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學指導思想范文
時間:2023-07-28 17:50: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中地理教學指導思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內 容 提 要:CAI課件應用于教學可以分為兩大類型,一種是輔助式,一種是主體式。高中地理CAI教學中,主要有以下幾種基本的教學模式:形象展示教學模式,人機會話教學模式,復習與練習教學模式。多媒體課堂教學模式的實現 1.CAI地理課件的制作2.硬件設施的實現: 校園網絡, Internet網絡。CAI地理教學的目的主要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擴大學生地理知識面,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參與者,進而達到培養學生分析地理現象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選擇適于CAI地理教學的內容,要力圖更好地體現CAI地理動畫模擬、交互性、個別化等教學特點。在地理CAI課件制作過程中,要與地理教學緊密配合,制作多種類型、多種功能的智能型地理教學課件。
關鍵詞:中學地理,CAI教學
高中地理是一門知識廣度和深度都較強的學科,而CAI教學的交互性、可控制性、大容量性、快速靈活性等特點恰恰符合了這一高中地理教學的要求;同時,高中地理更是集人地關系知識與一身的學科。傳統地理教學方法多為灌輸式或填鴨式等,而CAI教學手段的應用,突破了傳統教學手段,增加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注重了學生的主體性特征,強調了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且在內容上大大突破了地理知識僅僅局限在課本上,對學生地理素質的提高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在此,筆者著重就高中地理多媒體教學模式及模式的實現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地理CAI教學的基本模式
CAI課件應用于教學可以分為兩大類型,一種是輔助式,一種是主體式。目前,高中地理教學中普遍運用的是輔助式CAI課件,即計算機在教學過程中的某一個或幾個環節,如模擬演示、輔導、練習、復習、測試中發揮作用,主要是針對教學某一部分內容的需要而設計的。它是教師優化課堂教學過程選擇的教學媒體之一。而主體式CAI教學則主要是新今出現的網絡教學,它可以代替地理教師的全部或大部分工作,學生主要通過和計算機的“對話”獲得地理知識,通過人機交互來鞏固知識,增長能力;同時,地理教師也是通過計算機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對個別學生進行指導,獲得學生的反饋信息,調整學習進度。主體式CAI課件在設計上要求比輔助式CAI課件更加周密、細致、全面,教學中對硬件的要求也更高。高中地理CAI教學中,主要有以下幾種基本的教學模式:
1.形象展示教學模式
因多媒體計算機集動畫、聲音于一體,因此,地理教師在教學中借助計算機,演示各種靜態和動態的地理過程,通過聲形刺激學生的大腦皮層,增加學生對知識的感性認識,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通過提問,師生共同歸納總結,進而鞏固知識。如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環境,傳統地理教學往往是教師通過繁瑣而抽象的語言來講解,而學生又往往無法理解和掌握教學中的難點和宇宙宏觀的概念,然而通過演示,學生對天體、天體系統、太陽系及其成員、地球的運動及其地球意義等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從繁瑣的文字記憶轉化到形象的圖文記憶中來。
在這一過程中,計算機只是做為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學生和計算機之間并無交互過程,但計算機演示的動態地理過程,尤其是那些用其它教學媒體很難或無法表示的地理現象,能豐富學生感知,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由于市場上現售的地理軟件并不能完全適合高中地理教學的需要,所以,地理教師可以自己動手制作課件或在網上下載相應內容的地理課件,在教學中進行演示,能起到了很好的、針對性的效果。
2.人機會話教學模式
教師是教育者,學生是學習者。現代教學提倡的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這一關系,要求學生是一個主動的學習者。因此,學生通過和計算機的對話獲得知識,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計算機既是教材,也是教師,在CAI地理教學課件中體現了高中地理教師的教學指導思想,對教學目標的理解,對教材的認識,以及在此基礎上采取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的運用,同時,地理教師還要對學生通過多媒體計算機反饋的信息加以針對性的處理。因地理是一門綜合較強的學科。它要求學生除掌握課本地理知識外,還要了解相關的其它地理知識。因此,這種CAI地理課件容量大、交互性強,且課件的設計要求更周密、更能全面地體現高中地理教師的教學意圖。這種CAI地理課件比較適用于網絡教學。如果計算機之間實現聯網,就能夠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交流。地理教師也能通過計算機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地理知識的情況,獲得反饋信息 。這種CAI地理課件在程序結構設計上的指導思想是刺激――反應――強化:先展示地理教學內容并提出問題(刺激),然后要求學生回答(反應),確認學生回答是否正確,展示正確內容(強化)。如果學生沒有達到規定的要求,計算機再重新演示原有的地理教學內容并出示和前面水平相當的題目,檢測學生。 如果學生已經達到了規定的要求,計算機將進入下一單元的內容。如《地球運動》一節課,可設有學習目標、要點疏理、閱讀材料、過關檢測、導航臺、留言板等幾大板塊。學生通過目標、要點的學習,閱讀材料的幫助,進行知識的檢測,對于不理解的知識可通過留言板與教師進行“對話”,獲得幫助,進而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這符合認知理論、人工智能理論等現代教學理論。這些CAI地理教學課件,比較注重知識的條理化、系統化、圖形化,強調啟發式教學、體現發現法等教學方法,較好地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發揮了CAI的教學優勢。
3.復習與練習教學模式
授完某段地理教學內容后,采取CAI教學方式讓學生對所學地理知識進行復習與練習,以鞏固所學知識,形成技能。這類CAI地理課件,一般先呈現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通過圖形、文字、聲音的刺激,強化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然后進入練習狀態,通過大量的習題使學生掌握所學知識和技能。除以上幾種基本教學模式外,CAI地理課件還可以用于地理教學的其它環節,如在地理課外小組活動中,通過游戲,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參與競爭的意識;利用計算機,研究工廠選址和鄉鎮規劃等,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利用計算機大容量的存儲處理信息的功能,地理教師可以分析課堂教學過程,建立地理題庫、資料庫,備課、編制練習題等。
二.多媒體課堂教學模式的實現
1.CAI地理課件的制作
普通CAI地理課件一般采用的是Authorware、方正奧思、powerpoint等軟件制作的;而網絡CAI地理課件一般多采用HTML語言(超文本語言)等來編輯制作的,其中Frontpage和Dreamweaver軟件是最經常使用的。目前,國內的Internet 傳輸速度還難以承受文件最較大的AVI、MPEG等格式,教師制作時要有意識地運用文件最較小的GIF、VOX、SWF等文件格式。一般CAI地理課件編制的流程可分為:選擇課題、確定目標、創作稿本、收集制作素材、編制程序、調度運行等環節。平時,特別要注意素材的積累:如地圖、星圖等。另外,CAI地理課件是在怎樣的教育、教學理念指導下設計和使用的,顯得尤為重要。
2.硬件設施的實現
