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育案例范文
時間:2023-08-04 17:37: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中語文教育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案例主題】
教學內容:房龍的《〈寬容〉序言》
目標設計:①以個體閱讀為經,以情感體驗為緯,通過教師點評、學生質疑、小組討論、班級交流等方式,促使學生整體感知文本內蘊,體會先驅者、守舊老人、無知山民這三類人各自價值及其功過是非,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樹立基本的評價尺度;②認識到對現實認識上的封閉、偏見、愚昧、守舊是悲劇發生的根本原因,讓學生站在歷史的高度,審視創新與守舊的對立與轉化。
【實施背景】
①新課程要求我們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教學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②新課程要求語文教學回歸到人文精神培養這一宗旨,啟發學生用自己獨特的富有個性的閱讀來體驗文本的真情,容許不同思想互存乃至交鋒,引導學生用生命去體驗真善美,張揚大寫的“人”字。在課堂上,從而獲得情感上的深化與升華。從理性的角度關懷人類發展的歷史,認識歷史現象背后的意義,從而得到思想的凈化與提升。
【片段描述】
學生:(解讀全文之后,再次朗讀房龍的《〈寬容〉序言》一文。)
老師:同學們讀了很有感情。文章最后有這樣一句話:“這樣的事情發生在過去,也發生在現在,不過將來(我們希望)這樣的事不再發生了。”作者這句話到底有什么深刻含義呢?我想讓大家談談自己的看法。這里我先作一個發言:無知山谷中所發生的事情,在人類歷史上曾經不止一次地發生過,今天依然在發生,明天也許還會發生,歷史最大的悲劇就在于悲劇的不斷重演。同學們朗讀課文后,對此有什么看法呢?
(整體感悟,激感。)
生一:我認為,先驅者走出山谷,這是一種勇敢的創舉,為了發動更多的山民走出山谷,他又回來了。不幸的是他竟被守舊老人運用律法的權威以及那些無知的山民打死了。這是多么的可悲。但我們為這位先驅者的英勇壯舉而敬佩而自豪。
師:說的多好啊。
生二:先驅者為了真理,為了理想,勇敢地走了。但他發出的反叛聲音,演繹的悲壯故事,開創的開拓精神,卻永存于我們心中。而那些僵死的律法,愚昧的山民,無知的山谷,守舊的老人,也將遺臭萬年。
(小組討論,班級交流。)
師:如果我們中的哪一位是守舊老人,哪一位是先驅者,哪一位是無知山民,那現在會產生什么想法呢?現在我們分小組,以這些不同的身份來討論,同時準備好如何回答另一方的問題,并對另一方的觀點提出自己的看法。
甲小組(守舊老人身份)代表一:山民們,我很后悔。我囿于自己的無知與偏見,也為了維護山谷的秩序與尊嚴,鼓動山民殺死了走出山谷又回來帶領其他人一同離開山谷的人。這是我的罪過,我錯了,在此我表示深深的歉意和深深的懺悔。
乙小組(先驅者身份(學生小組討論交流,然后小組代表分別發言)
代表一:你們不要給予我這樣高的榮譽,其實我是個悲劇人物。作為一個先驅者有這樣的結局并奇怪,人類的歷史就是要許多這樣的人。當時你們都不會理解,只有后來的人才能理解。人類歷史的發展就是要我們這樣的人做鋪路石,只有以我的死才能喚醒人們,使人們能勇敢地拋棄陳舊的思想,這是社會前進所付出的代價,我愿意做這樣的人,并以此為榮。
甲小組代表二:先驅者的眼光敏銳,以至讓人無法想象。他居然說,他的眼光看到了奇妙的景象,他居然懷疑圣書,懷疑祖先的智慧。你叫我怎能相信。我從自己的知識、眼見,以及圣書的記載是無法想象的。
丙小組(無知山民身份)代表一:我們的老祖宗從很早很早的時候就一直在山這邊過著平靜的生活,在圣書的指引下,在智慧老人的管理下,我們生活得很滿足也很幸福。我們從來沒有聽說山那邊有盛開的鮮花,有茂盛的森林,有奔騰的江河,有智慧的大廈,有甜蜜的生活。難怪我們聽說以后,我們以為他們是在騙人,是在散布謠言,妖言惑眾。他們也太大膽,居然懷疑圣書,對抗智慧老人,于是,我們拿起石頭,砸死了他們。
丙小組代表二:作為山民代表之一,我認為,這一悲劇的發生應該歸結為山谷的封閉與落后。山谷與外面的世界應該保持經常性的交流。封閉造成愚昧,愚昧形成偏見,偏見殺死先知。
師:(適時點評)對,人與人之間要交流,國家與國家之間要交流,地區與地區之間要交流,思想與思想之間要交流,文化與文化之間要交流。所以,我們國家提出的改革開放政策是深得人心,也是符合歷史潮流,遵循社會發展規律的。
乙小組代表二:在人類歷史上,曾經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先驅者,他們的結局雖然很不幸,但我們流芳百世。中國古代不是有商鞅變法,被五馬分尸嗎?西方近代也不是有布魯諾否定地心說,在火柱上被活活燒死的事嗎?
