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金融風險分析范文
時間:2023-08-08 17:21: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消費金融風險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我國,消費金融公司是經銀監會批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立的,不吸收公眾存款,以小額、分散為原則,為中國境內居民個人提供以消費為目的的貸款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其業務主要包括個人耐用消費品貸款及一般用途個人消費貸款。從消費金融公司比較發達的日本來看,此類公司具備的特點包括:高貸款利率、高壞賬率、低杠桿、高資產回報率、經營業績隨經濟周期波動較大等。基于這樣的特點,加之其無抵押無擔保的政策,在中國特殊的社會環境下,消費金融公司在設立之初及其后續經營過程中必將面臨著一系列的風險。
一、觀念的改變需要時間
任何一種新生事物從出現到真正被社會接受,都需要經歷一段時間。曾經,中國的貸款只提供給企業、工廠。現在的人們已經普遍接受了房屋、汽車這類大額支出的消費信貸,信用卡的使用也越來越普及。但是,如果讓人們習慣于在依靠貸款買來的房子里,添置更多的依靠貸款買來的家具、家電,恐怕還需要三五年的時間。所以,在業務發展之初,不免會顯冷清,很多想嘗試的人也會保持觀望的態度,勢必會導致業務拓展不開,公司經營不景氣的情況。這就要求:一方面,在定位客戶群時,要將主體鎖定為中青年、中低層。這個人群思想活躍、比較開放,對新事物接受的快。此外,他們特定的生命階段和社會階層,也決定了他們需要簡單快捷的資金來源。如對于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和年輕家庭,信用卡的額度可能較低,不足以支持他們購買心儀的電器、電子產品或滿足旅游、裝修的需求,但他們未來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他們可選擇向消費金融公司申請消費貸款。并且,在購買耐用消費品時可即時獲得信貸支持,不像信用卡在申請到領卡間有一段等候期;另一方面,在費率制定時,給予一定的優惠、降低客戶準入的門檻。雖然消費金融公司有無抵押無擔審批快的特點,但如果其費率高出其他貸款渠道很多的話,也很難被人接受。當經過一段過渡期,真正被社會認可并接受之后,可適當提高費率,獲得穩定的收入。
二、違約風險高
我們注意到,在銀監會的相關文件中明確指出,消費金融公司的貸款是無抵押無擔保的,也就是說,這部分貸款在發放時,完全憑借的是觀念上的信用。此政策固然會吸引很多不滿足銀行信用級別要求但又有貸款需求的人,但隨之而來的就是由客戶信用產生的違約問題。目前,我國的征信系統尚不完善,沒有積累起完整的客戶信用記錄,導致在評價客戶信用等級時無據可查。一旦違約行為發生,經催款無果后,這部分損失無法收回。日本第三大消費金融公司Aiful去年底一度面臨破產危機就是個危險的信號。
針對這樣的風險,事前的工作,是利用出資人(銀行)已經掌握的客戶信用資料加以甄別,對其當前還款能力加以考察,包括所從事的工作、收入、是否有其他貸款、家庭情況等;事后的工作,是通過溫和的方式積極的催款,違約情況一旦發生,要及時計提壞賬準備。將有違約記錄的客戶記入黑名單,并拒絕其再次申請貸款的要求。
較為關鍵的是征信系統的建立。目前,我國并不是沒有任何的信用記錄,只是各種信用記錄分散在在人民銀行、電信、稅務、公安、交通管理、水電燃氣公共事業單位等部門中,信息的及時性也較差。如果這些信息能被整合并建立一個綜合的平臺,將對識別客戶信用等級、控制違約風險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此外,銀監會的一項要求也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此類風險。即消費金融公司的業務主要包括個人耐用消費品貸款及一般用途個人消費貸款,兩者的區別為,前者是通過經銷商發放,而后者是直接向借款人發放。為防止一般用途個人消費貸款被挪作他用,《試點辦法》規定了只有已取得過個人耐用消費品貸款的信譽良好的老客戶才可得到此項貸款。
三、業務競爭激烈
篇2
關鍵詞:財政金融風險;財政收支新舊動能轉換
中圖分類號:F8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298(2020)10(b)-042-03
1研究背景
青島市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仍是經濟發展工作的中心。面對國內外經濟環境的瞬息多變,在轉型升級過程中青島市仍然會面臨各種各樣未知的難題,導致某些領域風險的加速釋放,尤其是財政金融風險。財政、金融風險既有自身的風險,也有二者相互融合所形成的特有風險,格外值得關注。為了使青島市順利平穩度過新舊動能轉換的特殊時期,對財政金融風險實時監控,探究原因,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控制、規避風險,實現青島市經濟穩中有進、穩中有新、穩中提質的發展態勢。
2青島市財政金融風險分析
根據表1整理的數據不難發現,從整體來看,青島市經濟保持運行平穩,消費、進出口增長率逐年提高,民生指標不斷優化。但近三年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分別為7.4%、7.5%、6.5%,說明經濟增速明顯放緩。金融機構的貸款余額增幅高于其存款余額的增幅,政府財政收入增速放緩,財政支出逐年增加,債務規模也在不斷擴大。
2.1財政收入增長放緩
通過表1可知,對近三年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數據整理發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放緩。而且第一、第三產業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特別是第三產業增速明顯,但第二產業比重的下降也非常突出。結合青島市實施新產業的穩步發展,大力發展濱海旅游業、海洋交通運輸業等產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有效促進了第三產業的發展。但受益于產業結構的調整還需要經歷一段時間,并且在調整過程中也會面對各種突發的新問題,所有這些都會使得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放緩。稅收作為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面對傳統產業升級轉型,新產業尚未成熟,必然出現稅收增長放緩甚至稅收減少的現象,從而影響財政收入的增速。
2.2財政支出逐年增長,債務負擔不斷加重
由表1可知,2017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403億元,增長3.4%;2018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561.2億元,增長11.3%,2019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576.6億元,增長0.99%,增速明顯。如前所述,在新舊動能轉換下,青島市不斷探索產業結構的調整,企業經營環境的改善,制度的創新,政務水平、一般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和就業以及城鄉社區事務方面的提高,同時加強對教育、科學技術等的大力扶持,所有這些都會增加政府的財政支出。就目前而言,青島市現階段經濟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資金,使得財政支出的壓力不斷增加。
財政支出數額呈增長的趨勢,債務規模不斷加大,從表1看出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收入增長明顯,還本付息的數額也在增長,這說明政府的償債能力受到嚴峻考驗。所有的問題都會對落實穩中求進的發展策略產生影響,會引起系統性的風險。
2.3政府風險管控能力尚待提高
如前文所述,財政風險、金融風險相互影響交織在一起。在推動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政府有關部門如果未能對財政、金融職能劃分清楚,會使得財政、金融部門預算缺乏有效地制約,財政風險與金融風險相互作用的同時,財政、金融本身的風險也不可小覷,政府必須提高風險監管能力,才能將風險扼殺在萌芽階段,保護財政金融安全。
2.4創新驅動機制有待加強
青島市依托海洋,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在海洋科技創新能力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但是,青島的不足也顯而易見。科技型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偏少,政府對科技企業的扶持力度、優惠政策、科技創新能力等還不足以吸引已有的高新技術企業落戶青島,難以形成產業優勢,本地的高新技術企業也難以生存發展下去。技術創新供給不足,駐青高校科研能力有待加強,研究成果轉化能力薄弱,高端引領產業的頂級人才的缺失不能滿足科技的發展與創新。創新資源統籌配置有待加強,協同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3新舊動能轉換時期有效降低財政金融風險的對策建議
