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工程的倫理問題范文

時間:2023-08-16 17:38: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化學工程的倫理問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化學工程的倫理問題

篇1

一、px項目概述

px,中文名稱對二甲苯(para-xylene),屬于低毒類化學物質。帶有危險標記,對人體的健康有一定的危害。歷史上,px曾經引起了工業界對其毒性程度的激烈討論,工業機構及其支持的科研機構認為是低毒,環保機構及部分科學家(如廈門大學趙玉芬院士)認為是劇毒。px主要用于制造對苯二甲酸,可用于化工及制藥工業等。另外,它還是許多化學合成原料的重要中間體。生活中常見的膠片片基、磁帶本文由收集整理片基、電容器膜、光盤、磁卡等電子信息產品中都含有px,px已經成為應用廣泛的重要化工原料之一。

根據資料顯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px生產國和消費國。px項目一直飽受爭議:一方面,px涉及的產業收益巨大,各地相繼建立了一些比較大的px項目,用于促進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px本身的毒性和以及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使得多地民眾對px項目的建立和實施產生了抵制情緒。px項目啟示我們: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人們在利用科學技術改變社會,造福人類的時候也不能忽略它帶來的弊端。隨著科學技術負影響的顯現,工程的倫理性逐步走入了人們的視野。自20世紀70年代起,工程倫理學在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開始興起。經歷了20世紀的最后的20年,工程倫理學的教學和研究逐漸走入建制化階段。在我國,類似的工程倫理道德規范以及法制化建設方興未艾,我國工程倫理學的春天正在逐步逼近。

二、化學工程倫理規范的構建

作為工程的一支,化學工程有區別于一般工程的特點:

(1)化學工程潛在風險大

(2)化學工程對人的影響更直接

(3)化學工程的監控難度大

基于化學工程的以上特點,化學工程倫理規范的構建就尤為重要。

化學工程理論是工程理論的一部分,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化學工程,不僅是一種技術的應用行為,同時也應該被視作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因此,化學工程倫理規范的構建應該技術和社會實踐兩方面來考慮。

第一,技術方面:

(一)降低化學原料的威脅

首先,化學工程中使用到的原材料,大多數都帶有危險標記,對人們對健康具有一定的威脅。甚至,有些化學原料無色無味,可以使人在不察覺的情況下吸入或接觸到,從而造成對人體的傷害。危險化學原料應該具有醒目的危險標志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危險化學品在生產、儲存、使用、經營和運輸過程中都應得到妥善處理。有些危險化學品,可以通過冷藏壓縮,密封保存等技術手段來降低和消除對人體和環境的危害。運用專業的技術降低化學原料的威脅刻不容緩。

(二)保證生產過程的規范和安全

在化學材料的生產過程中涉及很多環節,每個環節都可能具有潛在的危害。保證整個生產線都達到科學工藝的要求能夠減少工程事故和對環境的危害。

首先,通過對相關技術人員的培訓,使其了解生產過程環節的危害,使其在每個生產過程中的操作都符合相應的規范,對于一些故障能夠妥善處理。

其次,運用技術手段對每個生產環節可能出現的危險進行預防和控制,要有完備科學的三廢處理設備,保證生產過程的規范和安全。

(三)治理和修復化學工程對環境的危害

對化學工程對環境的污染應該做的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但是,有些化學工程對環境的危害,運用目前的技術手段不可避免的。或者,由于種種原因,對環境的污染已經造成,都可以運用相關技術,采取有效措施,對污染后的環境進行治理和修復。

首先,必須對環境污染工程進行詳細分析,找出污染源,確定污染物,最終制定相應措施對環境進行治理和修復。

其次,修復過程中采取的方式方法,應該充分考慮到周邊公共建筑和相關人群的敏感度等因素,建設修復設施不得對場地及周圍環境造成新的破壞。

第二,社會實踐方面:

(一)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的同時,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

對于化學工程倫理規范的構建和制定,國外的研究比國內要早,因此很多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但是,國外的研究現狀不完全適用于中國國情。在國外,工程倫理的研究主要針對工程師的倫理分析,因為國外的工程運行體質是以工程師作為工程責任的獨立主體。而在國內,工程師側重的是技術層面,工程從論證到實施及運行,分別由不同的主體承擔責任,工程師很難做到獨立承擔。

因此,處理化學工程倫理規范的構建問題,應該借鑒

國外成功經驗的同時,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

(二)構建過程中要明確不同角色的不同權利義務

一個化學工程的項目,一般涉及多個角色,不同角色在項目中有著不同的分工和責任。

化學工程師應保證化學工程科學合理的論證和設計,全力參與、全程跟蹤化學工程活動,同時對化學工程的每個生產環節進行監督,從而降低化學工程風險,保障化學工程合倫理性。

工程決策者應該根據針對工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和風險進行分析,制定不同的備選方案,選擇合適方案,實現工程最優化。

政府部門應該在道德約束和倫理規范尚不完善的情況下,對化學工程中的每個參與者進行監督,明確他們的權利義務,監督和管理化學工程的實施。

公眾是化學工程的最直接利益相關主體,有權監督化學工程的運行和實施,捍衛自身健康和生存環境安全,并對化學工程的負影響,提出正當的倫理訴求。

(三)化學工程的倫理規范要高于一般工程

化學工程具有一般工程的特點,同時高危險性高污染性使得化學工程與一般工程的不盡相同,化學工程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影響更為迅速和直接,與公眾的生存環境和自身健康息息相關。因此,化學工程的倫理規范要高于一般工程。

首先,化學工程倫理的制定和實施要比一般工程更加嚴格,確保化學工程的規范和安全。

其次,對化學工程倫理的監督和執行也要高于一般工程,敢于接受社會各方面的監督,取得公眾對于化學工程的信任。

三、結束語

廈門、大連、寧波和咸陽等地的px項目啟示我們,只有不斷地完善化學工程倫理規范的構建才能確保化學工程的持久化發展,真正地做到以人為本,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化學工程倫理規范的制定應該從技術和管理兩個方面來考慮:

化學工程是工程的一個重要分支,化學工程倫理規范應該在原有工程倫理規范的理論框架下,同時結合化學工程理論來構建。通過技術了解危害,規范操作,對可能的危險進行預防和控制;

同時,任何一個工程也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那么就不應該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當然也應該受到社會倫理規范的約束。

通過管理,結合國內的具體情況,明確不同角色的權利和義務,同時制定相應的化學工程倫理規范。

在化學工程倫理規范的構建中,技術和管理,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我們應該認識到,目前關于化學工程倫理規范的研究還不完善,要建立比較完整的框架,成熟的理論,還需要更多的努力,從而使得化學工程倫理規范更加科學,更加系統。

篇2

工程倫理是工程技術人員及利益相關者在從事工程活動中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以及個人與自然關系的原則和規范要求。與一般的職業道德相比,工程倫理具有團體自律性、倫理專業性、行為規范性以及倫理實踐性等特點。 

工程倫理教育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以及國際高等工程教育的客觀要求。20世紀中葉以來,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運動的推進,日益增多的工程項目對生態、資源的承載力和社會公共安全帶來了嚴重危機。一大批工程新領域,如生物工程、基因工程、信息工程、網絡工程等也帶來了全新的道德責任問題[1]。因此,工程倫理教育已成為國際高等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重要內容。如美國工程和技術鑒定委員會(ABET)制定的工程認證標準2000提出,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必須接受“在全球和社會的背景下理解工程方案的影響所必需的寬廣的教育”,具備“對職業與倫理責任的理解”以及“對當代問題的知識”。[2] 

工程倫理教育是應用技術大學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也是其促進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通識教育有機結合的有益探索。當前,應用技術大學工程倫理教育仍然較為薄弱。在思想認識上,部分高校存在著重科技輕人文、重實務輕綜合素質等傾向;在教學內容上,工程倫理教育從屬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課程體系不夠完善,更缺乏適應高校學科領域或服務行業領域的特色課程;在教學方式方法上,多采用傳統的灌輸說教方式,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脫節;在教師隊伍方面,主要是哲學、倫理學領域的教師,授課教師既缺工程學科和人文社會科學等多學科交叉的知識背景,又缺乏工程設計、施工和管理的實踐經驗。 

二、工程倫理教育的目標和內容 

(一)工程倫理教育的目標 

現代工程活動的綜合性、系統性、復雜性和協同性對工程技術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工程倫理教育旨在培養不僅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且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和較強的工程倫理素質的應用技術人才。在知識方面,具有豐富的工程倫理認知,形成敏銳的工程倫理意識;在能力方面,能夠準確把握工程倫理情境,掌握價值判斷、道德選擇技能,妥善解決兩難的倫理困境;在素質方面,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通過道德自律,自覺將專業倫理價值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工程倫理教育的內容 

1. 工程哲學的基本原理 

工程哲學是工程倫理教育的理論基礎。工程活動的本質是社會關系在一定時空范圍內的客觀反映,核心理念是“天人合一”、“以人為本”,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類幸福指數、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近現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明應用,工程活動對自然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廣泛而深刻,科技至上論、技術中立論等社會思潮一度主宰人類社會。現代工程技術人員在工程活動中時常面臨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以及生態價值等多重倫理價值的道德判斷與選擇的倫理考驗。因此,工程技術人員及利益相關者如何看待工程活動中的多維倫理關系、在解決道德困境中應秉持什么樣的倫理價值觀和原則要求,成為工程倫理學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2. 工程倫理問題 

敏銳識別工程倫理問題是工程技術人員倫理素質的基本要求。姜卉認為,工程倫理問題存在三個維度,分別是工程倫理的價值譜系、工程管理全生命周期以及具體工程領域的倫理問題。[3]首先,在工程活動中,工程技術人員的“義務發生對象”類別多樣,包括工程人員個人、專業、同事、雇主、客戶、承包商、公眾、自然環境等,因此,不同類型社會關系所存在的工程倫理問題也各不相同。例如,就工程人員與自身專業的關系而言,存在對職業的忠誠問題、是否勝任等問題;就工程人員與雇主的關系而言,存在兼職問題、虛報及謊報問題等。其次,工程活動包括規劃、設計、實施、驗收等多個階段,每個階段皆存在不同的倫理問題。例如,在規劃和設計階段,應綜合評估工程項目對各義務發生對象的影響,以價值排序原則選擇最佳方案;在實施階段,應嚴格遵循工作程序和操作規程要求,以保證工程品質。最后,具體工程領域(建筑工程、軟件工程、化學工程等)也存在不同各自不同的倫理問題。

       3. 工程倫理規范 

工程倫理規范是工程倫理教育的核心。認同、接受、履行工程專業的倫理規范是成為專業工程師的必要條件[4]。工程倫理規范從抽象到具體可分為三個層次:原則、守則和施行細則。一般而言,公眾健康、安全與福祉是各國工程專業團體公認的倫理原則。同時,各國或地區還訂有各具特色的倫理守則和施行細則。我國臺灣地區“中國工程師學會”1996年制訂的《中國工程師信條》包括4個層次,如,工程師對社會的責任、工程師對專業的責任、工程師對業雇主的責任、工程師對同僚的責任;每個層次分別包含2個倫理守則,如,工程師對專業的責任包括“敬業守分”和“創新精進”;每個倫理守則又分別包含6個施行細則。[5] 

