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教學目標及要求范文
時間:2023-07-28 17:48: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三年級語文教學目標及要求,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初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關閱讀、寫作目標沒有體現層次性的要求,目標設置過于籠統。我們知道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是編者、教師的總綱,如果這個總綱體現出了層次,那么編者、教師才能更好地實踐這個層次性。我們知道學生接受、認識事物有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違背了這個規律,違背了學生認知、年齡的特點,那么教學的預期目標就無從達成。我們來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關初中閱讀、寫作的目標:“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這是課標中有關閱讀文學作品的要求。這些要求過于籠統,又沒有層次性,對于初中三年的教學起不到指導作用。應分年級具體細化文學作品的教學目標。例如在現實的教學實踐中,初一的小說教學與初三小說教學目標一樣,考試考題也一樣,這怎么可能呢?致使目標沒有層次,教學沒有層次,也違背了教學規律;導致教師操作起來盲目性增大了,針對性沒有了。學生學習起來,難度增加了,不符合客觀規律。對此,建議修改初中閱讀、寫作教學的相關目標,體現教學的層次性。比如初中語文教學中小說的教學就可以針對各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文體特點來設置具體可行的目標。小說的三要素是人物、情節、環境,應具體設置為:初一年級的目標為理解小說的情節結構、線索的特點,能夠創造性地復述故事;初二年級的目標:感知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的特點,并結合具體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分析造成人物性格的特點的原因;初三年級的目標就以理解文章主旨和感知語言特點為重點。這樣分層次設置目標,便于教師教學,也便于學生理解接受。特別是在初三階段,要加強綜合性,使學生由部分到整體、由感性上升為理性,使學生情感受到熏陶、道德得到培養、認識得到升華,為學生的語文素養奠定良好的知識基礎、情感道德基礎。這是學生成長的根基,也是教學的落腳點。希望課程目標的制定者能夠傾聽一線教師的心聲,制定出符合教學規律的課程標準。這是教學改革的需要,也是時展的需要。
二、課本的編者也應力求體現初中語文教學的層次性。現行的教材,依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按單元、分主題編寫,但從整體看仍然缺乏必要的層次性。例如:說明文的編寫應分層次,并配有知識短文。初一年級應以把握說明對象及特征、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為目標來組織相關文章;初二年級應以掌握說明方法及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為目標;初三年級應以說明順序、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為目標。這樣就體現了編者的層次性,才能為教學實踐提供切實可行的文本。為此,希望教材編者要編出有層次、分年級目標的文本,給教師、學生提供一個便于學習又得心應手的好教材。
三、作為一線的教師要大膽應用教材,使各年級的教學體現層次性,最后達成整體目標。在現實的教學實踐中,廣大一線教師忙于備課、上課還有批改作業,不能深入鉆研教材,只是照本宣科,不敢超越雷池一步,也是初中語文教學不能體現層次性的又一重要原因。教師在鉆研教材、處理教材的過程中要放得開、收得住,整體設置初中階段的目標,最終達成整體目標。比如議論文的教學,在初一階段的目標就是準確把握議論文的論點,初二階段的目標就是理解論證方法,初三階段目標就是探究論證過程及議論文的結構特點。大膽使用教材,重組教材,分層次實現綜合目標,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付出大量艱苦工作。教師只有分解了目標,又把這些目標有機統一起來加以落實,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學特點,也才能形成教學的個性。作為一線從事教學20多年的我深有體會,備課只是按教科書、教學參考書的目標,每天、每月漫無目標地進行語文教學,結果教師教得很累,學生學習語文失去了應有的興趣,這和語文教學缺乏應有的層次性、教師缺乏必要的自主性有很大關系。只有發揮教師本人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設計出科學合理的教學層次目標,我們的語文教學才會走出困境。
篇2
(1)習作能力要素不明晰,缺乏針對性,效能低
教師在實施習作教學時,往往在教學目標上眉毛胡子一把抓,顧此失彼。例如,習作能力的內涵豐富,有立意、選材等方面的要求,有些教師并不明晰每堂習作課的能力目標,以及各個學段之間的序列,導致低、中、高各個學段的習作能力要求特點不明顯、內容重復、方式單一,總體效能低下。
(2)課標學段目標籠統,實際教學指導不強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于習作目標中有三個學段的要求,但是比較籠統,沒有具體的學年和學期目標,導致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對要教的內容和方式比較模糊,評價標準也不清晰。
(3)教材編排序列模糊,要求不明確,內容寬泛
縱觀人教版教材的習作內容編排,我們會看到由于它主要采用主題單元的形式進行編排,沒有嚴密的知識體系羅列,同一或相近的內容多次出現,抑或是對于習作的內容并未明確表述,寫作內容自由發揮,鼓勵學生自由表達,這對教師的課堂習作教學提出較高的要求,落實面臨很大的挑戰。
(4)目標籠統不明晰,評價標準缺乏科學有效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評價要根據各學段的目標,綜合考查學生作文水平的發展狀況”,但對各學段習作的具體目標表述籠統,不少教師對各學段作文教學目標序列不清、定位不準。各個學段習作教學界限模糊,使得習作評價標準缺乏針對性,經驗化和形式化的居多,無法精確地對習作能力做出科學的評價。
基于上述分析,教師要積極構建以培養學生習作能力為導向的習作教學目標序列,把籠統的學段目標逐步細化,分解到各個學期,梳理出既適應學生身心發展又便于教師實際教學的習作教學目標體系,從而進行有效教學。
一、構建以能力為導向的習作目標體系
1.年級習作目標體系
《語文課程標準》按照學段設定“目標與內容”,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融為一體,培養學生的習作能力。便于教學的需要,教師可以把習作能力的諸要素劃分為三大維度,即內容表述、結構組織與語言表達,對學段目標進行分解細化,梳理補充,構建以習作能力為核心的年級習作教學目標序列,使學生的習作能力發展有據可循(見表1)。
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習作年級目標是培養觀察、立意、選材、構思及語言表達等習作能力。例如,內容表述能力從第一學段的學習寫簡單句式和段式,到第二學段嘗試使用不同體裁文章的表達方式,較熟練地運用不同句式和段式把內容寫完整、寫清楚,到第三學段熟練地運用句型和段式,能對自己的獨特感受做細節描寫,將學生的學習內容細化與具體化。這三個學段的習作能力目標是從低到高、循序漸近的,不僅關注在習作活動中的智力技能,還對寫作活動中總體語言技能的縱向發展給予連續性關注,如語言材料的積累與運用、標點符號的使用、習作的修改等,這又構成寫作活動序列的另一線索。
2.單元習作目標體系
根據以習作能力為核心的年段習作教學目標序列,結合教材,教師可以制定出具體的分冊習作教學目標序列,在年級目標的指導下分層細化目標,構建以習作能力為導向的習作目標體系。
