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學理念范文
時間:2023-07-28 17:50: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中地理教學理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0世紀后期以來,由于全球性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的日漸突出,人們開始認識到人類面臨的許多全球性問題,如自然災害、環境污染、氣候變化、植被破壞、資源匱乏、人口問題、地區經濟差異等,都與地理學有很大關系。同時,人們意識到要解決這些問題迫切需要提高國民的地理科學素養。地理課程改革顯得極為重要,這給地理課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戰性的課題。課程標準是課程改革的產物,我們通常說,教育改革中,觀念轉變是基礎,體制改革是關鍵,課程改革是核心。而其中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直接影響到課程改革的實施,同時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真正理解課程標準精髓的非常重要的切入點。
吳傳鈞院士在談地理教育改革問題時說:“地理教育是一件頭等大事。它不僅關系到發展地理學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關系到提高全民族素質的問題。”吳傳鈞院士的講話明確提出了學生素質與地理教育有直接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說,高中的地理教育比大學更為重要,因為它影響人的一輩子。在新課程標準形勢下又對地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學生既認識自然世界,也要認識人文世界,并且通過對兩個世界的認識,進一步懂得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密切關系,并樹立人地協調發展的思想,自覺地保護資源與環境;進而樹立全球一體的思想,更好地理解和維護世界和平。這就是高中地理教育要達到的目標。
一、對地理教學理念的認識
(一)教學理念概述
教學理念是人們對教學和學習活動內在規律的認識的集中體現,同時也是人們對教學活動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態度和觀念,是人們從事教學活動的信念[1]。教學理念有理論層面、操作層面和學科層面之分。明確教學理念對教學活動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正確的教學理念對教學活動有積極地促進作用。
(二)地理新課標教學理念
世紀之交,為遵循國家教育部課程改革方針,從2001年9月開始新的課程標準走進了校園,也走進了師生生活,從而要求參與教改教師破除以書為本,以綱為綱,以教為學的舊教學觀念,樹立新的教學觀念[3]。新的國家《高中地理課標》提出了六大理念:
1、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事物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地理教學必須貼近生活實際,體現生活性、實用性,并能給學生的生活提供指導和幫助,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
2、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地理課程要反映出全球變化形勢,突出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以及區域差異、國土整治、全球變化、可持續發展等內容。使所學內容不僅對學生現在的生活和學習有用,而且對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有用。
3、改變地理學習方式。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發展規律,聯系生活實際事例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地理學習能力,鼓勵積極探究,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
4、開設開放式地理課程。地理課程要充分重視校外課程資源(如:氣象站、地震臺)的開發利用,形成學校與社會、家庭密切聯系的開放性課程,從而拓寬學習空間和方式,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5、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在課程內容選擇、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學評價中,要充分考慮現代信息技術的影響,為發展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創造適宜的環境。
6、建立多樣化的激勵性評價機制。地理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習成績,也要關注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行為的變化。實現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并舉、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創設一種"發現閃光點" "鼓勵自信心"的激勵性評價機制[4]。
二、新課程標準下地理教學理念的特點
(一)充分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傳統教學以知識的傳授為主要目標,以學生接受知識為主要任務,教師是課堂的主體。結果是學生只是像機器一樣在背誦記憶,再現課本內容。學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也抹殺了一些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思維。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手段單一,課堂效果差,如此不僅教師教的累,而且學生學的也累。所以要改變這種現狀,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認識事物的過程。學生是認知的主體,其主體性發揮的愈充分,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就愈強,學習效果也就愈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起的主導作用主要應該表現為強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樹立信心,促使其積極主動的學習。
(二)增強課堂趣味性,培養學生對地理學科的持久興趣
篇2
一、充分利用生活化地理課程資源,突破教學重點與難點
《地理新課標》中明確提出:“我們要充分開發和利用地理課程資源,這對于豐富地理課程內容,開展多樣化地理教學,提高地理教學活力等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按照《新課標》進行教學時,我們應遵循“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等改革性理念,開發并利用生活化地理課程資源,來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應根據當地的地形特點,發揮其地域優勢,突出學校地理教學的特色。例如《地球運動》這一課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這就需要地理課程資源的配合,才能有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因此,為了將這類課程資源引入課堂教學,學校與教師應積極開發相應的課程資源,創建校本化、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如可以設計一些具有探究性的活動:測定當地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調整當地太陽能熱水器仰角、計算當地可供充分采光的樓間距等。學生通過自己探究學習,并在教師的指導點撥下,不但能夠提高自主收集資料、處理資料的能力,而且形成了可供地理課堂教學使用的課程資源。這種開發課程資源的方式,不僅化抽象為具體,還體現了《新課標》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貼近的要求,成功地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互聯系起來,有效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
