3.對實驗中一些錯誤的做法老師及時給予提醒,如個別小組在實驗時沒有認真閱讀教科書,導致實驗方法與步驟的錯誤。老師不應橫加指責,而是善意提醒并鼓勵繼續做下去。

4.老師在巡視小組討論與答題情況時,應認真引導學生觀察記錄,分析實驗現象與結果,對討論情況好、做題好的小組給予表揚并記分,教師也可參與到小組討論中,根據檢查小組討論情況,教師可指定一些做得好的小組做好在全班交流的準備,小組內部個人的評分也應寫在實驗報告單上,這樣通過教師給小組評分,小組再給個人評分的辦法,促進了學生合作與交流,提高參與評定的能力,提高了實驗課教學效果,達到了實驗課的操作目標。

5.實驗課采用當堂評分的教學方法。首先,對初中年級的學生來說,好動坐不住是他們的特點,到實驗室上課就顯得更興奮與好奇,實驗課的秩序和紀律往往難于維持,通過小組間及小組內的紀律約束,當堂評分的教學方式不但引導學生改變了學習方式,而且真真體現了學生主體,教師主導促使學生合作學習,充分發揮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

6.在實驗課中還要注重引導學生大膽嘗試,培養創新實驗的能力。讓學生動手摸仿去做實驗,允許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大膽放手實驗,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勇手質疑,大膽嘗試新的操作方法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對于學生別出心裁,甚至老師認為可笑的想法,只要有一點點新意,都應及時給予肯定。例如,在觀察洋蔥鱗片葉結構時,有學生直接將整塊洋蔥放在了物鏡下,想借助顯微鏡觀察個究竟,看到學生這一舉動,我沒有直接指出他的錯誤,而是鼓勵他繼續做下去、看下去、問他看到了什么,然后與他一起分析失敗的原因,使其清楚地認識到顯微鏡下觀察的材料必須是薄而透明的道理。這樣更好地讓學生通過探究改變對實驗的看法,使學生主動去做、去想,在一種完全自主的狀態下學習,養成敢于嘗試,敢于去做的習慣,培養積極創新的情感。

為了更好地體現新課程理念,當然,上述的教學方式也有一定的挑戰性,畢竟教師親自督導小組實驗的時間是有限的,學生對討論問題的解答也是五花八門的,怎樣在有限的課堂中安排好討論、交流、講解必須要求教師要有很強的計劃性,才能完成實驗課程目標,并能收到良好的實驗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何瓊章,楊光泉著.《基礎課程改革理論與實踐》.

篇6

【關鍵詞】生物課堂;有效課堂;綜合素質

有效課堂是相較于低效課堂或者是無效課堂而言的,而傳統的那種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能力培養的課堂,在如今新課改的背景下我們往往就把它看成是一種低效甚至是無效的課堂。所謂有效課堂,在素質教育理念中,對它的定義就是能夠促進學生獲得真正地發展與提高的課堂。這里所說的發展與提高就不僅僅是指知識上的發展與提高,它還包括其它一些諸如探究能力、自學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綜合素質的提升。那么,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我們可以采取哪些方式為學生營造一個有效的課堂呢?

一、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

常言道: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教師要想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運用課堂的每一分鐘,實現有效的教學,就一定要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教師要在課前花上一定的功夫去認真研讀教材,確定教材中的重難點,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并圍繞著教學目標搜集相關的教學素材,準備好課堂教學中需要用到的各種教學工具等等。除此以外,教師還要注意備學生,要通過各種途徑了解班級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思維能力、學習態度等一系列問題,然后針對學生的實際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只有課前做足了準備工作,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才能夠做到有備無患,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

二、合理安排課堂時間

很多教師往往誤以為在課堂教學中講的時間越多,講的內容越多,課堂教學就越有效果,然而事實情況卻并非如此。在課堂教學中,如果僅僅是教師一人從頭講到尾,不僅會讓學生產生疲勞感,影響聽課的效果,同時,在單純地聽課行為中,學生自身的主體能動性也難以得到有效的發揮。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一定要合理的安排課堂時間。一般一堂課應當由三個部分組成,即講、學、練。在一堂課中,教師的講課時間一般不宜超過20分鐘,而練習的時間也要大致維持在15分鐘左右。剩下的時間,可以留給學生進行探究、思考,讓學生能夠有一個消化知識的學習過程。這種時間安排看似講課的時間減少了,但是學生學習的時間卻沒有減少。相反,在這種邊講邊學邊練的過程中,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三、用好實驗輔助手段