在目標設定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段特點各有側重,把必須達成的目標定位為單元習作教學目標的核心目標,但核心目標和習作目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融合、螺旋上升的整體。教師在運用這套習作能力目標體系時,可以清楚地明了每個單元習作訓練的重難點,在備課過程中能更好地進行教學設計,突破難點,為學生習作能力的發展夯實基礎。
二、實施以能力為導向的習作目標教學策略
1.整體解讀,心中有序
同一主題的習作在不同年級多次呈現,是簡單的重復還是各有側重、螺旋上升?教師能夠發現在人教版教材中同一主題的習作內容眾多,如寫人類、寫景類、寫物類等,這是我們最感困惑的地方,常常因為沒有準確地把握教學目標,導致教學目標缺位或越位。其實,小學階段習作教學雖然在不同的學段會出現相近的主題,但其目標是由淺入深、先易后難的。如果教師把同一主題的習作能力目標進行對比,能使原先隱性的習作能力目標顯性化,便于教師日常教學操作,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提高習作能力。
例如,寫景類主題的習作在人教版教材單元習作中大約出現8次(見表2)。
由表2可知,同一主題的習作能力目標有一定的序列,根據兒童的認知能力發展水平而設定,在不同的學段與年級各有側重,并不是單一的固定目標,而是有相對明確的引領方向。例如,同是寫景類主題,第一學段的習作教學目標側重觀察和發現,讓學生有序觀察、細心觀察、觀察并發現,真正養成細心觀察的習慣。第二學段的習作教學目標側重語言的積累與運用,運用生活和閱讀中積累的語言材料、嘗試模仿不同的段式,按照一定的順序有條理地表達內容,初步實現寫清楚的目標。第三學段的習作教學目標側重語言的個性表達,在景物描述中加入學生自身獨特的感受,寄托情感,最終實現具體寫作的目標。因此,教師應該引領學生在形象的感知、意境的體驗、韻味的品評與情緒的感染過程中,體察、玩味和領悟描繪場景形象、述說故事的語言形式,積累語文經驗,學習表達技巧,掌握語文規律。教師通過對教材的再度組織和開發,在領略、模仿與實踐中,循序漸進地引領孩子學會“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說話、寫作。
2.全面落實,各有側重
在培養學生習作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對應習作教學目標的序列進行有效教學,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鑒于此,筆者認為要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語文課程標準》對不同學段的習作目標要求從學生的年齡、思維能力、認識水平等特點出發,采取適宜的教學策略,逐步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一年級的習作教學目標側重學生詞語的運用,說清基本句型,增強表達自信,儲備基本的詞匯和句式,逐步過渡。二年級的習作教學目標從句入手,側重各種句式訓練,逐漸向段過渡,鼓勵多運用平時積累的詞語。三年級學生的習作教學則側重于觀察與發現,學習基本段式的寫法,能夠運用不同的句子表達相同意思。到六年級時,習作教學目標則側重修改能力的指導,強調能對文章的細節和整體布局做出潤色修改,關注個體的獨特感受,強調思維的獨創性和批判性。
下面以第二、三學段的三、五年級為例,具體介紹序列培養的側重點和方法。
三年級是學生寫作的起始階段,從習作教學目標的序列來看,教師關鍵是要解決寫什么的問題,讓學生感覺有內容可寫。那么在習作能力培養中,教師要根據習作教學目標的序列側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樂于觀察,留心周圍的事物,學會一定的觀察方法,從身邊的具體事物入手,去看、去聽、去聞、去嘗、去觸摸。多感官的觀察體驗,這是學生較為喜聞樂見的方式。之后,教師要讓學生保持一定的觀察時間,專注地觀察,最終選擇適合自己的觀察方法,在觀察中有所發現和感悟。
例如,人教版小學三(上)第三單元習作“秋天的畫”,在進行習作前,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完成以“尋找身邊的秋天”為主題的觀察記錄表,讓學生有目的地觀察身邊秋天的景物,記錄它們的變化(見表3)。
對三年級剛開始學習習作的學生而言,這種主題式的觀察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成為觀察的有心人,學會用觀察的方法從生活中積累大量的寫作素材。同時,教師有效地點評與反饋,能夠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能力的有序發展。教師對學生的觀察記錄加以有效整理和歸納,將其變成課堂教學的優質資源,讓學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實現習作素材的資源共享,為中高年級的習作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
五年級的習作教學就要解決“怎么寫”的問題,即如何讓學生正確使用一定的表達方式來刻畫細節。這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與閱讀教學相結合,吸收積累大量優秀的語言文字和表達形式,通過讀寫結合,讓學生充分運用閱讀積累的優美語句和具有新鮮感的語句,尤其要增強文章的細節描寫,寫出個人的獨特感受。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以主題單元的形式進行教學,把習作目標分解到閱讀教學中,利用讀寫結合這一零存整取的有效方式,讓學生在進行單元習作之前就有充分的準備,進行自然而有效的表達(見表4)。
本單元的習作核心目標是怎樣指導學生抓住人物的四要素把細節寫具體。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教師在整組單元的閱讀教學中要進行有機滲透,利用仿寫、朗讀、閱讀、體會等方式逐步實現單元習作的核心目標,從而讓學生在閱讀中學習、積累習作的技巧與方法,在讀寫結合的片段仿寫、擴寫、續寫中遷移和實踐,最終達成習作的核心目標,提升整體習作能力。等到了正式單元習作時,學生已經儲備了一定的習作經驗和方法,加以正確的選材引導,習作的難點就會迎刃而解。
3.循序漸進,形成能力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以人文專題為主線安排單元教學,教材多為閱讀教材,沒有真正的作文教材。但習作教學并不是孤立的,教師要樹立全程關注的意識,根據梳理序列,讓聽、說、讀、寫形成統一的、開放的訓練體系,不僅在作文教學中,更要在閱讀教學中滲透“作文技術”,全面培養學生的習作能力,引導學生真正地從閱讀的體驗表達走向習作的實踐表達與習得言語,從而經歷習作的全過程。
教師會發現在每個單元的習作教學中,它們的目標設定之間是互為相關、螺旋上升的。按照寫作題材劃分,如童話,它的習作教學目標序列是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在三(上)和四(上)中都有寫童話內容的習作,但習作目標的要求卻不相同。三年級習作教學目標要求學生發揮想象,寫清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正在干什么,對故事經過的完整性并不做過多要求。而四年級的習作目標則更進一步要求學生能用課文中的表達手法,嘗試把故事經過說完整,對內容表述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到了五、六年級,習作教學目標要求學生寫想象作文,可以是科幻類的童話,這個要求就更高了,學生不僅要關注完整性,也要能深入地刻畫具體的情節。
由表5可知,按照習作的內容和能力維度劃分,習作目標也是遵循習作能力發展規律循序漸進的。因此,任何習作技能的培養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捕捉目標中的序列,清楚地把握年級特點,落實基礎目標,對其他目標留出的空間不設上限,讓學生始終保持習作的興趣,逐漸形成習作技能,提高習作能力。
通過不斷的實踐運用,教師就會發現在習作能力的培養過程中影響習作能力的因素眾多,如何體現習作目標體系的延續性和增量性,明確各年級習作能力發展水平的測評要求,探索習作能力評價方案,讓這一體系更具實際指導意義,便于教師使用和操作,這是需要進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命題。
參考文獻:
[1]朱作仁,李志強.論學生寫作能力的結構要素及其發展階段[J].教育評論,1987(4).