二、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目標是我們在教學中的具體方向與導向,如果沒有教學目標,教師和學生都將迷失方向,更不必說教學效率的提高了。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家本杰明?布盧姆說過:“有效教學始于準確知道想要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同樣,有效的學習始于準確地知道想要達到怎樣的學習目標。”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設計豐富多彩、富有懸念的課堂導入,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打開學生的心門,激發他們探索新知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例如,課堂伊始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只要一關閉船的發動機,船就會停止不前,但是在二戰中,德國軍隊的潛水艇卻在關閉發動機的情況下仍能進出由英軍嚴密把守的直布羅陀海峽,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呢?”以此來激發學生探索密度流知識的興趣;又如這樣一個問題:“有一對孿生兄弟,哥哥先出生,弟弟后出生,但是弟弟的歲數卻比哥哥還要大一歲,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這樣一來,大大提高了學生探究“日界線”的興趣。
三、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探究
作為教師,應為學生創設具有引導作用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濃厚的探索氛圍中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爭取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學習任務,并切身體會積極體驗所帶來的成就感,以幫助學生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例如在講解“季風氣候”時,我國位于東亞,屬于典型的季風氣候區,那么就可以通過學生的真實體驗來理解季風氣候的形成及特點。
四、讓學生進行變式練習,學會歸納整理
從建構主義角度來講,學習具有積累性,因此,我們倡導“變式練習,歸納整理”的教學策略。變式練習意在進一步鞏固舊知識、加強新知識,并通過應用新知識,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其主要手段有:創設實際的教學情境、變換問題的條件或結論以及變更概念的非本質特征等,將問題改頭換面,呈現出新面貌,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思維意識。例如在探究學習“北半球的氣旋、反氣旋與天氣特點”時,可以讓學生自己畫出南半球的氣旋、反氣旋以及天氣的示意圖;在學習“四季和五帶”的形成后,可以利用假設的方法進行練習,假設黃道平面和赤道平面在同一水平面上,是否還會產生“四季”交替和“五帶”變化。在完成單元知識的學習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整理,找出其中的內在聯系、主從地位及解題技巧,真正實現新舊知識在結構上的相互統一,實現知識的前后呼應,更好地發揮知識體系的整體效應,以達到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并為其以后的深造奠定基礎。
總之,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每一位地理教師都應該轉變自身教育理念,更新教學信息,改進教學方法,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使高中地理教學跟上時展的步伐。
參考文獻:
[1]呂洪華.淺談高中地理課堂創新改革[J].考試周刊,2011(9).
篇3
關鍵詞:新課標;理念;高中地理;教學改革
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促使我國教育事業不斷變革,高中地理教學也在經歷著課程的全面改革。在新課標理念下,讓學生學到更多的地理知識與切實提高高中地理的課堂教學效果,是新課標改革最主要的目的,同時也是高中地理教師在以后的教學中應遵循的重要原則。有效教學能夠引導學生真正投入學習過程,讓地理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使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激發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地理課堂的教學質量。實踐證明,學生有效投入學習過程的時間越長,學習的效果就越好。在教學中,有時教師可能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材料,但學生并沒有真正充滿激情地投入到學習中,這意味著他們并沒有進行積極的思考,從而也就達不到教師所設計的預期教學目標。所以,教師要在教學中努力采取各種措施,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一、轉變教學觀念
首先,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面向所有學生,應展現出每一個學生的主體地位。那么,怎樣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呢?教師首先應該認識到,教與學是一個整體,它們是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同時,教師要放棄課堂上的“教師權威”,要樹立“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觀念,改變教條式的教學局面,應使教學手段成為引導和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動力,可以通過言傳身教感染學生。其次,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決不能為了向學生灌輸課本知識而上課,那樣會使地理課程教學缺少活力,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引導學生不斷探索新知
在教學中,教師除了要教好教材中現有的內容以外,還要引導學生不斷探索新知。在地理教學中傳授給學生地理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如何學習,如何求知,如何思考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主導者,應巧妙設置一些探究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探究,真正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例如,在教學地球資源這一課時,筆者先要求學生了解家鄉的資源情況,讓他們分析相關的地理知識。上課的時候再由教師分析這些資料,并引導學生思考這些資源對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教師在課堂上設計的問題一定要具有新穎性與層次性,問題要有思考價值和有可探索的余地,以讓學生通過問題激發思維,并要鼓勵、誘導學生的求異思維。
三、深入挖掘教材
新教材強調知識的基礎性,重在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這是新課改的一大特點。正因為如此,教材中許多基礎知識、基本原理或基本規律的敘述十分簡潔,有些是點到為止;然而在教材的“案例”和“問題研究”中的要求卻有較高難度。這種缺少必要知識的鋪墊,不利于學生理解教材,更給學生的分析、討論、探究帶來較大困難,同時對教師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和廣度帶來了一定的困惑。因此,我們必須刻苦鉆研教材與教參。
四、努力創設地理學習情境