(1)校園網絡。校園計算機網絡即校園網,是CAI教學最直接的應用工具,它是一種學校內部專用網絡,其根本目的是為學校的教學、科研和管理提供先進實用的計算機網絡環境。我們校園網的建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高速主干ATM網的建設。②中心網站的建設(包括WWW服務器、電子郵件服務器等多種服務器。)③計算機機房和多媒體教室等子網的建設。計算機機房和多媒體教室是教師利用CAI課件進行課堂教學的第一線,也是接入Internet的基本元素。④主干網與Internet相連。⑤各子網或單機與主干網相連。
(2)Internet網絡。我校已與教委寬帶網連接。現在學校所有微機都能上網。
3.CAI地理課件的使用
制作完成的CAI地理課件用于教學中,形象展示、教師指導、學生自學、課堂討論和教師答疑是我們地理教學中的主要環節,也是CAI地理課件的優勢所在。CAI地理課件中學生自學、答疑有實時和異步兩種模式。異步模式主要是學生根據地理教師制定的學習目標進行自學:或讀教材或看地圖或查資料,也可通過網上鄰居與同學進行相互交流,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實時模式主要利用類似Internet聊天室實時雙向交流,讓學生質疑、知識檢測實現實時反饋,及時答疑。
綜上所述,CAI地理教學不僅僅是一種新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更是一種獨特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模式。要更好地發揮CAI地理教學模式優勢,使其與地理學科教學內容緊密地結合起來,成為CAI地理教學的關鍵,我們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① 樹立正確的現代教育指導思想,明確CAI地理教學的目的主要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擴大學生地理知識面,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參與者,進而達到培養學生分析地理現象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② 由于一個CAI地理課件要花費大量的智力勞動,因此要選擇適于CAI地理教學的內容,要力圖更好地體現CAI地理動畫模擬、交互性、個別化等教學特點,充分發揮CAI的地理教學優勢,切忌書本搬家。
③ 在地理CAI課件制作過程中,要與地理教學緊密配合,制作多種類型、多種功能的智能型地理教學課件。如可顯示大規模、長時間、瞬時地理過程和現象的二維、三維動畫模擬課件;或可開發地理多媒體教學課件,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和課堂信息容量,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和真實,提高教學效率;或可設計交互性較強的地理會話課件,以解決地理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實現個別化教學等。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經費的不斷增加、計算機軟硬件設備的日益完善,中學CAI教學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王紹業 曾惠蘋:面向課堂教學的地理CAI課件設計的理論與實踐
《地理報》2004年9期
李 明:對中學地理CAI軟件之設計和應用的思考
篇2
關鍵詞:高中地區區域教學;思想;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6-0223-02
高中《地理》教學講到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經濟等地理要素,出現事物羅列,堆砌地名的現象,教師要重視地理事物之間的綜合聯系,并認識到原理和規律的教學,重視地理教學中人地教學的思想吻合,不斷發展學生的智力和能力。在高中區域地理教學中,要重視主導的特征,揭示地理要素的聯系,建立富有思想的地理關系結構網絡方法和模式。
一、《地理》教學思想和依據原理
人的記憶通過知識信息加以組織和編碼,儲存在大腦中,通過信息的排序實現了各種各樣的聯系和線索,便于知識的存儲和提取。教師要注重區域地理事物的聯系和地理現象的聯系,建立知識結構和網絡,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有意義的學習,逐漸摸索出地理認識過程和思維規律。事物的矛盾中含有主要的矛盾,要抓住主要的矛盾,解決矛盾。盡管地理事物和現象復雜,但總有代表性的起關鍵作用的主導因素等特征,教師要抓住主導因素和區域特征,提綱挈領地掌握思想方法,讓教學更加簡練,得到教學過程的優化。任何區域之間存在著地理要素的聯系,制約和滲透,構成地理環境的整合效果。地區又存在著區域差異性,教師要將地理分散的內容貫穿起來,找到鮮明的或者隱含的內在聯系。按照可持續性發展的觀點看,區域教學不僅僅是重視傳授地理知識,更要用地理的原理分析解決地理區域問題,教師要按照條件、問題、發展方向和策略這些視角重新構組教學內容的框架和聯系,建立人地關系的知識結構。
二、課堂教學的教學方法和注意點
1.重視主導的因素,突出區域的特征。教學中區域特征是以區域環境作為基礎的,教師要按照地理要素之間的邏輯關系,按照區域特征,找出最具有本質的和最具有特色的主要區域特點,并尋找出主導的因素。例如,西北內陸地區,按照“氣候干旱”是本區最突出的特征,深居內陸是形成區域的主導因素。教學要理清知識的聯系,形成知識體系。教師要按照地理的綜合性,找出地理環境各個要素之間的,經濟地理和生產部門之間接近自然條件和人類活動的內在聯系,形成相關的知識系列。例如,教學匯總可將地形、氣候、水文、植被、資源、環境破壞、經濟發展、人口城市分布等內容,實現有機的聯系和融合。教學要貫徹人和地的關系,優化知識結構。任何區域都離不開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類活動的結構體系。教師要重視教材教學的原則,指導思想和教學內容,貫徹地理教學原則,指導思想,教學內容,重視地理教學的主要核心。教師要圍繞人和地的關系的主題,實現知識系列歸類的連網,找出知識間的聯系,建立環境——資源——人類活動的教學結構。
2.教法選擇和教學過程要求。教師要用直觀形象的感性材料。教師要充分積累地理事實材料,重視知識理性認識建立在足夠豐富的感性知識基礎上,要用文字、數據、表格等資料,并運用投影、錄象、動畫的教學手段。教師要設置層層遞進的課堂提問。區域地理重視知識點、線、網的建立,掌握教學內容,控制學生思路,訓練思維,調動學生積極性。教師要實現教學內容的串聯,環境的聯系,分析深入解決問題,也推出相關知識,實現知識結構的豐富和完善,找到知識的源頭。教師通過材料和設問,實現前后呼應和相輔相成的聯系,重視學生在地理基礎上的感知和理解,形成系統的科學的過程式學習。
3.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教師要重視地理活動的形式,重視動腦,動手,動口的能力訓練和培訓,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要重視地理位置分布,教會學生讀圖填圖,分析地理特征和成因,進行分析討論,探討學習方向,進行角色扮演,通過生動活潑的教學過程讓學生獲取知識,增長能力,樹立觀念。
4.教會學生地理學習的方法。教師要讓學生掌握知識整理歸類的方法,并形成新的知識系統,掌握科學的原理和規律,重視科學的思維方法,教師教學方法的傳授能建立起學生學習的知識結構,并運用知識結構去分析和解決問題。
5.教師要運用簡潔的板書。教師可以運用文字的板書或者圖象符號的板書,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邊講解邊畫,高度概括,收獲好的教學效果。
6.重視素質教育。教師不僅教會學生區域知識,更培養學生資源觀,環境觀,人口觀,實現區域可持續性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教師要重視人地關系的線索,用可持續性發展的觀點來理解地理特征,分析人口、經濟發展和資源利用的關系,重視環境的協調,評價人類活動是否合理,并運用有益的經驗和教訓,重視區域發展的措施和途徑。
此外,教師還要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訓練并提高學生的能力,加強學生素質的培養和陶冶,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師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并促進形成更有效果,更理想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李艷偉.淺談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學習公民必備的地理”思想[J].新課程(上),2011,(5).
[2]丁海.淺談高中地理教學中德育滲透對教師的要求[J].新課程(上),2011,(07).
