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環境治理現狀范文

時間:2023-08-03 17:31: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社區環境治理現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社區環境治理現狀

篇1

[關鍵詞]農村環境治理;政府管制;市場調控;社區參與

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打破了農村原有的生態環境平衡,對農村居民的個人生活和未來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長此以往,這種影響會造成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滯后。因此,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問題已成為社會公民關注的重點話題。保持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消除我國城鎮一體化發展障礙是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核心。傳統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模式中,政府和市場是帶動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主體和負責人,但無論是政府管制治理模式還是市場調配治理模式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社區參與機制的出現有效打破了僵局,促進了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活動持續開展。

1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模式優缺點

1.1政府管制治理模式

在傳統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過程中,政府管制治理模式和市場調控治理模式是主要的2種控制方式[1]。政府管制治理模式的管理和負責主體是政府,由政府制定生態環境治理法律法規并配合行政手段監督相應法律條例的施行。由于政府屬于當地的行政機關,所以政府管制治理模式的優勢在于政府作為公權力的享有者能有效地提供公共產品,對環境治理的實施具有強大的動員力,使得環境治理效果具有可預期性。政府管制型治理模式是以地方政府及相關行政主管部門為主導,盡管我國從中央到地方城市環保機構的設置比較完整,但是農村環保組織機構設置只到縣一級,鄉鎮一級基本沒有相應職能部門,或者一些鄉鎮設置了環境保護委員會等機構,但大多徒有其名,并不負責農村環境管制和治理工作,致使農村生態環境處于無人監管的狀態。

1.2市場調控治理模式

市場調控治理模式有效地彌補了政府管制治理模式的缺點,避免行政部門權力運行過程中的單一性[2]。市場調控治理模式的原則在于將生態環境治理問題轉化為私有問題,發揮市場職能,對生態環境治理問題的產權進行界定和規定。激發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主體的理性,其堅持認為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可通過私人協商談判等方式解決。市場調控治理模式最大的弊端在于更傾向于重視城市生態環境治理,在以城市發展為先的理念支配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受到一定限制。農村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大量資源,在相應的生態環境治理法律法規中并未規定城市和農村先后順序,也未規定城市與農村有任何的輕重緩急之分。但生態環境治理法律法規中卻有誰受益、誰補償的條例,按照法律規定農村應是生態環境治理的重點對象。另外,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有相當一部分是城市工業化污染造成的,按照現行法律規定,城市有義務對其產生的污染現象進行補償。若不能明確城市與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輕重緩急,則不僅會影響農村生態環境,對農村居民個人利益和未來發展造成不利影響,而且會對我國生態環境治理問題產生嚴重影響,阻礙生態環境治理工作,難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1.3社區參與機制

由于我國還未形成充分公平的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市場,所以我國農村生態環境中的大量資源仍處于免費使用狀態,從而出現城市向農村排放工業污染卻不用支付相應費用的不良現象。農村具有大量的土地資源,且土地資源價格低于市場均價,尤其是在資源交易中給予農民的征地補償費用普遍偏低,這些均是濫用農村生態環境資源的體現。政府管制治理模式和市場調控治理模式的根本問題在于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中存在主體“失言”現象。為解決主體失言現象,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引入了國際上流行的社區參與機制,社區參與機制強調的是利用社區力量規避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外部破壞力量。社區參與機制的優勢在于充分調動了社區居民的主動積極性,讓社區居民作為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主體參與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每一個環節,社區負責總體統籌調配工作[3]。相較于政府管制治理模式而言,社區參與機制降低了命令性,真正做到站在農村居民的角度考慮問題、解決問題。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最終應由農民自己主導,每一個農村作為一個獨立的社區均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價值和管理體系。

2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中社區參與機制完善路徑

2.1完善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法律法規

做好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基礎是要依法行事,讓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可循[4]。首先,要出臺一部全國統一的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保護法,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為核心,重視農村經濟發展,明確規定各級政府行政部門在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中的具體角色和任務,明確指出我國農村居民在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活動中的應有權利。在此基礎上,明確規定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中各類糾紛調解規定,著重制定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單行法律規范,針對我國農村農業污染、生活污染、城鎮污染、畜牧業污染等問題制定相應的治理和懲處條例,以彌補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法律空白,推動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工作有序開展。

2.2完善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公共參與機制

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社區參與機制的核心在于將社區居民作為我國生態環境治理的唯一主體,為保障社區居民能夠順利行使主體權利,有效參與到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過程中,必須健全我國生態環境治理的公眾參與機制,明確社區成員參與環境治理的有效范圍,做好過渡工作。公共參與機制要明確規定農村居民有權參與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法律法規的制定,在解決環境糾紛問題時農村居民有權使用主體權利等。另外,可以借鑒西方國家公共參與機制,通過社區現場說明會向社區居民介紹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現狀或問題,由參會代表現場投票或提出個人的建設性意見。充分利用互聯網新媒體資源網絡征求覆蓋區域內社區居民的意見,并通過召開記者會的方式,將統計結果和決策公之于眾,保障整個過程公開公正。與此同時,接受公眾監督,開放舉報電話、舉報信箱,接到舉報信息后,第一時間進行核實,經由社區核實的生態環境治理問題可通過新聞曝光的形式公布解決方案和處理懲治結果。

篇2

關鍵詞:環境治理機制;環境污染;農村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8011402

1引言

近年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有了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明顯的改善,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明顯提高。但是,雖然我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環境保護的法規和措施,加強了對環境污染的治理,但治理效果仍不十分理想。我國農村環境治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尤其突出,農村環境保護若不做好,就會阻礙我國廣大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1]。為了保證農民的健康,加強對農村環境保護,構建一個合理、科學、系統化的環境治理機制很有必要。我國現階段的環境治理機制還不完善,對農村環境進行綜合治理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如何優化我國農村環境治理機制,扭轉農村環境污染的頹勢,是我國環保工作者仍要探討的課題之一。

2我國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所存在的問題

2.1環境資源配置不合理,治理模式有局限性

現階段我國農村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環境治理現狀很不理想。政府在對農村環境進行治理的時候,沒有發揮好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沒有調節好環境資源的供給和需求,沒有一個高效率的資源配置機制。我國的環境治理模式也存在著局限性,政府作為環境治理的主體,同時承擔著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保護當地環境的責任。但是,作為環境污染制造者的農村居民,大部分沒有參與環境保護的行動,除了政府宣傳力度不夠,還和部分農村居民的素質不高有關,農村居民也需要和政府聯合起來,承擔保護環境的責任與義務。

2.2環境保護資金投入不足,缺乏經濟保障

我國農村環境污染問題不容忽視,但環境治理的效果并不理想,這與政府對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不足有關。農村環境治理的資金,主要來源于各級財政部門,但隨著新農村的建設越來越快,政府把大部分資金用于大力發展經濟,而減少了對環境保護的投入,很多農村缺乏科學的治理設施,或治理設施建成后沒有足夠的資金來運行和維護,導致大部分治理設施成為沒用的擺設,發揮不出效果。另外,環境保護人員的工作經費并沒有得到切實的保證,這就導致了整個環境治理的運作無法繼續,環境污染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

2.3環境保護機構建設不完善,保護機制不健全

農村環境污染的特點,是污染源小且多,并廣泛分布在農村的各個地方,如果沒有環境治理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對治理進行科學的規劃和執行,就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我國政府早就開始注意要在農村建設環境保護機構,但真正愿意在農村從事環境保護工作的人并不多,雖然政府采取了很多優待政策鼓勵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到基層工作,但專業人員仍然處于嚴重缺乏的狀態,環境治理機制的優化缺乏人才資源,且保護機制不健全。

3優化我國農村環境保護機制的重要性

3.1化解我國農村資源開發與環境污染的矛盾

隨著我國國力的不斷增強,政府對農村資源的開發越來越重視,新農村的建設也隨之得到快速發展。但是,農村經濟的發展卻往往伴隨著環境的急劇惡化,大部分農村地區的整體環境不容樂觀。造成農村環境污染的原因有很多,除了農村本身的農業生產及生活污染外,還有來源于城市所轉移的廢水、農村工業工廠排放的廢水等,城鄉二元環境治理機制不完善,是造成農村資源與環境問題愈加嚴重的主要原因[3]。因此,構建一個更加科學合理的農村環境保護機制,是緩解我國農村資源利用和環境污染矛盾的需要。

3.2統籌城鄉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農村環境污染狀況的不斷加劇,不僅會危害農村居民及牲畜的生命安全,還會制約農村經濟的發展,進而影響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事業的進程。目前所謂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是要以科學的發展觀統領全局,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及經濟社會的發展,建設資源節約的環境友好型社會[2]。農村的環境污染問題持續加重,致使當地經濟得不到發展,城鄉的經濟及各方面差距不斷擴大,已不能滿足統籌城鄉發展的需要。因此,優化我國的環境保護機制,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也有利于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的和諧相處,促使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任務能夠如期完成。