[2]孫素英,肖麗萍.認知心理學視域中的寫作過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2(1).
[3]吳忠豪.中國小學語文教學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4]余文森,林高明,鄭華楓.可以這樣教作文――24位名師的小學作文教學經驗[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篇3
[關鍵詞]:小學語文 自主合作學習 方法
當前時期,小學語文教師開始努力地將自主合作學習的新型教學方式引入到教學中,用以改進當前語文教學的狀況。自主合作學習作為迎合小學生學習特點、情感特征、認知規律的學習方式,致力于在教學中調動小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以及合作精神,引導他們針對某個知識點進行自主性的探究以及合作的解答,以幫助他們實現對于相關知識的深入理解以及把握,同時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及團結協作精神,為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提供了諸多幫助。
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參與意識
自主合作學習這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從本質上講,注重在教學中對小學生的自主性進行調動,以引導他們實現對于自我學習的主動約束以及有效鼓勵,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想使自主合作學習方式效用得以順利實現,首先就必須采取措施來提升小學生參與自主學習的意識。本文下面就具體談論幾點提升其參與意識的方法:
1、有效引入課題
小學語文教師要提升學生參與自主學習的意識,必須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及求知欲望,使他們產生對于課題的初步認知以及好奇心理,而要開展這一工作,教師可以通過借助趣味化的語言、故事、情境、懸念等對課題進行有效的引入來實現。以《放飛蜻蜓》(蘇教三年級下)這篇文章的講解為例,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在講解之前,談論一下自己在少年時代撲捉蜻蜓的小故事,并使用多媒體屏幕來展示蜻蜓飛舞的相關視頻,或靜態的蜻蜓圖畫,引導小學生回憶他們對于蜻蜓的記憶以及感情,繼而引發他們的興趣。
2、使用激勵手段
小學語文教師提升小學生對于課題的自主參與意識,還可以通過采取操作、競賽、游戲等方式來組織課堂的開展,形成對于學生學習的激勵,這樣的途徑來開展。以《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人教四年級下)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教學之前,提出“以每一橫排為單位,以五分鐘為限,請同學們猜一猜,不同重量的兩個蘋果在同一高度落下,是重的先落地還是輕的先落地”的課題,引導學生借助課本等道具進行試驗,使小學生在動手操作以及討論中,提升自主學習的興趣,繼而引導他們對課文展開自主學習。
二、合理劃分合作學習小組
自主合作學習這一方式在小學語文教學的使用,還必須充分地體現出合作的優勢,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在某項目標的指引下,對各學習小組進行科學合理的劃分。本文下面就分析以下教師在分組時應注意的問題:
在進行劃分的過程中,教師要首先征求全體小學生對分組的自主結合意愿,然后在以具體課題的難度、側重點等因素為基礎,通過對小學生的性格、性別、日常情感、學習水平、學習優勢、交際能力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再在他們自主結合意愿的基礎上,對小組進行調整劃分。
以《揠苗助長》(蘇教三年級下冊)這篇寓言故事的講解為例,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小組劃分時,應當為每個小組配備具有良好的語言學習基礎、喜歡討論、善于調動其他同學的學生,以使小學生在主觀猜想“揠苗助長”這一成語的含義的基礎上,針對文章內容進行合作探討學習。
三、精心落實合作學習任務
小學語文教師在激活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參與意識,并做好了對于小組分配的基礎上,還要結合各小組中成員的學習狀況、性格特點等因素,認真做好對學習任務的合理分配,才能夠順利地將所有的小學生引入學習中,使他們在自主合作學習活動中,達到對于自主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雙向培養,繼而幫助他們實現對知識的有效學習。本文下面就談論一下教師對學習任務的分配:
語文教師在分配學習任務時,首先要自主地對某一語文課題進行深入研究,將整體的語文課題劃分成不同的項目,確定各個項目的教學目標,再通過對各個目標進行處理,使各部分目標的達成能夠推動整體目標的實現。然后再結合小組中各個成員的綜合情況,在他們自主分配的意愿基礎上,對他們的學習任務進行適當的調整。
以《鹿和狼的故事》(蘇教六年級上冊)的講解為例,教師可以將本篇文章分為“故事復述”、“詞語解釋(如茍延殘喘)”、“文章線索分析”、“文章大意概述”等幾個獨立的部分,以及“故事含義的闡釋”的總體目標,來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對任務進行分配,以實施自主合作的學習。
四、合作學習過程的評價
語文教師要使小學生順利完成自主合作學習,提升他們在日后學習中對自主合作學習方式的興趣,還必須積極地做好對于合作學習過程的評價工作,借助于有效的評價,增強小學生開展自主以及合作學習的信心和勇氣。本文下面就分析以下評價工作的優化開展方法:
小學語文教師應當組織開展小組成員自主評價、成員之間相互評價、小組之間評價、教師評價等幾種主體評價方式,以及實施前的預測評價、過程中評價、完成后評價等幾個學習階段,來對小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進行幫助、鼓勵、表揚以及引導,使小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維持積極的態度。
以上文《鹿和狼的故事》的評價為例,教學評價要真正地結合各個小組學生學習成果中的亮點、缺陷等開展,比如,借助“某小組對于詞語含義的查找非常快速、判斷精準,對故事的復述極其清晰、完整,對故事含義的解讀具有獨到的見解,能夠結合自身周圍生活進行解讀”等表揚性的話語進行積極評價,借助于“同學們的解讀十分精準,但若能夠結合自身生活及學習事例對故事含義進行解讀,可能效果會更好一些”的表揚以及鼓勵性話語,指出缺陷。
結語:
自主合作學習對于小學語文教學具有極其顯著的意義,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努力加強對于此種方式的深入研究,借助有效手段推動此種方式的完善,以借用此種方式提升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
參考文獻:
[1] 尹利華. 小學語文課堂自主合作學習的一點思考[J]. 新課程學習(社會綜合), 2010 (07)
[2] 陳陽升. 談小學語文合作學習[J]. 課外閱讀:中旬, 2011 (09)
篇4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學生;自主性
【中圖分類號】633.33 【文獻標識碼】A
一、小學語文教學及學生自主性
小學語文教學首先承擔著學生由字到句再到篇章的學習掌握的任務,同時,由于小學生自身的特點,小學語文教學又不可避免地承擔著小學生思維方式、道德觀念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引導,這樣一種特點必然要求語文教學內容的豐富和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在新課程環境下,小學語文教學尤其是三年級以上的高年級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靈活的方式來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比如課堂的分角色表演、有感情朗讀和小組討論等方式,這對于學生知識的學習和自身的發展有良好的影響。