教師應努力讓學生熱愛地理這門課,有學習地理的激情,這就要求我們設法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在地理課上教師可以靈活巧妙地創設地理學習情境和氛圍,通過運用預先設計好的語言、實體、影像、音樂或圖表等媒體或手段,創設或再現與本節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從而全面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欲望。讓學生懷著強烈的探究欲望,進入后面主要教學內容的學習。
五、運用多媒體提高教學效率
教學手段現代化能夠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只有充分發揮主體性教育功能,使學生自覺、自主地選擇知識,并能動自如地加以改造,才能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主體能力以及主體人格等。華盛頓博物館有句格言:“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人類靠聽覺只能獲取信息的20%左右,視覺只有60%以上,其他則通過觸覺、嗅覺、表情、手勢等途徑獲得。而多媒體與網絡技術最獨特的魅力在于它的圖、文、聲、動畫能同時刺激人的感官神經。豐富的感性材料,全方位的組織形式,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有效掌握某種知識和技能,并且知識的保持時間要遠遠高于傳統教學。多媒體教學的采用對提高高中地理教學效率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用動畫模擬海陸風、山谷風的環流形勢;錄像播放實際生活中在山區開展的氣球運動比賽,觀察氣球的運動方向;圖示北京的城市熱島效應,近幾年的氣溫曲線圖與城市工業圖,北京交通的變化等等資料,從而讓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掌握熱力環流這一重點知識。
篇4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高中地理;教學方法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改變教學方式,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讓“民主、寬松、愉悅”成為課堂氛圍的主旋律
民主、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心態,有利于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要讓地理課堂充滿生氣,充滿活力,我們首要的任務便是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源泉。
第一,創設問題情境,萌發“主角”意識。新課程下的教師應當從傳統的、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舊框框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謀”、“助手”、“服務者”和“配角”,構建一種新型、平等、民主、合作的師生關系。課堂教學中教師創設問題情境,設計發人深思的問題,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去感悟,為獲得結論而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結論。惟有師生平等,才能調動起師生合作的積極性,才有利于師生的交流,使課堂真正成為交流的“沙龍”。
第二,學會傾聽,多角度賞識學生。教師要從一個育人者轉化為學習者,真誠地學會傾聽,鼓勵學生以獨立的角色、探索的態度對教師提出質疑乃至爭辯,形成促進學生發展、提高其整體素質的“教學對等”的“關系鏈”,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同時教師又是一名成功的賞識者,要關注每一個學生、每一件“小事”,賞識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表現。唯有此,師生間才會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師不必將自己的觀點強塞給學生,學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師的想法;教師不會將目光僅僅局限于知識的傳授上,而是更多地
關注學生作為一個生命體的存在,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成功中長大。
二、創設主動探究的空間,促成學生自主學習
新課程理念強調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索知識的形成、規律的發現、問題的解決等過程。作為地理教師應該努力創設主動探究的空間,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生活體驗,讓學生有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筆嘗試、動口表達的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機會,鼓勵指導學生去探究發現。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創設合作的情境與機會,營造出探究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從牽著學生一步一步地過河,到讓學生們自己互相幫助,摸著石頭過河,體會與人合作的樂趣與價值。
三、優化評價方式,師生有效互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在學生進行活動過程中,教師也應該積極的活動,因為教師畢竟是教學工作的領導者和組織者。教師與學生的共同活動方式是討論式教學,教師先布置好要討論的主題,給學生課后的準備時間,然后可分組討論、辯論。另外,在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學習的過程中,在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教師的主導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筆者認為教師的“主導”主要應體現在組織、激勵、關注等方面。在活動中,教師在活動策劃、小組分工、組織應變等方面,必須充當一個“總導演”和“總調度”的角色;教師還應是“加油站”,不斷地鼓勵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來,積極思維,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尤其是那些能力較弱的學生,對他們的發言和參與行為要予以特別的好評,這樣才能調動全班同學的積極性。同時也要打破教師評價的單一形式,讓學生參與教學評價,把自評、互評、組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只有這樣,學生在評價中才能不斷進步,才能保護學生學習的熱情。
四、生活融入課堂,體味學習地理的樂趣
篇5
低碳理念不僅可以從文本的挖掘中滲透,教師同樣可以挖掘文本教學的情感因素,透過情感價值的生發來進一步增強學生的低碳理念。地理課程的教學中有很多對社會熱議的話題的研討,尤其是對學生熟悉甚至正在經歷的一些生活體驗,課本中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涉及。對于這類知識的學習不僅能夠極大地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激發學生的認知共鳴,也能夠很好地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這些都能夠為低碳理念的滲透提供堅實的基礎,能夠進一步在教學中鞏固與深化學生的低碳理念。如在教學“城市發展與城市化”這一內容時,教師就可以透過情感價值的引發來增強學生的低碳理念。城市化以及城市的發展對于大部分在城市中生活與學習的學生而言再熟悉不過了。大家在享受著城市化帶來的諸多便利的同時也能夠深刻地感受到城市化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因此,在學習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以情感價值為出發點來加強對學生低碳理念的滲透。具體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究:
1.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是人類發展的必然嗎?