青島市在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必然會面臨各種財政金融風險,只有從源頭上化解風險才能使青島市順利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實現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
3.1實現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
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促進財政收入增長,縮小財政收支缺口,實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1.1實施產業結構升級,培育結構優勢
深化產業結構的調整,實現產業升級,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充分利用和發展現代信息技術,將物聯網技術、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與產業相結合,創建新的業態與模式,實現智能化的制造。結合青島的地理優勢,有效利用海洋資源,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實現經濟質的飛躍。通過宏觀調控和產業優化升級相結合,實現經濟的全面穩定增長。同時繼續加快青島市優勢產業邁出國門的步伐,與國際優勢產能強強合作,有效解決產業升級中遇到的問題。
3.1.2優化互聯網消費,消費結構不斷升級
促進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新興消費的發展,切實有效滿足消費需求的增長,將互聯網與醫療、高科技產品、養老、娛樂、教育等行業相結合,向消費者提供新興服務。與此同時,采取有效措施加快鄉村市場的發展,使農村居民消費潛力不斷釋放。通過互聯網消費為居民提供多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長,進而實現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
3.2合理使用財政資金,優化財政支出
在新舊動能轉換的特殊時期,市政府一方面把財政資金用于實現增實效、去產能的關鍵產業、項目上,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多手段、全方位為實現新舊動能轉換保駕護航。另一方面,實施結構性減稅,降低企業的成本,同時規范政府各項服務性收費,真真切切地減輕企業負擔。
3.3深化政府體制改革和政策支持
政府做好定位,做到真正放權。政府一方面在監管和服務上下硬功,促進市場公平競爭,同時完善并且將有關維護民間投資者合法權益的政策落到實處,為加大民間資本的投資力度創造良好的財政金融體制。另一方面不斷完善政府政策支持體系的構建,提升政府政策的功效,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提高防范財政金融風險的能力。
3.4鼓勵創新,實現創新成果的轉換
為吸引高新技術企業和人才落戶地方,政府應不斷完善公共基礎設施以及相應的服務,加大扶持力度,使得研發力量加快聚集。同時,為駐青高校的科研發展增活力、強動力,產、學、研相結合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有效實現科技轉化為生產力,推動技術進步。
篇3
互聯網金融同時具備互聯網本質與金融本質,互聯網與金融的融合使其既包含了互聯網操作安全風險又包含了傳統金融風險。這雙重風險使得互聯網金融具備了多元性、復雜性與連鎖傳染性的特征,這些特征促使個人與企業資產交易金融發揮串聯作用的互聯網金融,在運行過程中一旦遇到風險,便會影響到整個鏈條的安全。因此,有必要對互聯網金融存在的風險進行分析。
(一)互聯網金融中的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即人們在進行資金借貸交易中,借款方沒有按約定進行還款的風險。在傳統的金融體制中,金融機構會對借款方采取信用評級制度,在進行實際調查研究與分析,判斷借款方的信用情況,再進行發放貸款的決策。將互聯網融入到金融之后,使金融交易打破了常規的地域與交易人員的界限,為很多預貸款人提供了機遇,但是同時也加大了金融風險的發生概率。由于互聯網金融在征信管理系統方面不完善,存在很大的漏洞,在交易雙方約定中出現違約時付出的成本也較低,促使風險概率的提升,以當前P2P網貸模式為例,在這種網貸模式中,借款方因無力償還而逃避還款責任的情況比比皆是,還存在一種情況是借款方在還款任務還沒有完成時便退出了借款機制,不再履行還款義務,在這種情況下P2P平臺發生倒閉的情況也很常見。
(二)互聯網金融中的操作風險
互聯網金融操作風險即金融機構企業員工在進行計算機網絡操作過程中,由于各種因素操作不當或者沒有按照內控制度操作造成的金融風險。在互聯網金融機構中必須要針對這些缺陷因素及時進行控制與改進,必須要加強對操作風險識別、評估與監控體系的建設,才能使互聯網金融機構避免遭受操作風險的影響。另外,進行互聯網金融操作的另一部分主體是客戶,這很難保證操作的規范性,一旦出現不按照規范進行操作的情況很有可能造成資金的損失。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人們對于互聯網的需求越來越高,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了消費者對互聯網需求的心理需求,建立能夠獲取消費者個人信息的WIFI熱點,從而盜取消費者的資金。
(三)互聯網金融中的信息安全風險
在大數據信息時代背景下,互聯網系統中存儲著全面的個人與企業的基本資料信息與信用信息,互聯網金融機構對于客戶個人信息沒有制定規范的使用約束機制,無法為客戶信息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使客戶信息被盜用的情況屢見不鮮,使信息存在安全隱患。個人信息的泄露對于客戶的生活與生產經營都會到來不便與影響,甚至造成經濟損失;信用信息一旦被人惡意盜用,會影響客戶信用評估的公正性,使客戶信用風險的危害加大。
(四)互聯網金融中的法律法規風險
互聯網金融由于機構的一些業務內容不符合我國法律法規的規定,得不到法律保護,使互聯網機構存在虧盈風險。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由于現有法律法規的滯后性,滿足不了互聯網金融的創新需求,首先,現有的法律法規沒有明確互聯網金融交易中交易主體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造成交易主體的權利與義務模糊不清,給互聯網金融穩定發展帶來比負面影響;其次,在我國互聯網金融起步較晚,發展的時間比較短速度卻十分迅速,使得現有的法律法規跟不上其發展的步伐,無法滿足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需求,造成一旦出現利益糾紛無法依據法律進行解決。
二、關于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與控制的對策
(一)將風險管理體系進行全面完善
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對于信用風險是十分重要的。首先,互聯網金融機構在原有的內部控制機制的基礎上進行全面的完善,風險管理制度也要進行完善,針對控制機制與風險管理制度設立專門的風險控制部門,使機制與制度能夠真正發揮作用,從根本上控制風險的發生;其次,我國征信系統都是以央行的數據為基礎依據的,應該對其建設進行完善,利用現代化科學技術將評價與信用管理機制統一化,有利于互聯網金融業務的順利開展。
(二)全面控制操作風險的發生
首先,消費者在自我防范意識方面要加強。消費者個人的信息不可隨意暴露在各種網站上,包括身份證信息、銀行卡信息等,使安全意識成為消費者自身的防范武器;其次,互聯網機制應該對企業員工進行系統的培訓,以提高他們的操作水平,避免因流程管理出現風險與經濟損失,并對操作風險的識別、評估與控制體系進行完善;最后,各個有關機構應該對消費者進行安全意識教育與宣傳。
三、關于互聯網金融的法律體系進行完善
我國目前還沒有健全的互聯網金融法律體系,需要相關部門進行完善。首先,對現有的關于互聯網的法律法規進行重新整合,依據互聯網金融自身的特點將互聯網金融交易主體中責任與權利進行明確等;其次,在現有的有關互聯網金融的法律法規基礎上進行完善,修訂出健全的配套法律體系;最后,將有利于互聯網健康發展的互聯網公平交易規則、消費者權益保護與安全法規等執行法規進行補充定制。
篇4
[關鍵詞]資本市場 金融風險 有價證券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程度得到進一步加深,國際資金流動性在我國資本市場得到有效的強化管理。盡管由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給全球金融市場帶來強烈的沖擊以及破壞,但是我國堅定繼續開放資本市場的基本方向并不因此而發生改變。在這一改革背景下,正確認識我國資本市場開放進程中蘊含的金融風險,并且針對這些風險采取積極的防范措施顯得尤為重要。
一、 資本市場中金融風險積聚的原因分析
缺乏資本是金融風險積聚的根本原因。我國現行經濟中的一個嚴重的問題是投資和消費的比率極不平衡,投資率較高而消費比率偏低的現實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GDP是由需求帶動的,而需求主要由投資、消費和凈出口三部分構成,現在我國投資率很高,投資額大,消費肯定就相應的減少。由于基礎設施投資太強,擠壓了消費,同時也帶動了整個金融資產的長期資金比重過大,導致資本市場中蘊含了巨大潛在的金融風險。