4. 工程倫理的道德判斷和價值選擇能力 

工程倫理的道德判斷和價值選擇能力是工程倫理教育的關鍵。在工程活動中,工程技術人員雖然有現成的倫理規范可以遵循,但工程倫理規范的有效運用還需要工程人員準確理解倫理情境,正確認識與多重“義務發生對象”所產生的倫理問題和價值沖突,采取一定的原則、步驟和方法進行倫理推理,進而解決工程倫理困境。學者們提出了多種倫理模型,如卡羅爾倫理屏風模型[6]、弗里切的倫理決策支持模型[7]、AASCB綜合倫理決策模型[8]。國外工程倫理已經研究開發出解決倫理兩難問題的一系列方法,如美國工程倫理教育家哈里(Harris)等人建議的劃界法(line-drawing)和創造性的中間方法(creative middle way)、德國著名技術哲學家倫克(H.Lenk)提出的解決各種責任之間沖突的優先次序原則等。[9]此外,1990年芝加哥工程倫理教育會議又提出了七步法道德決策模式[10]。 

三、工程倫理教育的實施途徑 

(一)作為核心課程的工程倫理教育 

在美國,大學學術地位排行前九名的大學,如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康奈爾大學等都開設了相關的專業倫理課程。[11]我國大多數理工類高校尚未獨立開設工程倫理核心課程,以致工程倫理教育形式化和邊緣化,功能難以有效發揮。[12]因此,發揮學校學科特色,面向具體工程專業領域,開發建設融工程學科和倫理學科于一體的跨學科校本課程,是應用技術大學加強工程倫理教育的基本要求。 

大量引入真實案例或模擬案例,建立起完備的工程倫理案例庫,是豐富充實工程倫理教學資源的重中之重。一是挖掘整理我國的現實案例,努力開發針對本地、本專業背景的主題和案例[13];二是借鑒美國等發達國家已有的案例資源,并結合我國歷史和現實國情進行選擇性吸收。在教學過程中將工程倫理理論教學與案例討論、工程倫理行為選擇的辯論相結合,發揮反面案例的警示作用和正面案例的引導激勵作用,強化對學生工程倫理的內化與工程倫理精神養成教育。此外,角色扮演、小組設計、計算機模擬、多媒體和網絡教學也是工程倫理教育的常用教學方法。 

(二)作為教育理念的工程倫理教育 

工程倫理教育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應用技術大學應緊密跟蹤當代工程實踐的發展趨勢,以“大工程觀”打破專業界限,注重科學與人文的學科交叉,重構專業課程體系,將工程倫理理念與內容有機融入到人才培養的各主要環節當中,提高學生將倫理思想運用于工程實踐的能力。一是整合工程倫理與專業技術課程,結合不同專業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滲透工程倫理教育,如在建筑、機械、電氣等工程類專業加強質量意識、安全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在信息類專業開展信息工程倫理和網絡工程倫理教育等;二是整合工程倫理與非技術課程,將工程倫理教育納入人文社會科學等非技術性的課程中,如,將工程倫理與科學技術和社會(STS)整合在一起[14];三是將工程倫理教育與學生實踐實習以及教師科研工作緊密結合,如通過課程設計、專業實習、畢業設計等主要教學環節強化工程倫理意識和道德選擇能力培養,組織學生結合專業特點到企事業單位開展工程倫理方面的社會調查和研究;四是廣泛開展以工程倫理教育為主題的多樣化的校園文化活動,如舉辦工程協會等各類社團、開展學術沙龍和專題講座等,積極發揮“隱性課程”的熏陶教育功能。 

(三)作為獨立學科的工程倫理教育 

工程倫理學是一門適應現代工程建設的自然科學、工程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互交叉的相對獨立的綜合性學科,對從事工程倫理教育教學工作的教師的知識結構和科研方向有特殊的要求。應用技術大學應積極加強工程倫理學學科建設,為提高工程倫理教育水平夯實學科基礎。學科建設的重點是跨學科教學科研共同體的組建。一是整合校內外不同學科資源,積極打造工程倫理學協同創新平臺,明確研究主題與研究任務,催生一批高水平的科研項目和科研成果,并轉化為工程倫理教育教學資源;二是整合教育界和工業界人力資源,積極打造工程倫理教育跨學科教學團隊,加強對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進行跨學科領域知識、技能的培訓工作,鼓勵教師參加工程實踐活動,聘請工程界高級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到學校開設工程倫理課程等。 

(四)作為環境營造的工程倫理教育 

僅僅依靠提高工程技術人員個人道德覺悟和倫理選擇能力是無法改變當前工程界倫理現狀的,應用技術大學必須積極爭取政府、企業等社會各界的合作支持,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工程倫理教育環境,切實提高工程倫理教育的效果。一是拓展工程倫理教育的對象和范圍,將教育對象由在校學生擴展為全社會工程從業人員,將教育范圍由學校教育延伸至終身教育體系;二是改善工程倫理教育的制度環境,國家應完善注冊工程師制度、加強專業倫理審查,各工程社團應制訂倫理章程、加強專業自律,政產學研緊密合作共同推進工程倫理教育;三是培育工程文化環境,傳承我國歷史上優秀的工程文化因子,并積極與國際工程文化對接交流。 

參考文獻: 

[1]李盡暉,苗青.工程師的倫理責任與工科大學生道德責任教育[J].新疆社科論壇,2010(3):80-83. 

[2]哈里斯,普里查德,雷賓斯.工程倫理:概念與案例(第三版)[M].叢杭青,譯.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4. 

[3]姜卉.我國大學工程倫理教育內容體系構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128.

[4]姜卉.我國大學工程倫理教育內容體系構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125.

[5]中國工程師協會.中國工程師信條實行細則[EB/OL].http://cie.org.tw/Important/ImportantDetail?cic_id=15&cic_cicc_id=4,2011-12-01. 

[6]卡羅爾,巴克霍爾茨.企業與社會:倫理與利益相關者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6. 

[7]弗里切.商業倫理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9:4. 

[8]Bishop T,Cummings B,Smith P.Ethics handbook:building ethical leaders[M].DeKalb:Norhern Illinois University,2006. 

[9]李世新.借鑒國外經驗,開展工程倫理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50. 

[10]董小燕.美國工程倫理教育興起的背景及其發展現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6(3):74. 

[11]李祖超,魏海勇.中美工程倫理教育比較與啟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44. 

[12]王前.在理工科大學開展工程倫理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1(10):110-111. 

篇3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由工程技術行業評審機構會同工程教育部門,對工程技術領域相關專業的教育質量加以控制,以保證工程技術行業的從業人員達到相應教育要求的過程。在美國,負責制定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政策、準則和程序并加以實施的機構,是美國工程與技術認證委員會(ABET)。隨著歐洲的一體化進程,歐洲各國也逐漸形成了歐洲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體系(EUR-ACE),這一專業認證直接涉及工程專業學生的職業準入標準。歐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強調對工程專業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審核,其中包括工程倫理方面的要求。探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倫理維度,以此強化我國工程教育中的倫理要求,是本文主要討論的問題。

一、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強調倫理維度的緊迫性

工程活動是一個創造和提升價值的過程。這里的價值指廣義的價值而不是狹義的經濟價值。隨著工程技術的發展,工程專業學生僅僅從工程的角度去理解將來的職業,已經不能滿足時代需求,取而代之的是在工程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對倫理意識的強調與重視。專業教育階段是工程倫理意識培養的關鍵時期,完善的工程教育應該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養成工程倫理意識。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作為工程專業學生重要的職業準入制度,其規范條例中需要包括工程倫理方面的考慮。從我國工程實踐活動現狀看,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強調倫理維度尤為緊迫。近年來,我國重大工程事故發生率居高不下。其中,由于人為管理與操作的疏忽所造成的人身、財產損失占大多數。2010年7月16日,大連輸油管爆炸事件造成附近大面積海域被原油污染;2010年7月28日,南京發生化工廠爆炸事故,也造成嚴重后果。造成這些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工程實施之前沒有對安全可靠性進行科學論證,沒有對作業進行風險辨識,操作時不遵守安全規范。這類重大事故的出現,反映出某些工程技術人員責任意識的缺失,而這種現象發生的深層原因則是工程倫理教育的薄弱。

長期以來,我國工科院校的工程教育注重從工具理性角度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技能,而忽視對學生進行工程倫理意識培養。工科院校在安排工程專業教學體系時,只是從思想品德教育角度設置了相應的必修課程,大都沒有將工程倫理設定為必修課。有些學校開設了一些工程倫理選修課程,由于重視程度不夠,這些課程對于提高工程專業學生倫理意識作用不明顯。

我國2008年頒布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實施辦法(試行)”中有關“通用標準內涵”的表述,雖然提到應該“具有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職業道德”,但沒有關于工程倫理課程設置與規范明確的具體要求。我國學生在工程專業課中學到的知識,很少與工程倫理、社會責任相關,而工程倫理和社會責任意識的缺失會影響工程專業學生全面的價值判斷能力。因而,工程專業學生走上工作崗位時,往往缺乏基本的工程倫理素養和社會責任意識,沒有面對緊急情況的倫理決策能力。由于缺乏工程倫理素養和責任意識,導致工程事故不斷發生,從工程實踐層面上突顯了在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強調倫理維度的緊迫性。具體來說,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強調倫理維度,具有以下幾方面的重要意義:

1.彌補工程實踐活動中價值理性的缺失

隨著弗蘭西斯•培根“知識就是力量”這一口號的提出,人類開始有意識地運用科學技術的手段達到征服、控制、改造自然的目的。當這種控制與改造自然的意識隨著自然的“祛魅”而變得不斷強化和盲目時,理性中的價值維度就開始被人們所忽略。而缺乏價值理性的工程活動,不但無法帶來人類夢想中的福祉,反而造成異化現象。很多人不再關注人的命運、尊嚴和終極關懷,不再具有反思、批判與否定的精神,而是不斷趨向功利化與實用化的工具理性。這種工具理性逐漸引發了許多環境、能源與生存問題。工程活動中缺乏價值理性評判,也是導致工程活動中事故頻發的重要因素之一。工程倫理作為價值理性的集中體現,必須肩負起改善工程實踐活動社會效益的重任。因此,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強調倫理維度,有助于從制度層面影響工程教育,從源頭注重工程倫理意識養成,從根本上彌補工程實踐活動中價值理性的缺失。

2.促進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的交融

對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倫理維度的關注,是實現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從隔離到融合的關鍵。長期以來,人們都在為“科學”與“人文”這兩種一直處于隔離狀態的文化尋找交融的可能。著名學者斯諾在關于“兩種文化”的演說中指出,有很多年輕的科學家認為科學文化正在騰飛,而人文文化在后退;他們還認為擁有這一冷漠的學位(理工科學歷),將會使得他們得到舒適的工作。斯諾還指出,只有一種方式能夠讓他們跳出這種思想的怪圈———通過反思我們的教育。工程實踐活動必須通過科學知識與人文知識的合理融合,才能從真、善、美的意義上實現社會與人類的進步和發展。工程教育作為工程技術人員綜合技能培養的重要途徑,是促進二者融合的重要保證。然而,傳統的工程教育不能改變這種文化隔離現象。只有設定合理有效的工程教育認證形式,即在工程教育中添加倫理規范性教育,并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添加倫理評估規范,才能更好地促進兩種文化的交融。