師:(補充事例)是呀,我們中國當年提出計劃生育,也曾被迫害致死。(小結)由此看來,人類歷史就是在先驅者的鮮血鋪就的道路上前進,沒有流血的先驅者是不存在的。人類接受一個真理需要一個過程。無論后來人為先驅者的死怎樣的捶胸頓足,悲劇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們要倡導寬容,屏棄偏見;倡導理性,寬容異己;倡導開放,抵制封閉。
(總結)房龍站在歷史的高度,以詩歌的語言告訴我們歷史上曾發生過的事實,倡導人們要寬容相待,摒棄偏見,讓不同的思想都能夠獲得生存的權利。理解萬歲,寬容無價。社會在先驅者的指引下邁向新的征程,歷史賦予我們喚醒民眾、走出封閉、脫離守舊的職責。
【案例反思】
一、本教學片段試圖通過三個教學環節(一整體感悟,激感;二小組討論,班級交流;三拓展思路,把握精髓。),誘導學生深入文本,啟發他們交流討論,深入思考,獨立解讀,最終形成帶有個性的閱讀體驗。教學片段顯現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以及
篇2
關鍵詞:案例教學;高職;應用文教學;實踐
作者簡介:陳姮(1963-),女,遼寧沈陽人,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文學碩士,研究方向為對外漢語、中文類基礎教學及高職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東省教育廳、高等教育出版社和青島職業技術學院資助)山東省高等職業院校基礎課程改革項目“高職教育應用文教學改革模式實踐研究”(編號:GB201003)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2)20-0033-02
一、案例教學在高職應用文教學中的適用性
(一)高職傳統應用文教學模式的反思
高職應用文寫作課是高職院校普遍開設的具有基礎性、實用性和綜合性的一門基礎課,其教學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培養學生應用寫作的綜合能力,成為提升學生未來核心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重要一環。然而,高職院校傳統的應用文寫作的教學模式卻制約了這一目標的實現,存在兩種不良傾向:一是純粹的理論性教學。即老師以課堂理論講授為主,以自我為中心組織和實施教學,教學內容仿照傳統的“填鴨式”模式,將各種文體的定義、結構和寫作方法按部就班陳述后布置作業,學生只能被動接受這些知識,缺乏針對性的實訓練習,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二是在傳統的理論性教學中穿插舉例說明分析。即教師在講授完理論知識后,通過分析一些典型例文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這種教學方法重點突出,有獨創性,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1],但是這種教學模式還是以教師圍繞標準答案的分析與講解為主,學生對應用文寫作的知識還只停留在感性認識層面,“當學生遇到實際的寫作問題時,仍然會感到無從下手。”[2]
以上兩種傾向都不能真正結合《應用文寫作》這門課的性質和教學目標來培養學生的應用寫作能力。應用寫作本質上是一門寫作技能課,在學生掌握應用文寫作的相關知識基礎上形成相應的寫作技能。即寫作理論知識的傳授只是這門課的基礎,只有形成相應的能力才是這門課的側重點。如果不明確應用文寫作的教學目的和任務就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因此,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尋求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二)“案例教學”的優越性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將知識傳授和問題解決結合起來為核心的教學方法,具有啟發和實踐性。其基本思路是“教師提供背景材料—學生分析材料—學生尋找問題,教師提點—學生解決問題,教師提點—學生自我評價,教師歸納評估”。[3]這種模式的最大特點是以學生和問題為中心,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師的組織統籌,加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通過學生的自我評價和教師的評估,不僅能及時鞏固學生所學的基本理論知識,還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表達能力。這種教學模式對于克服傳統的應用文寫作課教學模式的局限性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從高職應用文知識結構和核心技能要素來看,應用文寫作課涵蓋的內容與實際工作息息相關,不僅包括各類機關、企事業單位應用文寫作的事務問題,還涉及到與學生身邊的生活和學習的實際問題,實踐性和實用性非常強。這就要求在實施應用文寫作課的教學中,迫切需要借用現實工作和生活中的案例和素材來實施教學,這種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案例式教學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投入到學習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去,也有利于學生與教師的雙向交流。需要強調的是,這種案例教學法不是傳統的“舉例說明”式教學,而是將案例分析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通過引導學生對案例的學習和思考,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這是對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一個重大改革。
二、高職應用文教學中“案例教學”的組織實施
案例教學法從理論分析上無論多優越,如果不能有效地付諸實踐也只是空中樓閣。案例教學法作為一種實踐性非常強的教學方法,特別注重實際操作和微觀指導,這是其區別于傳統的注重“理論分析和宏觀教育”的教學模式的一大亮點。而要成功實施這一亮點離不開教師觀念的轉變和組織能力的提高。
(一)角色分析
如何對案例分析教學環節中的各個角色進行深入的分析是教師能否成功實施案例教學方法的一個關鍵。因此,在具體實施案例分析教學方法前,需要對各個角色進行分析和定位。貫穿案例教學過程的三個角色分別是:教師、案例和學生。首先,教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組織和實施者,是整個課堂的組織中心,不僅要傳授基本的理論知識,還要引入有效的案例分析材料,提供分析方法,積極引導和激發學生參與案例的分析討論,并在討論的過程中善于點撥和提示,營造良好的討論氣氛,同時有效安排時間,調控課堂的進度。即教師在案例教學中扮演著重要的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角色。其次,案例教學顧名思義就是以分析案例、解決案例中出現的問題以提高解決問題能力為最終目的的教學,因此,案例選擇的優劣直接影響到案例教學實施的成效。最后,學生是案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執行者,不僅要分析老師提供的案例材料,尋找問題并解決問題,還要通過這個過程培養自身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明確了以上三個角色,教師才能更加有的放矢地組織教學,使案例教學更為順利。
篇3
關鍵詞:混合式學習;高中語文;語文詩歌;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10-0136-01
1.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現狀分析
1.1 教學方式單一,學生興趣不高。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在高中詩歌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采用的教學手段比較單一,學生學習詩歌的積極性不高。根據目前的高中詩歌教學現狀來看,部分高中語文教師仍然是灌輸式教育,這種方式直接造成課堂氣氛沉悶、乏味、枯燥,降低了學習學習的積極性。
1.2 學生探究能力較差。根據目前的高中詩歌教學現狀來看,很少有學生會主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大多數學生比較依賴輔導書和老師,學生極度缺乏自主創新能力。
1.3 很難實現因材施教。在課堂上老師除了完成每天的教學任務,有時還會處理一些課堂的突發事件,因此一堂課中,老師的任務十分繁重。一般情況下,只能勉強將計劃的任務完成,很難再有時間去照顧個別同學,長期下來一些基礎較薄弱的同學,會積累越來越的問題。
1.4 協作學習和探究式學習應用不多。根據目前的高中詩歌教學來看,協作學習和探究式學習應用不多。基本上一堂課老師會占據五分之四的時間講解知識點,將主觀的知識硬性灌輸給學生,而學生只能被動接受,學生很少能發表自己的講解。
2.混合式學習理論下的高中語文詩歌教學設計
就基于混合式學習理論下的高中語文詩歌教學設計而言,一方面要求教師要設計與開發詩歌課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詩歌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發揮自身主體地位。
2.1 系統性原則。在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教師需要從教學方式、教學結構等幾個因素出發,系統全面的考慮各個因素之間的作用。并且實現各個因素之間的優勢互補,使他們各自發揮自身的作用,進而提高高中詩歌教學質量。
2.2 主體性原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知識的主動獲得者,因此在高中詩歌教學中,教師要從培養學生興趣,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積極性出發,培養學生探索創新的能力。在高中詩歌教學設計中,教師要強調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給學生提供活動的平臺,給學生發揮主體作用的空間,教師則在課堂中起著引導和督促的作用。
