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學科總結范文

時間:2023-08-08 17:20: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中地理學科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初中地理學科總結

篇1

撰寫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2021年初中地理高效課堂教學反思總結

第一,指導學生預習。地理是一門十分注重與生活相結合的學科,指導學生對新課進行整體預習。例如,在講人口問題時,可以讓學生在假期調查自己家族人口增長和遷移的狀況,了解自己家族人口變化的特點,并試著分析產生變化的原因。為學習人口的發展、分布做充分的準備。而且還要做好課前預習,每次上課前將相關的預習題留給學生,指導他們有針對性的自學,找出疑難問題。

第二,加強上課前的備課。要求教師有豐富的知識儲備。教師要鉆研教材、定好目標,背誦學生該背的內容,典型例題自己先要做,及時補充專業知識。和同學科其他教師___備課,探討教學方法。上課時,根據各班學生實際情況和自己獨有的思考充實教學的各個環節,確保上課不打無準備之仗。

二、綜合應用多種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還可以采用“小組學習”、“分組討論”、“一幫一結對子”等的授課方式,這樣可以使每一節課的活動設計更加的切實可行。例如在講述《水資源》這一節知識的時候,我要學生在生活中多注意觀察,幾個人一組,開放式的課堂學習,對“水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句話進行分組討論。學生便能通過觀察和日常生活把水循環的意義概括出來。

三、轉化教師角色

高效課堂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學生是主體,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引導者、___者和合作者。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學生的學習行為是否發生變化,教師應針對這種變化提供相應的服務。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教師也在成長,在新課改推進過程中,教師要用心去呵護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要通過優化教學細節來營造一種足以潤澤學生心靈的民主關系,要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教學的過程變為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和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和提升的過程,使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讓學生多一點創造的信心,多一點成功的體驗。

在課堂上可以多用一些“你認為呢”“誰還有不同的意見”“我們一起來探索”“我們開始活動”“非常好”“太棒了”“請坐”??的話語,以此來鼓勵和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創設平等、民主、自由、和諧的教學氣氛,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

四、認真反思教學過程

教師的反思大多是針對教學過程進行的,反思尤其重要。要對教學中重難點的處理、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得到確立、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是否提高等情況進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實踐中去探索,使教學與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高效課堂要求很多知識讓學生討論互相學習,在討論的過程中,可能有些學生所談內容大多是完全脫離了教材的內容,有些學生甚至在活動過程中趁機打逗,表面看上去很熱鬧,似乎每個學生都在參與活動,但實際上,教師對課堂的駕馭到底怎么樣?當整個活動結束后,學生對教材知識的掌握是不是很好?活動在教學過程中不是流于形式,在活動中通過學生的討論、探索、實踐得出結論這才是高效課堂的要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活動設計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嚴謹,對于活動的每一步都應該給予學生清晰地描述和指導,然后再要求學生進行實踐。新課改的這一要求實際上是對老師能否掌握整體課堂教學過程、能否駕馭課堂的一個重要挑戰。

總之,通過“高效課堂”的教學實踐與反思,讓我深刻的感悟到地理教師身上的責任和重擔。領會到節約、高效不僅僅是經濟領域的概念,教學同樣需要。在實踐中我們要總結教訓,積累經驗,不斷改進,切實改變現狀,構建低耗高效的課堂,長足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初中地理高效課堂教學反思范文二

一、反思當前的教育形勢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一步凸顯了學科課堂教學中師生的互動和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要真正讓學生從書本堆中解放出來,切實為學生減負,真正讓學生擁有更多的課外時間。課堂有效教學成為新課改形勢下教育工作者們重點研究的課題。

二、反思高效地理課堂的教學細節

1.把課堂還給學生。杜絕“一言堂”、“滿堂灌”。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控制教學過程,控制學習方向,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創設愉悅、自主的學習氛圍,提供進行探究活動的基本工具,多用激勵性語言,鼓足學生干勁,樹立學習信心。

2.緊密聯系生活實例。初中地理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密切,教師應采取形式多樣的教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最大限度的刺激學生的求知欲望,努力建立愉快、和諧的教學氛圍。多引用學生易接受的、以感性材料為主的、富于情感色彩的地理內容,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教學中要注意以發生在他們身邊的例子為連接點,豐富和引導學生的主動思維,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使感性認識自然的上升為理性認識。

3.教學內容展開時力求問題化。結合教學內容充分挖掘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貫穿課堂,使教學的各個環節形成內在的有機聯系,并水到渠成的形成對課堂知識的認知。

4.構建開放性的地理教學形式。從課時的安排、內容的取舍到課程內容順序都不要拘于課本和教參。學生很感興趣的,對學生很有用的,要多安排課時;無論是整體,還是局部內容,次序混亂的要合理的調整;結合學生實際和學校情況,遇到課程內容安排不合理時,對內容可以進行適當的取舍。

篇2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12B-0053-02

在以往的初中地理教學中,作業布置多為簡單的填空題或定義背誦,學生很難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時也容易導致學生抄襲作業,最后失去地理學習的興趣。這樣的初中地理作業設計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現代教學要求,新課標提出,初中地理作業不能是學生機械地完成作業任務,教師不應通過題海戰術來檢測學生學習情況,作業題目也不能是簡單的填空和選擇,而應能充分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本文主要從初中地理作業的設計以及優化其策略入手,分析如何培養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科素養。

一、初中地理作業的種類

(一)認知型

認知型作業的內容形式多樣,包括填空題、選擇題、識圖題等。認知型作業既能考查學生對地理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也能鞏固并加深學生的記憶,如果能在當節課后布置,更能優化教學效果。教師也可以根據反饋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在課上對學生實時指導。

(二)實踐型

地理學科是一門實踐型學科,更注重考查學生的實踐能力。實踐型作業在地理學習中占有很大比重,特別是對于一些理論知識抽象的知識,教師布置學生通過實踐來探索知識,可以使學生的地理理論知識更清晰。

(三)探究型

探究型作業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思考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地理學習的興趣,強化學生的團隊意識。探究型作業需要貼近學生所學知識與生活,使學生能在生活中有所感悟,總結規律與方法。此類作業多需要學生分小組探究完成。

二、初中地理作業的設計與優化

針對上文所述三種初中地理作業的類型,筆者認為可以分別從三個方面入手,即觀察生活、動手操作、歸納總結來設計與優化地理作業。

(一)作業需體現觀察生活

初中地理作業的布置要突出鼓勵學生經常觀察并善于觀察生活,以此讓學生積累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地理知識經驗。教師在教學到某一些知識點時,應多留出時間,創造機會讓學生思考,并布置學生給他人講解此知識點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案例,或聯系生活中其它與該知識點相關的現象,促使學生細致觀察生活細節,并在循環往復中更好理解知識。但教師也應注意,在教學中還需注意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要讓所有學生都明白教師的用意,切忌表面化布置作業和片面化看待學生的回答。