3.推動工程教育體系的改革與完善,更好地適應社會需要

我國高校工科專業在校生數量近年來迅速增長,工程教育培養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然而,國際競爭力報告的統計顯示,我國工程教育為市場提供合格工程技術人員的能力相當落后。中國工程院對全國5000名工程科學技術人員的調查中,21.8%的人認為高校培養的學生完全不符合國家技術發展需要,52.4%的被調查者認為我國高校培養的工程專業學生質量一般。我國工程教育體系與工程實踐環節之間的鴻溝,可以通過完善工程教育專業制度中各項規范來填補。工程倫理要素作為工程專業中重要的人文要素,是形成工程文化的關鍵所在。只有學生的工程倫理意識得到了提高,才會從整體上提高工科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強調倫理維度,有助于改變我國工程專業教育中“重理工,輕人文”的傾向,培養具有工程文化良好素養的全面發展的人才。這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制度化建設,值得引起高度重視,認真加以落實。

二、歐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倫理維度的內容

美國和歐洲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其中關于工程倫理方面的要求值得借鑒。歐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的倫理維度,主要體現在人才培養目標中的倫理要求、工程倫理課程與師資要求,以及工程倫理教育效果評價這三個方面。

1.人才培養目標中的倫理要求

早在1985年,美國工程及技術教育認證委員會(ABET)前身對申請鑒定的工程學科的要求中,就包括了努力培養學生“對工程職業和實踐的倫理性質的理解”的要求。ABET的要求更為具體,即工程學科應當使其學生能夠在全球的和社會的情境下了解工程的影響。除了經濟的、環境的、社會的和政治的因素外,學生還必須擁有額外的倫理的設計經歷。美國州注冊委員會和國家工程與測量考試委員會要求工程專業必須獲得ABET的認證,體現了這一全國性組織與工程倫理的重要關聯,也體現了工程教育與工程實踐的合理對接。在ABET工程標準2000(engineeringcriteria2000)中的第三條標準,就是用來評估工程專業的,即工程專業必須表明他們的畢業生具有“對職業與倫理責任的理解”,“在全球和社會的背景下理解工程方案的影響所必需的寬廣的教育”,以及“對當代問題的認識”;第四條標準要求其學生具有“主要設計的經歷”,包括經濟、可持續性、工藝性、倫理、健康、安全、社會、政治諸因素對設計的影響。為了能夠獲得職業資格,一位工程師首先必須擁有一個ABET認可的工程學位,并在工程師執照考試中涵蓋了15%左右的工程倫理相關知識。接受認證的工程院校會引入工程倫理課程,以滿足ABET的這一要求。因此,在美國工程院校中,《工程倫理學》是一門普及化程度很高的課程。ABET在2008年制定的2009~2010年認證標準中,要求美國所有的工程院校均需表明,他們是如何向學生傳授倫理知識,以及他們是如何評定其教學成果的。該標準的準則三中第六條明確指出,工程專業必須證明其學生具有“對職業與倫理責任的認知”,第八條要求學生“在全球化的、經濟的、環境的、社會的背景下充分認識工程方案的影響”。在歐洲,2008年3月由英國皇家工程學會與英國工程委員會(ECUK)舉行的聯合研討會中,工程專家明確提出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應優先對工程專業學生的倫理道德意識進行評估,認為工程專業學生的倫理道德意識養成是工程專業學歷認證的前提的觀點。此外還提出對認證規范制定人員及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評審員,也應從倫理角度進行評估。芬蘭提出了工程專業畢業生是否具備職業倫理道德意識,應納入工程專業學位授予審核規章中;意大利提出了工程教育制度中注重培養工程專業學生的職業倫理責任感;西班牙提出在學生進行專業訓練過程中,應注重綜合教育與責任觀念的培養。這些倫理要求有利于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和職業倫理意識的合格人才。

2.審核工程倫理課程與師資要求

20世紀80年代末期,美國學者就已經指出工程專業應開設工程傷害控制相關教育課程,并提出工程設計應該考慮到經濟狀況、安全、可靠性、美學、倫理、社會影響等一系列具有實際約束力的基本需要。工程專業教育必須通過制定嚴格的指標來衡量學生的倫理意識培養狀況,首要的指標就是看是否設置了相關課程,而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主要任務之一正是審核工程教育體系中倫理課程的設置情況。美國高校早期開設的工程專業倫理意識培養課程,主要分為專業必修課與大類選修課兩種,但由于工程技術專業課程比率過高以及工程專業選修課受重視程度不夠等種種原因,這兩種形式的課程實施效果都不夠明顯。隨著美國工程教育體系的不斷發展和完善,ABET提出工程倫理教育相關課程的設置應遵循以培養學生倫理意識為目的的合理、有效的教學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工程倫理案例分析。即在工程專業課程中融入工程倫理案例的分析與討論,實現對學生倫理意識培養的目標。通過對工程倫理案例的研究,能更直觀培養工程專業學生的倫理分析能力,并由此激發學生的道德想象,學習識別倫理問題的表現方式,培養分析解決這些問題所必備的各種技能。工程倫理案例的集中講解,對于學生形成工程倫理意識是非常有效的。

(2)融滲式教學體系。這種教學體系是為完成A-BET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中的倫理要求而提出的新型倫理教學體系,即將倫理學模塊直接融入工程專業課程之中,力求整合為一體,學生可以在研討會或者進行畢業設計過程中討論其中可能存在的倫理問題,并提出他們的解決方案。其中包括開設倫理學家、律師、工程專家的講座,對工程項目中的倫理問題進行闡述,啟發學生的倫理規范意識,開展課堂討論和課堂演講等多樣化教學模式。此外,融滲式教學體系可以借助各學科之間聯系平臺,對教職員工和學生的倫理意識進行專門的培養。從2000年春天美國各高校就開始實施倫理教育相關網站資源的建設。由美國國家專業工程師學會(NSPE)實施的工程專業倫理教育專業實踐的可選擇資源項目,其中包括NSPE工程師倫理責任細則、網址鏈接、工程倫理相關課程、倫理知識指導學習材料、工程倫理相關書籍與軟件、蘊含倫理思考的游戲、倫理刊物等,而且要求不同方面的內容要有不同的網站支持。

(3)對師資的要求。工程倫理課程需要聘請不同學科的教師來講授倫理課程,讓學生有一個全方位的視角來了解并體會工程倫理意涵。工程專業的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對倫理問題的思考,接受認證的學校與院系也有責任確保教師意識到那些必須堅持的倫理和職業標準。教師要具備倫理意識和運用倫理原則解決問題的技能,能夠培養學生對各種產品或工程的一系列不同方案具有倫理評價能力,通過調查和評估該方案中可能存在的倫理與社會問題,有針對性地提高設計水平,改進工藝流程,使這些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3.工程教育體系中教育效果的評價

ABET衡量工程專業倫理教育效果的另一重要指標,是通過定期對接受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相關高校專業進行倫理教育教學評估獲得的。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制度完善的國家與地區,都強調在周期性審核接受認證的高校工程專業倫理教育教學水平的同時,也要重視工程專業倫理教育效果的整體性評估與效果比較。2004年美國工程與技術認證委員會工程教育發展報告中顯示,接受認證的工程專業學生的與倫理和職業相關的問題意識,較1994年同期標準方差增加0.46(+.46sd)。歐盟也有與之類似的工程專業倫理教育效果評估報告。這種整體性的工程專業倫理教育評估報告,能夠從全局角度把握工程專業倫理教育的方向,為工程專業教育的發展提供指導。

三、我國工程倫理教育的改進措施

有選擇地借鑒歐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中倫理維度的內容,針對我國工程教育的實際情況提出相應改進措施,對于提高我國工程倫理教育水平,增加我國理工科學生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工程倫理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06年以來,我國共有一類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試點高校10所。在機械、電子、化工、計算機等專業領域率先進行高等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試點的綜合性大學以及工科為主的研究型大學總計43所。如果能在這些學校首先落實改進工程倫理教育的相關措施,會起到明顯的示范作用。但僅有示范作用是遠遠不夠的,更關鍵的問題是盡早開展相關的制度建設工作,借鑒歐美國家的成功經驗,充分發揮工程專業教育認證在推動工程倫理教育方面的制度保障作用。

我國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實施辦法(試行)”中雖然有使學生具備“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職業道德”的要求,但在課程設置上沒有明確規定,也沒有作為認證審核標準的必要條件,這種狀況亟待改變。我國的工程專業課程設置中,有可能起到工程倫理意識培養作用的課程是《自然辯證法》。這門課程中“科學技術與社會”部分涉及工程倫理方面的內容,任課教師可以比較充分地展開講授。但這門課程一直作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課來講授,在學科定位上沒有給工程倫理意識培養以更多的考慮。在現行課程設置的模式內,通過《自然辯證法》課程加強工程倫理意識的培養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具有較大的可行性,但僅僅做到這一步是遠遠不夠的。應該通過制度化的規定,將開設《工程倫理》專業必修課作為工程專業教育認證審核的重要評定標準,加大對工程專業學生倫理意識培養的重視力度;還應加強工程教育專業倫理課程的網站建設,并納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考核范圍。

我國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倫理方面的要求,還需要同工程師的資格審查制度有機地結合起來。在美國如美國計算機學會、化學工程師學會、土木工程師協會等眾多工程師團體都設有專門的工程師倫理章程及準則,詳細規定了工程師需要遵守的倫理原則與制度。這些章程及準則可以有選擇地吸收到我國工程倫理課程內容和關于工程師資格審查的倫理要求中去。工程倫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作為一名“準”工程師,工程專業的學生不僅要具備工程問題的職業判斷能力,還要培養保護公眾健康與安全的倫理意識與社會責任感,不僅能夠運用其專業知識和技能來為客戶和公眾謀求利益,而且能夠承擔維護社會公平,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負責任的態度,為日后合理有序地進行工程實踐打好基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倫理維度的添加,為激發工程專業學生的義務———責任意識提供了制度保障,使學生明白工程知識和工程實踐對于公眾的生命和福祉以及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性,明確隨之而來的工程師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篇4

課程體系作為中職學校培養人才的重要載體,它的主要目的是實現高素質人才的培養。中職工程教育課程體系從整體上考慮課程如何實現建筑人才的培養,它的教學任務是使學生能夠在現實的工程環境中培養復合型工程技能。所以為了構成合理適當的課程比例關系,選擇的教育內容需要更具有合理性和高效性。工程教育培養出來的高等工程技術人才更具有專業性,工業需求作為教育體系設計的直接動力,為工業界培養更多高質量的人才和推動社會發展,是新時代賦予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立足于長期的工程教育實踐中,我國的工程教育課程形成了新的體系。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時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業的發展對工程教育課程體系提出的要求日益嚴格。工程教育課程體系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為了更好地順應時展趨勢,工程教育課程體系必須不斷調整和創新,才能將其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工程教育的課程改革主要以全方位工程能力的培養為核心,同時不能背離工程教育的本質規律,才能不斷優化課程體系,使中職學生形成良好的綜合技能的訓練,在現實的工程環境中形成復合型工程技能,從而培養出一批高素質高技能的新型工程師。