2.3 參與性原則。在高中詩歌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參與性,即整個學習過程要由學生自己完成。在高中詩歌教學設計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更多參與的機會,使學生可以親自體驗學習,進而牢固掌握所學知識。
3.混合式學習理論下的高中語文詩歌教學案例分析
《短歌行》教學設計案例分析
教學對象:高一年級學生。
知識類型:概念性、事實性知識。
對教材的分析:高中詩歌《短歌行》,其作者是曹操。詩歌所表達的意思是曹操希望能夠有賢能之任,助自己實現宏圖大愿。
對學生的分析:高中生時期的學生,內心對任何事物都有著極強的好奇心理。因此老師要抓住學生這一心理,適當對他們進行引導。讓學生首先了解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進而理解詩人內心的雄圖大志。
教學目標:通過詩歌的學習,使學生能夠感受詩歌中描繪的意境;使學生掌握詩歌中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以用于以后的文章創作中;使學生能夠體會詩人內心的雄圖大志,進而產生積極進取的精神。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內心的雄圖大志;理解詩歌中作者內心的政治情懷。
課前準備:老師安排學生在課下收集有關詩人的資料和故事;通過網絡方式了解詩歌創作的背景,感受詩人創作詩歌時內心的情懷。
安排課時:一課時(五十分鐘)
教學方式:課堂講解(學生閱讀、老師講解、學生之間交流、解決問題);教學媒體的運用(選擇適合詩歌朗誦的音頻文件、制作多媒體課件、播放相關視頻資料)。
案例分析:《短歌行》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手段,結合音頻播放進行朗讀、觀看幻燈片解決講解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引導學生回答問題,吸引了學生學習詩歌的注意力;學生通過對幻燈片的觀看,非常直觀的了解了詩歌的知識點;然后老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問題,最后解決問題。整個過程中,充分激發了學習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詩歌的積極性,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教與學",圓滿的完成了詩歌《短歌行》的教學任務。
篇4
有了好的文學作品作為教材例子,就必然要求高中語文教師積極探索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的途徑。其實,進入21世紀后才得以重提的文學教育就是一條自古以來一直備受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推崇的有效途徑。心理學也認為,體現美的事物,往往會引起人們的興趣和關注,同時也相應地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人們看到美的事物,思想上就會產生許多聯想、想象,引起心理上的愉悅。這就是人們的審美能力。課標吸收了近年來語文教育討論的積極成果,是體現語文教育新思想、新理念的基本準繩。在課標的指導下,新教材關注到長期以來削弱文學教育帶來的缺憾,加強了文學教育的分量。
基于此,現行人教版和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選用的詩文寫人記事繪聲繪色,寫景狀物栩栩如生,往往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其中,人教版教材中,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占60%以上,用于高一年級的語文“實驗課本”增加了古文背誦篇目,高二課本重點是中外名著,還增加了薩特的戲劇。正因為新教材選編了占課文總數的60%以上的文言文和大量的我國現當代及外國優秀作品和文化著作,使得它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氣息,閃爍著人類文化的靈光。
語文教學中,利用文學作品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意識,養成正確的審美能力,這是由其自身特殊地位決定的,其他學科教育均無法替代。這也就是作為母語教育必須實現的語文審美能力。
在一般情況下,能欣賞和創造文學作品,就能欣賞和創造一般的語文美。因此,就高中階段的學生而言,語文審美能力就其典型形態來說,主要是文學審美能力。關于這個特殊目的,現行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已作了明確表述:通過高中階段的語文審美教育,應該使學生“具有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歌德說過“鑒賞力不是靠觀賞中等作品而是靠觀賞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而高中語文教材中大量經典的文學作品都是上乘之作,所以它們也就成了我們培養學生文學審美能力的源泉。當然,從語文審美教育的教學實際來看,筆者傾向于把包括培養學生的文學感受能力、文學鑒賞能力和文學創造能力在內的文學審美能力,作為教學實踐過程中的整體目標,以此來實現高中語文審美教育的特殊目的。
所謂文學審美感受力,是指審美者憑借審美感官對審美對象的感知能力。眾所周知,一個人只要具有審美感受能力,就能感知審美對象的外部形態及屬性,感知形象所蘊涵的意義,還能體驗、生發出審美對象的情感意義和象征意義。與其他藝術形態相比,文學是綜合性的語言藝術。因此,閱讀者只有在讀懂作品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想象、聯想,才能把作者語言符號所描繪的文學意象了解,也才能進入作品的藝術境界。
因而,作為高中語文教師,務必要注重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審美感覺。具體來說,至少包括以下主要因素:
一、培養學生的“美讀能力”
從孔夫子開始,我國語文教育就極為重視詩教,所謂“詩言志,歌詠言”。所以,吟詠朗讀是提高學生文學審美感受力的傳統方法。其要義在于引導學生通過對課本中文學作品聲音、節奏的感受,由文入情,由文本世界進入作者世界,達到與作者神氣相逼、心靈感應的審美境界,實現作家、作品和讀者三維循環的閱讀、寫作和審美教學目的。中華民族的語言豐富而生動,在語文教學中,重視閱讀教學,讓學生在閱讀中,感知語言文字的豐富內涵,入其境、體其味、動其情,受感染熏陶,得到美的享受。
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在談讀李白《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的體驗時寫了如下文字:“常常高聲朗讀,朗讀時心情是振奮的,仿佛滿腔熱血都沸騰起來了,特別讀到最后‘唯見碧流水’四句,調子就震顫起來,胸襟也開闊起來,仿佛自己心中也有無限的豪情勝概,大有低徊往復,依依不舍之意。”
而葉圣陶先生也曾創造性地提出了“美讀”法。他說:“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美讀的方法,所讀的若是白話文,就如戲劇演員讀臺詞那個樣子。所讀的若是文言,就用各地讀文言的傳統讀法,務期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感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
正如兩位大家所言,中學教師在培養學生自我吟誦能力之前,自身可以范讀。如筆者在教高一新教材中的《滕王閣序》時,曾刻意突出駢體散文的節奏和旋律及其對偶的特點,進行富有藝術性、音樂性的范讀,傳達出作者情緒的變化以及對自我身世的感慨,力求使學生受到“四美”(詩意美、形式美、繪畫美、音樂美)的感染,深刻體會到王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的高尚情懷。
二、培養文學審美的通感
通感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主要指一種修辭方法,也就是個體審美活動中各種感覺的挪移,交互為用。如高中語文教材中常提到的典型案例即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通感的大量運用,由視、聽形象轉為嗅覺、味覺體驗,達到審美的通感,可以使人在審美通感中通過局部感知,把握整體,從虛中見實,實中見虛,強化審美感受,增強審美效果。高中語文教材中不少文學作品,如《老殘游記》(節選)、《荷塘月色》都有絕妙的通感描寫。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審美對象,通過有意識的審美定向誘導,使受教育者深入體會其中奧妙,使他們的文學審美通感能力得到應有的培養。
三、培養文學審美感情力
筆者認為,正由于語文學科的特殊地位的原因,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告訴學生書中所選的某一作品,其題材來源反映了什么樣的社會生活和歷史事件,還應該讓學生了解作者是在什么創作沖動推動下創作作品的。此外,該作品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個人情感以及社會心理都是要讓學生有所了解的。只有真正達到這樣的教學目標,才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也才能更容易和作品表現的情感溝通,產生共鳴。
其實,高中教材所選的文學名篇除了大量表現人的優美情趣、高尚情操的作品外,還有許多比較冷峻、以再現生活為主的現實主義作品,如魯迅的《祝福》和《阿Q正傳》等。在這些作品流露出來的哀憤情感中,我們不是可以認識到祥林嫂的人生之可悲,和擁有“精神勝利法”的阿Q精神之可笑與可憐嗎?