例如在教學長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在課前要明確本課的難點,即讓學生了解這一區域內的經濟發展狀況,接著布置學生思考長江三角洲包括哪些城市、產業,以及氣候等,讓學生在腦中形成一個初步的長江三角洲的概念,熟悉所學知識。在正式授課時,讓來自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學生或者去過長江三角洲的學生介紹當地的人文、經濟和氣候情況。學生介紹完后,教師再為學生展示各項數據的圖標,讓學生觀察,以此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并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樣讓學生參與其中,觀察生活所遇到的各種情景、積極思考問題,能給學生的地理學習帶來很大幫助,可讓學生借助實際生活學習地理知識,也可以在地理學習中更多了解生活,既可增進地理學科知識,又可增加生活經驗。

(二)作業要鼓勵動手操作

地理學科的動手操作性較強,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也要引導學生提高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例如繪制各類型圖標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以此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和實際操作的能力,進而掌握學習其它地理知識的正確方法。以下以兩個案例介紹教師訓練學生操作能力的作業布置方法:

1.布置調查作業讓學生自主探索,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調查并查閱資料,鼓勵學生踴躍發言,促使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動手操作,增強記憶與操作能力。教師可以先講解知識點所涉及的理論知識,然后讓學生課下畫圖和制作表格等。如,在講解“工業生產與地理環境”內容時,首先設計如下問題讓學生思考:

(1)某家化工廠為了利潤將污水直接排入小河中,因此引發了與周圍群眾的矛盾,如果你是廠長,你該怎么處理?

(2)對附近的工廠分布情況進行調查,并探討這些工廠的分布和運行情況是否會對居住環境造成影響。

2.布置作業前給學生提供操作方法以及點明與其他相似知識的差異,減少學生學習時產生不必要的混淆。例如在教學“等高線、等深線、等位線、等壓線”時,因這部分內容容易混淆,教師應讓學生親自繪制出來加強理解。教師可先給學生講解四種線的相關理論知識,讓學生理解基本知識;接著通過畫圖講解教會學生繪制圖表,包括比例如何分配、數值的高低點如何表示和不同圖例代表的不同含義等,讓學生學會基本的制圖知識;最后給學生布置作業,繪制不同類型和比例的圖,讓學生從中吸收知識,內化成自身的地理能力。

(三)作業應重視歸納總結

在地理學習中,地理知識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都給學生帶來很大困擾,不少學生容易遺落或混淆知識點。教師做好引導工作,可以使學生逐漸養成總結的好習慣,鞏固知識,對學生以后各方面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教師還應布置給學生歸納和總結的作業,讓學生靈活記憶和使用地理知識。教師需仔細分析各種地理知識的特點,以最簡單的方法來說,首先是教師在課上做好板書,讓學生用特別設置的地理復習本做好筆記,課下不定時用這本筆記本對同類知識點進行對比、歸納、總結,而對于比較復雜的知識點,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編口訣、順口溜來記背。

例如在“中國地理省級行政區的劃分”這一章節中,內容瑣細,筆者的做法是布置學生在地圖上填寫出各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牢記各個行政區的順序,細化知識點,加深每一個區域在腦海中的印象。而在記錄中國煤礦時,筆者則先編出口訣,指導學生根據煤礦所在省份記憶――“中國煤礦有十一,開灤峰峰省份冀。遼寧煤礦是阜新,大陽西山在山西……”然后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補充完善余下的煤礦及相關地域。這些內容都可收錄到學生的地理筆記本中,隨時取出翻閱。

歸納與總結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教師要在課上做好引導,在課下做好監督,才能讓學生逐漸養成歸納總結的好習慣。

篇3

一、圖文并茂的初中地理教學形式之價值探微

(一)是現行教學模式變革的重要立足點

教學改革的推進,要求當代教育工作者將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實到教學實踐中,讓教學活動可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更要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不再以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實施教學,重視課堂活力的提升以及師生關系的改善。在初中地理新課程標準中,地理圖形與圖像的重要性得到肯定,初中學生通過初中地理學習應當具有基本的地理圖表識別與應用能力。立足于地理圖形開展教學,可以使得初中地理課堂圖文并茂,切實保障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二)便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及參與熱情

因中考中地理所占分值不高甚至只是考查科目,很多學生對初中地理學科不夠重視,這往往使得課堂教學缺乏必要的參與度。但初中生的年齡特點使得他們對地理圖形和表格充滿好奇心,尤其在學生初步接觸地理學科知識時,教師應盡量將課堂教學內容使用圖表做載體展示出來,可以在形象化學習內容的同時力求通過教師的引領使得學生的注意力能夠集中到課堂上,積極參與并主動思考。

二、圖文并茂的初中地理教學形式之實踐途徑與反思

(一)尋找多媒體技術與地理教學之間的完美契合點

有時候,部分初中地理教師并不是專任教師,因教學經驗和精力等方面的原因難以保證盡量使用多媒體技術將地理圖表等內容進行展示,更談不上在多媒體技術和地理教學之間找到完美的契合點了。初中地理學科教學內容雖然難度不大,但卻包羅萬象,其有自然景觀、基本地理學科知識、地質構造、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內容,這些知識點相對較為分散,缺乏必要的系統性。對于剛剛學習地理的初中學生來說,要在短時間內將這些分散的知識植入到自己的地理知識體系中較為困難。針對初中地理知識點零散的問題,教師可以利用地理圖表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地理知識,用圖表的形式將地理知識表達出來。借助于多媒體設備的力量與演示文稿的圖文并茂特點實施地理教學,能夠促進地理教學水平的提高。

(二)利用圖片收集與識別游戲開展圖文并茂的初中地理教學

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是初中地理知識的兩大分支。在初中地理課堂中,教師針對這兩個方面的地理知識引導學生學習。所謂學習,就是讓學生知道一些學習前并不知道的知識,引導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解決“怎么學”的問題。初中地理知識一般是自然地理事物或者現象的產生原因、分布規律以及發展影響要素,人文知識涉及到國家、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教師引導學生以地理學習內容為基本做收集與識別圖片的游戲,有利于圖文并茂地理教學活動的實施。

(三)培養學生的用圖習慣,開展圖文并茂的初中地理教學

篇4

關鍵詞 地理 美術 音樂 體育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8-0080-02

興趣是學生勤奮學習和發展智能的直接動力,是發明創新的精神源泉。那么,如何在新課改的實踐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呢?我認為:首要任務就是要理順地理學科與藝術學科的關系。而地理學與美術、音樂、體育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密切關系,這些科學都要廣泛用到地理學的知識,總結多年的地理課改經驗,我認為初中地理課改于下面三大藝術學科有著不可割舍的關系:

一、地理與美術的關系

把美術課中簡單的色彩、透視、構圖技法知識運用到地理的三板教學中來,有利于學生把握形象的地理特征,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啟迪智慧,培養創新意識,形成和諧,健全的個性品質,具有重要的作用。

如講《我國的人口政策》時,可引用如下漫畫制成課件進行教學:

(小結:人口的劇增是地球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人口的增多給社會環境帶來許多問題,人類必須要計劃生育,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請保護我們人類的家園――地球,大家行動起來,從我做起吧!)