比如投入一塊錢的國債必須配套兩到三倍的銀行資金進入投資領域,當投資主體不明確時,投資收回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有些國債項目可能根本上就不可能收回投資的。這種投資的資金運作性質決定了貨幣在金融體系為轉化成社會資本長期存在,但這種資本是效率很低的。應該看到,銀行運轉是一種資產與負債平衡的過程,它需要流動性保證。不可能也不應該長期停留和沉淀在投資領域,停留在投資領域的應該是資本――是私人資本形式存在的貨幣資本,現在反過來了,把貨幣作為資本使用,把大家的儲蓄作為資本在運用,這樣風險太大了。所以,過度的財政性投資必然引發銀行長短期資金比例嚴重失衡。
此外,資本市場中長短期資金比例失衡也是金融風險逐漸增大的一個原因。據有關部門初步統計,銀行系統的中期與中短期資產比重比例關系基本上顛倒的,在銀行系統里,過去是長期資金占小部分,大部分是短期資金,現在相反,長期資金比重很大,而且還有增長的趨勢,而短期資金只占很小一部分,這種不正常的比例關系是很危險的,長期貸款收不回來,必然形成巨大的不良資產,加大金融風險出現的概率。
從經濟內涵方面看,改革二十多年來,雖然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很快,但仍然缺乏資本,或者說資本化不夠,同時也表明貨幣沒有很好轉化為資本,這里不僅指私人資本,也包括社會資本。我國現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資本化程度不高。與國外相比,市場經濟較發達的國家,社會資金的一大半是資本,相對少的一部分是作為貨幣使用的,而我國絕大部分是以貨幣形式存在,很少一部分是資本,現在我國的資金大都以貨幣形式存在。國內缺乏資本,國外的資本大量進來,國內資金很難轉化成資本,這表明我國資本化過程存在一定問題。
二、我國資本市場持續開放過程中可能帶來的金融風險分析
雖然資本市場開放是我國經濟發展,融入世界的必然趨勢,但在開放過程中帶來的風險也不容忽視。
1、國際資本流動有可能對國內金融體系形成沖擊
國際資本流入通過影響一國的貨幣供應量,進而造成通貨膨脹率的變化對證券市場產生影響。通常情況下其傳導機制為:國際資本流入導致經常賬戶或國際資本項目的順差、外匯儲備增加,進而影響到國內基礎貨幣的供應,國內名義貨幣供應量因此擴張。國民收入的增加又使社會總需求上升,價格水平上升,從而給該國帶來通脹壓力。通貨膨脹發生之初,證券價格往往會上升,但隨著商品價格的全面上漲,社會矛盾加劇,政府便會采取措施,緊縮銀根,導致資金流出證券市場,引起價格下跌;另一方面,持續通貨膨脹導致企業成本增加,資金匱乏,上市公司盈利減少,從而導致證券市場價格下跌。國際資本流入沖擊證券市場的另一通道,是造成國際收支失衡,導致利率和匯率波動。從歷史上看,東南亞金融危機期間,國際資本流動對泰國、菲律賓等國資本市場形成了很大沖擊,直接對這些國家的資本市場進行了打擊。
2、有價證券的供求失衡可能形成泡沫問題
從各國實踐情況看,開放后外國投資者對國內有價證券需求迅速增長,然而有價證券的供給卻相對有限,其結果是導致證券價格大幅上漲。以股票市場為例,市盈率是衡量股票相對投資價值最常用的概括性指標。該比率越高,一般來說風險就越大,投資價值就越低。在墨西哥,從1988年到l993年,該比率增加了幾乎5倍,而中國香港和泰國這一比率從1990年到1993年翻了一番。供求失衡造成了資產價格虛高,市場的風險逐步孕育,為資產價格的最終下跌埋下了隱患。
3、資本市場的開放加劇了證券市場收益的波動
外國投資者的參與將會加大國內證券市場價格的波動性。根據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1年的研究,在國際資本流量增加的時期,股票市場收益的絕對波動沒有明顯增加的跡象,而相對波動性卻都增加了,特別是在國際資本流動本身波動較大的時期。新興債券市場的收益波動性比成熟債券市場更大,這主要是由新興債券市場信用風險變化較大和相對較低的流動性所致。我國作為新興資本市場,目前仍然規模較小,在擁有巨額資本的國際投資者集中性的大規模投資活動作用下,很可能影響資產價格,產生較大的波動性風險,嚴重削弱市場的穩定性。
三、 資本市場中加強金融風險管理的對策分析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逐步完善,我們在享受資本市場為宏觀經濟帶來的顯而易見的利益同時,也需要充分認識到其中蘊含的潛在金融風險。筆者認為可采取下述措施來防范我國資本市場中的金融風險,維護我國金融穩定與安全。
第一,強化金融風險防范意識。金融風險是資本市場發展過程中必然存在的一種現象,它既是對人類的巨大挑戰,也會給人類帶來某種機遇;它既可能對人類造成巨大的危害,但人類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其進行規避和防范。為此,必須加強金融風險的防范意識,加強社會公眾對金融風險的認識以及防范意識。以便面對金融風險發生時,能沉著冷靜,勇于面對,努力化解金融風險,力爭減少損失。
第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強化金融監管。加快發展和完善資本市場,推進金融體制改革,積極創造條件完善全國統一的同業拆借市場,合理引導資金流向,為實現利率市場化創造有利條件。加快資本市場發展步伐,在規范證券市場的基礎上,適度擴大股票和企業債券市場規模,為企業開辟多種融資渠道籌資渠道,并通過資本市場籌集發展資金。加強宏觀調控,在保持國民經濟穩定增長和低通脹率的同時,繼續保持國際收支的基本平衡。保持合理的外貿順差和充足的外匯儲備,從而保持宏觀經濟的總量平衡和國民經濟的內外均衡,進一步增強我國資本市場抵御國際投機勢力和國際金融風波沖擊的能力。
第三,穩步發展資本市場,放慢證券化速度。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緩慢,企業直接融資的渠道有限,難以減輕銀行的負擔。應當適當地發展我國資本市場,逐步增加直接融資的渠道和比重。從外部緩解銀行壓力的同時,從金融機構自身出發,則應實現其資產證券化,不能因其可能產生風險而放棄這方面的改進,只需暫時放緩金融機構資產證券化的步伐,要使金融風險管理的水平跟得上證券化的步伐,才能做到有效控制風險。
第四,應該以穩健和有序的方式實施資本管制的自由化。資本管制的自由化將推動資本流入,資本流入對填補國內儲蓄與投資缺口是十分必要,這將會使發展中國家實現比沒有資本流入條件下更高的增長率。然而,新興國家的經驗顯示:一個金融系統薄弱、企業管理水平不高的經濟體,資本的自由流動將使經濟過分波動甚至是貨幣危機和金融危機。在缺乏有效監管的條件下,金融機構的盲目信貸創造了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泡沫。當泡沫破滅時,很多金融機構不是無法運轉就是瀕臨破產。重要大型金融機構的破產導致了銀行擠兌與極大的恐慌,資本出逃和經常賬戶赤字引發了貨幣危機,金融機構的崩潰是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
參考文獻:
[1]趙麗敏.《我國資本市場開放政策與金融風險規避問題的探討》.華北金融,2009;06
[2]肖峻.《我國資本市場國際化進程中的金融風險研究》.海南金融,2006;11
[3]魏燦秋.《金融風險管理的本質及對公司價值的影響》.財經科學,2003;02
[4]何宏慶.《全球化視閾中的金融風險及其防范》.經濟與社會發展,2009;10
篇5
關鍵詞:地方政府;債務;金融風險;防范措施
中圖分類號:F83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1-0076-02
地方政府債務引發的金融風險已經成為我國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社會經濟現象,從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經驗來看,防范地方政府債務引發的金融風險十分復雜。對此,應當深入、全面的分析,科學、合理的論證,找到地方政府債務產生的原因以及所帶來的風險,從而對這些問題和風險加以解決。
一、現階段地方政府債務所蘊藏的主要金融風險
(一)債務來源途徑較為單一,抗風險能力較為薄弱
現階段,盡管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內的企業數量較多,然而其運營模式相對單一,主要由銀行負責提供資金,并以地方政府的信譽或地方財政為貸款擔保。不僅加大了地方政府的財政負擔,而且還造成銀行不良貸款數目的增大,無形之中提高了銀行的經營風險。銀行為了保證自身發展的穩定性,就將這些風險轉移到市場,致使國內金融安全問題產生。通過分析可知,若是造成高通貨膨脹率,國內各級政府融資平臺發生不良貸款率可以高達20%,其總額會達到2.4萬億CNY[1]。銀行是我國金融行業發展的中心,生存和發展對社會各行各業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產生重要的影響,若是由于地方債務導致銀行難以正常經營,那么將對國家經濟造成致命的打擊。
(二)引發財政風險和信用風險
現階段,盡管地方舉債行為在表面上通過投融資平臺而發生,然而,通常情況下均是以政府信譽為擔保,實際上,這項債務還是需要地方政府來償還。在市場經濟逐步發展的情況下,我國現階段的地方財政呈現出大幅度提升的態勢。然而,在機構改革的影響下,各級政府逐步向服務型機構發展,導致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僅能勉強滿足日常行政服務的支出,作為債務額度較大的擔保,地方財政承擔了較大的債務壓力[2]。大部門地方債務之所以能夠貸款成功,是因為各級政府以自身信譽作為擔保。同時,由于政府信譽對黨和國家而言十分重要,對黨的生存和發展具有直接影響。所以,以政府信譽作為擔保不僅凸顯了各級政府發展經濟、籌資的迫切性,還顯示了地方債務失控引發的金融風險在一定程度上會轉化為政治風險。現階段,各級地方政府債務均存在延期、拖欠的情況,若是任由這種情況發生,將對政府信譽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進而造成社會信用環境逐步惡化,引發信用危機,導致投資者與消費者對市場的信心發生動搖。