當提到小學語文教學方式多樣化的同時,也便會想到他所帶來的積極效果即學生自主性的提高。所謂自主性是指某一行為的主體根據自己意愿來從事某一行為的動機、能力或者特征。對于學生而言,自主性更多的體現為一種學習的主動性和一種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就小學生而言,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并不是完全不需要教師,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更為積極地去獲取知識,更多的通過學生自身的參與來推動教學目標的完成。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學方式的靈活多變為學生學習自主性的調動和開發提供的充分的條件,同時,在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時也能更好地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目標。
二、學生自主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體現
小學語文教學與學生的自主性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教學中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實現學生自主性的充分發揮。
首先,教師應該積極引導,為學生自主性的發揮提供有力的外部條件。學生對于教師有著天生的敬畏,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種距離和隔閡,但是師生之間又是最為親密的,通過長時間的接觸,教師能夠發現學生身上存在的問題和潛力,會通過多種方式來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挖掘潛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性的體現也離不開教師的引導。教師的一個肯定,對于學生是極大的鼓勵,從簡單的字詞的識別、作業的書寫和文章的閱讀等方面的肯定都會對學生在該方面的進步產生影響,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另外,教師應該充分掌握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架構并形成自由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除自己講解文章之外能夠利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參與到語文教學的過程中,真正實現所謂的教學相長。
其次,改進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之一。自主性就是學生以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自身的能力及小學生學習的需要等來制定自身的學習目標,對學習活動形成一種自覺的意識反應并從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這一目標的實現,便要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作為主角不斷向學生灌輸知識的授課模式,而是要更多地調動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就小學生自身特點而言,年齡、注意力、理解能力和控制力等都使學生興趣的開發成為一種必然。激發興趣愛好是學生自主學習和認識主體形成的基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啟發式的課堂提問、具有渲染力的語言及相關教具的使用來激發學生的該種興趣。如課堂中小故事的穿插、小的視頻的播放來幫助學生理解某一成語或者某一文章的內涵,通過課堂即興表演或者分角色朗讀等,使學生更為直觀地理解課文的內容,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帶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再次,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小學生由于其心智水平發育不完全,對一些事物的理解能力有限,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該種心智的培養的同時也應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在他們覺得自己被尊重的情況下,能夠更好地調動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這種尊重體現為對其人格和尊嚴尊重的同時也體現在學習的主動性上,對于學習的方式、學習方法及學習方法的獲得等給予其充分的自由選擇的權利。在他們選擇時,教師應給以鼓勵和引導,使他們能夠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保證學習的效果。
此外,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獲取知識。知識來源于生活,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講,從三年級開始,語文教學的內容更多的是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的培養,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實際出發來理解課文內容,或者通過向學生講解課文所選作品創作年代的生活環境和條件,引導學生更好地閱讀和理解。這會促使學生更為關注生活,從生活中尋找相關的知識和答案。小學語文教學來源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將現實生活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能夠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最后,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自主性的體現不是一時的要求而是一個長久堅持的習慣。這種習慣的養成需要學生自己堅持更需要教師的督促引導。由于小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很多情況下便需要成年人的監督來完成某項學習或者任務。就語文教學而言,教師應該從文章的解讀順序、解讀方式等方面給予引導,注重小的細節;同時,還應注重學生堅忍不拔品質的培養,增強學生挫折承受能力,比如,一次小的錯誤通過恰當的教師評價使他們認識到自己錯誤的同時,也知道自己該如何去改正。在良好的習慣和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下,學生便能更自由、更積極的自主學習。
三、結語
小學生年齡小、生理心理都處于發育時期,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處于初成期,在這一時期的語文教學,在注重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外,還應將視線更多地放在學生興趣培養和孩子全面健康發展方面。當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當給予學生的自主學習充分尊重并為其創造條件時,教師也便會收獲學生自主性充分發揮帶來的教學與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志青.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體現學生的自主性[J].學周刊,2012(08).
[2]蔡麗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個性[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 2010(09).
[3]陳詠梅.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J].科教文匯,2010(10).