用這種具有強烈諷刺性和幽默性的漫畫,大膽夸張,形象比喻,寓意深刻,畫面詼諧風趣,起到諷刺和嘲笑的效果。

采用美術中的漫畫手法來進行地理教學,可以是教學內容形象化,直觀化,渲染了課堂氣氛,利用漫畫幫助學生理解,更有助于樹立學生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和環境觀。

二、地理課改與音樂的關系

高昂激越的音樂能鼓舞人的斗志,激發人們的熱情,尤其是激發學生的愛國、愛家鄉的熱情,優雅輕松的音樂,能把人的思想帶入思考,進入深邃的聯想,泛起縷縷漣漪;

悲壯的歌曲更會激起人們的憂患意識,喚起心靈的共鳴。尤其是苦y的歲月,戰爭年代的歌曲更能喚起學生強烈的愛國情感。

如在講“滾滾長江”這個知識點時,老師先富有感情地朗誦《長江之歌》歌詞:

你從雪山走來,春潮是你的風采,

你向東海奔去,驚濤是你的氣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兒女,

你用健美的肩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們贊美長江,你有無窮的力量,

我們依戀長江,你有母親的情懷!

也可以叫學生唱一遍。還可以唱唱《龍的傳人》,這些震撼山河的歌曲,使學生對祖國的山河有個親切感,深知長江是我們的母親河,我們無時不在地呵護她,愿她源遠流長,恩澤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

三、地理課改與體育的關系

重要的體育史實無不與地理扯上關系,如我國參加奧運會,亞運會的時間、地點、目的意義何在,了解中華民族是怎樣由一個體育弱國走向世界體育強國之列的艱辛歷程。了解各地各種體育項目,科學地鍛煉身體,為今后的進一步學習和發展打下基礎。學習和繼承世界冠軍的體育拼搏精神,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無私奉獻精神。

如講授《中國的疆域和人口》時,我借奧運會結束的契機,向學生提出:

1.今年的奧運會在哪個國家、哪個城市舉行?中國拿了多少塊金牌?你最佩服的是哪位世界冠軍?為什么?

2.上屆的奧運會在哪個國家、哪個城市舉行?中國拿了多少塊金牌?

3.下屆的奧運會在哪個國家、哪個城市舉行?為什么選擇這個國家的城市舉行?

學生們頓時紛紛議論,爭先恐后,整個課堂剎時群情激昂,對祖國的那種自豪感溢于言表,在這種充滿自信和自豪的氛圍進行中國地理的教學,對于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就是最好的時機了。

課后我會提出一道思考題:

我國有許多著名的體育之鄉。你知道下列這些項目的家鄉是哪兒嗎?其中廣東省占多少個?

1.滑雪之鄉 2.摔跤之鄉

3.足球之鄉 4.武術之鄉

5.跳水之鄉 6.長跑之鄉

7.排球之鄉 8.踢毽之鄉

9.田徑之鄉 10.雜技之鄉

11.舉重之鄉 12.游泳之鄉

(附答案:1.黑龍江阿城縣;2.山西忻州縣;3.廣東梅縣;4.福建廈門郊區;5.廣東東莞市;6.臺灣霧臺縣;7.廣東臺山市;8.河北承德市;9.福建莆田縣;10.河北吳橋縣;11.廣東東莞石龍鎮;12.廣東東莞。)

這樣的趣題對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大有裨益,如上面的“體育之鄉”,諾大的中國廣東就占了5個,學生那股興奮而又自豪的勁頭就別提了。

參考文獻:

篇5

1.地球運動規律與地理意義———地球概況、經緯線、經緯度、經緯網。

2.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與應用———地圖三要素。

3.大氣運動與氣候類型成因———了解氣壓的概念。

4.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了解主要自然帶的特征與分布。

5.工農業地域類型的分布與區位條件、交通運輸布局及影響、區域生態環境建設、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區域經濟發展———對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有一定的了解,包括地理位置、氣候特征、地形大勢、資源狀況、交通概況等等。但是,高中老師要注意,對初中地理內容的增加與補充,并不是單純地重復,不是在高中課堂上把初中地理再講一遍。如:在高中學習區域地理,著重地理事實的分布和地理原理、地理規律的緊密聯系,和初中學習有很大區別。區域地理的多重應用與考查,是高中地理學習的一個顯著特點,學生較難掌握,初中死記硬背的地理表象沒能在頭腦中形成空間概念,涉及某個具體地方,學生往往在頭腦中沒有印象,更不能靈活地運用地圖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去分析問題和解答問題。因此,需要教師將初中涉及的區域事實表象巧妙地引入,引導學生學會知識間的橫、縱向聯系,實現初高中知識的有效結合。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認知方法、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提高其自主學習的能力,促進其更快地適應未來高中學習

學生在進入高中后,教師先要對學生進行心理建設,要讓學生從內心認識到高中地理學習和初中地理學習完全是不一樣的。如果依然沿用初中時上課跟隨老師畫一畫課本,考試前背一背重點題目,這樣的方法肯定是不行的。建議學生可以向高二、高三的學生咨詢一下,先聽一聽學長們的建議,高中地理課程絕對是有一定難度的,也就是要求學生必須認真對待,積極思考,努力付出,才能有所收獲。高中地理的綜合性是比較強的,具有文理兼備的特征。必修一對學生的理科思維要求比較高,必修二又要求學生有文科知識儲備,必修三則是對區域地理的聯系十分密切。總之,要學好高中地理不是件容易的事。這就需要教師要幫助學生盡快地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來適應高中地理的學習。這其中,對地圖的識別與判讀是非常重要的。從高中入學的第一天,所有的地理老師都應該向學生強調地圖的重要性。地圖是我們地理的一門特殊語言,如果連這個學科的“語言”你都看不懂,你怎么有可能把它學好呢?所以建議高中老師開學的第一周一定要安排課時,教會學生讀地圖、用地圖的方法與技巧,引導學生從第一課開始,就養成多看地圖、地圖多思考的習慣,為今后的地理學習打好基礎。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學習,是要求學生要多動腦思考、多動手計算的;必修二則注重區位因素的分析與總結;必修三是必修一和二以及區域地理基礎上的總結,用案例的方式教會學生分析典型問題的方法,旨在引導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三、著力研究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行為對促進學生學習習慣形成的研究,倡導開展自主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活動