(三)致使銀行不良資產規模增大
從目前情況來看,國內投融資平臺規模較大、數量較多,在管理方面存在漏洞,普遍存在違規擔保的現象,明顯增加了銀行難以回收貸款的經營風險,使得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明顯升高。現階段,我國地方政府的投融資平臺普遍出現了不具有主營業務、短期發展、法人治理結構缺乏完善性、責任主體不清、操作程序不規范等情況。與此同時,地方政府又常常借助多個融資平臺企業向多家銀行進行信貸,導致銀行難以真正掌握地方政府的負債狀況以及其擔保情況[3]。為了發展經濟、籌集更多資金,部分地方政府甚至將一些不符合貸款條件的項目融入到融資平臺,由于這類貸款項目未經過市場論證、不具備發展前景,導致在今后幾年中,國內將出現大部分地方債務貸款即將到期的情況,使得各級地方政府面臨著多家銀行催還款的狀況。據預計,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規模可能發生井噴現象。
(四)地方財政無力償還地方債務
各級地方政府主要收入來源于土地收益。從相關統計分析可知,2001―2003年,國內各級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讓方面獲得的利益總額高達9 100多億CNY,而在2009年當年,國內各地方在土地置換方面的收入就達到1.5萬億CNY,接近同年地方財政收入的一半。由此可見,地方財政對土地收入具有嚴重的依賴性[4]。進入2013年后,我國房地產市場迅速發展起來,各級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讓方面獲得的利益再創新高。以北京地區為例,在2013年,其在土地出讓方面獲得的利益總額高達1 821.8億CNY,在土地出讓金方面創造了歷史新高。現階段,我國地方政府債務通常以政府財政或政府信用作為擔保,在土地收入占地方財政比重較大的情況下,以地方財政作為擔保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成是以土地收益或土地置換金作為擔保,地方政府與負責提供資金的銀行均將地方債務正常償還的希望放在土地價格上漲上。但是,盡管我國幅員遼闊,卻是人口大國,人均占有的土地資源有限,在這種情況下,依靠土地收入或土地置換金來償還地方債務的方式存在不可持續性。雖然各級地方政府與銀行均將房價上漲作為財政創收希望,并極力推動房價上漲。然而,S著經濟全球化以及我國逐步融入世界經濟體系,若是在外部發生經濟沖擊,那么將對國內房價與地價產生較為嚴重的影響,使其面臨驟然下跌的風險,對各級地方政府財政造成嚴重的不利影響,導致地方財政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二、預防并控制地方債務引發金融風險的有效策略
(一)深入分析、科學論證債務風險
地方債務問題存在一定復雜性,受到國家財政體制、國際經濟宏觀形勢、國內經濟走勢以及政府職能劃分等方面的影響,若想有針對性地解決地方債務問題,就應當對其產生原因進行全面分析,并對國內地方債務規模、債務結構實施深入、詳細的分析論證。所以,中央政府應當盡快構建起完善的地方債務登記管控機制,盡量搭建信息化、網絡化的技術管理平臺,借助政府、金融機構、社會企業等多方的聯網來監督管理我國資金的具體流向,對地方債務的規模、數量以及蘊含的風險進行有效控制,并基于此,結合地方債務的具體狀況運用可行性較強的策略,將地方債務引起的金融風險扼殺在萌芽中狀態[5]。
(二)創新投融資機制
地方政府債務不僅帶來了一定金融風險,同時也創造了一定的機遇,特別是針對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而言,地方債務是其獲得進一步發展的重要途徑[6]。國內地方債務引發的風險,其根本并不在于其總量過大,而在于其擔保與使用缺乏規范性、科學性、合理性。所以,為了有效消除地方債務引發的金融風險,就應當對地方債務進行科學管理,優化其結構,將其收入到法制與行政管制范圍內,嚴格監督并管理地方投融資平臺。與此同時,中央政府也需要盡早構建地方投融資監督管理機制與制度,深入分析并嚴格監管地方投融資平臺,對地方債券發行等實施妥善管理,進而在地方政府債款使用方面加強監管。另外,中央政府還應當改進預算法,建立完善的財政預算機制,并對頒布的公債法進行論證,做到依法管理地方債務,從而促使地方政府債務接受各行各業的實時監督。
(三)適當放開地方政府債券發行權
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逐漸完善的情況下,地方政府承擔了越來越繁重的行政事務與經濟管理任務。過去的財政收入難以滿足日常行政開支已經成為主要問題。所以,中央政府應當適當地允許地方發行債券,以此來改善地方負債現狀、緩解財政壓力。事實上,在我國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禁令的實施下,地方政府出于無奈選擇構建投融資平臺。對此,中央政府可以適當放開地方政府債券發行權,促使地方融資融入現行法律與行政的管理體系中,這在一定程度上縮減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規模和數量,逐步提升地方融資渠道的社會性和透明性。
(四)優化管理地方政府債務
從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可知,當國家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實施規范、嚴格、有序的管理時,地方政府債務所引起的金融風險均可以得到良好的防控,并且地方財政體系也可以正常、穩定地運行,促使國家經濟得到穩定發展。相反,若是中央對地方管理不當,則會引發財政金融危機。如美國的次貸危機、歐洲債務危機等,引發經濟、社會的動蕩。對此,為了有效解決地方債務引發的金融風險,中央政府應當建立專門的機構來統一、集中的管理地方債務。通常情況下,中央財政相關部門應當負責管理地方債務。但是,現階段,中央還沒有建立專門機構,更未建立配套的地方債務管理制度與體系。因此,我國應該對國內各區域的地方債務實施深入分析,對其進行科學論證,從而構建一個統一機構,構建完善、配套的地方債務管理體系,對地方政府舉債行為做出正確指引,在有效控制地方財政赤字問題的基礎上,還應當促進分稅制深化改革,進而逐步構建權責分明、協調平衡的地方財政收支體系。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對地方政府債務實施管理的過程中,應當將重點放置到消除財政風險、防范地方金融風險方面。同時,應當始終堅持科學發展觀,以可持續發展觀為指導,采取有效措施優化地方政府債務結構,對地方政府債務規模進行有效控制,積極構建行之有效的政府舉債與償還管理制度與機制,進而形成良性的地方政府債務運行機制。
參考文獻:
[1] 徐奇淵.我國政府債務中短期風險與長期風險考量[J].地方財政研究,2014,(11):48-53.
[2] 管清友,李衡.中國政府債務擴張及其風險[J].經濟導刊,2012,(9):92-93.
[3] 曹.我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防控分析[J].經濟問題,2014,(5):38-41.
[4] 徐建國,張勛.中國政府債務的狀況、投向和風險分析[J].南方經濟,2013,(1):14-34.
篇6
、制度約束下商業銀行發展消費信貸的次優選擇——高抵押的消費信貸合約供給
中國發展消費信貸有其特殊的市場背景:是消費信貸作為擴大內需,刺激居民消費,提高最終消費率的種政策手段,具有很強的政策推動的特征;二是個人消費信貸在我國作為種新興的金融產品,缺乏相應的管理風險的制度安排;三是作為消費信貸產品的供給者——國有商業銀行,正處在市場化改革的過渡階段,在此期間,國家既要求商業銀行的信貸合約行為市場化,但同時又限制商業銀行對信貸利率或其他某些合約變量的自主制定。
般來說,商業銀行為區分不同風險類型的借款人,可通過組合不同的貸款利率、貸款抵押額和貸給概率等條件來設計信貸合約,以達到使借款人自發選擇商業銀行所期望的信貸合約的目的。而中國商業銀行開展消費信貸業務是在利率限制、信用風險管理制度缺失、消費者信貸擔保資源、途徑缺乏的條件下進行的。為達到將高風險的借款人阻擋在消費信貸市場外,將低風險借款人保留在市場之中的目的,商業銀行采取了單的、高抵押的(或質押)、高進入壁壘(如繁瑣手續、高準備費及服務群體圈定)的消費信貸合約供給。而這種消費信貸供給模式之所以能在短期內發揮作用,是因為有以下的經濟背景:是近些年來中國的宏觀經濟直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GDP年均增長率達到7%-8%),消費者風險類型表現得不明顯;二是中國消費信貸發展的歷史還不長,傳統的高儲蓄習慣和政策限制使中國的部分消費者積蓄了定的財富水平,能夠滿足商業銀行較高的抵押要求。三是國家在住房、汽車、教育等方面的福利制度改革,激發了人們對消費信貸的需求。
二、制度缺失下高抵押的消費信貸合約所隱含的系統性風險分析
在我國當前的制度環境下,這種單的、高抵押的消費信貸合約供給是商業銀行防范風險的種客觀選擇,但從涉及消費信貸業務三方的國家—商業銀行—消費者的整體效益來看,這種合約設計是低效的,因為其面臨著發展困境,隱含著定的金融風險:
首先,從宏觀上看,在消費信貸合約中設置過高的擔保要求,可能造成消費者有限的擔保資源的浪費,因而是種宏觀上的非效率選擇。從微觀來看,隨著我國消費信貸的快速發展,向不同類型的借款人提供單的消費貸款合約可能是無效的,因為它使得低風險的借款人不愿承擔太多的抵押擔保和交易費用而退出市場,而高風險借款人則由于獲得“信息租”而減少償付,這將激勵他們進入市場[2],可能使銀行蒙受更多的損失。