二、工程教育課程體系需要注意的問題

據調查,我國中職工程教育課程體系構造缺乏多元化和國際化。為了更好地發揮我國工程教育課程體系應有功能,需要注意的問題有:課程結構失衡、課程內容單一成就和課程實施弱化等。

(1)在課程結構的調整方面,需要注意課程之間的比例和重學輕術的傾向等問題。一直以來,我國工程教育課程體系遵循以學科導向設置相關課程,造成了重學輕術的傾向。理論課程占得比例太高,實踐課程相對非常少,工程教育課程設置過于注重對專業理論知識的傳授,卻忽略了實踐教學環節在課程結構中的重要性。實踐課程沒有高等工程教育課程結構中發揮出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課程結構比較呆板和單一,缺乏新穎和靈活性,必修課程占得比例過高,選修課程比例過少,基礎課與專業課等必修課在課程計劃占據了大比例;可是跨科課程、綜合類課程卻非常少,嚴重制約了學生工程視野的拓展,難以實現科學的可持續發展。比如,可以科學合理地調整理論課與實踐課的結構課程。應該引進“歐洲工程教育E4(EnhancingEningneefingEducationinEurope)計劃”,使理論與實踐課程更加符合課程體系的框架和內容結構。

(2)在課程內容的改革方面,需要提高工程教育課程內容的開放性和創新性等。課程內容不能適應時展的趨勢,忽視課程的更新程度,使教材落后于當今時代科技快速發展;高等工程教育課程內容一般過于注重自然科學知識的傳授;另外課程內容目前國際工程科技知識占據比例過低,使當代的中職學生未能樹立正確的國際化意識和創新意識。我國的校企合作實施課程缺乏一套合理高效的運行機制。所以,可以適當地將工程倫理、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等人文社科類綜合性的知識體系列入選修課表。

(3)在課程實施方面,必須要保證課程的實施要保證教學計劃的落實和健全。在我國當代的工程教育課程實施中,教學的方式比較落后傳統,一般都是采用以教師傳授為主和課堂教學為中心的形式,沒有真正達到互動民主的教學效果。忽視了學生在學習方面的主動創造性。另一方面,在課程實施國際化過程中,缺乏與國際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對比先進國家的高等工程教育課程體系,需要提高工教育課程實施國際化的速度等。采用卓越的教育計劃和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將我國工程教育現有的課程體系發揮得更系統和全面。例如:某中職學校為了推動學生的全面學習,不斷加強學習項目,制定出不同的學習方案,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在2012級土木工程和化學工程與工藝中的專業試點的課程內容,都全面地包含了化工類、水利工程類和機械模具類的學科知識。不單只有豐富的理論知識,還加強了試驗性活動的探索。在不同的專業老師指導下,為學生打造了真實性的情境式教學環境。

三、結語

篇5

PayPal上市,人生的第一桶金

位于帕洛阿爾托最熱鬧地段的大學街(University Avenue)是硅谷科技產品的前哨港。在這條街上有一間名叫CaféVenetia的咖啡館。彼特·泰爾的大部分產業幾乎都設立在Café Venetia附近。放眼望去,這家咖啡館的客人都是一些使用蘋果設備、穿著不太講究但精神飽滿的人,他們的討論話題都離不開自己的創意點子和風險投資。1998年夏季,剛剛來到舊金山區的23歲烏克蘭程序員馬克斯·列夫琴(Max Levchin)在斯坦福大學聽了一場泰爾關于貨幣交易的演講。第二天,他們在帕洛阿爾托見了面,他們希望打造一個電子支付系統,讓電子商務交易變得簡單、統一和安全,這就是日后PayPal的雛形。2002年,泰爾就在這家咖啡館和朋友艾倫·馬斯克(Elon Musk)見面討論要不要讓PayPal上市,并達成了一致意見。最終,這家創立于1998年的電子支付公司成功上市,市值約為12億美元,成為“911”事件后第一起大型IPO。隨后,PayPal以15億美元的價格被eBay收購,泰爾也獲得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5500萬美元。

風險投資,點石成金

財務自由的泰爾之后便投身于風險投資。他將于1996年創辦的Thiel資產管理公司(Thiel Capital Management)更名為Clarium Capital Management,自己注入了1000萬美元。從此,泰爾就開始耐心尋找具有前景的初創公司。當時社交網絡這個很少有人青睞的領域被認為會成為下一個危險的互聯網泡沫,但泰爾仍然信心滿滿。2004年夏季,霍夫曼和硅谷頑童肖恩·帕克(Sean Parker)把泰爾引薦給了扎克伯格,當時扎克伯格正在為Facebook尋找主要投資人。泰爾為當時估值不到500萬美元的Facebook提供了50萬美元啟動資金,這是Facebook獲得的首筆外部投資,這次投資為他贏得了7%的Facebook股份,并成為公司董事會成員。盡管隨后幾年,泰爾賣掉了自己近一半的股份,剩余股份也因Facebook多輪融資而進一步稀釋,但泰爾所持股份仍占3%左右。如果以Facebook上市后1000億美元的市值計算,泰爾手中的股票價值有望達30億美元,投資回報逾6000倍。如若說馬克·扎克伯格創造了Facebook這個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奇跡,那么彼得·泰爾(Peter Thiel),這位生于1964年的怪才正是這個奇跡的背后推手。美國互聯網界便再次記住了泰爾的名字。

一年后,他以5000萬美元創辦豐德斯風險投資公司(Founders Fund),并在基金成立后投資了一系列極具創新性的創業公司,包括YouTube、分享圖片軟件公司Slide、用戶評論網站Yelp、開發搜查和金融詐騙軟件的Palantir Technologie、火箭制造公司SpaceX、電動汽車公司Tesla Motors以及微型借貸公司Kiva。這些公司后來被證明都非常成功。可以這么說,泰爾算得上是世界上最為成功的技術創投人。

如何挑選具有前景的創業者?泰爾說,他會對每一個尋求投資的創業者提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為什么會有第20名員工加入你的公司?”泰爾認為:“很容易解釋為什么有人想當CEO或作為早期員工加入創業公司,因為他們想運營一個公司或者想通過加入早期創業公司來致富。也很容易知道為什么第1000名員工愿意加入,因為很明顯公司正在通往壯大的路上,加入進來可以獲得穩定的收入。但第20名員工則會有很多不同的含義。因為在公司第19個員工加入的時候你公司的大部分股權已經分配完了,但公司還沒有成功,所以你的公司不是一個為了穩定收入值得加入的地方。”“只有這樣回答的公司我才會投,那就是第20名員工會加入進來是因為這個公司在做完全新的、與眾不同的事情。”

矛盾綜合體, “生而為贏”

泰爾1967年出生在德國法蘭克福市,父親是一位化學工程師,父親克勞斯多次跳槽于幾家大型的工程企業,一直帶著全家到處奔波,最終在美國舊金山以南20英里的福斯特市定居下來。泰爾先后在7個不同的地方上過小學。最終在五年級時他在舊金山灣福斯特市穩定下來。早期的成長環境讓泰爾充滿了自信、聰明,也獨自享受著孤獨。他是一個數學天才,也是一位象棋高手,在他的棋具上貼著人生格言“生而為贏”。青少年時期,他最愛的讀物是“指環王”,他總是反復閱讀這本書。同時,他也喜歡索爾仁尼琴和蘭德的作品。泰爾在一個基督教家庭里長大,本身信仰基督教,但是在高中時期,他開始信仰自由意志主義,甚至成為自由意志主義的極端信徒。他形容自己的信仰“多少有點異端”,他說,“我信仰基督。但我并不試圖勸服其他人也保持和我一樣的信仰。”同時,作為基督徒的泰爾同時也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同性戀,而這也是泰爾被外界稱為矛盾綜合體的具體體現之一。對此,他說,“在我腦海里,身份認同以各種細微不同的形式存在。我認為,同性戀者、黑人和女性對此都有深刻而不同的體會。我也認為,大家對此有夸大的趨勢,把它上升到了意識形態領域。”顯然,泰爾是個典型的矛盾綜合體,他在自己的烏托邦里生活或是做生意,并樂在其中。

信息時代為泰爾帶來了巨大財富,但是他仍然對此失望。他認為,互聯網技術革命沒有創造充分多的就業崗位,也沒有提升制造業水平和社會生產力。一個個虛擬世界的創新并不能取代現實世界的技術進步。泰爾甚少更新自己的Facebook頁面。他也“不習慣使用BlackBerry、iPhone或者電子郵件這類東西。”甚至直到一年前,他才開始發短信。

堅信創新拯救世界

如今,已經在社交媒體領域獲利頗豐的泰爾又有了新目標——為那些 “能夠拯救世界的創意”提供資金,用他經常掛在嘴邊的話來說,至少要“將我們的文明提升一個境界”。 泰爾認為,現在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問題,例如政府機構和教育系統存在的缺陷、揮之不去的金融風暴、市場泡沫、能源危機以及爭奪資源的戰爭都源自于科技創新的停滯不前,而唯一的拯救方式只能是劇變式的科學突破。目前,泰爾已將大筆資金投入那些專注于延長生命、移民海洋平臺、太空商業化、友好人工智能、修改DNA序列加速進化和其他一些瘋狂想法的公司中。最近他旗下的泰爾基金會又投資了一個令人瞠目的項目——鮮肉3D打印技術初創公司。

篇6

關鍵詞:人本管理團隊精神激勵 企業文化

Abstract:Person this management only then in the management process by the artificial starting point and the center, revolves to stimulate and to transfer person's initiative, the enthusiasm, the creativity, only then activates person's factor, has solved person's problem, can solve the enterprise development power problem. But safety in production's determining factor is a human, coal enterprise staff's safety consciousness, security manner, security behavior, overall quality as well as state of mind to coal enterprise safety in production decisive function.