篇5
一、目前批判性思維教學存在的問題
1.唯課本理論,過于依賴教師
在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們的學習多是被動式、壓迫式的學習,教師是教學的主導,也是主體。在這樣的教學理念下,學生們失去了批判性思維能力,過分地依賴課本,相信教師。這樣的語文教學注重的是學生的知識學習,而忽視了知識的真理性和雙面性,這就嚴重限制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發展。
2.師生忽視批判性思維教學
由于批判性思維教學力度不夠,很多教師忽略了語文學科的批判性思維教學。對語文學科的批判性思維教學缺失,會導致學生們養成被動學習、依賴他人的學習習慣,嚴重制約學生想象力和創造能力的發展。長此以往,學生們就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將逐漸喪失。學生們在今后的社會生活中,將要面對形形的信息資源,批判性思維能力是學生們不可缺少的社會閱歷之一。
二、批判性思維教學方法探討
1.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是實現語文學科批判性思維能力教學的關鍵,也是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保證。學生們常常會因為一位教師而愛上一門學科,這說明了教師對學生學習的重要作用。在新課程理念背景下,學生的素質教育日益突出,師生之間的平等、尊敬是實現學生素質教育的根本。只有學生們敢于表現自己,他們的批判性思維才具有展現的機會。在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對教師更多的是敬畏,有些學生甚至害怕教師、害怕發言,這就難以談及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了。對此,教師通過采取平等、尊敬、理解的原則,結合有效的語文教學手段和教學情境,為學生創設自由開放的課堂氛圍,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語文學科的批判性思維的養成。例如,通過實施案例教學法,例舉語文教學案例,結合教師個人經歷,實施批判性思維教學。教師也需要端正教學態度,注意教學的層次性,允許學生犯錯,這些都是正確的教學理念,教師需要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積極滲透。
2.思辨能力教學,培養批判性思維
古語云:疑惑是一切問題的開端。疑問思維和思辨能力是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的關鍵,也是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的起步階段。在高中語文學習中,只有學生們產生了疑問,才會有對應的思考,這就是所說的思辨能力培養。教師通過要求學生們根據自己的猜測和假定,對語文教學內容實施合理的歸納和猜想,幫助學生樹立勤學好問的學習品質。教師應結合語文教學目標,巧妙設置疑問,推動學生之間的互相辯論,合理引導學生進行猜想、質疑、驗證,以實現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3.語文學習方法教學,滲透批判性思維
篇6
【關鍵詞】區域文化 高中語文 教學
前言:
作為一個地域廣、人口多的多民族國家,我國多元民族格局與眾多地區的差異都決定了區域個性特征,而在長期的歷史沉淀中,就會漸漸產生區域文化。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文化沖突的產生越來越激烈,而在此同時,我國民族精神的教育卻并沒有跟上腳步,并且區域文化的教育也開始下滑。高中作為學生擁有自主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時刻,區域文化教育對其而言至關重要。因此,分析并且發掘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區域文化內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積極滲透區域文化的教育,是意義重大的。
一、區域文化簡述
所謂區域文化,指的是一個共同體的所有人在特定歷史階段所創造出來的歷史、宗教、信仰、風俗、文藝、生活方式、法律規范和思想行為習慣等元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區域文化往往都根據區域界定而確定,是某個區域在地理環境與民族發展雙重影響下所表現出的文化形態。以是,在不同條件的地域中,文化歷史背景必然存在一定差異,由此才可形成與地理聯系相關的文化特征。
二、區域文化對高中語文教學的影響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教學課程這種中間介質實際上由社會所掌控。任何文化在語文教學課程中都并非顯性力量,而教材卻承擔著搭載文化的使命,由此我們可以分析現行高中語文教科書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文化因素,以及區域文化對高中語文教學的影響。
1.區域文化的客觀存在性
隨著歷史進程的推動,以及行政區域的改變,不同地區發生了文化融合的現象,例如齊魯文化,實際上是“齊文化”結合“魯文化”兩種文化的產物。對不同區域文化的界定并沒有統一的結論,然而無論如何,區域文化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文化現象,對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產生巨大影響。
2.區域文化對高中語文教材使用的影響
針對區域文化對高中語文教材使用的影響,本文特此列舉出蘇教版教材與人教版教材中區域文化課文作品的對比。
區域 篇數 主要作品
華北地區 7 《老王》《想北平》《我與地壇》《荷塘月色》《我的母親》《北京的春節》《關于北京城墻的存廢問題的討論》
江浙地區 5 《祝福》《項脊軒志》《蘭亭集序》《西湖的雪景》《江南的冬景》
西南地區 2 《邊城》《云南冬天的樹林》
華南地區 1 《南州六月荔枝丹》
華中地區 2 《滕土閣序》《父親》
西北地區 1 《寒風吹徹》
中原地區 1 《絕地之音》
東北地區 1 《春意掛上了樹梢》
表一、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作品區域歸類
區域 篇數 主要作品
華北地區 6 《茶館》《荷花淀》《荷塘月色》《我與地壇》
《故都的秋》《濟南的冬天》
江浙地區 6 《祝福》《哀江南》《揚州慢》《勾踐滅吳》
《蘭亭集序》《項脊軒志》
西南地區 2 《邊城》《愚溪詩序》
華南地區 1 《南州六月荔枝丹》
華中地區 2 《石鐘山記》《滕土閣序》
西北地區 0 ――
中原地區 0 ――
東北地區 0 ――
表二、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作品區域歸類
3.區域文化作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價值
我們可以通過上表看到,在這些作品中,有的作品以展示當地風光為主,例如《故都的秋》、《濟南的冬天》、《西湖的雪景》、《春意掛上了樹梢》等,有的直接記錄民俗風情的,如《祝福》、《家里的灶頭》等,有的作品以區域山水土地來抒懷,如《滕王閣序》、《石鐘山記》等,有的以鄉村為背景來反映農民生活思想感情,如《絕地之音》、《荷花淀》等。這些作品往往都是以關注鄉土民情為主題的,既可使高中生的閱讀要求得到滿足,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拓展高中生的文化視野,培養當代高中生的傳統文化內涵以及多元文化視野等。更重要的價值是基于陶冶心靈和怡情悅性的人文素質教育的前提,為學生的終身學習以及個性化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區域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體現的具體案例