其次,要求信貸擔保雖然可以節省商業銀行的監督篩選成本,但是也造成了商業銀行監督篩選激勵不足,消費信貸合約設計過分依賴于擔保來規避風險的問題。這在當前我國商業銀行預算軟約束的背景下,易導致商業銀行的道德風險,即將所有的貸款損失都推由國家負擔。而國家為防范其道德風險,必然會采取緊抓松放的行政干預手段,造成信貸政策的不連貫性,這不僅影響商業銀行的長期發展規劃,也影響了消費者對信貸政策的理性預期。
最后,在我國當前的法律制度環境下,高抵押的信貸合約隱含的金融風險不可小視。1998年,我國個人消費信貸余額只有456億元,到2004年6月末消費信貸余額已達17952億元,近六年間增加了約40倍。其中,個人住房信貸余額13878億元,占全部個人消費信貸余額的77.3%
[3];汽車消費信貸余額1833億元,占10.2%;各項助學貸款余額75億元,占0.4%。目前,我國各大商業銀行的個人住房不良貸款率約為1%-2%,不良貸款約為138.78億元—277.56億元。雖然目前的不良貸款率很低,但從國際經驗看,個人住房貸款的風險般是在發放貸款后3~8年中逐步顯現。而我國的個人住房貸款余額中,80%是2000年以后發放的,即只有20%的貸款開始進入第三年。因此,未來幾年個人住房不良貸款很有可能陸續暴露。而汽車消費信貸的不良貸款率近幾年已呈上升態勢,據有關方面報道,截至2003年底,國內銀行有超過945億元的個人汽車貸款無法回收,不良貸款率超過50%[4]
目前,由于我國住房、汽車的二級交易市場發展還很不完善,市場參與者無法通過產權重組來分散和轉移風險,商業銀行持有的債權或抵押資產權會因不易變現而產生流動性風險。因此,抵押貸款需要相應的市場環境和支持體系,來分散其蘊含的金融風險。
三、管理風險的根本出路:金融制度創新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相應的制度安排和市場手段來增強商業銀行的風險甄別能力,是我國消費信貸順利發展的客觀需求;而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如何增強中、低收入階層的抵押擔保能力,提高其承貸能力,是消費信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參考國外經驗,結合我國現狀,本文提出以下的政策建議:
篇7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發展優勢 風險
一、互聯網金融概念
互聯網金融,顧名思義,便能讓人聯想到互聯網和金融行業的某種聯系。互聯網金融是對以互聯網為支撐的金融活動和相關的活動,是互聯網信息技術與現代金融相結合的產物。是以依托于支付、云計算、社交網絡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聯網工具,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業務的一種新興金融。
二、互聯網金融發展的背景
互聯網金融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的產生、發展要以一定的信息、技術條件為基礎。
(一)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
互聯網信息技術推動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主要表現為三方面。第一,對金融業務的自動化處理過程,即用電子化方式代替傳統手工操作處理日常事務,極大地減輕了信息傳遞不暢以及不對稱的現狀。第二,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促使金融機構的營業網點逐漸虛擬化。這主要依賴于信息技術條件下的金融業務處理相對傳統實體的金融業務處理成本更低,且時間、地點、方式靈活,極大地提高了金融業務處理的效率,也方便了客戶。第三,信息技術的發展也間接推動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科技,特別是移動支付、云計算、社交網絡和搜索引擎等。
(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各國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人才、資本、能源等生產要素也在全球范圍內更加有效地流動和分配。一方面,金融資本的集中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資本基礎。金融一體化主要表現在金融資本的集中。即指包括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信托業、證券投資基金、保險業等通過資本市場的資本經營活動形成的大的資本集團或者聯盟,主要是通過并購的方式,金融資本得以大量聚集。另一方面,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也促使金融監管法規和制度的不斷完善。這使得互聯網金融的安全得到了有效的保障,促進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和推廣。因此發展到現階段,互聯網金融可以說是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見了。比如,四大商業銀行推出的網上銀行,騰訊推出的微信聯合人保財險的手機端支付,淘寶聯合天弘基金開發的余額寶,還有包括:易付寶、百付寶等多家第三方支付平臺。
三、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優勢
(一)成本低、效率高
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資金供求雙方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自行完成信息鑒別、匹配、定價和交易,無傳統中介、無交易成本、無壟斷利潤。一方面,金融機構減少了開設營業網點的資金投入和運營成本;另一方面,消費者可以在開放透明的平臺上快速找到適合自己的金融產品,減少信息不對稱的情況,節約成本,提高效率。
(二)利用電子商務平臺和信息處理技術
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和利用先進的信息處理技術,高效率、規范化地處理業務,解決了銀行傳統的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因為銀行是高風險的金融機構,所以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對客戶進行篩選的風險管理能力。互聯網金融具有對強大的數據收集、分析和行為跟蹤能力,能夠有效地調查、監督客戶的還款意愿和還款能力,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更重要的是能有效控制金融風險。
(三)打破了傳統金融服務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傳統的金融服務網點具有時間空間限制,不能滿足廣大用戶的及時需求,目前的互聯網金融類型的新型模式打破了很多時間上和空間上的限制,一方面為消費者大幅度節約時間成本,另一方面為客戶提供了更多的金融資源,金融服務更直接,客戶基礎更廣泛。此外,互聯網金融的客戶以微小企業為主,覆蓋了部分傳統金融業的盲區,有利于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四、互聯網金融的風險以及防范
由于我國互聯網金融正處于初期發展階段,互聯網金融創新過快,而監管模式和手段還比較落后;信用環境缺少,產業發展環境以及金融市場不完善。因此互聯網金融風險巨大。
(一)風險分析
網絡安全風險大。我國互聯網安全問題突出,網絡金融犯罪問題不容忽視。一旦遭遇黑客攻擊,互聯網金融的正常運作會受到影響,危及消費者的資金安全和個人信息安全。
信用風險大。目前我國信用體系還不完善,互聯網金融的相關的法律還有待配套,互聯網金融違約成本較低,容易誘發惡意騙貸、卷款跑路等風險問題。特別是P2P網貸平臺由于準入門檻低和缺乏監管,成為不法分子從事非法集資和詐騙等犯罪活動的溫床。去年以來,淘金貸、優易網、安泰卓越等P2P網貸平臺先后曝出“跑路”事件。
(二)對應措施
針對以上問題,我認為要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快速發展,需要個人、行業和政府三方共同努力。一方面應該加強網絡安全管理,從更高層次上來防范黑客攻擊導致的系統癱瘓。另一方面,完善相關互聯網金融的法律法規,修補相關的法律漏洞,完善我國的互聯網信用體系。但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是,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和引進先進的技術。因為我國的互聯網金融體系正處于待發展和改革的初級階段,而有些發達發達國家的互聯網金融產業相當成熟,相關法律比較完善,比如美國,歐洲一些國家,還有亞洲的韓國;而且他們所創新的互聯網金融模式有些與我國的互聯網金融有著相似之處,比如信息處理,風險評估,超級集中支付系統和個體移動支付的統一,供求方直接交易,P2P的模式等。以下主要從個人、行業、政府三個方面進行介紹對應措施。
對個人而言:投資者或者消費者需要提高風險意識和投資管理水平,形成良好的網絡使用習慣,提高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和技能。