篇6

[關鍵詞]目標導向 初中地理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33.5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310111

在初中地理教學研究中,許多學者和專家做過多次調查,提出了不少教學方案。但是,教學理論研究和教學實際存在著差別,教學方針和策略對實際教學的指導作用十分有限。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初中地理教師應確定明確的教學大綱、進程、目標和設計,爭取教學活動的每一步都發揮出最大的價值。地理學科作為基礎性教育內容,可以帶領學生了解整個地球的外觀、氣候,了解世界各個國家的居民、資源,大大開闊學生的視野。自從新課改后,地理學科在教學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得到了教育界高度的重視。目標導向的教學設計從地理知識、學習方法、情感態度三方面入手,讓學生對地理課程有一個全新認識。

一、目標導向地理教學設計的難點

1.地理課時有限

一般來講,地理課時為每周兩節,每個單元的內容只能講解一遍,完全沒有時間和機會進行重復性講解。因此,地理學科對教學設計的要求十分高,每節課教學內容的數量和質量都會對后面的課程產生連鎖反應。例如,在七年級上冊第一章《地球和地圖》中,教材展示了地球形狀的發現過程,講解了地球儀及地球自轉和公轉,緊接著講解了地圖的基本組成要素,簡單列舉了多N類型地圖。在教學設計上,需要合理分配教材知識,還要將這些對學生而言比較陌生的地理知識轉化為貼近生活、易于接受的學習內容,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如果學生在地理學科的初學課堂上感受不到學科魅力和學科探究性,將大大降低學生在地理課堂上的積極性。教學時間緊張,教材內容重復性不大,給教學設計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2.學生課下地理復習時間少

地理是一門探究性學科,很多知識和內容都需要學生動手動腦,包括繪制簡略地圖、制作地理模型、地理知識總結和拼接等等。在教學設計中,這些活動和操作都安排在課下完成,但是,學生將課下大部分時間運用到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上,給地理留出的時間十分有限,使得地理教學的前后連接存在很大問題。超過一半的學生會將上次課的教學內容忘記,使得教學陷入被動之中。學生無法完成課下地理任務,從而無法得到探究后的成就感,無法對學科產生深厚的感情。整個教學體系對學生的引導,為地理教學增加了難度,有關課下的教學任務和動手操作活動還應進行重新安排和管理。初中地理知識比較簡單,涉及思維性的內容并不多。教學設計應針對這一特點,降低教學復雜程度,減少學生的任務量,以適應教學現狀。

3.地理教學靈活度不夠

從地理教材的安排看,各個章節有著明顯的界限,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需要從綜合性和地域性兩個角度同時入手,抓住地理教材各個章節間存在的聯系,讓各部分地理知識聯系起來。例如,在對某一國家的自然資源進行講解和分析時,教學設計若不涉及這一國家資源地的具體情況,僅僅停留在教材文字和地圖的表面層次,會大大削弱學生對相關地理知識的感性認識。目前,地理教師對教材的利用程度還有待提高,教學設計內容在章節聯系方面還存在缺陷。簡單地說,地理教學設計通常側重于教材本身的編排,根據各個章節知識的重要程度進行擴展或者剔除,從而將教學活動聯系起來。但是,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得地理學科缺乏靈活性和擴展性,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教學設計需要依靠教師的個人才智、現代技術、教學理念等進行深入性的改革,確保地理學科走出傳統教學的負面影響,走上素質教育的新道路。

二、初中地理教學設計的目標導向分析

1.地理知識與技能的可操作化

初中地理知識以及以地理知識為基礎的生活技能并不復雜,僅僅向學生展示了基本性的地理常識和理論。如地球是橢圓形、世界分為七大洲四大洋、世界人口分布等都是人們生活中會談論到的內容,在教學中讓學生接受這些知識難度并不大。但隨著地理教學的深入,對同一地區需要從氣候、資源、人口、經濟等多個方面進行研究和探討,增加了地理學習的復雜程度。單純性地理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是比較簡單,但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具體情境中,就會比較復雜,使得部分學生難以完成。如山谷和山脊的判斷、大小比例尺的判定、根據降水和溫度判斷氣候類型等,這些知識原本比較簡單,但當學生面對具體地圖和具體圖形進行分析時常常出現錯誤。由此可知,教學設計對地理知識和技能的要求不應僅僅體現在知識認識的表面,還應體現在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層面。

2.地理教學過程和方法的具體化

地理學科的學習和研究是有規律可循的,可以通過對比、綜合、擴展等手段進行。教學過程和方法是教學設計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將地理知識和學科情感聯系起來的重要手段。很多教師只做到了地理知識的傳授,卻沒有對地理知識進行全面性的整合,忽視了教學方法和學習思路的作用。在正確學習方法的指引下,學生可以將抽象概念與實際的地理事物相結合,推演出地理基本原理,并進一步搜索資料,得到自己的學習成果。例如,在學習《亞洲大陸》章節時,教師若只是單純地講解地理知識,讓學生分散記憶各個小節的知識,就違背了學習規律和記憶規律,影響教學效果。亞洲的自然環境、人口、經濟是相互聯系的,可以通過地圖比較,讓所有的知識聯系起來,并抓住其中的典型地區和特點進行重點強調和分析。正確的方法會讓教學的效率更高,使得教學更加有趣。

3.地理學科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的落實

地理學科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的落實主要體現在地理興趣的培養,熱愛祖國山河、尊重世界各地文化以及保護環境觀念的形成等方面。這些情感和價值觀是無法通過背誦地理知識、取得優秀的考試成績得到的,而需要通過精心的教學設計,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通過視覺、聽覺等感性認識產生。世界各地的地理環境異彩紛呈,各個地區都有其特色,與教材內容相一致。在教學設計中,應將這些自然之美、人文之美進行縱橫聯系,發揮出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實現教學與實際的自然銜接。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難度比較高,對學生成長的影響也比較深遠,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投入更多的耐心和精力。只有把握好教學活動的每一步,才能落實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