1.課文《祝福》中的區域、人文文化
魯迅的《祝福》是中學語文教材中的經典篇目,可以做一些我們值得做的研究,因為豐富的地域文化特色就是其中值得研討的內容之一。比如寫到的魯鎮過年習俗中,就有非常多的迷人的區域人文文化,像“送灶”是作為新年祝福的開始送走“灶神”祈求平安的活動,而“掉塵”則是將一年所積灰塵清掃數遍,除去舊年晦氣。除了豐富的區域文化,還有當地的人文習俗,如婦女的“貞潔觀”等,這些都是一直以來殘害祥林嫂的封建迷信文化,是值得摒棄的。
2.小說《邊城》中的情懷
在《邊城》這部小說中,沈從文以一種獨特的手法把湘西的本地民風民俗表現得淋漓盡致。他的這種寫作手法,使地方特色內容豐富、情感真實。比如,他描寫的端午節賽龍舟、元宵節舞龍放燈、做煙火和放煙火等民俗活動中,人們穿著帶有地方色彩的裝束打扮,一副祥和歡快的樣子,反映出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者對于當地迎親的風俗習慣也是十分了解的,因此在對其描寫時非常細致入微,而這也恰好的反映除了人們對淳美生活的向往。
結語:
相較于經濟建設,文化建設是一種強化軟實力的工程。但總而言之,區域文化有著豐富多彩的特點,是我國傳統文化在實際生活中沉淀的精神瑰寶。在經濟建設快速發展的今天,區域文化的傳播、傳承乃至再次繁榮都必須引起更多人的重視與關注。這就需要語文教師改變傳統教學觀念,積極研究本地語文教育資源,在語文教學中適量的引入區域文化教學,拓寬語文學習的空間。
篇7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 ; 學生 ; 語文思維的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22-0118-01
高中語文的教學是高中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隨著經濟和教育的不斷發展,語文不再僅僅是作為一門課程來要求學習,也不再只是作為一門應試教育的課程,它有很多的實用性,能夠促進人的品質的塑造和思維的開拓,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會用到思維創造來解決實際問題。因此語文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那么老師在教學時,就一定要注重語文課程的生活化教學,指導時通過選取學生身邊的生活案例來進行教學指導,并指導學生用語文思維來解決實際問題,不斷的開拓創新。下面本文就簡單對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的語文培養方式進行一個簡單的探討和總結。
1.語文思維概念和特點
語文思維,顧名思義,就是在進行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對語文課程內容進行思考和研究,通過結合理論知識和自己對它的認知,形成一定的想法概念,從而得出自己的看法,并且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性探析的過程。
在學習語文過程中,思維是很重要的存在,如果你只是一味地背誦課文或者知識點,不對其進行思考,那么你的語文成績也提不高,同時自己語文造詣和思維也只能是固定模式,在實踐應用中,不懂得變通。那么學會語文思維的培養,非常重要,到底語文思維有哪些特點呢?下面我對其特點簡單做一個介紹:
第一,思維互動交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老師教,學生學的方式,一定要不斷的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這樣對語文的感興趣的同學就會提高其積極性,對語文不感興趣的同學,也能夠相對來說集中注意力聽課,同時也增加了課堂的生動活潑性。思維的交流,促進學生學會思考,同時懂得用客觀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第二,思維廣闊無邊。牛頓被樹上落下的蘋果砸到,開始思考蘋果為什么往下掉,不往天上掉,發現了萬有引力;愛因斯坦小時候想要是自己用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和光一道向前跑,是不是就能看到空間里振動著的電磁波,他發現了愛因斯坦相對論,因此說一個人的想象是無比廣闊的。
2.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語文思維的重要意義
在教學過程中,不注重學生語文思維的培養,導致在社會實踐中無法將理論指導實踐。高中生只有學會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通過不斷地塑造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創新學習方式的養成,才能夠真正地體會到語文學習的美好,能夠對學習語文充滿激情和樂趣,才能夠提高學習語文的效率,讓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比如創新能力、表達能力、思考能力等得到全面提高,才能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知識文化素質和其它方面的素質。
3.高中教學過程中學生語文思維形成的教學方法
3.1教師以樂觀的心態和積極的態度教學
高中是步入大學門檻的黃金門票,師生們都承擔著很大的學習壓力和心理壓力,再加上我國應試教育制度的存在,致使學習在語文學習時,就只是機械的背誦和掌握。這也給老師實行思維培養教學帶來了困難,但是教師一定要以積極樂觀的心態來對待,認真的教學,這樣才能夠對學生形成感染力,從而有助于其語文思維的拓展。
3.2個性化、分層次教學
所謂的個性化教學,就是根據學生個人不同的素質、性格、愛好、優勢等各個方面的綜合考察,對學生的課程進行個性化教學的方式,比如有的人擅長舉手回答問題,有的人只是默默無聞的學習,那么在教學課程中,就要對其擅長的科目進行較高強度的訓練和提出較高的要求,而對思維固定模式的同學進行較低強度的訓練,制定符合學生語文思維得到強化和拓展的課程項目。
3.3鼓勵高中生進行思維創新
在課堂上,教師多組織一些辯論交流的課程,通過同學之間的辯論,既可以表達自己個性化的想法,同時也能夠取長補短,向別人學習,在辯論過程中,激發出新的問題,從而引導學生進行創新。
3.4語文教學中注意拓展學生學習知識的深度和廣度
高中課堂,不要只是簡單的講讀課文,要注意拓寬學生的知識文化的深度和廣度,這樣才能夠引導學生進行理性思考,從而養成較好的語文思維方法,能夠在思考時不斷創新,對其語文學習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時促進語文教學的可操作性。
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國家對教育機構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多元化教學方式改變傳統單調的教學方式,促進了學生創新力的培養和個性化的發展,主要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要方式,通過教師的適當參與,以多樣性的教學方式比如游戲、親自動手實踐、戶外實踐、思維拓展、團隊協作、自主創新型學習等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從而使高中生語文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同時自身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實現教育的快速發展和高中語文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 黃榮.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36):214.