4如何優化我國的農村環境治理機制

4.1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強對農村環境的監管

政府是目前現有治理模式的主體,必須在致力于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承擔治理環境污染的責任。目前,我國的城市環境管理體制,主要是建立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沒有一個針對農村現狀建立的農村環境管理體制,沒有一個健全的農村環境管理機構,政府部門也沒有對農村環境現狀進行及時有效地監管。因此,要優化我國的農村環境治理機制,首先要根據農村環境和治理工作的特征,組建環境保護部門,建立符合農村環境現狀的日常工作機制,發揮政府在環境治理的主導作用,履行環境公共管理職能,加強對環境污染情況的監管。

4.2加大對農村環境治理的投入,優化資源配置

要ε寤肪澄侍飧予高度重視,下一步就要加大對農村環境治理的投入。隨著農村城鎮化的進程不斷加快,政府把大部分資金用于扶持當地工廠及企業而減少了對環境保護的投入,導致治理設備不完善或得不到有效利用。要優化我國農村環境治理機制,就需要政府投入足夠的資金并進行合理分配。政府可以投入一部分資金用于購買治理設備、建設重點防污染工程以及它們的運行與維護,例如建立引進新型污水處理設施、構建垃圾處理站、維護排污設備等。

政府還可以投入一部分資金用于對專業技術人才的引進以及對農村居民的宣傳。例如出臺一些有效政策吸引環境治理方面的專業人員到基層工作,或者為農村居民配備一些能夠自行處理污水廢物的簡單設施,讓專業技術人員為農戶講解使用方法,并強調環境治理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對農村的資源進行優化配置也相當重要。例如,政府部門可以利用市場的融資機制推廣生態旅游、綠色生態農業等一些衍生產業等,增加農村收入,填補政府對環境治理的資金投入缺口,建設生態產業和生態保護相互促進的循環機制[4]。

4.3提高農村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建立農民自主治理的新模式

政府在環境治理中處于主導地位,當然也要調動農村居民參與環境治理工作。農村居民是農村生活的主體,是環境污染的制造者和受害者,當然也是環境治理的受益者。政府在對環境進行了有效治理后,還需要農村居民來維護,因此,加強對環境治理宣傳,增強農村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也是優化我國農村環境治理機制的途徑之一。

政府部門可以采取發放宣傳單、組織知識講座等方式對農村居民進行環境保護方面的宣傳,讓農村居民了解治理環境污染的重要性,引導農戶在進行農事的時候注意環境衛生,養成正確的環境保護習慣。除此之外,政府還可以采取一系列政策來構建一個農民自主環境治理的新模式,例如推廣門前三包、農戶責任地三包,簽訂相應的環保責任書或有計劃地安排農戶學習一些科學的農事技術,引導農民環境自治,甚至可以采取一些獎懲手段來鼓勵農戶積極參與環境保護與污染治理活動。政府要為維護農民自主治理的模式提供資金、技術以及管理方面的保障,切實落實農村環境保護的措施。

5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在提高生活質量的同時,也要加強對環境的保護。現階段農村的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而農村的環境綜合治理又是一個長期且艱巨的任務,為了保證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政府及有關部門必須加大對環境治理的投入,加強對農村環境的監管,提高農村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從而優化我國農村環境治理機制,促進新興環保型農村的建設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彭小霞. 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社區參與機制探析[J]. 理論月刊,2016(11):170~176.

[2]趙蓉,梁菁華,周林. 關于農村環境整治長效機制化的問題和對策[J].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5(1):44~46.

篇3

關鍵詞 水環境;污染現狀;治理對策;浙江湖州;南潯區

中圖分類號 X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2-0227-01

水乃生命之源,生存之基,生產之要,生態之魂。良好的水環境是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極其重要的自然資源,也是賴以生存的重要基礎。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由于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和農田廣泛使用農藥等使各類有毒有害物質進入水體,導致水資源處于匱乏狀態,使水體富營養化、水生態遭受破壞、水產品產量下降。因此,水環境污染已經直接或間接制約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嚴重威脅了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1]。

根據浙江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提出的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五水共治”為突破口倒逼轉型升級的總體要求以及市委深化水環境綜合治理的總體部署,努力實現全區水環境治理近期“潔”、中期“清”、長期“凈”的目標任務,全面改善水環境質量,推進現代化生態型水鄉魅力之城建設,將南潯建設成“美麗南潯” 和“小康社會”,必須上下一心,全力開展水環境治理。

1 水環境污染現狀

1.1 工業污染

主要是由于“制革、印染、造紙、化工”四大行業,“小木業、小塑料、小活性炭、小褪色”四小行業,噴水織機、毛紡、磚瓦窯等高污染、高耗能、低產出“兩高一低”企業所產生的廢水、廢氣、廢棄物的隨意排放,嚴重影響水環境。

1.2 農業面源污染

一是種植業。大量、過度施用化肥、農藥和除草劑,導致土壤板結,有機肥缺乏,氮、磷、鉀等營養物質流失,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土壤殘留農藥超標而影響水環境。二是養殖業。禁養區、村莊及周邊區域生豬養殖場和重點違規生豬養殖場,水源地保護區、工業平臺及城鎮規劃區內溫室龜鱉養殖場,主要道路與河道兩側一定范圍內、旅游度假區、景區及周邊等重點區域的生豬和溫室龜鱉養殖場等產生的污染物不能得到及時有效處理,給水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壓力。三是秸稈露天焚燒。部分農戶直接在田間焚燒秸稈,不僅浪費了秸稈資源,而且產生大氣污染,也是產生霧霾天氣的原因之一,經雨水作用影響水環境。

1.3 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廢棄物的不合理排放、丟棄威脅著水環境安全,由于生活排污涉及千家萬戶,面廣量大,治理難度大。

1.4 其他有害氣體經雨水作用而形成污水

隨著機動車擁有量的增加,機動車尾氣排放產生有害氣體;建筑工地、施工場所渣土運輸車輛等上路行駛,產生灰塵等有害氣體;其他如油煙機的煙油排放、燃放煙花爆竹等都會造成空氣污染;如此各種因素都會形成污水而影響水環境。

2 治理對策

2.1 控制污染源

一是工業方面。加快淘汰落后產能、設備,淘汰、關停低小散企業,加快企業技術改造、轉型升級和集聚發展[2]。改變招商引資過程中“重發展、輕保護,重當前、輕長遠,先污染、后治理”的做法,嚴禁有污染企業的審批、落地、投產。二是農業方面。要穩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積極推行農牧相結合的種植模式,推廣水稻機械化插種技術,推進種植業測土配方施肥和農藥減量化技術。對生豬、溫室龜鱉養殖,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科學規劃,通過“雙控雙減”,在全區建設若干個相對集中的重點養殖基地,以抓工業生產的理念抓生豬、溫室龜鱉養殖業,大力推行集約化生產。這樣一方面可以節省投資、提高效益,另一方面可以對生豬、溫室龜鱉養殖業進行標準化、生態化生產和管理,使生豬、溫室龜鱉養殖業排泄物得到有效處理,進而改善水環境[3-4]。三是生活方面。加快推進污水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提高排污管網普及率和污水處理能力,提高管網的納污能力,做好生活污水截污納管工作,進而使污染源得到有效處理,確保污水截得住、送得出、處理得了。健全完善農村環境衛生長效保潔機制,生活垃圾日清日運,確保垃圾全部處理好。四是其他方面。控制機動車擁有量,提高油品質量,淘汰老舊車輛,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推廣新型、清潔能源。減少建筑工地、施工場所渣土運輸車輛等上路行駛,盡可能沖洗車輛、道路清掃及灑水。同時加強對油煙機的技術改造、限時限地燃放煙花爆竹等。

2.2 加強宣傳

通過農民信箱、手機短信、廣播、電視、報紙、互聯網、電子顯示屏、社區便民服務中心等多種平臺、媒介,加強《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浙江省水資源管理條例》《浙江省水污染防治條例》和《浙江省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加強對先進典型的宣傳,及時報道各地、各部門好的做法與經驗,傳遞正能量,充分發揮榜樣的示范帶頭作用。加大對水環境治理的宣傳力度,“進村居(社區)、進企業、進學校、進家庭”,做到家喻戶曉,人人參與、支持水環境治理工作,著力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水環境治理的濃厚氛圍。

2.3 確保水資源安全

科學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加強實時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嚴厲打擊威脅水質安全的各種違法行為,強化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環境應急管理,確保飲用水水源的絕對安全。嚴格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確保水資源的安全,以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4 創新機制體制

一是投入保障機制。加大財政對治水的投資力度,并帶動社會資本的投入,吸引外資、民資參與水環境整治項目和環保公益事業。二是組織領導機制。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全民參與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三是監督檢查機制。紀委的監督檢查,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監督檢查,新聞媒體的監督檢查,人民群眾的監督檢查,也可以聘請義務監督員對污水整治工作實行監督檢查。四是河道長效管理機制。建立健全河長負責制,積極開展全流域河道長效管理。嚴格從隊伍建設、責任制落實、經費保障等方面抓好。成立專業隊,配備必要的機械、設備和人員,根據專業隊的規模,承包若干個村或若干條河道進行長效管理。對河岸、河堤、河坡、河面,清除各種垃圾、水葫蘆及漂浮物,確保河道整潔、美化、綠化。

2.5 嚴格執法

堅持違法行為“零容忍”,積極開展水環境治理執法行動,環保、水利、農業、經發、國土、公安等部門,要根據本部門的職責,加強對水環境治理的指導管理和執法監督,嚴肅查處水環境污染案(事)件,對造成嚴重影響的,將依法從嚴從重懲處。

3 結語

通過全區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水環境治理一定能夠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明顯減少,水環境質量明顯提高,水污染防治能力明顯增強,飲用水水源安全得到進一步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與水環境承載力更加適應和協調。

4 參考文獻

[1] 余進祥,劉婭菲,鐘曉蘭,等.鄱陽湖水體富營養化評價方法及主導因子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09(4):125-128.