篇5
一、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教師備課時,要先整體把握知識體系,精準定位“書寫提示”的教學目標,理清知識點的前后聯系。“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強調了第一筆、第一個字、第一行對書寫的重要性。要想找準第一筆、第一個字、第一行字,就要考慮到“行款整齊,力求美觀”這一知識點的脈絡。“行款整齊,力求美觀”在課標中是第三學段對寫字的要求。這一要求在一年級是觀察田字格中的范字,注意筆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練字要先描紅,寫時再改進,達到端正。二年級要注意字的間架結構及九種具體類型字的寫法,雖然對美觀沒有做過多的要求,但已讓學生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了。三年級具體講了四種筆畫的寫法及兩種書寫規則,要求把筆畫寫得舒展,字形寫得優美。四年級重點講五種行款知識,能書寫成段文字做到美觀。六年級強調寫“行款整齊,力求美觀”的四種章法,參照這四種章法,寫出自己的風格。每一個“書寫提示”的教學目標都不是孤立的,它們是承前啟后逐步提升的。把每一個教學目標落實扎實,學生的書寫能力才能在課堂上逐步提高。
二、上好書寫課,落實“讀、寫、評”
根據“書寫提示”在語文教學中所占的位置,我們安排教學流程時,要注意目標的定位,關注學生的綜合發展,發展學生的讀帖能力、書寫能力、審美能力。如一位教師是這樣設計五年級上冊語文園地四中“書寫提示”的課堂教學的。師:談到書法,每一幅作品都是講究章法的,也就是有一定的格式的。請觀察這幅書法作品,說說你發現了什么。學生交流。師:除了書寫時注意格式,還應注意什么?學生交流。師:要想整齊,就要詩句居中寫,上下左右文字對齊,字距、行距要適當、勻稱,還要注意每個字的筆畫、結構這些細節。請你再仔細觀察,有哪些字比較難寫?學生交流。師:選取你喜歡的一種格式,試著仿寫一下。學生練寫。同桌交換,互相提建議。師:請同學們根據同桌給你的建議再寫一遍。老師巡視,選取典型的作品全班講評。師:我們來看這幅作品,你覺得這幅作品的優點是什么?你有什么樣的建議?學生交流。師:再來看這一幅,說說你看到的作品的優點和你的建議。學生交流。師:根據剛才大家的建議,拿出你最好的水平,把自己的作品再寫一遍,寫完之后來前面,把你的作品展示給大家。學生展示、欣賞。師:通過這節課,我們知道了要想書寫好一段文字,必須講究一定的章法,做到行款整齊、布局合理、大小均勻、文面整潔,還要注意每個字筆畫之間的穿插避讓。如果在平常的每一次作業中,都按這個要求去認真書寫,那么你的字定會越寫越漂亮!教師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讀、寫、評發現問題,改進問題。“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不知不覺,學生的書寫能力就提高了。
三、習得技能,養成習慣,提升素養
篇6
一、朗讀形式多樣化,激發閱讀興趣
關于“朗讀”,低年段的閱讀教學目標中是:“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中年段的閱讀教學目標是:“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中年段的學生經過兩年的學習之后,基本上掌握了普通話這一工具。對于他們而言,要在低年級學習的基礎上,有主動使用普通話朗讀課文的意識與能力或是習慣。在低年級的基礎上有提升,同時為高年級的朗讀訓練打基礎。這就要求我們在閱讀訓練上加大力度,尤其在有感情朗讀上下功夫。教學中充分利用初讀、細讀、精讀、品讀、賞讀、熟讀、范讀、練讀、賽讀、評讀等各個教學環節,為學生提供閱讀機會,讓他們多層次,多回合的讀文,從悟語、悟情、悟理、悟法、達到培養閱讀能力,提高語文素養的目標。
教師在上課伊始,激發興趣范讀;在感情升華處,創設情境引讀;對教材中的哲理句、對話句、中心句、含義深刻句(或相應段落)來引導學生進行反復品讀;在語句優美處引導學生想象進行賞讀。配樂、配畫、做動作交錯進行,使學生陶醉其中。這一切,都是為了學生最終的個性化的閱讀。
在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時間充分練讀,讓他們讀出自己的感受;再在給學生展示的平臺,通過指名讀,對讀,賽讀等形式,最后給學生評價,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及肯定他們的優點或點滴進步,讓他們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二、初步學會默讀,培養動筆習慣
默讀能力是現代人終身學習必須具備的一種重要的能力。默讀既是閱讀教學的目標之一,也是一種重要的手段與方法。低年段關于“默讀”的目標是這樣描述的:“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中年段是:“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中年段默讀訓練強調的是“初步學會”。怎樣理解這里的“初步學會”?就是基本上知道了默讀的方法,在老師的提醒與指導下,能夠進行默讀,并且在默讀的過程中能就不懂的地方提出疑問。這一目標表明在中年段的默讀訓練中,對學生眼腦并用、手腦并用是有明確要求的。這就給我們提供了默讀訓練的方法:眼到、心到、手到,默讀與思考相結合,默讀與勾畫圈點相結合。這里,就是要讓學生開始養成“批注閱讀”的習慣。批注閱讀就是在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在讀時或讀后,隨著閱讀和思考,動筆在文章上圈圈點點,批注點評。用筆讀書能加深印象,增強記憶;能促成潛思索,加深理解,激發思考,啟迪創造;還可積累資料,備查待用。
三、緊抓詞句訓練,把握中年段閱讀教學重點
篇7
關鍵詞:有效教學 教學目標 發展現狀
前言
中國的教育均衡說了很多年,雖然經過國家和有關部門的努力有了很大改變,但顯示的教育,農村與城里相比依然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農村學校無論從師資力量還是學校硬件都遠遠不如城市里的學校。城里的中小學普遍使用的多媒體教學和操作技能課,農村學校根本就不具備。如何才能在農村小學現有的條件下,把課上好,實現課堂的有效教學,是廣大農村教師都在研究的一個課題,下面就我多年在農村學校的教學實踐,談一下語文教學的因地制宜實施的有效教學。
一、有效課堂教學的概念和特點
1、概念
所謂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指“在設定的時間范圍內,運用一定的教學策略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并獲得預期效益的最優化,使學習者與傳授者雙方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是能讓每個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能獲得愉快的體驗和自信心;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在自己原有基礎上取得進步并獲得“有效學習收藏”的課堂教學”。
2、特點
小學語文教師在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中具有以下幾個特征:第一;有效的課堂教學需要教師的精心組織備課。第二;有效的課堂教學需要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第三;有效的課堂教學需要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第四;有效的課堂教學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同時,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否有效需要評價: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評價標準很多,要從多方面進行評價。包含教師教學過程的評價、學生課堂接受情況的評價及課堂的實際效益等方面去進行綜合評價。期中的教學效果即學生有無進步和發展的評價是衡量教學效益最主要的方面。
二、有效教學在農村小學語文課上的應用
(一)農村學校有效課堂教學的發展現狀