Key word: Humanistic managementteam spiritexcitationEnterprise culture

中圖分類號: TU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人本管理是指在人類社會任何有組織的活動中,從人性出發來分析問題,以人性為中心,按人性的基本狀況來進行管理的一種較為普遍的管理方式,指在管理過程中以人為出發點和中心,圍繞著激發和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展開的,以實現人與企業共同發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動。

人本化管理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一個動態的、和諧的發展過程(1),人是能動的,只有激活人的因素,解決了人的問題,才能解決企業發展的動力問題。而安全生產的決定因素是人,煤炭企業員工的安全意識、安全態度、安全行為對煤炭企業安全生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2)。那么如何建立全新的“以人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

一 剛柔并濟,建立和諧的工作氛圍

一個企業或一個班組都是人的集合體,它們存在的基礎在于人,發展的根本也在于人,因此,應當把員工作為企業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人是有感情的動物,對員工進行細微的關懷,在企業中營造一種關心人、愛護人、體貼人的人性化的環境,更能激勵員工在工作中積極、努力(3)。如果完全依靠行政命令、規章制度等剛性的管理方式,雖然在生產實踐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這均屬于外在力量的控制與約束,僅僅依靠這種外因力量,不可能從根本上自覺地產生自我激勵和規范作用,真正激發和調動員工的內在積極性和創造性。以人為本的管理重在人性的管理,要把工作和生活分開,在執行制度上不要把個人感情參與其中,不能因感情而影響制度的公平性。因此,在班組管理上要學會剛柔并濟的管理方法,堅持原則的剛性管理做到不折不扣地執行,對于違章者決不姑息,按規定懲罰到位,對于優秀者給予適當的獎勵,對于受到處罰和獎勵的都要公開通報,讓每一位員工明明白白;在柔性管理方面,建立員工檔案,隨時掌握每一位員工的思想動態和情緒變化,時刻關心到每一位員工的心理,建立朋友般的情誼。盡力為他們創造一個獨立的平臺,讓他們能夠施展自己的才華,使員工在和諧的管理環境中不斷實現自己的價值,讓他們切實感受到自我存在價值的意義。實行人本管理,就是為了建立沒有矛盾和沖突的人際和諧,讓每一位員工工作的幸福。

二強調個性化專業培訓

所謂個性化,就是要體現出企業的發展歷史、行業特點、人文環境、隊伍素質、價值追求等。一方面激勵員工發揮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來推動企業發展,另一方面使員工的意志、體力和智力得到鍛煉和提高,從而使其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4)。通過班前學習材料、“一日一題”、每周專題培訓、技能競賽等多種形式,突出與安全生產現場緊密相關的安全生產知識、技術規程措施和事故案例,為每一位員工提供個性化專業培訓。雖不一定要面面俱到,關鍵要能夠深化到職工的腦海里,得到職工的廣泛認同,成為職工規范自己言行的自覺行動。

因此,在總結了基層工作的特點和價值追求的基礎上,提出了班組的管理理念:“鷹一樣的個人,狼一樣的團隊”,這樣培養出的員工既有很強的單兵作戰能力又有很強的團隊合作能力。只有確立和培育出別具一格的人本理念,才能深深地根植于職工的頭腦中,成為激發和引導員工工作的動力和準則;培養高素質的職工隊伍,提高管理水準,樹立良好的形象,就會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建立特色的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的簡歷也是人本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作為煤礦企業安全更是管理中的頭等大事。縱觀煤礦各類安全事故,大多是由于人的行為不規范、違章作業、違章指揮和違反勞動紀律造成的,而這些行為主要原因就是人的不安定因素。如何約束甚至去除人的不安定因素呢?主線就是“抓好一個中心、開好兩個會、落實三個‘不’”。

“抓好一個中心”就是要抓好制度、措施的貫徹和執行,每班要安排管理人員下井跟班,深入一線,為現場的職工提供技術支持和監督現場工作情況,對于存在的問題給予最快的解決,也為下一班的工作安排提供詳細的資料。“開好兩個會”就是開好班前、班后會。班前會上班組長根據當班的工作任務提出“四個必問”和“六個必講”,然后詳盡的貫徹當班的施工技術措施以及當班的安全注意事項,互聯保責任落實到位;在班后會上,對于當班的安全生產情況作出小結,對于需要領導解決的問題立即得到落實。“落實三個‘不’”就是“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被別人傷害”的制度,工具完好齊全,安全組織措施、技術措施齊善完整,作業人員身體狀況、精神狀態勝任工作。

四注重培養團隊精神

“世上沒有完美的個人,卻有完美的團隊。”每個人只有把自己融入到團隊中才能獲得更高的自信及更好的發展機會(5)。人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每一個人是任何團隊的一個有機“細胞”,“細胞”有活力則團隊更有活力。

培育堅強的團隊精神,是獲得巨大成功的基礎條件,團隊精神的養成是形成合作能力的基礎。基層班組除了要注重加強個人能力和素質的提高外,更要注重班組的內部團結。作為煤礦職工,井下工作環境復雜,只有相互協調、通力合作才能形成合力,使班組整體的工作更加安全,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如果沒有團隊精神的支持,團隊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個人也可能歸于失敗。

在基層班組隊伍建設中,團隊精神也是提高班組長凝聚力和戰斗力的首要條件。良好的團隊精神,有利于形成文明和諧的人際關系。員工之間應該形成一種相互尊重、相互體貼、相互幫助、共同進步的親密和諧氛圍。

五 結束語

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構建“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擯棄不合時宜的管理制度和手段,以“人”為核心,充分考慮每個人得價值核心,才能使員工不斷形成適應新形勢的思想觀念,形成適應市場競爭新發展的工作、生活方式,才能使煤礦生產更加安全,生產效率更高,才能培植好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推動企業持續快速健康地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何國棟:以人為本與現代企業管理[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5

[2]石剛:煤炭企業安全文化中的人本建設問題[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10,(02)

[3]考試吧網:淺論“以人為本”理論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運用[EB/OL]. , 2009-9-30

[4]王永輝:“以人為本”的倫理觀念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應用[D].武漢:武漢科技大學.2004

篇7

關鍵詞:科學分類 歷史沿革 分類標準

Abstract:The implications, meanings and history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Sciences minutely are discussed. Representative examples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Sciences at ancient and modern and in Chinese and foreign are enumerated. On the basis of synthesizing advantages of various classifications, the new views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sciences are brought up.

Key Word: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sciences, history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Sciences, Standards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Sciences

科學分類就是依據某些帶有客觀性的根據和主觀性的原則,劃分科學的各個分支學科,確定這些學科的研究對象、內容和轄域,明確它們在科學中的位置和地位,揭示它們之間錯綜復雜的聯系,從而達到宏觀把握科學的總體結構、微觀領悟學科的前后關聯之目的。科學分類作為科學王國的地圖,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具有不容忽視和不可小視的意義。在理論上,它對于認識科學的總體畫面、洞悉科學的構成框架、明晰科學內在關聯、把握科學的研究范圍、預測科學發展的趨勢,估價技術的原創基點,是絕對不可或缺的。在實踐上,它對于科學部門的設立、科學規劃的編制、科學政策的制訂、科學資源的配置、科學研究的管理、科學信息的收集、科學教育的實施、科學傳播的開展,均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科學分類無論對于從事科學研究的科學家,還是對于想要學習和熟悉科學的非科學家,都是大有裨益的。任鴻雋在談到科學分類時說:科學知識的進化,是把知識來做縱的解剖;科學知識的分類,是把知識來做橫的解剖。科學分類“不但使科學的地位愈加明了,并且科學的范圍,也可以大概呈露了。”

要恰當地進行科學分類,并不是唾手可得的事情。皮爾遜揭示出一個原因是,任何個別科學家都不可能真正地衡量每一個孤立的科學分支的重要性,也無法洞察它與整個人類知識的關系。可是,只有對彼此的領域具有鑒賞力、對他自己的學問分支具有透徹知識的科學家群體,才能達到恰當的分類。 在現時代,這種知識日益分化和個體科學家無力把握整個科學概貌的狀況,變得更加嚴峻了。薛定諤對此洞若觀火:

一百多年來,知識的各種分支在廣度和深度上的擴展使我們陷入了一種奇異的兩難境地。我們清楚地感到,一方面我們現在還只是剛剛開始在獲得某些可靠的資料,試圖把所有已知的知識綜合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可是,另一方面,一個人想要駕御一個狹小的專門領域再多一點的知識,也已經是幾乎不可能的了。

另一個原因是,科學分類必須在科學發展得比較發達之時才能方便地進行,這時各個知識領域已經相對成熟,各個知識部門已經開始自然分化,并形成群科林立的態勢,于是觀察和分析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就顯得比較容易一些。在此之前,在科學的孕育時期和童年時期,知識的數量和類別嚴重匱乏,要進行恰當的科學分類,的確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

盡管如此,人類的智力好奇心和實際的需要,還是誘使或催促人們對科學分類樂此不疲,從古代一直延續到今天。在敘述科學分類的歷史沿革時,人們大都按照歷史紀年的大框架古代、中世紀、近代、現代來劃分;也有按分類特征來劃分歷史階段的:第一階段是圓心式的神學之知識分類(亞里士多德、圣維克托隱修院的于格),第二階段是樹枝式的哲學之知識分類(培根、笛卡兒、沃爾夫),第三階段是階梯式的科學之知識分類(柯爾律治、邊沁、惠威爾、孔德、斯賓塞、皮爾遜、湯姆森、克羅伯),第四階段是文化學之知識分類(馮特、文德爾班、李凱爾特、克羅齊)。 當然,也有以有代表性人物的科學分類思想和圖式來鋪陳的。在我們下面的鋪敘中,各種因素可能兼而有之。

早在古希臘時代,柏拉圖的認識論就表明有三種知識,即感官知覺、意見和真正的知識或廣義的科學。感官知覺不能揭示事物的真像,只能顯露現象。意見有真偽,僅僅是意見,毫無價值。它不是知識,而是建立在信念和感情之上的。它不知道自己是真是假,找不出為自己辯解的理由。真正的知識以理性為基礎,這種知識知道自己是知識,即能確證自己為真的知識。我們必須從感官知覺和意見前進,達到真正的知識。柏拉圖創造了一個包羅萬象的哲學體系。雖然他沒有明顯地把哲學分成邏輯學、形而上學(物理學)和倫理學(實用哲學,包括政治學),但是在著作中運用了這種劃分法。亞里士多德認為,真正的知識不在于僅僅熟悉事實,而且在于認識它們的理由、原因或根據,認識它們必然如此的情況。哲學或廣義的科學,包括一切經過理性思考的知識,其中有數學和各專門科學。研究事物根本的或初始的原因的科學或哲學,他稱之為第一哲學,我們叫形而上學。形而上學研究本然的存在,各種科學研究存在的某些部分或方面。例如物理學研究存在中的物質和運動。其他部分的科學和哲學取名為第二哲學。他還進而區分理論科學(數學、物理學和形而上學)、應用科學(倫理學和政治學)以及創制的科學或技藝(有關機械生產和藝術創作的知識)。他又把這些科學分成物理學(物理學、天文學和生物學等)、形而上學和應用哲學,如果加上邏輯學,那就是柏拉圖的一般分類:邏輯學、形而上學和倫理學。

自亞里士多德之后,特別是在中世紀的千余年間,宗教一統天下,其間科學分類標準基本上沒有什么變化。中世紀的經院哲學家把知識分為自然知識和啟示知識兩種,哲學屬于自然知識,神學屬于啟示知識,與亞里士多德沒有什么兩樣。在1141年,法國圣維克托隱修院的于格(Hugo of St. Victor)的分類才在原有的基礎上有諸多細節的增加。例如在應用的一項之下列舉了工藝和邏輯:工藝包括紡織、縫紉、建造、航運、農業、漁獵、醫藥、游藝等,邏輯包括演說、文法、方言、修辭。不過,于格仍然擺脫不了亞里士多德的主張,依舊以神學為歸宿。 羅吉爾培根雖然沒有系統地發表過科學分類的見解,但是他在《大著作》中列舉了五種重要的學問:語言學、數學、透視學或光學、實驗科學、道德哲學。這位身處中世紀后期的思想先行者所列舉的學問,已經超出當時的學術范圍了。