對行業而言:加強行業自律,避免政府的過度介入。對損害投資和利益、導致行業惡性競爭的市場主體形成行業懲罰機制。充分發揮金融行業先進技術相互學習相互競爭的優勢,同是自覺接受社會監督,自覺防范管控風險和維護公共利益和行業利益。
對政府而言:需要盡快改變傳統的金融監管模式,建立金融監管部門與互聯網監管部門聯合的跨部門監管機制,既要彌補監管缺位,又要避免過度監管.以政府為導向,引進國外先進的信息管理技術和服務模式。
參考文獻:
[1]戰松.網絡金融實物[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
篇8
【關鍵詞】房地產 金融 風險
一、我國房地產金融風險分析及判斷
房地產融資的主要方式還是銀行信貸。從我國房地產市場的運行流程及其相應的資金流向來看,土地儲備、土地交易、房地產開發和房產銷售的整個過程都離不開銀行信貸的資金支持,由此可見,房地產金融主要由銀行房地產信貸構成。
(一)區域性房地產泡沫風險
2003年到2013年,我國房屋銷售價格指數的年均增長率為10.41%,高于城鎮居民收入水平的年平均增長率。由此,不少學者提出了對我國房地產價格存在泡沫的擔憂。從理論上講,房地產價格上漲過快使得價格偏離其真實價值,從而有房地產泡沫一說;一旦泡沫破裂,房地產價格下跌,就會造成房屋的岐值或是價值大幅縮水;銀行將會面臨抵押物K值的系統性風險。即:價格上漲――產生泡沫――價格下跌――泡沫破裂――風險產生。而且高房價又使得投資者將手頭的資金紛紛投向房地產,出現開發商盲目投資造成房屋空置、投機者倒買倒賣住房獲取利潤呢差價的現象。
房地產市場的過熱造成的地方政府債務迅速膨脹,還帶來了通貨膨脹風險。2007年以來,在弱勢美元政策的作用下,人民幣匯率對美元大幅升值,國際熱錢大量涌入中國,在4萬億財政刺激計劃和10萬億信貸擴張的推動下,大量熱錢和巨額的信貸很大比例都投向了房地產業,房價飛速上漲。房價的上殊也帶動了住房市場上下游產業的價格的全面上升。2009年房價開始飆升以后,它逐漸傳導了整個社會價格的全面上漲,通貨膨脹比較嚴重,影響居民的生活和整個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房產泡沫逐漸興起,通脹率居高不下。但是這種短暫的經濟繁榮由債務和信貸拉動的,勉強維持住房價高漲不跌和經濟暫時增長的假象。但隨之而來的是,房產泡沫膨脹得越來越嚴重,金融、經濟與政治風險也隨之加重。
房價高位運行前提下房價下跌的風險。房地產發展具有周期性、房地產的繁榮只是出現在某一階段。如果房地產過度繁榮的階段基本結束,房地產的發展就會發生重大轉變。如果我國房地產繁榮從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算起,按照國外對房地產繁榮10年一個周期進行計算,2013-2014年也是重要轉折年。目前已經進入周期尾期,存在房地產價格下跌的可能和發生金融風險的可能。
(二)我國房地產金融風險
1.房地產貸款集中度大
房地產業的高回報率吸引銀行的信貸資金流出,而房地產開發到銷售的全過程又需要銀行信貸的支持,因此房地產開發貸款隨著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同步增長。房地產貸款在銀行總貸款中所占比例較高,但是我國央行對信貸制約的手段缺乏,對房地產信貸市場總體缺乏科學指導和有效監管,這將導致在一段時間內,房地產信貸會隨市場的虛熱產生非理性的增長,其帶來的結果就是房地產泡沫的膨脹,風險加劇。
房地產貸款這種中長期貸款比重過高,銀行所需的流動性資產就相對減少。如果銀行的負債業務中以活期存款較多,銀行又缺乏及時融入現金的手段和渠道,現金等流動性資產不能滿足客戶的提款需求時,就會導致流動性不足,造成流動性風險。
2.房地產的不良貨款引發資產質量風險
如果參與投資性買房的資金被“套牢”,就會影響到房地產信貸的安全,這便會為房地產的不良貸款埋下隱患。不良貸款會導致銀行壞賬的出現,直接影響到銀行等金融機構資產的整體質量,使得金融機構不僅要承受壞賬帶來的損失,而且缺乏足夠的優良資產經營獲利,不能及時滿足客戶提款需求、無濺按期償還債務,產生經營風險。
據網絡資源統計,2012年末,房地產業不良貸款余額為279.1億元,較年初下降了74.1億元,不良率為0.71%,房地產貸款風險情況仍值得我們密切關注。自從2011年樓市升級調控以來,監管部門就要求銀行嚴防房產貸款風險。即使如此,房地產不良貸款率還是不可輕視。國際經驗表明,風險暴露期一般在貸款放出后的2-3年,隨著中小銀行對房地產業的集中放貸行為的增加,房地產不良貸款率上升的風險不可忽視。
3.房地產開發貸款風險不容樂觀
到2013年為止,我國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資產負債率維持在70%以上。國際公認的企業資產負債率的警戒線為50%,我國房地產開發企業整體的資產負債率遠高于該水平。因此一旦出現風險將給企業和銀行帶來巨大的損失。現階段,我國很多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質量令人擔憂,在國家監管調控力度日漸加大,房地產業開發貸款門襤逐漸升高的背景下,很多企業生產經營的難度加大,信用風險逐漸暴露。
4.其他房地產融資方式存在的風險
雖然房地產企業通過發行股票融資成本低廉、無須還本、不用付息,但上市地產公司把原來可能給銀行系統帶來的風險,通過配股、增發等方式,轉嫁給了股票投資者。一旦這個鏈條某個連接點發生斷裂,其危害會更大,波及面更廣,整個股市都可能被拖累。
二、我國防范房地產金融風險政策建議
(一)抑制房地產過度投機投資,穩定房價
投資性需求過旺是我國目前房地產市場的需求大于供給的主要原因,因此政府可以運用稅收政策、信貸政策等抑制投資性需求從而平抑房地產價格。在房地產信貸政策方面,對于購買第三套住房的消費者采取提高貸款利率、減少抵押貸款成數等限制手段加以控制;對于已經在本市購買了一套房屋的非常住人口購買第二套、第三套房屋時時,采取本地銀行不予貸款的政策,限制投機性炒房。在稅收政策方面,對短期內頻繁倒買倒賣的住房投資者,提高其個人所得稅和營業稅的征收稅率。同時,面對房屋空置率的問題,國家可以開征房屋空置稅、物業稅,從而提高了投機者的購房投機成本和持有成本,又有效降低了真正購房需求者的購房成本,穩定房價格。
(二)落實存款保險制度,妥善處理不良資產
存款保險資金來源于金融機構投保時所交納的保費。如果某家商業銀行因風險控制不力出現問題,只要這家商業銀行已經投保存款保險,就算這家銀行出現支付困難,存款人的利益也有所保障,避免發生銀行存款擠兌。該制度可以將風險控制在該商業銀行中,對抑制房地產金融風險的擴散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使金融體系保持穩定。對于銀行的不良資產,國家可以以四大行的不良資產處理方法為典范,成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通過各個銀行相對應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收購、管理和處置從各銀行中剝離出來的不良資產和債權。
(三)加強銀行對信用風險的控制和防范
1.完善個人征信制度
個人信息的調查應該以政府為主導,其他稅收、財政、審計部門給與配合,利用銀行的聯網系統,建立起多層次的個人信用調查體系。銀行可以和個人信用評估公司合作,根據個人信用卡、支票、消費信貸的情況對消費者進行信用評估。對于個人信用檔案,在確保參與系統各方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銀行系統應該建立信息共享平臺使得征信對象的信用狀況可以被全面及時的了解,在全國范圍內實現個人信用信息的集中和共享。同時,政府應盡快完善當前信用體系的相關法律法規,使得信用領域有法可依。
2.完善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征信制度
對于貸款的房地產企業,銀行可以根據房地產商的信用狀況給予差異化的貸款資金。對于信用記錄良好的企業可以給予其一定的優惠,反之可以限制其貸款,甚至停止貸款。對于具有嚴重不良信用的行為人,銀行可以設置“貸款黑名單”,禁止這些企業從事相關的信用活動等。不少銀行將注冊資本金及自有資金投入項目,給人的感覺此類企業風險較低,銀行容易放貸。出于此種考慮,商業銀行在審核信貸資料時應嚴格執行資本金管理制度,對貸款企業的資本金進行細致、嚴格的審查,杜絕企業造假行為。
3.嚴格控制抵押物價值缺口
銀行在辦理房地產貸款業務時,會要求客戶將房屋作為抵押,并通常以房屋的市場價格作為抵押物價值的參考。在考察商業銀行抵御風險能力時,可以對商業銀行的房地產信貸業務進行壓力測試,重點關注抵押品處置變現率、充足率等抵押品價值的變化情況。商業銀行與借款人在簽訂房地產抵押貸款合同時,設定一個合理的房地產抵押品價格下限,期間密切關注抵押品價值變化,一旦發現貸款抵押品降價幅度低于下限造成擔保不足,就可以要求借款人追加抵押物或貸款擔保來彌補抵押物價值缺口,銀行也可以提前收回貸款,降低因抵押品價值變化而造成的信用風險。
(四)創新金融工具,運用多方面融資渠道分散潛在金融風險
篇9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風險分類 防范對策
近幾年,我國互聯網金融一方面作為一種金融創新業態發展迅猛,成為生產消費的一個重要領域,推動了金融行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也集聚了風險隱患,行業內參差不齊,跑路,倒閉等風波頻起。如武漢盛世財富14家門店,全部無法匯兌本息,資金涉及近20億;上海中晉突然出事,20多名高管全部被抓,牽連13萬人,涉及300億,其中60歲以上的投資人超過2萬人;“e租寶”非法集資涉及700億資金等等。
2016年10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公布了《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對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安排。