2.面對當前城市化發展所帶來的諸多環境、社會問題,可以如何緩解?
3.作為城市化發展的見證者,我們應當如何對未來城市布局進行規劃?這樣的問題不僅有利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也能讓學生在思考中認識到我們承擔著保護環境的重要使命,進而在潛移默化中滲透低碳理念。
二、設計教學活動,深化學生低碳理念
篇6
教者:時常武 毛麗菊
日期:2006年2月13日
課程安排:
周 次章 節課時
第一周第一章 第一節 人口的數量變化2
第二周第二節 人口的空間變化 2
第三周第三節 人口的合理容量 問題研究2
第四周第二章 第一節 城市與城市化2
第五周第二節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2
第六周第三節 城市化 問題研究2
第七周第三章第一節農業的區位選擇2
第八周第二節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2
第九周第三節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2
第十周復習第一章到第三章內容2
第十一周期中考試
第十二周五一假期
第十三周第四章第一節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
第二節工業地域的形成
2
第十四周第三節傳統工業區與新工業區
問題研究2
第十五周第五章 第一節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2
第十六周第二節 交通運輸布局變化的影響
問題研究2
第十七周第六章 第一節 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2
第十八周第二節 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實踐
問題研究2
第十九周期終復習2
第二十周期終考試
實施過程:
第一章 人口的變化
一、教學目的
1、分析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
2、舉例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3、說出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
二、重點、難點分析
1、人口增長模式的時空差異
2、人口遷移的形式和原因
3、人口的發展如何與環境的承載力相適應
三、問題研究:如何看待農民工現象
1、收集、閱讀資料,了解農民工現狀
2、分析農民工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作用和存在的問題
3、探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對策和途徑
第二章 城市與城市化
一、教學目的
1、運用實例,分析城市空間結構,解釋其形成原因
2、舉例說明地域文化對人口或城市的影響
3、聯系城市地域結構的有關理論,說明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
4、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并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二、重點、難點分析
1、城市的形態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2、城市內部的特點及其形成過程
3、不同規模城市的服務功能的差異
4、城市化所要經歷的過程及每個過程的特點
5、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三、問題研究:從市中心到市區,你選擇住在哪里
1、收集、閱讀資料,了解人們選擇不同住房位置的情況
2、分析人們選擇住房位置的主要因素
3、提出你選擇住房位置的基本思路,選擇恰當位置的住房
第三章 農業地域的形成和發展
一、教學目的:
1、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2、結合實例說明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二、重點、難點分析
1、影響農業生產的區位因素
2、農業地域的形成過程
3、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的特點
4、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的特點
三、問題研究:家鄉的農業園區是什么樣
1、分析資料,了解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等現代農業理念。收集當地的氣溫、降水、日照等基本數據,了解適宜在當地生長的農作物品種
2、為家鄉的農業園區選擇適宜的農業種類
3、根據所給的地圖,描述出農業示范區的藍圖
第四章 工業地域的形成和發展
一、教學目的:
1、分析工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
2、舉例說明工業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二、重點、難點分析
1、工業的區位因素
2、工業地域的形成過程
3、傳統工業區和新興工業區的形成和發展
三、問題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
1、收集、閱讀資料,了解焦作市概況
2、分析焦作市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潛在的優勢
3、探討對策,尋求解決焦作市城市轉型的途徑
第五章 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
一、教學目的:
結合實例,分析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二、重點、難點分析
1、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
2、交通布局的影響因素
三、問題研究:北京的自行車是多了還是少了
1、收集、閱讀資料,了解北京及其他城市的自行車現狀
2、分析北京市交通擁堵是否與自行車有關
3、發表意見,探究北京自行車的發展方向
第六章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一、教學目的
1、了解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
2、根據有關資料,歸納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3、聯系“21世紀議程”,概述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舉例說明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
4、領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人類的必然選擇;認識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個人應具備的態度和責任