弗蘭西斯培根是名副其實的近代科學思想的先驅,他在《論學術的尊嚴和進展》、《智力球描述》中,對科學進行了分類。按照培根的觀點,人的學術起源于理解力的三種官能——記憶、想像和理性。他以此為基礎開始了他對知識的分析和分類。記憶對應歷史,而歷史包括公民史和自然史,二者之下進而各有細分。想像對應詩,詩分為敘事的或史詩的、戲劇的、比喻的。理性對應哲學或科學,其下一分為二:自然哲學和神性(啟示)。在自然哲學名目之下有人、自然和上帝三項。第一項人之下又細分為公民哲學(權利的標準)、人性哲學(人類學)。第二項自然之下又細分為思辨的自然和操作的自然,前者包括物理學(質料和第二因)和形而上學(形式和第一因),后者包括力學和純化的魔法。第三項上帝包括自然神學、天使和精靈的本性。培根的分類沒有在知識的素材和知識本身之間、實在的東西和觀念的東西之間、或在現象的世界和非實在的形而上學思維的產物之間劃出明確的區分,而且學科用語中有中世紀神學的殘跡和經院哲學的弊病,因而從近代科學的立場來看是有缺陷的。但是,培根指出:“知識的劃分不像以一個角度相交的幾條線,而更像在一個樹干上交叉的樹枝。”這個觀念對培根和斯賓塞來說是共同的,即科學源于一個根,它與孔德的觀點針鋒相對,孔德是按系列或階梯排列科學的。

在17世紀的近代科學革命以及18世紀的法國啟蒙運動時期,牛頓力學已經牢固確立,并衍生出剛體力學、流體力學、解析力學、天體力學等力學分支,熱、電、磁、光等現象的研究也初露端倪,動物學、植物學、生理學的發展方興未艾。在這種情勢下,

一些科學分類的方案陸續出臺:神學君臨一切學科的格局已被打破,神學色彩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哲學包容全部學科的傳統觀念也日漸式微乃至悄悄退隱;經驗性的和應用性的學科紛紛出現在科學分類表中。

例如,笛卡兒把一切精密的知識都包括在他的哲學體系之中。在他看來,哲學有三大部門:一是無形世界的形而上學,二是有形世界的物理學,三是知識應用的應用學。伽桑狄把科學分為邏輯學、物理學和倫理學。霍布斯試圖把主觀原理和客觀原理結合起來進行分類。他認為數學方法是普遍應用的方法,把幾何學擺在演繹科學的首位,把物理學擺在歸納科學的首位。他擬訂了科學的配置原理:從抽象到具體,從事物的量的確定性到它的質的確定性,又引向量的確定性。洛克把科學分為物理學、實踐和邏輯學。拉美特利做了形而上學的劃分,他把自然界分為三界(礦物界、植物界、動物界),并有與之對應的科學。 法國百科全書派(狄德羅、達朗伯)接受了弗蘭西斯培根的記憶、想像和理性三分原則,但是在細節上有所豐富。比如,理性部分冠以哲學,哲學之下分為一般形而上學(本體論)、神的知識、人的知識、自然的知識四個門類。其中,自然的知識下轄物體的形而上學、數學和物理學(自然哲學)。數學下轄純粹數學、應用數學和物理數學:純粹數學下轄算術學、幾何學;應用數學下轄力學、幾何天文學;物理數學下轄光學、聲學、氣體力學。物理學下轄廣義物理學和狹義物理學,其下又各有所轄。 沃爾夫(C. Wolff)將知識分為歷史的(經驗科學)、哲學的(理性科學)和數學的(形式的)三種:歷史敘述正確的事實,哲學研究事物的原因,數學規定事物的數量關系。其中,哲學又細分為狹義哲學(自然神學、心理學、物理學),規范科學(倫理學、心理應用哲學、物理應用哲學)、本體論(決定各物共同性質的科學)。

在19世紀這個科學世紀,超越經典力學的熱學、電磁學、光學等經典物理學分支已經成熟,并且出現了數學化和形式化的熱力學、統計物理學和電動力學,化學、生物學、地質學、心理學等學科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弗蘭西斯培根等人的分類越來越不適應科學的現狀,于是新的真正的科學分類紛紛登臺亮相。英國詩人和思想家柯爾律治(S. T. Coleridge)把科學分為純粹科學、混合科學、應用科學、復雜科學四大部門:純粹科學屬于形式的有文法學、邏輯學、修辭學、數學,屬于實在的有形而上學、倫理學、神學;混合科學包括機械學、水力學、氣壓學、天文學;應用科學包括實驗哲學、熱學、電磁學、光學、化學、音樂學、氣象學、測量學、美術學;復雜科學包括歷史、地理、辭典學等。這個分類雖然忽視了科學的客觀標準,顯得有些雜亂無章,但是它卻給后來的分類開辟了一條門徑。 英國哲學家邊沁和法國科學家安培把科學分為物質科學和精神科學兩大類。在他們的物質科學里,列入了天文學、地質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在精神科學里,列入了歷史學、語言學、法律學、經濟學等。這種分類法,有兩個值得注意之點:一是把科學研究的對象作為分類的標準,二是把科學的范圍推廣到歷史、語言等學問上去了。 惠威爾汲取了培根的心理官能標準和笛卡兒的數學乃科學之基礎的思想營養,將科學分為七種,從前一種進至后一種,必須在前者再加上物質的或心理的能力,才能成為新的科學。例如,數學是研究時間和空間數量的,數學加上勢力、運動則有機械學,機械學加上化合力則有化學,化學加上生命則有生物學,生物學加上感情、意志則有心理學,心理學加上歷史的原因則有歷史學,歷史學加上時間、空間則有神學。這種分類的特點是,注意到各學科之間的相互關系,富有獨創性,盡管條理還不甚明晰。

也許從孔德開始,科學分類已經開始具有某種現代氣息。孔德認為,一切科學的基礎是經驗,所有的神學和形而上學假設對科學毫無貢獻,必須予以拋棄,而通向真理的惟一道路是科學。在他看來,有六種基礎科學,即數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社會學,在第七種或最后的道德科學中達到頂點。在這個科學“等級制度”或階梯中,后一門科學依次從屬于前一門。這些科學實際存在相互依賴性,以致要清楚地理解一門科學,就必然需要先前的其他幾門科學的研究。孔德的等級制度分類明顯地和他的實證主義的政治體系相符,僅有純粹空洞的圖式。

斯賓塞拒絕實證論的等級制度的階梯排列,而重返培根從共同的根展開的樹枝狀的科學概念。他把知識分為兩個主枝:處理現象在其下為我們所知的形式的科學和處理現象的題材的科學,即抽象科學和具體科學。抽象科學囊括邏輯和數學,或處理我們知覺事物的模式的科學。具體科學處理我們在這些模式下知覺的感覺印象群和存儲的感官印記。他進而把處理現象本身的具體科學又細分為抽象具體科學和具體科學:前者“在其要素上”處理現象,后者 “在其全體上”處理現象。這導致他把天文學與生物學和社會學結合起來,而不是與它的親族力學和物理學相關聯。這樣的分類可能適合形式邏輯的詞語區分,但是并不適合于指導讀者閱讀或使專家受到啟發。他的第三群具體科學再次按照所謂的“力的重新分配”原理加以細分。可是,這個原理在物理學中沒有真實的基礎,因此不能形成分類具體科學的起點。對于斯賓塞的分類,皮爾遜的總評價是:

該結果充其量將是有啟發性的,但是作為一個完備的和一致的體系,它必定或多或少是一個失敗。但是,從斯賓塞的分類中可以學到許多東西,因為他把培根的“樹”系統與孔德從知識領域排除神學和形而上學的做法結合起來。尤其是在抽象科學和具體科學的原始劃分中,它給我們提供了出色的起點。

德國生理學家和心理學家馮特把科學分為形式科學和實在科學,數學屬于前者,其他科學屬于后者。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實在科學又被分為自然科學和精神科學。自然科學是把經驗現象的內容從認識主體中分離出來,作為間接性現象來研究的科學;精神科學則把認識主體的經驗作為直接的研究對象。這兩大類科學又根據各自學問的性質分為現象性、發生性、系統性:所謂現象性是研究并說明自然以及精神現象的作用,所謂系統性是將全部顯現的自然現象和人為諸現象加以系統性記載整理,所謂發生性介于現象和系統之間,是研究自然以及精神性成果的發展。自然科學的現象性中包括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發生性中包括地質學、生物發生學,系統性中包括記錄天文學、地理學、礦物學、系統動物學。精神科學的現象性中包括心理學、社會學,發生性中包括歷史學,系統性中包括法律學、經濟學。 李凱爾特不同意精神科學的提法,而用文化科學取而代之:“根據文化對象的特殊意義把科學劃分為自然科學和文化科學,這可以使專門研究者由此分為兩個集團的那種興趣的對立得以最明顯地標示出來。因此,在我看來,自然科學和文化科學的區分適合于代替通常的自然科學和精神科學的劃分。”

皮爾遜對科學分類素有思考和研究,并在其經典科學哲學名著《科學的規范》最后一章“科學的分類”中專門做了論述。他考察了歷史上三位著名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孔德和斯賓塞的分類并附帶加以評論,同時闡述了自己的分類圖式。皮爾遜汲取了培根的樹枝狀圖式、孔德的科學相互依存的長處,采納了斯賓塞的抽象科學和具體科學的區分,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科學分類體系。在皮爾遜看來,科學不僅僅是事實的范疇,而且是用來簡潔概述我們對于那些事實的經驗的概念模式。因此,要求進入實際分類的科學分支,實際上僅僅是處于形成中的科學,他們與其說符合完備的概念模型,還不如說符合分類范疇。于是,它們的終極范疇不能是絕對固定的。在或多或少還原為完備的概念模型的那些物理科學和依然處在分類范疇狀態的那些物理科學之間的區分,可用所謂的精密科學(前者)和描述科學(后者)來表達。由此可見,無論何時我們開始細分科學的主要分支,邊界僅僅是實際的而非邏輯的。在細分中被分類的細目與這些邊界交叉和再交叉;雖然在下面的分類中大多數科學僅進入一個位置,但是它們往往同時屬于兩個或更多的部門。所有分類圖式都具有經驗的和嘗試的特征,因為科學是連續成長的。

皮爾遜這位以感覺印象為基石的感覺論者,按照知覺(感覺印象)在科學中區分了兩個群。前一個群處理知覺官能在其下辨別客體的模式的概念等價物,這是抽象科學。后一個群處理我們用來描述知覺內容的概念,這是具體科學。具體科學依據處理無機現象還是有機現象,又分為物理科學和生物科學。于是,他把整個科學劃分為三大塊:研究知覺模式的抽象科學,研究無機現象的知覺內容的物理科學,研究有機現象的知覺內容的生物科學。