[2] 曹嫻,王國成.EM技術在工業廢水治理上的應用[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7(4):111-113.

篇4

關鍵詞:立法現狀 行政執法現狀 嚴重脫節 公眾參與度 執法責任細化

一、研究背景

隨著科技和經濟的發展,大氣污染、臭氧層的破壞、霧霾等環境問題在中國日益加重,對公民的生活和身體健康造成了惡劣影響,其中,保定市極具標志性。保定位于華北平原北部,河北省中部,是國務院命名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但如今的環境現狀卻令人堪憂。環保部監測的全國74個重點城市中,保定市位列空氣質量相對較差的前10位城市之首。2014年,保定系年度空氣質量最差城市。在2015年城市空氣質量排名中,污染大市保定依舊墊底。保定市近幾年發展迅速,但隨之而來的是環境的日益惡化。中國現在已經基本建立了環境保護的法律體系,保定也出臺了諸多規定。按理說應該把環境治理和環境監管做得很好,但事實上保定市環境污染問題愈演愈烈,究其緣由就是環境執法難。

本文旨在針對保定市亟待解決的環境問題與環境立法、執法脫節的矛盾,研究出從執法方面治理環境問題的途徑。

二、保定市環境整治的相關對策

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但隨著工業的飛速發展,近幾年,保定市出現了嚴峻的環境問題。遭受霧霾、大氣污染等嚴重環境問題之后,保定市政府也建立并完善了一系列立法活動。

(一)環境衛生專項整治的通知出臺

2012年,頒布了保定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保定市城市環境容貌專項整治突擊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市臟亂整治行動領導小組在全市范圍內開展環境容貌專項整治突擊行動。對于環境衛生專項整治更是給出了明確指示,著力解決主次干道、小街巷、單位、社區內的環境衛生問題。

(二)大氣污染專項整治的通知頒布

2013年,保定市定興縣人民政府辦公室出臺《關于印發定興縣大氣污染治理十項攻堅措施的通知》;同年,結合實際情況,制定《保定市大氣污染防治總體工作方案的通知》。保定市政府在2013年8月9日了《關于在保定市主城區對黃牌照貨運車輛實施限行繞行的通告》,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將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進行嚴格檢查。

保定市有關于環境的立法工作正日益完善,法律完備,實施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究其本源,還是執法問題出現了紕漏。立法與執法相輔相成,相互影響。

三、環境行政執法機制

(一)市場主體生態文明意識弱化

企業都是以盈利為目的,為了自身的利益,卻常常忽視對環境的保護和對資源的節約。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生態文明意識不強。而且,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這種意識還在不斷地弱化。

(二)現有行政考核指標導致環境執法不作為

現有行政考核機制不完善,考核不科學嚴謹,缺乏公平與公正。一方面,這導致一些能力低下人員進入執法機關,他們素質低,無能力,無作為。另一方面,考核得不嚴謹,導致執法機關人員懶散,做事不積極,嚴重影響了我國執法機關的威信。

(三)環境行政執法中公眾參與度

公眾是環境執法的主力軍,但在現行的執法中,公眾的力量卻未完全地發揮出來。公眾的參與度較低,公眾參與執法的意識不強,公眾參與的范圍較窄,公眾權利不能完全發揮。上海交大2015年的一項調查顯示,43.2%的民眾表示了解PM2.5是什么,公眾缺乏對環境的基本認知;公眾參與環境執法的形式單調,有關部門應該把人民群眾的主體力量重視起來,引導公民參與到環境執法中去。

綜上所述,在保定市環境行政執法過程中,存在著執法體制不成熟,隨意性強;環境執法人員不作為,業務水平低,執法犯法,損害環保部T形象;公眾參與度較低,公眾權利不能完全發揮,參與形式單一等問題。

四、環境行政執法經驗借鑒

1952年12月4日,英國出現了著名的“倫敦大霧”事件。倫敦這座城市5天內死亡人數比平常增加了4000人。類似的煙霧災害隨后又發生過幾次,對英國人產生了很大震動,也引起了英國政府的重視,開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1956年,英國政府頒布《清潔空氣法案》,1974年,出臺《空氣污染控制法案》,1975年,倫敦的霧日由每年幾十天減少到了15天,1980年降到5天。“霧都”已經名不符實。

倫敦摘掉“霧都”的帽子并不完全歸功于政府,還有倫敦人民的積極參與與配合。各大高校、社會組織和媒體都在大力促進環境保護,全民參與到環境治理中,全民都是治理環境污染的實踐者。英國在治理過程中將環境治理的信息實時通報,公民在環境治理問題的討論、決策、實行、監督過程中,全程參與。政府在環境治理問題上稍有疏忽,媒體就會毫不留情地大膽抨擊。英國政府開設一系列關于環境治理的網站,有效地保證了環境治理問題的實時播報,保證了公民的參與途徑。

五、完善環境行政執法的對策

(一)加強環境行政執法部門的直接強制執行權力

行政執法具有強制性,這是保障法律的重要特性。對于屢教不改或影響惡劣的嚴重行為,可以采取強制措施,從而捍衛法律的尊嚴,保障公平正義的實現。環境行政強制執行可以打擊肆意破壞環境的行為,產生威懾力,從而杜絕環境違法行為。但目前我國環境行政執法部門的直接強制行政權力難以短時間、大范圍發揮實效,受到種種程序因素的限制,使得強制執法的效果大打折扣。

環境問題具有時效性的顯著特征,污染發生,只有及時采取措施,第一時間治理,才能阻止污染狀況的進一步惡化。而與其矛盾的是,環境強制直接執法繁瑣復雜的審批、執行程序,等到一切符合程序性的要求,早已錯過了最佳的治理時間,危害擴大,也造成了更大的損失。法律的實效性與程序性自相矛盾,因為程序性而導致產生更大的損失,這豈不是舍本逐末。所以,改變目前的冗雜程序,加強環境執法直接強制權,是改善目前環境執法不力的重要舉措。

(二)完善環境行政執法監管體制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所以民眾應該共同作為保護環境的主體,也應該承擔環境行政執法的監管義務。當下的環境行政執法監管體制不夠科學,各個監管主體發揮的作用并不明顯,主體意識薄弱。無論是政府、企業、社會團體或者是公民,都應該意識到自己的監管主體身份。政府不僅應該落實環境執法工作,還應當專門對于環境行政執法工作進行檢查,重視執法效果,確立嚴格、分明的懲罰機制并堅決執行;企業應當加強自身環境管理能力,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于生產等過程全程監督,引進節能型、環保型的環境處理方法;社會團體應當發揮監督主體作用,對于執法部門的工作進行監督,多了解社會實際情況,反映環境執法的問題;公民應當提高參與環境行政執法的積極性,對于違法情況及時監督舉報,維護自身和社會利益。此種“四元執法”的結構,需要各個主體的積極配合,只有各方主體之間相互協調,發揮各自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改善環境執法的現狀。

(三)調節環境行政執法機制

1.強化生態文明意識,發揮市場主體的積極作用

我們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主體的生態文明意識相對較弱,由于行政執法機制的不成熟,使得市場主體不能達到其本身的平衡,而被經濟利益所主導。只有協調發展才是長久之計,萬萬不能再走先發展、后治理的老路,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是一個亙古難題。

必須樹立可持續發展觀,重視生態環境,保護自然,合理開發資源。想要調節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發展產業集群與循環經濟不失為協調環境保護與積極建設的好方法。循環經濟秉著三個重要原則――減量化原則、再使用原則、再循環原則,對實現經濟的持續發展必不可少。循環經濟的這三項原則一旦得到切實貫徹,必然全面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2.完善行政考核指標 ,營造公平公正的氛圍

制訂合理的考核機制,真正做到公平公正,目前亟待提升的便是譚ㄈ嗽鋇囊滴袼平和整體素質,制訂科學合理的考核指標。嚴謹的考核氛圍才能使環境行政執法真正落到實處,切實地發揮作用,將行政執法與績效考核相結合,提高執法人員認真執法的積極性,開展行政執法人員法律知識培訓測試工作。

3.完善公眾參與度

公眾的力量是最不可忽視的一點,人員最為龐大的主體,切實地參與到環境執法中來,一定能很大程度上改善環境現狀。公眾參與度不高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所致:其一,公眾參與環境執法意識差。大多數公民對于環境問題都知之甚少,總覺得與自己不相關,殊不知,自己必將是惡劣環境的承擔者。其二,政府在公民參與度的政策上有待完善。公民參與途徑嚴重受限,大量環境執法信息做不到公開透明。針對以上的問題,提高公民的積極性和對環境問題的基本了解是很有必要的,意識到自己的主人公身份,盡到保護環境、促進環境執法的責任,了解基本環境知識,投身于環保事業之中;政府方面應該打開局限性的大門,加強與公眾的聯系,增加公民參與環境執法的途徑,加強對于環境問題的重視。

六、結語

環境問題是亟待解決的大問題,而環境立法與執法脫節的現狀顯然讓這個問題愈演愈烈,進入了惡性循環。這應當引起全社會的重視,意識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各方面主體積極作為,補齊環境行政執法的短板。保定市更應該著重解決環境執法難的問題,改善當下的惡劣環境,掃清保護環境道路上的阻礙。讓立法與執法步調一致,齊頭并進,發揮環境法的作用,實現法律的初衷,改善環境問題,還我們那片綠水青山。

參考文獻:

[1] 閻耀軍,李佳佳.英國政府社區治理政策與實踐及對我國的啟示[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4).