二、重點、難點分析
1、人地思想關系的演變
2、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及其空間分布特點
3、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
篇7
關鍵詞:激趣 探究 創新
進入新世紀,中學地理課程改革掀開了中學地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序幕。在國家教育部制訂《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的實施建設中明確提出:要面向全體學生,選擇多樣化的地理教學方法,強調提倡探究式學習,引導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逐步學會尋找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實踐中嘗試把這種學習方式引入到教學中。
一、探究式學習給中學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地理學科具有區域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對學生來說又是個很有趣、很實用、有很強實踐性的學科。但由于過去地理教學中主要采用接受式的教學方法,學生缺少實踐和探索的機會,使得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純粹被動地接受、呆板地記憶地理知識及結論,壓抑了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使部分學生對地理學科慢慢地失去了學習興趣,更談不上培養他們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因此,實施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探究式學習,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并在教育教學中加以推廣。
探究式學習是20世紀50年代由美國著名科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施瓦布倡導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要學生在“重新發現”和“重新組合”知識的過程中進行學習,是一種強調學生自主積極投身其中的學習方式。探究學習是一個合作的過程,要求所有學生都參與學習過程,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去發現結論。在探究學習中,教師鼓勵學生自由想象,提出各種假設和預見,充分尊重他們的思想觀點,使學生敢想敢干,富有創新精神。探究式學習的特點十分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因此,不失時機地將探究式學習引入地理課堂教學,注重引導學生通過主動探究來解決一些開放性的地理問題,培養地理學習能力,從而給中學地理教學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二、探究式學習的實施
全面提高每一個中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是中學地理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科學的核心是探究。所以提高中學生的地理學素養離不開探究式學習。以“激趣——探究——創新”為常式的探究式學習,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認知水平,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向學生提供程序思考題,置疑激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帶疑讀文、讀圖、探究地理知識。
1、組織參觀訪查,開設科普講座,擴展知識視野
由于地理教材內容有限,某些內容還是“過時”的,跟不上形勢發展,適時地舉辦一些專題科普講座,向學生介紹新的地理信息和環保知識,探討當前相關的熱門話題,并利用雙休日或科技活動時間組織學生參觀、訪查,增加學生的地理知識量,擴闊學生的地理視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產生探究的欲望。如在《中國地理》“寒潮、臺風和水旱災害”一節的教學中,組織學生到綿陽市氣象局參觀,請高級工程師進行介紹,并由此提出探究的問題:影響綿陽市的災害性天氣主要有哪幾種?有何影響?請提出具體防御措施。通過實地參觀、考察,使學生了解寒潮、臺風和水旱災害的成因,對人類生產及日常生活的影響,以及懂得如何趨利避害,合理利用氣候資源,樹立災害意識和全球觀念等。學生親自參與,親眼所看,親耳所聞,親身體驗,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獲得知識。
2、指導學生進行課題探究
(1)指導選題
課題探究的突破是探究式學習成功的一個方面,而選題則是課題探究成功的開始。我認為,選題不僅需從日常生活中去求索,還必須考慮需要性、創造性、科學性和現實可行性。這是開展探究式學習的突破口,更是課題探究取得進展的關鍵。學生對來自身邊、具有實際意義的課題(如:《學校平面圖的制作》、《剩飯與環保》、《課間文明休息與噪音》等),更加熟悉,更感興趣,會激發強烈的求知欲,積極地去學習和探索,有利于探究式學習的順利進行。此外,也要注意選題的新穎性。一方面課題本身的創新性,能直接起到示范作用,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求知意識和創新能力;另一方面創新性較強的課題其研究的結論也更容易得到社會的認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制訂研究方案
課題確定后,由學生自由組合探究小組,自已確定研究方案。設計研究方案的過程正是學生創造思維火花迸發的階段,教師應對這些火花加以保護。而用小組合作方式進行探究式學習,一方面更利于探究能力培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團結精神。如在調查學校節水問題時,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任務:調查水表的數據、設計表格、記錄用水次數、進行計算,向全班宣講。小組的每個成員都參與了實踐活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給予指導,并使每一個計劃在學生當中都得到可行性論證,為課題具體研究打好基礎。
(3)實施研究
實施研究過程是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目標和途徑,通過閱讀、演示、觀察思考等學習活動,積極去總結地理原理及規律性,主動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以期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這是探究學習過程中的中心環節,也是學生發現地理知識的基礎。
(4)總結結果