三、目標導向在初中地理教學設計中的具體應用

地理教學設計是在地理教學目標的指引下完成的,需要同時考慮到知識、方法、情感三方面的目標要求,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目標導向在地理教學設計中的具體應用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發揮地圖的作用,強化地理知識目標

地圖是地理知識學習的靈魂,也是運用地理知識的重要工具。地理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教學設計必須考慮的基本問題之一。根據個人教學經驗,地圖對地理學習有著良好的啟發作用。教學設計應該打破各個章節所有地圖的界限,將各種類型的地圖聯系在一起,用地圖上最明確、最容易留下印象的事物表達地理抽象內容,將那些氣候類型、地圖表達以及模型轉化為實際生活中的真實場景,讓學生可以親自體會和感受。例如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界限和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在教學設計中,可將山脈的位置利用省份和著名城市進行鎖定,讓學生在頭腦中理清邊界的具置。

2.利用以點帶面的教學方法引導地理學習方法

以點帶面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是教學設計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學習和補充的重要手段。例如,在講解《俄羅斯》這一小節時,按照地理位置從西到東,在整個國家內部找到分割山脈或河流,包括烏拉爾山脈、葉尼塞河、勒拿河等,并在每個區域里找到代表性的城市,概括其氣候特征、自然資源、人口密度、文化等。用這些城市點的內容來代表各個地區的實際情況。如此一來,地理學上的俄羅斯不再是簡單的幾個地理知識和瑣碎枯燥的背誦內容,而是有限的幾個代表性城市,記憶起來既方便又簡潔,還充滿了樂趣。抓好各個章節內容上的特征點,將所有的知識進行簡單化處理是地理教學和學習的有效方法,也是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

3.發揮多媒體和互聯網的功能,明確情感教學目標

多媒體和互聯網技術可以在培養學生情感方面做出巨大貢獻。學生不喜歡、不理解地理學科多是因為學習壓力和教材上文字性的表達。多媒體可以充分發揮出視頻、音頻等優勢,對地理教材上的內容進行直觀、形象的表達。例如,在學習世界各國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視頻對各個地區和國家進行簡略性的展示,從動植物、人口、資源、特色等方面,讓學生產生感性認知,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特色、主要的河流和人文事件等。在教學設計中需要將這些內容進行有效的濃縮,利用課堂有效的時間進行充分的展現,給學生產生極大的沖擊,讓學生對地理教學內容產生興趣。一般來講,這樣的教學活動安排在課堂的下半節課中,持續5~8分鐘的時間為最佳。

目標導向的初中地理教學設計是地理教學研究的新內容,對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有著積極作用。教師應立足于現實生活,從自身出發,不斷提高教學能力,更新教學設計,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學服務。

[ 參 考 文 獻 ]

[1]黃琛.地理過程與方法目標的理論研究與實現策略[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

[2]蔣銀華.目標導向下教―學―評一致的課堂教學設計[J].中小學管理,2013(1).

篇7

關鍵詞:學習需要;課程標準;地理;初中生

所謂學習需要,是指社會、家庭、學校對學生的學習要求或影響在學生頭腦中的反映,是學生對學習力求獲得滿足和期望的內心狀態[1]。依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學習應該屬于人類實現自我價值的高層需要之一,人的發展需要通過不斷學習來實現。同時,學生學習需要的滿足過程,既是接受知識的過程,也是調適心理的過程。當前,關注現實社會重大問題和學生生活實際問題,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個體發展的需要,已成為國際地理教育發展的首要任務。國家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初中地理課程標準》也確立了“構建開放性課程,拓展初中生的學習空間,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要”這一基本理念[2]。因此,滿足初中生地理學習需要,是檢驗教育教學質量的標準之一,是素質教育成效的體現,也是“生本教育”的客觀要求。

一、對初中生地理學習需要的分析和把握

1.生存和生活常識習得的基本需要

初中生正處于求新立異、富于好奇心的青春期,他們熱衷于探索神秘的宇宙空間、生命起源等問題,尤其是與生活聯系密切的地理問題,“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更容易激發他們的興趣和追求。同時,初中生普遍缺乏生活經驗和技能,對客觀世界抱有不少疑慮和幻想,他們渴望揭開大自然奧秘,探求生活真知,挑戰未來生活。而地理是各個不同級別的教育中有活力、有作用和有興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終身欣賞和認識客觀世界[3]。為此,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識和技能是學生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例如,了解天氣的變化,就需要學習天氣的知識;出差旅游,就需要有關交通路線和旅游景點的知識,還得學會查閱地圖和交通時刻表;了解國內外風土民情、歷史政治,也需要經濟地理、人文地理等知識;野外求生,必須懂得辨識方向、尋找水源或食物。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提高生存與生活質量”是公民基本追求,而地理課程在培養“善于生活的公民”上有獨特優勢,可以滿足初中生“提高生存與生活質量”的需要。

2.提高相關學科學習質量的現實需要

初中階段,學科門類大大分化,課程內容明顯增多,學生的學習壓力空前加重,思維訓練、學習方法與技巧成為他們迫切所需。地理科學研究的綜合性和區域性,能有效訓練學生的抽象思維、形象思維、綜合思維,培養對比、分析、推理、判斷的邏輯思維能力。從而有助于緩解初中生學習的緊張情緒,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習自信心。從學科內容來看,地理學與生物學、環境學、物理學、化學、政治學、歷史學乃至文學均有交叉性、關聯性,部分地理知識能融入或遷移到上述學科中,掌握一定的地理基礎知識是建構其它學科知識的必要條件。如學習歷史需要了解我國和世界各國的地理沿革;學習物理的運動定律要把握天體和地球運動規律;有了地球表層系統知識,就不難理解生物學的生態安全、生態平衡理論,也就深刻領會環境學的可持續發展內涵。所以,地理與其它學科一道,形成相互溝通、互相滲透的知識網絡,有助于提升初中生綜合認知的能力。

3.塑造社會責任感的需要

隨著初中生知識經驗的積累和生活空間的擴大,其社會情感比小學生更豐富、更深刻,尤其是道德感、義務感、責任感、使命感、危機感等均有明顯的增強。他們渴望社會和他人的理解與尊重,同時也愿意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當前,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是全球的目標,也是初中生義不容辭的職責。地理課程在形成人對自然、人對社會、人對他人、人對自己的基本態度方面也有著獨特的學科優勢[4],能滿足初中生“責任感”“成人感”及“獨立感”的心理需求。例如,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的課程內容,能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大局意識;地理課程所呈現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內容,能讓學生樹立憂患意識,培養學生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愛護家園的倫理道德;了解人口劇增給資源、環境帶來的壓力,能讓初中生理解計劃生育的意義,領悟個人應盡的社會義務;通過天體理論學習,能讓學生抵制誘惑,成長為推廣科普知識的先鋒。