篇8
1982年8月21日,我從師范學校畢業分配,只身來到距老枝江縣城,今湖北省宜都市枝城鎮西十五里的獨柱山下的一所叫石門坎的小學報到,一位民辦教師從家里提來兩捆稻草,把我安排在一間十多平方的土屋里,然后對我說:“今天晚上,你就一個人住在學校里。”
這是我第一次單獨在一個地方過夜。我還清楚地記得,窗外的月光煞白煞白,貓頭鷹不時發出“嗯——嗯”的叫聲。我不敢想象這就是我工作的地方,極度的失望。
學校有一位民辦教師叫王朝旺,他家離校園只有300多米。一天,放學后無事,我到王老師家幫忙干農活。晚上,他留我在他家吃飯。我們喝了一點小酒,借著酒興,王老師對我說:“我家有很多古書你看不看?”說著領我看了他家珍藏的一批古籍。主要有《綱鑒易知錄》《史學提要》。除此還有《詩經》《易經》《禮記》《孝經》《論語》《孟子》等一批“十三經”的殘本。
我非常興奮,追問他古籍是哪里來的。王老師才向我介紹,他是清代著名清言小品《圍爐夜話》的作者——王永彬的第六世孫,他的先祖王永彬、王宜山是前清著名文學家,隱逸教授。他現在住的地方原來叫橋西館,宜山公在這里教了很多學生,寫了很多書,最有名的就是《圍爐夜話》。
我一下子驚呆了,一個先前不被看好的破敗小學,竟是這樣一個地方。從那以后,農忙時我幫他家干活,他則借書給我看,使我有機會讀到一批十三經的殘本。
我深深的愛上了那個地方,常常一個人攀上高高的獨柱山上嘯歌,一有時間就在山館的故址旁走走,留下很多生命的痕跡。土屋一住就是四年,我幾乎斷絕與外界的聯系,在獨柱山下過著與自然為契的隱讀生活。早晚游山,夜里書讀,四壁貼著自制的讀書筆記,學王安石,出入觀省。貼滿,換一張,再換一張,就這樣換了一屋又一屋。
1986年,我懷著不舍,離開了石門坎小學,但是在橋西山館留下的厚重記憶,一刻也不曾忘記。在石門坎我立下了一個誓言:要用第一個十年,刻苦自學;用第二個十年研究教學;用第三個十年著書立說。更為難得的是由此引發了我長達30年的經典閱讀。30年里,我對物質生活的要求非常低下,平日以菜蔬裹腹,自得其樂。每天早晨六點鐘起床,用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學習。把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十三經”翻檢了一遍,閱讀了大量史志、筆記。
二
1990年,我調入枝城中學,來到那里,我把學校圖書室存有的一千多本教學類雜志搬回寢室,用兩年時間仔細研讀了一遍。從各地語文教育教學的經驗教訓中,尋找語文教改的最佳途徑。還有一年,我把辦公桌搬到教室做學情實驗,對學生進行全天候觀察。
又經過七年的閱讀、思考和教改探索,積累了大量的教學經驗,1997年我才開始動筆寫作。當年有兩篇小文章發表。到了1998年則全面爆發,這一年我一口氣在《中學語文教學》《語文學習》《中學語文教學參考》等大型語文教學雜志上發表了8篇論文或教例。此時,我進入教育科研的最佳境界。常年訂閱《文藝理論研究》《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等一批前沿學術研究期刊,長期關注最前沿的學術研究領域,把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引入中語界,有《閱讀的奧秘》《語感的奧秘》《寫作的奧秘》《人本教育論》《閱讀互動論》《生態課程論》等60多篇論文或教例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公開發表。其中8篇文章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12篇收入索引。創立的互動性閱讀被學界稱為新時期閱讀教學的五大創新模式之一。《中國石拱橋》課例入選江蘇省教師培訓中心主任周成平教授主編的《中國著名教師的精彩課堂》,《胡同文化》教學案例入選秦訓剛先生主編的《高中語文新課程培訓教師讀本》,《漫話清高》課例入選巢宗祺教授總編的全國語文教師成長讀本《一線考察:語文優質課例篇》。很多論文和教例被學界作為參考文獻引用。
1998年4月17日,著名語文教育家劉國正先生率人教社張定遠、顧振彪、王本華等一批著名的語文教育專家,在省市教研員陪同下親訪了我的學校。當劉國正先生一行看到枝城中學870多名學生編撰的《四代家史》,整編的枝城地區傳說故事和滿屋的手抄報、形形的讀書筆記時非常高興,當即揮毫寫下:“滔滔不息,必成江河。”
三
2000年我調入省級示范高中宜都市第一中學。這一年,我在《中學語文教學參考》公開發表《語文教育人本論》,率先在國內提出語文人本教育的主張,2001年第1期《語文學習》又在青年教師名錄欄目,以“語文教學的人本探索”為題,面向全國作專欄介紹。此后,我致力于語文人本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研究,一般是夜晚想點子,白天在教學中試驗,周末寫成文章。
為了構建人本教育的理論體系,我把學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帶到我的思考中,常年沉醉在思想的世界里,形成一個個人本教育的美好創意,把它們放到語文教學中去運用,經過檢驗修正以后上升為理論。對此,秦訓剛先生曾說,在湖北語文教育園地里,有一個“目光炯炯,雄心勃勃,朝朝暮暮,愚不可及”的人,朝耕夜作,如癡如醉,十年不識肉香。
有了自己的想法以后,我又用六年時間,從初中到高中做了一輪實踐。
此時,自然界的風霜雨雪,現實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乃至教師和學生的一次小小失誤,都成為語文教學寶貴的資源,我把它們用詩詞文賦等文學的形式反映出來,把現實的生活情境與詩詞文本對照起來,既對學生進行語文教育,又對學生進行做人教育,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經典案例。語文教育的天地變得異常廣闊,學生的語文學習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語文教學由此歸于真實、平靜、陶然、沉醉,趨近自然的境界。
篇9
關鍵詞:詩詞 李白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c)-0102-01
高中語文課程體系中,詩歌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無論對于培養學生們的情感,還是完善學生的修養都具有重要作用。新時期如何充分發揮詩歌教學的功效,就成為了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挑戰。
1 相關案例解析與剖析
1.1 案例重現
天上?人間篇―― 《夢游天姥吟留別》:李白頭頂星空,用夢囈一般的聲音喚醒自己,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懷。他想努力掙脫世俗的束縛,卻又無法擺脫人間的煩擾,活在半夢半醒之間。《夢游天姥吟留別》是他幻想升天的一個“夢”,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天上的李白。