篇5

(一)目前大龍山鎮的環境現狀隨著近年來經濟的迅猛增長,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不斷推進,城鄉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城鄉差距也呈縮小的發展態勢。但就環境的角度言之,農村與城市相比,差距依然明顯,農村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工業污染、農業廢棄物等亟待治理,也應當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隨著安慶師范學院、安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安慶黃梅戲學校、安慶技師學院和宜秀區政府等行政教育單位整體搬遷至大龍山鎮,這里已經成為安慶市的高教園區和宜秀區的政治、文化中心;隨著新城明都、大地鳳凰城、宜秀山莊、大龍山水等房地產項目的動工建設和相繼開盤,這里正逐步成為安慶市的高端住宅區;隨著一批文化旅游項目和商貿物流項目的引進建設,這里又必將成為安慶市的環保經濟區。不知不覺中,大龍山鎮村民賴以工作或生活的這片美麗鄉村已經由傳統的以農耕為主的城郊小鎮演變成如今的安慶北部城市組團。不可否認,城市的改建擴容帶來了高聳入云的高樓大廈、縱橫鋪陳的寬廣馬路、川流不息的車水馬龍和喧囂涌動的繁華人氣。但是,也應當看到,城市管理、環境治理等現實課題孕運而生,譬如垃圾亂倒亂扔、污水亂流亂排、車輛亂停亂放、路邊亂挖亂種、商鋪亂布亂擺等種種不文明現象。這些與鄉村“三美”(即“生態宜居村莊美、興業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諧鄉風美”)的總體目標是背道而馳的,已經嚴重影響了安慶新城的美麗。由此觀之,大龍山鎮的環境治理是美好鄉村建設進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也是一項惠及鎮區居民、造福子孫萬代的宏偉事業,使命崇高,任務艱巨。建設“美好鄉村”需要大家攜手共同完成,樹立起堅定的信心和迎難而上的決心,積極開拓進取,以期扎實有效地推進工作。

(二)調查對象及問卷回收的基本狀況本次實地調研的重點對象是大龍山鎮中心、燎原、總鋪、桃元等4個社區的居民。對大龍山鎮美好鄉村建設中的相關環境問題采取了問卷和現場走訪等形式展開調查,力求能夠客觀真實地反映廣大村民對美好鄉村建設的心理需求和良好愿望。調研采取隨機入戶訪談、匿名填寫問卷的方式,共發放問卷1000份,有效回收率為94%(為便于調研數據的處理和分析,均以10人作為制圖的標準單位)。同時,就調研對象的性別、年齡、村莊、職業、文化程度等也進行了綜合考慮,做到重點突出、總體均衡。

(三)統計數據的整理與分析1.居民對美好鄉村建設的看法從調查中了解到大龍山鎮的居民對美好鄉村建設知之甚少,大部分人也只是了解一點或只是聽說過而已,占總調查居民的83%。而對對美好鄉村建設非常了解的也僅占10%(見圖6)。從調查數據中可以看出,大部分被調查居民認為美好鄉村建設在經濟、生態、文化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方面(見圖7),當然居民也認為在美好鄉村建設過程中變化最大的是生態環境和公共設施方面(見圖8)。另外,對于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調研主題,90%的居民認為既要抓經濟發展又要重視環境保護,堅持兩手抓、兩手硬;僅3%的居民認為要先搞好經濟再發展環境;7%的居民認為應當在環境優先的前提下發展經濟(見圖9)。總體看來,大龍山鎮的美好鄉村建設與經濟、環境等關系較為緊密,需要從多方面進行分析才能更好地推進建設進程,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2.居民對鄉村環境問題的看法根據調研資料獲悉,大龍山鎮的環境問題有些不太樂觀,總體仍呈現“臟、亂、差”的局面。從圖10可以看出,居民最關心的環境問題是環境衛生的改善,占到調研總量的50%。從圖11可以看出,只有20%的被調查者認為大龍山鎮各社區的環境總體質量較好,80%的調研對象認為環境總體質量一般、較差甚至非常差。3.居民環境法律意識薄弱,參與環境治理的意愿偏低問卷與訪談的調查數據結果均表明:居民文化素質相對較低,對環境知識獲取的渠道較少,無法熟知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具體條款,造成了他們環保意識總體偏低,環保活動主動性較差,導致村民環保參與能力不足。依據圖12所示,只有1%的調查對象非常了解與環境保護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17%的居民有某種程度的了解,另外76%的調查對象停留在聽說過或者一點都不了解的狀態,不僅環保知識極度匱乏,而且參與環保活動的意愿也處于偏低水平。同時,從圖13所示,約有24%的調查對象表示愿意參加政府開展的環保公益活動,另外還有75%的調查對象表達了不會或者視具體情況而定的思想傾向。座談中還進一步了解到,居民參與環保活動的動機主要出于個人利益需要,出于環保責任促動的甚是寥寥。居民參與環境保護的上述態度,無疑成為當地環境衛生改善與生活環境質量提高的又一“攔路虎”。4.鄉村環境問題是諸多因素合力導致的,且治理中障礙性因素亦是交叉錯置調查結果顯示,造成大龍山鎮環境問題復雜的污染物來源廣、種類多(見圖14)。其中,生活垃圾與污水排放占29%,鄉鎮企業廢棄物任意堆放占36%,農藥化肥、塑料等占12%,畜禽養殖的污染物占10%,城市轉嫁的污染物占36%,噪音、粉塵、震動等污染占2%。不僅如此,對調查數據進一步分析獲知,在940位有效調查對象中,認為科技發展水平低阻礙環境改善的占13%,居民文化素質低、環保意識較弱的占18%,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占13%,當地政府管理不善、環境宣傳力度偏弱的占6%,交通滯后因素占11%。另外,缺乏專業人士指導和法律法規執行不到位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分別占16%和22%(見圖15)。此即表明,大力發展教育,提高經濟、科技發展水平,提高當地居民的文化素質、環保意識以及加強政府主導、擴大環保宣傳治理力度、加強執法等措施勢在必行。5.居民生活垃圾種類多且處理方式欠妥調查發現,居民生活垃圾主要為“廚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物質以及其他方面。依次所占比例為38%、35%、6%、21%(見圖16)。另一方面,居民對生活垃圾處理方式復雜多樣,其中廢品回收占25%、填埋地下占19%、堆放地表占35%、倒入低洼地段或河道路旁占24%、焚燒后堆肥占4%、其他占3%(見圖17)。由于缺乏環保專業人士指導以及自身環保意識偏低等因素限制,居民生活垃圾處理存在著不規范、隨意化的現象。例如,部分當地居民將生活垃圾直接堆放地面或倒入河洼之地,嚴重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成為環境質量改善的制約性因素。6.污染環境的潛在因素凸現,生態破壞呈惡化態勢隨著大龍山鎮及其周邊鄉鎮發展駛入快車道,一方面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引發的資源、環境等壓力增大,另一方面各種基礎設施建設的相關材料需求量也急劇增加,又進一步加大了環境壓力。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各類相關的工礦企業數量不斷上升,如水泥廠、發電廠等。而且由于政府相關部門管理不善或者管理不到位,企業缺乏相關環境保護管理條例以及企業附近居民對各種污染物的漠視態度等等,使得各類污染以企業生產地為中心,如野火般向周邊蔓延。這些都是造成污染環境的潛在因素,是人居環境變差變壞的又一原因。另一方面,企業為了解決擴建中所需要的空間、土地等資源,也采取砍伐樹木、挖走山體等極端方式進行處理,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當地的生態植被,導致部分水土流失和生態的破壞。