4.培植審美情趣的需要

審美情趣是指人從一定審美需要出發對各種審美對象所產生的主觀態度、興趣和追求[5]。研究表明,初中生的審美心理活動趨于活躍,有強烈的審美需要和追求,有高尚的審美旨意和審美理想,希望從大自然、藝術品和社會生活中獲得美的體驗和享受。地理是集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于一體的課程,通過地理教學,能滿足學生游覽自然風光、欣賞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領略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的愿望,培植高雅時尚的審美情趣。例如,山、海、原野之美,煥發學生對自然的熱愛;祖國河山之壯麗,自然資源和名勝古跡之豐富,民族文化之燦爛,能激發學生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之情。此外,像地貌、土壤空間結構的層次性、多樣性、統一性、對稱性,氣候、地質旋回的節律性等,都能讓學生享受抽象的和諧美。可見,地理學習能讓初中生獲得美的享受、美的陶冶,從而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與自身內在美的氣質。

5.著眼于未來發展的需要

首先,掌握地理知識和技能,是繼續學習深造的需要。中學學科教育具有明顯的延續性和銜接性,它要求初中生必須牢牢掌握地理基礎知識和技能,為將來進入高中乃至大學學習做準備。如欲報考高校地學類專業(包括地理、地圖、天文、地質、氣象、水利、環境和城市規劃等)的學生,當然得有過硬的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隨著人才培養規格的大幅度提升,其它專業如經濟、貿易、外交、外語、政治和歷史等,對地理知識的需求和依賴程度也越來越大。其次,地理思維能滿足初中生終生學習或將來從事科學研究的需要。因為地理思維在獲取、分析和處理自然、社會信息資料中產生,一旦擁有這種思維,無論以后從事何種職業,都將終身受益。最后,這是吸收社會發展新理念、領略現代科技新動態的需要。地理課程中的可持續發展觀、數字地球觀、和諧發展觀以及環境倫理觀等,能端正初中生的社會發展觀,使他們以積極、理智的心態投入到利用和改造自然、保護環境的實踐之中。

二、滿足初中生地理學習需要的方式和途徑

1.學生要增強地理學習需要的內驅力

首先,要培養地理學習自我需要意識。需要是有效學習的根本,是培養學習動機、端正學習態度、樹立學習志向的源泉。初中生要明確地理學習目的和意義,徹底突破“為考試而學習地理”、“地理學即為風水學”、“學好地理就得死記硬背”等狹隘認識。應視地理知識為生活知識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強化“地理學習是使自己具有作為一個公民所必需的地理科學素養”意識。其次,要培養地理學習的興趣和愛好。興趣是地理學習的最好老師,只有興趣得以滿足后學習需要才能穩定和深化。如開始時通過搜集地理奇聞軼事資料、欣賞地理圖片、參加地理夏令營等培養自己的興趣,然后思考這些行為背后的深層次需要。地理學習需要來源于社會生活,為此,初中生應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在生活中發現和積累地理疑惑,并尋求問題解決的學習需要。最后,初中生要進行適度的自我褒揚。教育心理學研究認為,只有在滿足學生原有學習需要的基礎上才能形成新的學習需要[1]。由此看來,初中生應敢于肯定自己的地理學習所得,充分總結已獲得滿足的需要,及時培育新的學習需要。如當生態系統概念、原理的學習需要得以滿足后,就要轉入探尋周圍環境問題根源的實踐需要。

2.教師要把握學生地理學習需要的尺度

教師素養是影響初中生地理學習需要的外因之一,為需要而教,就必須把握好教學尺度。首先,要把握地理新課標的精髓。教師須在吃透新課標及新教材的基礎上,精選“對生活有用”、“對終身發展有用”的教學內容來組織教學,讓教學的全過程符合和服務于學生的學習需要;更新陳舊的教學觀念,由“知識灌輸的權威”向“滿足學生學習所需”轉變。其次,要把握學生地理學習的具體需求。受諸多外部因素的影響,初中生地理學習需要呈多樣性、差異性特征,有應付考試需要,有揭開自然奧秘需要,有解釋生活現象需要等。教師要通過課堂觀察、教學意見反饋、試卷分析等渠道,摸清摸透學生的地理學習需要,制定適合多數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案,滿足整體需要;同時也不放棄個別輔導,重視特殊學生的合理需要。第三,把握滿足學生地理學習需要的最佳方法。選擇討論式、探究式或案例式等教學方法,調動板書或語言的魅力,注重課堂45分鐘的優化設計,實現有效教學[6];或實施計算機輔助地理教學、野外教學等。最后,要把握好學生地理學習的評價尺度。地理學習既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過程,以及情感、態度、行為的變化,以學生身心發展需要的滿足程度為評價尺度。如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濃厚了,環境保護的自覺性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增強了,這就意味著學生學習需要的效度提高了。

3.學校及社會要營造良好的地理學習氛圍

當前,地理科學理應得到重視,假若其課程價值不被學校和社會所認可,那就很難喚起學生的學習需要。所以學校在學科建設、教學實驗設施配備、師資培訓等方面應予以支持和滿足,凸顯地理教育的地位。例如,保障地理教學時數,增加地理活動課時,突出實踐環節等。要及時更新地理教具和補充教學資料;條件許可的學校,應建設多功能地理專用教室、地理觀測園或天象館等,讓知識的傳授更便捷、更有效。再者,學校要關注地理教師的正當需要,消除一些不公正現象。如為地理教師提供更多的進修培訓、外出參觀的機會,幫助教師適應新課改,在福利待遇上縮小與其他科任教師的差別,杜絕非專業畢業生擠占地理崗位的現象。從社會角度來看,目前亟待解決的是地理課程和考試制度改革等問題,其中鄉土地理課程開發滯后是限制初中生學習需要的主要障礙。因此,組織課程專家、中小學教師甚至學生家長,根據初中生的學習需要,編寫有地方特色的鄉土地理教材,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還有,地理教學目標的多樣性,決定地理學習評價的多元性。為此,將地理實踐能力、地理科研能力、地理自學能力以及環保意識等納入地理教學評價的范疇,以此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安福,張洪泰.中學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84-86

[2]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2

[3]褚亞平,林培英,王肇和.地理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278

[4]陳澄,樊杰.地理課程標準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49,

[5]葉上雄.中學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54

篇8

關鍵詞:地理學科 素質教育 基礎課程

0引言

初中地理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認識地理環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一門必修課程,兼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性質。同時,要求地理教師改變學生學習地理的方式,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聯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他們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地理學習能力,鼓勵積極探究,使之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