教學步驟:(1)背景介紹。(2)教師誦讀。(3)學生自主閱讀,把握詩歌的基本脈絡。(4)引導學生學會鑒賞詩歌。(5)組織學生討論李白留給后人是什么樣的一種形象。(6)課后小結。
鑒賞一首詩歌,可以先從它的意象入手,切身感受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根據詩中的意境,體會作者當時的狀態,和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內心世界;最后探討詩人的表現手法,寫作方式,思想感情等。
“獨酌?會飲”篇―― 《將進酒》:詩與酒在中國文學史上自古不分離,歷史上的很多詩人都是借酒抒情,表達自己的情懷,詩仙李白更是如此。他的內心承受著巨大的痛楚和悲哀,因此,飲酒就成為他抒情達意的有效方法。他借助酒勁盡情抒發他的內心世界,縱情揮灑他的快意人生。《將進酒》可以說是一個詩與酒結合的典型之作。
(1)背景重現。《將進酒》這首膾炙人口的詩,是如何創作出來的?作者李白與酒又是怎樣的一種關系。(2)李白形象的多面性。在與朋友“會飲”時,作者李白表現出什么樣的狀態,寄托什么樣的情懷,如何寄托自己的情懷。(3)李白形象之“頹喪與昂揚協奏”。李白的很多靈感都需要借助于酒的功效才得以抒發,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4)實踐性活動。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課前組織學生搜集李白的詩,重點關注那些與酒有關的詩,并一起探討:為什么李白的一生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通過飲酒說明了什么問題?他是如何通過飲酒抒懷的?(5)課堂小結。教師和學生一起探索這樣幾個問題:李白嗜酒的原因是什么?他當年的政治環境是怎么樣的?他一生寫了許多借酒詠懷的詩,是如何來表達自己心中的郁悶與苦楚,不得志的?為學生講清楚,他這種嗜酒的行為其實是一種無奈的排遣、內心苦悶的發泄。
1.2 案例剖析
首先,在本案例中,教師合理地規劃教學時間,重視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自己去誦讀、去體味與揣摩,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樣的教學環節既給學生預習提供了誦讀機會,也針對教師設計了范讀環節。對于學生朗讀過程中的疑問,教師給予了及時解答。詩歌的學習重在讀,只有通過粗讀、精讀、品讀的過程,才能真正掌握詩歌的真諦。本案例正是抓住了詩歌這種文學體裁的特點,將教學與朗讀緊密結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其次是教師“講”的變化,教師脫離了傳統的書本傳授式教學,將教學重點放在了“導、補”與“結”上,這樣合理地引導,可以很快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集中精力投入到學習詩歌的氛圍中來。在起始部分,案例注意導入的針對性,迅速帶領學生逐漸進入到詩歌的情境,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境;在詩意品味與探究的過程中,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創作思路,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在課程結束之前,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回顧本次課的內容,并與學生一起總結課的內容,使學生的理解又加深一步。最后,案例把李白的兩首詩加以整合,形成兩個專題―― 《天上?人間篇》和《“獨酌?會飲”篇》,通過這樣的有效整合,可以讓學生真正走進李白的內心世界,切身感受他“豪放飄逸”的詩風。
2 高中語文課堂詩歌教學的對策
2.1 系統掌握多種詩歌學習與鑒賞的方法
詩歌的學習與欣賞并不陌生,無論是從小學到初中,還是從初中到高中的語文必修課本中,都接觸了很多詩句,認識了很多文人,這些為我們高中的詩歌教學積累了很多寶貴經驗,比如,高中語文必修教科書學習時的“文本研習、問題探討”和“活動體驗”,都可以保留下來;我們傳統語文學習中的許多閱讀方法,比如涵泳法、吟唱法、評點法、批注法等,都是古色古香、很有價值的方法。
2.2 樹立“生本”思想
新課程改革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在詩歌的學習中,教師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地位,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高效地學習。比如,進行示范性的鑒賞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講解鑒賞的一般過程與方法,讓學生頭腦中有一個大概的輪廓,進而引導學生進行模仿性鑒賞。在詩歌學習與鑒賞的教學中,教師還要注意的一個問題就是正確把握自己的角色,做好一個引導者,把學生“似懂”與“非懂”之間的那層窗戶紙捅破。
2.3 強化整合教學
整合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整合相同詩歌類別的作品,如我們可以按照作者的寫作意圖區分不同類別的題材,像送別詩、貶謫詩、懷古詩、詠物詩等,通過整合教學,總結這類詩的一般詩學特點,表達方式等;也可以整合相同詩歌體式的作品,如把某一體式的詩放到一起綜合鑒賞,根據這種詩體的詩學特點、鑒賞方法作小結。
2.4 重視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個性化解讀
詩歌是詩人對人生個性化體驗的審美結晶和親身感悟。由于個人的背景不同,選取的角度各異,因此,不同的人對同一句詩歌理解的程度也有差別。個性化的解讀需要學生大膽想象,創造性的領悟詩歌內涵。即善于調動聯想,將語言符號還原成作者著力描繪的畫面、場景與人物,從而進入到作者建構的藝術世界中去,感語文學作品之美。
3 結論
綜上所述,通過對李白詩的學習與了解,以點帶面,深入挖掘高中詩歌學習與鑒賞的對策,從而真正活躍語文課堂,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詩歌的學習與鑒賞要重視學生的認知水平,因材施教,教學中要允許學生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解讀詩意,從而獲得新穎獨特的發現,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 李建松.醉與幻中的悲劇美―― 將進酒中的酒神[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23-25.