在抽象科學中,皮爾遜又按照分辨的一般關系與空間和時間獨有的關系一分為二。分辨的一般關系有定性的和定量的關系之分:定性的關系包括邏輯學、拼字學(orthology即發明術語),定量的關系包括分立的量即算術、代數、測量、誤差、概率、統計理論等和量的變化即函數理論、微分學、積分學等。空間和時間獨有的關系又分為空間用定域分辨和時間用序列分辨:前者又包括定性的(位置)即描述幾何學,定量的(大小)即度量幾何學、三角學、測量法等;后者亦包括定性的即觀察和描述理論(與邏輯無關),定量的即脅變理論(大小和形狀的變化)和運動學(位置的變化)。不難看出,

抽象科學囊括了通常歸類為邏輯和純粹數學的一切。在這些分支中,我們處理分辨的概念模式;由于所形成的概念一般而言是嚴格定義的,并且擺脫了知覺內容的無限復雜性,因此我們能夠以極大的精確性推理,以致這些科學的結果對于所有落在它們的定義和公理之下的東西都是絕對有效的。為此緣故,抽象科學的分支往往被說成是精密科學。

物理科學二分為已還原為理想運動的精密的物理科學和還未還原為理想運動的概要的物理科學。精密的物理科學下列四大部門:團塊物理學包括力學、行星理論、月球理論等;分子物理學包括彈性、塑性、內聚性、聲音、晶體學、地球外形、流體力學、空氣動力學、潮汐理論、氣體運動論等;原子物理學包括理論化學、光譜分析、太陽物理學和恒星物理學等;以太物理學包括與分子無關的輻射理論(光、熱、電磁波)和與分子有關的光、熱、電磁(與分子結構有關)——例如彌散、吸收、傳輸、傳導等。概要的物理科學有星云理論、行星體系演化、地球的無機演化、地質學、地理學(有時稱物理地理學)、氣象學、礦物學、化學等。

生物科學是概要的而非精密的,它按照空間(定域)和時間(成長或變化)一分為二。在空間方面,有生命形式的地理分布(生物分布學)、習性與地點和氣候的關系(生態學)、自然史(在古老的意義上)。在時間方面,亦一分為二:非再發生狀態的歷史學、發生狀態的生物學有植物的生物學即植物學和動物的生物學即動物學。在歷史學中,再分為一般的物種進化和特殊的物種進化;前者包括生命起源(種系發生、古生物學等),物種起源,自然選擇和性選擇理論等;后者包括體格(頭蓋學、人類學等),心理官能(語言史、語言學、哲學史、科學史、文學史、藝術史等),社會建制(考古學、民俗學、習慣史、婚姻史、所有權史、宗教史、國家史、法律史等)。在生物學中,一有描述各類生命的形式和結構的形態學、組織構造學、解剖學等;二有專門處理成長和繁殖的胚胎學、性理論、遺傳理論等;三有涉及生命的功能和行為的學科:從物理學的角度處理功能和行為的生理學,從心理的角度處理功能和行為的心理學。在心理學中,廣義心理學包括本能理論、意識的起源等,狹義的人的心理學包括屬于個體的心靈研究、思維心理學等,屬于群體的社會學即道德、政治、政治經濟學、法理學等。

頗有新意的是,皮爾遜還指出,他的科學三大塊分類并非彼此互不溝通。正如應用數學把抽象科學與具體科學聯系起來一樣,生物物理學——處理無機現象的定律或物理學對于有機形式發展的應用——也把物理科學和生物科學聯系起來。談到自己的分類圖式,皮爾遜“自稱沒有邏輯的精密性,而僅僅是嘗試表明各種科學分支如何與基本的科學概念關聯起來的粗略輪廓”,并表明他“在培根、孔德和斯賓塞失敗的地方必然不可能成功”。然而,由于皮爾遜是位學識淵博的百科全書式的的哲人科學家 ,最有能力從事科學分類工作,因此他的工作在當時科學發展的狀況下還是有現實意義的,至今仍有恒久的學術價值和一定的啟發意義。

皮爾遜的科學分類是于1891年在倫敦格雷欣學院所做的講演中和盤托出的,次年在《科學的規范》一書中發表。這是19世紀末的事。進入20世紀不久,湯姆森(J. A. Thomson)和奧斯特瓦爾德也就科學分類提出了自己的方案。湯姆森的科學分類大體沿用了皮爾遜的分類思想,但是卻凸顯了各學科的地位和關系。他的抽象科學包括形而上學、邏輯學、統計學、數學。他的具體科學則包括普通科學、特殊科學、聯合科學和應用科學。在普通科學中,又細分為社會學、心理學、生物學、物理學和化學。在特殊科學中,對應于社會學的有人類學、各種社會組織之研究等;對應于心理學的有美學、語言學、心理-物理學等;對應于生物學的有動物學、植物學、原生學等;對應于物理學的有天文學、測地學、氣象學等;對應于化學的有光譜學、立體化學、礦物學等。在聯合科學中,有人類的歷史、人種學、生物通史、地球通史、地質學、地理學、海洋學、太陽系通史等。在應用科學中,對應于社會學的有政治學、公民學、經濟學等;對應于心理學的有邏輯學、教育學等;對應于生物學的有優生學、醫學、林學等;對應于物理學的有航海學、工程學、建筑學等;對應于化學的有農學、冶金學、采礦學等。 奧斯特瓦爾德汲取了孔德的等級制度的分類思想,以最普遍的概念創建科學的分類體系——形式科學、物理科學、生物科學。形式科學論及屬于所有經驗的特征,它的主要概念是序,它包括邏輯或流形的科學、數學或量的科學、幾何學或空間的科學、運動學或運動的科學。物理科學的主要概念是能(energy),它包括力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的主要概念是生命,它包括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這里的生理學應該理解為處理非心理現象的整個科學,涵蓋植物學、動物學以及植物、動物和人的生理學;心理學是心理現象的科學,它不限于人,盡管有許多理由要求它的占優勢的部分針對人。奧斯特瓦爾德表明,在他的分類中是就純粹科學而言的,沒有把應用科學計算在內。

稍后的邏輯經驗論在關注科學統一的同時,也涉及到科學分類問題。該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卡爾納普在最廣泛的意義上使用“科學”一詞,包括所有的理論知識,不管它在自然科學領域,還是在社會科學或所謂的人文學科領域,不管它是借助特殊的科學程序發現的知識,還是基于日常生活中的常識的知識。我們首先必須在形式科學和經驗科學之間做出區分。

形式科學由邏輯和數學確立的分析陳述構成,經驗科學是由在事實知識的不同領域確立的綜合陳述構成。

這種分類的特色在于,首次明確地從科學語言和語言哲學的角度出發區分科學。

在其后的整個20世紀,科學分類一直受到各國學者的關注和研究。蘇聯的凱德洛夫等人依據自然界的客體層次無機界-有機界-人,認為其對應的科學學科是物理學、化學及其他,生物學,心理學;人的社會和思維對應的是社會科學和哲學科學。數學是單列的。數學和自然科學的各個學科都各有自己對應的技術應用科學或技術科學。 中國的于光遠把現代科學分為兩大類,即分別研究自然界和社會的運動規律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二者之間還有邊緣學科領域。數學是研究整個世界的量的關系的科學,哲學則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概括和總結。錢學森認為,客觀世界除了自然、社會之外,還有第三個領域即思維領域,因此他把現代科學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同時,從這三個領域向上,通過自然辯證法、歷史唯物論和辯證認識論的橋梁,和哲學相聯系;向下則與技術科學、工程科學相聯系;數學則貫穿各個學科部門。 日本的綱島定治提出,自然科學可以按照研究對象分為物質科學、生物科學、心理科學。這三者又可以細分為三個范疇:個性記述為主的階段、一般性的升級階段、適用第二階段的發生理論;比如,實驗物理學(力學、聲學、熱力學、光學、電磁學),理論物理學,分子、原子、電子理論這三者分別與之對應;其他學科也是如此劃分的。 美國的科恩按照一般約定,指出自然科學包括物理科學和生物科學、化學、地球科學、氣象學,有時還有數學。社會科學一般地被理解為包括人類學、考古學、經濟學、歷史、政治科學、心理學和社會學。傳統上存在第三群人文學科,它包括像哲學、文學研究、語言研究,有時還有歷史這樣的學科。科學或自然科學的范疇常常被推廣到包括一些常規認為是社會科學或人文學科一部分的某些學科,除(體質)人類學和(實驗)心理學以外,還可以包括像語言學、考古學和經濟學這樣可以變化的領域。有時,地理學被認為是社會科學,有時被認為是自然科學。最近,一些(并非一切)傳統的社會科學被放在“行為”科學的大傘之下。

在現時代,科學的指數式發展引起知識的極度膨脹,造成學科的極度分化,同時也催生了一大批交叉學科或邊緣學科的誕生。據說,在德國大學的科研目錄中列有四千多個研究領域。中國教育部學科分類(國標-92)也列舉了文、理、工、農、醫、軍事六大部類的57個一級學科 和三千多個專業的分類目錄。1989年出版的一本《英漢學科詞典》 ,收集的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學科名稱更多達三萬有余。學科的這種通過分化和交叉而增生的趨勢方興未艾。在這種情勢下,學者競相推出自己的分類方案,從二元分類到五元分類一應俱全——當然也有超過五元的。

邦格持二元分類的觀點。他說,在各種科學之間,第一個最顯著的差異是形式科學和事實科學之間的差異,即處理觀念的科學和事實的科學。邏輯和數學是形式科學:它們不涉及實在的事物,因此不能用來使我們處理實在(即經驗),為的是使我們的公式確鑿有效。物理學和心理學處于事實科學之中:它們涉及設想在世界中發生的事實,因此必須訴諸經驗,以便檢驗它們的公式。自然科學包括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個人心理學等。此外,還有文化科學,其中有社會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科學、物質史、思想史等。

三元分類也許是比較多的一種分類法。例如凱伯格堅持,從學術上可以區分出形式學科、經驗學科和詮釋學科。數學是形式學科,生物學和心理學是經驗學科,文學是詮釋學科。顯而易見,每一個實際的學科都體現出所有三個類型的方面:數學中的許多東西最終與關于世界的事實有聯系;生物學偶爾涉及形式結構,心理學包含詮釋;文學批評處理詩的形式結構和有關產生它的社會事實。在這個框架中,哲學本質上是像數學一樣的形式學科,詮釋的進路更多地屬于歷史。我們原來涉及的科學像生物學和物理學一樣,主要是經驗學科。我們的形式關注與科學知識和科學理論的結構有關。我們也能夠注意到科學和哲學的詮釋方面,科學理論是在某些環境中并針對某種哲學思想背景出現的。理解科學史中的一個惟一事件,與分析在新近出現的理論和被說成用以支持它的實驗資料之間得到的形式關系,是截然不同的事情。