1如何提高地理教學質量

1.1正確認識地理學科,培養學科興趣

現代地理學從德國“洪堡時代”到現在,只有兩百年,學科研究范疇卻變化很大,無論在自然還是人文方面,處處都有地理學。它以各學科為基礎,更在各學科之上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研究諸地理事物的聯系和發展;它關系到每個人的生活,維系著全社會的發展。“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生活中到處是地理知識”,如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等自然現象;再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五彩繽紛的生活方式有它特定的地理背景,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再到全球性的糧食問題、人口問題、環境問題、資源問題,這些關系到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也將在初中地理課上探討。認識到學習地理知識在生活中能解決問題,解釋困惑,這就是興趣和動力的源泉。

1.2正確認識教材,合理使用教材

新一輪課程教材改革,更加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素質教育課程理念與目標,強調學生素質的發展。與之對應的教材體系隨之變化:“一標多本”取代“一綱多本”。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取舍、補充教學內容,“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已被大多數教師所接受。如八年級上下冊講授中國自然及分區地理,教材中內容相對較少,教學中則應有意識的充實內容,適當增加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相關內容。

1.3重視能力培養

教學過程既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又是一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它是認識與發展相統一的過程。素質教育的理念要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相應的能力,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因此,在教師教的過程中,必須始終把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放在教學工作的首位。如在“利用經緯網定位”的教學中,由于該知識點比較抽象,可以首先引導學生了解:地球表面并不真正存在經線和緯線,而是為了準確定位某一點的位置,而使用了經緯網。在經緯網確定位置的圖中,是“橫緯縱經”,同時指出一些具體的位置,如北京的位置是116°E,40°N。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地震的位置是:103.4°E,31°N,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經緯網的理解,形成基本的知識與技能。

1.4營造互動氛圍

教師是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組織教學活動時,必須面向全體學生, 把過去的教師教、學生學的單邊教學過程,變為師生雙邊的互動學習關系,從而在教學過程中形成共同學習,共同發展的學習環境。因此,教師在地理教學的過程中,要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創設不同的情景引導學生全面參與活動的全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熱情的激發,創設師生平等的對話、互動交流的氛圍,加強師生相互溝通與交流,倡導教學民主,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創造有利條件。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討論是情感交流和溝通的重要方法。教師與學生的討論、學生與學生的討論,是學生主動探索知識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世界第一大洲”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討論“從哪些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通過討論:學生可以知道,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①面積最大(4400萬平方千米);②跨緯度最廣;③東西距離最長;④人口最多(約36.8億);⑤有許多世界之最(如世界最高的大草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稱)等,所以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這樣,學生由客體變為主體, 在積極地、目標明確地討論中,學習和掌握了新的知識。

1.5培養學習興趣

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成功的地理教師,都十分重視學生學習樂趣的激發。如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心理,靈活選用講故事、猜謎語、舉實例、編歌謠、搞競賽等形式,有意識地撥動學生的心弦。如學到“青藏地區”,可向學生展示2001年12月發行的《青藏鐵路開工紀念》郵票,讓學生知道青藏鐵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它的二期開工建設是我國西部大開發的一個標志性工程,它的建成對促進青藏地區的資源開發和經濟發展,加強與沿海的聯系,增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都具有重大意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重視和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主動性,從“要我學”到“我要學”、“我好學”,再到“我樂學”的遞進轉變,形成具有內在動力的良性學習機制,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提供有力的心理保障。

1.6注重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學習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古語說:“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教人以漁,終身受用。”課堂上,教師應注意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學習。

2總結

總之,初中地理課堂教學要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學過程應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思想。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調動其探究問題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和教學過程,并且注重學法指導,促進其有效學習,直至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許大海.關于地理新課導入的幾點思考[J].中小學音樂教育,2007,1.

篇9

高中地理與初中的內容相差很大,初中多為“是什么,在哪里”,而高中是“在哪里,為什么”,尤其是高一的自然地理部分,學習時要求學生有較強的理科思維。考生在高三復習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一、重書本、抓主干

我通過對近幾年全國高考文綜新課標卷地理試題命題趨勢的分析已經得出,新課改的地理高考注重對書本中主干知識的考查。地理學習的支柱是教材的閱讀理解,地理不同于另兩個文科之處在于,對教材知識點必須理解記憶而不要死記硬背,要達到較深刻的理解。而老師出高考題也是源于書本,所以一定要抓住教科書這最重要的學習資料。從最原始的概念入手,把這些概念都弄清,千萬不要混淆一些概念和基礎知識點,基礎東西一定要掌握得非常好,考試中才能靈活運用。尤其要注重對書別案例的學習和對特殊國家的自然特征、人文狀況的學習。不僅僅是高中課本,初中那部分基礎知識也很重要,初中地理是區域定位和世界地理學習的基礎。

二、重原理、抓過程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學習時應該采用偏重理科的學習方法,強調理解重于記憶,以會用為目的,側重于對地理原理、地理規律的理解運用,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因此我們必須從基礎知識抓起,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過“地理原理”關。如:氣溫與氣壓的關系;海陸熱力差異形成的季風與季風氣候;生態平衡的條件等。掌握了這些原理、法則和規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說服力,就能做到舉一反三,尋找同類地理事物的一般特點和規律。地理的另一個學習方法就是注重過程學習,要掌握自然現象每一個過程的原因、結果和影響等等。比如水循環的過程以及影響。

三、勤歸納、會比較

要勤于思考,注重平時的積累,將知識整理歸納,構建自己的“思維導圖”。用聯系的方法來表達頭腦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論,把隱性的知識顯性化、可視化。把平時遇到的區域的形成原因及影響因素常總結,把知識歸納成一個系統。同時還應養成比較的學習方法。比如,在復習天氣系統時,我們可以把冷鋒與暖鋒的概念、圖形、符號、過境前后的天氣等作比較;復習氣候類型時,可以把各類型氣候的分布、成因、特點作比較;復習區域地理時,可以把島國英國和日本的一系列地理特征作比較。還有,把東南亞、非洲、中美洲的熱帶作物作比較。總之,只要善于挖掘,總會發現許多相似的地理事物。通過各項特征的比較,我們能夠更好地把握比較對象的相同特征與不同特征,從而達到熟練掌握這些知識點的目的。