二、大龍山鎮環境治理的對策建議

大龍山鎮基于自身實際,針對美好鄉村建設提出的總體建設目標是“一年起好步,兩年見成效,三年大變樣,五年全覆蓋”,力爭通過五年左右的努力,把大龍山鎮打造成居民的美好家園、市民的休閑游園、客商的興業樂園①,而其間環境治理是重要突破口。要結合農村清潔工程、農村危房改造、集鎮環境整治等各類工程的推進,突出抓好環境整治工作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緊緊圍繞“路通起來、樹栽起來、垃圾收起來、溝塘清起來、秩序管起來”的目標,集中開展農村環境整治。就大龍山鎮的環境治理,建議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以“美好鄉村”建設為契機,增強村民環保責任意識上述分析獲知,大龍山鎮的絕大部分居民認為其居住的環境存在問題,需要采取切實措施,在改善中逐步提高。然而,美好鄉村建設對于大部分村民而言并不十分熟悉,其中的利弊得失也只是憑個人主觀感覺、好惡而定。當前,大量陋習仍然在居民生活中揮之不去,并且成為鄉村環境治理中難有根本成效的最大障礙。譬如固體廢棄物亂棄亂放,秸稈焚燒還田的現象屢禁不止,極端行為甚至將農業生產中有害的殘留物不作處理而直接傾入池塘、河道等低洼之地。這充分表明,廣大村民的環保意識尚需要大幅提高。就此,大龍山鎮需要以“美好鄉村”建設為契機,徹底改掉村民的一貫陋習,提高他們環境環保責任意識。提高村民環保意識,宣傳作用不可小視。宣傳部門要利用好報紙、網站、宣傳欄、橫幅、簡報等各類宣傳載體,加大“美好鄉村”建設的宣傳力度,強化村民對“美好鄉村”建設和鄉村環境保護的知曉度、認可度、參與度,鼓勵和引導廣大群眾自助自愿投工投勞投資,建設美好家園。對廣泛宣傳“美好鄉村”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或先進經驗,要加大宣傳,積極推廣,以營造“美好鄉村”建設人人有責、人人參與的社會氛圍。值得一提的是,鄉村環境治理中亦可以學習和借鑒日本、韓國等周邊發達國家的經驗,將環境教育納入九年義務教育的系統中[1]。通過建設環境教育設施、編制通俗環保讀物等多種方式來提高公民環保意識,鼓勵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和管理。同時,實行環境行政管理政務公開,保障公眾的環境知情權,發展民間環保組織,動員工會、婦女組織、青少年團體積極參與環境保護活動等都是提高居民環保意識的有效方式。

(二)建立健全環境治理的法規制度,有效規范、約束村民行為當前,鄉村中絕大部分居民的環保素養仍然不夠高,對環境知識獲取的渠道少而單一,無法深入了解各類環境保護法規制度,造成了他們環保意識偏低,環保活動主動性較差,參與能力不足。如此狀況,無疑給當地環境質量改善和居民生活質量提高帶來了壓力。也就是說,建立健全鄉村環境保護的法規制度,加強環保法規知識的宣傳教育,規范并有效約束村民行為是“美好鄉村”建設中迫在眉睫的任務。農村環境保護,事關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事關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事關全國人民的福祉和整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切實把農村環境保護放到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實現農村經濟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2]。就大龍山的環境實景而言,建設鄉村文明,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改善民生,也迫切需要加強鄉村環境的保護工作。鄉村環境治理作為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以建立健全農村環境法規制度、變革農村環境法律理念、健全農民環境權利法律保障機制等為重要途徑,推動鄉村環境質量逐步改善。

(三)遵循“拆遷與整治并舉”原則,積極開展村莊環境治理針對影響當地環境的因素復雜及居民生活垃圾多樣、整體環境“臟、亂、差”的現象,并結合潛在因素的影響,鄉村環境治理任重而道遠。首先,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水、電、路、通訊、文化休閑廣場、生活垃圾處理等配套設施服務功能。爭取實現所有建成中心村各項基礎配套設施全覆蓋,廣電網、電信網、互聯網等通村到戶,并逐步實現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衛生改廁等全面覆蓋。其次,美化綠化村莊,開展以“干凈、整潔、有序、美觀”為主要目標的整潔行動。在村莊整治的行動中,建立并完善違法建設的三級防控體系,依法拆除違法亂搭建筑物,對可視范圍內有礙觀瞻的殘垣斷壁、破舊房屋,秉持“能拆則拆,不拆則改”的原則,使其更換新顏、展現新貌。同時,積極開展以村莊道路、家庭院落等為主要內容的生態環境建設,實施村內主干道、公共場所、人行道等公共場地的美化綠化工程。再次,加大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在規定期限內,清理村內、村外生活垃圾,清除河道、溝塘內廢物渣土;治理村內柴草、雜物亂堆亂放,村道兩側的私搭亂建;加強村莊環衛專業隊伍建設,采取“戶集、村收村運、鎮處理”的模式,實行垃圾集中處理。每個行政村垃圾處理要有保潔隊伍、環衛設施、經費保障、工作制度,確保農村垃圾處理實現全覆蓋。努力將所有村莊建設成村容潔凈、生態良好、空氣清新的美好鄉村。最后,規范畜禽養殖工作,控制畜禽污染,鼓勵廢物綜合利用。鼓勵發展大型畜禽養殖工廠,實現動物糞尿、沼渣、圈舍廢棄物制肥的規模化;嚴格控制農村地區工業污染,防止城市污染向農村地區轉移;有效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民使用生物農藥或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等。

(四)規范、引導基層政府財政使用,加大鄉村環境治理的資金投入影響美好鄉村建設及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經濟來源不充分是重要制約因素。各項建設的有效展開需要到位的資金,否則再美好的規劃、設計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鄉村環境整治要見到實效,資金投入尤為重要。為此,市、區、鎮三級政府必須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進一步整合涉農項目資金,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專賬管理、統籌安排、各司其職、各記其績”的原則,整合財政、發改、住建、國土、農業、環保、水利、交通、體育、文化等部門涉及的農項目資金,集中投放到農村環境的治理活動中。環境治理中,要從改水改廁、垃圾處理、綠化美化等廣大村民最關心、最直接的現實問題著手,本著“積極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鄉村環境整治。與此同時,各級政府還應當安排一定的配套資金,待環境整治工程驗收合格以后,通過“以獎代補”等方式,再次注入適當資金,以提高社區單位環境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值得一提的是,考慮到鄉村各項資金使用存在不規范等問題,在規范資金撥付程序的同時,進一步明確涉農資金的用途,加強環境治理資金的監管,以確保專款專用。

篇6

一、活動目的

通過環保主題教育活動,使學校、學生、家長、進一步了解環境污染現狀及成因,增強環保意識,用實際行動為我縣環境整治及環境保護貢獻一份力量,以達到"教育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影響一個社會"的目的。

二、活動主題

活動主題:愛護環境,建設美麗家鄉。

三、活動內容及具體要求

1、組織觀看環保宣傳展板。組織學生觀看環境保護教育展板。通過普及環境保護知識,增強對現狀及危害的認識,提高環境保護意識。

2、發放環保倡議書活動。向學生家長發一份以"水環境整治,從你我做起"為主題的倡議書。動員家長參與環境保護,以"小手拉大手""大手牽小手",共建美好生態家園。

2、由學生寫一封給家長的信。在充分學習環保知識的基礎上,由學生分別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叔叔、阿姨等寫一封信。將文明和諧、綠色環保的理念傳播到家庭、社會,倡議家長關注生態文明,做子女的榜樣,從學習、工作、生活的小事做起,帶頭改變日常生活中不文明和不環保的行為,自覺養成綠色生活的習慣,積極參加到環境保護、生態建設活動中去。

3、開展一次"我的家、我建設"主題活動。在校內,通過主題會形式,開展環保主題教育活動,增強生態意識,養成環保習慣。同時,在校外,一方面號召學生參與社區、街道的環境治理活動引導、組織學生與家長開展親子體驗活動,"手拉手"共建共建綠色社區、綠色街道、綠色家庭,一起感受環境污染的危害性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4、舉辦一次環保書畫大賽。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圍繞"小手拉大手 共建美麗xx"的活動主題,創作一批繪畫作品,用畫筆反映生態文明、環境保護方面的不良現象、奇思妙想、美好愿望等。評選優秀作品在學校、社區進行集中展示、宣傳。

四、工作要求

1、要高度重視、統籌安排,結合實際,制定操作性強的細化實施方案,確保活動順利進行;要統籌協調、統一推進,明確活動的時間步驟和具體要求,深入基層、加強指導,推動活動廣泛開展。

2、利用板報等多種形式,圍繞活動主題,充分展示同學們的優秀作品,大力開展生態環保知識的宣傳;要發動家長、走進社區、帶動社會,積極聯系相關部門和社會組織,加強溝通、密切合作,進一步擴大活動影響,營造保護環境、共建美麗xx的濃厚氛圍。

篇7

制度背景、社會經濟結構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各國在實踐中制定出了各具特色的跨域環境污染治理策略。對我國跨域環境治理進行有針對性的制度設計和安排,除了了解我國的現狀及根源之外,了解和學習其他國家和地區地方政府跨域環境治理的實踐經驗也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西澳大利亞