在實施研究后,教師應及時組織學生對研究的結果進行分析,并對原因進行研討,把初探、交流中所獲得的地理知識、結論加以歸納整理,使知識綜合化、條理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能否發揮主導作用十分重要。對成果的表達方式,我們提倡多樣化,可以撰寫實驗報告、調查報告或論文等,也可以通過辨論會、討論會、出板報、墻報、編刊物等的方式。探索的成果應該是一個“文件夾”,情感體現的總結,研究過程的記載,以及成功與挫折的經歷等,都是有價值的成果,決不能忽視。最后,教師可讓學生把探究出的結論運用到解決實際的地理問題中去.從而有效地驗證和鞏固所獲的相關知識。
三、對探究式學習的評價
使用探究學習這種方法進行地理學習,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發揮最佳,使其形成責任心、成就感最強,五育價值體現得最為充分。運用這種學習方法,學生能夠學會獨立承擔一項科學研究課題的全過程。這種方法也是在地理學科教育的各種教導方法中難度最大,對師生要求最高的教學模式,同時花費時間也較多。所以必須利用課外時間做收集資料、調查研究等工作。如果師生不具備運用這種方法的素質和條件也不要勉強運用。這種學習方法需要得到社會大環境的支持,如果社會條件不具備也不宜采用這種學習方法。此外,探究式學習方式在地理教學中有特定的研究對象,并不是什么內容都適合用,如地理名稱、概念、事實、原理等陳述性知識,只要通過聽授或閱讀就可以為學生所撐握,不需要學生刻意去探究或發現。在以人為本和以知識為本的今天,掌握知識的多少已經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才能掌握知識則成為真正探究的熱點。
參考文獻:
1.《地理新課程標準》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年4月第4次印刷
篇8
一、成功之處
(一)突出上冊內容的理性思維,直入主題
剛一開始,給學生投影“瑤琳仙境”以及一系列跟外力作用和內力作用有關的圖片,學生很快被圖片所吸引。然后給學生提出外力作用與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造成的不同影響。在看圖片的基礎上進行對比,學生有感性認識的基礎,容易領悟。
(二)重點突出,課堂展現形式多樣,課堂氣氛活躍,注重理論聯系實際
然后對沙丘的形成進行淺層次的研究,因為這部分內容要深入下去到等高線的畫出太難,新課程要求沒有到那個程度。所以只簡單跟學生分析沙丘的大致形成過程,對課程難度把握比較到位。
三角洲和沖積扇是流水作用中最常見的,學生容易記住三角洲,難記沖積扇,兩者容易混淆。通過學生討論、發言,加深學生對兩者的印象,達到了教學目的。
這節課注重學以致用,通過兩個活動體現了在這個方面的創新:提問學生“在橋梁建設時,建橋墩要往下挖,一般情況下,我們先后挖出的是什么?”學生可能在平時生活中看到過,接班的學校附近也有河流,但是學生平時沒有留心觀察,而這個內容有較強的實際意義。課堂設計了一個實驗:在一個大的撕去標簽的“可樂瓶”里面裝入沙子、大石頭、小石頭和水(已經經過多次洗滌),然后用力搖動,迅速將瓶子豎立,放于講臺上,等待水變得清澈再觀察。在等待水變清澈過程中給學生布置另外一道活動題,過后再回過頭來看實驗效果,并讓學生親自進行實驗,由于實驗的可操作性比較強,學生容易完成。
在等待實驗結果的過程中,讓學生探討的是關于黃土高原的治理問題:首先給學生投影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外表形態的圖片,然后問學生“黃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為什么現在看上去千溝萬壑呢?”之后,再讓學生為治理黃土高原提出好的建議、方法。這個問題的提出有兩點好:第一,這個問題剛好結合了“流水作用和風力作用”兩個本節課的重點內容;第二,這個問題具有很強的實際意義,符合“學以致用”的教學理念。
(三)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充當參與者、引導者的作用
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都注重學生對問題的看法,給學生充分的民主空間。在課件中問題的設計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讓學生感覺能說點什么,但一下子又說不完整。比如:試分析沖積扇和三角洲之間有何差別?這個問題學生通過圖片的觀察,覺得差別很明顯,似乎很簡單,但是要說到點上又比較難。通過這個問題的回答,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二者的形成過程。再比如:你對治理黃土高原有什么好的建議嗎?這個問題學生可能通過電視媒體已經有一點了解,但要他想出新的方法又有難度。這個時候學生的探討有新意,有挑戰。在學生反應默然的時候,用了一個故事:一個到陜北支教的老師,跟當地貧苦孩子一起研究,成功地栽種了大片的小樹。學生的興趣很高,也產生了新的想法。后面的視頻,關于陜北黃土高原的農業生產的視頻,讓學生對黃土高原農業生產有了感性認識。再要學生提出新的治理黃土高原的方法就顯得比較簡單了。在整堂課中,學生對問題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對問題的探究有深度,課堂氣氛活躍。
二、不足之處
(一)課前音樂播放時間沒有把握好,導致在剛開始的時候顯得稍稍有點緊張。
(二)問題設計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情況。
問題設計稍稍偏難,所以有不少學生難以反應過來。在整個課堂中出現了幾次冷場的時候,對于學生來說就可能有稍微偏難了。
(三)學科專業化訓練不夠,目標意識不強
在整個課堂中雖然學生參與的面比較廣,問題的層次也比較深,但是大多是學生口頭回答,比較隨意,不具有專業性。在課堂中間可以插入適當的練習題,甚至是高考題目,加強學生答題的規范性和科學性。
折射的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地方:
(一)充分了解學生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水平設計課堂教學,尤其是口頭問題設計和練習題的難度。
(二)注重訓練學生答題的規范性,養成好的答題習慣,學生答題規范了,學生成績就會好起來,學生對該學科的信心也會好起來。
三、教學反思
通過回顧以上一節公開課的過程,地理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到底應該如何適應新課程的開展,以下問題值得考慮:
(一)地理教學方式在傳統中有創新,以傳統為主
傳統地理教學方式是一套經過歷代教育工作者長期實踐積累的成果,其中有很多的優秀之處,是經過實踐檢驗的。很多老師一味希望能用一種完全不同于以往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這是根本不切實際的。傳統的教學方式表現在以下方面:
1.工整的板書設計
現代教學中多媒體是一種非常先進的教學工具,在現實教學中很多老師一節課下來黑板上一個字不寫,認為要寫的東西全部可以用多媒體展現出來。通過對學生的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希望老師能夠在黑板上將一節課的重要知識點在黑板上板書出來。
2.老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模式