四、多讀圖、勤思考

地理學習的靈魂是地圖的閱讀和使用,地圖是學習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沒有地圖就沒有地理學”。而且新課改的另一趨勢就是地理高考的圖像化,近三年的全國高考文綜新課標卷中的地理試題都加大了對學生這一能力的考查。據統計,2012年全國高考文綜新課標卷地理試題共出現十幅圖,出現圖的比例遠遠大于高考數學,因此一定要學會讀圖,將圖中的隱含信息挖掘出來,我們要做到看清圖、看懂圖、理解圖,平時學習中刻意鍛煉自己讀圖的能力。我經常說學好地理要“圖不離手”,“圖文結合易學好記”。學習時要做到看書與看圖相結合,將地理知識逐一在圖上查找落實,熟記,把地圖印在腦子里,并能在圖上再現知識。同時要勤思考,注重不同內容的比較和聯系。要看出題者都從圖的哪些方面進行考查,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遇圖不亂。

五、重規范、有條理

答題規范、有條理是文科綜合得分的重要法寶,因此學生在平時就要注重培養規范做題的能力,以提高得分率。一定要規范語言,尤其是綜合題。要想不丟分,一定是要規范,而且一定按照順序,一個都不能差。系統性、條理性特別強,這是將來地理試卷發展的趨勢。把所有學的知識能夠靈活應用,必須有系統,有條理,這樣才能應用得心應手。同學們還一定要注意要用地理的語言答題,每一個學科都有自己的學科語言,一定要注意語言的專業性,這都是平時積累的結果。

篇10

關鍵詞: 地理課堂 學習興趣 綜合素質

地理學科是初中階段的一門必修課程,雖然在小學階段,學生也接觸了一些簡單的地理知識,但是進入初中以后,地理學科知識相較于之前更加抽象,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很多的知識是具有相當的難度的。因此,教師在這個時候一定要注意講課的技巧,提高地理課堂的趣味性,努力培養學生對于地理學科的興趣,這樣才能夠提高教學效率。另外,在如今新課改的背景之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成為地理學科的重要目標,這種以興趣為手段開展的教學活動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這樣,在此過程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能夠得到有效發揮,進而有利于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

一、重視導入技巧的運用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首要環節,我們要想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定要“先下手為強”,在課堂教學活動的一開始就牢牢抓住學生的眼球,為學生興趣的培養做好鋪墊。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導入技巧的運用。在地理課堂上,教師通常會利用講故事、設置懸念、做游戲、圖片展示等多種手段來導入新課。例如,我在給學生講“大陸漂移學說”時,就在上課之前給學生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為什么在極其寒冷的南極大陸會發現只有在暖濕環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的煤層呢?為什么在炎熱干燥的赤道附近會發現古代冰川的遺跡呢?為什么非洲西岸的一些動植物與隔著大西洋的南美洲東岸的一些動植物非常類似呢?在上課的一開始,就利用幾個問題激發起了學生的懸念。在好奇心的刺激之下,學生急切地想要知道懸念的答案,自然會饒有興趣地投入到接下來的學習活動中。所以,恰當運用導入技巧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有效手段。

二、傳授一些記憶技巧

在地理學習中,記不住是讓很多學生頭疼的問題。初中地理學科涉及大量的地理名稱、地理特征、規律、地圖等,對于這些繁瑣的知識,很多學生往往是記了忘、忘了記,反反復復,給學生的學習造成很大的負擔,從而影響很多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因此,我們要想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定要幫助學生過了記憶關,傳授給學生一定的記憶技巧,這樣,一方面可以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知識的趣味性,自然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有很多經常用到的記憶策略,像是形象記憶法、諧音記憶法、特征記憶法、歌訣記憶法、對比記憶法等,運用這些記憶策略可以有效降低記憶負擔,提高記憶效率。例如,在記憶地理圖形時,我們就可以采取一些特征記憶法幫助記憶,像是意大利在地圖上就酷似一只長筒靴,我國的黑龍江版圖就像一只展翅欲飛的天鵝,而陜西省的版圖剛好與陜西著名的文物兵馬俑很類似。這種通過特征來記憶地理圖形既簡單又不容易忘記,從而大大提高記憶效率。又比如,在記憶一些比較瑣碎的知識時,我們可以采取諧音記憶的方式,像是黑色金屬主要包括鐵、鉻、錳等,為了方便記憶,我們就可以按照諧音把它們記憶成“鐵哥們”;在記憶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時,我們就可以把“氧硅鋁鐵鈣鈉鉀鎂”按照諧音記憶成“養閨女,貼給哪家美”。利用諧音可以把比較生僻的字詞與學生比較熟悉的事物聯系起來,有利于學生加深記憶。

三、把生活引入地理課堂

在生活中,處處都蘊含著地理知識。與課本上的理論知識相比,生活中一些生動的地理知識往往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我們在地理課堂上,大可以引入生活,例如,在講到我國的氣候特征時,我們就可以從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影響說起,如我國的南方地區,像廣東、海南等地,由于氣溫長年較高,在這個地區就比較適合種植一些瓜果蔬菜,而我國的北方地區由于冬季較為寒冷,則不適合種植瓜果蔬菜,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利用便利的交通把南方的瓜果蔬菜運輸到北方地區,改善當地的飲食條件和生活質量。除此以外,氣候的不同也會給人們的著裝、出行和房屋建造帶來很多的影響,這些生活中的素材一旦被拿到地理課堂上,可以迅速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把生活引入課堂的做法也可以提高學生把知識運用于生活實踐的意識和能力,真正達到地理學科的目的。

四、恰當引入多媒體工具

在地理學科中,有很多知識相對是比較抽象化的,而這些抽象化的知識利用傳統的教學工具黑板、模型、地圖等很難直觀地解釋清楚。如七年級上冊中關于地球的公轉和自轉的有關知識,即使教師拿著地球儀給學生一遍又一遍地演示,很多學生依然無法理解。為此,我們可以大膽引用多媒體工具,充分發揮多媒體工具形象、生動、直觀的優點,來講解一些較為抽象的問題。像是利用多媒體,我們就可把地球公轉、自轉的過程,以及它的運動所產生的地理意義通過圖片、動畫演示等形式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地球公轉帶來的一年四季的變化,以及自轉所產生的黑夜交替都可以用多媒體直觀地展示出來,這樣既能增加知識的豐富性和趣味性,又能有效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這樣的多媒體課堂當然會受到學生的歡迎。

興趣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重要的內部驅動力。初中地理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解放思想、結合實際,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讓學生在興趣的推動之下獲得的不僅僅是地理知識,同時還有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一系列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是我們實施新課改,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

參考文獻:

[1]于媛媛.激發初中地理學習興趣的方法[J].新課程學習(中),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