1、農村學校受條件限制,很多教師不是專業教師出身,有的甚至只有初中或更低的學歷就從事教學工作。課堂教學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對語文教學的目標不明確,課堂上根本就體現不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上課無明確的教學目標。不知道一節課中教師要教哪些內容,培養學生哪方面的能力。如有位老師上《只有一個地球》(人教版課標本六年級上冊第13 課),整堂課基本丟開教材,讓學生初略讀了一遍課文,整體略知課文內容,之后就讓學生長時間的交流,展示教師課前搜集的宇宙、地球和環保的資料,把語文課上成了地理課,這樣就脫離了教材的主題和閱讀訓練的主線。
(2)教學目標不適當。存在教學目標定得過高、過低和不全三種情況。這是由于教師沒有全面系統的掌握教材,不明確教學目標的“能力水平”,沒有把握好教學的尺度有關。
2、有的教師還采用傳統的滿堂灌式的教學模式。語文課上課堂教學缺少語言訓練。
3、課堂提問缺乏啟發性、層次性、目標性。 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目的是要學生對雙基的掌握和對學生智能的開發。課堂提問要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年級與單元訓練的重點,針對學生實際設計的主干問題。目前農村學校語文教學的提問存在問題很多,值得深究。
4、課堂結構缺少創新,制約著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二)利用農村的優勢創造有效的語文教學環境
農村學校在很多方面和城里學校相比落后很多,但農村也有自己的優勢所在。語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優勢資源來開發新穎的教學方式,把課堂搬到山腳、村邊、田野,利用農村特有的資源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例如;
三年級上冊的“金色的草地”學生根本理解不了什么是金色的草地,教師可以在傍晚把學生帶到麥田(在沒有草地的情況下)邊,讓學生觀察太陽落山時綠色麥田顏色的變化情況。這樣的課堂,不用講學生就會理解課本中的內容。
(三)農村有效教學與城市有效教學對比
農村小學語文有效教學雖然具有自然地理環境上的優勢,但整體上還是遠遠落后與城里小學。農村學校和城里學校的差異主要體現在。
1、學校和學生接受的外部信息量不均衡;外部信息量是指在教學以外接受大環境的信息量,信息傳遞的課外知識可以進一步促進大腦思維,給學生的學習提供幫助。由于在城市里信息交換快、信息量充分,所以更容易開展信息教學。而農村的信息量遠遠比城市少。同時還缺少必備的書籍資料,大部分教師基本就是一本教輔參考書、一本教科書,沒有常用的工具書和對口期刊。
2、學校的硬件設施上的區別;農村學校很多都很破舊,雖然近幾年政府加大力度進行改造,但整體來講還不如城里學校。城里學校具有的多媒體等基本的教學設備,農村學校只能有一套或者沒有,城里學校有機器開設計算機課,農村學校只能是一個夢想。
3、軟件建設上的區別。農村學校尤其小學缺少正規院校畢業的教師,教學方法手段落后。缺少正規的教研制度,很多教師只教不研。缺少科學的教學計劃教師只是憑借自己的教學經驗上課。教師出去學習的機會更少,基本上沒有科研活動和經驗交流,導致信息閉塞。更無從說起開展有效課堂教學。
(四)利用地域特色編寫農村語文課校本教材
做為農村的語文教師,在上好課的同時要逐年積累和整理與教材中相關的,適合本地特色的經驗資料。教材中涉及到的,本地域具有的山川河流,動植物資源,人文環境等一切條件都可意作為教學素材,積累多了編成校本教材。但有一條宗旨要把握,不能脫離教學大綱,圍繞大綱可以盡情的展開。還有一點就是要注意涉及校外的有效課堂拓展要注意安全,應該在學生四年級以后才能開展校外的一些活動。
總結
農村小學語文課的有效教學是教師教學理念和思想的更新,要求教師在教學上講究策略和技巧。而教師是有效教學實施的主體。教師對有效教學理解的深淺程度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果。根據我多年在農村學校的語文教學經驗總結出“三理解”、“三應用”。“三理解”是指:理解教材、理解知識、理解學生。“三應用”是指:應用學校條件、應用學生心里、應用周邊環境。
農村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的實施,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教師本人業務進步,學校組織教師業務進修,教育主管部門的業務檢查、指導,政府支持硬件建設。其中,教師自身的努力很重要,業務主管部門也起著關鍵作用。有主管部門督促學校建立新的教師考核制度;對農村小學語文教師進行集中培訓;多提供出去參與教研活動的機會;促進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將教學與研究緊密的結合起來;加強城鄉學校之間的交流,讓城里老師到農村進行示范教學。通過多渠道的努力會使農村小學的辦學條件得到提高,也會使農村小學語文課的有效教學得到普及。
參考文獻
1.竇桂梅.有效語文課堂教學[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
2.張勇.新課程實施中小學語文教學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D].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8(11):29.
3.尹祖琴.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教師成長篇[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篇8
關鍵詞:語文;個性化閱讀;閱讀教學;成長需求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34-0029-01
所謂個性化閱讀教學,是指在語文教學中圍繞每一位學生成長的需要,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興趣,進行有效的閱讀教學。學生個體之間存在著差異,作為教師,要想在閱讀教學中更好地促進每一個學生全面發展,就需要教師因材施教,幫助每一個學生找到更為理想的閱讀方式,積累豐富的閱讀經驗,這樣才能為學生開展創造性閱讀探尋出有效的途徑。
一、教師在課堂上要積極培養學生個性閱讀潛能
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大多以老師講解為主,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學生就好比知識的“容器”。教師為了能讓學生快速掌握預定的教學目標,很少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來質疑、分析、探討學習中的疑惑。因此,為了有效促進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教師可以采用學生自問自答、分組交流、教師總結點評的個性化閱讀教學體系。當然,在訓練學生進行個性閱讀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中心,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能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大膽探索。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要對學生閱讀情況加以引導。《桂林山水》是冀教版語文第七冊中的課文,這篇課文抓住桂林山水的特點,描繪桂林山水的秀麗多姿,贊美桂林山水的美好景色,表達對祖國河山無比熱愛的感情。在閱讀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學習作者的寫法,可先讓學生討論作者的哪些寫法值得借鑒。討論之后,學生突然提出兩個讓我沒想到的問題:一是文章題目叫《桂林山水》,作者為什么先寫漓江的水,再寫桂林的山呢?這樣與題目矛盾嗎?二是作者在文章中是按照先總后分的順序寫的,能不能按先分后總把“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放在課文最后進行總結,這樣不更能表現文章的主題嗎?針對這兩個問題,可讓學生分組討論,最后加以總結:一是以《桂林山水》為題,是作者借用古詩文中的內容,為了便于表達中心主題;至于第二個問題,也可以按照同學們想法來寫,只要能突出文章中心就行。許多教師在教學中也會遇到類似的案例,這就要求教師能用發展的眼光對學生的質疑作出恰當的評價,而不能抱著教參不放,或搪塞過去。學生若能善于質疑、主動學習,他們的自主閱讀習慣和能力自然就會得到提高。