篇3
關鍵詞:音樂地理學;高中地理;區域地理
為了滿足當代社會的思想和需求,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改革逐漸建立起“環境—資源—人類活動”的線索[1],高中地理課程內容設計也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當前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為重點,以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為支撐,以培養國民現代文明素質為宗旨[2],增強了高中地理課程內容的應用性和實踐性。音樂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某一特定的地理空間內所發生的音樂文化事象,主要研究音樂文化和地理環境之間存在的聯系,在思想和內容上也緊扣人地關系,與高中區域地理課程內容的主要思想基本一致。因此,在高中區域地理教學中應用音樂地理學是值得研究的新方向。
一、音樂地理學及研究方法
(一)音樂地理學
音樂地理學,是研究音樂地域系統的學科。通過分析“人—音—地”三者之間的關系來研究音樂的地域分布規律、歷史演化過程和地域傳播途徑。音樂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從側面來反映人文地理環境,而人文地理環境的決定性因素是自然地理環境。因此,音樂地理學通過研究地理環境來研究音樂的分布、演化和傳播。英國民族音樂學家斯托克斯認為:“地域是社會活動具體的地理背景,其中,音樂事件展示了地域內涵,反過來,通過音樂也可以構筑地域,涉及差異和社會界限。人們可以用音樂來為自己定位,從音樂中認識自身所擁有的身份標識和自我[3]。”
(二)研究方法
任何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都是在特定的空間范圍內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各空間范圍不同的地理位置、地貌特性、天象氣候等所構成的地理環境對眾多面貌各異的傳統文化其形成、傳播與發展產生著重要影響[4]。可見,一定區域內“人—音—地”三者之間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探討“人—音—地”三者的相互關系就應該成為音樂地理學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5]。
二、理論依據
(一)多元智能理論
哈佛大學教育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博士,通過對諸如“神童”或“天才”等特定人群在內的大量調查分析,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結構》一書中提出并論述了多元智力理論[6]。該理論提出人類的智能可以分成至少七個范疇: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等。可見,音樂智能是人與生俱來的,在高中地理的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激發學生的音樂智能來輔助教學。
(二)生成調性音樂理論
美國語言學家杰肯道夫在1983年提出了“生成調性音樂理論”。他認為,人對音樂的感知是與生俱來的[7],并且人們對音樂的感知先于對語言的感知[8]。因此,如果將音樂與地理教學相結合,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還有利于學生對地理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可以使教學效果得到增強。
三、以高中區域地理為例的應用
在高中區域地理教學中,教學的思路大多是按“區域區位—自然地理環境—人文地理環境”的次序來進行教學。這是一個層層遞進的教學思路:首先確定某一區域的區位,包括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其次由這些位置進一步討論該區位下的氣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環境;最后通過分析該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進一步分析這種自然地理環境下所形成的人文地理環境。這種教學思路的邏輯性很強,能夠使學生培養起一種分析區域地理的思維方式。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每一個地理區域的教學都是用這樣的思路進行講解,難免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為了提高教學的效率,引發學生的興趣,一些教師選擇用音樂導入教學,使課堂教學更具趣味性,或是恰如其分地點綴幾句歌詞,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啟迪智慧,加深理解,幫助學生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9],但是總體的教學思路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其實,除了巧妙地導入音樂來輔助課堂教學,在高中區域地理部分的教學中,還可以利用音樂地理學進行教學。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影響青年人心靈的手段中,音樂占著重要地位。音樂是思維有力的源泉,沒有音樂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思維智力發展[10]。因此,在區域地理的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用某區域的特色音樂來導入,以該音樂作為探究區域地理的切入點,通過音樂的特點來分析該區域的人文地理環境,再由人文地理環境演繹推理該區域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最終可以用該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以及人文地理環境來解釋該區域的音樂特色,達到教學目的。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中的第二章第一節“荒漠化的危害與治理”中,要求學生了解西北地區的大致范圍、自然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以了解西北區為例,教師可以用陜北民歌導入本部分教學內容,和學生討論陜北民歌的特點。例如陜北民歌信天游在曲調上多形成了悠揚高亢、粗獷奔放的特點,是因為信天游是戶外的山野之歌,環境空闊,行路歇腳開口即唱,又不受勞動動作的限制,是陜北莊稼人及從事重體力勞動的人傳達內心情緒和思想的音樂[11]。根據信天游的特點,進一步探討為什么信天游會形成“悠揚高亢、粗獷奔放”的特點,聯系陜北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征可以得知,陜北位于我國的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大部分地表被黃土覆蓋,溝壑縱橫,非常破碎,所以高亢悠揚的歌聲才能克服地形阻隔,達到傳遞信息和交流情感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信天游音樂風格的形成與陜北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通過這樣的思路教學可以加深學生對地理區位的理解,因此,這種“人—音—地”的思路除了適用于音樂地理學,同樣也可以應用于高中地理的課堂教學中。綜上所述,將音樂地理學中的“人—音—地”的研究方法應用于高中地理教學中是可行的。由于音樂具有地理性的特點,將音樂地理學融入到區域地理教學中不但可以引發學生興趣,還可以完善高中區域地理的系統性。自然地理環境為音樂提供了物質基礎,人文地理環境為音樂提供了精神基礎[12],這使得音樂地理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成為了連接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的紐帶。恰當地將音樂地理學應用于高中地理教學中可以加深學生對區域地理的理解,提高分析區域地理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白文新.中學地理教材研究與教學設計[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STOKESM.Ethnicity,identityandMusic:themusicalconstructionofplace[M].Berg:UniversityofChicago,1994.
[4]郭璨.疏方異俗歌哭不同:淺析傳統音樂中的音樂地理學研究[J].科教文匯,2008(11):197-198.
[5]薛藝兵.流動的聲音景觀:音樂地理學方法新探[J].中央音樂學院報,2008(1):83-88.
[6]秦俊龍.基于多元智能理論解讀下的中學地理教學應用研究與實踐思考[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4.
[7]廖建平.從歌曲的強弱拍看英語語音教學[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3,14(4):51-54.
[8]柳英華,江曄.音樂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初探[J].地理教學,2005(8):15-18.
[9]趙守拙.音樂輔助地理教學[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4(1):136-137.
[10]李明.音樂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4(2):49-50.
[11]張天,張馨.自然地理對音樂的影響:以浙江、陜西兩省為例[J].藝術教育,2013(4):102-103.
篇4
關鍵詞 原創試題 地理教師 教學評價 教師素養
中圖分類號:G424.74 文獻標識碼:A
原創地理試題作為教學評價的一種方式,對地理教師而言,不僅僅是為了對學生進行學業水平的檢測和查漏補缺,也是對自身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全方位的提升。考試試題,尤其是高考試題,對學生的學習目標、學習方法、學習側重點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導向作用,而原創試題,應不僅具有正確的引導性,還應具有新穎性、擴張性、開放性等特點,緊跟時代的發展變化,避免陳舊、重復。對于更擅長課堂教學的教師而言,命制原創試題是相對薄弱的技能。了解高中地理教師命制原創地理試題中存在的問題,才能更好的有的放矢,提出有針對性的措施。
1地理教師培養命制原創試題能力的必要性
(1)培養命制原創試題能力是地理教師順應新課改課程目標的必然要求。新課改實施以來,新的地理教學理念逐漸被普及和落實。地理新課程改革要求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等,課程目標也著重地理知識指導實踐的價值,關注培養學生地理能力。在地理教學方面,“地理教學生活化”、“把社會實際引入課堂”的呼聲越來越大。在評價學生學業水平方面,作為對高中生來說最為重要的常模參照考試――高考,也不斷地把地理學術研究的成果,社會的時事熱點引入考試之中,從而以新穎的內容,考察學生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地理原創試題以其新穎、熱門、實際等優點,能夠有效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理論指導實踐,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教師調查問卷,60%的教師認為高考地理試題主要是考察理論聯系實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與高考的考察意圖相契合。在教學過程中,84%的教師在課堂都注重把熱門地理問題引入課堂,在備課,上課,評價(設計考試題目)、反思這四個主要的教學環節中,32%(僅次于教學反思)的教師認為他們能力最薄弱的方面是命制原創試題(包括課后練習題),學生的課后作業和階段性考試題還是陳舊的、基礎性的題目為主。不難發現,新課程目標在教學評價這一環節嚴重脫離目標軌道。在命制原創地理試題的主要環節中,58%的教師認為最難的部分是對試題命制思想的把握,也即教師對命制試題的指導思想,價值觀導向,考察的意圖不明確,缺乏深入認識。教師過多地研究高考的考試意圖,而忽視了地理教學的最高指揮棒――新課程改革目標。