很多老師對現在提出的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質疑的現代教學觀不知道如何處理,學生沒有問題的時候,老師覺得就是教學的失敗。學生能提出問題固然是好,但是學生受到現有知識水平的限制,要能夠提出非常有深度的問題很有難度,而老師提出的問題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是有針對性的,老師不應當放棄對學生提問的權利。
3.課后診斷、反思觀
診斷可以是自我診斷,也可以是和他人共同診斷,即教師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自我診斷分析和集體診斷評析,尋找本節課的成功與失敗。由于我們的教學對象是活生生的、不斷發展的學生個體,而我們的教學設計又是在教學過程之前和教學情境之外的預先“文本設計”,它與具體的教學實際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因此,教學是一個需要不斷調整、修改、補充和完善的動態的發展過程。教師每上完一節課后,都必須進行診斷和反思,通過自我診斷分析和他人診斷評析,找出本節課存在的問題,然后進行反省和思考,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與先進的教學理念的相悖之處,反思自己的功過是非,總結經驗,吸收教訓,并修改、補充、完善和追記在案。同時,課后診斷、反思,還可強化教師之間的合作意識和共同發展。
(二)地理教學理念在傳統中有創新,時刻以“新”理念武裝自己
1.從傳統的地理教師地位中解脫出來
新課程把“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作為教學的核心理念和最高宗旨。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都必須以“一切為了學生”為出發點,“以學論教”。培養學生健康的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以及終身學習和發展的愿望和能力,特別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務加以確認,把“人的發展”作為教育的終極目標。
2.學生從傳統的地理教學模式中易位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學習、教育和課堂的主人,是教師服務的對象,教學活動的依據和“以學論教”的根據。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統一,其實質就是交往、互動,它是教師和學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的“雙邊過程”。這種交往互動,就是師生互教互學、人人參與、合作學習,共同構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是人與人之間的平行精神交流和傳授知識、分享理解、促進學習、實現自我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自內在的精神解放運動。
3.地理新課程理念要時刻植根于腦海
新課程在課程目標上,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的整合,實現了由知識本位向學生發展本位的轉向。由于每一位教師和學生對課程給定內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對給定內容的意義都有其自身的解讀,所以他們對給定內容都可以進行不斷的改革和創新,使其不斷轉化為“自己的課程”,成為一種超越“文本課程”的“體驗課程”。教材是主要的課程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教材畢竟是在教學過程之前和教學情境之外預先規定的,就反映不同地區、不同學校和學生的差異性和多樣性來說,卻是無能為力的。因此,對于教材的使用,更多地應該強調是把教材作為課程資源來開發使用。可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習慣、動機、需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現代科技發展的現實,作適應刪減,進行重組、變革、滲透、拓展和創新,創造性地加以使用,用出個性化的風格和特點,創造出“適應學生的教學內容”。
以個人電腦、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主要內容的信息技術的出現,我們繼續挖掘和發揮傳統教學技術手段在教學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大力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交互滲透和互相補充。同時還應預防技術至上主義。
4.全方位、動態發展的評價觀
篇9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高中地理教學;措施
傳統的高中地理教學模式以滿堂灌為主,不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激發,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課堂教學效率都比較低下,新課程標準針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提出了建議。
一、更新教學理念
新課程改革前與改革后的地理知識內容是相似的,并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是教學理念有較大的不同,教學理念指導教學方法,影響教學效果。首先,應該更新教學目標,對知識的傳授已經不是高中地理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應該由情感態度、知識能力、教學評價組成,在培養學生知識能力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整體目標與課堂教學目標構成目標體系。教師應該更新教學理念,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掌握,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高中地理教學的內容十分豐富,展示了國內外天文地理、氣象景觀,這些特點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很大幫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有效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克服學生對地理學習的恐懼心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高中地理中有很多關于自然奧秘的知識,學生往往對這部分知識比較感興趣,教師可以利用這部分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表現出對地理知識的渴求,培養起對地理學科的興趣。因此,在課堂上結合教學內容,適當介紹一些自然奧秘,尤其是一些自然之謎,既是教學的需要,也是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最直接的手段之一。