政府在區域綜合治理的執行中做出了一些關鍵決定。首先,執行需要通過對現有機構的各種政策和行動加以協調才能展開。其次,需要建立一個小型秘書處來推進所期望的協調。第三,應該建立優先權。西澳大利亞政府認為體制安排不需要過于復雜,最好利用現有能力安排出更多的管理人員,因此不需要建立新的立法和行政機構。這種協調機制就產生了綜合流域管理協調小組,后來由一個稱為流域管理辦公室的小型秘書處為該小組服務,并且也建立了由具有技術專長的人員組成的技術顧問小組,以便與社區流域小組溝通交流并行工作。

(二)法國

多方參與是法國的環境污染跨域治理中的一個重要特征,法國強調多方參與,以增強管理的民主化、科學性與透明度。各級流域機構中除了中央及地方代表外,還吸納用水者、相關專家等作為其組成成員,如《水法》規定:“應當由國家代表建立一個地方水委員會,以便起草、修正和監督水開發和管理規劃的執行。此外,在地方政府的職責問題上,規定:“在每個流域,流域委員會總部所在地的地方行政首長應當指導和協調在該地區國家水資源調度和管理方面的政策,以便促進該地區相關部門和地區對中央權利下放后工作的連貫性和協調統一。”

二、實現區域綜合治理聯動解決環境危機

(一)草擬京津冀環境行政立法,有法可依

現如今,市場經濟日益發展,政治、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環境法存在和發展的經濟和社會基礎發生了顯著的變革,傳統的環境行政法律關系在主體、客體、內容方面也產生了一些變化,以環境行政法律關系為基礎的環境行政責任制度也隨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創新和完善。我們本著三方聯動的理念共同解決環境惡化,提升經濟效益。大力加強環保團隊的聯動建設,引進三方高端技術人才,深入實地考察,開發新型清潔能源,加大執法力度,打擊某些偷排企業,揭發“捉迷藏”把戲,做到有法可依。

(二)建立京津冀環境行政協調工作機制

法國環境法典規定:“為履行其職責,生活質量部長,必要時,可以求助于其他部長領導下的部門和機構。”環境行政協助是我國環境行政權一體化的要求。隨著環境法的日益完善和發展,納入環境法的管理對象越來越龐雜,環境管理部門的分工越來越精巧、細密,職能越來越獨立,但環境要素是一體的,不可能把它們截然分開,這就需要環境管理部門在環境管理過程中,更加體現一體化的要求,行政體制是一個組織嚴密的體系,是一個分工協作的大系統。行政體系內部給機構實體只是一種分工協作的關系,而非對立關系,各機構的總體目標、總體利益是一致的。必須依法建立行政協助關系,并保證行政協助的方便性、目的性、靈活性。

(三)完善環境行政機制

篇8

1.1區域環境質量嚴重超標

長三角城市群大氣和水環境質量嚴重超標。在大氣環境方面,灰霾、臭氧、酸雨等復合型、區域型污染問題交織呈現。2013年,長三角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未達標天數占35.8%,PM2.5和PM10超標比例達到96%和92%,與京津冀、珠三角、川渝地區并稱為我國“四大霧霾帶”,同時區域內87.5%的城市屬于酸雨控制區。水環境和水資源方面,長江口的淺海和近海區域劣Ⅳ類水質比例超過60%,京杭運河長三角地段,以及長江、錢塘江的南京、上海等江段水體富營養化污染范圍已達75%。長期無序的地下水開采導致了明顯的地面沉降,上海、蘇錫常地區、杭嘉湖地區已出現大面積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危及地下水的可持續利用。生態環境方面,受到城市化、工業化和產業集聚的影響,長三角的城市建成區面積在近20年間幾乎增長了10倍。城市建設用地快速擴張擠占了生態空間,導致區域生態服務功能明顯下降。

1.2環境風險問題異常突出

長三角城市群已成為我國環境敏感事件高發區域和環境健康問題集中凸顯區域。繼2008年上海市“磁懸浮事件”后,2012年江蘇省“啟東事件”和浙江省寧波“鎮海事件”等環境又相繼發生,因環境問題引發的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同時,長三角城市群人口高度集聚,因環境污染導致的人群健康問題突出。2010年起該區域因灰霾頻發而導致呼吸系統及心血管系統疾病的人群數量顯著增長,與生態環境相關的肺癌、肝癌、結直腸癌的死亡人數占比也呈明顯上升趨勢。此外,2007年“太湖藍藻事件”、2009年“鹽城水源污染事件”及2013年“黃浦江死豬事件”等多起水污染事件造成了大面積飲水危機,多次觸及公眾心理底線,局部環境污染事件的影響范圍正在不斷擴大。

1.3環境公平問題亟需重視

長三角城市群跨界環境污染事件頻發,由此導致的環境公平問題應引起足夠重視。一是流域上、下游不同地區之間易出現跨界水環境污染,如2013年太湖流域省界河流32個監測斷面水質無一達到地表水Ⅲ級標準,流域跨界污染導致Ⅳ類、V類、劣Ⅴ類水質分別占37.5%、12.5%和50%。二是區域內風向傳輸易形成交互型大氣污染,如上海、蘇州、無錫等地排放強度大,在冬季西北風的影響下將污染物南下傳輸,影響浙北的嘉興、湖州、杭州和紹興等城市,導致該地區外來SO2、NOx、PM10的總比例分別達到56%、40%和44%以上,近年來頻繁爆發的覆蓋整個長三角的霧霾就是這類跨界污染的典型例證。三是跨界調水等工程引發的水源地資源環境惡化,如“引江濟太”“錢塘江河口調水”等工程影響了水源地資源平衡,區域、流域間跨界環境公平問題成為影響區域一體化和聯防聯控的關鍵因素。

2長三角城市群環境治理存在的不足

長三角城市群環境問題具有典型的區域性、復合型、累積型和結構型特征,傳統治理手段已經難以奏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治理手段跟不上形勢變化

長三角城市群環境質量超標的根本原因是污染物排放量過大,傳統的以末端控制為主的治理手段已無法滿足新形勢下污染減排的要求。一是重工程減排,輕結構減排。以火電行業為例,2013年長三角火電行業脫硫、脫硝和除塵效率分別達到了97%、85%和99.95%以上,部分省市已推廣燃煤電廠的“超低排放”,工程減排繼續提升空間已十分有限。目前,長三角規模工業生產用能以煤炭為主,水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優質能源的生產和消費比重過低,能源消費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二是側重工業源控制,對生活源污染控制不足。由于城鎮化進程加快及人口不斷集聚引發的城市生活垃圾、污水、機動車尾氣等污染物排放量持續增大。2012年長三角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占廢水排放總量的62.9%,生活源排放的COD及氨氮分別占總排放量的51.1%、67.4%,生活源污染尚無有效控制手段。三是重環境執法,輕環境經濟綜合決策。長三角城市群環境治理仍以縱向環境執法體系為主,側重命令控制性手段,對于能夠從根本上轉變發展方式的環境經濟綜合決策參與不足,導致出現城市布局缺乏有效統籌、環境保護為經濟發展讓路等問題。

2.2信息公開不能滿足公眾訴求

長三角城市群環境高發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與公眾之間信息溝通渠道不暢,環境信息公開現狀與公眾信息需求間存在較大的供求差。一是環境信息公開不夠及時、完整、真實,沒有形成完整的信息公開體系,如上海“磁懸浮事件”中信息公開內容與施工情況之間存在誤差,引發民眾不滿。二是信息平臺建設不足,環境部門的監測技術和信息系統等硬件設施不能滿足復雜環境問題的監測需要,特別是環境與人群健康領域的監測還存在較大的技術障礙。三是在新《環境保護法》提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享有獲取環境信息、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的權利”的條文下,仍缺乏配套的實施細則。四是重大環境事件的決策中,公眾參與權缺乏切實有效的法律支撐,公眾參與途徑較為單一,體系尚未完善,環保NGO等第三方組織受多重制約,導致公眾只能通過的方式表達自身訴求。隨著長三角公眾的環保意識和法律意識不斷提升,公眾對與自身利益相關的環境決策愈發關注,亟需建立政府與公眾之間有效的溝通渠道。

2.3協調機制不能適應區域聯防聯控要求

區域性環境問題需要各城市聯合起來,從規劃、產業、環保等多個層面進行合作,協同治理,而長三角城市群現有的治理模式卻難以滿足這一要求。在解決區域跨界污染問題時,還存在合作平臺執行效率不高、協調機制運行不暢等問題。一是長三角各城市在行政區的地位不同,經濟發展程度存在一定差異,造成城市間競爭力不均,政策傾斜不同。二是各城市間產業同構嚴重,引發重復建設、資源浪費和惡性競爭,無法在跨界污染治理等問題上達成一致,各項合作機制運行受阻。三是長三角區域規劃長期缺乏法律層面的制度措施,各行政區對企業準入標準不同,導致污染企業在長三角區域內轉移,一體化的市場行為和市場協作缺乏有效保障。此外,在區域環境協同治理中還存在行政權力過多、利益補償等市場化機制不足、各項管控措施效用過短、環境公平的追責機制尚未建立等問題,長三角由“博弈”到“共贏”的利益協調機制亟待構建。