(2)命制原創地理試題是地理教師深化拓展專業知識,全面發展專業技能的必然要求。試題命制能力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需要教師在對地理教學知識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大量分析優秀地理試題,把握命題技巧和方法,廣泛涉獵地理學各個領域的研究成果,關注地理時事熱點,領悟命題思想,將命題技巧、方法、思想和地理知識有機結合,并且能夠靈活熟練地使用各種制圖繪圖軟件,這也是一個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整合過程。在整個命題過程中,教師地理專業知識不斷拓展,認識不斷深化,教學評價能力更強,同時,也能熟練地利用各種計算機軟件和資源,不斷開發新的課程資源,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
通過教師調查問卷,我們發現,只有5%的地理教師所在的學校地理試題是由教師原創,30%(最多選項)是對以往的考題進行選擇和組合。對以往的考題進行組合的這種方法能夠方便快捷地從眾多優秀試題中選擇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試題,既能節省教師時間,也能較好地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但同時,教師很容易對這種省時省力的方法產生依賴,致使其創新能力、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等多方面受到消極影響,不利于地理教師全方面的成長。這種簡單易行的命題方式對學生也會產生多方面的消極影響。在學生問卷中,18%的學生在地理考試中經常遇見原題,46%的學生偶爾遇見原題。對于原題的出現,32%的學生認為他們會因此而采取題海戰術,大量做題,以求遇見原題;22%的學生認為這樣的考試不能很好的發揮教學評價的真正作用,使考試意義不大。在評價教師提供的地理考題方面,34%(最多選項)的學生反映,題目的難度不能較好的反映學習水平,也即教師沒有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量身定做”評價內容。以上問題和不足長期存在,必然使得地理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印象大打折扣。這就要求地理教師不斷提高地理教師的教學評價能力,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地理教師命制原創試題,于己于學生都是大有裨益的。
(3)地理原創試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應用能力,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指導實踐。原創試題最大的優點是創新性和與時俱進性。這些試題多源于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結合地理學知識,考察學生對這些現象的認識和理解,以及運用所學,提出問題的解決措施的能力。足球地理,新聞地理,媒介地理等等這些都是對課本知識的驗證和延伸,對學習興趣的培養,對學生思維、眼界的引導,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
在學生問卷中,34%(最多選項)的學生認為學習地理的主要意義是學會運用地理知識,指導實際生活,82%的學生認為將地理時事熱點引入地理試題和課后題中,能夠擴充課外知識,增加見聞,學以致用。34%的學生認為,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建立在教師為他們展現豐富多彩的地理世界,讓他們實實在在感受到學習地理的用處。
以上,我們分析了地理教師培養命制原創地理試題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明確了命制原創地理試題的必要性。對于地理教師而言,掌握命制地理原創試題的方法比領悟其必要性更難。以下,從試題命制的各個環節進行概述。
2命制地理原創試題的主要環節
(1)明確試題命制的指導思想、價值觀。新課標地理課程改革的總要求是地理試題命制的最高指揮。分析地理課程改革的要求,我們從中解讀的主要價值觀有:注重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聚焦社會生活,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的發展變化;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高考試題,為地理原創試題命制提供了一條關鍵線索和正確導向。通過對高考試題的分析和研究,我們能夠從中把握考試內容、命題形式,以及答案組織,從深層次領悟高考試題的價值導向,并以此為借鑒。因此,分析新課程目標要求以及近年來高考試題是我們把握高考命題指導思想的重要途徑。
(2)廣泛搜集資料。通過對近年來高考試題來源進行分析,我們就能從中發現,命題一部分來源于地理學術研究的新成果,并且滲透著地理專業研究內容和思維方法;另一部分源于地理時事熱點,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的發展變化,考察學生運用知識,理解、分析和解決社會熱點問題的能力。還有一部分是對一些優秀試題,根據社會變化進行改編的。從高考試題來源中,我們不難發現高考地理試題的一個特點就是創新,基本上都是原創。我們不妨將高考試題這個高中階段最權威,意義最重大的試題的命制思想、方法引入到日常的測驗、階段性考試題中,根據不同階段學生學習的特點,精創試題,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和運用能力,這些能力是高三階段一時很難突擊形成的。
(3)選取、處理、組合資料,形成試題。紛繁復雜的資料庫中,最有價值的資料是與學科知識聯系密切,能有效驗證說明學科知識的正確性,并且能對學科知識進行拓展延伸的資料。地理試題主要有兩部分構成:題目和參考答案。地理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最大的不同是地理教學注重培養學生讀圖、判圖和綜合運用地圖的能力。因此,地理試題題目一般由兩個部分構成,一部分是文字材料;另一部分是插圖。對于文字材料的組織,可將選取的資料進行精簡,保留客觀事實的主要部分,并與地理學科的相關知識建立緊密的聯系,保證試題的梯度性、新穎性、開放性和擴張性。插圖部分,可對搜集的圖片進行裁剪、修改,也可利用底圖重新繪制新的底圖。對于比較簡易的模擬圖或示意圖,也可徒手繪畫。這三種方法是比較便宜的插圖制作方法。插圖部分對教師的制圖、修圖技術要求較高,需要教師靈活地操作Word、Excel、Gis以及Photoshop等相關的軟件。通過對心理測量學分析和近三年來高考試題答案組織的優缺點的分析研究,答案組織的方法歸納為以下幾個主要方面。第一,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考試思維習慣和心理,這是有效反映學生自身學習水平的基礎;第二,體現學科特征,避免過于專業或學科特征不明顯的現象,這是保證試卷質量的關鍵;第三,邏輯嚴謹,避免重復或不全面,這是對學生綜合思維的全面考察;第四,突出要點,同時保證適當的開放性,對于主觀題,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這實際上是主流思維與非主流思維的平衡。
篇5
關鍵詞: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課堂實例;新課程標準
一、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地理教學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新課程理念的逐步深入,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法、填鴨式教學受到了嚴峻的挑戰,它們已經不適應現代化素質教育的需求。這就要求教師更新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態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對于高中地理教學而言更應如此。高中地理學科綜合性很強,它不僅涉及到自然科學,還涉及到人文社會科學等多方面知識。比如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就是高中地理知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不能直接就將環境問題的原因等知識講授給學生,應該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找到答案,在自主、合作、探究活動中感受成功的喜悅,獲得能力的提升。
二、“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模式課堂實例:《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1.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
地理學理論是地理教學實踐經驗的總結和系統反映,是地理教學設計最直接的理論來源。地理學的兩個特征――地域性和綜合性思想為本節設計提供了理論指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的進步和對新知識的認知是要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主動建構而成的。要想讓學生真正掌握新的知識,就應當讓他們能夠將新的知識融入到自身已有的認知結構中,使新舊知識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改變原有的以教師為主體的講授式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感性知識認識為載體,按照“直觀感知―討論探究―思辯論證”的認識過程展開。
2.教材分析
教材中的《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一節講的是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是在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的基礎上展開闡述的。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認識到地理環境是在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四大圈層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下共同形成的,本節內容進一步從氣候、水文、生物、土壤、地貌等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的角度來探討地理環境的形成過程和地域分異規律,是對之前所學過的自然地理知識的歸納總結。本節知識主要包括地理環境空間差異和空間差異的規律性兩個方面的內容,并將空間差異的分異規律即地域分異規律歸納為“緯度地帶分異規律”“干濕度地帶分異規律”“垂直分異規律”。
3.學情分析
地域分異規律主要表現在自然帶的差異性上,而自然帶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土壤和植被的差異上,究其原因就是不同地域水熱及其組合狀況的不同,也就是氣候的差異導致的。通過前面關于“氣候類型”的學習已經為本堂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定基礎,但是學生仍然欠缺對自然景觀的感性認識。此外,學生主動遷移和重組整合知識的能力較弱,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中用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知識呈現方式,創設問題情景和教學情景,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去主動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
4.探究活動
(1)課前準備
教師布置任務:將學生分組搜集有關我國南方、北方、西北、青藏的自然景觀圖片(包括地貌、植被、動物、河流等),搜集有關喜馬拉雅山南坡和北坡自然地理特征的差異。最后將主要圖片制作成幻燈片,并自己組織材料準備在課上給所有同學做介紹。
通過以上活動可以拓寬學生的地理知識面,提高收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為參與教學準備豐富的素材,并在這一過程中,認識到地理學科的使用價值。此外,通過活動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在形象感知與意境的體驗上為本節的學習創設了一個探究的情境。學生會留下一個疑問,為什么不同的地域會存在自然景觀的差異?增強了學生的探究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課堂角色扮演,分組探究
教師布置分組探究任務,如下:
第一組:從漠河到海南島沿途自然景觀有哪些變化(主要以植被為主)?