生物學科是一門建立在科學實驗基礎上的學科,相較于理論化的講授,通過實驗的手段能夠把生物現象、規律等以更加直觀、生動的方式呈現出來,更加有利于學生的理解接受。因此,在生物課堂上,我們要想實現生物課堂的有效性,一定不能忽視生物實驗這個有效的教學手段。我們要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認真地完成每個實驗,切記不能用講實驗、背實驗的方式加以替代,畢竟很多的知識通過實驗手段的展示教學效果會更加理想。除此以外,在實驗教學中,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所掌握的一系列實驗操作能力也不是理論教學中可以實現的。因此,在生物課堂上,我們一定要用好實驗這個有效的輔助手段。

四、適當引入多媒體工具

多媒體工具是一種集文本、聲音、圖像、動畫等多種形式為一體的新型的教學工具。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引入多媒體工具,可以大大擴展課堂教學的容量,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生物課堂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鐘時間,在這段時間里,教師用傳統教學工具呈現給學生的知識往往非常有限,很多的知識都無法進行拓展。而一旦在課堂上引入多媒體工具,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工具的大存儲功能在課堂教學之前搜集相關的教學素材,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學規律制作成教學課件,然后在上課的時候利用文本顯示功能在幾秒鐘之內快速地將知識呈現給學生,這樣不但省去了大量的板書時間,同時,教學課件所呈現的板書不再是簡單的文字,還可以是一些圖片、視頻、動畫等等,這樣,就使得板書的形式更加靈活多樣。除此以外,利用多媒體工具還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使得課堂教學更加開放化。例如,在探究種子萌發過程時,僅僅依靠課堂時間不可能看到整個種子萌發的過程,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工具中的有聲視頻把種子的萌發過程給演示出來,這樣就可以打破時空的限制,讓學生在短短的幾分鐘內親眼見證種子萌發的整個過程,這所有的一切可以說在沒有多媒體工具之前是絕對不可能實現的。

很多科學家都稱二十一世紀為生物學的世紀,事實上也的確如此。隨著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生物高科技在我們日常的生產生活中應用的越來越廣泛,生物科學的發展正在深刻地改變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作為二十一世紀的中堅人才,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識,培養一定的生物素養對于每個初中生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質。因此,我們不能對生物教學的要求繼續停留在之前的知識傳授的階段,而是要通過各種手段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推進生物教育教學活動朝著素質化的方向前行。

【參考文獻】

[1]馬樹利.淺談初中生物高效課堂教學[J].科學導報,2012年第11期

[2]湯國平.談談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J].教育藝術,2006年01期

篇7

關鍵詞:生本理念;生物課堂;教學實踐

郭思樂教授創立的生本教育是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學生為學習的主人,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生本課堂的教學流程是:前置性學習―小組交流―小組間的展示―教師點撥。教師的作用體現在教會學生在學習的道路上獲得知識的方法。下面談一談一學年來我的幾點做法。

一、搞好“小組建設”是提高教學實效性的基石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的原則進行分組。我接手的班級共54名學生,共分成了九個小組,每小組6名學生。在學習上,除了每組有一名學外,全班每科設置一名學科班長。每組設置一名學科課代表。學的任務是負責全組的總體學習,協調組與組之間的交流等。學科班長的任務是向上聯系老師,向下統領本學科的九個課代表,負責全班這一科的學習。課代表負責本小組這一科的學習,并負責記錄這一科上課時本小組學生的表現等,他(她)要對學和學科班長負雙責。

學習小組成員的劃分和課代表的設置是動態的。當初分小組運行一段時間后,發現有的小組學習進步很快、有的學或課代表帶動效果非常明顯、有的小組各位學生興趣都非常廣泛等等。也有的小組學沒有起領軍人物的作用、合作學習效果不明顯、整組人員性格內向等等。這時老師就要及時調整小組的成員及課代表的設置,最大限度地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合作學習中來。

二、設置合理的“前置性學習作業”是提高教學實效性的前提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句話強調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事先有充分的準備。學生如果對于即將學習的內容完全陌生或缺乏知識與經驗基礎,那么新內容學起來就非常困難,很容易讓人失去學習的興趣和欲望。所以在課堂學習之前,我先讓學生以研究的方式對即將新學的內容進行感受和預學。