3推動長三角地區環境治理能力升級的建議

3.1以結構減排和管理減排控制污染物排放

建議轉變污染治理思路,將治理重點由工程減排向結構減排和管理減排傾斜。在結構減排方面,調整優化現有能源結構,研究有效的煤炭消費減量替代辦法,提高清潔能源使用比例,有序實施“煤改氣”“煤制氣”和燃氣熱電聯產等天然氣利用項目,鼓勵發展核電,推動油品質量升級。形成煤炭為主體,電力為中心,油氣、新能源全面發展的能源結構新格局。在管理減排方面,強化戰略環評、規劃環評、項目環評聯動,從嚴從緊控制“兩高一資”、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項目建設,提高空間準入、環境準入和效率準入標準。完善環境公益訴訟、排污權交易試點、生態補償、環境稅費等市場化手段,提高企業準入門檻,促進產業合理分層布局。加強對生活污染源控制的研究,推廣新能源汽車。

3.2完善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的制度及程序

建議從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兩方面促進政府與公眾的信息溝通,保障公眾的知情權、話語權和監督權。信息公開是提高公民參與環境問責的前提,因此要提高信息公開的規范性。從設立信息公開管理機構、建立統一門戶、明確公開范圍等幾方面逐步完善信息公開程序,盡快制定與新《環境保護法》相配套的信息公開實施細則,確保環境信息公開準確、完整、及時。在信息公開的內容上,建議增加與人群健康有關的環境信息公告、企業環境績效評估等內容,出現虛假不實信息及時作出權威可信的反饋,避免造成社會不良影響。在公眾參與方面,暢通公眾參與渠道,如環境、司法審查和專題聽證制度等,確保政府、企業、社區居民和NGO組織等多方主體共同參與環境監督和治理,營造全民環保的輿論氛圍。對受到環境影響地區的民眾進行合理補償,平衡群體間的經濟和環境利益。提倡社區自主治理,引導社區自律,降低環境管理運行成本。

3.3分層次建立區域一體化的協作機制

篇9

本次研究調查過程共分為三個階段。

1.1文獻整理和理論研究

通過對河北省農戶參與低碳新農村建設相關理論的研究,確定本次調研的研究視角和研究方向,并對研究內容進行了初步的框架設計。

1.2進行預調研

在保定周邊地區,團隊成員運用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隨機選取若干農戶進行調查。調研結束后,記錄和修改問卷中出現的問題。

1.3正式調研

考慮到河北省各地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以及低碳新農村建設現狀各異等因素,團隊成員在保定、石家莊、邢臺三個城市中,選取了若干經濟發展水平與低碳新農村建設水平分別處于不同階段的行政村落進行調查研究。調查對象為河北省農村地區18歲以上的居民;調查內容主要為低碳新農村建設的現狀和制約因素兩大方面,其中,制約因素分別從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方面進行調查。本次調查共訪談63人,發放問卷368份,收回問卷362份,剔除無效問卷11份,共收回有效問卷351份,回收比例為95.4%。

2低碳新農村建設的可行性及現狀

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能耗、排放和污染等資源環境問題也日益嚴峻,生態環境面臨很大挑戰。目前,低碳城市建設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工業方面,節能減排,綠色生產;生活方面,提倡低碳生活,采用低能耗、低排放的生活方式。但低碳新農村建設的受重視程度較低于低碳城市建設,農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夠、農民低碳發展意識不足等問題,使得犧牲環境發展經濟的發展模式長期存在。這種落后的發展模式,使得農村資源日漸枯竭,農村環境日趨惡化。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目前新農村建設面臨的根本問題,低碳城市建設為低碳新農村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模板。在低碳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要摒棄先污染后治理、犧牲環境發展經濟等舊的經濟發展模式。在低碳模式下,快速推進新農村建設,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的同時,保護和改善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從而實現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發展理念是評價低碳新農村建設的理念標準。在低碳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能源的開發利用、農業生產、農村工業化以及農民生活方式等方面,都要注重這一理念標準。近年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河北省農村的低碳新農村建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部分新農村建設先進村大力推廣生態農業,通過輪作耕種、秸稈還田等多種生產方式,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增加產量。部分行政村落大力發展沼氣、太陽能等新能源,滿足農戶需求的同時,降低了碳排放量,保護了自然環境。同時,專業集群的特色農業和農村旅游業也在河北農村地區得到積極建設和發展[3]。但河北的低碳新農村建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亟待完善,如低碳建設較晚、低碳進程落后等因素,使部分農村地區特別是落后地區,仍然普遍存在土地利用浪費、生產生活碳排放量較高等問題。

3低碳新農村建設的制約因素

3.1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農戶收入增長緩慢

河北省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第二三產業先天不足、后天緩慢;農業經營模式多為粗放式經營,農業總產值的增加主要依靠耕地面積的擴大;產業集約化和機械化程度相對較低,難以形成規模經濟,生產力較落后。河北省的農業產業結構相對單一,抵御外界風險能力較差,而華北地區又是蟲害、寒潮、冰雹等自然災害的多發區,因此,每年造成的農業損失嚴重,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4-6]。同時,由于農村地區受教育水平普遍較低,農業專業生產和研發能力較弱,農產品的科技含量低,產品的附加價值不高。另外,河北省農產品的供給層次較為單調,主要為糧食作物,難以在市場上取得比較優勢,市場占有率較低,農戶收入增長緩慢。這些經濟發展現狀,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低碳新農村建設。

3.2政府對農村環境保護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強

河北省農村環境保護工作迫在眉睫。一方面,受城市地區城市規劃、產業結構調整等因素影響,大量高污染產業從城市轉移至農村地區。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引發了農村地區大量的環境問題,例如土地的嚴重污染、水源致病率的提高、物種多樣化的大幅減少等;另一方面,農村建設缺乏遠見,僅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過度開發資源,濫用化肥農藥,就地排放污染水源。這種以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增長的發展,使農村環境污染愈加嚴重,低碳經濟的發展受到阻礙。政府對農村的環境保護工作任重道遠。農村地區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缺乏重視,缺少專業的環境治理機構和管理人員,環境管理效率低下。同時,由于農村環境治理缺乏經驗,多套用城市環境治理措施,“以一法治兩案”無論是技術上還是模式上都存在障礙。由于環境治理屬于公益性事業,資金消耗大,收益的回報期長、見效慢,農村地方政府資金投入相對較少。另外,農村地區執法整治力度較弱,環境監管力量不足,缺少健全的行政機構進行嚴厲治理。

3.3農戶受傳統生活觀念束縛,低碳意識薄弱

農戶傳統的生活觀念根深蒂固,傳統的農村生活方式及其思想觀念很難被改變。大多數農戶并沒有考慮到傳統生活方式帶來的后果,低碳意識薄弱。例如,當前河北省農村有國家實行的低碳家電下鄉政策,但受傳統消費觀念的影響,農村低碳消費需求不足[7]。在低碳經濟推廣和運行過程中,河北省農村的高碳生活方式成為低碳建設的一大制約因素,由于農村自身粗放型的生活方式而導致的環境污染、生態退化等問題日益嚴重。農戶生活能源結構單一,除了普遍使用煤炭以外,還存在一些直接燃燒薪柴的方式,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在河北省農村的使用率很低。此外,在部分農村地區,露天堆放的草堆柴垛、路邊的糞堆以及垃圾堆隨處可見,這“三堆”便反映出農戶薄弱的低碳意識和環保意識。

3.4低碳新理念在農戶中的宣傳力度不足

在低碳經濟建設過程中,出現了城市和農村的“二元低碳”現象。在城市,低碳政策被很好地落實和執行,低碳城市建設進程突飛猛進;但在農村,政府的宣傳和知識普及不夠深入、全面,宣傳方式簡單、宣傳力度小、宣傳面窄,這使得農民對低碳知識不夠了解,低碳意識較薄弱[8]。實際上,河北省的低碳農村建設是積極主動的。但由于政策未能及時宣傳到農村中去,很多優惠機制沒有被農民了解,低碳農村的建設進程受到阻礙。在宣傳方式上,大多數農民通過電視、廣播等新聞媒體來了解低碳環保知識,宣傳方式相對單一,無法滿足當前農民對低碳新農村知識的需求。

4低碳新農村建設的具體對策

4.1提高農村的城市化水平

大力發展河北省的農村經濟,有利于小鄉鎮企業的相對集中和健康發展,滿足富裕農民進城創業的愿望,可以極大地調動農戶的積極性,促進小鄉鎮企業的相對集中,提高鄉鎮企業的生產技術水平。推動河北省傳統農區第三產業的發展,也就是加快傳統農區農業的現代化進程,又為農村土地逐步向種地能手集中、發展規模經營創造了條件,可以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同時,隨著農村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農戶的收入將進一步增加。更重要的是,農戶的消費模式和消費觀念也會隨之改變,將會有助于擴大國內消費需求,促進城鄉市場的繁榮。在上述前提下,提高農村的城市化水平將間接影響農戶的生活模式和生活理念,低碳理念將更加深入到農戶的思想中,對于更好地推進農村低碳化進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4.2以政府為主導,優化財政