第二組:從北京到烏魯木齊沿途自然景觀有哪些變化(主要以植被為主)?
第三組:從珠穆朗瑪峰南坡到北坡山麓沿途自然景觀有哪些變化(主要以植被為主)?
每組同學都需要觀察在這條線路上的自然帶大體沿什么方向延伸,什么方向變化,并分析沿這條線路上的自然帶的變化主要原因是什么。
此教學活動的設計將學生的探究行為與所授知識密切結合,同時給學生提供了課堂表現的機會,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讀圖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與歸納總結能力。
探究活動后教師列表“比較三種地域分異規律”,引導學生分析、總結,并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讓其主動構建知識,便于學生掌握知識,理解內涵。
(3)活動探究、鞏固知識
讓學生自己設計一條植被觀賞線路:可以是從赤道向兩極,也可以是從沿海向內陸,并分析設計的線路植被變化的規律、成因,最后比較與我國植被分布差異變化的主要因素是否一致。
5.教學反思
在課前準備階段,大部分學生表現積極。在圖片展示階段,學生積極踴躍,但是因為課堂時間有限,所以只能個別學生上臺展示。從學生的表現來看,他們準備充分,語言表達很順暢、簡潔。通過課堂反饋練習,大部分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有了充分的認識,能夠將課堂練習快速完成。本節課總體來說,比較成功,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他們在自主探究活動中獲得了能力的提升,同時也理解了本節主要的重點和難點知識。
三、“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模式的實踐思考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地理教師應營造一個適合于學生主動學習的氛圍,不能只是簡單的提問、回答,因為學生主動積極的探究活動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探究。如果學生能夠主動質疑、主動思考、主動探究,這對于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將會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模式的實施過程中,我們不應該為了探究而探究,而應該將多種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有機結合起來,要讓學生對高中地理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要讓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不斷地迸發出來,要讓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不能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限制學生的探究活動,否則起不到促進學生各種能力發展的作用。
總之,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要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更加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合作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來培養學生的地理技能和能力”。所以在地理教學實踐過程中,地理教師應該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獲得學習的樂趣,得到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篇6
認真學習貫徹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及市教育局的有關要求,以課程改革為契機,深入開展地理課堂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工作思路
貫徹基礎教育改革精神,堅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全面發展”,積極推進教學改革,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進一步提高教研活動質量。
三、工作重點
1、探索學科教學規律,積極開展校本教研,促進教研活動的深化,并通過扎實有效的教研工作,把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教學質量落到實處。
2、七年級、八年級地理教學與研討工作
繼續開展多渠道的教師培訓工作,指導教師領會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探索新課程的教學中如何提高地理教學質量的途徑和方法。
3、積極推進高中課程改革
指導教師領會高中新課程的教學理念,積極開展教師培訓工作,探索高中新課程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
4、高三復習工作的研討
對高三復習工作加強策略指導,為總結推廣先進復習經驗,提高高三復習整體質量,本學期將在固鎮二中舉行2011年地理學科高三復習教學研討會。(通知另發)
四、教學進度
年 級
期末教學進度
七年級
七年級下冊
八年級
八年級下冊
高 一
必修二
高 二
選修模塊:環境保護 旅游地理
世界地理復習(含地球運動、大氣等自然地理基礎)
注:如組織質量監測,將按照此進度進行。
五、本學期主要工作安排
教研活動安排一覽表
周次
日期
教研活動計劃內容
參加教師
活動地點
召集人
一
2.21
學期教研工作
教研組長
市教科所
吳岱峰
二
2.28
選修模塊《環境保護》教材分析
高二教師
市教科所
吳岱峰
三
3.6
2011年高考復習研討會
高三教師
固鎮二中
孟慶紀
王 玲
四
3.13
初中地理教學研討
——七年級單元備課 鄉土地理教學
初中教師
蚌埠五中
沈 紅
五
3.20
高二年級地理教學研討課
——環境保護
高二教師
蚌埠二中
葉國萍
六
3.27
市青年教師業務培訓
1.課例《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觀摩
2.全國初中地理優質課評比活動介紹
市35歲以下
青年教師
蚌埠實驗
中 學
吳岱峰
匡昌林
七
4.3
高考專題復習教學研討課
——氣候專題
高三教師及市35歲以下青年教師
蚌埠三中
曹 斌
八
4.10
XX屆省高中地理學業考試
復習研討
高二教師
教研組長
蚌埠九中
吳岱峰
葉 峰
十一
4.24
高一年級地理教學研討
——市青年教師業務培訓研討課
高一教師及市35歲以下青年教師
蚌埠鐵中
韋 軍
十二
5.8
初中地理教學研討
1.八年級教學單元備課
2.學業考試復習專題
初中教師
蚌埠六中
汪翠華
十三
5.15
高考命題趨勢專題研討
(要求:以校為單位準備近年高考試題分析材料、原創試題一題)
高三教師
蚌埠一中
賀廣明
六、活動時間:活動時間:周四上午8:20—11:00
要求:請各位教師準時參加。認真準備,積極研討,共同提高。
蚌埠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2011年2月15日
查閱更多 2010—2011學年度第二學期中學地理學科教研活動計劃
篇7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有效性
在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鑒于目前地理學科地位和特點,作為一名高中地理教師,要真正落實好課程目標,有賴于教師從教學實踐的層面,認真探索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充分開發、合理利用課程資源,把學科教材、校內課程資源、校外課程資源等進行有效地優化整合,對于豐富地理課程內容、增強地理教學有效性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課改理念下現階段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狀況之分析
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為教學的有效設計提出了五項基本理念:首先,高中地理課程要具有時代性和基礎性,提供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基礎知識;其次,建立豐富多樣有選擇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滿足不同的地理學習需求;第三,提倡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及探究式學習,重視對地理學習的探索;第四,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地理課程的影響;最后,重視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合評價的結合。依據上述新理念不難發現現階段的高中地理課堂存在許多問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令學生“只背不記”、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不能與時俱進難以吸引學生興趣、傳統的布置作業方式令地理學習的意義只停留于表面。下面筆者將結合自身多年一線教學經驗來談談如何結合新課改理念實現高中地理課堂的有效設計。
二、實施有效教學的策略方法
(1)課的準備工作。首先是備課。備課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和保證。必須認真、扎實地備課和編寫地理教案。近幾年來,地理教學新大綱和新教材,從教育的指導思想、教育功能、體系結構等方面,都做了大的改革。教師教學時,進一步選擇組織教材,把握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采取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安排好教學的全過程。其次是編好教學提綱。教學提綱是課堂教學活動具體安排的重要組成部分。編寫教學提綱時,要掌握教材結構,分清教材主次,注意內在聯系,使之合乎地理學科的邏輯順序和地理教學法的基本要求。通過鉆研,教師耍從教材內容中找出其主體部分和核心部分,作為教學的重點。