需要說明的是,這種前置性作業,不同于以前的預習。預習側重接受結論、體現為記住現成的結論。而前置性作業側重的是在實踐中體驗和思考,體現自己的想法和疑問。

三、組織好“小組交流”和“小組間的展示”是提高教學實效性的關鍵

要使學生學得好,關鍵在于使學生樂意學,使他們感到成功、進步和發展的快樂,也就是使他們從學習的內部獲得學習的推動力。小組合作學習作為新一輪課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給我們的課堂帶來了活力與希望,推動了課堂教學改革創新。它有效地改善了課堂內的學習氛圍,擴大了學生的參與面,大面積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績。

“組內交流”的思路是,由各小組的學科課代表對照前置性作業組織本小組學習,學習的方式可以為組員間提問、組員競答、小練習、同學間講解、共同查閱資料、情景模擬、共同畫出示意圖等等,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把每個前置性作業討論出一個共同的答案。

“小組間的交流”的思路是,由任課教師組織,同時學科班長記錄好各小組的得分和失分,小組的學科課代表記錄好本小組成員的得分和失分(便于后面的評價)。任課教師組織的方式可以是學生口述、學生問答、學生之間的提問、黑板畫出示意圖、黑板畫出系統結構圖、情景模擬等等。

四、靈活的“教師點撥”是提高教學實效性的最后保障

點撥是教師用簡練的語言或生動的實例等方式指點迷津,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知識、提高能力、發展智力的一種教學手段。但如何適時、適量、適度地點撥,值得我們探討。課堂上學生的思維瞬息萬變,這就要求教師點撥要審時度勢,隨機應變,采用不同的點撥方式,才能引導學生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促進知識的正遷移,提高學生認識,形成生物學科能力,用以指導再學習。

五、教學反思

篇8

關鍵詞: 初中生物實驗課 教學形式 多樣化 創新實踐

初中生物是一門以探索生命規律為主要內容的自然學科,生物實驗課是其重要內容。生物實驗課教學是一個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將已有生物知識進行采集、加工,形成結論并加以驗證的過程,其目的是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提高知識運用能力,具備科學素養和科學精神。生物實驗課的教學形式直接影響著實驗效果,大部分學生對目前生物實驗課教學形式并不滿意,他們中很多人普遍認為形式單一、親自動手操作機會較少是為生物實驗課教學的弊端,這種弊端使學生失去了通過生物實驗提高自己動手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機會,也使生物實驗課本身的積極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在新課程標準下,應如何組織形式多樣的實驗教學,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實踐的空間和時間。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對生物實驗課教學形式進行了大膽創新與嘗試,現談談經驗與做法。

一、“探究法”教學形式的應用

探究法,是注重學生的參與和體驗的一種實驗課教學形式。對于一些實驗內容、實驗程序、實驗材料較為簡單的生物實驗,可以運用探究法教學形式,主要是利用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理,通過問題引導,讓學生主動參與到獲取知識的過程,以此來激發探索未知的興趣、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探究法教學形式的過程一般是設置問題情景、組織實驗觀察、進行討論分析、形成最終結論[1]。如在教學“觀察種子的形式與結構”一課中,可以提前準備不同的種子,如菜豆種子、玉米種子等,讓學生通過對比實驗加深印象。新課導入可以先讓學生觀察教師提供的種子,讓學生正確說出幾個種子的名字,然后設置問題:到底是什么力量可以使一粒小小的種子長成植株呢?學生們帶著問題進入實驗,再引導學生們對種子外形進行比較和觀察,得出結論:菜豆種子相比玉米種子外皮更容易剝離,且菜豆種子外觀有明顯的斑記。進而引導學生通過解剖觀察種子的內部結構,在動手操作和認真觀察的過程中,培養實踐能力和觀察能力,同時讓學生對照示意圖對種子結構的各個部分進行觀察,加深印象。然后讓學生們分別在不同種子的剖面滴上碘液,觀察顏色變化,并進行討論交流,為什么會有不同現象產生?通過操作學生們都發現玉米種子剖面會有一部分明顯變成了藍色,這時,讓同學們將碘液滴在饅頭上看看顏色變化是否和玉米種子剖面的顏色相同,通過這種現象,思考一下,說明了什么問題?顏色發生變化的是種子的哪部分結構?最后通過討論交流后,學生們找到了兩顆種子的共同點與不同點,并得到結論:玉米種子淀粉含量比菜豆種子含量豐富。