四元分類除了前面介紹過的柯爾律治等人的區分以外,也有把科學分為形式的-運算的科學、自然科學、人類科學-文化科學。

N.麥克斯韋的五元分類(或六元分類)是這樣的:數學、統計學和邏輯關注改善形式的、先驗的或分析的知識。物理科學關注關于物理宇宙各個方面的知識。生物科學關注改善關于生命的知識。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關注改善關于人的生活的各種社會方面和文化方面的的知識。技術科學關注改善關于為實現各種有價值的、實際的社會目標所需要的知識。按照知識哲學的普遍一致的意見,經驗科學能夠被安排為粗糙的等級制類型。在底部,在一切的最基本的層次上,我們有理論物理學,與之密切相關的是宇宙學。向上,我們有理論上不很基本的物理學部分,例如固體物理學和物理化學;再高一點,我們有無機化學的整體,并排化學天文學、天體物理學和地球科學(物理學和化學的特殊化的應用)。再向上,我們有生物科學以及有機化學、分子生物學、生物物理學和生物化學做基底,中途有諸如動物學、植物學、解剖學、神經病學、遺傳學這樣的科學,頂端是生態學和動物行為研究。更高一些,我們有社會科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語言學、經濟學、政治科學和歷史學。按照一種觀點即還原論,我們應該把所有這些科學還原——至少在原則上——為理論物理學。按照競爭的觀點即反還原論,這或者是不可能實現的目標,或者是不需要的目標。但是,二者都同意,經驗科學能夠依照等級制組織。更一般地,某種類似的等級制能夠在邏輯和數學的學科中察覺到。在基礎是邏輯,稍向上有集合論。其余的幾乎整個數學分支都能夠被詮釋為或多或少特殊的集合論的應用。

在這里,有必要專門介紹一下技術科學。這不僅由于我們先前很少涉及,更因為技術科學在當今社會所起的作用實在太大了——它可以迅速地變成生產力,在改造世界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伊利英和卡林金指明,技術科學是改變實在取向的研究和活動,任務之間的差別產生不同的技術和技術知識。前科學時代的技術知識是實踐活動的經驗知識,技術知識的科學形式的進化與向機器生產的轉化有關。物質生產和技能的發展要求生產任務基于科學的工程來解決,要求技術設備的數學計算,技術不再能夠僅僅在常識、才智敏銳、經驗的基礎上發展了。這就是為什么技術科學的誕生和形成是由兩個相反指向的過程決定的:一方面使用自然科學的定律、理論和發生在它們之中的技術對象和過程的研究的獨立資料決定,也由科學認知方法的積極應用決定;另一方面由獨立的觀察和技術與生產的事實的概括決定。自然科學應用于生產的技術問題,產生了不能還原為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術常識的知識。軍事科學的開端近似地落入15世紀中期和1870年代之間的時期,這個時期的特點是用科學知識解決工業生產任務,而不是一般的實際問題。在這個時期的第一階段(15世紀后半葉到18世紀初期),技術知識還沒有獲得理論水平,因為在自然科學中充分形成的理論還不存在。這個階段以在實驗方法的基礎上應用科學的形成為標志。在18世紀初和19世紀末的時期,對于與物理學、化學和力學相關的技術科學的形成來說,是決定性的時期。基本的自然科學理論的出現和充分發展的技術實踐,為把技術知識提高到理論水平創造了必要的條件。但是,新技術科學的進化的機制和形式在技術知識發展的“經典”時期(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期)已經開始有意義的變化。在這個階段,技術科學還是通過從基礎自然科學導出而出現的模式繼續存在。導出是工程技術實踐和自然科學理論的綜合,電氣工程和無線電工程就是從電動力學導出的。在這個時期,技術科學的開端的新形式已經出現——通過從已經現存的作為基本科學起作用的技術科學導出,比如無線電定位就是從無線電工程導出的。應該注意,此時的技術科學已經在它自己的題材、理論原理和特殊的理想對象方面是科學知識的充分形成的領域。在1920年代至1940年代,技術知識的數學化穩定地得以發展。在1960年代,技術知識變成認識論認真分析的對象。因此,20世紀中期能夠被視為技術科學發展的非經典階段的開端。經典的技術知識與非經典的技術知識之間的差異除了理論的結構、出現和形成的機制不同外,還在于后者是交叉學科的。技術科學的理論具有建設性的功能,卻不包含新的邏輯關聯,這樣的理論不說明和預言,只是產生工程對象。

從以上的形形的科學分類不難看出,學者進行分類的依據或基準各有千秋。有人認為,科學分類所依據的原則有客觀原則(物質運動形式的客觀區別)、發展原則(物質運動形式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序列)、層次原則(從一般到特殊的科學知識層次結構序列)、實踐原則(新方法和新工具的出現會造成新學科的誕生)。有人指出,科學分類研究進入到結構分析和動態分析的階段。學者設計了各種模式模擬科學體系的結構,如塔模式、樹模式、網模式等。同時,科學分類的動力學研究也方興未艾,學者用液體沉淀模型、氣體流動模型、球體膨脹模型來模擬科學體系的運動和變化。 其實,馬赫早就強調,在科學研究中,不同的透視都是可能的。從這些不同的觀點得到的結果能夠產生不同的學科,它們具有相對的自主性。 不過,一般而言,科學分類的基準不外乎三種:客觀的基準、主觀的基準、綜合的基準。客觀的基準包括研究的對象、種類和范圍,事物的本質,物質的層次,自然的秩序,探索的方法等;主觀的基準包括心智官能、精神能力、哲學理念、描述語言、抽象的形式等;綜合的基準在奧斯特瓦爾德的以序、能、生命的概念作為分類的依據中最具有代表性。

不用說,這三種基準的劃分是僅就主要傾向而言的,只具有相對的意義。誠如奧斯特瓦爾德所言:這些分類不是依照所謂的事物的“本質”,而僅僅從屬于為了比較容易和比較成功地把握科學問題而做出的純粹實際的安排。這是因為,“缺乏完備的和精確的邊界是所有自然事物的普遍特征,而科學是自然事物。例如,如果我們力圖在物理學和化學之間進行鮮明的區分,那么我們便會遇到相同的困難。在生物學中情況也是這樣,倘若我們超出懷疑的陰影力圖在動物王國和植物王國之間建立分界線的話。” 在本文結束時,我們不怕貽笑大方,愿意綜合各家之長,主要依據科學研究的對象和方法,托出自己的簡略的分類方案:

廣義的科學可以分為形式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科學、人文學科。形式科學以符號概念為主要研究對象,多用分析、推理、論證的方法,其目的在于構造形式的、先驗的思想體系或理論結構。自然科學以自然界為主要研究對象,多用實證、理性、臻美的方法,其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的奧秘,獲取自然的真知。技術科學以人工實在為主要研究對象,多用設計、試錯等方法,其目的在于創制出新的流程、工藝或制品,它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科學在技術上的實際應用或應用科學的技術化而形成的系統的知識。社會科學以社會領域為主要研究對象,多用調查、統計、歸納等方法,其目的在于把握社會規律,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進步。人文學科以人作為研究對象,多用實地考察、詮釋、內省、移情、啟示等方法,其目的在于認識人、人的本性和人生的意義,提升人的精神素質和思想境界。

參考文獻

?李醒民(1945~ ),男,陜西西安人。現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自然辯證法通訊》雜志社主編,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科學哲學、科學思想史、科學文化。

任鴻雋:《科學救國之夢——任鴻雋文存》,樊洪業、張久村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340頁。

皮爾遜:《科學的規范》,李醒民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353頁。

薛定諤:《生命是什么》,羅來鷗等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年第1版,序言。

朱謙之:《文化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第1版,第92頁。

梯利:《西方哲學史》,葛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第1版,第70、63、82~83頁。

朱謙之:《文化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第1版,第93頁。

任鴻雋:《科學救國之夢——任鴻雋文存》,樊洪業、張久村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340~341頁。

皮爾遜:《科學的規范》,李醒民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354~356頁。

凱德洛夫、斯皮爾金:科學,丁由譯;金吾倫選編:《自然觀與科學觀》,北京:知識出版社,1985年第1版,第284~374頁。

卡里爾等:科學的統一,魯旭東等譯,北京:《哲學譯叢》,1993年第4期,第60~67頁。

朱謙之:《文化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第1版,第95頁。

朱謙之:《文化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第1版,第96頁。

任鴻雋:《科學救國之夢——任鴻雋文存》,樊洪業、張久村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342頁。

朱謙之:《文化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第1版,第97頁。

皮爾遜:《科學的規范》,李醒民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356~358、358~361頁。

綱島定治:科學分類的體系,北京:《自然科學哲學問題叢刊》,1984年第4期,第92~96頁。

李凱爾特:《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涂紀亮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1版,第17頁。

李醒民:卡爾.皮爾遜:著名科學家和自由思想家,北京:《自然辯證法通訊》,第12卷(1990),第2期,第65~78頁。李醒民:皮爾遜——百科全書式的哲人科學家和自由思想家,《科學巨星》叢書9,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第170~260頁。

皮爾遜:《科學的規范》,李醒民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361~379頁。

J. A. Thomson:科學之分類,唐鉞譯,中國科學社編:《科學通論》,中國科學社出版,1934年第2版,第135頁。

奧斯特瓦爾德:《自然哲學概論》,李醒民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37~39頁。

R. Carnap, Logical Foundations of the Unity of Science. R. Boyd et. ed.,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A Bradford Book, The MIT Press,1991, pp. 393~404.

凱德洛夫、斯皮爾金:科學,丁由譯;金吾倫選編:《自然觀與科學觀》,北京:知識出版社,1985年第1版,第284~374頁。

孫慕天:科學分類;于光遠等主編:《自然辯證法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272~276頁。錢的分類思想似乎有點經院哲學的味道。

綱島定治:科學分類的體系,北京:《自然科學哲學問題叢刊》,1984年第4期,第92~96頁。

I. B. Cohen, An Analysi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Natural Science and the Social Science. I. B. Cohen ed., The Natural Science and the Social Science, Some Critic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Dordrecht/ Boston/ Lond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4, pp. 1~99.

這57個一級學科的名稱是數學,信息科學與系統科學,力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生物學,農學, 林學,畜牧、獸醫科學,水產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與衛生學,軍事醫學與特種醫學,藥學,中醫學與中藥學,工程與技術科學基礎學科,測繪科學技術,材料科學,礦山工程技術,冶金工程技術,機械工程,動力與電氣工程,能源科學技術,核科學技術,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技術,計算機科學技術,化學工程,紡織科學技術,食品科學技術,土木建筑工程,水利工程,交通運輸工程,航空、航天科學技術,環境科學技術,安全科學技術,管理學,,哲學,宗教學,語言學,文學,藝術學,歷史學,考古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軍事學,社會學,民族學,新聞學與傳播學,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教育學,統計學。

李詩英主編:《英漢學科詞典》,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年第1版。

M. Bunge, Philosophy of Science, From Problem to Theory, Revised Edition, Vol. I, New Brunswick and London: Transation Publishers, 1998, pp. 24, 27.

H. E. Kyburg, Jr., Science and Reas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p. 16.

卡里爾等:科學的統一,魯旭東等譯,北京:《哲學譯叢》,1993年第4期,第60~67頁。

N. Maxwell, From Knowledge to Wisdom, A Revolution in the Aims and Methods of Science, England,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1984, pp. 15, 23~24.

V. Ilyin and A. Kalinkin, The Nature of Science, An Epistemological Analysis, Moscow: Progress Publishers, 1988, pp. 166~184.

孫慕天:科學分類;于光遠等主編:《自然辯證法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272~2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