二、教師開展課外閱讀活動促進學生的個性閱讀
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是促進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的重要手段之一。因為組織相關的閱讀活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與此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以下幾種活動。一是結合新教育實驗,組織學生閱讀規定的課外書,讓學生做好讀書筆記,然后進行讀書筆記評比;二是開展朗讀、誦讀比賽,以此激發學生自主閱讀;三是開展課內外閱讀知識競賽,通過比賽的方式檢查學生閱讀的水平;四是組織閱讀交流活動,讓學生提出閱讀中存在的困惑,由教師進行解答。為了讓學生真正在閱讀中發現問題,還可以在班級擺放一個“閱讀疑難與解答”的筆記本,讓學生在本子上寫下問題,鼓勵其他同學進行解答,最后教師加以總結。這些活動的開展,讓學生改變閱讀態度,他們不再厭惡閱讀,同時也培養學生善于思考的習慣,鍛煉了學生意志,從而促進學生獨特的閱讀個性的形成。
三、教師要多與學生家長交流促進學生個性閱讀
首先,讓家長和學生共同閱讀。人們常說父母是天然的教師,家庭教育對學生成長成才起著關鍵作用。作為家長,若能和自家的孩子一同閱讀,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個性閱讀的興趣,還能陶冶自己的情操。為了推進學生的個性閱讀,教育主管部門根據學生所處的年級規定了相應的閱讀內容,同時還將這些閱讀內容作為檢測考查的內容。比如有的地方教育部門要求三年級學生上學期閱讀《三毛流浪記》《長襪子皮皮》,下學期閱讀《寶葫蘆的秘密》《時代廣場的蟋蟀》等書。隨著年級的增高,學生的課外閱讀量也要不斷增加。學生要更好地完成這些閱讀內容,需要家長和教師共同配合。當然,在不同的地區,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這也給家長和學生共同閱讀帶來許多難題。但只要教師能結合實際,想方設法,就能讓家長幫助學生閱讀,提高學生閱讀的主動性和閱讀效果。其次,讓家長進課堂探討閱讀。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教師若能組織學生家長走進課堂,和學生一起聆聽老師的教學,觀察孩子在課堂上的表現,則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也會有許多啟發。有一次執教三年級《丑小鴨》一課,家長們聽后,不僅被這則童話故事打動,更重要的是還明白一個道理:即使孩子現在基礎差,但只要堅持閱讀,將來也能達到規定的要求,完成規定的閱讀量,也能形成獨特的閱讀習慣和個性,提高語文能力。
四、結束語
在語文教學中,許多教師對學生個性化閱讀進行了大量實踐。若能培養好學生良好的個性閱讀習慣,讓他們進行大量閱讀,他們就會逐漸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在閱讀中體驗與眾不同的感受,形成自己獨特的閱讀個性,享受著閱讀的快樂。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 中年級學生 學習風格 語文教學策略
一、中年級學生特點
當前小學生普遍存在物質富足快樂匱乏的現象,他們聰明但注意力較難集中、有強烈的反叛意識,學習興趣不濃甚至厭學,愛看動漫不愛讀書。某些學生在學業上無法做到出類拔萃時,會選擇其他各種方式獲得心理滿足,比如上課調皮搗蛋,行為過激甚至出格。
學生思維發展的關鍵期,即由具體形象向抽象思維過渡的轉折期正好在10歲或11歲,該年齡正好開始步入中年級,學生思維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但仍有很大程度的具體形象性。此階段小學生思維的獨立性、主動性增強,想象的有意性和目的性迅速增強,創造性、概括性和邏輯性開始增強。他們已能較主動、積極地學習,不像低年級學生需要教師特意引導其對學習的注意和興趣,同時他們不再視家長和老師的話為絕對的權威。這一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期,也是性格發展的“驟變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將發生迅猛變化,并對其終身產生深遠影響。
在這個思維發展逐漸成熟的重要時期,探討如何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需要我們從研究學生的學習風格入手,以便尋找相應的教學對策。
二、采用所羅門學習風格自測問卷表施測調查
從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實驗學校三年級學生中,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154名學生。施測后獲得有效問卷132份,有效回收率85.71%,其中男生76名,女生56名。
選擇所羅門學習風格自測問卷表進行評測。最后將所羅門問卷調查的結果和學生的語文成績進行分析,132位學生,三年級語文平均成績為92.35分。
1.中年級學生學習風格的總體情況。
對所羅門學習風格自測問卷進行統計,結果顯示,序列型學生為73人,占總體的55.31%;綜合型學生為59人,占總體的44.69%。視覺型學生為74人,占總體的56.06%;言語型學生為58人,占總體的43.94%。感悟型學生為59人,占總體的44.69%;直覺型學生為73人,占總體的55.30%。活躍型學生為54人,占總體的40.90%;沉思型學生為78人,占總體的59.09%。
2.中年級學生學習風格的差異分析。
(1)性別差異
根據圖2可知,在95-100分數段的女生所占的比例比男生高,而在75-80分數段中,女生所占比例也比男生高。
總體來說,此時的相關性度量表Eta和Eta Squared取值都很小,說明中年級學生學習風格與性別的相關性很小。
(2)成績差異
由表2可知,各項Eta取值都較高,說明學習風格和語文成績的相關性較大。
由圖3可知,學習風格為活躍型的學生成績平均分最高,為92.74分;學習風格為綜合型的學生語文平均成績位居第二,為92.56分;而學習風格為沉思型的學生語文平均成績最低,為91.80分。
3.結論分析。
根據之前統計結果數據分析及圖4可知:
(1)中年級學生學習風格的總體現狀是大多數學生在信息的加工方面是沉思型的,在信息的感知方面,較多的學生是直覺型的;在信息的輸入方面,多數學生是視覺型的;在信息的理解方面,大部分學生是序列型的。
(2)中年級學生學習風格的性別差異性分析表明,學習風格與學生的性別并無顯著性差異。
(3)學習風格對語文學習成績的影響較顯著。可以說,教師的教法越適應學生的學習風格,學生的語文學習的效能就越大。
(4)學習風格為活躍型的女學生取得的語文成績最好,視覺型的男學生取得的語文成績較好。
三、語文教學策略
1.不管是何種學習風格的學生都應給予無限的欣賞和信任。
對于每個學習者而言,在學習過程中都隱含著各自的風格偏好,都會表現出一定的穩定性和獨特性并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塑性,尤其對于小學生,他們很多學習習慣和風格都在進一步養成中。每個學生都是一顆花的種子,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會很燦爛地綻放,有的花則需要漫長的等待。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中年級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中年級語文老師要飽含愛心用“學生學的方法”教,欣賞和信任任何一種學習風格的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打下語文能力向高層次持續發展的基礎。教師在上課時對學生不能求全責備,應該用發展的眼光評價學生,特別是對學困生,要多欣賞鼓勵、多贊美信任,這樣就會慢慢發現他們原來也很“美”。
2.不斷改進教學風格,使教學風格和學生的學習風格相得益彰。
調查得知,學習風格對語文學習成績的影響較顯著。學習風格為活躍型的女學生取得的語文成績最好,視覺型的男學生取得的語文成績較好。由此可見,對于學生性別的刻板印象,認為女學生應該是沉思安穩的期望,不一定適合女學生的學習發展。
在信息輸入方面,多數學生是視覺型的。視覺型學習者很擅長記住他們所看到的東西,如圖片、圖表、流程圖、圖像、影片和演示中的內容。語文教學過程中宜多采用圖片、幻燈(電視、電影)放映、實驗演示、榜樣示范等,通過呈現可視材料的方法使學生獲得較多信息量,講課時要多用視覺性詞匯引導學生腦中產生畫面聯想,增強教學效果。