一、互聯網金融風險的概念
互聯網金融是借助于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業務的新興金融模式。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平臺與金融業務的產物,是基于互聯網思維的金融活動。
互聯網金融風險是基于上述互聯網金融業務所產生的不確定性以及發生損失的可能性。由于互聯網金融的“互聯網+金融”的雙重特性,也決定了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屬性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具有金融風險,另一方面又具有互聯網風險;而且由于互聯網金融是基于互聯網技術,這也導致了互聯網金融風險的虛擬性、復雜性更為明顯。
二、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分類與剖析
從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屬性具有兩面性來看,筆者認為互聯網金融風險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分析。
(一)關于互聯網技術層面的相關風險
由于互聯網金融依托的是計算機網絡通訊系統,這使得計算機網絡技術風險成為互聯網金融的潛在風險。其主要有:
一是信息泄露、個人信息難以保護。互聯網平臺的復雜環境導致了個人信息泄露、身份識別等問題,由此引發的賬戶安全等問題要引起重視。
二是資金存管的安全問題。互聯網金融的交易數據依賴于網絡信息技術平臺,這些網絡平臺比較容易受到黑客攻擊和病毒感染,這導致互聯網金融的資金存管存在潛在風險。
三是我國互聯網信息技術相對于歐美比較落后導致互聯網平臺存在不少漏洞,這也對我國的互聯網金融構成了潛在威脅。例如有缺陷的密匙管理系統、開放式網絡通訊系統等等。
四是潛在的人為和程序技術的操作風險。互聯網金融具有極強的便攜性、瞬時性,通過手機或電腦就可以立即完成金融業務。但我國許多網民對網絡信息技術與金融知識并不是很了解,且受到互聯網環境諸如網絡故障、網絡病毒以及惡意軟件等因素的潛在威脅,故人為或程序技術的操作風險所帶來的資金安全、身份信息泄露等安全隱患亦要引起高度重視。
(二)業務管理風險
此類風險來自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隨著民眾的投資理財愿望越來越強烈,許多非傳統金融行業加入互聯網金融為投資者提供金融服務,但其對金融風險缺乏認識和重視,且疏于業務管理,諸如內部控制健全程度不高、外部監督約束力較低。同時多數投資者缺乏風險意識與風險識別能力,受到網絡平臺的高收益的吸引往往盲目相信一些互聯網金融機構。例如2016年3月24日,逾期3個月的“理財邦”人去樓空,牽連10萬人,資金涉及12億。對于這些新興的互聯網金融機構,投資者應對此保持理性態度與風險意識。
二是由于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風險。據統計,全社會約80%的公共數據掌握在政府部門和公共企事業單位手中,這些來源權威、代價高昂、可信度高的數據向社會開放嚴重不足。不同部門和地方的信息系統自建自管自用,長期積累的業務數據獨家壟斷,封閉分割,開放范圍小,收費高,獲取難度大。公共數據的不夠開放與互聯網金融的虛擬性、瞬時性使得投資者在對資金流向、信用評級等方面存在信息不對稱。
三是流動性風險。與傳統金融一樣,互聯網金融業面臨著流動性風險。特使是由于互聯網金融的特性所帶帶來的金融產品的復雜化創新、融資渠道的改變以及支付系統的發展與變革給互聯網金融的流動性風險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
四是競爭風險。隨著互聯網與金融的跨界融合越來越緊密,金融交易方式與金融產品也愈加豐富,同我國傳統金融機構的競爭也更加激烈。在這種環境下,我國傳統金融業務受到巨大的沖擊,與此同時,互聯網金融也受到更大的挑戰。
(三)信譽風險
信譽風險指的是互聯網金融機構不能按照約定的期限實現其承諾的相應的職責。國內互聯網信用業務還未被全部納入有效監管當中,由于互聯網金融的虛擬性,互聯網信用業務特別是電子合同問題所引致的信用風險程度更高。在電子商務中常見的有賣家信譽風險、買家信譽風險以及第三方支付平臺風險,諸如P2P等網貸公司跑路就是典型的信譽風險。
(四)法律與政策風險
隨著互聯網金融與現有法律與政策體系的矛盾日益激烈,一方面使得人們在進行互聯網金融業務時發生糾結,特別是造成問題后,由于缺乏相關的法律,使得責任確定,仲裁結果的執行得不到解決;另一方面,隨著法律政策體系的進步發展,互聯網金融也將會面臨關于法律與政策的挑戰與風險問題。如余額寶從產生到現在的發展過程都受到了隨著法律政策的完善所帶來的挑戰。
三、互網金融風險防范對策
(一)互聯網技術風險防范對策
首先我國應該加大對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的研發,提高身份識別與安全密匙的可靠性,同時要盡快與國際網絡信息安全技術的規范與標準接軌。其次要運用科技手段,強化互聯網金融非現場監管,諸如建立互聯網金融監管網絡平臺、重視防火墻技術以及加密技術等對互聯網金融實時監管,更有效的保障互聯網金融業務的安全性。最后還要提高相關人員的互聯網金融信息安全技術能力,為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提供保障。
(二)業務管理風險防范對策
1.加強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自律管理。在政府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不到位情況下,行業自律尤為重要,且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即自覺性更強,其作用的范圍也越廣,效果也越明顯。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自律程度有利于整個行業發展,加強了行業研究與同業交流,我國應繼續鼓勵互聯網金融行業自律組織的建立與完善,讓互聯網金融組織在更廣大的范圍上發揮出行業自律功能。
2.提高風險管理的認識。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許多傳統金融機構與非傳統金融機構進入互聯網金融市場,以互聯網為依托的互聯網金融產品不斷增加,風險也隨之增加。就金融機構而言,必須重視風險管理工作,在機構內部完善風險管理制度,不斷提高對風險管理的認識,從而促進互聯網金融業務健康發展。就個人而言,我們在進行互聯網金融交易是,要充分認識到互聯網金融的風險性,積極降低不必要的風險與損失。
3.加大專業金融人才的風險意識培養。面對互聯網金融的諸多風險,專業金融人才不僅僅要具備優秀的金融知識素養以及理財知識,同時應該還要具備超強的風險分析能力與風險管理能力。對于互聯網金融行業就必須提高行業內人員的金融專業知識,引進國內外高素質人才,以應對多變的互聯網風險問題。
(三)信譽風險防范對策
1.拓展數據應用,積極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金融機構能夠有效的利用信用體系通過電子商務平臺的交易信息來判別對象的信用情況。但很多T如P2P的互聯網金融平臺的信用數據仍處在信用體系之外。因此,必須積極完善社會信用體系,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提供有效又全面的助力。
2.樹立良好的信譽口碑。樹立良好的口碑,有助于互聯網金融機構業務正常順利開展,同時也增強了投資者對金融產品與服務的信心。而且,在互聯網及金融機構面對謠言時,一個良好的信譽口碑是平息投資者恐慌的關鍵。因此,互聯網金融機構在發展金融業務是,要注重對外樹立良好的信譽口碑,為互聯網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四)法律與政策風險防范對策
1.完善互聯網金融法律法規。我國互聯網金融在近幾年發展迅速,但在互聯網監管的法律法規方面存在滯后,因此互聯網金融立法亟待完善,為互聯網金融活動提供保障與依靠。首先,政府以及相關部門要完善目前網絡金融的法律法規,使金融市場交易規范化。其次,要進一步制定互聯網公平交易原則,以保證互聯網金融活動有序展開。
2.建立健全互聯網金融監管框架。傳統上,我國金融監管采用的分業監管的模式,但隨著互聯網技術以及金融市場商業模式的發展,現有的分業監管體制與互聯網金融混業經營的發展趨勢不協調。面對目前的監管現狀,建議如下:第一,要制定好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制度法規,為互聯網金融監管指明方向。第二,明確相關部門的主體職責,基于分業監管體制,相關部門應出臺關于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條例與規范。第三,健全與完善部門之間的交流合作機制,減少重復監管所產生的監管成本。
參考文獻
[1]龔明華.互聯網金融:特點、影響與風險防范.《新金融》,2014年第2期,
[2]仇曉光.劉聞博.互聯網金融風險防控論綱[J].江西社會科學.2015,(10).
[3]張愛英.互聯網金融發展與風險防范[J].經濟問題,2015,(10).
[4]唐正偉.互聯網金融風險影響因素及其防范機制研究[D].浙江財經大學2015.
[5]于蔚,錢水土.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國際經驗[J].中國金融,2015.