二、“同步法”教學形式的應用

同步法,是提倡教師與學生進行共同合作,由教師引導與學生同步展開實驗,這種方法比較適合于一些理論性較強,學生獨立完成具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教師對實驗步驟、實驗方法、操作規范等進行講解與引導完成的實驗。同步法的實驗教學形式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對構建新型師生關系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在教師的幫助和引導下與學生共同完成實驗,可以增加師生之間的交流,建立相互信任的情感,促進實驗教學任務順利完成。如在教給學生顯微鏡的使用與認識時,可以先通過教師知識講解和示范操作的交替或同步進行,讓學生對“對光”有一個初步認識和掌握,然后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同時提醒學生有關注重事項,傳授正確的操作方法。在進行制作臨時裝片實驗時,還可以將關鍵步驟制作成課件,讓同學了解每一步的真實涵義,教師可以一邊操作一邊讓學生進行同步模仿,幫助學生將教師的講解指導與自己的實踐操作進行實際結合,實現知識從感性到理性的跨越與升華。

三、“驗證法”教學形式的應用

驗證法是為了加深學生對實驗過程的記憶和理解,是對生物基礎知識進行強化和鞏固的一種實驗課教學形式。驗證法是引導學生將探究性學習引入更深一個層次的教學形式,也是幫助學生多角度、全方位進行分析和實踐的一種有效手段。如在進行種子萌發中吸收氧氣的實驗時,實驗結論出現了不同:一種是無論是種子處于萌發還是未萌發的狀態,蠟燭都在燃燒,另一種是蠟燭在種子萌發時熄滅,未萌發時燃燒。在無法判斷哪個結論正確時,可以組織學生再次做實驗進行重新驗證,并最終共同得出正確結論。驗證法有利于培養學生對結論敢于質疑、善于解疑的科學精神,并在反復驗證的過程中,加深印象,深化理解,對知識有一個更加全面、系統的認識。

總之,在生物實驗課教學中,有很多個性化、多元化教學形式等著我們去研究與創新[2],然而,無論采用哪一種形式進行實驗課教學,都要本著“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的原則進行優化與選擇,要讓每一種形式都能起到為教學內容服務、為教學目標服務、為學生全面發展服務的作用。

參考文獻:

篇9

1實驗課目標教學模式

1.1制定勘輟⒅厥笛榧寄堋∶魅貳⒕嚀搴筒僮饜鄖康慕萄勘昶鹱諾冀獺⒌佳Ш偷妓嫉淖饔?是實驗課的出發點和歸宿。在備課時,由教師根據實驗的要求和學生實際,從認知領域(包括實驗目的、要求、原理、步驟、現象和結論等)、操作領域(包括器具的使用、觀察和操作技能等)和情感領域(實驗的愿望、興趣、習慣和理想等)3方面確定實驗課的教學目標,設計相關的教學活動。

本實驗的教學目標為:1認識人口腔上皮細胞的結構,明確與植物細胞結構的異同(認知領域);2學會制作并觀察人口腔上皮細胞的臨時裝片(操作技能);3畫出顯微鏡下的上皮細胞圖(操作技能);4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激發興趣,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情感領域)。其中2、3是核心目標,是達標教學的主體。

1.2前提測評——兼顧知能兩方面

根據課題和教學目標及實驗課特點,對預備性、基礎性和相關性的知識與技能進行前提測評,目的在于診斷學情,進行差異補救,為學生進行實驗鋪路搭橋,使學生進入最佳準備狀態。其方法是教師根據實驗內容按照“應知道的知識”、“應具備的技能”兩方面命出測試題(教師課前完成)。由學生在實際操作前作答,根據反饋信息,對差異進行補救,掃清實驗障礙。

如在上例實驗中,我設計了以下幾個診斷題:1回答植物細胞的結構及各部分特點;2如何畫生物圖?3臨時裝片的制作分幾步驟?4回憶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其中1為知識方面,2、3、4為技能方面的問題。

1.3展示目標——重點帶一般

展示目標時間為上課伊始。可采取將教學目標分解為幾個小問題,以重點目標帶動一般目標,以核心目標帶動基礎目標的方法,使學生不僅明確實驗任務,而且帶著問題去實驗、觀察、分析、達標。

如上例實驗中可這樣展示目標:1人口腔上皮細胞的標本如何取得?如何制作臨時裝片?2在顯微鏡下,人口腔上皮細胞的形態、結構如何?與植物細胞有何異同?3同學們把在顯微鏡下看到的口腔上皮細胞畫下來,相互比較一下其結構是否相同?