三、精心設計練習內容
課堂教學內容能否落實,教學目標能否達成,都離不開練習這個環節。但是我們必須明白,練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因此,我們要根據教學目標來設計練習,緊扣教學內容,圍繞教學重點設計和挑選練習,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和地理基本技能的提高,從而更好地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
總結:高中地理學科是一門實用性與綜合性都很強的學科,是介于文科與理科之間的學科,同時,由于高中地理學科內容復雜,知識面廣闊,這也增加了高中地理的學習難度,新課程改革重視學生興趣的激發,對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學質量有很大幫助。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新課標 小組合作學習 高中地理教學
一、高中地理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學習興趣缺乏
新課標下高中地理教學,其本質在于初中地理教學的基礎,才能決定高中地理教學質量。基于初中地理教學的不重視,導致高中學生對于地理學習的興趣趨于不足,有部分學生甚至放棄地理學科的學習。其本質原因有幾點:1. 地理偏理科,在學習上絕大部分的女生直接不感興趣,不想去思考、劃分與分析地理圖表;2. 高中教學體系中對于高中地理的基礎教學不夠重視。因此,學生逐漸地對于學習地理學科缺乏興趣。
(二)師資隊伍建設不足
“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其教學系統本質是依仗地理教師的主導作用,強調“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教育思想。對于高中而言,學校應當擴展與優化高中地理學科教研組,解決地理教師匱乏、綜合水平不足、青黃不接等現象。就目前而言,絕大部分的高校地理教師,其實際職能范圍大大超出其崗位職能工作,除此,要實現師資隊伍的完善,必須加強對于教師計算機輔助教學技能的培訓與考核,優化現階段教師的教學手段,從思想上,破除學生、地理教師以及學校領導層對于地理學科的懈怠,改變其傳統的教學觀念,從而實現新課標下的高中地理師資隊伍建設。
(三)教學資源匱乏
地理,是一門理科,但同樣是一門引人入勝的學科。其教學內容中的地理人文故事與古今軼事,是許多青少年會去探索與興趣學習的。比如:許多不優秀的學生,熱愛三國類的游戲,但其對于古今中國的地域分布情況,卻能夠了如指掌。其根本原因:在于學生對于地理學習的接觸與興趣,通過游戲可以接受更多的課外知識與故事,豐富其部分的地理綜合素養。新課標下的我國高中地理,其教學資源依舊處于匱乏階段,比如設備:地球儀、投影機、多媒體計算機;又比如教材:教師缺乏對于訂閱地理學術雜志的習慣、學校圖書館地理書籍存量少、地理教師缺乏特定的地理模型。正是由于教學資源去匱乏,導致了地理缺失了引人入勝的學科魅力,讓學生無法去接觸到趣味性的一面,從而全面地降低了學生對于地理學習的興趣以及學校地理教學的發展進程。
二、“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理論
對于高中地理教學而言,“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是實現學生自主與合作化學習的一種有效方式,有利于驅動高中生對于地理學習的積極態度。通過不斷地設計提問、學習、交流與表達,教師主導教學目標,實現以學生為主的輔助教學過程,強調學生在學習中自主合作與探究學習的培養,營造一種趣味化、知識化與探究化的教學課堂氛圍,逐漸地改變其傳統地理教學的自然過程,從而優化其本質教學,實現提升高中地理的教學質量,打造效率教學課堂,從而讓學生全面性地發展學科學習。
三、新課標下高中地理“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初探
(一)教學設計
要實現對于“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踐課程教學,其本質在于教師應當熟練“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設計,結合現階段的高中地理教學困境,引入課外性的教學資料,構建初步的地理模型,遞進式與探究式的知識傳授過程,不同教學內容,則引用不同的教學形式、觀看與活動,讓學生對于每節課都有著充分的新穎感,從整體教學大綱上,優化每節“小組合作學習”的小課,力求結合學生實際學情,從而更好地優化其教學質量。
(二)分組模式
古語有云:教學相長也,其揭示了“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必須讓學生與教師之間相互交流與促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地理教師應當采用合理化與科學化的分組,采用“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分組方式,對于班級學生進行6人一組的“小組合作學習”,參考學生地理學情,綜合每組地理綜合知識。本著學生之間相互交流與促進的目標,安排小組長,協同教師“小組合作學習”教學的小組學習協調,從而實現“小組合作學習”的地理教學目標。
(三)“小組合作學習”案例分析材料
以“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案例為課堂教學,課前一周安排小組合作學習,提倡高中生利用地理課本、網絡、圖書館以及老一輩的經驗故事等資料,進行氣候、生物、地質、水質、地勢方面資料收集,由小組長進行綜合記載。
在“小組合作學習”教學課堂中,教師事先組織小組長進行綜合資料的發言,教師參與討論起水土流失過程的環境演變,并提出:“小組對于‘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影響因素進行排列”,讓小組學生能夠自主化想法交流。
利用多媒體教學,繪制出相關的影響因素曲線,并輔以“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相關視頻,讓學生們充分地理解對于地理中的一些科學曲線的認識,并要求小組學生進行自身觀點的影響因素曲線繪制,通過小組課堂學習、交流,加以教師輔導,進行影響因素曲線的初步繪制,讓學生們去自主化、合作化與探究化地摸索,從而接受地理知識中的一些枯燥理科理念,實現對于小組學生地理學習興趣的提升。
結語
總而言之,學校與地理教師對于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應當更加注重對于課堂的設計,深入“小組合作學習”教學的自主、合作、趣味與探究性的學習氛圍,貫徹與落實“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不單單提升教學方式,更重要擴寬教學手段與教學材料,從本質上推進高中地理教學質量,使高中地理更生動,為高中生學習所感興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