篇10
關鍵詞:高速公路;施維護管理;問題
中圖分類號:X734文獻標識碼: A
一、前言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設施維護管理在告訴公路管理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高速公路的安全性不僅關系著道路的施工需要,而且與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都是息息相關的。
二、中國城市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設備保護辦理的含義
跟著高速公路的不斷建造運營,不只改善了交通運輸的情況,并且發作了無窮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還帶來了人們觀念上的無窮改動。它不僅僅國民經濟的命脈,還是經濟建造不行短少的基礎設備,它的前進與革新直接聯系到生產力的開展與改變。可是在高速公路蓬勃開展的一起,咱們也大概注意到,在高速公路交通中,很多的交通安全事端不只造成了無窮的經濟損失,也給很多的家庭帶來了無法挽回的人員傷亡和精神痛苦。怎么進步高速公路辦理的科學化,和諧好交警、路政、監控體系、救援體系及保護辦理的聯系, 為人民群眾供給更安全的公路交通環境,是值得咱們探討的。比如深圳道路安全計劃的具體目標就是削減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減少道路交通事故數量,減少行人的碰撞,重型車輛的管理,以改善道路安全為目的,減少運輸車輛的碰撞和改善交通安全運輸。
三、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設備保護辦理中存在的問題
1、計劃方面
在進行高速公路網的交通安全設備體系總體計劃時,通常在堅持均衡大局,突出重點的準則下,關于不一樣路途,依據它在路網中的作用,并聯系其所在區域的地勢、地質、氣候、人文、環境等要素,選用最適合的計劃,既不能為節省出資而撤銷一些必不行少的設備,也不應為尋求高檔次而一味選用最佳的商品。可是,因為高速公路網交通安全設備計劃僅僅近幾年才開始施行,還沒有構成對比體系的方法,關于在計劃中怎么調整交通安全設備體系與其他體系的和諧、山區高速公路網交通安全設備特別準則的擬定、計劃計劃安全性評估等方面思考的相對較少,這使得交通安全設備使用的其他方面也不一樣程度地受到計劃的影響。
2、規劃方面
當前,交通安全設備規劃的程序基本上是在獲得路途規劃的文件后,關于詳細路段的路途特點和當地的地理、氣候、環境,以及思考到公路建造資金的合理利用等要素,挑選恰當的安全設備布局方式,依據國內外相應規范、規范,挑選契合實踐情況的規劃準則,對安全設備進行布設。因為在安全設備規劃方面沒有對比體系的規劃軟件,因而人為主觀要素以及個人規劃經驗在其中表現得對比突出。別的,因為各種外界要素的影響,有時安全設備的設置會更多地思考了漂亮等要素,而將安全放在了次要方位,這種做法盡管與規范不相背離,可是安全設備的設置上,會存在一些安全危險。
3、施工方面
在施工期間,通常的做法是路面施工接近結束后,安全設備施工公司出場施工。可是當前對路途進行竣工檢驗時通常只重視路面布局的完結,而關于安全設備是否設置合理、全部并不是很重視,使得有些路段安全設備未施工結束,公路就通車運營,呈現一些路段剛通車交通事端就頻頻發作的表象。另一方面,因為某些緣由,有些施工單位為了趕工期,不能按規劃需要嚴厲施工,以及其他方面的種種要素的影響,使得有些安全設備的施工質量不能滿意規劃的需要,這也對高速公路安全發作必定的影響。
4、保護辦理方面
當前我國的路途保護將首要的精力投入到路面的保護方面,關于交通安全設備的保護并不是很重視,在評估路途保護辦理工作時,通常僅僅路面質量方面的目標,關于交通安全設備方面的保護質量目標提及的相對較少。這種情況的存在直接致使了高速公路網交通安全設備的設置、更新滯后于路途需要的改變,使得有些路段的交通安全設備保護不到位,甚至在損壞后很長一段時刻里得不到保護、修補,使得高速公路行車安全危險很多。
四、城市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設備保護辦理的辦法
1、安全設備硬件應施行“嚴厲規范、按需調整”
(一)、防撞防護欄設置主張
當前高速公路通常存在護欄履行舊規范,施工不規范等疑問,不能契合護欄的基本功用需要,對現有防護欄的晉級改造現已迫在眉睫。波形梁護欄要對雙向八車路途段還應進行加固。中心防撞護欄的立柱間隔應增為每2米一根;對因路面加鋪和罩面而導致的高度不契合行業規范的立柱應從頭按規范施工;中心活動護欄應當廢棄“伸縮式”和“放置式”,主張選用折疊式既有阻隔功用又有防撞功用。
(二)、誘導性安全設備設置主張
關于指路標志體系來說,單向車道越多,對指路標志牌設置的需要越高。科學實驗標明:跟著設置路側標志的添加,駕駛員讀取標志信息的概率逐步上升。以單向四車道為例,行駛在榜首車道的車輛,要駛離高速需要變道四次才能進人減速車道,交通流的抵觸點多,在縱向上需要必定的間隔;再者,因為第二至第四車道通常會有大貨車或大客車遮擋視野,駕駛人不能及時、有效地認讀路側的出口標志牌。因而,三車道以上的路段,除了添加高速公路路側標志牌數量,還應在中心阻隔帶內添加標志牌數量,繼而處理路口、互通區標志牌設置不契合實踐需要的疑問,進步在內側車道行駛的駕駛人視認交通標志的準確率,削減路口事端的發作。有關職能部門應抓住擬定電子可變情報板設置的強制性行業規范,通常以為出口前、互通區前方、效勞區前后、主線卡點前設置電子可變情報板對比合理。應將視野誘導標志牌帶自發光功用作為強制性需要。
(三)、其它硬件設置主張
新建的高速公路規劃日流量較高時,應當把全線照明作為一項強制性的目標來施行。當前被使用的監控普遍存在夜間無法進行監控。從高速公路實踐辦理中發現,很多的交通安全事情發作在夜間,這樣就大大地制約了監控功用的發揚。因而,監控探頭加上紅外夜視功用,即便發作在夜間的交通安全事情也能夠經過監控及時發現、處置。在高速公路惡劣氣候交通辦理中,能見度探測儀通常能發揚著重要的作用。它能及時發現不適合通行的條件,使有關部門能在榜首時刻采納有用操控手法。在效勞區內使用智能泊車計費體系,依據主線流量、效勞區泊車場所巨細的不一樣,確定免費使用時刻。一切進人效勞區的車輛,泊車時刻超出規則時刻,收取泊車費。經過這一手法,加速效勞區內車輛的循環,使更多的車輛駕駛人能夠在效勞區得到休整,使效勞區真正為交通安全辦理效勞。
2、智能普務對安全設備的需要
(一)、巡邏電子化的需要
新建的高速公路應施行全程閉路電視監控,進一步進步高速公路的管控才能。依據需要,每0.5到l小時經過電子監控探頭掃描所能監控的路面區域,及時發現交通安全危險,節省警務本錢。
(二)、交通違法行為糾正、查處智能化的需要
依托視頻監控進行違法辨認與抓拍,查找路況反常信息,經過網絡傳輸疾速告訴接近的巡查車或出人員人員,疾速處警,排障、操控。
(三)、智能設備對
智能交通系統是未來交通發展的趨勢,如何開發和應用智能交通安全設施,提高交通效率,提高行車安全性是企業,政府和學術界努力的兩個主要目標。智能交通安全設施,主要是利用高效率的能源,如太陽能和先進的技術,以及使用自動檢測和控制的,即時的動態誘導和警示道路標志,標線等交通設施或管理策略,以取代過去的靜態保守的做法。
(三)、對貨車和大客車的要求
首先,高速公路管理部門在事故處理中進行訂單管理和服務模式,研究制定統一的規范和標準,采取細致的量化任務,定期通報考核進行推廣實施。注重預防和應對,應做好演練工作,對貨車和卡車的掌握進行有效的措施來應對隧道交通突發事件。調查研究,進一步明確各部門交通安全的責任,狠抓國務院的有關文件精神的貫徹落實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安全意識,讓人民群眾,努力營造交通安全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積極性,以確保道路交通安全暢通。
五、結束語
伴隨著進入城市發展的快速階段,社會的步伐不斷加快,城市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設施維護管理的綜合實力不斷增強,這為有序推進道路的安全實施進行提供了很好的保證。
參考文獻
[1]何勇,張建軍.我國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問題分析與對策[J].交通世界,2005,(12):16-21.
[2]劉偉清,李文貴,鐘楚宏.高速公路運營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 上一篇:如何發展民營經濟
- 下一篇:腰椎骨折病人護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