1.4實施目標——指導與操作相結合

初中生物對實驗的總體要求大致有兩個層次:“初步學會”和“學會”。“初步學會”即:在教師的指導下或對照實驗要求進行正確操作,并得出結果;“學會”是使學生獨立地、正確地進行實驗操作,對實驗中出現的差錯能識別和糾正。根據這兩種要求,我們設計了相關的達標模式。

1)“目標自達”:“學會”實驗一般是學生易于操作,或學生過去學過的,因此,重點在獨立性、準確性上下功夫,可采取“目標自達”的方式,即由教師先指導要點和關鍵,交代注意事項,然后由學生獨立完成實驗,完成學習目標。

如在上例實驗中,在實驗操作前,我告訴學生正確刮取口腔上皮標本的方法,并交代使用顯微鏡時視野光線暗些細胞結構可看得更清楚,指導觀察細胞結構的順序和方法:從外到內,然后整個過程由學生獨立完成。不規范的動作由學生自己糾正。

2)“目標助達”:“初步學會”實驗多是學生初次操作,有一定的難度,可采取“目標助達”的方式,即先由教師演示操作,將實驗分解成幾個步驟,詳細交代每一步驟的操作過程和注意事項,然后師生同步進行。

1.5形成性測試——強化核心目標實驗結束后,教師根據教學要求及時對學生知識和技能達標情況進行測試分析,方法是答卷和復述操作過程相結合,目的是鞏固目標,反饋矯正補救,最終達到全體達標。用顯微鏡觀察人口腔上皮細胞實驗的形成性測試如下。

1.填空題:

1制作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以前,漱口的目的是,以免影響觀察效果。

2制作臨時裝片時,要將蓋玻片從水滴的一側輕輕放平的目的是。

3人體細胞和植物細胞在基本結構方面的主要區別是:人體細胞沒有。

2.選擇題:

1人體基本結構的基本單位是:()A.組織B.細胞C.器官D.系統

2為了使視野中的細胞結構更清楚,應使用()A.大光圈B.小光圈3.簡要回答人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制作。(復述)在課后,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實驗中注意哪些問題,通過實驗學會了什么知識,提高了哪些方面的能力等問題,完成實驗報告,以深化學習。

篇10

初中生物實驗教學實驗步驟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通過學習過程的體驗和探索,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生物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很多結論都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通過實驗教學能夠使學生更好的了解自然規律,發現問題并得出結論。作為我們一線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中只有做到與時俱進,采取多種教學手段,充分利用好生物實驗室,強化生物實驗課教學,才能有效提高初中生物課教學質量。

一、讓學生明確實驗目的,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合理的教學目標是學生采取行動的結果,而動機則是激勵學生去行動的動力。學生明確了實驗目的,自覺地產生“我要動手去實驗”的內部動機,實驗課教學效果就會達到預期的效果。但是從目前中學實際中學生物實驗課教學情況來看,有個別學校對生物實驗室的重視及開放程度不夠及受“你講我記式”的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目前大部分學生接觸生物實驗較少。還有一部分學生認為,生物課的學習只要把概念和結果都記在腦子里,就是把生物課學好了,動不動手做實驗都無所謂,缺乏對生物實驗課教學正確的認識。有的學生認為上實驗課只是好玩,缺乏正確的科學態度;有的學生認為生物課中考不考,所以學習目的和動機都不是十分明確,這些都給生物實驗課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實驗前除要求學生明確教材上的實驗目標以外,還要讓學生明確該實驗在生產生活等實際應用中的作用。如我在教學《顯微鏡使用〉一課時,先給學生講關于醫生對貧血和癌癥等疾病的診斷常識,告訴學生醫生在診斷時除通過看、問、查等方式以外,還要通過儀器化驗手段,用顯微鏡、電子顯微鏡等高端儀器對病人患病部位的細胞組織等進行科學的病理診斷,最后才能敢于得出結論。如果不采用科學手段和設備,容易會給病人誤診,嚴重時會危及病人生命,造成患者精神和物質上不可彌補的損失。同時還給學生介紹顯微鏡在其它工、農、醫學方面的廣泛應用,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樹立科學的態度,提高學生學習顯微鏡的興趣。