在低碳新農村體系的建設過程中,河北農村的經濟體系應向低碳經濟方向轉型,政府需要在財政方面給予大力扶持豐富河北農村地區的產業結構。在這項工作中,政府應充分發揮其在低碳新農村建設中的核心作用,加強行政管理力度,拓寬融資渠道,建設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融資機制,為低碳新農村的建設提供資金支持。調整財政支出結構,豐富河北農村地區產業結構,幫助農戶打破自身限制,實現家庭收入來源的多樣化,提高生活質量。政府加大財政預算支出,對農戶采取低碳消費補貼政策,鼓勵農戶購買更換節能設備,促進節能環保產品的使用,讓清潔能源走進農戶的家中。

4.3加大低碳理念的宣傳力度,增強農戶低碳新生活的意識

農戶是農村生產活動中的主體,更是低碳新農村建設中的主導者與參與者,他們對待低碳新生活的態度是建設低碳新農村的關鍵。在調查中發現,很多農戶傳統生活觀念根深蒂固,低碳意識不夠強烈,若想最大限度地改變農戶這種傳統的生活觀念,必須要有針對性的加強低碳理念的宣傳力度。在新農村的建設過程中,農戶更多專注于低碳新生活帶來的切身利益,一旦自身利益有所損害,他們將拒絕做出改變。因此政府應做好引導者的角色,切實從農戶利益出發,加大對各個地區的宣講力度,讓宣講走進基層,使農戶深入了解低碳新農村建設的目的和進程。豐富宣講內容,在宣講中突顯出優惠機制,讓農戶從根本上意識到低碳經濟的益處,進而強化農戶心中的低碳理念,調動農戶參與低碳新農村建設的熱情和積極性,增強農戶自信心和環保責任感。

4.4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的立法工作,完善環保法制

目前我國關于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制還不夠健全,沒有專門針對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尤其是土壤污染、生態補償等方面還存在法律空白。在低碳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部分農戶環保意識淡薄只注重眼前利益、一些執法部門管理混亂,這些現象需要相關的法律去約束去規范,但農村法律法規的建設不能滿足現代低碳新農村建設發展的需求,不能為相關的政策提供完整的法律保障甚至會損壞農戶的合理利益。因此,切實保護農戶合理利益并有效制約農戶不合理的行為,充分考慮農戶的參與訴求以及低碳新農村建設發展的需求,出臺具體的低碳新農村建設的法律法規,填補農村環保方面法制的空白,推進低碳新農村建設的法制化進程。

作者:菅浩翔 徐田 安晨林 趙麗敏 許雨飛 單位:河北金融學院

參考文獻

[1]周建發.我國建設低碳農村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9):5640-5642.

[2]高成全,趙玉鳳.基于農民意愿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農業經濟,2015(2):61-62.

[3]于瑞卿,劉倩.河北省農戶參與低碳新農村建設現狀與問題分析[J].經貿實踐,2015(14):5-6.

[4]劉倩,馬宇博,于瑞卿,等.農戶參與低碳新農村建設意愿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基于河北省464戶農民的調查數據[J].經濟研究參考,2016(40):75-80.

[5]王祥峰,楊萍,李明輝,等.低碳農業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及發展對策[J].山東農業科學,2012,44(1):138-140.

[6]武玉安.基于低碳經濟的新農村建設發展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2(3):337.

篇10

Abstract: This article utilizes the qualitative investigation the method, has pointed out the D community from three dimensions in th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spect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ence question. The modern community needs to profit from the traditional community to raise th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the cultural element, the display modern community's function, raises city people'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關鍵詞:城市居民環境意識環境保護

key words: City peopl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作者簡介:劉立波:男,東北電力大學社會工作系,助教,研究方向:環境社會學;于力:女,東北電力大學學生工作部,教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 環境意識的研究視角與方法

基于國內外學者關于環境意識的研究現狀和國內為數眾多的定量研究成果,作者主要運用定性研究方法,結合吉林市船營區D社區的環境意識現狀從三個維度來探討環境意識,分別為:環境狀況的認同意識,環境問題的責任意識和環境保護的參與意識。

二、D社區環境意識的現狀

D社區位于吉林市船營區,是一個集教育、醫療和商業為一體的社區。

(一)環境狀況的認同意識

訪談1①:她是D社區的一個老主任,在這里工作了將近十年,社區由過去到現在的變化她都非常了解。社區內部一些環境保護方面的工作也由她組織。她描述了社區內基本的環境狀況:“這里居住的大多數人是學校的教職工,外來人口在這里居住的比較少,但流動人口比較多,因為這個地方離農村比較近,而且社區內正在搞建設每天都有農民工和其他人來到這里,所以環境就是臟、亂、差”。

訪談2②:他是社區內高校的一位老教師,已經退休,經常出去扭秧歌,對于社區內的環境狀況他表示擔憂,“我在這里生活了半輩子,每天晚上我都去扭秧歌,這里的空氣質量不太好,尤其是天氣開始冷的時候,這里到處都是煙,有時候煙霧太大了,我就不出去了”。

訪談3③:她是社區內的一名環衛工人,一提到環境的問題,他有些埋怨, “我掃了5年的垃圾了,這里的環境是一年比一年差,尤其這里一拆遷,我的活就更多了”。

以上幾個人都把本社區環境認定為差,他們有著很強的一致的環境狀況認同度。然而不同的職業身份所認同的環境狀況也有差別,社區工作者從一個管理者的角度,認定環境問題的主要制造者是外來的流動人口,這種狀況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社區內的居民暴露出了對社區環境的不滿,由于空氣質量不好,不能進行正常的鍛煉。

(二)環境保護的責任意識

訪談4④:她是社區內的一個居民。她說道,“我居住的樓道經常有人把垃圾放在樓道的門口而且一放就是好多天,尤其是在夏天的時候,垃圾袋里的東西都壞了,整個樓道都有一股難聞的味道,直到我把這家主人找到,向他說明問題他才把垃圾扔掉”。

訪談5⑤:他是社區內某工廠的一名職工,跟他談到社區內的環境問題時他說道:“社區內出現的環境問題,是環衛工人的事,和我沒多大關系,如果影響到我的正常生活那就找社區來處理這件事,我已經交過物業管理費了。

訪談6⑥:他是社區內某高校的一名學生,我遇到他時正在把一個煙頭扔到地上,當我跟他談到環境問題時,他似乎有些不好意思,說“我也知道環保的,有時候就是習慣了亂扔東西”后來我看他撿起了那個煙頭扔到了垃圾箱里。

從以上材料可以看出社區內的普通居民環境保護的責任意識較弱,相對于其他群體來說受教育群體在社會的引導下環境保護責任意識逐漸增強。

三、提高城市居民環境意識的對策

針對D社區居民在環境意識上存在問題的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決。

傳統社區當中的個人聲望系統、文化價值觀念和社會紐帶對于提高環境意識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首先,關于個人聲望系統。傳統社區整合程度之高,是由于傳統社區具有很高個人聲望的整合中心――人,這樣的“禮治”社會背景下,“長老”是最高的社會或社區統治者,擁有很高的個人聲望系統,長老的一句話可以帶動全社區的人去做某件事情,在傳統社區里,環境保護功能的具體決策與實施,可以說“長老”們承擔著重要的職責,現代社區在有法制的護航下,也需要這樣的“長老”典型,以實際行動提高居民的環境意識。

其次,關于傳統文化價值觀念。傳統社區是一個注重其內部價值信仰的共同體,這種文化信仰的對象可以是圖騰標志,也可以是物品器物,還可以是自然界中的生物。現代社區環境問題糾紛其實質是不同利益之間的糾紛,可以利用價值信仰的力量來提高社區居民的環境意識,變沖突性利益關系為合作性的利益關系。

最后,關于社會紐帶。社會紐帶是社區在互惠基礎上產生的,在傳統社區中社會紐帶對于合作有著促進的作用,現代社區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紐帶在社區整體上的效果就是整個社區成員的認同感、一體化、個人對社區的歸屬感等。社會人際紐帶的主要功能是對個人的某些不受他人贊許行為的制約作用,社會紐帶能使社區成員產生出一體化的傾向,提高社區居民整體的環境意識。

四、結語

由城市化帶來的環境問題有目共睹,有些問題迫切需要解決。對于D社區來說以后的道路依然漫長,在發展的過程中要不斷的借鑒傳統社區的合理性文化,利用現代社區的優勢提高居民的環境意識。其他社區也存在與D社區相類似的環境意識狀況,在解決方法上也存在相同之處,但有關提高環境意識的理論和具體策略,還需進一步的探索和考證。

注釋:

① 李某:男,42歲,D社區的社區主任

② 王某:男,62歲,D社區退休教師

③ 張某,女,38歲,D社區環衛工人

④ 錢某,女,52歲,D社區某廠職工

⑤ 李某,男,32歲,D社區某廠職工

⑥ 王某,男,21歲,D社區某高校學生

參考文獻:

[1] 洪大用《社會變遷與環境問題》,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

[2] 陶傳進《環境治理:以社區為基礎》,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