篇10
關鍵詞:房地產投資風險信貸防范
金融業是國民經濟中一個十分重要的行業,通過它的融資和支持功能,一直產生著加速各行各業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房地產業目前是我國國民經濟中的一個重要的支柱產業。它的發展,對于發展經濟和提高生活,拉動相關行業發展,擴大內需,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都產生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房地產業是資金密集型的產業,房地產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業的支持和投入,而房地產業存在著資金需求量大和自我積累有限的局限性,給金融投資帶來巨大風險,因此如何規避金融風險,積極促進房地產業持續健康地向前發展將是我國當前十分重要的任務。
房地產投資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中國房地產業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逐步走向理性,但是房地產投資的收益與風險并存。在房地產投資過程中,政治環境風險、經濟體制改革風險、產業政策風險、房地產制度變革風險、金融政策變化風險、環保政策變化風險和法律風險等,均對房地產投資者收益目標的實現產生巨大的影響,從而給投資者帶來風險。
房地產業的發展需要金融業的支持。房地產開發投資數額巨大。投資回收周期較長。占用的資金及支付的利息多,企業的自我積累根本不可能保證連續投入資金的需要,如果沒有金融支持,企業就會發生資金周轉困難甚至發生財務危機。房地產個人住房消費也需要金融業的大力支持。國際上房價收入比約為三比一至六比一,而我國這個比率要更高一些,平均大約為八比一至十二比一,個別城市有的甚至更高。這意味著,我國城市一個家庭要在禁絕一切消費的情況下,積累至少8-12年才能買得起一套住房。但是借助于住房消費信貸,家庭的積累過程就會大大縮短,住房消費可以提前實現。對于房地產企業來說,這無異于縮短了銷售時間加快了資金周轉,減少了資金占用和利息支付,從而增加了利潤。
房地產信貸是金融業的一項重要內容。房地產金融一般可分為開發信貸和消費信貸,據世界各國統計,住房金融有兩個“三七開”之說,一個“三七開”是國內各項貸款中大約有30%是給房地產業,另一個“三七開”是房地產業貸款中的70%是貸給個人買房的,另外30%是貸給開發商。中國房地產金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十分迅速,而且發展空間非常大。
統計數據顯示,房地產開發和個人住房消費信貸增長逐年上升。1998年房地產開發貸款余額為2028.92萬元,2003年擴大到6657.35億元,是1998年的3.2倍。同時,個人住房消費信貸也快速增長。2003年與1998年相比,個人住房消費貸款增加了11353.58億元,增長了26.64倍。盡管如此,目前我國的房地產金融市場發展還很不充分,存在著明顯的滯后和不均衡現象。主要表現為:
房地產融資渠道單一,房地產開發資金過多依賴于銀行貸款,使房地產投資的市場風險和融資信用風險集中于商業銀行。中國房協副會長顧云昌把房地產與銀行業過去5年緊密合作的時光比作“蜜月”,他說:“我們和銀行之間的這種蜜月太舒服了,所以沒有想到第三者或其他更多渠道,銀行業也樂意為我們服務,但銀行確實也因此承擔了巨大風險。”據估算,80%左右的土地購置和房地產開發資金都直接或間接來自商業銀行信貸。在目前的房地產市場資金鏈中,商業銀行基本參與了房地產開發的全過程。通過住房消費貸款、房地產開發貸款、建筑企業流動性貸款和土地儲備貸款等,商業銀行實際上直接或間接地承受了房地產市場運行中各個環節的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有關方面資料表明,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剝離的1.4萬億不良資產30%是與房地產相關。
房地產金融市場結構單一,沒有形成完整的房地產金融體系。缺乏多層次的房地產金融市場機構體系,缺乏多元化、規范化的房地產金融市場體系,缺乏獨立、有效的房地產金融市場中介服務體系,沒有形成完備的房地產金融一級市場,尚未建立房地產金融二級市場。據央行研究局的報告,2002年房地產上市公司的股權融資占全部房地產企業的資金來源不足0.5%;房地產債券融資所占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資金來源中的比重也由1999年的0.21%,下降到2002年的不足0.01%;近年來,房地產資金信托較為活躍,據不完全統計,2003年上半年推出的房地產資金信托計劃也不過20億元,微乎其微。房地產信托起源于美國20世紀60年代,經歷了迅速發展、衰落、復蘇、穩定發展的過程,現在美國大約有300個房地產投資信托,他們的總資產超過3000億美元,大約2/3在國家級的股票交易所上市,已成為美國房地產證券化的主要形式。由于其在產權、資本、經營上具有的優勢,其發展已為世人所矚目,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也紛紛效仿。
對房地產金融市場的監管和調控機制還很不完善。目前,我國房地產金融市場的法規建設相對于房地產市場發展而言還是相當滯后的,除《商業銀行法》中有關銀行設立和資金運用規定外,還沒有專門的房地產金融監管框架,房地產金融業務的有關規范也有待制訂。
我國個人征信系統尚未建立,商業銀行難以對貸款人的貸款行為和資信狀況進行充分嚴格的調查監控,個人住房消費信貸的發展可能存在違約風險。目前,中國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不良貸款率不到0.5%,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的不良貸款率僅為0.24%,這對改善銀行資產質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按照國際慣例,個人房貸的風險暴露期通常為3年到8年,而中國的個人住房信貸業務是最近3年才開始發展起來的。一般來講,個人信貸業務會給銀行帶來以下風險:一是信用風險,即借款人由于某種原因(如失業或突發事件)而不能按期足額償還銀行貸款的情況;二是流動性風險,即由于銀行資金過度集中投放于期限較長的個人房貸業務,從而使商業銀行面臨流動性危機;三是操作風險,是指由于不完善或失靈的內部程序、人員、系統或外部事件導致損失的風險;四是利率風險,即由于利率的變化而使商業銀行遭受損失的情況;五是市場風險,即由于整個房地產市場大幅下滑,從而波及商業銀行并給銀行造成損失的情況;六是政策風險,即由于有關房地產市場或個人房貸業務相關政策的出臺而使商業銀行受到影響的情況。
銀行房地產信貸風險防范措施
政府要增強對房地產宏觀調控的前瞻性和科學性,改善對房地產市場的監督管理,完善調控手段,提高調控能力,促使房地產業穩定、健康、有序地均衡發展,防止大起大落,防范房地產泡沫的產生。為此必須首先加強房地產市場統計工作,完善全國房地產市場信息系統,建立健全房地產市場預警預報體系。通過全面、準確、及時地采集房地產市場運行中的相關數據,并對影響市場發展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公布,政府可以全面、及時、準確地掌握我國房地產市場運行情況,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的監控和指導,以實現對我國房地產市場運行情況的預警和對房地產投資、消費的引導。其次政府要設計合理、嚴密的房地產稅制,引導土地持有者合理提高土地使用效益,抑制土地的過度投機。比如對土地空(閑)置征稅,以鼓勵持有人積極投資開發,提高囤積投機的成本;征收土地增值稅,土地增值稅能有效地抑制土地投機,且能將由社會引起的土地增值通過增值稅的形式部分返還給社會,體現了社會公正;征收土地保有稅,以刺激土地供給等。
銀監會應加快發揮在社會信用基礎和市場誠信制度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完善監管手段,提高監管能力,充分發揮其監管作用和服務功能。激勵誠信行為,促使各經濟主體在日常信用活動中養成守信習慣,彼此建立起互信、互利的信用關系,確立失信成本遞增的違約制裁機制,嚴懲欺騙和違約行為,在全社會范圍內營造起誠實守信的氛圍和環境,促進金融穩定。
我國應當大力發展多元化的房地產金融市場,形成具有多種金融資產和金融工具的房地產二級金融市場,以達到分散銀行信貸風險的目的。房地產對于銀行依賴性過大,不利于自身發展,同時商業銀行過度的房地產貸款,有悖于商業銀行的“三性”原則。因為商業銀行的資金主要是吸收社會存款,投向期限較長的房地產項目,不符合銀行資產的流動性、安全性的要求,容易造成清償危機,產生金融風險。在成熟規范的市場中,房地產開發和經營的融資不僅應有債權融資和股權融資兩種基本形式,在一級市場以外,還應存在著發達的證券化二級市場。在這個二級市場上,各種房地產金融工具同時存在,包括投資基金、信托證券、指數化證券等等。房地產證券化可以促使房地產經營專業化,導致資源的合理配置。
加快住房按揭貸款證券化進程,降低銀行按揭貸款風險。隨著我國住房商品化加快,個人住房貸款將迅速增加。當到一定規模時,商業銀行會面臨較大的資金缺口,以及資金來源的短期性與住房貸款資金需求長期性矛盾,這無疑會帶來新的金融風險。從國際經驗看,一旦經濟不景氣,呆壞帳比例容易升高,而實施住房貸款證券化,可以分散該業務面臨的金融風險。通過實施住房貸款證券化,使整個住房金融市場與資本市場有機互動,可以擴大商業銀行的融資規模,同時還會帶來良性的連鎖效應,提高銀行資產的流動性、降低銀行開展住房貸款業務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