在信息的感知方面,較多學生是直覺型的。直覺型的學習者喜歡革新、不喜歡重復,更擅長掌握新概念,不喜歡那些包括許多需要記憶和進行常規計算的課程。因此,需要語文教師經常創設不同的體驗式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調查還發現“00后”學生并不都是活躍型的,相反大多數學生在信息的加工方面是沉思型的,沉思型學習者更喜歡首先安靜地思考問題,“我們先好好想想吧”是沉思型學習者的通常反應。學生愛思考是個好事,思維是語文能力的核心,是語言能力的基礎。烏申斯基說:“誰要想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首先應該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教學中要注意啟發學生的形象思維,呈現課文描繪的迷人景象和豐滿人物,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從而準確把握和領會文章的結構、內容和主題,還要挖掘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實現學習方法的正遷移。
在信息的理解方面,一大半學生是序列型的,序列型學習者傾向于按部就班地尋找答案;習慣按線性步驟理解問題,每一步都合乎邏輯地緊跟前一步。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領者,語文教師必須思路清晰、組織教學邏輯嚴謹、層層推進,在輕松的氛圍中挖掘學生巨大的智力潛力。對中年級的學生來說,一切皆有可能,教師對與自己教學風格不相匹配的學生應重點關注。對他們應多一些寬容,少一些責備;多一些指導,少一些說教。
因材施教是古今中外都倡導的教學原則,這指的就是在共同的培養目標之下,針對教育對象的性格、志趣、能力、原有基礎等具體差異,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施行不同的教育。“以學生為中心”是新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之一,特別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充分了解和尊重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風格,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制定適切的教學目標,設計適宜的教學內容,就能讓師生在共同學習中體驗到樂趣。
參考文獻:
[1]吳慧玲,王建中,龔彪.高中學生學習風格調查研究[J].高等函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1-14.
[2]洪鈺.因材施教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23-27.
[3]譚頂良.學習風格與教學策略[J].教育研究,1995:72-75.
[4]譚頂良.學習策略研究問卷法的缺陷及改進設想[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95-100.
篇10
關鍵詞:小學語文;創新課堂;快樂教學
對于低年級的孩子們來講,語文這門課既容易又存在有一定的難度,為什么呢?其實在孩子開始掌握語言的時候,對語文就有了一個大概的接觸,只是還沒有系統地掌握。對于我們語文老師來講,使孩子們對這門課產生興趣,并能學得到有用的東西,在生活當中又能靈活地加以運用,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一、把握提前量,調控教學
美國心理教育學家布魯姆提出了影響教學的三個變量:認知前提能力,情感前提特征和教學的質。他認為,這三個變量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分別占到50%、25%和25%。前提測評的目的在于對學習新課的認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進行診斷性檢測。檢測學生學習新課的知識、技能基礎和情感基礎,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補償學習,使學生學習新課進入最佳的狀態。小學語文教學的綜合性訓練機制,使得小學教學的過程比較復雜。例如數學,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往往比較單一,要么集中于一個知識點,要么是互相關聯的幾個知識點,前一個知識點是后一個點的準備,而后一個知識點是前一個的延伸,其前提測評集中進行比較好。而小學語文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有好幾個,涉及的訓練點多、面廣,既有詞句段篇的訓練,還有聽說讀寫的訓練,訓練過程是以課文中心為中心的環形訓練內容的推進,而在各個階段又各有所側重。這樣,小學語文目標教學的課堂教學中,前提測評作為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往往不可能集中進行。因此,小學語文目標教學的前提測評,應該根據教學的需要,能集中的就集中進行,不能集中的就按教學進程分散安排,做到集中測評與隨機測評相結合,及時進行補償矯正。
二、語文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
說語文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是因為一切素質教育都源于語文學習。因此,學生的語文水平,常常是素質水平的體現。在中小學教育階段,從小學啟蒙到高中三年級,語文課貫穿始終,課時最多,位置突出。就學科性質和教學目的來看,語文課對落實素質教育有著“獨當其責的責任”和“分內的責任。”教育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祖國的語言文字,這是語文素質教育的核心。語文還是工具,其他學科的學習、表達和交流都離不開這個工具,但怎樣才能掌握語言這個工具呢?葉圣陶先生說得好:“聽說讀寫宜并重。”即讓學生具有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和良好的語文習慣。語文能力是指學生具有口頭和書面語言的表達能力,良好的習慣是指學生在理解運用祖國語言時的聽、說、讀、寫習慣。
既然聽、說、寫都要靠語言,那么,中國語言要塑造“中國心”,就是說,要具有中國人的靈魂。比如:中華民族崇德重義的風尚、要強務實的人生態度、見賢思齊的理想人格、盡忠報國的愛國精神、禮儀之邦的倫理原則等,就是我們的民族精神。在學國語言時,理應接受、培養和發揚光大這種精神,使自己成為具有兩個文明素質的中國人。
三、個性教育是現代語文教學的必然要求
語文學科實施個性教育,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語文對于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學,熱愛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培養學生對于祖國傳統文化的尊重,熱愛及擇優承傳的心理意識具有獨到的作用。富有個性的作家寫出的富有個性特色的作品,必將對學生的個性產生深刻而持久的影響,我們相當多的學生偏愛某種風格的文學作品實質上也是這種影響打下的烙印,這個烙印甚至可以影響其生活情趣的取向及個性的形成,所謂潛移默化指的就是這個意思。再有,語文教師本身的個性色彩,也更直觀地給學生以直接的影響。
四、在游戲中學習,激活思維
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一節課四十分鐘不可能都處在學習狀態。而要調動孩子的積極性,開發其創造思維,當然就少不了引入游戲這個教學環節。讓孩子在游戲中學習知識,把學習當成樂事,在這種情況下,教學效果會有很大提高。比如課前品嘗“游戲點心”,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心境中預習課文,用知識得到鞏固和積累,同時喚起他們的學習需要,使其進入積極主動的狀態,為課堂教學做好充分的準備。如進行識字卡片的傳遞,既是對字的認識與鞏固,又是對詞語的積累。學生在課堂中暢游游戲世界,積極主動學習新知識,這樣的游戲多運用于生字的認、寫學習中。又如猜字謎、拼裝部件成字等游戲,讓孩子樂于學習,讓孩子在快樂中掌握知識,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 上一篇:簡述健康教育的意義
- 下一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