(2)結合學科特點豐富教學手段是重要途徑。據文章上半部分所述,填鴨式的傳統教學方式以無法滿足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地理學科特點豐富教學手段就成為這次改革中的重點。結合新課改我們的教學方式應逐步從“教材本位”像“標準本位”轉變。就這點來說筆者認為,課堂教學設計應秉承“科學原理與基礎一認識與分析問題一自己的行動與情感態度”這條主線,以探究式及合作式的教學方法豐富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既能圍繞主題學習地理基礎知識同時又符合新課程標準對有效課堂設計的定義。無論是探究式還是合作式的教學方式都不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完備性,這種倡導以學生為本位的教學方式才能打破應試教育的桎梏,讓學生學會從合作中綜合分析一個地理問題。
(3)充分運用各種圖表,培養學生智能。教師在地理課堂上,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不斷地開發學生的智力。在地理教學培養學生智能的過程中,各種圖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地理是一門趣味性、現實性較強的學科,很多地理知識可以利用多媒體將知識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同時很多地理現象也可以利用多媒體動畫來模擬。通過這些多媒體方式可以讓學生很形象地認識地理現象,不再局限于傳統教學中的“口授”。有運用地圖、圖像、圖解,變隱為顯,形象地概括出來,才能講授清楚。因為這些圖像、圖解概括性很強,又占有廣闊空間,具有豐富的智力因素。通過對教材巾地圖、示意圖以及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所以,我們在今天強調培養學生智能的地理教學中,要充分運用各種圖表,挖掘它在培養學生智能方面的潛在作用。課堂上教師應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可通過精心設計的一系列問題,層層設疑,使學生帶著老師提出的問題,積極思考、自我分析、解決問題,讓學生真正地“動”起來,在“動”中獲得知識,在“動”中培養智能。
(4)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啟發學生思維。有效的地理課堂提問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提問時應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個性特征來進行,設計的問題應具有一定的啟發性,注重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對高中生來說,教師不僅應該設計具有一定理論和邏輯關系的問題.而且還應該設計一些具有思維深度的問題。如果還問一些淺顯明白、形象直觀的問題,往往就達不到提問的目的,進而影響到整個課堂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工業區位因素選擇》時,為了使學生理解區位選擇的因素這個重要的問題,提問的問題就不能僅僅停留在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上,而應該設計一些具有思維性和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來分析和思考,進而理解工業區位的影響因素。比如,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想一想“影響當地水果罐頭廠的區位因素有哪些”?進而再讓學生分析“豐縣作為全國電動三輪車的生產和研發基地。影響其發展的區位因素有哪些?”學生在了解工業區位的影響因素以后,再結合具有一定啟發性的問題,就能順利掌握這些內容。
(5)有效課后作業設計突出實踐意義是保障。作業布置不僅是衡量學生學習程度的工具同時也是檢測課堂教學成果的普遍方式。課后作業應作為課堂教學設計的重要環節之一,課后作業的檢測功能并不在于區分學生好壞而在檢驗課堂教學的開展狀況。片面的作業布置理念使得作業成為學生的一項負擔,畫洋流圖、算時區、背地區經緯度的傳統作業形式早已讓學生感到厭倦。如果教師能夠與時俱進將地理作業與實際結合將從根本上改變地理作業乏味枯燥的問題。比如,在去年4月20日剛剛發生的四川雅安地震,在緬懷死傷者的同時四川頻頻地震也涉及諸多地理問題。教師可以此為題,讓學生分析四川的地理位置、板塊構造及地震帶位置,設想下災后重建方式。這樣聯系實際的開放式作業不僅是對學生地理能力的訓練也較好的呼應了上文中教學方式的改革。
三、結語
以上是我對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方法和策略的初淺認識,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還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應用,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進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以真正達到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湯海彥.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動處理與反思淺談[J].現代閱讀,2012.
篇8
關鍵字:環境意識;高中地理新課改;地理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隨著經濟和人口的高速增長,人類開始無節制的開采資源和破壞環境并對自然環境缺乏必要的保護意識,進而我國的環境保護面臨的嚴峻的問題,個人環境意識的培養已經成為全世界關注的問題。高中生作為未來的國家的主人更應該具有環境意識。在《全日制普通地理課程標準(實驗)》中明確的提出高中地理是“引導學生關注全球問題以及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地理問題,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強化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這是時代賦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由此可見中學地理新課改中課程內容設計的指導思想是可持續發展[1],本文重點討論的是現今高中地理教育中環境意識培養的問題和如何利用高中地理新課改來解決這些問題。
一、高中地理教育中環境意識培養的現狀
隨著新課改的和素質教育的開展,我國地理學科中的環境意識培養得到了一定的重視.但是目前總體上環境保護的認識還不夠,再加上應試教育觀念在我國長時期占首要地位,導致地理課程中環境意識培養容易被忽視。
我國地理教育中環境意識的在環境意識的培養中,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輕實培養只是簡單的傳授知識,學生空有理論知識卻不知為何要學,為何要學,學之有何用,如何去用。
二、利用新課標來改善現今高中地理環境意識培養現狀、
1、地理課堂內的環境意識教育
(1)利用地理案例教學加強對學生的環境意識的培養
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課標標準》的課程的基本理念明確提出“注重對地理問題的探索,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在地理課堂中利用地理案例進行合作探究學習,已成為貫徹高中新課程標準課程理念的一種重要方法[2]。
地理課堂中環境意識的培養應充分利用這個方法。如,在湘教版高中必修二第四章第一節《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的課后編入“鎘米”事件這個案例,教師在課前首先提供此案例,并提出相應的有關培養環境意識的問題,如,人們吃了有農藥殘留的實物會產生什么后果?你認為應該如何治理污染?學生自主的探究和討論提出的問題,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的啟發引導學生,最后,學生自己討論結果,獲得結論。由此看來案例教學法讓學生對現今存在的環境問題進行自主探究,進而達到讓學生主動的熱愛環境和愛護環境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但在環境意識的培養中利用案例教學法存在缺乏高質量的有關環境意識培養的案例[3]
(2)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對學生的環境意識的培養
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中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注重信息技術在地理課程的應用。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地理教學的影響,營造有利于學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識和能力的教學環境。”現代信息技術具有現代信息技術具有圖文并茂,靜動結合,聲像并舉,宏觀、微觀的形象再現功能,能夠生動、形象、直觀地展示地理信息,讓學生充分感知。它能不受時間、空間、微觀、宏觀的限制,能實現實物在大與小,遠與近,快與慢,虛與實之間互相轉化[4]。
在地理課堂內環境意識培養中教師應該利用好現代信息技術這個教學輔助工具。如,結合鄉土地理材料,設立“感受三秦大地”的活動課題,通過視頻播放華岳仙掌、驪山晚照。灞柳風雪、曲江流飲、雁塔晨鐘、咸陽古渡、草堂煙霧、太白積雪。激發學生主動的去感受2、地理課堂外的環境意識教育
(1)建立環境教育基地促進學生的環境意識的養成