二、讓學生掌握實驗步驟,規范實驗操作流程

實驗步驟是學生動手規范操作的要領,只有理解掌握才能達到規范操作,實驗才能獲得成功。因此,在實驗前,我經常指導學生預習整節內容,將實驗步驟由繁化簡,抓住每一步的關鍵詞語串通于實驗步驟之中。如教學顯微鏡使用過程中的“三個一”:(1)安放距桌邊一掌(5~7cm);(2)對光要目(目鏡)物(物鏡)通光(通光孔、光源),光強用平面鏡,光弱用凹面鏡;(3)觀察時標本對孔正中距離物鏡一厘米,視野中出現標本顏色或雜質時觀察目標即將到位,微調粗旋鏡升降,細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標時緩緩移動玻片標本等。教師要每規范操作一步,就給學生講解該步的注意事項,同時讓學生模仿操作一步,同時及時指導巡視,糾正學生錯誤的操作方法等。如讓學生使用顯微鏡用左眼觀察物體時閉著右眼的習慣,還有在轉動轉換器時,糾正扳物鏡的錯誤操作習慣等。通過教師一步一步地認真指導和科學要求,學生才能很快對好光,順利觀察到實驗標本在視野中的圖象。同時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即用完顯微鏡擦干凈外表,還有轉動轉換器,把物鏡偏兩旁,放回鏡箱原處。

三、讓學生學會觀察實驗現象

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規范操作是進行實驗的基礎,而對實驗現象的認真觀察是達到實驗的目的、探索實驗結果的關鍵。但在實際實驗教學中發現,大部分學生在實驗中往往重視操作過程,忽視了必要的觀察和分析。如在解剖鯽魚的實驗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認為解剖完了,實驗就做完了。針對這一問題,我在實驗前就做好實驗指導,要求學生搞好預習,在實驗時首先要準備好硬紙板,并在相應的位置寫上鯽魚各器官、系統的名稱。然后在做解剖鯽魚實驗時,先讓學生觀察魚的各種鰭在游泳中所起的作用,最后讓學生按步驟規范操作解剖,將觀察后的器官,系統解剖后放在硬紙板寫好的相應位置上,并在實驗指導的空白處填上相應的結構及功能。這樣通過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的動手、動眼、動腦、觀察和分析,培養了學生認真嚴謹的科學態度,使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學會了觀察分析比較的方法。

四、讓學生進行獨立操作,及時考查實驗教學效果

及時的考查和評比,更能有效激勵學生認真上好生物實驗課。我在具體教學中常常將學生所學過的知識進行科學的統籌,并做好知識的銜接,有效考查學生對實驗儀器設備的綜合運用能力。如讓學生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探究種子成分、鯽魚的解剖等。在指導學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結構后,及時對學生利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的實驗進行綜合考查,通過這個實驗既考查了學生顯微鏡的使用,又考查了臨時裝片的制作,也考查了對細胞結構的認識,為后面的生物實驗打下基礎。我參照初中畢業生物實驗考查《顯微鏡使用和臨時裝片制作》的方式及評分標準實施考查。結果學生有三分之一能在5分鐘內完成,評90分以上;多數在8分鐘內完成,評80分以上;極個別的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完成的,評60分。這樣通過實驗考查,促使學生經常做到認真復習和溫故,最終達到能夠獨立動手操作顯微鏡的能力。同時還對實驗操作能力稍差的學生做到及時發現,加強個別指導,最后達到人人過關,人人掌握顯微鏡的使用技術要領,有效提高了學生動手操作實驗的能力。

總之,通過幾年來的生物實驗課教學實踐,使我深深地體會到,生物實驗課教學在提高生物學科的教學質量中的促進作用。通過實驗課教學,培養了學生認真學習生物科學的基本方法,激發了學生生物課學習的興趣,培養了學生認真的科學態度,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全面提高了新課程背景下中學生物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