環境教育基地是指擁有環境特色資源的場所,他是通過有效的環境管理、豐富的環境知識展覽展示及專業人員解說與教育活動,使公眾在環境中學習,并養成對環境負責任的行為[5]。環境基地的建設首先應該確定基地建設的基本理念和宗旨,一般應該是圍繞熱點環境問題,開展環境意識教育工作。如基本理念可以確定為垃圾的分類處理和循環利用,其次根據設立的宗旨建立一系列實踐性和參與性的活動,如,讓來訪者能夠更好的理解環境基地的理念。如變廢為寶的各種工藝品,而且學生可以送來閑職物品,其他同學可以來選購。
(2)通過建立綠色校園來促進學生的環境意識的養成
高中新課程改革提倡的是素質教育,環境意識教育是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情景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有效模式[6]。綠色校園的建設,為環境意識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情景。
綠色校園的建設時應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這也是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學生在教室里學到是關于環境保護的理論知識缺乏認識自然環境,感受自然,進而贊美自然和保護自然等感性知識,而綠色校園的建設可以彌補地理課堂內教育的這種缺陷。具體的舉措如,建設小型植物園,學生和老師在植物園里面種植各種植物,在樹上給小鳥搭建鳥窩。還可以在走廊里面讓學生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去畫上關于環境保護和贊美大自然的筆畫。學校在建立綠色校園是應該根據自己學校的地理位置和特色靈活多樣的采取具體措施。
參考文獻
[1]白文新.中學地理教材研究與教學設計[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1.1
[2]林國銀.新課程理念下地理案例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福建教育,2005,20(2):54
[3]林國銀.新課程理念下地理案例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福建教育,2005,20(2):57
[4]徐建.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整合模式研究[J].泰山學院學報,2005,27(3):101
篇9
關鍵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高中地理
在全球經濟競爭不斷加劇,科技進步和知識經濟的挑戰下,對創新型人才培養有迫切需求。高中地理在高中時代化為單獨的課程,讓學生了解人文環境、自然環境以及社會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等,教師在課堂上采用怎樣的教學模式對學生影響巨大,一個好的教學方法能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翻轉課堂,或稱顛倒課堂,是將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翻轉過來,讓學生在課前完成知識的學習,在課堂上完成知識的吸收與掌握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產生于美國一些中小學教師的嘗試,目前已具有蔓延到高效課堂教學的趨勢,本文將這一模式與高中地理教學結合進行探討。
一、合理設計教學視頻
社會已經是信息化時代,全民進入網絡化階段,我們所處的周圍環境都受著科技進步的影響,科技進步與發展不僅給我們日常生活帶來便利,而且還充分體現在教育事業上。網絡和信息技術已經成為老師課堂教學的重要工具,多媒體教學方式已經成為主要的教學模式,正確運用能為高中語文課堂增添不少樂趣。教師根據大綱要求設計相關的地理教學視頻,在講解有關知識點時結合教學視頻,使難懂的知識點形象化,有利于學生的理解。
二、小組模式下進行合作學習
地理翻轉課堂中,應設計以合作探究為主的課堂活動。學生在自學環節已經基本了解了需要學習的主干或原理性的知識,而課上的活動應讓學生有機會應用這些知識,實現知識的內化。通過分組,把4~6個人分為一個小組,根據自身擅長的領域進行分工合作,而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能夠與同伴進行交流溝通,從同伴中彌補自己學習的不足。老師從中協助時給予各小組足夠時間討論,并幫助學生提供相應的輔助材料,當學生碰到難點時適當指導,讓學生往正確思路思考。最后小組討論結束后,各小組匯報組內討論的結果,教師根據結果給予一定的評價,再指出正確的結果,讓學生對知識點更加深刻。
翻轉課堂的教學設計在高效傳授知識的同時,能對傳統的地理課堂中學生活動參與不足做出很好的彌補。正所謂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我們在看到翻轉課堂教學帶來的好處時,也不能忽視它存在的一些問題,我們要遵循摒棄不利于發展的因素,繼承傳統中的優秀精華為指導思想,正確運用翻轉課堂教學。
篇10
教師是起主導作用的,他是學生們身心發展過程的教育者、領導者、組織者。那么高三地理開學教學工作計劃該怎樣寫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高三地理開學教學工作計劃2020精選,希望大家喜歡!
高三地理開學教學工作計劃(一)
一、教學指導思想
高三地理教學要面向高考,在實現教學目標和完成教學要求的過程中,要以培養能力為主導,考察學生所學課程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運用這些基礎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對所學課程內容能夠融會貫通,能夠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用所學是知識解決身邊的地理現象,學以至用。
二、教學要求
1.教師必備的教材和相關材料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地理必修一、二、三;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地理選修;初中地理1~4冊(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地理教學大綱》;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2020年、2020年、2020年全國文科綜合試卷、新課程卷和廣東省地理單科試卷等其他省市的高考試卷以及對高考試題的試卷分析。
2.教師要不斷研究高考的新變化和發展趨勢,深刻理解考試大綱內容和含義,認真學習試題分析,研究高考試題的命題思路和能力要求,使自己的教學不偏離高考的要求。
3.教師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加強教學基本功的鍛煉,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水平。多渠道的獲取知識,虛心學習,取長補短,以適應教育教學發展的需要,同時為本校和全區的高三地理教學創出佳績。
三、各階段復習要求
全年度的高三復習分為四個階段,明確每個階段的時間安排、知識內容、指導思想、目標要求。
第一階段:
時間安排:開學--第一學期期中
指導思想:明確高考要求,進入復習狀態,強調基礎知識的復習
教學任務:地圖知識、中國地理(與高中地理必修三相結合)、世界地理進行全面系統的復習。注意教學重點是基礎知識的落實,明確單元知識體系、認識知識點間內在關系,避免將知識點零碎的羅列給學生。
目標要求:落實區域位置、掌握區域特征,學會用綜合的方法分析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系,用對比的方法復習世界區域地理的內容,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和區域差異。學會找出事物共性和差異性的方法,以能力培養為目標。
第二階段:
時間安排:第一學期期中--第一學期期末
指導思想:在系統復習、落實基礎同時,強調對基本原理、基本規律的理解和運用,適當強調靈活性,培養學生整體把握知識的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注重基礎知識的落實、基本能力的培養,學習方法的建立,能做到綱舉目張。各校自命題的階段檢測以檢測基礎知識的落實為本階段的目標。
教學任務:完成高中地理必修一和必修二前三個單元的復習。
目標要求:強調對基本原理、基本規律的學習和落實,各校自命題的階段檢測以檢測基礎知識和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目標。
第三階段:
時間安排:開學—廣州一模考試(3月7日)
指導思想:以自然、人文、專題復習的全面復習為主。在某一區域范圍的基礎上,會進行相關的自然、人文相關知識的綜合復習。明確自然地理環境與人類發展的關系和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這兩大核心問題是本階段復習的主線。
教學任務: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高中地理必修二后三個單元,一部分是專題復習。運用知識結構,在知識塊的基礎上進行知識間的橫向聯系。(第一輪復習結束)
目標要求:達到掌握知識的內在聯系,具備結合實際進行自然、人文、區域特征的分析及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初步適應高考。
第四階段:
時間安排:某一模考試以后
指導思想:提升能力(二輪專題復習),查漏補缺(三輪復習)
教學任務:檢查知識和能力方面的漏洞,查漏補缺,進行答題訓練。回歸基礎、回歸課本,不要盲目的讓學生做過多、過難的試題,要根據學生的層次水平精選練習題。認真做好每次的試卷分析。
教學任務:通過做各區縣的模擬試題發現問題,針對查出的問題進行重點的突破和練習,不要再做大量的、重復的、已會的試題,鞏固基礎知識,完善基本原理、基本規律、基本方法和技能的掌握和運用,進行答題的強化訓練,培養良好的應試心理素質,以良好的心理狀態和充分的知識準備迎接高考。
高三地理開學教學工作計劃(二)
一、學校、學生基本情況
學校從高一直至高三都是沒有晚自習的,實行完全走讀制。高三暑期也未補課,今次開學以來有可能根據學生的要求,周六開輔導課。學生目前是從7:20-18:05在校學習,其他時間段在路上、家中學習和休息。就學業水平測試而言,文理科重點班的地理平均分為41分(滿分50分),普通班平均分39分。由于學測難度相對較低,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學情。高二學期,花了近一個半月復習區域地理的地球、地圖與世界氣候,二個半月學測復習。暑期布置學生自己依據地圖冊和區域地理書復習世界地理部分,本學期開學即測試,及格2人。學生對已學的必修123基本遺忘殆盡。一個側面說明,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的較差、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
二、可實現的目標
針對學生基礎及其理解、接受能力,應以基礎、主干知識教學為主。文化課考生,部分文化課考生高考分數目標為75%-85%,大部分考生為65%--75%;藝體生而言,地理得分鎖定在65%--75%,藝體生中美術生和部分音樂生,基本上從9-12月都在專業課集訓,真正文化課的復習應從2月開始,加之放假15天多,主要復習時間應在3、4、5月,時間特別緊,其他門課得分又難,文綜鎖定200分,地理分數應在70分左右。本學期在1月份才涉及藝體生回校開課的問題,當提前做好預案。
三、本學期復習的主要內容與檢測
1.內容:本學期主要復習內容為2020.9.1-10.31完成區域地理的復習,重在讀圖、填圖以及與高考有關知識點的復習,通過檢測卷和月考來檢測復習情況,強調看圖、讀圖和填圖能力提升,強化對相關知識的讀背;2020.11.1-2020.1.16復習必修1、2并迎接合肥市一模考試,以合肥市一模考試為風向標,調整復習進度、方法和模式。一模考試結束轉為必修1、2復習的補缺補差和必修3復習。(必修3大致2.15-3.12四個星期完成,進行二模考試)
2.檢測:自己的試卷隨堂考試、月考以及合肥的模擬考試。
四、自我再成長模式
1.基礎教學與實踐
(1)獨立做《五年高考 三年模擬》、《世紀金榜一輪復習》以及《新題策》,結合課標和考試說明整理紙質備課筆記和PPT;
(2)制作PPT、微課視頻,通過安徽基礎教育云平臺、優酷、qq群等進行網絡推送,解決重難點,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特別是藝體生學習;
(3)繼續結合時政材料開展“拓展講堂”7分鐘微課堂及網絡視頻教學,將其打造為自己的品牌教學;
(4)通過互聯網+的網絡模式,實現教學方式的創新與轉變,并推出免費教學和付費教學模式,實現利于自己學生,又服務更大范圍學生的學習。實現可持續發展。
2.學習與研究
(1)讀書、學習:目前訂閱有兩種雜志,分別是《中學地理教學參考》和《地理教學》,需要認真閱讀學習。除此外,有關教育教學的專著也應花時間研讀。大學課本、《地理學報》等書籍、雜志也是提升自己的途徑。
(2)實踐研究:根據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開展相應課題的實踐與研究,并得出相應結論。值得探索,這種途徑可讓論文真正落實于實踐,而非為了寫論文而寫論文。(此項也為職稱做準備)
(3)課堂教學:課堂教學對于一線教師來說,是一場修煉!教師的生命力在于課堂,學生因愛上你的課堂,愛上這門課,再加以適當的指導,學生必然學好本課。通過觀看網絡視頻,以及自己的教學實踐反思,不斷改進教學效果,最終成為一流的教育者。
五、實現目標的措施
1.充分備課,合理掌控教學速度、難度、廣度,使教學不偏離學生的實際情況,并能取得最佳效果;
2.課堂40分鐘,必須追求效率,同時開動學生的大腦,促進學生動手、動腦;
3.布置好作業和復習,并進行監督和指導,直至學生能實現自我管理、自我復習;
4.全體學生通過考試進行成績跟蹤,部分同學要進行單獨指導和嚴格要求,比如讀背書;
5.通過提問、測試等方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時促進學生學習和成長;
6.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做人始終是第一位,因注重對學生成長的指導。
六、可預見的成果
1.教育教學更上一個臺階,對高考的理解和把握也比過去好;
2.課堂教學更加有效、精彩,教學研究落地并富有成效;
3.學生學習積極、狀態良好,朝自己的高考分數目標邁進;
4.培養出一批能夠運用地理思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人。
高三地理開學教學工作計劃(三)
一、學生基本情況
通過綜合分析我校2020屆高三第一次月考地理成績和高二期末考成績,高三地理備課組的老師們對本屆學生的地理學力水平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家一致認為本屆學生整體的地理素養較低,基礎較薄弱,缺少尖子生,本校學籍學生落后面較大,地理高考備考形勢非常嚴峻。為了有效提升我備課組老師的教學水平,搞好第一輪復習,提高地理教學實效性,特制訂本學期高三教學工作計劃。
二、指導思想
本學期第一輪復習必須緊抓地理教材、地理課程標準、考試說明,注重雙基教學,構建地理主干知識框架和網絡,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關注社會和生活。處理好自然、人文和區域地理之間的關系,熱點問題應體現地理學的應用功能與社會價值;地理能力的核心是圖表、文字信息的分析應用能力。教學中應突出地理學科的綜合性、區域性。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分析、評價、歸納能力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三、一輪復習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鉆研教材、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研究近三年高考試題
每位老師要認真鉆研教材和考試說明,研究2007--2009年高考題,教師要不斷研究高考的新變化和發展趨勢,深刻理解考試大綱內容和含義,認真學習試題分析,研究高考試題的命題思路和能力要求,使自己的教學不偏離高考的要求。重視每次月考后集體備課對試題的分析,根據存在問題有針對性的講評試卷或調整教學策略。
2.抓好“雙基”把握好教學導向
在高三的備考中,教師的復習不能帶有僥幸的心理去猜題、押題,一定要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立足于“雙基”,從地理概念、地理分布、地理事象,到地理讀圖、地理過程、地理原理,再到地理觀念、地理能力、地理規律,要強調地理特征的空間性。以不變應萬變,才能做到萬無一失。為此,應重視地理原理的教學,并重點抓住以下幾方面:一是夯實基礎識,到邊到沿,不留死角;二是建構和完善學科主干知識體系;三是對重點知識形成專題,挖掘知識間的橫向和縱向聯系,強化規律(過程)和方法,重視聯系和運用。
3、強化地理圖表的學習
空間性是地理學科區分于其他學科的最主要特點。地理高考題可以說是“無圖表不成題”,從客觀性試題到主觀性試題,均以圖表為信息加以命題,可以說學生從地理圖表中索取信息的能力,是地理高考成敗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平時復習,應以課本中原圖為基礎,熟練判讀各種比例尺的地圖和地形剖面圖,并能在地圖上填繪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區;熟練使用和說明各種等值線圖、示意圖、景觀圖、各種自然要素和社會經濟統計資料和圖表等,并能根據要求繪制簡單的地理圖表,教學中應加強這方面的訓練。提高學生圖文轉換,圖圖轉換等類型的綜合分析能力。
4、注重地理能力的培養
知識在于積累,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潛移默化地、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和素養、地理靈感以及地理能力,強調對自然地理的理解、判斷、推理、歸納、應用,突出考查考生獲取圖表信息的能力,遷移整合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比較、分析、評價地理事物和現象,描述、闡釋事物和探討問題的能力。
5.加強案例教學,訓練學生解題思路和答題的技巧
從高考試題反思我們的常規教學,教與學都必須注重方法。這方法就是要做到選取典例,通過案例式學法或教法,舉一反三,形成能力。實施案例教學,教會學生以不變應萬變。訓練學生進行學科術語規范、條理清楚、突出關鍵詞、邏輯嚴密的表述。
6、關注社會、關注時政熱點和焦點
引導學生關注當今人類生存和發展進程中的重大問題,關注社會發展和我國國情。如:人類對宇宙空間的探索、溫室效應與臭氧空洞、氣象災害與自然災害、外來物種入侵、南水北調、能源問題、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設及流域的綜合治理、產業結構調整、循環經濟、節約型社會、三農問題、東北工業基地的振興、中部崛起、世界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等等,地理學科的時代性強,在日常教學和訓練中應以反映現實和熱點的“新材料、新情境”為載體,考查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和素養,以體現培養學生時代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價值。
7、訓練學生用學科術語規范答題
從這幾年的高考閱卷和試題分析可以看出,很多學生審題不到位、答題沒有要點也是導致高考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準確審題、規范表述、嚴謹答題的能力是高三一開始復習老師就就必須有意識的培養,要盡可能將失誤減少到最低。
8.落實好每周的有效訓練
知識的鞏固,技能的熟練,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過適當而有效的練習才能實現。因此,及時在網上收集各地的試題,根據教學進度和高考的命題趨勢,精心選題出好每周的周練題,并對周練的錯題進行及時評講,幫助學生總結解題規律,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途徑,使學生及時發現知識缺漏,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
- 上一篇:三年級語文教學經驗
- 下一篇:初中地理教學案例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